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加州理工学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钱学森的最后“遗言“……要有创新精神 转载
热度 6 yangxintie1 2015-2-24 18:26
钱学森的最后“遗言” 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 人民日报 编辑:2009-11-05 原题: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整理者注: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那是于2005年 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个人分类: 教育|292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对“一位没有SCI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的更正
热度 8 dongping2009 2013-3-31 15:11
对“一位没有SCI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的更正 魏东平 本人的一篇博文“ 一位没有SCI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 ”(简称“SCI教授”),于2013-3-3110:09发表于科学网,谢谢网友的阅读与评论,这里对其中的第5条作如下更正: 5 、在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前,未发表有经过peerreviewed的期刊学术论文 该条目原文为: 5 、在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前,从未在peerreview的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并为此向各位阅读 “ SCI教授 ” 之博文、并有遭受误导可能的网友致歉;当然,没有被误导的网友,我是不用道歉的。 同时声明:本篇博文不是独立成篇,而是与“ SCI教授 ”合并成一篇博文看待,并请参见相关链接:“ 地震学家查尔斯. 弗兰西斯. 里克特 ”。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6195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一位没有SCI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
热度 34 dongping2009 2013-3-31 10:09
一位没有SCI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 魏东平 曾经看过有一个比赛抢答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个一个地释放相关信息,参赛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抢答,谁先抢答成功便加分不等。这里也仿照类似抢答模式,大家可以根据下面的一个个信息,猜一猜到第几个信息时,您才知道这位科学家到底是哪一位? 1 、一位美国公民、自小父母离异 2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本科、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 3 、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裸体主义者 4 、一位语言天才,除了英语母语外,知晓俄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日语 5 、在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前,未发表有经过peerreviewed的期刊学术论文(参见评论24) 6 、世界上最早并可能是唯一在自己的居屋摆放地震观测仪器的科学家 7 、世界上每发生一次无论多大的地震,他的名字都会被提及的科学家。 是的,他就是著名“ 地震学家查尔斯. 弗兰西斯. 里克特 ”。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29329 次阅读|89 个评论
[转载]访加州理工校长:实验室造就一流科学家
热度 1 ssglwu 2011-10-31 21:35
吴国林 访加州理工校长:实验室造就一流科学家 作者:郭爽 薛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548.shtm 10 月 31 日 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两周年。“中国如何培养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让钱老临终仍难释怀。而在钱老长期学习和工作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让-卢·沙莫( Jean-Lou Chameau )回答说:在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 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是加州理工学院最主要的教育理念 。”沙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即使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应从‘做’中学,在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工作中学习。” 有人认为加州理工学院“重科研、轻教学”,但沙莫认为,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而不是割裂二者再去寻找平衡,这正是他们培养顶尖人才的秘诀。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可以与教师充分交流想法。”沙莫说,“学校财政预算中 50% 用于资助科研,其中大部分用于支持研究生。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很难说这些资金究竟提供给了研究,还是提供给了教学。” 加州理工创建于 1891 年,在现代科技史上的地位让许多大学难以望其项背:分子生物学基础在这里奠定、分子遗传学在这里诞生、里氏地震震级在这里制定……它不仅拥有喷气推进实验室等著名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还拥有一批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教授和毕业生中共有 34 位诺奖得主,为中国就培养了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谈家桢、郭永怀等大师。 “ 追求卓越、专注于解决最重要和最尖端的科技难题,是几代加州理工人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 。”沙莫说,“学校为最杰出的人才提供充足资源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去做想做的事情,让他们能够专注且自由地去梦想。而学校也会由此获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成为(学校)运行良好的一种模式。” 尽管美国经济不景气,科研院校更难得到研究经费,但加州理工去年的研究经费却比前年增长了 16% 。其强大的经费获取能力也是“《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近日将其列为全球大学之首的一个原因。 沙莫介绍说,除了拥有顶尖师资力量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外,“我们还努力吸引额外的私人捐助和官方资助基金。一些研究想法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吸引联邦机构支持的程度时,私人捐助等渠道募集的资金可以让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对于学校的录取标准,沙莫告诉记者:“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大学中挑选学生标准最高、要求最严的。我们寻找对科学、工程和技术有热情的人,这种热情是(做好)很多事情的前提条件。” 谈到中美两国大学教育的差异时,沙莫指出, 美国大学的优势在于其多样性和鼓励创造力,中国高校在科研项目上不断进步,但大学教育似乎更“正式”,教师和学生也没有那么主动。
个人分类: 教育|19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民办高校招研是个好的开始
热度 7 zls111 2011-10-21 19:43
看了 刘广明 的《民办高校招研或把民办高校引入歧途》就想掐架,其实不想打架,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几天在看《鲍林》传记。加州理工学院发展历史差不多是鲍林的成长史。鲍林本科毕业去加州理工念研究生,当年哈佛也给了他的offer,而加州理工给助教给奖学金,最后鲍林选择了加州理工。在鲍林去加州理工学院三年前,加州理工只是一个 职业学院 ,经过三年的发展就有些名气,要不然鲍林也不会选择。鲍林博士毕业时,好几个学校都要他,还是加州理工化学系系主任使了手段才把留在加州理工,直接给了助理副教授。鲍林所处的时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在他之前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也是没啥地位,欧洲才是老大。当时鲍林博士毕业,就去了欧洲云游,欧洲才是学术中心,美国学生都去哪里学习。19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跟我们眼前蛮像的,我们要大力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美国的教育发展史恐怕是必须看的。而当下对我们高等教育“指手画脚”,也得看的,还要看看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要不然真是指手画脚。 当前高等教育有各种问题,只要经历过的,总能说一些出来,多拉几个人讨论下,大概就能说出问题在哪。在经济领域已经开始市场化,某些领域完全市场化的,发展的非常好,比如互联网领域。而教育当下差不多还是延续计划经济那一套。当某些部门想开放一些,却又很多人来反对,尽是一些顽固分子(我也不想这么说,得罪了)。我觉得民办高校招研是个好的开始,教育部门早就不该搞审批这一套了。等教育部放弃审批,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开始,有这个紧箍咒想发展难呀。当下是需要不戴紧箍咒的孙悟空,社会要人人当家做主,人才才能发挥的出来,才能人人创新。 等我们的职业学院也能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才是我们高等教育强大的时候。当然我们现在需要壮大名校,同样的,其他学校同样需要发展,而这些学校能发展起来其意义更重大。而这些学校在资源等各种方面限制最多的,没有各种资源,而名校有各种资源也好不了那里去。 公平是教育的灵魂。 当下对学历的追求简直是一个怪胎,这种评价体系我们自己不放弃,也会死在胎中,后患无穷。学历的体制怎么来的?( 历史很重要 )现在他的功用和副作用是什么?早就应该丢掉这种体制,而以合适评价人才体制替代。当下明显知道不追求学历是进步。 当下只有放开学校手脚,才能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是一坛死水,只有打开闸门,放掉死水。 给几个视频大家看下,凤凰卫视拍的,博古 ,张闻天,顾准等,看看过去历史,其实很容易知道怎么解决当前的问题,自己怎么去做。 博古 张闻天 顾准
41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加州理工学院:一所淡看诺贝尔奖的学校
热度 9 changliu8888 2011-10-20 00:08
加州理工学院:一所淡看诺贝尔奖的学校
钱学森先生在临去世之前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 就是中国大学什麽时侯能自己培养大师 . 最近因为屠呦呦得大奖 , 乔布斯的去世 , 又引发了人们对大师的兴趣和讨论 .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怡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是梅校长也没有解释和定义大师.大师到底要达到哪些境界?实现什麽成就? 很多人知道 , 钱老曾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和教授 . 他的心中的 ” 大师 ” 的标准 , 应该是以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和校友为基准的 . 作为加州理工的校友 , 我看到很多来自中国的网友似乎只知道钱学森的名字 , 其实加州理工的著名校友 , 教授很多 . 我在这里列举二十个左右最有名的 , 也算为网上公众晒一晒加州理工的奇迹 . 坐落在美国南加州的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小而精的高等学府 . 全名是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昵称 Caltech. 自 1891 年建校 , 一共只有两万五千名校友 ( 每年本科生数量控制在 600-1000 人左右 ). 教授和学生比例接近1:1.这个学校和哈佛大学等这样的文科综合大学不同 , 就是以理工为主 , 只招学业有特长的学生 . 学生最得意的 , 不是成绩好 , 而是会玩还要成绩好 . 她在教学,研究和治校方面都有独特和先进的理念 . 在美国有比加州理工更为国人熟知的学校 ( 比如哈佛耶鲁等 ), 有更老牌的学校 , 有更大的学校 , 有更综合的学校 , 但像加州理工这样相对年轻 , 这样小 ( 人少和面积小 ) 的学校 , 在美国和世界大学强手之林占据传奇的地位 , 可以说只有一个 . 加州理工之所以小 , 不是因为长不大 , 而是有意控制规模 . 在历史上曾有过砍掉本科生部和工学院的讨论 , 就是因为这个学校真的很在乎基础知识的产出 . 在加州理工的校友老师里选二十人科普 , 真是很难 . 在加州理工的大师里 , 发论文 , 得大奖 , 开公司,升院士的人太多了 , 数不胜数 . 这些成就很重要 , 但在加州理工里面是很平淡 , 不会有人太当回事的 . 校友教工甚至拿诺贝尔奖都不足为奇 . 这个学校的诺贝尔奖得主有三十二个 , 但是学生老师对这些奖励很淡看 . 在加州理工的校园里弥满的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 加州理工的校训非常简单 , 就是 ” 真理使你得自由 ”-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这里所说的 Truth, 就是自然的真谛 . 这个校训教导加州理工的人追求比奖和荣誉更重要的东西 – 就是真理 , 知识和影响 . 求真,得自由.这句近乎宗教的话,在所有的领域其实都适用. 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和校徽 我在这里列举一些家喻户晓的名字 . 以下的大师 , 很多是领域和思想的开山鼻祖 , 做的东西连普通人都知道 . 化学家鲍林 , Linus Pauling ( 校友加教授 ) ,对化学键进行了革命性的解释 . (注:鲍林常译作泡林。鲍林非鲍立,Pauli) 工程师冯卡门 (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导师 ), 现代流体力学和火箭技术的奠基人 . 校友 , 物理学家肖克立 , 三级管的联合发明人 , 硅谷的奠基人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Feynman), 量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解释了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 地质学家里克特 (Charles Richter), 如果这个人你不熟悉 , 中国人熟悉的地震里氏震级 , 就是 Richter 的名字 , 因为是他标定的 . 物理学家密立根 , Robert Millikan, 中学生都知道著名的油滴试验测量测量电子电量 , 就是他做的 . 密立根曾任加州理工的校长 , 对学校揽才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天文学家乔治 . 海尔 Gregory Hale, 发现并解释了太阳斑的磁场分布 天文学家哈勃 Edwin Hubble, 和海尔共同工作 , 通过红外线实验发现宇宙居然在膨胀 .哈勃告诉爱因斯坦这个消息的时侯,甚至爱因斯坦都不信. 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夸克理论. 罗杰·斯佩里发现大脑两半球各司不同的职能 . 生物学家胡得 (Larry Hood) 发明了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器 . 每个人的细胞里有三十亿个核酸分子,控制人的每一个行为表相. 没有他 , 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不可能的 . 校友即使没做教授,也有很多杰出人士,比如: 英特尔公司创使人摩尔 , 摩尔定律 ,Gordon Moore 校友沃尔夫曼 (Wolfram), 发明了计算机符号计算和符号计算程序 Mathematica 校友贝克曼 , Arnold Beckmann, 发明 pH 检测仪 校友卡尔森 , Chester Carlson, 发明施乐复印原理 校友何大一 , David Ho, 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发现者 加州理工的中国校友有很多很响亮的名字 : 林家翘 , 数学家 钱学森 赵忠尧 , 原子能物理学家 , 中国核物理的奠基人 谈家桢 ,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冯元贞 , 生物力学开山鼻祖 钱伟长 ,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周培源 孟昭英 , 中国无线电学鼻祖 , 清华大学教授 郭永怀 , 两弹一星元勋 博主解读 : 在加州理工这样的学校里 , 论文 , 引用数 , 奖励 , 名号 , 经费 , 都是世俗的浮云 , 都是人为的东西 . 世界上有比诺贝尔奖重要的东西 , 那就是知识 , 是对人类的基础贡献 和对历史的根本影响 . 加州理工的人知道,真正的大师不是靠奖励和勋章证明的 , 是由历史认定的 . 加州理工追求的 , 在于你作的发现或发明是不是给人类知识书写全新的篇章 , 能不能解开自然的重大奥秘 . 借肯尼迪的话改一下"不要问世人给你什麽,问你给世人留下什麽".上面列的人 , 很多都不是诺奖得主 , 但是功高盖世 , 在历史书里占一席之地 . 和真理 , 天理比起来 , 连高不可攀的诺贝尔奖都只是对一个人一所学校成就的一个注脚而已 . 作者注 : 以上只是列举加州理工最著名的人 . 世界上有很多学校都很好 , 不能一一数来 . 读者如果想了解更多 , 可以看以下链接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alifornia_Institute_of_Technology_people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199.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by_university_affiliation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78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管中窥豹:加州理工学院缘何名列第一?
热度 112 张海霞 2011-10-8 11:29
看到 TIMES 的排名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名第一,不感到惊讶,因为若干年前访问加州理工我就有这样的感慨了,一个大学的好坏不在于别人的排名,而在于其实质的贡献,即使它没有排到前三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小觑加州理工的名头,在加州理工获得博士学位是加盟一流牛校的敲门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我想从我对加州理工的访问中给大家一点启示。 第一次去是 2005 年的除夕,我们从迈阿密开会回来,同行的老师要从 LA 回国,我也正想到那里去访问下,于是就跟加州理工的 YC TAI (戴聿昌)教授约了去他那里访问,戴教授在 MEMS 界的地位可以用 “ 大佬 ” 来形容,因为正是他做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微马达轰动了全世界,开创了这个领域,当然那时他是 UC BERKELEY 的博士生,后来到加州理工任教以来,成绩斐然,在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工作好、口才好、人非常的有个性,是学生们追捧的偶像。我在迈阿密的会上终于和戴教授说上了话,希望去他那里访问下,他爽快地答应了,时间约在农历除夕。开着租来的车终于到了帕萨迪纳,由于时间尚早,我们就决定先在校园里逛一下再去他的办公室,没想到这校园安静的如同放假,除了一个高一点的建筑外,其他几乎都是几层的平凡楼房,校园里倒是时不常可以碰见整理校园的工人,连个问路的学生都难以找到。还好,我们顺利找到了戴教授的办公室:妈呀,怎么是地下室?我太吃惊了,这么有名的教授在地下室办公?戴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分散在地下室和地上的实验室和学生办公室,我很难以想象这么多著名的工作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他一个人,一个秘书,十几号学生,一个面积不大的超净实验室加上其他各种测试分析实验室,仅此而已,实验室的设备也是极其平凡的,没有任何特别贵重的高精密仪器,虽然那之前也去了不少有名的实验室,可是,戴教授的 “ 个人作坊 ” 还是深深地刺激了我的神经,和其他人不一样,这里是一个人和他的学生的舞台,虽然人少,却是如此的高产和有影响 ! 我和同事带着自己的惊讶和戴教授去吃中午饭,去的是校园里有名 Faculty 餐厅,进门的时候戴教授就讲起了这个餐厅的故事,这是当年爱因斯坦住过的地方,每个新的 Faculty 来面试的时候,学校会安排他 / 她在爱因斯坦住过的房间住上几晚,算是一个特殊的见面礼,当然,可想而知,每个人也从此感到了这里无形中的氛围和压力,你来到的是一个世界大师云集的地方!落座之后,年老的服务生开始从容地服务,这是走进校园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但是不喧哗,一切都很有秩序,很温暖,于是我抛出我的问题: “校园里人为什么这么少,我开始还以为是中国除夕这里也放假呢?” “我们本来就这么少人!每年本科生才不过 800 人,全部在校学生也不到五千人,本科生都在教室里上课(十几个人的课),研究生都在实验室里,你在校园里怎么会见到人呢?!” “原来如此!那老师呢?” “加州理工加起来一共才 300 个教授!不过,你看,坐在咱们左手桌子上的那位是 ***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右手靠边上那位是 *** 的诺贝尔奖化学获得者,我们这 300 个人里现在还有十几位在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最后,戴教授补充了一句我永远忘不掉的玩笑话:“早知道做 MEMS 得不了诺贝尔奖,我当初就不做 MEMS 了!” 那一刻,我的神经彻底地被刺激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它多么真实地反映了加州理工的底蕴!每一个在这里的教授都有着这样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的梦想,所以才造就了他们处处在科学上敢为人先、不拘泥一切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为人类推开了一扇又一扇科学的大门、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小巧精致而又大名鼎鼎的加州理工的魅力所在! 那次访问之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尽管我们早就吹响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可是,这次访问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真正差距!很多人在强调物质上的差距,其实不是,我们真正差的是“不创新、毋宁死”以及“追求真善美高于一切”的精神和灵魂! 后来,和戴教授一起做了不少事情,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的坦诚和直率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记得有一次和台湾的教授在一起谈论科研的问题,台湾的教授抱怨设备条件更新慢,戴教授当时就说:“真正的科学家是以三流的设备做一流的研究,而你们是以一流的设备做着三流的研究!”我在旁边当时就无地自容:我们国内的情况不正是这样吗?拿着大量的钱投入到设备的更新升级上,而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几乎都被严格看管着几乎没有用,更不要说几流的研究! 还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讨论中国的科研问题,他感慨地指着站在讲台上作大会特邀报告的学者对我说:“只有你们站到这样的国际舞台上,北大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 这些话长久地回荡我的耳边,戴教授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加州理工 300 个教授中的一个,后来我们的几个好学生投到他的门下,都做出了很不错的成绩,还有人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奖项,真是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这些原因,后来也去访问过几次,加州理工也成了我给学生们上课必谈的一个话题:何谓世界一流大学?从加州理工那里我们得到了许多的启示: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是那些坚持“处处敢为人先、不拘泥一切” 的创新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大学;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是那些团结了一大批像戴教授这样有魅力的名师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大学;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是那些吸引了一大批有才华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一起互相激励和互相竞争的大学; 无论在哪里,只有具备了以上基本条件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相比之下,再摩登的大楼、再贵重的设备、再庞大的规模、再显赫的 ”GDP” ,都是浮云!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1775 次阅读|149 个评论
加州理工掠影:有大师,无大楼
热度 20 jianxu 2011-3-14 16:23
“我就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 加州理工学院(简称为 Caltech ),私立大学,创建于 1891 年,是世界顶尖级的理工学院。学校的校训为:“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办校的宗旨是“ 为教育事业、政府机构和工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 学校以“小而强”而闻名于世,是精英学府的典范。 学校的现任教授中拥有 63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9 位工程院院士。学校每年只招收 230 名左右的本科生,而且每年的淘汰率为 20% 。迄今为止,加州理工仅培养了 2 万多学生,但先后出现过 2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千个毕业学生中就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我在去 Caltech 访问之前,就有朋友告诉过我, Caltech 的大小和你们所差不多,也可以说和一所中学差不多大。实际上,学校的占地面积有 50 多公顷,不过是一个大街区( block )大小,周围便是居民区。没有显赫、张扬的“门脸”。校“牌子”制作在一桩极其普通的矮墙上,看上去十分低调。颇有一点“仙人隐居于山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境。你路过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错过。 密立根图书馆大概是学校最高大的建筑,也是一处地标。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于 1923 年在这里获得诺贝尔奖。他于 1921-1945 年担任学校执行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校长),为加州理工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小而精而美”是加州理工的风格与“灵魂”,也是它的魅力与脱俗之处。 校园风景秀丽,教学和科研楼为绿茵、树木、池塘所掩映、环抱。此为校园内一棵硕果累累的柠檬树。 据说这池塘中的乌龟也是校园的一景。他们或在池塘内漫游,与鱼儿和平共处;或者悠然自得地爬上岸来,享受着明媚的“加州阳光”和没有骚扰的“自由”。 白色的礼堂是每年给学生们授学位的场所。在蓝天与绿茵的辉映下显得分外雍容华贵。 历史或许将证明,在园区内毫无节制地盖大楼是一种愚昧。我们的园区需要更多的树木、绿地、池塘。教育也罢,学术研究也罢,都需要在宁静、温馨的环境下思考,远离浮躁与喧嚣,远离铜臭。我们对大学的理解,对大学文化的理解实在是还差得很远很远。 在我们的文化中,铺摊子、做大的理念颇有市场,很被认同。事实上,铺摊子、扩招、做大很容易。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便是将有限资源的稀释。相反,做强、做精、做成品牌真的很难!很难!这需要时间,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有远见卓识、不唯上、不唯官、不唯个人功利的领导人。对精品的追求无疑是一种更高品位的文化。 相关联接 ETH :有大楼,更有大师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究竟谁更重要? 纪念金属玻璃发现 50 周年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213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什么叫屡败屡战 -- Go Beavers!
热度 3 陈学雷 2011-2-27 06:13
北京时间2月24日,《CNNSI网》消息,从1985年以来,只要是在加州理工学院打过球的队员,都希望能够帮助球队打破连续输球的纪录。直到昨天,在加州理工学院这个延续了长达26年,连输310场的惊悚纪录才被打破。教练与队员们在一起振臂高呼,连校长查米尔也冲进了庆祝人群,仿佛他们夺取了全美冠军。      1985年1月23日,加州理工学院曾经以48-47击败了拉文学院,从那以后,加州理工学院每战必败。这个学校校队的球员换了一拨又一拨,谁也无法帮助加州理工学院止住连败的颓势。26年之后,加州理工学院竟然已经遭遇了310连败!      直到昨天,加州理工学院篮球队以46-45的比分击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就读过的西方学院篮球队之后,才破除了310连败的恶梦。比赛结束后,球员们把教练围在中间,每个人都高举手臂,庆祝这场得来不易的胜利。这是加州理工学院在美国大学男篮联赛26年来的第一场胜利,此前他们已经连续输掉了310场比赛。
57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苑轶闻-1-“自杀俱乐部”的故事
热度 1 sqdai 2010-11-2 06:27
如果我告诉你,钱学森先生在Caltech的时候,加入过一个自杀俱乐部,你信吗?你会说,谁信呢?你在瞎说!但是,这是载入冯卡门自传的铁板钉钉的史实。且听我慢慢道来。 创建自杀俱乐部的三剑客 1936年的一天,三个可怜兮兮的年青人走进了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办公室,眼睛里流露着期待的目光。为首的是航空系的二年级博士生马林纳(F. Malina),紧跟的是自学成才的年青化学家帕森斯和火箭发动机迷福曼。他们向冯卡门提出请求:支持他们研制探空火箭。 传说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火箭燃烧弹,五百年前一个名叫万户的人为试乘土制的火箭飞行器而丧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火箭还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这三位年青人向Caltech的多位教授求助时碰了几鼻子灰。由于冯卡门在学校里素以标新立异闻名,加上他还是一位好好先生,于是慕名而来。 冯卡门听后眼睛一亮,因为他对火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知道已有俄、美、德的先驱者在进行相关研究。他向马林纳等询问了研究计划,得知他们希望研制能推进到30~80公里高空的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火箭。头脑灵活的冯卡门一想,倘若让火箭带上探测仪器,就可以获取外层空间边缘的宇宙射线等信息和高空气象信息,这可是先驱性的工作啊!因此,立即表态,认为值得一试,并痛快地答应三个小伙子在业余时间使用他主持的古根海姆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的设施,还同意他们若有需要可给予指导。三剑客欣喜若狂,更令马林纳喜出望外的是,冯卡门还同意指导他做关于火箭的推进及飞行特性的博士论文。 1937年春天,又有两位年青人加入他们的队伍,一位叫A.M.O.史密斯,另一位就是冯卡门的博士生钱学森。按冯卡门的说法:仿佛命中注定这两个人要对火箭技术起关键作用。这个火箭小组的成员就增加到五人。那么,自杀俱乐部这个叫法从何而来?且听下文分解。 从此,加州理工学院就成了美国第一所正式研究火箭的大学了。 第一笔赞助:一千美元 万事开头难。火箭研究缺乏经费,马林纳等人就成了捡破烂的了,专从实验室的废料堆里找宝,有的特殊器件就自己掏腰包去买。他们也向富商们拉过赞助,一直徒劳无功。 1937年,火箭小组获得第一项资助一千美元,来自一位名叫W.阿诺德的学生,他坚信火箭研究有发展前途,要求成为他们的摄影师。不知何故,他后来销声匿迹了,过了好多年冯卡门才知道他成了内华达大学的校董,1961年辞世。 自杀俱乐部名称的由来 火箭小组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液体火箭、固体火箭都搞,先在实验室里小试,用氧和酒精、无烟火药做推进剂。半年下来的成果使冯卡门确信,试验计划有可能成功。可是,研制出来的推进剂的威力出乎他们的意料,爆炸、燃烧等事故频频发生,他们不得不搬到户外找个空旷的小场地。 然而,事故继续发生:接连出现两次爆炸,第二次爆炸威力巨大,炸飞了一个零件,直飞马林纳经常站立的位置,幸好那时他给冯卡门叫去为他办事,正端坐在冯卡门的家里,要是站在那个凳子上,早就一命呜呼,成了为火箭研究献身的烈士了。那块空地离开航空系大楼不远,学生们给爆炸声吓坏了,就挖苦说,火箭小组是自杀俱乐部。 十几年前,我到了Caltech,那时已读过冯卡门自传,知道这一逸事,就在大楼周围寻寻觅觅,终于发现那个著名的遗迹,上面竖立着一块小小的牌子,记载着马林纳等人在那个地方试验火箭的事迹。我还在那里凭吊了好一会儿。 冯卡门一看这样下去大告而不妙,就建议他们把火箭试验场搬到远离校园之处,几经周折,在帕萨迪纳西郊鬼门大坝背后的名为阿诺约塞科的地方建立了火箭试验场,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所在地,我也到那里去探访过。 理论实际结合 终获成功 冯卡门及时地指出,由于火箭研究缺乏现成的资料,必须把试凑法与分析法结合起来。钱学森先生就成了分析研究的主力军。 他们加紧内查外调,走访了当年美国的火箭发明家戈达德(R.H.Goddard),但他只让年青人看了发射塔和试验台,没带他们看火箭发动机。于是,钱学森和马林纳等对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性能、探空火箭的飞行力学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发射自制的小火箭验证了理论结果;并用新材料改进了发动机燃烧室的衬壁,预测并验证了火箭飞行轨道。(经过计算和调控,他们的火箭不再爆炸或乱窜了)。他们的学术论文在美国航空学会的会刊上发表。(在《钱学森手稿》中摘编了钱学森关于火箭喷气推进和飞行力学的手稿七种,共67页,第一种是他刚加入火箭俱乐部时写的调研报告,原稿114页,汇编了戈达德的早期工作和其它重要资料;在《钱学森文集》里收录了六篇关于火箭动力学方面的六篇论文,多半完成于他在自杀俱乐部里的那个时段)。 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他们的火箭研制大获成功。冯卡门又及时地争取到军方的支持,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独具慧眼,资助了该项研究,首笔经费是一万美元,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后来,经马林纳提议,冯卡门利用他们研制火箭喷气发动机的知识和经验,组办了航空喷气公司,实现了现在国内常说的那种产学研结合。 1940年代开始,在冯卡门的率领下和多方支持下,美国的火箭事业真正开始腾飞了,其中,五人火箭自杀俱乐部功不可没。 本文参考资料: 1. 冯卡门,李.爱特生. 冯卡门――航空与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曹开成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钱学森. 钱学森手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写于2009年2月19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7523.html GALCIT自杀俱乐部的三剑客合影.pdf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11055 次阅读|6 个评论
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学家Amnon Yariv的论著被引用情况
xupeiyang 2010-10-18 16:39
2010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名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863.shtm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q=A+YarivbtnG=Searchas_sdt=2000as_ylo=as_vis=0 Optical waves in crystals from snu.ac.kr A Yariv , P Yeh - 1984 - mipd.snu.ac.kr ... 2009. Spring: Electro-Optics (Prof. Sin-Doo Lee, Rm. 301-1109, http://mipd.snu.ac.kr) Optical Waves in Crystals A . Yariv and P. Yeh (John Wiley, New Jersey, 2003) Page 2. Interatomic separation, r + Attra c tio n Re pu ls io n 0 FA = Attractive force FR = Repulsive force ... Cited by 2269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Find in ChinaCat Two-dimensional photonic band-gap defect mode laser O Painter, RK Lee, A Scherer, A Yariv , JD O'brien, PD - Science, 1999 - sciencemag.org This copy is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 . clicking here colleagues, clients, or customers by ... , you can order high-quality copies for your ... If you wish to distribute this article to others ...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or repurpose articles or portions of articles Cited by 106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2 versions Optical electronics A Yariv - 1985 - slac.stanford.edu ... Title: Optical electronics. Author(s): Amnon Yariv . Date: 1985. Edition: 3rd. Publisher: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ages: 552. Subject: Quantum Electronics , Lasers , Optoelectronics. Call #: QC447:Y31:1985 Take a Virtual Look at the Shelves. Availability: OUT Request a Copy. ... Cited by 1257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All 3 versions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 a proposal and analysis A Yariv , Y Xu, RK Lee, A Scherer - Optics Letters, 1999 - opticsinfobase.org Received February 22, 1999 We propose a new type of optical waveguide that consists of a sequence of coupled high-Q resonators. Unlike other types of optical waveguide, waveguiding in the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 (CROW) is achieved through weak coupling ... Cited by 71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5 versions Photonics: Optical Electronics in Modern Communications (The Oxford Series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 Yariv , P Yeh - 2006 - portal.acm.org ... n/ a , Citation Count: 1.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Tools and Actions: ... CITED BY, Assaf Shacham , Keren Bergman, Building Ultralow-Latency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Using Photonic Integration, IEEE Micro, v.27 n.4, p.6-20, July 2007. Collaborative Colleagues: Amnon Yariv : ... Cited by 102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Spatial solitons in photorefractive media from technion.ac.il M Segev, B Crosignani, A Yariv , B Fischer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2 - APS We show that photorefractive media can support a new type of spatial soliton, in which the diffraction is balanced by the self-scattering (two-wave mixing) of the beam spatial frequency components. This photorefractive soliton possessses some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 Cited by 48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0 versions Coupled-mode theory for guided-wave optics A Yariv -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1973 - ieeexplore.ieee.org I. INTRODUCTION A GROWING BODY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work has been recently building up in the area of guided-wave optics, which may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and utilization of optical phenomena in thin dielectric waveguides , . Some of this activity is due to ... Cited by 63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Optical waves in crystal propagation and control of laser radiation A Yariv , P Yeh - 1983 - osti.gov As a text for a course in electro-optics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physics students, it presents the propagation of laser radiation in various optical media and instructs i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s.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 Cited by 513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All 6 versions Steady-state spatial screening solitons in photorefractive materials with external applied field M Segev, GC Valley, B Crosignani, P Diporto, A Yariv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4 - APS Steady-state dark (bright) planar spatial solitons are predicted for photorefractive materials when the diffraction of an optical beam is exactly compensated by nonlinear self-defocusing (focusing), due to the screening field set up around a dark notch (or a bright beam) in a ... Cited by 43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mplified reflection, phase conjugation, and oscillation in degenerate four-wave mixing A Yariv , DM Pepper - Optics Letters, 1977 - opticsinfobase.org The purpose of this Letter is to examine briefly the consequences of a certain class of four-wave mixing. This mixing involves two intense pun-p waves E1 and EB of the same frequency w traveling in opposite di- rections and two weak waves E 3 and E4 of the same frequency w, which ... Cited by 37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1 versions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in periodic stratified media. I. General theory from uncc.edu P Yeh, A Yariv , CS Hong - J. Opt. Soc. Am, 1977 - opticsinfobase.or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crystal-growing field, es- peciallyin molecularbeam technology,7 make is pos- sible to grow multilayer media with well-controlled periodicities and with layer thicknesses down to 10 A . We may thus well consider the periodic optical struc- ture as a new optical ... Cited by 51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9 versions Theory of Bragg fiber P Yeh, A Yariv , E Marom - JOSA, 1978 - opticsinfobase.org By reciprocity, it appears possible to utilize such a conically tapered fiber as a means of coupling light from sources with high numerical apertures into a fiber of a relatively small numerical aperture by entering through the tapered zone. Of course, no improvement of intrinsic source ... Cited by 39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2 versions Observation of self-trapping of an optical beam due to the photorefractive effect Shultz, GJ Salamo, M Segev, A Yariv , B Crosignani, P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3 - APS We report on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self-trapping of an optical beam due to the photorefractive effect. The self-trapping occurs at microwatt light power levels, is intensity independent, and results in significant spatial pulse reshaping. ... (Some reference links may require a separate ... Cited by 3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Universal relations for coupling of optical power between microresonators and dielectric waveguides from mit.edu A Yariv - Electronics Letters, 2002 - ieeexplore.ieee.org The manipulation of coupling between optical waveguides and micro-resonators is shaping up as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 K. Burns, private communication. G. B. Hocker and W. K. Burns, Modes in Diffused Optical Waveguides of Arbitrary Index Profile, ZEEE J. Quantum Electron., vol. QE-11, p. 270,1975. T. Wojeck, private communication. D. Marcuse, Light Transmission ... Cited by 16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Dark and bright photovoltaic spatial solitons from stanford.edu Valley, M Segev, B Crosignani, A Yariv , MM Fejer, MC - Physical Review A , 1994 - APS Dark (bright) planar spatial solitons are predicted for photovoltaic photorefractive materials when the diffraction of an optical beam is exactly compensated by nonlinear self-defocusing (focusing) due to the photovoltaic field and electro-optic effect. These solitons may have ... Cited by 11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7 versions Bragg reflection waveguides* 1 P Yeh, A Yariv - Optics Communications, 1976 - Elsevier Volume 19, number 3 OPTICS COMMUNICATIONS December 1976 BRAGG REFLECTION WAVEGUIDES* Pochi YEH and Amnon YARIV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lifornia 91125, USA Received 24 September 1976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Bragg ... Cited by 11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Matrix analysis of microring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s from google.com , S Mookherjea, G Paloczi, Y Huang, A Yariv - Optics , 2004 - opticsinfobase.org Abstract: We use the coupling matrix formalism to investigate continuous- wave and pulse propagation through microring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s (CROWs).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agrees with that derived using the tight-binding model in the limit of weak inter-resonator cou- ... Cited by 14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4 versions Critical coupling and its control in optical waveguide-ring resonator systems A Yariv -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002 - ieeexplore.ieee.org RECENTLY, we have been witnessing an ever-increasing pace of activity in the area of coupling between optical waveguides and ring or micro resonators . Devices based on this coupling hold the promise of a new modality of light switching, amplification, and modulation. ... Cited by 12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Scaling laws and minimum threshold currents for quantum‐confined semiconductor lasers A Yariv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 ieeexplore.ieee.org Scaling laws nd minimum threshold currents for quantum-confined semiconductor lasers Amnon Yariv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lifornia 91125 (Received 3 May 1988;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1 i July 1988) Basic scaling laws are derived for bulk, two- ... Cited by 11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On transmission and recovery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e information in optical waveguides A Yariv - JOSA, 1976 - opticsinfobase.org The paper considers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one is: Is it possible to transmit three-dimensional pictorial information through transparent glass (or other dielectric) fibers? We find that due to modal dispersion, pictorial information is invariably smeared in transmission. The ... Cited by 9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Measurement of the linewidth enhancement factor of semiconductor lasers C Harder, K Vahala, A Yariv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 ieeexplore.ieee.org Measurement of the linewidth enhancement factor a of semiconductor lasers Christoph Harder, Kerry Vahala, and Amnon Yariv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atson 128-95, Pasadena, California 91125 (Received 15 October 1982;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23 ... Cited by 10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Highly sensitive fiber Bragg grating refractive index sensors W Liang, Y Huang, Y Xu, RK Lee, A Yariv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5 - link.aip.org We combine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technology with a wet chemical etch-erosion procedure and demonstrate two types of refractive index sensors using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s. The first index sensor device is an etch-eroded single FBG with a radius of , which is used to ... Cited by 11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Observation of amplified phase‐conjugate reflection a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 by degenerate four‐wave mixing in a transparent medium DM Pepper, D Fekete, A Yariv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 ieeexplore.ieee.org ... c) and Amnon Yariv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lifornia 91125 (Received 10 February 1978;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19 April 1978) We report on the observation of amplified reflection a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 via degenerate four- wave mixing in a ... Cited by 9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Self-focusing and self-trapping of optical beams upon photopolymerization AS Kewitsch, A Yariv - Optics letters, 1996 - OSA Received October 2, 1995 We demonstrate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at optical beams are self-focused and self-trapped upon initiating photopolymerization. This unique nonlinear optical phenomenon is dependent on the optical exposure and produces permanent ... Cited by 10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Dark photorefractive spatial solitons and photorefractive vortex solitons , M Segev, B Crosignani, P Di Porto, E Sharp, A Yariv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5 - APS We report on the first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dark, planar, spatial photorefractive solitons, and photorefractive vortex solitons that are trapped in a bulk (three-dimensional) photorefractive media. Both the dark and vortex solitons possess the signatures of the photorefractive ... Cited by 10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Quantum noise and dynamics in quantum well and quantum wire lasers Y Arakawa, K Vahala, A Yariv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 ieeexplore.ieee.org QUANTUM WIRE LASER 40 IGO 180 200 Eg (meV) FIG. 1. Differential gain envelope g' . ... R. Pappalardo and RE Dietz, Phys. Rev. 123, 1188 (1961) . Cited by 11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Amplified reflection, transmission, and self-oscillation in real-time holography B Fischer, M Cronin-Golomb, JO White, A Yariv - Optics Letters, 1981 - opticsinfobase.org Received July 20, 1961 A theory of phase conjugation in asymmetric materials that allow a phase shift between the grating and the light- interference pattern is developed. We find that when this phase is nonzero, maximum phase-conjugate reflectivity occurs for unequal pump ... Cited by 9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0 versions Ultra-high speed semiconductor lasers K Lau, A Yariv - Quantum Electronics, IEEE Journal of, 2002 - ieeexplore.ieee.org S I. INTRODUCTION EMlCONDUCTOR lasers are device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due to their small size,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speed for direct modulation. The direct modulation of semiconductor lasers has been a subject of active research for the past 20 ... Cited by 12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Channel optical waveguide directional couplers S Somekh, E Garmire, A Yariv , HL Garvin, RG - Applied Physics , 1973 - link.aip.org Channel optical waveguide directional couplers. . S. Somekh, E. Garmire, A . Yariv , HL Garvin, RG Hunsperger. Abstract. We report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channel optical waveguide directional couplers. ... Cited by 12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HF Taylor, A Yariv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5 - ieeexplore.ieee.org I. INTRODUCTION T HE TRANSMISSION and manipulation of optical power has long been the basis of a considerable industry as well as of substantial academic endeavor. The advent of the laser in 1960 stimulated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 Cited by 12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Transmission and group delay of microring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s JK Poon, L Zhu, GA DeRose, A Yariv - Optics letters, 2006 - opticsinfobase.org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s (CROWs) are chains of weakly coupled resonators in which light propagates as a result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resonators.1,2 Arising from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resonators are dispersive properties unique to CROWs.35 One of ... Cited by 8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7 versions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in periodic stratified media. II. Birefringence, phase matching, and x-ray lasers A Yariv , P Yeh - Phys. Lett, 1976 - opticsinfobase.org The matrix M which transforms the ABCD matrix into a diagonal matrix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eigenvec- tors (B6) of the ABCD matrix. M and its inverse M' are given by ... The two columns in (B11) are simply the eigenvectors of the ABCD matrix. It can be easily seen by simple ... Cited by 10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1 versions Optical surface waves in periodic layered media P Yeh, A Yariv , AY Cho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78 - link.aip.org A generalized analysi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periodic layered media is applied to the special case of optical surface waves. These waves, confined to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periodic layered medium and a homogeneous medium, are formally analogous to electronic surface states ... Cited by 10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Associative memories based on message-bearing optical modes in phase-conjugate resonators A Yariv , SK Kwong - Optics letters, 1986 - opticsinfobase.org Received September 30, 1985; accepted January 6, 1986 We describe in generic terms a class of associative memory that is based on (1) an oscillating message-bearing optical mode in a resonator containing a multimessage hologram, (2) image-selective (discriminatory) ... Cited by 8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2 versions Propagation and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a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 Y Xu, RK Lee, A Yariv -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2000 - opticsinfobase.org Received June 11 1999;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October 18 1999 Using both the tight-binding approximation and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we analyze two types of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 (CROW), a coupled-microdisks waveguide and a ... Cited by 9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3 versions Designing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guide delay lines JKS Poon, J Scheuer, Y Xu, A Yariv - JOSA B, 2004 - opticsinfobase.org Received December 18, 2003;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April 15, 2004; accepted April 30, 2004 We address the trade-offs among delay, loss, and bandwidth in the design of coupled-resonator optical wave- guide (CROW) delay lines. We begin by showing the ... Cited by 10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2 versions Phase matching by periodic modulation of the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1 S Somekh, A Yariv - Optics Communications, 1972 - Elsevier Volume 6, number 3 OPTICS COMMUNICATIONS November 1972 PHASE MATCHING BY PERIODIC MODULATION OF THE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Sasson SOMEKH and Amnon YARIV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lifornia 91109, USA Received 5 ... Cited by 7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Asymptotic analysis of Bragg fibers Y Xu, RK Lee, A Yariv - Optics Letters, 2000 - opticsinfobase.org Received July 31, 2000 Using an asymptotic analysis, we obtain an eigenvalue equation for the general mode dispersion in Bragg fibers. The asymptotic analysis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and the field distribution of TE modes in a Bragg fiber. We ... Cited by 8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Wavelength stabilized laser sources using feedback from volume holograms GA Rakuljic, A Yariv , V Leyva, K Sayano, CE - US Patent , 1997 - Google Patents 5,691,989 Page 2 US PATENT DOCUMENTS 4,094,575 6/1978 Kdlie . 4,111,524 9/1978 Tomlinson, in . 4,153,330 5/1979 Tomlinson, IH . 4,198,117 4/1980 Kobayashi . 4,336,976 6/1982 Rodemann et al. . 4,362,359 12/1982 Dammann et al. . 4,420,217 12/1983 ... Cited by 10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11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追忆篇-1:留美同窗林家翘教授追忆钱伟长
sqdai 2010-8-12 18:11
【按】今天起陆续贴出 钱伟长 先生的几位挚友和旧日学生对他的追忆,所利用的是网上的材料,仅对个别文字(如译名、错字等)做了改动。为了使博友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字,博主用蓝字稍加补充说明。 留美同窗 林家翘 教授做客新浪追忆钱伟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7 月 31 日 01:39 新浪嘉宾访谈 【博主附言】 林家翘先生简介: 1916 年生,著名应用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1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45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著述颇丰,尤以流动稳定性理论研究和星系螺旋结构分析闻名于世。 林家翘先生与钱伟长先生的友情:两位著名学者交往了 70 余年,彼此情深谊长。他们 1939 年结识于昆明的昆华书院,一同参加第七届中英庚款考试并被录取; 1940 ~ 1941 年同为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辛吉教授的研究生; 1943 ~ 1945 年聚首于加州理工学院,林在攻博,钱为博士后,一起受业于冯 ? 卡门教授。二位的治学理念完全一致,有一次钱伟长先生访美,二人曾作彻夜长谈;清华 90 周年校庆时曾欢聚于清华园; 2006 年林家翘先生九十华诞,钱先生派我校周哲玮副校长和我赶到北京贺寿,并让我捎去他的情真意切的贺信。 2010 年 7 月 30 日 ,钱伟长在沪逝世,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林家翘 先生曾经与钱伟长有过一段同窗求学、同舟共济的经历( 1939 年,中英庚款会选派第七届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其中力学只录取 1 名,但同为西南联大学生的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 因分数一样,同时入选。正当包括他们在内的 21 人准备奔赴英国,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导致航线中断,他们不得不返回昆明。在几个月后,他们被改派加拿大留学,但他们上船后发现护照上竟然有日本国签证,并注明准许这批中国学生在横滨登岸游览;同船公费生们一致认为此事有失国体,遂全体愤然离船,再次返回昆明。直到 1940 年 8 月,才再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后来又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深造。)其间,钱伟长、林家翘等人一直在一起学习、生活。新浪新闻邀请林家翘教授做客直播间,追忆与钱伟长共同生活学习的岁月。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今天的新浪新闻直播间。北京时间 7 月 30 日上午 ,中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 钱伟长 先生逝世,享年 98 岁。今天,我们特别邀请 94 岁高龄的 林 教授作客新浪直播间,给大家谈谈他记忆中的 钱伟长 先生。 林老,您 和钱伟长 先生共同学习的经历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 林家翘: 我想应该从我们考取了留英公费生并一起出国这段经历开始。最初是去英国留学,但后来改到加拿大。那个时候不能到英国去了,英国已经跟德国打起仗来了,所以我们就改变留学的地点,改去了加拿大。因为加拿大是跟英国最靠近的一个所谓 子国 ,那时候还有大英帝国。我们是去多伦多大学。 其中有一段波折,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跟日本已经开战,日本侵略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坐着海船到日本靠岸。当时为了这个事,大家有很多的讨论,结果最后是因为这个讨论,改变航行的旅程。 主持人: 你们到加拿大都是学力学? 林家翘: 对。多伦多大学的老师刚好是英国教育出来的,他的名字叫辛吉 (J. L.Synge) ,当时任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躲避德国空袭来到加拿大,他的学术研究面很广,他指导我做的工作跟钱伟长做的工作并不是一个课题,因为他不愿意两个人都做一个课题,免得同学之间会发生问题。所以给钱伟长的是一个固体力学的问题,给我的是一个流体力学的问题。 主持人: 当时你们在加拿大一块学习了多久? 林家翘: 在加拿大只有一年的时间。因为我那会儿所有的研究计划由 周培源 先生 ( 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 1927 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1937 年开始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 1943 年再赴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 ) 指导,他觉得我越早转到加州理工学院越好。他自己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对那里很熟悉,所以我很快就从加拿大转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去了。 我是在加州理工大学才读的博士学位,钱伟长是在加拿大已经读完博士学位以后,到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都是跟着冯 卡门学习。他在加拿大很快把学位论文大纲已经做好了,所以很快就把学位念完了,两年博士论文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是一篇很有权威性的论文。 主持人: 您还记得他当 时 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什么吗? 林家翘: 题目是关于板壳理论的。钱伟长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板壳理论他原来不会,可是他在那儿很快的就把这个学会了,掌握了,然后就做出来了。 ( 该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关于扁壳的非线性方程组被国际上称为 钱伟长方程 ) 。 钱伟长年轻时代时接受新事物非常快速 主持人: 您觉得他特别聪明? 林家翘: 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而且很能努力。他之前已经在国内做过一段研究,所以他对于怎样做研究,怎么样努力,很有独立的想法,所以他做得很成功;再加上老师给他的指导,他很容易就做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很快地做成了毕业论文。 主持人 :但其实他研究的内容在去加拿大之前他是没接触过的。 林家翘 :钱伟长创新的本领、掌握新东西的本领相当高。我起初还告诉他一点我知道的而他不知道的,结果后来他在这方面就比我知道的很多了,所以他的发展是非常顺利的。 主持人 :当时是一块儿住吗? 林家翘: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一块儿住,那时候到那边找一个合适的房子不像现在那么容易,因为中国去加拿大的学生不是特别多。我记得好像搬过一次家,不过这种琐碎的事情记不清了。 主持人: 生活艰苦吗? 林家翘: 我们那时候因为是公费留学,所以我们比一般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生活要好。尤其是到加拿大这种地方,不如英国那边费用高,所以我们花的钱差不多只有公费的一半就够了,所以我们那时候还可以拿一点求学的公费资助自己在国内的家人。 主持人 :在加拿大的时候,钱老在那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林家翘: 他很能够让人觉得他是非常聪明,做事情非常努力,而且有成果的一个人,就是说没问题,是个人才,他的成就大家都看到了。因为加拿大人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体验也不是那么多,可是我们这一批去的都是公费生,是经过选择的,所以他们都觉得中国实在是有很好的学生。 主持人: 中国学生聪明、努力。 林家翘 :聪明、努力,而且能够做出新的成果,这是最要紧的。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有新的成果、新的方向和发展。当时他们觉得我们这方面都很好。在加州理工大学,老师冯 卡门也对我们做的工作很满意。 主持人: 您和钱伟长在清华大学也是同校? 林家翘: 是,只不过那时候我们并不熟悉,因为他比我高两班。在大学本科高两班,就很不容易有什么关联了。 主持人 :你们有什么共同点? 林家翘 :那时候是这样子,大家都觉得我们两个人考留英公费生都有机会考上,大家都觉得我们两个人读书读得可以,成绩比较好的。 主持人: 留英公费生怎么考? 林家翘: 主要是一套考试,就是普通的考试。中国从前念书最要紧就是通过考试,它是那种态度,就是要求学的东西都学的踏踏实实,到时候出的题目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就很容易考取。要是学的时候学的不扎实,到时候一考这个问题我从前想过但没想通,考试的结果就不好了。 在考取留英公费时钱伟长仍然不擅英文 主持人: 当时要不要考英文? 林家翘: 要。 主持人 :但是我听说钱伟长考大学的时候英文很差? 林家翘 :他英文就是不好。但当时主要不是考英文,考试委员会选派学生的时候,主要看他在专业的方向考的好不好,英文可以慢慢出国以后学。当时大家都觉得一出国以后,到那边英文还没有学不会的,因为到国外英文就是本地话了,学本地话就容易了,有一点底子就可以学会。钱伟长英文稍微有点差,差一点,可是后来也就跟上去了。 主持人:语言方面,钱老出国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林家翘 :他开始跟别人交谈有点不那么容易,但是后来也就没问题了。 主持人: 钱老适应了挺长时间? 林家翘: 这种事情很难说,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用数学,说数学方法的英文跟说一般英文相比还是容易得多,主要内容还是数学内容,所以他并没有真正的困难。专业数学问题他一下就走上路了,所以他就不需要那么多讨论,他觉得他并没有受英文不好的影响。 主持人 :他学习速度比较快。 林家翘 :我总觉得是这样子,反正他是一个比我能干得多的一个人,做事是比较能干。他比我大四岁,做什么决定的时候,大家一讨论,好像他就很出色。他办事情的能力比我们高,那是没问题。 在人群中人们总是愿意跟随钱伟长的决定 主持人 :大家也会愿意跟随他? 林家翘 :没问题。当时同学里头有的人就不大爱说话,有的人很爱说话。我觉得那个时候他没问题,在我们那些同学里头,在加拿大时候的同学里头,他是一个带头性质的人。我后来听他们说,钱家在无锡当年就是出身于一个有名的世家,所以他这样有能力也并不奇怪。 我们如果有大的决定,如要要处理什么事情,恐怕钱伟长出的主意我们总是采纳得多一点。他做事很有把握,敢做决定;我们就是有点试探性质的,不敢做决定。总觉得他好像很有领导天才。 主持人 :很让人信服。 林家翘 :因为他可以说出道理来。 主持人 :有具体的例子吗? 林家翘: 这种事恐怕不少。有些大家觉得困难的事情,结果他一句话就给解决。不一定非得是困难,哪怕可能大家一块去吃饭这样的小事情。 主持人: 您觉得钱伟长他性格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 林家翘: 他是绝对的外向。 主持人: 很开朗。 林家翘: 非常地开朗。 主持人: 钱伟长 先生在很多领域都成就卓著。 林家翘: 非常出色。他这个人就是我刚才说的,他非常聪明、非常有领导才能,而且他能够做出成果来,他绝对是一个人才。 主持人: 您之前在电话里说,您觉得钱伟长有特别超前的眼光? 林家翘: 是。就是他办事情,他很能够把握前头的事情,能看清走这个方向是不是会成功,像这种事情他都很能干的。我刚才说过一句话,他们钱家在无锡那一带也是拥有世家文化的一个家族,所以他有这种能力也不是特别让人绝对奇怪的事情。 他对于事情有整体观,有整体观才会有带头的作用。钱伟长他在这方面的确是很好的人才,非常好的人才。 主持人: 谢谢林 教授。 60 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再翻开从前那些记忆,那些琐碎的事情,可能林老已经不会记得那么的清楚,但是 钱伟长 先生在海外一起生活的聪明、努力,以及他的开朗、乐观,还是给他留下的一个整体的印象。今天早上在林老知道钱老去世的消息的时候非常的震惊,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他一再要求我们一个真实的证据,他似乎还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事实,不管怎么样, 钱 先生作为我们科学界泰斗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带给我们的一些记忆或者他的贡献绝对是不可磨灭的。当时《大家》的编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钱伟长是一个万能型的科学家,是在他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特别的广。钱伟长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没有专业的科学家,我的专业就是祖国需要的专业。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见过的最震撼的加州理工学院著作
michyang 2010-8-2 09:24
第一篇博客专门为这本书而写。 来美国快一年了,学校的工程图书馆藏书甚多。我是学动力学的,现在每天也看些材料方面的书,想拓宽一下以后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培养一下对多个研究方向的兴趣。看过不少美国教授写的书了,经典的,新的,专著,论文集等等。感觉水平写作风格因而异,但是都力图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让读者能尽量保持兴趣。 今天借了这样一本书,《马氏体的细观结构-形状记忆效应》。刚开始翻开的时候觉得很通俗易懂,一口气看了几十页。累了翻看后面的封底,大吃一惊:发下一根作者赠送的形状记忆导线!见下图: 导线后面有着详细的实验说明:讲导线拉直,置于150F热水中,或者用火加热,即可恢复原先形状!第一次见过这样的学术专著,作者用心良苦,他多么希望能唤起读者的兴趣和传播自己的理论啊。其认真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我在美国的合作导师,也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从他那里,确实能看到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学校,是如何独步天下的,几乎每个毕业生都是那样的优秀 (类似TJ等冒充的不算)。 后记:今天我就有兴趣的在家里做了这个实验,把这个导线拉直以后,放在了沸腾的热水了,结果,瞬间变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小而精的CALTECH
shiyun 2010-7-10 10:28
加州理工学院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缩写为 Caltech 或 CIT )是美国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大学,位于 加利福尼亚州 的 帕萨蒂纳 (Pasadena) ,创建于 1891 年 。这所学校规模不算大,只有 50.18 公顷土地面积, 1000 余名研究生和 900 余名本科生,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2009 年的全美大学排名中,次于哈佛、普林斯顿、耶鲁、麻州理工、斯坦福名列全美大学第六。《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2009 年世界大学排名名列哈佛、斯坦福、耶鲁之后。而在物理、行星科学、地学领域公认为全美第一。美国 Princeton Review 在 2006 把加州理工学院在 全美最难申请上的大学 里排名第六。 (维基百科) 学校里最高的建筑是图书馆 大学之大,不在校门大
个人分类: 蜗行蜗见|8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加州理工学院新生入学手册(2008)
shiyun 2010-2-24 16:13
加州理工学院新生入学手册(2008) 加州理工学院新生入学手册(2008)
个人分类: 著书立说|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freton 2009-11-5 17:17
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2009-11-05 05:03:5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北京) 跟贴 2102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钱学森去世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近日被整理出来。谈话内容是有关科技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 人民日报11月5日报道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 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涂元季 顾吉环 李 明)
个人分类: 转载随记|2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