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何中餐多蒸煮?-- 说说古代的饮食文化
热度 21 fpe 2013-10-19 10:22
为何中餐多蒸煮? -- 说说古代的饮食文化 看了孟津老师的《打馕》,我一直在思考孟津老师的问题,烧烤很香,可是为何国人的餐桌上都是蒸煮的食品,而缺乏烧烤呢?是食材的问题么?古代没有污染,也很少烧烤。是用火技术的问题么?蒸煮和烧烤耗费的燃料差不多。是工具的问题么?也是也非,工具有差异,但不能决定一切。那么为什么中餐多蒸煮呢? 我想,中餐的蒸煮习惯,和中国的集体主义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种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两件事导致人们从烧烤转为蒸煮,一是气候变冷,二是人口膨胀。两者共同造成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的改变。 查 Wolfram Eberhard 写的《中国历史》,中国餐饮习惯的改变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初,这是一个不约而同的年份,埃及亚历山大的特希庇乌斯发明泵浦,欧几里德写作《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大谈“给我一根杠杆,我要撬起世界 “ ,而中国的餐桌从肉食转为素食为主,原因是气候变冷,导致自然界可以提供的野味大大缩减, 也导致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导致农业生产的扩散(火耕轮作的井田制开始消亡),于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口开始膨胀,所以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不得不从烧烤向蒸煮转移了。 烧烤和蒸煮有什么不同? 第一, 原料不同,烧烤肉食比较多;素食本身是燃料,不适合烧烤; 第二, 烧烤需要刀叉(金属制品),我国古代缺乏金属,有限的金属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所以从古到今,中国都缺乏刀叉从事烧烤;比如樊哙大啖“生彘肩”(“生彘肩”是刚从鼎中煮好备食的猪前腿),需要拔剑切而食之。 第三, 炊具不同,因为缺乏金属,更缺乏加工工艺(据说是突厥人把制铁技术传入我国,黄帝也不过是一个外来的民族,征服了原住民就成为原住民的祖先了),我国古代总是变着花样地制造鼎、釜、锅,陶、瓦、缸,材料主要是陶土,后来是瓷土。说起中国的英文 China ,还与中国缺铁多瓷有关。金属主要掌握在贵族的手中,用于制造武器。 第四, 保存方式不同。烧烤比较干燥,不会多用水(与喝水分离,相当于用水效率高),比较适合于经常迁徙,环境干燥的地方。对于江南水乡,显然不合适。 第五, 人口的压力越大,对水稻的产出期望越高。水稻只有东南亚地区才适合生产,这是地理条件的制约。 第六, 由于中国人口的膨胀,人们依赖的蛋白质有限,在蛋白质含量方面,米不如面,所以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有限,不得不依赖杂食性的猪。可是猪肉有一项弱点,就是猪的传染病非常致命,如果烧烤不当(加热不均匀),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中东地区非常憎恶猪肉,因为猪肉 ” 不洁 “ ,不洁的原因,就是猪肉的寄生虫问题。猪肉只能蒸煮,不能烧烤,这是所有吃猪肉的民族的共同无奈选择。所以樊哙吃的是 “ 水煮肉 ” ,而不是 “ 火烤肉 ” ,猪肉是没办法火烤的。 第七, 烧烤在火中损失多,如油脂,对于一个缺乏油脂和蛋白质的民族而言,是一种浪费。 那么,人口为何会膨胀?(秦始皇统一的过程中,消灭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历史文献中对此是空白,我们只能从气候变化中推论,人口会膨胀,因为本来湿热的气候,让人们无法开发原始森林。所以史前的人类聚居区,都是几个森林大海中的小不点,这样才有充足的野味,供那些求生技能不足的人们生存。)农耕社会的生产效率,要高于火耕(轮作)社会,所以依赖土地深耕细作之后,土地出产增加,导致人口增加,人们就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来源了。 人口膨胀的另一个来源是集体主义的流行。集体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李约瑟认为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洪水有关,为了治水,需要有官僚体系,需要有集权政府,于是附带产生了集体主义。作为消防工作者,笔者认为集体主义产生于古代火耕社会的生产实践,如果不服从集体,随便烧荒,也会破坏当时的生产活动,导致秋天没有收成,破坏了社区共存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的法制苗头出现很早,主要是规范那些冒失纵火的人,《周礼》中规范的周代官制,就有专门的控火职位。控火,就是管理火耕行动,也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 由于产生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导致族群之间的抢夺大大减少,所以中国的人口开始膨胀。 我国的社会发展是晚于中东地区的,中东地区的火耕结束早,文字出现晚,所以缺乏对祖先崇拜的记录,转而信神,而中国社会的祭祖文化,来源于中国的火耕实践结束得很晚,晚于文字的产生,所以火耕社会的祭祖文化,部分地被保留发展起来,这是中国人不信神,却从事祖先崇拜的原因之一。 以上看法,纯属读史的臆测,商周时期中国还有燔祭(火烤),农业社会之后,我国就只有水煮猪头作贡品了,是祖先的口味改变了么?是我们的食谱改变了,这是人口的压力。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10969 次阅读|57 个评论
唯像法与机理法-兼论中药与中餐
热度 2 ZhangSH62 2013-5-5 15:12
现在做科研,如果要进行量化计算,一般有两个方法,即唯像法和机理法。 唯像法是将大量样品数据进行拟合计算,以便获得一个准确的可量化的规律和公式,这种方法在我国各行各业都有普遍应用,如轧钢生产线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就是一例,中科院数学家提出的正交试验法也是这个思想。应用唯像法,你可以不懂具体过程到底怎样发生的,只需要输入若干成套数据,经过一套核心程序(也许是条曲线)计算,就会得到你要的结果数据,一般来讲,高效、准确,但结果往往没有个性,出现在一条曲线或一个数据域的范围内,有随机性,也不知道为什么出现在那个位置。因此,唯像法应用简单、方便、高效,在很多专业问题中都适用,例如工程中普遍使用的经验公式。 机理法是从物理过程出发,研究每一个参数的作用,计算总的结果。因此机理法的前提是要搞清某一过程发生的物理机理,然后寻求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中每一个参数都应该有物理意义的,例如简单的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公式,虽然并不复杂,但每一个参数都是有具体意义的物理量。这样的结果,不但有量可用,还有意义可以说明问题。 因此很容易理解,唯像法是很容易被采用的方法,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唯像法是最实用的,而且是唯一适用的量化计算方法。我国传统基本采用这个方法。比如我国应用了几千年的中医中药,都是基于很多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配方,后来被一些学者如李时珍总结出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中药因为基于大量经验,甚至数据也不全,虽然中医大抵知道每一成分的作用,但为什么合成一副中药就能治某病,并无详细的物理机理解释。古人发明火药,给出一硝二碳三硫磺的配方,但并没有给出其化学过程的解释。所以可以理解,古人走的传统唯像方法,是一个很有效的工程方法,但却不是基于机理上的方法,即不是基于严密科学基础上的方法,甚至不可能给出2H 2 +O 2 =2H 2 O这样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中餐也是如此。我们的厨师在教徒弟时,传授的都是葱花一小勺,精盐少许,酱油少许,也就是说,中餐行业连配方都是模糊的,没有具体数量,远不如中药那样准确(中药往往xx1钱,...)。现在出版了大量食谱书籍,方法还是如此。所以,每个厨师教出的徒弟都不一样,这样每个餐馆的口味也都有差别,这适合大众口味难调的特点,所以有生存条件。我们的餐食在不同地区差别甚大,比如沈阳的老边饺子到了北京就变了,所以我们不会在北京去吃那里的老边饺子,徒有其名。简单的炒菜,比如青椒炒肉,在东北是大大的青椒,手撕后放少部分肉片。到了北京,厨师不会手撕,只会切成青椒丝和肉丝。到了河南,青椒变成了绿色尖椒,肉丝成了主角,只放入很少的青椒丝做点缀。你可以嘱咐服务员按你说的方式做,可以到了厨师那就记不住你说的什么了,他只会他的方法。所以如果你不让川厨放辣椒沫,他真的不知道怎样做菜了,他不相信不放辣椒沫做的菜好吃。 欧洲人有寻求科学秘密的传统,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牛顿、爱因斯坦们走的是另一条途径,他们探究和解释了自然界的机理,最后给出了一个完美的机理性公式,可以说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某一问题。当然,他们的机理和公式也可能是有限度的,是某一条件或假设情况下存在的,后人也可能会改变或修正其应用范围或形式,增加一些其他参数。有些机理公式中有材料常数,还有时有调整系数,都是因为科学发展都某一阶段时,有些机理还不够明确,只好用个系数作调整。又比如量子力学和波粒二象性理论,爱因斯坦和波尔争论了半生,但一直没解决机理问题,波动说和粒子说都有道理,但也都有缺陷,由此产生的量子力学,其实还是机理方法与唯像方法的折中或混合,或者说主要还是唯像意义上的,如果波粒学说真的解决了,量子力学才可能提高一个层次。 当然,欧洲人也曾经,甚至仍然也在使用唯像理论。塑性力学中的屈服函数就是典型的唯像型方法。通过假设一个函数,使其空间接近真实的屈服曲面,经Tresca、von Mises、Hill、Barlat,可以说这个理论方法越来越完善,越接近复杂的客观世界。当然,学者们还是充分考虑了物理机理,使得公式中的一些参数能有一些物理意义,甚至可以通过测试计算得到某些参数。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使用唯像法差不多成为了习惯性思维,重视实效,轻机理解释,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博士论文,其所总结的创新点还是唯像法的结论,并没给出科学基础上的机理解释,我们很多导师也认同这些观点,所以我们很多论文并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创新,往往像个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图表数据不少,但分析简单,大道理说得多,但针对性机理分析更少,尤其没有将每一个数据与机理相联系。因此,我国的创新标准没有统一的认识或标准,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导师可能都是不同的。这样下去,我们很难有科学突破,诺奖那样的事就是天方夜谭了。当然,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代,讲究的是实效,如果你能给出有效的唯像计算公式,企业是乐不得的,他们往往不关心你说的机理。但这样发展起来后劲是不足的,因为大家都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可以说,唯像法和机理法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方法。科技水平低的时候,机理法难以实现,唯像法倒是容易实现。随着理论方法、测试仪器的发展,对一些问题的核心物理过程进行观测分析、验证越来越可能,科学会不断深入的。比如30年前我们学习材料学中的位错、滑移、孪晶等等问题时,因为缺少观测仪器,往往只有些概念。当时学者们提出的依据位错理论的计算公式,与宏观及测试结果相差一两个数量级,为什么不准,我们无法解释。现在我们有了Gleeble,扫描电镜、透摄电镜、高清电镜、电子探针、XRD等等,很多微观现象可以观测了。目前基于微观物理过程的的晶体塑性力学理论,已经可以给出比较准确的计算结果了。一些宏观现象,不但可以给出微观物理解释,甚至可以实现基于微观物理过程的计算了。
3862 次阅读|4 个评论
留美札记-吃的问题:中餐还是西餐
lxchencn 2010-12-26 09:53
第十一篇 吃的问题 : 中餐西餐 一地一吃世界大不同,中餐西餐特色鲜明,出国前只从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了解一点西餐,后来吃过麦当劳 、 肯德基,知道了炸薯条 、 汉堡包 、 可口可乐,原以为美国的西餐应该比在中国的更好吃,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第一次参加学术报告有免费的午餐,拿了一个三明治,咬了一口再没有吃下去,又不敢丢只好带了回来,口味真是大不同,说的不好听就是难吃,时间久了,汉堡包三明治比萨都还能吃一点,薯条鸡块可乐还可以,我不知道正儿八经的西餐到底如何,去过系主任 Mark 家吃饭,吃过美国的自助餐,参加过野餐会,吃过学术会议年度庆祝会的招待餐,感觉主食有牛排 、 鸡块 、 汉堡包,还有面包 、 糕点 、 蔬菜沙拉,再有水果 、 饮料,拿个盘子,吃什么拿什么,不浪费,整个感觉就是快餐,没有煮的概念,没有油腻,种类变化不大,从没有见过用香烟待客的,喝白酒的公共场合也没有碰到过,猜拳行令更未见,感觉吃是一种交流方式而已,并不在于吃本身,更不追求吃的排场,后来也吃过韩国餐 、 日本餐 、 印度餐,各具特色,吃来吃去,最喜欢吃的还是中餐,所谓吃在中国是一点不错的了,色香味俱全,在家做中餐,出外吃旅游吃还是想吃中餐,美国的中餐馆是数不胜数,自助点菜都有,家家红火,美国人吃得是如痴如醉,名为湖南菜馆四川菜馆的,与国内正宗湘川菜真是有天壤之别,当然店家是要赚美国人的钱,饭菜也必须有美国特色了,可以理解了,尽管如此,出去还是喜欢吃尽管美国化了的中餐,油腻也好,多放了味精也好,还是要吃,特别是想起国内的家乡菜可是口水直流了,有一次在文学城网站看到一篇文章说到各地的早餐还有照片,可把人馋死了,实验室的人一起出去吃饭,十有八九想去吃中餐,华人后代也多喜欢吃中餐。不过,有点不解,中餐一直未有如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的巨型连锁,美国人喜欢吃但还是不喜欢炒菜,甚至是邻居炒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洗脚闲篇:中餐5分钟搞定》
liwei999 2010-4-11 17:03
中餐也有省时间的,5分钟搞定,包括吃饭时间。 (15260)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uly 12, 2006 10:45AM 我的中餐的定义是有饭有肉有菜有汤。 领导不在的时候,我回来先用电饭煲煮饭,好米连淘米的功夫都省了,加上水即可,顶多2分钟。一定要买好米,锦字米,红国宝,香米中也有好的。有好米,没有菜都可以。想起老家当年的一种好米叫马谷仙,口感极好,俗话说:马谷仙,马谷仙,一人吃,两人添。不过当年这米娇贵,有资产阶级嫌疑,产量低,农民只敢偷偷种一点,作为礼物。平时吃的都是粮站买来的糙米。 煮饭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半小时后开饭。打开午餐肉,就一根英国长黄瓜,有肉有菜有喷喷香的白米饭,胃口大开,一般三分钟吃完。注入开水,就着午餐肉油腥成就一碗美味汤,连碗也不需要洗了,用一次性筷子。 也怪,就是喜欢午餐肉,从来不烦,跟方便面一样,时间长了不吃还怪想的。有时候作为调剂,把午餐肉改成豆豉鲮鱼罐头,也一样香。 单身汉就可以把一切简省到极限,有了领导孩子,事情就无穷得复杂化。 -------- 立委名言:宁肯饿死,不吃三明治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2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全国人民实行分餐制!
热度 1 wliming 2010-3-16 14:04
中餐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但是,中餐的很多恶习,已经到了抛弃的时候。其中的最大的恶习就是大家一个碗里吃! 一双双筷子,争先恐后,你来我去,有些缺德的人还喜欢在菜碗里拨来拨去,细菌病毒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你在中国人民身上一代一代地流传。我相信中国之所以肝炎盛行与这恶习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停止了乙肝歧视(乙肝入学检验求职检验),将更加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所以,我强烈呼吁,全国人民从此开始实行分餐制。
个人分类: 社会|182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菜的科学原理
lingfeng 2010-2-22 10:13
在国内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吃西餐。偶尔吃过几次,感觉比湘菜差远了,从此对非中国饮食再也不感冒。来美国后,更是对西餐敬而远之。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我所知道的很多美国同学都喜欢吃中餐。有一个和我接触很多的美国同学,曾多次问我我自己做菜的配方是什么,开始不知道他问这个干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想学做中国菜。 中餐号称“新四大国粹”之一(另外三个是中药,针灸和武术,当然有不同的版本,由于我恰巧对这四个都略知一二,所以就支持这个说法了),在国外很有知名度,可能要高于其它三个国粹。我曾经想过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菜与西餐的做法有何不同?到底是哪一点使得中国菜更为可口? 作为一个生物学的研究生,我自然地将这个问题与科学联系起来。很快,我得到了答案:中国菜的做法比西餐更科学,中餐蕴含中一定的科学原理。 简单地说,烹饪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化学反应(物理反应也有,但不是主要的)。各种不同的原料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的物质产生美味的感觉。中国菜之所以比西餐好吃,因为其做法更有利于化学反应的发生。 西餐的做法主要包括烤,煎,凉拌等,而中国菜的做法以炒为主。中西餐做法的以下区别使得中餐的化学反应更为充分。首先,做中国菜的温度更高。众所周知,决定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反应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甚至有些反应在低于一定温度时无法发生。其次,混合更为充分。做中国菜时原料一般切得比较细,而西餐做的时候原料多是大块的,吃的时候才切碎。而且炒菜的时候需要不断翻动,也使得各成分之间混合更为充分。化学反应发生,混合充分是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油的运用促进了一些有机物质的溶解因而促进了化学反应。说做中国菜是一个化学反应,主要指的是有机反应。而有机物多半难溶于水,油本身是一种有机物,因而利于有机物的溶解。西餐的做法有时也用油,但是用的更少,而且不会充分混匀。其次,中国菜善用各种调料,而且这些调料一般是在做菜的过程中加进去的,此时温度高,混合均匀,易于发生反应。西餐多用各种酱,而且是在做好之后吃的时候加上去的,因而难以发生反应。 所以,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但其实我们的饮食从做法上来说就更为科学。我相信,在这“新四大国粹”中,生命里最强的、对海外影响最大的,可能会是中国菜。
个人分类: 美食心得|805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医 中餐 中国式企业管理
xuzhuzhang 2010-1-20 12:35
我的专业是工业工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本与中医、中餐扯不上关系,但一些经历却在我脑海中把这些看似无关的领域联系了起来。 前不久,因咳嗽吃西药久治未愈,转而去看中医。老中医大夫望、问、闻、切,一通忙活,给开了七付中药。我吃下去见效。后该大夫给调了调药方又给开了六付中药。我服用后终于痊愈。中医是我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某些方面有着西医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相信中医。但那天看病的经历却引发了我对中医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看中医时,老大夫给我开完药方后有事临时出诊室,留下实习大夫在抄药方。这时,一在旁边观看了大夫给我及前一个病人诊治的整个过程的少妇问我:中药是不是都有毒?中医是不是只对慢性病有效?一看就是个对中医知之甚少且对中医抱有明显不信任态度的人。原来她的孩子得了哮喘病,吃了一些西药没治好,跑来打听一下中医是否能治。而由于对中医不了解也不信任,所以,她也没有挂号,只在一旁观察了解。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中医比西医历史要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西医还有效(不然为什么多是看完西医没治好又来看中医),可为什么不如西医普及?为什么在我们中国,西医院比中医院还要多?而在综合性医院里,西医科室比中医科室多?为什么很多人有病先想到看西医,看不好才想到看中医?为什么大多西医大夫比中医大夫收入高?很多问题不得其解。原因肯定有很多,下面的分析仅是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期待批评指正。因为中医沿用传统的个性化诊疗方法,一个大夫对病人实施望、闻、问、切、开药等所有活动,直到把病人送走(当然也部分地借助仪器),就像工业生产中的单件生产;而西医则把一个个诊疗环节都标准化、规范化了,该透视就透视、该验血就验血,该做CT就做CT,最后或者开药或者动手术,就像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生产,每个大夫只负责一个环节,这样就提高了效率,所以西医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看来,西方的工业文明不仅体现在企业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现在,西医里也开始提倡个性化诊疗服务,但那是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了大规模高效率诊疗基础上的个性化,有点像生产领域里的大规模定制,与原来的作坊式生产的个性化不可同日而语。中医看病的效果更多地依赖于医生本身,而西医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整个诊疗系统,医生只是其中一环。中医事业同中国式企业管理一样,缺少工业化洗礼,还停留在较传统的人治的阶段系统的整体绩效更多地依赖于人而不是组织。(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美食传统和美治(美学政治)传统
可真 2009-11-8 13:24
网友 liujie72 (刘洁)先生就拙文《 我国现行的行政办学的根本缺失何在? 》所论 现代宪政国家的政府的公共性的实质在于:政府的权力是国家公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体现在政府服务于实现公民的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中,政府的公共事务应当以实现公民的共同利益为唯一目的,当且仅当政府的公共事务服务于实现公民的共同利益时,政府的行为是才合法的,从而政府的权力才具有正当性;反之,当政府的行为不是服务于实现公民的共同利益,而是背离这个公共目的而只为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时,政府的权力就失去了正当性,从而按照国家宪法的规定,政府的权力就应该被公民收回而把它移交给能够服务于实现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新政府 ,提问道: 问题在于公民如何来收回政府的权力? 刘洁先生所提的问题是一个政治实践问题,从世界进入近代史以后的情况来看,在这方面中西方之间是有不同的政治实践传统的:西方是通过议会斗争,中国则向来靠社会革命。议会斗争和社会革命其实都是在政府的权力失去了正当性的情况下人民收回政府权力的政治方式,但议会斗争是理性的和和平的政治方式,社会革命则是激情的和暴力的政治方式,它们都能达到以新政府来代替旧政府的目的,但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前者代价较小,后者代价较大。尽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咱们中国人在政治斗争中从来不怎么爱算经济账,故对于新旧政府更替中相对经济节约的议会斗争方式也从来不感兴趣,倒是比较喜欢铺张浪费的暴力革命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联想到了人类生活中最要紧的一件事:吃饭。由此我似乎又悟出一点以前从未悟到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西方之间在吃饭方式上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撇开其形式上的区别不讲,就其实质来讲,西餐是追求营养搭配得当的科学吃法,中餐是追求色香味俱全的美学吃法。讲究科学吃法的西餐是满足维持生命和健康的需要,讲究美学吃法的中餐是满足感官享受和愉悦的需要。也因为如此,西餐比较讲究经济实惠,用餐者各吃各的,自己要吃多少就事先配置多少饭菜,一般餐毕都没有剩饭剩菜的;而中餐就显得比较铺张了,因其用餐常以会餐方式进行,事先饭菜的配置通常都是足足有余,难得会出现餐毕无饭菜剩余的情况,尤其是大宴之会,有时连一半的饭菜都吃不完,剩余下来的基本上都被浪费掉了。 如果说在饮食上中国向来有一个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美食传统的话,那末,与之相应,中国在政治上则有一个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样将政治类比成烹调的美食般的美治(美学政治)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把政治当作一门艺术,爱好这门艺术的人在政治实践中随着政治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会感受到如毛泽东所说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样的无穷快乐。 虽然毛泽东在讲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同时,也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但从中国官本位的社会实际情况来看,咱们中国人普遍的并不是倾向于追求与天奋斗之乐和与地奋斗之乐,而是倾向于追求与人奋斗之乐的。 与人奋斗犹如饮食一般,也有常规与非常规的区别,常规的与人奋斗犹如日常的饮食,只是小吃小喝,非常规的与人奋斗则犹如大宴之会,乃是大吃大喝。大宴之会上的大吃大喝,常常不惜每桌用几十道菜,尽管实际享用的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宴者其实都只是为了图个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酒与菜的实际享用,而是来自于与人奋斗(比酒量)的猜拳及相应的闹腾。大吃大喝的政治大宴之会也类似于此,它不但为那些自认为酒量大并且猜拳术高的人提供了充分施展其才华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爱好看热闹的人提供了排遣其寂寞和自娱自乐的场所,他们都能从这种与人奋斗的政治游戏中获得各自的快乐。 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美治(美学政治)传统,在中国便如人们隔了一段时间就会搓一顿一般,不时会上演以少数酒量大并且猜拳术高的人为核心、众多看热闹的人为外围的政治大宴之会。而每一次这样的政治大宴之会,都不仅要浪费掉大量的酒菜(物质财富),而且在猜拳和闹腾中醉酒(牺牲)者无数,更由于闹腾而把宴会之所(国家)搞得一片狼籍(社会秩序混乱)。然而,尽管谁都知道这种政治大宴之会每一次都会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喜好大吃大喝的人们还是认为经济节约的西餐远比不上铺张浪费的中餐,因为中餐毕竟能使人享受到与人奋斗的无穷之乐。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31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