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验报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次考试
热度 2 kestrelwing 2014-11-7 13:27
合作老师Peter开了一门淡水生态学野外实验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湿地动植物辨识、水体和湿地环境参数测量、对比实验设计和实施等,考核的内容除了平时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还有一场考试,考试有点别开生面,这样的考试设置应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旁观的我拍了几张照片: 课程都是在UCI arboretum里露天进行,大家都很随意: 实验和考试的地点是UC Nature Reserve系统中的一个点 San Joaquin Marsh reserve,就在UC Arboretum的边上,需要truck开进去。这是一次实验结束后(拎桶的是本人): 考试正式开始,一大早Peter和助手以及助教把各种考试题目都分散到marsh里面,做上显目的标志,考试的学生间隔开始进入考试场地,搜寻这些考题并做答,时间不限,离开考试场地的时候上交答案。我去的时候考试场地已经准备完毕,所以也不知道具体考了些什么内容。 这个图来看,应该是考了这种植物California bulrush: 同学们鱼贯而入,认植物、认动物。其实早在前期实验实习的时候,大家就已经深入过这片marsh了。 这个似乎是要认一种水生动物: San Joaquin Marsh由十几个ponds和一些置换修复湿地构成,这个pond已经干掉了;远处那个是FDA的大楼,大楼的左边是个垃圾填埋场。
个人分类: 所见所闻|50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章中长句的使用
Enago 2014-4-9 19:38
在 英文文章的写作 中,长句的使用一直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对于 科技文章 而言,使用短句会让文章理解起来更容易,看起来似乎更适合现代的快餐文化。但是如果想要让文章读起来更有那么点精雕细琢的小心思,读起来不是那种死板的实验报告,那么,就多用点长句吧。话说那些需要精读的文章,使用的长句还是比较多的,不然都是短句,一下子就都理解了,还需要反复揣摩理解吗? 仔细分析一下长句,就可以发现其实长句也没有那么复杂的。无论多长的句子,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只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再理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的长句是简单句结构,但是修饰成分很多,把原来短短的句子就给充得涨起来了。这种句子的理解是最容易的,先直接略过那些修饰性的单词,比如定语、状语等,直接把主干挑出来。知道了说啥之后,再回头看一下那些修饰性的词,判断一下是赞赏还是批评。写的时候也容易,写完了主干之后,一点一点的对主语、宾语、谓语等加上修饰性的形容词跟副词。只是要 注意控制点长度 ,别整的太罗嗦了,把句子给撑爆了。 带从句的长句理解起来要复杂一点。有时候比较复杂的句式会让人看完了从句之后就已经忘记了主干是什么,只能回头再看起。更麻烦的还是那种指代性的 it , those 等,还需要从上下文去理解。 从句有这么几种:一是名词性从句,有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在从句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理解的时候是可以将从句拎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句子,而在主句里面弄个代词来替代这个从句的。写的时候则是逆过程,先是把主句写好,然后用从句替代掉主句里面的代词。 二是形容词性从句,也叫定语从句。在汉语表达中,这种从句是可以用“的”来连接。或者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定语从句通常用 which , that , whose 来连接。因此在理解的时候看到这些词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将这些词之后的句子挖出来读。这样分解完了之后,长句就又变成短句了。而写这种长句的时候,则是可以直接在要修饰的词后面上一个连词,然后将从句给直接给填进去 。 还有一种是副词性从句,或者状语从句。一般是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让步、目的等。由于在 英语 中,状语从句用通常是放在主句之后,所以它的理解不会太复杂。需要的就是把那些常见的状语从句的连接词记住,在文章里面看到这些词的时候提醒自己主句部分已经表达完了就行了。写作的时候也是很方便,往主句最后添加上从句就行了。 本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专业团队提供 英文论文编辑 、 SCI 论文润色 、一站式编辑、出版协助 http://www.enago.cn §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5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物理实验报告
Irasater 2013-7-3 17:52
My reports.zip
个人分类: Experiment|0 个评论
高等物理实验报告
Irasater 2013-5-6 19:30
氦氖激光选频实验-王佳.doc 工业CT.doc X射线--王佳new.docx
个人分类: Notes|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麦开展转基因饲料对猪健康实验报告(图)
蒋高明 2013-3-21 16:33
最近,中国长江万头死猪涌向上海,死猪原因至今不明,是不是饲料有问题?还是养殖模式出现了问题?在发达国家丹麦,农民发现专家饲料对养猪事业有严重负面影响,中国猪饲料中转基因豆粕、转基因玉米使用会不会有一定的关系呢?其中,长江死猪事件给中国畜牧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发表NS的机会,可惜至今没有一人重视这一线索。即使做实验,谁也花不起上亿元的经费制造死猪啊。 丹麦展开转基因对猪健康损害问题研究(一 ) 来源: 光明网 兽医频道 兽医热点 2012-05-1315:25:22 http://vet.gmw.cn/2012-05/13/content_4138585.htm 作者: BrianJohn博士翻译:贾志光(执业兽医师)校对:沈阳 这是我们近二年见到的有关转基因问题新闻报道中,就大豆对猪群健康影响问题最严谨且涉及研究面最广的一篇新闻综述报告。虽然这篇报告的作者写道: 我们为本文档中由于语言差异问题造成的翻译误差表示歉意。本文不是科学文献,它只是报道了农民彼特森(Pedersen)先生养猪场里的新发现现象过程并阐述其意义,以供大家进一步开展科学探讨参考之用。我们感谢彼特森(Pedersen)和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在采访过程中给我们大量的帮助。 请读者对本文进行批评和更正,详见 全无转基因威尔士(GM-FreeCymru)网站 。 本文在彼特森(IbBorupPedersen)先生帮助下,由全无转基因威尔士网站在2012年4月27日所发布。本文允许非商业目的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 彼特森(Pedersen)先生在自已猪场 前言 2012年4月13日,丹麦一份农业报纸,用大幅版面报道养猪农户彼特森先生有关用转基因大豆饲养的家畜造成养殖经济效益损害的现象,已引发起不小的轰动。 在当天这份报纸首页头条下方的报道标题是《农民用转基因大豆养猪新发现》。这篇报道中提到了彼特森先生的观点: “农药敌敌畏(DDT)和药品‘反应停’对人畜健康安全危害,同转基因生物和农药草甘膦的危害问题相比,简直是小儿科!” 报纸在第2页还发了评论认为:如果当局忽视、甚至嘲笑农民在用转基因大豆养猪过程发现的问题,都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该文还感谢 丹麦政府委托专业权威机构所做的一项新检测研究的设计流程,用于测定猪的胃部及其他器官病变是否与喂食转基因大豆带来的影响有关。 这项研究使用了两个对照组,一组100头测试猪饲喂非转基因大豆,另一组用同等数量测试猪饲喂转基因大豆。 报纸的第6-7页登载了由安.沃尔夫柏格(AnneWolfenberg)写的一文,她是一位很了解丹麦养猪业资深记者。这篇文章的草稿提前被外泄,并被译成英文后在各种网站上广为流传。无转基因威尔士网站也将它翻译成英文在转基因观察(GMWatch)网站公布最终译本,大家都认为:作者和报纸会很高兴看到文章能在英语读者群中传阅、引用,而并得到充分肯定。可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草稿中的一两处小错误,而收到了作者对此部分的投诉,我们在最后的印刷版中已予以纠正。我们为此过失表示歉意,并已经从转基因观察(GMWatch)网站中删除文章。同时,也按照作者的意愿,我们还要求使用此文的美国网站立即撤下此文。按安.沃尔夫柏格要求,本综述不把她的文章作任何介绍。 经过我们请求,彼特森先生允许我们使用他PPT中的内容、直接引用他的陈述观点和照片。这就是本文第一部分内容。 本文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一些关键点,这些关键点贯穿在报道整个事件的丹麦农业报纸《EffektivtLandbrug》中。我们衷心感谢那些记者与编辑,他们做了整个事件中很有说服力的新闻调查和相关研究,特别是他们将此事公布出来的勇气,尽管此文势必激怒一些人的情绪。我们也很感谢彼特森先生,感谢他为了维护公众利益,把仔细保存的记录公之于众。 本文第三部分,我们译了丹麦一个新研究项目新闻稿,此项目将研究转基因大豆对30公斤重至达到110公斤重屠宰期止的猪只增重影响。此项研究即将开始,不过,我们仍然担心在28天龄(7公斤重)乳猪至30公斤重断奶期间,由于仔猪的喂养了饲料有可能掩盖了转基因所起作用,从而影响研究报告结果的可信度。 这份新闻稿的观点是:如果这类试验不被信任或者实验结论将来被证明欺诈的话,任何人都得不到好处。 全无转基因威尔士网站的布瑞恩约翰(BrianJohn)博士对此观点表示认可: “我们一直关注同转基因有关的十多项问题,并且已知道了一些结果。在不顾一切推广转基因的美国,转基因作物已占美国农业的大部分种植面积。因此,我们怀疑:丹麦记者和报纸正承受来自种植业工会、农业化肥公司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其实他们很蠢,不顾动物福利和人类食品安全的话,种植业工会、农业化肥公司的利益可能会消失,甚至归零。”布瑞恩约翰博士如是说。 本文第四部分,是采访另一位丹麦猪场农民的报道,这位丹麦猪场农民经历了用转基因大豆喂饲猪只到用非转基因大豆喂饲猪只的经历,这跟彼特森先生提供的经验非常相似。 综述:丹麦展开转基因对猪健康损害问题研究(二) (一)动物健康福利问题 彼特森(Pedersen)先生在自已猪场产房 丹麦养猪农户彼特森先生在自家猪场中用非转基因大豆替代转基因大豆喂饲后,他很快观察到母猪群出现明显健康转变。 他曾在媒体中谈到这个现象,并且被丹麦主流农业报纸---EffektivtLandbrug编辑用大幅版面加认介绍。 彼特森先生可能并不是一个有机饲料饲养猪只的农户。但是,丹麦全国的其他猪农都是用相同集约化技术来养猪。彼特森先生的猪场在丹麦一个叫Hvidsten的Pilegaarden小镇上,靠近叫Jylland的Randers小镇。 丹麦养猪业是全球公认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头母猪一年平均可产近30头断奶仔猪。丹麦出产的猪肉每公斤使用抗生素低于50毫克(除斯堪的纳维亚岛以外,其他国家大多数为此用量的2-4倍),这令丹麦养猪业在全球养猪业中成为不是国际标准的“世界冠军”事实标准。在丹麦,所有使用抗生素的过程都必须被记录在案,职业兽医师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确保养猪农民经营富裕起来。 此外,丹麦现行的养猪技术大田试验和科学试验都得到世界广泛接受。丹麦养猪技术研究设施是由政府职业兽医师监控,养猪农户都积极配合执行。换句话说,养猪设施环境影响同转基因饲料的影响相比,远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 (1)猪场疾患关联性 专家同彼特森先生详细讨论以下疾患关联性: 1、在产房内,经过每天用“博克”(Borgal)注射50-100毫升,2天之内腹泻症状全部消失。(译者注:Borgal是一种广谱抗生素。Borgal的商品名是“博克”,其生产厂商是利达公司) 2、 在 试验之前两年内,每个月最少1头因胃部疾病死亡,共有36头母猪死亡。试验以后,母猪群中再未出现胃部膨胀或因溃疡而死亡的现象。 3、在试验之前一年,有2头母猪因食欲不振而死亡,试验以后没有母猪相同疾患死亡记录。 4、在试验之前,如果产房不进行冲洗的话,就会 出现很多腹泻病例 。试验以后即使不冲刷产房,腹泻症也不会出现。 5、猪场此前一直努力防治初产母猪腹泻症状,但试验后己不再担心这个问题出现。 6、 试验两年前,当腹泻严重时,产房中的仔猪死亡率接近30%。母猪基本不照顾仔猪。 7、试验前,一头母猪很少能有13只断奶仔猪,10.5%母猪产下仔猪需要换母猪喂奶。现在;试验后,每头母猪平均12头断奶仔猪,达到14头断奶仔猪可以见到。很少再需要转换母猪喂奶,因为母猪产后的奶汁又好又多。 8、试验前7个月,猪场平均产活仔数量为14.9头和死产仔猪数量为1.6头。试验后,母猪产仔数量明显变好,每头母猪平均产活仔数量比前增加超过0.3头,这个指标中的0.2头是由于产死仔数量减少。 9、试验后,断奶仔猪更强壮和大小更均匀。 10、试验后,猪场工人每月工时减少了20-30小时,部分原因为产房冲洗工作减少,产房内护理工作减轻了。 “在试验中,我们用鱼粉和非转基因大豆饲喂断奶仔猪,取代了之前的转基因HP200(纯化的转基因大豆)和市售普通的转基因大豆。仔猪看上去更加活跃。 我们只用此方法喂养了三个月,所以数据并不确切。自仔猪15公斤起,我们停止使用转基因大豆。我们还不能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但药物的用量已经下降到此前的一半”。 彼特森先生接着说:“近5年来,我们一直聘用同一批饲养员照顾450头母猪,猪场的管理水平不变。显然,这不是由于我们的生产管理水平波动造成产仔母猪的产量变化。 从2011年4月1日起,我们猪场开始改变喂饲非转基因大豆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猪场的饲养员,但是他们却很快就注意到了产仔情况的变化。 ‘你改变了饲料吧?!’在使用非转基因大豆饲喂的几天后,饲养员问我来。‘嗯,现在怎么样?’我反问道。 经过了解,这是近几个月来第一次猪场产房不需要给猪只用注射大量“博克”治疗仔猪腹泻。这种好势头一直保持至今,并一直保持到2011年底。 而我们猪场药费节省的开支足以补偿花在了非转基因大豆的价差费用。” (2)畸形和死产仔猪情况 右上:颅骨畸形仔猪左上:脊柱畸形仔猪左下:连体双胞胎仔猪 所有使用转基因大豆喂饲的猪场都同样出现找不出何种原因的死产和畸形仔猪现象。彼特森先生深信:这种现象同转基因是使用农药草甘膦而有残留量有关。 在欧盟,在饲料用玉米和大豆中的草甘膦残留量法定允许值应低于20ppm。彼特森先生说豆类饲料中检测到的残留量为17ppm,而且这一水平已成为转基因产业达成的共识。 在阿根廷,农民每生产1吨转基因大豆,需要喷洒孟山都公司出产的“农达”(一种除草剂农药)4升。通常情况下,转基因作物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喷洒2次“农达”。阿根廷是欧洲市场中转基因大豆的主要供应商。 彼特森先生说:“丹麦猪场在处理这些阿根廷产的干燥饲料原料时,它们所含的草甘膦浓度已相当高, 因为最后一次喷洒农药“农达”距离收割时间只有10-14天,80%的草甘膦仍然残留在植物果实中;农药一部分会被代谢掉,但是大部分则仍然残留在植物体内,特别是形成果实的部位上。” 脊柱畸形的仔猪相片 彼特森先生说:“我们的粮仓中15%的饲料是带着‘农达’一起干燥。此外,还要给母猪买大麦,这样,40%的饲料都属于喷洒过了‘农达’。 从文献介绍材料看,‘农达’引起某些动物胎儿畸形浓度只需要0.2ppm,‘农达’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浓度只需要0.5ppm,‘农达’浓度达到10ppm便会引起人体细胞全部死亡。 在过去的九个月,我们猪场只产出13头畸形仔猪(比例是约700头中有1头),这些畸形仔猪大多数出生时还是活的。 我们在试验中发现:草甘膦破坏了约70%被饲喂猪只的头骨和脊椎。我由此确信---‘农达’会造成人体和猪只严重的先天缺陷疾患,尤其是头部和脊椎损害。” 彼特森先生还列举了阿根廷农村地区草甘膦、农达药物扩散对人群的影响。在 YouTube短片 中可见,农药对猪和对孩子的损害影响还不太一样。Pedersen先生补充说: “独立第三方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农达’是一种强大的、非选择性杀菌剂,并且干扰内分泌,导致先天畸形、流产和癌症。并改变哺乳动物的肠道菌群,这使肉毒梭菌(译者注:转基因片段载体)在食物链中污染成为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这也是牛慢性肉毒杆菌病产生的直接原因,我们猪场的母猪腹泻和水肿症状也是肉毒梭状芽胞杆菌造成的,因为改变饲料后症状消失了。” 提到下一步如何打算问题,彼特森先生说:“我确信,当丹麦农民知道转基因大豆对动物和人类的有害影响后,将停止在动物的饲料中使用它。 与转基因作物喷洒的‘农达’相比,DDT(敌敌畏)和‘反应停’的影响只是小巫见大巫。 如果全球今后‘农达’使用量还增加的话,对人类健康负面效应也将大大增加。 在国际社会呼吁停止使用对这种有依赖除草剂,而且己证实它在动物饲料中的残留量有毒之前,很难想象转基因作物将会出现多么严重的情况。”彼特森先生还引用了相关研究人员的观点,这些 研究人员倡仪公众少用直至淘汰‘农达’。 最后,彼特森先生引用了 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著名土壤学专家胡伯(DonHuber)教授的话说:“我们不会因为在土地上喷洒这么多化学物而被时代铭记,但可能会若为了孩子们而牺牲一些跨国公司利益而流芳千古。” (二)经济问题 彼特森先生已经分析母猪改用非转基因大豆饲料在围产期至产房时的经济效益变化,并确信这有助于增加猪场的收益。他是这样评估的: “我们发现: 转换成工时的话,工作效率正在上升 ,因为猪只变得更健壮更健康。每头母猪可增加超过1.8头断奶仔猪,即由改用非转基因大豆饲喂前的28.1头升到现在的29.9头。另一种折算方式是,每1.8头断奶仔猪可转换成22.5万丹麦克朗。 另一个收益是,猪场每年死于胃部疾病的母猪少于12头,可折算为2.4万丹麦克朗,母猪群节省下来的2/3药物可转换为3万丹麦克朗。 非转基因大豆含有更多的营养,蛋白质和能量,每百公斤大豆中仅蛋白质和能量的增加价值就是17丹麦克朗,每年就可转换为12,750丹麦克朗。” 猪场换了非转基因饲料,经济成本有所增加,以用75吨非转基因饲料计算,每100公斤增加55丹麦克朗,总计要额外支出多41250丹麦克朗。 上图显示了从转基因大豆改为非转基因大豆饲喂的12个月里,彼特森先生的农场中母猪产房中抗生素使用情况。纵轴显示了农场产房每百头猪每日累计用量。淡蓝色虚线显示12个月的地区平均水平。深蓝色虚线显示了12个月的全国平均水平。 橙色线显示了彼特森先生的农场母猪产房中12个月平均抗生素使用水平。已经低于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用量的50% 。 扩展到24个月的曲线。这条曲线是相同的参考水平,但图中显示了2011年4月之前母猪产房的用药水平超过了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这段时期中转基因大豆被用在饲料中而且出现母猪腹胀和仔猪腹泻的问题。 这些额外费用相当于450头母猪一年共要多支出28500丹麦克朗,或平均每头母猪要多支出63.34丹麦克朗。 综合考虑增收和减支、额外多支出三方面的成本变化, 彼特森先生的结论是:“仅从节省药物费用就能够冲抵购买非转基因大豆所产生的额外开销。 总体计算一下,我们猪场的经济效益总共增加了25万丹麦克朗、或者是每头母猪增加了550丹麦克朗。 我们的猪只欢快成长又健康,我们猪场的利润随之增加。因此,选择换用非转基因饲料喂饲猪只,这是我们做的非常正确的一件事!” (三)在美国,转基因作物产量仍然快速增加 不同种类作物的数据,包括HT和Bt性状转基因品种 来源:Fernandez-Cornejo和McBride(2002)从1996年至1999年的数据 表1-3为美国转基因作物2000-10ERS产品数据 (四)其他地方的转基因现状 欧洲每年有3200至3600万吨进口大豆用于动物饲料,它们主要产地来自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这些大豆大部分是转基因的,因为其中只有约700万吨是非转基因大豆。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是转基因大豆最大进口国,丹麦转基因大豆和饲料进口产地主要是阿根廷。据了解,2011年丹麦用于动物饲料加工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70万吨。 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证据,证明除丹麦以外,其他使用转基因大豆饲料的国家,在生猪养殖场中存在母猪围产期死产、畸形胎儿等危害健康问题的事实。遗憾的是,这些证据大多是零散,没有在兽医同行认可的专业文献中被记录在案。更没有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而蒙蔽着养殖行业从业者。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关于猪群健康问题同喂食转基因大豆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基因饲料如何影响动物健康问题的全球范围研究应该立即展开。 用美国同行的话说:“据我们所知,关于这个问题恐怕任何美国官方或机构都不会有记录。转基因大豆被首次大规模用于动物饲料时,这个发达国家(美国)的大多数人简单地把它当做一种‘新生命形式’,出于转基因生物‘实质等同’和‘一般公认安全’(GRAS)的谎言,很少有人会去发现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有几个关于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产品问题的案例,但那些始于1997年的记录数据,都是来自畜牧场管理方而非官方实体。” 转基因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农业工会和政府监管机构无诚信永久耻辱:他们串通起来,令有关转基因大豆饲料对美国养猪业影响的研究无法有效展开。 这是一项紧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丹麦和其他欧盟国家马上展开这类研究还为时不晚。 转基因饲料对禽畜健康问题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福利问题,而是事关威胁整个欧洲消费者健康的大问题。我们一再提醒公众:人体的消化系统跟彼特森先生农场里猪只的消化系统结构非常相似。 注释: 丹麦的养猪业对欧洲经济非常重要,我们并不想打击它。如上所述,丹麦对养殖业监管非常严格:例如,猪群用药量低于欧洲其他国家。如果用药量高于规定量的话,猪农将会受到严厉制裁。 事实上,正是有这种一直持之以恒的公开性政策和透明性的严格监管制度,以及兽药监察制度要求保存猪场记录,彼特森先生才能够有上述统计信息公布。这一点在欧盟其他国家的大多数都是不可能。在这方面,丹麦公众是幸运的,我们也希望彼特森先生的经验可以在其他地方发现。如果养猪业能针对转基因大豆问题采取行动,并能够切实提高国家猪群的健康水平的话,整个国家在市场中将获得更强大竞争优势。 综述:丹麦展开转基因对猪健康损害问题研究(三) (一)猪农从转基因大豆中得到的启示 彼特森(Pedersen)先生 2012年4月13日,丹麦知名的农业报纸EFFEKTIVTLANDBRUG在头版内容引起了丹麦农业业界不小的轰动。这份报纸头版内容是由安.沃尔夫柏格(AnneWolfenberg)和雅各布.隆德拉森(JacobLund-Larsen)合写的一文,此文简要报道彼特森先生的发现: 猪场停用转基因饲料、改用非转基因饲饲喂猪群之后经济效益出现“显著改善”效果。用彼特森先生的话说:“最明显是仔猪群腹泻问题在一天天地改善。”在改用非转基因大豆饲料之后,彼特森先生发现了很多改善,包括:母猪难产减少、母猪奶汁量增多,仔猪死亡率降低、断奶仔猪个体大小更加均匀、使用药物减少、收益率提高(每胎产仔数略高于14头的产仔量)。 经济效益折合成现金的话,猪群改用非转基因饲料饲喂之后健康水平的提高所增加的额外费用,完全足够补偿比用转基因饲料多支付的成本。彼特森先生说:“我在药物方面节省的费用,完全可以支付购买非转基因大豆产生的额外成本支出。” 报道中,提到了彼特森先生很关注转基因大豆问题,因为他认为:转基因大豆是在大量使用草甘膦农药环境下生长的。彼特森先生深信,如果同行们知道了转基因大豆对动物和人体健康存在有害影响的话,大家都将不再使用转基因饲料喂养畜禽。 文章还报道丹麦养猪研究中心刚刚做出的一个决定:检测喂养转基因和喂养非转基因大豆的猪肠胃健康状况变化。 这一天的这份报纸头版侧栏上还有一文,标题为:“可能会很吓人吗?”,并提出一个问题:“转基因作物和‘农达’对动物和人体同样有害吗?农药敌敌畏(DDT)和药品‘反应停’问题与转基因作物和‘农达’相比,只是小儿科问题吗?” 这个问题在第2页以“编辑评论”的方式作了探讨。我们注意到,彼特森先生在这一天的这份报纸头版文章中提出了很多可怕的假想,他希望丹麦农民能意识到转基因作物和草甘膦的危害作用。 沃尔夫柏格和隆德拉森在文中这么写道:“可能会有很多人会认为,今天报纸上这篇报道提到的养猪场产品问题只是乡间村夫的危言耸听。不管这是否是彼特森先生的炒作,事实是彼特森先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一样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为了彻查此事的真相。我们认为彼特森先生有着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灵魂。读者自己可以判断彼特森先生的动机。”文中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猪农从他们的养殖经验中得到的结论是否是正确的?农药敌敌畏(DDT)和药品‘反应停’问题相比,转基因作物和农药草甘膦是否真的只是小儿科问题?转基因作物和农药草甘膦对动物和人体健康是否是致命的?抑或这些都是谬论?” “但是,假如转基因饲料真的对动物健康有害呢?”报道指出:“现在猪农很难获得非转基因大豆。丹麦其他农民能做到吗?更不用说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报道认为,如果使用非转基因大豆作为饲料的价值不能获得认可,‘豆类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文章的作者说,一个敢于站出来陈述发现的人、面对有争议现象总会被大家所揣测,更何况其他人也会有不同意见。然而,在这份报道出来的两个月前,彼特森先生,这个普通农民己成功地参加丹麦最高级别的农业专家会议,就在这个会议上,丹麦国家养猪研究中心宣布:2012年秋天开始,展开转基因、非转基因大豆对畜禽健康影响的正式试验研究。 丹麦这份知名的农业报纸认为:在转基因对畜禽健康影响这个欲速则不达的研究领域里,丹麦国家养猪研究中心冒着打持久战的风险这么快就宣布启动这项新的研究,这是一件值得丹麦公众庆贺的喜事。报道说“面对转基因饲料存在这么危险的风险,若不能用有效的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就不能找到最好解决办法。然而,至少丹麦的猪农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在做事情而非浪费纳税人的钱。报道作者希望:研究者不仅仅只对试验主题展开研究探索,而是还能够通过改进试验设计的水平,去提高试验的可靠性。” (二)略去的文章内容 在2012年4月13日,丹麦知名农业报纸EFFEKTIVTLANDBRUG报纸的6、7页上,还有一篇由安.沃尔夫柏格(AnneWolfenberg)写的关联文章,标题是《关注猪只:非转基因大豆能提高猪场生产水平》。我们尊重作者意愿,不在此处提及、翻译或归纳这篇文章,有兴趣的人可以方便地从网上找到丹麦语版本原文。本文第一部分的总结也已做了约略介绍,感谢彼特森先生对此的归纳。 第3部分:新研究项目:转基因大豆是否威协猪的健康? 丹麦养猪研究中心(TheDanishPigResearchCentre)已公布说,在展开一项研究,目的是测定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对猪只健康的影响。研究结论会找出确认转基因大豆是否可能影响猪只胃部的健康。 (一)丹麦养猪研究中心2012年4月2日新闻稿 转基因大豆已经获得欧盟批准,认为作为牲畜饲料使用是安全的。但是一些经验,尤其是来自美国的猪场报道,认为使用转基因大豆饲喂的猪群确实存在健康问题。在美国,关于转基因饲料使用的一些调查观察正在展开中,但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大豆对牲畜健康生长存有危险。 来自美国的数据证明:含有农药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确实对猪只胃部健康有不良作用。养猪生产中心主任尼尔.佐治.凯尔森(NielsJorgenKjeldsen)说:“为动物健康着想,丹麦一定要对转基因大豆对牲畜健康的不确定性相关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我们希望能得到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这两类大豆是否影响动物胃部健康的确切证据。” 丹麦猪研究中心的研究计划是:尝试确定喂饲转基因大豆饲料的丹麦猪只胃部的变化,并确定一系列如何才能减少胃部病变试验设计。从现有的材料看,猪只胃肠道的病变变化是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这个研究计划将与喂饲非转基因大豆猪只相比较,这样去阐述转基因大豆对猪只胃粘膜的作用将是有趣的。 试验将安排在丹麦猪研究中心叫Gronhoj的实验站中展开,试验猪只共有100头,饲喂有含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符合标准饲料。这些试验仔猪会与饲喂不含草甘膦的非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猪对照组猪只相比较。试验猪对照组猪只都从体重30公斤开始饲喂,一直持续到110公斤屠宰体重结束。试验将对比饲喂不同饲料,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猪只的胃部变化。试验将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 (二)全无转基因威尔士网站评论 鉴于目前丹麦政府财政紧张现状,由于公众已经公始关注转基因大豆对猪只健康危害这件事,丹麦猪研究中心研究小组希望尽快启动这项研究并尽快得出结论。 然而,我们建议这项研究试验不是从猪只28天龄(体重约7公斤)开始,因为两个试验组猪只体重在7公斤和30公斤的增重期间都同样饲喂转基因饲料,转基因的毒性作用可能会被掩蔽。当试验猪只被剖检时,原来设定好的试验因素可能会受到影响。 我们还认为:如果这100头喂饲转基因大豆饲料实验猪只、同也曾经喂饲过转基因大豆饲料的100头对照组实验猪只作为对比,是作为寻找转基因大豆饲料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目的试验设计不科学。 我们希望丹麦的研究小组还需要再考虑一下以下问题: (1)在试验饲养过程中是否使用抗生素?因为这可能影响试验所要发现的问题。 (2)如果实验猪只不是从28天的断奶期才开始研究,那实验猪只最早从哪个阶段开始饲喂才合适呢?如果饲料中已经包含有转基因成分,实验结果将受到影响。 (3)实验猪只的饲料日粮如何设计?如果猪只全部饲喂转基因大豆或全部饲喂非转基因大豆,试验结果可能有偏差。 (4)两个实验组中公猪和母猪搭配比例平衡吗?这也可能会影响试验的结果。 (5)研究人员可以保证非转基因组的大豆不被草甘膦污染吗?我们建议应该使用有机的非转基因大豆。 还有一些别的问题,但以上这些问题是针对作为本专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猪场的。 我们明白,丹麦研究小组将是公示这项研究结果,因此希望能主动邀请专家并听取各方的建议。 第4部分:彼特森先生经历无独有偶 在整理本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采访了丹麦的另一位农场主克里斯滕森(SigurdChristensen),他的农场位于南日兰德(southernJylland)的Burkal。他的农场饲养有奶牛和猪群。 他告诉我们:在给牛群饲喂转基因大豆前,从来没有死过牛只,但自在2007年使用转基因大豆后,产奶牛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2011年死了10头奶牛(占产奶奶牛的10%),死因难定。为解决这个问题,在4个月前,克里斯滕森给牛群接种疫苗并使用非转基因大豆饲喂。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死亡牛只,牛群的用药成本因此也大幅度下降。 克里斯滕森说,自家的500头猪场曾出现母猪死亡和仔猪腹泻的严重问题。自从在2011年12月改用非转基因大豆饲喂后。克里斯滕森注意到,饲喂了非转基因大豆不久,猪群的健康问题就有了明显改善,生殖系统疾病问题减少,使用药物数量下降。每头母猪的产仔量从27头升到了33.7头,产仔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远远高于丹麦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还不知道在丹麦(甚至其他欧盟国家),还有多少农民有使用转基因大豆饲喂动物的类似经历?造成出现譬如猪群、牛群的疾病,造成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和死产、畸形胎的生殖问题增多。这些问题到底是数以百计、还是数以千万计呢? 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位英国猪农,他告诉我们:农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多数宁愿选择沉默,,没有人愿意承认这样的问题存在,因为他们必须应对的是激烈的行业竞争。官方兽医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他们要遵守保密原则。 许多欧洲国家关于某一区域或整个国家的记录都存在漏洞。而且对于转基因动物饲料的因果关系调查数据一直没有进行集中统计。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观点希望是错误的:政府农业部门或许知道,在牧场中,动物福利和人类健康正受到威胁,政府决策应该怎么办。 在同猪农交流中也明白,农民都非常务实。他们的经济效益(在市场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一直都是考虑问题第一位,而且能越大越好,并尽可能降低对动物环境的不良影响,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 在此,我们希望彼特森先生和克里斯滕森先生的经历能够提醒成千上万的其他农民,他们正在使用的转基因大豆动物饲料,是有潜在危害的产品,转基因大豆动物饲料有损动物福利,会导致家畜出现健康问题。而且有损经济效益,这才是他们关注的最重要问题。 附注: 关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和使用对环境和健康影响的证据,我们的收集工作已经开展了10以上。主要研究成果也已多次提交给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欧盟(EC),但他们却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研究转基因作物对动物危害的科学家,却不断受到转基因产业帮凶有组织有预谋的诋毁。 本文作者BrianJohn博士联络电话(丹麦):01239-820470 英文原文出处: GMsoylinkedtohealthdamageinpigs-aDanishDossier 本文英文综述: DanishWhistleblowersreveallinksbetweenGMsoy,Roundupandhealthdamageinpigherds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3-2-17 09:42
当前,社会上有股急躁、焦虑情绪。反映在教育中,反映在学术界,就是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著作、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甚至假实验报告、假学位论文、假毕业证书也纷纷出笼……这些现象,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怪,恰恰说明了学风问题的严重。 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不慕官位。科学是求真求实的学问,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都要下很大功夫。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就应立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绩,脚踏实地工作,不为窗外的荣华富贵所诱惑。在这方面,范文澜先生和罗尔纲先生可称得上是我们的榜样。上世纪50年代,范文澜先生告诫新来的年轻人,要埋头学问,不要想当官,要想当官就不要到社科院近代史所。近代史所不过一百来人,所长只相当于部队的连长,要当官何必来当连长呢。这是玩笑话,寓意却很深刻。罗尔纲先生也是这样。他在南京一手创办了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当南京市正式任命他为馆长时,他坚辞不就,宁愿到近代史所做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后来,他担任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虽不能辞,遇到活动却很不适应。而对于学术研究,他却始终追求,终身不悔。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一代大学问家。 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时下流行一句话,叫“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这是范文澜先生的话。其实这不是他的原话。范文澜先生在近代史所提倡的是,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是一种借喻,借喻古时庙堂上的祭祀活动。古人学问成就高了,可以入先贤庙,接受后人的供奉,也只能“吃冷猪头肉”。这里指的是身前不图名,图的是身后名。学术研究,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有守住清贫的心理准备,在坐冷板凳中追求真知,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由博入专,不可急功近利。罗尔纲先生在回复一位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青年的信中,强调“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能大处着眼,为学方不致流于烦琐,而有裨益于世。能小处下手,方不致流于空谈。所以千万不要求速效,要花三四十年读书、积累史料和增进知识的功夫,然后以三四十年做研究的功夫,断断乎必会有大成就的。”这些话,今天看来还是非常切中时弊的。在为学之道上,切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短期效应。时间飞逝、时代变化,读了四十年书以后再来写作,在今天已经难以做到。但罗先生认真读书、认真写作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科学家必须是诚实的人,容不得半点造假的行为。抄袭、剽窃,是懒汉,是懦夫。想在学术上求得进步,就要远离抄袭,杜绝剽窃。我们要对学术成果的发布抱着敬畏的心情,抱着谨慎的态度,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1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民科的实验报告
热度 1 nqed 2013-1-7 19:08
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五届年会会议将召开,刘武青先生发言稿 称量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 刘武青 重庆桐君阁股份公司 重庆渝中区解放西路 1 号 5 楼 邮编 400012 个人网址 http://www.cqfyl.com/ 电子信箱: cqfyl@126.com 摘要:电容器充电前后是物理现象,屏蔽电场是现有现论及成熟技术。用天平称量,得到的数据是质量。电容器充电后,原子、分子、电子的数量没有变化。称量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后,天平显示的数据减小,我有三种解释。一是静止电磁质量。二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有局限性。三是电场力与万有引力之间有联系。 关键词: 电容器 屏蔽 天平 称量 质量 电容器是储能元件,充电前后是物理现象,没有化学反应产生。电容器有充电前与充电后两种状态,电容器充电后,电容器的温度可以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在室温中放置一定时间后也恢复到室温了)。电容器充电后,能量增加,电子的分布改变,充电后有电场,存在电场力。现有的理论及技术对电场是可以屏蔽的,万有引力不能被屏蔽。因此,对电容器屏蔽后称量,对天平显示的读数没有影响。因为电容器有充电前后两种状态,所以要对这两种状态分别称量。 用天平称量,现有的物理法规规定,得到的数据是质量。 笔者对47微法,250伏全密封、无极性薄膜电容器用铝盒屏蔽后,进行了充电前后的称量,称量用的电子天平,规格,METTLER,AE200,电源是交流250伏,桥式全波整流后的直流电源。 电容器充电前(包括屏蔽盒)的数据 104.7944克 电容器充电后(包括屏蔽盒)的数据 104.7933克 电容器充电后(包括屏蔽盒)的数据减小值 0.0011克 天平显示的数据是减小。由于对电容器进行了屏蔽,电容器的温度也没有改变,电容器充电前后天平显示的数据均是有效数据。 通过实验,同一个电容器,充电前后,这两种状态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从理论上及事实上分析,电容器充电仅是物体中电子的排列有改变,而总数量没有改变,温度也没有改变。这里来了一个矛盾,物体的原子、分子、电子的总数量不变,温度也不变,但质量却改变。为什么呢?我有三种解释: 一是物体物体静止状态下的"电磁质量"。电容器充电前后,在屏蔽条件下用天平称量,得到的数据,带电体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因为充电天平上显示的数据减小,是物体静止状态下的电磁质量。物理教科书上讲的电磁质量:带电的球体的质量在运动中增加,带电的球体的质量因运动而增加。 二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 2 ,在这里显然是不能用的,因为,电容器充电没有原子的分裂或原子的聚合,也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天平称量结果是质量,当电容器充电后,能量增加,但电容器充电后称量结果是数据减小,也就是质量减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在此实验中不适用。 三是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后称量,与电容器充电前称量比较,天平显示的数据减小。电容器充电后存在电场力,从天平显示的数据减小来看,电场力与万有引力之间有联系。 另外,用一分钟时间,讲讲牛顿水桶实验的量化工作,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牛顿仅用眼睛看牛顿水桶实验形成的水面凹形,没有用仪器去测量水的转速、压力、质量(重量)等等数据的变化,而在现代,各类传感器是很多的,可以将牛顿水桶实验量化。对此,我已做了用电子天平的测试工作,当然,还要用各类传感器去看看牛顿水桶实验中,水旋转后各种数据变化。这些数据,还可以输入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牛顿是无法办到的。 我要用现代的仪器,去测试古老的实验。也就是对三百年来的牛顿一桶水,进行现代仪器的量化工作。 -------------------------------- 文克玲:实话实说,我对许多民科很同情。如果他们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
2346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2下学期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学生写的实验心得
lilang 2012-12-24 20:40
2012下学期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学生写的实验心得
仔细看了2010级2-3班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摘录了部分实验心得放在这,用以鞭策自己认真教学,教好学生。
7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电路的实验课
热度 4 gaixiaxu 2012-12-13 13:15
大三数电的实验课,比模电要简单很多,实验讲义写得也很清楚,可是就有好多同学到了实验室,才开始预习实验。 记录近期在学生实验课发生一些让人无语的事: 1.基本与非门实验74LS00 学生:老师,这个电路我们反复检查了三遍了,没问题,可是电路就是不工作!!连灯都不亮!!! 我低头检查线路。。。。 学生:。。。老师,这个面板是不是坏了呀? 我抬头怒:电源和地怎么没接? 学生:啊?!还要接电源吗?实验报告上没标出来啊!!! 难道每个芯片,不用供电,自己就可以主动有输出吗?这是常识啊,好不好? 2.简单时序电路74LS74 学生:老师,我们的电路一通电就报警! 我:是不是哪里接短路了? 学生:老师,我们检查了两遍,还重新接了一遍,都没问题啊? 我:那是不是芯片坏了?你们把线拔下来,换个芯片吧! 学生把线拔下来了,我低头看芯片,然后 “你们怎么把芯片插反了?” 14脚的芯片,缺口向左,逆时针的管脚顺序。。。 前后重申过若干遍,学生还是把缺口向着右边,管脚顺序全错了。。。 3.计数器74LS162 学生喜滋滋得跑过来和我讲: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呢! 我:啊?!我看看! 学生开始手动连续按单脉冲,然后电路的输出端LED灯依次亮起来。。。 然后,学生欣喜得抬头望着我。。。 我一头雾水:啊?!做得没错。。。你说的神奇现象呢? 学生:老师,你不觉得神奇吗?那些灯都会闪呢,而且真的满7个脉冲就进位了耶!!~~~~和书上说的一样。。。! 神奇吗?验证实验当然和书上讲的一样啊! 感情你们觉得老师上课是在给大家讲好多白马天上飞吗?(所谓天马行空)
3855 次阅读|4 个评论
CCTV13频道的“转基因疑云调查”揭露惊天骗局!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9-16 10:44
央视的这次报道很好,说说我的观后感吧。 尽管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但本人认为结论已经很明显了:这个叫汤广文的用假数据拼凑了一个所谓“黄金大米增加营养”的实验报告,还把假数据弄上了美国一流的科学杂志。 不知道那些看过这个调查的,过分信任美国科研体制和科研人员的所谓“高级华人”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这次事件仅仅是一个小问题。从节目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数据是可以拼凑和伪造的,中国的科研人员却“傻傻地”(真傻还是假傻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拿着当天条和证据。 为什么我说汤广文的造假是个小问题呢?因为该数据反映的仅仅是营养问题,还涉及不到食品安全问题。 在节目中那位叫朱桢的科学家, 信誓旦旦的告诉我们: “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实用”。估计"转基因食品为什么是安全的"也是美国人告诉我们的吧。中国的科学家还是那么相信美国的数据吗?对此,我希望看到中国对来自美国的科研数据的重复性研究。 还有这个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声明质量极差。如果在美国,他们会被骂死。而且我认为美国的相关方面脱不了干系,阴谋论似乎在这里是成立的,虽然没有到“亡国灭种”“生物战争”的地步,但这种黄金大米的安全性值得怀疑,我不相信美国方面关于该大米的任何所谓的“安全性实验”。
3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科生的量子物理学习笔记——不完整的真相拼图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7-17 18:34
我是典型的文科头脑,毕业后对数理化基本上敬而远之。但是最近看了很多量子物理方面的书,也在网上看了一些国际科研机构发布的论文和资料,看得兴致盎然。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物理、数学竟然是如此激动人心、充满戏剧性的领域。第一次觉得从事这些研究的科学家,现在看起来很酷! 看了很多之后,发现科学领域有一种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每天都有大量的实验报告得出新鲜有趣的结论,却得不到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理论、假说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 比如说,在量子力学领域,就不断有很多新的实验结果,在现有理论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正是实验室里的这些奇特现象始终在推动着理论物理学家们不断前进,一步步发展出现有的种种理论。 现在,很多研究者正在把研究内容拓展到被传统科学界视为离经叛道的领域,比如:对梦境的影响和控制、人们在没有实际接触情况下的意识的互动、人在不同情绪时产生出的不同频率,等等。我曾看到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把“911”事件发生时刻,全球范围的各种数据(包括地球磁力、太阳风、彩票等)汇集起来,结果发现各种数据都在那一时刻表现出巨大的波动,而这当然找不到合理的理论解释。 另一方面,理论科学家们用数学和物理推断出的很多理论,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就是说,很多在纸上推算出的结论还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明,比如现在被广泛认可的超弦理论。 目前科学家们的梦想就是能在理论上达成大统一,得出一个能把一切理论统一起来、解释一切现象的终极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霍金语),将实现爱因斯坦等无数科学家的夙愿。 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曾预言说,终极理论将在未来20年内出现。但愿如此!对于只相信科学的人来说,只需等待20年就能了解宇宙的真理,这真的很让人乐观。 但是等等,先别高兴太早,别忘了,这里说的仍然只是理论。如果想把这个终极理论在实验室里得到检测和验证,恐怕我们还要等上好长时间。 比如说,探测十维空间所需的能量超过了我们最大的原子对撞机所产生能力的1000万亿倍;在实验室里产生模拟宇宙所需的温度是1000亿亿亿度,比恒星内部任何东西的温度都高。因此要想扭曲时空、验证宇宙的真理,恐怕人类需要耐心而漫长的等待,或是要借助地外文明的智慧。 对此,也有的科学家比较乐观。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认为,科学是以指数级速度在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现在每十年翻一番。因此他个人认为“我们不必等一个世纪,我们的加速器、空间探测器和宇宙线计数器就将强大到足以间接探测第十维。” 总之,在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这方面,人们已经走出很远,但是仍没有攀到顶峰。 那么,在科学宣告并证实终极理论之前,我们是否只能无所事事地等待? 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当中可能有少数极为坚定的怀疑主义者会保存纯粹的观望态度,要真的等到终极理论,否则绝不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无法假装什么也没发生。我们大概都免不了要去想: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新理论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现有的这些每天都在刷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有待证明的科学结论就像一个巨大拼图的无数个碎片,我们拿到手,免不了要尝试着去拼凑出一个世界的真相。 而这个科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完整的宇宙真相图,对于教育者、对于我们每个家长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新科学将或多或少改变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可以依据科学实验的结果自己去推理。更多时候,我们会信赖权威的科学家们的推理和假说。我们还可能由于科学结论和种种古老智慧的吻合之处而更加接受或者全盘接受这些古老智慧。 我们都曾听说过各种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悟道的经历。这些传说中的悟道多是在长时间的静坐、冥想、呼吸、闭关等修炼后出现的,悟道者体验到的是某种有强烈震撼感的经历。当然也有像六祖慧能那样顷刻间发生“顿悟”的。 对于这些,我还没有体会。在我看来,悟道可以不是那样神秘而艰难的。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对世界产生了一些更接近真理的认识,那么我们就是在体验某种程度上的“悟道”。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家的不完整的真相拼图、根据古人的智慧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对世界的更接近真理的看法。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使之更接近真相。这也算作一种修行吧。 而这些不断修正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又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有着强大的惯性,因此即使世界观有所变化,日常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也只能是逐渐改变的。 这个有意识地去改变的过程大概就是修炼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那么,依据这个不完整的拼图,我们将得到哪些新的认识呢?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10分钟英文学术报告技巧
miahophan 2012-4-28 14:35
学术报告不是实验报告,而是一个科学“故事”,因此需要找出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之处),然后围绕这些组织“故事”材料。对于non-English speaker来说,做好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报告尤其需要注意技巧。这是某位海外华人学者的经验之谈,笔者自认非常值得学习,总结归纳如下: 报告长度:10分钟的学术报告,15页slides左右 (中文报告则20页为上) ,演讲词900个单词。 必须要有introduction: 在整个报告的最开始告诉听众他们能期待什么样的结果,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一般分3部分,背景介绍、存在的问题、本演讲在此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如有必要​,介绍其他的相关内容,比如合作研究中演讲者分担的工作内容,方便听众选择合适方向提问。 Outline可放在introduction前/后:说明下面的演讲内容,如何组织。 把ppt仅仅作为演讲的辅助:语言所不能描绘之处以ppt图片辅助之,比如:应该说'The structure looks like this...',而不是'This figure shows the structure...' 选用连接词使ppt切换更自然,比如:'In addition to ...','... also plays a very vital role in ...',自然实现话题的切换。 严格控制报告时间:记住讲到最后几页时的大概用时,在仅剩2分钟(提醒)时适当调整演讲速度。 Summary:告诉听众我们达到了什么样的成就,比如:'It's time to summarize my talk...','We have succeeded in...',与introduction呼应。 研究展望或预期更新: 时间允许情况下可简要提出研究展望或预期更新的结果,以idea占位。 事先多加练习,没有谁是天生的演讲高手,业精于勤。
个人分类: 摘录|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31 14:59
我的博士科研体会 读了《科技导报》“主编心语”连载的“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结合自己攻读博士的切身体会,我认为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大家交流学习。 尽早进入实验室。新入学的研究生应尽早进入实验室,确定研究方向,并及时向师兄师姐学习。在这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刚刚入学第一年是新生选课、上课的时间。我当时以为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研究课题可以上完课以后再开始做,但没有想到的另一层是,等上完课程时,也是师兄师姐该毕业的时间了。这样我就失去了熟悉、学习课题的最佳机会,致使第二学年的课题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走了不少弯路。 及时做实验记录和总结。不要怕麻烦,每次做实验,首先应做出一个实验流程表,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前需要准备的器材、实验记录(最好做成表格、实验照片);实验做完更要及时写下实验报告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记录实验得出的结论,并对实验改进给出预想方案。“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提出的“要尽可能用完整的句子记录实验细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完整的实验记录和报告总结往往会在你焦头烂额的时候,在细节处柳暗花明,使你瞬间想通事件的前因后果。此外,平时详实的实验记录和总结,对将来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积极主动汇报工作。做完实验记录和实验的总结报告,下一步就需要积极主动地找导师进行汇报、讨论。作为研究生,研究探索是主要工作内容,我认为交流则是研究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佳途径。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不仅使导师了解到你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能得到导师中肯的建议。这么好的学习途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积极主动交流,不仅限于和自己的导师交流,还要积极主动向行业内相关的知名导师学习和交流,并积极参加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讲座和会议。 论文的写作。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首先应规范其写作要领,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正确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将来就会省去很多的麻烦。另外,论文不要一写完就急于交给老师。自己写完的论文最少要从头到尾读上两遍,更改其中的纰漏,并做到前后具有连贯性。“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成果展示给老师,不要把半成品交给老师”——这是我的导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因为“半成品”就意味着还有待完善,你总是会有一种依赖性,觉得“没关系,还有老师帮我改正其中的问题”。有这种想法就意味着你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独挡一面,这样做事情就不能让人放心。对待论文写作,应当像创造一件艺术品那样,它生产出来之后应达到你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这与“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所说的“长跑和短跑的区别”非常相似,写论文就是需要我们付出时间进行马拉松长跑,最终修改出满意的作品。 ——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 李守殿 研究生必须尽快突破的 3个“心理障碍” 本文的论点纯粹是在研究生教学中领悟到的一点个人体会,如果您以为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有什么心理障碍的话,那就想多了,是为记。 一是英文阅读的障碍。刚接触研究的人最头疼看英文文献,总是读中文资料,理由是英文看不懂。那么中文就能看懂了吗?不见得,只不过是能认识中文字而已,懂不懂实际上与什么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不是说中文文献不能看,当然也不是崇洋媚外,问题在于中文资料中的概念往往不准确,经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中国素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对于接受新知识来说,第一眼很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的不准确,以后再想改就难了。最准确的东西到哪儿去找?原始文献以及对原始文献的跟踪!原始文献往往都是英文的,不读英文显然不行。想要搞研究,就非要突破这一关口不可。有啥窍门么?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一遍两遍三遍地读!到啥程度才算突破了呢?当你的眼睛能变成机关枪“扫射”英文文献时,基本就OK了。当然,从经常卡壳的鸟枪到机关枪,必是一个痛苦的升级过程。 二是与老板沟通的障碍。研究生与老板基本上是合作关系,要合作愉快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包括工作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上的沟通,毕竟谁也不是工作机器。有的学生自恃甚高,把老板的话或者当耳旁风,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学生极度自卑,害怕老板检查工作进度,害怕老板给穿小鞋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两个极端都不好,但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者甚众。实际上所有老板均深知学生的重要,他怎么会担心学生超过自己呢?高兴还来不及呢!他怎么可能会故意和学生过不去呢?之所以有问题,大都是无法沟通所致。及时沟通是保证工作顺利、生活开心的法宝。到啥程度才算通畅呢?当你能把老板不当老板看时,就算过关。 三是对未来患得患失的障碍。在两三年的研究生涯中,思考最多的恐怕是能否毕业与毕业后干啥这两个问题。从研一就开始了如此反反复复的思考,不自觉地就会怀疑“现在做的研究对将来工作有没有用”?“即使做了能有啥好处呢”?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笔记本上不是科研思考记录,而是诸如证书、考级、面试、招聘等等信息。担心未来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未来是建立在你眼前工作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将来的好坏,完全由你现在工作的优劣所决定。如果你抛弃现在手边的事而追求未来,哪怕是两三年后的未来,基本上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直到最后落个两耽误。因此,突破对未来的恐惧十分必要。如何才算突破呢?当你能专心于手头上的事而不走神,能超过45分钟,就算合格。 唉,这年头谁能没点压力呢?面对你的本职工作,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生活总是要继续,工作仍然要前进。如果不能及时突破这些关口,时光稍纵即逝,贻误了战机,这世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哦!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王宝山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感恩解放前的中学老师
热度 14 jitaowang 2012-1-8 16:55
“80后”感恩解放前的中学老师
“80 后 ” 感恩解放前的中学老师 作者 王季陶 2012 年春节就正式进入 “80 后 ” 的大军 , 这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 就在前不久 , 64 年前我的高中 ” 生物实验报告 ” 被我女儿找了出来 . 这是她小时候看到后一直珍藏而又好久找不到的 . 那些民国 37, 38 年 (1948-1949) 的 ” 生物实验报告 ” 早已成为发黄变脆的 ” 文物 ” 了 , 就连翻页都会破碎 . 只能小心翼翼地加以扫描和复印 . 引出一幅幅的记忆 , 浮想联翩 . 深深地感恩解放前我的中学老师们 . 先献丑 , 看一下几张黄脆的 “ 文物 ”. 真不知道毫无艺术修养和天分的我 , 当年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 , 居然 “ 左眼看显微镜右眼画图 ”( 一定要双眼同时睁开 ), 用铅笔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 你看这草履虫像不像教科书上的画 . 那水螅的触手活灵活现 . 再看青蛙精神十足 , 真好像马上就跳起来了 . 即使如今叫我重新画一遍 , 也自认为是无法实现 . 那时的上海南洋中学老师 , 不少是大学和科学院中请来的的教授或研究员到中学做全职或兼职的教师 . 我一生喜爱自己做实验 , 真是一辈子感恩于老师们的严谨教诲 . 附上几张当时的生物实验报告和我在 2006 年在【南洋中学 51 届毕业五十五周年纪念册( 1951-2006 )】第 148 页上所写的一篇短文 “ 忆孙遂初老师 ”, 其中也谈到一些中学物理老师就是交大的赵富鑫教授等其他老师 .. 注 : 孙遂初老师是住在南洋中学的老师 , 既讲生物课程又指导我们的生物实验 . 他的打分可能是 R+, R, R-, $ +, $ , $ -, B+, B, … 的次序 . 我的实验报告得分并不一定都是高的 , 有时自认很好的图也会得到 B, 但是都是很认真画的 . 2012, 1, 9. 中午: 为了答谢博主们的推荐和评论再添加一篇得分最低为B的实验报告, 来献丑. 由此可见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当时同班同学的水平一定都是不错的.
个人分类: 纪实篇|9330 次阅读|34 个评论
批实验报告时我就要疯!
热度 4 aimeiya 2011-3-30 20:21
日子飞一般地飘过,也一如既往地平淡。经常会有要发疯的感觉,尤其在批改实验报告的时候。面对着潦草的、混乱的书写,还有那些强调了至少5遍以上还不断出现的错误,我有时真的会“迷惘”——难道我说的不是普通话,难道我的表达真的有问题?其实我很明确这样的状况肯定不是我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很多对什么都漫不经心,别说是知识点的学习,就连最基本的要求都不理会,完全随着自己的性子学习。我的问题应该是要求不严格,对于错误我虽然都给了改正,但没有要求他们重新完成,还本着“赏识教育”的理念,基本都给了15分(满分20)以上的实习成绩,所以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再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了,应该怎么改正。咳,可惜了我的一番心血,一份报告大约要耗费我10分钟的时间,有近60份报告啊~~~~
312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技术-科技文章-实验报告-抄袭
nanoster 2010-9-20 13:51
其实科学应该追求什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人文科学,他们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及最佳的表现形式,这些更应该弄清楚。 文学作品追求的是意境,是华丽的辞藻,而自然科学其实注重的更是一个结果,只要你的结果表达清楚了,让人理解了我觉得足以。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何必非要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学习语言呢?现在投稿总能收到英语表达差劲的审稿结论,试问一下,审稿人是否完全理解了全文的科学结论?如果理解了,我觉得就足够了,毕竟常年爬到试验台上的人还是挺辛苦的。 我觉得好多文章就是一个模式,既然模式一样,何不弄一个格式,作者只要把实验结果填鸭进去,对外公布即妥矣。前言都不用写,至于每个研究方向的进展自会有综述文章来完成。 当然了,我并不是反对美丽的语言表达,只是觉得研究人员没有必要在外语学习上浪费太多精力,或许也是由于自己英语太差才发此牢骚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