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清洁生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李祥教授等完成的“皂素清洁生产及废水治理”科技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热度 1 jxz1963 2019-4-10 17:07
李祥教授等完成的“皂素清洁生产及废水治理”科技成果 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4月9日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陕西宾馆隆重举行,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陕西科技大学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祥教授的“皂素清洁生产及废水治理”的研究 成果荣获2018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祥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皂素清洁生产及废水治理的研究中,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薯蓣皂素是以我省安康、汉中、商洛等地的林下作物——黄姜为主要原料,采用现代工艺生产的生物皂素前体物,素有“激素之母”之称,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祥教授从黄姜优良品种入手,着重研究清洁生产工艺,提出预分离工艺、表面活性剂萃取工艺,使鲜姜中皂素含量提高了20%,产量提高了40%。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在其它单位的协助下,首次在陕西山阳县建成了年产300吨、初具现代规模的皂素生产线,该企业每年可加工黄姜36万吨,回收0.36万吨淀粉,COD减排160吨,皂素得率较传统工艺提高了25%~30%,水电动力仅为原工艺的30%~40%。 2007年针对皂素企业污染严重的现实,李祥教授毅然决然地将皂素清洁生产及废水处理选为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在马建中教授、马养民教授的指导下,系统研究了超声波强化表面活性剂(SAA)对薯蓣皂苷萃取的影响,从众多SAA中筛选出萃取力强、价格便宜、原料易得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皂苷萃取剂,提出MSR(摩尔增溶率)可作为天然产物萃取时SAA的选择原则,采用专利技术提高了皂素的纯度。研究了絮凝剂种类、加量等对富含皂苷的SDS胶团富集的影响。 该技术皂素得率比有机溶剂萃取法(ASE)高6%~9%,水电动力仅为ASE的1/3,成本为ASE的74%~82%,萃取效率提高了40%~50%,硫酸用量仅为0.83吨,是传统工艺的10%~12%。 2010年采用纳米微电解-强制气流-芬顿氧化耦合技术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发现纳米微电解-强制气流过程中产生的 能使废水中COD、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4%、72.8%。该成果鲜见报道。 该技术使废水生物处理时间缩短48h,成本降低了40%。采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皂素污泥中分离纤维素酶活力高、耐热性好的放线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按其组成将其制成混合菌剂,再用于废渣、污泥堆肥中,堆肥周期由15d~18d缩短到10d~12d,起温快,高温维持时间长(5d~6d)。 该技术彻底解决了薯蓣皂素生产难题,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00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治霾”大家谈:让清洁生产不再是梦
热度 1 redtree 2017-2-13 22:50
“治霾”大家谈:让清洁生产不再是梦 作者:王佳雯 王超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2/13 14:51:44 2016年入冬至今,全国范围内的灰霾来势迅猛,并引发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如今,灰霾已超出单纯的科学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暂时抛开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纠缠,仍有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辨析、澄清并给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解决当下治理与监管等紧要问题提供启发。 “现在去河北都进不到货了。”近日,一位经营化工贸易生意的企业主王先生向记者坦言,以前河北抓环保不严,同样的产品环保成本最低、价格也便宜,但由于近期河北的化工企业停产限产,让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都变得稀缺起来。昔日的货源地已不再风光。 “雾霾又双叒叕来了”——今年元旦,包括京津冀在内的我国很多地区都收到了这份“新年大礼”。“霾伏重重”让多地拉响应急响应的警报,王先生进货所遭遇的不顺自然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那些污染企业减产限产了多少,用于减排以及环境治理的投入还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影响,对于他而言依然是一个谜。 惩治无力,难敌“偷排效益” 河北省近日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十三五期间全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的“天花板”设定在2亿吨、2亿吨和2亿重量箱左右。这些指标让身处灰霾“灾区”的百姓依然感到“难以承受”。 更重要的是,在年初京津冀重污染天气持续不断的情况下,环保督查仍在该省多家企业发现了偷偷复工的行为。记者也注意到,在河北省“蓝天行动”灰霾治理措施中,亦有灰霾治理要“白天黑夜严管”的说法,背后所指耐人寻味。 事实上,在中国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曲睿晶看来,随着国家对企业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工业企业治污装置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总体上,治污装置的普及率在75%左右。大型企业的普及率在95%左右,中小企业治污装置的普及率较低,约60%左右。开动率在85%左右。”他说。 曲睿晶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份数据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分析,一个年生产800万吨钢的中等钢厂的大气环保投入为整个企业的10%~15%,约为8亿元人民币,而每生产1吨钢的大气环保装置运行费用为120元/吨,其年运行费用则为9.6亿元人民币。一台200MW火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的大气环保设施投资分别为25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合计为6500万元,运行费用为5000万元/年。由此可见,环保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颇为高昂。 那么,如果企业排放不达标,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 曲睿晶接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违规排放”的成本账。“前段时间,山西一家供热企业排放不达标,政府罚款10万元,而如果运行排污设施的话,运行费用最少要70万元。” 在大型环保NGO精力有限,环保公益诉讼还不普遍的情况下,如此惩治力度,与偷排效益一比,不免让有些企业动起了“罚款更合适”的歪脑筋。 “目前,肯定有企业在偷排。”曲睿晶分析说,企业有的会在晚上关闭部分装置主动偷排,也有的在应该收集的废气、粉尘等敞开式作业的地方,以装置故障、检修等为借口进行被动偷排。 设施有限,“清洁生产”仍是梦 采访中,河北省某焦化厂职工王贺轩(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重污染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已比以前“好得多”。他介绍,2010年以前,环境没有这么差的时候,环保装置都没用,厂子放在第一位的就是生产。“现在厂子要求第一是环保,第二是安全。” 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环保部门对这类重污染企业的检查监督力度也越来越大。“现在环保装置出问题不许过夜,当天必须修好,如果是重要的环保设施,就必须停产检修。”王贺轩说,现在厂子里所有的环保设施都在用,而且不允许出现故障。 事实上,对于王贺轩所在的大厂而言,环保检查力度的增强,反而让他们得了好处。“因为环保检查日趋严格,许多小厂都经营不下去,我们这样的大厂产品利润空间更大了。”他坦言,自己所在单位去年10月份时就完成了全年的利润目标。所以,在他看来,“现在大厂都可劲儿上环保装置”。 不过,即便这类重污染企业在环保方面不断下功夫,达到“零排放”“零污染”似乎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 “那叫一个脏!”王贺轩在谈到自己的工作环境时称。他告诉记者,从厂区附近经过的车都会落一层灰,而自己在厂子里上班,经常“天上掉焦粉、煤粉,有时候稍微起风就迷了眼”,即使在室内工作一天下来“鼻子里全是黑的”,如果外出作业甚至“吐痰都是黑的”。“这些环保设施有用是有用,但肯定还得加强。”他说。 除了监管,还有建设源头的“环保权重” 王贺轩对企业污染情况不乐观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在专家眼里,打造清洁大企业并非天方夜谭。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化工系教授金涌近日曾在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 “2016绿色中国发展论坛”上,以硫化镍铜矿为例解释了打造清洁大企业的可能性。 金涌介绍,硫化镍铜矿过程中会形成二氧化硫污染物,但通过技术革新,可以把收集所产生的硫变成硫酸,再通过引入钾肥厂、磷肥厂等成功变废为宝,“把产生的物质全部用起来”。 由于产业链的链接、耦合,“整个企业发展资源和能源没有增加,可是产值大幅度增加。”金涌称,化工行业多产业、多原料,可以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偶联,打造一个非常清洁的大企业。 由此可见,企业的清洁生产问题,除了监管、惩治环节,在设计建设源头对环保要素的考量也是重要一环。这就需要企业以长远眼光看待自身发展,建立以环保、绿色、节能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企业转型升级尤其离不开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外力的推动。曲睿晶建议,督促企业加大减排设施的投入及运行力度,既要强化政府监管,还应不断扶持发展环保NGO组织,同时把环境教育作为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公众、特别是“两高”(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员工参与进来,用保障健康及适当奖励的方式鼓励全社会参与环保和环境监督。 链接·治霾大家谈 雾霾是怎么产生的?消失时去哪里了?雾霾是平着转移,还是上下移动?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我觉得研究清楚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限行、限产等措施的作用有多大。——北京某科技领域国企员工韩丞 虽然政府确实采取了煤改气、控制煤电厂等措施,但大家都想着短时间内解决雾霾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大家的期待不对等。而且现在信息不透明,让我觉得对雾霾产生、治理可能出现的后果都不太清楚。——北京某外企员工王琳琳 都说北京的霾厉害,但是如果常坐高铁往西南走的话你就会发现,离京越远、雾霾越重,特别是保定、石家庄的雾霾更是让人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然而,河北的人民更和谐,不会整天因为雾霾就刷爆“朋友圈”,甚至有人仍然在重度雾霾天锻炼且不戴口罩,自我保护意识实在堪忧。——河北科技大学赵老师 为什么现在治理个雾霾就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呢?为什么最严的环保政策总是不能执行到位呢?有没有利益勾结,是不是怕掉GDP而不利于政绩考量,我想大家各有想法吧。 ——北京东城区街道办事处张女士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意外获得的一笔科研经费
热度 30 Taylorwang 2014-10-20 07:08
今天中午突然收到学校科技处的电话,告诉我省科技厅批准了我去年申请的一个科研项目,但我还没有提交项目合同书,赶快到网上填写。这真是得到了意外的 20 万科研经费。我想起来了,那是 2013 年初申请的一个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项目,当初我们申请了 27 万,按原来的时间安排,应在 2013 年年中公布项目评审结果,年底前拨款到位, 但后来一直没有项目审批进展的消息, 慢慢对这次项目的申请也就渐渐失去了信心,后来,居然将这项目申请的事忘记了。 这是一个氧化铁红生产的废水处理并利用其污泥的清洁生产项目。氧化铁红是一种传统的红色无机颜料,我国的氧化铁红产量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国际上有些销售氧化铁红的大公司,大部分都是在国内代工,或直接采购国内的产品,更换包装后加价销售。与我们合作的这间工厂,在离广州 100 公里开外的江门市,该厂原是一家国营老厂,工厂宣称 1958 年重新修饰北京天安门城楼所用的红色颜料,就是使用他们厂生产的氧化铁红。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往往 PH 值在 4 左右,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亚铁离子。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加碱中和废水,使废水的 PH 值达到 6-9 的国家排放标准而排放,许多铁离子,亚铁离子,在中和过程中形成氢氧化亚铁或氢氧化铁而沉淀。这些铁泥,原来工厂将其作为固体废物处置,随着环保法规的严格,这种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时还要按危险化学品处置,处理费用高昂。据说,国内也有生产铁黑产品的工厂,将其加工成氧化铁黑。江门的铁红厂没有铁黑生产,必须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法。目前高质量的氧化铁红生产,都是使用废铁皮(铁皮加工产品的废料)为原料,采用湿法氧化工艺生产,湿法氧化工艺的第一步就是做晶种。硫酸法晶种的制做就是用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中和,生成氢氧化亚铁,再控制一定的 PH 值与温度,并曝气氧化而制得的。我就想,能不能用这个废水处理沉淀的污泥来做这个晶种呢?带研究生在工厂用大烧杯做了小试,好象可以,在此基础上,写了省科技计划的项目申请。 虽然一直等不到科技计划项目获批准的通知,但我觉得这个研究工作还是很有实际应用意思的。我们通过小试的结果,说服工厂按我们的要求做了一套中试装置,我们也将实验室的一些分析检测仪器带到工厂去。中试的结果进一初证实了我们当初的设想。通过成本核算,用回收废水中的含铁污泥,做氧化铁红的晶种,能给工厂节省制做晶种的成本,是一个既能解决固体污染物的出路,又能省钱的方法。实验的一些费用,我们用其它的科研经费来补充。中试的实验结果及详细的成本核算说服工厂投资了近二百万元,按我们的设计,做成了这套废水综合治理利用系统,二个月前,工程已经通过验收,生产的氧化铁红产品完全满足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这是一个迟到的科研项目,比原来的时间预计,迟到了差不多一年。据说因反腐风暴及人事变动,去年申请的广东省科技厅的所有科技计划项目全部冻结,后来所有的项目评审,采用了“双盲”的评审形式,最近才陆续公布评审结果。上一周,与我们合作的一个大型纺织公司通知我,讲他们与我们合作一起申请的企业项目,获得资助,并公示了。这一周我们自己申请的项目又获得资助,但这个项目按研究内容讲,因资助时间推迟了一年多,我们已差不多完成了这项研究工作。我想, 许多科研项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想到一个科研的亮点时,不可能写了科技计划申请书,再等一年多的时间,等项目申请获得资助后,再来做这个项目。 真正的科研亮点,我恨不得立即赶到实验室,开展“亮点”论证的研究工作。按项目合同书的要求,应该申请的专利已经申请,该发表的文章,有些已发表,有些处于退修状态,只不过退修的论文,立即加上这个新获得资助科研项目的项目编号。项目要求的新产品,新工艺也都成功运行。当然,在氧化铁红厂的进一步调研中,又发现了生产某些品种存在氨氮污染问题,这些科研经费可以用于那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科研项目的申请往往都存在这种“后滞”问题。另外,有不少拿了科研项目,并没有实施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改进目前普遍采用的申请后全部拨款的制度更重要。 有些项目申请,可以申请到部分探索的研究经费,有了初步研究结果后再追加。有些申请,就是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后,采用奖励的方法更合理。 最近学院为了增进同事们的相互了解与协作,规定了每周四搞一个午餐聚会,由学院出钱给每位参加的老师一份盒饭。这样做了几周后,发现盒饭送到学院会议室吃,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吃饭的环境也不好。有人提议由老师赞助,到学校交流中心去,吃那边的套餐。我想起到“抛砖引玉”的带头作用,第一个资助了这个午餐。有人听到我意外得到了省科技厅的这个科技项目,说我获得了科研项目请大家吃饭。我说二件事有先后,且是不同的因果关系,我请大家吃饭后才收到这个好消息。更好的解释应是“做好事,有好报”,不能颠倒因果关系,再说,这区区的二十万,还真不值得庆祝呢!
33396 次阅读|59 个评论
2012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将于12月15-16日在京举行
热度 1 mhchx 2012-12-14 15:4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 十二五 ”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国家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把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 消费 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为完成 “ 十二五 ” 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将通过 实施 “ 十百千 ” 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贯彻 “ 十二五 ” 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实施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与协力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将于 2012 年 12 月 15-16 日在北京举办以 “ 深化循环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 ” 为主题的论坛 , 届时将邀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 委的循环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出席演讲,并就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惊醒解读。 论坛主要涉及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与政策解读、各地区循环经济专题、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等。 地 点:北京会议中心 (朝阳区来广营西路 88 号,北苑桥东,北五环南侧辅路)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老师,杨老师 电 话: 010-52422190 010-57792194 13488857198 电子邮箱: xhjjfzbg@126.com 论坛出席人员: 一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 三 各省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农业局等相关负责人; 四 城市矿产、餐厨垃圾等专题的负责人(市长级)、园区(区、县级领导); 五 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领导及代表; 六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各高校循环经济的学者; 七 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等相关企业代表; 八 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 九 媒体代表; 七、论坛议程 论坛日程安排 第一部份 开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5 日 9 : 00-10 : 00 1 、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2 、国家发改委领导致开幕词 3 、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致辞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辞 5 、地区专场代表致辞; 第二部份 主 题 论 坛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0 : 10-12 : 30 1 、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2 、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政策措施 (环保部科技司领导) 3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领导) 4 、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领导) 5 、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第三部份 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4:00-18:00 1 、国家 “ 十二五 ” 循环经济规划解读 (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 2 、农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国家农业部科技司领导) 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实践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 4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领导) 5 、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领导) 6 、绿色化工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7 、 冶金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8 、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四部分 各省市地区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8:30-12:00 各省市地区专场 地区专场主题 地区专场承办单位 上海市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湖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会 海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海南省循环经济促进会 西藏自治区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拉萨市人民政府 第五部份 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3:30-16:30 1 、再制造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城市矿产基地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3 、城市餐厨垃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4 、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与商业模式(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第六部份 闭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6:40-18:00 1 、主持人介绍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2 、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专场负责人讲话 3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闭幕词,宣布论坛闭幕
个人分类: 新闻|3400 次阅读|3 个评论
升职称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做专家了
热度 24 Taylorwang 2012-11-12 14:17
最近网上讨论要不要有“教学型教授”的问题,据我所知,其实在许多高校的实践中好象早已实行了,如我们就有偏重教学的教授,偏重科研的教授,若没有任何本科教学,就不能升教授,只能升研究员了。但只教学,没有任何科研成果,或教学优秀成果,没有发表论文,没有出版优秀教材,即使课教得再好,也是不可能升教授的。偏重教学型的教授,只是课时要求多一点,而科研的成果要求低一点罢了。 至于为什么要升教授,我想最主要是读书人的面子问题。工资有点点差别,但差别是不大的。另外升职称的好处,可能就是可以被外面一些单位请去做“专家”。目前在我们环境领域,项目立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主管单位就要组织专家搞评价报告书的评审会;一些国家、省、市、部和局的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或科技成果鉴定,也必须请专家来评审;工厂开发出的一些新产品,要请专家来鉴定;现在提倡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评估会也必须请专家来进行,且必须要有一名环境方面的专家;对于请专家,一般必须是副高以上的职称,有些专家评审会,为了强调评审会的重要,就都请正高职称的人来做专家了。做专家的收益,有时比工资要高得多。 我最近到了二家大型食品饮料企业做清洁生产的评审专家,这二家企业同属一家大公司,目前在广州以生产饮料为主,上午评审一个,下午评审另外一个。项目评审流程正常是:参会所有人员介绍,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清洁生产依托单位人员等。然后就是由企业做清洁生产情况的介绍,工厂现场考察,专家及领导提问,讨论专家意见,宣读专家意见,企业负责人讲话,领导讲话,结束。 由于在工厂实际干过几年,现在又搞环保,清洁生产验收评审会参加得还是比较多的。一般最常用的中高费方案主要有:用变频器来节省一些动力系统的电耗;用热泵代替直接加热(特别是加热温度不高,且工厂其它工序有需要冷源的场合)来节能;清洗工序改为逆流清洗工序来节水等。作为专家参加这种评审会,政府指定的评审组织部门,会发一笔专家费(一般一个项目 1000 元含税),被检查的单位,有时也给专家辛苦费,有些工厂还会给一些工厂中自己生产的产品。 收了专家费,总要贡献一点自已的智慧,故每个专家都要发表或多,或少的意见,有些是对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提出改进建议,有些找出工厂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有提出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可以开展的工作。写清洁生产报告书的单位叫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我们没有申请,故也没有作为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帮其它企业开始清洁生产的项目,这样,对清洁生产的报告书的格式和要求就不是特别清楚。我的特点就是到工厂现场检查,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今天这二个饮料企业,属同一家大公司,二家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大,且清洁生产的高费方案也几乎相同。听完清洁生产开展工作的介绍,及工厂现场的实际考察,这工厂的设备应是比较先进的,且选用的主要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国外的知名品牌的产品。时间太短,也难以发现比较大的问题,故只找了 2-3 个小的问题,在评审会上提出来。后来,我问单位负责人,目前工厂的生产用水,大部分都进了产品中,进入产品中的水是通过反渗透工艺生产的。反渗滤的浓淡比是多少,他告诉我,工厂目前的浓淡比是淡水 60% ,浓水 40% 。他讲,全国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我知道,广州的自来水,矿化度低,即使反渗滤的浓水,有时矿化度都比北方有些地方的自来水要低,故在广州的饮料生产中,采用二级反渗透系统,自来水的利用率,完全可以从现在的 60% ,提高到 80% 以上。这是二个年消耗 100 万吨自来水的饮料厂,若水的利用率提高 20% ,一年的节水量就是 40 万吨,现在国家节能、节水、降耗的要求不断增加,且自来水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个清洁生产措施的提出,一定会起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厂里的负责人听了我的建议,他也知道广州的水比较软,矿化度低,也觉得我提出了一个好的建议。在评审会的最后总结发言时,还再次感谢了我的这个建议。 一天对二个工厂的评审会,专家费差不多 4000 元,我的建议应能提高他们工厂的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降低他们的产品水耗,也能节约他们产品的生产成本,我自己也觉得,这个建议应该值这个价钱呢。
17336 次阅读|61 个评论
SWITCH-ASIA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政策评估
slonethu 2011-9-23 09:13
昨天接待了SWITCH-ASIA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政策评估项目组三人,交流内容如下: SWITCH-ASIA 项目介绍: 简介项目政策部分可持续消费与生产( SCP )政策和能力建设需求评估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项目在中国的规划。 会谈要点: 1. 了解贵单位在推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资源效率和绿色经济领域的职责与作用; 2. 推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资源效率与绿色经济在贵单位所辖领域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 3. 贵单位所辖领域在推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资源效率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功的驱动力以及怎样衡量这些成绩; 4. 推行 SCP 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现状,是否遇到阻力,哪方面阻力; 5. 推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重点行业、领域,哪些主管部门是关键推动力; 6. 推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政策的能力现状,有哪些需要提高的方面; 7. 主要的能力建设需求; 8. 对 SWITCH-ASIA 项目在中国实施的相关建议。 末了,让俺给出推动循环经济的三个优先建议,俺的回答: 1)需要建立起合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和实施机制(部门改来改去,部门分割且难有对话机制); 2)需要完善基于市场的政策体系,通盘考虑资源开采-产品生产-消费-废弃-循环整个生命周期上的税费,有些环节需要加强,有些环节则需要降低(再也不能增加良性企业的负担了); 3)需要建立并完善促进生态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中国在资源规模和物质通量上早已经是世界老大,量的作用已经到了尽头,价值链的提升才是可持续的根本。那么,只有靠创新了,并且这种创新要生态创新才可。
个人分类: 工业生态学|5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洁生产与过程工业绿色化
热度 1 hitech 2011-9-8 12:40
清洁生产与过程工业绿色化
齐 涛 清洁生产新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数据显示, 2009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 8.5% , 而消耗的粗钢占全球的 43% 、煤炭占 45% 、水泥占 52% 。钢铁、有色、电力、水泥、化工等过程工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47% ,能效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10% ,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 20% 。过程工业是加工制造流程性物质产品的现代制造业,为工业和农业提供原材料和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占制造业 GDP 的 46.72% 和利税的 45.71% ,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 16.6% , 过程工业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过程工业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较高。 2009 年,过程工业每万元增加值消耗 3.12 吨标准煤的能耗强度比工业 1.67 的平均水平高出 45% ,全行业能耗 153810.7 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一半,工业行业能耗总量的 72.2% 。过程工业是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过程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为 125 亿吨和 26 万亿立方米,均占到工业全行业的 60% 左右,固体废物排放量为 154 万吨,占到工业全行业的约 1/4 。其主要原因除受过程工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外,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矿产资源禀赋差、管理水平低也是重要原因,区域和部门壁垒保护了落后的生产技术,也影响了过程工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组织调整。 清洁生产是实现过程工业绿色化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针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特点,亟待加强清洁生产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步伐,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特色的源头污染控制核心技术与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实现环境保护方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污为主的全过程污染控制的战略转变,建立过程工业的绿色化、信息化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解决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环境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自 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各大部委通力协调,贯彻落实清洁生产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和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清洁生产科学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环境管理支撑、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核心内容。研发适应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实现过程工业绿色化升级和节能减排重大目标的根本保证。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科研团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化工过程的研究新方向,成功研发了原创性亚熔盐铬盐清洁生产新技术,并与中国蓝星集团合作建成了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与传统有钙焙烧工艺相比,反应温度由 1200 ℃降低到 300 ℃,主金属铬转化率由 75 %提高到 98 %,资源综合利用率由 20 %提高到 95 %,能耗下降 20 %,成本下降 17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铬渣零排放,被铬盐行业称为“技术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发了氧化铝、钛白等原创性清洁生产新工艺,分别与杭州锦江集团和山东东佳集团合作建成万吨级氧化铝、千吨级钛白等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亚熔盐氧化铝清洁生产新技术具有处理低品位铝土矿和赤泥近零排放的技术特点。亚熔盐钛白清洁生产新技术钛转化率达到 97% , 较硫酸法提高 10% 以上;实现反应介质的再生循环利用;实现了酸性废气和废渣近零排放,废酸、酸性废水排放量分别消减 80% ;主要技术指标优于硫酸法技术。基于清洁生产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发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高效反应、多组分清洁分离与反应介质的再生循环利用、产品高值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在示范工程规模上通过全过程优化集成、装备量化放大以及与下游产业的技术链接,形成能产业化的集成和成套技术,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和循环利用。 绿色过程工业的运行模式就是面向原材料选用无毒性替代原料、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研发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的温和新反应介质,通过介质强化实现原子经济反应,将原料接近 100% 转化为产品;面向资源加工过程,以资源循环和环境经济作为优化目标,过程强化与系统集成作为手段,在清洁工艺层面、生态园区层面和区域循环经济层面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优化集成,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源头大幅度削减废弃物排放和污染物产生,达到企业和区域层面节能减排的目地;面向产品,开展绿色产品设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保证清洁生产新技术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未来几十年,是绿色过程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洁生产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实践,形成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成套技术,建成大规模产业化的清洁生产基地,才能真正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困局。
3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导论 (9) - 清洁生产
wanght 2011-6-7 01:18
内容提要: 清洁生产可能是LCA在中国广泛应用的一个机会(另外一个机会是节能减排)。无论是清洁生产审核、还是清洁生产标准,国内目前的清洁生产实施都未采用LCA方法,这有可能遗漏更有效的改进方案,甚至有可能是误导的。所以,机会啊。 讲义下载: LCM9-CP.pdf 返回课程大纲
个人分类: LCA/LCM|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各位专家讨论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问题
fuyuncas 2010-11-17 16:02
请各位专家就以下几个问题讨论: 1.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到底有哪些区别? 2.在企业如何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3.如何测度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最后用很少的核心指标 4.如何进行循环经济的标准化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心与丹心齐飞 学业并事业共长 ——专栏采访但卫华教授
dwh5607 2009-11-8 10:18
《 中国皮革》(技术刊)科技经纬栏目--人物篇--但卫华教授(41) 科技经纬栏目特约主持人 温祖谋 爱心与丹心齐飞学业并事业共长 专栏采访但卫华教授 采编温祖谋 人物小传:但卫华,男,1956年7月13日出生,湖北赤壁人,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背景:皮革化学与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方向:生态皮革(制革清洁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皮革商贸。1978-1982年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皮革专业本科毕业;1982-1987年在总后勤部3514厂供职,任技术员、技术科副科长;1987-1989年在湖北武汉制革厂供职,任工程师、技术科科长;1989-1992年在成都科技大学皮革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任工程师;自1992年6月至今,在四川大学任职。在此期间,先后在校科技开发中心和科技处工作,任成都科技大学皮革技术公司总经理、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实验厂厂长、四川联大皮革新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1996-1999年在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调皮革工程系工作至今。参加工作27年来,共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地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项目如:高效益猪皮制革技术及相关配套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铬-稀土结合鞣猪纳巴服装革等共30余项,共获得国家、省部、地市级科技奖励7项,其它奖项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著作如《制革化学与工艺学》、《轻化工清洁生产技术》等6部。先后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现兼任《中国皮革》、《皮革科学与工程》、《皮革与化工》、《西部皮革》编委、《北京皮革》名誉编委、中国皮革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皮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四川省、重庆市、浙江省、江苏省等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论文在线》评审专家。 人物篇采访 但卫华教授是我国皮革科技界、教育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他为学勤奋、博学多才,敬业执着、建树良多。他自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本科毕业后,投身制革工厂,潜心一线科研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后于80年代末回归母校继续修业,先后完成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业界一位知名学者。尤其,他文笔犀利超逸,敏思睿智过人,偶有所著,令人过目难忘,每每拜读,受益匪浅。如今,他已著作等身、有志竟成。笔者涉足业界几十年,原先竟未能与之谋面,及至年前他去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指导学生实习,天赐良机,幸得沪上一晤,虽匆匆不尽所云,然此番相逢彼此不无相见恨晚之憾!今得此对座、对话、对酌之良辰,貌似挚友聚首寒暄,实则宾主访谈对话。何为乎?一为聆听他,希冀闻道他对科技人生与热点话题的真知灼见;二为贴近他,彼此能有个零距离的交流时空,抑或披露人生感悟,抑或呼唤心灵共鸣。凡此,惟求业界志士仁人以见仁见智,裨益于行业也。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温祖谋(以下简称:温):您是中国皮革科技界的一位风云人物,几十年来从实业到科研,从高工到研究员,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攀升,并一举成为皮革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此您有何感想? 但卫华(以下简称:但): 温 老师,您太客气了。用风云人物来评价我,的确是过奖了!人生苦短,岁月无情。从我77年考上大学入行于制革专业,一晃30年过去了,恰是青丝褪去鬓毛衰,白发悄出壮气在。这30年对我来说,的确很不平常,经历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漫长过程,担任过技术员、工程师、技术科长、总经理,也曾走南闯北服务企业,还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创办过科技实业。各种角色的转换、成败得失的考验以及快乐与痛苦的洗礼,让我经验不断丰富、知识不断增加,逐渐地成熟起来。虽然我走过的人生道路艰难而曲折,但却收获了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始终不渝的恒心,从更深层次上领略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境。 温:回首往事,能否请您简单谈谈您职业生涯中的闪光亮点?您觉得最能代表您事业成就的标志性事件(或项目)是什么?请您举例谈谈。 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的确有过一些记忆深刻的事情。其中,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是: 第一件事,就是在工厂工作7年半后,回到母校攻读硕士学位,第二次师 从张铭让 教授,并在 张 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当时猪皮制革存在的档次低、质量差、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自主研究开发出高档猪革产品综合开发的工艺技术。1990年10月, 张 老师指派我到当时的海宁市庆云华丰制革厂(即现今的浙江卡森集团)搞技术培训。技术培训进行了整整一个月,我白天编写教材,晚上授课,受到朱张金厂长及所有参加技术培训的员工的一致好评。随后,在朱厂长和周小松副厂长的鼎力支持下,应用我在 张铭让 教授指导下自主研发的高档猪革产品综合开发的工艺技术,转产高档猪革获得成功。华丰制革厂高档猪革从无到有,倾注了我和朱厂长、周副厂长的大量心血。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杭州友谊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场景,会议一结束,就接到了100多万平方英尺的订单,这对名不见经传的华丰制革厂来说,应该说是个奇迹。1992年11月,经学校推荐,高档猪革产品综合开发的工艺技术参加中国首届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获得特等奖(全国仅三名)。中央电视台直播了颁奖晚会实况,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的朱光亚院士亲自为我们颁奖。 第二件事,那就是2001年底,我作为课题责任人申报的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3D-SC组织工程材料的研制》获得立项,这给了我一次将研究的触角伸向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绝好机会。我和课题组全体成员一道,卧薪尝胆,排除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接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通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以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有5项获得授权),以及开发出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医用生物皮片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2个系列产品的科研业绩,得到了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的赞许。 温:据说,您当年曾在总后3514厂和武汉制革厂从事制革专业技术工作,特别是在猪皮制革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颇有建树。能否谈谈您在这方面的收获与体会? 但:建树谈不上,只是研究而已!是的,我先后在总后3514工厂和武汉制革厂工作过,是这两个大型制革企业给了我很好的平台,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培养了科研开发的基本素质。在此,特向我昔日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我1982年从成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总后3514工厂,在那里,我在生产第一线干了五年多,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在制革车间和技术科期间,和同事一道,抓住生产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质量管理活动,先后解决了废铬液循环条件下水牛中底革收缩温度不耐储存、军用铬鞣黄牛鞋面革松面等问题,参与了应用废铬液循环技术生产山羊服装革的工艺改进,负责山羊帽口革工艺改进以及开展提高山羊服装革得革率的研究等。在技术科主管制革、毛皮技术期间,主持或参加了山羊苯胺鞋面革、黄牛修面革、全粒面黄牛鞋面革等新产品的开发,这些新产品参加全军新产品评比获得优秀奖。 (照片1。) 1998 年4月,但 卫华 博士(后排右二)陪同 吴兴赤 教授(后排中) 参观总后3514工厂时与厂领导及部分校友合影。 1987年,我被调到武汉制革厂。当时的武汉制革厂是我国八大制革企业之一,曾以汉纹皮闻名遐迩,后又以金蝶牌猪革享誉海内。我在武汉制革厂负责技术科工作期间,曾主持过铬-稀土结合鞣纳巴猪正面服装革的研究开发,开发出铬-稀土结合鞣纳巴猪正面服装革新产品。该产品参加湖北省新产品评比,获得了湖北省新产品一等奖。当时,一位香港客户对此产品赞不绝口。该产品的特征在于部位差小、粒面细致、手感非常柔软,在当时属于国内一流水平。与传统工艺相比,该产品的加工工艺在6个方面有重大改进:一是在鲜猪皮直接投产生产半硝革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出高档猪正面服装革,这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武汉制革厂离武汉肉联很近,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是直接投产鲜猪皮,大都是生产半硝革);二是基于酶制剂的处理比较到位,主要包括酶的局部处理、酶软化等工序;三是在碱膨胀工艺上进行了改革;四是结合工厂实际研究开发出剖蓝湿革工艺,并突破了其技术难点;五是将氯化稀土应用于主鞣和复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六是工艺综合平衡,通过苯胺涂饰法的应用,提高了成革的品位。这项工作得到了厂领导的充分肯定。此后的10年时间里,我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高档猪革的工艺技术研究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主持完成的高效益猪皮制革技术及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章千秋事 得失寸心知 温:据我所知,您对制革清洁生产十分关注,对生态皮革也颇有研究,亦曾撰写过若干脍炙人口的专论,能否请您提示其中的主要论点与独到见解? 但:感谢您的关注。在下的若干拙文,脍炙人口不敢当,只是曾提出过一些看法和观点,目的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2004年发表于《北京皮革》第14期的《生态制革及其对策》一文,可能是迄今为止较早地提出生态皮革、生态制革等新概念的文章。文章提出了生态制革的概念,并提出了生态皮革应该符合以下条件,即:(1)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给环境带来污染或是污染容易消除;(2)将其加工成革制品的过程无害;(3)所制造的革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对环境友好;(4)当革制品失去使用价值而废弃之后可降解,且其降解产物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新的污染和危害。要实现生态制革,就必须进行皮革产品的生态设计。2005年发表于《皮革科学与工程》上的《皮革产品的生态设计》,简要地介绍了生态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皮革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阐明了企业的环境方针,最后,着重描述了生态设计的实施方法与步骤。该文以猪皮为例,说明了皮革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意义,指出对于猪皮制革来说,要从猪革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就考虑环境影响,要考虑所使用的材料、工艺技术以及设备等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后续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皮革清洁生产的现在与未来》一文,阐明了对皮革工业的重新认识的新观点,认为皮革工业是现代大农业的下游产业,是再生资源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文章通过综述国内外清洁生产技术的成果,总结性地提出了国内外制革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即:(1)引入生态设计,建立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皮革产品的生命全过程的环境保证体系;(2)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的制革新技术结合,开发制革生物技术,从源头治理制革污染;(3)从研制绿色皮革化学品入手,解决外源性化学物质带来的污染的问题;(4)重视制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构建新的产业链,开辟新的增长点。 文章千秋事,得失寸心知。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委实存在不少瑕疵,还希望您点拨指教! 温:您(或和同事)也曾在业界刊物如:《中国皮革》、《西部皮革》、《北京皮革》上开设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普及皮革专业知识,尤为制革行业的广大读者雪中送炭,能否谈谈您此举的初衷? 但:最早是应《中国皮革》之邀,在实用制革工艺栏目中发表过几篇文章。2000年,在《皮革科学与工程》上开设过专题讲座,后来,因为刊物进行栏目调整,就未再继续。2003年开始在《北京皮革》上开设专题讲座,接着又在《西部皮革》开设专题讲座。至于谈到开设专题讲座的初衷,无非是希望能够通过此举,让更多的人了解制革、掌握基本的制革技术。再者,有很多前辈如吕绪庸老先生、 徐明骥老 先生、 龚享禄 先生,还有您,不都还勤耕不辍吗?《北京皮革》上开设现代制革实用技术讲座已经66期了,《西部皮革》上开设制革科学技术问题解答已经23期了。我应该感谢《北京皮革》和《西部皮革》的编审和编辑同志,他们为讲座审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据编辑部的同志告诉我,读者对讲座的反映还是不错的。果如此,则我也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温:称您为业界的大作家并非戏言,乃名至实归。能否披露大作中的哪一篇(本)是您的代表作或者说哪一篇(本)您最喜爱?为什么? 但:呵呵,老师您真幽默,学生怎敢当此大作家?在您们这些大家面前,我真是班门弄斧了!不过,我对写作有点偏爱倒是真的,但总对自己写的东西感到不满意,感到没有多高的境界,没有值得玩味的。在长期研究制革工艺特别是研究猪皮制革工艺中,我十分关注系统工程学的运用,关注制革工艺研究的方法论,于1999年在《中国皮革》上发表的《制革工艺板块模式》一文,该文主要是针对制革行业存在的糊涂论提出来的,这是我对制革工艺研究开发的一点理性思考,我现在搞制革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我在此文中,给出了制革工艺板块的定义, 阐明了制革工艺板块具有整体平衡性、相对独立性、远程连贯性、组合多样性以及彼此嵌合性等五大性质,认为制革工艺板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无意地应用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类问题,即:对已知制革工艺进行研究时,要进行制革工艺板块的划分和拆分;而在制革工艺设计中,则要进行制革工艺板块的组合和优化。从工艺研究角度看,我觉得建立制革工艺板块模式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温:您在皮革科研开发、创新发明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请问哪些成果更为突出?技术要旨是什么?代表什么样的水平? 但:从接触制革专业的时候起,我就对酶制剂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很有兴趣,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总结,逐步认识到,酶制剂将成为改变整个皮革工业面貌的一种奇妙的生物质,并提出了基于酶制剂鞣前处理的制革生物技术的思路。我们在深入总结以往酶法脱毛、碱法脱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发明了猪皮臀部强制处理方法和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研究开发出变型少浴灰碱脱毛法-浸灰复灰废液循环利用联用技术,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工程、制革工艺板块模式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研究开发出基于酶制剂的猪皮鞣前处理技术,它包括酶脱脂工艺板块、酶-碱结合脱毛工艺板块和酶软化工艺板块等。上述研究成果至今也没有任何相同或相似的报道。今后,基于酶制剂的鞣前处理技术的发展空间,应在于研究制备出具有专一性强、纯度高、成本低的酶制剂。目前,从事猪皮制革的企业家、工艺学家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冲刺,高档猪革的生态制造将是下一个目标! 淡泊以明志 宁静方致远 温:您平生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您所执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如不介意,可否知道您的人生格言或者是座右铭? 但:上大学以前,文、史、哲是我最为爱好的。应该说,从小学到中学,奠定了比较好的文科基础。大学学的是工科,我就只好克制了原来的爱好,把精力集中到化学方面来,慢慢地培养起兴趣和爱好来。总的来说,我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不管什么书都喜欢读。在读书的时候根据书的内容确定读书的方式:浏览或者精读。此外,还爱好书法,曾先后临摹过王体和柳体,后来,发展成独尊毛体,毛主席的草书是我最为推崇和喜欢的。 愚以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也一定有自己的追求,而任何执着的追求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在下对您说,我所执着追求的是真、善、美,您不会觉得我在说大话吧?一个人的追求会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追求的就是这个,似乎我们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追求。实际上,要想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到底,的确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是不会放弃的。 至于谈到人生格言或者座右铭,在下似乎还没有资格言及。不过,我喜欢这么几句话:1.敬人者人恒敬之(它告诫我要懂得尊重别人,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2.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其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它要求我正确对待成败得失与功名荣辱);3.闲谈莫论人非,闭门常思己过(它提醒我在任何场合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话,要更多地反思自己的失误);4.知足者常乐(它要求我淡薄名利、摈弃贪欲);5.仁者爱人(它教育我要充满爱心,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爱自己);6.让生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它激励我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六句话是逐渐成为我为人处世的主要原则的,对照起来,我感到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以求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温:真善美乃人类的共同追求,然及其境者盖寡。看得出您的国学素养不错,国文根底也深,人才难得也!在您的从业经历中,与皮革相关的最难忘、最默契的合作者(或导师、或搭档)是何人?留给您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事?何以见得? 但: 谢谢 老师的鼓励,余当尽力独善其身。在我的从业经历中有三个人是令我感恩铭记的,他们都是我的恩师。一位是 张铭让 教授。 张 老师是一位最模范、最优秀的导师,是一位人格高尚的皮革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我们皮革界的骄傲。他学识渊博、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科毕业论文结束后,我们师生之间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工厂,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我从中受到了许多教育和启发。 张 老师在来信中,经常把他的最新的科研思路告诉我,让我给他提意见。其实,我怎么可能提得出意见呢?偶尔我也大着胆子谈点自己天真的想法,而他总是给我一些肯定,使我对科研越来越感兴趣。每次来信中总是嘘寒问暖,令我非常感动。我们之间的通信一直保持到后来我考研回到母校。 张 老师虽然比我们年长许多,但是,他接受新生事物、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却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些后生们差。在行业内,第一个提出制革工业的绿色革命思想的是他,第一个提出生物质工程并组建四川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所的还是他。在制革废弃物的高值转化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惜,天妒英才,让 张 老师匆匆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土地,离开了他默默奉献了一生的事业。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之扼腕。作为他的学生,我更是感到无比悲痛!真是:恩师仙逝痛欲绝,学有疑难可问谁? (照片2。) 但卫华研究员(左三)与 张铭让 教授(中)、 李建民客座教授(右三)及同事们在一起。 另一位是 吕绪庸 教授。和吕老的相识是26年前的事情。记得那是1983年的一天,厂里派我去北京出差,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到北京。我办完事后,顾不上去游览名胜古迹,径直到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皮革研究所去拜访吕绪庸工程师。吕工平易近人,也很健谈,我很快就没有了陌生感。吕工告诉我, 张 老师多次在信中提到你,还要我下厂的时候一定去看看你。我心中暗自庆幸,结识了如此学识渊博而又心地善良的长者。吕工知识广博,他教给我很多科研的技巧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我的科研视野。他曾勉励我要多看书,多看资料,多做实验研究,理论要联系实际,要学会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告诫我趁年轻的时候要多学点东西,英语不能丢,工作再忙,也要坚持学英语。后来,我在吕工的指导下,在3514厂完成了山羊帽口革的工艺改革,得到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的认可。从此,我和吕老成了忘年交。吕老言传身教,给了我许多启迪、教育和智慧,这些将使我受益终生。再一位是于我乃亦师亦友的 廖隆理 教授。他是我们77级皮革班的《制革化学及工艺学》的授课教师,他自谦曰:启 蒙 老师。我的这位启 蒙 老师可好生了得,上课可以不看教材,娓娓道来,可见其课下工夫。批改作业非常认真,要求很严格,所以,工艺课我是不敢含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工艺学的兴趣,就是从他授课开始培养起来的。想当年我们在成都制革总厂实习时, 廖 老师一再强调实践的重要,强迫我们动手做皮,他身先士卒,把嗓子都累哑了。1993年,我在成都科技大学科技开发中心工作,当时他刚从美国访问学者归来,担任皮革工程系副主任,他一上任就邀请我到系里任课,虽因故未能如愿,但由此我体会到他对我的关注和爱心。1999年,我被调到皮革工程系,从那时起到现在的10年中,我们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承担了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同申请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全部获得授权。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热情地予以鼓励和支持,为我排忧解难,鼓励我奋勇前行。 (照片3。) 2006 年10月,在第七届亚洲皮革科技会议闭幕后, 但卫华研究员与业界老前辈吕绪庸教授、常新华教授合影。 三位恩师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甘为人梯。他们除了自己不遗余力地奉献外,还十分注意培养年轻人。他们明白扶持年轻人,就是扶持未来,就是让皮革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净化自己灵魂的最佳方式。我始终没有忘记过那些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默默地呵护我、关心我、支持我的老前辈、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难以取得如此进步。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温:当前,以一代 宗师张铨 先生名字命名的张铨基金奖和以中国工程院段镇基院士名字命名的段镇基科学技术奖倍受业界人士关注,请问您对创立和实施这一奖项有何评论? 但:张铨基金奖和段镇基科学技术奖备受关注,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我们行业的幸运。可以预见,这两个奖项的设立和实施,对于发展我国皮革工业、促进学科发展、加速人才培养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想建议:两个奖项的实施,能否考虑对接与平衡,在奖励对象上体现各有侧重。如:张铨基金奖可侧重于人物奖,重点奖励那些在教学、科研和企业经营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而段镇基科学技术奖,可否与政府科技奖相对应,除设立自然科学奖、创造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之外,还可设立创新设计奖。总之,希望两奖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自主求创新 行业必振兴 温: 根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精神, 您觉得在皮革科技领域如何解读?如何营造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但:在下以为,作为一个皮革科技工作者,《纲要》是不可不读的。在这里,我想就两个方面谈点自己的浅见: 第一,《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觉得这对于皮革科技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问题在于,我们要研究确定:哪些需要重点跨越?哪些需要支撑发展?哪些又是能够引领未来的呢?这就涉及到整个行业的科技发展战略的问题。而行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又关系到今后整个行业的发展后劲,切不可等闲视之。自主创新是源头、是基础、是动力,鼓励和推动自主创新,应该成为我们行业科技工作的重点。自主创新应该集中在哪些方向上?愚认为应该紧扣高档皮革的生态制造、皮革循环经济、行业节能减排等主题。 第二,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创新也好,跨越也罢,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可以说,人才为本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营造一个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形成老、中、青结合、多学科结合的团队格局。在皮革领域还有许多科技难题没有解决,这些难题是硬骨头,不好啃,靠单干恐怕难以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团队作战,甚至需要联军作战。(2)大胆遴选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把更多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推到科研开发的第一线,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才干。(3)进一步加强皮革高等教育,应当鼓励企业更多地介入到皮革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搞好校企对接,为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冒尖,正确对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正确对待冒尖人才,不搞求全责备。(5)在诸如加强学术技术交流、提倡和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重视草根技师的培养以及解决他们的技术职称等方面,除了校企对接,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温:有关制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转化为工业化生产时不少成果却遇到瓶颈,您是否遇到这种尴尬? 您认为真实的原因何在? 但:就我个人的直觉,为什么研究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会遭遇瓶颈?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层面的原因外,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层面的原因。由于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厉,企业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制革过程中的污染治理,而较少有精力和实力进行制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制革本身就是一个微利行业,单纯依赖企业的投资,无法解决制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其次,也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对于制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远不如制革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得多,研究得透彻。这样说,决无贬低制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果的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意思。我想说的是,也许在某个环节上、某个方向上或某个单元技术上,我们还存在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只有在产业化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再次,是技术成熟度与关键环节问题。一般来说,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实验室研究成果、工程化研究成果、产业化研究成果以及推广应用性研究成果等几类。上述几类研究成果转化遭遇瓶颈的可能性的大小次序是:实验室研究成果>工程化研究成果>产业化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性研究成果。这就提示我们:工程化研究是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个问题,科研失败能否被宽容的问题,也是对科技发展有影响的。企业要求吹糠见米,一般不想在前期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更不能容许研究开发失败。站在企业角度,这种要求似乎不苛刻。而换位思考,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角度看问题,没有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哪来的产业化科研成果?没有反复的失败和不断探索,哪来的成功?所以,我认为,大家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暂时的失败。为此,我呼吁:希望政府、企业和一切有识之士,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程化研究,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温: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您虽已年逾半百,但您在皮革事业上正如日中天,我和《中国皮革》编辑部同仁衷心祝愿您的事业一往无前。最后请问,您对我国乃至于世界皮革事业的未来有何企划?有何期盼? 但:衷心感谢您和《中国皮革》编辑部对我的厚爱,给我一次与您促膝长谈的机会。我对皮革事业始终充满信心。虽然我们正在经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考验,处于山重水覆疑无路的艰难境地,但我坚信,皮革行业一定能够避危趋机、转危为机,奔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明天! 相关链接 代表著作: l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l 《制革化学及工艺学(非制革专业方向用书)》高等学校专业教材,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l 《轻化工清洁生产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本科),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出版; l 《现代牛皮制革实用技术》,但卫华,曾睿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 l 猪正面服装革复鞣工艺板块的研究,皮革化学与工程,2001,11(1):23-32 l 猪服装革酶法脱毛工艺板块的研究,中国皮革,2001,30(3):4-7 l 猪服装革酶法脱毛工艺板块的研究(续),中国皮革,2001,30(7):11-14 l 3D-SC人工皮肤材料对新西兰兔损伤皮肤的修复实验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6):317-319 专利发明: l 清除动物皮中抗原物质的方法,第一发明人,专利ZL200410022505.4; l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制备方法,第一发明人,专利号:ZL200410022506.9。 l 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第一发明人,专利号:ZL 03117914.2 l 胶原基复合医用纤维纺丝原液的制备方法,第一发明人,专利号:2004 10022604.9 转载自《中国皮革》2009年 第17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