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乙肝病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肝炎研究的突破——北生所发现乙肝病毒受体
热度 1 dhqkxw 2012-11-15 13:29
上午在实验间隙打开科学网,看到了头条新闻《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 》,觉得异常兴奋。原因有两点:一是这绝对是一项开创性,而且非常有意义的发现;二是上个月饶毅教授来我校作讲座,在提问环节提到了北生所这项发现,让我一直很期待。 由于背景知识不深,文章没太看懂。如果真的找到了HBV的 receptor,对于HBV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另外,第一次知道了eLIFE这个杂志,在2012年SCI的list中没有找到,不是很了解。 总之,祝贺北生所取得这样创新性的发现!希望有懂这方面的老师们能进一步解读。 饶教授终于出手了, 肝炎研究的突破与科研体制的改革 , 非常棒的背景介绍以及对科研体制改革的建议。
57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11月15日
xupeiyang 2012-11-15 10:17
· 北大,NIBS学者发现乙肝病毒受体 (11-15) · Nature报道中国科学家最新测序成果 (11-15) · Nature重大成果:猪基因组全面解析 (11-15) · 华大基因Nature 、GigaScience杂志发表新成 (11-15) · The Scientist:值得关注的基因组研究 (11-15) · 家猪基因组提供大规模数据,有助解析人类健 (11-15) · 基因变异可能改变低维生素D浓度与不良健康后 (11-15) · 研究称基因变异使人类智力减退 (11-15) · 英国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完整基因组测序结果 (11-15) · 德科学家发现长寿基因 (11-15) · “镇静”基因治愈小鼠癫痫 (11-15) · 明星学者首次发现RNA之前的遗传物质 (11-14) · Cell子刊:基因测序揭示血癌致病基因 (11-14) · Nature子刊:新型甲减“重男轻女” (11-14) · 武汉大学青年教授信号研究登权威刊物 (11-14)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历经40多年 乙肝病毒受体终于被发现
longmarchno1 2012-11-15 00:03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家揭秘乙肝感染的关键过程,为肝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 HDV )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因此,发现该受体,以深入理解乙肝感染过程并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一直是全世界研究此问题的科学家们孜孜研究几十年而未解决的问题。日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的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这一受体分子。 这项工作是由北生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11 月 13 日出版的 eLife 杂志 上,题为 “ 钠离子 - 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 ” 。 目前,全球有超过 3.5 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 1500 万人同时还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虽然已开发出有效的乙肝疫苗,但每年仍有近百万人死于乙肝和相关疾病,并伴随有相似数量的新报告病例。早在 40 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但其相关的细胞表面受体却一直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各大科学期刊上曾经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对 HBV 受体也提出过种种猜测。但随后的研究表明,迄今所发现的这些分子都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受体。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博士及其团队从树鼩这种动物入手,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树鼩是一种与灵长类动物类似的小动物,也是除人类和黑猩猩以外,唯一能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物种。李文辉博士的团队首先绘制了一幅高质量的树鼩肝细胞基因表达图谱,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数据库,再结合先进的纯化技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手段,他们发现,肝脏胆酸转运蛋白( NTCP ,钠离子 - 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会与乙肝病毒表面包膜大蛋白的关键受体结合区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随后,他们在 HBV/HDV 易感的肝细胞中进行的一系列基因敲除实验,证明 NTCP 的确是病毒感染所需的细胞受体。人肝癌细胞株 HepG2 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 NTCP ,也不能被 HBV 感染 , 他们深入研究发现,如果在该细胞株中外源性表达人或树鼩的 NTCP 后,则该细胞可以被 HBV 及 HDV 感染。他们还鉴定出 NTCP 上关键的病毒结合区域。比如猴子的 NTCP 通常不能结合乙肝病毒,但只要突变其 NTCP 上一段极小的区域,就能使之变成有效的 HBV 受体。 “这篇文章有力地证明了 NTCP 是 HBV 和 HDV 的受体 ,” 三位国际评审专家一致如是评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 HBV 和 HDV 受体, NTCP 的发现是该领域的一项巨大进步,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受体发现者李文辉博士说: “ 我们很高兴向大家展示我们经过多年努力的研究成果,让所有致力于乙肝研究的学者了解 HBV 和 HDV 的功能受体,为大家进一步开发有效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直接回答了一些关键的、长期未能得到解答的问题,对此我们深感欣慰。 ” 他继续表示: “ 寻找和发现乙肝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我们很幸运,北生所有一群优秀的科学家,能和他们共事,共同解决这一棘手的科学难题,我感到十分荣幸。 ” 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说:“李博士及其团队发现了乙肝受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将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打开大门,也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他还说,“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咱们中国的科学家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和好的科研环境,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困难挑战。”
3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西药加中药
热度 1 xuxiaxx 2012-9-17 09:3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不是开一点西药,再开一点中药就是结合,这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15日,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高级专修班暨全国首届李东垣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做出以上表述。   据介绍,我国属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全国约有1.2亿人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现有慢性肝炎病人3000万人,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为30~50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约1000亿元。   吴刚表示,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产物,又为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学科学的优势与特点。特别是在治疗肝病方面,中医药在与西医药相互补充,维护大众健康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吴刚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不是开一点西药,再开一点中药就是结合。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在传统医药学与西医西药融会贯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从发病的源头,在发病机理或病因病机上下功夫。 来源: http://zhongyi.health.sohu.com/20120917/n353318523.shtml
1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某些癌症和传染病有关
weiwu207 2012-6-21 09:21
《细胞》杂志曾报道:一种犬类性病肿瘤发生在狗的生殖器部位。狗通过交配和咬舔传播此肿瘤,这些细胞并非源于狗本身,而是来自于狼。目前发现的120余种肿瘤病毒可引起30多种肿瘤;在某些人类恶性肿瘤中也发现了病毒颗粒。人类乳突病毒能引起宫颈癌,99.8%的宫颈癌患者都感染过此病毒。美国一名15岁的少女在分娩后3天因淋巴癌死亡,在胎儿身上也发现了同类淋巴瘤细胞,并于59天后死亡。另外,一种叫霍奇金症的淋巴癌在某些群落中发病率尤为集中,说明此癌细胞可能有传染性。 幽门螺旋杆菌是生长在人类胃部幽门的细菌,可通过接吻、饮食(同吃一盘)等传播,导致胃慢性胃炎,发展成胃癌;人类慢性乙肝病毒可致慢性乙型肝炎,进而发展成肝癌。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细菌引起的炎症能导致多种肿瘤。可见,虽然目前发现的常见肿瘤细胞本身不是传染源,但他们可以携带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或基因间接传播癌症。人们对癌的形成机制还不够了解,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癌症就是一种传染病。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人易患癌?
热度 1 weiwu207 2012-6-19 08:40
癌生有因,长期接触化学、生物及电离辐射者容易患癌。具体地,下列人群易患癌: 1.嗜烟的人:长期、大量吸烟和肺癌及多种癌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2.嗜酒的人:长期、大量饮酒和肝癌、胃癌等癌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3.饮食习惯不好,不讲卫生的人:因为食入、吸入及皮肤接触化学品、病毒、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容易引起多种癌症;诸如,食入过多腌制食品、烧烤烹炸食品、剩饭、含有霉菌的酸菜、酱油、食品添加剂、包装袋灌溶出的化学品,吸入工厂排放在空气中的化学气体、汽车尾气,饮进水源中的化学物,接触乙肝病毒等;男人不爱洗澡,易患阴茎癌,妻子易患宫颈癌;爱憋尿、便不起夜的人易患膀胱癌及直肠癌;爱吃肉少吃蔬菜、水果的人易患前列腺癌、乳腺癌等; 4. 忧郁的人:人的压力过大,长期闷闷不乐,导致机体激素分泌紊乱,酶的活性降低,免疫力下降,易患不限于肿瘤的多种疾病;诸如退休、更年期、降职、失恋、丧偶等因素导致祸不单行,癌症随之来袭; 5.化学及生物科学家:整天在实验室里与化学品、微生物接触易患癌症;油漆工、化工厂中的工人、附近居民也容易患癌症; 6.接触放射物质的人:放射医师、核物质生产及使者和居住在放射源附近的居民; 7.老处女和未孕女:性生活和妊娠能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平衡,促进细胞分化(不生癌)。催乳激素分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两种,乳汁中95%的催乳激素是磷酸化的,前者促进细胞分化,后者加速细胞癌化;老处女和未婚女易患乳腺癌、卵巢癌; 8.住新房的人:装修和购置新家具不知不觉地请进了大量、多种致癌化学魔杖,新婚夫妇容易患癌; 9.爱用药的人:是药三分毒。药用多了,就会蓄积,产生基因突变; 10.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疾病多半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癌,如有些类型乳腺癌等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
2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的新机制研究
fqng1008 2012-4-12 07:47
近期,国际病毒学顶级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 Plos Pathogens )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海明和田志刚教授研究组的科研成果——“TGF-b1 Down-Regulation of NKG2D/DAP10 and 2B4/SAP Expression on Human NK Cells Contributes to HBV Persistence”。揭示了乙型肝炎病毒逃避自然杀伤细胞的攻击,进而在人体长期存在的分子机制。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孙成,通讯作者是魏海明和田志刚教授。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约有1.2亿人被乙肝病毒感染,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新生儿被感染后可在体内持续存在数年,在青春期后可陆续发病。迄今为止,尚不清楚乙肝病毒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并在体内长期生存的原因。 本研究对15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进行系统免疫学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者体内主要抗病毒免疫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残存的自然杀伤细胞也难以被激活,激发该细胞发挥杀伤病毒作用的双信号分子NKG2D/DAP10和2B4/SAP明显减弱,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大量存在一种免疫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1(TGF-b1),该因子可导致自然杀伤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失去抗病毒作用,用抗转化生长因子b1抗体进行处理,可较大程度恢复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该研究对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长期持续感染的机制有较大帮助。研究工作受国家基金委重点课题资助支持。(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TGF-β1 Down-Regulation of NKG2D/DAP10 and 2B4/SAP Expression on Human NK Cells Contributes to HBV Persistence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persisten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remains unclear.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to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in 154 HBV-infected patients and 95 healthy controls. The expression of NKG2D- and 2B4-activating receptors on NK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moreover, the expression of DAP10 and SAP, the intracellular adaptor proteins of NKG2D and 2B4 (respectively), were lower, which then impaired NK cell-mediated cytotoxic capacity and interferon-γ productio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 were found in sera from persistently infected HBV patients. TGF-β1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NKG2D and 2B4 on NK cells in our in vitro study, leading to an impairment of their effector functions. Anti-TGF-β1 antibodies could restore the expression of NKG2D and 2B4 on NK cells in vitro. Furthermore, TGF-β1 induced cell-cycle arrest in NK cells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p15 and p21 in NK cells from immunotolerant (IT) patients. We conclude that TGF-β1 may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NKG2D/DAP10 and 2B4/SAP, and those IT patients who are deficient in these double-activating signals have impaired NK cell function,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作 者: Cheng Sun1, Binqing Fu1,2, Yufeng Gao3, Xiaofeng Liao1, Rui Sun1,2, Zhigang Tian1,2*, Haiming Wei1,2*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抗乙肝病毒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nooney1986 2012-3-26 17:28
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南发俊、左建平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1.1类新药——异噻氟定(NZ-4, W28F)及其胶囊,历时7年艰苦的研发工作,于2012年3月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异噻氟定是基于多样性导向的类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合成策略,通过对海洋天然产物Leucamide A罕见的双杂串联结构单元进行多样性合成,并经深入系统的构效关系(SAR)研究,获得的具有全新结构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病毒候选药物;已申请了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保护。其抗病毒作用机理新颖,药效显著,与目前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的阳性对照药拉米夫定的抗病毒作用相当;更为重要的是,异噻氟定不仅强烈抑制野生型病毒株的HBV-DNA复制,而且对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的HBV-DNA同样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将为临床出现的核苷类药物耐受乙肝病人提供新的治疗希望。异噻氟定的研发受到“十一五”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新药临床前研究的资助,并经过专家评估顺利进入“十二五”重大专项的滚动支持。药物所已将该科技成果与其他新药成果一起同资本市场相结合,通过国内无形资产评估作价,与张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册成立“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该品种的后续临床研究工作已由“海和”公司的研发管理团队接手,负责项目的组织推进工作。
个人分类: 国内医药行业观察|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是防治乙型肝炎基本大法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2-2-25 21:40
  今年3月18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中西结合,共抗乙肝”。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另外还有庚型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还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其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工作和学习。可见,乙型肝炎对人民的健康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和危害极大,必须积极地进行防治。   防治病毒性肝炎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主;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   1. 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型肝炎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2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引起的肝炎临床症状。   目前乙肝病毒呈全球性扩散分布,全球60亿人口中有20亿人曾感染HBV,占总人口的1/3,慢性HBV感染者有3.85亿人,占总人口的6%,其中亚洲占2/3,中国占1/3。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有9%以上进展为肝硬化,有5%以上进展为肝癌。2010年《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新版指南补充了我国自主研究的乙肝流行病学数据:我国现有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及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约1.2亿人,其中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重症。   我国现有慢肝患者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其中半数为肝重症。尤其严重的是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孕妇,其中约40%可直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HBV)后,约80%~90%可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每年约有80万~100万新生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其中的一部分婴儿于成年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重症,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2.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   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抗病毒、对症、预防性治疗为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宜简不宜繁。   (1)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葡萄糖液、维生素C、水飞蓟素、甘草甜素等保肝降酶。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2)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a.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③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由于一周一次给药,给药次数大大减少,方便了病人用药,相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一周三次或隔日一次,聚乙二醇干扰素又称为长效干扰素。现临床以应用多年。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对认为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b. 拉米夫定 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每日1次口服100 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和5年时分别为16%、17%、23%、28%和35%;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成人相似,安全性良好。我国临床研究也显示相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类似安慰剂。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 (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   c.阿德福韦酯 国内外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表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 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对HBeAg阳性患者治疗1、2、3年时,HBV DNA1000 拷贝/mL者分别为28%、45%和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29%和43%;耐药率分别为0%、1.6%和3.1%。对HBeAg阴性患者治疗5年,HBV DNA1000 拷贝/mL者为67%、ALT复常率为69%;治疗4年、5年时,有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者分别为83%和73%;治疗5年时患者的累积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9%、病毒学耐药发生率为20%、临床耐药发生率为11%;轻度肌酐升高者为3%。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HBV DNA、促进ALT复常,且联合用药者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发生率更低。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对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均有效。   d.恩替卡韦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300拷贝/mL以下者为67%、ALT复常者为68%、有肝组织学改善者为72%,均优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者;但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相似(21%和18%)。对于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PCR检测水平以下者为90%、ALT复常率为78%、肝组织学改善率为70%。   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对达到病毒学应答者,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的持HBVDNA抑制效果。日本一项研究显示恩替卡韦3年累积耐药率为1.7%~3.3%。研究结果还提示,拉米夫定治疗失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每日1.0mg亦能抑制HBV DNA、改善生化指标,但疗效较初治者降低,且病毒学突破发生率明显增高,故不宜再提倡。我国的临床试验结果与以上报道基本相似。   e.替比夫定 一项为期2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 HBeAg阳性患者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下降至PCR法检测水平以下者为60.0%、ALT复常率为77.2%、、耐药发生率为5.0%、肝组织学应答率为64.7%,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但其 HBeAg血清转换率(22.5%)与后者相似;HBeAg阴性患者治疗52周时,其HBV DNA抑制、ALT复常率及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治疗2年时,其总体疗效(除HBeAg消失及血清转换率外)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我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也表明其抗病毒活性和耐药发生率均优于拉米夫定。国内外临床研究提示,基线HBV DNA109拷贝/mL 及ALT³2ULN的HBeAg阳性患者,或HBV DNA107拷贝/mL 的HBeAg阴性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如达到HBVDNA﹤300拷贝/mL,治疗到1年、2年时有更好的疗效和较低的耐药发生率。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者为分别7.5% 和12.9%,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1%和4.1%。   f.替诺福韦酯 TDF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TDF或ADV治疗HBeAg阳性患者 HBVDNA400 拷贝/mL者分别为76%和13%,的性eALT复常率分别为68%和54%;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HBVDNA400 拷贝/mL者分别为93%和63%;该研究显示抑制HBV的作用优于ADV,未发现与替诺福韦酯有关的耐药突变。持续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3年时,72%的HBeAg阳性患者和87% 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400 拷贝/mL,亦未发现耐药变异。   2)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3)保护肝细胞药物   a.水飞蓟素类药物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b.甘草甜素类药物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甘美、注射液等。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另外,谷胱甘肽、齐墩果酸、联苯双酯等也有降酶作用。   (3)重型肝炎的治疗   原则是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对于难以保守恢复的病例,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   1)一般支持疗法 患者也决定卧床休息,实施重病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防止院内感染。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氨的来源。进食不足者,可静脉滴注10%—25%葡萄糖溶液。每日热量2000kcal左右,液体量1500—2000ml。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强支持治疗。注意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2)促进肝细胞再生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胰高血糖素1mg和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ml(胰岛素/葡萄糖为1/5),缓慢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其疗效尚有争议。滴注期间应观察有无呕吐、心悸、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b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临床上应用的HGF主要来自动物(猪、牛等)恩的乳肝或胎肝,为小分子肽类物质。静脉滴注160—200mg/d,疗程一个月或更长,可能有一定疗效。   3)并发症的防治   a.肝性脑病:低蛋白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乳果糖;诺诺氟沙星抑制肠道细菌等措施氨的产生和吸收。静脉用乙酰谷酰胺、谷氨钠、精氨酸、门冬氨酸钾镁有一定降血月氨等假性神经递质,从而促进苏醒。静脉滴注0.2—0.6g/d。维持支链/芳香氨基酸平衡可用氨基酸制剂。出现脑水肿表现者可用20%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快速滴注,必要时可两者合用,但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治疗肝性脑病的同时,应积极消除其诱因。   b.上消化道出血:预防出血可使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ranitidne)、法莫替丁、西米替丁,有消化道溃疡者可用奥美拉唑;补充维生素K、C;输注凝血酶原复物、新鲜血液和血浆、浓缩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降低门静脉压力,如心得安等。出血时可口服凝血酶或去甲肾上腺或云南白药,应用垂体后叶素,Reptilase,生长抑素,安络血。必要时在内镜下直接止血(血管套扎,电凝止血,注射硬化剂等)。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出血还可用手术治疗,出血抢救时应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用地西泮,并给氧。出血是其他严重并发症常见诱因,治疗出血时应同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c.继发感染:重型肝炎患者极易合并感染,部分来自院内感染,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严格消毒隔离。感染多发生于胆道,腹膜,呼吸系,泌尿系等。一旦出现,应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胆系及腹膜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腹膜感染者尚可试用腹腔内注射抗生素。严重感染可选用强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或联合用药。但要警惕二重感染的发生,有真菌感染时,可选用氟康唑。   d.肝肾综合征:避免肾损药物,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的各种因素。目前对肝肾综合征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试用多巴胺、立其丁、呋塞米等,大多不适宜透析治疗。   4)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已应用于临床,主要作用是清除患者血中毒物质及补充生物活性物质,治疗后可使血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但部分病例几天后又恢复到原水平。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早期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对于晚期重型肝炎亦有助于争取时间让肝细胞再生或为肝移植作准备。由于肝细胞培养不遗,生物型人工肝研究进展缓慢。近期有单位将分离的猪肝细胞应用于生物型人工肝,其效果及安全性有待评估。   5)肝移植 已在我国许多家医疗单位开展,并已取得可惜的成效,为重型肝炎终末期患者带来希望。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移植肝的HEV再感染。肝移植是末期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0%—40%。由于肝移植价格昂贵,获供肝困难,排异反应,继发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等阻碍其广泛应用   (4)淤胆型肝炎 早期治疗同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时,可加用泼尼松40—60mg/d口服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2周后如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则逐步见谅减量。清热利湿类中药如茵陈、栀子、大黄等辨证论治对此型肝炎疗效较好。   (5)肝炎肝硬化 可参照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执行治疗。有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明显可选用手术或介入治疗。   (6)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可照常工作,如肝脏无病理变化,肝功能正常,无临床无症状可暂不治疗。但应定期检查,随访观察,并动员其做肝穿刺活检,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总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药物研究指出,其关键在于药物能否抑制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而现有抗病毒药对肝细胞核中病毒cccDNA无作用,故停药后cccDNA重新成为病毒复制中转录的模板,病毒复制。近来肝炎的生物靶向治疗有报道,反义核糖核酸可封闭病毒复制的关键编码基因,这种基因水平的靶向治疗可能给乙肝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所以乙肝治疗还需注重对症支持疗法,中西药物综合治疗。   3.乙型肝炎辩证论治   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其病机特点是正虚邪实、虚实挟杂、邪毒内伏、病势迁延。中医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常获得满意疗效。临床一般分为四型辩证论治。   (1)湿热瘀毒型:主要表现为目黄尿黄、厌食、心烦失眠、小便黄少、右胁疼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濡。治疗方法以利湿解毒,佐以化瘀。药用茵陈、八月扎、菌灵芝、白英各30克,丹参、赤芍、半枝莲、百花蛇舌草各24克,山药、茯苓各18克,苍术、炙蜂房各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2)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胁腹胀闷、隐痛绵绵、心烦失眠、嗳气频作,呕恶少食,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涩。治疗方法以疏肝解郁、健脾祛湿、解毒化瘀。药用柴胡10克,郁金15克,八月扎、菌灵芝、白英各24克,丹参、赤芍、生枣仁、半枝莲、百花蛇舌草各18克,炒白术、山药、茯苓各15克,竹茹、炙蜂房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胁痛隐隐、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方法以滋肾柔肝、解毒化瘀,药用八月扎、白英、菌灵芝、虎杖、五味子、白芍各24克,丹参、炒山楂各18克,炙蜂房6克,煎药取汁300毫升,每天分三次饮用,每次100毫升,送服六味地黄丸10~15克,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4)脾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面色不华,胁痛隐隐、尿黄尿频或见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滑。治疗方法以补肾健脾、解毒化瘀。药用八月扎、白英、菌灵芝、虎杖、五味子、赤芍各24克,炒山楂18克,炙蜂房6克。煎服取汁300毫升,每天分三次饮用,每次100毫升,送服金匮肾气丸10~15克,30天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也可选用其它方剂。   4.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   2010年12月10日,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召开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新闻发布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发布了2010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2005年国内首个《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进行全面更新。   新版指南继续强调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由于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有限、治疗不够规范、患者依从性差、医保覆盖率低、患者平均收入低(80%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等原因,使得国内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比例很低,仅为24%。因此,新版指南首次纳入优化治疗策略,强调根据适应症优选病人、根据治疗监测结果调整方案、根据耐药情况及时联合用药等,这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预防耐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降低医疗费用很重要。   http://www.chinesehepatology.net.cn/admin/show.asp?id=641)   5.乙型肝炎的预防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 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证: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a.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 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   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   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   b.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2)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顾传香医师参考徐向田主编《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等整理)   (3) 预防控制乙肝健康教育   乙肝在中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是中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卫生部组织专家根据乙肝防治宣传教育实际工作的需要,编写了《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卫生部称目前医学尚未攻克广告宣传的乙肝转阴、根治等难题。   《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十项要点)包括:   1)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   2)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3)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5)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7)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8)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9)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10)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应发挥中西医各自长处, 通过中西医比较学, 开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   应遵循中医治未病思想和西医三级预防理念,按照“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愈防复”理论。运用中西医结合基本大法,防治结合,三级防治,努力降低乙肝流行和发病率,减轻乙肝复发率,减少乙肝并发症出现率。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6):381.    徐向田, 邹鲁贤.主编. 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第一版,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122-152.    毛乾国,骆抗先,傅群芳,等. 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582-584.    姚光弼、崔振宇、姚集鲁等,国产拉米夫定治疗2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Ⅳ期临床试验。中华肝脏杂志,2003,11(2);103-108    李俊德.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3):125-126.    发挥中西医长处, 通过中西医比较学, 开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思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2(4):12.    徐向田 李玉英.主编.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88.    徐向田 主编.乙型肝炎防治理论与实践.第四军医大学出板社2012.1-256.   (2012-02-24 徐向田 撰稿)   作者简介:   徐向田(Xu Xiang tian)教授,现任山东医专传染病教研室主任、教授,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山东临沂肝胆病医院院长,山东临沂科林医学研究院新药研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山东肝病学会委员,临沂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项目和获奖:徐向田教授执教30余年,在从事医教研工作中完成科技成果12项,“华蟾素抗乙肝病毒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体维康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肝病和艾滋病中药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一项。华蟾益肝胶囊已获国药临床批号。   专著和论文:徐向田教授主编《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1.2版、《疾病原理学》、《现代疾病诊疗学》、《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乙型肝炎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六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2篇。   教学院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传染病学教研室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聚才六路. 电话:0539-8012529.邮编:276000 Email:xiangtianxu@126.com   科研机构: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 兰山区清河北路438号 邮编:276004 电话:0539-8307778 手机15153938819 Email: sdyzgbs@126.com   临床教学医院:山东临沂肝胆病医院:兰山区清河北路438号 邮编:276004 电话:0539-8303626 HTTP://www.gandan120.cn Email:gandanyiyuan@126.com
个人分类: 论文报告|4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男人健康拐点在多少岁?
热度 1 linpandr 2012-1-10 21:28
44岁:男人健康“拐点” 2004年5月19日,才华横溢的影视剧作家、《我爱我家》等喜剧作品的主笔梁左,因突发心肌梗死猝死,享年44岁。 2005年2月17日,世界快餐业巨头麦当劳CEO查理·贝尔因肠癌去世,享年44岁。 2004年10月30日,台湾知名音乐创作人梁弘志因胰腺癌逝世,享年44岁。 而在44岁左右病逝的名人近年来也是接二连三,作家王小波1997年因心脏病去世时45岁;张国荣2003年因抑郁症自杀去世时47岁;演员傅彪2005年因肝癌去世时42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权威报告中指出,44岁是人生的一个拐点——生命曲线从这个时候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工作、家庭的负担曲线则呈上升趋势。这两条剪刀状曲线的相交处正是44岁,所以44岁又可称为“中年剪刀”的轴。 英国与美国一项最新的联合研究显示,人一生的幸福感呈现U形曲线,年轻与年老时最快乐,中年则坠入低谷,这段“考验”一般会持续数年,即人们所说的中年危机,“谷底”大约在44岁左右。 “男过四十天过午”。即是说男人到了40岁以后,身体状况犹如午后的太阳,一步步开始下滑。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男性40岁以前慢性病患病率是缓慢上升,男性为9.9%,但40~44岁,患病率急剧上升至20.9%。44岁这个转折点非常明显,明显的是心、肺、脑、肾功能逐步下降。 从44岁左右去世名人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肝问题是主因 44岁是肝癌的高发期,很多人是在44岁时被诊断出患了肝癌,并很快去世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25岁之前,人体属于免疫耐受期,病毒产生不了威胁;而到了25岁之后,病毒开始变得狡猾了,比如原先有五只手,现在长出了十只手,而且手臂也变得粗壮了,这时机体在和病毒作战时,要想取胜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最终倒在了44岁。 “心”的危机也同样严重。目前,北京的男性35~44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增加154%!“如果缺乏运动,饮食中很少摄入蔬菜、水果,常年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概率大大增加。工作中如果再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释放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几率必然会明显增加。而到了44岁,猝死的发病率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峰值。”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男性背痛的首发年龄是30~45岁,这个年龄段是背部关节发炎及自然退变的开始,而肌肉损伤也是导致背痛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有10%~15%男性的小腿会在40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中年男人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 44岁男人面对着八大危机:信念危机、生理危机、事业危机、职业危机、人性危机、心理危机、情感危机和亲子危机。 孤独、敌意、沮丧、压抑、焦虑,是44岁左右男人心理的五大门槛。 44岁男人忙忙碌碌,负载着家庭和事业。由于一头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交流,44岁男人会备感孤独。 44岁的男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来。一个44岁男子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发雷霆,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奖的那天时,他的态度可能会是柔声地对孩子说:“不要紧,别怕。” 有些44岁“功成名就”的男人也会产生沮丧。例如事业成功的男人,当他的妻子决心读书或工作时,如果他们自己不善于处理家务,面对乱七八糟的家,往往会出现强烈的沮丧感。 40岁以上男人60%以上出现性欲减退,这个问题以前一般是在50岁以后才会出现:长期焦虑、紧张,环境污染、日用化学品的伤害,射线、高温等都将男性迟发性性腺低下的发生年龄大大提前,表现为乏力、睡眠障碍、潮热多汗、心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性欲减退等。 夫妻生活不能忽视,性功能与人体肌肉一样是用进废退,越用越好;但肌肉萎缩后可以通过锻炼恢复,而性功能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了,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男人要主动维护自己性功能。 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有专家建议,每周性爱次数不少于2次,也可以依自身身体状况增加次数。 44岁男人保健操 针对当前44岁男性比较常见的肥胖、颈椎病、困倦等亚健康症状,特意推荐了一套健康操: 一、左右开弓操 双脚水平与肩同宽,双臂伸直过头,做拉弓状。两臂徐徐下拉至胸前,一只手臂在体外侧伸直,食指朝天,手掌向外,呈直弓状,另一只手放在体前呈拉弓弦状,弓从头上拉开。 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随手动,上肢动作要用力,使整个上肢,包括胸部、后背都有紧绷的感觉,下肢的马步动作,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直立下肢或微微屈腿。一般控制在左右各20次~50 次。 通过此练习有效地消耗体内脂肪,增加肌肉,起到控制体内肌脂比例。 二、旱地划船操 身体挺直,双脚开立。并由髋处上体前倾,塌腰挺胸,抬头向前看,双手前举(如抓住划船的双桨)。双手从前位向后拉(如拉船桨动作),此时后背肌肉用力夹紧。做 50 次左右。上身前倾,双手由前向后运动。  每天白天或晚上做一次。对颈椎、胸椎、背部肌肉是一种综合锻炼。可缓解颈、背部许多问题,可有效地缓解和根除伏案工作者的背部疼痛问题。 三、马步冲拳操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大腿尽量与地面平行做马步深蹲,双手放于体侧,拳心朝上,冲拳时可以是掌式,也可以是拳式。 做此动作时,要注意扎实马步,用身体发力带拳而出,可以夹带吼声, 出拳出到七分为好。视自身情况,左右各做 30~100次。 马步冲拳可以通经活络,使血液流畅,同时消除倦意;而在冲拳时大吼则可以使人热血沸腾,让人心情开朗,对缓解心理压力大有帮助。 男人健康拐点在多少岁? 44岁,慢性病都“找上门” “男过四十天过午”。即是说男人到了40岁以后,身体状况犹如午后的太阳,一步步开始下滑。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男性40岁以前慢性病患病率是缓慢上升,男性为9.9%,但40~44岁,患病率急剧上升至20.9%。44岁这个转折点非常明显,明显的是心、肺、脑、肾功能逐步下降。 从44岁左右去世名人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肝问题是主因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刘士敬指出,44岁是肝癌的高发期,很多人是在44岁时被诊断出患了肝癌,并很快去世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25岁之前,人体属于免疫耐受期,病毒产生不了威胁;而到了25岁之后,病毒开始变得狡猾了,比如原先有五只手,现在长出了十只手,而且手臂也变得粗壮了,这时机体在和病毒作战时,要想取胜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最终倒在了44岁。 “心”的危机也同样严重。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中心科副主任和渝斌表示,目前,北京的男性35~44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增加154%!“如果缺乏运动,饮食中很少摄入蔬菜、水果,常年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概率大大增加。工作中如果再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释放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几率必然会明显增加。而到了44岁,猝死的发病率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峰值。”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男性背痛的首发年龄是30~45岁,这个年龄段是背部关节发炎及自然退变的开始,而肌肉损伤也是导致背痛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有10%~15%男性的小腿会在40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中年男人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 44岁男人面对着八大危机:信念危机、生理危机、事业危机、职业危机、人性危机、心理危机、情感危机和亲子危机。 孤独、敌意、沮丧、压抑、焦虑,是44岁左右男人心理的五大门槛 44岁男人忙忙碌碌,负载着家庭和事业。由于一头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交流,44岁男人会备感孤独。 44岁的男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来。一个44岁男子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发雷霆,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奖的那天时,他的态度可能会是柔声地对孩子说:“不要紧,别怕。” 有些44岁“功成名就”的男人也会产生沮丧。例如事业成功的男人,当他的妻子决心读书或工作时,如果他们自己不善于处理家务,面对乱七八糟的家,往往会出现强烈的沮丧感。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志超表示: 40岁以上男人60%以上出现性欲减退,这个问题以前一般是在50岁以后才会出现 长期焦虑、紧张,环境污染、日用化学品的伤害,射线、高温等都将男性迟发性性腺低下的发生年龄大大提前,表现为乏力、睡眠障碍、潮热多汗、心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性欲减退等。 夫妻生活不能忽视,性功能与人体肌肉一样是用进废退,越用越好;但肌肉萎缩后可以通过锻炼恢复,而性功能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了,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男人要主动维护自己性功能。张志超说:“生殖健康不仅仅是鱼水之欢,更重要的还是全身心健康。” 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张志超建议,每周性爱次数不少于2次,也可以依自身身体状况增加次数。 提前“实习”一下老年生活 44岁的男性保健,可以提前过一段老年人的生活,因为老年人退休以后,少了中年时期的身心压力,饮食起居都非常规律,这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酬最好在中午 王国玮建议,如果有推脱不掉的应酬,最好安排在中午解决,这样便于经过下午的消化,减少脂肪在体内堆积,减少肥胖发生的几率。如果实在须安排在晚上,在没有喝醉酒的情况下,路程在1小时以内的,尽量选择步行回家,这样不仅达到了有氧运动效果,同时也加速了食物在体内的消化。 不要打破睡眠规律 王国玮表示,男人到了44岁,便不再如年轻时那样精力旺盛,而工作压力往往可能是年轻时的好几倍,所以在安排每天的计划时,不要把24小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定至少留出8小时的睡眠时间,坚持每晚11点前睡觉,早晨7点起床,除非万不得已偶尔熬夜,尽量不要打破睡眠规律。 强迫自己走起来 每天运动1小时,这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健身标准,这其实同样适用于44岁的中年男人。考虑此类男人的实际需要,王国玮教授最推崇的运动方式就是走路。他建议,1小时步行能回家的人,最好每天下班后走着回家,如果距离更远,可以先乘车,提前几站下车步行回家。当然分开步行更好,可以早晨步行20分钟,午间步行20分钟,晚上步行20分钟。 对于那些时间特别紧的男性,可以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动起来,比如把办公室的电话机放在离自己座位5米远的地方,每次接电话,自己都会被迫动身,另外就是多喝水,增加小便次数,一方面有利于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也能迫使自己动起来。
2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敢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去吃饭?
热度 7 xupeiyang 2011-8-14 11:53
中国是传染病大国,传染病是彻底开放的,街头饮食到处乱吃,不可想象。 谁敢与你去一起吃饭啊。
1931 次阅读|6 个评论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发生与危害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28 08:24
乙型肝炎   这是因为感染后,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期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大多数成为表面抗原或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由于肝硬化和肝癌发展历程很长,大约需30-40年,故婴幼儿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要大于成年人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但这里不是说凡是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的人都会有不好的后果,而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迁延不愈,血中总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这些人很难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25%前景不好,但有75%的人仍然有恢复的可能。 甲型肝炎   因饮水被污染或大量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贝类都可引起大流行。1988年在上海发生过因食用含有甲肝病毒的毛蚶,曾引起30 万人发病。战争期间的军队、平民,因卫生条件差也可引起大的流行。工厂流行要停产。学校流行要停课,增加了社会负担及恐慌。   怎样预防甲型肝炎病毒?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和其他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爆发流行。   如果不幸得了甲肝该如何治疗呢?请看甲型肝炎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 氯化钾 。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 脾虚 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戊型肝炎   因饮用水源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造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大流行,如:印度、尼泊尔、缅甸、中国的新疆 南部地区 等,还有些因聚餐等活动引起的食源性局部小流行。孕妇患病后13%-39%病死,病死率高于甲型肝炎孕妇的病死率。 丙型肝炎   病毒至今尚未看到确切的病毒形态。它的传播方式和乙型肝炎一样,但因丙肝病毒在血中的浓度远低于乙型肝炎病毒,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中虽也有病毒排出,但是数量不大,传染作用小。   因此预防丙型肝炎主要是防止病从血入,现在中国的丙型肝炎试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可使输血后丙型肝炎减少到l/6000/血单位。但必须经采血站进行检测和医院使用前用最好的丙型肝炎试剂再测,方可达此目的。职业献血员的血不能用,家属的血未经乙、丙肝血清感染指标的检测也不能用。防止病从血入就能有效的预防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较弱,起病缓慢,50%以上可以演变成慢性肝炎。治疗起来很麻烦。 丁型肝炎   病毒是一缺陷病毒,因为它的外膜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部分才是丁型肝炎病毒的成份。为此,丁型肝炎病毒除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外,不可能单独感染,但一旦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了丁型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病情会加重。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5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肝传播途径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
热度 2 xupeiyang 2011-7-28 08:14
1 胎源型传播: 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2 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北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也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3 性接触传播: 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型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4 昆虫叮咬传播: 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5 经血传播: 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8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乙肝三部曲:乙肝-肝硬化-肝癌
xupeiyang 2011-7-28 07:51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多了解些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知识,没错。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 。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 低热 ,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 肾功能 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 患病日久,会沿着“ 乙肝-肝硬化-肝癌 ”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乙肝三部曲 ”,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这是因为感染后,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新生儿期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大多数成为表面抗原或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由于 肝硬化和肝癌发展历程很长,大约需30-40年, 故婴幼儿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要大于成年人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感染乙肝病毒人数世界第一 近1亿患者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27 21:16
中国是全世界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3.5亿至4亿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超过1/3的人在中国, 约有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其中约有2—3千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 我国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数量达到4000万 ,就医人数呈明显上升态势,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沉默的杀手”。 中国内地丙肝发病及死亡率急速上升,去年全国丙肝报告发病人数约 15万例,是2003年的7倍多 ,比2009年增长15%,相当于平均每3分钟就发现1例丙肝患者。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今天公布的最新信息。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6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乙肝病毒携带者会怎样发展
热度 1 zhangqw 2011-7-12 10:16
沈阳军区疾病控制肝病诊疗中心专家指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有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五种情况。 1、一过性感染:乙肝病毒入侵机体后,被宿主强大的免疫机制瞬间摧毁,彻底铲除,机体仅仅表现为暂时性的低热、乏力,多会误认为是感冒。 2、隐性感染:乙肝病毒入侵机体后,被机体健全的免疫军队围剿、包抄、阻断、隔离,使病毒无法复制、繁殖,而转入隐蔽状态,伺机而起。 HBV隐性感染 若仅有抗 HBc阳性,表明患者可能是HBV隐性感染。检测HBV DNA可以发现这类感染者。HBV隐性感染在HIV感染者中几率较高,但其临床上的相关性尚需确认。 3、显性感染:乙肝病毒入侵机体后,与机体免疫细胞发生激烈战争,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4、潜伏性感染:乙肝病毒入侵机体,而宿主免疫军队不够敏感,没有监视到病毒的入侵,使其得以在机体中潜伏起来,暗自复制,一旦积蓄起来强大的力量,就会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全面爆发,引起乙肝大发作。   5、 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乙肝病毒入侵机体后,双方势均力敌, 达到一种免疫平衡与双方对峙的状态 ,虽不引起肝组织损害,机体却也无法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一旦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就会使病情向不同的两个方向发展。
36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乙肝病毒传播的五个主要途径
zhangqw 2011-6-22 12:30
第一,母婴传播。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概念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就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第二,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第三,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吃饭,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第五,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目前蚊虫叮咬不被确认为传染途径。到了传染病医院看着患者,被蚊子叮了一下就恐惧得不得了,没有必要。(杨永平教授 解放军302医院感染科主任)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7-08/23/content_6582356.htm
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
xupeiyang 2011-2-13 22:13
乙肝病毒携带 者(AsC)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HBV),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 肝功能 等各项检查正常,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简单说就是感染了乙肝,但没有肝脏炎症。 参考资料 1 乙肝病毒携带者怎么治疗 http://www.wj120.com/yigan/yiganbingduxiedaizhe/10052.html 2 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方式 http://www.zjgbyy.com/yiganbingduxiedaizhe/yiganbingduxiedaizhe977.html nslog.set("ext-reference",1); 扩展阅读: 1 乙肝病毒携带者用不用治疗 http://www.zjgbyy.com/yiganbingduxiedaizhe/yiganbingduxiedaizhe1898.html 2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http://www.dggbw.net/bdxdz/934.htm 3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如何治疗: http://www.dggbw.net/bdxdz/1230.htm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结婚注意事项
xupeiyang 2011-2-13 22:03
乙肝的传播途径,除血液、母婴传播外,还包括性接触传播,所以首先要双方真诚相见,乙肝病毒携带者一方要及时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让对方也作“两对半”和 肝功能检查 。如果对方“两对半”中任何一项阳性,那就是对方也感染过乙肝病毒,只要避免病情加重就行了。如果对方上述五项指标均阴性,说明其未患过乙型肝炎,且有可能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这样,就需要积极预防接种疫苗。   不在肝炎急性发病期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减少被感染的几率。夫妻一方在急性肝炎传染期、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期、活动期都不宜过性生活。但若仅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指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其体内的乙肝病毒效价很低,通常只要对方接种过乙肝疫苗,即使夫妻间正常的密切接触也是不会被感染的。不过HBsAg携带者仍要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及行业卫生,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以免对无免疫力者构成威胁。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肝病毒感染与胰腺癌相关性研究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09-11-5 10:21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5ajgv3ww6o3oI1yI1I00f01000j10040001rl 29 of 72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4 1998 3 1985 3 1971 3 2007 2 2005 2 1995 2 2008 1 2003 1 2002 1 1999 1 1996 1 1984 1 1983 1 1975 1 1973 1 1972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6 Turkey 2 Japan 2 Greece 1 Taiwan 1 Germany 1 Croatia 1 Denmark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Wallingford 1 ?zmir 1 Athens 1 Houston 1 Taipei 1 Mibu 1 Bethesda 1 Pittsburgh 1 Leipzig 1 Ankara 1 Osijek 1 Cincinnati 1 Copenhagen 1 Seattle 1 1 2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World J Gastroentero 2 J Clin Oncol 2 Liver Int 1 Virchows Arch 1 J Formos Med Assoc 1 Alcohol 1 Cancer Immunol Immun 1 Mmw Fortschr Med 1 Jpn J Clin Oncol 1 Wien Med Wochenschr 1 Singapore Med J 1 Lik Sprava 1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1 Acta Oncol 1 Environ Health Persp 1 Adv Exp Med Biol 1 Klin Med (mosk) 1 Leber Magen Darm 1 Pol Tyg Lek 1 Hepato-gastroenterol 1 1 2 1 2 3 ... 6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Chen C 1 Iloeje U 1 Yang H 1 Jen C 1 Su J 1 Wang L 1 You S 1 Lu S 1 Kili M 1 Yaman B 1 Nart D 1 Yilmaz F 1 Coker A 1 Zeytunlu M 1 Vassilopoulos P 1 Korkolis D 1 Aggeli C 1 Plataniotis G 1 Gontikakis E 1 Zerbinis H 1 1 2 3 ... 6 1 2 3 ... 1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Pancreatic Neoplasms 29 Hepatitis B 29 Humans 28 Hepatitis 20 Middle Aged 16 Pancreatitis 14 Carcinoma 14 Liver Neoplasms 14 Patients 13 Viruses 12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10 Neoplasms 10 Aged 10 Adult 9 Hepatitis Viruses 7 Diagnosis 7 Liver Cirrhosis 7 Pancreas 7 Pancrelipase 7 Hepatitis, Chronic 6 1 2 3 ... 18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refresh=TID=483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4784.shtm 研究显示感染乙肝病毒不会增加患胰腺癌风险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感染乙肝病毒不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 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感染与胰腺癌之间具有某种相关性。在1995年至2008年间,美国亨利福特医院研究人员对7.4万名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推翻了这种观点。 研究报告主要撰稿人、亨利福特医院消化科医师杰弗里唐,在目前于波士顿召开的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上报告说,研究人员无法证实感染乙肝病毒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他们认为,如果考虑年龄、种族、性别、糖尿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史等因素,年龄增长和糖尿病可能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胰腺癌是一种存活率很低的癌症。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33.5万人死于胰腺癌,另有4.2万个新确诊病例。 更多阅读 EurekAlert!相关报道(英文)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09-10/hfhs-hbd102909.php Hepatitis B does not increase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DETROIT A Henry Ford Hospital study found that hepatitis B 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and that only age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he results contradict a previous study in 2008 that suggested a link between pancreatic cancer and previous hepatitis B infection. Hepatitis B is an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caused by a viral infection. Study results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nnual Meeting in Boston. Using data from 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physicians looked at more than 74,000 patients who were tested for hepatitis B between 1995 and 2008. In the overall analysis, only age was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We looked at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cancer among hepatitis B-infected patients over a 13-year period and found that we could not confirm a higher risk for those with a previous exposure to hepatitis B, as a prior study suggested, says Jeffrey Tang, M.D., gastroenterologist at Henry Ford Hospital and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When other factors are considered such as age, race, sex, HIV status, and the presence of diabetes only older age and presence of diabetes proved significant, whereas prior exposure to hepatitis B was no longer an important variabl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re than 35,000 people in the U.S. die of pancreatic cancer each year and 42,000 new cases are diagnosed. The survival rates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are poor. An estimated 800,000 to 1.4 million people have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2007, an estimated 43,000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newly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although many cases are not reported because many people do not have symptoms. EDITOR'S NOTE: Dr. Jeffrey Tang is available for interviews. EMBARGOED FOR RELEASE 9 a.m., EST, Saturday, Oct. 31, 2009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