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发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驱霾新装置:倒置火箭排霾的锅炉烟筒混合系统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2-31 07:17
驱霾新装置:倒置火箭排霾的锅炉烟筒混合系统 杨学祥,杨冬红   通常大气对流层内的气温是随高度呈递减速关系。但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空气下沉、辐射冷却、空中热气流流向地面、近地层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这种现象称为逆温。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一层气体,称为逆温层。   在逆温层内,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小。逆温层的物理特征是气体状态稳定,对气体上下对流过程有抑制作用。对流层内的逆温层高度通常在 100-200 米上下。 由于逆温层对空气对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所以极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由于大量气溶胶粒子和水汽积聚在逆温层下面,因此近地面层极易形成烟雾。 如果我们能将烟尘送到逆温层之上,加快烟尘的扩散,就可以减轻烟尘对地表空气的污染。倒置火箭排霾的锅炉烟筒混合系统是利用火箭喷出的高速气流,将锅炉排放的烟尘送到逆流层之上,将烟筒也变为加热锅炉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煤炭和燃油的热能,使煤炭也变为清洁能源。 本设置可安装在现有的锅炉烟筒底部和热电厂烟筒底部,变烟筒变为加热锅炉,变烟筒为倒置火箭筒,利用火箭高速喷气,将烟尘送到逆温层之上,打破逆温层对雾霾的封锁。 图 1 倒置火箭排霾的锅炉烟筒混合系统示意图
个人分类: 创新发明|4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只看国际期刊只重名气和声望的中国科研氛围阻碍弯道超车
热度 2 accsys 2016-12-24 05:46
姜咏江 中国的只看国际期刊发表,只看个人的名气、地位和声望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科学研究的氛围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湮灭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创新“冒出来”,更重要的是阻碍着 21 世纪的中国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 历史已经证明,真正的科学原创常常来自于那些无名的科学新人。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大科学人物,常常是忙于完善成名的理论和方法,开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几乎很少出现。所以,对那些长时间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指望那些名家、科学弄权者去解决,一般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应该清楚,那些世界上人们一直解决不了的科学问题,如果科学界的权威们能够解决,还会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吗? 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那些已有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解决长期困扰人们认识论之时,就一定是新的理论和方法诞生之时。在科学问题的探讨中,管理国家科学发展的相关部门,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将国家发展的科学创新战略完全寄托在那些名人、名家的身上,将会发现无门。 诚然,科学界盛有建树的名人在其熟悉的领域,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如果在这个领域中追赶别人,自然少不了他们。但是在其他完全不同的领域,这些人不见得能够超出创新者的理解力,甚至会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认为是错误,认为是天方夜谭。因而在他们有强大的话语权的时候,就会在无形之中绞杀了那些开天辟地的科学创新。在中国,这种实际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国外的科学发展已经经历了这种黑暗的科学历程,他们或多或少在纠正这种“旧科学统治论”,允许科技人员发表奇谈怪论,允许人们研究那些看来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我们国家处在后起直追的阶段,要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的那些正确的发现和支持创新发明的思想方法。要尽快避开不重科研实际成果,只重科学论文发表的现象。其实,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检验着评价者的科学水平。不看成果的作用,只看国外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反映了评价者知识的欠缺,或者水平的低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科学评价体系有关。在科学发明创新者强烈要求申诉的情况下,在那些专家学者难以决断的情况下,就应该公开让相关领域有研究能力的人士,自由申报参与评价。我相信现今的中国人中,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在少数。允许创新 发明 者在专家评委中演讲,应该是一种不错的科学评价方法。 提倡重科技成果的评价,会促进人们重视实际的科学研究,防止虚假的评价出现。这样无论是科学发明者还是评价者,都会脚踏实地进行研究,真正的科技创新才会不断涌现。改革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国才有希望实现科学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 2016-12-24
个人分类: 随笔|23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创新发明不用编辑审也罢
热度 1 accsys 2009-11-14 10:39
博客是个好东西,自由,快捷,不靠名气,能够各抒己见。 搞创新发明的人经常会有奇谈怪论,这些人的文章送到知名杂志、报刊,很少能够面世,如果是认定有错,或古已有之,那完全是正常的。如果因为拿不准或担风险就拒之门外,那就有失办刊的宗旨了。 我写了一篇名为《计算机设计的基础理论限位数》的文章,投到国内计算机权威杂志《计算机学报》。曲曲折折,一年多,终于还是决定放在2009 中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中,不在学报上发表,有错误?没有实际意义?还是违背办刊宗旨?为此,我曾多次见刊负责同志,希望与审稿专家探讨一番,我认定文中提到的理论与方法,对计算机微体系结构设计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对运算器等设计,可以让国人少走弯路。请求至今未能实现,原因可能有几条,我也不去多想了。退休人士写稿的目的为什么?不是就让大家看嘛。当然,如果有同行喜欢讨论,就更有乐趣,免去了许多退休人士那种无事可干的烦恼。 接触科学网,使我有了新的想法,自己的体会、想法可以随时在博客上贴出,这样一定能够吸引有心人一块讨论,不用花审稿费和版面费,岂不乐哉。 理论上能够创新发明人士的观点,可能多少有些怪异,要想让资深或著名的学者审察,常常是非一日之功。反正想要大家知道你的观点,文责自负嘛,让读者评判,不用劳烦编辑审察也罢,对与错,让时间说话不更好吗。 2009-11-14
个人分类: 随笔|345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