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集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芳华到广场舞大妈
热度 9 张海霞 2017-12-26 11:29
看了《芳华》,几次流泪,不为别的,为导演和编剧的用心,那份真诚无处不在,普通人放在大时代背景下,曾经的一段岁月和经历,美、丑都已经无妨,因为都只是一段回忆留在心头,有的人留下的是激情岁月,有的人留下的是平淡如水,有的人留下的是伤痕累累,无论哪一种,它都是一代人无法挽回的青春芳华。不是同一代人,我们看不懂那些背后的心碎,看到的只是在这一代人身上留下的共同特征:因为《芳华》让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在紫竹苑公园见到的广场舞大妈! 我去紫竹苑是因为孩子每周在紫竹苑对面的首都体育馆滑冰,有时间我陪着她去,她滑冰的时候我就到紫竹苑去跑步,在这里我见识了紫竹苑的专业广场舞水平!不仅是服装还是身段还是曲子,那都是专业级别的,因为这个地区周围有不少文工团和相关的院校,而那些从专业团体里面退下来的专业人士就聚集在这里一展身手!所以这里的广场舞大妈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因为是专业级的! 仔细推算一下在这里跳广场舞的各位的年纪,大致都是《芳华》的一代;仔细想一下各地广场舞者的年纪也大致相仿,尽管他们多数不如这里的专业,但是也都有着几乎一样的成长背景:无可选择的集体生活,无可挽回的没有时间学习的青春岁月,大厂、大院、大所或者其他形式的集体生活,之后是集体下岗再转行在社会上挣扎(个别后来争取上进考大学读书、出国、创业等走上不一样的道路),不断地被淘汰、被转岗、被后浪拍到沙滩上,然后又不可逆转地早早退休,可是家里是一个同样失落也没有共同语言的另一半(大多数),孩子多数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还总嫌弃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一无处安放的心始终是热情高涨的,于是一群有着同样经历的姐妹就自然而然聚到了一起,喜欢集体的生活和热闹,广场舞就成了第一选择! 很多人不理解广场舞大妈为什么如此执着,包括我,在孩子高考那几天投诉了好几次马路对面的广场舞,也亲自去交涉过,可是当我看了《芳华》以后我真的就理解了:因为这一批执着于广场舞的同胞就是电影里那些集体跳舞、集体生活、集体快乐又集体鄙视着个别不合群的舞者的年青姑娘们,只是她们变老了,尽管时代已经变迁,改革开放已经开始释放了个体的能量和个性的魅力,互联网已经把人和人的关系乃至社会生活生产方式重新定义,可是这一切却很难进入《芳华》一代的心,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已经成形了:必须要合群、必须要集体,统一的服装和行动是大家的保护色,嘲讽、诋毁和愚弄另类和异类是她们集体的快乐! 所以,不要嘲笑广场舞大妈,我们都被时代赋予深深的烙印,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看不到、也意识不到,尽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自己思想的进步却是蜗牛登塔一般艰难!这也难怪,Wen Ge过去这么多年,可是我们始终还摆脱不了这wen ge思想的羁绊!可是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会等待,它将无情地碾压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切、继续滚滚向前!就像着广场舞大妈勇敢地从中国跳到了巴黎罗浮宫广场、悉尼的歌剧院广场一样,它依然是不受欢迎的!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632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2)
罗非 2017-10-26 09:59
人文主义的分裂 到目前,我们一直把人文主义讲得好像是一个单一而连贯的世界观。但事实上,人文主义就像任何兴盛的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一样,不免分裂。经过传播演变,人文主义分裂成几个互相冲突的派别。虽然所有人文主义派别都认为人类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但对于人类的体验却各有诠释。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正统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每个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为这个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尽量自由自在地体验世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管在政治、经济或艺术中,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应该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原则更为重要。个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个世界就会变得越美丽、丰富、有意义。由于这种正统派强调自由,也就称为 “ 自由人文主义 ” ( liberal humanism ),或简称 “ 自由主义 ” ( liberalism )。 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艺术认为,观看作品的人觉得美,就是美。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了,就该去做。自由主义教育认为,我们要为自己思考,因为从内心就能找到所有答案。 在 19~20 世纪,人文主义的社会公信度及政治力量与日俱增,开始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以及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两个分支都同意自由主义的看法,也就是人类的体验是意义和权威的本源,也都不相信有超自然力量或神圣的法则经典。举例来说,如果你问马克思,让 10 岁小孩在烟雾弥漫的工厂里工作 12 个小时,究竟有什么错?他会告诉你,这让孩子感觉不舒服。我们之所以应该避免剥削、压迫和不平等,不是因为上帝的旨意,而是因为这使人痛苦。 然而,社会人文主义者和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指出,自由主义对人类体验的理解还有不足。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是个人现象。但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常常感受到的是各种不同的事,彼此的欲望也有所冲突。如果所有的权威和意义都来自个人体验,当彼此发生冲突时,又该怎么办? 2015 年 7 月 17 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碰上一名来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少女,她的家人正在德国寻求庇护,但即将被驱逐出境。这位名为琳姆( Reem )的少女,以流利的德语对默克尔说: “ 看到别人能享受生活,自己却不能,真的很痛苦。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如何。 ” 默克尔回答 “ 政治有时是很残酷的 ” ,并解释道,目前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多达数十万,德国不可能全部接收。这种直言不讳的回复让琳姆大为惊愕,落下泪来。默克尔拍了拍这位绝望女孩的背,但立场并未动摇。 这件事掀起一场公关风暴,人们指责默克尔冷血无情。为了平息批评,默克尔改变了立场,让琳姆及家人得到了庇护。在接下来几个月里,默克尔把门开得更大,迎入数十万难民。然而,事情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她很快便遭受严厉抨击,说她被情感蒙蔽、立场不够坚定。许多德国父母担心,默克尔这样急遽的政治转向,可能会让孩子未来的生活水平降低,甚至得面对一波伊斯兰化的浪潮。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牺牲自己家庭平安幸福的风险,帮助一些甚至可能不相信自由主义价值的陌生人?每个人对这件事的感受都很强烈。一边是绝望的难民,一边是焦虑的德国人,面对这两种感受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8 自由主义者永远都会因为这种矛盾而苦恼。洛克、杰斐逊、穆勒等自由主义大家苦苦思索,仍然未能为这个难题提出简便的解决方案。民主投票帮不上忙,因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有投票权:是只有德国公民,还是包括数百万想移民到德国的亚洲人和非洲人?为什么把某一群人的感受看得比另一群人更高呢?同样,讲到巴以冲突,以色列公民人数 800 万,阿拉伯国家联盟人数 3.5 亿,又怎么可能用公投表决?出于明显的原因,以色列人对于这种公投的结果不可能有信心。 民主投票要有约束力,前提是投票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如果其他投票人的体验对我来说十分陌生,而且我相信这些人并不了解我的感受,也不在意我最在意的事,就算最后的投票结果是 100 比 1 ,我也不会接受这个结果。民主投票通常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因此很多时候,自由主义会与古老的集体认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现代民族主义。现在许多人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反对自由主义的力量,但至少在 19 世纪,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自由主义突出个人的独特体验。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感受、品味和癖好,而且只要不伤及他人,就应该拥有表达和探索的自由。同样,像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这样的 19 世纪民族主义者,也会强调个体国家的独特之处。他们强调,许多人类体验属于集体体验,比如人不能自己跳波尔卡舞,也不可能自己发明和保存德语。通过语言、舞蹈、食物和饮料,每个国家就会让自己的国民共同拥有与他国不同的体验,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敏感性。 马志尼这样的自由民族主义者,会致力于保护自己国家独特的体验,不受帝国压迫或被消灭。他们希望各国形成和平的国际社群,各自自由表达和探索自己国民共有的感受,而不伤害邻国。至今,这仍是欧盟的官方意识形态。欧盟的 2004 年宪章就提到欧洲 “ 多元一体 ” ( united in diversity ),各国仍然 “ 对自己的民族特性感到自豪 ” 。为了保存日耳曼民族的共同体验,就算自由主义的德国人,也有可能反对大开移民闸门。 当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携手,非但无法解决所有难题,还会带来许多新难题。集体体验的价值与个人体验的价值,究竟孰高孰低?为了保存波尔卡舞、德国腊肠和德语,是否就能不惜让数百万难民面临贫困甚至死亡?此外,像是 1933 年的德国、 1861 年的美国、 1936 年的西班牙、 2011 年的埃及,如果国家内部对基本认同爆发冲突,又该如何?在这些时候,民主投票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各方没有理由尊重结果。 最后,跳着自己国家的波尔卡舞时,只要再跨出微小但又重要的一步,就会让你从只是相信自己的国家与其他国家 “ 不同 ” ,走向相信自己的国家 “ 更优 ” 。 19 世纪的自由民族主义要求哈布斯堡和沙皇尊重德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独特经验,但到了 20 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就成了发动征服战争,把那些跳着不同舞蹈的人关进集中营。 * 社会人文主义走的路则非常不同。社会主义责怪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没错,人类的体验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每个人的价值都不比谁小。自由主义要求人眼光向内,强调自己或本国的独特性,而社会主义则要人别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觉,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想实现全球和平,方法并不是强调每个国家的独特,而是要让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团结起来;想达成社会和谐,方式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自恋地探索自己的内在,而是要请所有人先放下自己的愿望,把他人的需要和体验视为优先。 自由主义者可能提出反驳,认为只有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及了解,但这种论点并无法说服社会主义者。他们会解释说,个人的自我探索是一种资产阶级耽溺的罪恶,要接触自我的内在,就很可能落入资本主义的陷阱。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教育决定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都是从一出生就被洗脑。富人被教导要无视穷人,而穷人则被教导要无视自己真正的兴趣。再多的自我反思或心理治疗,也不可能有所帮助,因为心理治疗师也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工作。 事实上,自我反思很有可能只是让我更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这让人太注意个人的抉择,却忽略了社会的情境。如果我现在很富有,会认为自己做了聪明的选择。如果我现在很贫困,会认为自己犯了一些错误。如果我感到抑郁,自由主义的心理治疗师很可能说这是我父母的错,并鼓励我找些新的生活目标。如果我说自己之所以抑郁,可能是因为遭到资本家剥削,并在主流社会制度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位治疗师很可能就会认为,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困难投射到整个 “ 社会制度 ” ,以及把自己和母亲之间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 “ 资本家 ” 身上。 如果以社会主义的观点,我并不需要花上好几年来谈我的母亲、情感、种种情结,而是该问问自己,是谁掌握了我国的生产工具,国家的主要进出口货物为何,执政政客和国际金融之间有何联系。必须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制度,考虑所有其他人的感受,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也只有通过共同行动,才能改变整个制度。然而,哪有人能够真正考虑所有人的感受,真正公平地一一衡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集体制度(比如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界。可以做个比较,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客户永远是对的,但社会主义政治认为政党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认为工会永远是对的。各种权威和意义仍然来自人类的体验(因为无论政党还是工会,都仍然是由人民组成、以减轻人民苦难为目的),但个人必须听从的是政党和工会的决定,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感觉。 * 对于人类体验互相冲突的问题,进化人文主义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毕竟,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优越,而在人类体验有所冲突时,最适者就该胜出。根据同一个逻辑,人类努力消灭野狼,并无情剥削着驯化的羊,同时也要求上面的人压迫下面的人。因此,聪明的商人让愚蠢的人破产,这是好事。只要遵照这种进化逻辑,人类就会不断变得更加强大、更能适应环境,最后成为超人类。进化并不是到了智人就此停止,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人权或人类平等之名,就去压制人类的最适者,就不可能产生超人类甚至可能导致智人退化和灭绝。 究竟哪些优秀的人会预示超人的到来?可能是整个种族、某些特定部落,抑或是横空出世的个别天才。但不论他们是谁,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具备更强的能力,能创造新的知识、更先进的科技、更繁荣的社会,或者更美丽的艺术。爱因斯坦或贝多芬的体验,绝对比某个什么都不是的醉鬼更有价值。把两者视为平等,岂不可笑?同样,如果某国一向领导着人类进步,比起某些对人类进化少有贡献甚或根本毫无贡献的国家,当然就该视为优秀的国家。 于是,进化人文主义的想法反而与奥托 · 迪克斯这种自由主义艺术家完全相反,认为人类的战争经验不但极有价值,而且十分必要。电影《第三人》( The Third Man )的场景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剧中的哈利 · 利姆( Harry Lime )想着当时的冲突,说道: “ 到头来,情况也不是那么糟 …… 意大利被波吉亚家族统治了 30 年,战乱、谋杀、流血事件频发,仍然出现了米开朗基罗、达 · 芬奇,以及文艺复兴。而在瑞士,大家一片友好、情同手足, 500 年来民主又和平,但他们有什么成就?还不就是布谷鸟钟。 ” 首先,利姆在事实方面几乎全错,瑞士大概是现代早期欧洲最血腥的一个角落(主要的出口商品就是雇佣兵),而布谷鸟钟其实是德国人发明的。但这些事实的重要性远不及他的想法本身,也就是战争经验能够推动人类有所成就。战争是让自然选择全然脱缰,消灭弱者,奖励残暴及野心。战争揭示出生命的真相,唤醒获得权力、荣耀和征服的意志。尼采的结论是:战争是 “ 生命的学校 ” , “ 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 。 英军的亨利 · 琼斯( Henry Jones )中尉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21 岁的琼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阵亡的三天前,给弟弟寄了一封信,描述他的战争经历: 你有没有想过,虽然战争这么恐怖,至少还算是件大事?我是说,在战争里,人得面对现实。和平的时候,全世界大概有九成的人,过的大概都是邪恶而商业化的生活,愚蠢、自私、豪奢、执着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到了战时,一切都变得野蛮,但至少更诚实,也更直接。换个角度来看:和平的时候,每个人过的只是自己的小日子,做些琐碎小事,担心自己是不是舒服、钱够不够用这种事,一切只是为自己活着。这种生活也太恶心了吧!但在战时,就算你确实被杀了(人本来就只能多活几年,难免一死),却能确切知道,自己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事实上,你完成了一个理想。在我看来,这在日常生活里很少能够做到。因为日常生活的基础是商业化和自私。如果你也想 “ 有点成就 ” ,就不可能袖手旁观。 就我个人而言,常常很高兴自己碰上了战争。这让我意识到,生命真是一件小事。我认为战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 “ 跳出自己 ” ,大概可以这么说吧 …… 确实,我敢说自己一辈子从没这么激动和兴奋过,简直就像看着一场大型特技秀要开场,就像去年 4 月那样。我在过去大约半小时里感觉到的兴奋,实在不是这个世上任何事情能比的。 9 记者马克 · 博登( Mark Bowden )的畅销著作《黑鹰坠落》里,也有类似的话,讲美国士兵肖恩 · 尼尔森( Shawn Nelson )的战斗体验: 很难描述他的感觉 …… 就像忽然顿悟。接近死亡,反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地活着。过去在生命里,他也曾经有过那么几秒的时间,感觉死亡擦身而过,就像曾有辆狂飙的车忽然急转弯,差那么一点儿就要把他撞个正着。而在那天,他就一直活在那种感觉里,死亡就在他面前呼吸 …… 一刻、一刻,又一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 …… 战斗就是 …… 一种心理和身体意识全开的状态。在街上的那些时候,他不是肖恩 · 尼尔森,他没有与什么更大的世界相连,没有账单要付,没有情感联结,什么都没有。他只是一个人,要从这一纳秒活到下一纳秒,从这口气活到下一口气,清楚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纳秒、最后一口气。他觉得自己永远不一样了。 10 希特勒也是被自己的战争体验改变并受到启发。在《我的奋斗》里,他谈到自己所在的部队到达前线后不久,士兵刚开始的热情变成恐惧,这就像每个士兵都得打一场无情的内心战争,绷紧每条神经,才不会被击倒。希特勒说,他在 1915——1916 年的冬天,赢得了这场内心战争。他写道: “ 终于,我的意志成了无可争议的主人 …… 现在感到平静而坚定,而且这种感觉持久不衰。现在就算命运带来终极的种种考验,也无法击溃我的精神或打破我的理性。 ”11 战争的体验向希特勒揭示了世界的真相:这是一个丛林,遵守着无情的自然选择法则。人要是拒绝承认这个真理,就无法生存。想要成功,不仅需要了解丛林法则,还要开心地拥抱丛林法则。该强调的是,就像反战的自由主义艺术家一样,希特勒也认为普通士兵的感受十分神圣。事实上,讲到在 20 世纪将普通人的个人体验冠上巨大权威,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在为期四年的战争中,希特勒并非高级军官,最高应该只升到下士。他没受过正式教育,没有专业技能,也没有政治背景。他不是成功的商人或工会成员,没有位居高位的亲友,也没有值得夸耀的财富。一开始,他甚至不是德国公民,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移民。 希特勒向德国选民恳求信任时,只说得出一项对他有利的论点:他在战壕里学到的,是在任何大学、企业总部或政府部门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人们跟随他、投票支持他,是因为认同了他的想法,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自由主义与温和的民族主义结合,希望保护每个人类社群的独特体验,但像希特勒这种进化人文主义,则认为只有特定国家是人类进步的引擎,认定这些国家必须教训甚至消灭任何阻碍他们的人。还是要提醒一下,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只是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极端版本。就像劳改营并不会让我们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理念和论点,纳粹主义虽然造成许多恐怖,也不该妨碍我们找出其中可能有价值的见解。纳粹主义的诞生,是将进化人文主义结合了特定的种族理论,再加上极端民族主义情感。但并非所有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是种族主义者,也不是只要相信人类有进化的潜力,就得建立警察国家和集中营。 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意义应该像一个血红的警告标志,而不像一块直接掩盖人类地平线的黑幕。对于塑造现代文化,进化人文主义已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到了 21 世纪,其作用可能会更为重要。
个人分类: 科普|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爱上一个集体?
热度 5 yangguoxue 2016-8-23 09:04
就博主个人来讲,对“爱”这个字非常还是非常感冒的。“爱”,当紧接其后的受词,是一个个体,譬如一个孩子,一个朋友,一个情人,一只猫,一只狗,那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情感投注。当“爱”的受词是一个集体,譬如宣示爱美国,爱日本,爱台湾,爱中国,爱什么党什么团,爱什么阶级大众,它其实往往是一支用手套包起来的扁钻,是一个拿来排除外人、巩固自我的武器。 集体要怎么爱? 任何一个集体都是无数个不同主张、不同气质的人所组成,即使这群人有了同一个主张,那么我可能“爱”的也是凑巧那某一个主张而已,如何无限上纲到“爱”那个集体呢? 在现代所追求的开放社会里,“我”,跟“集体”之间,保持一个理性距离、思辨空间,不正是最必要的一个条件吗?要求你去爱一个集体,不就直接否定了开放社会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 目睹的华人世界的政治气氛,从大陆的“爱国”,台湾的“台独”,香港的“港灿”,无一例外都在鼓吹对集体的爱,不同的地方鼓吹拥抱不同的集体。拥抱一个集体的同时就是在敌视或抵抗外部另一个集体,而对于内部,也就越来越不愿容忍那不爱同一个集体的个人。会感受到这种集体歇斯底里的压迫性。 博主也看见公共空间被情绪、动机、滥情、悲情、激情所弥漫,所堵塞,理性的“冷度”和“干燥”,永远是被压制的一方。不论是司法判决或是政策辩论,往往都会被自以为是的道德激情主导。而大多数的人,对这种趋势没有感觉。这种趋势,如果没有强大的自觉,会安静无声地蔓延。 邪恶从来就不是激烈,只是极端。邪恶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妖魔性,但是它之所以会扩张而且覆灭整个世界,正是因为它会像物体表面的霉菌一样蔓延。
177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63)
罗非 2016-3-13 10:11
第十章:重归觉醒 “如果你再也不能忍受疯狂,那么就只有一件事可做。 让自己委身于觉醒的庇护所吧。” ——斯瓦米·贝雍达南达 欢迎来到觉醒庇护所 正如任何康复疗程一样,回归觉醒之路始于承认问题本身。我们刚刚完成了穿越那块否认功能障碍的阴影国度的勇敢之旅。我们追踪了那些虚假的、过时的、不容置疑的信仰,诸如物质第一、适者生存、基因控制和随机进化,发现了它们不合逻辑的结论。我们已经清楚明白地看到了什么东西行不通。 借由走出这默默地管辖和局限了我们人生的无形信念之矩阵,我们认识到,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由我们最糟糕的恐惧和无意识的习惯所充斥的扭曲的映像所构成的世界。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可怕的真相,《 自发的进化 》的其余部分将专注于其他的真相,也就是作为我们世界之共同创造者的我们所拥有的超棒的良机。 让我们借由探索觉醒的观念,开启我们第二部分的旅程。 首先,觉醒和正常的不一定是相同的状态。觉醒不是某种特质,无法通过举手来表决。正如心理学家与人文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提醒我们的,仅仅因为以百万计的人都有着相同的恶习,并不能使这些恶习变成美德。觉醒一词源于拉丁词 sanus ,意为“健康”。由于共享同样的词根,觉醒和健康的含义之间注定关系非常紧密。那些能让我们更健康的东西也能让我们更觉醒。反之亦然。 觉醒的健康特有的表征是个人判断或推理的可靠性——亦即心智的可靠性。不断地做出有缺陷的判断和推理的人,可以操作性定义为疯狂。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判断和推理的前提是基础范式所感知的真相。因此,如果一种文化的范式信念不真实或有缺陷,那么有意地在那些错误的信念下运作的人群将集体表达不可靠的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技术上判断这整个群体都疯了。 例如,假设你持有一种陈旧的信念,认为你的基因注定要患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在今天超遗传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观念看来,你得出这一结论所依的推理将被视为不可靠——或者完全疯了。幸运的是,你的情况只会是暂时的精神错乱,因为一旦你意识到环境、个人看法和生活方式能够影响基因活动和免疫系统,你将有机会积极影响和管理你的健康。 正如这个例子中所示的,文化中的神话错觉可以剥夺个体的力量,也可能导致目前威胁着我们生存的集体疯狂。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指出,文明的精神错乱状态只是暂时的,基于某些条件的。随着人群认识到新前沿科学对启示录中的四种神话错觉认识的修订,他们将会有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和推理,而后者则更加和谐,更能支持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生存。 量子物理学揭示,尽管我们潜意识中的牛顿式分离信念想要让我们相信,每个粒子都是独立于其它粒子的实体,但实际上宇宙中的一切都以某种我们很难想象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我们认为坚实的、有形的东西,象物质和时间,其实只不过是一组关系,仅仅是在通过我们的感知去体验时才似乎变成了现实 。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的,自然界的模式,其实也包括宇宙的模式,都会在不同的复杂性水平上重复其自身。这意味着我们的健康不会止于我们的皮肤,或者对你们这些更加超自然的人们来说,不会止于我们光环的外缘。正如我们体内有 50 万亿个细胞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人类”体内的细胞。所谓上行而下效。健康的细胞,健康的器官,健康的有机体,健康的团体,健康的生物圈。那么,所有这些都是最初的觉醒的后果。 觉醒不能存在于一个孤立的口袋里,从而很方便地否认世界其他部分的存在。真正的觉醒必须面对并拥抱当今世界的精神错乱,并在这个过程中,为这暂时的疯狂提供一种新的觉察,和一条达成和谐的途径。 我们鼓励觉醒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的爆发,但我们更强调某种一致性的形态发生场,它已经开始改变世界的形态了。觉醒世界的一种新的运作原理可能是这样的: 人生是某种强大个体之间的合作之旅,它们有能力编程自身,以创造充满喜悦的生活。 将连接的主题再推进一步的话,觉醒是有关整合对立面,而不是在一个或另一个极端之中寻找避难所。想象一下,只带着你一半的智慧去生活的情境!难怪我们的社会制度看爱恋都这么象半个白痴的样子。觉醒意味着拥有完整的智慧,而这又意味着找出隐藏在相互斗争的二元性中间的整体性。例如,我们可能需要回到真正古老的宗教,只有当我们考量宗教这个词的根源含义的时候,这条道路才有意义。 正如英国政治作家大卫·爱德华兹在他的《 燃尽所有的幻相 》一书中指出的,宗教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 religare ,意思是“结合在一起 (tobind together) ”。 顺便说一下, ligare ,也是“韧带”一词的词根,后者是体内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组成部分。虽然传统上这个“ bind ”已与义务联系在一起了——有人甚至会说是束缚或者奴役——但爱德华兹选择了一个更理性的解释。对他而言, religare 是指让个人重返社会、世界和宇宙。宗教一词的这个基本意义与某种人格神、神学或教条均无关。最重要的是,这个词意味着一致的连接,这种连接并不一定需要类似牧师的中间人。 不幸的是,宗教的这种更为深刻的意义被掩埋在一堆教条之下了。而剩下的任何能够连接人类与世界和宇宙的精神或哲学的韧带都在科学唯物论取代一神论时被切断了。 我们并没有能够从世俗和神学两种路径提取爱的智慧,相反地,我们把耶稣这个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我们把信念投资给了物质世界,并允许自己相信力量或许能取代爱,并且与爱同样有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物质崇拜是一个明确无误的错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金钱之神既不能提供幸福,也不能终结痛苦。 因此,觉醒意味着我们从一种让人丧失力量的宗教或其他任何让人丧失力量的东西中毕业。觉醒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已经度过了盲目顺从的童年和盲目反叛的青春期。觉醒意味着,作为神的孩子的我们把幼稚的东西放在了一边,终于成为成年的神。 Chapter 10 Going Sane “If you can’t take the craziness anymore,there’s only one thing to do. Commit yourself to a sane asylum.” —Swami Beyondananda Welcome to the Sane Asylum As withany recovery program, the road back to sanity begins with acknowledging theproblem. We have just taken a courageous journey through the shadow land ofdenied dysfunctionality. We have tracked false, obsolete, and unquestionedbeliefs in the primacy of matter,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genetic control, andrandom evolution to their illogical conclusions. We’ve seen unequivocally whatdoesn’t work. Bystepping outside the matrix of invisible beliefs that have silently governedand limited our lives, we recognize we have created a world in the distortedimage of our worst fears and unconscious habits. Now that we have seen theawful truth, the rest of SpontaneousEvolution focuseson the other truth, which is the awesome opportunity we have as co-creators ofour world. Let’sbegin the second part of our journey by exploring the idea of sanity. First, beingsane and being normal aren’t necessarily the same condition. Sanity is not atrait that can be tabulated by a show of hands. As psychologist and humanisticphilosopher Erich Fromm reminds us, just because millions of people share thesame vices doesn’t make these vices virtues. 1 Sanity isderived from the Latin word sanus , which means “healthy.” By sharinga common root, the meaning of sanity and healthy are bound by a strongrelationship. That which makes us healthier, makes us more sane. And viceversa. Thehealthy characteristic of sanity is represented by the soundness of anindividual’s judgment or reasoning—a soundness of mind. Individuals who continuouslyemploy impaired judgment and reasoning would be operationally defined as being insane. In acollective culture, judgments and reasoning are predicated on the perceivedtruths of the basal paradigm. Consequently, if the paradigmatic beliefs of aculture were untrue or flawed, then the population that knowingly operatedunder those faulty beliefs would collectively express unsound judgments andreasoning. In such a case, an entire population can be technically judged to beinsane. Forexample, let’s say you hold an old belief that you are genetically destined tocontract breast or prostate cancer. In light of today’s new knowledge ofepigenetics and psychoneuroimmunology, the reasoning you used to reach thatconclusion would be deemed unsound—or totally insane. Fortunately, yourcondition would only be a temporary insanity because, with an awareness of howenvironment, personal perceptions, and lifestyle influence genetic activity andthe immune system, you would be afforded the opportunity to actively influenceand manage your health. Asillustrated in this example, cultural myth-perceptions can be personallydisempowering and can lead to the collective insanity that currently threatensour survival. As we’ve suggested, however, civilization’s insanity is only atemporary state, based on conditioning. As the population becomes aware ofnew-edge science’s revisions of the Four Myth-Perceptions of the Apocalypse,they will be offered an opportunity to use judgment and reasoning that are moreharmonious and supportive of ou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urvival. Quantumphysics reveals that despite our unconscious Newtonian belief in separation,which would have us believe one particle is a separate entity from anotherparticle,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actually connected in ways we canhardly imagine. The things we think of as solid and tangible, like matter andtime, are nothing more than a set of relationships that only seem to becomereality when experienced through our perceptions. As wewill see shortly, the patterns of Nature and, indeed, the patterns of the Universerepeat themselv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lexity. This means that our healthdoesn’t end at our skin or, for you more metaphysical folks, at the outer edgeof the aura. Just as there are 50 trillion cells in our bodies, each of us is acell in the body of humanity. As above, so below. Healthy cells, healthyorgans, healthy organisms, healthy organizations, healthy biosphere. Now, thoseare consequences of primal sanity. Sanitycannot exist in an isolated pocket that conveniently denies the presence of therest of the world. True sanity must face and embrace the insanity of today’sworld and, in the process, offer to the temporarily insane a new awareness anda pathway to achieve harmony. As weencourage outbreaks of sanity everywhere, we add more power to a coherentmorphogenetic field that has already begun to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world. Anew operating principle for a sane world might be this: Life is a cooperative journey among powerfulindividuals who can program themselves to create joy-filled lives. To takethe connection theme a step further, sanity is about integrating oppositesrather than taking refuge in one polarity or the other. Imagine living lifewith only half your wits about you! No wonder our institutions seem sohalf-witted. Sanity means full-wittedness, and that means bringing forth theholism hidden in the dueling dualities. For example, we may need to return to realold-time religion, a path that only makes sense when we evaluate the rootmeaning of the word religion. As British political writer David Edwardspoints out in his book, Burning All Illusions ,the word religion derives from the Latin religare ,which means “to bind together.” Ligare, incidentally, is also the root of ligament, the component within the body thatjoins muscle to bone. While traditionally this binding has been linked toobligation—and some would say bondage—Edwards chooses a more saneinterpretation. To him, religare meansto rejoin the individual with society, the world, and the cosmos. Thisfundamental meaning of relig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 personal god, theology,or dogma. It is, above all, a term that implies coherent connection, aconnection that doesn’t necessarily require a priestly intercessor. 2 Unfortunately,this deeper meaning of religion got buried under a pile of dogma-doo. Anyspiritual or philosophical ligaments that remained to connect humanity to theworld and cosmos were severed when scientific materialism supersededmonotheism. Insteadof extracting the loving wisdom from both earthly and theistic paths, we threwthe Baby Jesus out with the bath water. We invested our faith in the materialworld and allowed ourselves to believe that power could be a substitute for,and as good as or better than, love. But nowthat humankind has recognized that worship of matter is an unmistakablemistake, we are becoming aware that the god of money can neither providehappiness nor end suffering. Sanity,therefore, means that we graduate from a disempowering religion or, for thatmatter, a disempowering anything. Sanity means that we grow past the blindobedience of childhood and the blind rebelliousness of adolescence. Sanitymeans that we, as children of God put aside childish things and finally become adultsof God.
个人分类: 科普|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建设海洋强国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8-1 09:10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建设海洋强国 新华社北京 7 月 31 日 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30 日下午 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高之国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 21 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些成就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要 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 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海洋修复工程,推 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要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 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要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维护海洋权益和提升综合国力相匹配。要 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和平稳定 。要 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要 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 年 08 月 01 日 01 版)
个人分类: 其它|1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极权、集体的力量
seawan 2012-6-14 13:11
土豆网,德语,中文字幕: 《极权只需要5天》。以前看过,《三体》中特意以此为依据有一个故事,所以特别找出来看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D2OejcEdBI/ “谁成绩好,谁更漂亮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生、信仰、家庭的差别不再重要,我们都是运动的一分子。。。”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我们自认高人一等,并通过排斥异己,净化组织。。。】 从进化意义上讲,一方面,低等动物必须完全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个体无关紧要。 另一方面,个体的变异又是进化的力量源泉。 。。很多有思考价值的的东西。
个人分类: 电影|4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体审稿心得 - 众人拾柴火焰高
热度 5 lailaizhang 2012-6-1 13:26
【博文摘要】根据实验室六个成员 共同讨论审议一篇稿子 的经验,我觉得 集体审稿的效果 比个人单独审稿要好。 第一 ,可以抵制个人喜好; 第二 ,可以互相补充,更加全面; 第三 ,可以互动,激发思维。 第四 ,就像柴火是有很多根木头组成的(一根那是棒子),集体的智慧比个人加起来要大。 最后,我觉得 大众民主参与 这个办法在整个科研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写 是为了帮助读者决定是否要继续阅读,进而有效利用时间。希望大家提出反馈意见) 我们实验室的一个成员接收到一个杂志的审稿邀请。暂时简称他S。我们也帮S看了看,在开会的时候讨论了一下这篇稿子。我先说说在讨论前的个人意见。 S本人不喜欢这篇文章 。他觉得没啥新意,也就是我们本行的标准活儿,谁都可以干。另外一个同学(W)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在编故事,而且废话很多。还有几个成员,就不一一叙述。我个人一开始的时候还觉得稿子的论点有点意思,东西做得也挺深入的,讨论之后有些变化。对于S同学,我认为可能是因为 他个人的背景比较偏一个方面 ,导致他 忽视了 稿子里大量的原始野外数据。S只是集中在跟他个人学术背景比较接近的东西上。对于这个分析,别人基本上是和我一致的。大家也都觉得稿子的作者是做了大量的原始野外数据采集工作的。我觉得这是我的 第一点 :如何抵制审稿人的个人喜好 。大家一块儿讨论,把好的,不好的,都客观,公正,全面地说一说,这样就又不会因为一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而决定。而S一开始就觉得没啥意思,差不多就要准备拒稿了。 在我们每个人简单地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讨论继续进行。也没有什么程序,看到哪儿,或者谁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我举一个例子来说集体审稿的 第二个好处:互相补充,更全面 。在稿子里,作者提出了四个解释物种多样性扩展(species diversification)的机制。第一个是寄主植物的变化。大家一开始不太清楚这个是如何证明的。我大概看明白了,是通过对照昆虫和寄主植物来说明的。我跑到大屏幕前面指着一副图片,尝试把我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大家基本上明白了。这个时候D同学突然指出,等一等,好像不对啊。他又到大屏幕前面,指着另外一个图片说,这不是同时还有第二个机制嘛 - 通过地理变化产生种群的隔离。这两个机制作者没有区分开啊。大家其声说对。我觉得D同学能够想到去看另外一个图,主要是因为他对于第二个机制涉及到的知识比其他人要熟悉。不然,我们可能会把这一点漏掉了。 集体审稿的 第三个好处是“可以互动,激发思维” 。我觉得这是最能够体现出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我们后来发现我们的 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化 。一个人说到一个什么东西,会引起另一个人想起来其他什么东西,不断地像滚雪球一样。譬如,C同学提出了一个概念问题。作者没有很清楚地解释他们说的物种多样性扩展(species diversification)到底啥意思。大家都同意,然后就开始找其他的概念是不是也是不清晰。确实是还有几个。然后W同学又提出一个关于拿来DNA测序的标本鉴定和相关寄主植物的问题。稿子里说他们的DNA标本里有隐性物种(cryptic species),就是说用形态是无法鉴别的。那可以推测,这些物种作者只有DNA测序的标本,而没有博物馆的形态标本。W同学问,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是如何跟博物馆的标本做对比的。D同学说他们不是用了DNA条形码的鉴别技术么,然后又问我的意见,因为我以前做过一些相关的东西。他们其实有简单的标准,但是不能做出可靠的鉴定。W同学这个时候又提醒我们,博物馆的标本应该是不太可能做DNA条形码的鉴别的。我们的结论是他们对于隐性物种如何区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方法。类似的这样的 链接式的互动 讨论一直都有。一个人单独审稿的话,因为 个人知识背景思维习惯的限制 ,即使努力地保持最大的公正客观度,也会有想不到的地方。我个人的态度的一些变化也是因为大家讨论的时候不断地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去思考更正我的起初的认识的。 第二点跟第三点有点交叉重叠,又不太一样。所以分开来了。 第四个体会“集体的智慧更大” 是最有意思的。有点像是 混沌现象 。当很多个 单体 盲目随机地运动 的时候,放到一块儿,却可以形成 复杂的确定的现象 。我们在讨论这篇稿子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还是挺严重的问题,大家一开始都没有很清楚地想到。到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才总结出来。我们发现作者只是在写作文,而 没有用的科学的方法 来证明他们的论点。我们几个人在好几个地方都有类似的感觉,却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啥问题,或者只是发现了一些局部的问题。最后大家经过一系列讨论把这些个问题都 放到一块儿 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这个稿子根本就 没有运用到科学验证的方法 ,只不过是在 描述一系列的表现 而且尝试做出 合理化的解释 罢了。(如果我对 混沌现象 理解的不正确,或者比喻打得不合适,请指出:) 集体讨论的时候,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我觉得跟 人的关系 有关。如果A跟B争论,没有第三个人参与的话,A跟B就会吵一辈子。但是C一旦说话:我同意A或者B,那另一个人的气势马上就会降下来。或者认输,或者根据C的观点重新组织自己的论点,论据,继续讨论。我觉得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非科学性’的 .只有A跟B的时候,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对, 争论的目的 已经不完全是 问题的本身 了,而是一心地要 证明自己正确 。但是一旦第三个人介入,A跟B就不得不回归到 辩论的原始目的 上:对于一个问题的 科学的解释和讨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结语 :科研这个活儿里面的人的感情,政治等等 ‘非科学性’的因素 还是很强的。 应该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方式来做科研 ,来克服个人的一些消极方面和补充不足(这并不是说要打击个人)。呵呵,从审稿说到怎么做科研,我或许有点小题大作了 :) 我说的这个集体大于个人的这个原理肯定 没什么新意 ,但不知道有没有在 审稿 这个话题上讨论过。我突然觉得,其实 科学网的博客 就是一种很好的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的方式,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公开讨论,互相批评,互相学习,有时候还可以现场网上提问。我最近从这儿学到不少。集体的力量又反过来促进了个人的进步。这是个有趣的 哲学小话题 。
个人分类: 工作笔记|33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社会会不会腐败
fanxiaoyingz 2012-2-13 15:49
社会会不会腐败 我曾经以为社会永远不会腐败,因为社会是由各个阶层的各个职业的和各个地方的民众组成,社会总是会表现出它的正义性的一面。但是当利比亚的卡扎菲被人打死的那一刻,我开始相信社会也会腐败。倒推 20 年,当罗马尼亚人处死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会走向腐败(尽管齐奥塞斯库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的功劳不足以被处死);当苏联人一边倒否定斯大林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也会发生腐败;当萨达姆被处死的时候,我相信社会也会腐败。当回顾中国八十年代道德滑坡的时候,上演《离开雷锋的日子》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会腐败。 当小月月被车碾压,傍边经过十多个人无动于衷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腐败;当河南农民的大白菜白白送给民众,有些人乘机偷盗其它蔬菜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腐败;当老人被人扶起但是反而诬陷好人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腐败;当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出了车祸,当地民众反而哄抢货物的时候,我开始相信社会腐败。 再往远古追逐,正是由于古希腊城的社会整体腐败才导致希腊的灭亡。正是由于大清国民的整体狂妄自大,才导致两次鸦片战争。 由此可见,腐败不仅是整个政府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是在政府引导或者生活过于优越的情况下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腐败不容忽视。今天看了一片博文《情人节: 90 后眼中的“破处节”》以后,我终于明白社会腐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可避免。 大唐在中国古代非常鼎盛,但是唐玄宗领导人民集体腐败终于导致政府腐败,军队战斗力丧失,它自己逃亡四川,间接导致大唐灭亡,中国再次分裂二百多年。大宋王朝集体腐败,社会腐败,但凡有言北伐中原收复故地的一律没有好下场,最后宋王完全失去民心,逃到海上无人保护;大明王朝政府腐败,社会腐败,整个国家公职人员和大户地主全部投降了清军,使得百万军队打不过清军十万人,阉割了资本主义萌芽,割裂和削弱了汉族文化。可悲可叹的事件层出不穷!!!社会腐败的确存在!!中国的扬州就是社会腐败的明确证明,当年扬州妓女全国出名,持续和存在时间非常之长,著名的徽商就是死亡在了集体腐败的道路上! 当代中国, 60 后由于吃过苦受过累,他们一再袒护 90 后,许许多多的 90 后不会生产粮食,不会打工工作,在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我们的后代却成为一群寻找刺激,破除道德的楷模。社会腐败延伸到了新一代身上。老一代社会人员以走后门,拉关系,吃喝嫖赌、小三二奶为常态,新一代则更进一步了。 社会腐败是因为我们太幸福吗?也许 所以,我以为社会也会腐败。社会腐败以后,以前正确的东西自然就错误了,以前经典的自然被否决了,以前提倡的光荣自然被羞辱了;八荣八耻就自然颠倒了! 社会腐败是我们规避自然的结果!是生产力暂时超出了自然承受力和报复力的结果!是社会教育不恰当的结果,是社会人口红利的结果!是社会缺乏清醒的思想者的结果(象屈原就是生活在奴隶主集体腐败的社会中)! 中国的腐败在各个行业司空见惯:教育界、科技界、商界、证券界、金融界、文化界。腐败的样式各种各样,钱色权懒惰毒品。各个行业,整个社会、整个政府,从上到下,从民间到团体。 也许等等。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寸步难行,集体沦陷的高知层还在窝里斗?
miran 2012-1-10 08:34
[转载]寸步难行,集体沦陷的高知层还在窝里斗?
网易解读:渐进式改革带来“转型陷阱” 网易财经 http://money.163.com/special/focus461/ 导语: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转型陷阱”,即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报告称,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更大。 转发到微博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令人们认为“渐进式改革”更优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俄罗斯于1991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但是其乐观的预期没有带来乐观的结果:“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出现炮轰议会大厦、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然而在俄罗斯经济因激进式改革陷入崩溃时,中国经济却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中,获得了腾飞。原本的两大计划经济巨头,在不同改革路线下的不同结果,令人们普遍认为“渐进式改革”更优,也更为坚定的走“渐进式改革”的路线。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令人们坚定了“渐进式改革”的正确。 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陷阱”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即为了将阻力减到最小,允许新旧体制在过渡期内同时存在。例如,在旧体制之外,建立一个新体制,如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价格双轨制”,同一种商品,既存在市场定价,又存在计划定价;又或是在旧体制内部进行局部调整,部分环节市场化,部分环节政府管制,如发电领域的上网电价市场化、输配电价政府管制;又或是将所有制与分配权割裂开来改革,例如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农民拥有承包经营权,却没有所有权。 但是这种新制度的资源需求和旧体制的资源控制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利益寻租空间,也催生了一批在改革过渡期中获利颇丰的利益团体。例如价格双轨制时期的“倒爷”,局部市场化行业中的垄断企业等等。 既得利益团体阻碍改革深化,带来“转型陷阱” 由于渐进式改革的时间跨度大、进程慢,这种利益团体赖以存在的新旧制度混合的格局会存续很长时间,而既得利益团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维护这个利益分成格局,阻碍改革的进展。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出现了“转型陷阱”的症状:作为既得利益团体之一的垄断企业改革陷入了停滞。自1998年组建企业集团以来,十多年来,石油石化、电力、通讯、民航、远洋运输和矿业等行业一直由垄断企业占据,虽然社会对此诟病不断,但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基本没有动摇,而且有继续强化的趋势。 而旨在打破垄断、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的“新非公36条”,颁发至今已一年多,因为各个既得利益部门的相互推诿,成了一纸空文。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曾表示,“新36条”落实的效果一半取决于垄断央企。 同时,面对既得利益集团对旧有利益格局的维护,新的制度由于缺乏强制手段,往往会选择“妥协”,或者被旧制度“同化”,出现所谓“体制复归”。2009年上半年发生了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山东钢铁集团收购日照钢铁公司、中粮入股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等事件,牵起了“国进民退”潮,被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计划经济的复归。 过多地强调渐进式改革的优势,使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大大增加。 “渐进式改革”能否完成倚赖于政府强制力,但维稳愿望胜过改革决心 “渐进式改革”越往后越难,倚赖政府强制力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由易到难的改革方式,先改革阻力最小的部分,但是由于采取这种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最后被遗留下来的部分,往往是阻力最大、改革最为艰难的体制性问题,例如私有化、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等等。 这种体制性问题,单靠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是无法推动的,只能依赖政府强制推动,克服阻力。政府通过其合法强制力,实施改革顶层设计,当新制度安排与旧制度发生抵触时,它可以进行有效的强制性干预。此时改革能否推进,就倚赖于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 但政府的维稳愿望,影响其深化改革的决心 面对俄罗斯“休克疗法”后的经济动荡,中国选择渐进式的“一节一节的砍掉”计划经济,也是出于在前车之鉴下,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考虑。 但是现在“渐进式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过渡式利益格局已经长期存在,“并轨”必然带来经济和社会的“阵痛”,但在“并轨”后,一些更“市场”的规则可更方便地被制定出来,“并轨”可以使市场进一步完善。 但是目前来看,政府仍然是将稳定置于经济改革之上,禁锢了改革的思维和脚步。例如对于许多经济学者提倡的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参与流转与增值收益分成的问题,政府主要考虑的还是农民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失地农民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将这种惯性思维称为,用“维稳”的理由拒绝实质性改革。 (网易财经独家稿件) 渐进式改革的时间跨度大、进程慢,长期存续的转型期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 在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是摸石头摸上瘾了,连河也不想过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黄蜂与蚂蚁的故事
anan 2011-1-14 20:00
有人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木箱里,几天以后打开木箱,发现木箱的四壁多出了七八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蜂,而这些小洞,最浅的也已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 有人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因洪水撕开了江堤,平地成了汪洋泽国。一个黑球正顺着波浪漂过来,虽然一沉一浮,但这个黑球最终还是向着岸边漂来。原来这是一个小足球大小的蚁团,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抱在一起。蚁球靠岸了,然后一层层分开,它们奇迹般地战胜了洪流,逃过了一场劫难。 大黄蜂和小蚂蚁相比,可谓强大威猛,但为什么黄蜂最终全军覆没,蚂蚁却能死里逃生?原因就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前者只会各自为政,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以个人的力量去与危险抗争,当然无法化险为夷;后者则正好相反,面对险境,它们立即汇合一起,抱成一团,形成一个蚁球,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惊涛骇浪搏斗,终能冲出亚马逊,劫后余生。 黄蜂和蚂蚁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一个企业来说,一种团队精神要比精英意识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危难关头,往往最终帮助企业步出困境的不是那些各自为政的精英,而是一个坚强、勇敢、精诚、合作的集体。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91228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证一下: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对他人起“恶心”
seawan 2010-12-31 09:41
佛教中(其他宗教也大致若此)谆谆教诲我们: 不可害他人(当然害自己也不可);甚至,不可害所有众生。 为什么? 我想论证一下。 比如,我在飞机上,我,其他乘客,飞机,等等,是一个”整体“。如果我起恶念:愿我旁边坐着的这个讨厌家伙飞机失事摔死吧! 那么,如果愿望实现,结果呢?当然是自己也摔死了! 当然,对这个例证,可做如下辩解: 我不是要他飞机失事摔死,我要把他从舱门中推出,直接摔死,呵呵呵。。。 那好,我们继续推理: 飞机在飞行中,如果开舱门,后果很不妙; 那我一拳打死他,如何? 嗯。。。这会有法律上的麻烦:要知道,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存在啊! 那,让他心脏病发作,死翘翘,如何? 好!但是,他为什么会好端端的的心脏病?可能是遗传,还是劳累过度?还是食品污染引起? 遗传:为什么还有遗传问题?工业污染引起基因突变?那我自己有没有可能也出这样问题?另外,我们大家都是有共同点祖先的基因的。。。担心啊! 劳累:一个“人会劳累到得心脏病的地步”的社会,你身处其中,危险不? 污染食品:你不从超市买食品?你吃了吗? 。。。。 反过来论证一下: 飞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我们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对其中另外个体(组分)的破坏,等同于对整体的破坏,因此也等同于对自己的破坏。 推而广之, 家庭是一个整体。。。 城市是一个整体。。。 国家是一个整体。。。 地球是一个整体。。。 太阳系是一个整体。。。 好了,所以“不应于他有情起恶念”。 实际上,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还可以及继续论证: 生命从最初的有机分子,到最简单的生命体: 只有“群体”,没有个体。 然后,这个群体为了更好地生存,分化成为几个部分: 细胞膜,细胞核,等等。 然后,更加分化: 单细胞、多细胞、藻类、树、鱼、羊。。。都是个体。 我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感悟|2952 次阅读|1 个评论
集体精神具有普世价值 回复吕杰博士
chrujun 2010-10-2 13:06
集体精神又叫团队精神,是我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一直重视的关键要素,我经常向我的学生宣传集体精神。 针对吕杰博士的质疑,我特意把他的质疑和我的回复放在下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ulfharth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科学网博客是一个小社区,集体是存在的。《拯救大兵雷恩》这部美国大片,不知博主看过没有? 看过加入美国国籍要读的宣誓词没有? 忠于集体是个人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这是美国的规定。 ================================================= 把加入科学网和加入美国国籍相比?? 别开玩笑了,加入科学网能申请持枪许可证吗? 还是那句话,这根本无关集体和忠诚,仅仅是在虚拟空间的一个个人选择问题而已 如果科学网上纲上线的要求所有博主开博的时候都对着圣经宣誓效忠,那才是最可怕的 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挥舞着大棒子,就不怕失手伤到自己? 博主回复: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存在一个集体。集体发展的核心作为集体一员的个人忠于集体。 现在很多人一听说集体就反感。事实上,最自由的美国也在大力发扬集体精神。 集体精神不是什么道德大棒,是一个团体前进的基本保证,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人把集体精神快丢光了,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李开复对中国大学生的期望和评价。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36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雨岛效应和社会稳定,浅谈自杀
longfo 2010-5-26 13:02
人为什么会自杀,原因有很多,心理学家总结如下: 1 .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 屈原 投身 汩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谭嗣同应该算是这个范畴)     2 .自我性自杀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最近的跳楼属于这个范畴)    3 .失范性自杀   失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最近的跳楼也该属于这个范畴)     4 . 宿命 性自杀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 密室 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没有具体例子,院士跳楼那个例子算不算?)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有些笼统,不利于问题解决)    情绪型自杀 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 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那么我们就谈谈最近发生的连跳问题吧。再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孔子的境遇。孔子生活在一个乱世,那个社会的价值和孔子本身的价值观相差很远。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典型的失范时代(礼崩乐坏),孔子的梦想或者理想就是恢复周礼,一生其梦不得实现,按照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来说,孔子早应该自杀了,毕竟他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为何他没有自杀呢?如果他自杀了,那一定是失范型自杀。从孔子的经历来看,孔子不可能是自我性自杀,因为孔子一生怀有济国济世的伟大抱负。他没有自杀(王国维、傅雷、老舍等人自杀可以粗略看作是失范型自杀,比较典型的是波尔兹曼的自杀)里面就具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和学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20 )。 无论是自我性自杀还是失范式自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集体脱离了关系,所以我认为人一旦离开雨岛,自杀的几率就会增加。什么叫做雨岛呢,雨岛就是一群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小环境内影响小环境生存的,具有一定社会理想的一群人。孔子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就是因为存在一个雨岛,雨岛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团队自身的力量实现团队的平衡。我们来看看孔子,孔子一生收了很多徒弟,这本身就给他塑造了一个安全的雨岛,在大范围出现失范的情势下,孔子身边的小环境仍然是保持完好范式的( 3000 弟子, 72 贤人,足以在身边营造出一个小环境),这种内外有别的不同天地,给孔子留下了活下去的勇气。这就是雨岛效应。 应该讲雨岛效应救了很多人,孔子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也有一个小小的雨岛,包括我和其他两个人,其中一个一直抱有报复社会的思想,我和另外一个人就会适时的帮助他,最后帮助他顺利毕业。这就是雨岛效应,我们发现在雨岛效应里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有个团队,而且要互相有用,不能由一方单纯的付出。孔子尽心尽力教授知识,孔子的徒弟也不辜负他,尽心尽力传播儒家思想,尊重孔子。所以一个雨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缺乏雨岛。中国缺乏雨岛,现在有两个比较大的雨岛,一个是党,一个是团,但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之前我们国家还属于农业社会的时候,家庭可以算是一个雨岛,随着社会工业化脚步的加快,国家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党团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导致失范式自杀的可能性逐步提高。 企业缺乏雨岛效应。现在企业应该是最应该组成一个雨岛的群体了,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同一条船上,一根绳上的蚂蚱。但是企业却和这个理想境界背道而驰,相反企业越来越发挥着打击雨岛的作用,起到了反面作用。究其原因,企业本身也没提供给员工一个利益平台,而仅仅是一个工作平台,虽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却因为个人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价值,所以企业内部差异化很明显。雨岛很难在企业支配下形成,如果要做的话,人力资源部门要好好下功夫,其实国家也可以统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 很多学校也缺乏雨岛效应。现在不光是企业内自杀事件多,高校内这也是个大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之间缺乏雨岛形成。还好学校内有社团组织协会组织,有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调剂。如何在高校内形成雨岛,其实很多兴趣协会是值得推广的,另外就是朋辈心理辅导也要深入推广,积极形成雨岛。 现在网络上慢慢形成了一些雨岛,比如科学网上就有雨岛,组队比赛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不管自己队员写得好写的坏,作为一份子,都有义务投一票,拉一把,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和爱好。但是有一些群体就是坏的雨岛,容易引发问题。要注意鉴别真伪好坏。 自杀和他杀都和雨岛效应存在关联,因为人是聚居动物,缺乏群体的人从根本上很容易发生非人的情绪和举动。 所以我们要自己学会组建自己的雨岛。组建自己的雨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今天我在这里说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特长分享。 能把自己的特长施展出来,就可以笼络一批人,比如我,我是太极拳大师级的人物,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是以老师自居,我的身份很像孔子,这样我就在自己身边形成了一个雨岛,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岛内解决。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希望大家思考。 还有就是国家要出面解决问题。国家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加强党团的服务性功能,最大程度的服务党员团员。另外,就是党团活动公益化,多组织公益活动,这是我的一个经验。另外就是加强工会的作用,统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人现在对于企业没有归属感,失去了对于集体概念的理解,缺乏雨岛的保护。 另外就是企业可以借鉴大学的管理。大学里面虽然也有跳楼自杀的事件,但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可以有效地限制自杀事件的连锁式发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班级管理制度和兴趣协会组织都是很好的雨岛组织,可以尝试建立。 另外就是鼓励作坊式企业,由于人数少,便于管理,这也是个好途径,国家可以着眼于这个方向发展,后面我会提供一些作坊式农业的资料我们一起学习。 雨岛,是人回归家族式社会的一个途径,由于国内社团审批的复杂性,可以考虑依靠国家现有的组织进行重组,强化服务功能,这对于今后社会的发展是个巨大的进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爱的顺序
harmonism 2010-5-2 14:30
谈谈爱的顺序 曾纪晴 爱是否有先后顺序?是先爱国家,再爱家乡,最后爱自己的妈妈呢,还是相反? 记得前不久,周洋小姑娘在 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获得短道速滑 1500 米冠军之后接受采访时,开口就表示感谢父母,认为她的获得金牌 会让我爸爸妈妈过得更好 。原本朴实与真诚的自然流露,却遭到有关领导的批评,认为周洋应该先感谢国家再感谢父母。 周洋小姑娘朴实无华的爱的表白,是人性之爱的自然流露,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肯定和赞扬。那种道貌岸然的道德说教,立刻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社会是多么地渴求人性自然之爱。虽然经历了学校长期的道德说教与主流媒体的强大宣传,但人们心中自然存在的人性之爱依然不灭。这也说明人性之爱具有强大的自然生命力。 爱的顺序是一种自然的秩序。古人早就揭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爱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爱首先是自爱,然后才是爱家人,之后才是爱他人。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爱首先是爱家乡,然后是爱国家,之后是爱世界。爱其实就如地球的地心引力,它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然而,我们的学校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热爱党、热爱政府、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学校里一般都不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父母,更不教育他们要爱自己 于是,我们的社会被扭曲了,爱的自然秩序被打破了,被颠倒了,各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就出现了。 2010-5-2
个人分类: 随笔时评|47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公私之分与职务发明,的士司机的智慧
windlight 2010-3-31 11:08
赵凤光的博客 参加过一些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高管们无一例外的在发表言论或之前或之后明确指出此次言论为个人研究心得仅供学术交流,是以私人身份,不代表企业言论,立场和承诺之类。而学校的课题组的老板们都会以一张课题组整体照片作为结尾致谢。 实际此种行为,现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国内会议的除了领导致辞之外,领导明确代表某机构或团体进行套话的感谢,支持,祝贺。领导一旦发表明确的观点言论参与学术讨论都要请现场的记者注意以下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政府或其就职机构所为。电视里都会在所有谈话类节目里表明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这里的公私可谓分明。 3月17日,我们请来美国的前副商务部长杜达知先生和其现在就职的律师事务所交流,提到美国专利申请,提到在美国职务发明,一定要在申请者申报专利的时候,填写专利所有权后续处理协议,将发明所有权转移给所在单位,如果缺失此文件,在后续的专利转移许可上就会大费周折。 美国专利发明人一定是具体的人,而不可以是抽象的法人,但所有权和后续的权利可以是法人。 这种制度设计的背后有什么宪法或思想支持就不深入讨论了。但显而易见在效率方面有所改善。 其效率的基础在于制度的方向设计问题。 一次打车问的士师傅,你们交接班的时候,怎么解决每个人耗油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解决加油费分摊的问题。因为正常的私家车和公务车一般做法肯定是以邮箱报警为加油时机,那么就存在白班和晚班司机之间,加油费用分摊问题,是每天交接时记录里程,然后每周结算,还是其他方式,但还要考虑堵车,原地等待时间的耗油,显然以里程结算又不合适。司机一句话就把我想的N多问题解决了,我们不是没油了才加油,而是交接班的时候,上一班司机把油加满再交车。相当于每班司机为自己当班所消耗的能源买单,不存在互相监督扯皮的可能。 实际美国税收和中国税收的道理也是类似。美国人的税收要每年申报,而中国现在也有12万以上年收入自行申报。但两者的效果相差甚远,美国的集中报税,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可以享受一定的退税,而中国的申报,是以补交税为主。两者之间,每个人的报税的动力可想而知。 就如之前中国股市设计只能上涨挣钱,不能卖空挣钱,这些制度设计 方向上就有所欠缺。 公车私用本质上也是可以利用这个智慧的。公车私用可以说万人憎恨。但私车公用是否给足了发展空间,也要考量我们的智慧设计。当然向附件所提出,谁来监督也是一个技术方面,但更大的智慧却不是纠缠于此,而是找准公私利益之分的界限。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曾经讲过人力资本方向问题的讲座,其中一条就是 这些交通成本和吃饭成本都已经打包到每个人的收入里,不需要有人去考核审批做出租还是做地铁去。是坐飞机还是做高铁去办事。 深圳第一现场连线香港取经,只是说到香港不到一百人有公车和专职司机。并且审核使用严格。 其背后涉及的经济和政治智慧确没有体现出来。 zt http://space.sznews.com/?uid-7236-action-viewspace-itemid-148814 建议 深圳 成立公车私用事件民间联合调查团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办副主任房某,周末开着公车在罗湖区的大望村与市民宋先生的车子轻轻地碰撞了一下。本来么,这种事在深圳根本不算什么,每天都在发生着。可是其接下来大叫我是政府的车怕什么(房某哥哥后否认有说过此话)的表现,才真正触怒了包括广大网友在内的社会公众,并由此引发了深圳市民对她公车私用的讨伐。 ......... 幽壹 2010 年 3 月 30 日 于深圳
个人分类: 思辨|2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思想?
chrujun 2009-11-13 13:12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 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的思想 = 毛泽东的孙子的爷爷的思想 从语义上讲,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思想的简化说法,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应该是同一个意思。 就像牛顿定律是牛顿的定律一样。如果我们翻译成英语,牛顿定律和牛顿的定律是一个词;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也是一个词。 在这里毛泽东是形容词,思想是名词。汉语常常做了很多简化,导致中国人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常常写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名词。这在英语里是不容许的。 例如,汉语里克林顿女儿和克林顿的女儿是一个意思,但在英语里不能写Clinton daughter, 只能是Clinton's daughter. 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选集》中,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是抄袭自集体智慧。 以毛泽东的水平,他有必要去集体的思想吗? 毛泽东象牛顿一样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们的智慧从来没有人去抹杀,还有必要钻到毛泽东思想里面去争光吗? 历史不能胡乱打扮了。 应该用证据说话! 相反观点: 我爷爷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233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5625 次阅读|7 个评论
资本下乡-转
sunapple 2009-11-11 09:24
李昌平:现在的资本下乡恰恰是菲律宾道路 作者: 李昌平 文章发于: 乌有之乡 点击数: 3839更新时间:2009-11-9 2009年11月09日 中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 李昌平,三农问题专家。2000年,他因上书中央反映三农问题而一举成名。在李昌平看来,目前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是,公司+农户的形式,会让大资本赚取农业产业收益中的大多数,而非农民。 李昌平将中国农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中国农业早已过了温饱阶段,而开始进入追求价格增长收益,即增加农民收入的阶段。但这第二个阶段我们走了二十多年,还没有成效。他将原因归为农业政策和实际情况的脱轨,我们农业政策还处于第一个阶段,还追求产量,增产不增收。 石化农业还将继续下去 李昌平的家在洪湖边上。公社时期,他的父母常年在洪湖捕鱼,一年可捕数万、甚至十几万斤。姐姐在生产队种地,水稻单产450斤左右。现在,洪湖已经极少有靠捕鱼为生的人了,水稻也很少种了,因为种粮收益太低,土地基本都用来搞水产养殖。 化肥、农药在70年代后期开始被使用,粮食产量上去了,但洪湖的鱼随着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少。李昌平说,石化农业对环境是有影响、有害,但粮食产量比过去高,天然的鱼没了,但养殖的又多起来了。这就要看人们到底要什么,怎样趋利避害,需要找到一个均衡点。 记者:这几年一些研究学者提出农业多样化、与生态结合的观点,开始反思过去几十年为了提高产量,单纯依靠石化农业提高产量。您怎么看? 李昌平:石油农业、化学农业还将继续下去。但石化农业、转基因农业、能源农业、工厂化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庭院农业、文化农业等会同步发展,农业会越来越重要。农业最终会受农产品(000061,股吧)武器化趋势和需求、生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科学和谐的、多样化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记者:石油和化学农业还将继续下去,这个怎么讲呢? 李昌平:这种追求产量的农业一定会继续下去,因为人口在增长,农产品和能源需求在增长。比如将来我们会用玉米(资讯,行情)等农产品来生产酒精。农产品已经与能源挂钩了,追求高产量是肯定的,这不会改。 至于人吃的更安全一些,那是另外一种。比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也会发展,也会成为一个热门。但并不是我们搞有机农业,搞生态农业,就不搞石化农业了,这两者是并行的。如果所有人都吃有机产品也不行,为什么?因为地球就这么大,如果我们不施化肥和农药,不用柴油,农业产量会低很多,养不活那么多人,那对生态并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是坏事。 记者:为什么对生态不是好事? 李昌平:假如我们全球现在是60亿人,用现在的方式,60亿亩土地可以把60亿人养活。假如有一天我们只吃有机产品,那个时候60亿人就可能需要100亿亩土地来种植。这样湿地等就可能被利用起来,这样对生态会有更大的影响。 记者:但是石化农业对生态的破坏也显而易见的,而且农业的污染要比工业的污染要更持久,危害可能更大。 李昌平:这个问题也存在,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农民种地的施肥和打药, 50%以上是浪费的。 所以,这就是一个科技普及的问题。如果使用的好,效果会大大提高,同时危害大大减少。但现在我们的农业生产,还是非常粗放,就是农药、化肥这些东西的使用非常粗放,所以它对生态的影响比较大。 公司+农户有可能让中国步菲律宾后尘 李昌平被人们认识并记住,源于2000年他以一个基层干部的身份,给朱镕基的一封信,在信中他直言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当时他说农业危险的背景是,从97年开始,全国连续大面积出现粮棉油等的亏本局面,农民撂荒非常普遍。在他工作的监利县,撂荒面积高达50%。 现在,撂荒的情况少了,因为取消农业税和农业补贴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比如河北,农民种一亩地,两季至少可收入600元。但在李昌平看来,随着公司+农户模式的推广,新的农业危险情况正在显露 记者:中国农业和日本、韩国等都是小农业,但发展的方式有所差异。最主要的差异是什么? 李昌平: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是把小农组织起来,变无组织的分散小农为有组织的社团小农,发展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农业产业链条里的收益都归农民,农民自己富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进城是有序的,不是被逼的,农民的收入和城市人的收入差距不大。 我国主要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再由龙头企业整合小农,也就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主导农业发展,农民依附于公司。公司获得农业产业的大部分收益,农民从农业产业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小。农民进城是被逼无奈的过程。 记者:您曾多次说过,中国农业不能走菲律宾模式。那菲律宾模式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不能走? 李昌平:菲律宾曾经是亚洲典范,跟我们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大资本下乡,逼着农民破产,农民就进城打工。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大量农民工失业,可是农民工再也回不去了,在城市里要工作、要民主、要革命,菲律宾60年代的军事政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另外大资本下乡以后,就改变了国家的食物主权。美国人给菲律宾人说你们不要种大米了,我们很便宜卖给你,于是把菲律宾变成了美国的原料基地。所以粮食涨价的时候,菲律宾的军队排队维护农民买粮。这就是食物主权丧失。一个国家的食物主权一旦丧失,经济主权、社会稳定,甚至国家主权都会受制于人。假如中国真像有些经济学家主张的那样,15%的粮食缺口由其他国家来供应 ,这就等于将粮食的价格上下波动50%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外国(和大豆(资讯,行情)一样),我国就毫无食物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可言,甚至国家主权也会就不安全,这就是菲律宾今天的情况。 所以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是比较成功的,菲律宾是比较失败的。我们到底是要学日韩扶持农民组织起来呢?还是要继续搞公司+农户呢?还是维持现在的家庭经营模式呢?还是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呢?这就有一个模式选择问题。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有预料和告诫。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1993年,邓小平同志又指出: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2005年,薄一波给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的信中说:在农村的发展中,有一个大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重视起来,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飞跃思想。邓小平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并说:'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薄一波还说:北京的韩村河村、江苏的华西村(000936,股吧)、浙江的航民村、河南的刘庄和南街村等,这些村子的集体经济在走向大市场中,已显示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走共同致富道路的优越性。还有不少农村地区,在分散的家庭经营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发展社区性和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这些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起来,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这将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形式,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集约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记者:这是三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昌平:对,所以我的主张是既要实践邓小平二次飞跃的构想,也要学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综合农协模式,决不能学菲律宾。 但现在的政策主导,还是资本下乡,扶持龙头企业剥夺小农,这恰恰是菲律宾道路 。 80年代的农民,如果养了20头猪,种10亩地,那就是万元户了,相对于现在的十几万。可是今天养同样的猪,种同样的地,就几千块的收入。农业的收益到哪儿去了呢?因为农业的公司+农户水平越高,资本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农民获得的收益就越小。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农民没有富裕,1985年以来,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益是持续下降的。另一方面,农民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还增加了2个亿。这就表明,我们的现代化道理是危险的。 所以我在《大气候》中是警示这一点,这样发展下去有可能就是菲律宾第二。我们应该从这中间得到一些反思,重新调整发展方向,一定要避免菲律宾第二。 中国的农业政策落后于实际发展需求 李昌平的新书《大气候》,是一本寻找中国农民出路的书。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他认为要经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但中国目前的情况却是,发展阶段与农业政策不配套。农业发展加入了第二、第三、甚至第四阶段了,但政策依然是第一阶段的。也就是说,农业政策严重的落伍了。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困局,急需要调整农业政策。 记者:您曾经说要写了一本《寻找中国农民的出路》,有没有想过写一本中国农业的出路?您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中国农业应该往何方去? 李昌平:我最近出版的《大气候》算是《寻找中国农民的出路》,中国的农民有出路,中国的农业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另外,农业发展有四个不同阶段,必须遵循农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发展农业。 一般而言,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产品短缺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增产就增收。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 追求产量增长效益。农业政策要点是技术(增产为主的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基础设施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这个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第二个阶段是大宗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增产1%,价格可能下降2-5%,增产往往不增收是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 追求价格增长收益确保增产不减收,减产也不减收。农业政策要点是技术(优质为主的技术)密集+组织(农民合作)密集+资金密集+品牌密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模式,还有日韩台的综合农协模式是符合这个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第三阶段是农业高度发达阶段,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绝对过剩。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高度竞争。农业发展目标是 追求市场份额增长效益稳定占有某种农产品一定量的市场份额,获得绝对的市场定价权,长久占有市场份额收益。比如美国农业集团长久占有中国大豆市场份额收益。农业政策要点是技术(垄断性)密集+组织(农民合作社+出口龙头企业)密集+资本密集+品牌密集+政府产业政策扶持(补贴出口)。 在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发达国家补贴本国超强农业集团抢占发展中国家某些重要农产品市场份额(获得一定的定价权)的自由贸易,将是发达国家在WTO谈判中始终追求的重点目标之一。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明白这个道理,棉花(资讯,行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如果被发达国家占有较大份额操纵市场价格,将严重危机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甚至政权安全。农民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组织主内农业集约化经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主外拓展海外市场份额,政府扶持下的内外联合发展模式比较适合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是农业异化阶段,一些地方,农业会工业化;另一些地方,农业会服务业化。 记者:现在中国的农业主要是处在哪个阶段? 李昌平:我们的农业实际情况早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了,可是我们农业政策还处于第一个阶段,还追求产量,增产不增收。 第二个阶段农业政策的关键之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或学台湾、韩国、日本的综合农协。台湾进入第二个阶段只用了6年时间,他第一个阶段也是6年就完成了。但我们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还没有完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业政策是错误的,我们没有追究价格收益。因为追究价格收益才能有定价权和附加值,而定价权和附加值的获得,实际上就是要让农民组织化。 记者:您刚才说到政策问题,但是这几年不是每年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吗?而且现在也不单是追求农业产量,而是又好又快发展。 李昌平:有1号文件表明我们重视,并不表明农业政策就一定是对的。 我们在1985年就完成了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温饱阶段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对。用3年的时间我们的粮食产量就起来了,85年粮食就过剩了。 可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用了多少年呢?我们从1985年到现在起,如果把打工的收入剔除,农民的收入这二十几年来一直是下降的。没有增长,那就是说我们政策错了。 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要点是什么呢?就是组织化。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把农民的组织化作为一个要点,就没有学日本、韩国、学我国的台湾,也没有学华西、学大寨。有的国家都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都在追求国际市场份额收益了,我们的公司还在跟农民强国内市场份额。我们在内部打架,你报一块钱一斤,我报九毛,你报九毛,我报八毛,这样根本挣不到钱。 记者:那到您说的第三、第四个阶段,中国农业又该如何发展? 李昌平:再往后,当农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追求市场份额收益的时候,我们要学美国,学欧洲,要扶持我们的龙头企业到海外去抢占别人的市场份额。我们的出口越多,占有别人的市场份额越多,不仅国内的价格收益越高,且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也越大,赚外国的钱也越多,农民的经济效益就能增加。 到了第四阶段,某些地方的农业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的阶段,必须遵循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后现代农业。 所以现在要分阶段制定政策。比如东北、胶东半岛、海南岛和新疆的一部分地方,已经进入农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了,就需要实行第三个阶段的农业政策的指导。有的大城市的郊区,工业发达的地方,农业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就制定第四个阶段的农业政策。全国多数地方都处于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而农业政策还是第一阶段的,这是当前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任重而道远的中国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从2002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开始,这些年国家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大,如增加农业补贴,取消农业税,将农民纳入医保、养老体系等,都让农民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但问题依旧存在。据李昌平等学者的调查,如果除去打工等额外收入,中国农民从农业上的收入是减少的。农民如何从农业生产中增收,一直是一个难题。龙头企业下乡,让企业组织农民,创立品牌打开市场,是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一贯支持的。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能否保证农民获得应得利益,无人敢下保票。 从50年代开始,中国的农业政策便一直是产量优先,大规模、机械化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而化肥化是实现农业增产的方式。50年后,中国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依旧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仅实现了石油农业带来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中国农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的生态农业,依旧任重道远。 温铁军:50年中国农业仅实现化肥化 短期难改变 2009年11月09日 中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从2002年起,他就注重生态农业环保问题,并在多地进行试点,普及生态农业概念。在温铁军看来,中国过去50多年的大机械化、规模化、化肥化农业发展模式并不成功,唯一实现的化肥化,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业,回归生态化势在必行。而2007年一号文件提出的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是温铁军这么多年来所坚持的。 小农经济条件下搞不了大规模机械化 从1956年提出农业的机械化、化肥化,我们坚持农业大规模生产这种模式50年,但50年后,我们没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唯一实现的化肥化,还造成了土壤的严重毒化,环境污染。 小农经济条件下搞不了大规模机械化,怎么办?那就恢复到生态化。2007年是关键的一年,它等于告别了1956年以来坚持了半个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大规模机械化的思路,变成了农业多元化,使农业具有了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特征。 记者:从07年1号文件开始,从中央到研究学者,都开始对这几十年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进行反思,这个反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温铁军:应该说2007年1号文件出台,是从2002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强调了五年之后的一个讨论结果。2007年1号文件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重点就是强调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提出来的,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就是说农业本来应该是多样性的。 我们从1956年提出农业的机械化、化肥化,坚持农业大规模生产这样一种模式50年,但50年后,我们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了吗?没有。唯一实现的是化肥化。结果化肥化造成了土壤严重的毒化,或者土壤有机值含量大幅度下降,环境严重污染。化肥发挥作用的过程有点像水泥,于是它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源,也一定是食品严重不安全、生态环境破坏等重要的原因。 农业现代化中唯一实现的化肥化,造成的代价非常显著,这就是我们50年来追求的结果。50年的经验教训足够了,现在难道不该调整吗? 所以2007年1号文件提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它的重要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农业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农业更重要的还是自然活动,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和风、光、水、土方方面面是高度结合的,而人不可能把风、光、太阳、水等都市场化。而且农业还有它的文明传承、社会文化和历史作用等。 温铁军:其实世界农业在工业化条件下,也是三分天下,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第一个模式,是说那些真正可以推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只有大农场国家,而这些国家形成大农场的原因在于它的殖民化。南北美洲或者非洲才有大农场农业,那只是过去被殖民化的地区才有。这种模式,是全世界都要模仿的吗?不是。这个经验是个别的,不是全面的。 第二个模式,就是欧洲的那些原宗主国。欧洲国家在对外殖民的几百年间,它的农业变成中小农场为主,顶多有一个中型农场,大部分是小农场,因此它不可能实现彻头彻尾的规模化、机械化。到90年代的中后期,大概96年、97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转向了强调农业多功能性,强调了农村的综合发展,而不再一般意义去强调单纯的经济效益,靠规模增加然后产生经济效益等。所以欧洲的农业从那以后,转向绿色农业,转向生态化的、环保的、休闲的、旅游的、景观的等多功能农业。 最后,再看没有被彻底化殖民化的东亚国家,这些都是小农经济国家,没有一个搞成大规模农业的。日本95%城市人口了,但至今还是小农经济,还是小块耕地。韩国92%左右的城市化率,超过90%的城市人口,但它也没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 所以农业是一个和自然资源高度结合的产业,决定了世界农业的三分天下。小农经济条件下搞不了大规模机械化,怎么办?那就恢复到生态化。2007年是关键的一年,它等于告别了1956年以来坚持了半个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大规模机械化的思路,变成了农业多元化,使农业具有了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特征,这个很重要。 )/ig,""); var hwk="("; var hw=""; var keywords="农业"; var keys=keywords.split(","); var keylength=keys.length; var keywordscode=" 关键字 : "; if(keys!=""){ for(var ks=0;ks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