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院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的看法
renyz518 2016-3-22 21:55
最近几天有幸被学院派往深圳参加BIM培训学习,让以前只懂得BIM的概念到对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以前认为BIM就是软件的集合(建筑、结构、市政、项目管理等软件的有机组成),通过这次培训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1)BIM不仅仅为软件的组成,它具有自身的内涵,是有生命力的。BIM贯穿于项目从设想到后期的经营管理,同时是实时更新,有机的将与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信息与参与整理组合起来。
个人分类: 心得|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体验之学院派
fantry 2013-8-6 05:38
何谓学院派 话说斯坦福大学2011 年秋推出三门MOOC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前两门课的教师创建了上述两个MOOC 公司,那么,第三门课呢?“数据库导论”的授课教师是JenniferWidom 教授。估计这位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也就没有激情再去创业了。2012 年秋,JenniferWidom 教授基于Class2Go 平台进行了第二次授课,保持着传统作风。 再话说脱胎于斯坦福大学的两大MOOC 公司Coursera 和Udacity 可谓风声云气,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领头羊的MIT 则奋起直追,在 OpenCourseWare 基础上,先是创建MITx ,再与邻居哈佛大学联手成立了如今的edX 。edX 保持了非营利模式,彰显着传统学院文化气息,故称之为学院派。 体验Class2Go Class2Go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 。斯坦福大学对Class2Go 相当重视,现正与edX 平台进行整合,相信届时Class2Go 和edX 的功力都会增强不少。 总体印象 Class2Go 平台上的课程数量还很少,没有规模化,知道的人不算多。Class2Go 平台与Coursera 平台一样,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有些相似。Class2Go 的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将教学视频和相关练习活动整合在一起。Class2Go 上的视频也无法直接观看,但提供下载,且有字幕供选择。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Jennifer Widom 教授基于Class2Go 开设的“ 数据库导论 ”课 ,这是她第二次进行MOOC 形式授课。当时正好想学一些数据库知识,再加上处于寒假,因此坚持学完了这门课,并获得了完课证明: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标准版)。 虽然在本科时学过数据库课程,但距今天已很多年了,期间也基本没搞技术工作。基于这样样的背景,我坚持学完了这门课程,花了不少精力,因此印象很深刻。其中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师教的很认真,课程建设的很好。一门课程的质量与教师的付出是成正比的。就我的体验,甚至可以说Jennifer Widom 教授的这门课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一门课,呵呵。 这并不是说Jennifer Widom 教授讲得如何如何好,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口才表现,而更主要的是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对各个环节的细致安排。在这门课中,很多细节都考虑得很周详,课程中用到的软件、资料等都有很好的引导和提供。 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越来越少,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这里不进行讨论。其实教学对国外很多教师来说也被看作的负担,但相比之下,我们在课程和教学上的付出也许还远远不够,质量还需要大大地提高。 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观看相关教学视频,视频被分解成小的单元(国内不能直接观看,需下载后观看);再在线完成Quiz ,一个知识点提供了多组Quiz ,你可以只完成1 组,也可以选择完成多组;同时还提供Interactive Exercises ,可在线进行语句代码的测试,即时给出反馈。课程共有10 周,在第5 周进行期中考试,在第10 周进行期终考试,两次考试都在线进行,全是选择题。 课程根据学徒完成Quizzes 、Exercises 和Exams 的得分,赋予不同权重给出最后成绩。只要学徒获得理论最高成绩的50% ,就可以获得标准的Statementof Accomplishment 。如果学生还选做了challenge-levelexercises ,并且完成率在75% 以上,就可以获得“With distinction” 版的完课证明。完课证明中,Quizzes 、Exercises 和Exams 三部分的得分,以及加权后的总得分都有显示。 体验edX edX 是学院派MOOC 的大佬,口号是:Take great courses from theworld’s best universities. 总体印象 edX 现有课程56 门,相比创业派大佬Coursera 来说,数量还很少。其一,edX 发展的时间比创业派MOOC 要短一些;其二,edX 是非营利路径,可能动作会比较慢,主要靠捐助获得活动经费;其三,edX 对合作伙伴比较挑剔。best, best, 还是best. “They are the best courses, from thebest professors, and the best schools ”,因此合作伙伴相对还比较少。 edX 的教学平台是我目前感觉最棒的,与Udacity 类似,课程以一步一步引导学徒进行学习的线性组织形式,很有步骤感;同时也有Class2Go 的一些特点,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如下图所示。平台的访问速度也不错,课程中的视频虽也是无法直接观看,但可以下载。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一门edX 课程: 6.00x Introduction to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观看教学视频,其中穿插有小测验和小练习;然后完成Problem Set ,即比较综合性的编程实践,可在线进行代码的测试,感觉很棒。课程安排了2 次期中考试,1 次期终考试。课程综合小测验、Problem Set 和考试成绩,给出最终分数。 edX 平台最值得赞许的是其提供有progress 功能,将学习进度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徒,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徒努力完成课程。这门课共有13 周,我坚持到了第5 周,前5 周成绩保持不错,但因开学有许多事情要做,很可惜地忍痛终止了。我的进度如下图所示。 此外,这门课程还提供了完整的在线教材,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阅读。想的真是太周到了,你不佩服都不行,这可是全免费的课程啊。 总体上,学院派MOOC 课程还比较少,但发展潜力巨大。其对品质的追求相当高,每门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录制教学视频那么简单,课程整体上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十分有水准。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4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的阴暗面
热度 3 gl6866 2011-2-26 13:40
2008年,一位叫Bernard T. Smith写了一部书,叫《信息哲学:(信息是驱动和控制我们所有人都力量)》 。作者是位英国人,从有计算机开始的那天起就从事设计信息系统和写软件程序。本书文风亲切近人,很少学院派的风格,把复杂的技术问题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写出来,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有关信息哲学的一些热点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而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越来越快、越来越高效甚至越来越时尚的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方式。可是人们是否想到,在这背后的压力问题呢?有关正在被传输信息的意义、意向以及效果呢?还有就是它对个体和整个世界的更深层面的含义呢? 本书的主旨在于“如何克服信息、知识和神秘的无限所带来的后果。”他的结论是信息是在自然界中是“最有力量的施动者,与生命本身一样……”信息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的,作者指出“信息在通过人的思维之前,人们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信息对人有善有恶,这就要看信息的内容,关系到其真或假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没有信息生命是不可能的,从分子水平到广袤的宇宙,有效传播必要的信息都是刻不容缓的。 既然信息是实在的定义,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操控,操控的动机、理解其本质及其意义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了。有趣的是在把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与人脑的功能进行比较了之后,作者希望让人们知道,“信息时代”所带来的福祉和危险,尤其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当今社会,屁股兜里的移动电话魔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指尖上的信息并非不折不扣的福祉。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精神渴望被它彻底颠覆了。”的确,人类对DNA这张“生命的基本蓝图”的操控是“我们当前需要反思掌握信息最大的实验,”通过改变人类基因恐怕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和恐惧。 作者希望读者成为积极参与讨论有关信息的问题之中,认识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福祉,同时还希望让人们认识到个体和群体对信息的操控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这部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不仅让普通读者认识到信息的作用,其所讨论的问题并非局限于哲学,而且还让人们了解信息对人类还有阴暗的一面,而忽视了其阴暗的一面关乎人类的存亡。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3211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院文化需要网络化的观念转变
bison55 2009-11-11 20:43
这篇文章我已经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ison55 里发表了,想想后,可能更适合投在这里。文章没有学理参考价值,只是想让人注意一些非主流文化而已。 这篇文章是专门写给我喜欢的同志们,希望你的成功能让大家享受,希望你的成就能让我们一起骄傲
个人分类: 反思类|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