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金支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议科技部为退休科学家建立专门通道
热度 5 accsys 2020-1-23 09:38
我们到了 60 岁就退休了。这意味着一个正在求索的科学家,从此就成了“民科”。那些搞原创的科学家,在职期间未必就能够完成他的研究,真正成果的出现,完全有可能发生在退休后的十几年间。对于这一期间产生的重大发明创造,国家科技部门怎样才能给予支持? 不客气地说,我国相关政策多数都是支持那些热热闹闹的研究项目,而对退休之后的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因为无有“单位”推荐,没有成套的人马参与,而被拒之门外,根本没有申请国家支持的可能。举个例子,“虚拟计算机”项目,人多势众,国家几千万资金投了进去,历经若干年,有真正的虚拟计算机问世吗? 开天辟地的科技原创绝不会一群人一块儿搞出来的,正相反,常常是极个别的科学家,经历千辛万苦的长期思索,突发奇想,独辟蹊径,原创才冒出来。这种冒出来的发明创造绝非短期就可以完成。有些重大成果的产生会经历几十年,在科学家退休之后,在他们的年龄到达六七十岁的时候才可能成功。能够不断追求的科学家,即使退休了也不会放弃他的研究,这是他们可贵的追求精神。对于他们的研究,国家科技部门不应该忽视,应该考虑建立一个专门的通道,让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最终完成和推广,得到快速有效的支持。这些退了休的科学家多数都是单打独斗了。然而“单打独斗”常常是原创产生的形式! 我退休十多年,早已成了民科。这十多年不像在职期间那样受约束,故而可以专注我感兴趣的东西。在计算机科学中我有两项不同于国外设计的成果。一项“动态计算机设计”,意图向科技部申请资助,曾经材料送到门口都无法投入。另一项“仿量子计算机设计”申请工信部组织对验证机进行专家鉴定,然而弄个不了了之。 科技部能否为退休的科学家的研究,建立一个特殊的通道?让他们将重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让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把力量? 姜咏江 2020/1/23
个人分类: 国防科研|44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今天编校一篇文章,竟然挂了30个基金,真是不可思议
热度 64 amyguo 2012-9-27 15: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个 省级自然科学基金 1个 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4个 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1个 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4个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工程项目 2个 国家博士后基金 2个 省高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4个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个 省重点实验室基金 1个 校级开放研究基金 1个 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1个 我无语了......供大家评论
7364 次阅读|73 个评论
有骨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底线:贫困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热度 6 杨学祥 2011-2-9 05:42
有骨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底线:贫困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杨学祥 现代科学研究,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做到的,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 主流科学并不缺少资金,但由于缺少非主流科学的批评、监督和检验,满足于自圆其说,跟风潮流,至今收效甚微。一枝独秀百花残,只有争钱之力,毫无进取之心。 非主流科学缺少资金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们的生存状况值得关注。科学的重大发明都是从少数人的非主流开始,大半发生在主流科学和非主流科学相互转化之时,不保护非主流科学,不支持科学争论,何谈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早在2006年我就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需要生存条件: 一、国家的支持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国力、财力的。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必须注意到重点支持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百家争鸣是科学的源,重点支持是科学的流。无源而流则空,无流而源则难成势。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重点支持可以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取得最优的发展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重点支持不可避免地会有纰漏,可能忽略一些有希望的项目的支持,可能导致为获得项目支持而出现“跟风”、作假、科学研究“商业化”的倾向。“汉芯”造价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跑项目”、拉关系成风也是一个基本事实。因此,要注意科学研究的源与流之间的关系,应该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实行滚动式的重点支持,既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研究经费(资料费,版面费),又实行项目无申报的优选方案(如诺贝尔奖的评审方式,评审机构从科研成果种选择最优成果予以资金支持,并随科研发展增减研究人员和研究资金)。让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学研究。 正像“考试经济”导致“教育泡沫”一样,“项目经济”也导致“科研泡沫”和大量科研资金流失。摆正科学研究的源与流,实行无申请的项目支持计划,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科研资金,实现科学评价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二、社会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科技需求,取决于先富阶层的科学素质。世界强国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富人对科技的大量投入,特别是无偿捐助。美国的盖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2004年7月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今后几年给他的慈善基金会捐款3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12月18日公布,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夫妇和著名摇滚乐队U2主唱、社会活动家波诺当选《时代》“年度人物”。比尔·盖茨夫妇和波诺分别因巨资捐助疟疾治疗和组织参与“现场八方”音乐会等慈善活动而荣膺《时代》“年度人物”称号。 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因素。富有、慷慨、公正、无私,应该是人民尊敬和效仿的楷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众人物应该像支持“超女”一样支持慈善家和公益事业的捐助人,因为他们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富裕阶层的素质,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如果他们把科技投资和科技投入当作事业发展和精神享受的最大愿望,那么,他们不仅会赢得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会赢得社会的和谐和人们的尊敬。   三、国家科学战略的转变 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是“全盘西化”的产物,同时也表明科学标准的多样性。是以发表文章数量和获得项目金额为科学标准,还是以实践检验为标准?这是关系到科学发展前途的大问题。以发表文章数量和获得项目金额为科学标准的科技研究商业化趋势不仅产生大量“科研泡沫”,而且会导致热门专业畸形发展以及冷门专业和基础科学的断代与失调。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科技造假已经国际化,权威刊物的权威受到挑战,韩国黄禹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个事件的最终结局,只能再次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决不会因为几篇照搬西方科学标准的教条文章而被否定。 清理科研环境,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国科学战略转变的需要。钱飞鸣最近指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捧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摘走物理学奖,罗杰·科恩伯格登顶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在十月囊括本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这不由让诺奖情结深厚的国人眼热,但是刺痛国人神经的并非是别人的“大丰收”,而是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众多的评论都引用了关于科恩伯格的评述——“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快出成果”。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者似乎没有科恩柏格般的境遇,这种科研“隐士”在中国绝对属于珍稀动物。当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财富时,我们的科研创新体系已经陷入另一种困境:我们可能解决了研究与市场的脱节问题,但是我们同样可能忽视了创新体系中最基础的东西。盖茨式的技术创富英雄变成榜样,这值得鼓励,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追求变成惟一追求,毕竟追逐创富的心态只会让中国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中国需要有“骨头”的知识分子,但是,其前提条件是提供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学术水平是渐进的,不能一年上一个台阶;职称的标准是相对固定的,不能一年一变一年一评。变化莫测的职称评定标准是悬在知识分子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利剑,它虽然没有斩下知识分子的头颅,却摄取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灵魂。 水平和业绩在局部是矛盾的,在全局才是统一的。淡泊名利者其志高远,蝇营狗苟者逐利眼前。没有板凳十年冷,难得功成传万年! 附件: 新华网 首页 网评 媒体时评 有骨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底线 2006年10月22日 08:36:24  来源:光明网 计红梅最近指出,“忧与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开展了“科技工作者权益保障状况调查”。受访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的权益保障状况仅仅比个体户、工人、农民这三个群体的状况好一些。跟以往科学研究的单纯不同,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有了“创收压力”和“商业色彩”。如果申请不到项目,科研人员连生存都成问题。在面临生存的压力时,“忧与惧”就成了压倒许多人的精神顽疾。如果被这种“疾病”控制,除了怨天尤人、无奈哀叹甚至同流合污外,似乎就没有别的路好走了。换言之,就会得“婴儿瘫”或“软骨病”。对知识分子来说,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个是独立性,一个是创造性。 照片人物为鲁迅 来源:易脉网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虽然大多数都是依附达官巨贾而生存,但也不乏具铮铮铁骨的有志之士。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隐居桃花源的陶渊明,独具竹梅风骨的郑板桥,为“戊戌变法”捐躯的谭嗣同,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朱自清等。 中国的文化如此发达、如此昌盛,反被不发达、不昌盛的少数民族搞得束手无策?王富仁的结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肉’不少,‘血’也不少,就是没‘骨头’,过去有的那几根硬点儿的‘骨头’也叫一些酸溜溜的文化给腐蚀了,弄软了。”他认为,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骨骼”的,几乎仍然只有鲁迅一个人。 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国也无科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国力、财力的,如果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何谈科技的发展?五四以后,中国专注学习西方,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全盘西化”是一种必然,没有“骨头”是一种潮流,复制西方科学是不需要中国人的骨气的。中医被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也是当时的一种潮流。 现在不同了,中国的发展受世界瞩目,国力强大蒸蒸日上,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也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我们需要独立的中国科学体系和安全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别于西方竞争理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需要一下生存条件: 一、国家的支持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国力、财力的。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必须注意到重点支持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百家争鸣是科学的源,重点支持是科学的流。无源而流则空,无流而源则难成势。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重点支持可以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取得最优的发展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重点支持不可避免地会有纰漏,可能忽略一些有希望的项目的支持,可能导致为获得项目支持而出现“跟风”、作假、科学研究“商业化”的倾向。“汉芯”造价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跑项目”、拉关系成风也是一个基本事实。因此,要注意科学研究的源与流之间的关系,应该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实行滚动式的重点支持,既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研究经费(资料费,版面费),又实行项目无申报的优选方案(如诺贝尔奖的评审方式,评审机构从科研成果种选择最优成果予以资金支持,并随科研发展增减研究人员和研究资金)。让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学研究。 刘贤方是美国理工大学(NYIT)商学院副教授、终身教授,负责学校的中国MBA项目,兼任中美一些大公司顾问。他指出,由于研发的不可确定性,投入就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无法保证“辛勤耕耘,必有收获”,而是“赢家统吃”。“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侥幸者外都是失败者。那么,科技兴国应走什么道路?在资源紧缺、生存危机情况下,只能集中优势兵力,以解决主要矛盾来带动全局。比如,中国早年在经济极其困难条件下,通过资源的集中使用,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可今非昔比,以中国当今的综合国力,国家对科研支持的科学方式应是以资金分散为原则,当某一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时,再由其他来源资金去追加投资,而不应将财力压宝在少数几个项目上。 正像“考试经济”导致“教育泡沫”一样,“项目经济”也导致“科研泡沫”和大量科研资金流失。摆正科学研究的源与流,实行无申请的项目支持计划,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科研资金,实现科学评价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二、社会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科技需求,取决于先富阶层的科学素质。世界强国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富人对科技的大量投入,特别是无偿捐助。美国的盖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2004年7月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今后几年给他的慈善基金会捐款3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12月18日公布,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夫妇和著名摇滚乐队U2主唱、社会活动家波诺当选《时代》“年度人物”。比尔·盖茨夫妇和波诺分别因巨资捐助疟疾治疗和组织参与“现场八方”音乐会等慈善活动而荣膺《时代》“年度人物”称号。 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因素。富有、慷慨、公正、无私,应该是人民尊敬和效仿的楷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众人物应该像支持“超女”一样支持慈善家和公益事业的捐助人,因为他们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富裕阶层的素质,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如果他们把科技投资和科技投入当作事业发展和精神享受的最大愿望,那么,他们不仅会赢得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会赢得社会的和谐和人们的尊敬。   三、国家科学战略的转变 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已经对此予以驳斥,明确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常赞同卫生部发言人宣示的立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仍与西医药共同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起这种网络签名活动,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中医药历史功勋、现实作用和科学内涵的肆意否定和抹煞。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实践和历史也将证明,这次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是“全盘西化”的产物,同时也表明科学标准的多样性。是以发表文章数量和获得项目金额为科学标准,还是以实践检验为标准?这是关系到科学发展前途的大问题。以发表文章数量和获得项目金额为科学标准的科技研究商业化趋势不仅产生大量“科研泡沫”,而且会导致热门专业畸形发展以及冷门专业和基础科学的断代与失调。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科技造假已经国际化,权威刊物的权威受到挑战,韩国黄禹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个事件的最终结局,只能再次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决不会因为几篇照搬西方科学标准的教条文章而被否定。 清理科研环境,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国科学战略转变的需要。钱飞鸣最近指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捧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摘走物理学奖,罗杰·科恩伯格登顶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在十月囊括本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这不由让诺奖情结深厚的国人眼热,但是刺痛国人神经的并非是别人的“大丰收”,而是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众多的评论都引用了关于科恩伯格的评述——“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快出成果”。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者似乎没有科恩柏格般的境遇,这种科研“隐士”在中国绝对属于珍稀动物。当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财富时,我们的科研创新体系已经陷入另一种困境:我们可能解决了研究与市场的脱节问题,但是我们同样可能忽视了创新体系中最基础的东西。盖茨式的技术创富英雄变成榜样,这值得鼓励,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追求变成惟一追求,毕竟追逐创富的心态只会让中国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中国需要有“骨头”的知识分子,但是,其前提条件是提供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学术水平是渐进的,不能一年上一个台阶;职称的标准是相对固定的,不能一年一变一年一评。变化莫测的职称评定标准是悬在知识分子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利剑,它虽然没有斩下知识分子的头颅,却摄取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灵魂。 水平和业绩在局部是矛盾的,在全局才是统一的。淡泊名利者其志高远,蝇营狗苟者逐利眼前。没有板凳十年冷,难得功成传万年! (杨学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10/22/content_5233585.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62 次阅读|6 个评论
给民间科研狂人一点宽松环境
热度 1 accsys 2009-11-10 19:27
大的科研成果往往出于民间,因为民间的研究人员一般都是在巨大的兴趣驱使下工作的,对这些人真正可以用一个狂字来形容他们。科研狂!工作狂!正是这些狂人,痴人,常给我们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我已经退休。然而我所研究的计算机设计制造的实施,却是刚刚开始。特殊的历史一般总会造就特殊的人,我也应该算作其中的一个吧。 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书,在经济类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搞经济,可我却偏偏爱上了计算机理论,二十多年一直琢磨着,怎样自己能够设计制造一台计算机。由于早期的计算机制造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工程,特别是工艺要求极高,连我国都没有一家能够制造计算机的工厂,何况是我个人的遐想呢。 事态的变化,常使人始料不及。当我接触到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接触到可编程芯片CPLD/FPGA的时候,一下子使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变成了完全可以实现的现实。2006年我以自己的力量,自己动手设计CPU和制造了一台教学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虽然只组织在一块电路板上,然而不是传统的单板机,而是一台所有器件都是自己从新设计的通用计算机(见图片)。这台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样样俱全,能够通过8位的开关组,将预先编写好的用户程序,送到计算机内存执行。在程序执行中能够通过开关或按钮,实现人机交互,程序运行的结果会通过液晶屏或发光二极管及数码管表示出来。 这台计算机使用我自己设计的操作系统,不但能够解决程序装填,启动执行,而且能够处理中断,能够以虚拟存储分页的方式运行任何超长的用户程序。 使用这台教学计算机,不仅能够深刻实际地理解计算机的结构,而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快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知识,创造了方便直观的条件。运用这台计算机,不仅能够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一类硬件课程教学,而且能够进行汇编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设计、编译原理等方面的软件课程教学,形式内容简单,但表达的理论意义深刻。以我个人制作计算机的实例,说明个人设计制作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针对片上多处理器CMP,我研制了动态核,并下载到到Altera公司的DE1电子电路开发板上,进行了6程序同时运行,自动调度的检测,其调度效率要远远高于SMP结构的计算机,原因是这个计算机中程序并行执行,根本不需要操作系统一类的系统软件管理,各程序到多个处理器上运行,完全靠硬件逻辑电路管理。程序转移运行的速度,至少要比SMP结构的多处理器计算机提高上千倍。 动态核结构的计算机设计的成功,彻底动摇了必须通过操作系统来管理程序运行的理论,也抛弃了现代操作系统的处理机管理和内存管理不可缺少的功能定式。以动态核与关系总线组织的计算机,可以克服单处理器计算机转向多处理器计算机,碰到的许多不可逾越的困难。动态核结构即可以组织大型的多处理器计算机,又可以组织成像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更小型计算机的核结构,能使这些产品在效率上获得巨大地提升。对于动态计算机,我在2006年4月10日,以一种PU-MU-CHL结构计算机核心设计为题,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2009年5月27日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眼看我的发明不能够运用于多处理器计算机的进一步设计,我很着急,因为要将动态核结构的多处理器计算机完善化,推向应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动态计算机是一种完全创新形式的CMP,在国内实现商业投资基本没有可能。我又不想将这项发明弄到国外发展,所以寻求国家基金资助,就成了我唯一的希望和依赖。我相信我的发明,肯定会成为我们摆脱在世界计算机界落后的困境。 不幸的是今年以我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动态计算机的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首轮就被把门的审批专家给砍掉了。为此我二闯科技部,努力想与专家们争辩一番,目的想向他们解释一下这项目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然而我无论如何也没法见到专家们。最后我去找最高层的专家,三位专家我只有幸只见到邬贺铨工程院副院长,另外两位专家至今没有能够见面。 几年的周转,我见过许多在计算机界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没有人能够深刻说明或反对我的发明。其实我已经看出来了,多数人都没有进入这个领域,这是一件使我感到窝心的事情。也许我的发明不太符合潮流,翻开评审的项目目录,多数都是承接国外的研究题目在作。我时常想,要是国外有什么人研究这个题目就好了,可这样一来我的发明还有什么意义? 通过申报国家基金,让我感悟很多,最重要的感悟是国家可否给民间的科研人员一个宽松一点的环境,使他们仅以兴趣支撑的研究工作,能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对于他们的独特研究,最好设法能够给一个说服审批专家的机会,让他们好好地解释一下自己研究题目的意义和成果,在这方面花费一点时间和精力,一定会很值得。 大的科研成果往往出于民间,因为民间的研究人员一般都是在巨大的兴趣驱使下工作的,对这些人真正可以用一个狂字来形容他们。科研狂!工作狂!正是这些狂人,痴人,常给我们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超越别国,有更大的发展,科技创新必不可少。国家能否在一般正当的渠道之外,设立确有创新的民间科技创新研究的个人基金,设法多注意那些民间的狂人,在他们需要国家支持的时候,适时地支持他们一下,这很可能让我们的国家,再次获得更多的,如四大发明一样的科学美誉。 2009-11-9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