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父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父子与师生,感恩与感谢
热度 7 wangdh 2018-6-24 09:08
父子与师生,感恩与感谢 王德华 这个月的第三个周日( 2018 年 6 月 17 日)是父亲节。前些年,每到这个节日我都会写几句话,算是跟已经远去的父亲聊聊天,也是借机对父亲的思念。父母对孩子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孩子当孝敬和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随着年龄见长,自己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思考。我想起感恩与感谢这两个词,有点小思考。 作为儿子的我,理应感恩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感恩他们留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无形的和有形的。这份恩,是一份情,我却无法报答。这份恩,是一份债,我也无力偿还。随着父母的远去,这份情债压在心底里一年比一年重。有时候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借助泪水来缓解。父母之恩情,没有备份,也无法备份,甚至珍贵得不能收藏,只能在心疼中回忆,只能在泪眼中感受。 作为父亲的我,却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要求,而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孩子给了我成为一个父亲的机会,享受到一个父亲的快乐和满足,体会到一个父亲的各种味道,这味道不论是甜的,还是苦的,都是那么得浓烈。感谢孩子给了我一种新的体验,新的成长机会。感谢孩子幼年、少年和青年时的陪伴,感谢孩子成年后带给我的各种满足。这也是一份情,也是一份债。但这份情,是欢悦的。这份债,是自己犯下的,好在偿还方式是可以协商的,甚至还可以赖帐。 心目中最公正的上苍却往往喜欢捉弄人。当终于明白了作为儿女的地位和责任时,父母已经老了,或者远去了。当终于明白父母的责任、感悟到作为父母的含义时,儿女已经长大去远行了。 于是想到师生关系。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今天看来已不合时宜。虽然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不同,但道理还是相似的。 作为学生,我会感恩我的老师们,感恩他们对我的教育、关怀和支持,感恩他们对我的鼓励、帮助和扶持。 作为老师,我则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快乐,感谢他们对我的陪伴,感谢他们在学术上带给我的荣誉。 师生是一种缘,也是一种情,这份情有浓有淡,也有欢悦。 师生之间没有债,只有情。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7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有其父必有其子
热度 4 zywsict 2014-11-26 18:00
图片来自哈哈网!
个人分类: 转载|1593 次阅读|9 个评论
感人的一幕:爸爸,那是什么呀?
热度 1 sheep021 2014-7-7 16:42
亲情需要交流,知识需要传承。 海洋生物馆前感人的一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普小品:文法里的父子原则】
热度 5 liwei999 2013-8-6 23:10
语言学听上去既文傻,也枯燥,学完了还找不到工作,可真学进去好玩的事儿多着呢。今天就讲一桩,叫老子和儿子的语言学。本来是讲给实习生听的,他/她们琢磨 PP-attachment 正困惑呢。故事讲完了,乘兴就写出来吧。徒吾徒,以及人之徒,许是功德一枚。 乔神仙(Noam Chomsky) 特神仙(Lucien Tesnière) 话说这语言学里面有一门学问叫文法。学文法简单来说就是学画树。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树,表达了语言的多姿多彩,却万变不离其宗。奇妙啊。当年上帝怕人类同语同心去造通天之塔,乱了天地纲常,遂下旨搅乱了人类语言。印欧汉藏,枝枝蔓蔓,从此语言的奥秘就深藏不露。于是催生了一批文法学家,试图见人所不能见,用树形图来解剖语言的结构。忘了第一个画树的人是谁,感觉上这不是人力可为。天机不可泄漏,泄漏者非神即仙。历史上有两位功力非凡的文法神仙专门与上帝作对,各自为语言画树,一位叫 Tesnière ,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 乔姆斯基 。 本来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这样出来的句子数学上叫线性一维。可这线性的东西到了文法家眼里就变了,一维变两维,线性变平面,于是产生了树形结构。上图的树就是我们训练出来的文法机器人( parser) 自动生成的,虽然并非完美无缺,倒也风姿绰约。最可爱的是,这机器文法学家玩这一维变两维的游戏是乐此不疲,只要你源源不断送文章给它,它就没完没了地给你画树玩儿。这要是人可就要小心了, 这玩意儿不能入迷,入迷了看什么都是树,最后在森林里面湮没,也不是不可能的。 有两大类树,都要倒过来画的,根朝上叶朝下,依据的是两种语言学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神仙特氏和乔氏。上面的树就是特氏的依从关系树(dependency tree),它直接把作为文法基本单位的词与词串成树形。还有一种就是 乔氏短语结构树 (phrase structure tree),特点是在基本单位之间加了很多中介(non-terminal nodes),然后成形,这种树此处不议,略过。这里画的都是依存关系为主的树,只是有些树的节点上保留了一些短语结构的痕迹(譬如 NP,PP 等),有时候叫作 混合树 (hybrid tree)。 依从关系文法里面有一条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说的倒也是大白话: 一个孩子最多只有一个老子,老子则可以有 0-n 个孩子 。 其实,孩子当然可以有多个老子,譬如乔布斯就有两个老子,一个生父,一个养父。但是从法统上,只能有一个。这个法统在文法上就有了体现。比较下面这两个英文句子: We asked him to leave immediately We asked that he leave immediately 这两句的用词以及意思都差不多(有细微差别),但句法却不同。从深层的逻辑意义上说,he/him 既是 asked 的宾语,也是 leave 的主语。可是文法不答应,它要遵循一个孩子最多一个老子的原则。为此,第一个句子使用的句型采用了两个文法手段,一是用宾格来强调 him 是宾语,不是主语;二是用不定式(带to的动词)来切断主语谓语的可能瓜葛(英语不定式不能做谓语)。同理,第二个句子用了另外一种句型,采用了另外两个手段:一是增加了从句小词 that 来切断 he 作为 asked 宾语的可能性;二是用主格 he 来表达它的谓语老子是 leave(虚拟式谓语,不用 s)。图示如下(S表示主语,O是宾语,Com是补足语,Adv是状语,Mod是定语,Cl是从句): 这是执行这项父子原则时手段黑白分明的情形。但是自从语言被上帝弄乱了以后,手段有时候不够使唤,譬如主格宾格的手段只在代词(而且 it/you 还除外)身上显现,到了名词(譬如 John)身上就指靠不上了:We asked John to leave immediately vs We asked that John leave immediately,好在还有小词 to 和 that 在那里罩着,隐约还可看到主谓(that John leave)区分于动宾(asked John to...)的形式痕迹。可是到了汉语这些小词全没了,上面两句翻译过来就一样了,主语宾语还怎么区分呢? 我们请他立即离开。 汉语学家于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术语叫“兼语” (兼做主语和宾语) ,正式认可了这种违反原则的语言事实: 可见凡是叫做“原则”的东东就是一条超大的规则,上有规则下有例外是语言常态,因此违反原则的事并不鲜见。 汉语出兼语,就不讲原则嘛!头脑里怎么想,就直通通出来,也不穿一套文法西装(词尾、小词之类的手段)遮挡一下暧昧关系,闹得主宾混淆,显得远不如欧洲语言严谨。 认真想来,父子原则其实说的是角色定位的法统唯一性,你做了张三的儿子,就不能当李四的儿子。你是谁的宾语,就不该再做其他词的主语,不要脚踩两条船,否则容易引起误会。如果遇到一种说法,单单从形式模式上无法区分是谁的儿子,那就是歧义结构,对应两颗不同的树, 有两个不同的意思 。西方语言中最知名的歧义结构叫做介词短语找老子(PP-attachment)的问题,它的形式模式是:V + NP + PP,其中介词短语 PP 的老子既可能是名词短语 NP,也可能是动词 V。譬如: They saw the girl with the telescope. 歧义结构不违反原则,反而支持了这项原则。说明根据原则画的句法树可以把隐含的结构歧义清晰地表达出来。上述例句赶巧有双关语(pun)的特性,在句子层面两种意思的可能都存在( 用望远镜看姑娘 vs 看那戴望远镜的姑娘 )。多数情形是,文法层虽然有两种可能性,但语义配搭上却只有一种解读(语义消歧),譬如: They saw . They with a hammer]. 这就跟三角恋爱一样,恋爱层面有三个角色(V,NP,PP)两组关系(『V,PP』,『NP,PP』),可通常只能有一种婚姻关系。谁与谁结合,决定于相互的吸引力(semantic coherence,语义和谐度,俗话叫谈得来)。显然,『the nail, with a hammer』的气味不相投,根本无法与『hit, with a hammer』比,前者的语义( 带着锤子的钉子 )不搭配,远不如( 拿着锤子去砸 )自然然贴切。 同理, 在『the girl, with a hat』与『saw, with a hat』的较量中,前者更加般配,后者不 make sense。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所谓父子原则不过是在文法层次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一种统计上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趋势,在逻辑语义的深层(大脑思想里)并没有这条约束。客观世界里面,绝少一个实体只充当一个角色。张三在父亲面前是儿子,在儿子面前是父亲,在公司是老总,在太太面前是丈夫兼车夫,等等。 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所以多角色在语义上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语言中常常强加这么一种文法的原则性,规定只能有一种合法角色?一种解释是,角色可以多,但在法理上应该只有一个为主,天无二日,世界太平。这叫好比某官员有隐藏的小三甚至小四在金屋里,可法理上的配偶只有一位,否则就违反原则,不成体统。 【补记】 又想了一下这个问题,我本来的解说的对的,后来为了趣味性,carried away,文末几句有误导了,应该修正 作者: 立委 日期: 08/07/2013 14:14:40 这个语言学文法结构的父子原则是由语言的交流本质决定的。一般而言,一个儿子一个老子的结构是没有歧义的,因此适应了语言交流的需要。如果语言中满是一子多父的情形,那么人理解语言将遇到重重歧义的困境,交流怎么能顺畅。 什么天无二日,脚不能踩两只船,小三小四不合法等等“法理”都是为了趣味牺牲了实质的笑话,不能当真。 看样子,科普写作要防止不小心为了乐趣不知不觉就牺牲了正确性的做法。 再进一步说,虽然大千世界里同一个实体可有多个角色并与其他实体发生多种关系,然而当语言在反映(描述)这些角色和关系的时候,仍然基本遵循一子一父原则。其中的道理就是,文法是针对语句的,而不是针对篇章(discourse)的。一个被提到的实体在一个句子的有限范围内,通常只扮演一个角色,描述一种关系(例外自然是有的,譬如汉语中的兼语现象,但这类例外属于语言中少数现象)。要想反映实体世界的多重关系,人常用由多语句组成的篇章来描述。 人类的交流过程就是利用自然语言这个通讯工具(vehicle)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严谨的语言工具提供种种形式化手段(如,前后缀、小词、词序等)和文法范畴(如,格、数、人称、时态、语态及其一致关系),限制编码过程中歧义的产生,这样受众在解码的时候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意义,达成交流的目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人类交流的背景下,才有文法中父子原则的自然显现和贯彻。父子原则 有很多语言事实支持它,于是上升到原则,为语言学家所乐道。 【相关篇什】 乔氏 X 杠杠理论 以及各式树形图表达法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parsers是揭示语言奥秘的LIGO式探测仪】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10273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世间最深沉、最质朴的爱!
limingyang 2012-5-15 21:27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 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一笑一哭,道出了人世间最深沉、最质朴的 爱 !
个人分类: 其它|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9:将师生比作父子,“封建”思想在作祟!
热度 10 QFL 2011-11-9 15:02
微博9:将师生比作父子,“封建”思想在作祟!
将师生关系比喻作父子关系 :若是随口说出的无心话,那也就罢了 ; 但若真是郑重其事的心里话,那纯是 “ 封建 ” 思想在作祟 ; 很多研究生导师, 若 现在还持有此观点,就该自觉面壁去! 注:在科学网上,很多人都在口口声声地认为,谈师生关系很无聊,就好像这似乎是众所皆知的。本博也实在不想扯这个话题 , 因为很多人的观点在其博文所“ 限定的条件或语境 ”下都是正确的,尽管若放在一起就犹如 “鸡同鸭讲”。 不过,今天看了带有小红花的“ 导师和研究生冲突,受伤的多是导师,而丢脸的多是研究生 ” 的博文后,还是忍不住而多说了上面的一句话; 就事论事 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微博|27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一角
热度 6 jiangxun 2011-3-16 08:02
作者:蒋迅 Source: Christopher Cherry via China Digital Times 这个镜头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发展失衡的首都,好象作者走进了半个世纪前的北京,而远处的央视大楼不识趣地来自海市蜃楼。和谐还是不和谐?反正是真实的镜头。 这里 有更多的图片。
个人分类: 杂谈|39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热度 1 jijiess 2011-2-16 11:09
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 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990年9月1日
个人分类: 生活|2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爸要找“陪睡保姆”,你能接受吗?
热度 2 guyucaoming 2010-11-20 15:48
每次回国探亲,我都会约子琪一起去探望曾经教过我们药理学的黄教授。子琪夫妇是我的大学同学,黄教授现在是她的公公了。以往她都很乐意陪我一起去,可是这次她却委婉地一再推辞,不肯同去。在我的追问下,她终于告诉我,她婆婆去年去世;半年后她公公就与保姆悄悄地同居了。让他们做子女的脸没处放。现在子女们正跟老爸冷战着呢。 这是她的家事,我不好过问。那位保姆我也认识,50岁左右,相貌不错,是下岗女工,给人干净利索的印象,她在黄教授家帮佣有些年了。 我带上礼物,独自一人去了。保姆为我开了门,我在门口发了一会儿呆,不知该如何称呼她。面前的女子还能用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来形容,她的长相、气质、身材都不比已过世的黄师母差,与高大健硕的黄教授站在一起还蛮般配。她笑脸盈盈地接过我手中的提袋,热情地招呼我进去。 黄教授年近80,虽然头上的白发稀梳,但他精神矍铄、脸色红润、耳聪目明、步履稳健。比杨振宁教授还有朝气。我去的时候,黄教授正在书房里的电脑上查资料。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副横联:“敢把秋色比春光,老来红胜少年时”。这是著名画家朱怀新,晚年在一幅《老来红》油画上的题诗。可见黄教授是朱怀新的粉丝了。其实黄教授退休后,一直没闲下来。在制药方面搞出了几个专利呢。 黄教授问了我在国外的工作情况,现在做什么课题。接着我们谈了国内基因工程制药方面的进展等等。他思路清晰、记忆力强。在我们谈话期间,保姆为我们泡茶,切水果,来回了几趟。黄教授望着保姆转身离去,沉思了一下,深情地说:“她是个好女人。每天早起,为我准备早餐,每天都不重复。牛奶、面包、豆浆、油条、包子、馒头轮着来。可是孩子们就是不接受她。哎。。。”我说,您的孩子们都做教授了,一定会想得通,会接受她的,只是需要些时间。 保姆做好了晚餐,黄教授留我一起用餐,餐中保姆经心地把鱼刺剔除,再将鱼肉放入黄教授碗中。看他们之间的默契,绝对不是在我面前演戏。 我第一次听说“陪睡保姆”,是在1999年,我去威斯康辛麦迪逊市,拜访我的一对好朋友夫妇。他们是我几年前在麦迪逊市工作时,交上的好朋友。俩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先生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妻子只做半日工,在她心里照顾先生和儿子才是大事,少挣点钱没有关系。她也是打理家务和烹饪的高手,每个认识她的人都对她夸赞有佳。 聊天中得知先生的母亲半年前去世,办完母亲的葬礼后,夫妻俩邀请老爸来美同居,因为先生是独生子,老爸投靠儿子是理所当然的了。老爸来美住了三个月就吵着要回去。原以为老爸是因为生活不习惯才要回国,现在才知道老爸是急着赶回去,找回原来照顾老伴的保姆,现在他与保姆已经同居了。老爸要求儿子每个月多寄些生活费,因为给保姆的工资涨了一倍。 这俩夫妇被老爸忽来的举动弄傻了。他们认为父亲年纪都一大把了,也不是生活没依靠,自己有退休金,他们也一直给寄钱,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做儿子、媳妇的亏待了他。老爸真是太让他们失望了。 这次遇到我尊敬的黄教授做了同样的事。同样被子女认为是不齿行为。本来我不想说什么,但看见黄教授和保姆俩人的真情流露,我决定约子琪夫妇谈谈。 这场谈话还真不好谈。我先例举了杨振宁和翁帆夫妇、默多克与邓文迪的婚姻,说明了老人们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子琪马上打断我的话说:“你还说呢,就是因为这些名人的“忘年恋”才搞得社会风气乌烟瘴气,人人效仿;都这么老了还花花肠子。”子琪的先生接着说“我爸不同哦,他和保姆是雇主和雇佣的关系,一但被告发还会有法律麻烦。”我说:“他们俩人既然都是单身,那你们同意他们结婚好了,如果担心他们婚姻以后有变,做个婚前财产公证就安全了。”“我不同意,还是因为我忍受不了我爸爸这么快就忘记了我妈妈。”子琪的先生伤感地说。我无话可说了。相信子琪夫妇会理解、宽容父亲,毕竟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是剪不断、割舍不了的。 希望家庭与社会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人生,他们自己做主。
个人分类: 网谈|559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一张照片说师生和父子
wangdh 2010-8-30 20:39
从一张照片说师生和父子 ( 王德华 ) (说明:照片转引自饶海老师的博文,特此致谢!) 看到这张照片,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师生和父子关系。 师与生是什么关系?我曾说过像打铁的那种师徒关系,也有说像父子,也有说像婆媳。反正,似乎很复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又是什么?哪位师者能一下子说得清、述得明呢? 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求学阶段,需要学习、知晓和掌握不同的道、不同的业和不同的惑。好像现在都知道素质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何为能力和素质?向高处说是为国家工作和做贡献的能力,更直接点说,就是自己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能为自己挣饭碗的能力。这些展示自己能力的地方需要社会提供,个人为社会服务了、贡献了,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就养活了自己。个人与社会就是这种关系,混吃混喝的寄生虫和纨绔子弟除外。 在学习和掌握生存能力这一点上,父子和师生关系是一致的,甚至整个动物界都是这样的。在这一点上,人没有比其他物种高明多少,也是要遵循达尔文先生的生存逻辑。 父子关系这种血脉是自然的和生物的,涉及到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界至今还有很多解释不明白。一个现实是父子反目的例子也不少见。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世间也存在,但在现今社会已经是一种奢望,一种传说了。哪位老师若总是以老子的口气教训弟子的话,估计是在做复古的梦,或还没有真正清楚清楚自己的角色。 儿子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踩得父亲的肩生疼,但没有一个父亲是抱怨的,那是一点都不打折扣的心甘情愿。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 学生也希望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要是学生踩痛了老师的肩膀,有多少老师会面带微笑硬撑着呢? 不管是父亲还是老师,都需要给后生一个肩膀,这样的做法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更是必须的:给他一个肩膀,就是给了他生存的机会,给了他站高望远的机会,给了他希望,更是给了他信心和靠山。 所以广而扩之,整个社会都需要给年轻人一个肩膀,一个悬梯,一个台阶,让他们能够发现路,顺利走上路,能够站在高处,能够看到远处,能够爬到更高处,去发展。 作为一位导师,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的话,能够给那些愿意和渴望登高的学子们一个肩膀也好啊。 (王德华 2010.8.29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790 次阅读|8 个评论
父亲节后记--最佳爸爸证
Furaibo 2010-7-26 22:18
今年的父亲节,儿子送给我一个特殊的礼物。自己创意、设计并制作的最佳爸爸证。是用一张A4的彩纸制作的。现在拿出来看看,哈哈,比我小时候有创意多了! 这个是封面 第二页 好爸爸守则 各位好爸爸可否共勉? 特别赠送 别高兴得太早,有陷阱呢!
个人分类: 往日偶拾|5253 次阅读|9 个评论
月色下的身影
lvnaiji 2009-8-5 16:21
月的朦胧总是能引发不尽的思绪,如果有水相映,有水中月与空中月的相嬉,就会在心中泛起涟漪。在先前所发的 观月有感 ,以及 天目湖的光和影 ,都略有所悟。这样的感受往往来自独处之时,引发的是心灵与月的感应。 多年前的一幕,同样在月色下,我带着你从外公外婆处回家。月色如常,并没有水,此情此景,却不一样地镌刻在我的心间。 那时,你还年幼。我垂着的手刚够着你的头,我走一步,你大概要跨两三步。月色下,一个似乎悠闲的长影,一个看似急促的短影长影因短影而感受责任而变得沉稳,短影因有长影相伴而变得轻松。路旁的小草、灌木和高高的杉树,在杉树后面的住宅,都已悄然隐去。天底下唯有我和你,父与子。我悄悄抚摸着你的发梢,手心传来阵阵暖意;你的头发随着你我的步伐有节奏和不经意的碰到我的手,有点痒,有点麻。夜,在关闭一些感官之时,又开启了另一些感官,让它们更为敏感。微风轻拂,穿行于我们之间,穿行于我的手心和你的发梢之间;在轻风的抚摸中,杉树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在两个人的月夜,月色已退居其次,唯有在月色下心灵与心灵的感应。 人生,记得住的就是若干瞬间,在心间驻留到永恒。
个人分类: 山川与月|41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师生与父子
wangdh 2009-6-15 01:23
师生与父子 师生是缘分,父子是血脉。 缘分可错过,血脉割不开。 老观念:师生遵循师道尊严;父子遵循三纲五常。 新观念:师生、父子平等为友。 长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古语道:子不教,父之过。 哲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者说:养儿不教如养驴。 老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俗语说:养儿防老。 学生愿意学、喜欢听,老师乐于教和导。学生厌烦,老师会知趣不语。 儿子永远厌烦父亲的教导和训斥,可往往是越烦,父亲越不知趣,唠叨更甚。 学生有时候还喜欢与老师亲近,儿子则盼望早日远走高飞。 遇到无奈的学生,老师可以选择无语,甚至会选择放弃。 无论儿子多么无理蛮横,为父都永远不会放弃,也不会停止唠叨。 知子莫如父,此言不虚。为父往往会一语击中痛处,不会留情面。 爱生莫如师,老师不会伤到学生痛处。 为师、为父,那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和谐的状态是: 师者为师,生者为生。父者为父,子者为子。 老师恪守老师的职责,学生履行学生的义务。 父亲履行父亲的职责,儿子履行儿子的义务。 哪些职责?哪些义务?当自我思索明之。 (王德华 2009.6.14 )
个人分类: 为人父母|7802 次阅读|8 个评论
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
wangdh 2008-11-14 13:48
与一位(两位?)网友的对话 (王德华 2008.11.10 ) 我的博文《 给大学生儿子的几点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336 》 , 得到了网友们的支持和响应,很受鼓舞。从大家的留言和交流中也有了些新的思考。在此感谢。敬礼! 其中与一位网友的对话,使我有些新的思考。可能会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对于年轻人可能会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我们都知道,但在实际中却很少使用,尤其是碰到利益冲突的时候。 网友 Yangfanboy 说: “ 唉,看了(这篇博文)觉得很悲哀,作为一名研究员,您老在他大学时候还要教他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有意思吗?也许我太年轻了。” 我的回答 : 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父母的心里(会)永远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不管父母是研究员还是农民(与地位无关,与身份无关,与知识无关)。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可能要学(习)一生。您说呢?能不让父母担忧,(甚至让父母自豪),就是对父母的爱。具备这种(理解父母)的素养,不在乎年长或年轻。谢谢您! 网友 Yangfanman 说: “王老师,您好。看了您的文章,也感受到了您对孩子深沉细腻的父爱。但是我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怎么感觉你的信里写的内容在日常灌输在他的教育中足够了,一名大学生还需要父亲教育这些东西,或者一个父亲在孩子大学时还需要教育他这些常识,是不是有点悲哀?或许我把孩子的教育想的太简单了!” 我的回答 : 不知您处在什么年龄段。为人父母,同样的话题(可能)会唠叨一辈子,尽管有时候子女会很烦。作为子女,不见得都能理解父母的心情。父子、母子(之间的)这种情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割开;这种牵挂,没有什么药物可以减轻或去除。无论你多大年纪,父母的一句 “ 天冷了,多加衣服 ” , “ 路上小心 ” , “ 别累着了 ” ,你(永远)不会觉得是(一种) “ 悲哀 ” ,也不会认为这是 “ 常识 ” 。这种情感,怎么可以用语言表达?谢谢您!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平常而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程度无法比拟。动物界也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人间也有“子不嫌母丑”的古训。两代人之间的血缘,是“爱”的河流在紧连着。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是世间最无私最纯洁,也是最昂贵的,昂贵得无法承受,昂贵得无法回报。“养儿女方知父母恩”,尽管是种体验,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刻骨铭心之痛,可能会让你一生歉疚。 独生子女时代,已经造成了一些家庭悲剧,这既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也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教育,不复杂,也不困难,一个字足矣:爱!让“爱”贯穿在教育中,让“爱”融在教育中,在“爱”的海洋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让“爱”传承下去。如果这样,世界也一定会“和谐”。 ( 王德华 2008.11.10)
个人分类: 为人父母|93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今天有点想儿子
wangdh 2008-11-12 14:08
今天有点想儿子 (王德华 2008.11.8 ) 今天是周末,一个人在家。读着王春艳老师的文章: 如果你不是我妈妈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619 ) 。望着电脑屏幕,思绪不自觉就走远了。眼前出现了儿子小时候的影像。好久才将思绪拖回来。这是种幸福的回忆,这种温馨的时光会让你在冬日的上午感到暖洋洋的。我想象着王春艳老师儿子的俏皮样,不自觉留言道: “您打过孩子吗?(记得)我儿子在这个年龄,他妈妈打了他。晚上我们父子俩一个盆里烫脚,他突然问:爸爸你觉得妈妈怎么样啊?我说不错啊。他又问:你是怎么找的这个女人?怎么找了她呀?我问:咋了?他叹口气说:唉,算了。既然这样,你们俩就凑付着过吧。现在可好,每天把他妈妈夸得要命。最后还总是忘不了提醒:我的钱快没了。孩子的成长,有许多快乐和烦恼。孩子大了,留在脑海里的却总是那些温馨的回忆。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时不时鼻子还酸呢。好好享受这种幸福吧。”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子俩晚上一起洗脚那时似乎还是个负担,现在却成了幸福的回忆。想着他当时那委屈的小嘴,突然冒出让我措手不及难以回答的问题。他那一声“唉,你们俩就凑付着过吧”的叹息,我想起来就会控制不住笑出声来。 孩子开始能识字读儿书的时候,感觉到孩子真是天天向上。跟随着手指在图画书上的滑动,小嘴鹦鹉学舌地随着你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你嘴里发出的声音。等他自己顺利地读出来时,那是种什么样的幸福啊。记得那个时候,一到周末,早上本来想睡个懒觉,一大早儿子就在他的屋里不停地喊着“爸爸,妈妈” 。然后我们也总是跟他喊着“再睡一会儿,自己先看会儿书。” 不一会儿他就又开始问书上的问题。他期待的就是钻进我被窝里来,跟他一起读书,给他讲故事。几年来,我们的周末就是在那种温馨中度过的。一到周末,太太洗衣服,收拾那不宽畅的屋子,我们父子俩在被窝里读书,成了惯例。两个光溜溜的男子汉就这样在被窝里,读着图画书,讲着童话,一会儿俩人笑个不停,一会儿又有些争执,这样度过了一个一个的周末。孩子的《小学生作文指南》也就这样一起读完了,教会了孩子怎么写记叙文,怎么描写春夏秋冬,怎么叙述一件小事。 后来又开始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学习,我没有想到前面几课是孩子自己对着录音带,在妈妈的指点下学会的。直到有一天,母子俩兴奋地向我汇报他们俩的战果时,听到儿子能够开始读英文了,我吃惊得半天没有愣过神来。自然,以后的英语教学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这样每个晚上,烫脚的时候,就是我们俩一起学习英文的时候了。我当年在大学时期学习《新概念英语》时是从第二册开始的,这次陪着儿子算是认真学习了第一册。感觉内容并不少,语法现象都有了,基本表达也都有了。孩子当时几乎都熟练阅读每一篇,认识每个单词(不要求会写,只要求能认识,会阅读),有些还能背诵。当然学习英文有欢乐,也有泪花。还算是在快乐的气氛下结束了第一册的学习。似乎这个过程给他打下了不错的英文基础,现在交流听说都没有问题。跟外宾交流溜着呢,澳大利亚院士夫人夸他的英语Perfect,英国教授夫人夸他的英语 Wonderful, 美国教授太太问他在哪里学的英语,以色列教授太太问他是否在国外学习的英语。现在想想,儿子的语文和英文基础比较好,与小时候这些经历是有关系的,当然他自己是有兴趣的,主动为主,“逼迫”为辅。 孩子离巢了,房子虽然不大,但感觉有点空。今天有点想儿子。 (王德华 2008.11.8 上午)
个人分类: 为人父母|6796 次阅读|17 个评论
父子小品贺佳节
jlpemail 2008-9-28 08:57
节日来临,为感谢编辑、博友、读友之厚爱, 携犬子演两小品。 赶时尚 儿子经常丢三落四,成双成对的东西总是落了单。 儿子的袜子一般是塞枕头底下,取出来多半成了单只的。长短、样式不一的袜子成了儿子的战利品。 看到袜子们的不幸遭遇,我挖苦说:乖儿子,你很时尚啊,袜子让你穿成这样! 秋凉之后,我骑自行车要带手套。很得意地搜出一双白纱手套。 刚戴上给儿子显摆,他就指出左手手套是半透明的,右手手套是不透明的,明显不是原配。 儿子问我:爸爸,手套你喜欢这样戴呀? 我笑着回答:你妈总笑话我老土,我这可是赶时尚啊! 转载儿子的加加堂博客 : 刘翔速度与姚明高度   爸爸和我同时开始洗脚,我已经倒洗脚水啦 , 爸爸还在搓左脚。他说我洗脚是刘翔跨栏的速度,统共不过十几秒。   爸爸最近声称在写论文,吭哧了八天 , 才敲了六百字。   我问爸爸 : 写论文很难吧 ?   高度地难,爸爸回答。 我说:你这是姚明高度呀 !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封家书
热度 1 wangdh 2008-4-10 13:19
亲爱的儿子: 按照学校的要求,在你的成人仪式举行时,家长要给子女写封信。 这是个很好的主意。其实,我也想给你写点东西,让你能有个记忆,你将它留在你的身边,时常看看,也许你将来会用得着,也许有一天你终会明白或者理解父母现在对有些事情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想起来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你已经 18 周岁了,进入成人行列了。作为父母真的很自豪:一米八的大个子,一身的帅气,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兴趣广泛,实实在在立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实实在在的男子汉。就这一点就足够做父母的自豪的了。只要一闭上眼睛,从你出生到今天,你的每时每刻都象过电影一样在我们的眼前浮现。 记得你小的时候,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我们真是一路欢歌。我们还记得你的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的声音,记得你突然自己能走路的兴奋时刻,记得你那朗朗的笑声,也记得那你恼人的哭声。那个时候,你是一天一个样子,天天都在进步。还记得给你读小人书,读画报,教你背唐诗,教你唱儿歌,每天睡觉前给你讲故事,也记不得讲过多少故事了,也记不得同一个故事讲过多少遍了。等到你上幼儿园的时候,你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了。我们每天都等着听你讲幼儿园的故事,讲你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你也逐渐自己开始看图画书了,听磁带里孙敬修老爷爷讲的孙悟空的故事,听收音机的《小小世界》栏目,看电视里的《七巧板》《大风车》,看《奥特曼》,看《西游记》。记不得你看了多少遍《奥特曼》的画册,看了多少遍《奥特曼》的录像带,《西游记》你也是看了无数遍,都将所有台词背熟了,但还是兴趣不减。我们也记得帮你做手工,帮你练跳绳。那段时间,是很美好的一段时光,看着你象小树苗一样在一天天长大。 很快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了。记得你那个时候很羡慕上学的小朋友,在一起回家的班车上,还在幼儿园的你争着帮人家背书包,盼着自己能够早些进入学校。还记得我们在中关村二小旁 6 平方米 的房子里住的那段日子吗,你每天在床上模仿着窗外的小学生一起排队、做操,听人家读课文。终于到了你上学的时刻了。记得给你买的新书包,文具盒,铅笔刀,画笔,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满怀希望将你送进了学校。我们每天下午都在学校的门口等你,看着你背着书包排着队跟着老师走出校门。你 9 岁就开始读《新概念英语》了,记得第一册你学得很努力,每篇课文几乎都背熟了,这也是你的英语从小就有了一个好基础。还记得给你讲周记的写法,讲记叙文的写法。在作业多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你休息,在哄你睡觉后,我们也曾偷偷帮你写过作业。上小学的那段时间,你每个周末都在家里读课外书,我们给你买了很多书。也就是这段时间你读了很多书,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你读书的能力也增强了,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从你嘴里有时候就突然冒出来了。小学的时光过得很快,你的知识掌握也很快,我们也感觉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了,作为家长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虽然你学习上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只要你上进,只要你守学校的规矩,按部就班,我们也没有很多的要求。我记得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你考试要考第一名,但是要求你每次考试都要有进步。那个时候,只要谈起你来,也还是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更多的还是自豪和满足,是当父母的一种骄傲。 转眼小学 6 年就结束了,你进入了中学。上中学了,学习负担也逐渐重了。家里的笑声逐渐少了,你的作业多起来了,书包重起来了,我们的唠叨也多了,也更加过多关注你的学习成绩了,对你的要求也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这是好事情,人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的。我们还是希望在学校这段时间里,你能够养成守规矩的习惯,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的道理。但是人生中一个艰难的时期-青春期,开始困扰着我们。这是个反叛的时期,由于我们之间对一些事情的观点不同,对一些事情达不成共识,矛盾增加了,争吵也增加了。中学这段时间,作为家长感觉真是一种磨练。我们期盼你学习上不掉队,期盼你在人格上快些成熟,期盼你能平稳度过青春期,期盼你不做违反学校规矩的事情,期盼你不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期盼你每天平平安安回家。就是在在这样的一天天期盼中,迎来了中考的日子。我们当然知道中考对于当今一个中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次考试。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你补课的日子。 还好,在你自己的努力下,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但结果还算满意。这样你就顺利进入了高中。高中阶段,作为家长,就不单单是磨练了,每天的神经高度紧张,真的是如坐针毡,整天提心吊胆,为你的前途担心,为你的学习担心,为你的做人担心。高中了,你年龄也大了,主意也多了,问题也多了,你的脾气也见长,我们在有些事情上也逐渐失去了耐心。这样我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增加了,争吵的次数增加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你的为人处世,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反复给你讲要先学会做人,做人比学习更重要。这个时候,看到你的一点点进步,听到他人对你的一点点夸奖,我们心里还是无比的满足。但有时候面对你的一些过错,我们也更多了些心痛,多了些忧虑,也多了些挫败感。看着你每天忙碌的样子,疲惫的样子,消瘦的样子,看着你每天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练习册,我们提都困难的重重的书包,我们又感到了另一种心痛。可是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敢怠慢,现在国家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全国都是这个样子。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唯一途径,是每个高中生人生中的关键一步。这个道理你一定是明白了的,在决定你人生道路和前程的关键时刻,我们只能天天祈祷着,热切期待着,衷心祝福着。希望你能走好这关键一步,走过这个坎。 高中阶段结束就要进入社会了,大学生活在等着你。希望随着你年龄的增加,我们的担心会逐渐减少,随着你的成熟,我们脸上的笑容也会逐渐增多。你已经成人了,作为家长对你的要求是:你要有责任感,要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你的人生之路很漫长,每一步都需要你自己去走。要走好这段路,你必须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加强自己的责任感。还有一点就是毅力,毅力对成功很重要。你还要学会克制,学会拒绝,学会计划,学会坚持,学会爱心,学会宽容,学会付出,这些都需要毅力。要学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放纵自己。任何事情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要懂得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人的一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只要你规划好了自己的每一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每一周;规划好了每一周,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每个月;规划好了自己的每一个月,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每一年;规划好了自己的每一年,你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一生!任何结果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也需要这个过程。结果很重要,但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何况只要有个好的过程,一般会有一个好结果的。 儿子,你必须明白,儿女在父母心中永远是最最牵挂的,你的一言一行牵动着我们的神经,你人生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我们的苦和乐。还想对你说: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最难的事情就是战胜自己,只要你战胜了自己,你就学会了克制自己。一定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克制自己的一切不理智的言行,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则。我们希望的这些你都做到了,你就真正成熟了,就是个真正的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我们热切希望你做个有理想,有志向,有追求的孩子。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做的,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候难免会摔几个跟头,这不要紧,爬起来,抖斗身上的土,继续走就是了。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认真了,你就会成功,将来你就会无怨无悔。 儿子,我们相信,也有信心,你会做到的,你会成功的,你会让父母更加自豪的。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努力吧,儿子,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我们期待着你成功的时刻! 永远爱你的爸爸、妈妈
个人分类: 为人父母|38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