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货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货币

相关日志

关于通货膨胀与物资价格
自我源于思考 2019-7-9 10:41
通货膨胀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概念,而土豆等具体的物资价格的变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的概念,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强行让二者直接联系起来,所得的研究结果必定是有误差的。 第一个问题,货币的投放,除了委国财政投放外,一般是通过信贷、债务等渠道投放,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货币投放与物价变化有一个缓冲过程。市场的信心是一个,因为物资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一般性的政府规划,只把货币投入到个别或少数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手里从银行拿到大量货币,就会买原材料,增加工人。个别行业会带动整体经济,短期经济繁荣,工人收入也会增加。 如果货币投入过快,或者普遍开闸放水漫灌的话,就会造成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会带动产品物价上涨,从而影响生活消费品。 但如果市场判断物价缓慢上涨,就不会囤积物资,但个别的囤积居奇是另外一个。并且,市场如果判断物价会短期上涨,就会大量囤积物资。那么,会加速物价的上涨。形成指数效应。 第三个问题,货币的良性与否,在于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平衡。如解放时期的北海币,只把货币与物资相结合,完全无视金银本位。这反映的货币的本质,也点出了市场所恐惧的,即货币完全取决于政府,而政府却不受监管。而金银本位却是一种天然的货币监管手段。不过,它大大降低了经济的效率。已经与现代经济不适应了。 第四个问题,高储蓄率会对通胀形成限制作用。减少政府货币投入过多的风险。而中国的高储蓄率对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起了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在储蓄率降低的情况下,对房地产的种种政策,又起到了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富豪持有其实就相当于高储蓄率。其引申出来的是贫富不均问题,实际减少了社会消费水平。但对于储蓄率而言,影响不大。 第五个问题,政府指定物资价格,这种形式在物价市场化改革前,一直存在。如凭肉票买肉,凭油票买油。没有人监管你时,你可以随意把物价减半。只不过,这时的物价已经无法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 货币一直在通过信贷、债务的方式被投放,然后再通过这种方式被回收。不过,投放的速度一直大于回收的速度。委国等,直接财政投放,根本就没有回收,这个更糟糕。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5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说“钱”
热度 2 fdc1947 2019-3-22 09:01
杂说 “钱” 钱,就是货币。如今一岁多一点的 小孩子 就知道钱是好东西了, 懂得 他所喜欢的棒棒糖和 玩具都可以用钱去买。 据说,我国古代曾经把贝壳作为货币,所以,汉字中涉及财产的文字如财、货、贫、贵、贱、贿、赂、贸、買賣(买卖)等都与 “贝”有关。不过,后来贝壳的货币地位却被金属铜质钱币取代了。 钱(錢),本来是一种金属的农具 ,据说与铲子差不多的样子。 《诗 经 ·周颂·臣工》 有这样的句子 : “命我众人,庤乃钱 镈 。 ” 东汉的大学者 郑玄 注释到 : “教我庶民,具女田器。” ( 庤 、具, 储备、 准备;女,汝,你们)。 镈 ,音 bo2,是与钱相似的农具。 由于诗经的经典意义,钱镈被人们用作农具的代称 。曹操的著名诗歌 《步出夏门行》 中有 : “钱鎛停置,农收积场。” 而 范仲淹 的 《铸剑戟为农器赋》 说 : “繇是星陈畎亩之具,日新钱鎛之类 (于是罗列各种农具,更新 “钱镈”之类) ” 。 有人说,古人就用这种农具进行商品交换,不过,后来 作为货币的钱镈只是铲子的形状罢了 。古代镈、布同音,古人往往用布字代替镈字。钱镈便写作钱布,于是有了钱币或布币的称呼。下面是它们的照片。 币,繁体字幣,本义是帛。帛在古代常常作为礼物送人,大概也可以作为常用的商品进行交换,于是,钱、币和钱币便作为了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形状不同,有上面所说的钱镈形的,有刀形的,有圆形中圆孔的,也有圆形方孔的。当然,这些货币都是铜质的。 到了秦代统一中国之后,便统一使用了秦国浇铸的圆形方孔钱,原来各诸侯国所用的钱币都被废止。从那时起,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使用这种圆形方孔的铜钱,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宣布废止铜钱。 铜钱是浇铸的,浇铸便需要模子,一般称为钱范。范(範)就是模,现在常常说模范,便是榜样,只是推广到抽象的领域。有什么样的 “模范”,便浇铸出什么样的铸件。考古发现了石制的和陶制的钱范。 但是,铸件总是毛毛糙糙的,很难光滑,于是,就需要把铸出来钱币的边缘的毛刺去除,最后用锉锉光。显然,在常见的各种形状(铲形、刀形、圆形或其他形状)中,圆形的边缘曲线都是外凸的,最容易去除毛刺并锉光滑,没有棱角从而不容易划破口袋或人的皮肤。所以, 人们最后选定圆形的钱币并不是偶然的 。 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钱币都能够穿进绳子,便于携带, 为什么 最后 选用 孔是方的?为了加工的方便。 上面说 铸出的铜钱 需要锉光 边缘 的 毛刺 , 一个一个的挫,当然效率太低,把铜钱用棍棒串起来,许多个铜钱一起挫,效率就高了。这样,铜钱中间的孔必须是方的,圆孔是会转动的, 不方便 挫。考古工作者也 确实 找到了串钱的串子, 这样,外圆内方的铜钱 就 是加工的需要。 但是,人们总是喜欢弄一下玄虚,于是就造出来了一个说法,说外圆内方的钱币符合天圆地方的自然之道,而且天人合一,也符合为人处世要外圆内方的做人的道德。 由于铜质货币是可以浇铸的,他们的实际价值基本上就是金属铜的重量。 秦代的钱币规定重半两,所以在钱币上铸了据说 是李斯书写的 “半两”二字,以示诚信。在汉代,又发行了五铢钱,重五铢(一两为24铢)。但是,后来政府经济不良,加上大量的私铸铜钱,偷工减料,名为五铢,实际上的重量却越来越轻。唐宋以后,各朝各代都发行各自的铜钱。在朝廷经济条件好的时候,钱币也好一点,朝廷腐败的时候,钱币的质量就很差。但无论如何,其形状都是圆形方孔。 把货币用绳子串起来,应当在金属钱币出来之前就有这样的传统。人们把 贝壳货币 串起来 ,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把钱币用绳子串起来,就容易携带。古人把一千个铜币 串起来,称为一贯(后世民间也往往称一吊)。少一些的有把一百个钱放在一起的,称陌或佰。 一串钱满了一千个,就称满贯,或者说贯盈,盈就是满出来了。不过,古人多把这个词用于贬义。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誓师的时候声称: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尚书· 泰誓 上》)。春秋时,北方少数民族赤狄侵晋,晋国讨论怎样抵抗,中行桓子说: “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左传》)现在人们还常常用成语“ 恶贯满盈 ”。 在实际使用 比如发薪俸或借贷钱币时 ,人们又常常 “缺斤短两”。 据说,在汉代有以不足一百为一百的情况,晋代葛洪的 《抱朴子 ·微旨》 有 “取人长钱,还人短陌” 的 句子。短陌就是不足一百以充一百,与之相对,不打折的,满一百的,称长钱或足陌。到了唐末,就以八十充一百了。欧阳修说 “ 用 钱 之法,自五代以來以七十七為百, 谓之 省陌。 ”到了宋代,官方就索性规定以七十七为陌,“ 自是以来,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故名 ‘省钱’。 ”(宋·洪迈 《容斋三笔 ·省钱百陌》 ) 钱,现在我们的心目中,主要是货币的意思。在古人那里,钱就是指圆形方孔的铜钱。例如宋代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说,他喜欢后来建造沧浪亭的那块地,花了四万钱买下来了( “ 遂以钱四万得之 ”),所谓钱四万或者四万钱,就是四万枚铜钱。这里, 一钱就是一枚钱,一般不需要我们现代人必须要使用的量词 “枚”或“个” 。有时候,可以用量词 “文”,实际上,一开始只是人们不愿意提及这个钱字(两晋南北朝时文人的“酸态”,如王衍把钱称为“阿堵物”即“这个东西”),所以用“文”字代替“钱”字(钱上总有字的),一文就是一钱。 现代人把这里的 “文”算成了量词,从它的来源看,一开始文只是钱的意思, 到了后代,才说 “几文钱”,“文”成了量词。 实际上,在我国从秦汉开始直到清末的两千来年的漫长岁月,老百姓日用的货币一直是铜钱,所以,大多数情况下, 买卖一个物品,其价格如果仅说一个数字,那就是指多少铜钱。 例如,柳宗元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那个面积不足一亩地的 “小丘”的价格只有四百时(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 ),就是说是四百枚铜钱。 钱,又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单位 。在唐代以前,重量的单位是 铢、两、斤、钧、石 。汉代人把上面这五个重量单位称 五权 。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但是, 到了唐宋时代特别是宋代,衡重单位中的铢 就 不大用了,代之以钱。 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两、钱、分是十进制,这是一个进步,而且分这个单位更小了。 斤( 16两 )、两、 钱、分、厘这些单位一直使用到 1950年代。 钱是怎样成为一个重量单位呢 ?据 《 旧 唐 书 ·食货志上》记载: 唐高宗 “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当时规定,一枚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絫,十 絫为一铢,二铢四絫为十分之一两,也就是说,十枚开元通宝钱重一两。开元通宝是整个唐代的法定货币(注意,它与唐玄宗的开元年号无关),十钱重一两,于是钱成了一个重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直到如今,我们实际上还通行这样的市制重量单位:担( 100斤 )、斤( 10两 )、两( 10钱 )、钱( 10分 )、分( 10厘 )。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196 次阅读|4 个评论
投放的货币去哪儿了?
自我源于思考 2018-11-23 10:06
现在货币的发行,与古代制钱,近代银币的发行是完全不同的。以前金属货币为例,一就是一,金属开采量有限,物价就超便宜,甚至缺钱时以物(一般等价物)易物(商品),这时一般是米、布作为一般等价物。 纸币则是一种信用货币。它可以以贵金属作为保证(金本位、银本位、布林顿森林体系),或以购买力作为保证(解放区的北海币、新中国的人民币),或者单纯以政府信用作为保证(宋、元、明的纸钞)。但是,当只有政府信用作保证时,纸币的致命缺陷就出现了,即极易超发。超发的原因是政府与民争利,以达到自己的经济控制目的。国民政府的法币、金圆券,委内瑞拉的货币就是这种情况。 一、货币投放方式 货币的投放有两种,一是政府每年的预算,比上年提高的部分。二是通过央行转换为债务货币投放 一、货币投放方式 货币的投放有三种,一是外汇占款。二是信贷投放。三是财政投放。 1、财政投放是通货膨胀不受控制的主要原因。 比方说,为了修建一个大型水库,专门拨款500亿,这500亿元就是财政投放。 政府是希望把钱用到刀刃上,即把货币投放到效率高的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战略性方向(如央企),以及必要的方面(教育、民生、扶贫)。 委内瑞拉的马杜罗也希望民众维系高福利,所以拼命印钱,通过财政投放,撒钱给人民。但企业在社会货币分配(不是利润分配)中受到损害,无法盈利。结果经济崩溃了。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政府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是迟缓的,对需求的判断也是呆滞的。 如电商蓬勃发展时,政府并没有投入多少。而政府支持的光伏等产业,又很快遇到了灾难。政府需要的是监管,而不是参与。另外,如果政府不管,也是不行,如P2P,放任的情况下又酿成行业危机。 所以,这时,货币投入最好还是通过市场的方式,即银行信贷体系来实现,这就是货币投入的第二种形式,通过央行转换为债务货币投放。 2、信贷投放,即通过央行转换为债务货币投放。 为了限制纸币滥发,各国政府纷纷将货币债务化。这种债务货币就是央行与市场的债务关系。 央行逆回购1000亿元,即向市场投放了1000亿元。各商业行除了一部分(如150亿)保证金外,会把其余850亿通过贷款投放到市场中的各个经济体。并且这850亿被一家银行贷出后,仍会以存款形式回到商业银行系统,再缴纳一次存款准备金,又有722亿可以贷出。 假设贷款能力充分的情况下,央行投放的1000亿元,可以为市场提供6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而这新增的6000亿流动性,是以债务的方式实现的。所以,当央行回购时,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又能够回笼资金。 3、外汇占款。这个好理解,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但国内企业无法在国内用外汇收支,只能在央行兑换成人民币。 二、货币到哪儿了 1、货币的分配层次。 那么货币投放出去了,会不会很快把影响传导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呢?不会的。除非像委内瑞拉那样,直接给民众发现金。但这种方式,让人民不劳而获,是对按劳分配的严重伤害。 绝大部分经济体,是市场化地投放货币的,即政府确定货币投放数额,再通过银行、金融部门,分配给企业、单位。这是货币分配层面。 企业生产经营,有了财富、产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进行社会利润分配。这是正向的利润分配层面。 然后通过工资、福利等按劳分配,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性分配,分配到个人。这是民生(劳动)分配层面。 最后,个人再通过消费品市场,把资金返还给企业。这是反向的利润分配层面。 2、货币的投放方向 但现代经济体系复杂,金融体系随之更加复杂。造成了金融市场(包括不动产市场)成为资金蓄水池的情况。 首先,不动产市场吸纳资金。政府有政策,投放的货币有限制。如近几年,严格限制投入的货币流入房地产系统,虽然难以杜绝,但毕竟起到了很大作用。居民债务增多,主要原因就是流入不动产市场,即买房子。很多人收入虽高,但生活消费与租房者差异不大,因为房贷压力也大。但是,房产价格上升过快,虽然人们消费没有差太多,但名义上财富却相差惊人。很多上市公司,靠卖房子从亏损变盈利,也是相当讽刺。 其次,金融体系发达,证券、债券等金融市场,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吸水池。很多人拿到钱后,不是去消费,而是去搞金融投资、投机。那么,这部分资金就无法影响一般市场。不过,如果金融价格短期泡沫,这部分人会获得超出平均利润的收益,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很多上市公司,不去搞主业,反而买理财产品,投资股票。也说明了问题。 再次,货币流速降低也吸滞了资金。我们都知道,一个市场中1万元,流通5次,就可以达到5万元的效果。但是,相反地,沉淀资本增加,收货款期限延长,同样也吸纳大量资金。如支付宝,虽然它没有存款功能(余额宝是一个存款产品,不讨论。),但每天有数百亿交易,它如果付款期限延后一天,每天就吸纳了数百亿资金。 而市场中,产业上下游企业债务普遍增多,企业之间的货款流动速度必定降低。于是渴求更多资金。 最后,税收、贷款利息,吸取了大量货币。特别是贷款利息,让企业喘不过气来。民企的贷款利息,一般比国企高出一倍。 三、总结 政府通过几种方式,投放了很多钱。靠谱的方式是通过市场化投入债务货币。因为直接拨款会影响市场的灵敏度。造成像委内瑞拉那样的通胀。 债务货币会通过社会的债务水平、企业、居民的杠杆率来对经济进行预警。 虚拟经济如果不抑制,如房地产、证券等,会吸干实体经济的血。最后,行业中资本流速降低,是企业渴求资金的重要原因。 一定要提高资本流动速度。但如果通过加大贷款、借款为企业补血,而不是切实促进企业回款速度,那么企业将被利息压榨出最后一口气。 最后,减税是对企业最好的支持方式,远比加大贷款要好。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货币常识谈主流经济界的无知与中美贸易战对策
huangwd99 2018-8-20 06:46
从货币常识谈主流经济界的无知与中美贸易战对策 货币本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市场交易工具,只要能付账,就是货币。现在的基础货币都是纸币,制造成本极低,100美元钞票的制造成本仅有4美分,而大部分交易使用的货币是商业银行发行的衍生货币,由银行在交易者账户上转账实现的,占市场交易95%甚至99%以上,尤其是企业之间的大宗交易。 十九世纪中期是美国经济快速成长成为工业化国家时期,当时美国一些邦实施的是自由货币制度,任何个人都可以发行纸币。我国汉初的文景之治时代,实现的就是私人铸币。民国时代,一个仅占据一个县的小军阀,都会自主发行货币,限制所统治地区其他货币,包括中央政府货币的流通,以获取货币发行收益。私人发行货币,让政府失去了货币发行收益,但收益仍然留在国内,并不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不利影响。 事实上,当今世界,大多数个人都能发行货币。即使你没有现金,也没有任何存款,但是,如果你持有银行发给你的贷记卡,也就是主流媒体宣传的“信用卡”,该卡实际是银行发给个人,记录银行提供贷款给个人的记录卡,从银行角度看,叫贷记卡,就是贷款记录卡简称,你就可以使用该卡购物付账,而每次购物后,你都要签字,让银行在该卡上给你记录一笔你的借款。实际上等于你给银行打了一张欠条,让银行付账,买走了商品。也就等于你发行了一张欠条当货币付账,具有货币的基本功能。甚至你可以使用贷记卡从银行提款,提来的现金,可以到银行兑换到美元欧元,也就是说,个人在商业银行支持下,可以发行货币,换来人民币和美元欧元。在欧美国家,老百姓同样可以使用贷记卡发行货币,换来美元欧元等西方货币。很多人还借助“信用卡”的货币发行功能,搞投资获利。 但是,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西方的教授都可以个人发行电子货币,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个人发行货币,在中国交易人民币美元,在美国交易美元,精英们却长期以来阉割了中国政府的货币发行能力,而是依据外汇储备发钞1,发行的人民币都拿去换外汇交给西方,由于换来的外汇主要用作人民币发行依据,只能用于回收市场上人民币,主要储备在央行或者购买西方几乎没有利息的国债保值增长,等于将发行的人民币免费送给西方,将发行货币收益完全交给西方,直到现在西方还等于免费持有22万亿元人民币资金。央行很长时间发行的人民币与储备的外汇一一对应,实际是西方货币代用券。如果不能增加外汇储备,精英们就不敢发行人民币。精英们为了增加外汇储备以便发行人民币,甚至到西方金融市场借高利率贷款。直到现在,外汇储备仍有约三分之一,约上万亿美元,是从西方借来的高利率贷款,而精英们借来的外汇储备,主要用来购买美国和西方国债,年利率仅有0.26%,等于每年免费奉送西方上千亿元利息。这根本就是一项荒诞的错误制度和政策,也充分说明中国主流经济界的无知。 就贸易来说,贸易平衡或者通过本国货币进口物资的贸易逆差,才是西方各国政府真正遵从的原则。如果美国对外贸易是顺差,也就说明美国对外贸易的净效果,是拿美国产品换来了外国货币,而不是使用美元净进口产品。如果美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也就不可能产生美元霸权,并因此而获利了。如果我们每年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我们就没有机会使用以前赚来的西方货币,以前的出口产品就等于免费奉送给西方了。如果各国都不是贸易顺差,而是贸易逆差或贸易平衡,美国也就不可能实现贸易逆差而通过增印美元进口商品获利了。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劳动者收入不提高,只有少数人高工资,工业产品只能销售给少数高工资者,销售量就必然被限制了,工业规模也就难以扩大,即使象当今中国这样扩大规模,也只是大量消耗资源为西方免费生产。 此次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商品增加关税,促使中国减少对美贸易顺差,不仅使相关商品在美国国内价格上涨,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而且由于很多来自中国商品,很大部分就是美国和西方公司投资的工厂生产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对美出口前10大企业都是外资;而且很多产品的关键生产设备或零部件来自美国和西方企业,产业链利润大都被美国和西方资本家拿走。贸易战也严重损害美国和西方资本家利益。而美国消费者和资本家所得,都是从中国拿走的,都是中国低价贱卖奉送给美国的。 然而,追求贸易顺差,早就成为中国官方的一项制度。自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济发展成为政府施政的核心目标,而贸易顺差则成为官方认可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贡献来源。我国统计局每年都要统计和公布,当年贸易顺差增量占经济增量的百分比,简称为贸易顺差贡献率。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每年要保持贸易顺差,而且每年要增加贸易顺差,才能算得上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对外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变成贸易逆差,对外贸易就对经济不但没有贡献,而是拖后腿了。在改革开放时代,经济发展往往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员的唯一重要指标。追求不断增加贸易顺差,也就成了中国各地政府施政的关键目标之一。这也是中国贸易顺差年年不断增长,成为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国,一国外汇储备就占世界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根本原因。贸易顺差有利论甚至写进了中学课本,要从小就培养下一代相信它6。 主流经济界在美国意识形态经济学指导下,追求不利中国利益的贸易顺差,制定出口退税、低人民币汇率和优惠外资,以及牺牲货币和经济主权等政策,低价贱卖产品,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威胁以后,精英们又无原则地加大牺牲货币和经济主权,对美妥协投降,才让特朗普不断加码,用它来威胁中国获利。早在2017年初,特朗普还未上任,就威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中方当时就出台加大开放投资和粮食市场决定,对特朗普妥协3。2017年5月,与美国特朗普政权达成百日经济合作计划,实际是中国单方面承诺进一步开放货币和经济主权的不平等协议4。今年以来的妥协退让就更多了,例如,4-6月发布的三项新措施,就是应美国要求,进一步将货币主权和经济主权交给美国和西方资本家5。正是因为不断退让,让美国单方面没有代价地获利,才让特朗普不断增加要价。最新的要价是美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声称中国不是市场经济,要重新审查中国的资格。 例如,同意美国在中国境内办银行,等于让美国可以利用银行印钞,掌握中国的印钞机,等于将商业银行衍生货币发行权力交给美国。当然,此前中国五大全国性银行早已在境外上市,让西方资本家参股,分享衍生货币发行权力的收益。 美国培养金融人才的金融教科书指出,商业银行吸纳大量个人存款,一旦倒闭,让众多老百姓血本无归,就会引起严重社会问题;而全国性的大银行倒闭,后果更加严重,会导致经济崩溃,国家必须救助,因而风险是国家承担的,国家必须严密监管,等于是半官方机构,是无风险的盈利机构。美国主流媒体虽然大肆宣传其西方盟友在美国开办银行,实际微不足道,主要用来误导其他国家。但是,我国主流经济界却将我国五大银行约占三分之一股份在境外上市交给西方,让西方免费获利;现在更是要让西方在中国办银行,取代中国自己的银行,其愚昧无知,超过满清政府的官僚。 笔者曾在去年年初在《海派经济学》上发表学术文章2,论证我们的主流经济金融专家们所秉持的观点,基本来自美国的意识形态经济学教科书,而与美国培养人才的金融和经济教科书的论点,以及美国和西方政府实际实施的政策是相反的。其根源在于他们大都是美国精英用意识形态经济学培养出来,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人才。他们对货币常识如此无知的根源,就在于此。指望他们打赢中美贸易战,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们应该实行贸易平衡政策,应该通过提高汇率等措施大幅度提高销售到美国商品的价格,以减少以往的低价贱卖出口,消除贸易顺差。由于美国本土基本不生产工业消费品,加上我国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比例超过40%,必然导致美国物价飞涨,那时美国就不是发动贸易战,而是要求中国多多出口了。几年前,我国曾经限制对外出口稀土矿产,致使西方稀土涨价,就遭到美国和西方反对,指使世界贸易组织强制我国取消限制措施。美国宣布贸易战第一项措施的第二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向民众公布申请中国商品关税豁免办法,也就是说,增加关税实际执行多少,还是未知数。 这都说明,美国的贸易战目标,减少贸易逆差,根本就是个幌子,实质还是借此牟利。有了中国主流经济界的配合,他们实际上屡屡得逞。此次美方发起的中美贸易战,7月6日开始实施第一项措施,让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约340亿美元,增加25%关税,抬高中国产品价格,其实际作用是让中国维持同样的销售价格和出口,就必须增加对出口商的补贴,弥补关税损失,让美国政府无偿得到这些补贴。在美国意识形态经济学培养下的主流经济学家,迷信所谓的贸易顺差贡献论,已经指导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主要通过降低人民币汇率,在过去一个多月,人民币汇率已经降低5%,这足以抵消中美贸易战美国第一项措施影响,维护出口顺差不致下降。通过降低汇率而降低出口产品价格,给美国和西方让利,同时增加了进口产品价格,使我国消费者增加成本,是奉送西方利益的主要来源。因此,主流经济界应对美国贸易战,维护贸易顺差的措施,就是让美国增加更多的收益和对中国的更多剥削。 我们还应该收回为赢得贸易顺差而交给美国和西方的各种货币和经济主权,应该大幅度提高人民币汇率,停止为扩大出口增加贸易顺差的出口退税,停止让外资在中国的非法经营,包括暴利经营,以大幅度削减出口,同时大幅度削减外资在中国获利。 对付出口和贸易顺差减少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主要措施是大幅度调整分配,提高底层收入和分配比例,从而提高国内消费能力和消费市场,不仅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而且实现生产目的,让经济成果真正为本国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西方服务。 二战结束时,美国1200万军队中1000多万人因复员而失业,而生产军火的2000多万工人也因战争终止,不再需要生产军火而同时失业,失业大军约占美国劳动力一半以上,远远超过美国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时的最高失业率25%。因为战争消耗,当时美国政府还负债累累,联邦政府债务约是美国一年国民产值的130%,这在美国和西方历史上也是罕见。但是美国却很好地解决了。 首先是联邦政府大肆举债,开始高投入建设美国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和机场。单在1946年,美国就建成1259个机场,是我国上百年来建成机场数量的两倍多。 更重要措施是关于分配,一方面美国制定最低工资法,大幅度提高工人最低工资,另一方面,则是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和最低纳税额,从而从高收入者手里收税,补贴低收入者和政府债务。由于美国劳动者收入很高,美国资本所得不到国民产出的20%,最低时不到10%,而劳动者所得则占80-90%以上。因此,美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个人,占税收85%以上。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高收入者的税率,最高达94%,也就是说,收入达到一定额度以后,所得收入基本上交给美国政府,里根总统在二战前后是个演员,在回忆录中介绍,那时有很多演员一年只工作两个月就不愿工作了,原因就是税率太高,增加工作时间基本等于白干。政府从高收入者大肆收税,不仅可以削减政府债务,而且可以用来补贴低收入者消费,从而极大地解决了生产过剩问题。 参考 1:央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的官方证据 - 黄卫东 - 草根网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78174.html 2、美国的金融洗劫为什么能够得逞?_海疆观察_论坛_海疆在线 http://www.haijiangzx.com/2018/0312/1963195.shtml 3、评特朗普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与中国的应对-察网 http://mt.cwzg.cn/theory/201701/33913.html?page=full 链接出处 4、美中新协议是中国单方面承诺开放主权的不平等协议 https://www.cc362.com/content/kplL6g3zpV.html 链接出处 5、评中美贸易战中方的三项新政策 -- http://www.mzfxw.com/m/show.php?classid=15id=105021style=0cpage=0cid=bclassid=4 6、周步兵, 优势?劣势?——从中国贸易顺差说起.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3(10): p. 5-6. 参考与相关阅读: 4、贸易战:美国要求中国开放金融的目的是什么? - 产业人网 https://www.chanyeren.com/frontier/Manuscripts/2018/04/11/15062.html 5、为什么美国仅仅对中兴公司禁售 - 产业人网 https://www.chanyeren.com/frontier/Manuscripts/2018/04/28/15260.html 6、为什么美国的贸易战讹诈能够屡次得逞? - 产业人网 https://www.chanyeren.com/frontier/Manuscripts/2018/04/02/14965.html 7、美国百年来通过汉语进行的文化侵略及其危害 - 产业人网 https://www.chanyeren.com/frontier/Manuscripts/2018/05/15/15417.html 8、科学网—美国军事进攻中国可能性分析与对策 - 黄卫东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995do=blogid=1110611 9、近40年西化宣传的恶果:精神上被俘虏 自甘劣等 - 产业人网 https://www.chanyeren.com/frontier/Manuscripts/2017/06/08/11487.html 10、黄卫东:国家搞建设会缺钱吗?_洞幽察微_察网 http://www.cwzg.cn/theory/201802/41025.html 11 黄卫东:汇率操纵与华盛顿共识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jingji/2015/09/351606.html
个人分类: 经济|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谁悲鸣?评《两脚羊殇歌—2017,开不动的印钞机》
热度 2 王中宇 2017-10-6 00:23
为谁悲鸣?评《两脚羊殇歌— 2017 ,开不动的印钞机》 一、此文的核心逻辑 ... 1 (一)货币信用的基础 ... 1 (二)人民币信用基础的演化 ... 1 (三) 2008 年后央行的应对措施与实效 ... 4 (四)作者的结论 --“ 最后的殇歌 ” . 6 二、对文章的分析 ... 7 (一)关于货币信用 ... 7 (二)利润极大化 ---- 货币稳定的死敌 ... 10 (三)丧钟为谁而鸣? ... 12 三、沉舟侧畔 ... 13 四、病树前头 ... 16 友人提醒我注意署名“老蛮评论”的文章《两脚羊殇歌— 2017 ,开不动的印钞机》(见 http://www.sohu.com/a/192628164_534679 ),并希望听到我的看法。上网查了一下,此文被广泛转载,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下面是我的回复。 ** : 您提供的文章已阅读,我的看法如下: 一、此文的核心逻辑 (一)货币信用的基础 货币之所以能被社会成员接受,靠的是其信用。早期的货币信用建立在贵金属的基础上,而英镑、美元的信用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上。 (二)人民币信用基础的演化 1 、 1986 年至 1994 年,人民币的信用建立在中国政府的信用上。而中国政府的信用不被接受,导致黑市价格盛行。“ 到1993年,中国经济终于走到了崩塌边缘 ”。 2 、 1994 年到 2008 年,人民币的信用逐渐建立美元信用的基础上,人民币的发行量主要取决于央行的外汇储备量( 央行自有资产中,外汇占款的比重从 1994 年的 24.2% 一路上升,到 2008 年达到 77.2% )。其间,“ 2001 年底我大中国加入世贸,算是彻底打开国门,并完全放弃了主权货币地位。 ”。于是“ 外资的涌入解救了中国,资金链濒临崩塌的央行获得了庞大的外汇输入,就此变得财大气粗。 ”“ 人民币获得了美元的完全信用加持,牛气冲天,汇率不断升值 ”。 3 、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 美联储推出了大规模的QE计划,也就是大规模印钱,向金融系统补充流动性,但依然不够应付灾难。 ”“ 美元就此大规模回流 ”,央行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比 2014 年 3 月达到峰值 83.32% ,此后一路下滑,到 2017 年 8 月跌倒 61.35% 。这对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文章的以上论述,基于 1986 年至 2013 年的“央行历年资产表”。我去查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从 2010 年开始提供“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 年底余额 ) ”,起始年份为 2008 年。国家统计局网站从 2007 年开始提供“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 年底余额 ) ”(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从 1999 年 12 月开始,逐月提供“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不知此文中 1999 年以前的数据来自何处,或许作者经其它渠道获得。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提供的数据,作出的央行资产主要结构演化图如下: 数据告诉我们,央行资产中: 外汇占款比重 1999 年 12 月为 39.78% ,此后一路上升,到 2014 年 4 月达到其峰值 83.32% ;此后一路下滑,到 2017 年 8 月降到 61.96% 。 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比重为 43.49% ,此后一路下滑,到 2007 年 1 月降到 5% 以下;直到 2014 年 8 月,都维持在 5% 附近,此后明显回升,到 2017 年 8 月已达 24.82% 。 对政府的债权占比大体维持在 5.2% 附近,其间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从 2000 年 12 月的 4.02% 急升至 2001 年 2 月的 7.54% 。此后波动下降至 2007 年 5 月的 1.94% ,到 2007 年 12 月又急升至 9.65% 。此后缓步下降至 2017 年 8 月的 4.4% 。 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占比 1999 年 12 月为 10.84% ,到 2000 年 10 月急升至 23.17% 。这期间金融业最大的事件是国家成立了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中国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此后占比下滑,到 2005 年 4 月降至 10.45% 。 到 2006 年 5 月又波动上升至 17.98% 。其背景是 2004 年建行、中行剥离不良贷款超过 2000 亿元 2005 年,工行进行剥离,共处理不良贷款超过 7000 亿元。此后占比一路下滑,到 2017 年 8 月为 1.82% 。 (三) 2008 年后央行的应对措施与实效 失去了美元信用的加持,作者看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央行的货币发行没了龙头,导致货币乘数( M2/ 央行总资产(即基础货币量))持续上升。 作者指出“ 像美国这样可以向全世界发行纸币,并以其货币信用支撑起全球外贸的国家,货币乘数也不过是长年保持在3左右 ”,而中国的货币乘数已于 2015 年 7 月超过 4 ,进入危险区域。现在已经在 4.65 到 4.75 之间波动了半年之久,这是个极为危险的局面。 央行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个危险, 2013 年在货币乘数接近 3.5 时,“ 我国开始紧缩银根,央行开始减少向商业银行的借款,并通过一系列窗口指导,尝试打压银行的贷款冲动,并多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压制地方债务扩张的冲动。到2013年底,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占总资产的比值下降到了4.1%。然而,这一次根本谈不上严厉的金融调整,却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2013年中,钱荒爆发了。 ” “ 2013 年的整个六月份,中国金融市场一片风声鹤唳,股市暴跌,债市暴跌,所有人都在追问,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很简单,被各类政府债和国企债借去了,沉淀到了不能创造现金回报的市政工程、基础建设里去了。( 注:这个分析说明作者对货币循环一知半解。货币不是钢筋水泥,不可能“沉淀”到市政工程、基础建设里去。那些支付原材料的货币成了供应商的销售收入,支付工资的货币则转化为社会购买力,为另一些资本家提供利润。可以说市政工程、基础建设不能盈利,却不能说货币“沉淀”在它们中了。这些货币事实上最后沉淀在资本家们的逐利资金中去了。 ) 资金紧张的局面一直持续到6月底,央行终于撑不住了,放弃了紧缩银根的做法,继续向商业银行提供大规模借款,以吊住银行的命。 ” “ 到12月份的时候,央行又尝试了一把,当月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规模下降到13148亿,结果立竿见影:钱荒第二次发作,资金拆借利率当场暴涨到6月份的水平,全国人民都被这连续两次钱荒吓尿了裤子。 央行自此再也不敢尝试紧缩政策 , ” 为了解除“ 商业银行这种一停止供水就会随时暴毙的状态 ”,当局尝试了多种手段。 其一是在股市制造“国家牛市”。“ 从2014年底开始,一场股市的国家牛市被强行吹了起来。银行不计成本的借钱给券商,让券商拿去借给股民,让他们融资炒股。无数资金跟风而至,拼命的在股市加杠杆。 ”结果“ 到了6月12日,上证指数涨到历史最高点5178点 ”,“ 到6月18日,噩梦开始,千股跌停盛大开演。从那一天开始,几乎每天都是千股跌停,一直持续到8月底,整整跌足两个半月,上证指数跌到3000点左右 ”。 其二是房地产“去库存”运动。“ 2015 年底,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总额2.66万亿。此后,为了让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领域,央行彻底打开了人民币的水龙头。到2016年底,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规模暴涨到8.47万亿,增幅高达318%。 ”结果老百姓“ 拿出终身积蓄,拿出养老金,拿出棺材本 ”冲进房地产市场。 . 作者指出:“ 我国大致是从1998年开始逐步放弃此前的福利分房制度,启动商品房改革,步入商品房时代,因此一直到1998年,我大中国国民的收支结余的大部分都可以作为棺材本存起来。98年之后,一切都变了,购房逐渐成为我大中国国民最大的支出项目,没有之一。 ”“ 1998 年,中国刚刚开始恢复商品房供应的时候,当年度城镇居民收支结余的18.9%被拿去买了房, ”“ 2010 年的当年度购房负担水平就达到了80%。 高达8成的居民收支结余流入房地产领域 ”。“ 在被房地产吞噬了超过9成的当年度居民收支结余,超过8成的累计结余之后,我国的老百姓,已经没有任何余力承受高物价的冲击了 。” 其三是工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2016 年初开始,在行政强制命令以及银行资金的强行推动之下,工业原材料价格启动了在剧烈波动中上涨的模式。 ”“ 原材料价格上涨,一定会向下游延伸,并导致整个工业领域的成本上升。 ”“ 下游的企业面对这股浪潮根本就无心应战,纷纷的选择直接关门了事,这无疑将会增加失业并进一步降低国人的消费能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就是无以伦比的通缩与萧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无法承受成本上升而销售不畅带来的经营压力而破产,从而加剧萧条的到来。 ” (四)作者的结论 -- “ 最后的殇歌 ” 上述三大应对措施的失效,导致了作者极度悲观的结论。 “ 央行当前最主要的印钱手段:向商业银行提供借款,然后商业银行再把这些钱贷款给居民买房,或者给企业经营。现在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到了极限,居民的棺材本已经被吞噬了超过8成,贷款买房的能力已经被榨干了, ”“ 在目前的原材料的涨价浪潮之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根本就不挣钱。 ” “ 我们这么一条一条的分析下来,我大中国剩下的唯一的选择,竟然是QE:央行印钱,去购买我大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然后政府拿钱去投资,去开办国企,去经营项目,也就是以我大中国自己的国家信用,来为人民币背书。人民币摇身一变,从依靠美元信用加持,变成所谓的主权货币。 ”“ 1980 年代我大央行这种借钱给国有商业银行再贷款给国企的行为,与直接购买国债事实上并没有区别。到了今时今日,没想到30年一个轮回,摆在我大中国面前的,竟然又只剩下这一条路。 ” “ 回归1980年代的模式,这无疑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深入骨髓的冲击。首要的条件,就是我大中国必须重新建立自上而下的国有经济体系,能够覆盖从生产到供应的全链条。 ” “ 私营企业将如何自处?它们将无从获得央行的支持,它们只能在接下来的重新洗牌中排队破产。然而,私营企业事实上提供了这个国家过半的城镇劳动岗位。2015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40410万,其中国有及集体单位就业人员仅6801万,占比只有17%;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就业总人数,高达28077万,占比高达69%。就目前这样的局面,无视私企的死活,将资源全部集中到政府和国企身上,回归1980年代模式,这将会极大的考验我大中国的治理能力和矛盾压制能力。我大中国政府将必须为了占比不足两成的城镇国有单位人口,而坚决打压占比近七成的私企员工和个体户的生存诉求。国企员工能吃香喝辣,而企业员工则一个个的失业,在绝望之中慢慢饿死。我无法想象这种国家治理模式将如何推行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 “ 我只能眼睁睁的听着那两脚羊殇歌一声声的奏响。而你们,对此一无所知的你们,正做着岁月静好的迷梦,一步步的走向黑暗。 ” 二、对文章的分析 之所以用如此大的篇幅梳理此文的基本逻辑,并大幅引用其原文,是因为非如此不足以确切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作者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历程,也熟知主流经济学的教义,虽然他不客气地称主流经济学家为“ 装逼派经济学家 ”,称他们的文章是“ 垃圾 ”。但他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框架依然是主流经济学。 (一)关于货币信用 此文整个分析的基石是货币信用,此文的作者认为这方面有两个“大神”。 其一是 1717 年的英国科学家牛顿,他提出金币可以不足值,但需以政府信用保证可足值兑换贵金属。在作者看来,“ 将政府信用与货币发行相捆绑,这恰恰是牛顿爵士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的突破性贡献。”“这种贡献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不比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来得小。 ” 其二是二战之后的美国经济学家、布雷顿森林体系之父哈里·怀特。在他的推动下,“ 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1盎司黄金=35美元,美国政府以国家信用担保兑换。 ”哈里·怀特于 1948 年逝世,“ 人类自此失去了最后的经济学大神 ”。 视这二位为“ 经济学大神 ”,证实了作者“老蛮”不了解中国经济史。 中国早期的货币主要是贝、铜、铁币(贵金属更多用于帝王的赏赐,而非用于交易媒介)。贝、铜、铁都有某些使用价值, 即货币本身是人们愿意持有之物,学者们称这样的货币为“足值货币”。由于“足值货币”本身就是财富,这导致它的标定价必须等于其自身的价值,自唐到明初,我国的货币主要是铜钱,人们早已发现“ 钱重则私销,钱轻则私铸 ”( 《清史稿 · 食货志 · 钱法》 ),当铜钱的面值高于铜材时,民间就会铸钱牟利,反之就会销钱铸器,虽严刑峻法而不可禁。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两宋时期,铸钱成本远高于铜钱面值,结果民间大量销钱铸器,此类记载在两宋文献中不胜枚举。连笔者都体验过类似的局面,上世纪60年代通胀时期,就有人搜集硬币,用来铸勺子之类出售,搞得硬币奇缺。 可见,“足值货币”与“交易媒介”的功能存在内在的冲突。作为“交易媒介”,它需要在经济体中不断地流通---所以有“通货”之称,而作为财富本身,它将被囤积,其结果则是通货紧缩。而我们的先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北宋整个国家没有统一的币制,当时地方行政单位分为13“路”,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四川以铁钱为主,铁钱重而值低,如一匹罗要二万个钱,重一百三十斤,这严重阻碍着商旅。宋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专门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存款人把现钱交付给铺户,铺户则给存款人以纸质凭证。当存款人持证提现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个凭证被称为“交子”。 用可以随时变现的“楮券”从事大宗交易,显然比笨重的铁钱方便。于是发行和兑换交子渐成一个行业,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这个行业必须随时、随地无条件兑换,于是信用成了行业的立身之本。 交子的面额,原来是存钱时填写,随着业务量的扩张,变为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楮券”。为保障无条件兑换,理论上需要有与发行总额相等的现钱,但随着交子的信用建立,商人间的相互支付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于是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一部分被保管的现钱几乎永远也无需动用。这意味着交子的发行量可以大于铺户拥有的现钱。于是铺户拥有的现钱成了“准备金”,而交子成了纸币。准备金与发行总额的比率则成了“准备金率”。中国人发现“准备金率”时,牛顿爵士的先辈还是盎格鲁 · 撒克逊土人,先后被丹麦海盗和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 这种由民间发行的纸币,被称为“私交子”。纸币承担着全社会的交易中介职能,需要有最高的信用保障。而民间业者,或者因为道德风险,或者因为经营风险,难免信用破产,导致大范围的危机。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信用的“加持”。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政府直接为纸币提供信用基础。 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九年在元朝任职,令他诧异的是“ 以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物那样。 ”( 《马可波罗游记》 )可见基于政府信用的纸币,那时就已经广为流通。这样广泛的流通,基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而政府信用又基于何处? 马可波罗看到的纸币,是元中统钞。以金、银为准备金,“ 每钞贰贯倒白银壹两,十五贯倒赤金一两 ”,为保证纸币的社会信用,在首都和各“路”(大体类似于现在的省)设立“平准库”,确保钞银兑换。纸币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为了建立纸币的信用,主事“ 诸老讲究扶持,日夜战战兢兢,如捧破釜,惟恐失坠。行之十七八年,钞法无稍低昂。 ”( 《元史新编·食货志》 )这样谨慎的政策,节制了中统钞的发行,培育了其信用。 可见宋元时期,中国就发现货币不必用贵金属制造,只要保障纸币可随时兑换贵金属,纸币就可流通无碍。与之相比,晚了好几百年的“大神”牛顿爵士,还在面对金币是否应“足值”的问题。 我们先辈对货币的认识虽然远领先于英、美的“大神”们,但也并未得到究竟。他们还停留在贵金属本位论上---纸币是兑换贵金属的凭证。这个思路将纸币的信用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础上--用贵金属的稀缺性来遏制滥发纸币。那些恢复“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主张,背后就是这一理念。 这一理念可行,其必要前提是,贵金属的生产、发行量与社会的交换需求匹配。而历史经验表明,这是不现实的。我国自唐代以来,主要的货币是铜钱。我国是铜矿稀缺的国家,稀缺性一方面保障了铜钱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通货紧缩--“钱荒”。明隆庆元年(1567年)之后,西方殖民者用南美的白银与中国交换茶叶、纺织品、瓷器等,白银的流入,缓解了铜荒,然而到了1830年,西方开始转向金本位制,被淘汰的大量劣质白银涌入中国,导致了通货膨胀。( 见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 ) 可见靠贵金属的稀缺性来保证货币的信用,是不现实的。那货币的信用到应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先应搞清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 主流经济学的答案是:交易媒介。如果这就是人们持有货币的全部目的,答案就简单了,以物价指数为央行吞吐货币的准则,央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唯一准则是保障物价指数稳定。 上世纪90年代,新西兰最早试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预订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根据通货膨胀率与预定目标的差距来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收缩与扩张。此后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智利、韩国、波兰、巴西、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都纷纷效仿。 其隐含的理念就是视货币为交易媒介。 然而, 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并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研究货币史的学者们发现,早在铜钱时代,无论是官家还是富商大贾,“ 具有积贮铜钱的惊人偏好 ”。( 葛金芳、常征江《宋代“钱荒”成因再探》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武汉),2008.2 )这些被积贮的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导致交易媒介的匮乏,中唐至明中叶里屡屡发生“钱荒”,尤以两宋为甚。官家和富商大贾“ 积贮铜钱 ”其实与今天的积累资本动机相同。这些人不再靠挣钱养家糊口,以钱生钱才是他们的目的。将这批货币视为交易媒介,无疑是牛头不对马嘴。 当今的 在统计体系中,货币发行总量被称为M 2 ,它 被分解为三个部分 :流通中的现金M 0 、活期存款、准货币(其它存款)。检验统计数据,发现大体满足费雪公式,因而可以被视为交易媒介的只有流通中的现金M 0 ;而 准货币(其它存款)根本不满足费雪公式,银行需为其付息,因而必须将其贷出,以赢得利息。从而,它本质上是以钱生钱的逐利资金。作为逐利资金,它要求的“信用”是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基本稳定。 于是我们看到,被视为 货币发行总量的M 2 ,其实包含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一是交易媒介,其信用建立在物价指数稳定的基础上;其二是逐利资金,其信用建立在 社会平均利润率稳定的基础上。所谓政府信用,其实就是能否提供这两个稳定。显然,除了政府,没有那个主体有能力、有义务提供这两个稳定,而政府就能提供这两个稳定吗? (二)利润极大化 ---- 货币稳定的死敌 《2017,开不动的印钞机》一文盛赞美国的国家信用,“ 美国之所以能在1971年取消美元锚定黄金的制度之后,依然维持着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唯一的原因,就在于美国依然强大,依然富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它依然是全世界尖端科技的带领者,流行文化的传播者,它的士兵训练有素身经百战,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中国只是在“ 完全放弃了主权货币地位 ”,“ 人民币获得了美元的完全信用加持” 后,才 “牛气冲天,汇率不断升值 ”的。 然而,如此美好而可靠的 美国国家信用,却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后瓦解了。使依赖美国国家信用的中国金融界,落得个 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的下场。依靠美国国家信用,不过是鲁迅所说的“他信力”,美国国家信用的瓦解,迫使我们自己去寻找物价指数稳定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稳定之基。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利润极大化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核心机制。用时髦的术语,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 作用。这导致社会的资源配置决策,原则上必须也只需考虑盈利的可能性和亏损的风险。这样的机制长此运行,势必导致逐利资金持续膨胀,而为之提供利润的社会购买力则相对萎缩。统计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全社会最终消费支出是一切利润的终极源泉,1985年最终消费负担的逐利资金为自己的17%,而到了2015年这个负担率升到了276%!统计数据显示,它还会依惯性直线上升。勿怪乎1985年生产任何东西都能挣钱,而今却到了行行赔本的地步。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社会平均利润率根本不可能稳定,逐步下滑才是必然的。而作为逐利资金的准货币,在这过程中膨胀为货币发行量M 2 的主体,作为交易媒介的流通中现金则萎缩到不值一提的地步。这导致主流经济学中关于货币的全部理论沦为一堆废话。 由此,指望货币发行量M 2 的价值稳定,根本是痴人说梦。只要社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 作用,亦即靠利润极大化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任何政府都无法保证货币的稳定,换而言之,政府根本无法为货币提供持久的信用。 文章作者“老蛮”羡慕的,英国政府、美国政府的信用,都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在所有存在过的货币系统中,英镑、美元是稳定期最长的,前者得益于殖民主义;后者得益于全球化,都是将本币的覆盖范围向全球扩张,从越来越大的外围地区获得资源和利润,以缓解内部矛盾积累的速度。然而扩张终有限度,一旦无法继续扩张,矛盾就会迅速积累,最终拖垮这个货币系统。所以,当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完成其“全球化”时,转折点就来临了。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是经济危机的症结所在,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不可能持久稳定运行。由此,指望政府为货币稳定提供持久的信用,成了镜花水月 (三)丧钟为谁而鸣? 《2017,开不动的印钞机》文中揭示的中国经济遇到的一切困境,均可溯源于这个症结。逐利资金与利润源的持久失衡,导致实体企业经营艰难,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早已不是新闻。为了保障就业、维持社会安定,当局只能如当年的罗斯福新政一般,大兴公共工程。而这不可能盈得当期账面利润,却不得不为此发行大量的货币。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单位GDP(当年价)对应的货币发行量呈持续上升的态势,2003年货币当局就意识到这一态势的严重性,此后5年努力降低单位GDP(当年价)对应的货币发行量。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断了这一调整,这一比率从2008年的151.31%跃升到2016年的208.31%。其间2013年又进行了一次弱弱的调控,结果引发了全国性严重的钱荒,当局不得不放弃。事实证明,持续地超发货币,是这架经济机器运转的必要前提。 由于资本积累的速度明显超过社会购买力的增速,使需求不足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常态。失衡积累起来就导致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主流经济学教义主张任危机爆发,以消除多余的资本,使经济恢复正常。然而经济体不是教科书中的“孤立体”,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危机导致的老板跳楼、工人失业、社会动荡、激进思潮涌动不是统治者能够承受的。于是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通过超发货币以平衡供需,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将其视为应急的短期措施,但在需求不足这个常态下,凯恩斯主义变成了经济调控当局的长期政策,于是另一个失衡在更长的周期中积累起来:货币与可交易财富的失衡,如上图所示。 当实体经济已经不可能为这些多余的货币提供起码的利润时,它们势必要自寻出路。人们观察到的,就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在这两个市场中,逐利资金已经不在是追逐教科书中描述的利润,而是逐利资金拥有者在相互撕咬,甲方的“利润”就是乙方的亏损,所以有人称之为“赌博资本主义”。 当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都走到这一步时,资本主义又还剩下寿命几何?作者“ 老蛮 ”显然感受到了这危机,他发现: “ 我们这么一条一条的分析下来,我大中国剩下的唯一的选择,竟然是QE:央行印钱,去购买我大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然后政府拿钱去投资,去开办国企,去经营项目,也就是以我大中国自己的国家信用,来为人民币背书。人民币摇身一变,从依靠美元信用加持,变成所谓的主权货币。 ” “ 私营企业将如何自处?它们将无从获得央行的支持,它们只能在接下来的重新洗牌中排队破产 ”。 一句话,自由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到了尽头。这使 “ 老蛮 ” 悲观万分,称: “ 我只能眼睁睁的听着那两脚羊殇歌一声声的奏响。而你们,对此一无所知的你们,正做着岁月静好的迷梦,一步步的走向黑暗。 ” 注意,所谓“ 两脚羊 ”出自对金灭北宋惨况的记载: “ 自靖康丙午岁( 公元1126年 ) ,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 又通目为两脚羊 。 ”( 宋 · 庄绰《鸡肋编》 ) 可见在作者看来,资本主义的尽头是人相食的地狱。 三、沉舟侧畔 通观全文,对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老蛮 ” 流露出向往与惋惜之情。看到中国走不通这条道路后,流露出极度悲观的情绪。或许是受制于情绪,虽然他以“ 经济数据狂 ”自诩,却没能作进一步的理性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经济危机本质上是金融危机,不涉及生产力、技术、社会的客观需求等因素。危机的症结在以利润极大化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这就是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在现代经济中,分工高度深化,生产高度社会化:每个人的生产 99% 以上供他人消费,其中许多是供生产的中间环节所需;每个人的消费 99% 以上由他人生产,消费者根本不可能认识生产者,尤其是中间环节和原材料的生产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已经是社会现实。 这带来一个深刻的问题:如何解决生产与消费间的匹配。从历史上看,分工带来交换,交换产生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扩大了交换的范围,提高了交换的效率。而且,不同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千差万别并随时间变化,生产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能敏锐地探知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及其演化动向。以货币来呈现消费需求是最便捷的方法。对每个社会成员而言,他的选择是在资源(可支配货币)有限的条件下,达到其效用极大化;对消费品生产者而言,是在资源(产能、流动资金、原材料等)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并保障生产的可持续性。这样的企业必须依利润极大化原则来配置资源。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和销售量,是反映社会需求演化和产能与需求差距的最原始的信息。因此,在最终消费领域,应由货币扮演交易媒介,以保证这一信息源。 然而,社会还有许多其他领域需要配置资源,如国防、治安、环保等等。在这些领域不可能有交易,因而无法形成价格。但这些领域对资源的需求是真实而必要的,对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就不应由利润极大化机制完成。 还有一些领域,虽然逻辑上可归于个人消费,但其投资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账面利润。如交通网的建设与运营。它本质上是社会的超前整体投资,如果靠交通收费来平衡资金流,将使交通网的建设极为缓慢,有些地区的交通网甚至根本不可能建成。而交通网的建设对区域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内聚力乃至国防安全极为重要。通讯网、电网的建设亦有类似的性质。因而,向这个领域配置资源,盈利可能性只能是需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且不能是主要因素。 城乡基础设施服务于整个社会,其中有的(如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垃圾处理设施、上下水系统等)难于于向个人收费,因而不可能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价格。有的涉及社会成员的均等权益(如地下水、消防系统、治安设施)不应向个人收费。对这个方向的资源配置不可能依赖利润极大化机制。 教育、医疗、住房的市场化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育本质上不是个人消费,而是国民素质的发展。国家只有对全体青少年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从全体青少年中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培养为社会各领域下一代的领路人,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对不同智商、情商的青少年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下一代高素质的建设者。因此青少年获得的教育机会,绝对不应受到其家庭富裕程度的影响。而教育产业化的本质,恰恰是靠家庭的经济实力配置教育资源。它不但埋没了一大批潜在的英才,更成为阶级地位的固化机制,最终导致社会撕裂。因此,在教育领域绝不能搞市场化、产业化。 医疗与住房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从而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市场化导致的社会问题,已经是尽人皆知。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导致的医德败坏,直接推动了全社会的道德沦丧。住房领域的市场化已经使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体的痼疾,更使住房成为压在普通百姓头上的大山。 事实上,教育、医疗、住房的市场化已经成为社会民怨最大的源头之一。也是过去近 40 年治国最大的败笔之一。 文化娱乐领域被视为理应市场化,它由个人消费,完全可以向消费者收费。但看看我们的大众传媒,已经沦为资本家挣钱的工具。靠秀脸蛋甩屁股一夜暴富的“小鲜肉”被捧成了青年人的偶像,而为中华崛起做出杰出贡献的功臣们却默默无闻。为了盈利,无底线地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连美国人都不认可的赵本山居然在央视横行多年。迎合低级趣味的结果,毒害了整整一代青年,使精致利己主义、笑贫不笑娼、容忍甚至主动顺应潜规则、乃至崇洋媚外成为常态。社会应该容忍这样的市场化吗?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整个商业的社会化创造了条件。据电商从业人员透露,电商数据显示,从整个社会看,许多需求关系的稳定性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是可以理解的,电商规模越大,汇集的数据越大,虽然个体消费高度随机,但巨量个体消费的总和,却相当稳定。概率论中的“大数定理”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正是这样的体验,让马云意识到:未来 30 年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 但目前的大型电商平台均掌握在私人资本甚至外资手中,让私人资本依靠电商平台,去追逐利润极大化,只会使全社会的货币循环陷入越来越深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因此,巨型的电商平台须归属社会公器,以为社会的经济计划提供实时而可信的数据。从现在起就需研究、规划、设计转轨之途。 现实的社会经济体中,最强大的利润极大化机制存在于金融领域。 2011 年 12 月的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表示:“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 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 ”。( 四川新闻网 - 成都晚报 2011 年 12 月 02 日 ) 而金融领域的核心功能本应是辅助社会资源配置。事实证明,当金融领域致力于利润极大化时,一方面导致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超调反应,形成一次次“过热”、“过冷”;另一方面,社会需要而不可能交易、无法形成价格、因而不可能形成利润的领域,势将长期缺乏资源;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以钱生钱的能力超强,会导致逐利资金迅速膨胀,恶化整个经济环境。 因此,指导金融领域的原则,只能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它一方面是社会生产能力与实际的物质条件吻合;一方面是社会各方面需求(如居民各种消费需求、社会运转与发展所需的各种功能(教育、安全、生态、交通、区域间平衡等))的平衡。一句话金融领域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的立场上,谋求系统整体利益的极大化,绝不能由资本利润极大化来指挥。 为实现这一原则,金融领域必须归属社会公器,不能私有化。 综上,在生产领域,越靠近居民最终消费的领域、越是需求不稳定的领域,利润激大化的作用越强,以探求、适应居民需求变化的动向;越是远离居民最终物质消费的领域、越是需求稳定的领域,就越不需要资本利润极大化;在可能形成价格的领域,可以考虑发挥利润极大化机制的作用,在不可能形成价格的领域,就不能依赖利润极大化机制。在物质领域有部分空间可容纳利润极大化机制;在精神领域绝不能容忍利润极大化机制的控制。 主流经济学的信条是:用市场和利润极大化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上述分析揭示出这是何其的简单化而脱离现实。整个社会的要素配置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巨大的课题,货币、市场、利润极大化机制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之一,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不过是商人的宗教。当年的孙中山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没想到今天的共产党却皈依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现实的经济危机已经显示了这商人宗教的破产,它将整个人类置于凶险莫测的境地。此刻,仅仅为商人宗教的破产而悲鸣,无法避免“两脚羊”的命运,只有直面现实,用理性之光向前探寻,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世界所有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依靠自己的理性探寻,而不是依赖对神的信仰。今天的我们更须继承祖先的精神遗产,开展无畏的探索。 四、病树前头 观察人的机体,其精妙、合理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上千万年演化的结果(自人猿相揖别算起),其实在这之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生理演化历程。与之相比,人类社会的形成不过在 10 万年前,它经过了若干阶段的演化,每一次都使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谓“文明社会”不过发生在约 1 万年前,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有约 500 年的历史。与人类机体的演化历程相比,人类社会的演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沦为“病树”,不过是社会演化的低级阶段暴露出其症结,不代表人类就要灭亡,相反它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人类共同生存的合理模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资源的配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个体本位,认为社会是由个人这种无差异的“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追求自己的利益,社会利益自然就在其中了。亚当 · 斯密“ 看不见的手 ”表达的就是这一理念。考诸生物界,它类似于黏菌团 ---- 一堆同质的黏菌聚在一起,相互提供生存环境。显然,今天的社会根本不类似于黏菌团。高度深化的分工导致了千差万别的工种、职业、行业、领域 ……。其间的配合精密细致,一旦出现不协调,就会引发大小灾难。它更类似于人的机体。 对人体而言,需解决两类决策。 一类是体内资源的配置,为每个器官和细胞提供所需的生存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氧、酸碱度、排除代谢产物等。还包括各种生理参数的调节,如血压、血糖、血钙、体温等 一类是外部资源的获取,包括寻找食物、水源、适宜的气温、躲避捕食者、应对灾难、寻找更适宜的栖息地等。 经过漫长的进化,前一类决策已经高度程序化,由植物神经系统来完成,后一类决策则是创造性的问题,由大脑皮层完成。 与之对照,人类社会同样面临这两类决策。经济体内大多决策数属第一类:将已有的或可直接获得的资源配置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前已述及,这类决策中只有一部分可以靠货币+市场+利润极大化机制解决。事实上随着产能的提高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空间还在逐步缩小。 货币+市场+利润极大化机制的产生的条件是:有限资源的分配。当产能充分发展,已经足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时,社会就不再需要靠货币+市场+利润极大化机制来分配资源了。比如,2015年我国鞋类总产量为140亿双,全年鞋类出口98.7亿双( 2016年全球鞋业暨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论坛《2015中国鞋业运行分析》 )。如此巨大的产能绝对超过了全国人口对鞋的需求。当年全球人口也就72.8亿,中国的产量几乎能为全球每一个人提供两双鞋。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货币+市场+利润极大化机制的来解决鞋的生产与分配问题,只能是一方面导致鞋价大跌,制鞋企业的资金流枯竭,老板跑路;一方面大量资源浪费。事实上,在制造业内,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2004 年以来,抑制产能过剩一直是官方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1月、2009年的8月26日还专门就产能过剩问题举行国务院常务会议。2013年国务院更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此后历年都有各行业产能过剩的报道,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开采、煤化工、光伏太阳能、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大型锻件、氮肥、磷肥、农药等等。这表明了靠货币+市场+利润极大化机制配置资源导致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生产的无政府主义,资本家们为追逐利润,不顾宏观态势,盲目扩张产能,最后浪费社会资源,引发金融危机。 在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理性的出路是:由社会从整体上控制产能的分布。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产量。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医疗、住房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机体对每个细胞必须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缺此,细胞就不可能组成肌体。因此,医疗、住房必须由社会整体规划、提供。否则社会将缺乏内聚力。将这两个领域交给资本家,其社会恶果至今还在困扰我们的社会,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对 国防、治安、环保、交通网、通讯网、电网、城乡基础设施、教育、科研、传媒、舆论等领域的资源配置,类似于机体的第二类决策。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甚至社会的安危。将这种决策付诸资本家的牟利动机,必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 这个领域的资源配置决策是否合理,首先要基于深入严谨的调查研究,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程度是决策合理性的基础。一个理性的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否则就只能听凭官僚们拍脑袋或资本家们的钻营。 由于这类领域的资源配置不涉及个人交易,不可能产生价格信息,也不可能带来利润,因而不能用资本家的财务报表来进行决策和评价。从本质上说,它不能在货币 + 市场 + 利润极大化机制的框架内进行。 这类决策依然是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其约束条件有四类: 其一、相关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如钢铁、水泥、化工材料、农、林材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 其二、能源的稀缺性。 其三、技术能力的边界。 其四、对象内在的各种比例关系,如投入产出关系等。 其目标函数应是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对这方面的研究远未深入。现实中的决策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问题严重了,就像那个方向投入资源;甚至由利益集团的博弈来决定实际的资源配置。可见这是个需要大力发展的研究领域。 这类资源配置,类似于大脑皮层的工作,社会正是在这类工作中,逐渐形成社会的整体理性;回顾数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在阶级、种族的严酷争斗中摸索前进,西方而文艺复兴,带来的仅是小集团乃至个人的理性。而今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全球化将全人类紧紧地捆在了一起,再不发育出全社会的整体理性,人类就只有在内斗中毁灭。 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应是另一组文章的任务。它本质上是对未来新文明的研究。这个新的文明,基于社会的整体理性。社会整体理性必须掌控社会的公权力,于是公权力的公有化就成了这个新文明的基石。这是又一个巨大而远未深刻研究的问题。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228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48)
罗非 2017-7-17 09:40
  黄金福音   古罗马的硬币广受信任,甚至在帝国以外,大家收集迪纳厄斯银币也是毫不手软。在公元1世纪,甚至连印度市场也愿意接受古罗马硬币,但最近的古罗马军团可还有数千公里之遥。印度人十分信任迪纳厄斯银币和上面的皇帝图像,所以等到当地领主铸造硬币的时候,他们不仅模仿迪纳厄斯银币的外形,甚至连古罗马帝国皇帝的肖像也依样画葫芦!“迪纳厄斯”当时也成了硬币的通称。穆斯林的哈里发把这个名称再阿拉伯语化,发行了“第纳尔”(dinar)货币。直到现在,像是约旦、伊拉克、塞尔维亚、马其顿、突尼斯等国,还是以第纳尔作为货币的正式名称。   吕底亚王国式的硬币从地中海传到印度洋,而与此同时,中国发展出了另一种略有不同的金钱制度,用的是铜币和没有印记的金银元宝。然而,两种金钱制度还是有相当的共通性(特别是都以黄金和白银为基础),中国与吕底亚王国也建立起密切的金融和商业关系。于是,穆斯林和欧洲商人及征服者就这样逐渐将吕底亚金钱系统和这则“黄金福音”传到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到了现代晚期,全世界已经成了单一的金钱货币区,起初用黄金和白银,后来再转变成少数几种有公信力的货币,如英镑和美元。   出现了跨国家、跨文化的货币区之后,终于奠定整个亚非世界统一的基础,最后让全球都成了单一经济和政治领域。虽然各地的人们还是继续讲着不同的语言,服从不同的统治者,敬拜不同的神灵,但都信服着同样的黄金白银、金币银币。要不是大家有这项共同的信念,全球贸易网络几乎绝无可能成真。西班牙征服者于16世纪在美洲发现黄金和白银,让欧洲商人能够到东亚购买丝绸、瓷器和香料,同时促进了欧洲和东亚的经济发展。这些黄金和白银产自墨西哥和安第斯山脉,离开欧洲人之手就进了中国丝绸商和瓷器商的口袋。如果中国人没有患上像科尔特斯一行人同样的“心病”,拒绝欧洲人用黄金和白银付账,情况会是如何?   中国人、印度人、穆斯林和西班牙人分属不同文化,在大部分事情上意见相左,但究竟为什么大家都同样相信黄金有价?为什么不是西班牙人相信黄金,穆斯林相信大麦,印度人相信贝壳,中国人相信丝绸?经济学家已经提出现成的答案。在贸易连接两个区域的时候,只要是能够运送的货品,就会受到供需力量的影响,让价格达到平衡。让我们用一个假设来解释。假设在印度与地中海地区首次开始贸易的时候,印度人对黄金兴趣寥寥,所以黄金几乎一文不值。但在地中海,黄金却是个人人垂涎的地位象征,价值高昂。接下来会有什么情况?   往来于印度和地中海之间的商人,开始注意到黄金的价差,于是在印度便宜购入黄金,再回到地中海高价出售。于是,印度市场上的黄金需求暴增,价格跟着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在地中海黄金供给大量增加,价格因此下降。不用多久,黄金在印度和地中海的价格就相去无几。   正因为地中海人相信黄金有价,印度人也开始跟着相信。就算黄金对印度人来说仍然没有实际用途,光是因为地中海人重视黄金,就足以让印度人跟着重视起来。   以此类推,就算有些人是我们憎恶、讨厌、嘲笑的对象,如果他们相信贝壳、美元或电子数据的价值,就足以让我们也跟着相信这些事物有价值。所以,就算是在宗教上水火不容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也可以在金钱制度上达成同样的信仰。原因就在于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千百年来,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人物都对钱嗤之以鼻,称钱为万恶的根源。但就算真是如此,钱同时也是人类最能接受的东西。比起语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钱的心胸更为开阔。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之中,只有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有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相识、不清楚对方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个人分类: 科普|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46)
罗非 2017-7-15 09:42
  贝壳和香烟   曾经在许多地方、许多时间点,人类都曾发明过钱的概念。这需要的不是什么科技上的突破,而是想法上的革新。可以说是人们又创造了另一个存在于主体间的概念,只存在于人们共同的想象之中。   这里说的钱指的是概念,而不只是硬币或钞票。不论任何物品,只要是人类愿意使用、能够有系统地代表其他物品的价值,以作为物品或服务交换之用,就可以说是符合了钱的概念。钱让我们能够快速、方便地比较不同事物的价值(例如苹果、鞋子甚至离婚这件事),让我们能够轻松交换这些事物,也让我们容易累积财富。钱的类型很多。我们最熟悉的是硬币,这就是种标准化、上面印了文字或图像的金属。但早在硬币发明之前,钱的概念就已存在,许多文化都曾以其他物品作为钱来使用,包括贝壳、牛角、兽皮、盐、谷物、珠子、布料以及欠条。大约4000年前,整个非洲、南亚、东亚和大洋洲都是用贝壳来交易。就算到了20世纪初,英属乌干达还是能用贝壳来缴税!   至于在现代监狱和战俘营里,常常是用香烟来当作钱。在里面,就算你不抽烟,也会愿意接受别人用香烟来付账或是计算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一位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的幸存者就描述过集中营里如何用香烟当作货币:“营里有自己的货币,而且没有人觉得不合理:香烟。所有东西都用香烟来计价……‘正常’的时候(也就是大家进毒气室的频率稳定的时候),一条面包是12支香烟,一包300克的人造黄油是30支,一只表值80到200支,一升的酒可得花上400支!”56   事实上,就算是现在,大部分的钱也不是以硬币或钞票的方式存在。全球金钱总和为60兆美元,但所有硬币和钞票的金额加起来还不到6兆美元。57换句话说,所有的钱有超过九成(超过50兆美元!)都只是显示在计算机上的数字而已。正因如此,大多数的商业交易其实只是把某台计算机里的电子数据搬到另一台去,而完全没有任何实体金钱的交换。大概只有逃犯要买房子的时候,才会提着一大皮箱的钱出现。而只要大家都愿意接受电子数据交易,就会比闪亮的硬币或簇新的钞票更方便,不仅更轻、更易携带,还更容易记录留存。   出现了复杂的商业系统之后,金钱的概念更是不可或缺。有了金钱的概念,鞋匠只要记得哪种鞋开价多少,不用一一记住鞋子换成苹果或山羊之间的汇率。而且,因为金钱人人都想要,所以苹果达人也不用再去一一询问最近哪个鞋匠才想吃苹果。或许,“人人都想要”正是金钱最基本的特性。人人都想要钱,是因为其他人也都想要钱,所以有钱就几乎可以换到所有东西。鞋匠之所以永远都乐意收钱,是因为不管他当时想要什么(苹果、山羊或是离婚),只要有钱几乎都换得到。   于是,金钱就成了共通的交易媒介,几乎任何东西之间都能完成交换。于是,志愿军人退伍的时候,拿着退职金去上大学,可以说就是用体力来换脑力。而男爵出售土地城堡来养活家臣手下,就是用物业来换忠诚。医师拿病人看病的钱来聘任律师(或是贿赂法官),就是用健康来换正义。甚至像是15世纪的妓女,她们先和男人上床取得报酬,再用钱来买天主教教会的赎罪券,就是用性来换取救赎。   理想的金钱类型不只能用来交换物品,还能用来累积财富。各种贵重的事物当中,有的根本无法储存(像是时间或美貌),有的只能储存一段很短的时间(像是草莓),也有的虽然能久放,但却得占用大量空间,或是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照顾。举例来说,谷类虽然可以保存多年,但需要有大型的谷仓,还得小心防鼠、防霉、防水、防火、防贼。而有了钱之后,不管用的是钞票、计算机数据还是贝壳,都能解决这些问题。像是贝壳,既不会腐烂,老鼠啃不太动,不怕火烧,而且也小到可以轻松锁在保险箱里。   然而,有了财富之后不只要储存累积,更要能用得愉快,所以往往需要从一地带到另一地。某些形式的财富(如房地产)完全无法带到另一个地方,而像是小麦和稻米之类的产品,运送也很困难。想象一下,如果有个富有的农民,住在一个没有金钱概念的国家,正打算搬到另一个远方省份。他的财富主要就是房子和农地,不过这要怎么带得走?就算把地全换成了好几吨的稻米,想要带走不但十分笨重,很可能还得为此付出很大代价。有了金钱概念,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农民可以把一大片土地换成一袋贝壳,这下不管到哪里都能方便携带。   正因为有了金钱概念,财富的转换、储存和运送都变得更容易也更便宜,后来才能发展出复杂的商业网络以及蓬勃的市场经济。要是没有钱,市场和商业网络的规模、活力和复杂程度都必然相当有限。
个人分类: 科普|1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44)
罗非 2017-7-13 09:07
  全球视野   从实际观点看,全球融合最关键的阶段就是过去这几个世纪。各大帝国成长,全球贸易强化,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人类形成紧密连接,于是印度菜里出现了墨西哥的辣椒,阿根廷的草原上漫步着来自西班牙的牛。但从意识形态观点,公元前的1000年间慢慢发展出“世界一家”的观念,这点的重要性也绝对不在其下。在这先前的数千年间,历史确实是朝向全球融合统一的方向迈进,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难以想象世界一家、全球为一的概念。   智人从演化学到了区分“我们”和“他们”。自己身边的这群人就是“我们”,而所有其他人就是“他们”。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什么社会性动物会在意所属物种的整体权益。没有哪只黑猩猩在意整体黑猩猩物种的权益,没有哪只蜗牛会为了全球蜗牛社群举起一只触角,没有哪只狮群首领会说要成为全球的狮子王,也没有哪个蜂窝会贴标语写着:“全球的工蜂联合起来!”   但在认知革命开始后,智人在这方面就和其他动物大不相同。和完全陌生的人合作成了家常便饭,而且还可能觉得这些人就像是“兄弟”或是“朋友”。只不过,这种兄弟情也有限度。可能只要过了隔壁山谷或是出了这座山,外面的人就还是“他们”。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Menes)统一埃及,成了第一位法老王。对埃及人而言,“埃及”有明确的边界,外面都是些奇怪、危险、不值得注意的“野蛮人”,大不了就是拥有一些土地或自然资源(前提还是埃及人想要)。然而,所有这些想象出的边界,其实都是把全人类的一大部分给排除在外。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相信这些秩序,就有可能相信全球的人类都“在一起”,都由同一套规则管辖,让所有人类都成了“我们”(至少有这个可能),“他们”也就不复存在。这三种全球秩序,首先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而第三种则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像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商人、征服者和各教先知是最早跳出“我们”和“他们”这种二元区分的人。对商人来说,全球就是一个大市场,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客户。他们想建立起的经济秩序应该要全体适用、无处不在。对征服者来说,全球就是一个大帝国,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属民。对各教先知来说,全球就该只有一个真理,所有人都是潜在的信徒,所以他们也是试着要建立起某种秩序,希望无论谁都能适用。   在过去的3000年间,人类有越来越多雄心勃勃的计划,想要实现这种世界一家的概念。接下来的三章中,我们就要一一讨论货币、帝国和全球宗教是如何传播,又如何建立起全球一家的基础。第一个要谈的,就是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这位征服者极端宽宏大量,手段又灵活无比,让人人都成了虔诚狂热的信徒。这位征服者就是金钱。在这世界上,大家讲到不同的神就易有争执,说到不同的王也可能大打出手,但用起一样的钱却是和乐融融。例如本·拉登,他恨美国文化、恨美国宗教、恨美国政治,但用起美元倒是十分顺手。究竟金钱有什么魔力,竟然能完成连神和君王都做不到的事?
个人分类: 科普|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币,或是世界上最好、最安全的货币!
sheep021 2016-12-12 20:57
步印度卢布之后, 委内瑞拉突然宣布全国一半纸币作废. 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最大一个或“突然废钞”的货币,有可能是哪家?或几家? 细思极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权限分配”与人类”智商进化阶梯金字塔“---社会意识载体
coltec11 2016-10-18 17:48
人类按照智商(感知谱、感知域、控制谱、控制域、感知效率、控制效率、实时状态等)进化水平,总是能够排列出实时变化的“智商阶梯金字塔”结构的。 社会权限(对社会程序链网上的能量、物资、信息、人员、货币等进行转移的权限),一定要根据“智商金字塔”的实时状态,进行精确分配,才能让社会程序链网 从微观到宏观、从现在到未来 的结构、功能、效率最大化。 若智商金字塔结构的排列不精确,就会导致社会权限的错误分配,导致社会程序链网上的能量、物资、信息、人员、货币传递过程,出现严重障碍。 下面转载的新闻,就证明了“智商金字塔”错排,导致社会权限错误分配,从而导致社会程序链网结构、功能障碍的状态。 智商进化金字塔,是“社会意识载体”的核心,确定着“社会机体”的智商,结构、功能稳定性及进化方向。 ------------------------------------ 中国人省吃俭用供养着美国人   法国总统经济顾问雅克·阿塔利在其新书《国家的破产》中指出:“月收入不足1000欧元的中国人,却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着收入10倍于己的美国人”。   “中国人负责劳动,美国人负责享受。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抱怨借给美国的血汗钱(美元债务)在随着美元贬值而不断地缩水蒸发。” 编辑评价如下:   美国对中国的财富掠夺,已经由以往通过贸易和投资为主的外部掠夺,上升到鼓吹把中国经济直接纳入中美国计划经济调控体系,统一调节“中美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取中国的部分财富,而是要统一调控中国的全部财富,完全实现“中美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美国”将成为不同于欧盟那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这种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是虚拟经济时代殖民化发展的崭新特征,它既不像欧盟内部那样所有成员国之间都是平等伙伴关系,也不像旧殖民体系内部那样双方是主仆关系——中国绝非是美国的殖民地或仆从,而是类似于寄生蜂和棉铃虫那样的寄生关系——美国寄生于中国经济体内,耗费和吞噬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直到把中国彻底榨干榨死为止。   或许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两房债券的损失,更不知道为什么许多爱国学者会对两房债券的损失痛彻心扉。两房公司是指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公司,是美国政府为解决美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建立的住房贷款公司,向美国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老百姓提供住房贷款,让美国老百姓能够拥有住房。凭借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美国成为全世界住房相对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只需2到3年的家庭收入,就能购买一套带有车库的宽敞住房。后来,由于两房公司滥发贷款,还通过金融创新巧立名目用住房贷款进行金融投机,最终陷入了破产边缘。就在美国国会讨论是否让两房公司破产之时,两房公司的老板和美国政府官员飞来中国,以债券的方式,从中国获得了3760多亿美元(相当于2.5万亿人民币),填补了一部分巨额亏空,避免了被美国国会决定破产的噩运。   可是,亏空巨大的两房公司并没有因为中国投资而好转,而是继续恶化,其中,房利美的股价由99美元下跌到55美分,房地美的股价由48美元下跌到不足80美分,两房公司股价缩水高达99%,按照纽约交易所关于股价不到一美元必须摘牌退市的规定,美国政府宣布两房公司摘牌退市,中国3760多亿美元,相当于2.5万亿人民币,就此变成了纯粹的纸上财富,而2.5万亿人民币代表的实际财富,已经化为乌有。   消息传来,中国爱国学者悲愤呼号、痛彻心扉,而中国买办集团新组建的财经御林军却蜂拥而出、高调亮相,欺骗国人说两房公司债券有美国政府担保,如同美国国债一样安全,债券不是股票,公司摘牌退市后一样能够收回投资。由于这些谎言通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覆盖了整个中国,所以有必要在此告诉大家:   首先,两房公司债券根本没有美国政府担保。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就没有干过这种傻事。其次,虽然从逻辑上讲,公司摘牌退市后债券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一是就美国市场而言,公司退市后再起死回生的概率微乎其微,比人死后再打开棺材盖自己跑出来的概率大不了多少,而两房公司资不抵债的财务窟窿超过数万亿美元,即使破产清算排序在前面,也根本收不回任何东西。二是两房公司退市破产符合美国政府和老百姓的利益,美国根本没有必要拯救两房公司,作为贷款公司的两房公司实际上是一个资产中转站,它把从中国获得的现金资产分给了美国老百姓,结果就是美国老百姓欠两房公司的钱,两房公司欠中国的钱。如果救活两房公司,美国老百姓就要偿还两房公司的钱,两房公司再转手还给中国政府;相反,如果两房公司破产,所有债权债务一拍两散、统统作废,美国政府和老百姓皆大欢喜,唯一吃亏的只有中国。除非是美国政府脑子进水,甘愿为中国利益损害美国民众和国家的利益,否则,所谓能够收回2.5万亿两房投资,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见,包括两房公司债券在内的中国投资,本身就是中美国内部转嫁危机和实现财富转移支付的一种手段,由此把2.5万亿人民币的中国住房资金转移到了美国。目前,中国位居世界最高的住房价格(相对价格)和美国位居世界最低的住房价格(相对价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如果这2.5万亿资金不是用在美国住房贷款上,而是建立中国住房贷款银行,按照目前中国银行业5%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能够建成一个拥有50万亿资产的住房银行,完全能够解决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可是,这些本来应该用在中国老百姓住房上的钱,却用在了美国老百姓的住房上,看着美国人用中国资金购买的带有车库和花园的漂亮住房,再看看一家三代成为房奴的中国老百姓,怎不让人欲哭无泪、痛彻心扉。   目前,中国拥有超过2.4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相当于16万亿人民币,约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这些美元资产所代表的财富,绝大部分都在美国,用于美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如果把这16万亿财富用于改善国内人民生活,用来建立福利住房基金,建立公费医疗基金,建立免费教育基金,由全国13亿人民共享这些发展成果,那么,中国老百姓就会彻底摆脱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压迫。可是,那些美国鹦鹉一提到这个问题,就故弄玄虚地说什么美元不能投资于国内,只能投资于美国,其实,只要不是丧尽天良,任何一个熟悉金融投资的人都知道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并非难事,那些金融领域的美国鹦鹉之所以故作不知,缺少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天良。   现在,人们最难以理解也是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千辛万苦创造的巨额财富财富,用1亿多精神病患者和自然资源濒临崩溃换取的巨额财富,是怎样落到美国人手中的?是怎样变成了美国的廉价商品和福利生活的?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中美国的财富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的。这种财富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就是形成了财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成功分离,中国拥有所创造财富的所有权,美国拥有中国财富的使用权,财富归中国所有,归美国使用。   说白了,就是中国做饭,美国用餐;中国娶媳妇,为美国生孩子。说到两权分离这个概念,大概许多中国人都十分熟悉,当初那些官员富豪就是通过两权分离把公有企业据为己有的,现在美国又采用同样手法,把中国财富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尽数归于美国使用。中国历时多年两权分离的产权改革,到此方算是真正达到了改革目标。   中国在把超过十多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借给美国的同时,却又向国内老百姓借入了更大规模的内债,仅公开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就超过14万亿人民币(其中国债7万多亿,地方债务7万多亿),加之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负债规模不会低于20万亿人民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富国?如果是穷国,就不应该成为全世界借钱给美国最多的国家;如果是富国,就不应该向国内老百姓借那么多钱。而现在却是左手向国内老百姓借钱,右手又转借给美国,中国实际上变成了财政转移支付中心——把中国老百姓的钱转移到美国,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乾坤大挪移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转移的不是内力,而是财富。这就是中美国财政外汇投资体制的本质。
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行卖钱
热度 2 ncepuztf 2016-1-6 19:12
最近连续发行纪念币、纪念钞,难不成银行因为“没钱”开始“卖钱”了? 那样的话,市场上又多了一种商品叫做“货币”。 前一段航天纪念钞弄了3000多,币弄了几十个。 昨夜我老婆再接再厉,半宿不睡觉从零点不断访问中国银行网站, 终于在凌晨4:00登陆进去预约了20个纪念币。 早上又看,发现本地的已经预约一空,有同事开始预约郊县和外省的了。 如果纪念钞、纪念币继续发行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逆转供求关系,到那时: 银行给你打电话: 亲,约吗? 亲,我们又发行了新钞,新币,不买看看也谢谢! 量大优惠哦,亲! 权力寻租混淆了“计划”与“市场”经济。 是流通阻断让“商品”里包含了“货币”。
个人分类: 生活|13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九章 货币与财富
热度 1 王中宇 2014-6-13 15:42
第九章 货币与财富 在市场经济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货币。近30年的统计数据已经证实了,其货币循环的不可持续性。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在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货币扮演的角色,和货币系统的宿命。 9.1 货币=财富? 商业发展的初期,是以物易物。当需要交换的品种有限时,尚无大碍。随着分工的深化,需交换的品种增多,以物易物渐不可行,对货币的需求出现了。货币的本来功能是交易媒介,它简化交换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任何商品都可以也必须用货币来衡量,货币成了“普世价值”----“一般等价物”。 钱穆从古籍中寻找货币起源的线索,他注意到: “ 左传所记列国君臣相馈赠、贿遗、赎罪、纳貢,大抵为车马锦璧钟鼎宝玩,乃至女妾乐师而止,绝无以黄金货币相投报者;有之,皆自战国始。六国表秦惠文王二年‘始行钱’,距春秋末已一百五十五年。盖其时东方诸国已先有钱货。 ”( 钱穆《国史大纲》第二编春秋战国之部 ) 而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 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 )、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使人们的财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表征财富的不再是粮食、牲口等具体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而是“ 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的货币。因为用它可以随时交换所需的任何商品。于是追逐货币积累就成了追逐财富者的必然选择。晋人鲁褒注意到,在他那个时代,钱已经成为“神物”: “ ……,由是论之可谓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 ”( 鲁褒《钱神论》 ) 其作用甚至远超出一般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成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必要因素,甚至能颠覆官场的位势:“ 无位而尊,无势而热”。“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这不正是令哈耶克神往的“ 财富控制权势 ”吗? 从消费的角度看,任何商品存储量远超过消费需求都是不合算的,因为一方面是存储的成本,一方面是递减的效用。于是对任何消费品的追求都是有限的。而货币本身没有使用价值,“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汉书·食货志上》 ),但它可以交换任何一种商品,甚至可购买社会地位(有多少腰缠万贯者就购回了“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的头衔,卖官鬻爵之事,更是史不绝书)。于是人们对它的追求永无止境。这种无止境的追逐正是高度“理性”的必然结果。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堂泰斯之所以能快意恩仇,决非因其道义上的地位,而是仰仗用不完的金钱。正是金钱使他能“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 正是这种无止境的追求,使货币脱离了早期“交易媒介”的工具性地位,有了自己的灵魂—将本求利,以钱生钱。它追逐的不再是任何具体的商品,而是货币本身,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对货币的无限占有欲。 于是货币有了新的身份—资本。世纪之交,北京北四环东段北侧曾出现过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广告:“ 资本给我自由 ”,补了30年资本主义之课的国人总算明白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钱就没资格谈自由。 我国自1995年到2005年,实施了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见图15),此后则是人民币缓慢的升值。这期间,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大幅度上升,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美元。这些美元又被换成美国国债。金融危机和两房退市,引发了对汇率政策的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是:我国国民在低工资、无保障、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挣来的血汗钱,到底能否保值? 图15:1992年以来,根据进出口总额计算的实际汇率 如果仅从表面现象看,这个问题是“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争论双方都不假思索地将外国货币(美元、欧元或日元)视为财富,这迫使笔者从货币的根源思考。 9.2 “交子”:纸币的起源 货币对绝大多数持有者并无实用价值,人们之所以愿意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货币,是相信用它可以在预期的价格上换得所需的其他物品。--这就是“信用”。那信用的基础又是什么? 早期货币的信用是建立在价值的基础上,即货币本身是人们愿意持有之物,如贝壳、金、银、铜甚至铁,学者们称这样的货币为“足值货币”。由于“足值货币”本身就是财富,这导致它的标定价必须等于其自身的价值,自唐到明初,我国的货币主要是铜钱,人们早已发现“ 钱重则私销,钱轻则私铸 ”,当铜钱的面值高于铜材时,民间就会铸钱牟利,反之就会销钱铸器,虽严刑峻法而不可禁。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两宋时期,铸钱成本远高于铜钱面值,结果民间大量销钱铸器,此类记载在两宋文献中不胜枚举。连笔者都体验过类似的局面,上世纪60年代通胀时期,就有人搜集硬币,用来铸勺子之类出售,搞得硬币奇缺。 这类靠自身价值立足的货币,本身就是被追逐的对象。研究货币史的学者们发现,宋代无论是官家还是富商大贾,“ 具有积贮铜钱的惊人偏好 ”。( 葛金芳、常征江《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武汉),2008.2 )这些被积贮的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导致交易媒介的匮乏,中唐至明中叶里屡屡发生“钱荒”,尤以两宋为甚。 可见,“足值货币”与“交易媒介”的功能存在内在的冲突。作为“交易媒介”,它需要在经济体中不断地流通---所以有“通货”之称,而作为财富本身,它将被囤积,其结果则是通货紧缩。 ( 题外话:稍微抽象一点思考,我们看到,同一个主体可能具有两种不同的经济功能。在铜钱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交易媒介还是积贮财富;在当今货币身上同样有这个问题:交易媒介还是以钱生钱?当同一个主体存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功能时,第二个问题随之发生:实践中那个功能占优势?我们看到,在铜钱身上,积贮财富的功能日益膨胀,其结果就是“钱荒”;在当今货币身上,以钱生钱的功能日益膨胀,其结果就是在《中国困境的政治经济学透视》中指出的三大失衡。 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比较铜钱与当今货币的异同,可以看到,古今精英集团的共性:强大的聚敛能力,以及聚敛导致的共同归宿:经济运行阻滞与社会危机。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差异:传统社会的土老财,偏好于“ 积贮铜钱 ” ; 而资本主义工商文明中的精英集团则精通“ 以钱生钱 ”。显然,从聚敛的角度看,“ 以钱生钱 ”比“ 积贮铜钱 ”效率更高。所以当今精英集团瞧不起土老财绝非妄自尊大----两者在效率上存在代差! ) “足值货币”与“通货”在功能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了纸币的诞生。 北宋整个国家没有统一的币制,当时地方行政单位分为13“路”,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四川以铁钱为主,铁钱重而值低,如一匹罗要二万个钱,重一百三十斤,这严重阻碍着商旅。宋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专门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存款人把现钱交付给铺户,铺户则给存款人以纸质凭证。当存款人持证提现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个凭证被称为“交子”。 作为“金融证券”,自然要使用高级的纸张。当时四川最高级的纸是由构树皮层纤维制造的,称为槠 )纸,“ 凡公私簿书、契劵、图籍、文牒,皆取给于是 ”( 费著《笺纸谱》 ),所以“交子”用槠纸印制,称为“楮券”。 用可以随时变现的“楮券”从事大宗交易,显然比笨重的铁钱方便。于是发行和兑换交子渐成一个行业,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这个行业必须随时、随地无条件兑换,于是信用成了行业的立身之本。 交子的面额,原来是存钱时填写,随着业务量的扩张,变为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楮券”。为保障无条件兑换,理论上需要有与发行总额相等的现钱,但随着交子的信用建立,商人间的相互支付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于是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一部分被保管的现钱几乎永远也无需动用。这意味着交子的发行量可以大于铺户拥有的现钱。于是铺户拥有的现钱成了“准备金”,而交子成了纸币。准备金与发行总额的比率则成了“准备金率”。 这种由民间发行的纸币,被称为“私交子”。纸币承担着全社会的交易中介职能,需要有最高的信用保障。而民间业者,或者因为道德风险,或者因为经营风险,难免信用破产,导致大范围的危机。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其流通范围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益州交子务由京官一二人担任监官,并“ 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 ” -- 建立了央企--造币厂。这是世界上发行最早官方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图16:宋.交子 可见,纸币发源于一种特殊的债务关系—现金汇兑。现金汇兑在我国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的“飞钱”,“ 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 《宋史·食货志》下3会子条 )。债务关系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从“私交子”到“官交子”,政府信用取代了民间信用。 9.3 “无信不立” 然而,政府信用并非天然可靠,自“官交子”发行以来,官方币制屡改。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钱引”以“缗”为单位(“缗”为丝的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准备金”,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当时的叶适、戴埴等人就反对发行“会子”,认为“楮币久远必败”,他们其实是意识到,官家不可能为了信用而严格约束自己的发行冲动。在南宋152年的历史中,使用纸币的时间长达100多年,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如果按照南宋当时1两黄金兑换35贯铜钱的换算方法,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与之对比,到2012年二季度,国家黄金储备仅为1054.1吨。可见“会子”发行之滥。 图17: 宋 会子 另一方面,政府向民间支付时用“会子”,而征取于民时却只要现钱。 “ 官之予民者必以楮,而其取于民者则必曰见钱焉。朝廷散于郡邑者则以楮,而其索于郡邑者则必曰见钱焉。 ”(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六六《财用·楮币》 ) “ 天下之输税不责以楮而必责以钱,官务之支取既无其钱,而徒易以楮,至则发纳上供,官则以微价收民之楮以充其数。 ”( 《客亭类稿》卷九《重楮币说》 ) 结果,发行者自己都不要的“会子”,只能不断贬值。“会子”的崩溃导致了币制改革,南宋在景定五年(1264)发行“金银见钱关子”,关子虽然号称以铜钱为本,但是缺乏相应的准备金,依然不过是一种无本虚钞。结果是“ 物价益踊,楮益贱 ”。不数年,元兵南下,会子、关子便与宋偕亡。 图18: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安徽东至县的南宋关子钞版 图19:南宋关子复原图 纸币无疑是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它很快被宋的敌手金、元效仿。然而无论金、元,纸币的稳定运行时间都不长。 金海陵王贞元年间,仿宋交子之法立“钞引法”(钞法),发行交钞;然而在战争环境中,交钞必然走向通货膨胀,百姓拒绝使用纸钞而用钱。焦头烂额的金章宗于1206年拜能臣高汝砺为户部尚书,让他来建立交钞的信用。 高汝砺一方面强制推行交钞,规定:“ 民间的交易、典质数额在一贯以上用交钞,不得用钱” 。对须立契约的人,部分用钞。“ 不须立契约的,只能使用辽东钱钞。 ”商旅所带现钱不得超过十贯,官员及百姓家中所留现钱规定数额,其余的一概到官府兑换成交钞。一方面完善交钞流通机制,包括打击假钞,回收破损真钞,在各城邑设置换钱之处。这些措施使钞法少安。但终未能遏制通胀,对此,高汝砺看得很清楚: “ 国家调发,河南为重,所征税租率常三倍于旧。今省部计岁收通宝不敷所支,乃于民间科敛桑皮故纸钱七千万贯以补之。近以通宝稍滞,又加两倍。河南人户,农民居三之二,今税租犹多未足,而此令复出,彼不粜所当输租,则必减其食以应之。 ” 是朝廷征发负担造成了通胀,而通胀又加剧了征发负担。但高汝砺认为,只能两害取小,而“ 钞法稍滞物价稍增之害轻”: “夫事有难易,势有缓急。今急用而难得者,刍粮也,出于民力,其来有限,可缓图。而易为者,钞法也,行于国家,其变无穷。向者大钞滞,更为小钞,小钞弊,改为宝券,宝券不行,易为通宝,从权制变,皆由于上,尚何以烦民为哉。彼悉力以奉军储已患不足,而又添征通宝,苟不能给,则有逃亡。民逃亡则农事废,兵食何自而得?有司不究远图而贪近效,不固本原而较末节,诚恐军储、钞法两有所妨。臣非于钞法不为意也,非于省部故相违也,但以钞法稍滞物价稍增之害轻,民生不安军储不给之害重耳。 ”( 《金史•高汝砺 张行信》 ) 于是,朝廷的对策就是:“ 大钞滞,更为小钞,小钞弊,改为宝券,宝券不行,易为通宝,从权制变,皆由于上 ”,整一个经济愚民之策。《金史》称高汝砺是清官能臣:“ 为人纯正真率,不事修饰,虽两登相位,殆若无官然”,“禔身清慎,练达事宜 ”。他尚如此对待钞法,通胀焉可避免?章宗在世时,万贯交钞只能买到一个烧饼;章宗1208年去世,后二年,有一次为了发军赏,竟动用了八十四辆大车来装运交钞。这距高汝砺整顿钞法还不到5年! 图20:展出于山西博物院的金代贞祐宝券伍拾贯铜版, 1978 年出土于山西新绛,下部有“奏准印造 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不限年月 许于平阳太原府路官库倒换钱券”等字样。 在钞名上方,有五组两两相交的钱串图案, 以表示面额伍拾贯。 此后金政府果然走向了不断变钞的道路,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变钞为贞祐宝券,后又发行贞祐通宝。 如此以愚民为理念的钞法,其结果是毁灭性的,“ 钞法稍滞物价稍增之害 ”,迅速演变成恶性通胀。到哀宗时,钞竟不行,民间一以银交易,是为后世社会用银之始。1234年2月9日,哀宗国破后自缢而死。是年距高汝砺整顿钞法28年。 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九年在元朝任职,令他诧异的是“ 以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汉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物那样。 ”( 《马可波罗游记》 ) 图21:元•中统元宝交钞 元建国后,97年内几改币制。其中最稳定的“中统钞”发行于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到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世祖忽必烈承认“ 钞法之行二十余载,官吏奉法不虔,以至物重钞轻,公私俱弊。 ”( 《元典章》卷1诏令 )可见中统钞稳定运行也就“二十余载”。元政府以改革币制,发行新钞来应对“钞法大坏”的局面,但越改越乱,其结局是: “ 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 《元史》食货志·钞法 ) 滥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民间转而以物易物,结果是财政崩溃,政府就此垮台。 明洪武八年(1375年),政府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图22)。 图22:明.大明通行宝钞模板 (正面:贰万两;背面有“伪造者斩”) 大明通行宝钞也只稳定了二十年,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一些地方的宝钞开始贬值。特别是南方两浙、江西、闽、广一带,民间重钱轻钞,钞一贯,只能换铜钱一百六十文,若按铜钱购买力不变计,用纸币计算的物价已经上涨了六倍。此后,米价显示了恶性通胀,从各种资料查到明代的米价见图23,其中的“折俸价”为官员俸禄折米的价格。市价涨幅远高于折俸价,显示官方竭力掩盖宝钞贬值的事实。 图23:明代米价 到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一贯钞(面值铜钱1000文)只值一文钱。到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年间,钞法已实际上废止不行了。此后明政府放弃了纸币发行。 从1023年北宋政府发行“官交子”到1500年后放弃纸币发行,中国政府用近500年的时间发行纸币。这期间的宋、元、明三朝,是全球无可置疑的超级大国,纸币的发行对当时“不发达国家”的人们造成令人目眩的幻相,马可波罗就认为,认为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 方士点金术 ”。《马可波罗游纪》使欧洲人将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希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事实上,马可波罗看到的,是已经走向通胀的金融系统。 就在中国放弃纸币将近200年后,美国开始发行纸币(1692年),一个半世纪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确立,美元被称为“美金”,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成为各国的贮备货币。 9.4 信用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制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这就是“美金”之称的来由。其原理与当年的“交子”相似:纸币作为贵金属的符号。在交子发行过程中发现的“准备金率”现象,成为稳定币值的关键。 当年,元中统钞以金、银为准备金,“ 每钞贰贯倒白银壹两,十五贯倒赤金一两 ”,为保证纸币的社会信用,在首都和各“路”(大体类似于现在的省)设立“平准库”,确保钞银兑换。纸币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为了建立纸币的信用,主事“ 诸老讲究扶持,日夜战战兢兢,如捧破釜,惟恐失坠。行之十七八年,钞法无稍低昂。 ”( 《元史新编·食货志》 ) 这样谨慎的政策,节制了中统钞的发行,培育了其信用。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中统钞7.3352万锭,第二年发行3.9139万锭,14年后的至元十一年增加到24万锭。 然而仅两年后的至元十三年,中统钞的发行就猛增为141万锭。( 《元史·食货一·钞法》 )政府开始滥用其辛苦建立起的信用。结果中统钞的稳定仅保持了十七八年。这样的案例在货币史上比比皆是。于是许多人认为纸币的信用基于其背后的贵金属。金融危机后,很多人希望恢复金本位,这其实就是让纸币与某种贵金属挂钩,成为某种贵金属的兑换券。 这个思路将纸币的信用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础上--用贵金属的稀缺性来遏制滥发纸币。那些恢复“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主张,背后就是这一理念。 这一理念可行,其必要前提是,贵金属的生产、发行量与社会的交换需求匹配。而历史经验表明,这是不现实的。我国自唐代以来,主要的货币是铜钱。我国是铜矿稀缺的国家,稀缺性一方面保障了铜钱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通货紧缩--“钱荒”。明隆庆元年(1567年)之后,西方殖民者用南美的白银与中国交换茶叶、纺织品、瓷器等,白银的流入,缓解了铜荒,然而到了1830年,西方开始转向金本位制,被淘汰的大量劣质白银涌入中国,导致了通货膨胀。( 见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 ) 可见靠贵金属的稀缺性来保证货币的信用,是不现实的。那货币的信用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张杰从“信用货币”与“财政货币”的角度观察问题。认为先秦的“布币”、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私交子”等均源于商业信用,沿这一机制发展,就是商业货币;而先秦的刀、铲、环、贝诸货币、汉代的皮币、铜钱、宋以后的官交子等,依托的是神权和行政权力,其目的在于政府的“利柄”,属于财政货币( 见张杰《中国的货币本位困境:历史根源与演进机理》货币金融评论2009年第9期 ) 在张杰看来,“ 货币源于商品交换。亦即货币原本不是国家的象征,而是商品的外化。 ”因而只有“商业货币”才是货币发展的正道,而中国的货币演化,由于行政权力的干扰,被扭曲成了“怪胎”。这个理论的背后,其实是将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视为两个“孤立体”,将政治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视为外部干扰。“ 因为货币关系的发展程度,是与整个商品生产的发展相照应的,政治上的强制毕竟是外在的和暂时的 ”。( 同上 ) 但这种“孤立体”的思维,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我们知道的所有的社会中,经济与政治都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的。首先将“商品经济”置于不可置疑的基准地位,以此来评价政治系统的作用,这不是科学研究的思路,而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说教。它甚至无法解释当前欧元与欧洲债务危机的关系。欧元由欧洲央行统一发行,而欧洲的财政却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的财政,这被许多学者视为债务危机的症结,认为它甚至有可能危及欧元的存在。可见离开了对政治体系的考察,根本无法理解货币问题。 现代社会的纸币,被称为“主权货币”,由国家依靠行政权力发行,其信用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它更接近于张杰所称的“财政货币”,而非“商业货币”。问题在于国家信用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从货币流通的层面看,它取决于社会通货需求与发行量间的平衡,维持这种平衡,绝非易事。这就是初发中统钞时,当局为何“ 日夜战战兢兢,如捧破釜,惟恐失坠 ”的缘故。 然而,中国近500年的纸币试验一次次以破产结束,究其原因,历代学者总是关注两点:其一是财政开支膨胀,其二是税收不敷使用。其结果导致当局超额发行货币。此门一开,如吸鸦片,还未见那个政府有戒瘾成功,免于财政、经济崩溃的先例。相反,个个都落入了增发→贬值→经济混乱→税收不足→再增发的陷阱。北宋、南宋、金、元、明,直到“国民政府”,无不如此。 9.5 “先进”之谜 与之对比,西方国家的货币在中国长期都表现为“硬通货”,这使人们将西方的货币制度视为先进,以此为标准,来发现中国货币制度的落后之处,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指南。 然而,韩毓海注意到: “ 自1500年以降,欧洲有200个国家,彼此战乱不休,500年来一直在打仗,因此战争和战争融资是500年来欧洲政治经济的头等大事,从而近代欧洲几乎是很必然地发展出国债制度:一方面是国家要为战争融资,就必须向商人借钱,从而使得商人支配了国家和战争,并形成军商合一的体制;另一方面,它使得‘负债经营’成为欧洲近代国家和企业之通例,这就促成了信用制度的发达和扩大。 ” 由此,韩毓海认为,主流学界用“资本主义”的胜利来解释欧美霸权的形成,“ 起码是没有抓住历史要害,而且也不尽符合历史的事实。 ”历史事实是:“ 最初就是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银行家们投资于国家间的战争,最终则是金融家通过攫取‘世界货币’的发钞权,而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为他们的投资冒险埋单和作担保(这随着1913年美联储体制的形成而达到高峰),而上述 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 ,才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真正关键 ”。( 以上见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 ) 韩毓海强调:导致西方“文明”横扫全球的是“ 一个银行家、战争和国家密切结合的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与国家合一的体制 ”。显然,从这个视角,我们才能理解从16世纪到20世纪迁延不断的战争,才能理解自鸦片战争始,西方“文明”强加给中华民族一次次战争的后果:将中华民族按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迫使中华民族为西方的“文明”输血,以保障他们货币体系成为“硬通货”。才能理解“硬通货”之所以“硬”的缘由。 而我们的“货币银行学”将货币问题视为“孤立体”,不是将其放在“文明冲突”(亨廷顿语)的框架内考察,而陷于对具体的货币、币制、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对比,由此得出“先进”、“落后”的判断。对类似的研究思路,黄仁宇不无讥讽地评价道: “ 我们纵使把郭松龄和殷汝耕的事迹写得不失毫厘,又牵涉到本庄繁和冈村宁次的秘幕,在当中更投入梅兰芳和阮玲玉的琐闻轶事,也只是增长历史的篇幅,仍未掌握中国长期革命的真实性格。 ”( 转引自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 )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此得出的政策选择必然是“新自由主义”,它必然包括:“货币可自由兑换”、“完备的国际化的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创新能力”等等。 西方的货币金融体系之所有这些特征,是因为它背后是一个“ 军事-金融-国家 ”联合体,它们的航空母舰可以对世界上任何地方实施军事威胁,乃至军事打击和武装占领。如果没有这样的联合体,一个常年财政、外贸双赤字的国家,居然可以成为全球金融系统的核心,实在不可思议。考诸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政府,只要它陷长期于财政赤字,必然靠滥发钞票维持,必然导致钞票贬值和政府信用破产,其结果一定是社会动乱,政府垮台。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制从1945年维持到1971年,也就维持了26年,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纸币稳定的时间段大体相当,此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而今金价已超过1200美元。美元成了随意滥发,几无信用可言的纸片。1970年开始,美国的财政就开始了长期的赤字。然而这几十年间,美国依然稳坐世界金融体系的核心,可以将经济危机的损失转嫁给他人,还可以跑到别人家门口张牙舞爪,舞枪弄棒,甚至大打出手,除了 “ 军事-金融-国家 ” 联合体,可有别的解释? 从“文明”的框架观察,中国要走“新自由主义”道路,就要先从“军事-金融-国家”联合体学起。首先要学的是政府打仗扩张,金融资本家贷款支撑,政府以战利品回馈金融资本家的循环模式。西方的胜利者是在数百年的血雨腥风中淘汰出来的,在这个期间,他们实施的并非“新自由主义”,而是炮舰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海盗们完成了“打江山”的任务,为“坐江山”而创造出来的理论,他们也明白陆贾对刘邦的指点:“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所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后,就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而刚刚崛起的德国,却拒绝了亚当·斯米的理论而遵奉李斯特的教诲。 如果抛开“政治正确性”的顾忌,学界可以讨论这条道路对21世纪的中国是否现实,如果现实,具体的方略如何。最有必要进行这种讨论的,是主张“新自由主义”的主流学界,因为这是实现“新自由主义”的必由之路。然而,笔者孤陋寡闻,未读到哪怕只言片语的这类分析。这使“新自由主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主流经济学界,对此视而不见,却将人家贩卖的“新自由主义”当作中国金融改革的方略,岂非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9.6 视角:整体与个体 “新自由主义”来自西方“文明”,对它的信念其实是鲁迅所谓的“他信力”。当它沦为海市蜃楼后,“他信力”就崩溃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鲁迅描绘的境地: “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由“ 军事-金融-国家 ”联合体推向全球的当代的主流文明,现已显出无以为继的明显征兆:货币循环的阻滞造就了疯狂的金融投机,并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而主流学界只能提出剜肉补疮之策;这个世界一方面积累了巨大的生产力,一方面使数以十亿计的人口饥寒交迫;被视为救星的“创新”、“高科技”主要投向军事装备,说白了就是用来杀人,而人类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却在无可遏制地衰败……,这一切迫使我们从文明的可持续性角度思考问题。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人类实践过各种各样的文明。其中一些,如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马雅文明…都曾一度达到当时人类社会的高峰,然而,高峰之后就是衰落,甚至崩溃,此后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有的甚至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持续数千年,且一再登上当时人类社会高峰的文明只有一个——中华文明。于是要思考文明的可持续性,中华文明是不可回避的对象。 对比当代主流文明与中华文明,可发现两者最鲜明的差别在在价值取向上: 当代主流文明是个体主义:强调整体存在的意义仅在于为个体服务,于是为自私自利创造了堂而皇之的理论依据--“理性经济人”,所以“自我实现”、“自我奋斗”天经地义。为了摆脱早期天主教的束缚,马科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说教被奉为经典,韩毓海尖锐而确当地评价其“ 把做生意等于念经,把积累资本视为积累功德 ”。( 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 ) 而中华文明是整体主义,本书的绪中引述的宋代张载《正蒙·乾称篇·订顽》阐释了这样的价值观。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浓缩在一句尽人皆知的话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强调整体的持续健康是个体生存的基础。从这个视角观看,当今的主流文明正在掀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巢”。 如果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金融系统应建立在那些原则之上? 9.7 何为社会财富? 历史告诉我们,分工带来了交换,交换需要并创造了货币。个体主义将这视为独立、分散的个体间的行为,而整体主义将其视为系统内部的功能安排。 交换必然带来货币分布的集中化,货币在承担交易中介功能的同时,派生出存贮财富和财富增殖(即“以钱生钱”)的新功能。这两个新功能与交易中介的功能相悖。“存贮财富”使货币离开流通领域,造成“钱荒”,我们的前人多次遭此困扰;“财富增殖”在主流理论中称为“按要素分配”,它是孕育不劳而获的寄生者群体的首要机制,逻辑和数据都显示,在“自由主义”的环境下,“以钱生钱”的货币早晚会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货币,使整个货币系统走向自己的反面—不是促进社会生产,而是破坏社会平衡与稳定( 见王中宇《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系统动力学的视角》 )。其实穆斯林社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禁止“以钱生钱”而产生的“利息”。 站在个体主义的立场,货币功能的蜕变是自然规律,人类对其无可奈何,只能顺应。这就是货币之所以从M 0 、M 1 、M 2 、M 3 、……一路扩张过来的原因。对于“把做生意等于念经,把积累资本视为积累功德”的资本集团,“以钱生钱”的效率越高,他们越满意,据此,他们制定了资本选择落脚地的标准----“国家竞争力”排序。 但事实上,货币不等于财富,货币的实质在于社会财富的索取权。“以钱生钱”不意味着财富增殖,只是已有财富索取权的自我扩张。这与历史上的土地兼并类似,如果说有何差异,仅在于“以钱生钱”表面上看是比较单纯的经济手段,而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往往是经济手段与权力手段并用。但其作用均是将现有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非创造新的财富。于是其后果必然相同。今天,人们看到,越是创造真实财富的行业越艰困,而越是从事财富转移的行业越富有。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 ”( 宋·梅尧臣《陶者 》)。放在今天,它一语道破了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差别。战国的商鞅注意到 农民“ 用力最苦而赢利少, ”而工商业者则容易富家。注意到“ 金生而粟死”。 战国是金属货币时期,能随意印发的纸币还未发明出来,商鞅就意识到让货币操控经济对国家的危害:“ 金生而粟死”,“国好生金于竟( 境 )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富。 ”( 见《商君书》 )粟在当时就是实体经济,而金则被商鞅视为需高度警惕的虚拟经济。 视货币为社会财富,靠“以钱生钱”作为推动经济系统运转的动力,必然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以攫取财富分配权为核心目标,而非以创造社会所需的真实财富为目标。于是人们看到:现代化驱动大批农村劳动者进城打工,但同时他们根本不可能在城市里购得住宅,而房地产业却异常火爆,高企的房价和空置的商品房并存。对此当局束手无策:不调控?日、美房地产泡沫破灭,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调控?房地产业是最核心的“利润增长点”,一旦缺了利润激励,从银行到建筑、建材、钢铁、水泥、运输……,整个经济势将陷入螺旋式衰退。 这就是“要挟”的实质。媒体总说,中国经济被既得利益集团裹挟。事实上,只要以货币为财富,以利润为目标,以利润增长点为“抓手”,整个社会必然被聚敛货币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挟,成为他们的“人质”。 那对于一个社会的整体,到底什么是财富?马斯洛提出过人的需求层次原理,其实社会整体也与之类似,有自己的需求层次。 其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使社会得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最基础的财富,它显然包括但不限于食物、能源、可用的水资源、清洁的空气、适于人居的国土等等,并进而包括整个生态系统。一个社会在这些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它的生存必然受到威胁。 其二,为保障和改善这些方面的条件,一个社会需要有整合其资源,并合理地投向所需领域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合理分配生存资源,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的能力,其次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判断“短板”之所在,并做出应对方略的能力,接着就是动员资源以实施此方略的能力。对社会而言,这些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财富。 其三,在人类尚分化为相互对立的国家之时,强势国家总是力图瓦解、分化弱势国家,以掠夺其资源,奴役其人口。于是抵御外敌的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必要财富。 经济危机,社会分化,生态危机,大量的事实证明,主流理论主张的货币系统,无助于这三个层面的财富的积累。以为靠西方式的货币体系就可以让千百万人的逐利动机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幻梦。 9.8 从经济体的全局看货币体系 现代主流理论主张,货币体系独立于财政体系,央行的首要甚至唯一任务是保障币值稳定。这一主张主要是维护拥有巨量货币的大资本集团的利益。逻辑分析和历史经验都证实,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利润极大化必然导致“以钱生钱”的资金远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资金,进而导致经济系统失衡,只能靠超额发行货币来饮鸩止渴,这是一个不可能持续生存的系统。 由此,现行主流理论对货币金融问题的基本主张,必须重新思考。一些被视为普世真理的教条,必须被重新分析。对货币金融系统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必须再掂量。 传统社会大家族持家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一个大家族,必然存在内部分工。为使分工能协调,必然有某种“中央”调查、谋划、协调、调度功能。此功能越完善,该家族越有希望生存下去。如果此功能衰落甚至消失,家族内部全是独立核算的利润单位,靠相互间赚钱来运转,该家族就只能瓦解。事实上,鸦片战争以后,这样的瓦解过程一直在持续。现在只剩下所谓核心家庭,而它只是一个生活单位,靠在社会上赚钱而生存。 各大家族的解体,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家族”。主流经济学主张,这个“大家族”应该选择“大社会、小政府”的形态,让利润极大化机制自由施展,相信每个人追逐个人私利的动机,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转化为有益于全社会的行为。 中国30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地道的神话。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样做必然导致无法克服的困境。 传统社会中大家族内部的调查、谋划、协调、调度功能,而今必须在全社会层面上重构。承担这些功能的主体,只能是公权力单位。因此问题的核心,不是政府与社会应该孰大孰小,而是公权力单位姓公还是姓私? 细究传统社会大家族解体的机理,都源自掌握家族内部“公权力”者以公谋私,导致家族内部离心离德。第一章展示的史实告诉我们,原始公社的解体过程中,公权力的私有化先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可见公权力单位姓公还姓私,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公权力单位姓公,意味着受社会公众的委托与监督,对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负责。 在保障公权力单位姓公的前提下,才可能从全社会的视角规划上节所述三个层面财富的生产、积累、保护与分配。这样的规划不可能以利润极大化为依归,相反,利润极大化机制只能是它可以利用的诸工具之一。一般而言,越是涉及全局性、远期性的决策,越少考虑利润问题。利润手段,主要用于最终消费品(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分配,借以及时发现社会需求的变化。 由此国家必须有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立场,必须研究、分析、规划真实的国家财富:如生产能力、资源匹配、国民素质、生态环境、国际信用、国防能力等等;由此决定货币体系与货币政策。货币、交易、价格机制,主要用于微观与消费层面,而宏观与生产力配置层面,不能依赖利润极大化机制,社会的公共事务决策,决不能被利润极大化机制牵着鼻子走。 “ 你这不是主张恢复计划经济吗! ”肯定会有人如此责难。在“计划经济”被妖魔化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责难封闭了一大片思考领域,而这领域中,可能藏着我们未来的出路。 对“计划经济”的妖魔化,是在特定的政治氛围中完成的。“计划经济”被打入另册,不是严谨、开放、客观研讨的结果。各方在政治忌讳与派系意气的制约下,不能坦诚、细致地用严谨的逻辑和实证证据相互辩驳与核查。其结果连到底什么是“计划经济”都莫衷一是。 三十年来,中国演化的大方向是哈耶克主张的“财富控制权力”。而实践证实,此路不通。人们看到的是:在“改革”、“保守”;“计划”、“市场”旗号下的理论混战。而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旗号背后是资本家集团的“财富控制权力”之路;而官僚集团的背后,却未必是“计划经济”,早有民谣说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电话”。 平心而论,在中国实行现代意义下的计划经济,还不到30年。在如此广阔而差异巨大的国家,从有数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转向计划经济,实在是一个天翻地覆的革命。实践中的不完善、失误本来就不可避免。不到30年的计划经济失败,有其必然性。出人意料的,倒是这不到30年间,一个长期战乱、贫穷、软弱的农业国,居然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居然让列强的军靴再不能踏入一步;居然消灭了长期肆虐的毒品和卖淫业;犯罪率之低,令今人望尘莫及;居然让人口摆脱了自清末百年战乱以来的停滞,从4.5亿上升到10亿。 看看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在其初期,不也是搞得天下纷纷攘攘?西方的市场经济,是靠炮舰政策支撑的扩张,才摆脱内部危机的。而计划经济的中国,在西方的封锁下,只能依赖自己有限的资源。两相对比,不能不让人对那不到30年的计划经济肃然起敬。 对那不到30年的计划经济实践,理性的态度,既不是笼统的肯定,更不是全盘否定。对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应该仔细地分析其间各种错误的原因与后果,以资后人借鉴。改革初期,提的目标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即蕴含此意;但后来却变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从公有制转向私有制的道路。整个转变过程始终是半遮半掩,只做不说。其核心策略是“ 骗出一套新体制 ”( 樊纲《走进风险的世界》1999年 广东经济出版社) 。这股缺乏道义力量和学术坦诚的势力,只能偷偷摸摸地做贼,在现实中突出地表现为权贵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 呜呼。
个人分类: 读史琐记|2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二编 宏观调控观察 第八章 神话:货币转化为资产
热度 1 王中宇 2014-5-15 09:30
第八章 神话:货币转化为资产 通胀压力渐显,已无人能否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新科委员周其仁,于2010年3月履新,紧接着于2010年4月25日在经济观察报发表流动性创造流动性一文,分析通胀压力问题。 周其仁首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 去年之前,我国广义货币在8年内翻了两番、绝对额增加了54.2万亿,创下了一个纪录。货币川流汹涌澎拜,给物价总水平带来压力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 紧接着他提一个问题: “ 流来流去的货币越滚越大,为什么没有更多地转为其他资产而‘消停’下来? ” 这个问题的隐含假设是:逻辑上货币可以转化为资产,只要让一部分货币转化为资产,社会上的货币总量就会减少。在这样的假设下,他随后设想: “ 当下70万亿以上的广义货币,倘若有一部分转化为国人持有的盐,或者转化为普洱茶、房产和地产,别的问题可能突出,但至少货币调控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紧锣密鼓了吧? ” 问题是“ 货币可以转化为资产 ”, 这个假设在逻辑上成立吗? 如果你是购房者或抢盐者,这个假设绝对成立。当你买了房、抢购了盐,你手中的货币就付出去了,一次转换就此完成。当然逻辑上也可以有反向转换,你把房或盐卖出去,资产又转换为货币了。如果卖价高于买价,通过两次转换你就赚了,否则就会赔本。 然而, 如果你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可就另当别论。你讨论的是全社会的货币总量,不是你兜里的货币。如果你花几百万、上千万买了一套房,你个人的货币是付出去了,但这些货币并没有消失,而是到了任志强、王石、潘石屹们手中。任志强说得直白,他们的职责是为股东挣利润,换而言之,他们必须“以钱生钱”,用你支付的货币挣得更多的货币。 于是整个社会上,货币就只能更加“ 川流汹涌澎拜 ”了。 从全局角度看,货币不可能“转化”为资产,却可能被圈进某个“市场”,这个“市场”不是普通老百姓互通有无、交易而退之所,而是巨量货币拥有者对赌,玩击鼓传花游戏的地方。经验告诉人们,各种投机市场的泡沫,是“以钱生钱”的最好契机,泡沫膨胀期,几乎人人都赚得纸上富贵,没人在意这钱背后有无可交易财富。最理想的前景是让泡沫无限期膨胀,一旦泡沫破灭,势将迫使其中的货币外逃,寻找新的机会兴风作浪。于是人们看到了“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原本不具备炒作价值的商品逐个被炒上天,就此揭开了通胀的序幕。 但周其仁不认为这个视角有分析价值。从“ 为什么转出来的货币没有更多地转为其他资产 ”这个伪问题出发,他将视角对准了“间接融资”: “ 一个现成的解释,是我国属于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银行是金融的主打,股票等其他融资通道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在整个融资结构中占比还是小头。 ” 在主流经济学家的术语中,所谓“间接融资”指银行贷款。与之相对的是“直接融资”,指股市等资本市场。两者的差异在于,借银行贷款,法律上必须还本付息,若丧失此能力,将面对法定清盘程序;而从股市融资,风险在投资者身上:“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于是从股市融资等同于圈钱。对这个基本事实,无论上市公司还是股市炒家均无异议,只有经济学家优雅地称其为“金融创新”。 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只是学理问题,但“间接融资为主”如何能妨碍“货币转化为资产”?周其仁用了大段费解的术语来论证。限于篇幅无法逐一引用,读者可到他的网站上阅读原文(http://zhouqiren.org/archives/1105.html)概括起来,周其仁的逻辑大体如下: 1 、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导致巨额外汇顺差变成大量的人民币发行,使银行系统“不差钱”,急于放贷; 2 、政府热衷于房地产投资,成了“间接融资”的主要放贷对象; 3 、政府忙活半天,“ 但房地产作为资产存量,都不是政府的。政府自用的那些新建办公楼,招人眼的不少,但算为资产存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周其仁就这样解释货币不能转化为资产的原因。周其仁观察到:“ 在投资拉动GDP的高速增长中,房地产让多少政府忙得个不亦乐乎。 ”在这一过程中“ 预算内财政盘子大幅增长,预算外盘子增长得似乎更快 ”,而且,“ 为了撬动更多的信贷,最后还是扩张了间接融资的流量。 ”于是,预算内外资金加上间接融资资金,政府手上有大把钞票出入,然而,换来的“ 资产存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热衷于投资的政府,忙来忙去,主要是忙过程。 ” 问题在于,从全社会看,货币不可能自行消失。政府大把花钱,而换来的“ 资产存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逻辑上只有一种可能:政府做了大大赔本的生意。生意上赔方的对面就是赚方。谁都知道房地产业由政府与地产商联合运作,周其仁是否在暗示:政府对地产商进行了“利益输送”?如果这个判断成立,则政府帮助地产商聚敛了大把钞票,导致了“ 货币川流汹涌澎拜 ”;如果这个判断不成立,那政府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流入了谁的手中?谁能向公众厘清事实?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 货币转化为资产 ”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周其仁网站的通栏标题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http://zhouqiren.org/)。 真是世界的现实是:货币流动伴随产权转移,但方向相反——支付货币者获得产权,放弃产权者得到货币。货币换来的东西,如果是消费品,自然会消耗掉,如果是资产也会折旧,这将使其逐渐退出商业循环。但存在使货币减少的机制吗? 逻辑上只有一个可能:货币流动网络中的某个节点将流入的货币永久窖藏。历史上倒是不乏这样的先例:土老财们大量囤积铜钱,结果造成社会上的“钱荒”。但在利润挂帅的工商文明中,土老财日渐萎缩,有钱人那个不明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那个不致力于“以钱生钱”?作为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当然知道,提高资金周转率对利润极大化的重要作用。 商学院是“讲商业、育商人的场所”。持有商人逻辑天经地义。在商人逻辑中,货币与资产相互转换是基本现实,商人干的就是在这转换中低买高卖,积累货币。然而,周其仁还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这个职业需要研究全社会的整体运行,并就此发表意见。从这个视角上看,“ 货币转化为资产 ”实属逻辑昏乱。在自然科学领域,一个本科生如果逻辑昏乱如此,连毕业证都拿不到,遑论当教授、院长。 但周其仁不仅是经济学界公、私领域的两栖学者,还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新科委员。1997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规定: “ 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 ”(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huobizhengceersi/3415/2010/20100914144146396509357/20100914144146396509357_.html) 可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御前谋士。遴选公、私领域两栖学者作为御前谋士,不知伯乐们看中的是其在那个领域内的功力?周其仁实际发挥的功力,是隐含地提出“ 货币可转化为资产 ”这个判断,它建立在商人的经验之上。他发问: “ 为什么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没有更多转为流动性较低的其他资产,从而缓解通胀以及由此而来的宏观调控压力呢? ” 并认为: “ 当下70万亿以上的广义货币,倘若有一部分转化为国人持有的盐,或者转化为普洱茶、房产和地产,别的问题可能突出,但至少货币调控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紧锣密鼓了吧? ” 可见周其仁的言外之意是: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乃至一切可炒作市场的疯狂,未必是坏事。让这些市场保持牛市,蕴藏着稳定货币之道。而这些市场在牛市与熊市之间的转换,决定性的因素无非是持有大量货币者们的“信心”。于是逻辑上,稳定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以钱生钱”的美好前景,是稳定货币的基础。 据此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功力指向,一目了然 。 附录:周其仁 :流动性创造流动性——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三十九   经济观察报 2010年4月25日星期一   http://zhouqiren.org/archives/1105.html 去年之前,我国广义货币在8年内翻了两番、绝对额增加了54.2万亿,创下了一个纪录。货币川流汹涌澎拜,给物价总水平带来压力是合乎逻辑的结果。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查: 流来流去的货币越滚越大,为什么没有更多地转为其他资产而“消停”下来? 不难知道,货币是容易流动的资产。摸摸口袋里的钱——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是也——只要数量足够,各位想买啥立马就可出手,“流动性”非常强。比照在银行的存款,虽然也是阁下的资产,不过当你想取用的时候,至少要到银行(包括电子银行)办一道手续,转为其他资产形态,要多一点麻烦。其中,定期存款比之于活期存款,麻烦又略大一点。再比照房产,转手套现的麻烦就更大了。 是的,一种资产转为另外一种,难度各不相同。一般的排序, 现金最自由、流动的麻烦最少,所以流动性最高。活期存款次之,定期存款再次之。接下来是金融债券、优先股、普通股、地产、房产,然后是只有少数行家真正识货的投资品,例如古董、宝石、普洱茶。 在某种特别的状态下,资产的流动性也可能忽高忽低。前一阵子,报道说国人对日本原子能电站泄漏事件反应过度,有一次抢购食盐一吨半的。那当然也算资产,就是一旦风潮过去,那位仁兄再想把盐变现,就难于上青天啦。 资产难以变现,流动性降低了,在有的情况下还能对经济平稳做出贡献。倒回去想, 当下70万亿以上的广义货币,倘若有一部分转化为国人持有的盐,或者转化为普洱茶、房产和地产,别的问题可能突出,但至少货币调控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紧锣密鼓了吧? 推理简单,货币转为流动性比较低的资产,再变现、转为活跃购买力的摩擦系数上升了,冲出来争购老百姓须臾不可或缺之物的压力就减轻了。政府反正有的是事情要忙,没有通胀威胁是不需要整天调控。 这就带出本文的问题: 为什么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没有更多转为流动性较低的其他资产,从而缓解通胀以及由此而来的宏观调控压力呢? 请读者区别一下,先前本系列的分析集中于为什么货币过多,本文转了一个角度,问的是为什么过多的货币没有转为流动性较低的其他资产?问题的重点,不再是我国货币运动如何在两个圈圈里不断转出天量货币来,而是为什么转出来的货币没有更多地转为其他资产。 一个现成的解释,是 我国属于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银行是金融的主打,股票等其他融资通道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在整个融资结构中占比还是小头。 金融运作以银行为中心,机构与个人向银行借贷,完成各类交易之后,还是把款项再存入银行。是故,自循环的广义货币越滚越大,通胀的货币因素挥之不去。此论听来有理,不过基本上是现象描述,因为“间接融资为主”与“货币没有更多转为非货币资产”,本来就是一回事。我们要的是增加对此现象的理解。譬如,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又是哪里来的?不见得刮风下雨晒太阳,它就会从地上自己长出来吧? 以我之见,出口导向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是间接融资模式不断强化的坚实基础。讲过的, 庞大的中国出口赚回来的外国钱,企业向商业银行结汇,商业银行再把绝大部分外汇卖给央行,转为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在此流程里,央行不断出手购汇,基础货币不断流入商业银行。后者“不差钱”,间接融资的头寸充盈, 此长彼消,直接融资的不能不受到抑制。这样看,拿基础货币为人民币汇率稳定保驾护航,客观上强化了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特色。 或有读者问,这些年我国的股市发展固然不尽如人意,但地产房产不是一直火爆吗?地产房产的火爆,难道不正是人们把巨量银行储蓄转化为非货币资产吗?当然对。房地产连年火爆是事实,快速增长的地产房产由货币变过来,也是事实。更重要的是,货币一旦变成房地产,再变回货币就没有那么方便了。显然,地产房产的流动性赶不上现金与存款,有理由列入货币以外资产的行列。 问题是,近年我国地产房产增加固然迅猛,但由于一位主角的缺席,其迅猛程度还是赶不上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广义货币量的增加。这位主角不是别人,恰恰是主导投资的条条块块政府。不是吗? 近年我国预算内财政盘子大幅增长,预算外盘子增长得似乎更快,在投资拉动GDP的高速增长中,房地产让多少政府忙得个不亦乐乎。 可是冷静观察, 在房地产这项重要的资产形成领域,政府基本上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征地、拆迁、招拍挂、管制、调控,忙早忙黑的,但房地产作为资产存量,都不是政府的。政府自用的那些新建办公楼,招人眼的不少,但算为资产存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热衷于投资的政府,忙来忙去,主要是忙过程 。这与普通市场主体追求资产存量的行为逻辑,大有不同。居民家庭和市场里的公司一般在意资产存量,因为那是日后收入流的源泉。可是我们访问天下的政府,从来没人刻意介绍资产状况。也许行政权力本身就是政府收入的源泉,权力就是政府的“资产”吧。否则,为什么政府的税收机关或征地机关,其“收入”与世俗定义的“资产”之多寡,完全不相干呢?现在舆论批评的GDP至上,其实是政府主导的流量至上。我的看法,政府组织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惟有它可以流量至上。 但是在如下情况下,政府也关注资产存量。这就是为了动员更多资源,撬动银行贷款投入条条块块基础设施投资的时候,倘若银行要求提供资产担保,政府就不得不在意可动用资产的数量。要注意,即使在这个场合下,政府重流量、轻存量的特性也并没有改变。倘若银行不要求或不严格要求担保,政府才对资产存量没有兴趣哩。批个条就可以套出贷款来,谁需要知道资产究竟为何物?别说这个毛病已经改掉了,2009年以来风起云涌的“平台融资”里的精彩故事,说明有关基因不但强壮有力,还可以随环境变化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异!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即便关注资产存量,着眼点也是为了撬动更多的信贷,最后还是扩张了间接融资的流量。讲到底,是间接融资以国有为主的体制特征,才使政府对商业银行体系有更大的影响力。这又是一种此易彼难、此长彼消,与间接融资资源充沛相得益彰,构造了流动性创造流动性的微观基础。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1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一编 货币循环观察 第一章 三大失衡
热度 3 王中宇 2014-5-1 14:03
第一编 货币循环观察 现代主流经济体系有个鲜明的特征:高度深化的分工。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与消费完全脱离,每个人的生产99%以上是为别人,每个人的消费99%以上依赖别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今天的现实。 这个特征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交换。高度深化的分工,造就了几乎无以计数的产品种类与职业、工种。如何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满足其需求?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使整个经济平稳运转?人们试验过各种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就是由行政系统来分配资源,所谓“市场经济”则是由货币交易来分配资源。现实的经济体并非纯粹的理论模式,即使在主要的“计划经济”中也保留着货币。只有被妖魔化了的“红色高棉”曾废除过货币,而那是一个远远谈不上分工深化的社会。 事实上,当今的主流经济体中,货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货币循环顺畅是经济体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人们,主流经济体的货币循环问题严重。但问题的症结何在? 第一章 三大失衡 多年来,金融界热衷于讨论“流动资金过剩”、“利率陷阱”、“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迷失的货币”等,结果却莫衷一是,也无助于发现并预防金融危机。这暗示我们,问题或许出在“视角”上。货币循环是一个动态系统,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看,系统的行为取决于子系统间的关系,而子系统的划分应依据其功能的差异。 哪货币有功能的差异吗? 1.1视角:两类货币 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的经济职能是交易媒介,由此可以导出“货币中性”这个著名的命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体中的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 作为交易媒介,其拥有者心中的标的是欲购买的商品。交易者出售自己的产品或劳动以获取货币,再用所得货币购买所需商品。无数这样的过程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联系,并通过价格变化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达供需信息。 然而事实上还有另一类货币拥有者,他们心中的标的是利润。他们用已有的货币购买可出售的商品,再出售这些商品以求货币增殖。其目标是“以钱生钱”—靠现有的货币聚敛更多的货币。 在现实的产业链中,除了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推动每一个环节交易的都是利润动机,各环节参与者所得的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最终消费者支付的货币。于是我们看到,同为货币,其实有不同的目标,在系统中扮演不同的功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经济系统持续运行,其先决条件必然是:逐利资金与提供最终利润的消费资金,在数量上相互匹配。消费资金偏多将导致产能不足,供不应求;而逐利资金偏多将导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短期失衡可以设法调整,而长期单方向失衡势将危及整个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 。 鉴于主流经济理论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缺乏说服力和预见能力,让我们先直接观察统计数据,对货币循环获得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展开理论上的探究。 困难在于,我们的经济统计系统不是从这个视角设计的,因而不存在直接反映这两类货币的统计数据,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间接观察这两类货币的演化历程。由于经济体量在增长,价格水平在变化,直接观察统计数据,难于看出问题的症结。代表经济体量的GDP是一个可用的尺度,用这同一尺度度量不同的统计数据,有助于观察不同货币演化趋势的差异。 1.2 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 视角一:居民的货币收入 居民的货币收入是购买力的基础。观察这基础有几个统计数据:其一是工资总额,其二是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其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其中工资总额自1952年起即有完整的逐年数据,而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分别由城调队、农调队入户抽样调查得出人均值,再乘以城乡人口得出,但可得数据不如职工工资总额完整。这三组数据见图1.1: 图1.1:工资总额与城乡居民现金收入 数据显示,工资总额占GDP的份额从建国初年的10%升至1961年的23%,此后,降到15% 左右,并一直维持到1991年,然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仅为10.6%, 此后微幅回升,到2007年为11.3%。 农村居民全部现金收入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19.8%,到1985年升至32%,然而此后持续而迅速下降 , 到2007年仅为14.4%。统计口径中,农村居民全部现金收入既用于消费支出,也用于生产支出,可见过去20多年,农村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能力明显下降。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占GDP的比重,1985年为20.8%,到2003年上升到34.9%,此后维持在35%附近。 将城乡居民收入相加,即得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它占GDP的比重自1991年的55.1%降至1996年的44.5%,正是这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此后到2002年逐步回升到51.8%,然后再次下降。(见图1.2)这暗示我们,所谓消费能力不足,主要是农村人口支付能力不足。 图1.2: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 令人疑惑的是: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与工资总额的走势相反。事实上,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中既包括工资性收入,也包括财产性收入。后边的第三编第一章通过对17年资金流量表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劳动者就业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家庭小生产。他们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17年来持续下降。这与工资总额的走势相同。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消费。可见城镇居民的消费基金很可能如工资总额的走势所示,也呈相对下降之势。 至于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中财产性收入部分,第三编第二章的分析指出,它集中在不到1%的人口手中(见图3.102、图3.103资产所有权分布曲线),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以钱生钱”。 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也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上下层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化明显,低收入者的工资主要用于消费,而高收入者的工资,有相当部分用于“理财”—追逐“以钱生钱”,至于那些年薪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工薪的绝大多数不可能用于消费。可见消费资金的走势可能比工资总额的走势更下倾。 视角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间接观察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另一个视角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图1.3) 图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1988年为49.5%,此后高速、持续下降,到2008年仅为36.1%,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是已成交的交易,而逻辑上影响成交量的既有支付能力,也有支付意愿。如何观察支付能力的演化?央行的货币统计提供了一个视角。 视角三:流通中的货币M0 第三个观察视角是金融统计数据。货币当局根据流动性的强弱,用逐层嵌套的方式定义货币种类:其核心是流动性最强的“流通中的货币”M 0 ,M 0 加上“活期存款”为M 1 ,M 1 加上“准货币”(其他存款)为“广义货币”M 2 。根据这个定义公布的统计数据,笔者查到的起始年为1985年,但M 0 的可查数据能追溯到1952年。(见图1.4) 图1.4:流动中的货币M 0 /GDP M 0 主要被用于现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数据显示,建国初年,M 0 仅占GDP的4.1%,那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7.45%,农村基本上是自产自食、自给自足,需要的货币很少;即使在城市,居民自我服务的成分也远高于今天。直到1978年,M 0 仅上升为GDP的5.8%,表明社会分工进展缓慢。事实上今天人们已经离不开的许多行业、工种,当时尚未出现,当年居民家庭必备的许多技能现已成为陈年往事。 从1978年到1993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增加,M 0 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达到了峰值16.6%。此后,M 0 的大趋势是下降,到2008年降到11.4%,低于1986年的水平。而这期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并未停止,因此只能解释为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萎缩。 通过上述多角度的观察, 可见不迟于90年代初,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即开始了相对萎缩。 1.3 “以钱生钱”的货币 投资与固定资产存量的所有者构成 逻辑上,逐利资金的重要来源是资本利润,而其主要出路是投资。因此先来观察投资与固定资产存量的演化。在《中国统计年鉴》中,1979年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只有国有企业的数据,此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类型分划几经调整。据此,整理出前后口径一致的分划,各投资主体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如图1.5: 图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体演化 事实上1979年前并非仅有国有经济(那时叫“全民所有”)投资,但苦于没有权威数据,无法计入。另一方面,笔者的主要目的是估计当今的社会固定资产存量的拥有者构成,由于以下原因,忽略当时非国有经济投资导致的误差应该不至于明显影响对目前格局的估计: 1 、当时非国有经济投资量与国有经济相比很小,它们更多是靠人力而非资本维持生存。而一些地方政府建立的所谓“大集体”企业,事实上与国企行为类似。 2 、当时的总投资量与后来相比很小。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1979年总资产为3,122.63亿元,而到2009年为130,004.41亿元,是1979年的41.63倍。因而前期投资构成对当今社会固定资产存量的拥有者构成的影响很小。 3 、前期投资构成的影响随着折旧逐步减弱。 下面估算全国固定资产存量及其主体构成的演化。 张军、章元测算,1952年全国固定资产存量为800亿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张军 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年第07期)。《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以后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由此可估算历年固定资产存量的所有者构成。 具体计算按“永续存盘”法估算。历年投资均按1952年价换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可用数据,1952—1978年用国民收入平减指数,1979—1991年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991年后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 )。折旧率仿照宋海岩等的方法,取法定折旧率3.8%加上当年经济增长率(1978年前按国民收入计算,之后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宋海岩等 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 世界经济文汇 2003年 第1期)。所得结果见图1.6: 图1.6:全国固定资产存量主体构成演化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底:在全国企业的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占48.1%,而我们上面估算的结果:2004年国有经济占48.02%,这从旁印证了估算结果大体合理。 逐利资金 数据显示,30多年来分额增长最大的是“其他”经济体,包括: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其他等主体,2009年已占到全国固定资产存量的43.12%,位居第一。如果加上外资及港澳台资,共占52.06%。这些资本毫无疑问,以利润极大化为首要目标。 个体经济为谋生经济,集体经济要兼顾社区就业和利润极大化。30年来,这两部分经历了从有限发展到明显衰落的过程。1992年,个体经济达其顶峰,占固定资产存量的20.51%;1997年,集体经济达到其顶峰,占15.49%。此后两者明显衰落,到2009年,个体降至8.00%,集体降至7.30%,两者合计仅15.30%。 国有经济则经历了明显的衰退过程,到2009年占全国固定资产存量的43.12%。“国有经济”的收益应该属于全社会,似乎不可能去追逐利润极大化。但 2003年5月22日,时任国资委党委书记的李毅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对国企领导人的考核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经济效益指标,比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第二项是资本运营的目标,比如资产保值增值率。这说明,国有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已经是围绕资本、围绕利润极大化展开。 逻辑上,国有企业还可能有两个核心目标,其一是解决国民就业,其二是提供财政收入。 如果称一类企业占社会资本存量的比重为资本强度,称占社会就业的比重为就业强度,则就业强度/投资强度可用于评估就业在企业目标中的分量(见图1.7)。 图1.7:国有企业就业强度/资产存量强度 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就业强度/资产存量强度最高为26.96%(1997年),最低仅18.13%(2003年)。如果就业与资产大体对应,这个比值应在1附近,事实上它远低于1。2007年以前,国有经济一直是社会固定资产存量的最大拥有者,但它提供的就业机会最高不过占社会就业人数的19.15%(1981年)。此后这个比例一波一波地下降,1997年后更是飞流直下,到2009年仅为8.23%。 可见就业不是国有企业的核心目标 。 至于财政目标,2007年以前,中国统计年鉴的“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表中,给出了“企业收入”和“企业亏损补贴”两项,这两项的收支者无疑均为国有企业。1979年前,财政从国有企业获得的企业收入尚波动上升,可见财政收入无疑是国有企业的目标之一。但此后“企业收入”急速下滑,1986年降至42.04亿元,仅为当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02%,从1994年起,不再向财政上缴资本利润。与此同时,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年年从财政领取巨额补贴(见图1.8)。 事实上对财政而言,如果不考虑各类企业都必须上缴的税收,国有企业从1985年起,就是一个净吸取资金而非提供资金的主体 。 有论者曾以国企的纳税额为国企辩护,但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应依法纳税,而税后利润则是企业业主的收入。国企号称为“全民所有”,逻辑上应将利润交给“全民”。200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财务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41号),于2007年1月1日起生效,要求国企上缴利润。其中规定,中央企业红利上缴比例为: 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五个资源性行业,上缴比例为10%, 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上缴比例为5%, 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三年内暂不上缴。 试问,那家私营企业可以扣留90%以上的利润不交给其股东? 可惜的是,在2008年以后《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了“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表,我们无法将图1.8向后扩展,无法得知《企业财务通则》的实施情况。 图1.8:财政收入中的企业收入与企业亏损补贴 由此可以判断 , 财政收入也不是国企的核心目标之一。于是逻辑上核心目标只剩下唯一的可能:国企事实上的掌控者的利润极大化。 于是 , 国有企业加“其他”企业加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占社会固定资产存量84.70%的资本以利润极大化为其核心目标 。 资本以利润极大化,追逐“以钱生钱”,产生“财产性收入”,逻辑上必然导致三大失衡。 1.4. 三大失衡 1、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只有资金流量表涉及财产性收入,但资金流量表仅覆盖1992-2008这17年,且表中的“财产性收入”只涉及产权拥有者集团内部,对营业盈余的再分配。鉴于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投向是投资,是追逐“以钱生钱”,同时投资规模本身也影响到财产性收入,可用投资总额的走势来间接表征财产性收入的走势。职工工资则表征着工资性收入。 为了便于比较,用表征经济规模的GDP作统一尺度来衡量投资总额与职工工资收入(见图1.9)。数据显示, 在1978年以前,两者大体维持均衡,许多年份职工工资总额大于投资总额。1979年后,两者间的差异持续放大,职工工资总额降到GDP的10%附近,而投资总额/GDP却显出指数增长的态势。到2009年,已达GDP的65.95%。2009年的“救市”,投入4万亿大单,让两条曲线间的“剪刀差”更为刺眼。 图1.9:投资总额与职工工资收入对比 2、产能与内需消费 投资激增必然导致产能高速扩张,间接观察产能演变的一个视角是固定资产存量。在1.3节估算全国固定资产存量构成时,已经计算了固定资产存量总额,其结果见图1.10。 图1.10:产能与内需 数据显示,1970至1976年,我国的固定资产存量相对于GDP,有一次高速增长;此后到1985年大体与GDP增速持平;1985年到1990年又出现了一次高速增长;到1994年发生了一次回调;1994年后是史无前例的十多年高速增长,到2007年我国的固定资产存量已经相当于当年GDP的1.84倍,而1985年仅为86.6%。 产能高速扩张的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维持在GDP的40%左右,还略有下降。于是产能与国内消费能力严重失衡,只能靠出口维持生产 。 3、追逐利润的资金与追逐商品并祭献利润的资金 从资产角度看,各种金融资产都在追逐利润,但它们的背后最终是各类存款即准货币。在央行的统计口径中,货币供应量被分解为“流动中的货币(M0)”、“活期存款”和“准货币”三类,其中的“准货币”包括除活期存款外的各种存款,银行必须为其支付利息,因而必须用它来赚利润。它是各种逐利资金的国内总源头。 从利润源的角度看,所有的交易都由利润推动,但这些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最终消费支出。《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政府的消费统计数据,它们的总和就是全社会追逐商品与服务的资金。在购买商品与服务的同时,它为逐利资金祭献利润,是各种利润的国内总源头。 图1.11为两者比例的演变。 图1.11:社会消费支出合计/准货币 数据告诉我们,1985年,最终消费支出为准货币的5.86倍,足以提供它所需的利润;到了2009年,这个比值已降到42.86%, 对单位逐利资金对应的获利空间而言,2009年它已经收缩到1985年的7.32%。事实上每一个生意人都感到,现在赚钱比当年难多了。最终消费已很难为准货币提供有吸引力的利润率。如果维持目前的趋势,利润率还会继续下降。 至于展开“救市”后的走势,可惜统计局没有公布最终消费支的月度统计数据,笔者只能观察逐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准货币(见图1.12)。其缺点是,它只包含了商品,未包含服务。不过短期内,商品与服务在消费中的构成不大可能有明显的变化,从这个角度仍可观察演变趋势。 图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准货币(月度数据) 在月度数据的尺度上,我们观察到以年度为周期的波动,但其趋势线表征的平衡位置仍然显出下行的态势,无论是波峰还是波谷,大趋势都是下行。自2008年12月的波峰后,下行幅度明显超出了前两年,到2009年3月,更下行到前所未有的低点。可见救市未能改变这一失衡扩大的大趋势。 事实上,自1994年后,我国的利率已经大幅下降,到2006年后经济过热期间,货币当局曾试图提高利率,但很快就不得不放弃,利率迅速降至底线。(见图1.13) 图1.13:一年期存款利率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国际经济危机,究其实质,因国内利润空间过小,根本无法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国际经济危机只是一个触发因素:海外利润空间萎缩,大量企业立刻资金链紧张,只能靠贷款维持。为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危及社会安定,一直担心通胀的央行只好降低利率,靠发钞票维持企业的现金流。然而,受限于真实的利润来源,降低利率也难于刺激实体经济中的投资。这就是让经济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利率陷阱”。 由此,我们看到了经济体的货币循环造成的三大失衡: 1. 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失衡; 2. 产能与内需失衡; 3. 追逐利润的货币与祭献利润的货币失衡。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三大失衡是如何产生的?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5510 次阅读|7 个评论
银行“钱紧”的好处
sstone2009 2013-6-22 15:46
最近几天,传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信息,这样银行可能面临“钱紧”的局面,特别是近几年,类似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银行放贷量增大的情况下,“钱紧”的压力将更加明显。 银行“钱紧”对于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有很多好处:其一,必然减少由于原先政策刺激和政府直接投资的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有利为多)地方债,也必然减少盲目投资,提高投资质量;其二,缺乏大项目投资以后,银行利润总体趋于下降,银行必然重视对实体经济性质的中小企业的投入,实体经济有望得到新一轮的坚实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其三,有利于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质量;其四,也可以期望,银行“钱紧”将对社会日渐增长的浮躁之气有所压抑。 当然,“钱紧”必然减缓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但这在现阶段显然已经不是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与国家十八大前后提出的经济战略思路是十分一致的。银行“钱紧”的效果还要一段时间以后才可以显示,银行的业绩会受到影响,但人们的生活不会有本质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受谣言蛊惑,社会心理处于稳定,这是必须要努力维持的。
个人分类: 草根经济学|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3-6-10 08:54
声明:本人从来都不是“拜金”主义者,只有少数黄金掮客才不承认金价已经被高估的现实。不论是从黄金的市场出清价格(边际生产成本)还是与其他贵金属(白银、铂金等)的比价关系衡量,金价仍然被高估 2-3 倍。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此,黄金本身并不能具有天然的保值功能,黄金作为财富的载体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属性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有四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作为一般等价物,流通手段是货币职能的核心。货币(一般等价物)是人类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避免了直接的以物易物交易的不便利,使商品交换由一种随机事件变成了经常性行为,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商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集团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在货币史的早期,粮食、布帛、毛皮、竹木、贝壳、石头、铜铁都曾经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概念中的货币符号,而不需要实体货币。支付和储藏手段是货币流通职能的进一步扩展,便利了商品生产,但使商品交易中买方与卖方在时空上进一步分离,使商品经济循环中段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但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兼得,在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同时,商品也丧失了其他使用价值。因此,随着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一般等价物注定要落在一些昂贵但无用的东西身上。贵金属,特别是金银逐渐成为了货币。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用金银作优点还有不易腐蚀、变质,因此磨损少,易于分割、熔融等。 纸币一开始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一种代表符号出现在人类历史上,一定量的纸币可以兑换一定量的贵金属,所以很多早期货币都是以重量为单位(比如说英镑),从而避免了大量携带贵金属长途旅行的不便,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贵金属生产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市场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当国家垄断纸币发行权以后,更倾向于发行没有足值储备的货币,特别是当国家处于战争、萧条等财政紧张的时期,因此作为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实质上更接近于国家对公众的借条。从长期看所有纸币的含金量都在不断降低。 以第一种世界货币——英镑为例子。 1694 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 —— 英镑,当时的英镑只是记录黄金的单位,本身没有价值, 1717 年,时任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将每金衡盎司黄金的价格定为 3 英镑 17 先令 10 又二分之一便士。 1816 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 1821 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 1 英镑含 7.32238 克纯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由于军费开支猛烈增,各国纷纷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也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从根本上破环了金本位制存在的基础。 1925 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就曾把恢复英镑到金本位制,但是时间延续了不到 6 年时间,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不得不使英镑又一次放弃金本位制,并再也没有恢复。二战后,英镑开始逐步贬值, 1949 年 9 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 30.5% ,兑美元汇率贬到 2.80 美元(每盎司黄金兑换 12.5 英镑); 1967 年 11 月,英镑再次贬值,兑美元汇率降至 2.40 美元(每盎司黄金兑换 14.583 英镑),英镑含金量也降为 2.13281 克,在接近 150 年的时间里英镑的含金量大约减少了 70% 。 但与其说这是贵金属的保值功能,不如说是因为贵金属的劳动生产率长期止步不前,因此,相对于其他商品和劳动力价格,贵金属增值了。 而且黄金比白银的保值功能更强, 19 世纪除金银比价大约是 1:15 , 200 年后白银兑黄金已经贬值到 50:1 。 以几百年为尺度,黄金是可以保值的,因为贵金属的稀缺性决定了采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社会其他行业。但金价波动甚大,投资黄金可能高盈利,也可能血本无回。当前的金价仍远远高于其均衡水平,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40 年来,美元大约贬值了 10 来倍,但现在回落后的金价仍是 1 盎司黄金等于 35 美元的近 40 倍,在上一个金价周期中,黄金价格曾经达到每盎司 800 美元以上的天价( 1980 年),也就是在上一个顶峰上被套的人, 30 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无法解套。近 10 年来金价暴涨是诡异的,一般情况下,高通胀率可以支持金价,而通货紧缩造成金价下降。但是 10 年来,通胀率一直很温和,或许说,正是不动产与大宗资源性产品、贵金属市场吸纳了大多数剩余资本,加之新兴和传统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才使得出现了温和通胀和高资本品价格并存的奇怪形式。但这也造成了世界经济新的不平衡。而且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过去,不论如何演变,对金价都是不利的。如果危机进一步加深,以致出现银行和国家主权信用危机,酿成流动性紧缩,那么贵金属资产池中的储备就要流出来变现(特别是国家储备),几百吨的卖盘,足以让金价堰塞湖溃决,从而一泻千里。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形势好转,并开始一个新的增长周期,那么流入贵金属市场中的避险资金,也会蠢蠢欲动,寻找新的盈利机会,这也会造成金价泡沫缓慢破灭。总而言之,虽然金价还没有达到历史性的顶峰,但下滑通道已经打开,虽然下滑过程可能还会有几个绊脚石,但却是漫长和无法阻挡的。 更重要的是,因为纸币实质上更接近于国家对公众的借条,现在世界,国家的信用基础,从来不是什么金本位,而是剩余产品,马歇尔计划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物质基础。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仅仅维持不到 30 年。因为掌握了金元霸权的美国人痴迷于金融创新,基础工业迅速的、大规模的破产。 30 年的加速工业化奠定了中国资本品与消费品的大规模制造能力。以资本品输出推动消费品和劳务输出,人民币终将成为新的世界货币。相信黄金,还不如相信人民币。就如同信仰美国,就要信仰美元一样。 同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重新“以物易物”,直接面向消费的生产或许不再是幻想,就如同萨伊定律所说的“生产创造需求”,电子商务也可能具有一种货币创造的职能,如果“比特币”能从虚拟空间走进现实世界,黄金也许就要从神坛回归其一种金属元素的本来面目。 而且,即使储金可以保值,但是大量储金作为一种贮藏手段使货币退出资本流通和循环,却是不利于资本积累,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却是不利的。印度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民间黄金储备,这可能恰恰是其工业化进程一直半死不活的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4774 次阅读|19 个评论
论语言与货币的相似性
wangdehua11 2013-6-3 10:21
我们知道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货币,同样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作用是作为个体间思想交换的媒介而货币的作用是个体间生活用品交换的煤价,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内容但形式上是很相似的。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它对应着某种实在的感受或感受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的对应,彼此紧密联系 、 不能分离。货币的意义也不在于货币本身,同样在于它可以兑换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货币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实体(以纸或金属为载体),它对应着相应的现实的实体及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从感受角度,货币就是数字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说货币其实是语言的特殊部分(数字对应),直接对应着某种心理感受的演化。 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就是生产直接现实的产品而虚拟经济就是金融 ( 股票 ) 市场,是一种虚拟的纯货币数字的交易,当然是以一定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也就是对应着相应的实体。虚拟经济的总量应该有实体经济保持基本一致,这时的虚拟经济才是健康的,如果虚拟经济总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总量,那么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没有相应的实体与之对应,这就是货币被滥用了,对于整个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不利的,如果货币被极端滥用则会引起整个经济的混乱而出现危机也就是经济链条的破裂。对于语言文字也就具有类似情况,语言文字作为特殊的视听感受,它的意义在于对应着某种实在的感受或感受过程。如果某些语言表达没有相应实在感受与之对应或者这种对应感受已有其它语言(文字)形式与之对应,那么这就是多余的被滥用了。所以,语言与货币的使用一样,假如语言被极端滥用,同样会引起我们的思维混乱,很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畅而引起社会不稳定,现在语言已经大量滥用,很多的语言使用的重复或是没有实在的对应实体,人的各种内在压力,都是来源于语言文字的作用,不恰当的语言文字的相互作用,肯定会导致思维的混乱,各种压力感都是由此产生的。这中混乱非自然的发生就会是相互作用的进化极端异化如出现精神异常,甚至而会影响到下一层次的演化,如自杀现象(由某种心理感受的破产而导致生理感受的破产),所以,经济危机就是一种语言危机也就是一种心理危机。还有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形式恰好对应着各个国家不同的货币形式,各种文字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各种货币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特别是字母文字其就是数字的排列组合,其差异就是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字母文字和数字都是远离具体视觉感受的高度抽象视觉感受,而方块字则离具体的视觉感受近一些,有较复杂的通过视觉感受到的形象。
个人分类: 文明与心理|3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货币即是“希望与等待”
热度 1 newniu 2013-2-21 01:00
《基督山伯爵》有一句话“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面:希望和等待”。在市场经济下,“货币”代表着“希望与等待”。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 货币 与商品相对应 。 商品不断被生产,不断被消费,而货币流动不已。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不存在信息上的联系,如何才能保证商品能够被消费。这不能不提萨伊定律,其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货币的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然而在现代社会,萨伊定律假设却出了问题。 我们赚钱购买一辆车,前面有希望,又不得不等待。我们赚钱是为了花钱,从道理上讲,应该是我们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赚钱。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是先赚钱,再想着花钱。花钱在未来,属于希望,抽像的希望。在未来,“希望”慢慢具体化,中间存在着一段等待。 货币属于“希望与等待”,人们生产 商品却 是实实在在。抽象的“希望”需要“等待”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出现时间差。 明确说,消费滞后在某些情况下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把货币存入银行,促进投资,增加社会积累,促进社会基础建设、企业发展。 “等待”代表着时间,货币变成现实商品需要时间。货币变成“希望”,在需求与供应之间制造出矛盾。供需出现矛盾,经济危机发生。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标题2:《货币革命,美丽中国》
a246531 2013-1-26 18:57
标题2:《货币革命,美丽中国》 1.3 第一章,坍踏与构筑的双重瓶颈。 危机暴发后,诞生了力主人类公平的战领华尔街运动,反对贪婪的1%,揭开了人类漫长的金融改革序幕。 全球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产生金融和生态的矛盾,他让环保问题已日益深入人心。目前金融与生态对峙,斗争与妥协的关键是寻找各方的平衡点。现在旧理论被淘汰,新理论还未诞生,但人类习惯在黑暗中探索,让智慧之光指引人们共同走向和谐发展的道路。 传统搏弈都是单纯的利益争夺,现在是利益与生态的双重搏斗。金融世界的顶层惧怕丧失利益,底层人民还没有形成改革的合力,这样就产生了全球性坍塌与构筑的双重瓶颈。 金融贪婪的天性决定了金融的癌症。金融与生态的矛盾最终让金融坍塌。目前在金融统治世界的大环境下,坍塌虽然是必然趋势,但在外表上,金融暂时还是统治者。还是各种利益的平衡点。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他决定了人类理性的天枰终将倾斜向生态。失去理论支撑的资本主义,最终是走向永续发展之路。 1.3.1 第一节。创造规律与应用规律的差别。 1.3.1.1 一,自然生产力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人类的理论源于大自然的创造,规律是大自然赐给理性的启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查明原因后问题自然就解决。规律是客观的存在,他是构成结果的原因,规律是不可逆的,这就是自然理性。 虽然人类发展的目标始终是解放生产力,但什么是核心生产力,人们始终并不清楚。资本主义始终认为金融是核心生产力,如果该命题成立,前提是资源是无限的。如果原因是虚假的,自然无结果,这就是世界金融体系坍塌的原因。 试问:科学是生产力吗?科学的目标是如何种好瓜和豆。 试问:制度是生产力吗?制度的目标是如何管理好瓜和豆。 试问:金融是生产力吗?金融的目标是让瓜和豆在流通的过程中升值。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瓜和豆这些原因的存在,自然就没有科学、制度和金融。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第一性的原因。 土地是生产力吗?传统理论认为,土地是自然物,但他却是第一性的原因。在自然界,不论是否受到人工干涉,瓜和豆都会自然生长,并且是多物种高品质的生长,人只要适时采摘就坐享其成。 在自然界,所有的物种都以自然生产力为核心,他让万物自然生长。自然生产力是规律的创造者,瓜和豆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 在自然生活中,金融是永恒的吗?不是。因为他不能创造规律,只是单纯给物种取了一个名称。 有瓜有豆就一定需要科学、制度和金融吗?未必。今天,原始部落的原住民,省略了现代文明,但丝毫不影响部落繁衍,因为大自然的赏赐足以让部落生存无忧。 自然是规律的创造者,人类是规律的运用者,所以人类要遵循自然的安排。人对规律可以有多维的理解。但所有的理解都归于自然的最终解释。 两种相同的货币,价值观的不同,生产的目标不同。物种的个性多样性链接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态结果,以永续发展作为评价真伪的标准,自然是第一性的人是第二性的。不论意识观念的对立与统一,人们地域心理的差异最终都会找到生态这个共同点,因为物种的自然创造力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基础。 1.3.1.2 二,有与无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重点。 科学、制度和金融相对于大自然的创造,对生活来说都不属于因果关系。人们生活的前提是有瓜有豆,人对自然的理解都属于应用。生存的前提是自然赏赐“有”。脱离有这个前提,人们就没有生存的结果。 从生存角度上看,自然规律是原因,社会是结果。土地原来也没有瓜和豆,大自然却创造出来了,那么谁是真正的创造者?是自然生产力。 在物种产生和应用过程中,地球由两个领域构成。一个是创造领域,归于自然系统。另一个是应用领域,归于社会系统,两者的关系是自然管辖人类。人们的生活源于大自然的安排,自然让人们随境而安,习惯相异。 事实上,只有自然系统创造出瓜和豆,社会系统的科学、制度和金融才有明确的目标,假如,社会系统毁灭了瓜和豆的创造机制,那么就没有瓜和豆,自然也没有工作目标,而社会恰恰就干了这种蠢事,而且天真的认为这是有“为”。 对地球来说,自然系统不因为人们是否存在而停止运行。自然不是以人为前题,自然领域是创造,他的前题是"无"。社会系统是应用,生存的基础是“有”。那么,自然生产力是瓜和豆的原因,即:瓜和豆是“无”结果。 自然系统是规律的创造者,前提是“无”,社会系统是规律的应用的遵循者,生活的前提是“有”。在此,自然是原因,社会是结果,生存是应用和利用规律,这就是道家理论的起源点,叫做“无中生有”。 1.3.1.3三,创造和应用对文明发展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类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应用和利用规律。在农耕时代物种资源丰富,人们误以为物种毁之不绝,资源用之不尽。但是人们忽略了自然的创造也要具备环境和物种条件,他由物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创造链。但社会破坏了大自然的创造环境,使大自然的创造链难以高效运转,自然削弱了人类的"有"。“无"基础失衡,造成了"有”的削弱,他降低了人类的发展动力。只有恢复自然“无“的基础,才能让自然的创造链高效运转,人们才有更高的生存动力,生活才有更丰富的资源。忽略自然的力量是愚蠢的,自然是第一性的人是第二性的,利用伟大的自然创造力是理性前进的标志。 长期以来,人类制度以金融为中心,破坏生态毁灭物种,偏离了以自然创造链为生活中心的轨道,造成资源枯竭,他动摇了人类的自然生存基础。环境灾难生存危机让人们认识到,自然创造链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推翻了金融促进经济的传统理论。生态危机推翻了旧理论存在的基础。现在人们开始正本清源谋求发展之路,开始追究瓜和豆产生的原因。 瓜和豆是物种,他源于自然创造链的组合。经过土地赐予人类结果,自然创造链是物种产生的原因。 人类有创造能力吗?没有。有能力创造物种吗?没有。人们能做的是恢复森林,人们能做的是向自然创造链学习,提高自然生产力利用率,发挥自然创造力的作用,在坍塌的旧制度上构筑起生态保护制度。 1.3.2 第二节,自然与社会系统错位的现实。 1.3.2.1 一, 规律是客观不可抗拒的,生态毁灭人类自亡。 在金融统治世界的大环境下,金融贪婪的天性导致了生态灾难产生的必然性。在普通情况下,金融是各种利益的平衡工具。但在利益与生态的天枰上,利益永远大于生态,客观上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坍塌,也就最终决定了人类走向永续发展的目标。 过去,由于观念上因果颠倒,社会系统的三大环节,颠倒成社会进步的三大障碍。 1,金融与生态失衡产生了贫富悬殊; 2,权力与民主失衡产生了腐败与光明的差距; 3,制度与道德失衡产生了邪恶与正义的差距。 金融、权力和制度是当代社会的基础。按照现代思想进行逻辑推理,金融、权力和制度是原因,生态、民主和道德是结果,金融是核心点。但基于自然规律,这种社会逻辑恰好和自然系统的规律因果颠倒,他正是世界金融坍塌的原因。在此,只需要再颠倒一次社会逻辑的顺序即可。为什么要颠倒一次社会逻辑思维。理由如下: 1,生态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只是在瓜和豆流通过程中提高了商品的价值,但不论瓜和豆升值多少倍,商品的质量不会增加。瓜和豆是客观的,不论是否流通,他都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瓜和豆是金融产生的原因,而金融不是瓜和豆产生的原因,即,瓜和豆与金融的自然逻辑关系永恒不变。 2,民主是权力产生的原因,权力是民主公议的结果,没有公议就没有权力,这种逻辑关系永恒不变。 3,道德是制度产生的原因,制度是道德的结果,制度不能背叛道德,这种逻辑关系永恒不变。 基于规律,生态是核心,民主是社会生活的基石,道德是正义的保障,阳光之下无罪孽。自然生产力是物种的创造者,人类是物种的应用者,只有大自然的创造水平越高,规模越大,人们所得到的资源越多,生活水平才越高,反之亦然。珍爱环境就是珍爱大自然的创造力,生态品质的高低决定人类的命运。原生态环境,自然创造力最强,人类自然繁衍,当时没有金融、权力和制度,但自然创造链始终高效运转,生态永远是生活的原因。 1.3.3第三节,围绕大自然核心世界波浪运动的社会系统。 中庸之道是人类精神的心髓,人是物种与社会的产物,物种自然生产量的大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物种的丰歉是富裕和贫穷产生的原因,他也是幸福和痛苦的根源。 大自然是一个全方位链接的网络系统,社会系统是自然网络中的一个分枝。在社会网络系统中,又进一步分枝为金融、科学、制造、原料等小网络系统。 在社会网络系统中,分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其他因素系统。在社会生产网络中,金融链接科研、制造、原料等子系统,构成生产链的运转。 原料是生产的基础,他是链接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链接点。通过原料环节的链接,将社会系统链接到自然系统中。自然生产力系统是物种的动力源,物种是生存的原点。 自然生产力的链接线路循环图如下: 1,自然生产力 生态链物种链原料链生产链科研链自然生产力利用率。 2,各环节链接构成螺旋波浪式的自然循环图。 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有三个核心元素,1,自然生产力;2,原料;3,科学。构成了因果链的三个支撑点,组成了因果链的核心世界,自然生产力是核心原因。社会系统不论千头万绪,自然生产力是系统的“纲”,其他因素都属于“目”,所有的因素都围绕核心世界做波浪运动。 纲举目张,在因果链上各种因素紧密链接和谐发展,产生社会系统发展动力,自然消灭贫穷。在人们对自然认识中,三个主要因素紧密和谐,即,古代的自然中庸思想。 在自然因果链上,社会系统的核心点是自然生产力利用率。不论任何国家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是自然环境和利用率的衍生品。 在上层建筑里,分枝两个分网络系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生态的反映物,都是地域特殊性的客观反映,都受地域自然因果链制约。二者恰好是一个矛盾对,一组由两种思想构成的交叉循环链。 资本主义因素链由民主化、市场经济、唯心论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社会主义因素链由集中化、计划经济、唯物论三个主要因素构成。 在地球村,没有两个宪法相同的国家,没有两个意识形态相同的地区,在国内的自治地区的管理上更是千查万别,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和流派各有百个。两种思想在地球村的国家系统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但共同点是注重国民福利,保障人民生存。最精典的是北欧诸国、瑞士、以色列等,表面上是民主国家,制度内涵却主要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优美的生态,高效的自然创造力,高品质的原料产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唯物论与唯心论,民主与集中,市场与计划,两种思想的竞争与和谐,;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市场与计划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三个矛盾对构成了文明进步的动力,这就是社会系统构筑的动力,三者的和谐就是中庸之道! 在地球村,不论东西方、国家宪法、人文背景、地区种族,人们的习惯和意识,对自然地域客观真实的反映,他是系统内部的差异互补性的莲接。 在地球村,不论东西方、国家宪法、人文背景、地区种族,中庸是人类和谐发展的动力,是构筑文明的动力,这就是人类思维运动的波浪轨迹。 1.3.3.1 1,个性与普世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坍塌的原因。 人类的本质是个性,不是共性。物竞天择,自然没有共性,才有万般物种。 人类就是个性多样性的链接。人类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然的多样性,这才是普世的。人们渴望出现拯救世界的真理,但却丧失了地域个性。人们确爱追求这种共性,这就是人类的悲哀。当人们却忽视了这种个性,而执着的追求共性的制度,输出地区思想的实质是文化的侵略,这就是战争的原因 。 人类制度也没有共性,地域不同宪法不同,地球村的宪法种类繁多,地区制度更是多如繁星,他是地缘的标志。展示着地域的心理差异。翻看各国的制度就可以发现,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都有百余种且旗鼓相当。制度是自然地域的产物,属于人对自然因果链运动规律的感悟,他是原住民对自然的感悟,属于地区、国家人们自然生活经验的结晶。 民族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心理素质,构成共同的制度。资源禀赋不同意识不同,物种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本质是自然的客观反映。内涵是自然生产力网络系统各级分枝系统。 对自然地域客观真实的反映是系统内部的差异互补性。人类都在这自然网络中,自然人类的目标就不是消灭某种制度、思想、意识,而且和谐发展,保持自然人类系统的稳定性和谐性。 一个乡村医生世家,所以受当地人尊重是因为他理解当地自然环境规律对人种的影响,掌握了地方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所以诊断准确率才高。人是自然的习服者,人才有落叶归根的感悟,这就是人的自然习性规律。因为只有地区的才是自然的,这就是个性,他不是共性的。这个医生假如到异国行医,他对地方病的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个性不等于共性。但假如这个医生当上总统,他就会不自觉的将地方意识,变为国家意识,这往往是行不通的,只是基于暂时的强权,不是自然的必然。当然个人悲剧产生的原因,不是地域心理差异这一点,而众多点的合成,才是力量所在,共性不是点的集合,而是点的链接,这是个性无法实现的。这就是自然的多样性成功的奥妙。走向亲和谐大自然,实现庶民政治就是人类自然的目标。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一个强调个人作用,一个强调集体作用。一个追求资本最大化,一个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市场化,一个追求计划经济,二者属于意识观念的对立统一。现在资源枯竭,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就丧失发展的地球环境,他的趋势是退出历史舞台。但他还是选择传统的做法,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的侵略和经济进攻。资本主义向外的攻势是虚张声势。因为他无法憾动生态社会主义的生存基础。社会主义不论有多少缺点,他消灭剥削··公平分配·满足人民普遍利益是其基础。基于大自然的安排,自然是第一性的人是第二性的,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的关键点,只有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个高品质的地球村,才能满足人类共同的要求。就算资本主义暂时胜利,但最终还是要解体。因为他违背了区域个性,地球资源的枯竭让高消费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资源枯竭就需要控制消费,生态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将走向上升趋势,因为他控制奢侈消费,合乎地球资源枯竭的现状。生态恶化需要保护物种,而不是自然竞争。地球需要修养生息,产能需要降低而不是发展竞争,当掠夺,消费,竞争思想被大自然淘汰后资本主义的精神是什么。 各国制度意识和习惯的差异,地域心理差异是否是大自然的安排呢,应该是,因为他符合大自然的多样性。基于对自然的尊重,人类应该学会彼此尊重,这就是强大的资本主义走向萎缩的原因。所谓竞争文明往往是对自然的亵渎和曲解,消费制度总是对自然的背叛和玷污。权力总在挑战自然规律中被自然毁灭。 1.3.3.2 2 ,金融制度的坍塌 产品剩余产生市场和货币,货币发展产生金融业,金融发展产生资本主义。当人们发现增加货币可以刺激经济,但无止境超极限增发,又让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的市场经济产生货币泡沫。 市场竞争产生金融寡头。金融寡头让金融世界畸形发展,最终垄断全球经济。各国为摆脱金融寡头的垄断,不断增加的金融泡沫,使金融脱离原料。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并且遏制毁灭实体经济,因果颠倒又造成虚拟金融世界的坍塌。 虚拟金融系统畸形发展,挤压实体经济系统,实体经济系统又将压力传递到生态系统,最终结果是生态系统受到损坏,严重背离自然规律,削弱了自然创造力。反过来物种又降低了对社会系统的供给能力,人类发现问题的根源,自然要修改错误的做法,回归自然修复生态,金融危机就是金融的坍塌。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优美的生态,高品质的原料,产生高品质的生活。资源禀赋不同意识不同,物种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人与自然的链接点是原料,促进原料的发展,高效发挥自然创造力,获得更多的原料是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人类精神就是让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紧密链接。保持优良生态,提高自然生产力利用率,利用自然创造力。增加森林、物种、原料,通过清洁生产法、永续发展制度,在劳动中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殿堂。
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SOME FINAL THOUGHTS
yhaiqun0416 2012-11-28 21:44
SOME FINAL THOUGHTS When Eastern and Western economists got together during a conference held by the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Performance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1990,enthusiastically discussing the on-going radical changes in CPEs,I called for emergency policies for financial control possibly through a banking system.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Association (UK) in 199l I argued that liberalisation of the banking system should not be attempted as long as the industrial system is not subject to proper financial discipline. Given that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a CPE is decentralized, the banking system should be correspondingly controlled in terms of banking regulation, credit control and investment assessment. Indeed, without proper control of banks, banking control and a well-designe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sts of reform, such as inflation and/or financial disorder, will be increased. This study was completed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s deciding on a radical financial reform programme. No matter what form it eventually takes, I must again stress the essential control function of the banking system. It is to be hoped that the new programme will be designed carefully and implemented steadily. To sum up, in a planned economy people are “forced” (or more accurately planned) to be free, while in a market economy people are free to be forced (or to be put under market discipline). In either of these situations certain control mechanisms are necessary, simply because there always exists a relationship of contradictory unific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and agents. Tragically many people in RCPEs dream that once planning is abandoned, free markets can easily bring about a higher level of welfare than hitherto. This idea has led to many real tragedies. Although it was wrong for the central planners to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 mechanisms, it is also wrong to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state roles. Money talks, but money can also introduce evils. The gradual reform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generally been effective. I supported this approach even in 1989, when China experienced turmoil and faced Western sanctions. My paper China Steps Forward (1989) argued that the Eastern Lion had awakened and was stepping forward successfully and irrevocably. No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cared to publish it at the time. An American banker in Hong Kong had a similar experience, but recently published a book entitled China: China: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 (0verholt, 1993). The centre of world development has changed from time to time and has never been permanently associated with any particular area. China too was once a centre of development and if the Chinese people become more disciplined and continue to work hard there is nothing to prevent it from recapturing that po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the lesson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its decline from superpower status. Although I call for control Of the banking system and an active role for government, I am mindful of the problems of bureaucracy and corruption. Supervisory functions, which could be assumed by more actively organised trade unions and a more independent judiciary,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uthorities’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prevent corruption. However these issues are beyond the parameters of this study. Finally, it is my honour to conclude by quoting the final 1words of a reappraisal of the planning literature by the late S. Chakravarty (1991, P.19), former chairman of the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of India: The leap from a “command” system to a market-based economic regime cannot be equated with the leap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into the “realm of freedom”.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market and planning may prove to be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ensuring a humane existence for vast masses of people, whether they are living in the so called “third world” or in what used to be called the “second world”.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however, that failures are due as much to political factors as to the inability of the planners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What the present conjuncture strongly suggests is the need to introduc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he planning process itself and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rather than to seek salvation in the market system, whose self-regulating properties were questioned very effectively by Keynes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Notes: 1. This is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final chapter of the book entitled Banking and Financial Control of the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Haiqun Yang, 1995), published by Macmillan Press in England. 2. CPEs is an abstract of the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3. RCPEs is an abstract of the reforming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Notice: The above final words were published ina book entitled Banking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by Macmillan Press in England in 1995,which was based on my Ph.D. thesis entitled Costs and Benefits in Decentralizing a Banking System in Transition completed in Birkbeck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in 1994. 中文说明: 以上英文是杨海群1995年在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的专著 Banking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即《改革的计划经济的银行与金融控制》 一书的结束语,该书基于本人在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银行系统分权化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
个人分类: 著作|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货币的起源到未来——央视推纪录片《货币》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2-11-20 19:54
[转载]货币的起源到未来——央视推纪录片《货币》
《货币》 11月19日起,每晚21:15 中央二套连播十天 从46亿年前地球的诞生,到250万年前人类的起源,从5500年前隐藏的最早的货币历史,到250年前工业文明的到来,从67年前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到今日国际货币体系的再重建……货币从最初的起源、到局部的通行,从站在国际贸易的制高点,到今天成为世界经济浪潮中最棘手和根源性的课题。人们对货币从哪里来,和她又将如何影响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期待——货币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债券?是黄金,是钻石?是财富,是国家意志?是梦想,还是其他?《货币》为您解开。 《货币》主创人员   《货币》的主创团队将由完成了《大国崛起》、《水问》、《华尔街》等央视重大选题的核心骨干成员组成,金融团队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在华尔街等世界金融中心工作生活多年的业内人士。 内容概况 本片由货币的起源开始,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因此,研究和分析货币,既是对财富的探讨,也是对人性的探讨。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货币,本片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进入货币的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 : http://jingji.cntv.cn/special/hb/jlphb/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8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出卖货币主权:精英们证词与问题的严重性
huangwd 2012-11-2 20:22
出卖货币主权:精英们证词与问题的严重性   精英们禁止自己自主增发人民币,转而依据外汇储备增发人民币,将人民币增发主权交给了西方。很多人不愿相信,怎么会有如此荒唐的事情。一次和一位不懂 经济的朋友聊天,说起人民币是依据美元增发的,这位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等于将人民币增发权给了美国,这位朋友怎么也不相信,认为草民在散布乌有的谎 言。但是,这是千真万确的,下面大家可以看看主管专家和官员们是如何说的:     1.北大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先生刚刚卸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他在任期间,曾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了 51篇文章,讨论我国的汇率与货币问题,其中一篇文章中写道: “人民币在制 度上杜绝政府主动超发货币,是 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开始执行的《人民银行法》。该法案明文限定,人民银行再也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这就是说,政府把央行当作财政之外又一个钱柜子的时代,在制度上结束了 。以后政府的财政需要,只能靠税收、靠发债、靠国有资源的收益,再也不能靠超发 票子。讲过的,作为建国之后又一波治理严重通胀的结果,中国终于在财政与货币之间安排了制度性间隔,意义远大。这么说吧:人民币将来有了与中国经济相称的 国际地位,一定有人会回过头来,到这部《人民银行法》里找到其立足之本。   始料不及的是,主动超发货币之门被关上之后,又开出了一个被动超发货币的口子。这就是从汇率形成机制里被动释放出来的天量货币。正如先前发表的本系列评论 指出过的,每年新增的国家外汇储备,全部是央行用基础货币(草民注,就是增发货币)买进来的。按什么价买?汇率是什么价就按什么价(更准确地说:央行出什么价购汇,汇率就是什么 价)。 1997-2005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6元,意味着 每增加1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央行就要增加动用8.26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购汇 ,这8.26元“高能货币”转入商业银行,再乘上4-5倍的货币周转速度,可放给市场的贷款总额就是40元人民币上下。这是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货币当局被动发行人民币的机制。”(周其仁,被动超发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十六 经济观察报 2010年8月16日)     2.2011年2约26日, 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 24次CMRC朗润预测报告会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 ,到2010年底中 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就是增发人民币购买外汇,增加国内市场上人民币)。“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 源头。”他分析说,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 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亲自挂帅,集合中国人 民银行各部门集体编写《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软着陆”“一节告诉大家,1994年,汇率并轨后,买入外汇成了中国人民银 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精英们依据美元发行货币,这实际上等于将货币增发主权免费送给了美国。 首先我们来看, 美国人是如何使用中国的人民币印钞权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人拿着美元到中国银行,银行都会按照当日汇率兑换人民币。当美国人需要增印人民币时,美国央行就 印美元给美国资本家,到中国央行兑换人民币,这时,中国央行就印人民币给美国人换美元。这等于美国人有权使用中国的人民币印钞权。 另一方 面,精英们自己制定法律,禁止自己使用印钞权,该法律是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12月 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修正(附录3),其中相关内容如下: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按照这条法律,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借钱给中国政府。进一步来说,中国央行连印钞借给中国中央政府都不准,更不可能直接印钞给中央政府了,表明中国中央政府无权使用央行的印钞权。 有金融学博士,根据央行 2009 年资产负债表分析, 我国外汇占款发行的人民币占市场流通的人民币基础货币92%、在过去10年间,基础货币增加11万亿元(=143,985-33,620),基础货币投放 的增量全部来自外汇占款,就是央行增发货币购买企业出口赚来的外汇储备起来,等于依据外汇储备增发货币,等于过去10年,人民币增发权完全交给美国资本 家。   以上都说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依据美元增发货币,承认当前的物价问题来自依据外汇增发货币的机制,都反对这种被动增发货币方式, 显然,依据外汇增发货币是错误的增发方式。但是,周教授在文章中认为,主动增发货币也会导致物价上涨,禁止主动增发也是正确的。这实际是主流经济学家和精 英们的观点,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主动增发人民币并执行到如今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主要是美国大学培养的,周和易都是在美国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央行的货币专家也基本有美国的求学经历,也是最主张学美国的 办法的。美国人是如何增发美元的?美元的增发,最初是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也就是给美国政府一笔钱,同时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记下美国政府一笔债务。后来的主要 方式,公开市场操作,是美国授权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实际操作时,美联储还是主要购买美国政府 的债券,其实质就是中国政府禁止的主动增发方式,例如, 1995年,美国政府债权占其债权的98%以上。实质上还是美国政府主动增发货币。 精英们出卖货币主权,并没有从西方资本家手里拿到哪怕一根狗吃剩的骨头,这究竟是精英们没有学好经济,包括西方经济学,还是别有用心?而 西方拿走中国的货币主权,印钱就能拿走商品,买下工厂和企业,控制中国经济。现在我国人口不到世界五分之一,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已经超过世界一半,而消费水平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大部分都被西方免费拿走。 有人会反驳说,我们还积累了 3万亿美元。但是,去年物价飞涨的时候,老百姓要求分掉这些外汇,央行专家就发表文章,告诉大家,这些美元是央行印人民币,从资本家手里换来的,由于资本家手里存有这些人民币,央行不能分给大家,也不能让政府花。事实是 ,外资在中国的资产超过3万亿美元,所以,3万亿美元的实际所有人,是外国资本家。这是因为精英们优惠引进外资,让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办企业赚钱,从而使外国资本家在中国的资产超过外汇储备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资源正在走向枯竭, 以煤炭为例,现在每年消耗 100多亿吨资源,生产消费30多亿吨煤炭。大部分煤炭是为西方免费生产商品,等于西方掠夺了20亿吨煤炭以上,消耗我国煤炭资源60亿吨以上。 10年间,我国煤炭价格涨了5-8倍,我国煤炭工人工资只有美国工人百分之几,而煤炭价格是美国的3-5倍以上, 只因我国好的煤炭资源已经消耗殆尽 。 回顾历史,据刘万东先生发表在辽宁大学学报 1987年第6期文章《1905-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日本在这40年里,掠夺的煤炭总共也只有3.2亿吨,不到现在一年的六分之一。 这等于说,现在西方每年对中国煤炭的掠夺都超过上个世纪日本侵略中国几十年的总掠夺量。 这是因为两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差异巨大,更是因为精英们投降西方,主动交出货币主权,同时引进外资的结果。缺少煤炭,就会缺电,工业生产就会受到限制,经济就会崩溃。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精英们还沾沾自喜于生产能力的提高,手里拥有的外汇欠条的增多。精英们通过控制媒体,给投降卖国路线唱赞歌,忽悠全体国民。而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国民还太少。继续下去,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就为时不远了。 参考: 从西方在殖民地的统治手法谈起, 我国首要问题是殖民地化的经济政策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35645 自主增发钞票是政府职责,根据美元储备发钞太荒唐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2/82/55/4_1.html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25332 祸国殃民之货币改革三步曲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35064 谈谈毛时代对外汇储备的态度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38861
个人分类: 货币漫谈|1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利用美元殖民化全球1
热度 1 huangwd 2012-11-1 15:15
美国利用美元殖民化全球(一) 2012-10-18   1、殖民者使用货币掠夺财富    让我们假设,殖民者占领了一个地方,殖民者占领这个地方的目的,不外呼要从这个地方拿走财富,包括粮食,金银矿产和各种制成品等等,为了掠夺财富,还有 可能要修建住房长期居住,修建道路,方便运走财富等等。假设这个地方是一个功能完备的传统部落社会,这是西方殖民者来到非洲,遇到的主要情况,这个社会从 未有过货币、价格和市场的存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可使当地居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即使殖民者带来了金币银 币,当地老百姓也不识这些金币银币是何物,更不用说欧洲殖民者印刷出来的纸币了。殖民统治者公开宣布要招募劳动者,并愿意付出工资,显然,当地人是不会理 睬殖民者的。殖民者要实现财富掠夺,必须要搬来军队,用武力胁迫的方式让当地老百姓干活,当地老百姓也必然要反抗,从而带来殖民者的巨大损失,甚至让殖民 者全军覆没,血本无归。   在真实世界里,殖民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货币引入到这个社会,让殖民地老百姓适应使用货币。具体的办法就是 通过货币来征税。殖民统治者宣布,给他们修建房屋或开矿等,工作一定时间可获得多少货币,或者说收入,给殖民统治者提供食物可获得多少收入,同时规定,每 年每个当地老百姓必须缴纳多少税收,也就是货币。显然,殖民统治者可以使用印刷出来的纸币作为货币,不需要携带原来母国的货币,或者金银,就能实现这种掠 夺。   殖民统治者发行这种货币,也无需什么发行依据,只需要殖民统治者通过法令规定,当地老百姓缴纳税收时,统治者接受就足够了。老百姓 是否用来作为日常商品交换的工具,老百姓是否信任殖民统治者印刷出来的纸币,都是无足轻重的。只要殖民地政府设立税收制度并强制执行,规定以“总督币”缴 纳,“殖民总督币”就会逐渐成为殖民地老百姓使用的货币。   你如果站在殖民总督的位置,你会看到,作为殖民总督,挣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 那本身就是你印出来的,要多少有多少。现在中国的精英相信,借美元给美国,就是拯救美国,是多么荒谬可笑的事情。也就是说,殖民总督并不需要殖民总督币, 而天长日久,当地居民习惯了以殖民总督币来缴纳税收,反而需要殖民总督币了,从而会主动出卖劳动力和物资给西方殖民统治者。   现代纸币是 从金银货币的代用券发展而来的,人们为了携带方便等原因,发行纸币,代替黄金货币,是可以到发行银行兑现金银的欠条,所以又叫信用货币,后来,变成了不兑 现的欠条,或者说债务,是政府法律规定推行的,叫法币,现在的货币都是法币。因此,在发行货币时,必须将发行的货币看成是开出了欠条,也就是发行者增加了 债务或者说赤字。在现代政府货币管理中,统治者每发行一笔货币,中央银行的帐上就会记录了一笔债务,这是政府债务增加的一种常见途径。    即使殖民地老百姓挣取的殖民总督币超过了税收,产生了赤字,殖民统治者也无需为这些赤字担心。因为人们会将殖民总督币看成是一笔财富而储存起来,这是商品 社会常见现象,在新中国建国前30年,长期以来,人们存钱成了甚至是唯一的储存财富的手段。因此,在殖民地引入货币,让殖民地老百姓将财富换成货币存储起 来,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殖民地老百姓财富的最佳手段之一。   殖民统治者还会以支付利息的方式,鼓励人们去积累储存这些总督币,因为增加总督 币,都是在给殖民总督增加缴纳的财富。在殖民统治者的鼓励之下,殖民地老百姓主逐渐习惯储存总督币了,也就是说,殖民总督的债务逐渐增大了。殖民总督会为 此而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殖民总督有意制造出来的结果。   殖民总督也不会担心所谓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因为利 率也完全是他一手决定的,在现代货币体系中,与此对应的是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也是统治者控制的,可以任意调整的,它决定了市场上其他各种利率水平。殖民 总督会清楚地知道,所谓利率,年增加的赤字,债务等等,甚至是商品的价格,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信息,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一手操控的。    对殖民总督来说,最重要的是关注当地老百姓能否向殖民者提供足够多的商品和劳务。如果他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例如,给殖民者提供的财富不足以使殖民者过 上足够好的生活,吸引不了殖民政府招聘士兵维护殖民统治,殖民总督需要增加税收。如果增加的税收超过了当地老百姓能力,让当地老百姓难以生存,从而必然带 来大规模反抗,则殖民总督应降低税收,减少掠夺。如果殖民地老百姓反抗意志足够强大,殖民者掠夺财富的阴谋是有可能实现不了的。这是曾经存在的西方在全球 进行的直接统治殖民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在商品生活里,人们需要商品交换,离开不了货币这种交换工具。殖民统治者通过引入殖民总督币,让人们习惯使用总督币以后,就会自发地促进人们在私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中使用总督币,此外,殖民总督们还会通过法律,禁止其他货币流通,从而让总督币成为唯一的货币。    历史上非洲一些地方和亚洲的印度是有货币的,殖民者会根据当地货币使用情况,分别对待的。非洲某些地方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西方殖民者就运去大量贝壳,买 走当地财富,让当地贝壳货币泛滥而变得一文不值,摧毁当地货币,转而发行殖民总督币。也有一些地方使用金银货币,例如,印度,则殖民者就会通过税收拿走金 银货币,使当地金银短缺,同时发行纸币替代,从而逐步实现殖民地货币化。   殖民统治者在殖民地垄断发行货币以后,如果殖民地老百姓失业, 失业者乞求殖民总督让他们工作,以便挣去一笔总督币,而殖民总督置之不理,这显然是无知和愚蠢的。因为制造总督币是无成本的,明智的总督们总是会满足失业 者的要求,雇佣他们,让他们有工作,从而增加财富掠夺。历史上,很多西方建立的殖民地,人们很少失业,其原因就在此。西方殖民者通过货币,让当地老百姓自 愿被掠夺,心甘情愿被掠夺,这是西方殖民者的高明之处,现在全世界各国精英,无不以挣西方货币为荣,也是西方精英对全世界精英洗脑的结果。    中国的精英们从“发展就是硬道理”,变成了“挣美元就是硬道理”,这也是西方精英对他们洗脑的结果。改开以来,一大批中国精英被送到西方,学习了西方的 经济学理论。他们回来以后,将出口导向挣美元当成国策了。降低汇率低价贱卖换美元,出口退税,让商品降价换美元,实在换不到美元,就优惠吸引外资投资挣美 元,于是,美国精英拿着印刷的美元欠条,就能到中国买走商品,换来人民币,买下工厂,控制了中国经济。中国人民的劳动果实都免费送给了西方,因为中国的工 厂都被西方资本家拿印刷的美元欠条买走了,自然劳动果实就归西方资本家了。虽然中国精英们手里挣了3万多亿美元,可是西方资本家在中国的资产还超过3万 亿,精英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美元还是西方资本家的,自己是不能动用的,如果要使用,必须发行国债,从资本家手里借款,才能动用。精英们心甘情愿地落入被西 方掠夺的圈套,而不能自拔。   参考:兰德 瑞 《解读现代货币》
个人分类: 货币漫谈|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请主流经济学家解释我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 :草民最有影响的文章
热度 2 huangwd 2012-11-1 15:06
请主流经济学家解释我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 2010-01-29   西方经济发达,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了特别是年代指导国家经济建设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出现了很多荒谬现象,我这里列出十条,请主流经济学家解释。   1、为什么我们是美国第一大债主,却要去优惠引进外资?    问题背景:到2009年底,中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8000多亿美元,购买其他债券至少4000亿美元。连美国媒体都惊呼,一个穷国成了世界最富强的国家 最大债主。另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引资,每年都大力引进外资,根据国家统计公报,2008年引进外资924亿美元,到2008年底,29年 来共引进外资8千8百多亿美元,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外资在中国资产到2007年底已经膨胀到2.11万亿美元。这种荒谬现象是怎么回事?   2、到底物质财富是财富,还是美元欠条是财富?我们为什么宁愿拿物质财富低价贱卖,换来无法使用,越积越多,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是不是将所有物质财富都送走了,换来无数美元欠条,就代表我们富裕了,我们的经济就发展了?    问题背景:29年来(1980-2008),我们人为降低人民币汇率,低价贱卖自己的物质财富,根据国际公认的购买力平价汇率法计算,我们总共拿价值 32万亿美元物质财富,只换来7万亿美元商品加2万亿美元欠条,免费奉送23万亿美元(附录1)。到底是让老百姓保存价值23万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还是让 国家保存2万亿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更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和老百姓?   3、为什么我们有钱搞出口退税,补助外国人,没钱帮助自己的老百姓?将住房、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化,让老百姓自己解决?为什么不能拿来补助自己老百姓,增加国内消费?    问题背景:近年来,每年搞出口退税,让出口企业降低出口商品价格贱卖,等于补贴外国消费者,每年支出5000亿元人民币(补充2011年支出9300亿元)。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减少支出, 将住房、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化,让老百姓自己解决。为了增收,不断提高房价,使普通老百姓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辛苦工作都解决不了一家人基本生存问 题。例如,由于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国内从事农业的农民很少,大部分农民都进城打工,却无法成为城市居民。减免农业税,实际不过减少200亿元人 民币,与出口退税补贴外国消费者根本无法相比。   4、为什么我们将物质财富出口换美元欠条,然后在国内增发人民币?为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直接在国内增发人民币?难道真正的物质财富还比不上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    问题背景: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不能随意增发人民币,但是,中央银行可以增发人民币收购企业出口产品换的外汇,于是,企业出口物质财富获得外汇后, 央行就增发了大量人民币购买企业的外汇。到2009年底,国家储备2.4万亿美元外汇,国内就增发了至少16万亿以上人民币。物质财富没有了,我们能增发 人民币,物质财富在国内的时候,我们不能增发人民币,这是什么道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据说是依据手里储备的美元增发的,可是美元实际购买力是不断下降 的,40年来,按照黄金价格计算,贬值幅度超过30倍。而且由于低价贱卖换来美元,使用美元换回物质财富时,换回的物质财富比卖出时要少得多,等于大部分 增发货币都没有对应物质财富了。   5、为什么不能增发人民币给老百姓,让国内资本家赚走,使国人皆大欢喜,而物质财富也都留在国内?非要将物质财富免费送到国外,人民币也奉送外国在中国的资本家,手里收点无法使用,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    问题背景:参见上个问题,笔者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路线,对比以外需为主出口拉动经济发展路线。两者唯一区别是内需路线是物质财富在老百 姓手里,而外需路线是物质财富送到国外,国家免费奉送大量财富之后,拿着无法使用,不断贬值的少量美元欠条(存放1百年,恐怕1%原始价值都不到,99% 都被美国人骗走了),由于国外市场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出口企业大都被外资控制,海关统计资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出口物质财富,获得人民币的主要是外 国在中国的资本家。到底这两种路线,那一种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利?西方国家发达的根本原因是提高老百姓收入,增大国内市场。没有市场,产品卖不掉,如何扩大 生产,发展经济。为什么不提高老百姓收入,增大国内市场。   6、企业和银行都交给外国人管理,这对中国有利吗?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人是自私的,一切都依靠外国人,靠得住吗?不知道你们家财产是否也交给外人来管理?    问题背景:30年来,我们搞优惠引进外资,搞三减一免,减免外资各种税,出口产品还退税,使其处于竞争优势,在开放的21个行业,外资都彻底打败内资, 成为外资一统天下。去年底还在布置外资兼并所剩无几的国企(附录2)。我们是否要将所有内资企业都消灭,企业都交给外国人来管理?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 道,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人是自私的,将民生相关的企业都交给外国人,如果外国人要撤走怎么办?最近发生的谷歌撤退事件,你是怎么看的?现在维持工业企 业的运行,在技术上都非常复杂,一个水厂,一个电厂,都由无数机器设备组成的,关键设备或零件少一个都开动不了,企业如果都让外国人管理,有一天,他们都 撤走了,你能将其马上运转起来?   7、自己的企业都卖给外国资本家,国人都当打工仔,能致富吗?到底是做老板能致富,还是做打工仔能致富?   问题背景:参见上个问题,去年底,精英们还在鼓励外资投资和并购所剩无几的国企,优先给予土地和信贷(附录2)。将企业都卖给外资,国人只能当打工仔。在中国当打工仔,一个农民工,都无法在城市安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更不用说致富了。这种方法能领导中国人民致富吗?   8、为什么中国制定的银行法,不能借钱给自己的政府,而能借钱给敌视分裂中国的美国政府?    问题背景:参见1995人大通过的中国银行法第29条规定,禁止央行借钱给自己的政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央行却购买美国国债8 千多亿,借钱给美国政府。美国人炸中国大使馆、撞中国飞机,卖武器支持台湾分裂,在中国境内搞藏独、疆独动乱,敌视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和美国发生战 争,你会借钱给美国人买枪炮弹药枪杀消灭你?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搞出来的荒谬法律。美国政府并不理睬这个理论,更不会立法束缚自己。08年美国危机 期间,就大印美元7.7万亿美元救助几家美国银行。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个荒谬理论来束缚自己?为什么看不到美日均从央行等大量借贷,债务甚至超过一年国 民产值?   9、由于引进外资的美元实际无法使用,等于免费将财富送给外国资本家办厂赚中国人钱,为什么不能印钱借给自己的老百姓办厂?    问题背景:所谓引进外资,就是外国资本家拿一笔外汇,如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在中国国内办厂。由于中国不使用从外资手里换来的美元,等于免费奉送财 富给外国资本家办厂,而利润都归外国资本家。等于美国人印美元欠条到中国就成了投资。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钱给自己的老百姓办厂,让利润归中国人,非要送给老外?正是我们压制老百姓收入,使企业利润 微薄,又优惠引进外资,挤跨内资,使国内企业彻底倒闭。   10、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老百姓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是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值和外汇储备?现在我国生产的物质财富完全满足国人需要,为什么要大量贱卖出口换取无法使用、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同时使国内大量老百姓温饱出现问题?    问题背景:我们生产的粮食和肉类,按人均计算,超过日本人均消费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附录3)。我们建设的住房,按照人均计算,达到30平方米,也接 近日本平均水平。我们生产的衣服供应了全世界,远远超过中国老百姓需要。可是,我们的老百姓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太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有4.3亿 人,平均一天消费量低于7.2元,不够一个人在普通城市吃一顿快餐。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场大病,就会倾家荡产,成为贫民。我们到底是赚一堆美元欠条就万事 大吉了,还是需要为老百姓分配足够的物质财富,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问题?任何时代,如果有一定比例的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成为问题,这个国家还能稳定发展吗? (历史上无数事实都表明,将导致社会崩溃。)由于老百姓收入低,消费能力低,生产的产品过剩严重,导致生产发展也难以增加,从而经济陷入停滞。国家于是搞 低汇率出口,增加生产,免费奉送敌对国家财富23万亿美元,却不管国内老百姓缺衣少食,这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的?   附录   1、 低人民币汇率使我们每年损失超万亿美元   2、 网友热评国务院鼓励外资并购国内企业   3、 富裕的日本人吃得比我们还少
个人分类: 货币漫谈|1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哈佛教授:对比德国等国 中国真是市场经济
热度 1 lxj6309 2012-10-24 09:19
虽然早已熟知这些事实,但是读到这篇文章,我还是非常心酸!伟大的科学家们,你们如何看?你们支持什么? 哈佛教授 : 对比德国等国中国真是市场经济 2012 年 10 月 24 日 08:19:2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 桑德尔去年夏天来了一趟中国。这个一直期待体验胡同的老美逛了北京,去了杭州和上海,还在大学跟年轻人聊了天。不过这趟旅行里他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医院里贩卖门诊号的黄牛党。    “ 夜晚时分,票贩子们自由自在地聚集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的一楼。价值 14 元人民币的门诊号被加价几百块,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一整个月的收入。在站着保安的楼道里,吆喝着兜售专家号的男人打破了医院的安静, ‘ 唐大夫 ,唐大夫,谁要唐大夫的号?风湿科的唐大夫 ’ ! ”   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医院上演的这一幕,被这位偶然到访的细心教授记了下来。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所授的 “ 公正课 ” 现场录像在网络上有过亿次的点击。如今,这个讲 “ 公正 ” 的教授开始转而研究 “ 金钱 ”—— 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明码标价,那么,钱到底可以买什么?   翻开报纸看报道, “ 美国加州只需 82 美元可以在坐牢时选择安静的牢房 ” ;打开电视看新闻, “ 50 万美元的投资可以换一张美国绿卡 ” ;就连出门堵车时都能得到 “ 温馨提醒 ” , “ 进入快速车道,只要 8 美元 ” 。他的朋友教育孩子,只要在接受帮助后写一张 “ 谢谢你 ” 的纸条,就可以获得 1 美元 “ 奖金 ” 。    “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 ” 桑德尔在他的新书里写道, “ 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 ”   在这本书的白色封面上,一捆用红色牛皮筋捆起来的美元钞票站立在副标题 “ 市场的伦理底线 ” 旁边,而中央则用大号字写着让这位教授困扰已久的难题 —— 《钱不应该买什么》。    有钱就可以不排队吗?    “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 ” 桑德尔开门见山这样写道。   这位哲学教授发现,现在想要发掘 “ 钱买不到什么 ” 的答案,越来越难了。过去 15 年里,他一直在潜心收集资料,跟钱有关的新闻塞满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五花八门地写着,在当今时代,钱可以买到什么。   答案丰富得惊人:只要你肯出钱,你可以在南非射杀濒临灭绝的黑犀牛,也可以请别人做代孕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即使不上课也能换取一个 “ 荣誉学位 ” 证书;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的指标,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国家可以掏钱雇佣私有军队,替自己的公民去战场上冲锋陷阵 ……   在桑德尔读高中时,这一切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他的同学如果因为获得好成绩而得到家长的金钱奖励,还会成为大家私底下议论纷纷的负面话题。而现在,美国许多学校宣布,如果学生成绩提高,可以获得相应的金钱奖励。   看上去,在这个 “ 钱的时代 ” ,有钱似乎可以买到一切。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 “ 头等座 ” ,那里人少宽敞, “ 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 ” ;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 “ 快速通道 ” 。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 “ 只需 149 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 ”   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 “ 先到先得 ” ,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 “ 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 。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 —— 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 “ 保驾护航 ” ,护送你去插队。    “ 如果有钱的优势只体现在他们能够购买游艇、赛车或者去好地方度假,财富不平等倒也还不会显得那么扎眼。 ” 桑德尔评论说, “ 但是,当金钱可以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 —— 政治影响力、更好的医疗措施、安全的居家环境、更好的学校,这种财富分配不均就会显得异常突出。 ”   这种感受,在他短暂的中国之行中特别突出。在这里,花钱可以看病插队几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医院直接开设了 “ 特需窗口 ” ,多掏 200 块钱,病人就可以提前见到他们的 “ 唐大夫 ” 、 “ 李大夫 ” 或者是 “ 王大夫 ” 。   不愿排着长队通宵达旦等待挂号的病人可以从票贩子手中买号。这些专业出售插队权的小贩在熙熙攘攘的挂号处分发自己手写的名片,信誓旦旦地许诺,可以搞到任何一个大夫的门诊号。    “ 想在中国看病?先富起来再说吧! ” 美国媒体评论这么写道。   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里,这位偶然到访的哲学教授看到了一个严肃的伦理命题:应不应该允许病人购买提前看病的权利,仅仅因为他们可以负担起这笔钱?社会能不能允许这样的交易,只要有钱就能达成目标?   如果有钱就能买,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富人有机会比穷人买到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在危机状态下,例如雪崩、地震等,富人则有机会用钱买更多物资,获得更大的生存可能。    “ 当钱能买到一切的时候,有钱就变成最重要的大事。 ” 桑德尔说。   就像在中国,每逢春节假期前,有钱人可以买高出票价本身几倍的黄牛票,而无力承担的人只能出现在火车站售票口,在寒风中裹着大衣熬夜排队买票。   可是,对于金钱权力的不满,似乎最多也只表现为牢骚。 “ 曾经,游乐园是全世界最平等的地方,可惜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桑德尔在书中引用的评论这样抱怨, “ 想当初,每个度假的家庭在门口都要不加区别,民主地排队。 ”    “ 在我们的时代,金钱获得全面胜利。几乎一切都可以贴上价签随意出售。 ” 桑德尔写道, “ 人们只是抱怨两句,发发牢骚。但是我们需要严肃的讨论,就像是你参与讨论政治事务一样,我们应该认真公开辩论,钱不应该买到哪些东西。 ”    让有钱人大获全胜,进入一个彻底的 “ 钱的时代 ” ?    桑德尔 所期待的公开辩论还没开始,他自己反倒先沦为金钱时代的一枚棋子。他在日本举办讲座的时候,由于想要听的人太多,原本免费的门票被拿到网上拍卖。最后,这位著名教授发现,台下听众很多是花了 500 美元的高价才进来的。   于是,这场主题为 “ 公正 —— 如何做才是对的 ” 的演讲不得不这样开场: “ 票贩子倒卖门票,这样做是对的吗? ”   先不管对不对,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在美国,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莎士比亚身上。纽约公共剧场原本计划举办免费露天演出,却被票贩子瞅准了目标,他们早早地排队抢免费票,再以 125 美元的价格转手给那些没时间排队的观众。   主办演出的剧场显然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们的发言人板着脸站出来回应: “ 请不要这样做,这样有悖于莎士比亚的精神。 ”   可是,支持的声音说,从票贩子手中买票只不过是用金钱换取了排队等待的时间,这有什么错呢?   桑德尔开始尝试跟身边每一个人讨论这件事,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也包括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主管财经新闻的他的学生。他甚至会在吃晚餐或者全家郊游的时候,饶有兴致地跟自己的两个儿子亚当和亚伦辩论起来。   这位哈佛哲学教授拿这个问题去询问自己的同事、 哈佛大学 经济学教授曼昆。曼昆是经典经济学教材的作者,《曼昆经济学》在全世界销量逾百万册,教出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樊纲,也教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结果,曼昆非但没有批评插队行为,反而分析其为 “ 自由市场的优势所在 ” , “ 这种差价行为是对资源的有效分配 ” , “ 让有意愿付钱的人享受到了相应的便利 ” 。   即便激烈争论也总是儒雅微笑的桑德尔并没有当面提出异议,但他在自己的书中用严谨的句子争辩道:这种交易会带来一个恶果 —— 不平等, “ 当钱可以买到几乎一切时,那些没钱人的日子就会变得愈发难过 ” ,这样下去,有钱人会大获全胜,我们会进入一个 “ 钱的时代 ” 。   事实上,对于 “ 不平等 ” 的焦虑,常常如同针尖一样刺痛公众的神经。今年 7 月,中国的网络上,一条 “ 深圳地铁将设 VIP 车厢 ” 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掀起了轩然大波。这种 “ 票价翻倍保证有座 ” 的安排非但没有让乘客满意,反倒惹得他们愤愤不平, “ 怎么,地铁也要搞三六九等? ”   在访问北京的当天晚上,桑德尔到清华大学演讲时,把关于钱的伦理困境扔给了台下的中国学生。这位教授风靡全球的 “ 公正课 ” 有一个固定套路 —— 在富丽堂皇的哈佛讲堂里,他会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再抛出尖锐的伦理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求对策。   这一次,他对着挤满整整一间阶梯教室的中国面孔问道: “ 假如发生了雪灾,每个人都需要雪橇铲雪,商店能不能加价把雪橇卖出去? ”   和热闹的哈佛讲堂不同的是,底下的学生大多选择沉默。桑德尔竭力地寻找台下有回应的目光,却屡屡失望。台下的学生只是默默地举手投票, 90% 的人支持加价。   一个反对加价的女生站起身,紧张而飞快地答道: “ 我觉得这不公平,这是在帮助富人,伤害穷人。 ”    “ 假设你是店主,现在只要加价你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你会怎么做? ” 桑德尔追问她。   女生稍稍犹豫了一下, “ 我会加价。 ”    “ 如果卖的不是雪橇而是饮用水,你也会加价吗? ” 桑德尔问。    “ 我会的。 ” 女生迟疑地回答, “ 因为这可以平衡供求关系 ……”   桑德尔无奈地咧嘴笑着说: “ 可就在这个讲座上,你刚刚还说过你不同意加价,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   女生似乎被问住了,结结巴巴地说: “ 这不公平 …… 但这很难说 ……”   一个男生站起来接着说: “ 我认为这不公平,但是可以接受。 ”    “ 这真太有趣了。当我在加拿大、德国和瑞士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绝大部分的人都反对加价,他们觉得这既不公平也不可接受。 ” 桑德尔看着台下沉默的学生,笑了起来, “ 现在我明白了,看样子,中国真是无可否认的 ‘ 市场经济 ’ 。 ”   有些东西,用钱去买就会毁掉它,比如诺贝尔奖   一场真正的关于钱的公开辩论,终于在今年春天成为现实。在英国圣保罗大教堂,穿着一身笔挺西装的桑德尔站到话筒前,面对近 2000 名观众,开始发问: “ 银行家生病是不是就能花钱多雇个护士? ”   他身旁坐着的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还有英国广播公司财经编辑斯黛芬尼,以及前任主教彼特 · 塞尔比。辩论主持人说,真没想到会在这里讨论这样的话题,上一次她到大教堂里来,还是英国政客在这儿拉票呢。   辩论中,桑德尔试图说明,钱的确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在购买某些事物时,这种金钱行为会 “ 毁掉这件东西 ” 。    “ 假如你非常想获得诺贝尔奖,而又没有办法靠正统的方式获得它,你当然有可能在某个诺贝尔奖得主那里买来一个奖杯。 ” 桑德尔解释说, “ 你还可以把奖杯放在客厅里让人观赏,但那跟获得诺贝尔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在他看来,像诺贝尔奖这样的事物是一种荣誉,而荣誉是无法购买的。他还调侃地假设说,如果从明年开始,组委会除了正规的奖项以外,还额外拍卖一个奖杯,谁出的价最高就给谁,那么, “ 那时候的诺贝尔奖将再也不会代表如今它所蕴含的意义了 ” 。    “ 在给事物定价之前,我们先要搞明白,它是不是一个可以被定价的东西。给不应该被金钱衡量的事物定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对这个事物的亵渎,将这个本该被珍视的事物放在了不属于它的天平上。 ” 桑德尔说。   道理尽管如此,在这个 “ 钱的时代 ” ,有钱依然能够买到那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方说友谊。桑德尔说,你可以 “ 雇一个朋友 ” ,他可以做所有 “ 朋友会做的事情 ” ,帮你照看孩子,在你悲伤哀嚎时,还能坐在你身边给你精神安慰。   他甚至在新闻里看到,在中国还有 “ 帮人道歉 ” 的网站,花钱找人替你说 “ 对不起 ” 。可这让他马上产生疑问, “ 如果我买了两个道歉,一个昂贵一个便宜,那是不是意味着,昂贵的道歉所代表的那段友谊更有意义? ”   他解释说,不管是诺贝尔奖还是好朋友,它们的道理如同讨论是否应该买卖儿童、自由贩卖人体器官一样,我们不应该拿金钱来衡量。即便购买儿童的人并没有虐待他们,我们仍不应当开始这场交易,因为这样 “ 破坏了事物本身的美好意义 ” ,是不义之举。   桑德尔拿出了自己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 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 。    “ 在我们想要开始这场公开辩论、讨论市场在我们的社会中的位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东西应该被金钱衡量,而哪些东西不应该。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开始这场讨论。 ” 他说。    金钱侵占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大脑   让这位哲学教授担忧的是,在严肃的讨论开始之前,人们已经将金钱视为所有事物的天平。它不仅主导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交易,甚至还主导了人们的思维。   这种 “ 钱的思维 ” 会颠倒传统意义上的对错。比如,有钱人就会模糊惩罚和费用的区别。桑德尔听说,按照中国的生育政策,超生一个孩子要缴纳 20 万元左右的罚款, “ 这对于普通工人来说是个吓人的数目,但对于有钱的商人或者明星却是小菜一碟 ” 。   于是,这个美国教授在新闻里读到,广州的一对夫妇 “ 大摇大摆 ” 地闯进当地计生办公室,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像是在商店买东西一样,把一大叠人民币扔在桌子上,振振有词地说: “ 这是 20 万,我们还要照顾宝宝呢,你们以后别来烦我。 ”   这让桑德尔意识到,当钱可以购买一切,越来越多的人会像商人那样思考,用收支平衡来考虑事情,不管在何种处境,他们的问题只有一个: “ 多少钱? ”   就连参与辩论的女嘉宾斯黛芬尼也承认,面对自己家的孩子,她有时候也不由自主地用上这种 “ 钱的思维 ” : “ 跟孩子讲大道理没什么用,所以我有时候会用巧克力去换他乖乖听话。这种用物质交换来的教育,到底是对是错呢? ”   事实上, “ 钱的思维 ” 不仅早已攻占许多思维高地,甚至登上了爱情的领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 · 贝克尔在上个世纪就曾提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 “ 婚姻公式 ” 。   这个公式是这样的: “ 当结婚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保持单身或者继续寻找更合适的伴侣时,这个人就会选择结婚。同理可得,当恢复单身或者嫁给另外一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从这段婚姻中结束所带来的损失时,这个人就会终结当前的婚姻,选择离婚,而离婚的损失包括跟孩子分开、分割共有财产、相关的诉讼费用等。鉴于当下许多人都在寻找伴侣,这个婚姻 ‘ 市场 ’ 显然存在着。 ”   在这位冷静的经济学家看来,凡事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嚷嚷着这样不浪漫的人都是 “ 被多愁善感混淆了清晰的思路 ” , “ 全心全意关注收入和价格因素,才是社会科学最坚实的根基 ” 。   但这种 “ 钱的思维 ” 同样有副作用。以色列曾有一项实验,为了避免接学生的家长总是迟到,学校设立了惩罚机制,迟到的家长需要支付罚款。在此之前,他们会主动付一笔类似于小费的钱给学校,罚款金额就与这笔钱相当。   结果,引入金钱杠杆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变多了。事实上,这项措施在实施了大约两周后,迟到家长的数量翻了一番。    “ 在此之前,家长掏钱是出于愧疚,他们觉得违背了准时出现的义务,给学校带来了麻烦。而当它变成罚款以后,这种愧疚感就随之消失了,这完全变成金钱交易行为,他们的迟到也就变得理直气壮。 ” 桑德尔这么分析道。   更有趣的是,当学校取消罚款制度后,家长迟到的情况仍不见好转, “ 这说明一旦金钱交易侵蚀了道德义务,原有的责任感就难以恢复 ” 。    “ 虽然市场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无可否认,这是目前维持社会运行不最差的选择。 ” 斯黛芬尼辩解说。   但桑德尔忧心的问题是,这种 “ 不最差 ” 的思维方式却日渐涌入越来越多的伦理禁区。在 哈佛大学 的课堂上,他对台下的年轻人提问: “ 企业用 20 万美元的赔偿金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对的吗? ”   大部分人举手表示不赞同。角落里,名叫 沃泰克 的学生大声地补充说: “ 因为还没考虑通货膨胀呢! ”   桑德尔似乎被这样单纯的经济学思维懵到了。他停顿了一下,依然笑着问道: “ 好吧好吧,那加上通货膨胀呢?这件事情发生在 35 年前,考虑通货膨胀率,这个人的生命值多少钱? ”    “ 200 万美元吧, 200 万美元还行。 ” 脖子上挂着白色耳机的沃泰克说, “ 我也不太确定这个数字啦,但给生命贴个价格,这件事绝对可行。 ”   没过多久,另一个叫做劳尔的学生也站起身说: “ 我觉得为了大部分人的经济利益,总得有人作出牺牲。 ”    “ 你可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 ” 桑德尔盯着他的眼睛说。    “ 好吧,就算是吧。 ” 劳尔耸耸肩, “ 总要有人作个决定,难道不是么? ”    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   桑德尔今年 59 岁。面对自己所经历的 “ 钱的时代 ” ,他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严重金融危机,为什么如此惨痛的遭遇都没有让人认真反思,市场本身究竟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最近的一次,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击垮了华尔街。当公司纷纷宣布破产,每天都能看到穿着白色衬衫的年轻人抱着一大纸盒东西从摩天大厦里走出来,他们失业了,金融危机甚至让他们倾家荡产。   曾领导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长达 18 年的艾伦 · 格林斯潘不得不公开表示,他对自由市场的信心陷入 “ 震惊的怀疑之中 ”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上画了一本陷入泥潭的经济学课本,标题写着 “ 经济哪儿出错了 ” ?   可是,桑德尔发现,即便是面对这样切身的损失,大多数人也只是对着电视抱怨两句。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说, “ 正是金融机构不良操作和人性贪婪,造成了如今的恶果 ” ,他们就跟着嚷嚷两句,批评金融机构贪婪,批评政府监管不力。    “ 然而,在过去 30 年里最致命的改变并不仅仅是贪婪的蔓延,而是市场以及市场价值的扩张,市场思维侵入了许多它们本不该存在的领域。 ” 桑德尔争辩道。   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并没有激发人们对于市场的彻底反思,反倒是引起对政府的大规模不满。 2011 年 9 月,示威者带着帐篷,举着大字标语,脸上涂着颜料或是戴着面具,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在曾经金融精英来往的路上喊着抗议口号,试图 “ 占领华尔街 ” 。    “ 只有抗议的声音,关于市场的公开讨论却迟迟没有到来。 ” 在圣保罗大教堂,桑德尔一字一顿地说道, “ 我们的公共舆论体系空洞、浅薄,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真空、缺乏有效公共讨论的时代里,才让金钱钻了空子,占了上风。 ”   说这话的时候,坐在桑德尔身边的主持人盯着他,抬手几次想要打断他。按这位性格温和的教授平日里的习惯,他会停下来,谦让地请女主持人讲话,但这一次他却坚持继续争辩。    “ 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市场填补了公共舆论的真空,它提供了一种看似有意义的方式来界定事物的价值,而事实上,它往往会加重这种公共舆论的空洞性。 ” 他就像是严厉的老师在斥责学生一样,严肃地说, “ 我们需要每一个人不止是抱怨两句,叹息自己运气不好,而应该认真反思,严肃地辩论。 ”   “ 他说的跟我没啥关系,我学经济,他讲社会公正什么的 ”   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辩论即将结束的时候,现任英国独立监督委员会主席的彼特 · 塞尔比站起身说: “ 桑德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但是我对他的新书有一点担忧,它让你有种错觉,仿佛厘清思想就能够改变行为,但事实上,往往是行为影响着思想。我很怕今天的讨论让大家心安理得地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却没有实际行动。 ”   这种担忧恐怕已经成真了。虽然被桑德尔极富感染力的演讲折服,一位在英国主修经济学的中国学生在回国后回忆起当天参与讨论的情形,却如同重述看过的电影一样,仿佛在讲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 哦,那个教授挺能说的,但他说的跟我没啥关系,我学经济,他讲社会公正什么的。 ”   作为桑德尔的学生,斯黛芬尼也有类似的担忧。 “ 我们总是要在碰上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时,才会想起来市场并不可靠,可一旦风波过去,我们像是把这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    “ 你当然可以说,市场将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 胸前挂着十字架的彼特扶了扶眼镜, “ 但是首先你要意识到,正是市场本身产生了这些问题。 ”   不过,桑德尔本人却充满信心地认为: “ 只要构建起坚实的公共讨论机制,我们不仅可以决定市场在社会中的定位,还能在以后更多的社会事务上加强公共辩论。 ”   尽管总在努力说服人们严肃反思这个 “ 钱的时代 ” ,但是 “ 有钱就能买 ” 这件事,还是在桑德尔身边继续着。朋友家的孩子也曾给他寄来过一张写着 “ 谢谢你 ” 的纸条,当然,这是那个朋友花了 1 美元 “ 买 ” 来的礼貌教育成果。    “ 不过我光看笔迹就知道,这个 ‘ 谢谢你 ’ 写得很不情愿,像是受着某样东西的胁迫。 ” 桑德尔说。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24/c_123861308_4.htm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19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和亚洲如何发展经济一说:“亚元”
热度 2 huangxq56 2012-10-19 16:43
亚元还是一概念,希望变成现实。 历史上,美国的货币战略高手们,争夺货币的控制权。二战后 25 年美国成功地用美元将黄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进行了割裂。美元与马克、美元与卢布等各国货币展开的决斗。除了中央银行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淡忘了黄金而习惯了美元。美元本位制取代金汇兑本位制,对全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货币的争斗逻辑,自然推导出大国需要自己用自己的货币做贸易的结论。 近几年,中国的人民币在想摆脱美元的掣肘。人民币向国际化发展。已经开始在中国大陆和东盟以及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以避开美元波动对投资和贸易的影响。人民币将可为最常用三大贸易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已经有超越英镑成为贸易商最常使用的第三大货币的迹象。 宋鸿兵预测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欧元的未来、美元的结局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认为,这三个方面不仅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也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还无力与欧美货币意志相抗衡的局面。有学者说,中国只有将亚洲的力量整合在亚元的盾牌之下,才能与美元、欧元的利剑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如果没有亚元,亚洲各国的货币将被美国各个击破,最后亚洲各国货币的散兵游勇将被 IMF 全部收编。   亚元的前提是建立一个亚洲经济共同体。 但有人担心亚洲国家尤其是中、日、韩的百年恩怨是否会阻碍这样一个经济共同体诞生呢?宋鸿兵说,欧洲的世代冤家德法能够摒弃前嫌,为了共同的利益,成为推动欧洲共同体的两大推动力量,那么同样有着百年恩怨的中、日、韩,为什么不能够解开历史的心结,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先驱呢?亚洲的问题在于历史!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久弥新的儒家传统,豁达宽容的佛学精神,为亚洲经济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文明与信仰的平台。中国在未来的十年中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合作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 亚元的理念提出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动作是否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原因? 中国要自强,道路很漫长。我们的国家的领导们的魄力和智慧在经受考验。
4510 次阅读|3 个评论
逆向发行货币
creator 2012-9-21 18:24
美国开始玩 QE3 ,日本中央银行 19 日决定进一步追加货币宽松措施,将用于购入资产的基金规模扩大 10 万亿日元 ( 约合 1264 亿美元 ) ,巴西财长也认为老美挑起了汇率战争,各国为了挽救自己的外贸必然开动印钞机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中国过去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眼看了与美元汇率越来越高,外贸更要遭受惨重打击,与日本的贸易战也在所难免,但是国内如果继续印钞票,通胀、房价、贫富差距将更加令人头痛,而且据说国内现在的几大印钞公司已经满负荷运转了,再加额度印刷速度跟不上了。 美国的 QE3 或者其他国家的类似措施,到底能不能将流动性逼回中国,或者有利还是有弊留个经济学家去讨论。本文只关注我们国家如果想要印钞该怎么印的问题。 一般模式:央行发钞 — 各大银行 — 各企业 — 工人工资 — 消费。 央行要发钱啦,于是通胀啦。一般都是通胀预期先出来,然后向银行分配,再向企业分配,最后才到消费者的手上进入消费或者进入银行存款,这个过程有一个时间剥削的问题。另外由于分配制度的问题,钱先到重大工程、炒房者等人的手上,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可能无款可贷,工人工资不涨,贪官把大量现金放家里不存银行,搞得印的新钞票对生产和消费作用不大,反倒加剧了贫富差距和流动性泛滥爆发的危险。 如果继续按照上面的模式去印钞,那么由于体制分配的问题,必然还是先进入既得利益者的腰包,解决不了消费,也不能拯救实业,还可能给房地产问题火上浇油。 现在思考反方向操作是否可行。每遇到贫富差距过大,又不得不刺激消费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喜欢用消费券的方式来进行。是一种办法,但是有其缺点,第一,假设每人 100 元, 13 亿人就是 1300 亿,印这么多消费券需要很大的成本,那个钞票厂还有富余的印力?同时要运输、分发、消费、回收、销毁,整个过程成本比印钱感觉要高,钱至少可以在用坏了再回收,而消费券不得不在短期内就回收,生命周期更短。另一个问题发消费券就必须消费,必然造成短期内消费的猛增,而且很快就下滑,不是一个缓释的过程,刺激消费犹如兴奋剂,骤热骤冷。 逆向发行货币:国家宣布每个人有多少钱 — 到银行领取或存入个人账户 — 各银行结算 — 报央行 — 央行印该印的量分给银行 操作: 第一步:中央银行宣布某时间段内(比如从 10 月 1 日到 12 月 31 日期间),每个公民可以到银行领取 200 元现金,可以取出来花,也可以存到个人银行的账户上。 第二步:公民持身份证或者其他能够唯一性的证件到自己喜欢的银行去签字认领,或取出消费,或存入个人户头。 第三步:银行用现有银行存款支付需要取走的现金,设专门银行科目划拨存款额度。 第四步:各银行结算划拨到的存款额度和支取的现金额度报告央行,央行按此额度进行核算增发货币或采取其他手段。 上述过程与国家直接印钞增发和发消费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与国家直接印钞相比,国家直接印再发是先有通胀预期再分货币后才能消费,而逆向方式是利用现有的流通货币去消费,有通胀预期,但是真的货币增加延后了,而且首先分配给了终端消费群体,不经过银行到企业的流程,降低了消费者被剥削的程度。这样做可以使新增货币量不会先流入房地产和工程领域,而是流入百姓的口袋和消费领域。 与印消费券相比,不用耗费财力物力去印刷、分配、回收新事物,直接用已有货币即可,而且一旦确认,其周期不是只在消费券的有效期内,而是缓释到货币的生命周期中去,不会出现骤热骤冷的消费问题。 让公民直接去银行领取,方便了分发和回收的问题,让银行付现即调用了银行现有的存款,使得银行短期可贷资金减少,需要准备足够准备金,可以采取短暂降低银行存准率或者按日降低银行存准率结算后恢复的方式来给予支持,同时银行可以获得公民许可的存款额,银行有工作的积极性,因为一旦与央行结算就获得了相应的存款额度支持贷款,即使短期银行存准率被限制或者现金流出也能保证结算后的大收益。 第二步的过程中,类似于公民代表央行给予银行新发货币的额度,而同时银行又给予公民免费的贷款。 一次类似操作过程中,比如是 200 元,对于富人而言毫无意义可能根本就不去银行认领,而对于穷人而言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可以利用此方式达到平抑贫富差距的目的,虽然小,但是直接有效。中产者可能不会全部消费,而是存一部分,花一部分。而且有一个潜在因素在里面,大家知道发钱了,必然物价会上涨,有通胀的预期,必然促使消费者消费,在过去央行发钱的情况下,发钱与分配消费不能同步,而现在先消费再通胀,必然吸引一部分人参与消费,而消费多少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消费 300 元,是否意味着把发的 200 元消费掉,再另外花掉自己的 100 元呢,未必是这样计算的。假设发行 2600 亿元,而物价上涨预期不可能太高,因为社会本身流动的货币已经是万亿级别,与现有新发货币相比,我们假设是 3% 的新增量。如果涨价预期超过 3% ,销量会严重下滑,收益可能比不涨价更低,而且钱平均到人,人口聚集区才是钱的聚居区,如果在人口较少的乡镇也想涨价可能取得相反的收益,所以对于商家而言,涨价太多是不明智的。 假设原来不新发的情况下消费额为 10000 亿,如果因新发货币消费比原来同期消费增加超过 13% ,那么为 11300 亿,那么实际上 2600 亿只带来了 1300 亿的消费增量,相当于大家都花了 100 元,存了另外的 100 元。如果你消费 300 元实际情况应该是花掉发的 100 ,花掉自己的 200 ,如果考虑通胀,可以反过来认为你花掉了发的 200 和别人的 100 ,与自己的资金量、消费量、通胀预期来综合计算才是你花掉此次钱的正确比例,我算糊涂了,现在头脑不清楚,留给别人去算。 当银行与央行结算后,银行便获得了新增贷款的量,他们这个时候就可以向企业贷款了。于是这一次的货币增发,消费者比企业先于获得,被时间和制度剥削的程度低于资本富余者,因此不会造成扩大贫富差距的问题,而是反向的。 至于房地产问题, 200 元对于老百姓而言,不多不少,但肯定不能用来买房,但一定可以促进消费,即所谓的内需,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企业的营收或者现金流入的预期就增加了,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自然也会给予更高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以高风险的房地产来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抑制钱向房地产流入,又可以促进消费和实业的发展。 可行性分析 经济上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可行,留给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去讨论,下面说操作的可行性。 放在很多国家要在几个月内完成每人发 200 元,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在我们国家倒还是可行的。因为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我们有很多分割独立的体系,有户籍制度。军队、党员、公务员、国企很多都有独立的系统性,二代身份证、社保卡等也发展比较完善了。估计二代身份证的持有量可能已经到 8-9 亿。利用这个系统来校检发放的唯一性基本是可以保证有效性,然后加上一些惯用的法律或者户口制度手段,完全可以达成有效的或者高比例的发放。还可以反向推动身份证、社保体系的建立。 我们来假设集中情况下的分发情况。 农村,我们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各村乡对召集全乡几万人去排队签字领钱的事,我想是没有问题的,半个月应该就可以搞定。省市级大城市银行网点多、身份证读卡器都有,想要在 3 个月内搞定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 流动人口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因为现有的流动人口由于前期管理的需要,大部分都是有二代身份证和银行账户的,到那个地方办理都是一样的。 存在的问题: 发不到:农村 80 岁以上或者行动不便的,没有二代身份证的,这些人怎么发放,需要得力的乡镇作为,如果说发放可以将存款留在当地银行作为贷款基础,我想还是有积极性的刺激的。 重复领取或冒领:一经查证,法办,这相当于欺诈国家。计入个人档案和个人信用,我想一定会有,但比例一定会很低,不影响整体效果。 技术问题: 怎么去记录确认,怎么在银行系统中去构建一个新的科目,这个需要熟悉身份证系统、社保系统和银行系统的人去想办法。但从我外行人的观点看,可以借鉴银行征信系统,另外构建一套服务器系统,它比火车售票系统简单,所以成本应该在 2 亿以下,而且它可以与公安、社保系统关联起来。如果不垄断公开招标,几千万也会有公司愿意做的。如果系统建立好,证明这种逆向发行的模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取代绑定美元的货币发行方式,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成本估算 比印消费券低。比央行直接发钞成本低,因为有人会花钱,有人会存掉一部分。额外的成本来源于系统的构建及银行的服务。发行 1000 亿或 10000 亿级别,其成本不会超过 10 亿,每人一张纸,签字等费用是银行可以承受的,是可以通过贷款收益平抑的。 这样发了钱怎么回收 跟央行发货币一样,最后用 GDP 或国债去对冲就是。既然可以向全民发钱,自然可以对冲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要有救啦??? 逆向发行货币.pdf
个人分类: 经济生活|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钓鱼岛背后的金融货币真相
热度 1 limingyang 2012-9-15 14:26
1、美国通过最脆弱的希腊攻击了欧元,火烧连船使得欧盟摇摇欲坠,欧元地位大大动摇,资本快速流向美国,修复美国资产负债表;通过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两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在潜在战争影响下源源流向美国,并打击日元和人民币,能挑战美元的欧元、日元、人民币受到打击,美国则从危机中快速恢复。 2、这个时点爆发的钓鱼岛之争名为领土之争,实为美国主导的经济之战,任何争端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在主导和驱使。 3、美国用爱国主义绑架中国政府,这就是香港某些一向反中亲美人士突然反常去登钓鱼岛的原因;再怂恿日本的2B政客,激发日本长期被压抑的领土欲望。钓鱼岛关乎两个国家政党的面子,两个民族的自尊,已经被挑起。 4、美国在全球有两大鹰犬,非常凶猛,在欧洲是英国,打击欧元的战役中,它最积极;在亚太地区是日本,本来美国不想动用日本,因这个国家的人比较二,容易走火,只想用菲律宾挑起争端,让资本流出中国,然菲律宾不堪大用,中国用军舰加胡萝卜就吓跑菲律宾,只好用日本了。 5、通过打击欧元,挑起东亚争端,导致资本流出欧洲和东亚,流入美国,这就是美国的QE3,而不是美联储印钞的QE3,世人翘首以待美联储的QE3是这种方式,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货币思维里,那么你就失败了,到时看资本流出中国的速度吧。 6、对于欧元的打击,美国可以直接打击,因为欧元没有保护屏障,而中国和日本有统一的主权、军队、庞大的外汇储备,只有通过挑起争端和冲突来打击,将资本赶向美国。 7、美联储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经常做空美元一切对手,美联储坐镇中央,麾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出击,横扫英镑、日元、港币、泰铢等东南亚货币、欧洲,现在盯住了人民币,做空过的人都知道,一旦做空,就会变得很有攻击性,美联储也是这样。 8、将美国整体看成一张资产负债表,最严峻的问题是债务过大,目前降低负债不可能,只能增加资本,通过打击欧元和挑起东亚争端,资本流入美国,很多会进入股权、房产等所有权领域,这样就等于增加了美国的资本,降低了负债率,同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9、美国定量宽松政策要成功须未来能退出,退不出,美国还是死路一条,因为债务太庞大了。现阶段要保证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必须要消灭一切潜在的货币对手,一旦其它货币部分替代美元在全球的作用,那么定量宽松的负面后果就无法向全球转嫁。 10、任何货币都有致命的缺陷,欧元致命缺陷是缺乏统一的政府信用,美元的致命缺陷是必须要成为全球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否则美国就会引起严重的债务危机,一旦有货币在国际结算方面对美元构成威胁,美元一定会不惜一切消灭,这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国家战略。 11、美国经济危机只度过一半,只是将个人和企业债务转移到政府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后一半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必须缩减债务,要成功的前提是美元必须继续作为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否则退出时出售债券没人要或少人要,美国会迅速被债务危机淹没。 12、威胁到美元全球结算货币地位的,美国必杀之,次贷危机期间,欧盟和中东提出石油贸易用欧元结算,包括伊朗,石油可是美元结算主要贸易啊,再加上默克尔宣扬欧元优秀论,次贷危机一过,美国就拿欧元大开杀戒,惨不忍睹。 22、默克尔来中国访问,公告贸易结算用彼此货币,美国拍马赶到,希拉里一路杀进中南海,告诫不可和欧洲结盟,尤其结算货币不能用彼此货币,因中、欧之间贸易量太大,用人民币和欧元结算会大大动摇美元在全球的结算货币地位,而这又是储备货币的基础,告诫不成,定疯狂报复。 13、更要命的是,中国和日本在前段时间竟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日本央行准备购买人民币债券,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过去敌对的经济大国的货币要是互换并迅速规模化的话,对美元的打击是摧毁性的,美国必须要阻止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如何阻止?钓鱼岛! 14、于是一时间钓鱼岛上空风云变幻,战争一触即发,两国的政府都被爱国主义绑架;突然之间日本的金融大臣被自杀,疑点重重。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美元的地位,任何阻挡的国家和个人都可能会被自杀。中日战争喧嚣尘上,美国却在一边诡异的笑。这个就是关于钓鱼岛背后的金融货币真相。 15、只要中国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美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一定会打一场大战,至于什么时候打,要看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至于怎么打,钓鱼岛之战就是预演! 16、任何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和武力作为后盾的,因为货币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就相当于货币殖民主义,可以印钞购买世界资产,而殖民地都是要靠武力抢夺的,人民币想要抢夺别人的殖民地,避不开战争的。 17、钓鱼岛:有人问我世界上有没有货币战争,可以肯定的答复有,货币的世界里充满战争,但掌握世界货币的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任何一家投行,一个家族都控制不了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和货币,这个世界最大的货币统治者和殖民者是美联储,是全球的掠夺者和经济灾难制造者。 18、美国为什么要发动钓鱼岛货币战争?美国和中国可以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但这是建立在中国不能动摇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基础上的,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威胁到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必定会用一切手段来打击人民币,包括挑起地区战争。 19、钓鱼岛:为什么动摇到美元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必须会消灭它?因美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建立在债务扩张基础上,美国偿还不了这些债务,美国的债务钟已经说明了一切,只有印钞还债,一旦世界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动摇,美国经济和社会将崩溃。 20、钓鱼岛战争已经打响,而且惊心动魄。网络上一片骂政府软弱无能之声,但兵者,诡道也,尤其面对美国、日本两个战争狂人,得更诡异,更聪明,做好更周全准备,美元指数跌破80,中国已经在抛售美债美元,货币战争已经打响,抛售美债是为和日本打仗的必须准备。
个人分类: 观点|18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货币
热度 8 fanxiaoyingz 2012-2-17 21:16
什么是货币 我一直被什么是金钱,金钱是干什么的所困惑。尽管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对于什么是货币,货币的起源解说得一清二楚,但是我依然在许多时候对货币很迷惑。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已经被说的一清二楚了,但是货币的作用和货币的进一步演化还不清楚,货币在离开马克思以后是怎样变为纸币的还是不够清楚。实际上,货币已经在马克思所描绘的本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了。 马克思所描述的货币实际上就是黄金和白银,以黄金和白银结算的制度,以黄金和白银为基础发行的纸币制度本质上就是“金本位”货币体系。货币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在金本位体系下运行的。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上多个国家被迫放弃金本位,尤其是在 1930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 英国在 1931 年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国在 1933 年宣布每盎司黄金从 20.67 美元贬值到 35 美元, 1935 年到 1936 年有法国、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宣布货币贬值,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 到这个时候,其实马克思的货币学说也走到了尽头。在新问题面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货币学说需要跟进。劳动价值论其实是建立在金本位的货币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点从资本论的前面到后面是一贯的,前后逻辑关系是清楚的,一旦金本位理论解体,那么劳动价值论自然就处在了一个新的被挑战的时期。然而就目前看,许多马克思理论家就这个问题没有给出答案。 世界各国为什么选择放弃金本位制度,放弃劳动价值理论,原因就是在这个理论下世界经济运转不够灵活,经济危机不断爆发。 金本位制度解体以后世界陷入了混乱,于是 1943 年美国的亨利 · 怀特提出《国际稳定基金计划》,美国的凯恩斯提出《国际清算联盟计划》,于是在美国的主导下, 1942 年 7 月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计划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正式形成了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仅仅是金本位货币体系垮台的开始。美元的国际地位确立以后,美元就一直走在贬值的道路上,所以美元多次发生信用危机, 1960 年, 1968 年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人们抛售美元购进黄金。 1968 年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七次经济危机。 1973 年再次出现抢购黄金风潮,同时美元已经从 1942 年每盎司黄金兑换 35 美元下跌到 1973 年每盎司黄金兑换 120 美元。所以在 1971 年 12 月世界十大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盛顿召开汇率会议,重新确定了各国之间的汇率,到此,浮动汇率制度走上历史舞台,固定汇率制走向历史末路。 于此相联系的金本位制度也走向了末路。因此货币是什么这个古老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我则一直就不明白许多东西,包括读懂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以后。 实际上,国际货币固定汇率体系解体以后,货币不再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黄金作为货币的作用已经开始被削弱。黄金不再代表货币的大小,因此货币作为一般劳动价值的理论遭到了部分抛弃,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再体现。货币发展到了 1970 年,他已经纯粹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赤裸裸的经济关系,而不再是仅仅表示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关系了,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在这里第一次被解决,人们不再提出什么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在这两个概念之下的“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交换价值随着市场行情变化的交换规律在这以后也被完全统一起来。货币第一次变为纯粹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家信用的保障。 所以,货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发展到了“国家信用货币”的程度,它实际上不再是劳动价值的代表了。 然而国家的信用在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就是靠不住的。以美国为例,每盎司黄金在 1930 年兑换 20 美元,到了 1942 年兑换 35 美元,到了 1973 年兑换 120 美元,到了 2012 年兑换 1560 美元。国家信用货币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之路!!中国的货币在毛主席时代一直坚持金本位制度,一直坚持劳动价值学说理论,所以中国的人民币在 1980 年以前一直很值得人民信赖,其价值一直没有贬值。但是自从 1980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走向了贬值之路,在我的影像中,人民币第一次大幅度贬值是在 1987 年到 1989 年,这个时候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满天飞,而价格体制改革马上进行,人民在恐慌中产生了抢购风潮,物价飞涨;紧接着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人民币出现了第二次大幅度贬值,时间是 1992 年至 1995 年,这几年存款利息高达 12% ,甚至更多,全国金融一片混乱。到了 1999 年朱镕基宣布给全国的工薪阶层涨工资,涨幅为当时工资的一倍,这次又引起了人民币快速贬值,时间是世纪之交;到了 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经济学家预言中国进行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必然引起货币贬值,果然在 2010 年到现在货币进一步快速贬值。所以中国的货币自从成为国家信用货币以后在近三十年来,它的信用程度一直被人们所怀疑,人民币一直在贬值。人民币贬值的本质就是剥削,是国家对人民的剥削,是当权派对群众的剥削,是新阶层对劳动者的剥削。 所以,我对货币是什么一直保持怀疑态度,保持研究心态。最终我们发现,货币到了现代已经沦为“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沦为经济刺激试剂的作用,国家不断地超发货币,刺激大家都去追求金钱,如果你不去追求金钱,那么你昨天持有的能够购买全家粮食的货币今天不能购买你自己的粮食了。货币的不断大幅度贬值使得打工者不断打工,劳动者不断劳动,投资者必须投资,经理人必须卖命,否则你就无法挣够你的生活必需品。那么不断劳动,不断创造的财富(使用价值)哪里去了?很显然这是当代困扰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中国很显然被权贵和他们代表的新兴资本家占有了。 当代货币的本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国家经济信用”,但是“国家经济信用”到底又是什么呢?进一步追究发现,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本身——货币是一种“契约”,货币是一种人与劳动产品的交换“契约”,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是物质交换的合同,是物质和劳动交换的合同。到了这里,货币就彻底地变为一种经济关系,它与他的物质外在表现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货币不论是黄金的,是白银的,是纸质的,还是是电子的没有关系。货币就是一种物质交换、物质与劳动交换、以及劳动与劳动交换、物质与技术交换,物质与信息交换等等的一种交换关系、交换比例。这种交换关系开始是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后来是掌握的市场手里的,进一步还是掌握在国家货币发行者手里的。成为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经济活跃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记。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契约,这种契约和一般合同不同之处是他并不是直接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同,而是一种“共同合同”,在一定的商品兑换条件下,或者说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的劳动与商品之间的合同。货币契约是在一个社会共同环境之下的大众契约。它的基础是国家经济总量,因此就是一种国家信用。 在货币契约取代了劳动价值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把更多的资源纳入了货币化体系,例如生产资料,例如土地,例如矿产,例如知识产权,例如空间,例如森林等等。它把货币化契约的范围扩大到了几乎各个领域。使得人民劳动显得相形见拙!!但是,反过来它们又用这种货币化的契约交换人民的劳动产品,因此使得劳动产品的价值一再贬低,人民逐渐陷入贫困。而鄙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契约货币替代了商品货币以后,出现了新的功能。过去我们说货币有四大功能:储藏功能,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尺度。 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人类社会第一次一起进入了一个没有商品作为内涵的纯粹信用货币体系时代。所谓信用,其本质就是债务,信用货币体系的要害就是剥离了货币的商品属性,从而使通货所具有的发现商品之间的合理“兑换比率”关系的基本功能紊乱,并最终丧失“财富储藏”的可靠性,使整个货币的四大功能失调。货币的四大功能在信用货币体系时代丧失了基本的储藏功能,代替这个功能的是一个新功能:经济发展动力,发展促进剂。各个国家为了避免通货紧缩,避免经济停滞,都采取货币扩张政策,不断发行货币,不断地使人民的财富贬值,从而促使人民不断挣钱劳动。所以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了经济不断发展。但是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它使得处在市场有利位置的资本家不断积累巨量财富,最后拉大了贫富差距,造成了新的更大危机。 纵观历史,经济发展的动力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权力的强制力,这个力量是个人意志力的具体体现,是人们生存压力在群体生活中的一种直接体现;另外一个就是契约的强制力,这个力量的本源还是人们生存的压力,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迫切需求,尽管它是一种比权力强制力弱的作用力,但是它以膨胀人们的欲望和受到生存威胁两种方向的作用力压迫人们,迫使人们开动脑筋,使用体力去挣钱,求生存。而货币贬值正是利用了这种压力。所以现代信用货币的形成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过度生产,浪费生产和非持续生产等新情况,失去了自然界原有的和谐与平衡,也产生了贫富分化严重和严重剥削。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852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于(货币、给知识分子打分)的问题
热度 2 zhangxw 2011-9-24 11:15
关于 ( 货币、给知识分子打分 ) 的问题 最近一场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伊朗总统指出“美元”就是经济骗局! 最近科学网上对如何计量知识分子的劳动价值也议论纷纷! 经济如何量化?劳动与知识如何量化?这是社会科学的大问题。 “量化”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最小计量单位!对此我先前在“个体通论”中讨论。现在再贴我先前的一文,或者依然有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380330 我们已经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个体(如苹果)的量化讨论延伸到对抽象的自然对象的人为定义个体的讨论。后者联系着“计量学”。是的,抽象对象(如时间、空间、力量、质量等等)的公认“个体”的确立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定量化,也极大地提高了自然科学的水平。 自然科学的定量化现在又推进着一切社会对象的定量化运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对象的 定量化的基础是清楚的个体概念 。 确实,发现原子、分子、电子的独立存在,这都是自然科学的非常重要的成就。现在看这些发现就是对重要的特定个体的存在的认可。现在后续的重要问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是否存在具有重要普遍适用意义的个体,如果有,它们是否已经被准确提炼出来了? 这个问题联系着社会现象中的量化表示。 作者认为在社会现象中确实存在着热切量化的运动,但是对一些重要概念缺乏清楚的普遍适用个体概念,依然是 量化道路的大问题 。 这里作者提出两个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普遍使用,但是存在基本缺陷的个体,它们就是“货币”和“分数”。 在早,美元与黄金挂钩,这虽然不很妥当,毕竟让人们对 1 元(美元)的物质意义还比较踏实。可后来美元与黄金脱钩,其他的货币也是如此。于是人们一方面把自己最关心的目标与货币挂钩,可谁也不知道 1 元代表什么。于是围绕货币的诈骗、危机可谓层出不穷。多少人的血汗被某些金融家、骗子、政治家所玩弄。 我们需要承认货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但是货币依然是存在巨大缺陷的发明。合理度量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一个单位量值是什么)是人类还没有很好解决的大问题。 现在再讨论“分数”。这包括给学生的考试打分,也包括另外一些类似的打分(考核,聘用),例如人员的晋升、教授、研究员的评定,以致所谓民主选举投票等等。这些打分活动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很多场合。可什么是 1 分?为什么这样定义 1 分?这里的基础问题太多。高分的学生不见得就工作好,低分的学生不见得没有开拓力。 问题何在? 现在看,没有清楚的、对应的个体概念是核心!不知道什么是 1 元的含义、不知道 1 分的含义,就开始印钞票,就开始打分使我们的社会在扭曲的计量下迈进。货币贬值或者打分办法的报废等等都会引起不公平等种种社会问题。 重要社会对象的科学计量,妥当地确定对应的量纲(单位),确定什么是对应的“ 1 个”个体,是 良好社会的重要软条件 。确实, 重要社会对象的量化任重道远 。 以上是我的个体通论第 3 章第 7 节的内容,个体通论前 4 章已经在 http://zxw.idm.cn/content1.htm# 个体通论 上公布。
个人分类: 个体通论|2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到底怪谁(华尔街日报)
zhao1198 2011-6-1 08:59
中国 食品价格上涨到底怪谁(华尔街日报) 供给面冲击再次被指推高了中国的食品价格,不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 货币 供应的过量,而不是猪养的不够多。 http://cn.wsj.com/gb/20110531/hrd090305.asp?source=whatnews
个人分类: 中国_农业|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馒头大瘦身 – 人民币稳升值
热度 7 Nancyback 2011-5-24 22:17
前天中午一到家,老婆就高声通报,“一块钱买了四个这么小的小馒头,这馒头瘦身也太快点了吧”,“咱们上学的时候两毛钱能买 5 个老大个的馒头”,“这半年馒头瘦小了一半不止”。 昨天开完组会,两位助手留下像有话说。“怎么了”? “孩子的入托费和房租都要涨 50% 还多”,“交完这两项,工资就没有了”,“您见领导多,能否给青年教师呼吁一下”,“青年教师收入是太低了,我有机会尽力去说,不过,还是你们自己找领导说明情况更好。” 3 月份去美国参加美国化学会年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年会,两会的间隙去拜访了一些老朋友,美国朋友说“这一阵中国产的商品价格有涨,不过总体来说,美国物价稍微有降”,华人新移民朋友说“国货店比前年贵了”,华商朋友说“经营国货利润很少了,价格又波动,不小心就赔了”。但是,在美国的总体感觉,几乎所有东西都比国内便宜了。特别是牛排,又鲜嫩,又便宜。 近两个月,偶尔遇到做实业的朋友,听到抱怨“原料价格飞涨,工人难招聘,工资和税费增加,今年出口额增长很多,利润减少很多,今年生意难做”。 两年来,一波又一波的听到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鼓噪,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一次又一次的听到周行长解释,人民币升值不能过快。 这半年美国国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小了,果然人民币升值不多,难道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币自动贬值了? 不研究经济学,搞不懂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的效果。直接的感觉是,货币升值,似乎短期内资方难受,因为卖出货品的回笼减少,发出工资的数量没有变化。货币贬值,劳方难受,领到的工资一样,买回来的东西减少。那么,两个选择,主动升值货币和主动贬值货币,效果之差别是什么呢?两种情况谁承受的多呢? 看起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多,企业主怎么也难受了呢?人民币在快速贬值,美元在悄悄升值,人民币相对美元有小幅升值,美国人怎么还要求人民币升值呢? 不研究社会学,不知道半年馒头瘦身一半,低收入阶层和无收入阶层怎么过活。想起来大前天去西餐厅吃午餐,怎么看那牛肉都像猪肉。回来告诉老婆,心里腻味,老婆说,“你腻味什么呢?你又不是回民。”,“原料价格涨了,人家店主做不下来了呗”。 2011 年 5 月 23 日晚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3 次阅读|9 个评论
货币随想(娱乐啊,外行消遣)
purplelab 2011-5-16 09:33
货币随想(娱乐啊,外行消遣) 1 羊不该是一般等价物 小时候学政治,物物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羊,贝壳,黄金等。 我认为羊作为一般等价物有点玄,一是羊要吃草等,需要投入才能保持其价值;二是羊有生命,会死的。即羊作为一般等价物会贬值的。 此外,一旦作为一般等价物,制造一般等价物的人就相当于中央银行,一般等价物相当于货币,那么,根据理性人原则,会有大量的人去海边采贝壳,海边应该是经济中心,但目前考古说明,海边经济不及内陆,故贝壳也不可能是。 黄金由于其稀少,耐磨等,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合理的,所以才有淘金热。 货币作为资本,为什么有利息呢? 2 货币利息是期待享受的优先权 到了今天,货币是有利息的,为什么呢?也许您会问我有利息不是自然而然的吗,那么假设地球上只有两个人,种小麦和打鱼,物物交换,一条鱼一碗麦子,一天鱼打多了,渔民多了 2 条鱼,这两条鱼应该没有利息的,还会贬值(物以多为贱)。假如这个时候有个卖大米的,种麦子的很想换稻子种,就会跟渔民商量,说我先借您 2 条鱼,等水稻收了还您 3 条,利息由此而出,所以利息的根本原因是新产品的预期,或者叫做新的服务的期待,新享受的期待,是预期值。 例如在还没有 MP3 的时候,期待享受 MP3 服务的优先权,就是利息的根本所在。而后来发展的借钱投资,即使是生产传统产品,只因为预期值的存在,才需要给利息。这里的利息不是机会成本与此产业的差值。 3 物品涨价实物膨胀 30 年前的猪肉是 2 毛,现在是 8 块,猪肉产量增加了,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相对值,根据物以稀为贵,猪肉应该降价,根据边际效用,也该降价。但为什么猪狗涨价了呢。我认为也不是通货膨胀。应该是实际产品增加了,人的享受物质种类多了,即实物膨胀。 30 年前没有 MP3, 所以养猪的不需要买 MP3, 现在有了,所以他需要享受到这个产品,那费用必须从提高猪肉价格开始。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要社会对象的量化任重道远
zhangxw 2010-11-4 11:46
3.7 重要社会对象的量化任重道远 2010-10-25 说明这是个体通论第3章的第7节的内容 我们已经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个体(如苹果)的量化讨论延伸到对抽象的自然对象的人为定义个体的讨论。后者联系着计量学。是的,抽象对象(如时间、空间、力量、质量等等)的公认个体的确立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定量化,也极大地提高了自然科学的水平。 自然科学的定量化现在又推进着一切社会对象的定量化运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对象的 定量化的基础是清楚的个体概念 。 确实,发现原子、分子、电子的独立存在,这都是自然科学的非常重要的成就。现在看这些发现就是对重要的特定个体的存在的认可。现在后续的重要问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是否存在具有重要普遍适用意义的个体,如果有,它们是否已经被准确提炼出来了? 这个问题联系着社会现象中的量化表示。 作者认为在社会现象中确实存在着热切量化的运动,但是对一些重要概念缺乏清楚的普遍适用个体概念,依然是 量化道路的大问题 。 这里作者提出两个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普遍使用,但是存在基本缺陷的个体,它们就是货币和分数。 在早,美元与黄金挂钩,这虽然不很妥当,毕竟让人们对 1 元(美元)的物质意义还比较踏实。可后来美元与黄金脱钩,其他的货币也是如此。于是人们一方面把自己最关心的目标与货币挂钩,可谁也不知道 1 元代表什么。于是围绕货币的诈骗、危机可谓层出不穷。多少人的血汗被某些金融家、骗子、政治家所玩弄。 我们需要承认货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但是货币依然是存在巨大缺陷的发明。合理度量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一个单位量值是什么)是人类还没有很好解决的大问题。 现在再讨论分数。这包括给学生的考试打分,也包括另外一些类似的打分(考核,聘用),例如人员的晋升、教授、研究员的评定,以致所谓民主选举投票等等。这些打分活动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很多场合。可什么是 1 分?为什么这样定义 1 分?这里的基础问题太多。高分的学生不见得就工作好,低分的学生不见得没有开拓力。 问题何在? 现在看,没有清楚的、对应的个体概念是核心!不知道什么是 1 元的含义、不知道 1 分的含义,就开始印钞票,就开始打分使我们的社会在扭曲的计量下迈进。货币贬值或者打分办法的报废等等都会引起不公平等种种社会问题。 重要社会对象的科学计量,妥当地确定对应的量纲(单位),确定什么是对应的 1 个个体,是 良好社会的重要软条件 。确实, 重要社会对象的量化任重道远 。
个人分类: 个体通论|3539 次阅读|3 个评论
欢快流动的货币——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7)
newniu 2010-10-29 22:56
单位的同事生了个儿子,叫龙龙。最近,他妈常向我炫耀那小子的智慧。其中有一次,她们到公园玩,在回来的路上,龙龙渴了,她妈买了一块雪糕。不过小家伙非要在人家店铺里吃。吃完后,他嚷嚷着向店老板要买雪糕的钱。他现在没有雪糕了,而老板却还有钱。拿钱换雪糕,现在雪糕吃到肚子里了,没有了,而他的钱还在那里,他要把钱要回来。 小小年纪对钱就如此痴迷,由此可见"钱"的魔力非同一般。 在这里,我们也想看看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与钱打交道的一生,生活离不开钱,工作为了钱,吃饭穿衣住房,统统是钱。通货膨胀,房子涨价又是钱。经济学家们同样也提钱,比如“货币发行量这么大,为什么不通货膨胀”,“货币紧缩是不是可取”,“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等此类问题很多很多。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货币专家,能不能理解货币呢?答案是"能",而且非常容易。从本质上说,货币与自然界、社会有很多相同之处。只要理解了自然界运转,就理解了钱。 许多专家把货币看成水,事实上,两者还真有点像。提到水,首先想到是注水牛肉、注水猪肉。政府发行货币还真的有点像“注水”,造出纸票票就可以当实际的钱使,在市场上买东西。要是政府随便注水,那就会出现钱不当钱使,通货膨胀,谁存钱谁倒霉。 “未来战争将为水而战”,水是人类的基本物质,人不吃饭能活一个月,而不喝水只能活7天。在经济社会中,货币就是社会中的水,有着同样的作用。一天不吃饿得慌,要是一天不喝那才是真难受。 水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流动。尼加拉瓜大瀑布从海拔174米的伊利湖奔流而下,经过99米的巨大落差注入安大略湖,流动的气势让人折服。货币类似于水流动过程。它从一个人手中转向另一个手中,有时还会到银行里呆一圈,一看兄弟姐妹可真多;有时进入某个大公司,在公司企业之间来回转,冷不定被发了工资,分配到某个人手中,孤孤单单没几人。那水,有时上天、有时入地、有时在河流里跑、有时进入人的身体、时时不停歇。货币就是市场中流动的水。水多水少都不好,旱、涝都不是什么好事,重在一个度。 市场中需要多少货币?“货币”实际类似于“库存”。现在对供应链的研究比较多,只要是做点小生意、小买卖的都知道“库存”这个概念,或者说“存货”。每个人手中总有一些钱,即有一些“库存”。“库存”的作用是都是类似的。而所有人的库存加起来就代表着市场中的总货币量。 货币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常常提五千年文明,钱的历史不会少于五千年。有一位考古学家曾经说“使用货币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货”这个字就来自于“化与贝”,用现代话说就是转“化”成“贝”。说明在造字之前就已经开始用钱了。这充分说明钱的重要性和历史性。另外也说明当时人们使用“贝壳”类的东西来当钱使。这也从另一面说明当时中国水系发达,贝壳数量够多。 钱如此重要,历史如此长远,与人们的关系如此亲近,然而人们却始终没能理解它。钱是非常奇怪的东西,而终日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的确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身处深山中,不识真面目。溪水在身边流过,不知它来自何方,也不知它流向何方。货币来到我们手中,又从我们手中流走,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了更好说明货币问题,我们不得不小心一些。 我们的眼界很小,不可能看清全国范围的货币流通,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票据开始。曾经的日子里,我们用过粮票,饭票,菜票。这些票据也算是货币的一种。虽然从道理上说,这些票有固定的用途,可有时也能当钱使。比用粮票买布,买饮料。许多票常常用塑料制作。在过去学校或单位里,塑料票基本上等同于钱,旁边的小卖铺有时也收这类票。 我们不妨把票据放大一些,想象成全国都在用,那么这基本上相当于钱了。以“票”的方式,我们能够想象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存贮一些“票”? 票的总数是什么? 票是怎么流动的? 通货膨胀是什么原因? 我们不妨把对票的理解,照搬的全国的货币上。 为什么要存贮一些票?我们必须要应对日常之需,有时要多买一点东西,有时要应对各种不时之需。钱也类似,我们需要存钱买房、防病、养老,当然需要存钱。 票的总数显然就是我们所有人手里的“票”。钱的总数也同样如此,即是我们每个人能能够随时支配的钱。 钱就如水一样,不停流动。货币总会在某人手中停留一些时间,有长有短。等米下锅,钱来了马上用于买米,停留时间自然要短;而自己不缺钱花,则停留时间长一些。不过钱的流动即不会生钱,也不会消失。我们花了钱,其实又跑到另外的人手上去了。 涉及到钱的流动,就不能不提到银行,银行就像是“钱”的二道贩子。它借了钱再借出去,就像你买了东西再贩卖出去。我们把钱借给银行,它再借给那些现在急需的人。这实际上是加快了钱的流动。就像你把车借给别人使,提高了车的使用效率。我小时挺喜欢看共产党打日本、打老蒋的历史记录。我发现除了战争记载外,还发现共产党还喜欢到处设立银行,只要有解放区的地方,就要银行。当时还不明白作用,现在才理解一些。 钱的流动也有方向性,就如那水,它会向低处流动,只要有力差,它就会一直流,越穷越穷,越富越富。看看南方水乡的小水塘,明明周围缺水,但水还是向水溪里,向水塘里流。社会的货币就这样一直流呀流,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温州就是那大海,水已经很多,但河水还是向那里流动。为什么温州积累了那么多的流动资金,就是因为有力差,而这个力差还特别大。全国的钱就像百鸟朝凤似得向那里流动。 通货膨胀是什么原因?现代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发行太多了,也有经济学家不这么认为。其实,“票”也有涨跌价的时候,比如过去粮票换鸡蛋,有时换得多,有时换得少,原因是什么?一句话“票太多了呗”或"票太少了呗。 一提到通货膨胀,很容易想到货币发行太多。政府注水的确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不见得会马上有效果。空气中水气大不见得会下雨,你的衣服多;不见得穿得多,换得勤。货币发行太多只是为通货膨胀准备了条件。就像你拥有炸药并不代表你是恐怖分子,只是你具有了当恐怖分子的条件。 钱多并不会立刻花出去,有时你还真的不知怎么花。我们常说需求决定价格,从来不说价格决定需求,为什么?是因为先有需求才有价格,当我没有需求时,这钱还真不好花。当我吃了五个馒头之后,别人倒给我钱,我也不会吃了,没有需求了。 比尔盖茨,世界首富,到死之后,要把钱花干净,从现在算起,每秒要花2000美元。他没有花钱的能耐了,只好找人替他花,成立一个基金会,做慈善。同样,我们有钱也不见得会立刻花,如果不借给别人,放在家里,就成为钱的沉淀,放在那里成了死钱,不流动了。 由于大量发行货币不一定会立刻发生通胀,政府也许会发现一条发财之路——发行钞票。官员们发行了很多票子,而CPI之类的经济指标没有变坏。他们当然会很高兴。特别是实行任期制的国家里,自己在位时只要不出差错,那里管以后的事。由是大量发行钞票,当然同时也为通胀准备了大量炸药。 制订规则的目的在于破坏规则。炸药存在的意义在于爆炸。钱不可能永远死在那里,总有一天会流动起来。比尔盖茨钱很多,自己花不完,但他会让别人替他花。死钱最终会流向社会,成为热钱,在社会上兴风作浪。通货膨胀总会有一天发生。 热钱会向什么地方跑,显然它不会买易于贬值的电子设备、电脑,而是购买资产,房子、古玩、股票、粮食之类的东西。它们在热钱炒作下大幅升值。炸药终于爆炸了。 如果想到这里,大家都会明白中国的许多事情,为什么股市一飞冲天,楼价高不可攀。当这些钱很老实的时候,当然没有什么事,好象不存在。可是如果真的动起来,那就会把经济弄得乱七八糟。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股票会涨那么高”,“房子这么贵怎么还有人买”,“那个东西根本不值什么钱”。人们为什么失去了理智?实际上人们没有失去理智。在疯狂的买卖之中,热钱只是从甲流向乙,再到丙,再到……,总量并没有减少。 价格真正下跌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被炒作物不值得炒作了;二是“心理感觉”。房子价格太高了、股票价格太高了,风险太大了。从心理上,许多人感觉到不能再赚钱了,赚了大笔钱的人开始出走,把钱拿走,不再进入。热钱慢慢减少,人们开始离场,价格跳楼。 商品价格上涨的确解决了货币发行泛滥的问题。看病涨价了,我们不得不多准备一些钱。粮食、猪肉涨价了,同样也要多留些钱在家里。每个人手中预留的钱数变多了,从总体来看,所需要的钱总数也变多了。显然消化了政府所发行的货币。 到这里,我们显然能够理解另外的许多货币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什么有人越来越富,有人越来越穷?”“什么时候要发行货币?”“通货紧缩是怎么回事?” 以我国东部为例来说,西部很多地方需要东部地区的产品,然而东部同时需要西部的某些产品来平衡。否则就会像我国的贸易顺差一样,只会拉大。西部有什么是东部必须的?简单说就是原材料和人力。显然,出卖原材料和人力只能使西部生存下去,而无法实现财富积累。东部则成了财富洼地,积累越来越多。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永远不回头。 什么时候需要发行货币?民众需要预存的货币多了就需要发行货币。社会的不安定,新的消费需求,物价上涨,教育投资等等都会引发对货币的预期需要。人们不得不存钱来解决未来的这些问题,需要存在手里的货币多了,对货币的需求也多了。而这里面,最值得鼓励的是新消费需求,如购买车、房子、文化消费、旅游等。这些促使人们在手上预留更多的钱。 通货紧缩指货币不足,原因之一是人们手中需要货币,而却没有。在动荡年代里,黄金和白银涨价就是这个原因。政府不能像造纸币一样制造黄金和白银。而由于社会动荡,人们为了保险不得不存大量金钱,从而引起短缺,产生紧缩。当然,这是古代社会的事了,现代社会中由于使用纸币,缺少货币的事不会再发生。 此时,我们发现货币体系是流动的整体性世界。毫无疑问,它是流动性,它还是整体性的。钱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外一个人手中,从整体看数量是固定的。 那么当我们看自然界中的物质流动,也会发现类似的特征。组成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化学元素即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它们的总量是一定的。然而这些元素又在自然界内部不断流动着。因此、货币体系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类似的。这有点跑题,还是言归正传。 现在货币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有人问,美国政府发行了那么多的货币,为什么不通货膨胀?实际上,普通美国人手上货币并不多,他们总要想办法花出去,这个月花这个月赚的,下个月花下个月赚的。货币总数是稳定的,总会有人持有货币。货币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货币实际上跑到各类基金手里了、他们握着大批的钱,用来做什么?炒作期货、石油之类的。结果是全球石油、粮食、有色金属价格大涨。美国政府发行的钱实那是让全球人跟着倒霉,这就是通胀输出。下一篇我们会介绍期货问题。 期货绝对是一个新问题,需要很好地分析。特别是美国人在石油期货、农产品期货、有色金融期货上大赚其钱,好像他们很牛比是的。难道他们是期货天才吗?这到不是,玩过赌博的人都知道,除了牌的好坏,更大一个因素是下注,看你能下多大的注。美国人的注是无限的,他们能制造美元。他们还是期货市场的庄家,所以他们总能赢。 当然了,他们自己内部乱起来,那就没有办法了,像次级贷,那是上帝在惩罚他们,当然其它国家银行也损失不少。 下期,我觉得应该讲讲期货,旧上海的粮商们。现在粮食涨价,了解一下并不是坏事。透过粮食涨价,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石油这么贵。我们消费着高价油,总要有点理由知道真相吧! (9)期,应该讲讲权力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为什么我国的法制总不健全,其实并不是不健全,而是有人不愿意让它健全。国外有一句名言:“任何结果的背后必然有原因”。我们不妨伸过头去看一看背后的原因。 (10)期,讲讲你身边小卖铺的故事吧,他联系着你我他,我们都依此为生,为什么不讲讲小卖铺到底能赚多少钱。让你明白房价,房租在社会中的影响。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货币魔力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zbouyang 2010-10-24 00:59
这里先看一段根据所听过的故事改编的:1块钱的魔力----说的是一个裁缝手里有一块钱,他拿着这一块钱去找一位理发师理了发,这位理发师又拿着这一块钱去找一位按摩师做了按摩,这位按摩师又拿着这一块钱去找一位鞋匠做了一双鞋,这位鞋匠又拿着这一块钱去找那位裁缝做了一件衣服,于是钱又回到了裁缝的手里。这个过程中,钱只有一块,但是这一块钱推动了多个人去劳动!可见这一块钱是多么的神奇啊!只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可以编造出一块钱让数千人劳动的故事来。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钱可以使人变勤劳!(只有少数人,有了钱后会坐下来享受而不再挣钱。)钱(货币)可以让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可以说,货币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离开了货币的发明,则人类的生产力今天可能还是非常的低下!正是货币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大推力火箭! 既然货币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则可以适当发行比较多的货币,让人们去追求更多的货币财富,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然货币的数量必须有限度,否则每个人都有很多钱时,大家会用货币去抢商品,并导致货币贬值,甚至出现货币变成废纸。 因此,当商品不够丰富时,货币发行量不能过多。但 是当商品比较丰富,不会出现买不到所需要的商品时,则适当多发货币,并且维持较高的存款利率将货币财富吸引到银行中,或者发行利息比较高的债券将货币吸去发展生产,或者发行股票将货币吸去发展生产(这样做就避免了货币被用去抢购物资),则货币就会发挥出促进经济发展的魔力! 那么货币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这是因为货币可以让人们买到想买的东西,即 货币代表提货的权利 。货币越多,则提货权利越大。 正是人类的财富和权利欲望使得货币有了巨大的魔力! 认识到了货币的魔力来源于货币的提货权利,则可以找到避免货币魔力消失的方法,那就是要保证人们需要提货时有货可提。否则,货币就变成废纸,货币的魔力就会消失,货币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也就会消失!一旦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消失,社会生产力就会萎缩,因为大家不会为追求更多的货币财富而拼命劳动。 当物价上涨,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上涨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则说明生产跟不上,需要增加生产,或者增加进口,货币发行量要维持不扩张态势。 希望以上对货币的思考能对国家金融财政部门的决策提供某种有意义的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货币
metanb 2010-5-16 16:41
如果把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一样地对待,会怎样呢? 如果货币能够完全记录并传送自己目前的位置和状态,会怎样呢?
个人分类: 奇思妙想|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动性之殇,谁之过?没有人需要为此负责
qlms 2010-3-19 21:07
写在正文之前: 昨天在博文中建议向朝鲜一样对经济调控不力者施行问责制。李小文老师读后评论说,去年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光看年头和年尾,而忽视全年的过程。就我提出的狂放贷款应该追责这一问题,李老师建议先弄清楚是否符合程序,再谈追责的问题 。 感觉李老师的观点很好,今天努力追溯了一下谁应该为去年狂放贷款负责,最后的结果如李老师所预想,没有人应该对此负责。实际上,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年初做的计划,从来都没有执行过,但从程序上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出现什么结果,都不需要有人为此负责,除非是有人感觉老是这么做不合适,引咎辞职。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M0= 流通中现金 M1=M0+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俗称狭义货币。 M2=M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信托类存款 + 其他存款 ,俗称广义货币。 M3=M2+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 M2 减 M1 是准货币, M3 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 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 M2 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 M1 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 M2 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背景: 2009 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类可以投资的产品,比如房子、大宗金属,石油和铁矿石等,其价格走势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是下半年经济复苏了吗?应该是复苏了一部分,毕竟人活着还是要消费的。复苏很强劲吗?就整个世界来说,复苏并不是很强劲,这可以从全球全年的石油消费总量,还有其他产品,比如金属材料的消费量来判断。 2009 年的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为什么各类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可仓储产品的价格呼呼的往上涨呢?有些甚至到达了历史高位。这就是最近几年颇为流行的虚拟经济起作用了。 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各国的、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成功的说服各国政府开足马力印钞,最终在产品销量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都成功的翻了一倍,或者更多。于是,各类在 2008 年因为存货价格下降而大幅计提产品损失的公司,比如我们花高价买入石油期货的国航和东航们,在账面上又转回了产品的价值,财务报表看起来很好看。实际上,即使这些公司什么都不做,光财务报表上转回来的计提损失,就是一笔看起来很大的盈利。 年终,华尔街的各大公司开始计提巨额花红,奥巴马据说很愤怒。。。。。。愤怒归愤怒,实际上,人家从公司财务的角度来看,的确是盈利了,分红是应该的,而且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你发钞太多,才造成这一后果的 说这么多废话的目的主要是想说明,在现在虚拟经济盛行,各类金融产品频出的形势下,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越对领导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被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给忽悠了,国家过分强调流动性而大量印钞的话,其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都可以被颠覆和玩弄。 正文 : 如果有人告诉说,我们从 2009 年开始的 3 年,能够重新建设一个中国,包括房子、车子、铁路,公路等等,你相信吗?估计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是如果从衡量财富的钱--货币来看,按照 2009 年的广义货币增幅,正好在三年之后,我国的货币存量正好实现翻番的目标。 这是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人民银行网站的公开数据库,从这里,可以查到按月增加的广义和狭义货币的增量情况。从这里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3.htm 可以看到, 2009 年末的广义货币存量为 60.62 万亿,这一数值比一年前的 2008 年公布的数据 47.52 万多了 27.58% 。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8S07.htm 。这个增长,绝对超过最大胆的经济学家的预期。 那么这么大的增幅,符合法律规定吗?那我们就找一下新增贷款和货币的发行,需要遵从什么法律吧。这是人民银行网站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修正),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310ID=20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 第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业运行情况的工作报告。 从这里看, 人民银行每年供应多少货币,只要国务院批准就行 ,不涉及全国人大批准的问题。 事实上,每年初始,差不多是 1 月 5-7 号左右,人民银行都会开一个会,对全年的工作计划,制定一个全年的工作计划,并对外公开会议全文。 2009 年中国人民银行会议全文如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3031 会议指出: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09 年以高于 GDP 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 3 至 4 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增长 17 %左右。 在接下来的 2009 年 3 月初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3/14/content_17444081_3.htm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是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广义货币增长 17% 左右,新增贷款 5 万亿元以上。 这是第一次把全年的信贷规划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广义货币增量 27.58% ,新增贷款 9.59 万亿,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年预算,相差甚远。尤其是新增贷款规划方面,三月初温总理提出新增贷款 5 万亿之上(如果理解成只要比 5 万亿多就行,那倒是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3 月底就差不读完成了。 我纳闷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是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的,至少应该是对全年的情况作一下规划吧,难道只规划半个月?至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规划,没有完成,是否应该追责?现在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因为查不到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不通过应该如何处理的规定。 至于实际的货币发放者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被追责。按照银行法第五条的规定,任何货币发行方面的事项,只要国务院批准,他们就可以执行,那么年初的计划如果中间改动的话,只要国务院批准就可以了。按照第六条规定,需要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事实上,按照央行网站上的消息,他们还真的汇报了。见下面 2009 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3520 而且是三个月汇报一次,看来每次都通过了。从这里看,人民银行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承担的责任。 虽然去年的全年货币增量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但是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民币新增贷款计划和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依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3.htm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 17% 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 7.5 万亿元左右。这两个指标虽然都低于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但仍然是适度宽松的政策目标,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去年的17%最终成长为了27.58%,今年会如何呢? 明年的人代会上,再回顾今年的这些计划的时候,该如何描述呢?这个问题,按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货币信贷实际数据无法预测,但按去年的目标与实际衡量,今年新增信贷可以到 15 万亿元。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鲜货币改革,如此剥夺老百姓
剑走偏锋 2009-12-5 12:46
朝鲜近日进行所谓货币改革,又是同前一次一样,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一周内完成新旧货币兑换工作,原来每张面值100朝元的旧币将被换成面值1朝元的新币。据报道,朝鲜此次实施货币改革是为打击通货膨胀和黑市交易,遏制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 如果只是以大换小,这本来也没什么,但又像前次一样,本户家庭只能换10万元,也就是说,超过的部分就被国家无尝收回。本来货币是政府印出来的,代表了一定量的价值,但由于朝鲜不推进改革,经济困难,物价飞涨,朝币已大大贬值,这还不算,还要对新换旧,只能换10万,超过的不能换,只能交回给国家,这不是明显提打劫老百姓吗?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居然可以这样赖掉。 虽然政府高压控制,但这次还是引发了群众不满,除了黑市外币大涨外,一些民众集聚表达不满。 不少人是通过节俭,多省了些钱,居然多出10万的不能兑。而那些华人这次又像1992年那次一样要倒大霉了,他们通过中国亲人的支助,以及做一些小贸易,积累了些货币,这次10万以上的又会被没收光。上次的改革也是如此,那次所谓货币改革,曾有不少朝鲜华侨呼吁中国政府给予帮忙,中国政府也提请朝鲜政府小心行事,但朝鲜政府根本不听。 一家只能换10万,只够一家二个月的基本生活,叫人们怎么活?虽然最近提高了些额度,但让一般家庭根本看不到如何在半年里活下去的希望,尤其是农村,朝鲜政府更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粮食必须用来保证城市居民。像90年中期那次,估计又会饿死不少人,当然还不会像中国的59-62年要粮食饿死3500万,因为朝鲜又会来向中国要粮食了,它还会厚着脸皮向联合国、向所谓的万恶敌人美国和南韩要粮食。 不管现在中国官员的腐败程度怎么样,但还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而不是在那个伟大领袖统率下的伟大国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7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两条非同寻常的曲线
tianli99 2009-11-21 10:43
几条非同寻常的曲线 关系到13亿人的国计民生 转载自 《科学时报》 (2009-11-5 A3 观察 ) , 原题为: 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 —— 系统动力学的视角 图一:投资总额与工资总额 博主的看法如下: 文中的七个图中的曲线,大都是非同寻常的, 我在这里只评论第一个图中的两条曲线。从第一条曲线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这条曲线是那样的非同寻常?从图一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超过了40%,这个数值不仅超过了1958年大跃进的投资水平,也超过了伴随高通货膨胀的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的投资水平。如果不是美国引发金融危机,我国无疑将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现在,我国的中央银行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应该对此要保持警惕了!! 从图一中的第二条曲线可以看出,与投资总额的突飞猛进相反,我国的职工工资总额所占比值却表现为下降趋势,这一苗头提醒我们要谨防陷入“贫困”式增长,即所谓的“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原文如下: 货币循环的另类观察 ——系统动力学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11/225359.html 图一:投资总额与工资总额 图二:产能与内需 图三:准货币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对比 图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准货币 图五:1年期存款利率 图六:中国的M2与GDP(均以1952年为1) 图七:流通中的现金与准货币对比 □本报首席评论员 王中宇 现代主流经济体系有个鲜明的特征:高度深化的分工,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与消费完全脱离,每个人的生产 99% 以上是为别人,每个人的消费 99% 以上依赖别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今天的现实。 这个特征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交换。高度深化的分工,造就了几乎无以计数的产品种类,如何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满足其需求?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使整个经济平稳运转?人们试验过各种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就是由行政系统来分配资源,所谓“市场经济”则是由货币交易来分配资源。现实的经济体并非纯粹的理论模式,即使在主要的“计划经济”中也保留着货币。只有被妖魔化了的“红色高棉”曾废除过货币,而那是一个远远谈不上分工深化的社会。 事实上,当今的主流经济体中,货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货币循环顺畅是经济体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证明,主流经济体的货币循环问题严重。 多年来,金融界热衷于讨论“流动资金过剩”、“利率陷阱”、“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迷失的货币”等,结果却莫衷一是,也无助于发现并预防金融危机。这暗示我们,问题或许出在“视角”上。货币循环是一个动态系统,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看,系统的行为取决于子系统间的关系,而子系统的划分应依据其功能的差异。 那货币有功能的差异吗? 视角:两类货币 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的经济职能是交易媒介,由此可以导出“货币中性”这个著名的命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 作为交易媒介,其拥有者心中的标的是欲购买的商品。然而事实上还有另一类货币拥有者,他们心中的标的是利润,是“以钱生钱”——靠现有的货币聚敛更多的货币。 在现实的产业链中,除了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外,推动每一个环节交易的都是利润动机,各环节参与者所得的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最终消费者支付的货币。于是我们看到,同为货币,其实有不同的目标,在系统中扮演不同的功能。系统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是:最终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足以满足逐利资金的利润需求。 2006 年的“欣弗”事件,被视为质量问题、监管问题、道德问题。然而它的根源在这两类资金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每瓶“欣弗”到患者手中的价格为 38 元,而出厂价仅 2.2 元,其中的利润在 0.3 ~ 0.5 元之间。这意味着,患者为“欣弗”支付的药费中,成本仅占 4.47 %~ 5% ,厂家利润仅占 0.79 %~ 1.32% !其余 94.21% 的价款都被医院和药批等中间环节拿走了。 从“交易媒介”和“等价交换”的视角看,厂家和患者间的价差不可能如此之大。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能提高交易的效率,这个案例则告诉我们,交易过程中第三者的利润扮演了何其重大的角色。显然,在经济体的货币循环中,这两类货币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了系统的运行特征。 然而我们的经济统计系统不是从这个视角设计的,因而不存在直接反映这两类货币的统计数据,我们只能从现有的统计数据中,间接观察这两类货币的演化历程。 由于经济体在增长,价格水平在变化,直接观察统计数据,难于看出问题的症结。代表经济体量的 GDP 是一个可用的尺度,用这同一尺度度量不同的统计数据,有助于观察演化趋势的差异。 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 居民的货币收入是购买力的基础。观察这基础有几个统计数据:其一是工资总额,其二是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其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其中工资总额自 1952 年起即有完整的逐年数据,而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分别由城调队、农调队入户抽样调查得出人均值,再乘以城乡人口得出,但可得数据不如职工工资总额完整。 数据显示,工资总额占 GDP 的份额从建国初年的 10% 升至 1961 年的 23% ,此后,降到 15% 左右,并一直维持到 1991 年,然后逐年下降,到 2004 年仅为 10.6% ,此后微幅回升,到 2007 年为 11.3% 。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占 GDP 的比重, 1985 年为 20.8% ,到 2003 年上升到 34.9% ,此后维持在 35% 附近。农村居民全部现金收入占 GDP 的比重, 1980 年为 19.8% ,到 1985 年升至 32% ,然而此后持续而迅速下降,到 2007 年仅为 14.4% 。可见过去 20 多年,农村居民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城镇居民明显下降。 将城乡居民收入相加,即得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它占 GDP 的比重自 1991 年的 55.1% 降至 1996 年的 44.5% ,正是这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此后到 2002 年逐步回升到 51.8% ,然后再次下降。 站在居民的位置上,当收入低下时,所得货币几乎全部用来购买必需消费品,而当收入升高后,一部分收入被存储起来,成为逐利资金的来源。现实中由于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相当多的居民收入只够谋生,同时少数高工薪者,如大型央企的老总们,年薪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其中必有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逐利资金。甚至一些略有结余的居民,也将自己的储蓄投入股市谋利。可见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小于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 数据显示, 2000 年后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开始萎缩。由于 1996 年后,全部居民的现金收入的上升是由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上升所致,而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故其中转化为存款的部分亦远高于农村,可以推测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开始萎缩的时间应早于 2000 年。 间接观察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另一个视角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的比重, 1988 年为 49.5% ,此后高速、持续下降,到 2008 年仅为 36.1% ,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 第三个观察视角是金融统计数据。货币当局根据流动性的强弱,用逐层嵌套的方式定义货币种类:其核心是流动性最强的“流通中的货币” M0 , M0 加上“活期存款”为 M1 , M1 加上“准货币”(其他存款)为“广义货币” M2 。根据这个定义公布的统计数据,笔者查到的起始年为 1985 年,但 M0 的可查数据能追溯到 1952 年。 M0 主要被用于现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数据显示,建国初, M0 仅占 GDP 的 4.1% ,那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7.45% ,农村基本上是自产自食、自给自足,需要的货币很少;即使在城市,居民自我服务的成分也远高于今天。直到 1978 年, M0 仅上升为 GDP 的 5.8% ,表明社会分工进展缓慢。事实上今天人们已经离不开的许多行业、工种,当时尚未出现,当年居民家庭必备的许多技能现已成为陈年往事。 从 1978 年到 1993 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 M0 占 GDP 的比重迅速上升,达到了峰值 16.6% 。此后, M0 的大趋势是下降,到 2008 年降到 11.4% ,低于 1986 年的水平。而这期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并未停止,因此只能解释为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萎缩。 通过上述多角度的观察,可见不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购买最终消费品的货币即开始了相对萎缩。 “以钱生钱”的货币 逻辑上,逐利资金的主要出路是投资,因此,从这个视角可间接观察逐利资金的演变。(见图一) 数据显示,在 1980 年前,投资总额与职工工资总额大体相当,两者交替领先。此后投资总额加速上升,进入本世纪后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上升,而职工工资则逐步下滑。这暗示我们,工资性收入与资产性收入持续失衡。 投资激增必然导致产能高速扩张,间接观察产能演变的一个视角是固定资产存量。根据张军、章元的测算, 1952 年全国固定资产存量为 800 亿元,以后由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按“永续存盘”法估算。历年投资均换算到 1952 年价。折旧率仿照宋海岩的方法,取法定折旧率 3.8% 加上当年经济增长率。(见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 K 的再估计( 1 )》,《经济研究》 2003 第七期)。由此估算的结果见图二。 数据显示, 1970 年至 1976 年 , 我国的固定资产存量相对于 GDP ,有一次高速增长;此后到 1985 年大体与 GDP 增速持平; 1985 年到 1990 年又出现了一次高速增长;到 1994 年发生了一次回调; 1994 年后是史无前例的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到 2007 年我国的固定资产存量已经相当于当年 GDP 的 1.84 倍,而 1985 年仅为 86.6% 。 产能高速扩张的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维持在 GDP 的 40% 左右,还略有下降。于是产能与国内消费能力严重失衡,只能靠出口维持生产。 在货币当局的统计口径中,流动性最差的是“准货币”(其他存款),银行必须为其支付利息,因而必须用它来赢利,所以它更接近于追逐利润、以钱生钱的货币。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切国内利润的总来源,虽然在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利润来推动,但这些利润终归源于最终消费环节提供的利润。两者的对比见图三。 数据显示, 1985 年准货币为 1021.8 亿元,仅为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3.7% ,国内市场足以为其提供所需利润,而到了 2008 年,准货币为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85 倍。可以看出,如果保持现有的惯性运行,两者的失衡将持续扩大。 计算图三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准货币的比值得图四。 我们看到, 198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准货币的 4.21 倍,足以提供它所需的利润;到了 2008 年,这个比值已降到 35.1% 。如果维持目前的趋势,它甚至会降到 20% 以下,很难为准货币提供有吸引力的利润。 事实上,自 1994 年后,我国的利率已经大幅下降,到 2006 年后经济过热期间,货币当局曾试图提高利率,但很快就不得不放弃,利率迅速降至底线。(见图五)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国际经济危机,究其实质,因国内利润空间过小,根本无法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国际经济危机只是一个触发因素:海外利润空间萎缩,大量企业资金链立刻紧张,只能靠贷款维持。为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危及社会安定,一直担心通胀的央行只好降低利率,靠发钞票维持企业的现金流。然而,受限于真实的利润来源,降低利率也难于刺激实体经济中的投资。这就是让经济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利率陷阱”。 由此,我们看到了经济体的货币循环造成的三大失衡:资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失衡;产能与内需失衡;追逐利润的货币与祭献利润的货币失衡。这三大失衡导致经济体中的货币不可逆地淤积为逐利资金,这表明货币循环从长期看具有不可持续性:失衡的持续扩大早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一天。 无视现实中的货币承担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无视追逐利润的货币强势积累,且已远超过作为交易中介的货币这个明显的事实,这是主流经济学陷入迷宫的根源。 “迷失”:货币还是经济学? 1919 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 MV=PY 。其中 M 为货币发行总量, 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价格, Y 为可交换的真实财富,这成为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 通常将 Y 视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将 PY 视为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 ,则有: M/ 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V 不同的学派对 V 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称其为货币流通速度。如果 V 为常数,则 M 与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 应同步增减。但事实上,我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不但远超过以不变价计算的 GDP ,也明显超过以当前价格计算的 GDP 。(见图六) 西方各国也出现过类似现象,他们的经济学家们称之为“货币的迷失”,意指货币增量中无法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解释的部分。于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也煞有介事地讨论起“货币的迷失”问题来。 一些学者将其归结为“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存在明显的不稳定”,这只是对现象的另一种表述,没作出任何解释。 一些学者试图用复杂的数学工具寻找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与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涉及到的因素包括总财富、国内利率和通货膨胀、股票市场、经济预期、制度和经济变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等,但均未能提高对货币需求的预测能力,这不免让人质疑,“货币需求函数”是否是一个有效的观察视角? 费雪方程背后隐含的假设是:货币的唯一功能是交易媒介。然而,前面列举的大量数据表明,这不符合事实。在现实的经济体中,看起来完全无差异的货币,在不同的人手中,承担着截然不同的功能。一些人用它做交易媒介,而另一些人“以钱生钱”用它来聚敛更多的货币。前面展示的大量数据表明,事实上逐利资金已经远多于作为交易媒介的资金。 前边介绍了在央行的统计口径中,流动性最强的是流通中货币 M0 ,它最接近于交易媒介;而对“准货币”(其他存款),金融系统必须为其支付利息,因而最接近于逐利资金。图七为两者的对比。 数据表明, 1985 年以后,大体满足费雪方程的只是流通中的现金 M0 ,而作为“金融资产”的准货币,与费雪方程毫无关系,相反,它显示出了远超过 GDP 的增长速度。 M2 将两类不同的货币一锅煮,又被学者们仅视为交易媒介,才导致了“货币的迷失”这个伪问题,这个伪问题又将学者们引向了寻找“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这个死胡同。 从货币的两种功能的视角容易看到,逐利资金的标的不是真实的财富,而是货币本身,利润极大化是一种正反馈机制,它持续地从购买商品的资金中获取利润,并将其加入到逐利资金中,使逐利资金加速增长。 同时,利润极大化机制将国民的劳动所得牢牢地压在底线,以保障资本拥有者的“国际竞争力”,而物价受制于国民购买力,自然与 M2 的超速增长无关。事实上逐利资金的增长超过购买商品的资金,在价格上反映为“资产”价格的上涨远超出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面对“非理性”暴涨的资本市场,经济学家们归咎于“流动性过剩”,而事实上,过剩的是逐利资金,它大体上对应于货币中流动性最弱的准货币。 逐利资金的高速膨胀使基于交易媒介假设的费雪公式失效。由于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是央行控制货币发行的理论基础,费雪公式的失效使各国央行陷入困境,不得不另觅出路。由此导致了关于货币政策的长期争论。 货币政策之争 基于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倡导“货币数量规则”,将货币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名义锚”,意图通过调控货币发行量,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然而“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使央行无法确定合理的货币发行量指标,这迫使许多国家的央行放弃了货币量目标。 上世纪 90 年代,新西兰最早试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预订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根据通货膨胀率与预定目标的差距来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收缩与扩张。此后,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智利、韩国、波兰、巴西、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都纷纷效仿。 而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操作目标,其理论基础是“泰勒规则”( Taylor , 1993 年)。泰勒认为,真实利率是唯一能和实际产出以及价格水平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央行应根据通胀率和总产出实际值与目标值间的差距来调节联邦基金利率的走势。不同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它关注的是利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隐含假设是:经济体存在一个合理的通胀率,应据此调控货币发行。“泰勒规则”的隐含假设是:真实利率决定了实际产出与价格水平。 广州大学的邓宏发现,通胀率与利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 0.9 (见邓宏《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8 卷第 3 期 2009 年 3 月)。可见无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是“泰勒规则”,其本质是试图控制全社会的资本平均利润率。利润率太低,资本拥有者将失去投资的动力;而利润率太高,将导致高通胀,社会难以承受。央行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承受的水平,引导经济体平稳运行。 然而,这道路能将经济体引向何方? 无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是“泰勒规则”都放弃了基于“交易媒介”假设的货币数量控制,这不应归咎于央行的不负责任,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控制货币数量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中国央行理论上实行的是“货币数量规则”,但图六显示的数据表明,中国货币数量的膨胀速度不仅远高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财富,甚至远高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注水”后财富。 放弃对货币数量的控制,只关注经济体当前的表现,势必导致货币数量的指数增长。于是我们看到了经济体中的第四个失衡:货币数量与真实财富的失衡。 这一失衡持续的结果,使货币循环逐步远离实体经济,远离实体经济的货币循环必将发展出自己的运行逻辑,这就是既被视为“创新”又被视为“祸首”的“虚拟经济”。 货币循环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产生的,而在现实运行中我们看到了它与其初衷的“异化”。它导致实体经济的各环节均处于窘迫而紧张的状态,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主要被聚敛到逐利资金拥有者手中。事实上,货币循环已经成为实体经济的主宰。面对日益相对萎缩的利润源,逐利资金表现出“贪婪”与“恐惧”反复无常的交替,导致难测的波动。于是我们看到,“反仆为主”的货币循环使实体经济疲于应付。 面对这样的货币循环,央行有何计可施?经济体前景安在? 出路:“创新” VS “扩张” 其实,经济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从长期看,资本投入必然会导致报酬递减,靠资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在现行的经济机制下,该如何维持经济体的持续增长? 熊彼得与索洛冀望于“创新”与“技术进步”,冀望于它能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否提高经济学意义上的要素利用效率,至今没有共识。索洛本人就于 1987 年提出过“计算机生产率悖论”:我们可以到处看到计算机的应用,但为何没有生产率的增长? 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是美国 20 世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在整个世纪的头 60 年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 50 %。从 60 年代以来,美国领导了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应该非常明显。但自 70 年代开始,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尤其是在 1970 ~ 1980 年,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下降到不足 10 %,在 1985 ~ 1995 年也相当低。(见许晶华《新古典增长理论 50 年:起源、发展和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6 期 No.6 , 2008 ) 我们已经看到问题的症结在货币循环,而熊彼得与索洛的研究根本没有涉及这个领域,他们研究的是“生产函数”。如果说货币循环涉及的是“生产关系”,那生产函数涉及的只是“生产力”。靠对生产力领域的研究去解决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往轻了说是逻辑混乱。然而就是这样的思路成了“新古典主义”的基石,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学的主流,也统治着我国的经济学界,不背熟其中的教义,经济学科的学生就无法毕业。 面对萎缩的国内利润源,在不根本改变经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逻辑上有三条备选出路:或者靠增发货币为逐利资金提供利润,或者制造一个虚幻的笼子将这些逐利资金装起来,或者向海外谋求新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这三条路都有人走过。 图一显示的巨额投资,其实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这些贷款中许多成了呆坏账,一度造成各大商业银行的“技术性破产”,靠政府注资、将呆坏账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才走出困境。作为借款者的各公司,其实是逐利资金拥有者。从整个经济体的层面看,呆坏账的主要根源是利润源萎缩。政府救银行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印钞票撒给逐利资金拥有者,以形成他们的利润。 注意图一中工资总额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投资总额的上升幅度,这暗示我们,逐利资金的高速积累主要不是依靠压低工资,而是依靠银行的超额货币发行——银行对逐利资金的直接补充。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明明是因为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不足引爆了危机,而所有国家的救市措施都是向逐利资金的拥有者撒钱。其根源就在于庞大的逐利资金根本不可能从实体经济中获得足以推动其投资的利润。一万元钱撒给消费者,其中只有一定的比例(比如 20% )会转化为逐利资金拥有者的利润,而撒给逐利资金拥有者,则全部转化为其利润。正是这种效率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政府的决策。 从局部看,这种补充改善了逐利资金拥有者的资产负债表,掩盖了本已存在的呆坏账,可以刺激新的投资,带来一时的繁荣。但从长期看,它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经济体中逐利资金与利润源的失衡,无异于饮鸩止渴。 持续地注入超出真实财富的货币,经济体中的货币向逐利资金高度集中,势必使逐利资金的拥有者成为焦躁的“老虎”,哪里能闻到利润的气息,资金必然蜂拥而至;哪里显出风险的信号,资金必然望风而逃。这就是“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的根源。 金融系统“创新”造就的股市和衍生品市场,其实就是用来装这“老虎”的“笼子”,将整个经济系统制造的、远超过真实财富的逐利资金装起来,防止它跑出来造成经济危机。 逐利资金拥有者的要求有两个层次:最好能赚得利润,起码不要赔本。然而在货币存量与真实财富迅速失衡的大背景下,从宏观上看,这根本做不到。这导致了微观层面激烈的竞争:看谁聚敛货币的速度能超过货币贬值的速度,“老虎”们在这里追逐的主要不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对庞大的胃口而言,这根本不值一舔),而是相互撕咬,用经济学的文雅术语叫“对已有财富的再分配”。 伺候逐利资金这焦躁的“老虎”绝非易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其找到真实的财富——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使它相信:有可能挣得利润,而且是高额利润,至少从宏观上能保障资金的安全,一旦发生损失,要能使它相信是自己操作失误或运气欠佳,决不能使其怀疑,这“笼子”其实是皇帝的新衣。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笼子”维护者的智商比“老虎”高出一个数量级。而在现实的经济体中,利益驱动使逐利资金能吸引一流人才,维护“笼子”的工作只能吸引二流人才。于是我们看到,次贷危机之前,能嗅出风险的是高盛,而非美联储。 同样,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最受尊敬的不是雄踞于奥林匹克山巅的经济学大师,而是高善文。他靠多次准确预见股市的走势而在资本市场赢得了声誉,而他依凭的理论基础根本不是主流经济学。在 2006 年 4 月 7 日的主题报告《货币过剩与资产重估》中,他从逐利资金与实际资产的失衡开始自己的分析。而且对资产的定义,从赢利能力转向“稀缺性”,换而言之,他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拼搏,其目标并非真实的利润,而是与货币贬值速度赛跑。“笼子”与“老虎”间这样的智力水平对比,使“老虎”根本就不相信“笼子”的真实性,“老虎”们“玩的就是心跳”。 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要避免“笼子”被击碎,唯有从经济体外部获得利润,这才能有效地应对内部的失衡,这是西方经济史清楚表明的。所有的先发工业化国家都曾面对严重的内部经济失衡,并导致社会动荡,都竭力向外扩张以获取外来利润,无论是早年的殖民主义还是后来的“全球化”,都服务于这个目标。其差异仅在于手段的直接还是间接、粗野还是文雅。即使文雅如今天的美国,其最终倚恃的也是全球最庞大的战争机器。 《科学时报》 (2009-11-5 A3 观察 )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货币政策
gaihua559 2009-11-3 23:18
最近看了不少有关经济的论言!感觉经济实在是很玄乎的东西!以往学过的一些什么政治经济学基本无用!那些文章可以把人绕到沙漠,不知西东! 貌 似目前中国的货币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国际游资目前对人民币的冲击相对较小。而自中国经济开始爆发后,基本一直以做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为标杆。国 人向来省吃俭用,习于存钱以防不测!导致目前国内的现金特别多。货币说白了,最终要与实物联系起来才可以发挥作用。一般稳定的经济体,市面的现金流,基本 可以和现存商品达到一个平衡。一旦商品量降低,显然就是通货膨胀。当货币开放后,面对的物质流就不仅仅只是国内的,而是市场所及之处的任何地方的! 美 金长期占据该优势。即使大量印刷纸钞,但由于很多国家的外汇都是美金,所以,美国只需印刷纸就可以,而其他国家则必须用实物来兑换这些纸。因此,一个国家 的纸币一开放,如果这种货币的信用度较高,则必然导致该货币升值,为了维护纸币的稳定,有必要增大货币的发行量,似有无本经营的感觉。然而,若有一 天,该货币突然信用度降低,原本的储存的不流通的货币变成了现金流,涌回国内,而国内的物质明显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货币信用度会恶性循环地降低,连 续贬值。对于国内的经济而言,必然短期难以承受,导致国家的金融系统因为信用度大大降低而崩溃(当然这方面实际运用时,可以达到弃车保帅的作用,实际利益 还是最终占有了)。当然,那些持有货币的国家组织,也会害怕自己手中的纸币变得一文不值,而阻止该情况发生(除非想要以此做为武器,置对手于死地), 而在稳定后,慢慢换回好处。这实际就牵涉到两个甚至多个国家间的利益博弈! 这和炒股就差不多了,首先尽量将价位炒高,甚至远远超过该物的实 际值,然后抛售,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回报(发行者实际就是空手套狼)。但是,一旦抛售的规模大于承受度,则可能血本无归。而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发行 权的国家而言,在信用度良好的背景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本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无端发出的一堆纸,换回来了实际的物质。相当划算。只要在未来的发 展过程中,让纸币逐渐地贬值,相当于持续地从国外拿回自己需要的物质。 不过,目前这种形态似乎总是发生在不利与中国的境地。九十年代的美 金,比现在肯定值钱不少,国家持有大量的外汇,短期基本无法处理,而美金在逐步地贬值,所以,这基本就相当于美国大大获益,表面的顺差,对于美国而言,实 在是大大的有益。 保值增值的选择是大量购入国外的有潜力的固定资产。不过,相信他人的保护政策,让你无计可施。倒是国内,刚改革开放之时,急需外面的资金和技术,以较低的 代价出售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目前的价值,与当年的代价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了。所以,我们的资金的另一个绝佳的处理方式是流向非洲之类的待开发区 域。只是,这些资金的管理者,是否真正把国家的钱当作自己的钱去花,还真不一定。 中国的产能及其巨大,但是,相对而言,国内市场的东西,似 乎总为人诟病,质低价高,这似乎让人感觉这不是做为一个整体与外界博弈获取利益,而是分裂的个体在相互间博弈。如果这过去的数十年,算为不流血的资本 的原始积累过程的话,目前资本积累也应该完成了。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切实的照顾好国民,尤其是那些为了这原始积累付出极大代价的农民及社会底层。如果感觉 目前能够站起来说话,那是建立在中国底层人民的困苦之上的。下一步,若需要继续高速发展,只需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国内市场的增长,完全可以和国际 市场相比。 突然发现,美国想方设法对付中国的政策,与中国和 太相似了 最后发现自己也被自己绕到不分西东的境地了,脱离了怎样开放货币,怎样赚取最大利益的话题了。
个人分类: 社会反思|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元的本质
dilingjun 2009-8-18 17:29
我是一个搞石油勘探的,对于经济学是个外行。现在全世界闹金融危机,中国的媒体、报纸上铺天盖地的经济学名词、经济学概念、让我这门外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跟上形势,能知道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空闲时读了几本有关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写的书,让我大开眼界。其中美国人彼得.D.希夫 约翰.唐斯写的《美元大崩溃》中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受益非浅,看完这则故事你会明白美元的本质原来是这么回事:   假设有6个落难者困在一个岛上,其中有5个亚洲人,1个美国人。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饥饿。所以他们一起商量以后,做了以下的分工:5个亚洲人中,1个人负责狩猎,1个人负责捕鱼,1个人负责采集野菜,1个人负责做饭,1个人负责拾柴和照看火,而第六个人,也就是那个美国人负责吃饭。   5个亚洲人每天都处于忙碌之中,以便为这个漫步沙滩的美国人提供食物。这个美国人就好比是日光沙龙的老板,但只有一个顾客,那就是他自己。一天结束以后,5个亚洲人就把他们精心准备的食物交给这个美国人。   现在的美国人是很现实的,他知道要继续享用他们所提供的盛宴,那么他们也必须吃饭,于是,他就给这些亚洲人留下一些残羹剩饭,以便他们维持第二天的劳动。   在现代经济学家眼中,这个美国人便成了岛上经济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个美国人及其永不满足的胃口,那么这个岛上的所有亚洲人都会失业。   而事实上,这个美国人并非是这个岛上经济的引擎。对于这些亚洲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投票将这个美国人驱逐出岛。没有美国人,他们就可以分得更多的食物。   为什么5个亚洲人要为美国人劳动,就是因为货币制度,5个亚洲人想得到他们公认的美元财富。   这个故事从一个美国人的口中说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当前货币制度的可悲之处,关键是我们很多人还不明白这种血迹斑斑的事实。现在我们最大的担心是,这次危机后,美国人通过通货膨胀对全球掠夺以后,他们以及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又会制造一个新的什么体系呢?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日报:国际金融改革 北京南柯一梦
huangwd99 2009-4-25 16:58
东方日报:国际金融改革 北京南柯一梦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了各成员国等比例增资方案,中国的份额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给一心想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话语权的中国当局当头一棒。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方案,中国仍然是百分之三点七二的份额,而美国则继续一股独大,拥有近百分之十七的份额。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要提案需要获得百分之八十五的投票权才可以通过,所以,美国在重大议题的决策上仍具有不可挑战的一票否决权。     而早在伦敦金融峰会前,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西方国家领袖,都表示同意扩大中国在国际金融界的作用和地位,英国首相白高敦甚至暗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会得到显着提高,但结果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很明显,中国再次被西方世界戏弄了一把。     国际金融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他两个支柱是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主要工具,如此重要的工具,美国怎么会跟中国分享呢?     对华捧杀坑蒙拐骗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其霸权的挑战者,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美国,在形势比人强的局面下,虽然比过去有所收敛,但更多的是用捧杀的方式对中国坑蒙拐骗,从中国荷包中掏出外汇储备,为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桉买单。美国又是同舟共济又是中美国,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甜言蜜语、糖衣炮弹一轮又一轮,但暗地里对中国的提防与戒备却从没有放松。      今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便是很好的证明,虽然中国领导人在金融峰会上受到极高的礼遇,无论宴席还是排队照相,都处在中央位置,让世人感觉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但实际上,一谈到实质的投票权问题,美国就没有丝毫的松动,中国的期望最终变成南柯一梦。     美国对中国实际上玩两面手法,所谓的同舟共济,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美国吹捧中国,目的是麻痹中国,掏空中国,算计中国。美国总体国策是想方设法延长美国的霸权,处心积虑地削弱中国的竞争力。      美国在军事方面加强了对华的包围,挑动美国在东亚与南亚的盟友与中国暗战,消耗中国国力;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进行绞杀政策,一方面盯着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放,另一方面又继续逼人民币升值,再对华进行技术封锁,使中国经济成为无源之水。     对于美国人的花言巧语,中国应明察秋毫,切不可照了几张相,喝了几杯洋酒,听了几句赞美便飘飘然不知所以。毛泽东当年说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只不过这可能不是真刀实枪的战斗,而是不见硝烟的明争暗斗。  
个人分类: 转载|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元不贬值,美国也掠夺了他国财富
huangwd99 2009-4-14 12:40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即使不贬值,美国也掠夺了他国财富 黄卫东 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各国应储备一定的外汇,以应付外贸需要。例如,经济学家王建在文章中写道:一般认为,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要有比较雄厚的外汇储备,通常要求外汇储备至少要相当于一国 3个月左右的进口额(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5208)。 按照这个要求,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各国贸易量不断扩大,手里持有的美元必然越来越多。问题是,各国手里的美元是拿物质财富换来的,不是美国人免费奉送的,而美国的美元是印刷出来的,这相当于美国拿美元欠条换回了物质财富,而各国手里应保持大量美元欠条,不得兑现。例如,中国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进口11331亿美元。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应至少储存美元近3000亿美元。这说明即使中国不多储存美元,按照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奉送3000亿美元财富给美国人。未来随着外贸的增加,我们还将奉送更多财富,以增加外汇储备,适应外贸需要。 解决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尽量减少储存美元,但是,储存过少外汇,就会带来很大经济代价。美国金融大鳄控制石油等关键物资物价,例如,我国年进口石油约 1.8亿吨,平均每月进口1500万吨,2008年初价格为每桶60美元,约等于每吨375美元,一个月进口石油需56亿美元,到6月涨价为140美元,约等于每吨875美元,一个月进口石油需131亿美元,增加支出75亿美元,持续几个月,如果手里没有足够外汇储备,就会导致石油进口量下降,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种方法是让自己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这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现阶段中国成为国际货币的距离还很远。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149 。西方各主要大国作为美国盟友,才成为国际货币。而大多数国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无法成为国际货币的。 笔者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方案,能够解决大多数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剥削的处境。其关键是增发货币的机制: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将增发的货币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加入这个体系的每一个国家,各国再换算成自己的货币分给个人,增发货币,人人有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避免了少数人无偿获得。具体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9815 。 我国香港回归以后,发行港币,仍然依据美元来发行,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储备的美元数量,发行港币。这种发行方式,是将财富送给美国人的愚蠢行为。回归以后,理应改变这种发钞方式。然而,我们的银行发行人民币,也与此类似。国家储备 2万亿美元,于是国内增发等于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由于增发时,人民币汇率大多大于现有汇率,大多数是按1:8.3汇率发行的,现在汇率变成6.9,则国内与2万亿美元对应的人民币约15万亿,如果兑换成美元,按照现有汇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了。不知主管人员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会有各种荒谬的事情发生,例如,我们的银行法,禁止银行借钱给自己政府,却能借钱给潜在敌国政府-美国政府,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775
个人分类: 经济|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毅夫,应为中国外汇损失负责的经济学家
huangwd99 2009-4-2 23:32
林毅夫,应为中国外汇损失负责的经济学家 黄卫东 我国储备了近 2 万亿美元,随着美国大量增发美元,准备大幅度贬值美元赖帐,我国的外汇所对应的财富将大幅度缩水,其损失会在短期内达到 1 万亿美元。而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贬值美元赖帐,近年来,平均每年贬值 8 %,我们 2 万亿美元储存 8 年,就会损失损失一半,达到 1 万亿美元。我们还无法使用这些美元快速兑现财富。造成今天中国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是中国政府采纳了林极力推荐的比较优势理论。 林所提倡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不同商品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 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林认为, 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 自然 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反对赶超战略,认为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会导致中国永远落后,永远停留在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上。相反,遵循这种发展战略会使我国资本快速积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程度逐渐降低,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动可以不断从国外引进现成而较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为压低老百姓工资,牺牲环境资源,压低土地费用等,拼命加大出口,积累美元,就可以买到技术,实现现代化。 我们今天已经积累了近 2 万亿美元,我们能买来技术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如既往,对中国封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也是完全失败的。市场让给西方,使自己的企业市场流失而倒闭,从而所掌握的技术也消失。垄断技术意味着超额利润,从自私出发的西方如何会放弃自己的利润。只有自己发展技术,才能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从而发展自己。 我们拼命压低自己的老百姓工资,最近十年,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增长;以极低价格出卖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我们有占世界 85 %以上的稀土资源,却低价出售。整个国家环境已完全恶化。人口密集地区湖泊基本污染,无法使用。北方河流大多干枯,有水时,也都是污水,严重恶化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 由于压低老百姓收入,国内购买力低下,我们的生产能力生产的产品 40 %供应国外,国家还采用出口退税等方式加大出口,导致出口产品在国外价格高于国内。牺牲老百姓,不过增加了一些外汇储备。采用这种方式所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属于外资企业,虽然生产能力在中国土地上,然而资产并不属于中国人,而是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联盟。其物质财富的处置权也是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些出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也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关键设备和关键原材料也大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生产的。其市场也是在西方国家。这一切经济活动,除了中国人免费提供劳动之外(为什么这么说,请参见附录 3 ),与中国其实没有多少关系。连中国银行手里的 2 万亿美元也是属于这些企业的,正如温加宝总理所说:这些美元是银行的债务。这种所谓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人民有何关系? 现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减少进口,这些面向出口的外资企业就产品积压,工人失业。愚蠢的经济学家们还在误导政府,加大贷款力度,支持这些与中国人们无关,却不断剥削中国人们血汗的企业,等着这些企业倒闭后,给中国的银行带来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让中国人民承担损失。 正是压低老百姓收入,导致国内市场容量小,从而无法依靠国内市场增加生产能力,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国家采用林所推荐的的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压低劳动力工资,使工资占 gdp 百分比年年下降,从 30 年前占 GDP 比例 50 %以上,下降到目前 35 %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于 60 - 80 %的水平。在这种理论误导下,中国不增加劳动者收入,使国内消费很低,导致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现在保存美元会使我们的财富不断损失,然而,减少美元不是一件简单事情。美元首先是企业的,不是国家的。企业是没有办法使用这些美元的,因为国内老百姓没有购买力。国内的低价产品,国内都大量积压,如何能销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价商品,况且当初国家通过出口退税资助企业低价出口商品获得美元,进口没有国家资助,进口商品价格高,国内物价低。大量增加使用美元进口商品就会导致企业亏损倒闭。 林作为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所提意见大多是误导。例如,林毅夫认为, 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是制造业,东部大力发展制造业,就会逐渐退出农业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转而从中部和西部购买更多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从而拉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 (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118463957.html )。 东部地区退出农业是非常危险的观点。东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淮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退出农业,我国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参见附录 1 林还在石油上误导国人。去年 6 月石油价格升到最高每桶 140 美元附近时, 林毅夫(在 2008-06-9 日)说: 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当时报纸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612/05072270614.shtml ,博客中国林毅夫的博客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 我们都知道,石油价格很快下降,今年石油价格始终低于每桶 50 美元。当时国内石油行业受误导,大量进口石油,损失巨大。 经济学理论还很不成熟,还不能预测经济活动,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常识。在曼昆《经济学原理》和弗里德曼《经济学》教材中,都清楚的交待,不同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很少相同,还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因利益的不同,而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林先生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们呼吁林先生对自己在 2008 年六月预测石油价格误导国人一事,给国人作出合理的解释(附录 2 )。至今无回应。 2008 年我们国家发生的诸多事件, 2008 年我国成了多事之秋(附录 5 ),你能联想到其中会存在某种联系。西方人以为它们这些伎俩,会导致中国动乱。善良的人们啊,应早日认清西方资本家贪婪本质。 附录: 1 、 黄卫东:评论林毅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些观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typeid=8387userid=46995 2 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石油价格的预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060 3 从国产商品在国外比在国内便宜谈起,国家应取消出口退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260 4 林毅夫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071 5 为什么 2008 年是我国的多事之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560
个人分类: 经济|3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huangwd99 2009-4-2 23:30
林毅夫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佚名 编辑: Studa_hasgo122 最近十来年 比较优势 发展 理论 盛行于 中国 经济 学界,引进者林毅夫先生将其发扬光大,对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奇迹成就被认为是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的应用效果,在这个经济策略的引导下,东南沿海地区利用了 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 ,逐步占领了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等国际市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因为这个理论转型为外向型,国际贸易的总量增长用 GDP 发展论的眼光来看还是令人欣喜的,特别是 2005 年 1-9 月的累计贸易顺差达到了不可思议的 历史 最高 683 亿美元( 1 ),然而高速发展的 GDP 并没有带来高速增长的 GNP ,大量的劳动民众已经对带不来收入增长的经济增长感觉失望,同时过高的外向型经济比重已经开始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看着一天天嚣张的 台独 ,我们不仅仅是打不起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顺差的沉重包袱下恐怕连海峡封锁的勇气也没有了,因为当今中国比拿破仑时代的英国更害怕大陆封锁, 台独 没饿死,恐怕大陆先被饿死了,或者说为了消灭 台独 大陆要付出几亿人被饿死的代价,恐怕 台独们 也因此找到了敢于 台独 的理由。(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中国并没有依靠出口生存,工人拿所工资消费的商品是中国生产的,由于外汇不用,所对应的工人工资也是国家银行给的(如果国家没有外汇,同样在国内发这笔钱,效果是相同的),仅仅依靠外贸发展积累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外企的美元,中国搞外资出口换美元,美元不用,实质是免费劳动,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误导政府将美元当财富,害怕出口减少导致的失业和美元减少) 其实,对林先生的 比较优势 理论大可不必顶礼膜拜,那不过仅仅是一个商人的生意理论,林先生把整个中国经济当作了一个巨型公司,把中央人民政府当做了董事会,把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当作股东回报率。在林毅夫的经济视野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公司还不是一个长期专注于某个行业发展的实业公司,才是一个倒来倒去寻求各种 近期比较利益 的商贸公司,类似一个在所谓的 国际大分工 里充当一个货郎贩的小字辈。在林毅夫经济理论的教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围绕着增强综合国力水平而发展,而是以最大限度增大国库收入的 赚钱路线 为中心。中华古谚说, 国之上下交相言利,国之危矣 ,这个 交相言利 的理论策源地就是林先生一贯倡导的 比较优势 理论,在这个表面华丽的理论诱导下,我们的经济建设忘记了中华古训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出自孔子《论语 . 颜渊》) 的立国之本,而是整天在比较来比较去终日寻找赚钱的机会,把国家的经济建设混同于公司的经营发展。 我查阅了近年来林先生的文章,对他的主要观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个是 企业 内生能力的概念;二是比较优势的理论;三是反对赶超型经济的观点 其他的还有些是从他的基本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关于 金融 、农业、制造业、信息业等各行业分析的经济学结论。现在我们先抓主干再说枝叶,行业部分以后一一再进行分析和辩驳。 下面是原文引证 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 自然 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先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面向宏观经济的,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布局的,更重要的是对于建国以来重 工业 路线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路线的效益论证。反对赶超的经济思想和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而企业内生理论是微观经济领域的学说,是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做出的分析,但这个企业内生分析却是以上两个观点的基础。 比较优势 理论是一个时髦的西方经济学词汇,其含义并不深奥,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 因势利导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而林先生的错误关键是在于将 因势利导 -- 比较优势 用错了对象。对于一个企业发展,采用 因势利导 -- 比较优势 发展自己的深厚技术优势或者廉价的人力优势,比如依托技术资源雄厚的大学发展高科技企业,依托资源丰富的山区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等等,这个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企业发展都是很有应用效果的。但是放在整个国家而言,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世界级大国,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就是理论用错了对象,最起码也是没把中国看成一个 具有多产业的集团公司 ,国际关系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很多产业发展不是取决于基础条件而是取决于战略需要,中国能不需要先进的航空产业吗?能不需要先进的机床产业吗?能不需要先进的通信产业吗?中国经济的发展路线一直不是有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需要发展什么就得发展什么的问题。中国需要大飞机,需要大飞机发展运输、保卫国防,而林毅夫却宣传 裤子换飞机 ,二十年来我们活生生地卡死了自己已经出生的 儿子 运十 ,买来了二百亿美元的波音飞机,不仅仅是 马凤山们( 3 ) 15 年血汗、 5 亿人民币投入和 200 亿美元波音采购开支的差距,而是美国的波音飞机就不允许你挪作军用,不允许你模仿学习,甚至不给你足量的配件供应,更要命的是 裤子换不来预警机 、 裤子换不来战略轰炸机 ,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处理了二十年的国际关系,却用这个 比较优势 的花布蒙蔽了民族工业的眼睛( 2 ),换来的是在未来常规战争中有可能出现鸦片战争的 不对称打击 他打得着你你打不着他。 林先生到处宣传的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并没有错误,但用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就出了大问题,这里有一个错误的大前提就是 国际大分工 ,我在此可以问问林毅夫先生,这个 国际大分工 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如果你说 国际大分工 是先天的,那么今天的美国也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以色列、日本更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而应该还是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法国,如果 国际大分工 是后天的,那么你为什么反对 赶超 ,反对 自主 !这个 国际大分工 就是一种荒唐的经济学说法,由于以讹传讹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察当年的出处,但是现在依然误导者中国的经济走向。前一个阶段龙永图和何光远争辩 自主品牌 也是这个问题,龙先生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个不知道来自何方的 国际大分工 理论,说根据国际大分工的原则世界上就只有 六大三小 这几个大型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不需要搞什么自主品牌,那么在此可以问问最近几年韩国 现代 汽车的成就从哪里出来的?!韩国现代相对于美国通用怎么进行 国际大分工 ! 再说说这个 比较优势 发展 理论 的另一面 反对赶超 的问题,毛泽东提出 超英赶美 到底是为了 中国 的战略需要还是 好大喜功 ?!当年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非常险恶,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不断在中国周围发动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一五、二五计划成功完成的鼓舞下,毛泽东为了让中国保持更可靠的独立自主,让中国的民族 工业 再上一层楼,让中国军队永远不再象抗美援朝一样的艰苦卓绝,才提出 超英赶美 的 经济 口号和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可以说, 赶超战略 不在于赶超战略的本身,而在于 赶超战略 的战略效果和 赶超战略 的国家安全意义。因此这个 反对赶超 的经济理论,其结论就是引导中国经济建设削弱自己的尖端科技投入,削弱自己的战略支柱产业投入,削弱自己的民族产业,运十下马、 中华之星 搁置的惨痛教训就是这个理论滥觞的结果, 反对赶超 就是要让西方列强永远可以用大炮威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被这个理论误导的龙永图竟然说 中国应该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 20 年加工贸易 ( 2005-2-25 经济 参考 报《龙永图:中国应该再老老实实搞十年加工贸易》)。 林先生原文: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如果世界上的经济发展只有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是合理的,那么按照林先生的总量比较的算法,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 以小搏大 、 以弱敌强 ,而人类战争的结果则永远没有悬念,那么国力的比较也是永恒的,因为 比资本 、 比劳动力 、 比资源 嘛,这么一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永远不要做了,中国人多先天不足嘛。在战争 艺术 中很讲究的一个原则就是 局部战场优势 ,我比你的总兵力小,但在局部交战地点我比你的多就可以战胜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拿破仑兵法的核心都在于此。中国再落后再贫困,用 5 个亿人民币就可以搞出来大飞机,用 10 个亿就可以搞出原子弹,用 100 个亿可以让神舟五号让天,这就是局部优势获得成功的 赶超战略 ,这也是对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的反证。在 现代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中,经济行业数量总数已经达到了数千个之多,怎么能有 一个地区资本相对少劳动力相对多 的问题呢,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也是以行业划分为战场的,经济数量对比需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排队,怎么能资本、劳动力的一股脑算 大锅饭 呢!更何况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和美元购买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民币一直就被低估,中国实际上到底有资本没资本自己也搞不清楚。   我举两个当代信息产业的例子反证林先生,看看他所说的 比较优势 先天禀赋 的局限性和荒唐性。在当前国际 IT 产业中对微软最有力的挑战就是来自 Linux ,它出自一个没有资本没有公司的芬兰大学生 linos , Linux 的研发就是用无本买卖挑战微软,并因此兴起了开源软件运动 让比尔盖茨对全体员工说 我们离破产只有 18 个月 。 Linux 的发展 历史 既不是资本密集也不是劳动密集,确切地说只有 信息密集 、 智力密集 。   1991 年 11 月, Linus Torvalds 写了个小程序,取名为 Linux ,放在互联网上。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借此搞出一个操作系统的 内核 来。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在互联网上, Linux 刚一 露头 ,便被广大的牛羚计划的追随者们看中,全部上阵,七手八脚,把它 加工 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叫做 CNULinux 。 1995 年 1 月, Bob Young 创办了 RedHat (小红帽),以 CNULinux 为核心,集成了 400 多个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 Linux ,即 RedHat Linux, 称为 Linux 发行版 ,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上是一种创举。 Bob Young 称:我们从不想拥有自己的 版权专有 技术,我们卖的是 方便 (给用户提供支持、服务),而不是自己的 专有技术 。源代码开放程序包括各种品牌发行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 Linux 的普及和应用。   第二个例子就是微软公司的成功,起步的微软在研发水平上与 IBM 公司相比没有任何 比较优势 ,而在 计算 机诞生时期与苹果公司的激烈竞争迫使 IBM 公司无暇顾及微软的这部分技术领域,就采取了买来集成的手段仓促上马,但 IBM 公司并没有忘记微软这个小不点占据着自己的一个分支领域,采用微软技术的同时也研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OS/2 ,正因为微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准备要把 10% 股份卖给 IBM 公司来保护自己,坚持将 DOS 系统发展到了 Windows95 并挤垮了 OS/2 ,才诞生了微软这个世界第一软件巨人,如果比尔盖茨相信 比较优势 先天禀赋 ,那他这一生也就是个软件工程师了,盖茨自己就说过计算机产业诞生之初最有可能称霸的是苹果公司之前的 王安公司 ,如果美籍华人王安成功了连苹果公司乔布斯都没饭吃,自己的一生顶多就是个高级软件工程师或者是数学教授。这个当今最著名的 企业 发展案例就不是用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可以阐述清楚的。 最后从中国战略产业发展的视野,来论证林先生企业自生理论的不合理。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 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先生的经济学说构架了一个虚拟的经济环境 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 ,然后他在自己的这个虚拟经济视野里,一直在从资本升值的分析角度,也就是仅仅从企业利润来关注企业的 生存 自生 ,而忘记了关注企业的社会属性 - 企业产品的社会职能。我们的经济眼光不同于林先生的观察企业都如同一个个投资回报工具的眼光,在我们民族产业经济学者看来,企业的利润不管是来自垄断的市场还是来自自由的市场,企业本身都不仅仅是资本利润的制造工具,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它特定的 社会使命 ,食品公司是给社会创造饮食的,家电企业是给社会创造娱乐的家用电器,军工厂是给国家提供国防安全的产品。企业的社会职能还可以延伸为国家职能,看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史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在 1938 年宜昌三峡大抢运,抗战历史可能要改写,这是企业作为国家职能体现的最好案例,也是对那些 经济是经济、 政治 是政治 的伪学者言论的最好批判。企业的国家职能在日本工业企业中尤其明显,日本没有任何军工企业,军工生产线都是在民营企业中和民品生产线混用,而且经常是在亏损状态中为国家职能而保养维护着,日本汽车企业生产线的加工能力同样可以为坦克的加工而使用,洗衣机生产线可以制造洲际导弹(《环球时报》记者郭斯仁)),三菱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充足。林先生作为大经济学家想必是看过日本工业军民一体的经济现象,对日本 通产省 和 产经联 的作用应该很清楚,对日本是不是纯粹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了解的,还高谈什么 企业自生能力 吗?企业自生也好,他生也好,归根结底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利润决定自己的生存,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也能决定了自己的生存,难道美国日本就是纯粹的 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 吗?林先生看不见美国和欧盟的大飞机研制补贴吗,看不见美国欧盟为此产生的国际争端吗?看不见日本通产省的军工补贴吗?   林毅夫的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走到今天,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歧途,已经成为西方列强削弱中国战略支柱产业的一个工具,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再继续盛行下去将要国之不国,将要难以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东海的猖獗挑战。 注: ( 1 )新京报,国家海关总署数据 ( 2 )崔健歌词, 一块红布蒙住了我的眼睛 ( 3 )马凤山,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创者,运十飞机的总设计师,因运十下马而抑郁去世。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个人分类: 转载|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huangwd99 2009-4-2 16:49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黄卫东 美国长期以来贬值美元赖帐,近 10 年来,平均每年贬值 8 %。最近又大量增发美元,准备大幅度贬值美元赖帐,引发全世界广泛关注,中国保存 2 万亿美元,现在每年损失就高达 1600 亿美元,如果美国大幅度贬值美元,我们的损失更大,因此,中国人更加关注国际货币走向。美国人贬值美元赖帐,其他国家毫无办法阻止。考虑发行国际货币所要求的条件,其他国家发行类似的国际货币,也是一样(附录 1 )。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未来应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的困难在于增发的货币属于谁。因为增发的货币代表财富,现在美国增发的美元属于美国人,美国人就免费获得了其所对应的财富。当前,美国人还不断贬值美元赖帐,减少支付其他国家手里的美元所代表的财富。理论上说,增发货币所代表的财富来自人类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增加,应属于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造者。但是人类界定它们非常困难,界定成本可能大于新增财富。即使一个国家内部,从来也没有通过界定新增财富创造者,而直接将增发货币送入他们手里。因此,人类难以采用界定新增财富创造者,从而将新增货币直接交给他们的办法,只能采取次优方案。本文提出,未来增发的国际货币应该属于每一个地球人,也就是说按人口分配给各国国家,然后,由各国兑换为自己的货币,发给每一个老百姓。由于我们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决定现代人类经济发展速率的是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每个人的福利。直接给每个人分配新增财富,是实现人类发展经济目的的最好手段,同时又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手段,因为人人发钱是增加消费能力的最佳手段。而且,财富的创造者最终会通过市场积累财富,并不会亏待财富创造者。 实现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最大困难在于人们的认识。现阶段是国际社会主导者美国人的认识。美国人到处推销以自私为基本出发点的自由市场理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自私行为。美国不断发行美元,获得财富,又不断贬值美元使其他国家人们手里的美元贬值,从而减少财富支出。估计现在美国每年赖帐高达 5 千亿美元以上。美国根本不可能放弃自己凭借武力掠夺世界财富的行为。 中国人应尽快崛起,主导人类社会,实施超主权国际货币,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不是做美国的附庸,为富裕的美国人做贡献,免费为美国人服务。在现阶段,我们应建立自己的经济圈,实施局部超主权货币,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发行超主权国际货币,其购买力仍然依赖经济实体。本文建议今后实施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货币与国际货币的汇率是由各国自行决定的。各国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控制进出口。国际外贸商品主要供应者通过商品价格和汇率决定了国际货币购买力。发行国际货币,必须有经济实体或者说国家来支持。中国需要发展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才能真正支持超主权货币(参考附录 1 )。指望自私自利的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不现实的。只有提高自己老百姓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才能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 发行超主权国际货币,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是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撑。虽然现在主导国际社会的美国等西方联盟到处推销所谓民主等普世价值,然而实际实行的是丛林法则,凭借武力,到处掠夺财富。只有拥有覆盖超主权货币经济体系内各国利益的军事实力,才能实行。 在这个体系里,一样会存在贬值赖帐问题。但是各国地位相同,每个国家都可以赖帐,其赖帐方法是尽早使用新增货币,减少国际货币持有量,然后贬值自己的货币或改变汇率,减少其他国家使用国际货币向其购买货物时数量。解决的办法是,设定国际货币在该国的通货膨胀率阈值(就是以国际货币计算商品价格的增长率),一段时间段内高于这个阈值的国家,在增发货币时,不能立刻获得新增国际货币。还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计算,收回部分国际货币。同样,体系内任何一个国家要退出来,一样要退还以前拿到的国际货币(或许还应考虑通货膨胀率)。在这个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国家,因为体系内主要经济体决定了国际货币购买力。 发行国际货币,这是亘古没有之事,涉及国家主权等多方面问题(参考附录 1 ),本文只能简单讨论。 附录: 1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149 2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10 3 更多分析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1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银行两三事
liangjin 2009-3-31 18:33
旧上海的金圆券 爷爷是解放前的老银行,是旧上海的小职员、老白领。小时候,他给我讲了很多老银行的故事,可惜,由于对银行没有任何概念,那些故事在我的记忆中都是零散、片段的,只记得他提到业务前台受理,业务单子用轮子滑到后台结账,觉得很好玩。但更深印象的故事是,老蒋逃跑前,是怎么发金圆券骗老百姓的钱的。那时,旧政府发公报,用金圆券换黄金、外币,私藏的黄金,一律没收!然后是一次又一次通缉,下最后期限,追加惩罚等等,把老百姓手中最后一点点黄金、外币逼出来。等最后期限一过,金圆券便大幅贬值,前后使用不到一年,贬值超过数万倍,最后类同垃圾券。这在货币史上也难见其右。这等于旧政府白白抢走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后来运到了台湾。爷爷也就是这样被榨干了他的积蓄。爷爷每每谈到这件事都心痛不已。 (金圆券,图片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80870.htm ) 人民银行异地存储 年少时,银行的概念是存钱,我还一直纳闷,存钱不是应该给保管费吗,为什么倒付利息呢?当时全国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我们下放到农村去,妈妈带了一个南京的存折,上面有50元钱,因为没有到期,舍不得取出。到期后在农村,走了十几里路,到了镇上的一家人民银行下属的信用社,想把钱取出来,却遭到拒绝,因为他们没有底账。后几经周折,50元钱还是呆在本子上,我妈怎么也不明白,人民银行不是一家吗?直到若干年后回南京才解决了这笔陈年旧帐。那时的存折,简单的一个小本子,每次存储交易一笔,在折子上手写记下一笔,再各盖储户和银行的印章,就算成交了。要计算利息,业务员噼里啪啦一通算盘,再小本子上再记上一笔。 中国人民银行现在已升级成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的央行,存储业务交给了其它银行。 里斯本的美元帐号 第一次出国,当时允许用人民币兑换200美金,汇率大概是1:7。我在北大攻博时的生活费好像只有三四十元一个月。我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又借了钱,几乎是我两年的收入,兑换了这200美金。这200美金当然对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到了葡萄牙,当地那时还没有欧元,用的是埃斯库多,银行服务比当时的国内不知道先进多少。好在银行里用英语没有问题,我就这样经过了第一波现代银行基本知识扫盲。由于人民币不流通,在国内是可以存美元的,我舍不得把这200美金换成那弱势的埃斯库多,就说要存美元。不想里斯本大街上那些银行都说不开美元帐号。我到处打听哪里可以开美元帐号。终于有人告诉我,葡萄牙商业银行可以开美元帐号。我摸摸索索地找到了商业银行,一座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楼房。门口有个穿礼兵服的门卫,不同一般银行的凡响。我见到心里就开始打小鼓,但摸了摸口袋里的200美金,还是硬了头皮走了进去。不过门卫很客气地问我,有什么事?我说开美元账号。门卫立即打了一通电话,然后把我引进了一间布置典雅的会客室,让我等一会。我心想这次总算找对地方了。会客室里铺着地毯,维多利亚式的家具,书架上展放着精装古书,墙壁上挂着贵族的画像,完全是古典欧式布置。更让我吃惊的是,一个打扮精致的女孩给我端来了一杯南欧咖啡Espresso和一块小蛋糕,让我受宠若惊。我正不知所措地喝着咖啡,一会看看桌上的花,一会翻翻沙发上的杂志,一位穿着西装笔挺的绅士走了进来,轻声问我:你要存美元?我点点头,他说跟我来。我跟着他穿过两道长长的走廊,上下了两次电梯,然后来到了一个没有窗户,好像隔音的密间。看着密间里简单的办公家具,我忽然有了一种恐慌感,便更使劲捏了捏口袋里的200美金。绅士关上了门,示意我坐下,然后自己坐下,才问我第二句话:多少?我脱口而出:200 Dollar 。他顿了顿,还是一脸严肃,尊贵的小姐,非常感谢您信任并选择我们银行,我很荣幸能为您效劳。但我很遗憾现在不能帮您,因为我们这里开美元帐号至少需要200万美元。您是不是回去把差额补齐后再来开帐号?我保证你一定会得到我们最好的服务! (葡萄牙埃斯库多,现在已由欧元取代,退出了市场,进入历史 1$ 250 escudo 图片摘自 http://www.51766.com/xinwen/11000/1100052142.html ) 面试雷曼兄弟 回国前,我曾和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有过一次亲密接触。那是雷曼兄弟在伦敦的总部要找一个有数学背景的金融工程师,猎头公司把我的资料送给了他们,他们表示很有兴趣面试我。我接到通知时傻了眼,因为那时我已基本决定回国,并且已通知原来的公司要离职,进入了回国程序。想来想去,先看看再说,如雷漫耳的雷曼,有这样的面试机会也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既然要去,就要好好准备。我做了如下几件事:1. 恶补雷曼兄弟的信息,上网搜了一遍。充分了解其历史,规模,业务范围等基本知识;2. 加强相关投资银行的知识;3. 尽量了解、分析和研究雷曼所增职位的信息;4.复习我的强项金融数学和相关计算机知识。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成立于1850年,总部设在纽约,在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还设有地区性总部。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通过它的分支机构 向全球企业、政府部门、市政当局、投资机构和高资产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业务分三大块: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资本市场部门为机构投资者的资本流动提供服务,包括二级市场交易、融资、抵押贷款发放和证券化、大宗经纪等业务,以及对固定收益和权益类产品的研究等。这些产品包括现金、衍生工具、有担保的融资、结构性工具和投资。它还提供如下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美欧亚股票、政府及代理机构证券、资金市场产品、高级别公司证券、高收益率新兴市场证券、抵押和资产支持证券、优先股、市政证券、银行贷款、外汇、融资和衍生产品。另外这一部门还投资于房地产、私募股权和其他长期投资类别。投资银行部门主要向企业、机构和政府客户就合并、收购和其他金融事务提供建议和咨询。另外该部门还通过承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的负债及权益类工具帮助客户进行融资。投资管理部门又分为私人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两大块。私人投资管理主要向高资产值个人和中间市场机构客户提供投资与财富咨询和资本市场执行服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向高资产净值个人客户、共同基金和其他中小型市场机构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投资管理服务。 - 文字摘自 http://www.rmburl.com/richqy/200809/20080918144453.html 面试头天,我从爱丁堡赶到伦敦,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打开她的衣橱,帮我调整衣饰,研究每个细节。使我看起来更像金融城的分子。主要要给对方一个自己人的感觉和干练,亲和的印象。第二天,我来到了坐落在金融城里的雷曼兄弟那栋玻璃大楼。911后,这里戒备森严,经过检查后,我进入大厅,将面试通知交给接待台后的接待小姐。她打了一通电话,叫出面试负责人,一个典型的英格兰人。他用卡打开了通往电梯的栅栏,乘电梯领我上到高层,穿过一个被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电脑办公空间的大房间,走进了一间小会议室,给我倒了一杯速溶咖啡,让我坐下来等。过了一会,面试车轮战就开始了。一个个人进来,有男有女,有当地人,有印巴人,我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但肯定不下10人。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问我不同问题,有人出道数学题,有人让我编一段程序,有人考我Black-Sholes理论(金融数学的里程碑),有人试我应用软件、程序语言、数据库能力,有人要我谈对当时一些金融新闻事件的看法,有人问了我其它不着边际的问题。狂轰滥炸结束后,停了一段时间,那位领我上楼的英格兰人再次露面,告诉我回去等通知,可能继续去见他们的高层。又问我有什么问题。我反戈一击的时候到了。我详细向他了解所增职位,主要是职能、责任、要求、待遇、特点、培训、前景等方方面面。从这次谈话,我了解到,这个位子,偏重后台的IT,为前台的衍生品交易服务。较少机会接触到我所心仪的衍生品构造,计算方面的工作。 经过一番痛苦地抉择,分析了利弊,我觉得这个职位虽然收入很高,但如果为钱,我也不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这个机会应该不错,却不是非常理想,不足以让我中断我的回国进程。最后一刻,我决定放弃了进一步面试的尝试。 几年后,雷曼兄弟垮台,引发金融海啸。我后怕了半天,庆幸当时我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不然的话,我今天岂不是在海啸口上首当其冲,冲进了英国的失业大军,在伦敦的金融城手持CV,到处漂泊,四下碰壁? (A worker carries a box out of the Lehman Brothers offices in London's Canary Wharf district on the day it filed for bankruptcy , 图片和解说摘自 2008年10月1日 Daily Mail Reporter )
个人分类: 忆海拾珍|57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huangwd99 2009-3-29 09:53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黄卫东 最近美国大量增发美元,引起金融市场波动,很多人在谈论美元将要贬值,导致中国外汇损失,提出应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或者建立世界货币。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呼吁新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增发美元,并不会立即引起美元购买力下降,金融危机以来,美元购买力上升。现实是美国近 50 年来,一直贬值美元赖帐,大家可以参考附录 1 的介绍。本文简单谈谈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 第一:首先要扩大国内消费能力。这样国外才能将商品销售到中国,获得人民币。如果总是中国外贸顺差,这样国外无法获得人民币,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就成了空话。虽然我们捐助人民币给国外也是一种办法,但不可持续,只能短期内实行。货币互换也是一种增加国外人民币持有量的一种办法,同样不可能实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办法,因为外贸顺差会将这两种方法增加的国外的人民币逐渐收回到国内。现在国内的生产能力还过剩十分严重,每年外贸顺差高达 3000 亿美元。将这样的外贸顺差消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还需要花掉手里的 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因为过去 50 年里,美元平均每年贬值 8 %(这里特指与美元计价的购买力,不是汇率),如果我们拿着美元不用,其所代表的财富就会逐渐减少而消失。这个过程是个漫长过程,过快容易导致国内经济动荡。从现在开始实行,估计也需要 10 ― 20 年,才能达到用掉外汇,同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外贸逆差,使一些国家储存一些人民币,从而使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成为可能。这只有大幅度提高所有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才能实现国内市场的扩大。但是,我们的愚蠢精英拼命压低老百姓收入,以加大出口获得美元,以为美元就是财富。不改变这种荒谬认识,就不可能增加国内老百姓收入。最近,国家又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增加购买美国国债,积累美元。这一系列错误做法,根本就与自己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 第二:要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我国虽然能够生产很多商品,一些商品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我们没有掌握很多核心技术,技术上对外依赖严重。这必然导致我们在经济上成为依附型经济,从而不可能独立发展,成立自己的经济圈,在经济圈内使用自己的货币。依附别人的经济圈,想让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对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与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成为通用货币,就意味着获得了巨大利益。没有那个实力,谁会让你无缘无故获利。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美国始终将中国看成是竞争对手,不可能在这个经济体系中,给预中国免费午餐。一个强大而富裕的中国,必然导致美国国家利益受损。举例来说,中国人均石油用量,如果增加到美国的水平,就会达到现在全球的石油用量,使石油价格大幅度攀升,使美国在石油进口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因此,不改变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思路,不可能成为通用货币,更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第三: 军事实力。只有军事实力覆盖的区域,才能将自己的货币推行过去。现在美国独霸全球,美国显然不会同意实施世界货币,让出自己拿庞大军队维护的霸权和利益。美国否认了周小川的世界货币建议。如果美国真能考虑人类利益,就不会滥印美元,更不会精心设计,几十年来一直搞通货膨胀,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 8 %,使美元购买力不断下降,不断掠夺世界各国物质财富。任何一种纸币,都是由军事力量支撑的政权来推行的。我们军事力量不到的地方,不可能推行人民币。即使使用,任何时候,都可能废止。历史上,蒙古人横扫世界的时候,就发行纸币。民国时期,解放区使用自己的货币,各地军阀也发行各自的货币。现在的国际货币,主要是美国和西方联盟内部的国家发行的货币。过去华约组织主要使用苏联货币卢布结算,都是这种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 蹈光养晦 的策略,很长时间内,军事力量萎缩。我们连自己的国土台湾都搞不定,那里谈得上扩展自己的军事实力范围。我们惟恐别人担心我们的军事扩张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别人欺到头上,都不敢采取实际行动反抗,只是口头抗议,给国内老百姓演戏。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使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不是痴人说梦吗?没有美国同意,也不可能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 使用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很难防止发行货币国际贬值货币掠夺其他国家财富,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建立国际货币,笔者提出一个设想,下次再说。 附录 1 、 美国准备赖帐了,中国会损失 1 万亿美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950 更多分析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货币政策全面宽松警惕震动经济体系
simonjo828 2009-1-22 09:26
  提要:货币政策的急剧调整,对于宏观经济就是频繁地猛踩油门与刹车,对经济体系造成的震动,管理层需未雨绸缪,作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在金融危机的形势所迫之下,中国央行已加入到全球宽松货币的大潮之中。6日闭幕的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首次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定义。会议指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会议明确,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央行提出的使用创新金融工具很有意思,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话来说,这说明了央行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做一些准备和探索,央行有可能像美联储那样用特殊的创新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银行放贷。   央行200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要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充分运用定期竞标信贷机制(TAF)等工具,对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事实上,自2008年11月中旬开始,央行已经开始接受商业银行的TAF投标申请,投标利率下限为同期限再贷款利率,多数银行则认为投标利率偏高。央行提出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可能意味着未来利率有更大下调空间,因为创新金融工具一般在利率降至极限后才会使用。   在中央调整宏观政策之后,央行人士过去关于货币中性的微弱呼声,已经完全消失在全力保增长的大潮之中了。周小川行长日前表示:央行将从更高层次把握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要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来分析金融业体制机制问题。不仅要考虑人民银行自身,还要考虑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银行业,还要考虑证券业、保险业;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还要考虑社会大众。而央行副行长易纲也于新年之后在《财经》发表文章明确表示:由于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国和日本,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从央行官员的表态,可以理解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全面为保增长目标而转型了。   不过,凡事有利弊之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股市回暖,拉动低迷楼市,增强市场信心,进而促使经济增长。但令人担忧的是,当过于巨大的流动性冲泻而下时,需求已大为萎缩的市场,是否有效将资金截留在逐渐复苏的市场之内?央行是否对于货币政策保持足够的控制?   (作者周子勋系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货币发行的基石与我国外汇储备多的原因
huangwd99 2009-1-17 00:42
谈谈货币发行的基石与我国外汇储备多的原因 --- 评汪耀辉《戏说外汇储备》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作者戏说外汇储备系列,写得十分有趣和通俗,让一些常识错误显出了原形。但是,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这里主要谈两点危害较大,且流传较广的错误观点。 第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是, 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 虽然作者也说到,中国现在的汇率制度是盯住美元,不是自由汇率制度,但是,作者认为,为了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必须要采用自由汇率制度,从而必须持有大量外汇。 首先,国家发行货币的基石是国内商品供应能力,如果国内生产能力不足,则可以由储存的外汇从国外购买商品供应国内,这时外汇就起到了防止货币贬值的作用,从而可以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蒋介石发行金圆券和新台币时,发行依据包括了美国支援和借贷的美元。但是,新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始终依据国内商品供应能力。货币是促进商品流通的工具,人们使用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的,不是用来换取外汇的。美元本身具有价值,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的商品供应能力。如果美国的供应能力消失,美元也就成为废纸了。举个极端假设,美俄发生战争,互放原子弹等,将对方生产能力消灭,这时美元就成了废纸了,如果大家认为这还不够,因为有人相信美国人无所不能,象上帝一样,很快就会恢复生产能力,我们让这个极端假设再极端一些,让美洲大陆和美国人都消失了,这时候,大家应该不再怀疑,美元是废纸了吧。我们还能依据美元发行货币?所以, 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是错误的。今后,如果世界统一了,只有一个国家了,地球上就不存在外汇了,地球国发行货币就不可能依据外汇了。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看成是公司,相当于这个地球上由美国公司,中国公司,俄罗斯公司等两百多家公司组成的,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因为联合国,作为地球上的最有权威的组织,却没有多少国家公司听从。也就没有地球这个国家通行的货币。这有点类似过去民国军阀割据时期情况,各个军阀独立发行货币,互不买帐。这时各国货币相当于公司内部发行的内部供应券。由于这些公司之间相互竞争,大家作为公司成员,不会愿意拿物质财富换外公司的供应券,因为你拿着供应券可能得不到商品。 我们拿物质财富换美元,目的是使用美元换我们需要的商品,如果我们放在手上,长时间不使用,美元购买力就下降,换来的商品数量就减少,我们就损失了财富。(这种美元贬值是美国增发美元所致,经济学家们称之铸币税。)根据报道(参见程实博士2008年3月14日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文章),美元指数从2001年7月6日的121.02到2008年3月7日的72.462,7年不到美元贬值了40%,如果我们将2万亿美元保存7年,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购买力下降,损失将高达8千亿美元,每年至少损失1千亿美元以上。它们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已远远超过甲午战争的战争赔款。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按照目前白银价格0.5美元/克计算,仅价值50亿美元。我们储备2万亿美元,美元每年正常贬值,就损失上千亿美元。如果美国趁机大幅度贬值,损失就更加严重。这是3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包括韩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作者依据这种观点,得出中国应持有大量外汇,这就十分有害了。持有美元,实际是持有美国政府的欠条。美国想称霸世界,时刻以中国为战略敌人,长期以来,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一方面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分裂中国的行动,例如,出售武器支持中国的分裂势力。在和平竞争时期,美国采取货币贬值的方式,不断使我们手里的美元购买力下降而降低债务,使我们的财富逐渐减少,在战争时期,美国只要一纸命令,我们就不能使用积存的美元购买任何货物,就象现在我们拿美元买不到需要的技术一样,我们手里的美元就成了废纸。1月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要美元大幅度贬值,使我们的美元能换回的物质财富大量减少,实际上就是要大量赖帐(参见附录)。我们储备有大量美元,才是美国赖帐使我们损失大量财富的内因。 大量储存外汇有稳定汇率作用,但是,稳定汇率有多种方法,根本的方法是发展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现在我们的生产能力很大,但是高科技产品生产能力低,很多关键设备不能生产和供应,如果我们能够供应世界上能够供应我们短缺物资的其他国家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我们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我们就不需要美元等外汇。我们现在采用与美元近似固定汇率的办法,汇率稳定问题并不明显。此外,我们目前每天出口商品换取的外汇近50亿美元,很难出现外汇不足问题。 至于作者举韩国例子,是不恰当的。韩国有债务在身,必须预先准备好外汇储备,用于还债。我们每天出口商品获得的外汇就达到近50亿美元,不可能出现作者所说的缺少美元导致国家破产的情况。 作者举例日本拥有3万亿美元,认为外贸拥有1.9万亿美元不多。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和日本的根本区别是,日本是美国的盟国,我们是美国的战略对手。日本的国防都是美国控制的,他们不得不听从美国的。德国和日本类似,而其他西方国家很少大量持有美元等其他国家货币。 第二个值得商榷的观点是关于外汇储备多的原因,作者认为,企业不会用,不敢用,不敢在国外投资是最主要原因。企业在国外投资,主要目的是得到更多外汇,只能使其增加,不是使其减少。如果投资使其减少,那还不与不投资。使外汇减少的主要途径是拿外汇在国外购买商品。购买的商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消费资料,一类是生产资料。能够购买消费资料,就看这种消费资料在国内是否还有市场容量,能否在国内有利润地销售出去。同样,购买生产资料的目的是建设生产能力,生产消费性商品,同样看国内能否有利润地销售所生产的商品。这主要看国内老百姓是否有足够的收入,有有效购买力购买。我们国家当前积累大量外汇的主要原因是压低老百姓工资,80%老百姓收入只够基本生活需求,这才是主要原因。我们找不出外汇积累过多问题的根源,就不能解决外汇过多问题。我也非常不赞同我们的企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投资,一方面我们需要使用外汇换回急需的物资建设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有一万种方法,让我们的投资亏本。联想购买美国IBM公司电脑部,美国政府就将IBM电脑部排除出政府采购名单,使其市场减小。 参考: 1 戏说外汇储备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9articleId=12421 2 小心美国赖帐,压低老百姓收入是招致损失的主因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12420 3更多参考: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2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富论》读后感
xsplendor 2009-1-11 15:23
《国富论》读后感 徐光华 2008/12/4 前段时间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摘录了其中一些觉得经典的语句,同时写了一些感想和疑问。 文中部分为摘录,但可能有所缩略,// 部分为感想和疑问。小标题都是自己随便加的。 目录 1,分工 2,商品价格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3,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5,城乡间的不平等交易 6,货币 7,三个阶级的形成 8,资财 9,社会生产和投资 10,农业和制造业 11,国家和军队 12,人口、党争 1,分工 //分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分工是怎么产生的呢?应该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动物似乎也有分工,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人类社会,分工是一个持续不断发生的过程。应该说技术积累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之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契约,交换,这和分工的形成是互相促进的反馈关系吧?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大得多的市场。不同属性(如轻重,贵重程度)的物品的市场范围也不同。运输的便利程度(主要是水运)是各古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 //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国内贸易就已足够,或是有碍统治者的统治? 2,商品价格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是物化的劳动。只有在有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具之后,才有资本。在原始社会,人人都直接参加劳动,只用一点简单的工具,也就无所谓资本了。但后来,资本包含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现在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的东西,包括劳动,来为资本所有者生产。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则是附属。因为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组织很多人和生产资料,很多分散的人要自行组织起来是困难的,而由于资本,则变得容易了。这种情况以后是否会改变呢?想象一下:当人的智慧成为最主要的,而其他生产资料变得相对不重要,产品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网络也使人的组合变得容易了,这种情况下,应该会发生资本成为人的附属的情况,当人有想法时,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生产资料来为之服务,最多就付点租金什么的了。这是一种不错的社会状态,在不很遥远的将来应该是有可能的,其前提是物质产品已经十分富足,而且每个人都有很高的创造力。这看去有点像所谓的知识经济,但其实应该不是的吧? //土地私有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我想那只是因为土地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动物界也有领地一说,而土地对于人比动物要重要得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一旦某种资源对人们变得重要(一是有用,二是稀缺),人们就会争夺,于是就产生了私有化,土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要不是水和空气流动不断,人们估计也早已把私有化了。动物的领地是需要自己保护的,而人类则把似有制度化,靠国家的强制机器来保护,某种意义上说省下了自己保护的开销。 那么公有制呢?它应该在以下这些情形中可以存在: a,原始社会,大家都没有剩余财产,打不打得到猎常要看运气,而打到一次自己又吃不完,大家互相帮助; b,独一无二,并且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东西,而且它能服务于所有人; c,共享并不减少财产的价值的时候,比如知识产品; d,空气和水等,多得很,没必要占有,或占有的成本太高,不足弥补其好处,土地原来也属于这种类型。 //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其结果是慢慢扩大贫富差距。因为即使初始时刻人人都分有相同的土地,但由于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就产生了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通过正反馈放大。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一般二三百年之后),贫富悬殊就很大了,而人口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革命就爆发了。然后人口大量减少,新的王朝建立,再次平分土地,进入新一轮循环。不过对于贫富差距到底怎样产生和扩大,应该有更好和更深入的研究和表述才是。 //土地私有化后地租也就很正常了。资本家雇佣工人,购买生产资料,租用土地来生产,成为了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也是最为见多识广的一群人,而工人受其欺压也就很正常了,除非能够组织起来,或者到有一天劳动力成为稀缺的。 3,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可见斯密完全主张劳动价值论的。 //生产资料是劳动的物化的结果,所以当土地是公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因为土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无需计算它对价值的贡献,它还不够稀缺。毕竟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的量,而不是绝对的,它衡量的不仅是一种东西对我们的重要程度,也在于起稀缺程度(也许边际理论能够比较清楚地阐述什么是价值但我现在还不知道),它的作用在于比较各种商品,以便我们交换。当土地成为私有时,这种计算方法就有问题了,一个商品的价值应该不能简单看做它所物化的劳动量了吧?而且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计算,从而变得不适用。而要素价值论则是适合私有制的价值理论。 //生产资料在公有制下,按劳分配也就很自然了。然而这并不是容易的,农村公社的按工分计酬并不是按劳分配,因为劳动之间是有差别的,而且很大。而且这里还有社会一般劳动与个人劳动的差别。所以还是应该按照劳动的产出来进行分配,但这又很难计量,除非是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但交换的前提似乎是私有。 //公有制的好处是防止贫富分化,私有制则促进积极性,应该是两者皆有优点和不足吧。那么看来,孙中山当初提出的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是否就是好的办法呢?可惜没有得以实施。 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国所获的财富,如已达到它的土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因而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但尚未退步,那末,在这种状态下,它的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也许都非常的低。一国人口的繁殖,如已完全达到其领土所可维持或其资本所可雇用的限度,那末,在这种状态下,职业上的竞争必然非常激烈,使劳动工资低落到仅足维持现有劳动者人数,而且由于人口已经非常稠密,也不可能再有增加。一国的资本,如与国内各种必须经营的行业所需要的资本相比,已达到饱和程度,那末各种行业所使用的资本,就达到各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允许使用的程度。这样,各地方的竞争就大到无可再大,而普通利润便小到无可再小。 一切种类的原生产物,都随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技术改进而趋贵。 //劳动和资本都不缺乏,而是受到了自然资源的限制,那个时候估计地租占了绝大部分,剥夺了工资和利润。这是对未来悲哀前途的一种推想,生产不足。然而到现在为止似乎都没怎么发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科学和技术未必能够拯救我们避免那种悲哀前途。另一种可能的前途是需求不足,因为能满足的都已经满足了,剩下的则是不可能被满足的,经济增长停止了,当然这也许是一个好的下场。然而现实是我们遇到的是相对的生产不足和相对需求不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人买不起,另一方面有东西卖不掉。技术的贡献在于:对于生产方面的限制,改变提高资源的可用性,找寻替换品,从而减缓其限制;对于需求方面,则创造出新产品,满足人的新需求,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增长。所以说把科学技术与资本,劳动力,土地并列称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有道理的,其中资本更确切说是生产资料,而土地则是表示总体的自然资源。 5,城乡间的不平等交易 治城市的统治权,当时完全掌握在商人和技工手中。对他们中各个阶级来说,防止他们常说的各自产品在市场上存货过多,实际上就是使他们各自产品在市场上经常保持存货不足状态,这样做分明都是符合于他们各自利益的。各阶级都急于制定规则,使其货物在市场上不足,以便于能卖更高价。当他们自己交易的时候,卖买相衡,半斤八两。但在他们与农村交易时,他们却受到很大的利益。维持各都市并使各都市富裕的,正是这种交易。 //这是一种集体垄断,其原因完全在于农村居住分散,难以结合,而城市工业相对集中,便于结成各种产业协会。而现在中国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固然一方面由于其人数太多了,超出了需要,但也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没有联合起来。 6,货币 贵金属在充当货币之前就有需求,就昂贵,但充当货币后增加或保持了这种昂贵性。 //当社会有了剩余物时,交换开始了,这又促进了分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交换。而一开始实行的物物交换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一般等价物的找寻变得很急迫。金和银可以用来制作器皿,刀具,也可以用来做饰品,所以其本身是有价值的。贵金属用作货币有其天然优势:a,本身价值大;b,不生锈,不易磨损,能否长期保存;c,易于分割成小块;d,其供给量受到矿的发现影响,总体上是缓慢增加的。 //一件物品是否耐久,看来是很重要的属性,同样重要的属性应该还包括其是否能同时为多人享有,以及与其他物品的相互取代性等。 //不同古文明之间都不约而同使用贵金属来充当货币是有原因的。在现代社会,战争期间,纸币可以被随便贬值,一个国家也可以不承认别国的货币,但是贵金属则仍然不怕别人不承认,因为人类对其的需求是本质的,虽说其重要性已经降低了。 //有了货币之后,其它商品的价格用货币表示,而货币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样就产生了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a,货币本身是否有价值?其价值又由谁来衡量? b,纸币与金属货币有本质区别吗?这些问题在高中上政治经济学时就困扰我,但后来一直都没有去深究,现在可以说是有点明白过来了,但也不敢说理解得完全正确。当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之后,它事实上增加了一样用处,即可以用来交换其它商品。而整个社会呢,流通因而变得便利了,避免了得不到及时交换而发生的浪费,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这种好处,应该有一部分体现在了货币上,也就是用作货币的贵金属变得比以前更有价值了。所以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贵金属原有的价值,而是流通的价值。其价值当然是由其它商品来衡量的,因为别忘了一切都是相对的。而要理解纸币则需要多费一些笔墨了。货币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对人直接产生效用,而是需要社会认同它时才有用。在一开始没有这种认同,所以只好实行物物交换,但这终是不方便的,所以人们经过一系列选择定在了贵金属。贵金属充当货币的时候,其流通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是依附于贵金属本身的价值的,也就是其用作器皿、刀具、装饰的价值。这整个社会的规模也不大,交换可能发生在部落之间,人们只肯接受大家都普遍觉得有价值的交换媒介,也就是确信能够在下次用来交换别人的东西,而不怕别人不接受。而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毕竟人们把贵金属当作超出它们本身的价值来使用了,虽然是依附于其本身的价值的,拿了货币的人总还是有点那么不放心的,这种不放心需要整个社会对货币的认同来弥补。随着货币的广泛使用,就把整个社会越来越联系到一起,促进了彼此的信任。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认同对社会造成了好处,是有价值的,前面我说了货币的使用方便了流通从而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好处,这种好处一方面是得益于贵金属本身的使用价值的牺牲(由于人们拿它用作交换媒介,社会作为总体上就减少了享用其作为器皿、刀具、装饰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社会的这种互信。这种信任,或者说一种共识,逐渐发展,相信也是造成后来国家产生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觉得有必要大家更紧密地联系,而且是得到保证,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人民之间的一个契约。而只有国家产生之后,纸币才成为可能。因为金属货币之于流通还是有其不方便的地方的,大家都希望能有更好的媒介,但是谁又能相信除了贵金属以外的东西呢?而有了国家的保证,大家也就愿意相信了。就这样,国家的信用取代了贵金属的本身价值,成为了货币的流通价值的依附,而这时的货币,也就变成了毫无实际使用价值的纸币。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这还是分为两步,首先是所谓的贵金属本位制度,比如金本位,银本位什么的,纸币的发行必须与之挂钩,纸币只是贵金属的一个代表而已。然后则是纸币与金银的脱钩,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货币的流通价值完全依附于国家的信用,这时人们还得到了额外好处,就是可以把金银都用作其本来用途了。回想一下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点,现在都靠国家发挥,自然不能那么顺利的,比如通货膨胀什么的,就会时有发生了。总之,社会得到了好处,但是却也使得整个经济运行变复杂了,因为其复杂,稳定性变差了。 //现在应该就容易理解这个悖论了:比如说一个人手里有10元钱,另一个人手里有价值10元的商品,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10元,可明明总共只有10元阿。这是因为我们考察的只是两个人而已,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两个人的话,那么买家手里的10是买不到东西的。而当事实上社会包含很多人,买者和卖者,总的货币数只是总商品价值数的极小一部分而已。 7,三个阶级的形成 1,地主或靠地租过活的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但却坐吃,懒散而愚昧;2,劳动者,与社会利益一致但承受最大的苦难,往往无时间学习,从而无知,也无足轻重;3,雇主,或靠利润为生的人,通常是商人和制造业者,最为敏锐,但他们的利益却往往与社会整体利益冲突,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压迫公众,只以自己的利润为目的。 8,资财 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之前。 论资财的划分: a,用于消费;b,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包括:1,机器与工具;2,有利润可取的建筑物;3,土地改良费;4,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 流动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包括:1,货币;2,食品,当为各种食品生产商所有时;3,原材料,半成品;4,已制成,但仍在制造者或商人手中。后三者会在短期内变成固定资本或消费品。 固定资本都是由流动资本变成的,而且要不断地由流动资本来补充。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具有同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使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 为了补充固定资本和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不断从流动资本中抽取大部分,所以流动资本亦需不断补充。补充来自:土地产物,矿山产物,渔业产物。货币不需提供给固定资本和消费,所以也不需要补充。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当然还不会考虑到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现在则不得不考虑了。上述流动资本的补充物都会应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而减少,其中矿山产物还是不可更新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自然界能够持续提供的产物的使用限制在不影响起更新能力范围内,而对于不可更新资源,则必须自己来回收再利用。 //传统经济理论之于生态经济是否就像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在一般情形,前者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当到达某一极限时(速度接近光速或者接近环境容量),就需要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包含,前者是对后者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的近似。 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国民真是财富的大小,不取决于其总收入,而是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 货币不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计算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必须从每年流通的全部货币与全部货物中,减去货币的全部价值。因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手段。 如果力求认真地证明,财富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并且只在购买货物时货币才有价值,那就未免过于滑稽。无疑,货币总是国民资本的一部分;但我们已经说过,它通常只是一小部分,并总是最无利可图的一部分。 //我想货币可以看作财富的一部分,但更确切地说,是把国家信用看作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9,社会生产和投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生产资料(也即资本)进入下一步生产,这点容易理解。而资本可货币化,也就是用货币表示积累了多少资本,也该是好理解的。然而货币与资本毕竟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各种资本是有比例的,而用货币表示则没有表示出这种比例,那么应该是有机制自动保持这种比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机制,应该是一系列负反馈。在这个前提下,用货币来表示资本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怕这个前提会因某种原因而失效,导致失衡,进而崩溃,让那些只看到货币的人措手不及。 //银行的建立是怎么起到集中社会闲散资本的作用的?应该只是促进了这个过程。想象在某一个时刻,生产资料闲散在社会上,需把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如果有人有很多货币,他就可以购买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了;但若货币也闲散在社会上,固然也可以通过借贷集中,但不如用银行来得方便。 //另一方面,也许会有人持有一些货币,可能暂时没有找到投资或放贷机会,这部分货币沉溺了。这样该会使流通中的其他货币相对更有价值,而当突然把这部分资本重新投入利用的时候,可能没有为之而准备的实物(不论资本还是消费品)。但是社会上也可能存有潜力使得能在短期内生产出来这些实物。比如说本来开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投入货币应该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但却也有通货膨胀的危险。那么反向的过程呢?突然把一部分货币沉溺,撤出流通,就有造成了生产过剩了,这或许就是98亚洲经济危机所以爆发的原因。关键在于,要快,而且货币量要大,否则是起不到作用的。 10,农业和制造业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那似乎是把一部分劳动贮存起来,在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 //家仆的劳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服务业。 资本的投向,可促进生产性劳动。 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这四种投资方法,有相互密切关系,少了一种,其他不能独存,即使独存,亦不能发展。 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商业,就是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通商。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活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能把剩余产品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 乡村风景的美丽,乡村生活的愉快,乡村心理的恬静,以及乡村所提供的独立性,只要这独立性不受到人为的迫害的话,这些实具有吸引每一个人的巨大魅力。耕作土地既为人的原始目标,所以,在有人类存在的一切阶段,这个原始的职业(指农业)将为人类所永远爱悦。 //完全同意!但是英国是种小麦的,而且估计一年只产一季;而中国主要是种水稻的,劳动量更大,而且一年往往种两季,所以中国农民比英国的苦多累多了!就像游牧生活不需付出什么劳动,从而游牧民族花很多时间练武以便侵略一样,在这个意义上,种小麦的民族比种水稻的有优势,种单季的又比双季的有优势,他们可花更多时间学习别的东西。而中国农民则被捆绑在土地上了,虽然可以养活更多人,但这些人却只是更大的包袱而已。 没有工匠的帮助,农耕必大感不便,且会时作时辍。农民常常需要锻工、木匠、轮匠、犁匠、泥水匠、砖匠、皮革匠、鞋匠和缝匠的服务。这类工匠,一方面因为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必要象农民那样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小市镇或小村落。后来,又有屠户、酒家、面包师,只及许多就供给临时需要那一点说对他们是必要的或有用的其他工匠及零售商人加入,于是市镇日益扩大起来。乡民和市民是互相服务的。 在利润相等或几乎相等的条件下,人们选择投资途径时,在制造业与国外贸易业两者中,自宁愿选择制造业,其原因正如在农业与制造业中,宁愿选择农业一样。与制造商的资本比较,地主或农业家的资本更为稳当。同样地,与国外贸易的资本比较,制造商的资本更为稳当,因为随时都在自己监察之下。 奴隶劳动虽表面上看来只需维持他们生活的费用,但彻底通盘计算起来,其代价是任何劳动中最高的。一个不能获得一点财产的人,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 //就像吃大锅饭的时候。 社会的全部产业决不会超过社会资本所能维持的限度。 社会的劳动只能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各种独占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带来紊乱,而后来的救济,也难免引起另一种紊乱。 对资本所属的国家,最有利的资本用途,乃是能够维持最大生产性劳动量和最能增加土地劳动年产物的用途。 必须记住,制造业的完善,全然依赖于分工,而制造业所能实行的分工的程度,又必然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由于农业的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比较,更能在市场有限这个不利情况下来维持自己。 在任何一个国家,减少工匠及制造业工人,就会缩小国内市场,即原生产物的最重要市场,因而妨害农业;提高制造品价格,就会减低土地原产物价格,从而妨害农业。 //为什么不是提高制造业品价格后刺激制造业,从而带动农业?当然不是,但有时却不是很明显,如果是再复杂一点的话,就得依靠模型来分辨了。 11,国家和军队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 游牧民多余暇,幼稚农业状态下的农民,也有一些空闲时间,至于手艺工人或制造业者,则全无闲暇。为他自身的利益计,他自然而然地会完全漠视这教练。并且,技术进步,制造业进步,必然会引起农耕上的种种改良,使得农民和城市的工人一样,没有闲暇。于是,农民自然而然地也和市民一样忽视军事训练,大多数人都养成了不好战的习性。然而在另一方面,由农业改良而产生的财富,却又不免诱起邻国的觊觎和侵略。事实上,勤勉而因此富裕的国家,往往是最会引起四邻攻击的国家。 决定近代军队战斗命运的,与其说是兵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熟练,倒不如说是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 12,人口、党争 在商业未开展、制造业未改进的未开化社会,对于仅能由商业及制造业带来的高价奢侈品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有大收入的人,除了尽收入能维持多少人,使用以维持多少人外,再也不能有其他消费或享受收入的方法。 //人口变动的规律之一。用它来解释现代发达国家出生率之低,因为可供享受的太多了,而生孩子则是个麻烦。那么人的本性看来是倾向于自己享乐多于繁殖后代。人口出生率还受到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 简言之,如果人民对于政府的公正没有信心,这种国家的商业制造业,就很少能够长久发达。 //腐败降低了这种信心,腐败的成本是极高的! 国家与个人同,开始借款时全凭信用,在这种信用失效后,继续借款就以特别资源做抵押。 在美洲各殖民地,从无专横贵族存在。但就是它们,如与英国合并,在幸福与安定方面,亦会增益不浅。至少,它们可由此免去在小民主政体下必然会发生的互仇和凶恶的党争,那党争往往分裂人民间的感情,并扰乱政府的安定。如果美洲完全与英国脱离关系这脱离,非由这种合并加以防止,是很容易发生的那党争一定会比以前凶暴十倍。 //斯密竟然能够预见党争的危害。但他假设的前提是各殖民地自行其事,没有料到他们会共同组成美国。而且虽然有党争,但美国人的共同价值却足够强大,或者说美国人足够清醒,没有使之达到危害安定。反之,说是明朝亡于党争,老毛搞一党专政是否是吸取了其中的教训呢?党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个人分类: 读书|15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Dr.You]第七期 优胜者 Gentboy
eloa 2009-1-5 15:53
赵洋 发表于 2008-12-26 23:18 1 您的自我介绍; 看起来好像大家都在这个部分里吹牛?那我也吹一下。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思考,对所有需要动脑子的事情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初中时对几何很感兴趣,很喜欢做证明题。高中时化学学的比较好,但是渐渐的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最终大学读了应用物理系,搞的是和液晶显示器有关的一些理论与技术(想必立刻有人知道我读的是哪所大学了)。硕士读的是理论物理,毕业时是生物物理,但是三年间主要搞得还是量子化学,以及一些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的研究(比如分子马达啥的)。毕业后不久就做了java程序员,目前做的是一款为医疗研究服务的一款软件。至于我的兴趣,看看我的RSS feed列表就知道了: Badblue JavaEye新闻 Solidot 不许联想 广告放肆 玩意儿 科学松鼠会 绿色播报IF Green 摩登志 | 鲜生活 设计 | 生活 | 发现新鲜 常去的网站有: 水木社区 cngadget 网不易 weiphone 牛博 等等 2 您的blog地址如果方便的话; http://hot-bear.spaces.live.com ,不过目前只对好友开放,且多数都是鸡毛蒜皮的内容,没啥可看的。 3 您对松鼠会的看法,以及对松鼠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我觉得松鼠会目前发展很好,但是从我看过的一些科普类网站来看,这类网站最大的问题就是做来做去大家就渐渐觉得没啥可写了,因为自己领域内的东西一篇综述就写完了。非自己领域的写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何况写科普类的文章本身就比较费劲。因此我对松鼠会的建议就是多多的邀请各个行业的人才(21世纪最终的的东西)来松鼠会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真正喜欢科学的人是不挑食的,只要有意思的有科学道理的都会喜欢。作者一定要有前仆后继的架势,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和数量。 4 请就您感兴趣的任何话题(政治除外),发表一下非正式看法; 既然这期讨论的是星际文明的事情,那我就在这方面再说一点吧。 我觉得如何定义什么是文明太难了,它可以等同于我们所通常认为的生命,也有可能载于完全不同于我们认为的生命之上。如果要寻找除人类之外的文明,那么要跳出这几个思维定势。 1。空间的尺度不是问题,文明的载体,有可能是一个星系,有可能是一个原子,有可能只是一个由一些特殊的波长组成的波动。有可能我们的太阳,就是一个具有智慧的天体。而一次伽玛射线爆,可能就是一个星系在向另一个星系打招呼。而一个质子的衰变,有可能只是被某个文明摧毁了而已。 2。空间的维度不是问题,我们是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但是文明有可能存在于更高阶的维度上面。我们可能完全感知不到他们,也无法知道他们的文明,但是他们可能对我们了如指掌。人们所看到的一些超越物理定律运动的UFO,或许就是他们来探查人类文明的探针。 3。时间的尺度不是问题,有的文明延续的时间可能长达上亿年,而有的文明可能转瞬即逝。也许在我打字的时候,在茫茫宇宙中就会有文明出现,然后又灭亡。而有的文明,则象我正在敲打的键盘中的质子那样古老,人类文明的全长,都不及他们交谈时一个音节的长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ntboy对货币问题的回答: 1。货币问题 既然是银河联邦发来的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待设计的货币仅在银河联邦内用就可以了。在讨论货币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确定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a。速度 目前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实验证实超光速现象,我们可以暂时认为货币最快的传输速度就是光速。 b。载体 用具体物体做一般等价物的话,传输费用太贵了。举个例子,人类哪怕送一张纸片到火星,其成本要超过这张纸片的不知多少万倍。因此用信号作为载体是最经济的方式。 c。协议 如果用信号作为载体的话,不同的文明的管理者之间必须达成协议,在本地颁发星际货币的使用许可,并互相承认对方的使用许可。 d。机构 一个文明必须有联邦认可的管理机构,才能参与交易。比如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也就无法参与交易。 e。时间 星际间的交易,最长的过程可能长达10万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对于某些文明来说,其本身都不见得有10万年那么长。如果交易的周期超过了文明本身的长度,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不要和某些基于碳基生物的文明做交易,据说他们把环境糟蹋得一塌糊涂,马上就要咯屁了。 时间对载体也有要求,载体本身必须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才行。比如说冷中子就不行,其半衰期只有800来秒,还没等送出去一半就没有了。质子的半衰期有1000多年,用于短途还行,象从银河联邦的一头到另一头的交易就不行了。另外质子也太重了,难以加速到光速。 作为银河联邦的首席经济学家,我深感此项任务意义重大。光信号肯定是不行的,星际灰尘那么多,很容易被挡住。电信号也不行,衰减太快了,对于某些比较低级的文明来讲,也难以调制这么强的电信号。 我想啊想啊,绞尽脑汁。突然间,灵光一闪:中微子!中微子的传输速度快,由于其静止质量接近于0,使得其可以以近光速传播。由于它是粒子,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它不带电荷,和其他物质发生作用的几率很小,可以很轻松的穿过星球。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东西在整个宇宙中到处都是! 据我的母文明人类文明说,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暗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微子。而且产生技术也不复杂,我的母文明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其他文明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有偿转让哦。 好啦,最终的结论就是:基于文明协议的以中微子为信号载体的(虚拟)货币。 不象其他种类的文明,基于碳基生物的文明有个缺点,就是得到点吃饭。因此我得先解决吃饭问题了。下个问题等吃饭问题解决了再说。 我是Dr.You的分隔线 规则说明: 1)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人一共有几颗牙齿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怎么样动心脏手术这样的专业问题,也不会出现打呵欠会传染吗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google或wiki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每周,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刁难Dr. YOU。 2)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 只有当答案超过500字(一个问题),并发送到songshuhui.net@gmail.com ,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可以随意挑一个问题回答)。你有一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 松鼠小贴士: 如何把答案写得长?最好不要仅仅给出答案的核心部分,而应该将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你最好深入查找专业资料,将问题理解透,再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设想你面对的读者是完全的外行)。涉及原理之处可试试多用比喻。 3)每周,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两位优胜者,回答的顺序、文字的通畅以及长度都将被考虑到。他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Dr. YOU,松鼠会将对他进行一个简短的访问,在一周时间内,他是本博客的明星,这可是绝佳的宣传自己博客或网站的机会! 我们还将为他送上一份精美的礼品,它可能是一件有趣的科学玩具,也可能是松鼠会制作的纪念品。除此之外,你还将获得直接进入论坛橡树大厅版块的机会。在申请成为正式松鼠时,这也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帮助。 松鼠小贴士: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 4)答案将由当期责任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 5)我们也欢迎读者来提问题,可以留到: 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1/page-1 。一定要够精彩哦! =============================================================== 请到 Dr.YOU专栏 阅读往期问题: 第一期:耳机线和草莓 优胜者: 小菊 儒客小子 第二期:飞鸟与时间 hulunfu、 赵洋 第三期:鼻涕与牙膏 小者 第四期:鸭蛋与摇椅 sunfield adenine 第五期:苍蝇与衣服 小凡 第六期:手指与照相 石佛 第七期:货币与文化 第八期:寻找鸡鸡达人 第九期:万艾可与塑料袋 第十期:巧设计,巨鲸傲游宇宙;推原理,天槎长会周公 第十一期:是哭是笑和上课时间 ===================== 偶是打酱油的分割线 ============================= 本栏目由《 南方人物周刊 》媒体支持 奖品由以下单位支持 《 科学美国人 》创刊于1845年,163年来,它见证了世界科学每一次重大进步,全球20个版本同步传播,135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它传播科研成果和理念。 《 环球科学 》获《 科学美国人 》独家授权,由各领域知名学者亲自执笔翻译,原汁原味传递《 科学美国人 》精髓,适合科研工作者、教师、管理者、公务员和所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科学爱好者阅读。
个人分类: 我是Dr.You|1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元化:货币恐怖主义—美国的另一种隐形武器
huangwd99 2008-12-24 08:37
美元化:货币恐怖主义美国的另一种隐形武器 (美)史密斯 范晓璐 任国军编译  货币武器 当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所谓反恐战争及各种具体形式的恐怖主义行为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元化这一秘密货币武器的扩散,这种扩散造成的后果远比任何贸易协议都严重得多。不仅拉丁美洲逐步屈从于美国的货市统治,其他一些力量薄弱的国家,如新独立的东帝汶,也正被迫美元化。 即使在美国,美元的货币(信用)创造也不是民主决定的,而是属干私人银行家和美联储的权力范围。在国际上,美元化和其他货币武器完全剥夺了其他国家的信用创造权力,而将这种权力完全置于美国私人金融部门的控制之下。控制货币供应就等于控制了所有人的商业活动和行为。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一旦美元化开始蔓延,广受争议的自由贸易协议就几乎不再需要了。贸易协议必须通过民主议程,并常常伴有争论和公众抗议;而美元化可以在没有或很少有此类争议的情况下起到协议所起的作用。 美元化受到的关注之所以比较少,是因为它不同于国际贸易协议,外国政府可以在未征得美国同意的情况下就实施美元化,而且这些国家也常常在未取得本国大多数人民同意,甚至在大多数人民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美元化。很多国家认为自己是被迫美元化的,只要它们不遵从占统治地位的货币制度,投机者最终都会攻击它们的货币。这一观点似乎有充分的依据,因为在过去十年间,除了那些与国际市场隔离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曾遭受过投机者的攻击。 从这一角度来看,投机者就像一支军事部队,向外国货币或货币体系开战,竭尽全力与之搏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就像美国支持的军事力量一样,他们拥有比对手更多、更有力的武器。在冷战时期的军事行动中,美国支持的军事力量往往能获得最有力的武器,可以不断攻击敌人直至对方放弃抵抗。华尔街的各家公司以及具有同等实力的欧洲公司)发动货币攻击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鼓动投机者进行投机行为的大公司,比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美元(或欧元等其他坚挺货币)。不要忘记,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是支撑大多数外国货币的储备。因为能够很容易地获得大量世界上最有力的货币武器,华尔街的各家公司一旦发起货币进攻,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迫使外国货币崩溃。 面对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投机者的攻击,如同面对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行动一样,许多国家都会逐步放弃抵抗,走上美元化的道路以消除货币冲击的威胁。这一趋势具有强烈的丧失主权的意味,但是这种不可逆转、不断加剧的现象却被贴上了全球化的标签。 不受控制的资本流动造就了货币武器 要理解这种新趋势,就需要回顾一下上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以把握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家之间用于进行跨国贸易、金融合作的货币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著名的变化莫过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缔结,该协议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诞生。 想要弄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经济大萧条之前的货币体系。大萧条之前,许多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它们的本国货币由储存在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支持,纸币能兑换黄金。这就像在罗马时代一样,任何有权取得最多黄金的人都能进行最大的投资,获取最多的外国资源,而这往往由拥有最大力量且最渴望运用这种力量的人来实施。这一体系使在南非发现黄金的英国一跃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主要军事经济力量。 进行国际贸易的任何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相对贸易对象国货币的汇率能保持稳定,或者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变动,而不是大幅度波动。金本位制为稳定汇率提供了途径,因为每一种货币都能兑换成单一的公共商品黄金。在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前,金本位制使资本能够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保持了汇率的相对稳定。但它的隐患在于,一国的中央银行或政府无法轻易通过改变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解决国内失业、物价膨胀等问题,因为货币供应已由黄金流动固定下来。同样,金融恐慌也更容易导致货币系统的崩溃,如果所有人都涌入银行将货币兑换成黄金,整个银行系统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基于此类种种原因,大萧条之后许多国家都弃用了金本位制,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无法确保国家之间汇率的稳定。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意识到,在弃用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有必要缔结国际协议来创造一个更稳定的国际货币系统,为每种货币提供新的支持体系。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诞生了。 战前大国的经济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摧毁,美国成为战后主要的经济力量。金本位制弃用后,世界各国采用美元标准、以美元的价值支持各种货币的价值似乎是明智的做法;美元则与黄金挂钩,每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这就是所谓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目的就是管理这一体系,并在必要时填补漏洞。 在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下,许多国家都持有美元、美国政府债券和黄金来支持本国货币,使本国货币的汇率相对美元保持固定。各国中央银行以固定价格用黄金偿还美元债务,黄金则被储存在著名的诺克斯堡。只要美元的需求量相对其他货币的需求量保持相对稳定,二者的汇率就能保持稳定;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限制跨国资本流动和跨国投资,从而减少因投机性资本流动造成的货币供求量大幅变动,以保持汇率稳定。能够改变一国货币相对需求量的唯一因素就是严重的贸易失衡,也就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发生大幅度失衡。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从美国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对美国的出口量,它对美元的需求就会超过美国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如果要保持需求平衡,该国可以将本国货币贬值,或者通过出卖黄金、借贷等方式取得美元。如果出现暂时性的大额度贸易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出借美元以稳定赤字存续期间该国货币的价值。但是,如果持续出现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会建议该国货币贬值。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只要收支平衡不受太大影响,一国仍能对本国的国内货币政策施加控制,而且资本控制也可以使各国免受过度投机的危害。 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稳定的机制是被两个因素破坏的,一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断扩张的军事冒险,二是世界范围的石油紧缺(贯穿整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一切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货币体系的基础。之后,许多几十年来已深受军事危害的国家再次遭到猛烈的货币冲击,使既有货币体系的动荡达到极点。我们甚至可以说,早先的军事行动为后来的货币冲击埋下了伏笔。 要从这个角度理解货币冲击,我们需要回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崩溃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反共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花费大量金钱资助国外的各种军事行动。在越南和其他行动上花费的大量军费使美国持续出现巨额贸易赤字,急剧增长的国外美元供应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黄金储备。1971年,尼克松总统被迫放弃黄金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做法。随着美国国外军事行动的日益频繁,美元相对黄金不断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严重干扰,随后不久可调整固定汇率体系就完全崩溃了。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应该宣告解散,因为可调整固定汇率的崩溃已经使该组织无法完成最初创设时的任务。 这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给全球带来石油价格危机。因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许多大国对中东国家出现巨额贸易赤字。人们争夺的对象从黄金变为石油。这样看来,金本位制消亡后似乎该转而以石油为标准决定货币价值。石油危机和美国军费开支的增长,促使资本流动控制开始解体:放松资本流动控制,西方国家就可以利用从获取巨额石油利润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流入的资本,平衡因贸易赤字造成的货币流出。 大量所谓的石油美元涌入西方国家,在缺乏资本控制和黄金衡量标准的情况下,许多金融机构向拉丁美洲国家出借美元贷款以获取高额利润。有趣的是,出借给拉丁美洲的贷款大部分都被用于资助亲美政权购买武器,进行反共战争。美元供应和石油危机范围的扩大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二十世纪70年代末,美联储决定尽可能抬高利率以吸收美元,导致美元供应大幅度减少。许多拉丁美洲借款国的利率都是可变浮动利率,利率抬高就迫使它们拖欠美元贷款。 拖欠贷款的威胁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生提供了契机。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越战期间崩溃之后,它已无法实现最初设立时的目标,但在整个国际货币陷入无体系状况的今天,它又转变为新的管理实体。为了防止因拖欠贷款引起的金融恐慌扩散到西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为贷款人提供报告,帮助西方国家债权人减少因拖欠贷款带来的风险。 在今天缺乏统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人们对以自由进行资本流动,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持续发起投机攻击。更糟糕的是,这些国家负有大量美元债务,其中大部分源自石油美元。很明显,一旦西方国家的大银行在这些国家的投机活动陷入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支持西方国家。资本流动控制的消失使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民陷入了一种十分不利的境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无体系状况导致了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货币冲击,并致使墨西哥以及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货币体系一旦崩溃,受影响国家的人民将很快变穷;如果这个国家还背负着大量以美元计算的外债,情况将更加糟糕。此时,正常引进的经济政策反而会导致贫困率和失业率持续增长,或使人们工作所得的报酬低于贫困线标准,或使该国不得不以极低价格将自然资源出卖给西方国家。 二战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如此仓促地终结?从社会角度来看,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控制这一体系的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而这极少数人恰恰从这一体系的缺憾之处得到了利益。 货币武器攻击案例剖析 在经济大萧条前的金本位制下,汇率是自动固定的,投资资本的流动也相当自由。但是,各国很难通过控制本国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帮助实施国内政策,除非它们能挖到更多的黄金。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变为固定汇率,各国有一定能力调节本国货币供应来帮助实施国内政策,例如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等。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资本流动几乎就不再受到控制,许多较小的经济体试图将它们的汇率与美元挂钩。对大多数小国家而言,美国不仅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它们想从美国投资者那里吸引资金,这就需要它们的货币相对美元保持稳定。然而,华尔街的攻击使这种相对稳定变成了一种灾难;时不时冲击着这些小国家。让我们看一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假设我们是一个名为奥兹雷特的国家的中央银行,本国货币为奥元,并以1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我们发行、回收货币的方式与美联储完全相同,即如果我们想向银行系统发行更多奥元,就要进入开放市场购买美元或美国政府证券。美元或证券的出售方获得了奥元,又有新的奥元进入奥兹雷特银行系统。 同时,随着资本的自由流动,一些美国投资者开始在奥兹雷特国全力买进股票和债券,使更多美元流入奥兹雷特国。奥兹雷特政府、银行、商人也可能借入美元,因为美元的利率较低,而且便于他们进行国际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美国银行借来的美元数额逐渐变得十分巨大。西方投资者和世界银行也鼓励奥兹雷特国借入更多货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奥兹雷特国的美元债务达到顶点。 有一天,一个名叫吉米、刚从哈佛取得MBA学位的25岁聪明小伙子进入华尔街一家名为贝特斯的大型公司工作。他听到传言,奥兹雷特国一些本地人正要求获得土地权力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吉米找到他的老板,说奥兹雷特国将出现动荡,会影响公司的潜在利益。他说:我们应该卖出在那里的投资。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卖出在奥兹雷特国的股票,还要抛空奥元,因为我们估计奥元将相对美元贬值。把一种货币抛空意味着贝特斯公司将缔结卖空协议,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现在的价格出售货币即1奥元卖得1美元,这样他们就不会亏损。如果奥元没有贬值,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奥元一旦贬值,比如1奥元仅能兑换0.5美元,在约定的未来期限他们就能用0.5美元购进1奥元,再根据原先的抛空合同以每奥元兑1美元的价格卖出。 吉米的老板根本不记得什么奥兹雷特国,他只会首先盘算发起这次货币冲击能得到多少金钱,然后说:真是个好主意。就这样,贝特斯公司卖出了它在奥兹雷特的股票,并订立了抛空奥元的协议。其他投资者看到这一状况,心想:我最好也在亏损前卖出在奥兹雷特的投资。货币攻击一旦发起,只会产生两种结果:该货币保持原价或贬值。对投资者而言,抽出投资无疑更加保险,而且潜在利益也驱使他们抛空奥元。作为奥兹雷特的中央银行,我们当然想支撑本国货币的价值,让投资者们相信与美元挂钩的汇率能够维持下去,因此我们实际上成为很多抛空合同的对价方。奥元相对美元的需求突然间急剧下降,中央银行为维持奥元价值,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本国的美元或债券储备在开放市场买进奥元,以抬高奥元的需求量。 但是,如果货币冲击长时间持续下去,美元储备无疑会被耗尽。在买进奥元以维持其价值的同时,我们也把它们从货币供应体系中回收。如此一来,奥元的货币供应就会急剧缩减,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失业率也达到顶点。各地纷纷爆发动乱,但我们无能为力,因为为了保持奥元价值的相对稳定,我们不得不用尽所有的美元储备,而且政府所欠的贷款都是以美元计算的。货币冲击仍在持续,不久,所有的美元储备告馨,奥元货币的供应缩减和利率攀升达到最高点。这种利率差以及奥元与美元1:l的汇率,将促使新型投机行为的发生,进一步耗竭我们的银行储备。此时,我们无法继续维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不得不使货币贬值一半,以便用一个更合理的奥元供应体系弥补巨额亏损的银行储备。华尔街赢得了这场战争!最早煽动发起这次货币冲击的吉米,在我的国家从事了纯粹投机行为。他将因这次货币冲击得到晋升,而这又会鼓励他寻求更多机会以冲击别国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起义能够最终导致墨西哥的比索危机。这听起来和冷战时期被称为反共战争的军事打击不是很相似吗?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我们就将面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利率增高、进口价格上涨、失业率升高,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更糟糕的是,如今奥兹雷特负有巨额美元债务,债务数额甚至是本国经济总量的两倍。此时,奥兹雷特政府要么拖欠借款,要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帮助重建社会,以此来清偿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确实也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通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助意味着削减社会商品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偿还超过本国经济总量两倍的债务;或者通过更多的出口贸易、吸引外资来获取美金清偿债务。其结果常常是以极低的价格向外国出售劳动力或自然资源。 美元化美国的隐形武器 从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工业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让本国货币的汇率在有限范围内浮动。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可能造成巨大影响,这些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常常把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防止因投机行为造成汇率的过度浮动。如此一来,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只能运用货币政策调整汇率,而这在面临严重的国内问题时却起不到太大作用。国内一旦发生动荡,投机者就会借助华尔街的强大实力发动货币冲击,紧接着货币就会急剧大幅度贬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紧缩措施也将随之而来。此外,华尔街对这些国家所依赖的储备货币的信用创造拥有最终控制权,这使得一旦发起货币冲击,华尔街总能取得最终胜利。尽管主流经济学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拒绝承认,可能是因为一旦承认这一点,华尔街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以及以美元计算的巨额债务、随之而来的美元资本流动需求、华尔街投机行为所造成的经济衰竭,许多国家的政府只有放弃抗争,让华尔街为所欲为。它们放弃了维持本国货币的所有希望,将货币决策权全部交给了美国。这些国家渐渐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建议的那样同意实施美元化,也就是说,放弃它们本国的货币,而以美元作为官方货币。这样能够解决固定汇率问题,永远阻止华尔街投机冲击行为所造成的货币贬值。但是,对这些国家而言,美元化也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丧失货币政策主权,因为它们的货币都是美国制造的。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和环境保护需求,就像真空吸尘器一样会立即将交易媒介吸空,只留下巨额债务。决定未来经济命运的交易媒介的控制权,如今掌握在美国银行系统和美联储手里。随后,美国银行可能会支配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进而影响它们的政府。这是一条通向灾难的单行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华尔街推动美元化的方法,就是要从其他国家的这种困境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第10期《军事广角》)
个人分类: 转载|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大家都在玩庞氏骗局,谈我们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huangwd99 2008-12-19 10:04
大家都在玩庞氏骗局 张建平 最近,随着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莫道夫(Bernard L. Madoff因涉嫌诈骗500亿美元资金被儿子告发而于上周四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一事的披露,庞氏骗局一词随为人们所熟悉。 庞氏骗局又称金字塔骗局,之所以称为庞氏骗局,和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有关。其实谓之庞氏骗局已经亵渎了这种骗术的悠久历史,因为庞氏从事这种骗术还不到一百年。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庞齐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诱骗投资者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并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在有投资者上当之后,Ponzi便把新投资者的钱拿一部分付给最初投资的人,说这是他们的投资获利,从而诱使更多的人上当。庞齐成功地在7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被人告发,被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其实这种骗术十分古老,庞氏虽说将之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还是有受之有愧之嫌。要知道这种骗局起源何时,只要想一想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寅吃卯粮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的起源就知道了。 现在,受到国家打击的非法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他们用后加入者交纳的钱给上线发薪,这样谁发展的下线越多,谁就收入越丰厚,从而给骗人者更高的诈骗鼓励和动力,也诱使受骗者转变成骗人者。 人人都知道的骗局又称赌局,堵谁运气好,成为公开骗局当中最终的赢家。博彩就是公开的庞氏骗局:用前面彩民的钱的一部分奖赏其中的幸运儿,然后大力宣传幸运儿的幸运(决不能提更多的赔本者的存在),让更多的想幸运的人参与其中。 用后来受骗者的钱补贴前面的受骗者,这其实已经属于十分笨拙的方法,因为更快速地行骗方法是直接用受骗者自己的钱去补贴受骗者自己。当你的钱交给骗子的时候,他会十分守信用地定期付给你投资回报,但是那其实只是你的投资的一部分。如果你欣喜于投资的成功,就会投入更多的钱进去,还会号召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参与进去。 现在的一些商铺、酒店搞所谓的反租式销售就是这种骗术。用你自己的钱的一部分以租金的名义返还给你,让你乐呵呵地把钱送给他,陶醉在我买他的楼他反而给我钱的得意之中。 空手套白狼属于消极型的骗术,还有积极型的庞氏骗局,即骗子并非是空手,而是事先布局有所投入的。某国企制造农用汽车,骗子以当地农资经销的旗号现金购买两辆试销,结果很快卖掉,又如此重复买了几辆,都是很快销售,于是骗子就和国企的销售部门谈判,称产品适销对路,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因此要建立直销点大规模销售,并愿意交纳保证金。结果国企上当,在收取了20~30%定金之后,一次发货100辆。一个月之后和骗子失去联系,国企急忙前往查看,骗子已是人去楼空。骗子的确是把汽车销售了,只不过是以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销售,怎么能够不畅销?在最后一批货回笼货款远远超过之前骗子的投入之后,便卷款而逃。 如果说Madoff和Ponzi的骗局都是因为投资对象是子虚乌有的话,那么很多这类骗局却是有实体投资项目的,这个实体恰恰是骗子骗人的得力工具。当年深圳宝安有一个广客隆,算是一个商业企业,是玩庞氏骗局的高手。骗子每次行骗都长期精心布局,先以投资名义和招商引资心切的地方政府谈判,获得廉价土地,然后注册公司,大肆宣扬,引来无数建筑商材料商参与建造大型商场,商场建成之后便全国招商入驻,当然入驻的商家要交纳不菲费用。建筑商和材料商愿意带资参与,因为有政府支持这个招牌;商家愿意入驻,因为有政府官员剪彩的漂亮的大楼在那里。最后,骗子在将第一批入店的商品卖得七七八八之后便逃之夭夭。这个广客隆的骗子据说更名改姓如此骗了十多次,次次得手。据说这个骗子一直逍遥法外。类似这种骗局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其实现在很多实业界人士也是在玩庞氏骗局。按照企业的正常经营方式早已经是难以运转了,而企业之所以还在运转,一靠银行借贷,借后还前,二靠占用供应商的大量资金。在这个维持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不断从中抽取资金,其个人收入越来越多。就像当前金融危机下那些摇摇欲坠的企业其高管都个个腰缠万贯一样。实体在此仅仅充当一个更让人容易上当的道具作用。 那些空手套白狼的骗子往往会嘲笑借助于实业道具的骗子,企业家现在都以玩资本运作为荣,自以为是高级的资本家,视实业家为低级玩家,低级资本家。但是实业家也有自己的长处,第一,具有合法性,因此第二,更具有欺骗性。如果纳斯达克的莫道夫真的弄一个企业在那儿做幌子,现在恐怕还不致于被抓。拿企业当道具玩庞氏骗局的最新玩法是,设法把企业弄成上市公司,然后设法让它倒闭退市,这样连第二轮欺骗都省去了,还合法。 可以这么说,庞氏骗局的历史和借贷的历史一样长久。借贷本身就是用后来弄到的钱(不论是如何弄到手的)去偿还之前的债务。在现代货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上,借贷行为被称美其名曰投资。靠借贷维持的现代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庞氏骗局,你我都身置其中。 自从纸币出现尤其是和一般等价物脱钩的纸币出现之后,庞氏骗局几乎就是经济的惟一运行方式。追求货币增殖的厂商是没有货币发行权的,货币的惟一源泉是货币当局。所谓的投资即借贷,就是用货币当局钱在谋求自己囤积的前提下,还要加息归还给货币当局,这可能吗?不玩庞氏骗局又能怎样? 货币经济自身其实是无法维持稳定运转的(《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70)。居民部门永远不可能用厂商部门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居民劳务收入)去购买厂商的产品,这样厂商就必亏无疑了。厂商中的个体当然不去追求整个部门的赢利,其实都是在行骗,希望骗到更多的居民能够把从其它厂商个体那里挣得的收入用于购买自己的产品。在这场货币骗局当中,只要有厂商获利,必然有厂商亏损。在货币当局没有无偿注入货币的情况下,整个经济体的赢利必然、永远为零。 现代货币理论可以说一塌*涂,本身就给庞氏骗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去年到厂商的餐馆里吃了100元的饭(最终消费,GDP),给付了100元货币。今年吃了200元的饭,给付了200元的货币。货币当局因此说,今年的GDP比去年上涨的100元,所以要增发100元的货币。问题是,增印的100元货币给谁呢?给厂商还是居民?为何?假如政府增发货币不和GDP挂钩,假如政府增发货币量为零,而社会净收入不为零,则一定表现为一个帐面上的债务。即在货币流通中总有至少一个环节是没有实际货币支付的(同上,P273)。 诈骗罪是指诈骗他人钱财,但似乎尚无法律禁止诈骗自己这种行为。其实,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就是最经常被人们用于自身的庞氏骗局。为了能够骗到自己,国家可以把自己的左口袋和右口袋分开,左口袋起名叫政府抑或财政部,右口袋起名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让左右口袋之间相互借贷,形成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政府最近就宣布向日本央行大举借贷,用于拯救金融危机。 所谓金融危机,其实就是银行业针对货币当局的一场公开的庞氏骗局私有银行没有货币发行权,但又想要货币增殖,怎么办?你当局不给我注钱,我就停止投资,让金融陷入危机。不过,货币当局似乎乐于被银行业所骗所要挟,货币当局心知肚明注入到经济体内的货币十有八九不可能如数返回,更不可能加量返回,因为那意味着一场更大的危机。 黄卫东评:国家发展经济目的是建设自己国家。出口获得外汇目的是购买自己所缺少的物资。现在拿着大量外汇投资国外,想骗财,结果必定被骗。购买美国国债,由于美元贬值速度超过国债利率,同时是财富损失。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http://www.pinggu.org )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56id=397680
个人分类: 转载|1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评西方经济学的误导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huangwd99 2008-11-15 16:54
评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hwd.caogen.com/ 摘要:本文论证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简要阐述在这个理论的误导下,我国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和出口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建议国家提高劳资分配比例,实行进出口平衡和零外汇储备政策。 关键词:政府,货币,物价,外汇,收入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先生所著《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有名的大学教材,国内也大量发行,广泛使用。这条原则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所提十大原则中的第九条原则(上册,中文 99 年版,第 12 页)。所谓原则,应是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但是这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成立。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都到了穷人手里,都变成了有效需求,而市场供应能力低于增加的有效需求,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供需平衡。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去投资,不仅不会导致物价上升,反而会使生产能力上升,导致产品积压,物价下降,产生通货紧缩和开工率下降现象。   在投资的建设期,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增加投资,确实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并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是通过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必定大于增加的消费能力,否则,在供需平衡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导致供不应求,产生通货膨胀的荒谬结果。因此,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不调整分配,越投资,产能过剩越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外汇顺差很大,说明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如果投资能够提供较多需求,过去那些投资怎么没有产生过多需求,导致产能不足?国家最近又增加退税,加大出口,说明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还在继续增加。这一方面是过去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在延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阻,出口财富换美元部分的劳动收入消失,使收入和消费降低,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最近十年,我国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速缓慢,远远低于投资导致的生产能力增加速度,使产能过剩越来越大,其具体表现就是外汇顺差不断加大。不改变当前的劳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者收入,就不可能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曼昆先生举了两个例子论证这条原则,一个是 1921 年德国,当时一战结束,德国国内消费品匮乏,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另一个例子是 70 年代,当时是中东产油国抵制西方支持以色列,集体石油涨价,同时美国将黄金和美元脱钩,过量发行美元夺取财富支持越南战争导致的。近十年来,美元发行量增加很快,但是,由于中国通过压低土地、资源和人工等各种成本,大量生产供应全世界,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实际物价降低。国内货币发行量同样增加较快,但是,在今年之前,物价仍然很稳定。今年全世界物价上涨,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的炒作,例如石油价格最高时达到 140 美元 / 桶,现在正在逐步回落。伦敦市场 11 月 13 日已下降到 52 美元 / 桶( http://www.oilprice.cn/news/deal.aspx )。林毅夫当时认为: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 2008-06-12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我在九月 14 日写的文章里指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03 )石油价格受美国控制,美国为了对付近期主要敌人,俄罗斯,会在 3 年以内,甚至 1 年内降价,打击俄罗斯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blyb.html ) 。因为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较大,美国抬高石油价格,等俄罗斯人上开采设施,然后降价,使这些投资无法收回,从而打击俄罗斯经济。 10 月 16 日我进一步指出,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回到正常的每桶 20 - 30 美元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897 )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分析师亚当 西敏斯基( Adam Sieminski ) 10 月 27 日在华盛顿的一个智囊团对听众表示 , 原油价格可能跌至 40 美元 / 桶低位。 ( http://resource.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81030,00000408columnid=2449 ) 作者曼昆举例论证一条普遍成立的原则,这种论证方法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的论证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只要找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现象,就推翻了理论或缩小了理论的应用范围。从需求供应长期内应平衡这条基本原理出发,这条原则应限定到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所增加的有效需求,大于市场供应能力,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这条西方经济学原则是用来误导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学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它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曼昆在谈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时,说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不同,就是指人们的利益不同,从而采用不同观点。 这种误导的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不敢根据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我国政府显然也被误导了。我国外汇储备 2 万亿美元,一部分是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得到美元,由中国银行用人民币换取,另一部分是国外资本家直接拿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因此,国家是凭空增发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资本家,国内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质财富。国家敢于增发 14 - 16 万人民币,仅仅因为这 14 - 16 万亿人民币有对应的 2 万亿美元,可以用来进口物资到国内。然而,在我国目前收入普遍偏低,物价很低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这 2 万亿美元换取物质财富的(这两万亿美元实际属于资本家,他们不可能进口国外高价商品到国内低价出售,国内高价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凭空增发的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了资本家,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这在近期物价上涨之前的 2006 年底更明显,当时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1 万亿美元,就是国内增发超过 8 万亿元人民币,而当时整个国内零售商品销售额也就是 8 万亿。 国家不敢在需要时增发货币,货币供应不足,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缺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我国这些年来,被误导缺钱,大量引进外资, 30 年来实际引进的外资总量不过 7000 亿美元,远远低于我国现有 2 万亿外汇储备。国家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引进外资,使外资在我国大量获取利润,另一方面,自己的外汇资金不使用,在西方国家投资金融市场等,不断损失。每年不断增加外汇,是拿自己的物质财富换取美元白条。这些新增外汇和已有外汇储备,在执行出口导向政策下,每年始终外贸顺差,没有使用的机会,储存在手里,其价值等同废纸。国家长期执行如此荒谬的政策,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所致。此外,我国国内虽然凭空增发了大量货币,但是,这些资金都到了资本家手里,用于投资增加本已过剩的产能。由于分配不均,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还通过股市楼市吸取老百姓财富,使消费市场始终增长缓慢,对西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波动,导致境内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失业工人增加,收入减少,进一步降低消费,使产能过剩更加突出。仅仅因为失业工人以民工为主,不是一无所有的工人,才没有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过剩越来越严重,经济硬着陆的危险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流经济学家应尽快反思,尽快改变这种荒谬的引资和出口导向政策,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国内市场容量,适应国内过剩产能需要,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发展,不仅是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也要配套消费能力,否则产品就要积压,工厂就要倒闭,生产能力的增长就受到限制。当产能过剩时,我们应当增加货币供应,用于工资增长,以适应产能需要,而不是让工厂倒闭,让产能适应较低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减速或停滞。如果整个国家是一个家庭,没有货币,采取直接分配的政策,不可能出现生产了大量衣服食物等产品,家庭成员却缺衣少食的情况。现实中,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利用货币来进行分配,我们就必须在产能过剩时,增加劳动者收入,使老百姓能够购买获得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产能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也应同步增加。长期以来,我们的产能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这是导致产能过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当前,我们应大幅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弥补长期以来在劳动者收入方面的亏空,达到生产和消费平衡。今后,我们应保持产能增加速度和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同步,从而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应当储备多少外汇?由于外汇储备实质是我们拿财富换来国外政府用纸印刷出来的欠条,存在手里是财富损失。我们应当减少外汇储备。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量年超过 2 万亿美元,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五十亿外汇现金在流进流出。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必须消费品,如奢侈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大部分进口),即使我们不预先储备外汇,也可以通过临时措施,如提高奢侈品等非必须货物的进口关税,同时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等措施,短时间增加外汇现金,增加外汇支付能力。所以,在没有外债情况下,不用保持外汇储备和外汇顺差。在有外债情况下,需要为还债储备外汇。当然,现在有大量外汇储备,和过剩产能导致的每年大量外汇顺差,我们即使从现在开始调整,在短时期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外汇 0 储备和进出口平衡。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良好的金融管理。从现在开始,国家改变政策,估计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才能完成转变:首先要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增加国内消费能力,消化剩余产能,同时出口工厂要转向内需市场。这年 3 千亿美元出口能力的工厂的市场转向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 3 - 5 年是不可能的。现有外汇储备应首先置换国内外资企业股本,估计会去掉一半。剩下可能会有 1.5 万亿美元,需要先调整到每年外贸逆差,减少外汇储备,再逐步减少逆差,调整到进出口平衡状态。从现在开始实行,仅仅考虑美元贬值,中国从现在开始计算美元损失,估计不会低于 5 千亿美元。 补充:西方国家政府从来不相信这一点,美国债务高达53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年GDP。最近央行美联储根据政府要求注资商业银行。日本政府最近就宣布向日本央行大举借贷,用于拯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经济|2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身后的世纪(之八)——1929年经济危机的分析
自我源于思考 2008-4-18 22:24
身后的世纪(之八)1929年经济危机的分析 绝对过剩是社会生产率提高,达到市场饱和的客观结果,失业则是市场将要饱和前生产减少而引起的必然现象。这给社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科技研发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其实就是政府通过调控使失业减少、生产继续增长从而满足对科技、文化的支持作为条件的,也即为政府对经济调控提出了需要和目标。 投机的实质是财富的集中,使用收缩银根的策略不能构成影响,反而会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针对性收税, 征收高比例交易税(印花税),但是降低股息所得税,在抑制投机的基础上鼓励投资。 正文: 在一战中,国防科技进一步发展。法国的空军和德国的潜艇还有英国的坦克的都赶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德国把化学武器也派上用场。马克沁重机枪造成了一战中 70% 左右的伤亡,这些武器的战绩促进了各国政府在国防科技上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批科技工作者应征入伍,战争观念对威胁着自由创新的科学观念,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但是在客观上提高了从事国防事业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地位,加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一战以后,这种情形得到改变,政府减少了对相关科技的投入。美国的情形不同,大型企业的科研中心,科研型大学的增多及技术人员大批培训;虽然英国在民主、福利上的措施在世界上是最好的,从马克思在 1878 年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对英国工人的抱怨英国的工人阶级已经堕落为资产阶级的的附庸可以看出劳资矛盾的缓解,社会环境好转,但是由于英国把大量资本输出到国外,如在印度大修铁路,这必然对国内的科技研发工作重视不足,因而在科技上逐渐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在经济上也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在战争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在英国和美国先后获得了选举权,这是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的最好表现。 一战后,大批士兵复员,作为工人和技术人员回到工厂,加入到生产中去,世界知识传播体系也重新正常运作,在基建和制造设备的需求刺激下,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世界市场和世界金融的一体化,这个条件是建立于发达的交通、通讯基础上的贸易与资本的全球流动。资本对于利润的需要,会主动地开辟市场,创造财富,即经济侵略,这一点体现在工业资本上非常明显,可前沿的工业技术是不会传入殖民地的,因为会引起与自己的竞争,所以只是从对殖民地倾销商品及自身的发展受益,而很少从殖民地的进一步的发展受益。银行业的发展促成了金融一体化,尤其是欧洲,在 1873 年的危机中马克思认识到法兰西银行简直成了英格兰的分行,一旦伦敦证券交易所出现告急,大量的法国货币就会自动涌入。这当然是由于罗斯彻尔德家族的内部扶持,但是也反映了世界金融间的联系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一国的经济波动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他国,在 1929 年的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有多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作出的解释,而对其原因的深层分析要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说起。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人是自私的,从这一观点出发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而在其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又从人富于同情心出发,宣扬人的博爱精神方面,虽然他对此作出了解释,即同情是建立在利己心基础上的同情心,很明显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由此两方面不断各自发展,一般的革命理论,和平理论,都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宣扬人的利他性;而法西斯则不是,它建立在对武力的公然肯定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宣扬民族、国家的利己性。 关于人性与经济制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中个体具有独立性与团体性,前者是个体的固有属性,而后者又是社会的固有属性。许多人在考察这一问题时,先入为主动地把人分为自然性(或动物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并往往会把人的独立性做为自然性来思考,但是在实际上并非如此。个体独立性是由于人类的创新性特点为基础的,在没有创新的动物社会形态中,独立性必然难以存在。社会中个体独立性确定的是交换的必然性,而交换规则是建立于团体性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则就是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欺骗、掠取或者平等基础上的双方对于利润最大化的博弈。在经济学上,交换主体的差异被掩盖了,认为交换的双方是平等的,重点研究交换的内容及互利;而在政治学上,交换的内容被掩盖了,重点地研究起交换主体的动机及不平等的基础。 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然而货币并非交换必须的。一战后鲁尔区的煤堆积成山,德国向战胜国提出要求,把它们换成食品以救济失业者,这与海湾战争中石油换食品类似;在内战末期国统区居民由于不信任纸币而采用大米作为交换尺度;在文革下台期间,邓小平更是在大街上看到穷困人家被迫用女儿交换食品而大受刺激。这说明货币在交换中并非是必须的,它的出现是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客观需要。对于劳动(生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能够全部为机器所替代劳动的为一般性劳动,不能够全部为机器所替代的劳动为创新性劳动。而对于生产劳动,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创新性的劳动根植于一般性劳动之中并逐渐发展取代一般性劳动。马克思所侧重的是一般性劳动,这种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逐渐下降,邓小平所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对创新性劳动的重视。 生产(劳动)、交换、分配与消费构成经济的整个过程,学者关注的是四个经济过程的侧重不同,但经济的客观规律其实是经济的整体效率的规律,由于这四个经济过程是由货币联结起来的,并且由于各种劳动的不同及其相关性而使货币流通的形式和结构均不相同,构成了复杂的整体经济运行结构。但经济的整体效率可以用货币利用率来体现,即货币利用率的提高会导致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还原论来看,社会可以分解为各种对立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的转变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主观地认定社会必定不断发展。而并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社会整体是一个系统,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可以通过系统间的联系放射到整体,而系统论对社会关注的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最普遍的联系。并且虽然社会系统有其优点,但是不排除系统不能抵制内外破坏力而崩溃、消失的可能性,如玛雅文明。当然,相较于古代社会,我们更关心对于内外破坏力抵御更加坚强的当代社会。 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可以得出以下观点。物质能的摄取是个体存活的基础,物质能通过劳动可以被大量开发并转变为经济能,经济能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通过物质能的交换形成。在社会中对于经济能的的交换和分配要按照熵最小的原则进行,而管理和信息则作为负熵输入社会,即为了使经济熵降低,社会对于经济能不断增加的需要与管理和信息不断输入的需要是同时的,而社会中个体不断增多及不平衡发展而使社会整体的熵不断增加,于是形成了这种模式,管理僵化和信息阻碍不能把经济熵降低到一定水平,于是经济能就以降低的方式使社会经济熵降低。这种模式被反映到货币流通上,在交换当中货币本身代表的是物质能转化成的经济能,经济能的增长要与货币的发行量增长形成一定比例,而货币的流通效率则代表经济熵的高低,如果货币流通畅通则经济发展,如果货币流通受到阻碍则经济倒退。在实际操作中,货币在与经济能成比例增长时,为了提高其利用效率而产生了虚拟货币,即形成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代表着货币流通效率的提高,然而虚拟资本的泡沫,则代表货币的无效流通,反而使货币流通效率降低。 从这一观点出发,货币流通严重受阻,即 社会资金链的断裂是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包括:大量社会成员赤贫化的形成,社会投资需求的降低这两个内在原因,由此而引发资金流通效率严重下降,导致社会的经济能的大量降低。据此推断,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也可以有经济危机的出现,只不过被剧烈动荡的社会危机所掩盖。我们由这一理论出发分析 1929 年的大萧条条件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得到美国的贷款,欧洲的技术、管理人员使社会生产迅速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本身没有受到大战的太大影响,民用科技加速发展,生产率大幅提升。大众文化日益繁荣,好莱坞影视娱乐使许多电影演员获得了全世界的知名度。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使资金利用率增加,金融资本通过参股和控股扩大影响,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和以科芬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美国的繁荣使得对于大企业主动进行鼓吹的声音很大,企业史的研究工作正式纳入历史的一部分。一片大好光明的背后悄悄地起着变化,社会资金链条开始不断绷紧,终于在最薄弱的一环断裂,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链的整体停滞,社会经济大幅倒退,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相继抬高关税抵制进口,贬值货币增加出口,贸易纠纷、债务纠纷不断,各国关系恶化,由此形成了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环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征收达 60% 的所得税用于财政,这一政策在战后维持了相当长时间,客观上抑制了社会贫富分化。梅隆财团的首脑梅隆担任财长后,改革税收计划把所得税从 65% 降低到 20% ,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在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压迫工人时,工人也通过各种斗争获得各种权益和福利,这即是劳资矛盾的博弈过程。而在经济危机中失业增加,导致工人工资降低,虽然降低生产成本,但使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落后于总体经济增长,并且积蓄不多。 在 1929 年的经济危机与以前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 1929 年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以前的经济危机都是相对过剩。在 1929 年之前,普遍采取利用工业对于农业的剪刀差不断地扩大市场,增加工业发展,于是农业逐渐沦为工业的附庸。在 1929 年前,美国的农业基本亏损经营,经常有农场破产而致农民暴动时有发生,难以再对工业提供剪刀差利润。大萧条之后,罗斯福实行的新政中开始工业对农业反哺,今天的中国农业不交税等保护政策也算是一种反哺,但如果农业经济结构本身不合理,则施行时机有些早,非但得不到使整体经济提高的回报,反而可能会拖一下整体经济的后腿。在 1929 年之前,小企业过多,使得社会资金链过于分散而不稳定,这也是引起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所以一般大企业和大的银行会在经济危机中对小企业进行低价收购和兼并而获取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金融垄断。到 1929 年时,垄断的程度已经相当惊人,所以大萧条由于绝对的过剩而使大企业也自身难保,损失惨重。 以上两点是内在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整体经济债务化, 即依赖于预期收益而进行的企业对于生产,个人对于消费的负债性投资 ,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获取更多利益而大举借债,高负债经营;个人则为了更好的物质生产而从银行获得分期付款用于高档商品,好比如今天的 房奴 。再一点就是对于证券的投机,投资于证券得到股息等收益是一种投资,它本质是社会资金的更高效流通;而证券投机则是从其在市场上的升值而获益,本质是财富的集中,表现在货币流通上属于货币的无效流通,增加了经济熵。对于证券,要坚决提高印花税,但是要降低股息所得税,以鼓励投资,抵制投机。整体经济的债务化趋势使得社会资金链越绷越紧。 世界市场逐渐饱和,由于运输成本极为低廉,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失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压制殖民地的发展,从而使殖民地成为其产品倾销地,殖民地的落后科技条件而不能够创造财富,因而没有设备、交通与基建方面的大量需求。发达国家制造设备的折旧期相对长,从而延长了社会经济循环的周期,同时也抵制了科技研发的进展。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借助剩余的人力、物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使各设备的折旧加快,从而促进科技增长,但由于与科研联系在一起,投资加大,这必须获得政府的补贴才能产生更吸引企业的利润。于是在市场饱和以后,社会陷于恶性竞争,结果使经济倒退而平衡了供需,而没有把多余的人力、物力用于科技研发。 在 1929 年证券危机前 6 个月即有工业产量的下降,银行信贷注入证券市场,美联储的财政原因,为了限制投机而制订的紧缩银根政策,而不是提高交易税。这一措施对于投机活动影响有限,在美联储调低利率后,由于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没有产生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实际利率反而不断升高)。当时社会资金链处于一触即断的状态,由于负债化的经济对于预期收益过度依赖,虽然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了社会的资金利用潜能,但是对于社会资金链的依赖程度过高,于是社会资金链的过高绷紧状态而使证券暴跌产生了级联放大效应,当时其实采用的是金汇兑制,实际虚拟资本大大提高,银行为了利润又把大量信贷投放到证券市场,证券投机的崩溃使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严重,银行信贷大批抽回,并且银行遭到挤兑,于是企业和个人还不了债,银行也收不回贷款,最终引起了资金链停滞,引发大萧条。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使得美国的资金链断裂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链断裂。为了应付危机,美国银行收回短期德国和奥地利的债务,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德意志银行由于数十亿马克被提走而破产,维也纳银行倒闭,德证券交易所关闭连锁发生,而外国银行的破产最终又反过来影响到美国银行。 在危机开始蔓延阶段,许多政府官员都以为以往常一样,属于正常经济波动的低潮阶段,引起一下企业购并就会过去,但是猛烈的经济倒退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社会危机的出现,导致严重的政府财政缺口,通过印发纸币是必然的出路,由于法律制度的成熟,并未出现通货膨胀,整体上仍表现为价格大幅下跌。出于对纸币的不信任,黄金的需求增加而导致各国政府黄金储备减少,由于黄金储备的降低,金本位的取消,且宣布货币贬值,并限制黄金出口。 1931 年,英国、日本相继宣布货币贬值,由于出口的商品在原有的价格上可以换取更有价值的外汇并兑换成黄金。即商品更加廉价,出口贸易的实际效益更加明显,货币贬值双可引起外国进口的产品减少,这又增加本国工业的活力。但是各国相继宣布货币贬值,反倒使得人们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信心降低,并且使贬值政策的意义并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货币的贬值是以较少的外债为基础的,当然,也可以像当时的英国那样,在美国威胁索取外债向英国的货币贬值政策施压时,英国政府拒不归还。但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可以,如墨西哥货币贬值后外资大批出逃债务又增加搞到经济衰退;再如泰国,受到索罗斯的阻击而使货币贬值,同样外债偿还困难,大批外资出逃引起经济衰退。在保守派胡佛的领导下, 1930 年,美国通过斯慕尔 - 霍利关税法,顽固地提高关税到 53% ,以保护国内贸易,引起了一场世界关税战。 由于经济形态一再恶化,社会两极分化,苏联形式的革命一再爆发;各国矛盾加剧,又使法西斯主义也成为许多人信以为可以改善局势的真理。在这思想混乱的社会中,罗斯福以新政的口号赢得大批拥护者,被选举为总统。新政的施行标志着政府开始积极地调控社会经济的开始。新政的重点在于劫富济贫,重新建立社会奖金链的运行包括:机会平等,实行超额累进遗产税制,超额累进所得税制,征收奢侈消费品税等新税种;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利益;禁止信贷投机股票;在以工代赈、房屋补助、养老保险等方面立法;减少工时和增加工资,刺激消费。另一个方面是节约人力、物力:减少农场的种植面积,以农业调整法规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予以农产品保障,实行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用于提高整体社会生活水平和用于科技研发。 而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则采取军国主义的方式,大兴军备。德国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全面的工厂开工来生产武器,即使这样也远远未能满足德国在二战中的武器需求(相对于同盟国而言),最终导致其失败。日本采取侵略中国东北,并进攻上海的方式解决危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武器生产,最终大量的航空母舰、飞机被击毁,陆军的武器生产更是严重不足。在诺门坎战役中,仅有的装甲师团被歼,德国的战场观察员评价日本军事力量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虽在亚洲威风一时,但在美国的压倒性工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前,最终投降了事。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4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