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而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
热度 1 zlhua 2011-9-9 23:56
下午接到教研室主任的通知,要求我在10月份完成贺院长的一个课题。时间紧任务重...此外,10月份我还要参加一个考试。。。我必须有所侧重! 而且,今天下午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更深刻地明确了我现在到底该做些什么。。。 首先,做好母亲,女儿,妻子,照顾好儿子,父母,老公。 其次,做好老师,教好学生 再则,完成直接领导交付的任务 第四,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朋友和同事 呵呵,突然发现怎么没有一件是为自己的呢?看来我是一个不善待自己的人。。。是啊。现在是该睡觉的时间,儿子睡着了。。还在发高烧。。。而我什么都做不了。。。也睡不着。。。只能又坐在电脑前。。。看来,可怜之人的确必有可恨之处。。。自己都不善待自己,谁会善待你?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3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犹豫是否和材料圈搭些关系
罗岚 2011-9-8 16:16
犹豫是否和材料圈搭些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作为人,我们就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工具的材料当然重要;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人最早使用的是石器;自打知道了恐龙灭绝说,而且到四川自贡亲眼看到了恐龙化石,才知道,特殊的石头——陨石还是武器;从这期的自然期刊,就知道,陨石也可以带来钱财:科学家解释地表大量贵金属来源,结果支持“天上掉金子”的观点。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9914265290919267.shtm 和材料圈搭关系,起源于纳米:没有眼见为实的无泪针药,把制剂封在象创可贴那样的小材料里,往身上一贴,纳米药剂直接渗透;弱电类型的随身卡片也一度导致 RFID 条码材料的研究,如果纳米成主流,应该都向那边靠;眼下欧洲把纳米级别设备的安全、可信,摆上了桌面 :号称所有重量级别一网打尽的我,都想抽脚离开了! 想出海做访问!!! 一直强调主流和通俗,主张以“使用密度”安排有限研究时间:纳米作为材料,日本 NEC 2004年就涉及到使用了,只要在用,谁都绕不过安全!现在欧洲公开全球在线公开召集,因为觉得纳米应用的密度不够,犹豫!Two Topics By HP: · Strong crypto that runs on nano-scale devices · Lightweight data mining that runs on nano-scale devices (keeps data on the device) 只是通过趋近纳米材料的了解,对日本有另外的印象:他们绝非仅有青春偶像,从科研到小野丽莎! 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纳米到国内核心的中文文章,和我同名同姓的第一作者,显然当时就可以挣到中科院博士后的收入。 []按照别人的脚印,博士做到国内核心,有足够的 POWER 就可以到中科院做博士后。可是我做完 EI ,做到 SCI 才博士,中国是国内核心的,必须正视之,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只要在国内核心,哪怕可以拿到 NFSC、863、973 也和中专生看齐,无法超脱。所以,.CN 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好好表现,实现中国古老谚语就可以了。
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跑警报—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
yanguojin 2011-9-6 07:42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   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   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   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说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师生跑警报时没有什么可带,因为身无长物,一般大都是带两本书或一册论文的草稿。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了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是一个女朋友写给他的信——情书。他把这些情书视如性命,有时也会拿出一两封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因为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1984年12月6日
2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夏天游泳小记
热度 1 zgsheng 2011-9-2 19:11
理研的泳池今年一开张,一群朋友就吆喝着组团戏水,到今天已经两个多月了。这个夏天的太阳也很懂情调,时隐时现。出来的时候,泳池波光粼粼,躲在云后面的时候,池水清凉爽人。这两个月里面,我游得畅快,玩得开心。 游泳是我最为喜欢的运动,这个夏天小有进步。一是游泳距离有所突破:35分钟游最长达1200m,无间歇游一次达400m。二是速度有所提升:25m泳道,自由泳=18s;蝶泳=21s。三是姿势有所校正:蛙泳的腿部动作离正确姿势更进一步,领会收腿的诀窍,解决翘臀问题;自由泳将三次划手换气训练得更为合理、娴熟;蝶泳的手脚时间顺序调整得更为合理,省力且更快。四是力道大幅度提升:除了距离增加之外,在25m泳道自由泳最少可以用16次划手到达,无间歇长距离游也是保持22次划手。五是游泳持续性保持得很好,有空的话每天一次,而且这个夏天形体略有变化,保持70kg,但肌肉比例估计有所增加。六是去镰仓海边游了一次,在海浪的起伏中游动,感觉完全不一样。喝了两口又咸又涩的海水之外,还体会了阳光、沙滩、bikini。 喜欢游泳,喜欢在水里的那种感觉。几个朋友在一起,更是游得欢快。感谢小象、HF、阿伟、小肥羊、TT、PT等朋友的相伴。理研华人游泳队,明年继续! 周末闲着,作打醋诗一首: 我的前世是条鱼 片片鱼鳞,黑亮黑亮 在水里游泳,沉浮之间,泛起串串水泡 淡淡的鱼线在水泡中变幻着记忆 我的前世是条鱼 小时候在泥塘里,在浮漂和莲叶之间,与伙伴们游戏, 偶尔惊醒大鱼的沉睡,吐个泡泡之后赶紧逃离 不经意间跃过田埂,顺着小渠来到河里 河水动静不一,表面平缓,底下的水速也很急 初出茅庐,心存敬畏,只有蒙头锻炼泳技 可惜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浪花已把我带到了大江里 波澜壮阔,心儿激动不已 淡淡的鱼线在江河里拉长变细 游啊游,游啊游 在水里,我放松舒展,自由欢喜 在水里,我闪转腾挪,轻松飘逸 虽然泥塘的大鱼曾警告我 在水里,永远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游啊游,游啊游 有一天,阳光格外刺眼,吸入腮帮的水带着苦涩的咸味 周遭五彩斑斓的同行者告诉我,你已身在大洋里 慌张,抢食物的对手各个都健壮无比 彷徨,同类之间的距离变得若即若离 几次风暴之后,心灵渐渐平息 明白了:强大的彩色外表只是饱尝咸涩之后的伪装 明白了:再好的泳技也需要强大内心作为动力 回身看看自己 淡淡的鱼线闪烁着点点金黄 我的前世是条鱼 在大海里冲过浪,在江河里跳过舞 但我最想念的还是弯弯浅浅的小泥塘 月华如水,抚摸着、融化着我的片片鱼鳞 我是一条鱼 一直在水里游来游去,享受每一次摆动,每一次呼吸 鱼翔浅底,心泛天涯
个人分类: 感悟|2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二进宫!国基,中了
热度 1 chaohe 2011-8-22 21:15
看到网上谈论基金中与不中,也按耐不住,来倒灌水一次! 首次接触国基还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记得那是和老板的年度工作谈话,询问实验进度以及来年的研究工作规划,也许老板看到俺埋头苦干,所以姑且放纵一次,让试水一下国基,从此也有了主动接触各种基金标书的动机。 刚开始撰写还是非常没有头绪的,先是接触了课题组老师中过的标书,细心品读,从中体会作为科研计划标书所应具备的一些要素,进而查阅文献、确立研究主题,像是贴“狗皮膏药”一样,一块一块拼凑一起,很自然的,第一年以失败告终,而且几乎全是差评,那是一个打击的厉害!那次提交之前,老板在邮件中说,不管中与不中,都是对我一次很好的锻炼,感谢老板的栽培!也算是第一次失败的安慰! 标书是一年接着一年,今年的尘埃刚刚落定,又得为来一年的申请而劳苦奔波!如此一来,我们的科研人员的科研何来? 庆幸的是,平稳的进入博士二年级的刻苦攻坚阶段,顺利的升级为课题组里的准大师兄,平静的科研生活未过多久,2011年的国基任务,又一次降临到肩上。当然,本人也是乐在其中的并感谢老板对自己的信任,下定决心,好好撰写一番。 这一次撰写,先是细细品读第一次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对国基的侧重也有了模模糊糊的认识。于是乎,确定主题、凝练存在的科学问题、在自己认知的水平上提出解决科学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改变了第一次贴膏药式的写法,从立项意义、依据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都是细细思考一字一字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离标书提交日期的还有将近二十几天才撰写完初稿,然后与老板来来回回交换大概3次,确定终稿并提交! 老板还是那个老板,邮件依然是那么几个字“不管中与不中,都是对我一次很好的锻炼”!不过,这一次提交心里却是踏实了很多。因为不管中与不中,这都将成为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慢慢的等待,当知道消息的时候,忍不住尖叫了一声,自己倒是很淡定,却把身边的女朋友吓了一跳!表面的愉悦,却掩盖不了一年多来的奋斗、实验的积累、文献的阅读、活跃的学术思想,再加上一年多来陆陆续续参与的项目撰写,这都为短暂的收获做出铺垫! 中与不中,基金都在哪里,你不拿别人就去拿!
个人分类: 原创短文|60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金课题(首发于人人网)
热度 5 HuChunGen 2011-8-22 16:19
到了基金课题公榜的时候,有人欢喜有人愁。庆幸自己连续几年在欢喜之列,而且今年有幸获得的是重点项目,但是其中的艰辛外人是无法体会的,除了经年研究中的构思、火花的积累,反复的质疑与自辩,到最后为每一句话字斟句酌,保证以自己挑剔的眼光也没有漏洞,不知不觉中,数十个日夜苦熬少眠。虽然自己在欢喜之列,但也目睹许多人并不比自己少努力,却未能如愿,该如何去安慰他及她们呢? 无语!我能做的只有放淡自己的欢喜,只有盼他(她)们坚持,在现今这一块相对干净的申请中,除了需要你自己的思路、你的表达、你的基础都很好之外,还需要一些运气,让你的申请书交到一些相对懂行、公正而又负责任的评审人手中、在他相对公允的心绪里,接受评审,此时你还要祈祷在同一评审人手里没有遇上比你工作更牛、写作更好的PK对手。祝你们来年好运! 转几篇别人的博文吧,每个人的成功上榜都经过努力与痛苦。刘玉仙,基金中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5715do=blogid=478171 ;朱军,浅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与不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2693do=blogid=477889from=space
3847 次阅读|8 个评论
忙于备课,做好开学的准备
zhy208016 2011-8-21 21:33
如题所示,老公学驾照,我在家带宝宝,宝宝午睡的时候我备课, 快开学了,还有一周的时间,下学期课较多,平均一周28节左右,想一想头就大,哎,没办法,向我们这样的学校,教学型的,必须带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我这个进入高校几近三年整的青椒,除了带课,似乎别的与我都无机会,只能靠多带课来赚些银两。 不知道和我一样的其他青椒的情况如何,每一次都无比热情地填写项目申请书,每一次热情都被冷水泼的冰凉冰凉的……不知道我的科研热情会坚持多少年……每一次,破灭,便告诉自己,这是为成功打基础,我离成功又近了一点……有些阿Q吧 不过,不管如何,还是坚持下去,尤其是对于像我一样的青椒,在高校,既然现在较少机会搞科研,那就做好教学,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项生存技能,甚至竞争优势也未尝不可哦(呵呵,再一次阿Q)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身日记(二十六)
热度 1 gl6866 2011-8-20 13:09
通过三个多月的健身,我基本摸清了健身房的规律,可以在那里比较自如地锻炼。一般而言,我做器械是轮着来,上、中、下分开做。这是比较科学的锻炼方式。而且对我也很适应,因为肌肉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休息,不至于太累。器械部分我基本每次做一个小时左右,目的是增强肌肉量。我上次测了自己的肌肉量已到74%我比较满意。肌肉重,脂肪轻,所以即使才三个月减下来六公斤,如果加上肌肉的增量就是比较可观的了。 我还发现开始锻炼前的热身很重要,这样做做器械时就不容易受伤。尤其是腰部,我热身主要从腰部开始,然后是腿和上肢。每次热身都要做十五分钟左右,实际上,热身也是一种健身活动,教练一般让他的学生在跑步机上跑过十分钟左右作为热身活动。但我却不这样,就在器械区做,我还要借助器械做一些上肢的运动。教练告诉我,每种器械做三组,慢慢就会见到效果。我也发现是这个道理,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还有一点就是坚持,有人告诉我第一次进健身房的效果比较好,但要坚持下去。否则反弹也很快,再减就困难了。 做完器械后我要上来做些有氧运动,我去的这个健身房除了游泳,主要有三种有氧运动的器械,一是跑步机、二是椭圆机、三是自行车。这三种器材各有特色,我也是分别用,跑步机要变速,快一点,慢一点。我现在能先后在跑步机上跑七分钟了,以前只能走。这说明我的运动水平有所提高。椭圆机也是一样,但我感觉似乎比跑步机来得好些,它不损漆盖和踝关节,由于有二个较长的把手,对胸背肌肉都有相应的运动。自行车我不大喜欢,偶尔骑一下,反正换着来吧。过些时候我上游泳,有氧运动会又多一个选项。
33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被篡改的历史1959——“三年自然灾害”
mathgeophysics 2011-8-19 22:30
今天无意中看到某论坛中的一些文字,发现有很多人不知道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居然有人谩骂攻击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气愤,简直是脑残。 我生于河南信阳市的一农村, 1959~1961年,我所在的这个市饿死了一百多万人。 根据1985年公布的人口统计结果,推算全国1959~1961年饿死累计约3000万人。教科书的谎言,这根本是人祸,而不是所谓的“自然灾害”。自小时候,一直听长辈说59年的事,我们生产队全队一百多人,到1960年村只活下来五十多个。据我小爷说,当时不光农民所收稻上缴了,而且第二次“缕稻”(搜集没有打干净的残余稻)也被要求上缴。 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不应该是教科书的那简单的四个字——“自然灾害”。 如张纯如书中引用的那样: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这段被篡改的历史不知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冤魂。这是政府该思考的。
个人分类: 历史|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葡萄树
热度 2 zomi 2011-8-19 22:15
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棵葡萄树,我爸用结实的木材给它架了个可大可高的棚子,葡萄枝桠便在上面葱葱郁郁起来。夏天的葡萄架下多了一份阴凉,更多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过了几年,葡萄树开始结果了,最兴奋的当然是小孩子了。我记得我还比较小的时候,爸妈不让我爬楼梯,我就端着个篮子眼巴巴的在梯子下面看着大人们在上面摘,每摘到一串,放到我的篮子里,我就兴奋一阵,直到我的小篮子盛满了。到了再长大些,我自己会爬了,每每到中午,放学回家,都要架起梯子去摘几串。有的时候干脆就在梯子上一边摘一边吃,地上一会就被我仍的到处都是葡萄皮。夏天被摘葡萄的乐趣和葡萄的甜美滋味陪伴,童年都像每次站在梯子上摘葡萄时,仰着头透过葱郁的葡萄叶子看到的天那样的明亮。这样过了几年,我上初中了,我爸说木架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可能要腐朽了,不让我们架着梯子去摘葡萄了。那个时候的我,变得愈发的忙碌,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而且街上卖的葡萄又大又甜,我再也没有太大的兴致爬梯子去摘葡萄了。自此葡萄也越发长得小颗和难吃。记得一个中午,在葡萄架下吃中饭,架子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把我吸引了过去,自从很少去摘葡萄,鸟儿便光临得很勤快。树上的葡萄被它们啄的一个一个坑,地上也到处散落的是被它们啄下来的葡萄粒。那些已经成熟了的,红红的葡萄,对于它们来说也许也是很好吃的吧。我想。再后几年,我爸把架子拆了,葡萄树也砍了,在种葡萄的地方盖了个小屋子做家用。从此,我也渐渐淡忘了它。但是每次站在以前葡萄架下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夏日的阴凉来。
3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1-8-16 18:16
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结果”可能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你要叙述主要的研究结果,读者想知道的也就是这些。而且,研究结果还影响到”引言”和”讨论”部分的编排,目标期刊的选择和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在开始撰写“结果”之前,你应全盘考虑你的试验发现,并审视他们到底意味/提示什么。此时你应该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并已制作了几幅图表以便简单明了地展示结果。后文将有一些图表制作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注意事项,所以这里就暂不赘述。不过,一定要记得:图是“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图、表、正文之间不能有重复的叙述。简而言之,如果用图表比用文字表达得更清楚,就用图来表达,然后在正文中简单提及;如果用文字就可以简单阐明,就无需再用图来表达。 一旦确定要把哪些结果纳入正文以及这些结果的意义,,你就可以把它们按一个符合逻辑的顺序组合成一个“故事”。在“引言”部分已经说明了假设或拟研究的问题;现在,在“结果”部分展示你收集的全部证据,用于支持你的假设或排除其他备择解释。用现在时态的子标题把每种不同的结果分成单独的小节。这些子标题应该与“方法”部分的子标题以及图表的标题相互对应。与“方法”部分一样,叙述“结果”时应使用过去时。你用于支持假设的证据种类越多(以及越不含混),你的结论就越无可置疑。这里暂时不要去讨论你结果的影响或大谈其意义—那是“讨论”部分的任务。这里只用展示你的证据,然后留待读者自行去下结论。 “结果”部分经常需要比较样本和对照,或者比较某个时间点前后的结果,所以有必要了解陈述比较时一些常犯错误。其中一些也包括在“克服语言障碍”一章的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是“同类事物间才能做比较”。例如,有这样一个句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就应该改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这里的一个关键是“were compared” 这个短语(其他句子中也可能是 “compared with”)的位置。如果这个短语位于被比较双方 (如此例中:吸烟者的p53 levels 和 不吸烟者的p53 levels)之间,那么比较的双方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来清楚界定到底比较的是什么。也可以把这个短语放在被比较双方之前或之后,例如:“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叙述比较的另一个问题是,比较性的词语如“more”,“higher”和 “faster”等,后面需要跟一个”than”开始的从句来解释是比谁多、高或者快。比如,“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这个句子中是比谁高就不明确,因此应该加上“than control mice”。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篇论文的“结果”部分(doi:10.1172/JCI37155;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结果”部分的一些要素。 核对清单 1. 你的数据如果用图表更容易表达就用图表;反之用文字。 2. 使用过去时叙述结果。 3. 同类事物才能做比较。 4. 图、表、正文内容不能重复。 5. 正文中说明统计分析结果,如P值。 英文原文 Results: what you found The results section is 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section in your paper.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describ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research, which is what everyone who is going to read your paper wants to know about. Also, whatever findings you obtained will determine how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sections are framed, what target journals you can consider, and what direction(s) your subsequent research needs to take. The easiest way to approach writing a results section is to consider all of your findings and what they mean or suggest. You will already have analyzed your data and probably also generated a number of figures and/or tables to show it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Later tips in this series describe 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to keep in mind when preparing display items and perform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so I won’t go into much detail on those processes here.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graphic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therefore,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redundancies or duplications among the text, figures and tables. Put simply, if something can be more clearly shown in a figure or table than explained in the text, then use a graphic and refer to it briefly in the text; if something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with text, then there is no need for an additional graphic showing the same thing. Once you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results you want to include and what each of them shows, you should assemble them in a logical order to make a ‘story’. You will have already described your hypothesis or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use the results section to lay out all of the evidence you have gathered, building up a solid case to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or to exclud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Each different finding should have its own subsection, beginning with a subheading in the present tense. These subheadings should match those in the methods section and the headings used in figure/table legends. The results themselve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past tense, like the methods. The more types of evidence you can provide for a given hypothesis (and the less ambiguous these are), the more irrefutable your conclusions can be. Resist the urge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or go into detail about what they mean—that is what the discussion section is for. Rather, present the evidence and let the reader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Results sections frequently involve comparisons between a test sample and a control, o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ime-points, so you should be aware of some common errors made when describing comparative results. Some of these have already been described in the tip “Overcom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mpare “like with like”.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should actually b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 The critical point here is the placement of “were compared” (or in other situations, “compared with”): if the comparing term appears between the words describing the two items being compared (here, p53 levels in smokers and p53 levels in non-smokers), then enough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provided either side of the comparative term to make it absolutely clear what is being compared. An alternative to this is to place the comparative term before or after the words describing the items being compared: for exampl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 While still on the subject of comparisons,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relative terms, such as “more”, “higher” and “faster”, require an accompanying “than” clause to explain what this change is relative to. 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 “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 it is unclear what these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us, a “than clause”, such as “than control mice”, is required.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a couple of excerpts from the results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155;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results section. Checklist 1.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ummarize data except where such data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in the text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3. Compare like with like 4. Do not duplicate data among figures, tables and text 5. Show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for example, p values, in the text.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3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寒门弟子更应该基于道义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热度 5 duke01361 2011-8-15 07:44
寒门弟子更应该基于道义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copyright by 胡仲阳(美籍华人) 我很吃惊地发现,科学网上竟然有如此多的“寒门子弟”,而且既然能够出现在科学网,那已经表明这些寒门子弟大多数已经成为了专家教授了,应该有所谓的话语权了!应该有能力为现在依然身处寒门的人们或他们的弟子们的发出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的声音了! 深处“寒门”的人群处于我们社会的底层,他们基本上没有话语权,主流社会基本上没有来自这些“寒门”人群的声音!谁又能带些这些人发出声音?在过去,毛泽东等领导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勇于成为平民阶层的代言人!所以那个时候,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施政纲领,把人民的利益摆到高于一切的位置! 现今社会,能够为寒门阶层发出诉求得人越来越少,指望那些没有充分代表性的所谓的各色“代表”们拿出惠及寒门人群的主张是不行的!因为这些“代表”们很多都是既有利益的代言人。他们不能也没有意愿体“寒门”阶层说话。 而奇怪的是,很多寒门出身,深谙寒门之苦的知识分子也羞于再提寒门那档子事情,看上去确实很有点《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那个什么叫“张忠良”的人!本色变了! 基于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的本色”,以及现代知识分子所应该肩负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那些没有“变色”的寒门知识分子就要勇敢地站出来,作寒门阶层的代言人。 因了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深谙造成“寒门”的社会和制度原因,所以这些人有义务为“寒门”阶层的诉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 也因了出身寒门,深谙寒门之问题,熟悉寒门之疾苦,那么我觉得您更能把事情说到点子上,更能够体现当今社会“寒门”人群的诉求! 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一定要努力拚弃儒弱、怕事、自私和不团结的品性和缺点,要正视寒门疾苦,勇于承当社会道义!做寒门阶层的代言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少不能成为现有体制弊端的帮凶!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785 次阅读|7 个评论
试试能否增加活跃度
热度 1 wangzerg999 2011-8-13 15:01
对于新手来说,论坛内的积分兑换总是小心翼翼,希望以最少的金币兑换来获得希望的资料.对于论坛来说,希望通过金币兑换的方式来吸引拥有好的资料的用户去上传,否则没有奖励机制,就可能导致鲜有人上传,因为毕竟不属于正常的渠道,而且还有点侵犯他人版权的问题.
2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由论
duke01361 2009-3-2 12:33
自由论 自由这个词已经差不多被人给用烂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了在许多的时候,人们是为了自由而自由,也就是很随意地理解自由。如果在加上很多的文化体系里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由有时会不受一点拘束的到处用的原因了。因此自由在以往不但悖离了它文字的本意,而且就是它的外延也有许多歧意。因此有必要重新打理自由,这绝对不是使自由变的不自由,而是使它心平气和地自由下去。 自由的英文对应的是freedom,而freedom是可以称为“自由度”,或者加上限制性的词为“The degree of freedom“。自由在词语里通常被理解为和限制,拘束等的反义,由于这些词和好多的词相近义,诸如枷锁,解放,管制,压迫,欺侮等等有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可以在很多的时候不假思索地用”自由“说事儿。 这反应在世界观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还原主义(reductionism),一种是整体主义(holism)。还原主义世界观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清晰的边界,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而整个主义世界观则强调整体性。因此前者独爱”自由“,而后者偏于”妥协“的自由,或”不自由“。在人群中,西方人大多数情况下习惯于用还原主义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比较强调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这方面最现成的例子就是中医学和现代西方医学之间的差异。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整体主义的观点被强势文化给忽略了,而还原主义在西方的社会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占有了很大的市场。比如法国的萨特就曾明目张胆的主张”他人就是地狱“,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实证论,分析论等等。整体主义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在于这个观点本身,而在于持有这些观点的人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处于弱势,因此是一个传播不畅的问题。 还原主义世界观比较崇尚自由,因为它强调个体的普遍性,或者说是个体或部份的全能性。认识到整体的重要性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之后的事情。而这似乎是由西方人自己发现的,和东方的整体论的传播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和东方人的整体论是不期而遇,不谋而和的。在这些理论提出之后,许多的中国学者很兴奋。特别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的知识分子曾经真的为之高兴了一段时间,而且是真心实意的高兴。现在看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正处于”文革“结束,伤痕文学搞得大家不堪回首,另一个就是召开了”科学大会“,似乎科学的春天又来了。当时似乎全国上下都学叶剑英的”攻城不怕坚,攻书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其实这也是中国社会”军队化“ ”全民皆兵“的一种反映。 尽管如此,一个颇具讽刺性的问题是刚刚结束的”文革“和以往的”五四“,许多中国人都曾经热衷于反中国的传统,孔子是刚刚被批判过的,而且还有更多的。似乎能够幸免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说,那和毛泽东认同的矛盾论不无关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科学的势头似乎很猛。而科学,民主,自由又似乎是那样的密不可分,因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民主和自由的讨论又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以致于到后来有人提出了”自由化“,而被当局看成是”资产阶级阶级自由化“,成了反对”蛇舍污染“的靶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的本意一直就没有被人所搞懂。之后就又静悄悄下去,以致于到如今很多人并不真的理解”自由“,更别说被人误用和烂用了。 一、什么是自由? 自由的英文是freedom,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自主性(autonomy),独立性(independence),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自主管理(self-government),这些多是和sovereignty 有关的,所以它们的反义可以是captivity;另一层意思是deliverance,emancipation,exemption,immunity,liberation,release 三是有leisure,licence,opportunity,permission,power,right,scope等意思。可以说这个词的内涵十分广泛。 其实上述三个层面的意思是很难同时得到满足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多种限制的环境中,garrett Hardin曾经写了一本叫做living within limits的书。他从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问题入手探讨了人类生存的问题,以便为美国人寻找自由生活的方法和策略。他的这些策略着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似乎有些狭隘,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是人们都在千方百计地探求着自由。大到社会,小到个体无不如此。 在“自由”的三层意义里,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决定性等体现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唯一属性,因此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deliverance,emancipation,exemption,immunity,liberation,release则体现的的是维护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决定性的条件和过程。是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决定性的体现。lesiure,licence,opportunity,permission,power,privilege,right,scope则体现了自由的程度。这三者反映了自由的重要性,存在所依附的条件和所能带来的益处。 现代社会里人们通常把民主,自由和理性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因为民主的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个体之于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的权力和程度,民主可以体现机会是否均等,权力是否受到制约,优先权是否合理。因此民主和自由通常表现出一致的目的性。 而理性更多地是民主和自由所依赖的一种人文素养。理性和理性的人群和社会可以更好地支撑民主和自由的经营,而非理性(irrational)则通常引发纠纷,并导致冲突,破坏民主和自由所依附的生态。 在中国的文化里,因为个体通常会被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被忽视,所以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无视或摧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自我决定管理的权力,这些在很多的情况下被家族,族群的利益所取而代之。因此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人根本就没有自由的概念。家长制,族长制,以及首领制等大大小小的集权体制把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管理的权力剥夺的一干二净,这其实是没有是对人性的压制。 二、自由的功利分析 从上文可知自由体现了个体的存在,体现了个体的唯一属性。那么这些会有什么用处哪?显然如果一个个的个体的存在和唯一性被得以确认,那对于个体而言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它为个体的充份发展提供了前提,降低了个体存在所承受的来自其它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处于这样状态的个体是可以充份发展的,能耗是最低的。对于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来讲,其内部能量也是最低的,因此相对于其它非自由状态也是最稳定的。 实际上这样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英国bath大学有个叫alan的生物学家曾经从生物学的视角观察过“自由”的限度,并写了一本叫做“The degree of freedom”的书。因为此君生物学家的背景,他的描述更多地具有模型的意味。这和一段时期那些物理学出身的人利用热力学研究自由大致应该属于一种类型。只是前者更注重实物观察,而后者更注重理论推演。但不管如何,这两种观察和研究都发现个体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绝对的自由,而通常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自由。更有意思的是,似乎个体之间在很多的情况下并不真的趋向于绝对的自由状态,比如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有形的和无形的联系和协调。比如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接触生长”现象。这是当细胞生长到一定树木彼此接触之后就停止分裂繁殖的一种状态,常常由正常的细胞表现出来,而那些癌细胞则不受这个限制。类似的就是热力学中所谓的“麦克思维妖”,麦克斯维是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位大物理学家,其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曾经从事的电磁学研究。所谓的“麦克思维妖”是指个体在形成群体时所依靠的一种约束力量,即维持从无序到有序的一个“促进者”。这些方面的信息告诉我们,个体处于群体状态就要失去“自由”。在社会学中有一个“社会化”的概念,表征的是自然人向社会中人的转变过程,说的是人必然接受社会的游戏规则而被接纳于社会之中。这表明社会化其实也是一种自由丧失的过程。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个体失去部份自由的同时,能不能获得某种有利于自由的报偿,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提供这样的报偿,那么这个社会是“向心”的,反之则是“离散”的。 三,自由的心理期待和动态人性 在我看来,人类认知的自由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意义的自由,这类自由完全可被客观地表征。如果需要举一些例子出来的话。我觉得社会中存在的鳏,寡,孤,独,以致于流浪汉,乞丐都要比那些身兼数职的社会名人,家庭成员要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类的自由就是属于心理范畴的了。也就是人对自身自由程度的认同。因此每个人很难对自己之外的人的心理自由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问题也正如庄子说水中的鱼很快乐,而他的朋友反诘“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而庄子回道: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这类问题一样。 能够被科学表征的自由是机械的。并不是人们心理所期待的自由。人们期待的自由应该是意志的自由,或者说是自由意志(freewill)。科学意义上的自由可以也可以不符合人们的意志。符合人们意志的自由需要的,可以被人们接受,反之,这种实实在在的自由反会成了人的一种不自由,成为积压在人心中一种很讨厌的张力。 比如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有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而这在封建社会的统治规则中,人民被视为“草民”,不得参与社会管理,更别说有选举官员的权力了。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社会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尽然发生在封建的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有时,处于这两个阶层之内的“帮派”也会采取同样的手段剥夺其它“帮派”或不属于任何帮派的人的意愿或意志。甚至于在西方的那些资产阶级民主社会里也一样。因此自由与否并不和“幸福”“快乐”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因为后者主要和意志或意愿的实施和满足有关系。在某些人眼中的自由,可能正是另一些人感到不幸福,不快乐的原因。 因此在谈论诸如自由,权力,义务,责任,道德等等这些人文话题的时候,就一定要首先搞明白哪些是人的意志或意愿。而搞清楚这个意志或意愿的问题就不得不先搞清楚人究竟是如何想的。而这些也正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需要研究的。当然,这也是政治学或社会学所应该研究的民意问题。 常听有人感叹说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感叹人类社会多么复杂,多么难于把握,多么使人无可奈何地迷失。实际上人这种生物在生物学上是非常一致的。而人的生物学属性也是一样的。需要衣食住行,需要友情,爱情,需要被认同,也就是名誉问题,需要发展等等。人类的这些需要其实也就是人性的直接反映。 我曾经试图把人性分为三大要素。以为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灵性这三种属性的相互交替可演化人性的整体。 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我就接着考虑人性的特征问题。在这期间,我曾经尽力地去了解在我之前的人们对于人性特征问题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但我没有得到可以让我感到特别满意的发现。 因此我在这里就勉为其难地提出人性的动态特征,也就是所谓的动态人性的观点。
个人分类: My Ideas|3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