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考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家门前的汉恭皇陵
热度 1 diegowang 2011-6-20 13:30
我家门前的汉恭皇陵
等待了好久,老家发掘的汉皇陵终于有最新消息:据山东电视台早新闻报道 该汉墓而且发现了“黄肠题凑”,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古墓中规格和规模最高的。 谈到这个汉墓,那就说来话长了。在地气上冲斗牛的齐鲁大地西南有一个叫作定陶的古县,那是一个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被誉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左丘明曾在这里写出《左传》,吴起曾在这里出生然后成为一代兵家,范蠡曾经在这里“三致千金”被后世奉为财神,刘邦也曾在这里登基而南面称孤。而我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叫做王庄村的小村子里,而我们的村子原来不叫王庄村,而是有一个乡土气息很浓的名字“堌堆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从古到今村南有三个大的土堆,也就是我们当地人叫的“堌堆”,从而村以此名。在文革之前每个堌堆直径大约170m,高约17m ,在中间的一座堌堆上有一座古庙。这做古庙有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灵圣湖”,据近八十岁的爷爷讲在他小的时候庙内僧侣众多、香火旺盛,一到夏天,芳草萋萋,可以想象在平坦如砥的田野中横亘着三座高十几米的小土山,那是多么美的一幅田野风光。然而就在这样美的田野风光之中,这样恬淡的小村中,从古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这三座堌堆之下各有一个古墓! 这样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年,一直到1998年,传说变成了现实。那是98年的某一个夏天,邻村的一个乡亲浇玉米地,浇灌了半天,始终不见水从地的一端流过来,去地里查看时才发现了原来水都跑到一个地窟窿里去了。窟窿越来越大,后来才发现竟然是一座古墓。于是村民就自发地开始发掘,挖出了一米半左右的大洞直通墓室。周围村子的很多乡亲们闻讯赶来,其中就包括了还是初中生的我。人们排队下到墓室里去瞧新鲜,而从小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我也跟着下去了,记得当时天非常热,而墓室中非常凉快,脚底下都是水、头顶是墓石。再后来市里考古部门来人了,兴师动众地挖出一个深达十米的墓坑,但是后来听说也没挖出什么宝贝。家乡夏天雨水特别多,墓坑后来就变成了池塘,成了我们少年时游泳的乐园。再后来墓坑便被填上了,就这样第一次发掘结束。 汉墓热过去后,我们照常过着我们平凡的生活,直到2004年。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天气非常热,我们一家人和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在村西头乘凉,突然听到村南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夜晚的宁静顿时被打破了。第二天才听父亲说是村里的一个人带着一伙盗墓贼在盗墓。当时我的心里便有一丝的伤感和一种不详的预感——长眠地下的祖先们恐怕再无宁静之日,承载着家乡历史的汉墓恐怕将被发掘。现在想想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遗憾——身在外地的我每当想起故乡时,总会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们在灵圣湖放羊的快乐时光,想起灵圣湖的宁静…… 果不其然,后来盗墓贼又光顾了好几次,有一次竟然跑到我邻居家里扯电,被邻居二哥婉拒了。每次放假回家,我和弟弟都会跑到盗洞那里去看看,希望能看到些什么。再后来,听说盗墓贼被抓住了,盗洞也被镇里的人给填上了。 直到今年春节回家的一个晚上,我和父母去看村西头给我布置的新房,走到院前的时候,突然看到村南古墓方向往常伸手不见五指的田野里竟然灯火通明。顿时心里一阵惊慌,莫非又是盗墓贼?竟然那么大胆?当时有一种现实版《鬼吹灯》的感觉。后来父亲告诉我国家开始发掘被盗的汉墓了。原来这个汉墓已经被一伙一伙的盗墓贼盯上了,抓了一伙还有另一伙,迫不得已国家开始挖掘了。后来我和弟弟一起去看了看,发现此次发掘挖出的土方数像个小山,但是明面上挖的深度却不深,这就说明挖出的汉墓墓道非常深。后来和一个同学聊天,她从亲戚那得到消息:这次发掘的汉墓是个大墓,墓分为三层,盗墓贼只是盗了第一层,而汉墓主题在下面两层,而且墓道非常宽,宽得可以开车通行。看来此次这个墓来头不小啊,当时非常期待着发掘的结果,整个春节都是和亲戚朋友们讨论的汉墓的话题。大多人都认为那是范蠡墓,一时我也莫衷一是。 寒假结束,回到学校后,便一直关注着灵圣湖汉墓的发掘,于是便从网上查资料 ,才发现村南的汉墓原来是汉恭皇陵刘康的墓。刘康何许人也?西汉汉元帝(他有两个妃子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的儿子,汉哀帝刘欣(“断袖之癖”讲的就是他和董贤的故事)的老爹,王莽该叫他表哥(王莽的姑姑是刘康父皇的皇后),他老婆叫做丁姬(刘欣的母亲,丁宽的妹妹)。1998年被乡亲浇地浇出来的汉墓就是丁姬墓,而此次发掘的应该是刘康墓。这也和史书的记载吻合——兖州府志·陵墓志上有记载丁姬墓“在恭皇陵侧,汉哀帝即位,尊为帝太后。建平2年崩,起山陵于共王之园送葬定陶”。之所以刘康的墓放在村南,从风水学角度来看的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刘康墓现在南边紧邻一条小河,据考证,在古代这里原本是一个大湖,也就是灵圣湖,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鸣条之战(即商灭夏之战,《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据考证这里属于定陶县境地望之地。所以初步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汉恭皇陵。 而就在今天,山东电视台早间新闻报道说山东菏泽发现的大型汉墓中惊现“黄肠题凑”,这就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座西汉皇陵。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激动,给家里打了电话,而家里的人也是从各个方面听说挖出了棺材,听说墓的主人叫刘芳。看来大家口头相传,很容易搞错啊。 看消息说本周将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十分期待。这个古墓离我家只有三百米的距离,离我本的田地只有一百米的距离,听家里人讲这段时间家门口车来车往,很是热闹。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好像是国家文物局的副局长来指导发掘工作,看到村南的小路崎岖坎坷,说这里的路太颠簸了。第二天早晨,村里人发现,路修好了。皇陵是发掘出来了,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办?我不奢求皇陵的发掘能给村里带来什么好处,只是希望不要征我们的地,打扰我们的生活,破坏家乡的乡土气息,因为那是我一辈子魂牵梦萦的故乡,是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网易新闻http://v.163.com/video/2011/6/N/J/V7620N1NJ.html 杜长印,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乡间小道 汉恭皇陵远望 汉恭皇陵远望
个人分类: 杂文|65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扩大就业首先应该扩展思路
热度 1 hj58 2011-4-19 07:53
扩大就业首先应该扩展思路    黄佶      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笔者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读者们不要急于否定我的建议,即使以下建议有问题,你也可以把这些建议看做是引玉之砖,提出你的好建议。       一,把该做、能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很久以前有人说过:“中国很多人没有事情做,但同时很多事情没有人做。”非常精辟。      春运等铁路客运高峰时,买火车票的人排队很长,但很多售票窗口关着,据说是人手不够。既然一方面社会上很多人没事情做,另一方面铁路售票部门人手不够,那么政府可以命令铁路系统雇佣临时工作人员,24小时全部打开窗口卖票。      图书馆到了晚上八点,就摇铃示意大家还书回家了。读者五点半下班,吃完饭赶过来已经七点了,才看了一小时,就不能继续看了。为什么不延长时间,例如到十点、十二点甚至通宵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下班,那为什么不多雇佣一些人专门值夜班呢?      大家可以仔细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方便。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往往就隐藏着新的就业机会。       二,更细致的分工,发掘“比较利益”      我家附近一家小超市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要什么货,打个电话,就会有人送来。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推广。超市可以雇佣一些临时工,他每送一次货,可以收几元钱跑腿费。这样可以扩大销售(人们常有这样的情况:本来想来买一件东西,但嫌麻烦,如果东西又不是迫切需要的,就不去买了),这也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很多人工作忙、收入高,愿意花几元钱叫人送货,免得自己跑一次商店。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是“比较利益”。假设一个篮球明星每小时平均可以赚一千元,如果他自己花一小时打扫房间卫生的话,代价是一千元。如果他请一个钟点工来打扫一小时,只需要支付十元工钱。篮球运动员节约下来的九百九十元,就是一种比较利益。      因此,把各种潜在的比较利益发掘出来,既能够增加全社会的总财富,也能够提高就业率。(本文对“比较利益”的使用有点偏离它原来的定义,但为了表述清楚,借用一下。)       三,从粗放经济转变为精细经济      一个社会的发展,开始是粗放的,主要是“量”的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及时转入“精细化”阶段,通过“质”的改善来发展经济。中国现在就到了这个转折点。      冰淇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贵到廉,使每个老百姓都能吃到冰淇淋,都能吃得起冰淇淋,是“量”的发展阶段。      不断增加冰淇淋的品种,从一种增加到五种,增加到三十种,增加到两百种,就是“质”的改善阶段。      中国现在应该把追求产量、追求经济规模,转变为追求产品品类的丰富和多样化,以此满足人们要求更高的需求,以此引导和开发人们的新需求。需求扩大了,生产也会相应扩大,显然是有利于吸纳劳动力的。      据说美国的超级市场里仅仅调味品就有几百多种,令人眼花缭乱,几乎任何口味的人都能够在那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调味品。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转变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的时候了。       四,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      美国在上世纪的大萧条中,靠修公路等基础设施走出了困境。中国这次不应该简单地模仿,而应该根据新的情况有新的思路。      除了基础设施,中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建设,例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游泳池等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例如网上的中文内容的建设,等等。      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对一个民族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亚于学校。但它们都无法赚钱或很难赚钱,只能靠政府出钱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的人均数量非常低,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一致,正好可以借机大力建设。      中国有近三亿网民,大多数是青少年。中国应该大力投资建设网上的中文教育内容,如中文的百科全书、辞海、通俗易懂的自学课程、教学辅导材料、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等等。这些内容靠常规的经营模式,靠企业自负盈亏,是很难维持和发展的。应该由国家来买单建设。网上内容建设涉及影响和争夺青少年,涉及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提高中国软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它更多建设内容可见“大投资不应该忘记网上中文内容的建设”一文)      图书馆、博物馆和网上内容等“软”项目的建设和运作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因此可以吸纳大量大学生和研究生。体育场馆可以雇佣大量退役运动员作为体育教师,辅导青少年业余进行体育锻炼,或进行娱乐性的体育商业表演,丰富民众生活,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这可以解决大量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能够发挥他们的体育专长,减少浪费。       五,提高要求,摈弃业余化,追求专业化      中国很多产品的设计不美观、不可爱,很多企业的商标和广告很业余、不专业,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影响了其竞争力,往往不得不靠降低价格、减少利润来和外国企业、外国商品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地方,甚至影响了销售。      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设计包装和广告产业还不发达,缺乏有关的人才。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不重视这项工作,往往不是根据设计和创意水平的高低来选择为自己服务的公司,而是根据价格的高低来选择,甚至就在本企业内找一个略通绘画的职工来完成。看上去这可以省掉不少设计费用,但实际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不知不觉中造成了大得多的损失。      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提高对产品外观设计和企业形象的审美标准,重视产品设计和企业形象的包装,提高要求,不要吝啬这方面的开支。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对有关领域的人才形成巨大的需求。       六,“穷人为穷人生产”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外向型经济,为美欧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生产,实际上是一种“穷人为富人生产”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很多,虽然曾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也是中国现在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处于被动依赖境地的根源。      中国已经开始向内向型经济转变。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内向型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穷人为穷人生产”的经济模式。因此思想观念也要做相应的转变,在进行生产之前,要搞清楚“穷人”的需求和“富人”的需求有什么不同,“穷人”的消费习性和“富人”有什么不同,等等。例如,为富人生产,产品要高精尖新,但是为穷人生产,产品应该实惠而耐用。      穷人的数量比富人多得多,即使人均消费远不及富人,但消费总量不可忽视,相关产业也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目前为穷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很差,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因此,在穷人市场上,生产者和市场营销者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深地裹挟到经济活动中来,通过提高分工和交换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来增进每个人实际的物质享受量。因此,中国应该把更多的穷人“卷进”生产过程,相互为对方生产,因参加生产而有收入,因有收入而有购买力,因有购买力而推动销售,进而推动生产和经济。      中国要避免这样一种趋势:不再主要为外国富人生产之后,却变为主要为中国富人生产,即生产者只考虑城市高收入人口的消费,而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高收入人口的钱多,生意好做,商家重视他们,也无可厚非。但政府要注意引导,要对为穷人生产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减免税支持。政府不能只考虑经济问题,也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公平和安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还有穷人,还有非自然失业,就标志着整个经济体离开生产可能性曲线还有很大的距离,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都不缺钱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相对来说应该容易一些,因为在发达国家,该干的事情基本上都干起来了,都有人干了;社会的精细化也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空间。中国现在不缺钱,缺的只是观念。    (2009年1月18日)
个人分类: 经济学|114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商代矿物资源利用的几个地球化学谜案
bqzhu 2011-1-31 17:04
中国夏、商时期已进入青铜时代,广泛利用了铜、锡、铅、金、银、玉石等地球资源。商代青铜器无论在冶炼制作技术上,还是在艺术造型上均达到了今人难于想象的高超水平。然而商代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许多难解或不解之谜。如 殷墟、 三星堆、金沙等遗址具有独特高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的青铜金属资源来源问题;甘肃黑河流域齐家文化 冶炼遗址(早商)存在冶炼稀有金属的锶、铅同位素证据;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非常轻质的无机纤维材料和“陶形器”是用什么矿物材料制作的?等等。人文科学与地球化学之间在许多领域正在杂交,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科技考古中资源来源和输送路径的地球化学追踪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 1 、甘肃黑河流域商代冶炼遗址稀有金属资源利用谜案 甘肃地区已发现了许多新石器至商早期(称为齐家文化)青铜器的采冶遗址。 与遗址相近的北山白山堂铜矿也有古代采矿遗址,同时发现的青铜器几乎不含锡,因此这些冶炼遗址应用本地资源的可能性较大。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其中一个炼炉矿渣的 87 Sr/86Sr=3.846; 而 206 Pb/204Pb 为 59.081 , 207 Pb/204Pb 为 17.403 , 208 Pb/204Pb 为 40.940 。显然这个遗址冶炼了具有极高 Rb/Sr 和 U/Pb 比的矿石。根据铅同位素组成判断,这种矿石的成矿时代应在 1.5-2 亿年左右。按这一年龄计算,矿石的 Rb/Sr 比在 3000 左右; m 值( 238 U/204Pb )在 1300 左右。显然任何一种铜 - 铅锌 - 锡矿石,或者各类岩石都不可能同时具有这样高的 Rb/Sr 与 m 值。唯一的可能是含锂云母、锂辉石、铯榴石(高 Rb/Sr 比,富锂铷铯),锆石、细晶石(高 U/Pb 比),绿柱石(含铍)和铌钽铁矿的伟晶岩矿石。同时这类伟晶岩在西北地区仅产在新疆可可托海和 哈密等 地区。富锂铷铯 - 铍 - 铌 - 钽的伟晶岩是不含铜锡铅的。那么 遗址是冶炼什么金属呢? 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现代冶金技术和古代需求分析,对古代人应用这一矿物资源的目的可以有以下猜想 : (1) 利用锂铷铯氧化物来增加青铜器色泽: 金属铷氧化可产生一系列有颜色的氧化物,特别是亮黄色和兰色 , 加到青铜器上能使色泽非常鲜艳,称铷兰青铜。( 2 )利用其中的鈹制成铍青铜:铍青铜是铜合金中性能最优良的弹性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耐热,耐磨,耐腐蚀,无磁性,弹性滞后小,冲击时不产生火花等优点,是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金属材料。这显然是古代制作兵器的好材料。( 3 )应用 铌钽金属或铌钽酸盐: 钽铌主要用作生产高强度合金钢、改善各种合金性能和制作超硬工具的添加剂。将铌钽加到青铜合金中同样可以改善青铜器的性能。 (4) 将伟晶岩矿料作为陶瓷釉料 : 伟晶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长石,而长石是制作釉料的主要成分。加有稀有金属的釉料色泽则更美观。因此古人可能用熔炼这些矿料来做陶瓷釉料。为了防止铅污染,现代釉料制作从铅釉走向无铅釉,也是添加了稀有金属。 2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凹凸棒石矿物资源利用之谜 凹凸棒石粘土非金属矿有 “ 千土之王 ”“ 万种用途 ” 之美称,广泛应用于食品、环保、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从现代科技发展历史看,凹凸棒石虽发现于 1862 年,但国内外凹凸棒石被开发利用的历史只有三十年左右。然而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早商时期似乎已利用了凹凸棒石粘土。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早商)发现有一种非常轻质的“陶形器”,显然不是用普通粘土烧制的。在四川商代金沙遗址也有这样的“陶形器”。在海门口遗址还发现大量灰白色,比重小于 1 的无机纤维状材料,原来就是凹凸棒石。遗址的周围并没有发现凹凸棒石粘土层,因此应是异地开挖来的。轻质的“陶形器”可能是凹凸棒石加焦炭粉烧制成的。 3 、商代青铜器利用了什么铜矿物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我国的中原文明早于周边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 发现了殷墟墓青铜器具有同一矿料来源的 高放射成因铅 特征, 206 Pb/204Pb 变化在 19-24 ; 208 Pb/204Pb 变化在 15.8-16.5; 208Pb/204Pb 变化在 40-45.2 。 殷商青铜器的主成分是铜、锡、铅合金,铅含量达到 1-30% ,因此 高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组成应反映了铅的矿料特征 。这样的高 放射成因铅在现代开采的铅矿床中极为少见。 从地球化学角度看分析, 中原地区(秦岭 - 大别一带)没有具 殷商青铜器 高放射成因铅特征的铅矿资源,也不存在 锡资源,因此殷墟青铜器制作应是运用了异地资源。其后在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北黄陂盘龙城等地也发现了具有同样特征的高 放射成因铅商代青铜器,也不是本地资源所能解释的。 根据中国大陆铅同位素填图的资料,只有滇东北 永善、 鲁甸、巧家一带铅锌矿的铅同位素组成与 殷商青铜器 高放射成因铅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云南地区存在丰富的铜、锡资源,因此提出了 殷墟青铜器 矿料来自云南的假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了商代三星堆遗址和本世纪发现了金沙遗址。这两个遗址离滇东北则更近,遗址中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测定表明与 殷墟青铜器具有一样的 高放射成因铅组成,表明为同一矿料来源。 地球化学的推测将 巴蜀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高潮。 夏商时代的古蜀王国,原来是一个拥有灿烂青铜文化的文明古国,它不但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而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滇东北从永善,鲁甸至巧家东北走向穿越的堂狼山是一条自然铜矿带,它的西南端是东川铜矿( 古代也称堂琅铜矿)。滇东北高放射成因铅矿床也位于自然铜矿带上的牛栏江两岸和金沙江边,似乎巧合与运输通道。上代青铜器铜同位素组成与自然铜一致( d 65 Cu 为 0.1-0.3 左右),区别于铜硫化物和氧化铜矿物。 古代采冶遗址也沿上述成矿带分布。 巧家、 鲁甸与永善县境内古代 采冶遗址分布相当普遍。 鲁甸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到铜、石器并用时代。 金沙铅锌古矿冶遗址与先秦、殷商时期青铜文化密切相关。 先民沿堂狼山开采 铜矿与铅锌矿并通过牛栏江、金沙江和氓江 运往成都平原,参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三星堆青铜文明,其中一部分经成都平原进入商王朝统治的中原,参与创造了殷商灿烂青铜文明。
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村听雨兄和他的“金错刀—--王莽屯金之迷”
cherrylu1960 2010-12-10 22:40
俺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向没太大兴趣,不太喜欢搜集古董,对考古的事也知之甚少,只模糊地记得,文革前家里还留有许多古字画,后来被一把火烧了,还有那些各种造型的铜疙瘩,雕龙的铜盘子,被俺和姐都拿到废品收购站当废金属卖了,看着收废品的师傅拿起铁锤钉里哐啷一痛乱砸,不一会儿,那些宝贝就真变成一堆烂铁,竟无一点心疼之情,反而还有些许开心,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在为娘分忧呢。文革期间,这些祖上留下的东西,随时会招来灾祸呢。还有不少漂亮的花瓶,听娘说都算得上古董,随着后来几度搬家,早已毁坏殆尽。 现在,一切都成为历史。没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重写,人的命运不能改变,一切都是天意。 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南村听雨兄了。不算安分,好侃山,有时也吹点小牛,整点夸大其词的小把戏什么的,不过从他嘴里总有吐不完的故事,听他念叨,多少是一种享受。 不过,下面他讲的这个与考古、淘金有关的事情,俺倒认为绝对真实,说不定会引发新一轮的考古热、淘金热呢,不知道这回幸运之神会降落在哪方神土,金子啊,诺大数量的金子啊,你到底藏在哪里呢? 南村听雨曾在陕西关中的一条山沟里呆了十几年,陕西关中是古钱币爱好者的乐园,所以他成了古钱币爱好者,收藏了不少古钱币,而且都是真的。 去深圳大学后,南村听雨曾给外国留学生开过一个讲座课程中国的古钱币。 这兄特能忽悠,讲课学生特别爱听,外国学生也一样。开讲前先把课桌拼成一个大枱子,铺上枱布,把带来的一书包古钱币往枱子中间哗啦一倒,围在桌旁的留学生们立马眼就睁圆了,都盯住了这堆钱。于是开讲。说这就是中国的古钱币,首先挑出两枚战国秦半两让他们看,又挑出两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秦半两让他们传着摸。告诉他们,这钱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不会言语的、俊俏的古钱身上,闪烁着先民先祖智慧的光芒,看得一个个鬼佬鬼婆们惊异万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有钱的历史,用古钱串在了一起,给人一种由然而生的自豪感。外国留学生也觉得花钱听他的课值得,见着真东西了! 收藏一套新朝王莽所铸十布六泉,是藏币爱好者的重要标志,但能收藏到王莽所铸的金错刀则是极为罕见的了,南村也只是在古钱币展览会上见到过,至今没有收藏到。 王莽钱铸造技术达到了古币铸造的高峰。金错刀钱是在方孔圆形钱的形状下面连一刀型。在刀型上方采用古代错金工艺嵌上笔划很细的一刀两个金字,其技术达到了极其精巧娴熟的程度,致使历代伪造者无法乱真。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作诗咏之: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看来他是收藏到了,而且可能是个定情物。 王莽为了达到建立新王朝的目的,需要一笔庞大的经费。首先他严令废除汉武帝以来的通行货币五铢钱,以新铸的大面值货币兑换。当时,一枚金错刀竟要收兑五千枚五铢钱,只是因为一刀两字上有一点点黄金,两枚金错刀竟收兑一斤黄金。铸行金错刀的目的是将民间黄金收归皇朝所有。 西汉末年,丝绸之路已经打通,但是地中海和波斯湾地区输出的商品很少是中国人所需要的。罗马帝国的王公贵族穿着的东方丝织品,必须要用真金白银来中国换取。所以丝绸之路又是黄金之路,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出,黄金滚滚而来,流入了新朝的金库。正是这时候,底勃里乌斯王(公元1437年)禁止他的人民穿丝绸衣服,因为罗马帝国必须用金子去购买丝绸。 由于东西方存在的巨大的贸易逆差,曾一度使罗马帝国黄金储备日趋枯竭,经济疲弱不堪。 这样,通过内敛外收,到公元23年王莽新朝灭亡时,他已藏有黄金七十万金(专家计算相当于现在三十五万八千四百斤),相当于八十年代末我国公布的黄金储备量的一半! 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特别注意到了这一事实:到王莽统治的末期,约有五百万唡黄金被积聚起来--比中世纪欧洲全部通货的数目还大。 历史给我们布下了众多的迷,这笔财富的下落就是一个迷! 王莽为人狡诈,对于部下也极刻薄,《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赐九虎士人四千钱。众重怨,无斗意。史书对于王莽聚敛钱财是大写了一笔,但对这笔财富的下落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王莽被碎尸万段后,赤眉逐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 那金子呢?翻遍史书无人提起,只是知道到了东汉初期,国力非常不振。百姓手中几乎没有硬通货的流通了。 南村曾在聊天的场合跟大家一通神侃,说这笔金子肯定还藏在某地。这时人们都思索纳闷起来,内心活动比较复杂。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一位关中农民关键的一镐,刨出来这个历史的谜底,象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那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考古文物传载的宇宙信息
sheep021 2010-9-21 10:43
考古文物传载的宇宙信息 河图洛书 2010-05-17 09:22:18 阅读 85 评论 6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含山玉龟、玉刻图长方形板(简称玉板或玉片)、同玉人、玉鸟一样,是对距今5300年前的盖天思想和天文历法的详细图解。它在表达伏羲时代的十月八节太阳历的同时,系统的总结了从伏羲时代开始的天文观象系统、立竿测影方法、历法图式等文明成就,也澄清了环绕在元龟负书传说中的神话迷雾。 玉龟、玉板出土时,玉板衔在龟背甲和腹甲之间。龟,是先民表达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的象征物。先民对龟崇拜的习俗,源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观念。中华先祖先民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引发对龟的崇拜,故有神龟之说。在伏羲氏太昊部落生活过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百余个龟甲。说明在距今8000年前的时候,人们已经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观念。含山玉龟象征的正是这种中华先民特有的宇宙观念。 安徽含山玉龟,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见图。长9.4厘米、高4.6厘米、宽7.5厘米,通体精磨。背甲为椭圆形,横剖面呈弧形,以象穹窿盖天形。背甲中间有脊,把背甲一分为二,呈左右对称的两部分。背脊两侧刻有芒纹,象征着天球南北极的轴线。背脊两侧,有芒纹弧线左右相向对称,象征东西天区和太阳的运行轨道。两弧线外侧,又各有对钻2个圆孔,并刻凹线连接,这是先民对星座的表示方式,象征着东西周天运动的苍龙角宿两颗星。 按分至在黄道的位置每71.6年西移1度的岁差原理推算,冬至黄昏时,看到角宿二星从东方升起,春分时则看到心宿大火在东方升起,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星象。伏羲氏东迁贾湖遗址的年代最早在距今约9000年。由此看来,伏羲以角宿二星授时正合当时冬至的天象。因此,玉龟背甲上的角宿,表现的是伏羲时代观测授时星象。 含山凌家滩出土的带角的玉龙,呈首尾相连的环形团龙状。表明这里的先民对苍天星宿等天象的认识水平。它与玉龟背甲上象征苍龙的东西二角宿星,可以相互印证,表现的是苍龙星周天运动的授时天象。 中华先民早在一万年前已经开始对北斗星的观察。玉龟背脊后部对钻四孔,表现的是北斗星的斗魁四星。与斗魁相应,在腹甲后部有一个钻孔,表示北天中的北极星,即后来被称为的天一、太一、帝星,它象征着盖天说的北天极极心。 用斗魁建极,立竿与天中齐,是上古时代立竿测影的重要规则。因此,先民在玉龟上把北斗斗魁和北极星表现出来,这与距今6500年前,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的北斗青龙白虎图中,用斗柄指向龙角的做法如出一辙。玉龟腹甲平面略成方形,四角内收,两翼上翘,象征大地。龟背甲为阳,象天;腹甲为阴,象地。龟背甲和腹甲构成一个立体的盖天宇宙模型。斗魁、极星、太阳、苍龙角宿,表现的是伏羲时代的天文观象系统。玉龟背、腹甲中间所夹的玉板图,则是十月太阳历和八节历结合在一起的观象授时历法系统。 玉板为长方形板,长11.4厘米,宽8.3厘米,厚0.7厘米,剖面略呈拱形,呈牙黄色,见图。玉板周边有钻孔,成5、9、5、4数顺时针排列。 玉板上边有9个圆孔,下边左右侧各有2孔,合为4孔。我们仔细观察上边的9个圆孔,发现:其中右侧末端有2个圆孔距离很近,几乎合二为一,这是其一;其二,中间的第5个圆孔与其它圆孔不一样,呈一黑点状态,表示其孔在制作时没有被穿透且很浅,这是为了显示这一圆孔很特别,其意义与其它圆孔不同。这两点特别之处是先民故意而为之。它向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就是:玉板上边的9个圆孔,即代表九又代表八,而且还突出了一的地位。所以,玉板上边的9个圆孔其含义很特别。当它代表8孔时与下边的4孔合为12孔,代表着女娲十二月太阴历。其与左右10孔代表伏羲太阳历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了河图是阴阳合图的数理观念;当它代表9孔时,还表示天地生成数110的九种组合共99数;当它代表1孔时则强调了天一的地位。 上为天,下为地。三三为九,为圆。二二为四,为方。上圆下方,天圆地方。这是用参天两地的阴阳数理,表示天圆地方盖天观念的作法。 参天两地,就是天圆地方盖天说的数理概括。《周髀题辞》:参两以生勾股,遂至于算数所不可及,盖亦因天地自然之数耳。这里的参两以生勾股,显然是把参天两地宇宙数理观念的产生与勾股法联在一起了。这种说法与朱熹对参天两地的解释一致。朱熹解释参天两地时说:天圆地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二耦,故两地而为二。参,即叁。天圆地方。三(叁)为奇数,为阳,为天数;三为圆周率,三又为直径一的圆周数。所以,三(参)成为天圆的数理表达。勾股两边为矩,两矩相合为方。两地,即两矩。二二为四,方之四边。二、四为偶数,为阴,为地数。《周髀算经》: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唯所为耳。因此,两地是对合矩为方表述,也是地方的数理表达。所以,参天两地是天圆地方的数学语言,是先祖以勾股方圆数学对盖天理论的数理表达。 天以北辰为大辰,北辰即北极星、天一星。天数始于一,极于九。天有三辰,月有三旬,天见三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规圆于天,天数为阳,故天极数为九。二、四为地数,玉板下边的4孔,象征地方,也表示春夏秋冬四时。4孔一分为二,左右各2孔,表示上、下半年各有二季。伏羲历度三百六十,六六三十六为一月之期。玉版上9孔、下4孔,四九三十六,正表示了十月历每月是36天。 玉板周边的5、9、5、4圆孔数,表达了天地阴阳的数理观念和伏羲十月太阳历、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历数等内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直接用数表达历法的做法,意义十分重大。参天两地阴阳方圆数理,首次在历法图式中出现,不仅表明历法由鸟历向着数理形式发展,同时也说明方圆数学方法已经出现。从玉板的上九、下四的数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期含山凌家滩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用方圆数理表达天圆地方观念的象数方法。 原始的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0天历度,这是它的粗俗之处。先进的立竿测影方法产生后,当人们连续两次对夏至或冬至日进行观测,就会发现一年的实际历数是365天,而不是360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每年在冬至和夏至前后重新测影,以确定上半年和下半年开始的日期,并把测影过程所用的二、三天时间,作为祭天和调整历度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用测影、祭天节日的五天,来补足伏羲360历度与太阳回归年365天之差,从而避免历法与天时节气失调。 至今仍保留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火把节、回星节,就是这种古老习俗的遗存。古代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是女娲太阴历法对伏羲太阳历法加以完善的过程。至含山玉板23个圆孔出现的年代开始,也就是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阴阳历法的结合,使中国历法在上古时期就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地。 冬夏二至,是八节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二至节是确定南北方向,区分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最重要的历法时空点,也是上古先民表达二至昼夜长短和寒暑变化的时空点。先民常以冬夏二至太阳出入方位来表达对这种自然规律的认识。因此,玉板图在紧临周边圆孔之内,大圆之外,以四个圭形矢纹,分别指向玉板的四隅角,表示二至日太阳出入的方位。 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阶段,特别注意太阳出入的方位与节气的关系。中华大地的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北纬24度)以北。北纬3335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先祖先民的主要生活区域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是冬至前后北极星出现在中天,建立观象中心的最佳区域。冬至日,太阳南游至南回归线上空;夏至日,太阳北游至北回归线上空。生活在北半球的中华先民,直接观察到的是:冬至,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并由此把春秋二分太阳的出没方位看作东、西方向。 《周髀算经》说: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赵爽注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故以东为左,西为右。日冬至从南而北,夏至从北而南,故曰南北行。冬至十二月斗建子,位在北方,故曰从坎。坎亦北方也。阳气所始,故曰在子。巽,东南。坤,西南。日见少晷,阳照三,不覆九也。夏至五月斗建在午,位在南方,故曰在午。艮,东北。乾,西北。日见多晷,阳照九,不覆三也。(晷,在这里指日光,不指日影。) 玉板图上四个圭形矢纹,指向四隅角,意在形象的表达二至太阳出入方位。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玉板左上角的圭形矢纹与其它圭形矢纹的不同。它独呈五段十节,显然是先人有意所为。十数为天地数之终。数十岁成,原始返终,表示这一点既是十月历一年开始的月份,也是一年结束的月份。因此,左上角的圭形矢纹所指,应是冬至日太阳升起的东南方位。右上角圭形矢纹所指,是冬至日落的西南方向。同理,玉板左下角和右下角两个圭形矢纹所指的方向,分别表示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日升为阳,日落为阴。这里包含两组阴阳转换关系:一个是太阳在一年里春夏秋冬四季的阴阳转换关系,即太阳南北行的运动轨道所形成;一个是太阳在一天中日升与日落的阴阳转换关系,或者说昼与夜之间的阴阳转换关系,即太阳东西行的运动轨道所形成。 凌家滩遗址的先民之所以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二至太阳出入的做法,显然是为了突出冬至、夏至在十月太阳历中的重要意义,强调每年在冬夏二至重新测影的必要性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玉板图中,刻绘有大小两个同心圆,两圆之间刻绘八个方格,方格内有圭形矢纹。大圆在外,表示的是冬至日太阳的运行轨道;小圆在内,表示的是夏至日的太阳运行轨道。八个格和八个圭形矢纹,象征立竿测影确定的八节,八节正是对太阳观测基础上产生的八个节气二至、二分和四立。 太阳是立竿测影观测的主要对象。上古先民在盖天思想的主导下,用勾股原理求圆于方,连续使用方形的外接圆方法,设计和建造了观象和祭祀天地的圆形或方形三阶高台。并用勾股方圆数学方法,计算各节气的太阳轨道直径、轨道圆周和太阳出入在二十八星宿之间的位置,达到天与地协的理想境界。 《周髀算经》载七衡六间图,并有对不同季节的太阳轨道直径和圆周的实测计算记录。 七衡六间图 何谓七衡六间?盖天家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运动一年中有七条道路,像七个同心圆每一个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为一间,衡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每一衡表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每年冬至日,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外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南而没于西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低;夏至日,太阳沿最内一个圆(内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北而没于西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高;春分、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中衡)运行,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日中时太阳距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都沿不同的衡运动(见上图七衡六间图)。实际上太阳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的运行轨迹是连贯的、不间断的螺旋曲线,并且轨道直径发生渐变。当太阳从冬至日到夏之日时,螺旋轨道直径逐渐变小。反之亦然。当太阳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时,螺旋轨道直径逐渐变大。见下图。这就是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螺旋式旋转运动方式,这种螺旋运动会产生宇宙漩涡,有漩涡就有能量产生,所以由于太阳的无休止的运动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在日月地系统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把这种巨大的能量传递给宇宙万物,使自然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狂风巨浪。海啸、地震、山崩、地裂等自然灾害无一不是日月地系统运动产生的漩涡所为,即天地漩涡所为!许多世界之谜也是宇宙漩涡所为。 衡图的饰纹我们也可以从考古文物中略见一斑。 玉弦纹环,商,外经12.1厘米,孔径6.7厘米,厚1.4厘米。 双重扭丝纹玉瑗,战国,直径8.3厘米,厚0.3厘米。此玉瑗为清宫旧藏。 我们不仅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上看到二衡、三衡的饰纹,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铜镜上有七衡、五衡饰纹,而且在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兽塑上,在堆塑飞燕、饰五圈附加堆纹的残损器物上,也可以看到三衡、五衡图。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三环石坛遗迹,则是距今5000年的祭坛。三环石坛内环直径11米、中环156米、外环22米。石坛的成等比关系,与《周髀算经》对二至二分日道观测所得数据的等差关系接近,而且外衡直径都是内衡直径的二倍。说明早在距今5000年,甚至距今7000年前,人们已经以圆形的盖天衡图表现不同季节的日道了。由此,我们认为玉板上的内圆和外圆分别是夏至、冬至的日道。 既然三角形能把圆径和圆周有机的统一在一起,那么用三角形表示不同季节日道直径和圆周,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做法。先祖通过立竿对日影进行长短的观测,即立竿测影,亦称圭表测影。《周髀算经》对八尺髀表在不同节的表影长度有详细的记录。其中八节的表影长度为: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立春丈五寸二分。春分七尺五寸五分。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夏至一尺六寸。立秋四尺五寸七分。秋分七尺五寸五分。立冬丈五寸二分。 《周髀算经》,首先通过立竿测影实测,得出一寸千里的表影之率。即表影相差一寸,而地相去一千里。从而得出周髀长八尺,夏至日中表影一尺六寸,日至南万六千里,冬至表影一丈三尺五寸,日至南十三万五千里的数据。结合不同节气的表影长度,可以求出其对应的日道半径,倍之即日道直径。再乘以圆周率(3),可得该节气的日道圆周数。 在《周髀算经》里有对不同季节的日道直径和圆周的实测计算记录。其中:夏至日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二万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冬至日道径四十七万六千里,周一百四十二万八千里。 从立竿测影、勾股数学、测高望远术的悠久历史看,这些数据应该是非常久远的。而日晷的记录则更古老。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与周王城属同一纬度,测量的数据应该差别不大,计算出的日道直径、圆周也应一致。从上述《周髀算经》中周王城的观测计算数据里,也许能获得一些半坡先民的信息。半坡类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数学及计算成果,为黄帝、尧、舜、禹等继承和发展,应该是可能的。这样流传下来,被周代天文官们继续发展应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对半坡遗址三角形原始七衡盖图的发见,我们便可以把对日道直径、日道周长的计算,上溯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 由此,我们知道,玉板上的内圆与外圆,应分别是夏至与冬至的日道。它正好与指向四隅角的四个圭形矢纹表达的内容,相互对应。一年四季,太阳往返于冬至日道和夏至日道之间,形成二至二分四立八节。八节是立竿测影的直接结果。 在《后汉书律历志》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含山玉板的作者,在象征二至日道的两圆之间,刻绘八个方格和八个圭形矢纹,显然是把一年周天分为八个时段,即春夏秋冬的二至二分四立八节。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八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 赵爽注释《周髀算经》说: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易纬乾凿度》讲: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 《春秋考异邮》: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一变,以阴合阳,故八卦主风,相距各四十五日。 八卦即八节、八风。历法有了此八节,才能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晋书律历志》说:分八节,以始农功。 圭形矢纹,又有指向意义。八个圭形矢纹,又象征地之八方。历法八节,对应地之八方。 玉板图中间的燕尾八角图形,是八节太阳历的历法图式。它的独立含义,前面已经作了解释。应该说,玉板图上的所有图案,都是对八角历法图式的图解。这种做法,与距今6400年前湖南汤家岗先民在陶盘底部的八角图式中所做的图解一样。只是在象数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含山凌家滩先民开始用数;而汤家岗先民还没有直接用数,而仅是以矩尺纹,表达了数学方法的存在。 燕尾八卦八角图式的诸多含义,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和流失。相反,随着天文历法的发展,玉龟玉板以更进步的表达方式,赋予它以更丰富的内容。 令人惊叹的是,与立竿测影的含义相对应,含山先民把玉板左右的5孔与其下方的2孔,组成两个相对的L形矩尺状图案。其形状极似由4孔与3孔组成的勾股形。这与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法暗合。勾股法是立竿测影的发展。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勾股方圆数学已经产生,并已应用于天文历法的观测和计算中。含山玉板图反映了这种数学进步,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中华先民把奇偶数区分为天地阴阳之数,并用参天两地阴阳数理表达天地圆方。天数为阳,象征温暖之气;地数为阴,象征阴冷之气。阳春半年阴气消退,阴秋半年阴气长进。参天两地,阴阳数之和为五。 含山玉板的作者有意把代表阴冷之气的二数,分别置于上、下半年的五数之下。阳在上,阴在下。表示了阴阳消长的寓意。左边代表阳半年的5个月,减去下方代表阴数的2数,余3,表示阴气的消退;右边代表下半年的5数,加上其下边代表阴数的2,合为7,表示阴气的增长。这一加一减之后的3和7,其和仍然为十,十月历数不变。而3、7数又与春分二分的授时星,即苍龙的心宿三星、白虎的参宿(不含伐星)七星的星数一致。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发现的蚌塑北斗青龙白虎图,表明早在距今6500年前,青龙星宿的心宿星座,白虎星宿的参宿星座,就已成为春秋二分的授时星。而之后一千年的含山玉板图,用心宿三星、参宿七星,象征春秋二分的作法,与当时的天文历法水平符合。 与用心宿三星和参宿七星表达春秋二分的作法相应,玉板图还用表影的长度表现了二分昼夜的等长关系。在以立竿测影为主的历法中,人们十分重视四时太阳南北往来运动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变化。这种变化又是通过用表影的变化表现的。根据《周髀算经》提供的数据,冬至表影13.5尺,夏至表影1.6尺,春秋二分表影是二至表影之和的二分之一,即7.55尺。取其整数,二分的表影为7尺。春秋二分昼夜等长,故都可用7数表达。玉板图把下方四个圆孔一分为二,分别放置在左右的五孔之下,是左右都成7数。含山先民的这一作法,不但表现了春秋二分的表影长度,而且还表达了二分的昼夜等长的关系。 玉板的作者如此巧妙的安排,不仅把立竿测影和对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的认识表现出来,也把新的天文授时星象寓于其中。从而丰富了早期的燕尾八卦八角图式。它既是星象图、方位图,也是立竿测影的十月八节历法图,同时也是古代的盖天图。 含山玉龟、玉板图以象数的表现方法,把上古时代的盖天观念、天文观测系统、观测方法手段、十月八节太阳历法内容,及燕尾八卦八角图式尽囊其中。可谓是达到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最高智慧境界。 原来元龟负书,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距今90005000年期间,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中华先祖先民们,在认识天地自然过程中,对其创造的文化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只不过这种概括和总结,在尚无文字时期,是以制器尚象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已。因此,称河图洛书原理是东方宝典,是中华文明之源,毫不为过! 附图片如下。 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长11.4厘米,宽8.3厘米,厚0.7厘米。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 玉立人,新石器时代,高9.6厘米,肩宽2.3厘米,厚0.8厘米。1987年在安徽省凌家滩出土。 含山玉龟,长9.4厘米,高4.6厘米,宽7.5厘米。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古老的马车?
dema1947 2010-7-27 15:35
您也许看见过秦始皇时代的战车,这里介绍的则是更古老的古埃及法老的座驾。 最古老的马车? 古埃及法老座驾在纽约展出 翻译 马德 作者:罗塞拉洛伦兹(Rossella Lorenzi) 原文发布:2010.7.26 10:55(美国东部时间) 原文来源: http://news.discovery.com 英文网址: http://news.discovery.com/archaeology/king-tuts-chariot-heads-to-new-york.html 中英对照: http://article.yeeyan.org/compare/dema1947/121461 一辆可能是古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生前使用过的战车,三千年来第一次离开埃及,前来纽约参加在发现时代广场博览会举办的图坦卡门和法老的黄金时代展览。这条消息是埃及官方在星期一宣布的。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西哈瓦斯在一次发言中说:这辆战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埃及。能亲眼目睹古埃及少年法老如此珍贵的生前遗物,这对许多纽约人来说是终生难得的机会。 这辆战车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于1922年在图坦卡门法老金字塔下墓室里发现的五件车辆(原文如此)之一。 在清除掉当年下葬时的覆盖物之后,呈现出来的这些车辆有两辆比较大,是正规的战车;其中较小的一辆装饰非常华丽精致;另外三辆比较轻便,是日常用车。 四辆战车,包括星期三将运达纽约的这辆,当年发现时是被堆放在墓室前厅的东南角,另两辆则是在墓室的宝库中发现的。 正在运往纽约参展的这辆战车完全没有雕饰。据当年那位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描述,这辆车子造型开敞豁亮,结构简单轻便,可能被用于狩猎或户外活动。 据哈瓦斯介绍,这辆车与其他五辆从图坦卡门墓室出土的车辆相比有明显的特色。 哈瓦斯说:它的轮子磨损非常严重,说明年轻的法老经常乘着这辆车子去狩猎或旅行。 在最近的CT扫描和遗传基因调查中,哈瓦斯和他的医学研究小组发现,图坦卡门在死前几个小时,遭遇了事故,导致其左腿骨折。 相关的医学研究报告发已经在《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发表而且在最近引发争议。德国汉堡的伯恩哈德诺科特热带医学研究会(BNT)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图坦卡门法老死于疟疾和科勒氏病并发症,科勒氏病会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 不过,断裂的小腿毕竟为哈瓦斯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哈瓦斯认为,年轻的法老可能是在荒野狩猎时从疾驰的车子上跌下摔坏的。 哈瓦斯说:就我们对图坦卡门法老死因所作的大量研究工作而言,我们认为,这辆独特的车子对解决这个困惑我们几十年的谜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照片提供: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古:空前发掘唤醒海上丝绸之路
scienceasia 2010-7-25 21:06
英文原文地址: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SCI;328/5977/424?MAXTOSHOW=HITS=10RESULTFORMAT=FULLTEXT=UNPRECEDENTED+EXCAVATION+BRINGS+MARITIME+SILK+ROAD+TO+LIFESEARCHID=1FIRSTINDEX=0RESOURCETYPE=HWCIT 打捞南海1号这艘中世纪沉船是一部技艺精湛的杰作; 考古学家现在正准备对沉船逐步进行细致的水下考古发掘。 中国海陵岛 1987年,寻宝人驶离中国南部海岸线寻找16世纪沉船,却意外的发现了一艘更古老的商船。这个意外发现证实了一条联系中国和西方的古代海上贸易航线的真实存在,当地的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副馆长张万星表示。这艘30米长10米宽的船就是南海1号。时隔二十年后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中,南海1号连同外面包裹并保护着的一层厚厚的淤泥,被整体打捞出水并被拖至博物馆。现在,考古学家终于可以开始着手南海1号的下一步工作:对沉船逐步进行细致的水下考古发掘,预计船体里超过8万件的文物将重见天日。 去年秋天的试探性挖掘揭开了中世纪中国造船术的神秘面纱,这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下一阶段将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及其货物的第一次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澳大利亚昆士兰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大学的考古学家比尔杰弗里(Bill Jeffery)表示,此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都这样做过。 向西航行 南海1号是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主要沉船之一,如今被淤泥包裹着躺在博物馆里。 图片提供:张万星 点击看大图 中国商船往返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8世纪,船只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启程,目的地远至印度及中东地区。此前从该时期屈指可数的几艘沉船上获得了少量的珍贵文物直到南海1号的被发现,她为航海、造船、瓷器制作、金属加工等等各个方面提供了线索,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表示。就在《科学》杂志出版之际,考古打捞专家们即将开始揭示另一个丝绸之路时期的沉船遗迹广东省海岸附近的南澳1号。 1987年夏天,南海1号偶然被发现。当时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一艘东印度公司沉船YHRHYNSBURG号,该船沉没在中国南海的川山群岛附近,与广东省海岸线相距不远。探宝人在搜索海底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一些至少800年之久的绿瓷碗和其他文物。中国官员立即叫停了合作活动,并召集考古学家。通过文物判定沉船的年代为宋代,宋代始于公元960年终于公元1279年。令考古学家大吃一惊的是一条长约1.7米的黄金腰带,此前他们从未见过类似的文物。这种饰品与中国同时期制作的大不相同,张万星表示。每个人都感到非常震惊和兴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补充道。 第一次正式的水下发掘始于1989年。中国国家水下考古队队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发现了一个木块,这可能是桅杆的一部分,第二位潜水员发现了一片瓷器碎片。这是当时潜水员找到的唯一的两件物品。直到2001年,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资助再次打捞,发现了包括陶瓷、钱币和金属制品等在内的超过6000件物品。从2002年至2004年间,在一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的耗资590万美元的项目中,工作人员利用雷达探测装置完成对南海1号的定位,并确认沉船所处的环境是非常理想的。 一个重大的抉择摆在专家们面前:到底是就地发掘南海1号好,还是先把船体拖上岸。此前已经有另一个完整打捞沉船的先例:1961年,一艘17世纪的瑞典战舰瓦萨号被从斯德哥尔摩港口的海底打捞出来(《科学》杂志,2003年9月12日,第1459页)。但瓦萨号是个特例:斯德哥尔摩港冰冷、少盐的海水阻隔了海洋寄生虫对船体木材的吞噬。南海1号迅速被淤泥吞没,却因此得以保全。 图片提供:(地图来源)隋毅 点击看大图 2004年,被称为海洋考古之父德克萨斯州大学城(College Station)海洋考古研究所(INA)的乔治巴斯(George Bass)曾访问中国。巴斯当时建议用发掘其他沉船的方式发掘南海1号:在海底把船体拆解。张威当时也表示同意并构想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就地发掘方案。然而2005年中国国家文物局组建的专家小组却选择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另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项计划耗资1300万美元,利用为南海1号量身定制的重达530吨的钢制箱体进行打捞,打捞作业危险且困难重重,张万星表示。工程师们放下36根钢梁插入15米深的淤泥,其中每根钢梁重达5.3吨,在混水中放置的误差不能超过10厘米。然而他们最终成功了,南海1号进入箱体后,一架随着水面上下浮动的浮游起重机将南海1号缓缓地提升至水面。 这次成功打捞也将中国的水下考古载入史册,这也让巴斯个人感到敬畏。我们采用了其他国家不敢尝试的方法进行打捞,张万星表示。杰弗里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用一个大箱子将船体和船里的所有货物密封起来,把箱子升起来并拖上岸,在清洁的、温暖的水环境保护下对沉船进行发掘,杰弗里表示。 但这开创性的运作方式引发了新的疑问:南海1号当前所处的环境到底能保持多久?把船放在水里极不寻常,因为这将最终降解木材, 海洋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雪莱瓦克斯曼(Shelley Wachsmann)表示。尽管南海1号仍浸没在海水中,张威表示,尚不确定如何才能保持化学和物理环境的稳尚不确定如何才能保持化学和物理环境的稳定还有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做的一些模拟已经为南海1号所需的理想环境提供了一些指导。但是,把理论付诸实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张万星表示。 南海一号的瑰宝 瓷器(左)和金腰带 图片提供:(插图)张万星; 中国国家博物馆 点击看大图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和其他考古学家曾为南海一号惴惴不安,担心她从约75公里意外的打捞现场运至海陵的过程中能否保证安然无恙。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去年夏天进行的初步分析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他们发现南海1号完好无损。这次发掘让我紧张的神经平复下来,张万星表示。该团队还发掘了船体的某些部分,获得了200多件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瓷器。保护船的完整性才是当务之急。 仅当考古学家认可南海1号经受得起进一步检查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条不紊地拆卸船体。整个发掘工作的过程将在耗资2200万美元的博物馆中全景展现,该博物馆于去年12月份对外开放。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公众去了解水下考古,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嘉斌表示。博物院已经展出了大量的文物,库房中也保存了许多,这些文物将有助于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张万星表示。更多的秘密正等待被揭开。 李娇
个人分类: Science Magzine|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闻与考古
BaoHaifei 2010-7-20 12:42
新闻与考古 鲍海飞 2010-7-20 播报新闻, 是旧事重温; 还是, 把烟云追寻。 挖掘土地, 是下种耕耘, 还是, 把历史翻寻。 考古发掘新闻, 新闻播报考古。 有时, 土地无需挖掘, 自己就会洞开 , 记录历史, 播报新闻。
个人分类: 流水诗|3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古代的消防
fpe 2010-6-5 06:24
说说古代的消防 事先说明,笔者的消防定义比较狭窄,基于现代燃烧理论,阻火实践和逃生理论的消防工程学,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古代所有的灭火,防火实践,只不过是消防科学的萌芽。笔者闲来考古,从历史实例中认识,为何古代无消防?如果有人认为消防历史悠久,其定义一定是非常宽泛的,阻火,防火,灭火都可以当作消防,这是比较初级的认识。 消防一词,系日译转国内使用的。对于西方的科技用语,我国近代有两套语汇,一种是以严复为代表的严译,还有一种是日本引入的日译。结果,日译逐步淘汰了严译(如现在我们学的是物理学,而不是格致学,后者更具有中国特色,为何使用不广?大概是当时的日本对科学的把握比中国深刻,也由于甲午之后留学生到日本大量增加,逐步改变了国内的翻译用法。)。 日本在 1629 年出现消防队伍,称作大名火之番,大概是业余的消防队员的临时组织。气候寒冷则火灾多发,气候炎热则火灾很少,日本人口密集的地区临海靠水,气候潮湿,不利火灾蔓延。为什么 1629 年才组织消防队伍呢?根据竺可桢的说法,中国 1620 年开始温度突降,气候寒冷则空气含水量下降,风干物燥,容易着火。于此相对应的是, 1627 年 王徵( 1571 ~ 1644 ) 与 德国传教士邓玉函( Johann Terrenz, 1576 ~ 1630 )合作,后者口译,王徵笔述绘图,共同推出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第一次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包括消防手动泵(当时称作水铳,意思是把水像子弹一样打出去,这个词现在也不用了,反而使用泵浦这个音译,何故?)的引入。根据笔者的调查,其制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份用于灭火实践的消防泵浦,不过该书的泵浦很可能是从 1602 年的德文出版物《 Der von Aschhausen und seine Compagnia 》中翻译出来的,但后者似乎流失了,所以德国用于火灾的泵浦图像,最早出现于 1650 年的纽伦堡(由 Hans Hautsh 改进) 。为什么该书于 1627 年出版?原因是气候变冷,明朝末年两次出现八年大旱,产生了提水和火灾的特殊需求,王徵顺应时势,翻译了意大利和德国的最新机械技术,所以明代的技术水平是不低的。最差的是后来的满洲人,导致了目前科技落后的局面。 示意图, 邓玉函口译,王徵笔述绘图的世界上最早用于火灾的手动消防泵浦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才开始出现消防一词,最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 1724 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 1873 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在中国古文字的来源中,消从水,从小、肉,有一块小肉在河里冲洗有消失的意思;防从阜从方,阜字指形似阶梯的山坡,方字指带绳索的战俘或奴隶,阜、方在一起有防止战俘逃跑之意。其实,我国古代用火替(一个字,发音作煎,语出《左传》),代表消火之本意。后人不察,以用水灭火为要,逐渐用潜火来表示消火,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对此曾加以考证,《左传》中我国最早使用的说法是火替火,但不知何时转义成潜火,大概是风水理论的影响,水火相克。而这种本土说法潜火或救火,不知为何又变成了日本的消火。国内曾经的海龙,后来变成了东北的说法消火栓,也是日本垦殖团的贡献。当初日本的汉字渊源,值得现代词汇学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我国消防一词的出现,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 五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查照西法,拟定章程,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和警务学堂。在《警务学堂章程》中规定:救火灾法别有专门操作,各国名为消防队。同年八月,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接管天津都统衙门,结束了列强在天津两年的军事存在,建立巡警总局,将原有的救火会改为巡警总局消防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消防队的名称,也是由中国政府举办的第一个近代消防队。在此之前,中国城市中已出现了近代消防队,是上海租界工部局火政处,于清同治五年( 1866 年) 7 月 20 日成立的第一救火车队,比天津早 36 年。 一般而言,灭火要早于防火。因为人类只有当火灾失控之后,先灭火,才会想到如何防火。防火需要了解燃料的特征,燃料的布置和失火的原因,需要更多的常识。对此,灭火通常只需要技术员水平就可以了,而防火则需要工程师的专业常识。只有灭火实践与防火理论相结合,才有一门科学叫消防(工程)。今后,笔者希望用一系列历史事件来说明,消防工程作为安全科学的一门分支,为何出现得最晚,而且成熟得最迟。 有道是,实践理论产科学,古代依稀有萌芽;现代理论来考古,传说之中有别情。
5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曹操墓是真还是假?
STS 2010-4-15 09:50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曹操墓是真是假的争论吵的不可开交。笔者有幸就这一问题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研究员做了交流,现将交谈内容整理与此,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刘庆柱先生是国内考古学界的权威人士, 先后参加并主持过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汉长安城遗址等考古勘探和发掘。 去年底他将河南省安阳市发掘的西高穴墓确认为曹操墓穴高陵,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也将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发掘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刘庆柱先生首先从曹操墓的成因开始讲起。东汉末年建安 25 年正月,曹操去世, 2 月其子曹丕将灵柩运至邺城并安葬。后来由于历史久远等原因,曹操墓的确切位置便无从考证。民间更是流传着曹操有 72 遗冢之说,有人称其墓在河南,也有人称其墓在河北,而在曹操的故里安徽亳州,也流传着曹操安葬与此的说法。 最早开始发掘安阳西高穴汉墓的时候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墓。西高穴是安阳的北部一个村庄的名字,但由于其名字带有穴字,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这里有墓地的可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的盗墓现象比较严重 。20 06 年 至 20 08 年,西高穴墓多次被盗,河南省文物局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上报国家文物局并经过批准后才开始发掘。 现在发掘的安阳西高穴墓由 M1 、 M2 两座大墓组成,南北平行排列,均坐西朝东。 M1 较小; M2 为主墓,内呈甲字形,墓道长 39.5 米、宽 9.8 米,最深 15 米。墓口宽 18~22 米,面积 380 平方米。墓室分为前室与后室,每个墓室南北两侧各有 1 个侧室, 4 个侧室均有石门,石门之上有画像。地面铺石板,石板近方形,边长 60~130 厘米。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不同时期的墓穴,其形制和规格是不同的,墓中的随藏品也是不同的。但处于同一时期的墓穴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西高穴墓呈甲字形墓葬平面形制,由墓道、前室、后室、四耳室组成,很明显这具有东汉晚期至三国时代诸侯王墓的特点。河南淮阳陈顷王刘崇墓、河北定县北陵头中山穆王刘畅及王后墓、马鞍山宋山宗室王陵都是这一形制。而帝王陵寝在西汉时期的风格是黄肠题凑,到了东汉是黄肠石,而东汉末期就改成砖室墓了。曹操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期,而根据墓室的结构,一看就知道是高等级贵族墓。这样就确定了墓穴的时代特征和身份特征。 证明了墓主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王侯身份之后,刘先生认为西高穴墓是曹操墓的证据就确凿无疑了。这是因为曹操是王,而中国的皇帝和王的墓一般都埋在都城附近,而不是埋在原籍,这是规律。例如刘邦墓位于咸阳而非沛县,东汉的皇帝就应该埋在洛阳旁边,明代十三陵在北京而非安徽凤阳,清代皇陵也不是在沈阳。而曹操墓的位置在邺城西 14 公里,漳河南岸。而曹操墓就应该位于他做为王的都城邺城旁边。邺城附近除了曹操之外也不可能再有别的王,因为曹操的父亲不是王,他的儿子曹丕成为魏文帝,其墓穴应该是帝王的规制。 另外,在附近出土的鲁潜的墓志铭也为曹操墓提供了佐证,鲁潜是 340 年埋葬的,时间晚于曹操 120 年,墓志铭记载鲁潜墓就埋在曹操墓旁边。 任何时代都有其时代的文化 刘先生又结合各个时代文化的特点,详细解释了其断定安阳西高穴墓就是曹操墓的原因。这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特有的符合其时代特点的东西,当我们看到身穿长袍马褂马上会意识到是五四时期的特征,而中山装的流行出现在建国之后,绿军装配红袖章则出来在文革时期。考古很大程度是就是根据这些不同时代的特点来断代。 文字是某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像电视只在最近几十年才有,而微博也只从去年才出现。墓穴里发现的一些文字带有明显的曹操所生活时代的特征。例如魏字委与鬼之间加 山 字; 木墨行清 之 行清 ,为东汉时代中期至曹魏中期 厕所 专用名词; 出圃床 则 为东汉--南北朝时代赌博游戏等等。 发掘出的其他器物和装饰物也具有明显的曹操墓特征。例如铺地石砖长度最小的 60 公分,最大的 130 公分,而同时期其他墓地石砖均不超 50 公分;陶鼎、画像石、青瓷器、石圭、石璧等器物的出土均证明其王侯的身份,而东汉五铢钱的发现更是证明了东汉时期的特征。 只有质疑才能引发思考 最后,刘先生鼓励大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因为质疑才能引起自己的思考。很多时候,写不出好的文章,就是因为想不出好的问题,而当好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几乎等于文章写了一半。 其实关于曹操墓的真实性,在考古学界目前基本上获得了确认,而真正质疑的并非专业人士,不过大家有争论也好,至少他让考古学成为显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将来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这也算是我们对考古学的发展做出的一点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电视辩论再顯中国学术大溃败
LEOLAND 2010-1-10 20:15
曲津華 看完鳳凰電視臺的 TIGER TALK 節目剛剛關機,心潮難平,讓人不得不寫點文字,中心思想如題。 這期節目討論的是河南所謂新發現曹操墓的問題。以常識計,我對有關方面的做法和說法一直存疑,對馬未都先生等名人對其的質疑嚴重支持。近期看到丑聞不斷的 CCTV 竟也罔顧事實尚不清楚,悍然在電視新聞上打上曹操墓的字樣,感覺很吃惊。 CCTV ,你憑什么認定那是曹操墓?上個月的黑龍江鶴崗大礦難,你的新聞臺把新聞地點生生地打上了遼寧鶴崗,你還要出多少醜啊! 一直對中原河南有敬意,對中學課本中提到的安陽更是神往已久。這次出了考古新發現,沒有想到的是,竟引出了這么多的生旦凈末丑登臺表演。可以說,這是國人誠信狀況的又一次大暴露。 對墓地發掘以及河南地方政府匆匆發布的六條證據,不乏質疑之聲。作為外行,我的直覺也是。為回應質疑,有個退休的考古所所長竟然以不要說外行話而不允許外界質疑,因此有網友批其為學霸。應該說,該退休專家力挺曹操墓的動機和置科學于不顧是顯而易見的,其日后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科技昌明時代的讀過書的人,我不是一個懷疑論者。但從這個事件主事者的匆匆發布消息以及譏諷質疑、不準質疑的工作作風,還有現場考古隊隊長信誓旦旦的那種說話方式,越發覺得其中的不可靠。 剛才在一個小時的電視辯論中,認定曹操墓的一伙人也重復了同樣的作風。從社科院的某研究員嘉賓,到一個古文獻專業的博士生,都一口咬定真的是曹操墓,理由竟然是他認為六條證據是夠了和現場人員的辛苦勞動不該被質疑。這是什么邏輯呢?談及所謂的證據是否造假,那個博士生竟然還說,不可能造假是因為沒有動機,沒有受益一方,更不能以小人之心度現場考古人員之腹。當被批浮躁時,竟然有力挺方的嘉賓如此諷刺質疑方,你那么快地質疑是不是也是浮躁呢? 真服了這位六十來歲的研究員,你這是什么邏輯?如此不講道理胡攪蠻纏、強詞奪理的話,竟然出自我們國家培養的高級知識分子之口,出自一個博士在讀生之口,讓人震驚。真不知我們國家的教育是怎麼設計的,學界誠信是如何潰敗到這個地步的,竟然有這樣一些邏輯混亂的讀書人混跡其中。 (最新消息,美國紐瓦克機場惹事的人竟然也是我們的同胞,一個大陸去的男性博士,已被逮捕。) 我非常支持質疑方的周孝正教授,他當場就駁斥說,怎么就沒有造假動機呢?陜西周老虎事件就是官方參與造假的例證。 值得欣慰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官方的重量級人物和機構來認同曹操墓。我真擔心 CCTV 怎麼下這個臺階。即使 CCTV 這次撞大運碰對了,人們還是會鄙視思維混亂的它。 作為考古業外人士,我們對考古的第一印象就是認真和謹慎。如果這行都來玩不嚴謹,來捶胸頓足般的認定什麽,那這個學科應該可以消亡了。憑常識,考古學的技術含量非常非常高,社會科學知識之外,還要用到非常高端的檢驗儀器和方法,比如碳14測定。在被人人詬病的中國內地誠信問題上,看來考古這一最需要求真求實的行當也被污染糟蹋得不輕。從上述幾個過程中,還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嗎? 對于專家來說,特別是直接在現場的專家來說,面對別人的質疑其實是個大好事,這正是顯示你專業水準的地方,你可以耐心微笑地一一應答;而最不該的是氣急敗壞地反諷質疑者不在現場,不在其行。你如果很忙,你大可不必表態,更不該反諷人家;同時,你很忙,不正說明了你的結論有點早產嗎?! 對于力挺派的未參與發掘的專家,你沒有參與,怎么那么確定是真的曹操墓呢?你如此的動機是什么?你確定那些實物是真的嗎? HOW? 退一步講,是真的實物,那實物是不是從它處出土的(好像當地公安在收繳有關文物)?是不是盜墓人放進去的?你看似糊涂,其實一點都不!你知道人家日后若有好處忘不了你! 對于質疑的專家,不管是想炒作也好,想顯示學術良心也好,你們做得對!在事實沒有確定面前,你們不怕得罪人,勇于質疑,讓國人還不至于太失望于國人整體。不管你們質疑的對與否,質疑總不是壞事。成為皇帝新裝面前的小孩,很光榮。 對于沉默的專家,你們的不言不語可以理解。其實你們是存疑的,只是礙于同行的面子。再說一遍,理解你們! 就存疑說了這么多,因為這個事太不正常了。沒有人否認現場專家的勞動,沒有說它不是古墓,可是以這樣的方式斷定是曹操墓,實在是太不科學了。 一場辯論讓我們見識到了讀書人中間竟然有這般強詞奪理的邏輯,年齡段跨度這麼大,很讓人震驚。這件事還在發展中,各方還在就此事表現著,表演著。忽悠,狡辯,充分展示著中國學術生態的惡劣。折騰吧,反正,最后的勝利不會少了質疑一方。因為,質疑總是對的,錯也錯不到哪里去。就這么簡單! 2010-01-10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曹操墓:“不予争论”不是学术态度
张显峰 2010-1-5 11:55
曹操大人驾到。 权威人士发布的消息说,曹操高陵新鲜出炉了,而且已然板上钉钉。近一个礼拜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远比电视台的什么跨年晚会夺人眼球。河南安阳激动人心的样子,似乎只等着刘备孙权发来贺电了。 当地考古队的专家端出一些铁证,证明他们的运气很好:曹操七十二疑冢,偏偏让他们碰到了个真的,七十二分之一的概率,都可以去买双色球了。但这些铁证并不能说服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物鉴定专家。 人大的一位教授认为,早上 10 点还说疑似呢,中午就确认了,这不算严谨的态度。而著名文物鉴定家与收藏 家马未都 先生则在博客中暗示,考古队未说明铁证之一的石牌石枕是从所谓盗墓者手里缴获的,在新闻当中也被含糊其辞地一笔带过,仿佛这些最重要的证据是他们直接从墓葬中挖出来的一样,难逃赝品的嫌疑。 这大概就是学术上的质疑了。按理说,你拿出你的证据,我摆出我的理论,大家一起争论一番,即便质疑的人最后被证明是毫无道理的,这种理性交流也是有价值的,起码使你的铁证更铁,结论更加严谨起来。倘要对着质疑的人斥责一声:你们没有资格,这大概是要让搞学术的人友邦惊诧的。但在这场争论中,河南省考古队队长先生的回答就大致类似马未都是搞鉴定的,不是搞考古的。人大那位(专家)也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国家为什么不请他们当考古专家,因为他们的水平还不够火候对几位的质疑表示不予回应。 对于任何学术问题,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起码的常识。曹操墓本来就莫衷一是,轻率地断言本已让人满心疑问,而面对质疑又以傲慢的态度甚至斥责的语气回应,不过是周老虎的作为。记得周老虎败露之前,拍虎英雄曾信誓旦旦:如果有假,我可以去坐牢,我儿子跟我一起坐牢。事后证明,这样的铮铮誓言是最不靠谱的。学术问题用不着拿脑袋担保,要的是敢于争论的底气和善于接纳并回应质疑的胸襟。 我当然没有拿曹操墓和周老虎类比的意思,只不过一些流露出来的信息,让人忍不住将两者联系起来:比如,周老虎背后,是闻华南虎啸的旅游推介;而曹操墓据说是要禁绝商业开发,但当地政府发布通告称,即将展开征地、修路、通水、通电等工作,以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的问题,还是让人嗅到了一丝古人搭台,经济唱戏的味道。 这样琢磨,也难怪人家不予争论,学术在这里只不过是噤声的小丑,真正的好戏才在背后呢。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5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凭DNA鉴定曹操身份不可能
王铮 2010-1-4 12:02
现在有些说法,用 DNA 鉴定曹操身份,听起来有道理,就我的知识认识来说,其实不可能。如果我错了,请懂遗传学博友校正。我的理由是: 第一, 经过近 1800 年,曹氏家族的基因应该是漂移了的。通常一个父母的 1/2 基因传给子女,曹氏家族的到现在有 60 代吧(孔夫子家现在约传了80代,与曹操共事的孔融是孔子的20代孙),这样正常情况下,曹氏家族的后代还有曹操特殊基因的可能性是这个基因总数乘 0.5 的 60 次方, 0.5 的 60 次方是 8.67*10^ ( -19 ),人体基因总数不超过 6 万,就算 10 万, 10^5 吧,假设曹氏家族的每个基因都是特殊的,这样 60 代后的子孙具有曹操基特殊基因的概率也只有 0.00000000000009 ,换言之曹氏家族保留曹操特殊基因的概率几乎为 0 ,除非曹氏家族像欧洲贵族基本上只在本家族通婚,但是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禁止的。当然 在一个有限群体,基因是会传递回来的,从这点看,实际上每一个曲阜人,都可以说自己是孔子和颜子的后人。所以从现在曹氏家族逆向推测是不是曹操是不可能的。这个骨骼的DNA与现代安阳人的许多人的相同,C14又证明时间没有问题,你仅能由DNA确定这个遗体可能是曹操的,还可能是华佗、徐庶的,或者当时的任何大户人物。当然如果确认了头盖骨是曹操的,你与他有同样DNA,你可以说你是曹操的后代;但是反过来,如果你的确是曹操的后代,你与头盖骨有共同DNA,却不能确定他是曹操。因为当时曹操的亲属可能都有这个DNA,甚至不是亲属的,比如说头盖骨是徐庶的,他的某个后代与曹氏家族通婚,把基因就带进曹氏家族。 第二, 曹氏家族后代不可确认。许多家谱是元代以后重新编写的,为了形成氏族势力,当时的人习惯于认一个历史人物为祖先,所以明代以前的家谱,可靠性不足。最近有个历史学家说,实际上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为了结盟,还改了姓。现在有人凭家谱说自己是曹操的 82 代孙,孔夫子家族现在才有 80代 左右。由此可见这个家谱信不得。当然曲阜一带的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家族的我信,因为他们后来得到历代政府的保护,特殊家族和范围内部的通婚存在。 去年开会,我碰到了一个女生,她说她是曹操的后代,人是很聪明又自信的,这些也可以是后天的文化选择。 我错了,就算我抛砖引玉吧。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579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石头一块
creator 2009-9-6 10:32
出土地点:川东巴中以南嘉陵江一支流附近 硬度:比普通铁器稍硬。 质量:104g(菜市电子秤) 体积:30.5708cm3(纸杯测) 密度:3.4g/cm3(与软玉相当) 颜色:灰白,有斑纹 外观:整体方形,一端有契形磨口,有明显打磨痕迹。 说实话,读了那么多年书,当地的地质结构,土壤,岩石怎么分类还真不知道,凑活着分析下。 出土地质结构: 一种介于松石与突然间的沉积类土壤,干燥时比指甲稍软或相当,湿润时则较软,跟砖红壤很相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得到的资料显示我们砖红壤不出在这个纬度,干燥时颜色比这张砖红壤图片所示颜色稍浅。跟那张亚热的红壤很像。但有可能属于形成黄壤的红色粘土成分,书真的是白读了,那位专业老师指点下吧,我就不猜了。整个山系层叠夹杂都有,平均厚度约80-120米,当地人称其为红石骨子,现在很多粘土砖厂就用这种材料,磨粉与煤混合烧制红砖。整个山系都为一层叠一层的结构,一层约100米厚的砂岩,白色,当地俗称白绵石,中间一层约100米厚的土层,夹杂有上述的红石骨子及一些页岩,粘土,及非常少的花岗岩。一层叠一层,差不多三四层同样结构。 离出土地不远有煤矸石发现地,隔了一个乡远的地方还有石油井。出土地相对海拔约400米不到。 出土地靠北的一个县,有溶洞,高山,矿藏等,本县有大的气田。 植被:阔叶,针叶,蕨类,温带有的也有,北方的也有。 动物:解放初期有过金钱豹,野猪,刺猬,刺猪,松鼠,黄鼬,毛狗(可能是狼,我没见过),野兔等。80年代末还有少数地方有松鼠及野兔,现已基本消失殆尽。由此推断至少100多年前是个野兽种类很多的地方,适合打猎。 网上搜得的砖红壤图 红壤图 年代鉴定问题: 至今也只是水洗,手触,没有破坏性操作,没特意接触过酸碱物质。石器年代鉴定可能时能靠渗入刀口附近,植物或动物的同位素年代来确定了,不知道可能不。 年代猜测: 1,约几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产物,非常久远的人类发祥地,巴人的发祥地?完全不知道,可能性比较小,川东地区,考古发现非常少,周围的辅证太少了。 2,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大禹是出自于川西(地图左红色圈范围),而在大禹的时代(成都平原应该不怎么会有生机,要不李冰也不至于那么来一遭)而据称是大禹后人的夏启都城在阳城(河南登封东,图中A标签处),且认为大禹葬于浙江。那么必然存在向东迁徙的问题,可能的路径一是北上走汉中,或靠南,顺江而下,走巫山。这中间都可能有一支会从出土地(图中红色三角)附近经过,在这里留下痕迹。石头就是遗留下的一件普通工具而已。 3,巴人的用具,约几百到几千年,巴蜀之地,自然应该有巴人生活的地方吧,巴人据称是土家族的祖先,而现在土家族从南部贵州铜仁到北部陕西商洛,东边的湖北巴东等地均有土家族的历史和居民,而出土地离恩施土家族聚居地及重庆土家族聚集地也很近。在出土地附近几个乡有很多岩洞,有在溪边的,有在山中的,应当为金属器具开凿,平均高度1.2-1.4米,洞口约1米边长的空。深约3米,上为拱形。有的相互连通,多为单独,有部分有天池山岩洞所有的侧方向的磨人皮开凿。出土地紧挨的几个乡大约有上百个洞穴,以每个洞居住3人记,当时该地区约有数百人居住在该地。如一地,解放初期人口约120多人,现在50人左右,岩洞数量未被破坏的约15处左右。应该为人口聚集区。沿河一带更密集,很多地方由于土质流失,已经悬于半崖上。该处岩洞比天池山岩洞外部开凿更平整,年代应该在300年以上,而且有可能就是300年左右,因为其一岩壁内保留完好,其二有些开了岩洞的大石头开始倾斜了,根据其倾斜速度估计也就300-500年左右。而这些岩洞听说是巴人所开凿。当地人俗称蛮洞子,意指蛮人住的洞,极有可能是最先迁徙过来的人还与这些原住民有过接触,或者接触过类似的。如果是他们使用的石器也不无可能,这种岩洞外放一堆火可以御寒御敌,夏天也很凉快,十级地震都不怕。 重庆天池山岩洞 透视结构 外观 4,清末明国时代,穷人所用。当地现在所居人口是200至300多年前陕西及湖北迁徙来的人,墓葬碑铭可见,房屋风格也是如此,已无当地人踪迹,但岩洞是个明显有人居住过的痕迹。此处并无铁矿冶炼,所以铁器多从北边的汉中换得。而且铜铁器属于昂贵物品,谁家修房用铁钉那是很富裕的表现,很多穷人如果换不来,以石代刀也很平常。这个最有可能,因为当地梯田造田时间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金属器具有限的情况下,作为生活用品也有可能,在修田过程中,卷入此种土壤之中。 5,近年小孩子过家家自己研磨。可能性较小,因为能磨成这样的东西,需要很大的目的性和经验,且从出土地的结构看,不太可能。 6,就是石头一块,可能刚好长这个形状,不太可能,因为有明显打磨痕迹。
个人分类: 自然|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支演绎远古的死亡狂想曲
chni 2009-8-12 10:14
一支演绎远古的死亡狂想曲 ― 关 于图尔卡纳之死的考古猜想   正如新近有人称呼澳洲考拉陆克文先生为拿卡瘟,管他说的那种话叫澳洲应该你死,也有人习惯称肯特基家乡鸡为肯特基,分明是去吃鸡,却要说成去吃肯特基;我们端的是到老上海饭店赴宴,也更乐意叫做吃老上海;约定了去品尝铁板烧烤肉,到了却硬说是来吃铁板烧!这嘴巴和舌头呀,真搞不明白究竟是说错了,还是吃错了! 接连写了几篇关于图尔卡纳男孩的文章,写着写着也就写成图尔卡纳了,得了,就当是又吃了一回铁板烧,算简称吧。但无论如何想到吃铁板烧,哦、不、不,瞧我这记性,唉,老了但无论如何想到图尔卡纳之死,还是挺让人伤感的。据考古材料分析,那一年的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牙龈炎奏出的生命休止符。 尽管内罗阿克塔姆一带冲积平原的草地已经成为形形色色动物的乐园,但从图尔卡纳完整而且强健的骨骼看,他断然不可能成为某个食肉动物的美味大餐。所以说,关于他如何死亡这个问题的唯一线索,只能是他右下颌骨上的一处牙龈感染所致,或许在他的第二臼齿脱落后不久就死亡了。这样说当然有证据,那两个明显的标志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是那块牙根还残存在骨骼里面,另一个是其标志基长成的前臼齿还处于将长出而未长出的状态。从发掘情况看,他的牙龈炎可能造成了感染化脓,从而引发了败血症(由血流中致病的有机体或者它们的毒素引起的影响全身的疾病小筑主人注),这是一种在有效抗生素(由真菌、细菌和其它微生物产生或者从中得到的一种物质,如青霉素或者链霉素,可以破坏或者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抗菌素可以广泛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小筑主人注)发明以前经常导致死亡的疾病。 大脚印里的天籁悼亡曲。 当初发现这些骨骼时,它们与零零散散的禽骨兽骸,以及鱼类和水生爬行动物(一种爬行纲的冷血的、通常是卵生的脊椎动物,例如蛇、晰蜴、鳄鱼、乌龟或者恐龙,具有鳞状外皮或者角质板块结构并用肺进行呼吸小筑主人注)的骨渣共处一处,掺杂不清。牙齿散落在离主要骨骼集中地 9.8 英尺( 3 米)远的一个坑里,几乎所有的骨头都已破碎,幸好还没有被风化。上述情况表明,图尔卡纳死亡时的情形很糟糕,他不仅倒在了地上,而且还被泥水冲进了一片沼泽地,在那个泥淖中,他俯面朝下地漂泊了一些日子,在这种条件下开始腐烂了,在这个过程中,尸体还在慢慢地、来来回回地漂移,与此同时,牙齿脱落出来,被冲进了某个水坑里,现在想来,那个坑很可能只是某个大型动物的一个大脚印而已。其实,他肯定还遭到过大型动物的践踏,因而只有部分骨头连在韧带(一种带状或者片状的坚韧的含纤维组织,主要作用是关节处连接骨骼或者软骨,或者支持、固定某一器官小筑主人注)上,其余大部分都被集中冲进了一个较浅的地方,在那里陷入泥潭,也就保存了下来,直到 150 万年后才开始风化侵蚀出来。谢天谢地,也正是图尔卡纳的骨骼,才让人们丢掉了天真乃至充童趣的幻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特别完整的人类先祖形象,对现代人而言,这种情形从前只能由孤立的原单位骨残片中去想象。 会有一曲爱情咏叹调吗? 尽管图尔卡纳的躯体已经岁月悠长,但除头颅外,他都与我们这些家伙们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情况说明早在 150 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骸已经达到了我们今天的尺寸。无怪乎一位古人类学家曾经俏皮地说道:如果予以着装,用一顶帽子遮盖住他的前额和过大的眉突,这个图尔卡纳男孩往来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也不会引人注目。不过,他的习惯可能会显得卓尔不群,而且,由于他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到作为我们现代人标志的这等大而复杂,他或许还会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但这些并不妨碍人们的想像,呵呵,如果让他有机会来到今天的时代,配以时尚的靓装或裸装,应拿卡瘟总理的政府之邀陪同那个什么娅到澳大利亚今年的那个电影节上秀一秀,胡说一通澳洲应该你死话,你猜,会有多少纳米儿(图尔卡纳的粉丝)和他演绎一曲曲爱的罗曼史? 唉,什么娅?什么呀!呵呵,不说啦,图尔卡纳的考古故事 OVER ! (图尔卡纳的考古故事系列,题材源自 WRITTEN IN BONES, PAUL BAHN 著,王立编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2 次阅读|5 个评论
无辜:木乃伊成为大卖点
chni 2009-8-5 10:41
无辜:木乃伊成为大卖点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文化娱乐业往往是一反常态,反而可以呈现某些上升势头。失业和减薪使得大额消费锐减,但人们读书、看电影电视和玩游戏的成本和时间不仅仍然有了保证,而且呈现出比平时更为强劲的上扬倾向。话虽这样说,不过还是需要找到好的创意,才会产生好的卖点。自从 20 世纪首次经济危机以来,人们也逐渐注意到:木乃伊是个大卖点。 木乃伊是个大卖点。 在欧洲,一直有人在 炒作这方面的题材,譬如记者黑泽普林格的 《木乃伊国会》,描绘了相当可观的一批稀奇古怪的家伙为完好保存自己的尸体而争先恐后地奉献出他们的生命。他们刺激一些小说作者从爱德加 阿伦坡 、威廉斯田纳西 、 古斯塔夫 福楼拜 那里演绎作品,有的甚至还在自己的案几上摆放着一只木乃伊脚。木乃伊在唤起人们的惊奇, 2001 年发掘出土的一具中国明代 60 岁的男性木乃伊,尽管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已 500 余年,但他的肌肤栩栩如生 , 胡须仍然长达一英尺( 30 厘米);又如大约也是发现于 2001 年的同样为明代的一具成年女性木乃伊,她的光头上带着假发,却打扮得珠光宝气;当国家地理学会展出安第斯的胡安妮塔 时,引起了整个街区 10 万之众列队参观的轰动效应。当然,也有些人经销这方面的电影,特别是新近摄制的《木乃伊》和《木乃伊归来》。无独有偶,时下流行的电脑游戏名为《古墓丽影》。 木乃伊已然成为伪造的热门。 由于热了起来,我们不能不想到,也许已经有了赝品就像 2001 年 10 月在巴基斯坦暴露出来的波斯木乃伊那种情形,黑市出售要价高达 200 万美元。一具制作精细的赝品木乃伊配以锻造的黄金装饰,安放在一领精美的木匣和一套石质棺椁之中,用象形文字叙述这具木乃伊躯体属于波斯帝国伟大的国王薛西斯 或者鲁杜乌娜 然而波斯人并不懂得制作 木乃伊的方法,一切都说明这是一件由学术专家率领手艺高超的工匠们悉心精制的作品,因为实施这个计谋需要一名金匠、一名石匠、一名细木工匠、一个由尸体防腐专业人员和一位通晓波斯古代语言的历史专家组成的专门小组才能胜任。显而易见,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还需要花费大笔的金钱。可是测定年代的放射性碳 最终 证实这具 木乃伊最多不超过 45 岁,而不是 2600 多岁。事实上,这位被制作为木乃伊的女性其实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死于颈部骨折和大面积的背部伤,或许是被谋杀并且其身体在埋葬之后不久就被盗了。(王立编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34 次阅读|8 个评论
戏说古人类学家的“四大绝招”
chni 2009-7-17 15:31
戏说古人类学家的 四大绝招 -- 正说 人猿之间 奇男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很有些意思,道理不深,但不说不知道,一说都明白。我的上一篇横空出世奇男子写出来后,博友董为就教了我一些知识。他评论说:这可是我们的专业。不过现在人类的祖先,即人与类人猿分开的节点,已经向前推进到 700 万年了,发现在乍得。这个发现不仅放在《 Nature 》的封面,而且在《 Times 》的封面,可见影响之大。呵呵,于是我有得学了,于是我在此谢谢董为,也在此推荐大家读读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值得一读。特别是他的 武夷山,我爱你! 呵呵,言归正传,还是接着说说那个奇男子吧,也说说古人类学家的四大绝招这可是我的发明呐,专家们可真没意识到他们还这几手绝活呢! 在法律领域,证据学和法医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疑难悬案,让骨骼说话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别一种学科的思维,我总觉得或许让骨骼说话也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因为它基本可以准确说出古代人类的各方面情况。我读 PAUL BAHN 的书 WRITTEN IN BONES ,发现他比我还极端,这家伙居然肯定地说,让骨骼说话,说出的是真话实话行话,它就是能准确说出图尔卡纳奇男子的死亡年龄。呵呵,你信不?也许是女性容易轻信,凡正我信了。按他在书中的说法,对那个万岁奇男的年龄,古人类学家们有绝招,就是这么搞定的。   绝招一:咬牙切齿。 咬牙切齿当然是用镊子去咬他的牙,用刀锯去切他的齿别误会,我 明白 君子有时候也动手不口的,所以我绝对没有说科学家亲自动口去咬牙切齿的意思啦。图尔卡纳男孩死亡之时,他的成人齿还没有完全长好(也称为恒齿或者永久牙,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套牙齿,它是在乳牙脱落时生长起来的。人类有三十二颗恒牙小筑主人注),下颌骨上长有门齿(门牙用于切或者撕咬的牙齿,位于口前部沿着齿弓顶端小筑主人注)、犬齿(位于门牙和第一颗前磨牙之间的锋利圆锥形牙齿小筑主人注)和前臼齿(位于臼齿之前大齿之后上下颚两边的八颗成对的前臼齿小筑主人注),以及第一、第二臼齿(一种用作研磨食物的有宽齿冠的位于前磨牙后的牙齿小筑主人注),其中也只有部分成形了,虽然第三臼齿亦已萌芽,而此时他的上颌骨上仍然滞留着乳牙。人们普遍认为图尔卡纳男毕竟曾经是一个活体,而依据牙齿的生长与磨损状况,对于活人的骨骼,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年龄,有些方法表明他只活了 10 岁半到 11 岁,也有些检测结果显示他有 11 岁或者 12 岁。另一方面,按照猿类的标准,尽管他的犬齿比其它牙齿发育得要成熟一些,但由于猿的牙齿在检测标准上应当显得相对年轻一些,他大概也就只有 6 岁到 9 岁的年龄。天啊,居然还是个娃娃! 绝招二:敲骨析骺。 科学家的手段就是高明,呵呵,要不怎么说知识越多越手痒呢?他们逮着几块骨头有条不紊地推敲分析,推去敲来,敲来推去,于是,上手段,用绝活:敲骨析骺。因为所有的长骨都有一个骨骺(长骨末端本来由一软骨层与主骨隔开,但尔后由于骨化而与主骨相连,此处就叫做骺小筑主人注)和骨骼结构中心,它处于骨头一端或者两端,将长骨的中间部分与骺连结起来。由于这些都存在于已知的与可靠的年龄范围内,它们也是判断少年骨骼年龄的另一个参考标准。至于这位图尔卡纳男,几乎所有的骨骼结构中心都已形成,但几乎所有的骨骺都还没有连接上,股骨上的骨骺更是如此,不过嘛,上肢骨的一端和肘关节上的骨骺已经开始连接。但不幸的是,这一特定的骨骼发育阶段通常发生在 11 岁至 15 岁之间的人身上,或者说,也可以出现在 7 岁至 8 岁的猿身上。 绝招三:勾股定龄。 可用以反映青少年年龄的第三个特征是骨骼的高度或者身高,这一高度可以从长骨的长度上判断出来。那个图尔卡纳男孩的股骨长约 17 英寸( 43.2 厘米),那么他临死时的身高大约是 5 英尺 3 英寸( 160 厘米),这是处于后青春期的现代 15 岁人的典型身高,由此推测,如果能够活到成年阶段,他会有 6 英尺 1 英寸( 185 厘米)的身高。 绝招四:推称出新。 古人类学家的绝活还有一招,就是称称你到底有几斤两!现在他们就要用这一招了:最初他们以为发现了一个身材奇高之人,但经过对同一时期其他早期人类遗骸反复检查证实,图尔卡纳男也是和我们一样高的人种。尽管如此,这副骨骼可能代表着目前已知的最高的早期人类。虽然很难估计出他的体重,但通过计算骨骼反映出的身体高度,这个男孩死亡时似乎有 106 磅( 48 公斤)重,如果能够活到成年阶段,他或许会有 150 磅( 68 公斤)重。瞧,跟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样吧,人的体重一称就灵。这就是推称出新。 一种猜测:由猿向人转变。 专家们在动用了以上四大绝招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个猜:依照牙齿与骨骼的发育情况,图尔卡纳男孩明显处于青春期,但又与人和猿的情形并不完全吻合。也许,认为他还处在由猿向人转变的时期更为合适。 欲知奇男孩后事如何,呵呵,但听下次道来因为,小猫闹闹在叫我休息休息啦。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20 次阅读|14 个评论
横空出世奇“男子”
chni 2009-7-15 18:22
横空出世奇男子 ――人类在 150 万年前样子真容? 记得小时候自己在朗诵课文时把万岁叫得朗朗上口,后来看电影看到演员在戏台子上叫万岁,觉得有点难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先适应万岁一语,先是跟着喊,后来由衷地高呼,再后来就反感唉,真的弄不明白我们自己怎么会这样呢?不巧的是,在我的行使考古学习权力的爱好中,却在别人的文章里中发现了一款 150 万年前的男孩天,一百五十多万岁! 呵呵,按文章的意思说这个男孩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呢?闲来无事,基于好奇便遇奇,我把这个奇男子编译出来,供和我一样好奇的朋友们玩味一二。 这样的奇迹只能说是撞大运了。 可以想像人之伊始的景象,恐怕只有他们才是非洲风景中的珍稀动物了。在那样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他们死后真的不必埋葬天葬不是很好吗?我们吃别的动物,所以我们的肉身也要还给别的动物餐用只于是则我们互吃人吃人?也难说人类对待同类的原始状态是否如此,则无法考证了。至于他们的尸体,甚至是那些不愿意屈服于食肉动物的人们的尸身,都很快就会被食腐动物和爬行动物分享了,遗骨不是被风蚀掉了,就是被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弄得混乱不堪,面貌全非。苍天有眼,让考古学家感到非常侥幸的是,有些骨片,特别是牙齿居然保存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以致于它们足以混迹于广阔草原上的沉淀物质里,最后覆盖于草蔓丛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层所含的矿物质渗入其中,重构这些腐朽的有机物质,使它们化为石头,成为曾经是生物器官的化石而获得永恒。然后它们进入漫长的等待阶段直到他们最终的栖身之所被岁月侵蚀而暴露出来,或者被独具慧眼的古人类学家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发掘出来。早期人类遗骸的碎片往往是如此微小,那怕是发现早期人类的部分骨骼也非易事,以致于仅仅是为了证实他们的存在这点小小的野心也会激起科学家之间的笔墨唇舌酣战,引起轩然大波。 无论如何,撞大运的幸运儿还是中头彩了。 不管怎样,有些古人类学家还是交了好运。正如在 1984 年 8 月的某一天,呵,那天风和晶丽?不会吧?反正有一拨儿古人类学家开进驻扎在了内罗阿克塔姆河床的沙滩上 ―― 此地位于肯尼亚北方的图尔卡纳湖西 3 英里 ( 5 公里 )处。见识丰富的凯莫亚奇米乌在名为内罗阿克塔姆 3 号遗址( NK3 )处的一条干涸支流岸堤上散步时,或许想起了心中的某个谁谁谁,他信脚踢来,天哪,这只上帝赐福过的脚!就是这一脚,是这一脚的脚而不他因为他那时没想但脚却可能想过要发现什么发现了鹅卵石堆中有一块早期人类头骨碎片!于是,这支由理查德李奇率领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考古队,以及阿兰沃克他们中间的一位多次发现早期人类骨骼碎片的美国同事,一致认为这是一块从大块骨骼上剥落下的碎片。当他们在遗址上对 1962 立方码( 1254 立方米小筑主人注。不妙,这里可是科学网,千万别让某位喜欢玩数学游戏的科学家发现计算有误,一定会令我蒙羞 )的沉积物中展开艰苦的探查工作,并为此连续奋战几个斗转星移的季度,终于将无数碎片复原成了一副基本完整的早期人类骨骼。然而,就在这副骨架成形的当时奇男子面世的那个瞬间,他们他们最初的兴奋一度化作了疑虑奇,奇,奇他是什么呀?但最后,不管是什么,他们还是欣喜若狂毕竟他们遇上了这个并世独奇的他。 再生:复原图尔卡纳奇男子。 用心良苦的考古队用牙科器械和欧都瓦鹤嘴锄(小十字镐小筑主人注,不知考古学家认可否?)曾经发掘出一些骨头,这种小十字镐其实就是在 L 形木片上安装着长约 6 英寸 ( 15.25 厘米 )的爪子形状的工具,这些爪子之间的距离是由制造者精确设计的。移动骨头前,还得精心地敷上了塑胶硬化剂,以免在装进石膏盒子时从大腿骨上脱落开来。那里所有的沉淀物都必须经过筛选,再认真地进行洗刷,确保每一块残损的碎骨片都能够识别出来。除了牙齿以外,找到了属于同一副早期人类骨骼的大约 70 块颅骨残片和 80 块其它骨头,以及无数块动物的骨头,用胶水将它们粘好后,就像一件打碎了又修补弥合的瓷器。这副骨骼后来的编目是 KNM-WT 15000 ( KNM 代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WT 代表图尔卡纳西部),如同送往并保存在内毕罗 (肯尼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该国的中南部。该城于 1899 年建立, 1905 年成为英国东部非洲的政府所在地, 1963 年肯尼亚独立后成为首都。人口 80 余万小筑主人注) 国家博物馆的每一个碎片一样,这些骨片还加上了后缀,头骨的代号是 KNM-WT 15000 A ,下巴的代号是 KNM-WT 15000 B ,以此类推,直到 AA 、 AB 、 AC ,甚至编到了 CB ,整副骨骼被命名为图尔卡纳男。 这个奇男子竟然生活在 153 万年前。他们 与其他动物的骨骼相对比,发现 KNM-WT 15000 有一副厚实的头骨、雄浑的眉脊、厚重而突兀的面孔,并因此在人类世系图谱中居于最早直立行走的祖先与我们之间。尤金迪布瓦 ( 1858-1940 ,荷兰解剖学家与古生物学家, 1891 年在爪哇发现人科动物直立猿人的骨骸与大腿骨,此后该直立猿人被称为爪哇人小筑主人注) 于 1891 年在爪哇发现了第一块最早直立行走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并给出一个科学的名称: Pithecanthruppus erectus (又名爪哇猿人,是一种绝种的猿人,据 1891 年在爪哇发现的骨头推测面来,由于学术界认为它可能属于一种介于猿与人之间的物种,所以早先将其认定为爪哇直立猿人。现在这种猿人被归为直立人小筑主人注) 照字面意思是直立行走猿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直立人。依据在人类世系图谱上的化石之间所显示出的关系,人们认为图尔卡纳奇男子具有特殊的意义,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他非常像直立人,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他更类似非洲人种工人,这一人种是因为一块发现于图尔卡纳湖东部的下颌骨而得名。 值得古人类学家额手称庆的是,图尔卡纳奇男子生活在一个火山活跃的地区,这样就可以测验出火山沉积物的年代。当火山岩或者火山灰冷却后,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钾 40 就开始按照一个已知的比率衰减到稳定的氩 40 ,通过测定当前的钾 40 与氩 40 的比例,科学家就能够测定出自岩石形成以来有多少沧桑岁月已经流逝,以此为参考,就可以得知发现于岩石层的化石的年代了。近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对人造氩 39 与氩 40 比值的检测方法。用钾 - 氩法和氩 - 氩法这两个常用的年代测定方法,对夹在火山灰层之间的图尔卡纳奇男子的年代进行测定,得出结果分别是大约 188 万年和 139 万年以前。根据这些岩层的测量结果,中间岩层的形成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这副骨骼应该是何等年代久远呢?答案是大约 153 万年。 ( 本文题材源自 WRITTEN IN BONES ,PAUL BAHN 著, 国家法官学院 王立 教授如是编译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2 次阅读|4 个评论
墨西哥,1939:国家地理图片之百年沧桑(18)
李万春 2009-3-19 10:17
时间: 1939 摄影: Matthew W. Stirling 发表: National Geographic 1939 年 8 期 185 页 说明: 1858 年,在墨西哥的 Vera Cruz 州,一位农民在开垦丛林中的一块处女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硬硬的倒置的大茶壶,他认为下面肯定有宝贝,就报告了财主。财主召集了一帮人挖了半天,发现这个大茶壶不过是个玄武岩大石块雕刻的人头顶部,玄武岩裸露部分呈黑色,哪里有什么宝贝?失望之后,自然也没有继续挖下去。 1938 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Smithsonian 研究所联合探险队领队的 Stirling 听说了这个故事后,赶到那里,继续挖掘。发现是一个在玄武岩基岩上雕刻的一尊巨石人头像,它鼻子扁平 , 嘴唇肥厚 , 眼睛半睁 , 头上戴着一顶刻有花纹的头盔 , 两耳被这顶带帽耳的头盔挡住。头像高约 1.8 米,周长 5.5 米,面部表情和之前发现的任何美洲印第安人都不同 石头从哪里来?谁刻的?什么时间?头盔又是什么意义?围绕这一系列谜团,探险队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和考察。本文的题目就是发现新世界最古老的精确年代的人类作品在墨西哥,国家地理学会- Smithsonian 研究所联合探险队在巨石头像旁挖出一块刻于公元前 291 年的玛雅石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寻过去和预知未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杨学祥 2008-8-23 05:43
每个人都自以为对自己完全了解,其实不然。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父母,父母的父母,追寻千年万年,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 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阐述了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人是由古代灵长类演化而来的,真是这样吗?生命最初从何而来? 证据,证据,还是证据。只有探寻过去才能知道我们的现在。历史遗物、古董、化石可以再现历史的真实,它们的价值不可用黄金替代。 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些生物灭绝了,香消玉殒;另一些生物又揭竿而起,欣欣向荣。独霸中生代的恐龙,为什么消声灭迹?如今在全球称雄的人类,是否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我们需要延续生存,我们需要预知未来。自然和历史呈现的规律性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在了解过去的同时,也造福于当代;在改变现时的过程中,也必须预知未来:我们不能像恐龙那样对未来的灾害毫无防范 。 探寻过去和预知未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 科学 , 1999 , 51 ( 1 ): 46~48 2.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 见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1999 ,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 1999 , 326 .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0 . 30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1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