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乐趣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乐趣

相关日志

作为一个编辑,你的动力或者乐趣是什么呢?
热度 1 lifeangle 2012-12-4 16:31
如题!大家都说一下吧,我现在感觉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不是很清楚,一直对编辑不是很……,有时候同学问我干什么的,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编辑!
2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一些专业的利弊浅析
热度 23 jiangjiping 2012-12-3 07:53
对一些专业的利弊浅析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2 日 科学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学者或者学生身份的人对他们自己选择的专业感到信心不足, 有的对其前景不乐观, 有的认为学的专业的收入很低, 有的认为所在的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好。 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曾经要我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我以前答应尽力而为。 不过, 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没有机会来完成这个承诺。 这使得我有一种内疚的感觉。 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压力, 今天利用周末的时间, 来简单地谈谈我在这方面的看法。 在讨论这个话题前, 我得事先简明一点: 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可能是很片面的, 因而, 读者在看这个博文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处境来做选择,觉得有参考价值的,就采用之; 要是与你的观点不一样,或者相反, 请理性地批评指正, 但是千万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至少我写这样的博文是出于好意, 而且也是花了不少脑细胞, 还用去了一些属于我个人的时间。 要不然, 我可以去海滩散步,是不是? 言入正题,世界上据说有 360 行,这个数字是不是正确, 我没有充分的证据。 不过, 世界上各个领域的专业确实很多。 这篇博文不能面面俱到, 而是选择其中几个来做具体的分析。 大家一定心里有数,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也就是有利必有弊。我今天讨论的就是一些专业的利弊所在。 为了简便起见,我把这些专业分成两类,第 一类是高收入的, 另一类是低收入的。 其他属于中间的,就不在讨论之中。 第一类, 高收入高风险专业: A. 金融专业。 这个专业包括会计师,审计员等。一般在银行, 证券市场, 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部门任职。 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任中高职称的人, 其工资收入一定很高。 这是有利的一面。 但是, 这种工作一定枯燥无味, 整天与数字打交道, 坐在办公室, 没有多少活动的余地。而且,账面上的巨大财富, 自己只能看着它们来来去去,一分钱也不能用来作为自己的。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要是不小心,抵挡不住这种诱惑,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B. 管理专业 ( MBA )。 这个专业主要培养管理人才。这个专业毕业的人可能都是各个部门的管理员和领导。 目前是最吃香的行业。 尤其在中国目前有权就有一切的社会环境下, 这个专业不但收入高, 而且名望也很好, 是名利双收的行业。 不过, 据说现在当领导也不容易, 压力很大。 好像有这么一句话, 好人不能当领导, 好人当领导是害了他。由此可见一斑。 C. 法律专业。 这个专业出来的都是法官和律师。 不但收入高, 社会地位也不错。 可是, 其不利的一面是很会得罪人。 打官司不管是输是赢,总是要得罪一方。 是不是? 所以, 这个专业的风险很高。 D. 医学专业 。这个专业出来都是医生和护士。 医生的收入很好, 护士的就业比较容易。 不过,这个专业的最大风险是工作环境不是很好, 身边来往的都是病人, 一是容易感染, 二是因为面对的都是病人, 病人的情绪一般不会很好, 所以医生和护士的情绪会受到病人的影响。因而,这个行业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E. 电脑和电子专业。 这个专业的收入也较高, 而且应用领域也很广, 所以, 学成后找工作不是大问题。 可是, 这个领域的科技进展实在迅猛, 一不小心就会落后掉队, 从而失去就业竞争力甚至会失去工作。 F. 能源, 新材料和高端新技术专业 。 这是一个收入不错的行业,而且就业前景也很乐观。 不过,这是一个涉及到化工的领域, 可能有一些安全健康方面的顾虑。 G. 文体专业 。这个专业出来的学生都是在文艺和体育界工作的。 在这个领域要是明星就好一点。 收入很高, 名声很大。可是, 这个行业吃的是青春饭, 靠的是才能和天资, 而且职业体育运动员一般都有伤病, 风险很高。 艺术界的明星可能会有很多绯闻, 很少有私人隐私。 这个行业的离婚率最高。 第二类, 低收入低风险的专业: 1 . 生物专业。 这个专业现在包含很多学科, 可以说除了医学专业外, 所有涉及到生物方面的学科都属于这个领域。 其中以农学类的收入较低。 记得有一位博主抱怨他学的是生物学, 工资低, 没有公务员的名额, 等等。 因而他认为生物专业明显地受到歧视。 从大的方面来讲, 我也是学的生物学, 从更细的分科来说, 我是属于生物学中的农业方面, 再往下分, 就是植物病理。我这个专业的工资普遍很低。 我 1991 底博士毕业,到 1999 年三月份,已经受到两次提薪晋级,一次跳槽,这次跳槽实际上也是一次提薪的过程,可是,我当时的工资比 2007 年 IBM 给我儿子的招聘工资还要低一点儿。那时我儿子刚从大学获得电脑学士学位。 由此可见这两个专业领域的工资差异。 还有, 这个专业的工作环境可能也比较恶劣, 有的要面对脏臭, 有的要面对严寒酷暑。 不过,这个专业的一大好处是, 工作比较自由, 还有可以“公费”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2 . 社会学专业。 这个专业出来的毕业生一般从事公共服务, 做一些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之类的事。 因而,工资收入一般不是很高。 不过, 这个专业的风险很低, 而且工作也比较有意思,可以在工作中了解社会动态和民意。 3 . 教育类专业。 这个专业出来的毕业生一般是在教育战线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 工资收入虽然不高, 可是工作环境不错, 而且培养的学生有可能成大器, 从而使你身价跟着提升。还有, 工作的岗位也比较稳定。 其他的就不一一列出来啦。 各位自己去分析体会。 最后我要说的是,假如你想要一份高收入的职业, 最好选择第一类的专业, 不过, 那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第二类的专业确实收入比较低, 但是, 是比较稳妥和自由的职位。 在工作中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生活乐趣和隐性的补偿。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6792 次阅读|56 个评论
买书的乐趣
热度 8 yonglie 2012-10-17 08:30
买书的乐趣
昨天下午“赶会”——真的赶会,我原不知道有那个会,管会的老师说有个代表不来了,空一个报告,要我去填空。我答应了。 刚到会场,接到一个电话,开头是 020 ,原来是广州的当当来的,说那儿下雨,我订的《楚辞集注》都被水浸了,问还要不要——他们的意思是不想我要了:“我们觉得那书挺贵的……”我当然说算了吧,就不要了,等下回吧。 那是一套影 元刊本 《楚辞集注》,也就是收入《 古逸丛书 》(之九)的那个版本,我曾经用电子版打印了一套,感觉那字比影宋本还悦目。前些时候,我突然发现当当有线装书局的影印元刊本,仿佛梅雨天出了红太阳,赶紧下单儿要了一套,现就在我的眼前。电话里说的,说前天再次订购的一套——那样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了,我得趁当下促销的时候多抢一点——我没有汽车,也不想学开车,就当它是备胎了。当当的同志们也许发现了我想玩儿居奇货的游戏,不想让我得意,我只好不居了。 还意外发现了 明崇祯本 《楚辞》(不是朱老师的集注),又是一惊加一喜,下单了,但愿不会被潇潇的秋雨淋湿…… 那天翻《 西諦书跋 》,看到 郑(振铎) 先生记述他得《帝京景物略》的小故事: 余喜读刘同人《帝京景物略》,亦若余之喜读张宗子文也……曾得《景物略》一部,以其价昂,复退还某肆。然实念念不忘此书。劫中,于中国书店见南海康氏散出书中有此书一部,惜为平贾某所夺去,未能收得,怅惘无已。倾过树仁书店见其架上有此书,亟取下,然其价竟较康氏藏本倍昂,而与平肆前前时所索者略等。以不欲再失去,乃挟之而归。灯下批读,如见故人。不厌数回读之书,斯其一已……他日挟书北海,朗声长吟,为乐殆无量也! 郑先生那高雅的书遇的惆怅与快乐,我偶尔也能感觉一点五分,也为了少一点儿失去的惆怅,见着喜欢的书就忍不住要把它留下来。 巧的是,郑先生喜欢的 张宗子 (也就是去 湖心亭看雪 的那位痴公子 张岱 ),我也喜欢。他的《 陶庵梦忆 》和《 西湖梦寻 》,是我去杭州读书时带的书;他的《 嫏嬛文集 》我是久闻大名,却从未见过——就在前天,终于到家了。 影宋刻本《楚辞集注》 影元刊本《楚辞集注》
个人分类: 随想|3642 次阅读|18 个评论
《牢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以屠杀为乐趣的罪行》
热度 1 cyj 2012-9-28 17:21
《牢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以屠杀为乐趣的罪行》
《牢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以屠杀为乐趣的罪行》    1937 年 12 月 13 日《东京日日新闻》特约通讯载: “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及野田岩二人,在若干日前开始一种竞赛,相约在进南京城以前,必然杀敌 100 。而当 12 月 10 日进攻紫金山之际,两人杀人纪录居然已达 105 及 106 人。 12 月 10 日中午,两人各执满是缺口之刀,相聚一处。野田谓:‘嗨,我已杀了 105 人了 ! 你杀了多少 ? ’向井谓:‘我已杀了 106 人了 ! ’两人相互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不知道谁先杀到第 100 人。两人乃复相约,将此赛目标扩展至 150 人。彼等乃于昨日开始,以期达此杀敌 150 人之目标。”   《东京日日新闻》这篇充满血腥味的,以屠杀南京群众为乐的报道标题是: “百人斩大接战”、“勇壮 ! 向井、野田两少尉” ,并刊出两人持刀而立的照片,其禽兽一样的冷血、残忍的形象,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典型标志,如梦魇般地深植于中国人民的脑海之中。 如果他们受到的不是极端残暴,极端邪恶的法西斯教育,他们会进行这样惨绝人寰的竞赛吗!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这一段长达 14 年的国耻,绝对不要忘记对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性! 这是当时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日日新闻”报导;第二张是两个刽子手在日本记者镜头前的得意忘形照片;第三张是两个刽子手 1947 年在中国伏法时的照片。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从前的旧中国,任何企图重蹈覆辙的侵略者,这两个禽兽的下场就是你们的归宿。 博主 2012 年 9 月 28 日 .
个人分类: 基本造假事实|2546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乐趣
热度 3 Ept 2012-9-9 22:28
来源于交大网站的学者笔谈,版权所有 估计是 http://tzb.sjtu.edu.cn/info/1093/1425.htm ,被编辑做了些删节,想想还是把原文放在这里。 我以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乐趣首先在于真正体会到世间万物皆平等的乐趣。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不再会盲目自大,也不必要妄自菲薄。面对具体科学问题和研究对象,以平等谦卑的态度,客观真实地观察和分析,我觉得对于我人生观的形成,意义重大。 大学 的时候 ,我的宿舍窗外一直是那个著名的 DS 的雕塑, 开始我以为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进入实验室后才体会到, 科学的 前提一定 是民主,没有民主也没有科学。每个人 、 每个实验 、 每个数据,都有发出他们声音的权利,都应该得到 记录、理解和 尊重 。 而我们潜心倾听并感 知其中 规律 的过程,就是所谓科学。但很遗憾的是,在很多学术交流中,我也会经常碰到一些学者,独断、专权、甚至为了某些目的(尽管有时候也可能听起来很崇高)不惜牺牲他人利益,在这里我们不谈其人格上的缺陷,但我绝对也会怀疑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其他的乐趣应该还有很多,我自己很享受的还有如观察的乐趣。有些学科是没有实验条件的,只能被动地观察(如天文学,还有似乎达尔文的学说也是建立在他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敏锐的观察力上面的)。但也有很多幸运的学科,是可以变化条件创造条件来做不同的实验来观察的,就像一部戏的导演,你可以设计不同的角色,给一个特定的场景,然后看故事的发展。多有趣啊!不同人的设计可以完全不同,但戏一旦开演,你就不能上场指手画脚了,只能躲在边上看和记录。但观察者的乐趣在于角度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在台前看,可以在台后看,可以只看有什么人哭了,也可以看谁笑了,或者只看最后的结局。 还有很容易上瘾的如严密逻辑推定的乐趣。理论上讲科学研究只有在实验设计上和观察角度上可以发挥各种创造性,一旦数据确定,从中推出的结论,应该是任何人基于简单逻辑判断都能确定的。而正是因为我们能够依据的逻辑“普适价值”太简单,所以事实上我们做的大部分实验是没有推定结论的,只有当某个实验设计完美滴水不漏的时候,结论可以说是呼之欲出直指人心,其中的成就感和乐趣将是巨大的。而且很多时候如果不能做到一锤定音,也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实验步步紧逼,最后非常自然和严密地导出结论,也是非常享受的。
2366 次阅读|5 个评论
探索是一种乐趣
qinchuanq 2012-9-9 16:49
"从一无所知,到掌握真理,简单得只需要背几条定律。这就像看推理小说正来劲,突然有人告诉你最后的凶手是谁,你恨不得杀了他一样。我突然明白了我这一生要做什么。我要自己去重新证明这一切。”——《西游日记》,今何在
个人分类: 学习生活|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和他几首,也是图个乐趣
热度 11 卫军英 2012-8-14 11:30
这几天书稿终于写完了,我今天给自己的任务是写一个“后记”。后记可以比较随兴的写,因为随兴也就可以很随便的在科学网上看看,见有诗作便也随手拿来和韵一下。诗词之作原本也是一种好玩的游戏,喜欢了自然能够找到其间乐趣,所以这很符合我的人生向往,竟然可以把“娱乐化生存”很轻巧地转化为一种“诗意化生存”。这会儿稍稍翻看一下,不知不觉又折腾出好几首,正好连同昨天没黏上来的一并博出。 第一首是和韵刘俊明兄的。昨日三首诗词刚出来,就发现俊明兄来踩过的脚印,果然未久他在我后面留了几句诗。俊兄现在隐迹不出,偶尔间飘忽一现,令人好不高兴: 刘俊明 2012-8-13 13:52 夜月无声含古木,晨风有意过荒坪。 聆听叶落寒崖冷,始信溪欢是远行。 博主回复(2012-8-13 14:03) : 俊兄近来可好? 秦淮月色还依旧,白下荒陂连草坪。 浪打潮回风又过,金陵才子伴谁行? 俊兄刚走湘明君便来,吟了一首长相思。却说这“长相思”是这两天科网诗词的主题,词牌比较宽大家都喜欢。我在小曾曾新林那里留言道:“看来大家都很相思啊,相思是好事,说相思是“明骚”,不说相思的是“闷骚”,哈哈。 ”湘君既然也相思,禁不住俺又凑上相思一阕: 陈湘明 2012-8-13 14:32 晚风清,湖风清。落日熔金舟自横,霞飞沧浪平。 夏风生,秋风生。流水无痕却有情,缘追秋梦行。 博主回复(2012-8-13 15:37) : 月色清,水色清。月影无言水上横,扁舟月下行。 水有情,人有情。流水依人如月明,思随云水平。 另外几首和韵诗是今天上午的。一个是和韵李泳兄“山中晨起”。看到他有“溪山猶著夢衣裳”的句子,我原本是想戏谑一下的,既在山中就学刘伶,天地屋宇自然琼楼也不必著衣裳啦: 卫军英 2012-8-14 09:33 山中晨起不知忙,举头绿满小轩窗。 竹林依旧刘伶在,溪梦何须褴褛裳。 水碧风清云影白,花明柳暗杏儿黄。 任从暮雨阶前落,玉宇琼楼做禅房。 最新的三首是和韵湘明兄《草原漫兴》的。我没去过草原,只能照着他的意思信手涂鸦。湘君写了有六首,没有一一和来,但取其中三章,聊为尽意: 卫军英 2012-8-14 10:57 一、和关河晓月 塞外寒云凝远树,黄沙路断阻天涯。 怜君惟有关山月,唤醒晨曦送晚霞。 二、和呼伦湖吟 湖上惊风大雁飞,胡笳声远去难回。 貂裘万里胡尘暗,铁马金戈几人归。 三、和成吉思汗吟 大漠穷沙卷地风,天骄一代傲苍穹。 黄沙百战金甲冷,死去何人再引弓。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4269 次阅读|22 个评论
跑步减肥(1)
热度 4 学数学的苹果 2012-7-17 11:19
跑步减肥(1)
34岁那年,我参加了马拉松接力赛,和学生们一起训练,一起比赛。 那时候身体真好,每周有三次小训练,一次拉练20公里,我跑的贼快而且不觉得累。年龄大了,岁月不饶人,买了新房住到校外以后,骑车上班也是锻炼。但是买了车后,身材越来越不堪,每年体检不合格越来越多,倒是怀念以前没车的日子来了。熬夜不行了,吃饭还凑合,身体也不行了,决定开始跑步。奥林匹克离我家很近很近,骑车十分钟,昨天从学校回家后决定去跑步。 六点的公园热风习习,5公里的跑道恰好在树荫下,人也不是太多。大叔大妈年轻人小孩儿一股脑的都有,各种跑步姿态都有。有的喘的厉害,有的呼吸非常均匀。有的穿长裤长衣,有的穿七分裤,很少有上身穿比基尼的。不过昨天跑步见了一个女人上身穿了比基尼,哇塞,身材真好,而且我觉得她很勇敢--在国外太常见了,我盯着她看了好久,梦想着啥时候身材也能恢复以前 。 起初我说走走就可,被拒绝,只好开跑。我这个人典型的开始悲观主义,但是只要开始了就特乐观。大约1公里以后,我开始加速,呼吸调整的特别好,心跳估计还是40左右,很快将某童鞋扔在了身后。我们是逆着跑的,我记得在美国访问时候,体育馆的跑步走廊天天换方向,第一次我不知道跑错了方向被几个同事说了一顿。每每看到对面跑来的人气喘吁吁的时候,感觉自己还很年轻。大约跑到4公里的时候,我俩谈起了跑步的毅力问题,我突然想走了,于是剩下的一公里就快走。 在五公里跑完后,我跑到草地做了两组俯卧撑,每一组30个;第二组最后一个,我硬是趴到了草地上。然后找了个地方压腿,两人互相将手搭在对方的肩膀压肩膀,回去的公交车上人贼多,我站在前面。下一站上来一个怀孕的女人,坐着的小伙子你别说挺帅的,看到后赶紧扭头向窗外。孕妇扶着把手,看样子有7.8个月了。。。用手机拍了他的照片,小伙子你太帅了,不知道等你媳妇你儿媳妇怀孕到这么大的月份没人让座儿你什么感觉。后来,一个弱小的姑娘起来让了座儿,有时候我在想女人是不是比男人更有同情心呢? 晚上回去做了葡萄苦瓜果汁喝,吃了几粒新疆葡萄干,早晨起来发现瘦多了。 那个“帅气的小伙子” 美丽善良的女孩儿
24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退休之乐(1)——楔子
热度 11 cswen 2012-7-11 15:19
退休之乐( 1 ) 楔子 温景嵩 ( 2012 年 7 月9—11日写于南开园) 我是 03 年 70 岁时退下来的。那时并不知道退休还会有其乐处。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没有一些人(据说常常是一些当官的)所谓的失落感。相反,我那时倒有一些解脱感。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经常处在所学非所用,专业和单位对不上口的状态。原来在北大学的是培养天气预报员的课程。但是毕业了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后正赶上全国大跃进时期,搞的却是一些直接服务国家建设的工作。如改造西北干旱气候的祁连山融冰化雪,湖南抗旱时的人工降水,为原子弹试验基地服务的烟团扩散实验工作等等。到了后来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政策时,就转到在大学没有学过的大气物理专业来了。当然要从头学起,那都是些在北大没有学过的专业如:近地面物理,云雾物理,湍流扩散等。到了 71 年,刚学出点味道时,又被调到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这是个大转变:不仅专业从大气物理转到工程光学,而且连学部都变了。原来的大气所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而安徽光机所却属于科学院的技术科学学部。在安徽合肥工作了十几年到了 84 年,又从那里调到了天津南开大学的理论物理教研室。这又是一个大转变,如果在科学院,则又是一次所属学部的大转变。也就是说从技术科学学部,转到数理科学学部来了。更有甚者,这次转变连单位的性质也都变了,也就是说离开了专稿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到了以搞教学为主的大学里来。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了一辈子,种种的苦恼之处可想而知。所以当年退休时,虽然有领导动员我可以再申请返聘,我却婉言谢绝了。我说:我不想再返聘。要退就全退,今后我要做个自由人,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再做那些自己不喜欢但又没有办法必须去做的事,也就是说不再听从任何别人的吩咐了。这就是前面本文开头讲到的一种解脱感。 退休以后可以选择做的事很多:如做家务事,旅游,摄影,做幻灯片,炒股,学书法和绘画,唱歌,打打麻将,打打扑克等等。根据我的身体条件和我个人的兴趣,我却选择了以休闲方式搞一点写作来自愉。虽说是休闲方式,但几年下来所得结果却也可观。从 03 年到现在退休刚刚九年还不到十年,就已经出版了四本文集。回想在岗工作四十多年,也就仅仅出版了四本学术专著,其中还有一本是译著。可见现在的出书效率,反而比当年年轻时为高了。 我很高兴:前半生出了四本书,老年时又出了四本书。我现在有“雄文”八卷在手,真可谓不虚此生了。只是在这时我才终于体会到退休之乐。关于这一点,有去年写的一首“五好”打油诗为证: 老年生活感悟:五好 温景嵩 ( 2011 年 5 月 28 日 写于南开园) 钱多钱少,够用就好; 房大房小,能住就好; 有病没病,能动就好; 有事没事,发点光和热就好; 总结起来,知足常乐就是好。 再有就是今年写成的一篇“四有”短文: 谈老年人的四有 温景嵩 ( 2012 年 6 月 9 日写于南开园) 友人刘正管先生在看过老伴朱珍华制作的幻灯片《灵秀石林峡》后,写下了如下两句评语:“老有所乐,乃人生之大乐也!”。这两句评语大大地启发了我,现在把它引申为老年人的四有: 一曰老有所养。为此就要做到:饮食平衡,适当运动,适当动脑。 二曰老有所医。老年人常会得病,有病就要及时医治,莫耽误。 三曰老有所为。此“为”不是“年轻有为”的为,那个“为”是拼搏的为。此处的“为” 则是自行愉悦的为。为此就要做到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扰和督促。第二就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一定要以休闲方式来做自己喜爱做的事。 四曰老有所乐。有了上面三条,自然就会有这一条。 总起来说:老年人要做到以上讲的四有。这里要再借用刘正管先生的那句话:做一个四有老人,乃人生之大乐也!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045 次阅读|29 个评论
草香,无处安放
jinsu 2012-6-14 19:18
早晨六点醒了, 我站在窗前, 默然地远眺着窗外。 东大村的清晨, 此刻正湿气焕发, 略能闻到土腥气四溢。 小鸟们肆意叽叽喳喳, 飞来晃去, 给这个清晨增添些乐趣。 这里的草香袭鼻, 好像提醒着这已是夏天了 。 顿时有种错觉, 小草才是最可靠的伙伴, 如此安静的生命才显美丽。 我依着窗棱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思维瞬间跳跃到故乡的泥草味。 回到那已成梦境的少年, 我那倔强与卑微的影子。 记忆或者思念总是一瞬间的, 只要某种味道对了, 就情不自禁了。 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感情, 也许总不是线性的, 不是那么简单的, 总需要兴奋与恐惧的洗涤, 才会慢慢平静。 晨 於 星天苑 呕吐
3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种菜的乐趣
yanguojin 2012-6-9 22:30
种菜的乐趣
闲时种点菜,偶尔收获一下,乐在其中。发几个菜图。 小西红柿 小西红柿 大西红柿 豆角的舞蹈 豆角的舞蹈 辣椒 白蝴蝶 牵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紧张有序与乐趣——航天育种的意外惊喜
热度 7 Fangjinqin 2012-6-2 09:36
紧张有序与乐趣——航天育种的意外惊喜
紧张有序与乐趣 —— 航天育种的意外惊喜 在 76 年前,毛泽东先生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 、 12 )说过的一句名言 : “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 202 页,)。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还经常提醒研究生也能够努力践行。显然,只有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能够“有秩序”工作的人,当然也是懂得“劳逸结合 ” 的人,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保证高效而持续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必然分享人生的真正乐趣。平时,我是尽量遵循这个教导,不仅需要热情奔放的情感和冷静理智的情绪,而且更需要有序而高效的进取。 2012 年 5 月前,我一直配合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一起紧张地筹备《 2012 中国网络论坛》( 4 月 27-29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568009.html), 这次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在我国网络科学领域创下了“四个第一”: 论坛规模第一, 论坛主题第一( 融合科学与艺术,发展世界之和谐),媒体关注第一,坚持“四性” 第一,即集“学术性,趣味性,应用性,科普性”于一体。 中国科学网络论坛的成功举行自然不仅给大家,而且给我自己带来收获和乐趣,开完论坛之后,我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但是,我仍然没能放松下来,同时也要学会“ 弹 钢琴”,我答应了的一些事情都要一一兑现。其中最主要的一件是,应邀为国外(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家共同编著)的一本复杂网络专著 : Advances in Network Complexity, 撰写一篇专题篇章 : Three Types of the Network Complexity Pyramid, 要求篇幅在 20-40 页 , 最后我写了 35 页了。刚刚忙完这篇 invited book chapter 书稿,其实从今年 1 月份接受邀请之日始,到现在断断续续写了 4 个多月了,可见难度之大,也竭尽了我的能力,昨天终于交稿了。完成之后 , 大有 ” 如失重负 ” 之感 . 可以安慰的是,近半年来总体工作有所进展,但是是正在进行的课题尚待深入开展,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有谁感兴趣并且愿意合作,欢迎与我联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勤笔勉思”是我很欣赏另外二个座右铭,不断在激励着我。确实,自己感到有做不完的事情和有写不完的东西。当然,撰写学术论文是我重中之重,迄今有影响的国外承认的得意之作凤毛麟角,自己还要学习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 好,现在换一个相关联的话题,我们轻松一下。从昨天起,我就开始放松了,一方面是因为我完成了上半年的主要工作计划,另一方面,令我高兴的是,我发现:上周播种的航天育种大白菜的一片青绿的幼苗突然破土而出了,请大家看2张幼苗照片。 这就是我意外的惊喜,难得的乐趣啊。因为我的那棵航天育种大白菜,最后只留下美丽的花辫,好象没有种子,因此对于能否能够再育种繁植,我抱着质疑的态度。现在,居然喜出望外,给我带了航天育种大白菜落户家里的一点曙光了,预料不到享受到了另外的轻松和乐趣。但是还有一点奇怪的是,应张玉秀的要求我给她寄去同样的航天育种大白菜花辫(花种),满心希望她能够在海南培育成功,可惜听她说,目前却还没有在海南长出新苗。难道因为南北二重天?由于气候不同?肥料问题?我在北京是放在阳台上,种在花盆土里,土壤里有一定的营养。我自己对育种和大白菜是一窍不通,希望今后种植过程请大家,特别是行家,高人指点。但愿南北都能够殊途同归,航天育种大白菜都能够开花结果,给我们带来一点快乐和业余生活的乐趣。 下面几张是2-3月航天育种大白菜还在开花的情况,她的花期非常长。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705 次阅读|7 个评论
养儿乐趣(二)
热度 2 meiriweixin 2012-5-8 22:33
老婆把儿子前两天涂的油画扔了,儿子极度气愤。 愤怒中儿子重新涂了两张,画完了不忘标了价格:一张 $500  一张 $200 然后,他搬一张大点的背椅到门口,说是代替桌子。又搬了一张板凳到门口,说是代替椅子。 然后,他把储蓄罐也搬到门口,说是代替收银机,好找人零钱。 原来,他要卖他的两张画。 为了不打击他六岁幼小的心灵,我什么也没有说,一个人去做饭了。 儿子一直在门口吆喝:快来买啊,画又好又便宜,大减价啦,路过不要错过(这句是在老家学的)。 我做完饭花了一个小时,儿子在门口大喊:爸爸~~~~。我问“咋啦”。儿子回答我:“没有人上钩”。
20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养儿乐趣(一)
meiriweixin 2012-5-8 22:26
和儿子去金沙大酒店顶上的游泳池游泳(蹭别人的)。 儿子看见满目的bikini美女,满心甚是欢喜(也许是我满心欢喜这个,人家欢喜的也许是可以游泳了)。 儿子诗兴大发,念道: 今天星期一 上街去买衣 买到bikini 回家sexy
2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各种“青年系列”——2012我的书单(上半年)
热度 6 taol 2012-4-24 22:54
各种“青年系列”——2012我的书单(上半年)
这几天某东(按惯例隐去商家名,以免有做广告之嫌:D)借着世界图书日又搞促销活动。“不争气的”我又禁不住“勾引”上了钩,先是和别人凑一单,而后一个没忍住,见活动没结束又和师弟凑了一单。想想近半年也确实到手了不少之前觊觎已久的“砖头”,这次做一次清算。 普通青年系列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周国平 / 译林出版社 / 2012-2 / 29.00 算是国内“正面”介绍尼采比较早的吧,感情色彩还挺浓,用周国平自己的话说,很多地方不够严谨。不过我这样的外行读起来读起来更流畅,不至于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仔细考证。 文明与野蛮 / 罗伯特·路威 / 吕叔湘 / 三联书店 / 2005-03 / 19.5 也是一本人类八卦的集合。从北大的一位同学手里转的。 花间一壶酒/ 李零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0-5 / 32.00 李零老师的杂文集,整理收录了李零老师的一些随笔和杂文,很多文章写得很有意思,语言上也许不是那么精致吧。 人往低处走 《老子》天下第一/ 李零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8-3 / 28.00 还没有看,虽然买了一段时间了。 兵以诈立 / 李零 / 中华书局 / 2006-8 / 39.00 李零先生研究兵法算是“主业”,确实写得不错。《丧家狗》和这本我都很喜欢。 nerd青年系列 :( 不管是文史nerd还是理工nerd呢O(∩_∩)O ) 也是砖头系列……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1/ 岳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1-1 / 39.80元 南渡北归2/岳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1-1 / 39.80元 南渡北归3/岳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1-5 / 48.00元 南渡北归三本砖头量很足,料也很多。民国大师们的风采令人折服,大师辈出的年代。另外,里面有很多大师们的八卦,很有意思。 三国志 / 陈寿 撰 / 裴松之 注 / 中华书局 / 2009-4 / 36.00 史记 /司马迁 / 中华书局 / 2009-1 / 30.00 中华书局的这版两本小砖头再好不过了,没有后人乱七八糟的东西,很简洁看着舒服,爽!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Felix Klein / 舒湘芹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年9月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一卷)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二卷)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三卷) 说是三卷,其实是三本“小书”,放在一起算作一块“砖头”。克莱因是大师,写科普也很有一套。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Richard P. Feynman / 王子辅、李洪芳、钟万蘅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06 / 85.00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2卷)/Richard P. Feynman / 桑兹 (M.Sands)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 2005-06-01 / 85.00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3卷)/Richard P. Feynman / 李洪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6-1-1 / 60.00 垂涎已久,本科的时候就看上了。终于到手了,有时候会翻翻。不过这个版本的纸张实在是糟糕。 败家青年系列 : 摄影师的视界 :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图与设计/ Michael Freeman / 张靖峻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9-9 / 88.00 摄影师的思想 :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思与创作/迈克尔·弗里曼 / 汪梅子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12 / 88.00 光线与用光 :迈克尔·弗里曼数码摄影用光完全指南/迈克尔·弗里曼 / 张靖峻 / 2010-5 / 108.00 败家不解释,作为最近发展的业余爱好算是“投入”了,不打折上折,估计碰都不敢碰啊。 童年系列 :(已经算不上青年了:D) 父与子全集 (彩色版)/ 埃·奥·卜劳恩 绘 / 阿卡狄亚 / 2009-7 / 35.00 返老还童了,不解释。 科学美国人趣味数学集锦之一 :悖论、谬误、多联骨牌及其他/ 马丁·加德纳 / 封宗信 / 2009-6 / 17.00 科学美国人趣味数学集锦之二 :迷宫、幻方、趣味拓扑及其他/ 马丁·加德纳 / 封宗信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8-4 / 18.00 两本“凑单”的书,脑子好久不活动,反应要慢很多啊,没事做做操。 还有一些书没有写上,大多属于读了没太大感觉的吧。 读书是乐趣,买书也是乐趣。话说这也可以上瘾:)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40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无雪的冬景
热度 15 dkysdc 2012-2-10 18:48
无雪的冬景
北京的这个冬天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不仅创造了数十年的平均最低气温的记录,很可能也要创造数十年来最低降雪的记录。 无雪的冬天,生活也似乎失去了很多乐趣。那种万里雪飘的风景一下仿佛成了久远的回忆,连孩子们打雪仗的乐趣也彻底被剥夺了。 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无雪和冬天依然挡不住他们走向自然的乐趣。可以到就近的公园的去滑冰,可以到人工雪场去滑雪(图1),可以去龙庆峡看冰灯(图2),可以到水库去冰钓(图3)。 这些活动对于我来说,能够不反对就已经算不错了。有时间的话,我还是喜欢到山里逛逛,去欣赏骨感到极点的山景。运气好的话,会看到别有特色的自然冰景(图4~图13)。 对于北京,最有特色的自然冬景当属分布在北京山区大大小小的冰瀑。 一般讲,夏天水量丰富的地方冬天肯定能够见到许多冰景。有时,水量极小的小溪,由于冬天低温的“凝固放大”作用,也会变得分外壮观。 北方严重缺水,冬天尤甚。凡是夏天有瀑布的山沟,冬天水量骤减,遇到低温,很快就凝结成冰,水滴不断从岩层缝隙中渗出,冰体也不断随之膨大,不出几天,就会形成美丽异常的冰瀑。 形成冰瀑有三个必要条件:一当然是有足够长时间的低温,二要有水,三要有一定的落差。 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地方还真很多,最集中的当属密云与怀柔交界的云蒙山了。夏天的著名景区如黑龙潭、天仙瀑、京都第一瀑等等到了冬天摇身一变都成了冰瀑景区。另外,门头沟、房山、延庆、平谷境内均有大小不等的景观。有时,半山腰上的人工引水渠的渗水成了冰瀑重要的水源(图14)。水库大坝渗出的水流在冬天时也会形成类似自然冰瀑的景观(图15),甚至一根引水管的裂缝也可造就冰瀑奇观(图16)。 中国的南方大部分地区,虽有足够的水和落差,但温度不够低,很难形成冰瀑,能够形成图17所示的样子已经很难得了(拍于2011年2月的重庆武龙仙女山)。 京西门头沟龙门口村一线天景区附近的冰瀑也是北京地区有名的冬景之一。2月1日,本人抽空前去欣赏。这里的冰瀑大大小小好几个,最大的大约有十几米高,小的有多个。这些冰瀑的水流通道或是断裂,或是被断裂震得松散的岩层界面(图18~图21)。请注意第20图与21图的对比,我把断层的界线用红色标注,岩层的界线用绿色标识了一两条。这些断裂是亿万年来地壳运动的杰作,其中的燕山运动是著名的一篇。 在欣赏美景时,您多留意一下它们的成因,会其乐无穷的。而这些,不一定需要特别高深的知识。 *************************************************************************** 这些照片只有门头沟龙门口的照片和怀柔口头村的照片是2012年所拍,其余均为以前所拍。许多景色可遇不可求。野外请注意人身安全和防火 。 1 京北滑雪场(怀柔) 2 延庆龙庆峡冰雕 3 怀柔雁栖湖 4 京西永定河 5 怀柔怀沙河 6 怀柔怀沙河 7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8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9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10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11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12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13 怀柔的无名山沟 (111公路旁) 14 怀柔口头村旁(怀柔—慕田峪公路) 15 珍珠湖水库大坝 16 怀柔 17 重庆武龙仙女山 18 门头沟龙门口村 19 门头沟龙门口村 20 门头沟龙门口村 21 同上 22 最后这一张是在昆玉河上拍的,哪些地质景观的成因与此相似?
个人分类: 野外照片|4859 次阅读|43 个评论
从容地享受过程的乐趣
热度 9 lubai 2012-2-3 23:06
Meeting JinR 2 bl.docx 春节长假,拜读了于丹老师的新作《趣品人生》,颇有感触。当今社会风气浮躁,人们在名利的道路上奔波着,日子过的大多不太从容。高速度,快节奏,整天忙碌着。很多人在拼命地追求成功,追逐下一个目标时,却不知道如何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于老师希望我们在追逐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不要忘记品味今天的人生。“人生长路漫漫,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从容踏上旅程?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 她从品茶,赏酒,听琴中,演绎了对历史的思考,讲解了对人生精彩的体验。 品味的衣食住行,也包括 上餐馆 用餐。有些人请客吃饭是为了尽责任,尽孝道,或者表示感谢。也有人是为了拉关系,做生意,进仕途。更多的是谈工作。在大声喧哗的海阔天空中,已忘却了进餐本身的享受。而有生活品位的智者,上 餐馆 用餐可以 是一个享受过程 。在这个高度,讲究的不仅是菜肴 的色香味 俱全 , 还有优雅 的环境, 体贴的服务,浪漫的 情调, 以身心来体验用餐的 整个过程 。好的餐馆,不一定贵。而华丽昂贵的大酒店,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一次美的享受。几年前,我曾有闲心写过一文,记述自己在北京的一次用餐经历。今日一读,觉得并未过时变味。兴许能为于丹老师新作做一个注脚,也蛮开心。原作是用英文写的。此次请 梅进帮助翻译,在此感谢。 偶遇 “锦儿 ” ( JinR ) 我初次遇到 JinR 是在 2006 年 10 月 19 日,当时我在美国去北京的飞机上,正在阅读一本杂志—— The Peak 。一幅黑白画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年轻女士弯腰倾向一个玻璃杯,闻着绿茶的香味!绿茶之美应该在于品,而不是在于闻。我当时想这是相当聪明的营销方式。不过这幅画挺符合我的审美品位,优雅而自然,高贵而谦卑。所以我继续读下去。结果我发现这并不是广告,而是关于北京的一位年轻艺术家“锦儿”,她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甚至,或许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JinR 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现在则是紫云轩的创建者、店主及其背后的一股创新魔力。她是中国最红的年轻厨师及首位美食超级明星,她用自己高超的烹饪技巧、新古典主义茶事、惊人的食物展示方式及优雅的装饰掀起了一场烹调革命。”(引自 2002 年 11 月《时代》杂志)文中展示一幅硬木椅子的照片,带着 3 米高呈炊烟缭绕势的后背,类似中国书法里华丽的一撇。从阅读中,我能感受到一个渴望艺术创造力和独特生活方式的灵魂。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去品尝一下这家餐馆。” 几天后,我来到了紫云轩,与几个朋友共进晚餐。走进这个巨大的、亮着暖色灯光的“帐篷”,我的第一印象是简单与优雅。白色地板、白色窗帘、白色灯笼、混合着稀疏的几件黑色家具。这让我想起文中图片里她的穿着:宽松的白亚麻布裤子,平底黑拖鞋。在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棵染成白色的树,朝向我们的餐桌。餐馆中宾客满堂。我有点惊讶地发现,有很多是西方人。有一些座位“背窗面厅”,看似像“炕”。炕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的床,整个家庭都可以在上面吃饭和睡觉。“炕”桌上放着鲜花,还有烛光隐隐,后面有一堆柔软蓬松的抱枕,显然这是为情人们准备的。我四处稍微转了转,发现餐馆深处有一条小船,陈列着一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背景音乐中国扬琴伴随着摇滚节奏。我知道 JinR 曾经是一名扬琴师。从音乐中,我听到了 JinR 的声音:宁静悠扬的传统中国音乐混合着现代的节奏。这是一个浪漫梦幻之地,连空气中似乎都沁出浓浓的爱味。可惜与我共进晚餐的是两位男士。 “晚上好”,一位侍者用中文问候。递给我们的菜单,看起来就像是古籍书。读着这份菜单甚至也是一份享受:每道菜都用中文写着诗意的名字,旁边附着英文翻译。虽然侍者穿着由传统服装改进的紧身黑色衣,但他显然要比多数中国年轻人更西化。他留着时髦的刺猬头,嘴角的一抹微笑,显示着他对生活的玩世不恭。他的服务很周到,解释菜品时用语恰到好处,态度不卑不亢。“这儿的汤都是加奶油的,菜品都非常精致而小量,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他说。这些被称作“中西融合菜”,或“新古典主义中国烹饪”。据说 JinR 的第一个厨师在餐馆刚开业几个月后就辞职了,逼得她不得不亲自下厨房,才发现自己对烹饪有天分。她没有时间去学习大量的传统中国菜谱,而且她也确实想做些独特的东西。于是她创造了自己的菜品。其中许多佳肴都含有绿茶,让人想起这家餐馆的名字: Green-T House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菜品的展示方式,独特而有艺术美感。从盘子的选择,食物的颜色到装饰用的奇艺的叶子和花朵,一切似乎都经过仔细的斟酌。在我们点的其中一道菜中间,站立着一个花瓶,绘着 Z 字形炊烟缭绕花纹,与那把黑色椅子的靠背很像。除了外观雅致,食物的味道也相当奇妙。欧式烹调与中国菜的融合创造出了全新而独特的佳肴。令人难忘的一道菜是“田园美梦”,多汁的梨片上浇着绿茶蜂蜜和芥末酱,再加上一层软软的酸奶酪,最后撒上一层脆脆的杭州小核桃仁。轻轻地一咬,甜甜的梨汁味、乳酪的酸味,与脆而香的小核桃味,在口中合成一种极为独特的滋味。口感之好,足以是你梦中都在回味。 用餐后,我们去了设在餐馆内的一家礼品店,售卖的全部是 JinR 的艺术品。有杯子、器皿、蜡烛、容器,可能都是由 JinR 设计的。“给,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一位白人女子递给我一个精致的礼品袋,上面印着“紫云轩”的标志。“那是什么?” 我望着两个可爱的小瓶,里面装着混合的干玫瑰花瓣和绿茶叶。经过简单的交谈,我了解到她是紫云轩的市场总监,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已在北京待了 8 年。当得知我是读了那篇飞机杂志报道才来到餐馆时,她问是否也能拜读一下该文。看起来,紫云轩的成功可能也与如此有能力的人在此工作有关。我买了一张 JinR 的音乐 CD ,她演奏的扬琴曲。怎么说呢,这又是一种“融合”。一边是扬琴演奏的抒情的古曲,伴奏的则是即负节奏感的鼓声,更像是摇滚。 很明显,这不仅仅是一家餐馆。它代表了一种观念,一种正在中国出现的新的生活方式。我很理解 JinR 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她会成功。从她身上,我能感受到的文艺复兴的现代版,一位在多个领域内驰骋的成功女性,室内装饰、音乐以及烹饪,所有都印上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将自己触碰过的东西转化成了艺术。 在紫云轩的网站上,我读到一篇文章,很好地描述了 JinR 的风格:“就像她设计界和艺术界的同行一样, Zhang ( JinR )的创作时髦而不外国化,在品鉴力日渐提高的中国消费者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下,这是个特色。”“时髦而不外国化”,我对自己重复着。或许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就是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应该采纳的,以求在如今万花筒般的现代生活里营造自己的成功。(梅进 / 译) 10/27/2006 Meeting with JinR My first encounter with JinR was in an airplane, on my way to Beijing on Oct. 19, 2006. I was reading an airplane magazine, “The Peak”. A black-and-white picture caught my eyes: a young lady leaning towards a glass c up , smelling the scent of green tea! The beauty of green tea should be in the taste, not so much in the smell. I thought this is a pretty clever way for a commercial. But the picture suits my esthetic taste, elegant but natural, sophisticated but humble. So I read on. It turned out not to be an advertisement, but an article about a young artist in Beijing who is creating a new type of cuisine and perhaps a new lifestyle. “Originally trained as musician at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Beijing, JinR is the founder, owner, and creative force behind Green T. House.’China's hottest young chef’ and the country's first gourmet superstar, JinR has created a culinary revolution with her cutting edge Chinese cuisine, neo-classic teas, stunning food presentations, and elegant interior designs” (quote from Time Magazine, November 2002). In the article, there was a picture of a hardwood chair, with a 3-meter tall wiggly back resembling a flamboyant stroke in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article, I could see a soul crying for artistic creativity and unique style of living. “I must go to that restaurant”, I said to myself. In the evening of 10/22, just a few days after I read the article, I was physically in the Green T House, having dinner with a few friends. Walking into this gigantic, softly-lit pavilion, I w as immediately greeted with a sense of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White floor, white drapes, white lanterns, mixed with sparse furniture in black. It reminded me of the dress she wore in the picture in the article: loose white linen pants and flat black slippers. On the ceiling, there was a dead tree painted in white, hanging down towards our table. The restaurant was full of people. I was a bit surprised to notice that there were mostly westerners; we were perhaps the only Chinese there. There were a few “bay window” seats with tables on top of a “bed” that resemble “Kang”, a type of traditional bed in northern China in which the whole family eats and sleeps on. With fresh flowers and candle light, and lots of fluffy pillows, these apparently were designed for lovers. I took a little stroll around and found that there was a little galley inside the restaurant exhibiting works of a local artist. Through the background music, I could hear JinR’s tone: tranquility of ancient Chinese melody mixed with modern day rhythm. It is a dream place for romance. You can smell love in the air. Unfortunately, I went with two men. “Good evening”, a waiter greeted us in Chinese, handing us a menu that looked like a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 Even reading the menu was a sort of entertainment: there were poetic names of dishes written vertically in Chinese, along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Although he wore a tight black suit modified from traditional costume, he was clearly more westernized than most of young Chinese I saw on the streets. He had a fashionable spiky hairstyle, and a glimpse of smile in the corner of his lips hinting his cynical attitude to life. But he was pleasantly helpful, explaining dishes with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humbleness. “Our soups are all cream-based, and our dishes are quite delicate and small. You won’t find these anywhere else”, he said. These were called “fusion food”, or “neoclassic Chinese cuisine”. The story goes that when JinR’s first chef quit just a few months after the restaurant opened, she discovered her culinary talent. She didn’t have time to learn volumes after volu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cipes, and she really wanted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So she created her own dishes. Many of them have green tea in them. I took a peak at dishes on our neighboring tables. One thing clearly stood out was their presentation. They were all presented in a unique, artistic fashion. The choice of the plates, the colors of the foods, the decoration by exotic leaves and flowers; all seemed to be carefully thought after. 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one of the dishes we ordered was a black vase with a zigzag, upward streak just like the one in the back of the chair. In addition to the look, the taste of the food was also fantastic. The “fusion” of European and Chinese foods and recipes has created something complete new and unique. A particularly memorable dish was “Field Dreams “. Slices of pear were topped by green t. honey mustard sauce, goat cheese and walnuts. In a single bite, the juicy pear, creamy cheese and crunchy nuts all mixed together to create a delicious taste that I have never experienced. After the dinner, we walked into a small souvenir shop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 restaurant that sells JinR’s art works. There were mugs, utensils, candles, containers, presumably all designed by JinR. “Here, my gift to you”, a Caucasian woman handed me an elegant plastic bag with “Green T House” label on it. “What?”, I saw two boxes with a mixture of dry roses and green tea leaves in them. After a brief conversation, I learned that she is the marketing director for “Green T House” from Arizona, and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8 years. Knowing that we came to the restaurant because I read that article in the airplane magazine, she asked if she could make a copy of the article. It seem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may also have to do with such highly competent people working in the place. I bought a CD with JinR’s own music, in which she played “Yang Q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 played with bamboo mallets. After I came back, I played the CD. It was, how should I say, a kind of “fusion” music, with “yang q in” playing tranquility melody accompanied by beats of drums more like Rock. I also checked the website: www.green-t-house.com Clearly this is much more than a restaurant. It represents a concept, a new life style that is emerging in today’s China. I have a much better idea what she is trying to do and why she is successful. I could vividly sense a modern Renaissance woman, who has ventured in such diverse areas as interior design, music, and cooking, all with her unique style. She transforms everything she touches into a piece of art. From the website, I came across with an article that describes the style of JinR well: “Like the work of her counterparts in design and art, Zhang (JinR)’s creations are modern without being foreign, a feature in ever higher demand among China’s increasingly discriminating consumers”. “Modern without being foreign”, I repeated to myself. Maybe this is the new lifestyle (or workstyle) that China’s new intellectuals should adopt, in order to make great strikes in today’s kaleidoscope-like world.
8747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