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孔子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文化强国必须正确评价孔子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1-28 18:02
文化强国必须正确评价孔子 2011年01月21日 00:44 来源: 红网 作者: 曹宗国 字号: T | T 7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最近发生的孔像之争,暴露出在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许多人还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偏见。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此厘清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真正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他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正确地看待这位中华民族的先师。我认为正确地评价孔子,是我国历史学界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实现文化强国必须补上的一课。 清醒地说,上世纪持续近百年的“打孔”批孔是存在偏颇的,那时为了反封建的需要,把孔子列为批判的对象是必要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偏激地“打倒孔家店”,缺乏用历史地观点看问题和全面的评价。后来虽然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和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正确方针,但由于理论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后来又为极左思潮左右,更是把孔子定位为反动派全面否定,写进了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人。文革结束以后,历史学界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拨乱反正,还孔子以本来的面目,恢复他应有的历史地位,但从这次孔像之争中,我发现许多网友依然是沿用过去“尊孔”和“批孔”的政治观点看待孔子,把他当做“复辟倒退”的代表,当做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者拿过去大批判中的罪名看待他的文献和思想。这就说明过去近百年批孔偏颇的影响依然很大,对孔子的正确评价还远远未能成为国人的共识。 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在恢复国学、宣传孔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认为,仅仅从国学或儒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演进和政治思想文化长河的全局来评价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第一,孔子不仅是儒学创始人,而且是在封建时代构建中国文化大厦的先师。 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仅仅是春秋之际诸子百家之一,儒学也只是一家之言,只是汉武独尊,才给他凑合成封建思想体系,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其实,孔子所处的真实历史时期(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分期问题也要克服教条主义),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时代。周天子大封建,只是先在上层建筑领域开始草创,而整个经济社会的构建,是在历经春秋战国的周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完成的。在此之前,中国文化还处于一片原始野蛮混沌状态,社会的上层建筑还未高屋建瓴,意识形态还未凝集成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也缺乏伦理规范,整个中国文化可以说还处于次森林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孔子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他不仅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和传布者,而是整个封建文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人伦纲常的构建者,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推动者。如果没有孔子的贡献,这一套巍巍煌煌的封建文化典章制度如何礼仪成章?社会行为如何规范有序?人之为人的道德品格如何确立?孔子虽然托乎“周礼”,实际上多有创意,并非简单地“吾从周”和“述而不作”,更不是向奴隶制“复辟倒退”。 因此,孔子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其学说历经其弟子丰富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文化的火炬手,他发出的光芒烛照了一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人心。古人说如果没有他,就会“万古如长夜”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中国文化的源流上看,可见这位巨人是多么高大。 第二,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封建的,但他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是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的。 如果说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多为国人认同,我就着重谈谈孔子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历史贡献。 就孔子本身的思想和学术内涵来看,当然是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且不说有后来封建卫道士礼教的歪曲,也不说有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利用)。这在上世纪初的我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时期看来无疑是应该着力批判的,更不用说在社会主义时代要剔除其糟粕。但是,政治思想、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实体建设,它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也是在历史沿革中不断进步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一整套国家政治(封建)本源、政治原则、政治结构、政治秩序、政治礼仪、政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家。他的“君权天授”(注意,不是神授)的政治本源观是从“神治”到“人治”的一个巨大进步,从而使中国社会避免了像欧洲那样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执政理念,以“士”为骨干的精英执政方式、以礼乐教化为辅助的施政模式,他把政治秩序与社会伦理纲常一体的政治哲学,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 老实说,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还缺乏用现代的世界的眼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认识。虽然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难以推行,但后世却终于被开明的封建统治者所尊重(当然也被后来所僵化)。尽管孔子的政治思想内涵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从一般的政治框架和理论上讲,它是独具中国特色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在加强政治文明的今天,难道我们能粗暴地把他当“反动派”,不应该从中受到启迪,承认他曾经做过的历史贡献吗? 第三,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和世界影响是历史的选择,是不容割裂的。 当然,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孔子,还涉及许多学术问题,不是本文所能担纲的。简而言之,历史地看孔子,全面地看孔子,我们就会明白,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崇高地位绝不是凭几个封建帝王封起来的,也不是少数知识精英吹起来的,他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巨人;在世界,他历来就是举世公认的识别民族文化的中国符号;孔子的地位作为历史的选择,是不容一时(哪怕是近百年)的政治原因而被人为地毁弃的。放眼人类文化长河,世界上没有那个民族、那个国家这样对待自己的历史先贤,也没有那个文化巨人会因此而退出历史。中国作为一个延续5000年不衰文明古国,理应纠正沉痛的历史错误,堂而皇之地把孔子请回来,恢复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因此,正确的评价孔子、正确地对待孔子,就涉及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问题,也涉及到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声誉和尊严问题,我们一定要克服以往的浮躁,持有清醒的理智和科学的态度,重拾这一份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文化强国中大放光芒。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专家谈天安门附近竖孔子像:社会开放体现宽容
jiangjinsong 2011-1-28 17:41
专家谈天安门附近竖孔子像:社会开放体现宽容 2011年01月24日 17:00 来源:齐鲁晚报 石念军 -天安门广场附近为什么要竖立孔子像?该不该竖立孔子像? -一尊孔子像,为什么引发了这么多围观和争议? 西邻天安门广场,北望天安门城楼,与故宫只隔一条长安街。 这里是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 如织的人流,从这里急匆匆走过,赶地铁或者去广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自三年多前开始闭馆扩建,它就有些沉寂。 2011年1月11日,一生颠沛流离、执意周游列国却饱受困厄之苦的孔子走到了这里。一个原本并不令人注意的区域,开始引发围观。 这会是一个大事件吗? 天安门广场以东 尽管这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天安门广场区域,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基于这一“暧昧位置”的想象,一些生活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老北京说,将孔子像所在的位置视为天安门广场范围之内其实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表达。 7天了,他就那么站在那里,不苟言笑。 1月18日11时许,行驶在长安街上的车辆快速而安静,出现在车窗外的青铜雕塑静谧而平和。 他就是孔子,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以17吨青铜铸造而成的巨型雕像。 单以制造这座青铜塑像所用的铜来计算,近期铜价维持在7万元一吨左右,“孔子”一出场就身价百万。对于在春秋乱世中生活了73年的孔子而言,从来都不曾遭逢这样的盛世。 铜像周围有隔离线,市民不能跨入其中,更不能与孔子近距离接触。听说头几天还能到基座下面摸一摸,途经此处的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还曾好奇地问:“竖这么个铜像,有什么意思?” 在人民网开展的专题调查中,“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有七成网友表示反对。更多的人将此举视为一个信号、一种象征。以讲述《论语》而红遍中国的于丹说,这体现了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认为,这些议论和解读都是基于天安门广场的特殊位置而激发的。 尽管这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天安门广场区域,“国家博物馆区域并不属于我们管辖”,北京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基于这一“暧昧位置”的想象,一些生活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老北京说,将孔子像所在的位置视为天安门广场范围之内其实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表达。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孔子像落成仪式上,阐明了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地理位置的独特价值—“——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面向世界著名的长安大街,并与故宫面对,其地理位置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不曾料到的“围观” 看上去,孔子像在此时安放,是在为国博重新开门纳客预热。但很快,这一事件就被社会各阶层人士赋予了各种解读,而这显然超出了国博方面的预料。 对于这一发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公众的反应,似乎超出了国家博物馆方面的预想。 孔子像落成两天之时,即1月13日,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已搜集30多篇报道与博文……希望能听到人民微博网友的声音。”国家博物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个活动之后,收集媒体报道供领导参考是他们的工作惯例。 5天后,这条微博再也看不到了。 与此同时,国家博物馆收到大量媒体的采访函,国博宣教部门负责人黄琛在请示领导后,表示“暂且一概不接受”。 2010年3月,吕章申找到雕塑家吴为山,请他创作一尊孔子像,安放在国博北门广场。时值全国两会期间,同为政协委员的他们在北京相遇。 以创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而闻名的吴为山,现为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近十多年来,他先后塑造过多尊不同造型的孔子塑像,立于英国菲兹威廉博物馆及世界许多文化教育场所。 “国博作为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最高殿堂,理应为这一重要区域增添光彩,增加与这一宏伟而庄严的建筑相应的文化含量。”吕章申说,孔子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代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有一尊孔子像,与国家博物馆的地位、文化象征是相配的。 2010年底,山西宇达集团100多名工人根据吴为山先生的设计稿,历时4个月完成雕像。2011年1月11日,高9.5米的巨型孔子铜像走上了长安街,站在了具有“特殊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 “我们面对塑像会发出许多对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孔子像落成仪式上,吕章申这样阐述竖立孔子像的价值。 孔子像落成仪式上传出消息,闭馆改造达3年半之久的国博,2011年三四月份即将开馆。 看上去,孔子像在此时安放,是在为国博重新开门纳客预热。但很快,这一事件就被社会各阶层人士赋予了各种解读,而这,显然超出了国博方面的预料。 驻京高校的第一尊孔子像 若是在前些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以前在一些地方立孔子像,当地政府一般都会态度审慎地提请专家论证。 孔子像落成一周后,《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正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与此同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赴美开始国事访问。 1月21日,胡锦涛主席将前往当地的孔子学院视察。 以推广汉语、弘扬国学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眼下在全球已有500多所。 “从今天来看,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国学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效应,如现在的孔子学院、汉学交流,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演出,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袁济喜看来,孔子像能够立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与眼下开放、宽容的社会密不可分。 若是在前些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以前在一些地方立孔子像,当地政府一般都会态度审慎地提请专家论证。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接受香港一家基金会的捐赠,在驻京高校中立起了第一尊孔子像。具体参与了这一捐赠活动的袁济喜说,国学院的很多活动现在都会选择在孔子像前举行。但在当时,究竟要不要接受这一捐赠,学校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之前,该校校园竖起的是成仿吾等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雕像。 但这尊孔子像毕竟是竖立在人大图书馆门前。现在,在被视为中国政治文化心脏的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这多少让袁济喜感到“有些突然”。 尽管在2008年北京两会上,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他,也曾提过类似提案,建议在天安门、奥运中心场馆等区域建设“先贤纪念馆”。这些年来,他与圈内的朋友随时关注、沟通着国学领域的一举一动,包括在北京建设大型国学馆的动议,但在这些信息中,唯独对天安门广场附近立孔子像一事,他闻所未闻。 文化符号 吴为山说 :“虽然雕塑的主题是孔子, 但这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 孔子“悄悄”走上长安街,在距离天安门广场200米的东侧驻足。 如吕章申所言,其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出现在这里的“孔子”,应该是什么模样? 与一些游客现场交流时,就听他们谈到,“这个和以前见过的都不太一样”。 为了与周围的国家博物馆建筑融合,塑像采用现代建筑的几何状构成。作者吴为山在整体上以山体的形象作为造型参考,意在表现孔子的正大气象;其次,在人物姿态上又借鉴了孔子的写实性造型,通过人物造型的谦恭、和善、仁义、智慧等气质,来表现孔子的内在文化精神,同时力求雕塑和周围环境的适应与协调。 塑像的整体高度选择9.5米,就是为了取国家博物馆建筑高度的1/3许。这样看上去更协调一些。 更重要的则是塑像的气度和精神。 吴为山说:“虽 然雕塑的主题是孔子,但这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雕塑的气象就要很大。另外,国家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背景,它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一个积聚体,收藏着100多万件文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像需要与之对应起来,但是这种对应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对应。” 显然,雕塑者并不是要给孔子个人塑像,而是塑造“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认为,看上去是竖立了一个孔子像,其实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王大千说, 孔子像立在长安街,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件,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的一种体现。历史上不乏抬升甚至无限拔高孔子的时代,但是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这些起起伏伏丝毫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地位,这也充分说明了孔子的生命力。 一直被颠覆 “20世纪中国在思想文明的传承上遭遇的坎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袁济喜说。 孔子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评价。袁济喜说,单单自“五四”以来,我们就经历了两次根本性的颠覆,一次是“打倒孔家店”,一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 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孔子,这几乎是同时代诞生的四位伟人,但是在其他的文明体系中,另外三位都没有遭受过如此彻底的、全面的颠覆。 “20世纪中国在思想文明的传承上遭遇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21世纪,我们要完成的实际上是一次修复。”在袁济喜看来,孔子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竖立,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等到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它的历史性价值可能就会凸显。” 在他看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国学,由此站在一个新起点上。 这实际也是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从内部环境讲,“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切实目标。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一直被广为重视。十六大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十七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讲要弘扬中华文化。 从那时开始,国内学界和知识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事情,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刘申宁认为,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要用中国文化来凝聚中华民族。 其次是对外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孔子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王大千认为,以孔子为文化名片,实现与世界的沟通,显然更便于取得世界认同。 1月20日凌晨,正在北京出差的王大千,意外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称,孔子塑像要移位。他赶忙离开宾馆,打上出租车就向天安门赶…… 孔子塑像自然还在那里。王大千说,这一事件目前还有争议,历史自会有评判。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永新:孔子像放在天安门广场完全应该 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28 17:31
朱永新:孔子像放在天安门广场完全应该 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2011-01-27来源:新民网记者: 摄影: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转发到新浪微博 转发到网易微博   人民网北京1月27日电 “孔子作为一个中华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塑像放在天安门广场,我觉得,是完全应该的。”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26日做客人民网时表示。   “孔子也担当得起、也配得起这样一个待遇。”朱永新称,我觉得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应该是影响着中国的几千年社会,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过去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很多人民群众可能并不了解孔子的故事、儒家的文化,但是,《论语》里面的很多名言警句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准则,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很多东西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   同时,朱永新还呼吁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我国的全民阅读日。“ 对这样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纪念他的节日。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纪念能够代表这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节日,比如莎士比亚、福泽渝吉等等,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国家不仅要为孔子立像,而且应该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我多次在两会建议要把9月28号孔子诞辰日作为我们国家的全民阅读日,因为孔子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觉得把孔子像屹立在天安门前,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简单的立一个塑像,而是召唤一种精神,标志着我们这个民族开始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传统、向我们的历史、向我们过去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智慧致敬。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标志和体现。” 朱永新,男, 1958 年生, 江苏 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 苏州 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政协常委,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 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 上海 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 年来,他在 美国 、 英国 、 日本 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 论文 200 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 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 -- 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 -- 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 我的教育理想 》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曾多次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委托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朱永新原苏州大学副校长,现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中国常委。   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一次梦想的远征》、《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新教育》、《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等。   2009年被评为“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 中国改革 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 财智人物 ,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 ”候选人,2003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論語點睛補注3——八佾第三
jiangjinsong 2011-1-28 16:10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呜呼。可以中国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卓吾云。季氏闻之。不胜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 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称绝色也。人巧终逊天工。故曰绘事后素。后者。落在第二义之谓。非素质后加五采之解。礼后乎者。直斥后进之礼为不足贵。亦非先后之后。卓吾云。与言诗。非许可子夏也。正是救礼苦心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无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方外史曰。禅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闻之矣。教自击鼓而往者。吾不欲听之矣。律自发心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呜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补注 当与三家者以雍彻章合看。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禘礼。尔时九州岛之方物。毕贡于前。历代之灵爽。尽格于庙。可谓竖穷横徧。互幽彻明。浃上洽下。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一剎那际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十两也。 补注 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本性一体之说也。知神人之一体。为万物而报恩。其知禘与一切祭之说矣。若杀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处无银三十两。蕅师盖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许也。祭如不祭。谓无诚心之人。故夫子不许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卓吾云。媚。便获罪于天矣。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花发之茂。由于培根。礼乐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从周。只是以心印心。又从周。即从夏商。即从太古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卓吾云。只论礼与非礼。那争知与不知。方外史曰。不知便问。是孔子直心道场处。若云虽知亦问者。谬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见得是羊。孔子见即是礼。推此苦心。便可与读十轮。佛藏二经。(二经明剃发染衣者。不论具戒破戒。乃至不曾受戒。亦是佛弟子相。决定不可毁辱。)卓吾云。留之。则为礼。去之。则为羊。故云。其羊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于三宝境。广修供养。人亦以为靡费者。多矣。哀哉。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若以求后妃。得后妃为解。可笑甚矣。诗传。诗序。皆云后妃求淑女。不知紫阳何故。别为新说。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患三家之强暴。问于有若。有若对曰。惟礼可御暴乱。此端本澄源之论也。今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卓吾云。实是说他谏他咎他。亦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一匡天下处。是其仁。不俭。不知礼处。是其器小。孔子论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盖大器已不至此。况不器之君子乎。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补注 孔子论乐。即是论心。乐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乐也。始作翕如者。因该果海。故当慎之于初也。从之者。谓闻善言。见善行。沛然莫御。若决江河。纯如者。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也。皦如者。光明徧照。无所障碍。绎如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尽于未来也。一切事如是而成。乐亦如是而成也。古者司乐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称之曰太师。尚书舜典。命夔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此皆以乐正心之义也。心正而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矣。故曰神人以和。孔子于乐屡言之矣。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曰乐则韶舞。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曰。人而不仁如乐何。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曰。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乐之关系成败兴亡者如此。故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治国者。其知此义乎。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终身定评。千古知己。夫子真万古木铎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觉浪禅师曰。此评乐。非评人也。盖韶乐。能尽舜帝之美。又能尽舜帝之善。武乐。能尽武王之美。未能尽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岂有未尽善者。方外史曰。王阳明谓金之分两不必同。而精纯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论。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即是吾不欲观之意。非是观其得失。 补注 哭泣尽情。哀之浅者也。念佛送终。求佛接引。出轮回。生净土。哀之深者也。孔子易传。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可知死者精气。不死者灵魂。变则善恶殊途。升沉远隔。若堕畜生饿鬼地狱。苦不可言。故临命终时。家人亲属。当朗诵佛号。助生净土。不宜哭泣扰其心神。陷亲苦趣。罪莫大焉。待体温已冷。神识已离。然后收敛。尽情哭泣无妨矣。愿仁人孝子。广播斯言。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将迎来竖立孔子像的热潮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7 18:52
9名广东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在广州立孔子像,称举旨在引导民众“回归传统经典,重拾道德底线,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幸福广东”。 广州学习北京,在大学城、科学城、知识城、海心沙、白云山山顶公园等地方选择一处竖立孔子像。 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先生撰文《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称北大是 “ 中华文明教育的正脉嫡传 ” ,因此建议北大立孔子像,并期望北大能 “ 引领中华文艺复兴潮流 ” 。 孔子够格领受尊礼,孔子像担当不起重拾道德的重任。 国学要复兴,可几千年的文化史,为什么只剩下孔子之学一脉单传?为什么单单立一座孔子像来跪拜? 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举行的孔子像揭幕仪式 · 泰国岱密中学孔子课堂举行孔子像浇铸仪式 09-09-28 · 孔子青铜像落户休斯敦公园 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09-09-28 · 俄罗斯百年老校竖起孔子像 进驻赫尔岑师范大学 09-09-03 · 孔子青铜像将"入住"美国休士顿 代表中国文化(图) 09-09-02 · 视频:南京夫子庙小学生"开笔破蒙"拜孔子像 09-07-02 · 泉州:师范学院附小 先拜孔子像再领毕业证(图) 09-07-02 · 福建泉州小学生首次在孔子像前领毕业证书 09-03-26 · 莫斯科将出现中国园林 占地八公顷内建孔子像 08-08-09 · 奥运开幕式中国元素解读(组图)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論語點睛補注2——為政第二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1-27 16:15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须深体此语脉。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以德者。以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知是性具三德也。三德秘藏。万法之宗。不动道场。万法同会。故譬之以北辰之居所。 补注 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统一切法。修行者。依于真谛而起空观。依于俗谛而起假观。依于中谛而起中道圆观。此三观者。三世诸佛之心印也。尧舜禹授受。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心法。亦即此三观。惟一即空观。惟精即假观。允执厥中即空假双照之中观也。故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北辰即上帝之所居。上帝居须弥山顶。吾人所居之赡部洲。在须弥山南。故称之曰北辰。实则一小世界。东西南北四天下之中枢也。日月众星。皆环绕须弥山腰而行。故曰拱之。为政以德。则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动而民敬。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又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于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 补注 思妄心也。无邪真心也。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妄依真有。真妄不二。解此义者。全妄成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纸画木雕。无非真佛。故曰。思无邪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只一学字到底。学者。觉也。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故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 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 补注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如来藏即佛性。亦即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妙真如心也。真者不妄。如者不变。妙者不可思议也。入流亡所。即返闻闻自性。逆随缘之流。顺不动之性。性体不动。故能闻所闻俱尽也。是谓圆照三昧。三昧者。正定之法门也。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克己复礼。方能以礼事亲。违礼。即非孝矣。 补注 一部孝经。三言尽之。礼之大者。无过于劝亲戒杀免堕恶道。念佛求生净土。 阳复斋劝提倡素食诗云。果蔬百谷各芬芳。种种烹调恣啖尝。何苦刀头结冤业。不辞世世变猪羊。欲将宰割报亲恩。转送双亲地狱门。岂料孝思成毒计。愚生真是可怜虫。数百亡灵哭震天。阿难问佛佛宣言。杀生设祭资冥福。岂意翻成恶道缘。(佛与阿难在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前。阿难问佛。佛言。其家子孙。为彼修福。当得解脱。是以歌舞。又见数百好人。啼哭而过。阿难又问。佛言。彼家子孙。为其杀生设祭。后有大火逼之。是以啼哭。见大藏一览。)三年饘粥报亲恩。自古君民一例同。汉室何缘废昌邑。居丧私自馔鸡豚。(汉迎昌邑王入绍帝位。因居丧不素食。奉太后诏废免。见霍光传。孟子言三年之丧。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阳明素食尊丧礼。特为甘泉设一肴。归去遗书犹切责。俗儒何忍恣烹炮。(明王阳明为湛甘泉。自远来吊。特设一肉。甘泉切责之。见阳明文集)若能劝亲念佛。或为亲念佛。求生净土。永脱轮回。尤为大孝。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真至言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此等点示。能令有人心者痛哭。 补注 其。谓父母也。唯父母致疾之忧。则必竭诚尽敬。和气婉容。以事其亲矣。修身立行。扬名后世。以慰其亲矣。孔子之答问孝诸章。孟子所谓养志。所谓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皆是唯其疾之忧之心推之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以犬马养。但养口体。能养志者。乃名为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私者。人所不见之地。即慎独独字。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于言语动静之际。窥见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退。非颜子辞退。乃孔子退而求之于接见问答之表耳。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己之所以所由所安。千停百当。则人之所以所由所安。不难视观察矣。故君子但求诸己。如磨镜然。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观心为温故。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为知新。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 补注 陀罗尼印度语。译云能持。又云能遮。持善令不失。遮恶令不生也。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知新者。妙其随缘之用。温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 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乾坤太极。皆器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无非器也。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此言得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是此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即有闻无慧。思而不学。即有慧无闻。罔者。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堕坑落堑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端。头绪也。理本不异。但头绪一差。则天地悬隔。 补注 佛老孔三教。皆有正道与末流异端之分。攻乎异端。则自害害他。可不慎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故今直向本体点示。只要认得自己真知之体。更无二知。此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之旨。参看。方见圣人道脉之妙。若舍此而别求知。不异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骑牛觅牛矣。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何日无闻。何日无见。闻见不患不多。患不能阙疑殆。慎言行耳。禄在其中。是点破天爵天禄。乃吾人真受用处。若作有得禄之道解释。陋矣陋矣。 补注 干禄谓求福也。言是口业。行是身业。慎是意业。身口意三业勤修。外则寡尤。内则寡悔。即是自求多福。故曰。禄在其中。多闻多见。而不能阙疑阙殆。随波而流。随风而靡。则灾祸堕落之所由来也。可不慎与。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惟格物诚意之仁人。为能举直错枉。可见民之服与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临庄。从知及仁守发源。知及仁守。只是致知诚意耳。孝慈。举善教不能。皆是亲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可见圣门为治。别无岐路。此节三个则字。上节两个则字。皆显示感应不忒之机。全在自己。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此便是为政以德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知来之事。圣人别有心法。与如来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镜无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子张鹜外。尚未能学孔子之迹。又安可与论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礼之损益答之。然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远。善哉善哉。 补注 礼。有理有事。不可损益者。理也。所可损益者。事也。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骂得痛切。激动良心。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61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论语点睛补注1——学而第一
jiangjinsong 2011-1-26 21:25
论语点睛补注上 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述 阳复子江谦补注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说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 补注 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觉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物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但当反求诸己。故人不知而不愠。至诚无息。则君子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义礼智之本。盖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 补注 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论修则孝弟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经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以众生皆过去之父母六亲也。孝弟之至。报恩之大。无过是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曾子曰。吾日(以)三(事而)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事。只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于圣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 补注 易色。谓无我相人相也。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自他不二。故曰易色。有我相人相。则妒贤嫉能之心生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补注 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日明。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 补注 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言其大者。如弘扬净土法门。教人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慎终。发弘誓愿。普度众生。以报多生多劫父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然非教天下人民皆悉归依三宝。安能归其本厚之性德乎。三宝者。佛法僧也。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果位。法是脱苦得乐。去染修净之良方。僧是绍隆佛种弘扬正法之菩萨罗汉诸圣贤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此可与美玉章参看。子贡以沽。与藏。为问。夫子再言沽之。只是待价二字。便与寻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并与。为问。子贡亦言求之。只是说出温良恭俭让五字。便与寻常求法不同。若竟说不求不沽。则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之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合则双美。离则两偏矣。 补注 子贡圣门言语之选。不但赞孔子入妙。其论因果亦甚精。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与之。故至于是邦。必闻其政。世间一切得失祸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诸己。不愿乎其外。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小人不信因果。不务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险以徼幸。求之不得。则怨天尤人。而为恶为乱无所不至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总就孝道上说。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也。观其行。观其居丧之事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补注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二句。是说明上文之意。谓礼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得行矣。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然不以礼节之。则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乡原。不得谓之和。亦决不可行也。故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而皆中节。故君子和而不同也。有所不行者。谓可行之道。而有所窒碍。未之能行。不可行者。谓乡原小人之道。必不可行也。和者。平等观也。礼者。差别观也。于平等知差别。于差别知平等。则中道圆观也。若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而欲以强力行之。其为祸于天下。不可胜言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欲慎终者。全在谋始。只贵可复可宗。不必定复定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之病。在愿息。又在悦不若己。故因其所明而通之。告往知来。全是策进他处。道旷无涯。那有尽极。若向乐与礼处坐定。便非知来矣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自利。则亲师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则应病。与药。尤要知人。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才能讓科學網左派右派團結起來?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1-1-25 16:23
現在看來 科學網博主大概可以分為三派 左派(一般挺毛) 右派(往往反毛) 以及保守派 這次孔子像一立 左派右派難得團結起來了 因為有共同批判的對象 看來立孔子像還有一個能促進社會和諧的好處 立的理由又多了一層 孔老爺子還真是帥 立個像就能讓左派、右派感到不安 我喜歡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969 次阅读|32 个评论
《论语》学习笔记——学而
热度 13 yatou 2011-1-24 04:59
当有博友问及我是否读过《论语》时,我说没有读过。博友善意向我推荐了几个《论语》版本,建议我研读一番。是中肯的意见。谢谢大家。我要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我于2006年购得《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并全文看完。后来有学者批评于丹论语,大意是于丹理解有不当之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中也是有一些不同于于丹的理解,但我欣赏她对于国学的致身研究与广为传播的行为。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对于《论语》的初步认识。而在2008-2009年在科学网写道德经评注查阅文献资料时,了解了一些老子与孔子之间的事情。起初并不知晓这两位先人曾经生前相互见面几次,心中很觉有趣儿。于是较为仔细地了解了一些他们当时见面的场景,谈话,对于彼此的评价。这是我对于孔子及其所倡导的思想的第二次认识。而在研读道德经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思考审视了老子对于道德仁义礼的逻辑论述,内心是认可的。这是我对于孔子思想的第三次认识。 基于此,在并未对《论语》进行全面研读的情况下,已对它有了一个基本定位。而对于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之文的态度,也是建立在这三次认识的基础上。 仁有假仁假义之分;礼有行贿之礼在;义有桃园三结义之私义;忠有愚忠。这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对孔子思想元素的认识。这些元素它们本身就难以纯真定义而独善其身,何以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去承担一个国家对其民众的教诲?这是我个人陋见。虽然这样的结论并没有建立在对经典论语进行研读的基础上,但任何有基本判断能力的人应当可以对它们进行基本的定位。因为经过前面的一些基本接触,“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极清楚的。只听研究国学的人们在电视中讲究就知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当今还是挺多的。不见得哪种途径更给力。 不过,即便如此,可能也难以逃脱不讲究科学精神的罪责。有博主已在文章中给鄙人以彻头彻尾的否定。于是不再敢稍有怠慢,开始连夜攻读孔子老人家的《论语》。文章题目也改为如题所示,不再加入”老子徒孙“这样的字(只是我想:我认老子当老师,是否可以自认为学生呢?)算了,息事宁人吧,先。如在写作中再有狂语,请继续批驳。感谢! 论语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1. 孔子说: “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2. 又译: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博主评】 更倾向于第二种译法。虽然第一种译文广为接受。但第二种译法更合逻辑。张口而述,不可能所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从这里我能看到孔子的宽阔胸怀。 1-2 有子曰: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译文】 有子说: ”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 【博主评】 犯上,作乱,这是孔子反对的。 如此而论,官逼民,民当顺乎?民反即是犯上,作乱了。 君子务本是对的,但君子反独裁之君也是正常的。 孔子以犯上、作乱来论官与民的关系,将好犯上的人当成一种异端,如何使人明白犯上的人是君还是小人呢? 君子务本,君子还有仰望星空的权力。揭露时弊,利国利民。诤臣以诤为本,是经常犯上的。而做为一种广纳谏言的方式,为明君所采纳,造福百姓。此时的犯字又当何解呢?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假若父暴虐成性,你能顺他吗?假若兄长屡犯营私舞弊勾当,你顺从他吗?如果不顺从,即是不孝、不悌吗? 这样的教导,要把人们导向哪一种认知的方向上去呢?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这些实际的情况,又该如何行动呢?这不是置他们的行动于汪洋中而没有了判断的准确依据吗?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 孔子说: “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博主评】即百姓所谓的拍马屁者,这样的人不仁。符合百姓对于耿直之人的赞赏。 1·4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译文】 曾子说: “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 【博主评】做事、交友、学习能够一心一意,难能可贵。但,在做所有的这一切之前,需要考察一下你做的事情、结交的朋友与所学的东西,是否是值得忠、信、习。做一件为朋友谋私利、将人们的人生价值信仰打翻在地的事,不需要忠;这样的朋友,不需要交;这样的本事,不需要学与习。没有对这些方面的考察,即贸然进入谈论忠谋、信交、习传,是将次要的事情放到了第一位,舍弃了对本位的考究。人们在这样的教导下,以什么标准去三省吾身呢?或者说,三省吾身是好的,但你能把三省吾身的标准确定在忠谋、信交、习传这样事物的末节吗?此观点暂且保留。 1-5 子曰: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 孔子说: “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 。 【博主评】这是对于当朝者的苦心劝戒。信,节,敬,爱,值得称道。在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为何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没说。 1·6 子曰: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译文】 孔子说: “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 【博主评】要这样,要那样。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更何况面对顺即是错的情况,吾当如何处之?我想起当朝执政党对下面官员的训话:我们要。。。,要。。。 。不将行为规范后面所蕴藏的规律揭示出来,受训者只会走进机械的言听事从中,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如此而来,国民的理性何以培养。 1·7 子夏曰: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译文】 子夏说: “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博主评】应当说是孔子处于他所处的时代的要求,孔子提倡致身事君。这种教化可以提高社会秩序。这句话有其单向性。所以也易为统治者所采纳。 1·8 子曰: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博主评】有错就改,好。只是: 1 君子无需为威而持重。若为威而持重,则势必需要人前一面,人后一面。这无异于导人于歧路。忠,为百姓理解为忠心。对昏君忠心,是心昏智乱的表现。故仅说主忠信,又会将人导向哪里呢?这就象一个师傅教学生技术,只教其然而不教其所以然,而学生也是学习了表面的戒律,对于内在的原因不能明析,懒于明析。如此何以明智?培养熟记清规戒律、思想上死板、行动上保守的弟子。国民的活性在这样的教导下怕会逐渐失去。 1·9 曾子曰: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文】 曾子说: “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博主评】民德归厚,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吗?对祖先的追念,将父母生死之事看成大事,就可以趋向忠厚了吗?如果这样的一种推理广为世人接受,则大乱必出。为什么?那些不孝的子孙,生前不敬父母,死后佯装悲痛,大办丧事,以此来承“厚德”之美名,这不是为这些人打造了一个绝好的虚假外衣吗?为什么不能将事情的本质放在思考的第一位,而总是想要以束缚人们的行为为第一要旨呢?符合他们制定的行为标准的,即是好的;不符合的,即是不好的。这不是将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放在对外在表面行为的评判中了吗?这难道不是非常有害的事情吗?无疑,这助长了虚假的滋生。更使人们远离了淳朴与厚德。仅仅一厢情愿,却想不到这样教育人的后果。作为被一个大国所采用的主流文化,何以承载这个国家的命运之托呢?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 子贡说: “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 【博主评】温、良、恭、俭、让是子贡眼中老师的大德。孔子关心政事,从其弟子二人的谈话中也可见一斑。关心政治,是为百姓求一片安宁的天地。这是孔子值得称道的人格。 1·11 子曰: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译文】 孔子说; “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 【博主评】 父道未见得符合子之道。有评论如是说:“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是片面而因此歪曲的。” 本博主在想为什么孔子的一些说法总是易于被人加深错误的导向呢?关键点怕是在于他们可以借着孔子所强调的一些表象,如孝,礼,而赋予其各种各样花哨的行为定义。而这本是孝与礼所不能承受的。因为本来它们所描述的就不是事物的本质。举个例子,描述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底与高的数值是进行充分描述的要素。而有人却抓住了一些非要素,如腰长与所在角的大小,这是没有抓到事物的要害,这样教学生,是无法进行面积的准确求解的。打蛇打七寸。法术有高低。绝学无忧。对于非绝学的学习使人知表难就里,思维陷入分散的区域中,不能得到统一与融汇。这不利于人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追问。不利于培养思考力。 1·12 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译文】有子说: “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本博评】孔子是说以礼求和。只是在一个“和”字的影响下,人们将多少诤语直言当成了对个人品性的否定,从而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一个“和”字之贵,使本应在敞开交流下形成的平衡态之实现变成了暗流涌动而表面平静的危险境地。老子的和是经由阴阳平衡所达,这个观点肯定了阴阳在运动中、对抗中取得平衡,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割裂的表面的“和“。 1·13 有子曰: “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译文】 有子说: “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本博评】 信、义、恭、礼,是孔子教导其弟子的行为做事的准则。符合于义的话才能说,符合于礼的事才能做。只是,我想起了那位被蛇咬的农夫和东郭先生。他们可是仁义信皆在,却是为狡滑阴险者所用,没有了基本的常识,失去了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而一味的讲义讲信,这岂不可笑。 1·14 子曰: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本博注:或者可以理解为修口,具有更积极合理的意义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博评】孔子列举了君子的言行规则。无疑,这些规则具有虚怀若谷、克己就道之意。也说明了道的观念在他心中的地位。 1·15 子贡曰: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 “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其斯之谓与? ” 子曰: “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 子贡说: “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 孔子说: “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 子贡说: “ 《诗》上说, ‘ 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 孔子说: “ 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本博评】由此观之,安贫乐道,是孔子追求的心灵境界。由已知推未知,是孔子对于善学者境界的推崇。 1·16 子曰: “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 孔子说: “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本博评析】 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学而优则仕”,是为孔子推崇的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只是这好象与体现他安贫乐道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相违背。但也可以理解为:不求人知己,但求自己不要因为不了解别人就冤枉了别人。这更符合孔子仁的观念。但前文中说过,将学术大厦建立在本身就是可真可假的仁、义、礼上,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而后面也在论语中有子曰为证,孔子已经注意到人们行礼常有虚假之礼,并责备之。只是我想,这是难以避免的。当一个国家提倡一种行为——比如善的时候,伪善就会随继而产生。这是令孔子倍感头疼的事情,却又是老子一目了然的事情。暂放置一旁他日再论。
个人分类: 道之我观|2908 次阅读|21 个评论
古代中医登陆央视CCTV-10——孔子像的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热度 4 sheep021 2011-1-23 20:23
蒋科学说:“孔子像的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 俺一想,真的啊,从2011-1-22日开始,古代医生正式登陆央视,CCTV10 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是该书的作者罗大中。 虽然,以前百家讲坛也讲述过中医,但那都是故事,几乎不涉及医案。 这次,罗大中挟《古代的中医》《这才是中医》《神医这样看病》等著作在百家讲坛开讲,意义非凡。 刚开了一下今天的节目,是讲王孟英治疗疟疾的故事,医案个个精彩,治疗水平不输现代。与书中稍有不同。可与书本参看,相得益彰。 今天还顺便提到了一膏方——玉灵膏 :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 龙眼肉30克,西洋参3克,白糖适量。 补血,益气,安神。 ①年迈体弱,神疲体倦,心悸怔忡,食欲不振。②病后血虚气弱,四肢乏力,头昏,面色萎黄。⑧孕妇体弱,精神萎靡,纳谷欠佳。 一起炖烂成膏,每天一勺。 或上药置于保暖杯中,用沸水冲入浸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饮用,并不时食用龙眼肉、西洋参,1日内服尽。 本方为甘温与甘寒相济的滋补剂。方中龙眼性味甘温,功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主治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神疲体倦,面色萎黄,饮食欠佳等症。西洋参性味甘寒,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要含有人参皂甙,所以它与人参都有补益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龙眼肉与西洋参配伍,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是药食两用的滋补上品。 听说目前很多高中生都吃上西洋参了。学生们考试前喝点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单纯服用西洋参好多了。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3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孔子像的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热度 16 jiangjinsong 2011-1-23 19:43
在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像, 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許多人懷疑這件事的好壞。 其實, 從爭論本身就可以看出, 這個像立得很好, 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許多人提議在這一帶樹立其他人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我都很贊成, 如老子、墨子啥的, 多樹立幾個沒啥問題。 中國人多, 開奧運會時, 我們的吉祥物都比人家多。 廣場也夠大, 多來幾尊像也放得下。 中國的事情往往都先從試點開始, 弄一個典型代表, 然後全面鋪開。 記得黃老邪對於“千人計劃”的高待遇是這樣評價的, 先讓一小撮人有了較高的待遇, 其他人也就容易向上提了。 雖然有先有后, 但是總比誰都很窮好。 立像也是如此, 孔子開了口子, 其他的大師們的像也就容易在那兒立了。 立了多了, 就不再是壟斷的局面, 多元文化的格局在不經意中就開始顯現了。 再有, 爭論引發大家認真閱讀, 深入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 然後再掐架水平也會提高。 無論是支持傳統, 還是反對傳統, 或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或者創造性轉化, 無論觀點如何, 如果真是認真研讀經典, 深入思考, 少來點條件反射式的反應, 發言都會深入的。 在我看來, 這些已經體現了立孔子像的價值, 雖然用了點銅, 但是值得。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998 次阅读|49 个评论
中国整体人文思想的僵化与麻木——评天安门广场立起孔子像
热度 40 yatou 2011-1-19 08:26
我见过年轻博主孔玲的博文。家族乃孔子后代,生活在曲阜农村。对于家族女性的歧视,可谓“功力深厚”。年轻的博主痛斥了这种顽固思想。而我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生此地长此地老此地也会毕此地。至今,在这块地皮上,上至官家,下至百姓,家中若无男儿传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包括暗地里操作,包括再包养一个)再生男孩。 有的母亲,已为丈夫生了两个孩子,就因为都是女孩,丈夫即在外另寻他方,继续进行传宗事业。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此失去了往日的笑颜,过着没有了尊严的生活。这是对人性的摧残。 有的母亲因第一胎是女孩,就因家中将孩子送至远处而从此亲人不敢再相认,心里流着血忍着痛还得继续给婆家生第二个。对于孩子心灵的正常成长,对于家庭成员灵魂的折磨,岂是可以用钱来换。 一个可爱的男孩子,因为父亲对其学业的过分要求,而从上小学第一次没有考100分的那天起,就跌进了暴戾父亲责骂、痛打的境地里。孩子的心灵是何等的摧残。而孔子的礼与仁,于孩子来讲,如何来做得。如果果真做得了,心灵该是何等的扭曲。 孔子教人要这样,要那样。因为放弃了对于人们行动原因的深究,从而陷入“瞎指挥”的状态中。 说这些,禁不住流泪。这都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都是人祸 。归咎于何处?自然是清楚无疑。 相较之下,老子没有说教,他只是讲事物运动潜在的规律,他不会板上钉钉,陷入机械的僵死教条中。还得继续道德经的宣传。在老子所具有的开阔视野下, 人类不过是活在自制的诸多纠结里。 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禁锢,对社会产生的巨大的消极的作用,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对它有过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但现在却重拾孔子,这是历史的倒退。孔子乃仁爱之人。只是其愚何以能托起这个民族的重新崛起?又会有多少人在他的教条里再陷入《家》中长子的孤苦境地。而一个社会中的思想活跃者,即被指责为大逆不道、异类,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又将会塑造出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与中国? 天安门立个孔子像,倒也没啥大不了。但这反映了中国整体人文思想的僵化与麻木。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个人分类: 道之我观|7922 次阅读|143 个评论
孔子像究竟应该立在哪儿?
热度 20 jiangjinsong 2011-1-18 18:16
孔子像究竟应该立在哪儿? 近代以来,孔子在中国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最近,在国家博物馆前树立孔子雕像,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怀疑和批评的理由,不外乎是国家博物馆处于天安门地区,其政治意涵比较敏感,怀疑此举是否具有某种政治阴谋,是否意味着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而已。在我看来,这种怀疑和批评体现了近代中国反传统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众所周知,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文化影响甚钜,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如果要只选出一个人中国人来代表中国文化,非孔子莫属,那么在象征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前树立一尊雕像,孔子难道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暴发户。人民共和国绝不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同样也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精神,更有五千年文化的深刻积淀。在天安门地区,不仅悬挂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还有孙中山的画像,现在又树立了孔子的雕像,说明我们在反思过去偏狭盲目的文化观之后,不再割断历史,对于国家认同已经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体认,具有了恢弘的历史观。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孔子像不仅代表了儒家文化,其实也是象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符号。孔子像立在国家博物馆门外,我以为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说明,我们的历史文化,不是与今天生活毫无关系的文物,而是我们今天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力量。仁义礼智信,这些以华夏文化独特方式表达的普世价值,在中外历史上都曾起到过重要的教化作用,今天仍然是我们建设公民社会重要的思想资源。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人类的进步,总是在继承基础上展开的。我们越是虚心从传统的智慧汲取营养,文化的创造力就越是丰沛,相反越是以浮躁激进的心态蔑视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就越是坎坷曲折。例如,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充分开发了古希腊文化资源的结果,尽管,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大多支持奴隶制,但是文艺复兴运动却促进了人类的解放。中国大陆近代以来激进思潮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浩劫。反观,东亚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现代化进程相对来说也更加顺畅。 因此,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质疑和否定孔子像的树立,而是要把这一文化符号落实为社会文明的具体建设,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流派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转化,与援引自西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例如,借鉴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保障人民自由表达和尊重多元文化方面狠下功夫,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再如,儒家主张:东海圣人西海圣人,心同理同。这一理念的阐发和弘扬,同样也可以推进对于普世价值的认同和坚持。创造性地诠释“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当下每况愈下的环境危机,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借鉴“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的传统智慧,真正做到薄税敛, 制民恒产, 与民休息,各级地方政府不与民争利,不以高价卖地来敛取财富,则对于减轻目前处于危险边缘的两极分化,让人民能够放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大有裨益。 类似的开发和转化途径,不胜枚举。 开发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一种敬畏尊重的态度进行。因此,孔子像真正树立之所,应该是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倡导者们自己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相关理念,以至诚无伪之心实践其精神。切不可为一己之利,以侮慢亵玩之心,将孔子及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短期政策的工具,作为操纵和欺骗民众的手段。如此,则弘扬传统文化却变成了 诗礼发冢的罪恶勾当,违背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丧失民众的信任,最后也必遭 天谴,终将失败。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124 次阅读|56 个评论
[转载]自由主义者秋风支持在北大立孔子像
jiangjinsong 2011-1-17 01:20
支持在北大立孔子像   文/秋风      北大张祥龙教授倡议,北大应当在校园树立孔子塑像,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提议。不用讲孔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单是从教育的角度看,北大校园里就应当有一座孔子的塑像。      中国的大学其实应当有两个渊源,显性的渊源是西方的大学传统,这在今天看得非常明显,大学的基本架构模仿自西方,不论是上个世纪人们热衷学习的德国大学传统,还是近来各地争相模仿的美国大学传统。   但其实,中国的大学应当还有另一个较为隐晦的传统,即中国“大学”(太学)、书院传统。私立大学、包括某些教会大学,与古代中国书院的关系似乎也相当明显。而北大与太学的关系最直接,它是政府直接设立、管理的学术教育机构。这样的政、学关系在权力的控制欲望比较强烈的时候,是很容易扭曲大学精神的。因而,作为中国大学的象征,北京大学并未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其学术与教育上的独立性。      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大学自治是大学成为大学的关键所在,并且几乎不假思索地把这一观念及相关制度安排追溯至西方大学。西方大学的自治制度确实自中世纪即发育成熟,但是,早在这之前一千多年,孔子就已经创造了一种自治的、自由的学术-教育制度。      是的,孔子创造了一所自由而自治的大学。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组织成了学术-教学共同体,这里的一切均与权力无关,一切教学、研究、写作事务,完全由孔子与他的学生自行决定。人们可以说,孔子是幸运的,那时的天子、诸侯、世卿大概还没有想到要控制学术、教育,或者因为他们忙于征战,而无暇控制教育、学术,或者他们本来就相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影响享有这种自治的权利。      因此,孔子的教学、研究、写作是自由的。他们可以自由地讨论一切问题,好象没有任何禁区。包括对于最有权势的人物,他们也可以随意议论。看看论语,里面有很多对现实政治、制度的讨论和抨击。这里可能有一个经济条件:孔子的大学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依赖学生的学费,可能还依赖一些富裕学生家庭的捐助。      自孔子之后,即便到了战国,各邦国迅速地走向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但学术、教育仍然是自由而自治的。孔门一系仍然在自由地维系着其自治的大学,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诸子”也都与其学生结成了一个自治的教育-学术共同体,像墨子,甚至带有传授实用技艺的行会的色彩。      根本性变化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那些自治性大学同样被消灭,焚书坑儒,“以吏为师”,设博士之位,学术、教育国家化。以后的太学不可能是自治的,即便是宋以后兴起的书院,为维持生存,也必须与官府合作。      因此,如果今天中国的大学要走向自治,那么,其本土的精神渊源就不是太学、甚至也不是书院,而是孔子。孔子的大学做到了真正的自治,他的秘密在哪里?这恐怕是一切关心大学自治理念与制度的人们应当考虑的。假如北大人有这样的价值追求,那么,他们就该回到孔子,在北大树立一座孔子塑像,面对孔子去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      对于置身于商业化浪潮中的当代中国大学来说,孔子大学还有另外一层价值:孔子办大学,不是要让他的学生们服务于诸侯们暂时的政治、经济目标,相反,那所伟大的大学是要培养出具有价值追求的精英,孔子要让他的学生们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坚守人文主义的理想,在专制主义已经在地平线线上升起的时代致力于驯化权力。      当然,大学只有自治,才有可能发挥这样的价值守护功能。既然如此,那么,在北大树立孔子塑像的事,其实也不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相反,张祥龙教授可以自行约集校友及对此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筹措资金,设计和树立塑像。这样的程序才合乎孔子的自由精神。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孔子進北大這件事
jiangjinsong 2011-1-17 01:13
孔子进北大这事   文/陈明   不管承认与否北京大学都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某种象征性的符号,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文革、学潮以及方兴未艾的政治家演讲无不说明或强化着这一点。在这个时候讨论一下孔子与北大的关系也许是适合的。      我对北大这个符号的注意是在1998年北大百年庆典的时候。当时刘军宁主编了一本《北大传统与自由主义》,李慎之写序――有人称之为“自由主义的破题之作”。大概是说北大的传统是自由主义的传统。显然,在他们笔下这个符号象征着自由主义。毫无疑问,这是可以找到许多事实依据的。但是,一代一代北大人提倡民主、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寻求富强,是救国救民――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个性救国等各种主张于焉而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把爱国主义当作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事实上我当时就觉得主流话语把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或爱国传统说成北大精神或北大传统不仅同样成立,并且更有解释力。因为任何主义作为方案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免随着世事变迁而需要做出损益调整,能够为这种损益调整作依据的只能是人的“未被规定的需要”。爱国主义正是与此对应的这样一种精神、情感或意向。社会主义同样与北大源远流长,那是因为存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认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成为上上下下的新共识。自由主义同样如此――陈独秀、胡适诸先生不是就有宪政爱国主义之说么?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孔子与这一切关系如何?      那个把北大精神定义为自由主义的李慎之先生断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专制主义”。如果这样,那么孔子与北大是格格不入的。但刘军宁对传统、孔子的理解则相当正面,认为“儒教与自由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互动关系,并在实践层次上呈现出相互结合的趋向”。社会主义,在主流话语中,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更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中,合法性基础已经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论论证转换为对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承诺。这样的转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成为社会共识的凝聚点却似乎还缺少配套措施。怎么解决“上面有想法,下面没办法”的尴尬?到未名湖找个地方给孔子立像吧。这应该比在人大办国学院、在山东建“标志城”要投资少许多许多,收效好千倍万倍。      爱国是具体的,爱祖国的山川风物、历史文化。创办于国势衰颓新旧交替之时的京师大学堂不免带着先天的焦虑,而表现为对西学的崇隆和对传统的轻忽。王国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矛盾冲突实际是时代症候的折射。事实上,可爱者与可信者自有其学科归属和价值领域,不能也不必强求同一。在意识形态话语弃旧图新、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孔子作为一个符号,自有其不可替代和磨灭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符号的意义是赋予的,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期望。这就不免导致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各方显示的能量可以显现文化权力的真实结构——孔子进北大这事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 大约也就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并断定“孔子就是一条丧家狗”,从而引发学界激烈讨论并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如今,李教授又拟推出《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续写“反孔专家”神话,并预先高调抛出了一连串耸人听闻的观点为新书造势,如“传统文化不能救国”、“传统文化热全是病”、“传统文化糟蹋中国”等(综合《中国青年报》4月29日、《东方早报》4月25日、《南方周末》4月16日相关报道,以下引文不注出处)。可以预见的是,学界对这些爆炸性观点的讨论,注定会再次成为今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作为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李教授有着根深蒂固的精英意识,他直言不讳地说:“大师比普通的布道者要更负责任。”他也正是以“大师”的傲然姿态断然宣布:“孔子热、传统节日热、传统服装热、祭拜炎黄热在我看来全都是病。”坦率地说,我也认为学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学者就比大众更高明,更不等于学者就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知识优越感或许会有点,但事情也往往坏在知识优越感上,因为学者们总是试图以冰冷的知识和理性来取代或取消大众内心的情感和信仰,而实际上这是个方榫圆铆、不甚相关的问题。   李教授紧紧抓住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的自谦之辞纠缠不放,力图通过知识考古把孔子由圣人还原为凡人,正是忽视了或者根本就不懂作为圣人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追加和投射上去的价值信仰与文化情感。进而言之,还原孔子或会得到真实孔子的只鳞片甲,但却抹杀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历程。难怪陈明先生说他是“训诂家的眼界”——眼里只有事实和知识,心中别无信仰和情怀。试问,耶教中的耶和华和耶稣,能用科学的或知识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吗?   李教授承接的是近代以来“反传统的传统”的余绪,只不过他以往打起的多是知识的旗子,如今却突然甩出了“传统文化不能救国”的杀手锏。是的,传统文化确实不能救国,因为文化虽然是人生以及家国天下不可或缺的组成不分,但却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无所不适的万金油。事实是,似乎并没有人把中国健康良性的发展完全寄托在颂扬下孔子或诵读下《论语》上面。更为关键的是,在遭受了百余年的批判质疑和颠覆解构之后,特别是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渐行渐远以至于杳无踪影,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传统文化救中国”,而是“中国救传统文化”!   当然,目前传统文化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也是事实,比如浮躁化、功利化、商业化甚至是政绩化,又比如借国学之名发国学之财等。但更应看到,传统文化萌动复苏的迹象,既是一种因应“现代文明病”而回归传统寻求文明新出路的内在需要,也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过程期间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即无论是读经热和国学热,还是古礼热和祭祀热,抑或是孔子热和国学热,多是一种民间和民众的文化自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热一概否定之,而应该是顺势扬波、合理引导,同时拒绝和批判那些虚妄的文化现象。   令人诧异的是,面对传统文化热,李教授竟然痛心疾首地说:“我不忍心,我可爱的中国,就这样被糟蹋下去,被一大堆用谎言、谣言编织起来的自欺欺人糟蹋下去。”窃以为这纯粹是高危之论,完全是耸动视听。传统文化真的就那么罪大恶极、罪不容恕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的就这么一塌糊涂、一片黑暗吗?中国人真的就完全生活在谎言和谣言之中并自欺欺人吗?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和尊严,即使对她不加敬畏,也应该保持必要的尊重,这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李零如此称道理性和宽容,但却对传统文化破口大骂,真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最后,有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李教授认为凡是批评他观点就是“骂”他,所以在《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的序言中接连用了十几个“骂”字,说批评他的人“不读书,光骂人,甚至不惜制造谣言,借刀杀人,是卑怯的表现。”这使我很紧张,因为我去年也曾围绕“丧家狗事件”写过两篇评论文章,算是“骂”了李教授,但我自信尚没有卑劣到“制造谣言,借刀杀人”的地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无论是谁,李教授都大可告他个造谣中伤罪或侮辱诽谤罪。至于口口声声把别人“不读书”挂在嘴边,似乎也有些武断——即使李教授再勤苦,也未必能读尽天下书;即使读尽天下书,也未必能见识卓然;即使见识卓然,也请不要忘记“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的先贤教诲!  作者: 王达三
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大校園立孔子像的相關討論
jiangjinsong 2011-1-17 01:08
最近國家博物館前立了孔子像,惹來一片罵聲。 看來,自五四以來反傳統的影響的確很深刻,儘管中國當代許多有見識的企業家們早就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了,可是許多鸚鵡學舌的朋友還是迷信五四的教條,儘管估計中國人對科學、民主真正內涵清楚的沒有幾個,但是科學民主是一定要掛在嘴上的。 想起前幾年北大教授張祥龍先生曾提議北大校園立孔子像的動議,當時也引發了許多討論,今天重溫當時有關討論,也許不無意義吧? ================================================================================= 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   ――北大校园立孔子像的建议      张祥龙         北大校园的塑像渐多了。以前有一些现代中国人的像,和外国人的像,如文学家塞万提斯像。近日散步,发现静园草坪边的一院中立了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的半身像,让我这个搞东西方哲学比较的人受到触动。既然立新像是可以的,立哲学家的像也可以,那为何不立我中华民族第一圣哲孔夫子的像?我以前在多个场合提议北大应该立孔子像,比如当着各位校领导的面,在“校园规划座谈”时提过,但马上有人说“要谨慎”,于是也就不了了之。今天实在是觉得不能不从情理上申诉一番了,希望在北大110周年校庆之前引起关注,特别欢迎持不同意见者来讨论。   为什么要在北大立孔子像?首先,孔子是塑造中华文明的最伟大哲人和至圣先师,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一所力求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中国最高学府中,立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创立者和精神导师之像,可谓天经地义。   其次,北京大学不是一般的学府,她是传承中华古文明的最后一个王朝,为了应对西方侵略造成的文化危机,在其变法维新之际,采取的一个教育变革措施的成果。当时名称她为“京师大学堂”,具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功能,是古来“太学”、“国子监”的直接传承。可以说,北大是国子监的现代版,是中华文明通过教育来承接自家道统、赢得时代机遇的正脉嫡传。就此而言,北京大学的校史要比现在讲的长得多,今年要庆祝的不只区区110周年校庆,而应该上溯起码数百年(有清一代),乃至两千年(西汉太学),并追源到孔子的杏坛施教及西周之辟雍设学。在此具有文化神圣历史性的地方,树立使这个文化得以神圣、得以历时弥久的圣人之像,是绝对必要的正名之举,义不容辞之举。不然这个学府就会流于一所随全球化潮流漂泊的university。此大学非彼大学,这里除了要学习西方之外,更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第三,北大素有宽容、多元的传统。为了让此宽容多元成为真实的、全面的,就绝不可搞反向宽容,也就是只对西方学术与文化宽容,而对自己的学术与文化缺少宽容;只对西方古人开放,而对自家的古人不开放。既然有了苏格拉底像、塞万提斯像,就没有任何理由不有孔子像。我们哲学系立了北大校园中可能唯一的中国古代圣人像,那就是治贝子园前的一尊老子像,但可怜他的手指已然尽断。有人曰:“这无指才是大指、道指。”自嘲一番也就罢了。但孔子像不但不可不立,亦不可草率而立,必选校园最中心和要害处,以最精当耐久之材料,嘱最有水准和儒心之雕塑家来立不可。西门华表之间东边的花坛,或许适宜。   因此,我作为一北大教师、北大校友,出自对北大深切挚爱之情,呼吁校方郑重筹备树立孔子像。如若资金不足,可在校庆之际向千万校友募捐。我所在的七七级北大校友,八二年初毕业之际捐款塑了蔡元培像;今天全校历届校友,共同捐款来树立中华民族暨我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之至圣先师孔子像,正是继往开来、拨乱反正的一大盛举,何乐而不为也?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可以推动新文化运动,又可以引领我中华文艺复兴的潮头,此所谓大学之为大者也! ============================       戊子仲春写于燕园    ======================================================================= 孔子立像与北大精神   文/冼岩   从邹恒甫事件到何志毅事件,不到一年间,曾经被海内外视为中国人文精神圣地的北大,被一个叫张维迎的人搞得名声狼藉,斯文扫地。一时间,重寻北大使命、重建北大精神的呼声在民间响彻云霄。   比之一些欧美名校,北大建校为时虽不长,但怎么也有110年历史。更上承古之“太学”、“国子监”,可谓源远流长。这么一个文化学术的圣地,这么一个精神传承之所,怎么可能仅因两幕闹剧、一个庸人就声誉蒙羞,成为众矢之的?相信这是海内外许多心系北大者感到疑惑的问题。   张祥龙先生的《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一文,为此谜底揭开了冰山一角——北大精神之流失,非自张维迎始。在此之前,北大早已是虚有其壳。一个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只知迎合于强势话语,追逐于商业利益的北大,不可能承担精神传承的使命。   以自然科学论,“中不如西”有目共睹,早有定论。但以社会人文论,中西可谓各有所长、各有所适。文化的价值是相对人群而言的,其意义在于传承人群的精神,强化共同体的凝聚力。以此标准相衡量,中华文化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才能维持我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不绝。古代同时兴起的四大文明,其他三者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余遗址、残篇供人吊挽;独我中华一脉不绝如缕,虽山川易色,朝代更替,皆不改我文明血脉之颜色。   得能如此,中华文化之功莫大焉;作为传统文化核心之儒学,功莫大焉;儒学之创始人及集大成者孔子,功莫大焉。横向而论,以文化及个人的影响和份量而言,东哲孔子略相当于西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者之和。发生在中华文明传承圣地北大校园内的咄咄怪事却是:西哲苏格拉底的半身像很轻易就立起来了,而当有人建议应该树立中华民族自己哲人孔子的像时,校领导的反应却是“要谨慎”,于是不了了之。   作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之旗帜,北大总应该承担些什么才能名副其实。何况在这里需要承担的,既非流血、杀头之险,也非斯文扫地之忧,不过是须面对某些精神洋奴的刮噪而已。一个不能承担的北大,一个精神上已经奴化的北大,不再是中国人文之象征,不再是众人仰望的旗帜。不是张维迎之流使北大精神堕落,而是北大的精神已经堕落,无德无才,惯于搞“人事斗争”如张维迎之流,才能在北大如鱼得水,搅得风生水起。年前的邹恒甫事件和何志毅事件,只是北大精神堕落的信号;民间重寻北大使命,重建北大精神的呼声,则是对此的确认。   北大精神虽已萎靡,却并非不可重振。毕竟有着百多年的文化底蕴,有着海内外众目所注,众望所归。古人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重振北大精神的关键,就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90年前,北大曾经引领新文化运动的浪头,那场运动虽起到了唤醒国人、振聋发聩的作用,但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过激口号,这可能是北大某些人认为立孔子像“要谨慎”的一个原因。几十年过去了,过激思潮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动荡与灾难,人所共知。北大在享受往日尊荣之时,也应该负起自我清算的责任。在校园内立孔子像正是一个机会,一个向世人展示北大勇于追求真理,勇于承认错误,北大精神犹存的一个契机。   在全球竞争时代,各国、各校之文化也在竞争。世事如逆水行舟,不进必退。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旗帜,并没有注定非北大莫属。面对难得的机遇,以复兴北大精神为使命的人,都会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庸庸禄禄于官位私利者,将葬送北大的未来。 ====================================================== 北大立孔子像又能如何?   文/王达三   张祥龙老师关于北大立孔子像的建议及其理据,我完全赞同并大力支持,但也有个小小疑惑:难道北大立起了孔子像,就能做到像张老师所说的“可以引领我中华文艺复兴的潮头”吗?      据说百余年来北大一直着“引领中国文化风尚”,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风尚”就是“反传统”。在此背景下,北大如果突然立起了孔子像,受到的各方压力可想而知。职是之故,如由外界特别是校友捐赠孔子像,或会多多少少减轻北大的一些压力。我猜测张老师提议校友捐赠孔子像是在为北大的这种尴尬处境“解套”——堂堂北大虽不能说财大气粗,但还不至于用募捐方式才能立起孔子像!      但是,张老师的良苦用心未必就能得到相应回报。窃以为北大根本还没有从“反传统”的历史阴影中走出来,更没有做好“引领中华文艺复兴潮头”的心理准备,所以它在短时期内接受捐赠孔子像的可能性很小,更不用说自建孔子像了。这绝非臆测之辞,因为据我所知,早在2002年时,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就曾拟捐赠一尊孔子像给北大,但被北大婉言谢绝,最后只好转增给中国人民大学。      人大在中国高校内率先立起了孔子像,并且率先创办了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虽然不能说宣布了“反传统”文化风尚的终结,但却无疑揭开了“回归传统”文化风尚的序幕。坦率地说,我认为北大在“回归传统”的文化风尚面前已经落伍了。它那个专门为所谓“高端人员”开设的“高价国学班”,为人诟病多矣!至于请大小S搞讲座,也有失名校风范。      问题还在于,孔子的伟岸和高大应在人们的心里,诚如司马迁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不能在内心对中国文化抱以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的话,孔子像立与不立并不重要,甚至是不立也好。张老师文中曾提到北大治贝子园前老子像的手指全然断尽,我很担心孔子像立起来后也会出现同样的后果。就此而言,北大首先学会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可能比立孔子像更为迫切和重要。      在这方面,北大应做和可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完全可以依靠自身优势摸索出一条不同于人大的路子来。张老师在文中有个大胆的提法,即北大是“中华文明教育的正脉嫡传”。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教育最核心的一点是读经。民国元年,由蔡元培先生担任教育总长的教育部废止了学校的读经。但到1937年时,蔡先生尽管仍然对中小学生读经持保留态度,但却赞成大学生也读点经书。遗憾的是,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学校读经的传统被抛弃殆尽。北大如果真要以 “中华文明教育的正脉嫡传”自任的话,我想首先应该恢复读经的传统。      当然,读经在古代几乎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现代只能作为诸多科目和课程中的一个,这有点像欧美流行的以教授西方人文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前国内也有些大学开始效仿国外的“通识教育”,但至多是开设些杂乱的“国学课”,不但不敢公开打出读经的旗号,也没有作为公共必修课。北大要搞的话,应避免这些问题。三年两载的读经课虽然未必能确保学生熟悉和掌握经典的内容,但至少可以确保学生做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之同情”,庶几可以逐渐培育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届时,心中有孔子,孔子像立与不立,同样也不重要了。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而哈佛大学礼堂舞台两侧正各有一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雕像。不知道北大立孔子像的时候,能否也有个独具中国文化风尚的校训?这或许也应该成为北大110周年校庆的一个话题,因为北大是中国名校中唯一没有正式校训的高校。      先放下一句话,即传说中的北大校训“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或“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很俗气,比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差远了。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始皇和孔子:不但对称,而且和谐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1-15 11:19
秦始皇和孔子:不但对称,而且和谐 给孔子塑个像, 应该给秦始皇也塑个像。 孔子有什么功劳? 孔子摆弄文字和舞文弄墨, 完全是他老人家自己的爱好, 孔子弄出的那些文字, 既无国家项目批文, 也无政府下达任务, 是完完全全的民文科。 秦始皇就不同了。 秦始皇代表政府, 统一了国家, 这是多大的功劳? 这是天大的功劳, 因为从此中华大地有了真正的天子。 (儒家表扬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秦始皇开辟统一的国家模式, 哪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实践! 秦始皇焚书坑儒, 是为了实现治; 董仲舒独尊儒术, 是为了实现安。 秦始皇和孔子是阴阳图中的黑猫和白猫, 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6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個問題:只有講科學講民主的才可以雕像紀念嗎?
jiangjinsong 2011-1-14 23:17
這是什麽邏輯? 在這種不假思索的反應背後 隱藏著中國當代知識份子的什麽盲點?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21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北大校园立孔子像的建议【张祥龙】
jiangjinsong 2009-3-13 13:41
http://news.sina.com.cn/pl/2008-04-15/133715360301.shtml 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   北大校园立孔子像的建议   作者:张祥龙   编者按:   国学热的热点还在扩散,又出现北大立孔子像之争。就在5月4日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日即将到来之际,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先生撰文《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称北大是中华文明教育的正脉嫡传,因此建议北大立孔子像,并期望北大能引领中华文艺复兴潮流。    在曾提出过作为当时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思想解放之号角的打倒孔家店的北大,现在有人提出在北大立孔子像的建议,也许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而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一说却让我们想到当今大学的灵魂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大学在快速壮大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流失有目 共睹。梅贻崎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而现在的大学却有越来越向大楼靠拢之嫌。     设立孔子像就能重塑北大之精神与灵魂吗?我们今天的大学当有怎样的精神与灵魂?本报今日发起关于大学灵魂的讨论,欢迎读者朋友参与。(陈美寿) 北 大校园的塑像渐多了。以前有一些现代中国人的像,和外国人的像,如文学家塞万提斯像。近日散步,发现静园草坪边的一院中立了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的半身 像,让我这个搞东西方哲学比较的人受到触动。既然立新像是可以的,立哲学家的像也可以,那为何不立我中华民族第一圣哲孔夫子的像?我以前在多个场合提议北 大应该立孔子像,比如当着各位校领导的面,在校园规划座谈时提过,但马上有人说要谨慎,于是也就不了了之。今天实在是觉得不能不从情理上申诉一番 了,希望在北大110周年校庆之前引起关注,特别欢迎持不同意见者来讨论。   为什么要在北大立孔子像?首先,孔子是塑造中华文明的最伟大哲人和至圣先师,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一所力求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中国最高学府中,立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创立者和精神导师之像,可谓天经地义。    其次,北京大学不是一般的学府,她是传承中华古文明的最后一个王朝,为了应对西方侵略造成的文化危机,在其变法维新之际,采取的一个教育变革措施的成 果。当时称她为京师大学堂,具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功能,是古来太学、国子监的直接传承。可以说,北大是国子监的现代版,是中华 文明通过教育来承接自家道统、赢得时代机遇的正脉嫡传。就此而言,北京大学的校史要比现在讲的长得多,今年要庆祝的不只区区110周年校庆,而应该上溯起 码数百年(有清一代),乃至两千年(西汉太学),并追溯到孔子的杏坛施教及西周之辟雍设学。在此具有文化神圣历史性的地方,竖立使这个文化得以神圣、得以 历时弥久的圣人之像,是绝对必要的正名之举,义不容辞之举。不然这个学府就会流于一所随全球化潮流漂泊的university。此大学非彼大学,这里除了 要学习西方之外,更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第三,北大素有宽容、多元的传统。为了让此宽容多元成为真实的、全 面的,就绝不可搞反向宽容,也就是只对西方学术与文化宽容,而对自己的学术与文化缺少宽容;只对西方古人开放,而对自家的古人不开放。既然有了苏格拉底 像、塞万提斯像,就没有任何理由不立孔子像。我们哲学系立了北大校园中可能唯一的中国古代圣人像,那就是治贝子园前的一尊老子像,但可怜他的手指已然尽 断。有人曰:这无指才是大指、道指。自嘲一番也就罢了。但孔子像不但不可不立,亦不可草率而立,必选校园最中心和要害处,以最精当耐久之材料,嘱最有 水准和儒心之雕塑家来立不可。西门华表之间东边的花坛,或许适宜。   因此,我作为一北大教师、北大校友,出自对北大深切挚爱之情,呼吁 校方郑重筹备竖立孔子像。如若资金不足,可在校庆之际向千万校友募捐。我所在的七七级北大校友,八二年初毕业之际捐款塑了蔡元培像;今天全校历届校友,共 同捐款来竖立中华民族暨我北京大学之至圣先师孔子像,正是继往开来的一大盛举,何乐而不为也?北京大学既可以推动新文化运动,又可以引领我中华文艺复兴的 潮头,此所谓大学之为大者也!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评】三忧北大立孔子像
jlpemail 2008-4-22 10:04
【科学网评】三忧北大立孔子像 张祥龙先生发表在《深圳商报》的《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 建议北大立孔子像》,主张在北大的某个地方(比如西门华表之间东边的花坛)立孔子像,笔者以为不妥当,尤其是借北大110周年校庆之机。 北大拟立孔子像,至少有以下三忧: 其一,与原景观失谐。 与北大类似,清华园里也已经立了不少名人像。就立孔子像而言,清华是先进了一步。在一个风景秀丽的荷塘边,不由分说地力一个古代文化人的像,与周围的景色没有多少关联,有些突兀和不协调。人文景观,如果与自然景观不和谐,就是对于自然景观的破坏了,即使那个雕像的主人公是个世界级的文化大师。 在那个荷塘边,如果立的是撰写过与关于荷花的传世之作的文人之像还说得过去。清华的朱自清像,没有立在河塘月色亭附近,却立在了一处非常小气的荷塘边。荷塘月色亭南面的空地被孔子占据了。孔子不该立在那里,朱自清又不该被挤到远处,这就是双重的不适宜。况且,那里还是年轻人花前月下的好去处。 北大是多元的、宽容的,是指学术、思想学术方面,不见得以立像为标志。孔夫子的庙宇已经够多了,不需要更多的雕像占据校园等文化场所了。 张祥龙先生提议在北大校园立孔子像,结果恐怕也会重蹈覆辙,继续添加不和谐的符号。老子像在北大的遭遇,已经成为笑谈的先例了,孔子与之攀比又会如何? 其二,不良的示范作用。 北大的灵魂有无,与孔子没有必然联系。110年都过去了,没有那个建议中的雕像,不是照样传承中华文明了吗?更要紧的是,目前的所谓国学热,以及以孔夫子作为符号的所谓鸿扬传统文化的各类工程纷纷上马,并不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鸿扬。以宏扬传统文化的名义开始,结局往往是传播了一些糟粕,损伤了优秀的文化遗产。 北大如果也落俗套地搞这类工程,就难免为同好提供口实,大肆兴建无益的土木建筑。结果多半是劳民伤财,制造文化垃圾和建筑垃圾,为文化景象添堵。 对几乎包罗万象的所谓国学及其热,笔者冷眼旁观;对于那些与之关联的雕像工程以及学术项目也不苟同。 其三,称最伟大和至圣不妥。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在思想界、教育界的确有成就,但称不得 中华文明的最伟大哲人和至圣先师。论哲学思想,孔子不如老子庄子;论为人率直,不如盗跖,好面誉人,亦好背而毁之。其胸怀,不足以容一后生少正卯,何以称为圣人。所谓圣人之称,无非是有人需要愚弄人民的工具罢了。至圣则非人,非人何必学之,何必大肆宣扬,何必到处建庙宇、立雕像? 肯定孔子思想的合理之处,无可厚非。但有人喜欢矫枉过正,以前批判其思想糟粕时,骂得一无是处;现在又要授予伟大哲人和至圣先师的光荣称号走了另一个极端。 总之,笔者的看法是,北大不宜立孔子像。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