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温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异常温度的能量来自何方
wucg 2010-6-14 22:20
2010年的那个冬天有些冷。 而到了2010年的春夏之交之际,经过短短的几天,长春的气温就升高到30度以上, 连续3天气温在33度左右。同期,哈尔滨也呈现出类似的气温变化,而且比温度长春还要高。 因为手头没有详细的数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同期上海的气温反而比长春和哈尔滨要低2-5度。 也就是说这种温度变化的趋势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局部的特征比较明显。 那么这些能量的来源在哪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34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汞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
yaoronggui 2010-6-10 22:56
汞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 Vapor Pressures of Mercury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温度 (Temperature) /℃ 蒸气压 (Vapor pressure) /mm Hg ① 温度 (Temperature) /℃ 蒸气压 (Vapor pressure) /mm Hg ① 温度 (Temperature) /℃ 蒸气压 (Vapor pressure) /mm Hg ① -38.0 1.4510 -6 122.0 0.8198 282.0 164.39 -36.0 1.9710 -6 124.0 0.9004 284.0 172.21 -34.0 2.6610 -6 126.0 0.9882 286.0 180.34 -32.0 3.5910 -6 128.0 1.084 288.0 188.79 -30.0 4.7810 -6 130.0 1.186 290.0 197.57 -28.0 6.3010 -6 132.0 1.298 292.0 206.70 -26.0 8.2810 -6 134.0 1.419 294.0 216.17 -24.0 1.0810 -5 136.0 1.551 296.0 226.00 -22.0 1.4010 -5 138.0 1.692 298.0 236.21 -20.0 1.8110 -5 140.0 1.845 300.0 246.80 -18.0 2.3210 -5 142.0 2.010 302.0 257.78 -16.0 2.9810 -5 144.0 2.188 304.0 269.17 -14.0 3.8010 -5 146.0 2.379 306.0 280.98 -12.0 4.8110 -5 148.0 2.585 308.0 293.21 -10.0 6.0610 -5 150.0 2.807 310.0 305.89 -8.0 7.6210 -5 152.0 3.046 312.0 319.02 -6.0 9.5410 -5 154.0 3.303 314.0 332.62 -4.0 1.1910 -4 156.0 3.578 316.0 346.70 -2.0 1.4910 -4 158.0 3.873 318.0 361.26 0.0 1.8510 -4 160.0 4.189 320.0 376.33 2.0 2.2810 -4 162.0 4.528 322.0 391.92 4.0 2.7610 -4 164.0 4.890 324.0 408.04 6.0 3.3510 -4 166.0 5.277 326.0 424.71 8.0 4.0610 -4 168.0 5.689 328.0 441.94 10.0 4.9010 -4 170.0 6.128 330.0 459.74 12.0 5.8810 -4 172.0 6.596 332.0 478.13 14.0 7.0610 -4 174.0 7.095 334.0 497.12 16.0 804610 -4 176.0 7.626 336.0 516.74 18.0 1.00910 -3 178.0 8.193 338.0 537.00 20.0 1.20110 -3 180.0 8.796 340.0 557.90 22.0 1.42610 -3 182.0 9.436 342.0 579.45 24.0 1.69110 -3 184.0 10.116 344.0 601.69 26.0 2.00010 -3 186.0 10.839 346.0 624.64 28.0 2.35910 -3 188.0 11.607 348.0 648.30 30.0 2.77710 -3 190.0 12.423 350.0 672.69 32.0 3.26110 -3 192.0 13.287 352.0 697.83 34.0 3.82310 -3 194.0 14.203 354.0 723.73 36.0 4.47110 -3 196.0 15.173 356.0 750.43 38.0 5.21910 -3 198.0 16.200 358.0 777.92 40.0 6.07910 -3 200.0 17.287 360.0 806.23 42.0 7.06710 -3 202.0 18.437 362.0 835.38 44.0 8.20010 -3 204.0 19.652 364.0 865.36 46.0 9.49710 -3 206.0 20.936 366.0 896.23 48.0 0.01098 208.0 22.292 368.0 928.02 50.0 0.01267 210.0 23.723 370.0 960.66 52.0 0.01459 212.0 25.233 372.0 994.34 54.0 0.01677 214.0 26.826 374.0 1028.9 56.0 0.01925 216.0 28.504 376.0 1064.4 58.0 0.02206 218.0 30.271 378.0 1100.9 60.0 0.02524 220.0 32.133 380.0 1138.4 62.0 0.02883 222.0 34.092 382.0 1177.0 64.0 0.03287 224.0 36.153 384.0 1216.6 66.0 0.03740 226.0 38.318 386.0 1257.3 68.0 0.04251 228.0 40.595 388.0 1299.1 70.0 0.04825 230.0 42.989 390.0 1341.9 72.0 0.05469 232.0 45.503 392.0 1386.1 74.0 0.06189 234.0 48.141 394.0 1431.3 76.0 0.06993 236.0 50.909 396.0 1477.7 78.0 0.07889 238.0 53.812 398.0 1525.2 80.0 0.08880 240.0 56.855 400.0 1574.1 82.0 0.1000 242.0 60.044 430.0 2464 84.0 0.1124 244.0 63.384 460.0 3715 86.0 0.1261 246.0 66.882 490.0 5420 88.0 0.1413 248.0 70.543 520.0 7691 90.0 0.1582 250.0 74.375 550.0 10650 92.0 0.1769 252.0 78.381 600.0 17381 94.0 0.1976 254.0 82.568 650.0 26972 96.0 0.2202 256.0 86.944 700.0 39908 98.0 0.2453 258.0 91.518 750.0 56894 100.0 0.2729 260.0 96.296 800.0 78516 102.0 0.3032 262.0 101.28 850.0 105199 104.0 0.3366 264.0 106.48 900.0(临界点 ) 137499 106.0 0.3731 266.0 111.91 950.0 172201 108.0 0.4132 268.0 117.57 1000.0 220780 110.0 0.4572 270.0 123.47 1050.0 272156 112.0 0.5052 272.0 129.62 1100.0 332348 114.0 0.5576 274.0 136.02 1150.0 396188 116.0 0.6150 276.0 142.69 1200.0 468768 118.0 0.6776 278.0 149.64 1250.0 548264 120.0 0.7457 280.0 156.87 1300.0 635284   ① 1mmHg = 133.322Pa。
个人分类: 大学化学|2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温三轴应力下无烟煤、气煤渗透特性
fzj3893811 2010-3-31 20:36
利用自主研制的600℃20MN 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系统,分别研究了大尺寸(200mm400mm) 晋城无烟煤和兴隆庄气煤试样在恒定500m 原岩应力(侧压系数1.2)条件下不同温度时渗透特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室温至300℃中低温段,煤体渗透率随温度的变化存在一个阈值温度。当温度达到阈值温度时,渗透率降至最低值。(2)在300℃~600℃高温段,煤体渗透率随温度的变化存在一个峰值温度。峰值温度处渗透率为该温度段内的最大值。(3)煤体渗透率随温度的变化呈现阶段性:室温至阈值温度为第一阶段,渗透率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阈值温度至峰值温度为第二阶段,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峰值温度后,渗透率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4)渗透率随温度变化的阈值温度和峰值温度与煤阶有关。无烟煤渗透率的阈值温度是150℃~200℃,峰值温度为450℃~500℃;而气煤渗透率的阈值温度为200℃~250℃。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第二课:热量和温度在煮饺子中的作用
liwei999 2010-3-17 02:35
连基本的思维能力也没有的人再开一课。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04, 2008 04:34AM 有些人喜欢用熵来说事儿,有的人则好用温度。这正好是一对,都以为是有基本的思维能力。但是,所谓的基本的思维能力猴子也能具有。所以,具有了基本的思维能力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有人这样说: 引用: 馅子要煮熟,当然要在一定的温度下经历一段时间。简言之,100度下 煮N分钟,而要升高温度,自然要热量。- 就这么个家庭煮妇也能理解的简单物理。 好象没有问题。二两二锅头下肚,也敢论茅台的滋味了。 首先,物理要讲个因果,热量是个动力源。烧开水靠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温度不过是相当于重力势能中的高度,靠举起暖瓶的高度烧不了开水。甚至可以说是有了热量(与自由能是本家)才有了温度的定义了。孩子都会生,可不是人人都知道发生学。 有油炸冰淇淋这道菜。说的是可以过油锅而里面的冰淇淋还没化的事儿。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当然是没有足够的热量传到里面去了。讲因为没有温生属于P话。因为不能这样用。温差大只能说明热的传导(递)的性能不佳,与物质的热传导(递)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关系。到了一百度了,该传热还是要传热的。因为锅外边还不是一百度呢!固然饺子是个性符号,但也不能总盯着饺子不是? 作熟饺子需要的能量是个定数。如何有效地把这个热量传给每个饺子是工艺过程。完全可以不用水煮么。所以,与温度基本上没有关系。也就是说, 天下里没有作熟饺子要有个一定温度的道理! ,也就是说:基本的思维能力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利用这个思维能力。 油炸冰淇淋是个极端的事例了。适当地调整一下就可以适用于煮饺子的场面了。有的技术是要把热有效地传进去,有的则是为了有效地防止热量传进去。这就是煮饺子和炸冰淇淋了。道理是相通的。 说到蒸馒头,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圆了的。好在是蒸馒头,没有个现眼问题。太簇的煮饺子问题,也是发生在他对这个热过程理解的不足。这样讲出来,对大家好,对其本人也好。不然的话,就要坏了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北大的名声。科大坏了就让他坏了好了。 下课!!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Comments (7) Dao Rex 01月 17th, 2009 at 4:23 am edit 这么红的字而不评论说不过去啊。 做熟饺子好像真的需要一个最低温度。 什么叫熟?蛋白质的一种变质过程就叫蛋白质熟了,淀粉也差不多。蛋白质变熟的变质过程我想在零下好几度的时候那是很难的,怎么也得几十上百度啊(用概数是因为我确实不知道是多少度)。 温度的上升(在煮饺子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吸收热量,但饺子熟了绝不仅仅是热量的问题。而是传递的热量能保证饺子在一定温度之上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便肉馅儿都熟了。 mirror 01月 17th, 2009 at 7:52 am edit 想一想化学上的燃烧热就有了。燃烧问题不大好定义,而燃烧热是可以定义和测量的。同理,煮饺子也没有一定要100度的道理。文脉中,一定温度是指这个一百度。 子平 01月 17th, 2009 at 12:05 pm edit 心系民生,mirror 也没例外。煮饺子当然是紧迫的民生问题,如果想想阴历年就要到了。 如果没有看错,引用的文字大概算是一个家庭煮妇也能理解的简单物理。而 mirror 则希望科普一下背后的物理过程,我也觉得,这是问题更为基本的方面。尽管如此,二者应该不是在说相反的意思。 mirror 的传热物理过程,当然有对应的、可测的物理量,其中温度就是一个。但是,实际研究热传导,煮饺子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例子。而mirror 提到的油炸,如果放到实验室研究,比如测量冰淇淋中各种材料的温度,应该十分不容易的实验。 红叶 01月 17th, 2009 at 1:35 pm edit 呵呵,你们吃过油炸冰激淋么?我是吃过的,表面一层生面浆,在油里迅速膨胀然后硬化,达到阻止热传递的结果。 说到用热力学解释水煮饺子的问题,我们经常采用温度这个宏观量,水的温度如果过高,则饺子皮容易膨胀硬化从而阻止热传递,导致饺子馅不熟,温度过低则饺子皮和馅热传递不良,所以是有一个一定温度的道理。 这里宣传一下基本的思维能力,温度是宏观量,在分子层面,是一定数量分子运动激烈程度的表现,水煮饺子中的热传递有热传导和热对流,分子层面,热传导就是运动激烈的分子碰撞迟缓的分子,从而让迟缓分子升温;热对流是运动激烈的分子运动到迟缓分子中去,水与饺子皮和饺子馅的热传递当然是热传导,不过要持续进行热传导,需要水的对流来传递热量,所以对流才是水煮饺子的关键。 mirror 01月 17th, 2009 at 3:30 pm edit 应红叶:您这是说煮饺子要开锅。问题是开锅浮上来后。 Dao Rex 01月 17th, 2009 at 6:31 pm edit 应该说mirror你的话没说清(或者我的理解只局限在了红字上),我们的不同不是本质的不同。 一定温度当然不必是100摄氏度,然而一定温度也是必要的。燃烧热存在,燃点也存在。都是需要考虑的。 建议:既然标了红字,说准确一点当然更好,100度更能表明你的观点。 棒棒儿 01月 17th, 2009 at 7:04 pm edit 我觉得红叶说得油炸冰激凌和煮饺子有些道理,但是那个饺子皮膨胀硬化从而阻止热传递的说法不妥。 油炸冰激凌不融化,外面的那层东西热导性不好是一方面原因,但主要是受热时间短,冰激凌没有吸收到足够多的热量让其融化。冰激凌应该还是多少有一些冰的特性的,在融化之前要吸收不少的热量。油炸冰激凌可能会经历局部融化-》凝结-》融化-》凝结的过程。 饺子如果面皮不是特别干的话,不会造成热导性差的问题。饺子皮受热多半不会膨胀硬化的,做过面食的人就会知道,面受热如果膨胀的话,肯定是松软了;硬化可能是面没有揉好,太干造成的,这样的面里面是不太容易熟的。 http://www.de-sci.org/blogs/liwei/archives/1446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温度与传热以及其它的问题
liwei999 2010-3-16 14:32
温度与传热以及其它的问题。 (1626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20, 2008 06:05PM 热和温度总是掺合在一起。以温度论煮饺子显然是个乱仗,然后就是烂仗了。以温度论是静力学的思路,以热量论是个动力学的思路。论煮饺子,还是要些动力学。 隔壁故儒练起了传导方程,很是不好。不是说用方程不好,而是说对煮皮的理解太偏爱温度了。还要考虑一个湿度--水分的问题。 煮干面,当然要分粗细了,一般要10分钟。这时,不会有人怀疑面条不熟是因为面条里的温度不够。显然是水分不够,水的扩散速度低。 煮湿面条时间就要快些,2-3分。这个时间也是水分移动的时间。即便是湿面条,煮熟了也会变大,变重。这说明有水分进去了。平地上,温度、水分和时间的因子里,温度最不是问题了。 回到煮饺子的问题上,对馅是传热,对皮是水分的吸收时间。添水降温,意义在于有效地争取水分扩散的时间,同时有效地减缓沸腾对饺子皮的冲击。从传热的意义上看,差那几度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瘪下去了的饺子才是内外压一致。因为是民科,也给不出来什么像样的证明来,干脆省略。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饺子皮能否承受压差是白面和棒子面的区别,也是馒头和窝头的区别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Comments (1) 子平 01月 17th, 2009 at 6:30 pm edit 煮饺子的问题,好像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煮熟皮和煮熟馅,哪一个是慢步骤。进而了解民间煮饺子时使用的一些方法,对于调解其动力学的作用。 mirror 有关面吸收水分,从挂面的例子看,显然也可能是煮饺子中的一个主要过程。 说句题外的话,我现在煮饺子是不添水降温的。 http://www.de-sci.org/blogs/liwei/archives/1510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用护肤简论" 第5章(3)保湿产品的选择和概念辨析
yejianq 2010-3-13 12:43
个人分类: 护肤教学|3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论“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jixuanhou 2009-12-22 23:55
在鄙人发表博文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以后,许多博友纷纷发表评论和博文来讨论这个问题,例如【1-5】。鄙人也再次发表博文 《再论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改正了一些错误。在这里先要着重说明的是,这本身是一个非平衡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运用平衡态的结论来讨论。然而以上的讨论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提供实际观测数据,有一点纸上谈兵的意味,因此我想利用实际数据和本人实际感受来谈谈这个问题。恰好最近欧洲普降大雪,鄙人所在的城市里昂也没有幸免,而昨天和今天气温回升,积雪已经融化,所以刚好提供了一次亲身实践机会。(最近各国首脑都聚集哥本哈根讨论如何应对温室效应,讽刺的是与此同时欧洲很多地方火车都因为大雪而晚点甚至停运,欧洲人要在冰天雪地中关注这次盛会。) 首先把最近几天的天气状况用图表示出来: 可以看到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18号到20号三天,而化雪过程在21号一天就基本完成。降雪之前,也就是17号之前气温都一直维持在华氏30度(摄氏-1度),而降雪期间气温骤降,最低跌至华氏14度(摄氏-10度)。降雪的后一天,也就是化雪的一天,21号,气温急剧回升,到21号夜里已经回升到华氏50度(摄氏10度)。在本文最后会列出这几天天气的实际测量数据。 【数据来自网站 http://www.timeanddate.com/weather/france/lyon/historic?hd=20091214 】 再说说人体感觉。下雪三天(18到20号)感觉非常寒冷。在室内暖气片已经烫手了,但是还是感觉冷。出门穿着羽绒服还是被冻得哆哆嗦嗦的,可以说是寒风刺骨。但是化雪天(21号)感觉不再寒冷了,虽然风很大,但是没有刺骨的感觉,甚至不需要穿羽绒服了。需要说明的是,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如此,我也问询了我周围的邻居,他们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说明鄙人不是有特异体质的人,也没有精神上的问题!) 因此从这次的降雪和融雪过程来看,不论是物理上的冷热(也就是温度),还是人体感受到的冷热,都是降雪冷,而化雪不冷。 也至少说明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谚语并不总是成立 。或许有人会争论说我这里所说的事实只是个别情况,统计上来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谚语还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我对此的回答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在这里是用事实说话的,而不是空口无凭的论证。如果要说统计上的问题,那么请给出多次的测量的结果,给出多次下雪化雪的实际数据。我个人认为我这篇博文是在众博文中最站得住脚的。 另外还要指出,谚语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归纳总结,因为人的心里因素也很重要。人会把出乎意料或者不好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晰。例如,有人在书房打牌输了几次钱,输钱总是记忆深刻,而赢钱记忆不深刻,他就有可能会说:在书(输)房打牌一定输钱。对于下雪化雪问题也是一样,下雪不冷化雪冷算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因此偶尔发生了这样的状况也可能让人记忆深刻,得出这样的结论。 值得说明的是,本问题已经超越了下雪化雪冷热这样一个狭隘命题,而最有意义的是让大家知道中学课本上所谓的标准答案,并不一定标准,甚至有可能是荒谬的。强调了质疑精神重要性。 以下是里昂12月15号到22号的气象数据(每半小时记录一次): Detailed list of observations in Lyon / Bron Detailed list for all week Wind Date Time Weather Weather Temp Speed Dir. Hum. Barometer Visibility Weather on 15 Dc Dec 15 3: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0 mph 69% 29.86 Hg N/A Dec 15 4: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9% 29.86 Hg N/A Dec 15 5: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6: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0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6: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7: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9 Hg N/A Dec 15 7: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8: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8: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9: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9: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4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10: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0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10: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11: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5 11: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15 mph 64% 29.89 Hg N/A Weather on 16 Dc Dec 16 12:00 Midnight Overcast. Chilly. 30F 10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12:3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1:0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9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1:3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2:0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2:3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0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3:0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3:3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4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4:0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9 Hg N/A Dec 16 4:3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59% 29.89 Hg N/A Dec 16 5:0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6 Hg N/A Dec 16 5:30 AM Overcast.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6 6: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3 mph 64% 29.86 Hg N/A Dec 16 7: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59% 29.83 Hg N/A Dec 16 8: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9 mph 64% 29.83 Hg N/A Dec 16 9:00 AM Partly sunny. Chilly. 30F 10 mph 64% 29.86 Hg N/A Dec 16 10:00 AM Light snow. Partly sunny. Chilly. 30F 12 mph 64% 29.86 Hg N/A Dec 16 11:00 AM Partly sunny. Chilly. 30F 13 mph 59% 29.86 Hg N/A Dec 16 12:00 Noon Light snow. Partly sunny. Chilly. 30F 9 mph 64% 29.83 Hg N/A Dec 16 1:00 PM Broken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64% 29.80 Hg N/A Dec 16 2:00 PM Broken clouds. Chilly. 30F 7 mph 69% 29.77 Hg N/A Dec 16 3:00 PM Broken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69% 29.77 Hg N/A Dec 16 4:00 PM Light snow. Broken clouds. Chilly. 30F 7 mph 69% 29.77 Hg N/A Dec 16 5:00 PM Partly cloudy. Chilly. 30F 8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6: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8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6: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9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7: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9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7: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9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8:0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8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8:30 PM Overcast. Chilly. 30F 9 mph 75% 29.77 Hg N/A Dec 16 9:00 PM Partly cloudy. Chilly. 30F 8 mph 80% 29.77 Hg N/A Dec 16 9:3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6 mph 80% 29.77 Hg 5 mi Dec 16 10: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6 mph 80% 29.77 Hg 6 mi Dec 16 10:3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5 mph 80% 29.77 Hg 6 mi Dec 16 11: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6 mph 80% 29.77 Hg N/A Dec 16 11:3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80% 29.77 Hg 6 mi Weather on 17 Dc Dec 17 12:00 Midnight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80% 29.77 Hg 5 mi Dec 17 12:3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1: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8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1:3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9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2: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0 mph 80% 29.74 Hg N/A Dec 17 2:3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0 mph 80% 29.74 Hg N/A Dec 17 3: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9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3:3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2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4:00 AM Mostly cloudy. Chilly. 30F 8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4:30 AM Mostly cloudy. Chilly. 30F 9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5: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12 mph 86% 29.77 Hg N/A Dec 17 5:3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9 mph 86% 29.77 Hg N/A Dec 17 6:00 A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0 mph 80% 29.77 Hg 6 mi Dec 17 7:00 AM Light snow. Partly cloudy. Chilly. 30F 9 mph 75% 29.77 Hg 6 mi Dec 17 8:00 AM Partly cloudy. Chilly. 30F 9 mph 75% 29.77 Hg N/A Dec 17 9:00 AM Partly sunny. Chilly. 28F 7 mph 74% 29.80 Hg N/A Dec 17 10:00 AM Partly sunny. Chilly. 30F 8 mph 69% 29.80 Hg N/A Dec 17 11:00 AM Scattered clouds. Chilly. 30F 9 mph 59% 29.80 Hg N/A Dec 17 12:00 Noon Scattered clouds. Chilly. 32F 9 mph 51% 29.80 Hg N/A Dec 17 1: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4F 9 mph 48% 29.80 Hg N/A Dec 17 2:00 PM Scattered clouds. Chilly. 32F 13 mph 47% 29.80 Hg N/A Dec 17 3:00 PM Partly sunny. Chilly. 32F 8 mph 47% 29.80 Hg N/A Dec 17 4:00 PM Partly sunny. Chilly. 32F 7 mph 51% 29.80 Hg N/A Dec 17 5:00 PM Partly cloudy. Chilly. 30F 3 mph 55% 29.80 Hg N/A Dec 17 6: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No wind - 55% 29.80 Hg N/A Dec 17 6:30 PM Clear. Chilly. 30F 3 mph 59% 29.80 Hg N/A Dec 17 7:0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30F 3 mph 69% 29.80 Hg 1 mi Dec 17 7:30 P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3 mph 80% 29.80 Hg N/A Dec 17 8:0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3 mph 86% 29.80 Hg 2 mi Dec 17 8:3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3 mph 86% 29.77 Hg N/A Dec 17 9:00 P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3 mph 86% 29.77 Hg 6 mi Dec 17 9:3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3 mph 86% 29.77 Hg 3 mi Dec 17 10: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6 mph 80% 29.77 Hg N/A Dec 17 10:30 PM Low clouds. Chilly. 28F 5 mph 86% 29.77 Hg N/A Dec 17 11:00 PM Overcast. Chilly. 28F 3 mph 86% 29.77 Hg N/A Dec 17 11:30 PM Overcast. Chilly. 28F 6 mph 86% 29.77 Hg N/A Weather on 18 Dc Dec 18 12:00 Midnight Overcast. Chilly. 28F 6 mph 86% 29.74 Hg N/A Dec 18 12:30 AM Overcast. Chilly. 28F 5 mph 86% 29.74 Hg N/A Dec 18 1:00 AM Overcast. Chilly. 28F 5 mph 86% 29.74 Hg N/A Dec 18 1:30 AM Overcast. Chilly. 28F 5 mph 86% 29.74 Hg N/A Dec 18 2:00 AM Light snow. Overcast. Chilly. 28F 7 mph 86% 29.71 Hg N/A Dec 18 2:3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6 mph 86% 29.71 Hg 2 mi Dec 18 3:0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3 mph 93% 29.71 Hg 1 mi Dec 18 3:3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5 mph 93% 29.71 Hg 1 mi Dec 18 4:0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3 mph 93% 29.68 Hg 1 mi Dec 18 4:3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3 mph 93% 29.68 Hg 1 mi Dec 18 5:0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3 mph 93% 29.65 Hg 3 mi Dec 18 5:30 AM Overcast. Chilly. 28F 1 mph 93% 29.65 Hg 4 mi Dec 18 6:00 AM Partly cloudy. Chilly. 28F No wind - 93% 29.65 Hg 4 mi Dec 18 7: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2 mph 93% 29.65 Hg 4 mi Dec 18 8: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8F 6 mph 93% 29.62 Hg 4 mi Dec 18 9:00 AM Partly sunny. Chilly. 28F No wind - 93% 29.62 Hg 4 mi Dec 18 10:00 AM Scattered showers. Partly sunny. Chilly. 30F No wind - 86% 29.62 Hg 4 mi Dec 18 11:0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32F No wind - 87% 29.62 Hg 2 mi Dec 18 12:00 Noon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30F 3 mph 93% 29.62 Hg 1 mi Dec 18 1:0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32F 3 mph 93% 29.59 Hg 1 mi Dec 18 2:00 PM Partly sunny. Chilly. 34F 2 mph 87% 29.56 Hg 3 mi Dec 18 3:00 PM Partly sunny. Chilly. 34F 2 mph 87% 29.59 Hg 3 mi Dec 18 4:00 PM Light snow. Fog. Chilly. 34F 3 mph 87% 29.59 Hg N/A Dec 18 5:00 PM Snow. Fog. Chilly. 32F 6 mph 93% 29.59 Hg 0 mi Dec 18 6:00 PM Partly cloudy. Chilly. 32F 5 mph 93% 29.59 Hg 6 mi Dec 18 6:3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2F 3 mph 87% 29.62 Hg N/A Dec 18 7:00 P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3 mph 93% 29.62 Hg N/A Dec 18 7:30 P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9 mph 93% 29.62 Hg N/A Dec 18 8:00 PM Light snow. Partly cloudy. Chilly. 30F 10 mph 86% 29.62 Hg 4 mi Dec 18 8:3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30F 9 mph 86% 29.62 Hg 3 mi Dec 18 9:0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7 mph 93% 29.62 Hg 3 mi Dec 18 9:3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10 mph 93% 29.62 Hg 3 mi Dec 18 10:0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9 mph 93% 29.62 Hg 2 mi Dec 18 10:3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hilly. 28F 9 mph 93% 29.62 Hg 2 mi Dec 18 11:00 PM Light snow. Mostly cloudy. Chilly. 28F 16 mph 93% 29.65 Hg 4 mi Dec 18 11:30 PM Overcast. Chilly. 28F 17 mph 86% 29.65 Hg 6 mi Weather on 19 Dc Dec 19 12:00 Midnight Overcast. Chilly. 28F 17 mph 80% 29.65 Hg N/A Dec 19 12:30 AM Mostly cloudy. Chilly. 27F 15 mph 80% 29.65 Hg N/A Dec 19 1: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27F 14 mph 80% 29.65 Hg N/A Dec 19 1:30 AM Partly cloudy. Chilly. 27F 16 mph 80% 29.68 Hg N/A Dec 19 2:00 AM Clear. Chilly. 27F 17 mph 74% 29.68 Hg N/A Dec 19 2:30 AM Clear. Cold. 25F 17 mph 80% 29.68 Hg N/A Dec 19 3:00 AM Clear. Cold. 25F 15 mph 74% 29.71 Hg N/A Dec 19 3:3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9 mph 74% 29.71 Hg N/A Dec 19 4:0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12 mph 74% 29.71 Hg N/A Dec 19 4:3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13 mph 80% 29.71 Hg N/A Dec 19 5:0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14 mph 80% 29.71 Hg N/A Dec 19 6:0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13 mph 80% 29.71 Hg N/A Dec 19 7:00 A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12 mph 80% 29.71 Hg N/A Dec 19 8:00 A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old. 25F 7 mph 80% 29.71 Hg 4 mi Dec 19 9:00 AM Partly sunny. Cold. 21F 7 mph 86% 29.74 Hg 4 mi Dec 19 10:00 AM Light snow. Partly sunny. Cold. 23F 8 mph 80% 29.74 Hg 4 mi Dec 19 11:00 AM Light snow. Ice fog. Cold. 23F 9 mph 86% 29.74 Hg 1 mi Dec 19 12:00 Noon Light snow. Ice fog. Cold. 23F 3 mph 86% 29.74 Hg 2 mi Dec 19 1:00 PM Light snow. Ice fog. Cold. 23F 3 mph 93% 29.74 Hg 1 mi Dec 19 2:00 PM Light snow. Broken clouds. Cold. 25F 17 mph 69% 29.71 Hg 4 mi Dec 19 3:00 PM Light snow. Partly sunny. Cold. 25F 13 mph 69% 29.74 Hg N/A Dec 19 4:00 PM Light snow. Partly sunny. Cold. 25F 12 mph 74% 29.77 Hg 5 mi Dec 19 5:00 PM Light snow. Passing clouds. Cold. 23F 7 mph 86% 29.77 Hg 4 mi Dec 19 6:00 PM Overcast. Cold. 23F 7 mph 80% 29.80 Hg N/A Dec 19 6:30 PM Overcast. Cold. 23F 9 mph 80% 29.80 Hg N/A Dec 19 7:00 PM Overcast. Cold. 23F 7 mph 74% 29.83 Hg N/A Dec 19 7:30 PM Overcast. Cold. 23F 9 mph 74% 29.83 Hg N/A Dec 19 8:00 PM Mostly cloudy. Cold. 21F 8 mph 74% 29.83 Hg N/A Dec 19 8:30 PM Mostly cloudy. Cold. 21F 7 mph 74% 29.86 Hg N/A Dec 19 9:00 PM Overcast. Cold. 21F 6 mph 74% 29.86 Hg N/A Dec 19 9:30 PM Overcast. Cold. 19F 10 mph 73% 29.86 Hg N/A Dec 19 10:00 PM Passing clouds. Cold. 19F 8 mph 73% 29.86 Hg N/A Dec 19 10:30 PM Passing clouds. Cold. 19F 3 mph 73% 29.89 Hg N/A Dec 19 11:00 PM Passing clouds. Cold. 19F 6 mph 73% 29.89 Hg N/A Dec 19 11:30 PM Passing clouds. Cold. 18F 5 mph 79% 29.89 Hg N/A Weather on 20 Dc Dec 20 12:00 Midnight Low clouds. Cold. 19F 3 mph 79% 29.89 Hg N/A Dec 20 12:30 AM Overcast. Cold. 19F 3 mph 79% 29.89 Hg N/A Dec 20 1:00 AM Overcast. Cold. 19F 2 mph 79% 29.89 Hg N/A Dec 20 1:30 AM Overcast. Cold. 19F No wind - 73% 29.89 Hg N/A Dec 20 2:00 AM Overcast. Cold. 19F 3 mph 79% 29.92 Hg N/A Dec 20 2:30 AM Overcast. Cold. 18F 3 mph 86% 29.92 Hg N/A Dec 20 3:00 AM Overcast. Cold. 18F 5 mph 86% 29.92 Hg N/A Dec 20 3:30 AM Overcast. Cold. 18F 3 mph 86% 29.92 Hg N/A Dec 20 4:00 AM Overcast. Cold. 18F 1 mph 86% 29.92 Hg N/A Dec 20 4:30 AM Overcast. Cold. 18F 1 mph 86% 29.92 Hg N/A Dec 20 5:00 AM Overcast. Cold. 18F 3 mph 86% 29.92 Hg 6 mi Dec 20 5:30 AM Overcast. Cold. 18F 2 mph 86% 29.92 Hg 6 mi Dec 20 6:0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18F 2 mph 86% 29.89 Hg N/A Dec 20 7:0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16F 3 mph 86% 29.89 Hg N/A Dec 20 8:00 AM Passing clouds. Cold. 14F 2 mph 85% 29.89 Hg N/A Dec 20 9:00 AM Scattered clouds. Cold. 16F No wind - 93% 29.92 Hg 5 mi Dec 20 10:00 AM Scattered clouds. Cold. 19F 3 mph 79% 29.89 Hg N/A Dec 20 11:00 AM Sunny. Cold. 23F 6 mph 74% 29.89 Hg 10 mi Dec 20 12:00 Noon Light snow. Clear. Chilly. 27F 6 mph 69% 29.89 Hg N/A Dec 20 1:00 PM Partly sunny. Chilly. 28F 8 mph 64% 29.86 Hg N/A Dec 20 2:00 PM Light snow. Partly sunny. Chilly. 28F 8 mph 64% 29.83 Hg N/A Dec 20 3:00 PM Partly sunny. Chilly. 28F 8 mph 80% 29.83 Hg N/A Dec 20 5: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0F 10 mph 69% 29.80 Hg N/A Dec 20 6:00 PM Clear. Chilly. 30F 14 mph 69% 29.80 Hg N/A Dec 20 6:30 PM Clear. Chilly. 30F 16 mph 69% 29.80 Hg N/A Dec 20 7:00 PM Clear. Chilly. 30F 17 mph 69% 29.80 Hg N/A Dec 20 7:30 PM Clear. Chilly. 30F 15 mph 69% 29.80 Hg N/A Dec 20 8:00 PM Clear. Chilly. 30F 16 mph 64% 29.80 Hg N/A Dec 20 8:30 PM Clear. Chilly. 32F 17 mph 64% 29.80 Hg N/A Dec 20 9:00 PM Clear. Chilly. 32F 15 mph 64% 29.80 Hg N/A Dec 20 9:30 PM Clear. Chilly. 32F 13 mph 64% 29.80 Hg N/A Dec 20 10:0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4F 9 mph 60% 29.80 Hg N/A Dec 20 10:30 P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4F 13 mph 60% 29.80 Hg N/A Dec 20 11:00 PM Clear. Chilly. 34F 12 mph 65% 29.80 Hg N/A Dec 20 11:30 PM Clear. Chilly. 34F 12 mph 65% 29.80 Hg N/A Weather on 21 Dc Dec 21 12:00 Midnight Passing clouds. Chilly. 36F 10 mph 60% 29.80 Hg N/A Dec 21 12:30 AM Clear. Chilly. 36F 12 mph 60% 29.80 Hg N/A Dec 21 1:00 AM Clear. Chilly. 36F 17 mph 60% 29.80 Hg N/A Dec 21 1:30 AM Clear. Chilly. 36F 10 mph 60% 29.80 Hg N/A Dec 21 2:00 AM Clear. Chilly. 36F 15 mph 60% 29.80 Hg N/A Dec 21 2:30 AM Clear. Chilly. 36F 12 mph 56% 29.80 Hg N/A Dec 21 3:00 AM Clear. Chilly. 36F 12 mph 56% 29.77 Hg N/A Dec 21 3:30 AM Clear. Chilly. 36F 15 mph 56% 29.77 Hg N/A Dec 21 4:00 AM Clear. Chilly. 36F 9 mph 56% 29.74 Hg N/A Dec 21 4:30 AM Clear. Chilly. 36F 14 mph 56% 29.74 Hg N/A Dec 21 5:00 AM Clear. Chilly. 36F 12 mph 56% 29.74 Hg N/A Dec 21 5:30 AM Clear. Chilly. 36F 13 mph 56% 29.71 Hg N/A Dec 21 6: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6F 12 mph 56% 29.71 Hg N/A Dec 21 7: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6F 14 mph 60% 29.68 Hg N/A Dec 21 8:00 AM Passing clouds. Chilly. 36F 17 mph 60% 29.62 Hg N/A Dec 21 9:00 AM Broken clouds. Chilly. 37F 10 mph 60% 29.59 Hg N/A Dec 21 10:05 AM Broken clouds. Nippy. 41F 15 mph 61% 29.59 Hg N/A Dec 21 11:00 AM More clouds than sun. Nippy. 41F 12 mph 61% 29.56 Hg N/A Dec 21 12:00 Noon More clouds than sun. Nippy. 43F 21 mph 61% 29.53 Hg N/A Dec 21 1:00 PM More clouds than sun. Nippy. 43F 18 mph 71% 29.47 Hg N/A Dec 21 2:00 PM More clouds than sun. Nippy. 45F 22 mph 66% 29.42 Hg N/A Dec 21 3:00 PM Mostly cloudy. Nippy. 45F 25 mph 71% 29.39 Hg N/A Dec 21 4:00 PM Cloudy. Nippy. 45F 32 mph 71% 29.36 Hg N/A Dec 21 5:00 PM Overcast. Cool. 46F 28 mph 71% 29.33 Hg N/A Dec 21 6:00 PM Clear. Cool. 46F 26 mph 71% 29.33 Hg N/A Dec 21 6:30 PM Passing clouds. Cool. 46F 26 mph 71% 29.33 Hg N/A Dec 21 7:00 PM Clear. Cool. 46F 28 mph 76% 29.33 Hg N/A Dec 21 7:30 PM Clear. Cool. 48F 32 mph 71% 29.30 Hg N/A Dec 21 8:00 PM Clear. Cool. 46F 29 mph 76% 29.30 Hg N/A Dec 21 8:30 PM Clear. Cool. 48F 26 mph 71% 29.30 Hg N/A Dec 21 9:00 PM Clear. Cool. 48F 20 mph 71% 29.30 Hg N/A Dec 21 9:30 PM Clear. Cool. 48F 20 mph 71% 29.33 Hg N/A Dec 21 10:00 PM Passing clouds. Cool. 48F 24 mph 76% 29.33 Hg N/A Dec 21 10:30 PM Passing clouds. Cool. 48F 18 mph 76% 29.33 Hg N/A Dec 21 11:00 PM Passing clouds. Cool. 48F 21 mph 82% 29.30 Hg N/A Dec 21 11:30 PM Passing clouds. Cool. 48F 22 mph 82% 29.33 Hg N/A Weather on 22 Dc Dec 22 12:00 Midnight Passing clouds. Cool. 50F 28 mph 76% 29.30 Hg N/A Dec 22 12:3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0F 24 mph 76% 29.33 Hg N/A Dec 22 1:0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0F 23 mph 82% 29.33 Hg N/A Dec 22 1:3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0F 23 mph 82% 29.33 Hg N/A Dec 22 2:00 AM Partly cloudy. Cool. 52F 24 mph 77% 29.30 Hg N/A Dec 22 2:3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1 mph 82% 29.33 Hg N/A Dec 22 3:0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3 mph 77% 29.33 Hg N/A Dec 22 3:3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2 mph 77% 29.33 Hg N/A Dec 22 4:0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3 mph 77% 29.33 Hg N/A Dec 22 4:3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2 mph 77% 29.33 Hg N/A Dec 22 5:0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0 mph 77% 29.33 Hg N/A Dec 22 5:30 AM Passing clouds. Cool. 52F 20 mph 77% 29.33 Hg N/A Dec 22 6:00 AM Partly cloudy. Cool. 52F 22 mph 82% 29.33 Hg N/A Dec 22 7:00 AM Partly cloudy. Cool. 54F 20 mph 77% 29.36 Hg N/A Dec 22 8:00 AM Partly cloudy. Cool. 54F 21 mph 77% 29.36 Hg N/A Dec 22 9:00 AM Broken clouds. Cool. 54F 21 mph 77% 29.36 Hg N/A Dec 22 10:00 AM Broken clouds. Cool. 54F 26 mph 77% 29.39 Hg N/A Dec 22 11:00 AM Partly sunny. Cool. 54F 22 mph 77% 29.39 Hg N/A Dec 22 12:00 Noon Partly sunny. Cool. 55F 23 mph 72% 29.36 Hg N/A Dec 22 1:00 PM Broken clouds. Cool. 55F 20 mph 72% 29.36 Hg N/A Dec 22 2:00 PM Broken clouds. Cool. 55F 16 mph 72% 29.33 Hg N/A Dec 22 3:00 PM Broken clouds. Cool. 55F 9 mph 67% 29.30 Hg N/A 参考文献 【1】唐建民,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36827 【2】唐建民,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43056 【3】吕喆,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090 【4】吕喆,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445 【5】麻庭光,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421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651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严冬悟霜华
boxcar 2009-12-19 19:09
不知道是不是存心给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讨论着的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上眼药,今年冬天东北贼冷,据说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在这样一个严冬之中,晨霜暮雪自然也时常光顾我们这个北国冰城,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它们在给我增添了很多寒意的同时,倒也给我带来了更多感悟科学道理的机会。 我每天步行去实验室,都要在科学园的园林里面走大约10分钟,这一段既有寻常的柏油路,也有一段是走在低矮的松柏树丛墙之间,路上还要过一个横跨马家沟的小桥,走过垂柳掩映的林荫路,再经过一段被落叶松林和草坪夹在其中的道路,才能到达我的实验室。如果是气压较高的晴好天气,这一路空气是比较好的,如果是低气压的雾霾天气,科学园里面照样被烟雾笼罩,这段绿地却也不会带来多少额外的清新空气。不过雾霾天气也有它独到的好处,那就是给我一个观察和感悟霜华的机会。雾霾天气一般气压都比较低,但温度不一定很低,空气的湿度略大(水汽比较充沛),有这种天气的夜晚和清晨,地面上经常会有一层薄霜,而松柏的针叶上也有白色的霜华,外面橱窗的玻璃和小桥的铁栏杆上更有明显的一层霜,呈现出很对称的花样,很是漂亮。有时如果碰巧路过一个正冒着腾腾热气的马葫芦(窨井),还会在它上方的树枝上看到平时难得看到的雾凇景观。看到这些东西,我偶尔也有找个相机拍下来留念的冲动,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试图总结这里面的规律并领悟其中的道理。虽然类似这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早已被人总结过了,道理似乎也已经清楚明白地写在书上了,我还是更喜欢自己动一动脑,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它,尽量去享受一下顿悟那一瞬间的美妙感受。下面就说说我对霜华的感悟。当然由于我不是在做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没有专门去观测过霜形成的具体过程,只能试图根据物理知识做些分析。 霜的形成是一个凝华过程,更准确地说霜是水蒸气在地表附近物体表面上发生凝华后形成的细小的冰晶。那么按照这个基本的理解,要形成霜,就需要比较充沛的水汽,所以一般都是湿度大、气压低的雾霾天气才最容易有霜。这些水蒸气有了,它们可以先以气态处在空气中或者在空气中直接凝结成微小的液滴形成雾(所以会有雾霾),要要结霜,还必须要有附着的物体,而且水蒸气落到物体上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凝结成液滴,叫露水(既然是水,温度应该还在0C以上 );还有一种便是凝华形成的霜了,这时温度必须在0C以下。 从物理学的角度去想,气态的水凝华下来,是必须要放出一些能量(凝华热)的,如果物体不能把凝华所放出的热量及时带走,那么物体表面的温度就会升高,继续凝华就有困难,可能根本长不出我们所能看到的霜粒或霜花,所以物体表面必须要有一定的散热能力,这种散热可以是热传导,也可以是辐射和对流。 前面我所描述(看到)的这些物体中,树墙松针上的霜华很有意思,是高处多、低处少,表面通风处多,里面不通风处少,我感觉导致这样现象出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水汽的供给,另一个是散热的难易。显然,通风处水汽供给容易,散热也容易(无论是对流还是辐射),所以霜华就多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可以不用去吉林市区的松花江边(那里的雾凇是最美的,但我只去欣赏过一次),站在马葫芦的边上就可以欣赏雾凇奇观,因为马葫芦一方面可以提供非常充沛的水汽,同时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空气对流环境,这一它上方的树枝上才容易形成雾凇。相比之下,地面的情况比较简单,相同材质的路面,霜的厚度倒是差不多。那些矩形截面的铁皮栏杆比较有意思,象下围棋一样,呈现出一种金角银边烂肚皮的特征,角部最密集,其次是棱边,平面最少。这可以从单位表面所面向的开放空间不同去理解,面向的开放空间大,则水汽来源充沛、散热容易,所以凝结得多,反之则少。 值得注意的是,平面(金属或玻璃表面)上的霜也会出现类似雪花的分瓣的花样,而且多是呈扁平状态附着的,这是由于这些固体有较高的热导率,在其表面散热容易,所以可以沿着某些方向迅速生长,长成比一般有机质(如松针)表面的霜粒大得对哦的霜花。我小的时候曾经注意到,如果水汽比较充足的房间温度远高于窗外,在单层玻璃窗上可以形成很厚的霜花,而且这种霜花可以形成芭蕉林或者玉米地那样更加漂亮的图案,现在想想,应该是窗玻璃附近表面处空气对流促进了更宏观尺度的霜花的形成。 以上这些对霜华的感悟,归结起来主要是传质和传热这两个物理过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凝结霜的初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冰晶核的形成过程,只有晶核达到了一定的尺寸,后续的凝华过程才能不断下去,形成可见的霜粒和霜花。所以适当的表面状态和表面温度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只有表面温度够低、水在表面上容易凝结或凝华时,才能开始,物体本身温度与大气温度差大些,会更有利。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5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
boxcar 2009-11-30 15:14
这篇博文其实是我去年对侯吉旋的博文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288 )的评论,后来经过稍事修改后发在我的新浪网博客上,现转回我自己的科学网博客。 仅就这个问题而言,其实标准答案没有错误,但仅用凝华放热和升华吸热来解释却远远达不到标准水平。下雪不冷化雪冷是经历过这种天气过程的人的整体感受,是直观感性的结论,这种结论本身通常不会错,因为我们所说的冷热就是人体的感觉,无论有无温度测量数据,依据人体感觉本身作出一个判断都没有问题。这样一个实际的自然现象其实是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之中发生的,牵涉的物理过程很多,最重要的是它涉及的系统的状态是根本不是平衡态,在存在着相变和质量能量输运的大系统中,单纯用温度这个平衡态的概念去分析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在东北生长生活了 30 多年的人,我个人的感觉确实是化雪比下雪天要冷,但这种对比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这种对比是在相邻的 2 天进行的,即头天下雪不冷(如果不是大烟泡暴风雪的话),次日天晴化雪时天反而变冷。原因已有很多的分析了,我需要补充几点:首先是化雪时虽然晴天,但阳光被雪地反射严重,不易被地表吸收,所以从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土壤(冬季地下温度高于地表)中的热量无法通过疏松的雪层向大气散放,不利于大气温度的回升;其次,从气象规律看,一般下雪是来冷空气(或寒潮)的结果,但冷空气到达前会由于气流输运的压缩作用有一天气温升高,然后在冷空气前锋到达时发生降雪,降雪结束意味着冷空气正式完成控制,它本身就造成(天气预报给出)气温明显降低,这个其实与下雪无关,但却是发生在降雪完成的化雪日;第三,雪层的颜色是白的,也是最不利于向外辐射热量的,最后,由于空气湿度随着雪融化和升华造成的增加而更容易带走人体表的热量而使体感温度更低,而体感温度才是我们真正的冷热感觉。在东北,无风天的 -15 C 和有风天的 -10 C 感觉差不多,阴冷天(湿度大)比干冷天(低湿度)感觉更冷! 类似的现象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非常常见。学生通常对于什么是对的更关心,因为这是真正关心自己(分数和前途),教师认为把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才是重要的,否则他(或她)离下岗就不远了。在这个问题里面,对的和错的只是最后判断的结论,完全忽略掉了严格的中间论证过程。实际上中间论证过程意义非凡,但论证其实很难(这可是个经常引起误会和科学网网友的热议的问题呀!),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知识面,而这两点是目前陷身于题海之中的中学生和教师很难做到的。相比之下,背会答案却非常容易,而这对于他们已经足够了,反正不会有出题专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道问答题来考。让我们感到悲观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科学问题本身其实并不会吸引太多的学生,在老师和标准答案的威权之下,在日益功利化的学生和家长中质疑精神更变得不可取,因为闹不好孩子会象爱迪生一样在学校混不下去,而目前的家长有几个有信心和能力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845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对“烟圈不散开”现象的解释
热度 1 boxcar 2009-11-28 19:34
在物理圈的讨论区,李亚辉圈友吐了个烟圈儿提出了一个关于烟圈为什么不散开的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q/showtopic.aspx?g=physicsid=176 ),某虽不才,不会吸烟 ,更不会吐烟圈,但很想讨论这个烟圈问题。下面是我给出的试探解释: 首先,烟圈应该是由微粒组成的,因为可以散射光,所以容易看到。其次,由于烟圈的组成物是燃烧产物,所以温度可能略高于环境温度。第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烟圈肯定会慢慢散开,但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散开,可能由于这个原因: (1)如果真的形成一个烟尘颗粒围成一定范围的圈,而组成这个烟圈的烟尘粒子具有更高的温度,则它们可以加热烟圈内部和周边的空气,使之温度稍微上升、密度下降; (2)这样在周围空气的浮力作用下会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加热的效果应该又以烟圈中心部位最为明显,所以应该有比较大的上升速度,而外侧即使也有上升,但速度偏小; (3)按照伯努利定理,圈中区的气体流速高与圈外,则外部压强高于内部,结果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使烟圈不容易散开。 这个解释不一定对,欢迎大家讨论,特别欢迎会吐烟圈的博友用实验观测进行验证或证伪(如有照片为证,我会非常感激)。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0093 次阅读|17 个评论
Estimation of planetary average temperature
chenzhao 2009-10-22 10:24
见附件 EPAT
6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澹泊敬诚V.S.东部炼焦炉
yaoyaxin 2009-8-14 13:23
建筑是有温度的,无论通过保温隔热、采暖空调等技术手段,营造室内适宜温度的可能,同时相应的热损耗流向室外;还是通过装饰、环境与空间艺术,赋予建筑柔性与个性的温度;正如外在呈现而内在禀赋的建筑的性格一样,建筑的气质赋予建筑第三重温度源自建筑的基本体形、体量与尺度。通常,第三重温度与建筑存续的历史等长,具有不可变易的相对持久性,以及足供世人观瞻的呈现性。可以说,这是一座建筑最本质的温度,与建筑的性格内在相关并互为诠释。 暑热之日,如果从承德避暑山庄回到北京,欣赏过澹泊敬诚殿,再遭遇央视新址大楼,建筑的温度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本能的与最深切的第一感受。无论行人还是行不同类型的车,东三环中路,当你感到空间由正常转而局促、覆压感迫近之时,央视新址地标建筑的城市意象出现了拉近直面巨构的距离,你若不委屈身首,是不易捕捉其立面全貌的;即使你保持了适宜的姿态,若时辰不对恰逢光线太强,赏其立面全貌仍不逢时;因此,直面巨构之时,立面能够较完整地映入常人眼帘,需要时辰、光照以及观者姿态的协同,决非轻松举目可以实现。俯视、远观的夺目巨构之于近距离的建筑受众,如此不容人的尺度,当然先给观者一个下马威慑豪取恣肆空间的气势夺入心灵,那是旨在夸饰、令人震慑抑或惊悚的非人的建筑。 09年春节过火后的央视新址配楼,更为主楼与楼群整体的意象凭添个中三昧。盛夏时节,未经围挡、依然原状呈现的过火旧伤,使配楼立面火势汹涌的残迹仿佛焦黑面孔上的脓肿与涕泪横流,直觉厌感,隐然透着一股燃烧生命的味道。大火留给配楼一种技术上的尴尬,尽管主体结构未损伤,但是历经长时间高温灸烤的钢结构框架,安全品质难免不打折扣,作为装备重要设施的演播空间,修复重启仍难免令人忧心。然而回到这座巨构倍受关注与争议的现实,拆掉重建,幻;修复重启,难。历经半年至今仍未围挡的过火伤,或可说明配楼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之慎与艰。 恰巧,《新京报》8月11日第9版央视新址楼顶冒起黑烟报道称:昨日下午5时40分许,朝阳区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楼顶,停机坪旁的玻璃外贴胶膜有燃烧痕迹。疑为玻璃胶膜自燃后自行熄灭。看来,风势、气温颇有与这座巨构过不去的味道,大自然总有可能提升巨构本已高起的温度。尽管它兼容多种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手段,但是由于建筑体形夸饰的先天不足,体形系数大,散热面大,加之玻璃幕墙广受诟病的光污染、保温性能差,生成大量的建筑能耗与高温。 从建国十周年的北京十大建筑到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的今日北京,多元包容的建筑视野和文化胸襟,极大丰富了我们处身的建筑空间。从民族形式走向国际风格,是观念与技术的深化与进步;然而对于域外超限度殊异风格建筑的慷慨接纳,却无视本土文化以及新建筑所承载的标志性文化功能,至少透露出这座巨构业主理念中深度文化缺失的危机。 对于引领时代的辉煌功业可以有诉诸物象的各种表达形式,取舍自由原本无须褒贬物议,但是作为领航中国公共文化主流趋向的机构,其建筑选择非同小可,具有建筑选择决策权集团的文化取向与审美观念需要陶冶。清三代经天纬地的政治功业诉诸的审美表达,或气势恢宏,或内敛深沉,或精琢巧思无微不至,澹泊敬诚殿以其楠木馨香与本色塑造的建筑艺术和清雅端庄的意境,足令世人虔心景仰与震撼,建筑的温度是温雅的,它所诠释的气势与意义无需矫作逐日。中国需要世界优秀的建筑设计,但新奇特皆有限度,根本上,任何为中国而设计的具有世界水准的建筑,不能做完全出离中国文化体温、出离理性体温、出离建筑属性的横空出世与孤芳自赏。 艾略特《东部炼焦炉》的诗句,可以是唱给缺乏时代性的艺术作品的挽歌,而诗的寓意,同样适用于人文北京横空恣肆的超越后现代的建筑: 那是一种表达它的方式不十分令人满意: 在旧式的诗歌风格中作迂回的努力, 继续解决词和意义方面无法忍受的问题。 诗,无关紧要
个人分类: 时令感怀|3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万个困惑(8月25日)
cwhm 2009-7-25 11:45
此贴记录自己日常遇到的一些为什么并不断更新,希望能解答的朋友帮助留言解答,或者也留下你生活中的为什么。 2009年7月22日 ( 1 )为什么不戴日食镜看到的太阳是光芒四射的,而带了日食镜,太阳看上去就是一温和的圆盘,没有了光芒? 个人思考:日食镜应该有滤光功能,滤去了弱光变得不可见,这样看到的太阳就只有中间强光部分所形成的温和圆盘了 ( 2 )根据能量守恒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都是来自于太阳,根据质能守恒,太阳的能量又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能量? ( 3 )风是如何形成的,空气运动吧,那么风能应该是动能,那么又是什么能量转化成了风能(空气的动能)? 2009年7月23日 (1)现在中俄在军事演习,报道说是实兵实弹演习,那会不会有真伤亡?实兵实弹演习又是怎么一回事? (2)人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里面的原子分子电子都在做高速的运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2009年7月24日 (1)温度的微观定义是分子热运动的速度,那么空调和风又是如何改变环境中分子热运动的速度的,从而来降低炎热夏天的温度? (2)人生命的中止往往并不是人体每个器官的衰竭和死亡,往往只是部分器官出了问题,比如心脏,肝肾...,那么人体各个器官的理想寿命又是多少呢?他们协调在一起的寿命又是多少呢? 2009年7月27日 (1)为什么人骑自行车不晕,而坐汽车容易晕车?开汽车即使打开窗户也会晕车,应该跟汽油味,空气流通之外的其他更多因素有关吧? 2009年8月6日 (1)为什么头发可以一直的长长,而我们的胡须,腋毛,眉毛却不能一直长长? 2009年8月8日 (1)为什么饭桌对面坐着漂亮的女生,吃饭会比较拘谨,也不太敢看一次的瞟美女,单对面如果坐着的女生不漂亮,相反可能就会自在很多,瞟望对方也很自然? 2009年8月9日 (1)为什么世界各地叫爸爸、妈妈、奶奶的发言听起来都差不多? (2)睡觉后本来人已经休息好了,但是为什么起来后却习惯性的要伸个懒腰呢? 2009年8月25日 (1)为什么只是身体的某些部位 容易发生癌症? (2)如果堆土盖过了树干,树还能正常生长么? 2009年8月28日 (1)把东西放到真空里,它的外形形状会发生改变么? (2)人携带个氧气瓶能生活在真空里么? 此后在天涯爱问吧更新,此处不再更新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煮物理】(16):春江水暖谁人知
penrose 2009-7-2 17:07
(16):春江水暖谁人知 杨明义《春江水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词告诉我们:要知道水的冷暖,唯有自己亲自感受一把,鸭子嬉水固然就为先知了。又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以及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可见古人对于冷暖的概念大都来自于感官信息。事实上,触觉感知温度往往是不准确的,触觉只有对温差是比较敏感的。假如你刚刚洗个热水澡就把你扔到春江里去,肯定还是得冻个半死,水暖就无从谈起了。要对物质冷热程度进行度量,需要有明确的物理量,它就是温度。 从宏观上来说温度代表物体的冷热程度,一块材料是冷是热可以从它的温度是高是低来衡量;从微观上来说,温度就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组成物质的微观分子实际上在平衡位置附近会不断振动,所有分子振动的平均能量就和温度有关。因此,温度变化实际上和能量的转移是分不开的,这类能量转移我们可以称之为热量。物质之间的热量传递会引起温度的变化,但是如何表征温度的高低呢?这就有必要确认一个标准,即取某一个物质的温度作为参考点,这样就可以表示其他物质的温度了,由此成为温标。 温度计 最早的温标是Fahrenheit在1714年制定的华氏温标,他取氯化铵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人体温度为100度,把水银的膨胀体积在此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F。而Celsuis在1740年则取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为零度,水的沸点为100度,定出了摄氏温标C。随着参考点和分度法的不同,不同的温标下面对于同一个客观温度可以有不同的数值,这是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此外,一般来说测定温度必须采用温度计,水银、酒精、石油等液体温度计是以测温物质膨胀体积和温度关系衡量的,气体温度计可以根据气体压强和温度关系,金属温度计是根据金属电阻和温度的关系,电偶温度计是根据热电势差和温度的关系,无论采取任何测温物质,测得的温度实际上都是在假设除测温属性随温度变化以外其他属性不变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样的话,这些依赖于测温属性的温标必然会依赖于测温物质,于是任何温度计似乎都难以测得物体的真正温度。 Celsuis 和 Kelvin 为解决温标的混乱局面,Kelvin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可以根据卡诺循环的热量作为测定温度的工具,把热量作为温度的唯一量度,就可以建立不依赖于任何测温物质的温标开氏温标,亦称热力学温标。在热力学温标中,定义水的三相(气、液、固)点为273.16K,对应摄氏温标下一个大气压下水固液线为273.15K(注意和前者有0.01度的区别),也即0C,这样绝对零度0K就是-273.15C。 奇妙的量子世界 绝对零度是个什么概念?温度为零的时候,就是说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不存在,分子被完全冻住了。有人想会不会就是整个世界都彻底清净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不是如此。微观粒子即使在绝对零度下没有了热运动,但还是存在量子涨落和量子相变等量子过程,并非绝对的静止不动。如前所述,温度和热量传递密切相关,和微观粒子热振动的能量密切相关,若简单言之,温度实际上就代表了能量的一种形式热能。那么处于绝对零度下的微观粒子态系统,就是热能的最低态,在量子力学中叫做基态。微观粒子系统的基态是多种多样了,显示出量子世界的复杂性。关于奇妙的量子世界,《水煮物理》的后半部分将会逐一为您揭示,此处暂且略过。 热力学第三定律指出,绝对零度是不能通过有限次降温实现的,它只是一个可以无限逼近的理想值。人类获得低温的方法有很多,诸如用氦气减压制冷可以达到1K左右,用He3和He4同位素进行稀释制冷可以达到mK(千分之一)量级,利用绝热去磁技术可以达到千万分之一K,而用激光制冷可以达到十亿分之一K。随着温度的一步步降低,许多奇妙的量子现象就会呈现。如超导(电阻消失、磁力线排出物体外)、超流(流体不呈现粘滞性,具有很好的热导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所有原子同时降到能量最低态)等等。 液氦超流与碱金属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低温下神奇的量子现象 从低温到高温的物理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就举例来见识一下: 2.7K也即约-270C 是我们宇宙现在的平均温度,是宇宙大爆炸后残留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 -240C是冥王星和海王星的温度,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接收到得热量也就很少; -170C,是生命存活的极限,只有大肠杆菌之类的才能存活。当然有一种更为牛的水熊虫,居然能在太空中(-270C )冻几个小时还能存活! 水熊虫 -130C是地球上出现的最低气温,在南极的最高峰文生峰顶; -50C是中国境内出现的最低气温,在黑龙江漠河; -10C是人类能够长期正常生活的温度; 0C 是水的冰点(固液线); 30C是蚊子最适宜的温度,温度太高了它会热死,太低了会停止繁殖,所以杀死蚊子的办法要么是热死它,要么就冻死它吧! 40C是人类体温的极限,如果连续几天高烧40C以上,那基本上就要挂了; 90C海底火山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温度,它们能在几乎是沸水中活着,真了不起! 800C是火山熔岩的温度,地球内部是一个炙热的地方! 6000C是太阳表面的温度,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球,温度高是必然的; 8000C是牛郎星的温度,太阳热也比不过牛郎的心热啊,而织女星要在10000C左右,真是一对热恋的情人! 十万摄氏度是星云的温度,超新星爆发时候会抛出大量星云物质,死也死的壮烈! 一千万摄氏度是中子星表面,这是密度最大的星球,一个芝麻粒大小估计就得万吨货轮才运的动! 一亿摄氏度,这是人类创造的最高温记录,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核聚变反应堆中实现的。 十亿摄氏度以上,这么高温度目前只有一种时期可以实现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大爆炸之后3秒左右时间降到了这个温度,至于大爆炸附近的温度,那简直是要多高有多高 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宇宙是一个从热到冷的降温过程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101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也许你不适合用电热毯!
Medicine 2008-12-8 08:38
天气冷了,电热毯成了居家冬季常用电器用品。房间温度偏低,老年人、儿童、妇女就会需要使用电热毯,但有的年龄段或患有一些疾病的人是不适合电热毯的,如:呼吸道疾病患者:凡患有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病者,若经常使用电热毯,易引起咽干喉痛,声音嘶哑,咳嗽不止,以致加剧病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糖、冠心病和脑血栓等疾病者,因电热毯是机械性升温,可破坏人体平衡机制,促使血压升高,易使心肌缺血和中风发作。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电热毯可使血液回圈加快,血管扩张,从而加剧出血。故有各种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有先症及过敏性体质者:凡患有口腔炎、慢性咽炎,喉炎、口腔溃疡以及皮肤瘙痒、皮疹等疾病者,不宜使用电热毯。 新生儿、婴幼儿:新生儿、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电热毯易产生较高温度,使用后因失水而导致脱水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育龄男性:由电热毯产生的高温会影响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故想优生优育孩子的新婚夫妇不宜使用。孕妇:电热毯通电后会产生由磁场,可通过孕妇直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型。 如果有上述情况切正在使用的,那就要注意了,应该立即停止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tjm9518 2008-10-17 19:21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经验,是在冬季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形成的,还是在南方雪下后很快就融化的地方形成的呢? 拜读了博客中侯吉旋先生的两篇文章,想就有关问题探讨一下。 几个基本概念和规律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把气温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差别等说一下。 平常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开阔地带离地一定高度的测温箱中测得的温度。它与近地气温、高空大气温度、地面温度等是有差别的。一天中,气温在不停地变化,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正常情况下,白天气温的变化由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和辐射散热大小等决定,一般早上太阳升起前气温最低,午后气温最高。 地球上大气、土壤等一切物体温度升高所需的热量,追根溯源都来自于太阳光照。一般情况下,积雪融化主要由太阳光照提供热量,在气温低于 0 ℃时,如果太阳光照强,雪也能融化。因此,融雪的时候气温必须高于 0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雪的融化还会受附近物体的温度高低影响。如果贴近雪的地面土壤、屋顶、树枝的温度高于 0 ℃(一般主要由太阳光照引起这些物体温度升高,晴天时这些物体的温度通常高于气温),雪也会融化。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夏日晴天气温在 30 ℃左右时,柏油马路上的温度可能高达 50-60 ℃。同样,冬天晴天气温低于 0 ℃时,地面物体的温度完全可以远远地超过 0 ℃,使地面积雪融化。近地气温高于 0 ℃,积雪当然也能融化,但这种作用一般较弱。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将草木灰放在雪上,能使雪融化的速度迅速提高,这说明,近地大气给雪提供的热量,远低于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 经验是从哪里得来的 侯吉旋先生在《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一文中说: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的,否则的话雪还没有落到地面,就已经化成了水,那就是下雨而不是下雪。而且大家看看天气预报就能发现,下雪的时候气温都是低于 0 ℃的,特别是东北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下雪。这段话实际上是该文否定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的重要依据。 这段话的前半段,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侯吉旋先生现在应该也已知道这个错误了。 后半段话,本人在《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一文中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来自于南方,指的是南方下雪后雪在短时间内就融化,人们对下雪前后冷热的感受;在北方冬季长期积雪不化的地区,人们不会有这种感受。 为此,侯吉旋先生称他特意就此事问了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的同学和朋友,并证实这些地方也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我认为,这并不能佐证什么。这些地方冬季积雪并不一定在整个冬季都一直不化,至少不会全部到春季才化雪,有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并不是不可能。另外,教材是全国发行的,不排除冬季积雪一直不化的地区,有人受到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毒害。 如果有可能,倒是可以问一问爱斯基摩人,看他们有没有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估计他们不会有这种说法。 但最好的办法,是问问北极熊,它们不会受文化教育的毒害。 北极熊在下雪和冰雪不化的时候,他很舒服,到积雪融化的时候,由于有极度保温的皮毛,它会觉得酷热难当。因此,北极熊绝对不会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经验。 因此,可以认定,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经验,是在雪天过后雪很快能融化的情况下得出来的。 请参阅 《再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0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tjm9518 2008-10-17 18:59
前几天写了《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后,侯先生提出了一些修改要求,本人也感觉原文有些问题,现在重新整理、修订一下。其中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请侯先生及有兴趣的网友批评指正。 冷不等于温度低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由经验而得的结论。这里所说的冷,仅指人的感觉,完整地说是下雪时人感觉不冷,化雪时人感觉冷。 将其机械地用现代物理学上的冷、热来解释,本身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人感觉冷,主要是皮肤表面散热较快,散热越快越觉得冷,与物理上所说的冷(温度低)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得从下雪的天气变化说起。天下雪,是因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冷锋过境,暖湿空气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气到高空因温度急骤下降而直接结冰形成雪。之所以形成雪,而不是形成雨,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冷气团温度要低(这是冬天才会下雪的原因),暖气团有一定的湿度,而且风速不能太大。 在下雪的时候,近地层大气绝对温度相对较高,与人体温度差小,人体散热慢,所以人不觉得太冷。另外,下雪时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风速小,人体表面水分散发慢,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也慢,这也是人觉得不太冷的原因。 大雪过后,冷锋过境,处于低温冷高压控制下,绝对温度较低,与人体温度差大,人体辐射散热也快。另外,雪天过后,风速一般较大,相对湿度一般较低,人体表面水分蒸发快,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快,因而也会使人感觉比较冷。 雪后气温一般会下降 原文作者提到,在北方,下雪的时候气温低,化雪的时候气温高。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指的是北方冬季积雪长时间不化的寒冷地区,下雪的冬季温度当然低,化雪的春季温度自然高。这些地区下雪与化雪相隔时间很长,与习惯(一般在南方)所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常情况下,下雪必然由冷空气南下引起(替窦蛾喊冤的六月雪毕竟是罕见的),雪天过后空气温度必然下降,这是不用怀疑的。 可以推论,北方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下雪的时候人一般也会感觉不是那么冷,雪天过后在冷高压控制下,气温低,人会觉得更冷些。主要是因为下雪天风比较小,相对湿度比较大,人体表面散热较少。当然,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特殊天气下,人不感觉冷才怪呢! 二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冷化雪冷,本身是正确的一般规律。用物理上的冷、热机械地解释它,有不足的一面。但像原文作者一样,仍然用物理上的冷、热来驳斥,也有不足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所说的初中物理书标准答案,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冷空气南下时,暖气团上升,其中的水气结冰时散发出热量,确实使冷空气的温度得到上升,同时,地面物体温度较高,也能释放出热量,因而地面温度下降速度得到延缓,绝对气温不是很低。下雪后,受冷高压控制,地面绝对温度下降,同时,雪融化吸热,降低了地表物体的温度,也使绝对温度下降。 这一解释比较牵强的地方在于,在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雪对近地气温所起的作用强度是不一样的,对人感觉的冷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下雪前,冷气团南下,抬升暖气团,致水气冻结成雪,这一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水气冻结释放热量的速度比较快,阻止气温下降的作用比较明显,水气冻结释放热量对下雪时温度不明显下降所起的作用较大,可以作为下雪(时)不冷(指人体感觉不冷)的较为合理的解释。 仔细分析近地大气温度(对人的冷热感觉影响最大)的变化,还可以知道,下雪前,首先是冷峰过境,气温下降,但因为近地物体的温度较高,冷峰过境时冷空气温度提高,使近地大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冷空气抬升暖气团,暖空气中的水气冻结形成雪,并释放热量,使特定高度的高空大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样就减少了地面和近地大气辐射散热(严格来说,是地面和近地大气向外辐射散热减少,吸收到的高空大气辐射的热量增多),使近地大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高空中的雪冻结到一定程度,天开始下雪。在地面附近温度高于 0 ℃时(这时地表没有积雪),雪在下落过程中和落到地面时就会吸热融化(这种情景在开始下雪时很容易观察到)。雪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近地大气和地面温度一般会很快下降。等近地大气和地面温度低于 0 ℃时,落下的雪不再融化,逐渐堆积起来。因此可以想像,这时近地气温一般也就在 0 ℃左右,人不会感觉特别冷。在地面附近物体温度低于 0 ℃时(在地面有积雪时,或者地表土壤冻结时),高空落下的雪一般不融化。在地表冷空气温度低于雪的温度时,雪还能释放出少量的热量(不是因为水气冻结而释放热量),使地表冷空气温度上升。但这种作用一般是很弱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空气绝对温度低,一般会低于 0 ℃,这是近地气温低的主要原因。积雪融化吸热不是近地气温低于 0 ℃的原因,因为雪不可能从低于 0 ℃的近地大气吸热而融化。积雪融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光的照射。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天气一般会转晴。在太阳照射下,积雪吸热融化。积雪融化需要消耗很大的热量,因此会使地面温度持续接近或者低于 0 ℃。这样,化雪吸热使地表温度持续偏低,近地气温不能快速回升,会让人感觉冷。 一点小结 总的来说,下雪前和下雪时,地表温度较高的物体释放热量,加上水气冻结成冰释放热量,使过境冷空气吸热,近地气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是人感觉不冷的主要原因。空气相对湿度大,风速较小,也是人感觉不冷的可能原因。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近地气温下降,加上雪融化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使地面和近期气温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是人感觉冷的主要原因。空气相对湿度小,风速较大,也是人感觉冷的可能原因。 几点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即使近地气温低于 0 ℃,积雪仍然可能融化。因而,雪融化时气温度必须高于 0 ℃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正常情况下,冷空气过境后,近地气温下降,但在冷高压控制下天气会转晴。如果冷空气过境时没有下雪,在太阳光照射下,地面物体温度会迅速上升,近地大气温度也会很快上升,人会很快感到天又暖和了。如果冷空气过境时下雪了,并形成积雪,雪后在太阳光照射下积雪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地面物体温度和近地大气温度难以迅速上升,人会感觉冷。但是,在太阳光照射下,雪后近地大气温度也会升高,特别是在中午,甚至可能高于下雪时的温度,但这一般不能改变人在融雪天偏冷的总体感觉。因此,即使通过统计气象资料,证实下雪当天的平均气温低于融雪当天的平均气温,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注 1: 人感觉冷,还存在其他情况。例如人吃了薄荷,或者皮肤上搽点薄荷油,会刺激人的冷觉神经,因而感觉冷。人冷、热的感觉,还与人体所处的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人在温暖的环境下突然进入雪天环境,一般并不会觉得特别冷。就像在北方,冰天雪地下人从温暖的室内出来后,穿很少的衣服也不觉得太冷。这可能与人的短时间应激反应有关。等过了一段时间,应激反应过后,人自然会觉得冷。借酒御寒,则是短时间促进人体产热,来让人没有冷的感觉。吃羊肉等热性食物御寒,也可能是类似的道理。人在发烧(人体温度增高)的时候,反而感觉冷,一方面可能人体和外界温差较大,散热快,另一方面,还可能是人体虚,对冷更加敏感。 注 2: 地温、气温、近地气温、高空大气温度等有其特定的概念。一般来说,地温最高,近地气温低一些,高空大气温度最低。有时候近地气温会高于地温。平常所说的气温,指离地一定高度的测温箱中测得的大气温度。 请参阅:《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6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jixuanhou 2008-10-4 07:21
在鄙人发表了文章《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以后,得到一些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按照中国的老话理不辩则不明,我非常感谢大家的讨论。唐建明先生在他的科学网博客里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个篇幅不短的文章《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也指出了鄙人的不少错误,在这里再次感谢。现在我在这里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对上一篇文章进行说明和修正,同时对唐建明先生的质疑进行一个回答。欢迎大家再次斧正。 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仅仅在南方适用,而不是在北方,同时以此来驳斥我的一句话下雪的时候气温都是低于0摄氏度的,特别是东北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下雪。为此,我特意求证了我的一些在北京、天津、东北、内蒙古的同学和朋友,问他们那里是否存在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他们都告诉我说有。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的观点是用温度来判断冷和热,而唐建明先生的观点是这里的冷和热仅指人体的感觉,不能机械地用物理中的温度来解释。关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唐先生的观点。然而作为科学的讨论,人体的感觉是很难量化的,其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唐先生的文章中提到了,人体感觉的冷热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湿度、风力、人的体质 甚至 在此之前人所处的环境 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有关。如果给出两个不同的状态,他们有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湿度、不同的风力、穿不同的衣服,谁也说不清楚究竟哪个热哪个冷。按照科学研究的精神,我们总是需要用一个简单的判据来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不是用一个模糊的判据得出一个不确定的结论。个人觉得用物理学的温度来做这样一个判据是合符科学研究的规律的,因为它本身很简单,可以直接从温度计上得出结论,而且至少其结果与真正想要的结果相差得不是非常离谱。至于要再细致的考虑人体的感觉,我觉得可以在研究清楚温度的变化规律之后,再考虑湿度的影响;在研究清楚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之后,再考虑风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才是科学研究的正确途径。那么, 我认为以物理上的温度来判断冷和热简单易行,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可以作为零级近似 。 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在下雪的时候,地表附近的气温不一定会小于0摄氏度,而我的论据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0摄氏度的,否则的话雪还没有落到地面,就已经化成了水属于主观臆想。我承认,鄙人在论述的时候确实没有实际考察过,确实存在主观臆想的部分。关于下雪的时候地表的温度是否大于0摄氏度,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比较复杂。在我上一篇文章的论述中,其实我是用平衡态的观点做出的结论,而这个问题是个非平衡态的问题,它涉及到雪花在多少高度产生、大气中温度分布、雪花落地所需要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雪花是否能够吸收足够的热量融化成水等等问题。我不是气象学家,我不能做一个肯定的答复。但是我至少可以说, 下雪的时候的气温大部分零摄氏度以下,及时下雪时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的情况,气温也不会超过0度太多 。我的家乡在江西南昌,应该属于地道的南方,在我印象中南昌下雪的时候天气预报显示气温基本上在0度以下。 我要论证的是下雪的时候冷还是化雪的时候冷,而唐先生的文章的重点是在写下雪时和下雪后两个时候的冷热。(例如唐先生文章的第七段、第八段)。下雪后比下雪时冷,我同意,但是下雪后不一定就融雪了。在唐先生的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唐先生也承认了 化雪时候的温度必须在0度以上 。 到此为止,我和唐先生的文章都仅仅是纸上谈兵,都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没有去采集真实数据,确实是一大漏洞。希望有人可以提供一些现实可测的数据来做分析呢,比如武汉、长沙下雪的时候和融雪的时候的温度和湿度等等,这样论述起来会更加有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实际的天气系统和人的感官变量都太多太过于复杂,作为一个研究物理的人,我只能根据我掌握的有限的知识推理出一些有限的结论,这些结论尚 不足以证明或者推翻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命题 。我的上一篇文章确实写得太仓促,有欠深思熟虑。我感谢唐先生的指点和建议,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及提供一些实际的观测数据,来更好的论述这个问题。 附唐建明先生博客中《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一帖。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近期博客中有人转了《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一帖。本人对其中一些说法有不同的看法。标题中的新说二字,或许有些不妥,姑且作吸引眼球而论。 原文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最终也是推理而来的,并没有真的去试验一下,或者调查一下。 下雪不冷化雪冷,原本就是由经验而得的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这里所说的冷,仅指人的感觉,完整地说是下雪时人感觉不冷,化雪时人感觉冷,将其机械地用现代物理学上的冷、热来解释,比如像文中所说的物理课本上的标准答案的解释一样,本身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 原文最后一段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真正原因。好在作者用了或许二字(或许这就是人们感官错觉的根源),让人感觉作者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得从下雪的天气变化说起。天下雪,是因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冷锋过境,暖湿空气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气到高空因温度急骤下降而直接结冰形成雪。之所以形成雪,而不是形成雨,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冷气团温度要低(这是冬天才会下雪的原因),暖气团有一定的湿度,而且风速不能太大。所以,下雪的时候一般风速不太大,而且相对湿度也比较大。 人感觉冷,主要是皮肤表面散热较快,散热越快越觉得冷(这里说主要是,是因为还存在其他情况。例如人吃了薄荷,或者皮肤上搽点薄荷油,会刺激人的冷觉神经,因而感觉冷。这个例子也同时说明:人所感觉的冷,与物理上所说的冷(温度低)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下雪的时候,相对湿度较大,风速小,人体表面水分散发慢,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也慢;同时空气绝对温度相对较高,与人体温度差小,人体辐射散热也慢,所以人不觉得太冷。大雪过后,冷锋过境,处于低温冷高压控制下,绝对温度较低,与人体温度差大(人体基本上是恒温的,外界绝对温度越低,温差越大),人体辐射散热也快,同时,风速一般较大,相对湿度一般较低,人体表面水分蒸发快,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快,因而人感觉比较冷。 原文作者提到,在北方,下雪的时候气温低,化雪的时候气温高。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指的是北方冬季积雪长时间不化的寒冷地区,下雪的冬季温度当然低,化雪的春季温度自然高。这些地区下雪与化雪相隔时间很长,与习惯(一般在南方)所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常情况下,下雪必然由冷空气南下引起(替窦蛾喊冤的六月雪毕竟是罕见的),雪天过后空气温度必然下降,这是不用怀疑的。而且可以推论,北方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下雪的时候人一般也会感觉不是那么冷,主要是因为下雪时近地气温还没有完全降下来,而且下雪天风比较小,相对湿度比较大,人体表面散热较少;雪天过后,近地气温下降,人会感觉比下雪时更冷些。当然,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种狂风暴雪的特殊天气下,人不感觉冷才怪呢! 当然,人冷、热的感觉,还与人体所处的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人在温暖的环境下突然进入雪天环境,一般并不会觉得特别冷。就像在北方,冰天雪地下人从温暖的室内出来后,穿很少的衣服也不觉得太冷。这可能与人的短时间应激反应有关。等过了一段时间,应激反应过后,人自然会觉得冷。借酒御寒,则是短时间促进人体产热,来让人没有冷的感觉。吃羊肉等热性食物御寒,也可能是类似的道理。人在发烧(人体温度增高)的时候,反而感觉冷,一方面可能人体和外界温差较大,散热快,另一方面,还可能是人体虚,对冷更加敏感。 因此,下雪不冷化雪冷,本身是正确的一般规律。用物理上的冷、热机械地解释它,有不足的一面。但像原文作者一样,仍然用物理上的冷、热来驳斥,也有不足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所说的初中物理书标准答案,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冷空气南下时,暖气团上升,其中的水气结冰时散发出热量,确实使冷空气的温度得到上升。化雪时,确实会吸收热量,使地表大气绝对温度不能快速回升。 这一解释比较牵强的地方在于,在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雪对物理上所说的冷(即地表温度低)所起的作用强度是不一样的,对人感觉的冷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下雪前,冷气团南下,抬升暖气团,致水气冻结成雪,这一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水气冻结释放热量的速度比较快,阻止气温下降的作用比较明显,水气冻结释放热量对下雪时温度不明显下降所起的作用较大,可以作为下雪(时)不冷(指人体感觉不冷)的较为合理的解释。另外,下雪前和下雪时,地面物体温度较高,也能释放出热量,因而地表大气温度下降速度得到延缓,绝对温度不是很低,但这种作用相对弱一些。 下雪时,在地面附近物体温度低于 0 摄氏度时,高空落下的雪一般不融化。在地表冷空气温度低于雪的温度时,雪还能释放出少量的热量(不是因为水气冻结而释放热量),使地表冷空气温度上升。但这种作用一般是很弱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地面附近温度高于 0 摄氏度时,雪其实一般是在融化的,是要吸热的,只是所化的雪一般较少,吸收的热量也较少。因此,下雪时,雪对人感觉的冷几乎不起什么作用。顺便说一句,原文作者说下雪时气温必须低于0摄氏度,不然落下的是雨而不是雪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南方,下雪时近地气温高于0摄氏度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初雪,一般在下雪时近地气温都是高于0摄氏度的。原文作者说下雪时气温必须低于0摄氏度,应该是凭想像得出的。离地越远,大气温度越低,一般每升高200米下降1摄氏度。近地气温高于0摄氏度时,高空形成的雪在下落到近地大气时并不一定会很快融化,很多会在落地后再融化。等地表物体温度下降至0摄氏度后,雪就会积起来。 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近地大气由冷空气取代,是近地大气绝对温度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人感觉冷的主要原因。化雪吸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表物体温度,但它并不是雪后近地气温比下雪时更低的主要原因,因为既然雪化了,其周围必然要高于 0 摄氏度(一般是由太阳照射而使温度升高),雪不能从低于0摄氏度的近地大气中吸收热量融化。但是,大量积雪融化吸热,会使地表温度持续偏低,近地气温不能快速回升,会让人感觉冷。(水清) 注:本人对原文作者勤于辨析定论深表敬佩。
个人分类: 事语新说|10174 次阅读|9 个评论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tjm9518 2008-8-31 18:29
2008 年 9 月 5 日,南京市江宁区李玉来反映,当地种植的近 1000 亩荸荠最近普遍出现地上茎发黄、枯死等发病症状,难以诊断是哪种病害,用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当地农民急需防治对策。当天,笔者赶赴现场进行诊断。 在江宁区谷里镇现场看到,当地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了荸荠、慈姑、荷藕等水生蔬菜。现场诊断过程中发现,当地大面积种植的荸荠普遍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秆枯病和枯萎病。不同田块发病种类不同,有的单独发生,有的两种病害混发。秆枯病在田间的明显症状是地上茎上有明显的梭形病斑,病斑上有黑点。枯萎病病茎上没有明显的病斑,多整条茎发黄或枯萎死亡。部分荸荠田还有较多的荸荠白禾螟成虫发生,纯白色的白禾螟成虫星星点点分布在荸荠地上茎顶端。 另外,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慈姑黑粉病普遍发生,部分田块发病严重。在江宁区谷里镇某村,当地种植的慈姑几乎每块田都有该病发生。移栽较早的田块发病较重,重病田病株率达 100% ,病叶率达 50% 以上,重病叶上满叶疱斑、生长畸形。移栽较迟的发病相对较轻,但很多叶片上已有褪绿斑和疱斑出现。 近期博客中有人转了《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一帖。本人对其中一些说法有不同的看法。标题中的新说二字,或许有些不妥,姑且作吸引眼球而论。 原文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最终也是推理而来的,并没有真的去试验一下,或者调查一下。 下雪不冷化雪冷,原本就是由经验而得的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这里所说的冷,仅指人的感觉,完整地说是下雪时人感觉不冷,化雪时人感觉冷,将其机械地用现代物理学上的冷、热来解释,比如像文中所说的物理课本上的标准答案的解释一样,本身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 原文最后一段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真正原因。好在作者用了或许二字(或许这就是人们感官错觉的根源),让人感觉作者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得从下雪的天气变化说起。天下雪,是因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冷锋过境,暖湿空气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气到高空因温度急骤下降而直接结冰形成雪。之所以形成雪,而不是形成雨,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冷气团温度要低(这是冬天才会下雪的原因),暖气团有一定的湿度,而且风速不能太大。所以,下雪的时候一般风速不太大,而且相对湿度也比较大。 人感觉冷,主要是皮肤表面散热较快,散热越快越觉得冷(这里说主要是,是因为还存在其他情况。例如人吃了薄荷,或者皮肤上搽点薄荷油,会刺激人的冷觉神经,因而感觉冷。这个例子也同时说明:人所感觉的冷,与物理上所说的冷(温度低)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下雪的时候,相对湿度较大,风速小,人体表面水分散发慢,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也慢;同时空气绝对温度相对较高,与人体温度差小,人体辐射散热也慢,所以人不觉得太冷。大雪过后,冷锋过境,处于低温冷高压控制下,绝对温度较低,与人体温度差大(人体基本上是恒温的,外界绝对温度越低,温差越大),人体辐射散热也快,同时,风速一般较大,相对湿度一般较低,人体表面水分蒸发快,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快,因而人感觉比较冷。 原文作者提到,在北方,下雪的时候气温低,化雪的时候气温高。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指的是北方冬季积雪长时间不化的寒冷地区,下雪的冬季温度当然低,化雪的春季温度自然高。这些地区下雪与化雪相隔时间很长,与习惯(一般在南方)所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常情况下,下雪必然由冷空气南下引起(替窦蛾喊冤的六月雪毕竟是罕见的),雪天过后空气温度必然下降,这是不用怀疑的。而且可以推论,北方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下雪的时候人一般也会感觉不是那么冷,主要是因为下雪时近地气温还没有完全降下来,而且下雪天风比较小,相对湿度比较大,人体表面散热较少;雪天过后,近地气温下降,人会感觉比下雪时更冷些。当然,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种狂风暴雪的特殊天气下,人不感觉冷才怪呢! 当然,人冷、热的感觉,还与人体所处的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人在温暖的环境下突然进入雪天环境,一般并不会觉得特别冷。就像在北方,冰天雪地下人从温暖的室内出来后,穿很少的衣服也不觉得太冷。这可能与人的短时间应激反应有关。等过了一段时间,应激反应过后,人自然会觉得冷。借酒御寒,则是短时间促进人体产热,来让人没有冷的感觉。吃羊肉等热性食物御寒,也可能是类似的道理。人在发烧(人体温度增高)的时候,反而感觉冷,一方面可能人体和外界温差较大,散热快,另一方面,还可能是人体虚,对冷更加敏感。 因此,下雪不冷化雪冷,本身是正确的一般规律。用物理上的冷、热机械地解释它,有不足的一面。但像原文作者一样,仍然用物理上的冷、热来驳斥,也有不足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所说的初中物理书标准答案,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冷空气南下时,暖气团上升,其中的水气结冰时散发出热量,确实使冷空气的温度得到上升。化雪时,确实会吸收热量,使地表大气绝对温度不能快速回升。 这一解释比较牵强的地方在于,在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雪对物理上所说的冷(即地表温度低)所起的作用强度是不一样的,对人感觉的冷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下雪前,冷气团南下,抬升暖气团,致水气冻结成雪,这一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水气冻结释放热量的速度比较快,阻止气温下降的作用比较明显,水气冻结释放热量对下雪时温度不明显下降所起的作用较大,可以作为下雪(时)不冷(指人体感觉不冷)的较为合理的解释。另外,下雪前和下雪时,地面物体温度较高,也能释放出热量,因而地表大气温度下降速度得到延缓,绝对温度不是很低,但这种作用相对弱一些。 下雪时,在地面附近物体温度低于 0 摄氏度时,高空落下的雪一般不融化。在地表冷空气温度低于雪的温度时,雪还能释放出少量的热量(不是因为水气冻结而释放热量),使地表冷空气温度上升。但这种作用一般是很弱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地面附近温度高于 0 摄氏度时,雪其实一般是在融化的,是要吸热的,只是所化的雪一般较少,吸收的热量也较少。因此,下雪时,雪对人感觉的冷几乎不起什么作用。顺便说一句,原文作者说下雪时气温必须低于 0 摄氏度,不然落下的是雨而不是雪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南方,下雪时近地气温高于 0 摄氏度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初雪,一般在下雪时近地气温都是高于 0 摄氏度的。原文作者说下雪时气温必须低于 0 摄氏度,应该是凭想像得出的。离地越远,大气温度越低,一般每升高 200 米下降 1 摄氏度。近地气温高于 0 摄氏度时,高空形成的雪在下落到近地大气时并不一定会很快融化,很多会在落地后再融化。等地表物体温度下降至 0 摄氏度后,雪就会积起来。 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近地大气由冷空气取代,是近地大气绝对温度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人感觉冷的主要原因。化雪吸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表物体温度,但它并不是雪后近地气温比下雪时更低的主要原因,因为既然雪化了,其周围必然要高于 0 摄氏度(一般是由太阳照射而使温度升高),雪不能从低于 0 摄氏度的近地大气中吸收热量融化。但是,大量积雪融化吸热,会使地表温度持续偏低,近地气温不能快速回升,会让人感觉冷。(水清) 注:本人对原文作者勤于辨析定论深表敬佩。 附博客中的《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一帖。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转】 说到这个问题,你可能会笑我,居然拿一个中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来说事。初中生的习题标准答案,因为雪融化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雪融化的时候比下雪的时候冷。似乎所有的人对这样的解释深信不疑,包括物理系的很多研究生和教授。然而,我很早就想反驳这个观点了,今天抽了点时间来写一下我的看法。 对于冷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找到相关内容: 物体的冷热程度就是温度 。所以究竟是冷是热,我们要从温度来判断,因为温度是标志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然而,上面的论述中使用吸热和放热来判断气温的冷热,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我们先来分析雪融化时候的温度。大家知道,冰的熔点是 0 摄氏度,要使冰融化成水,温度就要大于或等于 0 摄氏度。冰融化的时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 0 摄氏度。因此,雪融化的时候温度最低也是 0 摄氏度。 再来看下雪时候的温度。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摄氏度的,否则的话雪还没有落到地面,就已经化成了水,那就是下雨而不是下雪。而且大家看看天气预报就能发现,下雪的时候气温都是低于 0 摄氏度的,特别是东北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下雪。 根据这么简单的分析,就知道下雪的时候比化雪的时候冷,所用到的物理知识不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然而这么荒谬的结论尽然流传了这么久,范围这么广泛,真是让人感叹。为什么大家都失去了质疑的精神?每当我和其他研究生聊起这个话题,他们都会对我的推理的结果感到震惊,却又找不出任何理由来反驳。 最后说一点,人体的感受并不一定准确。人体感觉的 冷 和 热 与实际气温冷热是不一致的,因为人的感受还受到湿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雪的时候比较干燥,化雪的时候比较湿润,或许这就是人们感官错觉的根源。 侯吉旋 请参阅:《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6 《再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7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