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货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朝鲜货币改革,如此剥夺老百姓
剑走偏锋 2009-12-5 12:46
朝鲜近日进行所谓货币改革,又是同前一次一样,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一周内完成新旧货币兑换工作,原来每张面值100朝元的旧币将被换成面值1朝元的新币。据报道,朝鲜此次实施货币改革是为打击通货膨胀和黑市交易,遏制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 如果只是以大换小,这本来也没什么,但又像前次一样,本户家庭只能换10万元,也就是说,超过的部分就被国家无尝收回。本来货币是政府印出来的,代表了一定量的价值,但由于朝鲜不推进改革,经济困难,物价飞涨,朝币已大大贬值,这还不算,还要对新换旧,只能换10万,超过的不能换,只能交回给国家,这不是明显提打劫老百姓吗?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居然可以这样赖掉。 虽然政府高压控制,但这次还是引发了群众不满,除了黑市外币大涨外,一些民众集聚表达不满。 不少人是通过节俭,多省了些钱,居然多出10万的不能兑。而那些华人这次又像1992年那次一样要倒大霉了,他们通过中国亲人的支助,以及做一些小贸易,积累了些货币,这次10万以上的又会被没收光。上次的改革也是如此,那次所谓货币改革,曾有不少朝鲜华侨呼吁中国政府给予帮忙,中国政府也提请朝鲜政府小心行事,但朝鲜政府根本不听。 一家只能换10万,只够一家二个月的基本生活,叫人们怎么活?虽然最近提高了些额度,但让一般家庭根本看不到如何在半年里活下去的希望,尤其是农村,朝鲜政府更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粮食必须用来保证城市居民。像90年中期那次,估计又会饿死不少人,当然还不会像中国的59-62年要粮食饿死3500万,因为朝鲜又会来向中国要粮食了,它还会厚着脸皮向联合国、向所谓的万恶敌人美国和南韩要粮食。 不管现在中国官员的腐败程度怎么样,但还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而不是在那个伟大领袖统率下的伟大国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7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两条非同寻常的曲线
tianli99 2009-11-21 10:43
几条非同寻常的曲线 关系到13亿人的国计民生 转载自 《科学时报》 (2009-11-5 A3 观察 ) , 原题为: 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 —— 系统动力学的视角 图一:投资总额与工资总额 博主的看法如下: 文中的七个图中的曲线,大都是非同寻常的, 我在这里只评论第一个图中的两条曲线。从第一条曲线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这条曲线是那样的非同寻常?从图一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超过了40%,这个数值不仅超过了1958年大跃进的投资水平,也超过了伴随高通货膨胀的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的投资水平。如果不是美国引发金融危机,我国无疑将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现在,我国的中央银行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应该对此要保持警惕了!! 从图一中的第二条曲线可以看出,与投资总额的突飞猛进相反,我国的职工工资总额所占比值却表现为下降趋势,这一苗头提醒我们要谨防陷入“贫困”式增长,即所谓的“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原文如下: 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 ——系统动力学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11/225359.html 图一:投资总额与工资总额 图二:产能与内需 图三:准货币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对比 图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准货币 图五:1年期存款利率 图六:中国的M2与GDP(均以1952年为1) 图七:流通中的现金与准货币对比 □本报首席评论员 王中宇 现代主流经济体系有个鲜明的特征:高度深化的分工,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与消费完全脱离,每个人的生产 99% 以上是为别人,每个人的消费 99% 以上依赖别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今天的现实。 这个特征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交换。高度深化的分工,造就了几乎无以计数的产品种类,如何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满足其需求?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使整个经济平稳运转?人们试验过各种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就是由行政系统来分配资源,所谓“市场经济”则是由货币交易来分配资源。现实的经济体并非纯粹的理论模式,即使在主要的“计划经济”中也保留着货币。只有被妖魔化了的“红色高棉”曾废除过货币,而那是一个远远谈不上分工深化的社会。 事实上,当今的主流经济体中,货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货币循环顺畅是经济体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证明,主流经济体的货币循环问题严重。 多年来,金融界热衷于讨论“流动资金过剩”、“利率陷阱”、“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迷失的货币”等,结果却莫衷一是,也无助于发现并预防金融危机。这暗示我们,问题或许出在“视角”上。货币循环是一个动态系统,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看,系统的行为取决于子系统间的关系,而子系统的划分应依据其功能的差异。 那货币有功能的差异吗? 视角:两类货币 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的经济职能是交易媒介,由此可以导出“货币中性”这个著名的命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 作为交易媒介,其拥有者心中的标的是欲购买的商品。然而事实上还有另一类货币拥有者,他们心中的标的是利润,是“以钱生钱”——靠现有的货币聚敛更多的货币。 在现实的产业链中,除了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外,推动每一个环节交易的都是利润动机,各环节参与者所得的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最终消费者支付的货币。于是我们看到,同为货币,其实有不同的目标,在系统中扮演不同的功能。系统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是:最终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足以满足逐利资金的利润需求。 2006 年的“欣弗”事件,被视为质量问题、监管问题、道德问题。然而它的根源在这两类资金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每瓶“欣弗”到患者手中的价格为 38 元,而出厂价仅 2.2 元,其中的利润在 0.3 ~ 0.5 元之间。这意味着,患者为“欣弗”支付的药费中,成本仅占 4.47 %~ 5% ,厂家利润仅占 0.79 %~ 1.32% !其余 94.21% 的价款都被医院和药批等中间环节拿走了。 从“交易媒介”和“等价交换”的视角看,厂家和患者间的价差不可能如此之大。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能提高交易的效率,这个案例则告诉我们,交易过程中第三者的利润扮演了何其重大的角色。显然,在经济体的货币循环中,这两类货币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了系统的运行特征。 然而我们的经济统计系统不是从这个视角设计的,因而不存在直接反映这两类货币的统计数据,我们只能从现有的统计数据中,间接观察这两类货币的演化历程。 由于经济体在增长,价格水平在变化,直接观察统计数据,难于看出问题的症结。代表经济体量的 GDP 是一个可用的尺度,用这同一尺度度量不同的统计数据,有助于观察演化趋势的差异。 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 居民的货币收入是购买力的基础。观察这基础有几个统计数据:其一是工资总额,其二是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其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其中工资总额自 1952 年起即有完整的逐年数据,而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分别由城调队、农调队入户抽样调查得出人均值,再乘以城乡人口得出,但可得数据不如职工工资总额完整。 数据显示,工资总额占 GDP 的份额从建国初年的 10% 升至 1961 年的 23% ,此后,降到 15% 左右,并一直维持到 1991 年,然后逐年下降,到 2004 年仅为 10.6% ,此后微幅回升,到 2007 年为 11.3% 。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占 GDP 的比重, 1985 年为 20.8% ,到 2003 年上升到 34.9% ,此后维持在 35% 附近。农村居民全部现金收入占 GDP 的比重, 1980 年为 19.8% ,到 1985 年升至 32% ,然而此后持续而迅速下降,到 2007 年仅为 14.4% 。可见过去 20 多年,农村居民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城镇居民明显下降。 将城乡居民收入相加,即得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它占 GDP 的比重自 1991 年的 55.1% 降至 1996 年的 44.5% ,正是这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此后到 2002 年逐步回升到 51.8% ,然后再次下降。 站在居民的位置上,当收入低下时,所得货币几乎全部用来购买必需消费品,而当收入升高后,一部分收入被存储起来,成为逐利资金的来源。现实中由于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相当多的居民收入只够谋生,同时少数高工薪者,如大型央企的老总们,年薪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其中必有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逐利资金。甚至一些略有结余的居民,也将自己的储蓄投入股市谋利。可见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小于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 数据显示, 2000 年后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开始萎缩。由于 1996 年后,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的上升是由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上升所致,而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故其中转化为存款的部分亦远高于农村,可以推测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开始萎缩的时间应早于 2000 年。 间接观察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另一个视角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的比重, 1988 年为 49.5% ,此后高速、持续下降,到 2008 年仅为 36.1% ,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 第三个观察视角是金融统计数据。货币当局根据流动性的强弱,用逐层嵌套的方式定义货币种类:其核心是流动性最强的“流通中的货币” M0 , M0 加上“活期存款”为 M1 , M1 加上“准货币”(其他存款)为“广义货币” M2 。根据这个定义公布的统计数据,笔者查到的起始年为 1985 年,但 M0 的可查数据能追溯到 1952 年。 M0 主要被用于现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数据显示,建国初, M0 仅占 GDP 的 4.1% ,那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7.45% ,农村基本上是自产自食、自给自足,需要的货币很少;即使在城市,居民自我服务的成分也远高于今天。直到 1978 年, M0 仅上升为 GDP 的 5.8% ,表明社会分工进展缓慢。事实上今天人们已经离不开的许多行业、工种,当时尚未出现,当年居民家庭必备的许多技能现已成为陈年往事。 从 1978 年到 1993 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 M0 占 GDP 的比重迅速上升,达到了峰值 16.6% 。此后, M0 的大趋势是下降,到 2008 年降到 11.4% ,低于 1986 年的水平。而这期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并未停止,因此只能解释为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萎缩。 通过上述多角度的观察,可见不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即开始了相对萎缩。 “以钱生钱”的货币 逻辑上,逐利资金的主要出路是投资,因此,从这个视角可间接观察逐利资金的演变。(见图一) 数据显示,在 1980 年前,投资总额与职工工资总额大体相当,两者交替领先。此后投资总额加速上升,进入本世纪后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上升,而职工工资则逐步下滑。这暗示我们,工资性收入与资产性收入持续失衡。 投资激增必然导致产能高速扩张,间接观察产能演变的一个视角是固定资产存量。根据张军、章元的测算, 1952 年全国固定资产存量为 800 亿元,以后由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按“永续存盘”法估算。历年投资均换算到 1952 年价。折旧率仿照宋海岩的方法,取法定折旧率 3.8% 加上当年经济增长率。(见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 K 的再估计( 1 )》,《经济研究》 2003 第七期)。由此估算的结果见图二。 数据显示, 1970 年至 1976 年 , 我国的固定资产存量相对于 GDP ,有一次高速增长;此后到 1985 年大体与 GDP 增速持平; 1985 年到 1990 年又出现了一次高速增长;到 1994 年发生了一次回调; 1994 年后是史无前例的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到 2007 年我国的固定资产存量已经相当于当年 GDP 的 1.84 倍,而 1985 年仅为 86.6% 。 产能高速扩张的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维持在 GDP 的 40% 左右,还略有下降。于是产能与国内消费能力严重失衡,只能靠出口维持生产。 在货币当局的统计口径中,流动性最差的是“准货币”(其他存款),银行必须为其支付利息,因而必须用它来赢利,所以它更接近于追逐利润、以钱生钱的货币。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切国内利润的总来源,虽然在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利润来推动,但这些利润终归源于最终消费环节提供的利润。两者的对比见图三。 数据显示, 1985 年准货币为 1021.8 亿元,仅为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3.7% ,国内市场足以为其提供所需利润,而到了 2008 年,准货币为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85 倍。可以看出,如果保持现有的惯性运行,两者的失衡将持续扩大。 计算图三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准货币的比值得图四。 我们看到, 198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准货币的 4.21 倍,足以提供它所需的利润;到了 2008 年,这个比值已降到 35.1% 。如果维持目前的趋势,它甚至会降到 20% 以下,很难为准货币提供有吸引力的利润。 事实上,自 1994 年后,我国的利率已经大幅下降,到 2006 年后经济过热期间,货币当局曾试图提高利率,但很快就不得不放弃,利率迅速降至底线。(见图五)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国际经济危机,究其实质,因国内利润空间过小,根本无法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国际经济危机只是一个触发因素:海外利润空间萎缩,大量企业资金链立刻紧张,只能靠贷款维持。为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危及社会安定,一直担心通胀的央行只好降低利率,靠发钞票维持企业的现金流。然而,受限于真实的利润来源,降低利率也难于刺激实体经济中的投资。这就是让经济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利率陷阱”。 由此,我们看到了经济体的货币循环造成的三大失衡:资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失衡;产能与内需失衡;追逐利润的货币与祭献利润的货币失衡。这三大失衡导致经济体中的货币不可逆地淤积为逐利资金,这表明货币循环从长期看具有不可持续性:失衡的持续扩大早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一天。 无视现实中的货币承担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无视追逐利润的货币强势积累,且已远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货币这个明显的事实,这是主流经济学陷入迷宫的根源。 “迷失”:货币还是经济学? 1919 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 MV=PY 。其中 M 为货币发行总量, 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价格, Y 为可交换的真实财富,这成为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 通常将 Y 视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将 PY 视为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 ,则有: M/ 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V 不同的学派对 V 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称其为货币流通速度。如果 V 为常数,则 M 与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 应同步增减。但事实上,我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不但远超过以不变价计算的 GDP ,也明显超过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 。(见图六) 西方各国也出现过类似现象,他们的经济学家们称之为“货币的迷失”,意指货币增量中无法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解释的部分。于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也煞有介事地讨论起“货币的迷失”问题来。 一些学者将其归结为“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存在明显的不稳定”,这只是对现象的另一种表述,没作出任何解释。 一些学者试图用复杂的数学工具寻找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与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涉及到的因素包括总财富、国内利率和通货膨胀、股票市场、经济预期、制度和经济变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等,但均未能提高对货币需求的预测能力,这不免让人质疑,“货币需求函数”是否是一个有效的观察视角? 费雪方程背后隐含的假设是:货币的唯一功能是交易媒介。然而,前面列举的大量数据表明,这不符合事实。在现实的经济体中,看起来完全无差异的货币,在不同的人手中,承担着截然不同的功能。一些人用它做交易媒介,而另一些人“以钱生钱”用它来聚敛更多的货币。前面展示的大量数据表明,事实上逐利资金已经远多于作为交易媒介的资金。 前边介绍了在央行的统计口径中,流动性最强的是流通中货币 M0 ,它最接近于交易媒介;而对“准货币”(其他存款),金融系统必须为其支付利息,因而最接近于逐利资金。图七为两者的对比。 数据表明, 1985 年以后,大体满足费雪方程的只是流通中的现金 M0 ,而作为“金融资产”的准货币,与费雪方程毫无关系,相反,它显示出了远超过 GDP 的增长速度。 M2 将两类不同的货币一锅煮,又被学者们仅视为交易媒介,才导致了“货币的迷失”这个伪问题,这个伪问题又将学者们引向了寻找“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这个死胡同。 从货币的两种功能的视角容易看到,逐利资金的标的不是真实的财富,而是货币本身,利润极大化是一种正反馈机制,它持续地从购买商品的资金中获取利润,并将其加入到逐利资金中,使逐利资金加速增长。 同时,利润极大化机制将国民的劳动所得牢牢地压在底线,以保障资本拥有者的“国际竞争力”,而物价受制于国民购买力,自然与 M2 的超速增长无关。事实上逐利资金的增长超过购买商品的资金,在价格上反映为“资产”价格的上涨远超出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面对“非理性”暴涨的资本市场,经济学家们归咎于“流动性过剩”,而事实上,过剩的是逐利资金,它大体上对应于货币中流动性最弱的准货币。 逐利资金的高速膨胀使基于交易媒介假设的费雪公式失效。由于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是央行控制货币发行的理论基础,费雪公式的失效使各国央行陷入困境,不得不另觅出路。由此导致了关于货币政策的长期争论。 货币政策之争 基于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倡导“货币数量规则”,将货币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名义锚”,意图通过调控货币发行量,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然而“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使央行无法确定合理的货币发行量指标,这迫使许多国家的央行放弃了货币量目标。 上世纪 90 年代,新西兰最早试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预订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根据通货膨胀率与预定目标的差距来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收缩与扩张。此后,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智利、韩国、波兰、巴西、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都纷纷效仿。 而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操作目标,其理论基础是“泰勒规则”( Taylor , 1993 年)。泰勒认为,真实利率是唯一能和实际产出以及价格水平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央行应根据通胀率和总产出实际值与目标值间的差距来调节联邦基金利率的走势。不同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它关注的是利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隐含假设是:经济体存在一个合理的通胀率,应据此调控货币发行。“泰勒规则”的隐含假设是:真实利率决定了实际产出与价格水平。 广州大学的邓宏发现,通胀率与利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 0.9 (见邓宏《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8 卷第 3 期 2009 年 3 月)。可见无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是“泰勒规则”,其本质是试图控制全社会的资本平均利润率。利润率太低,资本拥有者将失去投资的动力;而利润率太高,将导致高通胀,社会难以承受。央行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承受的水平,引导经济体平稳运行。 然而,这道路能将经济体引向何方? 无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是“泰勒规则”都放弃了基于“交易媒介”假设的货币数量控制,这不应归咎于央行的不负责任,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控制货币数量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中国央行理论上实行的是“货币数量规则”,但图六显示的数据表明,中国货币数量的膨胀速度不仅远高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财富,甚至远高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注水”后财富。 放弃对货币数量的控制,只关注经济体当前的表现,势必导致货币数量的指数增长。于是我们看到了经济体中的第四个失衡:货币数量与真实财富的失衡。 这一失衡持续的结果,使货币循环逐步远离实体经济,远离实体经济的货币循环必将发展出自己的运行逻辑,这就是既被视为“创新”又被视为“祸首”的“虚拟经济”。 货币循环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产生的,而在现实运行中我们看到了它与其初衷的“异化”。它导致实体经济的各环节均处于窘迫而紧张的状态,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主要被聚敛到逐利资金拥有者手中。事实上,货币循环已经成为实体经济的主宰。面对日益相对萎缩的利润源,逐利资金表现出“贪婪”与“恐惧”反复无常的交替,导致难测的波动。于是我们看到,“反仆为主”的货币循环使实体经济疲于应付。 面对这样的货币循环,央行有何计可施?经济体前景安在? 出路:“创新” VS “扩张” 其实,经济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从长期看,资本投入必然会导致报酬递减,靠资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在现行的经济机制下,该如何维持经济体的持续增长? 熊彼得与索洛冀望于“创新”与“技术进步”,冀望于它能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否提高经济学意义上的要素利用效率,至今没有共识。索洛本人就于 1987 年提出过“计算机生产率悖论”:我们可以到处看到计算机的应用,但为何没有生产率的增长? 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是美国 20 世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在整个世纪的头 60 年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 50 %。从 60 年代以来,美国领导了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应该非常明显。但自 70 年代开始,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尤其是在 1970 ~ 1980 年,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下降到不足 10 %,在 1985 ~ 1995 年也相当低。(见许晶华《新古典增长理论 50 年:起源、发展和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6 期 No.6 , 2008 ) 我们已经看到问题的症结在货币循环,而熊彼得与索洛的研究根本没有涉及这个领域,他们研究的是“生产函数”。如果说货币循环涉及的是“生产关系”,那生产函数涉及的只是“生产力”。靠对生产力领域的研究去解决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往轻了说是逻辑混乱。然而就是这样的思路成了“新古典主义”的基石,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学的主流,也统治着我国的经济学界,不背熟其中的教义,经济学科的学生就无法毕业。 面对萎缩的国内利润源,在不根本改变经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逻辑上有三条备选出路:或者靠增发货币为逐利资金提供利润,或者制造一个虚幻的笼子将这些逐利资金装起来,或者向海外谋求新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这三条路都有人走过。 图一显示的巨额投资,其实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这些贷款中许多成了呆坏账,一度造成各大商业银行的“技术性破产”,靠政府注资、将呆坏账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才走出困境。作为借款者的各公司,其实是逐利资金拥有者。从整个经济体的层面看,呆坏账的主要根源是利润源萎缩。政府救银行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印钞票撒给逐利资金拥有者,以形成他们的利润。 注意图一中工资总额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投资总额的上升幅度,这暗示我们,逐利资金的高速积累主要不是依靠压低工资,而是依靠银行的超额货币发行——银行对逐利资金的直接补充。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明明是因为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不足引爆了危机,而所有国家的救市措施都是向逐利资金的拥有者撒钱。其根源就在于庞大的逐利资金根本不可能从实体经济中获得足以推动其投资的利润。一万元钱撒给消费者,其中只有一定的比例(比如 20% )会转化为逐利资金拥有者的利润,而撒给逐利资金拥有者,则全部转化为其利润。正是这种效率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政府的决策。 从局部看,这种补充改善了逐利资金拥有者的资产负债表,掩盖了本已存在的呆坏账,可以刺激新的投资,带来一时的繁荣。但从长期看,它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经济体中逐利资金与利润源的失衡,无异于饮鸩止渴。 持续地注入超出真实财富的货币,经济体中的货币向逐利资金高度集中,势必使逐利资金的拥有者成为焦躁的“老虎”,哪里能闻到利润的气息,资金必然蜂拥而至;哪里显出风险的信号,资金必然望风而逃。这就是“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的根源。 金融系统“创新”造就的股市和衍生品市场,其实就是用来装这“老虎”的“笼子”,将整个经济系统制造的、远超过真实财富的逐利资金装起来,防止它跑出来造成经济危机。 逐利资金拥有者的要求有两个层次:最好能赚得利润,起码不要赔本。然而在货币存量与真实财富迅速失衡的大背景下,从宏观上看,这根本做不到。这导致了微观层面激烈的竞争:看谁聚敛货币的速度能超过货币贬值的速度,“老虎”们在这里追逐的主要不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对庞大的胃口而言,这根本不值一舔),而是相互撕咬,用经济学的文雅术语叫“对已有财富的再分配”。 伺候逐利资金这焦躁的“老虎”绝非易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其找到真实的财富——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使它相信:有可能挣得利润,而且是高额利润,至少从宏观上能保障资金的安全,一旦发生损失,要能使它相信是自己操作失误或运气欠佳,决不能使其怀疑,这“笼子”其实是皇帝的新衣。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笼子”维护者的智商比“老虎”高出一个数量级。而在现实的经济体中,利益驱动使逐利资金能吸引一流人才,维护“笼子”的工作只能吸引二流人才。于是我们看到,次贷危机之前,能嗅出风险的是高盛,而非美联储。 同样,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最受尊敬的不是雄踞于奥林匹克山巅的经济学大师,而是高善文。他靠多次准确预见股市的走势而在资本市场赢得了声誉,而他依凭的理论基础根本不是主流经济学。在 2006 年 4 月 7 日的主题报告《货币过剩与资产重估》中,他从逐利资金与实际资产的失衡开始自己的分析。而且对资产的定义,从赢利能力转向“稀缺性”,换而言之,他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拼搏,其目标并非真实的利润,而是与货币贬值速度赛跑。“笼子”与“老虎”间这样的智力水平对比,使“老虎”根本就不相信“笼子”的真实性,“老虎”们“玩的就是心跳”。 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要避免“笼子”被击碎,唯有从经济体外部获得利润,这才能有效地应对内部的失衡,这是西方经济史清楚表明的。所有的先发工业化国家都曾面对严重的内部经济失衡,并导致社会动荡,都竭力向外扩张以获取外来利润,无论是早年的殖民主义还是后来的“全球化”,都服务于这个目标。其差异仅在于手段的直接还是间接、粗野还是文雅。即使文雅如今天的美国,其最终倚恃的也是全球最庞大的战争机器。 《科学时报》 (2009-11-5 A3 观察 )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货币政策
gaihua559 2009-11-3 23:18
最近看了不少有关经济的论言!感觉经济实在是很玄乎的东西!以往学过的一些什么政治经济学基本无用!那些文章可以把人绕到沙漠,不知西东! 貌 似目前中国的货币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国际游资目前对人民币的冲击相对较小。而自中国经济开始爆发后,基本一直以做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为标杆。国 人向来省吃俭用,习于存钱以防不测!导致目前国内的现金特别多。货币说白了,最终要与实物联系起来才可以发挥作用。一般稳定的经济体,市面的现金流,基本 可以和现存商品达到一个平衡。一旦商品量降低,显然就是通货膨胀。当货币开放后,面对的物质流就不仅仅只是国内的,而是市场所及之处的任何地方的! 美 金长期占据该优势。即使大量印刷纸钞,但由于很多国家的外汇都是美金,所以,美国只需印刷纸就可以,而其他国家则必须用实物来兑换这些纸。因此,一个国家 的纸币一开放,如果这种货币的信用度较高,则必然导致该货币升值,为了维护纸币的稳定,有必要增大货币的发行量,似有无本经营的感觉。然而,若有一 天,该货币突然信用度降低,原本的储存的不流通的货币变成了现金流,涌回国内,而国内的物质明显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货币信用度会恶性循环地降低,连 续贬值。对于国内的经济而言,必然短期难以承受,导致国家的金融系统因为信用度大大降低而崩溃(当然这方面实际运用时,可以达到弃车保帅的作用,实际利益 还是最终占有了)。当然,那些持有货币的国家组织,也会害怕自己手中的纸币变得一文不值,而阻止该情况发生(除非想要以此做为武器,置对手于死地), 而在稳定后,慢慢换回好处。这实际就牵涉到两个甚至多个国家间的利益博弈! 这和炒股就差不多了,首先尽量将价位炒高,甚至远远超过该物的实 际值,然后抛售,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回报(发行者实际就是空手套狼)。但是,一旦抛售的规模大于承受度,则可能血本无归。而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发行 权的国家而言,在信用度良好的背景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本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无端发出的一堆纸,换回来了实际的物质。相当划算。只要在未来的发 展过程中,让纸币逐渐地贬值,相当于持续地从国外拿回自己需要的物质。 不过,目前这种形态似乎总是发生在不利与中国的境地。九十年代的美 金,比现在肯定值钱不少,国家持有大量的外汇,短期基本无法处理,而美金在逐步地贬值,所以,这基本就相当于美国大大获益,表面的顺差,对于美国而言,实 在是大大的有益。 保值增值的选择是大量购入国外的有潜力的固定资产。不过,相信他人的保护政策,让你无计可施。倒是国内,刚改革开放之时,急需外面的资金和技术,以较低的 代价出售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目前的价值,与当年的代价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了。所以,我们的资金的另一个绝佳的处理方式是流向非洲之类的待开发区 域。只是,这些资金的管理者,是否真正把国家的钱当作自己的钱去花,还真不一定。 中国的产能及其巨大,但是,相对而言,国内市场的东西,似 乎总为人诟病,质低价高,这似乎让人感觉这不是做为一个整体与外界博弈获取利益,而是分裂的个体在相互间博弈。如果这过去的数十年,算为不流血的资本 的原始积累过程的话,目前资本积累也应该完成了。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切实的照顾好国民,尤其是那些为了这原始积累付出极大代价的农民及社会底层。如果感觉 目前能够站起来说话,那是建立在中国底层人民的困苦之上的。下一步,若需要继续高速发展,只需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国内市场的增长,完全可以和国际 市场相比。 突然发现,美国想方设法对付中国的政策,与中国和 太相似了 最后发现自己也被自己绕到不分西东的境地了,脱离了怎样开放货币,怎样赚取最大利益的话题了。
个人分类: 社会反思|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元的本质
dilingjun 2009-8-18 17:29
我是一个搞石油勘探的,对于经济学是个外行。现在全世界闹金融危机,中国的媒体、报纸上铺天盖地的经济学名词、经济学概念、让我这门外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跟上形势,能知道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空闲时读了几本有关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写的书,让我大开眼界。其中美国人彼得.D.希夫 约翰.唐斯写的《美元大崩溃》中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受益非浅,看完这则故事你会明白美元的本质原来是这么回事:   假设有6个落难者困在一个岛上,其中有5个亚洲人,1个美国人。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饥饿。所以他们一起商量以后,做了以下的分工:5个亚洲人中,1个人负责狩猎,1个人负责捕鱼,1个人负责采集野菜,1个人负责做饭,1个人负责拾柴和照看火,而第六个人,也就是那个美国人负责吃饭。   5个亚洲人每天都处于忙碌之中,以便为这个漫步沙滩的美国人提供食物。这个美国人就好比是日光沙龙的老板,但只有一个顾客,那就是他自己。一天结束以后,5个亚洲人就把他们精心准备的食物交给这个美国人。   现在的美国人是很现实的,他知道要继续享用他们所提供的盛宴,那么他们也必须吃饭,于是,他就给这些亚洲人留下一些残羹剩饭,以便他们维持第二天的劳动。   在现代经济学家眼中,这个美国人便成了岛上经济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个美国人及其永不满足的胃口,那么这个岛上的所有亚洲人都会失业。   而事实上,这个美国人并非是这个岛上经济的引擎。对于这些亚洲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投票将这个美国人驱逐出岛。没有美国人,他们就可以分得更多的食物。   为什么5个亚洲人要为美国人劳动,就是因为货币制度,5个亚洲人想得到他们公认的美元财富。   这个故事从一个美国人的口中说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当前货币制度的可悲之处,关键是我们很多人还不明白这种血迹斑斑的事实。现在我们最大的担心是,这次危机后,美国人通过通货膨胀对全球掠夺以后,他们以及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又会制造一个新的什么体系呢?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日报:国际金融改革 北京南柯一梦
huangwd99 2009-4-25 16:58
东方日报:国际金融改革 北京南柯一梦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了各成员国等比例增资方案,中国的份额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给一心想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话语权的中国当局当头一棒。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方案,中国仍然是百分之三点七二的份额,而美国则继续一股独大,拥有近百分之十七的份额。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要提案需要获得百分之八十五的投票权才可以通过,所以,美国在重大议题的决策上仍具有不可挑战的一票否决权。     而早在伦敦金融峰会前,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西方国家领袖,都表示同意扩大中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作用和地位,英国首相白高敦甚至暗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会得到显着提高,但结果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很明显,中国再次被西方世界戏弄了一把。     国际金融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他两个支柱是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主要工具,如此重要的工具,美国怎么会跟中国分享呢?     对华捧杀坑蒙拐骗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其霸权的挑战者,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在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下,虽然比过去有所收敛,但更多的是用捧杀的方式对中国坑蒙拐骗,从中国荷包中掏出外汇储备,为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桉买单。美国又是同舟共济又是中美国,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甜言蜜语、糖衣炮弹一轮又一轮,但暗地里对中国的提防与戒备却从没有放松。      今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便是很好的证明,虽然中国领导人在金融峰会上受到极高的礼遇,无论宴席还是排队照相,都处在中央位置,让世人感觉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但实际上,一谈到实质的投票权问题,美国就没有丝毫的松动,中国的期望最终变成南柯一梦。     美国对中国实际上玩两面手法,所谓的同舟共济,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美国吹捧中国,目的是麻痹中国,掏空中国,算计中国。美国总体国策是想方设法延长美国的霸权,处心积虑地削弱中国的竞争力。      美国在军事方面加强了对华的包围,挑动美国在东亚与南亚的盟友与中国暗战,消耗中国国力;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进行绞杀政策,一方面盯着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放,另一方面又继续逼人民币升值,再对华进行技术封锁,使中国经济成为无源之水。     对于美国人的花言巧语,中国应明察秋毫,切不可照了几张相,喝了几杯洋酒,听了几句赞美便飘飘然不知所以。毛泽东当年说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只不过这可能不是真刀实枪的战斗,而是不见硝烟的明争暗斗。  
个人分类: 转载|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元不贬值,美国也掠夺了他国财富
huangwd99 2009-4-14 12:40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即使不贬值,美国也掠夺了他国财富 黄卫东 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各国应储备一定的外汇,以应付外贸需要。例如,经济学家王建在文章中写道:一般认为,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要有比较雄厚的外汇储备,通常要求外汇储备至少要相当于一国 3个月左右的进口额(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5208)。 按照这个要求,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各国贸易量不断扩大,手里持有的美元必然越来越多。问题是,各国手里的美元是拿物质财富换来的,不是美国人免费奉送的,而美国的美元是印刷出来的,这相当于美国拿美元欠条换回了物质财富,而各国手里应保持大量美元欠条,不得兑现。例如,中国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进口11331亿美元。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应至少储存美元近3000亿美元。这说明即使中国不多储存美元,按照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奉送3000亿美元财富给美国人。未来随着外贸的增加,我们还将奉送更多财富,以增加外汇储备,适应外贸需要。 解决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尽量减少储存美元,但是,储存过少外汇,就会带来很大经济代价。美国金融大鳄控制石油等关键物资物价,例如,我国年进口石油约 1.8亿吨,平均每月进口1500万吨,2008年初价格为每桶60美元,约等于每吨375美元,一个月进口石油需56亿美元,到6月涨价为140美元,约等于每吨875美元,一个月进口石油需131亿美元,增加支出75亿美元,持续几个月,如果手里没有足够外汇储备,就会导致石油进口量下降,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种方法是让自己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这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现阶段中国成为国际货币的距离还很远。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149 。西方各主要大国作为美国盟友,才成为国际货币。而大多数国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无法成为国际货币的。 笔者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方案,能够解决大多数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剥削的处境。其关键是增发货币的机制: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将增发的货币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加入这个体系的每一个国家,各国再换算成自己的货币分给个人,增发货币,人人有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避免了少数人无偿获得。具体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9815 。 我国香港回归以后,发行港币,仍然依据美元来发行,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储备的美元数量,发行港币。这种发行方式,是将财富送给美国人的愚蠢行为。回归以后,理应改变这种发钞方式。然而,我们的银行发行人民币,也与此类似。国家储备 2万亿美元,于是国内增发等于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由于增发时,人民币汇率大多大于现有汇率,大多数是按1:8.3汇率发行的,现在汇率变成6.9,则国内与2万亿美元对应的人民币约15万亿,如果兑换成美元,按照现有汇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了。不知主管人员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会有各种荒谬的事情发生,例如,我们的银行法,禁止银行借钱给自己政府,却能借钱给潜在敌国政府-美国政府,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775
个人分类: 经济|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毅夫,应为中国外汇损失负责的经济学家
huangwd99 2009-4-2 23:32
林毅夫,应为中国外汇损失负责的经济学家 黄卫东 我国储备了近 2 万亿美元,随着美国大量增发美元,准备大幅度贬值美元赖帐,我国的外汇所对应的财富将大幅度缩水,其损失会在短期内达到 1 万亿美元。而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贬值美元赖帐,近年来,平均每年贬值 8 %,我们 2 万亿美元储存 8 年,就会损失损失一半,达到 1 万亿美元。我们还无法使用这些美元快速兑现财富。造成今天中国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是中国政府采纳了林极力推荐的比较优势理论。 林所提倡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不同商品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 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林认为, 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 自然 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反对赶超战略,认为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会导致中国永远落后,永远停留在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上。相反,遵循这种发展战略会使我国资本快速积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程度逐渐降低,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动可以不断从国外引进现成而较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为压低老百姓工资,牺牲环境资源,压低土地费用等,拼命加大出口,积累美元,就可以买到技术,实现现代化。 我们今天已经积累了近 2 万亿美元,我们能买来技术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如既往,对中国封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也是完全失败的。市场让给西方,使自己的企业市场流失而倒闭,从而所掌握的技术也消失。垄断技术意味着超额利润,从自私出发的西方如何会放弃自己的利润。只有自己发展技术,才能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从而发展自己。 我们拼命压低自己的老百姓工资,最近十年,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增长;以极低价格出卖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我们有占世界 85 %以上的稀土资源,却低价出售。整个国家环境已完全恶化。人口密集地区湖泊基本污染,无法使用。北方河流大多干枯,有水时,也都是污水,严重恶化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 由于压低老百姓收入,国内购买力低下,我们的生产能力生产的产品 40 %供应国外,国家还采用出口退税等方式加大出口,导致出口产品在国外价格高于国内。牺牲老百姓,不过增加了一些外汇储备。采用这种方式所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属于外资企业,虽然生产能力在中国土地上,然而资产并不属于中国人,而是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联盟。其物质财富的处置权也是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些出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也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关键设备和关键原材料也大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生产的。其市场也是在西方国家。这一切经济活动,除了中国人免费提供劳动之外(为什么这么说,请参见附录 3 ),与中国其实没有多少关系。连中国银行手里的 2 万亿美元也是属于这些企业的,正如温加宝总理所说:这些美元是银行的债务。这种所谓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人民有何关系? 现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减少进口,这些面向出口的外资企业就产品积压,工人失业。愚蠢的经济学家们还在误导政府,加大贷款力度,支持这些与中国人们无关,却不断剥削中国人们血汗的企业,等着这些企业倒闭后,给中国的银行带来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让中国人民承担损失。 正是压低老百姓收入,导致国内市场容量小,从而无法依靠国内市场增加生产能力,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国家采用林所推荐的的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压低劳动力工资,使工资占 gdp 百分比年年下降,从 30 年前占 GDP 比例 50 %以上,下降到目前 35 %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于 60 - 80 %的水平。在这种理论误导下,中国不增加劳动者收入,使国内消费很低,导致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现在保存美元会使我们的财富不断损失,然而,减少美元不是一件简单事情。美元首先是企业的,不是国家的。企业是没有办法使用这些美元的,因为国内老百姓没有购买力。国内的低价产品,国内都大量积压,如何能销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价商品,况且当初国家通过出口退税资助企业低价出口商品获得美元,进口没有国家资助,进口商品价格高,国内物价低。大量增加使用美元进口商品就会导致企业亏损倒闭。 林作为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所提意见大多是误导。例如,林毅夫认为, 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是制造业,东部大力发展制造业,就会逐渐退出农业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转而从中部和西部购买更多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从而拉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 (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118463957.html )。 东部地区退出农业是非常危险的观点。东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淮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退出农业,我国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参见附录 1 林还在石油上误导国人。去年 6 月石油价格升到最高每桶 140 美元附近时, 林毅夫(在 2008-06-9 日)说: 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当时报纸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612/05072270614.shtml ,博客中国林毅夫的博客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 我们都知道,石油价格很快下降,今年石油价格始终低于每桶 50 美元。当时国内石油行业受误导,大量进口石油,损失巨大。 经济学理论还很不成熟,还不能预测经济活动,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常识。在曼昆《经济学原理》和弗里德曼《经济学》教材中,都清楚的交待,不同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很少相同,还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因利益的不同,而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林先生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们呼吁林先生对自己在 2008 年六月预测石油价格误导国人一事,给国人作出合理的解释(附录 2 )。至今无回应。 2008 年我们国家发生的诸多事件, 2008 年我国成了多事之秋(附录 5 ),你能联想到其中会存在某种联系。西方人以为它们这些伎俩,会导致中国动乱。善良的人们啊,应早日认清西方资本家贪婪本质。 附录: 1 、 黄卫东:评论林毅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些观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typeid=8387userid=46995 2 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石油价格的预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060 3 从国产商品在国外比在国内便宜谈起,国家应取消出口退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260 4 林毅夫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071 5 为什么 2008 年是我国的多事之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560
个人分类: 经济|3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huangwd99 2009-4-2 23:30
林毅夫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佚名 编辑: Studa_hasgo122 最近十来年 比较优势 发展 理论 盛行于 中国 经济 学界,引进者林毅夫先生将其发扬光大,对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奇迹成就被认为是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的应用效果,在这个经济策略的引导下,东南沿海地区利用了 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 ,逐步占领了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等国际市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因为这个理论转型为外向型,国际贸易的总量增长用 GDP 发展论的眼光来看还是令人欣喜的,特别是 2005 年 1-9 月的累计贸易顺差达到了不可思议的 历史 最高 683 亿美元( 1 ),然而高速发展的 GDP 并没有带来高速增长的 GNP ,大量的劳动民众已经对带不来收入增长的经济增长感觉失望,同时过高的外向型经济比重已经开始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看着一天天嚣张的 台独 ,我们不仅仅是打不起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顺差的沉重包袱下恐怕连海峡封锁的勇气也没有了,因为当今中国比拿破仑时代的英国更害怕大陆封锁, 台独 没饿死,恐怕大陆先被饿死了,或者说为了消灭 台独 大陆要付出几亿人被饿死的代价,恐怕 台独们 也因此找到了敢于 台独 的理由。(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中国并没有依靠出口生存,工人拿所工资消费的商品是中国生产的,由于外汇不用,所对应的工人工资也是国家银行给的(如果国家没有外汇,同样在国内发这笔钱,效果是相同的),仅仅依靠外贸发展积累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外企的美元,中国搞外资出口换美元,美元不用,实质是免费劳动,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误导政府将美元当财富,害怕出口减少导致的失业和美元减少) 其实,对林先生的 比较优势 理论大可不必顶礼膜拜,那不过仅仅是一个商人的生意理论,林先生把整个中国经济当作了一个巨型公司,把中央人民政府当做了董事会,把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当作股东回报率。在林毅夫的经济视野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公司还不是一个长期专注于某个行业发展的实业公司,才是一个倒来倒去寻求各种 近期比较利益 的商贸公司,类似一个在所谓的 国际大分工 里充当一个货郎贩的小字辈。在林毅夫经济理论的教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围绕着增强综合国力水平而发展,而是以最大限度增大国库收入的 赚钱路线 为中心。中华古谚说, 国之上下交相言利,国之危矣 ,这个 交相言利 的理论策源地就是林先生一贯倡导的 比较优势 理论,在这个表面华丽的理论诱导下,我们的经济建设忘记了中华古训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出自孔子《论语 . 颜渊》) 的立国之本,而是整天在比较来比较去终日寻找赚钱的机会,把国家的经济建设混同于公司的经营发展。 我查阅了近年来林先生的文章,对他的主要观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个是 企业 内生能力的概念;二是比较优势的理论;三是反对赶超型经济的观点 其他的还有些是从他的基本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关于 金融 、农业、制造业、信息业等各行业分析的经济学结论。现在我们先抓主干再说枝叶,行业部分以后一一再进行分析和辩驳。 下面是原文引证 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 自然 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先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面向宏观经济的,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布局的,更重要的是对于建国以来重 工业 路线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路线的效益论证。反对赶超的经济思想和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而企业内生理论是微观经济领域的学说,是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做出的分析,但这个企业内生分析却是以上两个观点的基础。 比较优势 理论是一个时髦的西方经济学词汇,其含义并不深奥,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 因势利导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而林先生的错误关键是在于将 因势利导 -- 比较优势 用错了对象。对于一个企业发展,采用 因势利导 -- 比较优势 发展自己的深厚技术优势或者廉价的人力优势,比如依托技术资源雄厚的大学发展高科技企业,依托资源丰富的山区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等等,这个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企业发展都是很有应用效果的。但是放在整个国家而言,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世界级大国,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就是理论用错了对象,最起码也是没把中国看成一个 具有多产业的集团公司 ,国际关系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很多产业发展不是取决于基础条件而是取决于战略需要,中国能不需要先进的航空产业吗?能不需要先进的机床产业吗?能不需要先进的通信产业吗?中国经济的发展路线一直不是有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需要发展什么就得发展什么的问题。中国需要大飞机,需要大飞机发展运输、保卫国防,而林毅夫却宣传 裤子换飞机 ,二十年来我们活生生地卡死了自己已经出生的 儿子 运十 ,买来了二百亿美元的波音飞机,不仅仅是 马凤山们( 3 ) 15 年血汗、 5 亿人民币投入和 200 亿美元波音采购开支的差距,而是美国的波音飞机就不允许你挪作军用,不允许你模仿学习,甚至不给你足量的配件供应,更要命的是 裤子换不来预警机 、 裤子换不来战略轰炸机 ,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处理了二十年的国际关系,却用这个 比较优势 的花布蒙蔽了民族工业的眼睛( 2 ),换来的是在未来常规战争中有可能出现鸦片战争的 不对称打击 他打得着你你打不着他。 林先生到处宣传的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并没有错误,但用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就出了大问题,这里有一个错误的大前提就是 国际大分工 ,我在此可以问问林毅夫先生,这个 国际大分工 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如果你说 国际大分工 是先天的,那么今天的美国也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以色列、日本更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而应该还是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法国,如果 国际大分工 是后天的,那么你为什么反对 赶超 ,反对 自主 !这个 国际大分工 就是一种荒唐的经济学说法,由于以讹传讹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察当年的出处,但是现在依然误导者中国的经济走向。前一个阶段龙永图和何光远争辩 自主品牌 也是这个问题,龙先生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个不知道来自何方的 国际大分工 理论,说根据国际大分工的原则世界上就只有 六大三小 这几个大型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不需要搞什么自主品牌,那么在此可以问问最近几年韩国 现代 汽车的成就从哪里出来的?!韩国现代相对于美国通用怎么进行 国际大分工 ! 再说说这个 比较优势 发展 理论 的另一面 反对赶超 的问题,毛泽东提出 超英赶美 到底是为了 中国 的战略需要还是 好大喜功 ?!当年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非常险恶,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不断在中国周围发动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一五、二五计划成功完成的鼓舞下,毛泽东为了让中国保持更可靠的独立自主,让中国的民族 工业 再上一层楼,让中国军队永远不再象抗美援朝一样的艰苦卓绝,才提出 超英赶美 的 经济 口号和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可以说, 赶超战略 不在于赶超战略的本身,而在于 赶超战略 的战略效果和 赶超战略 的国家安全意义。因此这个 反对赶超 的经济理论,其结论就是引导中国经济建设削弱自己的尖端科技投入,削弱自己的战略支柱产业投入,削弱自己的民族产业,运十下马、 中华之星 搁置的惨痛教训就是这个理论滥觞的结果, 反对赶超 就是要让西方列强永远可以用大炮威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被这个理论误导的龙永图竟然说 中国应该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 20 年加工贸易 ( 2005-2-25 经济 参考 报《龙永图:中国应该再老老实实搞十年加工贸易》)。 林先生原文: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如果世界上的经济发展只有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是合理的,那么按照林先生的总量比较的算法,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 以小搏大 、 以弱敌强 ,而人类战争的结果则永远没有悬念,那么国力的比较也是永恒的,因为 比资本 、 比劳动力 、 比资源 嘛,这么一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永远不要做了,中国人多先天不足嘛。在战争 艺术 中很讲究的一个原则就是 局部战场优势 ,我比你的总兵力小,但在局部交战地点我比你的多就可以战胜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拿破仑兵法的核心都在于此。中国再落后再贫困,用 5 个亿人民币就可以搞出来大飞机,用 10 个亿就可以搞出原子弹,用 100 个亿可以让神舟五号让天,这就是局部优势获得成功的 赶超战略 ,这也是对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的反证。在 现代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中,经济行业数量总数已经达到了数千个之多,怎么能有 一个地区资本相对少劳动力相对多 的问题呢,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也是以行业划分为战场的,经济数量对比需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排队,怎么能资本、劳动力的一股脑算 大锅饭 呢!更何况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和美元购买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民币一直就被低估,中国实际上到底有资本没资本自己也搞不清楚。   我举两个当代信息产业的例子反证林先生,看看他所说的 比较优势 先天禀赋 的局限性和荒唐性。在当前国际 IT 产业中对微软最有力的挑战就是来自 Linux ,它出自一个没有资本没有公司的芬兰大学生 linos , Linux 的研发就是用无本买卖挑战微软,并因此兴起了开源软件运动 让比尔盖茨对全体员工说 我们离破产只有 18 个月 。 Linux 的发展 历史 既不是资本密集也不是劳动密集,确切地说只有 信息密集 、 智力密集 。   1991 年 11 月, Linus Torvalds 写了个小程序,取名为 Linux ,放在互联网上。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借此搞出一个操作系统的 内核 来。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在互联网上, Linux 刚一 露头 ,便被广大的牛羚计划的追随者们看中,全部上阵,七手八脚,把它 加工 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叫做 CNULinux 。 1995 年 1 月, Bob Young 创办了 RedHat (小红帽),以 CNULinux 为核心,集成了 400 多个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 Linux ,即 RedHat Linux, 称为 Linux 发行版 ,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上是一种创举。 Bob Young 称:我们从不想拥有自己的 版权专有 技术,我们卖的是 方便 (给用户提供支持、服务),而不是自己的 专有技术 。源代码开放程序包括各种品牌发行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 Linux 的普及和应用。   第二个例子就是微软公司的成功,起步的微软在研发水平上与 IBM 公司相比没有任何 比较优势 ,而在 计算 机诞生时期与苹果公司的激烈竞争迫使 IBM 公司无暇顾及微软的这部分技术领域,就采取了买来集成的手段仓促上马,但 IBM 公司并没有忘记微软这个小不点占据着自己的一个分支领域,采用微软技术的同时也研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OS/2 ,正因为微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准备要把 10% 股份卖给 IBM 公司来保护自己,坚持将 DOS 系统发展到了 Windows95 并挤垮了 OS/2 ,才诞生了微软这个世界第一软件巨人,如果比尔盖茨相信 比较优势 先天禀赋 ,那他这一生也就是个软件工程师了,盖茨自己就说过计算机产业诞生之初最有可能称霸的是苹果公司之前的 王安公司 ,如果美籍华人王安成功了连苹果公司乔布斯都没饭吃,自己的一生顶多就是个高级软件工程师或者是数学教授。这个当今最著名的 企业 发展案例就不是用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可以阐述清楚的。 最后从中国战略产业发展的视野,来论证林先生企业自生理论的不合理。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 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先生的经济学说构架了一个虚拟的经济环境 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 ,然后他在自己的这个虚拟经济视野里,一直在从资本升值的分析角度,也就是仅仅从企业利润来关注企业的 生存 自生 ,而忘记了关注企业的社会属性 - 企业产品的社会职能。我们的经济眼光不同于林先生的观察企业都如同一个个投资回报工具的眼光,在我们民族产业经济学者看来,企业的利润不管是来自垄断的市场还是来自自由的市场,企业本身都不仅仅是资本利润的制造工具,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它特定的 社会使命 ,食品公司是给社会创造饮食的,家电企业是给社会创造娱乐的家用电器,军工厂是给国家提供国防安全的产品。企业的社会职能还可以延伸为国家职能,看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史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在 1938 年宜昌三峡大抢运,抗战历史可能要改写,这是企业作为国家职能体现的最好案例,也是对那些 经济是经济、 政治 是政治 的伪学者言论的最好批判。企业的国家职能在日本工业企业中尤其明显,日本没有任何军工企业,军工生产线都是在民营企业中和民品生产线混用,而且经常是在亏损状态中为国家职能而保养维护着,日本汽车企业生产线的加工能力同样可以为坦克的加工而使用,洗衣机生产线可以制造洲际导弹(《环球时报》记者郭斯仁)),三菱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充足。林先生作为大经济学家想必是看过日本工业军民一体的经济现象,对日本 通产省 和 产经联 的作用应该很清楚,对日本是不是纯粹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了解的,还高谈什么 企业自生能力 吗?企业自生也好,他生也好,归根结底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利润决定自己的生存,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也能决定了自己的生存,难道美国日本就是纯粹的 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 吗?林先生看不见美国和欧盟的大飞机研制补贴吗,看不见美国欧盟为此产生的国际争端吗?看不见日本通产省的军工补贴吗?   林毅夫的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走到今天,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歧途,已经成为西方列强削弱中国战略支柱产业的一个工具,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再继续盛行下去将要国之不国,将要难以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东海的猖獗挑战。 注: ( 1 )新京报,国家海关总署数据 ( 2 )崔健歌词, 一块红布蒙住了我的眼睛 ( 3 )马凤山,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创者,运十飞机的总设计师,因运十下马而抑郁去世。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个人分类: 转载|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huangwd99 2009-4-2 16:49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黄卫东 美国长期以来贬值美元赖帐,近 10 年来,平均每年贬值 8 %。最近又大量增发美元,准备大幅度贬值美元赖帐,引发全世界广泛关注,中国保存 2 万亿美元,现在每年损失就高达 1600 亿美元,如果美国大幅度贬值美元,我们的损失更大,因此,中国人更加关注国际货币走向。美国人贬值美元赖帐,其他国家毫无办法阻止。考虑发行国际货币所要求的条件,其他国家发行类似的国际货币,也是一样(附录 1 )。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未来应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的困难在于增发的货币属于谁。因为增发的货币代表财富,现在美国增发的美元属于美国人,美国人就免费获得了其所对应的财富。当前,美国人还不断贬值美元赖帐,减少支付其他国家手里的美元所代表的财富。理论上说,增发货币所代表的财富来自人类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增加,应属于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造者。但是人类界定它们非常困难,界定成本可能大于新增财富。即使一个国家内部,从来也没有通过界定新增财富创造者,而直接将增发货币送入他们手里。因此,人类难以采用界定新增财富创造者,从而将新增货币直接交给他们的办法,只能采取次优方案。本文提出,未来增发的国际货币应该属于每一个地球人,也就是说按人口分配给各国国家,然后,由各国兑换为自己的货币,发给每一个老百姓。由于我们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决定现代人类经济发展速率的是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每个人的福利。直接给每个人分配新增财富,是实现人类发展经济目的的最好手段,同时又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手段,因为人人发钱是增加消费能力的最佳手段。而且,财富的创造者最终会通过市场积累财富,并不会亏待财富创造者。 实现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最大困难在于人们的认识。现阶段是国际社会主导者美国人的认识。美国人到处推销以自私为基本出发点的自由市场理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自私行为。美国不断发行美元,获得财富,又不断贬值美元使其他国家人们手里的美元贬值,从而减少财富支出。估计现在美国每年赖帐高达 5 千亿美元以上。美国根本不可能放弃自己凭借武力掠夺世界财富的行为。 中国人应尽快崛起,主导人类社会,实施超主权国际货币,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不是做美国的附庸,为富裕的美国人做贡献,免费为美国人服务。在现阶段,我们应建立自己的经济圈,实施局部超主权货币,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发行超主权国际货币,其购买力仍然依赖经济实体。本文建议今后实施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货币与国际货币的汇率是由各国自行决定的。各国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控制进出口。国际外贸商品主要供应者通过商品价格和汇率决定了国际货币购买力。发行国际货币,必须有经济实体或者说国家来支持。中国需要发展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才能真正支持超主权货币(参考附录 1 )。指望自私自利的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不现实的。只有提高自己老百姓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才能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 发行超主权国际货币,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是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撑。虽然现在主导国际社会的美国等西方联盟到处推销所谓民主等普世价值,然而实际实行的是丛林法则,凭借武力,到处掠夺财富。只有拥有覆盖超主权货币经济体系内各国利益的军事实力,才能实行。 在这个体系里,一样会存在贬值赖帐问题。但是各国地位相同,每个国家都可以赖帐,其赖帐方法是尽早使用新增货币,减少国际货币持有量,然后贬值自己的货币或改变汇率,减少其他国家使用国际货币向其购买货物时数量。解决的办法是,设定国际货币在该国的通货膨胀率阈值(就是以国际货币计算商品价格的增长率),一段时间段内高于这个阈值的国家,在增发货币时,不能立刻获得新增国际货币。还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计算,收回部分国际货币。同样,体系内任何一个国家要退出来,一样要退还以前拿到的国际货币(或许还应考虑通货膨胀率)。在这个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国家,因为体系内主要经济体决定了国际货币购买力。 发行国际货币,这是亘古没有之事,涉及国家主权等多方面问题(参考附录 1 ),本文只能简单讨论。 附录: 1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149 2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10 3 更多分析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1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银行两三事
liangjin 2009-3-31 18:33
旧上海的金圆券 爷爷是解放前的老银行,是旧上海的小职员、老白领。小时候,他给我讲了很多老银行的故事,可惜,由于对银行没有任何概念,那些故事在我的记忆中都是零散、片段的,只记得他提到业务前台受理,业务单子用轮子滑到后台结账,觉得很好玩。但更深印象的故事是,老蒋逃跑前,是怎么发金圆券骗老百姓的钱的。那时,旧政府发公报,用金圆券换黄金、外币,私藏的黄金,一律没收!然后是一次又一次通缉,下最后期限,追加惩罚等等,把老百姓手中最后一点点黄金、外币逼出来。等最后期限一过,金圆券便大幅贬值,前后使用不到一年,贬值超过数万倍,最后类同垃圾券。这在货币史上也难见其右。这等于旧政府白白抢走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后来运到了台湾。爷爷也就是这样被榨干了他的积蓄。爷爷每每谈到这件事都心痛不已。 (金圆券,图片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80870.htm ) 人民银行异地存储 年少时,银行的概念是存钱,我还一直纳闷,存钱不是应该给保管费吗,为什么倒付利息呢?当时全国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我们下放到农村去,妈妈带了一个南京的存折,上面有50元钱,因为没有到期,舍不得取出。到期后在农村,走了十几里路,到了镇上的一家人民银行下属的信用社,想把钱取出来,却遭到拒绝,因为他们没有底账。后几经周折,50元钱还是呆在本子上,我妈怎么也不明白,人民银行不是一家吗?直到若干年后回南京才解决了这笔陈年旧帐。那时的存折,简单的一个小本子,每次存储交易一笔,在折子上手写记下一笔,再各盖储户和银行的印章,就算成交了。要计算利息,业务员噼里啪啦一通算盘,再小本子上再记上一笔。 中国人民银行现在已升级成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的央行,存储业务交给了其它银行。 里斯本的美元帐号 第一次出国,当时允许用人民币兑换200美金,汇率大概是1:7。我在北大攻博时的生活费好像只有三四十元一个月。我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又借了钱,几乎是我两年的收入,兑换了这200美金。这200美金当然对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到了葡萄牙,当地那时还没有欧元,用的是埃斯库多,银行服务比当时的国内不知道先进多少。好在银行里用英语没有问题,我就这样经过了第一波现代银行基本知识扫盲。由于人民币不流通,在国内是可以存美元的,我舍不得把这200美金换成那弱势的埃斯库多,就说要存美元。不想里斯本大街上那些银行都说不开美元帐号。我到处打听哪里可以开美元帐号。终于有人告诉我,葡萄牙商业银行可以开美元帐号。我摸摸索索地找到了商业银行,一座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楼房。门口有个穿礼兵服的门卫,不同一般银行的凡响。我见到心里就开始打小鼓,但摸了摸口袋里的200美金,还是硬了头皮走了进去。不过门卫很客气地问我,有什么事?我说开美元账号。门卫立即打了一通电话,然后把我引进了一间布置典雅的会客室,让我等一会。我心想这次总算找对地方了。会客室里铺着地毯,维多利亚式的家具,书架上展放着精装古书,墙壁上挂着贵族的画像,完全是古典欧式布置。更让我吃惊的是,一个打扮精致的女孩给我端来了一杯南欧咖啡Espresso和一块小蛋糕,让我受宠若惊。我正不知所措地喝着咖啡,一会看看桌上的花,一会翻翻沙发上的杂志,一位穿着西装笔挺的绅士走了进来,轻声问我:你要存美元?我点点头,他说跟我来。我跟着他穿过两道长长的走廊,上下了两次电梯,然后来到了一个没有窗户,好像隔音的密间。看着密间里简单的办公家具,我忽然有了一种恐慌感,便更使劲捏了捏口袋里的200美金。绅士关上了门,示意我坐下,然后自己坐下,才问我第二句话:多少?我脱口而出:200 Dollar 。他顿了顿,还是一脸严肃,尊贵的小姐,非常感谢您信任并选择我们银行,我很荣幸能为您效劳。但我很遗憾现在不能帮您,因为我们这里开美元帐号至少需要200万美元。您是不是回去把差额补齐后再来开帐号?我保证你一定会得到我们最好的服务! (葡萄牙埃斯库多,现在已由欧元取代,退出了市场,进入历史 1$ 250 escudo 图片摘自 http://www.51766.com/xinwen/11000/1100052142.html ) 面试雷曼兄弟 回国前,我曾和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有过一次亲密接触。那是雷曼兄弟在伦敦的总部要找一个有数学背景的金融工程师,猎头公司把我的资料送给了他们,他们表示很有兴趣面试我。我接到通知时傻了眼,因为那时我已基本决定回国,并且已通知原来的公司要离职,进入了回国程序。想来想去,先看看再说,如雷漫耳的雷曼,有这样的面试机会也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既然要去,就要好好准备。我做了如下几件事:1. 恶补雷曼兄弟的信息,上网搜了一遍。充分了解其历史,规模,业务范围等基本知识;2. 加强相关投资银行的知识;3. 尽量了解、分析和研究雷曼所增职位的信息;4.复习我的强项金融数学和相关计算机知识。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成立于1850年,总部设在纽约,在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还设有地区性总部。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通过它的分支机构 向全球企业、政府部门、市政当局、投资机构和高资产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业务分三大块: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资本市场部门为机构投资者的资本流动提供服务,包括二级市场交易、融资、抵押贷款发放和证券化、大宗经纪等业务,以及对固定收益和权益类产品的研究等。这些产品包括现金、衍生工具、有担保的融资、结构性工具和投资。它还提供如下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美欧亚股票、政府及代理机构证券、资金市场产品、高级别公司证券、高收益率新兴市场证券、抵押和资产支持证券、优先股、市政证券、银行贷款、外汇、融资和衍生产品。另外这一部门还投资于房地产、私募股权和其他长期投资类别。投资银行部门主要向企业、机构和政府客户就合并、收购和其他金融事务提供建议和咨询。另外该部门还通过承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的负债及权益类工具帮助客户进行融资。投资管理部门又分为私人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两大块。私人投资管理主要向高资产值个人和中间市场机构客户提供投资与财富咨询和资本市场执行服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向高资产净值个人客户、共同基金和其他中小型市场机构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投资管理服务。 - 文字摘自 http://www.rmburl.com/richqy/200809/20080918144453.html 面试头天,我从爱丁堡赶到伦敦,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打开她的衣橱,帮我调整衣饰,研究每个细节。使我看起来更像金融城的分子。主要要给对方一个自己人的感觉和干练,亲和的印象。第二天,我来到了坐落在金融城里的雷曼兄弟那栋玻璃大楼。911后,这里戒备森严,经过检查后,我进入大厅,将面试通知交给接待台后的接待小姐。她打了一通电话,叫出面试负责人,一个典型的英格兰人。他用卡打开了通往电梯的栅栏,乘电梯领我上到高层,穿过一个被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电脑办公空间的大房间,走进了一间小会议室,给我倒了一杯速溶咖啡,让我坐下来等。过了一会,面试车轮战就开始了。一个个人进来,有男有女,有当地人,有印巴人,我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但肯定不下10人。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问我不同问题,有人出道数学题,有人让我编一段程序,有人考我Black-Sholes理论(金融数学的里程碑),有人试我应用软件、程序语言、数据库能力,有人要我谈对当时一些金融新闻事件的看法,有人问了我其它不着边际的问题。狂轰滥炸结束后,停了一段时间,那位领我上楼的英格兰人再次露面,告诉我回去等通知,可能继续去见他们的高层。又问我有什么问题。我反戈一击的时候到了。我详细向他了解所增职位,主要是职能、责任、要求、待遇、特点、培训、前景等方方面面。从这次谈话,我了解到,这个位子,偏重后台的IT,为前台的衍生品交易服务。较少机会接触到我所心仪的衍生品构造,计算方面的工作。 经过一番痛苦地抉择,分析了利弊,我觉得这个职位虽然收入很高,但如果为钱,我也不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这个机会应该不错,却不是非常理想,不足以让我中断我的回国进程。最后一刻,我决定放弃了进一步面试的尝试。 几年后,雷曼兄弟垮台,引发金融海啸。我后怕了半天,庆幸当时我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不然的话,我今天岂不是在海啸口上首当其冲,冲进了英国的失业大军,在伦敦的金融城手持CV,到处漂泊,四下碰壁? (A worker carries a box out of the Lehman Brothers offices in London's Canary Wharf district on the day it filed for bankruptcy , 图片和解说摘自 2008年10月1日 Daily Mail Reporter )
个人分类: 忆海拾珍|5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huangwd99 2009-3-29 09:53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黄卫东 最近美国大量增发美元,引起金融市场波动,很多人在谈论美元将要贬值,导致中国外汇损失,提出应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或者建立世界货币。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呼吁新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增发美元,并不会立即引起美元购买力下降,金融危机以来,美元购买力上升。现实是美国近 50 年来,一直贬值美元赖帐,大家可以参考附录 1 的介绍。本文简单谈谈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 第一:首先要扩大国内消费能力。这样国外才能将商品销售到中国,获得人民币。如果总是中国外贸顺差,这样国外无法获得人民币,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就成了空话。虽然我们捐助人民币给国外也是一种办法,但不可持续,只能短期内实行。货币互换也是一种增加国外人民币持有量的一种办法,同样不可能实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办法,因为外贸顺差会将这两种方法增加的国外的人民币逐渐收回到国内。现在国内的生产能力还过剩十分严重,每年外贸顺差高达 3000 亿美元。将这样的外贸顺差消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还需要花掉手里的 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因为过去 50 年里,美元平均每年贬值 8 %(这里特指与美元计价的购买力,不是汇率),如果我们拿着美元不用,其所代表的财富就会逐渐减少而消失。这个过程是个漫长过程,过快容易导致国内经济动荡。从现在开始实行,估计也需要 10 ― 20 年,才能达到用掉外汇,同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外贸逆差,使一些国家储存一些人民币,从而使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成为可能。这只有大幅度提高所有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才能实现国内市场的扩大。但是,我们的愚蠢精英拼命压低老百姓收入,以加大出口获得美元,以为美元就是财富。不改变这种荒谬认识,就不可能增加国内老百姓收入。最近,国家又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增加购买美国国债,积累美元。这一系列错误做法,根本就与自己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 第二:要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我国虽然能够生产很多商品,一些商品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我们没有掌握很多核心技术,技术上对外依赖严重。这必然导致我们在经济上成为依附型经济,从而不可能独立发展,成立自己的经济圈,在经济圈内使用自己的货币。依附别人的经济圈,想让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对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与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成为通用货币,就意味着获得了巨大利益。没有那个实力,谁会让你无缘无故获利。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美国始终将中国看成是竞争对手,不可能在这个经济体系中,给预中国免费午餐。一个强大而富裕的中国,必然导致美国国家利益受损。举例来说,中国人均石油用量,如果增加到美国的水平,就会达到现在全球的石油用量,使石油价格大幅度攀升,使美国在石油进口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因此,不改变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思路,不可能成为通用货币,更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第三: 军事实力。只有军事实力覆盖的区域,才能将自己的货币推行过去。现在美国独霸全球,美国显然不会同意实施世界货币,让出自己拿庞大军队维护的霸权和利益。美国否认了周小川的世界货币建议。如果美国真能考虑人类利益,就不会滥印美元,更不会精心设计,几十年来一直搞通货膨胀,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 8 %,使美元购买力不断下降,不断掠夺世界各国物质财富。任何一种纸币,都是由军事力量支撑的政权来推行的。我们军事力量不到的地方,不可能推行人民币。即使使用,任何时候,都可能废止。历史上,蒙古人横扫世界的时候,就发行纸币。民国时期,解放区使用自己的货币,各地军阀也发行各自的货币。现在的国际货币,主要是美国和西方联盟内部的国家发行的货币。过去华约组织主要使用苏联货币卢布结算,都是这种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 蹈光养晦 的策略,很长时间内,军事力量萎缩。我们连自己的国土台湾都搞不定,那里谈得上扩展自己的军事实力范围。我们惟恐别人担心我们的军事扩张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别人欺到头上,都不敢采取实际行动反抗,只是口头抗议,给国内老百姓演戏。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使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不是痴人说梦吗?没有美国同意,也不可能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 使用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很难防止发行货币国际贬值货币掠夺其他国家财富,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建立国际货币,笔者提出一个设想,下次再说。 附录 1 、 美国准备赖帐了,中国会损失 1 万亿美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950 更多分析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货币政策全面宽松警惕震动经济体系
simonjo828 2009-1-22 09:26
  提要:货币政策的急剧调整,对于宏观经济就是频繁地猛踩油门与刹车,对经济体系造成的震动,管理层需未雨绸缪,作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在金融危机的形势所迫之下,中国央行已加入到全球宽松货币的大潮之中。6日闭幕的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首次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定义。会议指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会议明确,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央行提出的使用创新金融工具很有意思,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话来说,这说明了央行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做一些准备和探索,央行有可能像美联储那样用特殊的创新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银行放贷。   央行200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要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充分运用定期竞标信贷机制(TAF)等工具,对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事实上,自2008年11月中旬开始,央行已经开始接受商业银行的TAF投标申请,投标利率下限为同期限再贷款利率,多数银行则认为投标利率偏高。央行提出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可能意味着未来利率有更大下调空间,因为创新金融工具一般在利率降至极限后才会使用。   在中央调整宏观政策之后,央行人士过去关于货币中性的微弱呼声,已经完全消失在全力保增长的大潮之中了。周小川行长日前表示:央行将从更高层次把握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要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来分析金融业体制机制问题。不仅要考虑人民银行自身,还要考虑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银行业,还要考虑证券业、保险业;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还要考虑社会大众。而央行副行长易纲也于新年之后在《财经》发表文章明确表示:由于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国和日本,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从央行官员的表态,可以理解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全面为保增长目标而转型了。   不过,凡事有利弊之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股市回暖,拉动低迷楼市,增强市场信心,进而促使经济增长。但令人担忧的是,当过于巨大的流动性冲泻而下时,需求已大为萎缩的市场,是否有效将资金截留在逐渐复苏的市场之内?央行是否对于货币政策保持足够的控制?   (作者周子勋系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货币发行的基石与我国外汇储备多的原因
huangwd99 2009-1-17 00:42
谈谈货币发行的基石与我国外汇储备多的原因 --- 评汪耀辉《戏说外汇储备》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作者戏说外汇储备系列,写得十分有趣和通俗,让一些常识错误显出了原形。但是,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这里主要谈两点危害较大,且流传较广的错误观点。 第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是, 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 虽然作者也说到,中国现在的汇率制度是盯住美元,不是自由汇率制度,但是,作者认为,为了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必须要采用自由汇率制度,从而必须持有大量外汇。 首先,国家发行货币的基石是国内商品供应能力,如果国内生产能力不足,则可以由储存的外汇从国外购买商品供应国内,这时外汇就起到了防止货币贬值的作用,从而可以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蒋介石发行金圆券和新台币时,发行依据包括了美国支援和借贷的美元。但是,新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始终依据国内商品供应能力。货币是促进商品流通的工具,人们使用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的,不是用来换取外汇的。美元本身具有价值,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的商品供应能力。如果美国的供应能力消失,美元也就成为废纸了。举个极端假设,美俄发生战争,互放原子弹等,将对方生产能力消灭,这时美元就成了废纸了,如果大家认为这还不够,因为有人相信美国人无所不能,象上帝一样,很快就会恢复生产能力,我们让这个极端假设再极端一些,让美洲大陆和美国人都消失了,这时候,大家应该不再怀疑,美元是废纸了吧。我们还能依据美元发行货币?所以, 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是错误的。今后,如果世界统一了,只有一个国家了,地球上就不存在外汇了,地球国发行货币就不可能依据外汇了。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看成是公司,相当于这个地球上由美国公司,中国公司,俄罗斯公司等两百多家公司组成的,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因为联合国,作为地球上的最有权威的组织,却没有多少国家公司听从。也就没有地球这个国家通行的货币。这有点类似过去民国军阀割据时期情况,各个军阀独立发行货币,互不买帐。这时各国货币相当于公司内部发行的内部供应券。由于这些公司之间相互竞争,大家作为公司成员,不会愿意拿物质财富换外公司的供应券,因为你拿着供应券可能得不到商品。 我们拿物质财富换美元,目的是使用美元换我们需要的商品,如果我们放在手上,长时间不使用,美元购买力就下降,换来的商品数量就减少,我们就损失了财富。(这种美元贬值是美国增发美元所致,经济学家们称之铸币税。)根据报道(参见程实博士2008年3月14日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文章),美元指数从2001年7月6日的121.02到2008年3月7日的72.462,7年不到美元贬值了40%,如果我们将2万亿美元保存7年,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购买力下降,损失将高达8千亿美元,每年至少损失1千亿美元以上。它们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已远远超过甲午战争的战争赔款。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按照目前白银价格0.5美元/克计算,仅价值50亿美元。我们储备2万亿美元,美元每年正常贬值,就损失上千亿美元。如果美国趁机大幅度贬值,损失就更加严重。这是3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包括韩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作者依据这种观点,得出中国应持有大量外汇,这就十分有害了。持有美元,实际是持有美国政府的欠条。美国想称霸世界,时刻以中国为战略敌人,长期以来,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一方面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分裂中国的行动,例如,出售武器支持中国的分裂势力。在和平竞争时期,美国采取货币贬值的方式,不断使我们手里的美元购买力下降而降低债务,使我们的财富逐渐减少,在战争时期,美国只要一纸命令,我们就不能使用积存的美元购买任何货物,就象现在我们拿美元买不到需要的技术一样,我们手里的美元就成了废纸。1月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要美元大幅度贬值,使我们的美元能换回的物质财富大量减少,实际上就是要大量赖帐(参见附录)。我们储备有大量美元,才是美国赖帐使我们损失大量财富的内因。 大量储存外汇有稳定汇率作用,但是,稳定汇率有多种方法,根本的方法是发展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现在我们的生产能力很大,但是高科技产品生产能力低,很多关键设备不能生产和供应,如果我们能够供应世界上能够供应我们短缺物资的其他国家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我们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我们就不需要美元等外汇。我们现在采用与美元近似固定汇率的办法,汇率稳定问题并不明显。此外,我们目前每天出口商品换取的外汇近50亿美元,很难出现外汇不足问题。 至于作者举韩国例子,是不恰当的。韩国有债务在身,必须预先准备好外汇储备,用于还债。我们每天出口商品获得的外汇就达到近50亿美元,不可能出现作者所说的缺少美元导致国家破产的情况。 作者举例日本拥有3万亿美元,认为外贸拥有1.9万亿美元不多。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和日本的根本区别是,日本是美国的盟国,我们是美国的战略对手。日本的国防都是美国控制的,他们不得不听从美国的。德国和日本类似,而其他西方国家很少大量持有美元等其他国家货币。 第二个值得商榷的观点是关于外汇储备多的原因,作者认为,企业不会用,不敢用,不敢在国外投资是最主要原因。企业在国外投资,主要目的是得到更多外汇,只能使其增加,不是使其减少。如果投资使其减少,那还不与不投资。使外汇减少的主要途径是拿外汇在国外购买商品。购买的商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消费资料,一类是生产资料。能够购买消费资料,就看这种消费资料在国内是否还有市场容量,能否在国内有利润地销售出去。同样,购买生产资料的目的是建设生产能力,生产消费性商品,同样看国内能否有利润地销售所生产的商品。这主要看国内老百姓是否有足够的收入,有有效购买力购买。我们国家当前积累大量外汇的主要原因是压低老百姓工资,80%老百姓收入只够基本生活需求,这才是主要原因。我们找不出外汇积累过多问题的根源,就不能解决外汇过多问题。我也非常不赞同我们的企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投资,一方面我们需要使用外汇换回急需的物资建设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有一万种方法,让我们的投资亏本。联想购买美国IBM公司电脑部,美国政府就将IBM电脑部排除出政府采购名单,使其市场减小。 参考: 1 戏说外汇储备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9articleId=12421 2 小心美国赖帐,压低老百姓收入是招致损失的主因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12420 3更多参考: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2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富论》读后感
xsplendor 2009-1-11 15:23
《国富论》读后感 徐光华 2008/12/4 前段时间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摘录了其中一些觉得经典的语句,同时写了一些感想和疑问。 文中部分为摘录,但可能有所缩略,// 部分为感想和疑问。小标题都是自己随便加的。 目录 1,分工 2,商品价格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3,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5,城乡间的不平等交易 6,货币 7,三个阶级的形成 8,资财 9,社会生产和投资 10,农业和制造业 11,国家和军队 12,人口、党争 1,分工 //分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分工是怎么产生的呢?应该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动物似乎也有分工,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人类社会,分工是一个持续不断发生的过程。应该说技术积累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之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契约,交换,这和分工的形成是互相促进的反馈关系吧?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大得多的市场。不同属性(如轻重,贵重程度)的物品的市场范围也不同。运输的便利程度(主要是水运)是各古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 //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国内贸易就已足够,或是有碍统治者的统治? 2,商品价格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是物化的劳动。只有在有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具之后,才有资本。在原始社会,人人都直接参加劳动,只用一点简单的工具,也就无所谓资本了。但后来,资本包含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现在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的东西,包括劳动,来为资本所有者生产。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则是附属。因为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组织很多人和生产资料,很多分散的人要自行组织起来是困难的,而由于资本,则变得容易了。这种情况以后是否会改变呢?想象一下:当人的智慧成为最主要的,而其他生产资料变得相对不重要,产品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网络也使人的组合变得容易了,这种情况下,应该会发生资本成为人的附属的情况,当人有想法时,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生产资料来为之服务,最多就付点租金什么的了。这是一种不错的社会状态,在不很遥远的将来应该是有可能的,其前提是物质产品已经十分富足,而且每个人都有很高的创造力。这看去有点像所谓的知识经济,但其实应该不是的吧? //土地私有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我想那只是因为土地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动物界也有领地一说,而土地对于人比动物要重要得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一旦某种资源对人们变得重要(一是有用,二是稀缺),人们就会争夺,于是就产生了私有化,土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要不是水和空气流动不断,人们估计也早已把私有化了。动物的领地是需要自己保护的,而人类则把似有制度化,靠国家的强制机器来保护,某种意义上说省下了自己保护的开销。 那么公有制呢?它应该在以下这些情形中可以存在: a,原始社会,大家都没有剩余财产,打不打得到猎常要看运气,而打到一次自己又吃不完,大家互相帮助; b,独一无二,并且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东西,而且它能服务于所有人; c,共享并不减少财产的价值的时候,比如知识产品; d,空气和水等,多得很,没必要占有,或占有的成本太高,不足弥补其好处,土地原来也属于这种类型。 //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其结果是慢慢扩大贫富差距。因为即使初始时刻人人都分有相同的土地,但由于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就产生了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通过正反馈放大。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一般二三百年之后),贫富悬殊就很大了,而人口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革命就爆发了。然后人口大量减少,新的王朝建立,再次平分土地,进入新一轮循环。不过对于贫富差距到底怎样产生和扩大,应该有更好和更深入的研究和表述才是。 //土地私有化后地租也就很正常了。资本家雇佣工人,购买生产资料,租用土地来生产,成为了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也是最为见多识广的一群人,而工人受其欺压也就很正常了,除非能够组织起来,或者到有一天劳动力成为稀缺的。 3,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可见斯密完全主张劳动价值论的。 //生产资料是劳动的物化的结果,所以当土地是公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因为土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无需计算它对价值的贡献,它还不够稀缺。毕竟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的量,而不是绝对的,它衡量的不仅是一种东西对我们的重要程度,也在于起稀缺程度(也许边际理论能够比较清楚地阐述什么是价值但我现在还不知道),它的作用在于比较各种商品,以便我们交换。当土地成为私有时,这种计算方法就有问题了,一个商品的价值应该不能简单看做它所物化的劳动量了吧?而且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计算,从而变得不适用。而要素价值论则是适合私有制的价值理论。 //生产资料在公有制下,按劳分配也就很自然了。然而这并不是容易的,农村公社的按工分计酬并不是按劳分配,因为劳动之间是有差别的,而且很大。而且这里还有社会一般劳动与个人劳动的差别。所以还是应该按照劳动的产出来进行分配,但这又很难计量,除非是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但交换的前提似乎是私有。 //公有制的好处是防止贫富分化,私有制则促进积极性,应该是两者皆有优点和不足吧。那么看来,孙中山当初提出的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是否就是好的办法呢?可惜没有得以实施。 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国所获的财富,如已达到它的土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因而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但尚未退步,那末,在这种状态下,它的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也许都非常的低。一国人口的繁殖,如已完全达到其领土所可维持或其资本所可雇用的限度,那末,在这种状态下,职业上的竞争必然非常激烈,使劳动工资低落到仅足维持现有劳动者人数,而且由于人口已经非常稠密,也不可能再有增加。一国的资本,如与国内各种必须经营的行业所需要的资本相比,已达到饱和程度,那末各种行业所使用的资本,就达到各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允许使用的程度。这样,各地方的竞争就大到无可再大,而普通利润便小到无可再小。 一切种类的原生产物,都随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技术改进而趋贵。 //劳动和资本都不缺乏,而是受到了自然资源的限制,那个时候估计地租占了绝大部分,剥夺了工资和利润。这是对未来悲哀前途的一种推想,生产不足。然而到现在为止似乎都没怎么发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科学和技术未必能够拯救我们避免那种悲哀前途。另一种可能的前途是需求不足,因为能满足的都已经满足了,剩下的则是不可能被满足的,经济增长停止了,当然这也许是一个好的下场。然而现实是我们遇到的是相对的生产不足和相对需求不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人买不起,另一方面有东西卖不掉。技术的贡献在于:对于生产方面的限制,改变提高资源的可用性,找寻替换品,从而减缓其限制;对于需求方面,则创造出新产品,满足人的新需求,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增长。所以说把科学技术与资本,劳动力,土地并列称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有道理的,其中资本更确切说是生产资料,而土地则是表示总体的自然资源。 5,城乡间的不平等交易 治城市的统治权,当时完全掌握在商人和技工手中。对他们中各个阶级来说,防止他们常说的各自产品在市场上存货过多,实际上就是使他们各自产品在市场上经常保持存货不足状态,这样做分明都是符合于他们各自利益的。各阶级都急于制定规则,使其货物在市场上不足,以便于能卖更高价。当他们自己交易的时候,卖买相衡,半斤八两。但在他们与农村交易时,他们却受到很大的利益。维持各都市并使各都市富裕的,正是这种交易。 //这是一种集体垄断,其原因完全在于农村居住分散,难以结合,而城市工业相对集中,便于结成各种产业协会。而现在中国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固然一方面由于其人数太多了,超出了需要,但也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没有联合起来。 6,货币 贵金属在充当货币之前就有需求,就昂贵,但充当货币后增加或保持了这种昂贵性。 //当社会有了剩余物时,交换开始了,这又促进了分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交换。而一开始实行的物物交换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一般等价物的找寻变得很急迫。金和银可以用来制作器皿,刀具,也可以用来做饰品,所以其本身是有价值的。贵金属用作货币有其天然优势:a,本身价值大;b,不生锈,不易磨损,能否长期保存;c,易于分割成小块;d,其供给量受到矿的发现影响,总体上是缓慢增加的。 //一件物品是否耐久,看来是很重要的属性,同样重要的属性应该还包括其是否能同时为多人享有,以及与其他物品的相互取代性等。 //不同古文明之间都不约而同使用贵金属来充当货币是有原因的。在现代社会,战争期间,纸币可以被随便贬值,一个国家也可以不承认别国的货币,但是贵金属则仍然不怕别人不承认,因为人类对其的需求是本质的,虽说其重要性已经降低了。 //有了货币之后,其它商品的价格用货币表示,而货币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样就产生了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a,货币本身是否有价值?其价值又由谁来衡量? b,纸币与金属货币有本质区别吗?这些问题在高中上政治经济学时就困扰我,但后来一直都没有去深究,现在可以说是有点明白过来了,但也不敢说理解得完全正确。当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之后,它事实上增加了一样用处,即可以用来交换其它商品。而整个社会呢,流通因而变得便利了,避免了得不到及时交换而发生的浪费,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这种好处,应该有一部分体现在了货币上,也就是用作货币的贵金属变得比以前更有价值了。所以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贵金属原有的价值,而是流通的价值。其价值当然是由其它商品来衡量的,因为别忘了一切都是相对的。而要理解纸币则需要多费一些笔墨了。货币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对人直接产生效用,而是需要社会认同它时才有用。在一开始没有这种认同,所以只好实行物物交换,但这终是不方便的,所以人们经过一系列选择定在了贵金属。贵金属充当货币的时候,其流通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是依附于贵金属本身的价值的,也就是其用作器皿、刀具、装饰的价值。这整个社会的规模也不大,交换可能发生在部落之间,人们只肯接受大家都普遍觉得有价值的交换媒介,也就是确信能够在下次用来交换别人的东西,而不怕别人不接受。而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毕竟人们把贵金属当作超出它们本身的价值来使用了,虽然是依附于其本身的价值的,拿了货币的人总还是有点那么不放心的,这种不放心需要整个社会对货币的认同来弥补。随着货币的广泛使用,就把整个社会越来越联系到一起,促进了彼此的信任。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认同对社会造成了好处,是有价值的,前面我说了货币的使用方便了流通从而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好处,这种好处一方面是得益于贵金属本身的使用价值的牺牲(由于人们拿它用作交换媒介,社会作为总体上就减少了享用其作为器皿、刀具、装饰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社会的这种互信。这种信任,或者说一种共识,逐渐发展,相信也是造成后来国家产生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觉得有必要大家更紧密地联系,而且是得到保证,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人民之间的一个契约。而只有国家产生之后,纸币才成为可能。因为金属货币之于流通还是有其不方便的地方的,大家都希望能有更好的媒介,但是谁又能相信除了贵金属以外的东西呢?而有了国家的保证,大家也就愿意相信了。就这样,国家的信用取代了贵金属的本身价值,成为了货币的流通价值的依附,而这时的货币,也就变成了毫无实际使用价值的纸币。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这还是分为两步,首先是所谓的贵金属本位制度,比如金本位,银本位什么的,纸币的发行必须与之挂钩,纸币只是贵金属的一个代表而已。然后则是纸币与金银的脱钩,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货币的流通价值完全依附于国家的信用,这时人们还得到了额外好处,就是可以把金银都用作其本来用途了。回想一下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点,现在都靠国家发挥,自然不能那么顺利的,比如通货膨胀什么的,就会时有发生了。总之,社会得到了好处,但是却也使得整个经济运行变复杂了,因为其复杂,稳定性变差了。 //现在应该就容易理解这个悖论了:比如说一个人手里有10元钱,另一个人手里有价值10元的商品,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10元,可明明总共只有10元阿。这是因为我们考察的只是两个人而已,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两个人的话,那么买家手里的10是买不到东西的。而当事实上社会包含很多人,买者和卖者,总的货币数只是总商品价值数的极小一部分而已。 7,三个阶级的形成 1,地主或靠地租过活的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但却坐吃,懒散而愚昧;2,劳动者,与社会利益一致但承受最大的苦难,往往无时间学习,从而无知,也无足轻重;3,雇主,或靠利润为生的人,通常是商人和制造业者,最为敏锐,但他们的利益却往往与社会整体利益冲突,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压迫公众,只以自己的利润为目的。 8,资财 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之前。 论资财的划分: a,用于消费;b,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包括:1,机器与工具;2,有利润可取的建筑物;3,土地改良费;4,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 流动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包括:1,货币;2,食品,当为各种食品生产商所有时;3,原材料,半成品;4,已制成,但仍在制造者或商人手中。后三者会在短期内变成固定资本或消费品。 固定资本都是由流动资本变成的,而且要不断地由流动资本来补充。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具有同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使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 为了补充固定资本和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不断从流动资本中抽取大部分,所以流动资本亦需不断补充。补充来自:土地产物,矿山产物,渔业产物。货币不需提供给固定资本和消费,所以也不需要补充。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当然还不会考虑到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现在则不得不考虑了。上述流动资本的补充物都会应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而减少,其中矿山产物还是不可更新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自然界能够持续提供的产物的使用限制在不影响起更新能力范围内,而对于不可更新资源,则必须自己来回收再利用。 //传统经济理论之于生态经济是否就像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在一般情形,前者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当到达某一极限时(速度接近光速或者接近环境容量),就需要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包含,前者是对后者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的近似。 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国民真是财富的大小,不取决于其总收入,而是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 货币不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计算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必须从每年流通的全部货币与全部货物中,减去货币的全部价值。因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手段。 如果力求认真地证明,财富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并且只在购买货物时货币才有价值,那就未免过于滑稽。无疑,货币总是国民资本的一部分;但我们已经说过,它通常只是一小部分,并总是最无利可图的一部分。 //我想货币可以看作财富的一部分,但更确切地说,是把国家信用看作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9,社会生产和投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生产资料(也即资本)进入下一步生产,这点容易理解。而资本可货币化,也就是用货币表示积累了多少资本,也该是好理解的。然而货币与资本毕竟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各种资本是有比例的,而用货币表示则没有表示出这种比例,那么应该是有机制自动保持这种比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机制,应该是一系列负反馈。在这个前提下,用货币来表示资本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怕这个前提会因某种原因而失效,导致失衡,进而崩溃,让那些只看到货币的人措手不及。 //银行的建立是怎么起到集中社会闲散资本的作用的?应该只是促进了这个过程。想象在某一个时刻,生产资料闲散在社会上,需把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如果有人有很多货币,他就可以购买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了;但若货币也闲散在社会上,固然也可以通过借贷集中,但不如用银行来得方便。 //另一方面,也许会有人持有一些货币,可能暂时没有找到投资或放贷机会,这部分货币沉溺了。这样该会使流通中的其他货币相对更有价值,而当突然把这部分资本重新投入利用的时候,可能没有为之而准备的实物(不论资本还是消费品)。但是社会上也可能存有潜力使得能在短期内生产出来这些实物。比如说本来开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投入货币应该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但却也有通货膨胀的危险。那么反向的过程呢?突然把一部分货币沉溺,撤出流通,就有造成了生产过剩了,这或许就是98亚洲经济危机所以爆发的原因。关键在于,要快,而且货币量要大,否则是起不到作用的。 10,农业和制造业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那似乎是把一部分劳动贮存起来,在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 //家仆的劳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服务业。 资本的投向,可促进生产性劳动。 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这四种投资方法,有相互密切关系,少了一种,其他不能独存,即使独存,亦不能发展。 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商业,就是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通商。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活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能把剩余产品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 乡村风景的美丽,乡村生活的愉快,乡村心理的恬静,以及乡村所提供的独立性,只要这独立性不受到人为的迫害的话,这些实具有吸引每一个人的巨大魅力。耕作土地既为人的原始目标,所以,在有人类存在的一切阶段,这个原始的职业(指农业)将为人类所永远爱悦。 //完全同意!但是英国是种小麦的,而且估计一年只产一季;而中国主要是种水稻的,劳动量更大,而且一年往往种两季,所以中国农民比英国的苦多累多了!就像游牧生活不需付出什么劳动,从而游牧民族花很多时间练武以便侵略一样,在这个意义上,种小麦的民族比种水稻的有优势,种单季的又比双季的有优势,他们可花更多时间学习别的东西。而中国农民则被捆绑在土地上了,虽然可以养活更多人,但这些人却只是更大的包袱而已。 没有工匠的帮助,农耕必大感不便,且会时作时辍。农民常常需要锻工、木匠、轮匠、犁匠、泥水匠、砖匠、皮革匠、鞋匠和缝匠的服务。这类工匠,一方面因为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必要象农民那样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小市镇或小村落。后来,又有屠户、酒家、面包师,只及许多就供给临时需要那一点说对他们是必要的或有用的其他工匠及零售商人加入,于是市镇日益扩大起来。乡民和市民是互相服务的。 在利润相等或几乎相等的条件下,人们选择投资途径时,在制造业与国外贸易业两者中,自宁愿选择制造业,其原因正如在农业与制造业中,宁愿选择农业一样。与制造商的资本比较,地主或农业家的资本更为稳当。同样地,与国外贸易的资本比较,制造商的资本更为稳当,因为随时都在自己监察之下。 奴隶劳动虽表面上看来只需维持他们生活的费用,但彻底通盘计算起来,其代价是任何劳动中最高的。一个不能获得一点财产的人,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 //就像吃大锅饭的时候。 社会的全部产业决不会超过社会资本所能维持的限度。 社会的劳动只能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各种独占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带来紊乱,而后来的救济,也难免引起另一种紊乱。 对资本所属的国家,最有利的资本用途,乃是能够维持最大生产性劳动量和最能增加土地劳动年产物的用途。 必须记住,制造业的完善,全然依赖于分工,而制造业所能实行的分工的程度,又必然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由于农业的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比较,更能在市场有限这个不利情况下来维持自己。 在任何一个国家,减少工匠及制造业工人,就会缩小国内市场,即原生产物的最重要市场,因而妨害农业;提高制造品价格,就会减低土地原产物价格,从而妨害农业。 //为什么不是提高制造业品价格后刺激制造业,从而带动农业?当然不是,但有时却不是很明显,如果是再复杂一点的话,就得依靠模型来分辨了。 11,国家和军队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 游牧民多余暇,幼稚农业状态下的农民,也有一些空闲时间,至于手艺工人或制造业者,则全无闲暇。为他自身的利益计,他自然而然地会完全漠视这教练。并且,技术进步,制造业进步,必然会引起农耕上的种种改良,使得农民和城市的工人一样,没有闲暇。于是,农民自然而然地也和市民一样忽视军事训练,大多数人都养成了不好战的习性。然而在另一方面,由农业改良而产生的财富,却又不免诱起邻国的觊觎和侵略。事实上,勤勉而因此富裕的国家,往往是最会引起四邻攻击的国家。 决定近代军队战斗命运的,与其说是兵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熟练,倒不如说是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 12,人口、党争 在商业未开展、制造业未改进的未开化社会,对于仅能由商业及制造业带来的高价奢侈品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有大收入的人,除了尽收入能维持多少人,使用以维持多少人外,再也不能有其他消费或享受收入的方法。 //人口变动的规律之一。用它来解释现代发达国家出生率之低,因为可供享受的太多了,而生孩子则是个麻烦。那么人的本性看来是倾向于自己享乐多于繁殖后代。人口出生率还受到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 简言之,如果人民对于政府的公正没有信心,这种国家的商业制造业,就很少能够长久发达。 //腐败降低了这种信心,腐败的成本是极高的! 国家与个人同,开始借款时全凭信用,在这种信用失效后,继续借款就以特别资源做抵押。 在美洲各殖民地,从无专横贵族存在。但就是它们,如与英国合并,在幸福与安定方面,亦会增益不浅。至少,它们可由此免去在小民主政体下必然会发生的互仇和凶恶的党争,那党争往往分裂人民间的感情,并扰乱政府的安定。如果美洲完全与英国脱离关系这脱离,非由这种合并加以防止,是很容易发生的那党争一定会比以前凶暴十倍。 //斯密竟然能够预见党争的危害。但他假设的前提是各殖民地自行其事,没有料到他们会共同组成美国。而且虽然有党争,但美国人的共同价值却足够强大,或者说美国人足够清醒,没有使之达到危害安定。反之,说是明朝亡于党争,老毛搞一党专政是否是吸取了其中的教训呢?党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个人分类: 读书|15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Dr.You]第七期 优胜者 Gentboy
eloa 2009-1-5 15:53
赵洋 发表于 2008-12-26 23:18 1 您的自我介绍; 看起来好像大家都在这个部分里吹牛?那我也吹一下。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思考,对所有需要动脑子的事情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初中时对几何很感兴趣,很喜欢做证明题。高中时化学学的比较好,但是渐渐的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最终大学读了应用物理系,搞的是和液晶显示器有关的一些理论与技术(想必立刻有人知道我读的是哪所大学了)。硕士读的是理论物理,毕业时是生物物理,但是三年间主要搞得还是量子化学,以及一些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的研究(比如分子马达啥的)。毕业后不久就做了java程序员,目前做的是一款为医疗研究服务的一款软件。至于我的兴趣,看看我的RSS feed列表就知道了: Badblue JavaEye新闻 Solidot 不许联想 广告放肆 玩意儿 科学松鼠会 绿色播报IF Green 摩登志 | 鲜生活 设计 | 生活 | 发现新鲜 常去的网站有: 水木社区 cngadget 网不易 weiphone 牛博 等等 2 您的blog地址如果方便的话; http://hot-bear.spaces.live.com ,不过目前只对好友开放,且多数都是鸡毛蒜皮的内容,没啥可看的。 3 您对松鼠会的看法,以及对松鼠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我觉得松鼠会目前发展很好,但是从我看过的一些科普类网站来看,这类网站最大的问题就是做来做去大家就渐渐觉得没啥可写了,因为自己领域内的东西一篇综述就写完了。非自己领域的写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何况写科普类的文章本身就比较费劲。因此我对松鼠会的建议就是多多的邀请各个行业的人才(21世纪最终的的东西)来松鼠会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真正喜欢科学的人是不挑食的,只要有意思的有科学道理的都会喜欢。作者一定要有前仆后继的架势,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和数量。 4 请就您感兴趣的任何话题(政治除外),发表一下非正式看法; 既然这期讨论的是星际文明的事情,那我就在这方面再说一点吧。 我觉得如何定义什么是文明太难了,它可以等同于我们所通常认为的生命,也有可能载于完全不同于我们认为的生命之上。如果要寻找除人类之外的文明,那么要跳出这几个思维定势。 1。空间的尺度不是问题,文明的载体,有可能是一个星系,有可能是一个原子,有可能只是一个由一些特殊的波长组成的波动。有可能我们的太阳,就是一个具有智慧的天体。而一次伽玛射线爆,可能就是一个星系在向另一个星系打招呼。而一个质子的衰变,有可能只是被某个文明摧毁了而已。 2。空间的维度不是问题,我们是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但是文明有可能存在于更高阶的维度上面。我们可能完全感知不到他们,也无法知道他们的文明,但是他们可能对我们了如指掌。人们所看到的一些超越物理定律运动的UFO,或许就是他们来探查人类文明的探针。 3。时间的尺度不是问题,有的文明延续的时间可能长达上亿年,而有的文明可能转瞬即逝。也许在我打字的时候,在茫茫宇宙中就会有文明出现,然后又灭亡。而有的文明,则象我正在敲打的键盘中的质子那样古老,人类文明的全长,都不及他们交谈时一个音节的长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ntboy对货币问题的回答: 1。货币问题 既然是银河联邦发来的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待设计的货币仅在银河联邦内用就可以了。在讨论货币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确定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a。速度 目前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实验证实超光速现象,我们可以暂时认为货币最快的传输速度就是光速。 b。载体 用具体物体做一般等价物的话,传输费用太贵了。举个例子,人类哪怕送一张纸片到火星,其成本要超过这张纸片的不知多少万倍。因此用信号作为载体是最经济的方式。 c。协议 如果用信号作为载体的话,不同的文明的管理者之间必须达成协议,在本地颁发星际货币的使用许可,并互相承认对方的使用许可。 d。机构 一个文明必须有联邦认可的管理机构,才能参与交易。比如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也就无法参与交易。 e。时间 星际间的交易,最长的过程可能长达10万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对于某些文明来说,其本身都不见得有10万年那么长。如果交易的周期超过了文明本身的长度,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不要和某些基于碳基生物的文明做交易,据说他们把环境糟蹋得一塌糊涂,马上就要咯屁了。 时间对载体也有要求,载体本身必须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才行。比如说冷中子就不行,其半衰期只有800来秒,还没等送出去一半就没有了。质子的半衰期有1000多年,用于短途还行,象从银河联邦的一头到另一头的交易就不行了。另外质子也太重了,难以加速到光速。 作为银河联邦的首席经济学家,我深感此项任务意义重大。光信号肯定是不行的,星际灰尘那么多,很容易被挡住。电信号也不行,衰减太快了,对于某些比较低级的文明来讲,也难以调制这么强的电信号。 我想啊想啊,绞尽脑汁。突然间,灵光一闪:中微子!中微子的传输速度快,由于其静止质量接近于0,使得其可以以近光速传播。由于它是粒子,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它不带电荷,和其他物质发生作用的几率很小,可以很轻松的穿过星球。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东西在整个宇宙中到处都是! 据我的母文明人类文明说,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暗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微子。而且产生技术也不复杂,我的母文明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其他文明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有偿转让哦。 好啦,最终的结论就是:基于文明协议的以中微子为信号载体的(虚拟)货币。 不象其他种类的文明,基于碳基生物的文明有个缺点,就是得到点吃饭。因此我得先解决吃饭问题了。下个问题等吃饭问题解决了再说。 我是Dr.You的分隔线 规则说明: 1)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人一共有几颗牙齿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怎么样动心脏手术这样的专业问题,也不会出现打呵欠会传染吗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google或wiki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每周,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刁难Dr. YOU。 2)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 只有当答案超过500字(一个问题),并发送到songshuhui.net@gmail.com ,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可以随意挑一个问题回答)。你有一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 松鼠小贴士: 如何把答案写得长?最好不要仅仅给出答案的核心部分,而应该将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你最好深入查找专业资料,将问题理解透,再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设想你面对的读者是完全的外行)。涉及原理之处可试试多用比喻。 3)每周,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两位优胜者,回答的顺序、文字的通畅以及长度都将被考虑到。他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Dr. YOU,松鼠会将对他进行一个简短的访问,在一周时间内,他是本博客的明星,这可是绝佳的宣传自己博客或网站的机会! 我们还将为他送上一份精美的礼品,它可能是一件有趣的科学玩具,也可能是松鼠会制作的纪念品。除此之外,你还将获得直接进入论坛橡树大厅版块的机会。在申请成为正式松鼠时,这也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帮助。 松鼠小贴士: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 4)答案将由当期责任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 5)我们也欢迎读者来提问题,可以留到: 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1/page-1 。一定要够精彩哦! =============================================================== 请到 Dr.YOU专栏 阅读往期问题: 第一期:耳机线和草莓 优胜者: 小菊 儒客小子 第二期:飞鸟与时间 hulunfu、 赵洋 第三期:鼻涕与牙膏 小者 第四期:鸭蛋与摇椅 sunfield adenine 第五期:苍蝇与衣服 小凡 第六期:手指与照相 石佛 第七期:货币与文化 第八期:寻找鸡鸡达人 第九期:万艾可与塑料袋 第十期:巧设计,巨鲸傲游宇宙;推原理,天槎长会周公 第十一期:是哭是笑和上课时间 ===================== 偶是打酱油的分割线 ============================= 本栏目由《 南方人物周刊 》媒体支持 奖品由以下单位支持 《 科学美国人 》创刊于1845年,163年来,它见证了世界科学每一次重大进步,全球20个版本同步传播,135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它传播科研成果和理念。 《 环球科学 》获《 科学美国人 》独家授权,由各领域知名学者亲自执笔翻译,原汁原味传递《 科学美国人 》精髓,适合科研工作者、教师、管理者、公务员和所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科学爱好者阅读。
个人分类: 我是Dr.You|1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元化:货币恐怖主义—美国的另一种隐形武器
huangwd99 2008-12-24 08:37
美元化:货币恐怖主义美国的另一种隐形武器 (美)史密斯 范晓璐 任国军编译  货币武器 当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所谓反恐战争及各种具体形式的恐怖主义行为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元化这一秘密货币武器的扩散,这种扩散造成的后果远比任何贸易协议都严重得多。不仅拉丁美洲逐步屈从于美国的货市统治,其他一些力量薄弱的国家,如新独立的东帝汶,也正被迫美元化。 即使在美国,美元的货币(信用)创造也不是民主决定的,而是属干私人银行家和美联储的权力范围。在国际上,美元化和其他货币武器完全剥夺了其他国家的信用创造权力,而将这种权力完全置于美国私人金融部门的控制之下。控制货币供应就等于控制了所有人的商业活动和行为。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一旦美元化开始蔓延,广受争议的自由贸易协议就几乎不再需要了。贸易协议必须通过民主议程,并常常伴有争论和公众抗议;而美元化可以在没有或很少有此类争议的情况下起到协议所起的作用。 美元化受到的关注之所以比较少,是因为它不同于国际贸易协议,外国政府可以在未征得美国同意的情况下就实施美元化,而且这些国家也常常在未取得本国大多数人民同意,甚至在大多数人民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美元化。很多国家认为自己是被迫美元化的,只要它们不遵从占统治地位的货币制度,投机者最终都会攻击它们的货币。这一观点似乎有充分的依据,因为在过去十年间,除了那些与国际市场隔离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曾遭受过投机者的攻击。 从这一角度来看,投机者就像一支军事部队,向外国货币或货币体系开战,竭尽全力与之搏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就像美国支持的军事力量一样,他们拥有比对手更多、更有力的武器。在冷战时期的军事行动中,美国支持的军事力量往往能获得最有力的武器,可以不断攻击敌人直至对方放弃抵抗。华尔街的各家公司以及具有同等实力的欧洲公司)发动货币攻击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鼓动投机者进行投机行为的大公司,比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美元(或欧元等其他坚挺货币)。不要忘记,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是支撑大多数外国货币的储备。因为能够很容易地获得大量世界上最有力的货币武器,华尔街的各家公司一旦发起货币进攻,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迫使外国货币崩溃。 面对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投机者的攻击,如同面对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行动一样,许多国家都会逐步放弃抵抗,走上美元化的道路以消除货币冲击的威胁。这一趋势具有强烈的丧失主权的意味,但是这种不可逆转、不断加剧的现象却被贴上了全球化的标签。 不受控制的资本流动造就了货币武器 要理解这种新趋势,就需要回顾一下上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以把握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家之间用于进行跨国贸易、金融合作的货币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著名的变化莫过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缔结,该协议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诞生。 想要弄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经济大萧条之前的货币体系。大萧条之前,许多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它们的本国货币由储存在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支持,纸币能兑换黄金。这就像在罗马时代一样,任何有权取得最多黄金的人都能进行最大的投资,获取最多的外国资源,而这往往由拥有最大力量且最渴望运用这种力量的人来实施。这一体系使在南非发现黄金的英国一跃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主要军事经济力量。 进行国际贸易的任何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相对贸易对象国货币的汇率能保持稳定,或者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变动,而不是大幅度波动。金本位制为稳定汇率提供了途径,因为每一种货币都能兑换成单一的公共商品黄金。在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前,金本位制使资本能够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保持了汇率的相对稳定。但它的隐患在于,一国的中央银行或政府无法轻易通过改变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解决国内失业、物价膨胀等问题,因为货币供应已由黄金流动固定下来。同样,金融恐慌也更容易导致货币系统的崩溃,如果所有人都涌入银行将货币兑换成黄金,整个银行系统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基于此类种种原因,大萧条之后许多国家都弃用了金本位制,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无法确保国家之间汇率的稳定。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意识到,在弃用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有必要缔结国际协议来创造一个更稳定的国际货币系统,为每种货币提供新的支持体系。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诞生了。 战前大国的经济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摧毁,美国成为战后主要的经济力量。金本位制弃用后,世界各国采用美元标准、以美元的价值支持各种货币的价值似乎是明智的做法;美元则与黄金挂钩,每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这就是所谓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目的就是管理这一体系,并在必要时填补漏洞。 在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下,许多国家都持有美元、美国政府债券和黄金来支持本国货币,使本国货币的汇率相对美元保持固定。各国中央银行以固定价格用黄金偿还美元债务,黄金则被储存在著名的诺克斯堡。只要美元的需求量相对其他货币的需求量保持相对稳定,二者的汇率就能保持稳定;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限制跨国资本流动和跨国投资,从而减少因投机性资本流动造成的货币供求量大幅变动,以保持汇率稳定。能够改变一国货币相对需求量的唯一因素就是严重的贸易失衡,也就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发生大幅度失衡。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从美国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对美国的出口量,它对美元的需求就会超过美国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如果要保持需求平衡,该国可以将本国货币贬值,或者通过出卖黄金、借贷等方式取得美元。如果出现暂时性的大额度贸易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出借美元以稳定赤字存续期间该国货币的价值。但是,如果持续出现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会建议该国货币贬值。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只要收支平衡不受太大影响,一国仍能对本国的国内货币政策施加控制,而且资本控制也可以使各国免受过度投机的危害。 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稳定的机制是被两个因素破坏的,一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断扩张的军事冒险,二是世界范围的石油紧缺(贯穿整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一切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货币体系的基础。之后,许多几十年来已深受军事危害的国家再次遭到猛烈的货币冲击,使既有货币体系的动荡达到极点。我们甚至可以说,早先的军事行动为后来的货币冲击埋下了伏笔。 要从这个角度理解货币冲击,我们需要回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崩溃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反共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花费大量金钱资助国外的各种军事行动。在越南和其他行动上花费的大量军费使美国持续出现巨额贸易赤字,急剧增长的国外美元供应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黄金储备。1971年,尼克松总统被迫放弃黄金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做法。随着美国国外军事行动的日益频繁,美元相对黄金不断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严重干扰,随后不久可调整固定汇率体系就完全崩溃了。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应该宣告解散,因为可调整固定汇率的崩溃已经使该组织无法完成最初创设时的任务。 这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给全球带来石油价格危机。因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许多大国对中东国家出现巨额贸易赤字。人们争夺的对象从黄金变为石油。这样看来,金本位制消亡后似乎该转而以石油为标准决定货币价值。石油危机和美国军费开支的增长,促使资本流动控制开始解体:放松资本流动控制,西方国家就可以利用从获取巨额石油利润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流入的资本,平衡因贸易赤字造成的货币流出。 大量所谓的石油美元涌入西方国家,在缺乏资本控制和黄金衡量标准的情况下,许多金融机构向拉丁美洲国家出借美元贷款以获取高额利润。有趣的是,出借给拉丁美洲的贷款大部分都被用于资助亲美政权购买武器,进行反共战争。美元供应和石油危机范围的扩大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二十世纪70年代末,美联储决定尽可能抬高利率以吸收美元,导致美元供应大幅度减少。许多拉丁美洲借款国的利率都是可变浮动利率,利率抬高就迫使它们拖欠美元贷款。 拖欠贷款的威胁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生提供了契机。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越战期间崩溃之后,它已无法实现最初设立时的目标,但在整个国际货币陷入无体系状况的今天,它又转变为新的管理实体。为了防止因拖欠贷款引起的金融恐慌扩散到西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为贷款人提供报告,帮助西方国家债权人减少因拖欠贷款带来的风险。 在今天缺乏统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人们对以自由进行资本流动,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持续发起投机攻击。更糟糕的是,这些国家负有大量美元债务,其中大部分源自石油美元。很明显,一旦西方国家的大银行在这些国家的投机活动陷入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支持西方国家。资本流动控制的消失使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民陷入了一种十分不利的境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无体系状况导致了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货币冲击,并致使墨西哥以及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货币体系一旦崩溃,受影响国家的人民将很快变穷;如果这个国家还背负着大量以美元计算的外债,情况将更加糟糕。此时,正常引进的经济政策反而会导致贫困率和失业率持续增长,或使人们工作所得的报酬低于贫困线标准,或使该国不得不以极低价格将自然资源出卖给西方国家。 二战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如此仓促地终结?从社会角度来看,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控制这一体系的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而这极少数人恰恰从这一体系的缺憾之处得到了利益。 货币武器攻击案例剖析 在经济大萧条前的金本位制下,汇率是自动固定的,投资资本的流动也相当自由。但是,各国很难通过控制本国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帮助实施国内政策,除非它们能挖到更多的黄金。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变为固定汇率,各国有一定能力调节本国货币供应来帮助实施国内政策,例如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等。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资本流动几乎就不再受到控制,许多较小的经济体试图将它们的汇率与美元挂钩。对大多数小国家而言,美国不仅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它们想从美国投资者那里吸引资金,这就需要它们的货币相对美元保持稳定。然而,华尔街的攻击使这种相对稳定变成了一种灾难;时不时冲击着这些小国家。让我们看一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假设我们是一个名为奥兹雷特的国家的中央银行,本国货币为奥元,并以1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我们发行、回收货币的方式与美联储完全相同,即如果我们想向银行系统发行更多奥元,就要进入开放市场购买美元或美国政府证券。美元或证券的出售方获得了奥元,又有新的奥元进入奥兹雷特银行系统。 同时,随着资本的自由流动,一些美国投资者开始在奥兹雷特国全力买进股票和债券,使更多美元流入奥兹雷特国。奥兹雷特政府、银行、商人也可能借入美元,因为美元的利率较低,而且便于他们进行国际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美国银行借来的美元数额逐渐变得十分巨大。西方投资者和世界银行也鼓励奥兹雷特国借入更多货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奥兹雷特国的美元债务达到顶点。 有一天,一个名叫吉米、刚从哈佛取得MBA学位的25岁聪明小伙子进入华尔街一家名为贝特斯的大型公司工作。他听到传言,奥兹雷特国一些本地人正要求获得土地权力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吉米找到他的老板,说奥兹雷特国将出现动荡,会影响公司的潜在利益。他说:我们应该卖出在那里的投资。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卖出在奥兹雷特国的股票,还要抛空奥元,因为我们估计奥元将相对美元贬值。把一种货币抛空意味着贝特斯公司将缔结卖空协议,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现在的价格出售货币即1奥元卖得1美元,这样他们就不会亏损。如果奥元没有贬值,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奥元一旦贬值,比如1奥元仅能兑换0.5美元,在约定的未来期限他们就能用0.5美元购进1奥元,再根据原先的抛空合同以每奥元兑1美元的价格卖出。 吉米的老板根本不记得什么奥兹雷特国,他只会首先盘算发起这次货币冲击能得到多少金钱,然后说:真是个好主意。就这样,贝特斯公司卖出了它在奥兹雷特的股票,并订立了抛空奥元的协议。其他投资者看到这一状况,心想:我最好也在亏损前卖出在奥兹雷特的投资。货币攻击一旦发起,只会产生两种结果:该货币保持原价或贬值。对投资者而言,抽出投资无疑更加保险,而且潜在利益也驱使他们抛空奥元。作为奥兹雷特的中央银行,我们当然想支撑本国货币的价值,让投资者们相信与美元挂钩的汇率能够维持下去,因此我们实际上成为很多抛空合同的对价方。奥元相对美元的需求突然间急剧下降,中央银行为维持奥元价值,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本国的美元或债券储备在开放市场买进奥元,以抬高奥元的需求量。 但是,如果货币冲击长时间持续下去,美元储备无疑会被耗尽。在买进奥元以维持其价值的同时,我们也把它们从货币供应体系中回收。如此一来,奥元的货币供应就会急剧缩减,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失业率也达到顶点。各地纷纷爆发动乱,但我们无能为力,因为为了保持奥元价值的相对稳定,我们不得不用尽所有的美元储备,而且政府所欠的贷款都是以美元计算的。货币冲击仍在持续,不久,所有的美元储备告馨,奥元货币的供应缩减和利率攀升达到最高点。这种利率差以及奥元与美元1:l的汇率,将促使新型投机行为的发生,进一步耗竭我们的银行储备。此时,我们无法继续维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不得不使货币贬值一半,以便用一个更合理的奥元供应体系弥补巨额亏损的银行储备。华尔街赢得了这场战争!最早煽动发起这次货币冲击的吉米,在我的国家从事了纯粹投机行为。他将因这次货币冲击得到晋升,而这又会鼓励他寻求更多机会以冲击别国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起义能够最终导致墨西哥的比索危机。这听起来和冷战时期被称为反共战争的军事打击不是很相似吗?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我们就将面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利率增高、进口价格上涨、失业率升高,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更糟糕的是,如今奥兹雷特负有巨额美元债务,债务数额甚至是本国经济总量的两倍。此时,奥兹雷特政府要么拖欠借款,要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帮助重建社会,以此来清偿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确实也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通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助意味着削减社会商品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偿还超过本国经济总量两倍的债务;或者通过更多的出口贸易、吸引外资来获取美金清偿债务。其结果常常是以极低的价格向外国出售劳动力或自然资源。 美元化美国的隐形武器 从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工业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让本国货币的汇率在有限范围内浮动。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可能造成巨大影响,这些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常常把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防止因投机行为造成汇率的过度浮动。如此一来,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只能运用货币政策调整汇率,而这在面临严重的国内问题时却起不到太大作用。国内一旦发生动荡,投机者就会借助华尔街的强大实力发动货币冲击,紧接着货币就会急剧大幅度贬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紧缩措施也将随之而来。此外,华尔街对这些国家所依赖的储备货币的信用创造拥有最终控制权,这使得一旦发起货币冲击,华尔街总能取得最终胜利。尽管主流经济学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拒绝承认,可能是因为一旦承认这一点,华尔街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以及以美元计算的巨额债务、随之而来的美元资本流动需求、华尔街投机行为所造成的经济衰竭,许多国家的政府只有放弃抗争,让华尔街为所欲为。它们放弃了维持本国货币的所有希望,将货币决策权全部交给了美国。这些国家渐渐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建议的那样同意实施美元化,也就是说,放弃它们本国的货币,而以美元作为官方货币。这样能够解决固定汇率问题,永远阻止华尔街投机冲击行为所造成的货币贬值。但是,对这些国家而言,美元化也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丧失货币政策主权,因为它们的货币都是美国制造的。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和环境保护需求,就像真空吸尘器一样会立即将交易媒介吸空,只留下巨额债务。决定未来经济命运的交易媒介的控制权,如今掌握在美国银行系统和美联储手里。随后,美国银行可能会支配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进而影响它们的政府。这是一条通向灾难的单行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华尔街推动美元化的方法,就是要从其他国家的这种困境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第10期《军事广角》)
个人分类: 转载|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大家都在玩庞氏骗局,谈我们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huangwd99 2008-12-19 10:04
大家都在玩庞氏骗局 张建平 最近,随着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莫道夫(Bernard L. Madoff因涉嫌诈骗500亿美元资金被儿子告发而于上周四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一事的披露,庞氏骗局一词随为人们所熟悉。 庞氏骗局又称金字塔骗局,之所以称为庞氏骗局,和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有关。其实谓之庞氏骗局已经亵渎了这种骗术的悠久历史,因为庞氏从事这种骗术还不到一百年。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庞齐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诱骗投资者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并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在有投资者上当之后,Ponzi便把新投资者的钱拿一部分付给最初投资的人,说这是他们的投资获利,从而诱使更多的人上当。庞齐成功地在7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被人告发,被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其实这种骗术十分古老,庞氏虽说将之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还是有受之有愧之嫌。要知道这种骗局起源何时,只要想一想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寅吃卯粮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的起源就知道了。 现在,受到国家打击的非法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他们用后加入者交纳的钱给上线发薪,这样谁发展的下线越多,谁就收入越丰厚,从而给骗人者更高的诈骗鼓励和动力,也诱使受骗者转变成骗人者。 人人都知道的骗局又称赌局,堵谁运气好,成为公开骗局当中最终的赢家。博彩就是公开的庞氏骗局:用前面彩民的钱的一部分奖赏其中的幸运儿,然后大力宣传幸运儿的幸运(决不能提更多的赔本者的存在),让更多的想幸运的人参与其中。 用后来受骗者的钱补贴前面的受骗者,这其实已经属于十分笨拙的方法,因为更快速地行骗方法是直接用受骗者自己的钱去补贴受骗者自己。当你的钱交给骗子的时候,他会十分守信用地定期付给你投资回报,但是那其实只是你的投资的一部分。如果你欣喜于投资的成功,就会投入更多的钱进去,还会号召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参与进去。 现在的一些商铺、酒店搞所谓的反租式销售就是这种骗术。用你自己的钱的一部分以租金的名义返还给你,让你乐呵呵地把钱送给他,陶醉在我买他的楼他反而给我钱的得意之中。 空手套白狼属于消极型的骗术,还有积极型的庞氏骗局,即骗子并非是空手,而是事先布局有所投入的。某国企制造农用汽车,骗子以当地农资经销的旗号现金购买两辆试销,结果很快卖掉,又如此重复买了几辆,都是很快销售,于是骗子就和国企的销售部门谈判,称产品适销对路,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因此要建立直销点大规模销售,并愿意交纳保证金。结果国企上当,在收取了20~30%定金之后,一次发货100辆。一个月之后和骗子失去联系,国企急忙前往查看,骗子已是人去楼空。骗子的确是把汽车销售了,只不过是以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销售,怎么能够不畅销?在最后一批货回笼货款远远超过之前骗子的投入之后,便卷款而逃。 如果说Madoff和Ponzi的骗局都是因为投资对象是子虚乌有的话,那么很多这类骗局却是有实体投资项目的,这个实体恰恰是骗子骗人的得力工具。当年深圳宝安有一个广客隆,算是一个商业企业,是玩庞氏骗局的高手。骗子每次行骗都长期精心布局,先以投资名义和招商引资心切的地方政府谈判,获得廉价土地,然后注册公司,大肆宣扬,引来无数建筑商材料商参与建造大型商场,商场建成之后便全国招商入驻,当然入驻的商家要交纳不菲费用。建筑商和材料商愿意带资参与,因为有政府支持这个招牌;商家愿意入驻,因为有政府官员剪彩的漂亮的大楼在那里。最后,骗子在将第一批入店的商品卖得七七八八之后便逃之夭夭。这个广客隆的骗子据说更名改姓如此骗了十多次,次次得手。据说这个骗子一直逍遥法外。类似这种骗局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其实现在很多实业界人士也是在玩庞氏骗局。按照企业的正常经营方式早已经是难以运转了,而企业之所以还在运转,一靠银行借贷,借后还前,二靠占用供应商的大量资金。在这个维持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不断从中抽取资金,其个人收入越来越多。就像当前金融危机下那些摇摇欲坠的企业其高管都个个腰缠万贯一样。实体在此仅仅充当一个更让人容易上当的道具作用。 那些空手套白狼的骗子往往会嘲笑借助于实业道具的骗子,企业家现在都以玩资本运作为荣,自以为是高级的资本家,视实业家为低级玩家,低级资本家。但是实业家也有自己的长处,第一,具有合法性,因此第二,更具有欺骗性。如果纳斯达克的莫道夫真的弄一个企业在那儿做幌子,现在恐怕还不致于被抓。拿企业当道具玩庞氏骗局的最新玩法是,设法把企业弄成上市公司,然后设法让它倒闭退市,这样连第二轮欺骗都省去了,还合法。 可以这么说,庞氏骗局的历史和借贷的历史一样长久。借贷本身就是用后来弄到的钱(不论是如何弄到手的)去偿还之前的债务。在现代货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上,借贷行为被称美其名曰投资。靠借贷维持的现代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庞氏骗局,你我都身置其中。 自从纸币出现尤其是和一般等价物脱钩的纸币出现之后,庞氏骗局几乎就是经济的惟一运行方式。追求货币增殖的厂商是没有货币发行权的,货币的惟一源泉是货币当局。所谓的投资即借贷,就是用货币当局钱在谋求自己囤积的前提下,还要加息归还给货币当局,这可能吗?不玩庞氏骗局又能怎样? 货币经济自身其实是无法维持稳定运转的(《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70)。居民部门永远不可能用厂商部门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居民劳务收入)去购买厂商的产品,这样厂商就必亏无疑了。厂商中的个体当然不去追求整个部门的赢利,其实都是在行骗,希望骗到更多的居民能够把从其它厂商个体那里挣得的收入用于购买自己的产品。在这场货币骗局当中,只要有厂商获利,必然有厂商亏损。在货币当局没有无偿注入货币的情况下,整个经济体的赢利必然、永远为零。 现代货币理论可以说一塌*涂,本身就给庞氏骗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去年到厂商的餐馆里吃了100元的饭(最终消费,GDP),给付了100元货币。今年吃了200元的饭,给付了200元的货币。货币当局因此说,今年的GDP比去年上涨的100元,所以要增发100元的货币。问题是,增印的100元货币给谁呢?给厂商还是居民?为何?假如政府增发货币不和GDP挂钩,假如政府增发货币量为零,而社会净收入不为零,则一定表现为一个帐面上的债务。即在货币流通中总有至少一个环节是没有实际货币支付的(同上,P273)。 诈骗罪是指诈骗他人钱财,但似乎尚无法律禁止诈骗自己这种行为。其实,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就是最经常被人们用于自身的庞氏骗局。为了能够骗到自己,国家可以把自己的左口袋和右口袋分开,左口袋起名叫政府抑或财政部,右口袋起名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让左右口袋之间相互借贷,形成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政府最近就宣布向日本央行大举借贷,用于拯救金融危机。 所谓金融危机,其实就是银行业针对货币当局的一场公开的庞氏骗局私有银行没有货币发行权,但又想要货币增殖,怎么办?你当局不给我注钱,我就停止投资,让金融陷入危机。不过,货币当局似乎乐于被银行业所骗所要挟,货币当局心知肚明注入到经济体内的货币十有八九不可能如数返回,更不可能加量返回,因为那意味着一场更大的危机。 黄卫东评:国家发展经济目的是建设自己国家。出口获得外汇目的是购买自己所缺少的物资。现在拿着大量外汇投资国外,想骗财,结果必定被骗。购买美国国债,由于美元贬值速度超过国债利率,同时是财富损失。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http://www.pinggu.org )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56id=397680
个人分类: 转载|1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评西方经济学的误导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huangwd99 2008-11-15 16:54
评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hwd.caogen.com/ 摘要:本文论证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简要阐述在这个理论的误导下,我国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和出口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建议国家提高劳资分配比例,实行进出口平衡和零外汇储备政策。 关键词:政府,货币,物价,外汇,收入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先生所著《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有名的大学教材,国内也大量发行,广泛使用。这条原则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所提十大原则中的第九条原则(上册,中文 99 年版,第 12 页)。所谓原则,应是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但是这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成立。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都到了穷人手里,都变成了有效需求,而市场供应能力低于增加的有效需求,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供需平衡。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去投资,不仅不会导致物价上升,反而会使生产能力上升,导致产品积压,物价下降,产生通货紧缩和开工率下降现象。   在投资的建设期,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增加投资,确实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并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是通过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必定大于增加的消费能力,否则,在供需平衡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导致供不应求,产生通货膨胀的荒谬结果。因此,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不调整分配,越投资,产能过剩越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外汇顺差很大,说明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如果投资能够提供较多需求,过去那些投资怎么没有产生过多需求,导致产能不足?国家最近又增加退税,加大出口,说明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还在继续增加。这一方面是过去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在延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阻,出口财富换美元部分的劳动收入消失,使收入和消费降低,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最近十年,我国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速缓慢,远远低于投资导致的生产能力增加速度,使产能过剩越来越大,其具体表现就是外汇顺差不断加大。不改变当前的劳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者收入,就不可能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曼昆先生举了两个例子论证这条原则,一个是 1921 年德国,当时一战结束,德国国内消费品匮乏,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另一个例子是 70 年代,当时是中东产油国抵制西方支持以色列,集体石油涨价,同时美国将黄金和美元脱钩,过量发行美元夺取财富支持越南战争导致的。近十年来,美元发行量增加很快,但是,由于中国通过压低土地、资源和人工等各种成本,大量生产供应全世界,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实际物价降低。国内货币发行量同样增加较快,但是,在今年之前,物价仍然很稳定。今年全世界物价上涨,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的炒作,例如石油价格最高时达到 140 美元 / 桶,现在正在逐步回落。伦敦市场 11 月 13 日已下降到 52 美元 / 桶( http://www.oilprice.cn/news/deal.aspx )。林毅夫当时认为: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 2008-06-12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我在九月 14 日写的文章里指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03 )石油价格受美国控制,美国为了对付近期主要敌人,俄罗斯,会在 3 年以内,甚至 1 年内降价,打击俄罗斯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blyb.html ) 。因为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较大,美国抬高石油价格,等俄罗斯人上开采设施,然后降价,使这些投资无法收回,从而打击俄罗斯经济。 10 月 16 日我进一步指出,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回到正常的每桶 20 - 30 美元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897 )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分析师亚当 西敏斯基( Adam Sieminski ) 10 月 27 日在华盛顿的一个智囊团对听众表示 , 原油价格可能跌至 40 美元 / 桶低位。 ( http://resource.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81030,00000408columnid=2449 ) 作者曼昆举例论证一条普遍成立的原则,这种论证方法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的论证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只要找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现象,就推翻了理论或缩小了理论的应用范围。从需求供应长期内应平衡这条基本原理出发,这条原则应限定到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所增加的有效需求,大于市场供应能力,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这条西方经济学原则是用来误导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学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它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曼昆在谈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时,说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不同,就是指人们的利益不同,从而采用不同观点。 这种误导的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不敢根据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我国政府显然也被误导了。我国外汇储备 2 万亿美元,一部分是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得到美元,由中国银行用人民币换取,另一部分是国外资本家直接拿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因此,国家是凭空增发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资本家,国内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质财富。国家敢于增发 14 - 16 万人民币,仅仅因为这 14 - 16 万亿人民币有对应的 2 万亿美元,可以用来进口物资到国内。然而,在我国目前收入普遍偏低,物价很低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这 2 万亿美元换取物质财富的(这两万亿美元实际属于资本家,他们不可能进口国外高价商品到国内低价出售,国内高价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凭空增发的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了资本家,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这在近期物价上涨之前的 2006 年底更明显,当时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1 万亿美元,就是国内增发超过 8 万亿元人民币,而当时整个国内零售商品销售额也就是 8 万亿。 国家不敢在需要时增发货币,货币供应不足,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缺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我国这些年来,被误导缺钱,大量引进外资, 30 年来实际引进的外资总量不过 7000 亿美元,远远低于我国现有 2 万亿外汇储备。国家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引进外资,使外资在我国大量获取利润,另一方面,自己的外汇资金不使用,在西方国家投资金融市场等,不断损失。每年不断增加外汇,是拿自己的物质财富换取美元白条。这些新增外汇和已有外汇储备,在执行出口导向政策下,每年始终外贸顺差,没有使用的机会,储存在手里,其价值等同废纸。国家长期执行如此荒谬的政策,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所致。此外,我国国内虽然凭空增发了大量货币,但是,这些资金都到了资本家手里,用于投资增加本已过剩的产能。由于分配不均,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还通过股市楼市吸取老百姓财富,使消费市场始终增长缓慢,对西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波动,导致境内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失业工人增加,收入减少,进一步降低消费,使产能过剩更加突出。仅仅因为失业工人以民工为主,不是一无所有的工人,才没有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过剩越来越严重,经济硬着陆的危险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流经济学家应尽快反思,尽快改变这种荒谬的引资和出口导向政策,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国内市场容量,适应国内过剩产能需要,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发展,不仅是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也要配套消费能力,否则产品就要积压,工厂就要倒闭,生产能力的增长就受到限制。当产能过剩时,我们应当增加货币供应,用于工资增长,以适应产能需要,而不是让工厂倒闭,让产能适应较低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减速或停滞。如果整个国家是一个家庭,没有货币,采取直接分配的政策,不可能出现生产了大量衣服食物等产品,家庭成员却缺衣少食的情况。现实中,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利用货币来进行分配,我们就必须在产能过剩时,增加劳动者收入,使老百姓能够购买获得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产能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也应同步增加。长期以来,我们的产能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这是导致产能过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当前,我们应大幅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弥补长期以来在劳动者收入方面的亏空,达到生产和消费平衡。今后,我们应保持产能增加速度和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同步,从而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应当储备多少外汇?由于外汇储备实质是我们拿财富换来国外政府用纸印刷出来的欠条,存在手里是财富损失。我们应当减少外汇储备。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量年超过 2 万亿美元,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五十亿外汇现金在流进流出。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必须消费品,如奢侈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大部分进口),即使我们不预先储备外汇,也可以通过临时措施,如提高奢侈品等非必须货物的进口关税,同时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等措施,短时间增加外汇现金,增加外汇支付能力。所以,在没有外债情况下,不用保持外汇储备和外汇顺差。在有外债情况下,需要为还债储备外汇。当然,现在有大量外汇储备,和过剩产能导致的每年大量外汇顺差,我们即使从现在开始调整,在短时期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外汇 0 储备和进出口平衡。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良好的金融管理。从现在开始,国家改变政策,估计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才能完成转变:首先要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增加国内消费能力,消化剩余产能,同时出口工厂要转向内需市场。这年 3 千亿美元出口能力的工厂的市场转向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 3 - 5 年是不可能的。现有外汇储备应首先置换国内外资企业股本,估计会去掉一半。剩下可能会有 1.5 万亿美元,需要先调整到每年外贸逆差,减少外汇储备,再逐步减少逆差,调整到进出口平衡状态。从现在开始实行,仅仅考虑美元贬值,中国从现在开始计算美元损失,估计不会低于 5 千亿美元。 补充:西方国家政府从来不相信这一点,美国债务高达53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年GDP。最近央行美联储根据政府要求注资商业银行。日本政府最近就宣布向日本央行大举借贷,用于拯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经济|2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身后的世纪(之八)——1929年经济危机的分析
自我源于思考 2008-4-18 22:24
身后的世纪(之八)1929年经济危机的分析 绝对过剩是社会生产率提高,达到市场饱和的客观结果,失业则是市场将要饱和前生产减少而引起的必然现象。这给社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科技研发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其实就是政府通过调控使失业减少、生产继续增长从而满足对科技、文化的支持作为条件的,也即为政府对经济调控提出了需要和目标。 投机的实质是财富的集中,使用收缩银根的策略不能构成影响,反而会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针对性收税, 征收高比例交易税(印花税),但是降低股息所得税,在抑制投机的基础上鼓励投资。 正文: 在一战中,国防科技进一步发展。法国的空军和德国的潜艇还有英国的坦克的都赶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德国把化学武器也派上用场。马克沁重机枪造成了一战中 70% 左右的伤亡,这些武器的战绩促进了各国政府在国防科技上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批科技工作者应征入伍,战争观念对威胁着自由创新的科学观念,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但是在客观上提高了从事国防事业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地位,加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一战以后,这种情形得到改变,政府减少了对相关科技的投入。美国的情形不同,大型企业的科研中心,科研型大学的增多及技术人员大批培训;虽然英国在民主、福利上的措施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从马克思在 1878 年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对英国工人的抱怨英国的工人阶级已经堕落为资产阶级的的附庸可以看出劳资矛盾的缓解,社会环境好转,但是由于英国把大量资本输出到国外,如在印度大修铁路,这必然对国内的科技研发工作重视不足,因而在科技上逐渐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在经济上也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在战争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在英国和美国先后获得了选举权,这是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的最好表现。 一战后,大批士兵复员,作为工人和技术人员回到工厂,加入到生产中去,世界知识传播体系也重新正常运作,在基建和制造设备的需求刺激下,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世界市场和世界金融的一体化,这个条件是建立于发达的交通、通讯基础上的贸易与资本的全球流动。资本对于利润的需要,会主动地开辟市场,创造财富,即经济侵略,这一点体现在工业资本上非常明显,可前沿的工业技术是不会传入殖民地的,因为会引起与自己的竞争,所以只是从对殖民地倾销商品及自身的发展受益,而很少从殖民地的进一步的发展受益。银行业的发展促成了金融一体化,尤其是欧洲,在 1873 年的危机中马克思认识到法兰西银行简直成了英格兰的分行,一旦伦敦证券交易所出现告急,大量的法国货币就会自动涌入。这当然是由于罗斯彻尔德家族的内部扶持,但是也反映了世界金融间的联系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一国的经济波动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他国,在 1929 年的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有多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作出的解释,而对其原因的深层分析要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说起。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人是自私的,从这一观点出发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而在其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又从人富于同情心出发,宣扬人的博爱精神方面,虽然他对此作出了解释,即同情是建立在利己心基础上的同情心,很明显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由此两方面不断各自发展,一般的革命理论,和平理论,都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宣扬人的利他性;而法西斯则不是,它建立在对武力的公然肯定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宣扬民族、国家的利己性。 关于人性与经济制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中个体具有独立性与团体性,前者是个体的固有属性,而后者又是社会的固有属性。许多人在考察这一问题时,先入为主动地把人分为自然性(或动物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并往往会把人的独立性做为自然性来思考,但是在实际上并非如此。个体独立性是由于人类的创新性特点为基础的,在没有创新的动物社会形态中,独立性必然难以存在。社会中个体独立性确定的是交换的必然性,而交换规则是建立于团体性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则就是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欺骗、掠取或者平等基础上的双方对于利润最大化的博弈。在经济学上,交换主体的差异被掩盖了,认为交换的双方是平等的,重点研究交换的内容及互利;而在政治学上,交换的内容被掩盖了,重点地研究起交换主体的动机及不平等的基础。 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然而货币并非交换必须的。一战后鲁尔区的煤堆积成山,德国向战胜国提出要求,把它们换成食品以救济失业者,这与海湾战争中石油换食品类似;在内战末期国统区居民由于不信任纸币而采用大米作为交换尺度;在文革下台期间,邓小平更是在大街上看到穷困人家被迫用女儿交换食品而大受刺激。这说明货币在交换中并非是必须的,它的出现是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客观需要。对于劳动(生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能够全部为机器所替代劳动的为一般性劳动,不能够全部为机器所替代的劳动为创新性劳动。而对于生产劳动,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创新性的劳动根植于一般性劳动之中并逐渐发展取代一般性劳动。马克思所侧重的是一般性劳动,这种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逐渐下降,邓小平所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对创新性劳动的重视。 生产(劳动)、交换、分配与消费构成经济的整个过程,学者关注的是四个经济过程的侧重不同,但经济的客观规律其实是经济的整体效率的规律,由于这四个经济过程是由货币联结起来的,并且由于各种劳动的不同及其相关性而使货币流通的形式和结构均不相同,构成了复杂的整体经济运行结构。但经济的整体效率可以用货币利用率来体现,即货币利用率的提高会导致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还原论来看,社会可以分解为各种对立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的转变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主观地认定社会必定不断发展。而并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社会整体是一个系统,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可以通过系统间的联系放射到整体,而系统论对社会关注的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最普遍的联系。并且虽然社会系统有其优点,但是不排除系统不能抵制内外破坏力而崩溃、消失的可能性,如玛雅文明。当然,相较于古代社会,我们更关心对于内外破坏力抵御更加坚强的当代社会。 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可以得出以下观点。物质能的摄取是个体存活的基础,物质能通过劳动可以被大量开发并转变为经济能,经济能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通过物质能的交换形成。在社会中对于经济能的的交换和分配要按照熵最小的原则进行,而管理和信息则作为负熵输入社会,即为了使经济熵降低,社会对于经济能不断增加的需要与管理和信息不断输入的需要是同时的,而社会中个体不断增多及不平衡发展而使社会整体的熵不断增加,于是形成了这种模式,管理僵化和信息阻碍不能把经济熵降低到一定水平,于是经济能就以降低的方式使社会经济熵降低。这种模式被反映到货币流通上,在交换当中货币本身代表的是物质能转化成的经济能,经济能的增长要与货币的发行量增长形成一定比例,而货币的流通效率则代表经济熵的高低,如果货币流通畅通则经济发展,如果货币流通受到阻碍则经济倒退。在实际操作中,货币在与经济能成比例增长时,为了提高其利用效率而产生了虚拟货币,即形成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代表着货币流通效率的提高,然而虚拟资本的泡沫,则代表货币的无效流通,反而使货币流通效率降低。 从这一观点出发,货币流通严重受阻,即 社会资金链的断裂是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包括:大量社会成员赤贫化的形成,社会投资需求的降低这两个内在原因,由此而引发资金流通效率严重下降,导致社会的经济能的大量降低。据此推断,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也可以有经济危机的出现,只不过被剧烈动荡的社会危机所掩盖。我们由这一理论出发分析 1929 年的大萧条条件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得到美国的贷款,欧洲的技术、管理人员使社会生产迅速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本身没有受到大战的太大影响,民用科技加速发展,生产率大幅提升。大众文化日益繁荣,好莱坞影视娱乐使许多电影演员获得了全世界的知名度。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使资金利用率增加,金融资本通过参股和控股扩大影响,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和以科芬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美国的繁荣使得对于大企业主动进行鼓吹的声音很大,企业史的研究工作正式纳入历史的一部分。一片大好光明的背后悄悄地起着变化,社会资金链条开始不断绷紧,终于在最薄弱的一环断裂,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链的整体停滞,社会经济大幅倒退,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相继抬高关税抵制进口,贬值货币增加出口,贸易纠纷、债务纠纷不断,各国关系恶化,由此形成了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环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征收达 60% 的所得税用于财政,这一政策在战后维持了相当长时间,客观上抑制了社会贫富分化。梅隆财团的首脑梅隆担任财长后,改革税收计划把所得税从 65% 降低到 20% ,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在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压迫工人时,工人也通过各种斗争获得各种权益和福利,这即是劳资矛盾的博弈过程。而在经济危机中失业增加,导致工人工资降低,虽然降低生产成本,但使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落后于总体经济增长,并且积蓄不多。 在 1929 年的经济危机与以前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 1929 年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以前的经济危机都是相对过剩。在 1929 年之前,普遍采取利用工业对于农业的剪刀差不断地扩大市场,增加工业发展,于是农业逐渐沦为工业的附庸。在 1929 年前,美国的农业基本亏损经营,经常有农场破产而致农民暴动时有发生,难以再对工业提供剪刀差利润。大萧条之后,罗斯福实行的新政中开始工业对农业反哺,今天的中国农业不交税等保护政策也算是一种反哺,但如果农业经济结构本身不合理,则施行时机有些早,非但得不到使整体经济提高的回报,反而可能会拖一下整体经济的后腿。在 1929 年之前,小企业过多,使得社会资金链过于分散而不稳定,这也是引起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所以一般大企业和大的银行会在经济危机中对小企业进行低价收购和兼并而获取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金融垄断。到 1929 年时,垄断的程度已经相当惊人,所以大萧条由于绝对的过剩而使大企业也自身难保,损失惨重。 以上两点是内在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整体经济债务化, 即依赖于预期收益而进行的企业对于生产,个人对于消费的负债性投资 ,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获取更多利益而大举借债,高负债经营;个人则为了更好的物质生产而从银行获得分期付款用于高档商品,好比如今天的 房奴 。再一点就是对于证券的投机,投资于证券得到股息等收益是一种投资,它本质是社会资金的更高效流通;而证券投机则是从其在市场上的升值而获益,本质是财富的集中,表现在货币流通上属于货币的无效流通,增加了经济熵。对于证券,要坚决提高印花税,但是要降低股息所得税,以鼓励投资,抵制投机。整体经济的债务化趋势使得社会资金链越绷越紧。 世界市场逐渐饱和,由于运输成本极为低廉,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失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压制殖民地的发展,从而使殖民地成为其产品倾销地,殖民地的落后科技条件而不能够创造财富,因而没有设备、交通与基建方面的大量需求。发达国家制造设备的折旧期相对长,从而延长了社会经济循环的周期,同时也抵制了科技研发的进展。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借助剩余的人力、物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使各设备的折旧加快,从而促进科技增长,但由于与科研联系在一起,投资加大,这必须获得政府的补贴才能产生更吸引企业的利润。于是在市场饱和以后,社会陷于恶性竞争,结果使经济倒退而平衡了供需,而没有把多余的人力、物力用于科技研发。 在 1929 年证券危机前 6 个月即有工业产量的下降,银行信贷注入证券市场,美联储的财政原因,为了限制投机而制订的紧缩银根政策,而不是提高交易税。这一措施对于投机活动影响有限,在美联储调低利率后,由于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没有产生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实际利率反而不断升高)。当时社会资金链处于一触即断的状态,由于负债化的经济对于预期收益过度依赖,虽然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了社会的资金利用潜能,但是对于社会资金链的依赖程度过高,于是社会资金链的过高绷紧状态而使证券暴跌产生了级联放大效应,当时其实采用的是金汇兑制,实际虚拟资本大大提高,银行为了利润又把大量信贷投放到证券市场,证券投机的崩溃使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严重,银行信贷大批抽回,并且银行遭到挤兑,于是企业和个人还不了债,银行也收不回贷款,最终引起了资金链停滞,引发大萧条。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使得美国的资金链断裂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链断裂。为了应付危机,美国银行收回短期德国和奥地利的债务,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德意志银行由于数十亿马克被提走而破产,维也纳银行倒闭,德证券交易所关闭连锁发生,而外国银行的破产最终又反过来影响到美国银行。 在危机开始蔓延阶段,许多政府官员都以为以往常一样,属于正常经济波动的低潮阶段,引起一下企业购并就会过去,但是猛烈的经济倒退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社会危机的出现,导致严重的政府财政缺口,通过印发纸币是必然的出路,由于法律制度的成熟,并未出现通货膨胀,整体上仍表现为价格大幅下跌。出于对纸币的不信任,黄金的需求增加而导致各国政府黄金储备减少,由于黄金储备的降低,金本位的取消,且宣布货币贬值,并限制黄金出口。 1931 年,英国、日本相继宣布货币贬值,由于出口的商品在原有的价格上可以换取更有价值的外汇并兑换成黄金。即商品更加廉价,出口贸易的实际效益更加明显,货币贬值双可引起外国进口的产品减少,这又增加本国工业的活力。但是各国相继宣布货币贬值,反倒使得人们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信心降低,并且使贬值政策的意义并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货币的贬值是以较少的外债为基础的,当然,也可以像当时的英国那样,在美国威胁索取外债向英国的货币贬值政策施压时,英国政府拒不归还。但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可以,如墨西哥货币贬值后外资大批出逃债务又增加搞到经济衰退;再如泰国,受到索罗斯的阻击而使货币贬值,同样外债偿还困难,大批外资出逃引起经济衰退。在保守派胡佛的领导下, 1930 年,美国通过斯慕尔 - 霍利关税法,顽固地提高关税到 53% ,以保护国内贸易,引起了一场世界关税战。 由于经济形态一再恶化,社会两极分化,苏联形式的革命一再爆发;各国矛盾加剧,又使法西斯主义也成为许多人信以为可以改善局势的真理。在这思想混乱的社会中,罗斯福以新政的口号赢得大批拥护者,被选举为总统。新政的施行标志着政府开始积极地调控社会经济的开始。新政的重点在于劫富济贫,重新建立社会奖金链的运行包括:机会平等,实行超额累进遗产税制,超额累进所得税制,征收奢侈消费品税等新税种;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利益;禁止信贷投机股票;在以工代赈、房屋补助、养老保险等方面立法;减少工时和增加工资,刺激消费。另一个方面是节约人力、物力:减少农场的种植面积,以农业调整法规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予以农产品保障,实行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用于提高整体社会生活水平和用于科技研发。 而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则采取军国主义的方式,大兴军备。德国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全面的工厂开工来生产武器,即使这样也远远未能满足德国在二战中的武器需求(相对于同盟国而言),最终导致其失败。日本采取侵略中国东北,并进攻上海的方式解决危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武器生产,最终大量的航空母舰、飞机被击毁,陆军的武器生产更是严重不足。在诺门坎战役中,仅有的装甲师团被歼,德国的战场观察员评价日本军事力量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虽在亚洲威风一时,但在美国的压倒性工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前,最终投降了事。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4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