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建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建筑

相关日志

[转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成立
热度 1 lingye 2012-6-6 20:32
根据《关于同意筹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等四个委员会的函》(建标标函 103号)和《关于批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人员组成的函》(建标标函 32号)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 条文协调委员会(简称“强条委”)于4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兼强条委主任委员田国民、标准规范处处长兼强条委秘 书长王果英,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王俊、副院长黄强、林海燕及强条委委员和秘书处成员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强条委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规范处处长程志军主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俊院长代表秘书处承担单位致辞。王果英处长宣读了强条委成立 文件,并宣布强条委成立。田国民副司长就成立强条委的重要意义和强条委工作任务作重要讲话,提出了做好强条审查、参与重要强制性标准编制、完成政府部门交 办工作、研究我国标准管理体制等四点工作要求。强条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文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 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铮也分别作发言。随后,强条委委员集体听取了强条委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强副院长所作的《强制性条文的历史、现状和 未来》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强条委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2012年工作计划等三个文件。 强条委是根据《关于调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化技术支撑机构的通知》(建标 98号),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成立并开展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和房 屋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技术支撑机构。第一届强条委由58名委员组成,田国民任主任委员,黄强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徐文龙、王 凯、李铮任副主任委员,王果英任秘书长,程志军任常务副秘书长,王磐岩、鹿勤、林常青任副秘书长,秘书处承担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身体到大脑:性别与思维——两本建筑图书
zhengxuejun 2012-6-4 11:04
从身体到大脑:性别与思维——两本建筑图书
关于身体: 《女性、男性、生态图书馆:性别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图书馆建筑美学解读》 “图书馆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种服务组织”。 “一部图书馆建筑史往往也就是一部社会的性别文化史”。 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66723/ 柏林大脑——德国柏林大学人文图书馆 “大脑CT切面图”——图书馆平面布局图 关于大脑: 《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性和建筑学》 形形色色的大脑,包括:人文型大脑,启蒙型大脑,感知型大脑,先验型大脑等; 神经科学与建筑学,包括:解剖学大脑结构,模糊性视觉结构等。 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526162/ 【参考书目】 1、(美)弗兰克KarenA.Franck,(意)莱波力R.BiancaLepori 《由内而外的建筑:来自身体、感觉、地点与社区》 身体马上成了最坚固、最捉摸不定、虚幻的、具体的、比喻性的、忽隐忽现的东西——一个场景、一个器械、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多重性的混合体——布莱恩.特纳1966 因为建筑失去了适应性,失去了与来自身体的语言与智慧的联系,于是在视觉里,建筑变成了冰冷而遥不可及之王国里的孤独者。失去了触感和为人身体精巧设计的尺寸和细节——朱汉尼.帕拉斯玛1996 60页:路易.康把在图书馆里看书这种常规性事物,设想成从黑暗中把书带到明处。在图书馆的另一个常规动作肯定是,路过书架时发现了很漂亮的书,打开了放在那里。在艾克赛特图书馆,康为这两种常规动作都做了设计........。 目录:第一章内、外、由内而外 第二章始于身体 第三章建筑的灵魂 第四章空间疗法......... 2、魏泽松《建筑空间与人体表现》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 自古以来,建筑形式与人体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序 要目:(2)建筑设计中的人体象征性 (5)秩序的突破电子人体与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探索:电子人体与电子空间——身体、建筑与电子信息空间的相互转化——对未来的展望:智能化空间探索。 3、韩舒宁《回归母性精神的未来建筑 》 (ReturningPerspectiveOfFutureArchitecture) 第二章 母性空间的五个原型/052 2.1 螺旋:环路、回转、相互游移/055 2.2 流水:褶皱的无穷展开、自然生物大量地汇集/059 2.3 泡泡:建筑的原初、可分开、可连接、可逆化的功能空间/064 2.4 树木:在自相似的前提下,无尽地衍生/070 2.5 云朵:模糊的边界、内外同质的空间、自由流动不断的聚合/073 http://www.ikuku.cn/book/huiguimuxingjingshendeweilaijianzhu 设计案例:PaloVerde图书馆/Maryvale社区活动中心 http://www.architecture-page.com/cn/projects/palo-verde-library-maryvale-community-center__2/ 头脑或健身房和图书馆容量之间的身体关系。 在头脑或身体节目之间的异花授粉。 通过与节目街道和透明度的接近度,图书馆读作为头脑的锻炼;并且社区活动中心、公园和水池作为身体的锻炼。 这头脑或身体对话共鸣在合并各自图书馆汇集和健身房的二平等地被称的容量之间。这些容量中的每一是一个清楚的间距,无专栏空间,上面点燃和底部点燃为平衡的白天。 “书院教育”能解决什么问题 ?( http://www.netbig.com/news/9843/?newspage=1 ) 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表示,书院就是把宿舍改造成为大学生离开父母后的一个大家庭。如果说,学院是 父亲 ,那么书院就是 母亲 。
4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与布鲁塞尔:一幢建筑临两条街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5-30 06:35
罗马与布鲁塞尔:一幢建筑临两条街
   对于我国或者亚洲的建筑,很少有一座建筑物在街角的情况,因为我们不习惯让大门对着大街,即便不得不如此,也会弄个泰山石敢当啥的挡在门口。    但是,西方不一样,从大街一步迈到家里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    还记得在看电影《刺杀肯尼迪》的时候,说到了疑似凶手奥斯瓦尔多最后待的那幢建筑物就有两个门牌号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在欧美太常见了,本文最后一图就是俩门派号的。    这里给出罗马用一座建筑物分开两条街的几张照片,其实,大家看巴黎的凯旋门那里,更为明显,因为从凯旋门往四面看,刚好是均等的12分割,等哪天上几张照片瞧瞧。 一 二 三 以下是布鲁塞尔街头所见 四 五 六 七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4707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李克强出席
whyhoo 2012-5-26 12:20
5月25日下午,由北京市政府和凯悦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颁奖典礼,并同出席典礼的中外嘉宾合影留念。李克强向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大师表示欢迎,他说,这次颁奖典礼在中国举办,尚属首次,这说明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建筑成就的充分肯定。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建筑既要有本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要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这样才能有长久生命力。加强中国与世界建筑设计行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世界建筑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典礼并合影。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出席颁奖典礼。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帕伦博勋爵,美国凯悦集团、凯悦基金会主席普利兹克先后致辞。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领域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一名建筑师或团队,以表彰获奖者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奉献精神。迄今已有15个国家30多位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获此殊荣。2012年的获奖者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   郭金龙在致辞中向出席典礼的中外嘉宾表示欢迎,向王澍及广大建筑工作者表示祝贺。他说,北京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都市。在这里,古都风貌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特别是在奥运工程建设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建造了鸟巢、水立方等令人赞叹的现代建筑,谱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光辉一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北京精神,深入推进建筑行业改革发展,加快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不断展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文、科技、绿色”的新形象。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建筑师们和中国同行一道,积极参与北京的规划建设,共同培育城市建筑文化,创作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帕伦博勋爵与普利兹克先后致辞。他们表示,中国的经济活力通过建筑得到了体现,这里是全球最富竞争力的建筑市场。而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王澍的建筑艺术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了和谐。   迄今为止,王澍的建筑设计活动都发生在中国。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每次开始设计创作,我都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保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   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领导谢杭生、宁吉喆、陈刚以及来自建筑行业的中外专家60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汤一原 王砚文) 原文见 http://zhengwu.beijing.gov.cn/gzdt/ldhd/t1227885.htm
个人分类: 艺术|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肆意拆迁让中国城市面目全非
热度 1 ssglwu 2012-5-26 06:53
吴国林 肆意拆迁让中国城市面目全非 2012 年 05 月 25 日 22:09 来源: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5/25/14819747_0.shtml 25 号, 2012 年普利兹克奖建筑奖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颁奖前一天,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和该奖历届得主一起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建筑论坛。 王澍在论坛上批评了肆意拆迁的做法,称拆迁割裂了中国不少城市的景观,使其面目全非,几乎无法辨认。他说 “ 在 30 年时间里,我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 ,近二三十年来,房地产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推动因素,改变了城市面貌,创建了对建筑相关的大宗商品的需求。北京等城市的快速重建,已吸引国际注意力和赞叹,尤其是由于大量令人瞩目的超现代化项目的兴建,包括体育场馆、歌剧院和高层 公寓 楼。 王澍批评了分配地块用于开发项目、往往不顾及周围地段的标准程序。他表示,这样的项目变成一个个 “ 殖民地 ” ,城市居民甚至无法从一个小区走到另一个小区。他说他小时候居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当时的北京比巴黎更美,但现在全球化浪潮剥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个性。 面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千城一面的中国新建筑现状,王澍断言: “ 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 ”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17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吴建中:建筑是人类的朋友
热度 1 zhengxuejun 2012-5-24 09:19
[转载]吴建中:建筑是人类的朋友
如果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建筑就是鲜活的细胞,我相信20年、50年以后,每个建筑都是有情感的。让这些活生生的载体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过去,呼吁人们把这个责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http://www.wujianzhong.name/?p=1693 ) (博客:建中读书 http://www.wujianzhong.name/ ) 拉波尔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跟“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是不同的,也有人说你是否误读了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没有排斥历史和自然,相反自然、艺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正是我们所要倡导的。但是有很多人误读了这句话,真的把建筑看成是人类居住的机器。如今GDP发展本位的驱动模式下,成批成批的旧街区被拆除,成批的大楼崛起,城市迅速的膨胀,向周边不断的蚕食蔓延,建筑大军早出晚归奔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我前一段时间听了两堂课,上午的老师讲 城市规划 不要受经济的制约,下午的老师讲 城市规划 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这两位老师都讲的非常的精彩,不仅论证合理,而且数据详实。因为当天两堂课的反差很大,所以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但是我们到底要向政府决策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在上海世博会上,丹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自行车馆,很多人都只注意到它的小美人鱼了,但是小美鱼只是点缀核心,这说明了公共交通发展当中的一个作用。这跟通用汽车馆展示的是相对的,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汽车轮子上美好生活的图画,一部小汽车,一栋乡间别墅引起了我们的美国梦。我们现在大部分的 城市规划都是按照车本位的模式设计的 ,而自行车馆告诉我们,过去那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本。 我想现在是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反思城市发展的时候了。今天的城市发展,应该以什么为导向,我们不能责怪拉波尔,因为那时候正是从机器时代向科技时代转移的时期。 上海图书馆有一个徐家汇藏书楼 ,就在徐家汇的旁边。上世纪80年代建造地铁1号线的时候本来是要拆除的,在巴金等一大批名人的呼吁保留了下来,它楼上是典型的罗马大书房形态,而楼下是中式的空间,原来延续的第6个空间是要拆除的,我们硬把它保留了下来,否则整个结构就要破坏掉了。而今天这个跨越在人行道上的 大书房 成为了徐家汇最亮丽的风景线。说到徐家汇大家现在想到的是商业中心,而它以前是一个文化中心。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里面的 书片字 未丢,而且保存的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 建筑里的书和这里面的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为我们意识到这种责任,这个楼这本书已经成为上海历史的一部分。文革期间,我们的官员为了保护它们而受伤,当他们看到徐家汇藏书楼仍然完好无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没有遗憾。 你可以仿造原样再造一个藏书楼,但是建造好以后你还闻的到它的气味和找的到它的故事吗? 希望大家去感受一下,回味一下。 第二,建筑是有记忆的,它给你的是一个延续的完整的记忆,这座楼为什么要建,楼里的人对它是什么态度,屋里屋外发生了什么,一切的一切这座楼都会留下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有一个大明宫,讲述了西安古城,但我们对此却没有很生动的感受。同样希腊的雅典馆给我们的展示就是古人和当今人如何对话的,两个展示一对照就可以看到差距了。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当中,你会发觉,很多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在很多的方面,我们是不如他们的。所以 修复的过程是老建筑恢复记忆的过程 ,也是我们向古人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尊重 公共建筑 ,向他们请教。我看了一下大明宫,觉得没有值得参观的地方,问讲解员这个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告诉我,这个楼最特点的地方就是三出阙,就是只有古代帝王才享有的样式。而我看雅典城的时候一幕幕的古代场景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到非常的充实和震撼。回家以后我阅读了古希腊的历史,还看了古希腊的舞剧,台词中不断的听到佛迪亚(音),这是火的意思,火是力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你们可以看到,男子裸露上身,女子身着古希腊风格的长裙。也许我扯的太远了,这是我参观希腊馆时的那种感觉。 在我们的城市有一些激起我们回忆的建筑,有一些兴奋、一些悲痛,它是历史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这个城市里值得回忆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们还能无视他们的呻吟和呼唤吗? 第三,建筑是有神韵的,有的建筑外表并不起眼,但是有一种神韵在里面。我们眼睛里可能只有宏大建筑,其实一些平凡的老建筑当中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故事。正是这些不平凡的东西,激起了我们的敬畏心和上进心。从开发商的眼光来说很多建筑既没有很多的经济价值,还要花钱保护,于是就拆除了。可是一旦拆除了就抹去了这个城市的闪光点,抹去了人们心目当中的希望。你可以复制它,但是它的神韵是复制不出来的。小时候我们的那种感觉找不到了,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的情感, 在机械或是数字复制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神韵 。所以我们今天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更需要挖掘 公共空间作为场所的价值 ,这一切在虚拟化的公共空间里,是找不到了。十几年前国际足联秘书长在参观这座城市的时候对我说,上海是新领袖、现代与传统反差鲜明的城市。我不知道他如果今天来会怎么说,因为旧建筑和旧里弄已经很少了,而新的建筑越来越多了。有一点可以骄傲的说,上海比较早的意识到了城市建筑与城市影响。前几年有一部大型纪录片《黄浦江》在电视上播出,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上海曾经是水上城市,后来水路让位于马路成了车子城,后来马路回不到水路了,但是我们总觉得这个城市缺少了什么,这几年上海下决心整治两条河流,对黄浦江两边的大道进行了调整,它调整了城市对水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 1979年墨西哥城国际建协的会议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建筑师一定要是有责任感的维护者才可以参与我们的行动,成为我们城市的创作手段。” 不仅仅是建筑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担当起我们的责任,让每个建筑跟我们一样担当起这个责任。今后建筑不再是污染的源头,不仅要做到少消耗能源,而且通过太阳能发电贡献能源。不仅要垃圾减量,而且也要有垃圾回收的功能。如果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建筑就是鲜活的细胞,我相信20年以后,50年以后,每个建筑都是有情感的,这些活生生的载体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呼吁人们把这个责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19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夜色中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民国建筑)(多图)
热度 1 wzhong 2012-5-19 14:54
夜色中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民国建筑)(多图)
感谢南京大学小百合博主【 mifengwang (蜜蜂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古建保护巨星陨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去世
adamliu800 2012-5-16 15:20
[转载]古建保护巨星陨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去世
罗哲文先生 记者经多方证实获悉,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已于14日晚去世,享年88岁。罗哲文曾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曾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另据《法制晚报》报道,有关部门已初步确定,罗老的追悼会将于5月20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梁思成为其改名“哲文” 曾参与国旗国徽投稿竞选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当时中国唯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细小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师母林徽因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文。 罗哲文曾回忆说,梁思成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学习,还包括生活。连“罗哲文”这个名字,都是梁先生帮自己起的。罗哲文原名叫罗自福,常被人取笑为“罗斯福”,于是,梁先生给他改名为“哲文”。 多年以后,罗哲文回忆老师说,“他们很爱护年轻人,给我印象很深。我现在也是这样,想方设法帮助年轻人多学点东西。” 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重庆。梁思成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出了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地图及时交到美军手中,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国宝性古建,战后梁思成被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1946年冬,罗哲文等人押送图书资料来到北平,到了美丽的清华园,开始了青春时代的一段美好时光。在清华的那段时期,罗哲文参与了两件大事,一是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派人请梁思成主持编写了一份全国的重要古建筑目录,以便尽快发放到军中,在对敌作战时 尽可能加以保护。营建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多月,最终《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编制完成并正式出版,罗哲文是主要参加者之一。另一件是他参加了国旗和国徽的设计投稿竞选。 走遍全国文化名城 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罗哲文27岁时调到文化部文物局,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中国100多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和罗哲文在全国政协提案,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年仅28岁的罗哲文又担起重任,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多年来一直为长城奔走的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他还曾在2003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参加了对于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的考察团,并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此外,目前举国关注的“大运河申遗”,最早也是罗哲文和一些老政协委员倡议的。 每看到有古建被拆都很心痛 据《辽沈晚报》报道,在罗哲文和古建筑打交道的数十年里,有欣慰之情,也有很多遗憾。罗老不愿意再去细数那些遗憾,只是低声地念叨着:“每看到一处有价值的古建被拆都 很心痛”。尽管已年届九旬,罗哲文等多位建筑专家一直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吁,不敢停下来,“就怕那些古建不知道什么时候说没就没了。 ” 亲友眼中的罗哲文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撰文说,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为之鼓呼奔走,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来,他服务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初衷不改,老而弥坚。可以说,七十载矢志不移,七十载巧思笃行,俨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尽心呵护着满园春色。 尽管已是建筑界泰斗级人物,但在老伴眼里,罗哲文还是那个“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的人。 “他是个小老头,个子矮矮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专业聚会,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与罗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对罗哲文的生活常态做过这样的描述。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Myson的绘画:老建筑
热度 10 liuli66 2012-5-3 19:53
Myson的绘画:老建筑
个人分类: 教与学|104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建筑艺术公园的尴尬
gardening 2012-4-26 18:04
我们呼唤创新,领先一步,但往往被残酷现实所羁绊,很纠结的世界!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就其名字而言,已经很独特了,特吸引人。可美好的愿望还有待进一步着地。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长2200米,平均宽80米。公园景观由艾未未主持设计的,公园中的17个小型公共建筑由来自世界7个国家的17组优秀建筑师和艺术家设计。因此,城市小型公共建筑艺术应用是公园的特色,也是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但目前也成为“昂贵的展品”和“昂贵的废墟”,令人唏嘘! 结合有关报导,编写以下内容,在大力倡导创意的今天,值得思索!    一个由“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麦隆、“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等 21 位国际优秀建筑设计师、艺术家设计 , 投资 3000 万元的浙江金华市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 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半抛荒”状态 , 游人寥寥 , 建筑物破败。   “一个具有超前理念、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公园 , 可是和它周边的城市开发进度及公共设施配套相比 , 却显得过于超前了。”一位建筑业内人士表示 , “这也正是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 ” 设计前卫的艺术公园乏人问津   位于金华市金东区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于 2004 年 8 月开工 ,2007 年基本完工 , 总投资 3000 万元 , 公园有建筑单体 17 座 , 由来自 7 个国家的 21 位知名建筑设计艺术家设计。   公园从动工兴建到开园之初 , 曾被金华市民给予很高期待。“真想不到 , 这些稀奇古怪的建筑物还这么有来头 ! ”家住金华东方明珠小区的余先生是在看了新闻报道后才知道 , 自己经常带孩子去走走的公园里面的建筑物都是由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不过挺可惜 , 去那里玩的人不多 , 而且管理维护不够 , 不少建筑都已经损坏了。”   这里的游客很少 , 只有一对新人在拍摄婚纱照。这里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显得有些破败 , 显然长期没有人来维护;写着名称和作者的贴牌已经锈迹斑斑;“儿童游戏”的地砖被人挖走不少 , 红色墙体上尽是白色粉笔写下的留言;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麦隆的作品“禅空间”内 , 走道地板碎了好几块…… 规划超前现实遇冷   “公园的基本建设完成后 , 我们才发现周边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因为种种因素没有热起来 , 公园周边的人气不旺 , 而由于公园建设资金也出现困难 , 一些配套工程如水电、道路等没有全部完成。另外 , 因为交通区位相对偏远、周边居民入住率不高、配套活动设施缺失等原因 , 公园的利用率不高 , 人气惨淡。”金东区重点项目建设办负责人之一的吕路平认为 , “现在看来 , 当年的规划过早 , 这些建筑荒废比较可惜 , 如果过两年等附近房产项目交付业主入住之后再建 , 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维护 , 每年也没有相应的维护经费。公园内的 17 幢建筑大多是概念性的建筑 , 主要功能是观赏 , 而现实的商业开发使用价值不大 , 因此需要政府不断投入 , 在公园缺少人气政府建设资金趋紧的情况下 , 投入自然就跟不上。事实上 , 如果能够引进社会资金 , 做好商业综合开发 , 公园的前景值得看好。 艺术价值巨大期待焕发生机   “应该说 ,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 而且在公园建设过程中 , 那些设计师几乎都是无偿提供设计。即便是在目前 , 这些建筑的整体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远远超过原来的投资 , 并且仍具有很大的开发、保护价值。”一位建筑业内人士认为。 别致的厕所
个人分类: 公园绿地|4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大楼为何烧? -- 兼评明星们逃生之后的态度
热度 16 fpe 2012-4-23 13:20
香港大楼为何烧? -- 兼评明星们逃生之后的态度 最近,香港李嘉诚控股的一酒店发生火灾,那些榜样明星们大难不死,反而抱怨酒店招待不周,真是人心不古,贪心不足。 香港自从嘉利大厦火灾之后,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提高不少,在上海大火发生之后,多次有人发文褒扬香港的高层建筑管理,这一次大火又把高层建筑大火的安全性暴露无遗,看来还是高层建筑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关键是没有意识到高层建筑的防火隔离需要保持一致性。一处破坏,满盘皆输,这样的案例,发生在香港嘉利大火,重庆高层大火,央视大楼大火,上海高层大火中,还会发生在未来中国无数的高层民居大火中。防火隔离,就是人为制造出了的隔离措施,防止邻居失火,遭受池鱼之殃。 香港嘉利大火,发生在电梯间,由于改造工程导致大量燃料堆积在电梯间,而电梯间是上下贯通的开放空间,导致烟气火势到处乱窜,于是伤亡惨重,包括不少从天而降的“蝙蝠侠”。那种被迫跳楼的绝望,是我们绝大多数高层居民所没有体会的,于是大家仍然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门窗漏, 而邻居的门窗漏,意味着他家成灾也是我家受难的原因了。 重庆高层大火,蔓延的原因是室外遮阳篷,大家只想到自己的遮阳需要,没想到别人的遮阳蓬破坏了自家的防火隔离,于是本来非常简单的一次火灾,变成了一场突发性的蔓延大火,所有上方的住户全部受损,根本原因在于遮阳篷破坏了高层建筑的防火隔离。 至于央视大火,成灾原因除了放任烟花以外,关键是阻燃材料不够水准,装饰材料(进口德国的金属板)居然可燃,我国实行的是非职业化的消防管理,所以不能及时吸取重庆大火的经验也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缺乏有效的制度和队伍来及时地发现和传递生活中的危险。非职业化消防制度的危害在于,他们是要退伍的,流动性太高的队伍根本不会考虑防火工作的长治久安。 关于上海大火,这方面的信息是非常封锁的,我也观察不多,只是觉得从外部火焰到内部的蔓延,似乎太快了一点,第一说明楼道有燃料堆积(又是管理方面的失误),第二说明各楼层之间的没有密封,导致上层的抽气加速了火焰的蔓延,再加上报警逃生的延误,就是丧生58人的必然原因了。可惜,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与我们日常随手关门的习惯有关。门,是防盗的,也是防火隔烟的,只有专业的消防工程师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大楼的全体居民都认识。否则,有一两个人搞破坏(堆燃料,不关门),都会发生全面失火的结果,这是我国人人为己的传统文化所忽视的一面。随手关门,不仅仅是礼貌问题,也是逃生中的防烟隔离问题。 西方人经常关门,似乎有礼貌,那是被众多的防火门培养出来的逃生措施而已。 逃生门向外开,防火门经常关,这是历史重大灾情带来的血淋淋的安全教训,我国虽然有重多的高层居民,却没有相应的逃生常识,这是非职业化消防制度的内在缺陷。 那么,这次香港大火的教训是什么?第一,室外布置燃料,破坏了燃料隔离的基本原则,导致火势隔层蔓延,间接导致扑灭不及时的后果。第二,缺乏全面报警装置。一般来说,越豪华的场所,越不愿意按装全面报警设备,比如美国1964年的比华利晚餐俱乐部大火,因为奢侈客人怕干扰,所以主人就屏蔽危险。这是典型的鸵鸟哲学,听不见,看不着,就等于没有危险;当然,高层建筑另有分层次分阶段的逃生策略,这一次只不过没有用上而已。第三,这一次香港大火没有牺牲,纯属侥幸。部分原因是人员多,相互提醒的效率高,人是具有自检并主动搜寻的火检器,西方很多大火失控的关键是缺乏人口,设备误报就是重大灾情。此次火灾发生在凌晨2点,那些明星夜猫子们还没有睡,或睡不久,因此可以叫醒逃生。如果发生在凌晨5点,恐怕神仙也不能把那些明星叫醒了,也免得他们接受临街受冻骂娘的结果了。第四,室外火灾,缺乏有效的燃料堆积(不像上海大火或央视大火),而且集中空调需要密封空间(节能的需要),因此从室外到室内的蔓延速度比较慢,所以那些明星们可以逃生。 从那些明星的反应中,也可以看到东西方对生命价格的不同认识。中国现在大约提升了一点生命价格,一条命值35万到70万人民币,所以明星们可以随便训斥别人。如果一条命150万美元,那些明星们暗自庆幸还来不及呢,还会抱怨酒店方面招待不周么?生命价格不同,自然带来态度的不同,你看那些明星们虽然出场费那么高,真要是不幸发生了,他们也拿不到更高一点的赔偿费,所以他们只好骂一骂别人了。 在生命价格面前,大约是国人最平等的地方了。 那些日进斗金的明星们都如此不重视生命(随时不忘讲条件,谈待遇),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呢? 有道是,午夜突惊魂,匆匆把命逃,逃命仍不满,待遇需提高。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3907 次阅读|34 个评论
Taylor & Francis《建筑性能模拟杂志》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2-4-20 07:06
Taylor & Francis《建筑性能模拟杂志》被SCI收录
2008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建筑性能模拟杂志》, ISSN: 1940-1493 ,季刊, Taylor Francis 出版社(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出版, 2012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的第 2 卷第 1 期到 2012 年第 5 卷第 2 期共 73 篇文章。 73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69 篇、社论 4 篇。 73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6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加拿大 17 篇,美国 16 篇,瑞士 12 篇、英国 11 篇,德国 7 篇等。 73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95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 CARLETON UNIV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COLE POLYTECH FED LAUSANNE )、加拿大国际委员会( NATL RES COUNCIL CANADA )各 5 篇。 73 篇文章共被引用 70 次(其中 2011 年被引用 34 次、 2012 年被引用 18 次),平均引用 0.96 次, H 指数为 4 (有 4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 次以上)。 《建筑性能模拟杂志》(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投稿指南: 该刊是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协会( IBPSA )的官方刊物,主要刊登建筑性能建模与仿真、建筑环境、建筑物理等研究论文。 研究主题涉及下面内容: Theoretical aspects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for any stage of design, construction, commissioning,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of buildings and the systems which service them. Uncertainty, sensitivity analysis, calibration,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 and the systems which service them. 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software design, validation, verification and solution methods 网址: http://www.tandfonline.com/toc/tbps20/current 编委会: http://www.tandfonline.com/action/aboutThisJournal?show=editorialBoardjournalCode=tbps20 作者指南: http://www.tandfonline.com/action/authorSubmission?journalCode=tbps20page=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bps 《建筑性能模拟杂志》(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热点论文 1. 标题 : Modelica-based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to suppor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building energy and control systems 作者 : Wetter Michae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卷 : 2 期 : 2 页 : 143-161 DOI: 10.1080/19401490902818259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9 ( 来自 Web of Science) 2. 标题 : Synthetically derived profiles for representing occupant-driven electric loads in Canadian housing 作者 : Armstrong Marianne M.; Swinton Mike C.; Ribberink Hajo;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卷 : 2 期 : 1 特刊 : SI 页 : 15-30 DOI: 10.1080/19401490802706653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7 ( 来自 Web of Science) 3. 标题 : Adaptive actions on shading devices in response to local visual stimuli 作者 : Haldi Frederic; Robinson Darren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卷 : 3 期 : 2 页 : 135-153 DOI: 10.1080/19401490903580759 出版年 : 2010 被引频次 : 7 ( 来自 Web of Science) 4. 标题 : Modelling residential-scale combustion-based cogeneration in building simulation 作者 : Ferguson Alex; Kelly Nick; Weber Andreas;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卷 : 2 期 : 1 特刊 : SI 页 : 1-14 DOI: 10.1080/19401490802588424 出版年 : 2009 被引频次 : 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5. 标题 : The role of adaptive thermal comfort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modern mixed-mode office building in the UK under climate change 作者 : de Wilde Pieter; Tian Wei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卷 : 3 期 : 2 页 : 87-101 DOI: 10.1080/19401490903486114 出版年 : 2010 被引频次 : 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6. 标题 :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in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for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an overview 作者 : Blocken Bert; Stathopoulos Ted; Carmeliet Jan; 等 .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卷 : 4 期 : 2 页 : 157-184 DOI: 10.1080/19401493.2010.513740 出版年 : 2011 被引频次 : 4 ( 来自 Web of Science)
个人分类: SCI投稿|13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岛欧风
热度 1 rczeng 2012-4-17 22:48
青岛欧风
照片为青岛火车站、栈桥附件海边以及八大关老建筑组图。大部分具有德国“血统”和北欧的建筑风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4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后申遗时代” 廊桥该如何保护
gardening 2012-4-15 20:05
从小在蜈蚣桥(现称廊桥)边长大,看到廊桥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甚是高兴,特转发一篇相关报导。 泰顺廊桥联合“申遗”大考前夕,烟花三月,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孙大章等人都来到了泰顺,考察泗溪姐妹桥、雪溪胡氏大院等泰顺乡土建筑。92岁高龄的谢辰生老先生,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次在我国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陈志华教授也已83岁高龄,此次已是第4次来看廊桥。他说,上次来的时候是在11年前,盘山公路崎岖难行,而今看到泰顺各界对廊桥的保护,颇感欣慰。这11年里,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了联合国非遗,泰顺也终于拿到了“中国廊桥之乡”的“国字号”名片。   为了“申遗”,近两年泰顺有关部门可谓不遗余力。为了推广廊桥,2009年至今,泰顺与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非遗中心联合举办了连续三届中国泰顺廊桥文化节;2010年,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同意,泰顺设立了中国廊桥博物园,计划投入10亿元建设该项目,目前已被列入省重点项目。近日,泰顺县也正式被确定为省文化厅新版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首个试点县数据。2008年8月,该县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非遗数据库建设试点,为全新改版的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    那么,如果“申遗”成功了,“世遗”的身份会为泰顺廊桥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选委员会专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地理信息系教授那仲良说:西方有石拱桥,中国也有石拱桥。而木拱桥桥梁只有中国有,且留存至今,价值非常大。木拱廊桥是非常有独特性的,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力学和美学角度都得到了高度赞誉。中国有很多的县都想将自己的文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就需要排队。当然泰顺木拱廊桥的机遇非常好,通过抱团“申遗”这样的方式来保护廊桥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有些廊桥专家支持地方政府“申遗”,但对于有了“世遗”身份后的廊桥旅游开发,却存在一丝忧虑。比如刘杰就是其中一位。他说,“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廊桥,“申遗”成功之后,廊桥的旅游价值也自然升级了,但是如果当地旅游部门对廊桥资源过度开发,就会对廊桥周边的原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   去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了“世遗”,当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后申遗时代”的西湖如何保护的话题。他们认为申遗成功后,必然会进一步带动国内外旅游市场,增加游客量。那么,如何有效分流慕名而来的游客呢?同样的难题也困扰着已经列入“世遗”的古城丽江。在申遗成功后,丽江游客猛增,商铺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评价,让丽江古城的形象变味,也让古城保护成为难题。   杭州市政府对“后申遗时代”的西湖保护做法是,在白堤、苏堤、灵隐等热门景点之外,把西湖边的冷门景点重新包装、推广,让西湖各景点均衡发展,保护好文物古迹。同时对游览西湖实行旅游团队预约制,一旦超过接待限度,就让对方停止发团。当地政府还承诺,坚持西湖免费开放,坚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西湖的公共资源。    西湖“后申遗时代”的一系列措施,或许可以让泰顺廊桥未雨绸缪,提供有益借鉴。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认为,如果泰顺保护好这批古廊桥,它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没有问题的。由于人们的疏忽造成破坏,那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所以,“申遗”成功之后,廊桥保护又将上升一个新台阶,这对保护古文物是最好的办法。   中国廊桥网创办人钟晓波说,泰顺廊桥“申遗”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地方政府、全国各地的廊桥研究学者、民间廊桥爱好者合力推动的结果,相信在这么多人多年来的努力下,廊桥保护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个人分类: 文化遗产|2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路教堂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4-13 20:04
出国第一年,有几个月每天穿越市区骑车去市政府的技术部,惊讶于教堂之密集,教堂大多是最漂亮的建筑。在最后几天,拍摄了一组沿途的教堂外景照(以Broad Street和20th Street两条街为主)。
个人分类: 宗教|291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城市设计不能急功近利——芬兰的建筑价值观
whyhoo 2012-4-4 21:47
赫尔辛基市中心著名的商业区纳林卡广场每天熙来攘往。赫尔辛基市政府在这个黄金地段专门辟出一块350平方米大小的空地,修建一处“绝对宁静”的礼拜堂。 四年前,芬兰K2S建筑事务所在二十余家公司参与的竞标中胜出,赢得这幢公共建筑的设计权,取名“静默礼拜堂”(Chapel of silence)。这座桶形的木结构礼拜堂将于2012年春末竣工,它并非传统的教堂,更像一个“心理按摩中心”。 “在商业区提供这样一个公共环境很有必要,你不用做任何事,也不用花钱买任何东西,只需要把心静下来,重振精神。”K2S创始人之一、建筑师基莫·林图拉说。 因为在公共服务领域作出的贡献,“静默礼拜堂”获得2010年美国芝加哥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国际建筑大奖全球最佳新设计奖”。 “静默礼拜堂”是赫尔辛基2012年“世界设计之都”的建设项目之一,被组委会认为是演绎“设计之都”价值观的典范。 在芬兰人眼里,城市规划是设计的一部分。由于沃萨里新港口的建成,许多旧工业和港口区被空置出来,赫尔辛基市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在这些区域设计民居和办公场所。“城市设计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考虑的是让世世代代受用。”赫尔辛基市规划部门官员阿努·哈马莱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将设计融入生活”是赫尔辛基2012年“世界设计之都”的主题。对于林图拉和他的同胞而言,“这个主题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 “心理按摩中心” 赫尔辛基市政府对“静默礼拜堂”只提出了大致的概念:要在最热闹的城市空间里提供一个可以静心放松和冥想的场所;让所在教区和赫尔辛基的教育、社会资本同时受益。 “市政府希望在这片以石头、钢筋、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商业区使用温暖的材料,木结构在外形和材质方面都符合要求。”建筑师基莫·林图拉说。 林图拉还在幼儿园时,芬兰家家户户每天都用到碗橱里的芬兰国宝级设计“依塔拉”玻璃杯。“依塔拉”的产品价格可以高达上万欧元,但也提供大量亲民的设计品,四五欧元,人人都用得起。 2001年,林图拉与尼克·瑟若拉、米克·萨莫宁在芬兰赫尔辛基共同创立K2S。他们都毕业于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现在也任教于此。在芬兰,K2S被称为本土“新锐建筑事务所”的代表。 K2S最初为礼拜堂设计了五六种外形方案,细长形、方形,最终他们选择了圆弧形,“使城市空间绕其而生,能引导人的视线而非阻碍。” 全木的桶状外立面内部是一个小型礼拜堂,内外表面都是云杉木条交错拼接出的细致纹理,“摸上去有种亲近感,而不是给人巨大、疏离的感觉。”礼拜堂里只放置一些长椅,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进来。 入口处走廊用玻璃和钢材建造,一侧分隔出若干小单间,市民可以在此与牧师、社工一对一地交流个人问题,释放焦虑。 在林图拉看来,静默礼拜堂是一次“先想到功能,再想到如何设计的过程”,所有的技术性工作都事前做了考虑,电线安置在墙和地板的接缝处,这些原本会显得杂乱的零件被有效地藏了起来。 不觉得是在住院 K2S设计的埃斯波医院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国际优秀建筑大奖”,将于2016年竣工。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医疗手段。”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的话成为许多芬兰建筑师设计公共建筑时的信条,埃斯波医院的设计也不例外。 1930年代,阿尔托设计了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他认为治疗环境是医生和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二者都对治疗起直接作用。病房采用淡雅的色彩,灯光布置力保病人在卧床时不致刺眼;暖气设置在顶棚;自然风通过高窗进入室内;水从龙头里流出时没有噪声。病房内躺椅的弯角设定使病人的呼吸更顺畅更舒服,这些躺椅后来被称为“帕伊米奥椅”。行政区、医务区等辅楼不与主楼平行,不遮挡病房的光线。 2008年,K2S在埃斯波市康复医院项目中中标,阿尔托的疗养院成为他们的榜样。医院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小广场,明确界定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是图书室、咖啡厅、酒吧,周围的公园也被划入医院领域,病人和附近居民都能共享这些资源。医院大厅也是公共空间,提供一些康复、老年人锻炼的日常设施,是个热闹的会合点。 与传统医院不同,埃斯波医院不设狭长的走廊,代以一个个独立设计的庭院。林图拉说这些半公共空间“可以减少病人的局促感和孤独感”。病人们可以在庭院内与医生、病友交流,或使用庭院内的康复设备和援助服务。 作为私人空间,病房设计成环形布局,落地的大玻璃窗保证病人有更好的视野和日照。病床经过重新设计,康复设备隐藏在内装修里,整个病房看上去更像度假酒店,让人不觉得是在住院。 “我们希望用城市规划的手法来规划医院,环境是康复的一部分,医院是环境的一部分。”林图拉说。 鼓励串校 在赫尔辛基东部的锡伯市,有一座“L”形的奇怪建筑,一所高中和一所IT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筑的“L”形拐角连接在一起,两边的学生也可以“偷师”对方。 这座建筑也出自K2S建筑事务所之手,因为形同电脑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它被取名为“回车”。在2008年芝加哥、雅典联合举办的国际建筑大赛中,“回车”获得第一名,被媒体称为“最美丽的学校”。 “‘Enter’语带双关,它既显示出学院的IT专业背景,又表达了协同和互动的意味。”林图拉说。 设计之初,建筑师们就定下了学校的基调——开放。每间教室都选用大块的落地玻璃代替砖墙,“即使在室内,你会感觉自己在‘室外’。” 教室之间也用隔音玻璃分隔,老师讲课时,为防干扰,可以拉下窗帘,课间则可以揭开窗帘,便于学生互动。“当你在一个较小群体中时,也可以使自己理解较大的群体。”林图拉说。 除了“开放”,K2S还非常注重在学校系统里加入“公园”的元素,延续“在学校,也在公园”的主张。“L”形建筑上一大一小两个弧形立面构成两个院落,较小的院落直通街道,形成建筑的主入口,较大的院子里用草坪铺出一个个绿色“孤岛”,种上苹果树和樱桃树。 每年5月底芬兰学生毕业季,按照传统,毕业生会戴上特别设计的白色帽子举行“成人礼”的仪式,而苹果树和樱桃树也正在那时开白花。 “回车”在芬兰创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次将两所相对独立的学校连接在一起,第一次用全透明的玻璃连接教室与教室、教室与外界。“你应有孩子般开放的视野,不要多想现实的阻碍,应该想‘我能’,然后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确实能。”林图拉说。 在他看来,建筑设计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建筑应体现对城市有益的潜能,新造的建筑同样如此,它应该成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571
个人分类: 艺术|1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细部
guxgu2012 2012-3-26 21:49
在经济GDP高速发展的路上,让我们多关注一下细部。 古代建造房子一般多是几年建成一个建筑,周期是保质保量完成建造所需要的时间。而今天建筑市场大都是比较粗放的,设计要求在几天之内完成,施工要求在几个月内,一个个千篇一律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之间比拼的高楼的高度记录,到处都是政绩工程。每个业主都希望自己开发的产品是个地标建筑,设计师们也在为了生计迎合业主不断创造地标建筑。久而久之,当一个城市的建筑都是地标建筑的时候,也可能是一个杂乱无序的城市诞生的时候。 美国住宅中家家都有逃生梯,为什么在中国实行就那么难呢?在中国设计一个连廊式阳台的高层住宅为什么会被用户骂的狗血喷头呢?是逃生安全重要还是私密性更重要?在日本,建筑中关怀人的设施是那么的周到,我们能否直接引进呢?连汽车门都关不结实的品牌怎么走向世界与进口车同台竞争啊。 在我们快速奔跑的路上,我们回头检视一下,我们发展的细部细节是否跟上了。
个人分类: 社会评述|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向世界表达我们的文化自信——对话"建筑学界诺贝尔奖"得主王澍
whyhoo 2012-3-13 10:30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于北京时间2月28日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这一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问鼎这一桂冠。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表示:“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面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浪潮,中国如何在传统和现实之间踩好钢丝?中国应该用怎样的城市化实践,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答卷?29日,记者对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的王澍教授进行了专访。    农民工“砌石头”里有真正的“中国味道”   记者:当下,很多人忧心“中国的城市模样在被外国人重新塑造”,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只能从事“平庸的批量生产”,无法在文化创意领域和西方竞争。您多年来浸淫于传统国学,没喝过一滴洋墨水,所有的设计作品也都在中国,最终却获得了世界的肯定,您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的?   王澍:现代建筑学来自西方,大批建筑师向西方学习取经,很多城市大兴土木,到处涌现“高新奇特”的建筑。实际上,中国曾经有很优秀的建筑营造传统,在皖南山区里,至今还能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而今天,这些传统工艺只在农村尚有保留。比如农民工“砌石头”,被不少人视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而我认为,这些农民工是传统营造工艺的大师,他们砌出来的一小段石墙,放在美国都可以称得上是文化遗产。我在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大量启用传统的手工建造活动,从各地回收了600万片旧砖瓦,让农民工展现“砌石头”的精湛手艺。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样的建筑非常激动,认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    文化独特性才是城市最有价值之处   记者:面临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王澍:作为拥有悠久城建史的中国,其传统营造工艺历经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是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发扬的地方。传统延承所带来的文化独特性,才是城市最有价值之处,构成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那些简单模仿欧美的城市建设是没有生命的。   但是,现在中国传统营造体系已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城市保护的思路以“是不是文物或名人故居”为标准。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   比如,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建筑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不少“土房子”,显示出秦汉以来建筑脉络的延续,就属于很重要的“城市记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城市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而应该是“文化的差异”。城市之竞争力来自于创造“有差异性文化”的能力。    建筑并非匠作小事,当慎之又慎   记者: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建筑,建筑的功能又是什么?您觉得,在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让建筑艺术发挥更大作用?   王澍:建筑是一种表达的终端,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我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建筑向世界讲述中国人对生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高兴的是,很多人都看懂了,认可了。   建筑能影响人的思想,也可以让人“腐败”。现代建筑学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建筑的造价不应太高,看到高造价的房子应该感到是“不道德”的。很贵的社区就属于“不道德社区”。   韩国上世纪80年代曾兴起“贫寒美学”运动,提倡“贫寒是高贵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主流导向也是如此,白粉墙很廉价,但是代表品格高洁,文澜阁用黑粉墙,都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表现。明朝的文人看到老地主的雕梁画栋,会报以轻蔑的一笑,认为那是低层次的人才会使用的。所以好的设计应是有文化的,但是成本不高、不讲奢华。建筑的设计思想,应让人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奢侈,高端设计并不等于昂贵的住房。   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优秀建筑设计,是中国居住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民生等领域,还在于向世界表达我们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真正的自信,往往以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夸张、奇观的方式。建筑并非匠作小事,当慎之又慎。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wz/renw/201203/t20120301_142527.htm
个人分类: 文化|1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