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教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教材

相关日志

工程专业非线性动力学教材建设(2000)
Mech 2020-10-31 22:56
发表于:力学与实践 , 2000, 22(5): 65-66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3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工程实践是什么?
张海霞 2020-9-17 11:41
创新工程实践是什么? 是熟悉的课程? 是新兴的微专业? 还是令人振奋的创新大赛? 今天, Ta 是一本书 。 创新是什么? 是从无到有的发明? 是取百家之长的新产品? 还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 今天, 创新是每个人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 是可以培养和训练并形成习惯的一种基本能力 。 创业是什么? 是开一家小店? 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大事? 还是惊心动魄的成王败寇? 今天, 创业是一种精神,当一个人用创业精神去对待任何事情,都将无往而不利 。 创新与创业,远远望去似乎虚无缥缈。 今天, 走进本书,你会发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清晰明了的道路,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踏。 翻开本书,请首先 从写下 “ 创业者 ” 的名字开始 ,这个名字,可以是正在这本书面前的你的名字,也可以是属于你或者你的团队的项目的名字。 从此刻开始,一定要在书中写满不切实际的点子、天马行空的想法、令人捧腹的创意。 翻开第一页,请小心对待 “ 特意 ” 设计的封面 ,将 “ 藏宝图 ” 徐徐展开,这便是 让创新创业 “ 有迹可循 ” 的路线图 。 将路线图 “ 了然于胸 ” 之后,便可继续阅读本书的正文了。 为了追求更好的阅读体验,为了方便 “ 创业者 ” 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创意,本书选择了更 “ 贵 ” 的装订工艺,让整本书可以平平整整的摊开在你的眼前。 正文的四周,留出了书写区,利用辅助线,你甚至可以作图。 图为第 1 章的部分内容 图为第7 章的部分内容 对照着路线图,学习完本书的全部内容,封面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惊喜,请你无论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大声地喊出: “Yes , iCAN ! ” 当你认真走完这一程,愿你达到本书的目标 ——“ 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 和 “ 创业精神得到磨练 ” 。 本书作者团队介绍 张海霞 北京大学教授、 iCAN 发起人 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 鲁百年 应用数学博士、教授 现任 SAP 创新工场首席创新专家 陈 江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 朱明明 京蓝线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朱伊枫 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题库建设专家组专家 黑龙江省创新方法培训与咨询团队高级培训师 邢建平 东 ⼤ 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育部创新方法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忠利 北京电小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O 一天使公社联合创始人 黄文彬 北 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尚俊杰 北 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根教 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畅销书作家 费宇鹏 吉 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吕 帆 北京大学 新闻中心电视台副台长 中国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购书链接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本全新的数学物理方法教材——数学物理
nica 2020-7-29 10:26
内容简介: 本主要介绍了数学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和思想性,尽力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书中许多例证、讨论、图画和注记都是非传统的,并不拘泥于逻辑措辞的严密性,请读者知晓。 使用对象主要为综合类高校的物理系学生,作业教材或自我学习参考书均可。虽然相比于同类教材,本书内容更全面丰富,但学起来未必更费力。如果对数学物理感兴趣,其他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也会有意外的收获,也许可以从中体会一些探究数学的乐趣。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本书也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 本书特色: 本教材以全新的方式重新诠释数学物理的基本原理,注重讲解数学和物理的思想,生动有趣,虽然内容加深,但由于了弱化解题技巧,学起来更加轻松。 目录: 第1章复变函数 1.1复数及几何表示 1. 复数和复数域 2. 几何表示 3. 球极投影 4. 代数基本定理 1.2函数定义 1. 映射与区域 2. 初等复变函数 1.3复变函数导数 1. 极限与导数 2. 柯西?黎曼条件 3. 求导法则 1.4解析函数 1. 解析函数定义 2. 基本性质 1.5多值函数 1. 支点和割线 2. 黎曼面 3. 复射影曲线 1.6复势 1. 平面静电场 2. 平面速度场 3. 平面热流场 第2章路径积分 2.1复变函数积分 1. 积分定义 2. 基本性质 3. 计算路径积分 2.2柯西定理 1. 单连通域 2. 多连通域 3. 原函数 2.3柯西积分公式 1. 单连通域 2. 多连通域 3. 导数的积分表示 4. 模定理 2.4多值函数积分 2.5椭圆函数 1. 椭圆积分 2. 积分取逆 3. 雅可比椭圆函数 第3章级数展开 3.1复函数项级数 1. 级数收敛性 2. 幂级数 3.2泰勒级数展开 1. 泰勒定理 2. 解析函数零点 3.3洛朗级数展开 1. 双边幂级数 2. 洛朗定理 3.4奇点分类 1. 奇点 2. 孤立奇点分类 3. 支点分类 4. 解析函数分类 3.5奇性平面场 1. 源点与涡点 2. 复势 第4章留数积分 4.1留数定理 1. 留数 2. 留数计算 3. 无穷远点留数 4.2实函数积分 1. 三种基本积分类型 2. 实轴上有单极点 4.3特殊积分 1. 多值函数积分 2. 特殊回路积分 3. 半无穷积分 4. “狗骨头”积分 4.4级数求和 第5章解析函数 5.1解析延拓 5.2解析延拓函数 1. Γ函数 2. B函数 3. ψ函数 4. 黎曼ζ函数 5.3对数积分 1. 零点与极点 2. 辐角原理 3. 儒歇定理 5.4亚纯函数分解 1. 部分分式展开 2. 米塔?列夫勒定理 5.5整函数乘积展开 1. 整函数因式分解 2. 无穷乘积收敛性 3. 魏尔斯特拉斯乘积定理 第6章共形映射 6.1保角变换 1. 调和方程不变性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3. 共形映射 6.2初等函数变换 1. 幂函数变换 2.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变换 3. 分式线性变换 6.3茹科夫斯基变换 1. 基本性质 2. 机翼模型 6.4多角形变换 6.5共形自映射 1. 区域自映射 2. 双曲几何 3. 茹利亚集 4. 曼德布罗集 第7章傅里叶分析 7.1傅里叶级数 1. 正交三角函数集 2. 狄里希利定理 3. 指数形式傅里叶级数 4. 三维傅里叶级数 7.2傅里叶变换 1. 傅里叶积分 2. 基本性质 3. 三维傅里叶变换 7.3卷积定理 1. 卷积函数 2. 相关函数 7.4泊松求和公式 第8章函数变换 8.1拉普拉斯变换 1. 绝对可积问题 2. 基本性质 8.2拉普拉斯逆变换 1. 分解有理式法 2. 卷积定理法 3. 黎曼?梅林反演法 8.3应用举例 1. 解微分方程 2. 解积分方程 3. 实函数积分 4. 计算级数和 8.4z变换 1. z变换定义 2. 基本性质 3. 反演变换 4. 应用举例 5. 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第9章微分方程通解 9.1常系数常微分方程 1. 齐次方程 2. 非齐次方程 3. 欧拉型方程 9.2变系数常微分方程 1. 常点 2. 正规奇点 3. 方程第二个解 4. 非齐次方程特解 9.3常系数偏微分方程 1. 齐次偏微分方程 2. 非齐次偏微分方程 9.4非线性方程 1. 波的色散 2. 孤波解 3. 怪波解 4. 椭圆方程解 5. 圆周摆 第10章方程与定解 10.1数学物理方程 1. 弦的横向振动 2. 杆的纵向振动 3. 扩散方程 4. 热传导方程 5. 声波方程 6. 其他物理方程 10.2定解问题 1. 定解条件 2. 衔接条件 10.3达朗贝尔公式 1. 无限长弦的波动方程 2. 端点反射 10.4偏微分方程分类 1. 特征方程 2. 偏微分方程标准型 10.5正交曲线坐标系 1. 坐标变换 2. 三维拉普拉斯算符 3. 高维拉普拉斯算符 第11章分离变量法 11.1齐次边界问题 1. 齐次微分方程 2. 非齐次微分方程 3. 矩形域问题 11.2非齐次边界问题 11.3周期边界问题 1. 齐次方程(拉普拉斯方程) 2. 非齐次方程(泊松方程) 11.4衔接问题 第12章积分变换法 12.1广义函数 1. δ函数 2. 基本性质 3. 阶跃函数 12.2傅里叶变换法 1. 无限空间问题 2. 半无限空间问题 12.3拉普拉斯变换法 第13章球谐函数 13.1勒让德方程 1. 球坐标系 2. 本征值问题 3. 基本性质 4. 广义傅里叶级数 5. 母函数 6. 递推关系 13.2连带勒让德方程 1. 连带勒让德函数 2. 基本性质 3. 广义傅里叶级数 13.3一般球面函数 1. 球面函数方程 2. 广义傅里叶级数 3. 加法公式 第14章本征函数论 14.1线性空间基础 1. 度量空间 2. 完备性 3. 内积空间 14.2希尔伯特空间 1. 贝塞尔不等式 2. 完备性关系 3. 函数空间 4. 连续基 14.3斯图姆?刘维尔系统 1. 自伴算符 2. 斯图姆?刘维尔本征方程 14.4本征值理论 1. 基本性质 2. 广义傅里叶级数 3. 几种本征值问题 14.5经典正交多项式 1. 正交多项式 2. 正交多项式分类 3. 递推关系 4. 常见正交多项式 5. 母函数 6. 按正交多项式展开 第15章特殊函数 15.1贝塞尔函数 1. 圆柱坐标系 2. 三类贝塞尔函数 3. 基本性质 4. 本征值问题 5. 广义傅里叶级数 6. 母函数 15.2虚宗量贝塞尔函数 15.3球贝塞尔函数 1. 球坐标系亥姆霍兹方程 2. 基本性质 3. 本征值问题 4. 广义傅里叶级数 5. 平面波展开 6. 变形贝塞尔方程 15.4特殊函数分类 1. 富克斯方程 2. 正规奇点 3. 超几何函数 4. 特殊函数类 15.5合流超几何函数 第16章格林函数 16.1格林函数定义 1. 形式理论 2.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3. 斯图姆?刘维尔算符 16.2位势方程 1. 基本解 2. 电像法 3. 本征函数展开法 16.3应用举例 16.4发展方程 1. 含时问题格林函数 2. 本征函数展开法 3. 拉普拉斯变换法 16.5微扰展开 1. 形式解 2. 级数展开 第17章变分法 17.1泛函与变分 1. 最速降问题 2. 泛函变分 17.2泛函极值 1. 变分法基本引理 2. 欧拉?拉格朗日方程 3. 多元函数 4. 约束系统 5. 可变端点 17.3物理学之数学原理 1. 费马原理 2. 最小作用量原理 3. 对称性与守恒定理 4. 哈密顿力学 17.4微分方程定解问题 1. 本征值问题 2. 非齐次方程边值问题 17.5瑞利?里兹近似 附录 参考文献 本书信息: 作者:杨师杰 ISBN:978-7-302-55122-5 购买链接: https://item.jd.com/12921334.html
5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液体压强和液体重量关系引发的思考
热度 3 qhliu 2020-6-18 11:14
惟大学者关心小问题 。--“鲁迅” 这两天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讨论某中学读物中关于勾股弦定律的“爱因斯坦”证明法 , 同时激发了对一些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问题的讨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刘纯研究员,重新发布了他在2014年的一篇博文,标题是“ 现在中学物理教科书关于液体内部压强的教法是误导人的 ”。 刘纯教授 问题的缘起如下,北师大版的教科书(人教版类似)写道, 液体内部压强是由于重力造成液体内部挤压所致 。刘纯教授认为:“液体内部压强是由于重力造成这种说法是误导学生的,如果不是完全错误的话。误导之处在于:没有重力,液体内部就没有压强。这容易让学生以为液体压强是重力的副产品。”他给出一个反例即帕斯卡裂捅实验,可以图示如下。 ------ 两个稍微深入的知识点: 1,液体的压力和压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压力可以直接感知,压强不行。液体的重量是可以直接测量,压强只能间接测量。 2,用大学物理的语言,压强是一种应力。也就是,即使静压强,其恰当描述也不能是一个标量,而是一个2阶对称张量。 ---- 刘纯教授提出的问题本身不难解决, 上课的老师,在给出 帕斯卡裂捅实验时, 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但是,中学物理教育有多方面的问题。 微信里大量的讨论集中在如何改善中学物理教材的学术质量。大中学教育最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有没有学生从液体压强和液体重量关系的思考中碰撞出创造性火花? 三个 创造性思维 点: 1,考虑地球是圆的。在地球表面称量液体重量时,地球曲率的影响有多大? 2,地球重力场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地球表面称量液体获得的重量和液体质量的关系如何? 3,在太空中,没有重力场。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起因。 爆料一下:由于思考一个相关问题,当年的孙昌璞同学切入了物理学的高速道,很快成长为我国最年轻的理论物理院士(之一)。在 《大学物理》1984年第5期上,当年的本科生 孙昌璞同学 发表了一篇只有一页的论文,清楚地显示出,地球场中大气压强不是大气重量产生的!尽管大气不是液体,不具备不可压缩性,但是, 地球场中 流 ( 液、气 )体压强不是 流 ( 液、气 ) 体重量产生的这一结论,却是普适的! 称量气体重量的微观机制是什么?.pdf ————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01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闲话高校图书馆教材电子版服务
libseeker 2020-3-24 10:31
受疫情影响,高校延迟开学,高校图书馆教材电子版服务是一个关注度较高的话题。笔者在观察与思考的同时,有所实践,稍事梳理。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通常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以及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全面系统地收藏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文献,逐步形成综合性、涵盖我校各学科门类,并独具特色的文献藏书体系。通常需要保证本校基础课教学用书,尤其是针对教学用的有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中文图书采选主要为一些有关学科专业的课程资源、学术性研究专著、大学层次的通识读物等;外文图书采选学校有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性外文专业图书。以采购专著为主,兼购会议录、论文集,教材一般不原版引进; 电子资源的馆藏选择必须要用于学校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所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馆藏发展政策、文献资源经费、版权约束等等,教材电子版的服务,总体来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 关于电子书文献传递的边界。新书(尤其是教材),纸电同步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获取电子书的可能性也非常低。有少部分馆有做新书数字化加工,数字化之后的馆藏,原则上仅限图书馆范围内(有时“延伸”至校园网IP范围内)。对于新书,读秀更多的是提供试读页(帮助宣传图书)及馆藏线索。比如有的书,若本馆已有纸质馆藏,且及时提供给读秀挂接了,马上就揭示出本馆有该书,该书在哪,是否可借。一般情况下,新书解决版权问题(数字化传播)会滞后一些。可以“文献传递”的,表示部分解决版权问题,否则是侵权的。关于文献传递的边界也一直处于探索中。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 图书馆信息服务通常是立足于本馆拥有的(购买的、自建的、共建共享的、搜集整理的)资源与服务。通过办公网邮箱全体教师,2019年12月23日(寒假前夕)推送了“假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2020年2月3日在“假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基础上,“在当前特殊时期,为方便我校广大师生疫情期间的移动科研需要,图书馆积极与数字资源商沟通,另行提供多种辅助方式,特此予以推介(欢迎向我校学生扩散)。”,2020年3月20日推送疫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另拜托老师们,“ 烦请将本邮件分享给我校师生,尤其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上述邮件对我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且进一步提供了延伸服务(涉及VPN使用方法、机构邮箱使用方法、重点数据库使用方法、校外利用辅助方法等),稍微花点时间关注与利用,会有所帮助。此外通过学科服务群,多次推介相关资源与服务。比如:2020年2月7日推介“图书馆杂志.疫情期间,海量免费资源助您学习科研”(https://mp.weixin.qq.com/s/JQB-FFu2UDZ9LdKvD1QVYA),2020年2月21日推介“图书馆杂志.微速递 | 疫情期间,海量免费资源助你再上层楼(第二波)”(https://mp.weixin.qq.com/s/nNSeI8lmqwjV1qhuAPIrHA),2020年2月18日推介“疫情期间部分免费开放的出版社资源”,2020年2月25日分享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人员分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院校教材电子版服务的工作说明”。上述内容涉及数十家知名出版社提供的疫期内教材电子版服务。笔者解答了部分教师的咨询,辅助其更好地关注与利用。 现在各种擦边球模式比较头大。笔者在这方面花了较多时间和精力,与相关商家、馆领导和同行进行过若干次交流。2月19日,某公司推介其通过微信群免费为教师提供教材电子版服务,我果断谢绝,告知“里边的一些利害关系,我算是比较了解的。谢谢!”那明显是侵权的,而且有“后遗症“(让老师们觉得这事是图书馆应该做的)。营销策略大致是,先放钓饵(培养用户习惯),等用户习惯养成了,图书馆不买就被动了。有的服务图书馆员不需要介入(风险较小);有的服务需要有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代表”),风险较大。据某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信息,“最终实现公共基础课所需最重要资源保障率100%,所有课程总体保障率超过90%。”“在正式上课前,将全校近2000名教师、1500余门在线课程所需的3600余份资料,全覆盖推送资源到师生。”看得我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自叹弗如。 附相关信息: 2月25日高教社工作人员分享 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院校教材电子版服务的工作说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为在疫情防控和延迟开学期间更好服务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在线教学和学生自学等实际需要,为师生提供我社有关教材内容电子版,特制订本工作说明。 1.品种范围。我社在供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材,根据学校、教研室主动提出的教材电子版需求,经社里各部门审核同意后,分批提供教材电子版部分内容。 2.内容范围。提供不超过相应课程春季学期1/3学时所需的教材内容,一般为教材前3章或相应数量的内容单元(含教材封面、目录、前言等内容)。后续章节更新根据疫情防控总体情况另行确定。 3.提供渠道和服务方式。相关教材电子版统一使用我社电子书平台,用户通过我社“产品信息检索系统”(http://xuanshu.hep.com.cn)或官网首页https://ebook.hep.com.cn/ebook/index.html#/电子书新模块进入,以在线页面浏览的方式使用,不提供内容下载服务。 4.服务时限。本科、高职院校教材电子版服务计划于2020年2月20日陆续上线,为便于查询使用,平台将公布已上线品种目录并每日更新。服务截止时间另行通知。 感谢各位老师对高教社的理解与支持! 2020/2/18 8:28:08 疫情期间部分免费开放的出版社资源 1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网址:http://www.sklib.cn/ 包含社科类1万多种电子图书 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址:http://www.rdyc.cn/szjc/Index.html 从2月12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为全国高校教师免费开放“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无论教师是否使用我社纸本教材,均可申请享用服务! 3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址: https://pup6.yunzhan365.com/bookcase/kiru/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 全品种数字教材开放读,配套课程视频随心看,助力全国高校学生在“宅其身”的日子里充电蓄能。 4 京东读书 京东读书校园版专为高校读者提供电子书畅读服务,东南大学图书馆与京东读书合作的电子书阅览室,拥有20多万种正版数字图书资源,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管理学、艺术 、工业科技等十多个学科。 京东读书APP下载二维码: 2020/2/11 8:56:18 图书馆杂志.微速递 | 疫情期间,海量免费资源助你再上层楼(第二波). https://mp.weixin.qq.com/s/nNSeI8lmqwjV1qhuAPIrHA 《图书馆杂志》自媒体版开设“微速递”栏目,发布部分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期间,众多数据库商、出版商和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国内外“疫情研究科普”和“教育学习研究”免费资源信息。信息一经推出深受大家欢迎,浏览量、转发率和转载量居高不下。 同时,《图书馆杂志》相关团队也得到更多出版社和图书馆界同仁的帮助,获取到更多的免费资源信息。为此,本公众号将所有信息进行补充汇总再次发布,除补充原有“疫情研究科普”“教育研究学习”类外,增加“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数字阅读”“有声读物”类资源,为”宅“家之友获取更全面的疫情知识和教育资源,贡献绵薄之力。 相关资源信息来源于各大出版商及相关公众号,主要以汇总为主,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任何疑问,请以出版商提供信息为准。 2020/2/7 22:13:57 图书馆杂志.疫情期间,海量免费资源助您学习科研.https://mp.weixin.qq.com/s/JQB-FFu2UDZ9LdKvD1QVYA 延伸阅读: 1 王启云.闲话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及其服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4717.html 总体说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及其服务实际是“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的缩影。我们需要正视它,知己知彼,积极进取,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把握“顺境”,战胜“逆境”,努力塑造更好的自己。 2 王启云.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1754.html 种种原因,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作为信息服务提供者,存在诸多困惑,而高校师生作为信息服务对象,也是“一头雾水”。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问题,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有所观察与思考。 3 王启云.关于数字资源利用方式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2231.html 关于数字资源利用方式是一个令许多人困惑不已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员,实际从事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数年,一直在“学中干,干中学”,尽管如此,在解答用户或同行咨询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我的解答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个人努力的目标,恰恰是希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努力做到“授人以渔”且“言简意赅”。 4 王启云.关于免费数字资源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9319.html 种种原因,人们对免费数字资源有需求,且或多或少存在误解。特此结合自身高校图书馆工作实践,稍作梳理。
个人分类: 圕人堂|3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孙儒泳院士与中国的生态学教育
热度 1 wangdh 2020-2-22 15:49
孙儒泳院士与中国的生态学教育 王德华 孙儒泳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生态学事业,是我国杰出的生态学教育家,他编著的教材,翻译的教材,影响了我国几代生态学工作者,也将继续影响着生态学界的学人。他对中国生态学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下面介绍几本孙先生编著(和合著)的教材和翻译(或联合翻译)的国外优秀生态学教材。这些教材在我国的生态学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的教学发展历史。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今天,前辈科学家的这种执着精神,对教学的热爱和坚持,都值得弘扬和继承,是学界的楷模和标杆。 编著的教材: 1、《动物生态学》(1981) 孙先生上世纪 50 年代留学苏联莫斯科大学,师从著名生态学家纳乌莫夫教授 (我国曾翻译过纳乌莫夫的著作《动物生态学》)。 1958 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即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孙先生的学位论文是啮齿动物的生理生态学,在国内并没有条件开展他的专业研究。考虑到国家当时的工作需求,他主动申请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组织的 “ 柴河林区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的野外调查 ” 工作。孙先生的导师纳乌莫夫教授也是传染病和鼠疫研究权威专家,他有过工作经历。 60 年代初,有机会开始讲授《动物生态学》。孙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讲授《动物生态学》的教师,也是最早编写《动物生态学》讲义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自然也是新中国最早开设《动物生态学》课程的单位。 70 年代国家开始规划生态学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孙先生与华东师范大学钱国桢先生、复旦大学黄文几先生和中山大学林浩然先生等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动物生态学》教材(上下册), 1981 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11 章,孙先生撰写了 5 章,与钱先生合写了一章。这本教材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88)。孙先生 还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编写了《动物生态学实验指导》,于 1983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动物生态学原理》(1987) 1987 年孙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写成了 90 多万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我国生态学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很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重印四次,被港台新闻界推荐为公众阅读的十本大陆书之一。 1991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1 年出版了第三版, 2019 年出版了第四版。这本教材获得全国高校教材优秀奖(1992)和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1992)。 3、《普通生态学》(1993) 随着社会对生态学知识的需求,不少高等院校将生态学设为文、理、农、工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孙先生与内蒙古大学李博院士、浙江大学诸葛阳先生、北京大学尚玉昌先生联合编写了教材《普通生态学》, 1993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博院士与孙先生合作编写了群落生态学章节,诸葛阳先生编写了应用生态学章节。孙先生和尚玉昌先生编写了全书的主要内容。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本教材中孙先生特别撰写了 “ 性别生态学 ” 的内容。( 注 :李博院士在草原生态学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前些年在国外遇难。尚玉昌先生是我国《动物行为学》的引进者和积极推动者,编著《动物行为学》和《动物行为生态学》两本具有重要影响的教材。) 4、《基础生态学》(2002) 孙先生领衔,牛翠娟教授、娄安如教授、李庆芬教授联合编著的《基础生态学》于 2002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简明扼要,一出版就广受全国高等院校师生的欢迎。于 2007 年出版第二版, 2015 年出版第三版,第二版和第三版由牛翠娟教授领衔。 5、《生态学进展》(2008) 孙先生晚年又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生态学系统服务和管理。孙先生主编了《生态学进展》 (彭少麟、王安利 副主编),于 2008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主要论述了生态系统管理、全球变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赤潮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态安全、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的一些新的进展。 翻译的教材: 1、《理论生态学》(1980) 英国著名生态学家 Robert May 著的《理论生态学》( Theoretical Ecology ),在国际上受到好评。孙先生与北京大学陈昌笃先生等翻译,于 1980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注 :昨日传来噩耗,陈昌笃病逝。陈先生是我国全球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推动者。)这本书对于我国理论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我国该领域的发展。新版《理论生态学》( Theoretical Ecology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由陶毅教授领衔翻译, 201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2、《生态学基础》(1981) 国际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 Eugene Pleasants Odum , 1913 - 2002 )的《生态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是一本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教科书,影响了世界上几代生态学工作者。非常幸运, 孙儒泳先生领衔,钱国桢先生、林浩然先生、朱靖先生等共同翻译了这本影响巨大的教材, 1981 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我国还几乎没有生态学教材的情况下,有这样一本国际上广受欢迎的教材出版,实在是中国生态学工作者的福气。无疑,这本书影响了太多的中国生态学工作者。 2009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四版的中文版,由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先生领衔翻译。 3、《陆生脊椎动物生态学实验研究法》(1959) 此书是苏联著名学者卡拉布霍夫的著作,被苏联高等教育部指定为综合大学生物土壤系的教学参考书。孙先生在苏联留学期间实际应用了书中得一些实验方法。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发展前期,测定动物代谢率的仪器设备主要是卡拉布霍夫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都是研究者根据原理自行设计的代谢仪。这是孙先生学成回国不久就翻译的一本著作,于 1959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生态学精要速览》(2000) 英国学者麦肯齐( Aulay Mackenzie )编著的畅销优秀教材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孙先生领衔,李庆芬教授、牛翠娟教授、娄安如教授等共同翻译,中文版名称《生态学》,于 2000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国内 1999 年也出版了英文版影印版。 2004 年出版了第二版。 5、《生态学》(2011) 美国著名学者 Robert E. Richlfes 著的 Economy of Nature ,在国际上有较好的反响。记得有一年孙先生说出版社让他推荐国外优秀的生态学教科书,他让我给他推荐几本。我当时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在图书馆里翻阅过这本书,当时感觉特别好,尤其是每个章节都有简明的重点提示,就给他推荐了。后来果真国内就引进了这本书的第五版。这本书由孙先生领衔,北京大学尚玉昌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李庆芬先生和云南大学党承林先生联合翻译,于 2011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孙儒泳先生的一些主要著作: 主要教材: 1、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合编 1981 《动物生态学》 (上下册) (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 。人民教育出版社。(钱国桢、孙儒泳 , 黄文几、林浩然 编写)。 2、孙儒泳 编著 《动物生态学原理》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1987 ;第二版, 1992, ;第三版, 2001 ;第四版, 2019 )。 3、 孙儒泳、李庆份、牛翠娟 、娄安如 编著, 2002 《基础生态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和第三版由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 编著)。 4、 孙儒泳、李博 , 诸葛阳、尚玉昌 合编 1993 《普通生态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合编 1983 《动物生态学实验指导》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孙儒泳 主编 2008 《生态学进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译著: 1 .孙儒泳(译) 1959 《陆生脊椎动物生态实验研究法》 。(苏), Калабухов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孙儒泳、陈昌笃等译 1980 《理论生态学》 。(美) R.May 著, 1976 ,科学出版社。 3 .孙儒泳、钱国桢等译 1981 《生态学基础》 。(美) E.Odum 著, 1971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孙儒泳、李庆份、牛翠娟、娄安如 译 2000 《生态学精要速览》 。 Aulay Mackenzie, Andy S. Ball Sonia R. Virdee 著。科学出版社。 5 .孙儒泳、尚玉昌、李庆芬、党承林 主译 2004 《生态学》 (第五版)。(美) Robert E. Ricklefs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1) (1981) (1987) (2002) (1993)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6526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想] 核心课程的教材配套系列资料
热度 1 zlyang 2020-2-9 14:16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核心课程 的教材配套系列 资料 对于核心课程,如本科生《电工学》,应具备的教材类资料: (1)教材; (2)题解类(学习指导); (3)课程思政素材; (4)教学教法与经验; (5)创新素质类素材; (6)杂谈与经验; …… 以期形成“围绕具体课程内容”的配套系列书籍、参考资料等。 可以有电子版或网络化之类。 核心课程,用“深刻”、“透彻”、“精确”来拉动周围的知识。 相关链接: 2019-10-25,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进一步改变为课程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433.html 2018-12-12,热烈祝贺:中国大学MOOC《电工学(电气工程学概论)》(天津大学)正式上线开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1162.html 2017-09-13,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学》(天津大学)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75818.html 2020-01-06,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2019-02-25,俄罗斯学者将俺的电路理论“互容”概念写入了教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136.html 2017-04-14,电路中一阶惯性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和波特图之间的误差(曲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48871.html 2014-04-09, 杨振宁与西南联大讲课卡壳的著名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83398.html 2010-05-26,中学物理“新课改”中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使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2877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599 次阅读|4 个评论
《振动力学(第3版)》序言
Mech 2019-12-18 23:01
本书第 2 版出版至今已近八年。第三版的修订仍保留原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变。除对原书中已发现的错误作了改正,适当增加了例题、习题和参考书目以外,在内容上作了一些补充: 1. 在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一章中,增加了当外界激励通过系统内参数周期性变化时的振动,即参数振动。简要叙述了参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解释了参数共振现象,举例说明工程中实际发生的参数振动问题。使学生对绪论中提到的各种振动现象有更全面的了解。 2. 在连续系统的振动一章中,增加了一维连续系统的波动内容。振动与波动是由同一数学模型波动方程的所描述的两种不同现象。简要叙述了波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着重解释波动与振动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教学和自学,第 3 版中提供了与本书配套的由上海交通大学蔡国平教授编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以及自激振动和混沌振动相关的专题讲座课件。上海交通大学余征跃高级工程师为本书录制了振动实验视频。各章还附有与内容有关的其他视频资料。上述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均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参阅和使用。 书稿承蒙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院士审阅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浙江大学庄表中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杨晓东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张业伟副教授为本书提供了视频资料,在此作者谨表示衷心感谢。书中不足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3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教材中的参考文献引用方式亟待规范
热度 6 After50 2019-12-12 19:06
国内教材中的参考文献引用方式亟待规范 吴 超 / STIPC 当我们查阅欧美出版的许多教科书时,很多作者都是以著的方式出版。 而国内的绝大多数教材的署名都是以编为主,少数署名编著,极少署名著。 在国内,当一部教科书作者要求署名著时,绝大多数出版社会表示不同意,原因是以著的方式出版,读者或是编审等都不认为是教材,而是专著,而专著一般都会影响发行量。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而且,国内情况大都认为,专著是不能作为教材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是这么想的,一位作者或数位作者的成果是著不了一部教科书的内容的。其实,对于新学科、新领域、新专业,如果能够做出系列的研究成果,也完全可以实现以著的方式写教材。 为什么国内外教材署名方式会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别呢?我们还得从教材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分析起。 欧美以个人署名的教材不管是著还是编,教材的内容大都有详细的参考文献和具体位置的标注,一些多次再版的经典教科书的作者都是该教材领域的权威研究者,都有原创的科研成果可以纳入的。而且,他们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比较注重一次文献,不管多老都可以引入。这样看来,如果教材参考文献标注得足够细致,引用他们文献中的文句经过作者的重新组织,符合国际非抄袭的规范。如果达到上述要求,当然用著来署名也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 而国内的教材编写就不同了。说到这还得回忆一下国内的教材发展历史,1949年以前的教科书不方便多考证。1949年以后几年,很多教材都是翻译原苏联的,为了节省版面和成本,许多翻译的著作把原文的参考文献都省略了;到了反右和文革时期,为了反对个人主义,突出集体主义精神,许多情况下发表论文都不让个人署名,不引用参考文献更是不在话下。发表论文尚且如此,那编写教材就更不用说引用参考文献了,即使想标也无法引用。有时作者做了个别标注,出版社为了统一也干脆给删了。这种习惯从文革前延续了一二十年,也形成了教材不标注参考文献的不良习惯。 近三十多年来,国内版权的意识逐渐加强,论文标注慢慢规范起来,但教科书始终是缺少引文标注的重灾区,一些编者大量照抄已有中外文教科书的内容,只有在教科书的最后把参考文献列上,哪些文献参考多哪些文献参考少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参考的文献大都是二次三次文献或是教材,不少情况编书变成综合抄书,最后还弄不清谁是一抄二抄三抄的。 另外,如果标注引文是二次三次文献或上面所述的非著教材,这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还不如不标注的好。 直到现在,教科书还是没有查重的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缺少比对教材的电子书库和防电子教材文件被盗等原因。 另外,过去几十年来,一些人编书不是因为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和客观需求,而是由于评职称和本单位的需要而编书,这种情况自然不可能标注和以著的方式署名。 除了上述情况,有些教材作者花的功夫的确比较大,以编来署名不甘心,就写编著。但也有胆子大的作者,编书也署名著书。现在教材编、编著或著没有可衡量标准,基本只能凭作者的严谨性和主观来确定。 上述情况也导致了少数作者花费大量心血撰写出来的教材与一些作者由文字粘贴而成的教材混在一起,什么教材具有原创性一般买书的学生和读者很难有这种鉴别能力,甚至原创的教材反而被读者觉得差些,因为原创教材文句磨练的时间相对少一些。而且,多年来国内计算教材的业绩都是论数(本数和字数),论帽子(不同层级出版社和不同层级的规划教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劣币淘汰良币的趋势。 教材版权规范和标注参考文献规范的转变需要国家出版法规、出版社、作者个人、读者等多方面的协同,需要较长时间的扭转过渡期,才能慢慢形成严谨的教材编撰学术氛围。具体提几条建议(主要针对非文科类等的教材): (1)国家出版管理机构要出台一些教材引文标注的引导性指南或规定,即使暂时作为非强制标准颁布试行也是可以的。 (2)出版社要鼓励作者按照引文标注规范编写教材,没有比较详实的引文标注的教材,一般不能作为编著署名,更不合适用著来署名。 (3)作者个人要传承学术论文引文的标注方式,除了成为常识性的知识不需要注明之外,编入别的原创的重要观点、概念、公式、图表、数据等,一定得引用原创作者的文献。 (4)读者也要提高对阅读教材的鉴赏能力,挑选原创性或是编写质量高的教材,拒绝各种拼凑式的教材。 通过上述多反面的努力,使国内的教材引文标注走入正轨,使高质量的教材能够不断修订再版。但这个过程相信需要再走几十年才能完成。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10906 次阅读|7 个评论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二)——国外理论力学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Mech 2019-10-29 11:44
叶志明 * , 李俊峰 , 王世斌 , 吴志强 , 陈立群 , 杨骁 , 武建华 , 黄毅 .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 二 )-- 国外理论力学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 力学与实践 , 2019 , 41(5): 579-587 近些年来,国内各出版社启动了引进国外著名力学教材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具体引进情况可参考表 1 。 表 1 近几年来我国引进的有关力学教材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双语教学,引进的大多是经过考验的国外优秀教材,这些成功教材一般来说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具有内容更新快,教学理念、方法先进,教辅资源丰富等优点。但是,客观现实也表明,引进版教材本身由西方的教学环境而来,与我国的教学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 2 国外理论力学教材比较分析 2.1 引言 理论力学作为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理论力学教材及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且尚未形成具有标志性水平的新的力学教材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引进了经过考验的国外优秀教材。尽管这些引进教材优点突出,但教材与我国的理论力学教学有比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需要,有必要研究、借鉴、吸收国外相关教材及其资源的建设经验。 这里针对我国工科理论力学教学内容,选择国外有代表性的工科院校,通过网上资源分析、网络交流、教学座谈与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国外相关课程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研究网络课程的特点及配套资源,涉及教学基本内容、组成体系、教学软件、软件类型、网络资源 ( 包括网上辅助教学资料、虚拟实验室 ) 。 调研发现,国外相关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设计较为合理,学时较长。能够较好地利用矢量矩阵等数学工具讲授理论力学内容,分析解决力学问题。考查形式多样,能够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效果。鼓励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解决工程问题。教学方式灵活,注重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力学问题。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大,课外学习时间长。为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研究项目提供机会。这些都是今后的理论教学改革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理论力学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力学课程,它不仅为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文“理论力学”这个名称是俄文的直译。西方国家对应的名称有很多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 Engineering Mechanics ( 工程力学 ) ,另一类是 Statics and Dynamics ( 静力学与动力学 ) 。在“工程力学”中,有些还包括部分材料力学内容。静力学和动力学有时分成两门课,在动力学中包含运动学内容,在静力学中包含材料力学内容。 2.2 北美静力学教材 “工程力学”是美国高校中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静力学的主要内容是质点和刚体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主要采用矢量方法,也简单介绍以虚功原理为代表的能量方法。 静力学的教材在美国也是汗牛充栋。本报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本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多次重版而且被广泛采用的,如 Meriam JL 的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6th ed.) , Beer FP 的 Vector Mechanics for Engineers: Statics(9th ed.) , Hibbeler RC 的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12th ed.) ;有中译本或影印本而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如 Ginsberg JH 的 Statics(2nd ed.) , Pytel A 的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2nd ed.) ,以及特色比较突出的,如 Soutas-Little RW 的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Ruina A 的 Introduction to Statics and Dynamics 等。 2.2.1 主要内容及其教学处理 美国静力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本概念、力系的合力和平衡、结构和机构的受力分析、重心形心和惯性矩、内力分析、摩擦,以及虚功方法。还有相应的矢量运算等数学基础知识。 从教学体系上看,主流的教学体系大体是按照上述顺序展开。 Soutas-Little RW 的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对上述顺序做了调整,把重心和形心的内容置于平衡问题之前,这样突出了静力学力系简化和平衡的两个不同主题。 Ruina A 的 Introduction to Statics and Dynamics 建立了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把力系简化和重心形心作为矢量计算的一部分紧随在引论之后,接着专章讲授受力图包括摩擦,然后按研究对象展开,依次为单刚体、桁架和框架、流体和变形固体内力。 这些教材都以导言部分作为全书开场。内容包括力学的学科特性、简要发展历史,以及时间、空间、质量、力、质点、刚体等基本概念,还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单位制,数值计算误差,解题的基本思路。 力系的合力和平衡是静力学的核心内容。一种处理方式是分别按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依次研究力系及其平衡。另一种处理方式是依次以质点和刚体为对象而研究汇交力系和一般力系,在研究平衡特别是刚体时分别考虑平面和空间情形,而计算合力时统一处理;或者基本上不区分平面和空间问题。 受力图是静力学分析的基础,而受力图的绘制必须掌握约束反力的特性。美国教材通常把受力图作为平衡问题特别是刚体平衡问题的前提,并归入相应的章节。各书均以图形和列表说明各种具体约束的反力特性,文字解释相对较少。约束反力的分析都区分平面和空间问题。 关于结构和机构平衡,主要是桁架,包括平面桁架和空间桁架,方法是节点法和截面法,也包括框架和机构。 重心和形心的内容各书也比较类似,都是作为分布力的例子。具体包括质心的概念,线、面积和体积的形心,复合体,近似方法,以及 Pappus--Guldinus 定理,并应用于分布载荷和流体压力。 摩擦也是静力学中的重点内容。通常包括摩擦的概念如干摩擦定律、摩擦系数、摩擦角和滚动摩阻,带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及带摩擦的具体机构如楔、螺旋、经向轴承、止推轴承等。 美国静力学教材包含虚功原理的内容。共同的核心内容有虚功、虚功原理、势能、有势力场中的平衡及其稳定性。多数教材在定义虚功之前先叙述力和力偶的元功和功,有些还介绍机械效率;也有教材则直接定义虚功。自由度的概念被引入,有很细致的解释。有的教材补充了刚体运动的知识,以便用运动分析的方法建立虚位移之间的关系。有些教材只是将虚位移用广义坐标表示等同于变分运算。用势能极值确定平衡的稳定性只给出结论,没有证明。多数教材的稳定性讨论局限于单自由度系统,也有些涉及两自由度系统。这些教材都没有引入理想约束的概念。 这些静力学教材包括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是矢量的运算和方程求解,包括矢量的分量表示、矢量和、矢量的点积、矢量的叉积等,有的还专门讨论矢量方程的解法。矢量之所以受到特别重视,主要是因为它不仅是数学求解的工具,更是数学建模的工具。矢量不仅应用于相关理论推导,而且也用于具体的解题计算,特别是空间问题。有大量用矢量求解的例题。例如,求解平衡问题不是采用国内教材常用的平衡方程的投影形式,而是计算主矢和主矩后令其为零求解。有些教材几乎所有力系简化和平衡的问题都是用矢量方法求解。还有些教材中包括方程求解的内容,具体有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去法,非线性方程近似求解的牛顿法和切线法。 2.2.2 教学理念与教材特点 尽管不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处理方式有差别,但这些教材其实都有共同或接近的理念。那就是 Timoshenko 的工程力学教学理念,强调基本原理和方法,既要揭示基本观念及其内在关联,又要展示这些观念的广泛应用。有些教材在前言中强调,学习工程力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预测力和运动的能力,构建有意义的数学模型往往比求解更重要,研究问题是发展理论的目的,而不是说明理论的例子。他们认为,理论是真实世界的近似,而非真实世界是理论的近似。 尽管这些静力学教材的作者都强调重视基本原理,但与国内的主流教材相比,这些教材非常重视应用。不仅有基本的结构元件如杆、梁、缆索和典型的机构如螺旋、斜面等的讨论,而且大量的例题和系统都有实际的生活或工程背景。注重应用也意味着不追求理论的系统和严格。例如,关于力偶,多数教材都没有力偶等效与合成的论证。再例如,所有讨论力的功的教材都没有区分元功和功的微分,计算有限路程下的功时也没有考虑积分是否与路径相关。从应用的角度,研究的对象应该具体。因此,教材通常不提 约束 的概念,估计是因为该词比较抽象,普遍采用的是更直观更有工程意味的 支承 和 连接 。也不抽象地讨论刚体系的平衡,而是具体的桁架、框架和机构的平衡。 这些静力学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非常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帮助。多次再版的教材在这方面尤为出色。每章前面都有一张与该章科学内容相关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开始时有该章的纲要和导言,概述该章内容,以及与前面其他章的关系,或者有本章目标突出该章的核心内容。关键概念阐述部分给出明确提示,要点的总结和重要公式用不同背景颜色醒目提示。每章结束时有复习总结,习题经过精心组织。例如,每节的习题分为导引性习题和代表性习题两部分,前者比较简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后者多数具有平均难度,难度高的题目做出了标示;每章后面还有复习题,包括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习题。还附有对学生参加美国工程师在与公众健康、安全和福利直接相关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 工程基本测试 的辅导材料或题目。这些教材每次修订再版时都有相当比例的习题更换。对学生的辅导材料包括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是这些书篇幅庞大的主要原因。 数值计算及其计算机的应用也是这些教材值得注意的特点。尽管力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化,但力学在工程中应用的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显著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反映这种变化。各种教材以不同的方式回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畅销教材都增加了需要计算机求解的内容。供学生使用的光盘中有方程求解的软件,可以避免繁琐的求解过程。 2.3 北美动力学教材 通常认为北美的“工程力学 ( 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 ) ”即是我国的“理论力学”课程,因此很难理解北美的静力学内容远比我们的理论力学中静力学部分丰富,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反而比较少。事实上,北美的“工程力学”并不完全等同我国的“理论力学”,因为机械、土木、航天、力学等专业的学生除学习“工程力学”外,还学习“中级动力学”,扩充和深化“工程力学”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容。北美的“工程力学”和“中级动力学”的内容,总体上要与我国力学专业的“理论力学”和“高等动力学”的内容相当。 Ginsberg 的《高等工程动力学》 (Ginsberg JH.Advanced Engineering Dynamics(2nd ed). Cambridge Univ. Perss , 1998: 462) 是内容比较传统、适用性强的教材。全书共分 8 章。第 1 章复习物理概念和数学工具。随后 3 章是关于运动学,先是点的运动,主要是引入各种坐标,包括自然坐标、直角坐标、正交曲线坐标, 还有联合运动学描述;接着是相对运动,包括转动变换、有限转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用动参考系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相对运动的确定;最后是刚体运动学,包括一般方程、 Euler 角、连接刚体和滚动。其余 4 章是动力学。第 5 章为牛顿刚体动力学,包括动量、动量矩和动能概念、动量矩计算、惯性性质、动量矩变化率、运动方程、平面运动、冲量矩原理、功能原理和刚体系统;第 6 章为分析力学导论,包括广义坐标和自由度、完整和非完整约束、虚位移、广义力、 Hamilton 原理、拉氏方程;第 7 章继续讨论分析力学,包括受约束广义坐标、状态空间表述、 Hamilton 正则方程、初积分、准坐标和 Gibbs-Appell 方程和线性化;最后一章是陀螺效应,包括自由运动、自旋陀螺和用于惯性导航的陀螺仪。每章有参考文献和习题,附有半数习题的答案。该书的特点是取材精练,内容成熟,讲解通俗,例题丰富。部分内容比较有特色,例如,首章包括对运动学和动力学做出重要贡献学者的小传,对受约束刚体的运动学分析,非完整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Gibbs--Appell 方程在刚体动力学中的应用。 Moon 的《应用动力学》 (Moon FC. Applied Dynalnics. John Wiley Sons , 1998: 492) 是取材新颖、 特色鲜明的教材。该书共分 9 章。第 1 章介绍动力现象和动力失效。首先说明牛顿《原理》之后的 新 动力学,包括新发现 —— 混沌,新建模方法 —— 分析力学,新应用 —— 多体问题和机电学,新计算方法 —— 软件和平台,新实验工具 —— 传感测量、信号处理和系统识别;然后说明动态失效问题,包括疲劳、动力失稳和动态噪声,并简述避免动态失效的方法;接着叙述动力学的矢量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摆、线性受迫振动、陀螺运动、中心力场运动;随后列举工程问题中的耦合力场和复杂动力学现象,耦合力场包括流体力学和动力学、机电动力学、控制系统、轨道动力学、生物动力学、热和能量系统中的动力学,复杂动力学现象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非保守力、多体系统和柔性体大范围运动;最后简要讨论动力学与设计,以及动力学和引力的现代物理学。第 2 章是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运动及其约束的描述、平衡与虚功、质点系动量和能量原理、刚体角动量和欧拉方程、 D'Alembert 原理和 Jourdain 原理。第 3 章是运动学,包括运动学概述、角速度及其矩阵表示、相对运动、约束和 Jacobi 矩阵、有限运动、一般刚体运动的变换矩阵和机构运动分析。第 4 章是分析动力学,包括约束和自由度、 D'Alembert 原理、拉氏方程、虚功率方法 (Jourdain 和 Kane 方法 ) 、处理非完整约束的拉氏乘子法、以及 Hamilton 变分原理。第 5 章是刚体动力学,包括刚体动力学问题和方法概述、刚体的运动学、牛顿 -- 欧拉运动方程、刚体的拉氏方程、刚体的虚功率原理和非完整刚体运动问题。第 6 章是机器人学和多体动力学导论,包括概述、图学理论和关联矩阵、 Jacobi 矩阵、运动方程、逆问题和碰撞问题。第 7 章是轨道和卫星动力学,包括中心力场动力学、两体问题、刚体卫星动力学和绳系卫星。第 8 章为机电系统动力学,包括概述、电磁力、电磁物性、电磁学的动态原理、电磁系统的拉氏方程和控制动力学。第 9 章为非线性和混沌动力学的导论,包括概述、非线性共振、无阻尼摆的象空间运动、自激振动和极限环、 Poincare 映射、刚体应用中的复杂动力学。每章有习题,个别习题附有答案。全书附有参考文献。该书最大特点是从新的视角整合动力学,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多体系统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机器人学和航天器动力学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hat 和 Dukkipati 的《高等动力学》 (Bhat RB , Dukkipati RV. Advaneed Dynamies. AIPha Seienee , 2001: 395) 以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力学为主,也包括振动理论。前 3 章是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相当于工程力学的动力学部分。第 4 章用不同参考系描述运动,第 5 章是轨道运动,除基本中心力场运动外还讨论了扰动椭圆轨道。第 6 章是拉氏方程,包括冲击运动的情形和初积分。第 7 章是惯性矩和惯性积。第 8 章是刚体动力学,包括刚体运动学、刚体动量矩和动能的计算、欧拉角、刚体运动方程、自旋陀螺运动。第 9 章是变分原理,除 Hamilton 原理外还引入了 Hamilton 方程。第 10 章是正则变换和 Hamilton-Jacobi 理论。第 11 章为动力学系统振动,包括单自由度和有限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和受迫振动。第 12 章为动态响应的数值计算,包括有些差分法、 Runge-Kutta 法、 Houbolt 法、 Wilson-θθ 法、 Nermark-ββ 法、 Park 刚性稳定法,还通过例子讨论了非线性系统。每章有总结、习题和参考书目。该书均为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作者对教学需要的考虑也比较细致。因此,使用该书的教学难度应该比较小。 Silva 的《中级动力学》 (Silva MRM Crespo da. Inerme diate Dynamies. McGraw Hill , 2004: 567) 是一本强调数值方法的教材。第 1 章是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也包括线性化和稳定性分析。第 2 章是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 3 章是片面机构运动分析,包括 4 杆机构、 Geneva 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和止转棒轭机构。第 4 章为质点系动力学,包括质心运动定理、动量矩变化定理、牛顿定律和方程的积分形势、两体问题及其数值解、受限制三体问题。第 5 章是平面运动刚体动力学,包括刚体自由度、刚体位移的类型、平面刚体运动方程、刚体的滚动、刚体动力学的功能方法和机构中的力。第 6 章是刚体一般运动动力学的导论,包括并矢、刚体动力学的基本矢量方程、刚体一般运动的转动运动学、转动的欧拉方程、动能和功能方法、自旋稳定性、动平衡和对称陀螺、方向角和角速度。第 7 章是分析力学导论,包括基本概念、 D'Almbert 原理、 Huamilton 方程、拉氏方程及其初积分、有约束时的拉氏方程。第 8 章是动态系统的振动,包括线性系统对正弦激励的响应、多自由度线性系统、吸振器分析、 Foucault 摆分析。每章有习题,部分习题有答案。最后附有深入学习的参考书目。该书所涉及内容比较传统,也比较初等,仅是比动力学的初级课程稍深入,但该书的最大特点是数值仿真和动画显示贯穿始终的应用,所用 MATLAB 程序在随书的光盘中。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与工程的联系,对多种典型机构作了细致的讨论,还介绍了航天器受的引力矩及自旋镇定卫星。 Howland 的《中级动力学》 (Howland RA. Interme diate Dynamies. Spinger , 2006: 540) 特别强调线性代数的应用。该书第 1 部分用了近 1/3 的篇幅叙述线性代数,包括矢量空间、线性变换和方阵。第 2 部分是三维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包括刚体的运动、欧拉角、运动坐标系、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包括质点和质点系的动力学、刚体运动方程、能量和动量积分。第 3 部分是分析动力学,包括约束的运动学分析、完整和非完整系统的拉氏方程、初积分、 Hamilton 动力学。每部分有引言和结束语,每章有小结,但该书没有习题。该书行文严谨,特别是在刚体动力学中,系统地应用线性代数。每部分的引言对从整体上把握该部分内容大有助益。 上述教材反映出北美高校“中级动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力学。有些教材也包含振动和其他内容。这些教材可供我们在“理论力学”和“高等动力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时参考。 2.4 国外理论力学相关课程网络资源调研与分析 我们对美国有代表性的 12 所大学理论力学网络课程进行网上调查。这些大学都是综合排名前十位或者工科排名前十位的学校。此外还对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也进行了调研。调查主要针对相当于我国工科理论力学的课程展开,主要研究涉及网络课程的特点及配套资源,研究的内容有教学基本内容、组成体系、教学软件、软件类型、优缺点、网络资源等。 在所有的 12 所大学中,麻省理工学院或许是开创开放学习风气的先锋。早在 1999 年他们便开发了 MIT Open Course Ware (MIT OCW) 系统,把课程资源在网上完全公开,希望能在 21 世纪开拓一个远程 e 学习的环境。目前他们网上已有将近 2000 门课程的资源任公众自由浏览使用。相对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能够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料,其他大学的课程一般很少对外开放,或者只是给出一些简单的信息,下面我们主要从麻省理工学院理论力学相关课程进行分析。 2.4.1 教学内容 国外的 12 所大学课程中,静力学作为最基本的力学知识,是大学阶段最先讲授的力学内容,主要涉及平衡力系和桁架等。运动学作为动力学课程的一部分进行讲授。动力学单独设课,讲述经典动力学内容和分析力学基础内容。众所周知,理论力学的内容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基础上,为材料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力学专业课程或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结构力学等工科各相关专业课提供基础。因此,国外大学尽可能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力学概念和已经掌握的高等数学工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也不忽视准确的数学力学描述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国外课程注重引入科学研究前沿的内容,并给出简单的力学解释。例如,在讲授动量定理时,把太空行走 ( 图 1) 作为典型工程实例引入,并最终给出火箭推进的动力学方程,在讲授刚体定轴转动时,引入汽车中调速轮装置等。在讲授静力学力系简化时,涉及到民航客机 ( 图 2) 、战斗机 ( 图 3) 、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受力简化的问题。虽然这些简化是非常简单理想化的,但这种实例的引入是学生先修课程没有遇到的,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体会科学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过程。 图 1 太空行走 图 2 民航客机 ( 平行力系 ) 图 3 战斗机 ( 任意力系 ) 2.4.2 课程考查形式 国外课程普遍包含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占的分量大致与期末考试持平,甚至略为高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总结回顾所学内容,而且对于已学知识的巩固更为未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把阶段性学习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更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有些考试允许学生带一页写有重要公式 ( 或其他内容 ) 的纸进考场,是一种有限开卷的考试,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系统地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更有助于指导学生从记忆知识变为运用知识。 在作业方面,国外课程普遍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再由自己总结写出独立的作业,但是必须承诺是自己独立完成最后作业,否则会影响到自己的信誉度,甚至纳入到学术道德规范考查的范围内,后果严重。这样的小组讨论,不仅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而且有利于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工程问题的解决需要团队合作,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全部工作。团队意识的早期建立有利于同学们各尽所能,精诚合作,对以后工作中完成实际工程问题大有裨益。 国外动力学课程中一般都有课程设计,一般是对于作业的再讨论和工程中动力学问题的计算机模拟。这个设计的分析方法可以是理论性的、纯实验性的或者是数值模拟性的。例如,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基本物理量测定的实验,这个实验必须是基于这门课程所学的知识,例如动量矩守恒的验证实验,重现牛顿和伽利略做的经典实验,物理概念的论证和复合摆运动的研究。还可以是作业问题的数值重现,或者对于一个复杂物理问题的数值模拟。还有部分涉及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国外的学生有机会在本科阶段接触到科学研究,让学生了解如何综合应用力学原理和其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其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样的课程设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学生也被要求分组讨论,最多不能超过 4 人一组,要求协作完成,并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请求老师指导,讨论完成后各自独立完成设计报告。老师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从内容描述、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结论的正确性等方面综合打分。 这样的多种考查形式,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综合评定学习效果,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意识和发现工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2.4.3 教学形式 在国外课程网上给出的教学视频中,主讲教师除了在课上讲授课程内容外,为活跃课堂气氛,还会在课上做一些趣味性的验证实验,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比如图 4 是主讲教师在课上为学生做演示实验:机械能守恒实验和单摆周期与摆锤质量无关实验。 图 4MIT 开放课程 在教师讲课的同时,每周都要安排一次讨论课 (Recitation)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并将考勤成绩计入总成绩。在讨论课上,学生也是分组讨论,一般 3 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可以涉及教师课堂讲授、教科书、作业、课程设计、工程实例等一切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讨论课上有教师答疑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而且同学也可以直接相互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这种讨论课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还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2.4.4 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力学问题的分析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软件,其目的是培养分析表达能力和工程计算的概念。国外课程选用了 MATLAB , MAPLE , MATHEMATICA 等数学软件,尤其 MATLAB 软件,被称为是演算纸式的计算机语言,其自身包含大量的数学计算语句,简单易学,用其分析解决理论力学问题时很容易掌握,能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效果。这样对学生不能求得解析解的工程问题,可以在数值解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绘制各种复杂情况的运动图,不仅正确美观,而且更能反映实际的力学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外大学在动力学课程讲授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学时穿插讲授 MATLAB 等软件,包括处理力学问题时用到的命令、语句和编程等。在各种运动学问题、动力学问题求得解析解后,教师以布置作业的形式,侧重点在如何使用 MATLAB 对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出各种图线,如运动轨迹、能量的变化、振动曲线等。例如图 5 所示,对于半圆盘的小振动问题,要求学生写出运动微分方程,并在给定的初始条件 θ0θ0 下分析其运动,然后再分析初始角度 θ0θ0 较小和较大两种情况下 θ(t)θ(t) 的轨迹图,最后给出答案。 图 5 半圆振动模型 在初始角度较小的情况下,该半圆盘的运动微分方程是可以线性化的,这时用线性化的方程与用 Runge-Kutta 数值方法算出的结果非常吻合,如图 6 所示。 图 6 小角度摆动情形 在初始角度较大的情况下,该半圆盘的运动微分方程不能线性化,这时再用线性化的方程与用 Runge-Kutta 数值方法算出的结果相比,要稍微慢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当转动角度变大的时候,运动微分方程中的非线性项对其运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图 7 所示。 图 7 大角度摆动情形 在动力学中还包含了一些实验。如刚体动力学的实验,一个是关于通过质心平面对称的摆盘,另外一个是结构稍微复杂点的摆盘。让两个摆盘进行小角度摆动和大角度摆动,通过仪器记录下两个摆盘重心和初始地面接触点的振动,然后测出重心的速度和加速度,初始力矩,固有频率,与真实值进行比较,如图 8 所示。填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该实验摆盘的运动和前述 MATLAB 课程讲述的例子类似,这样不仅是从内容上举一反三,而且同样一个问题学生经历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的综合研究手段,而这三种研究方法恰恰是现在研究科学问题最主要的手段,这不仅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还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 8 振动实验示意图 致谢 :感谢重庆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等方面对课题研究所提供的各方面支持 ; 感谢 2001-2006/2007-2011/2013-2017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和支持。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史札记之D’Alembert原理(续2)
热度 1 Mech 2019-10-5 22:54
《 力学史札记之 D’Alembert 原理 》和《 力学史札记之 D’Alembert 原理 ( 续 ) 》中说明了 D’Alembert 原理的历史起源,包括派生出的两种表述。这次说说 D’Alembert 原理在理论力学教材中表述的变化。只限于我熟悉的汉语教材,欧美的早期教材还在收集阅读中。 众所周知,上世纪五十年代翻译的苏联教材,对我国教材形成的影响很大。有趣的是, D’Alembert 原理的情形不完全是这样,国内教材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翻译的苏联教材中, D’Alembert 原理的损失力和动静法两种表述都有。多数是用损失力的表述。茹科夫斯基的《理论力学》最为详细,几乎部分引用了 D’Alembert 原来的论述。尼古拉依的《理论力学》也比较详细,他专门写过论文论述 D’Alembert 原理的历史,但论文是俄文看不懂。另外蒲赫哥尔茨《理论力学基本教程》、洛强斯基和路尔叶《理论力学教程》以及涅克拉索夫《理论力学教程》也都是这类表述。也有少量教材用的是动静法表述。具体有伏龙科夫《理论力学教程》、柯斯莫节米扬斯基《理论力学教程》和涅符茲格利亚多夫《理论力学》。只是伏龙科夫的书似乎有特别大的影响。 与苏联翻译教材不同,在我国理论力学教材中,动静法的表述占压倒性优势。从周培源先生的《理论力学》开始,几乎所有教材都是用动静法表述。只有少数几部教材例外,例如朱照宣等的《理论力学》和梅凤翔等的《理论力学》。有些教材在不同版次改变了处理。例如,刘延柱等的《理论力学》第一版非常简略地讨论 D’Alembert 论述的原意,然后引出动静法。到第二版和第三版就删去了这些简短的讨论。我自己的《理论力学》第一版只讲了动静法,我上课时讲 D’Alembert 的论述,第二版也写入教材了。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一) ——国内基础力学教材基本情况简述
热度 1 Mech 2019-7-20 20:50
叶志明 , 李俊峰 , 王世斌 , 吴志强 , 陈立群 , 杨骁 , 武建华 , 黄毅 .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 一 ) --国内基础力学教材基本情况简述 . 力学与实践 , 2019, 41(3): 314-319 1 引言 力学作为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之一,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力学课程是许多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或学科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开放,越来越多高校引进了经过实践考验的国外优秀教材,这些成功教材一般来说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具有内容更新快、教学理念与方法先进、教辅资源丰富等优点。但是,客观现实和实践也表明,引进版教材本身由西方的教学环境而来,与我国的教学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需要,有必要研究、借鉴、吸收国外相关教材与配套教辅的建设经验,提高我国的教材建设质量,促进和带动今后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 目前从国外引进的大多是国外比较优秀的基础力学教材,这些教材的体系、风格、内容和例题、习题、插图的选取,以及编写艺术等,都有一些和我国不同的特点。如欧美教材有如下特点。 (1) 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基本概念的工程背景,不追求理论的严密性与完整性。教材的理论阐述简明,侧重其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背景,设有专章或专节介绍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专题,大量的例题和习题,都涉及广泛的工程应用问题,使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多。 (2) 注重精讲多练,力图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理论、方法、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受章或节的限制,在例题和习题的收集和选编上下了不少功夫,考虑得很细致。相比之下,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3) 注重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图文并茂。教材的作者在利于学生自学、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颇具匠心,所编教材富于特色,引人入胜。 (4) 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国外的基础力学教材建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不单纯只是传统的纸介质教材、教辅,还包括电子和网络平台等在内的完整教学资源平台。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需要,有必要开展研究国外相关教材的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从体系、内容、方法、例题、习题、版式、插图、思想、理念、哲学思考等方面开展分析与研究,以服务于我国的教材建设及高校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与出版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质量的基础力学课程教材。我们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国外优秀教材的研究工作。 (1) 教材内容和体系。教材的基本内容、组成体系等是一本教材的基本构架,也是教材全面反映作者思想以及面向什么样的读者的基本要求。有人说,由于体系不同,有些国外的教材不适应我国高校的教学。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存在差别,才有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才需要开展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为什么不同?怎么不同?就是要以这个不同来分析与比较我们的体系,甚至于对我们的体系形成必要的冲击,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实现教材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 (2) 教材中有关基本概念和方法。教材中有关论述的观点、阐述的方法和应用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方法的关键。通过如何以内容为载体来阐述一些观点及方法,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所以这是作为研究者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3) 教材中例题和习题。国外一些优秀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很多是最近几年来创新的成果,时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什么?这就是要时刻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抽象结合具体的结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借鉴这些做法,创建全新的例题和习题来。 (4) 教材版式和插图。国外的基础力学教材,时常是以全新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材版式和插图呈现,插图边上注明插图的来源和作者等,注重知识产权意识。结合人文历史进程,不断地给读者以史学教育,引发学习者的兴趣等,这些做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局部地展示了知识创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还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地产生兴趣以及进取的欲望。 (5) 教材中采用的技术和应用。国外很多优秀基础力学教学中采用了很多新兴计算技术、表达技术等。例如结合 Matlab , Maple , Mathematica 等计算机代数系统软件和有限元软件,为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的计算和应用服务,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很快地把知识用于工程实践之中。同时,在解决了计算手段后,学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力学建模上。 (6) 教材中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教材编著者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方法论、哲学体系是编著一本好教材的核心和关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正确的方法论是引导学生走向更加成熟与成功的基石,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论与价值观。 总而言之,目前我们还比较缺乏对国外优秀教材的深入研究。因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积极支持一些高校和专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活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最终为建设与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基础力学教材奠定基础。同时这些研究内容与方法也适合其他学科。 表 1~ 表 4 显示了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在基础力学课程设置上的不同与比较 (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调研获得 ) ,从课程名称上的不同,可见教材体系内容上也会有所不同。 2 国内基础力学教材基本情况 2.1 国内力学教材建设历史概况 建国之初,高校力学课程教材以借用英美教材为主。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952 年教育部明确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作为教材建设方针。到 1959 年我国已翻译出版了近 60 种力学教学用书,涵盖了工科各门力学课程,其中包括洛强斯基的《理论力学教程》、别辽耶夫的《材料力学》、拉宾诺维奇的《建筑力学教程》等。这批翻译教材的出版对我国几十年来的力学教学和教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4 年高教部参照苏联的教学大纲,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我国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956 年高教部颁布《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暂行办法》,开始组织编写教材,如杜庆华先生等编著的《材料力学》就是这一时期出版的自编教材。这批自编教材数量不多,且是在学习苏联教材基础上编著的,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反映了我国的教学经验,其中不少教材后来经修订产生了广泛影响。纵观这一阶段力学教材建设,可以说,在当时条件下,把学习、移植苏联的教材作为我国教材建设第一步,对解决当时教材有无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960 年,国家教育部指出编写全国通用教材是教材建设的主要方向,随后编写出版了 15 种力学教材,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就是其中之一。 1962 年,为了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理科和工科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建立了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材编审委员会 ( 这些编委会后来发展成为现在教学指导委员会 ) ,其中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分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 4 个编审小组。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任务是拟订教材建设计划、编审评价有关教材。这一措施对推动教材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后,制订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理论、水力学等课程的 15 个教学大纲,研究了新教材的组编、评选以及已有教材的修订和推荐。从 1962 年到 1966 年共新编及修订了 25 种力学课程教学用书,翻译出版了 30 多种苏联力学教材。这一阶段我国自编力学教材在 1961 年选编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逐步解决品种不全的问题,并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完整的教材系列。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力学教材就是当时出版的教材修订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 ( 第 7 版 ) 、郝桐生编《理论力学》 ( 第 3 版 ) 、浙江大学编《理论力学》 ( 第 3 版 ) 等。 1966—1976 年的十年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工科力学教材建设基本中断。 1977—1995 年期间,工科力学教材建设历经 4 个阶段,即执行了 1978—1980 年、 1981—1985 年、 1986—1990 年、 1991—1995 年 4 个教材建设规划。 第一个阶段是解决 1977 年恢复高校招生所面临的教材有无问题和进行教材内容更新以适应科学文化及国家建设的发展。这一阶段首先大量重印了 “ 文化大革命 ” 前出版的仍可用于教学的好的力学教材,并组织新编 ( 修订 ) 了一批教材,到 1982 年累计编辑出版了近 50 种力学教材,在此期间还翻译出版了 15 种国外力学教材。本阶段出版教材的质量大多数是比较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尽适宜,不少教材程度不同地存在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篇幅偏大,以及有些教学内容偏深和对教学方法注意不足。 1980 年教育部恢复建立的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对国内外工科力学教材的研究工作,并制订了 10 种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为这一阶段提高教材质量、扩大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 1985 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力学教材、教学参考书 ( 包括翻译书 ) 等共计 33 种,教材已基本配套,有些教材经修订再版,质量不断提高。至此,力学教材已基本满足了高校的教学需要。 1985 年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更名为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 15 种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代替以前制订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此举避免了教学大纲所存在的规定 “ 太死 ” 、 “ 过细 ” 的缺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编写出有特色、风格多样的教材,以期打破同类教材大同小异的局面。 1986—1990 年期间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家就出版了各类力学教学用书 90 种,每门力学课程平均有 3 ~ 4 种教材可供选择,配合教材还有教学参考书、工具书等。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力学教学用书也有百余种。 “ 八五 ” 期间力学教材建设注重提高质量,适当发展品种,到 1995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力学课程教学用书总计为 40 种,这一时期出版的教材无论在水平和内在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期间,各大学出版社、部委出版社及地方出版社出版的力学教学用书总计 200 余种,其中不乏水平较高者,但相当一部分是低层次和低水平重复出版的教材。 1995 年国家教委制订了 “ 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 ,从 1996—2000 年、 2001—2005 年、 2006—2010 年经历了 3 个教材建设规划阶段,我国力学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根据国家图书馆版本库有关资料初步统计,全国 “ 九五 ”(1996—2000 年 ) 期间共出版力学课程教材 285 种,在这些教材中,研究生、力学专业教材 33 种,工科力学课程教材 252 种,其中,理论力学教材 52 种,材料力学教材 62 种,工程力学教材 61 种,结构力学教材 30 种,流体力学、水力学教材 32 种,弹、塑性力学教材 15 种等。其中, “ 九五 ” 国家级和国家教委重点立项教材 12 种;面向 21 世纪力学课程教材 21 种。出版力学教学软件 14 种,其中含 “96-750” 项目 (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 ) 成果 8 项,这一项目是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第一个教学科研项目。这批 “ 九五 ” 重点立项教材、 “ 面向 21 世纪力学课程教材 ” 及 “96-750” 项目成果的出版,推动了我国高校力学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 十五 ”(2001—2005 年 ) 期间,全国共出版力学课程教材 311 种,研究生、力学专业教材 41 种,工科力学课程教材 256 种,其中,理论力学教材 46 种,材料力学教材 41 种,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教材 75 种,结构力学教材 38 种,流体力学、水力学教材 48 种,弹、塑性力学教材 22 种。其中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20 种, 18 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从 2006 年至今, “ 十一五 ” 国家规划教材已经出版了 70 种 (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统计 ) 。 1995 年以后是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比较广泛和深入、教学改革成果比较丰硕的时期,力学教材的品种、数量大大增加,一大批优秀力学教材经过不断地修订和再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类力学教材如出一辙,教材内容、体系大同小异。 2010 年以后,本文第一作者有幸参与了教育部教材建设规划制定工作,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教材建设上的成就。 (1) 教材出版进一步繁荣。教材数量大幅度增加,教材专业门类更加齐全,注重体现分类指导,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2) 教材质量进一步提高。教材建设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内容,丰富形式,编写出版了一批精品教材。 (3) 各方面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充分调动了地方院校和出版社编写出版教材的积极性。 (4) 教材管理进一步优化。教育行政部门完善了教材评价体系,拓展了教材建设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开展了各级精品教材、优秀教材的评审推荐工作,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 (5) 教材的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引进了一批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的境外优秀教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输出了一批国内优秀教材,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进一步走向世界。 2.2 国内力学教材建设的成绩与问题 经过 60 余年的教材建设,国内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出版数量已具相当规模和数量,且每门课程的教学用书也配套成龙,经过 “ 六五 ” 到 “ 十二五 ” 的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力学教材中出版了一批影响大、使用面广的教材,有不少教材代表和反映了 21 世纪初我国高校力学教学改革成果和教材建设水平,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还研制出一批创意新、功能全、效果好的教学软件。但不得不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力学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已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且尚未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水平力学教材体系。我国力学教材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 (1) 部分内容陈旧、落后,力学基础知识面窄,理论偏多,滞后科技发展,反映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使用不够,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 部分力学课程及教材过分偏重于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自成体系,造成教材内容之间存在内容相互重复或脱节现象。 (3) 工科力学教材仍然存在理论叙述详尽有余,理论联系实际面窄,联系工程技术实际问题少,特别是缺少把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成力学模型的环节,教学和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方法论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4)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基础力学课程的学时数不断在减少,教学计划中力学课程安排密度又过大,难以给学生的学习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现有教材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 (5) 实验课的学时普遍偏少,实验教材也很缺乏。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独立设计与制作、开展研究性学习、独立进行创新研究的课程很少、相关的教材在教材市场上不多见。 在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有:教材编写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精力投入不足;涉及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偏多,涉及力学实践教学教材缺乏;教材质量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学校选用低水平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等。 2.3 国内力学教材使用情况 从我国高校力学教材使用的情况看,可以看出: (1) 有些教材使用时间很长,使用面较宽,至今有几十所甚至于上百多所高校在使用,这里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教材确实是一部优秀的教材,的确为各学校广大师生所喜爱;二是可能反映了一部分院校教师用惯了老教材而不愿意更换其他新教材。 (2) 部分质量比较好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 十五 ” 到 “ 十二五 ” 的国家规划教材使用面还不够广。某种意义上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即先进教材的使用有一个评价与推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材使用机制问题,即缺乏激励基础力学课程教师知识更新与使用优秀教材的积极性。 (3) 有少部分教材自编著出版以来,基本上是作者所在学校使用。这里可能存在所谓 “ 职称教材 ” 等问题。 (4) 当前又存在着由于各出版社利益驱使,出现的教材出版发行过滥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已严重影响有些优秀教材的推介和使用。 因此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各级监管层面上制定有关教材编写、出版与使用优秀教材政策,同时对各高校的有关教材使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师资培训、优秀教材推介,专业认证与评估、及各高校教学工作的考核等方面制定一些可操作的办法,使得优秀教材能获得广泛的使用,形成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教材的机制,从而为我国基础力学产生一批名教材奠定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致谢 课题组感谢重庆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等方面对课题研究所提供的各方面支持,感谢 2001—2006/2007—2011/2013—2017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和支持。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7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路概念《互容》汇报后记
热度 8 zlyang 2019-7-10 14:25
电路概念《互容》汇报后记 2019-06-28(周五)下午,在第26教学楼E区第五会议室,我们“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进行了2019年度春夏学期期末交流总结会。16:00许(下午4点多),我向“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的全体老师做了汇报《关于电路中“互容”概念的一些进展》。 我们中心的这次会议,得到我校天津大学的官方新闻报道:2019-07-05,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召开期末交流总结会, http://news.tju.edu.cn/info/1014/45900.htm 。 大约的确应当可以说,我的汇报引起了老师们的热烈讨论。 对“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构想的正面意见: (1)有必要进一步往细里想,往深里想; (2)找人联系“华为”公司; (3)请学校组织一次《专访》的新闻报道,尽可能引起多方的关注。 负面意见,涉及到技术细节,目前只能保密。 感谢中心主任 王萍 老师的关心和促成本次学校官方新闻报道的多次努力! 感谢中心全体老师们的热烈讨论与建议! 特别感谢几位提出负面意见的老师们!都是肺腑之言,而且自古都是“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些负面意见已经纳入到陆续的思考中! 一、建议互容进入各类《电路》、《电工学》等教材 互容,作为一个《电路》概念,多次被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不同人士多次提出。但他人的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停留在定义互容概念、等效电路等方面。基本上没有见到可用于实际生产的物理模型,也没有见到互容相对完整的的电路性质分析。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mutual capacitance are derived and a physical model using a simple parallel plate capacitor is demonstrated in . 推导出互电容的基本特性,并在 中演示了使用简单平行板电容器的物理模型。”大概只有我在1992年的短文里,提出了可用于实际生产的互容物理模型、相对完整的的电路性质分析。 这是不是可以推断为:电路互容概念,应该记在中国人的名下? 类似:门捷列夫,并不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最早发现者。但是,由于门捷列夫的工作,使得化学元素周期律提升到相对成熟的科学形态。 二、建议启动“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的预研 在1995年12月刊出的《关于“互容”概念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利用互容传输信号的集成电路构想。实际上,这是利用电路分布参数进行信号传输的意思。由于该文是讲互容的,所以没有展开细讲。 当 IEEE 2017年11月29日的《4 strange new ways to compute》之后, 我们大约的确应该做点“可行性”分析了。“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是否有用,一个重要的外因是“量子集成电路”的应用前景。 假如“量子集成电路”30年内还不能实用,研制“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大约的确是合适的。 三、上述两条建议的关系 互容进教材,是未来“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发展的人才储备。 尽管互容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但我更看好互容的应用价值。 1995年之后的20多年,我很少提及互容。主要是因为我太忙了,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尽管对互容不够重视才是真正的理由。所以,对推动“互容进入教材”、“‘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的预研”等,都采取了“不作为”的行为。 当2018年初看到科学网精选博文《 放开思路,重振计算科学技术 (180112 )》后,我深感自己好像有点是个罪人。我只能从牙缝里挤出时间,重新思考“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的可行性。 传闻伽利略死前还在重复:“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不管“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是否具有前景,还是推动一下其可行性研究为好。“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我没有爱因斯坦的能力,但总的学学爱因斯坦、伽利略的勇气吧?传闻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中说:“苏格拉底是要死的”。人生不过如此,灭亡才是永恒的归宿。 是否真的有必要推动“‘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的预研”呢? 感谢您的指教! 再次感谢天津大学的官方报道 ! 感谢王萍老师和所有有关的老师们! 特别鸣谢 本网博主、IEEE终身Fellow 闵应骅 老师“至于量子芯片,雷声大,雨点小,搞这项研究既要懂量子,又要懂芯片,不易!”以及“最大的困难是实验条件。没有大厂结合,就容易纸上谈兵。 ”的指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7623.html 天津大学官方报道 2019-07-05,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召开期末交流总结会 http://news.tju.edu.cn/info/1014/45900.htm 之后,在本期的教学研究类学术报告环节,杨正瓴老师结合《电磁场》《电工学》《电子学》的相关知识,汇报了自己关于“互容”的研究和思考,并讨论了“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的可能性。随着集成度的提高,芯片导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会越来越近。这样,导体之间的分布参数(电磁场作用的一种表现)会越来越明显。在“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芯片里,电磁信号的一部分通过导体传递,另一部分直接以电磁场的方式通过空间(绝缘体)直接传递。这可能是设计未来高集成度芯片的新途径之一。 相关链接: 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天津大学 电 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http://seea.tju.edu.cn/szdw/xddgdzjszx/ 2019-06-29, 有关 Fred C. Lee 李泽元老师的网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7364.html 2019-07-01, 量子集成电路、量子芯片 Quantum Chip 今后30年内的实用前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7623.html 4 STRANGE NEW WAYS TO COMPUTE ,作者: Moore, Samuel K.,IEEE SPECTRUM,卷: 55,期: 1,页: 10-11, 出版年: JAN 2018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241695 https://spectrum.ieee.org/nanoclast/computing/hardware/4-strange-new-ways-to-make-a-computer 闵应骅,2018-01-12, 放开思路,重振计算科学技术 (180112)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1094444.html 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Naveen Kumar Macha和他的团队 Macha他们发现,适当安排连线可以出现类似的逻辑行为。譬如三根平行线,给旁边的一根或两根线一个电压,就会在中间那一根上引起一个串扰,这不就是一个或门吗?明智地增加一个晶体管,他们构建了与门、或门、异或门,以及一个有进位功能的电路。这四种电路都比相应的CMOS电路更少的晶体管和少得多的芯片面积。 1995, 关于“互容”概念的意义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5,17(4): 35-3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DZ199504010.htm http://www.cqvip.com/QK/98031X/199504/2000725.html 2019-02-25, 俄罗斯学者将俺的电路理论“互容”概念写入了教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136.html 温馨提示 (1)与“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有关的技术问题,只请教,不做回答。即:只吸收信息,不释放任何有关的技术信息。敬请理解,理解万岁! (2)凡技术性的指教,建议您优先通过本网“消息”发给我,或请您发往我的邮箱 prai@tju.edu.cn 。真诚感谢! 假如有可能,请《科学网》将本文置于首页的头条,并在首页《公告栏》推介一段时间,以便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谢谢!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019-07-05 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召开期末交流总结会-天津大学新闻网.pdf
4526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2
Mech 2019-3-20 13:18
入乡随俗,知易行难。上课前就出了个小问题。没有教材。上课前一天想到领教材,被告知要自己买,新开课报销额度 1000 元。报销一千元参考书我知道,已经买了,好像还略超过些。 对铁摩辛柯所倡导的工程力学教材兴起前的教材感兴趣,好奇如何从开尔文勋爵和 Appell 等的体大虑周的专论过渡到通俗易懂的教材。用贾宝玉改《西厢记》的词儿,“是几时梁鸿接了孟光案?”这一段时间大致是上世纪初。除了些名气较小美国作者的教材,我见过名著《理论流体力学》作者 Lamb 的理论力学教材。还有物理学大师普朗克作为理论物理第一卷的 Allgemeine Mechanik 。内容基本上与后来的理论力学差不多。第二卷是连续体力学,没有细看,似乎差别不小。顺便一提,都说“一般力学”这个说法来自德国,总算见到个出处了。 还买了本名著弹性力学专论作者 Love 的理论力学教材,以及两本名气不大作者的书。都是所谓 Classic Reprint 丛书。可惜虽然下了单,并不能保证到货。外国教材还是比国内的贵,在 200 元左右。还买本航天动力学数学方法的汉译本,比外国教材还贵, 300 多元。其它几本都很便宜,朗道的《力学》及其配套的教辅,还有教材的教辅。就是没有买教材,我以为会发。 原则上,用学校的购书经费买国外教材,需要事先审批。但对理工科网开一面,教师自己参考,可以先购书,报销时审。如果通不过,当然就不能报销了。其实自己出钱也无所谓。学生用外国书当教材,一定要事先审,但这个规定与我无关。 后来请研究生助教在网上为我买了本教材,他自己也需要买了本。他本科是这个学校毕业,但用的是较老版本。内容虽然差不多,还是与学生版本一致方便些。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罗斯学者将俺的电路理论“互容”概念写入了教材?
热度 18 zlyang 2019-2-25 14:45
俄罗斯学者将俺的 电路 理论“ 互容 ”概念写入了 教材 ? 俄罗斯教材《电工理论基础(第4版)(翻译版)》,作者: 捷米尔强 К.С.Демирчян,Л.Р.Нейман,Н.В.Коровкин,В.Л.Чечурин。我国有汉译本:赵伟,肖曦,王玉祥翻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网 上对 该书的 介绍: 本书是 俄罗斯电工理论界4位著名教授 (2位原苏联科学院院士、2位俄罗斯技术科学院院士)集自己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编著的《电工理论基础(第四版)》的翻译版,是一部展示俄罗斯“电工理论基础”教学改革及成果的权威性精品教材。 本教材根据电路、电磁场两门课程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电磁场、电路和磁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线性电路理论,非线性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场理论。内容比国内现行电路、电磁场教材丰富且深入,除国内大部分教材所论及的内容外,还包括电路的数值计算方法、z变换法、电路的综合、电路的诊断、非线性电路过渡过程解法等。每章附有问答题、练习题和任务题,并附有部分题目的解答。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使用,也可供科技人员参考。 该书(翻 译版)第210页截图 这是不是我1990年代提出的“互容”(“互感”的对偶关系)?即下面的截图: 在大约1993年,苏联/俄罗斯 Taganrog State University of Radioengineering 的校长 V G Zaharevich 替他们学校的 Basan、Mahinya 先生争取过优先权。 顺便求助: 1988年 Basan、Mahinya 先生的原文,哪里有俄语的电子版?谢谢! 看来这次美国人又落后了。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Naveen Kumar Macha 是近几年才进行硬件研究的。 相关资料: 1995,关于“互容”概念的意义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QDZ199504010.htm http://www.cqvip.com/QK/98031X/199504/2000725.html Moore, SK.4 strange new ways to compute . IEEE SPECTRUM,2018, 55(10): 10-11. https://spectrum.ieee.org/nanoclast/computing/hardware/4-strange-new-ways-to-make-a-computer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
5901 次阅读|97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需要有固定的教材吗?
热度 16 wangdh 2019-2-23 10:50
研究生课程需要有固定的教材吗? 王德华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是不同的。我自己的理解,研究生教学注重的是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关注知识的融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研究生教学注重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启发,不再是考试成绩主导的学习过程。 所以,关于研究生课程是否应该有固定教材,我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应该有相关的研究生教材,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教材。也就是说,讲授一门课,教师需要参考多本教材和大量的参考文献,尤其是新的文献。作为研究生,课程学习是主动的,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需要广泛阅读多本教材、专著和相关的文献,力求掌握系统、全面、新的知识,了解相关概念、学说和理论的发展过程,了解领域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发现及其发现过程,了解相关领域的最近进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好教师一定是科研做得好的。科研做的好,有实践经历,知道新知识是如何创造的,也知道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知道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艰难和不易,也知道那是领域内新的学说和新的理论,所以如果善于讲课,讲课一定是有感染力的。 作为研究生,在思想意识上必须做彻底的改变,不应该是大四的延续(大五),不应该把考一个好成绩作为课程学习的目标。研究生课程应该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提高、补充和完善,这是学术思维深入和拓展的基础。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学术思维无疑是受限的。所以,研究生仅仅学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旧知识”,必须阅读专业文献,阅读新的文献,充分展开年轻人独有的开阔思维,尽情想象,想象那些新的可能性,这是新知识创造的基础。 我从事研究生教学多年,一直都在摸索实践中。这些年来,研究生课程教学最成功最有效果的是研究生的演讲课(讨论课)。安排题目或有限范围内的自由选题,学生查阅文献,进行演讲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去年为了督促基础好的研究生阅读专业文献,我尝试了让研究生阅读和讲解专业文献,效果也不错。 研究生教学,不是课本知识的灌输,也不应该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研究生课程怎么教,如何学,学术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感觉自己有很多困惑,希望听到同行的观点和方法。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693 次阅读|33 个评论
《计算机审计》第二次印刷!——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审计系列
weisman 2019-2-11 16:48
《计算机审计》 已经第 二 次印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审计系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ttp://www.crup.com.cn/Book/TextDetail?doi=bc87fa83-72fe-49b4-abcf-0017556ad4c5 京东网: https://item.jd.com/12213604.html#comment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097086.html 内容简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审计方式、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计算机审计成为必然。本书从电子数据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了计算机审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并介绍了计算机审计的最新理论前沿,如大数据审计、联网审计、持续审计等。书中设计了5个电子数据审计实验模块和1个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模块,满足开设实验课程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高校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作为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和业务学习资料。 《计算机审计》 目 录 第1章 绪 论 1.1 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审计 1.2 计算机审计相关概念分析 1.3 国内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1.4 国外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1.5 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子数据审计 2.1 概 述 2.2 电子数据审计简介 2.3 审计数据采集 2.4 审计数据预处理 2.5 审计数据分析 2.6 审计数据验证 2.7 电子数据审计国内现状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电子数据审计 3.1 概 述 3.2 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t Excel简介 3.3 基于Microsoft Excel的审计数据采集 3.4 基于Microsoft Excel的审计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库工具的电子数据审计 4.1 概 述 4.2 基于数据库工具的电子数据审计基础知识 4.3 基于Microsoft Access的电子数据审计 4.4 基于SQL Server的电子数据审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审计软件的电子数据审计 5.1 概 述 5.2 国内外审计软件概况 5.3 基于IDEA的电子数据审计 5.4 基于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的电子数据审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系统审计 6.1 概 述 6.2 信息系统审计简介 6.3 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及审计 6.4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及审计 6.5 IT治理审计 6.6 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规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计算机审计前沿 7.1 概 述 7.2 持续审计 7.3 联网审计 7.4 大数据审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 8.1 实验模块一(基于Microsoft Excel2007) 8.2 实验模块二(基于Microsoft Access2007) 8.3 实验模块三(基于SQL Server2008) 8.4 实验模块四(基于IDEA8) 8.5 实验模块五(基于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V1.0) 8.6 实验模块六(信息系统审计) 附录A 实验所用数据 附录B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教学交流|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振动力学》第3版的内容和特点
热度 2 Mech 2018-12-8 17:31
作者编写的《振动力学》于 1998 年作为工程力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出版。被列入 “ 普通高等教育 ‘ 九五 ’ 重点教材 ” 和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 。第二版出版于 2011 年,适用对象改为机械、土木、航空等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原教材中的提高部分作为研究生教材《非线性振动》另行出版。即将出版的第三版,仍保留原版的起点较高、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纳入统一体系等特色不变 。为方便教学和自学,第三版增加了与本书配套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专题讲座课件和与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利用二维码供读者下载参阅。本文就第三版修订的内容和特点做一些说明。 1. 线性振动与非线性振动 线性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是根据描述振动的微分方程是线性还是非线性区分的。由于线性振动已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能解释振动幅度较小情况下绝大多数振动现象,国内外多数教材的体系是以线性振动为主,按不同自由度和激励情况依次叙述各类振动问题。非线性振动作为最后章节单独叙述。以早期季文美等的教材为例 ,总共十四章内容中,前十章均为线性振动及相关的数学力学基础,第十一章为非线性振动,后三章为随机振动。早期国外教材如 L.Meirovitch 的教材 ,总共十一章内容中,前九章为各种类型的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和随机振动各占一章置于书末。但线性振动毕竟有其适用范围,如单摆的大幅摆动就不具有等时性。有些类型的振动,如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常见的自激振动,学生如仅了解线性振动,就难以识别和分析这种类型的振动。 国外也有与上述体系完全不同的振动力学教材,如 K.Magnus 编写的德国振动力学教材,至今已发行到第十版 。其突出特点是不按微分方程的线性或非线性区分,而是按照自由振动、受迫振动、自激振动、参数振动等不同物理现象划分章节。受这类教材的影响,作者在《振动力学》的初版中采用了类似的教材体系,尝试不明确区分线性与非线性振动。对出现的非线性问题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或简易的谐波平衡法处理。在自由振动一章中增加相平面方法和静态分岔概念。在受迫振动一章中增加非线性系统的响应,以解释跳跃、多频响应等现象。自激振动作为单独一章,着重从物理概念和工程实例解释其机理和分析方法。 第三版在受迫振动一章内增加一节参数振动内容。受迫振动和参数振动的激励均为周期性,但后者的激励是通过系统内参数的周期性变化实现。参数振动的数学表达是周期变系数线性常微分方程。教材中采用方波激励代替谐波激励,使有可能直接利用自由振动的分析结果,以避免过多的数学推导。利用具体的工程实例解释对参数振动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关于非线性科学的新进展,在第二版中已对混沌振动做了简要介绍。通过典型的混沌系统上田振子,介绍混沌最基本的性质,如初态敏感性、有界非周期性和不可长期预测性等。第三版更结合上田振子的混沌振动形成的上田吸引子,通俗地介绍了分形概念。因受学时限制,上述涉及非线性振动的内容若不能在课堂讲述,也能为学生提供扩展知识的自学条件。 2. 连续系统的振动 在欧拉 - 伯努利梁的理论基础上,从第 2 版开始,增加了铁摩辛柯梁、粘弹性梁、轴向运动梁等特殊梁振动问题,以及弹性薄膜和薄板横向振动的基础知识。轴向运动梁通常不在本科生振动教材中出现,仅见于 J.H.Ginsberg 的振动教材 。但轴向运动梁是典型的带陀螺项的连续体,其动力学特性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且有较广泛的工程应用。教材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叙述了轴向运动梁的方程推导和分析。 第三版还增加了一维线性波动一节。简要叙述了波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重点在于解释波动与振动之间的密切联系。通常认为波动属于物理课程,多数振动教材的内容不包括波动。但也有例外。如德国 J.Wittenburg 编写的振动教材 ,总共 4 章中,参数振动和一维波动各占一章,与线性振动的两章并列。实际上振动与波动来源于同一数学模型,即波动方程。且连续系统的振动和波动往往同时发生。振动分析导出的主振动与波动分析导出的驻波是对同一物理现象的不同叙述。驻波作为逆向行波的叠加结果,更能反映出主振动形成的动态过程。对于连续体振动的普遍规律,振动分析将其表示为无穷多个主振动之和。波动分析则表示为无穷多个驻波之和,即无穷多个逆向行波之和。虽然表达的概念和形式不同,但结论完全一致。 3. 受迫振动与暂态响应 受迫振动和暂态响应均为在外力激励作用下发生的振动。区别在于,前者的激励是周期性函数,而后者是非周期函数。分析方法和使用的数学工具也不同。因此将其划分为两章叙述。在暂态响应一章内,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内讨论激励与响应的关系。时域分析以杜哈梅积分为工具,发展为对任意规律的激励函数计算响应的普遍方法,周期性激励的受迫振动可视为其特例。频域分析的主要工具为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实用方法。随机激励作为特殊的非周期函数,可在暂态响应一章内简要叙述随机振动的规律和工程应用。于是各种不同振动现象,包括自由振动、受迫振动、自激振动、参数振动和随机振动在教材中实现了全覆盖。使学生对各种振动现象的判别和分析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4. 多自由度系统和连续系统振动的计算方法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计算方法的内容,不仅是介绍了各种算法,也希望通过这些算法的讲解和分析,增加学生对振动基本概念的理解。为此,从第 2 版起,在多自由度系统计算方法部分,应用振动系统频率和振型的性质以及线性代数和不等式等基本的数学工具,给出一下结果的理论证明。有理论证明的结果包括:瑞利商介于最小频率平方和最大频率平方之间,用动力矩阵表示的瑞利法可给出更精确的基频近似值,利用动力矩阵迭代趋于模态精确值等。 连续系统振动计算方法,有些同时也是连续系统的离散方法。假设模态法是先离散再导出常微分方程组。加权残数法是先建立边值条件下的偏微分方程,再离散化为常微分方程组。这类离散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系统,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应用于非线性系统。教材对此作了说明。这方面内容的扩展,有助于学生将来研究连续系统的非线性振动。从第二版起,把原来的伽辽金方法扩展为加权残数法,而伽辽金方法只是权函数取为试函数的特例,还简要介绍了其他的加权残数法包括并置法和子区域法。此外,连续系统振动的计算方法部分,从第二版起也增加一些理论证明以巩固基础知识。例如,证明了瑞利商在试函数取振型函数时取驻值,从瑞利商取驻值导出振型函数的正交性等。 5. 结语 在振动力学课程中适当增加非线性振动内容,改变本科教学体系局限于线性振动范围的现状,对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有限学时的限制和不增加学习负担条件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非线性振动知识,无论对教材编写或对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刘延柱,陈立群,陈文良 . 振动力学 ( 第三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 ( 待出版 ) 黄毅 . 颇具特色的教材《振动力学》 . 力学与实践 , 1999, 21(3): 79 于开平 . 振动力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材分析 . 力学与实践, 2017, 39(2): 185-191 季文美,方同,陈松淇 . 机械振动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85 Meirovitch,L. Elements of Vibrations Analysis. New York. McGraw-Hill, 1986 Magnus K, Popp K, Sextro W. Schwingungen: Grundlagen-Modelle-Beispiele (10 Auf.). Wiesbaden: Springer, 2016 Ginsberg,J.H.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Vibr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2001 Wittenburg,J. Schwingungslehre. Berlin. Springer. 1996 附注:本文由刘延柱教授和我共同完成。刘延柱教授在 第十三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 ( 厦门, 2018.11.30-12.2) 做分会场报告。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5200 次阅读|6 个评论
王运武博士著作成果
wangyunwu 2018-12-7 21:08
王运武博士撰写或参与撰写的著作、教材,以及指导研究生撰写的著作。 � 1. 杨萍 王运武 李璐 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王运武 陈琳 编著,《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科学出版社,2019年。 3. 王运武 编著,《教育机器人》(30万字),科学出版社,2019年。 4. 黄荣怀 王运武 等著,《中国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 5. 王运武 编著,《学习科学与技术》(36.6万字),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采用高校:江苏师范大学(2018春、2018秋)、辽宁师范大学(2018秋)、曲靖师范学院(2018秋)等。 6. 陈琳 王运武 杨现民 主编,《走向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10月。 7.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 著,王运武撰写“第八章 教育信息化”,《“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48.9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8. 王运武 于长虹 著,《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33.2万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2月。 9 魏先龙 王运武 著,《中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研究》(24万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11月。 10. 王运武 著,《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35.7万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11月。首次倡导“创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加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培养高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人才,强化有效执行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以提升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适用性”;首次倡导“强化教育信息化立法研究,尽快制定《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法》,以教育信息化立法保障教育信息化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彰显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和效益”。 11. 王运武 著,《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33.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12. 王运武 陈琳 著,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 37.7 万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3. 陈琳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配套教材,45万字),王运武参编第二章(5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14. 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54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个人分类: 研究感悟|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朝的语文教材
kd652 2018-11-2 17:01
https://mp.weixin.qq.com/s/-L9ZnDi6s-BC0LuLTzI7cA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能家居概论》教材配套-ppt-1-6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lhj701 2018-9-2 14:05
《智能家居概论》教材配套-ppt-1-6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PPT: 《智能家居概论》第一章.pptx 《智能家居概论》第二章 .pptx 《智能家居概论》第三章.pptx 《智能家居概论》第四章.pptx 《智能家居概论》第五章 .pptx 《智能家居概论》 第六章.pptx 目录: 前言 第1章 智能家居基础 1 1.1 智能家居的起源与发展 2 1.1.1 智能家居的起源 2 1.1.2 智能家居的发展历程 2 1.1.3 智能家居基本概念 4 1.1.4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 4 1.2 智能家居的系统构架及组成 5 1.2.1 系统构成 5 1.2.2 硬件设备 8 1.2.3 软件系统 9 1.3 智能家居的主要技术 10 1.3.1 环境感知技术 11 1.3.2 数据传输技术 11 1.3.3 智能控制技术 12 1.4 智能家居应用及前景 16 1.4.1 应用特点 16 1.4.2 技术特征 17 1.4.3 应用前景 18 1.5 本章小结 19 思考题 19 实训1 智能家居应用系统演示 19 第2章 智能家居的智能化设备 21 2.1 智能化设备概述 21 2.2 传感器基础 23 2.2.1 传感器的概念 23 2.2.2 传感器的分类 25 2.2.3 典型智能家居传感器 26 2.3 智能家居硬件设备 29 2.3.1 硬件设备概念 29 2.3.2 硬件设备分类 29 2.3.3 典型硬件设备 31 2.4 智能穿戴设备 33 2.4.1 智能穿戴设备概念及分类 33 2.4.2 典型智能穿戴设备 34 2.5 智能家居控制设备 36 2.5.1 智能控制终端设备 36 2.5.2 智能家居机器人设备 38 2.6 本章小结 41 思考题 42 实训2 智能家居应用系统传感器数据采集 42 第3章 智能家居通信与组网技术 43 3.1 通信技术概述 43 3.1.1 有线通信技术概述 44 3.1.2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45 3.2 有线通信技术 46 3.2.1 现场总线技术 46 3.2.2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 51 3.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53 3.3.1 蓝牙技术 54 3.3.2 Wi-Fi技术 59 3.3.3 ZigBee技术 63 3.3.4 Z-Wave技术 68 3.4 长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 70 3.4.1 NB-IOT技术 71 3.4.2 LoRa技术 72 3.4.3 SigFox技术 74 3.5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 74 3.5.1 UWB技术 74 3.5.2 RFID技术 75 3.5.3 NFC技术 76 3.5.4 红外通信技术 77 3.5.5 LiFi技术 78 3.6 智能家居互联网接入技术 78 3.6.1 智能家居 互联网 78 3.6.2 6LowPAN技术 79 3.6.3 Thread技术 80 3.7 本章小结 82 思考题 83 实训3 ZigBee智能设备组网实训 83 第4章 智能家居的智能化技术 85 4.1 智能化技术概述 85 4.2 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技术 86 4.2.1 互联互通语言 86 4.2.2 智能家居操作系统 88 4.3 智能家居云端技术 90 4.3.1 云计算技术 90 4.3.2 雾计算技术 93 4.4 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技术 94 4.4.1 人工智能基本概念 94 4.4.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96 4.5 智能家居控制技术 98 4.5.1 智能家居网关控制技术 99 4.5.2 智能家居语音控制技术 99 4.6 智能家居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102 4.6.1 智能家居安全性特点 102 4.6.2 智能家居各层安全问题 103 4.6.3 智能家居安全攻击类型 104 4.7 智能家居室内定位技术 105 4.8 本章小结 107 思考题 108 实训4 智能家居语言控制实训 108 第5章 智能家居典型应用 109 5.1 智能家居典型应用概述 109 5.2 智能家庭 110 5.2.1 家居安防 111 5.2.2 家庭保健 113 5.2.3 智能厨房 114 5.2.4 智能生活 115 5.2.5 智能环保 116 5.3 智能教室 117 5.4 智能酒店 119 5.5 智能养老 120 5.6 智能社区 124 5.7 国内典型平台案例 125 5.7.1 海尔U-home 126 5.7.2 华为HiLink 127 5.7.3 小米智能家居平台 127 5.8 国外典型平台案例 128 5.8.1 三星Smart Home 128 5.8.2 苹果HomeKit 129 5.8.3 美国快思聪(Crestron) 130 5.8.4 施耐德Schneider 131 5.8.5 霍尼韦尔智能家居系统 132 5.9 本章小结 133 思考题 133 实训5 智能家庭典型应用演示 133 第6章 智能家居未来发展趋势 135 6.1 智能家居存在的一些问题 136 6.1.1 技术与价格的制约 136 6.1.2 标准和协议不统一 138 6.1.3 产品碎片化严重 139 6.1.4 安全与隐私保护 139 6.2 智能家居未来发展趋势 140 6.2.1 政策扶持与导向 140 6.2.2 技术革新与进步 142 6.2.3 跨界与无边界 144 6.2.4 科技以人为本 146 6.3 本章小结 147 思考题 147 实训6 智能家居虚拟安装演示 147
个人分类: 物联网|3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计信息化》课件 第1章 绪 论
热度 1 weisman 2018-8-18 15:22
《审计信息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第1章 绪 论
个人分类: 教学交流|2578 次阅读|3 个评论
申请编教材也不行啊
pinjianlu 2018-6-11 15:28
本来看到医学应用教材系列,里面有个医用计算机教材,我想写其中的一两个章节。结果人家通知职称不够,关键是这种所谓职称,每个学校的标准不一样,比如2本高校和211、985高校就不同,说不定咱们2本高校的教授到985才相当于一个讲师的水平。还有以前评上的教授,搁到现在估计也不一定评得上副高。所以,高校还是早点儿出来占个坑的好。不然,现在真是想干点儿什么事都非常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国林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正式出版及前言
热度 2 ssglwu 2018-3-8 08:54
吴国林 近日,《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根据新的发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新的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并在文中适当增加有关注释,以对问题有深度的了解。 也增加了习近平的有关科学技术观。 前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不同于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工程的重要纽带。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天然自然,而且创造了人工自然。人类不仅认识宏观世界,而且不断向微观世界探索;不仅认识物理世界,而且探索人的意识本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也遇到了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这一门硕士生课程,力图面对新时代、探讨当代新问题,寻找或启示新思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为此, 本教材有以下的突出特点: (1) 理论深度 。本教材与相同书目的其他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注重理论深度。没有理论深度的思考,是无用的思考。 如 果一本教材,一位学生拿着就能读懂,而且很简单,那么,这本教材的意义就不大。如果一本教材的内容,在任何一本同样的教材中能找到,内容没有多大变化,那么这样的教材也没有必要出版。 一本教材,只有当有自己的研究,并有自己的特色,并能给读者以启发,那么这样的教材才是有意义的。 一本用于硕士生的教材,不是一本小人书,而必须有理论深度,使人读后能提升理论思维。 一个勤于理论思维的民族,并将理论思维与实践相联系,这样的民族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一位硕士生,还不能进行有深度的哲学思维,这样的民族也不能有多大的前途。一位硕士生,除了应当懂得本国的有关知识,还应当理解当代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当代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等。 事实上,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国外称之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等,都有非常专业的研究,这就是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一样。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能理解这门学科,掌握其思想内核和方法论。为什么要专业训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专业训练。没有专业训练,不可能一代一代地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更加灿烂的未来。 本教材还适当采取了一些符号,以使表达更清楚和严格 。哲学并不是要将问题说糊涂,而是要把问题搞清楚,探索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东西。因此,必须的符号思维是需要的,符号思维让人们能够脱离形象思维,而关注推理或逻辑本身。试想一想,没有符号思维,现代数学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微积分,也不可能有现代物理学,也就不可能有人造卫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卫星定位系统(如GPS或中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等),没有这一卫星定位系统,不可能有现代汽车自由行进在任何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我们在科学解释与技术解释中,适当应用了逻辑符号来表达,使问题更清楚明白。我们以为,作为硕士研究生,基本的逻辑推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比如,没有逻辑符号的推理,能将电子计算机创造出来吗?符号思维是理性思维最基础的东西。 (2) 学科前沿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中心的相关教师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我们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研究特色。本教材除了借鉴国内部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前沿成果之外,还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研究。本部教材的特点包括:当代自然观部分突出当代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其中包括量子信息;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更多地介绍了现代科学哲学的理论,包括科学解释;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技术本质、技术方法、技术演化、技术解释的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着重探讨了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对文化的影响的问题。 (3) 明辨真知,坚持真理,批判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伴随中国经济腾飞和科技的发展,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糙粕大肆鼓吹,将“糙粕”吹成“精华”,“大师”盛行。试想一想,如果中国过去有哪么多的“精华”、“大师”等,中国“科技”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中国近代以来,为什么被外敌入侵?老是被打? 是否我们的科技思想在近代之前就已经落后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两弹一星”、核潜艇、神舟飞船、高铁、航空母舰、量子卫星等,当然,还要问,为什么美国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它靠什么? 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问: 中国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等,有没有与当代科技主流相一致的东西?我们是否需要反思?阻碍中国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的因素中,有没有思维方式这一因素?等等。 当前,也有一些不正确的 看法。面对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认真研究,对科学的意义进行牵强 附会、肆意歪曲。有人说,“量子力学可能崩塌你的‘科学’世界观: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等等。显然,这是对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的歪曲理解。试想一下,如果佛学大师都解决问题,还需要科学家和技术家吗?人的寿命的高速增长,正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实现的。 当然,本书不是对所有这些问题以直接回答,可能会从一个侧面给予启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科学和技术及其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正确判断,才不至于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走了歧路。 本教材共分四篇,并分为十五章和附录。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理解“物质”概念必须把握“实在”这一重要而基本的哲学范畴,对“实在”的认识又随着人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测量就是待测对象、仪器与观察者之间所构成一个相互作用过程。没有测量,就没有自然科学。量子力学的测量不同于经典测量,量子测量也没有主观的介入。 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紧密联系。 量子态 就是一种新资源,展示了微观物质存在的新形式。人工自然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自然界,它促进了自然界的新发展。系统的组成、结构、环境、功能和边界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自然物质系统呈现出层次结构。 第二章论述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不仅存在,而且演化。演化是不可逆变化,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会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整个自然界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信息可以分为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信息用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基本条件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具有随机涨落因素。自然界的演化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自然界演化复杂性的表现。复杂性表现为非线性、内在随机性和开放性等形相,每一形相都反映了复杂性在某一方面的本质性质,这些形相的整合就是复杂性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吸收了历史上多种自然观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将指导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具有经验、理性和实践的基本特征。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从多维视角展开了研究,为我们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提供了基本素养。逻辑实证主义主张,一切未能受到可观察经验验证或不合乎逻辑的分析命题的其它知识都是空洞无意义的。整体主义 主张被检验对象以理论体系为单位,理论体系是由各种彼此间有某种约束关系的单个陈述所组成,另一方面它又包括了知识整体中的不同成分而相对独立于知识整体。证伪主义认为,如果一个假说要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它必须是可证伪的。 历史主义则主张科学的发展就是新旧范式的转换或新纲领替代旧纲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 ( 原有知识 ) 来建构科学知识。 第四章论述技术观。技术表现为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的演化发展从其动力机制来看可分为社会需要导向型、科学理论导向型、现象发现导向型和日常改进型。技术的演化的直接动力来自技术体系的内在矛盾。现代技术发展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体现出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 第五章论述工程观。 工程是现代文明、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是指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得以实现的活动。 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定的实现目标,工程是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科学、技术与工程,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相互渗透。 第六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演绎与归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为了正确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然后再由理性回到感性、由理论回到实践,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自觉地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认识解释和预见。科学解释与预见,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致的,仅仅差别一个时间因素。科学哲学家亨普尔提出了著名的 D-N 解释模型 ( 演绎 - 律则解释模型 ) 与 I-S 解释模型 ( 归纳 - 统计解释模型 ) 。本章还论述了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实践的方法则包括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观察和实验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观察的理论负荷,以及观察的客观性等。 第七章论述技术方法论。讨论了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即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及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技术思维及其特点和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人们在设计、制造各种人工物及其论证过程中,都贯穿了一系列技术解释问题,技术解释是理解技术及其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本章讨论了技术规则的解释与技术客体的解释。 第八章论述工程方法论。 工程方法就是为工程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关“如何做”的技术,可分成特殊方法和一般方法。工程活动具有物理性和意向性双重属性。工程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由多个环节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一个系统。层次分析法、工程环境分析法、工程评估方法等是主要的工程系统方法。 第九章论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论述了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考察了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科学、技术和工程既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自身产生了深刻的作用,三者之间形成了内在的关联,成为有机统一的社会性运作过程或系统。科学、技术和工程又在研究与发展 (RD) 活动中强化了它们之间的一体化运行。 第十章论述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现代社会特点和走向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根源,也成为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关键。社会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评价塑造着科技发展,社会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 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反映在国家与科技的关系上,就是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统一。 第十一章论述科技与人文。科学技术是人猿揖别的标志,是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涉人的善与恶、人的尊严与人的自由。 从文化形态上看,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关系。 在两种文化的对话和讨论中广泛地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反对将科学与人文完全分离和绝对对立起来,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通,其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第十二章论述了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 工程的社会性一方面体现为工程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体现为它 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在当代工程中,科学与工程更为紧密地整合, 工程与科技的关系也呈现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工程作为人的社会性建造活动,也是为人而进行的建造活动,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工程从多方面、多维度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由此形成了工程的人文指向,产生了工程的伦理和人文教育问题。 第十三章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倡导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关注科学技术伦理问题。胡锦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第十四章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建设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邓小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推进和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对对哲学社会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征。 第十五章论述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型国家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二是创新投入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四是创新产出高 。 产业创新是获得竞争性产业优势的基础。产业创新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在产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是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每一章给出相应的用于阅读的参考文献和相应的思考题。 最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常见的逻辑符号、真值表与推理。这也是考虑到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中,不重视现代逻辑教育。逻辑思维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的,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必需的,当然,作为一位硕士研究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也是极为必要的。事实上,现代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兴起,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因素。 我们希望这本教材有特点,真正能成为一本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有助于研究生提高哲学理论水平,改进思维方式,塑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知道,尽管做了许多努力,但还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研究生批评指正,以便不断修订和完善。 吴国林 2017 年10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3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467.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1807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活 中的 哲学(16) -- 孩子 需要 好的 科学 教材
张能立 2017-12-26 10:34
经过 30 余年的 改革 开放,中国 物质 财富 急剧 增长,中国 GDP 一跃 为 世界 第二。于是,享受 生活 成了 成人们的 人生 信念。 我们 不难 从 城市 各个 角落 看到:爸爸 爱 美酒,妈妈 爱 美衣 。 可是,孩子们 需要 什么 呢? 这个 问题,中国 教育的 主导者,老师,家长们,很少 有人 认真 和 严肃地 思考过。本人 作为 一名 家长, 一名 教育 工作者,在 这里 向 社会 各界, 大声疾呼:孩子 需要 好的 科学 教材! 当今 世界 已经 发生了 巨变。世界 已经 处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知识化的 时代(In globalization,digital,information,internet、knowledge age ) 。 这个 时代 最为 重要的 基石 是 数学 和 科学(mathematics and science) 。毛泽东 曾经 这样 对 年轻人 寄语 厚望:“世界 是 你们的,也是 我们的,但 归根结底 是 你们的。”因此,一个 民族,一个 国家 要想 实现 持久的 繁荣 和 稳定,归根结底 还是 在 年轻人 身上。正因 如此,科学 教育 才是 无比 重要。科学 教材 是 科学 教育 过程 中,除了 科学 老师 之外,最为 关键的 因素。 好的 科学 教材,可以 塑造 更多的 英才;差的 科学 教材,必定 耽搁 所有的 年轻人! 本人 正在 为 好的 科学 教材 忧心忡忡的 时候,突然,福音 来了!国内 久负盛名,长期 关注 儿童 教育的 小花生 网 给 我 寄来 一套 全球 最大 教育 出版 集团 Houghton Mifflin Harcout (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的 美国 最新版 科学 教材:SCIENCE DIMENSIONS 。我 马上 如饥似渴地 学习 起来。随着 学习的 深入,这套 科学 教程 给 我的 体验 是:婴儿 见到了 妈妈,热恋的 情人 见到 他(她)。下面 是 我 学习的 初步 体会: 1. 引子(Introducation) 某个 周末,我 正在 厨房 给 孩子 油炸 她 喜欢 吃的 鲫鱼,孩子 恰好 在 旁边 观看。我 趁机 问 孩子 一个 问题:“锅里 有 什么?” 孩子 回答:“油 和 鱼”。我 继续 重复 问,孩子 仍然 重复 回答。我 再追问 一次,孩子 沉默了。如 图 1 所示: 图 1 煎鸡蛋 见状,我 告诉 孩子:“锅里 有 能量”。我 说出 来了,正在 上 小学 6年级的 孩子,自然 能够 初步 理解。为什么 孩子 自己 不能 想到 这个 问题的 呢?可是,人家 美国的 小学 4年级 科学 教材 SCIENCE DIMENSIONS 就 如此 生动地 介绍了 能量(Enegy)。如 图 2 所示: 图 2 煎鸡蛋 与 能量 2. 输入(Input) 因为,我 目前 从事 计算机 教育 工作,因此,我 习惯性地 以 计算机 从业 人士 特有的 思维 视角 看待 某个 问题:输入(Input)、处理(Process) 和 输出(Output) SCIENCE DIMENSIONS 向 孩子们 输入了 什么? (1)需要 从 多个 维度(dimensions)思考 和 学习 科学 这套 教材 书名 就 非常 特别。一般 科学 教材,书名 就是 Science。可是 这套 教材,作者 别出心裁地 用 SCIENCE DIMENSIONS。学习了 这套 教材,自然 就会 明白 DIMENSIONS的 含义:科学 学习 不是 我们 中国人 常认为 那样的 -- 只需要 记忆 一堆 科学 公式,然后 会 熟练 解题 就行;而是,要 采用 多个 维度(dimensions)去 对待 科学 学习 -- 科学 本来 就 与 我们的 生活 和 工作 密不可分,与 我们 如何 看待 世界(大自然 和 人类 社会)密不可分;学习 科学,首先, 是 学习 科学 理性 精神(信念 任何 事情 背后 都 存在 原因);其次,是 学习 科学 思维(facts,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最后,是 学习 科学 方法(设计,构造 原型 、公平 测试,持续 改进)。 (2)信念 SCIENCE DIMENSIONS 每本 教材,iV页 都是 “You are a scientist!(你 是 一名 科学家!)。 V 页 都是 HMH SCIENCE DIMENSION will SPARK your curiosity( HMH SCIENCE DIMENSION 将会 激发 你的 好奇心 ) VI 页 都是 Be a scientist(是 一名 科学家). Work like real scientists work(像 真正的 科学家 那样 工作)。 Vii页 都是 Be a engineer(是 一名 工程师). Slove problems like engineers do(像 真正的 工程师 那样 解决 问题)。 Viii 页 都是 Explain your world(解释 你的 世界)。ix 页 都是 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the answer. What's YOURS。如图 3 所示: 图 3 信念的 重要性 3. 处理(Process) 怎样 帮助 学生 成为 科学家 或 工程师? (1)培养 学生的 好奇心 和 仿生 思维 引导 学生 观察 大自然 动植物的 特征,激发 学生的 想象力。例如,在 设计 和 实现 野外 扩音器的 时候,教材 让 学生 走进 大自然 观察 兔子、狐狸、鹿、狐猴 等 动物的 耳朵,这些 耳朵的 形状 特征,方位 特征,潜移默化地 教会 学生 具有 仿生 思维。如 图 4 所示: 图 4 仿生 思维 (2)着重 学生 科学 和 技术 概念的 构建 每个 单元的 开始,都有 一个 Unit Vocabulary 表。这些 词汇 是 本单元 最为 重要的 概念。每个 概念 给予 清晰的 定义。如 图 5 所示: 图 5 科学 概念 在 每个 单元的 内容 中,教材 都是 循循善诱 引导 学生 运用 这些 概念 思考 科学 现象,设计 工程 解决 方案。如 图 6 所示: 图 6 科学 概念 在 解决 具体 问题 中的 运用 (3)着重 学生 科学 思维 和 工程 思维的 构建 通过 动手 来 融会贯通 科学 概念,思维、方法 和 规范。 通过 易行的 工程 项目的 设计 和 实现,引导 学生 对 科学 概念,思维、 方法 和 规范 进行 融会贯通(synthesis)。如 图 7 所示: 图 7 科学 工程 思维 及 方法 (5)着重 学生 多维 思维的 构建 通过 与 伙伴 协同 完成 一个 项目,彼此 交流 各自的 观点,学生 可以 发现 对于 同一个 科学 现象,往往 存在 不同的 观点。这样 做 有 很多 好处:第一,培养 乐意 倾听 他人的 观点的 心理 习惯。哪怕 他人的 观点 与 自己的 观点 尖锐 对立,也还是 需要 耐心 倾听 他人 讲述。第二,丰富 自己的 认知。物理学史,光的 本性 认知 历史,说明了 倾听 不同的 观点的 重要性。最初,科学家 认为 光 是 粒子,后来 又 认为 光 是 一种 波,最终 发现 光 既是 粒子,又是 波。 4. 输出(Output) 通过 对 学生 输入 信念,通过 易行 和 有趣的 工程 实训,这套 科学 教材 培养 出来的 学生,就 已经 初步 具有 科学家 和 工程师 特质。这个 结果 就是 教材 期待的。 5. 反思(critical thinking) 可是,这样的 一套 好的 教材,国内 无论 是 教育 决策者,老师 和 家长,真正 认识到 教材的 好,不多见。相反,固守 陈旧的 信念:“孩子 还是 自己的 好” ~ “我 脑袋 里面 已经 有的 信念 或者 观念 是 对的”,“国内的 教材 也不错” 等等。 拿 文章 前面 煎鸡蛋 一例 来说,我 和 孩子 交流 正欢的 时候,站在 旁边的 孩子 妈妈 说道:“难得 每个 人 都要 像 你 那样 看 问题?我 没有 看出 煎鸡蛋 有 能量,就 不行?” 孩子 马上 顺着 她 妈妈的 口吻 说:“ 难得 每个 人 都要 像 你 那样 看 问题?...... ” 习惯 势力 是 非常 强大的。要想 深入 领会 教材的 含义 不容易,要想 将 教材的 内容 落到实处,更加 不容易。 本人 再次 以 一名 父亲 和 一名 教育 工作者的 角色,对 中国 教育 决策者,老师 和 家长们,大声疾呼: 孩子 需要 好的 科学 教材!
个人分类: 教育|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已经第二次印刷!
weisman 2017-8-8 20:36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三版) 已经第二次印刷! ***********************************************************************************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先后被评为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2014年)、 全国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优秀教材 (2016年)。 《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 2008年6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 (第二版)》 2012年10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三版)》 2016年3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目前已被国内众多高校选作“计算机审计”、“审计信息化”、“IT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课程的教材。 先后8次印刷。 ***********************************************************************************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三版)》 (2016年3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http://www.tup.tsinghua.edu.cn/booksCenter/book_06725001.html 京东网: http://item.jd.com/11883930.html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16384.html *********************************************************************************** 获 2016 年 “ 全国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优秀教材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3329-1039206.html
个人分类: 教学交流|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波与滤波器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前言
热度 8 stone1971111 2017-8-8 15:25
前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尤其是数字图像进行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新的处理技术跟进。一个来自法国的年轻学者 S. Mallat 发表了两篇论文,阐述了一种全新的数据表示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多尺度分析。从此,围绕这种新思想就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小波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小波分析受到了来自数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推动而产生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便如此,多尺度分析思想的美妙震惊了很多从事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家。此后,小波分析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吸引了大量的数学家和计算机技术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前后长达 20 年时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小波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分支。 由于小波分析产生于美国,我国直到 92 年才陆续开始引进国际上相关专著和教材,国内也兴起了一波小波分析专著和教材的出版热潮。迄今为止,未经严格统计,专门介绍小波理论或者应用的书籍不下几百部,在很多高校曾经长时间存在小波分析理论或者应用的课程,一度是最热门课程之一。中科院也是最早开始进行小波分析课程的单位之一。由于小波分析不同于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小波分析具有相对完整而深刻的数学内涵,因此早期课程大多由数学专业的学者进行讲学,但是听课的学生往往是工科同学为多,这就导致深入的数学基础要求带来了学习和理解上的障碍。后期,有不少工科专业的学者陆续开始讲授小波分析应用类的课程。由于小波分析本身的很多特点都需要借助于数学才能得到更好的说明,因此,完全从技术角度教授小波分析,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直到 1996 年, G. Strang 和 T. Nguyen 联合出版了一本教材《 wavelets and filter banks 》,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同名课程,该书还被多个知名高校采用为教材。由于这本书从两个不同角度讲述了小波分析的内涵:滤波器组和小波分析,解决了以前偏重于数学或者技术的问题,个人以为比较适合于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 从 2001 年开始,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采用这本教材作为蓝本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Strang 的教材中,理论还是偏多,应用部分讲得比较少,尤其是小波分析取得重要应用效果的图像处理领域应用更是缺少,因此,讲课时选用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小波应用于图像处理的文献作为讲课材料。同时,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成熟,小波分析领域也逐渐归于平静,很多学者开始从小波分析开展新的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因此,除了在 Strang 教材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性的图像处理应用之外,还选编了部分非线性信号分析技术,有些内容也是我和我的学生多年科研成果的一部分,作为小波分析前沿以及后继研究的延续,以期给学生们看到学科发展的路线图,并能迅速结合新技术进行他们各自未来课题的研究。 课程开设 15 年多以来,前后听课的学生数量一直较多,总数超过 2000 人,作为基础要求相对较高的一门专业普及课程,多年来一直能够有这么多学生听课,也算是小波分析特有的现象。 2010 年超星数字图书馆对我的课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并进行了后期制作,配上了字幕,放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供读者观看。迄今为止,该教学视频已经被观看了超过 15 万次,对于小波分析技术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在的教材是承蒙清华大学出版社刘颖老师的鼓励,将我讲课的讲义进行系统整理,选编了一些新的例题和习题,形成教材的样式。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会有较大的帮助。 写书的过程中,由于本人时间关系,邀请了两位年轻的学者李保滨和胡晰远共同参与。李保滨副教授是数学专业出身,就负责了数学要求较高的几个章节的整理(第一至第六章),胡晰远副研究员跟我从事多年图像处理的研发,对于小波分析的应用比较熟悉,就负责小波分析应用部分的整理和深化。我本人在写书过程中具体写的反而较少,整理了第十一章。在此,向他们二位致以感谢,他们作为作者都贡献了大量的精力,为本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编辑部的老师们以刘颖老师为代表的敬业精神也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一些很细致的问题得以被发现和改正,向他们致以高度的敬意。尽管如此,本书可能还会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尤其本书的内容体系完全是多年课程的积累,受个人兴趣的影响,难免有些偏颇,也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我们在适当时机也会进行修订,希望贡献更好的教材,为小波分析的发展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2255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主编是个有故事的人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7-8-6 14:35
近日,淘到一本63年出版的《药理学》教材。 突然发现,这本教材的主编,是个有故事的人。 科学网-饶毅 :《 传承:张昌绍的科学背景和人才培养 》 央视网 : 《客从何处来》 陈冲-外公张昌绍的叛逆事迹 蒋华良 : 七十年前中国科学家发表的Science、Nature和JACS文章 百度百科 : 张昌绍
个人分类: 文献集萃|34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计算机审计》出版!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审计系列
weisman 2017-6-18 20:32
《计算机审计》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审计系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ttp://www.crup.com.cn/Book/TextDetail?doi=bc87fa83-72fe-49b4-abcf-0017556ad4c5 京东网: https://item.jd.com/12213604.html#comment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097086.html 《计算机审计》 目 录 第1章 绪 论 1.1 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审计 1.2 计算机审计相关概念分析 1.3 国内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1.4 国外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1.5 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子数据审计 2.1 概 述 2.2 电子数据审计简介 2.3 审计数据采集 2.4 审计数据预处理 2.5 审计数据分析 2.6 审计数据验证 2.7 电子数据审计国内现状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电子数据审计 3.1 概 述 3.2 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t Excel简介 3.3 基于Microsoft Excel的审计数据采集 3.4 基于Microsoft Excel的审计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库工具的电子数据审计 4.1 概 述 4.2 基于数据库工具的电子数据审计基础知识 4.3 基于Microsoft Access的电子数据审计 4.4 基于SQL Server的电子数据审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审计软件的电子数据审计 5.1 概 述 5.2 国内外审计软件概况 5.3 基于IDEA的电子数据审计 5.4 基于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的电子数据审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系统审计 6.1 概 述 6.2 信息系统审计简介 6.3 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及审计 6.4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及审计 6.5 IT治理审计 6.6 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规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计算机审计前沿 7.1 概 述 7.2 持续审计 7.3 联网审计 7.4 大数据审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 8.1 实验模块一(基于Microsoft Excel2007) 8.2 实验模块二(基于Microsoft Access2007) 8.3 实验模块三(基于SQL Server2008) 8.4 实验模块四(基于IDEA8) 8.5 实验模块五(基于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V1.0) 8.6 实验模块六(信息系统审计) 附录A 实验所用数据 附录B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教学交流|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大数据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zengjianping 2017-5-19 21:57
(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推送) 教育部已经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确定为新的本科专业,越来越多的高校计划开设该专业,规划所需要的设备、教师和自己的特色,培养不仅懂理论而且具有相当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学生,以适应社会对大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类、信息管理类等现有专业也在逐步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必要的大数据相关课程,让学生能了解大数据相关技术,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是 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述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教材和专业参考书 ,由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曾剑平副教授在十多年教学科研积累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得到了教育部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的联合支持,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范剑青教授对该书有很好的评价,可以作为各个相关专业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的教材。 1. 互联网大数据对大数据教学的意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数据,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很多领域都在开展大数据应用,并形成了现在的交通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医疗大数据、政务大数据等等,这些大数据听起来很好,但是由于涉及到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数据的开放性并不高,需要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才能获取。这种数据的封闭特征对于大都数高校开展大数据教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合适的选择。 互联网大数据是开放的,突破了数据封闭带来的种种固有缺欠,破解了大数据教学研究中没有合适大数据的尴尬局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网络爬虫或网络探针从互联网应用中采集原始数据,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已经是国家战略,将来与各个行业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大数据的价值就会越来越突出。互联网大数据拥有可得性好、类型丰富、数据量巨大、动态性高、价值体现广泛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以互联网大数据作为大数据教学和实验设计的基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书中全面介绍了互联网大数据处理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概述、互联网大数据的获取、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综合应用。在第一部分“概述”中首先对信息时代的技术变迁进行了回顾和归纳,指出了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互联网大数据的特点,接着对互联网大数据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最后指出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未来发展。第二部分是“互联网大数据的获取”,包括原始数据的获取和数据提取技术,对网络爬虫的内核技术、主题爬虫技术、动态WEB 页面获取技术、微博信息内容获取、DeepWeb 数据获取、反爬虫技术、反反爬虫技术、Web 页面内容提取等技术进行了介绍,全面介绍了大数据采集的各种技术手段。在第三部分“大数据的结构化处理与分析技术”中,全面介绍了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技术、大数据语义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的模型与算法、大数据隐私保护、大数据技术平台,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主要方面。第四部分是关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以个性化新闻推荐为应用背景,运用阿里云大数据技术平台将本书介绍的一些关键技术、模型和平台贯穿在一起。 3. 本书的特色 本书作为一本产学兼顾的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1) 针对互联网大数据,从大数据的获取到可视化展示与发布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侧重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与分析,由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分析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因此这种安排将有助于读者接触到更多的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 (2) 除了一些比较基础性的知识外,在各个章节还融入了作者在教学和科研中所积累的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个章节包含有技术原理介绍,也包含实现技术、开源架构等方面的叙述,使得读者能从中掌握技术应用及实现方法。 (4) 注重产学结合,基于阿里云及其大数据平台,构建了综合应用实例,有效地集成运用了本书的一些关键技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大数据处理技术。 4. 课时安排建议 该书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背景,综合了《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等现有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特别适合大数据技术的综合性教学,可以作为学习大数据的先导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 建议在讲授完计算机网络或网络程序设计之后开设。课时可以是32课时,或48课时,以48课时为例,各个章节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概述 (3课时) Web页面数据获取 (9课时) 互联网大数据提取技术(3课时) 信息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技术 (6课时) 大数据语义分析技术(6课时) 大数据分析的模型与算法(9课时) 互联网大数据隐私保护(3课时) 大数据技术平台(3课时)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6课时,含上机实验) 在清华大学出本社的图书主页或书圈公众号“ 图书 ”专区可以下载本书配套的PPT课件。
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著、编著还是编?
热度 4 nica 2017-4-20 13:48
经常有作者迷惑于自己的书稿到底该如何正确的署上编著方式? 著:常用于专著,一般要求全书70%以上的书稿内容是作者或作者团队自己的科研成果总结 编:常见于本科教材,材料可以是别人的,但思路和撰写方式一定是作者首创的 或者见于多人合作出版的作品,如各章分别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有时封面上只留主编的名字,这时也是署上编 编著:介于著和编著之间
5022 次阅读|5 个评论
欧美开放学术图书与开放教材发展动态
热度 3 renxiang 2017-4-19 09:51
作为开放知识在科技图书领域的主流,开放获取学术图书和开放教材出版在2016 年依然保持着持续的创新活力和规模增长。以欧美大学出版社、AOPEN,Knowledge Unlatched,Project MUSE等为代表的开放获取图书出版保持着增长势头,无论在出版品种,图书质量,下载数量,以及学术社会影响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这些非营利的先驱模式的带动下,五大学术出版巨头和营利性出版商也开始提供作者付费的开放图书出版服务,承诺提供严格的同行评议以保证质量,并通过出版巨头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行有效推广。 2016年,尽管规模扩张仍然是开放图书出版的重心所在,但是品质提升和效用评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开放图书领域,众多新平台开始关注其出版物的下载量与影响力,并相应推出定量的计量指标或评估方法,以衡量并报告其开放获取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对公众利益的贡献。比如说,开放获取图书平台Knowledge Unlatched新近成立了研发分支KU Research,其研究项目包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追踪开放电子书的数字传播轨迹,分析开放获取电子书的下载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衡量开放获取影响力的定量评价体系。 与开放学术图书相比,开放教材领域的发展更为分散和多元。多数开放教材项目都是以个别大学、区域教育机构联盟为主导,以某一门课程、某个学科领域为服务对象,制作开放教育资源,用以替代昂贵的传统教材。 西方的大专院校,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在开放教材出版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一些有特色的互联网平台在传播开放教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 Wikibooks,Connections, Flat World Knowledge, TextbookMedia, Boundless, the California Open SourceTextbooks 等等。 这些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便利及全球开放教育运动的社会支持,在开放教材的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教学实践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促进教育公平和节省学生开支仍然是开放教材出版的核心诉求。加拿大在开放教材领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其老牌大学UBC( Universityof British Columbia)2016 年开始在大学一、二年级数学课程中采用开放教材,此举为7 000 名学生节省了至少60 万加元的花销。 另外,开放教材的发展已经走出了发达国家的小圈子,在更多国家获得认可和支持。有的国家甚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比如,波兰政府在2016 年宣布支持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教材计划,此举每年将为全波兰家长节省2 400 万欧元的花销,也使波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放教材的国家。 由开放教材所引领的教育创新同样值得关注。除了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开放教材项目越 来越重视开放资源与教学实践的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开放教学创新。随着开放出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放资源,从学术图书和期刊文章,到实验数据与开源软件,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而开源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创新的空间,尤其是学生对于知识创新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合作。可以说,以开放教材为主导的开放教育资源成为数字教育创新的催化剂。 与整个开放知识运动一样,开放获取专著和开放教材也面临着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问题。事实上,开放出版依然高度依赖公共财政和慈善基金等的支持,其成本高昂,经济效率有待提高。以美国2016 年启动的一个开放教材项目为例,该项目资助38 所社区大学用开放教材代替昂贵的传统教材,此举为每个学生每年节省1 300美元左右。但是资助该项目的基金需要投入980万美元作为启动经费。 自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公共财政对开放获取及开放教材的投入有减少的趋势,这也迫使开放系统必须进行商业创新,提升“造血”能力和经济效率。开放商业模式的讨论也渐成热点。 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一直是开放运动的领导机构之一。 自2015 年开始,它掀起了全球范围关于开放商业模式的讨论与探索,力图在追求公众利益与实现经济可持续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可以预见,商业模式将不再是开放出版领域的一个避讳话题;相反,积极寻求商业与公益的共赢,探寻更具经济活力的开放模式将成为开放创新的新方向。 本文刊载于《科技与出版》杂志2017年第2期,聚焦于科技图书出版与开放知识浪潮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并梳理2016 年欧美学术专著、大中专教材和专业图书出版领域的发展动态。 原文较长,在此分为为四篇博文发布,略有改动。本文是第三篇。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0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谷歌与MIT联袂巨著《计算机科学的数学》-英文-pdf下载
热度 2 lhj701 2017-3-9 05:38
谷歌与MIT联袂巨著《计算机科学的数学》-英文-pdf下载 1000多页的英文免费本科教材,自己初中时,非常喜欢数学,但后来,数学变成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不过对于学好数学,还是充满了好奇和希望。尽管是本科教程,对于需要补数学的计算机专业博友,不妨随便翻翻看看。 pdf 下载: Mathematics for Computer Science 2017.pdf 感谢作者的无私奉献: 附录:中文目录 I 数学分析(Proofs) 简介(Introduction) 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什么是证明?(What is a Proof?) 1.1 命题(Propositions) 1.2 谓词(Predicates) 1.3 公理化方法(The Axiomatic Method) 1.4 我们的公理(Our Axioms) 1.5 证明命题的含义(Proving an Implication) 1.6 证明「有且仅有」(Proving an「If and Only If」) 1.7 案例证明(Proof by Cases) 1.8 反证法(Proof by Contradiction) 1.9 证明的实战演练(Good Proofs in Practice) 1.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 良序原则(The Well Ordering Principle) 2.1 良序证明(Well Ordering Proofs) 2.2 良序证明模式(Template for Well Ordering Proofs) 2.3 素数因子分解(Factoring into Primes) 2.4 良序集合(Well Ordered Sets) 3 逻辑公式(Logical Formulas) 3.1 命题中的命题(Propositions from Propositions) 3.2 计算机程序中的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in Computer Programs) 3.3 等价性和有效性(Equivalence and Validity) 3.4 命题的代数(The Algebra of Propositions) 3.5 SAT 问题(The SAT Problem) 3.6 谓词公式(Predicate Formulas) 3.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4 数学上的数据类型(Mathematical Data Types) 4.1 集合(Sets) 4.2 序列(Sequences) 4.3 函数(Functions) 4.4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s) 4.5 有限基数(Finite Cardinality) 5 简介(Induction) 5.1 一般归纳法(Ordinary Induction) 5.2 强归纳法(Strong Induction) 5.3 强归纳法、一般归纳法和良序法(Strong Induction vs. Induction vs. Well Ordering) 6 状态机(State Machines) 6.1 状态和转换(States and Transitions) 6.2 不变量原则(The Invariant Principle) 6.3 部分正确性和终止(Partial Correctness Termination) 6.4 稳定婚姻问题(The Stable Marriage Problem) 7 递归数据型(Recursive Data Types) 7.1 递归定义和结构归纳法(Recursive Definitions and Structural Induction) 7.2 Matched Brackets 字符串(Strings of Matched Brackets) 7.3 非负整数递归函数(Recursive Functions on Nonnegative Integers) 7.4 算术表达式(Arithmetic Expressions) 7.5 递归数据型在计算机科学中的简介(Induction in Computer Science) 8 无限集(Infinite Sets) 8.1 无限基数集(Infinite Cardinality) 8.2 停止问题(The Halting Problem) 8.3 集合的逻辑(The Logic of Sets) 8.4 这些真的有效吗?(Does All This Really Work?) II 结构(Structures) Introduction 9 数论(Number Theory) 9.1 可分性(Divisibility) 9.2 最大公约数(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9.3 神秘的素数(Prime Mysteries) 9.4 算术的基本定理(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rithmetic) 9.5 Alan Turing 9.6 模运算(Modular Arithmetic) 9.7 余数运算(Remainder Arithmetic) 9.8 Turing's Code (Version 2.0) 9.9 乘法逆运算和消除(Multiplicative Inverses and Cancelling) 9.10 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 9.11 RSA 公钥加密(RSA Public Key Encryption) 9.12 SAT 与它有什么关系?(What has SAT got to do with it?) 9.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0 有向图和部分排序(Directed graphs Partial Orders) 10.1 顶点度(Vertex Degrees) 10.2 步长与路径(Walks and Paths) 10.3 临近矩阵(Adjacency Matrices) 10.4 Walk Relations 10.5 有向非循环图标和时序(Directed Acyclic Graphs Scheduling) 10.6 局部排序(Partial Orders) 10.7 通过集合遏制表征局部排序(Representing Partial Orders by Set Containment) 10.8 线性排序(Linear Orders) 10.9 乘积排序(Product Orders) 10.10 等价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s) 10.11 关系属性总结(Summary of Relational Properties) 11 通信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 11.1 路由(Routing) 11.2 Routing Measures) 11.3 网络设计(Network Designs) 12 简单图(Simple Graphs) 12.1 Vertex Adjacency and Degrees) 12.2 美国性别人口统计(Sexual Demographics in America) 12.3 一些常见的图(Some Common Graphs) 12.4 同构(Isomorphism) 12.5 二部图匹配(Bipartite Graphs Matchings) 12.6 Coloring 12.7 Simple Walks 12.8 连接(Connectivity) 12.9 森林和树(Forests Trees) 12.10 References 13 平面图(Planar Graphs) 13.1 在平面中绘制图(Drawing Graphs in the Plane) 13.2 平面图的定义(Definitions of Planar Graphs) 13.3 欧拉公式(Euler's Formula) 13.4 在平面图中限定边的数量(Bounding the Number of Edges in a Planar Graph) 13.5 Returning to K5 and K3;3 13.6 Coloring Planar Graphs 13.7 Classifying Polyhedra 13.8 平面图的另一种特征化(Another Characterization for Planar Graphs) III 计数(Counting) Introduction 14 逼近求和(Sums and Asymptotics) 14.1 养老金的价值(The Value of an Annuity) 14.2 幂级数求和 Sums of Powers) 14.3 逼近求和(Approximating Sums) 14.4 Hanging Out Over the Edge) 14.5 乘积(Products) 14.6 Double Trouble 14.7 渐进的符号表示(Asymptotic Notation) 15 基数法则(Cardinality Rules) 15.1 由计算另一项计算该项(Counting One Thing by Counting Another) 15.2 计算序列(Counting Sequences) 15.3 广义乘积法则(The Generalized Product Rule) 15.4 除法法则(The Division Rule) 15.5 子集计算(Counting Subsets) 15.6 重复序列(Sequences with Repetitions) 15.7 Counting Practice: Poker Hands 15.8 鸽巢原理(The Pigeonhole Principle) 15.9 包含与排斥(Inclusion-Exclusion) 15.10 组合证明(Combinatorial Proofs) 15.11 References 16 母函数(Generating Functions) 16.1 无穷级数(Infinite Series) 16.2 使用母函数进行计数(Counting with Generating Functions) 16.3 部分分式(Partial Fractions) 16.4 求解线性递归(Solving Linear Recurrences) 16.5 形式幂级数(Formal Power Series) 16.6 References IV 概率论(Probability) Introduction 17 事件和概率空间(Events and Probability Spaces) 17.1 Let's Make a Deal 17.2 四步法(The Four Step Method) 17.3 Strange Dice 17.4 生日原则(The Birthday Principle) 17.5 集合论和概率论(Set Theory and Probability) 17.6 References 18 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 18.1 Monty Hall Confusion 18.2 定义和符号(Definition and Notation) 18.3 条件概率的四步法(The Four-Step Method for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18.4 为什么树状图如此有效(Why Tree Diagrams Work) 18.5 全概法则(The Law of Total Probability) 18.6 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 18.7 独立性(Independence) 18.8 相互独立性(Mutual Independence) 18.9 概率与置信度(Probability versus Confidence) 19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s) 19.1 随机样本(Random Variable Examples) 19.2 独立性(Independence) 19.3 分布函数(Distribution Functions) 19.4 期望(Great Expectations) 19.5 线性期望(Linearity of Expectation) 20 平均偏差(Deviation from the Mean) 20.1 马尔可夫定理(Markov‘s Theorem) 20.2 切比雪夫定理(Chebyshev's Theorem) 20.3 方差的性质(Properties of Variance) 20.4 随机样本估计(Estimation by Random Sampling) 20.5 估计置信度(Confidence in an Estimation) 20.6 随机变量加和(Sums of Random Variables) 20.7 Really Great Expectations 21 随机步(Random Walks) 21.1 Gambler’s Ruin 21.2 图表中的随机步(Random Walks on Graphs) V Recurrences Introduction 22 Recurrences 22.1 The Towers of Hanoi 22.2 Merge Sort 22.3 Linear Recurrences 22.4 Divide-and-Conquer Recurrences 22.5 A Feel for Recurrences 参考书目(Bibliography) 符号词汇表(Glossary of Symbols) 索引(Index)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1631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载:计算机经典教材推荐
lhj701 2017-2-11 16:36
计算机经典教材推荐 (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fangkeyyssk/archive/2007/09/28/1805588.aspx ) 已有 4837 次阅读 2009-7-15 21:47 | 个人分类: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1.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Author: Donald.E.Knuth   Web site: http://www-cs-faculty.stanford.edu/~knuth/taocp.html   Book Info: 这部书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20部著作之一,与Einstein的相对论并列,是计算机科学 领域的权威著作.全书共分7卷,目前已经出版了3卷,被誉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的荷马史诗,可与牛顿的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媲美的巨著.作者数学方面的功底造就了本书严谨的风格,虽然本书不是用当今流 行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但这丝毫不损伤它程序设计史诗的地位.道理很简单,它内涵的设计思想是永远 不会过时的.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原计划要出七册,但目前只完成了三册.该书有日文,俄文, 西班牙文等许多国的版本.其中,中文版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发行.   Book Reviews:   无数的读者都在谈论Knuth的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科学家惊叹于分析逻辑之透彻严谨,而普通的编程人 员也已成功地将书中所列方案运用到他们的日常问题中.所有的人都非常赞赏Knuth在这套书中所表现的精确 与风趣,并为其明确性与涉及面之广而感到欣喜.   我无法向你表达这套书在学习和创造性方面所带给我的兴奋与激动,我已经将它们带入了我的生活,就像 我的汽车,饭馆,工作,家庭……无所不在.                              ----Charles Long   无论你的背景怎样,如果你正在进行复杂的计算机编程,你就应该阅读本套书中的每本书,来补充你的专 业知识.   当一个问题难以解决,而必须使用Knuth的这套书来解决时,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我发现在计算机方 面使用它们会有惊人的效果.                              ----Jonathan Laventhol   如果你认为你是一名真正优秀的程序员……读Knuth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如果你能读懂整套书的 话,请给我发一份你的简历.                              ----Bill Gates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ume 1: Fundamental Algorithms (3rd Edition)   Author: Donald.E.Knuth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卷1为基础运算法则,该书以基本的编程概念和技术为开始,然后讲述信息结构--计算机内信 息的表示法,数据元素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处理它们的有效方法.主要应用于模拟,数字方法,符号计算,软件和 系统设计.许多简单和重要的运算法则和技术已添加到前一版本中,精确的初步计算部分已经修改,以适应当 前趋势.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ume 2: Seminumerical Algorithms (3rd Edition)   Author: Donald.E.Knuth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第2卷对半数值算法领域做了全面介绍,分随机数和算术两章.本卷总结了主要算法范例 及这些算法的基本理论,广泛剖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数值分析间的相互联系.第3版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Knuth对随机数生成程序的重新处理和对形式幂级数计算的讨论.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ume 3: Sorting and Searching (2nd Edition)   Author: Donald E.Knuth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卷3为分拣和搜索,这是本书的第1个修订版,它是对计算机分拣和搜索的一流技术的最全面 的研究,它扩展了卷1中数据结构的处理方法,将大小数据库以及内存和外部存储都包含在内.本书包括对计算 机方法仔细检查的选择方案,和其效率的大量分析.本书该版的独特之处在于优化了的分拣,以及对通用散列 法和排列法的新的理论论述.   作者简介:   Donald.E.Knuth(唐纳德.E.克努特,中文名高德纳)是算法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先驱者,是计算机排版系统 TeX和METAFONT的发明者,他因这些成就和大量创造性的影响深远的著作(19部书和160篇论文)而誉满全球,在 计算机科学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是计算机科学界公认的大宗师.作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荣誉 退休教授,他当前正全神贯注于完成其关于计算机科学的史诗性的七卷集.这一伟大工程在1962年他还是加利 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时就开始了.Knuth教授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计算机协会图灵奖(ACM Turing Award),美国前总统卡特授予的科学金奖(Medal of Science),美国数学学会斯蒂尔奖(AMS Steele Prize),以及1996年11月由于发明先进技术荣获的极受尊重的京都奖(KyotoPrize).现与其妻Jill生活于斯坦 福校园内.   Donald.E.Knuth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渡过,获得了美国计算机协会图灵奖,成为本领 域内当之无愧的泰斗. ---------------------------------------------------------------- 2.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Author:Thomas H.Cormen ,Charles E.Leiserson ,Ronald L.Rivest ,Clifford Stein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简称为CLRS的算法导论,被称作计算机算法的圣经.   本书的主要作者来自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作者之一Ronald L.Rivest 由于其在公开秘钥密码算法RSA上 的贡献获得了图灵奖,目前是算法的标准教材,美国许多名校的计算机系都使用它,国内有些院校也将本书作 为算法课程的教材.另外许多专业人员也经常引用它.由于TAOCP只出版了3卷,CLRS比较起前者来则显得内容 更为全面,基本包含了所有的经典算法.本书程序全部由伪代码实现,这更增添了本书的通用性,使得利用各种 程序设计语言的程序员都可以作为参考.语言方面通俗,很适合作为算法教材和自学算法之用.国内的很多作 品名为数据结构,从本书中断章取义,把数据结构与算法混为一谈,搞得作者自己都迷迷糊糊.这也是我不十分 愿意向大家推荐国内作品的原因.你会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书籍都会将本书作为参考文献 之一,更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本书是作为读者进行算法学习的最佳选择.作为本书的补充内容,我愿意向大家推 荐下面的学习资料:你可以通过这个地址找到本书的所有练习答案:http://www.itu.dk/people/beetle/ .为 了更好的学习本书中的内容,最好的指导当然是来自作者本身讲述本书的课程,读者们可以通过 http://18.89.1.101/sma/5503fall2001/index5503fall2001.html 获得课程的录像. ---------------------------------------------------------------- 3.Data Structure Algorithm Analysis in C (Second Edition)   Author:Mark Allen Weiss   Published:September 1996   Web site:http://www.cs.fiu.edu/~weiss/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曾被评为20世纪顶尖的30部计算机著作之一,作者Mark Allen Weiss在数据结构和算法 分析方面卓有建树.他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的著作尤其畅销,并受到广泛好评.已被世界500余所大学用作教 材. ---------------------------------------------------------------- 4.Concrete Mathematics A Found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Second Edition)   Author:Donald.E.KnuthRonald L.Graham   Web site: http://www-cs-faculty.stanford.edu/~knuth/gkp.htm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很令人兴奋的就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正是泰斗Donald.E.Knuth以及他的同事Ronald L.Graham.书稿是他们在1970年的时候在计算机系教授研究生本门课程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教材.内容上是 Knuth的巨著TAOCP第一部的扩展,有些比TAOCP中谈及地又深入了许多.重点放在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话题以 及算法分析上,涉及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数学知识.具体数学是离散数学和连续数学的综 合,书中这点做得极为出色,介绍的内容涉及到书中许多经典问题的解答比目前广泛流传的解法更易懂.对于 提高大家的计算数学修养有很大帮助.之所以TAOCP有的时候读者们读不懂就是因为计算数学基础不是十分扎 实,但以我个人经验,若能对本书中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会给你阅读如TAOCP这样的旷世巨著带来很大的 方便. ---------------------------------------------------------------- 5.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Fourth Edition   Author:Kenneth H.Rosen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几百所大学所证实,作为离散数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全世界几乎所 有知名的院校都曾经使用本书作为教材.以我个人观点看来,这本书可以称之为离散数学百科.书中不但介绍 了离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学习网站资源.更为令人激动的便是这本书少有的将离 散数学理论与应用结合得如此的好.你可以看到离散数学理论在逻辑电路,程序设计,商业和互联网等诸多领 域的应用实例.本书的英文版(第五版)当中更增添了相当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家的传记,是计算机科学历史 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这本书配有相当数量的练习.每一章后面还有一组课题,把学生已经学到的计 算和离散数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在学习离散数学时读的唯一的英文教材,实为一 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 6.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nd Edition   Author:Brian W.Kernighan and Dennis M.Ritchie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Published: 1988.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Brian W.Kernighan和Dennis M.Ritchie的传世之作.千千万万程序员和编程爱好者的圣经, 每一页都是价值连城的秘诀.不管你从哪一页信手翻起,最终你都会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 7.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Author:Bjarne Stroustrap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由C++之父亲手执笔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是每个程序员心目中不可动摇的 指南-----尽管官方标准还是ISO颁布的另一份文档,由ISO/IEC JTC1/SC22/WG21出版.TCPL是除了C++标准文 献之外最权威的C++参考手册.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大一样,我认为Bjarne的文字语言并不逊色于他所创建的 程序语言,至少我喜欢这种学院气息浓厚的作品.本书对C++语言的描述轮廓鲜明,直截了当.它从C++语言创建 者的角度来观察C++,这是任何别的作者和书籍做不到的----没有任何人比Bjarne自己更清楚该怎么来使用 C++.   这是一本严肃的著作,以中,高级C++开发人员为目标读者.如果你是一名有经验的C++程序员,需要了解更 加本质的C++知识,本书正是为你而写.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会不断窃喜的小书,需要用心体会,反复咀嚼.在阅 读过程中,请特别留心Bjarne先生强调了什么,又对什么一语带过.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本书的第四部分使用 C++做设计,这样的内容在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书籍中很难看到----我甚至认为Bjarne应该将这部分独立出 来单独写一本书. ---------------------------------------------------------------- 8.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C++   Author: Bjarne Stroustrup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DE是一本关于C++语言设计原理,设计决策和设计哲学的专著.它清晰地回答了C++为什么会 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而没有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作为C++语言的创建者,Bjarne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独到而深刻 的见解.除了广受赞誉的语言特性外,Bjarne没有回避那些引起争议的甚至被拒绝的C++特性,他一一给出了逻 辑严密,令人信服的解释.内容涵盖C++的史前时代,带类的C,C++的设计规则,标准化,库,内存管理,多重继承, 模板等,对包括异常机制,运行时类型信息和名字空间在内的重要的新特性都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每一名C++ 程序员都应该可以从Bjarne的阐释中加深对手中这门语言的认识.这本书知识浓缩,信息量极大,请不要错过 Bjarne每一句看似漫不经意的话. ---------------------------------------------------------------- 9.Accelerated C++: Practical Programming by Example   Author: Andrew Koenig, Barbara E.Moo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Published: January 15, 2000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和市面上大多数C++教程不同,本书不是从C++中的C开始讲解,而是始于地道的C++特性.从 一开始就使用标准库来写程序,随着讲述的逐渐深入,又一一解释这些标准库组件所依赖的基础概念.另外,和 其他C++教材不同的是,这本书以实例拉动语言和标准库的讲解,对后两者的讲解是为了给实例程序提供支持, 而不是像绝大多数C++教材那样,例子只是用作演示语言特性和标准库用法的辅助工具.   作者在C++领域的编程实践,教育培训以及技术写作方面都是世界一流水准.我喜欢这种大量使用标准库 和C++语言原生特性的清新的写作风格.在这本教材面前,几乎迄今为止的所有C++教材都黯然失色或显得过时 .尽管这本教材也许对于国内的高校教育来说有些前卫,不过我仍然极力向我的同行们推荐.顺带一提,在 Bjarne和我最近的一封通信里,他这样评价本书:对于有经验的程序员学习C++而言,这本书可能是世界上最好 的一本. ---------------------------------------------------------------- 10.C++ Gotchas: Avoiding Common Problems in Coding and Design   Author: Stephen C.Dewhurst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st edition (November 26, 2002)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Stephen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注定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Stephen曾经是贝尔实验室中 第一批C++使用者.他已经使用C++成功解决了包括编译器,证券交易,电子商务以及嵌入式系统等领域中的问 题.本书汇集了作者来自开发一线的99条编程真知灼见,洞悉它们,你可以避免几乎所有常见的C++设计和编程 问题.   我甚至认为,对于C++编程菜鸟而言,阅读这本书会比阅读Scott和Herb的书更能轻松而立竿见影地获得更 大的提高.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风格----Stephen的许多观点看似极端却无可辩驳.当然了,这种自信( 以及冷幽默)来自于作者深厚的技术素养,而非自大的偏执. ---------------------------------------------------------------------------------- 11.C++ Primer 3rd   Author: Stanley B.Lippman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这本书的名字多少有点让人误解.尽管作者声称这本书是为C++新手而写,但无论是它的厚度 还是讲解的深度都暴露了似乎并非如此.也许说它是一本从入门到精通的C++教程会更合适一些.我个人认 为它并不适合完全不懂C++的初学者----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你至少应该先有那么一点C或C++的背景知识,或 者至少要具有一些其他语言的编程经验.   尽管这本书省略了一些高级C++特性的讨论,但仍然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C++学习教程.事实上 ,如果一名C++初学者能够扎扎实实地读完本书并对照C++ Primer Answer Book完成全部习题的话,他的 水平肯定可以进入职业C++程序员的行列.我个人认为,即使你已经拥有了TCPL,这本书依然有拥有的价值,因 为在许多方面它比TCPL来得更详细,更易懂. ---------------------------------------------------------------- 12.Essential C++   Author: Stanley B.Lippman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可以不太严格地认为这本书是C++ Primer的精简版.本书一一讲述了C++中最具代表性 的主题,包括过程式编程,泛型编程,基于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编程,模板编程以及异常处理等.Stanley将门槛 调低到具有其他语言程序设计经验的C++新手所能接受的最基本的层次,使他们能够迅速开始使用C++编程 而又免于阅读C++ Primer那样的大部头.它以实例引导学习,力图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C++的精粹.   也许换一个人来概述C++编程范型(paradigm)的方方面面需要好几百页才能说清楚,但这本小书不可思议 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满是技术,简明扼要并且有话好好说的书.这本书同样具有一个明显 的风格:所有程序例子全部采用标准库组件,让人耳目一新. ---------------------------------------------------------------- 13.Effective C++: 50 Specific Ways to Improve Your Programs and Design (2nd Edition)   More Effective C++: 35 New Ways to Improve Your Programs and Designs   Author: Scott Meyers   Publisher: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Amazon.com   Book Info: 先养成良好的C++设计习惯,这是Scott Meyers的Effective C++和More Effective C++带给我们的无穷好处,这两本书是真正的经典,作者对C++的纯熟,使得语言的风格读起来简直是如饴甘 甜,就像他站在你对面讲课.如果你已经深刻地理解了Effective C++和More Effective C++,那你可 以发现,你在众人中已经是鸡群之鹤.   如果说Effective C++主要讨论C++中一些相对基础的概念和技巧的话,那么More Effective C++则着重探讨了包括异常处理在内的一系列高级技术.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两大主要区别:其一,它包含 很多时新的标准C++的内容;第二,它讨论的主题倾向于战略化而非战术化,并且讨论得更深入,更彻底.尤 其是对虚析构函数,智能指针,引用计数以及代理类(proxy classe)等技术和模式论述的深入程度,让人很难 想象是出现于这样的一本小书之中. ---------------------------------------------------------------- 14.Exceptional C++: 47 Engineering Puzzles, Programm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ore Exceptional C++: 40 New Engineering Puzzles, Programm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uthor: Herb Sutter   Book Info: 你自认为是一名C++语言专家吗?读一读ISO C++标准委员会秘书长的这两本书再回答.在这 两本书中,Herb采用了问答的方式指导你学习C++语言特性.对于每一个专题,Herb首先合理地设想出你的疑 问和困惑,接着又猜测出你十有八九是错误的解答,然后给你以指点并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最后还归纳出解决 类似问题的普适性原则.   这两本书是典型的深究C++语言细节的著作,很薄,但内容密集,远远超过Scott的那两本书,读起来很费脑 筋----我个人认为它们要比Scott的书难懂得多.若要研习这薄薄的两本书所包含的知识,至少需要花费数月 的时间!(在Scott的荐序中,他坦陈不止一次陷入GotW问题的陷阱,你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对于语言细节的 深究有什么好处呢?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关心C++代码幕后的动作,然而当我们不得不关心时,这两 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线索,因为它们揭示了C++语言中微妙而又至关重要的东西. ---------------------------------------------------------------- 15.Modern C++ Design: Generic Programming and Design Patterns Applied   Author: Andrei Alexandrescu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你自认为是C++模板编程高手吗?请看过这本书再回答.这是一本出自天才之手令人敬畏的杰 作.泛型模式,无限延伸你的视野,足以挑战任何一名C++程序员的思维极限.   这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Loki程序库采用的基础技术以及一些高级语言特性,包括基于策 略的类设计,模板局部特化,编译期断言,Typelist以及小型对象分配技术等.第二部分则着重介绍了Loki中的 重要组件和泛型模式技术,包括泛化仿函数(Generalization Functor),单件(Singleton),智能指针,对象工 厂(Object Factory),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访问者(Visitor)以及多方法(Multimethods)等.每一种 技术都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 16.C++ Templates: The Complete Guide   Author: David Vandevoorde, Nicolai M.Josuttis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有一种老套的赞美一本书的手法,大致是没有看过这本书,你就怎么怎么地,这里面往往夸 张的成分居多.不过,倘若说没有看过C++ Templates: The Complete Guide,你就不可能精通C++模板编 程,那么这个论断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C++程序员来说是成立的.这本书填补了C++模板书籍领域由来已久的 空白.此前,上有Modern C++ Design这样的专注于模板高级编程技术和泛型模式的著作,下有The C++ Standard Library这样的针对特定模板框架和组件的使用指南.然而,假如对模板机制缺乏深入的理解,你 就很难上下自如.鉴于此,我向每一位渴望透彻理解C++模板技术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 17.The C++ Standard Library: A Tutorial and Reference   Author: Nicolai M. Josutti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st edition (August 12, 1999)   Amazon Reviews: Amazon. com   Book Info: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C++标准库著作,是一本需要一再查阅的参考大全.它在完备性,细致 性以及精确性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本书详细介绍了每一标准库组件的规格和用法,内容涵盖包括流和本地化 在内的整个标准库而不仅仅是STL.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它首先适合作为教程阅读,尔后又可用作参考手册.   浅显易懂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易读.如果你希望学习标准库的用法并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那你必 须拥有这本书.正如网络上所言,这本书不仅仅应该摆在你的书橱中,更应该放到你的电脑桌上.我向每一位职 业C++程序员强烈推荐. ---------------------------------------------------------------- 18.Effective C++: 50 Specific Ways to Improve Your Programs and Design (2nd Edition)   Author: Scott Meyer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 edition (September 2, 1997)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Effective STL: 50 Specific Ways to Improve Your Use of the 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   Author: Scott Meyer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st edition (June 6, 2001)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读完Scott 的Effective C++和More Effective C++的中译本之后,我一直期待这 本书的中文版.我从潘爱民先生的个人主页上了解到,他和他的合作伙伴似乎早已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可惜至今市面上仍不得见.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原版. 本书是使用STL的程序员必读之作.在这本书中,Scott向我们讲述STL容器和算法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以最佳 方式使用它们.和Scott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清晰,精确,具有极佳的可读性.看过这本书以后, 我想你也许会和我以及其他C++程序员一样产生这样的想法:Scott什么时候会写出一本More Effective STL? ---------------------------------------------------------------- 19.Thinking in C++, Volume 1: Introduction to Standard C++ (2nd Edition)   Author: Bruce Eckel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April 15, 2000)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Thinking in C++的第1版于1996年荣获软件研发杂志评选的图书震撼大奖.最新推出 的第2版对内容进行了大幅改写和调整,以反映C++标准化带来的影响以及近几年面向对象领域最新研究和实 践成果.输入输入流,多重继承,异常处理和运行时类型识别等高级主题连同C++标准化以后增加的一 些内容则被放入第二卷中.Bruce是一名经验丰富的C++讲师和顾问,其培训和写作经验都是世界一流水准,他 的作品比那些玩票的技术人员写的东西更能吸引读者.事实上,在同类图书中,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本书 的可读性要超过TCPL和C++ Primer.   Thinking in C++, Volume 2: Practical Programming (Second Edition)   Author: Bruce Eckel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November 1, 2003)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 20.Ruminations on C++: A Decade of Programming Insight and Experience   Author: Andrew Koenig, Barbara E. Moo, Barbara E. (Editor) Moo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st edition (August 7, 1996)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Andrew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C++专家.这是一本关于C++编程思想和程序设计技术而非语言细 节的著作.如果你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这本书将教你在进行C++编程时应该怎样思考,应该如何表达解决方案 .整本书技术表达透彻,文字通俗易懂.Bjarne这样评价这本书:本书遍布C++是什么,C++能够做什么的真知 灼见. ---------------------------------------------------------------- 21.Design Patterns: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Author: Erich Gamma   Publisher: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8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设计可复用的面向对象的软件,你需要掌握设计模式.本书并非专为C++程序员而写,但它采 用了C++(以及Smalltalk)作为主要示例语言,C++程序员尤其易于从中受益.四位作者都是国际公认的面向对 象软件领域专家,他们将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经验作为设计模式详细记录下来.这本书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 于四位作者以及本书都被昵称为GoF(Gang of Four).本书学院气息浓厚,行文风格严谨简洁,虽然它不如某些 讲解模式的书籍易读,但真正要精准地理解设计模式,本书是终极权威.学习设计模式,这本书需要一而再,再 而三的咀嚼.顺带一句:请将设计模式化作开拓思维的钥匙,切莫成为封闭思维的枷锁. ---------------------------------------------------------------- 22.Efficient C++: Performance Programming Techniques   Author: Dov Bulka, David Mayhew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这本超薄小书聚焦于高性能C++应用程序开发.两位作者都是IBM软件专家,都工作于对性能 要求极高的系统构建领域,本书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也有人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花了不少的篇幅讲述和C++无 关的东西,我却恰恰因为这一点而对这本书产生好感,正是这些东西让我开阔了眼界. ---------------------------------------------------------------------------------- 23.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   Author: Stanley B.Lippman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ub Co   Published: May 3, 1996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从编译器的角度观察C++可以使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本书探讨了大量的C++面向对象程序 设计的底层运作机制,包括构造函数,函数,临时对象,继承,虚拟,模板的实例化,异常处理,运行期类型识别等 ,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在实现C++对象模型过程中做出的权衡折衷.喜欢刨根问底的C++程序员可以从中了解了无 数的编译器解释源代码的细节,以及记忆体分配的细节.. ---------------------------------------------------------------------------------- 24.The Art of Assembly Language   Author: Randall Hyde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以X86系列微机为背景,从简单的Hello程序开始,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X86微机汇编语言 编程的各种基础知识和编程技巧,内容涉及到数据表示,存储器管理,各种数据类型,过程,与汇编语言相关的 体系结构,控制结构,文件,宏指令,位处理指令,字符串指令,MMX指令,类和对象,以及混合语言编程等,尤其是 在高级汇编语言(HLA)方面,该书给予了细致深入的讲解.对于有意学习X86汇编语言编程的程序员来说,这是 一本难得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Randall Hyde在大学中教授汇编语言十多年,并且开发了好几个商用软件,具有丰富的汇编语 言开发经验.该书的英文电子版受到了成千上万的网站和高级程序员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了高级汇编语言编 程方面的一本经典之作.虽然该书的出版时间不长,但在Amazon上为该书作出评价的人很多,而且几乎所有的 人都给予5星的评价,可见其内容之好.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程序员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 25.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4.4BSD Operating System   Auther:   Marshall Kirk McKusick, Consultant   Keith Bostic, Berkeley Software Design, Inc.   Michael J.Karels, Berkeley Software Design, Inc.   John S.Quarterman, Texas Internet Consulting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Published: 04/30/1996   Book Info: 是第一本完整描述伯克利最新版本4.4BSD设计和实现的权威性著作.书中介绍了4.4BSD的内 部结构和实现4.4BSD的系统功能中所用的概念,数据结构和算法.书中着重对4.4BSD 和 ATT System V UNIX 版本的不同处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对其设计思想及背景作了清晰的阐述.该书对研究,开发和使用 UNIX 系 统,特别是4.4BSD UNIX 实现中的一些新技术,新特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26.John Lions:Lions’Commentary on UNIX 6th Edition with Source Code   Author: John Lions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一时期,莱昂的几册源代码分析,曾是人们争相传看的UNIX 系统的地下出版物.我们今天来审视这一著作,尽管其中的代码已属过时,但其注释者所作的大部分注释,依 然完美如初.要想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就必须阅读和理解源代码.莱昂的工作,使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能达到 这一步.   Book Reviews:   本书中的材料确定是有点过时了,其内容不包括图形,网络以及1975年后出现的新事物.即使在1979年的 编译中也不再使用的线性搜索,基本数据结构和C代码还保留在本书的源代码中,而该代码面向的计算机非常 简单,只比存储器稍稍多一些.从中你会发现有很多粗糙之处.但是在代码中你也可以观察到其基本结构,该结 构沿用了很长时间,而且能够包容在计算环境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莱昂的分析中,你可以觉察到新鲜的,经常 提出问题的立场,其中的很多词语和思想都很适宜于教育和学习.莱昂非常清楚地赞赏他阅读的UNIX源代码, 但又立即指出其不足之处.他帮助他的学生理解蕴含在源代码中的很多思想和主题,也坦率地说明他对该代码 某些部分感到的困惑之处.此处重印的文献已经教育了一代人,它是计算机界中复印数量最多的一本书稿.将 此公开记录在案是件大好事.                              ----丹尼斯.M .里奇   最后我还想提及的是:现在,得到最广泛传播的一份地下计算机科学文献已经可以自由地使用了.我对 1977年中的那一天仍然是记忆犹新,那时我接到邮寄来的此书的第一份草稿,开始时我对此书并无很多期望, 但是最后却是逐字逐句进行了仔细阅读.20年之后,此书依旧是对一个实际操作系统工作的最好分析说明.                              ----肯·汤姆森   (汤姆森和里奇因为开发和实现UNIX操作系统而共同获得1983年ACM美国计算机协会图灵奖). ---------------------------------------------------------------- 27.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econd Edition)   Author: Andrew S.Tanenbaum, Albert S.Woodhull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January 15, 1997)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是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杰出教材.作者不仅介绍了所有基本原理,如:进程,进程间通信, 输入/输出,虚拟存储,文件系统及系统安全,也介绍了线程概念,同时又详尽地讨论了MINIX系统(一种UNIX兼 容系统),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原理,还能通过使用MINIX来了解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到真实的操作系统中.作者 更新了所有原理性材料以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基于POSIX的MINIX系统经修订后可运行在基于奔腾(Pentium) 的计算机上.MINIX代码可用于Ethernet和TCP/IP联网环境.每本书均附光盘,内含MINIX全部源码和可运行各 种计算机上的两个模拟程序.每章后均附思考题. ---------------------------------------------------------------- 28.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2nd Edition)   Author: Andrew Tanenbaum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对于软件开发专家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代操作系统给出了操作系统设计一个 概念上的全面见解,包括Unix/Linux和Windows 2000的详细个案研究.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详尽讲述了 传统操作系统知识,包括进程,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I/O设备管理,死锁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分布式 操作系统,包括层次协议,远程过程调用,互斥操作,分布式文件系统等专题.为加深概念的理解,本书还详细介 绍了四个操作系统,包括两个传统的系统UNIX和MS-DOS;两个分布式系统Amoeba和Mach.此外还简要介绍了 NFS,AFS,ISIS等其他几个系统.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叙述清晰,是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 教科书,对于从事计算机管理,开发,系统分析等职业的专业人员也是优秀的参考书. ---------------------------------------------------------------- 29.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Author: Abraham Silberschatz, Greg Gagne, Peter Baer Galvin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是计算机类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自第一版问世以来,经历了近20年的锤 炼,被认为是该课程教材的一本圣经.它对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给出了清晰的阐述.本书所涉及的基 本概念和算法均基于当前商用操作系统,并在非特定操作系统的通用环境中展开讲解.书中介绍了大量与流行 操作系统相关的实现技术,包括Solaris2,Linux,Windows NT,Windows 2000,OS/2和Apple Macintosh操作系 统.此版包括了线程,Windows 2000的新章节,并新增了客户/服务器 模型和网络文件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 ---------------------------------------------------------------- 30.Running MS-DOS   Author: Van Wolverton   Published: 18 November 1993   Book Info: MS-DOS 上的清晰工作!   经过10年无数次竞争,Running MS-DOS仍是被其它 MS-DOS 奉为标准的书.Van Wolverton 的实际的 写作风格,上百张屏幕演示,使得Running MS-DOS成为任何时候的DOS指南畅销书.再没有哪个计算机书从 读者和评论家那里获得过这么多的赞扬.   这本新的,10 周年纪念版本,包括关于 MS-DOS 6.2 最新版本的重要的信息.如果您仅仅只是买了一台 PC 机,或者只是升级到了一个新版本,Running MS-DOS应当成为您的第一个信息源.Running MS-DOS 实际上是由3本书合成的,包括:   MS-DOS 介绍,以及如何同您的计算机硬件相协调   一个关于了解和使用 MS-DOS 的完整制导   一个命令手册,里面有定义,例子和表格,帮您快速寻找信息! ---------------------------------------------------------------- 31.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   Author: Richard W.Stevens, Stephen A.Rago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与大多数其他操作系统类似,Unix对运行其上的程序提供了大量服务,此外,本书与其他Unix 编程书籍不同的是,本书除了讲述Unix系统的编程接口----即系统调用接口和由标准C函数库提供的大量函数 之外,还通过许多例子和基本原理对Unix编程环境做了更深入的解释和剖析,如怎样创建数据库,页面描述语 言的打印机驱动程序,现代拨号程序以及代理进程,处理机间通信,伪终端程序等.本书作者是Unix研究领域的 专家,而本书更被誉为是该领域的圣经宝典,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 ---------------------------------------------------------------- 32.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Volume.1: The Sockets Networking API, Third Edition   Author: W.Richard Stevens, Bill Fenner, Andrew M.Rudoff, Richard W.Steven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这是一本利用应用编程接口(API)编写法对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的网络编程的教程.所用的 API有两类: 基于BerkeleyUNIX操作系统的Berkeley套接字和基于ATT开发的X Open传输接口XTI.本书分 四大部分:Ⅰ.引论和TCP/IP;Ⅱ.基本套接字(Sockets);Ⅲ.高级套接字;Ⅳ.XTI X/Open传输接口.四个附录: A.IPv4,IPv6,ICMPv4和ICMPv6;B.虚拟网络;C.调试技术;D.一些关键源代码.全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是一本 极好的参考书.   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Volume 2: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s (2nd Edition)   Author: W.Richard Steven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一种良好的进程间通信(IPC)形式是复杂精致的UNIX程序性能之关键.本书全面深入地介绍 了各种进程间通信形式,包括消息传递,同步,共享内存及远程调用(RPC).作者从介绍IPC的基础及其所要解决 的问题开始,逐步引导读者学习如何使System V IPC和新的Posix标准两者都达到极至.书中Pthread的内容有 较大的扩充,所附的许多例子反映多个线程而不是多个进程.读者通过本书将能掌握各种现行的IPC技术,其中 有:管道和FIFO;Posix和System V消息队列;互斥锁和条件变量;读写锁;记录上锁;Posix和System V信号灯 ;Posix和System V共享内存;Solaris门和Sun RPC;IPC技术的性能测量.本书内容详尽且具有权威性,几乎每 章都有精选的习题,是计算机和网络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首选教材,本书也可作为网络研究和开发人 员的自学教材和参考书. ---------------------------------------------------------------- 33.TCP/IP Illustrated     Web site: http://www.kohala.com/start/   TCP/IP Illustrated,Volume 1:The Protocols   Author: W.Richard Steven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TCP/IP详解,卷1:协议是一本完整而详细的TCP/IP协议指南.描述了属于每一层的各个 协议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操作系统中运行.作者用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的tcpdump程序来捕获不同操作 系统和TCP/IP实现之间传输的不同分组.对tcpdump输出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不同协议如何工作.本书适合作 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网络的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也适用于研究网络的技术人员.   TCP/IP Illustrated,Volume 2:The Implementation   Author: Gary R.Wright, W.Richard Steven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完整而详细地介绍了TCP/IP协议是如何实现的.书中给出了约500个图例,15,000行实际 操作的C代码,采用举例教学的方法帮助你掌握TCP/IP实现.本书不仅说明了插口API和协议族的关系以及主机 实现与路由器实现的差别.还介绍了4.4BSD-Lite版的新的特点,如多播,长肥管道支持,窗口缩放,时间戳选项 以及其他主题等等.读者阅读本书时,应当具备卷1中阐述的关于TCP/IP的基本知识.本书适用于希望理解 TCP/TP协议如何实现的人,包括编写网络应用程序的程序员以及利用TCP/IP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管理员.   TCP/IP Illstrated,Volume 3:TCP for Transactions,HTTP,NNTP,and the UNIX Domain Protocols   Author: W.Richard Stevens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是TCP/IP详解系列的延续.主要内容包括:TCP事务协议,即T/TCP,这是对TCP的扩展 ,使客户-服务器事务更快,更高效和更可靠;TCP/IP应用,主要是HTTP和NNTP;UNIX域协议,这些协议提供了进 程之间通信的一种手段.当客户与服务器进程在同一台主机上时,UNIX域协议通常要比TCP/IP快一倍.本书同 样采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实现细节,并参考引用了卷2中的大量源程序.本书适用于希望理解TCP/IP如何工作的 人,包括编写网络应用程序的程序员以及利用TCP/IP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管理员.   作者简介:   Gary R.Wright 研究TCP/IP多年.他是Connix公司的董事长,这个公司的基地在康涅狄格州,它提供 Internet接入和咨询服务.W.Richard Stevens(1951-1999)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专家,除了TCP/IP详解 三卷本外,他还有其他两部最为畅销的作品;UNIX环境高级编程和UNIX网络编程(两卷本). ---------------------------------------------------------------- 34.Routing TCP/IP     CCI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Routing TCP/IP Volume 1   Author: Jeff Doyle   Publisher: Cisco Press; 1st edition (July 1, 1998)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是第一本详细而又完整地介绍互联网络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IGRP)的专业书籍,堪称 有关IGRP方面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和路由选择的基本知识,对 TCP/IP和静态,动态路由选择技术作了一个整体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本书的精华,这一部分详细深入地讲述了 各种常用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如静态路由,RIP,RIPv2,IGRP,EIGRP,OSPF,ISIS等,每一章除了对该协议 的实现机制和参数详尽阐述,使读者对协议的实现原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外,还通过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实例 ,详细地论述了该协议在Cisco路由器上的配置和故障处理方法,使读者获取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第 三部分介绍了如缺省路由,路由过滤等多种有效的路由控制工具,用来创建和管理多个IP路由选择协议的协调 工作.本书不仅适合那些需要准备通过CCIE考试的考生,而且也适合任何需要完整理解TCP/IP内部路由选择协 议的网络设计和工程人员阅读.本书中对协议细节的讲解和对网络实例的探讨相信会让读者获益匪浅.   CCI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outing TCP/IP Volume 2   Author: Jeff Doyle, Jennifer DeHaven Carroll   Publisher: Cisco Press; 1st edition (April 11, 2001)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TCP/IP路由技术,内容包括几种重要的网络协议,如外部网关协议 (EGP),边界网关协议(BGP4),以及相应的高级IP路由技术与应用――网络地址转换,IP组播路由技术,IPv6技 术,路由器管理等.本书共分9个章节,首先介绍并讨论了主题内容的基本原理,接着是设计用来展示真实网络 环境中相关概念的一系列配置范例,最后提供给读者经实践验证过的故障排除方法以解决网络可能会出现的 问题.重点介绍了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策略以及诸如组播和IPv6等更具挑战性的路由选择和实施技术. ---------------------------------------------------------------- 35.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Seventh Edition   Author: William Stallings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是著名计算机专业作家 William Stallings 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最基本的数据 通信原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及多种网络协议和应用.这一版对原有内容做了彻底的修订和重组,使新版 对通信各专题的阐述更全面,更清晰.同时,新版加强了无线通信和组网,吉比特以太网,区分服务,MPLS和 TCP/IP实现细节等内容.此外,本书还包括词汇表,参考文献,缩写词对照表.每章都附有习题和建议,以便读者 进一步阅读. ---------------------------------------------------------------- 36.Programming Pearls, 2nd Edition   Author: Jon Bentley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 edition (September 27, 1999)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如果让程序员们列出他们最喜欢的书籍,Jon Bentley的编程珠玑通常可以位于经典之 列.如同珍珠来自于曾经折磨牡蛎的沙粒,程序设计的珍珠也来自曾经折磨程序员的实际问题.Bentley的珍珠 建立在坚实的工程学基础上,在洞察力和创造力的王国中为那些恼人的问题提供了独特而巧妙的解决方案.通 过一些精心设计的有趣而且颇具指导意义的程序,本书对众多实用程序设计技巧及基本设计原则作了清晰而 机智的描述.因此,编程珠玑得到各个层次程序员的青睐并不让人感觉意外.   为了反映当今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环境,Bentley在本书中彻底更新了第一版里的大多数素材.此外,他还新 增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测试,调试和计时 2.集合表示 3.字符中问题   对原来的所有程序都重新进行了改写,并生成了等量的新代码.您可以从本书网站 ( www.programmingpearls.com )获取所有程序的C或C++实现.   Book Reviews:   编程珠玑第一版是我职业生涯早期阅读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第一次从该书中学到的许多观 点很久以后仍然使我受益匪浅.Jon在第二版中对素材进行了大量更新,这些新例子的新鲜程度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Steve McConnell Code Complete等多部畅销书作者 ---------------------------------------------------------------- 37.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Author: Frederick P, Brooks,Jr.   Publisher: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st edition (August 2, 1995)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IBM大型电脑之父 Fred Brooks 二十余年开发经验的汇集,远谋深虑,字字珠玑.技术之巧与 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本书自第一版以来,畅销二十余年不衰,是软件领域绝无仅有的必读经典.   作者简介:   Frederick P 曾荣获美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声望的图灵奖(A.M.Turing Award)桂冠.美国计算机协会(ACM) 称赞他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Brooks 博士是北卡罗莱纳大学 Kenan-Flagler 商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他被认为是IBM 360系统之 父,曾担任了360系统的项目经理,以及360操作系统项目设计阶段的经理.凭借在上述项目中的杰出贡献 ,Brooks博士以及Bob Evans和Erich Bloch在1985年荣获了美国国家技术奖(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Brooks博士早期曾担任IBM 公司Stretch和Harvest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设计师.   Brooks 博士创立了北卡罗莱纳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并在1964~1984年期间担任系主任.他还曾任职于 美国国家科技局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他目前的教学和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分子模型绘图和虚拟环 境设计. ---------------------------------------------------------------- 38.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Author: Andrew Hunt,David Thomas   Publisher: Addison Wesley   Published: November 24, 1999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直击编程阵地,穿过了日益增长的现代软件开发的规范和学术,对核心过程进行了审视 ----该过程采取了供需结合的工作方式和令人欣喜的可维护代码.本书包含的内容从个人责任和职业发展到 保持代码的灵活性,使之易于改编和重用.   本书由各个相对独立的章节组成,其间不乏好玩的轶事,详细的实例和有趣的对话,描述了软件开发各个 方面的最好实践和主要缺陷.无论你是一个新入门的编码者,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还是负责软件项目的经理, 通过每日学习这些课程,都会在个人生产力,准确率和工作满意度上有快速的增长.你所学到的技巧和开发习 惯和态度将为你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长期成功奠定基础.你将成为又一Pragmatic Programmer. ---------------------------------------------------------------- 39.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   Author: Eric S. Raymond   Publisher: Addison Wesley   Published: October 2, 2003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荣获美国Software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Award大奖作品!   本书是作者封笔30年后历时5年创作而成,是一部难得的软件工程方面的佳作.作者首次将哲学,设计模式 ,工具,文化和传统结合在一起,使得UNIX成为世界上最好且最具创新意义的软件,并展示了如何将其拓展到 Linux和当今的开源(open-source)运动中:通过取自最主要的开源项目中的示例,作者向UNIX和Linux编程人 员展示了如何更巧妙地创建软件,使其更雅致,更灵巧,更具可重用性且具有更长的生命期   本书主要介绍了Unix系统领域中的设计和开发哲学,思想文化体系,原则与经验,由公认的Unix编程大师, 开源运动领袖人物之一Eric S.Raymond倾力多年写作而成.包括Unix设计者在内的多位领域专家也为本书贡 献了宝贵的内容.本书内容涉及社群文化,软件开发设计与实现,覆盖面广,内容深邃,完全展现了作者极其深 厚的经验积累和领域智慧. ---------------------------------------------------------------- 40.Peopleware:Productive Projects and Teams   Author: Tom DeMarco, Timothy Lister   Publisher: Dorset House Publishing Co   Published: February 28, 1999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Tom Demarco 和Tim Lister 的Peopleware:Productive Projects and Teams第一版于 1987 年出版,专门讨论了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团队管理问题,向传统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推崇人本管理思想 ,给予软件工人自由和信任.和人月神话一样,该书现在已经成为软件团队管理的经典之作.1995 年 ,Larry Constantine 出版了一部题为Constantine 论人件的论文集,扩大了人件概念,把那些使用软件 的人也包括进来.1999 年2 月,人件第二版出版,增补了8 章新内容.这些增补的内容视角更加宽广,对比 较大型的组织中的团队如何运作进行了探索. ---------------------------------------------------------------- 41.Computer graphics C Version 2nd ed   Author: Donald Heam, M.Pauline Baker   Publisher: Pearson US Imports PHIPEs   Published: May 24, 1996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这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Foley,van Dam等是国际图形学界的著名学者, 学术带头人,而且本书英文版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各国大学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主要教科书.本书是高等院校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想教材,是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优秀参考书. ---------------------------------------------------------------- 42.Tricks of the 3D Game Programming Gurus-Advanced 3D Graphics and Rasterization   Author: Andre LaMothe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是著名游戏程序设计类书籍作者Andre LaMothe的畅销书.在书中随处可见许多有趣但 又有一定难度的源程序.作者循循善诱地从程序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游戏开发所需的全部 知识,包括Win32编程以及DirectX中所有主要组件(包括DirectDraw,DirectSound,DirectInput和 DirectMusic).书中还用单独的章节详细讲授了2D图形学和光栅化技术,游戏算法,多线程编程,文本游戏和解 析,人工智能(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物理建模(完全碰撞反应,动量传递和正反向运动学)及实 时模拟等游戏程序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43.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   Author: Alfred V. Aho, Ravi Seth, Jeffrey D. Ullman   Publisher: Addison Wesley (January 1, 1986)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本书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龙书.原因是这本书的封面上有条红色的龙.里面讲解的核心 编译原理至今都没有变过,所以一直到今天,它的价值都非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实际 的小例子,把编译原理的大致内容罗列出来,让很多编译原理的初学者很快心里有了个底,也知道为什么会有 这些理论,怎么运用这些理论.而这一点是我感觉国内的教材缺乏的东西,所以国内的教材都不是写给愿意自 学的读者,总之让人看了半天,却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有什么用. ---------------------------------------------------------------- 44.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   Author: Randal E. Bryant, David R. O'Hallaron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1st edition (August 13, 2002)   Amazon Reviews: Amazon.com   Book Info: AMAZON五星图书,最伟大计算机科学教材之一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IEEE和ACM双院士倾力推出   超过80所美国和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选用本书为教材   本书英文版久负盛名,被众多专业人士称为最伟大的计算机教材之一,著名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 机科学系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使用,程序员眼中的透彻讲述计算机系统的扛鼎之作.作者Randal E. Bryant是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主任,ACM和IEEE双院士(Fellow),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ACM和IEEE颁发的大奖 .本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信息的表示和处理,程序的机器级表示,处理器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静态 和动态链接,虚拟存储器,系统级I/O,网络编程和并发编程等精彩内容.其目的是解释计算机系统的所有本质 概念,并向读者展示这些概念是如何实际地影响应用程序的正确性,性能和实用性.与其他主要针对系统构造 人员的系统类书籍不同,这本书是写给程序员的,是从程序员的角度来描述的.本书为软件和硬件之间搭起了 一个桥梁,它给出了一种帮助读者分别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程序及其行为的途径,这也填补了国内 计算机系统教学中的一个空白.本书的最大优点是帮助读者理解概念,让读者很清楚地在脑海中构造一个层次 型的计算机系统,从最低层数据在内存中的表示(如我们一直陌生的浮点数表示),到流水线指令的构成,到虚 拟存储器,到编译系统,到动态加载库,到最后的用户应用.本书提供了大量的例子和练习及部分答案.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对于每一个基本概念都有相应的笔头或程序试验,加深读者的理解.   Book Reviews:   我坚信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对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内部结构非常有帮助.                              ----Kostas Daniilidis,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本书讲述事物的方法与众不同,但是和我想要的课程进行方式类似.                              ----John Greiner,Rice大学   这是一项出色的工作,是这一领域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                              ----Michael Scott,罗切斯特大学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fangkeyyssk/archive/2007/09/28/1805588.aspx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能家居概论》-3.6智能家居互联网接入技术
lhj701 2017-1-23 21:19
第 3 章 智能家居通信与组网技术 3.6 智能家居互联网接入技术 3.6.1 智能家居+ 互联网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而物联网又称为IOT(Internet of Things)。正如物联网一样,笔者认为智能家居既是一个局域网络(将智能家居范围内的所有智能家电组成一个局部的网络),同时又需要连接到互联网上去,才能充分实现智能家居的智能化的优势。 那么,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局域网,既然可以实现一定智能的控制,又是什么原因需要连接到互联网上呢?我们认为,就目前而言应该有如下的原因: (1) 远程控制的需要 :智能家居的许多应用,如智能家居安防,孩子及老人的远程监控,远程控制如热水器、电饭煲等智能家电,需要实现远程控制。当然如果距离能够在无线通信控制的范围,可以直接使用长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实现,如NB-IOT、LoRa和WiFiHalow等技术。但很多情况下,如果不能够使用上述技术时,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远程的监测和控制。 (2) 智能家居连入云端的需要 :智能化应该是智能家居未来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优势,可以说,其智能化程度越高,被社会和普通家庭接受的程度越高,市场潜力就越大。然而,就目前而言,智能家居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智能化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智能家居的一些初级产品也被用户戏称为“伪智能”。智能家居智能化的发展,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在智能家电末端实现本地智能化,通过嵌入智能到智能化设备终端来实现。而另外一方面,需要将本地局部的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上,通过居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居的云端,给智能家居注入外部智能。比如目前已经实现的利用语言控制智能家电,不论苹果的Siri还是亚马逊的Alexa,都需要依赖于居于云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单单依赖本地化的智能目前还不能满足智能化的需要。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的智能家居的本地智能化的实现,需要来自云端的“智能池”的协助,因此智能家居需要连接外部的互联网。 (3) 智能家居IP化的需要 :不论智能家居还是物联网应用,在硬件连接到互联网的过程中,本身却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控系统。如智能家居,其智能家居所涉及的智能家电需要组成一个局部化的网络系统。理想状态是,所有的智能家居的智能化设备都使用标准统一的协议,因为只有真正实现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才能更好的实现一个统一的系统。但现实情况是,在从智能家居的碎片化蚕食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智能化的家电来实现,而生产智能化家电的厂商不可能在发展初期使用统一的协议。就拿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来说,蓝牙、Wifi、Z-wave、ZigBee等技术,目前而言很难实现互联互通。因此,目前智能家庭智能设备碎片化割据的现实,如果无法实现智能设备间真正的互联互通,又如何实现一个智能家居系统下的智能化呢?因此,智能家居设备IP化,除了要借助云端“智慧”增强本地化的智能化之外,也是为了实现智能化设备在互联网层面上的更好的互联互通。因此,如果从这方面考虑的话,Thread应该说是想往前再走一步。需要说明是,智能化家电设备互联互通,在目前情况下,并非追求单一的互联网层面上的互联互通,而是本地化短距离无线互联互通和互联网层面的互联互通的相互结合具体实现。 3.6.2 6LowPAN 技术 3.6.3 Thread 技术 *********注: 请各位博友给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智能家居概论 》书稿,限于版权, 谢绝转载!谢谢!
个人分类: 物联网|4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部教材版本多样化的阴谋?
热度 2 冯用军 2017-1-6 00:3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茶余饭后,不要喝茶 不知从哪年开始,教育部進行了一项“改革”,把教材分为了若干版本,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外研版,粤教版,岳麓版,科教版,中地版,浙科版,牛译版,湘教版,译林版,国人版,国苏版……   大家想想这有多么坑爹吧,不同的省份学习不同的教材,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那是因为中国大一统了,文化要统一,现在倒好,好好的统一的国民教材,你却把它再分开,你这是要分裂中国文化吗?   再说了,什么样的知识存在地区差别呢?   语文?要各省的人都学习地方方言?   数学?1+1在哪个省不等于2?   物理?水在哪个省加热后不变水蒸气?   化学?物质的反应在不同的省份有不同吗?   地理?各省的学生难道只需要学习本省的地理,不需要了解全国的,全球的?   生物?细胞结构不同的省份会有变化?   历史?五千年共同的中国历史,哪个省份的学生不需要了解?   英语?难道还能再分化出来北京式英语,湖南式英语?   让学生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于教育并无益处,但为何还要進行这项改革呢?    原因有二:   第一,可以安排更多的人编写教材,因为每一套教材都需要一班人马来编写,以前不好安排的人,都可以安排工作啦。   第二,为考卷差异化做铺垫,掩盖教育不公。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当然就有了教育上的差异,当然就可以使用不同的试卷了,什么3+2,什么2+3,搞得你眼花瞭乱,最终,北京400多分可以上清华,河南600多分上不了一本的问题,就有了说辞,考卷不一样啊,让你各省的教育水平不好比较,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就掩盖了!!!真是处心积虑啊,教材版本多样化的目的就在这里!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96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基本经典的渗流力学教材
Anadolum 2016-12-7 11:14
经典,观点比较高,一直收藏着,今天分享给大家。 高等渗流力学.pdf
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事开头难-开始编写《智能家居概论》教材
热度 1 lhj701 2016-12-4 16:05
开始编写《智能家居概论》教材 人都有惰性, 万事开头难,但今天总算开始编写自己负责主编的第二本教材《智能家居概论》。 尽管现在编写教材,已经不再计算什么科研或者教研工作量,评取职称时也不再有任何加分选项。但凡有付出,皆有回报,需要动脑,需要思考。 今天Mark一下,也提醒自己,以后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争取按时完成。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31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二版)教材出版!
热度 1 zuoqiting 2016-10-30 19:20
参考文献标注: 左其亭,王树谦,马龙 主编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二版) ( 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 ) .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6.7./Zuo Qiting; Wang Shuqian; Ma Long.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ondEdition) .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16. 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精品规划教材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第二版)出版 左其亭 王树谦 马龙 编 内容提要 本书在介绍水资源概念、特点、用途、概况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的形成过程、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开发利用评价等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详细介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并分别介绍了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途径、计算方法及我国用水状况;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以新的治水思想为指导,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与规划、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工作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最后,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简要介绍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并附上课程设计案例材料。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并贯穿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应用,论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列有思考题和课程设计指导书,有助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水利类、农水类、环境类、土木类、地学类等专业本科生、专科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使用和参考。 再版前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 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如何应对水资源问题,是水利工作者和水科学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编写《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材的动力。第一版《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材于 2009 年正式出版,已经过去了六年多,在这六年多时间里,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思想以及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再版,于是就有了编写第二版的想法,希望通过该书第二版的出版,在系统阐述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最新的、现代的、科学的、完善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发挥多个高校的各自优势,保持编写团队的连续性,力争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精品教材,编写团队基本沿用第一版的作者(调整 5 位作者),在内容上增加一章,共计由国内 7 所高校 15 位教师共同参与撰写,可以说是集体的结晶。本书内容包括十六章,每章择优挑选相关作者撰写,最后由左其亭 统稿 。本书由左其亭、王树谦、马龙任主编,各章的撰写人分别见下表(按章的顺序排列): 各章名称 撰写人(单位) 第一章 概论 左其亭(郑州大学)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刘 彬(河北工程大学)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 李秀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 李秀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王树谦(河北工程大学)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张金萍(郑州大学)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甘 容(郑州大学) 第七章 生活用水 程冬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八章 农业用水 张金萍(郑州大学) 第九章 工业用水 王 龙(云南农业大学) 第十章 生态用水 陶 洁(郑州大学) 第十一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王 刚(山东农业大学) 刁艳芳(山东农业大学) 第十二章 水资源配置与规划 马 龙(内蒙古农业大学) 刘廷玺(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十三章 水资源保护 程冬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水资源管理 左其亭(郑州大学) 马军霞(郑州大学) 第十五章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刘 彬(河北工程大学) 沙金霞(河北工程大学) 第十六章 课程设计指导书 王 龙(云南农业大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性。本书从概念、基本知识介绍开始,按照主要内容,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基本原理、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非常系统、全面、有条理;( 2 )新颖性。本书贯穿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应用,以全新的思路和体系编撰本教材;( 3 )可操作性。本书在介绍大量概念、理论方法的同时,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每章后面列有思考题,在本书最后介绍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并附有课程设计案例材料,有助于教学和自学;( 4 )可读性。本书反复多次修改,特别是考虑本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力争用通俗的语言和简明的阐述来表达本书的内容,确保论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通顺。 本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特此向参加第一版撰写而没有参加第二版撰写的作者表示感谢。另外,本书的第一版由云南农业大学文俊教授主审,并对第一版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特此再次致谢。感谢出版社同仁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书中部分内容参考了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另外,在撰写过程中,还参考或引用了部分法规、标准及其他技术文件,在文中未能全部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编撰人员较多,统稿比较困难,书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5 年 11 月 6 日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水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协调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本课程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世界水资源量及分布状况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量及分布状况 第三节 世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第四节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 第一节 水循环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概述 第二节 降水量评价 第三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第五节 水资源总量评价 第六节 水资源质量评价 第七节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第八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的利用途径 第二节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介绍 第三节 地表水输水工程的选择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第二节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介绍 第三节 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 第四节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选择及布局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生活用水 第一节 生活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生活用水途径 第三节 生活用水量计算及我国生活用水状况 第四节 生活节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业用水 第一节 农业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用水途径 第三节 农业用水量计算及我国农业用水状况 第四节 农业节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工业用水 第一节 工业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工业用水的途径 第三节 工业用水量计算及我国工业用水状况 第四节 工业节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生态用水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水资源 第二节 生态用水的概念 第三节 生态用水的分类和途径 第四节 生态用水计算方法 第五节 我国生态用水现状和保障措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第三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水资源配置与规划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水资源规划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第三节 水资源规划的工作流程 第四节 水资源需求分析及预测 第五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七节 水资源规划方案的比选与制定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一节 水污染特征分析 第二节 水功能区划分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和预测 第四节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与分配 第五节 水资源保护的内容、步骤和措施 第六节 地表水资源保护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保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水资源管理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工作流程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 第四节 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措施 第五节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 第六节 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措施 第七节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第一节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概述 第二节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第三节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第四节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水源论证 第五节 建设项目地下取水水源论证 第六节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第七节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大纲及报告书编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第二节 课程设计内容及重点 第三节 课程设计案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58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海交大 王新兵 《移动互联网导论》 课件 PPT (中英文)下载
热度 1 lhj701 2016-10-30 11:00
上海交大 王新兵 《移动互联网导论》课件 PPT (中英文)下载 上海交通大学王新兵教授的《移动互联网导论》是一门移动互联网的导入性课程,内容丰富新颖,紧跟科研前沿,课件丰富,并有课程网站及时更新后续内容。下面是课件(中英文)。 1、 课件下载(中文): 1 - 课件ppt(中文)1-6.zip 1 - 课件ppt(中文)7-12.zip 1 - 课件ppt(中文)13-14.zip 1 - 课件ppt(中文)15-18.zip 2、课件下载(英文): 2 - 课件ppt(英文)1-6.zip 2 - 课件ppt(英文)7-12.zip 2 - 课件ppt(英文)13-14.zip 2 - 课件ppt(英文)15-18.zip 3、课程网站: http://www.cs.sjtu.edu.cn/~wang-xb/wireless_new/index.html 4、王新兵老师的网页: http://www.cs.sjtu.edu.cn/~wang-xb/ 5、更多资源下载: http://pan.baidu.com/s/1bnMi6o3 (提取密码获取 请联系:xwang8@sjtu.edu.cn ) 6、目录内容: 上篇基 础 理 论 第1章无线通信网络概述3 1.1 无线通信网络的历史与发展4 1.2 无线通信网络的主要特点5 1.3 无线通信网络的基础技术5 1.4 无线通信网络的新兴技术7 1.5 移动互联网渗透7 参考文献7 第2章无线电的传播8 2.1 有线介质与无线介质8 2.2 无线电的传播机制11 2.3 天线与天线增益12 2.4 路径损耗模型15 2.5 多径效应与多普勒效应20 参考文献22 第3章蜂窝系统原理23 3.1 蜂窝系统23 3.2 移动性管理24 3.2.1 切换管理25 3.2.2 位置管理25 3.3 区群和频率复用25 3.3.1 通过频率复用扩大系统容量26 3.3.2 频率复用下的小区规划26◆移动互联网导论目录3.3.3六边形小区的几何结构28 3.3.4 频率复用比29 3.4 同信道与相邻信道干扰30 3.4.1 同信道干扰31 3.4.2 邻信道干扰32 3.5 扩大系统容量的其他方法33 3.5.1 小区分裂33 3.5.2 定向天线(天线扇区化)34 3.6 信道分配策略35 参考文献36 第4章3G、4G和5G37 4.13G 概述37 4.1.1 技术起源37 4.1.2 标准参数38 4.1.3 应用领域41 4.24G43 4.2.1 技术层面43 4.2.2 概念43 4.2.3 系统网络结构44 4.2.4 关键技术45 4.2.5 优势和缺陷45 4.2.64G 国际标准48 4.2.7 性能51 4.35G52 参考文献52 第5章未来移动通信新技术54 5.1 移动云计算54 5.1.1 移动云计算的结构54 5.1.2 移动云计算面临的挑战55 5.2 移动网页55 5.3 移动接入56 5.4 普适计算57 参考文献58 人物介绍——美国工程院院士Scott Shenker教授59 参考文献59 第6章移动管理60 6.1 位置管理60 6.1.1 位置更新61 6.1.2 寻呼61 6.1.3 位置管理方案63 6.2 切换管理65 6.2.1 基本过程65 6.2.2 优先切换66 6.2.3 实际切换中的技术问题66 6.2.4 蜂窝网与WLAN间的切换管理68 6.2.5 无线异构网络融合69 参考文献71 第7章移动IP72 7.1 概述72 7.1.1 移动IP的出现背景72 7.1.2 移动IP设计目标及设计要求72 7.1.3 移动IP的发展历史73 7.2 移动IP协议73 7.2.1 基本术语73 7.2.2 移动IP的基本操作原理74 7.2.3 移动IP的工作过程74 7.2.4 移动IP存在的问题84 7.3 移动IPv685 7.3.1 移动IPv6操作85 7.3.2 移动IPv6与移动IPv4协议的区别88 参考文献88 人物介绍——互联网之父Vinton G. Cerf90 参考文献90 第8章无线局域网与IEEE 802.11标准91 8.1 无线局域网的构成91 8.2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92 8.3802.11 标准家族93 8.3.1IEEE 802.1193 8.3.2IEEE 802.11b93 8.3.3IEEE 802.11a94 8.3.4IEEE 802.11g95 8.3.5IEEE 802.11n95 8.3.6IEEE 802.11ac97 8.3.7IEEE 802.11ad98 参考文献99 第9章WiMAX100 9.1WiMAX 与IEEE 802.16系列标准100 9.2WiMAX/IEEE 802.16 协议栈102 9.3WiMAX 的网络架构108 9.4WiMAX 的网络流程112 9.5WiMAX 的关键技术114 9.6 总结120 参考文献120 第10章Ad hoc网络121 10.1Ad hoc 网络概述121 10.1.1Ad hoc 网络产生背景121 10.1.2Ad hoc 网络发展历史121 10.1.3Ad hoc 网络定义122 10.1.4Ad hoc 网络特点122 10.1.5Ad hoc 网络的应用124 10.1.6Ad hoc 网络面临的问题124 10.2Ad hoc 网络的体系结构125 10.2.1Ad hoc 网络的节点结构125 10.2.2Ad hoc 网络的拓扑结构126 10.2.3Ad hoc 网络协议栈简介127 10.2.4Ad hoc 网络的跨层设计128 10.3Ad hoc 网络的关键性技术129 10.3.1 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130 10.3.2Ad hoc 网络路由协议134 10.4Ad hoc 的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144 10.4.1 服务质量(QoS)概念144 10.4.2 跨层模型144 10.4.3Ad hoc 网络中的安全问题145 参考文献148 人物介绍——无线网络专家Dina Katabi教授149 参考文献149 第11章无线局域网安全150 11.1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威胁150 11.2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151 11.2.1WEP 加密机制151 11.2.2WEP 认证机制153 11.2.3IEEE 802.1X 认证机制154 11.2.4WAPI 协议157 11.2.5IEEE 802.11i TKIP 和CCMP协议159 参考文献162 第12章Bluetooth和RFID163 12.1 蓝牙技术(Bluetooth)163 12.2 蓝牙技术原理165 12.2.1 设备结构165 12.2.2 基带层协议体系166 12.3 蓝牙应用170 12.4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171 12.4.1RFID 概述171 12.4.2RFID 系统组成173 12.4.3RFID 分类176 12.4.4RFID 标准化177 12.4.5RFID 关键技术181 12.4.6RFID 的应用前景185 参考文献187 第13章传感器网络188 13.1 概述188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189 13.2.1IEEE 1451 与智能传感器189 1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91 1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193 13.3.1 军事应用193 13.3.2 医疗卫生应用194 13.3.3 环境及农业应用195 13.3.4 智能家居应用196 13.3.5 其他应用196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197 参考文献198 人物介绍——图灵奖得主Edmund M. Clarke教授199 参考文献199 第14章物联网200 14.1 物联网综述200 14.1.1 物联网的历史200 14.1.2 物联网的发展近况200 14.1.3 物联网的应用202 14.2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205 14.2.1 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的历史206 14.2.2 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207 14.2.3 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208 14.3 软件无线电210 14.3.1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210 14.3.2 软件无线电的特点211 14.3.3 软件无线电的应用212 14.3.4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前景213 14.4 射频识别213 14.4.1 射频识别的历史213 14.4.2 射频识别的特点214 14.4.3 射频识别的应用215 14.5 低功耗蓝牙无线技术216 14.5.1 低功耗蓝牙无线技术的历史216 14.5.2 低功耗蓝牙无线技术的特点217 14.5.3 低功耗蓝牙无线技术的应用218 14.6 人体局域网218 14.6.1 人体局域网的历史219 14.6.2 人体局域网的应用219 14.7 认知无线电220 14.7.1 认知无线电的历史220 14.7.2 认知无线电的特点221 14.7.3 认知无线电的应用221 参考文献224 人物介绍——IEEE Fellow刘云浩教授226 参考文献226 第15章软件定义网络227 15.1 网络发展概述227 15.1.1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227 15.1.2 计算机网络发展面临的问题228 15.1.3 云计算网络229 15.2 软件定义网络230 15.2.1 软件定义网络的发展230 15.2.2 软件定义网络定义231 15.2.3 软件定义网络的优势232 15.3 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233 15.3.1OpenFlow 概述234 15.3.2VXLAN 概述236 15.3.3 其他关键技术239 15.4 软件定义网络标准现状241 15.4.1 标准化组织241 15.4.2 开源项目242 第16章智能机器人网络243 16.1 智能机器人平台243 16.1.1NAO 人型机器人243 16.1.2H20 系列人型机器人247 16.1.3 国内机器人现状248 16.2 网络模块250 16.2.1Wi ?Fi250 16.2.2ZigBee252 16.3 相关拓展256 16.3.1 分布式系统与算法256 16.3.2 人工智能257 16.3.3 机器学习259 参考文献261 人物介绍——图灵奖得主Les Valiant教授263 参考文献263 第17章移动智能小车网络264 17.1 智能车的平台264 17.2 学术界移动小车机器人的研究应用269 17.2.1Leap ?Frog Path Design 269 17.2.2Real ?Time Indoor Mapping269 17.2.3Fully Distributed Scalable Smoothing and Mapping270 17.2.4Cooperative Multi ?Robot Estimation and Control271 17.2.5Local vs. Global272 17.3 移动智能小车网络在产业界的应用273 17.3.1 无人驾驶汽车276 17.3.2 无线传感网络277 17.4 总结279 参考文献279 人物介绍——人工智能专家Judea Pearl教授281 参考文献281 第18章四旋翼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282 18.1 在物联运输方面的应用282 18.2 在自主导航方面的应用283 18.3 在遥感测绘方面的应用283 18.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283 参考文献284 人物介绍——机器人专家Vijay Kumar教授285 参考文献285 第19章MIMO无线通信系统286 19.1 简介286 19.1.1MIMO 技术基本概述286 19.1.2MIMO 技术在Wi?Fi系统中的应用287 19.2 系统模型288 19.2.1 系统结构288 19.2.2 信道模型289 19.3 信道容量分析291 19.3.1 信道模型分析291 19.3.2SISO 系统中的香农定理292 19.3.3MIMO 系统的信道容量分析293 19.4 空时编码技术294 19.4.1 分集与复用294 19.4.2 空时编码方法295 19.5MIMO 技术的几种应用场景298 19.5.1 分布式MIMO298 19.5.2 虚拟MIMO299 参考文献301 第20章安卓编程与智能手机302 20.1 安卓系统的架构302 20.1.1 应用程序层(Applications)303 20.1.2 应用程序框架层(Application Framework)303 20.1.3 系统运行库(Libraries + Runtime)304 20.1.4Linux 内核305 20.2 编程环境的搭建305 20.3 安卓工程307 20.3.1 安卓程序里的基本概念308 20.3.2 安卓应用程序的生存周期311 20.3.3 典型例程315 20.3.4 网上的资源319 20.4 安卓手机功能介绍320 20.5 安卓手机在研究领域的应用320 20.5.1 应用1320 20.5.2 应用2321 20.5.3 应用3321 20.5.4 应用4322 20.5.5 应用5322 20.5.6 应用6324 20.5.7 应用7324 20.5.8 应用8325 20.5.9 应用9326 20.5.10 应用10327 20.5.11 应用11327 20.5.12 应用12327 20.5.13 应用13328 20.5.14 应用14329 20.5.15 应用15330 20.5.16 应用16330 20.5.17 应用17331 20.5.18 应用18332 20.5.19 应用19332 20.5.20 应用20333 20.6 总结335 参考文献335 人物介绍——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337 参考文献337 第21章比特币338 21.1 比特币的诞生338 21.2 比特币的交易339 21.3 比特币的安全性341 参考文献343 第22章图形码345 22.1 一维条形码345 22.1.1 一维条形码的分类346 22.1.2 一维条形码的应用347 22.2QR 码348 22.2.1 二维码的诞生348 22.2.2QR 码的公开及其普及349 22.2.3QR 码标准及其进化349 22.2.4QR 码的优点350 22.2.5QR 码的符号结构350 22.2.6QR 码特征350 22.2.7 版本和规格351 22.2.8QR 码的应用352 22.3 其他二维码354 22.3.1Data Matrix354 22.3.2PDF417355 22.3.3Aztec 码355 22.3.4MaxiCode356 22.3.5EZcode357 22.4 高维码357 22.4.1HCCB (高容量彩色条码)357 22.4.2COBRA357 第23章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设计360 23.1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360 23.1.1 产品分类360 23.1.2 产品特点362 23.2 移动互联网的设计和研发363 23.2.1 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的特点[12]364 23.2.2 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原则364 23.2.3 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要素365 23.2.4 与传统的产品设计的不同点365 参考文献366 人物介绍——Apple公司创始人乔布斯367 参考文献368 第24章虚拟化技术369 24.1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历程369 24.2 虚拟化技术的分类370 24.2.1 根据抽象层次分类370 24.2.2 根据应用类型分类371 24.3 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及应用373 24.3.1 虚拟化技术的优势373 24.3.2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374 24.4 虚拟化资源的管理374 24.5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趋势375 24.6 虚拟化技术与移动互联网376 24.6.1 虚拟化技术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376 24.6.2 应用案例377 参考文献379 第25章移动互联网游戏380 25.1 移动物联网游戏产业链380 25.2 移动物联网游戏类型382 25.3 移动物联网游戏发展史与经典游戏382 25.4 移动物联网游戏发展前景384 25.5 移动物联网游戏公司miHoYo386 参考文献387 人物介绍388 第26章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和算法389 26.1 智能移动互联网390 26.1.1 移动社交网络390 26.1.2 基于大规模视频流的实时分析与处理391 26.1.3 智慧城市391 26.1.4 医疗图像分析系统392 26.1.5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392 26.2 众筹网络392 26.2.1 众筹网络资源调度方案393 26.2.2 众筹网络的节点激励机制393 26.2.3 众筹网络安全机制393 26.3 移动互联网的计算393 26.3.1 大数据分析——强大的工具393 26.3.2 分布式计算395 26.4 两个实例396 26.4.1 朋友关系预测396 26.4.2 车载互联网路由优化397 参考文献397 第27章互联网的未来及影响398 27.1 互联网带来的行业变革398 27.2 互联网金融: 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革407 27.2.1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407 27.2.2 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408 27.2.3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410 27.3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挑战411 27.3.1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影响411 27.3.2 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412 27.3.3 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的几个特点413 27.3.4 因特网进入现代教育需注意的问题414 27.4 互联网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415 参考文献416 人物介绍——阿里巴巴公司创始人马云417 参考文献418 下篇实验 第28章实验1NS基础421 第29章实验2NS仿真: Ad hoc网络中的TCP性能426第30章实验3Ad hoc路由协议430第31章实验4移动IP433第32章 实验5无线安全438第33章实验6Android开发基础441第34章实验7Android开发提高444第35章实验8SDN实验445第 36章实验9Android测量Wi?Fi信号强度451第37章实验10Android计步器458致谢464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9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学—从个体到生态系统》中文版出版
热度 8 wangdh 2016-10-22 08:54
《生态学—从个体到生态系统》中文版出版 王德华 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的生态学教材《生态学- 从个体到生态系统》(Ecology: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中译本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说起来,这部译著已经拖了很久了,前后也有快9个年头了吧。很早的时候,我曾给高教出版社的李冰祥博士推荐过这部教材。她当时就计划引进这部教材。购买了版权后,她急冲冲地告诉我并希望我们能够承担翻译这部著作的任务。记得开始的版本有800多页呢,考虑到生态学的多学科性,要翻译需要很广的知识面,我勉强答应只能参与第一部分,也就是个体生态学这部分。李博士有一天很兴奋地告诉我她邀请到了在我国生态学界有很高声誉和造诣的复旦大学李博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张大勇教授参与这部书的翻译。 在出版社的极度耐心、高度鼓励和鞭策下,在研究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总算完成了任务。这里我想借机感谢最后统稿的复旦大学李博教授。李教授的高度负责、细心和渊博的学识,在多次沟通中都被感动着和感染着。在我艰难修改我们的译稿、多次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曾几度提出来退出,担心影响整部书稿的翻译质量。还是在李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所承担的翻译任务。 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教材,三位作者都是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在国际会议上,我多次遇到作者之一Mike Begon 教授,当我告诉他我们正在翻译他们的教材时,他非常高兴。我希望他能为中国的读者写几句话,他也很高兴写了中文版的序言。 希望这部国际视野的教材,能够为我国的生态学教育有所贡献。更希望读者能够及时指出翻译中的错误,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机会改正。 **************************************** 译 者 序 《生态学 —— 从个体到生态系统》是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学教材,其第一版于 1986 年问世至今已有近 30 年,一直受到生态学界的热捧。第四版出版于 2006 年,出版之初,富有洞察力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同仁便邀请我们将其译成中文。尽管我们对该书的翻译有兴趣,但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直都有点勉强。第一,要将一部国际著名的教材译成信雅达的中文,极具挑战性;第二,该书原著厚达 738 页,翻译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不过,高教社同仁的热情和鼓励,考虑到我国生态学教育对优秀教材的亟需,我们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挑战。 时至今日,译稿已成,感觉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值得。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学教育和生态学科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是我国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的共同幸事。 2011 年国家将生态学设为新的理学一级学科; 2012 年“十八大”会议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我国长期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 2015 年 3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无疑需要良好的生态学教育,良好的教育需要优秀的教材,这些都是生态学家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第一部分(序言和第 1-7 章)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德华研究员团队翻译;第二部分(第 8-15 章)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大勇教授团队翻译;第三部分(第 16-22 章)由复旦大学的李博教授团队翻译。初稿译成后,由李博教授统稿。 《生态学 —— 从个体到生态系统》中文版的面世与高教社李冰祥博士的持续鼓励和关焱编辑的细心加工密不可分。原著作者之一 Mike Begon 博士专门为中文版作序。此外,复旦大学的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周晨昊同学编辑了生物名词和主题名词索引。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书中如有任何翻译错误、不当和遗漏,是我们译者的责任。 李博、张大勇、王德华 2016年1月
个人分类: 生态学科研入门|127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于良芝《图书馆情报学概论》一书写作目的
libseeker 2016-9-13 18:58
摘自:于良芝著.图书馆情报学概论.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8. 直接目的是为图书馆情报学的初学者提供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这方面,它首先希望为初学者阐释本专业的核心概念、理论、原理,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概念、理论和原理理解其他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其次希望向初学者展示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基本使命和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以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职业和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再次希望向初学者阐释这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以便他们能够了解整个学科的概貌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长远的目的是希望辅助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图书馆情报学教育必须赋予其学子足够的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够承担保障信息有效查询与获取的社会责任。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过程突破简单的知识传授,根据能力的养成规律,融入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实践教学(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被称为素质教育),同时要求教科书携带“能力基因”,即提供能够转化为智慧与能力的知识。 图谋评论: 于良芝老师这本书是在努力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贯通,合二为一,有许多能够自圆其说的新见解。我初步浏览了该书,认为较好地达到了写作目的。不仅是一本图书馆学、情报学概论教材,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考书。全书49.1万字,文后中英文参考文献600多条,另有注释若干,但阅读起来不是那么辛苦,可以“悦读”,足见作者之用功与用心。 延伸阅读: 图书馆情报学概论 http://www.nlcpress.com/ProductView.aspx?Id=9996 《图书馆情报学概论》是一部为融贯的图书馆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而做的概论性著作。目前,国内概论性教材,多数只针对图书馆学,或只针对情报学,本书为国内首部针对LIS的基础理论教材。于良芝教授一改《导论》中刻意表现的专著风格,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并减少直接引用,极大地改善了内容的易读性。她希望本书不仅仅能带给学生图书馆情报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能辅助相关课程培养他们作为专业人员的能力。本书所阐释的概念和理论,可以用来观察与分析人类社会涉及信息需求、查询、获取、利用的现象和问题;它阐释的技术原理,可以为初学者进一步学习信息组织整理及传递传播的操作性技术提供洞见与铺垫。本书的面世将为国内业界研究带来新鲜的血液,使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提升一个新的台阶。重点:本书的基础理论架构已得到国际图情领域的认可。 目录 自序 绪论 图书馆情报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数据、信息、知识、作品与文献 第二章 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图书馆、图书馆信息职业及学科 第三章 信息与实在、真理及道德等根本问题 第四章 信息的生产、离散、增长与老化规律 第五章 信息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布 第六章 信息行为 第七章 信息查询与信息组织整理 第八章 信息获取与信息传递传播 第九章 各类型图书馆对信息查询与获取的保障 第十章 图书馆之外的信息查询与获取 第十一章 图书馆、图书馆信息职业与图书馆情报学的未来 参考书目 2 南开大学商学院网站于良芝教授简介 http://ibs.nankai.edu.cn/yuliangzhi
个人分类: 圕人堂|8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1960年到底有多穷-从一本印刷于1960年的大学教科书说起
热度 9 ant121 2016-7-6 19:50
偶尔有闲,到玉泉校区 袁绍文 工程图书馆一游。 来到唐孝威捐赠专架。 抽出一本印于1960年的《电子学》教材。 书的页面上有很多草本颗粒,说明当时在书纸的选材上极尽节约。因为相对来讲,做工粗糙的纸张造价成本低。 书的主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该书可能是他的备课参考书。书的主人很爱惜它,书有明显被翻过的痕迹,但没有笔墨划痕,没有折痕。大概主人熟读后,笔记记于别处了。 历史上,1960年,据说是很穷很穷。 这本书,就是一个侧影。但这本书的存在,同样也说明了,那个时候虽穷,书,该印还是要印的,只是纸张差了一些而已,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知识传播的热望都在持续中。
个人分类: 生之杂谈|49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水资源学教程(第二版)》教材正式出版!
热度 1 zuoqiting 2016-6-8 11:40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 《水资源学教程》(第二版) 左其亭 窦明 马军霞 编 参考文献标注: 左其亭,窦明,马军霞 编. 水资源学教程(第二版)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ZuoQiting; Dou Ming; Ma Junxia. The Cours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Second Edition) .Beijing: China WaterPower Press. 2016. 内容提要 水资源学是人类在长期水事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转化、运动规律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保护等。《水资源学教程》是基于水资源学最新概念、最新思想,并满足水资源工作的需要而编撰完成的、主要面向本科教学的统编教材,包括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内容:( 1 )对水资源的基本认识。包括对水资源概念、概况以及水资源形成、转化、利用基本知识的认识;( 2 )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这是水资源学形成一门学科的理论支撑,包括 水量平衡原理、水质迁移转化原理、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人水和谐 理论 ;( 3 )对水资源工作主体内容的介绍。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保护、水权水价与水市场、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等。 本书可作为水利类、土木类、环境与安全类、资源类、地学类、管理类等专业本科生、专科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使用和参考。 第二版前言 为了给相关专业本科生提供一本系统的水资源学教程,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支持下,作者在总结多年相关教学经验、科研实践和多本相关专著的基础上,编写了《水资源学教程》一书,于2008年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比较完善的水资源学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面向本科教学的水资源学教材。自2008年《水资源学教程》第一版出版以来,得到国内同行和高校师生的认可,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同时,自2008年以来,我国新提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理念等新的治水思想,大大促进了水资源学的发展,也新增添了很多新的成果。为了及时把这些新形势和新变化吸收到教材中,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支持下,重新编撰了《水资源学教程》第二版。第二版与第一版的主要区别在于:(1)增加了一些水资源管理新思想介绍,包括人水和谐思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指导思想、水生态文明理念,基于这些新思想来重新审视水资源问题,使内容得到及时更新;(2)基于新的资料、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重新更新了有关数据、结论和认识,增加了一些新知识,使教材更加完善;(3)总体沿用第一版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安排,对部分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特别突出了目前水资源学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关注的内容,使重点更加突出。 本书分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部分,即“对水资源的基本认识”、“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水资源工作主体内容”,共编排了11章。本书第一部分内容包括第一~四章,是对水资源的基本认识;第二部分内容,即第五章,是对水资源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第三部分内容包括第六~十章,是对水资源工作主体内容的介绍;最后,第十一章介绍了水资源学主要内容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展望。在本书的每章后面列出了课外知识、思考题和参考文献,供进一步学习参考。本书计划教学时数为40~60学时,书中带 * 的内容可以选讲,具体学时分配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计划安排确定。 本书由郑州大学左其亭、窦明、马军霞合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张修宇、郑州大学陶洁参与撰写。其中,第一章由左其亭撰写,第二、三章由马军霞、张修宇撰写,第四章由左其亭、张修宇撰写,第五章第一 ~ 四节由窦明撰写,第五章第五、六节由左其亭撰写,第六章由张修宇、窦明撰写,第七、八章由窦明撰写,第九、十章由左其亭、马军霞撰写,第十一章由左其亭、张修宇撰写,陶洁参与第五、九章撰写。全书由左其亭统稿。 本书是在《水资源学教程》第一版( 2008 年)的基础上,参考和引用作者撰写的多本学术专著和教材 ,又 部分引用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同时参阅大量文献, 修编而成。特此向支持和关心作者教学、科研工作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出版社同仁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书中部分内容参考或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评价导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法规、标准及其他文件,在书中未全部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尽管本次是第二次编写水资源学教材,比第一次编写水资源学教材更加有信心,但因为水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水资源研究的日新月异,编撰第二版仍感到难度很大,特别是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5 年 10 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水资源学概论 第一节 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水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四节 水资源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水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六节 水资源学教程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第一节 世界水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状况 第三节 水问题及其影响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资源形成及转化关系 第一节 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形成 第二节 水资源转化关系 第三节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途径综述 第二节 生活用水 第三节 农业用水 第四节 工业用水 第五节 水力发电 第六节 生态用水* 第七节 各用水部门间的矛盾与协调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水量平衡原理 第二节 水质迁移转化原理 第三节 水资源价值理论 第四节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第五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六节 人水和谐理论*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概述 第二节 水资源数量评价 第三节 水资源质量评价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资源保护 第一节 水污染来源及危害 第二节 水功能区划分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预测 第四节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计算与分配* 第五节 生态需水量的估算* 第六节 水资源保护的内容、步骤及措施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水权、水价与水市场 第一节 水权基本知识 第二节 水权制度 第三节 水价 第四节 水市场*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水资源规划 第一节 水资源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水资源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及指导思想 第三节 水资源规划的工作流程 第四节 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第五节 水资源规划方案的比选与制定 第六节 水资源规划报告书编写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水资源管理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工作流程 第二节 几个代表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介绍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措施 第四节 水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五节 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 第六节 水事活动与水事纠纷 第七节 我国现代水资源管理的新思想 第八节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课外知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水资源学展望 第一节 水资源学主要内容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水资源学发展展望*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5543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热度 1 罗帆 2016-4-22 19:45
据零点公司调查,人力资源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目前最常面临的风险之一。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表现为薪酬风险、绩效风险、培训风险、招聘风险、劳动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等多种形态。这些风险既可能来自于“人”本身的特性,也可能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属性,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鉴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客观和普遍存在,有必要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控制,防范风险发生,或者对已经发生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补救以减少损失。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首先是一种组织的自查机制,通过指标监测,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查找问题,在人力资源隐患尚未浮出水面时就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预先识别人员行为风险的征兆,针对行为异常的员工对症下药,积极疏导、改善管理、打开心结,可以缓解其与组织的矛盾冲突,提升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此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针对组织的潜在危机进行管理,这些潜在危机往往就是管理的薄弱之处,管理者瞄准靶心来做决策,则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属于组织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组织风险管理发轫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对企业遭遇经营危机进行事后紧急应对管理,进而转变成对企业经营风险开展预防性管理。截止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在如何预测、避防和减少人力资源风险的研究上,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人事风险和人力资源组织问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深入的实证调查。现阶段,国内外均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教材出版。然而,与学术研究滞后相比,管理实践中却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人才流失”、“激励无效”、“劳资冲突”等风险。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研究如何构建组织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系统,如何对人力资源危机征兆进行识别和诊断,如何开展有效的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怀揣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付梓出版。它作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 的主要成果,依托于湖北省精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结合作者主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咨询项目之研究成果,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教改经验和实践支撑。本书的特色如下: ( 1 )前沿性强。涉及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学术前沿,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 2 )系统性强。体系科学合理,理论层面系统全面,技术和方法层面具体可行。 ( 3 )可操作性强。结合科研课题,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启迪学习者针对不同情境、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评估、预警和管控的操作。 本书由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罗帆教授拟定大纲并组织撰写,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罗帆、盛艳;第二章赵荔、刘莉;第三章罗帆、盛艳;第四章罗帆、曹婉莹;第五章彭倩、梅军飞;第六章朱新艳;第七章胡雅琪、石康;第八章石康、刘曼;第九章刘曼、石康;第十章朱新艳;第十一章刘小平、黄冰倩;第十二章郭剑、黄冰倩、汪绪普;第十三章姚官丽、曹婉莹、 Gary Mclean 。罗帆负责全书的统稿,朱新艳负责校对和修改。在试用的过程中,尚欧洋、肖琴、杨霄、詹蓓、李健韬、杨鑫等研究生对教材进行了校对,并修改了部分案例。作为主讲教师,罗帆、朱新艳拍摄了部分关键知识点的录像,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对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教材,既可用作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用作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还可用于企业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借鉴和吸收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罗帆、朱新艳 2016 年 1 月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10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挑战“世界级难题”——绩效管理
罗帆 2016-4-22 19:39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和组织管理者关注的焦点。目前,绩效管理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相关的专著和教材种类纷繁。然而,组织管理者仍然在为如何有效实施绩效管理而犯愁,形式主义现象比比皆是,绩效管理已被公认为“世界级难题”。 早在 2002 年,我们就承担了中国海事局科研项目 “ 海事系统基层执法人员绩效评估研究 ” ,开发了基于 B/S 结构的绩效评估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宁波海事局、南通海事局展开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后来,又陆续承担了 “ 三新书业公司目标与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 、 “ 广州咨元公司绩效管理及薪酬体系优化 ” 、 “ 汉得利人力资源诊断及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 和 “ 海事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对于国内企事业单位来说,如何将来自西方的先进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已成为绩效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不仅要求管理者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系统的绩效管理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绩效管理应用能力和实操技巧。 在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强调绩效管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更多地是基于“理论介绍”的角度,以引进成熟的绩效管理理论和工具为主旨,较少从“实践”的角度对这些理论工具如何具体应用进行讲解。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对相关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对理论工具的实质缺乏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工作之后往往只能生搬硬套理论,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基于我国企业发展和管理的现状、针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特征,编写更加贴近组织管理实际的绩效管理教材,强调绩效管理理论和工具在不同性质组织中的实施和操作,已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鉴于此,我们在参考国内外绩效管理理论和案例、整理自编并使用多年的绩效管理讲义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们承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咨询实践,编写了本教材。在系统介绍战略绩效管理理论体系的同时,结合我国几类典型组织的现状、特性以及需求,针对性地剖析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法及流程,并为不同类型任职者的绩效管理提供了操作指导与实施建议,力图使学生能够对组织和人员的绩效管理具备切合实际的认识。 本教材介绍了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穿插了大量来自社会生活及组织管理实际的案例,增强了可读性。着重介绍了关键绩效指标( KPI )、平衡计分卡( BSC )、目标管理( MBO )以及标杆超越( Benchmarking )等方法和工具,并通过来自国内真实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案例,对其应用流程及实施关键进行具体解析,可以供类似组织的绩效管理借鉴,实践性显著增强。同时,针对目前分布广泛的 3 类典型工作的任职者——知识型员工、事务性人员、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进行了专题讨论,对其绩效管理的方法、过程、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各类组织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实用性大幅度提高。另外,从团队和组织两个层面探讨了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一般方法,除了对一般企业的绩效管理解析之外,加入了公共部门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的专题讨论,突破了人员绩效管理的范畴,有效拓展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思路。最后,简要地介绍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指出了互联网时代绩效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教材由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罗帆教授和卢少华副教授担任主编。罗帆设计了总体思路和内容框架,负责编写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部分案例撰写,并最终统稿、修改和审定。卢少华负责主要章节的编写或修改,撰写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以及各章小结、专业术语、和思考题。各章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卢少华、赵荔、盛艳;第二章,盛艳、刘向阳、许丽娟;第三章,黄冰倩、高明、陈晓倩、花亿林; 第四章,曹婉莹、高兴、答芸、花亿林;第五章,刘宇璟、卢少华、杨小玉、答芸;第六章,卢少华、石康、黄冰倩、方正;第七章,陈晓倩、丰婷、答芸;第八章,赵贤利、罗帆、陈晓倩;第九章,唐辛欣、陈晓倩、赵贤利、曹婉莹;第十章,唐辛欣、罗帆;第十一章,彭倩、王本涛、唐辛欣;第十二章,卢少华、石康、王本涛、高明。 部分原创性案例改编自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梁建华、 邱志红、程军、徐双庆、杨光、周洋 等 MBA 学员的学位论文。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张宁、江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华南理工大学的刘向阳副教授、中山大学的王晓晖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皇甫刚副教授等同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正文中的引导案例、阅读材料以及专题讨论等部分内容引用或借鉴了已有的优秀文献,我们都尽可能地标注了出处;部分内容由于出处佚失无法标注,或者由于多次转引而导致出处标注不准确,请原文作者谅解并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在修订版中及时改正。对所有为本书提供了启发、素材和支持的优秀文献作者,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希望本书不仅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同时也能为各类组织管理人员提供参考。由于学识水平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书中定有诸多不足和谬误,欢迎同行专家、管理实践人员以及各类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罗帆、卢少华 2015 年 10 月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5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帆、孙泽厚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已陆续出版
热度 3 罗帆 2016-4-22 17:19
总 序 二十六年前,当我们开始学习组织行为学时,立即被其以人为本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虽然,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关注这一学科,甚至有人批驳它是伪科学,但我们相信这门由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有关行为的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一定会在管理中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从主讲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课程,到探讨其在劳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我们默默地耕耘,直到五十而知天命。随着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在武汉理工大学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毕业生受到了人才市场的欢迎。九年前,我们创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本校名列前茅。 2005 年,我们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了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 年,《人力资源管理》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13 年,《组织行为学》被评为湖北省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我们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和《组织行为学》教材,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无限喜悦。 人力资源管理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而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重点。为此,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精心策划,联合有关高校的师资力量,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共同编写了 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主要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MBA 、 EMBA ),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在职培训的教材,以及各类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这套系列教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统筹规划的系统性 作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本系列教材经过了精心规划和系统设计,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与职位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法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人员测评与选拔》、《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等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完备,重点突出。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课件、课程网络资源相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组合,系统性强。 2 、领先前沿的创新性 罗帆、孙泽厚、桂萍、赵富强、卢少华、彭华涛等主编人员具有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留学的经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我们将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国内外第一本相关领域的教材。关于人力资源风险预警管理、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等内容,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原创性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训等方法,新颖独到。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书中插入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即可观看关键知识点教学录像、最新案例和阅读材料。 3 、需求导向的实战性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诊断,了解了三方对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需求和期望,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所编写的教材强调实战性,以《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为代表,综合反映实践教学创新的成果,致力于提高学生将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视角、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各本教材的主编主要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是多年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和实战经验。此外,参编人员还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日本帝京平成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员队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不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突破,而且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实践经验。教材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多方经验,涉及面广,受益面大。 在编写系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得到了科学出版社、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罗帆、孙泽厚 2014 年3月于武汉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5580 次阅读|5 个评论
许下十年再推一新课的诺言
热度 4 After50 2016-3-30 21:46
许下十年再推一新课的诺言 众所周知,在大学里的任何一个本科专业中增设一门新课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专业的课时总数是确定的,一个专业既然开办了,其课程就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如果要调整培养方案,通常需要等待四年一个周期的培养方案调整工作的到来,并征得专业和管理部门的一致同意,才能把一门新课程列入培养方案。 即使一门新增课程能够顺利列入一个学校某一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如果要向全国推广,其难度更是巨大,推广人需要有很强的公益精神和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实现。个人在创设和推广《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课程过程中,就留下深刻的记忆,增写下“十年推一课”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852051.html 。 2003 年个人开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首先申请了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并得到湖南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立项,接着着手编撰《大学生安全文化》一书于 2005 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编书的目的是期望大学生阅读此书后,除了能够健康安全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身的安全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以便在思想上确立比较正确和牢固的安全理念,并将获得的安全生活知识和一些必备的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在以后的人生中潜意识地指导其个人行为和应用于从事的工作中。同时,为了使《大学生安全文化》得到迅速普及, 2005 年在中南大学率先开设《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课程,该课程每年开 4 轮,每轮选课的学生 120 名,学生来自全校数十个不同的专业。为了进一步把该课程推向全国, 2005 年,建设了“大学生安全文化网”;并制作课件赠送需要的老师,并在全国专业建设会议上介绍推广开设这一课程的意义和经验。 2006 年 6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被评为中南大学校级精品课; 2007 年 5 月,个人在新浪网开设了“安全文化点滴博客”; 2007 年 7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教材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8 年 10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教材)获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9 年 10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 年 4 月,开始拍摄和制作《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视频; 2012 年 9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列入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选题; 2013 年 12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被列入国家级精品共享资源建设课程; 2014 年 5 月,《大学生安全文化》被评为全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 2014 年 8 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一书,该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使安全文化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推广; 2015 年 9 月,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学生实习(实训)安全教育读本》一书,将安全文化推广到全国学生实习实训活动中。目前,个人还在极力推广这一课程。 近日,我又萌发了在全国推广《安全教育学》这门新课程的计划。 因为这门课程可能只有中南大学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而且已经开设十余年了。但由于自己过去对其研究得不多,加之一直没有时间去建设这门课的教材和教学课件等资源,而国内也一直找不到可作为这门课程的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推广《安全教育学》基本不可能。为了开展《安全教育学》课程推广的准备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 近日终于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一教材;同时,个人在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已经请许多学生帮助制作出内容丰富且与教材配套的课件资源。因此,现在在全国推广该课程已经有条件了。 为什么个人念念不忘要在全国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推广《安全教育学》呢? 主要理由是: 安全教育学是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和培训师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许多安全管理工作者经常需要承担安全教育的工作,安全教育学也是他们的必修课。自己在安全教育学的教学实践中和多次兼任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教学中,更加体会到学习安全教育学的重要性,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也得益于讲授安全教育学课程。 安全教育学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安全教育学是一门以提高各类安全教育的绩效为主要目标,对人类一切与安全教育活动有关的现象、规律、方法、原理和技术及其应用等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交叉学科。 尽管我国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的工作历史悠久,但安全教育领域的水平相对落后于其它领域的教育,愿意开展安全教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 1983 年四川省冶金局和四川省劳动局组织翻译出版了日本安全学者青岛贤司所著的《安全教育学》一书之后,多年尚未有一部安全教育学著作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教科书出版,以至于个人在给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安全教育学课程时,一直仅能用自己的课件供学生参考。鉴于上述原因,近年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学课题的研究,并收集了许多与安全教育学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撰写了《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一书。 该书是基于以下几点指导思想编写的: 1 )由于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而当今教育理论和方法及技术(特别是教育技术)迅猛发展,因此,书中尽量纳入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比如现代教育媒体、网络教学技术、慕课等较新的内容。 2 )由于本书的读者是高层次的安全专业人才,教材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使读者学习以后能够达到领会安全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区别于现有的安全教育培训科普读物。 3 )由于现阶段我国安全教育的最大领域是安全生产培训,在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以后从事安全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因此,本书专门针对安全培训教育的需要,编写了安全教育学的应用篇——安全培训。 4 )由于本书是作为教材使用的,书中比较重视安全教育学的概念、内涵、方法、原理、机制、体系等的描述,每章结尾附有思考题,以便是读者复习思考。 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并重,是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作为从事职业安全的专门人才,他们必须掌握一些开展安全教育的理论、方法、原理、技巧和技术等知识,以便使安全教育最优化。安全教育学正是针对上述需要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对职业安全人士意义重大,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其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51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温伯格《量子力学讲义》第二版特别感谢了两位中国物理学家
热度 20 qhliu 2016-3-14 19:10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弱电统一理论创立者温伯格教授 ,2012年11月出版了《 Lectures on Quantum mechanics 》一书。2013年我指出书中有一基本错误,温老当时说,这个错误不可原谅,要立即出第二版。 果然,2015年9月出版了第二版! 注意到该书致谢的名单中,有两位中国人。 一位是姓全慧名卢或者鲁, Lu Quanhui ,一位姓施名郁: Yu Shi . 施郁教授的科学网博客: 物理文化:施郁的世界线 科学网有一位名全慧者: 赢了温伯格先生一本签名赠书 照片取自: QUANTA MAGAZINE
个人分类: 拾穗记|13460 次阅读|33 个评论
化学信息学中文书籍
rasin 2015-12-26 15:39
以下列表来自“ Yalefield ”在小木虫上的帖子。正如 yalefield 所言,这些书籍主要以化学文献学展开。 沈勇 张大经 等 . 现代化学信息基础教程 .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俞庆森 商志才 等 . Internet 上的化学信息资源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胡立江 尤宏 等 . 网络与化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缪强 . 化学信息学导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 李梦龙 等 . Internet 与化学信息导论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袁中直 肖信 等 . 化学化工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邵学广 蔡文生 . 化学信息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邵学广 蔡文生 . 化学信息学 ( 第二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余向春 . 化学文献及查阅方法 ( 第三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王荣民 . 化学化工信息及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3 蔡志勇 . 化学化工及相关网络信息资源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杨新玲 . Internet 上的农药信息资源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 陈明旦 . 化学信息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加上几篇新发现的: 1. 李梦龙,文志宁 , 熊庆 编 《化学信息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 邵学广,蔡文生 编 《化学信息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第三版 . 3. 陈明旦,谭凯 编 《化学信息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第二版 . 4. 丁言斌,王晶 编 《化学信息学》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1. 5. 付云芝 主编 《实用化学信息学》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6. 梁逸曾,徐峻,姚建华 译 《化学信息学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最后,加上直观的图片,以作备忘。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勿究。
3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教材和教学体系有很大问题
shehuiguanli 2015-12-8 11:47
从我第一天研究教学方法,就发现中国教材和教学体系有很大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教材的根本问题,更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 我国教材以理论为主要教学体系,并且分为语数理化史政地等学科,各科之间自成体系,而相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史政地学了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不是学科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中国教材和教学方法没有价值),数理化实际应用价值也不大,学了大量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语文、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对大多数人,外语几乎没有价值,语文是交流的工具,学的大部分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我国教育部一直强调要以应用为主,显然也是发现我国教材和教学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国教育专家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 经过 10 多年研究,终于找到了较为恰当的解决方法。 所有学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都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这样把所有学科融合在一起,并且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进入大学,才开始学习部分理论,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习研究方法和研究思维。 耗时极短,效果明显,学生素质极大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极大提高。 希望我国教育部能逐步(花 20 年)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
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
求新 2015-10-30 08:45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最基础的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数据库概念 ,SQL语言,关系代数、数据库基础理论、数据模型、关系优化、数据库系统管理。为帮助 更好地理解数据库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提供了 一个小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介绍了从需求分析、建模、建立数据库与生成应用系统的 全过程。为学以致用,本书联系社会上广泛应用的SQL Server数据库组织教学。为了解决 编程难题,设计了基于部件库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产线,使得无需任何编程语言知识与技 能就能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本书内容分为基础篇与实践篇,在实践篇中结合有关章 、节组织上机操作,其中包括应用我们开发的实验工具程序进行的实验与应用软件生产线进 行系统开发的实验,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使建立对数据库及其应用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 际以加深对数据库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的理解、学以致用使提高动手能力。 为配合教学,在出版社网站中提供了PowerPoint教学幻灯片,管理信息系统软部件库 (JAVA版)及软件生产线程序、实践篇中例题的电子文档。可以从 http://www.tup.com.cn/booksCenter/book_06297801.html下载。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类型本、专科学生新生计算机数据库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转型 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材。 前 言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在科学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 要分支,是建设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目前其应用已从信息检索、一般管理扩大到科技计算 、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 本书力求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应用驱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使读者深刻了解什么是数据库及数据库要达到的目标,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并了解实际数 据库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实现的方法。 本书先对比了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Excel和数据库环境下数据存储与 操作方法的不同,通过解剖一个数据库的数据文件的实验认识什么是数据库、及数据库理论 中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建立对顺序文件与链表文件、等长存放、逻辑结构、数据字段、数 据类型等的感性认识,让读者更真实地体会要完成数据库系统的目标需要解决的矛盾。 本书以在实际应用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组织教学,使关 于数据库原理的学习与数据库应用实际紧密结合,使更容易地加深对数据库基本理论、基本 概念的理解。 随本书发布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部件库(JAVA版)”实现的桌面系统和软件生产线程 序。“管理信息系统软部件”不以具体的应用系统为目标,而是以抽象的“数据库”为目标 ,总结作者开发应用系统的经验,整合各类应用系统的模块设计特点,将界面设计与功能设 计有机结合到一起。每个部件都集成许多功能,就如同电子产品中的智能插件、机械产品中 的通用部件一样,只需设定初始参数,就能选择具体的功能,用于新的设计。以之作为工具 用于实践教学,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也为建立软件生 产线铺平道路。 我们基于软部件库设计了一条管理信息系统通用软件生产线,以参照UML语言、独立设计 的建模工具驱动,只需全部或部分绘制用例图、数据结构类图、组件图、系统结构类图与时 序图,就能自动生成菜单程序、调用部件库中部件程序,构建应用系统。该生产线目标是提 高系统易维护性、易扩展性与开发效率,让非计算机人员和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地学会开发应 用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到一起,读者将不只是学习少数几个虚拟的应用系统的设计 方法,而是要实地设计并建立一到多个真实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战式的学习数据库系统的 设计与实现方法,全面地学习数据库的理论技术。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生产实践也将有利 于提高读者实际动手能力。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只停留在数据库的概念、原理和理 论上,而是要成为使用数据库的行家里手。 操作桌面系统使得只要选择部件、选择数据表就能打开数据库,进行一项关于数据库应用 的操作,界面丰富,操作较T-SQL语言及一般数据库内嵌语言简单且容易学习,可以更灵活 、更自由地支配与使用数据库。也是了解软部件库的工具。 本书尽量采用通俗方式表述那些涉及专业太深的问题,对一些用得不多或较难懂的问题只 做最简单的介绍。 本书由程学先教授主编,张慧萍、程传庆、顾梦霞、贺红艳、陈小娟、罗宏芳等参加编写 并完成课件的制作。其中,张慧萍负责第1章编写;程传庆负责第2章编写;顾梦霞负责第3 、8章编写;贺红艳负责第4章编写;陈小娟负责第5章编写;罗宏芳负责第6章编写;程学 先复责其他章节编写。 管理信息系统软部件程序由程学先、龚晓明、王富强、程传庆、齐赛、王玉明、陈义、王 嘉、程传慧、聂志恒、张卫东、杨帅等设计,参加其他电子文稿设计与制作的还有曾玲、杨 晓艳、刘伟、陈永辉、程传慧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未详细介绍部件库与软件生产线功能与设计方法,可参阅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拙著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软部件库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与规范化,欢迎有兴趣者公 开署名发表新的或经修改更新的部件,以充分满足应用的需要。我们愿意积极宣传与推广这 方面的进展,可以应用信件和我们联系或在我的博客中留言。通信地址:430068,湖北省 湖北工业大学。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2551。 目录 基础篇 9 第1章 认识数据库 9 1.1 数据处理发展历程 10 1.1.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10 1.1.2 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10 1.1.3 Excel 14 1.1.4 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 15 1.2 SQL SERVER 2008可视化建库建表操作方法 16 1.2.1 建立数据库 16 1.2.2 建立数据表 18 1.2.3 修改表结构 20 1.3 数据维护的可视化操作方法 21 1.3.1 数据维护的概念 21 1.3.2 分析数据库数据文件以深入认识数据库 22 1.4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可视化操作方法 26 1.4.1 数据转储的概念 26 1.4.2 创建备份设备 26 1.4.3 数据库备份与还原 27 1.4.4 数据库分离与附加 29 1.5 数据库管理系统 30 1.5.1 DBMS的功能 30 1.5.2 DBMS的组成 31 1.5.3 关系数据库初步 32 第2章 SQL语言 36 2.1 SQL语言概貌 37 2.2 SQL数据定义功能 38 2.2.1 定义数据库 38 2.2.2 基本表的定义和修改 39 2.2.3 在SQL Server中执行SQL语句 41 2.3 SQL数据维护语句 42 2.3.1 修改(UPDATE)语句 42 2.3.2 删除(DELETE)语句 42 2.3.3 插入 (INSERT )语句 42 2.4 SQL数据查询语句 43 2.4.1 SQL查询语句格式 43 2.4.2 对单一表查询语句 45 2.4.3 对两个以上表的连接查询 46 2.4.4 外部连接 47 2.4.5 嵌套查询 48 2.4.6 批量录入数据的语句 49 2.4.7 SELECT语句的关联应用 49 2.5 视 图 51 2.5.1 视图的概念 51 2.5.2 可视化方式建立视图 52 2.5.3 建立视图的语句 53 2.5.4 视图用于更新 55 2.6 SQL数据控制功能 56 第3章 关系代数 60 3.1传统的集合运算 61 3.2专门的关系运算 65 第4章 数据库基础理论 71 4.1 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72 4.2 三层模式与二级映像 73 4.3 数据控制的概念 74 4.4 数据完整性保护的可视化实现 76 4.4.1.实体完整性保护的实现 76 4.4.2 参照完整性保护的实现 77 4.4.3 域完整性保护的实现 80 4.5 设置数据完整性保护的语句 81 4.5.1 建表语句中添加数据完整性约束 81 4.5.2 涉及数据完整性的数据表结构修改语句 84 4.6 索引文件组织 87 4.6.1 索引的概念 87 4.6.2 聚集索引与唯一索引 88 4.7 数据库安全性管理 89 4.7.1 主体与安全对象 90 4.7.2 身份验证模式 90 4.7.3 登录名的管理 91 4.7.4 创建架构 93 4.7.5 针对具体数据库创建用户名 93 4.7.6 服务器角色 94 4.7.7 数据库角色 97 4.7.8 权限管理 98 第5章 数据模型 101 5.1 数据模型 101 5.2 E-R数据模型 102 5.2.1 数据之间的联系 102 5.2.2 实体联系模型(E-R图) 104 5.3 关系数据模型 106 5.3.1 关系数据模型基本概念 106 5.3.2 从E-R数据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 108 第6章 关系优化 112 6.1 基本概念 112 6.2 候选关键字与主属性 113 6.2.1 候选关键字 113 6.2.2 主属性 114 6.3 关系规范化 114 6.3.1 问题的提出 114 6.3.2 范式 117 第7章 小型仓库管理系统设计 122 7.1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概述 123 7.1.1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步骤 123 7.1.2 软件生产线 124 7.1.3 部件库 124 7.1.4 用例图 125 7.1.5 数据结构类图 127 7.1.6 组件图 129 7.1.7 系统结构类图 130 7.2 仓储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32 7.2.1 仓储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132 7.2.2 系统模块结构 134 7.2.3 实体分析 134 7.3 用例图设计 135 7.4 数据结构类图设计与建立数据表 137 7.5 应用系统设计与建立 141 7.5.1 系统结构类图设计 141 7.5.2 生成应用系统 148 第8章 数据库系统管理 153 8.1 SQL SERVER管理工具 153 8.2 SQL SERVER中的存储过程 157 8.2.1 存储过程的概念 157 8.2.2 存储过程的优点 157 8.2.3 在SQL Server 中,创建一个存储过程有两种方法: 158 8.2.4 使用管理工作平台创建存储过程的过程 159 8.2.5 重新命名存储过程 160 8.2.6 删除存储过程 160 8.2.7 执行存储过程 160 8.3 SQL SERVER中的触发器 160 8.3.1 触发器的概念及作用 160 8.3.2 触发器的种类 161 8.3.3 创建触发器 161 8.3.4 触发器的原理 162 8.3.5 INSTEAD OF 触发器 163 8.3.6 触发器的应用 163 8.4 数据库接口技术 164 8.4.1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 164 8.4.2 JDBC 167 8.5 事务处理 169 8.5.1 事务的基本概念 169 8.5.2 事务处理过程分析 170 8.5.3 SQL的事务管理 171 8.6 并发控制 172 8.6.1 并发处理产生的三种不一致性 172 8.6.2 封锁 174 实践篇 177 第9章 基于SQL SERVER2008的应用实践 177 9.1 SQLSERVER2008的可视化操作方法 177 9.1.1 可视化方式创建数据库 178 9.1.2 可视化方式创建数据表 184 9.1.3 可视化方式进行数据录入 186 9.1.4 分离和附加数据库 188 9.1.5 备份和恢复数据库 190 9.1.6 修改数据库数据文件 192 9.2 SQL SERVER文件组织分析 195 9.3 SQL数据定义功能 198 9.3.1创建数据库的语句 198 9.3.2修改数据库定义的语句 199 9.3.2创建数据表的语句 202 9.4 可视化定义数据完整性的方法 207 9.4.1 设置主键 207 9.4.2 设置“唯一”约束 209 9.4.3 设置参照关系 212 9.5 应用“新建数据表实验程序.JAR”程序建立数据表 213 9.6 应用“结构维护实验.JAR”程序辅助生成修改数据表结构语句 224 9.6.1 操作“数据表结构维护实验.jar” 224 9.6.2 生成数据结构维护语句 225 9.7 认识SQL查询语句 228 9.7.1 单表查询 231 9.7.2 涉及聚集函数的查询 232 9.7.3 多表查询。 233 9.8 应用“查询实验程序.JAR”辅助生成查询语句 235 9.8.1 查询实验程序.jar功能与操作方法 235 9.8.2 应用实验程序生成SELECT语句 236 9.9 应用关系运算.JAR程序学习关系代数理论 239 9.9.1 关系运算.jar”程序操作方法 240 9.9.2 认识关系运算运行结果 241 9.10 建立工资管理系统 242 9.10.1 工资管理系统的需求 243 9.10.2 系统模块结构 244 9.10.3 数据库设计 244 9.10.4 建立工资管理系统 244 9.10.5 运行系统 246 9.11 视图、索引、存储过程、触发器设计方法 248 9.11.1关于规则 249 9.11.2 索引 250 9.11.3 T-SQL实验 250 9.11.4 存储过程 251 9.11.5 触发器 253 9.11.6 默认对象 256 9.11.7 安全 25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二版)》2015年8月第4次印刷 !
weisman 2015-8-12 13:02
http://www.tup.tsinghua.edu.cn/booksCenter/book_04147301.html
个人分类: 教学交流|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留学找兼职
Enago 2015-7-25 15:51
据说出国留学的同学中有一半会选择在课余时间打工,一是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二是可以扩大交际圈,积累人脉,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重要的是同时还可以挣点生活费。兼职工作的种类其实不少,比如下面列的几种,当然在选择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出国留学找兼职 --- 一、助研 在学校给教授做助研,主要负责收集教授做研究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或编辑文档之类的工作,如果是博士生一般需要帮本科生批改作业,或是教本科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课。虽说收入一般,但是胜在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事情,压力不大,比较适合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 二、做餐厅服务生或者调酒师 这一类工作一般要求性格比较外向擅长与人交往,好处是工作时间灵活。餐厅服务生要求较低,不需要太多经验,很适合新手,当然收入也较低。做调酒师收入较高,但要求也高。不但要熟练掌握酒标、配方等还需要了解酒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要求英语流利,没有一定的天分是做不了的。 三、家教 家教实际上也是一个市场需求比较大的行业,只要在相应的网站贴出广告,清楚地写明自己的特长和专业,都还是有机会得到试用的机会。家教的工资相对来说是很高的,如果是教高中生,有的家庭愿意支付50美元或以上每小时。但这种工作中国学生得到的机会较小,主要还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原因。 四、自由写作 如果你在写作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技能,那么可以在elance.com和freelance.com等网站找到合适的写作或翻译工作。优点是工作时间自由,缺点是收入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网站都还要收取差不多10%的介绍费。 五、教科书的编辑工作 教科书的出版商常常需要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来完成教科书编辑和校对工作。虽然这种工作比较稀少,但是如果在学术会议上遇上有出版商的代表参加,也可以询问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机会。说不定就顺便把毕业后的工作问题给解决了。 留学打工是非常灵活的,比如有人会弹钢琴,就在国外当钢琴家教;有人会打羽毛球也能当羽毛球陪练,据说汤唯在英国的时候就干过,一个月3000镑的收入比一般人都高不少。当然,打工的前提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用业余时间去做。我们的建议是多留心当地的报纸,关注兼职信息,申请纯英语环境的工作对自己帮助更大。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如何看待同行协作评审? 2. 项目为什么失败了?---责任分不清 3. 科研与商业有多远 -------------------------------------------------------------------------------------------------------------------------------------
2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说是‘假的’,不可以给大学生讲的!”
热度 53 wangxh 2015-3-13 16:18
开学后给本科生上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收收心,多讲了些科学故事。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假说,而且是许多大科学家承认的假说——即大爆炸的星云假说——说实在的,俺个人倒不太认可这个假说。一位老教师听了俺的课,给俺提了几点建议(中肯而没有异议的建议就不说了)。其中有三条拿出来讨论一下,也算是听听更广泛的意见。 其一,就是篇首提到的这个“星云假说”。老先生说,“假说是‘假的’,怎么能拿出来给学生讲呢?”俺真不明白了,“假说”(hypothesis)就是假的吗?哪怕是没有多少人承认的假说,不能给大学生讲一讲吗?俺倒觉得把一些似是而非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果教师仅仅把成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知道背诵和考试,是教大学生吗?倒是像教技校生! 其二,这是一门概论课,没有教材,内容也是参考好几本中外教材与课件整理的。老先生认为,“没有教材是不行的,没有教材让学生课后怎么对照讲课内容看书呀?有了教材,学生就有了线索。”俺认为,给学生提供的课件与阅读资料足以让感兴趣或爱学习的学生学习的了,而对于根本不打算或不愿意好好学习的学生,有没有教材有分别吗? 其三,关于“考试”。每门课开始授课时,俺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有谁就是为了“考试通过”而来学习的?今年的结果只有两位学生,俺真的非常高兴(实际上可能不只,只是有人可能不屑回答俺这么弱智的问题而已)。俺鼓励道,“非常好,我非常不愿意同学们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会的怎么的老先生的理解可能有些跑偏。“教训”俺说,“迄今为止,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最好的方式,为什么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呢?”虽然现在教者与学者都让“考试”变了味道,但各种考试仍然在继续。其实许多人忘记了考试的三大功能:一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检验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筛选对知识掌握程度好的进阶或达标。看看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国家线,满分150的专业课有的竟然只有51分,也就是说对课程的掌握只要达到三分之一就可以进阶读也研究生了,这不也属于烂招吗? 俺的观点想到那写到那,欢迎批评指正!
17016 次阅读|123 个评论
美国高中 生物学教材一例
ljxue 2015-2-18 02:01
CK_12_Biology_I https://archive.org/stream/ost-biology-ck_12_biology_i/CK_12_Biology_I#page/n1/mode/2up CK_12 是个提供免费教材的非营利组织 http://www.ck12.org/ 在全球化的现在,科学教学中专业术语是用母语还是英语? 要培养科学家,貌似是用英语好,因为科学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输出科学知识,用英语输出是现在的常态。
个人分类: Live|3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書籍] [《实用驾车宝典》(全彩版)--学车人的好教材][生活休闲][
lcj2212916 2014-11-30 00:50
刚刚走出驾校的新驾驶员,一般难以适应复杂的道路交通情况和高性能新车的驾驭,为了帮助这些新驾驶员迅速提高驾驶技能,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彩色图例,针对普通道路以及复杂路况的驾驶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本书侧重于车辆驾驶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既可作为新驾驶员必备的工具书,也可作为从事车辆管理、汽车驾驶培训人员的参考用书。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426385
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材 第四分册
lcj2212916 2014-11-9 23:14
本书共分为以下四章: 一、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文件 二、勘察设计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 三、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参考样题及解答 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7988532
1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liujd 2014-11-7 19:12
个人分类: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0 个评论
讲门课也不容易啊
热度 28 youmingqing 2014-11-2 10:39
博主按:2000年前后,焦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调整专业设置,学生也在迅速增多。2001年下半年,机械设计教研室(原名矿山机械教研室)一位老师出外进修,其承担的 30学时 《工业造型设计》临时转让给我。其时,我已转向岩石力学领域的研究,也知道该课程只讲一次,仍尽最大努力准备授课。课程考试结束后,给同学写了一封信,后又 写出一个备忘 ;现贴出来, 并用红色楷体略作注释 ,以回望流逝的时光。 亲爱的 机设 98 级 同学 : 大家好。在连续的三个学期中为同一专业的同学讲授四门课程 (机械振动、机械系统设计、矿山机械专业英语和工业造型设计。此前曾为正规本科生讲授过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选修课高压水射流,此后讲授土力学、岩石力学、隧道工程及公选课生活中力学) ,在我是前所未有的。我能顺利完成组织安排的教学工作,真得感谢你们的耐心、理解和帮助。 《工业造型设计》的考试试卷已经评阅结束。 63 名同学,优秀 10 人,良好 17 人,中等 21 人,及格 15 人。 (试卷附后,似乎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或许,其时同学的学习态度已经开始变化。这也是写信的原因) 大家都通过了考试,成绩也还可以。不过,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似乎还有。我共出了6道分析说明题,让大家选作4题,并特别注明“若选作超过4题,则以得分较高的4题计算成绩”;考前复习时也一再强调,大家最好多做一两题,以免疏漏影响成绩。许多人只做了4题,且纷纷提前交卷。这当然表现了大家的自信。不过,依我想来,做事还是应该好中求好。 有些同学们看题不够仔细。在解答“请以茶壶为例,说明工业产品的基本要素,即物质功能、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时,许多同学只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述,根本就没有提到“茶壶”二字。更为难解的是,解答“对现有产品增加某些组件,使之具有新的使用特性或形态结构,是新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之一,如拖把、录音电话等。请再举出这样设计的产品5件,并作简要说明”,有十名同学列举的5件产品中,竟也包括“拖把、录音电话”,根本没有看清题目中的“再”字。 大家今后工作时,千万得认真细致 。 (五件产品是很容易举出的,如橡皮-铅笔、电笔-螺丝刀、拉杆箱、三轮车、拖拉机、步枪-刺刀、羊角锤,等等) 随信附上填空题以及我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大家在试卷上所填内容若与此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当然也是对的。不过没有做对的也是不少。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一年多来所表现出的耐心、理解和帮助。 祝 大家 学习愉快,万事如意 (签 名) 2002 年 1 月 18 日 讲授《工业造型设计》的体会 1 教 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学生听课、复习需要教材;工作中遇到疑难时,首选参考书也应是教材。不过,现在专业课程学时普遍减少,而课程种类相应增多;部分学生不购买教材,转而从图书馆、高年级同学处借阅。教师与学生的教材并不完全一致,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那时没有PPT,因而一些表格、图件得请同学看着教材方能讲解;现在部分同学购买旧教材或复印教材——书价增加而复印费降低) 教材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似乎作者越来越多,插图越来越少,印数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高。此外,过去教材多是大家——大学问家写的;现在则是大家——众人编的,而不知主编是主要编写者,还是主持、组织编写者。我想,编写教材最好不作为副教授的任职条件。 2 教 具 《工业造型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也宽。实验室尚未建立,只得自己准备教具以使授课生动、活泼。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日用物品为教具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 2.1 几何与尺度 以事物外形因素及其组合关系给人以美感,称为形式美。这是人类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比例和尺度是决定产品外形的主要因素。教材举例是,微型汽车的门要缩小,但必须保证人能够进出。授课时我以搪瓷茶缸、文具盒和手表说明比例和尺度的选择原则。 搪瓷茶缸的直径为12 cm 和 5 cm ,尺 度差别很大而形状相似,直径都与高度相等。若将搪瓷茶缸简化为一个圆柱体,则容积一定时高度与直径相等其表面积达到最小,也就是材料最少;并定性说明盖子形状和把手对优化设计的影响不大。另外,教室窗台上有学生吃饭用的饭盆,没有盖子,其高度为直径一半以使表面积最小。 七个文具盒尽管宽度变化很大,从 3 cm 到 10 cm ;长度变化很小,从 17 cm 到 20cm ;而厚度几乎不变,都是 2 cm 。这些文具盒完全不成比例。显然文具盒宽窄影响放置文具的多少,而笔的长度和直径是一定的,因而文具盒的长度和厚度不能随意变化,由其物质功能确定。 教材介绍男式手表尺寸大于女式手表,但差异必须有一个限度。我收集 7 块机械 表、石英表和电子表,供同学比较、判断;还特别讨论手表带的变化趋势,即产品造型的改进过程。 2.2 色彩 人们对物品的印象,第一是色彩,第二是形状,第三是肌理或材质。但本次使用的教材没有色彩图片,只能自己准备。我选了几本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水天过渡及广阔原野的照片表现色彩的变化;以 4 个尼龙布手提袋的布和字的颜色讲解色彩对比;又以不同颜色条状经纬的枕头套说明色彩的中性混合。 2.3 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演变过程主要经历原始形态、模仿自然形态、概括自然形态和抽象的几何形态阶段。后者具有简洁、准确和有力的特点,也更适合现代工业的批量生产。授课时我准备了一个笔筒、两个茶壶和一个大理石的酒杯,逐一讲解形状、材质、加工方法和价钱;比较两个紫砂壶以说明工业产品的基本要素,即物质功能、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3 课间休息 大学通常以两节课为单位安排课程。两节课之间有 10 分钟的休息。显然,与学生海阔天空地闲谈,难以把握分寸;而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故乡、家长工作等,现在已经不合适。教师自己休息、完全不与学生接触,似乎也不好。这里仅简要介绍自己所做尝试。 ( 那时粉笔黑板方式授课,似乎学时有些不够,只能在课间作些闲谈——假如不需要在黑板上绘图) 3.1 拓展知识 课间休息时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一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二可以显示教师的知识面。 内容要通俗易懂,尽量切合社会热点或日常生活;以问答方式吸引同学参加讨论。如 教材中给出了一些颜色的英文,课间休息时则介绍 orange 的若干近义词,并说: mandarin 表示中国柑橘,柑橘树,橙色染料等,还表示中国清朝九品以上的官员,官话,就是北京方言;而 mandarin coat 是清朝马褂, mandarin duck 是鸳鸯。看来这个 mandarin 是国产货,大家能猜出从哪儿来的吗? ……… 3.2 闲谈生活 以 7 块手表作为教具说明产品尺度后,课间休息时介绍不同手表的购买时间和价钱。如, 1984 年大学毕业前购买的“钻石”牌机械表, 85 元钱,相当于助教的一个半月工资 (56 元 × 1.5) ;而女儿初中毕业时就买了手表, 150 元,相当于助教工资的 1/5 ,这只是工资,还没有计算奖金收入;普通石英表只有 50 元;电子表可以作为购买 50 元一盒软盘 ( 照片及说明 ) 的附赠品。社会确实在不断进步。只有经济发展、购买力增大,产品造型才能丰富多彩。 3.3 讨论趣闻 教材中称,带有政治色彩的名词、图案,如红旗、中华应该用在名贵产品上 。某一参考书籍上也称,商标使用时间较长,而社会形势变化较快,商标最好不用具有政治色彩的词汇。在 介绍江西原副省长胡长清被“铲字”后,与学生讨论文化、艺术、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随时间的变化。又, 焦作市公交车前窗竟贴有“醉鬼来了”的广告,我也把这拿到教室里讨论。产品的命名、广告的创意以及公交公司、行人的心态,都是大家争论的内容。 只要教师持论公正平和,讨论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考 试   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效果的手段,与升学、定级等考试完全不同。目前专业课的教学时数较少( 本课程30学时 )而课程种类较多,为减轻学生负担,课程结束后尽快考试。一看即懂、学过即忘的内容应不作考核,使考试成为学生温习所学知识、使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体现高校“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使用知识的能力”的宗旨。   考核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宜用选择题、填空题,以减少学生书写量而考核更多内容。题目应有较长导语,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千万不可故布疑阵,诱人出错。考核基本技能的题目应提供足够的基础,避免因记忆差错而不能正确解答。有关综合分析的题目应提供多个差额选做,以免偶一疏忽而影响成绩;若选做题目超过规定数,则将得分较高者计入总分。 这样学生大多会在考试结束时交卷,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 ( 只是想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再利用一些时间讲解试卷,同学出错较多的题目尤应仔细分析,避免部分同学“抱错终生”。高校专业课多相互独立,一门课程结束后将来可能不再涉及;而学生考试后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是否及格,对题目的正确解答并不十分在意。 5 结 语 现在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面对学时少、学生多,仍应采取积极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 (20年前专业课的学生数在 30~40 人,现在则在100人左右;而一个学分由20学时减少到16学时。高等教育也在偷工减料啊) 机械系 98 级《工业造型设计》 试 卷 一、 填空 (选填 15 空,每空 2 分,共 30 分。若选作超过 15 空,则以得分较高的 15 空计算成绩) 1. 任何一件工业产品都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 物质功能 、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包括 材料 、制造技术和手段,是产品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2. 通过事物的外形因素及其组合关系给人以美感,称为 形式美 ,它是人类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审美意识。 3. 如:比例与尺度,对称与 均 衡 ,稳定与轻巧,节奏与 韵 律 等。 4. 物体表面材料配列和组织 构成不同形式的质感,称为 肌 理 。它不仅给人以平面量感,而且给人以纵深体感。 5. 形态要素及形态之间的编排和组合关系,人双眼观察所产生与实际情况 不符 或 奇 特 的感觉,称为视错觉。 6. 色光是以电磁波存在的辐射能,三原色红、 绿 、蓝(如焦点访谈的标志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几乎可以得到自然界的各种色光。色光混合是加色混合,混合色光的 明 度 增加,全色混合是白。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 彩色电视 就是据此设计的。 7. 色料通过有选择地吸收、反射光线显示不同的色彩。三原色是红、 黄 、蓝,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得到自然界各种颜色。色料混合是 减色混合 ,混合后色料明度减小,全色混合是 黑 。在 油 画 创作过程中就大量利用色料混合。 8. 不 同颜色的、条状的经纬线,可以织成按块状色彩变化的布。这种色彩的混合方式属于 中性混合 。旋转圆盘上的色彩混合与此类似。 9. 产品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演变过程主要经历原始形态、模仿自然形态、概括自然形态和 抽象的几何形态 等阶段。后者具有简洁、准确和有力的特点,也更适合现代工业批量、高效的生产。 10. 对汽车而言,削弱垂直线、强调 水平线 有利于体现动感。 11. 我国已加入 WTO ,对外交往大大增强。因而必须注意商品名称 汉语拼音 所对应的英文词汇,避免产生误解。如马戏扑克( MAXIPUKE )的英文意思是“激烈呕吐”。反之亦然。 12. 道路交通标志中,圆形标志内容是 必须遵守、执行的规则和规定等 ,三角形标志内容是 提示、提醒等信息 。 二、 分析说明题 (选作 4 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若选作超过 4 题,则以得分较高的 4 题计算成绩) 1. 请以茶壶为例,说明工业产品的基本要素,即物质功能、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2. 几何图形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外形的“肯定性”。比例和尺度是决定产品外形的主要因素。请以搪瓷茶缸和文具盒为例,具体说明产品造型设计中比例和尺度的选择原则。 3. 请画出 4 种不同形式的视错觉,解释产生视错觉的原因,并举一例说明矫正或利用视错觉的情况。 4. 对现有产品增加某些组件,使之具有新的使用特性或形态结构,是新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之一,如拖把、录音电话等。请再举出这样设计的产品 5 件,并作简单说明。 5. 为了提高产品造型质量,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制作各种模型。一般分为研究模型(又称草图模型)、展示模型和样品模型。请分别写出这三类模型的特点,通常的制作方法及使用的材料。 6. 请具体写出您对现有某一产品造型的改进设想,并全面评价其优缺点。 三、 设计标志,并简要说明 (选作 1 题即以得分较高者计算成绩, 10 分) 1. 请为焦作工学院机械系 设计标志(系徽)。 2. 设想您在功成名就、儿孙满堂的古稀之年,为家族设计标志(族徽)。
个人分类: 教学|24354 次阅读|75 个评论
为什么我国大多数教材找不到正儿八经的问题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4-10-28 13:02
随着“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的完成,我希望把这一方法系统运用在教材编辑上,拟按照这一方法重新编辑目前的教学材料,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我国大多数教材在问题设计中,希望通过一个问题的设计,达到多个目的,这也是我国教材的通行做法。 尽管这样设计的初衷很好,但这样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目的太多,内容显得过于繁杂,目的也不明确,在很少的资料中,学生不可能掌握那样多的知识,只会使学生更加迷茫。 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在教学三角函数问题时,有些例题的设计中会出现教学如何通过计算器找到三角函数值(是否有商业目的不得而知),而这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事实上,计算器仅仅是一个工具,使用极其简单,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几分钟即可轻松学会,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吗? 这种情况是大多数教材都存在的,并且情况很严重,很多教材的问题与日常生活没有半点关系,人的一生都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习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没有半点关系。 呼吁希望尽快改进我国教材,将教材的问题设计尽量符合日常生活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中国人口素质。
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论力学(第2版)》前言
热度 1 Mech 2014-8-11 23:26
本书第 1 版在 2006 年出版,先后在上海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力学 ( 理论力学部分 60 学时 ) 课程中使用 5 届、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理论力学 (80 学时 ) 课程中使用 2 届。同时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类理论力学课程中使用 8 届、土木类理论力学课程中使用 5 届。本书第 1 版受上海市教委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资助,曾获 2011 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作者参照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最新制订的《 “理论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A 类 ) 》,对本书第 1 版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和修订。第 2 版涵盖上述“基本要求”中的全部基本部分以及 3 个专题 “碰撞问题”、“非惯性系下的动力学”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的全部内容,也涵盖专题 “离散系统的振动”和“运动学问题过程分析”的部分内容。因此满足“基本要求”所提出 的全部基本内容和 2 个专题内容的要求,并可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酌情选择。专题内容的章节在目录和正文中用单星号标注。没有覆 盖到的“基本要求”中专题内容,在“阅读建议”中给出了参考文献。本书部分内容,例如势力场中平衡及其稳定性,超出“基本要求”,用双星号 标注。 与本书第 1 版相比,本书第 2 版有下列充实和调整。 (1) 对绪论进行了充实,特别是修改了学科发展历史部分。 (2) 前 3 章静力学部分加强了矢量的应用。讨论了力矩计算的逆问题,引入了力系的不变量并应用于力系简化结果分类,推导了力螺旋中心轴参数方程,给出了平行力系中心一种新的推导。 (3) 第 4 到 6 章的运动学部分做了全面修改。 “点的运动”一 节增加了运动过程分析的例题。把刚体运动放在合成运动之前讲授,基于点的运动而不是合成运动推导了平面运动刚体上两点之间的速度和加速度关系;补充了平面运动刚体上点的加速度分析的投影法和加速度瞬心法。在点的合成运动部分,强调了求导与参考坐标系有关,导出了绝对导数和相对导数的关系式,并应用于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推导。 (4) 在第 7 章质点动力学部分,增加了对动力学建模的讨论和质点相对于转动地球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解。 (5) 第 8 章的质点系动力学矢量方法补充了一些较为深入的内容。给出了关于动点的动量矩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对动轴的投影。分别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和附加惯性力的方法推导了非惯性系中的动量矩定理。讨论了流体动反力计算和变质量问题。 (6) 第 9 章平衡问题的能量方法也有补充。没有像初版那样把约束局限于定常的情形。讨论了有势力场及其势能。明确陈述了稳定性判断的拉格朗日定理的条件。结合平衡点稳定性随参数变化的例子介绍了静态分岔的概念。 (7) 第 10 章质点系动力学的能量方法增加了较多内容。给出了非惯性系中的动能定理。讨论了碰撞过程中的动能损失。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模双摆运动,用数值计算揭示了混沌运动。充实了对拉格朗日方程初积分的讨论,补充了欧拉齐次函数定理的证明;从拉格朗日方程导出了一般受约束系统的能量变化方程;通过例题讨论了广义动量积分既非动量守恒也非动量矩守恒时的物理意义。 (8) 各章正文之后,增加了“本章要点和解题指导”。 (9) 更新了教材参考书目录。重新写了阅读建议,并置于各章之前之后。 (10) 例题数目由 106 道,增加到 165 道,新增了 59 道例题。 (11) 习题数目由 196 道,增加到 305 道,新增了 109 道习题。 本书第 2 版编著工作由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薛 纭教授合作完成。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和本书编著中汲取了的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课件的某些处理方式和素材,在此对这些教材和课件的作者谨致谢意。第 2 版沿用了第 1 版的部分内容,本书作者衷心感谢参与本书第 1 版编著工作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戈新生教授和上海大学徐凯宇教授。本书例题和习题补充工作得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尚慧琳副教授、王波博士和唐有绮博士的协助,作者对他们表示感谢。陈立群还感谢他讲课时担任助课工作的博士生丁虎、王波、唐有琦、张艳雷、张国策、姜文安和硕士生石朝成、杨凯。 书稿承蒙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详细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作者谨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修订工作受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资助,在此鸣谢! 作者 2014 年 3 月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34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师对教材的态度
热度 3 Mech 2014-8-6 15:50
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可以认为都是在两种极端类型之间的过渡。这两种极端类型,可以分别称为教材辩护型和教材批判型。 教材辩护型的教师对教材有充分的信任,对教材作者有同情的理解。因此,他们是教材的解释者和辩护者。所谓辩护者,是指有时候遇到教材不够严密、有些含混甚至出现错误时,能够给出种让学生多少能信服的说法,按这种说法来理解,教材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教材批判型的教师用更挑剔的眼光审视教材。如果教材有错误,他们很乐于对学生指出。如果教材只是含混,他们也愿意给出更确切的表述。如果教材不严密,他们也乐于用反例加以强调。他们的教学当然也 不得不用教材,但教学中似乎更怕学生受到了教材的误导。 成熟内容的教材,完全错误的情形似乎不常见。最常见的问题是表述是不确切。这种情形最能突出两类教师的不同。教材辩护型的教师愿意强调能使教材表述正确的理解,而教材批判型的教师可能更强调教材表述可能导致的错误理解。 从我自己做学生和教师的体验判断,教材辩护型的教师对多数学生都有帮助,而教材批判型的教师对少数优秀学生帮助很大。因此这只是两种类型,并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多数教师也不是这两种极端情况,而是两种极端类型的之间某种过渡状态。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19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高中数学教材的两个全国性错误
热度 9 shehuiguanli 2014-7-23 21:18
中国学生非常努力,而学习效果很差,到底为什么呢?研究表明,主要原因是:中国教材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无法学懂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编写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错误的,导致一个完整的教材被拆得“七零八乱”,“体无完肤”。 以高中数学教材为例,随手拈来两个全国性的错误。 一、“集合”定义模糊,教师无法教学 1. 教材的模糊内容 高中数学教材关于集合的描述是: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这一描述极其模糊,教师无法教学。 而其举例(人教版)让教师更加模糊,如: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即垂直平分线,也就是说,圆就是一个集合,垂直平分线也是一个集合,按照这一说法,那到底集合是什么呢?显然让人十分模糊。 事实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构成一个集合,即这个圆上所有点构成一个集合,并不是说这个圆就是这个集合。 2. 概念的正确表述 传统说法是集合无法定义,我的研究认为集合不是最基本概念,是可以定义的,在此不多述。 研究认为,集合的表述应该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集在一起所界定的范围构成一个集合。 本描述将引进集合概念的目的,即“界定范围”融入定义,直截了当,一目了然,概念清晰,易教易学。 二.函数概念表述太复杂,不通俗,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弄懂 教材上采用“对应关系”描述函数。 “对应关系”本身是一个极其难懂的概念,从概念描述来说,也许没有错误,但从教学来说,一定是不对的。 教学的目的是将复杂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而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人教版教材,却采用一个极其复杂的“对应关系”描述同样复杂的“函数”(这是教材编辑思想错误),从教学来说,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高中数学课程中与函数有关的知识超过高中内容的 50% ,无法学会函数概念是导致高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几乎无法学会数学的主要原因。 那么,函数概念应该如何表述呢? 事实上,通过多年研究,表述极其简单: 函数是一组等式。(传统表述方法是:函数是一个等式,这一表达是错误的,因此后来对函数概念做了调整。)该表达最近已经得到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教授的认同。 本人也从教学实践多年,学生极易理解,并且整个函数教学都应该围绕如何教学“函数是一组等式”,效果极佳。
105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2014年5月新书快递
sciencepress 2014-6-9 08:21
各位老师,现将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发布如下,供您参阅选用。 更多详细材料敬请下载 科学出版社5月新书快递.xls 序号 书名 定价 作者 学科 出版时间 1 固体表面分子组装 128 万立骏 材料科学 21-May-14 2 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百问 25 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 党政、哲学、宗教 30-Apr-14 3 黔东南从江宰便铜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预测 83 王劲松,周家喜等 地球科学 30-Apr-14 4 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 238 徐韧 地球科学 30-Apr-14 5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 65 沈鸿雁 地球科学 30-Apr-14 6 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 98 傅伯杰,赵文武,张秋菊,刘宇等 地球科学 25-Apr-14 7 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析 69 朱俊杰,范湘涛,杜小平 地球科学 21-May-14 8 新版电工实用电路300例 32 黄海平,黄鑫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28-Apr-14 9 时间序列InSAR技术与应用 80 廖明生,王腾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May-14 10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 50 程小华 电子、电工、电力、电讯、无线电 19-May-14 11 2013年度司法鉴定能力验证文书评析 190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法律 30-Apr-14 12 文书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120 杨旭,施少培,徐彻 法律 30-Apr-14 13 复杂过程单元与整厂控制设计方法 85 刘红波,罗运辉,蔡文剑 机械、自动化 30-Apr-14 14 燃料电池混合电源检测与控制 70 陈启宏,全书海 机械、自动化 30-Apr-14 15 高级在轨系统中的多路复用与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50 田野,冯永新,马玉峰 机械、自动化 30-Apr-14 16 动态差分进化算法及其应用 68 吴亮红,王耀南 机械、自动化 16-May-14 17 面向嵌入式系统的绿色编译理论与方法研究 65 何炎祥,陈勇 机械、自动化 14-May-14 18 基于配对的密码学 68 李发根,吴威峰 计算机、通信 4-May-14 19 安全的布尔函数构造 65 阚海斌,彭杰,王启春 计算机、通信 16-May-14 20 大数据搜索与挖掘 90 张华平,高凯,黄河燕,赵燕平 计算机、通信 14-May-14 21 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工具软件ByteExpress 78 黄衍弘 计算机、通信 8-May-14 22 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活动 72 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 计算机、通信 14-May-14 23 计量经济模型与统计软件应用(1) 52 刘耀彬 经济管理 4-May-14 24 风电产业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58 王子龙 经济管理 19-May-14 25 一种创新型组织——高技术虚拟企业 52 高长元,单子丹,杨彩霞,田世海 经济管理 21-May-14 26 应急物资筹集与调配 58 王海军,王婧,杜丽敬 经济管理 21-May-14 27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89 张文忠,余建辉等 经济管理 19-May-14 28 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 168 昝廷全 经济管理 16-May-14 29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52 刘金涛 经济管理 15-May-14 30 国际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解答 66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1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中学高级卷2006-2013 58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2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中学中级卷2006-2013 54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3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中学初级卷2006-2013 48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4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小学高级卷2006-2013 54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5 澳大利亚数学能力检测试题解析与评注 小学中级卷2006-2013 50 朱华伟,孙文先编译 科普读物 25-Apr-14 36 永顺老司城(上、中、下册) 98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历史地理、考古 30-Apr-14 37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 128 沈卫荣 历史地理、考古 30-Apr-14 38 西域文史(第八辑) 108 朱玉麒 历史地理、考古 19-May-14 39 辉县汉墓(一) 186 河南省文物局 历史地理、考古 21-May-14 40 地理教学技能与三板设计 46 徐健 历史地理、考古 19-May-14 41 金属矿山尾矿钝化技术与原理 78 党志,刘云,卢桂宁,易筱筠 能源(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矿业) 21-May-14 42 中国土壤地理 258 龚子同 农林 28-Apr-14 43 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实验指导 25 潘连德 农林 9-Oct-13 44 沙袋沙障防沙治沙技术 78 虞毅,高永,汪季,周丹丹等 农林 30-Apr-14 45 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85 孟凡娟,李炜 农林 28-Apr-14 46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90 谢永生等 农林 20-May-14 47 变革中政府组织的人才测评:基于实践智力的应用 56 周帆 社会科学 19-May-14 4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二十周年巡礼 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社会科学 19-May-14 49 复杂疾病的遗传咨询 60 杨进 生物科学 30-Apr-14 50 中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 98 薛达元 生物科学 22-May-14 51 中国近海甲藻包囊 120 蓝东兆,顾海峰 生物科学 16-May-14 52 细胞工程 45 王永飞 生物科学 21-May-14 53 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 35 陈钧辉,李俊 生物科学 22-May-14 54 算子代数及其映射的局部特征 80 朱军 数学 19-May-14 55 复分析基础 29 廖良文 数学 21-May-14 56 从数学观点看物理世界——基本粒子与统一场理论 128 马天 数学 7-May-14 57 混凝土随机损伤力学 108 李杰,吴建营,陈建兵 土木、建筑 21-May-14 58 振声学(第三卷)(英文版) 99 尼尔森A.C.,刘碧龙 物理(力学) 21-May-14 59 中国食物中毒细菌 168 房海,陈翠珍 西医 30-Apr-14 60 陈惠祯妇科肿瘤手术学(第3版) 180 蔡红兵,张帆,张蔚 西医 6-May-14 61 格莱比皮瓣百科全书:第1卷 头、颈部分(原书第三版) 200 (美)施特劳奇(Berish Strauch)等著;章一新等译 西医 30-Apr-14 62 消化疾病药膳治疗学 29 白长川,段志军 西医 2014-4-30 63 高级医学统计学 108 万崇华,罗家洪 西医 30-Apr-14 64 生理学 56 胡志安,王莎莉 西医 30-Apr-14 65 口腔材料学(第二版) 29.8 马冬梅,任彦萍 西医 30-Apr-14 66 卫生政治学 45 张晋 西医 16-May-14 67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35 揭克敏 西医 19-May-14 68 趣味名医 39 张相勇,张一楠 医疗保健 19-May-14 69 趣味中药 39 张相勇,张一楠 医疗保健 19-May-14 70 趣味养生 39 张相勇,张一楠 医疗保健 19-May-14 71 秩边透水道 32 金晓飞 医疗保健 23-May-14 72 水疗 38 闫川慧 医疗保健 23-May-14 73 艾灸 38 窦志芳 医疗保健 23-May-14 74 磁疗 35 王军 医疗保健 19-May-14 75 点穴 29.8 王玉璧 医疗保健 19-May-14 76 穴位注射 36 毋桂花 医疗保健 9-May-14 77 人体耳、手、足反射区保健图册 20 张永臣,贾红玲,张春晓,张学成 医疗保健 8-May-14 78 飞针 36 孟立强 医疗保健 14-May-14 79 梅花针 39 李希贤 医疗保健 14-May-14 80 3~6岁父母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8 陶红亮 语言、教育 5-May-14 81 0~3岁父母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8 陶红亮等 语言、教育 5-May-14 82 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第15版) 48 (美)戴夫·埃利斯著;毛乐等译 语言、教育 4-May-14 83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48 马茂年,叶立军 语言、教育 6-May-14 84 中小学社会(思品)学科课堂教学创新 52 焦建英,童富勇,叶哲铭 语言、教育 5-May-14 85 高中语文学习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48 林荣凑 语言、教育 22-Apr-14 86 生活逻辑与主题学习: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52 杨志敏 语言、教育 22-May-14 87 幼儿美工制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52 金丽萍 语言、教育 22-May-14 88 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传承工作室经验集(2005年-2012年) 85 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传承工作室 中医 22-Sep-13 89 王翘楚治疗失眠症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50 王翘楚 中医 30-Apr-14 90 流域泥沙运动与模拟 138 曹文洪,张晓明 资源环境 2014-3-31 91 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保护图集(中英对照) 68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 资源环境 17-Apr-14 92 入湖河流水环境改善与修复 80 金相灿等 资源环境 21-May-14 93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 138 薛澜 等 资源环境 13-May-14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3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络编程】【PHP的十个高级技巧】
lcj2212916 2014-5-16 18:37
【名稱】:PHP的十个高级技巧 【作者】:--- 【大小】:12K 【格式】:TXT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全球超过300万个互联网网站的管理员都在使用PHP,使得它成为最为普及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之一。其特点是运行速度快、稳定可靠、跨平台,而且是开放源代码软件。随你使用的水平不同,PHP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可以只使用它发送HTML表格元素,还可以在PHP应用程序中集成Java和XML。 如果你对PHP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看过一些初步的教材,这些技巧可以扩展你对PHP的认识,使你掌握一些常见的和高级的PHP功能。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4806378
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4-28 14:46
2014年4月27日,《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在科学出版社举行第一次会议。胡华强副总经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汤海副秘书长到会讲话,丛书顾问李小文院士、孙九林院士、何建邦院士,丛书主编、国家级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副主编李满春教授、刘耀林教授,以及来自全国31所院校的40余名编委出席会议。
个人分类: 出版动态|3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淘汰精品(课程)教材?
热度 3 wonsure 2014-3-30 16:20
有教学工作量要求,但僧多粥少,争取不到足够的专业课程,断断续续讲了几年基础课,用的教材是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也是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 该教材很经典,多个高校使用,已经到第七个版本了,可谓教学资料详备,什么课件了、课后答案了等等,在网上还能找到较详细的电子讲稿。 采用这种教材,有个好处,就是再改版,内容变化都不会太大(基础课的特征),以前的备课资料都能用,每次讲课前大致熟悉下内容就行。有答案,教师改作业有参照,不用自己做题。这比那些需要自己制作课件、自己制作答案的课程要轻松很多。 但问题也来了,学生做作业可以抄辅导书答案。 抄作业还能查一下,抄答案不好处理,也不好禁止。 为了竞争,好一点的基础课教材,大都配有辅导书,甚至有精品课程网站对应。 难道为了避免学生抄答案,淘汰精品课程教材?
2854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的极大缺陷 :破解篇
热度 2 arithwsun 2014-3-27 10:35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的极大缺陷 :破解篇 王永晖 这是给“ 分级教学思想下的一种中小学数学教材实现方案(胚胎版) ”补写的内容,因为担心以前的读者看不到,专门提出来,跟那篇文章一起,不光是批评指出问题,而且要从建设的角度提出操作性的谋略。 我们对中小学教材的认识,怎么样把讲授性内容和作业性内容分开,这一点在当今的小学教材中是大伤,不仅不如我们当年所用的80年代教材,至少每节课后有标注清楚的作业题目,当今小学教材,很可能搞得老师们不知道什么内容是要在课堂上去讲授的,什么东西是要去让学生自己练习的,界限非常模糊。 我们这里之所以敢提一学年的讲授内容,压缩到1/3学年的一个学期,然后每个学期重复去讲,重复讲的时候在角度上可能会每次都有不同,内容是一样的,讲法是不一样的。源自德国的华德福教育方式强调,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一个故事每天讲一次,一周中每天都是重复同一个故事,但是在讲法上,语气上,老师每次都要去尝试有所不同。 我们很多数学家及老师都认识到,学生还是要自己学的,那么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学生讲),成为公共教学内容,什么样的内容下放到作业,成为个性化学习内容。 我们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更有动力地去倒逼教材改革,迫使教材编订者们去非常清晰地明确讲授内容和作业内容的界限,前者,无疑应该是人类智识的精华,浓缩成20个单元/学段,6个学段组成中学内容。 这有点类似我们常说的精读和泛读的区别,现在很多人批驳语文教学,中国语文教学,就小学教材来看,光这一角度上看就做得很不好,语文应该是非常重视经典的,现在有些小学语文课文,作者都不知道是什么人,这搞得有点太滑稽了,叶圣陶那个时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当然,数学教材也很乱,但因为小学数学还简单,所以比语文会好点。 因为课堂讲授内容是人类智识的精华,因为需要精读,所以,每个学段将这样的内容进行重复,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重复,也不同于以往那种学期内隔不了几天的简单重复,而是跨越学期的大跨度忆筛式重复。 大学数学,就不可能这样做了(学生只能自己底下里做,很多本科生意识不到这点,就不容易迈入大学的真正门槛)。
个人分类: Book-W|364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级教学思想下的一种中小学数学教材实现方案(胚胎版)
热度 4 arithwsun 2014-3-26 00:31
分级教学思想下的一种中小学数学教材实现方案(胚胎版) 王永晖 分级教学的思想,主要是希望能够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目的自然是最大地惠益学生。 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其实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我知道国外有一种教材,ACE或PACE, 可以让学生这么做,我了解得尚不详细,好像大概意思是,就把课本当成练习册做,老师只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进行辅导,这样自然每个学生的进度可以不同,因为删去了传统的讲授环节。 如果经常看我博客的学者们会知道,我把教学分为九大环节,讲授环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公立学校,把讲授当作全部,固然不对,但是把讲授环节完全去掉,更是大错。 讲授环节,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更是给予学生们示范学术标准,乃至人格魅力,我们知道国内大名鼎鼎的杜郎口模式,我遇到的著名中学的特级老教师,对其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这里要设计的中小学数学教材方案,不能删去课堂讲授环节,是基础性的前提,这个前提下怎样进行个性化教学,怎么实现分级思想,就是本文的探索,恭请各位科学家和教师参详、指正。 教材的设计,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教学制度,有什么样的教学制度,就需要为其服务的教材,我在教学改革方面有三大思想方向,其中的课程时间表方案,与混龄制教学方案,背后都必须有教材服务。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一个很有价值的中学教改实验班项目 可操作性的本科生教学提案:调整教学管理方式以利人才培养 虽然,最终的授课是老师在做,老师应该对他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教材作为蓝本,那任何一个老师都会被累死,毕竟中学老师也是普通人,即使现在有很多著名中学引进了博士作为中学老师,学养自然更深,我今晚去的那所中学,数学组就有十多个博士,今天座谈的就有其中7个博士。 他们活得很累! 我自己在首师大数学系教课,也深有感受,我教2011级本科生的代数课程这一条线,因为自己代数功底弱,就更多地依赖教材,至今已经使用过,从大一到大三一条龙教学:同济线性代数(很好的一本薄书),石生明王萼芳版北大高等代数(非常经典中国数学系通用),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数学抽象度高讲得透针对的是数学系学生),DummitFoote, Abstract Algebra(900页,美国名校数学系当作本科生教材,但很多普通学校当作研究生教材,但本质上还是针对本科生学力)。 如果没有这些教材,我会被累死,累死也不讨好。 不过就当前中小学教学的情况来看,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设想,并没有合适的教材,比如分级教学思想。那个学校的这几位博士们,就得自己编中小学数学教材,很辛苦,晚上一两点睡觉恐怕是常态。当然,积极的一面是,这些教材,也因为有了这些年轻数学博士们的真实教学经验做后盾,磨上十年二十年,说不定将来会成为经典。 这里,我想说的是自己的想法,跟他们现在做的有所不同。不过,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我们设想中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并不是要针对中国所有学生的,就我自己而言,就是针对我自己设想中的教学体系,为其服务而设,如果将来真能够应用到学生身上,能占中小学学生比例中的5%,那就已经是远远超过我的野心了。 所以,各位读者,在阅读我的设计的时候,请先去掉那种预设,没有一个教材能够针对所有的学生,各种教材只能针对它想针对的学生群体,百花齐放,各得其所,这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我因为身边经常有前辈学养高深(人格无私)的教授们做榜样,他们的理念和行为不断地影响着我,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孔子传下来的“有教无类”,所以说虽然教材只准备最多针对5%的学生,但是同时,我希望教材针对的学生,是广谱的,尽精心设计的最大可能。 今天座谈时也谈到这个预设,我还是希望去实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的,即使我正在做的是分级制教学设计方案,我也希望这个方案中能最大程度地体现这种思想。 分级教学,有数种可能的实现方案,我能想到的“大”的方向有两个: 1. 从初一开始,就按照学生的数学天赋/能力进行分级,每一级对应一个数学课程班,学生可以跳级,但每一级的教材是不同的,如初一课程,分为1,2,3级,1级难度最低,3级最高。初一1级班学得好的同学,在初二开学的时候,可以跳到2级、3级班里,反之,初一3级班的同学,也可以在初二的时候降到初二的2级、1级班里。 2. 不按照“质量”分级,而按照学习速度进行分级,学得快的就往前学,学的慢就按原有节奏,但 学到的东西的质量是一样的 ,我们会在后面详细描述这第二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的“不好”之处是,要预先选拔学生,就我的教学经验而言,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也在本专业领域认识了那么多有成就的数学家,如何把数学天赋的好坏,在初一的时候就“分”出来,我认为这是很难的事情。 如果人生就被这样的偶发事件所决定,我觉得还欠完美,当然读者会说,同学们不是还有机会跳级么?有“跳”,就会有“落”,那些“落”级的学生,心里有多难受,我们为人父母者能不知道么。 再者说,第一种方案,在跳级的可能性上,就我来看也并不是那么充分的大。 我设计谋划的第二种分级教学方案,具体是这样的,先描述,再说可行性: 教材设计是针对一年三学期制,即,一个学年中有三个学期(每个学期12周),而不是中国传统的一学年两学期制(每学期18周),这个三学期制,对我的教材实践是有关键作用的,读者请先往下看。 我们的教材,将把过去一学年两个学期的讲授性课程,数学上叫做“双基”,基本概念和最基本的练习,变成一学年三学期制里面一个学期就能讲授完的课程,即,总共有20个单元,一周有两个单元,共10周,一学期12周中的另外两周作为机动时间,其中必然有一部分会用于期末考试。 我们的教材,每一个单元会附带习题,即学生只需要把单元上的习题做好就行,将来如果网络化,可以把习题部分做得更灵活,但大致框架如此,习题分为三级:A级,B级,C级,由易到难。 我们的教材实现过程是这样的,初一的课程,讲授性课程,只有20个单元,第一个学期就能讲完,第二个学期呢,再讲一遍,第三个学期呢,再讲一遍,这就像循环放映制电影院一样,进来就能看,随时都能走的感觉。 习题部分呢,每个单元的习题要充分,ABC共3级,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普通的学生可能在他的作业时间之内,恐怕只能完成A级的内容,稍微做点B级的内容,而优秀的学生,则可能在第一个学期,就不光完成A级的内容,把B级的内容也能完成60%以上,这样子,优秀的学生,就可以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把A、B、C三级的习题都做完。 那么,初一的第三个学期的时候,这个学生就能跳级了,不用等初一过完,因为我们的课堂讲授环节,是循环制的,这个学生随时能进入初二,到了初二之后,他从A级习题做起就是了。 这使得学生跳级更加容易,光是这一个好处,就值得我们为设计这种教材付出极大的努力。 说个性化教学,说跳级,哪有那么容易,真正能够跳级的在传统学校来说是非常少的少数,可是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却是常态。 如果是普通教学体制,学生想跳级,必须连跳两个学期一学年课程,这太难了,而对于我们这种设计来说,只需要跳1/3学年就可以,这大大降低了跳级的难度,使得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是我们设计成三学期制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同样是用我们这种循环式教学,三学期制下跳级1/3学年,比两学期制下跳级1/2学年,容易度上有质的区别。 这种好处很诱人,现在我们来讨论这种教材及教学实践体系的可行性。 中小学课程,一个学年的讲授性课程,注意,我这里把讲授关节和作业关节分开,压缩时间的仅仅是一个学年的讲授性课程,基本概念和为了阐释基本概念所必须有的最基本练习,压缩到1/3学年,即20个单元,每周2个单元内容,共10周。 为什么每周是两个单元,这跟我们的课程时间表的设计有关,此处不赘述细节。那么,能不能用10周20个单元的时间,把这些内容讲完? 小学这么做肯定是可以的,小学的概念非常少,这么压缩下来也是绰绰有余,那么中学呢?我自己没有教过中学,所以我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于是就问知道的老师们,有我以前教过的硕士生,她们已经教中学,有高中,有初中,今天座谈的时候,更有北京这所知名中学的7个博士级精英教师,还有我的一位学术前辈兼同事,他们都对中学教材吃的很透,他们的言谈之间,也确认了这件事情。 即,初一到高三共六年的数学内容,是完全有可能压缩到两年里教学的,当然,他们针对的是最优秀的学生。我们这里的方案,针对的学生面其实还更宽一些,那些念书念的慢的同学,也仍然在我们的设计覆盖面之内,而不会因为他们念书慢而排除出我们这个教学体系。 我们的这个方案,允许有学得慢的学生,虽然学得慢,但是,他同样也学的是“好”的数学,有质量的数学。 像这所北京知名中学,进来的生源肯定都是不错,但是就是这么不错的生源,如果施行第一种分级教学方案,那就跟很多中国重点校重点班那样,也要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学的是高质量的数学,有人学的是质量相对较低(但还是比普通校强很多)的数学。 就我的教学经验而谈,我不觉得这是上策,所以才构思了另外这第二种方案,孩子学得慢,不意味着他没有数学天赋,数学,最关键的还是把东西弄透,所以在孩子们人生初始的时候,尤其是已经经过了一层校外选拔的时候,我内心更希望的是不要再进行“人为”的校内选拔。 相马,不如赛马,有些人学数学,靠理解的速度取胜,有些人靠理解的深透取胜,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数学家,所以,我的方案,更不容易遗漏优秀人才。 传统的教育体系,把教学当作一个匀速的过程,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班级教学使然,但是人类的智力发育,真正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存在着一个顿悟的,我们要给那些大器晚成的孩子们,留下机会。 教育上留给孩子们顿悟的机会,于中国的发展有益! 如果特别天才于理解速度的学生,很有可能一个学期就学完(做完)三个学期一学年的习题,那就可以直接在第二学期跳级,当然,这样的学生少之又少,在传统学校里,他仍然可能有能力跳级,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教育体系下,还是很少听说这种西方教育体系下经常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呢? 我们的方案,就是要面对这种困局,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人才。 数学,本质上还是做题,尤其是中小学,做题是关键,数学的严格概念/严格定义,很多人是在大学才第一次面对的,中学数学教材,习题的构建是非常核心的,把习题分为A、B、C三个等级,归类于20个单元,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非常不容易。 B级和C级的内容,不仅是习题,也可以包含更进一步深入的概念,供学生们自学与小组讨论,但是中学的数学其实范围就那么大,这种概念性的内容含量,比起大学数学来说,要远远不如。 一学年的讲授内容,能不能压缩到1/3学年的一个学期中去,也体现了我们对中小学教材的认识,怎么样把讲授性内容和作业性内容分开,这一点在当今的小学教材中是大伤,不仅不如我们当年所用的80年代教材,至少每节课后有标注清楚的作业题目,当今小学教材,很可能搞得老师们不知道什么内容是要在课堂上去讲授的,什么东西是要去让学生自己练习的,界限非常模糊。 我们这里之所以敢提一学年的讲授内容,压缩到1/3学年的一个学期,然后每个学期重复去讲,重复讲的时候在角度上可能会每次都有不同,内容是一样的,讲法是不一样的。源自德国的华德福教育方式强调,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一个故事每天讲一次,一周中每天都是重复同一个故事,但是在讲法上,语气上,老师每次都要去尝试有所不同。 我们很多数学家及老师都认识到,学生还是要自己学的,那么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学生讲),成为公共教学内容,什么样的内容下放到作业,成为个性化学习内容。 我们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更有动力地去倒逼教材改革,迫使教材编订者们去非常清晰地明确讲授内容和作业内容的界限,前者,无疑应该是人类智识的精华,浓缩成20个单元/学段,6个学段组成中学内容。 这有点类似我们常说的精读和泛读的区别,现在很多人批驳语文教学,中国语文教学,就小学教材来看,光这一角度上看就做得很不好,语文应该是非常重视经典的,现在有些小学语文课文,作者都不知道是什么人,这搞得有点太滑稽了,叶圣陶那个时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当然,数学教材也很乱,但因为小学数学还简单,所以比语文会好点。 因为课堂讲授内容是人类智识的精华,因为需要精读,所以,每个学段将这样的内容进行重复,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重复,也不同于以往那种学期内隔不了几天的简单重复,而是跨越学期的大跨度忆筛式重复。 大学数学,就不可能这样做了(学生只能自己底下里做,很多本科生意识不到这点,就不容易迈入大学的真正门槛)。 那么,优秀的中学生,在我们设计的这个数学教学体系中,每两个学期学完三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内容,那么高中六年,实际上他只要花12个学期,即4个学年学完,就我咨询的那些中学老师来说,对于优秀学生看来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人口基数大,这里所说的优秀,也并不一定是那种数学家级别的,适龄人口的5%足矣。 当然,更优秀的学生用更少时间学完也是可能的,我这里只是示例举个大概。我那位前辈数学家兼同事,所说的两年读完六年的课程,则是他那个聪明级别的,正好对应我们这个课程体系里最快的通过速度,如此人数更少,但同样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集腋能成裘,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个优势。 那么,就按我选定的那种优秀级别的学生来说,还剩下的两个学年,这些中学生们学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国外的经验来看,是接着去学大学数学系低年级的标准课程,法国这样做,俄罗斯这样做,以色列这样做,这里指精英学校。因为现在高中生出国留学的多,所以不少家长们了解到美国的AP课程,其实,AP课程学的那些大学数学内容,远不及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的程度。 国家,比的是最精英的那部分人才,我的几位数学家同事考察完那几个国家后,发出的感叹是,我们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别人了!他们后来发表的文章,已经经过其本人和杂志社允许,在我的博客上转载。 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们那些高中生,学的是正二八经的大学数学系低年级标准课程,但是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可不是只去上数学系的。 工程科技,要靠数学,这些学会了大学数学系标准课程的高中生们,上大学的时候,数学课的压力已经没有,即使有,也学的是更深入的数学,更有专业针对性的数学。 与之对照的是,我们国家大学的那些理工科非数学系,学的那个数学,那个水准,真是不敢恭维,我们科学网博客上也有不少理工科的科学家们,其实都是这个出身,怎么可能跟国外那些科学家们比。 钱学森之问,可以落在很具体的实处。 我今天座谈的这个名校,就已经聘请了中国数学界非常有威望的退休数学家,去那里教数学,分析学课程现在已经教到了Lesbegue积分,当然,学生已经由开始的30多人降到现在的6人,凡事开头难,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我们还不能跟法国比,更不能跟以色列比,“有”就是进步。 至于家长的提问和顾虑,高中生学大学数学有什么用,而且还是大学数学系课程,中国普通理工科本科生们都不学,让这些高中生学,干嘛呢? 本文为了让讨论集中火力,不会回答这样级别的问题,因为本文是学术的,不是针对一般家长的,针对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才的,普通家长的那些“庸俗”的提问,不在本文的回答范围之内,那是将来要由实践来回答的,家长要的不是理论,要的是结果,只有实践的结果,培养的孩子们真正成为人才,社会的栋梁,才会掉转家长的价值观和思想设定。 我们这篇文章,谈的是理论,不是现实,针对的读者,也是学者和教师,不是普通人。 譬如说,我们的教学设计,在个性化教学的实现上,与ACE或PACE不同,一定要保证住课堂讲授这一关节,实际上,这一个关节,对应于九大教学环节中的三大环节: 听(老师讲学生听); 讲(学生讲老师听); 聊(小组讨论)。 我们将传统上一个学年的讲授课程,压缩到一个学期就能讲完,一个学年三个学期,都重复地去讲,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习惯的,那就是,“重复”。 普通学生学数学,一学年重复三次,优秀学生重复两次,特别优秀的学生一遍就过,那是有做题来验证评估的。 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复,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跟大学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把重复分隔到三个学期里面去,单个学期里面就不进行过多的重复,内容知识一遍过,不懂了,可以到作业那个教学关节,由老师进行个性化辅导,这个地方,需要依赖我们独特的课程时间表的设计,要理解本文,那个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感兴趣的读者请移步去看一下那些相关文章。 一个很有价值的中学教改实验班项目 每个学年的第二个学期,重复第一个学期的内容,第三个学期,也重复第一个学期的内容,这是符合我的数学教育观的,数学的记忆,跟英语的记忆(背单词)有什么不同之处,我的体会是,数学是忘了之后,再去重复,效果更好,更能让学生明白他真正不知道、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 而英语,当然是在遗忘之前,那个遗忘临界点之前重复会更好。 我所教过的本科生们,都知道我这个教学体会,我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忆筛”,我总结的大学本科生滚雪球式学习方法,简写成公式为: 滚雪球式学习方法=(忆筛+提问)×笔记 难啊难,难于上青天,我对我的2011级本科生们,曾经充满信心,希望他们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成长关口,但是,虽然忆筛关在低年级已经有很多人通过,提问关,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从小缺少这种意识,长大了再培养,很难,很苦,很不情愿。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关心中小学教育的原因,中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要上大学的,对不对,其中一些人,将来还是要做研究的,对不对。 不多说了,重回本主题,讲授环节,在三个学期进行重复,还会产生一个好处就是,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还可以由那些搞的比较懂的同学们来讲,学生讲老师听。 杜郎口经验就是如此,但是他们弄得有点太绝对化了,不能因此抹杀“老师讲学生听”环节。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一个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这几年,生命感觉还有点价值,就是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示范,一些引导,是他们光靠单打独斗根本领悟不到的。 而学生研讲(老师在台下听和指点)的一个殊胜之处就是,对学生们在知识上的掌握,这种考察是最为彻底的,远比考试卷面评估和作业检查透彻的多,我们首师大数学系已经坚持了9年的本科生研讲,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其他老师带的我不是很清楚,就我教的2011级大三学生,现在的数学研讲能力就超过或不亚于很多新科博士(或有三年教学经验的中小学老师),能有3、4(5、6)个人。 另外一个要说到的是,现在因为流行各种新式教学理念,所以各个学校课堂上的一个教改趋势是,要压缩讲授环节,40分钟的课程,最好只有15分钟进行讲授。 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是我的方案设计,有前面构思的课程时间表做底蕴,所以,讲授环节,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每节课40分钟或50分钟,甚至两节课三节课连在一起,讲授知识内容,还是要连在一起。 做题的时间,不是挤占讲授时间的,不能这么理解教学,现在进行的种种教学改革之所以这么别扭,就是因为它们不是从大框架上去改,应景式的,要改,必须动最根本的,其一即是,课程时间表的设计。 我所总结的九大教学环节的另外三大环节,抄(整理笔记),解(解决问题),写(写作创作),这些书面环节,也就是传统所称的“作业”,也要在学校的课程时间表上有位置,所占时间,等于讲授课时。 所以,我把教学改革的窗口,设定在课程时间表的设计上,大框架不改,光改局部是不行的,要动就得先从框架上动,课程时间表的设计里面,不仅仅针对数学的,也针对其他课程,语文类,外语类,课程时间表定了之后,再谈各个学科内部的改革,数学方面,就是本文。 课程时间表在设计上的一个重要想法是,我们要把“自由”,还给学生,“自由”要落在实处。 我之所以瞧不起中国以前的文科学者,就是他们对自由的价值,评估的太低。像朱光潜的美学,洋洋洒洒一大本,就是没谈到“自由”,没有自由,能有美吗,我不奢望。 没有“自由”,谁也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那么,在一个教学体系里面,我们让“自由”落于何处呢? 我们以前的文章已经提及,这里回顾一下,我们把每一天的上午,对应于学生的作业关节,可能是数学,也可能是语文。 如果把上午的时间分为三节的话,那么第一节,我们的期望是,孩子们要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这很重要,这也是我们科学家们的工作经验,早上一起来,就忽然醒悟到可以改进的可以解决的问题,养成习惯,对于年轻人们来说,是威力无穷的。 可是,现在的教学体系,是把最难做的作业环节,放在学生们一天中最疲乏的晚上,学生们的生物钟,不能够按照创造性人才的节奏来走。 所以说,作业环节,是个性化的,有些学生在上午的作业时间里面,可能只能做到A级题目,那么只能三个学期学完整本书,而优秀的学生,可能用两个学期就做完ABC三级题目,最优秀的则可能只用一个学期,像我那位学术前辈兼同事,实在是聪明,小时候就是这种学生。 上午的最后一节,则用于小组讨论,学生们可就自己不会的题目,与老师讨论,或与其他同学们讨论,后者可能是更激烈,更吸引人的。 下午课,则用来进行讲授关节,听、讲、聊三大教学环节(聊在上午的小组讨论中已经有了,下午可以斟情减少),这些课程时间表的具体设计,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当然将来还需要改进和细化,欢迎有志者共同来研究。 教学必须有结构。 这个结构,也适应着人性,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作业关节实际上是教学九大环节中最难的,应该放到学生精力最好的时间去做,那就是早晨/上午,放到晚上,违反人性,要不然说在家上学(homeschool)有一定的合理性呢,它能够按照学生的生物钟节奏去做事,而不是根据老师的方便,很多学校,设计课程时间表,仅仅考虑的是老师的排课方便。 课程时间表,真正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方便。我在首师大数学系进行的教学探索,所期望获得管理层的最大支持,本质上也是如此。 那么晚上呢?学生晚上回到家做什么呢?读者如果留心,会知道我们还剩下三大教学环节, 读(阅读---本能旧知识新) 背(重复性操作性---本能新知识旧) 暇(闲时遐思,---本能旧知识旧) 我们需要重视“阅读”在教育体系的价值,那么怎么重视?我们不可能把学生的在校时间用来进行阅读,那么唯一可取的就是学生回家的晚上时间。 如果布置大量的作业,中学生们回家还要做两个多小时的作业,那怎么可能还有时间和意兴去阅读。 更不用说“暇--遐思”,一个孩子发呆,发愣,有时候(或曰很可能)是他大脑所必不可少需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孩子们发呆/发愣的时间都剥夺的话,那么我们还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创造性人才。 我们必须把晚上的时间给学生们腾出来,去落实“自由”的理念于实处,让孩子们有时间进行自由的“阅读”,自由的“遐思”。 反刍式的“背”功,亦不可不有。 这三者,恰似两扇门夹着中间一条道,我做学问这么多年的体会是,这是进山之路,没办法,必须这么进,但是,我们中国当今的教育体系,恰恰是不让孩子们这么走。 本方案的设计,则是希望改变这种情况,让教学体现教学,至于如何改变中国家长们的价值观,如何用我这种方案设计,去应对高考压力,本文放之于外,我们会在高考前的那一周发文公布这方面的想法/理念,欢迎感兴趣者保持关注。 附录. -------------北京某著名中学博士级年青教师来信------------------------------------------- 王老师: 感谢您的分享。 我的教学经验中,跳级的同学很少能及时跟上进度。 因此,我倾向于您说的第二种方案。但是,重复的课程和内容 也会让很多孩子提不起兴趣。 现在北京的孩子眼高手低是很普遍的现象, 只要是学过的东西,即使不会也懒得仔细学,觉得我学过了, 没意思,不新鲜。 -------------我的回复-------------------- 非常感谢您给我的信息,让我心里更加有底了。 『重复的课程和内容, 也会让很多孩子提不起兴趣。 现在北京的孩子眼 高手低是很普遍的现象』 1. 看来您也觉得,能够把一学年的讲授课程,压缩到1/ 3学年即一学期12周中的10周中,每周5小时中去,对么? 2. 重复,是学习的必然之路,如果不想重复的孩子,就需要多做题, 尽早跳级。 3. 孩子们在小的时候,还是特别喜欢重复的, 所以孩子们要从小学/幼儿园开始就教育好,如果要改革, 就要从小学/幼儿园开始改。 4. 重复的方法,也不能是枯燥千篇一律的,比如我文中所说, 第二学期的课堂,就可以由那些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们来讲, 我想问您一下,现在你们学校的班级,学生们上台自己讲, 老师在台下听的机制做的怎么样,是偶尔为之, 还是已经成为常态性的机制。 那天跟您交流的不多,我们以后多沟通。 ------------------ 北京某著名中学博士级年青教师回复---- 王老师: 压缩课程不是难事,以往有很多尝试, 我和黄冈中学03年毕业的朋友聊过。 他们的一个重点班就是初三升高一的暑假,集中一个多月, 把高中数学的知识学完, 考当年的高考题目,很多人都是130多到140多。 我高中的时候在重点班,是一年半学完高中数学的。 对于优秀的学生,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 这样的压缩是没有问题的。 学生讲解,大多数是就题论题的一小段。充分备课后, 整节课的讲解也有, 但是,能做到这样的学生很少。一般都是竞赛课, 办成讨论班的模式,分配任务, 让学生轮流讲。因为,这些学生的素养确实偏高, 尤其是比较严谨有条理。 -----------------------我的回复----------------------------------------- 数学竞赛课,就是应该让学生上台研讲,这才是正路,我非常反对当前商业性培训学校的那套做法,博文中有不少关于奥数教育的想法,看来公立学校倒底还是底蕴深,恐怕目前真正的奥数金牌,还是来源于这些公立学校的校内班,我手头上没有数据,姑且一问。 ------------------ 北京某著名中学博士级年青教师回复---- 王老师: 竞赛课的知识的讲解,我们一般都是老师讲。 毕竟老师对于知识的理解, 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清楚。 但是,到做题的层面,老师最后肯定做不过学生了。 题目的专题讲解, 很多时候都交给学生了。 外面的教育机构,大部分我也觉得不是很靠谱。但是, 仍有一些竞赛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辅导还是比较靠谱的。比如,XRSChCh是CMO的第三名,GSZJ 是IMO的金牌。他们对于竞赛方面的知识, 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有独到的见解, 而且,对于竞赛的模式,应对的策略也很有研究。 -----------------------我的回复----------------------------------------- 明白了,因为座谈时你们也说过,有些北大清华的学生,乃至奥数奖牌获得者,都加入到那些教育机构,师资力量自然很强,毕竟是北京。 除了师资力量以外,教学方式也很重要,学生上台研讲就是,据我了解,至少是小学奥数教育,那些商业性培训机构都是满堂灌毁人不倦的,不知道中学奥数教育,那些商业性培训机构是否采取了学生上台研讲的做法? -----------------------回复结束------------------------------------- --------------------------------- 我从微信群里知道: 『纽约地区某位网友留言,后来又不再回复了:我家孩子学校的数学教材就是一个教授编的,从五年级一直到十年级, 没有正式出版,孩子上学去了,拍不了。其实就是一个section一本讲义,题目分ABC三组不同难度的,每个section上两三个星期 』 ----------------------------------------------------------
个人分类: Book-W|8311 次阅读|7 个评论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的极大缺陷
热度 1 arithwsun 2014-3-6 12:29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的极大缺陷 王永晖 这件事情这里只点到为止,后面我会再做一篇文章。这个缺陷就是,小学课本上,不像我们小时候80年代的课本那样,有专门的作业栏目。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我看的是北师大版的,倒也有练习栏目,量很少,也把老师们搞的比较糊涂,倒底是作为讲授环节呢,还是作为作业环节。 我们小时候的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课本上的。现在小学生们的作业,则来源于课本之外,“数伴”,“黄冈小状元”。 数学是体现结构的,数学教材应该有结构,把作业栏目去掉,是教材编写者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何构建一种更好的小学数学教材,我过几天会再讨论。 附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6cf980101ob96.html 美国的公立教育是学生根本不需要买课本,同时也没有“教辅书”的概念。一位大学教授一针见血地猜测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教辅书”这个怪胎:“中国没有专业的课程专家,只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对课程一窍不通,因此,只能组织一些编辑编课本,但具体怎么掌握课程,还得靠老师;也就是说,‘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得靠老师。假如老师经验不足,很可能就会害了学生,让他们无法升学。结果,只好依靠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辅’用来指导‘教什么’的问题。假如美国的公立学校无法告诉家长和教师‘教什么’,坐上被告席是迟早的事了。”
个人分类: Book-W|51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末闲话——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课教材?
热度 2 cyn568 2014-1-11 19:47
文献 1,2分别 从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个专业领域指出中国大学专业课教材知识过于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做重大改革。文献 1 作者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现今中国大学专业课教材内容之陈旧—— “情况就好像,一个将军,把士兵带到了离前线还有几千里远的地方,说,去冲锋杀敌吧,祝你们好运!”。 我和文献 1,2 的作者都当面交流过, 他们 虽属不同专业领域,但有许多共同点:都是40后;都 有 在德国读博或做过博士后 的经历 ;都做过教师;都有丰富的工业实践经验 ,其中文献 1作者在德国企业工作了近二十年 。 与基础课不同,工科专业课应该面向工业实际,使学生获得就业必需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参加工作上手越快越好,越早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人越能受到重用。又有人马上会说:大学不是技校,不是培训班,高等教育不能如此功利,抱着这种思想正是教材知识陈旧的原因之一。 一本优秀的专业课教材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不同专业领域会有些不同): 1、绪论。介绍该领域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历史、近况和展望;说明学习本课程将获得什么样的技能,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举实例证之。要事实求是地写好这些内容不是件简单的事。 2、处理好与基础课程的关系。绪论之后可用一章内容介绍本课程主要的数学,物理基础,但又不能编成数学书籍,陷入繁琐的数学推导和证明之中。这一章的数学知识甚至根本不需要推导和证明,仅需给出结论,但要给出几何的或物理的直观解析,理论的限制条件,适用范围,最好能用本课程的例子证之。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但其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一般不变,可先摆出一个看似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最基础的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能用传统方法解决的就不用现代方法,不要故弄玄虚。 3、正文内容近现代化, 重点突出,控制在 300页以内,最多不超过350页。 多用插图,最好用世界知名公司近期产品样本上的插图。插图有助于直观理解,激发想象,培养兴趣。试想,一本《人体解剖学》书籍若不附上丰富的插图,尽是文字说明,理解起来将有多费劲?学生不打瞌睡,不逃课那才叫奇怪。 4、每章有总结,指出一两点尚未展开讨论而又值得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文献。 5、每章后面附上习题,教师每讲完一章需上一至两节习题课。专业课的习题以主观题为主,题设本身应基于工程设计或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最好是作者在科研或工程实践中亲身遇到的问题。题目不能过于高深,应该通过一定的假设或简化,用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 6、教材作者不限于教育工作者,可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联合编写。作者没有相应的工业实践经验是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离实际太远最重要的原因。有些老师虽然走出了校园,和企业合作,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和从底层做起,负责过项目整个实施过程,长期在工业一线工作的技术经理,总工们相比,他们的经验,实际技能还是要差一些。德国亚深工业大学流体动力和控制研究所有多本专业课是该所教授和企业(如世界流体动力传动巨头Rexroth公司)人员联合编写的,再说,该所的教授本身至少已有五年企业工作经验,这是他们获得教授职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海平,中国大学液压教材必须作重大改进 , 液压气动与密封 。 2 、邹谋炎, 电子技术教学必须进行重大改变 。 科学网博客。 3 、张海平,德国亚深工大流体传动与控制教材简介 , 液压气动与密封 。
3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教材的奇葩态度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4-1-1 00:01
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之初,需要编写教材。当时上面就组织一些人来编写,这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在几本教材编写好之后,上面就说,各个高校一定都要用这些教材,不允许自己另编教材,而且还在媒体说自夸自地说,这些教材如何好,如何完整、全面、创新等等。这种说法听上去实在让人齿冷。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必要的,教材的编写也是必要的。但是正常的人都知道,一本教材怎么可能一编写出来就那么完美?再有,哪有只许自己一家编写出版,而不允许学校自己编写教材的道理?当时上面就采用高压手段来强行执行这套规矩,下面的高校自然先是隐忍不发。 反正北大清华不管这套,他们自是有资格不搭理教育部,教育部拿他们也没什么咒念。他们自己就编自己的教材,用自己的教材,不买不用高教出版社的教材,教育部也只好忍气吞声。但是如果有其他高校斗胆这样做,教育部就可能拿他们开刀。这就叫软的欺负硬的怕。教育部这类事没少干。 但是各个高校都心有不甘。一些外地的高校,不管是不是教育部直属的,都开始在底下暗中运作,编写教材。编写的质量且先不说,反正下面的学校真的都这么做了,教育部也没有什么尚方宝剑来辖制这些高校。大家一看,教育部不过也是一头黔之驴,自然胆子都大了起来,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几所在教育部眼皮底下的高校,比较怕惹事,不敢轻举妄动之外,很多高校都已经自顾自地干了起来。 教材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必要由教育部如此来管,纯粹是脱裤子放屁。也许,上面的意思是要加强教材质量的管理,不能让教材良莠不齐。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效果肯定不佳。我看过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这些教材,倒是中规中矩,可是没有特色,而且一看就是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下写出来的。参加编写的老师也说,经过几轮审定,原来教材初稿中的特色都给审没了。编写者们也对这种结果不满意,可是也没什么办法。最后,出来的这种东西谁会愿意看?谁会有兴趣看?而且,刚开始编写出来的教材,不可避免带有原来改革前课程教材的痕迹。比如,就拿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就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几大块很生硬的捏在一起,根本就看不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有的教材,如近现代史纲要,主编者就只是当历史教材来编写,而没弄明白这其实是一部理论教材。 更可笑的是,就连教材的题目,审定者都还要咬文嚼字。再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说,原来教材的名字就是这几个字,但在审定过程中,有的审查者说,你这套东西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包括进来啦?不行,教材的名字就改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似乎一加概论两个字,这就严谨了。我都不知道这帮人是怎么想的,脑子是不是榆木抠出来的。原理这个概论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概念,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全面包括。审定教材的专家说,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得加上概论二字,那么物理学要不要发展?生物学要不要发展?既然都还在发展,那么这些教材是不是也要加上概论二字。可是人家从来都不加,没人说要把教材的名称写成物理学概论或者生物学概念,也没人说不加概论二字就有什么不妥。因为学科本身决定了,它们自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本没有必要画蛇添足。但是我们那些请来审查教材的所谓专家就喜欢做给蛇添足的画者,这些人是不是太可怜,也太可笑了? 固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之前,教材的编写实在是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又都是互相抄袭,都是换汤不换药,都没有什么特色。编写教材成了一些人评职称的垫脚石。有的人本来没有什么水平,但为了评职称,就利用手里的一点权力,编写课程教材。当时一些学校也为了照顾这些人,就允许教材成为职称评定的一个条件。教育部后来坚决拒绝高校自己编写教材,也许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一个极端必定会导致另一个极端。 更可笑的是,每五年开一次党代会,教育部就要求教材要及时修订,这就跟给一件还不太旧的衣服硬性地打补丁一样。这衣服能好看得了吗?教材出来后,是需要不断地修订,不断地改进,但是要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学科发展的规律。允许高校自己编写教材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如果教材质量不高,有关方面可以拿出证据,要求停用这部教材。但是如果禁止高校自己编写教材,那么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就必然受到不当的限制,对于学科和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最基本的是一定要说人话,不是只说抽象的空话。一定要结合现实的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自拉自唱。一定要涉及到人们的质疑,关注的热点,理论的难点,这才有可能引起学生们对这类课程的兴趣,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愿意下工夫学习这类课程。
2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概要》一书
Mech 2013-11-19 22:51
发表于: 物理 , 1996, 25(4): 242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5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应用的混沌学教材
Mech 2013-11-3 17:11
发表于: 教材通讯 , 1992, (2): 25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4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教育资源(OERs) 对英美高等教育出版的冲击
renxiang 2013-10-14 14:06
在苹果应用商店成立 5 周年之际,苹果公司宣布,其教育平台 ITunesU 的数字内容总下载量已突破 10 亿次。以开放教育资源为主的 ITunesU 一直被视为欧美传统教材出版的颠覆者,而 10 亿的下载规模,让业内人士惊呼教育出版产业的秩序将被重建。相隔不久,教育出版巨头圣智学习集团( CengageLearning )正式提起破产保护申请。虽然在美国提出破产保护并不意味着企业倒闭,但是,其超过 58 亿美元的负债总额,以及近六个月超过 18% 的业绩下滑 ,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教育出版产业的危机。 客观讲,英美教育出版巨头面对数字转型并不保守,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教育系统,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然而,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对数字教材的强势介入以及由欧美知名大学发起、并得到广泛响应的开放教育资源( OpenEducational Resources )运动,对教育出版产业的现有格局形成了强大冲击。本文立足于数字时代的产业变局,对近五年英美教材出版产业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加以梳理,希望可以为国内业界提供借鉴与启发。 传统教育出版的数字创新 2013 年,美国中小学和高校教材市场的总规模预计为 137 亿美金,而且在未来五年还将保持涨势 。英美教育出版的市场巨大、利润稳定,一直是整个出版业的经济支柱。以全球第一大出版集团培生为例,其 2013 年上半年总销售额是 27.6 亿英镑,其中培生教育( PearsonEducation )贡献了 20 亿;总利润为 1.37 亿英镑,培生教育贡献了 0.83 亿 。教育出版的产业集中度很高,培生、圣智、麦克米兰、麦格劳希尔( McGraw-HillEducation )等大型集团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垄断着产业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数字化日益成为趋势和共识。根据 BabsonSurvey 2012 年的统计,有 670 万学生在过去一年中至少使用过一次在线课程;对 2800 位教育界领袖人物的调查也显示, 69% 的受访者将在线教育列为后 10 年战略规划的重点 。为了满足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新需求,英美出版巨头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垄断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转型与重组。在最近 5 年,五大巨头至少投入了 10 亿美元,用以并购软件技术公司和开发数字平台。以麦格劳希尔教育( McGraw-HillEducation )例,这家教材出版巨头以 2 亿美金并购在线课程平台 Deltak.edu ,又相继收购了制作交互式作业软件的 SaplingLearning ,以及拥有 200 家机构客户的课程自动录播系统公司 Tegrity 。通过一系列并购,麦格劳希尔拥有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并陆续推出了多种在线平台和数字服务,比如,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在线平台 LearnSmart ;电子教材定制出版平台 McGraw-HillCreate ——它让教师从 4000 种电子教科书中选择定制个性化教材;在线提交作业和搜索课程录像的 McGraw-HillConnect ;远程考试监督管理服务 McGraw-HillTegrity Remote Proctoring ,等等。 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教育出版数字化的新平台。培生早在 2010 年就开发了第一款移动教育应用;迄今为止,立足 IPad 等移动终端,培生教育已经推出了 100 多种移动教育产品。这些移动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以 iBooksTextbooks 和 eTextsfor Schools 为代表,让教师学生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数字教材和教育资源,使数字内容实现了移动化;第二类,教学辅助应用,以生动活泼的多媒体交互方式讲解抽象的科学、数学和社会学概念,比如 BeyondTextbook 系列应用;第三类,是针对移动教育的新特点——学生主导、社交性、合作性等,为教学创新服务的应用。这些移动应用使教育出版成功地从在线平台延伸到手机平板终端,极大拓展了教育出版商的数字生态系统。 英美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其商业模式已超越了简单“出版”或“数字出版”的概念。出版商看重的不是单纯教材内容的盈利能力,而是由教材所联结的庞大的教育人口和教育机构市场,以及与教学科研深度整合所带来的商机。在数字时代,几大教育出版巨头的产品形态越来越复杂,除纸本和数字教材,还有基于教学课程的个性化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相应地,“教育内容、软件和服务供应商”成为教育出版巨头对自身的普遍定位;其使命已不是简单的数字教材出版,而是提升师生的数字教育体验、参与度和教学成效。 英美教材出版的问题 虽然英美教育出版的数字创新不乏亮点,但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价格居高不小。据统计,一个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年的教材花费为 1200 美元 。加拿大的统计数字发现,近 5 年,教材价格涨幅已接近 300% 。很多英美学生开始购买二手教材,或通过影印章节、借阅等办法减少教材购买。人们本来希望数字教材的普及可以大幅度降低教材价格和学生负担;但是,现实让人大失所望。由于教育出版巨头在数字教育平台和全面解决方案上投入巨大——软硬件投入、技术企业收购、研发运营费用等——这些投资与运营成本的增长,短期内需要用教材利润来弥补。所以,数字化并未解决英美教材价格昂贵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推高了教材定价。虽然有些大学尝试以“批发”方式同出版商议价——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即由学校图书馆以折扣价格统一购买数字教材,并交由学生免费使用,部分成本分摊到学生的学费。但这一模式难以根本上解决高定价问题。 数字教材不但价格昂贵,出版商对数字内容使用权限的种种限制,更让教师学生叫苦不迭。比如,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拥有 ” 数字教材,而只是借阅,使用期限从 1 星期、 1 学期到半年不等;如果要完全拥有数字教材,其价格甚至比纸本教材还要昂贵。多数数字教材也不能够全本打印,有的甚至对内容的复制粘贴与社交媒体分享也进行限制。数字教材的兼容性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只能在出版商开发的特定软件环境中阅读,缺乏对其他平台的支持,学生的学习笔记、批注和加亮内容也难以跨平台转移同步,对 Endnote, Evernote , GoogleDoc 等在线学习应用的兼容性差…… 这缺陷让教学效率大为降低 。目前来看,相比物不美、价不廉的数字教材,师生们仍偏爱纸本教材。数字教材的普及并不尽如人意,这让出版商的后续数字产品服务无用武之地。 英美教育出版的商业模式虽然突破了单纯的教材出版,开始立足于教材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利润更高的数字解决方案,但是,对数字教育体系的封闭定义、对商业利益的贪婪追逐、还有垄断思维阻碍了教育出版商的进一步创新。出版商的想法,是利用学校在教材内容、教育平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依赖,通过提供全套数字化产品服务,来建立封闭的数字教育生态。这样,教育出版巨头的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在数字时代依然得以维系。但是,这一新商业体系蕴含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一方面,是大规模并购和高昂的研发运营成本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圣智学习集团的财务危机凸显了这种风险的破坏力;另一方面,产业内外各种颠覆力量的崛起,让维系垄断的战略难以成功。 互联网巨头正在染指教材出版市场,并试图颠覆出版商的封闭数字教育体系。亚马逊早已利用 Kindle 生态推出了教材借阅服务。苹果借助强大的平台能力和苹果数字生态系统,也让 iTunes U 成为数字教育内容的核心传播渠道之一。谷歌也不甘人后, GooglePlay Textbook 随安卓 4.3 系统一起推出,这一数字教材租借系统承诺为学生节省 80% 的教材支出。三大巨头的数字教材分销渠道将对教育出版产业产生的颠覆性冲击,因为失去了对教材内容资源的掌控,出版商搭建的数字平台和解决方案将成为空中楼阁。 开放教育资源的冲击 另一个强大的颠覆性力量是开放运动。开放教育资源近几年在西方国家迅猛发展,它与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网络大规模开放课程( MOOC )、软件开源等共同构建了一套旨在对旧的知识传播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的开放系统。这对凭借垄断知识资源牟利的教育出版商形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网络上海量的、免费的学术内容,正在成为传统教育出版的替代者。伴随开放教育资源而来的,是英美高等教育文化的变化。随着 Web2.0 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学术开放合作精神的推动,越来越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学者和学生开始参与学术知识的开放传播,这已经在重新定义“学术”活动,重新评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 。长期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虽然数量巨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出版商的内容虽然昂贵,但质量有保证。但是,这种局面正在改观,尤其是西方一流名校开始提供经过同行评议的开放学术资源,一些著名教授开始尝试自出版教材,而用户的社交化分享合作也有效促进了开放内容的传播和使用效率。 面对开放教育浪潮,互联网巨头也不断推波助澜。苹果推出免费的 iBooks Author ,这款简单易用且功能媲美专业排版系统的电子书制作软件,正在成为数字教材 DIY 的利器,它为教师和学者参与开放教材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提供了有利帮助。 iBooks Author 也凸显了苹果剑指开放教育、开拓教育出版市场的野心。谷歌 Google Play Book 开始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文档,可以同步笔记、标签、高亮等阅读记录,并与 Google Doc 和 Google Drive 等广泛应用于数字教育的服务深度整合。这一政策无疑将大大提升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圣智学习集团的破产保护申请,《华尔街日报》有这样一段评论,“该公司的艰难处境,源于用户开始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上的互联网学习资料,而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削减了学校图书的采购” 。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开放运动的冲击。 危机与未来 一直以来,面对数字大潮,英美教育出版商相对乐观。其一,他们的数字化改造很早就开始,并形成了对资源和机构渠道的垄断优势;其二,教育出版商深信教育用户愿意、也不得不为高质量内容付高价。但是教育出版的危机,以出版商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那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袭来的开放浪潮。可以说,以往最稳定、最赚钱的出版领域,正面临着被数字创新和开放运动所颠覆的风险。教育和科学传播的未来,是一个开放未来。而这个开放未来与商业出版存在着根本冲突。这是摆在全球教育出版产业面前的紧迫课题。自 2012 年起,教育出版巨头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集团,威利、麦克米兰高等教育等相继开始与 Coursera 和 eDx 等 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合作,尝试在新的开放教育体系下寻找出版商的价值定位。那么,以往对数字创新并不保守的英美教育出版商,能否再进一步,走入开放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1 http://dealbook.nytimes.com/2013/07/02/cengage-learning-files-for-bankruptcy/?_r=0 . 2 http://www.usatoday.com/story/money/2013/07/06/death-of-the-textbook/2456621/ . 3 http://www.digitalbookworld.com/2013/pearsons-half-year-results/ . 4 http://sloanconsortium.org/publications/survey/changing_course_2012 . 5Lee,Ellen (2013). E-Books and Cost Pressures Push College Students AwayFrom Textbooks. The DailyBeast . See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3/06/24/death-of-the-textbook-and-the-50-pound-bookbag.html . 6 Martin,Romana. (2012). The Road Ahead: eBooks, eTextbooks andPublishers' Electronic Resour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utureChallenges, Sustainable Futures: Proceedings ascilite 2012,Wellington, New Zealand: Massey University. 7 Scanlon, Eileen. (2013).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publication and public engagement. 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Technology , n/a-n/a. doi:10.1111/bjet.12010. 8 Glazer,Emily Spector, Mike (2013). Cengage LearningEdges Toward Chapter 11. TheWall Street Journal . See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127887323689204578571880445889350.html . 本文原名“ 英美教材出版的数字转型与危机” 刊于《出版广角》201309期上,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3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科理论力学教材绪论初探 (1992)
Mech 2013-9-18 18:17
发表于: 力学研究与应用 ( 辽宁省力学学会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 1992): 228-231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论力学I, II》评介
热度 1 Mech 2013-8-31 15:15
理论力学是力学各分支的基础,也是力学、机械、航天、航空等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核心课程。我国的理论力学教学早已超越了主要借鉴苏联教材的发展初级阶段,逐渐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传统,相继出版了一些优秀的教材。这些优秀教材无疑包括梅凤翔和尚玫两位教授编著的《理论力学 I 》 1 和《理论力学 II 》 2 。该书内容丰富、阐述准确、处理独到、特色鲜明,是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不仅可以作为需要力学较多专业的本科生理论力学和高等动力学教材,而且也可以作为教学参考书,供广大力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和教学水平。 《理论力学 I 》由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3 篇 12 章构成,《理论力学 II 》由第 4 篇专题部分的 10 章构成。静力学篇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以及桁架和摩擦等应用问题。运动学篇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点和刚体的复合运动、刚体的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动力学篇包括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相对运动动力学,单自由度振动和有心力运动,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刚体动力学,碰撞,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分析力学基本概念,虚位移原理,动力学普遍方程,拉格朗日方程及其积分。专题篇包括概率问题,打击运动,运动稳定性,非线性振动,动力学逆问题,变分原理,哈密顿力学,非完整力学,伯克霍夫力学,对称性和守恒量。 该书内容丰富,覆盖知识广泛。特别是一些专题性的内容,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写入本科生理论力学教材,例如动力学逆问题、伯克霍夫力学、对称性和守恒量等。理论力学中的概率问题,在一些俄罗斯教材中有讨论,在国内教材中出现也是首次。许多专题内容,是梅凤翔教授所领导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总结于相关专著,例如运动稳定性 3 、动力学逆问题 4 、非完整系统力学 5 、伯克霍夫力学 6 、对称性和守恒量 7 。各专题的小结部分都有进一步阅读的参考资料,可以供有兴趣的读者深入学习。因此,该书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在基本部分中也增加一些引申性的内容。例如,运动学中提到了加加速度 ,动力学中动量定理对动轴的投影和对动轴的动量矩定理等。 对于各种理论力学都要包括的基本内容,该书也有些独到的处理。仅以运动学部分为例说明该书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体系安排上看,该书先讲刚体平面运动,然后讲复合运动,最后讲刚体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这样既不同于主要是力学专业教材例如 ,先讲刚体运动包括刚体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再讲复合运动;也不同于多数工科教材例如 ,先讲刚体的基本运动,再讲复合运动,然后是刚体平面运动、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各种安排都有其合理性,但从笔者本人的教学经验看,平面运动内容比复合运动更具体,放在前面讲学生易于接受;而学生掌握了平面运动的内容,对理解复合运动也很有帮助。因此,这种安排降低了教学坡度。从具体内容看,该书对于刚体平面运动和复合运动都给出了解析和几何两种处理方式,有些例题中也给出相应的不同解法。运动学中的某些内容似还有斟酌余地。例如,运用矩阵的运算可以直接从速度公式的矩阵形式导出加速度公式的矩阵形式,而不必先导出加速度公式再写成矩阵形式。又例如,该书把刚体的平移和定轴转动都局限于平面运动的情形,但研究刚体一般运动需要刚体的空间平移运动。再例如,该书推导平面运动刚体上两点之间速度关系时,应用了 大小不变仅方向改变矢量的矢端速度公式 ,而该公式先前只对定轴转动刚体提到,直接应用于刚体平面运动至少是显得很突兀。 笔者个人特别欣赏的该书突出特点是有大量翔实的历史背景资料。绪论中不仅有理论力学学科简史,而且有理论力学教材简史。第 1 篇和第 2 篇篇后的注记中分别简述了静力学和运动学发展历史。专题部分各章的章首语或小结中有相应的历史注记。特别是用一节专门阐述达朗贝尔原理,包括达朗贝尔的原来叙述,力学史专家的评论,国内外教材作者的阐述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 力学》的解释,强调了达朗贝尔原理处理约束系统的意义,突出了该原理在从牛顿力学到拉格朗日力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细节上注意历史的真实,而非简单沿用以往习见的说法。例如,将广义能量积分称为雅可比 - 班勒维积分,而不是简单的雅可比积分。又例如,没有将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简单归功于拉格朗日。 该书还有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对于引自他书的材料,都明确给出了出处。作为教材,叙述的内容都属于公共知识,因此知识内容本身不必处处说明出处,对于重要的的知识点可以用历史注记的形式承认发现者的贡献。但对于知识的表述,有时候可以择善而从,这时就有必要说明来源。该书有些历史注记和图表等直接取自相关教材或专著,也有极少量内容或者叙述的思路取之其他教材,都一一标明了来源。甚至有些较为特别的例题,也说明了出处。 该书的例题和习题也有特点。不仅是常见的计算题,也包括部分理论公式推导的习题。例题中有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有些例题给出了多种解法。 该书作者梅凤翔教授是我国分析力学学科带头人。不仅在分析力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在力学教学中也卓有建树。他曾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并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的系列教学文章“理论力学札记”和“分析力学札记”。该书合作者尚玫师从梅凤翔教授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梅凤翔 , 尚玫 . 理论力学 I---- 基本教程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 2 梅凤翔 , 尚玫 . 理论力学 II---- 专题教程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 3 梅凤翔 , 史昌荣 , 张永发 , 朱海平 . 约束力学系统的运动稳定性 .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1997 4 梅凤翔 . 动力学逆问题 . 北京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9 5 梅凤翔 . 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 . 北京 : 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 1985 6 梅凤翔 , 史昌荣 , 张永发 , 吴惠彬 . BIRKHOFF 系统动力学 .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1996 7 梅凤翔 . 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和守恒量 .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4 8 朱照宣 , 周起钊 , 殷金生 . 理论力学 ( 上 )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2 9 李俊峰 , 张雄 . 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0 10 刘延柱 , 朱本华 , 杨海兴 . 理论力学 ( 第 3 版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 11 范钦珊 , 陈建平 . 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3, 35 (4): 98-98, 94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5995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年6月科学出版社新书快递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3-7-2 14:57
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现将科学社本月新书重新整理后发布如下,另有带有内容简介、读者对象等信息的详细书单请您点击下载。 201306新书1.xls 学科 书名 作者 定价 出版时间 书类 材料科学 材料表征的近代物理方法 杨序纲,吴琪琳 98 2013-6-26 专著 材料科学 纳米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 林建忠,于明州,林培锋,刘演华 98 2013-6-24 专著 材料科学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 程光华等 88 2013-6-26 专著 材料科学 泡沫铝材料 姚广春等 118 2013-6-26 专著 材料科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 75 2013-5-30 专著 党政、哲学、宗教 公务员制度 李德志,张顺,马力等 29 2013-6-17 大学教材 党政、哲学、宗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历史观新探 杨丽珍 65 2013-6-4 专著 地球科学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 李貅,薛国强 68 2013-6-27 专著 地球科学 “地-电离层”模式电磁波传播特征研究 底青云,王妙月等 88 2013-6-21 专著 地球科学 地质信息系统开发与实践 周良辰,林冰仙,李安波等 69 2013-6-18 基础理论 地球科学 油源孢粉学 江德昕, 杨惠秋 98 2013-6-18 专著 地球科学 定量遥感:理念与算法 梁顺林,李小文,王锦地 118 2013-6-21 专著 地球科学 大气环流概论 李丽平等 38 2013-6-20 大学教材 地球科学 高光谱影像分析与应用 余旭初,冯伍法,杨国鹏,陈伟 69 2013-6-3 专著 地球科学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殷跃平,张永双等 260 2013-6-6 专著 地球科学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理论与实证研究 李廉水,孙健,陈云峰等 78 2013-5-31 专著 电子电工 全程图解电工电路 黄海平 34 2013-6-24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 常用电子元器件400问 刘修文,张建平,徐玮 46 2013-6-21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 微电子技术的可靠性——互连、器件及系统 Johan Liu等著;郭福,马立民译 58 2013-6-21 专著 电子电工 黄师傅教你识读电工电路 黄海平 38 2013-6-21 应用技术 电子电工 电子制作400问 刘修文,张建平,徐玮 46 2013-6-21 实用技术 电子电工 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践 任维政,高英等 38 2013-6-14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 电机学(第五版) 李发海,朱东起 48 2013-6-17 大学教材 电子电工 无线传感器网络 赵仕俊,唐懿芳 78 2013-5-31 研究生教材 电子电工 光信道编码 (美)Ivan Djordjevic著;白成林等译 98 2013-5-29 专著 法律 资本弱化税制研究 邱冬梅 45 2013-6-24 专著 法律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3年卷·总第九卷) 徐祥民 68 2013-6-3 论文集 工业技术 木质纤维生物质及其组分的理化特性与热解规律 武书彬,胡元,娄瑞,吕高金 70 2013-6-24 专著 工业技术 蓝宝石:材料、制造、应用 (美)埃琳娜.R.多布文斯卡亚等著;张月福等译 118 2013-6-26 专著 工业技术 陶瓷型芯的制备与使用 赵效忠 98 2013-6-27 专著 工业技术 发酵工程 杨生玉 48 2013-6-27 大学教材 工业技术 辐照食品鉴定检测原理与方法 哈益明,周洪杰,王锋 150 2013-6-11 专著 工业技术 高速数控机床电主轴控制技术 吴玉厚,张丽秀 88 2013-6-4 专著 化学 化学计量学研究方法 卢小泉,陈晶,周喜斌 85 2013-5-21 专著 化学 波谱数据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原书第四版) (瑞士) E. 普雷士等著;荣国斌译 85 2013-5-21 专著 化学 原子和分子薛定谔方程的严格解析解 王文信 50 2013-6-25 专著 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习题汇编 董炎明,何旭敏 69 2013-6-21 大学教材 化学 有机化学学习笔记(第三版) 刘在群 59 2013-6-27 大学教材 化学 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 高效岳,杨辉鑫,陆天虹 49 2013-6-20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基于认知与计算的事件语义学研究 刘茂福,胡慧君 5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双时间尺度的马尔可夫系统的应用 (美)Gang Geogre Yin等 8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无穷区间受控马氏切换扩散系统先进最优准则 (墨西哥)Hector Jasso-Fuentes等 6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空间系绳系统运动动力学与控制导论 (俄)扎伯罗特诺夫·尤里著;王长青,郑光华译 50 2013-5-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区间多目标进化优化理论与应用 巩敦卫,孙靖 68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近场声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陈心昭,毕传兴,张永斌,徐亮 65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 刘金国等 72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迭代学习控制的二维模型理论及其应用 王友清,周东华,高福荣 65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优化控制 罗艳红,张化光,崔黎黎 55 2013-6-24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虚拟骨科手术系统建模与仿真 王沫楠 75 2013-6-27 专著 机械、自动化 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减损控制理论与方法 吴建军,程玉强,魏鹏飞,黄强 98 2013-6-25 专著 机械、自动化 智能优化的探索-开发权衡理论与方法 陈杰,辛斌 50 2013-6-6 专著 机械、自动化 自动控制原理题海与考研指导(第二版) 胡寿松 68 2013-6-7 大学教辅 计算机、通信 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第二版) 于海斌,梁炜,曾鹏 95 2013-5-27 专著 计算机、通信 OpenCV2计算机视觉编程手册 (加)Robert Laganiere著;张静译 45 2013-6-25 实用技术 计算机、通信 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技术 沈怀荣,杨露,周伟静等 88 2013-6-25 专著 计算机、通信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决策与仿真演练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王红卫,王剑,陈曦 65 2013-6-2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段新昱,陈卫军,刘凌霞 36 2013-6-24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JAVA基础程序设计 吴正江 47 2013-6-27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尹勇,撒继铭,刘涛,李京蔚 40 2013-6-25 大学教材 计算机、通信 信息资源分类——方法与实践 单志广,吴洁倩,栾捷,武森 79 2013-6-1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温殿忠,赵晓锋 68 2013-6-1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海量网络多媒体信息高效处理: 概念与技术 庄毅 98 2013-6-14 专著 计算机、通信 安全远程网络投票协议 孟博,王德军 85 2013-6-18 专著 计算机、通信 面向复杂系统的群集智能 肖人彬,陶振武 99 2013-6-20 专著 计算机、通信 数据与事实检索 刘彩娥 48 2013-6-21 专著 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研究——李未院士七十华诞纪念文集 怀进鹏,徐宝文,许可 268 2013-6-13 论文集 计算机、通信 量子密码协议的设计和分析 杨宇光 60 2013-5-29 专著 计算机、通信 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 唐宏,秦润峰,范均伦 78 2013-6-7 专著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杨咏中,张汉舟,钱勇生 68 2013-6-24 专著 交通运输 重交通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李彦伟,周卫峰,史增朝 78 2013-6-21 专著 交通运输 航海模拟器 金一丞,尹勇 138 2013-6-27 专著 交通运输 公路代建管理综合绩效考核方法与软件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等 60 2013-6-18 专著 经管 人物 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姜洪军 39.8 2013-5-28 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 复杂生产过程集成化管理理论与方法——基于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视角 薄洪光,刘晓冰 78 2013-5-29 专著 经济管理 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盛杨怿,陈继勇 35 2013-6-24 专著 经济管理 长三角地区能源与低碳转型研究 单胜道,毕晓航等 86 2013-6-26 专著 经济管理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 高旭东,刘勇 98 2013-6-26 专著 经济管理 数量经济研究 (2013年3月第4卷 第1辑) 张屹山 58 2013-6-21 专著 经济管理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潘福林,姬霖,张春颖 68 2013-6-14 专著 经济管理 创业型并购中的知识员工整合风险研究 颜士梅 51 2013-6-27 专著 经济管理 分数布朗运动下股本权证定价研究——模型与参数估计 张卫国,肖炜麟 68 2013-6-27 专著 经济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理论、实证与方法 隋聪 52 2013-6-28 专著 经济管理 项目管理学(第二版) 戚安邦 49 2013-6-21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金融企业会计 彭珏,郭晓 42 2013-6-21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保险学 邹新阳,谢家智 45 2013-6-27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陈伟达 79 2013-6-11 专著 经济管理 组织变革研究:基于知识图谱与实地调研的交互验证 高静美 58 2013-6-14 专著 经济管理 国际技术转移战略:以江苏为例 张阳,余菲菲,施国良 48 2013-6-17 专著 经济管理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与政府规制研究 鄂立彬 56 2013-6-14 专著 经济管理 中国种业市场、政策与国际比较研究 仇焕广,徐志刚,蔡亚庆 62 2013-6-18 专著 经济管理 畜产品供需协调度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研究 刘秀丽,汪寿阳 52 2013-6-13 专著 经济管理 农业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的视角 仇冬芳 49 2013-6-13 专著 经济管理 生态城市的发展机理 文宗川,文竹,侯剑 48 2013-6-20 专著 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第二版) 陈良华 42 2013-6-17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工程经济学(第四版) 李南 36 2013-6-14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财务会计 毕茜 49 2013-6-20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财务会计学 张晓明 48 2013-6-20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国际金融 高云峰 33 2013-6-20 大学教材 经济管理 德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史世伟,陈健平 148 2013-6-9 ​ 经济管理 日本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陈建 158 2013-6-9 基本资料 经济管理 中国区域经济数字地图:东部沿海地区 2012-2013 吴浙 148 2013-6-9 专著 经济管理 美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 韩毅,张兵 148 2013-6-9 ​ 经济管理 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 李建伟 76 2013-5-30 专著 经济管理 能源碳排放系统分析 田立新等 88 2013-6-7 专著 经济管理 乡村聚落发展与演变——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研究 郭晓东 80 2013-6-6 专著 经济管理 非对称信息下不同阶段风险投资决策研究 郑君君 68 2013-6-8 专著 经济管理 管理会计(第二版) 周航,徐晶 39 2013-6-7 大学教材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不规则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2013-5-23 科普 科普读物 麻辣数独——挑战杀手数独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独发展总部 28 2013-5-22 科普 科普读物 初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超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中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科普读物 高级数独 科龙工作室 16 2013-5-24 生活健康 历史地理、考古 动物考古学 (美)Elizabeth J. Reitz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 98 2013-5-21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夏商周考古学 井中伟,王立新 120 2013-5-27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燕赵美术史 郝荣国 58 2013-5-23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发微求真 走进定窑——定窑考古全纪录(2009-201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85 2013-5-28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谢列姆贾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п.杰列维扬科等著;李有骞译 208 2013-5-20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天津博物馆论丛(2012) 天津博物馆 150 2013-5-27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法)布勒等著;李英华,邢路达译 180 2013-6-21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夏夷商三种文化关系研究 徐昭峰 108 2013-6-20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个旧市黑蚂井墓地第四次发掘报告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180 2013-6-17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丹江口牛场墓群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等 358 2013-6-17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文化遗产研究(第2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50 2013-6-20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英德牛栏洞遗址——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等 168 2013-6-13 专著 历史地理、考古 西域文史(第七辑) 朱玉麒 90 2013-5-31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四辑) 吉平 350 2013-6-6 论文集 历史地理、考古 宜昌杨家湾(上、下册)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80 2013-6-6 基本资料 历史地理、考古 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280 2013-6-8 基本资料 励志 学习方法 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第14版) (美)戴夫·埃利斯著;何雨珈等译 48 2013-5-31 励志类 农林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理论与技术 赵兰坡等 79 2013-5-22 专著 农林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朱首军,黄炎和 35 2013-6-27 大学教材 农林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指导 黄旭雄 20 2013-6-18 大学教材 农林 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治基础与技术 陈志杰,张淑莲,张锋等 80 2013-6-13 专著 农林 彩色棉 王学德,袁淑娜 85 2013-6-17 专著 农林 木材无机纳米表面修饰引论 孙庆丰,卢芸,刘一星 68 2013-5-29 专著 农林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樊宝敏,吴水荣,王彦辉 98 2013-6-8 专著 社会科学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 何传启 80 2013-5-27 专著 社会科学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研究 陈文波 41 2013-6-21 专著 社会科学 变量筛选、模型分类及自动化建模方法 王惠文,孟洁 52 2013-6-14 专著 社会科学 脑与创新——神经创新学研究评述 陈劲,唐孝威 62 2013-6-18 专著 社会科学 应用统计学(第三版) 耿修林,谢兆茹 39 2013-6-17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版) 刘思峰,谢乃明等 30 2013-6-21 大学教材 社会科学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三分册 石元春 157 2013-5-30 基本资料 社会科学 乡村生态社区的衰变与治理机制 理论与个案 王俊敏 68 2013-5-31 专著 社会科学 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对苏南的考察 高峰 68 2013-5-31 专著 社会科学 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理论的产业结构研究 邢李志 88 2013-5-30 专著 生物科学 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 徐海根,曹铭昌等 98 2013-5-21 报告类 生物科学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2—2013) 于建荣,娄治平 75 2013-6-25 报告类 生物科学 生物化学 杨荣武 58 2013-6-18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蛋白质工程 李维平 55 2013-6-27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遗传学 程罗根 78 2013-6-24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动物学实验教程 刘敬泽,吴跃峰 20 2013-6-24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二十一世纪新生物学 (美)国家研究委员会编,王菊芳译 58 2013-3-28 专著 生物科学 细胞生理学手册——膜生物物理学精要(上册)(原书第四版) (美)N.斯皮尔莱克斯(Nicholas Sperelakis)主编 150 2013-6-7 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 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 王友绍 120 2013-6-17 专著 生物科学 生物启发的网络安全理论与方法 郑瑞娟,张明川 60 2013-6-20 专著 生物科学 山黧豆生物学 熊友才,焦成瑾,邢更妹 98 2013-6-21 专著 生物科学 微生物生理学 李颖,关国华 70 2013-3-29 大学教材 生物科学 中国杓兰属植物 刘仲健,陈心启,陈利君,李利强 240 2013-6-4 基本资料 生物科学 北京及其邻近地区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资源评价和原色图谱 张春光,赵亚辉 180 2013-3-29 图册 生物科学 焦虑行为学与生物化学研究 熊正英,黎远军,吕仙利,熊勃 88 2013-5-31 专著 生物科学 青藏高原地区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技术 王俊丽 95 2013-6-4 专著 生物科学 薹草属菱形果薹草组(莎草科)的分类修订(英文版) 金孝锋 150 2013-6-7 专著 生物科学 动物行为仿生学 孙久荣、戴振东等 78 2013-6-4 专著 生物科学 丛枝菌根真菌-紫穗槐共生体系的研究 宋福强,王立,马放 75 2013-6-13 专著 生物科学 细胞生理学手册——膜生物物理学精要(下册)(原书第四版) (美)N.斯皮尔莱克斯(Nicholas Sperelakis)主编 148 2013-6-7 基础理论 数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黄建雄,李康弟,钱道翠 30 2013-6-24 大学教材 数学 数学物理方法(第二版) 冉扬强 46 2013-6-27 大学教材 数学 数值计算基础 陆建芳 35 2013-6-24 大学教材 数学 运筹学实用教程(第三版) 宁宣熙 33 2013-6-13 大学教材 水利水电 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 韩其为 128 2013-6-24 专著 水利水电 南水北调水资源综合配置研究 王建华等 128 2013-6-18 专著 天文 空间数据库教程 毕硕本 30 2013-6-26 大学教材 土木、建筑 现代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与实践 黄晓明,汪双杰 89 2013-5-27 专著 土木、建筑 周锡元院士论文选集---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研究与实践 本书编委会 298 2013-5-27 论文集 土木、建筑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郭兰慧,马欣伯 78 2013-6-24 专著 土木、建筑 大跨度钢结构屋面风雪荷载 张延年 78 2013-6-21 专著 土木、建筑 公路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 高文学,邓洪亮 88 2013-6-18 专著 外语 跟随电影看世界(含光盘) 金利 38 2013-6-8 考试用书 外语 跟随电影看英国(含光盘) 金利 38 2013-6-8 考试用书 外语 跟随电影看美国(含光盘) 金利 38 2013-6-8 考试用书 外语 单词狂人的十种武器 叶硕,周斯源,贾俊岩 39.8 2013-6-11 文学艺术 物理(力学) 光学体全息技术及应用 陶世荃,江竹青,王大勇,万玉红 88 2013-5-27 大学教材 物理(力学) KAM方法和系统的KAM稳定性 从福仲 58 2013-6-24 专著 物理(力学) 量子几何相位概论——简单物理系统的整体性 李华钟 90 2013-6-17 专著 物理(力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与实践 严六明,朱素华 85 2013-5-29 专著 物理(力学) 有物理基础的LILAN分布式水文模型 李兰 79 2013-5-31 专著 西医 高等药理学 丁健 99 2013-5-27 专著 西医 新编实习护士工作指南(第三版) 刘业惠,肖凌凤 53 2013-5-30 基本资料 西医 免疫学原理(第三版) 周光炎 75 2013-5-27 大学教材 西医 护理伦理学(高专案例版) 徐玉梅,梅金姣 25 2013-5-29 高职教材 西医 简明医学统计学 王福彦 49.8 2013-6-27 应用技术 西医 遗传药理学(第2版) 周宏灏 98 2013-6-26 专著 西医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与管理 方朝晖 45 2013-6-24 专著 西医 健康评估(高专案例版) 陈云华,刁万祥 59 2013-6-21 高职教材 西医 创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白祥军,廖忆刘 39.8 2013-6-17 实用技术 西医 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第3版) 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 54.8 2013-6-17 实用技术 西医 基层医院心力衰竭诊治规范与现代治疗 汤宝鹏 98 2013-6-13 专著 西医 眼科学(第2版) 管怀进 88 2013-6-18 本科教材 西医 基因工程实验教程 冯乐平,刘志国 29.8 2013-6-20 大学教材 西医 外科护理学 胡颖辉 42.8 2013-6-17 高职教材 西医 就业与创业指导 范永丽,郭保明 19.8 2013-6-17 中职教材 西医 口腔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陈卫民 58 2013-5-31 实用技术 西医 核医学临床指南(第3版) 朱小华 42 2013-6-3 实用技术 西医 小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 冯杰雄,魏明发 58 2013-6-3 实用技术 西医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实践 顾文卿,张微微,樊东升,张俊 238 2013-6-6 专著 西医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党洁,钟慧军 19.8 2013-6-7 大学教材 西医 儿科护理学 李素玲 42 2013-5-27 高职教材 西医 生理学 周裔春 36 2013-6-13 高职教材 心理、励志 多车型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研究 李曙光 60 2013-6-24 专著 医学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疾病预防与控制培训教材 毕力夫 29.8 2013-6-25 大学教材 医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二版) 王晓冬,陈永珍,徐邦生 55 2013-6-6 大学教材 医学 医用化学实验(第2版) 余瑜,尚京川 25 2013-6-20 大学教材 医学 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 吉卯祉,黄家卫,胡冬华 19.8 2013-3-29 本科教材 医学 局部解剖学学习指导 刘学政,金昌洙 38 2013-6-27 大学教辅 医学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孙玉宁 32.8 2013-6-25 大学教材 医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三版) 胡继鹰,李继红 39 2013-3-29 大学教材 医学 医学化学实验指导 闫乾顺 19.8 2013-6-28 大学教材 医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 沈新生,黑常春,王燕蓉 24.8 2013-6-28 大学教材 医学 医用电子仪器 漆小平,付峰 45 2013-6-27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基于社会化标签的Web知识推送:网络分析视角 易明 68 2013-5-27 专著 语言、教育 良好的学生事务实践原则——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 Gregory S. Bilimling等著;储祖旺等译 45 2013-5-27 专著 语言、教育 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与发展模式 郑建明 98 2013-6-20 专著 语言、教育 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 王沛 58 2013-6-25 综述 语言、教育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 凌四立,张凯 52 2013-6-25 专著 语言、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陈秀玲,张洁 35 2013-6-26 研究生教材 语言、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王卫军,郭绍青 29 2013-6-24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 周晓庆,王树斌,贺宝勋 22 2013-6-25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教师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程 陈亚军,舒波,宋国琴,谢应涛 23 2013-6-27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 杜长亮 52 2013-6-3 专著 语言、教育 医学英语基础教程 廖荣霞 34 2013-6-4 大学教材 语言、教育 科学实验--教学·研究·学习·方法 王强,孙铭明,郑萍,张明珠 49 2013-6-13 大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哈木拉提·吾甫尔,卜平 58 2013-5-30 大学教材 中医 清宫医案集成(上下册) 陈可冀 498 2013-5-20 专著 中医 中医骨伤科学 李波,卢勇 30 2013-5-30 大学教材 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 吕志平,董尚朴 26 2013-6-3 大学教材 资源环境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 董家华 78 2013-5-24 专著 资源环境 公共安全科学导论 范维澄等 108 2013-5-27 专著 资源环境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金相灿,李进军,张晴波 60 2013-5-27 专著 资源环境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 杨志峰,徐琳瑜,毛建素等 129 2013-6-24 专著 资源环境 入海河口区营养盐基准确定方法研究——以长江口为例 郑丙辉 98 2013-6-20 专著 资源环境 水环境遥感应用原理与案例 王桥,吴传庆 75 2013-6-24 专著 资源环境 水环境管理责任机制研究 王亚华,吴丹,黄译萱,王大鹏 42 2013-6-17 专著 资源环境 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 许秋瑾,郑丙辉等 126 2013-6-13 专著 资源环境 新型介体强化污染物生物还原 王竞,吕红 60 2013-6-18 专著 资源环境 藻-草-灌(-乔)综合治理荒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刘永定 60 2013-6-20 专著 资源环境 长江口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和决策管理 王开运,张利权 260 2013-5-22 专著 资源环境 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 (美)C.D.伊狄梭等主编;张志强等译 130 2013-6-13 报告类 资源环境 中国湖泊水生态系统区域差异性 杨柳燕等 80 2013-6-7 专著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5899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治理视觉燥光的初步探索
热度 2 cgy 2013-6-3 20:06
关于治理视觉燥光的初步探索.doc 请 点 击 教材页面的配色问题 ——关于治理视觉燥光的初步探索 一、 序 2011 年 6 月 17 日 下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考察了人民教育出版社。 他希望人教社编写出版的教材一方面体现国家意志,一方面在竞争中胜出,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刘副部长表示 :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应该由政府来承担,要为学生提供合格的,融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印刷精良的义务教育教材。 本文对教材页面的光波污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抛砖引玉激起教材、教辅、作业本的配色创新高潮,给学生提供印刷精良的义务教育教材。 二、 光波与视素的感应机理 光是庞大电磁波家族中的一个极其狭小波段 ,能 被人视觉器官接受反映出红、橙、黄、绿、蓝、 靛 、紫七种色 彩, 中部 的 绿 色 光 波 对人眼作用 最适中 。 当我们 翻开日前的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会发现:“ 白底黑字 ”居多,最后几页的生字表上附上了 浅蓝 、 浅 绿 、 浅 黄 三种底色。 《福州日报》报道 : 白 色 纸容易造成眼睛疲劳,而使用绿色纸可降低眼睛疲劳程度。福州市中小学不再用白 色 纸试卷和练习本 , 而统一采用绿色纸 。 新华社上海记者 报道: 惯用的中小学生课本白色 纸 都换成绿色 纸 能改善视环境 , 学生反映用绿色 纸的 练习簿做功课时间再长眼不痛也不酸 , 老师也反映批改作业不感到眼睛疲劳。 现在,编辑、出版者开始有意识地使用 柔和 舒适 的文字画面色彩了 ,以 减轻阅读者视疲劳 。 很多地方教育部门也 考虑到: 白色反射率大于 70 %、黄色的反射率是 65% 、绿色的反射率是 47% , 开始调整学生用纸的色彩以保护学生的视力。 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智勇 发出警示 : 白纸黑字 、蓝墨、荧光灯环境不适宜人的视觉(中国学校卫生 2005 )。” 然而,光波与视素的感应机理究竟怎样呢? 1.1 光电感应本质 2006 年 8 月 2 日 《中国发明专利公报》第 22 卷第 31 期,公布的《晁感应媒体》 从“混沌”的英文单词 chaos 联想到“晁”的拼字母 ch á o ,引出了像数量子新概念:太阳像符号“日”和数量的单位符号“兆”组合成的“晁”字,读音为 ch á o ,字面意思可综合为:太阳像 - 数量 - 单位,其含义可抽象概括为:像数量子。由“晁”和“感应”组合成的偏正词组“晁感应”,可理解为基于“像数量子”的“感应”。 2007 年 11 月 21 日 《中国发明专利公报》第 23 卷第 47 期,公布的《晁感应媒体》,对像数量子 新概念 做出了明确的阐释 :“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围成圆,其斜边自然形成螺旋线,而另一条直角边变成螺旋线的螺距。将过圆心的螺旋线中轴称为像轴;在圆心○处做垂直于像轴的射线称为极轴;在像轴和极轴上规定单位长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像坐标系。其特点是极轴可以在像轴上滑动;像轴可以是曲线;像轴和极轴的原交点称为极点,用○’表示;质点沿螺旋线运动的轨迹称为象波,用 S 表示;质点对应极轴上的实数称为极半径,用 r 表示;质点对应像轴上的实数称为像数,用 t 表示;质点运动轨迹的螺旋线螺距 ( 即象波波长 ) ,对应像轴上的像数单位的量称为像数量子,用λ表示。” 根据《动量定理》初速度为零的物质做圆运动一周期的冲量 : FT=mu (1) 依《动能原理》初速度为零的物质做圆运动一周的功 : 2 π r F=mu 2 / 2 (2) 将 (1) 代进 (2) 得 uT=4 π r (3) 根据《波长与波速的关系》波速等于波长与波动周期之比 U= λ/ T (4) 将 (4) 代进 (3) 可得:λ =4 π r (5) 从经典物理公式推导得到的 (5) 式可概括出 :物质的像数量子,等于其像坐标极半径的 4 π倍,这个规律称为自然螺旋定律。 将 (5) 代进德布罗意物质波定律λ =h / mu 可得出海森伯测不准关系最小理想值 mur=h / 4 π 即: mu=h / 4 π r ( 6 ) 基于 (5) 、( 6 )式可概括出 :物质的像数量子及动量,是其像坐标极半径的函数,这个规律称为晁感应原理。 《晁感应媒体》提出了光电感应本质的像数量子论 :原子内部电子固有的像数量子不同,则其固有的像坐标极半径与动量也不同。原子受到外界可见光波激时,原子内部电子自然会产生晁感应现象。但是只有可见光的像数量子与原子内部电子固有的像数量子合拍时,才能产生共振吸收与发射。 1.2 可见光与视素的晁感应机理 2001 年, 《绿底黄字信息载体》 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人, 从 人眼中央凹部锥体细胞对钠光电效应红限值 540nm 附近的绿色和钠原子光谱主线系附近的 580nm 黄色波段最敏感 的实验结果判定出了:视网膜光电转换的主要元素是钠离子! 在此基础上, 2007 年 11 月 21 日 《中国发明专利公报》第 23 卷第 47 期,公布的《晁感应媒体》阐述了光与视素的晁感应机理 :“ 550nm 以下光波使视网膜内 K + 产生光电效应动能; 540nm 以下光波使视网膜内 Na + 产生光电效应动能; 589 和 589.6nm 光波使 Na + 原子内部电子产生晁感应动能; 746.5 和 770nm 光波使 K + 原子内部电子产生晁感应动能。当 K + 、 Na + 光电效应动能或晁感应动能,传递给视神经细胞钾钠泵时,钾钠泵获得能量将膜内的 Na + 泵到膜外,将膜外 K + 泵入膜内,从而导致视神经细胞超级化。当视神经细胞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达到某一特定值时,膜通道蛋白质构型在数毫秒或数十毫秒之间的极短时间内,突然允许 K + 、 Na + 顺浓度差迅速移动过膜,而后又迅速关闭形成去极化。视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变化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叠加,产生一种分级形式的电信号,传递到神经中枢出现色彩视觉。” 三、教材页面的配色问题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周跃华,在 2005 年 5 月 27 日 的《北京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令人担忧。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年版 王育良 / 主编的《眼视光学》中指出:视环境光污染,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教材页面如何配色才能为学生提供精 良的视环境 呢? 2.1 视觉画面的燥光治理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 《绿底黄字信息载体》 , 针对目前出版物视觉画面易使人眼疲劳的问题, 根据 河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雷顺群著《中医系统辨证学》 1987 年第 1 版的相关理论,结合轻工业出版社吴永编著《探索流行色的奥秘》 1987 年第 1 版第 13 、 90 页 :“绿色能减轻眼睛疲劳,使紧张的神经松驰下来,使思想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吸收燥光,对好动者和身心受到压抑者有益;黄色能启发人的智力,加强逻辑思维,使脉博趋向正常,可产生活跃兴奋的推动力;红色能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加速心脏搏动,产生热烈情绪。” 提出了治理出版物视环境的技术方案—— 将课本白色纸面全部涂成绿色,文字的 黑色 改为黄色。 2007 年 11 月 21 日 《中国发明专利公报》第 23 卷第 47 期,公布的《晁感应媒体》根据视网膜内 K + 、 Na + 的原子光谱及光电效应特性确定:波谱为 770 和 746.5nm 、 589.6 和 589nm 、波长论域 U= nm 模糊集合子集之外的光波为燥光,提出了减少视觉信息画面燥光污染的发明技术方案—— 视觉文字信息画面射出的背景色为波长论域 U= nm 模糊集合子集光波,文字色为波长论域 U= nm 模糊集合子集光波,标题、关键词语等特别文字色为波长论域 U= nm 模糊集合子集光波。 2.2 教材页面的配色与创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教材内容 毋庸置疑,是全国领先水平。然而, 教材页面的色彩一直是被忽视的细节。 色彩是具有刺激感官产生共鸣的信息载体,能带给人美感和愉悦。 不管是字体、图片的单个元素还是整体合成,都应该营造出特定的情绪气氛,以增强 教材 的视觉感染力。 83% 的教学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教材 文字和背景的色彩选择,应尽量考虑到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问题,以提高 教学的整体效果。 白色纸对学生眼睛刺激大, 当前很多学生正在使用浅 黄色、浅 绿 色 、浅蓝色纸作业本 ,已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白色纸全频光对视力的影响 。但是, 长时间注视 浅 黄色、浅 绿 色 、浅蓝色纸页 , 眼睛也会感觉不舒服。 现在可以确定: 教材 、 教辅 、 书本页 面 底色 设计 为 钠光电效应红限值 540nm 附近的绿色, 文字 色设计 为 钠原子光谱主线系附近的 580nm 黄色 保护学生视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因为:“ 在黑暗中 视 细胞膜对 钠离子 都有一定的通透性 , 视细胞静电位相对处于部分去极化状态 ; 光照时视细胞膜对 钠离子 的通透性降低 , 去极化减小 至使 细胞趋向超极化 ” 已得到实验的支持 ;“视 杆细胞在绿色光波长范围内出现极大敏感值 ” ( p. 博雷尔著《光化学入门》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 ) ;“ 视网膜中央凹向外至周边部锥细胞减少 、 杆细胞增多的分布状态,与玻璃状体有机液对进入眼内光子产生的廷德尔效应和喇曼效应相对应 ; 绿色光波进入眼内玻璃状体后易散射;黄色光波进入眼内玻璃状体后易穿过 ; 人眼视网膜感受野中 央凹 —周边桔抗的 锥、杆细胞 组织方式,有利于视网膜感受野抛弃 绿色 背景 , 抽提 出 黄 色前景 信息 ”。 综上所述,中国发明专利 《绿底黄字信息载体》 应用于 教材页面的配色是科学可行的 。其 绿色、黄色的概念模糊范围宽广, 具有个性化创新的较大空间。 同仁医院近视眼防治中心、屈光专科副主任周跃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色纸张有助于预防近视眼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白色纸反光强对眼睛刺激作用大,所以在制作教科书时应该避免使用过白的纸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晏晓明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直接的科学数据说明黄色纸有助于预防近视眼。谢培英教授说,与白色纸相比,黄色纸白度少,对于减少光线对眼睛的刺激还是有用的,因为柔和的光从总体上来说对眼睛的刺激比较小。 字号大小、字体的颜色是制作课件时容易轻视的细节,光彩夺目、花里胡哨看不清的情况很普遍。怎样的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搭配,既能够将教学信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又能保护学生的视力?本文建议:人教社率先申请国家创新项目推广实施 《绿底黄字信息载体》 、 《晁感应媒体》发明技术 ,为学生提供印刷精良的义务教育教材。
个人分类: 防治近视眼|1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典教材的作者最近升官(转正)了
andrewx100 2013-5-28 01:01
流变学圣经 Dynamics of Polymeric Liquids 的三个作者之一, Robert C. Armstrong 最近转正了。他原本是麻省理工大学能源动议( MIT Energy Initiative )的副职( deputy direc-tor ),现在该组织的 Chair 被升为能源部部长了,所以 Amstrong 就升为 Chair 了。新闻链接: http://www.wickedlocal.com/cambridge/features/x1039446978/Armstrong-named-new-director-of-MIT-Energy-Initiative#axzz2UVhr1sar 。 这个 “Initiative” 怎么翻译好?我不知道,但这个东西似乎有点像我们近年来我国兴起的 “2011 计划 ” ?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5455#ixzz2UVszmpus
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讲台与编教材
胡业生 2013-5-2 23:13
2011年9月14日,丁淦林教授因病去世,享年79岁。丁淦林教授是我国杰出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丁淦林教授在新闻传播教育界整整60年,成就斐然,桃李满门。在此我们发表丁淦林教授晚年撰写的回忆自己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经历的遗稿《上讲台与编教材》,以及一组丁淦林教授的学生撰写的怀念文章,以为纪念。编   者   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依恋的是什么?”我会立即回答:“讲台”。只要往讲台上一站,心中别无他物。而我真正有“讲台感”是在我由助教成了讲师(1960年)之后,此前,我有不少时间在校外工作,即使在校内参与教学,也只是给学生作辅导,没有系统地讲过课。1961年,李龙牧要我代替他讲《中国新闻事业史》课。1963年,他又要我讲《经典著作选读》课中的列宁、毛泽东著作。此后只要我在校,总有讲课任务,直到21世纪初。个中甘苦,我很少去想它。眼下,终结了讲台生活,却往事萦绕,如焦裕禄说的“过电影”,一幕幕地浮现于脑海。从依稀的回想中,我也可以概括出几条较深的体会。   一是,学别人,要钻进去,走出来。每个教师讲课都有自己的风格,或是说特点、个性。这是其精华所在。你要学到手,就要俯首贴耳地学,甚至亦步亦趋地模仿。要钻进去学别人的长处,更要走出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听过复旦哲学系陈珪如教授讲解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她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过这本书(署名陈晓时),又多次讲解过这本书,对它的内容熟悉透了。她讲课时,拿着书,逐句逐段,边念边解释,用的都是本书的观点,还有不少本书的语言,学生听来不觉枯燥。不走出书本,正是她的特点,她的真功所在。但在另一种场合,走不出书本也许成为一个缺点。我也听过李龙牧讲解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他也是逐句逐段讲解。却旁征博引,广泛联系历史的或现实的事例。如,他说“文学”这个词,在中文、俄文(литература)、英文(literature)都有文学、文艺、作品的意义,可以解释为文学作品。这又是一种风格。但不能征引过度,以至游谈无根。几种风格,各有所长,都值得认真学习,都对我有影响。   二是,不重复教材,也不远离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大纲、辅助材料等,是教学之本。要讲好课,吃透教材是前提。所谓“吃透”,就是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所有知识点,达到如数家珍的地步。不重复,就是不要照本宣科,让人听了昏昏欲睡,而要有分析,有例证,有联想,有新材料。如,讲新闻史可以联系到革命史、党史、文化史,但不能离开新闻史的基本内容,不能离开新闻传媒,不能喧宾夺主,就是不能远离教材。   三是,抓两头框架清晰,细节生动。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教学的起码要求。我听过复旦历史系周谷城教授讲《中国通史》,他每次开课前都把要讲的纲目写在黑板上,学生听起来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我的同事徐培汀,浙江新昌人,讲话时乡音浓重,学生难懂。他把讲授大纲抄成大字报,贴在黑板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他的讲课内容。讲课时,要讲一些细节,包括小故事,但它不是调料,而是整体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知道具体事例后,有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有许多生动的事例,我多次在讲课中转述,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其实,这些事例不仅情节具体、有趣,而且体现了邵氏的采访理念与方法,其中蕴含了规律性。   四是,了解学生,适当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基础,是讲课的必要前提。除了开座谈会、个别交流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在听课时有问题随时递纸条上来。每堂课我都收到一些纸条,有的提问,有的表示喜欢听什么或不喜欢听什么。有的学生在纸条上直呼我“丁爷爷”,格外亲切。有一个学生在考卷上一道题目答完后写道:“丁爷爷,您课堂上讲得很详细,我只记得这些,理解不深刻,也不全面,请原谅!”   此外,我认为,讲课用课件(PPT)时,最好同板书相结合。因为课件的特点是全面、系统,简单、明了,而手写板书会使学生有亲近感,更专心听讲。   以上说的是本科生教学,对于研究生课程,我看应特别强调自学与讨论。20世纪90年代,我同宁树藩教授合作,为博士生开了两门专业基础课:一门是《新闻学说综论》,学习新闻学的文献与名著,如约翰?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威尔伯?施拉姆等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委员会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徐宝璜的《新闻学》等,逐本逐篇地学,有的中、英文版本并用。另一门是《中国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以历史为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现,学习重要的历史经验。这两门课都要求对理论与历史作系统梳理,熟悉文献与第一手材料,充分开展自由讨论,采取“自学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写体会文章”的教学方式。1991年至2001年,这两门课开了10年,效果良好,有激烈争论,却打开了思路,我也从讨论中学到不少东西。例如,在一次讨论中我说:“历史上的新闻改革,思路清晰,好讲;现在的新闻改革,却理不清头绪,其原因何在?”有一个同学说:“过去用的是搞运动的一套办法;目的明确、阶段清楚、成果突出,有头有尾,有高潮,有重点。现在不搞运动了,遇到什么问题就改什么方面,不像设计一场运动那样。”这些话,真使我茅塞顿开,深深感到要把新闻改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来研究,否则,容易走上唯心论先验论的歧途。   同讲课一样,我对于编写教材也极有兴趣。我把编写教材视为扎实的学习和有效的研究。我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就是从编写教材开始的,在留校任教的最初几年,我为曹亨闻教授主讲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做辅导,任务之一是选择参考材料并加上题解和注释。像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宋代周麟之的《论禁小报》、晚清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我在学生时代没有读过原文,这时不仅自己要逐字逐句读懂,还要向学生作解释,所以对我来说是学习,也是研究。1958年,丁树奇、李龙牧来复旦后,继续进行他们在中央党校已开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分工是:李龙牧撰写五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部分,并负责通稿;宁树藩撰写党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丁树奇撰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部分,他是系主任,工作忙,由我协助他查找资料。1959年,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1919~1949)初稿。1961年出版铅印本,作为校内使用的教材。但杭州大学新闻系将它出版了,内部发行,未署编者姓名。这时,我们已着手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史》,我起草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部分的编写大纲。后来由于下乡下厂,这项研究没有继续进行,“文革”期间再也不提它了。   1972年,复旦新闻系为工农兵学员开设《新闻战线两条路线斗争》课,几位教师作了8次习题辅导报告,他们的讲稿汇编成册,打印发给学员,题为《新闻战线两条线路斗争(1948~1966)》。1972年全年我都在校外,1973年1月回校工作。当我看到这份讲稿汇编时,有些想法:新闻战线两条路线斗争,怎么只从1948年讲起?至少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改革就有路线斗争了,不能腰斩历史。于是,我动手写了《延安整风运动中新闻战线的两条路线斗争》讲稿,采用了“文革”前的思路和材料,其中第一节简述了建党的报刊发展情况。1974年5月,将这个讲稿和原先的8个讲稿合在一起,铅印成书,名为《新闻战线两条线路斗争(1942~1966,讨论稿)》。这个书印了数千册,有的高校新闻系还用作教材。我后来反思,这实际上是干了一件蠢事。因为这本书是按照《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①一文的观点评述历史的,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展示了极左的新闻路线。它的出版,应属谬种流传,误导读者。   粉碎“四人帮”后,对于这本书的出版与传播没有追究,但对我还是一个教训。它使我在修改教材时,更加谨慎。我认识到,搞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不仅要正确理解过去,还应该悉心观察现在和科学预测未来,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迫切需要教材。我们将“文革”前的教材稍作修改,重新使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史》改成《中国新闻事业史讲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封面的书名用的是我从《文汇报》印刷厂拿来的铅字(复旦校印刷厂没有这种字体的铅字)。我还请工人师傅在封面上排上了“一九七八年”,“初稿”等字样,留了个时代痕迹。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李肇源(我的大学同学)来找我,提出可以出版,我说还不成熟,有些内容,如瞿秋白、刘少奇有关的部分,以后肯定要作修改。   20世纪80年代初,我主持新闻史教研室工作,起草了一份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供讲课用。随后组织教师和博士生,根据这个大纲编写了《简明中国新闻事业史》一书,1987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又将教学辅助材料编成《中国新闻史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初,国家教委高教司文科处徐辉来上海,说高教司打算编写一批文科课程的指导性教学大纲,新闻学方面理应先编《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但难度较大,能否先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我说,复旦新闻系也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中国新闻史有一定基础,可以试试。于是,我作为召集人,组织几所高校教师从1993年6月开始编写,1994年上半年交稿,经过方汉奇、宁树藩、陈业劭、赵玉明等专家的审查,于1995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几年,是我一生中最忙的岁月,除了担负行政工作外,还有多项教学与研究任务。其中最繁重的有两项,一项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部分辞条的撰写与修改。起先,我只有新闻史一些辞条的撰稿任务。后来,本卷副主编钱辛波、出版社编辑赵素吾委托我修改“新闻学基本概念”的辞条稿。这是一项很难的差事,因为这方面的辞条本来就不容易诠释,如“新闻”、“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等,还众说纷纭,不同见解甚多,难以达成共识。我逐字逐句推敲,力求释文准确、客观、平和,有时搜索枯肠,一天也修改不了一条。出版社编辑宋彦尊多次上门催稿,甚至坐等。我几乎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总算修改完毕,也取得了有关人士的认可。本卷编委会和出版社将我增列为“新闻学基本概念”编写组成员。这是一种鼓励。   另一项较繁重的任务是参加《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编写工作。这是多卷本专著,方汉奇任主编,宁树藩、陈业劭为副主编,编委10名。我是编委,主要担负第二卷中的7章的组稿任务(该卷共13章),自己要写一些,还要看别人的稿子,核对史实,校正文句。因为数量大,陆续拖了两年多。   注释:   ①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是《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的文章,发表于1968年9月1日。   丁淦林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并主讲《马列著作选读》《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专题》《中国新闻史研究》《新闻史论著阅读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多门课程,并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带教过30多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中国新闻史是丁淦林的学术专长,因而他在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上收获丰盛、造诣精深。丁淦林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同时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开设有关中国新闻史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本科生教学重知识传授、硕士生教学重文献阅读、博士生教学重问题探讨的中国新闻史教学创新模式。笔者是丁淦林教授的开门弟子,对丁淦林重阅读经典原著、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重学用结合的治学精神与方法曾有切身感受。早在1983~1984学年,丁淦林曾单独给正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笔者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课程。当时,中国新闻史研究一般以1949年为下限,只有少数有胆识的学者才敢去开展新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因此,这门课程在当时完全是一门新课,既无教材,又无参考资料汇编。丁淦林除了在第一堂课上采用讲课形式告诉笔者从哪里收集、怎样研读有关新中国新闻史的文献资料外,其余时间都要求笔者自己去图书馆、档案馆等处收集、阅读第一手文献资料,后又指导笔者从中精选出25篇重要文献进行重点研读,并要求给每篇文献作注释。最后,作为这门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是一本约20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教学参考资料》油印教材,后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1988年后升格为新闻学院)的内部教材使用了十数年。   在科研方面,丁淦林撰写、主编或参编的专著、大型辞书或教材有《邹韬奋年谱》《中国新闻图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辞海》《简明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文集》《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中国新闻事业史》等,还发表过《一九四七年的“反客里空”运动》《一九五六年我国新闻工作改革概述》等论文数十篇。其中1982年发表在《新闻大学》上的《一九五六年我国新闻工作改革概述》一文,最先系统总结了1956年我国新闻界开展的各项改革活动,并高度肯定了这次最终“流产”的新闻改革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次新闻改革为办好社会主义时期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经验。   丁淦林自1978年1月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时称系革委会副主任),在担任副系主任期间,丁淦林同复旦大学及其新闻系的同事们一起积极为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我国杰出的新闻理论家与新闻教育家王中平反,并重新评价王中的新闻理论与新闻教育思想,使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在国内最早拨乱反正、回归正轨。1979年5月复旦大学校庆学术报告会期间,新闻系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以重新评价王中的新闻理论为主要内容,丁淦林等5位新闻系教师在会上发表了重新评价王中及其新闻理论与新闻教育思想的论文,引起了新闻教育界的关注与反响。1979年6月27日至7月4日,复旦新闻系发起召开了一次新闻理论教学座谈会,与会者有全国各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教师20多人,使这次“民间”自发举行的座谈会具有全国性的意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专门讨论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座谈会讨论了一些在当时非常敏感、对我国新闻理论发展与新闻教育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问题,如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问题、关于党性与人民性一致的问题、关于新闻事业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问题、关于真实性问题等。但是,由于当时左的思潮尚未肃清,研讨会原拟由丁淦林介绍王中主要新闻观点及有关历史背景的报告,因个别与会者坚决反对而取消。1979年9月,由于深感对于王中新闻理论有重新评价与进一步说明的必要,复旦大学新闻系问题主办的油印刊物《新闻学研究》问世,发表了王中在1956年间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原稿和丁淦林撰写的《有益的尝试关于王中同志新闻观点的提出及其意义》等研究论文。在此期间,丁淦林还积极参与传播学的引进工作,使复旦大学新闻系成为国内最早开设传播学课程、最早派出教师与研究生赴美国进修传播学的新闻教育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复旦大学新闻系就有了一支实力较强的传播学教学与科研团队。   1990至1993年间,丁淦林出任新闻学院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丁淦林积极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特别注重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重建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上海乃至中央的新闻媒体的紧密联系,新闻学院院长获得了参加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工作通气会的“特权”,使新闻学院的教学研究工作与上海新闻工作实践实现了零距离对接。丁淦林还亲上北京,面邀新闻界前辈穆青担任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新华社总社还播发了穆青应聘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的消息。   1997年5月,丁淦林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国家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诸多,其中最大的贡献是新闻学自1997年起升格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丁淦林十分关心兄弟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单位,在祖国各地传道授业,担任过数十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他热情支持与参与少数民族新闻学的研究和学科人才的培养工作,多次为少数民族新闻学著作撰写序文,他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还列有专章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淦林先生做人低调谦和,做事认真踏实,做学问不图虚名。从容淡定,不肆张扬,举重若轻,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与人为善。这是丁先生的性格基调,也是他的一贯作风。他不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也极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从一些生活小事及细节中,不难体察丁先生质朴务实的个性特点。记得同门弟子见丁先生年事已高,曾经筹划在他即将步入八十寿辰之前的今年,举办一个生日“PARTY”,并让我事先征求一下先生的意见。我就着春节电话拜年的当口,向丁先生提及祝寿之事,电话那头他当即婉言谢绝,且十分诚恳地说:“祝寿劳民伤财,还是不办为好,大家现在工作都很忙,没必要专程为此事花费时间精力,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谢谢!”几句实实在在的贴心话,让学生心头热乎乎的,既感动又感慨:此乃厚德长者的风范!   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可贵品质,在丁先生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尽力做好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热情到位的服务,这是丁先生自始至终的准则。他教学态度极认真,对讲义精益求精,从已出版的《丁淦林文集》所载“教案选”的几节内容中,不难看出他在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厚实功底:缜密周全的布局结构,深刻透彻的条分缕析……足见他在课堂教学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   国内有的教授功成名就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这似乎成了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专门下文规定: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而丁先生坚持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却是出于自觉,并不需要文件督促。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导,直至1997年担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他都没有离开讲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课,为本校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兢兢业业地工作,还热心帮助和指导前来进修的学员,为各地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传媒培养急需的新闻人才。   尽管教学工作繁忙(加上还有社会兼职),但丁先生仍然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勤于耕耘,建树颇多;特别是在新闻史研究及相关教材的编写方面,思路新颖,与时俱进,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学术洞见,完成了带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例如,1997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他在发言中提出,新闻史的研究需要深化,不仅要描述过程,还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只有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才能做出有深度的宏观概括。他还指出,中国新闻事业史正在向新闻传播史扩展,有的新闻事件如果摆到世界新闻史的范围去考察,其深度和广度就会大不一样。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令当时不少与会者很受启发。正是这种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使得丁先生没有随着年岁增长而出现老态或落伍的征兆。恰恰相反,他眼观六路、耳闻八方,颇具学术敏锐,思想解放的程度甚至远在一些中青年学者之上。开阔的视野,使丁先生近些年来的学术研究更上层楼,硕果累累,其水平扶摇直上,已俨然成一大家矣。(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丁淦林老师的后辈和学生,在和丁老师16年的交往中,多次当面聆听丁老师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   丁老师曾谈到,早在1929年复旦大学创办新闻学系后,不仅注重新闻学与新闻编辑、新闻写作的紧密联系,而且把眼光投向广阔社会,设置了新闻纸法与出版法、新闻广告研究、商业新闻研究发行、杂志经营与编辑课程。这些举措细化了学科内容,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内涵,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建国后,虽然新闻学学科发展快,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够严密,新闻学理论薄弱,缺少自身独立的学术概念系统,经验性学科的概念较多,难以突破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三大板块。改革开放后,信息概念、产业观念和传播学的进入,丰富了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内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媒体经营、发行、广告等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内容,新闻传播学学科处在多元化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国务院列为一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并列为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兴起,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增加了新的学科内容,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建设。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如何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如何借鉴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有利因素并作用于我国实际,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   不仅如此,丁老师真诚关心、帮助、支持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兄弟院校老师找到他,他都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奉献自己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他多次的指导、指点分不开。他指点我们怎样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心理学学科这个特色做好,他说:传播学研究成果在传播与政治、传播与社会方面的成果较多,但在传播与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你们在这方面要抓紧时间,从基础做起;丁老师特别强调国内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要在学科特色上狠下功夫,有特色后,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   丁老师不仅情系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而且重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奉献学生、甘为人梯。丁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丁老师说,他非常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老一辈人肩膀上前进”。这种关爱学生和青年学者、甘为学生和青年学者阶梯的精神是他作为老一辈学者的一贯优良品质。1996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术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丁老师,他儒雅温和、平易近人,他关照每一位青年老师,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的真诚令当时的青年老师都非常感动。作为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均得到他的精心指点,特别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学习和治学的方法。他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首先要明确目的。搞科学研究,是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把做学问当成装饰,更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同时,他要求我们讲究学习方法,学会淘沙拣金的本领。他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刻苦。要持之以恒,而不要急于求成。在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还鼓励和支持我们冲出本身的专业方向,在与其他相关学科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淦林老师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也是我敬仰的新闻学界的泰斗。《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丁老师一生的写照。   我读研究生的3年,也就是1993年至1996年,当属丁老师最“显达”之时:任复旦新闻学院院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但是,丁老师从来没有给我“院长”的印象。   那时候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每间办公室都摆了两个人的办公桌,丁老师的办公室也不例外;无论是年纪长幼,无论是教授还是校工,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都习惯地以“丁老师”相称。没有人称丁老师为“院长”的。丁老师偶尔去北京开会,往来的差旅费用凭证,也往往直接交给我。然后,我拿着学院的经费本,去学校财务室排队报账。   那或许是“老师”名分远比行政职务重要的年代,老师忙于备课,学生忙于读书。尽管已有美国学者危言耸听地预言信息高速公路将让所有传统媒体变成不堪一击的“泡沫”,但当时互联网搜索引擎还没出现,老师讲课后开出的书单和要查阅的资料,学生们必须到学校图书馆和学院的资料室,一本书一本书地翻阅。丁老师让我翻完延安《解放日报》和1954年前的《人民日报》后,建议我找个比较小的切入点,关注一些当代的党报改革。可后来在资料室翻报纸过程中,我居然自作主张,对上世纪80年代的周末版现象产生了兴趣。“大家都说周末版是党报改革的试验田,值得研究。”没想到丁老师很快同意了我的研究方向。   我对收集来的一些期刊论文和翻报心得沾沾自喜、如获至宝。丁老师以自己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学术敏感,要我跳出“10年的兴衰,从我国乃至世界报刊发展的规律找找原因和出路”。很快,丁老师给我开出了三批必须查阅的资料和书单,要求我至少弄清三个关键问题:延安《解放日报》刊登王实味《野百合花》以及此后对资产阶级审美趣味的批评,那时的党报是否已探索时下周末版所谓“贴近性”和“娱乐功能”?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商业报纸大繁荣中的引领潮流的各类副刊,当前的周末版是否有所借鉴?美国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过渡时期,普利策和赫斯特等引领的廉价报纸时代和掀起的“黄色新闻”大战,对我们的报纸周末版现象乃至当前的党报改革,有没有参考和警示作用?丁老师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表面的,研究问题要有历史观,要有全球的眼光。”   丁老师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与世无争。在他身边学习3年,从没听他谈论过学校的好坏,议论过别人的是非,也从来不允许我们谈论这些“和学习、工作无关的事情”。丁老师曾说:“我传给学生最多的不是学问,更重要的是给他正确的思维和做学问的方法,树立做人治学的典范。”   复旦新闻学院以“记者摇篮”自荣,把一辈子都交给了复旦讲台的丁淦林老师,把培育“好记者”作为自己教育的一大目标。在丁老师看来,“好记者”的标准,首先是好人,就是有良知有教养的人,其次是好的“学问家”。在要求我们踏踏实实钻书堆、翻报纸的同时,丁老师也鼓励我们大胆地去实践。因为“不接触社会,不参加新闻实践的话,就做不了好人,成不了大事。”   何人堪称我国的“好记者”,在丁老师的心目中有一长串的名单:范长江、徐铸成、陆诒、马达……入门之初,丁老师曾经给我开过一张单子,罗列了上海仍健在的新闻界前辈,希望让我们逐一拜访,并要录音拍照。因为这些前辈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稍纵即逝的新闻史学“最鲜活、最可靠第一手材料”,要为历史“存真求实”。   记得1995年夏天去拜访陆诒,丁老师先打好电话约好见面的时间。在丁香花园一个老旧洋宅前,84岁高龄的陆诒老人在其夫人搀扶下出门相迎,大声地说:“丁老师的学生,欢迎欢迎。”已经风烛残年的陆老,非常健谈。也是从他的讲述中,我第一次了解“文革”中丁老师为这些前辈做过的一些暖人心的工作。这些经历“文革”劫后余生的新闻界前辈,成了丁老师的良师益友,也成为丁老师第一手的新闻研究资料素材的提供者。(作者系《人民日报》经济版主编)   丁师在我毕业那年的11月应邀来广西讲学,在广西大学做了“中共党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专题演讲,听者近二百人,大家都被丁师深厚的史学素养、娓娓道来的史料素材以及独特的理论思考所吸引,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他离世当晚,我的学生们从全国各地发来短信,打来电话,表达对丁师的怀念,大家还记得他为广西的学生们奉献的那场精彩的讲座,都记得八年前那个慈祥而严谨的智者。   丁师第二次到广西是2005年参加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广西大学承办的“中国传播学论坛”,他的到来让我感到莫大的自豪与鼓励,那一次,行色匆匆,会议一结束他就赶回上海参加另一个会议。   和丁师一起主编《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时,我已毕业回到广西,经常要打电话和老师商讨。丁师认为,现在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不免存在着盲从性问题,有些研究脱离历史文本,跟现实太近,往往迷失双眼。这让我豁然开朗,在后记中,把丁师的期待写进来:   这是一本学术研究资料集。里面展示了历史的记忆,其实它和当下“纠缠”,因此“聚焦”和“扫描”可以让我们在重新阐发和传播中找到21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走出谷地的路径。重读原典,“细察”文本,中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呼唤一种“有思想”的学术。   我毕业后,给广西大学的研究生开设“中国新闻史专题”课,有一年暑假去上海开会,顺便拜访丁师,向他讨教新闻史教学中的困惑,“关于中国新闻史的分期和问题”以及“各个时期的重点”等,他都有不同于以往教科书的深入思考,我按照他的讲解,逐条记下来,后来就成了我为学生开课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和讲课笔记拿给我,清秀的字体,夹着眉批,每一年的新想法都在那上面展露无遗。今天我家的书橱里仍然摆放着他的几大本笔记的复印本,那是丁师留给我,还有我的学生们的珍贵礼物。   我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向老师请教,他非常支持我做抗战时期广西新闻业的研究,获得立项后给他电话,他听上去,比我还激动,一个劲儿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你可以到上海来查资料,桂林版的《扫荡报》资料很全……”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06年出版《制度视野中的媒介伦理》时,在后记中如是写到:   真心感谢导师丁淦林先生的指教,他的善良与平和、踏实与严谨、仁爱与睿智引我进入一个新的人生境界,今天在我离开复旦的时候,我依然能享受着他的教诲……(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教材问题的对话!
wyc 2013-4-21 17:20
1] mirrorliwei 2013-4-21 09:05 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有人写书,有人来“揭示其美中不足”。教授里有3%的人能出教科书就很不得了了。写书不见得就不是“糊弄”。镜某以为能注书就很不错了。一门课,主讲老师能给学生介绍5本世界上出名的教科书,说说各种都有什么侧重和特点。能做到这个级别的老师就相当不错了。 博主(汪育才)回复(2013-4-21 16:20) : 这种议论有比没有好。 今年在我校一年一届的教代会上, 我曾就教材问题建议校长召开教材工作会议, 以全面有力地推动教材建设, 受到了有关领导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夲人曾任高等学校航海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秘书长 对教材问题自觉还算努力钻研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 这也是我发表这篇浅见的初衷。 不要什么问题都强调客观环境、命运如此,谁也封不住您的嘴, 谁也无法不准您的思考, 您的科学精神, 您追求卓越是您生命的光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人推荐的自学数学的教材
tyranthu 2013-4-8 07:15
如题。我是从邓先生的《实变函数简明教程》了解邓先生的著作的。 原因是邓先生的大作《实变函数简明教程》帮我拿下了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的L积分理论,非常感谢! rudin《数学分析原理》是国际流行的名著,广受赞誉和推崇。拿下这本书的意义非同一般! 邓先生的著作,体现出其本人洞察力和对读者尤其是初学者的关爱。 邓先生教材的风格,简洁明了,既有启发,又不留思想性、概念性的疑问。 这本书篇幅不大,700多页,我大概50小时就读完。非常喜欢! 当然我已经不是初学者了。 以我读分析的经验,推荐读者一些书 1.邓先生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龚昇《简明微积分》作为初学微积分和数学分析的第一阶段 2.线性代数也可作为学分析的第一阶段。有水准的线性代数,比如国内丘维声、李尚志、蓝以中的书,国外apostol、axler、lang的书都适合没有多少代数基础的初学者。lax的书要高级些,虽然很猛,但不适合初学者。 3.然后读munkres的《拓扑学》,学分析的话,只要点集拓扑的部分就基本够用了。 4.然后邓先生的《实变函数简明教程》+kreyszig的《泛函分析导论及应用》 5.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现在就不足为惧了。《原理》微分形式一章,不需要读特别专门的《流形上的微积分》来帮忙,龚昇那本微积分基本够用。 但是rudin的另外两本分析,《实分析与复分析》《泛函分析》仍然不能轻松拿下。还必须有单复变、广义函数的初等教程的帮助才能拿下。 目前我正在读初等的单复变,常微分偏微分、高级的线代与矩阵、初步的几何与动力系统等。而广义函数还没提上日程。
个人分类: Research Tips|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外优秀数学教材选评
热度 1 ChinaAbel 2012-12-29 15:54
美中不足的是尚缺常微分方程及动力系统,随机分析及随机微分方程(SDE,SPDE ),非线性分析以及金融数学,图像处理,图论,组合优化等方面的教材评选,期待科学网的专业人士能补全。 复旦大学的国外优秀数学教材选评 本书内容为原作者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 编 杨劲根 副主编 楼红卫 李振钱 郝群 编写人员(按汉语拼音为序) 陈超群 陈猛 东瑜昕 高威 郝群 刘东弟 吕志 童裕孙 王巨平 王泽军 徐晓津 杨劲根 应坚刚 张锦豪 张永前 周子翔 朱胜林    1. 序言    2. 非数学专业的数学教材    3.数学分析和泛函分析    4.单复变函数    5.多复变函数    6.代数    7.数论    8.代数几何    9.拓扑与微分几何    10.偏微分方程    11.概率论    12.计算数学    13.其他    14.附录   序言 1.1 数学与数学教材   数学是科学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一个常识了。从中小学、大学直到研究生,数学课程始终占据显著的位置。数学学科是庞大的,包含的分支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数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数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的数学分支也时常产生。然而,尽管数学学科在不断的发展,它的基本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把现在的大学数学和 50年前的大学数学作比较,就会发现基础性的内容是差不多的,那时的很多优秀数学书籍现在仍然奉为经典。这是数学和一些新兴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   数学大致分作两类: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基础数学也叫做纯数学或理论数学,它是根据数学本身的需要而发展的。应用数学是在纯数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性的各种学科,这是数学和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的桥梁。   大学数学课程按学生的专业可以分成两大类:数学专业的和非数学专业的。按程度又分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两大类。数学专业本科生有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分析、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非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课程通常称‘高等数学’,内容以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只是比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浅些。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数学课程中接受的训练主要是计算和应用的能力,而数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接受数学推理的能力训练。   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的途径是看书。数学书籍大凡可以分教科书、学术专著和通俗读物三种。差不多所有数学分支都有一些不同深度的教科书。 1.2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   对于在读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不需要化太多心思选择教材,只要用老师指定的教材就可以了。特别是如果在所修的课程中你感觉学到比较扎实,习题基本会做,那也不一定去看太多其他同类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参考书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开拓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作者写书的构思不同,内容安排的次序也可能不同,甚至所用的术语也有区别,同时看几本同类的书会造成混乱。所以建议在下面两种情形下去寻找合适的参考书:1)觉得课堂上用的教材太难,大部分习题不会做,这时可找一本浅一点的或者对基本概念解释得更仔细一点的书。2)能轻松对付课堂内容,又对该课程有浓厚兴趣,这时可请老师推荐更深一些的教材。   前面我们提到过数学教材分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教材两大类。它们的差异是巨大的,例如同样书名是 Linear Algebra的教材,工科的学生觉得数学系的教材的叙述太简洁,例子太少,图形少,计算题少,证明太多,习题太难。而数学系的学生觉得工科线性代数教材不严格,解释性的话太多,应用性的例子太简单。所以非数学专业的读者选择数学专业的数学教材要格外慎重,首先要判断其内容和深度是否是你确实需要或你感兴趣的,然后再估量一下你的数学基础够不够,千万不可勉强。   对于自学数学的同志,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关键的,千万不要随便抓起一本书就念。选错书是会走很多弯路的。对于初学者,光看书名、目录和序言是很难准确地判断这本书是不是适合于你,需要仔细看看里面的内容。可以到书店去浏览,有些书店有很多品种的数学书,但是有很多最好的书籍在书架上是没有的,因此图书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当然身边有高手指点就再好不过了。 1.3 外国数学教材   中国国内有不少好的数学教材,为什么还需要外国的教材呢?从中学数学教材到大学低年级的教材来看,光用国内的教材已经够了,但是越到高的层次,对国外教材的倚靠就越明显了。不仅要使用翻译的教材,还要使用原版的。从语种来看,英语最为重要。世界上的数学大国是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这五个国家堪称数学超级大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和东欧诸国的数学也很强。中国虽然出些数学人才,但是和数学五大强国比差距仍不小,我们得摆正位置,老老实实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日本和印度的数学家历来用英文写作。前苏联的数学教科书在 60年代对我国起很大影响,当时会俄文对学数学很有利。几十年前,非英语国家的数学教科书都用本国文字写。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英语几乎成了世界语,在数学中也不例外,连法国德国的数学家也经常用英文写作,在加上美国的数学界化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翻译数学名著。对于数学工作者来说,只懂英语一种外语也够了。   国外有几家著名的出版商如德国的 Springer Verlag, 美国的 Academic Press, 美国数学会(AMS) 和一些名校如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 Princeton大学的出版社都是数学教材大户。非数学专业用的数学书的出版商不象基础数学那样集中,多数由一些综合性的出版社如 John Wiley, Prentice Hall, McGraw-Hill 等出版。   数学类书籍的领头羊当数 Springer Verlag,它有很多系列丛书,主要给数学专业使用,最有名的几种是   1)GTM, 即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至今以出版了 200 多种,覆盖面很广,但多数是基础数学方面研究生教材。   2) UTM, 即 Under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该系列比上面系列出现得晚一些,也没有列序号,因此品种也略少一些,似乎只有几十中,大部分是本科生数学教材。   3) Universitext, 这是 Springer Verlag 另一套无序列号的数学丛书,以数学系高年级的教材为主,里面不乏好书。   4) LNM, 即 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这是规模最大的丛书,以专著和研究生课程的讲义为主,现已有几千种。   Springer 还有几个系列非常专门,这里就不介绍了。 Springer 的数学书差不多都是醒目的黄色封皮,印刷和装订都很考究。书的数学质量也很高,很受读者欢迎。但是大部分书都适合于有较好数学训练的人阅读,建议我国数学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使用。   供大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历来比较少。美国数学会在几年前推出的简装的系列丛书 Student Mathematical Library 倒是针对大学生的。 大部分书不到 200 页,选材比较有趣,非常有特色。美国数学会仿效 Springer Verlag, 也出版一套黄封面的研究生数学丛书,里面不乏好书。此外,美国数学会有一个翻译书系列,以俄罗斯和日本的数学译著为主,多数是研究性的专著,但也有一些高质量的教材。另一套值得推荐的系列丛书是伦敦数学会的 Student texts, 对象以数学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每本的篇幅为 200 页上下,内容覆盖的范围很广,基础数学方面的更多一些。   美国数学协会(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刊物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是大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看懂的数学刊物,和我国的“数学通报”相仿,但它的知名度和文章质量远高于“数学通报”,里面大量的文章可以作为大学数学系学生的课外读物。它每期都有一些竞赛性质的趣题。   下面谈谈供非数学专业使用的外国数学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 Calculus. 美国的微积分教材品种很多,根据对象不同深浅也不一样,正象我国的高等数学课程分理工类、医学类、经济类等等一样。美国的微积分 教材篇幅很大,一本书一般都在 600 页上下,而且是大开本的。由于这是出版量最大的数学教材,印刷非常考究,校对也仔细,所以错误极少。我国的高等数学教材大部分比较简洁,其优点是信息量大,缺点是不利于自学。美国的微积分教材一般浓度不大,非常注意由浅入深,描述和解释性的话比较多,特别注意讲解实例,习题也很丰富,一般的读者只要没有英语方面的问题读起来是很快的。其他大学低年级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程也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教材之所以篇幅越来越大有商业上的原因,它们有更多的选学章节和附录供使用者选择,这样的书销路会好一些。它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容易使自学者抓不住重点,所以我国读者使用这些教材需要注意,先在序言中看清作者写书的构思和意图,有的作者还给出导读表。有重点地阅读能更有效地掌握该课程的精髓。 1.4 外国数学教材的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国教材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教委和科学院每年都花费大量外汇购买各种原版科技书籍。然而这些原版书价格非常昂贵,一般的读者很难承受,多数由图书馆采购,按我国现在的条件,一般大专院校的原版书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出版单位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购买了国外一些大的出版公司的部分书刊的版权后在中国影印出版,其价格只及原版书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是喜欢外国教材的读者的一个重要书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书籍成了一个最诱人的书源。虽然数学电子书不象文科书籍那样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但是它们的数量也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例如 Springer 在网上提供了它的全部电子出版物的收费网上资源,供集团订购。我国若干高校的图书馆(如清华、复旦)已经订购,那些学校的师生可以在所在校园自由下载。象它的系列丛书 GTM, UTM 自 1997年来的教材几乎全部可以下载。   近年来出现的网上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工具。从它的数学内容来看,覆盖面相当广,搜索非常容易,在 Google 主页上键入一个学术名词一般第一条就是 Wikipedia 的条目,可见其点击率之高。虽然作者是匿名的,但从绝大部分条目来看可以发现这些作者相当专业,准确性非常高,文章短小精悍,引用的参考资料对读者非常有用,不由得对这些作者的敬业精神表示敬意。   在外国数学书籍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在你所读到书中没有解释或没有解释清楚的术语,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请教 Wikipedia。当然, Wikipedia 只是工具,绝不能替代教科书。 1.5 美国的大学数学教学   美国的大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太大的区别。由于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在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安排方面有它的特点。由于美国在科技方面仍是超级强国,对于它的大学数学教学作一定的了解是有好处的。 1.5.1 微积分(calculus)   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数学课程是微积分,这相当于我国的高等数学。大部分微积分课程都包含了空间解析几何甚至简单的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多数学校(包括一些一流的名校)的数学系学生在大一修和理科其他专业同样的微积分课程,而在后续课程中再学数学分析,这一点和我国有很大的区别。看上去有重复,实际上花的学时差不多,学起来也轻松一点,这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值得我们借鉴。对于非数学专业,其后续课程按需要而设置,例如理工类的很可能开“advanced calculus”课程,内容包括数理方程、Fourier分析等,生物医学类的专业可能学概率统计。   在近代的美国数学教学中有过两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是 50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新数学运动”,此前法国的 Bourbaki学派对数学发起强烈的冲击,把公理化数学推向顶峰,产生一系列以前不可想象的重大成果。而历来美国的数学教育落后于欧洲先进国家。部分有声望的美国数学家发起了新数学运动,把一些抽象数学概念灌输给中小学生。当时也产生一些写得很通俗的中小学教材,使学生很早就学集合和映射,培养他们数学的理性思维。然而结果却差强人意,简直可以用“大失败”来形容。这不能怪那些发起改革的数学家,更不能怪 Bourbaki,只能说在美国当时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有人怀疑能教这些中小学新教材的中小学教师是否合格就是一个大问题。就像大革命失败后有一个反动的白色恐怖期一样,新数学运动后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便变本加厉地复旧,使初等数学课本变的超级简单,甚至把平面几何的证明题从中学教材中全部砍掉。美国入大学比中国容易的多,只要肯付学费好赖能进个大学,这些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多数人见数学要头疼的。   80 年代的统计显示每年 30万修工科微积分课程的大学生中只有 14 万及格。美国的科技和教育界深刻认识到这个重大问题并痛下决心解决,于是在 80 年代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出资一千一百万美元设立一个微积分改革的项目,这是美国近代的第二次数学教学改革。该项目是一个成员众多的集体项目,由哈佛大学牵头,除了一些大学数学教授外也吸收一批各应用领域(如物理、计算机科学、各类工程学、经济学、生物学、各类人文科学)的专家参与,参与此项目的最显赫的人士可数费尔兹奖得主 David Mumford 。第一个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套教材,俗称哈佛教材,即我们书评中微积分的第一本教材。和新数学运动相反,哈佛教材所教的仍是传统微积分的内容,只是在强调的重点上不同。它突出对微积分在概念方面上的自然理解以及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放弃数学的严格性。全国有很多大学投入这项改革,包括哈佛、杜克、密歇根等一些名校,据 1999 年代统计在美国有五百多所大学和大专投入微积分改革运动,每年修改革微积分的人数达 30万,占修微积分课程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那些院校除了使用哈佛教材外还新建专门的计算实验室。不少大学同时开改革的微积分和传统微积分两门课程供学生选修,经比较后调查的结果显示占一半的院校修改革微积分的学生比传统微积分好,另百分之四十说差不多,百分之十说不好。   在美国数学界对微积分改革和哈佛教材也有各种不同看法,甚至有人把它贬得一钱不值,特别一些理工类名校不屑使用这套教材。有个别原先参与改革的院校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后来退出了改革。 1.5.2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    近五十年来,线性代数也成了大学低年级的热门课程。和微积分一样,美国的线性代数也分两步走,先学线性代数第一教程,再学它的后续课程。第一教程是面向各专业的学生的,很多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也学第一教程。    1990 年十多个美国大学教授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开了五天会专门讨论线性代数第一教程的改革,会后向数学教育界提出五条建议(见five)。我们选一些要点概述如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线性代数的大纲应优先考虑授课对象的需求。需要学线性代数的学科主要有: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航天工程、系统工程、物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同时也得考虑少数修此课的数学专业学生的需求。由于相当数量的一部分学生不再修它的后续课程,本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完整性。线性代数的应用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简明,使个不能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课程的深度按学生的数学基础来定。建议此课程以矩阵为主,而不是以抽象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为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线性代数计算和应用能力,这和培养数学系的学生并无冲突。课程的核心内容如下:    1)(3 个教学日) 矩阵的加法和乘法,转置,各种运算的性质,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特别要详细讲解矩阵乘法 $AB$ 的如下解释:    i) $Ax$ 是 $A$ 的列的一个线性组合, $AB$ 中每一列是 $A$ 的列的线性组合。如果 $D$ 是对角阵,则 $AD$ 中的每一列是原来列的放大或缩小。如果 $P$ 是一个置换矩阵,则 $AP$ 的列是 $A$ 的列的一个置换。    ii) $AB$ 的每一行是 $B$ 的行的线性组合,...    2)(4 个教学日)线性方程组,包括高斯消去法、初等矩阵、阶梯形矩阵、解答存在性和唯一性、逆矩阵、 LU-分解。    3)(2-3 个教学日)行列式,余子式,按行或列展开, $|AB|=|A||B|,$ Cramer 法则 。从二阶和三阶引入行列式的计算和性质,尽量避免 冗长的证明。    4)(7-8 个教学日) $n$ 维实空间 ${\mathbb R}^n.$ 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基、子空间、生成元、子空间的基、矩阵的行空间、列空间、零空间、矩阵所定义的线性变换、矩阵的秩=行秩=列秩、重新解释线性方程组、秩+零空间维数=列数、内积、向量的长度、正交性、标准正交基、正交阵。不必证明所有定理。    5)(6 个教学日)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子空间、方阵的对角化、对称阵和它的正交对角化、二次型。    6)(4 个教学日)正交投影、Gram-Schmidt 正交化,QR-分解,最小二乘法。    总共 26-28 个教学日,余下时间可以讲授选学内容。这里的教学日只有 50 分钟的课堂时间,比我国的课时少。    参加讨论会的代表强烈推荐数学系必须设立相应的后续课程,例如抽象线性代数、矩阵分析、数值线性代数,使数学系学生有一个学年的线性代数训练。    美国大学的公共线性代数课程大致上都按上面的精神设计的,这也可以在他们使用的教材中反映出来。对此有所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外国教材的选用。    目前我国大学的数学教学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的界线过于明显。笔者认为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这两门数学系的主课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每一门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一个学期的公共课程,第二阶段学有严格证明的后续课程,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安排。 1.6 本书的目标   2007年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和校图书馆外国教材中心组织一批力量对国外大学的的数学教材进行调查研究。选择一部分优秀的教材向国内同行和学生进行介绍,旨在帮助国内大专院校师生和自学数学的同志选择合适的外国教材,对于最常用的一些教材,我们对它们在国外的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和调查。所有的书都由熟悉该书内容的教师书写介绍,其中有不少书在教学中使用过,对于书的特色和难易程度都有较明确的评论。我们相信我们的选书标准是高的,所以数量相对来说不大,所覆盖的范围也并不是太广。对于我们选中的书籍,大部分都作了简评,结合中国高校的情况列出一些使用要点。为了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所选的教材,我们还选载了一些国外读者的比较中肯的评论,不光是讲优点的评论,也有很多讲书中的不足之处的,评论者多数是使用过该书的教师和学生。   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不少热心数学人士的网页上的一些读书指导,提供一些数学好书的清单,大部分都比较简略,由于是个人行为,收集的面也有一定限制。我们尝试组织一批精通业务的专家合作也提供一些对国内师生更有用的调查资料,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时间和人力物力的关系,这一次选的书的数量和范围有限,我们希望这只是这个工作的一个开头,以后根据条件是可以大大扩充本书的内容的。   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非数学专业(即公共基础课)的数学教材,第二部分是数学系的教材,它们又按不同的数学分支进行编排。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就不分了,因为它们间也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对于大部分书除了一些基本资料外都有以下几项参考指标:   适用范围,预备知识,习题数量,习题难度,推荐强度(最高是 10)。   希望这些指标对读者选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David Carlson, Charles R. Johnson, David C. Lay, A. Duane Porter, The Linear Algebra Curriculum Study Group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irst Course in Linear Algebra, The College Mathematics Journal, Vol. 24, No. 1 (1993), pp. 41-46.   J. Hurley, U. Koehn, S. Ganter, Effects of Calculus Reform: Local and National,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vol.106, no.9 (1999),pp.800-811   Kerry Johnson, Harvard Calculus at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Vol.102, no.9 (1995), pp. 794-798.   David Klein and Jerry Rosen, Calculus for the \$millions, Notice of AMS, no.7 (1997), pp. 1324-1325.   David Mumford, Calculus for the millions, Notice of AMS, no.5 (1997). 2 非数学专业的数学教材   在国内外高校中,高等数学是占课时最多的课程之一,因为几乎每个系每个专业都多少要学微积分,或许还要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这些数学和数学专业所学的数学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所强调的是计算和应用,而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系统的理论并且训练证明定理的能力,所以数学专业的数学书籍有一定深度,不适合于工程类、医学和文科各专业的学生使用。理科有些专业(如物理、力学等)对数学的某些分支要求比较高,也可以使用数学系的教材。   我国高校的高等数学按深浅一般分几类,有的学校分 3类,有的分 4类,最低的一般是文科数学,最高的是对物理系和力学系开设的数学,国外大致上也是如此。   我们对美国的微积分教材和线性代数教材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各自精选了十本左右有影响力或使用院校比较多的教材向读者介绍。我们列举的使用院校是根据非完全的统计,仅供读者选书时参考。 2.1 微积分   微积分是大学数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中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微积分打基础。从历史上看,牛顿发明微积分是为了解决当时物理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形成了数学的一个飞跃,随着数学的发展,为微积分建立严格的理论基础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经过数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在 19 世纪就形成非常严格的微积分理论,被称为数学分析。现在国内大学数学系学的“微积分”大部分就叫“数学分析”。而非数学系大学生学的“微积分”则含在一门叫高等数学的课程中。   在英语国家中是没有 Advanced mathematics 这门课的,他们的 Calculus 课程对应我们的高等数学,他们的 Mathematical analysis 或 Advanced calculus 对应我们数学系学的数学分析。还有些书名含 Real analysis 这词组,这就要看书的内容了,有可能是数学分析,也可能是比数学分析更深的实变函数论。如果一本书名是 Vector analysis, 则它就是讲多变量的微积分,相当与我们高等数学后半部分的内容。 1) Calculus, third edition 作者:Hughes-Hallet,Gleason,McCallum et al. 出版商:John Wiley Sons, Inc. (2002) ISBN 0-471-40826-3 页数:623 适用范围:理工类大学本科生微积分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低 推荐强度: 9.3 使用学校: Duk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Northern Michig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Merced,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St. Louis University, Winon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Berea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Willamette Universi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Western Oreg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rquette University,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书评:在美国非数学专业的微积分教材中 Thomas 的 Calculus 统治了很多年, 80 年代我在美国任教时这是指定的标准教材。虽然该教材不断修改和再版,但这么多年由一本教材垄断并非正常。Hughes-Hallet,Gleason,McCallum 等一批有志于微积分教材改革的人士合力推出这本全新的微积分教材,简称为哈佛微积分,这是一套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金支持的教材。   本书的内容和传统的微积分没有任何不同,但是更突出重点。象交响乐的一个乐章里有陈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一样,本书对每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讲解,这种一唱三叹的方法很容易让初学者抓住重点。这正是作者提到的“三步法则”(Rule of three): 图像、数值和解析式。另一个特点是降低微积分计算部分的要求而重视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正确理解,作者认为用大白话 (plain English)来理解数学比记住一些公式更重要。所以,象极限、导数、积分这些概念的第一次出现都用大量精心设计的文字、生动的图象来解释,然后再用一系列实例来展示其威力,最后在选学内容中写出精确的定义。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习题的多样性,应用题的数学很简单,但涉及各科学,特别在生物、医学、经济和人文科学中的应用的习题数量很多,这是以前的微积分教材所没有的,在学习和做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早期就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   本人在 2003 年在美国使用此教材教过一学期,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即使基础较差,凡用功的学生都能达到本教材的基本要求。经过实际使用,本人体会到作者在此教材上倾注的心血。错误极少,虽然是多人合作,但章节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本书还配有习题详解 Instructor's solutions manual, 760 页和概念测验 Concept tests 306 页。目前已被包括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在内的一批大学定为大一微积分教材。   本书还有后续本:多变量微积分,仍保持原来的风格,主编的次序改变了,编委名单也有一些改动,菲尔兹奖得主 David Mumford 的名字出现在编委名单中。(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i) This is not the classic calculations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It is a totally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mastering the subject with out having to do page upon page of number crunching. Use this book along with a graphing calculator and you too can learn to literally see what happens when equations are manipulated. A begining student conceptually gain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with out getting bogged down in plugging and chugging and derivations. It's written in plain English.   ii) The authors of this text dislike the "plug and chug" methods of other texts, possibly necessitating an instructor more strongly than other books. The book stresses graphs and "real life" applications, making it more realistic and less abstract than other Calc books may seem. Contains useful formulas and rules on inside covers and selected answers section at the back. Overall a great book to use in class. 2)书名:Calculus 系列书 作者:James Stewart 出版商:Thomson/Brooks/Cole 适用范围:非数学专业大学一年级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从容易到中等都有 推荐强度: 9   书评:   Stewart 的教材以前我不了解,这次调研外国高等数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的书的使用率是在各同类教材中名列前茅的。仔细查查,他一个人大约写了八本不同的微积分教材,应该是针对不同对象的,或者说分 A,B,C,...类的。我翻阅的一本是 Calculus 第五版,一千一百多页,包含多重积分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我的印象是:这是一本朴实无华的相当标准的教材,包含了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内容,在很多关键章节的写法是很细致的。应用题很多,但以物理中的应用为主,多少算是还微积分的本来面目,很多章节后还有一些供学生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课题,如彩虹的原理,电影院里座位的视角分析等。在单变量微积分和多变量微积分之间插了几章关于空间解析几何,其数量比较恰当。   下面列举这个系列中的五本书的使用院校情况。 (杨劲根)   i) Calculus : early transcendentals (2003 第五版)   使用学校(30多所):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olumbia University, 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Louisiana University, Salisbury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Channel Island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San Joze State Univers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ufts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Virginia's College at Wi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Loyola University at Chicago, Tennesse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arleston, Asheville Buncombe Technical Commu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West Georgia, Georgia University at South Bend, Purdu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 Grinnell Colleg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Vanderbilt University, Dartmouth Colleg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Dominguze Hills, Idaho State University, Athabasca University in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ii) Single variable calculus (2003 第五版)   使用学校(20多所):   Hunter College of CUNY,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ollege of Charlest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ake Forest University, Emory Universit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tanislaus, Boise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Stony Broo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Oberlin College, University a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oyola College in Maryland,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Duquesne University, Rivier College   iii) Multivariable calculus (2003 第五版)   使用学校(20多所):   Harvard University,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Dominguez Hill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Rus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University at Buffalo, Templ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t Duluth, Brown University, 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Klarkson University, Binghamton University, Boise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Colorado, Spring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orris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Stony Brook University, Oberlin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iv) Calculus : concepts and contexts (2003 第三版)   使用学校(近20所):   Mount Saint Mary College, Whittier Colleg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Kalamazoo College, Howard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Graceland Univers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tah State University,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yoming 3)书名:Applied Calculus 作者:Deborah, Hughes-Hallet et al. 出版商:John Wiley Sons, Inc. (2006) ISBN 0-471-68121-0 适用范围:生命科学、管理和文科各类大学本科生微积分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低 推荐强度:9.2 使用学校: Macalester College, Temple University,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Idah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ioux Falls,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国外评论摘选 i) APPLIED CALCULUS, 3/E brings together the best of both new and traditional curricula to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students. The author team’s extensiv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ven ability to write innovative and relevant problems has made this text a true bestseller. Exciting new real-world applications make this new edition even more meaningful to students in management, life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book will work well for those departments seeking a middle ground for their instructors. APPLIED CALCULUS, 3/E exhibits the same strengths from earlier editions including the “Rule of Four”, an emphasis on concepts and modeling, exposition that students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and a flexible approach to technology. The conceptual and modeling problems, praised for their creativity and variety, continue to motivate and challenge students. ii) This is a magnificent calculus book. It is aimed at students in busines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life sciences. This is done by first the examples and problems. But perhaps even more important the wording of the text is such that thes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what they are trying to convey and to clearly show them how calculus can be used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ir particular fiel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three pages of the Preface, the applications discussed in the text are listed by: Business and Economics, Life Sciences and Ecology, Social Sciences, Physical Sciences. Under these headings are subjects like: Value of a Car, AIDS, Cancer Rates, Abortion Rate and so on. These are subjects that will have some interest and applicability to students rather than the old traditional problems like water flowing into and out of a bucket that used to be the mainstream of teaching calculus. 4)书名:Advanced Calculus, 2nd Edition 作者: Patrick M. Fitzpatrick 出版商: Brooks/Cole (2005),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页数:590 适用范围:数学系与理工科其他专业的本科生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较大 习题难度: 具有一定难度 推荐强度:9.3 使用学校: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University of Alberta,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niversity of Central Arkansas, Fayeiteville State Universit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gar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Whitewater Patrick M. Fitzpatrick拥有格兰特大学博士学位,是纽约大学科朗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1975年进入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任教,现在是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同时它还是巴黎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非线性泛函分析,在该方向著有50多篇论文。 书评: 本书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介绍了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第一部分讲述单变量函数的微积分,包括实数理论、数列的收敛、函数的连续姓和极限、函数的导数和积分、多项式逼近等;第二部分把微积分的概念推广到多维欧几里得空间,讨论多变量函数的偏导数、反函数、隐函数及其应用、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等。数学分析已经根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之中,微积分作为数学分析的基础,不仅要为全部数学方法和算法工具提供方法论,同时还要为人们灌输逻辑思维的方法,本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本书一方面按传统的和严格的演绎形式介绍微积分的所有主题,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使读者受到数学科学思维的系统训练。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除了包含必不可少的论题,如实数、收敛序列、连续函数与极限、初等函数、微分、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等以外,还包含其他一些重要的论题,如求积分的逼近方法、Weierstrass逼近定理、度量空间等。例如本书专门用一章讨论度量空间,从而把在欧几里得空间讨论微积分时使用的许多概念和导出的结果扩展到更抽象的空间中,引导读者作广泛深入的思考。 另外,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增加了200多道难易不等的习题。全书贯穿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例题,并且本版还为教学考虑进行了许多实质性的改动,例如将选学材料与前后内容的关联度降到最低,单独放置,既不影响教学和读者自学的进度,又能让读者集中攻破一些难点,这样使得全书的叙述更简洁、更自然。本书曾于2003-2004年作为马里兰大学教材。 (高威) 国外评论摘选 i) A great book. Starts with two very good chapters on linear algebra,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calculus, and then proceeds to introduce you to the contemporary way to do multivariate calculus, including existence theorems connected to completeness. Very thorough treatment of integration, including integration of forms on manifolds, up to the Stokes theorem, built upon a fine chapter on differential manifolds, exterior differential forms, riemannian metrics, etc. Good illustrations and beautiful typesetting add to the joy of reading it. Plenty of exercises and chapters on applications to physics and differential geometry. ii) This is the best book on mathematics I've ever come across. The superbly written text succeeds in guiding the reader in an easy, clear-cut, graceful way through the realm of what he modestly calls "Advanced Calculus". Some minor misprints are to regret, but they don't even come close to blurring the fact that this is - no doubt about that - an unsurpassable masterpiece. iii) As Spivak's "Calculus on Manifolds", this book is labeled with a very modest title. It should be something as "All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analysis on manifolds but were afraid to ask". This book is a must-reading for the analyst. It covers everything from the most basic vector space concepts up to the fundamental theorems of classical mechanics, running through multivariate calculus, exterior calculus, integration of forms, and many topics more, always keeping a very modern and rigorous style. The undergraduate may find it a little difficult, but the effort is worth it.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and the working mathematician it is an almost-daily reference. iv) This book is out of print, but is available from Sternberg's website. Search on his full name at Google. 5) 书名:Calculus: early transcendental functions, 4th ed. 作者: Ron Larson, Robert P Hostetler, Bruce H Edwards 出版商: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2007) ISBN 0-618-60624-6 适用范围: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的本科生微积分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低 推荐强度:9.2 使用学校 : Houghton Mifflin College, Chandler-Gilbert Community College, South Carolina Technical College, Penn State University, The Behrend Colleg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Alamo Community Colleges, Johnson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The Community College of Baltimore County, Emory University, Jackson Community Colleg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ri-country Technical College, Rivier College,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Trident Technical College, Mississippi College, 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Collin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District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Oakland Community College 国外评论摘选 i) I have taught calculus for over 20 years, from about half a dozen books: Thomas, Swokowski, Anton, Stewart, and others. Two years ago our university adopted the 6th Edition of Larson. As a pedagodical tool, this text is head and shoulders about all the others. The text uses abundand graphics, a clear design, concise writing, thoughtful examples, and carefully crafted exercises to make calculus accessible to students. I have never had so many students volunteer compliments about a text. This text is simply the "best of the best." ii) This textbook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one that is currently a bestseller (Stewart). It explains concepts and examples clearly, showing every step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wonder how did something happened. It is best suited for someone who doesn't have a lot of time to spend on reading long discussions of theorems... and for someone who doesn't want to go too deep into material and wants to quickly get the concepts. But don't think it is some Dummies or Made Easy guide, it is still a textbook that takes time to read. What I like most about this book is that the authors' style of writing is very clear and friendly: Not many big words or abstract phrases. 6) 书名:Calculus, 9th ed. 作者: Saturnino L Salas, Einar Hille, Garret J Etgen 出版商: John Wiley Sons (2003) ISBN 0-471-23119-3 适用范围:数学系、物理系或力学系本科生微积分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9.2 使用学校: Clark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ouston,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habasca University in Canad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New York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at Galway 国外评论摘选 i) This is a superb textbook and it's easy to see why the book is in its ninth edition. What I really enjoyed (yes, I know this may sound a little incongruous in relation to calculus) was the step-by-step build-up of knowledge with good, clear examples. Also, for the problems at the end of each section, all the odd problems have solutions, so one can get some practice (something that is unfortunately rare for many textbooks). Before going through this book, I had minimal exposure to calculus and what I had seen wasn't very favorable. This book was a key reason why I now really enjoy the subject and feel very comfortable in this area. ii) I used this book in my first engineering calculus course. The professor was incredibly theoretical and did not teach from the book which made matters somewhat difficult. However, he was showing us the meaning of math which I found refreshing. This book serves its purpose as one which teaches the mechanics of solving problems but very little in developing an intuitive feeling for mathematics. I must admit that the multitude of exercises were very helpful in getting comfortable with difficult mechanical problems. For single variable calculus it is a standard book with good examples, excellent diagrams, and some applications. Getting into multivariables, the ideas are not connected well and seem segragated from the rest of material. I guess as a brief overview, it makes its point but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text for multivariable calculu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ory I recommend Apostol's Calculus which covers a great range of material with rigorous foundation. As far as exercises go, Michael Spivak's Calculus is quite challenging and will keep you occupied for months. All-in-all, a great book for brush up and single variable material but not to be used for higher dimensional analysis. 7) 书名:Calculus, 3rd ed. 作者: Monty J Strauss, Gerald L Bradley, Karl J Smith 出版商: Prentice-Hall (2002) ISBN 0-130-95005-X 适用范围: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的本科生微积分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9.2 使用学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Devry Universit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tica College,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Whatcom Commu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Green Bay,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Dartmouth College 国外评论摘选 i) I learned calculus from this book, and i think that as a text it is excellent. I learned very little from my lecturer, and almost 90 percent of my three good grades in calc 1,2 and 3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ages of this book. On the other hand, by the end of the year my book had nearly fallen apart. ii) Many people say that this book is bad. On the other hand, I think is very challenging. The exercises are not as simple as in other calculus textbooks. The book explains everything well and provides you with many examples. I am a math major and this book has been really helpful. 8) 书名:Calculus, 9th ed. 作者: Dale E Varberg, Edwin J Purcell, Steven E Rigdon 出版商:Prentice-Hall (2007) ISBN 0-131-42924-8 适用范围:理工类本科生微积分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9.2 使用学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ow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Northridge, Syracuse University,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aint Louis University,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outhern Oklahoma Technology Center,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 Saint Louis University, Denison University, York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台湾国防管理学院 国外评论摘选 i) When I was 15, this was the book that I taught myself Calculus from. Now that I'm a professor, this is the book that I use to teach Calculus. In this review I will give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this book from both a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 A Student's Perspective When learning Calculus, I read every page of this book and did every problem. Students will complain that examples and discussion in each chapter seem inadequate to do all of the problems at the end of the section. I feel that this is part of the design of this book. The problems are intended to be instructional. Indeed this book has a corresponding student solutions manual that helps students to check their work and see if they are "getting it". The problems in the book range from extremely elementary up to moderately challenging. If, instead of instructional problems, this book had given enough examples and text to explain all of the ideas, it would have to be over 2000 pages long. Students should think of the problems in each section as being part of the instruction instead of problems to test previously acquired skills. When teaching myself from this book, I was able to do all but a few of the problems. Granted I had to s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struggling with some of them, but for a talented and dedicated student, every problem in the book is accessible and most are extremely instructive. I should also mention that the book is very well written. Having never actually read a math text book from cover to cover back then, I didn't have too much problem tackling this one. It's very rare that a math text be thorough, informative, and easy to read. This one manages to be all three. The main drawback of the book is that the students solutions manual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and will be an additional cost. Even if money is tight, as it often is for students, make certain that you buy this manual. A Teacher's Perspective As I said above, the problems in this book are intended to be instructional. For this reas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a teacher not just lecture from the text and examples, but dig into the problems and carefully choose the most instructive ones for in-class presentations or homework assignments. If you only lecture from the text and examples, you'll only be teaching your class a small fraction of what this book has to offer. If you use this for a course, do as many examples as you have time for. I dedicate one lecture per week to doing nothing but working problems. It might be best to work though the even numbered problems for your class, as the odd numbered ones all appear in the student solutions manual. The layout of the book is a little bit flawed. This book is aimed at three semester Calculus sequences in state universities and liberal arts colleges. It is not a meant to challenge exceptionally bright students. For this reason parts of chapter 2 seem inappropriate- specifically the sections on the rigorous definition of limits and continuity. If you're teaching a calculus course to non-math majors at modest universities, why would you force students to wade through the muck of mathematical proofs of continuity and existence of limits? In my experience the students absolutely hate this part of the course and gain nothing from it. If you have a few bright kids in your class, you can work with them on an independent study of the more theoretical areas such as this. Also, there are few chapters in the book that are out of place. For example, the chapter on integrating to find the volumes and surface areas of solids of revolution comes way too early while the chapters on transcendental functions, inverse functions, and L'Hopital's Rule come way to late. Overall the presentation of new ideas is very good in this book, with one notable exception. The book introduces the natural logarithm (ln x) through it's definition in terms of the antiderivative of 1/x. From there it uses the inverse function theorem to derive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and it's properties. I, and my students, find it more natural to define the Euler number, e, in terms of continuously compounded interest, and then derive the natural logarithm and its properties from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It's a matter of taste, but the later approach seemed more lucid to my students. You may want to supplement your lectures in this way. One of my favorite features of this book is that not only does it cover all the material from a traditional three semester Calculus sequence, but it also has chapters on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olutions t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s well as an appendix containing more theoretical material for brighter students. If you find yourself teaching an unusually talented bunch of kids, the appendix on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s well as the aforementioned sections on ODEs and proofs of continuity and existence of limits can make great supplements to challenge those eager to dive into mathematics. ii) Ok, let me start by stating that because this is "the shortest mainstream calculus" text out there, it does not mean this has less value. It would seem to be so, but this is the exception to the rule where shorter texts means dumber texts. Explaining mathematics is a bit of an art: you have to choose in what sequence things are to be layed out to the reader, so this means you have to choose how you will relate the explanations to one another. The Purcell I read (the 1st edition - it was my dad's) is quite masterfull at that. Often, when my college standard text got the explanations too verbose and confused, I looked for my Purcell copy and there it was, crystal clear: short, mathematically rigorous, to the point. 2.2 线性代数 选的8本广泛使用的线性代数中,Hoffman-Kunze 的教材最深,适合于对线性代数要求高的专业使用,其次是 Strang 的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其它教材一般都比较浅。 1) 书名: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作者: Gilbert Strang 出版商: Thompson Learning, Inc. (1988) ISBN 0-15-551005-3 页数:505 适用范围:理工科大学本科基础数学二学年的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到中等 推荐强度:9 使用此书的部分院校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Delaware,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University of Marylan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Tulane Universit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ivier College,New York University,Duk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Yal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Houston,Loyola University,Drexel University,Tufts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Regina,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Brown University,Dartmouth Colleg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书评: 本课程是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为全校设置的王牌课程之一,至少已有30年的历史。 作者亲授的全套课程录象已经在 MIT 的官方 网站上免费下载。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包含了线性代数的全部内容,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面作者不惜用较多的文字 作解释,并且几乎手把手地教读者学会使用一些常规的线性代数方法。然而,本书决不是一本“傻瓜书”,它对 读者的预备知识虽然不高,对智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比较适合我国重点大专院校使用。 我观看过该课程的部分录象,视频和音频质量不很高,有一定的英语听力的人可以听请每句话。 看录象比看书更有启发性。顺便提一下,Strang 教授在 MIT 开设的另外两门应用数学课程 18.085,18.086 也有录象,可在 http:\\ocw.mit.edu\ 上找到。 在Amazon 网站上此书有67 篇读者评论,五颗星的31篇,一颗星的19篇(如下面所摘录的第5篇),中间的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本书的特点, 同时也提醒读者这本书是不是适合于你。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就Linear Algebra 而言,我还没看到比 Gilbert Strang 的书更好的书。他的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 虽然旧,但经典,就像 Rudin 的书一样,难以被替代。他有一本比较新的书,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1993 年的。如果想深入,那么他的另一本巨著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Mathematics 则最适合不过了,这本书把 linear algebra 跟其他数学分支结合在一起,配上他启发性很强的描述,感觉好像在看小说,新奇,激动,期待。 现在 Gilbert Strang 的两门课 linear algebra 和 applied mathematics 都被 MIT 放到网上了,有全部的上课现场录像,还有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上课的录像可以在线看或是下载下来看。 Gilbert Strang的讲课风格跟他的写作风格一样,充满睿智和启发性,还带点情节, 比起大部份的数学教育者沉闷的讲课模式和呆板的板书,Gilbert Strang 的课很难让人睡着,当然前提是英语听力水平不能太差。建议去看看,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同时也感受一下 MIT 的气氛。 2) The Mathematics Department used linear algebra books by Howard Anton, Bernie Kolman, and David Lay for many years. I took a chance two years ago and adopted Gilbert Strang's linear algebra book for a large engineering course. We used the second edition of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Wellesley-Cambridge Press. Several colleagues said it couldn't be done, but students and the instructor survived nicely to see another day. Many students said they enjoyed the book. Gilbert Strang's enthusiasm for the subject matter comes through in the text and students find it a refreshing change. Another strong point is an extensive set of problems. Many problems probe the subject in a way that require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linear algebra. Routine problems are not forgotten. This is good. Students can work on problems that help them put the subject in their own voice. A third strength is the layout of topics. Matrix multiplication and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s from a matrix viewpoint are developed first, and thi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iscuss row reduction, matrix inverse, and the decomposition with little extra effort. Other standard subjects follow in order and orthogonality arrives early. Computation is not ignored and the text is organized so that computation is optional. LU I worked to adapt my notes and style to the text. After a while, I discarded my old notes and discovered freshness in the subject that I had not known for some time. Enrollment in the course for engineer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e last two years. More than 250 students studied linear algebra and matrix theory at Drexel University in the spring of 2005. All day students taking linear algebra at Drexel used Gilbert Strang's book. I plan to use it again. Herman Gollwitzer,Mathematics Department,Drexel University 3)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linear algebra from Prof. Strang's online video lectures at MIT. This book will be a good comapanion to those lectures. All of you who hate Linear Algebra should take it from me : Watch the lectures along with the book, you will do no wrong. Strang's insights as he lectures,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with Linear Algebra. Rajesh Kumar Venugopal, Syracuse, New York 4) 這是本非常適合自修的書,書中的用字都是很基本的單字,讓英文不是很好的我也能輕鬆地閱讀; 内容由浅而深,观念清析,圖示更是一絕,封底有一個解釋 linear transformation 的圖,完全表達出 linear transformation 的精髓,令我嘆為觀止,解釋 SVD 的圖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另外,這本書在 2003 年出版了第三版 也已經在我必買的書單之中了。 5) Strang tells us in the preface that linear algebra is a beautiful subject, and he is correct. Yet he seems intent on strangling its theoretical beauty with a matrix based approach to vector spaces, and an ugly preoccupation with ${\mathbb R^n.$ It's clear that this book was not written to be either a lucid explanation of how to use linear algebra, nor was it intended to be a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exposition of theoretical linear algebra. It was written somewhere in between, and it is an unhappy medium.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 linear algebra, there are sorrowfully few good texts available. The title of Axler's "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is a result of this fact, and if you are seeking a mathematically pure treatment of the subject, that book is a much better choice. If you'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theory, but only the applications, you should still be able to find a much better text than Strang's. 2) 书名: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3rd edition 作者:Gilbert Strang 出版商: Wellesley Cambridge Press (2003) 页数: 适用范围:理工科大学本科二学年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8.3 使用学校: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Redwoods,University of Houston,University of Miami,University of Minnesota,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Cornell Universit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oyola University,Drexe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umbia University,Brown University,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Michig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InterPro),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College of the Redwoods,Wellesley College,Mount Holyoke College,University of Wyoming 国外评论选摘: i) People say that mathematical truths never change, and that's true enough. New 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techniques keep emerging, though, so math teaching need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Strang has done an outstanding job of keeping this book current and relevant. It's not a mathematician's math book - this is aimed at people who need results and needs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more than they need crystalline theorems. That's why it's so helpful to see applications like Markov models, Kirchoff's laws, and Google's analyses of the web. It's also helpful to see examples worked in Mathematica and MATLAB, the tools of choice for desktop exploration of numerical systems. It's startlingly easy to come up with a 100x100 system of equations, and just nuts to try to solve it by hand. Strang assumes some amount of calculus in this book, something that other books on linear algebra sometimes skip. That raises the bar for the readership, but also opens up topics like change-of-basis in function space, including Fourier analysis. It also allow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 be addressed as linear systems. Even without calculus, though, a reader is exposed to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tion, QR and other matrix decomposi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in performing the computations. I found a few oddities, such as the description of a matrix's condition number. That has great physical meaning when it's taken as the ratio of the matrix's highest and lowest eigenvalues, but Strang gives a definition that I found less intuitive. Such oddities are rare, though. Even though this book covers many topics, its emphasis is on clear and applicable presentation. I recommend this to anyone studying linear algebra or who, like me, has to brush up on basics not used in many years. ii) Gilbert Strang is a very experienced teacher of Linear Algebra, and this book is written as a text based on his MIT linear algebra class. Math majors will not find the 'definition-proposition-lemma-theorem-proof-corollary' treatment here. Instead Strang, aware of the need to teach non-math majors the subject, explains linear algebra in a simple but effective way --examples, diagrams, motivations. This book is one of those with which you can skip class the whole semester and get good grades (but don't do it! get your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3) 书名: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3rd ed. 作者:David C. Lay 出版商:Addison-Wesley 页数:445 适用范围:工科经济农医类本科二学级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9 使用学校: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Kentuck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Memphis, Agnes Scott College,Alamo Community Colleges,Bates College,Boston University,Florida State University,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Salisbury University,Stony Broo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aryland,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University of Oreg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Boise State University,Brigham Young University,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New York University,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Westmont College,Rivier College,University of Delaware,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of Richmon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Eastern Mennonite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City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书评: 作者是在序言中提到过的 1990 年美国线性代数第一教程研讨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所以本书可以代表这个课程的主流。 这是一本标准的非数学专业的中等程度的线性代数教材,虽然有 445 页,但是浓度不大,可以在一个学期学完。 本教材的特点在于其应用性。每一章都已一个实际问题开始,该章结束时给出用本章的数学解决 那个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及所在的章节罗列如下: 第一章 线性方程组 -----------经济学中的线性模型 第二章 向量和矩阵 -----------营养学中的问题 第三章 矩阵代数 -------------计算机图形和自动设计 第四章 行列式 ---------------平行六面体的体积 第五章 向量空间 -------------宇航和控制系统 第六章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生态保护中的动力系统问题 第七章 正交性和最小二乘法----北美洲的统计数据之调整 第八章 对称矩阵和二次型 -----多通道图象处理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图例丰富多样,有助于初学者比较直观地理解线性映射等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使用者学后查阅,书后还附有书中主要术语的小词典。(杨劲根) 国外评论选摘 i) This text is a dream to read compared to many other mathematics texts. Lay's writing style is clear, and he rightly stays away from using wording that distracts the reader from the theory he presents. Mathematical notation is introduced before it is used, and proofs are placed in an appendix. Overall, this is a very good book for undergraduate study. It won't carry you through graduate classes, but it might be useful as a support book if you have a weak background in the topic. Math majors who love concise formalism and extended proofs should stay away from this book. Engineers, business, physic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majors will find the text very helpful. ii) Math texts are notoriously poorly written and difficult to follow for the typical undergrad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a professor. This book is an exception to the norm. Not everything, but most things, are presented in a way that most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bsorb on their own. 4) 书名: Elementary Linear Algebra, 9th edition 作者:Howard Anton 出版商: John Wiley Sons 页数: 适用范围:工科经济农医类本科二学级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8.5 使用学校: 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Hartnell College,Rivier College,UC Santa Cruz,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McGill University,Athabasca University Canada's Open University,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Brandon Universit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Brockport SUNY Brockport,University of Manitoba,The Richard Stockton College of New Jersey,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Saint Vincent Colllege,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Norwich University,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Cardiff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ssex,University of Calgary,Durham University,Queens College,wellesley College,Lehman College,Cayuga Community College 国外评论选摘 i) I used Anton in my linear algebra class a few years back and I have referred to it often since. Anton's approach is to introduce the notation and basic tools, i.e. vector and matrix arithmetic, within the intuitive geometric settings of the Euclidean plane and space. Once the basic concepts of Euclidean vector spaces have been mastered, Anton moves into abstract vector spaces, linear transformations, and eigenvectors. One chapter is spent on complex matrices, and another chapter deals with numerical issues and least-squares applications. The only topic which is noticably missing is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but other than that, Anton is a remarkably complete text. The definitions and theorems are clearly presented, along with the motivating intuitions. The exercise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sections are a nice balance between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Overall I highly recommend Anton as a first linear algebra text. ii) The Anton book appears to be the standard in teaching undergrad LA, but I personally didn't like it very much. Part of the problem is due to several misprints in the early chapters. Some of the definitions of basic concepts are confusing at best, wrong at the worst. I found myself relying on the Hubbard-Hubbard "Vector Calculus, Linear Algebra, and Differential Forms" to get through the course. The explanations were more concise and easier to understand. If you'r eteaching yourself, Hubbard-Hubbard is the way to go. 5) 书名:Elementary Linear Algebra (application version), 9th edition 作者:Howard Anton 出版商:John Wiley Sons 页数: 适用范围:农医人文科学类本科二学级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9.0 使用学校: Murray State University,Stetson University,Athabasca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t Martin,University of Toronto,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Drexel University,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Tows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ales,University of Iowa,Stony Brook University,McMaster University,Yor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Indiana,Bingham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elbourne,University of Stirling,College of the Canyons,Middlebury College,Elon University,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anitoba,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Colorado Springs,University of Guelph,University of West Georgia,University of Victoria,Chaffey College,Wayne State University,Rowan University 书评: 这是我用过的内容完整的最浅的线性代数教材,以计算和应用为主,但决不是一本“傻瓜书”。虽然绝大部分定理没有证明,但是诸如矩阵的列空间、秩、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一类概念还是会让一部分学生头疼的。 不象很多教材在写完向量空间后就马上写线性变换,本书作者把线性变换放到最后,在它之前安排了内积空间和特征值,原因大概是线性变换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放在后面较合适。由于深度的限制,通过这本教材不太可能在几何上对线性代数有深入的认识。对于时间宽余的学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入门读物,学完后再念一本更深的教材。(杨劲根) 国外评论选摘 i) 這本書比較簡單,比較適合線性代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當成入門的書籍,這本書的另一個重點在於它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談線性代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可讓你看到線性代數抽象的數學背後廣大的應用。 ii) The book starts by describing matrix manipulations and determinants. These are very tangible things to most maths students. Accordingly, explaining how to take determinants or to invert a matrix lets you build confidence in your knowledge. Also, these topics lends themselves readily to many problems for you to do. After this, the book heads into more abstract territory. Null and range spaces and the rank nullity theorem, for example. You are exposed to the concept of an abstract vector space. Which invariably some students always trip over. So the grounding in the early chapters can mitigate this awkwardness. The last chapter touches lightly on the interesting applications, like chaos and fractals. But mostly to pique your interest in proceeding further in the field. iii) This is the text I used this previous semester for my Linear Algebra class. I had no linear algebra background before taking this class. That being said, this was one of the roughest classes I've ever got through only because the book kept going against the grain in every way possible. I didn't even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entire point of linear algebra until about chapter 7 and 8 when the chapters started going into the general cases, and even now, I know how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without even knowing their meaning, which seems totally pointless to me. The selected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book are in no particular pattern. It's not "all odds" or "all evens"; it's just scattered and it made doing homework a nightmare. I felt like I was back in elementary school while reading this book, because back then all I did was learn "methods" of solving problems without understanding "why". The book almost never discussed the purpose or main idea of the subjects it discussed. The "explanations" it gave would be based off of other vague topics.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Eigenvector Problem? Well, the eigenvector problem asks if there is a basis for $R^n$ in a $n \times n$ matrix consisting of eigenvectors of said matrix", OK so What's a basis? "A basis a set of vectors for a vector space S is linearly independant and/or set that spans the space S" and the cycle kept hitting me with one definition after another without giving me a big picture or anything. A bit of the book is about "applications" of linear algebra, but doesn't help until you've understood the meat of the book that came beforehand. Also, there were no teachers' solutions manuals available when I took this class, because the distributers have been extremely lax about getting them out (why? who knows). I'm not just saying this book is bad because I was lazy and didn't do well. I worked extremely hard to do "well" in this class. I must have read this book twice through and like I said before, I can solve all the problems but please don't ask me to explain their significance or validate their existence, because I can't. STAY AWAY! 6) 书名: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3rd edition 作者:Otto Bretscher 出版商: Prentice-Hall 使用学校: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Utah,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Agnes Scott College,Harvard Universit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McGill University,Colby College,Santa Clar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at Buffalo, Queen's University,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Loyola University, Iowa State University 国外评论选摘 i) The explanations and examples are generally very clear, and there isn't a lot of distracting nonsense. In many textbooks they try too hard to teach through "Real World" examples. i find such examples confusing because they obscure the math behind the example. I also felt this book had a nice mix of easy, medium and challenging problems. And it feels like the author really understands and strives to clarify many of the hurdles faced by Linear Algebra students. Make no mistake about it, Linear Algebra is a tough class that requires a lot of dilligence and abstract thinking. This book isn't going to guarantee you an A. But if you work through it, and if you have a helpful teacher, you'll be on the right track. By the way, I am a Computer Science major, and while I consider myself decent at math, I'm by no means a math genius. ii) This text wa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during his time on the mathematics faculty at Harvard for specific use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a two semester, undergraduate sequence on multivariable calculus and linear algebra. It is intended for physics, chemistry and strongly quantitative economics majors. As such, in terms of complexity it is more par with a collegiate abstract algebra text, with a clear focus however on linear algebra. The "applications" portion of the title is a bit of a misnomer, as examples only occur in the problems and almost never in the examples (which are designed instead to show the theoretical precepts and continuity underlying the field). In general, this text is above the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 of but the most dedicated user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ose especially is the field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as generally taught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would best look elsewhere. Most prominently, the text has almost no redundant examples, which makes it a enjoyably lucid read for those who grasp concepts quickly on the first go, but a dead end for those who come up short. I would not as professor think of assigning this book to non-Ivy caliber students outside of pure math; even Harvard students seemed to struggle with it at times. iii) I was required to purchase this book for a course called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This book seems to just cut out important theorems, proofs and other pieces of explanation commonly found in other text books I have looked through, and rather than making up for it with a decent explanation or summary for what it omits, it leaves gaping holes in many topics. It gives partial proofs and explanations at times and leaves other pieces "for you to solve as exercises." It's like the who made this book only wrote half a math book, and left the other half for you to figure out in problem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7) 书名: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5th edition 作者:Steven J.Leon 出版商:Prentice-Hall 页数:491 适用范围:理工科本科二学级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8.5 使用学校: Rowan Universi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Northern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rgo,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N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Hawaii,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exas A\M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rtmouth,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Boise State University, Baruch College, University of Oslo,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Utah State University,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书评: 本书目前已出版到第7版了,我这里只找到第5版。这本书的前六章的编排十分传统,内容也比较规范,从 Gauss 消元法、矩阵和行列式到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再将正交性和特征值,没有讲线性变换的标准型。最后一章(第七章)讲数值线性代数,即线性代数的近似计算方法,一般的线性代数教材不含这方面内容。 本书几乎所有的定理都有证明,证明比较简洁,对读者理解有一定要求。如果用一个学期学本书的前一半还是比较轻松的,后半本显然要难一些。(杨劲根) 国外评论选摘 i)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say this book is not for beginers. If you have no idea what a matrix is, don't use this book. However if you have take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linear algebra or you already have a reasonably well foundation in this subject, then you should have no problem in understanding following the text. Although the explaination in this book is not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t does treat some advanced topics like eigenvalues,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elegantly. I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this book to persons who would like to seek a more advanced linear algebra book for reference or self studying. ii) Leon's text on linear algebra isn't bad, bu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Chapters 1, 2, and 3 do a good job of introduc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linear algebra, including matrix row operations, determinants, and linear independence. The book seems to lose clarity beginning in Chapter 4. The concepts become more abstract and Leon's notation interferes with the ability to clearly understand what he is talking about when it comes to linear transformations and issues regarding $R(A)$ and orthogonality. Very important results are frequently understated as well. In a few cases, there aren't enough examples to go around - especially in Chapters 4 and 5. It is ironic compared to the relative overexplanation found in Chapter 1, for example. 8) 书名: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2nd edition 作者:S. Axler 出版商:Springer (UTM) 1997 页数:491 适用范围:理工科本科二学级线性代数教材 预备知识:高等数学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一般 推荐强度:9 书评: 本教材比较适合已经学过一些基本的线性代数(如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部分)的学生,内容和篇幅适合一个学期。 除了标准线性代数教材所需具备的条件外,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线性变换的特征值的存在性的证明避开了行列式。按照常规的教程,先把线性变换的特征多项式定义为行列式 $|xI-A|,$其零点是特征值。利用复数域上的代数基本定理,特征值总是存在的。本书中的证明是这样的:对任意线性变换 $A,$ 任取非零向量 $u.$ 则 $u, Au, A^2u , \ldots, A^n u$ 线性相关,于是存在多项式 $f(x)$ 使$f(A)u=0.$ 将 $f(x)$ 分解成 $f(x)=c(a_1-x) \cdots (a_n-x).$ 则$(a_1 I - A) \cdots (a_n I -A) u=0.$ 因此某个 $a_i I -A$是不可逆的,这意味着 $a_i$ 是一个特征值。 作者认为行列式是一个非常不直观的概念,在线性代数教程中过早地使用行列式是违反学习规律的,这也成为本书起名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多少有点“狂妄”,但是线性代数似乎应该这样来学。 这本教材自出版来很快受到很热烈的欢迎,值得国内大学从事线性代数教学和改革的人员关注。由于本书的严密逻辑和行文的严谨,自学这本书也是比较容易的。(杨劲根) 国外评论选摘: 1) I have used this text for a beginning graduate course in linear algebra, mostly because I prefer its treatment of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ver Hoffman and Kunze, and it sticks to the basics: complex scalars. It also has a good treatment of inner product spa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ms are indeed presented cleanly and elegantly. Its use of linearly independent sequences (rather than sets) is a little nonstandard (what if the set of vectors is infinite?) but the adjustment is minor. Two things though I found treated in a less than desirable fashion: He pretends that we don't know about matrices, doesn't want to develop the machinery, and the treatment of coordinate vectors and matrix representations suffers. Students also get no sense of how to compute the solution of concrete vector space problems, which is easily done once the theory is established, and which is an essential skill to have after a second course in linear algebra. I have to give them supplementary notes. Second, the treatment of determinants suffers, apparently for ideological/political reasons. I think students deserve a straightforward development of determinants simply because that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and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 has its own beauty. It is not hard to do, and I do it myself from notes, adapted from the treatment of Hoffman and Kunze. Now that undergraduate linear algebra courses have in many places dropped any substantial theorem-proving component, students need a serious course in linear algebra which can take them, e.g. all the way into Jordan form. There are not many good books for this, and this text does a good job with the basics without overkill on the abstraction, so I use it despite the drawbacks mentioned above. 2) I have no doubt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thought provoking math books that I have come across. I used this book for a linear algebra course last fall '08 and I learned a ton. Specifically about the structure of vector spaces and linear operators.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that this book serves is to move students towards the methodology of mathematics, which means proof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 examples. It also trains students to let go of their intuitions. But you can not self-study this book, there are no answer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begs for instruction. I would recommend before taking this course doing what i didn't do and have had to do since, make sure you have your first course of linear algebra solidly under your belt, and that doesn't mean having gotten an A in the prior class is sufficient. Go through the most difficult proof driven exercises in your first text, that should serve as practice for easiest homework problems in this book. All that said, there are serious limitations to this book. It would be nice if the author worked out 1 comprehensive semi-difficult exercise in each chapter of the text. While struggl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can be enlightening, there is only so many times I can read the same sections over and over again, looking for some insight from the kiddie exercises provided by the author. It would also help if some of the kiddie exercis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graphs, especially when describing the sums of vector spaces. Sometimes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 sometime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author has a copyright on the solutions to the book. Where he does not allow professors to post homework solutions to exercises. This had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the class I was in, because there were many students who were lost in the first couple of homework sets and basically were never given a chance to figure out what was going on. Pedagogically, this is unacceptable. Furthermore it sets a dangerous trend, math problems simply stated should not be copyrighted. For this reason I suggest that people not purchase this book, but I still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they get a hold of it. 2.3 其它 书名:Differential equations, 2nd ed. 作者:P. Blanchard; R. Devaney; G. Hall 出版商: Br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 (2002) 页数:697 适用范围:理工科大学非数学专业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初等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9.4 使用院校: Harvard University, 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Agnes Scott College, HaverFord College, Indian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onnecitut, University of Georgia, Boston University,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书评: 这是一本应用性的常微分方程教材,在复旦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将它列为哈佛教材的一种。它对学生的数学预备知识的要求不高,只要最基本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就够了。本书的内容 覆盖了常微分方程方面的所有重要内容。 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定性理论方面比同样深度的教材多而详细,作者并不把它集中在一章讲述,而是把它贯穿在全书中,用这样的方法由浅入深地把一些比较难说清楚的概念讲的非常清晰。 本书的英文非常通俗易懂,虽然理论性的证明很少,但是对主要定理的解说十分具有说服力。我曾经使用此教材教过一个学期,对象是相当于我国非重点工科大学的学生,学生反映此教材难度比较合适,他们基本上能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是一阶常微分方程,在介绍了一些必要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模型后作者立刻非常明确地用典型实例详细解释了三种方法:1. 解析方法-分离变量法 2. 定性理论 - 向量场方法3. 数值方法 - 欧拉折线法。每种方法都占十几页。接下来叙述并详细解释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接下来讲述相直线和平衡解,又化整整一节讨论分歧理论。 这样的处理方式的一个显著的优点是用最短的时间是学生了解了常微分方程的概貌。 第二章是一阶常微分方程方程组,但以两个函数的方程组为主。其主题不变,继续讲述处理同一类问题的三种不同方法。由于维数的增高,向量场更有意思,书中举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例子使读者知道各种变化。 第三章是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方程组,这是任何一本常微分方程教科书必须包含的内容,本书也不例外,写的非常清楚,没有可挑剔之处。 第四章的标题是受迫振动和共鸣,其实就是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这也是标准内容,和第三章一起,这两章是以解析方法为主的。 第五章是非线性方程组,重点自然放在定性分析上,先详细讲述二维情形,在化较少的笔墨写三维情形。 第六、七、八章分别是 Laplace 变换,数值方法(特别是 Runge-Kutta 方法),离散动力系统。 前四章的内容是必学的,后四章的内容相对独立,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选将若干章。一般说来,一个学期讲完五章是绰绰有余的。(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i) As a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structor I used Boyce and DiPrima for many years. Its a good, solid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a great reference. However, I was always disappointed that my students ended up with no "feel"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lso I became convinced that more methods were needed for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fter using a couple of other books which seemed to be slanted toward more qualitative approaches I came across Blanchard's book. I used it as a textbook for my class for several years now and I have found it to be a near perfect match to my goals. Some consider it wordy but I appreciate the motivation and insight the authors try to bring to the concepts. As a result it is not a good reference but as a textbook it is great. There are plenty of graphical tools. Quite surprising to me is how much the book illuminates DE's by simply analyz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DE, even before any solution is attempted. These features, along with some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gives students much more of the "feel"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ii) This book is unique. Most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extbooks simply provide formula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roblems, but you don't really see the big picture. This book lets you see the big picture, but omits many of the most useful formulae that you may need in your career. This for that. It would be nice to see a book with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but if you simply want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topic, this book is the way to go. Also, there is a good emphasis on qualitative and numerical techniques. Students often feel like they get less out of a mathematics class when qualitative and numerical techniques are emphasized over more analytic approaches. However, those of us who have worked in the "real world" know that the qualitative and numerical techniques are probably even more important. I have worked as a research statistician and my research areas emphasize computing. When I'm presented with real problems and real data (which, in my career, usually comes in large, unmanageable quantities), do I usually pull out my notebook and tackle the problem in a very precise manner, working out an exact solution? No, quite often I cannot realistically do that. Now I'll admit that I don't use much from this particular field on the job, but it still applies. Moving on, I must also mention that the book does a very good job at explaining these qualitative and numerical techniques in addition to things that are more analytic, although it sometimes a little too verbose. Regarding applications, the book covers a lot of fields and does put a big emphasis on applications. Physics, biology (especially population growth models), and electrical/computer engineering receive the most treatment. Overall, I would say that the book does an excellent job at including plenty of applications and choosing meaningful ones. I don't have much to say about the exercises. Most aren't too contrived and they mixed up the difficulty fairly well. However, I would have liked to see more "hard" problems. In summary, I'd recommend that you pick up a different book if you need a reference for work or research, but pick this one up if you actually want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ii) I used this book in a 2003 summer course in DE, and found it to be a wonderful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I am not sure what some of the other people meant by saying it wasn't for math majors- I am one and found it wonderful. Not everything needs to be concise, (I gave Rudin's book five stars too BTW, so I AM a fan of some concise books). It gave diverse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from all over--physics, EECS, ecology, biology, etc. The CD-Rom is a great learning tool. Ultimately analytic techniques are NOT what DE is about, and this book tries to show the student how to use qualitative and numerical methods early on. Anyone who wants to know DE must become familiar with numerics and the qualitative way of analyzing the equations. This book will show you how to THINK about DE, and not how to mindlessly attack an equation based on its form. This is the intro ODE book to which all others ought be compared. 书名:Concrete Mathematics, 2nd ed. 作者:R.Graham, D.Knuth, O.Patashnik 出版商:Addison Wesley (1994) 页数:624 适用范围: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基本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从容易的习题到研究性的题都有 推荐强度:9.2 书评: 这是非常特别的一本教材。首先书名就与众不同,一不小心会误读为“离散数学”,事实上从内容上看,它包含离散数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组合数学和数论,但作者在序言中声明本书是“离散数学” 和“连续数学”的混合物。 三个作者排序是按姓氏的,本书的第一位作者 Ronald Graham 是组合数学的权威之一,曾任过美国数学会主席。第二作者 Donald Knuth 是计算机科学界的传奇式人物,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他的巨著《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圣经,本书包含了学习上述巨著的几乎全部数学预备知识。 上世纪末美国数学会曾在它的官方出版物上举行公开的辩论,探讨数学发展的方向,最后没有明确的结论。现代数学是向抽象化的方向发展的,数学家更加注重数学问题定性的研究,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有不少有识之士担心这样下去会有脱离实际的危险,所以他们提倡看得见的数学。这是这本书的初衷。对此书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看一下序言,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这本书的特点。 全书分 9章,依次为:递归、求和、整值函数、数论、二项式系数、一些特殊的数、母函数、离散概率、渐近。每章中包含丰富的内容,有很多问题和例子在其它同类书中很难找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的出处都一一写明。本书的重点是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牵涉到很多数学的常用技巧,看上去比较初等,但对读者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很强。习题很全面,几乎所有习题有答案,这对自学非常便利。 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本科生阅读本书一定有不小收获。(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i) Unless you're very used to this type of mathematics, this book will, as other reviewers comment, prove hard work. However, even someone with little formal maths background like myself can get a lot out of it. It's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well-presented, and on the whole the pacing is OK, although sometimes it goes much too fast for casual reading. Once I've made my way through it, I suspect it will make a very useful reference book too; it's full of useful techniques for solving real-world problems, at least if you work in a field that sometimes requires you to solve recurrences and work with tricky integer functions. Although often corny, the marginalia do give you something of the feeling of being on a course, rather than just reading a textbook. As well as daft jokes, there are hints as t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ome sections (including ``skip this bit on first reading'' as well as ``this is the critical part'' -- both kinds very helpful). ii) This book is not light reading, but it's worth it. It has most value as a reference tool, and covers well some areas of maths which are important to CS. Moreover, the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a light-hearted way, with lots of inline jokes (mainly very corny) and margin notes from students who took the lecture course behind the book. The examples tend to help,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exercises with worked solutions. Also lots of references to the primary literature. 书名:Discrete Mathematics 作者:Dossey,Otto,Spence,Vanden Eynden 原著,俞正光等改编 出版商:Addison Wesley (2002) 高等教育社(2005),ISBN 7-04-016632-1 页数:562 适用范围: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材 预备知识:基本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8 书评: 离散数学并不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计算机和信息学专业的一门数学基础课,内容一般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初等数论、抽象代数、组合数学等,但每部分内容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门大杂烩课程。由于内容的繁多,要学完全部离散数学一个学期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学期的离散数学课,一般适合于选讲其中一部分。 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以组合数学为主线安排了一个单学期的教程,最难的部分抽象代数完全没有,初等数论和数理逻辑也很少,有一章讲述逻辑线路和有限自动机,涉及了最基本的布尔代数。叙述方面也以概念的直观解释和算法为主,不强调定理的证明,所以比较适合于数学程度比较低的大学生使用。如果授课对象是层次高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这本书就显的太浅,内容也不够丰富。 本书英文浅显易懂,例子非常多,作者们似乎花了工夫认真编写这本教材,错误非常少,习题虽然数量大,但很有意思。 下面登载两篇国外的评论,代表两种观点。(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As a student at Illinois state, I'm skeptical about all of the professors abilities... After all, these are the guys that consistently screw up addition in front of class. After having a chance to complete half of this book in my Discrete Math course (mind you, I'm not a math major) I have definitely gained respect for ISU's math department. I'm not sure if most authors really teach classes, or if they write books to fulfill their publishing requirements. I can tell you that the authors of Discrete math had the students in mind. I've found this book to have exceptional examples, and well-explained, READABLE prose. If you wanted to pick up a copy for self study, this would be a good book.... Yes a professor would be nice, but these guys did a good enough job that the book stands alone. 2) If you are looking for a book for a course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where the emphasis is on graph theory, then this book will probably satisfy your needs. However, for any other type of course, it will most certainly prove to be inadequate. Nearly half the book is devoted to graph theory, and while many theorems are listed, very few are proven. The working computer scientist may find that acceptable, but most mathematicians will find it inadequate. Logic and the basics of proof are relegated to an appendix. The first chapter covers some combinatorics and the basics of algorithmic analysis, which is meant to be a primer. However, it requires the use of set terminology, set notation and basic counting techniques. Since set theory is covered in chapter 2 and counting techniques in chapter 7, I consider the order to be inappropriate. Recurrence relations, circuits and finite state machines are also covered in other chapter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xercises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 odd numbered ones are included. Sets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by programming a computer are given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some of which are easy, but many of which are hard. Only students who have had a programming course could be expected to be able to do any of them without significant help. This is a book that does not satisfy my requirements for a discrete mathematics textbook. I consider logic to be a critical topic that must be covered, so I will not consider using any book where predicate and propositional logic are not covered in depth. While I do not expect my students to construct rigorous proofs, I do expect them to be able to construct simple proofs and follow some of the relevant more complicated ones. 3 数学分析和泛函分析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最重要的基础课,是理论性较强的微积分,它以严格的极限理论 作为基础。我国的综合性大学数学系学生一年级的课程一般都将数学分析列为重点课程,复旦大学安排三个学期的数学分析课。美国大学数学系一般分两步:先让学生修和非数学专业一样的微积分,即 Calculus(属于 lower division 的课程),再修数学分析(属于 upper division 的课程),所化的时间大致上差不多。到底哪种方法好也没有定论,大概对中学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按照美国的办法容易接受一些,事实上我国数学系一年级的数学分析有不少学生是吃不消的。    数学分析的英文书名大致有三种: mathematical analysis, real analysis, advanced calculus. 可能有些差别,一般说来,advanced calculus 和我国的数学分析比较接近,适合没有微积分基础的数学专业学生学习, mathematical analysis 多半是针对学过初等微积分的人, real analysis 更深一些,接近我国的实变函数论。    泛函分析是数学分析的自然延伸,它的基础除了数学分析以外还需要线性代数和实变函数论 和少量的复变函数论。外国的有些数学分析教材中也包含测度和勒贝格积分等泛函分析中需要用的内容,所以很多学校在本科生阶段就不设实变函数课了。 书名:Introducton to Analysis 作者: Arthur Mattuck 出版商: Prentice Hall (1999) ISBN 0-13-081132-7 页数:460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基础数学学生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初步知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较大 推荐强度:9.8 书评: 本书是麻省理工学院的 Arthur Mattuck 教授教授这门课程多年经验的基础编写而成的,是一本实分析的优秀入门教程,深受读者欢迎。 本书主要讲述单变量函数的分析理论,侧重于讲述实数理论的基本思想,特别是用分析的方法对函数进行估计。 本书从基本的实数理论讲起,内容主要包括数列与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级数理论,微分理论,Taylor展开, Riemann积分理论, Lebesgue积分理论等等。本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对书中的定理不只是叙述,而是从来源讲起, 对读者以启发为主,侧重于揭示数学思想。 例如,对微积分的两个基本定理,其证明较一般书中繁琐,但是其证明给出了微积分的重要思想, 即积分是微分的无穷积累, 微分是积分的局部化,并且,还分析了两个基本定理之间的关系。另外,书中还给出许多重要的应用。 本书比较适合作为我国综合性大学数学系实分析课程一学年的外文教材,也可以作为 程度较好的数学系本科生进一步深化实分析概念的课外读物。 (王泽军)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is an unusual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introduction to real analysis. The presentation is carefully crafted and extremely lucid, with wonderfully creative examples and proofs, and a generous sprinkle of subtle humor. The layout of the pages is exceptionally attractive. The author has clearly put a great deal of thought and effort into producing an analysis text of the highest quality. Most of the book concentrates on real-valued functions of a single (real) variable. There is a gradual and careful development of the ideas, with helpful explanations of elementary matters that are often skipped in other books. For instance, prior to the chapter on limits of sequences, the book has a chapter on estimation and approximation, discussing algebraic laws governing inequalities, giving examples of how to use these laws, and developing techniques for bounding sequences and for approximating numbers. Proofs involving "epsilons" and "arbitrarily large n" mak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here. The overall presentation of the book is carefully thought out. Each chapter is broken up into small sections, and each section emphasizes one principle idea or theorem. The proofs of the main theorems are lovely, and give both intuitive explanations and rigorous details. Genuinely interesting examples and problems illuminate the key ideas. Each chapter contains a mix of problems: "questions" that help students test their grasp of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section, "exercises" that are intermediate in scope, and more difficult "problems". (A solutions manual is available for instructors from the publisher.) The careful explanations, even of "elementary" matters, and two appendices on sets, numbers, logic, and methods of argumentation, make the book suitable for a first analysis course in which students have had no prior exposure to proofs. There is ample material for a one-semester, or in some cases a one-year, course. In summary, I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best introductory real analysis book on the market.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alike will find it a joy to read. 2) The book is slow to begin but it does a great job in explaining all the concepts.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proofs and theorems and it introduces some intermediate idea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ems and definitions. The book contains a lot of exercise of different nature and difficulty. It covers a great range of subjects but not enough on the Rn. The book is basic in it contai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read and follow. It can serve as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I would recommend it if you want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书名:Mathematical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作者: Tom M. Apostol 出版商: Addison Wesley (1974),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页数:492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生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中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9.8 Tom M. Apostol, 美国数学家,生于犹他州。他于1946年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获得数学硕士学位,于194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1962年起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数学会、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会员。对初等数论和解析数论有研究,他的著作很多,除本书外,还著有《Calculus, One-Variable Calculu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Calculus, Multi-Variable Calculus and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等。 书评: 本书第一章以公理化的方式引入了实数系和复数系,接下来介绍了集合论和点集拓扑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为后面微积分理论的展开打好基础。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开始介绍极限、连续和导数等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在第六章作者引入了有界变差函数与可求长曲线的概念,接着就对Riemann-Stieltjes积分进行了介绍,而Riemann积分则是它的特例。第八第九章是对级数和函数序列知识的讲解。第十章介绍Lebesgue积分,第十一章介绍Fourier级数以及Fourier积分,第十二章介绍多元微分学,第十三章介绍隐函数与极值问题,接下来的两章是关于多重Riemann积分与Lebesgue积分的介绍,最后一章介绍了复变函数的Cauchy定理以及留数的计算。 本书是一部现代数学名著:自20世纪70年代面世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术界、教育界的广泛推崇,被许多知名大学指定为教材。作为一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教材,本书仔细而又不累赘地向读者介绍了微积分的思想,涵盖了数学分析绝大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并配有覆盖各级难度的练习题,适用于初次接触数学分析的读者。无论对于教学还是自学,都不失为一本理想的教材。另一方面,本书对于实分析和复分析中的部分内容也有所介绍,这其实也是很多美国大学数学教材(Mathematical Analysis或者Advanced Calculus)内容设置的共同点。例如作者在第十章有对Lebesgue积分的介绍。不过与一般实分析教材里的思路不同,作者采用了Riesz-Nagy的方法引入了Lebesgue积分,此方法直接着眼于函数及其积分,从而避免了对于测度论知识的要求;同时作者还进行了简化、延伸和调整,以适应大学本科水平的教学。 (徐晓津) 国外评论摘选 1) If you're the type of person who likes crisp and clear proofs but don't want to have the proofs be as skinny as Rudin's then this is the perfect book. Apostol's writing style is not only accessible and clear b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is excellent too. There are plenty of problems with a good mix of difficulty levels. He also throws in an example here and there to give you firm footing on some difficult topics. If I had to recommend one analysis text this would be it. 2) I own analysis texts by Apostol, Rudin, Bear, Fulks, Protter, and Kosmala. This one by Apostol gets my vote as the best all-around text on the subject. It's rigorous, elegant, readable, and has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explanatory text. This would be my first choice as an undergraduate textbook, a self-study text, or as a supplemental reference to another text. I also recommend Bear for his elegance and witty style, and Kosmala for his thorough explanations. But if you are going to buy only one, make it this one. 3) I've never been a big fan of Apostol. He tends to make thing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y really are. Some of the reviewers commented that they are impressed with the elegance of the proofs, which makes me wonder if they are as confused as Apostol. As an example let's consider his proof of the FTC. There is an easy and elegant proof which you find in most books, but Apostol tries to be cute and gives an obscure and ugly proof. Mathematics is an art, and Mr. Apostol is no Picasso. 书名: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3rd edition 作者: Walter Rudin 出版商: McGraw-Hill (1976),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页数:334 适用范围:数学系一、二年级学生与理工科高年级学生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最好具备微积分的初步知识 习题数量:287 道习题,较大 习题难度: 较难,但是很多有难度的题目有提示 推荐强度:9.5 Walter Rudin 1953年于杜克大学获得教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麻省学院、罗切斯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耶鲁大学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调和分析和复变函数。除本书外,他还著有另外两本名著:《Functional Analysis》和《Real and Complex Analysis》,这些教材已被翻译成1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以本书作为教材的名校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书评: 本书前二章介绍了从高中数学到大学数学过渡中的基本知识:实数与复数理论,基础拓扑理论。第三章介绍数列与级数。第四章介绍函数的连续性。第五章介绍微分的概念。第六章介绍Riemann-Stieltjes积分的概念。第七章介绍了数学分析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函数序列与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在第八章作者列举了几个特殊的函数项级数,如幂级数、Fourier级数等作专门讨论。第九章介绍多变量函数。第十章介绍了微分形式的积分。在最后第十一章对勒贝格积分作了初步的介绍。 本书内容相当精练,结构简单明了,这是Rudin著作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第六章积分部分,作者直接介绍了Riemann-Stieltjes积分,而一般数学分析课程中的Riemann积分就是它的特例。书中的习题经过了精心挑选,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提高逻辑推理的技巧。本书第3版经过了增删与修订,更加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思考方式。 本书适合作数学系学生学习数学分析课程的参考书,也适合作为具有一定微积分知识的理工科高年级学生提高分析水平与能力的教材。 本书是一部现代数学名著,一直受到数学界的推崇。作为Rudin的分析学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在西方各国乃至我国均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许多高校用做数学分析课的必选教材。本书涵盖了高等微积分学的丰富内容,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基础拓扑结构、函数序列与函数项级数、多变量函数以及微分形式的积分等章节。 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察问题的接受难易程度,并在整本书的结构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调整。 比如说,从理论上讲,从有理数的概念出发引入实数的概念是非常正常和符合逻辑的,但是Rudin通过以往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做法不容易接受,因此Rudin从有序集与具有上(下)确界的性质入手来介绍实数,显得简洁而具有新意。 在第九章多变量函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反函数存在定理的证明。记得以前看过的书上证明都比较复杂。在此书中,Rudin利用压缩映射的不动点理论,大大简化了证明过程。 (刘东弟) 国外评论摘选 1) OK... Deep breaths everybody... It is not possible to overstate how good this book is. I tried to give it uncountably many stars but they only have five. Five is an insult. I'm sorry Dr. Rudin... This book is a good reference but let me tell you what its really good for. You have taken all the lower division courses. You have taken that "transition to proof writing" class in number theory, or linear algebra, or logic, or discrete math, or whatever they do at your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You can tell a contrapositive from a proof by contradiction. You can explain to your grandma why there are more real numbers than rationals. Now its time to get serious. Get this book. Start at page one. Read until you come to the word Theorem. Do not read the proof. Prove it yourself. Or at least try. If you get stuck read a line or two until you see what to do. Thrust, repeat. If you make it through the first six or seven chaptors like this then there shall be no power in the verse that can stop you. Enjoy graduate school. You half way there. Now some people complain about this book being too hard. Don't listen to them. They are just trying to pull you down and keep you from your true destiny. They are the same people who try to sell you TV's and lobodemies. "The material is not motivated." Not motivated? Judas just stick a dagger in my heart. This material needs no motivation. Just do it. Faith will come. He's teaching you analysis. Not selling you a used car. By the time you are ready to read this book you should not need motivation from the author as to why you need to know analysis. You should just feel a burning in you chest that can only be quenched by arguments involving an arbitrary sequence ${x_n$ that converges to $x \in X.$ Finally, some people complain about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which let me just say is not that high. If you want to see abstraction grab a copy of Spanier's 'Algebraic Topology' and stare at it for about an hour. Then open 'Baby Rudin' up again. I promise you the feeling you get when you sit in a hottub for like twenty minutes and then jump back in the pool. Invigorating. No but really. Anyone who passes you an analysis book that does not say the words metric space, and have the chaptor on topology before the chaptor on limits is doing you no favors. You need to know what compactness is when you get out of an analysis course. And it's lunacy to start talking about differentiation without it. It's possible, sure, but it's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To say a continuous function is one where the inverse image of open sets is open is way cooler than that epsilon delta stuff. Then you prove the epsilon delta thing as a theorem. Hows that for motivation? Anyway, if this review comes off a combative that's because it is. It's unethical to use another text for an undergraduate real analysis class. It insults and short changes the students. Sure it was OK before Rudin wrote the thing, but now? Why spit on your luck? And if you'r a student and find the book too hard? Try harder. That's the point. If you did not crave intellectual work why are you sitting in an analysis course? Dig in. It will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 Trust me. Or you could just change your major back to engineering. It's more money and the books always have lots of nice pictures. In conclusion: Thank you Dr. Rudin for your wonderfull book on analysis. You made a man of me. 2) What has been said below is all true. Rudin really does have some excellent moments in this book, except perhaps the chapter on Lebesque integr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crappiest expositions of the topic I have found so far. Get the texts by E. Stein (Real analysis), or Bartle's small book on lebesgue integration. There is even a probability text by A.Shiryaev ("Probability, 2nd edition") which has a truly amazing treatment of the Lebesgue integral. Anyhow, the rest of the book is excellent, concepts of single-variable analysis are very well explained, the proofs are short and enlightening. The multivariable calculus is also very well explained. I gave it 3 stars because it's not a good book for self-study. There are hardly any explanations, the beginning student will likely get really frustrated. In order to enjoy this book you either have to know analysis already, so this would be a second text, or you have to take a course that uses Rudin as textbook. Then you won't have any problems, since the teacher will probably end up explaining the stuff in class. I have heard complaints even by some of the world's best mathematicians at Princeton against the fact that Rudin's text is so terse. To me that's not even impressive. It's just arrogance or laziness on the behalf of the author. So don't feel too bad if you read it and find that things aren't explained very well; that's because they aren't! The false sense of reward comes from banging your head against the wall before finding the answer, and being thankful you finally got somewhere rather than committing suicide (only thing is, if anything, you may have just reinvented the wheel...) But by then, you'll have wasted a lot of time already. If you have nothing else to do, and are incredibly patient, this is no problem at all, otherwise, it's a real waste of your time. You could also be a genius, in which case, none of these points are even an issue; then you can prove all theorems in the world, so congratulations, I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Oh yeah, and there are no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provided to check if your answers are right or not, so good luck. 书名:Advanced Calculus, 2nd Edition 作者: Patrick M. Fitzpatrick 出版商: Brooks/Cole (2005),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页数:590 适用范围:数学系与理工科其他专业的本科生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较大 习题难度: 具有一定难度 推荐强度:9.3 Patrick M. Fitzpatrick拥有格兰特大学博士学位,是纽约大学科朗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1975年进入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任教,现在是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同时它还是巴黎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非线性泛函分析,在该方向著有50多篇论文。 书评: 本书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介绍了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第一部分讲述单变量函数的微积分,包括实数理论、数列的收敛、函数的连续姓和极限、函数的导数和积分、多项式逼近等;第二部分把微积分的概念推广到多维欧几里得空间,讨论多变量函数的偏导数、反函数、隐函数及其应用、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等。 数学分析已经根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之中,微积分作为数学分析的基础,不仅要为全部数学方法和算法工具提供方法论,同时还要为人们灌输逻辑思维的方法,本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本书一方面按传统的和严格的演绎形式介绍微积分的所有主题,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使读者受到数学科学思维的系统训练。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除了包含必不可少的论题,如实数、收敛序列、连续函数与极限、初等函数、微分、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等以外,还包含其他一些重要的论题,如求积分的逼近方法、Weierstrass逼近定理、度量空间等。例如本书专门用一章讨论度量空间,从而把在欧几里得空间讨论微积分时使用的许多概念和导出的结果扩展到更抽象的空间中,引导读者作广泛深入的思考。 另外,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增加了200多道难易不等的习题。全书贯穿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例题,并且本版还为教学考虑进行了许多实质性的改动,例如将选学材料与前后内容的关联度降到最低,单独放置,既不影响教学和读者自学的进度,又能让读者集中攻破一些难点,这样使得全书的叙述更简洁、更自然。本书曾于2003-2004年作为马里兰大学教材。 (高威) 国外评论摘选 1) A great book. Starts with two very good chapters on linear algebra,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calculus, and then proceeds to introduce you to the contemporary way to do multivariate calculus, including existence theorems connected to completeness. Very thorough treatment of integration, including integration of forms on manifolds, up to the Stokes theorem, built upon a fine chapter on differential manifolds, exterior differential forms, riemannian metrics, etc. Good illustrations and beautiful typesetting add to the joy of reading it. Plenty of exercises and chapters on applications to physics and differential geometry. 2) This is the best book on mathematics I've ever come across. The superbly written text succeeds in guiding the reader in an easy, clear-cut, graceful way through the realm of what he modestly calls "Advanced Calculus". Some minor misprints are to regret, but they don't even come close to blurring the fact that this is - no doubt about that - an unsurpassable masterpiece. 3) As Spivak's "Calculus on Manifolds", this book is labeled with a very modest title. It should be something as "All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analysis on manifolds but were afraid to ask". This book is a must-reading for the analyst. It covers everything from the most basic vector space concepts up to the fundamental theorems of classical mechanics, running through multivariate calculus, exterior calculus, integration of forms, and many topics more, always keeping a very modern and rigorous style. The undergraduate may find it a little difficult, but the effort is worth it.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and the working mathematician it is an almost-daily reference. 4) This book is out of print, but is available from Sternberg's website. Search on his full name at Google. 书名:Advanced Calculus, 5th Edition 作者: Wilfred Kaplan 出版商: Addison Wesley (1991), 电子工业出版社影印 页数:741 适用范围:理工类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和初步的微积分学基础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有难度 推荐强度:9.5 Wilfred Kaplan于1939年在Harward大学师从Hassler Whitney 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Michigan大学。 书评: 本书除了全面地介绍微积分的知识,还介绍了线性代数、矢量分析、复变函数、以及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知识。全书共分为10章:前两章介绍了线性代数和偏微分;第三章介绍了散度、旋度和一些基本的恒等式,还介绍了n维空间中的张量;第四、五章介绍了积分理论,包括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Stokes公式等;第六章介绍级数理论;第七章介绍Fourier级数理论;第八章介绍复变函数的解析理论;第九章介绍了常微分方程理论;第十章介绍了偏微分方程。本书内容丰富,编写深入简出,在每一章都有相当篇幅的内容打了"*"号,这些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深化与拓广,可供教师教学时选用,或供基础好的学生选读。 本书的前身是作者应他的一位工程学同事的建议所著,目的是让工科学生在掌握初等微积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与能力。初稿写成后,曾用于工科大三学生的教学。付诸印刷后,被Michigan大学指定为理工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 因为本书的写作初衷是提供给工科学生,并且作者认识到数值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和帮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微积分理论,所以本书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还涉及到相关数值方法,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十分方便读者自学自测。比如说,本书中的定义都有明确标示,所有的重要结果都作为定理以公式的形式给出;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难易不同的习题,更给出了习题答案;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在每章的末尾给出了推荐阅读的书目。 本书为方便教师安排教学进度,注意在各章有机联系的同时,尽量减少每章节对前面章节知识的依赖程度。作者还在序言中为一学期每周四小时的课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安排建议。 (高威)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book is simply the best that I have found for math texts. Kaplan does not expect much from the reader; he explains basically everything besides Calculus I material. Kaplan's writing is lively and is (relatively) easy to read. He gets to the point and keeps everything easy to follow. I am still in awe about how much material (look below) he was able to fit into this relatively small book and still keep it so clear. The examples are clear and concise. The problems in the book complim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they start out easy and guide the reader to do more difficult problems. This book is MORE THAN SUFFICIENT FOR SELF-STUDY. 2) Any student who is taking analysis/advanced calculus course should read chapter 2 of this book, especially if he is confused or is struggling on the excellent but relatively abstract/concise texts of Rudin, Apostal, Bartle, Marsden et al. I've never seen a book which can explain the concept of Jacobian and Inplicit function theory in such a clear way!! 3) It is good and clear book. Excellent for undergrad students who want to dig into calculus a bit deeper. But it is too easy for an advanced undergrad or a grad student in any technical field. I recommend the books published by Springer. 书名:Advanced Calculus 作者: Lynn H. Loomis, Shlomo Sternberg 出版商: Jones Bartlett Pub (1989) 页数:592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生教材 预备知识:高中数学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中等 推荐强度:9.6 Shlomo Sternberg,美国Harvard大学教授,他于1957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Shlomo Sternberg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尤其因他在微分几何上的贡献而闻名。 书评: 本书第零章是关于集合、映射等基础知识,接下来对向量空间作了介绍;第三章引入了微分的概念,接下来作者又对紧性、完备性和点积空间进行了介绍。第六章是有关微分方程的简单讲解,第七章介绍了多重线性函数,第八章引入了积分,第九第十章介绍了可微流形以及流形上的微积分问题,第十一章介绍了外微分,第十二章介绍了位势理论,而最后一个章节对微积分在经典力学上的应用作了介绍,向读者展现了数学的威力。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分析教材。与一般的微积分教材不同,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赋范向量空间上的微分知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可微流形上的微积分知识。本书既有基础的章节,例如第一第二章对于向量空间的介绍,也有对于读者而言要求比较高的内容,比如第九章中关于切空间和李导数的概念。作者在用朴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微积分的概念和思想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展现了不同的观点:例如对于隐函数存在定理的证明,作者就给出了三种证明方法,揭示了数学的魅力。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丰富的习题,练习题的题量大,并且难度不一,作者还把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放在了习题中,因此对于读者而言,尽可能多地完成书后习题可以更好的把握和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本书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部分章节,程度较好的数学系本科生也可选用此书作为微积分的课外读物。 (徐晓津) 书名:Problems and Theorems in Analysis 作者: George Polya and Gabor Szego 出版商: Springer Verlag (1978) 页数:第1卷389页;第2卷391页;共780页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数学教师与数学工作者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 习题数量:第1卷776道;第2卷884道。这是一套习题书 习题难度: 难,有的习题甚至为研究者的最新成果,难度很大 推荐强度:9.8 George Polya(1887-1985)匈牙利数学家,早年在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教,后入美国籍,1942年起在美国Stanford大学任教。Polya 在数学的广阔领域里都有深入的研究,特别在泛函分析、数理统计和组合分析等方面尤为突出。Polya不仅是数学家,也是一为优秀的教育家,他始终把高深的数学研究和数学的普及与教育结合起来。 Gabor Szego(1895-1985)匈牙利数学家,早年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后入美国籍,也在美国Stanford大学任教。他主要的贡献是在数学分析与数理方程方面。 《分析中的问题与定理》一书是George Polya 与 Gabor Szego 最著名的著作。Polya曾经这样评论他与Szego的合作:这是一段美妙的时光;我们专心致志、充满热情地工作。我们有着同样的背景。我们象同时代其他匈牙利数学家一样,受到Leopold Fejér的影响。我们都是那个为中学生创办的强调解题的刊物Hungarian Mathematical Journal 的读者。我们又对同样的课题、同样的问题感兴趣,但往往是一个人对某一个课题知道得多,而另一个人对其他的课题知道得多。这是一次绝妙的合作。我们的合作成果-《分析中的问题与定理》,是我最好的工作,也是Szego最好的工作。 书评: 本书两卷,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录无限序列与无限级数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有关积分的各种问题。第三、第四部分是关于单复变量函数的问题,内容包含了数学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复分析课程中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涉及代数的零点确定问题。第六部分讲多项式与三角多项式。第七部分为行列式与二次型的问题。第八部分为数论方面的题目。第九部分为数学中与几何有关的一些问题。 本书与其说这是一部教科书,不如说这是一部字典,因为它收录了分析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定理。这是一本有着突破传统意义的书。它对问题巧妙的系统性安排与归纳,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性思考的可能,最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一些平庸的习题参考书的地方。作者甚至试图用很多哲学的观点来阐释它所选出的题目的代表性,比如有关特殊和一般的问题,要知道早期著名的数学家迪卡尔曾经说过:"我学数学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哲学。"正是这种理念的融入,使得这本书在学术界的地位尤为突出,不只是学生,很多教授和数学工作者都以此书为参考书,并对此书给予了高度的好评。 什么是好的教育?给学生一套完善的体系然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系下寻找机会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完善的体系才是好的教育的关键。此习题书不同于其他习题参考书的特点也就在此。它给我们数学系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了在不同主题下精心安排的问题,启发我们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分析习题书籍。 第一部分的习题139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问题就像两个点决定一条直线一样,是有两个极端的线性组合而得出的结论。 第六部分的习题92让我们明白了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像了解一个城市的所有交通路线。真正的掌握就是从任何一个出发点,你都可以找到最短的路线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刘东弟) 书名:Functional Analysis 作者: Walter. Rudin 出版商: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SBN: 0-07-054225-2 页数:397 适用范围:数学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 复分析 实分析 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 中等偏难 推荐强度:9.5 书评: W.Rudin的《泛函分析》是一本分析数学方面的经典名著,多年来一直被国外一些高校用于研究生教学。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线性泛函分析基础,作者在线性拓扑空间的框架下建立了开映射定理、 闭图像定理、逆算子定理、共鸣定理和线性泛函延拓定理等基本定理,介绍了赋范线性空间的对偶性、 紧算子的概念与性质。作为这些理论的应用,作者还专辟一章介绍了Stone-Weierstrass定理、插值定理、 不动点定理、紧群上的Harr测度等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了Fourier变换和广义函数理论, 并给出了这些理论在微分方程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在Banach代数的基础上, 介绍Hilbert空间上有界正规算子的谱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无界正规算子的谱定理,最后还介绍了 类算子半群。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基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可供平行阅读的两个独立部分, 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全书叙述严谨,条理清晰,理论的展开较为详尽。 该书既可用作泛函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数学工作者查阅参考。(童裕孙) 国外评论摘选 1) Hardly can I find words to highlight the goodness of this book. As mentioned by other readers ,it provides elegant, direct and powerfool proofs of the three theorems which constitute the cornserstones of functional analysis (Hanh-Banach, Banach-Steinhaus and Open mapping). These theorems are, in addition, studied in their most general context, namely topological vector spaces. Specially appealing is its treatment of distributions' theory. It is, as far as I know, the only text which start by defining the rigurous topology on the set of test functions and then obtains the convergence and continuity of functionals (distributions) in terms of this topolgy, which is, indeed, the only way to present and gain insight into these concepts and to reach some results such as completness. In doing otherwise one risk definitions can emerge as artificial and rather arbitrary. It is, without any doubt, a must have book for those with interest in pure mathematics as well as for those who, eventually, realize that the only way to dominate their area is saling through mathematics. 2) No other book covers the elements of distributions and the fourier transform quite like Rudin's Functional Analysis. This is a must for every budding PDE-er! 3) I enjoy perusing Rudin's "Functional Analysis" at this stage in my life. It is fairly nice tome for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its general treatment of topological vector spaces (as opposed to the standard Banach space examples studied in a typical functional analysis class) is now well-received. However, as a student, I was put off by this book. At times,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tie the theory present to the basic examples which were relevant at the time (such as $L^{p$ spaces). For a first time learner, I would suggest the book of Kolmogorov and Fomin (which is a Dover book, by the way), and would wait until later for this book. 4 单复变函数 复变函数论是数学系本科生的必修科,也是很多数学分支的研究生课程,其重要性是公认的。 粗看起来,数学分析中的导数和积分推广到复数上就是复分析了。但是复的可导函数,即解析函数,具有实的可导函数不具备的优美性质。它中的一些主要定理如柯西定理、柯西积分公式、刘维尔定理、留数公式等都有强大的威力。 由于单复变函数论的基本理论非常成熟,国外的优秀教材也比较定型,我们下面介绍的基本教材都可以作为首选。 学习复变函数前学生应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分析基础,特别是无穷级数和广义积分的收敛性。 书名:Complex Analysis, 3rd edition 作者:Lars V. Ahlfors 出版商:McGraw-Hill (1979) 页数:331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小 习题难度: 中等 推荐强度:10 书评: 出自数学大家之手的这本书已经公认为单复变函数论的经典著作, 既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我国综合性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复变函数论教材, 又可以用来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内容,同时它又是从事复分析研究的标准参考书。 有关单复变函数论的教材、参考书不下几十种,但是除了干巴巴的概念、 定理的正确叙述与严格证明之外提供大量解释性文字的书本并不多见,而在这些叙述中既没有多余的话, 又能使读者开阔视野并感受到作者深厚功力的更为少见,本书恰恰为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已经出了三版。 在这第三版中大部分内容未作更动,叙述依然简洁而流畅,但是作者彻底改写了第八章, 以层论的观点描述Riemann面上整体解析函数的存在性,使经典的内容现代化。(张锦豪)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book has been, since its first edition in 1953, the standard textbook for rigorously learning complex analysis, and not without a reason. The wonderful theory of this branch of mathematics is appropriately emphasized and thoroughly constructed, leading to more general and precise results than most textbooks. While the constant appearance of new texts on the field can only help appreciate the subject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ew give you such a deep and serious treatment like this gem. Postscript: An earlier reviewer claims that Ahlfors never defines the set of complex numbers, while this is indeed done in the fourth through sixth pages in a much more analytical way than generally found elsewhere. It is quite possible to dislike this author's style or approach (or anybody's for that matter), bu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charge Ahlfors with being sloppy with his writing. 2) How can anyone fail to read this book? The exposition is rigorous, coherent, precise without being either pedantic or overwhelming. A certain level of mathematical maturity is requisite, such as one might acquire in the course of digesting Rudin's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or Apostol's book. This is not a compendium of results and exercises for engineers or physicists, it is a concise introductory text in pure mathematics. In that sense it is too abstract and proof oriented for that aforementioned audience which would be better served by a text in mathematical methods. Even pure mathematics students would benefit from supplementing this book with more detailed, computationally oriented books such as Conway or Boas. It's unrealistic to expect to find everything in one text and to further expect it to remain cogent and approachable. Ahlfor's beautiful little book has justifiably remained a classic for four decades. 3) I'm not sure why the other reviews are so positive. The book is very thorough and rigorous I'm sure, but the explanations are terrible. Everyone I've talked to in my class agrees that it'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learn from if you don't already know complex analysis, because the definitions and order of treatment are very un-intuitive. Example: residue at $a$ is defined as the number $R$ that makes $f-R/(z-a)$ the derivative of a single-valued analytic function in $0|z-a|\delta;$ why didn't he even mention that it's the coefficient of $1/(z-a)$ in the Taylor expansion? And he didn't even give any examples of specific residues. I ended up using a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physics book; it was the only way I could develop any kind of intuition for the subject. 书名:Introduction to complex analysis 作者: Kunihiko Kodaira 出版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页数:256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9.8 书评: 日本岩波讲座的基础数学中由小平邦彦撰写过三本关于复分析的小册子,其中的I、II 分册被译成英文出版为本书。其内容与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复变函数论课程基本相符。 本书体现了数学大家小平邦彦一贯的写书风格,起点低,过程详尽,深入浅出,流畅而易读。 本书以复可微(有连续导数)的条件引入全纯函数的概念,为后续的处理带来很大方便。 同时以Cauchy积分定理为主线,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揭示了这个定理的成立与拓扑的关系。 以远较一般教科书为多的篇幅介绍了Riemann球,引入"局部坐标""齐次坐标"等概念, 并顺理成章地接着用来导出分式线性变换的群伦性质。 本书处处体现了小平邦彦深厚的研究功力与广阔的视野。 对于希望将来在Riemann面、Teichmuller空间、多复变函数、复几何、 代数几何等方面进一步深造的有志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好书。(张锦豪) 书名:Functions of One Complex Variable 作者: John B. Conway 出版商: Springer-Verlag (1973) 页数:313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或数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从易到难都有,大部分中等 推荐强度:9.6 书评: 本书虽然为大学生学习单复变函数论而写,但是内容十分丰富。 作者用整个一章介绍最大模原理,除了我国教材中通常出现的内容外, 还证明了Hadamard三圆定理与Phragmen-Lindelof定理。 对多复变函数的近代理论有深远影响的Runge定理、Mittag-Leffler定理、 Weierstrass定理等也给予详尽的介绍。本书还包含了大Picard定理等值分布理论的基础。 同时以解析函数芽层的现代观点描述了解析延拓这一重要现象,并引入Riemann面, 进一步再用复流形的现代概念进行提升,非常精彩。 本书内容远远超过我国综合大学复变函数论课程的需要, 所以同时可以用来作为大学高年级与研究生一年级的选课教材。 本书观点颇高,论述严谨,排版紧凑。 虽然作者声称只需基本微积分以及关于偏导数等少量预备知识即可阅读本书, 但由于介绍预备知识的叙述水平超过了一般的数学分析,因此初学者若没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则很难自学。 但毫无疑问,这是每一位学习或应用复变函数论者的极好参考书。(张锦豪) 国外评论摘选 1) We're using this book for my graduate level complex analysis course, and over all, I'm pleased with it. Aside from some goofy notation (i.e., an empty box to represent the empty set?), it's pretty well written. The pace of the text isn't too fast or too slow,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exercises of a varying degree of difficulty to help you learn the material. 2) An ideal text for a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studying Compex Analysis. And this depend how the professor present the material. The exposition is complete and very clear, including a lot of optional material for the curious. which could be very useful to those preparing for a qualifying exam in analysis at the PhD level. 3) This book was the recommended textbook for a course in Complex Analysis I took at college. I had already done a 1st course on analysis, but that didn't help me too much. This book, littered with loads of proofs and lemmas, is a little too terse, and the author expect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 lot on their own. Concepts in Complex Analysis need to be demonstrated using examples, and diagrams, if possible. Like for eg. the concept of branches in complex functions. The book starts of defining the complex logrithmic function. The author never says what a branch exactly is. He writes down a hell lot of proofs and expects the student to figure out that the complex logarithm is infact a multi-valued function, and that a branch is essentially a "slice" of this multivalued function. Similiar problems crop up when the author discusses fractional linear transforms. Instead of showing whats happening with simple diagrams, the author makes things look extremely complicated with his equations and theorems. This book makes learning complex analysis a very mechanical exercise, devoid of all fun. 书名:Complex Analysis, 3rd edition 作者: Serge Lang 出版商: Addison-Wesley (1993) 页数:321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或数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中 习题难度: 中 推荐强度:9.7 书评: 本书第三版较之第一版增加了许多超出本科生学习的内容。全书分为三部分, 其第一部分与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复变函数论教材大致相当,第二、第三部分为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可供大学生高年级或研究生低年级的选修课之用。本书将Cauchy定理分为两部分介绍,从局部到整体, 从简单到复杂,使读者很容易接受。特别是在一般Cauchy定理的证明中借用了分析味更浓的Dixon证明, 避开了初学者理解拓扑内涵的困难。将对数函数的介绍与解析延拓的放在一起, 使读者从更一般的角度理解如何选取多值函数的单值支。 本书的另一亮点是介绍了Zeta函数并用来证明素数分布定理。作者是位著名的数学家, 学识广博,擅长撰写数学基础类教材。一些深刻的定理在他的处理下通俗易懂, 所以本书虽然述及到许多深入的复分析内容,读来也是毫无困难,值得向初学者推荐。(张锦豪) 国外评论摘选 1) A person with absolutely no knowledge of complex numbers could begin with page one of this book. However, I think that some exposure to analysis is helpful before finishing the first chapter, but not necessary. I found this book easier to read and understand than some real analysis books, yet it helped me further understand real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I'm sure this is due to mere repetition of some of those concepts over a different field. As the author mentions in his foreword, the first half of the book can be used as an undergraduate text (Jr/Sn years) and the second half can also, but I would NOT have enjoyed it in undergraduate studies. I found it worthy of a first course in complex numbers at the graduate level. I especially liked it after studying real numbers. The placement of the chapter subject matter can be altered (to some degree) to ones liking. I think Lang has provided good examples and problems. There's a solutions manual (by Rami Shakarchi) for this text somewhere. 2) if you want an introduction to complex analysis, I advise you to pass on this book, and read Churchill and Brown's introductory book. Having said this, part I of Lang's book will seem mostly review if you follow my advice. Part II, on Geometric Function Theory, is more advance material that is presented reasonably well. 5 多复变函数 多复变函数论是现代基础数学的重要分支,除了单复变函数论外,它还要使用代数、拓扑、泛函分析等很多深刻的知识。所以一般只设为研究生课程。 书名:An Introduction to Complex Analysis in Several Variables, 2nd edition 作者:Lars H?rmander 出版商: North-Holland (1973) 页数:254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实分析与泛函分析初步,复变函数,微分形式略知一二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10 书评: 作者于1964年在Stanford大学介绍了多复变函数论,对其讲义稍作修改后即成本书第一版。 除了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外,第二版基本保持原样。本书前后观点统一,读来似有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作者处理单复变的预备知识的第一章会给习惯复变函数论方法的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反映作者将超定偏微分方程理论应用于多复变函数论所做巨大贡献的第四章,是本书的最精彩部分。 这一章系统地介绍了拟凸域上$\bar{\nabla-$算子的 理论及其应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否则会入宝山而空返,到此一游而已。本书叙述简洁而流畅。 阅读本书无需很多单复变函数论的知识,但若没有扎实的实分析功底,读时有如陷入泥泞之地。 目前本书已被公认为多复变函数论的经典著作,是准备从事多复变函数论、复几何、 超越代数几何等方向研究的必读课本,也可以用来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内容。(张锦豪) 书名:Introduction to Complex Analysis Part II, Functions in Several Variables 作者: B. V. Shabat 出版商: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页数:371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复变函数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9.5 书评: 本书为作者两卷书的第二部,第一部讲单复变函数。本书起点较低,通俗易懂。 对于深受前苏联教育体制影响的我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 它的内容与叙述方式以及对预备知识的要求都非常贴切我国学生的知识结构。 本书对概念的介绍非常清楚而到位,例子较其它书籍为多,还附有大量难度适中的习题 ,因此是值得推荐的多复变函数论入门书。但是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方法供研究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大学生高年级与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张锦豪) 书名:Topics in Complex Function Theory I, II, III 作者: Carl L. Siegel 出版商: John Wiley Sons, Inc. (1969,1971,1973) 页数:186,193,244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或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复变函数论,抽象代数初步,代数拓扑初步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9.8 书评: 这是一本述及复分析高端论题的经典著作。本书根据作者于196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为时两学期的演讲基础上写成的。作者以椭圆积分与椭圆函数及单值化理论作为第一卷的内容开始, 继之以自守函数和阿贝尔积分成就第二卷,最后在第三卷将读者引入多变量阿贝尔积分与模函数。 本书写作风格独特:不追求概念的天衣无缝的表达,而侧重其内涵与相互联系的阐发, 同时包含了有关领域的几乎所有重要结果,以及在其它地方很难找到的一些熟知结果的证明。 因此,不仅初学者能沿着作者独辟的蹊径很快到达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许多专家也会从其叙述中感受到这位数学大家的深厚功力,得益良多。(张锦豪) 6 代数    数学系本科生课程中,线性代数是最重要的,一般要学一年,其次是抽象代数。一般这些代数知识还不够,在研究生阶段又要学一些更加专门的代数,如群表示、李代数、交换代数、同调代数、环论等。    数学系使用的线性代数教材和非数学专业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注重定理的证明,习题中证明题的比重很大,而后者注重计算,习题也以计算题为主,因此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使用数学专业的线性代数教材有可能会不适应。    在此,我们介绍了几本比较基本的优秀代数教材,大多是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使用的。 书名:Linear Algebra, 2nd ed. 作者:K. Hoffmann and R. Kunze 出版商:Prentice Hall, Inc. (1971) 页数:407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低年级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600 多道习题 习题难度:各种难度都有 推荐强度:9 使用学校: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University of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Texa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West Virgini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Houston,Simon Fraser University,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University of Notre Dam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University of Missouri,University of Maryland,Stony Broo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chigan,Purdu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Kansas,United Arab Emirates University,Rice University,Kenyon College,Temple Universit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Sonoma State University,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Iowa 书评: 这是一本线性代数方面久负盛名的教材,在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大三课程的教材使用多年,第一版于 1961年出版,对此后世界各国编写的各种线性代数教材有很大影响。比方说,北大和复旦的线性代数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与此书非常接近。 虽然作者在序言中声称为了照顾数学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的工科学生把很多地方写的浅一些,但是据我看这本教材只适合数学系或者对线性代数基础要求很高的专业用。 本书内容完整,线性代数的所有内容都有了,甚至多重线性代数的若干内容如外积也包含了。从第一章开始就定下一个基调:本书讲解的线性代数是在任意域上的。在叙述了域的定义后,先给读者一颗定心丸:但是几乎所有例子和习题是在数域上的。接下来马上又警告大家:奇怪的域是有的,有限多个 1 相加可以等于 0. 这样的安排虽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可以一步到位了。另一个类似的情形出现在第五章讲行列式时一上来就定义任意交换环上的行列式。我国的教材大多把行列式定义为一个数,然而在例题和习题中很多行列式中含变元,使人觉得不很严格。提起行列式, Strang 教授在 MIT 的视频课程给我深刻印象,他并不先讲行列式的定义,而是先将它需要满足的几个关键性的性质,最后推出只存在唯一的方式来定义行列式满足这些关键性质。本书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的,虽然费力一些,但把它的本质讲的比较透彻,这比急功近利地急急忙忙讲行列式的计算技巧深刻。更进一步,接下去作者马上讲交换环上模的概念以及交错型和外积,虽然显得有些过火,但这样的安排还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些内容和行列式的关系太密切了。也许作为课堂教学这些内容只能跳过,否则一个学年讲不完这本书。 后半部分的内容是线性变换的各种标准形、内积空间以及它上的线性算子,比较常规。大量习题和这些习题的覆盖度大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i) I got this book for my Linear Algebra class about four years ago. This is a great book if you are getting a degree in mathematics. It won't help if you are just trying to get by the class and don't like math. It is not very practical but if you are looking for a real math book on Linear Algebra this is it.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theorems that only a math lover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really want to learn about Linear Algebra from a rigorous mathema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is it. This book taught me so much. ii) This was the textbook they used to use at MI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Virtually, however, nobody uses this book in a regular undergraduate course anymore. Instead of developing the ideas in the familiar context of the real numbers, Hoffman and Kunze give a more abstract (and general) discussion. For example, the theorems about determinants work in all commutative rings. The rigorousness and the wealth of information are overwhelming for most undergraduates to handle. You will not learn anything if you just glance through the pages. Every line requires deep thought. Down-to-earth applications are not included. So I do not recommend this book for engineers. 书名:Lectures on Linear Algebra 作者:Gelfand 出版商:INTERSCIENCE PUBLISHERS. INC. (60 年代) 页数:185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低年级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少 习题难度:比较大 推荐强度:8.5 书评:前苏联有一些数学大师写过一些给大学本科用的数学教材,就象我国华罗庚先生写过《高等数学引论》一样。作为泛函分析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Gelfand 写的线性代数讲义也不失为一本极好的教材。 本书是学院式的,结构和叙述十分严格和简洁,具有 Bourbaki 的风格,但又不象 Bourbaki 那样地追求一般性,所以不要求读者有很高的起点。不象一般的线性代数教材从解线性方程组或行列式开始,本书从 n 维内积空间作为第一章,甚至包括复内积空间,可谓开门见山。第二章讨论线性变换,特别是正交变换和酉变换。第三章是若当标准型,第四章是多重线性代数。 本书原文是俄文的,在 60 年代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包括中文本,由于是繁体字,现在已打入冷宫了。我在大学刚毕业不久(1971年)阅读此书得益非浅,感觉对线性代数乃至泛函分析有更深的认识,这是我把这本老书向读者介绍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此书层次较高,适合于已经有一些初等线性代数知识的人读,它不一定对提高解题能力有利, 但对提高数学观点是绝对有益的。(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The professor who recommended this book made the comment that every time you re-read it, you notice something else that you missed the last time you read it. This is absolutely true. I must say, the first time I picked up this book, I did not like it. The notation was not what I was used to, and the book dives right in, assuming a lot of background (matrices, determinants, etc.) but covering material which many people find boring (bases, etc.). However, when you read deeper, there's a lot here. Once you get past the ugly notation, the proofs are extraordinarily clear. And in spite of the books small size, there is a remarkable amount of motivation and discussion. Like the other reviewer said, this is not a book to learn linear algebra from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is an advanced book that is useful for graduate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had a linear algebra course and who want to learn more topics, or understand topics on a deeper level. This is an excellent book;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it's so cheap that there's no excuse NOT to buy it. 2) This is the best treatment of linear algebra that has been published. It starts with n-dimensional linear spaces and end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ensors. An excellent description of dual spaces is concisely presented. NO INDEX! 3) Lucid and clear notation , complete explanations . This book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37 but until now it remains best text book in the field . 4) This is a good book if all you need is a condensed reference on theorems and proofs and it assumes that you go for practice (and instruction) elsewhere. If you are trying to actually learn linear algebra (especially on your own and especially if you want to learn how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get one of Gilbert Strang's books and watch his video lectures at MIT web site. Another thing that I dislike about the Gelfand's book is that it puts too much emphasis on index notation - instead of matrix notation which is natural for linear algebra, almost all formulas and theorems are presented at very low level using expressions consisting of variables with multiple indices. Naturally it gets very messy and hard to follow at times. This doesn't present any more information than equivalent matrix notation but introduces unnecessary complexity and makes things that are really easy to understand very confusing. 书名:Linear Algebra Gems 作者: David Carlson, Charles R. Johnson,David C. Lay, A. Duane Porter 出版商: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0左右) 页数:328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低年级参考读物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123 题 习题难度:大 推荐强度:8.5 书评: 这本书不是线性代数的教材,而是兴趣浓厚的学生或教线性代数的老师的参考读物,同类 的书并不多见。美国最大的数学组织是美国数学会(AMS), 其次就是美国数学协会(MAA), 它 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数学教学,尤其是大学本科的数学教学,和 AMS 一样,它也有不少出版物, 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数学月刊,简称 Monthly, 是一份历史悠久并且享有盛名的数学教育刊物, 上面的文章质量高于我国的数学通报,另有一个刊物 College Mathematics Journal,我国数学界不太熟悉。 本书是从多年的 Monthly 和 College Mathematics Journal 中选出几十篇与线性代数有关 的短文,又约稿请人写了若干文章,总共74篇按内容进行分类而构成的。大部分文章是教学心得和 若干有名的定理(比如若当标准型)和习题的进一步探讨。各篇文章互相独立,每篇文章一般在一个或半个小时内读完, 非常适合于充当大学生课外读物,特别是对大学生数学竞赛很有帮助。 内容共分十部分如下 PART 1 - PARTITIONED MATRIX MULTIPLICATION PART 2 - DETERMINANTS PART 3 - EIGENANALYSIS PART 4 - GEOMETRY PART 5 - MATRIX FORMS PART 6 - POLYNOMIALS AND MATRICES PART 7 - LINEAR SYSTEMS INVERSES AND RANK PART 8 - APPLICATIONS PART 9 - OTHER TOPICS PART 10- PROBLEMS 象第 1,2,5,6,7 部分一看就知道有不少有技巧性的内容。第十部分是习题,大部分是竞赛级别的题。 (杨劲根) 书名:Algebra 作者: Michael Artin 出版商: Prentice Hall (1991),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页数:618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基础数学一学年的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各种难度都有 推荐强度:9.8 书评: 本书是美国大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Michael Artin 的力作,从70年代早期开始就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高年级 本科生教材,是一本极具特色的优秀教材,深受使用者欢迎。 与传统的抽象代数教材不同,本书以数学中的重要实例为主线索,引导出抽象的概念,对读者以启发为主,又不缺乏数学的严格性。虽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的代数结构,但字里行间不乏现代数学的烙印。代数数论、代数几何、表示论中的一些基本思想 也时时涌现,如整二次型的原理和应用、二次域的理想类、不定方程、紧群表示等。 全书分14章,从矩阵运算引入群概念直到最后一章伽罗华理论一气呵成,不使人感觉600多页篇幅的冗长。 本书的习题是作者20多年积累而得,很多是作者独创的习题,例如有一道2x2魔方的问题是70年代3x3魔方游戏刚问世时作者 编制的群论习题。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习题有一定难度。 本人80年代在 MIT 攻读研究生期间为此课程作过多次助教,主讲人为作者本人或其他资深教授,每次大约有三十人修课,主要 学生是基础数学各专业的学生,也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选修的。学生反映此课程质量很高,但比较难。 本书比较适合我国综合性大学数学系抽象代数课程的外文教材,尤其适合一学年。对于半年的抽象代数课程,则可选用部分章节。 程度较好的数学系本科生可选用此书作为抽象代数的课外读物。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Pretty much any introductory abstract algebra book on the market does a perfectly competent job of introducing the basic definitions and proving the basic theorems that any math student has to know. Artin's book is no exception, and I find his writing style to be very appropriate for this purpose. What sets this book apart is its treatment of topics beyond the basics--things like matrix groups and group representations. I suppose many introductory books shy away from much of the material on matrix groups in Artin's book because it involves a little analysis (and likewise for the section on Riemann surfaces in the chapter on field theory). However, Artin correctly realizes that a reasonably mathematically mature student--even one who doesn't know much analysis--will be able to profit from and enjoy the relatively informal treatments he gives these slightly more advanced topics. Of course these topics can also be found in graduate-level texts, but I for one would much rather be introduced to them via an example-based approach such as that in Artin than through the diagram-chasing obscurantism in more advanced books. I happened upon this book a little late--in fact, only after I'd taken a semester of graduate-level algebra and already felt like analysis was the path I wanted to take--but I'm beginning to think I would have been more keen on going into algebra if I'd first learned it from a book like this one. 2) I bought this book for a class that I ended up dropping. In the beginning, I hated this book. I found Herstein's "topics in algebra" much better, and more to the point. It was only when I was getting bored with Herstein that I bothered to pick this up again. I was pleasantly surprised. A lot of the material flowed very smoothly - exactly as if Artin was teaching the material to you. It must however be noted that people tend to love or hate this book. This is predominantly due to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 Given how expensive this book is, you might perhaps want to peruse it somewhere before deciding to buy it. But if you do, you'll get a solid exposition on most of the introductory topics in algebra as well as some insight on groups and symmetry, lie groups, representation theory, galois theory and quadratic number fields. And a whole lot of intuition as well, for the more regular topics. Give this book a chance - it's worth the effort and money. 3) As an undergraduate I learned, or tried to learn, algebra from this book. Artin's pedagogical methods just didn't work for me. Although his idea of teaching through concrete, geometric examples sounds great in principle, in practice it's not so successful. It is very hard to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since Artin is so chatty and discursive. When he is discussing examples, he sometimes puts specialized results on par with more general theorems, which may be misleading. Many proofs are only sketched, and occasionally theorems are stated after their proofs, necessitating a rereading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s in order to grasp the points of the proof. The chapters on representation theory (Ch. 9) and arithmetic of quadratic number fields (Ch. 11) are nonstandard topics and interesting in themselves, but again, the level of detail tends to obscure, rather than enlighten. The one saving grace of the book is the excellent problem sets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In doing them you will learn the algebra that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 attempts to impart. 书名:Codes and Curves 作者: Judy Walker 出版商: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00) 页数:66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高年级参考书 预备知识:抽象代数 习题数量:小 习题难度: 容易 推荐强度:8.5 书评: 这本小册子是1999年美国数学会在 Princeton 组织的暑期学校的一门课程的讲稿,是代数几何码的入门读物。代数几何码是新发现的 一种纠错码,目前仍有大量问题在研究。本书前一半对纠错码的基本知识和若干经典的纠错码作了扼要的介绍,重点是 Reed-Solomon 码,因为代数几何码是它的推广。然后,作者不加证明地清楚地叙述了有限域上平面代数曲线的基本知识, 最后介绍了代数几何码以及好的代数几何码的构造方法。 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供了六个供本科生研究的课题。本人曾指导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班的六名学生报告这本书,并围绕 六个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写作毕业论文,取得很好的效果。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The book gives an overview of algebraic coding theory.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error correcting codes, the Hamming distance, Reed-Solomon codes, and concludes with a brief exposition of cyclic code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some upper bounds on the minimum distance of a code such as the Singleton and Plotkin bounds. The second theme of this book are algebraic curves. Chapter 3 contains the basic definitions and some examples of algebraic curves. The concept of a nonsingular curve is explained in Chapter 4. This chapter also contains a half page explanation of the genus of a curve. The Riemann-Roch theorem is finally covered in Chapter 5. The two themes come together in Chapters 6 and 7. These chapters discus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lgebraic geometry codes. This little book gives the reader a first taste of an intriguing field. The most surprising part is how much is covered in so few pages . The explanations are always accessibl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e prerequisites are some knowledge of abstract algebra, but most material is reviewed in the appendices. It is a lovely little book that is written in a lively style. The book nicely complements the typical college courses on coding theory. If you want to get an idea what algebraic geometric codes are and you want a quick answer, then this is the book for you. 2) There is a free version of the book available on the website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Coding Theory 1.1. Overview 1.2. Cyclic Codes Chapter 2. Bounds on Codes 2.1. Bounds 2.2. Asymptotic Bounds Chapter 3. Algebraic Curves 3.1. Algebraically Closed Fields 3.2. Curves and the Projective Plane Chapter 4. Nonsingularity and the Genus 4.1. Nonsingularity 4.2. Genus Chapter 5. Points, Functions, and Divisors on Curves Chapter 6. Algebraic Geometry Codes Chapter 7. Good Codes from Algebraic Geometry Appendix A. Abstract Algebra Review A.1. Groups A.2. Rings, Fields, Ideals, and Factor Rings A.3. Vector Spaces A.4. Homomorphisms and Isomorphisms Appendix B. Finite Fields B.l. Background and Terminology B.2. 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Fields B.3. Optional Exercises Appendix C. Projects C.1. Dual Codes and Parity Check Matrices C.2. BCH Codes C.3. Hamming Codes C.4. Golay Codes C.5. MDS Codes C.6. Nonlinear Codes 书名: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 作者: Michael Atiyah I.G.MacDonald 出版商: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页数:126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基础数学高年级或研究生低年级教材 预备知识:抽象代数和点集拓扑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较大 推荐强度:9 书评: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Michael Atiyah 是当代大数学家,曾或菲尔滋奖。本书是交换代数的入门书籍,是一本优秀教材, 特别适合于代数几何、代数数论和其他代数专业的研究生使用。本书的篇幅虽小,内容却很丰富,包含了交换代数的核心内容。 学过一学期抽象代数的人可以顺利学习本书前九章,学习第十和第十一章需要点集拓扑的基本知识。正文中的定理的证明简明易懂,有很多重要的定理安排在习题中,所以要掌握此书内容必须化工夫做每一章后的大部分习题。 本书以诺特交换环和有限生成模作为重点,这正是代数几何和代数数论中出现最多的代数结构。 作者在序言中说到域论没有 涉及,这可以从别的优秀教材(如 Nagata 的“域论”)中得到补充。 国外很多名校的数学教授将此书作为交换代数教材的首选。我国引进此书也很早,它很受师生的欢迎。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for getting into algebraic geometry (by this I mean Grothendieck-like AG, with schemes and all that), one needs a monolithic training in commutative algebra (something like both volumes of Zariski-Samuel, for example). I disagree. This little book seems to be specially suited to those who want to learn AG. It's a bit too brisk, specially at the beginning - if you don't already have an acquaintance with the basics of groups, rings and ideals, you may run into trouble - but very illuminating. Masterful choice of topics, great exercises (as a matter of fact, about half the topics of the book,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ones tha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AG, are treated in the exercises, some of them quite challenging) - like one said before, it looks like a "chapter 0" of Hartshorne's book on AG. The authors consciously estabilish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mutative algebra and the modern foundations of AG over and over along the way, illuminating both topics. For the algebra itself, it also gets on well with Rotman's "Galois Theory" and MacDonald's out-of-print introduction to AG, "Algebraic Geometry - Introduction to Schemes", besides being the perfect preamble in commutative algebra to the books of Mumford and Hartshorne. A gem. 2)The strongest aspects of Atiyah MacDonald's book are its brevity, accessibility to undergraduates, and subtle introduction of more advanced material. Audience: I think an undergraduate with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from a first course in abstract algebra (i.e., the chapter on rings--the modules chapter would help, but isn't necessary--from M. Artin's book 'Algebra' is more than sufficient) and some basic point-set topology from an intro real analysis course (or ch1-4 of Munkres) would be sufficient for fully appreciating the material. I think having experience in PS Topology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parts of this book well; doing the exercises is possible if you learn it "on the fly," but I hadn't seen Urysohn's Lemma before, and even that caused me some "intuition" hangups;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material, I would recommend doing a healthy number of problems in topology first. Material: The material uses concepts from homological algebra, though in a disguised form; students with experience in category theory will find offhanded comments that recast some of the material in that language, but CT is absolutely not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well. It also provides exercises that lead naturally into topics from Algebraic Geometry and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quite readily; a nice set of problems in CH1 walk a student through construction of the Zariski topology, prime spectrum, etc., and som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orphisms between spectra.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starts showing up after chapter 4 in greater detail, and would lead comfortably into Lang's GTM on ALNT by CH9 (though I only read a bit of Lang, the first chapter felt natural). The "details left to the reader" are usually reasonably tackled with the tools made available so far, and the book is short enough that one can cover a lot of ideas 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the commentary made by the authors is brief, to the point, and never redundant as far as I can recall, so I consider this a highly efficient book (but not too efficient, it's self contained enough and not uncompromisingly terse). Exercises: They are quite good, I think. Very few of them follow from "symbol-pushing" or "robotic theorem proving," and usually require some constructive argument. The exercises are mostly chosen to introduce more advanced material, and do a good job in that regard. The longer chapters have 25-30 exercises, and shorter chapters (a few pages) have maybe 10, so there are plenty of problems to do. Hazards: The material on modules is brisk, the proposi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sections on modules are mostly left without proof; however, the proofs follow from their analogues for rings, and aren't that hard, just be sure to actually do them because they are mentioned only briefly. Also, the book is not typo-free, but this only caused me one major hangup during the semester. After Chapter 3, the proofs are mostly complete, with a spattering of "left to the reader" exercises, which I usually found helpful. Companion Material: I think Lang's 'Algebra' GTM would make a nice reference for the material on Homological Algebra and other miscellaneous things that come up in the proofs; I remember once a proof in the book required the notion of the adjoint of a matrix over a ring, and so I had to look it up in Lang, and also the basic category theory covered in CH1 of Lang would at least introduce (though in a very rapid way) the "abstract nonsense" mentioned offhandedly here and there. If you have a lot of money, or access to a good library, 'Categories for the Working Mathematician' is a slower and more thorough introduction to that language, and I would recommend at least having a look, though this isn't really central to the material from Commutative Algebra. 3) This is how mathematics texts SHOULD be written. As in technical writing, the smaller text is the better written text. Everything is clean and direct, with clairity obviously a prime consideration. One never gets mired down. The proofs are always as close to a "THE BOOK" proof as possible, with illuminating examples, and plenty of excercises, many with outlines for solution, which makes the book ideal for self study. This book is a revelation. If I had to take only one math text with me to a desert island, this would be the one. 4) This is a difficult book for undergraduates, even ones who have already had some abstract algebra. Many refer to the book's style as "terse", meaning that there is little explanation, few examples, and proofs are very condensed. 书名:HOPF ALGEBRAS 作者: MOSS E. SWEEDLER 出版商: W. A. BENJAMIN, INC. (1969) 页数:336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代数、环模基础理论 习题数量:小 习题难度: 容易 推荐强度:9 书评: 1941年,德国数学家H. Hopf在研究代数拓扑时引入了Hopf代数的概念。真正引 起人们对这类代数结构普遍关注的是1965年J.W. Milnor 和J.C. Moore的有关分 次Hopf代数的文章;到上世纪80年代末,量子群概念的出现及其在Knot不变量理 论中的应用将Hopf代数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如今,Hopf代数理论正在诸如代 数群、李代数、表示论、组合论以及量子力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E. Sweedler所著的\textquotedblleft Hopf Algebra\textquotedblright是历史上第 一本系统介绍这方面Hopf代数知识的书籍。 这本书是从Sweedler给研究生的系列讲座内容中整理出来的,介绍的对象主要是非分 次的Hopf代数。域$k$上一个增广(augmented)代数$H$,若带有一个余结合的 (coassociative)和余单位的(counitary)代数映射$\Delta \colon H\rightarrow H\otimes H$,则称$H$是一个双代数(bialgebra),Hopf代数是指带 有antipode的双代数。本书开始先引入sigma-符号;而后一步步将上世纪70年代 以来有关Hopf代数的最新结果,其中大部分是作者与其合作者当时取得的进展,呈现 给读者;最后一章以证明域上由所有有限维交换、余交换的Hopf代数组成的范畴是交 换的(abelian)范畴作为结束。整本书的内容简洁,易懂,且自我包含,是一部很好 的关于Hopf代数知识的入门教材。它的不尽完美之处是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文献 。 本书共有16章,有些章节非常短。前4章,给出了余代数、余模、及Hopf代数的 初步介绍,其中包括从模中构建余模的有理模构造方法及余代数的基本定理---该定 理阐明了在一个余代数中,任意有限个元素均包含于一个有限维子余代数中,故而任一 余代数都是有限维余代数的直接极限。第5章讨论了积分(integral), \textquotedblleft积分\textquotedblright这一名称是因它很像紧群上关于 Haar测度的积分运算而得名。这一章的重要结果是证明任一有限维Hopf代数必存在 一维的积分空间;作为一个推论,本章中导出了群环的著名Maschke定理。 第6章对一个代数引入并讨论了它的对偶余代数。第7章到第9章主要介绍了度量 、smash积和外积等概念,为第13章余交换点(pointed)Hopf代数的结构定理的 证明作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10章的主要内容是Hopf代数作用的Galois理论;第11章对本原元进行了重点 讨论并引入了分次双代数的概念,在这一章以及后面的第14章中余代数的基本定理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第12章考虑了shuffle代数和相关既约的点余代数万有映射性质 ,此外还讨论了divided power。 第13章中证明了著名的结论:任一既约的点余交换Hopf代数一定同构于Lie代数 或限制Lie代数的包络代数;据此导出了余交换Hopf代数的结构定理。剩下的两章 讨论了仿射群和由交换、余交换Hopf代数构成的Abelian范畴。 (朱胜林) 7 数论 数论是数学中历史悠久但又有生命力的分支,也很有趣味。数论有分初等数论、代数数论、解析数论等。初等数论主要用初等的方法讨论整数的性质,如同余方程、不定方程、二次剩余等。 代数数论是讨论代数数的分支,要使用很深的代数工具。近年来,代数数论和代数几何合起来形成了一门称为算术几何的新分支,是非常艰深的。解析数论则是用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论来研究数论的问题,当今数学中第一号未解决问题黎曼猜想就属于解析数论的范围。 大学本科阶段学习一些数论是有用的,特别对学习抽象代数有很大帮助。研究生阶段一般只有数论专业的学生才学数论。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数论教材大多是供数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 书名:Elementary Methods in Number Theory 作者: Melvyn B.Nathanson 出版商: Springer-Verlag 页数:509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基础数学学生、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中等,多数习题很容易 推荐强度:9.5 书评: 本书是Springer-Verlag出版的研究生系列教材中的一本,编号第195,2000年出版。全书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整除性,同余,原根,Gauss二次互反律,有限 交换群上的Fourier分析,以及abc猜想的一个简单介绍。第二部分讨论了一些算术函数的性质, 给出了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第三部分介绍了加法数论中的三个问题,即Waring问题, 正整数表为整数的平方和的问题,以及分拆函数的渐进估计的问题。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给出了许多深刻的数论定理的初等证明, 比如,Selberg的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Linnik关于Waring问题初等证明, 一个整数表示为偶数个整数的平方和的个数的Liouville方法,以及Erdos关于分拆函数的渐进估计的结果。 事实上,本书的所有的证明都只使用了初等的方法,不涉及解析方法以及其他的高等方法, 因此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大学生数论教材。本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作为大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是合适的。 (王巨平) 国外评论摘选 1) Every serious student of number theory should have this classic book on their shelf. Even though only "elementary" calculus and abstract algebra are used, a certain mathematical maturity is required. I feel the book is strongest in the area of elementary --not necessarily easy though -- analytic number theory (Hardy was a world class expert in analytic number theory). An elementary, but difficult proof of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using Selberg's Theorem is thoroughly covered in chapter 22. While modern results in the area of algorithmic number theory are not presented nor is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number theory given (it is not a textbook), it contains a flavor, inspiration and feel that is completely unique. It covers more disparate topics in number theory than any other n.t. book I know of. The fundamental results in classical, algebraic, additive, geometric, and analytic number theory are all covered. A beautifully written book. Other recommended books on number theory in increasing order of difficulty: 1)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By David Burton, Third Edition. Covers classical number theory. Suitable for an upper level undergraduate course. Primarily intended as a textbook for a one semester number theory course. No abstract algebra required for this book. Not a gem of a book like Davenport's The Higher Arithmetic, but a great book to seriously start learning number theory. 2) The Queen of Mathematics, by Jay Goldman. A historically motivated guide to number theory. A very clearly written book that covers number theory at a graduate or advanced undergraduate level. Covers much of the material in Gauss's Disquisitiones, but without all the detail. The book covers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binary quadratic forms, cyclotomy, Gaussian integers, quadratic fields, ideals, algebraic curves, rational points on elliptic curves, geometry of numbers, and introduces p-adic numbers. Only a slight bit of analytic number theory is covered. The best book in my opinion to start learning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Wonderfully fills the otherwise troublesome gap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 number theory. Full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hard to find elsewhere, very well researched. To cover all the material in this book would likely take two semesters, though most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 could be covered in one semester. Requires a background in abstract algebra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a little advanced calculus. Some complex analysis for sections 19.7 and 19.8 would be helpful, but not at all a requirement. The author recommends Harold Davenport's The Higher Arithmetic, as a companion volume for the first 12 chapters; according to Goldman it is a gem of a book. 3) Additive Number Theory, by Melvyn Nathanson. Graduate level text in additive number theory, covers the classical bases. This book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subject in 40 years. Some highlights: 1) Chen's theorem that every sufficiently large even integer i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a number that is either prime or the product of two primes. 2) Brun's sieve for upper bound on the number of twin primes. 3) Vinogradov's simplification of the Hardy, Littlewood, and Ramanujan's circle method. 2) My initial reaction through the first chapters was one of embarrassment at my lack of understanding. I could not believe a book, hailed by so many as a standard and essential resource, could be so much out of my reach. Then, amid the last page or so of chapter 1 I had an epiphany. The book, from that point on, was completely clear and logical while retaining an extraordinary amount of breadth in coverage. Add my staunch support and recommendation to the long list of kudos that this book has accrued. There are, to my knowledge, no better books for the beginning student of number theory. If you have any interest whatsoever in the theory of numbers, this book is essential. 书名:A course in arithmetic 作者: J.-P. Serre 出版商: Springer Verlag (1973) ISBN 0-387-90041-1 页数:113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基础数学高年级或研究生低年级教材 预备知识:抽象代数,复分析 习题数量:很少 习题难度: 较大 推荐强度:10 书评: 法国大数学家,菲尔滋奖和阿贝尔奖获得者 Serre 写过不少短小精悍的小册子,大部分从他亲自所讲授的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 本书是他非常有代表性的本科生高年级的数论教材,曾在西方评为某年度世界最佳数学教材。 本书并不是数论的系统教程,作者选择数论中三个重要专题扼要叙述了它们的内容和方法,这三个专题是:二次型、素数的 Dirichlet 定理 和模形式。读者可以化较少的时间学到一些近代数论的知识。最令读者欣赏的是定理的证明将大数学家的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中不禁 拍案叫绝。非定型幺模偶整格的分类定理非常漂亮,但其完整的证明在很多代数教科书中很难找到,本人所知道的就是本书以及 Milnor 和 Husemoeller 写的 Symmetric bilinear form 一书中的证明。这两本书都是70年代出版的,经过这两位菲尔滋奖得主之手的证明已经很难再 作改进,因此后人写的书大多只是引用而不再重写了。 具备抽象代数的知识就可以读懂前半本书,后一半需要复分析的准备知识。由于叙述简洁,习题数量少,作为教材使用会有一定困难。 作为自学的参考书对读者的数学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 algebraic and analytic. I've only worked through the analytic part. Anything by Serre is worth its weight in gold and this book is no exception; everything Serre covers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But Serre's style is extremely condensed and spare, and he makes no concessions to the reader in terms of motivation or examples. I can't digest more than half a page of Serre a day; however if one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a theory, Serre is ideal. I worked through "A Course in Arithmetic" over a decade back. As I recall I covered Riemann's zeta function and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the proof of Dirichlet's theorem on primes in arithmetical progressions using group characters in the context of arithmetical functions, and som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modular functions. All of this material is also covered in Apostol's two books on analytic number theory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and "Dirichlet Series and Modular Functions in Number Theory"); Apostol goes further than Serre in the analytic part -- which is only to be expected since he is devoting two whole texts to the subject. 2) Serre's work could best be summarized in one word - Elegance. The book comprises of two distinct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 'algebraic' part. Serre's goal in this section is to give a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of the quadratic forms over the rationals. As preliminaries to reaching this goal, he introduces the reader to quadratic reciprocity, $p-$adic fields and the Hilbert Symbol. After these three, he spends the next chapter detailing the properties of quadratic forms over ${\mathbb Q$ and ${\mathbb Q_p$ (the $p-$adic field). The reason to work over ${\mathbb Q_p$ is the Hasse-Minkowski Theorem (which says that if you have a quadratic form, it has solutions in Q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lutions in ${\mathbb Q_p$). Using Hensels Lemma, checking for solutions in ${\mathbb Q_p$ is (almost) as easy as checking for solutions in Z/pZ. After doing that, he spends yet another chapter talking about the quadratic forms over the integers. (Note: the classification goal is already achieved in previous chapter). The second half of the book is the 'analytic' one. The first chapter in this section gives a complete proof of Dirichlet's theorem while the second one studies the properties of modular forms (these are good!) Due to the extreme elegance, the book is sometimes hard to read. This might sound like a paradox, but it's not and I'll explain why. The book takes some effort to read because it's terse and it often takes a while to figure out why something is 'obvious'. However, once you see it all, you'll realize that a great mind was guiding you through the pursuit. The choice of topics is just right to achieve the goals that the author sets out for himself. Also, I'd rather think for myself and read a smaller book than be given a huge fat tome where the author details his own thought process. This book was my first foray into number theory and I absolutely enjoyed it. If you're considering reading it, I wish you joy in your pursuits. 书名: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作者: Tom Apostol 出版商: Springer Verlag (1976) ISBN 0-387-90163-9 页数:328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数论教材 预备知识:微积分,复分析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一般 推荐强度:9 书评: 这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数论入门教材,写得极其清楚仔细而又不烦琐。虽然书名是解析数论,事实上也包括了初等数论。 由于书的自封性能好,习题又经过精心挑选,适合于大学低年级的数论教材。 本书由于其良好声誉而多次再版,被选入 Springer 的 UTM 系列。同一作者的微积分教材(见本书的另一篇书评)也有好口碑。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I think that there will be little harm if the title of the book is changed to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instead. The author presumes that the reader has not any knowledge of number theory. As a result, materials like congruence equation, primitive roots, and quadratic reciprocity are included. Of course as the title indicates, the book focusses more on the analytic aspect. The first 2 chapters are on arithmetic functions, asymptotic formulas for averaging sums, using elementary methods like Euler-Maclaurin formula .This lay down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iscussion in later chapters, where complex analysis is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n the author explain congruence in chapter 4 and 5. Chapter 6 introduce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character. Since 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epare for the proof of Dirichlet's theorem and introduction of Gauss sums, the character theory is developed just to the point which is all that's needed. ( i.e. the orthogonal relation). Chapter 7 culminates on the elementary proof on Dirichlet's theorem on primes in arithmetic progression. The proof still uses $L-$function of course, but the estimates, like the non-vanishing of $L(1)$ , are completely elementary and is based only on the first 2 chapters. The author then introduce primitve roots to further the theory of Dirichlet characters. Gauss sums can then be introduced. 2 proofs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 using Gauss sums are offered. The complete analytic proof, using contour integration to evaluate explicitly the quadratic Gauss sums, is a marvellous illustration of how truth about integers can be obtained by crossing into the complex domains. The book then turns in to the analyic aspect. General Dirichlet series, followed by the Riemann zeta function, L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It's shown that the $L-$functions have meremorphic continuation to the whole complex plane by establishing the functional equation $L(s)=$ elementary factor $* L(1-s).$ The reade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residue calculus to read this part. Chapter 13 may be a high point of this book, where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is proved. Arguably, it's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which stimulate much of the theory of complex analysis and analyic number theory. As Riemann first pointed out,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can be proved by expressing the prime counting function as a contour integral of the Riemann zeta function, then estimate the various contours. The proof given in this book , although not exactly that envisaged by Riemann , is a variant that run quite smoothly. As is well known , a key point is that one can move the contour to the line $Re(s)=1,$ and to do this one have to verify that $\zeta(s)$ does not vanish on $Re(s)=1.$ The proof , due to de la vale-Poussin, is a clever application of a trigonometric identity. Unfortunately, the method does not allow one penetrate into the region $01,$ where the distribution of zeroes in this region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lunctuation of $\Pi(x)$ around $x/\log x.$ The famous Riemann Hypothesis states that the only zeroes in this region lis on the line $Re(s)=1/2.$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 although the Riemann Hpothesis has natural generalisation to number fields, neither of these RH is proven, which indicates the difficulties of this problem. Recently some new directions, related to quant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has been connected with this old problem. If the RH is proven, then the set of prime numbers , although looks completely random locally ( like the occurences of twin primes), is governed by clear-cut laws on the large after all. The last Chapter is of quite differnt flavour, the so-called additive number theory. Here the author only focusses on the simplest partition function ---the unrestricted partition. However interesting phenomeon occur already at this level. The first result is Euler's pentagonal number theorem, which leads to a simple recursion formula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p(n). 3 proofs are given.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s no doubt a combinatorial proof due to Franklin. The third proof i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Jacobi triple product identity, which leads to lots of identites besides Euler's pentagonal number theorem. Jacobi's original proof uses his theory of theta functions, but it turns out that power series manipulaion is all that's needed. The book ends with an indication of deeper aspect of partition theory--- Ramanujan's remarkable congrence and identities ( the simplest one being $p(5m+4)= 0 \pmod{5$ ). To prove these mysterious identites, the "natural"way is to plow through the theory of modular functions, which Ramanujan had left lots more theorem ( unfortunately most without proof). However an elementary proof of one these identites is outlined in the exercises. This book is well written, with enough exercises to balance the main text. Not bad for just an 'introduction'. 2) This book has excellent exercises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The exercises are interesting and challenging and supplement the main text by showing additional consequences and alternate approaches. The book covers a mixture of elementary and analytic number theory, and assumes no prior knowledge of number theory. Analytic ideas are introduced early, wherever they are appropriate. The exposition is very clear and complete. Some novel features include: three chapters on arithmetic functions and their averages (including a simple Tauberian theorem due to Shapiro); Polya's inequality for character sums; and an evaluation of Gaussian sums (by contour integration), used in one proof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 8 代数几何 代数几何是核心数学的重要分支,内容比较高深,不太容易入门。由于它所用的知识比较多,学习的周期相对比较长。一般本科生阶段不设代数几何课程。 代数几何对抽象代数、复分析、拓扑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特别交换代数和同调代数是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些目前在国际上使用最多的一批基础性的教材供有兴趣和有志向的读者参考。 书名:An Invitation to Algebraic Geometry 作者:K.Smith etc. 出版商: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000. ISBN 0-387-98980-3 页数:155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本科高年级或非代数几何专业研究生低年级 预备知识:线性代数,群,环,域扩张,Galois 理论的基础知识,最基本的点集拓扑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容易 推荐强度:8.5 书评: 本书由作者 1996 年的为非代数几何专业的数学研究生开设的 20 小时代数几何课的讲义 整理修改而成,是一本非常好的代数几何入门书。 本书从最基本的交换代数代数几何概念开始,用简明的方式引入仿射簇和射影簇。重点的内容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Veronese 映射、计数几何、Segr\'{e} 嵌入、 Grassman 簇等。最后介绍代数几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奇点解消、射影簇分类、典范映射等。 本书把代数几何讲解的具体易懂,不拘泥于细节,一些关键定理给出清晰的解释而不是详细的证明,如 Hilbert 零点定理、 B\'{e}zout 定理、 Bertini 定理等,有一部分内容的简单证明放入习题。有些其他教材不提及的问题也作了简短介绍,如 Gauss 映射用来 2 页和 5 道习题。书中不时插入对一些重要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颇有 Wikipedia 的风格。在三个合适的地方叙述三个未解决的难题: Jabobian 猜想、空间曲线的完全交问题、 Iitaka 猜想。 本书篇幅不大,适合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代数几何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作准备。(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This book has a great deal to recommend it: a. It is a genuinely entry-level book that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a prime ideal and the Nullstellensatz. b. The style of explanation is clearly geared to noninsiders. In addition to giving examples of algebraic varieties, some "nonexamples" are given that might have occurred to, say, an analyst as reasonable objects to study but that do not qualify as varieties. c. The illustrations are frequent, relevant, and well executed. d. The authors go out of their way to help the reader develop geometric intuition and to relate it to the accompanying algebraic description. For example, in the careful treatment of the geometry of a family of hyperbolas in chapter 6, the geometry of the general hyperplane section 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and the reader's geometric intuition is stimulated into action. e. Many of the constructions covered are classical-the Grassmannian, the Veronese, the Gauss mapping, the secant variety of a variety-yet the book almost seamlessly connects this with more modern material, such as resolution of singularities and vector bundles. f. There is a consistent policy throughout the book of tying in elementary algebraic geometry to recent developments by current leaders such as Kollar, Kontsevich,Mori, Lazarsfeld, and de Jong, so that readers come away with a clear conception of where this is all going and what the next steps might be if a particular topic sparks their interest. Overall, readers will find this book easy to get into and enjoyable to read. Outsiders to the subject will feel that they are hiking up a gently sloping trail, at the end of which they reach a number of pleasant viewing spots from which they. can see rather far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directions. Students contemplating algebraic geometry as a field of specialization will also find this an attractive and instructive place to start. ( by Mark Green, {\em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Vol. {\bf 109}, 675-678(2002)) 2)This could be your only book on algebraic geometry if you just want a sound idea of what algebraic geometry can do. If you actually want to know the field, and you do not already have a lot of expert friends telling you about it, then the advanced books will go much more easily with this expert around. It is a terrific guide to the key ideas--what they mean, how they work, how they look. The only book like this one in brevity and scope is Reid UNDERGRADUATE ALGEBRAIC GEOMETRY--with its highly informed, highly polemical, final chapter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Both are very good. This one is more advanced. Beyond what Reid covers, Smith sketches Hilbert polynomials, Hironaka's (and very briefly even De Jong's) approach to removing singularities, and ample line bundles. You do need a bit of topology and analysis to follow it. Smith has very many fewer concrete examples than Reid. They are beautifully chosen classics, like Veronese maps and Segre maps, so they teach a lot. And the more you know to start with, the more you will see in each. The book does geometry over the complex numbers. It is good old conservative material, with terrific graphics of curves and surfaces. The proofs and partial proofs are very clear, intuitive and to the point. But, in fact, just because the proofs are so clear and to the point they usually work in a much broader setting. Long stretches of the book apply just as well over any field or any algebraically complete field. This generality is only mentioned a few times, in passing, but is there if you want it. Smith describes schemes very briefly, and mentions them at each point where they naturally arise. You will not know what schemes "are" at the end of this book. You will know some things they DO. She has no time for fights between "concretely complex" and "abstractly scheming" approaches--for her it is all geometry. 3)For people just starting on Algebraic Geometry, Robin Hartshorne's book, is very daunting--but it is the ULTIMATE book for professional and advanced readers. But for starters, Karen Smith's "An Invitation to Algebraic Geometry" is simply a SPLENDID way to start working on the basic ideas. The author has some stunning graphs and pictures to help understand material. I loved the book the minute I opened it. 书名: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 and Algebraic Geometry 作者: Ernst Kunz 出版商: Birkhauser Boston, (1985) ISBN 3-7643-3065-1 页数:238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低年级 预备知识:线性代数,群,环,域扩张,Galois 理论的基础知识,最基本的点集拓扑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大部分中等,少量难题 推荐强度:9 书评: 作为交换代数的入门书,它不如 Atiyah-McDonald 的有名,也不如 Eisenbud 的大, 但是我认为对于有志学习代数几何的大学生来讲,这是最好的入门书。此书与大学基础课程 的衔接非常紧密,不管是自学还是用此书当教材都比较轻松,如果再认真做习题则效果更好。 交换代数的内容甚广,作者完全按经典代数几何的需要选择交换代数的内容,重点是多变量 多项式环的商环及它上的有限生成模。除了基础性的材料外,也有少量研究性的题材。现在 代数几何最流行的研究生教材是 Hartshorne 的 Algebraic Geometry, 本书可以认为是 Hartshorne 的教程的前续课程。本书作者是著名的交换代数专家,原书用德文写作,后翻译成英文,美国 代数几何大师 David Mumford 写了序言,称此书是美国学代数几何学生久等的一本书,它填补 了一个空白。(杨劲根) 书名:Basic Algebraic Geometry (Second,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作者: Shafarevich 出版商: Springer-Verlag (1988) ISBN 3-540-54812-2 页数:上册 303 下册 269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研究生 预备知识:近世代数、复分析、点集拓扑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较难 推荐强度:9 书评: 本书是俄罗斯的数学大师 Shafarevich 的力作,由英国著名代数几何学家 Miles Reid 翻译成英文。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且不枯燥,叙述和证明清晰,比较容易读,是非常收欢迎的一本 代数几何书,国内外不少院校开设代数几何课曾将此书选为研究生教材。全书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射影簇,内容包含经典代数几何,一直讲到代数曲面的分类和奇点,其中不乏其它 教科书中不多见的内容。这一部分占了整个上册,作为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够多的。 第二部分是概形理论,用现代的语言来刻画代数簇,最后讲到 Hilbert 概形。本部分内容比较简要,基本上讲清概形和层论的威力。第三部分是复代数流形的拓扑和几何,很多内容如代数簇的拓扑 分类和 uniformization 在其它代数几何教科书很难找到。总之,本书基本上讲述了代数几何的所有方法。 习题非常丰富,大部分的习题很有意思,可以看出是作者和他的助手们多年积累而编成的。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本书不需要交换代数的预备知识,当然学过交换代数在看此书更加轻松。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I have been a student of AG for the past six years and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hafarevich is a great place to start. Having said this, one must have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in algebra and topology. I disagree with the other reviewer about doing this after Hartshorne--start here then do Hartshorne!!! 书名:Algebraic Geometry 作者: Robin Hartshorne 出版商:Springer-Verlag 页数:495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研究生 预备知识:近世代数、交换代数、同调代数、复分析、基础拓扑 习题数量:多 习题难度: 又难又繁 推荐强度:8.8 书评: 本书是现代代数几何的标准教科书,适合代数几何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从代数几何的发展历史来看, 60年代由 Grothendieck 提出的以概形为基础的新理论完成了代数几何的一次新的革命,至今代数几何仍以 Grothendieck 的理论为基础,他和 Dieudonne 合写的庞大的 EGA (Elements de Geometrie Algebrique) 可堪为代数几何的圣经。但是由于规模太大,EGA 无法当作教科书使用。事实上在 EGA 之前,Grothendieck 在日本的东北数学杂志上一篇同调代数的长文也是代数几何的奠基性的文献之一。此后,出现了两本有 很大影响的书,其一是 Matsumura 的 Commutative Algebra, 这本看上去象是研究笔记的专著把 Grothendieck 的 EGA 中的交换代数部分和部分同调代数整理出来加以详细证明。另一本就是 Hartshorne 的 Algebraic Geometry, 此书用两章约230页的篇幅介绍 Grothendieck 的概形理论。作者能完成此举得益于两点:第一,所有和交换代数 有关的内容都引用 Matsumura 的有关章节。第二,作者牺牲一般性而大大简化了很多大定理的证明,具体来讲, 在大部分章节作者把概形限制为诺特概形,把态射限制为有限型的态射。这样的简化对代数几何的主流方向的研究 来说影响不大。从某种意义来看,Hartshorne 的书是 Grothendieck 的 EGA 的浓缩简化版。这本书中的很多英文 名词现在已经获得代数几何界的普遍认可。 本书中定理的证明比较简洁,认真的读者需要补充不少细节,从这点来看,此书的浓度比较大,要读懂此书大部分得化一年以上的 时间,对于没有学过交换代数或学的不多的读者,最好先读 Kunz 的 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 and Algebraic Geometry 一书。会法文的读者可以参考 Grothendieck 的 EGA 学习,因为有些定理的证明在 EGA 中写的更为详细。 习题也是本书的一大难点,不少研究生抱怨这本书中的习题太难做。网上有些地方甚至有 Hartshorne 习题部分解答下载。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used in graduate courses in algebraic geometry and one that causes most beginning students the most trouble. But it is a subject that is now a "must-learn"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its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cryptography, coding theory, physics, computer graphics, and engineering. That algebraic geometry has so many applications is quite amazing, since it was not too long ago that it was thought of as a highly abstract, esoteric topic. That being said, most of the books on the subject, including this one, are written from a very formal point of view. Those interested in applications will have to face up to this when attempting to learn the subject. To read this book productively one should gain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commutative algebra, a good start being Eisenbud's book on this subject. Also, it is important to dig into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on algebraic geometry, with the goal of gaining insight into the constructions and problems involve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does not make an attempt to motivate the subject with historical examples, and so such a perusal of the literature is mandatory for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algebraic geometry. The study of algebraic geometry is well worth the time however, since it is one that is marked by brilliant developments, and one that will no doubt find even more applications in this century. Varieties, both affine and projective, are introduced in chapter 1. The discussion is purely formal, with the examples given unfortunately in the exercises. The Zariski topology is introduced by first defining algebraic sets, which are zero sets of collections of polynomials. The algebraic sets are closed under intersection and under finite unions. Therefore their complements form a topology which is the Zariski topology. The properties of varietie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morphisms between them. "Functionals" on varieties, called regular functions in algebraic geometry, are introduced to define these morphisms. Rational and birational maps, so important in "classical" algebraic geometry are introduced here also. Blowing up is discussed as an example of a birational map. A very interesting way, due to Zariski, of defining a nonsingular variety intrinsically in terms of local rings is given. The more specialized case of nonsingular curves is treated, and the reader gets a small taste of elliptic curves in the exercises. A very condensed treatment of intersection theory in projective space is given. The discussion is primarily from an algebraic point of view. It would have been nice if the author would have given more motivation of why graded modules are necessary in the definition of intersection multiplicity. The theory of schemes follows in chapter 2, and to that end sheaf theory i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and with no motivation (such as could be obtained from a discussion of analytic continuation in complex analysis). Needless to say scheme theory is very abstract and requires much dedication on the reader's part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I have found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is material is via many examples: try to experiment and invent some of your own. The author's discussion on divisors in this chapter is fairly concrete however.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 the cohomology of sheaves in chapter 3, and the reader should review a book on homological algebra before taking on this chapter. Derived functors are used to construct sheaf cohomology which is then applied to a Noetherian affine scheme, and shown to be the same as the Cech cohomology for Noetherian separated schemes. A very detailed discussion is given of the Serre duality theorem. Things get much more concrete in the next chapter on curves. After a short proof o the Riemann-Roch theorem, the author studies morphisms of curves via Hurwitz's theorem. The author then treats embeddings in projective space, and shows that any curve can be embedded in P(3), and that any curve can be mapped birationally into P(2) if one allows nodes as singularities in the image. And then the author treats the most fascinating objects in all of mathematics: elliptic curves. Although short, the author does a fine job of introducing most important results. This is followed in the next chapter by a discussion of algebraic surfaces in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book. The treatment is again much more concrete than the earlier chapters of the book, and the author details modern formulations of classical constructions in algebraic geometry. Ruled surfaces, and nonsingular cubic surfaces in P(3)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intersection theory.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s is given. The reader interested in more of the details of algebraic surfaces should consult some of the early works on the subject, particularly ones dealing with Riemann surfaces. It was the study of algebraic functions of one variable that l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Riemann surfaces, and the later to a consideration of algebraic functions of two variables. A perusal of the works of some of the Italian geometers could also be of benefit as it will give a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the methods of modern algebraic geometry to put their results on a rigorous foundation. 2) This is THE book to us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lgebraic geometry via the language of schemes. Certainly, this is a difficult book; even more so because many important results are left as exercises. But reading through this book and completing all the exercises will give you most of the background you need to get into the cutting edge of AG. This is exactly how my advisor prepares his students, and how his advisor prepared him, and it seems to work.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from my experience with this book: 1) if you want more concrete examples of schemes, take a look at Eisenbud and Harris, The Geometry of Schemes; 2) if you prefer a more analytic approach (via Riemann surfaces), Griffiths and Harris is worth checking out, though it lacks exercises. 书名:Principles of Algebraic Geometry 作者: Phillip Griffiths, Joseph Harris 出版商: John Wiley Sons, Inc., 1978; ISBN 0-471-32792-1 页数:813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研究生 预备知识:近世代数、复分析、点集拓扑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8 书评: 代数几何原理的作者之一 P. Griffiths 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数学家,他是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本书从比较解析的方面介绍代数几何,它给人的印象是代数几何也很具体, 这是一本代数几何的入门引导课本。 本书前两章处理复流形理论的一些结果和技巧,同时强调它们在射影代数簇上的应用; 第2章开始介绍黎曼面和代数曲线的理论;第3章中介绍了流、陈类、Riemann-Roch 公式等基本工具,然后在第4章中介绍代数曲面理论;本书最后介绍 Quadric Line Complex. 本书的选材十分合适,内容基本自我包容,给读者以直观和易懂的感觉, 但笔者认为该书在排版过程中过于仓促,书中(尤其第0章)累出打印错误和符号冲突。 如果有谁能从现在的版本重新修订并浓缩成一本稍薄的代数几何入门书,那将是代数几何爱好者的福音。(陈猛) 国外评论摘选 1) Once thought to be highly esoteric and useless by those interested in applications, algebraic geometry has literally taken the world by storm. Indeed, coding theory, cryptography, steganography, computer graphics, control theor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just a few of the areas that are now making heavy use of algebraic geometry. This book would probably be one the most useful one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applications, for it is an overview of algebraic geometry from the complex analytic point of view, and complex analysis is a subject that most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have had to learn at some point in their careers. But one must not think that this book is entirely concrete in its content. There are many places where the authors discuss concepts that are very abstract, particularly the discussion of sheaf theory, and this might make its reading difficult. The complex analytic point of view however i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the material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and mastery of this book will pave the way for indulging oneself in its many applications. Algebraic geometry is an exciting subject, but one must master some background material before beginning a study of it. This is done in the initial part of the book (Part 0), wherein the reader will find an overview of harmonic analysis (potential theory) and Kahler geometry in the context of compact complex manifolds. Readers first encountering Kahler geometry should just view it as a generalization of Euclidean geometry in a complex setting. Indeed, the so-called Kahler condition is nothing other than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Euclidean metric to order 2 at each point. The authors choose to introduce algebraic varieties in a projective space setting in chapter 1, i.e. they are the set of complex zeros of homogeneous polynomials in projective space. The absence of a global holomorphic function for a compact complex manifold motivates a study of meromorphic functions and divisors. Divisors are introduced as formal sums of irreducible analytic hypersurfaces, but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defining functions for these hypersurfaces also, via the poles and zeros of meromorphic functions. For the mathematical purist, a "sheafified" version of divisors is also outlined. Divisors and line bundles are basically "linear" tools used to investigate complex varieties through their representation as complex submanifolds of projective space. In addition, various approaches are used to study codimension-one subvarieties, such as the results of Kodaira and Spencer. Although the famous Kodaira vanishing theorem is clothed in the language of Cech cohomology, this cohomology is represented by harmonic forms, thus making its understanding more accessible. The authors also show explicitly to what extent an algebraic variety can be thought of as a compact complex manifold via the Kodaira embedding theorem. Projective space of course is not the most complicated of constructions, as readers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of vector bundles will know. Grassmannians are an example of this, and they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the book as generalizations of projective space. And, just as in the ordinary theory of vector bundles, the authors show how to use Grassmannians to act as universal bundles for holomorphic vector bundles. The presence of meromorphic functions will alert the astute reader as to the role of Riemann surfaces in the study of complex algebraic varieties. Indeed, in chapter 2, the authors cast many classical complex analytic results to modern ones, and they prove the famous Riemann-Roch theorem, which essentially counts the number of meromorphic functions on a Riemann surface of genus g. The theory of Abelian varieties is outlined, and the reader gets a taste of "Italian" algebraic geometry but done in the rigorous setting of Plucker formulas and coordinates. Chapter 3 is a summary of some of the other methodologies and techniques used to study general analytic varieties, the first of these being the theory of currents, i.e differential forms with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It is perhaps not surprising to see this applied here, given that it can handle both the smooth and piecewise smooth chains simultaneously. The currents are associated to analytic varieties and allow a definition of their intersection numbers and a proof that they are positive. The all-important Chern classes are introduced here,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Chern classes of a holomorphic vector bundle over an algebraic variety are fundamental classes of algebraic cycles. Most importantly the authors introduce spectral sequences, a topic that is usually formidable for newcomers to algebraic geometry. The study of surfaces is studied in chapter 4,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ts study and the theory of curves (Riemann surfaces) emphasized. The reader gets a first crack at the notion of a rational map, and the bi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s is shown. Intuitively, one expects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s would be easy if it were not for "singular points", and this is born out in the use of blowing up singularities in this chapter. Rational surfaces are characterized using Noether's lemma, and a rather detailed discussion is given of surfaces that are not rational, giving the reader more examples of rigorous "Italian" geometry. 2) If you are a 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or related fields and you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lgebraic geometry in the Griffiths-Harris way, then I suggest before buying this book to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the following: 1. Complex Analysis 2.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calculus on manifolds 3. Homology-Cohomology Theory 4. Undergraduate Algebraic Geometry Do not expect chapter 0, "Foundational Material", to be the place where you are supposed to build your "foundation". You can try the books of Michael Spivak, David A. Cox, Fangyang Zheng, among other books for foundational material but not chapter 0. However, if you have most of the above-mentioned foundational material, then this book is good in presenting complex manifolds for example in chapter 0 section 2 and also in presenting (complex) holomorphic vector bundles, as well as many other things. So, in summary, I would say a good book but not for students trying to learn the basics in algebraic geometry. 书名:The Red Book of Varieties and Schemes 作者: David Mumford 出版商: Springer-Verlag (1994) ISBN 3-540-50497-4 页数:309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研究生 预备知识:近世代数、复分析、点集拓扑 习题数量:很少 习题难度: 较难 推荐强度:8.6 书评: 代数几何学家 Mumford 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滋奖获得者,在哈佛大学任教多年。 本书实际上是 60 年代他在哈佛的代数几何课程的讲义。即使到80年代有了 Hartshorne, Shafarevich 写的优秀教科书,很多初学者仍然喜欢 Mumford 的老讲义,油印本在研究生中广为流传。Springer Verlag 经专家的推荐便将这些讲义原封不动地出版了,由于原来的油印的封面是红色的,故此书就被亲切地取名为 red book. 比较可惜的是这本书只有三章,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未能把原来写讲义的庞大计划执行到底。 代数几何是抽象概念非常多的一门数学分支,初学者需要化很大的精力来理解、消化和记住一大堆基本概念。 Mumford 的讲义用朴实无华的方式解释代数几何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一点不落俗套。从目录上看,这些内容和 其它同类的书差不多,事实上具体的论述还是很不一样的,讲义行文的非正式的风格也使枯燥的数学变的生动。 作者自嘲地称这本书里一个定理也没有,这多少有些夸张, 很多应该叫做定理的结论在这位大师面前大概不能称为定理。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In a nutshell, reading this book is like reading the mind of a great mathematician as he thinks about a great new idea. Anyone interested in schemes should read it. But a review needs more detail: The RED BOOK is a concise, brilliant survey of schemes, by one of the first mathematicians to learn of them from Grothendieck. He gives wonderfully intuitive pictures of schemes, especially of "arithmetic schemes" where number theory appears as geometry. The geometry shines through it all: as in differentials, and etale maps, and how unique factorization relates to non-singularity. There is a bravura discussion of Zariski's Main Theorem (the algebraic property of being "normal" implies that a variety has only one branch at each point) comparing forms of it from older algebraic geometry, topology, power series, and schemes. Mumford cites proofs of these but does not give them. In fact, this theorem wa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Mumford could use, to get Zariski to respect schemes. Many accomplished algebraic geometers say this book got them started. But you probably cannot learn to work in the subject from this book alone--you either have to work with people who work with it, or use some other books besides (maybe both). The other book would probably be Hartshorne ALGEBRAIC GEOMETRY, which is far more detailed, has far more examples, goes very much farther into cohomology--and is very much longer and denser (though also clearly written). 2)There is a problem in getting going with alg. geo. To learn the geometry you need commutative algebra and to contextualize commutative algebra you need algebraic geometry. Mumford is an excellent book to get going without the need for the heavy prereqs of the more classic books like Hartshorne or Griffiths-Harris. A really good read. This is not however a terrific reference text, you'll need something else as a reference. Its much to expository and their is no index. 书名:Compact Complex Surfaces, 2nd edition 作者:W.P. Barth, K. Hulek, C.A.M. Peters, A. Van de Ven 出版商:Springer-Verlag (2003) ISBN 3-540-00832-2 页数:436 适用范围:代数几何、复几何、微分几何方向研究生 预备知识:多复变函数论、代数几何、复微分几何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9 书评: "紧复曲面"专著第一版于1984年出版,自其出版以来因其选材精致,重点突出而广受青睐, 内行称其为"BPV"(第一版的三位作者的姓氏的开头字母)。第二版增加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但笔者认为第二版的组织过于仓促,反而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尽管如此, 这仍不失为一本优秀的专业工具书。 本书第一章列出了必需的预备知识,虽然没有证明,但笔者认为该内容十分恰当。 第二章中,作者分别介绍了曲面上的曲线、Riemann-Roch定理、相交理论;第三章中介绍了曲面的奇点、 纤维化方法和稳定纤维化的周期映射。然后从第四章开始,本书着重讲述曲面的一般性质、 特殊曲面的分类和一般型曲面的典范分类。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主要介绍曲面的拓扑和微分结构。 笔者认为,本书对于一般型曲面的分类内容略显陈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介绍代数曲面理论的极好工具书。(陈猛) 9 拓扑与微分几何 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国内外很多大学数学系都把它列为本科生高年级基础课,甚至是必修棵。按大数学家嘉当的观点,数学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代数结构和拓扑结构。 拓扑又分点集拓扑(也称一般拓扑)、代数拓扑和微分拓扑等。点集拓扑讨论拓扑空间的基本概念和拓扑空间的连通性、分离性、紧致性等重要性质。代数拓扑则是用抽象代数中的工具来研究拓扑空间进一步的性质,其内容包括基本群、覆盖空间、同调、上同调、示性类等。一般在本科生的拓扑课程中学习点集拓扑、基本群和覆盖空间。其余是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微分拓扑的对象是微分流形的拓扑性质,也属于研究生课程的范围。 初等微分几何主要讨论欧氏空间中曲线和曲面的几何学,需要的数学工具比较少,基本上有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和常微分方程的预备知识就够了,它也可称为 古典微分几何,大学本科的微分几何课程一般学初等微分几何。近代微分几何的对象是微分流形、向量丛、李群等,它和拓扑学的关系异常密切。微分几何里又有各种分支如黎曼几何、复几何、辛几何等,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书名: Elements of Algebraic Topology 作者: James R. Munkres 出版商: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页数: 454 适用范围:基础数学研究生一学年的教材和数学系高年级本科生 预备知识:一般拓扑学和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适中 习题难度: 适中 推荐强度: 9.6 书评:本书是美国 MIT 的 James R. Munkres 教授的力作,从 80 年代开始就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一年级研究生教材, 是一本极具特色的优秀教材。本书以拓扑中的重要实例为线索,引导出抽象的概念, 对同调论的基本思想做到了深入浅出。本书以现代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代数拓扑中同调理论的, 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即从单纯同调开始,逐渐地过渡到奇异同调及上同调。 虽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的代数结构,但几何动机、背景和应用贯穿始终。 全书分 8 章,从单纯复形引入同调群概念,到如何定义一般拓扑空间的同调群; 到最后一章又转到流形的同调理论。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哲学规律。 本书的习题和教材的衔接处理的非常好。 本书比较适合我国综合性大学数学系研究生的外文教材,尤其适合一学年。 本教材自封性非常好,故此还特别适合程度较好的数学系本科生进行自学。 (吕志) 国外评论选摘 1) This well written text is one of the standard references in algebraic topology courses because of its conciseness, and I find it very useful as a reference text. However I think it is a little incomplete because of several reasons. (1)It pays no attention to one basic concept of algebraic topology: the fundamental group. (2) It doesn't cover Cech homology, important in other areas, like dimension theory for example. (3) It doesn't stres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algebraic topology: its connection to other areas of mathematics (analysis, differential geometry, etc.). (4) Its list of references is too short, and lacks almost completely HISTORICAL references which are always important to become an expert in any field. Conclusion: a good reference on homology and cohomology essentials, but not "the" reference on algebraic topology as a whole 2) Algebraic topology is a tough subject to teach, and this book does a very good job. Some prerequisites, however, are essential: •point set topology (e.g. in Munkres' Topology) •Abstract algebra •Mathematical maturity to be willing to follow a definition and argument even when it seems like a weird side-track In addition, this would not be the first book I would recommend to those interested in algebraic topology. First might be Massey's "Algebraic Topology: and Introduction" that introduces the fundamental group (conceptually easier than homology and cohomology). At some point, however, a prospective student in topology will have to learn homological algebra and this provides the most concrete approach I know to the subject. Algebraic topology is a lot of fun, but many of the previous textbooks had not given that impression. This one does. 书名: Lecture Notes on Elementary Topology and Geometry 作者: Singer Thorpe 出版商:Springer Verlag (1967) 页数:232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高年级教材或参考读物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抽象代数 习题数量:少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9.2 书评: 本书是大数学家为本科生写教材的又一典范,在 60-70 年代曾用作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本科高年级一学年的课程的教材。 时隔几十年,行家们仍然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拓扑和几何的优秀入门读物。 本书篇幅不大,包含的内容不少,深入浅出,引人入深。作者不追求完整性,比如前两章的点集拓扑的基本知识不拘泥于一些 公理的仔细探讨,而是简明实用地把几何中最常用的拓扑空间讲清楚。第三章只化 20 几页就把基本群和复叠空间及其关系写清楚的, 值得指出的是前三章看似枯燥的内容中时而出现非常有趣的例子。第四、五、六章是全书的第一重点,讲述拓扑空间的同调群及微分流形 的概念,高潮是 de Rham 定理的证明。这里充分体现了数学中各不同分支间的渗透。最后两章是黎曼几何的导引,讲述了曲面上的 Gauss-Bonnet 公式这一深刻的定理。即使从现在的角度去看,这本书的选材仍然是反映现代数学主流的。 从内容来看,本书是点集拓扑、微分拓扑、微分几何三合一,这正是作者开这门课的宗旨。我国综合性大学的数学系一般对本科生也设有 拓扑和微分几何的课程,一般各占一个学期,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学完这些课程后常常不知道 de Rham 定理和 Gauss-Bonnet 公式。 Singer-Thorpe 的这本教材也许可以启发我们在拓扑和几何的本科生教学方面作些改革。 (杨劲根) 书名: Topology from the differentiable viewpoint 作者: John Milnor 出版商: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页数:61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高年级参考读物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基础拓扑 习题数量:17 题 习题难度:从易到难 推荐强度:9.5 书评: 华罗庚前辈写过好几本题为《从 ... 谈起》的数学小册子,其中一本是 《从单位圆谈起》。我们可以把 Milnor 的这本小书起名为《从单位球面谈起》,事实上本书自始至终不离单位球面。 拓扑学家 John Milnor 是费尔滋奖得主,在 Princeton 执教多年,他在拓扑方面的很多系列讲座笔记被整理出版,成为脍炙人口的数学读物, 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 一本可以让大学三年级学生能看懂的 60 页的小册子,却包含如此多的深刻的定理(从 Sard 定理直到 Hopf 定理)以及完整的证明,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这是学拓扑或几何的学生的必读书。 (杨劲根) 国外评论选摘 i) Perfect for a first-year graduate or advanced undergraduate course, Milnor takes us on a brief stroll through elementary differential topology. Elegant and self-contained, this book serves as an excellent first taste of the subject. Milnor is a master expositor, and is at his best in this book. ii) One of the best points of this little book is its brevity and clear exposition of the basic ideas. It makes a great reference guide because it's so short and well-organized. Written by a distinguished mathematician, it's no wonder that other graduate-level texts such as Guillemin Pollacks "Differential Topology" highly recommend reading it alongside their book. Milnor's booklet is a classic, whose style and ideas surely pervade other texts. 书名: Algebraic topology 作者: Hatcher 出版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页数: 542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研究生教材 预备知识:点集拓扑、抽象代数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 8.5 国外评论选摘 i) No serious introductory text on basic algebraic topology has ever achieved this level of clarity, readability and depth. Its richness in examples (in both the main text and the problems) exposes a beginner 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geometry in algebraic topology; its choice and arrangement of topics strike a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accesibility and substantiveness; its lively and motivating exposition makes a student reluctant to attend the often boring topology classes. For a novice, this should be the first reading on the subject before (s)he is ruined by the many existing daunting texts; for a veteran, this can be very nourishing, especially if (s)he is already ruined by those either unreadable or shallow 'introduction's. ii) Allen Hatcher has gone to great length's in order to create a text which, albeit overly verbose, can be used as 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lgebraic Topology. Why 'modern'? Compare this text with the tried and tested texts of Spanier, Munkres as well as May and, almost immediately, you will see what I mean. The obvious example is Hatcher's use of CW-complexes as opposed to the more traditional build up beginning with simplices. For the die-hard mathematician who enjoys less fluff, this book is not for you and, in particular, if this is your first venture in Algebriac Topology, you enjoy the theorem-proof-theorem style with a light sprinkling of explaination, then I would recommend J.J. Rotman's text. Whereas, if you enjoy fille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lots of side-notes or examples, then Hatcher's text would be a perfect fit. Myself, I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those who enjoy the more terse texts but, I purchased Hatcher's (the hardcover) because of the clarity and percision found in the proofs. The majority of other texts have a tendancy to obfuscate the underlying meaning that should be unerstood by the up-and-coming mathematician. Of course this approach has it's merits since, in particular, it forces the reader to fill in the blanks but, as a matter of insight, Hatcher's approach is also beneficial. Another positive strength of Hatcher's text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effectively breaks the subject into it's prime sub-categorie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reader can begin with either of the four parts of the text without having to rely too much on previous sections. This novel feature allows someone interested in, say, Cohomology to pick up an begin learning about Cohomology without having to waste time making their way through material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Finally, yes you can get the book for free via Hatcher's website but I highly recommend purchasing the hardback text. It is well made, it will last for years, and it becomes truely mobile as compared to burning your eyes out while reading the text on your computer. Moreover, why waste the time printing it out. 书名: Differential forms in algebraic topology 作者: Bott Tu 出版商: Springer GTM 82 (1982) 页数: 331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研究生教材 预备知识:基础数学本科生的大部分知识 习题数量:少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 9.3 国外评论摘选 1) The authors of this book, through clever examples and in-depth discussion, give the reader a rare accounting of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algebraic topology. The introduction motivates the subject nicely, and the authors succeed in giving the reader an appreciation of where the concepts of algebraic topology come from, how they do their jobs, and their limitations. The de Rham cohomology, which i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book, is explained in here in a way that gives the reader an intuitive and geometric understanding, which is sorely needed, especially for physicis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applications. As an example, they give a neat argument as to why de Rham cohomology cannot detect torsion. In chapter 1, the authors get down to the task of constructing de Rham cohomology, starting with the de Rham complex on R(n). The de Rham complex is then specialized to the case where only C-infinity functions with compact support are used, giving the de Rham complex with compact supports on R(n). The de Rham complex is then generalized to any differentiable manifold and the de Rham cohomology computed using the Mayer-Vietoris sequence. The discussion gets a little more involved when the authors characterize the cohomology of a fiber bundle. The all-important Thom isomorphism for vector bundles, is treated in detail. The authors give several good examples of the Poincare duals of submanifolds. The connection to ideas in differential topology is readily apparent in this chapter, namely transversality and the degree of a map. In addition, the first construction of a characteristic class, the Euler class, is done in this chapter. The Mayer-Vietoris sequence is generalized to the case of countably many open sets in chapter 2, and shown to be isomorphic to the Cech cohomology for a "good" cover of a manifold. Good examples are given for computing the de Rham cohomology from the combinatorics of a good cover. The authors then characterize Cech cohomology groups in more detail, introducing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a presheaf. Presheaves are usually introduced abstractly in most books, so it is a real treat to see them described here in such an understandable way. Computations of the case of a sphere bundle are given, and the role of orientability and the Euler class in giving the existence of a global form on the total space is detailed. The Thom isomorphism theorem and Poincare duality are generalized to the cases where the manifold does not have a finite good cover and the vector bundle is not orientable. A very concrete introduction to monodromy is given and nice examples of presheaves that are not constant are given. The authors treat spectral sequences in chapter 4, and as usual with this topic,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can be a stumbling block for the newcomer. The authors though explain that the spectral sequence is nothing other than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double complex of differential forms that was considered in chapter 2. The crucial step in the chapter is the transition to cohomology with integer coefficients, which is necessary if one is to study torsion phenomena. The De Rham theory is then extended to singular cohomology and the Mayer-Vietoris sequence studied for singular cochains.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 singular cohomology of a triangularizable space is isomorphic to its Cech cohomology with the constant presheaf the integers. After a fairly detailed review of homotopy theory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Morse theory) the authors compute the fourth and fifth homotopy groups of S(3).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rational homotopy theory of Sullivan as applied to differentiable manifolds. The authors discussion is illuminating, and shows how eliminating any torsion information allows one to prove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n the homotopy groups of spheres. One such result is Serre's theorem, the other being the computation of some low-dimensional homotopy groups of the wedge product of S(2) with itself.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classes, with Chern classes of complex vector bundles being treated first. The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classes is usually treated formally, and this book is no exception, wherein the authors formulate it using ideas of Grothendieck. They do however give one nice example of the computation of the first Chern class of a tautological bundle over a projective space. The Pontryagin class is defined in terms of a complexification of a real vector bundle and computed for spheres and complex manifolds. A superb discussion is give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al bundl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y bundle as the pullback map over this bundle. 2) This book is almost unique among mathematics books in that it strives to ensure that you have the clearest picture possible of the topics under discussion. For example almost every text that discusses spectral sequences introduces them as a completely abstract machine that pumps out theorems in a mysterious way. But it turns out that all those maps actually have a clear meaning and Bott and Tu get right in there with clear diagrams showing exactly what those maps mean and where the generators of the various groups get mapped. It's clear enough that you can almost reach out and touch the things :-) And the same is true of all of the other constructions in the book - you always have a concrete example in mind with which to test out your understanding. That makes this one of my all time favourite mathematics texts. 书名:Knot thoery 作者:Livingston 出版商: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6) 页数:258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生自学读物 预备知识:线性代数,群论 习题数量:多 习题难度:中等 推荐强度:8.8 书评:本书是美国数学协会出版的大学生系列丛书“Carus Mathematical Monographs" 中的一册,是拓扑学中纽结理论的优秀入门书。 本书的预备知识非常少,只要少量的线性代数知识。如果知道一些群论更好,但作者在用到群和二次型时都从头讲起。本书从纽结的历史和直观形象开始讲述纽结的分类,分别从组合、几何和代数三个方面引入各种重要不变量,如 Seifert 矩阵、 Alexander 多项式、 Conway 多项式、 Jones 多项式等。最后把 各种不变量的关系叙述得非常清楚。 本书图文并茂,习题非常丰富。内容安排从浅入深,章节的衔接紧凑。对初学者容易忽视的要点讲得很清楚。大部分定理有严格的证明,但又不拘泥于一些繁琐的证明细节,容易使读者掌握要点。 由于所用的准备知识少,所有的证明几乎都基于平面上的 Reidemeister 变换,纽结的基本群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代数拓扑的工具没有使用。从这点来看对于具有较深数学基础的读者可以较快浏览本书后再选择更加高深的纽结理论的书籍阅读。 下面两段国外的评论中第一篇是一个数学教授写的,第二篇是自学过这本书的一个研究生写的,颇有代表性。(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book i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knot theory for the serious, motivat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eginning graduate students,mathematicains in other disciplines, or mathematically oriented scientists who want to learn some knot theory. Prequisites are a bare minimum: some linear algebra and a course in modern algebra should suffice, though a first geometrically oriented topology course (e. g., a course out of Armstrong, or Guillemin/Pollack) would be helpful. Many different aspects of knot theory are touched on, including some of the polynomial invariants, knot groups, Alexander polynomial and related abelian invariant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more geometric invariants. This book would serve as a nice complement to C. Adams "Knot Book" in that Livingston covers fewer topics, but goes into more mathematical detail. Livingston also includes many excellent exercises. Were an undergraduate to request that I do a reading course in knot theory with him/her, this would be one of the two books I'd use (Adam's book would be the other). This book is intentionally written at a more elementary level than, say Kaufmann (On Knots), Rolfsen (Knots and Links), Lickorish (Introduction to Knot Theory) or Burde-Zieshcang (Knots), and would be a good "stepping stone" to these classics. 2) I really do enjoy this book - but picked it up as a means of teaching myself Knot Theory... as was the case with many of my text books in college, brevity (for the sake of publishing costs) makes some concepts more of a challenge to grasp. Overall, the illustrations are great, and if you do the exercizes, the material tends to flow more easliy. It seemed to me the book worked backwards a bit - first covering a subject, than introducing it comprehensively later on - not what I'm used to. Keep in mind, I'm not a Mathematician, merely a graduate student of mathematics, who i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bout this subject on my own. 书名: Riemannian Geometry, 3rd ed. 作者: M.P. Do Carmo 出版商:Springer Verlag (2004) ISBN-13: 978-3540204930 页数: 322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较大 习题难度: 适中 推荐强度: 10 书评:本书是一本标准的黎曼几何教材和参考书,其作者是巴西著名几何学家 Do Carmo 教授。作者写作风格清晰明了,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介绍了黎曼几何的基本概念, 如黎曼度量、黎曼联络、测地线和曲率等;第五章介绍了 Jacobi 场这个重要的工具, 阐明了测地线与曲率的关系;第六章对等距浸入介绍了第二基本形式及相关的基本公式。 该书从第七章开始, 主要介绍了整体问题,涉及曲率与拓扑和比较几何中的一些基本结果。该书自成体系, 是目前黎曼几何最好的入门书之一。 对于想从事研究整体微分几何及相关领域的读者,该书也适合自学。 (东瑜昕) 国外评论摘选 i) "This book based on graduate course on Riemannian geometry covers the topics of differential manifolds, Riemannian metrics, connections, geodesics and curvature,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ntrinsic features of the subject. Classical results are treated in detail. contains numerous exercises with full solutions and a series of detailed examples which are picked up repeatedly to illustrate each new definition or property introduced. For this third edition, some topics have been added and worked out in the same spirit." (L'ENSEIGNEMENT MATHEMATIQUE, Vol. 50, (3-4), 2004) ii) "This book is based on a graduate course on Riemannian geometry and analysis on manifolds that was held in Paris . Classical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urvature and topology are treated in detail. The book is almost self-contained, assuming in general only basic calculus. It contains nontrivial exercises with full solutions at the end. Properties are always illustrated by many detailed examples." ( EMS Newsletter, December 2005) 书名: Foundations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in two volumes) 作者: Shoshichi Kobayashi Katsumi Nomizu 出版商:John Wiley Sons, Inc. (1996) 页数: Vol.I : 329 , Vol.II: 468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流形、 Lie 群基础知识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10 书评: 本书共两卷,旨在系统介绍微分几何的基础内容,其作者是著名的几何学家 S. Kobayashi 和 K. Nomizu 。第一卷首先概要地介绍了微分流形、李群和纤维丛的概念,然后主要介绍了主丛上的联络论、向量丛上的线性联络和仿射联络、黎曼流形上的黎曼联络,还涉及空间形式、仿射联络或黎曼度量的自同构群等。第二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经典的专题 , 如子流形理论、Morse 指标理论 , 复流形、齐性空间和对称空间、示性类理论等。本书内容翔实、处理严谨,行文精练,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微分几何参考书。 1996 年John Wiley Sons 出版社将其选入经典图书系列重印了其第三版,可见其影响。 对于想从事微分几何和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东瑜昕) 国外评论摘选 1) The two-volume set by Kobayashi and Nomizu has remained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for differential geometers since their appearance in 1963(volume 1) and 1969 (volume 2). Over the decades, many readers have developed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difficult, challenging texts. For example, in a 2006 edition of a competing text, the author remarked that "every differential geometer must have a copy of these tomes," but followed this judgment by observing that "their effective usefulness had probably passed away," comparing them to the infamously difficult texts of Bourbaki. As a practicing differential geometer, I would argue that Kobayashi and Nomizu remain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even toda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Volume 1 still remains unrivalled for its concise, mathematically rigorous pres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connections on a principal fibre bundle---material tha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o the reader who desires to understand gauge theories in modern physics. The essential core of Volume 1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nnections on a principal fibre bundle, linear and affine connections, and the special case of Riemannian connections, where a connection must be "fitted" to the geometry that results from a pre-existing metric tensor on the underlying manifold, M. Volume 2 offers thorough introductions to a number of classical topics, including submanifold theory, Morse index theory, homogeneous and symmetric spaces, characteristic classes, and complex manifold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xts by Kobayashi and Nomizu can be seen in most of the subsequent differential geometry texts, both in organization and content, and especially in the adoption of notation. If there was a particularly fine point in your favorite introductory differential geometry text that you never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 odds are good that you will find the answer, fully developed and presented 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mathematical level, in Kobayashi and Nomizu. It is not an unreasonable analogy to say that learning differential geometry without having your own copy of Kobayashi/Nomizu is like studying literature in the complete ignorance of Shakespeare. Let there be no mistake about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ese texts. The Preface to Volume 1 clearly states that the authors presume the reader to be familiar with differentiable manifolds, Lie groups, and fibre bundles, as developed in the (now classical) texts by Chevalley, Montgomery-Zippin, Pontrjagin, and Steenrod. Today's reader is far more likely to have studied these subject from more recent books like those by Boothby, Hall, and Husemoller, but whatever the source, a familiarity IS presumed. The "lightning review" provided in Chapter I of Volume 1 will be extremely tough going for the reader who is new to these topics.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in 329 pages of Volume 1 and 470 pages of Volume 2, not a single diagram or picture is to be found! Those drawn to geometry for its visual aspects will find Kobayashi/Nomizu totally lacking in visual aids. As with so many classic references in mathematics, the hardbound edition of Kobayashi and Nomizu is no longer in print. Copies appear sporadically on the used book market at absolutely obscene prices. The Classics Library paperback edition is still available, but the serious student will find that the paperbacks simply do not fare well under serious, sustained use. 书名: Introduction to Lie groups and Lie algebras 作者: A.A.Sagle R.E.Walde 出版商: Academic Press (1973) 页数: 361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低年级教材 预备知识:抽象代数 习题数量:较小 习题难度: 中等 推荐强度: 9.5 书评: 本书详细介绍了李群和李代数的基本知识以及半单李代数的结构。本书的特点是起点很低 , 对欧氏空间中的微分、张量积、模及其表示以及微分流形和 Riemann 流形的基本内容都作了一定的介绍, 学生只需要有最基本的群论知识就可学习李群和李代数,而不需要事先掌握较多的几何基础 , 同时本书对于李群和李代数的介绍又是相当完全的。 (周子翔) 10 偏微分方程 书名: Hyperbol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作者: Peter D. Lax 出版商: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页数: 217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 习题数量:无 推荐强度: 10 书评: 本书是柯朗研究所系列讲义丛书之一。其作者是美国著名数学家 Peter D. Lax 教授。他在双曲型方程尤其是拟线性双曲型守恒律方程组及其计算,孤立子理论, 拟微分算子理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及里程碑式的工作。 本书恰是作者对双曲型方程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 全书包含十章及五个附录,介绍了线性双曲型方程及方程组的一些基本概念,能量估计, 解的存在性以及解的其他性质,还介绍了线性双曲型方程及方程组的差分格式及其差分格式的稳定性, 以及散射理论和拟线性双曲型守恒律方程组一些基本理论。 附录中最后一章由美国著名数学家 Morawetz 教授执笔。对于想从事双曲型方程研究的读者来说, 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张永前) 书名: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 Introduction 作者: Walter A. Strauss 出版商: John Wiley & Son Inc. 页数: 425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高年级学生或低年级研究生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 习题数量:较大 习题难度: 较难 推荐强度: 9 书评: Walter A. Strauss 是美国 Brown 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的偏微分方程专家。本书自出版以来, 被美国多所著名大学作为本科生的偏微分方程课程的教科书。 全书包含十四章及一个附录,介绍了几类重要的偏微分方程的来源和基本性质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并在最后两章中介绍了一些来自物理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的进一步课题。 书中习题类型甚广,而且还配有部分习题的答案供读者参考。 本书适合作为偏微分方程的教材及参考书。(张永前) 国外评论摘选 1 ) This 1992 title by Strauss (professor at MIT) has become a standard for teaching PDE theory to junior and senior applied maths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many American universities. Last year, being an informal teaching assistant for the class, I found many of the students struggling with the concepts and exercises in the book. Admittedly the style of writing here is very dense and if the reader does not have a very strong background in the topic, chances are high he or she will face a grand level of frustration with the exposition and the subject as a whole. One would need perseverance and dedication working numerous hours with this text before things start to settle in. After about the second or third chapter onward, those who were still taking the class had an easier time understanding the material and doing the excercises. Contentwise, after a brief and important introductory chapter (which should not be skipped by any reader!) the book first focuses on the properties and methods of solutions of the one-dimensional linear PDEs of hyperbolic and parabolic types. Then after two separate chapters, one on the trio of Dirichlet, Neumann, and Robin conditions and the other on the Fourier series, the author embarks upon the discussion of elliptic PDEs via the methods of harmonic analysis and Green's functions. Subsequently ther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umerical techniques for finding approximate solutions to the three types of PDEs, mostly centered on the finite differences methods. The beginning of roughl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ext is devoted to the higher-dimensional wave equat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plane and space, utilizing the machinery of Bessel and Legendre functions, and ending up with a section on angular momentum in quantum mechanics. In the following, Dr. Strauss brings up the discussion of the general eigenvalue problems, and then proceeds with a treatment of the advanced subject of weak solutions and distribution theory. (This topic is normally skipped in an undergraduate course.) The last two chapters are a pure delight to read, dealing with the PDEs from physics as well as a survey of the nonlinear phenomena (shocks, solitons, bifurcation theory). A few appendixes at the end, summarize the analysis background needed for the course and must be consulted before and during the first reading. All in all this is a very splendid source for all the applied maths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at can be used in conjuction with other references to help break through the conceptual barriers. In fact, I recommended the book by Stanley Farlow to our students and many found the presentation there very modular and accessible. For example, some of the Strauss' homework problems, such as solving the Poisson equation on an annulus, were subjects of a single chapter in Farlow. In any event, I am very much hoping to see a new and more student-friendly edition of the Strauss' text be prepared and issued in the near future. 2 ) I used this book in a tough applied math course, and the quality of this book did not help matters much. There are a couple of good things about this book. The material chosen is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y comprehensive for an intro PDE text. In other words, the table of contents is a nice read. The notation is very clean and concise throughout, as is the typesetting. The bibliography was also useful, pointing me to some great supplementary texts. Now for the bad parts. An intro PDE book should explain clearly the basic concepts behind PDEs, including how certain famous equations (wave, heat, Laplace , etc.) arise in physical modeling. It should explain in detail the various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for finding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se equations. It should explain relevant elementary theorems needed for these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This book attempts to do all of these things, but does so poorly. The basic problem is that the book's explanations and examples are too terse and incomplete for an introductory text. Analytically solving a PDE is a relatively difficult task, involving several computational steps and techniques. Examples of these techniques should be worked in detail, but in this book, they frequently omit steps or fail to explain where or how a particular technique is being applied. Theorems are often not stated, or if they are, proofs are either omitted or partially sketched. This makes the book difficult for beginners, but it is not a terrible reference if you have already been exposed to the material. My advice: given the price of this book and its mediocre quality, you would do better by looking elsewhere for an intro PDE text. 书名: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作者: Lawrence C. Evans 出版商: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页数: xviii+662 适用范围:数学专业研究生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 习题数量:较大 习题难度:适中 推荐强度: 10 书评: Lawrence C. Evans 是著名的偏微分方程专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本书 被美国多所著名大学采用作为研究生偏微分方程课程的教科书或者参考书。 作者在这本教材中介绍了偏微分方程的许多重要课题,重点介绍了偏微分方程各种现代处理方法。 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一些偏微分方程解的表示, 其中包含了一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特征线方法, Hamilton-Jacobi 方程和双曲守恒律方程组解的表示方法 以及一些特殊非线性方程的行波解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处理二阶线性椭圆型方程及抛物型方程的现代方法。 第三部分介绍处理非线性方程的变分和非变分方法以及处理 Hamilton-Jacobi 方程和双曲守恒律方程组 的一些现代方法。每章之后都给出了相关内容的出处的说明以及与正文内容紧密配合的习题。 本书极适合作为研究生的偏微分方程教科书。(张永前)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is a textbook for a first-year graduate course in PDE (for mathematics students). You should take courses in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Rudin) and measure theory before you expect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in this book. This is by far the best book on PDE. The text is extremely clear, and most of the rather technical proofs are prefaced with "heuristic" calculations to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what is going on. The chapter on the calculus of variations is the best exposition I have found of the subject, and Evans completely dispenses with the awful "delta" notation which never made any sense. The text doesn't make much use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 and doesn't even mention distributions, and this gives his book a definite nonlinear flavor (which is a good thing). This should become the standard introduction to PDE on the graduate level. 2) I have taught a one-year course in PDE based on Evans' book and found it extremely cogent and stimulating both for myself and for the students. The treatment is up-to-date, with a definite nonlinear flavor. Beyond that, the exercises are very good, and the treatment is sufficiently detailed to make class preparation fairly fast. It does demand mathematical dexterity and maturity of the students right from the start, though. 3 ) I've seen a lot of positive reviews of this text, and I feel the need to explain some cons of this book. Before that, I will say this is probably 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PDE theory out there. This is NOT a book for people looking for a dissertation on undergraduate methods of solution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fourier series, etc.). If that is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go to Haberman or perhaps Strauss. Ok, so here are the problems I see with this text. First, there is no mention of distributions in this book. Evans addresses this in the intro., saying it's not necessary. I find that hard to swallow, given that fundamental solutions play a big part in the text. Despite this, Evans devotes parts of the book to going into very esoteric subjects like mean value theorems for the heat equation. The other glaring gap in this text is the absence of Schauder estimates; a corner-stone for linear elliptic theory. On a note of personal preference, I would have like to have seen more of the book dedicated to a functional analytic foundation; the appendicies that are present are simply not enough. Overall, the book gives a decent introduction; but is far from being self-contained and is not enough of a foundation for people wishing to pursue research in PDE. Evans does acknowledge this in his introduction, but I think its something that is frequently overlooked in reviews of this text. 书名: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作者: Fritz John 出版商: Springer-Verlag, New York-Berlin 页数: x+249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适中 推荐强度: 10 书评: 本书是系列丛书《 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 》的第一卷。其作者是已故著名数学家﹑美国纽约大学 Courant 研究所 Fritz John 教授。其内容包括:一阶偏微分方程, Cauchy-Kovalevskaya 定理 , Holmgren 定理 , Lewy 的著名反例,波动方程及 Poisson 方程﹑热传导方程和相应高阶方程及对称双曲组的性质及 相应定解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既介绍了特征线方法等经典方法, 也介绍了差分方法及 Hilbert 空间理论等近代方法。本书已被四次再版, 作者在每个新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在第四版中加入了关于 Cauchy-Kovalevskaya 定理解的存在区域大小的讨论等。 1991 年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又重印了其第四版, 可见其影响。我国科学出版社也在 1986 年翻译出版了其第四版。该书由朱汝金教授翻译。 书后习题与正文内容紧密配合,有助于对所介绍方法的理解。 适合偏微分方程的初学者作为入门及参考书。(张永前) 11 概率论 书名: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 1 作者: William Feller 出版商: John Wiley Sons 页数: 509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 预备知识:微积分 习题数量:中等 习题难度:一般 推荐强度: 10 书评: 本书是概率界公认的经典教材 , 作者是现代概率论的大师 , 本教材多年来曾经多次再版多次重印 , 内容包括古典概率 随机序列 , 极限理论 , 更新过程 , 随机游动与马氏链等 , 此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 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直观的概率模型 , 涵盖物理生物经济等几乎所有科学分支 , 直到 今天 , 许多研究论文都可以在本书的例子中捕捉到其背景 . 本书虽然经典 , 但使用它作为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勇气 , 它要求授课者有非常广泛的知识背景 , 它也要求读者有通过现象看清 本质的能力 , 另外本教材并不象传统的教材那样具有 Bourbaki 风格 , 也就是说不是通常的教材那么系统 , 所以采用本书作为概率论教材的 学校并不很多 , 但它的确是一本富有宝藏的参考书 . ( 应坚刚 ) 国外评论摘选 1) Although people often recommend K.L. Chung at our math department as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i think that Feller is just another view of the problem. If you prefer a concise writing style then Chung is better. On the other hand, Feller's books are full of examples so that you cannot go through this book without having an accurate pictur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many applications (even if sometimes applications are driving the need for theory...). This is anyway something you must have read if you want to get an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probability theory. Whatever your preferred writing style is, Feller is probably a "must-read" if you're involved on probability theory, just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in the literature, not because you like it. Maths are not just about formalism, they're also a matter of culture. 2) I came across Vol 1 as a maths student in the 1970s. Indeed, the book was suggested to me by a quantum physicist recommended for the Nobel Prize in 1965 (John Ward, now deceased)- Feynman, Schwinger and Tomonaga shared the prize. This is a difficult book and was not widely used even in the 70s as a textbook. I can recall the word "idiosyncratic" being used by someone to describe the book.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book seeks to address deep issues and that requires hard work. It is not the sort of book a struggling student will find helpful. As one matures as a mathematician one can appreciate the incredible depth of the material. As a practical example - about 30 years after I first touched this book a Head of Quant approached me in relation to a paper by Marsaglia on distributions of ratios of normal variates. The verification of Marsgalia's derivation (which is non-trivial) is to be found as a series of 3 problems in Vol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ochastic calculus in the finance world Feller can look a bit outdated but if you can understand the core material you are doing well. Stochastic calculus would be a push over. Vols 1 and 2 present a treasure trove for those who want to delve into the area. I still use Feller's coin tossing example from Vol 1 to demonstrate to those in the finance world tha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averages" is imperfect. The funny thing is that Vol 2 (which I could never afford as a student) is so hard to get. I think that was because Vol 2 was regarded as even more obscure than Vol 1. I got a copy from Amazon second hand and it is now united with its twin in my study. Peter Haggstrom, Bondi Beach Australia 书名: 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 作者: Kai Lai Chung 出版商: Academic Press 页数: 353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 预备知识:实变函数 习题数量:较大 习题难度:难 推荐强度: 9 书评: Chung 的这本概率论教材是 Stanford 大学数学系用的一学年课程的教材 , 从严格的测度论开始 , 内容非常广泛并且深入 , 包括收敛性 , 大数定律 , 强大数定律 , 特征函数 , 中心极限定理 , 重对数律 , 无穷可分分布 , 随机游动理论 , 条件期望 , 鞅与马氏 链等 , 虽然不需要很多的预备知识 , 但要求读者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和对纯粹数学 的兴趣 , 与 Chung 一贯风格一样 , 教材本身写得非常严谨 , 某些部分也可以说 非常难 , 侧重于概率的纯理论方面 , 对概率的应用和直观背景说得不多 . 此书约共有 500 个习题 , 其中一些习题需要很高的技巧 . 本教材比现在大多数高校数学系使用的教材要难 , 但是使用于那些对数学真正 有兴趣的人 , 也是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 ( 应坚刚 ) 国外评论摘选 1) This text by Chung was one of the texts that I used when I was taking a graduate course in probability at Stanford in 1975. It is carefully written but challenging. It provides good coverage of the central limit theorem,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and the law of the iterated logarithm. It also covers stable laws very well. The style is one of rigorous mathematics with theorems, and lemmas given with their mathematical proofs. The book was recently revised. The revised text does not change much but new material on measure and integration that is now commonly included in the first graduate course in probability has been added. In the 1970s at Stanford a course in measure theory w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ourse in advanced probability although some student took it concurrently. If you plan to get this text, the revised edition is probably worth it. If you already have this edition and know your measure theory, it may not be worth it to get the new edition. 2) "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 written by Kai Lai Chung, has been referred by not only mathematicians but also mathematical economists.This book is written very rigorously, but almost all of the theorems have easy-to-understand proofs. So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ollow. Moreover, there are lots of exercises in this book. So I do recommend this book. 12 计算数学 书名:Numerical Optimization 作者: J. Nocedal \ S. Wright 出版商: 科学出版社, 2006 页数:636 适用范围:计算数学、运筹学、工业工程、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或者研究生教材 预备知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值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一般 习题难度:一般 推荐强度:10 书评: 本书是由 Northwestern 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数值最优化最著名的专家 Nocedal 和 Wisconsin 大学 Madison 分校 (UW-Madison) 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优化著名专家 Wright 合写的一本数值最优化教材。深受读者欢迎,国外很多院系也把这本书作为最优化或者非线性规划课程的教材。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求解无约束问题的最速下降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共轭梯度法、信赖域算法;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计算方法;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和内点算法、二次规划;求解约束问题的罚函数法、乘子法、增广拉格朗日法、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关于这本书和其它非线性规划专著的比较可以参考国外评论部分 Michael Ferris 做的精彩评价。 (杨卫红) 国外评论摘选 I find the book under review (hereafter N-W) to be a well-written treatment of continuous nonlinear optimization and I would recommend its use for upper level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level courses in nonlinear optimization. The book is sufficiently detailed to be useful to researchers, but its real merit is as an educational resource. In reaching this conclusion, I ask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of the text: What is the competition for this text? Will this text replace the one I use? Does it cover all the topics I cover, or enough of them? Is it readable? I believe there are five books that are possible competitors to (N-W), namely (1) D. Bertsekas, Nonlinear programming, Athena Scientific, Belmont, MA, 1995; (2) J. E. Dennis, Jr. and R. B. Schnabel, Numerical methods for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nd nonlinear equations, Corrected reprint of the 1983 original, SIAM, Philadelphia, PA, 1996; (3) R. Fletcher, Practical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Second edition, Wiley, Chichester, 1987; (4) P. E. Gill, W. Murray and M. H. Wright, Practical optimization,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81; (5) S. Nash and A. Sofer, Linear and nonlinear programming, McGraw-Hill, New York, 1996. The book by Fletcher is the classical reference; I believe\break (N-W) will supplant Fletcher's for two reasons. Firstly, the new book uses a more modern typeset and is much easier to read and understand. Such clarity enables students to learn the material more quickly, and, furthermore, to rea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ore easily. Secondly,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e new book are more current and balanced (the one exception being nonsmooth optimization). In particular, the section on automatic derivatives is an important and welcome addition. Clearly, the (N-W) text benefits from being written a good decade later. Similar comments can be made comparing (N-W) to the Dennis and Schnabel book. While the latter is much more specialised than Fletcher's text, it is still the book of choice for many who are interested in unconstrained and nonlinear equation software. I believe (N-W) is much more up-to-date and will be a much better choice for engineers and practitioners interested in knowing some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for the algorithms they need to use. The treatment of the same topics is more thorough but eminently readable in (N-W); furthermore, (N-W) covers linear and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s well, without becoming too long. While the treatment of line search methods in the book by Gill, Murray and Wright is very good, (N-W) covers these in adequate detail, and furthermore gives an up-to-date view of trust region methods as well. The treatment of interior point methods in the description given in (N-W) also benefits from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is preferable to that of Gill et al. The Nash and Sofer book is somewhat similar to (N-W) and may be preferable for lecturers who wish to teach nonlinear optimization appended to a course on linear programming. I believe, however, that the approach given in (N-W) is better, and enable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how linear problems fit within the big picture. Again, the treatment of trust region methods is much more complete in (N-W). The Bertsekas book is very different from (N-W). It is a much more theoretical text, and covers aspects of convex analysis and nonsmooth optimization in much greater detail than (N-W). For more theoretical courses, I would prefer to use the Bertsekas text. However, for courses that stress algorithms for smooth problems, the (N-W) text covers all the necessary ground concisely, clearly and in an eminently readable fashion. These two books complement each other nicely. Is the book well organised? For the most part, I believe it is. The only caveat to this is that the trust region and conjugate gradient chapters seem to be the wrong way around, with many forward references in Chapter 4. What's missing? Several things are missing from the book, in my opinion. Some treatment of nonsmooth optimization would have been useful in this text, as many of the ideas from that literature can be used to supplement our understanding of algorithms and enhance the problem classes that can be treated. (N-W) also does not cover derivative free methods at all, unless one counts finite differences. Given the hug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that use such methods in practice, I believe some comments on their applicability,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uld strengthen the book. Finally, I would be remiss if I did not complain about the omission of complementarity. The unifying viewpoint and newly emerging problem classes that could benefit from overlap would draw these two fields more closely together again. (by Michael C. Ferris) 13 其他 书名: Berkeley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作者: Souza Silva 出版商:Springer Verlag 页数: 443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各年级 预备知识:按各章内容而定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中等到难 推荐强度: 8.2 书评: 本书是美国加州大学 Berkeley 分校数学系直到 90 年代的历届博士生 资格考试题集锦。作者按分析、多变量微积分、微分方程、度量空间、复分析、 抽象代数、线性代数进行了分类,总共大约 300 道题,难度参差不齐。 美国大学的数学系的研究生没有入学考试,却有资格考试,那时在入学后的第一年 里需要通过的,考试的方式各校不一样,采用笔试比较普遍,名校的题比较难。 Berkeley 的题不算特别难,和我国重点大学本科生的试题差不多。由于出题者多半是 Berkeley 数学系的教授,大部分题在别处见不到,有些考题明显是从 出题人的论文中提取的。书后附有习题解答,但不完整,遗憾的是最难的一些题 都没有解答,这也许是编书的人来不及把所有题做完。本人认为这本书是非常 好的补充题来源,值得数学系的师生选用。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This book is a rare peak inside one of the best Ph.D. programs in Mathematics in the world. It allows you to try out and test yourself on the same problems that the best young and aspiring mathematicians are testing themselves. The problems are neatly arranged by subject and in increasing level of difficulty, and the solutions, are not only beautifully written, but somewhat surprising and unexpected for a seasoned student. I pull mine out of the shelf on the rainy days and try a few more, and when I get one, I really savour it! 书名: Putnam and Beyond 作者: Gelca Andreescu 出版商:Springer Verlag (2007) ISBN-13: 978-0-387-25765-5 页数: 798 适用范围:大学数学系本科生数学竞赛 预备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 习题数量:大 习题难度: 中等到难 推荐强度: 8.5 书评: 我国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是国际领先的,各种参考书籍也很多,这多数归因于社会各界对这项活动的重视和投入。 与此相比,大学生的数学竞赛就冷清多了,相关的书籍也少。而美国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数学竞赛同样地重视。 美国的 Putnam 大学生数学竞赛有 70 年历史,每年举行一次,美国的各名校都组对参赛,是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一次盛会, 优胜者名单和试题及解答都公布在美国数学月刊上。象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校把这项荣誉看得很重,互相 较紧,就象数学中的 NBA. 美国有些著名数学家如 Milnor,Mumford,Quillen 都是当年的优胜者。 很多年前曾有过一本 Putnam 竞赛的试题和解答的中译本,收集了从 1938 年到 1980 年的全部比赛。 本书并不是 Putnam 竞赛试题集,它是关于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导引,当然也收集了大量竞赛集训题。作者先介绍了竞赛中常用的 五种技巧:反证法、数学归纳法、抽屉原理、极值问题、不变量。每种方法都有精彩的示例。然后按照 代数、分析、几何、数论、组合五个专题讲解实例。例题和习题总共一千余道,书后附习题的详细解答。 从题的深度来看,有大量的题实际上是中学生竞赛题,大学生竞赛题以解析几何、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为主, 抽象代数有一些,但比较浅。两位作者都有多年指导大学生和中学生竞赛的经验,他们所选的题大部分是 他们所指导的集训队的集训题。 本书是比较理想的大学生数学竞赛参考资料,也可供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的教练参考。对于想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的大学数学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杨劲根) 国外评论摘选 Once more another panorama of amazing math problems written by two famous math problemists: Titu Andreescu and Razvan Gelca Many many congratulations to them for this invaluable treasure of math problems. I am not absolutely able to describe this excellent book; the best way is purchasing this book. I highly recommend it to all math lovers; in particular to whom are preparing themselves to mathemaical competitions of all kinds. In fact I do warmly recommand all of the books by Titu Andreescu and his colleagues without exception!!! 国外优秀数学教材选评.pdf (本文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9a18f801012b60.html ,没有版权,请勿商用!谢谢)
个人分类: 数学天地|285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科生第4学期 Algebra 教材覆盖范围
arithwsun 2012-12-28 15:44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535087/ 教学: 2011 级实验班 • 第一学期教材:同济大学《线性代数》 12 周,最后一章欧氏空间未讲 • 第二学期教材:石生明《高等代数》 16周, 与第一学期重复内容相当于复习,最后两章未讲, Jordan 形和欧氏空间。 • 第三学期教材: 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16周, 重复内容相 当于复习,新讲内容包括欧氏空间上谱理论, Jordan Form. • 第三学期本科生研讲班: Matrix Group for Undergraduate, Springer. 所以,我这个班的第4学期,是同学们第一次学习抽象代数课程,但不是第一次使用英文教材。
个人分类: 大学数学|3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教材越编越差
chemistryche 2012-12-24 10:46
研究生毕业了,到高中教书。我发现新版的本科教材还不如当年的那么好。比方说北师大等主编的《无机化学》第四版就不如第三版。主要的体会如下: 第四版上册普化原理部分废话太多,像是老太婆拉家常,不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个性有余,但科学的严谨性不足。 在这里我想引用潘祖仁在其《高分子化学》一书的序言中的观点做个正面阐述:“教材就应该是教材,有别于专著、手册、大全、科普读物。教材应该阐明成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点出最新成就和发展方向;既要考虑科学系统性,又要遵循教学规律性;既要与前后课程相衔接,又要与相邻学科相联系。在分量上,应该根据学时多少,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控制;在方法上,应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文字上,应该文理通顺,精炼流畅。” 无独有偶,张洪渊在其《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序言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删繁就简。将那些内容比较陈旧、叙述繁杂或图文内容重复的部分删掉了,便于更加突出重点,突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另外,对于那些在基础课中可用可不用的内容一律省去。据我所知,有些内容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很少用到,在深入学习或工作实践中又不够用,仍需查阅专业课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也作省略与修正。” 联系以上观点,我建议主编吴国庆还是要继承我国优良的治学传统,用 “ 奥康的剃刀 ” 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剃掉,须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另一方面,现在编的教材太多太烂,编书人的资质可谓参差不齐,本人建议相关部门要建立必要的制度,真正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
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想-成立《学术纠错》期刊
热度 2 happychenxia 2012-12-14 11:34
现如今中国的职称制度,使各类毫无营养的垃圾杂志垃圾文章充斥整个学术界,国内文章几无可阅之处。各类错误百出的学术专著误人子弟,本人使用的各科教材,曾出现或多或少的学术性错误,现使用的一本教材——车代弟,园林花卉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第二次印刷。并且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推荐教材。教材思路混乱,错误百出,不知如何编著出来的,让人实在是忍无可忍。 我们是否可以出版一本转为学术纠错的期刊呢,只要是能指出各报刊、杂志、专著里面的学术错误的文章皆可发表,但是,必须有更专业的专家团队,评判,是否为学术错误,以纯化我们的学术界。 并由被纠错者给予纠错者200-500的稿费,被纠错者支付1元/字的版面费,被纠错者支付200-500元/篇专家审稿费。这种付费方式,相当于是对纠错者的鼓励,同时,也是对被纠错者的惩罚。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58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tangminqian 2012-12-7 15:43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公告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1203141719304cata_id=N003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 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现就“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教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加强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发了一批反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新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中高职教材;不断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及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不断提高,为促进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也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教材建设管理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中高职教材脱节、断层和重复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加强教材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原则和工作目标   3.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创新教材建设机制,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突出对接、提高质量、完善机制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产教合作、实施精品战略、规范出版选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建设原则。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要求,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贯通。更新教材内容和结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大力开发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着力加强实训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5.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更新机制,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材编写队伍、审定队伍和出版队伍。编写出版一大批反映产业技术升级、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质量教材。实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机制不断创新,教材质量不断提升、专业门类更加丰富、教材数量大幅增加。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三、打造精品教材,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6.加强教材统筹规划,引领教材建设创新。制定“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规划,以打造精品为重点,组织开发一批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以及艰苦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教材,并根据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组织修订,补充、调整、更新教材内容。   7.贯彻现代产业理念,推动教材服务经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积极开发面向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教材,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顺应新形势需要,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融入教材建设的各个方面。国家在重点行业的专业领域推出一批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推动各地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与教材。   8.统筹开发中高职教材,强化教材沟通与衔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层次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统筹开发中高职教材,实现教学重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贯通。推动各地在优化专业布局和层次结构的同时,加快形成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   9.加快教材内容改革,优化教材类型结构。在职业院校推行适应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教材,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10.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积极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教辅资料,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以及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    四、提升建设能力,推动教材开发可持续发展   11.加强开发能力培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实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开发能力培训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两级培训,重点培育一批在教学上有一定成就,对相关行业发展有深入研究的课程与教材开发专家,建设一支产教结合、素质优良的教材编写与审定队伍。建立职业教育教材专家库,鼓励支持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跨区域、跨学校联合编写教材。   12.加强出版基地建设,促进优质教材出版。充分发挥出版机构的优势,通过遴选,集中优质出版资源,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建立以质量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导出版单位注重社会效益,加强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联系,根据自身优势,做好选题规划,出版优质教材。   13.坚持科研先行,推动教材建设科学化。各级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和集成优势,深入开展教材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服务行政决策和改革实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调动和发挥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围绕专业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创新等广泛组织开展教材建设研究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工作。   14.坚持改革开放,扩大教材对外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出版单位,引进、改编体现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反映相关产业发展前沿成果,贴近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优秀教材和教学资源。积极推动优秀教材走出国门,扩大我国职业教育在全球的影响。探索与国外或境外职教同行合作开发、编写教材及教学资源。    五、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教材建设规范管理   15.完善教材管理体制,提高教材管理水平。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实行国家和省(区、市)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原则。国家负责规划并组织开发公共基础课程及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量大面广、规范要求高、对产业振兴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重点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地方和行业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省级规划并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教材;职业院校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补充教材。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教材审定机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选用、更新机制。   16.完善教材开发机制,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坚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教材开发要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等组织利用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发体现行业要求、突出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和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教材。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要求,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把共同开发教材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   17.完善教材准入机制,规范教材选用秩序。推广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教材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国家规划教材等有关教材编写、出版、选用及评价信息。职业院校要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机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从国家发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教材。建立教材质量抽查制度,并向职业院校发布抽查结果,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要把教材选用纳入职业院校评估、示范校遴选、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等考核指标体系。   18.完善教材评价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进一步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材管理的责任,发挥地方职教教研机构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教材选用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有广大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做好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反馈。及时根据教材评价和使用情况调整国家发布的教材目录,并将其作为制订下一阶段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规划的重要依据,优化教材结构,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部 2012年11月6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交大bbs :发明创造就像出生的婴儿我们应该允许它呱呱坠地
violin1975 2012-11-30 13:30
转载:交大bbs 发明创造就像出生的婴儿我们应该允许它呱呱坠地(交大数学系姚老师) 这是交大数学系姚老师发的一个帖子,就是交大都比较出名的“姚妈”,我个人认为 这将是中国进行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改革巨大变革的第一步!!!让我们在自由思考的世界里面翱翔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美国那么多好的教材,让人爱不释手的东西,我这么大了,才能接触到 以下是帖子内容: 是的,我同意你的观点。太过于严厉了会扼杀灵感。Lagrange乘数法在刚刚诞生的时候, 数学家们都很难接受,认为匪夷所思,它不像Taylor公式那样无可争辩。概率论的诞生争 议更加激烈,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上帝是不会掷骰 子的。”发明创造就像是一 个刚出生的婴儿,我们应该允许它呱呱坠地。 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在老师的眼睛里都不是好学生,有的还甚至差点被 学校开除。 在工作中,我十分注意保护 new idea,也就是对待相同的问题不同的解法,即使这种 ne w idea 不那么完善,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想尽千方百计使它完善,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 们要鼓励大家有创新,不然中国永远走不出牛仔裤GDP的时代。试想:如果非常严厉,稍有 不对将完全扼杀,那么同学们为了取得高分就不敢把自己尚不完全成熟的新思维拿出来, 害怕影响GPA. 但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培 养一批只会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没有任何不同意见的机器人?在中国,如果一个老师采 用这样的idea来工作,那么当然会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会被认为“放水”。 建国六十多年了,一个科技类诺贝尔奖没获得,我们的教育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了。你们看 看我们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全校采用相同的课本、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考卷,相同 的教学理念同时对一千多名学生上课,完全扼杀个性,每年的考题也大同小异。听起来有 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高等数学D,…… 看上去花样繁多,其实说穿了一个 是另一个的子集。这哪里是培养人才?完全是按照一个模子的培养“人才”的作坊。我们 应该允许每一位教授选择自己欣赏的课本,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自己的idea .经常出国的人你就会发现,在国外,十个教授是十个教授;在国内,十个教授是一个教授 。 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考题:对其他国家食品短缺说说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提出了一系列 疑问: 非洲学生问:什么是食品? 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 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老师被问呆了 我发帖子也是为了澄清事实、义正视听。我发帖的时候是一个系里的领导误传了教务处的 意思,后来教务处和我通电话纠正了学校的决定。 我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我行我素、追求个性与创新的工作作风,很需要理解。如果遇到不 理解我的团队,我也就惨了。好在我们交大处在与世界接轨的国家化大都市上海,交大的 领导们放眼世界、海纳百川,老师们也不乏远见卓识,足可以洞察一切细微之处。要惩罚 ,也应该惩罚那些真正对工作不负责任、捣浆糊的老师,而绝对不是我这样一个有思想、 有激情、对工作十分投入、喜欢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教学的老师。 为了给同学们清楚地解释Lagrange乘数法当初Lagrange是怎么想的?Lagrange乘数的几何 解释是什么?我连续一个星期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查遍了所有的数学分析课本,以及网 上的数学分析教学视频,包括科大史老师和复旦陈老师的视频,都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涉及 ,我日思夜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在台大的网站上查到了!请看台大数学系张海潮教 授的文章:http://episte.math.ntu.edu.tw/entries/en_lagrange_mul/index.html国内 也有人发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最后 给数学二专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解之后,同学们大呼过瘾!说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数 学课。因为如果没有Lagrange乘数法的几何解释,以及当初这位数学家的心路历程,仅仅 是公示的推导,那么这堂课就是抽象的、苍白的,同学们是很难植入内心的,学了也是很 容易忘记的。!
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蛹为蝶第一步:读教材
热度 9 liudongyang 2012-11-19 17:14
化蛹为蝶第一步:读教材 本文刊载于《中国研究生》杂志 2011,12:35-36 按: 读到科学网博客上张钰博文-《 什么是好教材 》一文,有些感触,贴片旧文。单位新图书馆保留着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统编教材,虽书页泛黄,内容嫌老,却能看到编者的用功与用心。 品评教材的优劣相对容易,写出来一本精品教材很难。真正坐下来编一本精品教材,职称等不及,出版社等不及 。在学生们看来,教材就是上完课,考过试,毕业后可以卖掉的一堆纸。教材除了承载知识,还有其他功能吗? 若有能力,还是本科入学就开始尝试读原版或影印教材。 如果把从读研究生开始到博士毕业、从懵懂菜鸟成长为合格科研工作者的整个经历比喻为毛毛虫化蛹为蝶的过程,那么能否成功的破蛹而出展翅高飞,徜徉在科学探索的花丛中间,这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读教材。 第一个故事 读硕士时,我们实验室和兽医病理学家陈老先生办公室在一层楼。我非病理方向的研究生,但基础兽医学研究生课程中间有动物疾病病理学,这样有幸跟着陈老师学习了几次病理解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解剖养猪场送来的仔猪,原来只是敬仰陈老师的学问,观摩以后就彻底的崇拜了。陈老师解剖仔猪非常仔细,从尸体的消毒、体表观察记录、皮下组织观察、腹胸腔脏器病变和头颈部器官变化无一遗漏。大家就是大家,出手自见分晓,他下刀准确,边剖边讲,轻声细语。当检查到肺脏时,他反问我们这是什么病变,众弟子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陈师称这是萎陷,听到这个词,我的反应是太遥远了,怎么以前没有听说过。陈老师看到大家疑惑的眼神,就说回去翻书吧,书上写的有。回头查找兽医病理学教材,上面写的明明白白:肺萎陷 --- 又称获得性肺膨胀不全。 很多同学考上了研究生,对于本科教材已经不屑一顾,认为那是过去期末突击应付的东西,属于成熟的理论,太小儿科,不值得研读;接触科研前沿,要读新近的英文文献。这个想法有失偏颇,教材是打基础的最基本材料,它涵盖了本门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框架和成熟结论。在本科阶段学过,不代表一定掌握,即使已经掌握,个人对它的理解又有多深?随着研究生扩招,大学里面的应试教育也越来越明显,为了考研而只学几门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应考而来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首要任务不是让他们研读本学科的英文文献,而是回过头来,把本学科的本科相关教材再仔细研读一遍。 第二个故事 中科院某研究员(此处引用徐坚先生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406880.html )讲过两件事: 美国 C 大学的 H 教授称发现最近几年从国内过来的学生基础很差,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们在美国大学里再去补一年的课,然后才能开始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无独有偶, 日本 T 大学的 M 教授也和他提到,从国内到 M 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的博士们,专业基础很差,要求他们花一年的时间去重学教科书。总体来说,那些能够有机会出去的博士,肯定属于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出国博士们还要重新研读教材,那么其他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个地方去。 知道了自己的基础差,读教材,从哪里下手?先说读中文的教材,除了读专业知识,学科的框架。还应该留意无形的东西,看编者如何叙述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事物,中间逻辑性在哪里?章节的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换一下顺序可以吗? 结合前辈的教诲和自己的经验,如果英语水平过得去,读教材最好从英文的本科教材开始。为何选英文本科教材?以生物学相关专业为例。首先,欧美的教材编写者多为本领域的大牛,编写的教材既有最基本的概念,也有前沿的学科进展,文字叙述翔实易懂,编排文图并茂,读起来赏心悦目。其次,阅读英文教材是一个认识学习本专业词汇的过程。在本科阶段所用的中文教材的名词多附有英文解释,但是放在中文语境下,只能记忆很少的名词。在全英文的阅读环境下,更有助于理解记忆本学科词汇,顺便又学习了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再者,我个人的体会,同一个主题,把中文的教材与英文的教材放在一起比较,你就会发现,英文教材的叙述把来龙去脉交代的很清楚,没有横空出世的概念。而中文教材限于篇幅,很多东西只给出结论,具体过程不做介绍,反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科学无国界,要和国外的同行竞争,人家从小浸泡在全英语的环境中,我们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流利地道规范正式的英文去发表,这中间的跨度有多大?追赶的良法之一,读英文的教材,熟而化之。 第三个故事 一位博导对读文献和读教材做了对比,他认为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读教材相当于食补,而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药相当于药补。中国的养生之道是:药补不若食补,对于研究生在学术的起步阶段,此理同样适用。 读教材相当于一日三餐,平淡,营养均衡,可以慢慢的消化吸收,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学科基础打牢,但是见效慢。相反,读本学科的英文文献犹如猛药,可以快速把握本领域的前沿进展,但副作用大。对于初入学术殿堂的年轻人如果基础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去涉猎本学科的英文文献,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文献中专业名词不认识,要查词典;背景知识不充足,读的云山雾罩;而要命的是科技英语长长的被动语态,读完句子不知所云。刚开始有豪情万丈,不过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读文献得到的不是学科的最新进展,而是慢脑袋的挫折感。读文献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屡次开始阅读,每每到半路中断,长此以往,对科研的兴趣也会下降。 在向学术殿堂迈进的时候,阅读伴随着每一位科研人员, 在起始的毛毛虫阶段 ,更需要大量的积累为以后在科研领域的自由飞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积累的过程就是大量的阅读,除了读大量的本学科文献,读教材也该占有一席之地 。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2405 次阅读|9 个评论
什么是好教材
热度 18 dlzhangyu 2012-11-19 15:26
在豆瓣上看到有朋友批判同济第五版的高数。我顿时想起了人卫版的本科医学教材。把下面这段话的数学术语换成医学术语,恰恰是对号入座: “在有些课本中,由于专业术语选择的不好,把基本定理的要点搞得模糊了。许多作者首先引进导数,然后简单地定义 '不定积分' 为导数的逆运算…………后来才引进作为面积或者和的极限的 '定积分' 的概念,而且没有强调这时候的 '积分' 这个词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个方法是把理论中的主要事实从后门偷偷输入,因而大大有碍于学生的真正理解。 我们宁愿把满足G'(x)=f(x)的 G'(x)叫做f(x)的原函数而不叫做‘不定积分’。” ——《什么是数学》P449-450 中国现代医学教材的编写流程大概是选一两个国内的“学术大腕儿”担任主编,再向不同的作者约稿,有些学科内容繁多,光副主编还忙不过来(主编一般就写个序之类的)于是就再加秘书什么的。比如像外科内科那种大部头就这样出炉的。这样的好处当然是可以各家之长,短时间出成果,但是缺点却只有使用教材的学生才能体会。全书基本没有逻辑,知识点散乱,经常还能出现一本书前后矛盾的地方(病理生理内外科之间的相互矛盾就更多了,考过研的医学生都知道),没有重点。所以医学前辈就说了,考试没有重点,一本书都是重点~~~貌似在强调要刻苦钻研书本,实则是在浪费读书人的时间,行业知识更新那么快,光 钻研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一本重点不突出、缺少逻辑、矛盾百出的书。五年学医,深受教材之荼毒。 国人似乎对“教材”一词甚是迷信,因此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反而使得教材如同鸡肋。我深深记得当初高中学化学实在看不懂教材的解释,后来看 了大学的无机化学后恍然大悟,从此化学成绩扶摇直上。国内医学书籍当然不乏优秀之作,读来亦有恍然大悟、相见恨晚之感,读来真有不忍释卷之心~比如黄家驷 外科学,盛卓人的实用麻醉学,吴襄的生理学大纲等等~奇怪的是越是新版的教材水平反而越差。 好的教材一定是能够深入浅出,阐明逻辑,阐明来龙去脉,而不是简单的例子堆积,文字堆砌。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能让读者“恍然大悟,若有所思,还想再读几遍”。
7744 次阅读|22 个评论
(草稿)国内教材为何不便于自学
热度 2 gothere 2012-11-3 16:12
读了不少教材,但大多数教材并不适合自学。这些教材涉及各门学科,为什么呢? 可能的原因:(1)脱胎于讲稿或翻译(2)受到传统经学的影响,不说来历,只讲知识和见解(3)汉语的问题,逻辑连贯性不足,动宾句大量存在,主语经常缺省,导致的连贯性较差。写起来快,但读起来略为吃力,也容易产生跳跃。
个人分类: Linguistics|48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本书可以看看Modeling Physiology of Crop Dev, Growth, Yield
热度 1 csiro 2012-10-27 08:41
我在欧洲农学杂志上看到书评,Modeling Physiology of Crop Development, Growth and Yield。 在网上搜索,竟然可以看到全文。看到第36页,竟然引用了邬定荣的那篇华北平原的产量潜力的论文。 作为作物模型的基础教材,我觉得可以看看。我下面附上书评。 Modelling Physiology of Crop Development, Growth and Yield.pdf
个人分类: 交流篇|4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认真不妨从编写教材开始
热度 1 dzrdez 2012-10-11 19:20
我有幸作为大学教师给学生上课,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编的教材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是书籍,很少见到引用原始研究论文的。 编著教材不妨从写综述开始;综述中自然有大量的原始研究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再根据教材的体系对每一章内容(基于多个有联系的综述)编辑就水到渠成得到整本书。
34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版初中英语教材:韩梅梅结婚了 新郎不是李磊
lily201268 2012-10-10 11:27
“HanMeimei结婚了,新郎不是LiLei。”80后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最熟悉的两个名字,昨日又成了网友们谈论的话题。在人教社即将推出的一套新英语教材中,“LiLei”和“HanMeimei”的名字被沿用,但HanMeimei已经成为了人妻。然而,她的丈夫却不叫LiLei。 HanMeimei嫁做人妻还当了妈妈 昨日,“王映宇”在日志中提到,人教社即将推出一套新英语教材,书中,老版初中英语教材两个主要人物“LiLei”和“HanMeimei”的名字被沿用。“但他已不再是小朋友,而是跟着80后们一起步入了青年时代。HanMeimei更嫁了人。” 在新的教材里,当年的Hanmeimei变成了Mshan(韩太太)。而她嫁的是一个新人物,名叫HanGang(韩刚)。书本中的“她”造型很时髦,在厨房中忙前忙后,照顾两个孩子用餐。而我们熟悉的LiLei,成为了一名戴着眼镜的教师,妻子未知。 日志里还配了一首《李雷和韩梅梅之歌》,歌中唱到,“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那书中的男孩LiLei,身边的女孩名叫HanMeimei……还有隐隐约约和我一起长大的小暧昧。” 两人没能在一起网友大叹“可惜” 该日志被腾讯网友转发后,引发了热议。很多80后的回忆瞬间被打开,伤感之情涌上心头,纷纷表示,“怀念当年那些小美好。” 对于HanMeimei和LiLei长大后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网友们都觉得很可惜,网友“牛兔子”说,“她的孩子一个叫HanKeke,一个叫HanXixi,翻译过来就是——可可,惜惜,分明就是表达了她对不能嫁给LiLei的可惜与无奈。” 也有很多网友因为这个消息,想起了上初中时的同窗,以及那时候发生在自己或者同学们身上的故事。“有点遗憾,谁也没能牵着谁的手。”天府早报记者周志敏 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1210/09/t20121009_23737837.shtml
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材
smqinghua182 2012-10-3 20:30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材
从2010年1月份教材启动会之后开始书稿的编写工作,到2011年4月份初稿成书,后又历经3次修改和完善,历时两年有余,这本教材终于出版问世了!在此感谢两位导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感谢A1049的各位同学为本书编写所作的辛苦与努力,并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斧正!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产系统为对象,对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并辅以软件工具和应用案例的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基本概念;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础;生产系统常用建模方法;随机数与随机变量的生成;仿真输入/输出数据分析;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与仿真实验设计;面向生产系统的仿真软件及Arena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基于多主体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领域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  者: 周泓,邓修权,高德华 编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393191 出版时间: 2012-09-01 版  次: 1 页  数: 173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 科技 一般工业技术 章节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1.1.1 系统 1.1.2 模型 1.1.3 仿真 1.2 生产系统及其建模与仿真分析 1.2.1 生产系统的基本概念 1.2.2 生产系统的特性分析 1.2.3 当前生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1.2.4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主要内容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蒙特卡罗方法 2.2.1 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思想 2.2.2 蒙特卡罗方法的应用 2.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 2.3.1 随机离散事件 2.3.2 仿真时钟的推进方式 2.3.3 未来事件表 2.3.4 仿真运行的终止 2.4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生产系统建模方法 3.1 系统建模方法概述 3.2 实体流图法 3.2.1 实体流图法的建模原理与过程 3.2.2 实体流图模型的人工运行 3.3 活动循环图法 3.3.1 活动循环图法的建模原理与过程 3.3.2 活动循环图法与实体流图法的比较 3.4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与统一建模语言 3.4.1 面向对象的概念 3.4.2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3.4.3 对象建模技术 3.4.4 统一建模语言 3.5 Petri网建模理论与方法 3.5.1 Petri网的基本概念 3.5.2 Petri网系统及其运行规则 3.5.3 Petri网分析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随机数与随机变量的生成 4.1 随机数的生成及其性质 4.2 几种常用的随机数发生器 4.2.1 平方取中法 4.2.2 线性同余法 4.2.3 组合发生器 4.3 随机数发生器的性能检验 4.3.1 检验方法概述 4.3.2 参数检验 4.3.3 均匀性检验 4.3.4 独立性检验 4.4 随机变量的生成 4.4.1 反变换法 4.4.2 卷积法 4.4.3 组合法 4.4.4 舍选法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仿真数据分析 5.1 仿真输入数据采集与分析 5.1.1 仿真输入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 5.1.2 样本数据的独立性判别 5.1.3 分布形式假定 …… 第6章 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与仿真实验设计 第7章 仿真模型的校核、验证与确认 第8章 面向生产系统的仿真软件 第9章 基于多主体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建模仿真|4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名家----理论力学教材过眼录3
热度 1 Mech 2012-10-2 11:11
我在鞍山钢铁学院理论力学教研室的时候,就知道上海交通大学吴镇教授有套《理论力学》 1 教材,但一直没有读过。直到 1995 年,我到上海交大读博士,申请了助教津贴,教学任务是为汽车专业专升本的学生讲理论力学,用的就是吴镇教授的书。我入交大读书的时候,吴镇教授已经退休。有时候还参加教研室的活动,但我没有见过。 吴镇 教授的书初稿完成与 1962 年,但一直没有出版。我从吴镇教授翻译的《振动分析基础》 ( 留校工作时教研室发的上、下两册 ) 推测,内部铅印的看上去也与出版的书差不多。出版的是实际上已经是第 6 版。书中有些内容很有意思。例如用几何方法求 2 个平行力的合力,别处没有,至少我不记得以前看过,后来在周培源的《理论力学》上又看到。又例如,相对运动动能定理部分讨论了离心势能,也不常见。我在 92 年曾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篇短文“广义惯性力的广义非惯性势”。总体上,我觉得该书最大的优点还是编写和收集了不少有难度的例题和习题。采用较多的哈工大教材包括后来出配套的习题集,难题不多。 刘延柱 教授的《理论力学》 2 我也是久闻大名,但一直没有见到书。 1996 年 3 月 22 日 ,导师刘先生送我一本,并写了“赠予立群指正”。当时我入学不久,导师还比较客气。等到 2001 年 11 月 16 日 导师赠送我该书第二版 3 时,写的就是 “立群惠存”。刘先生不仅是我的导师,而且还为我上过“航天器姿态动力学”课。另外,我担任他主讲本科生课程“振动力学”和“工程中动力学”课程的助教,全程听课。 刘 先生《理论力学》的最大亮点是运动学中增加了分析运动学一章。自由度以及相关的约束等本来就是运动学概念,从逻辑上看放在运动学中讲授顺理成章;从教学上考虑,如果放在分析力学中处理,与虚位移等新概念一同出现,也增加学生的负担。我在 90 年代初从理论力学教学中深切感到,运动学中要加强分析方法,还发表过相应的教学文章,但没有足够的理论素养彻底处理这个问题。早引入自由度的概念,也被范钦珊先生主编的《工程力学教程 III 》采纳。静力学部分处理的非常简洁,据我所见,是工科教材中第一次像朱照宣先生等《理论力学》那样按照力系简化 ---- 受力分析 ---- 平衡问题的思路统一处理空间和平面问题,而且在约束特性分析方面继承工科教材的传统,处理的比朱先生的书更为细致。矢量动力学部分比传统的工科教材略有扩充,主要与非惯性系相关的内容。分析力学中微分型的变分原理讲解的更全面透彻,讲解了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非完整约束和哈密顿原理。动力学专题的处理也有特色。把分析力学方法应用于碰撞问题,不仅导出了碰撞时的拉格朗日方程的广义动量形式,朱先生等的书用个例题处理,而且导出了碰撞时的动能定理;在振动问题中介绍了相平面方法;刚体动力学的内容比朱先生等的书要少些。 刘 先生《理论力学》的第二版有向传统教学内容回归的趋势。运动学部分把分析运动学移至最后,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矢量动力学中把原来独立的非惯性系中运动一章内容分散都相关各章。分析力学部分删去了一些高级题材。第三版 4 基本上保持第二版的体系和特色,教学法考虑方面有所加强,例如对例题和习题的难度有调整,并增加一些新的例题和习题,也加强对例题的分析和解释。从我个人偏好而论,还是最喜欢第一版。 洪嘉振 教授的《理论力学》又是教学体系方面的革命。我最初听洪先生谈他的设想是在 1999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的全国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研讨会上,很受震撼。后来看到教材的序言才知道,他的想法已经酝酿两年。我在交大读书时,听过洪先生上的多体动力学课程。洪先生奖掖后进,每版教材都送我一本。 洪 先生把多体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理论力学课程中,也引入了计算软件,称为“理论力学问题求解器”。所谓多体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我可能比较外行的理解就是,引入刚体的连体基,连体基与基点共同描述刚体的位形;引入约束库刻画工程系统中各种可能的约束;运动学就是就是求解约束关系的代数方程,动力学问题则是求解动力学方程导出的微分 - 代数方程,静力学是动力学的特例。编著教材时也兼顾传统的教学内容,因此洪先生的书其实是沿着多体动力学方法和传统理论力学教学内容两条主线展开。第一版 5 中多体动力学的内容还局限于平面情形,而传统理论力学的内容动力学方面相当系统,而运动学和静力学都很少。第二版 6 形成了更完整的教学体系,特别加强了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兼顾。整体格局是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大体遵循传统,内容也相对完整;多体动力学方法主要集中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两章。第三版 7 保持了第二版的教学体系;内容的细节也有些变化,例如第二版推导力螺旋简化中心位置和主矩时用的是矢量代数的方法,而则第三版用更突出力学和几何意义的方法;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调整更多些;在例题习题方面有补充;纸质改良使得文字和图形用黑和篮两种颜色。 交大的三种教材体现了学术的积累和发展。吴镇先生的教材主要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书中的部分例题和习题,被刘先生和洪先生的教材说汲取。众所周知,刘先生、洪先生都是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我看来,两位先生的教材都是作者开阔的科技视野、深刻的学术洞见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当代力学教材的最高水准。 1 吴镇编著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9 2 刘延柱,杨海兴 . 理论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刘延柱,杨海兴,朱本华编著 . 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刘延柱,杨海兴,朱本华编著 . 理论力学 ( 第 3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 洪嘉振,杨长俊编著 . 理论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 洪嘉振,杨长俊编著 . 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洪嘉振,杨长俊编著 . 理论力学 ( 第 3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6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华手笔----理论力学教材过眼录2
热度 1 Mech 2012-10-1 11:12
清华的教授写了好几种优秀的理论力学教材。清华就是清华,名校毕竟是名校。 上次的“过眼录 1 ”里说过,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的上、中、下三册《理论力学 ( 第三版 ) 》 1 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直到 94 年,该书才出了第四版 2 。两版之间,清华还出本单册的教材 3 。这些书的作者中,只有李萍教授和薛克宗教授后来在会议上见过。如果没有记错,是 1996 年在山东长岛参加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参加各种理论力学教学的会议。不过,整个 90 年代,多半时间不是在读学位就是在准备读学位的入学考试以及读出学位的博士后阶段,因此,这两套书都没有仔细看过。等我 99 年博士后出站,才重新开始教学工作。 当时教学界很有影响的是要进行面向 21 世纪的改革。反映了理论力学上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以及尝试与材料力学整合为工程力学。清华大学结构屈曲疲劳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的专家范钦珊教授主编了一套《工程力学教程》,其中的第一卷包括刚体静力学 4 ,第三卷是动力学 5 。理论力学部分在观念上强调现代动力学的方法和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借鉴了美国教材,纸质好,有彩页,用大量的工程例子,每章开始有导言、结尾有结论和讨论。形式上有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是课程的实质性整合受到习惯和体制的限制,多数学校还是分别开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因此范钦珊教授又把该书的理论力学部分单独成书 6 ,纸质也恢复传统,彩页等自然也没有了。该书最近又有新版 7 。范教授还领衔为应用型大学编著了一本教材 8 。从前述山东长岛的会议起,我在多次会议上见过范教授,他后来也给我许多鼓励和支持。 从学科属性看,理论力学属于动力学与控制。这方面的专家贾书惠教授,基于自己多年在清华大学讲授理论力学课程和专题讲座的教学经验,写了本理论力学教材 9 。在选材方面,三维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量相对其它工科教材比较重。在处理方式上,比较重视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考虑上,有些思考题很耐人寻味。我在会议上见过贾先生,导师刘延柱教授还向贾先生介绍我是他的博士生,但贾先生未必记得我。 冒昧直言,前述各种理论力学教材,基本仍不出传统的教学体系,而是在传统的体系内臻于至善。在理论力学教学体系方面另辟蹊径的是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他的教材《理论力学》 10 以运动学开篇。运动学中强调解析法,用矩阵描述刚体运动,把刚体运动放在复合运动之前。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更为顺畅,因为坐标系的运动是刚体运动;在教学上,刚体的运动更为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点的复合运动之后,还有刚体的复合运动,本质上是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合成。随后的第二篇是动力学基本原理和静力学。动力学原理既包括矢量动力学也包括分析动力学。静力学是动力学原理在静止情形的应用,包括以虚位移原理为核心的分析静力学和基于力系简化和平衡的矢量静力学。第三篇是质点系动力学,包括动量和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和第二轮拉格朗日方程。碰撞问题分别用动量 - 动量矩定理和拉格朗日方程处理。最后一篇为动力学专题,包括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变质量系统动力学、机械振动基础和三维刚体动力学基础。俊峰教授曾把还没有出版的讲义送给我,后来也送我出版的教材。该书第二版 11 出版后,我在书店见到就买了本,先睹为快。第二版除动力学专题篇增加些题材,如哈密顿原理与正则方程等,体系上有些向传统复归。静力学独立成为第二篇,而且是先矢量静力学,后分析静力学。第三篇动力学也把分析动力学作为独立一章,形成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三章。新版对教学的考虑更为周全,每章开篇添加了内容提要,在有些章的习题前增加了概念题,增加了一些新的例题。 俊峰教授与我同辈,不仅我们年龄相近,而且从学术师承上看他的博士后联系导师王照林教授是我的博士导师刘延柱教授的好朋友。前述其他清华理论力学教材的作者范钦珊教授、贾书惠教授等则是我导师的好朋友。俊峰教授本科就读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想必是学习朱照宣先生等的《理论力学》打下了坚实功底。后来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理论力学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俊峰教授不仅在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并负责清华小卫星控制系统的设计,而且对教学很投入。科研教学之余,翻译过风格截然不同的俄罗斯和美国的理论力学教材,我曾经撰文介绍过,参阅“ 两部理论力学翻译教材 ”。另外还翻译了朗道的名著《力学(第五版)》。 1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罗远祥、官飞、关冀华、李萍等编 . 理论力学 ( 上、中、下册 )( 第三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罗远祥、官飞、李萍修订 . 理论力学 ( 上、中、下册 )( 第 4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 王烈主编,官飞、薛克宗、纪辉玉、顾扣芬 . 理论力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4 范钦珊主编,范钦珊、薛克宗、王波编著 . 工程力学教程 (I).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 范钦珊主编,薛克宗、程保荣、范钦珊、刘燕编著 . 工程力学教程 (III).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 范钦珊主编,范钦珊、薛克宗、程保荣编著 . 理论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范钦珊、陈建平主编,陶秋帆、李明成、浦奎英编著 . 理论力学 ( 第二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 范钦珊、刘燕、王琪编著 . 理论力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 贾书惠、李万琼编著 . 理论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0 李俊峰主编,张雄、任革学、高云峰编著 . 理论力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11 李俊峰、张雄主编 . 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12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考书简目----理论力学教材过眼录1
热度 2 Mech 2012-9-30 15:52
教了快 30 年理论力学,看过的教材应该有百多种。这次先从张旧书目说起。这个书目是我写在哈工大《理论力学 ( 上册 ) 》第四版序言后面,写不下的转到下页第一版序言前面和后面,以及再下一页第二版序言前面。当时我毕业留校,教学任务是理论力学课的助教。那本书是教材。除了听课改作业,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就把能找到的理论力学教材都翻翻,书名就记在教材上。 和 是理论力学教材的经典,即使从国际范围看,也是最优秀的教材。该书常看常新,对我深入理解理论力学的内容帮助很大,不过当时学习未必很得要领。这套书是我快毕业的时候时候购买。当时已经知道要留校在理论力学教研室工作,于是在去武汉毕业实习路过北京时,去趟正好赶上的书市。在北大出版社的摊上,购买了许多力学书,还有武际可和王敏中先生的《弹性力学引论》、王仁先生的《塑性力学引论》和吴望一先生的《流体力学 ( 上、下 ) 》。 其实不是理论力学教材而是数学专业用的经典力学教材,我比较喜欢该书的风格。这本书是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 自然又是本出自大师之手的经典,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四年级中国留学生译。先是从图书馆借阅,后来从上海书店花 0.30 元买了本。我一直把该书作为分析力学教材,因为开始就是最小作用原理。 和 是套苏联的物理系教材,上册黄念宁译,下册钟奉俄译。我从鞍山的新华书店买了学习。当时大概只读懂了些比较容易的部分。 到 是当时的机械、航空类教材。 和 是我读大学时候发的教材,但不是老师使用的教材。当时觉得写得比较严谨,例如加速度合成定理,有一般情形的证明。 和 是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用的教材,但我们学生手里没有,只能从图书馆借,当然也不是人人能借到。因为要用的教材,手里却没有,不太高兴,稍带也不喜欢这套书。 到 是苏联的工科教材,叶逢培、 吴礼义黄克累等先生译。 与国内的教材比较接近。这是我父亲看过的书,我在家里捡的,但只有上册的两个分册,下册还是到图书馆借来看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也算通俗易懂。 到 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该书的体系与当时用的比较接近,但许多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讨论,而且也很注意结题方法的指导,还有丰富的历史注记。中、下两册是教研室发的,上册是图书卡借阅。该书后来出过第四版,我借阅过。在学术会议上还向参与编著的李萍教授请教过问题。 到 是当时能找到的美国教材的汉译本,其中 存目,因为书没有找到。事实上,那本书 89 年才出。后来金斯伯格教授来访,我弄到他的《静力学》和《动力学》汉译本送给他,他非常高兴。回国后寄赠我相应的英文版。 到 和后面的 和 以及 到 都是从图书馆借阅的苏联教材。 和 好像还不是按教学大纲写的教材,比较有个人风格。 和 是理科的教材。另外三套现在没有任何印象了。 和后面的 和 是从图书馆借阅北美的经典教材。不过,当时读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好处所在。我个人偏爱有理论深度的教材,北美教材总的来说都有些过于通俗易懂了。 到 和后面的 和 都是物理专业教材。 综合大学用, 师范学院用,当时都是从图书馆借阅。 和 我在书店买了套,挺喜欢,或许是因为读的比较晚,准备知识好些,感觉比性质接近的苏联教材 和 好学。 其实基本是普通物理中的基础力学。 我买了一本。 和 以及后面的 和 、 和 都是土木、水利专业的教材。 是教研室发的。该书的修订第二版到 2011 年才出版。 和后面的 都是中学时课程的教材。 多次修订再版,后面的版本我曾用作教材。说实话,我不喜欢上中少学时的课程。后来基本是给机械、力学专业上理论力学课。 到 还有 和 当时看都是老古董,繁体字,而且句式也有些不同。当时都没有仔细看。 由科学出版社用简体字重印,并统一了名词。我在书店见到,买了一本。到底是大家手笔,还是值得深入钻研。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理论力学 ( 上册 )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理论力学 ( 下册 )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教研室:《力学教程》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朗道、栗弗席兹:《力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涅符兹格利亚多夫:《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涅符兹格利亚多夫:《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南京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南京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洛强斯基,路尔叶:《理论力学教程 ( 上册,第一分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4) 洛强斯基,路尔叶:《理论力学教程 ( 上册,第二分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4) 洛强斯基,路尔叶:《理论力学教程 ( 下册,第一分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洛强斯基,路尔叶:《理论力学教程 ( 上册,第二分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 ( 中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希伯勒:《工程力学:静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希伯勒:《工程力学:动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马尔维恩:《工程力学:静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马尔维恩:《工程力学:动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金斯伯格、杰里:《静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黄子春:《工程力学:静力学》 ( 科学出版社, 1983) 黄子春:《工程力学:动力学》 ( 科学出版社, 1984) 茹科夫斯基:《理论力学 ( 上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茹科夫斯基:《理论力学 ( 下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尼古拉依:《理论力学 ( 上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尼古拉依:《理论力学 ( 下册,第一分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尼古拉依:《理论力学 ( 下册,第二分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铁摩辛柯、杨:《高等动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肖士珣:《理论力学简明教程》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郭士堃:《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郭士堃:《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蒲赫哥尔茨:《理论力学基本教程 ( 上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蒲赫哥尔茨:《理论力学基本教程 ( 下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西南交通大学黄安基等:《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西南交通大学黄安基等:《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郝桐生:《理论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铁摩辛柯:《铁氏工程力学 ( 上册 ) 》 ( 龙门联合书局, 1952) 铁摩辛柯:《铁氏工程力学 ( 下册 ) 》 ( 龙门联合书局, 1952) 金一新:《应用力学》 ( 龙门联合书局, 1951) 赵国华:《应用力学讲义》 ( 龙门联合书局, 1953) 金宝桢:《应用力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西安交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普朗克:《力学概论》 ( 中华书局, 1952)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周培源:《理论力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3) 伏龙科夫:《理论力学教程 ( 上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 伏龙科夫:《理论力学教程 ( 下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 柯斯莫节米扬斯基:《理论力学教程 ( 上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5) 柯斯莫节米扬斯基:《理论力学教程 ( 上册 )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梁昆淼:《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梁昆淼:《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奥尔森:《经典力学新编》 ( 科学出版社, 1981) 刘思汉等:《理论力学 ( 上册 ) 》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刘思汉等:《理论力学 ( 下册 ) 》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华东水利学院工程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华东水利学院工程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 下册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110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呕心奉献两本教材或参考书
hncszwj 2012-9-28 13:45
1985年到2001年我主讲了《水电站自动化》( http://download.gongkong.com/file/company/1249/tougao/2007111585916.pdf ),除按王定一老师的教材认真备课外,1987年还认真研习过国家水利电力部1984年版《水电站机电二次设计手册》。1987年4月,我参加了国家水利电力部教育司主持召开的应用类课程组会议,会后仔细研习了东北电管局关于水电机组细部结构的教材。1992年4月和湖南省电力设计院老同志一道,利用周末假日赴沙田站参与自动化改造并在曹家坡电力所初识了高新技术控制器。1993年至1994年,我主研了治理水轮机组甩负荷抬机,创新控制路线并设计了电气控制电路,2005年完成高新技术的靠拢,2006年进一步深化( http://www.ad.siemens.com.cn/sce/edm/0907/download/0731_01.pdf )。2007年SAH大病,2008年冰灾时淤血结冰仍坚持写作,2010年出版两本PLC书籍(即《S7-200PLC编程设计与案例分析》 http://book.360buy.com/10134245.html 和《S7-300/400PLC编程设计与案例分析》 http://book.360buy.com/10134188.html ),2011年和2012年编著出版了下面两本教材或参考书!完全是呕心之作,深信对预防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惨案在我国重演,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①中国电力出版社《S7-200 PLC编程及应用》(页数282、字数419千),2012年9月第一版,举例为水轮发电机组复杂控制。网购地址: http://www.ceppbooks.sgcc.com.cn/bookfile/97875123295603800000.html ; http://www.langlang.cc/3333916.htm ; http://book.360buy.com/11078914.html 。 ②机械工业出版社《S7-1200 PLC编程设计与案例分析》(页数480、字数755千),2011年5月第一版,举例为水轮发电机组复杂控制。网购地址: http://www.langlang.cc/2880728.htm ; http://www.wfjsd.com/list_711133335.htm ; http://book.360buy.com/10664946.html 。 水调歌头·可编程序控制器·2009年01月01日 2008年编著PLC书籍作序,也值2008年12月初召开“2008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时,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题,需要建设以PLC为基础的通信控制网络,特填词。 ( 刊印在机械工业出版社《S7-200 PLC 编程设计与案例分析》和《S7-300/400 PLC 编程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封底 ) 奋力工业化,管控可编程。 精心打造实业、展翅赛鲲鹏。 重忆洋为中用,不惧崎岖险阻,努力竟征程。 运用新科技,富裕吉祥升。 控机器,多生产,幸福增。 循环扫视程序、自动驭机轮。 输入输出点数,采样执行刷新,周而复始恒。 好省又多快,昌盛过英伦。 沁园春●可编程序控制器●2010年10月9日 于长沙 ( 刊印在机械工业出版社《S7-1200 PLC 编程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封底 ) 工业腾飞,管控编程,手段创新。 看柔性制造,能源生产;机轮驾驭,点鼠成金。 分布分层,互联织网,促进中华又旺鑫。 程控好,许节能降耗,进化随心。 周期摄吐频频,先采样、执行再刷新。 喜逻辑存取,定时计数;功能调用,日益兰馨。 系统集成,轻松组态,拖曳生程靠控芯。 千二好,引新型之路,万象欢欣。 江城子●可编程序控制器●2011年3月19日 于长沙 ( 刊印在中国电力出版社《S7-200 PLC 编程及应用》的封底 ) 新型工业可编程,左牵轮,右擎门。 指令精髓,雕绘好征程。 为使国基添锦绣,亲设计,构长城。 高科铁电忆深盟,喜节能,许分层。 映像存取,恰似意根尘。 驾驭流程心浩荡,通四海,并力增。
2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专业课不主张使用教材
热度 3 Greg66 2012-8-5 09:41
专业课的教材编写、出版,热情一直很高涨,一方面是出版单位业务需要的推动,另一方面是一些单位误以为教材编写、出版的数量越多就越能标志着本单位学术团体的学术地位。 笔者不这样认为。 由于教材编写对于编写人员来说,效益有限,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主编、编委会主任等,事实上没时间编写具体文字,甚至提纲都没有时间列,也没时间细审,提提意见挂个名的情况多有存在,大量的具体编写工作都是学术观点尚未成熟的青年教师、研究生等年轻人,这样的教材对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学习非常不利,难免误导。此外,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较长,内容过时现象很普遍。由于某些原因,编写者不愿意、不能够把自己的最新成果、观点编入教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还有其他问题。 所以,我赞成老师上课前仔细备课、提供大量实时材料、国内外发展趋势、各个人最新研究成果、观点,展示个学生,这样学生收获更大。实际上很多教材出来以后,各方面反应问题很多,难于使用,不使用也难,因为很多教材挂着“ × × × 规划教材”,“ × × × 委员会指定教材”等头衔,貌似权威、经典,造成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教材的销路也不好,编者威信下降,得不偿失。据我了解,国外大学不少专业课都没有指定教材,但列指导性参考书目,学生自愿购买,考试以学会老师所教的内容为标准,这样学生就必须到课,实在地学习。照本宣科的课,相当于读教材,学生不来上课可以理解,来上课也很痛苦。 所以编教材,需要慎重、郑重。当然也有负责人的学人编写的经典教材,这时选择教材就很重要了。
4495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机化学实验》(MMOE)终获美国授权
热度 1 wangshu 2012-7-14 23:01
花费一个月选择版本、推荐信、团队搭建等后,我们的教材《有机化学实验》(MMOE)的翻译出书计划卡在美国版权方的授权上,等待三个月后版权方发来授权书,充分肯定了我们对这本书的选择、定位、推荐信和团队成员等。未来只需要与出版社协商好翻译合同,我们就可以开始翻译这个被很多教授和学生看好的书咯,希望大陆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能有我们一丝微薄的力量!
个人分类: 化学|3142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材如期出版了——《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实务》
热度 3 yzsymcys 2012-7-14 11:02
教材如期出版了——《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实务》
随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经营体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餐饮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连锁经营模式的引入、发展及壮大。 连锁经营在我国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已从导入期进入蓬勃发展期。作为现代主流商业模式,连锁经营使世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变和加快了世界商业的发展进程,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现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连锁经营大国,成为世界上特许连锁体系最多的国家,超过始创国美国。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无论从经营规模上还是行业领域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面对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竞争,国内的连锁企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已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新经济、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大背景,面对连锁经营模式下企业的激烈竞争,人才的匮乏显得日益突出。连锁人才缺乏,特别是连锁经营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亟待解决。要想彻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根本还是要从人才培养入手,从基础教育入手。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基础性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连锁企业供应新鲜血液,让他们在经营实践中发展成熟,最终成为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 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就业状况,对专门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改造,更加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我们进行了连锁经营教材系列的策划和组织工作,经过多次研讨,落实了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的老师和企业参与编写,并 出版了这套教材。 连 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是商业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把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原理运用于现代流通业,努力实现流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和简单化,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连锁经营传入我国,迄今 20 多年的发展使我国连锁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连锁业无论是在销售规模、行业市场集中度上,还是在信息化管理水平、物流技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随着我国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培养和造就连锁经营企业一线所需的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主要由高职院校完成。 为了适应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连锁经营管理型人才,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本书。本书立足于连锁企业的职业岗位对连锁经营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需要,针对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确立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充分反映了本学科海内外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实用性。在编写的体系上,本书的每一章均设置了引例和分析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编写的顺序上,采用的是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同时,本书还做到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并适当增加了图、表和实训操作等内容,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 全书共 12 章,由扬州职业大学施玉梅任主编,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于爽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冉娟任副主编。其中,第 1 章、第 2 章、第 5 章、第 6 章、第 9 章由施玉梅编写;第 3 章、第 10 章由冉娟编写;第 4 章、第 11 章由于爽编写;第 7 章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钟苹编写;第 8 章、第 12 章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焦世奇编写。全书由施玉梅统稿并整理定稿。参加编写的人员均来自连锁经营教学的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和连锁企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和交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吸收和借鉴了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连锁经营的技术、实务和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发展和零售业的演变、连锁经营概述、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连锁企业的采购管理与定价、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连锁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连锁企业的网点扩张与选址、连 锁企业的商品管理、连锁企业的门店运营管理和连锁企业的客户服务等内 容。 本书既从成熟的连锁经营管理理论中吸取了经验,又结合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实践补充了新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技能训练方法,从而具有先进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商品流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供连锁经营管理培训进修使用及各类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自学和参考。 本教材配套教学网站 www.lsjygl.com 后记:出版教材对科学网上的很多博友来说,也许已经是一种常态。但于我来说却是一个零的突破,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和劳动,我的第一本教材《连锁经营管理原理与实务》终于如期出版了,自己也由衷的高兴,借此版面以示庆贺!同时也感谢在教材出版过程中予以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的同仁、合作编者以及出版社,谢谢大家!
4389 次阅读|5 个评论
晶体生长导论-Markov
BajieKingofOutm 2012-7-6 14:42
今天终于把以前翻译Markov的晶体生长导论前两章校完了。发现了不少的错误,特别是理解上的错误。估计还有一些理解不准确的地方。 先不校第三章的翻译了,准备把前两章发上来。 希望能对博友有一些作用,更希望博友能批评指正。 已上传,下载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4617-599183.html
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工原理》教材之批判
热度 4 iceinriver 2012-7-3 17:14
《化工原理》教材之批判
新的系主任重新安排我上化工班的《化工原理》,教材选择上很让我伤脑筋。 国外的化工专业课程设置中,在上世纪60~70年代已经实现了从单元操作向传递现象原理的进化,首要的基础专业课通常以《传递》出现,当然也配合原理讲解一些重要的单元操作。而国内的化工原理教材基本停留在单元操作的阶段,一些化工专业强势院校在开设《化工原理》的同时开设《传递》课程,虽然我也曾主编了一本《传递》教材,但并不认同这种将理论(传递原理)与实际应用(单元操作)割裂的做法。 我所知道的高校在单元操作与传递过程原理内容的整合上,目前有三种形式: 先开设《化工原理》再(同时)可设《传递》课程,见于清华、北化等诸多高校。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课时压缩,《传递》课程处境日益尴尬。我最欣赏天大建设的教材,但天大化工专业也在将两课程合并; 《传递》课程开设先于化工原理(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效率也值得质疑。《传递》课程讲解与化工众多单元相关的流动、传热、传质现象的原理,这些原理的领会与单元操作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干巴巴的理论无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结合化工实际的物理意义阐释受学时限制; 天大、川大、浙大先后出版了包含传递原理内容的《化工原理》教材,但我感觉其中的传递原理都逝去了灵魂,没有能够与单元操作内容有机融合。《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中没有边界层方程,对于化工专业学生又何必认识N-R方程?川大《化工原理》用前两章介绍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效果未必如华东理工模式。 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引入,但考虑到教学效果须要中文版,戴干策先生主译的Bird《传递现象》翻译、印刷质量最好,但所需课时不菲,还需有《分离工程》配合讲解传质单元操作。从内容上,我认为Geankoplis的Transport Processes Unit perations是最好的融合了传递原理与单元操作的《化工原理》教材,此书内容可谓博大精深,这对同学、对我都是不小的考验,当然也能够更好地开拓学习者对化工过程的认识视野。梳理了流体流动的理论构架(附图),书中内容涵盖了“分子衡算”之外的我所了解的流体流动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书中的应用实例也很广博,如静力学除了压力液位测量、液封外还有倾析分相器,流动问题除了流体输送还强调多孔床层、流化床、搅拌等多种情形下的流动。此外相对国内流行教材在很多细节上有所纠正完善,动量衡算方法可进行流体管线容器的应力分析,引入动能校正因子等等。最新的第四版有中译本,认真考虑了以此作为教材,课时安排上捉襟见肘,因为教材每一章的内容上非常连贯,流动部分只有流量计、非牛顿流体、可压缩气体流动有可能在教学中割舍,安排开放作业让学生选学。如此结束流动部分至少需要30学时。但印刷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很多句子如外宾的中文发言,找学生试读后又决定放弃。
个人分类: 专业教学|9974 次阅读|8 个评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材征求合作者
hunanyufei 2012-6-10 17:30
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李仁发主编、喻飞、朱淼良、周洲议等编写。曾被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选为教材,如上海交大( http://cc.sjtu.edu.cn/able.acc2.web/ShowSystem/CourseDetail.aspx?fCourseID=10722OrgID=608 )。我们计划编写第二版,征求2-3名合作编写者,如您有意,请与本人联系。 本人联系方式:hunanyufei|126|com或feiyu|yandex|ru或yufei|hunau|edu.cn
个人分类: 论文组稿|6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年前的教科书让我何其感慨
热度 2 eriklee1895 2012-5-31 19:50
30年前的教科书让我何其感慨
今天去国科图借书,随便翻了下一些“老古董”,隐约感觉几十年前的教科书让我格外亲切! 我是学电子工程的,电路专业书籍也看了一大堆,但是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没几本,国内的教材更是给我极差的印象。感觉现在写书的人都太浮躁,大概很多作者知识都不扎实,写出来的书也让人不知所云。再看看这本书,我看了一下,内容非常丰富,讲解仔细,即便是现在的教材也很少能企及。另外,翻译质量非常到位,而且一看就知道是专业的作者用心翻译地结果。再看看价钱,才2块多。。。就算考虑通货膨胀吧,相比现在电子方面的教材40、50元以上的价钱(书里又没有真货),也算是很便宜了! 为什么现在书卖越贵,内容却越来越烂呢?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3123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学教材
热度 1 metanb 2012-5-29 15:39
有客观,无主观。
个人分类: 论教材|2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教材
metanb 2012-5-29 15:38
有知识,无思想。
个人分类: 论教材|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材
metanb 2012-5-29 15:08
我们别想从任何一本大学教材中获得真正的“启发”;它们充其量是一部收集不全的“字典”。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材开放获取的实验
热度 12 Wuyishan 2012-5-24 06:49
教材开放获取的实验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2012 年 5 月17日) 开放获取( OA ),一般指对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和对机构知识库的开放获取。现在,美国又有人在做教材开放获取的实验。 在美国,由于教材太贵, 39 个州都通过了相关立法来保证学生买得起教材。比如,有的州规定:老师选用什么教材要尽早告知学生,最迟在开学前 30 天的时候必须公布教材的 ISBN 号,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比较一下哪家书店的教材更便宜些。 与此同时,一些生意人也发现了商机,教材租用业务火爆起来。对学生来说,租用教材一个学期,肯定比买教材要便宜。不过,万一教材发生毁损,比如不小心把咖啡泼在书上了,则在还书时除了付租书费外,还要赔偿该教材作为二手书的价格。这么一算,学生就惨了。 2010 年秋天,弗罗里达州远程学习联合体( FDLC )就教材需求做了一次调查, 14221 人应答。学生对教材的需求是:用各种手段(纸本、电子)都可以获取;印刷本不能太贵;可自行选择打印某章某节;联机提供学习辅导。有 70 %的应答者表示,还是愿意买一本印刷本教材的。 如果有了 OA 教材,它就将具备修改容易、获取容易、价钱便宜的优点。过去,课程受限于教材;有了 OA 教材后,由于其修改、调整很容易,就能真正做到教材为课程服务。 不过,老师们有没有编写和使用 OA 教材的积极性呢?要想推动 OA 教材,还是需要激励手段的。在弗罗里达州,激励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位系主任规定,哪位老师能帮助学生降低课程成本,就给以最高达 1000 美元的奖励。弗罗里达大学教务长给每位学院院长最高达 3 万美元的经费,作为鼓励 OA 教材编写的种子资金。俄亥俄州的措施更好:对编写 OA 教材的作者或作者团队给予最高达 5 万美元的资助。 2009 年, FDLC 的学习知识库、 The Orange Grove 公司和弗罗里达大学出版社三家机构共同成立了 Orange Grove Text Plus ( OPT+ ),这是一个 OA 教材知识库。该知识库的目的,是对每一门通用课程至少开发出一种经过同行评议的高质量开放获取教材。 弗罗里达大学教务长 Joseph Glover 博士觉得 OPT+ 的实验很有意思,就让数学系编一套微积分 OA 教材。数学系两位获得本校“年度教师”称号的优秀教师承担起了编写任务,每人获得编书种子资金的一半。他俩利用 2010 年暑假,以自己的教学讲义为基础,参考了 OPT+ 知识库中已有的三种微积分教材,写出了“微积分 I ”的初稿。初稿一完成,弗罗里达大学出版社就雇了一家专业化公司来对教材进行编辑和再设计。 2011 年春季开学后,在数学系尖子班试用该教材,并同时组织同行评议。 2011 年秋季开学后,修习微积分课程的所有班级全面使用新教材。 WebAssign 是一个专门提供线上家庭作业布置与作业评判服务的公司。弗罗里达大学数学系、弗罗里达大学出版社和 WebAssign 联手,共同推出了为这套微积分教材配套的习题集。 WebAssign 发现,与大学合作是有利可图的,就主动将其为弗罗里达大学“微积分 I ”配套的线上服务的定价从 75 美元降为 25 美元。该公司表示,今后任何教授推出了 OA 教材,它都愿意将与之配套的线上服务定价定死在 25 美元的低价位。 数字出版商 Integrated Book Technologies 是 OA 教材实验的另一个合作伙伴,它可以根据学生要求印制纸本书,下单后 24 - 48 小时内送达。 到 2011 年 12 月,弗罗里达大学数学系已将“微积分 II ”和“微积分 III ”的 OA 教程都编写完成。另外,他们还推出了一个适应本校工学院学生需求的微积分教材模块。 2012 年,弗罗里达大学将编写“戏剧欣赏”和“美国政府”两门课的开放获取教材。有 17 家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得知弗罗里达大学的 OA 教材试验后,都先后到弗罗里达大学出版社来“取经”。 看来, OA 教材的发展势头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Meredith Morris-Babb and Susie Henderson, An Experiment in Open-Access Textbook Publishing: Changing the World One Textbook at a Time,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2012 , 43 (2): 148-155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585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本编辑室】精选10本数学教材
热度 4 ustcpress 2012-5-22 11:08
中国科大的数学教学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华罗庚、关肇直、曾肯成等大师都曾在这里亲自为学生上课。以下精选的 10 本中国科大版数学教材,它们要么有可观的累积印数,要么近年有强劲的发行势头。从来都不用你提起,因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A 《组合数学引论》(第 2 版) 许胤龙、孙淑玲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57650.html 本书第 1 版由孙淑玲教授和许胤龙教授共同编著,于 1999 年出版,曾 9 次重印,是多所高校计算机与数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第 2 版的修订工作由许胤龙教授单独完成,他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方面的资深专家,结合十多年来的教学科研体会和读者反馈,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全书的篇章结构,增加了大量实例、习题、基础知识介绍和解释性语言,使第 2 版结构更合理,语言更流畅,更通俗易懂。 B 《近世代数引论》(第 3 版) 冯克勤、章璞、李尚志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60295.html 强大的作者阵容 冯克勤: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尚志:我国首批十八名博士之一、国家级教学名师;章璞: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 Math. Review 评论员。 长期的教学实践 :讲义形成于 1982 年,第 1 版于 1988 年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名校使用多年。 第 3 版更合用 :给较难的习题增加了提示;补充了一些新的习题;对较难的习题标了星号;去掉两节较难的内容,将其作为附录;将可略讲的内容用楷体进行区分,等等。 C 《管理统计学》(第 2 版) 缪柏其、万红燕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48380.html 本书第 1 版于 2002 年出版,曾 4 次重印,颇受读者欢迎。它将统计学这个实用工具应用到社会和经济管理中,特别适合管理工作者和潜在的管理工作者学习。第 2 版突出了实用性,例子更贴近管理实践,更便于教与学,并针对管理工作者的知识特点,补充介绍了 EXCEL 软件和 SPSS 软件。 D 《数值分析》 朱晓临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46951.html 主旨 :既要便于教学,又要便于自学; 选材 :突出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背景,强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 :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讲清思想方法来源; 配备 :大量的例题和习题,章末的小结,计算实习题, MATLAB 程序,概念的英文表达,中英文索引,一批科学家的简介……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编排。 E 《 Mathematica 7 实用教程》 张韵华、王新茂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47331.html Mathematica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其用户达数百万,学生可将其用在数学课程学习、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研究计划、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今后的科研和工作中。作者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内最早为本科生开设 Mathematica 课程的两所大学之一,作者曾编写了《 Mathematica ( 1.2 版)符号计算实用教程》、《 Mathematica ( 4.0 版)教程》,被许多高校选作教材。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来自读者的有益反馈,依托软件的最新版本,编写了《 Mathematica 7 实用教程》。其在内容编排上十分巧妙、别出心裁:一方面按照数学内容的进程,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由浅入深;另一方面按照计算机语言的结构,从简单的命令行输入到复杂的程序包构建,循序渐进。 F 《简明复分析》 龚昇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58465.html 龚先生的书一向是有新意的,可谓苦心孤诣。本书对数学命题的证明独具一格,观点新颖,简明又不失深刻,叙述到位。 G 《微积分学导论》(上、下册) 陈祖墀、宣本金、李思敏等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718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71893.html 许多科大校友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夯实的数理基础。作为编辑,我能明显地体会到科大毕业生校友所撰著的图书强大的数学推导。他们都受教于科大版的《高等数学导论》。 H 《线性代数》(第 2 版) 李炯生、查建国、王新茂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70833.html 当教材都为了被更多数学生接受而一再降低难度、减少内容时,您是否需要一本内容更充实和全面的教材?本书虽然以“亚洲第一难度”著称,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读者对它的喜爱,当当网读者评价的综合指数为五星。 I 《图论及其应用》(第 3 版) 徐俊明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60622.htm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 1973 年起,在国内高校最先开展组合数学与图论研究。本教材较好地结合了图论学科的经典和前沿,理论和应用,有一定难度,但读起来很过瘾。 J 《数学物理方程》(第 2 版) 严镇军 博客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977-558772.html 他为我国的数学教材建设和数学界青少年的培养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编写的《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方程》等教材受到了广泛好评,并被许多高校采用。他独编、合编、主编了 13 本中学生课外读物,总计达 100 多万字,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如《从反面看问题》、《从正五边形谈起》、《从勾股定理谈起》、《反射和反演》等都是可以传世的作品。在 1992 年于莫斯科举行的第 33 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他率领中国队,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6 名队员全部获得金牌。
个人分类: 畅销排行|544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一位名师40年教学之20条经验
热度 2 williammilo 2012-5-19 16:30
博主按:春风化雨,万象更新~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6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图论及其应用》(第3版)徐俊明
ustcpress 2012-4-18 08:46
《图论及其应用》(第3版)徐俊明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第7次印刷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248-7 正文页码:336页(16开) 定价:33.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买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22677 【 内容简介 】 本书着眼于有向图,将无向图作为特例,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系统地阐述了图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应用,全书内容共分 7 章,包括 Euler 回与 Hamilton 圈,树与图空间,平面图,网络流与连通度,匹配与独立集,染色理论,图与群以及图在矩阵论、组合数学、组合优化、运筹学、线性规划、电子学以及通讯和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应用,每章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章末有小结和参考文献,各章内容之间联系紧密,许多著名的定理给出最新最简单的多种证明,每小节末都有大量习题,书末附有记号和名词索引。本书既可用作高校数学系、应用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电子学系、自动化系、管理科学系和相关的研究所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教材,也可用作高校和研究所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图论工作者的参考书。 【 作者简介 】 徐俊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数学会组合与图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美国杂志《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编委,美国《 Mathematical Review 》和德国《 Zentralblatt Math 》评论员。先后访问过法国巴黎南大学、美国耶鲁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 得克萨斯大学 达拉斯分校。主要从事组合数学、图论、组合网络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
个人分类: 数学图书|9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特色教材
热度 33 陈安博士 2012-4-14 11:53
  从现在的状况看,能够体现中国科大特色的有两位先生,作为学生的方先生就是现在声名鹊起而又争议纷纷的方舟子。未来当然还可能出现更能代表科大特色的人,不过我想还得等一段时间。   回忆一下中国科大的教学和教材。   也许 因为一开始科大就是科学家办学,而不是教书匠办学,所以特点和中国的各个大学都不同——科学家办学,更愿意培养质疑精神;而教书匠办学,更着重的还是传授知识。所以说,科大的学生有着很好的治学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各色”,在科学网上就能感觉得到很典型的科大风格所寄居的几位先生。      我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到的课程,也绝大多数都是科大的老师们自己编写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自己编写教材并不特殊,很多大学甚至只使用自编的教材,中国科大特殊的地方在于在自己的教材里,科大老师愿意体现自己的科研成果,甚至不体现自己的成果就不好意思编教材似的。   而当你编写教材的时候,你会发现在里面能够有个人的科研成果是很难的事情,“成果被写入教科书”是多大的荣耀!即便是在海外也是这样。要知道,那只是教材,不是专著,不能随意挥洒,把极其不相关的玩意儿搁进去。要不,你老人家在一本自己编写的线性代数里把近期的科研成果装进去试试?你会很无奈地发现,你当下所研究的内容与大学生们的课程没有关系。但是,科大的老师不少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可见,科大的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何等之密切。   我在大学学物理的时候用了一本《力学概论》的书,科大的几乎所有院系都要学完整的现代物理课,而在第一学期开始学力学课的时候,通知上建议的教材就是这一本,于是,在大学里最为普遍的高年级书摊上,我去买了一本这样的书,当时的摊主(已经上完这门课)吆喝道:绝版,绝版,绝对不会再版。我就笑笑买下了。看这本书看得我血脉贲张、拍案叫绝,作为一个力学概论方面的书,写得实在是太好了!!科学思想、物理图景,力学知识体系全有,而且里面从芝诺佯谬讲起,贯穿了历史和现代。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当时讲授力学的孙教授还是把自己写的一本还是打字预印本的教材发了给我们,并没有真用《力学概论》。而从文采上说,后者却是要强很多。应该说,甚至做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读这本书和读吕乃基老师的文章一样,每次都能让人感到有收获。   回来再我们数学系的课程。李炯生编写的《线性代数》(当时的讲授者就是现在南方科大有数几个全职教授的张贤科老师)和后来常庚哲教授的《数学分析》(最初教材用了何琛、史济怀和徐森林的那本,后来,常教授根据当年的讲授,自己编写了一套),里面都有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前者的体系采用了曾肯成教授对于线性代数的全新诠释,和所有其他大学的线性代数绝不相同;而后者则融进了常老师在计算几何方面的几篇论文的定理。后来学数理统计,用陈希孺教授的书,也是一样,肖重发转的一篇文章里写到过陈希孺教授的事情。在数理统计学界,陈希孺先生是中国学术界的大拿,到今天都无法超越。
个人分类: 史论|13015 次阅读|69 个评论
《经典力学概论》李书民
ustcpress 2012-3-26 09:24
《经典力学概论》李书民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117-6 正文页码:230页(16开) 定价:2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68525 【 内容简介 】 《经典力学概论》是根据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理论力学的讲义整理而成的,采用了较传统教科书更加自然的逻辑体系和简单易记的符号系统,从基本定律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入抽象的数学方法,充分展示了物理理论简洁、抽象的美,在不删减课程主要内容,甚至较传统内容略丰的前提下,大大缩减了授课学时。全书共分 6 章: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小振动、刚体力学、哈密顿力学、有心力场,每章后附有一定数量难度适中的习题,《经典力学概论》论述严谨、精练,并对多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物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同时也适合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阅读。 本书曾获首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奖”。 【 作者简介 】 李书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汪秉宏教授为该教材写的推荐: 李书民编著的《经典力学概论》一书突出了理论物理课程系统、简洁、优美的特色。全书采用了简单易记的符号和循序渐进的逻辑体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经典(理论)力学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充实理论力学课程的内容,也大大缩短了授课学时。第一章概要地总结了牛顿力学的基本规律和运动定理,避免了统教科书中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内容的大量重叠。第二章从基本实验定律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入拉格朗日分析力学方法。从牛顿定律到虚功原理、达朗伯原理、哈密顿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较传统教科书按历史顺序介绍的逻辑体系显得更加简单自然。避免了将哈密顿原理作为基本原理的逻辑错误,和先数学后物理的生搬硬套(事实上数学方法是从物理发展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第三章在讨论多自由度体系的小振动以前,先介绍了单自由度体系小振动,以免物理直观被复杂的数学表述所掩盖。第四章开门见山地引入了刚体的定点运动和转动矩阵与张量的概念,既避免了与普通物理定轴转动的重复,又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下了基础。第五章在介绍哈密顿力学时,增加了无穷小正则变换和作用角变量的内容,前者使含时正则变换的推导更加完整,后者在量子理论和天体力学中具有重要应用。最后一章研究有心力场,没有采用传统解方程的方法,而是以守恒量为线索,循序渐进地探索一般有心力、平方反比力和胡克力的问题,同时也为前面的分析力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完美的应用。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了传统的分析力学内容,体现作者了在这一领域的独到见解,同时注重了与国际同类教材的接轨,是一本不多得的理论力学教材,适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物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特此推荐申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
个人分类: 物理图书|6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找本好教材很难
热度 2 caesark 2012-3-17 16:14
为什么一上来就是一堆公式,然后就是各种符号的变换,没有介绍产生背景,应用实例,以及从中抽取出来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拓展。一切都是反着来,和人们的认识理解过程相逆,导致不求甚解,记得背的全部都是死的知识,应试水平登峰造极,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哪有什么用? 这种靠死记硬背学来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掉。到头来,学得苦,又没效果,一无所获!何苦。 我相信,一个好的教材,一个好老师,应该让读者或者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1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第一本教材编写
热度 5 yzsymcys 2012-3-10 17:26
时至今天,历时近9个月的教材编写工作即将告罄。去年7月到北京去开教材研讨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此之前,从未想到过要编写教材,也根本不知道编一本教材该从何下手。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如果没有出版社编辑的几个电话,如果没有自己的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没有自己教了数年也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课程,如果无法组成教材组的编者团队,缺少了这其中的任一个部分,这本教材都难以产生。现在,我终于可以喘口气,放下压力,因为教材内容基本定稿,PPT也已经差不多了。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出版使用的期限之前能够交到出版社了。下周,我将签好与出版社的出版合同,今年9月份,新的教材也将可以使用。 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每做一件自己从未做过并且有难度的事情都是对自己的挑战。于我而言,是比较喜欢接受一些挑战的,所以过去我并不惧怕上新课。但是既然是挑战,就免不了会遇到压力。而我有时在压力面前又会显得过分的局促和不安,这多半是源于自己相对缺乏敢性的性格和过于完美的追求。这种状况还和自己的状态有关,当状态良好时,抗压能力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会提高,即使有比较繁重的工作和压力也能够应付得很好。反之,当状态不佳时,有点压力,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办事能力和心态都无法呈现出良好的状态。这本教材的编写历时9个月之久,其中除了自己编写的几个章节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撰写教材内容以外,和出版社以及编写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没有中断过,为了确保教材能够如期使用,还要确定工作的步骤和日程。在此我要向教材组的编者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大家虽然素不相识,素未谋面,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大家走到一起来,真诚沟通,相互配合。由于工作和生活,大家都有很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但是都能为了教材的顺利出版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正是大家这种敬业和负责任的精神激励着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要克服身心的不适和困难,完成教材的编写。尤其作为主编,是整个教材编写的灵魂人物,要负责整个教材的统稿、协调和定稿。值得自豪和欣慰的是,现在,这些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就等着出版社的验收和印刷了。 去年年底一场不大不小的病痛来得非常突然,手术之后历时3个月之久身体的疼痛才得以全部消失,但是心态的影响和后续的治疗却使得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明显不如生病之前。所以为了健康,今年以来减少了授课的工作量,科研和其它工作也基本暂停。不过,作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态,作为对自己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我还会调整好节奏和进度,继续前行......
360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十二五规划教材审定稿会议在三亚召开
热度 28 何裕民 2012-3-7 13:35
时间: 2 月 13-16 日 地点:三亚亚龙湾 会议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导论》的审定稿会议 《中医学导论》前言摘选 《中医学导论》是一门入门性课程。医学不同与其他学科。她是一大类涉及广泛、综合性及专业性均强、且性质独特的学科群。而且,中医药与人们一般所了解的、建构在西方主流认识之上的学科(包括数理化天地生,也包括西方医药学)迥然异趣,有着诸多自身的特点。不了解这些,要想学好中医药学,探究其奥秘,显然是颇为困难,或者至少会事倍功半。因此,通过《中医学导论》览读,对中医药学先作出一个鸟瞰式的粗略了解,是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捷径。 我国是在 80 年代中期在部分院校开设《中医学导论》课程的。但多年来只是各地部分院校自行编写,尚无全国统编教材。经过 20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效果反馈,加上一些背景性因素的变化,因此,人们充分肯定了本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有紧跟时代、对课程加以优化,并组织全国力量编写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之必要。故在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 主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第一本全国性的统编教材——《中医学导论》。 本课程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内容,七个章节。由于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学科特点丰富;而许多基本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加上是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因此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与赐教。
个人分类: 何裕民文集|3514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学习国家根本法的新教材
whyhoo 2012-3-1 09:43
《宪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2011年11月,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和许多专家学者的艰辛努力,教材已由高教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工程办公室组织工程咨询委员和高校一线教师和专家,对教材进行多次审议,联合攻关,专题讨论,集中统稿,并广泛征求了高校宪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这部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宪法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内涵和法理基础。突出特点是:   第一,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材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学习研究宪法学的根本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宪法学体系,分析各种宪法学说和宪法现象,着力研究和回答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宪法问题,坚决反对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宪法学理论。比如,关于宪法的定义,西方国家的学者往往从形式上描述而不触及本质,本教材则坚持列宁的“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的理论,坚持宪法的阶级属性,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宪法的历史定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教材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宪法的时代特征,使包括宪法定义在内的基本范畴反映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性质。教材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原理与中国宪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集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权利理论和法哲学,系统阐释了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及其职能,突出强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对大学生学好其他部门法以及未来从事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学科体系。教材根据近年来教学实践和宪法学研究的发展,对章节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创新。教材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政权理论对宪法学的指导作用,系统阐释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权形式、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宪法实施与监督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对宪法学研究以往较少关注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并以专章“国家基本制度”来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拓展宪法学研究领域,丰富宪法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对宪法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此外,教材还设专章对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集中概括了我国宪法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涵,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宪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强了对宪法学基础理论和宪法实践新经验的介绍,等等。这些创新内容弥补了以往教材在知识结构和体系方面的不足,使宪法学教材体系更加科学化,更好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宪法理论和实践取得的重要成果,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的学科体系。   第三,坚持宪法学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突出体现了宪法学不同于政治学等学科的法学品格,深入分析了宪法文本、宪法规范和宪法现象之间的关联,强调通过实践案例阐明宪法文本内容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突出了宪法学鲜明的规范性与实践性。本教材强调严格以宪法文本为依据,避免概念术语表述上的随意性,强调宪法理论不能脱离特定的宪法文本基础,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宪法理论对于实践问题的解释力,以及实践探索对于宪法理论发展的影响。教材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思潮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与理论误解,从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回应和引导。例如,针对社会上对宪法序言的错误看法和以往教材对我国宪法序言重视不够的情况,教材比较集中地介绍了宪法序言的丰富思想内容和基本原则性的规范内涵。针对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人权问题对我国的攻击,教材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宪法关于人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在人权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希望这部宪法学教材能够适应这一伟大事业的要求,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当然,由于课题组水平和视野的局限,这部教材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真诚希望,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听到广大宪法学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宝贵意见,以便在教材的修订中不断改进。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2/t20120229_141829.htm
个人分类: 法律|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编写教材
yuhouq 2012-2-24 14:23
一. 教材编写前期准备工作 1. 从该领域最好的一本或几本教材中 , 挖掘出所要编写的教材应该含有的基本内容 . 如何找到好书? 虽然好书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是,当一本书被索引的次数或被引用的次数很多时,我们姑且就把“它“定义为好书(尽管有些时候,并不是如此)。 对于如何找到好书或者好文章: SCI 系列讲座(该讲座内容我已录制放在:**保密! ) 讲到:采用顺藤摸瓜式搜索。先按照被索引次数 量的大小对期刊进行排序,然后下载几篇或者十几篇该领域的文章。看是否有共同的参考书目或者看哪些书被参考的次数多。通常那些“共同的参考书”或者“被参考次数多的书”,就是本领域 最好或者比较好的。 2 .基本内容确定以后,确定逻辑框架,并思考该书的创新点 以前听孙正聿老师的讲座时,他提到:“创新不仅仅是内容的真正增、删、改以及组合,而且也包括逻辑等等的再编排。“ 理论上来说,编写一本书,必须得有创新点。否则,其价值何在? 根据老师课上讲的,再搀杂些收集的资料,对编写教材如何创新我进行一下总结: ①”前人教材 精华 的组合“②逻辑框架的 优化重组 ③ 时代特色 的内容添加④作者 思想灵魂 的注入 3 .资料的收集 前两点或多或少的都包含资料收集工作。在编写教材时,收集资料虽然烦琐但却很重要。老师上课提到,编写教材所需要的参考书或论文,最好是名著(国内或国外)。收集资料一般要做到: ① 真正地 广泛浏览或阅读相关书目②对相关内容进行 去伪存真 ③提炼出资料的 精华 二.编写教材 上述工作,如果真正准备好,“写教材”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体力劳动占主导的工作。 编写时 , 一般需要两种能力:①研究能力 : 研究能力在于文章的思想性、创新性②写作能力:在于文章的连贯性、通顺性。 · 对于写作能力的锻炼,老师提到了 孟宪宗 老师的例子:那就是多读文学名著,苦练口才。 ·上课时,老师也稍稍提到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三.校对教材 ① 保证内容的正确性 ② 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③ 清除错别字 ④ 保证内容、逻辑、思想的连贯性 ⑤ 保证格式、某些 ” 词语 ” 的统一准确性
5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统计学经典书籍( 网友评论)
realplane 2012-1-28 01:39
一、统计学基础部分 1、《统计学》 David Freedman等著,魏宗舒,施锡铨等译 中国统计出版社 据说是统计思想讲得最好的一本书,读了部分章节,受益很多。整本书几乎没有公式,但是讲到了统计思想的精髓。 2、《Mind on statistics(英文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只需要高中的数学水平,统计的扫盲书。有一句话影响很深:Mathematics as to statistics is something like hammer, nails, wood as to a house, it\'s just the material and tools but not the house itself。 3、《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英文版.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看了就发现和国内的数理统计树有明显的不同。这本书理念很好,讲了很多新的东西,把很热门的Bootstrap方法和传统统计在一起讲了。Amazon上有书评。 4、《Business Statistics 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影印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实务中很实用的东西,虽然往往为数理统计的老师所不屑 5、《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影印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和上面那本是一个系列的。老外的书都挺有意思的 6、《探索性数据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 和第一本是一个系列的。大家好好看看陈希儒老先生做的序,可以说是对中国数理统计的一种反思。 二、回归部分 1、《应用线性回归》 中国统计出版社 还是著名的蓝皮书系列,有一定的深度,道理讲得挺透的。看看里面对于偏回归系数的说明,绝对是大开眼界啊!非常精彩的书 2、《Regression Analysis by example (3rd Ed影印版)》 这是偶第一本从头到底读完的原版统计书,太好看了。那张虚拟变量写得比小说都吸引人。没什么推导,甚至说“假定你有统计软件可以算出结果”,主要就是将分 析,怎么看图,怎么看结果。看完才觉得回归真得很好玩 3、《Logistics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 王济川 郭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不多的国内的经典统计教材。两位都是社会学出身,不重推导重应用。每章都有详细的SAS和SPSS程序和输出的分析。两位估计洋墨水喝得比较多,中文写的书,但是明显老外写书的风格 三、多元 1、《应用多元分析(第二版)》 王学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现在好像就是用的这本书,但是请注意,这本书的亮点不是推导,而是后面和SAS结合的部分,以及其中的一些想法(比如P99 n对假设检验的影响,绝对是统计的感觉,不是推推公式就能感觉到的)。这是一本国内很好的多元统计教材。 2、《Analyzing Multivariate Data(英文版)》 Lattin等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有很多直观的感觉和解释,非常有意思。对数学要求不高,证明也不够好,但的确是“统计书”,不是数学书。 3、《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5th Ed影印版)》 Johnson Wichem 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个人认为是国内能买到的最好的多元统计书了。Amazon 上有人评论,评价很高的。不过据王学民老师说,这本书的证明还是有不太清楚,老外实务可以,证明实在不咋的,呵呵 四、时间序列 1、《商务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 弗朗西斯著 Amazon 上五星推荐的书,讲了很多很新的东西也非常实用。我看完才知道,原来时间序列不知有AR(1) MA(1)啊,哈 2、《Forecasting and Time Series an applied approach(third edition)》 Bowerman Connell 著 本书的主讲Box-Jenkins(ARIMA)方法,附上了SAS和Minitab程序 五、抽样 1、《抽样技术》 科克伦著 张尧庭译 绝对是该领域最权威,最经典的书了。王学民老师说:这本书不是那么好懂的,数学系的人,就算看得懂每个公式,未必能懂它的意思(不是数学系的人,还是别看了吧)。 2、《Sampling: Design and Analysis(影印版)》 Lohr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讲了很多很新的方法,无应答,非抽样误差,再抽样,都有讨论。也很不好懂,当时偶是和《Advance Microeconomic Theory》一起看的,后者被许多人认为是梦魇,但是和前者一比,好懂多了。主要还是理念上的差距。我们的统计思想和数据感觉有待加强啊 六、软件及其他 1、《SAS软件与应用统计分析》 王吉利 张尧庭 主编 好书啊!!!! 2、《SAS V8基础教程》 汪嘉冈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主要讲编程,没怎么讲统计。如果想加强SAS编程可以考虑。 3、《SPSS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高级篇)》 张文彤 北京希望出版社 当初第一次看这本书,发现怎么几乎都看不懂,尤其是高级篇,现在终于搞清楚了:) 4、《金融市场的统计分析》 张尧庭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老师到底是大家,薄薄的一本书,言简意言简意赅,把主要的金融模型都讲清楚了。看完会发现,分析金融单单数学模型还是纸上谈兵,必须加上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才能真正应用。本书用的多元统计(代数知识)比较深
个人分类: 学习计划|2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应该有点洁癖?
热度 29 qhliu 2012-1-18 22:18
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应该有点洁癖?
我是一位对教材内容有洁癖、并愿意对好教材无私奉献愚见的老师。 对好教材,如发现有重要问题,我都会尝试和编写者简单沟通。目的就是希望教材能臻于完美,惠及更多学生。不过到现在为止,尽管教过不下 15 门课,使用过至少 15 本教材,我只和其中 3--4 位编著者沟通过。 第一位是北大《微分几何初步》作者陈维桓先生。 1996 年下半年,我读陈先生的微分几何,如痴如醉。遂将发现的若干问题编成一小册寄给了陈先生。有一次我碰到他,和他谈起这件事。 他说,他教了几遍了,从他本人经验以及历届学生反映的问题看,有些问题他还是第一次知道。 他给我的一份回信的片段见下图。目前,微分几何已经成为我作为一位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混饭吃最主要的数学工具。 第二位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高等量子力学》作者喀兴林先生。前两年因为代课,我需要研究这本著作。喀先生不愧是大家,几乎所有问题他都要从头开始思考。有些内容几乎有了定论,喀先生还能曲径通幽别开生面。我读他的著作,不时产生艺高人胆大的感觉。有些内容,少有人想到,喀先生开了个头却没有深入,这些内容如果此时正好有学生感兴趣,我就会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关于喀先生的这部著作,我和喀先生交流过十余次。参见博文: 从课堂教学到 Wolfram Demonstrations 第三位是北大《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作者林宗涵先生。我觉得这本书是王竹溪学派《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材教法体系的巅峰之作。我非常希望林先生能完善这本书,使之成为新时代王竹溪学派的经典教材。我用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末,我都会写短信一封汇报使用情况。本学期,我的信函和林先生的回复如下 ( 部分 ) : 2012-1-16 18:53:01 林老师好! 这学期又带领学生研读了一遍您的教材,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非常感谢。 原来和您沟通过的一些问题,有些我还没有完全想通。也希望有机会当面请教。这次上课,除了新发现了一两处打印错误之外,有两处问题值得告诉您。 一,所有涉及自旋 1/2 系统和 Ising 模型的地方,磁相互作用的形式都是高斯单位制,而书中其他地方全是国际单位制。这个问题,很多教材,例如 Pathria ,也存在。 二, P.274 ,由于忽视了几率和为 1 的约束条件,“而对于一定的能级,占据几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一句不确。对于二能级的低能级,可以立即验证这个命题错误。 给您及其家人拜年 ! 全慧 ( 湖大 ) 2012-1-18 14:35:50 全慧教授 , 您好 ! 谢谢您 . 也在此给您拜个早年 . 祝您龙年万事如意 ! 谢谢您告诉我书中的错误和问题 , 这样做的人不多 . 等有机会时改正 . (1) 关于单位 , 我实在不熟悉国际单位 . 不过 , 我不赞成只用国际单位 . 特别是 , 在电磁学中 , 高斯制非常方便 . 在高能物理中 , 还常用自然单位 . 介观物理中也是 . 我很不赞成学生只会一种单位制 . (2) p.274 您是对的 , 我错 . 祝好! 林宗涵 前年,我使用 Sakurai 的《 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 在欧美大学物理系 ,这本书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非常广泛。我 和美国 Notre Dame 大学的任课教授同步上课,交流使用心得。 他是高能物理领域里的大牛人,对我的问题也很热心。但是一学期下来,他几乎没有发现新问题 , 我的心得变成了 一篇博文,还有点好评 。 对教材有点洁癖其实不无好处。至少,可以“诱骗”一些学生从事一点研究性甚至研究型的学习,而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成材的不二法门。一学期下来,收成好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两篇 SCI ;颗粒无收的日子总也是有的,但不多。 ———— 最后,土著拿出一点 乡间土制腊味 和 个人珍藏,祝各位2012年春节快乐!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8469 次阅读|55 个评论
围观:坏人百姓谁来确认?PM2.5谁买单?教材转包非个案
wya 2011-12-21 09:26
http://firefox.huanqiu.com/china/roll/2011-12/2283618.html 薄熙来:政法队伍就是要对坏人狠对百姓亲 (亲、狠都容易,关键是分清坏人和百姓影响因素很多!) http://firefox.huanqiu.com/china/roll/2011-12/2283237.html 国务院:十二五期间将在京津冀等地监测PM2.5等污染物 (莫非之前的网络舆论都是为此事铺垫??纳税人又要为PM2.5监测设备和经费出资?) http://discovery.163.com/11/1226/11/7M6QBPDS000125LI_2.html 该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并没有明确禁止对于空气质量或PM 2.5的民间检测,所以不会对民间的自发行为进行任何限制。不过,对于检测出来的数据,官方是绝对不会认可的。“ 现在监测PM2.5的设备一台就有几十万 ,这种2.5万元的仪器是检测什么的,可信程度问题非常大。” http://news.163.com/12/0105/07/7N06SIJD00012Q9L.html 广州日报:监测PM2.5缺钱,理由很牵强 http://firefox.huanqiu.com/china/roll/2011-12/2285374.html 语文教材编写转包遭诟 被斥教育豆腐渣工程 多家媒体报道,近日,《收获》杂志编审、文字工作者叶开向语文教材的编写开炮,提出“在孩子最需要读到最好的作品的时候,请不要给他们制造垃圾”,“别的省份我不知道,上海我是已经调查得非常清楚了,这些编者在这方面的水平相当差,是那种区教育局的教研员。他们编教材,编写者就得到了编写权,然后转包给另外一个人,这另一个人就拉着一些其他人东拼西凑编成了一部教材。” (教材由于发行量极大,打通教育部门后不存在滞销压力,利润相当可观,数本教材足以养活一个出版社。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制止转包行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一本材料力学教材(英文版)
BajieKingofOutm 2011-12-19 13:41
materials mechanics.part14.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13.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12.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11.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10.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9.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8.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7.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6.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5.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4.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3.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2.rar materials mechanics.part01.rar 这本书是原作者放在网上可以免费下载的。
4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材啊教材!
热度 2 hurx 2011-12-7 12:32
这一阵校园天天在宣传什么四化两型社会, 新闻界也天天喊什么低碳。再想起前几天看网上老外卖二手教材,我不禁想问,我们的教材真有必要人手一套全新吗?和人家的教材比我们的教材大部分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害人,浪费! 首先说为什么害人。为了省钱,我们的教材几乎是清一色黑白,活生生的把本应展示给学生的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的新世界给抹杀了;为了省钱,把公理、定理、原理等一切一切的来龙去脉全给砍了,硬生生的学生应有的好奇心、兴趣砍掉了;为了所谓的评估、教学改革要求,编了一本又一本,一套又一套错误百出,逻辑混乱的教材,还贴上XXX教材骗取订单......。这样的教材,害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说到浪费,也许有人觉得价钱便宜,学生省了不少钱啊!以国内情况,一本精装彩色印刷的书价格价格不超过普通印刷的十倍,一本好书绝对十年后也得保留,可是有谁留那些垃圾书呢?就算是现在的教材,如果没套能给两三届学生用,学生又可以省多少钱?全国又可以省多少纸呢?我不是搞统计的,但是我想肯定有人能告诉大家,这个数字绝对不会太小。 期待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用上精品教材。
个人分类: 杂谈|3036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普沦陷自小学
热度 43 fpe 2011-12-5 10:49
科普沦陷自小学 为什么没有炸药奖获得者?为什么原创贡献很少?广州小学实验告诉我们,科普毁于小学阶段。伟大的乔布斯提出的求知原则: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中国学生的好奇心恰恰在小学阶段被人为毁掉。从小学生执行这种没有依据的伪科学实验来看, 国内的小学教育没有灌输正确的科学态度,甚至没有正确的科学解释。糖塞而已。 相比美国小学教育的游戏和活动,我们的教材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蜡烛灭火实验,“权威”的说法是二氧化碳灭火,消防工作者的认识是“由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密封空间的氧气浓度持续下跌的结果,导致依据氧量发生氧化反应的放热量,不足以维持火焰的临界温度,因此火焰熄灭”。 因为理论不正确,所以我们把密封空间的水面上升,解释为氧气消耗的结果,其实这是密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氧气有消耗,但二氧化碳有生成,所以总气体量变化不大。 有人向教育部反应,教育部无动于衷, 反正是小学生,骗骗他们就可以了,何必较真? 我国的观念,总是大学生教中学生,中学生教小学生,如此好像很公平。美国是炸药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审查中小学物理教材,唯恐向小学生们灌输错误的观念和虚幻的认识。 越简单的知识(人们当作常识),越需要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因为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这是一个科学态度问题,基本的素质问题。日本伟大的数学家 小平邦彦 (从德国回去的,带出了日本的一个数学流派),也是亲自修改中小学数学教材,以图在短时间内灌输正确的观念,而不必未来花大力气去纠正。我们的大学生,经常在和中小学阶段被灌输的错误观念苦苦挣扎而不自知,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正确的启蒙。 广州小学生实验有什么问题?理论不足,定量不足,方法主观,不是科学态度。美国小学四年级开始作实验,作观察,写报告,作图表,作汇报,不亦乐乎。国内小学生为拼写法、发音、错别字、语法、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观而苦苦挣扎。一个小学生,如果满脑子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很正常么? 唯恐小学生不爱国,结果长大了就移民 。美国小学生,一年接触一门外语(几个星期而已),培养人们的兴趣,中国的小学生,一辈子苦读英语,却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考试。我们社会那么敌视外国,敌视外语的态度,其实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了。 大人活得窝囊,就寄希望于小学生,于是小学生活得更窝囊,以取悦于家长、老师和社会。整个社会的教育观都是扭曲的,因为我们的小学教材有问题。 大家都在谈论大学教育问题,其实根子在小学教材内容的取舍上。 其实由我来评价小学教材不合适,我根据印象写成,并没有调查小学教材中每一个错误的观念。但是,从我看到的国内小学生实验中和 乔布斯提出的作人原则中,我看到了差距。如果小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错误的观念,我们科学工作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科普没人看,态度没人学,视而不见,闻所未闻,无论多么天才的作者,碰到这种消极态度的读者,只好推坪认输,自认倒霉。无论多么神气的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碰到这样的学生,气得只好到科学网来开博了。这可能就是国内科普发展不足的原因吧,需要从小学开始扭转。 国内虽然有那么多的院士,却很少有人认真为小学教材的正确性而付出,所以也许是个专家,却无法算得上大家。对于一个羞于提问,懒于学习的学生,还是要问一声:您上过小学么?你的小学教材有问题。 有道是: 人之初,性本善。苟开蒙,益终身。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7984 次阅读|90 个评论
谁适合写教材?
热度 9 liwei999 2011-11-21 20:02
谁适合写教材?回应《看看都是谁在写教材?》 作者: mirror (*) 日期: 11/21/2011 05:41:11 《看看都是谁在写教材?》 。所谓教材,无外乎有两类,一类是所谓基础的,一类是比较热门的,比论文稍“冷些”,但仍不失流行的专业性话题。热门的话题可以由多数人来写,因为流行时间的缘故。 一部基础教材,尤其是在有很多的教材出版了之后,没有特色的平庸教材固然可以给作者提供一些收入、名声,但是平庸的教材无疑是消耗资源、误导学生。 国人有个“注书”的好传统。国人编写教材也其实不妨模仿一下,从“批注”名家教科书做起。读一本书,哪怕是一本小说,能有些“心得”也很不容易。当教师的,能做到把个人的“心得”都写出来无疑相当于“告白”,也是个很难的事情。最多也就是在课堂上说说,写到书里就很有些“心理障碍”了。 国人教师如果能很尽心地把洋人的经典教材翻译出来,不走味儿,也就是学生们的造化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94 次阅读|9 个评论
看看都是谁在写教材?
热度 14 wangxh 2011-11-21 16:57
上大学那会儿,给俺们上课的大多是讲师/工程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稀少,教授则是“仅闻其名,不见其人”一类。 同学们奇怪,也渴望,“教授们为什么不给我们上课呢?”有自充明白者曰:“教授们是编写教材的,不是站讲台上课的。”后来才知道,那时候教授太少了,而且大多年龄不小。当然,即使是讲师或工程师的授课水平也比现在很多教授、博导高多了。 提到编写教材,偶有四问: 到底谁应该编写教材?——讲师?副教授?教授? 到底谁有资格编写教材?——讲师?副教授?教授? 到底谁能编写好教材?——讲师?副教授?教授? 到底谁--在--编写教材?——讲师?副教授?教授? 昨天在网上瞎逛,偶得一份“教材编写计划”。俺好事数了一下: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 刚当老师那年月,备课时常常发现使用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野心勃勃地打算编写“更好、更适合”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编写教材的“胆量”却越来越小。以致于现如今,虽然没有放弃编写教材的念头,虽然也有两个已经开始的“头”(甚至一门已经完成大半),但越来越没有勇气向世人开光喽!不是怕丢人现眼,而是怕误人子弟哟! 论文山寨就山寨吧,反正很多人自己发表的论文都不看;而用于培养新一代的教材,咱不来山寨版,行吗?
个人分类: 教之道|5124 次阅读|20 个评论
钱塘大义10:我为什么写中英对照双语教材?(图N幅)
热度 2 hzluan 2011-10-10 07:40
钱塘大义10:我为什么写中英对照双语教材?(图N幅)
  我写中英对照双语教材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   1、事半功倍,节约时间。   有这样一句英语提到“事半功倍”:Everything must be carefully examined before we act, then twice as much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half the effort(译文:事情要考虑周详以后再行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博主混沌不才,在很长的时间内搞不清“事倍功半”的含义,不能区分“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 看到“事半功倍”被译为“twice as much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half the effort”方知“事半功倍”比“事倍功半”好,而且从量(功效)上看要好四倍,对吧?不好意思,有点儿跑题。   在杭州的人都知道在天睛无(微)云,惠风和畅的早上可以在钱塘江边看看日出,或者傍晚在西湖边看看日落(以下两图为博主拍摄的钱塘江边的日出与西湖边的日落)。但在一次观赏日出的过程中,我发现日出在2分钟内即会完成;转眼间那大太阳就挂在半空了。我感悟到这日出是对我们生命的“定量分析”,我们的时间或者说人生(“据统计”很少有人超过3.65万天)过得很快的! 所以我想,一个人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完成两件事情,无疑是最经济的,这相当于延长了自己的人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我的双语课程一方面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英语知识,这是真正的“事半功倍”。   2、我是从北方来的南方人。有一句古语说:“北人读书如显处望月,南人学问如牖(读yǒu,意“窗户”)中窥日”。这怎么讲?看下面的相应的两幅图片大家可能有所顿悟。但我所追求的是南北两者的结合,也即要有“面”的宽广和“线”的深度。在中文教科书中,“面”的宽广一般是有的,但“线”的深度还要通过对外文文献的研究来体现。对此,我写的中英对照教材是初步的实践。      3、我的一个观点是,学习要追根探源。   我们对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耳熟能详;但说到它的真正的含义,我们一直是断章取义,结果也将我们累得要命。岂不知这一句的上一句是:“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an zi)而勿迫”(意为“我让赶车的神仙羲和停下来,已看到太阳落“山”的那个崦嵫山了,就不要再急着走了)。 可见屈原是相当重视民生的(下图为我们中国计量学院校园内的羲和亭,但愿有更多的人知其真意)。我的双语书原则上就是要避免出现这种误导或误读的问题,所以读我的书学生会将有关知识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4、对一个方面的知识要先搞明白才有发言权。   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 : “盖吾辈不治一学则已,既治一学,则第一步须先将此学之真相了解明确,第二步乃批评其是非得失”。我写的双语教材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或者说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即对知识的解读和介绍;二是“批评”,即对知识的讨论与分析。无论如何,我自认为学生从中获益还是有保证的。   细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但在这里我就秘而不宣了。
个人分类: 研究成果|3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教材,问题不乏
热度 6 陈龙珠 2011-9-25 00:55
日前,本博提过 中美几本土动力学教材的一处插图错误 。 最近为给在职工程硕士生讲授结构动力学和准备参加一本国标中的动力机器基础参数测试规范条款修订会议,当在书店看到一本今年3月由一所名牌大学出版的标有“机械工程类精品教材”第三版的工程振动分析书,便买了一本作为参考,尤其是想借鉴其中的例题和习题。 在这本教材很基础的单自由度体系振动理论章节,有一道例题(由实测振动数据推算其他参数),其解答中的关键一步,竟然与学生易犯地那样错了-看似混淆了在有阻尼条件下速度导纳、位移导纳幅频曲线峰点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关系。而这,从其前言说明看,可是作者所在学院1985年以来在用的一本教材,而且现属精品教材的第三版! 看来授课,还真不能照本宣科的。(@SZ)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5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现代控制工程基础》出版
热度 1 nuaazsj 2011-9-4 12:51
普通高等教育电气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现代控制工程基础 主 编 刘春生 吴庆宪 副主编 丁 勇 张绍杰 现代控制工程基础/刘春生,吴庆宪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普通高等教育电气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ISBN 978-7-03-031896-1 内容简介 本书简明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全书共分8章,前7章着重以现代控制系统为背景,介绍了系统建模、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离散系统分析和非线性系统分析。各章均包含MATLAB应用技术实例以及专为本书研制的可视化仿真平台的设计实例。第8章内容借鉴了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现代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以强化学生对控制系统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 本书为2008年“自动控制系列课程暠国家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教材,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暠的主干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工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教材的本科生,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3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苦耕4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
热度 13 After50 2011-8-22 16:52
苦耕4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
苦耕4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 今天,当我收到快递公司寄来的样书——我苦心耕耘了四年的《安全科学方法学》,我第一个想法是先写篇博文,抒发一下自己编撰此书过程的酸甜苦辣,包括苦闷、坎坷、艰辛、快乐、。。。。。。、以及一点点的成就感,也鼓起勇气斗胆自吹自擂一次。 《安全科学方法学》全书96.9万字,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于2011年7月第1次出版。该书分5篇20章。第一篇为安全科学方法学总论,包括:安全科学与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方法学要素,安全科学方法学基础;第二篇为安全系统方法学,包括:安全系统方法导论,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复杂安全系统方法,安全系统现代管理方法;第三篇为安全系统人-机-环方法学,包括:安全系统控制与安全仿真方法,人因特性研究方法,人因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安全社会科学方法学;第四篇为典型安全科学方法,包括:安全教育方法学,安全思维方法,安全比较研究方法,安全逻辑学方法,安全历史方法,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安全调查与观察方法,安全预测和评价及决策方法;第五篇为应用安全科学方法学,主要介绍安全管理的数学力学表达方法。该著作还展现了诸多安全科学研究新领域和新思想。 博主编撰出版该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该书的特点以下:1)以往的有关科学哲学类著作大都是由出身于哲学和理学领域的专家撰写的,但由于博主出身于工学,工学与理学和哲学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和着重点的不同。2)由于本书是第一部安全科学方法学的著作,其框架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本书写方法站在安全科学学的高度,主线从安全方法学总论、安全系统科学方法、人-机-环安全科学方法、典型安全科学方法、到实践安全科学方法,内容层层深入、条理清晰。3)本书编著注重安全科学方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尽量做到把文字叙述的文科写作方法与理工科的图表表达方式相结合。4)本书运用副标题画龙点睛,每章都有本章导读、小结,并精选了一些名人的哲言、成语和论述,使本书融入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安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5)本书融入了博主及其指导的研究生近十年来的有关理论研究成果。 有人说,学习哲学方法需要有年龄、有实践、有思想,这才能悟出其大道理。由此而知,能够撰写哲学方法类著作要求就更高了。确实,在撰写此书时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博主多年一直在做一些矿山通风与安全、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粉尘控制理论与技术、防火防爆技术等方面的科研课题和讲授这类课程及指导研究生,这些经历为后来近十年开展安全科学方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2001年以来,博主在为安全类专业博士研究生讲授《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科学前沿》课程时,深深地体会到,在研究生培养教育领域,安全科学与工程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它们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认可,还需要安全界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安全学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尽管老一辈安全学者已经将安全学科的框架和部分内涵构筑起来了,但安全科学的实质内容还十分贫乏。目前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阶段,有关安全基础理论已经基本讲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关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已没有很多可讲的了,特别是到了博士生阶段。2002年,博主逐渐地进入了安全科学学的研究领域并对安全科学方法学产生浓厚兴趣和决心编著此书。 写作是艰辛的,跨学科的写作更是艰难!经历四年多时间的思考、摸索、研究和资料积累与整理,通过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考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多次反复,历时数百个日日夜夜的伏案工作,从初拟提纲、积累素材、编写内容、再修改提纲、再积累素材、再修改内容的N次循环,并在许多同行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终于使该书顺利出版! 在此,我谨以此书献给广大热爱安全事业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和同学们!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3595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尺度气象学,看哪本书好呢?
HL2004 2011-8-10 20:44
朋友们,最近因项目需要,发现自己非常缺乏气象学方面的知识,需要恶补一下,尤其是中尺度气象学,但我是新手,不知深浅,故想问问,中尺度气象学,国内的,看哪本教材最好?我在网上找到这么多本书,请你们帮忙看看 1、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第2版) 陆汉城、 杨国祥 气象 (2004-02出版) 2、中尺度气象学 寿绍文 气象出版社 (2009-02出版) 3、 中尺度气象学 寿绍文 气象 (2003-08出版) 4、中小尺度天气学 张杰 气象出版社 (2006-02出版) 国外的教材,又应该选择哪一本呢,看什么书最好? 我该选择哪一本呢?
5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垂注新教材《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2011年8月浙大中英文版)
热度 1 hzluan 2011-7-28 16:45
此书部分信息如下: 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 (中英文版)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in Trade (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栾信杰 蒋琴儿 等编著 宋明顺 审 定 前言 Foreword 在我国加入 WTO 之后,国际技术壁垒 ( 包括技术法规、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合格评定、风险评估等 ) 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贸易乃至社会生活的重要措施。 2007 年 6 月 13 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发布通报一次性召回中国制造的 150 万套“不合格” ( 所用油漆中铅含量超标 ) 木制火车玩具;作为欧盟技术壁垒“孵化器”的“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 (RAPEX),2008 年在欧盟 RAPEX 发布的 1866 个有关不安全产品的通报中,中国产品占 58% 。因国际技术措施涉及生态多样性、转基因生物工程、微生物风险评估,气候变化等诸多前沿领域,加强对国际技术壁垒的研究和学习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由此国际技术壁垒也成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本教材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写出,其主要目的是: 1 、鉴于各国技术措施通报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有关各国技术壁垒的第一手文献可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全英文文献优势非常明显。本课程正是基于这种优势,探索国际技术壁垒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以新的教材建设模式推动教学研究上一个新台阶。 2 、对于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来说,一方面其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等文献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因此本课程采用中英文对照可以更好地消除阅读的困难,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英文文献实施专业教学,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 3 、本课程结合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最新法规分析国际技术壁垒发展的动向,密切关注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与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 SPS )前沿问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提高学生对经济、贸易、法律及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4 、本课程体现公共 特色 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系统性、特别是其独特性,初步探索如何保证国际技术壁垒教材不仅可用于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经济类专业,对其他各专业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本教材内容共 10 章,其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 (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 通过介绍美国召回中国玩具案提出了“标准”缘何成为贸易壁垒的问题。同时本章探讨和介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最有代表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 WTO 《 TBT 协定》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 “ TBT 争端与技术法规” ) 探讨了 WTO 成立以来 WTO 成员提交至 WTO 争端解决机构的 TBT 争端及争端涉及的《 TBT 协定》 条款, 介绍了“欧盟——影响从美国进口禽肉及禽肉制品的某些措施” (DS389) 争端。本章还结合 WTO 精典案例分析了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内涵及关于制定和实施 TBT 措施的“科学证据”问题。 第三章 ( “有关合格评定程序的互认协议” ) 主要依据日本的研究报告探讨了有关合格评定程序的互认问题,研究了 互认协议的由来、互认协议的形式 ( 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互认协议形式 ) 及互认协议的重要性。 第四章 ( “ TBT 通报 解读” ) 则介绍了国际 TBT 通报概况、各国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所针对的目标和所涉及的条款、 TBT 通报的标准格式及 2010 年 8 月 31 日,美国向 WTO TBT 委员会通报的“某些儿童产品的第三方测试;婴儿学步车: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证要求”。 第五章 ( “ RAPEX —— 欧盟技术壁垒‘孵化器’ ” ) 主要探讨了 欧盟 针对非食品的 快速预警系统 —— RAPEX 系统,介绍了其内涵与目标、 运作机制、 发展概况及在中国的适用情况。 第六章 ( “ TBT 与国民待遇” ) 研究了 与 TBT 有关的国民待遇原则,并结合 欧盟——农产品与食品争端分析了 与 TBT 有关的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问题。本章还研究了 减少 TBT 国民待遇争端的具体方法。 第七章(“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概述”)探讨了 SPS 措施的内涵(特别是 SPS 措施与 TBT 措施的不同) 、SPS措施的通报与评议制度。同时介绍了有关 SPS 措施评议的两个案例,即北美植物保护组织针对舞毒蛾拟适用的区域性标准草案和 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制定的 限制进口三页胶树种的协议。 第八章(“ WTO 《 SPS 协定》”)介绍了《 SPS 协定》的 基本框架及 主要原则(包括非歧视有性原则、 适用国际标准的原则 、 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的原则 、预防原则、差异化原则),探讨了有关SPS措施“协调”与“对等”的国际规制。 第九章(“ SPS 措施 争端”)介绍了 SPS 争端的数量情况及 SPS 争端所涉及的《 SPS 协定》条款。同时探讨了一个典型的 SPS 争端案例,即“ 美国 —— 影响中国禽肉进口的某些措施” (DS392) 。 第十章(“ SPS 措施与风险评估”)则专门研究了风险评估问题,包括 风险评估的内涵 、 风险评估的要素 、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风险评估规则及其适用,最后结合欧盟与加拿大之间就“欧盟——禁止海豹产品进口的措施”争端 (DS400) 对 SPS 与 TBT 下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此争端发生的机理 。 香港中文大学 Julien Chaisse 教授审校了本书部分英文稿,“标准化教育国际合作委员会”( ICES )副主席、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宋明顺教授最后审定全书。 本教材适用于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学习使用。编著者在此教材编写过程中依然坚持“追根溯源”的教学理念。“处其实,不居其华”,相信本教材会帮助大家将国际技术壁垒看得更真切一些。 虽然 《圣经》有言: Great was the company of those that published it ( 这里它可引伸为“写书的人一般都说自己写的书好” ) ,但编著者三年来确实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这部中英文对照教材。无论如何,本书不足之处难免,挂一漏万,请专家、读者多加指正 ( 编著者联系信箱: hzluan@163.com) 。 编著者 2011 年5 月10 日 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Foreword) ……………………………………………………………… . … 1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 1 An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 第一节 一起召回事件引出的问题 …………………………………………… 1 An Issue Raised in a Recall Event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及类型 …………………………………… . …… 3 TBT Definition and Types 第三节  WTO 《 TBT 协定》的基本内容 ………………………………………… 15 Contents of WTO TBT Agreement 第二章 TBT争端与技术法规和标准 ……………………… . …………………… 25 TBT Dispute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 and Standards 第一节 TBT争端一览 …………………………………………… .. ………… 25 An Overview of the TBT Disputes 一、 WTO成员提交至 WTO 争端解决机构的争端 (Disputes filed by the WTO Members before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二、争端涉及的 TBT 条款 ( Provisions of the TBT Agreement relating to disputes) 三、具体争端一例 (A specific dispute) 第二节 技术法规与案例分析 ………………………………………………… 35 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Case Studies 第三节 标准与案例分析 ……………………………………………………… 41 Standards and Case Studies 第四节 关于制定和实施 TBT 措施的“科学证据”问题 ……………………… 47 Scientific Evidences Relating to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BT Measures 第三章 有关合格评定程序的互认协议 ………………………………………… 54 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 (MRA) Relating to 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 第一节 互认协议的由来 …………………………………………… ... … ..54 Origin of MRAs 第二节 互认协议的形式 ……………………………… . ………… . ……… 59 Modes of MRAs 一、互认协议的基本形式( Main forms of MRAs ) 二、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互认协议形式 (Main MRA forms in the APEC) 第三节 互认协议的重要性 …………………………………… .. ……… . … 67 The Importance of MRAs 第四章 TBT 通报解读 ……………………………… . ………… . ………………… 71 Reading of the TBT Notifications 第一节国际 TBT 通报概况 …………………………… ... ……………… . … 71 Outline of International TBT Notifications 第二节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所针对的目标及涉及的条款 ……… . ……… . Targets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 and Provisions Relating to the Disputes 一、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所针对的目标 (Targets of t echnical r egulations and c onformity a ssessment p rocedures) 二、具体争端涉及的《 TBT 协定》条款(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TBT Agreement in respect of the specific TBT disputes ) 第三节 TBT 通报举例 ……………………………………… . ………… . …… 76 A Specific TBT Notification 第五章 RAPEX ——欧盟技术壁垒“孵化器” …………… ... ………… . …… 80 RAPEX——A “Hatcher” of the EU Technical Barriers 第一节 欧盟 RAPEX 的内涵与目标 …………… ... ……………… .. …… . …… 80 The Meaning and Goals of the EU RAPEX 第二节 RAPEX 的运作机制 …………… ... ……………………………… . …… 83 The RAPEX Working Mechanism 第三节 RAPEX的发展进程 ……………………………… . ………… ... …… 86 Focuses of the RAPEX Development 一、RAPEX的发展历史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RAPEX) 二、 RAPEX 与中国 (RAPEX and China) 第六章 TBT与国民待遇 ………………………………… .. ……………… . …… 91 National Treatment under the TBT Agreement 第一节 与 TBT 有关的国民待遇原则 …………… .... ………… . …………… 91 National Treatment in Relation to the TBT Measures 第二节 欧盟——农产品与食品争端 ……………………… .. ………… . …… 92 The Case of EC — Protection of Trademark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一、基本案情 (Basic facts) 二、对专家组裁决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panel’s findings) 第三节 如何减少有关 TBT 国民待遇问题的争端 …… .. …………… .. … . … 99 How to Eliminate the TBT Disputes over National Treatment 一、 协调 (H armonization) 二、对等(Equivalence) 三、互认( Mutual recognition ) 第七章 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概述 …… .. ……………………………… . … . … 1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第一节 SPS措施的内涵 …… .. …………………………………………… .111 Meaning of the SPS Measures 一、SPS措施的定义 (The definition of the SPS measure) 二、SPS措施与TBT措施的不同 (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S measures and the TBT measures ) 三、SPS措施一例 ( A specific SPS measure ) 第二节 SPS措施的通报与评议 ………………………………………… . … 118 Notifications and Comments on SPS Measures 一、SPS措施的通报概况 (Overview of the notifications of SPS measures) 二、有关SPS措施评议的必要性 (Necessity of comments on the relevant SPS measures) 三、SPS措施评议举例 (Examples for the comments of SPS measures) (一) 北美植物保护组织针对舞毒蛾拟适用的区域性标准草案 ( Draft regional standard of NAPPO against Asian gypsy moth ) (二) 对三页胶树种进口的限制 (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hevea plants ) 第八章 WTO《SPS协定》 ………………………………………………… ... … . … 132 The SPS Agreement of the WTO 第一节 《SPS协定》的主要内容 …………………………… .. ………… .. … 132 Main Contents of the SPS Agreement 一、《SPS协定》的基本框架 ( T he framework of the SPS Agreement ) 二、 《 SPS协定》所确立的主要原则 ( Major principles under the SPS Agreement ) (一) 非歧视性原则 (Non-discrimination principle) (二)适用国际标准的原则 ( Principle of apply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 (三)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的原则 ( Principle of basing on sufficient scientific evidence ) (四)预防原则 (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 (五)差异化原则 (Principle of differentiation) 第二节 SPS措施的协调 ………………………………… .. ………… .. … 140 Harmonization of SPS Measures 一、有关“协调”的基本规则 ( Main principles pertaining to “harmonization" ) 二、有关国际协调的监管程序( Monitoring procedures for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 (一) SPS 委员会设定监管范围( Establishing monitoring scope by the SPS Committee ) (二) WTO 成员提交构成重大贸易影响的具体事例材料( Submitting concrete documents with a significant trade impact by WTO Members ) (三) SPS 委员会对有关标准、准则或建议的认定( 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standards, guidelines or recommendations by the SPS Committee ) (四) SPS 委员会提出评论清单( Establishing a list for comment by the SPS Committee ) (五 )SPS 委员会发布年度报告 ( Issuing an annual report by the SPS Committee ) 第三节 SPS措施的“对等”承认 ………………………………………… .. … 143 The Equivalence Recognition of SPS Measures 一、有关 SPS 措施“对等”的发展历史( History of equivalence of SPS measures ) 二、对等承认的程序与实体规则 ( Procedural and substantial rules for the equivalence recognition ) 三、有关对等通报格式 (Format of the equivalence notification) 四、对等原则的适用 ( Application of equivalence principle ) 第九章 SPS措施争端 ………………………………………………… . …… .. … 149 The Disputes over SPS Measures 第一节 SPS措施争端概览 …………………………………………… .. … .. … 149 An Overview of the SPS Disputes 一、SPS争端的数量情况 ( The number of SPS disputes ) 二、 SPS 争端所涉及的《 SPS 协定》条款 (Provisions of the SPS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SPS disputes) 三、完善《 SPS 协定》可以抑制 SPS 争端的发生 (Restraining the SPS disputes through improving the provisions of the SPS Agreement) 第二节 具体SPS争端案例:美国——影响中国禽肉进口的某些措施………… 155 Specific SPS Disputes : United States – Certain Measures Affecting Imports of Poultry from China 一、主要事实( Key facts ) 二、专家组的裁决和建议 (The Panel’s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第十章 SPS措施与风险评估 ………………………………………………… .. … 162 SPS Measures and Risk Assessment 第一节 有关风险评估的内涵 ………………………………………………… ..162 Implic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一、风险评估的定义 ( The definition of risk assessment ) 二、风险评估的要素 (Considered factors in risk assessment) 三、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第二节 风险评估规则及其适用 ……………………………………………… .166 Major Rules on Risk Assessment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一、 风险评估规则 (Risk assessment rules) (一 ) 适用 SPS 措施必须基于风险评估 ( All the SPS measures must be based on the risk assessment ) (二 ) 风险评估应基于科学证据 ( Risk assessment shall base on scientific evidence ) ( 三 ) 风险评估可基于比国际标准更高的标准 ( Risk assessment shall base on scientific evidence ) (四 ) 其他风险评估规则 (Other rules on risk assessment) 二、风险评估规则的适用问题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rules) 第三节 SPS 与 TBT 下的风险评估机制比较 :案例研究 ………………………… .173 Compar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s under the SPS and TBT: Case Studies 一、SPS与 TBT 下的风险评估机制的差异 ( Divergence of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under the SPS and TBT) 二、基于充分科学证据的风险评估 (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sufficient scientific evidence) (一 ) 欧盟的风险评估 ( The EU’s risk assessment) (二 ) 加拿大的风险评估 (Canada’s risk assessment) 三、小结 (Brief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87 附录:缩略语表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90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7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英文教材差距巨大
热度 40 chrujun 2011-7-21 00:23
中英文教材差距巨大
中英文教材差距巨大 图1 国外大学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图2 例题紧扣生活,丰富多彩 图3 全彩色教材 重点突出 这几年为了学专业英语,作英文报告,特意收集了大量数学、物理、计算机、信号处理和地学方面的教材和讲义,亲自感受了我国在高等教育教材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这应该是国内大量引进英文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高校理工科有一门重要课程叫《普通物理学》。很多老师可能认为普通物理学教材没有什么新东西,大家都编一些毫无新意的教材。我最近看了一本英文的普通物理学教材,发现国内外教材已经有了巨大差别。 首先的教材的厚度差别大。国内教材一般只有薄薄的上下两小册,最多不超过500页,而国外的教材有1000多页! 并且是大部头的教材。 其次是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差别很大。 国内的教材多是定理和公式的罗列,很难读懂。而国外的教材讲得很透,有历史故事,有发现某些定律的古老实验装置照片,有某些定律的最新应用。例如,外文教材上有不同情况下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在宇宙飞船上测量质量的方法,教材有上宇宙飞船上测量装置图片和测量过程介绍。 三是外文教材排版方式丰富多彩。 对例题、习题、定律、总结、历史故事等分别用了不同字体或不同字号或不同颜色表示,学生对书中的重点一目了然,而国内教材全是黑白二色。 四是外文教材彩色照片和图片特别多。与国内教材几乎没有照片相比,外文教材有大量精致的彩色照片和图片,这些照片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非常有帮助。 五是外文教材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由于外文教材篇幅长了一倍以上,教材中把每个物理定律讲得特别透。从物理现象到物理定律的发现,从物理定律的提出到物理定律的应用,外文教材往往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读这种教材真是享受,读者能够体会到物理世界的平凡和伟大。 而国内教材就不同了,总显得干巴巴、缺胳膊少腿的。 跳跃很大,学生很难搞懂。 最近还看了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光盘。看这种光盘真是享受啊! 有声音、有文字、有动画、有视频、有图片、有测试,把博大精深的地质学原理弄得令人过目不忘(见博文后面附的图4、图5和图6)。 要是看国内教材,最多只有黑白图片。 这种东东远远不能刻画五光十色的地球,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些条文了。 更不用说专业教材中对最新知识的纳入和整理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教材上的差距,甚至比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还大,最保守的估计也有30年。如果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这些不入流的教材,教学效果肯定是强差人意。 对于钱学森之问,中外教材的巨大落差应该是答案之一。 图4:普通地质学讲义开头,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图5:普通地质学讲义动画演示岩石转化过程 图6:普通地质学讲义可旋转三维地形图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13834 次阅读|90 个评论
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热度 22 chrujun 2011-7-20 13:30
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以前,大学里只有一门专业英语,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大学生虽然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看不懂英文专业资料和英文说明书。 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专业英语单词都过万,仅仅靠数十学时的专业英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要求。 如果学生每学一门课程的时候都了解到相应的英文专业术语,或是接触到最新的国外教材。这等于是将专业英语教学分解到每门课程的学习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某一学科的专业术语,可以阅读相关英文文献。这无疑会提高学生接触新知识的能力。 有很多学科,特别是计算机科学,采用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就是到企业搞点简单设计,涉及到的资料基本是外文资料。 比如,我们要用集成电路芯片。99.9%以上的芯片说明书是英文,不懂英文就等于不会用芯片。只有搞双语教学,才能让学生很快读懂英文资料。 实际上,世界上有不少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在大学里采用全英文教学。香港的大学一直采用全英文教学,其水平已经超越百年老店清华北大。印度的理工大学教职工主要来自国内,全英文教学,在计算机领域首屈一指,其水平远超清华北大。沙特重金投资的大学也采用全英文教学,中国有不少顶级学生去留学了。 另外一点就是国内的教材内容老旧的很多,很多课程还是用30多年前的教材。 即使有新教材也多是东拼西凑之作。只有直接采用国外高水平的最新教材,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试想,当我们的教授拿着30多年前的东东大讲特讲,而国外教材内容已经更新70%以上的时候,即使教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8121 次阅读|45 个评论
ENVI下开发时提供的界面小组件,好多
dongyanqing 2011-5-21 20:10
ENVI下开发时提供的界面小组件,好多
ENVI中除了WIDGET_GEO等组件之外,还有很多组件可以调用。 比如这个: PRO ENVI_WIDGET_DEFAULT_STRETCH_EX COMPILE_OPT IDL2 base = WIDGET_AUTO_BASE(title='拉伸界面') list = STRTRIM(INDGEN(20),2) wg = WIDGET_DEFAULT_STRETCH(base, $ uValue = 'Default_Stretch',$ Default = {type:0,vals:'0'},$ /auto) result = AUTO_WID_MNG(base) IF (result.ACCEPT EQ 0)THEN RETURN strInfo = result.(0) PRINT,strInfo.TYPE PRINT,strInfo.VALS END 其他不多举例说了,等着看书吧。
个人分类: ENVI|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波谱解析教材
热度 1 小玲 2011-5-10 06:04
目前,我教的是药学本科学生的基础课之一,波谱解析,我们用的是姚新生院士主编的《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这本教材。老实说,当初之所以订这本教材是因为第一版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教材问题不仅没有比第一版好,反而问题多多,而这些问题在第一版是根本没有的!包括图标模糊;说到附录书后却翻不到附录;质谱里面将碎片裂解一开始没有说到的裂解方式,到后来却突然蹦出来了,......这些教材不知道有没有反馈的地方,如果直接发信到姚院士的邮箱,会不会仍然石沉大海?自己本身是“半桶水”,又不能“脱离教材”,很矛盾。
34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本大学教材涉嫌严重抄袭
热度 5 chemicalbond 2011-4-29 09:37
一本大学教材涉嫌严重抄袭
也许是因为这些日子“打假”是主旋律,偶然看到一本教材,发现里面的一个图特别眼熟,就想着是否是抄来的。再细看,明白了,把那篇自己读过的文献找来一对照,果然是抄来的。 原始图片来自美国化学会的药物化学杂志,那是1994年的一篇综述文章。 中文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物化学》,2007年第6版,主编为郑虎,是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该书将近500页,除了在书的最后列出了30本参考书目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文献说明。【30本全是书籍,没有一个是原始文献】。也许那个翻译出来的图片曾经出现在某个参考书里面,但是这样明显的“抄袭”是应该清楚地注明图片来源。至于是否授权,那就几乎更是不着边际的事。 这么厚的一本教材,它显然是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仅仅在最后注明几本参考书目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它给人家的“打假”事业都出了难题。难道要打假者去把30本教科书都弄到手,再去一一查阅? 否则,是很难搞清楚抄源在哪里的。 好玩的是,这本书大概在国内卖得不错,背后还有防伪标志,防得还很高科技:PMPH 几个字母上面有化学品,滴水即消失,水干了又出现。高,实在是高。(PMPH应该是 人民卫生出版社 英文名的缩写) 这种现象在国内大概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也许有不少人会认为我这是小题大作。不过,既然咱们都跨进21世纪了,经济也早已融入全球化,这种严肃的学术问题也需要严肃对待。也许出版署可以出台一个新规定,除了自己的原创文字和图片,以后的教科书内容必须一一清楚地注明资料来源。这样也好啊,至少可以让很多人找些实在的事干。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4834 次阅读|8 个评论
电子书包:商业利益与道德血液
热度 1 renxiang 2011-4-25 18:38
教育出版始终都是中国出版业的经济支柱。一直以来,中国出版业无法从大众市场获取足够利润,整个出版业近 80% 的销售额和利润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教材及教辅出版。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似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很多出版平台、 IT 公司、出版社雄心勃勃,似乎要在利用数字出版来打开一般图书市场——让十几亿大众读者自愿掏钱买书。可是,几年下来,真正赚钱的平台有几个?老百姓掏自掏腰包购买的电子书有多少?虽然出版数字化了, 中国出版业的异化格局并未改变——来自大众市场图书的收入无法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很多公司不得不再次打出教育这张牌,“电子书包”成了让出版人垂涎欲滴的肥肉,更有人称之为“出版业的最后一座金矿”。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出版业能否淘得此金矿?能否独占或占据大部分利益?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产业能否流淌道德的血液? 中国的教材体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在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奉行的是统一教材、统一教纲,统一考试制度——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是大同小异。在大学阶段,国家指定高等教育教材清单,这也是一个由政策约束指导的体系。可以说,中国出版业一直在教育系统的领导下进行教材出版。教辅出版方面,出版社一直依赖知名教育机构,无论是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巨头,还是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知名中学、知名补习班。出版社实质上是介于教育机构与读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教辅的策划编写,甚至发行都依赖于教育机构。 这些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出版体系有天壤之别,西方教育出版巨头,比如培生、剑桥大学出版社,自身拥有教材编辑写作能力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西方教育体系提倡教材多样化,甚至不指定教材,而由任课教师安排学生直接阅读文献,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所以,中国教育出版是服务于指定教材及大纲的狭义出版;而西方教育出版是出版教育相关读物的广义出版。在中国教育出版产业链上,出版社并没有强势话语权, 尽管在印刷时代,由于出版管制、印刷发行等客观因素使传统出版业享受了大部分利润。这就是第一个问题,数字转型后,出版机构还能否在这个产业链上淘金? 电子书包将导致教育内容与印刷介质的分离,从而打破传统出版业基于印刷介质、书店发行的垄断优势。电子书包出现之后,借助数字媒介,教育系统可以直接发布教材,教育机构可以直接开启网络互动教育,而出版业作为合法中介的产业链位置将被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出版业应该是电子书包最大的反对者,而不是倡导者和支持者。相反,阅读器硬件厂商、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多媒体 IT 公司,还有教育机构,他们对电子书包的概念与产业前景会有更多憧憬——因为他们将是教材电子化的最大获益群体。 出版商作为内容提供者,在电子书包时代将受制于教材盗版的盛行——除非你搞成苹果那样的全封闭系统。只要你的系统是开放的、内容是兼容性的,盗版在中国将无可避免。很多作家为了蝇头小利盯着百度文库, 其实百度文库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全国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共享免费资源的平台。如果电子书包推出,类似平台将是电子教材的掘墓人。 这是第二个问题,出版业能占据多大的利润份额? 电子书包在西方国家的推广一直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产业伦理与商业道德问题,也就是我们温总理所讲的,电子书包是不是“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原则上说,教材都应该免费,甚至教育都应该免费,这是很多国家、很多大学、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倡导的。我国的教材定价原则也是成本定价。到了电子书包时代,由于教材的复制是数字化的,那么基于免费原则,电子内容就不应该收取任何费用。但是从出版商的商业利润角度讲,免费不现实。 在我国,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一个家庭除了住房之外的第二大负担,电子书包的硬件成本加上教材、教辅等电子内容的价格,势必成为普通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从而引发社会不满。 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要权衡的。 另外一个道德争议,就是要不要强制及如何强制。在西方国家,电子书包受到很多家长、学校与教育工作者的反对——比如,电子书包诱惑孩子沉迷游戏,计算机交流引发儿童自闭症,互动软件降低孩子的想象力和阅读力,等等。因而,政府无法强制推广没有达成共识的项目。在我国,可以说,只要政府默许了推广,就等于强制。 试想,国内教师对于学生一言九鼎的权威性——某小学,住在隔壁的孩子不能回家吃午饭,因为学校为了赚钱统一订做盒饭。连回家吃午饭的自由都没有,一旦推出电子书包,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中国学生能选择“ NO ”。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电子书包的道德血液取决于政策制定者,而非运营公司——因为一旦许可,将是一系列不道德的推广。 第三个道德争议与技术有关,核心问题是屏幕对青少年视力的伤害。在西方国家,平均近视率低于 10% ,政府尚且审慎之至。由于硬件厂商拿不出权威的医学鉴定,电子书包计划在美国很多州搁浅。 而国内学生的近视率几乎达到 100% ,也许,我们政府因此就“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客观讲,一切电子设备的辐射以及强光刺激,都会对青少年身体产生伤害,这是电子书包无法回避的争议。无视这些,为了利益强制推行电子书包,有违商业伦理与道德。 有些数字出版圈的朋友与我谈起电子书包,我往往送他们句玩笑话, “电子书包到了你们这帮奸商手里,早晚得弄成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咱好歹也是文化人,坑谁别坑孩子。” ------------------------------------------------------------------- 概念解读:“ 电子书包是针对教育行业特点,推出的一套包括从课前备课阶段、课中授课阶段、课后辅导阶段,到教育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完整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具体而 言,未来“电子书包”的核心将是使用电纸书技术的电子课本,它既能满足阅读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一种个人学习终端。” 本文已由《出版商务周报》刊载。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的教材
热度 4 zls111 2011-4-12 22:51
刚才看到 闵应骅 老师的文章“ 科学网的什么文章最热门?”, 闵 老师提到科技政策、科技制度、科技环境小议方面文章比较热门,但 闵 老师的意思在科学网里应该科普文章比较热门好,但是这方面文章比较少。确实,科普类文章是个基础,多科普下,大家素质越来越高,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下午在地铁上,我就在想,接着上面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学着bbs的方式,把blog里面一些不错的文章分门别类收集起来,比如分成科技政策、科技制度、科技环境,还有科普,文章写作,科研入门注意事项等等类。还有根据大家意见如果某些发面内容比较少或者大家需要,我们可以鼓励大家来写,或者从别的地方借入。 平时,我遇到困难,或者疑问,这些时候就喜欢来科学网逛逛,有的时候就看到一些文章正好能解决我的疑问,特有收获。就是有时候闲逛,也会有意外不到的收获,简直比老师还强,很多东西是从大家文章中学到的,就如中学时候从《读者》,《青年文摘》中吸取精华,我现在从科学网中吸取精华,学怎么为人处事,学科学知识,如最近我对进化方面的更深层次的一些理解是从黄老师的几篇文章获得的,“《 Phylogeography之父John C. Avise访谈 》, 《享受创新的过程:学科之父 John C. Avise 》 还有晓栋 《 评注:Phylogeography之父John C. Avise访谈 》”。收益匪浅,并且有些疑问就在文章后面回帖,博主及时回答更是收获良多。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1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曹大侠,请看过来
热度 12 陈龙珠 2011-3-24 12:47
最近欣喜地读了几位教授关于卷积教学的博文( 1 , 2 , 3 ),让我以前的一个想法死灰复燃: 目前我国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是工科本科生头2年级学的,那时他们并不清楚以后何用,以至于不少的人便以应对考试的心态学习之。我前几年的一个想法是,针对我自己熟悉的土木水利工程学科,与数学教授合作,编一本结合专业应用背景的高等数学教材,以引导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而打实理论基础。 不知道曹教授对此有否兴趣?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4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由免疫学复习想到的-----教材
jasonsongbio 2011-2-25 18:17
几日以来一直奋力的学习免疫学知识,发现免疫系统绝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因此也非常赞同免疫网络学说。 本科期间接触到的只是简单的概论性质的免疫知识,那时候免疫并不是我们的主干课,学起来也是马马虎虎,没有研读教材,现在重温本科教材,不仅找回了知识,也发现了书中的不妥之处,包括硬伤以及诸多语言不通之处。教材的名字就不在这里指出了,刚在卓越上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新版本,希望新版的教材能稍微完美一下,至少易读性要大大的提高。学习过一本翻译的教材《生物统计学基础》虽然是翻译的,但总感觉能一直能紧紧的跟着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学到的知识也十分受用。相比国内相当一部分教材,完全是所谓的科研副产物,几个教授碰个头,就开始编书,抄来抄去,甚至由博士生硕士生代笔整理,教材逻辑性不强,读起来感觉生硬无聊。 当然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教材,也有所谓的优秀教材并不优秀,期望能回归一个心平气和的,不浮躁的科研环境,期待更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贾行家:且看小学课本怎么改写巴金文章
jiangjinsong 2011-1-8 23:41
贾行家: 且看小学课本怎么改写巴金文章 2010年10月19日07:53 新京报 贾行家 我要评论 ( 20 ) 字号: T | T 贾行家 专栏作家 我爱咱们国家的语言,尽管她命运多舛,屡遭侵毁,依然优雅、细密、深邃,充满了弹跳性和各种可能。但一名从小到大都在语文考试里拿高分的学生恐怕不一定也爱她,因为他的课本或者选篇有问题,或者对原本漂亮的文章做了可怕的毁容我的小学语文班主任就喜欢把手背在背后,摆出下一期福彩号码的活泼表情提问,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使用了设问或者反问,其实我们也集资买了那种黄封皮的教参,知道那些把课文细细剁做臊子的标准答案所以,他对写作的态度很可能是:头一段一个排比句,三个名人名言,最后扣题,一个错别字扣0.5分;他对语文的态度很可能是:一堆参考书上的乏味解析。 作家叶开发现的上海小学课本擅自改编的巴金早年作品《鸟的天堂》,不仅是点金成铁,而且是五八年炼出来的铁。揣摩一下改编者的思路:原文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是第一次看见改作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也许是认为巴金那时候的白话文太拗口;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删成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也许是觉得巴老太啰嗦;在原文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后面又填上一句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也许是觉得意犹未尽,或者起了比兴的雅兴。这种随意,不知道来自依傍强大部门的自信还是不负责任的颟顸。 巴金家属觉得既然改成这样,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去写呢?殊不知,有些人就是喜欢改而不喜欢写。而且,我们有不尊重各种形式的艺术品的传统,几百年的楼阁和城墙,说拆就拆了,说贴一圈瓷砖就贴一圈瓷砖,况一篇散文乎?叶开说这种改编是三聚氰胺奶粉,这话太严厉了,三聚氰胺这种事儿,捂不住的话,是要有人被杀头的,我们很少对小学教育有所苛求。 中小学课本很重要,为蒙童选择最初接触母语的教材,无论如何,也该是件慎之又慎的事情。新闻说,被按在地上剃了鬼头、涂了花脸的文章远不止这一篇,而且作者还都没有获得署名的权利。某位基础教育专业权威人士认为,小学课本是教孩子们遣词造句和领悟一定的道理的,言外之意大概是不署名没关系,不知道所谓的道理包不包括无视他人的才华、劳作和尊严以及国家《著作权法》。 有的好心人说,儿童智能不发达,过于娴巧的原文反倒不容易理解,如果认为适龄儿童普遍不易于理解或阅读,大可以选取其他篇目,把好文字修整成想象中适合智能不发达者阅读的模样,这种做法于智能上已经有点问题了。何况,我不大相信儿童就智能不发达的说法,任何人在美面前都不是弱势群体,我倒相信,这种东西读多了,容易智能不发达。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036 次阅读|1 个评论
IDL学习书籍及教程资料-初步整理
dongyanqing 2011-1-6 17:46
马上年底了,总结也整了,工作精神头不足了,就整理了下已有的IDL学习资料,头痛,太多太杂太乱。而且大部分也都没仔细看过,细读会容易影响自己的思维,毕竟一门语言中细节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掌握。 先发点儿较经典的pdf教材,放QQ中转站中了,这下下载速度没问题了;全英文,要中文的?还是算了,英文原版正宗。 个人建议:学习参考打基础可以,别太深入研究特殊用法,毕竟三本出版的书中最新的也才IDL6.1,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思维就行了。鉴于学习需要,将最新的IDL8.0的Using系列放进去了。 下载方法: QQ中转站:mail.qq.com登陆,用户名- 545432598 ,密码- 123456789 , 文件中转站 中! 培训视频优酷:http://hi.baidu.com/dyqwrp/blog/item/687f98d8e089433932fa1c5e.html 培训视频及源码ftp下载:ftp://124.207.251.162 介绍: 作者:DavidW.Fanning 书名:Programming_Techniques-2nd_edition (基于IDL5.3.1) 作者:Liam E.Gumley书名:practical-idl-programming(基于IDL5.4) 作者:Kenneth P.Bowman 书名:An_Introduction_to_Programming_with_IDL (基于IDL6.1) 作者:ITTVIS “书名”:Using IDL系列(基于IDL8.0) 相关截图: 这个博客太让人郁闷,发个图老说格式不对!直接贴个人博客地址了,想看的点过去看吧。 http://hi.baidu.com/dyqwrp/item/e50cf1bd1eab76412bebe3a6
个人分类: IDL技术|9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jiangjinsong 2010-12-29 17:36
民国语文教材最近很火,叶圣陶当年在编教材的时候,万万也想不到这些教材在21世纪居然还会重印,甚至很受欢迎,热卖到脱销的程度。 这一奇妙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父母孩子乃至全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深恶痛绝,难以忍受。今天的语文教材说教味道太浓,充斥了功利色彩,缺乏趣味,不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令人生厌,甚至弄虚作假,篡改历史,欺骗儿童。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会污染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培养出虚伪狡诈之徒。在今天这样糟糕的教材衬托之下,民国教材自然就会显得非常出色了。 老实说,这些老教材,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今天学习和借鉴。例如,当时教材编写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也没有简单地把语文教材作为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给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各出版社可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市场和学校选择。当时的社会也比今天更重视教育,教材是由叶圣陶、张元济、丰子恺这些名家编写的,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教材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于亲情、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是今天我们这个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文化资源。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神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对于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好处。因为,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语文教材和教学的许多弊端,其实在民国教材中已经初露端倪。要彻底纠正今天教材的问题,必须要追本溯源,从反思和批评民国语文教材的缺点开始。 以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受白话文运动偏见的影响,几乎全是白话文,没有什么文言文,所选的诗歌也全都是白话诗歌。所有的文字都是叶先生创作或者重新创作的,没有一篇是经典的诗文。这种编写思路,既低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界对于文言文的偏见。其实,如李白《静夜思》这样的经典名篇,儿童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诸如《论语》、《道德经》的某些篇章,也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 不仅如此,这样一种排斥经典的教学理念,还导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丧失了接触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机会,影响了儿童对于经典的学习,也影响了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后来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经典,儿童本可以先记忆背诵,然后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加深理解。儿童纯洁的心灵,正是接受经典教育的最佳土壤。而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效果就差多了。 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当年有幸接受了传统的小学教育。他发现自己对于经典和汉语的掌握,远远领先于新式学堂的同龄孩子。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体现了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激进理念,使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过于幼稚浅俗,缺乏高远深刻境界的熏陶,今天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当下,大陆各地兴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实践,正是对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和对待传统文化偏颇态度的纠正,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创建公民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容思考近代以来支配中国文化的许多理念,重新反思过去不假思索的做法,以一种温情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经典和传统教育方式,须知尊重传统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越是得到充分继承,社会就越是稳定少动荡冲突,现代化的进程就越是顺利。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以一种戒慎敬畏之心来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在语文教材编订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入选孔子学院教材
hucs 2010-12-19 12:59
建议: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入选 孔子学院教材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个人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普及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向 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 建议将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编入 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的教材与文化读物,为宣传中国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让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作为和平使者,在世界各国扎根 、 开花 、 结果。 ---- 附录信息 : 1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765 ) 2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CCRDHHL)(筹建) 徽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1543 3 新闻: http://news.ncu.edu.cn/news_wb.asp?id=10377 我校参建的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误人子弟——书本岂能当砖头
热度 1 sheep021 2010-12-16 14:58
这几年怪事多。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竟然经常被我做错。有时候,孩子做完作业让我检查,我说这道题错了,应该是。拿去改改吧。孩子当然听老子的,照着改了。结果,第二天一放学就埋怨我,都是你,把我那一题改错了!!! 弄得老子一点面子也没有。不敢再多说话。但眼睁睁看着孩子做错的题目有不敢不说话,因为孩子的家庭作业做完那之后,是要老子签字的,签字就要负责啊。 昨晚,发现一道题有问题:一本书有几个角? 孩子写的是:8个 问她为啥是8个角? 她拿了一本书,把书上的8个角一一指给我看,原来她是立体思维真有8个棱角!!! 我说,这是考你平面几何的知识呢,这几天不是学正方体,立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吗? :一个立方体有几个面啊? :6个 一个面有几个角啊? :4个 :那么一个立方体有几个角啊? :24个 :一本书是不是一个立方体啊? :是的 :那么一本书有几个角啊? :也是24个。 :这就对了啊,拿去改改吧,改好了我再签字。 孩子应声而去,老子心里犯嘀咕了,仔细些,别大意,别又丢人现眼。趁孩子还没回来,拿起一本厚厚的书,翻来覆去仔细看,不看则已,一看冷汗都吓出来了!!! 一本书按几页纸计算啊,每页纸都有两个角啊,还不包括被装订住的那两只角!!! 书本怎么能当砖头看呢?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5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点给力的教科书好不好?
jeweliu 2010-12-15 19:37
伽罗华说:最有价值的科学书籍是作者在书中明白指出了他所不明白的东西的那些书。遗憾地,这还很少为人们所认识;作者由于掩盖难点,大多害了他的读者 看了伽罗华的这段话,我感触颇多。我们用的很多教科书,从某种意义上讲,简直就是垃圾。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这方面,让我们清楚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该怎么去解决。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7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美对比:美国中小学都学些什么?
JYH64J98Y99H 2010-12-6 12:34
本博关注 作者:陈晚 (2010-12-05 05:31:35) 我们学区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和美国港口城市巴尔地摩之间,本身又是美国重点蓝带学区。以我家所在的学区为例,以点带面,我先来介绍一下美国的小学课程设置。 美国小学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从理论上来说,不同学区可以各自为政。虽然如此,根据我们跨州搬家的经历,我发现美国不同地区小学的基础教育学科却大同小异。 美国小学通常共有六个年级。除了常规的一年级到五年级,还设有学前班 (kindergarten). 在这六个年级当中,设置的课程几乎都是一样的。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会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有所拓宽。 总体来说,美国小学共设有八大课程。它们分别是语言艺术 (language arts) ,数学 (mathmatics), 科学 (science), 社会研究 (social studies) ,健康卫生 (health), 艺术 (art) ,音乐 (music),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从表面上看,美国小学里上述课程的叫法,好像有点儿文诌诌的。但稍微细看一下,其实这些课程无非就是英文,算术,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美国小学生在艺术课上学画画,在语言艺术课上学英文 ( 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 ) ,在音乐课上学音乐常识和乐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小学里的音乐教育。无论是高才生还是低等生,到了小学三年级,美国小学生都要选学一门乐器,然后这些孩子们要参加学校的乐队。每逢节日或者学年结束时,这些乐队要上台做汇报演出。美国学校里的中国孩子,大部分人都选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也有一些华人男孩子选萨克斯管或小号等木管铜管乐器。 中国人比较重视数学教育,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国小学里的数学教学大纲。先说识数吧。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数到 100 ,二年级的孩子数到 1000 ,三年级的孩子数到 100 , 000 ,四年级的孩子数到 100 , 000 。关于加减乘除等运算,美国小学一年级时学加减法,三年级时学小数和乘除法,五年级时学平均数等概念。 美国小学的健康卫生课,除了教授卫生保健等内容,心理和预防教育也占有一定的份量。比如,如何解决和它人的冲突,如何远离毒品,如何面对压力并有效地管理时间,如何识别危险品,如何识别和拒绝青少年的性侵犯,青少年的发育和健康饮食等,都是健康卫生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孩子来美国读书,遇到的第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用英文来充分表达自己。大家普遍认为,孩子学语言快,来美国折腾折腾适应适应,中国孩子就能和美国孩子打成一片了。这话虽然不假,但不同孩子的英文基础不一样,所以不同孩子适应美国学校的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多学多练,出国前尽量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学好英文,这肯定没错。如果孩子从中国来到美国后实在吃力,可以留意一下美国小学里专门为外国孩子准备的英文班。英文表达能力暂时欠缺者,可以考虑先进这种班过渡一下,然后再进入正常的英文班学习。 我们暂时跳过美国初中,我再来谈谈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选择美国高中课程时,会让你有一种选修美国大学课程的感觉。我为何要这么说呢?首先,美国高中和美国大学的评分标准是一致的,凭着几个英文字母 A, B, C, D 就可以把学生们的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此外,和美国大学一样,美国高中生就已经有了自由选课的权利。 为了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美国高中生需要完成下列课程: 1 。英语 (English) :共四学分。在高中四年,每年挣一学分,就可达到这个要求。 2 。数学 (Mathmatics) :共三学分。其中初级代数得一学分,几何概论得一学分,外加另外一个因人而异的学分。 3 。科学 (Science) :三学分。其中生物理论课一学分,另外的两学分必须包括下列学科的实验技能训练: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 4 。社会学研究 (Social Studies) :共三学分。其中美国历史一学分,美国政府一学分,现代世界历史一学分。 5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半个 (0.5) 学分 6 。健康卫生课 (Health) :也是半个 (0.5) 学分 7 。美术 (Fine arts) :一学分 8 。技术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 :一学分。这部分功课要求的看似神秘,其实并不难。修一门和计算机有关的功课,就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9 。选修课 (Electives): 2-4 学分。既然是选修课,学校提供的课程就会有五花八门的感觉。比如说选修外语课吧,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西班牙语,日语,法语,中文当中任选一门。如果不爱学外语,美国高中生可以用美国手语来代替上述这些外语。此外,继续钻研前面提到的技术教育课,选修更高级的计算机课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上述所列的内容,只是美国高中毕业生达到毕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在美国高中里,可以充分体现我们中国人所言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美国高中生的实际选课情况,要比我们看到的高中课程表复杂的多。 比如数学课,同样是高一的学生,有的人在修初级代数,有的人就能修微积分。同样是修外语课,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修的外语课级别也可能不一样。这种差距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早在初中时,美国学校就已经分了快慢班。只有在初中遥遥领先的学生,到了高中才会继续领先。这就是为什么大量中美家长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超前教育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如果初中甚至是小学时孩子不能超前,这样的孩子上了高中以后就很难鹤立鸡群了。这种情况和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的观念是类似的。 最后我来说说美国初中课程的设置。和中国相比,美国初中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美国初中不开设化学和物理课,这些课程要到高中去学, 2 。初二的时候,美国学生才开始学外语。外语并不是初中的必修课,如果孩子不想修外语课,可以选修其他课程。 3 。开设中文课的美国初中几乎是凤毛麟角,中文教育在美国初中并不普遍。 4 。和美国高中一样,美国初中的主课也是数学,英文,科学,社会学研究四大重点课,初中的辅助课程和高中相比也大同小异。 纵观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再和我们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做个对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美国学校并不提倡从小学外语,美国学校在初二时才开外语课。和我们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孩子是不是挺有福气的?我们中国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里就要开始背英文字母了? 2 。美国学校重视音乐教育。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们就离不开乐器了。即使孩子将来不想当音乐家,也能在学校里收到系统和全面的音乐教育。 3 。美国学校注意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比如绘画课,老师并不一定要求孩子们用现成的图画照猫画虎,而是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创造积极性。我家孩子曾经有过一个绘画作业:请画一个外星人吧。这种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二十个孩子能有二十种图画。这个简单的作业,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美国学校注意孩子动手能力培养。在艺术课上,美国初中生除了学习绘画技能,还有手工操作。比如,我家二宝曾经有过的一个艺术作业,就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出形形色色的小动物甚至是想象中的怪兽。我们这里的初中艺术课上,还有类似于国内针织厂女工擅长的刺绣作业。 5 。从小学到高中,美国学校的主科都是英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研究,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关于英文和数学,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科学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社会学研究主要包括美国和世界历史。我想强调一点,即使是理科学生,美国高中生并不一定非要修物理课。只要修了必须要上的生物课,你可以在物理和化学当中选一门即可。 6 。美国高中的英文课比国内语文课难度大。以我家的高中生为例,他们的英文课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英文老师希望学生们能根据课堂笔记做到举一反三。另外,美国高中学生的阅读量也很大,英文课经常要写世界名著小说的点评。即使是字汇考试中的单词,也出自这些高水平的小说里。在美国,你不能不让孩子读小说呀。人家老师就考小说里的内容。 7 。美国高中里的课堂发言有时候会计入成绩册。美国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对是错,只要学生或者举手提问或者回答老师的问题,都能得分。别小看这课堂发言,有时候孩子是否敢发言就能成为 A 和 B 的分水岭。美国学校的中国孩子普遍安静,能大胆发言的中国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会占优势。 很多国人有一种误解,常常认为美国教育轻松简单。这种看法大多涉及的是美国学校的大众化教育,并没有考虑到美国学校尖子班中的那些超前或拔高教育。满足美国学校的初级要求当然简单,但是在简单的同时,美国学校还有很多更高级的功课设置。孩子能不能杀进这些高级课程班,要靠家长对孩子的从小设计和孩子的课后努力。 人往高处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能做到最好呢?无论什么功课,让孩子尽量冲进最高级,这是很多中美家长的普遍想法。家长们这些望子成龙的期望,就是美国中小学超前教育的根源所在。美国公文学校恰好迎合了美国家长们的望子成龙心理,作为美国正规学校之外的补习班,公文学校里有大量中国印度韩国和美国孩子接受超前教育。据公文学校校长介绍,上公文学校的孩子可以超前两个年级。 综上所言,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有共性,也有一定的不同。除了应付英文数学等主课,有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创造力,让孩子敢于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值得家长们特别需要注意之处。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1)
图锦 2010-12-3 21:21
第三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节2010年11月30日在世界设计之都深圳隆重开幕,《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同日在深圳首发。按照该书承诺,现将全书15章完全匹配课件分6个压缩包公开发布,供教师使用该书备课授课用。全书62余万字,内容全面丰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课时和自己的风格,参照该书导读第二部分的教学建议(见该书第IV页),选择部分内容和相应章节课件备课、授课。说明以下几点: ( 1 ) 课件为开放式,用PPT格式而不用PPS格式,全书主要标题、主要内容和图表电子文档都收入课件内,弥补了纸质教材没有电子版的不足,适应性强,教师可以自由修改和增删,节省备课时间。 ( 2 ) 由于课件内容覆盖面为同类教材之最广,且可以自由开放使用和修改,也可以重排顺序,故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设计管理类教材(以及公司识别、产品识别等课程)作为课件使用,不受本书的限制。不过,建议教师在用其他教材作学生课本和备课的同时,把本书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以便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料、图表,丰富教学内容,节省备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 ( 3 ) 请使用此课件的老师们把你们的宝贵意见、学生的反映、对原书和课件的订正、有疑问的地方和对本书及课件的评价通过此博客和电子邮件告诉作者(邮箱地址为 chenqi_357@ nuaa.edu.cn 或chenqi_357@163.com ),也欢迎同学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尽力解答大家的问题,吸收大家的意见,并对所有反馈的信息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在本博客发布重要的读者反馈信息并公开致谢,并建立博客讨论区供网友发帖讨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1) 第1-4章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34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2)
图锦 2010-12-3 21:15
第三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节 2010 年 11 月 30 日在世界设计之都 深圳隆重开幕 , 《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同日在深圳首发。按照该书承诺,现将全书 15 章完全匹配课件分 6 个压缩包公开发布,供教师使用该书备课授课用。全书 62 余万字,内容全面丰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课时和自己的风格,参照该书 导读 第二部分的教学建议(见该书第 IV 页),选择部分内容和相应章节课件备课、授课。说明以下几点: ( 1 ) 课件为开放式,用 PPT 格式而不用 PPS 格式,全书主要标题、主要内容和图表电子文档都收入课件内,弥补了纸质教材没有电子版的不足,适应性强,教师可以自由修改和增删,节省备课时间。 ( 2 ) 由于课件内容覆盖面为同类教材之最广,且可以自由开放使用和修改,也可以重排顺序,故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设计管理类教材(以及公司识别、产品识别等课程)作为课件使用,不受本书的限制。不过,建议教师在用其他教材作学生课本和备课的同时,把本书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以便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料、图表,丰富教学内容,节省备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 ( 3 ) 请使用此课件的老师们把你们的宝贵意见、学生的反映、对原书和课件的订正、有疑问的地方和对本书及课件的评价通过此博客和电子邮件告诉作者(邮箱地址为 chenqi_357@ nuaa.edu.cn 或 chenqi_357@163.com ),也欢迎同学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尽力解答大家的问题,吸收大家的意见,并对所有反馈的信息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在本博客发布重要的读者反馈信息并公开致谢,并建立博客讨论区供网友发帖讨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2) 第5-8章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3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3)
图锦 2010-12-3 21:10
第三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节2010年11月30日在世界设计之都深圳隆重开幕,《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同日在深圳首发。按照该书承诺,现将全书15章完全匹配课件分6个压缩包公开发布,供教师使用该书备课授课用。全书62余万字,内容全面丰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课时和自己的风格,参照该书导读第二部分的教学建议(见该书第IV页),选择部分内容和相应章节课件备课、授课。说明以下几点: ( 1 ) 课件为开放式,用PPT格式而不用PPS格式,全书主要标题、主要内容和图表电子文档都收入课件内,弥补了纸质教材没有电子版的不足,适应性强,教师可以自由修改和增删,节省备课时间。 ( 2 ) 由于课件内容覆盖面为同类教材之最广,且可以自由开放使用和修改,也可以重排顺序,故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设计管理类教材(以及公司识别、产品识别等课程)作为课件使用,不受本书的限制。不过,建议教师在用其他教材作学生课本和备课的同时,把本书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以便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料、图表,丰富教学内容,节省备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 ( 3 ) 请使用此课件的老师们把你们的宝贵意见、学生的反映、对原书和课件的订正、有疑问的地方和对本书及课件的评价通过此博客和电子邮件告诉作者(邮箱地址为 chenqi_357@ nuaa.edu.cn 或chenqi_357@163.com ),也欢迎同学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尽力解答大家的问题,吸收大家的意见,并对所有反馈的信息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在本博客发布重要的读者反馈信息并公开致谢,并建立博客讨论区供网友发帖讨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3) 第9-11章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4)
图锦 2010-12-3 21:04
第三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节2010年11月30日在世界设计之都深圳隆重开幕,《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同日在深圳首发。按照该书承诺,现将全书15章完全匹配课件分6个压缩包公开发布,供教师使用该书备课授课用。全书62余万字,内容全面丰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课时和自己的风格,参照该书导读第二部分的教学建议(见该书第IV页),选择部分内容和相应章节课件备课、授课。说明以下几点: ( 1 ) 课件为开放式,用PPT格式而不用PPS格式,全书主要标题、主要内容和图表电子文档都收入课件内,弥补了纸质教材没有电子版的不足,适应性强,教师可以自由修改和增删,节省备课时间。 ( 2 ) 由于课件内容覆盖面为同类教材之最广,且可以自由开放使用和修改,也可以重排顺序,故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设计管理类教材(以及公司识别、产品识别等课程)作为课件使用,不受本书的限制。不过,建议教师在用其他教材作学生课本和备课的同时,把本书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以便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料、图表,丰富教学内容,节省备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 ( 3 ) 请使用此课件的老师们把你们的宝贵意见、学生的反映、对原书和课件的订正、有疑问的地方和对本书及课件的评价通过此博客和电子邮件告诉作者(邮箱地址为 chenqi_357@ nuaa.edu.cn 或chenqi_357@163.com ),也欢迎同学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尽力解答大家的问题,吸收大家的意见,并对所有反馈的信息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在本博客发布重要的读者反馈信息并公开致谢,并建立博客讨论区供网友发帖讨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4) 第12章-1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2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5)
图锦 2010-12-3 20:54
第三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节2010年11月30日在世界设计之都深圳隆重开幕,《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同日在深圳首发。按照该书承诺,现将全书15章完全匹配课件分6个压缩包公开发布,供教师使用该书备课授课用。全书62余万字,内容全面丰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课时和自己的风格,参照该书导读第二部分的教学建议(见该书第IV页),选择部分内容和相应章节课件备课、授课。说明以下几点: ( 1 ) 课件为开放式,用PPT格式而不用PPS格式,全书主要标题、主要内容和图表电子文档都收入课件内,弥补了纸质教材没有电子版的不足,适应性强,教师可以自由修改和增删,节省备课时间。 ( 2 ) 由于课件内容覆盖面为同类教材之最广,且可以自由开放使用和修改,也可以重排顺序,故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设计管理类教材(以及公司识别、产品识别等课程)作为课件使用,不受本书的限制。不过,建议教师在用其他教材作学生课本和备课的同时,把本书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以便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料、图表,丰富教学内容,节省备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 ( 3 ) 请使用此课件的老师们把你们的宝贵意见、学生的反映、对原书和课件的订正、有疑问的地方和对本书及课件的评价通过此博客和电子邮件告诉作者(邮箱地址为 chenqi_357@ nuaa.edu.cn 或chenqi_357@163.com ),也欢迎同学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尽力解答大家的问题,吸收大家的意见,并对所有反馈的信息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在本博客发布重要的读者反馈信息并公开致谢,并建立博客讨论区供网友发帖讨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5) 第12章-2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2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6)
图锦 2010-12-3 20:46
第三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节2010年11月30日在世界设计之都深圳隆重开幕,《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同日在深圳首发。按照该书承诺,现将全书15章完全匹配课件分6个压缩包公开发布,供教师使用该书备课授课用。全书62余万字,内容全面丰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课时和自己的风格,参照该书导读第二部分的教学建议(见该书第IV页),选择部分内容和相应章节课件备课、授课。说明以下几点: (1) 课件为开放式,用PPT格式而不用PPS格式,全书主要标题、主要内容和图表电子文档都收入课件内,弥补了纸质教材没有电子版的不足,适应性强,教师可以自由修改和增删,节省备课时间。 (2) 由于课件内容覆盖面为同类教材之最广,且可以自由开放使用和修改,也可以重排顺序,故也可以用于其他任何设计管理类教材(以及公司识别、产品识别等课程)作为课件使用,不受本书的限制。不过,建议教师在用其他教材作学生课本和备课的同时,把本书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以便利用其中丰富的资料、图表,丰富教学内容,节省备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 (3) 请使用此课件的老师们把你们的宝贵意见、学生的反映、对原书和课件的订正、有疑问的地方和对本书及课件的评价通过此博客和电子邮件告诉作者(邮箱地址为 chenqi_357@ nuaa.edu.cn 或chenqi_357@163.com ),也欢迎同学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尽力解答大家的问题,吸收大家的意见,并对所有反馈的信息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在本博客发布重要的读者反馈信息并公开致谢,并建立博客讨论区供网友发帖讨论。 设计管理公开课件(6) 第13-15章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著作是“赔钱货”
Bobby 2010-11-20 05:29
以前在农村,风气普遍重男轻女,把女的蔑称为赔钱货。因此之故,订婚后会要一大笔订金或彩礼作为经济补偿。 在学术界,出版学术著作 / 教材,如果不是出版社组稿,那就只能申请出版资金,但这事情实在是狼多肉少,极难如愿。如果自费(自己掏腰包或课题报销)出版,不仅要交高额的书号费、编辑费和印刷费外,通常为了节省经费,稿费是没有的。这种赔了精力折了金的事情,不禁让人感叹学术著作 / 教材实在是赔钱货呀!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6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Rudin数学分析原理书评
热度 1 jiangxun 2010-10-22 23:00
蒋迅注:下面是一个 转贴 ,作者: GarbageBin3。 在我发表了 卢丁和他的《数学分析原理》 一文后,我看了这篇书评。写的很精彩,很放松,特别是作者把 Rudin 的书和 Apostol 进行了比较。值得推荐。 A.引言: 我无法掩饰自己对这本书(简称PMA)的喜爱。这真的是一本优秀的数学分析书,非常值得细细品读,尤其是对於中国数学系的学生。 中国的数学分析课,技巧和原理是合在一起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分析的原理往往讲不深,讲不彻底。中国的数学分析书是照著大纲写的,鲜见好的书籍;相反 在美国,技巧和原理是分开的,分别归在Calculus和Mathematical Analysis这两门相互独立的课程中。所以,对於美国的数学分析书,你别指望能找到教你什么积分技巧(这只会在名叫微积分(Calculus)的书 中),但原理很透彻,使中国的分析书籍比起来相形见绌。 学习外国的数学分析,一定要接触过微积分,这和中国,前苏联的不同。 我通过中国的《数学分析》开始接触分析,也翻看过Apostol的Mathematical Analysis,但通过PMA深入学习数学分析。下面的内容会对这些进行一些比较。 B.关于写作风格: 非常非常精炼。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痛恨为什么定理的证明写的那么精炼。PMA中的定理证明写得非常雅观,也就是说,是让人欣赏的。许多定理(比如 Weierstrass多项是逼近定理)你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看不出一步步,一个个构造有什么用,临近结尾却突然一个个的又都被用到,指向结论。也就是说 ──定理的证明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走这一步,这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这个式子要这么构造(即not motivated),这些都靠你自己去想。然而你一旦相通了,你的分析能力又被锻炼了。 看PMA,能力的提升决不仅仅在练习中,看里面的定理,就像你的严厉的父亲在教你骑自行车,绝对不会手把手当著你,会让你自己摸索,但在必要的时候会点明关键。也如同破□化蝶的过程,艰苦但会令你受益匪浅。 看PMA中定理证明时的痛苦有时反而会让你自己摸索证明方法,这无疑也是一种锻炼。 C.关于练习: PMA里面的练习不算特别多,但很多都很有难度,很能锻炼你的思维水准。不少练习都是一些拓展的或是后续课程当中读者能够处理的定理,不少练习的结论甚至和教材里面的内容同样重要,需要读者记住,我会在后面提及。 D.关于内容: Rudin的分析,内容多;Apostol的分析,内容也多。但两者多得不同。Rudin的多,更注重能够使所涉及的体系更加饱满,更加完整,更加透彻,而不是追求枝枝节节的结论。练习中的某些结论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下面我所提到的内容,大多是中国的分析所没有的。 (章节一)静下心来!千万不要跳过这一章!从建立有理数域的公理到构造实数系,建立复数系,你在中国的分析书中是很难看到的。也就是说,这本书使整个分析 都建立在 有 理 数上!中国的分析有一部分是建立在欧几里得几何上的(比如证明lim sinx/x=1),这无疑是与近代数学背道而驰,因为近代数学的几何都是建立在逻辑和数上的。 Apostol直接用公理化引入实数,这是一种回避。 PMA从有理数构造无理数用了Dedekind的方法,这是不能错过的,是整个分析的基础。 当然有理数还能从整数构造出来。这在Rudin的PMA中没有提到,不过读者可以自己尝试用数对的方法构造(有理数能够用一对整数,即互质的分子分母表示出来)。 (章节二)精彩的一章!讲的是集合论与点集拓扑,学好这一章能对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由於后面几个章节大部分的讨论是n维欧几里得空间R^n和复平 面,作者直接以拓扑的形式讲述R^n空间的性质,实数轴R^1的性质就是它的特例了。这样显得非常精炼,因为在逻辑上有了一般的R^n就不需要特殊的 R^1了。Apostol的分析也是这么处理的。 中国的分析先讲R^1,后面再讲R^n,讲点集拓扑的。虽然逻辑上显得多余,但从教学上有其必要性。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课程设置的技巧与原理的合一。中国学 生没怎么接触微积分就要学习分析,然而在美国,学习分析之前要有扎实的微积分基础。虽然我更喜欢国外的做法,不在多余的内容上浪费,但R^1的性质构建也 是需要了解的。因为R^1性质的证明有和R^n不同的方法(可以不依赖于拓扑结构。当然把R^n上的方法套上去也可以),在历史上也是先有R^1性质的证 明,再有R^n的,读者应当有所了解。 即使是讲拓扑,PMA也是相当出色的,从最一般的度量空间讲起,描述了很多度量空间共有的性质,而不是只有R^n空间才有的。比如Heine-Borel定理(点集拓扑的精髓之一),即 1. 集合E是紧的 2. E任何无穷子集都有聚点在E内 3. E闭且有界 Heine-Borel定理说的是:(只有R^n中)这三者是等价的,然而在一般性度量空间又如何呢?分析的书只有在PMA中才找得到!: 1和2等价,1、2和3不等价,1和2能推得3,但无法逆推。 并且作者以练习的形式引导读者得出这一证明(第2章22到26题)。在其他书中,你是无法找到一般性的结论的,仅仅只有欧几里的空间R^n的情形。 Heine-Borel定理无疑是点集拓扑中非常重要,实用的定理,讨论一般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第7章你能看到它的威力。 21题是重要的,它告诉你凸集是连通的。22到26题,如前所述,至关重要! 关于如何判定那些是闭的,紧的,作者没有多说,虽然其他分析书中也很难找到,但我仍要指责作者没有进一步阐明。不过,利用第4章定理4.15读者容易得出:曲边梯形,曲盖柱体是紧的。读者一定要对哪些集合是开的、闭的、紧的、连通的有自己的思考。 (章节三)数列与级数。与第2章相比,这一章略显平庸。级数中和Dirichlet法则相对应的重要的Abel法则出现在练习8当中。书中给出了e是无理数的证明。与Apostol的书一样,给出了级数重排的两个重要定理,其中Riemann重排的理论比较重要。 这一章的练习非常值得一做,不少题目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24□,居然还没有hint做好这一章对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作者说了很多地方的讨论仅限於复空间,但很多能推广到R^n中,以及一些特殊的空间等等,练习当中有相关内容要求证明。 (章节四)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同样直接讲度量空间中函数的连续性,站得高望得远,R^n,一维实变量函数就都是特例了,不像中国的分析书浪费笔墨,还先讲特殊性的单变量R^1。同时这一章也给出了判定紧集和连通集的有力工具。 练习23和24是关于凸函数的,虽然不是至关重要,但也比较实用。 (章节五)导数。讲述并不特别出彩。练习非常不错。 (章节六)讲的是实数轴R^1上的Riemann-Stieltjes积分。要掌握积分里面的思想,你会发现证明积分的许多定理是有套路的。 外国的Riemann积分定义与中国的并不相同,也不等价。前者的定义能包含后者,反之不然。 练习10非常重要。这是H□lder不等式,是我们在高中就很熟悉的Cauchy不等式的积分形式。不仅如此,还是Cauchy不等式的推广,不仅限於平方(根)的形式。 练习7,8是关于反常积分的,虽然出现在练习中,但在后面的正文(Gamma函数)却被用上了,所以很重要。 (章节七)继第2章后又一非常精彩的一章!讲得是函数序列与函数级数。我们先看看中国的类似章节讲些什么:除了讲函数的一致连续性用在交换不同极限的内容,和一些一致连续当中和数列,级数收敛类似的简单判定就所剩无几了。 我们看看PMA讲了些什么:除了最基本的函数的一致连续性的应用,对於一致连续性的性质,作者从拓扑的角度,把函数看作函数空间中的点,这样函数的一 致连续就能像一般的complete空间一样,许多数列,级数的理论都能直接用在一致连续上。读完这张,你会发现,不管是R^n中的数列收敛,还是函数的 一致连续,本质都是一类空间所共有的性质。这就是我所说的站得高看得远。 不仅如此,作者还讨论了函数空间的拓扑性质。在引入函数空间中点集等度连续的概念之后,给出了两条重要的定理,它是R^n空间数列中的两个定理:收 敛数列有界,以及有界数列有收敛子列的对应版本。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练习18中给出了Heine-Borel定理的函数空间版本。记住它!!!有了 它,之前提到的两个定理不过是Heine-Borel定理的推论。你又站高了一层!(并且这个函数空间下Heine-Borel定理的证明用到了一般度量 空间的Heine-Borel定理证明,后者出现在第2章22到26题,如前所述。) 还想再站高一层吗?这一张还给出了关于函数逼近论的Stone-Weirstrass定理。有了它,处理一般的连续函数的性质,你就能用多项式函数代替,用三角函数等特殊的函数代替! 这些都是你在中国的分析,甚至国外的分析都很难看到的。作者收尾的也是恰当好处,以上定理都是与收敛,与数学分析中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作者并没有把这一章变成拓扑课程,这还是分析。 另外,练习12给出了交换极限和积分的次序时,当积分是反常积分的情形,记住它。 正文中给出了一个处处连续但不可微的例子。练习中给出了填满空间的曲线的例子。 (章节八)特殊的函数,包括幂级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Fourier级数和Gamma函数。 你要问我这一章多重要,我可以告诉你:当初就是瞥见这一章,使我离开Apostol,离开高等教育出版社,而投入Rudin的怀抱。 你要问我这一章多重要,我可以反问你:1.a^(b+c)=a^b*a^c(a^b即a的b次方)当初的证明是在b,c是正整数的时候成立的,你凭什么说 当b,c是分数,甚至是无理数的时候成立?2.你证明lim sinx/x=0时用到圆的弧长,面积的公式,你有证明过它们吗?甚至为他们建立过公理化体系吗? 所以,你必须读这一章,它会告诉你答案。在这里,指数函数,三角是通过幂级数建立的,a^(b+c)=a^b*a^c,lim sinx/x=0也是根据这些定义证明的,顺带给除了派的代数定义。最后作者才给出了三角函数的几何意义。不需要一个额外的几何公理,神奇吧!你在中国 的分析,甚至在许多国外的分析(比如Apostol)都是找不到的。 这一章还证明了闻名的定理,即n次复系数多项式必有n个复根。在正文中给出了证明。 练习23到27是又一个证明,方法似乎更为传统,用绕卷数的方法。这一章的不少练习透露出复变函数的气息。 (章节九)多变量函数的微积分。虽然作者补充了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但学习过相关内容(矩阵,行列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无疑是重要的。作者精辟的讲出 了:函数的全导数是一个线性映射,这无疑让人受益匪浅,比讲全导数是矩阵更能让人接受。中国的分析讲的是全微分,不仅函数值仅仅是一维的,用微分的概念将 也不清晰 除了重要的压缩不动点定理,反函数定理,隐函数定理,作者还给出了不常在分析书中见到的秩定理。 交换求导次序的定理是重要的。二次求导交换次序的定理出现在正文中,任意次的情形出现在练习29,非常重要。 作者还给出交换偏导数和定积分次序的定理。虽然没有给出,但读者应该自己给出反常积分的情况。 练习30是多变量Taylor定理,读者也不能错过。 (章节十)向量分析的n维情形。本质是流形上的分析。给出了n维情形Stokes定理。作者试图直接依托于n维矩形的多次积分讲述流形上的分析,而有界区 间上的重积分是其特例。然而这是不讨好的,因为这样重积分和流形上的积分有些性质(受依托于n维矩形的多次积分的限制)就无法体现,比如不同区域上积分的 可和性。 中国分析的相关内容也不理想,向量分析仅限与3维,多重积分的定义,那种任意作的小区间不过严肃。 关于这方面内容,我建议读Munkres的Analysis on Manifolds。 (章节十)实分析引论。读者完全可以不看,而可以看更深入的Rudin的Real and Complex Analysis E.补充资料 要读这本书,读者要预先学过:微积分(单变量,多变量微积分,向量分析),线性代数(矩阵,行列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 学完此书,读者还应当学习: 1. 流形上的积分,来补充PMA中不完善的重积分,向量分析内容。 2. 近代数学分析相关历史(重点是实数系构建)。厘清历史脉络,知道数学的大厦是怎么建成的,才能对今后的自主研究有所帮助。
个人分类: 谈数学|6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荐一本《激光原理》教材
热度 1 zjutchen 2010-10-21 23:48
这个《激光原理》是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广电信息科学系编的,我是偶然在网上下载的,这本教材应该说对对概念和过程讲的非常详细,用过的同事都感觉不错,只可惜没有他们的出版物。 《激光原理》南开大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6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写不了教材
李丕鹏 2010-10-17 01:17
最近,给研究生上课,花了2天时间备4节课,但我的感觉是不尽我意。我很想找一本我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者本科生选修教材,但却真没有中文的!这就让我想起了我当年考研的选择。 之所以报告南京大学朱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把先生编著的高等院校教材《组织学》作为课外读物,知道先生的书从50年代第一版开始直到70年代再三再版,书中关于比较血细胞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很荣幸作为先生的第二届硕士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求学之路,先生平易近人,点头哈腰谦逊的为人给我们南京大学当时的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也影响我至今。 先生在教学之余,忙于《组织学的再版工作》,也就顺道给我讲了编写教材的一些故事。先生告诉我,教材是最难编写的,尤其不能出项概念性的错误。否则,那就是天大的笑话,这种事情最近就出现过。为了尊重老者,我就不多做说明了。 因此,我的概念中,写教材是教育家的事情。至少要有20年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方可动笔。尤其必须具有自己的科研体会,记得后来在北大读博的时候,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前辈(当然是91年的院士了)在给我们开细胞生物学进展讲座的时候的话,印证了这个观点。他说,我们20年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在教科书中写一段话,那就是我们真正对这个学科的贡献。 后来,我还听到过现在是一所知名大学校长,而当时我们在一起讨论理科系(当时不是学院,那是1997年)的教学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教材我是写不了的,因为我没有那个资格。说这话是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了考评,不少青年教师忙着编教材。我们学科就出来了东抄西拼的所谓教材,而且还在很多地方抄错了。好在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热闹的知识产权和抄袭剽窃之追究。 我当时肯定了这个大哥的观点,我说我没有20年的教学,我不敢写教材。更不会将国外的教材编译成中文写上自己的名字。 我确实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更知道误人子弟的害处。因此,时至今日,我没有自己的教材。虽然我也很想写,也动笔写过。但我觉得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只能是抄袭前人的理念。 我很失败,教学没有搞好,尽管曾经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实验教学三等奖,也主持过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试点。 我今天想到这些,是想激励我坚持再教学5年,然后有能力为学生写一个我研究和教学的科目的简明教程! 之所以今天写出来,因为我知道我到了没十几年就要退休的时候了,我应该为学生多做一点事情。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应花大力气编写好教材
热度 1 nierusong97 2010-10-11 11:59
众所周知,教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需要我在这里来强调。 现在的大学教材很多,一门课程,不同的学校都可以编写出版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然后,不管哪种版本的教材,对于一些常用经典的东西都会照搬过来,在照搬过程中,编者并没有花心血和精力去校核原来的东西是否正确。 最近用到《铁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郝瀛主编,中国铁道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这本教材在铁道系统里面,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原来在本科的时候用过,这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里面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在轨道结构竖向受力的静力计算这一节中,对于连续基础梁微分方程及其解的边界条件,当 这个条件应该得到的是 而不是 幸好新版的《铁道工程》(易思蓉主编,何华武主审,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纠正。 然而,在路基基床这一章多层系统中的应力计算中,不论是老版的还是新版的,对Odemark当量理论的介绍都有纰漏,即两个版本的图8-13和图8-14中的公式都有问题。在图8-13中,条形荷载轴下应力公式和图8-14中,当量厚度公式应该是开三次根号而不是开平方。 总体来说,很多教材,即使是那种非常经典的教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小纰漏或者印刷错误,这些小错误给学生及其他使用者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慎重。 建议:本人觉得我国教材存在一个大的毛病,在介绍某一项理论的时候,经常写得比较简练,对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发展状况没有什么介绍,特别是某些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都没有交代,这在工科教材中特别突出。比如,《铁道工程》中将Odemark当量理论的原理以及推导过程给出来,我想也不会出现这些小问题或者小错误。 上述仅是本人浅显的认识,对上述两本教材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不含任何攻击或者其他的目的,在此申明。同时也期盼学人共同进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书当当网同类书销量排名第八
热度 1 hzluan 2010-9-25 14:13
很高兴我写的书在2010年8月当当网同类书销量排名第8。就内容及形式创新来说,我想我的书会历久弥新,还要升值。 当当书店WTO管理图书排行榜(2010年8月) 2010/8/99:42:46 2010年8月当当书店WTO管理图书排行榜 1、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教程 作者:司林胜 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8.00 当当价:¥29.30 2、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2003-2006) 作者:朱榄叶编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42.00 当当价:¥36.90 3、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 作者:郑成思著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定价:¥13.60 当当价:¥11.80 4、国际经济法论丛既往不咎: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作者:韩立余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48.00 当当价:¥39.60 5、WTO概论 作者:苑涛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价:¥39.00 当当价:¥31.10 6、WTO规则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原理规则案例 作者:孔祥俊,武建英,刘泽宇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35.00 当当价:¥28.90 7、世界贸易组织(第二版) 作者:曹建明,贺小勇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34.00 当当价:¥29.90 8、WTO规则中英文教程 作者:栾信杰编著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定价:¥18.00 当当价:¥16.20 9、WTO框架下中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作者:田玉红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48.00 当当价:¥41.50 10、WTO争端解决机制论以TRIPS协定为例 作者:张乃根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55.00 当当价:¥47.60 11、世界贸易组织概论(送教师课件) 作者:薛荣久 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29.00 当当价:¥29.00 12、WTO《反倾销协议》改革政策和法律分析 作者:孙立文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定价:¥16.00 当当价:¥13.80 13、WTO基础知识 作者:王玲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24.00 当当价:¥20.80 14、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制度 作者:陈家宏 主编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定价:¥14.50 当当价:¥12.50 15、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条文释义 作者:王传丽 著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定价:¥34.00 当当价:¥30.90 16、世纪谈判:在复兴、入世谈判的日子里 作者:王毅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定价:¥32.80 当当价:¥27.30 17、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第二版) 作者:张海东 编著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价:¥30.00 当当价:¥26.00 18、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作者:温耀庆 主编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定价:¥36.00 当当价:¥31.10 19、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 作者:孙琬钟,屈广清 主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定价:¥48.00 当当价:¥41.50 20、WTO:规则运行案例 作者:张德修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定价:¥30.00 当当价:¥23.90 以上信息根据当当书店2010年8月9日WTO管理图书排行榜编辑而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部教材两门课程相关内容雷同91.6%算什么?
黄安年 2010-9-16 08:45
两部教材两门课程相关内容雷同 91.6 % 算什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16 日发布 最近科学网博客谈论自我抄袭、自我复制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学术评论中人们批评一稿几用 , 低水平重复现象,但是很少提到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中的高度雷同现象,这种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开设内容的雷同发生在同一讲课教师身上 , 这种现象算什么 ? 为何出现这类现象却是值得思考的,别的不说 , 讲课人求名心切 , 出版部门和教学主管部门缺乏有力监管是这类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 有人统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90 年代中期《当代世界史》课程和《现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材内容中的国际关系部分高度重复。 XXX 编著的《现代国际发展史 (1917-1993)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 1 版 ) 和他参编的《世界当代史 (1945-1993)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9 月 1 版 ) 中由他执笔的第 7,11,15 章有关国际关系部分惊人雷同现象如下 : 世界当代史 现代国际发展史 雷同情况 章 节 页码 行 章 节 页码 行 7 1 86 整页 4 1 178 整页 179 完全相同 7 1 87 整页 ( 除三行 ) 4 1 179, 180 完全相同 7 1 88-92 整页 ( 除 92 8 行 ) 4 1 180, 182-186 完全相同 7 2 92-102 全部 4 2 188-195, 205-210 完全相同 7 3 102-106 整页 ( 除 6 行 ) 4 2 195-198, 251-21 完全相同 7 3 106-108 整页 ( 除 4 行 ) 4 2 200-202 完全相同 7 3 108-109 整页 4 2 216-218 完全相同 7 3 110-112 整页 ( 除 6 行 ) 4 2 234-236 完全相同 7 3 112-114 整页 ( 除 3 行 ) 4 2 227-228 完全相同 11 1 223 上半页 5 2 273 大体相同 11 1 223-301 整页 5 3 298-301 完全相同 11 1 226-227 一页 5 散见各处 11 2 227-228 一页 5 散见各处 11 2 228-233 整页 5 4 305-311 完全相同 11 3 234-236 整页 5 1 254-256 完全相同 11 3 236-239 整页 5 1 270-272 完全相同 11 3 239-240 整页 5 5 315, 317-318 完全相同 11 3 240-241 整页 5 5 318 大体相同 11 4 241-244 整页 5 2 273-278 完全相同 11 4 244-252 整页 5 2 280-289 完全相同 15 1 390 整页 6 1 323 略有压缩 15 1 391-394 整页 6 1 323-327 完全相同 15 1 394 整页 6 1 328 压 缩 15 1 394-397 整页 6 1 328-333 完全相同 15 1 397 4 行 6 1 333 压 缩 15 1 397-398 整行 ( 除 4 行 ) 6 1 334-336 完全相同 15 1 399-400 整行 6 1 336-338 完全相同 15 2 400-407 整行 6 2 339,350 完全相同 15 3 407-411 整行 ( 除 5 行 ) 6 3 365-366, 366-370 完全相同 15 3 412-413 整行 6 4 373-375 大体相同 15 3 413-418 整行 ( 除 6 行 ) 6 4 376-387 完全相同 15 4 418 最后一段 ( 除 3 行 ) 7 1 388, 397 完全相同 15 4 419-421 整行 ( 除 7 行 ) 7 1 398-401 完全相同 15 4 421-423 整行 7 2 404-407 完全相同 15 4 424-425 整行 7 3 413-414, 416-417 完全相同 15 4 426 共 4 行 无 以上表明 : 在《当代世界史》中的战后国际关系部分的 7 章、 11 章和 15 章三章中的 86-114,223-252,390-426 页 , 总共 96 页中 , 完全相同的内容竟有 88 页之多 , 占总量的 91.6 % , 另外有 5 页内容大体雷同 , 3 页在内容上作了压缩。 此外 , 还有一个现象是在章节和子目的标题上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而当代世界史的大纲是早在《当代世界史》出版前两年由教研室集体讨论过的 , 对此《现代国际关系史》在出版时并未说明。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7605 次阅读|9 个评论
工程专业多学时理论力学教材调研(2001)
Mech 2010-9-11 11:05
1 调研总体情况的说明 为提高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对国内工程专业的理论力学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重点研究了 8 套 (11 册 ) 1998 年以后出版的多学时理论力学课程适用的新教材,同时研究了 5 套其它高校校内讲义 ,并参考了九十年代前期出版的其它多学时理论力学教材 13 种 ,以及出版较早但很有特色的教材 3 种 。除个别遗漏 ( 例如 ) 和若干中、少学时教材和电大和专科教材外,已包括近 10 年来已出版的主要多学时理论力学教材。此外,在参加全国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成果研讨会、国家十五力学、土建教材规划制订工作研讨会等教学会议和其它学术会议期间,与若干高等院校理论力学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安排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理论力学单独设课,还是与材料力学等共同组成工程力学。新教材和讲义基本上有三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保持理论力学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 ;另一种是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穿插形成工程力学,如 , 还包括流体力学。还有一种是在保持理论力学的独立性的同时,包含少量其它工程力学内容,如 包括流体力学基础, 包括弹性静力学。 教学内容安排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理论力学内部的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是否仍为基本独立的三部分。多数教材和讲义以不同形式保留三者的区分,三部分的次序依旧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仅有 将运动学置于静力学之前。但静力学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精简,而运动学有所加强。也有不同处理方式,如 将运动学和动力学合并, 将静力学作为动力学的一种特殊情形。有种值得注意的做法,将以虚位移原理为核心的分析静力学移入静力学部分,如 。 3 传统教学内容的精简 这里所谓传统内容,是指以 为代表而为多所高校长时间沿用的教学内容。新教材对传统内容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简。 内容精简最突出的是静力学。与以往各种力系由特殊到一般地逐个讨论简化和平衡不同,新教材中多数分为基本概念、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三部分,如 ,其中 另设专章讨论桁架和摩擦, 将约束专列一章。这种处理方式的高度压缩的形式首见于理科力学专业教材 ,目前的形式在工科力学专业教材 中出现,随后被 等少数工科教材采用。除这种主流做法外, 以质点平衡、刚体平衡、刚体系平衡和质点系平衡展开静力学,较为接近传统的内容; 将静力学作为动力学逆问题的特殊情形,讨论极为简练。 运动学的精简不多。一些教材,如 为避免与物理重复,删去了刚体基本运动。变化较大是速度合成定理证明,不采用几何方法,而通过应用相对导数概念使证明简洁严格,如 。一些教材如 ,删去了刚体的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此外,一些教材先讨论平面运动,后复合运动,如 和较早的 。 先讨论刚体一般运动,然后平面运动和复合运动。 动力学的精简很少。 删去了与物理重复的质点的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质点系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篇幅在多数教材中有所减少, 将三条定理编入一章, 将动量和动量矩定理合为一章,而 仅将动量和动量矩定理作为动静法的一种形式。此外,一些教材如 删去了机械振动。 4 新教学内容的注入 这里所谓新教学内容不仅指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而是泛指传统理论力学教材基本不涉及的内容。理论力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运动学和动力学。新注入内容大致可分为 5 类:新方法的引入、工程或实际背景的说明、后续课内容的介绍、原有理论体系中某些更一般的结果和计算机数值仿真。 新方法的引入主要是运动学中对解析法的强调。多数新教材如 和较早的 均介绍了相对导数。 完全舍弃了传统的矢量方法,以刚体而不是点为运动学的切入点。 在运动学中讲述约束和自由度的概念而且有专章叙述分析运动学。 对解析法也较重视使之与矢量法并重。此外,一些教材为讨论振动问题而引入了相平面法,如 。 对工程和实际背景的说明特别出色。有些例子和习题涉及汽车、航天、航空等工程领域和运动生物力学,还有对力学建模的简要讨论。 后续课内容的简要介绍也是注入新内容的重要方面。 将计算多体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注入理论力学,增加刚体系运动学及其计算机辅助分析和刚体系动力学及其计算机辅助分析两章。 增加了弹性体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的内容。 包括混沌的简要介绍或说明。 还通过实例引申介绍多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力学的内容。 在理论力学教学体系中某些结果在通常传统教材中没有讲述,而在新教材中有所反映。例如, 利用方向余弦矩阵的本征值证明定点运动的 Euler 定理。 包含对任意动点的动量矩定理, 还讨论了研究碰撞的分析力学方法。 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是理论力学教学内容更新的重要原因。以往的教材也有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内容,如 有静力学问题的求解程序, 的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均附有上机分析习题, 有专章讨论计算机解理论力学问题的数值方法。新教材中, 应用计算机数值方法进行结果分析; 强调数学建模的程式化,体现当前国际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基本原理,并附有在使用方法上与大型工程软件接轨的《理论力学求解器》光盘。其它新教材 也增加面对计算机的力学知识和方法,如矢量和矩阵运算的普遍采用和前述对运动学分析的解析方法的强调。 5 现已出版新教材的共同特点 (1) 教学起点的提高 数学中的矢量、矩阵等充分运用,与物理重复的质点动力学内容基本删去。 (2) 静力学精简基本形成共识 静力学的篇幅均有显著减少,由一般到特殊地处理力系简化和平衡的教学体系基本定型。 (3) 运动学内容更新有所突破 解析方法普遍加强,相对导数广泛采用。分析运动学、刚体系运动学等新内容开始引入。 (4) 考虑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从内容选择、仿真演示、习题安排、程序设计、软件应用等不同侧面,回应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6 现已出版新教材的若干局限 (1) 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现已出版新教材 均是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教授编著,他们的教学经验使得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均有较高预期。相当多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可能达不到这些教材作者的预期。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这一问题可能日趋突出。 (2) 教材的篇幅均较大 与传统教材 60 余万字相比,现已出版新教材 的篇幅已大为减小,多学时理论力学教材一般为 40 余万字。但与目前实际教学时数相比,篇幅仍嫌太大,非名牌大学通常难以完成。 (3) 教材的通用性较差 尽管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多、中、少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差别已不是很大,现已出版新教材通常仍较强调这种区别。因此不同学时课程之间教材不能通用,给教师备课带来不便。 (4) 教材之间配合不足 现已出版新教材 在与先修课配合方面已有很大改进,避免了传统教材过分强调自成体系的弊端。但这些教材在同门课程不同教材间仍缺乏配合,虽然这些教材与传统教材不同均附参考文献,但仅是说明作者在编著过程中曾参考。新教材各有特色,应建议并指导部分学生阅读不同教材和较简单的文献。 参考文献 范钦珊 ( 主编 ) 。 工程力学教程 ( I - III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I ) 第一-四章, ( II ) 第一、二章, ( III )) ( 约 160 千字,约 50 千字, 560 千字 ) 谢传锋 ( 编 ) 。 静力学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70 千字 ) 谢传锋 ( 主编 ) 。 动力学 ( I , II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60 千字, 130 千字 ) 洪嘉振,杨长俊 ( 编著 ) 。 理论力学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410 千字 ) 贾启芳,赵志岗,刘习军 ( 编 ) 。 工程静力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141 千字 ) 贾启芳,刘习军 ( 编 ) 。 工程动力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406 千字 ) 范钦珊 ( 主编 ) 。 理论力学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90 千字 ) 刘延柱,杨海兴,朱本华。 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待出版 (480 千字 ) 龙运佳 ( 编著 ) 。 理论力学教程 。中国农业大学, 1997 梅凤翔 ( 主编 ) 。 工程力学 。北京理工大学, 1998( 第一-四、六-九、二十一-二十三和二十五章 ) 郭应征等。 应用力学基础 。东南大学, 1999( 第一、二、七-十章 ) 张锡成 ( 编著 ) 。 应用理论力学 ( 修改本 ) 。大连理工大学, 1999 李俊峰,张雄,任革学。 理论力学 。清华大学, 2000 吴镇 ( 编著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239 千字, 289 千字 ) 王烈 ( 主编 ) 。 理论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548 千字 ) 黄克累,张安厚,刘洁民 ( 编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1(288 千字, 302 千字 ) 黄安基 ( 主编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第 2 版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1(396 千字, 383 千字 ) 西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 ( 编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3(262 千字, 249 千字 )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 ( 编 ) ,罗远祥、官飞、李萍 ( 修订 ) 。 理论力学 ( 上、中、下册 )( 第 4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430 千字, ) 王铁光,林巍 ( 主编 ) 。 理论力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535 千字 ) 邓危梧,裴家驹,梁智权 ( 主编 ) 。 理论力学 ( 修订版 )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512 千字 ) 萧龙翔,贾启芬,邓惠和 ( 主编 ) 。 理论力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5(783 千字 ) 谭广泉,罗龙开,谢广达,范长锋。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第 2 版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288 千字, 272 千字 ) 唐驾时,黎大志、赵跃宇 ( 主编 ) 。 理论力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384 千字 ) 孙世贤,黄圳圭等 ( 编著 ) 。 理论力学教程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630 千字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 ( 编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第 5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90 千字, 330 千字 )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313 千字, 356 千字 ) 刘延柱,杨海兴。 理论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443 千字 ) 徐燕侯,郭长铭,周凯元 ( 编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9(277 千字, 275 千字 ) 李树焕,戴泽墩 ( 编 ) 。 理论力学 ( 上、下册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尹冠生 ( 主编 ) 。 理论力学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612 千字 ) 徐燕侯,郭长铭,周凯元 ( 编著 ) 。 理论力学 ( 修订版 )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559 千字 ) 后记:该文初稿是2000年2月为上海大学力学系做的调研报告。2001年修改后作为给某出版社教材提议的附件。初稿的第六节为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定稿时改为现在的 已出版教材的若干局限。教材也由原来的25种增加到32种。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6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话题]教材踢出鲁迅 这些课文怎么了
tchaoke 2010-9-2 12:18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一时间炒得沸反盈天。鲁迅鸡肋说、压抑说、晦涩说、痛苦说和横眉冷对老头说等等炸开了锅。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进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这一大变脸引发各界热议。 几年前语文教材中收入金庸、余华等人作品时,外界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越来越被忽视就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相关教材的编委们也曾异口同声地强调,金庸替换鲁迅的说法不真实。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安徽临开学更换百万教材 传与回扣重新分配有关
flly 2010-9-2 06:54
 本报讯 (记者吴伟)昨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安徽滁州等5个地市的很多初中学生发现,自己领的新书里唯独没有英语课本。据安徽省教育厅红头文件显示,安徽省8月底决定改换上述5地市的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教材版本,因所涉教材量多达近百万册,教材供应商印刷、配送不及,导致出现上述结果。据知情者透露,利益重新分配是更换背后原因。 开学前一周决定换教材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下发的皖教秘基【2010】107号文件,阜阳、宿州、滁州、淮南、蚌埠5地市重新选用新版本的英语教材,文件颁布日期为8月27日,离开学日期不足一周。   阜阳市英语教师赵锋说,上述5地市原使用的英语教材由北京某教育研究所提供,现在,阜阳、宿州、滁州、淮南4地市被换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而蚌埠被换成译林出版社教材。   8月30日,一位知情者透露,8月25日下午,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主持召开了滁州等5个地市教育局长会议,宣布从2010年秋季开始,以上5个地市初中3个年级正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全部改换。并已于8月26日将更换信息通知到所涉及到的中学。其提供的数据显示,所涉及的英语教材多达近100万册。   截至昨日下午6时,记者数次拨打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教育厅新闻中心的电话,未获得安徽省教育厅对此行政决定的官方解释。   新版教材配送受拖延   负责新版教科书印刷、配送任务的是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8月30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仍在加班加点全力印刷、配送新版英语教材,但因新学期前学校都忙于加固校舍,因此有所拖延。   昨日17时,该负责人称,截至8月30日18时,所有教材都已发包送往更换教材所涉学校。他解释,因教材系政府采购,供货方变更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拖延。淮南凤台县一些英语教师说,截至昨日下午5时半,上述教材仍未到货。   记者分别拨打上述5地市教育局局长手机欲采访新教材配送情况,4人手机拨通后无人接听,1人说正在开会,5时半再拨打时关机。   ■ 反应   仓促换书将致很大危害   临时换教材,意味着学生们原先英语课本上熟悉的卡通形象将突然消失,阜阳英语教师赵锋认为,他们面对新教材必定将少一些亲切感。   阜阳市英语教师高立友称,不仅学生,连教师也需要系统培训才能对新教材有所掌握,不同的教材结构不同,进程、理念也不一样,初一、初二年级由于老教材还没学到底,危害相对小,作为初三年级的任课老师,这些孩子要花多长时间改换以前两年的学习风格?我很苦恼,不知道这课还怎么上。   高立友说,不管哪个教材更好,仓促换书,这造成的危害会很大。据了解,老师们还没有听说有新版英语教材的课前培训计划。   此外,来安县、滁州等地的一些英语教师,对此次仓促改换英语教材也表示不理解,并称此前从来没出现过类似事情。    ■ 探因   回扣重新分配导致换教材?   据知情者透露,安徽此次仓促换书,源于图书配送市场垄断,以及利益重新分配。   据其介绍,在教材发行市场有一定的潜规则,即发行返点。据其介绍,出版单位一般会拿出20%利润中的5%10%,作为有权利决定选用教科书的个人的回扣。一般一个省的教材配送的净利润在7000万8000万左右。   这次之所以出现临时换书的事情,就因为教材发行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者,排挤了原来的供应商。 昨天在午间新闻里面也看了这个报道,真是只要胆子大。。。
个人分类: 杂感|1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小小的收获
donghy 2010-8-24 09:52
今天刚一上班,就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邮包,是北京8月11日邮出来的。 打开吧,里面还有一个包装,是印刷厂8月6日包装送出的。 再打开,一册册新书墨香扑鼻。 仔细看看,新书终于正式出版了。 它是我们许多人20余年共同努力的结晶,这里要感谢所有对本书的新老贡献者。 过去的经验总结完了,新的挑战还在前面,吾辈仍当努力。看看市场: Google-----------------------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供药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董鸿晔: 医药 ... 2010年8月17日 ...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供药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在博库书城网上书店销售, ... www.bookuu.com/kgsm/ts/2010/08/17/1818273.shtml - 网页快照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 药学- 北京图书大厦网络书店 2010年8月18日 ... 从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实际出发,认真综合计算机较新的技术,构成了本书的主线。 ... www.bjbb.com/bookdetail.aspx?pid=3523603 - 网页快照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教材为供高等学校 药学 类专业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一本结合 药学 专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讲授 计算机 的具体 应用 ,和培养学生使用 药学应用 软件和开发 ... www.pmph.com/article/180/30948.aspx - 网页快照 百度---------------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作者: 董鸿晔 . 主编 条形码: 9787117131933 ; 978-7-117-13193-3 I S B N : 9787117131933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页数: ... www.bookschina.com/4826316.htm 2010-8-20 - 百度快照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供药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其他)|... (,),专业,中的,供,全国,其他,应用,教材,机在,用,类,药学,计算,高等学校,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供药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其他),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 www.wangchao.net.cn/shop/product_1626062.html 2010-8-19 - 百度快照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85413021owner=267523886
个人分类: 学科前沿|3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产教材
metanb 2010-8-14 18:53
学术界的违章建筑,知识殿堂的污染源头。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也说说国人教材的话题
liwei999 2010-8-12 09:35
也说说国人教材的话题。 (229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11, 2010 06:37PM 这是对《低质量教材危害远大于垃圾论文》( )的响应。读后的感觉就是有些言过其实。 看大学除了看食堂、看厕所之外,澡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读书历来都应该是个很优雅的事情,到了发奋读书的份儿上,这个书不读也罢。镜某每到一个校园都要去看看那里的书店。书店里的陈列也代表了学校的档次。如果一个学校的园区里连一个书店都办(维持)不下去了,那么这个校区、这个学校的前途也就很渺茫了。好学校不能只看到好食堂、好宿舍,还必须要伴随着文字的高消费。至于质量的高低,不应该过分讲究。尤其是学生,学不好的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教材。 引用: 唐老师的这段话比较费解: 据我所知,国内的普遍情况是大学教材都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指定使用某一种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学生知道教材写的不好,想要改用好的教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需要买两本教材,一本应付考试,一本自学。效率如何,可想而知。更何况,有些科目可能根本就买不到高质量的中文教材。 显然这是个供给的问题。一本书要及时供应几十本,这样的情形有上百个科目,校方出面调剂供应也是情有可原。在大学里,教科书也属于很奇怪的说法吧?就算是一个课目有教科书,但至少也要有几种参考书才可以吧?学好一门功课,尤其是基础课这样的东西,单靠一两本教科书显然是不够的。比如说力学伍的,不看上个十本、八本的,恐怕都不好意思开口跟人家讨论问题。应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学生的阅读,唐老师所说的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教材。学校统一指定教材、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材,而且自主选择教材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然是言过其实了。 大学本科的教材与研究生院的教材应该区别开来。的确,研究生院教材的档次不是很高。但这对(要)以研究吃饭的人来说不算是大问题。本科的教材在种类上不足,精品也欠缺。教材不好固然有写书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因素。教科书也是商品,摆脱不了商品性的命运。一个大学生一年消费1万元。是否有10%=1千块是用在了买书上了呢?地方大学的师资问题不解决,教科书好不好的意义不大。教科书的一个有用的地场是工作了以后的需求。所谓学到用时方恨少。能对工作中的科技人员有指导意义的、实用的教科书的确不多。按照中专的层次写教材应该有很好的市场。 国人有个说法叫实事求是。国人大学的实事就是个大专水平,求是就是按大专水平去办学。可惜国人不是这样去办学,很有些象过去穷人家给孩子做衣服总是要往大了作。穿戴这类事情,合身儿是最要紧的。上大学读书,教科书的档次也不是个大问题。因为毕竟不是到大学里自学去了。找媳妇儿不能一味地追求漂亮,还是要合适为好。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113,65113#msg-6511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低质量教材危害远大于“垃圾论文”
tchaoke 2010-8-11 11:29
科学网上对垃圾论文批评甚多。其实,比垃圾论文危害更大的是低质量教材这种情况在国内尤为普遍。 垃圾论文,一般指的是低质量论文。对于一个具有一定水准的研究者来说,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所以,看出来了,就扔在一边,不会对自己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危害,也不会浪费自己太多时间。 可是低质量教材就不同了。据我所知,国内的普遍情况是大学教材都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指定使用某一种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学生知道教材写的不好,想要改用好的教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需要买两本教材,一本应付考试,一本自学。效率如何,可想而知。更何况,有些科目可能根本就买不到高质量的中文教材。 低质量教材危害甚大。首先,写的不够清晰明了,让学生难以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也许会把自己难以理解教材归咎于教材写的不好;可是,大多数学生就容易因此而怀疑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程,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此外,教师授课也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教材写的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授课的效果。 为什么国内多低质量教材?究其根源,一是国内本来高水平的学者就不多,如果教材由本来就对学科知识一知半解的学者编写,质量怎么可能上得去?二是由于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只看论文,不看或少看专著编写。所以,好的科研人员往往对编写教材没有多大兴趣。实话说,这确实是个耗时耗力但是没有多少产出的活。第三,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教材。学校统一指定教材,其中是否存在利益关系不好说。但是,如果学生没有选择高质量教材的权利,即使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编写好的教材,估计也是难以有市场的。第四,教材定价低。这个当然是由于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在美国,亚马孙网站是购书的主要网站。我非常喜欢在上面买书,因为经常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很好的书。虽然是旧书,但常常和新的一样好。例如,原价 20 美元的书,可能 1 美元就能买到。但教科书是例外。即使是旧书,教科书也是动辄几十美元。新书则常常在一百美元以上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上千了。当然,这些教材都印刷精美,编写质量极高。虽然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差,但是看这样的教科书却也是非常轻松,因为写的非常易懂,清晰明了。有些教材,还包括了详细的学科发展历史,把科学发展的故事写的一波三折,栩栩如生。看了这样的教材,对自己的科研思路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美国的某些主要学科,例如大学的生物学、生物化学这样的学科,都有一本或几本占垄断地位的精品教材。这些教材质量很高,使用面很广。国内与之相反,似乎每一个学科都有无数个版本的教材,每一个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有些基本上就只在教材编写者所在的大学使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针对上面的四个原因给出对策。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材,而且自主选择教材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845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质量教材危害远大于“垃圾论文”
热度 1 lingfeng 2010-8-11 03:49
科学网上对“垃圾论文”批评甚多。其实,比垃圾论文危害更大的是低质量教材——这种情况在国内尤为普遍。 垃圾论文,一般指的是低质量论文。对于一个具有一定水准的研究者来说,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所以,看出来了,就扔在一边,不会对自己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危害,也不会浪费自己太多时间。 可是低质量教材就不同了。据我所知,国内的普遍情况是大学教材都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指定使用某一种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学生知道教材写的不好,想要改用好的教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需要买两本教材,一本应付考试,一本自学。效率如何,可想而知。更何况,有些科目可能根本就买不到高质量的中文教材。 低质量教材危害甚大。首先,写的不够清晰明了,让学生难以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也许会把自己难以理解教材归咎于教材写的不好;可是,大多数学生就容易因此而怀疑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程,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此外,教师授课也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教材写的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授课的效果。 为什么国内多低质量教材?究其根源,一是国内本来高水平的学者就不多,如果教材由本来就对学科知识一知半解的学者编写,质量怎么可能上得去?二是由于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只看论文,不看或少看专著编写。所以,好的科研人员往往对编写教材没有多大兴趣。实话说,这确实是个耗时耗力但是没有多少产出的活。第三,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教材。学校统一指定教材,其中是否存在利益关系不好说。但是,如果学生没有选择高质量教材的权利,即使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编写好的教材,估计也是难以有市场的。第四,教材定价低。这个当然是由于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在美国,亚马孙网站是购书的主要网站。我非常喜欢在上面买书,因为经常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很好的书。虽然是旧书,但常常和新的一样好。例如,原价 20 美元的书,可能 1 美元就能买到。但教科书是例外。即使是旧书,教科书也是动辄几十美元。新书则常常在一百美元以上——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上千了。当然,这些教材都印刷精美,编写质量极高。虽然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差,但是看这样的教科书却也是非常轻松,因为写的非常易懂,清晰明了。有些教材,还包括了详细的学科发展历史,把科学发展的故事写的一波三折,栩栩如生。看了这样的教材,对自己的科研思路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美国的某些主要学科,例如大学的生物学、生物化学这样的学科,都有一本或几本占垄断地位的精品教材。这些教材质量很高,使用面很广。国内与之相反,似乎每一个学科都有无数个版本的教材,每一个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有些基本上就只在教材编写者所在的大学使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针对上面的四个原因给出对策。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材,而且自主选择教材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9949 次阅读|27 个评论
答复学生
metanb 2010-6-6 12:13
【按: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博文 教学信件:关于线性代数 ,提到一些教学中遇到的情况,以及我个人关于教学和教材的一些观点和主张。最近收到一位学生的反馈,特此答复。】 【学生反馈】 李老师:在认真读了您的公开信和在您的授课下学了一学期后,我想发自肺腑的说几句!首先我衷心的感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我们设计了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如诗歌记忆法,分组合作相互学习发 ,扑克记忆法,这些方法真的很好,很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合作,还能学习中得到乐趣。其次您为我们设计的上述方法我想很少人去实施,至少我在的班级基本上没人去按分组,扑克做!请您不要生气,我们的课,作业确实不少,加上传统的我们不太喜欢合作,还有就是优点时间同学们又想玩玩还有其他原因!还有关于教材的,现教材可以说是精华的浓缩可能缺少原始文献的那种给人启发,鼓舞,感染的力量,可原始文献又难免缺少条理性况且我们估计也看不懂,这也许就要在着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以上全是一个学生的个人看法,失真,不敬,偏执之处请谅解! 【答复】 首先,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和反馈信息 。 我很欣赏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学生。 关于学习方法。编口诀或制作扑克是对知识重新组织和概括的过程,也带有创新的成份,主要是为了帮助长久记忆(如:基本概念、公式或结论等),使得某些知识快速而长久地驻留在大脑中。分组则是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我的假定是:四个班有160多人,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对我提供的方法感兴趣,并付出切实的行动。若要大面积实施,可能得施加一些手段。毕竟,言语的力量常常是很微弱的。不论如何,必须认识到的是,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知识量是非常庞大的。如何(或能否)长久而牢固地掌握如此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摆脱长时间学习带来的疲劳或厌倦,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重大问题。 关于教材。 可原始文献又难免缺少条理性况且我们估计也看不懂,这也许就要在着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 . (1) 原始文献是否缺少条理性、能否看得懂只有看了才知道。(2) 我很欣赏寻找一个平衡这一说法。不过,我也相信,在这个平衡点上产生平庸者的机会也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平衡即平庸--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打破这样的平衡。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一本心理学书的两个原因
Bobby 2010-6-4 16:36
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 译者: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一、这本书不象其它心理学专著一样玄虚和深奥,离日常生活甚远。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社会心理学常识,与你的生活很贴近,你不必事事都自己亲自去发现和领悟。 二、《社会心理学》作为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该书的写作很有特色。水平自不待言,单是极其丰富的图表、漫画、名言、案例、研究背后的故事、个人后记等元素,就使得该书引人入胜、滋味盎然。相比之下,国内文科教材真是味同嚼蜡。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丰姿绰约的美人,那么国内教材就如同风干的尸骨。国内教材编纂者可要好好学学。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出版著作比发表论文更容易吗?
wangfangnk 2010-6-4 12:01
世界电子政府的发展,一般从1993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算起。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一般从1993年的三金工程算起,也有从1999年的政府上网工程算起的,如今也有人将其追溯到1986年互联网最早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记得2004年做电子政务研究时,国内电子政务的书籍还了了无几,国外的著作也不太多。这两天让学生做了一下电子政务相关书籍的情况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短短的五六年时间,相关书籍竞然多达150多本。其中绝大部分是教材。也就是说这类教材平均每年以接近30本的速度在增长。一个新兴领域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见一斑。难道知识的创新速度真有这么快吗? 发表论文需要评审人、编辑层层把关。相对来说,出版著作似乎更容易些,专著类书籍一般需要交些出版费,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什么控制环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写书还是写论文,还真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5118 次阅读|3 个评论
都是多媒体教学惹得祸
热度 1 zhengdeshun 2010-5-26 17:55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里面几乎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脑和投影设备,各个学校也将其利用率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项指标,这使得上课时老师对着多媒体口若悬河和学生对着多媒体昏昏欲睡的现象大量出现,每次下课后很多学生都会过来把课件靠回去以备考试所用。这使得学生为了最后的考试,把课件全部打印出来,将老师的重点标出来,很少有人去对着重点的内容去看看教材。 试问: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人在大学里读了自己专业的教材?是不是都是多媒体惹得祸?
个人分类: 文学艺术|5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两种中级动力学教材的最新修订
Mech 2010-5-16 21:03
笔者在北美中等动力学若干新教材 ( 力学与实践, 2008 年第 1 期 ) 介绍了 Ginsberg 教授的《高等工程动力学》和 Moon 教授的《应用动力学》等教材。该文发表后,笔者收到了 Ginsberg 教授赠阅的新著《工程动力学》 (Ginsberg JH. Engineering Dynamics .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8, 726 页 ) 。后来,又见到 Moon 所著教材的第 2 版《应用动力学》 (Moon FC. Applied Dynamics (second, completely revised edition). Wiley-VCH, 2008 , 567 页 ) 。两书都是难得的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教材。笔者仔细地阅读了两书的修订版,并与原版进行了比对。本文先对比两书修订之处,然后分析两书的特点,并对高等动力学教材使用提出些个人看法。 1 Ginsberg 的《工程动力学》 作者 Ginsberg 教授基于在乔治亚理工学院使用《高等工程动力学》 10 多年的教学经验,重写了该书大部分内容,篇幅增加了 260 多页,以至于作者认为修订版完全是本新的教材。事实上,该书以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作为主要内容,称为《工程动力学》比《高等工程动力学》可能更为恰当。 《工程动力学》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对动力学课程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在作者看来,动力学是物理学、应用数学、计算方法和基本逻辑的跨学科融合。因此,作者希望能从物理和分析两个方面理解基本原理,展示动力学学科概念紧密关联的逻辑美。同时,作者还指出,由于描述运动和求解方程的工具的发展,动力学的研究已经由自然哲学变为工程科学。因此,作者希望在不同背景的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涉及现实世界工程问题的复杂性。 《工程动力学》加强了数学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在数学基础方面,基本事项一章增加了矢量代数和矢量微积分,把矢量运算和牛顿力学共同作为工程动力学的基础;相对运动一章专门讨论了相对导数;在 Hamilton 原理一节,增加了变分法和 Rize 序列法。在数值方法方面,不仅讨论了完整系统方程的求解,而且在受约束系统一章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方法,包括算法、数值误差控制和初始条件,并应用于分析受干摩擦作用的系统。 《工程动力学》增加一些《高等工程动力学》没有的内容。在刚体动力学中,增加了刚体碰撞,这是近来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在分析力学导论中,增加了虚功原理和动态虚功原理 ( 即国内教材中的动力学普遍方程 ) 。在分析力学的其它建模方法一章,增加了 Kane 方程,并讨论了 Kane 方程、 Gibbs-Appell 方程和 Lagrange 方程的关系。在陀螺效应一章,澄清和更新关于惯性导航系统的讨论。《工程动力学》删去《高等工程动力学》中方程的线性化的内容。 《工程动力学》参考 Dugas 和 Truesdell 等的力学史论著补充了一些历史注记。特别澄清了动力学初等课程中的一些习惯说法,如对 DAlembert 原理的解释。第 1 章对动力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先驱的传记也有扩充。《高等工程动力学》有 Galileo, Newton, Euler, DAlembert, Lagrange, Coriolis, Hamilton 和 Rayleigh 小传 , 《工程动力学》增加了 Routh, Gibbs, Appell 和 Ritz 的传记 , 但删掉了 Rayleigh 的传记。 《工程动力学》增加了大量例题。多数例题含有现实工程问题常见的机构元素。作者希望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从求解到得到结论。有些例题也引入新的内容。例如,在刚体的惯性效应的例题中计算了天体的引力矩;在变分法的例题中导出了轴向运动缆绳的横向运动微分方程,并在 Rize 序列法的例题中将前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截断为非线性常微分方程。 即使是两书相同的题材,作者也重写了几乎全部内容。补充了基本概念的解释,数学推导力求更普遍或更优美同时便于接受。每章的参考文献都增加了新的书目。习题也有增加,从原来的 243 道增加为 464 道。 说几句题外的话。北美写理论力学的知名研究教授很少, Inman 或许也是个例外,他写过理论力学和振动力学教材。 Meirovitch 的著述丰富,包括高等动力学教材和多种振动教材,但没有理论力学教材。据我所知, Ginsberg 是北美唯一位以研究见长的讲席教授、同时编著了理论力学、振动力学和高等动力学教材。这有些类似笔者的导师刘延柱教授。他们两位教授的教材都一再修订,反映出他们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严谨学风。 2 Moon 的《应用动力学》 在《应用动力学》出版 10 年后,作者 Moon 教授基于他在康奈尔大学讲授中等动力学课程的经验,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该书的章节框架基本没有改变,增加了 3 节。在修订版中,作者除补充和更新内容外,强调动力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一种教育产生的直觉 (educated intuition) ,以便学生对于动力学现象能有出色的判断。在各种动力学仿真软件广泛应用的今天,这种直觉尤为必要。 修订版最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原版所没有的纳米力学内容,同时充实了微机电系统的内容。在通论性质的第一章说明动力学的新进展时分别概述微机电系统技术以及纳米力学和纳米马达。在机电动力学一章中,又概述了微机电系统和纳机电系统的应用;增加了纳米动力学相关内容,包括各类力概述, Gasimir 效应、 Van der Waals 和 Leonard-Jones 力的简介,以及对 Gasimir 效应导致扭转不稳定的分析。 修订版也注重加强其它的机电磁耦合问题。在第一章的动力学的基本范式一节增加了电磁力的内容。在机电动力学一章增加了电和磁应力,高温超导的悬浮力,压电梁,电磁发射器 ( 一种磁力加速器 ) 的动力学。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新增加内容是稳定性理论。在机械人和多体动力学导论中增加一节机器人机械的 PD 控制,其中介绍了单自由度系统的 Lyapunov 稳定性定理,并应用于机械人比例 - 微分控制稳定性的分析。 修订版对运动学的内容作了较多充实。列举机器和机构的运动学在汽车、飞机、机器人、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制造业、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食品生产和建筑机械中的例子;概述了各种机构,特别是用图片或照片展示多种机构的实例,对比了 1492 年达芬奇设计的变速齿轮机构和微米尺度硅的微机电齿轮,以及达芬奇的滑动曲柄连杆蜗杆齿轮和现代被动步行连杆机械。阐述了基于连杆的拓扑不变性的 Grbler 机动性判据和空间机构机动性的 Kutzbach 判据。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瞬心轨迹,包括 1876 年 Reuleaux 提出的几何确定方法,简介瞬心轨迹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动力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在动力学基本原理一章,对于自治单自由度系统,从能量守恒推导出 Nilson 方程;讨论了约束力的确定。在 DAlembert 原理、 Lagrange 方程和虚功一章,补充了用变分法从 Hamilton 原理推导出 Lagrange 方程。在机器人和多体系统导论一章补充了多体系统的 Lagrange 方程,这样把 Newton-Euler 方法、 Lagrange 方程和虚功原理作为并列的 3 种动力学建模方法贯穿质点系、刚体和多刚体系统。 在轨道和卫星动力学一章,增加一节控制力矩陀螺体。把原来属于刚体卫星动力学中的广延体引力单独列为一节。还增加了关于椭圆轨道的简短讨论。 修订版中更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第一章中加入动力学原理的历史一节,分别概述牛顿之前、牛顿时代和牛顿之后的动力学原理。在全书中穿插历史注记,还有些历史图片资料。作者近年来研究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历史,发表过相关论文,并出版专著 The Machines of Leonardo da Vinci and Franzz Reuleaux (Springer, 2007) 。 修订版还增加了 80 道习题和 70 余篇参考文献。附录介绍的动力学分析和仿真软件也做了补充和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封底的作者介绍没有提到 Moon 是美国工程院院士,而是说到他在 2007 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表彰他在应用动力学领域终身贡献的 Lyapunov 奖。该奖设立于 2005 年,首次颁发给 Nayfeh 教授, Moon 教授是第二位获奖者。 3 两书的特点与比较 前述两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丰富,超过美国本科生一般中等动力学课程的基本要求。都可以作为研究生教材。两书都是作者的学术洞见和教学经验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当代动力学教材的最高水准。相对而言,《工程动力学》更反映作者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应用动力学》更反映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 《工程动力学》条理清晰,讲解细致,例题习题丰富。作者注重动力学的内在逻辑,所选择内容都是动力学的核心,试图与让读者领会动力学的内在美感。篇幅虽然较大,但皆为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没有振动、稳定性等扩展性内容。特别是在新版中,删去了方程线性化的内容和 Rayleigh 的小传,笔者理解是要与振动课程有清晰的分界。因此,该书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类型的中级动力学内容,只是作者的学术功力和教学经验使该书足以成为传统中级动力学教材的典范。 《应用动力学》内容新颖,涵盖广泛,参考文献反映研究前沿进展。作者注重动力学应用的广泛性,试图吸引最广泛的读者对动力学产生兴趣。除传统的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力学外,涉及多体动力学、机器人动力学、卫星动力学、微纳米力学、微机电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等众多专门内容。因此,该书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中级动力学教材。 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已,笔者认为,《工程动力学》可以作为动力学与控制或机械、航空等专业对动力学要求较高的专业研究生的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课程教材或自学用书,而《应用动力学》更适合做力学或对力学要求较高的其它工程专业的动力学通识性课程教材或自学用书。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0, 32(1): 76-77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5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材
metanb 2010-5-13 22:23
教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可怜多数大学生到毕业也没见过一本真正的书!
个人分类: 论教材|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信件:关于线性代数
热度 3 metanb 2010-5-3 01:21
王老师: 您好! 关于线性代数的教学,您说我应讲得细一些。我同意应该做些改进。但是我必须保留按照我的方式做教学试验的权利。在我看来,不对今天的学生做教学试验,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试验,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我也不认为存在标准的教学方法。有些地方我会采用先粗后细的方法去讲,以便逐步加深。比如,矩阵那一章,概念性的东西很多,我认为重要的是记住一些东西,包括概念、公式、定理。为此,我还给学生们编写了简短的口诀(按照唐诗七律),帮助他们记忆重要的概念、定理。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我还让每个班都分为 5 、 6 个小组,让小组长组织早自习做些有关线性代数的学习活动;为了使得组员相关起来,我规定如果有小组中将来有同学不及格,其他同学每人扣 5 分。我还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制作 线性代数扑克牌 ,以便在小组活动中使用。 实际上,我上第一堂课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还几次全体鼓掌,您可以去问他们的班长。那堂课我花了一个星期做准备。当时我还没领到教材。但是接着,研究生的三门课陆续开起来,我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备课了。因为没有随身话筒,只有固定话筒,为了后面的同学能听得清楚也看得清楚,到第二章我就试着用 PPT 讲,同时在黑板上做些辅助的演算。这种方式有些同学能适应(从作业中能看得出来),而另一些同学不能适应。所以到了后来,我又采用传统方式讲,但要求学生一定要安静。 但是在那么大的一个教室里有那么多学生(四个班, 165 人),难免有同学说话(很多老师在平时都提到这一点),这对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干扰。我因此给后勤的马科长打过电话,要求配备随身话筒,他同意向上反映情况,但又说学校规定多媒体教室不配随身话筒,现在还没解决。因为话筒问题,很多老师讲完后都感到很累,这是我在办公室听到的。 我想,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干学生这一行,最大的忌讳就是上课讲话! 有时在大课堂上学生会叫喊说 字大一点 、 声音大一点 ,我会容忍。但是,我认为学生在任何场合都应当有礼貌地提出意见或建议,尽管他知道在一个大课堂里我很可能看不到他。 Y老师听过我一次课,当时刚好是习题课。第二大节课是 10 点 10 分开始,我在 10 点之前到教室,让课代表把作业发下去,花了 11 分钟。但杨老师误以为第二大节课是 10 点整开始,他告诉我说发作业占用了 10 分钟课堂时间,让我提前发作业。我当时跟他作了纠正,但我不知道是否管用。(我也想过在前一次课发作业,然后在下一次讲作业,但是到时很可能有学生没带作业来!) 我反对学生通过第三方反馈给我教学方面的情况。任何情况,经过转述,都会变成另一种情况。 关于这本教材,我还是很赞赏的,后面也列出了参考书目。但是,正如北大编的 高等代数 ,以及绝大多数国内大学数学教材,一个通病是只注重知识本身,而不尊重知识的来源,使得知识成了 无头尸 ,使得学生们被长期 蒙在鼓里 。假设有人用来路不明的方法 弄 来了一辆车,而这辆车又在我们无知的时侯为我们 服务 了这么多年,那么,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不该追问一下吗?我们不该改变一下吗? 我看不出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 我们所有的人(包括您)都因此而受害匪浅! 要我说,与其费时费力地编写教材,还不如把包含教材知识的原始文章发给学生,因为那些文章中没有一篇不是数学家写的,而且,多半还是大数学家 我前一段时间下载到爱因斯坦的一篇文章。我可以告诉您,虽然我既不懂相对论也不懂德文,但是,即便是偶尔摸一摸那篇文章,我也能感到内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温暖!这就是巨人的感召力! 教材,除了把学生和巨人隔离开来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呢 ?! 肺腑之言,对事不对人;不恭之处,万望谅解。 李毅伟 附言 此信作为公开信,同时在我的博客上发布,希望能引起全国同仁的思考和反省。 最后修订: 2010-5-6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4487 次阅读|8 个评论
药补不若食补,说说读教材
liudongyang 2010-4-26 13:11
吴飞鹏老师 发了一篇博文,谈到研究生新生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好办法:阅读本科教材的英文版。这里结合自己经历谈一下阅读中文和英文教材的体会。欢迎拍砖。 故事 读硕士时,我们实验室和兽医病理学家陈怀涛先生办公室在一层楼。我非病理方向的研究生,但基础兽医学研究生课程中间有动物疾病病理学。有幸跟着陈老师学习了两次病理解剖,一次是仔猪,一次是鸵鸟。原来只是敬仰陈老师的学问,观摩两次以后就彻底的崇拜了,大家就是大家,出手自见分晓。陈老师解剖仔猪非常仔细,从尸体的消毒,体表观察记录,皮下组织观察,腹胸腔脏器病变,头颈部器官变化。他下刀准确,边剖便边讲,轻声细语。当解剖到肺脏时,他反问我们这是什么病变,众弟子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陈师称这是萎陷,听到这个词,我的反应是太遥远了,怎么以前没有听说过。陈老师看到大家疑惑的眼神,就说回去翻书吧,书上讲的有。回去一看,肺萎陷---又称获得性肺膨胀不全,兽医病理学上写的有。这件事使我意识到,什么叫专业素养,什么是牛人。 偏见 每年毕业生离校时卖教材的很多,基础兽医学的教材最不受人待见,只好卖废纸,而与临床有关的教材却很难买到,大多自己留着用了。毕业生认为,基础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没有专业课教材讲的实用。笔者的体会,基础教材吃不透,里面的知识不能化为己有,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心虚或者傻大胆。为啥叫基础课,就冲着它的名字,基础不牢,只好烫生饭。有一例子为证,N年前在动物医院遇到一毕业实习的哥们,医生开一种药,他就要问一下这药的作用。我们原来以为是他好学,后来就偷偷测试了一下,事情并非如此,这哥们几乎是一张白纸,最简单的青霉素作用机理就道不出来个一二三。我们叹息,一代不如一代了(包括我自己),药理学是医生行医的根本,药理不通,谈何治病。动物解剖学不扎实,更加可怜,一刀下去划开肚皮,里面的一堆脏器认不准认不全,正常异常分不清,只有后背冒汗。别的学科不知道,就兽医学科,基础教材不能丢,基础知识要学牢。读到研究生,如果基础知识薄弱,回头重读本科的经典教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谁是经典? 经典教材经过时间和教学考验。以生化为例,沈同先生、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是生物类学科的圣经,厚而全,很多学校指定为考博考研用书。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一选出版社,科学版、高教版、人卫版和农业版,这些出版社的书三审三校,质量有保证。二看编者,经典班子要比草台班子的质量会好一些,而且这些书隔几年会有修订版。最终的评价还要个人读了以后作评论。请导师推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益处 读中文的教材,除了读专业知识,学科的框架。还可以读出无形的东西来。看编委如何叙述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事物,中间逻辑性在哪里?章节的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换一下顺序可以吗?还可以从编委单位变化来看到一个学校学科的兴衰。 看英文教材,熟悉专业名词,熟悉科技英文写法,捎带着学习知识,加上教材内精美的图片,你会发现西方学者就是牛。引进英文版一个突出特点是叙述简明扼要,容易理解。我自知根基不牢,上硕士开始购买相关英文影印教材,案头十余本,遇到疑问则查之,有闲则读之,不亦乐乎。 读英文献犹如药补,可以突击,见效快,而基础不牢之人采用此法容易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反胃的副作用。中英文教材,性温,入脾胃,适合长期服用,到达强根固本之功效。教材与论文联合服用,主治先天不足,内心虚弱,长期服用,有成小牛之虞(慎用)。 读王鸿飞先生博文 《 博士有病?天知否? 》 提到国内博士学术上的知识背景和研究上的训练不足。知识背景是否包括阅读?看一些报道称美国文科博士生的阅读量很大,动辄几百页,理科的我不清楚。知识背景很大一部分是由阅读来支撑的,从中文到英文,从教材到论文,不可或缺。 研究生是读出来的,读教材是否占有一席之地?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1803 次阅读|6 个评论
植物生态学
生态人 2010-2-10 10:00
书名:植物生态学 作者:姜汉侨 段昌群 杨树华 王崇云等 生态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学 ISBN: 7-04-015775-6 出版日期: 2004 载体形式: 图书;307页 出版商: 高等教育出版社 所属学科: 植物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植物学专业以及环境科学专业等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由云南大学编写的《植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20多年来,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该教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新的《植物生态学》教材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已成为共识。 本书的主编姜汉侨教授、段昌群教授等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教学国家名牌课程项目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植物生态学教材的编写,在明确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编写思路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植物生态学》教材。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改变了以前习惯的从个体到群体的编写模式,借鉴了国外有关植物生态学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遵循宏观着眼、层层解剖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及其环境――植被与植物群落――植物种群生态――个体生态的顺序组织安排内容。本书共分四部分十三章。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植物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等有关专业使用。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2:书刊资料|5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HHMI网站含有丰富的生物医学教材
华明 2010-2-2 11:41
从科学网上基本可以看出很多博主热衷的是网上吵架,也有很多人一天到晚是抱怨,有些文章则是无比无聊,不知所云。他们很多人是大学教授,或者是研究所的研究员。看到他们在不断地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谁不会感到心寒。反观国外的很多教授,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对社会进行普及教育。 下面简要列举一些美国HHMI生物研究所网页提供的很多教材。尽管这些教材是针对大众的(甚至中学生,因为听众的主体就是中学生),就是专业人员也许都能学不少东西。 感兴趣的人可以在不忙的时候浏览一下,看看著名科学家是如何耐心地给中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也看看中学生是如何提问的。下面的一个教授来自哈佛化学系, Stuart L. Schreiber, 我对它的工作有一些了解。科研方面,国内的人就根本不用比了。当教授的人,也许可以去他的网页看看人家是如何教学的。那些都是要时间的。拜托,少写一些无聊的博客,少发一些无聊的评论。 http://www.broadinstitute.org/chembio/lab_schreiber/members/smdbSchreiberBio.php HHMI网站上的生物医学教材 http://www.hhmi.org/biointeractive/genomics/lectures.html 2002 Holiday Lectures Scanning Life's Matrix: Genes, Proteins, and Small Molecules Lecture 1 Reading Genes and Genomes, by Eric S. Land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Lecture 2 Probing Genes and Genomes, by Stuart L. Schreib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Lecture 3 Human Genetics: A New Guide for Medicine , by Eric S. Land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Lecture 4 Chemical Genomics: New Tools for Medicine , by Stuart L. Schreiber, Ph.D. Flash or RealPlayer Discussion Session: Teacher discussion Discussion Session: Bioethics Panelists: Eric S. Lander, Ph.D., Whitehead Institut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art L. Schreiber, Ph.D., Harvard University Moderator: Thomas R. Cech, Ph.D.; President, HHMI 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料,请参考 http://www.hhmi.org/biointeractive/lectures/index.html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7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痛惜国内教材和辅导书
zuozw 2010-1-27 21:28
前段时间一位师兄让我带一份高三物理家教,上周末去购书中心选购辅导书。发现辅导书好多啊,看得有些眼花缭乱。稍微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很多书在内容、结构和方法等方面大同小异。目前山寨教材大量涌入市场 ,错误百出 ,质量不高 。国内教材和辅导书现状,真是令人痛心。 分析主要三个因素造成: 首先 ,为了升职、评职称、评奖等,很多人以编书来体现自己的科研或教学成果。 其次 ,正如很多论文抄来抄去而没怎么受到惩罚一样,抄书同样普遍存在。几乎形成了一种书籍可以随便抄袭的风气。 再者 ,书籍读者面广,利润大。也就造成了基础课教材、公共课教材和辅导教材大量出现。 当前在我们对学术造假和抄袭抨击的同时,更应该 关注教材和辅导书籍的质量。教材是比文献更基础更浓缩的作品。一方面,它们的知识更基础,应用范围更广。我们更应该注重教材的质量和正确性;另一方面,它们的读者面更广更基层,影响更深更久。 其实,教材比论文更难写,要求更高 。 编写教材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 ,希望大家重视起来! 中国青年报: 山寨教材满天飞 马甲一穿谁怕谁 中国青年报: 谁对教材错误视而不见 中国青年报: 大学教材粗制滥造谁是罪魁 中国青年报: 优秀教材匮乏 研究生培养质量难提高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4092 次阅读|4 个评论
把幂律分布写入概率论教材
热度 2 jalu 2010-1-18 17:50
把幂律分布写入概率论教材 1960 年前后,数学家 Erdos 和 Renyi 提出了著名的 ER 随机图,成为网络领域的奠基性数学理论。近 40 年来, ER 随机图一直是研究网络的基本模型。但是近些年,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能力的极大增强以及大规模实际网络实证数据库的获得,人们发现许多大规模实际网络结构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具有统计特征的网络,这样的一些网络被称为复杂网络。复杂网络研究的两个里程碑式的工作分别是 1998 年由 D. J.Watts 和 S.H. Strogatz 发现的小世界效应和 1999 年由 A.L. Barab si 和 R.Albert 发现的无标度特性。这些重要的发现使得复杂网络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兴研究领域。 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网络的连接度分布呈某种幂律( power-law )函数的形式。以 k 表示节点的度, p(k) 表示度为 k 的概率密度,则幂律分布 p(k) ~ k^(-a), 其中 k 大于某个正常数,幂律系数 a 大于 1 ,这是为了保证对概率密度从大于某个正常数到无穷的积分收敛。由于幂律分布没有明显的特征长度 , 该类网络也称为无标度 (Scale-free) 网络。幂律分布广泛地存在于实际的大规模系统,譬如 Internet 网、万维网 ( WWW) 、航空网、 电力网、 科研合作网络 、生物中的基因调控网络、新陈代谢网络 等等 。而且人们发现许多实际大规模的复杂网络的幂律系数 a 值在 2 至 3 左右,例如 Internet 网的 幂律系数在 2.2 - 2.48 左右 , WWW 网的 幂律系数约为 2.1 (入度)和 2.45 (出度)左右,新陈代谢网络的幂律系数约为 2.2 左右。 最近国内 汪秉宏 教授 和其它几个研究小组 与国际上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人类动力学的许多动力学行为也表现为 幂律分布,使得 过去对于人类动力学的泊松分布的假设遭到巨大的挑战。 网络度的幂律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节点度 k 出现的概率 p(k) 在 k 增大时不是以指数形式迅速趋于 0 ,而是以比较平缓的幂律形式渐进地趋于 0 。因此表现出 长尾和宽尾性质。最早指出这种长尾分布的是 Pareto 定律和 Zipf 定律。 19 世纪的意大利经济学家 Pareto 研究了个人收入的统计分布,发现少数人的收入要远多于大多数人的收入,提出了著名二八律,即 20% 的人口占据了 80% 的社会财富。 1932 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专家 Zipf 在研究英文单词出现的频率时,发现如果把单词出现的频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并非比较均匀,而是与它的名次的幂次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表明英语单词中只有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 网络的幂律分布表明度大的节点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在网络中这些度大的节点称为 Hub ,虽然 Hub 节点在节点总数中只占极少数,但是它们却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正是这些 Hub 的存在,使得网络具有与均匀的随机网络完全不同的性质。随机网络模型假设网络中任意一对节点连接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得到的度分布 p(k) 服从 泊松分布,在 节点度 k 趋于无穷大时 泊松分布 p(k) 趋于 0 的速度是介于 正态分布 e^(-k^2) 和 指数分布 e^(-k) 之间的,指数分布 e^(-k) 趋于 0 的速度已经是很快的了,可想 泊松分布 趋于 0 的速度之快。但是总的来说,这三种分布都是窄尾或者几乎无尾 。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 正态分布来看,在正态分布表中,假设期望值为 0 ,方差为 1 ,那么变量与期望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方差的概率大约略微大于三分之二,不超过两倍方差的概率在百分之九十五,而超过三倍方差的概率仅仅只有百分之零点三。说明变量集中在期望值附近的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变化,尾部 几乎为 0 。所以正态分布和 泊松分布 只能刻画那些个体性质非常一致的系统。譬如中国成年男子的身高在平均值 1. 70m 左右,低于半米或高于 三米 的大概没有,所以以身高为横坐标 , 以出现此身高的概率为纵坐标 , 绘出钟形分布曲线 , 两边衰减得极快。 而世界上的许多现象个体之间并非如此 一致 , 像各 国的 GDP ,美国与最低国家之比可以高达几万倍;个人收入的分布,比尔盖茨与一般人的收入差别也是天文数字。前面提到的 Internet 等网络的节点度都是非常不均匀的, 度很大的 Hub 节点总有一定的数量 。可能是因为 不 均匀 和 差异性是普遍的,因此用幂律分布更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复杂系统,尤其在突发事件和异常现象频繁出现的今天,更不能只研究那些 均匀、一致、和谐的现象 。 目前我们的概率论教材,在介绍概率分布时都是介绍传统的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等,当然它们也都有广泛的背景。而像幂律分布这样一种反映现实世界大量存在的重要的概率分布基本上没有涉及,更没有讨论它的背景、性质和作用,在一些教材中只是 偶尔在习题中出现 Pareto 分布, 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概率论教材的一个缺陷。希望我们的概率论教材不断更新内容,及时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把幂律分布写入新的教材。 注:上面的建议已经思考了几年,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最近开播了,才下决心把它写出来,供大家讨论。 最近与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概率论专家 刘禄勤 教授以及我的博士生陈娟同学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教科书
metanb 2010-1-15 19:10
失去根源的知识如同离开水的鱼儿,很快就烂掉、臭掉。
个人分类: 论教材|42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统计学原理》前言
lxj6309 2009-10-18 10:51
我国出版的统计学原理教材已非常多了,有数十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凑这个热闹呢? 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可以说,不亚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如果说,数学开始于原始人计数的话,那么,同时统计学也就开始了。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知识,最晚也从 17 世纪中后期就开始了。所以,到今天,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已经相当成熟了。然而关于统计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进行,其中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名分地位。我国在这方面形成了拉锯战。 1949 年以前的大学教材中以数理统计学为主体, 1949 年以后,我国主要向苏联学习,以社会统计学为主体。而在最新的发展中,数理统计学派似乎又占了上风,如教育部推荐的 21 世纪课程系列中袁卫等人所编的《统计学》又把数理统计学的相关内容作为主要部分,对描述统计学做了大量删减。 我们编写这本教材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 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应削弱; (2) 经管类大学本科生一般在第二学期就开设统计学原理课,而作为高等数学组成部分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同时开课,或推得更后,所以,在这门课程中不应过多涉及讲授概率论知识; (3) 有些术语在各种书中还有一些乱,需要予以澄清,如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等; (4) 作为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的学科,教材中的举例和习题材料应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5) 多元统计分析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应该给管理类学生有所介绍。 此外,我们在书中也采取了一些有特色的观点,比如: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采用了新的表述;认为,许多统计指标(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和概念不仅适用于随机样本,也适用于一般的总体;对综合评价的有关内容,采用了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当然,由于时间比较紧,也留有一些遗憾,如对于一些典型统计软件使用的介绍未能涉及,只好等再版时补充了。 希望我们这本书的出版,能为统计学教材的发展带来一些新气象。 《统计学原理》完成于2003年,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多次重印,但从未与本主编打过招呼。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薄的高中物理教材与并未见轻的学生负担
boxcar 2009-10-13 23:19
从上研究生开始这十几年里,每次放假回家,我这个学物理的经常总要被老爸安排帮人补补课(义务劳动),先是给爸爸的同事孩子,后来等我姐姐们的孩子上了初中和高中,就又开始给他们补课了。于是,我在不经意间有机会感受了20年来高中物理教材的演变过程,看着物理教材的的页数变得越来越少,字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花哨,而内容却越来越少、越来越浅薄......如上的种种变化,给我这个物理教授增添了许多困惑。 如果说字越来越大还好理解,是为了给近似眼比例日益上升(我外甥班里面已经戴上了近视眼镜的显性近视眼学生已高达90%)的高中生们无障碍阅读创制更好的条件,是一个纯人性化的考量。形式花哨为了丰富内容、美观表象并吸引读者注意力也是说得过去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开幅变大后页数变少倒也比较正常。让我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是越来越少的有效内容,我所说的有效内容专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些已经明显缩水的知识贯彻在教材中的似乎又更浅显了,尽管目前教材里面有关的背景资料、扩展知识等还是很丰富的(这方面确实有明显改进),但似乎弥补不了内容严重缩水造成的问题。 我是20年前高中毕业的,那时候全国通用的高中物理教材有两种版本,即适用于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甲种本和适用于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的乙种本,前者学生毕业后的目标是报考上一级院校(大学或大专),后者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技术工人等,因为适用范围定位清楚明白,所以教材内容也很有针对性,使用效果应该说也还不错。后来,当某年春节我去拜会我的高中物理老师(他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地区最年轻的物理特级教师,后来曾获得过何梁何利教育奖)时,听他说过物理教材已经进行了改革,内容有所减少,但为了应对高考,各高中仍然沿用甲种本进行授课,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前面说的教材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了。 到了最近几年,教材变化更明显了,典型的变化是我这次春节回家,在给我正上高一的外甥补课时,惊奇地发现章节居然也开始缩水了,《动量》这一章果真不见了。其实我在上个学期曾听一个老师说过此变化,当时我们这些教《大学物理》课的老师叫苦不迭动量这么重要的概念都不讲了,让学生上大学后如何能和大学物理课程衔接好?我不知道如今负责编写中学物理大纲和教材的专家到底是咋想的,莫非他们真的以为砍掉一章内容就真的能减轻学生肩头书包的重量和书桌里面的参考书、练习册和卷子的厚度?实际上,这些年由于比较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要求、小学初中9年制,上到高中的学生的年龄普遍为16岁左右(在20年前我考入大学的时候,像我这样17岁上大学的占将近一半呢),接受知识的能力没有问题,而现在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完善的教学条件和信息途径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帮学生掌握比以往更多的科学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增加深度和广度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主观客观条件,此时教学内容的不增反减、不深反浅的改革实在让人困惑。 学生的负担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教材内容,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由考试方式以及教师和学校的教学安排决定的。我在20年前读高中的时候,高考的录取比例大约为1/4,却远没有我外甥、外甥女他们现在读高中这样辛苦,每天回到家接近21点。我们那时候一周上6天学,每天晚上的晚自习(有时也上课)只到18:30左右。周日是休息日,除了竞赛小组偶尔有课程安排外,学生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看自己想看的书或者玩,虽然我们那位格外负责任的班主任老师偶尔会亲自骑自行车巡视本市的各体育场,把跑去踢球的同学赶回家,但这种现象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从表观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负担更重了。其实如果对比一下以前和现在的区别,这种所谓负担是如何变得越来越重的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的: (1)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点,以前课堂教学是受到师生绝对重视的,而现在据说假期补课更受重视,假期补课会把下学期的课先讲一遍,这样不参加假期补课的学生别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样平时自然也别想有自信了。一个知识点要在半年之内至少学2遍,不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行么?虽然这种补课很容易把知识学夹生,但好像老师和家长居然长期乐此不疲,他们给这种违规抢跑的做法喊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我咋看咋象是仅仅赢在了起跑线上。 (2)学生的素质,以前上高中准备考大学的学生素质总体上讲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因为面对着是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如今虽然高考还在,但录取比例和报考人数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录取人数是20年前的10倍,报名人数自然也是以前的数倍,这种情况下参加高考学生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是可以理解的。而目前弥补学生素质的下降的办法仍然是通过反复重复地磨豆腐灌输知识和标准答案,这样给能力较差的学生带来负担当然不轻,而在他们的追赶下,前面的学生轻松得了么? (3)复习资料与练习题,在恢复高考的头10多年里,虽然也有许多可以使用的学习资料,但远没有现在这般铺天盖地,所以以前的老师和同学有时间对少数的题目细心咀嚼,这样容易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现在师生皆深陷的题海之中,负担自然都不轻,此时是否还有余力去深入剖析就难说了。 (4)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手机、电脑、宠物等),所以学习本身除了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以外也是可以藉以打发时间的(至少我本人是这样),相比之下,现在的学生受到的外在环境影响可能更多。 显然,根据我对高中生负担的分析,单单考虑通过减少知识点和书本内容来帮学生减负似乎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顺便说一下,在大学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时也在纷纷图谋砍掉一些《大学物理》的学时和教学内容,如此下去,广大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能否打牢可是很让我们忧心了。 本文的原文 对高中物理教材的困惑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bwyz.html )最早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略作修改后发在我的科学网博客上。
个人分类: 教育|8729 次阅读|8 个评论
力学教材的简单历史
热度 1 武际可 2009-9-13 20:16
力学教材的简单历史 教材是每门学科发展和建设的关键之一,好的教材可以使青年人迅速地、牢固地、系统地掌握本门学科已有的成果,并把他们很快地带领到该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一部好的教材可以经久不衰,影响数代学者的成长。例如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 C. Flammarion,1842-1925 )所写的《大众天文学》于 1880 年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不断补充重印。许多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就是由于受这本书引导走上天文学的道路的。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 R.P.Feynmann, 1918-1988 ),一生有许多重要贡献,并且由于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了 1965 年的诺贝尔奖。他同时还在教学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影响很大。著名的物理学家 1973 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贾爱弗把费曼看作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副院长说:从长远的观点看来,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不是量子电动力学,不是液氦、极化或旋子理论,他的真正的记功碑将是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由此可见教材的重要性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的要求,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作为自然科学七大基础学科的之一的力学,同样遇到了如何顺应社会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事实上,力学教学的改革也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力学教材改革的成败,不仅影响大学力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整个工科以及相邻的理科专业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改革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材的更新,包括教材内容的现代化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 从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来看教材 纵观力学教材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不能将力学教材的变革仅仅从力学本学科的角度来看,而应将其与整个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教材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自然科学教材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都是当时整个学术思潮的一种反映,它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当时的理念。因此,为了把握力学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放开眼界,纵的方面从历史进程中看,横的方面从各门学科来看,广的方面从世界各国来看,以求抓住教材发展进程的主流。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后,为适应在进行的战争迫切地需要工程师做筑堡垒、修道路、建桥梁以及有关枪炮方面的工作, 1795 年正式成立了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这所学校的成立是在世界范围内理工科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法国数学家蒙日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综合工科学校与以往的学校最大的不同是由学校组织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以往学校则基本上还是师徒之间的个别传授。由于这所学校开创了对学生集体授课的教学方式,于是就必须有相应的教材。 如果说,在对大批学生集中授课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材产生的社会条件,那末,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所组织的新型的集中授课,就是近代教材的开始。学校组织出版了一批影响很大的教科书。如泊松著的《力学教程》、普朗尼著的《力学分析讲义》、纳维写的《力学在结构和机械方面的应用》(后来经过圣维南对该书的第三版修订补充使篇幅增加了九倍),等。 其次,这个学校规定学生在进入学习各个具体工程部门之前,都必须学好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开始有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区分。它要求学生在头二年里学习基础课,在第三年才开始讲专业课。后来干脆取消了专业课的教学,这所学校变为一所只教授基础课的基础培训学校。学生在这里上二年基础课,然后被分入其他工程学校如桥梁道路学院、矿业学院、军事学院等。 把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来,相应地就需要有基础课的教材,在教材上基础课与专业课也开始分家了。 把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开来,是教育思想上的巨大进步。后来法国出现了一大批数学和力学的巨人(如柯西、泊松、纳维等、就是该校第一班的学生)。整个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础的奠定,可以说主要是在法国学者的推动下完成的。就是这种教育思想重大成功的实证。 这所学校的教学组织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学影响很大,后来其他国家的工业高等学校大都仿照这所学校建立。如维也纳工学院、苏黎世工学院、俄国与美国的某些工业院校,都是按照它的模式建立的,有的则完全按照它的教学大纲教学。 2 百科全书式的教材 在 19 世纪中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如经典力学方程的完善,有了拉格朗日及哈密尔顿力学;电动力学方程的发现,有了麦克斯韦尔方程组;流体力学的发展提出了纳维-斯托克斯( Navier-Stokes )方程,由纳维和柯西建立的弹性理论等等。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之后,从 19 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的教材也就逐渐有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风格:比如英国人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弹性理论的最新成果,并出版了四个版本,成为风靡一时的标准的弹性理论教材;还有法国人阿佩尔( Paul- mile Appell,1855 - 1930 )的《理论力学教程》,英国人汤姆孙( M. Thomson )的《流体力学教程》与瑞利的《声学理论》都是这种风格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解法为纲,收集了当时几乎大部分已有的理论解;在数学教材方面,当时最权威的教材当数法国人寇萨( E.Goursat )的《数学分析教程》,从微积分到复变函数、微分方程的内容应有尽有。在物理学领域中,德国人索末菲著的《理论物理学教程》集理论物理各个方向之大成。其它学科的教材也有大致类似的特点。 到了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这种将教科书的内容百科全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虽然删去了一些较老的内容,但不过是在新的水平上的无所不包。一本教材既包括学科基本知识,也包括专门知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从教学体系到教材建设均采用了前苏联的模式,因此我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普遍采用苏联教科书为样板:力学方面,有洛强斯基的《理论力学教程》,有科钦等的《流体力学》,有穆什海里什维里的《数学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数学方面,有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甘特马赫尔的《矩阵论》;在物理方面有福里斯的《普通物理》和朗道、栗福希兹的《理论物理》等等。这些教材大多是所谓大部头的著作,不遗余力地把本学科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手册式的教科书。 同时,在美国出现了以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弹性理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固体力学教材,这些教材较以往的传统教科书要精简一些了,七十年代以来,我们的许多教材都是以此为蓝本的各种翻版。 这种百科全书和手册式的教科书的趋势,从 19 世纪末兴起一直延续到现今,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还有人在坚持。尽管这些教材具有它们的重要价值,确实起过甚至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教育思想上来说,却不能不说是对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把重要的、基础的东西和专门的东西相分开的教学思想的否定。 其所以会一再出现把教材弄得百科全书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上有不同。或者说,把教育和职业培训不能区分,把学校和企业不能区分。实际上,我们也不能把教育看作单纯传授知识。教育的功能是提供一个人今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由于对在学校教学中,没有把什么是对学生今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弄清楚,所以在教学中就会认为什么都重要,结果就形成百科全书式的教学了。 3 近年来教材改革的趋势 力学教材的精炼化、现代化和通俗化是近年来改革的三个主要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大量增长,各个学科内容的急剧增加,新的学科门类的出现,以及一些传统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使得力学教材的内容较以往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因而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摆在了整个教育界和力学教育的面前了:是象以往一样将我们的教科书写成一种新的百科全书呢?还是另起炉灶,重新建构我们的教材体系呢?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结论显然是后者。通过对这些年来一些新的力学教材的观察,我们认为,新的力学教材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 教材的精炼化 五十年代以后,学科方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内容急剧增加和膨胀,人们形容这种情况为知识爆炸。以往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教材难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完,即使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也不容易使人较快地抓住要领,为了纠正以往教材的这一弊端,出现了砍掉其中某些内容使教材精炼化的趋向。 所谓教材精炼化,就是在教材中只包含那些对学生今后发展最重要、应用最普遍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按新的教学系统加以整理,而删去那些比较专门的、相当独立的课题。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门学科的基础部分教材与讨论专门课题专著的分离。这种趋向是更进一步把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每一门课程中去。 以材料力学而论,较早的教材如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 1930 年出版),不仅包含了梁,弹性基础上的梁以及薄壁梁等内容,还包含了简单的板壳理论,柱体扭转,塑性力学,应力集中等众多的专题内容。到了五十年代,大多数的材料力学教材都删去了后面的那些专题内容。而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再版时也将专题部分与基础部分分离出来,独立出版为《高等材料力学》。 再以弹性力学而论,早期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是一本 600 多页厚的巨著,它不仅包含了弹性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还包含了板壳理论,弹性体振动和波,弹性柔杆理论,非线性弹性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到 50 年代以后,后面的各种专题都有了很好的专著出版,如前苏联哥尔琴文塞尔的《弹性薄壳理论》,诺沃日洛夫( Novozhilov )的《非线性弹性力学》等等。 40 年代苏联出版的列宾逊( Leibenzon )的《弹性理论》完全没有后面的那些专题,而 60 年代出版的卡茨( Katz )的《弹性理论》仅有 200 页厚,只涉及弹性力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这方面代表性的教材还有德国人萨博的《高等工程力学》和马格努斯的《工程力学基础》,他们用相当小的篇幅讲述了相当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后一本书不到 300 页)。德国大部分的工科学校的力学课程都是按照这两本教材开辟的道路进行教学,辅以适当的习题课,教授时间却要四个学期。可以说内容充分精炼,而且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 2 .教材内容的现代化 纯粹的只靠删去某些专题使教材的份量降低下来,突出最基础的知识,是不能使教材满足要求的。这是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它往往要改写整个学科的内容,包括最基础的部分。这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有时会使整个学科产生质的变化,它的最基础部分的叙述方式、逻辑体系、以及应用领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若干年后人们对它会有面目全非的感觉。 由上所述,教材的内容还必须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对于力学教材来讲,现代化最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引进现代化的数学语言。近三十年来, 30 年代由数学家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新的数学语言迅速地向物理界推广和普及,而且业已证明它在表述物理规律方面的重要性。例如,外微分和微分形式的引进,流形、切空间等概念的应用,黎曼几何、辛几何等新的学科在物理中的渗透,已经使得许多物理定律的描述简单明了了。苏联学者阿诺尔德 ( В.И.Арнолд ) 的《经典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一书,是为莫斯科大学三年级学生写的一本力学教材,它使用近代微分几何的概念,总结了从牛顿力学到拉格朗日、哈密尔顿力学的发展,实质上是对几何认识上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它们分别对应于欧氏几何、黎曼几何和辛几何。武际可、王敏中在 1981 年出版的《弹性力学引论》,随后美国马斯登( Marsden )写的《弹性的数学理论》都应用了外微分的语言来叙述弹性力学,十分精炼。前者主要应用于线弹性力学,后者则是非线性弹性力学。 其次,计算机的发展对力学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手段。原来需要靠解析解或手工计算的重要内容,现在让位给计算机了,于是原来的部分便相对陈旧了,由新的适应数值计算的方法取代了。例如,在弹性力学中, 60 年代以前,复变函数解法几乎在每一本弹性力学的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时,它是唯一的较普遍使用的求解方法,而现在它已经被有限元法取代了。随着弹性力学边界元法的发展,弹性力学中位势理论和基本解显得比较重要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计算力学通用及专用软件的完善,以及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出现,将力学内容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的教材也大量出现了。与此同时,相应的数学教材的内容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的教材定积分的份量较大,有了计算机以及一些公式推导的软件,定积分的计算训练就可以相对减少一些了;过去,常微分方程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述可积情形,而现在既然数值解法的普遍使用,因而定性理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阿诺尔德的《常微分方程》一书就重点介绍定性理论。 第三,现代化的教材还要以新发现的事实不断充实教材。科学总是在不断前进的,新发现的定理、定律、规律与新现象层出不穷,一本好的教材总是要从中选择影响深远的部分充实进来。例如,在 60 年代以前的力学教材中,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关于线性问题的,非线性问题很少涉及。近年来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非线性这个名词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也就越来越高了。非线性方程、奇异性、奇点、奇怪吸引子以及浑沌等新概念已经在理论力学、振动理论、微分方程等教材中广为介绍。在弹性力学的教材中,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阿特金( Atkin )著的《弹性理论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在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中不仅介绍了线性弹性理论而且重点介绍了非线性弹性理论以及近代本构理论和不变性原理等新内容。它是作为英国高校大学三年级的教材,写得简单明了。 3. 教材的通俗化 一本教材,精炼了,有了现代化的内容,但如果人们不易看懂,仍然不能认为是一本好的教材。所以,近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教材的易读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要使得教材易读,必须重新改写重要定理、定律的证明和阐述,以简单易于了解的通俗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方式。例如,在费曼( Feynman )写的《费曼物理学讲义》中,在介绍第一宇宙速度时,只要学生承认两件事,即:在地球表面水平飞行的物体第一秒下落 16 英尺 ;地球半径为 4000 英里 这两个事实。然后,利用简单的几何推理就可以论证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5 英里 (即 7.8 公里 )。在这里他没有引入速度,也没有引入加速度,更没有引入地心引力等概念的严格定义,却通俗地解答了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呆在天上这一事实。类似的优秀论述在不少好的教材中不胜枚举。 利用新的数学工具也可以使事情叙述得简单明了。传说俄国学者 A . H . 克雷洛夫很不愿意使用向量的符号,张量则更不用说了,结果除了自己书写冗繁以外,上课时学生尽忙于抄黑板。现在的力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都采用向量、张量的语言。如在场论中,一个无旋向量场有势的结论,以往要经过冗长的复杂推导才能得到,现在的许多教科书中利用闭形式与恰当形式的概念,只要几句话便可以阐述得清清楚楚。 在教材中尽量采用直观、生动和精美的插图,是教材易于读懂的努力方向之一。有的教材还采用了漫画式的插图更使教材富于趣味性。近年来随着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光盘等影视教学教材。 4 我们应当怎样去改进力学教材。 为了改进力学教学与人才培养,急需改进我们的力学教材。这是我们的共识。而我们的不少力学专业的数学、力学教材却还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力学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力学教师,必须努力工作,而首先是再学习。 第一要熟悉当前物理、数学和力学这些学科知识的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其中较为基础的知识的现代状况。 第二要熟悉社会提供的教学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电化教学手段的发展。 第三要熟悉自己教学的本门学科内容,特别要用以上两条来重新审视这些内容,加以改进。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教好书,写出新的好教材。 目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基础教材太老,基础课的内容太杂,在学校里基础课不受重视。由于在学校里具有显赫地位的大都是一些在比较狭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他们满脑子的具体课题,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搞断裂的说断裂重要;搞细观的说未来是细观的天下;搞计算的说编程序要紧。结果使学生学许多杂乱而无系统的知识。我国在春秋时代的重要著作《周礼学记》上说: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说,把杂乱而没有条理的东西交给学生,是学不好的。还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意思是说,像活字典那样,记得许多事情,是做不好教师的。这种状况也是不符合国际上现代高等教育重视基础的潮流的。我们现在这种在教学中轻视基础的风气,恐怕是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在教学中的一种反映。如果轻视基础的风气不能改变,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有明显的改善,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有流于形式的危险。 针对这种情况,尤其要紧的是,应当组织一些专家仔细研究:在现在的水平上来说,哪一些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能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应当让学生确实学到手的知识。为此,可以开展适当的学术讨论,在充分地争论和讨论的基础上再做结论,或者不做结论。要避免过分简单化。不能某个有名的人写了一本教材,少数人一鉴定,没有经受过教学的实践考验,就匆忙向全国推荐,说是什么新世纪教材,如此等等。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应当鼓励多出几套教材,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应当下大功夫,编好针对这些基础内容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并且编好一批围绕这些内容的辅助读物、通俗读物、视听材料等等。还应当把那些知识面宽、表述能力强而又在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员推到最重要的基础课课堂上去。 与此同时翻译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也是一种可行的捷径,过去一些已经翻译出版了的国外的教材,都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已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说到力学教材,我们不仅要关心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还应当关心那种向公众普及力学的以及着重于提高的广义的教材。教材一共有三种,即供教师课堂讲授的教本、供学生和大众加深课堂讲授的辅助读物和供教师和学生提高的较深的教学参考书。目前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教本,而对后两类教材注意很少 说到力学科学普及读物。迄今我国优秀的力学科普著作、科普文章、科普影片、能够使学生玩味的加深课堂内容的课外读物等如此之少,这不能不说是力学界的一大憾事。这里应当特别推荐的是苏联学者基尔皮切夫( Кирпичев )在 1907 年出版的《力学谈话》,通过 17 次谈话将力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与内容通俗地给以介绍。到 1951 年出版了第 5 版,至今它仍是一本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好书。 我国的力学家们曾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作出了很大的研究成果的科学工作者,如果他能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能算是一个好的教师。如果他又能用通俗的文体向大众介绍,使大众了解他做了些什么。那他才能算作一个好的科学家。《周礼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信然也。 愿我国力学教育中涌现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和教育家。愿我国的力学界健康繁荣地发展。 最早以,武际可、黄克服:对力学教材的几点看法.刊于《力学与实践》,2000,22(5):69~72,后补充,在一些会议上介绍过。
个人分类: 科技史|11454 次阅读|8 个评论
《网络营销》出版
yuliping 2009-9-2 23:30
按:去年受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专业委员会委托,主持编写了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第一本认证培训教材《网络营销》,今天刚收到15本教材样书。从2002年着手编写第一本电子商务教材至今,这是我主编的第9本电子商务相关教材。 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觉,要做一本优秀的教材实在不容易,并不比做一流学问轻松多少。然而现在高校对教材编写普遍不重视,加上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只要达到一定的发行量,教材质量略微差点照样出版,所以现在教材质量的平均水平与10年前相比其实是下降的。 非常佩服国外的大师们,他们主编的很多教材已经再版了几十次,而我主编的9本教材中,再版的仅4本。做教材其实和家庭装修一样,开始总想尽善尽美,但是等到教材出版后总有些许遗憾。 希望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争取在《网络营销》再版时能够更加完美。 以下是本书的前言: 21 世纪是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为特征,以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加入 WTO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风起云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截止到 2008 年底,我国已经拥有 2.98 亿网民,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 7400 万人,年增长率达 60% ; 2008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 20000 亿。电子商务正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了商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对企业的经营方式、支付手段和组织形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将给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诠释网络营销。全书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基础理论部分,全面介绍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关系、网络经济与技术进步规律、网络营销相关理论;其次是网络营销实务,包括网络广告、搜索引擎营销、企业网站营销、网上开店、网络贸易、网络客户关系;第三是实验部分,包括专用主机网站、虚拟主机网站、网站统计、 GOOGLE 关键词广告、关键词优化等内容、邮件列表等内容。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偏实务,重技能,注重案例分析,便于掌握网络营销知识的全貌。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网络营销知识的途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用、全面,技术部分内容够用为度,理论知识内容全面,将网络营销技术与网络营销知识有机融合。本书适用于广大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士,也非常适合作为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网络营销教材。 扬州职业大学俞立平编写了本书的第 1 、 3 章;扬州职业大学陈郁青编写了本书的 4 、 9 、 10 章;南京农业大学夏德峰编写了本书的 6 、 8 章;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靓编写了 2 、 7 章;扬州商务高等专科学校郑民编写了本书的第 5 章;扬州江海学院俞佩玉编写了本书的第 11 章,俞立平负责全书的统稿。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刘延庆、赵欣军、付必鹏、黄秋衍、王志炜、陈定震、张开涛、周胜、林道立、俞国、戴杰、张绍来、李雪松等同志提供了无私帮助和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还参考了同行相关资料及各有关网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初,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联系: chinayangzhou@yahoo.com.cn , QQ : 421996 编者 2009.6.30 2009年9月2日 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4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透视高校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新趋势
yuliping 2009-8-10 16:04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营销的力量,互联网正在网络空间形成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在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市场渠道。然而时至今日,绝大部分的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网络营销手段单一造成效率低下,这势必在未来的发展中遭遇瓶颈。随着国家政策的鼎立支持,我国电子商务已进入到扎实稳步发展时期。目前,全国高校中有本科院校 300 余所,高职高专院校 700 多所开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专业,为培养网络营销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些人才的培养在数量上非常可观,并且社会对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现实却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其他专业。企业在招聘网络营销人才时偏爱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究其原因,并不是网络营销人才数量少,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企业实际所需。 自 1999 年扬州市职业大学顺利招收了第一届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以来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这是全国最早的专业名称中有电子商务 4 个字的,因此也是全国最早的电子商务专业。该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增强教学体制的灵活性。强化实践教学,将课堂延伸到岗位,使学生在抓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广泛涉猎各类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电子商务专业是该院颇具特色的专业之一,从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角度出发,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将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为网站技术方向与网络营销方向,培养电子商务一专多能人才,针对电子商务不同方向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同时两者之间又互相渗透,在掌握专业的前提下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扬州市职业大学作为江苏省首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院校人才培养基地,在网络营销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由俞立平教授(博士、副院长)所主持的《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在充分调查了解中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实际需求、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到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利用电子商务来为企业 开源节流 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考虑到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广大青年爱好者、从业者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的人才主流,结合以往人才培养项目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学校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实施旨在培养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商务人才 项目,该项目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将在企业不同环节的电子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受益于该知识体系的学生已经对此给出了良好评价。 如何将高校网络营销人才的供给变成有效供给,是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知度不足也是造成网络营销人才渐弱的原因之一。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将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推向高峰。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管理办公室和网络营销专业委员会联合实施的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网络营销顾问)、(网络营销师)和(网络营销经理)职业资格认证 ( www.cccem.com ) 已经在全国 35 个省市、 100 余所试点院校同步展开。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管理办公室执行主任唐勇教授表示,此举有助于加快实战型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切切实实帮助企业培养实战型网络营销人才,同时结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行业影响、学术权威和企业资源,将进一步讨论和推进高校电子商务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及企业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从战略上满足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摘自: 中华网: 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90810/15593615.html 按: 应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专业委员会之邀,主编了 《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网络营销)》一书,本月即将出版。本文最早发表于中华网,目前已被中青在线、中国财经、亿邦动力、猫扑、经理日报等网站转载。(该文为CCCEM朱先生所写) 2009年8月10日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4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材出版
iceinriver 2009-7-14 13:04
按:与北化刘辉老师合作编写的一本教材已经发行,这里修改重发一个老帖子。以此寻求同行的支持。 如有教授化工传递相关课程的老师有意向选用本书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可直接与出版社联系索取样书。 责任编辑:杨向萍 陈雅娴 魏晓焱(电话:010-64034327) 前言 化工生产过程千变万化,但本质上涉及的基本物理现象却有限。读者在学习中将逐渐认识到,掌握流动、传热与传质三种传递现象的物理规律是理解众多的新老化工操作单元的基础。古人云“物格而后知至”,以此强调基本原理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当代美国更通过重视基础研究最终奠定了在技术和创新上的领先地位。当前,许多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但快餐不能造就健康,过分强调知识的功利色彩终将导致“知识无用”。读者应意识到:教育过程作为“特殊的生活过程”,乃是受教育引导的个人生活逐渐展开的过程,知识赋予一个人的内涵绝非可一蹴而就。传递课程的内容似乎远离化工生产实际,却为学习者提供了认识各种过程的定量意识和方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被教材中连篇的数学公式吓阻,传递课程成为他们必须经历的一场痛苦之旅;还有一些学生,包括某些优秀的学生,其学习视野完全被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推演所遮盖,而对相关联的化工过程及日常生活的广阔天地熟视无睹。传递也因此在学生中素有“老虎课程”的形象。毋庸置疑,传递课程需要数学语言,不断涌现的传递教材也大都很注重基本理论描述的数学严谨性。笔者也认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意识,理解掌握化工过程的量化方法,是本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数学于本课程的作用,更应该是理解传递现象之物理本质的工具,学习中更应强调物理概念、方程的物理解释以及所得结果在物理上的合理性。 教学中固然要引导学生理解、重视数学模型的理论意义。但如何通过有限的学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递课程中抽象数学模型的实用性和方法论意义,在数学模型的学习中自觉去把握千差万别化工过程的一些共性规律?基于这方面的理解和思考,笔者与北京化工大学刘辉教授共同编写了本书,旨在阐释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一些重要的量化方法。内容上,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力求简化数学处理,更强调对传递过程物理意义的理解和过程量化方法的学习领会。在形式上,编者通过“学习提示”阐释作者对学科内容的一些体会,也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并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各章节提供拓展文献帮助有心的读者开阔视野,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及其与化工过程的联系。在篇章结构上,逐一讲解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以方便学生对传递过程物理意义的理解。 质量传递是“三传”中最具化工特色的传递过程,刘辉教授编写了相关的8-11章,其中融入了他长年在传质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诸多心得体会,并特别强调传质理论在分离单元操作、工业反应器分析中的作用。刘辉教授对书稿其余部分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笔者编写了其余的1-7章,并承担了最后统稿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戴干策教授和中科院过程研究所毛在砂研究员分别审阅了全部书稿,两位前辈都是传递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在充分肯定书稿质量的同时也提供了睿智的指导意见,并指出了许多具体的表达疏漏或文字缺欠,为本书增色良多。戴干策先生细致地阐释了他对书中一些内容安排、重要概念讲解的看法,笔者在讨论中对学科现状及教学内容安排上受到很多启发。在此,向两位先生恭致谢忱。 另外,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同类书籍资料,一并列在书末作为“一般参考文献”,这里也对原书各位编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和院校相关领导、老师的支持。 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或《化学工程基础》之后或学习过程中,本书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基础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化工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希望读者方家批评指正(笔者电子邮箱地址为 阎建民于交大园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教材勘误如下(敬请补充,非常感谢): page5-6:两处出现“化工原理”,指示相关课程,加书名号《化工原理》; page15:图2-2中右侧力delta(F)误写作delta(u);左侧delta(u)需加下标x; page33:角注中表密度的希腊字母rou误写作p; page39:式(2-57a)上面,“代入式(2-54)”应为“代入式(2-56)” page50-51:无量纲参数的大写希腊字母pi的下标有多处错误: pi1,pi2,pi3---; pi1和pi2;pi2=s/l。原下标均为1 page73:式(3-43)下的u下标t应为表示方位角的希腊字母theta,后面两处t同样处理 page103-104:式(4-33)和(4-34a)中左侧的雷诺应力应改为涡流黏度,希腊字母epsilon page106:式(4-46)上面,“结合式(4-43)”应为“结合式(4-40)” page157:式(6-44)上面的句号应去掉;下面的“(6-43b)”和“(6-43)”均应改为“(6-43a)” page287:拓展文献1中“这本书”应为“这篇文献”;文献1中“例11-1”应为“11.2节中的实例” page36:图2-9中的前后标注颠倒,(前)应为(后),(后)应为(前); page40:第二行z分量方程等号左边倒数第二项,速度下标有两个字母,保留z去掉,希腊字母theta; page57:8题(5)中“ 圆 心对称”应为“ 球 心对称”; page75:最后一段“按照 无旋流动 的定义--”,应为“按照 理想流体 的定义--”; page94:式(4-21)的两个分母相应一致,后面为准,前一个速度符号有误; page135:下面第二类边界条件的表达式,右边应为时间的函数,括号内T应改为t; 目录前“主要符号说明”vii页的施密特数中,粘度符号有误; page66倒第3行,两项应力首项分母去掉粘度,都应为1/2; page81 两个积分式,形体曳力df与摩擦曳力ds的下标颠倒了 剪应力方向与N-S方程推导的对应!
个人分类: 专业教学|918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两部理论力学翻译教材
Mech 2009-6-30 17:52
本文要介绍的两本翻译教材是俄国 А. П. 马尔契夫《理论力学》 ( 李俊峰译,高度教育出版社, 2006) 和美国 F.P. 比尔和 E.R.Jr. 约翰斯顿等《工程矢量力学》 ( 李俊峰等译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这两部教材放在一起,并非是有类似之处、恰恰相反,两者迥然不同。 按 T.S. 库恩的说法,科学家往往要在对立的两极如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维护传统和打破偶像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教师也需要在不同的教学风格,如逻辑严谨和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和内容丰富等,之间求得平衡,以便针对特定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 马尔契夫《理论力学》 马尔契夫《理论力学》译自俄文。 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大量的俄文翻译理论力学教材,包括叶逢培和 吴礼义等译 П.Г. 洛强斯基和 А.И. 路尔叶《理论力学教程》 (1954) 、朱广才译 А.Н. 涅克拉索夫《理论力学教程》 (1955) 、 吴永祯译 A.A. 柯斯莫节米扬斯基《理论力学教程》 (1955) 、季文美译 Ё.Л. 尼古拉依《理论力学》 (1956) 、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译、 N.M. 伏龙科夫《理论力学教程》 (1956) 、钱尚武和钱敏译 H.H. 蒲赫哥尔茨《理论力学基本教程》 (1957) 、余守宪和张理京译 П.М. 茹科夫斯基《理论力学》 (1957)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四年级中国留学生译 Л.Д. 朗道 和 E.M. 栗弗席兹 《力学》 (1959) 和黄念宁和钟奉俄译 В.Г. 涅符茲格利亚多夫 《理论力学》 (1964) 。这些译著对当时国内理工科理论力学教学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示范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理论力学教材建设中,俄文教材的影响日益式微。年轻一代教师懂俄文的很少,熟谙俄文的前辈在编著教材时也不太参考俄文教材。 李俊峰主编《理论力学》或许是个例外,马尔契夫《理论力学》 1990 年俄文版被列为第 1 篇参考文献。 中青年理论力学教学人员,包括笔者自己,多是通过吕茂烈等译 И.В. 密歇尔斯基《理论力学习题集》 ( 高教, 1994) 对俄文理论力学教材的内容略有所知 。马尔契夫的《理论力学》的翻译出版,使得我们对俄文理论力学的新教材有所了解。 马尔契夫的《理论力学》是作者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应用数学系教学工作的结晶。该书俄文版初版于 1990 年,汉译本是 2001 年的第三版。该书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和高等动力学,而且还有所超出。具体内容有自由度、广义坐标、点的运动和复合运动、刚体运动和复合运动,牛顿定律、力系主矢和主矩,达朗贝尔-拉格朗日原理、若尔当原理和高斯原理,质点系和刚体的分析和几何静力学,质心、惯性矩和惯性张量,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其非惯性系表达,刚体定轴转动、定点运动、自由运动动力学和重刚体沿水平面的运动,二体问题和刚体在中心引力场中的运动,变质量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正则方程、罗斯方程和其他非完整系统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的积分,撞击运动中的动力学定理、微分变分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积分变分原理,保守系统平衡稳定性和线性振动,运动稳定性理论基础。 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叙述简约,包含上述丰富的内容,全书只有 51 万字。作者追求逻辑的严谨和流畅,全书完全是按学科内在逻辑展开。有些重要的专题内容给出相关文献供读者参考。该书的主要不足是教学需要考虑较少,例题不多,除个别思考题外几乎没有习题。而且是数学系用教材,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关注也嫌不足。该书的风格更像部数学专著,简洁地、清晰地、严谨地陈述理论力学的定义、公理、定量和推论。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订正了原书中的少量错误。 2 《工程矢量力学》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美国教材普遍注重满足教学需要,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也包括教材配套的题解和课件等。国内相对集中地翻译出版 美国理论力学教材在八十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仇仲翼等译 R.C. 希伯勒《工程力学 》 ( 1980) 、 徐昭鑫等译 L.E. 马尔维恩 《 工程力学 》 ( 1981) 和 吴家骥等译 J.H. 金斯伯格 和 J. 杰里 《 工程力学 》 ( 1982 , 1990) 。科学出版社出版了 陈桂彬等译 黄子春 《 工程力学 》 ( 1983 , 1984) 。 前述教材均分静力学和 ( 运 ) 动力学两册。这些教材只是几十种北美同类教材的很小一部分。或许是由于受翻译俄文教材影响而建立的理论力学教学体系根深蒂固,总体上美国翻译教材对我国理论力学教学的影响远不如译自俄文的理论力学教材。这种情况直到范钦珊主编《工程力学教程》出版后才开始改变。 《工程矢量力学》在北美的教学市场中占据相对较大的份额,使用学生之多或许是仅次于 希伯勒的《工程力学 》。该书初版于 1962 年,随后多次再版,译者翻译的是 1999 年采用国际单位制的第三版。在 1962 年该书出版前,该书作者还出版有《工程力学》。 作为本典型的美国教材,《工程矢量力学》的静力学内容比国内的理论力学课程要求的多,而动力学部分没有分析动力学的内容。静力学中包括些国内教材通常属于材料力学的内容。具体为质点静力学即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一般力系的等效和平衡,分布力、质心和重心, 桁架、框架和机构受力分析,梁和绳索的内力,带干摩擦的平衡问题和典型机构,面积的惯性矩和转动惯量,虚功方法。动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按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方式展开。 关于质点的内容为质点的直线和曲线运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质点动力学的能量和动量方法,碰撞。关于质点系内容有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量,变质量系统。关于刚体的内容为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一般平面运动、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也讨论了点的相对运动,刚体平面运动方程,达朗贝尔原理,刚体平面运动的能量和动量方法,偏心碰撞,刚体的三维运动动力学。最后讲述机械振动。 与国内理论力学教材相比, 《工程矢量力学》 教学坡度小,静力学讨论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一般力系都先平面后空间,运动学中讨论点的运动时先直线后曲线。起点也比较低,动力学中对质点动力学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该书初版时,矢量工具在美国工程力学教学中还没有普遍应用,该书采用矢量工具使得数学推导更能突出物理意义,当时开风气之先。不过,现在矢量已经在美国工程力学教材中普遍使用。 现在看来,该书最突出的优点是对教学需要考虑的周全。该书的讲解非常详细,因此全书的篇幅也比较大,达到 219.4 万字。每章都分成若干个单元,包括理论内容,例题,解题指导和习题,作为一次课的内容。每章结束另有复习和总结,以及复习题。该书给出大量的习题,总共有 1400 余道,大体按从易到难排列,包括部分需要用计算机的题目,约 70 %的题目附有答案,而没有答案的题目做了明确的标识。此外,该书还有为教师准备的课件和习题解答。 Two Translated Textbooks on Theoretical Mechanics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09, 31(3): 74-76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1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摄影构图
tengyi1960 2009-6-30 14:44
推荐专业教材 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
个人分类: 业余爱好|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本科生教材课件(PPT格式)免费下载
zuoqiting 2009-5-13 19:32
最新出版本科生教材,PPT课件免费下载。 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主编:左其亭 王树谦 刘廷玺 主审:文俊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各章名称 撰写人(单位) 第一章 概论 (点击下载) 左其亭(郑州大学) 第二章 水资源概况 (点击下载) 刘 彬(河北工程大学)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 (点击下载) 李秀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 (点击下载) 王树谦(河北工程大学) 李秀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点击下载) 张金萍(郑州大学)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及工程 (点击下载) 窦 明(郑州大学) 第七章 生活用水 (点击下载) 程冬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八章 农业用水 (点击下载) 张金萍(郑州大学) 第九章 工业用水 (点击下载) 王 龙(云南农业大学) 第十章 生态用水 (点击下载) 窦 明(郑州大学) 第十一章 水资源配置与规划 (点击下载) 马 龙(内蒙古农业大学) 刘廷玺(内蒙古农业大学) 第十二章 水资源保护 (点击下载) 程冬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十三章 水资源管理 (点击下载) 左其亭(郑州大学) 赵春霞(郑州大学) 第十四章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点击下载) 刘 彬(河北工程大学) 王树谦(河北工程大学) 第十五章 课程设计指导书 (点击下载) 王 龙(云南农业大学) 左其亭(郑州大学)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12036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校教材≈“鸡肋”?
热度 2 rqyang 2009-4-15 07:35
杨汝清 把堂堂学府的教材比喻为 鸡肋 肯定是有辱斯文,但是现在有些现象却不得不面对。 首先是学生,他们见了不少教材心里实在不想买。除了书价太高外,主要质量不令人满意,内容跟不上形势,形式过于死板,勾不起学习的兴趣。不买吧,还要上课、复习和对付考试,缺了它还有点不行。办法还是有的,整个复印件对付吧! 再说老师,编著教材可是费时、费力,但又回报率不高的差使。要从头等大事的科研工作中分出时间来写教材,实在是得不偿失。但是作为老师,特 别是 教授,一辈子不写个教材也有点说不过去。而对需提职的年轻老师来说,编教材好坏也算点教学任务,多少对提职也会有点好处,所以不干也不好。怎么办?那就对付写一点,反正职称评审时也只写上教材名称和主编还是参编,最多再补上写了多少字,至于质量如何关系不大。 你说教材这种情况像不像鸡肋? 我是一贯重科研轻教学的人,即使当年担任一段时间的 全国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付主任期间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当时担任主任的杨叔子院士还是很重视教材建设的,但我没有积极配合,现在想想非常惭愧! 真正开始关心教学和教材还是接近退休,特别是大病以后。这倒不是突然提高了认识,而是心静了下来。心静了,就能客观地考虑一些以前没有考虑的问题,就能比较真实地看到目前教学和教材上的一些问题。我在去年博客 这不是最后一课! 里写道: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经历千辛万苦才考上著名学府的学生和家长,内心一直深有愧念。这么多年来,学校讲台上缺少了教授的身影, 4 年的学校生活,本科生与教授的见面寥寥无几, 许多 教授,学生只是听其名,不见其声,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教材更不乐观。 潜心编写、学生欢迎的教材不多,有些重要的专业课还在用多年前的旧讲义。有位同仁说得好:无论学生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教师,终究要面对教材,因为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其实编著一本好的教材,其难度超过一个比较大的科研项目,其影响可能会超过一个国家奖。好的教材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辈子,可以终身受用。 40 多年前我们学的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讲义》和刘豹的《自动调节理论基础》至今我们记忆犹新,终身受益。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也因此而名声大作,受人尊敬。 今年初,拖了三年我主编的一本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终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但我心中并没有太多的高兴,因为它与好教材还相差甚远。写一本好教材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我已经力不从心,只有期望后面的年轻老师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希望最后能成为一本比较好一点教材,至少最后不要成为学生讨厌的鸡肋。 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讲义》几度修改完善,先后用了十多年。刘豹的《自动调节理论基础》也是下足了功夫,并不断改进更新,至今还有新版出现。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教材认真负责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鼓励更多的老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编著更多同学欢迎的教材,把鸡肋变成招人喜欢的香饽饽! ----------------------------------------------------------- PS. 需入院治疗,暂停博客更新。 还会回来的! 祝大家快乐每一天!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25583 次阅读|26 个评论
教材《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
weisman 2009-4-14 10:51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必然。计算机辅助审计成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多为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开设审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迫切需要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相关课程;对于进入审计行业的审计人员,也迫切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审计工作。因此,急需出版一本适合需要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 内 容 本书以我国政府审计为背景,力求全面反映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然后介绍了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需要的数据库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了国内外常用审计软件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重点分析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预处理、审计数据分析;最后,介绍了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热点联网审计。 特 色 本书紧扣目前我国开展的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状和特点,在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系统地阐述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术方法。和同类论著相比,本书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务教材,也可作为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教材,因此,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对 象 本书可作高等院校审计、会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各有关专业的教材,可供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的读者使用,也可作为审计人员的实务用书、专业培训教材以及业务学习资料。 目 录 第1章绪论 1 1.1概述 1 1.1.1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必要性 1 1.1.2相关术语分析 1 1.2国内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4 1.2.1金审工程 4 1.2.2联网审计 7 1.3国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8 1.4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分析 9 1.4.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 分类 9 1.4.2面向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10 1.4.3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12 1.4.4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12 1.4.5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用情况的研究 13 1.5开展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主要步骤 13 1.6对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15 思考题 16 第2章计算机辅助审计基础 17 2.1概述 17 2.2数据库相关概念 17 2.3 SQL 语言 18 2.3.1数据定义 18 2.3.2数据操纵 19 2.3.3数据查询 20 2.4常用数据库产品介绍 25 2.4.1Access 25 2.4.2SQL Server 29 2.4.3 Oracle 33 2.5数据访问技术 40 2.5.1常见数据访问技术分析 40 2.5.2ODBC总体结构及其应用 41 思考题 44 第3章审计软件 45 3.1概述 45 3.2国外审计软件概况 45 3.3国内审计软件概况 48 3.3.1审计软件的分类 48 3.3.2面向数据的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 48 3.4常用审计软件介绍 49 3.4.1国内审计软件 49 3.4.2国外审计软件 54 思考题 60 第4章审计数据采集 61 4.1概述 61 4.2审计数据采集理论分析 61 4.2.1数据采集的原理 61 4.2.2数据采集的特点 62 4.2.3数据采集的主要步骤 62 4.2.4数据采集的方法 65 4.3采用通用软件采集数据 66 4.3.1采用Excel采集数据 66 4.3.2采用FoxPro采集数据 74 4.3.3采用Access采集数据 77 4.3.4采用SQL Server采集数据 94 4.4采用审计软件采集数据 99 4.4.1AO的数据采集功能 100 4.4.2IDEA的数据采集功能 110 4.5数据验证 125 4.5.1数据验证的重要性 125 4.5.2数据验证的方法 125 4.5.3数据采集阶段的数据验证 127 思考题 127 第5章审计数据预处理 128 5.1概述 128 5.2审计数据预处理理论分析 128 5.2.1数据质量的概念及分类 128 5.2.2单数据源数据质量问题 130 5.2.3多数据源集成时数据质量问题 131 5.2.4审计数据质量问题实例 132 5.2.5数据预处理的 意义 135 5.2.6数据预处理的内容 135 5.3数据预处理应用实例 136 5.3.1采用Access 136 5.3.2采用AO 141 5.4数据预处理阶段的数据验证 145 5.5其他数据预处理方法介绍 146 5.5.1不完整数据清理 146 5.5.2相似重复记录清理 148 思考题 149 第6章审计数据分析 150 6.1概述 150 6.2审计证据及审计取证 150 6.2.1审计证据 150 6.2.2审计取证 151 6.3常用审计数据分析方法 151 6.3.1账表分析 152 6.3.2数据查询 155 6.3.3审计抽样 167 6.3.4统计分析 173 6.3.5数值分析 182 6.4其他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194 6.4.1基于业务规则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 194 6.4.2基于数据匹配技术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 195 6.4.3基于孤立点检测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 197 6.4.4可视化数据展现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198 思考题 199 第7章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简介 200 7.1概述 200 7.2持续审计的概念及分类 200 7.3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原理 201 7.4面向数据的联网 审计系统 的安全分析 203 7.5实施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的优缺点分析 204 7.5.1主要优点 204 7.5.2主要缺点 205 7.6实施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的建议 206 思考题 207 附录A实验所用数据 208 A.1某税收征收数据 208 A.2某劳动局失业保险数据 210 A.3某 凭证 数据 211 A.4某商品数据 211 附录B注释表 212 参考文献 214
个人分类: 教学交流|50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介绍《高等动力学》
Mech 2009-4-12 15:28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刘延柱教授编著的《高等动力学》 2001 年 1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出版。该书为理论力学的续篇,在力学系统的建摸和分析方面有所补充和提高,涉及分析力学、运动稳定性、刚体动力学、航天器轨道和姿态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 5 个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高等动力学》一书具有下述特点。 首先是内容精炼。作为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动力学基础教材,该书仅用 200 余页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动力学中应用最广泛、对学生今后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动力学的运动学基础如刚体转动和多体系统运动描述,动力学建摸的主要方法如完整和非完整系统的运动方程、变分原理、多体系统建摸的相对和绝对坐标方法等,动态系统基本分析方法如积分降阶、相平面方法、稳定性分析等。 其次是叙述通俗。通常高等 都是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高等动力学也仅是现代动力学的基础,必须通俗易懂。该书在可接受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在分析力学基础一章中回避了某些基本概念的深入讨论,而仅是列出相关文献;将非完整约束局限于常见的线性非完整约束。又例如,在运动稳定性基础一章中,从几何观点对李雅普诺夫定理作了直观的证明,对开尔文 - 泰特 - 切塔耶夫定理仅验证 2 自由度的特殊情形。 第三,注重动力学应用的介绍。该书主要通过例题和习题反映动力学的工程应用。除理论力学中常见的典型机构外,例题包括电容式话筒、磁悬浮车厢、万向联轴节、船舶消摆器、轴对称旋转炮弹、绳系卫星、天平动刚体卫星、自旋卫星、操作机械人、带太阳帆板航天器等工程系统。此外,该书还涉及腾空人体的刚体和多体模型。这些内容不仅能生动具体地说明动力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最后,该书在结构组织方面作了特别细致的考虑。既考虑了不同课程的衔接,也考虑了本课程前后内容的呼应。由于工程力学专业开设有振动力学课程,该书没有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振动的内容。多数理论力学课程中已经涉及分析力学的初步知识,该书将分析力学基础分为两章叙述,使得具有分析力学初步知识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第二章。关于分析力学前两章中介绍的建摸方法在刚体动力学、航天器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中有系统地应用。第三章的运动稳定性基础也应用于刚体动力学和航天器动力学。 我们认为,《高等动力学》一书反映了作者长期在动力学领域科研和教学的经验,教学体系、文字表述及例习题组织等方面都经过仔细推敲,是部优秀的教材。不仅可供工程力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使用,也可供对力学知识有较高要求的机械、航空等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使用。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01, 23(4): 78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8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认为比较经典的岩土工程英文书籍(已添加图片及链接)
热度 1 lovekk 2009-4-10 23:06
转载请注明来自“临峰山庄 www.slope.com.cn” 一。土力学相关 工程实践中的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by Karl Terzaghi , Ralph B. Peck , Gholamreza Mesri (从1996年第三版开始作者中加入了Mesri) 岩土鼻祖的著作,岩土工作者必读经典书(陈祖煜院士也大力推荐) • 土的特性基础(第二/三版) Fundamentals of Soil Behavior, 2nd Edition by James K. Mitchell Fundamentals of Soil Behavior, 3rd Edition(2005) by James K. Mitchell and Kenichi Soga. Virginia Tech泰斗级教授的大作,做土力学实验研究的人必读 •土力学-临界状态土力学引论 The Mechacnics of Soils--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by John Atkinson 对土的临界状态理论描述非常言简意赅,适合初学者 • 临界状态土力学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by Andrew Schofield and Peter Wroth 剑桥大学教授的经典之作,土的经典模型:剑桥模型 •土的性状和临界状态土力学 Soil Behaviour and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by David Muir Wood . 1990 . 英国Bristal Univ的Wood教授的呕心沥血之作,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材,非常值得一读(英国的土力学研究就是做得好啊) • 高等土力学(第三版)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3rd) by Braja M. Das 2008出版,最新的这方面的专著,适合当研究生教材 • 非饱和土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 Soils by Fredlund 这个不说了,太经典了,国内早年有中译本 二。岩石力学相关 • 岩石力学引论,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by Richard E. Goodman 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 • 实用岩石工程 Practical Rock Engineering by Hoek Brown www.rocscience.com可以下载电子版,当前最流行的岩石工程专著之一 三。地基基础相关 •基础工程原理 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6th Edition) by Braja M. Das. 2007 国外最畅销的本科教材之一,从原理描述、公式推导和图形显示都很细致,附带了很多计算实例,是从事岩土设计的好帮手 • 基础工程 Foundation Engineering by Ralph Brazelton Peck, Thomas H. Thornburn , Walter E.Hanson 这个也不说了,大牛的经典 • 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by Joseph E. Bowles 已经出版了很多版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中译本,但翻译得不太好 四。综合及其他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by Muni Budhu. 2000(第一版).2007(第二版) 国外通用本科教材,书中带有的交互式光盘是其最大亮点(不过书价不菲)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理论和应用(上、下两本书)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David M. Potts and Lidija Zdravkovic. 作者来自英国Imperial College(帝国理工),大牛的大作当然要看了。 好消息:最近科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可对照阅读 •现场的岩土工程监测 Geotechnical Instrumentation for Monitoring Field Performance by J. Dunicliff 1993. 监测类的经典专著(Bible!) • 岩土工程原理 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y Braja M. Das 是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的姐妹篇,质量同样出色 以上部分书籍网上可以找到电子版,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之!
个人分类: 未分类|887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两种教材,不同表述
frieda 2009-4-6 23:09
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参考不同的教材。于是注意到一些教材在处理相似或相同内容时常常有不同的阐述。而这些不同,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以下是两本生物化学教材对乳糖操纵子概述的文字: 1. 8.3 Lactose Operon of E.coli (P293) The lactose operon contains three adjacent structural genes (Rigure 8.2). LacZ codes for -galactosidase,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identical subunits of 1021 amino acids each. LacY codes for a permease, a 275-amino-acid protein of the cell membrane that participates in the transport of sugars including lactose, across the membrane. LacA codes for-galactoside transacetylase, a 275-amino-acid enzyme that transfers an acetyl group from acetyl CoA to-galactosides. Of the three proteins, only-galactosidase participates in a known metabolic pathway. The permease helps lactose move across the cell membrane. The transacetylas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toxification and excretion reaction of nonmetabolized analogs of-galactosides. Mutations in LacZ or LacY that inactivate-galactosidase or permease prevent cells from cleaving lactose or acquiring it from the medium, respectively. Mutations in lacA that inactivate transacetylase do not seem to have an effect on cell growth and division. 2. P329(二)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E.coli的乳糖操纵子含Z、Y及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ase)、透酶(permease)和乙酰基转移酶(transacetylase),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operator O)、一个启动序列P(Promoter P)及一个调节基因I。I基因具有独立的启动序列(PI),编码一种阻遏蛋白,后者与O序列结合,使操纵子受阻遏而处于关闭状态。在启动序列P上游还有一个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tabolite gene activator protein, CAP)结合位点。由P序列、O序列和CAP结合位点共同构成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区,三个酶的编码基因即由同一调控区调节,实现基因产物的协调表达(图13-4)。 2段文字虽然都提到了乳糖操纵子所含三个结构基因的排列及其功能,但是教材1在这一部分却多了划线部分的一段话,其实就两句。它简单提出了这些结构基因的突变导致的功能上的变化,即说明为什么认为这三个基因具有概述中的功能。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内教材的一个倾向: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不是告知过程、实验证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仿佛我们都默认,我们告知学生的、教材上的就是正确的,学生只用记住学会就行,而不鼓励他们思考、怀疑,做出自己的判断。而在这方面,很多国外的教材做得更好,或者说,他们的教育理念更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以及自我的判断。 也许只举出这样2段文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毕竟,这两段短短的文字,既不能代表它们所属教材其他的论述和内容;而这两本教材,也不能够代表国外的教材和国内的教材。但是,作为一个自己接受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现在又作为大学教师教授大学课程的人,我想我的感觉也不是一个特例。这两本教材的差异,还是能说明一点问题的: 1.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s (sixth edition) Thomas M. Devlin, 2006 2.生物化学(第七版)查锡良主编,人卫版,2008
个人分类: 教学心情|3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第二版)》目录
求新 2009-3-30 10:52
目 录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11 本章学习目标11 1.1 数据处理11 1.1.1 利用文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11 1.1.2 从实例看数据库的数据处理技术15 1.2 数据库技术概述21 1.3 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存储结构27 1.3.1 链表式数据结构27 1.3.2 关系数据库结构概述28 1.4 索引文件组织31 1.4.1 索引文件31 1.4.2 非关键字索引文件32 1.4.3 B+树索引结构34 本章小结35 习题一35 第2章 数据库设计中的数据模型37 本章学习目标37 2.1 数据模型37 2.1.1 数据模型概念37 2.1.2 数据之间的联系38 2.1.3 实体联系模型40 2.2 关系数据模型42 2.2.1 关系数据模型的概念42 2.2.2 关系数据模型的设计44 2.3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45 2.3.1 UML定义的类图46 2.3.2 利用Rose建模操作50 2.3.2 从建模到建库与建表的自动化操作52 本章小结53 习题二53 第3章 关系数据库54 本章学习目标54 3.1 基本概念54 3.2 函数依赖55 3.2.1 函数依赖概念55 3.2.2 部分函数依赖56 3.2.3 完全函数依赖56 3.2.4 传递函数依赖57 3.3 候选关键字与主属性57 3.3.1 候选关键字57 3.3.2 主属性58 3.4 关系规范化58 3.4.1 问题的提出58 3.4.2 范式60 3.4.3 关系分解的正确性65 本章小结66 习题三66 第4章 关系数据库实现及使用68 本章学习目标68 4.1 关系代数68 4.1.1 传统的集合运算69 4.1.2 专门的关系运算72 * 4.2 关系演算75 4.3 SQL语言概貌76 4.4 SQL数据定义功能77 4.4.1 基本表的定义和修改77 4.4.2 索引的建立和删除78 4.5 SQL数据查询语句79 4.5.1 语句格式79 4.5.2 对单一表查询语句80 4.5.3 对两个以上表的连接查询82 4.5.4 嵌套查询82 4.5.5 关系除法83 4.6 SQL查询语句的加强85 4.7 视图86 4.8 SQL数据更新语句88 4.8.1 修改(UPDATE)语句88 4.8.2 删除(DELETE)语句88 4.8.3 插入(INSERT)语句88 4.8.4 视图的更新89 4.9 SQL数据控制功能89 4.10 嵌入式SQL91 4.11 查询优化92 本章小结94 习题四94 第5章 数据库的保护97 本章学习目标97 5.1 数据库的完整性实施方法97 5.2 数据库的安全性实施方法98 5.2.1 定义视图99 5.2.2 访问权限控制99 5.3 事务处理101 5.3.1 事务的基本概念101 5.3.2 事务处理过程分析101 5.3.3 SQL的事务管理102 5.4 并发控制103 5.4.1 并发处理产生的三种不一致性103 5.4.2 封锁105 5.5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108 5.5.1 故障的类型108 5.5.2 事务日志108 5.5.3 恢复109 5.5.4 数据的转储110 本章小结110 习题五111 第6章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112 本章学习目标112 6.1 SQL SERVER管理工具112 6.1.1 服务管理器113 6.1.2 建立数据库、表、索引的操作114 6.1.3 建立视图的操作122 6.1.4 数据完整性保护126 6.1.5 备份与恢复128 6.1.6 数据库安全性管理133 6.1.7 查询分析器143 6.2 Transact-SQL 语言简介147 6.2.1 数据定义语言(DDL)147 6.2.2 数据操纵语言(DML)150 6.2.3 数据控制语言(DCL)152 6.2.4 其它语言元素154 6.3 SQL Server中的存储过程161 6.3.1 存储过程的概念161 6.3.2 存储过程的优点161 6.3.3 使用Transaction-SQL 命令创建存储过程163 6.3.4 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存储过程164 6.3.5 重新命名存储过程166 6.3.6 删除存储过程167 6.3.7 执行存储过程167 6.3.8 系统存储过程167 6.4 SQL Server中的触发器168 6.4.1 触发器的概念及作用168 6.4.2 触发器的种类169 6.4.3 创建触发器169 6.4.4 触发器的原理173 6.4.5 INSTEAD OF 触发器174 6.4.6 触发器的应用176 6.4.7 管理触发器178 * 6.5 SQL Server中的数据导入和导出180 6.5.1 使用Transact-SQL进行数据导入、导出181 6.5.2 使用命令行bcp导入、导出数据182 6.5.3 使用数据转换服务(DTS)导入、导出数据182 6.5.4 如何选择具体的数据导入、导出方法184 * 6.6 SQL SERVER应用系统开发环境185 6.6.1 SQL Server应用系统二种系统结构185 6.6.2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186 6.6.3 ADO192 6.6.4 JDBC193 本章小结199 习题六200 第7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202 本章学习目标202 7.1 概述202 7.2 数据库结构设计203 7.2.1 数据库结构设计步骤203 7.2.2 需求分析203 7.2.3 概念结构设计209 7.2.4 逻辑结构设计212 7.2.5 数据库物理设计213 7.3 应用程序结构设计215 习题七220 * 第8章 Oracle 数据库系统221 本章学习目标221 8.1 Oracle数据库概述221 8.1.1 Oracle 10g的特点221 8.2 Oracle 10g的体系结构230 8.2.1 概述230 8.2.2 物理存储结构231 8.2.3 逻辑、存储结构232 8.2.4 内存结构233 8.2.5 数据字典233 8.3 Oracle 10g的安全管理234 8.3.1 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234 8.3.2 角色管理236 8.3.3 配置文件PROFILE管理237 8.4 Oracle 10g的空间管理237 8.4.1 表空间237 8.4.2 段239 8.4.3 表240 8.4.4 索引242 8.4.5视图243 8.5 Oracle 10g PL/SQL编程243 8.5.1 PL/SQL简介243 8.5.2 PL/SQL语言基础244 8.6 Oracle数据查询259 8.7 Oracle系统管理261 本章小结267 习题八267 * 第9章 其他数据处理技术概述269 本章学习目标269 9.1 数据仓库269 9.1.1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的概念270 9.1.2 数据仓库的架构271 9.1.3 数据收集272 9.1.4 数据集市275 9.1.5 数据仓库系统开发276 9.1.6 联机分析(OLAP)技术概述283 9.1.7 SQL Server 2000中的数据仓库组件285 9.2 数据挖掘286 9.2.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286 9.2.2 数据挖掘的定义287 9.2.3 数据挖掘的过程模型及常用技术288 9.2.4 目前数据挖掘的主要应用288 9.3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289 9.3.1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290 9.3.2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中的程序设计语言293 9.3.3 一个持久化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实例293 9.4 分布式数据库300 9.4.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概述301 9.4.2 分布式数据存储302 9.4.3 分布式数据的查询处理303 9.4.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事务处理303 9.4.5 数据对象的命名方式与目录表的管理307 9.4.6 更新传播309 9.5 XML309 9.5.1 HTML概念310 9.5.2 XML文档设计313 本章小结316 习题九317 附 录1 一、系统初始化1 二、部件库最小系统.EXE的使用方法3 三、组建目录树菜单控制结构的应用系统6 四、组建水平菜单控制结构的应用系统10 五、典型部件介绍11 六、 VFP与SQL Server 相关操作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振动力学》序言
Mech 2009-3-28 12:07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机械振动问题已成为各个工程领域内经常提出的重要问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动态测量技术的进步也为复杂振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振动力学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在机械、航空、土建、水利等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振动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更是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并能初步应用理论研究和解决工程中的各种振动问题。 作为振动力学教材,本书根据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振动力学教材基本要求编写。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十一章。前六章为基本部分,包括自由振动、受迫振动、自激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线性振动的近似计算方法和连续系统的振动。后五章为提高部分,包括振动问题的定性理论、非线性振动的近似解析方法、参数振动、随机振动和混沌振动。各章附有适量的习题,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基本部分的前五章和第十章随机振动的部分内容适用于工程力学专业的本科生,提高部分适用于研究生。全书也适用于一般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在编写中,作者力求贯彻以下意图: 1. 提高基本部分的起点,精简与物理和理论力学的重复内容。 2. 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在基本部分中除线性振动内容之外,也引导学生接触非线性振动问题,对诸如多频响应、自激振动等一些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振动现象作出初步的理论分析和解释。关于非线性振动更深入的讨论在提高部分中进行。 3. 对各种类型的振动均举出工程中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使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 4. 关于数值计算问题,着重介绍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解题训练可自编或应用已有的标准计算程序和软件。 5. 引入分岔、混沌等反映近代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成果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振动理论前沿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以扩大知识面。 本书第六和第十章由陈文良编写,绪论和第十一章由陈立群编写,其余八章由刘延柱编写。全书由刘延柱加工定稿,陈立群选编习题并打印初稿。编写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并且汲取了已出版的国内外振动力学教材的许多宝贵经验。部分内容取材于作者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所编写的教学讲义,初稿完成后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试用。书稿承蒙清华大学郑兆昌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方同教授详细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作者谨表示衷心感谢。限于水平,书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作 者 一九九八年二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5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Soutas-Little和Inman著Engineering Mechanics评介
Mech 2009-3-16 16:59
Soutas-Little 和 Inman 两位教授合著的《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和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Prentics Hall, 1999) 是近年来在北美广受欢迎的工程专业基础力学教材。该书是部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对我国的理论力学教材建设和双语教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工程力学》分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卷。静力学部分共分 10 章。第一章引言,概述力学的学科性质,解释力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国际单位制和英美单位制,说明数值计算的精度和舍入,阐述解决力学问题的模型化方法。第二章矢量和作用于质点的力系讨论矢量基本运算和共点力系,还介绍了弹簧的力学特性和静不定的概念。第三章刚体系:力系的等效,引入了力矩和力偶的概念,通过力的平移定理将一般力系力系等效为力、力偶或力螺旋。第四章分布力:质心与重心,主要是说明质心与重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五章刚体系的平衡,包括几类约束的反力特性、分离体图和平衡方程及其应用,还讨论了静不定约束和不适当约束。第六章结构分析主要是桁架的计算。第七章结构元件内力主要介绍梁的剪力和弯矩,也包括悬索的分析。第八章摩擦分析干摩擦及相关机械元件如楔、螺杆、带、轴承等。第九章惯性矩引入面积和质量的二次矩及其性质和计算方法。第十章虚功叙述分析平衡问题的虚功原理并讨论平衡的稳定性。 动力学部分共分 9 章。第一章质点的运动学包括质点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也涉及质点的相对运动和受约束质点的运动。第二章质点的动力学包括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在不同坐标系中的具体形式。第三章功 - 能和冲量 - 动量运动首次积分包括质点的能量守恒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并讨论碰撞问题。第四章质点系统包括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质点系的能量守恒和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积分,还讨论了质量流包括变质量问题。第五章刚体运动学包括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一般平面运动和一般 3 维运动,还包括相对转动坐标系的运动。第六章平面运动刚体动力学包括平面刚体运动微分方程及受约束刚体系统分析方法,还介绍了 D'Alembert 原理。第七章刚体的功率、功、能、冲量和动量包括这些力学量的计算及系统中含刚体时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和动量矩积分,还讨论了刚体碰撞问题。第八章刚体的 3 维动力学包括一般形式的运动方程和 Euler 方程。第九章振动包括无阻尼和阻尼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 《工程力学》在教学体系方面具有美国同类教材的一般特点。静力学中包括部分内力分析和能量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结构和机械元件有细致的讨论。运动学不单独成篇,运动学和动力学一并按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顺序展开。与中国的理论力学教材相比,静力学内容略多而且教学坡度小,因而篇幅较大。运动学中复合运动的内容较少。动力学中不包括分析动力学基础,且振动问题局限于单自由度系统。例题和习题量均较大,例如,静力学部分便有 1000 余道习题和近 100 道例题。 《工程力学》在内容的处理上有其独特之处。突出特点是强调计算机应用。作者认为尽管力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化,但力学在工程中应用的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显著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反映这种变化。作者通过不同的方面强化计算机的应用。首先,不局限于传统的在特定位置和时刻的分析,而进行参数变化对运动过程影响的分析,作者认为这类问题更接近工程实际。其次,注意发挥计算软件的功效,不强调在列写方程时避免耦合等技巧。第三,在例题中尽可能采用矢量和矩阵运算,便于计算机处理。最后,在习题中包括部分可以用计算机求解和部分必须用计算机求解的练习。为不使计算方法的细节喧宾夺主,而且不使力学分析依赖于特定的计算软件,作者将这些内容另外分别用 MATLAB 、 MATHCAD 、 MAPLE 或 MATHEMATICA 编写的内容归入附册。除计算机应用外,该书也包含某些新的内容,例如,介绍了运动刚体的角速度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 该书作者 Soutas-Little 教授曾任 Michigan 州立大学生物动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现已退休。 Inman 教授现任 Viginia 技术学院和州立大学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中心主任,机械工程系 教授。两位作者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在科学研究中卓有建树。他们能够深刻理解现代技术对工程专业力学的需求,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他们编著的教材有其鲜明特色。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03, 25(5): 82-83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4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zhguoqin 2009-3-11 17:01
森防员岗位培训教材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张国庆 编著 点击下载 : 资源一(完全版) http://www.docin.com/p-10410561.html 资源二(完全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4900631 完全版(无图片)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file/2009/3/200931117402871258.pdf 删节版(潜山县)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file/2009/3/200931117230356575.pdf 内 容 简 介 本教材首先介绍了林学和林业生物灾害基础理论,然后分别介绍了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防治和林业植物检疫三个方面基础知识,最后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特点,分类介绍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识别和防治,以及主要森林类型林业生物灾害科学管理措施。 本教材 可以根据高级森防员(县、市级专业人员)、中级森防员(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专业队员、防治公司职员、森林医生等)、检疫员、初级森防员(乡村护林员)等不同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 也可供从事森防行业有关人员、在校学生参考。 前 言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现代林业建设和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 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 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安全、维护我国政府国际贸易信誉、提高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培育健康森林,促进受灾森林恢复健康。因此,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法律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作。 然而,我国市、县级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管理人员变动频繁,人员边培训边流失,新的人员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再加上培训周期过长,一些人员知识老化,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事业发展的需要,影响基层防治能力的提高。 我国县级以下没有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专职从业人员,由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和乡村护林员兼任,这些人很少得到专业培训。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和乡村护林员是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第一线力量,加强他们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加快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关于实施村级森防员培训计划的意见》精神,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制定的培训教材大纲,特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编写按照选编结合、特色突出、通俗易懂、注重实用的原则,在理论领先、技术先进的基础上,选编一些实用性内容。培训时,可以根据高级森防员(市、县级专业人员)、中级森防员(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专业队员、防治公司职员、森林医生等)、检疫员、初级森防员(乡村护林员)等不同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教材附录中列出了不同培训对象推荐培训内容,供教员参考。 本教材共分林学概论、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林业植物检疫、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识别和防治、林业生物灾害科学管理七章。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江苏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博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隆瑞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绿尚病虫害防治有限公、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上虞耕耘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在草稿第二轮修改中,程凤琴、储江山、储永东、李昌栋、余结牛分别对第一章至第五章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外, Google 图片、百度图片、百度百科、学问社区、爱问知识人、豆丁、中国百科网、知网空间、数字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生态网、中国森防信息网等还提供了大量有害生物图片和资料,由于没有明确作者,参考文献中无法一一列出,在此谨向文献的作者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虽经多次修改,错误在所难免。衷心期望大家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 者 二〇〇九年三月九日 目 录 第一章 林学概论 . 1 第一节 森林 ... 1 一、森林 ... 1 二、森林演化史 ... 1 三、森林的特点 ... 2 四、森林类型 ... 2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 ... 6 一、森林生态系统特点 ... 6 二、森林生态系统组成 ... 7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 ... 8 四、生态平衡 ... 8 五、森林演替 ... 9 第三节 森林的作用 ... 11 一、经济效益 ... 11 二、生态效益 ... 11 三、社会效益 ... 13 四、森林效益的可变性 ... 13 五、科学开发利用森林效益 ... 13 第四节 森林结构特征与森林区划 ... 14 一、森林结构 ... 14 二、森林结构特征指标 ... 16 三、森林区划 ... 20 四、林地类别 ... 21 五、林种 ... 22 第五节 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 23 一、林业 ... 23 二、生态文明 ... 33 三、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36 四、建设和谐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 37 五、我国林业和谐发展的途径 ... 37 第六节 森林健康 ... 39 一、生态健康与生态健康管理 ... 39 二、森林健康的概念 ... 40 三、森林健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40 四、森林健康在我国的实践 ... 41 五、森林健康评价 ... 41 六、森林健康管理 ... 43 第二章 林业生物灾害 . 44 第一节 灾害 ... 44 一、灾害的基本概念 ... 44 二、灾害的分类 ... 45 三、灾害管理 ... 48 四、森林灾害 ... 51 第二节 林业生物灾害 ... 51 一、林业生物灾害 ... 51 二、林业生物灾害 管理 ... 53 三、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 55 四、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 ... 63 第三节 森林病害 ... 67 一、植物病害基本概念 ... 67 二、植物病原 ... 71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 81 四、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循环 ... 84 五、植物侵染性病害的流行 ... 88 第四节 森林昆虫 ... 91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 92 二、昆虫的内部器官 ... 102 三、昆虫的繁殖和发育 ... 107 四、昆虫的分类 ... 118 五、昆虫生态 ... 126 第五节 其它林业有害生物 ... 131 一、蜘蛛、螨类概述 ... 131 二、蜗牛和蛞蝓概述 ... 132 三、鼠类概述 ... 133 四、兔类概述 ... 140 五、林业有害植物概述 ... 142 第六节 生物入侵 ... 149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 ... 149 二、生 物入侵机制 ... 150 三、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现状 ... 151 四、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的危害 ... 152 第三章 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 . 154 第一节 林业生物灾害调查的一般方法 ... 154 一、有害生物的空间分布型 ... 154 二、林间常用取样方法 ... 155 三、常用调查方法 ... 156 四、病虫情的表示方法 ... 159 五、工作准备 ... 160 六、野外调查 ... 160 第二节 森林病害调查 ... 161 一、成熟林病害调查 ... 161 二、幼龄林和中龄林病害调查 ... 163 三、苗圃病害调查 ... 165 四、病害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166 第三节 森林虫害 调查 ... 167 一、食叶害虫调查 ... 167 二、树干害虫调查 ... 168 三、枝梢害虫调查 ... 169 四、地下害虫调查 ... 170 五、种实害虫物调查 ... 170 六、采伐迹地害虫调查 ... 171 七、贮木场害虫调查 ... 172 八、昆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 172 第四节 林业有害植物调查 ... 173 一、布点 ... 173 二、林业有害植物入侵土壤条件 ... 173 三、林业有害植物危害现状调查 ... 174 四、林业有害植物繁 殖能力调查 ... 175 五、有害植物分布与蕴藏量的调查与测算 ... 178 六、林业有害植物危害等级与标准 ... 178 七、林业有害植物危害评 价 ... 179 第五节 林业鼠兔害调查 ... 179 一、鼠害调查时间确定 ... 179 二、标准地的设立 ... 179 三、害鼠密度调查 ... 179 四、林木受害情况调查 ... 182 五、兔害调查 ... 182 第六节 防治效果调查 ... 183 一、 取样方式和取样大小 ... 183 二、调查方法 ... 184 三、防治效果表示方法和效果统计 ... 184 第七节 林业生物灾害预报 ... 185 一、预报内容、预报形式和预测方法 ... 185 二、森林病害的预测 ... 186 三、森林虫害的预测 ... 187 四、森林鼠兔害的预测 ... 191 第四章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 192 第一节 生物灾害防治基本原理 ... 192 一、生态学原理 ... 192 二、经济学原理 ... 193 三、分类管理原理 ... 195 四、三大防治措施 ... 195 第二节 森林健康管理 ... 195 一、影响森林健康的因子 ... 195 二、促进森林健康的途径 ... 197 第三节 生物防治 ... 203 一、生 物防治的途径 ... 204 二、生物防治的方法 ... 207 第四节 物理防治 ... 210 一、人工和机械防治 ... 211 二、诱集与诱杀 ... 211 三、阻隔 ... 212 四、温度控制 ... 212 五、缺氧窒息 ... 213 六、辐射 ... 213 第五节 化学防治 ... 213 一、农药分类 ... 214 二、农药的剂型 ... 217 三、农药的研发 ... 218 四、农药的使用方法 ... 221 五、农药的合理应用 ... 222 第六节 生物灾害的治理体系和效益评估 ... 223 一、综合治理体系 ... 223 二、治理方案制订的原则 ... 226 三、治理的类型 ... 227 第七节 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有害生物治理 ... 227 一、有机农产品与生物灾害治理 ... 227 二、绿色农产品与有害生物治理 ... 228 三、无公害农产品与有害生物治理 ... 230 第八节 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 ... 231 一、食叶害虫防治药剂 ... 231 二、蛀干害虫防治药剂 ... 236 三、杀鼠剂 ... 237 第九节 常用防治器械的使用方法 ... 239 一、手动喷雾器的使用 ... 239 二、喷雾喷粉机 ... 239 三、打孔注药机 ... 240 四、6HY 系列喷烟机 ... 242 五、频振式杀虫灯 ... 249 六、灭虫药包布撒器 ... 253 七、高射程低量风送喷雾机 ... 258 八、多功能人工鸟巢 ... 267 第五章 林业植物检疫 . 274 第一节 林业植物检疫基础知识 ... 274 一、 有害生物与检疫性有害生物 ... 274 二、植 物检疫的意义 ... 275 三、植物检疫的特点 ... 278 第二节 植物检疫法规 ... 280 一、植物检疫法规 ... 280 二、植物检疫措施的国际标准 ... 287 第三节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293 一、有害生物与非疫区 ... 294 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297 三、我国林业植物检疫对象(2008 )简介 ... 298 第四节 植物检疫程序 ... 300 一、检疫许可 ... 300 二、检疫申报 ... 301 三、现场检验 ... 302 四 、检疫监管 ... 304 五、实验室检测 ... 305 六、检疫处理与出证 ... 310 第五节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检疫处理 ... 311 一、检疫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 312 二、化学处理法 ... 313 三、物理处理法 ... 321 四、木质包装材料的检疫处理 ... 324 五、进境原木的检疫处理 ... 327 第六章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 . 330 A :虫害部分 . 330 第一节 苗圃及根部害虫 ... 330 一、蝼蛄类 ... 330 二、金龟类 ... 331 三、地老虎类 ... 333 四、叩甲类 ... 334 五、象甲类 ... 335 第二节 顶芽及枝梢害虫 ... 336 一、蚧类 ... 336 二、蚜虫类 ... 338 三、蝉类 ... 340 四、蝽类 ... 340 五、螨类 ... 340 六、钻蛀类螟蛾 ... 341 七、竹笋夜蛾 ... 342 八、栗癭蜂 ... 342 九、板栗剪枝象 ... 343 第三节 食叶害虫 ... 345 一、叶甲类 ... 345 二、袋蛾类 ... 346 三、刺蛾类 ... 347 四、毒蛾类 ... 348 五、舟蛾类 ... 349 六、枯叶蛾类 ... 351 七、尺蠖类 ... 353 八、天蛾类 ... 354 九 美国白蛾 ... 355 十 、樗蚕 ... 356 十一、黄脊竹蝗 ... 356 十二、竹螟 ... 357 第四节 蛀干害虫 ... 357 一、天牛类 ... 357 二、透翅蛾类 ... 359 三、落叶松八齿小蠹 ... 361 四、杨干象 ... 361 五、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 ... 362 第五节 球果种实害虫 ... 363 一、桃小食心虫 ... 363 二、梨小食心虫 ... 364 三、梨大食心虫 ... 365 四、桃蛀螟 ... 366 五、栗实象 ... 366 B :病害部分 . 368 第六节 林木种苗病害 ... 368 一、种实霉烂 ... 368 二、苗木猝倒病 ... 369 三、杨冠瘿病(根癌病) ... 371 四、根结线虫病 ... 371 第七节 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 ... 372 一、杨黑斑病 ... 372 二、落叶松 杨锈病 ... 374 三、松落针病 ... 375 四、油茶炭疽病 ... 375 五、油茶软腐病 ... 377 六、阔叶树白粉病 ... 377 七、苹果-桧锈病 ... 379 八、梨黑星病 ... 380 九、桃缩叶病 ... 381 十、苹果炭疽病 ... 383 十一、落叶松早期落叶病 ... 384 十二、毛白杨皱叶病 ... 385 十三、杨树花叶病 ... 385 十四、桑细菌性疫病 ... 386 十五、阔叶树藻斑病 ... 387 十六、核桃细菌性黑斑病 ... 388 第八节 林木枝干病害 ... 390 一、板栗疫病 ... 390 二、板栗膏药 病 ... 392 三、杨树溃疡病 ... 392 四、杨树腐烂病 ... 393 五、松疱锈病 ... 394 六、桉树青枯病 ... 395 七、木麻黄青枯病 ... 396 八、油橄榄青枯病 ... 398 九、核桃干腐病 ... 399 十、松材线虫病 ... 401 十一、泡桐丛枝病(凤凰窝) ... 402 第九节 林木 根部病害 ... 403 一、紫纹羽病 ... 403 二、林木根朽病 ... 404 C :鼠兔害部分 . 405 第十节 森林鼠害防治 ... 405 一、防治指导思想及原则 ... 405 二、危害类型 ... 405 三、防治对策 ... 405 四、防治技术措施 ... 406 五、常用林业灭鼠药剂及使用方法 ... 407 第十一节 森林兔害防治 ... 409 一、防治指导思想及类型划分 ... 409 二、防治技术措施 ... 410 D :有害植物部分 . 412 第十二节 有害植物防治 ... 412 一、有害植物的综合治理 ... 412 二、有害植物综合治理措施 ... 413 三、除草剂的灭草原理 ... 417 四、除草剂的分类 ... 419 五、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 420 六、主要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治 ... 421 第七章 林业生物灾害科学管理 . 430 第一节 生态林的生物灾害管理 ... 430 一、一般生态林生物灾害管理 ... 430 二、风景区生物灾害管理 ... 430 三、城市森林生物灾害管理 ... 431 四、防护林生物灾害防治 ... 432 第二节 一般商品林的生物灾害的科学管理 ... 434 一、用材林 ... 434 二、竹林 ... 435 三、经济林 ... 436 第三节 板栗园生物灾害的科学控制 ... 439 一、虫害控制 ... 439 二、病害控制 ... 445 三、板栗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 448 第四节 油茶园生物灾害的科学控制 ... 451 一、我国油茶园生物灾害发生现状 ... 451 二、主要防治对策措施 ... 452 三、油茶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 452 第五节 杨树林生物灾害的科学控制 ... 455 一、病害控制 ... 455 二、虫害控制 ... 459 三、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 462 第六节 毛竹林生物灾害的科学控制 ... 464 一、病害 ... 464 二、虫害 ... 467 三、毛竹丰产培育技术 ... 469 四、无公害竹笋生产技术 ... 473 参考文献 . 481 附录一:培训内容的选择 . 485 附录二、参考习题 . 491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删节版(潜山县) 完全版(无图片)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6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学研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探讨
wangyong77 2009-3-7 22:50
产学研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探讨 1 .前言 当今世界,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生产的竞争,而生产力的竞争又直接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中占据一席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为此,世界许多国家通过促进产学研结合来致力于提高本国的教学科研水平,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并且促进成果的产业化。要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不仅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还要通过合理的教材编写以及相应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提供有效、实用的知识,来为学生(或者教师)顺利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且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能够为学校、企业和研究单位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进行学习和锻炼的同时还能为社会发挥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给产学研的结合造成更大的动力,企业和科研院所才更愿意同高校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同时高校也可以兴办企业或者建立组织,进行科技开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中,教材的内容应适应产学研特点和需求,因此,应当研究合适的教材的编写的模式来促进教材对产学研的适应。 2 .产学研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目前针对教材编写的研究也很少,本文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出发,结合目前一些教材的弊端,对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进行如下探讨: ( 1 )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并举。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可见,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现学现用的能力。不仅在教学中,而且要在编写教材是注重提供通用的以及针对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巧。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自学,好的自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并且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样好的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相对独立和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取得很好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减少摸索的时间和代价。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相应的教材应当提供良好的自学和创新的方法。从举例上,都要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利用新的材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教材的课后习题也要诱导学生去探索现学现用甚至自己去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 2 )详细叙述与方向指导并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是无涯的,即使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知识都是渊博无边的,即庄子的无涯。与此相对应的是教材篇幅是受到限制的,学生大学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即是庄子的有涯。如何来在有涯和无涯之间建立一个很好的平衡是一个教材的编者必须充分考虑的。可见教材的详略的当非常重要,在当今强调宽口径教学的背景下,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针对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另外一方面,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是应当在教材中指明学科的脉络、发展方向和前沿,让学生凭借这些方向能够很好自学,能够在生产实践和研究中自己凭借学科的脉络来寻找和搜索资料 ( 3 )学术性与通俗性共存。目前一些教材存在着学术性很强,但是缺乏通俗性的弊端。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下,许多时候往往缺乏教师的指导,比如在企业进行实践时,往往老师并不在身边,甚至远离学校,因此相应的教材应当具备让学生自学,并且通俗易懂。目前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通俗性的原因在于编写者往往缺乏对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教材感受的体验,加上编写通俗的教材往往被认为缺乏学术性,而且要通俗表达教学内容存在困难。通俗性的实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编写教材时,考虑读者的基础,尽量对于专业术语给予解释;第二,不要采用模糊不清的表述,宁可多写,也要把问题写清楚,对于可能存在歧义的表述,通过各种方式让歧义消除,语意明确;第三,尽量少用抽象空洞的表述,同时配备通俗易懂的实例或者图表;第四,对于难于理解的问题,用形象的例子或者比拟来启发思维。第五,在描述问题时避免跨度太大或者越过某些知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当然教材同时也要不失学术性,这样可以适应高层次的读者,同时也能够在表述上更加严谨,采用数学或者形式化的描述也更能够促进其应用。 ( 4 )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学以致用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知识是无涯的,而大学几年的时光非常有限,因此教材的内容要具有选择。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受益,因此教材的实用性也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一些教材内容偏向空洞化和学术化,没有考虑到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要增强教材的实用性,第一,教材的编写应当有深入实际工作,了解工作中的知识需求的人参与;第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第三,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接受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 5 )合理设计排版布局。为了保证对于不同读者和学生的适用性,显示教材内容的层次性。重视教材的编排,以不同的字体和样式来编排适用于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读者。比如对产学研方面的知识,分别采用不同的字体,这样让学生可以各自重视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 ( 6 )充分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教材的编写者和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感受,比如有些地方缺乏通俗性,有些地方跳跃太大,在编写者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但是学生往往因为不能越过一个门槛就停滞不前,或者如梗在喉。此外编写者还会忽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介绍,从理论到实践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门槛和必须交待的细节。 ( 7 )重视对创新能力激励和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从教材方面来加以激励和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启发和提醒,可以在教材的适当位置(比如某些内容还有很大创新空间时)预留读者自己思考和创新的空位,并且用文字标示出来提醒读者。在描述具有启发意义的创新内容时,对于相关内容的重大创新给予点评来启发读者进行创新。还应当在章节的末尾或者适当位置预留空间让读者自由表达思想,如可以容纳新思想、新假想、半发明(存在部分难关和技术障碍)、新思路、小窍门、简短经验教训、未被证实或未完全证实的想法、简洁但是有用的想法,还预留空间让读者可以评阅、提出自己的困难与添加自己观点、建议、改进意见,这样的提示有利于读者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养成自己思维的习惯,也利于教师或者作者将这些学生评阅和观点加以整理,以便于修改完善教材,了解学生情况,集中众人智慧,总结新思想和新版教材改进方案。还可以通过物质或者精神奖励的方法(有点难度 , 但是并不是不现实的)来激发创新激情。还应当从字里行间来提醒学生不要把教材当作权威,批判地学习,不要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在描述的时候不要让读者对已有的理论产生正确无疑的看法。有人说,这个想法很好,可惜别人已经做出来了,其余的都被研究完了,这是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的表现,把别人的观点当作权威,会导致人不是自己去深悟和评判别人的成果,不是自己去思考,则往往眼光狭隘,难于创新。当然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的教材把已有理论当作真理和正确无疑的表述造成的。其实给予学生激励,让他们放开思维,不拘泥于权威的视野,才能发现新的。实际上,任何专业都有许多理论的空缺存在,有待于创新。另外还可以在后面附激发创新,消除创新惰性的文章。 ( 8 )教材编写人员的合理搭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材比一般的教材的要求要高,目前我国的教材大多是搞理论的学者编写,但是产学研三者是有区别,有侧重点的。要编写好一部产学研结合的教材,需要产学研方面的人才齐备。这样他们各自会有自己的见解,各种写自己侧重的内容,并且通过讨论与协商把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避免教材的学院化,也避免教材一味实用却缺乏理论深度。这样教材还可以对生产实践和科研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摸索的过程等进行描述,让学生对实践和科研工作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9 )多种媒体结合的内容提供方式。生产和科研过程中,许多内容用文字方式记录并不能很好描述和传递信息。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采用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媒体的提供廉价的信息非常方便。一些教材配备了光盘和磁带,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廉价的资源。生产和科研过程中的许多内容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形式加以提供。另外一些教学和仿真软件也可以提供很好的教学。 ( 10 )合理地设计习题。由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教材的习题也要考虑激发、提高或者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除了传统的答案相对固定的习题外,还应当有答案开放,促进思维发散的习题,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新。提高自学能力则可以在练习题中引入新的知识和资料,让学生现学现用,这种能力在参加工作后是非常重要的。还应当在习题中增加在局限的现实条件中如何去做好某些工作的题目,这样学生不至于高分低能。 ( 11 )教材内容应当面向就业和社会需求。从产学研教学的目的来看,是要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面对今后工作岗位,而且产学研实际本身就是面向社会,可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科研成果,因此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显得很有必要。但产学研教学是面向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时,不仅教学成本可以减少,比如借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资源等,而且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产生经济效益,还可以让学生兼职等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可见,有必要通过就业单位、人力资源市场调查以及具有实践工作经历人员和毕业生反馈信息来调适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实际中常见和重要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和现实中的实物存在对应,增强学生的。这样还可以对学生今后就业有所帮助,也可以增强学校、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3 .结束语 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产学研相结合显得非常重要,而改进教材使之适应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及适应社会需求也随之成为一种需要。关于教材编写规范和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并且结合以往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点,提出了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Suitability of Western Textbooks on Statics and Dynamic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Mech 2009-3-5 22:51
1. Introduc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Chinese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universities encourage instructors to teach bilingually. In bilingual teach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read textbooks in English, and instructors should write blackboard in English and lec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variable proportion. Thus, the precondi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the access to textbooks in English. For the course on statics and dynamics, thank to the publishers effort, a few popular western textbooks have been legally distributed in China . Nevertheless, not all western textbooks are usabl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or an extreme example, all textbooks depending on national codes and standards are generally not codes and regulations. Obviously, statics and dynamics do not belong to that category. However, since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diversity in textbook usages, the suitability of western textbooks is still a problem even for a course line statics and dynamics. This problem will be treated here. At first, the course on statics and dynamics taugh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described. The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are highlighted. Finally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western textbooks us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discussed and a suggestion is proposed. 2. Course design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tatics and dynamics, or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 referred in the north America, are called theoretical mechanics, which is a usage adopted from former Soviet Union. It is taught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civi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engineering as well as engineering mechan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udents will take two more courses in the direction, namely, advanced dynamics and vibrations. For most other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re are no further courses on dynamics, while a few of them may take an optional course on vibration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cs course is covered in 60 to 80 hours, depending on the major and the university. The course is usually taught in 20 weeks, a semester or two trimesters. In addition to an introduction to describe the subject and the course, theoretical mechanics typical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static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 Usually, less than a third lecturing time is devoted to statics, about a fourth to kinematics, and the others to dynamics. Although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among the Chinese textbooks, they have a common core material, which is specified by a document title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Mechanics issued by the Guidance Committee of Mechanics Teach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C. Statics covers equivalence, reduction, and equilibrium. It begins with basic concepts such as forces, moments, couples, constraints, and a basic approach, free-body diagram. Concurrent forces, couples, and general force systems, are treated to reduce equivalently, and centers of gravity are introduced as an example of the system of parallel forces.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is derived and applied to a rigid body or a system with a few rigid bodies. The equations are also applied to equilibrium problems involving friction and analysis of trusses. Kinematics begins with motion of a point, translation of a rigid body, and rotation of a rigid body about a fixed axis. Then composite motion of a point is presented. Velocities and accelerations are analyzed for motion of a point relative to a translating reference frame and a rotating reference frame. Kinematics closes with the discussions on rigid bodies, with the emphasis on general plane motions. Dynamics contains both vector dynamics and introductory analytical mechanics. It begins with dynamics of a particle, including Newton s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lative motion. Dynamics of a system of particles focuses on theorem of momentum, theorem of angular momentum, and theorem of kinetic energy. Rigid bodies are treated as a special system of particles, with the emphasis on plane motions. Here also introduces some specific topics such as propulsion with variable mass, steady fluid streams, impact, gyroscopic effects, and vibrations. Vector dynamics ends with the method of kineto-statics that i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ransform dynamics to statics by adding necessary imaginary inertial forces. Analytical mechanics begins with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Then Lagranges equations are derived form the DAlembert-Lagrange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generalized energy and momentum integrals are discussed. Sometimes advanced topics such as Hamilton s equations and Hamilton s principle are referred. 3. Contrasts with Western Textbooks Compared with typical contents presented in western textbooks 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tic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In statics, theoretical mechanics does cover structural analysis, internal forces, and moments of inertia, which all appear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Besides, distributed forces are not treated so detailed. These contents are taught in another course, mechanics of materials. Method of virtual work is usually presented in dynamics, although recently some instructors prefer to follow the western practices. However, they found i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irtual displacements, as they do not have necessary background in kinematics. The contents in kinematic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while kinematics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is not a separate part, and scatters in dynamics instead. Both practic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which will not be reviewed here. In addition, theoretical mechanics stresses more on composite motion of a point and usually does not deal with 3-dimensional motion of rigid bodies in details. In dynamics, theoretical mechanics devotes a chapter to the method of kineto-statics, which is only very briefly referred as DAlemberts principle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Perhaps only an exception, applies the principle to dynamic balance of rigid rotors, which is a standard subjects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What is more, another chapter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Lagranges Equations, is not contained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the western, the topic is treated in intermediate (or advanced) dynamics . 4. Discussions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will not substantially change becaus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structors. If the western textbooks are used, to cover most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students will need textbooks 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intermediate dynamics. In such a way, about half of statics, some of dynamics, and most of intermediate dynamics will not be used. Besides, so far there have no western textbooks on intermediate dynamics distributed in China . It should be remarked that all second hand textbooks are not us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s a result, instructors usually lecture most material of the textbooks that he requires or suggests his students to buy. Therefore, it seems feasible to use the western textbooks 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 textbooks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On the other hand,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needs extraordinary textbooks written in standard English. The styles of western textbooks 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are also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both Chinese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It is a dilemma. Collabo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structors on textbooks is a possible way to break away from the dilemma. Those books for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They should cover all required material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textbooks in Chinese. If possible, the presentation should generally follow the Chinese way so that the instructors are easy to prepare their lectures; for example, kinematics should be a separate part. Some traits of the western counterpart should be preserved, such as in-chapter photographs, multicolor artwork, engineering-related examples and problems, necessary computerize exercises, and historical notes. Last but not least, they should be written in standard modern English. References A. Pytel J Kiusalaas,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and Dynamics (2nd ed.),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1. F.P.Beer E.R. Johnston, Vector Mechanics for Engineers: Statics and Dynamics (3rd SI Ed.),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R.C. Hibbeler,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and Dynamics (10th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Q.S. Fan, K.Z. Xue, B.R. Cheng, Theoretical Mechanic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 Y.Z. Liu, H. X. Yang, B. H. Zhu, Theoretical Mechanics (2nd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L.Q. Chen, X.S. Ge, K. Y. Xu, Y. Xue, Theoretical Mechanics.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S. Timoshenko D. H. Young, Engineering Mechanics (4th ed.), McGraw-Hill, 1985. J.H. Ginsberg, Advanced Engineering Dynamic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n Proceedings of 21 st Canadian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 Toronto , June 3-7, 2007) (Kawall G, Yu S, and Naylor D eds., 2007): 117-118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Meirovitch著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评介
Mech 2009-3-3 21:53
Leonard Meirovitch 教授的《振动基础》 (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 McGraw-Hill, 2001) 近年来被多所国外高校采纳为研究生的教材。 Meirovitch 教授撰写过多部不同层次的振动教材,除将评介的书外,还包括 Analytical Methods in Vibrations (Macmillan, 1967), 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 (McGraw-Hill, 1970, 1985),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Vibrations (Prentice-Hall, 1997) 。他的教材在中国也有较大影响, 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 的两版国内都发行过影印本,上海交通大学的吴镇教授等曾将第一版译为汉语 ( 《振动分析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铅印, 1982) 。《振动基础》也可以认为是 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 的扩充和修改。该书具有鲜明特色,对我国的研究生振动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振动基础》共分 12 章,另含 3 个附录。第一章来自振动的概念,复习质点、质点系和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介绍振动系统的基本元件和建模方法,讨论激励的性质、系统特征和响应的性质,引入平衡点的概念并讨论平衡点附近的运动。第二章单自由度系统对初始激励的响应讨论无阻尼和线性阻尼系统,还讨论阻尼测量和干摩擦阻尼。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对简谐和周期激励的响应除理论分析外还包括旋转不平衡、转子、振动隔离和振动测量等应用问题。第四章单自由度系统对非周期激励的响应,包括计算响应的对合积分方法、 Laplace 变换法和转移矩阵方法,还包括响应谱和离散时间系统。第五章两自由度系统以较简单的形式介绍了多自由度系统所要研究的基本国内,固有模态、耦合、模态正交性等,还介绍了拍现象和无阻尼吸振器。第六章分析力学基础包括虚功原理, DAlembert 原理,广义 Hamilton 原理和 Lagrange 方程。第七章多自由度系统主要包括振动方程建立的影响系数法和动力学方程的线性化,本征值问题,模态的正交性,系统对初值和外激励的响应,模态分析方法,离散时间系统等。第八章分布参数系统:精确解包括弦线、梁和杆的振动,主要通过导出固有频率和模态计算系统对初值和外激励的响应。第九章分布参数系统:近似方法阐述了集中参数法、扭振的 Holzer 法、弯曲振动的 Myklestad 法、 Rayleigh-Ritz 法及其改进、 Galerkin 方法和配置法。第十章有限元法先给出弦线、杆和轴的线性、平方和立方插值函数,讨论梁的弯曲并国家误差,然后将 桁架 和框架作为杆和梁的组集进行讨论。第十一章非线性振动先引入平衡点,稳定性和极限环等概念,再阐述 Lindstedt 方法并应用于分析振动频响特性和参数振动的稳定性,然后用 Runge-Kutta 法进行数值积分。第十二章随机振动先介绍随机过程、静态、遍历性、均值、均方值和标准差等概念,再讨论概率密度函数和自相关函数,计算随机激励的频域响应,然后引入联合概率并计算多自由度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最后三个附录分别介绍 Fourier 变换、 Laplace 变换和线性代数。 《振动基础》具有些独特之处。首先,突出对振动现象的激励-响应理解,将传统上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分别称为对初值响应和对激励响应。其次,体现了控制理论中的某些方法和问题,例如,引入转移矩阵进行响应分析,讨论了离散时间系统。第三,包含些较为深入的内容,如多自由度系统的复模态分析,有限长杆中行波分析等。最后,对各类振动,均有用 MATLAB 分析的程序和算例,也有相应的练习。该书主要不足之处是工程问题实例较少,行文比较简略。因此,尽管作者声称该书可以作为本科生教材,但实际上多是用作研究生教材。 与前两版《振动分析基础》相比,增加第一章以强调基本概念和振动系统建模方法。关于单自由度的内容又原来的两章变为三章,补充一些内容。多自由度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精确解部分都增加了内容。分析力学由原来在连续系统精确解之后提前到多自由度系统之前,并增加了广义 Hamilton 原理。方便参数系统近似解和有限元法两章几乎完全重写。非线性振动内容有所精简,由两章变为一章。第二版增加的计算技巧一章部分内容穿插到相关章,不再单列为一章。另外,该书每章增加了小结概括该章要点。 Meirovitch 教授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杰出教授,撰写过多部动力学和控制的教材,并且在结构动力学和控制研究 卓有建树。作者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对教材反复修订。《振动基础》既体现了作者作为研究者的深刻洞见,也反映了作者作为教师的丰富经验,是不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14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135年前的理论力学教材:The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Mech 2009-3-1 14:39
1 引言 力学教材的变迁也是力学史内容 。本文拟考察一本历史上的力学教材 ,该书的作者是 Lord Kelvin 和 Tait 。今年也恰是该书的主要作者 Lord Kelvin 逝世 100 周年。就该书的题材而论,比较接近现在的理论力学教材。当然,内容和表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Lord Kelvin 和 Tait 在 1867 年发表 Treati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该书当时对后代的物理学家有重要影响。因此,该书被列入 1920 年前力学史上最重要的 100 篇文献之一 。随后,他们主要采用该书中数学比较少的内容,编写了教材 The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于 1872 年出版。供大学低年级学生用。本文介绍该书的作者和内容,并分析该书特点。 2 作者简介 William Thomson (1824-1907) 是英国物理学家。 1845 年在剑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在巴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Henri-Victor Regnautl 的实验室工作, 1 年中发表 12 篇科学论文。 1846 年至 1899 年任 Glasgow 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建立了英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866 年因主持首条越大西洋电缆被 Victoria 女皇授予骑士爵位。 1890 至 1895 年任皇家学会主席。 1892 年成为勋爵,故又名 Lord Kelvin 。一生发表 600 多篇论文,并有几十项专利。 Peter Guthrie Tait (1831-1901) 是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1852 起历任剑桥 Peterhouse 学院的研究员和讲师, 1854 年任剑桥 Queens 学院的数学教授。 1860 年起任 Edinburgh 大学自然哲学教授。他的学术工作包括氧气和其它气体放电效应、四元数、热电和热对流。除与 Thomson 合作的专论和教材外,还著有 Elementary Treatise on Quaternions (1867), The Unseen Universe (1867 with Balfour Stewart), Introduction to Quaternions (1873) 和 Paradoxical Philosophy (1878 with Balfour Stewart) 3 内容简介 该书分预备知识和抽象动力学两部分。 预备知识共分 4 章。主要篇幅是前两章,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中针对点的曲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分析了匀加速运动;也引入了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但没有采用刚体模型,而是用动点与固定点连线的方式;用几何的方法讨论了简谐运动及其叠加;具体讨论的旋轮线等多种动点轨迹;最后通过例子解释了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动力学开始讨论质量、动量、动量变化、动能、动能变化、惯性、力、测量及单位制等基本概念;定义了力的分量,并用几何方法导出了质心公式,并引入了重心概念,还建立了惯量矩的概念;介绍了力矩和力偶的概念;简略提及了虚速度和虚功率 ( 作者称为虚矩 ) ,但认为只是牛顿理论的劣等替代品 (inferior substitutes) ;定义了功和势能 的概念;随后详尽地阐述了牛顿三定律,作者称为公理,并且附上了拉丁文,特别是作者对牛顿第三定律作了导出 DAlembert 原理的诠释;随后由牛顿第二、三定律导出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等;又详细地建立了功能原理,包括推导了虚功定律;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能量关系综合运用于冲击和碰撞问题;从能量的观点阐述了 Hamilton 的变作用量原理;最后比较详细地讨论的稳定性和振动问题。第三章实验很短,除些有哲学意味的议论外,阐述了误差的处理。第四章测量和仪器更短,涉及时间空间的单位,以及具体测量仪器。 第二篇包括三章。第五章是非常简短的引论,讨论刚体和不可压缩流体模型及其局限,同时也阐述了分析力学问题的模型化方法。第六章是质点的静力学并讨论吸引。给出力系平衡的条件是力多边形封闭;然后具体讨论各种不同情形平面力合成与分解的几何方法;再用投影法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随后用空间坐标来处理空间力的合成与分解;最后从力的合成角度计算不同几何体的吸引力。第七章是固体和流体的静力学。先用几何方法计算两个平面平行力的合成,然后推广到空间多个的情形;然后定义了力偶并证明了力偶的性质;讨论了力系的简化;叙述刚化公理,并以此分析多种具体刚体系统的平衡;从悬链线开始讨论变形体的平衡问题,详细分析了弹性丝的平衡,包括弯曲和扭曲,提及 Kirchhoff 比拟;讨论了非静定问题的处理;分析了正六面体微单元的受力特点,导出剪应力互等;说明了 Green 的需要 21 个弹性常数的观点,引入了均匀性和各向同性并说明相应的弹性常数数目,最后定义弹性模量;详细地阐述了 St. Venant 棱柱扭转问题的解答;固体平衡问题已讨论梁的弯曲结束;流体问题的讨论从定义理想流体开始;随后分析了流体的压力,对不同几何形体,计算了压力的合力和主矩;讨论了漂浮物体平衡及其稳定性;还分析了匀速旋转均匀不可压缩流体的平衡及其稳定性。 4 若干特点 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物理概念的清晰,而尽可能使用简单的数学工具。主要内容都是代数、几何和三角的方法讲解,直到最后流体压力部分才用了多重积分。作者这样做不仅是从教学上考虑,而且他们认为证明方法的简化不仅表明对学科认识的深入,而且也是进一步发展最可信的保证。 该书通俗地阐述了当时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的工作。例如,作者在动力学部分比较简略地介绍了 Hamilton 的工作,在变形固体和流体平衡部分多处引用作者 Thomson 的工作。 与现代的教学内容比较,静力学部分实质性差别不大,毕竟静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 1803 年 Poinsot 出版《静力学原理》后基本完成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也具备现代的雏形,因为在 1788 年 Lagrange 出版《分析力学》特别是在 1834 年 Hamilton 发表他的方程后,经典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完成了。运动学主要只包括现在点的运动部分。总体上,关于刚体和刚体系统的内容很少,这显然是与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作者竟认为力学 (mechanics) 是误用,应该叫动力学 (dynamics) 。按牛顿的本意,力学是关于机器的科学及其制造的艺术 (the Science of Machines, and the art of making them) 。而现在所称的动力学为动理学 (kinetics) ,动理学的用法在北美的工程力学教材中仍然使用。在哪些教材中,动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理学两部分,而与静力学并列一起构成工程力学。 参考文献 武际可 . 力学史 . 重庆出版社 , 2002 武际可 . 1920 年前力学发展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 力学与实践 , 2006, 28(6): 85-91 W. Thomson, P. G. Tait. The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New York: Prometheus, 2002 发表于《力学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技术 ¾ 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 兰州, 2007 年 7 月 4-6 日 ) 论文集》 ( 郑晓静 , 周又和 , 王省哲主编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2007): 313-316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线性振动》绪论
Mech 2009-2-27 11:20
0.1 非线性振动的研究对象 在自然界、工程技术、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物体的往复运动或状态的循环变化。这类现象称为 振荡 。例如大海的波涛起伏、花的日开夜闭、钟摆的摆动、心脏的跳动、经济发展的高涨和萧条等形形色色的现象都具有明显的振荡特性。 振动 是一种特殊的振荡,即平衡位置附近微小或有限的振荡。如声波和超声波、工程技术中的机器和结构物的机械振动、无线电和光学中的电磁振荡等。从最小的初等粒子到巨大的天体,从简单的摆到复杂的生物体,无处不存在振动现象。有时人们力图防止或减小振动,有时又力图制造和利用振动。尽管振动现象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有着共同的客观规律和统一的数学表达形式。因此有可能建立统一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即 振动力学 。振动力学是力学、声学、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等学科,以及机械、航空、土木、水利等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应用数学分析、实验量测和数值计算等方法,探讨振动现象的机理和基本规律,为解决与振动有关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描述振动的数学模型的不同,振动理论区分为 线性振动 理论和 非线性振动 理论。线性振动理论 适用于线性系统,即质量不变、弹性力和阻尼力与运动参数成线性关系的系统,其数学描述为线性 常系数常微分方程 。不能简化为线性系统的系统为非线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振动理论就是非线性振动理论。 线性振动理论是对振动现象的近似描述,在振幅足够小的大多数情况下,线性振动理论可以足够准确地反映振动的客观规律。频率、振幅、相位、激励、响应、模态等都是在线性理论中建立起来的基本概念。 实际机械系统中广泛存在着各种非线性因素, 如电场力、磁场力、万有引力等作用力非线性,法向加速度、哥氏加速度等运动学非线性,非线性本构关系等材料非线性,弹性大变形等几何非线性等。因此工程实际中的振动系统 绝大多数都是非线性系统。 由于非线性微分方程尚无普遍有效的精确求解方法,而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数学理论已十分完善,因此将非线性系统以线性系统代替是工程中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当非线性因素较强时,用线性理论得出的结果不仅误差过大,而且无法对 自激振动、参数振动、多频响应、超谐和亚谐振动、内共振、跳跃现象和同步现象等 实际现象作出解释 。而上述各种实际现象在现代工程技术中愈来愈频繁地出现。早在 1940 年美国塔可马 (Tacoma) 吊桥因风载引起振动而坍塌的事故就是典型的非线性振动引起破坏的例子。因此有必要发展非线性振动理论,研究对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方法,解释各种非线性现象的物理本质,以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的非线性振动问题。 参数振动是一种特殊的振动形式,它的数学模型不一定是非线性微分方程,也可能是线性的,但系数不是常数,而是时间的周期函数,因此不属于线性振动理论的研究范围,也作为非线性振动的组成部分。 0.2 非线性振动的研究方法 非线性振动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基于非线性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不同参数和初始条件下,确定系统运动的定性特征和定量规律。非线性振动的数学模型通常是非线性微分方程。与线性微分方程不同,非线性微分方程尚无普遍有效的求解方法。因此与线性振动系统相比,非线性振动系统很难得到精确的解析解。对于工程中的实际非线性振动问题,除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以外,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可区分为:几何方法、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 几何方法 是对非线性振动作定性分析的方法。经典的几何方法是利用相平面内的相轨迹作为对运动过程的直观描述。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相轨迹的几何性质判断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利用相平面内的奇点和极限环作为平衡状态和孤立周期运动的几何表述。因此关于奇点类型的研究和关于极限环存在性的判断,以及关于奇点和极限环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性随参数变化的讨论是传统几何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非线性振动的现代发展要求几何方法研究新的对象。现代几何方法还包括数学抽象得到几何结构的研究。此时不直接研究真正的非线性振动问题,而是研究人为构建的数学结构,它具有某些类似于真实非线性系统的性质,但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具体的非线性振动的一些性质往往很难发现,除非已经知道发现这种性质的可能性。数学抽象正可以揭示这种可能性。几何方法的局限是不能得到非线性振动的定量规律,而且传统的几何方法通常难以推广到高维时变系统。尽管如此,几何方法仍在非线性振动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几何方法不仅能得到直观的定性结果,而且可为其它研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方法 是对非线性振动作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精确或近似地解析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得到非线性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系统参数和初始条件的依赖关系。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精确解析解通常涉及非初等函数 ( 如椭圆函数 ) 的引入和研究,能够得到精确解的非线性系统,即 可积系统 ,极为有限。更常用的解析方法是近似解析方法。 近似解析方法 主要适用于弱非线性系统,即与线性系统十分接近的非线性系统,该方法通常以线性振动理论中得到的精确解为基础,将非线性因素作为一种摄动求出近似的解析解。最早的近似解析方法来源于天体力学中的摄动法,也称为小参数法,如正规摄动法和改进的林滋泰德-庞加莱法。近似解析方法还包括其它形式,如谐波平衡法、平均法、 KBM 方法和多尺度法等。这些近似解析方法原则上也可应用于特殊的强非线性系统。如果存在与之相近而又精确可积的非线性系统,则在也可对精确的非线性解进行摄动。解析方法原则上对单自由度系统和多自由度同样适用。对于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描述的无穷多自由度的连续体振动,可利用模态的正交性或伽辽金方法化作只含时间自变量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然后利用近似解析方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对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进行摄动分析。任何一种近似解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都是近似的结果,必须与其它方法互相印证。解析方法的主要局限是应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研究可积和接近可积的系统的平衡和周期性运动;同时,解析方法得到的解未必具有稳定性,因此可能不是实际问题中能出现的运动。由于解析方法不仅能确定非线性系统运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且还能得到运动特性对系统参数的依赖关系,所以是非线性振动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数值方法 是对非线性振动作定量计算的方法。数值方法是通过数值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得到非线性系统在特定的参数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运动规律。数值方法的基础是常微分方程组的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数值方法既可以计算特定非线性系统的各种运动,包括平衡、周期运动和非周期运动,的时间历程,也可以数值确定参数对系统运动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数值确定吸引盆及其边界分析初始条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由于处理非线性振动问题的数学工具尚不完备,数值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值方法在非线性振动中的突出作用是发现新现象,这已成为过去 20 余年非线性振动现代发展的突出特点。数值方法还可以补充理论结果,使一些理论结果定量化或揭示有关条件不成立时发生的情况。数值方法还可以借助具体直观的结果为一般理论研究提供启示,激发灵感。数值方法还有检验理论结果的作用,在非线性振动问题研究中,数值方法的结果往往可以是理论分析的最终检验。需要指出的是,数值研究只能在有限精度下进行。即使不考虑建立模型本身的误差,数值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数值运算如积分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等极限过程都是强制性取有限项近似的,因而存在截断误差。在计算机中无限多位的实数是通过有限位的截尾数来近似的,因而存在舍入误差。计算结果受到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的影响称为 计算机噪声 。在实际数值研究中,计算机噪声对运动的影响通常可以通过改变计算精度、积分步长和计算方法加以考察。尽管数值方法是探索非线性振动的强有力工具,但数值计算的结果必须仔细检验和诠释,用直观和理论加以印证,并且仅仅应用于它所适用的场合和目的。 0.3 非线性振动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振动现象的了解和利用有着漫长的历史,远古时期的先民已有利用振动发声的各种乐器。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庄子》就已明确记载了共振现象。现代物理科学的奠基人伽里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对振动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并利用他的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单摆周期。在十七世纪,惠更斯 (C. Huygens 1629-1695) 注意到单摆大幅摆动对等时性的偏离以及两只频率接近时钟的同步现象,是对非线性振动现象的最早记载。 严格的非线性振动的理论研究开始于十九世记后期,由庞卡莱 ( H. Poincare 1854-1912) 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开辟了振动问题研究的一个全新方向,即定性理论。在 1881 年至 1886 年的一系列论文中,庞卡莱讨论了二阶系统奇点的分类,引入了极限环概念并建立了极限环的存在判据,定义了奇点和极限环的指数;此外还研究了分岔问题。定性理论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是稳定性理论,最早的结果是 1788 年拉格朗日建立的保守系统平衡位置稳定性判据。 1892 年李雅普诺夫 ( А.М.Ляпуно в 1857-1918) 给出了稳定性的严格定义,并提出了研究稳定性问题的直接方法。 在非线性振动的近似解析方法方面, 1830 年泊桑 (S -D. Poisson 1781-1840) 研究单摆振动时提出摄动法的基本思想。 1883 年林滋泰德 (A. Lindstedt) 解决了摄动法的久期项问题。 1892 年 庞卡莱建立了摄动法的数学基础。 1918 年达芬 (G. Duffing 1861-1944) 在研究硬弹簧受迫振动时采用了谐波平衡和逐次迭代的方法。 1920 年范德波尔 (B. van der Pol 1889-1959) 研究电子管非线性振荡时提出了慢变系数法的基本思想, 1934 年克雷洛夫 ( Н.М.Крыло в ) 和包戈留包夫 ( Н.Н.Боголюбо в ) 将其发展为适用于一般弱非线性系统的平均法; 1947 年他们又提出一种可求任意阶近似解的渐近法, 1955 年米特罗波尔斯基 ( Ю.А.Митропольски й ) 将这种方法推广到非定常系统最终形成КВМ法。 1957 年斯特罗克 (P. A. Sturrock) 在研究电等离子体非线性效应时用两个不同尺度描述系统的解而提出多尺度法。 非线性振动的研究使人们对振动的机制有新的认识。认识到除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以外,还广泛存在另一类振动,即自激振动, 1926 年范德波研究了三极电子管回路的自激振动; 1932 年邓哈托 (J. P. Den Hartog) 利用自激振动分析输电线的舞动。 1933 年贝克 (J. G. Baker) 的工作表明有能源输入时干摩擦会导致自激振动。非线性振动的研究还有助于人们认识一种新的运动形式:混沌振动。 庞卡莱在上个世纪末已经认识到不可积系统存在复杂的运动形式,运动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 ,现在称这种运动形式为混沌 。 1945 年卡特莱特 (M. L. Cartwright) 和李特伍德 (J. E. Littlewood) 对受迫 范德波 振子及莱文森 (N. Levinson) 对一类更简化的模型分析表明,两个不同稳态运动可能具有任意长时间的相同暂态过程,这表明运动具有不可预测性。为解释卡特莱特和李特伍德、莱文森的结果,斯梅尔 (S. Smale 1930- ) 提出了马蹄映射的概念。 上田和林千博发表于 1973 年的工作表明他们在研究达芬方程时得到一种混乱、貌似随机且对起始条件极度敏感的数值解。混沌振动的发现和研究开阔了一个活跃的新领域,使非线性振动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4 线性振动的主要结论(略)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12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线性振动》序言
Mech 2009-2-27 11:0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振动问题已成为各个工程领域内经常出现的重要问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动态测量技术的进步也为复杂振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振动力学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机械、航空、土建、水利等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振动力学或与振动力学有关的其它课程中,已经获得了以线性振动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振动力学基本知识。在线性常系数常微分方程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线性振动理论是对振动现象的近似描述。线性振动理论只能在振幅足够小的特定情况下反映振动的客观规律。但实际的机械系统存在着各种非线性因素,在许多情况下,线性理论不能解释像自激振动、参数振动、多频响应、超谐和亚谐振动、内共振、跳跃现象和同步现象等复杂的振动现象。而上述各种非线性振动现象在现代工程技术中愈来愈频繁地出现。这就要求未来的工程师们不仅要掌握线性振动理论的基本知识,而且也要了解非线性振动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以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振动问题。 作者在所编著的教材《振动力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 中曾试图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希望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能了解非线性振动的初步知识,并在研究生阶段中学习更系统深入的非线性振动理论。本书就是为此目的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内容来自《振动力学》的提高部分,以及作者于 1963 年在清华大学为工程力学专业编写的非线性振动讲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的修改意见,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对反映近代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成果的分岔和混沌理论的内容,也作了适当的扩充。 非线性振动理论的叙述可以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主线,也可以不同的振动类型为主线。本书采用两种主线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全书除绪论以外共分六章。在第一章非线性振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第二章非线性振动的近似解析方法中系统地介绍了非线性振动理论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第三章自激振动和第四章参数振动中,则综合应用上述两种研究方法讨论两种重要的非线性振动现象。第五章分岔理论基础和第六章混沌振动是关于近代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虽然关于单自由度系统的讨论占书中的主要篇幅,但各相应章节都包含多自由度系统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使正文中的公式推导简练化,注意解释非线性振动现象的物理意义,以及与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紧密联系。一些重要定理和方法的数学证明则放在附录中给出。各章均附有例题和习题,书末给出习题的参考答案。 本书的第一至四章由刘延柱编写,第五、六章由陈立群编写。全书由刘延柱定稿。书稿承 蒙陆启韶 教授详细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戈新生 教授协助书稿的校对工作,与本书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作者谨表示衷心感谢。限于水平,书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作 者 2001 年 4 月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5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Mech 2009-2-27 10:58
摘要 :本文总结笔者开展的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工作。首先探讨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目标。随后介绍教学班、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措施。最后分析了学生的意见反馈。 笔者分别在 02-03 年度冬季学期和春季学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用英语为本系数学物理力学综合班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1999 级和 2000 级学生讲授振动力学。本文阐述笔者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介绍双语教学开展的背景,总结双语教学的实践,并叙述和分析学生的反馈。 1 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对外交流和交往日益增加,对人们的外语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双语教学,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双语教学愈来愈引人关注。虽然有人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心存疑虑,但正在形成的共识是在高校理工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很有必要,至少是值得尝试的。因此,各高校都在出台对双语教学的鼓励政策,而出版社等也在出版愈来愈多的英语教材。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对于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将提高他们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和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对出色完成研究生学业大有帮助。对于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将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处于有利地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双语教学不仅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或科技英语,而是促使学生完成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转化。真正把英语变为一种工具,而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因此,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英语能力的加强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要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尽可能使之有所提高。 限于种种条件,包括师资水平、学生能力、教学用书和课件的局限等,双语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还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必须以积极稳妥的态度有步骤地推进。先从高年级小班选修课、专业课着手,创造条件,积累经验,逐步向低年级大班基础课发展。先从英语教材、英语板书起步,逐渐过渡到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讲授。双语教学的选修课和专业课可直接采用国外教材,而基础课,对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可能还有必要由中外教授合作为中国学生编写大体上遵循国内教学体系和传统,同时借鉴国外教材长处的教材。 2 教学班、教师准备和教材选用情况 笔者进行双语教学的两个年级选课的学生分别为 12 人和 11 人,是典型的小班。学生英语程度较好,大多数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个别已通过六级。班级学风很好,多数同学有考研意向,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主要的不利因素是其他同期课程难度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 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笔者曾主讲该专业 96 、 97 和 98 级的振动力学课程,效果良好,曾获 2001 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积累了教学经验,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较为了解。笔者还利用在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的机会,了解该校机械工程专业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情况。同时,较为仔细地阅读了 10 余种国外振动理论的教材,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课程开始之前已作了充分地准备,双语教学有较好的基础。 该课程的教材我们选用 Thomson WT 和 Dahleh MD 的 Theory of Vib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第五版 (Prentice Hall, 1998) 该书属于较为传统的教材,取材适当,行文严谨,在北美被众多大学采用。备课时还参考了 Inman DJ 的 Engineering Vibration 第二版 (Prentice Hall, 2001) 和 Tongue BH 的 Principles of Vibration 第二版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前者在工程应用方面有特色,从中可选些带工程背景的例子;后者的行文非常口语化,有助于丰富课堂讲解语言。 3 教学内容与措施 为充分利用到班级小、学生情况好的有利因素,我们的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英语讲授,课后汉语辅导的方式。课堂上教师原则上只讲英语,除非有学生明确要求用汉语解释某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多使用英语,但不作规定性要求。考卷以英语命题,允许学生使用字典。顺便指出,对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英语表达,达意即可,以保护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振动力学主要内容包括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和受迫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分析,梁的弯曲振动。 50 学时的课程内容大体上接近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40 学时的机械振动课程,但不包括分析力学基础,而在阻尼多自由度系统和梁的弯曲振动方面叙述地更深入些。与本校同专业以往用汉语讲授的同名课程相比,内容有所减少,主要是完全不涉及非线性振动的内容。这样也大大降低了课程的难度。 为尽可能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保证教学质量,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下列措施: 教学内容尽可能与教材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复习时的困难。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仅有个别内容有所补充 ( 例如复模态分析法 ) 和修正 ( 如对梁弯曲振动的处理 ) 。 适当增加板书。考虑到学生听力不如阅读理解力的现实情况,凡有重点和难点,不仅口头解释,而且通过板书说明。对于板书,我们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语言的规范性,二是避免与教材相应内容雷同。这样,对于一个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将会有三种不同方式的解说:教材,笔记和教师口头讲解。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英语进行概括。 增加例题。教材中全部例题留给学生自学。课堂中的例题选自参考书或教材中的习题。即使是课堂用例题本身,也比用汉语教学时更多,求解过程也更详细。 对学生的要求作出及时回应。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学生提出问题,马上予以回答。尽可能用英语使学生理解。如果学生要求用汉语说明,一般请另一位学生解释,这也检验其他学生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普遍希望用汉语解释,也尊重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回应还包括作业的处理,凡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解。 以上各项措施,大多影响教学进度,这也是双语教学讲授内容较少的原因。 4 学生反馈及其分析 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沟通外,还在每学期结束后作了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为笔者自行设计,共有 30 余个问题,涉及课程、双语教学、教师、教材、学习态度等。每个班级问卷均全部收回。现仅对与双语教学相关的问卷内容简要分析。 首先,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正面效果有肯定的评价。如表 1 示,学生最为肯定在词汇特别是专业词汇方面的作用,也充分肯定双语教学对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但对其他方面的作用,多数同学持有某种保留态度。这一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与我们原先的设想仍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负面效果也有清楚地认识。如表 2 示,近半数同学认为双语教学对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稍有妨碍,另有 1/4 认为有妨碍,个别甚至认为很有妨碍,而认为无妨碍仅接近 1/4 。 第三,学生对双语教学有较为积极的参与态度,愿意将英语作为工具使用。突出表现在课后作业中,有近 3/4 学生使用英语,其中 1/4 仅使用英语。在课堂提问和回答中,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使用英语。表 3 的数据,与笔者掌握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双语教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最后,绝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表示满意,如表 4 所示。但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很少,因此,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而论, 2000 级的评价略高于 1999 级。 表 1 :双语教学的正面效果 很有帮助 有帮助 略有帮助 无帮助 不回答 年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对于掌握本课程专业词汇 6 5 3 6 3 对于掌握其它相关专业词汇 2 1 4 3 4 7 2 对于扩大英语词汇量 2 8 6 4 2 1 对于提高英语听力 1 2 3 4 6 2 1 2 2 对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 2 7 8 2 1 2 对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2 4 2 2 6 3 3 1 对于培养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1 2 3 5 3 2 2 3 2 表 2 :双语教学的负面因素 很有妨碍 有妨碍 稍有妨碍 无妨碍 不回答 年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对于掌握本课程基本内容 1 4 1 4 7 3 2 1 表 3 :学生参与程度反馈 选用倾向 英语 部分英语 汉语 不回答 年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课堂提问和回答 1 2 3 6 7 3 1 课后作业 1 5 7 4 4 2 答卷 1 2 4 3 6 5 1 1 表 4 :学生总体评价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很不满意 不回答 年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99 级 00 级 对本课程教学 2 7 10 1 2 1 5 结束语 对于在振动力学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初步尝试,笔者认为其结果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并值得进一步探索。这不仅依据学生的问卷调查,而且所有听课的学校教学督导对笔者的教学都有非常积极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对振动力学产生兴趣,主动阅读参考书,还有些学生积极要求进行与振动有关的毕业论文研究,或攻读一般力学的硕士学位。同时,笔者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尝试,仅是双语教学漫长探索的开始,如何提高振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在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等,都有待今后的工作。 致谢 :笔者关于双语教学的工作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 (CSC) 的资助,特此致谢! Teaching Mechanics of Vibration Bilingually: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发表于《力学与实践》 2004年第26卷第3期75-77页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论力学》前言
Mech 2009-2-26 17:33
理论力学是高等理工科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后续力学课程和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学校的层次和类型增加。不同学校和专业对理论力学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理论力学课程的学时也有所减少。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为满足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对教材的新的需求,我们编写本书。 本书可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机械、土建、水利、航空、动力等专业学生的多学时理论力学课程教材。略去带星号章节后,也可用作其它专业中、少学时理论力学课程的教材。 作为理论力学教材,本书参照最新的课程基本要求编写。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十章,依次为力和约束,力系的简化,平衡问题:矢量方法,点的运动和刚体运动,点的复合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矢量方法,平衡问题:能量方法,质点系动力学:能量方法。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试图用现代和实用的观点,阐述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我们既要大体保持本门课程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又要注意与先修的高等数学、物理课程的衔接及与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后续课程的过渡。尤其是要充分应用先修课的知识,提高本课程起点,同时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力学基础。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力学和数学建模能力、数学模型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具体写法方面,力求概念清晰,论证严谨,叙述简要。精选例题、习题。 具体地,本书具有下列特点: (1) 体系调整。在静力学和动力学中,突出矢量方法和能量方法两条主线。在运动学中适当加强了解析方法的内容。 (2) 内容精简。例如,扬弃了理论力学传统教材中的静力学公理体系;在叙述静力学和动力学的能量方法时,没有考虑非定常约束。 (3) 定位明确。本教材的基本使用对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中等程度学生。在例题和习题选择时也考虑了部分学生的考研需要。 (4) 篇幅紧凑。总字数仅为 30 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本教材附有参考书目和阅读建议引导他们自学更深入的内容。也可供教师备课尤其在扩展教学内容时参考。 (5) 教材模块化,以便于不同学时的课程选用。教材内容以多学时课程基本要求为限。在章节安排上,考虑同时便于为中少学时课程使用。 (6) 考虑到本教材对象的实际情况,本教材可独立使用,而不依赖于任何电子教材。也没有涉及数值方法和包括使用计算机的解题训练。 本书第一至三章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薛 纭 教授编写,第四至六章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戈新生教授编写,第七、八章和附录由上海大学徐凯宇教授编写,其它部分由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编写。全书由陈立群加工定稿。编写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本书编写过程中汲取了已出版的国内外相关教材的许多宝贵经验。本书立项过程中承蒙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和洪嘉振教授以及上海大学程昌钧教授热情推荐。书稿承蒙北京理工大学梅凤翔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详细审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作者谨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在此鸣谢!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4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美中等动力学若干新教材
Mech 2009-2-26 16:43
通常认为北美的工程力学 ( 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 ) 即是我国的理论力学课程,因此很难理解北美的静力学内容远比我们的理论力学中静力学部分丰富,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反而比较少。事实上,北美的工程力学并不完全等同我国的理论力学,因为机械、土木、航天、力学等专业的学生在工程力学和还有门课程中级动力学,扩充和深化工程力学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容。北美的工程力学和中级动力学的内容,总体上与我国力学专业的理论力学和高等动力学的内容相当。本文介绍几种近十年内出版的中级动力学课程教材。根据笔者的调研,这些教材大致反映了该课程教材的全貌。 Ginsberg 的《高等工程动力学》 (Ginsberg JH. Advanced Engineering Dynamics (2nd ed.).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8 , 462 页 ) 是内容比较传统、适用性强的教材。全书共分 8 章。第 1 章复习物理概念和数学工具。随后 3 张是关于运动学,先是点的运动,主要是引入各种坐标,包括自然坐标、直角坐标、正交曲线坐标和联合运动学描述;接着是相对运动,包括转动变换、有限转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用动参考系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相对运动的确定;最后是刚体运动学,包括一般方程、 Euler 角、连接刚体和滚动。其余 4 章是动力学。第 5 章为牛顿刚体动力学,包括动量、动量矩和动能概念、动量矩计算、惯性性质、动量矩变化率、运动方程、平面运动、冲量矩原理、功能原理和刚体系统;第 6 章为分析力学导论,包括广义坐标和自由度、完整和非完整约束、虚位移、广义力、 Hamilton 原理、拉氏方程;第 7 章继续讨论分析力学,包括受约束广义坐标、状态空间表述、 Hamilton 正则方程、初积分、准坐标和 Gibbs-Appell 方程和线性化;最后一章是陀螺效应,包括自由运动、自旋陀螺和用于惯性导航的陀螺仪。每章有参考文献和习题 ( 第 1 章除外 ) ,附有半数习题的答案。该书的特点是取材精练,内容成熟,讲解通俗,例题丰富。部分内容比较有特色,例如,首章包括对运动学和动力学做出重要贡献学者的小传,对受约束刚体的运动学分析,非完整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Gibbs-Appell 方程在刚体动力学中应用。 Ginsberg 是美国 Georgia 工学院机械工程 George W. Woodruff 教授,美国声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 Fellow ,还著有教材《静力学》 (1995) ,《动力学》 (1995) 和《机械和结构振动》 (2001) 。 Moon 的《应用动力学》 (Moon FC. Applied Dynamics . John Wiley Sons, 1998 , 492 页 ) 是本取材新颖特色鲜明的教材。该书共分九章。第 1 章介绍动力现象和动力失效。首先说明牛顿《原理》之后的新动力学,包括新发现 ¾ 混沌,新建模方法 ¾ 分析力学,新应用 ¾ 多体问题和机电学,新计算方法 ¾ 软件和平台,新实验工具 ¾ 传感测量、信号处理和系统识别;然后说明动态失效问题,包括疲劳、动力失稳和动态噪声,并简述避免动态失效的方法;接着叙述动力学的矢量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摆、线性受迫振动、陀螺运动、中心力场运动中的应用;随后列举工程问题中的耦合力场和复杂动力学现象,耦合力场包括流体力学和动力学、机电动力学、控制系统、轨道动力学、生物动力学、热和能量系统中的动力学,复杂动力学现象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非保守力、多体系统和柔性体大范围运动;最后简要讨论动力学与设计,以及动力学和引力的现代物理学。第 2 章是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运动及其约束的描述、平衡与虚功、质点系动量和能量原理、刚体角动量和欧拉方程、 DAlembert 原理和 Jourdain 原理。第 3 章是运动学,包括运动学概述、角速度及其矩阵表示、相对运动、约束和 Jacobi 阵、有限运动、一般刚体运动的变换矩阵和机构运动分析。第 4 章是分析动力学,包括约束和自由度、 DAlembert 原理、拉氏方程、虚功率方法 (Jourdain 和 Kane 方法 ) 、处理非完整约束的拉氏乘子法、以及 Hamilton 变分原理。第 5 章是刚体动力学,包括刚体动力学问题和方法概述、刚体的运动学、牛顿 - 欧拉运动方程、刚体的拉氏方程、刚体的虚功率原理、和非完整刚体运动问题。第 6 章是机器人学和多体动力学导论,包括概述、图学理论和关联矩阵、 Jacobi 阵、运动方程、逆问题、和碰撞问题。第 7 章是轨道和卫星动力学,包括中心力场动力学、两体问题、刚体卫星动力学、和绳系卫星。第 8 章为机电系统动力学,包括概述、电磁力、电磁物性、电磁学的动态原理、电磁系统的拉氏方程、和控制动力学。第 9 章为非线性和混沌动力学的导论,包括概述、非线性共振、无阻尼摆的象空间运动、自激振动和极限环、 Poincare 映射、刚体应用中的复杂动力学。每章有习题,个别习题附有答案。全书附有参考文献。该书是本非常有特色的教材。最大特点是从新的视角整合动力学,从而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多体系统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机器人学、航天器动力学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的第一章和其余各章的第一节很有特色,对全书和相关各章作了很好概述,也反映了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洞见;该书采用些工程系统的照片或图示,更贴近实际问题;该书也包含一些历史注记和方法论性质的讨论;该书虽然没有特别强调数值方法,但在例题中比较广泛地使用 MATLAB 和 Mathematica ;个别内容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如悬浮超导线圈的振动、齿轮噪声的混沌等;在经典内容的处理方面,也根据需要增加了新的成分,如在力学建模方法中介绍了 Kane 所倡导的方法。 Moon 是美国 Cornell 大学机械和航天工程 Joseph C. Ford 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还著有《磁固体力学》 (1984) 、《混沌振动》 (1987, 2004) 、《混沌和分形动力学》 (1992) 、《超导磁悬浮》 (1994) 和《混沌和混沌理论历史》 (2000) 。 Bhat 和 Dukkipati 的《高等动力学》 (Bhat RB, Dukkipati RV. Advanced Dynamics . Alpha Science, 2001 , 395 页 ) 以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力学为主也包括振动理论。该书共分 12 章。前 3 章是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相当于工程力学的动力学部分。第 4 章用不同参考系描述运动,第 5 章是轨道运动,除基本中心力场运动外还讨论了扰动椭圆轨道。第 6 章是拉氏方程,包括冲击运动的情形和初积分。第 7 章是惯性矩和惯性积。第 8 章是刚体动力学,包括刚体运动学、刚体动量矩和动能的计算,欧拉角,刚体运动方程,自旋陀螺运动。第 9 章是变分原理,除 Hamilton 原理外还引入了 Hamilton 方程。第 10 章是正则变换和 Hamilton-Jacobi 理论。第 11 章为动力学系统振动,包括单自由度和有限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和受迫振动。第 12 章为动态响应的数值计算,包括有些差分法、 Runge-Kutta 法、 Houbolt 法、 Wilson- q 法、 Nermark- b 法、 Park 刚性稳定法,还通过例子讨论了非线性系统。每章有总结、习题和参考书目。该书所包括均为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作者对教学需要的考虑也比较细致。因此,使用该书的教学难度应该比较小。 Bhat 是加拿大 Concordia 大学机械工程教授,还著有《工程中的数值分析》 (2004) ; Dukkipati 是美国 Fairfield 大学机械工程教授《列车轨道动力学计算机辅助模拟》 (1987) 、《振动分析》 (2004) 和《控制系统》 (2005) 。 Silva 的《中级动力学》 (Silva MRM Crespo da. Intermediate Dynamics . McGraw Hill, 2004 , 567 页 ) 是本强调数值方法的教材。该书分 8 章。第 1 章是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也包括线性化和稳定性分析。第 2 章是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 3 章是片面机构运动分析,包括 4 杆机构、 Geneva 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和止转棒轭机构。第 4 章为质点系动力学,包括质心运动定理、动量矩变化定理、牛顿定律和矩方程的积分形势、两体问题及其数值解、受限制三体问题。第 5 章是平面运动刚体动力学,包括刚体自由度、刚体位移的类型、平面刚体运动方程、刚体的滚动、刚体动力学的功能方法、和机构中的力。第 6 章是刚体一般运动动力学的导论,包括并矢、刚体动力学的基本矢量方程、刚体一般运动的转动运动学、转动的欧拉方程、动能和功能方法、自旋稳定性、动平衡和对称陀螺、方向角和角速度。第 7 章是分析力学导论,包括基本概念、 DAlmbert 原理、 Huamilton 方程、拉氏方程及其初积分、有约束时的拉氏方程。第 8 章是动态系统的振动,包括线性系统对正弦激励的响应、多自由度线性系统、吸振器分析、 Foucault 摆分析。每章有习题,部分习题有答案。最后附有深入学习的参考书目。该书所涉及内容比较传统,也比较初等,仅是比动力学的初级课程稍深入,但该书的最大特点是数值仿真和动画显示贯穿始终的应用,所用 MATLAB 程序在随书的光盘中。该书的另个特点是与注重与工程的联系,对多种典型机构作了细致的讨论,还介绍了航天器受的引力矩及自旋镇定卫星。 Silva 是美国 Rensselaer 工学院机械、航天和核工程系教授,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 Fellow 。 Howland 的《中级动力学》 (Howland RA. Intermediate Dynamics. Spinger, 2006, 540 页 ) 特别强调线性代数的应用。该书第 1 部分用了近 1/3 的篇幅叙述线性代数,包括矢量空间、线性变换和方阵。第 2 部分是 3 维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包括刚体的运动、欧拉角、运动坐标系、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包括质点和质点系的动力学,刚体运动方程,能量和动量积分。第 3 部分是分析动力学,包括约束的运动学分析、完整和非完整系统的拉氏方程、初积分、 Hamilton 动力学。每部分有引言和结束语,每章有小结,但该书没有习题。该书行文严谨,特别是在刚体动力学中,系统应用线性代数。每部分的引言对从整体上把握该部分内容大有助益。 Howland 是美国圣母大学机械与航天工程副教授。 上述教材反映出北美高校中级动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刚体动力学和分析力学。有些教材也包含振动和其它内容。近来,数值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教材可供我们在理论力学和高等动力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时参考。 发表于《力学于实践》2008年第30卷第1期82-83页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6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书籍汇总【ZZ】
热度 1 timy 2009-2-22 21:11
这里汇总整理了18本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的相关书籍介绍,按国外书籍(1~4),国内书籍(5~18),其中国内书籍又按自然语言处理(5~9),计算语言学(10~13),中文信息处理(14~17),文选(18)顺序整理,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一、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书籍汇总之一:国外书籍 1、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a) 作者: Daniel Jurafsky / James H. Martin b) 副标题: An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Speech Recognition c) ISBN: 9780130950697 d) 定价: USD 97.00 e) 出版社: Prentice Hall f) 装帧: Paperback g) 第一版出版年: 2000-01-26;第二版出版年:2006 h) 相关网站: http://www.cs.colorado.edu/~martin/slp.html i) 英文简介:This book take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processing, based on applying statistical and other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 to large corpora.Methodology boxes are included in each chapter. Each chapter is built around one or more worked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main idea of the chapter. Covers the fundamental algorithms of various fields, whether originally proposed for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 to demonstrate how the same algorithm can be used for speech recognition and word-sense disambiguation. Emphasis on web and othe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mphasis on scientific evaluation. Useful as a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s in any of the areas of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j) 中文译名:自然语言处理综论 k) 译者: 冯志伟 / 孙乐 l) ISBN: 9787121007767 m) 页数: 588 页 n)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o) 定价: 78.0 p) 装帧: 平装 q) 出版年: 2005 r) 中文简介: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优秀教材。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纷纷把本书选为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课程的主要教材,该书被誉为该领域教材的黄金标准。本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分为四个部分,共21章,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种现代技术。从层次的角度看,本书的论述是按照自然语言的不同层面逐步展开的,首先论述单词的自动形态分析,接着论述自动句法分析,然后论述各种语言单位的自动语义分析,最后论述连贯文本的自动分析、对话与会话的智能代理以及自然语言生成。从技术的角度看,本书介绍了正则表达式、有限状态自动机、文本- 语音转换、发音与拼写的概率模型、词类自动标注、N元语法、隐马尔可夫模型、上下文无关语法、特征与合一、词汇化剖析与概率剖析、一阶谓词演算、词义排歧、修辞结构理论、机器翻译等非常广泛的内容。本书具有覆盖全面、注重实用、强调评测、语料为本四大特色。在本书的配套网站上,还提供了相关的资源和工具,便于读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2、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al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作者: Christopher D. Manning / Hinrich Schuetze b) ISBN: 9780262133609 c) 页数: 680 d) 定价: USD 82.00 e)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f) 装帧: Hardcover g) 出版年: 1999-06-18 h) 相关网站: http://nlp.stanford.edu/fsnlp/ i) 英文简介: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processing natural language text have become dominant in recent years. This foundational text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to appear. The book contains all the theory and algorithms needed for building NLP tools. It provides broad but rigorous coverage of mathematical and linguistic foundations, as well a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llowing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mplementations. The book covers collocation finding,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probabilistic pars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other applications. j) 中文译名: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 k) 译者: 苑春法 l) ISBN: 9787505399211 m) 页数: 418 n)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o) 定价: 55.0 p) 装帧: 平装 q) 出版年: 2005-1-1 r) 中文简介: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统计学方法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专著,被国内外许多所著名大学选为计算语言学相关课程的教材。本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分为四个部分,共16章,包括了构建自然语言处理软件工具将用到的几乎所有理论和算法。全书的论述过程由浅入深,从数学基础到精确的理论算法,从简单的词法分析到复杂的语法分析,适合不同水平的读者群的需求。同时,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出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高层应用(如信息检索等)。在本书的配套网站上提供了许多相关资源和工具,便于读者结合书中习题,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3、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2nd Edition) a) 作者: James Allen b) ISBN: 9780805303346 c) 定价: USD 66.00 d) 出版社: Addison Wesley e) 装帧: Paperback f) 出版年: 1994-08-03 g) 英文简介:From a leading authori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book delivers a synthesis of the major modern techniques and the most current research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e approach is unique in its coverage of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discourse alongside the foundational material in syntactic processing. h) 中文译名:自然语言理解 i) 译者: 刘群 j) ISBN: 9787121007552 k) 页数: 508 l) 定价: 59.0 m)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n) 装帧: 平装 o) 出版年: 2005-01-01 p) 中文简介: 本书是讲授自然语言理解的经典教材。书中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自然语言理解领域中使用的理论和技术,共分为句法处理、语义解释和上下文与世界知识三大部分。具体探讨了上下文无关文法、 chart句法分析器、转移网络形式体系、逻辑形式语言、知识表示、篇章结构和语用推理以及会话agent等多方面的内容。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阐述清晰,简明易懂。世界多所院校采用本书作为自然语言理解的教材。对本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本书也是一本优秀的参考书。 4、 Statistical Language Learning a) 作者: Charniak, Eugene b) ISBN: 9780262531412 c) 定价: $22.00 d)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e) 出版年:1996年9月1日 f) 英文简介:Eugene Charniak breaks new groun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by presenting statistical language processing from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int of view in a text for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with a traditional computer science background. New, exacting empirical methods are needed to break the deadlock in such area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robotic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It is time, Charniak observes, to switch paradigms. This text introduces statistic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word tagging, parsing with probabilistic context free grammars, grammar induction, syntactic disambiguation, semantic word classes, word-sense disambiguation along with the underlying mathematics and chapter exercises. Charniak points out that as a method of attacking NLP problems,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 has several advantages. It is grounded in real text and therefore promises to produce usable results, and it offers an obvious way to approach learning: one simply gathers statistics. Language,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二、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书籍汇总之二:国内书籍 这里汇总整理了18本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的相关书籍介绍,按国外书籍(1~4),国内书籍(5~18),其中国内书籍又按自然语言处理(5~9),计算语言学(10~13),中文信息处理(14~17),文选(18)顺序整理,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5、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 a) 作者: 宗成庆 b) ISBN: 9787302165989 c) 页数: 475 d) 定价: 66 e)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8-5-1 h)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语言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语料库技术、汉语自动分词与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词义消歧、统计机器翻译、语音翻译、文本分类、信息检索与问答系统、自动文摘和信息抽取、口语信息处理与人机对话系统等,既有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模型的介绍,也有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实现方法和技术现状的详细阐述。 6、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a) 作者: 冯志伟 b) ISBN: 9787810460361 c) 页数: 523 d) 定价: 20 e)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f) 出版年: 1996 g) 简介: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简称NLP)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对人类特有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的自然语言的信息进行各种类型处理和加工的技术,这种技术现在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它涉及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横跨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知识领域。自然语言处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各种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如机器翻译系统、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情报自动检索系统、电子词典和术语数据库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语音自动识别系统、语音自动合成系统、文字自动识别系统等。由于自然语言处理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因此,自然语言处理又可以叫做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by Computer),以强调电子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作用。 7、 自然语言理解:一种让机器懂得人类语言的研究(第2版) a) 作者: 姚天顺 / 朱靖波 b) ISBN: 9787302054351 c) 页数: 470 d) 定价: 39.8 e)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2-10-1 h) 简介: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本书重点介绍了自然语言理解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语法分析、语义分析、概念分析、语料库语言学、词汇语义驱动、中间语言、WordNet、词汇树邻接文法、链接文法、基于语段的机器翻译方法、内识别与文本过滤、机器翻译的评测等,既有对基础知识的介绍,又有对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同时还结合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中文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 8、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础 a) 作者: 王小捷、常宝宝 b) ISBN: 9787563505272 c) 页数: 146 d) 定价: 19.0 e)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2-12-01 h) 简介:本书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基于规则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别从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入手。首先介绍了几种语法系统的形式化表示方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上下文无关句法分析和基于复杂特征的句法分析方法。在语义层面,分别从词义和句义两个层次介绍了进行词义和句义分析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基于统计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词汇层的一些统计语言模型以及在句法层的概率上下文无关语法。第三部分介绍一种重要的应用机器翻译,分别从规则和统计两个方面来介绍它的理论和实现。 9、 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 a) 作者: 王晓龙 b) ISBN: 730210089 c) 页数: 170 d) 定价: 23.0 e)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f) 装帧: 精装 g) 出版年: 2005-04-01 h) 简介: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及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已经将它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近年来,语言处理技术, 特别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中文语言处理技术正在引起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书既全面阐述了中文语言处理技术的特殊规律,又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计算语言学领域里的最新成就,还包括了作者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和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参考。 10、 计算语言学概论 a) 作者: 俞士汶 b) ISBN: 9787100037969 c) 页数: 357 d) 定价: 20 e)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3-9-1 h) 简介:本教材从基础算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计算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相关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应用。 11、 计算语言学基础 a) 作者: 冯志伟 b) ISBN: 9787100032841 c) 页数: 280 d) 定价: 16.0 e)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1-8-1 h) 内容简介:《计算语言学基础》从语言学的角度,回顾了计算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词汇的计算机处理、自动句法分析、自动语义分析等方面,系统地讲述计算语言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是一本计算语言学的基础性入门读物,作者尽量考虑到计算语言学跨学科的特点。叙述力求深入浅出,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可供语言学工作者、计算机工作者、计算语言学工作者以及对语言信息处理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12、 计算语言学导论 a) 作者: 翁富良 / 王野翊 b) ISBN: 9787500420804 c) 页数: 207 d)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e) 定价: 20.0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5-10-01 h) 简介:语言是反映人的思维的最重要的一面镜子,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重要的媒介。对语言的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古老课题。几千年来,中外学者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在词源、注释、分类、语法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近一两百年来,西方学者在逻辑学、数学和分析哲学方面的成果,大大推动了语言形式他的研究。而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建立语言的形式化计算模型成为语言学的重要课题。计算语言学作为以形式化的计算模型来分析、理解和处理语言的科学也就应运而生。而信息革命的展开,更使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 13、 计算语言学 a) 作者: 刘颖 b) ISBN: 9787302057888 c) 页数: 185 d) 定价: 22.0 e)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f) 装帧: 平装 g) 出版年: 2002-10-01 h) 内容简介:计算语言学是一门涉及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学科,覆盖面很广,本书侧重最经典的工作,阐述计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介绍现代句法理论和语义理论,词法、句法和语义阶段重要的分析算法及语料库和统计语言学。本书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既便于教学,又便于自学。 (注:转载于:我爱自然语言处理: www.52nlp.cn ,略有调整)
个人分类: 自然语言处理|9881 次阅读|3 个评论
教材初稿终于完成
Timothy 2009-2-13 13:08
忙了一个寒假,教材的初稿终于拿出来了。很多地方不完善,但是好歹解决了有无问题,是个大进步了! 这两天想放松一下,干点跟工作不沾边的事。一直想去十三陵和国家大剧院看看,不知道有没有时间。 写教材是个学习的过程,写作组织能力也有些提高,做老师应该有这么一回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信息检索教程》的编辑手记
maywuyi 2009-2-4 09:32
2007年底,信息检索课程已经被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列为公共必修课。我们觉得出版这个课程的教材很有意义。于是联系了王知津教授,他马上就答应了。王老师很认真,组织了12人的编写小组,开了三次编委会。编委会成员除了南开大学以外,还包括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都是在信息检索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第一次编委会,研究了编写原则、指导思想、编写思路以及编写大纲等。王老师还请了2位业内专家参与大纲的讨论。第二次编委会讨论了章节的结构及细节内容,第三次编委会统一体例格式。 我在2008年1月27日到南开大学参加了他们的第三次编委会,与老师们讨论了格式问题和教材拓展问题,希望能编写出立体化的教材,包括教辅等内容。说起与王老师的交情,要回溯到2年前合作出版一本翻译教材。在那次合作中与王老师有很多的交往,深刻了解王老师的做事风格与态度,想必我们的工作情况也给王老师留下过不错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没见面。这次王老师带领所有参编人员一起交流,开会变成了朋友会面,愉快的场景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2008-2-28昨天已经把签定好的合同快递给王知津老师了。计划6月交稿。 这个教材有如下特点: 1)重点介绍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信息检索领域的最新成果,强调外文信息检索的方法。(区别于本科教材和科学硕士教材。本科教材比较简单而且泛化,中文信息多,外文信息少。科学硕士教材很少,有的包含很多学科,有点杂。) 2)专门针对工程硕士领域的信息检索,包含目前40个全国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3)为了使工程硕士快速掌握信息检索方面,专门设计了综合示例。 4)突出实用性,注重工程硕士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5)完全介绍电子信息检索,不包含已经落后的纸制信息检索。(旧教材中会有) 王老师交稿时间很准时,6月底就交稿了。但编辑的过程很痛苦,时间很长,做了很大的修改,删掉三分之一的内容。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呢?因为信息检索类的大学教材多如牛毛,据说有7000多种。我们的教材如何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如何能打动读者和教师。我们参考了多本教材,研究了各类教材的优劣,对读者对象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一遍通读是在元旦的时候。现在终于定稿了。但是春节的到来,又一次推迟了书稿的进展。真是一波三折。 2009-2-2 《工程信息检索教程》就要出版了,对于封面设计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设计部门拿出了五种方案,才定稿。真是难为了设计部的同事。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信息检索原理与技术——出版一本科技图书的过程(待续)
maywuyi 2009-2-3 10:46
第1次见到王老师是在2008年的春天,五月的北京已经春深似海,阳光灿烂。尽管在网上与王老师聊过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有过很多话语交流,王老师的形象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形成:有敏捷的思维头一般比较大,说话很快会比较瘦,话语很有吸引力两眼有神采。见面后果然有八分像,只是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只有当面才能感受到:他那睿智的双眼、微笑的嘴唇更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智者的形象。 第二次见到王老师是在2008年11月15日北京清华的NCIRCS 2008会议上。我们只用很短的时间聊了一会儿。要知道,听智者一句话胜读一年书啊,一会儿的时间我听了王老师的很多句话,真是胜读很多年书。 王老师打算出书的题目是《现代信息检索的技术与实现》,计划明年交稿。这会对搜索引擎技术领域做出贡献。他的书尤其对打算进入搜索引擎技术领域的年轻人有很好的指导。我们期盼着。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1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目录
求新 2008-12-13 10:24
目 录 第一章 基础知识 1 1.1 汇编语言概述 1.1.1 汇编语言程序一例 1.1.2机器语言 3 1.1.3 汇编语言 4 1.1.4 高级语言 5 1.1.5 三种语言的特点比较6 1.1.6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 1.2 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7 1.2.1不同进位制的数及相互间的转换 1.2.2 BCD 码 12 1.2.3 ASCII码 1.2.4 整数和小数 13 1.2.5 原码、反码和补码14 1.3 计算机中数的运算规则16 1.3.1 算术运算 1.3.2 逻辑运算 1.4 80X86微处理器 18 1.4.1 微型计算机的结构 1.4.2 中央处理器 19 1.5 内存储器 23 1.5.1 内存单元的地址和内容 1.5.2内存储器寻址 25 1.6 外部设备29 小 结 31 习题一 第二章 8086指令系统初步 33 2.1 8086指令格式 2.2 操作数的形式及寻址方式 34 2.2.1 寻址方式的概念 2.2.2 寻址方式 37 2.2.3 寻址方式小结 43 2.3 Intel8086基本指令44 2.3.1 数据传送指令 2.3.2 算术运算指令 50 2.3.3 位操作指令 55 小 结 62 习题二 第三章 汇编语言程序结构 65 3.1表达式 3.1.1常量 3.1.2数值表达式 66 3.1.3变量和标号 3.1.4地址表达式 68 3.2 常用的汇编伪指令 72 3.2.1段定义伪指令 3.2.2假定伪指令ASSUME 73 3.2.3置汇编地址计数器伪指令ORG 74 3.2.4符号定义伪指令LABEL 75 3.2.5源程序结束伪指令END .3 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3.3.1 汇编语言的开发环境 3.3.2 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76 3.4 Debug调试程序 77 小 结 80 习题三 第四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83 4.1程序设计方法概述 4.1.1 程序设计的步骤 4.1.2 程序流程图设计方法 84 4.2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85 4.3 DOS系统功能调用 86 4.3.1 DOS系统功能调用的一般方法 4.3.2 常用系统功能调用 87 4.4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89 4.4.1 常见的标志处理指令 90 4.4.2 控制转移类指令 4.4.3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94 4.5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00 4.5.1 循环指令 4.5.2 循环程序的基本结构 101 4.5.3 单重循环程序的设计举例 103 4.5.4 多重循环程序的设计举例107 4.6 串处理类指令112 4.7 数制转换程序设计 117 4.7.1 到二进制数的转换 4.7.2 二进制数到其它形式数的转换 120 4.7.3 涉及BCD码的转换121 4.8 数据运算程序设计 122 4.8.1 BCD码调整指令及涉及BCD码的运算 4.8.2 浮点数据运算程序设计 125 小 结 130 习题四 第5章 结构化程序设计 134 5.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5.2 子程序设计135 5.2.1 子程序基本概念 5.2.2子程序的定义、调用和返回 5.2.3 子程序设计中的现场保护与参数传递 137 5.2.4子程序的嵌套与递归 142 5.2.5子程序设计实例 146 5.3宏汇编 158 5.3.1宏的概念 5.3.2 宏指令的定义和使用 159 5.3.3 宏调用中的参数 162 5.3.4 宏库及其使用168 5.3.5 宏指令与子程序的比较 170 小 结 172 习题五173 第六章 输入输出程序设计175 6.1 输入输出的基本概念 6.1.1 I/O端口地址 176 6.1.2 I/O指令 6.1.3 数据传送方式177 6.2 中断及中断程序设计 180 6.2.1 中断的分类 6.2.2中断优先级 181 6.2.3中断向量表 6.2.4设置中断向量 182 6.2.5应用实例183 6.3 BIOS功能调用185 6.4 键盘I/O 6.4.1 键盘中断处理程序 6.4.2 键盘I/O程序186 6.5 显示器I/O187 6.5.1文本显示方式及字符显示属性188 6.5.2 彩色图形显示方式 189 6.5.3 显示I/O中断调用 6.5.4 INTEL 8279集成电路195 6.5.5 8279程序设计 200 小 结 203 习题六 第七章 通信与模数转换程序设计205 7.1 并行通信 7.1.1 并行通信的概念 206 7.1.2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INTEL 8255 7.1.3 INTEL 8255程序设计 207 7.2 串行通信I/O 211 7.2.1 串行通信的概念 7.2.2异步通信芯片8251 218 7.2.3 8251应用举例222 7.3 8259中断控制器及其程序设计 224 7.3.1 8259A的内部结构 7.3.2 8259程序设计226 7.4定时/计数程序设计 231 7.4.1可编程内部定时器8253/8254 7.4.2 IBM PC定时/计数程序设计 232 7.4.3 通用发声程序设计 233 7.5 D/A与A/D转换程序设计234 小 结 239 习题七 240 第八章 磁盘文件处理程序 241 8.1磁盘文件概念 8.2 传统文件管理方式243 8.2.1 顺序存取方式 8.2.2 随机存取方式246 8.2.3 随机分块存取方式 248 8.3 扩充文件管理方式 249 8.3.1 扩充文件管理功能调用 8.3.2 扩充文件管理方式实例 250 8.4 对文件外部特性与目录的操作 261 小 结 263 习题八 264 第九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扩展 265 9.1 结构 9.1.1 结构的定义 9.1.2 结构变量及其字段的访问 266 9.2 条件汇编 268 9.3 重复汇编 271 9.3.1 给定次数的重复汇编伪指令REPT 9.3.2 由参数个数决定次数的重复汇编伪指令IRP 9.3.3 由字符串字符个数决定汇编次数的伪指令IRPC 9.4 多模块程序设计 9.4.1 完整的段定义274 9.4.2 关于堆栈段的说明277 9.4.3 段组的说明和使用 9.4.4 段的简化定义 278 9.4.5模块间的通信 281 9.5 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混合编程283 9.5.1 汇编语言指令嵌入到C语言程序中的简单方法 9.5.2 模块连接法 284 9.5.3 汇编语言调用C语言程序 285 9.6 驻留程序设计 286 小 结 291 习题九 292 第十章80X86/Pentiu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294 10.1 从8086到pentium 10.1.1 8086/pentium结构特点 10.1.2 Pentium工作模式 295 10.1.3 Pentium 系统提供的特权级 297 10.2 Pentium CPU的寄存器组织 298 10.3 保护模式下程序使用的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10.3.1 保护模式内存储器寻址 301 10.3.2 选择器和描述符302 10.3.3 保护模式内存寻址范围举例 305 10.3.4 程序不可见寄存器306 10.4 保护模式存储器寻址方式 311 10.5 指令系统扩展 312 10.5.1 源程序结构 10.5.2 指令集的扩展 320 小 结325 习题十 326 附录一 指令表 327 附录二 伪指令表 333 附录三 MSDOS与BIOS调用表334 附录四 BIOS功能调用34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前言
求新 2008-12-13 09:58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书将于09年2月由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111-25841-4。作者:程学先等。以下是该书前言。 前 言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涉及硬件的程序设计语言,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所介绍的汇编语言与某一种CPU提供的机器指令相对应,人们可以用它直接控制硬件系统进行工作,可以直接访问计算机系统内部各资源,具有实时性强、执行速度快、代码效率高等优点。由于硬件与软件知识交叉,对程序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学习难度较大。但学好本课程,对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体验底层编程的经验、更深入地学习程序设计方法很有意义,会更加通透地理解例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也为学习计算机接口、单片机及其他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以8086/8088指令为主,以实模式下的80x86指令为辅,系统地介绍了汇编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较深入地介绍了与汇编语言编程相关的硬件知识,强调结构化与软件重用的思想。以面向应用、深入浅出、重视实践、方便教学为宗旨,顺应人们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面对枯燥、抽象的汇编语言程序,以实例先行,力求突出怎么用,再讨论为什么这样用,规律是什么,又如何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读者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掌握本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汇编语言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读者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较深入地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学习汇编语言时,有些读者已经学习过例如C语言等高级语言,将为我们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打下良好基础;但也可能从未学习过其他语言,虽然框框较少,但建立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的概念将是一大难题。汇编语言是多类知识交叉的学科,一部分知识往往还连带着其他的相关内容,如果处理不好这些连带的内容,将影响学习者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如果先扫清外围,例如先介绍CPU与存储器的内部结构、数据形式,再介绍指令与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方法,虽然可以做到内容单一,也容易接受,但教学未以程序设计为线索展开,可能在开始学习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接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将令学习过程抽象无趣。本书考虑到这些情况,采用了实践先行的方法,以一个完整的程序实例引导,首先通过演示与动手,对程序设计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建立感性认识,从而屏蔽了一些相关知识带来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再逐一展开。学习的过程除了理解还有记忆与模仿,人们往往都是从死记、模仿走向创新的,实践引导的过程将为模仿创造条件,也提供了记忆的线索与内容。以程序为线索展开,将使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目标明确,主题清晰,基础扎实,在不知不觉中登上程序设计的颠峰。 汇编语言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涉及硬件的开发,目前社会对具有一定硬件基础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较旺,本书围绕输入、输出程序设计介绍了若干常用芯片的结构与程序设计方法,既加强了涉及硬件的程序设计技术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设计实际应用系统的能力。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通过8086汇编语言程序完整一例建立对汇编语言程序及汇编过程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数据的表示形式、基本的DOS系统功能调用、微处理器的构成、内存与外设的概念。第二章,介绍寻址方式、指令的格式与最基本的一些8086汇编指令,通过一些简单程序段既加深对指令的深入理解,也充分表现指令在程序设计中的意义。为做到实践先行,本章起有些程序(前加星号标志)涉及到分支与循环,对于没有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的读者,只要求对它们有所印象,实验时原样复制拷贝后编译执行即可,在学习第4章前不要求深入理解与掌握。第三章,介绍汇编语言语句格式与程序结构,伪指令及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环境,Debug程序调试方法。第四章,系统介绍DOS系统功能调用,程序流程概念,分支与循环程序及其设计方法,串处理程序设计方法。第五章,介绍子程序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宏与宏程序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BIOS系统调用,中断的概念,中断程序、输入与输出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第七章,介绍一些常见接口芯片,在此基础上介绍并行、串行程序,A/D与D/A转换程序,中断控制程序设计等设计方法。第八章,介绍磁盘文件的概念及其管理程序的设计方法。第九章,介绍汇编语言的其他技术,包括结构、重复块、条件汇编、多模块程序设计和C语言与汇编语言相互调用、驻留程序设计等。第十章介绍80X86汇编的特点及概念。书后给出了汇编程序设计常用的附录:8086/8088指令系统、DOS系统功能调用、BIOS功能调用等。林姗编写第二、三、四、六章及第七章1、2、4节,程传慧编写第五、八、九、十章,程学先编写其它部分并修改全稿。陈永辉、史涵、鲁瑛、余小燕、周金松、椹章衡等参加校对与程序调试,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应用类学生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的各类人员学习和使用。建议本课程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包括实验36学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信息检索系统导论》【转载】
timy 2008-12-5 13:55
转载于: http://blog.csdn.net/hzbooks/archive/2008/11/26/3380348.aspx 读《信息检索系统导论》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搜索引擎作为人们使用因特网的重要入口,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以谷歌和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公司的兴起,很多的青年学子对于搜索引擎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校的校园内,与搜索引擎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也日益火爆。在这种潮流之下,急需一本合适的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和算法,冷静地思考信息检索的核心问题和未来的趋势,积极地参与因特网的搜索引擎及其相关领域的研发活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挺教授和他的同事编写的《信息检索系统导论》正是这样一本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理论和技术的好书。它具有很多独到之处,颇具特色。 (1)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信息检索及其相关概念,因特网的特征之一就是海量信息,同时相关概念也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这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情报学领域的信息检索和计算机领域的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文本挖掘和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自然语言处理、分布式计算、数据库等之间的关系、信息检索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等。 (2)信息检索是正在发展的技术,存在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还不断涌现新的应用需求,因此需要将学习、研究和应用集为一体。该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之中,例如隐性语义分析、统计语言模型、本体论以及信息过滤和问答系统。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和算法的学习,又满足了对于学生对于目前研究前沿技术的渴望,进而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解决目前搜索引擎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作者在信息检索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积淀了大量应用案例,因此举例生动、数据详实、简明有效。 (3)面对因特网上海量信息,如何评价检索系统的性能优劣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设计检索算法是必要的,但是如何评价检索算法也是必须掌握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很有帮助。该书在介绍信息检索各种模型和应用的同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评测指标和评测办法。而且对于美国的NIST和DARPA主持的TREC,日本的NII主办的NTCIR和欧盟主办的CLEF以及国内的863评测和SEWM评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使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技术评测来学习和评价各种信息检索技术。 毫无疑问,该书的出版将会对信息检索课程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读者提高对信息检索的兴趣,对于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林鸿飞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博主注:近10年来,国外已经有好几本很受欢迎的信息检索技术教材或专著,比如Manning等人今年出版的《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由于中文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独特性,同时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技术今后更加紧密的结合,相信国内未来会在信息检索领域,出现更多有影响相关教材和专著。)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6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月亮是中国的圆,图书馆是外国的好
大毛忽洞 2008-10-27 16:25
月亮是中国的圆,图书馆是外国的好 楼堂馆所是不包括图书馆的。 如果土地爷把图书馆也纳入到楼堂馆所的行列,那么,将来中国的图书馆就会是世界第一流的。 月亮是中国的圆,但是,图书馆却是外国的好! 外国大学的图书馆是完全免费的,对世界的任何人都不收门票。 俺经常光顾中国国家图书馆(从老馆到新馆),其中的一个毛病是,国家图书馆平时不让小孩子进去。 只有每年的春节初一,国家图书馆才象征性地让小孩子进去看看。俺带着孩子曾经在国家图书馆度过两个春节初一,这天有一位馆长亲自接待读者,还给小孩一个纪念品。 国家图书馆的复印速度是世界一流的,一本 1000 页的书,只需要 30 分钟就复印完了。 在 UBC 的图书馆,俺浏览了很多的书。 俺有自己的主题词(原子坐标和原子界面),主题词又涉及到很多其他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对称性(和群论)。在人家的图书馆看书,就好像在自己的家里看书,十分方便,想看哪本就翻哪本。 俺看书就像幼稚园的小朋友玩积木一样,俺已经堆积了一个俺自己的金字塔,骨架已经起来了,但是看上去却坑坑洼洼的。 俺浏览图书馆的书,只是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和合适棱,然后用这些棱角来修饰俺自己的金字塔。 俺念书时的教材(封面开了个口,露出了目录) 油印的教材,看起来土一点,但是内容很不错。这是在和别的书比较之后的结论,俺用的教材既有数学基础内容,又有物理(和晶体学)应用的内容。 图书馆出来,松鼠问俺看了些什么书,俺说是《树形对称性》。 松鼠说俺没有看过书,不知道哪玩意是什么味道。 前面的小同学是俺的参照系,足以证明松鼠和俺的距离。 (注意,俺有系列连续的照片,这又能证明这些照片是俺自己拍摄的) 俺问松鼠吃的是什么果,它说是橡树果。 俺说俺没有吃过那玩意,不知道什么味。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9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教师和大学教材
fxf 2008-4-19 19:46
在我看来,大学教师,起码应该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如能有所创造,成为行家里手,那是学生的幸运;若能有突破性的贡献,成为一方名家,那是学科的幸运;倘能为人类知识有所添补,成为一方大家,那是人类的幸运。 令人庆幸的是,我们有许多优秀的大学教师,很受学生的欢迎,能为学科做出贡献。不过,遗憾的是,我们也有许多糟糕的大学教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能了如指掌,对于最新成果更是不甚了了,在教学中,有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完全依赖教材,有特别者,倒是不看教材,拿出一本发黄的讲义,自诩是十年或二十年前的,然后开念,我不太相信,一个专业经历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发展,也不太相信,这位教师正好是这个专业的终结者,就人类知识而言,终结者永远不会有。 无论学生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教师,终究要面对教材,因为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我们有许多好的大学教材,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基础、全貌和前景。可惜,大学教材不全是好的,甚至可以说,坏的更多。有许多的大学教材,还是拨乱反正后的作品,内容之陈旧可想而知;有许多的大学教材,新倒是新,因为编书的一班人马,沟通不善,致使每一章的内容之间,根本没有逻辑性,各说各话,但毕竟这不是专著,前后不一的体系,只能给学生带来支离破碎的知识;有许多的大学教材,直接拿来西方的用,好倒是好,可是与其它学科之衔接非常困难,学生感觉到的只能是强烈的错位。 当然,好的或不好的大学教师和大学教材,不仅仅只有我罗列的几种,我只是想指出事实,在这种事实下,大学教师和大学教材的关系如何呢? 优秀的大学教师遇到好的大学教材,如鱼得水,全面阐明之余,介绍自己的成果,引领学生前进;优秀的大学教师遇到不好的大学教材,如我的老师所言,借尸还魂,加力阐明之余,穿插一些自己的成果,力求学生有所获益。糟糕的大学教师遇到好的大学教材,不管这教师是照书本念,还是根本不管书本,有志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明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是收获仅此而已;糟糕的大学教师遇到不好的大学教材,那做学生就太不幸了,只能全凭一己之力,在暗夜中摸索,也许四年下来,对于这一门的知识,依旧是模糊的、零碎的。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们希望,优秀的大学教师越来越多,好的大学教材越来越多,有志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个人分类: 关于研究|3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