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建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建筑

相关日志

两篇发人深省的新闻
热度 2 mohong 2013-4-23 21:13
网易关于雅安地震的相关新闻中,两篇新闻让人深思:其中一篇是“芦山县龙门乡百年老宅历经地震依旧巍然屹立”,见 http://news.163.com/13/0423/11/8T54QS7C0001124J.html ,讲述清朝同治年间的建造的百年建筑在7级地震中岿然不动,而周围的“年轻”建筑在这次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地不起。 这就好像一位百岁老人在暴风雨中仰首独立,而年青人却弱不禁风,身体被吹得支离破碎,趴倒在地。这说明年青人的身体是泥巴捏的,而这位百岁老人的身体是钢铸造的。 事实上,我们的楼脆脆,桥歪歪也是这样的。另外一篇新闻“汶川地震后建8级抗震建筑不抵雅安7级地震”向我们陈述的缘由,见 http://news.163.com/13/0423/08/8T4OEA7F0001124J.html ,提到“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几乎全部受损”,分析其主要原因,我们建筑用的钢筋出了问题。在百度中搜索“钢筋被拉细”,我们就可以发现,“钢筋瘦身”早已经成为了行业公开的秘密,见 http://news.163.com/10/0906/07/6FSOUVVN0001124J.html ,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4/173820965928.shtml 。见到这些新闻,人们不难理解,在地震面前,我们的房屋怎么就垮掉了,而建筑物的倒塌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青岛的基督教建筑
zhp0221 2013-3-28 19:40
zz:http://club.bandao.cn/thread-3201470-1-1.html 青岛的基督教建筑(上):路德宗和天主教并驾齐驱的德占岁月 近来在翻看对中国基督教界影响颇大的王治心的著作《中国基督教史纲》,里面大略介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书是好书,但我觉得稍有不足的是,他对山东的基督教发展笔墨过简,甚至对 青岛 只字未提,这让我这个青岛人略感失望。王先生可能是并不了解青岛本地的基督教发展历程,所以不便多写,言多必失嘛,但作为青岛人,我对基督教在青岛的发展略微知道一些,就拿着至今仍然留存的一些基督教建筑作为引子,大略说说青岛的基督教吧。其实我知道的并不多,说对说错的请多海涵,欢迎专家和高人来纠错和指点。 青岛基督教的兴起是跟德国人占领青岛密切相关的,青岛大多数的基督教建筑都建于17年长的德占时期里。 当时的德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依靠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以普鲁士王国为底子建立起来的德意志民族的同一国家,但宗教上分裂性比较明显。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地区多信奉路德宗等基督教新教教派,而以巴伐利亚为首的南德地区由于靠近奥地利,所以多信奉罗马教廷的天主教。为了弥合教派之间的分歧,在当时的青岛殖民地,路德宗新教和天主教是被以同等程度对待的,而且陆续从中国其他地方派来了花之安、和士谦、昆祚等传教士,且在胶澳总督府身居要职。 当时修建的教堂,留存至今的有李村教堂和青岛福音堂(即江苏路基督教堂),这两个在建筑形制上其实都属于新教教堂,尽管做礼拜时并不区分教派,来者不拒。 李村基督教堂,位于李村河边的滨河路,是青岛市区现存的最早的基督教堂。教堂原有角楼,七十年代被拆除,且所辖面积大大缩小。 江苏路基督教堂(初名青岛福音堂),建于1908年4月到1910年10月,建成后是当时青岛殖民地最主要的教堂。 德占时期本来是已经规划好修建一座天主教堂的,且选址就在今天圣爱弥儿大教堂(即浙江路天主教堂)所在处,但由于各种原因,在1914年底德国败退撤出青岛时,这座教堂并没有动工,我估计实际原因可能是天主教堂基本都是哥特式的,而哥特式天主教堂往往要求宏大气派,这对于资金消耗和建筑难度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德国殖民当局可能是想缓缓精力再建,但没想到占领青岛的时间是这么短暂,没有实现就被赶走。 但当时青岛天主教的辅助建筑已经有很多,今天浙江路天主教堂东侧的斯泰尔修会,西侧的圣心修道院,其实都是德占时期就建好了,为筹划中的天主教堂做预备的,所以在德军撤出青岛时,那是一个很怪异的景象:你现在站在天主教堂前的小广场上,把天主教堂从视线里去掉,只剩下左右两边的那两排长长的建筑,这就是当时的景象。 天主教圣言会斯泰尔修会,位于今天天主教堂的东侧,建于德占时期。 圣心修道院,位于天主教堂西侧,建于德占时期,其实就是教会学校的性质。 除此之外,在今天江苏路和湖南路交叉口西南角上的那座带角楼的建筑就是当时青岛天主教会的公寓,现在的命名叫安治泰公寓,安治泰就是天主教圣言会在中国,尤其是山东的重要传教士,任山东南境代牧区的代理主教。而现在广西路上一座很不起眼的粗陋民居,也是当时天主教会的教产。 安治泰公寓,是青岛天主教的重要场所,隶属于天主教的传教会圣言会。 广西路上的这所破旧的小房子,也是当时圣言会的教产,与规模较大的安治泰公寓相比,它更像一座给高级神职人员居住的别墅。 在传教之外,青岛天主教会还承担着当时青岛殖民地的教育部门的职能,现在的青岛7中其前身就是青岛天主教教会学校转变而来的。(待续……) 青岛的基督教建筑(中):显赫一时的教会山与经典的天主教堂 书接上回,接着闲扯。上次说到 青岛 德占时期,路德宗与天主教在青修造的一些主要建筑物,还没说完,继续…… 由于派驻青岛的神职人员中级别较高的牧师在胶澳总督府中还担任着重要参事,所以总督府出资为之在总督府大楼的西侧,现今德县路与湖北路路口处租赁了专门的住宅(德县路3号),这座二层小楼的业主原本是德商克列纳,因短暂被租用充当牧师宅邸而在当时的青岛小有名气。因此,这个小楼也算是跟青岛基督教相关的一所建筑物吧。 德县路上的克列纳住宅,因短期作为总督府牧师的官邸使用而出名。 除了这些零零散散的建筑,当时的青岛还有一座“教会山”,就是今天青岛9中背后的那个小山头,德占之前是大鲍岛东山的一部分,可以顺着城阳路走上去,山上有两座跟基督教新教密切相关的建筑:一座是位于9中校园内的魏玛传教会(同善会)总部,后被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改造成学校,即礼贤书院,也是9中的前身;另一座是山顶皮肤病医院里的柏林信义会(路德宗)总部。虽然现在两座总部分属不同的单位,但实际上相距很近,仅一墙之隔,也正是因为在当时的青岛基督教领域最有势力的信义会和魏玛会的总部都在这座小山上,所以得名“教会山”。在青岛基督教史上比较著名的花之安、卫礼贤等属于同善会,而和士谦、昆祚等属于信义会。 这两座总部其实建筑形制相似,都是三段式的二层办公楼,但就现状而言,还是9中里面的以礼贤书院这个身份而受保护的魏玛教会总部更好一些,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信义会总部则稍显破败。 柏林信义会青岛总部,位于教会山的山顶。 9中内的魏玛传教会青岛总部,也是后来的礼贤书院旧址。因为处于学校之内,所以不容易拍到,除非有理由能进入9中,而且该建筑四周环有大黑松,常年幽绿,更加不适宜远距离欣赏和拍摄。 在基督教历史上,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同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美国的积极蓬勃为众多基督教新教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信仰土壤。在欧洲旧大陆上,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出现了新教的三大宗:加尔文教派(归正宗)、安立甘宗(即圣公会,英国国教)、路德宗,而北美洲新教派系中隶属于归正宗的美国长老会,德占期间也在青岛设立过办公场所,即今天的江苏路10号,在没设领事馆之前,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了美国政府在青岛的官方代言人。 美国长老会旧址与基督教堂一路之隔,虽然分属于路德宗和归正宗,但都属于新教。 而今天青岛最著名的浙江路天主教堂(圣爱弥儿大教堂),虽然在德占时期就在谋划筹建,但真正付诸实现却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民国时期(建于1932年-1934年)。当年德国胶澳总督府一东一西,一座路德宗教堂,一座天主教教堂的梦想,在德国战败撤离青岛整20年后终于成形。 圣爱弥儿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这种形式的教堂通常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正门两侧必各有一座高高的钟楼,即双钟楼形式;第二,教堂的正厅一定是十字形。不论具体样式如何,这两条构造的基本准则是哥特式天主教堂都符合的,还有一个建筑特点是这类教堂普遍才用高拱顶和大拱窗的样式,既便于采光,也显得宏伟辉煌,这跟哥特式之前的城堡一样封闭且低矮的罗马式教堂有着本质的区别。 青岛基督教建筑中最有名的圣爱弥儿大教堂,也是青岛人拍婚纱的首选地之一。它长期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也是青岛的地标之一。 像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德国的美因茨大教堂、特里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世界一等一的天主教堂都是标准的哥特式,哥特式也是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建造教堂时的唯一选择。 沙特尔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 亚眠主教堂 特里尔大教堂 美因茨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所以尽管青岛的圣爱弥儿大教堂历史尚不足百年,而且相比上述著名的天主教堂也不够气势磅礴,但在东方能修建这样一座极具精气神的异常标准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少有的成就和纪念。而从今天看来,这座天主教堂也确实为青岛增色很多,成为青岛举世闻名的地标建筑之一。(待续……) 青岛的基督教建筑(下):台东闹市里藏匿着一座寺庙式的教堂 继续咱的 青岛 基督教话题,这次把最后一点儿一下子给说完。 从1914年底德国战败撤离青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35年间,青岛分别经历了日本的两次占领,北洋时期和民国时期等,虽然历届政府并不主动进行基督教建筑的修造,但民间的教会活动却很活跃,除了三十年代初建成的圣爱弥儿大教堂之外,后德国殖民时代的青岛还修建了几座很有特色的新教教堂。 德国战败后,在青岛带有强烈官方背景的路德宗柏林信义会就难以维持生计,勉强又坚持了10年,到1925年终于把在青岛所有的地产和教产转卖给同宗的美国信义会,也就是后来的鲁东信义会。美国信义会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大致同一时期在青岛修建了两座教堂:一座是现在的观象二路基督教堂(圣保罗教堂),位于观象山北边,胶州路与江苏路路口处;另一座是现在的清和路基督教堂,位于台东,在台东三路步行街的最西头。 观象二路基督教堂以圣徒保罗的名字命名,保罗是基督教著名的圣徒,也译作“保禄”,以不知疲倦与不畏艰险的四处布道而闻名,名为“圣保罗”的教堂几乎遍布全球,是基督教纪念和表彰开拓信仰处女地的一种方式,最牛的例子就是巴西第二大城市直接就叫“圣保罗”。而青岛圣保罗教堂虽然并不宏大,但特色明显,很有棱角感的钟楼是老青岛五大钟楼之一,造型简单但实用,外饰不华丽却耐看。现在,这座教堂里有一些住家户在居住,但正厅也做教堂用,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圣保罗教堂现在刷的这层外墙红油实在不红看,有点太腻了,而且修建东西快速路时曾经砍掉了教堂院子北边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显得略小。 清和路基督教堂虽然位于台东最热闹的核心区域里,很多人无数次路过它却压根就不知道这是座教堂,这也难怪,这座教堂的造型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寺庙道观式的样子,只从外形来看,与其说它是教堂,真不如说它是个“庙”或“观”,但它的确是美国人所建。这座教堂的原址其实在1900年时建有一座标准的带钟楼的新教教堂,美国信义会在四十年代初把它拆掉,打算新建一座教堂,为了博取台东当地百姓的好感,并有利于当地百姓能在心理上接受和适应,这座新教堂就“入乡随俗”建成了中国寺庙的样子。 清和路教堂绝对算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一件寺庙道观的外衣,一颗基督教的内心。 在二十年代,也就是美国信义会全盘接手柏林信义会的教产的同时,美国新教教派中规模最大的美南浸信会也涉足青岛,在观象山西侧修建了一座浸信会礼拜堂。外形上,它并不像中国人普遍认知的那种有钟楼的教堂,而且今天,这座教堂已经不再是教堂,它变成了一家旅舍,也失去了原有的宗教用途。 四十年代中期,几名中国教徒出资在龙山路开辟一处教堂,就是今天的龙山路基督教堂,它更像是一处普通的二层民房。 不怎么起眼的龙山路基督教堂,但礼拜时很红火。 而青岛市区中最新修建的一座教堂是位于李村河上游王家下河的那座新教形制的教堂,算是满足了在青岛发展快速的基督教徒对礼拜场所的迫切需求。 刚刚建成的李沧区王家下河基督教堂。 最后,再谈两个好玩的,虽然跟基督教没有多少关系,但都多多少少跟基督教沾边。 一个是德占时期建造的青岛巡捕局(胶澳警察署,现青岛市公安局),它虽然是个暴力机关,但它却被设计成乡村教堂的样式,所以它的钟楼也成为青岛五大钟楼之一。而当时修建的另一暴力机关胶州帝国法院的造型就比较中规中矩,因而也就少了警察署的那些额外的建筑情趣。不得不说,把警察部门办公楼设计成教堂,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能把警察局建成教堂的样子,也算是当时的建筑设计师大尺度突破了。 另一个是民国时期建造的“青岛卍字会会址”,卍字会其实是中国人把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儒教捏合在一起,创立的所谓五教合一的这么个组织,一度声势浩大,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这个组织在青岛建造的这个会址,现在是青岛美术馆所在地,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最南面的这座大楼就是其五教中基督教的象征。 罗马宫殿式的青岛卍字会会址主楼,据说是基督教的象征。 至此,青岛基督教建筑的一些东西就算简单粗略的说了一遍,感兴趣的话,你就抽空挨个去走走看看,不感兴趣的话,就把这个帖子当成乐子一看就行。
个人分类: 青岛|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胡业生 2013-3-18 08:59
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日本著名的建筑实践家和建筑教育家,曾任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一批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例如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都曾师从筱原一男。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 1925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5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后留校任教,1987年后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授。 编辑本段 作品与思想 筱原一男是一位风格多变的建筑师,他的早期作品颇具“日本特色”,他由对传统住宅的热衷而创造出一种有象征性的空间,其特色不是通过单个形状来表现,而是通过空间组成部分的更为基本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空间组成部分产生于符号实体的精细刻画,1966年建成的白色住宅中的独立式柱便是一例。这种符号形式的表现是在70年代为更加抽象和几何化的风格所取代。在此变化过程中,筱原设计的建筑已大多失去了“日本味”,成为单纯的“立方体”和“分裂体”的组合。“未完成的住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乌哈那住宅是筱原一男的另一个转折点,他将更为现实主义和更深层的表现方法运用于该建筑中,住宅的形式对筱原既是一个横梁,锚点错综复杂的日本农宅,又是一片“丛林”。筱原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可形容为一种不协调的组合,他玄奥地称之为“野生的状态”,“空间机器”。在他手中,形态,材料和空间恢复到一种原始的状态,从而也因此增加了强度,建筑在此状态下能够变成一部扭曲空间和暴露真实性格的机器。“野生机器”的思想为筱原在80年代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除了粗犷的,原始的品质外,80年代筱原的建筑中开始呈现一种轻质的,二维的特性,制造空中漂浮物的兴趣也变得十分浓厚。筱原借用“耗散结构”的理论,以“进步的混乱”为他此时的”第二机器”的特征进行阐释。他认为东京便具备了混乱的,无秩序的美,在看来杂乱无章的城市状况下,无数的碎片在飘动,形成高层次的有序性,今天的任务不是在城市中建构各种元素,而是要创造元素外表的断片和离散体。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是上述思想的最好表述。 筱原称他的新作F-14战斗机的整合,是对西方关于美的,秩序化的城市构成思想的反叛。他的目标是将建筑转化为一种暴力的机器,他为每一分离的元素赋予一个清晰的功能,然后将他们统合在一起。这个高技术的”机器”处在校园的入口处,不是为着顺应而是要超越城市的能量核销门外的活力。远远看去一个倒置的,闪闪发光的半圆柱体穿透了一个平行六面体,像是空中的漂浮物。显然筱原的这种设计方法归结于对超技术的迷恋,他认为环境和装置以及他们间的关系中存在有可怕的超技术,就像F-14战斗机和阿波罗登月飞船中所具有的那样。 House in Uehara,1976 Kazuo Shinohara 筱原一男 46-2, Uehara 2-chome, Shibuya-ku: This house is located in a density built area of Tokyo. As the owners often work at home, and they needed storage. The shelves made of steel plates also serve as structure. Total Area: 100 m2. 在市中心的住宅密集区建造的私人住宅。作为一个主人经常在家的私人住宅,需要有储藏室。钢制的结构同时可作为书架。建筑面积一百平方米。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2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沙尘暴,一个摆在你我眼前的话题
热度 1 sunflower8008 2013-2-28 23:20
沙尘暴,一个摆在你我眼前的话题
2013年2月28日,沙尘暴在我们毫无准备之时,今年这么早就来拜访,令人惊恐不已,无能为力. 昨晚,老太太告诉我,"明天都十几度了,孩子今天说她热."我明白,她想为孩子改穿单衣了,也就默许了。心里想,上级明天来单位考核我们,我也换件精神的。便卸下厚羽绒,穿上薄棉袄。 凌晨6:30下楼,这天,看起来,灰蒙蒙的,倒也没觉得冷,一路上想,又是一个雾霾天。7:30时的西三环,也是灰蒙蒙的,交通警示牌上提示,天津大雾,很明显,年前的雾天又回来了。车就这么走着,到了南五环,8:40,雾更大了。南边的雾总是这样,比城北的大。大得常常把去天津的高速封了。给车里的同事说,南城的PM浓度就是比城北的大,但是离子浓度就不见得是那么回事了。车子每天要驶过一段路程,路两边是南海子公园的停滞的二期工程。大片的裸露土丘,形成了本地尘土的潜在隐患。会议在9:30开始,此时尚未注意到天气的变化。 大约10:00以后,感觉窗外树枝敲打的飕飕声,暗自思量,还真起风了,只觉得今天的衣服是换错了,并没想到别的。12:10,会开完出了楼门,黄土从苑墙外迎面扑来,食堂顶层也被掀起了几片。一边责怪着苑墙外那大面积的裸露土丘,一边惦记起那些只能站在露天里迎接这挑战的动物。说,沙尘暴这就来了?但,由于苑外的裸丘的原因,不能确定是尘暴还是本地起尘。只见,办公楼的大门内侧,已被尘覆盖了厚厚一层。 13:30,带着口罩,去巡视动物情况时,发现,户外扬起的尘土已没有正午时分的猛烈了。而动物的毛色因大风大土变得不再光滑,神情显得不那么精神。等忙过一个下午,到17:00再注意看这天色时,在来往的汽车中间,黄色已无,霾不见踪影。这时,接了个电话,院长让我给一位北京电视台记者回电话,说是想采访沙尘暴的事情。站在中关村街道路口向远远的南方天空望去,近处的清澈和远处的黄色形成对比,京城南部地区还在受影响之中,这时是17:40。我想今天白天真正是沙尘暴来了。而我,不敢去回复记者的电话,(心里没底),而是回家上网查了今天的天气情况。今日盛行北风,11:00时分,是温度由低到高、湿度由高到低,和风力由小变大的时间转折点。而本次沙尘暴天气在呼和浩特4:00就启动了,北京晚些。 在大自然的肆意肆虐下,人的力量微小得狠。除了关注尘暴的来源外,我想,作为一个城市的政府,首先做到把自己的地盘弄利落了。比如,规范建筑工地,减少裸露土地面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唤醒公众意识,等等。如果这样,即使风大了,地面起尘也会相对改善,老百姓受沙尘之害也会减轻些。 2013.2.17-18温度、湿度和风力
个人分类: 生态环境|33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的建筑什么时候才能更节能!--访英见闻(三)
热度 5 opensesame 2013-2-13 05:20
我们的建筑什么时候才能更节能!--访英见闻(三)
上次,从某门户看到传言称某专家认为南方不适合装暖气,理由是南方人恐怕适应不了(大致如此)。听了真想骂娘。 有两种可能:(1)门户网站的编辑们为了吸引眼球,编了个故事。个人最痛恨这种人,因为小时候被这种故事骗太多。不过,奉劝一句,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到时候受损的是门户网站的信誉。出了伤信誉的事情,你还信他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还信唐骏吗?不!还信蒙牛吗?不!还信休假式治疗吗,不!(2)编辑没编造,某砖家确有其事在信口开河。不恨这种砖家,本身白相一个,也用不着跟他理论。恨的还是编辑,这种低级话语居然也拿出来上头条说事! 南方不装暖气窃以为是历史原因。当时没钱,需要节约,可以理解。如果现在还拿这个说事也太无聊!现代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给人带来舒适性!如果为了节约而节约,难道要我们退回茹毛饮血的日子,不用电器,不开汽车? 何况,安装暖气一定会增加能源消耗到我们都无法承担的程度吗?我看很不见得。我来到的英国Plymouth这个小城,位于伦敦西南,估计是英国气温相对偏高的地区了,目前气温在2-10度之间;即使以多年平均资料而言,见下图,也比杭州暖和的多。这里居民家里照样有暖气啊。房东跟我说,这房子还是100多年前造的,也不影响后来更新暖气系统啊 。 有关Plymouth历史气象资料,可以查阅当地华人网站:http://www.plyese.com/travel/weather.asp 暖气一定消耗很多能源吗?不见得。我租的房子以及办公室,暖气都不是24小时开的。实际上,住的地方一天暖气开两次,刚到的时候(二月初)早上和晚上基本都是大约7点到8点之间才开,现在大概时间长一点,每次2-3小时。其他时间并不开,但是人坐在房间里,并不觉得很冷,相反,一件底衫+略厚的衬衣(是休闲穿的那种,稍微厚一点,但是不是加绒的那种),加一件运动外套就足够了。这样的暖气应该消耗不了多少能源吧。相反,国内一天到晚开暖气还不见得暖和,主要是房子的保温措施没有跟上。再举个例子,我在青岛读大学的时候,冬天宿舍暖气基本24小时开的,教室里暖气差,不穿毛衣和外套估计是呆不住的。所以看起来,建筑保温有没有做到位其实是影响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做不好,暖气24小时开,当然费能源;做得好,只要开2-3小时,能源消耗只有前者的1/16~1/8。 没有暖气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和儿子视频,他都是大棉衣+毛衣,裹成一个棉球一样。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读初中时,凡冬季学期临近期末都长冻疮,两手都溃烂,期末老是往卫生院跑,包扎手。想起来应该谢谢初中一起住校的那波同学,有些时候吃饭之后都是他们帮我洗碗 。到湖州中学念高中,冬天手套基本不离手,是露出手指的那种,好歹是不长冻疮了(也可能体质稍微好了那么一点)。可是,每天进出被窝那一刻真是一种煎熬!江浙一带或者相近纬度的朋友,有木有同感?有木有? 问题其实显而易见,有关部门和人士却视而不见,只知道找借口。真不知道那么多国外考察都到底考察了什么东西! 如果说能源真是个事,南方不装暖气也算了!但是,应该算算空调消耗能源有多大,难道比暖气省?这个和科研一样,是和否上都应该有依据。我们期待有关部门拿出让人信服的数据。 当然,最重要的,我们的建筑什么时候才能更节能?毕竟,按照 暖气供热的时间 来粗粗估算,目前我们的消耗是人家的 8~10 倍,不是小数字啊。 当然,能装最好,毕竟在屋子里不受冻的时候就可以多动脑子、多动手,这不是也可以创造多一点生产力么丷丷 Plymouth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42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城市建筑-古老和现代的融合
高铁杠 2013-2-7 14:17
城市建筑-古老和现代的融合
在现代建筑向摩天大厦看齐的今天,10层以下的建筑显得非常不起眼,特别是在一些人看来有伤大雅的破楼古塔基本没有保留的必要,于是古老房子和建筑被强行拆掉,当发现有价值后,又修旧如旧. 在爱琴海边的小城,错落有致的房子基本上在七八层左右,城市不仅保留了古代建筑的特色,还把他们影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建筑鳞次栉比,熠熠升辉;老建筑古色古香,容貌依旧.并不是只有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的标志!
4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乙类建筑
热度 1 robin2688 2013-1-24 22:23
关于乙类建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乙类建筑,对于大多数的商办楼而言,主楼面积超过10万平米(原规范为8万平米)则为乙类建筑,此时应按高一度的抗震措施设计。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可靠度标准要求对乙类建筑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宜按1.1取值,即 γ 0 =1.1 。 此外对于甲类建筑,中国唯有毛主席纪念堂是按甲类设计的。
个人分类: 结构设计论文评议与观点|4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跨越
ems86 2013-1-22 22:45
[转载]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跨越
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跨越 投稿信箱: ems9586@163.com 编辑部 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跨越 孙晶 一、建筑节能在北方地区是节能减排重点领域 在我国,工业能耗、建筑能耗、交通能耗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十一五”以来的节能减排工作部署,都明确要把工业、建筑、交通作为节能重点领域,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8%。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28.5亿平方米,占城镇既有建筑总量的16.1%;这也意味着既有建筑中近84%属于高能耗建筑。建筑建成后的运行过程中,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先进国家高出2-3倍。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建筑节能对北方冬冷夏热地区的节能减排尤其重要。据测算,建筑运行用能在我国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比例已从1978 年的10%上升到 2003 年的27.2%,而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这个比例将逐步提高到35%-40%。如果把建筑建造过程能耗计算在内,建筑能耗将占社会能耗的46.7%。从排放方面看,每建造1平方米房屋要释放1.8吨二氧化碳。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碳排放占到了50%以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交通和工业等领域。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建筑快速增长的同时,建筑用能也持续增长,所以建筑无疑已经超越工业、交通成为用能大户和主要增长点,建筑节能也就成为提高全社会能源使用效率的首要方面。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120.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9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据测算,我省“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改造的212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在20年使用期内,可节能46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440万吨、二氧化硫93万吨,节能减排效果十分突出。“十二五”改造7900万平米,将实现年节能85万吨标准煤的能力。事实也充分证明,建筑节能空间巨大,方法可行,效果确切。 按照建筑建成与否,建筑节能的增量工作可以分为新建节能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两大方面。对于新建建筑,建设部计划到2010年底,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北京市已经于2011年起,率先执行新建建筑节能75%的标准。对于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计划从“十一五”开始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节能改造。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比2005年下降50%,即使按照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28%的比例计算,保守估计也将拉动社会总能耗下降14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我国做出的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指标的实现。 二、建筑节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能够扩大即期消费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持续发展,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持续发展,随着欧债危机蔓延,甚至有可能逐渐加大。扩大国内消费、保增长、保稳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建筑节能的经济性已经为很多分析和实践证明,它意味着,节能建筑或者进行节能改造的建筑,其全寿命周期总费用将会比非节能建筑下降。在保增长的当下,建筑节能似乎与扩大内需存在着矛盾。实际上,建筑节能的经济性体现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而在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成本、能耗并不都是下降的。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应当包括建筑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建筑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节能建筑都会增加建筑成本,只是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成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能源消耗减少的方式得到回收,而新建节能建筑相比非节能建筑建造成本的增加部分,也同样能够在未来不长时间内的使用中,因运行能耗的降低而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建筑节能工作不仅能降低建筑的终生成本,而且会扩大即期消费。据测算,新建建筑安装供热计量及温控装置,每套大约1800元,增加建设成本每平方米200元;对非节能建筑进行供热管网和维护结构改造,并加装供热计量及温控装置,每平方米约需200元。“十二五”期间我省仅实施供热计量改革,就需直接投资150多亿元,加上与节能改造相关的旧住宅区整治、公共建筑修缮费用以及相关产业的配套联动,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通过扩大即期消费,直接拉动仪器仪表、新型保温建材、节能门窗、新能源、专项工程施工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建筑科技开发等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三、建筑节能提升居住舒适度、改善民生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新建建筑实施节能标准;二是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三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于北方夏热冬冷地区来说,现阶段节能改造的主要工作,一是改革供热采暖计量计费方式,改“单位包费、福利供热”、“大锅饭”为“集中供暖、分户计量”,“谁用热,谁付费;多用热,多付费,不用热,不付费”,只有这个机制建立起来,才能有效激励用户进行全面改造。节能不省钱,将使用户失去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包括外墙、屋顶以及门窗使用保温隔热性能更好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我省17个设区市都出台了供热计量收费政策和标准,并明确了“十二五”各年份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标任务。 国家下达给我省“十一五”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1900万平方米,实际完成2120万平方米。完成改造的住宅,单位面积能耗大约下降25%左右。在热源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供暖期居室温度比改造前普遍升高3-6摄氏度;夏季空调开启时间下降,用电费用节省了,仍能达到以往的舒适温度;同时由于采用的隔热保温材料同时兼具隔音效果,居室隔音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室内噪音降低,居住更加安静;一些地方把节能改造与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使得建筑外观得到美化,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由于实行供热计量改革,不仅显著降低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而且促使居民有限度用热,在家开暖气,离开家关暖气,杜绝开窗散热现象,使得用热总量下降。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供热是可以调节的,并且用户有动力对房间供热进行调节,不再开窗散热,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离开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供热计量改革在不增加热源的前提下,增加供热面积,扩大集中供暖的覆盖面,相当于提高了供热能力,使更多的居民告别小煤炉、土暖气以及煤烟气甚至煤气中毒的潜在危险,享受到集中供热的安全、便利和温暖。供热计量改革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也因此被称为“暖房”、“暖心”的民生工程。 节能,意味着节省能耗费用,采暖费用和夏季空调电费下降,降低了居民的居住能源开支。2010到2011年度采暖期,山东省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的建筑达到2461万平方米,涉及居民家庭19.7万户,采暖费平均降低14.3%。节能,也意味着减少污染物排放,天更蓝,水更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十二五”改造7900万平米,在实现年节能85万吨标准煤的能力的同时,将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68万吨和二氧化硫17万吨的能力。 四、绿色建筑是全方位、全周期的节能建筑、生态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对于一座建筑而言,全寿命周期应当包括建筑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建筑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绿色建筑不仅是对全球变暖所做出的利他主义的回应,而且将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人们的生活,让居住生活更加舒适、健康、节能、环保,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绿色建筑中工作的租户能够提高生产力,减少病假天数;因而绿色建筑办公面积的空置率低,且租金较高。建筑从勘测、设计、建设、运营、改造到拆除这一全生命周期中,建筑成本只占25%,其余绝大部分被运行成本所占据。如果购买了真正的绿色住宅,每期要缴的水、电、采暖、燃气费用可以减少很多。未来供热计价进一步趋于合理,绿色建筑相比非节能建筑,能耗和运行费用将会节省1/2到3/4,如果再加上对资源税、碳排放税的节省以致减免,那就更加可观。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空调废热回收、废水热能回收、空气能、生物质能,就可以实现建筑的零能耗、零排放。如果实现分布式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比如建筑太阳能发电能够实现并网,可再生能源得到综合利用,就不仅可以调剂能源余缺,还有可能实现建筑负能耗、负排放。如果说,节能建筑为全社会实现节能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在工业领域、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达到一定水平,遭遇到瓶颈的情况下,绿色建筑还将为全社会的减排目标的实现再立新功。 五、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跨越 绿色建筑有这么多好处,但真正要大面积推广确实还面临两个难题,一是经济外部性,二是信息不对称,总体表现为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严重欠缺。 绿色建筑在当下属于市场失灵领域,绿色建筑期初的增量建设资金由开发商投入,但是运行期节能的好处却由业主享受,从而产生正的经济外部性。业主并不愿意因为节能更倾向选择节能建筑,更不愿意额外支付开发成本,开发商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褒奖,或者报酬和褒奖明显偏低,或者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和风险,因此缺乏开发的动力。 在绿色建筑的评价和选择决策问题上,建筑开发商和消费者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开发商明知绿色建筑会给业主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后往往决定不开发绿色建筑,而潜在消费者在对绿色建筑的优势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只会选择价格低的产品,不愿意承担额外的开发建设费用。2005年建设部建筑节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南北中三种不同气候带的居民对建筑节能产品的认同度均值为,低认同度占51.1%,一般认同度占45.96,较高认同度仅占2.53%;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74%的居民只愿意承担10%以下的投入成本;而节能建筑产品的销售量销量差的占到39%,销售量偏差的占19%,与一般建筑无差别的占30%,非常好的仅占4%。这说明当时的节能建筑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如果不是依靠实施强制标准的实施,不会有5年后节能建筑达到新建建筑95%的成果。但也是因为强制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没有对市场予以充分的引导,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发挥,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市场同样需求在今天仍然欠缺。 存在经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时,仅靠市场机制不能促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均应当适度干预。发展绿色建筑难以象发展节能建筑那样实行强制标准。因为绿色建筑有很强的个性,更注重因地制宜,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而建筑的坐落环境千差万别,无法制定出一刀切的标准。绿色建筑的设计开发也更加依赖设计、开发者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需要政府在制定准入标准的基础上,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绿色建筑科研、设计、开发各方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发出个性鲜明、各具特点的绿色建筑,开创绿色建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住建部门已经初步确立了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的规范、标准和方法。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细则》,并下发了《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开始绿色建筑的评定标识工作。绿色建筑标识的评定和推广,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信息的不对称,为潜在用户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我省是较早获准开展一星、二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省份。今年5月1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将在全国推广高能耗建筑的能效公示。这也标志着建筑能耗限额标准的初步实施。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出台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激励、奖惩措施,培育新型节能服务机构,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形式的绿色建筑服务。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 2013-01-19 21:42:47 作者:http://www.ems86.com/ 来源 佚名.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跨越.《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http://www.ems86.com/lunwen/html/?22632.html
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宗教建筑
热度 1 wxt491007 2012-12-18 23:28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教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教者置入其特有的气氛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 比起别的类型空间来说,宗教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在宗教侵蚀的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传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风格。 北京王府井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属罗马式建筑风格,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现成为北京市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王府井教堂虽然身处闹市,却丝毫没有减少它圣洁的气质。弥撒时从堂前走过,浑厚的电风琴声和唱诗班阳光般的歌声会从里面传出来,荡漾在空气中。 近年,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后,原先围绕神秘教堂的围墙被拆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灰色的欧式尖顶建筑因其古老而越发透出神秘,新铺就的门前广场在绿树环绕中更具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周围的现代化建筑映衬下,王府井天主教堂成了这条大街上的新景点。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奉上最近拍的几幅王府井教堂照片。 祝大家圣诞快乐! 01 02 03 04 05
2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重庆大学开展首批校园建筑及道路征名工作的通知
gaojiange 2012-12-1 10:06
[转载]关于重庆大学开展首批校园建筑及道路征名工作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为进一步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人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力,提升文化的品位,优化育人环境,根据《重庆大学条件建设及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学校将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并在校内外广泛开展首批校园建筑及道路征名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征名范围 根据重庆大学校园建筑和道路的基本情况,经学校相关部门和专家审议,初步拟定首批征名的建筑和道路包括十一个建筑、十五条道路和八个校门(校园建筑背景资料详见附件1,建筑、道路和校门标识详见附件2)。 二、征名原则 1、所有征名能反映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能够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办学特色和核心价值追求。 2、征名要符合对象自身呈现的自然与人文特性,要体现对广大师生有潜移默化的人文引领和文化浸透;要遵循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原则;突出设计的独特性,要素的协调性,文化的生态性和审美的艺术性。 3、所有征名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词汇,符合中国审美习惯,拒绝方言、外文和洋名;命名要积极健康,生动准确、言简意骇,便于识别和传播。 4、每套命名方案由命名和释义两部分组成;命名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名誉权,命名一经采用,其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三、征名程序 第一阶段:初选征集(2012年12月14日前) 热忱欢迎校内外人员积极提交征名方案,参加征名者请认真填写《重庆大学首批校园建筑及道路命名征集表》(附件3),并于2012年12月14日前以电子稿的形式发送到 xbxz@cqu.edu.cn 。 第二阶段:征求意见(2012年12月下旬) 工作小组汇总整理初选征集方案,经咨询专家组讨论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形成候选方案,通过下发候选方案至校内单位、网络投票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第三阶段:公布命名(2013年1月中旬) 咨询专家组和工作小组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最终方案,报校长办公会批准后予以公布。 四、总结奖励 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对在命名和评选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一定表彰奖励。 附件:1.《重庆大学首批拟命名校园建筑背景资料(部分)》 2.《重庆大学校园平面图》 3.《重庆大学首批校园建筑及道路命名征集表》 重庆大学校长办公室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附件1:重庆大学首批拟命名校园建筑背景资料(部分).doc 附件3:重庆大学首批校园建筑及道路命名征集表.doc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摘篇日志,今天读完这本书:浩气长存——读《建筑五宗师》有感
热度 1 kangluyang 2012-11-28 16:43
来源: 陆祥宇的日志 一、民国时代的建筑先行者 昨日在上海外滩附近的福州路上,偶得了这本介绍活跃于民国时代五位建筑大师( 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的册子——《建筑五宗师》。读过之后,感慨于先辈建筑师胸中所存浩然之气,竟能在那个极端困难、动荡的大时代,为这个民族做出不朽的贡献。 曾有友人问我,你喜读史,读久了,会感到 个体处于大时代中的无力 么?我答:读得越多,越能感到时代对个人影响之深刻,特别是将时代的动荡与人生的起伏联系在一起看时。可这其实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 历史为人提供活跃的舞台,可人本身也是在其中表演的关键角色 ;在歌剧院的台子上的确很难唱出京剧来,但是若人生执着如梅兰芳,这事情也未尝不可出现变革。因此,随着历史读得越多,我越能体味到历史中尘封往事的另一种精神—— 个人的内心可以很刚健,时代大不如意时,反会有人站出来,怀着对亲友、对国民深沉的爱,本着自己的良心,不怕粉身碎骨,或革除弊政、或冒死直言、或立一家之绝学、或兴一地之繁荣,尽力将历史向上扶持。 这些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往往极重视亲友之情,家人远隔、骨肉离散之际,亦会痛彻肺腑;这些人也要穿衣吃饭,当生活拮据需要保证基本生存时,也会做出符合生存逻辑的选择;但这些人,却具备常人没有的特别,世人孜孜追求的功名利禄,在常人看来,他们不一定不具有,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在意这些, 所作所为之事,并不是为了名利 。 民国时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清廷统治下压抑已久的民众忽然爆发出来,各个阶级都表露出了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并想找出自己的解决之路。这个时代如此充满激情,以致“维新““革命“成了最具褒义的词语,人们向西方求知,赴美、赴日、赴欧留学者甚众(虽然官宦子弟颇多,但是公费或像邓小平一样勤工俭学求学的也不少); 人们回祖国践行所学,激进勇敢的,立党派、煽动社会革命,沉稳好学的,办教育、宣扬科学民主。 民国时期是一个悲壮凄凉的时代 ,国家积弱日久,非一时一日可以挽救;国际社会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横行,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是国与国关系的事实规则;国人承袭千年封建官僚思想日久,虽然在喧闹的革命潮流中他们选择了沉默,却留存为社会操作层面中最强大的力量。如果说, 成功的人生是安居乐业、享受工作,直至与家人安享晚年、安详辞世的话,恐怕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人生是极不成功的,上至政坛要人、学界巨擘,下至普罗大众、工人农民,大多落得个一生颠沛流离,妻离子散——昔日的同学、亲友,今日也许就因为政见的不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今日的同志、战友,明日也许转投他方,或是命丧黄泉;普通人想过小日子而不得,只能在生存线上苟延残喘,末了遇到了日本人带来的战乱,或是国民党末期的横征暴敛,也落得家破人亡。 在这样救亡图存的大时代里,有太多重要的命题需要时人关注, 建筑设计显然不算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题,甚至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命题。 然而,人各有所长,那些设计的天才们,尽其所能,用图板和画笔,一砖一瓦的为这个伤心欲绝的民族提供了信心,用相机和卷尺,一殿一阁的为这个弃置了千年积淀的民族寻回了文明。 虽然他们成果辉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却回报寥寥、抱憾而终。其实,他们早已预知了这悲剧的命运,却仍选择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能支持住这刚健人生的,是他们心中的浩然之气。 二、先行者们的共同点 这五位先行者,当时彼此熟识,甚至是同事、至交。彼此间也有诸多共同点,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或表明的建筑学科的特点: 1、 家庭优越。 建筑在欧洲,是贵族的学科;在中国,是匠人的末技。民国时期的建筑设计之渊源来自美日,美日建筑设计之渊源来自欧洲,因此,这建筑的五宗师,也多少带着贵族的血统:吕彦直生于天津富户, 9岁侨居巴黎;刘敦桢生于湖南新宁,刘氏宗族是当地望族;梁思成的家世最为显赫,无需多言;杨廷宝家世为没落地主,门风尚在。 2、 留学背景。 当年中国建筑教育未创(事实上,刘敦桢、梁思成归国后分别是南北第一个建筑系的创始人),先行者们必须留学求知,刘敦桢留学日本,吕彦直毕业于 Cornell、其余三人均是Upenn的学生。由于当年出国申请大多须经预备学校(但并非只有清华一家),因此五人中有四人——吕彦直、童寯、梁思成和杨廷宝——读过清华留美预备校:。 3、 旅欧经历。 欧洲是这些人所学建筑思想的源头,是建筑师心中的耶路撒冷。吕彦直、梁思成、杨廷宝均曾利用自美归国机会,旅欧半年左右(恐怕也要感谢那时交通技术没有现在发达,没有跨大洲的飞机,回国全靠坐船,人们可以安排比较久的旅行时间)英国、北欧、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是必去之处。半年的欧陆之旅,构成了他们建筑观众的重要一极。 4、 江南考察。 江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中地。刘敦桢、童寯等人都曾利用业余时间数年坚持不懈的去苏锡常、杭州、绍兴、宁波一带考察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而吕彦直、杨廷宝等人也长期在江南一带活跃。对江南园林的详尽考察,撑起了这些人建筑观的另一极,与旅欧的一极一并,构成了学贯中西的建筑思维。因此他们所做的建筑,风格不拘一格,却显出安详与自信。 5、 报国之心。 这也许那个时代先行者们的共识,他们都有在国外短暂工作的经历,也有留在国外过安定生活的可能,刘敦桢、杨廷宝等人都明确收到过国外事务所的邀请与挽留, 20年代的美国,城市化进入冲刺阶段,活多的如同现在的中国;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毁的房子比建的房子多。这些人,归国后几乎没有回过老家探亲,可以说,回国,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借助老家的实例图个人发展,只是为了那颗报国之心。 三、先行者们的 虽然生在同一时代,家庭背景(阶级出身)、学业背景极其相似(有几位是大学同学),但个人性格与禀赋的差异使得他们的足迹千差万别: 吕彦直是 纯粹的职业建筑师 ,可惜英年早逝,但好的作品即使只有一处也可感人至深,留名青史。他是中山陵的设计者、负责整个工程的指挥协调与监理,殁于工程未完成之时。尽心竭力,国民政府为之立碑。 童寯、杨廷宝是 职业建筑师与教育家兼任 ,亲手设计工程项目上百,身后桃李满天下。童寯是个执拗的人,如同传统的书生。他刻苦、一丝不苟、生活简朴、无欲无求,外表文弱内敛内心却极其刚直,透着一股执拗:他 49年之后再也不画心爱的建筑速写,只因解放前在街头画速写被解放军呵止——在他看来,这是粗暴且不讲道理的。之后,也拒绝了梁思成北上共建清华建筑系的邀请,49年后也极少参与实际工程。 杨廷宝是一位注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善于避开不必要的阻力实现自己的追求。 他少年时便成绩优异,艺术才华令人惊叹,本想赴美学习艺术(fine arts),却因一位师兄的劝解, 考虑到未来生计问题,选择了建筑专业作为一生的职业 。他在美国求学期间人缘极好,因为能够提前交图,并帮某些懒散花不完图的美国人赶图,甚至连没做方案的人他也从方案到成图一并奉送一套。学成后在人生路上亦是左右逢源,无论工程界、学术界、行政口都能做到顶尖—— 工程上设计作品过百,学术上培养了吴良镛、齐康、钟训正、戴复东等一批院士,行政上担任过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等一系列要职 (虽然都是副手)。 梁思成、刘敦桢基本是 纯粹的学者 。两人可谓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建筑学术研究的奠基者 。 1929年,梁思成学成归来,应聘的是建筑系教授,东北大学方面非常热情,坦言:“ 已招了一班学生,却连一个教师也没有,也不知该开些什么课,一起等你回来进行 (居然在什么都没想法的情况下已经招了一个班的学生,真是有魄力、有能力。另外可以看出,当时教授在大学中是有相当高的地位的,基本是全权委托)。”于是梁思成任系主任,带着唯一一位老师——林徽因一起建立了北方第一所建筑系。与之同年,刘敦桢在南京,创立了南方第一所建筑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两人一南一北,奠定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石。其后,营造学社在北平成立,梁思成、刘敦桢二人成为同事,仍是一南一北,为寻找中国建筑的文化脉络尽心竭力。晚年,两人共同参与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著,这本书,至今仍是清华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的指定教材。 他们有些侧重工程、有些侧重理论和教育,但往往互有渗透。这些人都是实干家,“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他们让中国的建筑教育从无到有,教国人重新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他们探索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道路,打破了由外国人垄断的设计行业。虽然或英年早逝,或在抗战中身心俱疲,或在文革中含冤而殁,生时身无长物,死时少有善终,但并未对自己的选择言悔。其胸中有浩然之气,为理想而献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当可为这五宗师的平生所为做注脚。
个人分类: 建筑与城市|25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按捺不住的建筑之美
dj2012 2012-11-16 11:16
J Mayer H事务所设计完成格鲁吉亚Mestia司法部大楼 德国J Mayer H事务所在格鲁吉亚老城Mestia设计完成了一座两层混凝土结构的司法部大楼(House of Justice)。这是格鲁吉亚内务部授权的项目。司法部大楼的塔形外观是对中世纪石质建筑的一种敬礼,也是遵从了Mesita城靠近山边地带的传统风格。 园林人网2012年4月20日消息:德国J Mayer H事务所在格鲁吉亚老城Mestia 设计 完成了一座两层混凝土结构的司法部大楼(House of Justice)。这是格鲁吉亚内务部授权的项目。 大楼所在场地靠近新近建成的市政厅,也是围绕着中央广场建造的新的公共建筑之一。J Mayer H事务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司法部大楼的塔形外观是对中世纪石质建筑的一种敬礼,也是遵从了Mesita城靠近山边地带的传统风格。 大楼的立面用穿孔混凝土板材建造,并设置了大块的开口,增加了楼身的透明度。从混凝土框架望出去是高加索山脉的美丽景色。 比利时一座风车场被改造成“D-饭店” 比利时Kortrijk的一座现有风车场被改造成“D-饭店”,三座混凝土建筑围绕着U字形的农庄建筑和受保护的风车搭建。新旧两种建筑在地面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地下有一条隧道连接着旧的农庄。 园林人网2012年4月20日消息:比利时Kortrijk的一座现有风车场被改造成“D-饭店”,三座混凝土建筑围绕着U字形的农庄建筑和受保护的风车搭建。新旧两种建筑在地面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地下有一条隧道连接着旧的农庄。 从饭店接待室开始,隧道便消失在内部庭院的一座玻璃建筑之下。简单的布局使得整个场地有着整体的简洁感,同时又在风车和农庄之间保持了强有力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步道可以围绕着风车游览。 饭店的不同功能区,如洗浴中心、休息室、健身中心、会议厅、客房等都和谐地融入到周围景观当中。通过各个专门的主题房间,与 设计 相关的学科如艺术、自然、电影和音乐等得以表现。过去风车为磨坊服务,如今它就像一座警卫,俯瞰着饭店区域。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泰勒家族数字图书馆开放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泰勒家族数字图书馆(Taylor Family Digital Library)开放。这座图书馆收藏了900万册书籍,其中包括3.2万部专著、100万张地图和航空图片以及847461张建筑绘图。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图书馆可与北美其他同类建筑媲美。 园林人网2012年4月20日消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泰勒家族数字图书馆(Taylor Family Digital Library)开放。这座图书馆收藏了900万册书籍,其中包括3.2万部专著、100万张地图和航空图片以及847461张建筑绘图。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图书馆可与北美其他同类建筑媲美,并在全球层面上做出了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 Kasian建筑内部 设计 和规划公司为其 设计 了不锈钢网格立面,提供了保护和遮挡的作用,而且看上去十分美观。26.5万平方英尺的建筑中除了图书馆和档案室,还有学术辅助空间,成为卡尔加里大学校园中的核心教育设施。 该项目符合LEED金级评分标准,其中提供遮阳作用的网格金属立面和百分百利用再生材料是重要的得分点。网格金属立面减少了核心部位的玻璃建筑的阳光直射,降低了眩光率,也具有美观的效果。 这种遮阳网格具有自张力(self-tensioning)系统,并将网格的 Broadway Malyan事务所将把英国切斯特(Chester)一座18世纪的铅弹厂(lead shot mill)改造成公寓和商店。这一再开发计划将把英国最古老的现存铅弹塔变成现代化的公寓,但保留了其历史特征。 园林人网2012年4月20日消息:Broadway Malyan事务所将把英国切斯特(Chester)一座18世纪的铅弹厂(lead shot mill)改造成公寓和商店。这一再开发计划将把英国最古老的现存铅弹塔变成现代化的公寓,但保留了其历史特征。 这座二级保护名录建筑将成为53座公寓,并配备休闲和零售设施。这是利物浦的Neptune开发公司和切斯特区住房基金会联合开发的。这些房屋包括一间到三间卧室的公寓,主要是廉租房和供销售的房屋。在场地上还将建造一座小型的游客中心,帮助人们了解建筑的历史。 如果获得批准,该项目计划在今年夏季开工,2013年年中完成。 美国旧金山的Bayview Branch图书馆将获LEED金级认证 由THA事务所与Karin Payson A+D合作设计的旧金山Bayview Branch图书馆将取代1969年建成的旧图书馆。图书馆坐落于繁忙的第三大道,环境十分清净,内部大量采用了玻璃,形成光照充沛的空间,并在图书馆和周边环境之间形成了各种可渗透的连接。 园林人网2012年4月13日消息:由THA事务所与Karin Payson A + D合作 设计 的旧金山Bayview Branch图书馆将取代1969年建成的旧图书馆。9000平方英尺的图书馆是旧金山Branch图书馆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也是24个工程当中8个新设施之一。2012年建成后,这座图书馆将获得LEED金级认证。 Bayview Branch图书馆坐落于繁忙的第三大道,环境十分清净,内部大量采用了玻璃,形成光照充沛的空间,并在图书馆和周边环境之间形成了各种可渗透的连接。这种 设计 来源于社区会议的反馈,也受到Bayview地区文化历史的启发,反映出当地的繁荣和生机。 临街的墙面上用图案刻画了当地的历史,图书馆内的墙面也展示了当地非洲裔美国艺术家Ron Saunders的作品。单层的博物馆围绕景观庭院建造,并设置了各个年龄段适用的区域,充满了自然光照和通风。图书馆同时也是社区的资产,可通过另外一个单独的入口进入到大型的会议空间。 图书馆的屋顶安装了天窗,还种植了当地的草种,既能够将光照投射到内部,也可以在雨水较多防止雨水溢流。同时,光电板阵列能够为图书馆提供额外的电能。 该项目由旧金山公共 工程 部(DPW)管理,施工方是KCK公司,也是当地的一家建筑企业。 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伦敦皇家战争博物馆一期工程申请规划许可 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伦敦皇家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一期工程提交了规划申请。索思沃克理事会将在夏季之前对申请进行批复。这座预算3500万英镑的工程计划在2014年完成,届时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 园林人网2012年4月11日消息:福斯特事务所 设计 的伦敦皇家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一期 工程 提交了规划申请。索思沃克理事会将在夏季之前对申请进行批复。 这座预算3500万英镑的 工程 计划在2014年完成,届时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一期工程将扩大一战展览馆的空间,对中央大厅进行重新布局,并修建新的平台展区。博物馆顶层增加了更多的展览区域,展示与现代战争有关的内容,还在朝向Geraldine Mary Harmsworth公园的地方设置了一座咖啡馆。 博物馆馆长Diane Lees介绍说,皇家战争博物馆是一战期间设立的,全新的展馆将把这座纪念意义重大的场馆带入到21世纪,将历史和个人收藏鲜活地展示给下一代。 目前博物馆已经筹集了所需资金的一半,并计划从2013年1月开始闭馆半年来进行施工。
3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岛理工大学:红墙红瓦风貌
热度 2 gardening 2012-11-8 21:00
红砖红瓦:青岛传统建筑的代表 新校门 列入青岛市保护的校园建筑群 恰逢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奖,该校还聘请了莫先生为客座教授,祝贺! 颇为壮观的雪松行道树 学校食堂开出的早餐大篷车 能在青岛正常生长的极少数常绿阔叶树之一--女贞
个人分类: 大学校园|4226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学建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lanjs 2012-11-5 20:40
大学建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兼评新校区之新建筑 基湘 上篇 马后炮之新校区新建筑 当N年前大学新校区和大学城兴建之时,估计不少大学师生乃至家长都充满了欣喜和期待。而今新校区和大学城都基本建好了,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少。本文属于马后炮,权说不足之一二。 其一、设计简单化。校园设计或划井字,或画圆圈。道路直来直去,校园一览无遗,毫无想象空间。硕大的校园留给人们的只是思维简单、情感浅薄之感,几乎没有知识-智慧世界深邃无穷之意涵。 其二、建筑趋同化。杨叔子曾申明,大学“育人”而非“制器”。但此一轮大学新校区和大学城大多沿用所谓“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房子大则大已,但与其说是现代大学,毋宁说是现代工厂。 新校区与大学城之所以设计简单化,建筑趋同化,还与高校领导与建筑师缺乏对大学本质的认识与中西建筑的各自优劣有关。(一流)大学最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精英。天才师生乃“文曲星”下凡,因此一定要像敬神一样对待他们。因此校园建筑必须最为精美。 如果说西方建筑最精美的是教堂、城堡和皇宫,那么东方建筑最精美最有特色的也是类似的庙宇、城堡和宫殿。换言之,大学建筑最可参考的对象就是体现本土文化的庙宇、城堡和宫殿 。 下篇 回首百年中国大学建筑史 放眼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最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出自教会大学和顶尖国立大学 。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 国立大学以西 式 建筑风格为主导(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可为代表) ; 教会大学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导(燕京大学、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可为代表)。 教会大学知道, 深受儒家思想浸润、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民众 不仅排外, 骨子里甚至也不信宗教(义和团可为极端) 。为了消减中国人的逆反心理,教会大学建筑于是在其内在的基督精神之外,外面罩上了中国常见的长袍马褂(典型表现就是庙宇式的大门,宫殿式的屋顶,建筑骨架则由钢筋水泥构成)。这样乍看之下,教会大学反而比中国大学还中国化,同时又有一些“学有不及”的四不像建筑。 典型例子就是南开大学哲学教授冯柳漪对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建筑的批评: “燕京大学建筑皆仿中国宫殿式,......然中国宫殿,其奠基必高侍地上,始为相称。今燕大诸建筑,如人峨冠博带,而两足只穿薄底鞋,不穿厚底鞋,望之有失体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人感受到的除了失败就是羞辱。于是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先进分子,还是崇洋媚外的官僚买办,无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没有出国之前,哪怕沾上点洋味也不错。 正是这种心理大背景促成了中国大学的西式建筑取向。从北平的清华大学,到南京的中央大学,无不以西式建筑为号召。由此可见,中国人所办大学的建筑与教会人士所办大学建筑的心理出发点正好相反。 对上述两种建筑风格进行考察极为有趣。但在中国大地上,如果任由教会大学营造虽有诸多创新但又有些不伦不类的“中国传统”建筑必然有失尊严。于是 吸收两者之长又极力凸显中华传统特色的大学建筑就出现了。这组大学建筑骨子里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外在则是方正大气的宫殿式屋顶。其中最为出众的可以 武汉大学、原中山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之综合)为代表 。 厦门大学则以中国传统闽南风格建筑独树一帜,至今为人所称道 。 未来中国大学校园及其建筑何去何从?国际史的比较分析可以给人启示。 另参见“窥视大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131-246104.html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3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第22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有感
supdesign 2012-10-27 21:16
“第22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于2012年10.24~27在厦门举行,这是国内建筑结构的盛会,达到1000人以上,远超过上次的规模,国内工程界顶尖级的专家和规范主要编写人员大部分到场。各位专家针对工程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我也在会上作了“ 超高层房屋抗震设防目标的探讨及实现”,针对复杂的地震及其震害,提出整合式抗震技术,即" 地震对建筑及其中的人员和财产可能造成结构破坏、非结构破坏、次生灾害,由于地震作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有可能遇到巨震设防烈度,需要整合地震预测、工程抗震、地震逃生等多领域的具体措施应对上述灾害,以争取实现地震中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双重目标。 结构和非结构的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巨震(避难单元)不倒;人员逃生目标分为 4 级,需要根据地震、空间、人员三者具体确定。 可采用“ 4 水准多阶段”的方式实现结构和非结构的抗震,结合综合地震逃生方法实现人员逃生安全目标。"汇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甚至称其为抗震的“终极目标”。 遗憾的是大会没有安排提问环节,交流仍然不够。
个人分类: 09杂谈|3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恃所为,弗居世功,寓作求索――论建筑创新
热度 1 ah 2012-10-19 00:31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山东大学教授 黄 绳 信箱: ah-office@163.com 摘要:文章从建筑的内涵研究出发围绕建筑设计创新展开深层讨论,在肯定全球化下中国建筑最新成就的贡献同时,也对潜在影响中国建筑师创新的问题作了探讨。文章认为创新范畴多元,并结合国际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从学术、构造到时尚等八个相关创新议题做了阐释。鼓励中国建筑师戒骄戒躁,勇于创新。 关键词: 建筑; 创新; 思想; 社会; 生活; 时尚 Abstract: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building arou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to expand in depth discussion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affi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contribution, but also explor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made ​​ .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diverse areas of inno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 works of the masters of architecture from eight academic, constructed to fashion innovation issues explained. Encourage Chinese architects and prudent, and innovative. Keywords: Innovation; thinking; society; life; fashion 1建筑的内涵赋予 希腊人最初对建筑的范畴定义:大的技术、包罗万象综合性的科学与艺术 ---- 给予了建筑师无限的施展空间。 广义称建筑可谓人类聚居环境,是人类创作的物质空间,是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技术、经济、艺术、人类生活方式等作用在一起的一个超出常规三维系统建筑学的开放领域。从埃及建筑大师哈摩法西关于建筑的最好定义是人的智慧和它的环境在满足它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时交互作用的结果,到美籍华裔建筑师张一调 研究老子哲理名言后定义建筑为人的生活以及实践中的经验的空间表现,直至今天国际理论界认为城市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景观,同时也应是一种文化乃至精神产物而提出了“城市状态”概念,从而更广、更深层次地把社会本质的内容介入了人聚环境。于是,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物化的历史、一种社会容器的更大价值便体现于其作为社会生活状态空间的意义。建筑伴随时代发展、生活体验也自然成为了审美的客体。对此,歌德留下了最生动的比喻:建筑是终止音响的旋律。 2建筑创新的历练征程 建筑设计创作是理念的表现,属于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乃至生产力的直接反映;同时建筑设计创作又是一种精神生产。十多年前,我们这样回答跨世纪的建筑学当属:复杂、混沌、跃迁、突变、有机和多元,进而推出了新的时代建筑术语:波动、折曲、叠合、自组、生态、多价、拼贴、激进。有那么多离奇古怪的建筑被人们称为 “ 呼吸着其他星球空气的东西 ” 出现。传统的风格常被代之以突变的破碎和错综复杂的神秘,不再强调完美,横七竖八、歪歪扭扭甚至摇摇晃晃的新作成为时尚,而这一切却能突然闯入中国。从国家大剧院、鸟巢、上海环球贸易中心、央视大楼的诞生,到解构、印象派作品。盖里的扭曲、哈迪德的梦幻、艾森曼的混沌甚至是蓝天组“在闭上双眼的状态下绘制草图”生成的建筑,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被中国接受。 然而,对于中国建筑学界思维发展似乎总比社会反映滞后。 1996 年张钦楠在《跨世纪将有什么建筑学?》里把美国的 W•J• 密契尔、英国的 C• 詹克斯和荷兰的 R• 库哈斯三位国际知名建筑理论家和他们的书介绍给了国人,得到的更多是业内的嘲弄。如今,未来城市的趋向不断验证密契尔对信息网络技术的估量;詹克斯的复杂性科学渐被承受;库哈斯的著作思想亦成为他获普利茨克奖的深厚背景和前沿建筑理论焦点。中国的文化卫士们围绕“中国实验田”展开的批评合者概寡。它诠释了一个道理: 一个开放、蓬勃的中国意识形态进步速度已超出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的化反应。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心,她的建筑也走向了世界最前沿,而且唯有中国能够成全它们。无需妒忌是谁创作了它们——它生于中国便属于中国。而且,建筑的成就绝然不能归于个人。皮亚诺说:“建筑不是靠一个建筑师的艺术才华所能创造的,而是持久的协同行动的集体创造行为”。 中国建筑变革潮流的繁衍过程同时孕育了民众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与精神,也影响着中国建筑师的设计取向。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经常总是要同时面对沾沾自喜的自豪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围绕遗失民族文化、牺牲中国市场的思维与指责。德梅隆说设计鸟巢有三方面概念:第一,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第二,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还说:它是一个开放的建筑,与中国艺术与哲学有着联系。中国文化始终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媒体报道这项设计,有很多形容词,如有鸟巢等等。这可能是公众的印象。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把它解释成其它中国建筑上的东西,比如菱花隔断、有着冰花纹的中国瓷器。它又像是一个容器,包容着巨大的人群,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国际大师的这些话,或许应该让我们萌生、顿悟、反省些什么。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 09 年 6 月 5 日一期载文:中国发明的疑问 ―― 《那个热爱中国的人》。介绍了该书如何描写李约瑟( 1995 年去世)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披露了李约瑟从未搞清楚中国的发明创造为何干涸而悲叹: 500 多年来中国未曾产生任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观点或者发明创造。并说至今中国人还在继续思考李约瑟的难题。对于中国建筑师呢?赫尔佐格说: " 任何一个建筑都不可能是完全自我的,作为公共建筑,必然要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迹,但意识形态又必然寄存于一个文化体系中,都离不开这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社会状态。 " 在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强实,世界建筑创作成果在中国大地上的展现,决定着她将迎来世界建筑的创新时代,中国也会成为前沿建筑师的摇篮。无论是中国的文明积淀,还是时代建筑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发展都在激励中国建筑人才作育的“软实力”提升,更为期待的倒是一种主观响应。 19 世纪著名的中国学者、哲学家辜鸿铭在名著《中国人的精神》里说:“在我看来,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农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 What type of humanity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培养了一批道和德的追随者,而自己追求的是退隐和无闻。他在周朝衰败后离开洛邑西出山西函谷关前应守关将军恳求写下了《道德经》,中有: "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意指:付出莫自恃为己能,功劳不自据居。这也应是中国建筑创作持续发展的思想行为基础。发展无止境,创新是求索。 3建筑创作需要过程 当今中国建筑界对创作的理解、作为是有距离和偏颇的。建筑创作往往被肤浅、局限于建筑表现、功能满足和迎合市场,加之任务周期的紧迫,设计生产式的模式运作,普遍缺少横断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融会优化创新研究。加之"这个行业里常见的思考和动手脱离的不良现象"(皮亚诺的话),而最为重要的是缺失对于特定地域 社会状态空间的生活体验与人性把持过程投入。 毛主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贝聿铭应邀设计卢浮宫,他对法国总统密特朗说:给我四个月时间考虑能否做下来。于是他住进巴黎去体验生活、感悟场所而后始做。建筑创作不仅仅需要踏勘场地,更需要认知场所。林奇说:老练的总体设计师经常为场所气质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总体设计的任务是为适合人类的各种目的而造就场所。这里必须明确两点:一是基地的性质;二是使用者对它的评价。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并非仅仅是物质而且有人聚、有思想的空间。建筑学的“场”,比物理学的“场”丰富的是社会内容。建筑创作必须洞察主题、阅历社会、体验生活、纵深探索。 4创新是建筑创作的本质 创作一词隐涵“始作”和“新”意。一个文学艺术领域的表达词汇用于建筑设计,对建筑师构成了挑战。创作必有创新。创新点既是学术性、技术性的标志,也是与时俱进的考量。建筑创新基于思想、成于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件建筑作品都是创作者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反映。从 20 世纪中叶的密斯、莱特到七十年代后出现的几十位建筑普列策克奖得主,均有其才智、追求、想象、创造力的闪光点展现。从传统建筑学到现代主义,从晚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不拘一格。大师大作必有创作思想和哲学理论支撑,厚积薄发。都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察思考、抽象提炼的同时命题创作, 通过建筑科学、技术和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追求做出解读、成就作品并酿就创新 。 5创新是建筑思想的使然 查尔斯 · 詹克斯在《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导言中说“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学家都写宣言?当卡尔·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它并非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如他所说,不是在诠释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 艾森曼围绕纽约世贸中心再建说:“建筑是一种形式的政治。艺术和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民的声音要听,有一个文化权利在这个国家,建筑一旦建成,不像绘画或诗歌,往往承担一种主张和做法 ”。这也就是建筑师的思想使然。 20世纪末建筑学发展伴随诸多流派思想层出混杂而进入到一个十字路口,吴良镛以广义建筑學理论广纳诸学科组构了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学术框架,归纳创作视点从单纯的建筑天地进入到人本时空、地理时空、文化时空、经济时空、艺术时空并写入了国际建协 " 北京宪章 " 。他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的创作正是基于该伦理的实践,推出的沿循历史文化名城的胡同格局秩序、维系传统院落细胞模式人居机理、提升容积率、综合顾及特定时代需求的有机更新城市设计。也是对中国世袭缔造的人居小社会空间 “ 院落人气场 ” 宜人 “ 气候 ” 和谐氛围的创新。进而,吴良镛在陈述 “ 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 时把课题归属复杂性科学( Science of complexity )的研究范畴,建立起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下的多学科关联研究。他摆脱开了 “ 主义 ” 、 “ 学派 ” 的历史纠缠,随着 21 世纪发生的原始性科学概念回归找回了建筑学的真谛。 瑞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设计有对中国人寄予建筑要有鲜明个性的追求符合;有空中环结构对传统高层必属摩天大楼概念的颠覆和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初衷;有其对媒体建筑如何做到开放的创意追求;也是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相吻合”(普列策克奖评价)设计思想的又一表达。其生命力在于对时代脉搏的把持乃至导引。以“封顶折翼”的有机社会空间组构取代“挣脱人间”天马行空的摩天大楼创新意义或许还要走很长的路才会被认知,但这一创作所表达的思想是划时代的。然而,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城市经济,注重潜在广告价值的爆发商家定夺摩天楼的理由,又是另一个利益层面的谋略。 王澍的宁波博物馆仿形上岸的船,对一座历史港口城市刻做标记。采用收集的民间砖瓦以竹条混合土砌筑“瓦爿墙”所表达出的艺术与理念,足以使人联想授予背景世界最恢宏建筑大潮国度的这样一位建筑师普列策克奖的初衷。可持续发展毕竟已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议题,普列策克奖始终在呼吁“必须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来回应自然秩序对和谐的需求”。我再次思考一位国外建筑师的话:“最好的建筑就是没有建筑”。 6建筑创新范畴多元 建筑设计需要跨学科协作,往往不同于狭义、功利的、非技术非学术性的传媒效应对某些新建筑所宣扬的层面。“水立方”是什么?它包含了大众对它的评价开发与价值升华。而建筑设计的过程才应是建筑师冷静以对的。论形态“水立方”似乎与一块蓝色多孔泡沫塑料板没有区别。澳大利亚 PTW 主设计师约翰·保林说,是“水泡”激发了大家最终的设计灵感。我们想到了有机细胞的天然图案以及肥皂泡的形成,最后终于发现能够支撑较大跨度的水泡是一种合适的有机结构。“水泡构思” 在设计中根据 19 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发现的开尔文定律和泡沫结构理论,建立了“水立方”复杂节点的精确模型。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四氟乙烯膜材料,一种坚硬且能阻挡紫外线和空气污染侵蚀的透明气枕。水立方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 21 世纪跨学科协作的典型范例,也是建筑市场全球化时代最高建筑技术、最新材料的集合表现。建筑创新的范畴多元,时代造就。 6. 1 创新可以是结构的 每座建筑都以结构体系支撑,而结构体系的选择必然伴随建筑形式同时酝酿,自然也就潜在了创新。如央视大楼那样“一个新颖、可实施的方案足以推动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结构思想创新”(方案中标评语)。面对未曾有过的倾斜、悬挑、扭转难题,设计要依靠建筑本身的延性承受、消耗地震能量和大风袭击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几乎所有人都会对悬挑 60 米的设计提出质疑,但当我们环顾自然界比如一棵大树借助纤维处处充满悬挑时,似乎又获得了最符合钢材抗拉性能的启示。又如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那个流线状的动态造型中心结构,采用正方形柱体+拱形收分斜面+巨型风洞在减轻风阻方面的成就,让美国 KPF 设计者 R• 克兰被评为推动 21 世纪发展的著名科学家。 6. 2 创新可以是构造的 中国木构建筑 7000 年 " 如鸟斯革,如翬斯飞 " 的屋顶构架基于的是卯榫和斗拱。 1851 年世博会的水晶宫钢木构架的灵魂在于桁架设计。当代芝贝欧文化中心能为传统土著民认同,同时又倾倒都市人的密码在于皮亚诺能够谨慎地游刃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用钢木构造找到了仿形窝棚架构以及全新节点的构造创新。“作为发明并且设计某些东西的策划者,以及建造它所有细节的建筑师”,凭借其对建筑技术与材料熟悉把“一门很难的工艺”通过构造操控的诗一般浪漫。皮亚诺说“对工艺的兴趣使我远离学术”。在工程建设中进行过种种结构超强实验, “他把对建筑材料的特性把握和运用所发映出的人类技能智慧结晶与建筑,于艺术、建筑和工程的融合,还存有意大利哲学和传统的根基”以致成为普列策克建筑学奖在重新定义现代和后现代建筑时大加赞赏的典型案例。 6. 3 创新可以是学术的 爱森曼以其广博高深的哲学、数学理论为背景开展创作,其作品以致让很多大师都难以读懂,也尚无人解析出它的出现与衍生理论。上个世纪末爱森曼的哥伦布议会中心、辛辛那提大学建筑设计系教学楼、“ Max.Relenharde   Huas ”、大学艺术馆、西班牙加利西亚文化城便异彩出世,让世人史料不及难以招架。后人至今仍在欣赏效仿,却不知其所以然。 6. 4 创新可以是理念的 库哈斯在《 S , M , L , XL 》( 1995 年)提出了关于大的理论:超出了一定尺度,建筑便获得了大的属性。归纳出大的自律构成秩序;大,湮没传统建筑原理;大,是终极建筑,纵使内外元素重新组分;大,属于非常领域;大,背离城市文脉。大,致使可识别性趋向淡化甚至消失不可避免,其结果是大量没有历史、没有中心、没有特色的 “ 普通城市 ” 的出现。大的理论也为库哈斯建立在先前城市基础之上的理想城市 ―― 巨型建筑联合体概念埋下了伏笔。 6. 5 创新可能表现为“荒唐” 解构派的作品刚出世时似乎总使人感觉荒唐。盖里说:“我试图把‘细节’从神坛上拉下来”,密斯、迈耶、皮亚诺的建筑“都以‘细节’来自我标榜”。他则倡导“接近建筑的本质、更贴近个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感受”, “对历史的研究也很必要。建筑总是事关人性”,“建筑的社会性就是我所关心的话题”。所以才有了暗合于西班牙激扬文化、以甚至能体现海港曾经的兴衰破落和弗朗特河畔历史建筑无秩序形态不规则的钛合金板曲面板覆盖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场。批评者说它的混沌形态被认为是一种不加批判的表达方式,可以算作艺术,但是难以称为建筑。赞扬者们却说它给人诗一般的动感激励,作为后工业、后各种主义充满野性与激情面向 21 世纪的首座伟大建筑提前进入我们的视野,是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科技、文化象征的心理解析。没有谁能揣测那堆废铁板的作品能唤起了市民的喜悦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回应并拯救了该城的旅游业。 6. 6 创新可能是场博奕。 哈迪德空间美学制造的梦幻恰好迎合了秩序抽象的21世纪概念激发人们多巴胺所生成的活力,特别是在中国。她对建筑几何形态的创作性探索与时代 IT 技术微妙合拍,孤傲地超脱建筑类型学、高技派的传统门生。她说:“没有固定的概念,我是在寻求一种突破障碍的新的东西”,“我确信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但哈迪德的创新生涯却充满了坎坷,有许许多多的方案夭折。成名之作“香港之峰俱乐部”也是被矶碕新从初审淘汰方案中保留下来的,并认知出它的超时空透彻哲理。哈迪德不断尝试着用新的空间概念来表达对城市景观的强化,在创新博奕竞争中越发强大。 6. 7 创新甚至是“疯狂”的 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十佳设计之一是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 - 盖里 以两位早年演员名字命名而设计的两座塔楼,一座带有挑逗性的曲线,依附在另一幢不规则直立形状的建筑旁。弗兰克 · 盖里的反对者解读说他是不要 “ 曼哈顿化 ” 。而是推销一种新的夸耀。一个由弗兰克 · 盖里签名的完整的 “ 新耶路撒冷 ” 。谁能想到盖里的设计市场从此变得居然如此红火,美国拉斯维加斯脑康复中心、路易 · 威登创艺基金会都向他大开之门。如果说盖里的创作仍基于思想。那么蓝天组的成功可以用疯狂比拟。当人们用“在那充满幻想诱惑的维也纳城市角落里,蓝天组闭着眼睛,不协调的音乐在事务所的四出回荡,而他们的手正在图板上怪异地来会爬动”写照他们时,建筑生意正悄悄涌来。正是他们调动潜意识对美感的追求,创作出了艳惊世界的新宝马大厦。我们太需要思考某种“疯狂”所隐喻的哲理。 6. 8 创新拥抱时尚 如果说时尚是社会状态的一种描述。那么社会的时尚脉搏、大众的审美变化与建筑的形态发展或许殊途同归。时尚的轨迹:社会焦点 → 向往 → 流行 → 自然。创新追求的时空性或许可从时尚上寻找突破。建筑创作高高在上地禁锢于历史流派、书本理论,脱离社会、脱离时代、脱离发展的推演、闭门造车已完全没有生命力。然而时尚的流行,必然具有酝酿其生存的环境。这就是存在的力量。 1997 年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的一幅漫画:“从 50 到 90 年代着装的变化, 2000 年如何变化?”十分夸张地刺激人们回眸时代文化的变迁,思考建筑文明发展颇有同感。信息时代人类审美意识受时尚影响已变得非常之大。 时代进步推动建筑创作的多元化,也更加激励多领域科学技术渗透建筑创新。建筑创新可以表现为学术的,也可以是技术的。可以是功能的,也可以是审美的。可以是方法的,也可以是时尚的,等等。建筑创新更需要一种姿态:不恃所为,弗居世功,寓设计创作中不断求索,以创新的轨迹成就世界建筑的明天。
个人分类: 城市人居环境|2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住宅建筑中的裂缝及处理
jyjy600085 2012-10-18 08:38
随着住宅建筑的日益市场化和私有化,住宅建筑中的裂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由此带来较多的住宅质量投诉和纠纷。现阶段住宅建筑的常见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作为其基本构件的梁、板、柱、墙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这些裂缝有的不影响结构抗力及使用功能,仅造成观感影响;有的裂缝不影响结构抗力但影响结构耐久性;少数裂缝影响结构承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住宅建筑中的裂缝,进而采取相应的科学处理措施。 2 结构开裂机理 结构裂缝问题是由结构内部的微裂缝通过外部作用,在结构表面出现的开裂现象。外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外部荷载对结构的直接作用;结构材料收缩、温差、强迫位移等间接作用。前者如梁受弯时的梁底跨中裂缝、现浇板板面在负弯矩作用下产生的切角环向裂缝等,后者如梁侧垂直且多枣核状裂缝、砖墙窗角裂缝等。开裂究其根本原因均为裂缝位置的拉应变超过材料本身的极限拉伸应变或材料间的粘结极限拉伸应变。 结构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下,将在结构的某个位置产生拉应变,并传递至该位置附近的相对薄弱处使其开裂,直到结构所受的拉应变消解或低于极限拉应变。如图 1 ( a )所示,梁混凝土由于干燥收缩产生拉应变,受到两端柱的约束,如果梁的混凝土非常均匀,则应在梁的跨中 a 点产生裂缝,而离 a 点较近的 b 点有个小孔,则裂缝将偏离最合理的跨中位置,于 b 点开展。如图 1 ( b )所示,当温度变化时,混凝土和砖砌体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大,在结合处产生拉应变。该拉应变通常会超过框架结构与填充墙体间的粘结极限拉应变。因此,在两种材料间常出现水平或垂直裂缝。 框架柱 框架梁 图 1   结构裂缝开展机理 ( a )梁体收缩裂缝性态, a 点为跨中区域; b 点为 a 点附近有缺陷的区域。 ( b )梁墙接合部位裂缝性态 框架梁 框架柱 填充墙体 结合处水平裂缝 (a) (b) 3 裂缝种类、成因、危害性及处理措施 住宅建筑中的裂缝通常有:( 1 )承载力裂缝,( 2 )温度 - 收缩裂缝,( 3 )强迫位移裂缝,( 4 )结构构造裂缝,( 5 )施工裂缝等 5 类 ,分述如下: 3.1 承载力裂缝 目前住宅一般均按正规基建程序建设,设计和施工方面极少出现大的失误,因此由荷载引起的结构裂缝在实际工程中占很小的比例,最常见的承载力裂缝为现浇板板面沿支座开展的环向裂缝,如图 2 所示。 图 2 现浇板板面荷载裂缝 该类型裂缝主要是因负筋安装不到位致使板面抵抗负弯矩能力不足所致。施工时拆模过早、偶然超载有时也加剧了裂缝的开展。裂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板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应进行灌浆等封闭处理,必要时进行粘贴碳纤维等加固处理。 3.2 温度 - 收缩裂缝 在住宅工程中,肉眼可见的裂缝绝大多数都与非受力的收缩或温差作用等间接作用有关。裂缝出现的部位和开展性状、危害性和处理如表 1 所示。 表 1 住宅工程中的温度 - 收缩裂缝 序号 开展的部位 裂缝开展性状 危害性和处理 1 梁(框架主梁、次梁;联系梁,包括基础梁) 梁侧面的垂直枣核形裂缝,有的略倾斜,多数在梁两个侧面对称开展。少则 1 条,多则 10 条以上。 影响观瞻,不影响结构承载,影响结构耐久性,可表面封闭裂缝。 2 现浇板 ( 1 )单向板,在板的中部或凹角、蜂腰等拉应变容易积聚的薄弱部位,产生横向裂缝,即平行短边方向的裂缝。在配筋密集处,缝宽相对较小。裂缝多为贯通裂缝。 ( 2 )双向板,由于收缩发生在两个方向上,有时会引起板角斜裂缝。 ( 3 )板内有线管时,在线管处易产生裂缝,并与线管走向一致。 影响观瞻,给住户带来不安全感,可能引起渗漏,基本不影响结构承载力,影响耐久性。应封闭裂缝,加以掩饰,必要时做防水、防渗处理。 3 多孔板(应用较少) 楼板纵向拚缝开裂、板端横向裂缝。 影响观瞻,给住户带来不安全感,可能引起渗漏,基本不影响结构承载力。应封闭裂缝,加以掩饰,必要时做防水、防渗处理、抗震加固处理。 4 墙体 ( 1 )房屋顶层或上部若干层墙体,在阳光照射下,变形差在砌体中引起剪切变形的累积,导致纵墙两端的正八字形斜裂缝,有时也出现在横墙两端。在冬季严寒条件下,出现倒八字裂缝。 ( 2 )圈梁以下砌体中,沿灰缝水平延伸,也可能在山墙发生开裂,成为包角裂缝。 ( 3 )房屋太长未设置变形缝时,产生贯穿房屋全高的竖向温差收缩裂缝 。 ( 4 )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竖向收缩裂缝 。裂缝从房屋底层至顶层均有可能发生,多发生在承重横,呈贯通状,最大缝宽可达 1mm 。粉煤灰砖的自然收缩主要集中在早期,因此,为防止墙体开裂,国家行业规范规定砌筑时产品龄期不应小于 28d 。 ( 5 )屋面保温隔热较差时,屋面板膨胀给檐口圈梁以较大的推力,从而产生山墙和外纵墙水平裂缝。 不影响结构安全,影响观瞻,给住户带来不安全感,可能引起渗漏。采用封闭或局部修复的方法处理。 ( 6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水平裂缝、不规 则竖向裂缝以及与混凝土梁柱结合面的水平和垂直裂缝 。 造成外墙渗漏;削弱墙体的受力性能,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及抗震性能。应进行加固处理。 3.3 强迫位移裂缝 框架结构适应变形的能力较强,因此,框架结构的住宅工程发生强迫位移的裂缝较少。砌体是脆性材料,对变形非常敏感,住宅工程中常出现沉降裂缝或膨胀土引起地基变形裂缝。 ( 1 )正八字形裂缝 建筑物中部地基软弱沉降大,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向下弯曲而在纵墙两端形成正八字形斜裂缝。有时墙体跨中底部还会出现垂直裂缝。 ( 2 )倒八字形裂缝 如地基中间硬而两边软弱,沉降集中在建筑物两端,在纵墙两端形成内斜裂,情况与第 1 种情况相反。 ( 3 )斜裂缝 不对称的沉降将引起斜向裂缝。如图 3 所示。建筑一端地基出现较大沉降时,在纵墙上产生斜向裂缝。 ( 4 )局部沉降裂缝 砌体底层窗洞,由于两侧窗间墙沉降较大,在窗台墙是因沉降不均产生垂直裂缝。 图 3 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砌体斜向裂缝 大多数沉降往往具有长期、缓慢发展的特点,因此裂缝不会严重恶化而危及结构安全。经过检测与观测,对沉降逐渐减小的裂缝,待沉降稳定后进行修复或封闭处理;对长期不稳定的沉降先加固地基,再处理裂缝。 3.4 结构构造裂缝 住宅工程中结构构造裂缝常出现在砌体上。 ( 1 )不同建筑材料的温度变形、干燥收缩等性能不同,在界面处产生不协调的变形,如混凝土构造柱、过梁、圈梁与砌体间的界面裂缝。 ( 2 )在门、窗洞口处产生的应力集中裂缝。 该类裂缝对结构受力及整体安全基本不构成影响。但由于处在比较触目的敏感部位,并破坏装饰层,往往也会引起质量纠纷。可以采用装饰材料进行掩饰处理。 3.5 施工裂缝 ( 1 )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 图 4 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缝 商品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尚未形成强度的早期,常会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如图 4 所示。该类裂缝与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施工得当可以避免裂缝的出现 。如,混凝土浇筑完成静定一段时间后,待离析、泌水、沉降基本完成而混凝土尚未凝固之前,应对无模板的上表面进行二次振捣、搓压。然后立即浇水覆盖或泡水养护。 ( 2 )砌体接槎裂缝 不按施工要求而以直缝接槎,可能引起沿直槎槎口的裂缝。以马牙槎和踏步槎接缝时,砌筑质量较差也会在连接面产生裂缝。 ( 3 )砌体局部受压裂缝 因设计疏忽、构造措施不当、砌体强度不足引起的承载梁下的砌体局部压力增加,产生向下延伸,基本为竖向,侧边外倾呈放射状、顺主应力方向发展的裂缝。 ( 4 )其他如砌筑速度过快引起的水平裂缝,通缝引起的竖向裂缝等。 4 结语 住宅的裂缝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除上述常见的裂缝外,尚存在偶然因素造成的裂缝、耐久性裂缝等。因此,首先要对裂缝有正确的认识,查清裂缝成因,分析其对结构的影响,最后选择有利时机对裂缝进行修复或加固。 参考文献: 徐有邻,顾祥林等 . 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1. 崔千祥,钱晓丽,等 . 房屋结构检测与事故处理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 GB 50203 - 201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GB 50203 - 2011 , Code for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onry structures. 钱伟,宋显锐 . 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房屋裂缝鉴定与原因分析 . 新型建筑材料, 2010 ( 3 ): 34 - 37. QIAN Wei, SONG Xianrui.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acks of autoclaved fly ash masonry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 NEW BUILDING MATERIALS, 2010 ( 3 ): 34 - 37. 莫永雄,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 新型建筑材料, 2009 ( 9 ): 31 - 34. MO Yongxiong. Reasons for aerated concrete block cracking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 NEW BUILDING MATERIALS, 2010 ( 3 ): 34 - 37. 张承志 . 商品混凝土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2. 龙敬庭 . 泵送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 煤炭技术, 2011 ( 5 ): 125-127. LONG Jing-ting. Causes and precautions of pump concrete cracks on floor . Coal Technology, 2011 ( 5 ): 125-127.
4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