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课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文博问答 之 交通工程我唯同济大学马首是瞻
weberfrank 2010-1-20 20:42
同学dandan,提问: 老师您好,同济大学和我们学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哪个实力更强,可不可以做些比较; 我们这个专业的基础技能有哪些,哪些课程是最重要的; 要是你本科毕业就去找工作,你会去哪些单位应聘 我们这个专业自己去找实习的话一般有哪些途径 有没有搞交通的企业 请老师赐教 =====================答复======================= 一、强弱之说 坦白讲,就交通工程学科教育实力,我唯同济大学马首是瞻。据我接触和了解,其师资、科研在国内是一流,眼界也是国际化的。教学,我没接触过,不过我认识的一些同济毕业的师友水平都在我之上。 值得说明,交通工程学科前沿研究,那是战鼓擂鸣、群雄争霸、风云变幻的另一番天地。目前我看到,北交、北航、同济、中科在国内赛场杀在最前面。放眼国际,诸家面目仍皆模糊。 如果你要考研过去,该另当别说。具体要看,导师、方向以及你是否有机会作一线学生。一些情况下,留在我校,可能有另一番天地。 回过头来,如果你要考研过去,该另当别说。具体要看,导师、方向以及你是否有机会作一线学生。一些情况下,留在我校,可能有另一番天地。 事实上,大到学校、学科,小到学院、系所,牌子口碑其实是靠毕业生建立起来的。我们一代胜过一代,杀出一条血路,学院交通工程才可能有朝一日傲视一方。 二、重要课程 交通工程学科只有不足百年历史,学科内容架构远未尘埃落定。因此,凡与交通有关的知识皆重要。杨东援大教授,曾在我校讲过,交通工程的人才要不断地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我想,他是有类似认同的。不过,就本科生而言,打好基础是首要,从这个角度而言,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调查与分析的重要程度无以复加。特别的, 在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 我特别看重交通需求分析的思路. 三、去向与技能 去向选择不同,技能要求有差。目前,你在课程设置中看不出这种体现,那么我来说破它吧: 甲、如果你去向志在交通研究单位, 那么在掌握专业之外,再练一门足以表演的功夫吧,例如GIS二次开发\GPS+GIS开发\数据库开发\GISDK\WebGis或者甚至熟练使用CAD\TransCAD\TransModeler\PTV也好; 乙、如果你去向志在事业单位,那么会喝酒、能摆之外如能再对word ppt excel熟点,你可以在我的课上睡觉了(一笑); 丙, 如果你竟然想搞搞研究, 作个学者, 培养兴趣, 在思考问题中生活, 不停地读阿读,写啊写, 乐于交流, 用啥学啥. 最后, 如果我选,因性格局限,本科的我会走研究单位或私人企业, 现在的我高校仍是无悔不二之选。你多留意,会发现国内私营交通工程、咨询、技术企业,很多而且越来越多。国营企事业单位,那就更多了。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摘】科学家必修的四门经典课程
icstu1 2009-12-8 13:48
科学家必修的四门经典课程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46-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的课程及教学
chenfap 2009-11-29 11:52
1946-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的课程及教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9) 中央大学学生之年级是按毕业时的学年称呼的,而学年又是按辛亥革命纪元来计算的,例如,1949年为辛亥革命后38年,则该年毕业生的学年为37年,因学年是从每年的9月份起算的;故1945年入学、1949年毕业的年级便称为三七级。我于1946年秋由厦大转学到中大后,便插入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中大物理系三七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均系1945年秋在重庆考入中大一年级的。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在大一时大约有二十多名同学,大四毕业时大约有二十名同学左右;成员之所以有些变化,除我由他校转学而来外,还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由高班转来,也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转到低班。当时物理系三七级是中大物理系中人数最多的班级。 下面谈谈中大物理系三七级所学的课程、任课教授、教学情况。谈的虽是物理系三七级,但这个年级前后几个高班低班的情况也差不多,大致可以反映1940年代中大物理系的教学情况。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于1945年初入校时,系主任为赵忠尧教授。不久赵忠尧教授去美国,参观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系主任由施士元教授担任,一直到我班毕业。 物理系三七级一些必修课程和讲课老师为:一年级的普通物理(两学期)陆慎仪教授,化学(两学期)郑兰华教授,微积分(两学期)杨篪引副教授;二年级的理论力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电磁学(两学期)王恒守教授,微分方程(一学期)徐曼英教授;三年级的光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热学(两学期)沙玉彦教授,无线电(两学期)毕德显教授,高等微积分(两学期)周鸿经教授;四年级的近代物理和理论物理两门课(均两学期)周长宁教授,1948年底周长宁教授赴美访问,他所授课程由苟清泉老师代理。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学、无线电、近代物理都配有实验课。冯端、黄世明、汤定元、斯允一、高联佩、梁诚裕等是当时的几位年青助教,他们曾担任三七级实验指导教师。中大物理系的师资阵容强大,主课都由教授担任,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如施士元教授为我国研究核物理的前辈,居里夫人的高足,又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的老师。毕德显教授为著名电子物理学家,我国军事通信工程教育奠基人、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长宁教授精通粒子物理,当时这门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他紧跟世界潮流在中大开展实验研究,后在美访问时不幸因病逝世。苟清泉老师后来担任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为知名的原子、分子物理专家。当时中大物理系的年青老师后来也大都成为专家学者。如冯端老师是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汤定元老师是著名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我转学进入中大物理系二年级时,由于要重修普通物理课,对本系两门理论性主课理论力学和电磁学,施士元主任只让我学习其中一门,我选择了电磁学。理论力学改在三年级学习,而热学改在四年级学习。其它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与一般同学相同。到大四时,我所修的总学分也达到了毕业的要求。 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一些主课所用的教科书是:电磁学L.Page and N.I.Adams: Principles of electricity,光学R.A.Houstoun: A treatise on light,理论物理L.Page: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physics。我还保留有上述三本教科书,故还能记起它们的书名。其它课程的教科书我已丢失了,已记不起它们的书名。那时我们所学的近代物理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普通物理课中的近代物理部分;那时我们所学的理论力学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理论力学课。至于那时我们所学的电磁学、热学、理论物理则比现在物理系所学的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要浅薄的多。在Houstoun的光学书和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都对狭义相对论有些介绍,但内容达不到胡宁教授编著的《电动力学讲义》中所讲的狭义相对论的水平。在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只有一节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量子力学概念,根本谈不上是讲解量子力学初步理论。总之,当时我们所能学到的物理课程知识,只大约相当于现在对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水平;但实际上,我们在当时连上述几本教科书的内容都没有学完,不要说量子力学概念,就是狭义相对论也没有学过。 在大二时,由于中大刚迁回南京,1946年12月才开学上课,又由于1947年520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罢课很长时间,实际上课的时间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一半左右。在大三时,由于罢课、游行,上课的时间不到规定的四分之三。大四上学期由于淮海战役使战事逼近南京,中大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护校和反迁校斗争,只上了不到三个月的课,大四下学期由于四一游行请愿和迎接南京解放,实际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加以师生的心情受时局动荡不安的影响,必然大大降低教学质量。我估计,我们在大学毕业时的实际物理知识水平,只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二年级或稍高一点。事实上,那时我们对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量子力学的初步概念都不够了解。这些物理系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我直到五十年代,才通过自学获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起到第二条战线的作用,但在学业上是付出了代价的。 在大学时的课业知识学得不够,是会影响毕业后的工作的,毕业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补习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推迟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也必然会减少和降低可能的成就。下面只谈谈没有学好高等微积分对我的影响。当时高等微积分也是中大物理系一门重点必修课。物理系三七级学习这门课程时,起初请不到讲课的教师,空课很长时间;后来请周鸿经教授讲授,又由于罢课影响,没有讲多少内容。工作后我感到自己数学基础太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学好高等微积分,因之在自学理论物理的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如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等内容时,感到很吃力。 顺便谈谈周鸿经(1902-1957)教授,他是著名数学家,善于讲课。当时任教育部高教司长,后接替吴有训任中央大学校长。那时他站在学生民主运动的对立面,听从国民党的安排,拟把中央大学迁往台湾,受到全校师生的反对,逃离中大。后来他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并曾赴美国讲学。由于他的学术成就,200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中央大学名师传略》中已列入他的传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里学什么课程能成功
zhijieleng 2009-11-16 21:37
在教学中经常听学生问,老师我学什么课程能成功?每每我都要想象怎么能概括性地说明个中自己的立场,毕业后无外乎从商、从政和作科研,可是那条路的成功都不是一门乃至几门课程就拿下的,成功是一种好的习惯,一种好奇,一种为一个目标而有效率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其中的规律,要培养出一种思维习惯,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一种找到主要矛盾的手段,一种发现、理解和组合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不是一门课就包括的,却又离不开一门门课程的积累和训练,这不仅是老师提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愿的训练,还能乐此不疲。 很有趣的是,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演讲,竟然有一个学生提了类似的问题,奥巴马的回答也很实在,摘录如下,供想成功的学生借鉴。 我想说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您提问,我认为我很幸运,我也感谢这个机会,您的演讲非常清楚。我是周元天(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我想问一问,现在已经有人问您得诺贝尔奖的问题了,那么我不会以同样的角度问您,我想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您很难才能得到这个奖,所以我在想您是怎么得到这个奖的?还有您的大学教育怎么样使您得到这个奖项?我们很好奇,想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校园经历,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课程学了之后可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不能担保的。不过很显然的,在座每个人都在非常努力地学习,非常有好奇心。同时,愿意自己去思考一些新的想法等等。 而我现在经常见到的这些人他们对我最有启发的以及最成功的这些人,我认为这些人都是那些愿意不断努力工作的人,同时还不断地通过找新的途径进行提高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接受现状、接受常规。很显然,在成功的问题上殊途同归,有些人进入政府服务,有些人想当老师、教授,有些人想经商。但是我认为不管你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如果你不断地努力更新和改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现状,一直在扪心自问,看看是否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不管是科学也好、技术也好、艺术也好,去尝试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只有这些人才能出人头地。 我还有一个忠告,这个忠告对我来讲很有用,就是说我最敬仰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但考虑自己,他们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对世界做出贡献,他们希望对他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对他们的城市做出贡献,他们希望除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影响,同时对别人的生活也带来影响。有时候我们会忙于挣钱、买好车、买大房子,所有的这些都重要,但是那些真正在青史留名的人是因为他们有更大的向往,看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能够吃饱饭,能够让更多的儿童受到教育,如何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等等。只有这些人他们才能在世界上做出贡献,我相信只要在座的你们努力的话也能够做出这样的贡献。
个人分类: 事件|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了二十年的份外事
lin602 2009-11-11 21:32
自从1989年开始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精细有机合成课开始(先大专,后本科,专科第二学期,本科第五学期),就给每届上我这门课的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做一个大作业,每人布置一个有机化合物,要求他们查资料,查出这个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四大谱图,期刊及专利上的合成方法,生产厂家,用途,毒性等方面的内容(以前是用手工查,自从可以上网查后,要求在网上查),要求中文查清楚,外文是鼓励查,但不作要求,最后要求他们按发表论文的格式写一篇综述性的作业(当然不是太严格要求格式的,毕竟是第一次做这作业),作为课程要求的一部分。 二十年过去,许多毕业的学生再见时(许多已经是公司的副总,老总或技术骨干),对这个作业念念不忘,尽管后面还有文献查阅,还有毕业论文的查资料,但他们对这个作业还是有收获的。 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基础课,都是学习课程,大家学习了不知道有什么用途,也不知道学习的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作用,时常会迷茫。因为我在大学时,直到毕业论文前,都不知道学习的东西今后有什么用,许多东西都是不清楚的,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学习这些课对今后工作是什么关系。 所以我当老师,就自作主张地安排了这样的任务,用二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讲查资料的重要性,再讲作业要求,再讲一下如何查,要用那些工具。然后一人一题(防止多人一题时,有的人不做或少做,一人一题必须自己做的。曾经二人一题过一届,发现效果不好)。学期中期,要求给我提供查过的文献目录,防止有的学生不查,学期快结束前,要求交作业,以前是手写的,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网,查的内容手写,后来要求交软盘,现在要求大家交电子邮件。因为这是课程作业的必要内容,所以是指令性的要求。 曾经有个副校级的调研员听我的课(好象五年前的事情了),正好我上到这个地方,因为突然听课,我没有办法改了(实话我也不想改),就讲的这个内容。他最后写出的评价意见,是这个内容不是本门课程的任务,希望用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添加这内容,所以作为意见提出吧(他不是教师出身,是学校行政人员一辈子)。但作为教师,我还是坚持这做法(我行我素,呵呵)。 许多学生通过做这个作业,知道了许多东西,与毕业论文时间相比,也提早近二年接触到查资料,也有点知道今后工作的内容是那些。因为查资料要查许多东西,所以许多学生知道,查资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有难度的工作。 以下是三位学生作业后面写的感想(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写了感想,我正好手头上有三个同学写的,没有任何挑选): 第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文献查阅作业的练习,我第一次接触了查资料。本以为查资料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但经过亲身体验后,我深深地感觉到查资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需要信心、细心与兴趣等,更是对我们耐性的一种考验,换言之,查资料可以锻炼我们的恒心和毅力。虽然这个作业做得有点棘手,但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的收获是很多的,我不仅初步了解了如何查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作业,我对这门课的兴趣增加了。我总是很怕做有机合成的题目,因为记不住反应式,更不懂原理和方案,所以一碰到合成题总无从下手。但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那么怕了,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只是我平时接触得太少了,以后我会多查资料多看,我相信我的有机合成会慢慢变好的。 第二位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通过这样的收集资料再整合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通过这次文献检索的作业,使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自己专业的书籍和相关知识。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在这其中我也掌握了一定的文献检索方法,知道如何去查,到何处查,也学会了怎么去把零散的资料综合成一起。总之,这次作业使我学到了很多,相信以后遇到了相关问题我能够自己找到解决的的方法。 第三位学生: 邻氨基苯甲酸的检索完成了,我总感觉有点失落。但是,沉甸甸的19页知识让我收获颇多。检索下来发现关于苯甲酸的制备方法不是很好寻找,深入了解后发现其是一种易制备毒品的化合物受国家管制。我也就释然了,这次检索还算成功。其它方面找倒很详细的介绍,谱图中核磁共振、RAMAN图么有找到。这也是这次的两大不足吧。 我第一次尝试通过这样的收集资料再整合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 每一个化工产品的研发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我通过简单的资料检索可以将前人的心血总结起来加以研究。文献检索是一项非常好的化工专业技能锻炼,通过这次的锻炼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如何找到科研或者生产突破口有了一定的想法,我坚信这次的锻炼对我以后的专业积累有着深厚的影响。刚开始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像大海捞针一般。毫无头绪,跟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经过两周的搜索和探讨我终于学会如何利用手册和互联网检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过程中我收藏了很多以后有用的网站。这将是另外一笔无形的财富,我逐渐喜欢上有机化学和精细化工。对其有了深入了解才知道自己现在是一直井底之蛙,我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希望以后可以在本专业发挥自己的能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师太有才啦——获得诺奖,指日可待!
wangxh 2009-10-23 17:41
看了下列这幅图,顿觉心花怒放有这么有才的教师和学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夺得诺贝尔奖简直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待! (图片来自 http://dgbbs.soufun.com/2819048176~8~14/64407359_64407359_2.htm )
个人分类: 科研|3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大清华浙大等九校建立联盟 互认本科课程学分 (转贴)
eduman 2009-10-16 19:16
在美国,常春藤联盟家喻户晓。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这个高校联盟的其他成员,都是那些学习拔尖、特长突出学生梦寐以求的求学场所。 现在,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了自己的常春藤联盟。昨天,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在内的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共同培养拔尖人才。根据协议书,9所高校(中文简称9校,英文简称C9)将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 九校聚首七年终成中国大学联盟 建立中国版常春藤高校联盟,一直是诸多国内顶尖大学的心愿,因为一来可以通过交流互补优势,二来又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早日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赶超世界一流。 为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国内一流学府在2003年共同发起了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今年是第七届。 第七年,深化合作跨出了重要一步。有了九校联盟这个平台,名校掌门人脑中的独特想法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比如建立起数字化快速通道;定期进行校长远程战略研讨会;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等,以此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互认交换生的成绩和学分共同培养年轻学者 交换生,这个以往只存在中外高校间的名词,今后将扩展到国内高校之间。因为中国版的常春藤联盟将联合推进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本科生层面,9校将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这意味着交换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得到9校的互相承认;在研究生层面,他们将设立学科培养平台,申请面向9校研究生,获准者可进行半年以上的访学研究,获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同样得到互认。 在学科建设上,9校将联合开展教材建设,共同培训青年教师,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建立共享的远程教育平台。此外,还将建设专门网站,建立博士学位论文网上相互评审系统,并增加以本科生为主参加的野外考察、生产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初出茅庐的C9还将加强与美国常春藤联盟、澳大利亚G8等国际著名大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扩大C9的国际影响。
个人分类: 年华|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pikeliu 2009-10-5 08:36
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录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 5 。 26 - 29. 摘要:本文简略地介绍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其历史,分析了通识教育的理论缺陷及实践上的困难。我们需要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注重开展面向实践问题的、跨学科的、研究型的本科教学,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以及加强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 本科教育 专业教育 Title: The ideas and practice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bstract: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idea and the history of general education simply, then analyses why it is difficult to practice and its defect in theor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pecialization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ole of hidden curriculum should be addressed in the univers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in high school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pecialized education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因为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的人。今天,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这就向当代的高等教育哲学提出了怎样安排大学本科课程的问题。是应该进行通识教育,把专业化教育留待研究生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进行呢,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大学本科同时进行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回答甚至是不可协调的。 可以说,近代以来大学教育观的演变就表现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从总体来看,在理论上前者像是占了上风,但在实践上后者胜出。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历史 与其它许多教育学概念一样,很难给通识教育下个明确的定义。 它所对应的两个英语单词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之间也存在着难以说清的内涵差异。(本文在以下不做明确的界定。)但是,人们可能都会知道通识教育提倡者的口号:教育不仅仅是使人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to be)。 他们批评专业教育只重视现时的适切性,结果往往趋向于学生所希望的东西而不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们认为有用性不是学生的最大财富。相反,他们的通识教育模式不是从这些外在因素中产生出来的。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教育本身和受教育这一状态就是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有用性,即使是重要的话,也不过是一种副产品。如果作为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的结果,学生也成为国家或教会、企业或学问的一种财富,那也很好,但这种教育的主要目标决不能以这种结果为条件。 总之,通识教育的提倡者指出大学有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广博知识。他们认为,大学不只是一个为未来工作而教育的地方。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能深刻地理解社会和文化。 历史是螺旋式前进的。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阿卡德米学园开展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到了中世纪,大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功利性。二十世纪前半叶,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等教育从为少数人独占,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高等学校在学制方面实行结构类型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本是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要求对不为特定的职业做准备的普通大学生授以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情况美国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出现。从四十年代起,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就成为欧美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但最近几十年,显然是专长赢得了这场战争,尽管许多人推崇的是通才。 据统计,美国各地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较大幅度地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处于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做抉择的尴尬境地。 三、通识教育难行的实际原因 有关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讨论事实上都面临着两个现实的前提:一方面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时间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这限制本科课程的容量;另一方面,新学科、新知识和各种能力要求层出不穷,要求增设课程或增加教学内容的压力很大。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成为通识教育在实践中难行的根本原因。 一个世纪以前,牛曼等人就承认经济安逸是学习自由学科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种前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最近,我国学者杜作润指出,实际上,精通许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者和学者在古代也只是传奇,在今天则绝对没有。没有一个恰当的实然的样板,却要将这种应然的样板,作为行动中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难题。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材料,它具有专门化的性质。知识发展导致专业的分化不可避免,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中小学所传授的普通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知识领域表现出内在的深奥性和固有的自主性。一位观察家研究了大学的组织结构后指出:数学在某种程度上与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紧密配合,但对历史学、拉丁语系语言、商学院、空学院或医学院里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它们都得自己闯路。 显然,由这些专门化院系组成的大学对通识教育来说是一个不适合的场所,后者的顺利开展需要全校性的力量相互协调配合。 在迅速发展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率领下,学术界的专业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专业同时变得越来越狭窄,内部有序性越来越突出,并且要求有特定的培训渠道和较长的培训时间。由于专门化教育的各个分支内容更加浓缩并且不断变化,对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应用科学家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已经懂得了回归教育的意义之外的人重返学校更新知识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高等教育将可能转化为插曲式学习(业余的、断断续续的学习)和培训。例如,浙江师范大学在我国普通高校中率先提出允许本科生在8年内读完学士学位课程的措施。近年来,各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将会增强和促进这样总体趋势。由于,接受网络培训的学习者所获得的技能会在工作很快地表现出来,当一名学生清楚地看到课程中的学问有益于什么时,产生兴趣的任务就已完成了一半多。 而所谓的通识教育需要时间和耐心。当然,网络教育本身并没有创造这种趋势,但它使这种趋势更为普遍。 三、通识教育的改头换面 在实践中,通识教育长期处于危机之中,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大学阶段当作未来工作的准备阶段。通识教育提倡者的队伍也出现了分裂,承认对通识教育持广阔的观点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前进。 如果说,历史早期的通识教育是不带有功利主义或工具主义的色彩,甚至是坚决反对这类主义。但是,二十世纪提倡者的通识教育实际上带有很多的功利主义色彩。例如,单一学科已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如环境、资源、人口、多元政治经济和文凭冲突等,只有依靠多学科的协同与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与答案。这些情况表明,高等学校必须使自己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够适应职业与工作岗位变换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和课程能为学生毕业后不断进行知识与能力更新打下宽厚的基础,而通识教育则是达到这种要求的重要措施与保证。 像这一类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表述,在通识教育提倡者们的文章中随处可见。 尽管当前通识教育的支持者承认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尽管从教育目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的通识教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教育乃至职业教育。不过,许多通识教育支持者还是惊呼,高等教育已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企业学徒培训。因此,学院和大学的工作就是培养脑力工人和技术工人掌握专门技能,以满足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需要,确保企业界精英的所有命令都得贯彻。这类发展对寻求意义、秩序和思想综合的传统高等教育概念起了灾难性的影响。 受此类宣传的影响,从各国高等教育界所实施的通识教育来看,人们经常忽视各类高校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不同的院校职能、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人生职业生涯),结果统统地加入到本科阶段开展通识教育的队伍。受所谓的通识教育理念影响,不少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庞大,但显得支离破碎,经常让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才好。 虽然所谓的通识教育总强调要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除了选择通识的、全面的教育。许多学生在毕业时都或多或少地修过了所要求的一系列课程,但仍然缺乏一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者是对一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联系一知半解。 四、通识教育的理论缺陷 通识教育提供者赫钦斯提出,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就是真理。真理是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存在理由。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通识教育在心理学中可表征为形式训练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形式训练说认为智力一旦得到锻炼,就可以迁移到任何学习领域中去。但当代认知心理学基本否定了形式训练说,认为无知必无能,要获得一项能力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信息。我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皮连生教授在《论智力的知识观》一文中指出,一切后天习得的能力均可以通过广义的知识来解释。 科学研究表明迁移的程度大大低于最初的设想,于是适切性(relevance)的重任又从思维的结构转回到学科的结构。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在未来学习或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我们就应在大学阶段安排好相应的课程。 尽管通识教育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但之所以受到提倡,是因为历史上的知识观认为各门学科有高级与低级之分。有些学科是高深的、有价值的,而为生存而需的知识是低级的。说得直白些,就是职业教育较为低劣。反对把职业教育包括在本科生课程中也是由于这种教育的狭隘性。为什么一种狭窄的、专门化的教育其地位就低于一种广博的教育?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一个线索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他承认懂得怎样吹笛子是一件好事,但他告诫说不要学得太好。这种反对精益求精的告诫也许令人惊讶,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要学会吹笛子的技能需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时间,以致有可能导致忽视其他有价值的活动尤其是理智或理性的活动的危险。 这种把理论学科和实用学科一分为二的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人们不再把医学、法学等职业性学科视为低级知识。 七、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争论在本质上属于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没有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之分。近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尽量避免争论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比如是需要更多的科学课程、更多的数学课程、更多的外语课程,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我们要承认通识教育的存在价值。如果没有了通识教育,我们可能也就失去了有社会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公民、能活到老学到老的公民。在信息时代,通识教育不应再延续以往的拼盘式课程组合。我们思考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不要再过多争论广度(通识教育)与深度(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要重视各门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每门课程的教学及相应教材应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并注重能围绕现实性问题组织教学。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学生要了解、学会应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语言来看问题。物理系倪光炯、王炎森教授主持为文科类学生开设的《改变世界的物理学》既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又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阐释物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总之,要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各类现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方法,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信息时代,我们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开展学习和研究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其次,我们要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我国学者李曼丽认为,任何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都无法克服一个缺点:无论一种课程的知识面有多宽,它仍然是从知识总体中挑出来的一小块而已,因此仅仅通过课程就不可能达到通识教育所要求的那种理想的广度。于是,她提出,应促成校园文化的非专业化,以拓展通识教育实践的途径和空间。 再次,加强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总有学者质疑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内容深度,即有重复中学教育的嫌疑。这种质疑的背后事实上就是,通识教育应该在中学进行还是留待于大学本科阶段进行?克拉克曾这样写道: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还特别着迷于为未充分接触专业的学生提供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不象其他国家把广博的普通教育留给中等教育,而学生到大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 事实上,美国作为当代通识教育的始作俑者,该国只有研究型大学以及财力雄厚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开展通识教育。据统计全美国接受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只占总数的15%。 在高考升学压力下,当前中学生只集中精力于若干门课程的复习考试。为此,当前大学教育确实需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哪怕通识教育的内容可能会与中学教育内容有所类同。也许,大学通识教育的补习性质是无法否认的。博耶提出:当需要补习计划成为一种生活现实的时候,我们也仍然坚信长远的解决办法是更好地搞好大学前的教育。要求大学不断地采取无止境的学术上的应急措施是不可取的。六个星期或六个月的补习课程,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无法弥补先前十二年正规教育所造成的缺陷。 当前,这种大学一、二年级的补习计划应该突出知识的高深性。 总之,通识教育确实是不错的教育理想。从实践上,要让大学生在四、五年之内掌握既全面又有深度的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显然,谁也不愿意大学教育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广博教育)。我们不否认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终身教育,要看到使人学会做人的通识教育显然要贯穿于人生每个阶段,它不是大学阶段的专利。人们已经懂得回归教育的意义,我们不应过分地强调在大学阶段开展所谓的通识教育。而且,我们要承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部分大学的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倾向于寻找一份工作,而不是继续攻读研究生。 本文引用方法: 刘凡丰, 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5 。页码:26- 29. 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高等教育哲学》,第80页。 王承绪,《比较高等教育引论》,《外国教育》,1983年第6期。 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徐辉等译,《高等教育系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Pace, C. R. and Connolly, M. (2000), Where the liberal art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 41( 1):53-65. 杜作润,《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高等教育系统》,第14-15页。 《高等教育系统》,第13页。 《高等教育哲学》,第114页。 刘凡丰,《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高等教育哲学》,第95页。 李曼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校课程改革》,《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高等教育哲学》,第93页。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欧内斯特博耶著,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皮连生,《论智力的知识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高等教育哲学》,第108页。 《高等教育哲学》,第88页。 李曼丽著,《通识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193页。 伯顿克拉克,赵炬明译,《我的学术生涯》,《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 享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第93页。 以耶鲁大学为例(2003年的统计)。本科生在毕业后第一年,1975届有36%、1985届有60%、2000届有70%参加工作。而继续攻读文理研究生院或专业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逐年减少。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3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课程表
donghy 2009-9-7 17:38
沈阳药科大学二 〇〇九 级硕士 / 博士研究生第一学期课程表 课程名称 上 课 时 间 上 课 地 点 任 课 教 师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1班 2-5周周三下午5-8节 2-3、6周周五下午5-8节 新 十 董鸿晔 7周周一下午5-6节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2班 2-5周周一下午5-8节 2-3、6周四上午1-4节 新 十 董鸿晔 7周周一下午7-8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固体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22,35.36.38和39题
zuozw 2009-7-28 11:05
固体理论(李正中:第二版) 首先,本习题集主要贡献属于恩师谢老师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里为防止抄袭作为作业,不提供答案。 索求答案者,均不回复,请见谅。 由于水平有限,恳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由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不多,还有很多习题 ( 超导、强关联和无序等 ) 没有解答。如有慷慨者,可联系以供大家学习。 第二十二题 首先有等离激元的介电系数 第三十五题 首先计算算符的海森堡方程 余下 (2) 和 (3) 根据带顶和带低的特点就很容易计算啦。 第三十六题 T=0 时没有声子激发 (5.4.13) ,设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很弱,可用微扰计算 H( 有一个声子激发 ) 。可计算出微扰矩阵元 (5.4.14-17). 易知一级微扰为 0. 第三十八题 实现对角化,要通过正则变换将振动坐标的原点移到平衡点。 第三十九题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4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固体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18题
zuozw 2009-7-28 10:03
固体理论(李正中:第二版) 首先,本习题集主要贡献属于恩师谢老师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里为防止抄袭作为作业,不提供答案。 索求答案者,均不回复,请见谅。 由于水平有限,恳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由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不多,还有很多习题 ( 超导、强关联和无序等 ) 没有解答。如有慷慨者,可联系以供大家学习。 第一题: 利用 a 和 b 关系,可计算 k*l 的数值。 再进行分类讨论 ( 相等和不相等 ) 。 同样进行分类讨论。此题两个公式特别重要,后面用得很多,请大家熟记。 第二题: 因为 f 为正点阵的周期函数,所以 f(r+l)=f(r). 若 k 不等于倒格矢 K, 易证上式为 0. 第三题 第四题 根据布洛赫定理, u 为格点周期函数,可用平面波展开。 第五题 首先写出晶体单电子薛定谔方程 (V=0), 再根据 第六题 首先写出谐振子系统的哈密顿量 第七题 首先画出二维密排六角晶格及其倒格矢及第一布里渊区。 自己可以设定其他方向算一下。多练习就掌握啦。 第八题 由晶格振动波动方程 自己可以算 等其他方向。 第九题 先把 E 和 r 代入哈密顿密度,可计算出 再利用 W 和 u 的关系 (2.6.1) ,然后利用简正坐标,产生和湮灭算符,可是 H 二次量子化。 第十题 这道题纯属计算,注意公式较复杂可令 第十一题 根据量子化的自旋波哈密顿量,低温时,系统激发自旋波引起的附加能量为 第十二题 首先写出两个自旋系统哈密顿量的算符表示 把 (1) 和 (2) 两个态代入薛定谔方程即可这证明。 第十三题 第十四题 易写出外磁场和各向异性晶场的塞曼能项 (3.5.31) 。加上无外场的哈密顿量可写成 (3.5.32) 。对 52 式进行 HP 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然后算出算子的运动方程,求出 Bogoliubov 变换关系,算出 u 和 v 。代入 H 可算出自旋波量子。同时本题也可以利用第六节介绍的方法求解 (3.6.5-3.6.10) 。 第十五题 首先算出算符的运动方程,可构造 Bogoliubov 变换 代入 H 使交叉项为 0. 可计算出 u 和 v 。 第十六题 首先算出算符的运动方程,可构造 Bogoliubov 变换 U 和 v 的平方和为 1 ,再把新组合的算子代入 H ,交叉项为0,可计算另一个 U 和 v 关系。余下过程纯属计算故省略。 第十七题 首先做傅里叶变换引入各个子格 ( 局域电子算符 ) 的简正坐标表示 第十八题 解题方法同第 15 , 16 题。 代入 H 后会得到 u 和 v 另一个关系式。同时也可以利用 P83 或 P168-169 类似的方法。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9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耶鲁是个烂地方——也说研究生的上课,兼向鸿飞老师认错
Synthon 2009-6-29 05:03
说明:本文开始写于6月初,但是由于后来本人出外开会+度假三周,一直没有发表,现在发表,时效性可能有些差了,但感觉还是有必要发表出来,呵呵。 先认错。 鸿飞老师的博文说到,哥伦比亚和哈佛大学的化学系,博士生上课只需要上4-6门(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817),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在李小文老师的相关博文中(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958),网友rockyman留言说,对此很好奇,我也很好奇,于是回复了一句,说大概是必修课4-5门吧? 回复之后,终觉不妥,还是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我真的错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要求学生修六门课,哈佛大学化学系有两个专业,其中化学专业要求4门课,化学物理专业要求5门课。结论让我很吃惊,因为我在耶鲁的化工系,要修8门课,在化工系里头已经算比较少的了,我当年联系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曾经被哥伦比亚的化工系录取,还去哥大参观过一次,当时的印象,哥大化工系对课程的要求,至少不比耶鲁少。看来这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我试图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其他专业的情况,所以我错了,呵呵。。。老老实实认错:) 回到研究生上课的话题来。我是属于爱上课的类型,我觉得上上各种课程挺好玩的,对科研也会有帮助。所以博士期间,在满足课程要求之后,我还是坚持每个学期上一门课,也算是科研中间的一点时间上的调剂吧。但是很郁闷的是,耶鲁能提供的课程,实在是少得有限。比如我们系,去年秋季压根没开选修课,今年春季貌似也只开了两门。去年秋季我在其他院系的课程里头,也没有找到很相关的课程,所以有了我研究生期间唯一一个不上课的学期。 我前些天写完耶鲁的本科生一些情况之后,有人问我是不是也写点研究生的。我说不写,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讲,耶鲁是个烂地方。 哥伦比亚是个好地方,哈佛也是个好地方,因为他们虽然不要求学生上很多课,但是他们却给学生提供的很多课程选择。相比之下,耶鲁实在是个烂地方,要求我上8门课,但是8门课之外,我已经没什么选择了。就算是8门课之内,比如这个学期要求你必须上两门选修课,而实际情况是这个学期一共就开了两门选修课,你说选修课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说,评价一个学校的课程教育,不是要看他要求学生上多少课,而是要看他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少课程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讲,耶鲁是个烂地方。 说耶鲁是个烂地方,其实不光是上课这一点,还有很多方面,我以后慢慢再来讲。 我来到耶鲁之后,有很多学弟学妹都跟我联系过,说拿到了耶鲁的录取,是否该来,等等。我基本上都是劝大家不要过来,因为过来之后,你会失望的。但是很遗憾,除了一位物理系的学妹后来没有来耶鲁而决定去加州理工之外,剩下的这些同志们,无一例外的受到世界一流大学名声的蛊惑,纷纷投奔耶鲁而来。而来了之后,也都无一例外的失望了。。。 所以说,尽管这句话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但是还要再说一次。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耶鲁是个烂地方!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97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能态(4)——建议学校开设 “父母学”这门新课程
famingkuang 2009-3-28 08:07
人类似乎很搞笑,那就是生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某一个产品,例如小小的螺钉都需要有熟练的工人进行生产再经过数道的检验合格了才能出厂(至少在意识上认识到了)。而生产出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类本身却可以由毫无育儿经验的新手不加任何培训就进行,接着就是数不胜数的漫长的检验过程,即只管验收不管生产,请看老祖的漫画《 新 长征 路 》。父母与孩子都在这舍本逐末的教育模式下痛苦的挣扎着。 孙子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之,非善之善者也,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父母学校,也不将父母学纳入学校的课程安排(恐怕世界上都还没有这种课程吧?)所以就算贵为博士的父母其育儿的知识比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农恐怕也多不到哪里去了。数理化外固然重要,但数理化外能重要过父母学(教会如何正确的育儿方法)吗? 我们学习数理化外的目的是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为人类服务,而父母学的目的是直接为生产人类本身服务 ,孰重孰轻?也许是人类还没有进步到能正确的认识人本身的缘故吧,所以还看不到父母学这门课的重要性。我们当今的社会还只是一个只重产品不重人的社会,因为产品是简单的可以量化管理的,而人却是最复杂,最难以理解的吧?但我们应该试图去了解人,重视人才对呀,因为人才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主体。 所以我强烈建议,国家和教育部门应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的问题,在中学阶段增加一门让人类走出困境,让人类更加懂得幸福的的新课程父母学。
个人分类: 本能态|79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写作课应该在高等学校推广
zxj368 2009-3-18 07:59
目前在和博士导师及师兄弟合作,写一本《地质学高等教育方法体系综合研究》,现在已经交给出版社了,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版,今天早上在写前言,现择选一部分放在此处。因没有写其他博文,以此向来访的朋友们问好! 关于科技写作部分放进此书的目的,是考虑到中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非常需要学习与提升。科技写作在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课程,供大学生和研究生选修与学习,以便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使科研成果能及早发表。而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弱化,可能仅有几个知名大学设有科技写作课,大多数人认为会搞科研的专家都会写论文。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现实的,这也就是国内的很多科研成果本来水平很高,而发表出来见效不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写作者没有抓住成果的要点,重点不突出,论述不系统,很难让看到论文的读者从中抓住成果的要领。 科技写作也是一门学科,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能在大部分高校中开设此课,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技论文水平会有所提升。 在此也算是对此事的一种呼吁吧。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3428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第一节
陈安博士 2009-2-16 20:18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现代应急管理》课程于今天正式开始,教室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全部研究生也都返回了北京,本次课程还有一名来自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生前来,我们将《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一书的预印本送了他一本。我特别从邀请来的山东经济学院马建华博士也参加了课程。 ??第一次课程讲授的内容就是新书的第一章,具体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我国应急管理八多八少的现状,以及几个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特点与做法。 ??第二次课现代应急管理基础将在2月23日10: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举行。 ??第三次课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方法论及以后的课程将在3月4日10: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举行。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几位我喜欢的老师
cutefay 2009-1-10 11:30
从大学到现在,学了很多课程,所以也就见过很多老师。有几位老师的课程我很喜欢听,这里就小记一下这几位老师。我不是一个乖学生,上课的时候喜欢坐后排,听课经常走神,还偶尔翘课,而这几位老师的课程我却很少走神和翘课,也喜欢坐前排。 A老师偶像型老师 :A老师是我大学的时候的英语老师,教了我们班两年英语。上第一次课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喜欢上这门课和喜欢上这个老师了。这老师是一位三十岁出头的男老师,职称是讲师,虽然不是什么教授头衔,但是学生们还是很崇拜他的,并且是很多女同学的偶像。学英语本来是一项比较枯燥的事情,而他的英语课讲得很生动,经常给我们把课本上的东西继续引申讲到其他的东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例如他会把一篇英语文章中比较好的句子拿出来给我们分析一下这句子好在哪里,我们同学写作的时候怎样可以把这样的句子应用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让我大学的时候还比较喜欢学英语。 B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型 :B老师是我大学时《自然探索与创新》的老师。这老师讲课很幽默风趣,并且他很鼓励我们学生动脑筋创新,他觉得学生有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可以先提出来,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从而来启发大家的思维。我觉得这种课很适合他这种风格的老师上。如果是一个一本正经对着教材或者ppt给我们念的老师来讲,学生就会听得无趣,这课程也启发不了大家的创新思维了。B老师很喜欢我这个学生,因为我很喜欢思考一些问题,并且正因为老师喜欢我这个学生,所以我上他的课就更加积极了。B老师是个副教授,一直未能评上教授,根据一位师兄的描述,B老师科研方面没什么大的成果,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发明或者科研成果。不过,我觉得他的很多小发明也是很好的,例如他曾经指导一位本科生发明了一个家用螺旋藻培养器,适合家里自己自制螺旋藻,这个发明让这个学生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创新大赛的一个什么奖项。毕业之后,好久都没跟这位老师联系,半年前,居然收到这位老师发来的邮件,他还记得我这个学生。邮件里他说他现在在办企业。我觉得对于这样的老师,学术不应是他的归宿,去创业,更适合他的风格。 C老师侃侃而谈型 :大学的时候给我们讲《西方美学鉴赏》的老师。《西方美学鉴赏》这样的课程本来就是很有趣的,而这位老师的知识又很渊博,对着一幅图片,能够侃侃而谈,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欣赏美。听这门课,是一种享受。后来我又跟着他学了一年半的素描课程,因为我画画水平在班里算是不错的,所以老师也很喜欢我,我就更喜欢上他的素描课了。 D老师幽默风趣型 :我只听过D老师的一次课,就深深地被这位老师的课程所吸引了。我大一的时候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学校组织一些经管学院的老师给我们开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所以我就听过这老师的一次讲座。那次讲座是相当地火爆,不仅200多人的教室座无虚席,门口和边上还站着很多人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这种场面是我唯一见过的一次。原因何在?是因为这老师讲课太幽默了,并且他的音色和说话语调跟周星驰演的电影特别像。听他讲课就像在看周星驰拍的电影。可惜我不知道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我想陈安老师可能认识这位老师。 E老师大家风范型 :E老师是我们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咨询协会的指导老师,他给我们做过几次讲座,E老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还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过副总,前两年还和郎咸平教授一起在全国给企业家做培训,现在开了一家咨询公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做企业方面都是很厉害的。他给我们讲管理方面的课程,也都是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通俗的语言,一些很深的管理学方面的问题被他讲起来就觉得很容易理解。我们协会开展了不少讲座,每次都是他的讲座人最多。这位老师的讲课功力属于企业培训界的上乘功力,课酬也应该是上乘的,一天的课酬有几万RMB。除此之外,和君咨询董事长王明夫先生的课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在我看来他的讲课水平跟这位E老师不相上下,他的课酬也是每天几万元。我的一个职业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企业职业培训师。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一定是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而是讲课水平高,或者能够跟学生打成一片,或者是其他类型的。 据说以前流传着一个小笑话:一清华教授和一中科院研究员聊天时,清华教授说:我们这边是讲课水平不高的老师,那就让他去做做科研吧;中科院研究员说:我们这边是科研水平不高的老师,那就让他去讲讲课吧! 这个笑话有些过时了,因为好像现在无论高校还是研究院所,评职称什么的还是以科研成果为重,讲课水平如何关系不大。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4518 次阅读|3 个评论
没有学位的博士?
jlpemail 2008-12-16 13:09
近日,看到一个知名女作家的专访。介绍中有博士和心理学家字样。 对于心理学家的定义不好推敲,可是这个博士是可以的。作家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这个博士是没有学位的。作家很谦虚,承认了 自己没有学位,学问自然是有些的,不然怎么敢于称心理学家呢。 既然没有获取学位,就不好称为博士了。尽管也听了一些相关课程。 听课容易,写论文、提高英语水平难,所以不为那个学位费力气也 情有可缘,但没有学位的博士的说法欠推敲。 以此类推,没有学位的研究生、本科生更多了。乍听起来,我们的 人才很多,占据失业名额和比例也无所谓了。可是,其中名副其实 的比例要下调若干个百分点。 其实,作家的小说和散文中不乏好作品,读者的评价尚可。但,人有 长处就有不足。不足不必含糊其词,没有得到学位,就不要自称这个 士,那个士了。你或许缺少了某种资格,但他人也同样不是完人。没有 必要掩饰,即使是含糊其词的掩饰。 当我对一个外籍人士,为英语水平欠佳,表示歉意时,他的回答让我 非常感慨:请不要为你的英文道歉,我一点中文都不懂呢。按照这个 老兄的思路,你有弱项也不必道歉,毕竟还有强项呢。天生你才比有 用。不必炫耀什么,也不必遮掩什么。 这个作家应该可以这样想:我研究心理学的确不如心理学博士,但研究人、 写小说和散文不比你们差的。尽管都在研究人,但方式和表达手法不一样, 效果也不一样。文学作品的影响面比心理学论文要广一些,影响力更大, 更深入人心。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4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次研究生交流课
wangdh 2008-10-19 03:23
一次研究生交流课 2007 年4月刚从国外访问回来,接到通知,希望能在研究生院开设《动物生态学》和《动物生理学》两门基础课程。原因是研究生们的要求,大学期间有些大学没有开始此类的课程。同时《动物生态学前沿》、《进化生态学》等课程需要一些基础铺垫。当时就先答应了开讲《动物生态学》基础课。在几位老师的配合协助下,第一次授课圆满结束。根据研究生院转发的消息,经 43 名学生( 45 名选课)评估, 13 项评估内容 12 项是优, 1 项是良(内容:因材施教)。结果出乎预料,也很兴奋。 43 名同学都给出了具体评价和课程改进意见。 在课程考试时,有一道 10 分题,是关于对这门课程的评价。需要学生指出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多数学生回答的很认真,提的意见和建议也很具体。其中一条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个演讲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有主动性,不是总是被动听课。 今年上这个课的时候,我就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几次课,安排的讨论内容,没有学生回应。大家说前两周是课程试听阶段,还没有确定是否选。提问问题,主动回答的同学也不多。一直到第四次课,从教学秘书那里要来了选课同学的名录。今年选课同学是 60 人,给他们分了 4个 组,布置了具体任务。要求第五次上课时,每个组讲 15 分钟,可以是一个人讲,也可以是多人讲( 3 5 人)。 具体任务是: 第一组:动物对水生(海洋)环境的适应。 第二组:动物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第三组: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第四组:飞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2008 年 10 月 16 日上课。效果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是第二组同学讲。一位女同学汇报。这位同学以沙漠之舟 - 骆驼为典型动物,从形态、行为和生理学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知识很专业。主要内容都涉及到了,也提到了鸵鸟、爬行动物和一些鼠类。 点评 : 讲得非常好,很到位,选择典型动物。抓住了沙漠干旱地区对动物生存很关键的:水分和高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和水代谢(平衡)是重要内容。能够按照适应和自然选择的思想进行分析。提醒注意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爬行动物的温度性别决定机制要注意,昆虫的相关内容要留意。 第一组是 3 位女同学讲。准备内容很充分,三位同学分别从海洋生物的分类、适应方式和海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涉及内容很广,如鱼类、发光生物、深海生物、极端环境生物(深海热泉)等方面。 点评 : 讲得不错,内容显得过多,缺少典型动物的特征性适应分析,现象描述多。基本运用了比较生物学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对硬骨鱼和软骨鱼的渗透压调节模式讲得典型。注意到极端环境适应非常好,对于南极鱼类的抗冻蛋白研究、深海和温泉生物的研究、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等是需要注意的,应用价值比较大。洞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等)也应该关注。这部分用时间较多。 第三组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讲。两位同学从昆虫、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等方面,从形态解剖、行为和生理学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涉及到了冬眠动物(松鼠、刺猬)、北极熊、帝企鹅等典型动物。 点评 : 讲得很好,分析典型。内容专业性强,从分子到整体都有关注。能够从产热和散热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也注意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一位学植物专业的同学,利用自己的知识思考了南极寒冷环境中的食物链问题(藻类 - 磷虾 - 鱼类 、 企鹅 、 海豹等 )。 第四组两位男生讲。分别从飞行的昆虫和鸟类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尤其鸟类的适应性分析很专业、深入,同学运用了功能形态学和比较生物学的思想,分析鸟类的适应和进化,并提出了人类与鸟类和谐共存的问题。 点评 : 分析很好。尤其是介绍鸟类适应的同学可以说是最佳演讲者,很有风度,的确是在演讲,身体语言运用较好。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两位同学注意到了感谢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的贡献,并给出了网上资料来源的网址,这很重要。当然作为飞行动物的哺乳类如蝙蝠(还有一些滑行的种类如鼯鼠等)也是需要了解的。 由于大家越讲兴趣越浓,原计划一个小时的交流,在我的要求下,3节课的时间只给我留出了 30 分钟。最后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工作,并特别说明有些问题我也是第一次听大家讲,很受益。这次我并没有要求大家特别关注某一类动物,就是想看研究生们是否能注意到动物的各个类群,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去有意识查阅一些文献,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就某个问题或某一类问题进行讲述。当然每个小组的问题都是大问题,范围广得不得了。只要大家留意了,有兴趣了,再去进一步查阅、了解,就不是问题了。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 1. 除教学目的外,在进行开题报告、考核、论文答辩、学术报告时,一定要注明文献和数据出处。要有知识产权意识。 2. 网络知识已经是无所不包,几乎无所不能。各种信息充斥网络,但是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一定要具备识别真假知识的能力,注意引用科学论文,注意资料的真实性。 3. 报告要适当掌握时间。 4. 演讲能力是科研人员需要训练的一个技能,要利用一切机会训练自己这种能力。 5. 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特长。很遗憾有些研究所的同学的作用没有发挥,如海洋所的同学如果补充海洋动物的适应;成都生物所补充两栖爬行动物的适应;西北高原生物所补充高原动物的适应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6. 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地下生活的动物,也是需要关注的。 每位同学讲完后,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点似乎同学讲课的时候没有老师讲课的时候课堂安静。由于时间限制,缺少足够的讨论时间。 总之,我自己认为这是很不错的一次研究生交流课。不知研究生们感觉如何?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谈谈看法和感受吧。 (王德华 2008.10.18 ) (说明:以上是研究生们的PPT, 分别为2,1,3,4组,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2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生态学双语课程网站
entomology 2008-7-31 02:45
http://bb.jxedu.gov.cn/webapps/login/?action=guest_loginnew_loc=/bin/common/course.pl?course_id=_902_1 1 中英对照,从实际出发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rossreferencing from acutal conditions 从学生英语水平、考研要求和课程实际出发,考虑到本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通,考研一般采用中文参考书,生态学有些概念中文理解已经不易,因此采用重点概念和知识点中英文对照,非重点、难点或者争论点才用中文,英文图例中较难的单词采用中文注释等办法。符合专业知识为主,英文提高为辅的目标。 2 图文并茂,激发求知好兴趣 Arousing students' thirst for knowledge with plenty of vivid pictures 生态学是讲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生物在生存斗争和进化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例子。通过图片展示这些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图例中了解隐藏的生态学知识。 3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Benefi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通过讨论版,并公布教师的电子邮件、QQ号和手机号,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咨询教学、考研和就业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开展某知识点的讨论。通过问答和讨论,不但学生获得了知识,教师也开阔了视野,并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个人分类: Exchange & Cooperation 交流与合作|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