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文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网错了没有?
热度 29 gfcao 2012-4-10 19:48
答案:科学网没错! 全世界都提倡戒烟,中国亦然,很多场合都不让抽烟,让俺这烟民有点受不了。不过俺还是赞成戒烟的,虽然短时间内俺可能不会戒,俺只要一捧起书,烟虫就会冲上脑门,倘若不让俺抽,立马手足无措好像丢了魂似的。好在俺生在中国大陆,还能找到很多吸烟的地方。记得在香港时,那日子可难受了,在整个中文大学校园里找不到一个可以过瘾的角落,只好在回宿舍的路上偷偷吸上几口。当我看到香烟盒上印着“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后总是哑然失笑,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在某个地方参观时看到的那个牌坊,上书“贞洁”二字。 抽烟好不好?对环境来说肯定不好,要不怎么各个国家都反对吸烟呢,特别是在公众场所,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受到的危害更大,所以我反对在公众场所吸烟,除非在场的所有人都不介意,否则我肯定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吸烟。要说对吸烟者个人,这个问题不太好说,有人说吸烟可能导致肺癌之类的疾病,只可惜对同一个体来说,无法做这样的实验,因为时间不可以逆转,生命不可以重来。有位搞老年痴呆症的医生总结出了吸烟的十大好处,其中包括吸烟不容易患老年痴呆症,不知是真是假? 烟草技术该不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可能要从国家设立科技进步奖的宗旨出发来分析,国家出于鼓励科技创新的宗旨设立了科技进步奖,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从而造福人类。换句话说,国家应该奖励的是那些能够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任何无益甚至有害于国家与人民的技术发明都不值得鼓励。烟草是一种毒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至少吸烟会污染环境,会影响吸烟者周围人士的身体健康。显而易见,任何关于烟草的技术发明都不值得提倡。假如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而授予烟草技术科技进步奖,那么海洛因、冰毒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大,是不是也可以授予海洛因、冰毒发明者科技进步奖呢?同样是毒品,只不过程度上不同而已,一种在大众尚可接受的范围,另一种则在不可接受的范围,因为一种危害小就鼓励,一种危害大就杜绝显然不合逻辑。从这个角度说,科学网作为学术型网站,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发起签名抵制烟草技术发明奖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完全应该鼓励科学网的这一行为。有人认为这件事不该由科学网来做,为什么呢?我觉得不仅科学网可以做,任何民间组织或者个人都可以做。 小刘同志不赞同科学网发起签名活动没有错,作为科学网博主或者任何网友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也有选择赞成与不赞成的权利,所以小刘同志没错。 孤魂骂人不文明应该受到批评, 但孤魂骂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心地是善良的,批评也是正确的,所以孤魂也没错。 谁错了?如果给卷烟技术发明颁奖,这个奖肯定颁错了! ---------------------------------------------------- 重要补充: 本文将作为本大侠响应科学网号召的签名书,不再另文签名。弱弱地问一句:可以么?
个人分类: 杂文|4992 次阅读|87 个评论
[转载]中大与深圳签协议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热度 2 马红孺 2011-7-6 17:40
中大与深圳签协议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中新网7月5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与深圳大学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拟按合作办学形式,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双方4日在深圳签署协议,标志着中大开展深圳办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协议由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及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签署,并由中大校董会主席郑海泉博士、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女士等见证。   郑海泉在签署仪式上表示,中大在深圳办学的目的,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才德兼备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并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同时,透过深化粤港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优势互补,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综合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秉承中大的优良学术传统,力争成为扎根深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大负责日常管理、教学科研、招聘教师,并参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作模式,以使办学水平与大学本部一致。深圳大学负责联系深圳巿政府,落实中大(深圳)所需要的办学场所和相关配套设施。 中大(深圳)校园位于深圳巿龙岗区大运公园南侧,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约50万平方米。中大(深圳)计划分两阶段达到约11000名学生的规模。中大(深圳)将择优录取学生,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和自主招收生方式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则参照中大现行模式,严格按照学业和研究成绩择优录取。中大教务会负责中大(深圳)的课程审批及监管。 中大(深圳)将采用双语﹝中英﹞为教学语言,并着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成立初期将主要开办理工及经管类学科,例如信息工程、能源工程、先进制造、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材料科学、金融服务、工商管理及经济学等。   中大在2009年10月成立专责小组,开始探讨在深圳办学。去年2月与深圳巿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并于今年3月与之签订框架协议。(完)
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异化,是文明的硕果还是附着其上的毒瘤?
热度 1 lzxun123 2011-7-1 11:21
异化应该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小学教育被升学率或升名校率挤掉了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大学则常常被各种 “ 排名 ” 牵着鼻子转。我们的官员往往被各种各样的考评或面子而忙得忘了自己的职责。我们很有天赋的博主常常甚至每天为博文的点击率而绞尽脑汁。生产力高度发达,但大多数人的身心被异常疲惫。人好像没有成为生产力的主人,却已经或即将成为生产力的奴隶。 现代化的这一鲜明特征是它的硕果还是附着其上的毒瘤? 异化后的教育,异化后的一切包括人,是人类发展的幸运还是不幸?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别让“排名”挤掉大学的首要使命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沈祖尧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尹世昌整理 现在,有些学生报读大学或选择专业时,不是基于兴趣,而是排名;有些家长为子女选校时,不是基于教育素质,而是排名;有些雇主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是基于他们的才干和品德,而是他们所念大学的排名;有时候,大学的赞助人提供资源,不是基于他们对提升教育素质的认同,而是大学排名采用的表面化的研究指标。 不少人对这些排名制度采用的方法所知不多,却把大学排名(或个别学科的排名)奉为无上权威,视为评核排名榜上各院校表现的最重要尺度。我们常常慨叹教育制度因市场价值而蒙污,可是我们(学生、家长和雇主)却也正在造成这个问题。 部分学者和大学领导层极度重视如何“参与游戏”。为了获得更高名次,一些大学甘愿施展“策略定位”手段,招聘知名度高的研究人员,以刺激研究产量──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校外制造、可以实时纳为己用的研究产物。传闻有些大学甚至付酬予外地教授为访问学人,以便将其名字列作附属教学人员,从而将其研究成果计算在内。这样一来,我们跟聘请外援的球队有什么分别?这些挂名或美其名曰短期的“星级研究员”,可能惠及学生或提供优秀教育吗?他们对建立一支长远持久的研究团队能有多大贡献?他们的研究对本地社群又能带来多少裨益? 一旦要参与排名游戏,“影响力低”的研究便会边缘化。食物安全、环境科学、人文学科和某些社会科学学科便是例子。本土相关性强而对全球影响力不大的学科,一般被视为次要。如果大学的使命是教育学生、创造知识,以改善人类生活的素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促进我们的文化和承传的话,我们便需要在“影响深广”的科技研究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维持平衡。 今日的大学对教育、启导学生可够重视?哈佛学院前院长哈里·刘易斯指出,当今“教授是以学人和研究员的身份获聘,而非为年轻人解惑、厘清价值和观念的导师。大学不期望教授帮助学生,而是另聘辅导人员和顾问,甚至免除教师在这方面的职责,吹嘘同侪辅导制度,利用学生做教授当做的工作,且引以自豪。”排名已把大学的首要使命──教育排挤为旁支。 且让我们返璞归真。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生命、帮助年轻人发展为思想成熟、才德兼备的成人。书院是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寻找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地方。延聘教授是要让他们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循循善诱、启迪年轻人心智,与他们分享价值和哲理,同时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我们该对信赖我们的社会,对给我们提供资源的纳税人,最重要的是,我们该对把其黄金岁月里的学习机会交托我们手中的新生代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个人分类: 随笔|2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品评洋诗——"falling leaf"和“fallen leaf”
热度 1 hillside 2011-6-11 17:35
偶而翻阅手头的英文诗集《石与影》,加拿大诗人布迈恪著,金圣华(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 布迈恪对我国王维的山水诗素有感悟,布氏的英文诗有强烈哲理性,不注重格律,不使用标点分句。他自称是“意象主义”,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金圣华老师在《译者序》中说:“在译诗的过程中,也遭遇过不少困难,终于一一克服。如‘Falling Leaf’一向译成落叶,但在《石与影》集中,连选两首诗,一为‘Falling Leaf’,一为‘Fallen Leaf’,故分别译为落叶、落下的叶,以志识别”。 我认为,就“Falling Leaf”而言,困难似乎并没有完全被克服。让我们来看原诗: 原 诗1 Falling Leaf The shadow of a falling leaf— a dark butterfly born of the sun 原 诗2 Fallen Leaf A fallen leaf perched on the path— a green and yellow bird waiting for the wind to lend it wings 金教授是一位严谨的翻译家(她热心翻译事业,有网友称之为“翻译‘推广家”),她对于“falling leaf”的译文没有问题。但既然是诗,就可能有读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我的解读与她有所不同。 我认为,‘Fallen Leaf’应循惯例译作“落叶”,而不是“落下的叶”。相反,“Falling Leaf”这种不常见的表达倒是我们应当推敲的。从诗的意境看,细细品味,这两首诗一静一动,堪称合璧,作者的匠心蕴藏其中。蝴蝶取动态,黄绿鸟呈静态。从语法讲,falling是进行时,fallen是过去时。 那么,“Falling Leaf”的更佳译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宜译为“飘落的叶子”,或者为求对仗,干脆译为“叶落”。这样一来,就体现出了动感。原因有二:一则,卧在地上的落叶已无影子(shadow)可言;二则,作为太阳的使者,“翩翩落叶似蝴蝶”。再来看原诗2,“Fallen Leaf”也不是等闲之辈,只不过是以静待动,一句“to lend it wings”道破了它意欲重新起飞的心思与雄心。   注:另据2005年一篇网文介绍:“金圣华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翻译学教授,拿的是巴黎索邦大学博士学位,最近在《英语世界》连载“齐向译道行”专栏,专谈翻译心得。今年6期的《英语世界》的专栏里,她自承几年以前才知道,原来莲和荷是一样的花,所以读到她文中的那些翻译心得,实在是个纯然书斋教授才会写下的文章”。 又:我为什么有此感悟与新见呢?不谦虚地说,可能是由于在哲学思考里泡久了。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6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今天的中国,只有3个人敢说真话(转)
热度 1 w357768473 2011-6-6 21:42
写的真的很好很对 如今的中国,只有3个人再讲着真话实话。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校:戴旭。另外一个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郎咸平。最后是刚刚入选时代周刊的韩寒。这也是我们广大的P民,在举国笼罩的“一派盛世颂歌”中,唯一能听到的唤醒之言。 戴旭已经被封 一位中国职业军人的典范,他用缜密的科学分析和实际的调查研究,为我们这些“大国”的P民们,在充满着剧烈的社会矛盾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当中,用他清醒的大脑以及炽烈的报国热情,给我们上了清醒认知的一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五千年发展历史,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应该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需要传承和牢记的一部史迹。但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忘却历史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教训呢? 刚看了戴旭的文章,现摘录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今天,2009年的中国人,比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好到什么地方了?有一种车,2500万美元,全世界只有5辆,3辆在中国!可是,这么富有的国家,面对周边所有的挑衅,没有一次有雄性反应的,美其名曰”韬光养晦“,鲁迅时期,阿Q只一个,现在到处都是!现在很多中国人不仅不敢迎接战争,连谈论都不干谈。一些国家屠杀华侨,不敢动用军队。当年祖国遭入侵,多少华侨救祖国,现在华侨遭难,我们却不能去救,作为军人我真是仰天长啸!连去年某太平洋岛国动乱,外国媒体猜测中国可能会派军舰接侨民,我们的学者一连几声反对,认为不可行,不可能,吓得尿裤子。军队就是为国家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怕什么呢?军队是让别人怕的,可是我们自己的那些号称足智多谋的学者,自己先害怕了,贻笑大方! 前两次中国被洗劫,从国策上看都是中国步步退让导致的:1840年从虎门退到北京的圆明园;第二次是从琉球退到北平的卢沟桥。总想息事宁人,结果引火烧身。它进一步,你拿点肉,它当然得寸进尺了。日本当年占了东三省以后,也曾经试探苏联,结果苏联派出朱可夫杀鸡用牛刀,用机械化军杀日本的步兵军,一下子熄灭了日本北上的念头,又沿着华北蹂躏中国了。这世界永远是欺软怕硬。今天,世界又在东海、南海、西南亚、中亚和东北亚对中国步步进逼了。中国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退?还有什么多余的肉可以喂狼?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他们一边烧圆明园,一边想:万一有一天中国起来了,他们的青年,拿着跟欧洲一样的武器,到欧洲复仇怎么办?所以,当一个中国古董商给他们出主意挖清朝皇帝陵墓的时候,他们拒绝了。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幕永远也不可能发生了。中国人有那个志向吗?所以,有时候我一听到有些中国学者说,中国不能去救自己的华侨,不能去收回自己的领土、领海,怕人家说中国威胁论,就非常恶心:威胁世界?你配吗?你有那个能力,有那个雄心吗?你以为你是汉武大帝的后裔还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自作多情! 西方富裕了500年,美国也富裕了一百多年,依然精神抖擞。中国才改革开放30年,刚有一点小钱,就又贪图安逸地眯起了眼睛。 前面说GDP”狗的屁“的时候,说中国的工业结构,这是中国另一个致命的身体上的死穴。二战前,斯大林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一直就像一个富裕、漂亮、柔弱的寡妇一样,谁都可以掠夺她,欺辱她。今天,中国还是没有像样的现代工业,没有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航天工业最突出,也不过相当于美俄50年前的水平。航空工业不说了。几种主战飞机的发动机都是外国的。没有自己的大飞机。航空母舰就更不用说了,到我们造出来的时候,也不过是追上西方100年前的水平。美国的航天母舰现在已经在试飞了。 然后是郎咸平 "中国99%的白领以及他们的家庭即将面临破产,而且是必然破产!无路可逃!这件事可能是发生在未来2-10年。你可以尽量去怀疑这个数字。但它必然发生,绝非危言耸听。"就如我预言中国国营企业职工必然失业一样,在当时来说没人信。但确实会发生。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必然以不断的以通货膨胀和改革手段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每一次改革所带来的阵痛都是由百姓来承担的。无论是上山下乡时迷茫的知青们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大量国企纷纷倒闭时大量下岗职工。如果他们能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话,那么我想他们也许会为自己留一点后路。但是由于过分相信文件以及过分相信生活不会突变,所以才导致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有人说go-vern-ment不会坐视不理白领破产,其实go-vern-ment当然不愿意。可有的事情……怎么说呢。想想当年的下岗职工吧。引起了那么大的社会震动。又能怎样呢?今天的白领明天破产的时候也那样而已。 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腾飞。但旧的体制并没有完全更改。各种重要行业依然施行的是go-vern-ment垄断机制在运转。如:银行,金融,冶金,能源,信息,运输,医疗,教育,土地。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可能对这些东西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但到了今天,垄断经营所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由于我国的法制不健全,尤其是金融以及改革领域里出现了各种失误导致房地产节节攀升。随着房地产的增加以及外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所以城市新民工也就是所谓的"白领"收入表面上也在提升,以北京为例3000-15000元人民币的月薪处处可见。但这一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租房或还贷。 为了深入地了解为什么99%的白领家庭会破产,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房价为什么会这么高,高在哪里,资金是运转的。 1:导致房价爆涨的第一个因素:银行竞争下的贷款开放。 其实房价的爆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百姓在替go-vern-ment所犯下的错误买单。比如以前一个开发商通过某银行贷款了1000万开发了一个房子。如果还不起那他就倒霉了,因为所有的银行都是一个体系,你欠了钱没还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中国在银行改革的基础上开了一条口子,为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所以把工行,农行,建设银行等等全部独立运营。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些银行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国家的。我们不难想象。当一个开发商从工行贷款1000万的后果。他只需要用500万来开发房子,然后把售价提升,再把这个开发中的房子按他的售价标准抵押从农行再贷款2000万,然后再用这2000万中的1000万开发一套售价更高的房子来找建设银行抵押贷款4000万。就是这样一个滚雪球的疯狂贷款模式。 房子卖不卖得出去不重要,关键是房价要高,不得降价。反正银行的钱不是私人的,所以稍微疏通一下行长加之又有"合法的"高零售价的楼盘做抵押所以自然就越来越好从银行贷款。 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房子价格只攀不跌!因为不能跌!一跌银行贷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可是go-vern-ment的银行,go-vern-ment的钱!所以为了堵住这个资金黑洞一些被收买的专家、媒介便开始疯狂制造舆论用各种舆论手段威逼利诱人买房子。 比如土地资源严重紧张,再不买房将来就只能住在郊区呀之类的。导致人们不得不去买房。其实住不了市中心这种情况这根本不可能发生,城市居民是一个新老替换的过程,要上班的住城里,老人退休喜欢住郊区。只要人口不爆炸就不会出现上班族住不了市中心的情况。虽然这些舆论造成了很多人买房子,但是仅仅是这样,房价还没有高到现在这样的离谱。紧接着go-vern-ment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2:导致房价爆涨的第二个错误:中国特色的按揭。 按揭本来是一种西方很流行的制度,也很合适。但这个制度一旦运用到中国就有点问题了。因为从大的体制上来说。所有银行都是国家的,而不是私人的。所以贷款这个关口就不可能控制得住。只要文件上说得过去,人们就能贷到款。 为了早日缓解第一个错误所带来的资金黑洞。go-vern-ment开始实行个人按揭制度来售房。还经常举什么美国来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例子来**人们去按揭。确实有人按揭了,而且是疯狂的按揭。只要和银行有点"路子"的人。他们先按揭一套80万的房子,自己出10万首付然后再从银行贷出70万。之后再把这个房子抬高价格到180万出售。这个时候他们的亲戚或者老爸老妈再去买下,也用按揭的方式自己出首付30万再从银行贷出150万。然后就不管了。他们不还贷款怎么办?银行爱收不收。反正根据合同我还不上钱你可以收走房子,我们两不相欠。 所以转了一圈,抬高了几倍价格的房子又回到了go-vern-ment回到了银行手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新楼盘刚开始修就被"炒房团"买走了。他们炒的不是赌房子会升值。而是拿了房子去收拾银行。 银行拿到这个房子怎么办?更不敢降价了。只好再加点价接着卖。所以普通老百姓现在根本别想买到真正合理价格的房子!即使你直接从开发商手里买来的房子都说不定已经转了好几次手又回到银行以及开发商手里的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8000/平的房子里,有只有2500才是房价,有5500都是以为决策错误带来的资金黑洞!也就是说你正在替人任劳任怨地擦屁股。 3:第三个问题:白领家庭何时破产?? 那么我们研究了房子价格为什么会涨,再来研究一下中国城市所谓的白领家庭破产的必然性。 首先国外白领收入确实是高,但是高得有价值。而中国所谓的白领则普遍素质较差。中国企业内耗严重。人人相轻,人人顽固。所以难怪外资企业一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就开始惊呼:"在中国办企业招不到人!"对此我也深有体会。那有人会说:"既然现在的白领不值这个身价,那水木周平你说说为什么他们还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呢?"其实,这由于房地产的火爆造成的一个量子效应。银行损失的资金大量的经过少数人之手流向了市场。这些人开始在中国的其他领域疯狂投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房地产就快要崩盘了。他们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快速消化这些资金,他们投资互联网,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娱乐,投资很多很多。但起码付出的工资要够员工付房子月租或者月供吧。所以正是因为房价的高涨所以造就了中国城市人口工资水平的相对提升。不相信你自己算算你所在的城市白领阶级平均收入一旦交完每月的房钱,手上还能剩多少钱?我想这个问题就不用我再罗嗦了吧。大家心理有数。所以我可以说一旦房地产崩盘紧接着崩溃的就是你的工资。 有很多很多我认识的白领们都购了房。他们的算盘很简单:"两口子除开各种税收保险每月纯收入还12000。交3000房钱算什么?我还能再买一套呢!"是的不算什么。但因为房子贵所以什么东西都贵。吃的贵,交通贵,学费贵,医疗费用更贵!!!所以交了房钱你再除开生活费用就基本上一分钱存不下来,就算存点也赶不上正常的通货膨胀率。问题是如果能一直保持这个现状的话,理论上说应该没事。你这二十年赚来的钱正好可以弥补go-vern-ment的两个错误带来的亏损。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随着WTO5年缓冲期的结束,大量外资通讯,银行,医疗,保险等等公司都会陆续进入中国。到时候没有人能阻止你把钱存入花旗,存入汇丰。请问一下到那个时候谁愿意把钱存在呆帐坏帐如此之多的中国国有银行呢?即使go-vern-ment再怎么采取措施也可能挤兑,所以到时候会发生什么现在还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到时中国国有这些银行的压力将变得非常巨大。贷款就会难上加上,因为银行根本无钱可贷!同时大量具备高素质人材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定带来市场的强烈冲击和大量现有企业的倒闭以及白领失业。也就是说。一旦外资企业加入竞争,中国现有的99%的白领都将面临大环境下的就业压力! 而且外资银行一旦积累了资金开始投资房地产,那么由于它们是正常的操作流程所以造出来的房子就会便宜,其必然拉动全国房地产大幅下跌。如我刚才所说,房价一跌,紧跟着跌的就是你所在的企业的工资收入!可你之前买的房子还贷价格并不会降低或者减少,所以你将无力支付高昂的贷款。那么你的的房子会被银行收走,你的存款会被直接冻结。所以未来中国城市中的白领们最大的可能是和几十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职工一样。辛辛苦苦二十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呢是韩寒 不多说,下面是他关于这次玉树地震的一篇帖子 其实我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写了肯定会引来口水之争的,而我已经不想再去和别人争论什么。我曾经说过,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去颠覆你们二十多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很多在你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但后来马上删掉了这句话,因为我不想引来争论,并且改正你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益处,而不是我不能。 西南大旱,近200天没有下雨了,对西南的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坏了影响,于是乎,广大人民再一次涌现了爱心精神,捐款的捐款,捐水的捐水。这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又一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的事情。捐款捐水,属于献爱心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本身并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相反,这是我国人民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但我想说,并不是好的出发点都能带来好的结果。表面上,很多人的善举是在帮助西南的百姓,但我想说,你们的爱心举动使这场灾害的主角go-vern-ment退到了幕后,而你们的行为并不能给西南的抗旱带来多大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在帮西南百姓的倒忙。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中国的灾害都是突然降临的,突然的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如果说地震我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干旱我实在难以理解。干旱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等到媒体关注的时候已经180多天没下雨了,我不知道媒体为什么不是在170天的时候关注的,为什么不是在160天的时候关注的,而偏偏是在180天以后才开始关注,而且是齐刷刷的关注。难道非要等到180天之后干旱才能算是干旱?180天之后的干旱才能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前两年的河南干旱也一样,等河南的农作物要绝收了,go-vern-ment突然一下子蹦了出来,说救旱。我就想问,go-vern-ment早干什么去了?前几天开两会的时候西南的干旱怎么没人来关注?旱情不怎么严重的时候怎么不来关注?农作物还没有绝收的时候怎么没人来救旱?现在出来救旱,能有多大效果?这完全是go-vern-ment的失责,而你们的热情掩盖了go-vern-ment的失责。而这种失责不受追究的结果就是在以后,这种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四川地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汶川地震之后,对相关官员责任的追究最后不了了之,虽然经过地震之后,四川的学校建筑可能会比以前结实一点,但我想说,当下次的地震不再是四川,而换个别的地方,四川的悲剧依然会再现。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记者采访一个捐助者,问:如果你捐的钱会被人贪污了,你还会捐吗?那人回答说:会的,如果我捐了100,被贪污了90,至少还会有10元能到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手中,而如果我不捐,那些人连一分钱都没有。报道发出后,很多人感动的一塌糊涂。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以好人来形容,而不能冠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说过,好的出发点不一定就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你以为那些受灾的人拿到你捐的那一点钱之后你就成功的帮助了他们,我只能说,你真的很无知,虽然是个好人。因为,你的那一点捐助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间接的害了他们。因为有些事情由民众来做,其效果真的微乎其微。记得看明朝末年历史时,经常发现四五千的官兵追着几十万的流寇跑,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就大。网易网友说:中央给西南五省下拨1.55亿元抗旱经费。网易网友说,西南五省,拨了1.55亿元,看到都想笑了,五省人口都至少也是1.55亿人,理想情况平均每人一元钱,一瓶矿泉水都不够,沪杭磁悬浮上千亿,只为了节约10分钟,上海世博会,花了4000亿。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我只知道这1.55亿在分成5份,贵州得到的就更少!go-vern-ment可以拿出4000亿来办世博,上千亿来修磁悬浮,却拿来1.55亿来救旱。你们能拿出多少钱来帮助西南救旱?有go-vern-ment的能力强吗?go-vern-ment既然能拿出那么多的钱砸在那些撑面子的事情上,这说明go-vern-ment根本就不缺钱。如果你们不去捐钱,go-vern-ment可能会拿出更多的钱去救旱,因为那是它的责任,它顶不住舆论的质疑,西南人民活不下去了最终受伤的是go-vern-ment。而你们捐的那一部分钱根本不可能给西南人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更不能补了go-vern-ment职责的缺。而你们的捐款使go-vern-ment省了很大一笔钱,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所以说,如果没有你们的捐款,西南人民每人可能能拿到100元的捐助,而有了你们的捐助之后,可能每人只能拿到10元的捐助。你们的确“帮助”了西南人民。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与干旱无关的话题——教育。希望工程办了这么多年之后,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中西部的教育问题,很可悲。义务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go-vern-ment必须要尽的责任,在中国却是个例外。德国在17世纪就开始推行全民义务教育,而日本在明治末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比中国2000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要高。所以,当别的国家早早就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还在为“小康”奋斗时,不要心里不平衡,这很正常。不要跟我说中国国情不同,我不知道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日本国情”十分突出的国家,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号强国的,他们似乎连成为发达国家都没有理由,但他们做到了,事在人为。对于那些“我跟他谈国情,他和我谈接轨,我和他谈接轨,他和我谈国情”的人,我只想说,你的智商,充其量只配在别人把你卖了之后帮别人数数钱。同样,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我国go-vern-ment对教育的投入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道理是一样的,你们承担了go-vern-ment应该承担的责任,却起不了go-vern-ment的作用,间接的使西部的儿童上不起学。所以,当我国再有人对你说“我国的教育又取得巨大成就”之类的话时,你不应该感到高兴,而应该感到脸红。 我记得在网上无意间看过一个帖子,说美国在7年前就成功预测了中国西南的大旱,而这个预测之前被我国“专家”成功的否定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预测还说,西南的干旱将会持续十年,而在你们看来,干旱这东西是挺一挺就过去了。我无力去证明这个预测的真假,另外我也以为干旱持续十年实在不大可能。但是,即使持续不了十年,就是持续两三年,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那些捐款的人,假如不幸的是西南的干旱确实将持续两三年,你也能持续捐两三年的款吗?就算你能,假如要真是干旱10年呢?捐钱捐水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西南的干旱难道除了天灾之外,没有一点的人祸?西南地区本身对坏境的破坏没有责任?桉树对土地惊人的破坏力难道对干旱没有影响?大规模的造纸厂对水源的污染不该为干旱负责?如果恰恰是这些东西是西南干旱的罪魁祸首,难道捐水能解决干旱问题?就如同一个人在得了皮肤病之后却希望通过“挠”来解决皮肤问题,这种行为是十分可笑的。就算不是,也应该通过采取河流改道,改善用水方法来缓解旱情,而不是通过捐水和等这些方法来解决干旱。 以前的某一段时间,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很是绝望,因为我发现这个国家总是作出关键选择的时候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而现在不了,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变好了,而是习惯了绝望。记得在人人网上,看过“这就是解放军,是中国人就顶”的视频,我不是在诋毁解放军,而是想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太容易被感动了。可以说,你们很多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民国以前,因为长期的电视剧和电影给你树立了一种意识,三千年以来,统治者都是压制人民的,官兵都是气压百姓的。所以当这种压制稍微放松一点时,你们便以为自己生活在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所以你们不知道崇祯皇帝在自缢钱说过:“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的遗言,不知道国民party的一支部队为了保护学生军,宁愿自己全军覆没。我太了解这种帝王术了,当你长期将把一群人压制在饥饿状态时,偶尔给他们吃饱一次,他们便会对你感恩戴德。朝鲜就是这样,所以尽管朝鲜人民活的很苦,但他们依然会去感谢金日成,而且绝对是发自肺腑的,我敢保证,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金日成,他们连那一顿饱饭都吃不了。同样,当洪水地震来突然降临时,解放军冲在了第一线,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有人将其看成一种高尚的行为。你要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go-vern-ment救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却偏偏在中国成了一种高尚的事情。如果是在美国发生灾害,美国的消防官兵一样会在抗灾第一线,让民众上第一线,他总统不想干了。解放军在救灾第一线,这是他的职责。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将干好本职工作视为一种高尚的工作。 我很讨厌一种感动,建立在死亡之上的感动。记得四川地震之后,余秋雨余大师说:灾民应该继续这种感动。我听了之后感到十分耻辱,因为我高中时候十分喜欢他写的文章,但我不知道他的人格竟是如此的卑劣。建立在死亡之上的感动是对生命的漠视,这种感动是暂时的,而对家属的伤害却是永久的,没有哪个家长希望用自己孩子的生命去换取高尚感动这些东西。所以,当我将来某一天遇到有人溺水需要我下河去救时,我明确表态,不救,因为我没有义务拿自己的生命去为别人的错误负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建立在死亡之上的感动的背后是失责,而感动掩盖了这些。四川地震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多人的伤亡,是因为相关部门的防震工作做的差,平时的腐败贪得多了。日本地震时之所以没有很多的伤亡是因为人家go-vern-ment的消防工作做的好,所以日本没有这么多感动人的事迹。所以,当有人再拿这种感动说事时,我只想说,我不需要这种感动。 写了这么毫不相关的事情,只是想告诉大家,并不是好的初衷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你真的想这个国家好,让每个人都尽到自己职责就好可以了,想要帮助西南抗旱,监督好go-vern-ment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舆论的作用,这就是对西南人民最好的帮助!!! 写的很棒所以转了! 分享: 『eclipse』的日志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抽签制民主的合理性
wliming 2011-5-20 18:43
《 民主四讲 》作者王绍光,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在本书中,作者对民主的起源与演化、民主兴起的条件、代议制民主的机制与运作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代议制民主的实效进行了评价和反思。在对西方代议制民主作了猛烈批判后,作者表示,“必须跳出选举迷信,超越选主模式(作者将代议制民主称为“选主”),不断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作者号召说:“对于真正关心民主的中国人来说,我们应该拓展想象的空间,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求‘选主’体制以外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为此,王教授提出了建立新型民主的四点建议:一是以抽签替代选举,增强民众参与的力度;二是加强商议,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深度;三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四是超越政治民主,将民主的原则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尤其是经济领域。
个人分类: 社会|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炮轰中国高校(2006)
热度 2 sciencemood 2011-5-18 23:20
丘成桐炮轰中国高校:唯利是图 不公平 (2006-07-10/11:15:06/张 欢) ●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 ●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 ●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 ●要公平,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 ●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反正不是他的钱,是国家的钱。   丘成桐原籍广东,17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在这里因缘际会遇到了来访的“华人数学家第一人”——陈省身先生,随后被陈省身带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深造。22岁即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上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因此在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此外他还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多年来,丘成桐一直热心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成立了数学研究中心。他往来于北京、杭州、香港和美国之间,主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霍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来华讲学。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而他在中国的任职和演讲却不取分文报酬,连机票都是自掏腰包。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   骗的是谁?是老百姓,是研究生   记者:您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终身教授,这个研究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您觉得像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这种氛围可能在中国出现吗?   丘成桐:一个研究所的建立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是里面带头的科学家是谁。普林斯顿研究所一开始就是第一流的学府,因为爱因斯坦去了,很多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都聚到那里去。它还得到第一流的资助。有第一流的研究环境,有第一流的年轻学者去学,两者结合起来当然是第一流的学府。   记者:您觉得这种模式能在中国克隆吗?   丘成桐:这取决于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世界第一流的学者。现在的中国没有这个能力,一个名教授一年需要40万美金,中国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优厚待遇。而且不但是没有这么大的资本,中国的人事关系也太复杂。   记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基金会私人出资支持的,可是现在中国的科研体制是由国家来牵头,比如说863计划,包括一些国家实验室,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科技部、教育部牵头。您觉得这种体制对中国科技有何影响?   丘成桐:问题是有没有人手来做。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只知道放一大笔钱在一个项目里面,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带领。   记者:您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是能力不够还是体制问题?   丘成桐:都有。中国很多大的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假的。很多名教授在国外是全职,按照规定必须九个月在美国国内(做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教授,必须九个月在美国,只有三个月可以在外面。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为什么要作假,有钱可捞就有人做。北京大学也好,其他学校也好,给的是全职引进的钱,一年有捞几百万,为什么不捞?   记者:那您现在在国内很多学校也做兼职教授,在北京、浙江,跟您本身抨击的这种现象不违背吗?   丘成桐:我在国内的所有机构从来一毛钱不拿,飞机票也是我自己出。这些人拿的都是国家的钱,不但拿薪水,还拿经费。同时拿经费去结交他们的朋友,往往是头等舱机票,五星级酒店这样的待遇。假如他要像我这样一毛钱不拿的话,他绝对不会干这个事。   著名大学引进一个学者,用这个名字可以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这种人不止一个,有很多。《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   记者:那您觉得这种引进方式对学术上有促进吗?   丘成桐:怎么可能有促进!这种做法是自欺欺人!学生带着,在北京大学挂了名,还得请别人替他教书,这是骗人。国内知名大学为什么要做这种违反基本方法的事情?因为学校可以拿到好处,引进某个名教授可以拿到很多经费,引进一个人,可以拿几千万的资金到学校来,何乐而不为?挂个名字,在学校的老师阵容里面又多了几个名教授,挂牌出去,排名也可以得到提升。学校拿了几千万,给你(指引进的教授,记者注)一两百万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他的钱,是国家的钱。骗的是谁?是老百姓,是研究生。   哪有用国家的钱来做生意的?   记者:中国学生管导师叫教授,您怎么看?   丘成桐:美国学生也管导师叫教授,但是开玩笑,跟中国的含义不一样。在中国,学生帮你写论文,学生替你打工,一年出几十篇文章。评先进的时候报上去也好看。中国现在的许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这是高校的大毛病。   记者:以前国内教育界有个说法,“教育产业化”,您怎么看?   丘成桐:中国教育走了很多好笑的路。中国大兴高校办企业、办工厂,成功了没有?没有真正成功的,跟学校完全无关,只不过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在外面赚钱。   世界上找不出一个国家这样做的。国家投资这么多钱给教育部,是为了做产业还是为了培养人才?我的看法是,培养人才,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目标。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大学体制,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吗?   丘成桐:中国有这么多好的年轻人。为什么培养不了?!现在名教授不教本科。为什么?全部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学生的程度比以前差了很多。   我们哈佛大学的教授一定要跟本科生做接触,否则不能做教授。   北京大学不高兴听我讲“哈佛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文章登在第一流的杂志上,比他们有些院士的文章水平还高”,他们觉得我偏激,可这是事实。美国出名的数学杂志里,中国这十年来能够登在上面的文章加起来也不超过二三十篇。可是我们本科生的文章常常刊登在这些杂志上。   记者:大学的理念里有“教学和科研并重”一说,但中国大学现在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   丘成桐:教学是一个学校是否负责的问题,也是一个名教授是否自欺欺人的问题。所有美国名校教授都注意的一个事情是———既做科研又做教学。国内有名的教授不做教学,只做科研,但是科研比从前做得好吗?反而是比从前做得更糟糕!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从前还教本科生,那时候本科生还不错。这十年来,不教本科,北京大学本科生程度大降。那这些教授的科研有没有做得好一点?绝对没有,去查论文发表在什么地方就晓得了。   记者:有些国内人士讨论,认为发表的论文数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评选更具有可操作性。   丘成桐:这样的结果是制造出一大批第三流的文章。问题是第三流的文章是中国所需要的吗?这种文章,连美国排名第100的学校都不会认为它是可以证明一个教授的水平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假如中国是要这种水平的文章,中国就永远走在人家后面,跟着美国、南韩、欧洲的一些小国。   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   记者:在中国,从官员变为院士的现象很常见。   丘成桐: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我坦白地讲,要想做院士,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你去贿赂。让选你的院士得到好处,好处多了以后,他会投你一票。香港就有很多人做这个事,国内也有很多人做这个事。   记者:那美国呢?   丘成桐:美国你想做也做不了。   记者:为什么?   丘成桐: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虽然有两三个不见得那么高水平,可是90%以上都是真有学问,中国,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有些学霸在很多的评奖委员会中做主席。他给你一个奖,说让你去选其他的人做院士。谁把持了经费,谁把持了评奖的能力,他就有这个影响力。   记者:那您认为怎么去打破这种局面?   丘成桐:在我看来,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一个群体,假定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一个群体,结果60%都名不副实,这个团体存在有什么意义?   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   记者:中国现在一些教授、院士的时间会用在搞项目、拉关系上,学校支持他们拿钱来评院士,同时也鼓动他们再拿院士的头衔拉项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丘成桐:教育部要评大学好不好,第一个问题就问这个学校有多少个院士,而不问学问做得有多好,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整个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   记者:在您看来理想的评审制度是什么样的?   丘成桐:公平。评审制度要是能建成功,什么学术问题都能够解决。找一批第一流的学者,最前沿的,成立一个委员会,共同来讨论,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有结果。哈佛是这么做的,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   记者: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而且您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也很了解,可为什么您会用这么直接、不中国的方式来讲话?   丘成桐:我批评过北大,过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不改变,实在是让很多年轻人受了打击,受了苦。我亲眼看到很多青年学者受到他人打击,我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没有用,你让我怎么办?   记者:为什么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现实的人往往是香港学者、海外学者?   丘成桐:这不是香港学者或海外教授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事实,大陆不愿意接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我不晓得怎么解释。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些实在没办法。   记者:前几年中国搞大学合并,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您怎么看?   丘成桐:只重量而不重质,无论合并大学也好,招收研究生数也好,产生的论文数量也好,绝对不是培植第一流学问、学者的方法。这种机制没有,中国学问永远做不出去。   原载《南方人物周刊》转自搜狐网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豆回家
wuhao311 2011-3-28 16:45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千年前,华夏始祖将野生大豆驯化,变成今天的“五谷”之一。而今,一项被称为“大豆回家”的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其故乡中国取得突破。 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基因组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在线发表,并将作为封面故事刊登于下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 这项研究主要由港深两地科学家合作完成,并在世界上首次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遗传多态性分析。 “重测序”开启大豆差异化魔盒 “这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获得野生和栽培大豆群体基因组数据。”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华大基因研发部门副总裁徐讯博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研究人员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7株野生大豆和14株栽培大豆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总共发现了630多万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建立了高密度的分子标记图谱。 SNP是指基因序列中单个碱基的不同。倘若把大豆看做是一部印满“文字”的书籍,那上述的31株品种就可以看做是该书的不同版本,而SNP则像每个版本书中个别“文字”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不会造成“歧义”,但有时候,一“字”之差就让不同版本的书籍意义相左。在大豆中,大约1000多个“文字”中就存在1个“文字”的差异。这些SNP细小的差别,就可能导致某品系的大豆与众不同,或产量高于同类,或产量严重不足。 为了打开SNP的“潘多拉魔盒”,目前普遍使用“重测序”的方法。该方法是指通过核酸测序仪,对已知基因序列的基因组再进行一次测定,并对单个或者多个品种进行分析,得到SNP、PAV(获得和缺失变异)等遗传信息的技术。 当前,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重测序”已经成为动植物育种研究中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而今年1月份,第一张豆科植物完整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公布,使得大豆“重测序”成为可能。 在“重测序”基础上,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自主研发的SOAP denovo软件,分别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测序数据进行组装拼接,除得到大量SNP外,还发现了栽培大豆获得或丢失的野生大豆基因。 “大量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差异揭示了大豆基因组在驯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机制,使重新找回人为耕种选育中流失的优秀基因成为可能。”文章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汉明博士强调。 林汉明等还发现,大豆基因组与其他作物植物有所不同,其在较高程度的基因连锁现象、重组交换频率极低。因此,分子标记育种可能会比基因图位克隆拥有更多优势。 “寻找对产量和抗逆紧密连锁的SNP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另外,我相信,国内其他大豆专家也会利用我们的数据对手中的大豆材料作进一步研究。”林汉明谈了未来的想法。 聚焦野生大豆种质资源 该研究还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拥有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这表明人类的耕种筛选很有可能导致栽培大豆生物多样性的狭窄,对可持续种植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随着生存环境的减少,野生大豆有效群体在减少,它提示中国急需保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 据了解,野生大豆在世界上分布非常狭窄,仅限于东亚的非干旱温带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库页岛、千岛等。而我国除新疆、青海、海南三省外,均有野生大豆的身影,目前收集的野生大豆种质6000余份,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大豆的家乡。 正因如此,国外想方设法获得我国野生大豆资源。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国从中国引进的大豆种质资源达6000多份,并从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中鉴定出带有高产基因的标记,在全球101个国家申请专利。 野生种质资源极其珍贵。“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没有野生稻资源,要在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大的突破非常困难。 野生大豆为何如此宝贵?面对记者的疑问,徐讯说:“部分野生大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涝洼、盐碱、干旱、瘠薄土壤都能生长。此外,野生大豆还有一些其他优良性状,如抗虫害、氨基酸种类丰富等。如果利用这些野生大豆和现有大豆杂交,将可能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 然而,当前我国栽培大豆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却恰恰是种质资源的贫乏。在已经育成品种中,也存在着血缘关系近、性状单一等弱点。 这不得不归咎于野生大豆有效群体不断地减少。据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野生大豆资源均面临危险处境。 今年9月,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站附近发现200多亩濒危野生大豆,引起农业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然而,这片生长在宁洛高速公路旁的野生大豆得以保存,竟是因为该地没有农业生产,野生大豆出苗后未遭人为因素破坏。 林汉明等从基因水平的大规模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从国家战略高度保护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已时不我待。 大豆故乡话合作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并曾一直是世界大豆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大豆后来居上,种植面积、产量已升至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大豆总产量不足世界总份额的10%,单产不及美国的70%。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大豆生产总量只能满足国人需求的1/3。目前,中国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一半,不得不受制于人、看人脸色。 同时,中国大豆在科研和生产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虽然我国同样拥有许多优秀的大豆育种专家和科研人员,但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大豆研究文章却主要在海外完成。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研人员在中国本土完成,我在感情上是很愉快的。”林汉明很满足。 据了解,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辛世文的支持下,林汉明研究组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合作开展大规模的大豆基因组“重测序”工作,希望中国人自己在大豆的故乡完成这项重要计划。 林汉明1997年1月从国外回香港中文大学工作,通过合作与交流,他逐步认识到大豆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此次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携手,打破了地域及文化差异的界限,终于由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对大豆基因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贡献虽然可以世界共享,但对中国大豆研究更具帮助。据了解,基因组的数据需要配合遗传群体的性状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由于该项目中的种质资源并未公布,因此,中国专家比海外专家能更有效地利用研究数据。 大豆将真正回家。
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中文大学(代”物理系介绍“序)
热度 2 sjgu 2011-3-21 15:29
香港中文大学(代”物理系介绍“序)
注:若干年前,曾受命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作一介绍性文章,以期能在《物理》上能为中大物理系做些介绍。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完稿,留下一序,自己把玩。 一、香港中文大学(代序) 香港是东方之珠,世界名都,有悠悠香江,璀璨离岛,天坛大佛 ; 乃购物天堂,国际之金融中心;中大是大学山城,中华名校,有池畔留鸟,遍野杜鹃,烽火台连 ; 乃 成才沃壤 ,文明传承与发展之圣地。 中大校园依山傍海,总占地约 134 公顷 。校内 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自然环境恬然幽静 ;立于繁华都市之侧,一 如世外 之 桃园 (见图 1 )。 中文大学实行书院制,现有崇基、新亚、联合、逸夫四大书院,下属七个学院(包括 文學院 、 工商管理學院 、 教育學院 、 工程學院 、 醫學院 、 理學院 、和 社會科學院 ), 61 个系。各学院均设有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大学现共有 1133 名正式教员, 9746 名本科生和 8819 名研究生。 中大以“ 博文约礼 ”为校训。所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论语》 ) ,博文在乎求知,约礼意通明德,所以中大以全面培养各领域德智兼备的人才为自己的使命,精进日新,至今腾飞四十余载,从原来的一片荒山,发展成如今拥有 近百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培养了数十万人才的 一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 中文大学物理系正是坐落在这个美丽、充满生机的校园的中部!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13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
josh 2011-3-4 16:56
大家好! 由于群内有人强烈要求我分享,故我在这里分享我的经验。 本人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小硕一名,本科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第二专业是金融。硕士专业计算数学。 本科成绩班级前2。硕士成绩年级第一。 英语没考过托,没考过G,靠2004年考的70多分的cet 6。自己对自己的英文不是很自信。 论文一篇都没有发表,因为交大数学系不要求,但是,导师觉得我的硕士论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是说他觉得我的论文很有分量,可以发顶端杂志了。 我只 申请 了一所学校,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没有申其他,也没有申 美国 ,所有的申请,只有香港中文大学。 原本我不打算读博士,打算硕士毕业去工作,但是,导师一直都觉得我很有潜力,觉得我不做科研十分可惜,故一直劝我读博。但是,我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导师说推荐我去外面读,会比较有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还可以给家里一些补贴,于是我考虑了。 08年暑假我去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次交流,之后跟香港的老师一直保持联系,会看他给的论文,给他做report讨论文章内容等等,当然,我觉得我也没讨论出啥所以然来。09年暑假香港的那个老师来交大跟我会过面,我给他做了一次报告,他觉得很好。当然,我自己是觉得是他的鼓励,我自己并不觉得好。09年11月份我才知道phd fellowship的事情,开始申请。不过,不管是这边的老板还是香港的老师都说希望渺茫,因为我没有发论文。但是,反正都是要申的,就漂一漂。 我觉得,申请过程中,写research proposal是很痛苦的。不过,还好我的硕士论文做了一点东西,而且还可以继续做下去,后面的延续可以作为博士的研究内容。香港的老师也给我的research proposal做了一些评语。第一次写的他给我说的是,这样的东西,你直接就是个failure,那时我是比较郁闷的。当然,我继续改,找英文好的帮我改,找师兄帮我看,看逻辑,看内容,改英语,最后我的导师也帮我改了一遍才提交的。那段日子是真的觉得写的挺痛苦的。其实研究内容已经定下来了,就是要怎么写得吸引人。 除此以外,个人经历就是,我支过教,得过一些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奖,跑马拉松,就这些吧。 除了香港的一个老师,也就是我去香港以后的导师以外,我不认识任何香港的老师,而且,我香港的老师也觉得我希望渺茫,即使是投了以后。他跟我说,他们系有2个人的背景比我好了,我最多排到3了,但是,他认为他们系能够拿到2个offer已经是极限了。所以,我都不抱任何希望。继续过我的交大小硕生活,等待普通的CUHK的日子。 2月中旬有个电话面试。收到面试通知时,我告诉香港老板了,他也觉得很开心,说这么说来,香港政府还是有考虑你的哦。好好表现吧。面试问了一些大学数学问题,我回答得十分流利,面试官相当满意,一直在说非常好非常好,然后又问了一些初中问题,定理我都可以准确无误地描述,但是,初中的那些定理证明不会了,因为我已经搞不清哪些是基础的哪些是可以拿来用的,哪些是需要证的。不过面试最后,试官还是告诉我说,我总体表现是十分不错的,除了初中的那部分,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就是今天(3月4日)的offer了。 希望对大家有用吧。 我这个人是,一直都不太浮躁。我不愿意去想别人有什么我应该有什么,只是有点傻乎乎的,做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总是觉得,我凭良心做人做事,我不想要我不能要的东西,我获得的,我希望我要对得起。 所以,我希望,将来,我也对得起这个HK PHD Fellowship.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1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成立“知识共享联盟”
热度 2 vcitym 2011-2-28 11:38
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数字城市群建设和管理学术研讨会期间,和台湾地理资讯中心孙志鸿教授交流,说起建立“知识共享联盟”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目前,我们的科研成果,包括已经完成的和在研的,沉淀或积累了很多可以共享的知识。这些知识分散在各个科研单位或者科学家手中。如何发挥这些知识为人类更好地服务,在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成立一个非盈利的“知识共享联盟”,大家来共建共享,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从科研到知识传承的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2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思生命的结晶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12 13:19
——《牟宗三文集》评介 文/王鸿生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出生于山东栖霞,193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执教于华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1949年,他渡海至台湾,任教于台湾师大与东海大学。1960年离台赴香港大学讲学,后转到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74年退休,但仍在港台两地讲学,后病逝于台北。 早年,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影响。熊十力非常欣赏牟宗三,曾言“北大自有哲学系以来,唯此一人可造。”牟宗三曾对其学生言,自己“一生无长,只是一个学思生命之发展。”当然,这个学思生命也经历过坎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一度工作无着,生活靠友人资助。在治学方面,牟宗三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同时更以担当民族文化慧命的精神开拓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一个哲学家,牟宗三的“学思”贯通中西,涉猎领域广大,在逻辑学、康德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精深洞察和独到见解。他的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一般认为,牟宗三是20世纪新儒家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其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是世界性的。 2010年,吉林出版集团出版了《牟宗三文集》,收入牟宗三著作13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名家与荀子》、《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现象与物自身》、《人文讲习录》、《政道与治道》。据笔者所知,这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最系统、完整的一套牟宗三文集,基本上遴选了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过去人们曾把哲学和科学看作两类学术,甚至认为哲学是对科学的抽象。这也许是一个误解。其实科学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不过是人文科学而已。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研究人的“身外之物”,如宇宙、地球、物质、能量;社会科学研究发生在人们“之间”的现象或人“身处其中”的事物,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科学研究人“内心”的感情、感受、感想、感知,反思人的信念、价值、理想。所以,人文科学是“向内”探索人类“感情空间、思维空间、想象力空间”的深度、广度和维度。在这个意义上,文史哲都属人文科学,因而“哲学”也是“科学”。因而牟宗三的“学思生命”,也是一个人文科学家的学思生命。他的著作,是中华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 牟宗三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知识没有独立的形态,隶属于主流意识形态。所谓“儒家在以前所确定的文化模型,虽是仁智合一的,然毕竟是以仁为笼罩,以智为隶属者。……在以前儒家学术的发展中,智始终是停留在圣贤人格中的直觉形态上,……始终未彰著出来,成为其自身之独立的发展,因而亦无其自身之成果。即智没有从直觉形态转而为‘知性形态’。……在智未转为知性主体,逻辑、数学、科学出不来的文化形态下,知识方面的学统即‘学之为学’的成立及其相承的统绪,是不能出现的。此中国之所以只有道统而无学统之故。”(《道德的理想主义》,109-110页)这从文化根本上阐明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处境。多年来,中国科技哲学界曾苦苦求索“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而不得其要。若在牟宗三开拓的理论高地上,便可跨上思想的骏马绝尘而去,通过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轻而易举地超越李约瑟的困境。 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思考也是原创性的。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确有哲学。但相比而言,西方哲学以“知识”为中心、注重“客体性”;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中国思想的三大主流,即儒、释、道三教,都重主体性,然而只有儒思想这主流中的主流,把主体性附加以特殊的规定,而成为‘内在道德性’,即成为道德的主体性。”“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他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中国哲学的特质》,5-13页)。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生命”,西方哲学关注“自然”。但中西哲学是可以“会通”的。为此他作了《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其中言“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会通,只有通过康德的这一个间架才可能,其他都是不相干的。康德这个间架合乎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开二门’。古今中外的哲学都是‘一心开二门’。”(204-205页)正因为如此,牟宗三还以一己之力,由英文本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还写了专门研究康德的专著《现象与物自身》。在这本书里,他提到康德的一个重要观点:数学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哲学却不是这样,因为“哲学的知识,到现在为止,并未达至像数学那样,它并不是一套定然而不可移,又不可争辩,又无错误的知识。”(386页) 总之,该版《牟宗三文集》的出版,给中国大陆学人全面了解牟宗三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条件,也是海峡两岸交流的一项文化工程。笔者曾在介绍牟宗三生平学术的书籍中读到其“道统、政统、学统”之说,并闻其“中国传统政治‘治道无政道’”的论断,遂叹其文化视野之宏阔,对中国历史洞察之深刻,诚有暗夜明灯之慨! 牟宗三把中国文化的核心看作“生命的学问”,实际上,读他的书,也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丰富人的生命。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笔记——香港
monnet 2010-6-24 13:07
你在这里看到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内地来的。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徐博士指着啃书的人群。香港人不在本地读研,这个很好理解,一来他们大学毕业后就能很容易找到一份收入相对不错的工作,二来,他们出国留学很容易。据香港理工大学的Antony介绍,香港人看待读博的男人,就相当于内地人看待读博的女人。 整个学校就一栋多功能大楼,教室、食堂、图书馆、实验室全部集中在这里,香港地少人多,大部分都是山区。科技大学和中文大学就是建在山上的,城市大学干脆连大门都没有,直接从商场进入学校。科大图书馆占据了多功能大楼很大一块,但是也没看到有多少人在这里。像科大这样的地方,一年招的本科生有多少?我说的是大一新生一年有多少。我好奇的问。一百多人吧,不到两百,香港的大学比较多香港也就7所大学,算起来一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也不过千把人。 香港科技大学91年成立,到现在还不满20年,但是已经跻身全球最著名的高等学校之一,2010年排名亚洲第一。很难想像,在这么小一个地方,如此至少的人,他们如何做到这点的。整个学校的人,加起来还没有我们机械学院的人多。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看来这句话有待商榷。 香港科技大学依山傍水,但是也太偏了杀人灭口的好地方 之前一直认为香港学生的水平很高。但是今年五月份过去讲课后发现,他们的整体水平未必就比内地的高,而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很强烈的学习和研究的欲望。为什么香港高校在国际上排名如此考前,有点想不通。不过,据说香港高校的教授薪水很高,他们不用像内地的教授们那样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搞项目,所以能够静心做研究和教书育人。香港没有向中央缴税,所以香港高校也无权向中央申请科研经费,这些钱来得容易而且数额巨大,眼红啊据说现在很多香港高校的教授以与内地高校合作的方式向中央搞钱。 香港回归的十几年里,工业能搬的基本上搬到内地,留下了金融和旅游业,它的发展已经完全依赖于大陆。大陆房价飙升的时候,香港也跟着飙,大陆股市飘绿的时候,香港的也跟着飘 香港政府已经越来越不作为了,董当特首的时候还会做一些事情,轮到曾当政后变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你看到新加坡一个独立国家,政府的权利够大了吧?港府能调用的资源比新加坡要多得多。为了给台湾做示范,中央一直给香港喂奶,港府已经没有任何的发展动力了,城市大学Lee教授给我们分析香港的现状。 那会不会出现腐败的现象?我赶紧接着他的话题。 港府的廉政还是值得称道的,廉政公署的权利很大。澳门就不行了 警匪片里赫赫有名的香港廉政公署,居然安家在铜锣湾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的大地上,除了西藏,很难找到一条干净的河流,一个干净的湖泊。深圳海岸线上的水是浑浊的,沿着珠江口往北到东莞,海水则是黑色的。但是香港的海水则是清澈的,站在星光大道眺望中环,偌大的维多利亚港,水面上别说一张纸片,就是一个水泡也找不到。资本主义的空气比社会主义的清新。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沈祖尧即将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任校长
zls111 2009-11-11 16:53
在科学网上港看到这个新闻 沈祖尧2010年7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任校长 ,顺手就去看了下沈祖尧的简历,就看到他在去年出任逸夫书院院长就职讲词,觉的挺有意思的,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 逸夫書院第四任院長沈祖堯教授就職講詞 (二零零八年二月十五日) 各位校董、各位嘉賓、各位同事、各位同學: 首先,我想引幾句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經歷了二零零三年非典型肺炎一役,我學會了幾件事:沒有永遠正確的策略;沒有不可或缺的人;沒有不敗的英雄;沒有永恒的成功。只有不斷從過往的經驗(包括好和壞的)學習,然後把經驗傳給下一代,歷史才能長存。由那一刻開始,我決定獻身教育。 一九八三年,我畢業於醫學院,隨即被派往威爾斯親王醫院──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工作,到今年剛好二十五年。這段期間,我目睹大學有很多的變化。大學把辦學的重點由教學轉往研究,老師變得越來越關注研究結果的發表和資金,甚於培育學生和幫助他們成長;同學花上一個又一個小時瀏 期望教授幫助學生,反而另聘輔導員和顧問,甚至以免除學院相關責任自豪,吹捧朋輩顧問計劃,學生負責教授應做的工作學生和書院的關係日漸變成消費者和昂貴商品服務提供者的關係。在消費者心目中,付出高昂的費用(學費)是物有所值的,只要未來得到更高的回報。」(事實上,我們把大學的質素和它的畢業生的平均收入掛鈎)「道德教育的任務已經蕩然無存。」 中文大學以書院制傳統為傲,書院制度在香港無出其右。我問自己,究竟中大的書院有什麼獨特之處?中大跟其他大學有什麼不同?如何把書院制度有異於一幢學生宿舍?有些什麼是逸夫和其他書院不同的?我們為同學提供的「全人教育」所指的是什麼? 根據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所說:「教育是把一切所學都忘掉後剩下來的東西。」換句話說,教育不是(也不只是)傳授知識。教育是塑造生命。它關乎幫助青年人成長,使其成為成熟的成年人。最理想的書院可幫助同學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理想和的意義。大學生正處於責任轉移的年紀,由從前倚靠父會的責任。關於書院一個比較古老的概念是,書院是兒童長大為成人的地方,尤其在全體住宿的書院,大部份同學由搬入宿舍開始,便踏出了脫離父母庇蔭的第一步。書院是讓同學成長的地方。 去年年底,數以千計的學生接受一項調查,選出他們認為當年最重要的香港新聞,結果最多人提到的兩條新聞,分別是樂樂盈盈運抵海洋公園和哈利波特最終章在書店發售。這些事件可能佔青少年文化一個重要位置,可是也引起我深思:我們知道世界其他角落發生的事嗎?我們是否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正在挨餓,死於種族滅絕?我們知否全球暖化正在毀滅地球,並且威脅數以千計的生物的生命?我們知否有多少香港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我們是否知道有多少個破碎家庭?又有多少老年人獨自無助地生活?我們有關心過嗎? 數月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到訪中大,並主講書院月會。他說中文大學被看成香港的反對黨,而香港大學則是執政黨。港大是香港的東京大學,而中大是早稻田大學。我敢於提出反對。我們是「反對黨」未必因為我們錯而其他某些人對,而是我們屬於少數知道自己是對,而且敢說出自己觀點的人。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執政黨,而那些沒有尋找這些根本問題答案的人會變成反對黨。從曾司長演說的那一天起,我決心致力培育我們的同學成為領袖,好等你們有一天領導香港、中國、以至你所處的世界各地。 各位對馬丁. 路德.金有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辭一定不會陌生,我也有一個夢想──總有一天我們的同學和年青一代會優先看到貧窮和不幸的人的需要,並且無私地幫助他們。我有一個夢想──逸夫的畢業生會成為他們領域的明日領袖,為人類福祉作出貢獻。我有一個夢想──中大學生會完全了解他們現在享有的優遇並非必然。我有一個夢想──香港的下一代除了對美好的未來有遠見外,對現在也有廣闊視野。 這些是我的夢想,也希望成為你的夢想。如果沒有各位校董的無限支持,夢想便不能成真。要實現這些夢想,必須要有全心全意的老師和導師,他們不會只顧通過研究評審,同時以身教和言教協助和支持年青人開創前路。要實現這些夢想,也不能缺少書院同事的奉獻和承擔,為同學日夜勤奮工作。各位同學,這些夢想肯定不能實現,如果沒有你們肯學和敢於嘗試新事物的精神,和我們分享你的歡樂和淚水,到你們畢業以後某天,回到書院和學弟妹分享你們成功的經驗和努力的成果。在此,我懇請你們分享我的夢想,並且使它成真。 各位,我想以邱吉爾的名言結束今天的講話。一九四零年五月,當英國準備加入戰爭前,邱吉爾向同僚講話時,說了這一句:「我沒有甚麼可奉獻,除了獻出我的辛勤和血汗淚水。」讓我們共創歷史。謝謝! 、、、、、、、、、、、、、、、、、、、、、、、、、、、、、、、、、、、、、、、、、、、、、、、、、、、、、、 引用: http://www.cuhk.edu.hk/shaw/files/speech080215c.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