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论体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2):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
fqng1008 2020-9-11 10:24
《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 》为学弟 严金海 教授所著,2016-03-01由 科学出版社 出版。 (一)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围绕中医科学性问题,以科学的性质和特征为基础,介绍了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阐述了中医和西医概念的含义与关系、中医理论的形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中医曾经尝试的两条现代化途径。通过分析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与方法、中医医师实际行医所采取的理论与技术的状况,试图回答中医科学性问题。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适合医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也可供从事中医研究的工作者和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二)作者简介 严金海.湖北鹤峰人。本科学习中医获授医学学士:随后攻读科学技术哲学并获授哲学硕士。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医学与哲学》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医务人员行医行为规范体系研究》2部专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课题4项。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医学与哲学》特约编委、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三)著作目录 序 第一章 科学的性质与特征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一、科学概念的起源与含义 二、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三、科学概念内涵的层次性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一、系统性 二、层次性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四、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第三节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特征 一、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 二、科学认识活动的特征 第四节 科学精神 一、理性信仰 二、感情中立原则 三、普遍主义 四、公有主义 五、不谋利精神 六、怀疑精神 七、结语 第二章 医学发展过程与阶段 第一节 医学及其特征 一、医学与医学科学 二、医学学科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 四种医学模式 一、巫术与宗教医学 二、朴素经验医学 三、机械医学 四、系统医学 第三节 医学进步的历史进程 一、古代常规医学科学 二、近代医学科学革命与近代常规医学科学 三、现代医学科学革命和现代常规医学科学 第三章 中医西医概念分析 第一节 中医概念分析 一、中医概念的起源 二、中医与中国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等概念的关系 三、中医概念确立的逻辑规则 四、中医概念确立的科学根据 五、中医与西方古代医学的同质性 六、中医与西医的异质性 七、名义与实质上的中医 第二节 西医概念与西医东进的影响 一、西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西医的东进与中国文化危机 第四章 中医理论模型论——以《千金方》医学理论为例 第一节 《千金方》概述 一、《千金方》简介 二、《千金方》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千金方》医学理论的结构 一、医学理论中的五行分类思想 二、医学理论的具体形式与模型特点 第三节 《干金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实质 一、五行思想的起源与特点及其在《干金方》中的体现 二、《千金方》中五行及其他理论概念的实质 三、从概念形成体系的条件与过程 四、结语 第五章 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从被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 第一节 中医的衰落 一、中外传统医学的交流 二、西方近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碰撞 三、中国传统医学面临质疑 四、中国传统医学走向衰落 第二节 中医被边缘化 一、戊戌变法对中医官方地位的冲击 二、留日医学生及其导致的中西医力量格局的逆转 三、中医与西医在体制内外的转换 四、“漏列中医案” 五、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失去制度保障 第三节 中医的合法性被否定 一、新文化运动 二、“废止中医案” 三、中医丧失了在医学领域的话语 四、总结 第六章 中医合法地位的再确立 第一节 中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背景 二、中医的历史包袱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中医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医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 第三节 党和政府确立中医合法性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二、具体的国际国内形势 三、中医自身的某些优势 四、民生与经济 五、革命年代建立的感情纽带 第四节 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基于政治考量 一、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是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符合对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 三、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反映了社会实际需要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医仍然持唯物主义态度 五、中医合法性再确立的后续效应 第七章 中医近现代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 一、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回顾 二、中西医的差异点与结合点 三、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第二节 中医现代化 一、中医现代化概念 二、中医现代化的背景 三、中医现代化的多重目标 四、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途径 五、中医现代化的结果是现代化的中医吗 第八章 中医形象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思维概述 一、思维 二、形象思维元素与特征 第二节 中医形象思维源流 一、《易经》的形象思维思想 二、《内经》的形象思维方法 第三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本质与类型 一、“象”“言”“意” 二、中医形象思维的类型 第九章 结 论 附录一 从青蒿素的发现看中药的发展方向 一、青蒿素是西药还是中药 二、发现青蒿素的思路表明青蒿素是西药 三、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与方法表明青蒿素是西药 四、结语 附录二 体制内中医的名与实分析——名义上有中医,实质上没中医 一、中医在体制内外转换的过程 二、体制内中医的基本情况 三、一个综合性大医院中医科个案调查及其数据 四、结语 (四)部分阅读 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之后直到资本主义,包括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尊重个人对于稀有物品的私人所有权。但这种权利在科学活动中则被简化到对于科学发现的荣誉优先权这样一种最低程度。在这一最低限度之外,对于科学知识体系和概念结构的任何贡献都是共同体的财产。为了共同体的利益,这些贡献可借与所有竞争性的成员使用。正是在科学活动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成为真正的现实。在科学共同体中,所有科学家都有权分享现存的知识,因为许多人都曾经在过去或有可能在将来对科学做出贡献。正是在这一“公有性”价值的严格指引下,在科学研究中保密成为不道德行为,从科学中各取所需的人有公开其发现的精神义务,因为这些发现建立在共同体租借给他的知识财富的基础上。当然,保密还有其他不良影响,保密使科学家对其同事做过的工作一无所知,从而剥夺了他从事研究所必需的大部分材料。保密还废除了科学家之间对于新工作、新想法的非正式讨论,而这种讨论对于任何科学创造都是必要的。出于对工作保密需要而隔断了与其同行接触的科学家,即使他能够看到同行的论文,也总是有所欠缺的。 简单地说,各种科学发现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因而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发现者本人并没有权利独占或收回他的发现。在共同体内,一个科学家所能争取到的“财产”是名望,而这引起了争夺发现的优先权的问题。公有主义要求科学家有所发现,就要写上公布出来,与科学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只有公布出来才被承认。 公有主义与科学的国际性相一致,但公有主义可能与国家、民族或特殊集团的利益相冲突。冲突在军事科学领域表现尤其突出,许多科学家一旦加入国防军事科学研究,他的名字将从专业杂志和专业学术会议上消失。 不谋利精神又称为“无私利性”或“利他性”的理想。这条原则要求科学家之所以从事科学活动,首先是为了求知而不是谋取物质利益。科学家应有求知的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思想。在功利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里,这条原则是成立的。因为客观上,当一个科学家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太多的物质利益。许多大科学家都承认是求知使他们踏上科学之路。 这一道德理想并非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而只限于科学和其他一些特殊领域,最突出的也许是学术和医学领域。在社会中,人们被期望在其职业活动中做到“自利”,即意味着人首先为自己的直接利益服务,虽然任何这类活动有可能自然地、间接地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如投资人投资是为赚钱,但同时也为社会提供资金、职位、税金,对社会发展有贡献)。但是在科学活动中,却盛行一种不同的道德模式,在那里,人们被其同行要求直接服务于共同体的利益,由此实现体现在工作和声望中的自我利益;这种直接的服务就是要为科学的核心,即概念体系的发展做出贡献。应该注意,这种道德理想的差异并非由于科学家与其他人之间存在典型个性差异。在不同行业中,人们都寻求成功,但在科学活动中达到成功的规则却有所不同。这些规则要求个人仅通过服务于他人来服务于自己。如果没有“不谋利精神”,科学的“公有主义”精神就不可能实现。如果大多数人都将公共的科学理论使用来为自己的直接利益服务,例如,为其个人权力而非为科学本身服务,科学共同体的财产——概念体系将停止增长,从而失去科学的本质特征。 (五)自序 1981年,我考入湖北中医学院(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系就读。读书期间,深感所学专业与自己从小接触的知识和技术体系有区别,与同时所学的西医知识和技术有显著差异。关于中医的基本印象是,中医属于古老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期我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在这一课程中,我接受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人类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受唯物论思想的指导。唯物论思想又分为朴素唯物论、经验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三个阶段。很明显,中医的哲学属于朴素唯物论。我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中医的研究与发展,就能够推动中医改换其古老的形式,成为现代的医学科学与技术。 这是一个简单且显得浅显的思路,而且今天来看,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但如何发展中医,或者什么是中医的本质特征,却成为我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之后,我选择南下广州,报考了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跟随导师邓平修教授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参军入伍,加入位于羊城的第1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长期承担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并从事相关的研究。 情结的特点是让人无法摆脱。虽然多年来个人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科技奖励政策、伪科学现象等方面,但是在脑海深处始终有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不绝思绪,发表了数篇相关的论文,于2008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课题,并最终形成本书。 中医科学性问题,是我国医学界,包括中医界和全社会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课题宏大,且本人能力有限,相关的研究过程、具体论证和结论,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批评指正。在完稿之余,本人可以欣慰地说,该研究完全出于关注这一问题,从问题出发,不涉及学术之外的利益。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进步
热度 1 fqng1008 2017-10-30 11:08
10 月18日上午,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做了“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的 报告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了这一划时代的文献,深刻认识到该报告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 结合与我们相关的内容,委员们进行了讨论: (1)我们要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出发,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中去,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而努力奋斗。 (2)我们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中积极发挥作用。 (3)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决策。上面没有再提“中西医结合”,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创造出一个真正的结合医学理论体系。因此,大家在这方面更要努力工作。我们的任务是,争取构建具有理论特色《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6年3月。自成立以来,专业委员会共举行8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并于2016年主办“首届国际暨港澳台感染病防控和精准医疗高峰论坛”,2017年承办“第六届亚洲肝炎和艾滋病学术会议”。2015年,中国科协批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专业委员会与浙江省建德市乾谭镇中心卫生院签订协议,负责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和项目资助。 在十一五至十三五“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行业专项的立项、申报、评审、承担和完成过程中,大多数专业委员会委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获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了系列“专家共识”,以及“乙肝患者指南”的开创性工作。 目前已经组织专家完成和正在编写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共识,如“ 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 ”、“人禽流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寨卡病毒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症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库氏杆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耐多药肺结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艾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发热伴血小板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麻疹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疟疾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发热待查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发现: (1)增强了专业委员会的凝聚力:通过会议和会下讨论交流沟通,增进了友谊,彰显了学术,大家通过分工协作,填补了专业委员会在此方面的空白,因此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2)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建设:当前,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都很重视标准化建设。从临床看,现代医学各个病种基本上都建立起诊疗指南,并定期更新,以确保临床操作的规范化和纳入新的诊疗手段逐步提高疗效。中医药也是这样,目前已经发布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3项,行业和团体标准493项。相比而言,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建设的步伐稍微慢了一些。自2009年10月成立以来,还没有国标立项,因此应该迎头赶上。 (3)探讨了分期辨证的临床模式:自古以来,对于外感病的辨证,祖国医学一直倾向于分阶段论治,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但是,自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特色确定以来,“分型辨证”也成为传染病辨证论治的不二选择。经过40多年的应用,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存在严重的去理论化倾向,如违背古代“外感宗六经,杂病宗脏腑”的训示,抛弃病程研究,忽视病机分析等等。临床上,无法针对传染病的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无法判断其预后转归,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弄成了跳来跳去的疾病表象的排列组合 。 另一方面,陷入规范化、客观化和临床困境。为什么一种疾病可以分为3型、5型、8型、10型,甚至20型、30型?原因在于:①现有的分型标准来源于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等等,标准越多,随意性越大;②证型划分缺乏本质界限,兼夹证(如临床最常见的湿热证本身就是一种兼夹证,而湿、热多少又能进一步划分)的排列组合可以无穷大;③目前的分型标准是一种理想化的主观规定,看起来界限分明,实际上脱离临床现实,临床上的单一证型并不存在。传染病诊疗中尤其是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本虚标实、病因夹杂,很难通过某一证型截然分开。由于缺乏逻辑自洽性的分型辨证,其“证候客观化”(证本质)研究也长期陷入困境,无法获得客观公认的证候学诊断指标(离散率高)。最后导致临床困境,姜春华教授早就发现“当某些疾病造成了阴虚,而疾病已经过去(如热性病),这时用补阴养阴药很有作用。如果疾病仍然存在,如癌、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等,这些疾病所致的阴虚,用补阴养阴药,其纠正作用就很不理想。”进一步说明,分型辨证并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特征,而临床上仍然需要探讨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病用于分期辨证的证候学研究方案(见附图),争取在进一步的证候学调查、证素分析基础上,根据症状学频率获得疾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次要证候(或兼夹证候),以及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或兼夹病机),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采取主方加减策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 2017.10.30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1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关乎的就是客观存在——试谈中医药的科学性
热度 4 sundaning 2012-5-31 10:22
科学是什么?是规律、是事实,其实说到底不就是客观存在么?为什么我们会承认当时看不见、摸不着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科学,而却要因目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将中医药的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贬为无稽之谈?随意地、固执地否认那些我们目前暂时还不了解的东西,难道是科学的态度么? 以现有人体解剖和生物学知识作为基础的西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看法与中医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即使有人宁愿抱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予以否认,但中医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西药所达不到的疗效和安全性却毕竟是事实;而且,目前国际国内的新药开发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传统中药,其中的特例就是青蒿素(虽然这样将中药中的某种化学单体分离出来作为药物,还是走到了西医药的车辙中,但青蒿素的发现源头是中药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采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的研究已经发现,中药能起效往往不是因其中某一个化学单体,而是多种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当甲物质单独存在时,它无法通过细胞膜,只有在乙、丙、丁物质同时存在时,方能进入细胞,并在其中一种或几种物质被转化为有毒代谢物时又能借助戊、己、庚物质的作用而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减少对身体的毒性。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中药以方剂(多味中药同时存在)的形式给予的合理性。 似乎,目前以西医理论和体系进行的医治更像是“特种部队”,所从事的是像消灭恐怖分子这样的独立事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确有针对性,比较能立竿见影;而中医理念和体系则更像在安排大型战事中的集团军作战,讲究的就是整体性和统筹性。比如,西医使用抗菌素通过直接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治疗感染;而中医则不仅要考虑使用能杀菌的药物、还要用药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并且还需考虑尽可能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因此,中医药的理念和体系当然就更复杂,更显深奥。 而正因为疗效的客观存在,中医药的科学性也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加以证实罢了。
5125 次阅读|30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所反映的基本规律及其理论体系(有感微博7)
热度 2 chenfap 2011-5-3 12:51
狭义相对论所反映的基本规律及其理论体系(有感微博 7 ) 狭义相对论所反映的基本规律是: ( 1 ),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 ‘4 维时 - 空 ’ 统一体,时 - 空几何是闵可夫斯基几何, 4 维时空间隔平方的表式是 ds2 = dt2-dx2-dy2-dz2 。 ( 2 ),时 - 空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 ( 3 ),牛顿力学理论要进行适当的修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更适合于闵氏时 - 空几何。 ( 4 ),信号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 ( 5 ),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中 , 物理规律的形式相同。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这些基本规律基础上的。由于对这些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方法的不同,可以建立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所反映的基本规律并未改变。例如爱因斯坦是在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可是在上述五条基本规律中,虽未明显提出光速不变,但它包含在规律( 3 )、( 5 )之内。考虑狭义相对论的不同理论体系,对深刻理解狭义相对论是有好处的。但要注意,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虽可不同,而所反映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所推出的结论也是相同的。当然,如同牛顿力学理论一样,狭义相对论也只是一个近似的理论,它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例如,有引力存在时,它就不成立。我们肯定狭义相对论正确是由于: 1 、在它所适用的范围内,已经过实验证实; 2 、它在理论上的逻辑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32 次阅读|13 个评论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xiemaohua 2010-5-9 17:5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它与牛顿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对比
chenfap 2009-11-9 13:17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它与牛顿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对比 在前篇博文《牛顿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已针对牛顿动力学表述了其理论体系。现 在仿照牛顿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并加以推广来表述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理论体系,还将对这两 种理论体系进行对比,说明它们的异同。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如下表述: 1),对于狭义相对论的时空,时间和空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4维时空统一体;时、 空 往往结合在一起发生改变,一般来说,时间并不独立于空间发生改变,空间也不独立于时间 发生改变。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顿动力学的理论体系
chenfap 2009-11-7 12:09
牛顿动力学的理论体系 本博文将表述牛顿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下篇博文将仿照牛顿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并加 以推广来表述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希望通过这两种理论体系的对比,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狭义相对论。 牛顿力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如下表述: 1),对于牛顿力学的时空,其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分离的,空间3维,时间1维,空间是 均匀和各向同性的,时间是均匀流逝的。 附注:3),中最后一句应改为 :在 在 伽利略变换下,一般来说,任何 矢量及其沿座标轴的分量要发生改变。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