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健康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健康学14:健康学定义。
laofan68 2017-8-12 11:15
健康学是研究除治病以外能提高健康水平的科学。 从现在开始讨论有关健康学的问题。先给出定义,使大家对健康学有个概念,再深入讨论相关的问题 因为涉及健康的内容太多了,所以给出一个健康学的定义很不容易。尽管进行了长时间思考,仍然想不出满意的结果。最后不得不用排除法,就是在能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事情中,把治病排除在外,就算是健康学的定义。虽然这样定义不够具体、确切,但是基本上能反映笔者对健康学的意思。具体就是: 健康学是除治病 ( 临床医学 ) 以外,对于能够增加身体活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的各种原理、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说明、解释、创新、实施的科学。 为什么说是除了治病,而不是说除了医学?因为健康学和医学的对象都是人,而且它们的目的都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关于人的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科学的一些规律,它们都要遵循。也就是说,健康学和医学有一些共同的内容,所以不能说除了医学。 而治病和增活力是不同的。治病是医生给病人治好病。对象是病人,条件是生了病,其做法对于病人来说是被动的,目的是把病治好。增活力 ( 或称健康模式 ) 的对象是广大民众 ( 不管有病还是没有病 ) ,方法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主动去做,目的是提高身体活力和免疫力,使人们体格健壮、少得病。 定义中后面的部分,是与增活力有关的理论、方法、目的等方面的内容。 健康学的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健康模式 ( 增活力 ) 两部分。 它的基础部分又包括健康新定义 ( 逻辑基础 ) 和基础健康学 ( 生理基础 ) 两部分。 基础健康学 ( 健康学的生理基础 ) 又包括从微观阐述人的本质和规律的部分,和以人体宏观表征为主的一些规律。前者基本与基础医学中的有关内容相同,已经进行了大力研究,在健康学中就不再重点讨论。后者,即人体宏观状态的一些规律,在医学中不太受重视,但在健康学中很重要,需要进行叙述和探讨。 健康学中最重要的是健康模式 ( 也称增活力 ) 。它是使身体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内容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采用能增加活力的措施的方法、进行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方面的内容后面会详细介绍。 如果把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内容、即健康学和医学都概括进去的科学,可以叫做广义健康学。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提法,并不去深入研究它。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5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3:打羽毛球踢毽子都是好运动
laofan68 2017-8-5 10:31
笔者提出了健康学。从健康学的角度,身体组织一般是越用越强。打羽毛球和踢毽子,可以使身体的多个部位、许多组织得到锻炼和增强。笔者认为它们都是不错的运动,两者配合就更好了。因为踢毽子下肢活动多,打羽毛球上肢活动多,这样可以让身体的更多组织得到锻炼。 我是主张要多运动的人,在 70 岁时开始打羽毛球和踢毽子,到今年是第 8 个年头。 我们打羽毛球和踢毽子,是以锻炼身体和提高反应速度为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提高竞技水平。踢毽子时没有太多规矩,能踢着就行,当然若能踢到想给的位置就更好了。用的力气也比较大,有时动作像是足球运动员射门。 打羽毛球是不画场地,也不支球网。这样捡球的次数少,锻炼的效率更高。打球时不过分追求技巧,更侧重用用的力量和反应速度。在打羽毛球的伙伴中,有一个最喜欢与我打,因为他喜欢扣杀,只有我能接起他扣杀的绝大多数球。 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虽然比不上专业的训练和比赛,但也不算太小,天热时我大多是穿背心,一个半小时下来,穿的背心都是湿的,有时还能拧出水。 一些老师可能认为我的运动量太大,我自己也认为可能有点过量。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是因为我在做实验。我提出了健康学,用运动来增强身体活力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好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我只是一个普通退休科技人员,不要说研究团队,连一个帮手都没有,不可能让别人去验证。没有一分钱的科研经费,不可能通过对人群的调查,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验证。尽管这是“个案式”的方法,不完美,但总比不验证好。要验证,其做法就要与平常人有明显区别。就是说,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方面,要明显大于一般的同龄人,才容易看到结果。现在看来结果还好,这几年下来运动量逐年有所增加,身体机能确实有所提高,没有出现其他明显问题。 比如,现在每天平均上下楼梯 1300 多个台阶,打羽毛球踢毽子一个多小时,晚上步行 2500 步,做家中大部分的家务。一天下来,身体不感觉到很累。去年 (76 岁 ) 参加了我单位包括在职与退休人员都参加的盘山游 ( 主要是爬山 ) ,我是爬的最高的 6 个人之一。我以前至少有 5 年左腿不能全蹲,去年 (76 岁 ) 突然可以全蹲了。 50 斤一袋的面粉,我一口气扛到 7 楼,现在还不成问题。在我退休时和退休后最初的几年,身体还不错。但与同龄人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经过这 7 年 遵循健康模式 进行锻炼,现在环顾我们单位和自己周围的同龄人,从健康的角度看,能比上我的人很难找到了。 我的想法是: 人会变老,但不要学老 ! 比方说有些运动和活动,不能看到一些老人 ( 很多是比自己更老的人 ) 不做,也学着不去做。这样长此学下去,真有可能就学成了老态龙钟的样子。当然,要对自己身体状况分析,特别是经过了尝试确实不适合的,那就决不要勉强。我现在的运动量比较大是在做试验,大家更不要盲目模仿。 另外,自己一辈子搞科研,现在研究健康学仍是搞科研,不是搞炒作。再过 5 个月就 78 周岁了,没有什么个人诉求,只想为人民再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定会实事求是,尽量做到客观和严谨。所以不管我写的事情是否科学,但本人保证所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做法或想法。 “践行健康学 1 :结论”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没有看过的老师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3:健康分级的一个简单模型
laofan68 2017-7-29 10:32
健康分级可用于对健康水平的评定、统计、分析、比较、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 健康分级是一个非常宏大和复杂的工程。首先健康状态多样复杂,如何提取出最能体现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就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做出初步分级标准以后,再对一定样本量的人群进行试用和修改,经过多次反复以后,才能得到比较恰当地标准。 另外,除了制定针对所有人的一般标准外,可能还需要制定针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分级标准。 笔者身单力薄。更没有任何科研经费和助手,不可能完成健康分级的工作。下面只是用闭门造车的方法提出一个针对一般人的健康分级简单模型。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利用健康新定义可以进行健康分级,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实用角度,分级不宜太少,太少不利于比较和分类处理,不利于制定健康发展规划。当然也不能太多,太多容易造成混乱。这里把健康由差到好分成 1 到 5 级。 0 级代表死亡,只用于统计死亡人口和死亡率等有关死亡的事情,一般不予考虑。 5 级 ( 类似学生考试成绩的 5 分 ) 表示健康优秀。他们身体机能、精神状态、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好,一般这一级的人以中青年为主。尽管他们也可能患有牙齿缺陷,眼睛近视,也会感冒,偶尔失眠,血压、血糖、血脂、肥胖等个别指标可能偏高,但没有明显症状。他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但没有严重的病痛和伤痛。在人群中,他们显得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处事乐观,勇于担当等。 4 级表示健康良好。虽然患有一些疾病或有些虚弱,心理或社会适应、适应自然方面虽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的总体状况良好,能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很多人是单位和家庭中的顶梁柱。 比如他们有时感到乏力,不能承担较重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听力或视力不太好。有的是没有太明显症状和并发症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肥胖者,甚至一些恢复良好的恶性肿瘤病人、较微的中风患者等,都可以属于此级。 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属于此类。虽然他们体力、精力比不上年轻人,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疾病,但他们还有不错的体力和精力,而且知识和经验丰富,他们往往是单位和家庭的中坚。 3 级表示健康尚可。可能患有比较明显、或较多的疾病,但是在短期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由于年老或疾病,身体比较虚弱,社会适应和适应自然的能力较差。比如,抑郁症患者,症状较重的胃肠病患者,有明显并发症的糖尿病人,发生过比较重的心脑血管病、并留有明显后遗症的人,得到有效治疗的癌症病人等。他们一般不能胜任社会上通常要求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社会适应能力、抵御外界伤害因素的能力都比较差。但还能从事一定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上能够自理,还能照顾别人。 属于此类的还有很多残疾人,虽然有的事情他们不能做,但很多其他事情他们都能做,还能自理。 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能够自理、能适当活动,躯体和精神等方面没有严重疾病。也应该属于此级。 2 级代表健康状况差。如患有大病、重病,精神病患者,由于年老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体非常虚弱,有严重遗传缺陷又未能治疗,有明显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比较重的癌症病人,有较重后遗症的中风患者,腹痛病重症患者等。他们的社会适应和适应自然的能力差,生活常常需要别人帮助、或不能完全自理,生活质量差。其中的许多人心情不好、有时有悲观、无奈、绝望等心态。 1 级代表健康状况很差或极差,如瘫痪在床,癌症晚期,心肺衰竭,身体极度虚弱、严重老年痴呆、植物人、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等。他们不能自理,生活质量很差。生理状态差还会引起心理状态差,他们中的许多人感到非常痛苦、悲伤,甚至绝望和厌世。 这种健康分级可以用于一般人的健康水平的统计、分析、评定、比较、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比如按分级标准对甲、乙两地的群众进行评定、统计。若甲地较高健康等级人的比例明显高于乙地。就说明甲地民众的健康水平高于乙地。若是用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比如现在和 5 年前相比,如果较高等级人所占的比例比明显增加,说明这个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当然也可以用于制定健康发展规划,即若干年后高等级健康人的比例增加多少等。 当然在这个总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还可以加上一些重要的单项指标,如《纲要》中写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 年龄对健康状态的影响极大,而这种分级考虑人群的年龄因素较少,因此还可以制定不同年龄段人群 ( 比如儿童或老人 ) 的健康分级标准。也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分别统计,比如 60 岁以上老人在某一等级中所占比例是多少等。总之,本文写的健康分级只是一个模型,可能实用意义不大,主要是为了说明按新提出的健康定义可以进行健康分级,而且健康分级是有用的。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2周后发表的健康学系列博文的下一篇是:健康学14:健康学定义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3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2: 70多岁还能爬山爬楼吗?
热度 2 laofan68 2017-7-22 09:55
70 多岁的人还能爬山爬楼吗? 几乎所有的养生专家都是说尽量不要做。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膝关节保卫战》中说, 30 多岁以后,膝关节中的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组织不再生长,磨损一点就会少一点。爬山爬楼时膝关节承受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会加速半月板等组织磨损,磨损严重后就会造成膝关节功能损伤甚至丧失。 我从健康学的角度考虑,认为 60 多岁到 80 多岁的老人,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爬山爬楼,甚至有些人有意识地适当多做一点对身体可能更有好处。 原因是,半月板等身体组织,是活的组织。不是像机械零件那样磨一点就少一点,在一定条件下它有一定的恢复、再生、甚至变的更强的能力。组织得到营养是必要条件之一,关节受一定的压力或冲击恰恰是关节得到更多营养的一个条件。当然关节要得到营养还需要有其他条件。比如,人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有效等。 另外,中央电视台《膝关节保卫战》中说,上下楼时膝关节受到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我是学物理的,从力学角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老人爬山、爬楼时所能够达到的速度下,即使冲击力都由膝关节承担,包括身体重力在内,膝关节受到的力也达不到 6 ~ 9 倍身体重量的力。更何况人体的脚趾、踝关节、髋关节、腰部的屈伸、上臂的运动等,都能对冲击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膝关节绝对不可能受到那么大的力。 本人 77 岁,住在无电梯的 7 楼。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对我说:都说上下楼会磨损膝关节中的半月板,这么多年你住那么高,你的半月板还有吗?你现在还能上楼吗? 我的实际情况是,我家住 7 楼,每次上楼 99 个台阶,上下一次共 198 个台阶。儿子家上下楼一次共 168 个台阶。正常情况下,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上下两家楼的台阶各两次,共 732 阶。每天上午去锻炼,晚上去遛弯,上下自家的楼各两次,共 396 阶。其他不固定的有,逛公园、买早点、买粮买菜、出去办事、参加社会活动、取报纸等,平均每天至少上下各 2 次以上。考虑到公休日、节假日、学生放假时间不一定每天都接送孩子,以及有时送孩子上学后直接去锻炼身体等,因此 有时会少一些。综合起来,平均每天上下台阶约在 1300 阶以上,可能比有的同龄人一个月都多。 我现在的膝关节功能还可以。近几年单位组织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都参加的爬山运动中,我都是爬的最高的人之一。我家吃面粉多, 50 斤的面粉一口气扛到 7 楼,现在还不成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爬山爬楼,要根据具体的身体状况而定。即使适合的人也不是爬的越多越好。一是要量力而行,二是要注意方法。 最后再强调一下, “践行健康学 1 :绪论”中有关于本系列博文的一些说明,最好看一下。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3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健康学12:健康分级及其意义
laofan68 2017-7-15 15:34
健康分级是健康新定义的重要应用之一。 新的健康定义是各种健康状态的统称,所以可以根据需要从坏到好(或从好到坏)分成若干级。用于对健康水平的评定、统计、分析、比较、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 人们天天说健康,离不开健康状态的好与差,或者说健康水平的高低。自然就有一个对不同健康水平如何表述和比较的问题。当然可以根据健康新定义,首先从所得到的不同人的宏观信息进行逐个的比较。比如对他们的各种身体机能、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精神和心理状态方面逐个进行比较。其次,若有对健康状态有影响的微观信息也进行比较,最后得到谁好谁差的结论。这种方法显然不好,一个是因为健康状态及决定它的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都是非常复杂的,很难逐条进行比较。即使进行了逐条比较,要确定那个好、那个差有时也很难。要是想对大样本量的人群做评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 可行的方法是对健康进行分级。比如把健康状态从差到好分成 5 级, 1 级最差, 5 级最好。 这样,对于自己的健康,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 如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科学的锻炼、养生、疾病治疗等 ) ,健康级别提高了,说明有效。若是谈论别人的健康状况,比如说张三的健康级别比李四高,不用具体说明那些指标张三比李四好,就能知道张三的健康状况更好一些。 要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用健康分级方法,它比用一些涉及健康的单项指标来描述好的多。 比如,《“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提出的 2030 年健康中国的主要指标有:“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0 岁; 5 岁以下婴儿死亡率降到 6.0 ‰ ;孕产妇死亡率降到 12.0 /10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到 13.4%……。”虽然这些指标的提升也重要,但总感觉有点像只抓了一些具体细节、没有抓到民众总体健康状况是否提升一样。类似于说 某学生的语文有进步,上述的方法是说他“多背多少首唐诗、又记住了多少汉字”等。另一种方法是说他“语文考试成绩从以前的 80 多分,提高到现在的 90 多分”。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好。当然在必要时,可以再加上“他又多背多少首唐诗、多记住了多少汉字”等。 同样,要说 2030 年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比现在有明显提高,《“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所用的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单项指标,不一定能反应总体健康水平。比如即使人均寿命提高了,假如生活质量没有提高甚至降低,很多人是躺在病床上,靠现代技术设备在维持生命,笔者认为也不能算是健康水平提高。相反,若用健康分级方法,到 2030 年全国人民的健康级别比现在明显提高,更能说明到那时我国人民比现有更健康了, 同样若比较甲地和乙地人们的健康水平,如果甲地民众的总体健康级别明显高于乙地,就说明甲地的人民更健康一些。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5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健康学1 绪言
laofan68 2017-7-8 16:03
在科学网发表关于健康学方面的系列博文,我原来的想法是,把对健康学的想法或认识 ( 或者称为理论部分 ) 发表完以后,再把自己的基于健康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 实践部分 ) 陆续发表。 现在已经发了健康学理论方面的博文 11 篇。最近突然想,在很长时间内只发表那样的理论性博文有点单调。好像请大家吃饭,每次给各位老师端上来的都是肉菜,容易让人感到比较油腻和乏味。于是我想,穿插发表一些自己基于健康学的做法 ( 践行健康学 ) ,提高一些趣味性。 现在大家见到的关于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基于医学的。讲这些内容的大多也是医学专家。我没有学过医学,我提出的是健康学。我的做法是基于健康学,或者说尽量从健康学的角度出发,所以我在践行健康学方面的这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在各种媒体、在朋友圈、在社交中见到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健康学是新提出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整。我自认为基于健康学的实践,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即使理论正确,自己进行的具体做法也可能有错误。本人不是医生,不给别人看病,不能像很多医学专家那样说:“我的多少个病人用了我方法 ( 或药物 ) 效果如何好”等等。我是一个普通退休科技人员,没有条件进行调研,所以写的内容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没有经过别人的验证。 另外,我开始思考有关健康的问题是 68 岁,所写的内容主要是从 70 岁到现在的做法和感受。所以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主要是针对 60 ~ 80 这个年龄段的。特别是关于运动方面的,比如爬山、打羽毛球、踢毯子、骑自行车等,对于青壮年人是非常适合的运动,而对 100 岁左右的老人,没有必要给他们说这些内容。 在本系列博文中说的内容,只是本人自己的想法、做法、和感受,不一定正确,更不保证在别人身上有效。大家可以不同意、不赞成,也不要随便效仿。 所以这里特别声明, 如果谁进行模仿出了问题,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践行健康学系列博文,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写出来,会显得逻辑性不强,比较零乱。总之各位老师看这个系列博文时,不必太认真。就像吃饭时端上来一个小菜,口味肯定和别的菜不一样。至于它的营养价值如何,是否适合每个人的口味,那就很难说了。大家高兴就尝尝,不感兴趣就不用去理它。 本系列博文中所写的想法和做法,不保证都正确,但保证都是笔者的真实做法和感受。 最后要强调一点,就是若有人引用或转述本系列博文的内容,决不可断章取义。因为若把我写的有些语句断章取义拿出来,再用基于医学的理论或标准去检验或判断,可能就变成“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内容了。
个人分类: 践行健康学|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1 :健康新定义和原来健康定义的比较
laofan68 2017-7-1 15:39
1 . 健康新定义是健康状态的统称,或者说它包含所有健康状态。每个人都有健康状态,所以健康新定义含盖所有人。不同的人、一个人的不同时间的健康状态都可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健康活力占相对主导地位时称为健康水平高,伤害因素占主导时称为健康水平低。 而健康原来的定义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找到完全满足条件的人,也不可能有健康水平的高低之分。 2 .健康新定义的表述或判定,主要是由通过观察、询问、听声音、闻气味、触摸(望、问、闻、嗅、摸),所得到的人的宏观信息。同时对整体特征没有包含的、对健康状态确会有影响的微观信息(现代医学提供的信息)要充分重视。即立足宏观,重视微观。 健康原定义的“生理上……完好状态”主要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化验,查明各个局部是否全部都处于“完好”状态。即主要由微观指标判定,实际上很难判定。 3 .健康状态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健康是可以变化的。可以从差变到好,也可以从好变到差。当然,人们都希望尽量向好的方向变化,一般情况下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健康原来的定义是一种状态,当然就无法变化。在理论上,不可能通过努力来改变健康 4 .健康新定义是各种健康状态的统称。健康水平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级,便于统计、评价、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 而健康原定义只有一种状态,理论上无法分级。虽然可以加上亚健康和病人共分成3级,但是由于“健康”的定义不恰当,找到的关于“病人”的最明确的定义是有没有去看医生,显然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对健康人和病人的定义都有问题,处于两者这间的亚健康也就很难说清了。 5 .健康新定义中还增加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内涵,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 健康原定义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涵(后来又加上道德共四个方面)。 6 .在健康新定义中,还定义了只代表健康状态好或更好的健康通俗定义,它是褒义词。实际上我们平常大多数时间说得健康,都是这个健康的通俗定义,按照此定义,人们多想健康、多说健康、互致健康、共祝健康,就会心态好,真的有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 若按健康原定义,仍然属于“健康就是没有病”的范畴。要想健康,必须先想病,即每天去想心、肝、脑、肺、肾,头部、四肢、骨骼、肌肉、皮肤等是否有病。结果是更容易生病。 7 .健康新定义中,健康是由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来决定的。它们的关系很像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关系,它们互为依存条件,可以此消彼长,还会相互影响,所以健康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设法增加身体活力、进行健康管理、保持良好心态等方法,来提高或保持自己的健康(水平)。这也在逻辑上为提出宏观健康学、创立健康学、研究健康模式、进行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找到了理论依据。 健康原定义,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理论上只有一种状态,不能变化,不具有上述含义。与它相对的是“不完好”,因为不是“完好”就是“不完好”,所以两者是“非此必彼”的排斥关系。要变化只能由健康变为不健康,或者由不健康变为健康。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4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0:健康新定义使“健康”不再是空中楼阁
laofan68 2017-6-17 18:27
人人在说、天天在为之努力的健康,是人的实实在在的状态和自身感受,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健康必须是有好有差,差可以变好,好也可以变差。只有这样,我们为健康所作的努力才有意义。假若健康仅是一种状态,而且它不能够变化,即使是一种理想的美好状态,那与我们实际的人生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 我们的健康不可能完美 ) ,想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也是白费力气 ( 因为健康不能变化 ) 。 实际上,我们说某人是否健康,是通过立足宏观、重视微观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就是主要通过对他 ( 或她 ) 进行观察、询问、触摸、听声音、闻气味等方法,所得到的宏观信息来判断。不要求他 ( 或她 ) 必须去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化验。当然对于已经知道、或者有必要知道的检测结果 ( 微观状态 ) 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些结果即使在现在的宏观状态上还没有什么反映,很多对人的未来的宏观状态会有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新的健康定义就是人们心目中对健康认识的表述。比如我们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健康,就是大家都关心自己的健康状态,希望健康状态更好、但也确实有可能变差。 习近平主席在 2016 年 8 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笔者理解的含意是,民众的健康状态好和更好,就是习主席强调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定义的健康,是扎根到了人们心中,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之中、实实在在的人的状态。它使人们对健康有了统一的认识,明确了健康水平是能够通过努力来提高的,人们为健康所做的努力是有用的。 健康新定义是人们想健康、说健康、想方设法争取更健康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健康模式的基础之一。 所以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使健康成为与我们每人、每天都有关系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再是空中楼阁。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9:提出健康新定义
laofan68 2017-6-3 19:16
在上篇博文 ( 健康学 8 提出几个新概念 ) 提出的健康状态是: 在一定的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必然呈现出一种状态, ( 除了生理状态以外,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精神状态等 ) ,称为健康状态。由于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千差万别并且会变化,人呈现出的健康状态必然是多种多样,而且是可以变化的。对健康状态的描述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 现在来提出健康新定义。 健康的严格定义 ( 或称通用定义 ) : “健康”是“健康状态”的统称,它涵盖了人们呈现出的各种健康状态,是可以变化的。当健康活力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好或健康水平高,当伤害因素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差或健康水平低。它具有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内涵。 还定义了健康的通俗定义:在某些特殊场合,“健康”的含义只是定性地表示健康状态好或更好(表示更好时可以加“更”字)。它不包含健康状态差,不是所有健康状态的统称,不能表示健康状态的准确水平。它的变化也仅是向好的方向变化,它是褒义词。这个通俗定义,就是人们在很多场合所说的“健康”的真实含义。例如,祝您健康,就是祝您健康状态好或更好;健康长寿,就是既健康状态好又长寿;今年他更健康了,就是他今年的健康状态更好了。 健康新定义是把世界卫生组织的立足微观、要求完美、不切合实际的健康定义,改变成立足宏观(是必要条件)、重视微观(不要求必须进行微观细节的检测,但对已经知道的微观情况要特别重视)、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新的健康定义。 更重要的是,这个健康新定义与我们心目中的健康含意基本一致了。人们天天在说的健康,就是健康新定义的内容。 现在对 2016 年 10 月 25 日公开全文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序言”的后半部分中的健康进行分析。先摘录如下 ( 其中“健康”前边的序号是笔者加的 ) : 推进 ⑴ 健康 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 ⑵ 健康 素质、实现人民 ⑶ 健康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 ⑷ 健康 治理、履行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 15 年,是推进 ⑸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 ⑹ 健康 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 ⑺ 健康 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 ⑻ 健康 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 ⑼ 健康 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为推进 ⑽ 健康 中国建设,提高人民 ⑾ 健康 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推进 ⑿ 健康 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 ⒀ 健康 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可以看出,这些“健康”都有可以变化的特点,而且它们的适用范围是广大人民众群。 再来看它们的含意。其中⑴、⑶、⑸、⑹、⑺、⑽、⑿、⒀“健康”的含意仅指 ( 民众的 ) 健康状态好或更好。属于健康的通俗定义的范围。 另外⑵、⑷、⑻、⑼、⑾的“健康”含意只指健康状态。它可以好,也可以差。可以由差变好,也可以由好变差。它不受只能单向变化的限止,属于健康的严格定义的范畴。 可见健康新定义附合实际,是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9:提出健康新定义
laofan68 2017-6-3 19:11
在上篇博文 ( 健康学 8 提出几个新概念 ) 提出的健康状态是: 在一定的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必然呈现出一种状态, ( 除了生理状态以外,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精神状态等 ) ,称为健康状态。由于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千差万别并且会变化,人呈现出的健康状态必然是多种多样,而且是可以变化的。对健康状态的描述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 现在来提出健康新定义。 健康的严格定义 ( 或称通用定义 ) : “健康”是“健康状态”的统称,它涵盖了人们呈现出的各种健康状态,是可以变化的。当健康活力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好或健康水平高,当伤害因素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差或健康水平低。它具有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内涵。 还定义了健康的通俗定义:在某些特殊场合,“健康”的含义只是定性地表示健康状态好或更好(表示更好时可以加“更”字)。它不包含健康状态差,不是所有健康状态的统称,不能表示健康状态的准确水平。它的变化也仅是向好的方向变化,它是褒义词。这个通俗定义,就是人们在很多场合所说的“健康”的真实含义。例如,祝您健康,就是祝您健康状态好或更好;健康长寿,就是既健康状态好又长寿;今年他更健康了,就是他今年的健康状态更好了。 健康新定义是把世界卫生组织的立足微观、要求完美、不切合实际的健康定义,改变成立足宏观(是必要条件)、重视微观(不要求必须进行微观细节的检测,但对已经知道的微观情况要特别重视)、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新的健康定义。 更重要的是,这个健康新定义与我们心目中的健康含意基本一致了。人们天天在说的健康,就是健康新定义的内容。 现在对 2016 年 10 月 25 日公开全文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序言”的后半部分中的健康进行分析。先摘录如下 ( 其中“健康”前边的序号是笔者加的 ) : 推进 ⑴ 健康 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 ⑵ 健康 素质、实现人民 ⑶ 健康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 ⑷ 健康 治理、履行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 15 年,是推进 ⑸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 ⑹ 健康 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 ⑺ 健康 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 ⑻ 健康 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 ⑼ 健康 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为推进 ⑽ 健康 中国建设,提高人民 ⑾ 健康 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推进 ⑿ 健康 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 ⒀ 健康 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可以看出,这些“健康”都有可以变化的特点,而且它们的适用范围是广大人民众群。 再来看它们的含意。其中⑴、⑶、⑸、⑹、⑺、⑽、⑿、⒀“健康”的含意仅指 ( 民众的 ) 健康状态好或更好。属于健康的通俗定义的范围。 另外⑵、⑷、⑻、⑼、⑾的“健康”含意只指健康状态。它可以好,也可以差。可以由差变好,也可以由好变差。它不受只能单向变化的限止,属于健康的严格定义的范畴。 可见健康新定义附合实际,是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8:提出几个新概念
laofan68 2017-5-20 16:49
为了提出健康新定义,先提出几个新概念。 1 .人体活力和健康活力 立足宏观看人体,人要活着,自身必须有活力,按照热力学的理论就是有维持负熵的能力,这里称为人体活力或身体活力。它主要是指身体的机能 ( 新陈代谢能力、生育生长能力、体力、精力、记忆力、思维和判断力、生命力、适应能力、精气神等 ) 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 免疫力 ) 等。它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生长发育、从事生产生活学习、适应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治病能够被动地帮助或弥补身体某些局部的活力,但是本系列博客中说的身体活力是指自身的活力,所说的增加身体活力的方法不包括治病。 人体活力与人的个体状况、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也与人的知识、经历、年龄、性格等因素有关。它是由人体的各个细胞的活力,组织、器官、系统的能力,以及它们协同努力、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人体活力中抵抗外因或内因对身心伤害、使身体组织增强、减少疾病发生的能力称为健康活力。 2 .伤害因素 与健康活力相对的是伤害因素。它是指能伤害人的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因素。 伤害因素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有体内的,如遗传缺陷、细胞变异或衰老、代谢产物、器官的退化等。有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如摄入的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有害微生物的侵入,摄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外界的力、声、光、电、辐射、高温、寒冷等对人的损伤等。有社会的,如不良的文化、工作、人际、家庭环境等。有心理方面的,如过分强烈的七情六欲等。 . 3 .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关系 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关系。基本上是两者对立,互相斗争;但又处在一个统一体(同一个人)中,相互影响又互为依存条件。很像中华文化的阴阳关系。另外,还要注意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还有许多复杂的作用和关系。例如,有时一些伤害因素会促进健康因素增加,如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能使体内白血球的数量增加 ( 增加免疫力 ) ;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适应能力较强。有些健康因素过强也可能对身体不利,比如免疫力过强容易出现免疫性疾病等。 4 .健康状态 在一定的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必然呈现出一种状态, ( 除了生理状态以外,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精神状态等 ) ,称为健康状态。 由于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千差万别且会变化,所以人呈现出的健康状态必然是多种多样、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着。 健康状态, 主要是指人的整体状态,即宏观状态。对它的描述,主要依靠的是对他(她)的观察、询问、触摸分析等得到的宏观信息。 同时 必须重视微观(局部)的状况。原因是: 现在对人体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特别是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基因的许多信息。能够知道它们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或受损伤程度。微观的异常与整体尽管还没有精确的对应关系,但对整体的影响也已经有很多规律可循。很多时候局部的损伤或变化虽然可能在整体(宏观)上还没有明显反映,但以后对整体会有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只有重视局部的异常指标和受损情况,尽早进行干预,才能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所以对已经检测到的微观信息要特别重视。 也就是说,对健康状态的描述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是,确定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不要求必须做各种微观的检查,但如果已经有了微观检查结果,或者有时认为非常必要而做得微观检查结果,要特别重视。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7: 中医对提出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的贡献
热度 2 laofan68 2017-5-6 15:59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 5000 多年文明的结晶,只能发展,不能丢掉﹗ 但是对中医药如何发展,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只在原来传统中医的框架内发展,强调中医是东方医学、东方文化,它的发展只能在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内 “ 孤芳自赏 ” 。持有此观点的人常以 “ 内经 ” 上怎么说作为最高标准。 中医只要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或者使用了现代科学方法,就认为不是中医了。 笔者认为,中医不是只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作用的古跡或文物,而是解决人们病痛的实用科学。按这种模式去发展,最后就会被淘汰。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他们看来,就不是中医了。因此,这就把中医引入了死胡同。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变成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 笔者提出的是另一种发展模式,即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逐步发展成现代中医学,或称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主要包含3个方面: 一个是中医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而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后还是中医。如先进检测设备的使用, 屠呦呦用现代技术从中药中提炼出青蒿素得了诺贝尔奖,陈竺院士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了用砒霜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理、使此病绝大多数病人都能治愈等。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成果在医学上的使用,是解决医学问题的方法或工具,是个“中性条件或方法”,而不是判定姓 “ 中 ” 还是姓 “ 西 ” 的标准或判据。 另一个是逐步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说明中医的某些说法、做法、理论。笔者也作了一些尝试,这里不赘述。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第三方面,即 中医的先进理念和独特方法还要 “ 走出去 ” 。笔者用此思路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健康学和宏观健康学。 2015 年 10 月,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在《以诺奖驱动中医药创新》的讲话中强调: “ 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渗透结合,可以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更大贡献。 ” 这里王局长指出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广阔前途和美好愿景。 笔者认为,王局长的这个提法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把前面说的称为把先进科学技术 “ 引进来 ” ,王局长这里说的可以叫做 “ 走出去 ” 。就是利用中医的先进理念及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相融合,研究许多有关健康的问题,创立出许多具有突破性质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它符合实际,非常正确。人生活在自然界,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是基本要求,否则就不能很好生存,这是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主要内涵。人体是个极其复杂的生物系统,各部分、各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只有协同努力,身体才能表现良好。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必须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整体观很重要。 笔者在深入关注健康的时候,发现现在竟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在开始研究健康学以后,认为现在的健康定义不正确是没有健康学的主要原因。在深入研究健康定义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是现在的(即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是想从微观来说明 “ 人 ” 这个极其复杂生物系统的宏观状态,实际上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从而导致尽管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 现在几乎所有人也都很关心健康,但是却说不清什么是健康 ( 因为没有正确的健康定义 ) ,也没有健康学。 于是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用立足宏观、重视微观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吸收天人合一、阴阳等中医理念,终于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在健康新定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健康学和宏观健康学。 健康学中涉及许多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说它是中医的先进理念与许多现代科学理论、先进技术的融合体。在我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它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增加幸福感的作用有可能比治病更重要,而费用却少得多。 由于提出健康新定义、宏观健康学、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工作,笔者荣获了 2016 年 “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 ” (全国包括钟南山在内共182名)。还被以韩启德为会长的《中国医学促进会》,经领导特批 ( 因笔者年龄超过 70 岁 ) 吸收为副理事长。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709 次阅读|3 个评论
健康学6:WHO健康定义不正确的方法学原因
laofan68 2017-4-22 20:20
出现健康定义不正确除了上一篇说的历史原因以外,还有其方法学上的原因。 从方法学上考虑。现在的前沿科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如果是简单事物,局部和整体有明确的关系,对局部的作用,整体会立即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快速而确定的、可预测的。如球的半径(局部)和体积有精确的关系。又如力学中作用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而对于复杂事物 ( 系统 ) ,各局部(子系统)之间是复杂的网络联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一个外力的作用只是作用于某些子系统。即使受作用的子系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还要通过复杂事物中的子系统相互作用网络,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在整体上做出反应。其特点是:( 1 )作用与反应之间有时间差。( 2 )子系统的变化和整体变化之间,作用与反应之间,存在实质内容上不协调、不匹配、不直接相关。如著名的“蝴蝶效应”。 通过各个局部(以下简称微观)来描述整体(宏观),对于简单事物,不仅可以,往往更好。但必须注意的是,所描述的整体可能具有片面性。比如球体,通过它的半径就能精确得到球的整个体积,但是不知道球的质量、颜色。 人是个很复杂的事物,他的局部(如基因和细胞等)与整体一般来说还没有找到精确的对应关系。人的有些宏观现象很难从微观说清楚,比如说某人“自己不能走路”,是宏观的一种状态。若用他的所有细胞、组织、器官等微观上都具有什么指标来确定是否“自己不能走路”就几乎不可能。现在的健康定义就是想用微观来直接说明人的宏观状态,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复杂事物的微观层面,很难出现各个子系统都一致或统一的状态。定义中的“生理上”处于“完好状态”,就是要求各个微观部分都处于完好状态,这个要求严格说是不可能的。至于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状态就更难说清了。 总之,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心目中的工“健康”也主要是指人的宏观状态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5:WHO健康定义不正确的历史原因
laofan68 2017-4-8 11:36
前面博文说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不正确,现在看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 几千年来,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民众必需竭尽全力求生存,因此只有在生了影响生活、不能生产、行动受限,或者出现严重的听力、视力受损,难以说话等病时,才去找医生。能得到医生的有效治疗就成了保持健康的基本手段,自然就形成了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观念。 在这个时期,健康主要是表示没有明显的疼痛、难受、身体的伤害、机能的缺失等比较大的疾病和伤害。它主要指的是人体的宏观特征。这时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应该说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已经不是那种出现非常疼痛、难受、甚至动弹不得,必须去看医生才算有病。 生命科学的发展、检测技术的巨大进步,现在可以检测到基因有没有异常,细胞是否变异、组织和器官是否受损。使许多在人的整体、或者说宏观上没有出现症状前就知道患有某种病、或者是某些病的前期表现或危险因素,精神因素对身体状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现在不去考虑这些条件的巨大变化,而是简单、直接地再把原来的“健康就是没有病”外推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道德上都完好”,就是把健康定义推向了死胡同,变成了一种身心的理想状态,若严格按照此定义就找不到健康人了,更不用说含盖所有人了。而且由于这种健康只有一种状态 ( 理想状态 ) ,所以就不能变化。 比如说,一般人都存在基因缺陷,每个人每天都会制造出一些不完好的细胞,若严格按照生理上处于完好状态的标准,就都不是健康人了。负面的精神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状态也是做不到的。 有人说,现在不是有把人分成健康人、亚健康人和病人吗?怎么能说健康不含盖民众、不能变化、不能分类呢?仔细分析就可以知道,他们说的健康人不是严格按照健康定义,即通过从基因、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以及心理方面进行严格检查,结果全都完好的人。所谓病人,找到的最具体的说法是去看医生的才算病人,这显然不够科学严谨。健康人和病人的定义都是一本糊涂账,健康人和病人之间的亚健康也就很难说清了。 所以若严格按照世卫组织的这个健康定义,健康就是人的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当然就不可能有变化。若要变化只能由完美变为不完美,或由不完美变为完美,这不是健康在变化,而是健康的存在与不存的变化。 笔者认为,现在条件下,“健康”仍然应该主要是指人体整体、即宏观状态 ( 包括精神状态 ) 或表征。当然对能够查到的、对宏观表征确会有影响的结果也要特别重视。笔者称为立足宏观、重视微观。 笔者认为,现在的健康专家主要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健康定义很可能也是他们提出的。他们有很深的医学造诣,对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救死扶伤的英雄,挽救的无数人的生命,我对他们非常敬佩和尊重。但是在社会发展、条件变化以后,通过深入分析、提出适合新情况的科学的健康定义,不一定是这些专家学者的强项,提出不恰当的健康定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不能全怪他们。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4 提出正确健康定义的意义
热度 1 laofan68 2017-3-27 06:43
健康 3 中说, WHO 定义的“健康”和我们心目中健康的含意不同。我们心目中的健康含意,或称健康定义是对的, WHO 的健康定义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不正确的。 是否可以不管健康定义是什么,只要按我们心目中认为的定义去做就行了?实际上是不行的。至少是对健康事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科学网上的大部分老师可能都与科研有关,如果一个领域中的关键概念非常混乱甚至不正确,必然会严重影响此学科的创立和发展。 在具体行动中,如果是健康定义不正确,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健康的理解,不同人的理解肯定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有人说有钱难买来瘦 ,有人说老人适当胖一些对身体有好处。必然其中有一些是不够科学、不够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每个人都在为健康努力奋斗,但结果是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效果差,有些人适得其反。 由于没有正确的健康定义,说不清什么是健康,当然也就不会有健康水平高或低的具体标准。在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必须说明健康水平提高时,只能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多少”,“婴儿死亡率减少多少”等这类单项指标来代替健康水平提高的总体指标。就像要说学生有进步,但又没有考试成绩,只能用他们多背了几首唐诗、多做了多少道数学题来说明他们的进步一样。 政府和国家,只有在有了正确的健康定义,才能有明确、科学合理的健康指标和目标,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国尽快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而且避免医药费的过快增长。 更重要的是,由于“健康”的定义不正确,致使直到现在也没有“健康学”。严重影响对健康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更谈不上健康学的发展,很难抓住对提高健康水平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 比如,《“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内容很丰富,但是笔者认为绝大部分是从治病角度讲的,而从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大家健康水平方面内容较少。其原因是没有健康学。 出现这种健康定义不正确的原因将在后面的博文中进行分析。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健康学3:现在的健康定义不正确
热度 1 laofan68 2017-3-11 07:21
关键词:健康 健康定义 健康学 我们都关心健康,但是您知道健康定义吗?您认为现在的健康定义正确吗? 现在公认的、即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健康定义是: 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病、小病、连一点小的缺陷 ( 如牙齿、眼睛不完好、身体肥胖、皮肤有色斑等 ) 都没有的人极少。现在研究证明,人每天都会生产出少量有缺陷的细胞,所以要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的人体在生理上都处于完好状态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就更难做到了。总之这样定义的“健康”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不能涵盖民众,或者说,它与民众的实际健康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由于它只有一种状态 ( 理想状态 ) ,当然也就不能变化。 我们心目中的“健康”,有时是指健康状态好或更好。比如我们常说的“祝您健康 ! ”,“健康长寿”,“他没有您健康”等。 有时说的“健康”,是泛指健康状态。如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的“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以及常说的“提高健康水平”,某人的“健康越来越差”等。这个含意的健康,既包含健康状态好,也包含健康状态差,而且是可以变化的。它能涵盖所有人,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健康进行分级。 显然,我们心目中的健康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是不同的。我认为我们心目中的健康含意是对的, WHO 的健康定义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不正确的。 希望对此问题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 1 ”和“健康学 2 ”有本人的 Email 地址。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38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健康学2:共筑健康“坝” 实现健康梦
laofan68 2017-2-25 07:24
关键词:健康 健康学 健康新定义 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的文章。文中说“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时俱进,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中国的病人也是越来越多。大城市的大医院先在原址扩建、盖高层大楼,实在没有地方了,就选择新地址再建更大的医院。即使这样,仍然是一号难求。看来这种只在“河的下游打捞落水者”的方法,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急需在上游“筑坝”。 《人民日报》的文章没有说谁来“筑坝”,组织和领导者是谁,怎样“筑坝”,“坝”是什么样的,它的科学性和科学依据是什么,收益者是谁,“筑坝”与现在“打捞落水者”的关系等问题。我认为,健康学正是研究和阐述这些问题的科学。 本人提出的健康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除治病以外,能增加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并能节省大量医药费用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按照健康学。筑成的就是人体活力和免疫力提高、对人的伤害因素的减少、让人的体力、精力更好,更有精气精,不得病、少得病的健康之坝。 在健康学中,指出“筑坝”的主要不只是医生,而是全体民众。而且只有大家自觉、主动、积极地去“筑坝”,“坝”才能筑的快。还要知道其科学道理,按科学规律办事,筑的“坝”才牢固、长久。“筑坝”是个新事物,少不了创新,只有广大参与者都积极创新,才能使“筑坝”事半功倍,又快又好。 “筑坝”不能没有理论指导,这就需要研究健康学的理论。也不能没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所以在实施健康学中,需要培养大批的不同于医学专家的健康学专家和专业工作人员。 “筑坝”必须有领导和组织者,修筑健康之“坝”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该是国家、政府、社会团体等。 “筑坝”收益者是国家和全体人民。民众收益很好理解。在国家的收益方面,习近平主席在 2016 年 8 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强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 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国家是何等重要,说明筑好健康之“坝”,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收益巨大。 筑健康之“坝”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千方百计增强人的人体活力和免疫力、主动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保持心理健康等,另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等都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健康学也要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人的健康,如何取其利、避其弊。 健康定义不正确就不能创立健康学,所以提出正确的健康新定义是健康学的逻辑基础。 当然健康学要遵从人的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生物学规律。人还是有心志的特殊生物,还要遵从心理学的规律。或者说这些都是健康学的基础,对一些比较重要而且确定的内容,在健康学中也要有所介绍。 健康学 ( 筑坝 ) 和疾病治疗 ( 打捞落水者 ) 的对象都是人,需要弄清它们各自的内涵、特点、费用、效益,特别是它们的关系。这也是在研究健康学中需要研究和说明的问题。 实事上健康学和疾病治疗都很重要。它们是保证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它们可以互补,但不能被此代替。所以一定要摆正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还能节约很多医药费用。 我认为,我国是开创健康学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让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实现我国的健康强国梦。 衰老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关于衰老、健康学、医学的关系,我写了一个打油诗: 生理衰老是必然,但要经过百余年。 病理衰老可以抗,有些症状能逆转 。 健康学能增活力,医学能把疾病免。 科学养生加治疗,活过百岁并不难。 从下一篇起将对健康学及其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逐个介绍。 希望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的电子信箱是: fanzhenying68@163.com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学1:健康学与中促会副理事长、中国老科协奖
laofan68 2017-2-12 08:14
关键词:健康定义, 健康学, 健康新论 过了春节和正月十五,进入了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春天。我用“健康学” 助 大家身体健康 ! 本文作为“健康新论”系列博文代序言 我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退休职工 ( 研究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近些年写了一些有关医疗和健康方面的文章,受到了好评。 特别是 2010 年后,在对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时,竟然发现现在的健康定义不恰当、甚至可以说不正确。并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于是经过多年思考和研究,在 2014 年首先发表了“健康新定义的提出”,接着发表了“健康 — 医学新模式初探”、“宏观健康学”、“健康学新论”、“健康学新定义”等文章。不仅给出了新的健康定义,而且提出了能增进健康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的健康新论,主要是提出了健康学并阐述了其主要内容。 本人提出的健康新论的框架是: 现在 WHO 的健康定义是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不能变化的身体的一种理想状态,不能用于有关健康学的研究。因此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它与现在的健康定义不同,它能够含盖所有人,是可以变化的。依据新定义的健康,不仅能创立和研究健康学,还可以对健康分级,便于统计、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 本人提出的健康学是除治病以外,能增加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健康学不包括疾病治疗。 治病肯定也与健康有关,把既包含疾病治疗内容、也包含健康学内容的科学可以称为广义健康学。本系列博文主要研究的是健康学,对于疾病治疗的具体内容不多做讨论。但是笔者还是写了一篇题目为“宏观健康学”,是把疾病治疗的核心内容“治病”,和健康学的主要功能“增活力”作为两个参变量,讨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用、效益及两者的关系,但基本不讨论它们的具体内容。 在本人过去写的有关健康学的论文中,为了强调健康学与广义健康学区别,健康学有时称为狭义健康学。它和本系列博文中的健康学是一回事。在本系列博文中,都用健康学而不用狭义健康学了。 创立健康学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发挥在对健康的贡献中占 60% 的、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部分内容的作用。实现少得病、提高健康水平,创造更多财富,减少医药费的支出。 在已经实现小康的我国,提出和发展健康学,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不仅是能够作到,而且是刻不容缓。我国是开创健康学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在研究健康学的过程中,有几个事想提一下。就是去年 (2016 年 )2 月,写出“宏观健康学”后,发给了科技部主管的《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社的一名编辑。 20 多天后,这个编辑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文章反响很大,科技部的领导和中国科协的领导看过后都觉着很有意义。于是该文在科技部主管的《海峡科技与产业》和中国科协主管的刊物《科学大观园》先后刊出。 由于提出健康新定义、写出“宏观健康学”和研究健康学,去年 (2016 年 )9 月被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荣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为会长的《中国医学促进会》,经他们领导特批 ( 因我已经 70 超过岁 ) 正式批准我为 “中国医学促进会副理事长” ,并发来了证书。 在去年 11 月召开的《京津冀老科协第一次建言沙龙》大会上,本人以健康学为主题作的发言,受到了热烈欢迎。我讲完后,有许多人争着向我索要资料。 由于提出和研究健康学, 2016 年获得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 ( 全国包括钟南山等大专家在内共 182 名 ) 。发来了荣誉证书和 90 克纯银镀金奖章。 本人还写过一些关于医疗和健康的文章,比如: 2008 年写出了“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 ( 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 。当年 92 岁高龄的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用墨笔和宣纸给笔者写了一封长信表示赞许。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亲自写信表示对笔者的观点“完全赞成”。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路甬祥、周铁农等为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家正、李金华为常务副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 120 周年和为雷锋同志题对词 50 周年,编辑出版了大型爱国主义文献《江山多娇》收录了本文,并且本人被评选为 唯一封面人物 。 2009 年写的“一种医疗健康新模式的初步设想”的文章。 其核心是把关注 健康 和重视预防放在首位, 以 先进 的健康医疗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采用 先进 的科学理论技术,充分发挥政府 先进 的组织管理、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的作用。如果用拼音字母 “ X ” 表示“先进”,则可以把此医疗模式简称为“ 健康 3X ”模式。 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万国权、阿不耒提 阿不都热西提,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等 50 位领导、学者、各界名人组成的中国国学院专家委员会,编辑的 “中国国学专家经典文论”刊载本文,并 荣膺“国学十佳贡献奖”, 发给金镶玉奖杯。 是该书的 20 名“金”奖文章之一,发给有本人主要业绩和标明“金”奖的中国国学专家金箔匾。被聘为“中国国学院特邀荣誉编委”。还给单位发函说:“该同志为你单位及贵地区赢得了殊荣”。 健康是从国家领导到人民群众都很关心的大事情,由于现在健康的定义不正确,也没有健康学。对发展我国的健康事业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很不利。 于是我想,把我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的主要内容在科学网博客上陆续发表出来,若能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益,是我的最大愿望 ! 由于本人的条件、能力、水平有限,肯定有许多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更希望以此引起大家对健康学关注,大家共同努力,在我国尽早开创健康学新时代 ! 在此系列博文中,前边 10 多篇介绍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及其相关的主要内容,后面再写一些从健康学的角度出发,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由于本人年事较高 ( 已滿 77 周岁 ) ,能力有限,有时还可能会受到自己或家人身体状况的影响。再加上每篇博文都是深入研究的成果,都是创新。还要力争写的主题比较鲜明、内容较为丰富、逻辑比较严紧、文字上少出错误。估计 2 周左右才能写出一篇。对于希望看下一篇的各位老师每次都需要久等深表歉意! 也是由于本人的能力所限,对各位老师的评论也不会逐个进行回复,请各位老师谅解 ! 希望深入交流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我的电子信箱是: fanzhenying68@163.com
个人分类: 健康 健康学|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访问:台湾中央研究院Jean Lu的实验室指南
热度 1 WileyChina 2014-10-24 09:48
为您带来采访台湾中央研究院Jean Lu的精彩内容! Jean Lu, 博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中心 可以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 我曾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后并着手研究胚胎干细胞功能筛选。 2007 年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成立独立实验室后,第一次成功的在老鼠和人类的胚胎肝细胞内培养出最高吞吐量的核内小 RNA 并进行严谨的间叶干细胞文库筛选。实验成果对胚胎干细胞的培养以及骨病的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帮助。我还是 National RNA core 的负责人之一, National RNA core 是由 Broad 研究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和 Sigma 等 9 个协会资助的 TRC consortium 的成员。 你 是怎么了解到实验室指南的 ? 是从实验室一个朋友那知道的。 为什么你选择Wiley出版社发表实验室指南? 实验室指南在这个领域内认可度很高,我们都把这看做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圣经“。 你在实验室指南中为“排列——基于老鼠胚胎干细胞核内shRNA高通量筛选的思考”一文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该如何将您所讲的用在实验环境上呢? 实验室指南不仅可以应用于高通量筛选,还可以用于小范围研究。我们实验室指南的转染和传染效率将近百分之百 实验室指南在您的日常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吗?您都怎么用它? 我们经常用它来设计实验。 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应用实验室指南的小贴士吗? 1. 通过在线搜索关键字来搜索协议 2. 将指南下载到本地 3. 仔细阅读实验室指南的各种细节可以避免出现错误并帮助解答相关疑问 想找寻更多实验室指南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www.currentprotocols.com 实验室指南包含以下信息: 实验室指南视频 实验室指南在线研讨会 实用的工具: 度量单位和转换工具 重力 /RPM 转换工具 普通实验室配方计算器 实验室指南的 APP : 生物缓冲计算器 细胞表面抗原 DNA/RNA/ 蛋白质计算器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2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西方营养学之检讨--理想化了的“RDA”
热度 31 何裕民 2013-5-21 14:04
从有“营养学之父”美称的Lavoisier的经典研究至今的200余年间,西方营养学开始迈入科学的殿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在维生素缺乏等病症的纠治中成效卓著。因此,广受重视,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然而,换一个角度,跳出纯科学论科学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面,以多元的视角作出审视,那么,我们又可对现代西方营养学作出深一层的检讨和批判。而这种审视、检讨与批判,对世界营养学科之发展,特别是现代中医营养学新体系的构建,或许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西方现代营养学可称作标准化了的“营养型”营养学,她的核心便是假定所有个体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营养素每日需求量。因此,所有正统的研究机构均潜心于这一标准需求量的发现与研究,然后广为宣传,要求大众按此行事,按图索骥,每天根据此标准摄入定量之各种营养素。也许,在营养学实验室里,这些数据之获得,不乏充足的证据,然而,个体差异是如此之大,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和事实上临床所存在的情况常大相径庭。换一些通常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基础生理学研究确认:人的“标准”(正常)体温应在37℃,但事实上,不少人生理状态下从不超过36.5℃,一到37℃甚至36.8℃,即浑身不适,已进入病理状态;而另一些人,下午常年的正常体温就在37.3℃左右,37.3℃∽37.4℃时他丝毫无不适之感。又如,有些人每晚平均睡4、5个小时,第二天即精力充沛;而另一些人每天睡足8、9个小时,第二天仍病厌厌的,无精打采。有些妇女,每日三餐,每餐一两左右米饭,也可不断增肥长膘;而另一些妇女,同样每日三餐,每餐四、五两,外加点心,依旧体型苗条,体重被有效控制。这些都涉及众多本即存在着的生理性差异,这些差异叠在一起,有时可表现为巨大的“离散”幅度。因此,构筑标准的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RDA),只能说是受大工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影响的一种理想化了的理论模式,与事实常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此,西方不少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已对此作出了猛烈的抨击。例如,英国著名营养学与健康学专家P.Holford就在《The Optimum Nutrition Bible》一书中批评说:“推荐(营养素的)日摄食量,…是营养学领域最大的偏差”。信奉每日推荐摄入量(RDA)的人“无不信誓旦旦地保证:合理、均衡的饮食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然而,这却是当今卫生保健领域最大的谎言——这个观念存在的基础本身就是错误的信息和对人体性质完全错误的理解”。因此,P.Holford竭力倡导“最佳营养学”,主张根据各人各自的特点“发现你的最佳营养方案”。其思想颇似中国营养学所主张的“辨质”“辨证”调整营养,强调营养的个性化。J.Bland也是一世界著名的营养生物化学家兼医生,他同样批评说:“推荐日摄食量与每个人营养需求的确定是毫不相关的。它们只是恒定的标准,虽然这些标准理论上可以满足所有健康人群抵御已知的营养紊乱病症的需要,如脚气病、糙皮病、坏血病、恶性营养不良、软骨病和消瘦症,但是它们与西方社会常见的营养紊乱现象没有任何关系。”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3259 次阅读|3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