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绿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绿叶

相关日志

“科学网大学”夏季 校花 终于浮出水面,她就是:
热度 9 liuli66 2013-7-20 09: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杂感|54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绿叶说:“不是只有花才是美丽的!”
热度 6 wangxh 2013-5-22 11:55
校园的花该开的都开了,鲜嫩的绿叶慢慢地长出来。拍下来,慢慢欣赏,另有一番滋味与遐想~~~
2780 次阅读|16 个评论
绿叶
热度 4 flly 2013-5-16 18:14
绿叶很好看的,尤其后面弄虚了以后,是不是?
个人分类: 摄影|33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环保部绿叶杂志: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图景
蒋高明 2013-2-5 16:25
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图景 蒋高明 本文于 2013 年 2 月 1 日 发表于《绿叶》杂志 12 合刊 ( 总第 175 期 ): 100-106.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使用上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也 “ 入侵 ” 农业。当前, “ 大农药 ” 、 “ 大化肥 ” 、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构成现代农业的六大要素。然而,人类在通过上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地力下降,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 六要素 ” 变成现代农业的 “ 六大害 ” 。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至今,中国粮食作物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但是,农民并未从中获得更多的受益,相反,农业收入呈直线下降势头。农业 “ 六要素 ” 和大量进口粮食,强力挤压中国农业的利润空间。中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纷纷弃耕进城务工。美国等国家高额补贴下的进口粮食由此更得以补充入中国粮食市场,如此恶性循环,中国粮食安全堪忧。 一、中国粮食供应能力不容乐观 有关部门一方面宣布粮食九连增,一方面又大量进口粮食。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有没有突破粮食安全警戒线? 中国曾实现了农业自给自足,但是,最近 30 年来,中国的农业开始进入沦陷状态,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严重现实。有关部门在主流媒体上宣布:中国的 “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警戒线 95% 以上”;“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重不足 2%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信号。因为,他们在统计粮食时,并没有包括大豆和其它粗粮在内。国家统计局对粮食的定义很清楚:“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众所周知,中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消费量的 80% ,相等于用了 2 亿亩耕地来生产大豆。我们压缩了大豆、高粱、谷类、薯类的种植面积,才满足了 “粮食自给率稳定在 95% ”的假象,如果将进口大豆算在内,我们还那么自信么? 事实是什么呢? 2012 年我国进口小麦、大豆、粗粮、稻米分别为 300 , 450 , 6300 , 240 万吨,合计 7290 万吨,进口量占国产量的 2.5%, 2.1%, 500% 和 1.7% 。中国进口粮食与国产粮食的比例 14.8% ,即自给率为 85.2% ,突破警戒线几乎 10 个百分点( 95%-85.2%=9.8% )。即便不考虑大豆进口,中国的大米、小麦和玉米进口占产量比,也超出了有关部门所说的 2% 。我国粮食自给率的警戒线早已被突破,我国粮食生产已初步进入沦陷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粮食沦陷中,植物油料尤其大豆产业首当其冲。 2011 年,中国大豆进口占国产比为 409% ,而 2012 年就高达 500% 了;植物油进口占国产比 2011 年为 105% , 2012 年为 116% 。中国进口植物油几乎都是由美国、巴西、阿根廷提供的,都是以转基因的大豆与油菜油为主的。且不说这些食品自身的质量安全问题,单从数量上看,人家一旦停止了进口,中国就需要拿出自己的耕地来生产,到时候我们的主粮小麦、水稻、玉米势必产量大跌,粮食供应将严重不足。 对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消耗的基数都是极大的,粮食进口占粮食国产比例的百分之一就意味着百万吨粮食,超越 10% 就意味着上千万吨粮食。任何超越总供应的消耗,都意味着动用国家战略储备或国防储备,那局势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安全。我们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短缺 1 个月就足以让社会乃至国家产生激烈的震荡了。 二、美国为什么赔本出售给中国粮食?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产品是比核武器更重要的,今后的战争肯定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厮杀,谁也不会轻易首先按动核开关,除非人类共同灭亡。但另外一场 “ 核 ” 战争,即发生在细胞核内的转基因战争,则是非常隐蔽的,它有着高科技的美丽外衣,有强大的资本游说集团,有国内外的被收买的专家教授鼓吹手,一旦这场生物核战争打起来,对于毫无防范的中国人来讲都是致命的。他们不会等中国人按动核武器按钮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了 —— 中国人吃饭的权利已经没有了。看看当今中国的种业、蔬菜,大豆,猪肉,鸡肉,甚至自来水都被人家控制,转基因作物偷偷摸摸地在中国布局,就知道我们输的有多惨。 美国的所谓现代农业是亏本的,没有政府的大量补贴,美国农场主根本就不能生存。美国的农业产值才 3046 亿美元,而农业补贴居然高达 1092 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 1/3 强!为什么美国政府倒贴金钱支援中国的农业呢?美国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比中国本土的还低,因为美国政府给予了补贴。美国 3 亿多人,最多生产 2 亿吨粮就能满足其奢侈需求了,政府为什么赔钱多生产 1 亿吨粮食供应国际粮食市场呢 ? 其中中国是最大的买主。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美国人要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吗?要知道,在美国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美国欠中国的 3 万亿美元不还,大量印美元使其贬值;中国人的几百吨黄金放在美国取不回来,而他们却倒贴钱给中国进口粮食,这其中的战略意图不得不防。美国在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等领域的一切高科技对中国实行最严格的封锁,而唯有转基因这个高科技却不远万里送货上门,还派洋专家到中国来游说,连《科学》的主编也进中南海去游说我们的高层领导,科学家当起外交官来,难道这些都不能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吗? 三、中美搞农业现代化国情不同 目前,言必称美国的中国主流农学家,一切向美国看齐,在农业问题上也不甘落后,甚至主粮转基因也要超越美国,率先在全球实现水稻转基因化。殊不知,中国和美国在现代农业问题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美国人少地多,中国人多地少。美国有 29 亿亩耕地,中国 18 亿亩,且中国的耕地质量远不如美国;美国 3 亿多人,不到中国的零头。即使如此,中国生产粮食 5.8 亿吨,美国生产 3 亿吨,可见中国目前的农业方式并不是落后的。 二是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更少,其比例不到总人口的 2% ,而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 50% 。中美这一国情差异决定了两国农业出路是不一样的,中国依靠的是人勤地产,精耕细作,而美国大量依赖机械,依赖转基因的那样的高科技,以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代价生产粮食。 三是美国的土地可以轮休,如一旦出现转基因污染可以通过自然平衡而逐渐减缓(当然,这依然有巨大的环境代价),而中国的土地不能闲着,需要不断生产才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 四是美国的农业以商品生产为主,生产多少视国际市场而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并可通过粮食这一特殊武器对他国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控制;中国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一旦总量下降,就会造成粮食恐慌。 五是美国政府对少量的种植户采取大量现金补贴,才使得其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补贴美国农民打败中国);而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农民受益不大;美国补助给农业的资金大部分能够落到农民头上 ( 美国法律严格,谁也不敢打农业补贴资金的主意 ) ,而中国补贴给农业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层层截留,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的资金非常少。 六是美国人以动物蛋白为主,中国人以植物蛋白为主。美国人生产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有两个用途,留在国内做饲料喂鸡喂牲口;出口到中国作为油料和豆制品给中国人吃。大豆是中国人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我国国产大豆产业崩溃,给国人健康安全亮起了红灯。我国国民健康素质下降,与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含草甘膦农药残留的粮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 七是在美国发展高科技生物技术农业,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留 500 米 隔离带,而在中国几乎做不到。我国耕地分散,一些偏远山区连平整的大块土地都没有,显然不可能对转基因作物实施隔离,基因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八是美国人懒惰,农业历史短,对新技术依赖度高,发展生态农业困难;中国人勤劳,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具备发展生态健康农业的天然条件。 有了上面的几大不同,中国农学家鼓动政府大力推广充满生态与健康风险的现代化农业尤其转基因农业,继续走工业化农业的弯路,就有专家误国之嫌。 四、中国未来农业方向是生态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农业只能走 “ 用地养地 ” 、 “ 精耕细作 ” 、配合一定现代化设备和生态技术的生态农业。但是,中国的生态农业被长期忽视甚至被压制。 “ 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 , “ 不打农药会颗粒无收 ” ,这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不实之词,严重影响了决策者发展生态农业的决心。 作物不打农药就颗粒无收吗?我们做过不用任何化学物质处理的生态农业实验,包括极端实验,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甚至不用有机肥,在这样环境下庄稼竞争不过杂草,但并非颗粒无收,害虫不是主要矛盾而是杂草。当然,这是生态学的极端实验,傻子也不会真去这么干的,是几个处理中的其中一个而已。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改用有机肥,不杀害虫改用天敌控制的办法恢复生态平衡,恢复养分平衡,将低产田变成了吨粮田。这个实验已经坚持 7 年了,一些科研成果将以严谨的科学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我们实践的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是用健康的办法,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健康的食品。 按照我们的办法推广的,即去除农药化肥农膜,产量变化并不是像挺转专家说的那样 “ 颗粒无收 ”,“ 会饿死人 ” 。在河南安阳,我们有 1 万亩的大面积有机农业推广田。用物理 + 生物的方法控制虫害,在布局农田电力网络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1000 亩左右的成本费不足 10 万元,而每年的农药费用至少 10 万元,还不包括大量的人力和农民生病后的健康代价。国家如果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企业愿意做,生态农业技术是能够做到的。 农田是人类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而来的,在人类开辟农田之前,昆虫早就在那里了,有多少害虫,相应地也就有多少益虫,同时还有多少益鸟,现在人类给某些次级消费者昆虫安上 “ 害 ” 罪名,用大量农药乃至转基因对其灭杀,逼迫害虫进化,同时灭杀大量的益虫与益鸟,逼迫农民放弃种田,让各类商业公司从中牟利,农田环境能不越来越恶化吗?生态学的办法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的成果推广开来,许多环节将赚不到钱,包括农药商、化肥商、农膜商、转基因公司、医院、制药厂、医院、火葬场、墓地经营者、科学基金管理者,他们极力否定生态农业的成果就不难理解了。生态农业的思路将被各个环节夺走的利益还给生态健康食品的农民,稳定一支种田大军,在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 18 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约占三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近三分之二。如果用生态学的办法,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田,这是生态循环的,不是用一个单一的技术。用农学家培育的常规种子,将农业重点放在土地整理上,恢复农田基础设施,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广、四川盆地、江苏、安徽等土地平整和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用大量有机肥培育地力,实现吨粮田,仅需 6 亿亩耕地,就能够生产出 6 亿吨粮食,超过目前全国的粮食产量,还保护了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五、就地城镇化、农民专业化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建议不要发展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发展就地城市化。将村落发展成为微型城市,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话,可以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大学生就业。 目前全国一窝蜂似的城镇化,依然没有摆脱 “ 房地产 ” 的阴影。据笔者了解,山东某些县市搞的城镇化,已经进军农村,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他们首先在老的村庄附近盖楼,也不管农民情愿不情愿,将原宅基地作价,在新楼没有盖好的前提下,每家补助 7000 元 / 年就将农民的房子强行拆除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 100 -120 平方米 的回迁楼房 ( 至少 6 层 ) 。而新楼占据的是良田,农民平房腾出的土地被开发商出售了,或继续搞房地产。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我们理解的城镇化是原位的,即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而农民不必上楼,既然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稳定一支种粮大军,在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 大城市化带来的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的现象。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 “ 六大害 ” 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是种地好手,进城谋生是舍本求末。 中国的粮食安全靠妇女、老人满足,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大化肥、大农药、转基因是发达国家劳动力稀缺且昂贵逼出来的路子。我国的优势是人多,人民勤劳朴实。我们舍弃了自身优势,牺牲了乡村生态环境,换回来的是国民很难再吃上放心食品了。城里人想花高价钱买放心食品,但是,放心食品从哪里来呢? 正确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这些活就是为 13.6 亿人生产放心食品,农民职业化,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周末和假期,同时担任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重任,恢复日益衰败的乡村道德和乡村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农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偿。 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必须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将几百万的村庄整体提升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产业来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嫩如绿叶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6-18 06:26
花,嫩如绿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03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仙姿含露醉迎风, 鸢尾戏珠乐逍遥
热度 8 shannuzuode 2012-5-12 19:17
仙姿含露醉迎风, 鸢尾戏珠乐逍遥
绿叶承珠花含笑,睡莲依水梦未消。 仙姿含露醉迎风, 鸢尾戏珠乐逍遥。 难得入夏就迎来雨水,早上起来带着小狗在小区里遛弯,正好是周末,不用着急上班,随拍了一组带雨滴的花花草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个人分类: 花草动物|4089 次阅读|25 个评论
迎春花盛泛金黄——应张玉秀
yangyongtian 2012-5-5 11:36
迎春花盛泛金黄——应张玉秀
迎春花盛泛金黄, 层次鲜明润暗香。 绿叶陪衬画面美, 玉秀摄影更提档。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张扬诗画|7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众星捧月郁金香——应李学宽
yangyongtian 2012-4-28 08:11
众星捧月郁金香——应李学宽
郁金香艳似凝蜡, 众星捧月孤傲花。 叶片坚挺剑出鞘, 冷艳雍容胜朝霞。 摄影 李学宽
个人分类: 诗配画|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团锦簇郁金香——应李学宽
yangyongtian 2012-4-24 12:38
花团锦簇郁金香——应李学宽
花团锦簇郁金香, 孟春时节初辉煌。 绿叶似剑刚出鞘, 红花慵懒但呈祥。 不是荷兰荷兰胜, 香山脚下花更香。 东西交流处处在, 岂止经济人文忙? 摄影 李学宽
个人分类: 举国哀悼|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红吐蕊芳菲尽,叶绿抽芽探春来——颐和园随拍
热度 15 shannuzuode 2012-4-23 14:19
花红吐蕊芳菲尽,叶绿抽芽探春来——颐和园随拍
花红吐蕊芳菲尽,叶绿抽芽探春来。 春天的脚步急急匆匆,一转眼,桃花开过,玉兰凋谢,垂柳依依,万紫千红的春天被绿色包围起来。那些争春吐艳的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出诱人的风采。 此时的颐和园,桃红柳绿,游人如织,正是春游的好时候。 也别怠慢了小区里的花儿,随拍几张,来访诸君共赏。 1 小区里的玉兰花已经开始凋落了,几点嫩绿点缀花枝,别有风情。 2 难得一见的玉兰花蕊露出了娇滴滴的芳容。 3 干枝擎玉杯,绿叶成为别样的装饰。 4 花残叶不残,叶绿花更鲜。 5 桃花红的象火,怪不得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句。 6 红桃枝头春意闹,闹春的小蜜没拍着,飞了。 7 这个花枝挺有型吧? 8 为什么红桃花叶子也是红的呐?好像看见很多桃花都是绿叶啊? 9 小区里的紫荆花。 10 过去没注意,原来紫荆花叶子与花是同时开的。 11 紫荆也叫紫薇吗? 12 西堤的白桃花,觉得有点阴,想起了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里的女特务。 13 这张白桃花明快了许多。 14 西堤的桃红柳绿和蓝天。 15 西堤的桃红柳绿和兰花草。 16 西堤鸟瞰 17 南湖岛上开白花的树,应该是梨花吧。 18 西堤边上刚刚发芽的爬山虎。 19 十七孔桥和南湖岛春景。
个人分类: 花草动物|6341 次阅读|33 个评论
洁白如玉不奢华——应刘立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4-15 17:14
洁白如玉不奢华——应刘立
疑似棉桃却是花, 洁白如玉不奢华。 满枝花苞绿叶少, 设问何以称校花? 摄影 刘立
个人分类: 诗配画|2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笔之九十三:《桃花》“春风留恋已忘返”
uvard 2012-4-12 20:00
桃花 粉红桃花开满园, 成群蜜蜂赏其艳; 绿叶为何未裁剪, 春风留恋已忘返。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1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之九十一:《牡丹》“红花绿叶占鳌头”
uvard 2012-4-11 23:38
牡丹 牡丹一开百花羞, 红花绿叶占鳌头; 试问娇美为谁秀, 大好河山五湖洲。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恰似圣火天外来——应张玉秀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4-11 21:58
恰似圣火天外来——应张玉秀
一枝红花出墙外, 恰似圣火天外来。 绿叶青翠良辰染, 琼岛仲春扶桑开!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张扬诗画|2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游自乐
热度 1 zhifengpang 2012-4-8 15:08
青山扶云上九霄,绿叶流水淌小桥!蝶舞轻唱春初浓,不觉又是夕一朝!
36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博】回校有感
热度 13 hjf306 2012-4-1 15:46
去时雀舌尚三分,归来绿叶已满枝。 半坡桃花映春水,正是明前好时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87 次阅读|33 个评论
摘几片绿叶……
mqr 2012-3-29 15:46
摘几片绿叶,做一组书签,让篇篇小文,馨香尽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个人分类: 见习照片|3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椰树胸怀比海大
热度 3 yangyongtian 2012-3-21 19:47
椰树胸怀比海大
琼岛琼海椰树丰, 婆娑玉立滩涂中。 恰似两把遮阳伞, 送上阴影不贪功。 甘当红娘做绿叶, 成就姻缘乐无穷。 碧波浩瀚无涯远, 扬帆万里助君行。 摄影 张玉秀
个人分类: 感怀|2156 次阅读|9 个评论
书苑绿叶也护花——科学家口述笔录与学术日记
hillside 2012-2-20 17:19
就书籍类型而言,与正统的科学著作相比,口述笔录与学术日记在书籍园地中属于一朵小花或绿叶。 口述笔录在中国似乎一直难以登上台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它的价值又是无法代替的。近年,这种情形有所改观。比如,《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从书之一的《施雅风口述自传》对于地理人来说,它的意义就是独特的。 于科学传记而论,自传可能是最理想的,但既耗费时间,又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力。他人所撰的科学家传记由于为尊者讳等原因往往容易失真。口述笔录则介于自传与别撰传记之间。口述笔录不太强调文字本身的齐整与漂亮,有时更容易看出一种原生态的人物形象。 学术日记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体裁,当下似乎并不多见。胡适先生曾大力提倡过,但一直未形成气候。胡适先生说:“因为我相信札记有这种功用,所以我常用札记做自己思想的草稿。有时我和朋友谈论一个问题,或通信,或面谈,我往往把谈论的大概写在札记里,或把通信的大要摘抄在札记里。有时候,我自己想一个问题,我也把思想的材料,步骤,结论,都写出来,记在札记中。” 光明日报2005-12-05曾报道,中国首次国家级大型综合学术日记---《中国学术年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汝信、邢贲思、陈筠泉等著名学者说,我国开始编纂国家级大型学术年鉴,标志着进入系统梳理自己学术史的时代。盛世修书,传世万代,意义十分重大。 我此处的学术日记更强调个人意义上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与记载。 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出版的多本关于城市、环境的学术日记别开生面,没准会引发当代学人学术日记体出版物的新潮。以地理圈而论,《竺可桢日记》尽管包含了不少学术内容,但并不是单纯的学术日记。我突然想到,可否将大部头的《竺可桢日记》中的气候、地理类学术思考摘编为《竺可桢学术日记》呢?其它科学家的日记也可以分门别类地出版《学术日记》,时间会见证它们对于科学与科学人的促进作用。 当然,遇到各种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据报道:“历时3年,投入数十万元,被纳入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在2009年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随着《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与《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在6月末的出版,目前丛书已有五部著作问世。但与最初计划的在‘十一五’期间出版50本的规模相比,丛书出版遭遇到的困难却远远出乎预料。”这则报道只是谈及出版机构牵头的口述史,口述史与学术笔记的生命力可能更需要民间的内生推动。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2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