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因果关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屠杀与地球降温:局部巧合对应,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杨学祥 2019-2-16 08:41
大屠杀与地球降温:局部巧合对应,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杨学祥 15 世纪末欧洲人殖民美洲的大屠杀导致小冰期发生? 2018 年 12 月,一篇题名为“ 1492 年欧洲殖民美洲和大屠杀对地球系统的影响”的论文发表在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文章的作者是伦敦大学与里斯大学地理学系的学者。文章认为“哥伦布引起欧洲殖民美洲,杀害了百分之九十的原住民, 减低大气的二氧化碳,引起地球降温 ”。这篇文章只从一方面来考虑地球降温,而没有考虑别的因素,造成极大的误导。 https://weiwenku.net/d/109258115 15 世纪末,大约有 6000 万人生活在美洲各地,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到来,野蛮奴役和扼杀了约 5600 万人,占土著人口的 90 %。 伦敦大学 的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欧洲殖民美洲之后导致人口大死亡,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科学家认为,土著人大量死亡后,当地的大片树木被砍伐,植被地被开垦用于农业。树木的减少,使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让地球变冷,历史学家所说的 “ 小冰河时代 ” 到来,成为最寒冷一段时期。 17 世纪初,伦敦的 泰晤士河 一直冻结。全球气温的降低,导致春夏变得寒冷,影响了农作物收成,造成大饥荒,这又引发了战争,造成人口进一步减少。 A controversial paper entitle “Earth system impacts of the European arrival and Great Dying in the Americas after 1492” is recently published i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7:13-36, 2018. (December 2018)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18.12.004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HBqgy6 中国学者李兆良认为,这篇文章的数据表面很严谨,事实上是无视其他重要的因素,造成误导。 笔者给出的评论是,按此逻辑,中生代恐龙霸居全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原因;而后恐龙大规模灭绝,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是第四纪大冰期产生的原因。难道世界变化成因如此简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1160489.html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 如果伦敦大学与里斯大学地理学系学者的论断成立,殖民屠杀就可能成为极端环保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最后的选项,而这一屠杀会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拯救地球和人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2397.html 15-17 世纪小冰期小冰期发生的自然原因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近期研究表明,形成小冰期的原因不仅有太阳活动低值作用,还有强潮汐作用和地震火山作用,形成的相关灾害也不仅有低温冻害,还有中国的严重干旱、沙尘暴频发期、地震火山灾害、瘟疫流感等等,典型事例为我国的明清灾害群发时期。研究其发生原因,寻找预防之策,是当今世界的当务之急。 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大气表面每年获得 5.4 × 10 24 J 的太阳能量,其中, 43% 由于反射和散射而折回宇宙空间, 14% 为大气所吸收,只有 43% 可以到达地表,每年约为 2.3 × 10 24 J 。全球每年水蒸发所需能量为 1.44 × 10 24 J ,占到达地表太阳能量的 63% 。 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79-200 年。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Table 1 Sunspot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 Ba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lower temperature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1996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1996- 坏天时代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5-1715 1790-1820 注:最后一栏是作者添加的。 图 1 1861 至 1989 年北半球气温变化曲线和太阳黑子周期的长度变化曲线 Fig 1 The symbol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the curve individual solar cycles length from 1861 to 1989.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 ( 见图 1) 。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 5 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值得注意的是,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谷值相对应,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峰值相对应。除潮汐变化外,太阳活动可能是拉马德雷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潮汐增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长、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78 年以来卫星的测量结果指出,平均太阳的辐射在每天的基础上,变化达 0.4% ,一个太阳黑子循环大约有 0.1% 的变化。这转化为地表温度有 0.15~0.30 ℃ 的波动,这个值与预测由人类活动“温室增暖”引起的每 10 年温度变化的幅度一致。几百年来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在 0.2%~1.0% 之间,可以解释 19 世纪以来测量到的温度变化。这一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变化是否足以引起地球气候长周期(冰期和间冰期)和短周期(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的相互转变。 Eddy 等人估计,太阳常数变化引起的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宇宙尘埃云说是一种地外机制,但它也受到近期观测资料的挑战。这表明,太阳活动本身的变化量很少不是障碍,关键在于其他因素对太阳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与 5 次小冰期进退有很好的对应性(见表 2 )。 850-1900 年 6 次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低温期 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40-1080 )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edieval Minor Minimum )( 1150-1200 ) 沃尔夫极小期 ( Wolf Minimum ) ( 1270-1350 ) 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 道尔顿极小期 (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21 世纪极小期 ( 21th Century Minimum ) (2007-20??) 图 2 公元 850 -1950 年太阳黑子变化曲线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强潮汐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000 年查尔斯 ·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潮汐、太阳黑子活动和全球气温变化不仅有相同的周期,而且有峰谷对应的历史记录。潮汐和全球气温变化都有 11 、 22 、 200 、 1800a 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800 a 周期和 200a 周期的峰谷变化非常明显(见图 2 和表 2 )。除 A 、 B 、 C 、 D 四个潮汐最大峰值外, a 、 b 、 c 三个潮汐小峰值与冷气候的对应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 图3 潮汐强度变化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 2000 ) Fig. 3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 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潮汐高低潮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表 2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Table 2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sunspot and tide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全球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超前 22a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滞后 16a 低温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滞后 25a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滞后 16a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滞后 20a 低温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a 低温? 太阳黑子、潮汐和地震都具有 11a 和 22a 变化周期。太阳黑子活动与地震和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相同变化周期和相关性增大了对地震和气候变化的激发作用:太阳黑子极小和潮汐极大值都会导致气温下降。 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火山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认为, 15-18 世纪的小冰期是由太阳辐射减弱或火山喷发单一作用或共同作用引起,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最近研究表明,小冰期从 13 世纪开始,源于公元 1275 年和 1300 年之间的 4 次火山喷发。在过去的 450 年,最近研究发现了火山喷发与大气和海洋低温的联系,短期的变冷时代从 13 世纪到 18 世纪,大气和海洋系统被火山喷发所控制。但是,发生在古老世纪白垩纪的长期变暖时代,发生了最强烈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出的温室气体阻止热辐射返回太空,使地球气候变暖。火山喷发具有双重效应:致冷和致暖。温室效应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必须参与地球的热平衡。 1816 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4-0.7 ℃ ,被称为无夏之年。一般认为原因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 70 年的连续低温。但是造成 1816 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 1815 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09 年也发生了火山喷发。在此期间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 1812 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 1814 年的菲律宾。 最新研究认为,地球小冰期始于 13 世纪后期,这比当前地质学界普遍接受的小冰期起始时间提前了 100 多年。小冰期可能从 1275 年至 1300 年间就开始了,而且是突然开始降温的。当时在大约 50 年时间里,热带地区相继发生了 4 次大规模火山爆发。由于喷出的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北半球在相对很短的时期内不断遭遇“降温”,这种累积效应使北半球一下子“跌”入冰期。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其中包括瓦努阿图的火山。虽然火山喷发导致的气温骤降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足以使北冰洋的冰川夏季也扩张。太阳辐射反射减少了墨西哥湾暖流,气温持续下降。火山喷发造成的短暂气温下降会导致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小冰期”的到来。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火山活动对小冰期有重要影响。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一般研究认为 1450-1890 年是小冰期的时限,在此期间有三次冷期和两次暖期。中国的冷期发生在 1450-1510 年、 1560-1690 年和 1790-1890 年(国外资料为 1450-1550 年、 1640-1720 年和 1790-1830 年)。其中第二次冷期表现最甚;暖期发生在 1510-1560 年和 1690-1790 年。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下一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可能到来。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到表 3 ,这表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周期超长时期(坏天时代)、火山喷发高潮期、强潮汐与低温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衡量太阳活动强度有两个尺度,其一是太阳黑子数,其二是周期长度,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相比较、太阳活动周期超长时期(坏天时代)与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冷有更好的一致性(见图 2 和表 2 )。火山活动和太阳延长极小期叠加时期对应气候变冷和小冰期时期。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Table 3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volcanic eruption, tides and lower temprature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007- ?? 1974 1980-?? 低温? 明清灾害群发期与小冰期气候的关系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 3 和表 4 )。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 4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Table 4 Sunspot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 tide maximum year, Ba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of dynasty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21 世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带来的超级灾害链 综合研究表明,小冰期的形成是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强潮汐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小冰期不仅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而且伴随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瘟疫流感、严重的干旱和沙尘暴。明清灾害群发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表 5 太阳活动、中国干旱、沙尘暴频发期、强潮汐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修改) Table 5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sand dust-storm, stronger tides and time of bad weather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中国沙尘暴 频发时期 中国重大 干旱年份 921 989-991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1060-1090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160-1270 1328-1330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70-1560 1483-1485 1527-1529 1585-1589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10-1700 1638-1643 1689-1692 1721-1723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20-1890 1784-1786 1876-1878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99-?? 1999- ? 注: 10 大中国严重干旱有 8 次发生在坏天时代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中国历史上共出现大约五个沙尘暴频发周期,与坏天时代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大致一一对应。数据显示, 1999 年后,中国有极大的概率进入严重干旱和沙尘暴频发周期,时间跨度为 30-110 年。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过去 1000 年间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 3 年以上的严重干旱事件,其严重程度多为最近 50 年所未见,因此,在过去 1000 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 50 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但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说,近五十年的气象资料表明,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局部地区沙尘天气的出现日数呈增多趋势外,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出现日数在减少,其中九十年代明显少于五、六十年代。但是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沙尘暴天气逐渐增多,频率提高,强度增大,并且发生时间提前,影响范围扩大。随后的二OOO年与二OO一年的沙尘暴天气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与一九九九年大体相当,这些气象状况预示着中国沙尘天气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 http://www.china.com.cn/txt/2001-05/27/content_5035988.htm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李栋梁通过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等的研究得出结论: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增加之势,主要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等因素有关。他指出,除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以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中国北方气温去冬异常偏低、蒙古气旋明显加强等也是造成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增加之势的原因。 李栋梁研究发现,当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偏弱时,次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就偏多。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又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长度关系密切。根据近50年的已有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长度呈反相关关系。 专家预计,下一个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极大值 ( 太阳活动的极弱期 ) 出现在2030年前后,届时中国北方沙尘暴将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 http://education.dbw.cn/system/2004/05/18/015990078.shtml 大屠杀并不与地球降温一一对应 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领土、领海、资源、能源等生存空间和条件,大规模屠杀和破坏成为必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1914 年 7 月 28 日 -1918 年 11 月 11 日 ),全世界大约有 6500 万人参战, 1000 多万人丧生, 2000 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1939 年 9 月 1 日 至 1945 年 9 月 2 日 ),全世界一共约 7000 万人死亡,一共约 1.3 亿人受伤, 5 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图4 1900-2100 年全球气温变化及预测( 1900-1920 年为变冷时期; 1924-1946 年为气候变暖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14 年 7 月 28 日 -1918 年 11 月 11 日 ,全世界大约有 61000 多万人丧生,与欧洲殖民美洲屠杀的人数相当,确实对应 1900-1920 年的气候变冷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 1939 年 9 月 1 日 至 1945 年 9 月 2 日 ,全世界一共约 7000 万人死亡,这一死亡数字远远超过 15 世纪末欧洲人野蛮扼杀了约 5600 万美洲土著人这一惊人纪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未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之相反, 1925-1945 年全球处于变暖时期(见图 3 )。 因此,认为 15 世纪末欧洲人殖民美洲的大屠杀导致小冰期发生的推理是不成立的,自然因素综合作用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已经吹响了军备竞赛的号角。如果有战争狂人打着拯救地球的旗号,以减排温室气体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大规模屠杀和破坏,这都是蹩脚学者惹的祸:表面上谴责美洲殖民屠杀,实际为大规模屠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殖民屠杀既不能拯救地球,更不能拯救人类,同舟共济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出路,大规模屠杀只能加速人类的灭亡。 综合研究结论 综合研究表明,小冰期的形成是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强潮汐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小冰期不仅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而且伴随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瘟疫流感、严重的干旱和沙尘暴。明清灾害群发期只是其中最严重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国的持续干旱是造成沙尘暴天气增强的主要原因。 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增加之势,主要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等因素有关。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我国严重干旱频发和沙尘暴百年高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已经开始(见表 1-5 ),中国下一场灾害就是严重干旱和沙尘暴高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6350.html 明清灾害期又重来(强度变小,相当于次小冰期 -+ ), 21 世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将带来超级灾害链。希望相关管理部门予以关注,做好相应的防御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6545.html 参考文献 张德二 .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 科技导报 . 2004 No.8 47-49 。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Ma Z J, Du P R. The problems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 (in Chinese).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5. 10, 99~102 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 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6, 21(3): 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7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 E. Friis-Christensen, K. Lassen. An Indicator of Solar Activit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Science, 1991, 254(5032): 698 – 700 汤懋苍 , 柳艳香 , 郭维栋 .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 ( Ⅰ ): 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 高原气象 . 2001 , 20 ( 4 ): 368-373. ( Tang M C, Liu Y X, Guo W 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Chinese History(I): SCL and Chinese Climate. Plateau Meteorology. 2001 , 20 ( 4 ): 368-373. ) Eddy J. A.,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e effects. Nature. 1982,300:68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出版中 .(Yang D H, Yang X X.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 ’ 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3 in press.)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2, 99~104, 196~198 (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 杨学祥 . 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 自然杂志 . 2000, 22 ( 6 ): 358~362. ( Yang X X. On factors affecting climate changes during Ice Age and Little Ice Age. Ziran Zazhi. 2000, 22 ( 6 ): 358~362 ) . 杨学祥 , 陈殿友 .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 地质论评 , 1999, 45( 增刊 ): 33-42. ( Yang X X, Chen D Y.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in Chinese), 1999, 45(supper): 33-42. ) 竺可桢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考古学报 ,1972,2(1):15-38 ( Zhu K Z. Preliminary Study on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00 years (in Chinese). Archeology Report, 1972, 2(1): 15-38. )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 辑), 1998 , 28 ( 4 ): 366-384 。 ( Xu J H. The Sun, Climate, Famine and Great Migration. Chinese Science (D), 1998, 28(4): 366-384 ) 曲维政,黄菲,杜凌, 等。火山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在若干气候要素中的反映。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3) : 643-655. ( Qu W Z, Huang F, Du L, et al. The periodicity of volcano activity and its reflection in some climate factor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3) : 643-655. ) 岛中雄二 . 太阳景气经济学 . 北京:东方出版社 . 2012. 1-20, 53, 59, 127. (Shimavaka Takeshiji. Economics in solar economic boom. Beijing: East Press, 2012. 1-20, 53, 59, 12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果关系是统治这个世界的自然法则
jiangjiping 2019-1-29 07:22
因果关系是统治这个世界的自然法则 蒋继平 2019年1月29日 说到因果关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应该知道其中的意思。 所以, 在这里我就不多解释了。 所谓因果关系, 在物理学上应该用物理定律来陈述, 在化学领域应该是化学反应, 在数学领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在生物领域那就是遗传现象。 具体地来说, 在物理领域, 我们开车就是物体的运动。 当我们踩油门的时候, 车子就加速, 踩刹车的时候, 车子就减速。 我们的动作是因, 车子的反应是果, 不同的因产生不同的果。 在化学反应上, 我们把酸和碱混合在一起生成盐和水,有的还会产生气体。 例如:HCl+NaOH=NaCl+H 2 O,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不同的酸和碱产生不同的盐。 在数学领域, 所有的公式都是因果关系。 例如:1+1=2, 2+2=4. 在生物领域,因果关系最鲜明的例子就是遗传定律, 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就是最好的说明。 因为我一辈子在生物领域学习和从事研究, 所以, 我对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 我知道在佛教界有因果报应的说法。 就我个人的认知而言,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法实际上就是因果关系的另一种表述, 只是佛教的因果报应只涉及人的行为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由此我想到, 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知识分子要是不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 认为是迷信, 是不是因为没有学好科学知识的原因? 我不知道中国社会何时把因果报应作为迷信来看待, 但是,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始终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因果报应的法则。 而且这个法则是统治这个世界的自然法则,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高法则。 你也许可以认为“头顶三尺有神明”是迷信的说法, 但是, 因果报应与神明不是同一个概念。我们避开神明的争论, 用科学的概念来认知因果报应应该符合科学精神吧?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与时间——关于“层次”的思考之一
热度 2 lvnaiji 2018-8-30 15:10
吕乃基 层次,是从哲学的抽象概念,到芸芸众生的自然语言,从文化、政治到经济,都在使用的词汇,不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则各有千秋。此处试图对“层次”做一个简要的梳理。1.空间与时间,兼及上向与下向因果关系;2.层次升高的变化 层次,是“世界1”,万物之间的普遍关系;是“世界3”,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各种知识之间的普遍关系,以及是“世界2”,人类社会和人内心世界的普遍关系。 1. 空间 层次,看到这两个字,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空间上的高低和大小关系,要素上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 在世界1,量子阶梯;更抽象的表述是,要素、子系统、系统; 在世界3,是知识之间的层次,数理化天地生,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真善美。 在世界2,是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和社会学家-社会管理人员-艺术家和思想家等序列,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等。 亚里士多德关于层次的理解基于其形式与质料的概念。层次的一头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头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前者可以想起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后者也许是可以游离于“臭皮囊”的灵魂,也许是人工智能通往“后人类”的“奇点”。 2. 时间 量子阶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组成与被组成的关系,或者层次高低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量子阶梯是一个逐级生成或涌现的过程。要从演化的角度来理解量子阶梯。 自然和自然界,这两个概念对应同一个对象。“然”即过程,“自然”就是自己发生的过程,就是自组织。自然界,是空间的角度。自然界,是此时此刻的自然;自然,是一连串的自然界。由“自然”两字,由自然界与自然两个词汇的区别与联系,即可见中文之魅力。 3. 上向与下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说的是低层对高层的因果关系。在演化上,低层要素的相互作用生成高层;在存在上,低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高层的基础;在知识层面,低层从一个方面解释了高层所具有的性质或功能。 下向因果关系说的是高层对低层的因果关系。在演化上,高层的生成是“涌现”;在存在上,高层对低层作了限定;在知识层面,高层出现了由低层没法解释的功能,以及反过来揭示了低层要素前所未知的某些特质。 一旦认识到量子阶梯背后的时间维,那么上向因果关系就是历史决定论,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决定论,历史对现在,对未来的决定性作用。 反过来,下向因果关系,提示了现在对过去,结果对原因的作用。一个自由电子进入了原子之后就不再是自由的了,受到高层次物质对它的制约。这种制约既可以从空间上说,是高层次对低层次制约,也可以从时间上说,是现在对过去的影响。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上”与“下”,而且是历史上“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有这样一句话: 自然和人类的技艺一样,是为了一个“未来的、然而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先的善所吸引的有目的的存在”。 这句话拗口到这样的程度,由此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做哲学了。 翻开一本书,每一个字都认识的,合起来却不知所云,这就叫哲学。 譬如说要做一个房子,这个房子虽然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了,它就是目的,善。它是未来的,但是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先的”。自然与人类的技艺是一样的。更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受精卵按既定方向的发育。 但是这句话只说明了自然界一半的真理。什么是另一半? 自然与一切存在物一样,是出于一个已有的、但是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后的源泉(也就是第一因)所导致的有原因的存在。这就是它的另一半。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下向因果关系。这里后加的话就是上向因果关系。前者是目的引导,后者是历史决定,自然界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怀有深刻的目的论,牛顿大概就是另一半。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是世界1量子阶梯的抽象,可以普遍适用于世界3和世界2。 处于当今世界中的个人、公司、组织,当认清自己所处的层次,在世界1、2、3中分别所处的层次,在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子系统中的层次,以及在上下向因果关系中的层次,也就是历史与未来过程中的层次,从哪里来,现在哪里,往哪里去。
个人分类: 科技|36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动态大数据
热度 8 zhuyucai1 2017-1-15 08:35
更确切地说,应该叫 动态大数据系统 。 什么是 动态 ?所谓动态就是与时间有关。学术地讲,动态系统就是由带有时间微分的常微分 / 偏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动态系统的数据一般是以时间序列的形式采集存储的。动态系统的例子太多了,电子线路、机器、工厂、公司、手机、通讯网络、飞机、飞鸟、汽车、火车、人口、股市、国家经济、人体、瘟疫,等等等等,都是动态系统。 那什么东西不是动态系统 ? 回答是,死东西。 动态大数据(系统)的研究,就是对大数据建立动态数学模型 ( 动力学模型 ) ,基于模型对系统进行分析、诊断、预测、控制 / 优化。 谁最擅长动态系统?本人认为,除了研究微分方程的数学家们,自动控制、力学和气象学 / 天气预报应该是前三名。(如果漏掉哪个学科还请指正。) 大数据研究者们是否已提出动态大数据(系统)的概念?本人认为没有。其一,那本有名的《大数据》,作者通篇没提动态的概念;其二,科学网周涛的有关大数据的博客,也没有提到动态的问题。(如果有大数据专家认为 “ 动态大数据系统 ” 已有人提出并研究,本篇博文作废。) 研究动态大数据系统有什么优点?提出两条就够了: (1) 更精确的模型。 跟所有学科一样,大数据研究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我说过, 搞不出模型,大数据就是大垃圾 。如果大数据是发生于动态系统,动态模型的精度就会高于静态模型的精度。用脚后跟想一下就知道模型精度越高越好用。本人以为,目前大数据模型大部分是静态关系。 (2) 搞清楚因果关系。 《大数据》里有一句话很可笑、很误导,那就是 “ 因果关系不重要,知道相关性就够了 ” 。以这句话为指导, Amazon 网购的推荐系统会给一位买笔记本电脑的顾客推荐电脑包,这是对的;但同时会给一位买电脑包的顾客推荐笔记本电脑,这是不管因果关系的笑话。当然,知道相关性比不知道要强些,可以用来赚钱。但知道因果关系更牛,可以赚更多钱。《大数据》作者说因果关系不重要是因为他对动态系统的无知。假设时间变量 u(t) 是因, y(t) 是果,搞控制 / 辨识的人都知道如何确定因果关系。怎么确定就留作习题吧。你是学控制的你不知道怎么确定因果关系?那你白学了。 本博客的重要目的是,学我的导师 P. Eykhoff 教授,提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 “动态大数据系统” — 朱豫才 2017.01.15 这可看作是自动控制的一个新方向,也可作为大数据与自动控制的交叉学科。希望有兴趣的同学报我的硕士 / 博士 / 博后,让我们创出一个新天地。也希望与大数据研究者合作。
10434 次阅读|18 个评论
采用类比方法研究因果关系——经验医学为什么常常证据不足?
热度 1 fqng1008 2015-7-6 10:47
清晨醒来,想起中医临床的典型现象:为什么很多人信仰中医的疗效,一旦采取临床研究、大样本统计却往往证据不足? 忽然来了灵感,问题会不会出在研究方法上?正好妻也醒来,两个人就一起交流。 我说到五行学说。它在中医学体系中广泛应用,采用取类比象的原则推演的性质、发生机理等等,而且据此建立了庞然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但是,与其它推理相比,类比推理是一种平行式的推理。 亚里士多德 在《前分析篇》中指出:“类推所表示的不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对部分的关系。”因此,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就真。 细细数来,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五脏六腑的脏腑理论、四时六气的病因理论、司外揣内的病机理论、天人相应的发病理论等等,无一不打上那个时代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思维方式的烙印。但在医学中,很多时候研究的是因果关系,用类比方法来研究因果关系,可能会有一些天才的设想,但得出或然性结论的概率极高,甚至严重地干预了经验医学自身总结模式。类比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建立假说的思路,但要想取得可靠的结论,必须经历严格的科研设计、严密的研究步骤、科学的论证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得到证明。 妻讲到“以脏补脏”、“以红补血”的故事。那时候一位同事缺铁性贫血,吃了不少阿胶,人舒服了一些,但血色素并没有补起来。后来服用硫酸亚铁,血色素很快上去,但胃有些不舒服。还有“以肝补肝”,动物的肝细胞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哪里还有肝细胞的功能?甚至还要吸收动物肝脏里的毒素(肝是解毒器官)。有的高血压病人,虽然相信中医药治疗,但血压下不来也会影响预后。因为高血压的后遗症往往不是很快就出现,一旦到了晚期就什么也来不及了。她还提到,昨天的一位老病人来看她,最近发现肝癌3公分不到而且长在肝左叶边缘。肝胆外科的动员他做手术,他相信中医不愿意开刀,被某中医收到某中医院住院治疗。但仍然不放心,前来咨询。妻劝他尽快手术,一刻也不要耽误。事实上,我们的那位同事未尝不知道肝癌早期手术切除的必要性,但他另一方面也痴迷自己的专业,不时为了追求中医疗效而耽误患者的病情。 于是,我感慨地说:作为现代中医,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动员病人暂时放弃中医治疗。因为我们最能够现身说法,让患者获得多元化医学的最优选择。 黄老师: 转来你的“探求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 — 1873,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用归纳法研究自然界因果关系时,总结出五种逻辑方法,称为穆勒五法。包括: 1. 求同法 求同法又叫做契合法,内容是: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 B C a   ② A D E a   ③ A F G a   …   所以 A是a的原因 2. 求异法   求异法的内容是: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BC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 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虽有O2产生,但速度很慢;另一个实验是向加热的KClO3撒入少量MnO2,立即有大量的O2放出。由以上两个实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MnO2是O2快速放出的原因。 3. 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又叫做契合差异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 B C a   ② A D E a   ③ A F G a   … … …   ① -B G -   ② -D E -   ③ -F 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4. 共变法 共变法又称为单一变量控制法,它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1 B C a1 ② A2 B C a2 ③ A3 B C a3 … … … 所以 A 是 a 的原因 5. 剩余法   剩余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 是复杂现象 abc 的复杂原因,   已知 A 是 a 的原因, B 是 b 的原因,    所以 C 是 c 的原因。 现代医学验证化学药品和生物学制剂疗效的“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应用的就是这穆勒五法,个体有差异,需要大样本统计,疾病有自愈现象,需要对照(求异法),人有心理作用,需要双盲。这方法是科学的,因此疗效是明确的、可靠的。中药的疗效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疗效是不明确的,很多中药的疗效是靠感觉确定的,是不可靠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8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发展的基础
热度 2 lephar 2015-4-16 02:54
前几日,科学网上有篇谈论爱因斯坦给斯威泽回信的 博文 ,读来饶有兴趣。斯威泽同学就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写信给爱因斯坦,老爱同志在回信中谈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项重大成就基础之上的:古希腊先贤哲学家建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实验揭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不禁联想到科学网上围绕有机化学理论的一些争论。有机化学经典理论认为共轭体系有利于体系能量的降低。化学所某位老师大概是找到了一类反例,量化计算表明共轭体系导致这类化合物能量反而升高。据此,这位老师认为经典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所有学科当中,唯有数学是从少数公理出发,基于严密的逻辑推演形成的一门学科。数学不是一门实验科学。推翻一条数学定理,有且仅有一个反例足以。化学包括物理则是基于实验的科学,化学在雏形初期更是炼金术士追求长生不老的江湖传说。按照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理解,源于实验的化学或物理规律只是事物内在因果关系的一种可能呈现。所以,相对论并不是否定牛顿力学,只是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时至今日,牛顿力学依然应用广泛,包括在原子层次的分子模拟如计算生物学(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只是不适用于微观量子体系。这本无须大惊小怪,因为牛顿力学基于宏观的物理实验揭示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否推而广之至微观量子体系是未知的。即使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也还是需要继续向前发展的。高精度的量化计算也还是有近似的。 实验学科的理论是有限真理,有可能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但并不一定是绝对真理。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识实在是精妙无比,妙就妙在“可能”二字上。默克的一份报告指出,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杂志上的生物实验尤其是肿瘤机制的研究结论大约有80%不能被重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深切关注,elife杂志同意在未来发表重复某些实验结果的报告。生物研究的不可重复性,一方面是主观刻意造假或哗众取宠导致,如Nature上发表的STAP干细胞造假实验。此外,基于生物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实验揭示的因果关系可靠性也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结论需要小心、反复查证的原因。否则,有可能最后发现中微子比光速快这一颠覆相对论的结论,竟然是因为一个插头没插紧。可笑的是这么一个结论居然经受了长时间的反复检验,是“可重复的”。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都能闹出这么一出笑话,所以大千世界也就见怪不怪了。 其实,不光科学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语言亦是如此。一篇结构、语义符合逻辑的论文读下来甚是酣畅淋漓,反之,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则是令人头痛不已。以非母语的英文写论文难免有表达不规范、不够准确因而词不达意的情况。不过相比表达不规范而言,文章的内在逻辑混乱则更加令人担忧。英文文章写不好,中文文章其实未必就真的能写好。 一言以蔽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当从逻辑思维的训练做起,认识到实验科学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个人分类: 杂谈|4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对事件关系的分析与还原
热度 7 lev 2014-11-17 16:53
历史:对事件关系的分析与还原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历史很好,大抵是指其历史知识丰富。所谓“历史知识”,粗略的不过成语典故、大小事件,精深一点的莫过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等,此类种种作为“材料”构成了最表观的“史”。据《说文解字》:“ 史 ,记事者,,从又持中,中正也”,本义是“记事”的官员,即“史官”,引申为记事的历史与作为载体的史书。无论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事件”——有句俏皮话:history就是his story!这里暗示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陈述的是“他者的事件”,而我们作为主角的“事件”(假如确实值得陈述)需要同样作为旁观者的他者来陈述。 孤立的词汇不能构成一篇文章,历史学并不只关心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或者更宽泛的“史料”。傅斯年先生提出“ 史学即史料学”(他们并不在语用上区分“史学”与history)是为了强调考据辨析史料的重要性,这是历史学的根基但并非全部。历史学还需要“史论”。史料与“ 史论 ”的安排有两种套路,“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或者“以论带史”。仅就我们的情况而已,“以史带论”至少在形式上来自司马迁或更早的传统,而“以论带史”很大程度来自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主导的套路是“以论带史”,近年来“以史带论”的传统逐步恢复,风头日盛。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不能轻判二者的优劣,一切为论点服务的“以论带史”不足取,不带丝毫预设立场的“以史带论”也做不到。 简单的说,史论就是探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然而历史无法进行可重复且可控的实验, 这种关系被先验界定为“因果关系 ”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既有事件的分析与还原,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一,把既有事件分解为一个个子事件,梳理出起因、过程和结果;其二,寻找既有事件背景与意义(影响),其中背景是作为既有事件原因的一系列事件(时间在先并且逻辑在先),而意义或影响是作为既有事件结果的一系列事件(时间在后并且逻辑在后)。 以“中日甲午战争”这个事件为例(采用现行历史教科书的说法): 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朝鲜东学党起义。 3.国内背景略(与“鸦片”、“二鸦”、“中法”、“庚子”相同)。 起因 日本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过程 1.宣战:1894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战役 4.辽东战役 5.威海战役 结果 1895《马关条约》 影响 1.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3.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我们陈述历史事件与史论分析,有时并不是针对历史本身,每一种陈述与分析都有现实目的,这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真正含义 。从上表是可以看出,关于“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历史事件的“史论”必然是隐含立场的:背景与起因的表述以日本为主,结果与影响的表述以中国为主。而陈述历史事件及其史论分析时带有立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史书叫“日清战争”)来说,中日两国的历史表述必然基于各自立场,二者能达成的共识是有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史书的“神圣贸易战争”)。 服务于现实的历史,我们的 策略是有选择的弱化或强化表述 ,比如“蒙古西征”之类的历史表述被弱化,而“澎湖巡检司设立”之类的历史表述被不断强化。 回到历史本身,它的复杂程度是惊人的,我们的分析与还原是极其脆弱的:拆解子事件越来越深入,“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当拆解到“一顿饭”、“一杯酒”这样的尺度时(比如滑铁卢战役格鲁希元帅的迟疑,就像应力集中处的一点微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出极大的随机性。这与宏观的背景与意义(影响)完全不同,我们分析因果时所能遵循的主线基本上不外乎两条:传统的“天命观”(或者神秘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后者 ,今天无论你接不接受它背后整个理论框架与学理传统(比如“西马”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就不接受),在陈述历史事件与史论分析时,难免有意无意地使用它——不外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样的表述结构,不同在于因果权重的考量 。 当然,那些被寄托各种超越其本身意义的“历史”总是在历史中被不断解构或消解,但历史本身不会消亡。我们正身处历史之中,也是我们为正在进行的历史先验地预设五花八门的意义 ......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40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四:因果性与逻辑
热度 5 zlyang 2013-6-30 13:21
《中国“科学网大学” 逻辑基础研讨中心 》 活动之四:因果性与逻辑 请您指正与补充!真正的逻辑学家们!谢谢! 关于因果性与逻辑的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6076 德国著名科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生理光学》): 因果律带有纯逻辑法则的特性……它只不过是一种对每件事都求得理解的需求。 当代大数学家外尔在《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Hermann Weyl,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中说: 在构造实在世界时,我们强制要求因果律有效。 因果律 并非客观规律,只是一种信念,是 为了思维的经济有效所做的主观预设 。既然如此,因果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Mill’s methods from theEncyclopdia Britannica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528471/Mills-methods Mill's Method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ll's_Methods 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 与量化评价 http://wiki.mbalib.com/wiki/%E8%BE%9B%E6%99%AE%E6%A3%AE%E6%82%96%E8%AE%BA 量与质是不等价的,无奈的是量比质来得容易量测,所以人们总是习惯用量来评定好坏,而此数据却不是重要的。除了质与量的迷思之外,辛普森悖论的另外一个启示是:如果我们在人生的抉择上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就得要有可能不被赏识的领悟,所以这算是怀才不遇这个成语在统计上的诠释 Simpson's Paradox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aradox-simpson/ 李晓榕2013-6-11,《与师生谈科学之弊6: 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8378 李晓榕2013-6-3,《与师生谈科学之弊5: 幻化的因果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6076 李晓榕2013-5-20,《与师生谈科学之弊3:线式因果思维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91784 李晓榕2013-5-10,《与师生谈科学之弊2:线式因果思维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88122 李晓榕2013-4-30,《与师生谈科学之弊1:线式因果思维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793do=blogid=685379 密尔求因果五法 http://www.dictall.com/indu53/21/53215474436.htm 穆勒五法(Mill's methods) http://wiki.mbalib.com/wiki/%E7%A9%86%E5%8B%92%E4%BA%94%E6%B3%95 密尔求因果五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quickforward=1id=729352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一: 逻辑基础资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3066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二: 逻辑与数学 (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4087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三: 俗解Chaitin定理 (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7806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成员名单(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30513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 冯用军校长《成立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逻辑基础研讨中心公告》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258extra=page%3D1 虞左俊 老师《 Useful English expressions: how to change a topic 》 “科学网大学”英文服务中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438065
464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因果关系是否依赖于观察者?
热度 1 ssglwu 2013-5-3 22:06
吴国林 因果关系是否依赖于观察者,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表达是不清楚的。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是指前因导致了后面的果。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要依赖于具体的问题情境。 更具体地说,因果关系是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实体、或事态(状态)之间的关系。从狭义相对论来说,因果关系给出了条件之一,不要超过光速。 但是,在量子信息传递中,量子信息的传递是可以超过光速的,比如,量子隐约形传态。 一般来说,因果关系作为一种本有的规律,是不依赖于观察者。但是,因果关系的发生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或快慢,可能依赖于观察者的观测方式。在量子力学中,一些事件的发生与观测者测量方式有关。比如,量子芝诺效应,当进行连续测量时,原来衰变的粒子就不衰变了。 对于多因多果的情况,因果关系更加复杂。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4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杨正瓴博主:到底谁先开枪?
热度 21 xqhuang 2013-4-17 14:35
答杨正瓴博主:到底谁先开枪? 该图取自真傻博文:到底谁先开枪? 真傻杨正瓴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告诉我他提了一个看似很傻的问题: 因果关系是否依赖观察者 ?许诺今天回答真傻的问题,一夜无眠,画图写博到天亮。 真傻你不傻,你是装傻!哈,你装傻我就装B,装一回牛B。不是我吹,全世界只有三个半人能回答你这个难题,本博算其中一个。 先给出正确答案: 因果关系不依赖任何观察者。 要说清因果关系,除了弄清【因】和【果】这两个元素,还要涉及第三个元素【像】,【像】还可分为【因像】和【果像】。严格说【像】与【因】是隔代的因果关系,由于跨代遗传,难免产生基因变异和测不准。 通常因果关系不是简单的一因一果,可能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还可能是多因多果。另外,谁是【因】谁是【果】?也不是唯一确定的,【因】可以是【果】,【果】也可能是【因】。比如,汶川地震时北京高楼产生晃动,那么,汶川地震是【因】、北京楼动为【果】,而从地震学的角度,汶川地震却是【果】、地壳运动才为【因】,。。。 被绕糊涂了吧?下面图解这段“绕口令”。 上图中,A、B两枪手进行决斗,A率先开枪、B中弹倒下,这里A开枪是【因】、B中弹是【果】,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在科学领域,因果关系通常用时间进行描述,【因】在前【果】在后,所以才有“前因后果”之说。现在假设枪手A和B身边各有一只走时同步精准的计时钟,A开枪,身边的时钟停在t 1 处,B中弹,其身边的时钟停在t 2 处,必然有因果关系t 2 t 1 ,它是唯一、确定、客观和固有的,与任何观察者无关,更不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改变。 但是,对于图中确定的枪击因果事件,不同的观察者(开车的、骑摩托的、跑步的、晒太阳的、耍杂技的、遛狗的、。。。)却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不同的【像】。对该事件,任何观察者都可以获得两种【像】,一种是有约定、无异议的【真像】:直接读取两个已经停止的计时钟的时间(t 1 和t 2 );另一种是无约定、有争议的【假象】: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感官或仪器设备对枪击事件进行直接测量,由于观测结果与观察手段、观察者位置、观察者运动状态等密切相关,不同观察者就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甚至颠覆事件的因果关系,如图中享受日光浴的美女C,她可能先听到B的喊声“啊”后听到A的枪声“呯”。 回到真傻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否依赖观察者?真心话,问题有点因果不清,谁是因谁是果? 其实问题很简单,根本就不存在谁先开枪、谁后开枪的问题,本来就是同时开枪的吗! 为了说明问题,在A和B两枪的枪口各挂一只一模一样的计时钟(见上图),开枪前让所有观察者验证它们走时同步精准。枪响、钟破,两只钟的指针都停在相同的位置,毫无争议,两枪手是同时开枪的,哪位观察者会有不同看法? 千万次地呐喊:物理学的本质是物质和物质相互作用。以后如果还有人唯恐物理学不乱,再玩“同时的相对性”这种弱智游戏,建议直接给他一枪,让他领教什么是物理学的“物质和物质相互作用”。 说什么【亲爱的,别担心太胖,我轻轻地蒙上你的眼睛,你就会瞬间变得苗条!】;【亲爱的,岁月无情“爱”有情,“爱”能让你眨眼变年轻!】,...,哈,这是物理学秘笈还是泡妞伎俩? 收笔之时,突然诗兴大发: 赞某神 一夜暧昧 一年忽悠 百年风流 千年祸害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7043 次阅读|86 个评论
[请教] 物理基础:因果关系是否赖观察者?
热度 14 zlyang 2013-4-15 12:23
物理基础: 因果关系是否依赖观察者? 下图: 在A和B两人 中间的观察者 ,发出信号,于是 A和B两人“ 同时 ”开枪。 A附件的观察者,发现 A 先开枪 ;相反, B附件的观察者,发现 B 先开枪 。 到底谁先开枪? 手枪原图来自:《子弹射出瞬间》 http://bbs.tiexue.net/post2_2248231_1.html “这系统的波函数既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猫,又表现出血肉模糊的猫。 Their interpretation is, however, refuted most elegantly by your system of radioactive atom + amplifier + charge of gunpowder + cat in a box, in which the psi-function of the system contains both the cat alive and blown to bits.” A侵略B,同时又B侵略A; 或者,没有侵略者。也许,大家都是侵略者。 总之,这只有上帝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判! 赞美上帝吧! 感谢您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 后记 _______________ 2013-04-15 20:55,“科学网”真的很科学! 俺的几个物理提问,居然使得【单周博客排行】 谁说科学网不科学,俺就骂谁! _______________ 专家解答 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李铭《什么是因果性因果律?》,2013-04-1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2979do=blogid=681067 黄秀清《答杨正瓴博主:到底谁先开枪?》,2013-04-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681051.html 吴国林《因果关系是否依赖于观察者?》,2013-05-0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363do=blogquickforward=1id=686496
4658 次阅读|49 个评论
谈谈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几个问题
热度 5 yuliping 2013-2-5 17:18
今天, 2011 年的第 17 篇论文也是最后一篇论文终于收到录用通知了,研究的是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谈谈感想。 第一,在经济学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被证明吗? 我个人的感觉是,几乎没有办法证明。以著名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例,根据它的原理, A 事件出现在 B 事件之前,就说明 A 是 B 的原因,有时这是站不住脚的,购买年货肯定在春节前,但绝不是春节的原因。 第二,因果关系的效果不清晰。假设 A 是 B 的原因,但 A 对 B 既可能产生正向影响,也可能产生反向影响,这两种机制同时存在,如果正向影响大于反向影响,可以说 A 是 B 的正原因;如果正向影响小于反向影响,可以说 A 是 B 的负原因。 比如,产品新型号推出与旧型号价格之间明显存在因果关系。产品新型号推出后,一般旧型号会降价;当然,如果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贪便宜买旧型号,也可以造成短暂的供不应求,从而导致旧产品价格上涨。究竟是什么结果呢?要看哪种因素更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知道因果关系,但我们确实不知道是正的和负的。 第三,因果关系不需要证明吗? 有些因果关系其实不需要证明,因为大家都会认识到,几乎是常识,中国人更喜欢这样。那证明因果关系有什么意义呢?如第二种情况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产品新型号推出后旧产品价格会降价,结果发现有时并非如此,出现大跌眼镜的情况,这才是重要的。 第四,因果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果有足够的数据,可以对因果关系进行非常详细的细分,再进一步研究,比如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低收入的消费弹性与中等及高收入一样吗?不同的时间消费弹性一样吗?不同的样本收入与消费都有因果关系吗?存在不存在表面没有因果关系但实际上有因果关系的情况呢? 可以举个有趣的例子,比如有钱人的日常消费与收入肯定是没有关系,计量经济可以进行严格的统计检验,回归统计检验肯定不通过。但你能说有钱人收入与消费无关吗?正因为收入高,所以他的收入和消费才无关,你说有因果关系还是没有因果关系?这有点类似于忽悠,估计范伟碰到这类问题立刻就懵了,呵呵。 第五,互为因果关系。 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太多了,由于研究数据和方法所限,大部分研究只能研究变量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这是不完备的。 第六,弱因果关系。 大千世界,凡事都有联系,因果关系也有大有小。经济发展与税收的关系是比较大的,腐败和税收的关系相对较小。现在有个奇怪的现象,弱因果关系的研究有时实在有点莫名其妙,比如腐败与环境的关系、腐败与就业的关系、腐败与计划生育的关系……如此可以列出1000种、10000种腐败相关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肯定存在,但又有多大意义呢? 还有什么情况,欢迎大家讨论(如引用,请注明出处)。 2013.2.5 俞立平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774 次阅读|8 个评论
烤鸭、面饼和甜面酱之朴素关联 ---趣味数据挖掘之二
热度 21 tangchangjie 2011-11-22 15:07
烤鸭、面饼和甜面酱之朴素关联 ---趣味数据挖掘之二(唐常杰) 上文借有趣的实例介绍了关联规则的三度 (支持度、置信度,兴趣度)概念。为答博友,此文从原讲课PPT中,取一些素材,来解释关联规则的挖掘思路和应用方法。 1 通俗性与深入性的纠结 下笔(击键)之前,为通俗性和理论性的冲突,颇纠结了一番,通俗科普博文,是否需要完全避开公式和推导?查趣味数学小册子,其技巧是:趣例为载体,简喻作引导,推导明道理,前瞻性概述--“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此文仍有一些简单的推导,只需中学数学知识,但仍须静心思量。 2 来 自管理层的需求 设 想 某理想小型超市 , 采用 mini 版超市销售系统 , 管理了 6 种商品,记录了 5 个顾客的购物单(数据量如此之小,是为了简单地说明思想)。 流水号 所购物品清单 1 啤酒、薄饼、牛奶 2 烤鸭、薄饼、面酱 3 啤酒、烤鸭、薄饼、面酱 4 面酱,鸡蛋 5 烤鸭、面酱 经理不满足常识性的定性描述,想知道商品间关联,例如,顾客买了面酱就会买烤鸭吗? 要求挖掘出支持度 不小于 2/5 (即至少同时被买两次)的商品间的关联。 下面先介绍朴素而费时的笨方法,后介绍聪明一些的方法。 记录总数记为 N , N=5; 商品总数记为 M , M=6 。 这里的数值 2/5 称为 支持度阈值 t ,支持度 不小于 2/5 的商品组成的集合称为高频集。 3朴素方法 3.1 模仿选举计票方法统计单项高频集 。把上面的 5 条记录视为 5 张选票,模仿 “唱票 - 计票 - 写正字”的方法,逐条唱票 - 计票,得票不少于两票的商品如下: 单项统计 支持度 { 啤酒 } 2/5 { 烤鸭 } 3/5 { 面饼 } 3/5 { 面酱 } 4/5 解释 ∶ (1) 单项统计中看出 60% 的顾客买了烤鸭、 60% 的顾客买了面饼、 80% 的顾客买了面酱。 (2) 如果所购物品清单中间有 N 条记录(这里 N=5 ),这里扫描工作量与 N 称正比,用行话,称为计算复杂度是 Order ( N ),或简单记录为 O(N),统计百分比在 传统的统计中常见到。 3.2 模仿选举计票方法统计双项高频集 商品总数记为 M , M=6, M 个对象的两两组合数目为 T=M* ( M-1 ) /2 ,这里 T=15 , (与 M 2 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这一次选举对象是 T 种组合的每一个“商品对”,逐条 唱票 - 计票,得票超过两票的“同购商品对”如下 双项统计 支持度 { 啤酒,面饼 } 2/5 { 烤鸭,面饼 } 2/5 { 烤鸭,面酱 } 3/5 { 面饼,面酱 } 2/5 从双项统计中看出, 5 个顾客中,有 60% 的顾客买了烤鸭和面酱。传统的统计较少作这种组合统计工作。 3.3 模仿选举计票方法统计三项高频集 , 类似地,得到高频的 同购 三项集 只有一项: 三项统计 支持度 { 烤鸭,面饼,面酱 } 2/5 这说明2/5= 40% 的顾客同时买了烤鸭、面饼和面酱。 4 从高频集导出关联规则 R1 :烤鸭 -- 面饼、面酱。支持度 40% ,置信度为 66.6% 解释 :买 烤鸭 的顾客占 3/5 ,买了烤鸭又同时买了{ 面饼,面酱} 顾客 占 2/5 ,说明在买烤鸭的人当中又 买了{面饼、面酱}的占{ (2/5) / (3/5) }=66.6% 。按朴素的,但不一定总是正确的看法,把买烤鸭视为原因,右边的买{ 面饼、面酱} 的视为结果,现有数据表明,这种因果关系有 66.6% 的正确性(不是想当然拍脑袋得出的神仙数字)。 且慢宣称找到了发财诀窍,因为对 3.3节 的结果还有另外两种演绎,(推理方法如上): R2 :面饼 -- 烤鸭、面酱 , 支持度 40% ,置信度为 66.6% R3 :面酱 -- 面饼、烤鸭 , 支持度 40% ,置信度为 50% 而这些规则的 运用之妙成乎于人, 例如∶ 用 R1 ,将烤鸭降价以促销面饼、面酱,很可能会破产(一等置信度,导致了破产); 用 R2 将面饼降价,以促销烤鸭,可能会发财; (一等置信度,导致了发财); 用 R3 ,引不起顾客的热情。 可见,真理(知识)藏在数据中,还要人去去伪存真。 5 关联规则不是因果关系 设有关联规则: R4 : X-- Y s= ? c= ? 它并不说明 X 是 Y 的原因,因为立刻可以写出有同样支持度的反方向规则,(置信度可能不同), R5 : Y-- X s= ? c= ? R4 仅提示,当 X 发生时, Y 发生的置信度为 C ,如果置信度 C=0.5 时,则相当于掷硬币算命,不可靠, 当 C 比较大时,例如 0.7 以上,就值得进一步考察,如果 X 包含多个项: X=A 1 A 2 ….. A n ,检查其中是否有多余的项,此法可用于排除过敏原,或研究饮食习惯对某种疾病的影响等场合。 我们曾经发表过一种 排除因果关系 的方法,考察 X 发生自然波动或者人工扰动时,如果 Y 的波动表现混沌,则可排除因果关联,反之,则可进一步调查研究:例如啤酒和纸尿布的故事中,通过属于管理范畴的调查,发现“ 婴儿之父下班为孩子买尿布时顺手买回自己爱喝的啤酒”,使得挖掘出来的规则可理解、可相信。 6 朴素方法太笨,数据量稍大就不可行。 朴素方法关键就是“组合被选举对象 -- 唱票 -- 计票”, 容易理解,容易实现,在小规模数据上是可用的,例如,想挖掘一个民间药方中的较重要成分,如果一共 10 项,每项有 10 个可能剂量,容易实现程序,现在的 PC 机已经比较快了,能计算这样的小规模问题。 但是,量变引起质变, 当数据变得很大,此法就从可行变为不可行了 考察 挖掘关联规则实际过程,易见过程分两大步: (a) 筛出高频集 。 给定支持度阈值 t , 模仿选举的“唱票 - 计票”把频率高于 t 的 单项集,双项集, …,K 项集 找出来(如第 3 节),这一步至少扫描数据库K遍,而且,多项集之组合数量很大,比较费时间。 (b) 计算置信度 ,比较简单,左边的支持度做分母,两边合起来的的支持度做分子(如第 3 节)。 在第一步中,当商品总数 T 比较大,例如实际大超市中,例如 T10 5 , 欲考察 K 项商品之间关联,当 K 比较大,例如 K10 时,涉及到组合爆炸,也许,用高档计算机也需要若干天,若干月,用行话描述,朴素方法的 Scalability不好,有人把scalability译为 规模伸缩性 或者简称 伸缩性 。 有聪明一点的方法吗?有。 下文中将看到,发表聪明方法的学者一举成名,而那篇论文创造了 被引用次数 的奇迹 ,下文将作简介这一成果,同时,分析超高被引用论文的特征。 相关博文 1 “被打”和“北大” 的关联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 一 2 烤鸭、面饼和甜 面酱之朴素关联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二 3 一篇它引上万的大牛论文与数据血统论-- 趣味数据挖掘之 三 4 巧挖科学博客之均击量公式,兼谈干预规则 ---- 趣味数据挖掘之四 5 听妈妈讲 过去的故事,分房与分类 ----- 趣味数据挖掘之五 6 借水浒传故事,释决策树思路--- 趣味数据挖掘之六 7 宴会上的聚类 — 趣味数据挖掘之七 8 农村中学并迁选址、K-平均聚类及蛋鸡悖论--趣味数据挖掘之八 9 灯谜、外星殖民、愚公移山和进化计算 --- 趣味数据挖掘之九 10 达尔文、孟德尔与老愚公会盟:基因表达式编程--趣味数据挖之十 11 十大算法展辉煌,十大问题现锦绣---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一 12 数据挖掘中的趣味哲学 --- 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二 假日聚会,戏说云物人海 -- 漫谈大数据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6104 次阅读|46 个评论
SCI文章中表达因果关系的几个词汇
Bearjazz 2011-10-12 15:21
SCI 文章中表达因果关系的几个词汇 熊荣川 xiongrongchuan@126.com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系 Abstract Calling activity in frogs is energetically demanding to males because they usually perform at or near their physiological capacities. ( Bevier , 1997 ) 最先想到的词汇,不过似乎也是最不常见的 The preexisting bias for males with swords in fishe s of the genera Xiphophorus and Priapella might result from a more general preference for body size, a preference that is widespread among these types of fishes. 由…原因导致 Bat predation was the selection force responsible for opening the ultrasonic world to moths; its relaxation has allowed this sensory channel to b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先原因后结果 Thus , female preferences and male traits coevolve through genetic correlation. Thus 如此,因此。我们常常想不起这个词,但是它比 so 更加书面化多了。 Two interesting possibilities relate to how stimulus organization and presentation influence the receiver’s attention, and how processes of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can lead to receiver biases. 导致,动态的因果关系连词。 Alternatively, Greenfield et al . ( 19 ) argued that a precedence effect results in males evolving a resettable oscillator that controls male calling as a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and that striking patterns of collective signaling thus emerge as incidental consequences. 导致 Dobzhansky (1937) suggested that they evolve as a mechanism to ensure species integrity, and that reinforcement or reproductive character displacement is an outcome of this process. 自然而然的“过程”然后“结果”。 参考文献: Bevier C.R. 1997. Utilization of energy substrates during calling activity in tropical frogs.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41: 343-352.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3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晒一晒现代科学中到底有多少是可能错误的?
热度 4 zhaodeyu 2011-9-18 10:07
第一个:自然到底是否受着一个必然性的规则支配?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根本没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偶然的,象掷骰子一样,随机的,至于为什么在无数个偶然之中会产生秩序,只有上帝才知道。可历史告诉我们,这种观念只有短短一百年历史,而相信决定论的时间却长达几千年,更为重要的是,连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受着必然性的规则运动的,难道我们这些后人真的比先人更伟大吗? 个人观点:量子本质上不是稳定的粒子,如果说它是粒子,只能算得上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传递的。仔细看这个过程,不就是系统的生死吗?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生,它吸收能量,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亡,它释放能量,难道这不是一种必然吗?不要太相信所谓的精密仪器了,它是看不到物质的无序状态的。 第二个:宇宙到底是什么产生的?科学告诉我们,它是大爆炸产生的,而且自然的一切秩序正在单调地走向灭亡。可如果你相信自然的统一性,就知道这种观点有多么地可笑!自然界的所有系统有这样一个从大爆炸中产生的吗?你没有看到新的秩序在宇宙中不断产生吗?为什么不能想像它象所有生命那样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呢? 个人观点:如果把可观察的宇宙看成一个系统,那么它就象所有系统(如原子)一样,其物质分布是不对称的,这表现在宇宙中心物质密度大,则随着远离中心物质密度不断变小,当光从宇宙中心向它的边界传递的时候,都会发生规律性红移,记住,这种红移不是大爆炸产生的,而是光经过不对称的物质空间产生的,就象我们看水中的筷子是弯的一样。 第三个:太阳在核剧变中牺牲自己的质量来发光发热,而它自己在走向灭亡。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如果它正在走向灭亡,那么它重要的子系统地球能稳定吗?况且世界上也不存在这样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 个人观点:如果把太阳系看成一个系统,那么它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新陈代谢。这种代谢就是不断有大量原子生成与灭亡,当然这是不对称的,生成的多,灭亡的少,由于原子的物质密度比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大多了,当大量原子不断生成的时候,都会产生相空间的压缩,从而引起连续在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这就是引力的根源,大量运动物质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物质,也带来了巨大的能量,而把这些能量释放出去就成了必然,太阳光其实就是这种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记住:系统中心对周围的要素来说都是闪闪发光的,如老毛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太阳。 第四个:原子说的假定。近现代科学起源于原子说,它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的,可观察的万物都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只要找出了这几种基本粒子,就找到了自然的终极规律。事实证明,无论你建多大的粒子加速器,花费多少民脂民膏,都找不出这些基本粒子,因为它们分解到最后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能量,用能量可以造出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自然规律根本不是靠这种分解的方法可以得到的,它只是一种关系,一个原理,根本不可观察。迷信这种假定只会让真理在科学的框架中消失。 个人观点:自然界是统一的,它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统一的物质是不可观察的,我们的眼睛和精密仪器都是由它组成的,它不可能观察到它的本原。认识自然规律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辨,因为人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与万物相同,认识了自己存在与的规律,就可以用这个规律来认识万物的存在。 第五个:生命到底是什么,由死变活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研究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传统文化,就知道生命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生命是物的一种内在本性,怎么理解呢?你只要把空间中的物质想像成是连续的,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就可以知道,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都是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生命就体现在这种紧张与反抗之中。生命问题之所以出现,就在于科学一开始就把物质定义为死的,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其实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能量也是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流动的。 个人观点:生物有生命,其实非生物同样也有生命,它们只是在自然界的层次不同,内部普遍联系的方式不同,力学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生物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有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的出现,这就是水中的能量可以通过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传递。其实原子分子集合也有生命,电磁波就是它的普遍联系方式。电磁力和引力不同,“生命力”与电磁力与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在外在表现上的不同而否定它们内在的统一性。 第六个:物质真的会消失吗?质能转换现象使不少科学家相信,是物质消失变成了能量,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相信物质是统一的,那么就知道精密仪器也观察不到统一的物质,看不到并不一定不存在,物质消失也可以理解为物质从可观察的有序形式转化成了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释放了能量,毕竟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紧张程度也小,如果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当然会释放能量。难道非得否定物质不灭的哲学定律吗? 个人观点:这个世界中的物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观察的有序形式,一种是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我们不能因为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因为这种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忽视了它,就等于我们把真理给扔掉了,在一个没有真理的框架里去探索真理你觉得能做到吗? 第七个:电子是粒子吗?在我们学过的所有物理学中,电子一直被当成是基本粒子看待的,电流也被定义为电子的定向移动。可如果还回自然的本来面目,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物质,你觉得电子还能是稳定的粒子吗?要知道,这种阻力会使它不再匀速运动。如果它还能匀速运动,那么它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电子不是稳定的粒子,而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的能量包。只是它的灭亡状态(物质的无序)是不可观察的,让我们以为它是个基本粒子。 个人观点: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它有无数的存在形式,电子和无数被探索的基本粒子都是它无数花样中的一部分,如果你去努力,更多的花样就会变换出来,但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合,研究它我们得不到任何真正的东西,只会劳民伤财。真正的东西是它运动的原理,或者说它产生与灭亡的原理,这个原理在自然界的每一个系统中都存在,只要你去用心领悟,如果你要想用科学观察的方法,结果都是一样,一无所获。 第八个: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谈到生命科学,人们相当然地就认为是生物科学,仿佛生物就是生命的代名词。生物和非生物真的是有生命和没生命的区别吗?非也,现代的科学家也逐渐变聪明了,它们开始把物质性的系统也称之为生命了,如原子是一个极为有序的物质集合,那么把它看成是生命是理所当然的,生物显然就是无数生命的集合。其实,生物与非生物的真正区别只在于它们在自然界的层次不同,内部普遍联系方式的方式不同,力学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但它们组成的物质是一样的,遵循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个人观点:研究生命科学就不能忽视水这种极为特殊的分子,因为生物的起源就根在于水,这其中包含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和一种人们还不知道的自然力,只有用心研究它们才能弄清楚生命科学的本质。可现代生命科学都研究些什么呀!什么蛋白质,基因,这就象研究这个世界的基本构件是永远无法认识到自然规律一样,真理没在这里! 第九个:大脑真的会想吗?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大脑虽然高高在上,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现代科学把大脑凌驾在整体之上,你觉得它科学吗?真正的意识产生不是这样,它是大量信息优胜劣汰的结果,只有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并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才形成了整体步调一致的活动,意识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有统一目标的物质活动。可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呢?它不是取决于大脑,而是取决于谁得到了整体能量的优先支持,整体的能量是什么?它不就是血液吗?谁控制着血液,不就是以心脏为核心的脏腑系统吗? 个人观点: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因此,人的存在是以不断顺应自然变化为前提的。而意识其实就是人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种选择。 第十个:上帝真的存在吗?了解科学史的人都知道,科学是在打倒上帝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可很多人都知道,上帝倒了,可科学上又重新树立了一个自然规律决定一切的观念,难道这不就是一个新的上帝吗?无数的大科学家相信上帝的存在,其实并不是相信无中生有的神,而是相信一个象上帝一样的物质规律,是它决定了自然界的一切。可现实中的科学呢?却打倒了上帝,没有树立一个全新的上帝观念,致使人类思想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时期,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人类活得更不幸福,人活着累啊,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很多不治之症也是由生活巨大的压力造成的。人活着为什么啊,不就是追求一个幸福的感觉吗?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信仰上帝的年代,那时候的人比现代人更幸福,至少他有一个生活的目标。 个人观点:先哲们本质上并不信仰上帝,只是他了解到真正的思想人们本质上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人本性上与世界是对立的,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是人之常情,谁愿意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一粒微尘,谁愿意受着大自然规律的约束?可先哲们都知道,顺应规律就能事事顺利,违背规律就会处处失败,为了让人们接受这种思想,才创造了上帝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中领悟到自然规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生活。可科学家们却时常受着时髦哲学的支配,总是想把人凌驾在自然之上,不管是人类中心说,还是活力论,不管是否定因果关系,还是科学万能论,不都是这样一个目的吗?不过这不是真正的科学!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8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次学术不很端的行为得逞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1-8-20 01:01
  今年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俺们忙里偷闲,玩了一次学术不很端【这个不是学术不端吧,所以我把它叫做 不很端 】。   其实说来很多学者都干过,那就是帮朋友写基金项目申请书(申请书里没有自己的名字),现在知道结果了,不幸被资助了。   记得YC说自己几年来一直连续帮一位老师写申请,结果是屡屡碰一鼻子灰,而去年偶尔不帮人家写了,自己写自己的,人家写人家的,最后是都被资助了。搞得她很尴尬,就怕被那位老师看做是那类干活不卖力的同事了,否则怎么会出现你帮忙的时候人家没丝毫正面的效果,而你不去帮别人帮,只玩自己的,结果就能上榜呢。   帮朋友怕就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你都没法解释。   我在第一次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时候,有几位小老弟还向俺打听过咋写才中,俺们就云山雾罩的说了一通,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中了,因果关系模型根本就建立不起来。   再后来就是连续的不中,尤其是我2004年之后开始做应急管理的时候,屡屡不中,再后来,组织孩子们一起弄了一个申请书,没抱一点希望,结果就中了。“真他母亲的”,我骂道。   今年没有申请任务,朋友就提出让我过去帮忙,我懒散得很,说可以,但是你别封闭我,让我自由,然后一夜之间帮人家写了一个本子75%的内容,就第一部分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那块没涉及。   前几天听到结果,说项目立了。我就纳了闷了,以前也帮过朋友,还曾经用心封闭过,带着一堆文献奋笔疾书多日,屡屡就遭遇当头一棒——莫非每当我想认真的时候就得不到任何积极的结果,而开始玩“一夜完成一个申请书”的时候,反而会可以?!都不知道基金委咋啦这是。      如果您老啥时候想让我帮忙写一个俩的,俺们会同意,但是,事先说好,一份申请书我只写仨小时,中的概率99%,超过这个时间肯定没效果。这可不是俺不认真,是模型告诉俺得这样的。
个人分类: 时论|503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人群群体行为和在线社交网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吗?
热度 4 yangfanman 2011-8-18 11:17
是的,从相关性的观点来考虑问题: 各种人群群体行为可能多多少少确实和他们在在线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人确实上网的话。 但是,从因果性的角度来考虑: 群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在线社交网络产生的还是更深层次上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呢? 这里我愿意举一个反例来说明观点:在线社交网络的产生还不到10年,可是10年以前就没有群体性事件了吗? 这些事件我们又怎么去解释呢? 即使现今中国的很多群体性事件,和在线社会网络相关的又有几个呢? 人群群体行为和在线社交网络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点像这样: 在家家都有菜刀的情况下,老百姓斗殴的时候拿菜刀出去是合理的选择,因此有人能推出菜刀和斗殴之间存在关系。 更有大智慧的专家研究出控制菜刀使用(十户一刀)就可以避免老百姓斗殴了,这不可笑吗? 因此我们生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分别研究: (1)防民之口来控制群体性事件 (2)检查书信来控制群体性事件 (3)电话监听来控制群体性事件 (4)查看电子邮件来控制群体性事件 现在终于到了研究在线社交网络来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了。 有用吗? 欢迎来博文、来评论拍砖。 实际上我一直就想知道,这里面蕴含的科学问题到底是啥呀?说白了这不就是个社会问题吗!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4203 次阅读|4 个评论
时空间隔取值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热度 1 chenfap 2011-6-2 19:56
时空间隔取值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时空间隔取值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25 ) 第三章 狭义相对论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3.6 因果律与狭义相对论 3.6.1 狭义相对论也遵守因果律 3.6.2 时空间隔取值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3.6.3 光速不变原理与 信号传播速度有限 3.6.2 时空间隔取值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学位论文写作要点之二:如何进行“研究结果的讨论”?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1-3-24 13:47
这是本博主《科技学位论文写作》讲义的一部分,欢迎提意见、补充、提供特例和学习。抄袭剽窃必究。转载和引用必须按照国家《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注明 网上下载或电子文献 出处: .http://blog.sciencenet.cn/?469915/2011-03-24 科技学位论文写作要点之二:如何进行“研究结果的讨论”? 写作要点: • 对研究的成果做出解释; • 论述与自己过去所持观点的相符合处; • 表明有所发展和深入的地方; • 指出自己的成果与他人成果的异同; • 讨论尚未定论之处; • 相反的理论; • 提出研究的方向与问题 ; • 突出新发现、新发明、因果关系、偶然性和必然性。 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是论文的关键,研究成败由此判断,一切推论以此为依据; • 要用表格、曲线、图解、照片等手段来辅助说明,帮助读者理解; • 对结果如无深入的分析讨论,只是 “ 研究简报 ” ,不算是科技论文; • 主要的实验结果,通常要逐项探讨、判断分析,这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现象到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的提炼升华过程。
个人分类: 科技学位论文写作|3661 次阅读|2 个评论
Taleb:疯子的叙述
陈龙珠 2009-11-5 22:02
代近期科学网博客读后感之三 摘录自Taleb著作《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测的未来 》第七章叙述谬误片段 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有太多方式解释过去的事件。 想一想疯子的行为。我有幸与一些精神失常的同事一起工作,他们的失常是潜藏的,只偶尔表现出来。如果这个人非常聪明,你会惊讶于他能够为最无关痛痒的话找到最牵强但完全合理的解释。如果我表达对世界的不满时说:我恐怕他会按字面的意思理解,认为我正在经历真正的恐惧,从而引发这个疯狂的人自己的恐惧。一个精神失常发作的人会罗列最微小的细节,编造一个为什么他正遭遇阴谋暗算的精彩而符合逻辑的故事。如果你有十个疯子同时处于错觉状态下,这十个人将对事件提供十个完全不同但合理的解释。 我大约七岁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幅上面画着一群中世纪法国穷人的画,他们在参加一个由他们的捐助者举办的宴会,好像是某个好心的国王,我记得。他们捧着汤碗放在嘴边。老师问我,为什么他们的鼻子在碗里,我回答:因为他们没有教养。她说:错了,因为他们饿了。我为自己没有想到这一点感到愚蠢,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种解释比另一种更合理,或者为什么我们不是都错了(当时没有,或者几乎没有银器,这看样子是最合理的解释)。 在我们的扭曲认知之外,还有一个与逻辑本身有关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还能够有一套听起来完美而合理的与观察结果相符并符合全部逻辑规则的观点?想一想两个人对于完全相同的数据可能有完全不相容的观点。这是否意味着存在一组解释,每种解释都同样完美?当然不是。人们或许有一百万种解释,但真正的解释只有一个,不论我们是否找到它。 逻辑学家 W O 奎因( W.O.nbsp;Quine )在一个著名论点中指出,对于特定的事实,存在逻辑上一致的多种解释和理论。这一观点警告我们,某件事不显得不合理或许并不足以证明它合理。 奎因的问题来自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的困难,因为你可以用无数种方式理解一个句子。(请注意,好吹毛求疵的人可以在奎因自己的写作中发现一中自相抵消的特点。我很奇怪他怎么知道我们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不是无穷种。)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讨论因果关系;我们是有办法摆脱叙述谬误的。怎么摆脱?通过提出假设和做检验,也就是我们将在第二卷讨论的进行可检验的预测。(这种检验可以避免叙述谬误和大部分证实偏差,因为测试者必须同时考虑试验的成功和失败的结果。)我在这里讨论的心理学试验就是这样:选择一个总体并进行试验。结果在田纳西州、中国和法国一样适用。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88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