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乐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美好(8)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1-11-25 08:52
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美好 ( 8 ) ( 八 )从大自然中 寻找 生活的 乐趣 蒋继平 2011 年 11 月 2 4 日 现代人不论是在家中, 还是在办公室, 整天面对的是电脑和电视。 电脑和电视上的各种新闻, 影视剧,商业广告都具有其政治意图, 娱乐性质和商业目的,是经过认真的人为加工的, 而且,这些画面仅仅是个“影子”, 是平面的, 不是真实的“人”和“物”。 因而, 现代人面对的都是虚伪的, 人为的, 可见而不可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社会诚信缺失的根基。 这种大环境构成了对人们心理的极大影响, 人们相互不信任, 您防着我,我怀疑着你,以至于终日疑心重重。 在这样的心理下,我们如何能够轻松自在地生活呢? 要摆脱这种心理负担, 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然界是个比现代化大城市更为精彩万分的大都会, 那里有原始真实的场景, 这些场景是未经人为加工的真实写照,可以使人返璞归真。 我在美国一家农业大公司任职, 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到公司的农场检查作物生长的情况。当我站在一望无际的农场内,看到附近由各种生物构成的一幅千奇百态的画面时,真是感慨万千, 心情十分舒畅。举目四周, 万顷平原上主要是菜园和果园,其间点缀着一些面积不大的森林和湖泊, 它们由纵横交错的沟渠相连接。 菜园种植的是各种新鲜蔬菜, 主要是蕃茄,青椒, 西葫芦,西瓜, 茄子和土豆等。 使我最感兴趣的是, 无论何时何地, 农场工种的是蕃茄, 长出来的一定是蕃茄, 绝对不会是其他作物。 这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自然的本来面目,是无法改变的。由此,我想到, 我们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 都必须认真负责, 我们做出的什么行为, 必然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能以恶小而为之。 不作恶, 多行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生活得心安理得, 幸福美好。 我站着的菜园, 是一个由各种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群落。除了种植的蔬菜外, 主要是各种野草,野花,还有在空中飞翔的各种昆虫和鸟类。微风迎面吹来, 小草弯腰向我鞠躬,野花给我飘洒一缕清香,蝴蝶尽情地为我献舞。看起来, 它们都在向我行贿,要我手下留情, 不要任意伤害它们。 其实,这是我自作多情,那些行为只是它们的本能反应,是它们天真的属性, 没有半点的做作, 没有半点的虚伪,更没有任何的算计和企图。小草弯腰是顺势,野花飘香是奉献, 它们不求回报。 在不远处的沟渠旁, 一群野鹤悠闲地走动着, 寻找着自己的食物,几只野鹿正在低头吃草, 不时抬起头来四处张望, 唯恐有大狗熊来袭。 在一个面积不大的湖中, 两条鳄鱼和几只乌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湖面上晒着太阳,它们互不干扰。看着这些动物的举动, 心理想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的闲情逸致,少一点烦扰 , 少一点忧郁。 在空中, 各种鸟类不时地飞来飞去, 它们有的在追杀昆虫, 蜻蜓在捕抓蚊子。它们好像是大城市里的城管, 维持着自然的秩序。 奇妙的自然, 它应有尽有, 只要我们善于想象和懂得欣赞, 真是乐趣无穷。 大海以它广阔的胸怀接纳这各种污水浊流,是何等的宽容。 因而, 每当我心情不佳时, 我就会到大海边走走,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那博大,那平静, 那宽容的情景使我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今天的都市人,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外,在网络的包围中, 在物质的诱惑下, 你们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欣赞大自然的天真纯朴。 而这种浮躁的都市生活能够为我们提供多少幸福呢? 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吧!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2967 次阅读|8 个评论
生活中的那些乐趣
热度 1 liutianqi 2011-10-23 16:34
今天气温骤降,坐在这里突然觉得无事可做,就打算写一篇博客 ... ... 有好久没写过东西了,感觉跟文字陌生了。 想想在中学时代我也算是班里小有名气的“作家”,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的作文我都是随便写写,可语文老师总是把它当做范文,还要在全班宣读。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老师(中学时所有的),因为他们总是循规蹈矩,纯粹的应试教育,写个作文还要规定我们的格式,甚至哪里用几个排比都有明确的界定。课下他们一般都会要求我们多读文学著作,做摘抄,但这些要求并不是自愿的,而是硬性的要求,一周一检查。我是喜欢阅读的,可我并不喜欢为了做摘抄才阅读,也不想阅读了就一定做摘抄,所以我本来主动的阅读就因为要交摘抄而变得被动了。事实上高中的三年我一次摘抄都没有交过,为此每次上语文课检查时,我都是站在讲台旁边听课的那一位,尽管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在中学时候我有过好多次冲动要写点有价值的东西,可我都没有坚持下去,我已经对语文课厌倦至极,所以自己写作的爱好也几乎忘记了。 慢慢的我有了新的爱好。记不清是高几了,语文课本前几课有一篇文章是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我当时读罢此文,心情顿时难以平静,觉得自己的思想好平庸,没有大的追求。记得当时我也在看狭义相对论,一个全新的时空观正震撼着我的内心,又记起初三时读的一本漫画《霍金自传》,联想到书中提到的多个宇宙的想法,我觉得当时我真的难以control这些东西了,我几乎疯掉了。也因为此我一口气读完了《西方哲学史》,还读了冯友兰,周国平的一些书,读罢这些书,本以为可以消除我内心的波澜,没想到我却变本加厉,疯狂的告诉我的同学:“我要创建一套全新的哲学体系,通过吸收中西方哲学的精髓来诠释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毫无疑问同学们认定我是疯了,因为我张口闭口都是人生,宇宙,意义。 现在想来,我真想哈哈大笑十分钟用来自嘲,但我还是佩服自己当时疯狂的举动。 转眼间,大学四年已经过去了,读了研究生,每天依旧像往常一样,不时的还会有疯狂的想法,不过已不像从前那么冲动。我是学物理的,但我觉得我是个比较感性的人,我不赞成一个人完全靠理性来支配,我相信人生的美好大多都是感性的,也许感性并不会给国际政治,经济纷争带来太大的益处,但至少它可以带给我们非凡的人生感悟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无关哲学,仅是我自己的胡言乱语) 最近我似乎又迷恋上了一些东西,杨丽萍的舞蹈,罗布泊的魅力,音乐的曼妙.... 相信这些点滴的乐趣都可以让我的生活异常的丰富多彩。
33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饶毅的“科学乐趣”说开去
热度 1 fqng1008 2011-8-23 15:43
饶毅在博文中声明不再候选中科院院士,一时舆论哗然,说长道短的很多。值得赞赏的是,饶毅接下来的博文非常大气,他并不沉湎于一己之私,而是关注学界的另外两个价值颇大且缺乏褒奖的成果及其作者——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和开发三氧化二砷的张亭栋(见附件“ 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 ”),让人刮目相看。 饶毅在文中谈到自己对科学史的兴趣,也谈到“科学乐趣”问题(见“ 饶毅受访谈院士落选:有人对我们回来感到不安 ”),他说:“ 做科学一定要对科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有追求,而不是以当选什么为追求。在中国科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科学没有兴趣...... 如果对科学(有兴趣),就很想听报告,很想看科学杂志。可是,在生命科学界,有相当好的国外的重要科学人物来作有趣的科学报告的时候,全国90%老师、教授、研究员不参加,参加的都是学生。这就说明这些老师一(对科学)没有兴趣。有些人很有趣,只有中国院士作学术报告,他才一定去听,露个脸希望人家认识他,下次给他投票。” 我认同饶毅的看法,那些学者们对什么感兴趣呢? 记得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批判过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从医学的角度讲,个人的幸福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身体的健康,二是精神的健康,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张仲景所说的是身体的健康,另一个精神的健康则包括对名利的正确认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常人为什么时常焦虑?往往是名利所累。一味地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有时候会弄得血本无归(此刻,我想起了肖传国博友,他至今仍然拿得起放不下,不惜以人格、体魄以至于身心健康去换取“自尊”,最后两者皆失。我真诚地说一声:放手吧,神马都是浮云)! 的确,职务、头衔、待遇等等,对于现实的你我都非常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良知。 有人遗憾饶毅在关键时刻没有忍住,即使在评审的半年里,他也对早已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多次发出批评的声音。饶毅是怎样看待这种韬光养晦策略?他说:“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对饶毅来说,当不成院士,无非是失去了一个光鲜的头衔和一些待遇,但绝不会影响到他的科研成就;对大众而言,失去了一个院士,但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如果抛开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成全 科学之乐趣、自由之精神 又何乐而不为呢? 1940年,冯友兰受西南联大教授委员会的委托给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写信,通篇贯穿着现代教育独立于权势的理念,然而后来的冯友兰却唾面自干,全盘否认自己学术成就,其中的屈辱可想而知。 饶毅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自己解放自己的曙光: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摆脱祈盼或仰望“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道统”(参见“ 中青报:饶毅身上最可贵的是批判精神 ”)。 科学是具有乐趣的,尽管我们在权势之下体会不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孜孜以求地追求权势的原因)。最近,广东省实验动物研究所的合作者打来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我们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出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从她的喜悦声音里,我感受了实验本身给她带来的快乐,我觉得这种快乐值得我们珍视,而不应该只限于拉拉扯扯的附庸之中。 60ul 病毒 100ul 病毒 对照( control ) 9 天 100% 死亡 6 天 100% 死亡 达菲( tamiflu ) 14 天剩 2 只 11 天 100% 死亡 解毒( doxifcation ) 14 天剩 1 只 9 天 100% 死亡 凉血( cool blood ) 14 天剩 5 只 10 天 100% 死亡 扶正( strengthening health ) 14 天剩 1 只 14 天 100% 死亡 通下( laxative treat ) 14 天剩 2 只 7 天 100% 死亡 复方( compound recipe ) 14 天剩 2 只 16 天剩 1 只 上表是中药复方及其分解方对于两种不同含量禽流感病毒(虎)感染小鼠的干预效果,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死亡时间都很短,而干预后各组有明显改善。当然,下一步还要做重复验证,然后才能探讨机理,尽管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一个小小的苗头也会使我们兴奋。之前,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 通过 MDCK 细胞进行 A/Shenzhen/406H/06 病毒株的分离及扩增培养,图 1 显示正常 MDCK 细胞形态圆滑,细胞间连接紧密,而进行扩增流感病毒后细胞出现脱落、固缩及坏死等明显 CPE 现象,提示病毒成功分离及扩增。 Fig 1 MDCK cell appearance of pre-infection and infection with H5N1 influenza virus 2. 采用 RT-PCR 扩增了病毒的全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鉴定, HA 、 NA 、 M 基因在 Genebank 的登陆号分别为 EF137706 、 EF137708 、 EF137710 。 对 HA 、 NA 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树显示 A/Shenzhen/406H/2006 的 HA 基因与 A/Anhui/1/05 株同源性较近,而与香港 97/02/03 病毒分离株遗传距离较远(图 2 ); NA 基因也同样与香港 97/02/03 病毒分离株不在同一进化枝中,与 A/duck/Fujian/1734/05 具有较高同源性。 3. 成功构建整合 A/Shenzhen/406H/06 株 HA 基因的假病毒,通过 Western-blot 鉴定假病毒囊膜表面有 HA 、 NA 蛋白的表达(图 3 );并使用假病毒感染 MDCK 、 293T 、 CHO 和 Hela 4 种细胞后检测 Luciferase 的相对活性( RLA ),结果证明整合 HA 蛋白的假病毒均能感染上述 4 种细胞,表明所构建的假病毒具有感染活力,且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图 4 )。 NA Fig 3. Identification of HA and NA expression on pseudotype virus by Western-blot Fig 2. Polygenic tree analysis of different AIV strains based on HA gene Fig 4. Infectivity of HIV-HA pseudotype virus in different kinds of cell lines 4. 通过将假病毒与中药血清孵育后再感染细胞,并以 HA 蛋白特异性中和抗体 2B4 为阳性对照,从图 5 可以看到,当使用中和抗体 2B4 与假病毒孵育后,在 50μL 、 25μL 及 12.5μL 的剂量条件下均可以抑制假病毒的感染活性,从而证实利用假病毒技术筛选药物的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然而与对照组相比, 4 种复方中药在不同剂量条件下对假病毒感染活性均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复方血清并不含有抑制 HA 蛋白的有效组分或单体。 Fig 5. Influence of infectivity of different herb serums on H5N1 pseudotype virus 5. 为判断药物血清中是否含有有效单体作用于禽流感病毒唾液酸 α-2 , 3 半乳糖苷受体而竞争性抑制假病毒颗粒入侵,本研究在将假病毒感染靶细胞之前,预先使用药物血清处理靶细胞,之后观测假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活性。与对照组相比, 4 种药物血清均未能发挥有效的预防作用(图 6 ),提示复方血清也不含有竞争性结合唾液酸 α-2 , 3 半乳糖苷受体的有效组分或单体。 Fig 6. Influence of different herb serums on sialic acid-α 2 , 3-galatose receptor 6. 为进一步判断药物血清对 HA 蛋白的影响,我们 以未转染 HA 质粒的 293T 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图 7A ),与空白对照相比,转染 HA 质粒但未加入药物血清的 293T 细胞峰值明显偏移(图 7B ),从而证明 HA 质粒被成功转染并在细胞膜表面表达 HA 蛋白。转染 HA 质粒并加入不同药物血清的 293T 细胞均可表达 HA 蛋白(图 7C - 攻下组; 7D- 解毒组; 7E- 凉血组; 7F - 扶正组),并且峰值偏移率与对照药物血清组基本一致(图 7G ),从而提示 4 种药物血清并不能抑制 H5N1 流感病毒 HA 蛋白的表达。 Fig 7. FACS assay of HA expression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herb serums 附饶毅: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说明: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且,读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用院士与否来评价,所以题目应该被批判。本文作为非正规博文一周后,题目将改回以下正文的标题。正文目前作为征求意见稿,也将适当修改后发表于正式刊物,这相反于我平时一般先正式发表后请科学网置于博客的习惯。 在科学界,我有双重身份:正在实践的科学家和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第二身份包括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以前以介绍其他人研究过的科学史为主,近年对感兴趣较长的中国近代科学史,我通过和北大医学部张大庆老师和研究生黎润红的合作,获得了一些史料、正在写文章。如何呈现本文要讲的工作,也得益于“GSK终身生命科学成就奖”评奖委员会的同事们的讨论,他们是鲁白、傅新元、马红、王小凡。 因为最近我第一身份出现一些情况,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关注,为了避免继续过度解读,而将其中无意义的部分转化为较有意义的事情,我为本文加上目前对我博客感兴趣的外界人士可能注意的标题。 本文主旨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本文要介绍的两位人物年龄都较大,其中一位还在病中。他们做出的贡献,在我(作为科学的评论员第二身份)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这是和题目的联系。同时,我认为如果考虑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其委员会需要做好功课,至少了解到本文的层面,而不是因为争议搁置考虑。 我希望,有比较多的人,从各方面使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世人所知。如果我们大家努力使他们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才是我第一身份导致的小事件通过第二身份而带来的意义。 以下为正文。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标准。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 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工作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他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无数儿童和成人的生命。 两个药物都来源于中药,而且碰巧是两位年龄接近的科学家于1970年代初期发现。在大型“523任务”研究抗疟疾药物过程中,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 在屠呦呦和之前,陈克恢曾于192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短期工作,期间用中药做出重要发现,特别是他对麻黄素功能的研究,闻名中外。在到协和工作以前,陈克恢留学美国留学获得很好的科学训练。在协和工作以后又回到美国,在学术界和药物工业界,特别是药理学界,陈克恢蜚声国际。 1950年代后中国闭关锁国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尔滨工作的张亭栋都没有可以和陈克恢相比的训练背景。他们分别在1950年代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他们在从事关键发现时期的工作条件也远非理想。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中国正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热潮中,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阶段。在经历了有些中国人把人斗人的劣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几年、在将中国科学院和大学有经验的科学家和教授纷纷被批斗、关牛棚和靠边站后,到1970年代初,大学、科研机构很多人都无所事事,甚至每天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只有4版的《人民日报》等报刊,有些女科学工作者当时也加入上班打毛衣的行列,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更是很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竟然有人做出重要的发现,而且堪称中国近代可能最重要的两项药物发现,其记录迄今未被大量投资药物开发的今天中国医药界所超越。 肯定和认可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回顾他们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有意义,而且本文希望能够刺激其他人更仔细的研究、以期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促进今后中国的医药更快更好的研究和对自然的有效探索。 青蒿素和屠呦呦 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是起效最快的抗疟药,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对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也不是可以替代所有其他抗疟药的唯一药物。但是,它确实治疗了很多病人,有时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结构上,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仍然是研究的问题。 对于青蒿素的发现,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其代表人物。 “523”任务,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的疟疾问题,而开始的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其组织起始为1967年5月23日,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代。组织的主要协调办公室一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至少几百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的集体起了作用。但是,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被召集加入“523任务”。 “523”计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制造已有西药的仿造品、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在中药里面,不同课题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不仅古代中药书上,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民间都有使用青蒿的记录。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课题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共808个,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课题组提供了筛选了多个中药的清单(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逐、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屠呦呦课题组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导致发现青蒿的高效性。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其后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蓉成功地获得青蒿素结晶,她们取得分子式。由屠呦呦课题组成员携带青蒿素,以其他课题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为主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青蒿素结构。在获知屠呦呦小组1972年结果的情况下,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都分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并分别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黄花蒿素和黄蒿素都被认为都是北京的青蒿素。 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 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本文仅限于明确一个问题: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他课题组和科学家,确实起了很重要作用,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课题组人员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并不埋没其他人的作用。应该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 砒霜和张亭栋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亚砷酸(三氧化二砷)。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1971年3月,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韩太云将其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治癌,有些肿瘤病例见效,但毒性太大而导致被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继续此工作。张亭栋19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六十年代曾经参加西医学中医训练班。 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开始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做太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将组分分别检测,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对于治疗无用。 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主要用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地汞)”,结果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人都有改善,对其中一例有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他们提到还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 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他们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进行治疗,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而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1979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发表《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23例用癌灵一号,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于每一个病例,他们都具体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 有三个重要问题: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轻粉(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2)在第11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其他中药为“扶正”,他们明确这些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3)在第10页和第11页指出,他们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也既法国-美国-英国分型的M3型白血病)。 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公布了《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 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既APL)。他们也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1984年张亭栋、李元善文章中的的延伸。1991年文章指出,他们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五年存活16例。 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介绍的内容完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这篇也是中文,内容是1991年的简介,而实际发现在1973年就有文章,在1979年就明确对APL的作用最好。 张亭栋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亭栋等当时的研究,没有对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是觉得不能用不治疗作为对照?1982年,张亭栋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显示他知道医学研究的规范,但他指出“对于较严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对照组,即使是建立无害的‘空白对照’,也是不允许的,只能用平素认为较好的疗法与新疗法来对照观察。而对于某些‘绝对’的治疗也可以不必选用对照组,如对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等,也可以说明”。这种说法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但其中的道理很清晰。 中医理论是否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今天复习这些文献,可以看到,中医辨证分型,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没有意义。比如,他们谈到对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分为五型,而治疗时使用三氧化二砷并无差别,对于其他辅助的中药,也许这些分型起作用,但当证明三氧化二砷有作用,而其他中药不用也可以的时候,中医分型的意义就没有确定。而西医对白血病的分型才对他们找到适应症起了作用。他们完全放弃中医辨证分型以后,适应症和效果更确切。有趣的是,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1973年的第一篇论文完全没有谈中医理论,而其后多篇论文讲解中医辨证分型。 中国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贡献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认为是白血病比较凶猛致死的一种。1973年,法国Bernard等推出的西药化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其后改进的方案成为世界主流治疗方法。1973年张亭栋等发现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至1979年完全清楚其最佳适应症为M3型白血病(也就是APL)。 1983年,Koeffler 总结了多种化合物(包括维甲酸)在体外细胞培养对人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198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Flynn等报道用13-顺维甲酸治疗一例APL病人,对白血病有缓解、因其他原因去世。1984年,瑞典的Lund大学医院内科的Nilsson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荷兰的Daenen等报道用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Fontana等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用全反维甲酸治愈一例5岁白血病儿童。1987年王振义课题组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用全反维甲酸(合并和单独)治疗六例APL病人。1988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美国《血液》杂志发表论文,总结他们用全反维甲酸治疗24例APL病人,获得完全缓解。这篇论文,使有关医生瞩目全反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引起广泛重视,在国内外较快得到重复和推广,为APL病人带来福音。 1995年,大连解放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林慧娴、富丽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以复方青黛片治疗60例APL,完全缓解率98%。所用中药复方含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估计是雄黄的硫化砷起作用。 199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当年第二期发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结他们自1992年至1995年用简化为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疗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个及以上疗程的73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3%,复发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2%,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 1996年8月1日美国《血液》杂志发表陈国强、朱军、石学耕、倪建华、仲豪杰、Si GY、金小龙、唐玮、李秀松、熊树民、沈志祥、孙GL、马军、、张鹏、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王振义、陈竺的合作论文。该文报道陈竺、王振义、陈赛娟等带领上海血液研究所,用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开创对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1997年,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在《中国血液学杂志》报道对于一例三次反复发作的APL病人,每次用癌灵一号,获得20年存活。 1997年《血液》杂志发表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他们用纯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缓解率。 1998年,世界最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位于美国纽约的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在12例其他治疗后复发的APL病人,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从此,国际医学界广为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 迟迟未至的认同 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研究成果,国际国内都认可:都得到了应用,直接产生治病救人的效果。 但是,两人由于不同的原因,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历史学家细究。初步可以看到:与齐心协力的“两弹一星”大计划不同,青蒿素的研究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不同课题组之间矛盾,课题组内部不同人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研究人员,因为文革的原因,一般年资都比较低,有了课题组也相互不服气。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英文论文更滞后,留下争议的余地。如果按现在自己先发表论文再与他人分享,争论会少很多。不过,这样虽然对科研人员好,对于病人就不一定是最好:如果都要等一家发了论文,其他课题组才能用药,当时有些病人就不可能用药,其中有些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张亭栋虽然被《纽约时报》报道过,但未受到中国的充分肯定,在国际学术和医学界也几乎默默无闻,其原因不在矛盾。他的课题组,有人发生过矛盾,但在很后面。从1973年开始发表的论文中,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很清晰。他未被很好地认可,可能与所在地区有关,也和他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工作重要性的可能性。 1998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在专题笔谈中介绍“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在两次实践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简称氧化砷)治疗继续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进两年来,我们与哈医大合作,应用氧化砷注射液知道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常规化疗药物耐用的APL复发病人”,肯定了张亭栋的工作。 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太提他的名字。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有关论文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发表。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和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定为1992、甚至1996年。例如,重复中国结果,也有助于将中国发现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论文,在摘要中说中国有两篇报道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文章,在引言中说中国最近有报道三氧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缓解,然后引用了孙鸿德等1992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的短篇“经验交流”、张鹏等1996年《中国血液学杂志》、沈志祥等1997年《血液》等论文。 1996年《科学》记者对三氧化二砷的介绍,虽然介绍了张亭栋,但说他的文章是1992年发表的。 张亭栋本人很少英文论文。2001年,张亭栋和陈国强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为王铸钢、王振义、陈赛娟、陈竺,通讯作者为陈竺)在国际期刊《癌基因》发表论文,介绍三氧化二砷,在引言中,他们也称最近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的作用,引用陈国强等1996年《血液》论文。在正文内,说明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始于1971年,但没有文献,号称治疗了一千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观察到对几种癌症的作用,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食管癌、和特别是APL”,但是也无文献引用。然后,文章说对APL作用的初步报道于1992年,引用孙鸿德的“经验交流”。这样,张亭栋本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就没有引用自己1970年代的几篇文献,把自己在1973年和1974年公开发表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疗效、和1979年明确提出对APL疗效最好的发现,全部淹没了。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 2002年朱军、陈竺、Lallemand-Breitenbach、de The等在《自然综述癌症》介绍砒霜治疗作用时,在图中显示了1970年代张亭栋的里程碑作用,但引文是孙鸿德等1992年经验介绍(在引文中注明是证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作用的第一篇论文)和1996年张鹏等的论文。 因为1992和1996这两篇文章是中文文章,而且没有引用1970年代文献,所以,国外学者一般不能知道原始文献。 王振义和陈竺2008年在《血液》杂志综述APL研究进展,对于三氧化二砷对多种癌症的治疗,引文为2002朱军等文章。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引文为1992年孙鸿德等的经验交流、以及张鹏等(1996)、陈国强等(1996)、沈志祥等(1997)、牛等(1999)。 张亭栋的作用和发现年代,在国际上尚未得到重视。 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的意义 中国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于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直接马上可以研究的是确定三氧化二砷的可能还有其他治疗作用。癌症中就包括肝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淋巴肉瘤等。比如,方锦声等1981年在《江苏省医学科学情报所》总结对4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癌灵一号加外科手术的三年存活率为42%,其中5例生存超过5年,而单纯手术的三年存活率为8%,无超过5年者。1988年李元善、张亭栋、王兴榕、刘旭在《肿瘤防治研究》报道他们在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到癌灵一号对肝癌细胞系的作用。间接来说,严格地研究其他中药成分的作用,可能还有更多发现。中国一些医院模模糊糊用的一些药、和很多企业马马虎虎地仓促上马制造一些药,如果有严格检验,可能适应症会更明确,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适合的病人才能得到帮助。 研究青蒿素和“523任务”历史,有助于了解中国大科学计划、大协作的优点和缺点。“两弹一星”是成功的例子,青蒿素的经验并不同于两弹一星。而彼时还有遍布全国的“气管炎办公室”、“慢性老年性肺心病”等课题,耗费的人力、物力可能不下“523”,但结局并不乐观。汲取这些先例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目前的多个大项目,也许有裨益。 人无完人实事求是 如果哪天屠呦呦和张亭栋获得了中国的普遍认可、甚至世界的肯定,我希望,中国大众不能简单地英雄崇拜,认为他们是完人。他们不是,也没有人是。 他们的工作都有前人的基础、以及合作者的贡献。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全国合作的任务,很多人参与了、并作出重要贡献。屠呦呦课题组内部多个成员也有重要贡献。不能因为肯定屠呦呦就否定课题组其他人员的贡献、其他课题组的贡献。 他们有才能,但并非才华出众,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工作上,认真做好工作,做出了重要发现。 他们的性格也非人人要学习的榜样。我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觉得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也不给我们看。 他们的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也可以通过争论将我们带近真理。 相关文献 青蒿素部分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1965) 疟疾专辑上海科技出版社. 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档案馆.Wg-5-4.抗常山呕吐药物的寻找,健康人试服常山半夏合剂片的副作用的观察.1967.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通知.《67》科十字第118号、后科字第388号.下达《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纪要及《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规划》.附件一.1967-6-16.原全国五二三办公室.五二三与青蒿素资料汇集.内部资料.2004. 中医研究院革命委员会(1970).常见病验方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1975) 疟疾研究·化学合成药与临床观察专集.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疟疾研究·化学合成药与临床观察专集,1975-7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1977).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 1977(3):142. Qinghaosu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青蒿素协作研究组).A new sesquiterpene lactone-qinghaosu.Chin Sci Bull(科学通报) 1977(3):142.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1978) 青蒿抗疟研究 1971—1978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1979).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37:129-142.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1982). Clinical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with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J Tradit Chin Med 2:45–50.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1982) Studies on the toxicity of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J. Tradit. Chin. Med. 2:31–38.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1982) 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 (artemisinine). J. Tradit. Chin. Med. 2:3–8.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1982) Antimalarial efficacy and mode of action of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in experimental models. J. Tradit. Chin. Med. 2:17–24.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 (1982) The chemistry and synthesis of qinghaosu derivatives. J. Tradit. Chin. Med. 2:9–16. Meshnick, S.R., 1998. From quinine to qinghaosu: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Sherman, I.W. (Ed.). Malaria: Parasite Biology, Pathogenesis, Protection,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pp. 341–53. Meshnick, S.R., Dobson, M.J., 2001. The history of antimalarial drugs. Antimalarial chemotherapy. In: Rosenthal, P.J. (Ed.). Mechanisms of Action, Modes of Resistance, and New Directions in Drug Development, Humana Press, Totowa, NJ, pp. 15–25. 吴毓林 (2009) 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化学进展 21:2365-2371 Eckstein-Ludwig U, Webb RJ, van Goethem IDA, East JM, Lee AG, Kimura M, O’Neill PM, Bray PG, Ward SA S. Krishna S (2003) Artemisinins target the SERCA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Nature 424:957-961. 张剑芳(2006) 迟到的报告,羊城晚报出版社, 广东 屠呦呦 (2009) 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豫,杨恒林 (2007) 青蒿素类药治疗疟疾的回顾与展望.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8:46-47. 砒霜和白血病部分 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1973) “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 1973(3): 66-67. Bernard J, Weil M, Boiron M, Jacquillat C, Flandrin G, and Gemon M-F (1973).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results of treatment by daunorubicin. Blood 41:489-496. 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哈医大一院检验科 (1974). 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哈医大学报 1974(2):25-30. 荣福祥,张亭栋(1979).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长期存活2例报告. 新医药学杂志 1979(6):31-34. 张亭栋和荣福祥(1979).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黑龙江医药 1979(4):7-1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指导:张亭栋执笔: 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1981)癌灵一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 黑龙江中医药 1981(4):28-30. 张亭栋 (1982) 谈谈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中西医结合杂志2:180-181. 张亭栋 (1983) 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杂志 1983(3):71-74. Koeffler HP (1983).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cell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Blood 62:709-721. Flynn P. Miller W, Weisdorf D, Arthur D, Banning R, Branda R (1983).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of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In vitro and in vivo observations. Blood 62:1211-1217. Nilsson B (1984) Probable in vivo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by retinoic acid acid of promyelocyt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r J Haematol 57:365-371. 张亭栋,李元善(1984). 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发现和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4:19-20. 张亭栋 (1985)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证治. 中西医结合杂志 5: 713. Daenen 5, Vellenga E, van Dobbenbugh OA, Halie MR (1986). Retinoic acid as antileukemic 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Aspergillus pneumonia. Blood 67:559-561. Fontana JA, Roger iS, Durham JP (1986). The role of 13-cis retinoic acid in the remission induction of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ancer 57:209-217. Huang ME, Ye YC, Chen SR, Zhao JC, Gu LJ, Cai JR, Zhao L, Xie JX, Shen ZX Wang ZY (1987).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ith or without low 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report of 6 cases. Chin Med J 100:949-953. Huang ME, Ye YC, Chen SR, Chai JR, Lu JX, Zhoa L, Gu LJ Wang ZY (1988).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lood 72:567-572. 李元善,张亭栋,王兴榕,刘旭(1988). 癌灵1号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 肿瘤防治研究 15:1-3 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 (1991) 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 中医药信息 1991(6):39-41. 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 (1992).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2:170-171. Sun HD Ma L Hu XC Zhang TD (1992). Ai-Lin I treated 32 case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hin J Integrat Chin West Med 12:170-172. 段秀绵, 辛晓敏,王凤芹,冯秀芹,徐敬肃 (1992) 癌灵Ⅰ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白血病细胞抗癌活性的作用.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2(2):29-30. 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林慧娴,富丽(1995).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6:26-28. Huang SL, Guo AX, Xiang Y, Wang XB, HJ Ling, L Fu (1995).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PL mainly with composite Indigo Naturalis tablets. Chin J Hematol 16:26. 张鹏,王树叶,胡龙虎,施福东,邱凤琴,洪珞珈,韩雪英,杨惠芬,宋颖昭,刘艳平,周晋,金镇敬(1996)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华血液学杂志 17:58-60. Zhang P, Wang SY, Hu LH, Shi FD, Qiu FQ, Hong LJ, Han XY, Yang HF, Song YZ, Liu YP, Zhou J, Jin ZJ (1996) Treatment of 72 case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Chin. J. Hematol. 17:58–62. Chen GQ, Zhu J, Shi XG, Ni JH, Zhong HJ, Si GY, Jin XL, Tang W, Li XS, Xong SM, Shen ZX, Sun GL, Ma J, Zhang P, Zhang TD, Gazin, Naoe T, Chen SJ, Wang Zy Chen Z (1996).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with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PML-RAR α/PML proteins. Blood 88:1052–1061. Mervis J (1996). Cancer research: ancient remedy performs new tricks. Science 273:578- 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1997). 癌灵1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年存活一例. 中国血液学杂志 18:476. 陈国强,朱军,石学耕,仲豪杰,刘玮,金小龙,唐伟,李秀松,倪建华,熊树民,沈志祥,马军,张鹏,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陈竺,王振义(1997) 氧化砷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18:25-27. Chen GQ, Shi XG, Tang W, Xiong SM, Zhu J, Cai X, Han ZG, Ni JH, Shi GY, Jia PM, Liu MM, He KL, Niu C, Ma J, Zhang P, Zhang TD, Paul P, Naeo T, Kitamura K, Miller W, Waxman, Wang ZY, de The H, Chen SJ Chen Z (1997).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2O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effects on APL cells. Blood 89:3345-3353 Shen ZX, Chen GQ, Ni JH, Li XS, Xiong SM, Qiu QY, Zhu J, Tang W, Sun GL, Yang KQ, Chen Y, Zhou L, Fang ZW, Wang YT, Ma J, Zhang P, Zhang TD, Chen SJ, Chen Z, and Wang ZY (1997).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I: 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elapsed patients. Blood 89:3354-3360. Soignet SL Maslak P, Wang ZG, Jhanwar S, Calleja E, Dardashti L, Corso, D, DeBalsio A, Gabrilove J, Scheinberg DA, Pandolfi PP, Warrell RP (1998)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N. Engl. J. Med. 339:1341–1348. 张亭栋 (1998) 含砷中药治疗白血病研究──谈谈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的治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8:581. 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 (1998) 氧化砷注射液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记录研究及展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8:581-582. 张亭栋 (1999) 癌细胞诱导分化、凋亡的新途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261-262. Zhang TD (1999).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leukem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containing arsenic. On treatment of leukemia with Ailing No.1.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5:89-94. Niu C, Yan H, Yu T, Sun HP, Liu JX, Li XS, Wu W, Zhang FQ, Chen Y, Zhou L, Li JM, Zeng XY, Ou Yang RR, Yuan MM, Ren MY, Gu FY, Cao Q, Gu BW, Su XY, Chen GQ, Xiong SM, Zhang TD, Waxman S. Wang ZY, Chen Z, Hu J, Shen ZX, Chen SJ (1999)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remission induction, follow-up, and molecular monitoring in 11 newly diagnosed and 47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atients. Blood 94:3315-3324. Zhang TD, Chen GQ, Wang ZG, Wang ZY, Chen SJ Chen Z (2001). Arsenic trioxide, a therapeutic agent for APL. Oncogene 20:7146-7153. Zhu J, Chen Z, Lallemand-Breitenbach V, de The H (2001). How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revived arsenic. Nature Reviews Cancer 2:705-714. 张亭栋 (2003) 开发砒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3:65-66. Wang ZY, Chen Z (2008).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from highly fatal to highly curable. Blood 111: 2505-2515.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4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NBA与诺贝尔奖——游戏的规则(完结)
热度 1 Jacky168 2011-7-27 11:09
游戏的高层次目标,是为了获得乐趣,而不是享受,所以游戏的规则很重要,必须让参与者愉悦且有收获。 暂时的输赢并不能决定什么,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前天(7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为姚明举行了表彰典礼,姚明被授予奥林匹克金质奖章和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篮球杰出贡献奖,中国男篮终身荣誉队员。 有人说,一个主要参加NBA比赛的篮球运动员,是否应该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呢?看看下面几点: 1.姚明始终保有中国国籍,且一直代表中国队参加重要比赛,表现优异; 2.他从来没有为任何一家日本企业做广告,包括火箭队的赞助商丰田汽车公司,姚明一概说“不”,不给任何理由; 3.他对国家篮球运动以及体育事业的影响,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初步统计,他捐款超过1000万元,就算拿出十分之一,100万做一个大的纯金奖牌和奖杯,颁给姚明也不为过; 5.再者,除了退役,这更是姚明新事业的开始,奖励以示鼓励。 因此,这个表彰典礼举行是完全应该,且必须的。 再比较我们的红十字会,一直披着慈善家、慈善机构的外衣,如果不是前段时间爆出新闻——拿捐款买名车是十几辆的买,我们还真被忽悠了呢。“外衣”里面究竟罩着多少黑幕?我们不得而知。 几年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参观汽车展打算买车,很多人议论纷纷。袁老师获得的荣誉,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里不一一列举。他放弃将杂交水稻技术申请专利,这么多年在全国和世界推广种植,增产了那么多粮食,养活了那么多人,如果将这些转换为金钱,将是一笔巨大的数目。然而袁老师放弃了这笔巨大的数目,反而在自己想买辆好一点车的时候,遭到那么多非议,跟最近给姚明颁奖的情况有些相似。 我想,给袁老师发一辆国庆用的顶级红旗礼宾车,也丝毫不为过。 我国的著名专家学者,虽未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们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和伟大的,在推动生产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提高、国防建设保卫主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英国学者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当今,经济发展正在从“信息时代”进入“知识时代”,重视知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关键。然而青少年中,由于没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课堂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甚至多数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在课堂外,他们只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只是中学生,这一点,在大学甚至更严重。家长的“望子成龙”和老师的“升学率”固然很重要,但不要忘了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给予正真有益的引导,培养人格独立、具有责任感、自信等这些基本的素质和品质。 那就让他们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寓教于乐,其实课堂也可以是“游戏”的场所。设定一个好的游戏规则,不仅能增长知识,开拓想象力,还能从中学到如何发现问题、再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游戏不是更有趣吗? 因此,游戏的规则很重要,如果游戏的参与者有提高或者进步,应给予适当的奖励,跟体育界和学术界对优秀人员的奖励作用一样,它可以使游戏参与者迸发出更大的激情。 常说“游戏人生”、“人生就是一场戏”,可能会造成理解的偏差,应该加一句“趣味人生”,因为游戏就是为了获得愉悦和乐趣。 在每个人自己的“游戏”舞台上,把握游戏的规则(这种规则,首先必须基于法律准则和道德要求),将规则再广义化,就是具备一定的实力和信心才能参与游戏。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如果端正心态,游戏对他们都是有益,获胜带来的鼓励,失败启发的教训。 因此,暂时的输赢并不能决定什么,怀着从“游戏”中获得乐趣的心态,进行游戏。有那么一句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2094 次阅读|3 个评论
笔记摘注:爱因斯坦,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热度 1 arithwsun 2010-9-27 17:28
今天我的Google Calendar提醒我重读爱因斯坦的 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当年大学一年级时,读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时就看过。今年重看,有了更多的感觉,一是做了十年的大学教师,一是自己有了孩子。 将自己现在的理解,附注于下,『...』中都是爱因斯坦的原文。 I. 教育目标 『 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我认为英语国家的教育几乎达到了这种理想境地。 』 我们的幼小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只有有了安全感,人才能独立思考和行动,只有有了幸福感,人才能主动奉献。 所谓安全感,就是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社会行为规则。 所谓幸福感,就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好喜欢的事,孩子们找到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并为此学到足够的知识技术做好它们,应该是学校的最根本目标。『 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 爱因斯坦这里,只强调了事,而未言及于人,只有人事合一,方能是现实的幸福,这里帮他在逻辑上补充一下。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 II. 教育方法 『 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 诚哉斯言!所以,在幼小教育阶段,人类的三大语言课程,自然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应该跟劳动和行动,即体育和手工课程(我称之为力性课程)有交集。进一步,爱因斯坦尚未言及的,还要跟礼性课程相交集,最后才发展为理性课程。缺少力性、礼性的理性,是无本之木,现实中很多科学家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点。 『 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幼小教育阶段的重要要素,决不能在教育设计中对此忽略。 『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 』 对于家长来说,还可以加一个词欺骗,多少中国家长没有使用过这种办法呢。幼小阶段,权威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教育现象,教师和家长们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威。『 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德和才。 』 可以想象,家长若也能如此,所谓的青春期反叛现象 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 『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 』 真是如此!这就牵扯到一个爱因斯坦未用到的术语内化型学习,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学习的内化时间,这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严重忽视的,张五常等很多顽童,成年后(到美国后)成为学术领袖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 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 教师不能是只知教学,自己却不学习的人。爱因斯坦的这个建议,在教育历史上不止被一个人提及,可见其重要性。如果不能全面实现,也起码应该在中国最好的学校,赋予教师这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自主权,和以此为基点的资金与时间安排,使之真正可行。实际上,这是顶级师资水准的制造产生办法。 小结:摘注的爱因斯坦言论,主要还是针对于幼小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此理解,似乎爱因斯坦有点离题,对高等教育言及太少,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要素,相比来说有所欠缺,尚未能预计到未来世界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附录: 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6年10月15日于纽约州立大学   庆祝日的首要目的,通常是回顾往事,尤其是纪念那些由于对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获得了特殊荣誉的人物。对我们前辈的这一友好的纪念活动实在绝对不应被忽视,特别是因为这种对往日盛事的回忆,能够鼓舞今天的善良的人们无畏地努力。但是这件事必须由年轻时就与这个州紧密相连,并熟悉其过去的人来做,而不是由我这样一个像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流浪、在各种各样的国家积累经验的人来做。 因此,我只能谈论一些与空间和时间无关的、过去是、今后也将是与教育事务相联系的问题。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从古到今的、明智的、本意善良的人们已经讨论过教育问题,并且已就这些问题反复地明白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作为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我阐述除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外毫无根基的观点的勇气从何而来呢?如果这真是个科学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对这些考虑保持缄默。 但是,对活跃的人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此,仅有的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若要知识不被抛弃,它就必须被不断的努力连续更新。它就像树立在沙漠里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服务之手必须不断工作,以使大理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发光。我的手也在为大理石服务的手之列。 学校一直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方式。今天,这种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前,因为通过经济生活的现代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地位已经削弱。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生生的,它在每个青年人身上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对集体利益真正有价值的素质和能力。这并不是要泯灭个性,使个人只是成为社会的工具,如蚁群中的一只蚂蚁或蜂房里的一只工蜂。仅仅由没有个性原创、没有个人目标、标准化的人组成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可能性的可悲群体。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我认为英语国家的教育几乎达到了这种理想境地。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教育的理想呢?是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言词现在是,今后将仍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是由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这适用于小学生的第一次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的博士论文,或者记一首诗,作一支曲,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做事的动机千差万别,因而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就体现于它教导学生们以怎样的动机做事。做同样的工作,可能是出于惧怕、不得已而为之;可能因为对权威的野心和对名誉的欲望;也可能源自对某件事的兴趣或者对真理、真知的渴望,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作为其基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反过来又被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最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 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已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毫无影响。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出顺从的人。难怪这样的学校在德国、中国和俄国居统治地位。我知道在美国这个国家里,学校中不存在这种最坏的邪恶;在瑞士,也许在所有民主统治的国家中都是如此。使学校脱离这种所有邪恶中最坏的邪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给予教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德和才。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选择理论已被许多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权威依据来引用。也有一些人用这种方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毁灭性的经济竞争的必要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进行生存竞争的力量,完全在于他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活着的动物。 正如蚁冢中单个蚂蚁之间的战争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一样,人类社会中个体成员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宣传把这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作人生的目标。这种意义上的成功的人,通常从他们伙伴那儿得到很多,其所得通常远远超过他给他们的贡献。但是, 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技能。 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结果的兴趣和知道这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而产生的快乐。我认为学校布置的最有价值的作业应该能够唤醒并强化青少年的这种意识。只有这种心理基础才能激发孩子们去积极快乐地追求知识和艺术一般的技巧这些人类至高至大的事业,唤醒这种最宝贵的心理当然不如施加强权或者鼓吹野心那样容易,但却有价值得多。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但它更有价值。 重点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 并把孩子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如果学校成功地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工作,它将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规定的作业也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认识一些喜欢在校时光甚于喜欢假期的孩子。 第二个动机是好胜心,说得委婉点就是学生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取得伙伴赞同的愿望肯定是社会最重要的束缚力之一。在这个感情复合体中,建构性的和毁灭性的力量密切相连。学生 取得赞许和尊重的愿望是健康的动机;但要被承认比伙伴或者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有才智,就很容易导致过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调整,这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防止使用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方法以敦促小学生们勤奋学习。 这样的学校 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是一位艺术家, 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像艺术家那样,创造性地劳动。如何才能在学校获得这种精神呢?对此不可能存在万能补救方法。就如个人不可能永远健康一样,但有一些能被满足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如果至此你们都专心地跟上了我的思考,你们可能会对一件事感到奇怪。根据我的观点,我已谈了这么多究竟以什么精神来指导青年,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占主导地位的究竟应该是语言,还是科学中的技术教育?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些都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因此,会说俏皮话的人下列说法大致不错,他把教育定义为: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正因为此,我一点也不急于在强调古典文史教育和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两种方法的追随者们的斗争中表态。 另一方面,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 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 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在此以一种多少有点较为绝对的形式所谈的内容,代表的只不过是我的个人观点,其基础仅仅是自己作为学生和教师说积累的个人经验。谢谢您们给我这个机会,能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这样一个如此有意义的会议上发表这些看法。
个人分类: Book-W|10274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费尔南德斯致力攻克黎曼猜想想到的
zhxfish 2010-9-5 11:40
素数确实很有意思,黎曼猜想或假设(Riemanns Hypothesis)的内容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82455.htm?fr=ala0_1_1 现在,15岁去剑桥学数学、习惯打破记录的费尔南德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091.shtm )想弄这个。Wiles证明费玛最后定理(Fermat's.Last.Theorem)见证了不平坦的征服之路,祝福这位天才! 我不是学数学的,但是对数学一直很感兴趣。现在和数学研究还很遥远,但高中时居然直觉感到调和级数是收敛的,并因此得到一个现在高中同学还叫的绰号。曾经证明sigma(1/n^2)数列求和,给杂志投稿居然石沉大海。 从迪利克雷到维斯卡尔迪(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7591.htm )让我认识了数学问题真的不是一般人就能解决的问题,结尾的许多轶事值得一读。但是有兴趣,可以小玩,因为从中可以得到乐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趣
sunx0053 2010-8-6 18:13
在大都市生活久了, 离自然越来越远。 儿时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记忆则越发珍贵。小时候, 我家在一个小县城。 暑期时,常常可以到乡下姥姥家玩。在几个舅舅的悉心照顾下,可以尽享城市里的孩子很难得到的快乐。 可谓无忧无虑。 那份享受恐怕是当今的城市大部分孩子从未经历过的。 钓青蛙 穿着凉鞋,短裤和背心,拿着一根拇指粗的竹竿, 绳子的一头系上竹竿尖, 一头系上随便挖出来的蚯蚓。 然后就到附近的水沟旁的树荫中慢慢行走,根据青蛙的叫声找到大致的方位,再仔细在水边或草丛搜索着身披完美迷彩服的青蛙。 青蛙对自己的安全是高度警觉的。 人若走近了,它们会扑通一声跳入水中。 有时就消失了,有时还会在水面露出嘴巴和眼睛来。 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 以防惊动它们。 而且眼神一定要好。 若能接近青蛙于竹竿可及的距离,钓青蛙的工作就做好一大半了。 接下来只需要把蚯蚓在青蛙附近不远的地方一上一下地移动,模仿昆虫跳行的样子让蚯蚓慢慢接近青蛙。 当蚯蚓到青蛙捕食的范围内时, 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蚯蚓吞到口中。 这时,只要提起竹竿,把青蛙荡到自己面前,伸手把它抓住即可。 青蛙太珍惜千辛万苦等来的猎物,一般情况都不会松口。 我一次一口气钓了三十多只青蛙, 满载而归。 抓知了 每个盛夏夜间都是知了幼虫破土而出,往高处爬,再褪壳变成知了的绝佳时机。 所以要捉它们也需要熬夜。 深夜,拿着手电筒结伴在屋旁的树林中摸索前行。 注意力大都放在树干上。 借着月光或手电筒光,看到树上有半个拇指大的突起,多半是一只知了幼虫。每发现一个猎物多会有莫名的激动。捉了,放入袋中的感觉颇有成就感。如果更深夜时, 幼虫会进入褪壳的不同阶段。有时是刚刚背部的壳裂开, 有时是知了的上半身已破壳而出,有时是全身都快出来了,有时是全部出来的知了趴在蜕掉的壳旁。加上盐,用油炒了,知了变成了美味。 因为幼虫的壳较硬,我比较喜欢吃刚褪出壳的知了。而且褪去壳的知了很干净,不用洗。 所以就把捉来的幼虫放着不动,它们会在激素的作用下继续着蜕变的过程。只是,等壳一蜕掉,知了会见风变老。 所以要及时发现,并把刚蜕出的知了放到水中。老化的过程就被停止。略加烹炒即成为美味佳肴。 蜕掉的壳是一味中药,可以收集起来卖掉。 白天的时候,我们也会拿着铲子,到处走走,看到地上有个小洞,就铲几下。 很多时候都会发现一只等着黑夜降临随时破土而出的知了幼虫。这种猎法别有一番情趣。 但产率低,玩玩可以, 多不够抓了炒菜吃的。 捕泥鳅 每当暴雨降临前, 沟里的泥鳅都纷纷钻出水面,多呼吸一点氧气。 有时泥鳅欢腾跳跃,密度大的惊人。 父亲是捕鱼高手, 家中有很长时间都有好几副渔网。 一次,他拿着网到沟旁,一网下去捕了一脸盆的泥鳅。 我很高兴,也很得意地抱着脸盆。 但因不小心,盆翻了, 大部分的泥鳅都洒出来,跳回水中。 我手忙脚乱地想抓它们回来,谈何容易。 它们身上滑滑的,身体又有力,根本治不了他们。 它们一旦受惊就钻到泥里,不再露头。 撒网也捕不到了。 虽说当时心里很懊恼,不过后来剩下的泥鳅也够做了一顿美味佳肴。 捉蝙蝠 小时候莫名的讨厌蝙蝠,可能是因为它长相怪异的原因吧。 (那时还没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有一段时间,我家住在一处荒郊,每到黄昏成群的蝙蝠在天空飞。 调皮的我就想着怎样能逮住一些蝙蝠。 因为在小学课本里学过蝙蝠用超声导航的文章。 我就心生一计, 找到一根长竹竿,在一群蝙蝠外快速绕大圈。 这是给它们一个误导的信号,以为四周都是障碍。 它们就会左右徘徊,不会飞走。然后竹竿绕的圈子越来越小。 最后就用竹竿把蝙蝠从空中敲下来。 我玩了一次,看到小小的受伤的蝙蝠张着小嘴,扑腾着翅膀,顿生悔意。 它们无辜受害太可怜了。 想救它, 却无良方。 所以虽然法子很灵,这事我就再也没做过。 还有很多和邻居孩子玩弹珠,摔巴,泥巴,等好玩的经历。 只是时间久了,连我自己都讲不清楚了。所以要赶紧记下仍有的零碎记忆,等数年后可以和子孙们共享。也许我会把这些做为他们床边故事的题材。 再加上一点点爱,给他们在钢筋水泥中的枯糙生活多添一点色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只我有这想法
Bobby 2010-7-21 11:03
我在《胡说八道系列: 31 、年龄的感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3537 )中说道:想当初我读书的时候( 20 岁以下),感觉三十岁以上的人好象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有种与我非类的感觉。我年轻时甚至还有一种极端的想法,以为老而无用之人应该加以消灭掉,而且,如果当我年老无用时,我就会不等别人消灭我,我就首先自裁,以谢社会。我只是从老而无用的角度论述,尚未从老而无乐的角度论述。 今天我读到一句话: When I was eight I always assumed I would shoot myself when I got to 40; it seemed obvious to me that nobody older than that could have any fun at all. I am now 40 and Id shoot all those people who keep alive the ridiculous myth that middle age is dismal time, especially for women. Though it has come as a tremendous surprise, I find that here are so many things I like about being middle aged. (引自毛荣贵《翻译美学》) 这位美国女作家在 8 岁时认为妇女到 40 岁时生活就没有任何乐趣,因此就想到 40 岁就自杀。不过,她的着眼点只是人到中年是没有乐趣的。人在年轻时很容易觉得,中年往上,容颜渐衰,身心也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恐怕是没有什么乐趣的(尤其是年青人所认为的快乐)。等真的人到中年后,会发现中年往后生活的感觉也还不赖,从男人角度来看,至少是有了一定的财力来享受。至于女人到了中年有什么乐趣可言,我也说不中。到了老年以后的事,我就更不清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审稿何时能成为一种学术乐趣
zhengqinzhu 2010-7-14 11:50
今天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 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 ,突然很想写点关于咱们中国的学者们对于审稿这个工作的认识问题。 其实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可以呼吁一下。 我从事英文编辑工作算来也有8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许因为我接触的大部分(99%以上)都是国外的审稿人,所以有点点崇洋媚外了。当然我这里可能也要再限定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国外,还是以欧美澳为主,因为我接触的审稿人大部分来自于欧美澳。 但是一次次的对比,一次次的实践告诉我,这种对国外审稿人的喜欢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跟他们合作非常愉快! 总感觉国外的审稿人从心底里愿意做审稿这个在我们看来费神费力又没有钱的工作。 只要你邀请的专业方向是正确的,邀请的时段是合适的,他们往往都能欣然接受。 可能是看多了国内一些人对审稿的推脱、拖延(为避免被拍砖,我声明这不是泛指,只是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我总是很小人地想,他们是不是真的都从心底里乐意做这个审稿的工作? 是什么在支撑这种意愿? (其实他们可能连想都不想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形成一种学术习惯,他们也可能把这个当成吃饭一样的学术必需品) 我继续小人地分析: 这种意愿靠体制吗?比如某种晋升或者申请项目的条件?我目前只知道中国的学者要拿美国绿卡,有审稿的经历会有所帮助,因为我曾经被审稿人要求写个审稿证明给他。 其他的国家或者其他门槛中是不是审稿会有所帮助我不得而知,可以请博客上的海派们多多补充。 可是我总感觉真正好的审稿人不像是为了这些东西才给你审稿。 他们可以一年给你审很多次,每次都很认真,他们甚至认真到帮你改文章,改语言(非常费时间)。凡王宝山老师提到的一些审稿原则(或者说三字经),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所以我对于这些审稿人,总是心存感激,碰到特别好的审稿人,每每都会感动半天。 在学术腐败经常曝光的今天,这种纯粹的义务的举动是值得我为之感谢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其实审稿的过程,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自己鉴于这个认识,从2006年开始要求所有的编辑都参与稿件的初审工作(这个在我这个编辑部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的,因为男科学这个学科非常小,而我们的编辑没有一个曾经是这个领域的人,所以我极力想要提高编辑们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判断力),为尽量避免我们自身的能力带来的错判误判,这样的初审在责任编辑做了以后,要在集体讨论后才决定直接退稿还是继续送审,如果集体讨论还不确定,就找专家去快速初判。 在这样过关后的稿件,才能送出去外审。 这个看似复杂的程序,其实让我们的稿件处理周期得到了快速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升,编辑们对学科热点也逐渐有了认识和提高。 我其实更相信这样的审稿过程,对专家们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呀! 首先,人家请你审,是对你的认可,咱们小小虚荣一下么,也可以提升自信心; 其次,大部分情况下,作者做的内容多少有一定的创新新,也会有一些见解,对于联系自身工作发散思维也是很有价值; 再次,审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也要查阅文献,可以把这个小领域重新认识一下,说不定什么时候找到灵感,能开辟出新的方向和领域;最后,我虽然不愿意我的审稿人让研究生给我审稿,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可以让研究生就这个文章展开调研和讨论,当然导师要先做足功课,以便真正起到育人的功效 所以,衷心期盼有这么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中国的学者们都发自内心的愿意审稿了,都爱上审稿了,都抢着来审稿了! 引用: 王宝山,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2691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725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小语句,大智慧!
zhangxf0303 2010-4-24 09:41
昨天去一个饭店吃饭,看到墙上贴着几行字,挺有意思: 说股票是毒品 都在玩 说金钱是祸根 都在捞 说高处不胜寒 都在爬 说美女是祸水 都想要 说烟酒伤身体 就不戒 说天堂最美好 都不去 我再加上一些: 说运动最健身 就是懒得动 说问题很严重 就是不解决 说科研有乐趣 都是补数据 说糊涂最舒坦 都想高智商 说人生很没劲 可是都得活 狗尾续貂,仅供娱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乐趣永远在我们的身边
vxy 2010-1-5 15:5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3日的一场大雪,将整个京城银装素裹起来。所有的事物都变的格外的清新明亮。走在大街上,心情也不由得敞亮了许多。虽然气温也下降了十几度,但没风的时候也并不觉得冷了多少。 来北京也有好几年了,这样的天气并不多见。 新年伊始,年龄也更新了。不由得也觉得自己好像老了。想一想生活中都是平淡无奇的事。 3号那天中午我去帮同学帖海报,当时雪正下的紧,踏在新鲜的雪地上,咯吱之音不绝于耳。嬉笑中忙忙碌碌,虽然雪都钻到了脖领,大家却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冷,开心面前,寒冷已经不值一提了。 记忆中有好多年没有在大雪的日子了闹街了。这样的日子让我不禁回到我的童年。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在下雪天出去在街上打打闹闹,雪越是大,玩的越是起劲。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乐趣真的少了许多。要不是为同学帮忙,估计那一天我会一个人猫在宿舍里,哪也不去,就怕外面鬼冷的天。庆幸啊,我那一天出去了,还收获了不少的乐趣,这样看了不是我为同学帮忙,倒是同学帮了我一个忙。 人长大了,多忙于工作学习,生活中总是被这样那样的苦恼填充,显得单调乏味,内心的激情也变得越来越少。所以都没有心情去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快乐的东西萦绕在你的周围,就像这个雪天,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走出家门而错过了一场欢乐呢?其实我们本不必如此,无论工作多么苦恼,我们都有无可剥夺的享受快乐的权利,相信我哦,无论现在的生活环境怎样,我们都可以生活的更加快乐。 希望下一个雪天,你也会走出门去,追寻那本应属于我们却被我们忽视已久的乐趣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游与乏味
llgkyy 2010-1-2 10:29
我生来悲观,历来羡慕那些能把烂疮看成花朵的乐观者。 悲观的人,生活常常过得很无趣,很容易陷入乏味中无力自拔。很多的日子,觉得书本乏味,工作乏味,朋友乏味,吃饭、睡觉都乏味,自己像一枚通体布满皱纹的干果日渐萎缩。死水微澜的日子里,也会像《尘埃落定》里的二少爷一样,渴望着发生一些有趣的事。 旅游应该是较好的拯救乏味生活的良方了。将自己整个儿拎起来,抛入完全陌生新奇的环境。此时,面对新的一切,睁开婴儿般好奇的目光,是应该觉着生活的美好和有趣了。 可是,我真是一个自己给自己败兴的人,在旅游中,照样遭遇着无趣和乏味的感觉。 不要过多指责自己不可救药,其实都是事出有因: 泛滥成灾的复制,使美丽风光无法醉人。 如今,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媒体,多少美丽的风景,多少离奇的风俗,都被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大量复制。云南的古城、海南的椰林、西藏的雪山,摩梭人的走婚、纳西族的东巴文、土家族的吊脚楼、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都无法躲过媒体猎奇的眼睛。风景图片化,风俗镜头化,许多游人在去一个地方旅游之前,早已从媒体上无数次领略过这些异地风光了。等到不辞万里,真正见到时,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过尔尔的感叹。眼前的风景,甚至没有图片上美丽;面对的风俗,甚至没有镜头中有趣, 乏味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 如同娶新娘入洞房,古代,在结婚之前,不见面,洞房花烛夜,自然好奇、激动,充满期待;而现在,入洞房前,已是司空见惯,新娘如同旧娘,期待自然减半。 骗术抄袭,缺乏创造力,想象力。 例证不胜枚举,略提一二。在海南的某风情园,导游把游客带到一座寺庙前,说里面供奉着从泰国飘洋过海而来的四面佛,免费送游客三炷香,可以拜佛,上香,求平安。游客按照要求磕过头,拜过佛。寺院里的和尚却告诉游客,你不能亲自上香,只能由旁边的大师替你上。这时才注意到,佛像的两旁,坐了两排大师,都是秃头的。游客一对一地被打发到大师那儿,那大师一副先知模样,模棱两可地开始讲你的前生后世,顺便察言观色,不失时机拿出功德薄,让你留名,积功德。并说佛的面前,谈钱多少,不敬不诚。写完名字后,该写要掏得钱数了,不谈钱的秃头这时却胃口奇大。最少要199元,多者不限。游客说能力所限20元行不行,秃头又说不行,最少99元。这种时候要么乖乖交钱,要么决然离开。两者都会让你心里不舒服,掏了钱,会觉得上当吃亏,不掏钱,会觉得对佛不敬。后来在三亚的黎苗风情欢乐谷,又遇到了同样的骗术,反复几次,也就见怪不怪,处之泰然了,经得多了,自会索然无味。 还有一种骗术就是在风景区,不管游客愿意不愿意就拍照,然后用十元钱一张的价格卖给游客本人。游客要了,自然能赚点,游客不要,就当废纸扔了。海南的几个风景区,都用这种老套的骗术。最过分的是,在黎苗欢乐谷,游客如果是男客,不要照片时,一些少数民族装束的女孩子会跟上来,拽着胳膊,死缠硬磨,逼游客就范,当然收效甚微。我很纳闷,什么年代了,不但骗术处处抄袭,而且不能与时俱进。如今相机早已不是奢侈品,每个游客都可以自己拍照的年代。这些人竟然守着早已过时的骗术想混饱肚子,真是可气、可叹。黔驴技穷以至于此,不可理喻。 我常常惊叹中国人的安于现状,没有创造力,在旅游骗术上,都不肯动动脑筋,让骗术高明一点,有创意一点,有趣一点。让受骗者上了当,还能产生处处都上当,当当不一样,值得回味,值得深思的生动之感。而是一副瞎猫逮死老鼠,守株待兔的懒相,动不动就死缠烂打,摆出要钱不要脸的无赖样。 处心积虑的骗术,都如此乏味,旅游的乐趣到底在哪里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像孩子们一样生活
moxj 2009-6-5 16:28
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也增加的麻烦。如果是因为情感、事业让你很烦恼,我想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是因为个人的外表,比喻长相或者身材等自己常常烦恼,我想这都是自己在给自己找麻烦。去年就写过一篇日记: 我们像孩子一样哭吧! 我想不只是像孩子一样哭,如果我们能像孩子一样生活,很多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你觉得我是在重复说废话吗?能像孩子那样生活,当然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我想聊一件自己最近正在观察和实践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肥胖而苦恼。这些人中大部分不是因为先天的疾病导致肥胖,一般为成年以后逐渐变胖。我对周围的人做了观察认为:开朗、活泼、单纯的人更容易保持身材。不可否认这件事情是和很多因素有关的。但有一点,我觉得是一个普遍的因素。 当人成年以后,行为变的越来越循规蹈矩,活动量也随着减少,其中包括情绪的压抑,以至人们不得不发明一些办公室简易体操来抵制由此引起的活力和健康值降低。我想,大家继续像小时候一样摆弄身边的东西、上穿下跳因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对付那些古老的文化带给我们的压抑。 如果你正在无奈的逼迫自己从事规律的锻炼来达到自己的健康期望,或者你正在这样计划你的工作和学习。我想建议你停下来调节一下自己。和我一起到沙地上涂鸦,到水里追逐,到山冈上唱歌,再回到实验室摆弄那些看着顺眼的东西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脚斗士运动
zhyk97 2009-5-17 15:02
在武夷山车站前驻足的时候,抬头看到了车站上方的一块广告版,大大的写着武夷山--中国脚斗士运动发源地,看着那个标志,不免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最喜欢的运动--斗鸡。 其实斗鸡就是中国南方对脚斗士的俗称,在南方的很多乡村地区的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玩不玩这个游戏,但是我们那时候是非常的喜欢,乐此不疲。经常是在课间或下课之后一帮小孩,分成两组进行一对一对抗,这对于两组的人员搭配和策略也是很有讲究的,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好玩的一个游戏,也非常有利于锻炼人的平衡感和力量。 脚斗士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取胜目的。这一基本运动形式在民间是以童年游戏出现,称谓有多种,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南方多称为斗鸡。据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时,都有参与这个游戏的美好回忆,有专家称,这一游戏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许多中国人最质朴的运动体验。
个人分类: 生活感言|2929 次阅读|5 个评论
谁说做研究没有乐趣!
yuliping 2009-3-29 23:57
2008 年写了一篇用结构方程做期刊评价的论文,由于英语不过关,请朋友 C 博士翻译成英文,后来投稿到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上周四收到了修改意见,最近差不多闭关 3 天,全力以赴进行修改,快完工了。 共有两位匿名专家进行了审稿,一位专家说:利用结构方程进行期刊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探索,作者努力寻找新的方法解决将一系列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的问题。另一为专家说:本文的研究比较系统,数据搜集和处理看上去比较完备,图表似乎也比较精确。总体评价应该还是不错的,两位专家还给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我写论文在结论部分比较喜欢写结论与讨论,所谓结论,是研究的结果,而你研究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不足之处等等,往往采用讨论的方式给出,这样更为全面。 其中两段原来的中文是: 评价离不开指标的选取,如果数据不准确或错误,当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所谓输入是垃圾、输出也是垃圾。在科技评价中,有时有些数据的获取是十分困难的,人们也许只能找到有限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并不能反映科技评价中某个要素的全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都得不到满意的评价结果,当然采用结构方程评价也不例外。 结构方程本质上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因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主观定义的,比如期刊影响力、时效性、期刊特征等指标的选择,影响力、时效性、期刊特征指标的关系等,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正因为如此,如果结构方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设置不当,比如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对一些要素之间的固有关系没有充分认识或者是错误认识,都容易导致计算偏差,得到有偏的结果。 一位审稿专家提出的问题是:作者描述了采用结构方程分析的局限,这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结构方程潜在的主观性是公认的,在给定不同权重情况下,这将影响期刊的排序结果,对如何降低这种主观性导致的后果有什么建议吗?作者能否在这个研究领域给未来的研究提一些建议? 当读到这段文字,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这是以往投稿很少碰到的,以往投稿,审稿专家往往给出几条修改建议,一般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即可。读到这位审稿专家的建议,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他读懂了我的论文,也希望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这种讨论有时已经超越了论文本身。 有趣的是,由于匿名审稿,这位专家是谁?他在哪个国家?在哪儿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谜,都说知音难觅,现在知音找到了,我们双方互相欣赏,但却不知知音是谁,没有比这更奇妙的事情了!这是做研究过程中最美妙的享受! 谁说做研究没有乐趣! 2009.3.29 23:56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817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者的乐趣
fxf 2008-10-12 23:21
??学者的乐趣,在于解释世界,而非改造世界。 ??大胡子马克思,也最多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学者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的确能够改变世界,但,学者不能够改造世界,改变重在变,改造重在造,对于世界来说,学者只有改变的力量,从来就没有改造的能耐,这样说,不是玩文字游戏,它可以使,想改造世界的学者,冷静下来,也可以使,愁改造不了世界的学者,振作起来,安心本职。 ??学者的乐趣,准确地说,在于解释世界的过程中。 ??无论是自然学科的学者,还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主要的工作是认识对象,认识的手段是丰富的,不同的领域各有不同的法宝,而认识的过程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其实就是一种解释的过程,对于同一个对象,我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认识,是因为我们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我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同,从肉体到精神,没有完全的相同。 ??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准确地说,在解释世界之海的一滴水的过程中,学者最感到乐趣,这种乐趣的降临,在我看来,有三个来源,第一,来自我们研究的这滴水,这滴水的风景,将在我们的视野里逐渐展开,奇妙的景观会让人感到震憾,甚至欣喜若狂;第二,来自解释这滴水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使命感让我们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成就感让我们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这两种感觉,此起彼伏,不断提醒我们,我们是存在的,是会思维的存在,而且还有力量;第三,来自研究时的沉静,人世注定的繁杂,使人讨厌纷扰,再也没有比解释这滴水时,更让人觉得安静、更让人觉得是自己的时候了,这是种很美的体验,我叫它最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学者的乐趣,更在于达到目标,实现预期,其实,起步之时,谁能肯定目标不会调整,预期不会增减,或者,一番辛苦过后,目标不能达到,预期不能实现,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何况,即使如愿以偿,看着丰收的果实,又有多少乐趣呢?倒是会下意识地产生,也不过如此的旅游心态,学者真正的乐趣,就在于解释一滴水的过程之中,波谷波底,过山车的颠簸,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快意。 ??当然,学者的乐趣,除了解释世界之海的一滴水,还有别的方面,别的方面就没有共性了,因人而异,有人爱写,有人爱画,有人爱听戏,有人爱演戏,好玩的项目多着呢!这些乐趣与学者的身份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没必要细说,比如,我爱斗地主,与我想有学问和做学问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估计每一位学者,都会有与学问无关的乐趣,但我敢肯定,学者最大的乐趣定与学问有关。 ??总而言之,学者真正的乐趣,在于解释世界之海的一滴水的过程中。
个人分类: 关于学者|3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痛快枪手
jlpemail 2008-4-11 06:38
温庭筠这个晚唐诗人据说名声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做枪手。经常替人考试。温庭筠才思敏捷,不亚于先人曹植。后者是七步成诗,前者是八叉成诗。外号温八叉,得到考试题目后,闭目思忖,双手在袖中交叉八次,险韵律诗泉涌、立就。 此公做枪手,恐怕不仅是为了经济报酬;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写诗速度。由于这个性情中人太助人为乐,知名度与日俱增。奇怪的是他自己不是进士,却帮助若干人成了进士。以温的结局和观念衡量唐朝的进士,结论应该有荒谬之处。 更为传奇色彩浓烈的是,由于温名声在外,引起了考官的高度重视,科举考试时派人看管了这个惯犯。结果是,那次考试,他竟然做了八个人的枪手!此公的行为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也许是逆境更易促诗情之故吧。唐朝的法律对于枪手处理不太严厉,不然温的英名如何流芳百世呢?此公生逢其时,假如托生在清朝,性命难保。 古人有痛快枪手,今人亦不乏其例子。比如,有个枪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高尚的友谊。既然为了友谊,就必须达到一定的交情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个枪手,因写作论文使友谊之花越来越繁茂,竟然惊动了朋友的朋友。可是,此公竟然突然歇手,外人不解其故。深层的原因是,由于其炮制的各种论文屡次过关,并且从来没有暴露,使得朋友官场得意。其中一个竟然在官场往来中疲于应付,死于途中。高质量的枪手,文字的杀伤力令枪手自己恐惧,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而今,各种头衔的士如过江之鲫鱼一般多。出现做枪手的不足为奇。这其中,下级奉命或者自觉为上级代笔撰文,倒挂的现象司空见惯比如学士为硕士做枪手,硕士为博士做枪手,博士为 ** 做枪手。其鸿文的质量不便评价,这些枪手的故事属于传说还是事实,亦或兼而有之?枪手介入市场经济,是经济繁荣的一个因素吧。痛快枪手获取的利益不见得雷同,但总归是劳有所得,物有所值。 诗词枪手、论文枪手与博文枪手 相比,后者自然是新生事物了。后者的便利和环保之表现是更节省墨水和纸张。博文枪手体贴名人,因为他们的确属于忙人,更新博文时间和精力不足,欣然命笔旁人,读者慧眼识破也难。 个体枪手威力已经可观;团体枪手威力增加何只成倍?互为枪手,可以是双赢甚至多赢的。这样的枪手们,互相掩护,战果自然更加辉煌。他们,产量以指数函数为影响函数增长,追求的就是繁华似锦的效果;他们是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温八叉在世也会五体投地。 痛快枪手的最高境界是一辈子不暴露,终生享受做隐型人的乐趣。这种人把名声搁置一旁,是值得提倡的挂名作者,与现在流行的没有写字只是署名的众多作者不可同日而语。 痛快枪手的乐趣之一是,享受考试。痛快枪手是考试时代的恶之花、论文世纪的人参果。 做枪手痛快,也有难处,有难言之隐。枪手辈出,不仅是肯定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对于社会土壤的反讽。一边呼吁铲除,一边不断播种,并且施之以阳光、雨水、肥料。枪手如何不像韭菜、像庄稼一样层出不穷呢?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81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