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共同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由美国多起校园凶手与药家鑫的共同点反思中国教育
热度 4 ljry8044 2012-12-16 01:19
今年12月14日,24岁的Ryan Lanza闯进美国康涅狄格小学开枪杀死28人,其中20名儿童。Ryan Lanza是个优秀的学生,还枪杀了家中的母亲。 1966 年 , 25 岁的查尔斯 · 惠特曼( Charles Whitman )开枪杀死、杀伤 46 人,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与母亲。惠特曼也是优秀的学生,还是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该事件发生后,精神病学家的调研发现,惠特曼与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 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 而药家鑫正好也有这两个共同点——他父亲限制他自由玩耍 ( Free play ) ,并通过暴力促使他成材。 Ryan Lanza据说也有类似遭遇,他母亲对他管得非常严格。 因此,未能正常玩耍,被过于严格地管理为三者的共性。 而 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曾针对贫困儿童和成绩较差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到 2 、 3 岁时,曾就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 1/3 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孩子,只有不到 1/10 的人犯过重罪。 因此,好玩为孩子天性,被扼杀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顺应孩子天性太重要了,如此,首先确保孩子做一个正常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 故而,易中天老师曾在药家鑫案后反思: 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育人做个正常人,不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关心其酸甜苦辣、不关心喜怒哀乐,不关心兴趣、追求、烦恼、纠结等等一切正常心态。只关心如何让孩子成材、成器、成龙,还通过各种励志、培优、成功学拔苗助长,尽可能剥夺孩子各种休息、娱乐时间,就是不让其正常成长。 正是这种扭曲人性的教育,最终让药家鑫变成凶手,并导致他的父母失去儿子,张妙的父母失去女儿,张妙的儿子失去母亲,让两个家庭都家破人亡的! 因此,应该判处“望子成龙”,判处励志、培优、成功学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非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挽救更多的药家鑫! 【易老师还指出,我们的教育,一到道德领域,便忍不住要唱高调。而且,教育越是高等,则调门越是高昂。我们总是要提出一些实际上做不到的道德高标,比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类,然后再树几个所谓“典型”来自欺欺人。满嘴官腔,自然忘了常识;时时高调,自然丢了底线。既无常识,又无底线,哪里还保得住 天良(恻隐之心)?结果呢,说是奔着“德艺双馨”去,其实朝着“家破人亡”来,刀刀都插到了别人的肋上。 这就不是该校一家的事了。实际上,它是中国高校乃至中国教育的通病,因此非改不可。怎么改?先学会说人话。说人话,就讲人性;讲人性,就有天良。事实上,只要告别官腔,自然回归常识;能够不唱高调,自然回归底线。有常识,有底线,有天良,足矣。】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372 次阅读|4 个评论
Nature同期两篇article文章报道大小麦基因组测序结果
热度 1 wudezhi2011 2012-12-2 20:56
一个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一个是集粮食、饲料和啤酒原料于一身的谷类作物; 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基因组庞大的禾本科作物。 如今,它们的基因组也公布于世,为作物遗传和育种研究者带来新的资源和工具。 2012年11月29日NATURE当期2篇文章以ARTICLE的形式报道了大小麦基组测序结果。其中,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研究者报道了小麦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小麦的基因组非常复杂和庞大,拥有17G碱基对,包含约9.6万个基因,是水稻基因组的43倍,成为禾本科作物中最重要粮食作物基因组测序的里程碑。 小麦基因组测序(17 Gb):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1/n7426/full/nature11650.html Analysis of the bread wheat genome using whole-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is a globally important crop, accounting for 20 per cent of the calories consumed by humans. Major efforts are underway worldwide to increase wheat production by extending genetic diversity and analysing key traits, and genomic resources can accelerate progress. But so far the very large size and polyploid complexity of the bread wheat genome have been substantial barriers to genome analysis. Here we report the sequencing of its large, 17-gigabase-pair, hexaploid genome using 454 pyrosequencing, and comparison of this with the sequences of diploid ancestral and progenitor genomes. We identified between 94,000 and 96,000 genes, and assigned two-thirds to the three component genomes (A, B and D) of hexaploid wheat. High-resolution synteny maps identified many small disruptions to conserved gene order. We show that the hexaploid genome is highly dynamic, with significant loss of gene family members on polyploid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nd an abundance of gene fragments. Several classes of genes involved in energy harvesting, metabolism and growth are among expanded gene families that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crop productivity. Our analyses, coupl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extensive genetic variation, provide a resource for accelerating gene discovery and improving this major crop. 同时,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学与农作物研究所Nils Stein教授领衔的一个国际大麦测序联盟公布了大麦基因组测序结果。大麦的基因组也非常庞大,拥有5.1G碱基对,是水稻基因组的13倍。大麦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为大麦遗传育种研究和啤酒工业带来新的动力。 大麦基因组测序(5.1Gb):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1/n7426/full/nature11543.html A physical, genetic and functional sequence assembly of the barley genome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is among the world’s earliest domesticated and most important crop plants. It is diploid with a large haploid genome of 5.1 gigabases (Gb). Here we present an integrated and ordered physical, genetic and functional sequence resource that describes the barley gene-space in a structured whole-genome context. We developed a physical map of 4.98Gb, with more than 3.90Gb anchored to a high-resolution genetic map. Projecting a deep whole-genome shotgun assembly, complementary DNA and deep RNA sequence data onto this framework supports 79,379 transcript clusters, including 26,159 ‘high-confidence’ genes with homology support from other plant genomes. Abundant alternative splicing,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s and novel 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regions suggest that post-transcriptional processing form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layer. Survey sequences from diverse accessions reveal a landscape of extensive single-nucleotide variation. Our data provide a platform for both genome-assisted research and enabling contemporary crop improvement.
6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封建王朝历史的共同点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2-8-29 15:55
封建王朝历史的共同点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的王朝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共同点,有许多对于当代的中国也有借鉴作用,正所谓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 王朝的起始阶段,内部能人聚集,基本是生龙活虎,锐意革命,建章立制绝无阻力,而且能够汲取原来的历史教训。到王朝建立若干年后国力会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还有英明的君王或者人才出现,随后矛盾逐渐积累加深,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在走向衰落的时候有人会针对弊政提出改革,但是往往阻力重重,效果微弱。到了王朝末期,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十分尖锐,内乱外乱接踵而至,战争爆发,最后王朝分崩离析。 1 王朝初始阶段 1.1 王朝的建立往往是在一个领袖的英明领导下,带领干将,打败没落的王朝,打败其他军事力量,建立王朝。 中国第一个王朝秦朝的统治者启用商鞅变革奴隶制度,启用张毅的外交政策,启用蒙恬、王翦、王贲、白起等一大批将军。西汉朝的刘邦有张良、萧何、郦食其、陆贾、陈平、叔孙通、娄敬、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大批能人武将。东汉的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李渊和李世民的手下有 24 位功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秦叔宝等。赵匡胤手下比较有影响或官职较大的有:范质、王溥、魏仁浦、韩令坤、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王审琦、符彦卿、赵普。元朝的超级武将极多,但是治国谋士较少,窝阔台、拖雷、窝阔台、蒙哥、史天泽、张弘范等,忽必烈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和姚枢等等。朱元璋手下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宋濂、章溢、冯胜、傅友德、廖永忠、赵庸、杨璟、胡美、吴良、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韩政、张龙、胡海、华高等文臣武将。清朝则有代善、多尔衮、豪格、多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范文程等。 这些文臣武将的特点是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对民间疾苦十分了解,这些人文功武略都十分了得,雄心万丈,意志坚强。这些人多数对旧的王朝不满,或者不被收纳,或者被边缘化,壮志难酬所以另谋出路。他们往往在一个英明领袖的带领下行动高度统一。 当然,领袖不好,行动和思想不统一而最后功败垂成的也是大有实例。在中国历史上,多数农民起义都是失败的。领袖不好、不英明,建国又迅速亡国的也有,最出名的是秦二世和隋炀帝,南北朝(仅北魏经历 150 年,有较好的国君)和五代十国的国君尽是。 1.2 历朝历代建立王朝后的第二步就是建章立制,可以称之为体制革命。中国的体制创新和改革都是在总结以前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各个朝代面对的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 1.2.1 土地问题和工商业问题。大都鼓励农耕,抑制商贸。为什么抑制商贸,主要原因是经过战争荼毒,商品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扰乱民生,所以不得不抑制,转而鼓励生产。再就是给有功人员分配土地。封建社会前期,中国人口少而土地多,所以没有实行 “ 均田地 ” 的措施,到了隋唐以后基本上都采取了 “ 均田地 ” 的措施,均田制最早是北魏在 485 年实施的。 1.2.2 官吏和功臣问题和豪强地主问题官僚豪强大族,他们肆意侵吞土地,刻剥农民,勾结权贵,结党营私,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使政令不能推行。而功臣不仅是官僚豪强,而且往往最接近权力最高层,不随心往往发动政变,威胁中央统治。所以在王朝初期对这些人都采取抑制措施,而王朝后期往往这些势力再次聚集增强。这从经济上说,是一个财富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王朝初期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财富在广大群众中间,而通过税收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和调度,但是王朝后期财富既不在群众中间,也不在中央政府,而是聚集在少数官吏和豪强地主中。财富重心转移导致 “ 贫富不均 ” ,人民无法生活,政府政令不通,职能丧失,所以才导致农民起义,王朝灭亡。所以,历朝历代初期都是对功臣和豪强地主进行抑制或者打击政策。开始没有那么做的,后来在吃了苦头以后也都这么做了,或者就没有长期存在。例如刘邦大力打击异姓王,但是大封同姓王,最后出现 “ 吴楚七国之乱 ” (前 154 年),最后不得不实行 “ 推恩令 ” 等削藩政策;西晋则出现 “ 八王之乱 ” ( 291~306 ),动乱没有有效制止,长达 15 年时间,之后就出现 “ 刘渊称帝 ” ( 308 年), “ 石勒称霸 ” ( 312 年), 316 年西晋灭亡;明朝朱元璋大杀功臣,但是和刘邦一样,陆续把自己 24 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王,使得建文帝不得不采取削藩政策,由此引发 “ 靖难之役 ” 。唐朝没有设置王爷,而是设置 “ 节度使 ” ;宋朝更是极力限制武将掌权,赵匡胤对军事制度设置独特复杂。清朝的功臣也是采取了限制和清除的措施,康熙 1669 年 “ 计除鳌拜 ” , 1681 年 “ 平定三藩 ” 。所以,其实限制和剪除功臣的行为实际上是 “ 消灭特权 ” 阶层的行为,在政治上是保证政令畅通,消除封建割据,取消贸易壁垒,完善法律法制的过程,于此相对应的必然是建立一套有效地政府官僚体系。官僚体系为什么在治国过程中比功臣王爷重要有效?第一,官员是选拔产生的,他们没有个人号召力,仅仅依照国家法律和上级政令执行行政,所以只能是 “ 在其位,谋其事 ” ,不在其位,就是普通群众,不会威胁政府;第二,官员都是采取任期制,不可能或者通常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私人势力;第三,各个官员之间是相互监督,相互牵制,逐级管理的关系,所以出现问题或者苗头会及时发现和纠正;第四,治国者绝大多数是文人,文人讲理而且软弱,所以一般不会造反。所以,从战争到和平,就是文人取代武人的过程,国家职能发生了改变,人事也必须出现重大调整。这就是范蠡说的 :“ 蜚鸟尽 , 良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 的原因。但是,实际上只要跟上历史需要的功臣大都没有这样的命运,只有朱元璋除外。从哲学的矛盾论上讲,因为同一个原因产生的矛盾双方,当一方消亡的时候,另一方也会自然消亡,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消亡了,胜利的一方自然也要消亡,只不过过去的有些人把消亡仅仅简单地理解为 “ 肉体消亡 ” ,而不是理解为身份改变,职能重组,精神改变等等。对待豪强地主,一般都在初期进行剿除剪灭政策。 1.2.3 税赋和徭役问题轻赋税薄徭役是历代英明帝王的普遍做法,而采取相反措施的帝王都丧失了国家,以秦朝和隋朝为代表。王朝初建的时候往往都是 “ 百废待兴 ” ,人民生活疾苦不堪的时候,这时候人民的生活能力很差,心理也很脆弱,对新生政权没有好感也没有反感,不采取生息养民的政策就必然使他们走向反感,进而出现前朝末世动乱的延续。所以,所有统治时间长的王朝初期都采取了轻赋税薄徭役的政策,甚至免除部分徭役。不仅如此,还鼓励退役士兵参与生产,实行 “ 屯田 ” 。 1.2.4 军事问题王朝初期都面对的是庞大的军队如何处理问题。放在那里养起来,人民会有很大的负担(清朝就把八旗兵养了起来),而军队在和平时期无事可做往往会滋扰地方,影响治安,而且一大帮人也需要娶妻成家,生儿育女,所以问题繁多。在战争中为了打败敌手需要庞大的军队,但是一旦敌手消灭,这个庞大的军队不会自己离散,所以历朝历代都采取消减军队和改革军队的办法。一个是采取 “ 退役制度 ” 。西汉士兵罢归家乡;东汉吏职减去 9/10, 边塞的亭侯吏卒陆续罢省;隋唐采用 “ 府兵制 ” ,兵农合一,平时士兵回家;宋朝和以后的明清都采取 “ 募兵制 ” ,就是职业兵,但是宋朝是通过政变产生的政权,兵少,军队庞大问题不突出。元朝采用征兵制度,实行 “ 军户制 ” ,亦农亦兵,也有募兵。 “ 府兵制 ” 和 “ 军户制 ” 基本一样,国家负担很轻,但是不能有效防止叛乱。所以元朝和唐朝以前国家内乱频繁。 “ 募兵制 ” 实行以后则有效防止了叛乱,职业兵用军营官员任期制,军衔制,军种制等制度有效治理了军队反叛问题。宋明清三个朝代国内战争比较少。 裁减军队只是战争后对军队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基本是让原来带兵的有功大臣交出兵权。实际上是统兵权和用兵权的分异。在隋朝以前,统兵权和用兵权是统一的,平时领兵的战时也领兵,这极其容易发生割据和叛乱。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以后,平时战将不带兵,把领兵权交给 “ 兵部 ” ,军队由才能相对平庸,武功较差的人任统领。 第三步就是建立和平时期的军队制度。宋明清都有独特的军事制度。宋朝的赵匡胤设立禁军,但是禁军由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和殿前司,合称三衙掌管;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朱元璋更是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军队制度,兵部之外设都督府,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清朝初期有 2 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的统一体,实际上和元朝的军户制类似。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中央设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则 ” 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 ” 。 1.2.5 对外关系问题对外关系历来是主战和主和两派论战。汉人基本仅仅关心中原地区、关内、关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等古代所谓的九州地区,以此为 “ 国内 ” ,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 中国 ” 往往版图更大。汉是汉人建立的大国,唐朝是汉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国,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国,秦、宋和明用现在的观点看只是个汉人建立的小国。所以所谓的对外关系实际上是个疆域扩大与否的问题。选择战争就扩大疆域,选择和平就缩小疆域,而汉人往往选择苟安。 1.2.6 刑法等法律问题每个朝代都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制定法律,释放过去的罪犯,称为 “ 大赦 ” 。 1.3 第三步就是整理内务,包括对皇族的政策,对功臣的政策,对内宫的政策。建立王朝的初期往往要整理内务,整理得好国家长治久安,整理不好则很快出现内乱。包括解除重要但是不必要的职务,释放罪犯,释放奴婢,精简机构,建立官员制度,限制豪强,建立户籍制度等等。 1.4 第四步就是进行文化和思想的政策。首先为了统治需要,禁止政治言论自由,接着提倡道教、儒学或者佛教,第三兴办教育,第四修著典章。秦朝 “ 焚书坑儒 ” ,汉朝 “ 独尊儒术 ” ,唐朝迷信佛教,宋朝独尊理学,明朝则采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实行文化专制,西晋、明朝和清朝都大兴文字狱。独有宋朝(北宋南宋)的文化环境十分宽松,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1.5 当第一个英明的领袖去世以后,国内必然产生高层政变,甚至战争。秦始皇去世,秦二世政变,杀死兄长;刘邦去世,吕后专权;西晋武帝死,八王之乱;隋文帝未死,杨广弑父;李渊在位,玄武门政变;唐太宗死,武则天称帝;宋太祖死, “ 烛影斧声 ” ;明太祖死,靖难之役;清康熙死,诸子攻伐;其它时间不长的王朝都是如此 …….. 只有元朝忽必烈丧亡后没有出现政变,而是通过民主选举推出新的皇帝。 1.6 往往盛世出现在第一代或者随后的一辆代国君那里。西汉有 “ 文景之治 ” ,东汉有 “ 光武中兴 ” ,隋朝 “ 开皇之治 ” ,唐有 “ 贞观之治 ” ,明有 “ 郑和下西洋 ” 和 “ 仁宣之治 ” ,清有 “ 康乾盛世 ” 。 2 王朝中期 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往往在中期出现,这时候国力强大,但是中期以后内患加剧,矛盾凸显,往往出现改革派和保守派两派,国家官员腐败增多,财富从民间和政府逐渐转向官员、绅士和豪强手里,同时经济和权力的相互渗透日益严重。 2.1 文化出现大的成就不仅民间成就很大,官修文献也大多成就巨大。西汉司马迁修成《史记》;东汉班固修《汉书》;北宋司马光书《资治通鉴》;元修《授时历》;明修《永乐大典》;清修《康熙字典》。明清时代尽管有文字狱,但是文化依然发展较大,尤其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类书籍。汉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明清小说都是中期形成发展的。成就最大要算唐宋时期。 2.2 政治上开始分化,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强大。西汉出现外戚专权;东汉出现宦官专权,接着出现 “ 党锢之祸 ” ;唐朝出现武氏势力和韦氏势力,以及节度使势力;宋朝出现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后期出现主战派和主和派;南宋不仅始终有主战派和主和派,而且有 “ 庆元党禁 ” ;明朝出现 “ 阉党 ” 和东林党;清朝出现维新派,和洋务运动派。 2.3 中期或者后期出现改革,但是改革多数失败。西汉武帝下罪己诏,改革穷兵黩武的政策,末期出现 “ 王莽改制 ” ;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中期推行 “ 两税法 ” ;北宋出现王安石变法;元朝出现 “ 英宗新政 ” ;明朝出现 “ 弘治中兴 ” ,张居正改革;清朝出现明治维新等等。 并不都是每个朝代都出现改革,但是唐宋以后却都出现。 2.4 军队战斗力下降,财政日益艰难,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2.5 王朝中期比较平淡,国王多数注重娱乐享受,管理朝政逐渐松懈,最后大权旁落,政治忽明忽暗。 3 王朝后期 王朝后期基本上是内部朋党林立,斗争尖锐,外部起义不断,矛盾不可调和。 3.1 王朝内部斗争激烈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朝臣与之斗争激烈;东汉末年官员和宦官斗争激烈,军阀乘机篡位; 3.2 外部起义军势力浩大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黄金大起义;东晋末年,孙恩起义;隋朝末年,瓦岗军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清朝末年,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后来被孙中山的武昌起义埋葬。 3.3 王朝末期,君王更换频繁,皇帝多为傀儡,而且多数年幼。许多末代皇帝没有子嗣,皇帝结局悲惨。 3.4 大臣或者豪强乘机割据一方,或者投降,墙倒众人推。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大多数王朝是 " 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 " 的短暂命运,只有西汉、唐、北宋、明、清是长期统一的大国。俗语说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我国现在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作为一个社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样的,它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对于当今依然有借鉴作用。 看我国现代历史,正是走过了艰难开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建章立制,整理内务的时代;改革创新,国力强大的时代;现在似乎正在进入官僚腐败,经济与权力结合,抛弃人民利益,强化特权阶层利益,巩固垄断阶层,出现派别分异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似乎和王朝的中期类似。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让唐骏和傅瑾“门客们”重来!
热度 9 qpzeng 2012-7-27 07:41
唐骏与傅瑾的共同点就是“造假”,而且都是方舟子踢爆的。 但是,唐骏与傅瑾造假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唐骏是扎扎实实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上了5年的博士课程,后因未按时提交论文而没能获得博士学位,于是花钱办了一张“野鸡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应该称之为“文凭门”,就是有学历无学位。 傅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了几年博士后,根本没有读过博士,她提供的哥大博士文凭是假的,显然也是花钱买回来的,所以她的情况是既没学历也没学位,我称之为“学历-文凭门”。 不管是什么“门”,他们都犯下了“欺骗”和“不诚实”的严重错误!绝对不能因为他们后来所取得的成就而原谅他们,因为他们违背了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我认为,厦门大学雷厉风行解决问题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新华都集团似乎并没有处理唐骏。 同一种“做派”两种不同结果,说明容忍造假在中国还很有市场,也说明部分中国人为人处世很不讲原则。更有甚者,可能有很多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可耻,反而认为他们被揭发出来很冤枉,是不幸做了“冤大头”,不知还有多少假学历、假文凭没有被挖出来! 这样的结果会让很多人怀有侥幸心理,以致今后还会见到更多铤而走险的“门客”。我以为,在处理造假者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效仿西方的“零容忍”政策,不论造假者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还是其他什么显赫的高官,一律免职或引咎辞职。 当然,文凭和学历造假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某些单位“重文凭,轻才干”的错误的用人政策,否则唐骏凭自己的本事就能打遍天下“做皇帝”,有必要买张假文凭吗?如果我国的“XX学者”不以文凭划线,像傅瑾这样的人也不会“中招”吧?我看都是“唯文凭论”惹的祸! 用人单位选人时应该主要看重候选人的业绩和成就,文凭和学历只是作为参考,对于特别优秀的应聘者还可以对文凭和学历不作特别要求,要“有文凭而不唯文凭论”,这才是“知才善任”、“任人唯贤”的正确的用人之道!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36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日本最新研究发现社会活动多能长寿
xuxiaxx 2012-7-10 14:46
日本公共卫生学会东海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健康长寿离不开三大要素:适度运动、充足营养和 社会活动 。三大要素缺一个,死亡几率就会增加近50%。 新研究由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与日本静冈县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研究人员自1999年开始对10363名65—84岁的老人展开长期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参试老人的饮酒习惯、是否吸烟、运动程度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三四十项指标。截止到2010年,研究期死亡人数为1117人。结果发现,长寿者有 三大 共同点:一是,每周进行散步等运动至少5天。二是,一日三餐都摄入一定量的鱼肉蛋白及大豆制品。三是,每周参加社区或志愿者活动至少2次。统计数据显示,满足这三大要素的老人比缺少其中之一的老人死亡率降低51%。 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专家表示,运动和营养两大要求达标,但不爱参加社会活动的 老人 ,其死亡率只降低32%。这表明,参加社会活动可有效降低老年人死亡率。基于这项研究结果,日本静冈县正计划展开“社会活动健康行动”,以提醒大众,应重视参加社会活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作用。(李 涛)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7/09/c_123386223.htm
1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人比今人更显睿智
热度 3 zxczxc0417 2012-5-27 12:16
古人比今人更显睿智吗?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2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SURF 与 SIFT
hailuo0112 2012-4-5 14:33
共同点: SIFT/SURF 为了实现不同图像中相同场景的匹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尺度空间的建立; 2、特征点的提取; 3、利用特征点周围邻域的信息生成特征描述子 4、特征点匹配。 从博客上看到一片文章, http://blog.csdn.net/cy513/archive/2009/08/05/4414352.aspx ,这一段的大部分内容源于这篇文章,推荐大家去看看。 如果两幅图像中的物体一般只是旋转和缩放的关系,加上图像的亮度及对比度的不同,要在这些条件下要实现物体之间的匹配, SIFT 算法的先驱及其发明者想到只要找到多于三对物体间的匹配点就可以通过射影几何的理论建立它们的一一对应。 如何找到这样的匹配点呢? SIFT/SURF 作者的想法是首先找到图像中的一些“稳定点”,这些点是一些特殊的点,不会因为视角的改变、光照的变化、噪音的干扰而消失,比如角点、边缘点、暗区域的亮点以及亮区域的暗点。这样如果两幅图像中有相同的景物,那么这些稳定点就会在两幅图像的相同景物上同时出现,这样就能实现匹配。因此, SIFT/SURF 算法的基础是稳定点。 SIFT/SURF 提取的稳定点,首先都要求是局部极值。但是,当两个物体的大小比例不一样时,大图像的局部极值点在小图像的对应位置上有可能不是极值点。于是 SIFT/SURF 都采用图像金字塔的方法, 每一个截面与原图像相似,这样两个金字塔中就有可能包含大小最近似的两个截面了。 这样找到的特征点会比较多,经过一些处理后滤掉一些相对不稳定的点。 接下来如何去匹配相同物体上对应的点呢? SIFT/SURF 的作者都想到以特征点为中心,在周围邻域内统计特征,将特征附加到稳定点上,生成特征描述子。在遇到旋转的情况下,作者们都决定找出一个主方向,然后以这个方向为参考坐标进行后面的特征统计,就解决了旋转的问题。 共同的大问题有以下几个: 1 、为什么选用高斯金字塔来作特征提取? 为什么是 DOG 的金字塔?因为它接近 LOG ,而 LOG 的极值点提供了最稳定的特征,而且 DOG 方便计算(只要做减法。) 为什么 LOG 的极值点提供的特征最稳定,有参考文献,未看。 (7.12补充:)直观理解:特征明显的点经过不同尺度的高斯滤波器进行滤波后,差别较大,所以用到的是DOG。 但是直观上怎么理解?如果相邻 Octave 的 sigma 不是两倍关系还好理解:如果两幅图像只是缩放的关系,那么假设第一个 Octave 找到了小一倍图像的极值点,那么大一倍图像的极值点会在下一个 Octave 找到相似的。但是现在,如果把大一倍图像进行一次下采样(这样和小的图像就完全一样了),进行 Gauss 滤波时,两个图像滤波系数( sigma )是不一样的,不就找不到一样的极值点了么?不理解。 2 、 Hessian 矩阵为什么能用来筛选极值点? SIFT 先利用非极大抑制,再用到 Hessian 矩阵进行滤除。 SURF 先用 Hessian 矩阵,再进行非极大抑制。 SURF 的顺序可以加快筛选速度么?( Hessian 矩阵滤除的点更多?) 至于SURF先用Hessian矩阵,再进行非极大抑制的原因,是不管先极大值抑制还是判断Hessian矩阵的行列式,金字塔上的点的行列式都是要计算出来的。先判断是否大于0只要进行1次判断,而判断是否是极大值点或者极小值点要与周围26个点比较,只比较1次肯定快。 而在SIFT中,构建的高斯金字塔只有一座(不想SURF是有3座),要进行非极大抑制可以直接用金字塔的结果进行比较。而如果计算Hessian矩阵的行列式,还要再计算Dxx、Dxy、Dyy。因此先进行非极大抑制。这两个步骤的先后与SIFT/SURF的实际计算情况有关的,都是当前算法下的最佳顺序,而不是说哪种先计算一定更好。 3 、为什么采用梯度特征作为局部不变特征? 这与人的视觉神经相关。 采用梯度作为描述子的原因是,人的视觉皮层上的神经元对特定方向和空间频率的梯度相应很敏感,经过 SIFT 作者的一些实验验证,用梯度的方法进行匹配效果很好。 4 、为什么可以采用某些特征点的局部不变特征进行整幅图像的匹配? 我在一份博客上找到这样一句话:(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2318290 ,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 从直观的人类视觉印象来看,人类视觉对物体的描述也是局部化的,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图像识别方法十分接近于人类视觉机理,通过局部化的特征组合,形成对目标物体的整体印象,这就为局部不变特征提取方法提供了生物学上的解释,因此局部不变特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还有: 图像中的每个局部区域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并非同等重要,即特征不是同等显著的,其主要理论来源是 Marr 的计算机视觉理论和 Treisman 的特征整合理论,一般也称为“原子论”。该理论认为视觉的过程开始于对物体的特征性质和简单组成部分的分析,是从局部性质到大范围性质。 SIFT/SURF 都是对特征点的局部区域的描述,这些特征点应该是影响重要的点,对这些点的分析更加重要。所以在局部不变特征的提取和描述时也遵循与人眼视觉注意选择原理相类似的机制,所以 SIFT/SURF 用于匹配有效果。 不同点的比较: 从博客上看到一个总结,我修改了一些内容。大家可以参看以下链接: http://blog.csdn.net/ijuliet/archive/2009/10/07/4640624.aspx SIFT SURF 尺度空间 DOG 与不同尺度的图片卷积 不同尺度的 box filters 与原图片卷积 特征点检测 先进行非极大抑制,再去除低对比度的点。再通过 Hessian 矩阵去除边缘的点 先利用 Hessian 矩阵确定候选点,然后进行非极大抑制 方向 在正方形区域内统计梯度的幅值的直方图,找 max 对应的方向。可以有多个方向。 在圆形区域内,计算各个扇形范围内 x 、 y 方向的 haar 小波响应,找模最大的扇形方向 特征描述子 16*16 的采样点划分为 4*4 的区域,计算每个区域的采样点的梯度方向和幅值,统计成 8bin 直方图,一共 4*4*8=128 维 20*20s 的区域划分为 4*4 的子区域,每个子区域找 5*5 个采样点,计算采样点的 haar 小波响应,记录∑ dx, ∑ dy, ∑ |dx|, ∑ |dy| ,一共 4*4*4=64 维 SURF—金字塔仅仅是用来做特征点的检测。在计算描述子的时候,haar小波响应是计算在原图像(利用积分图)。而SIFT是计算在高斯金字塔上(注意不是高斯差分金字塔。) 性能的比较: 论文: A comparison of SIFT, PCA-SIFT and SURF 对三种方法给出了性能上的比较,源图片来源于 Graffiti dataset ,对原图像进行尺度、旋转、模糊、亮度变化、仿射变换等变化后,再与原图像进行匹配,统计匹配的效果。效果以可重复出现性为评价指标。 比较的结果如下: method Time Scale Rotation Blur Illumination Affine Sift common best best common common good Pca-sift good good good best good best Surf best common common good best good 由此可见, SIFT 在尺度和旋转变换的情况下效果最好, SURF 在亮度变化下匹配效果最好,在模糊方面优于 SIFT ,而尺度和旋转的变化不及 SIFT ,旋转不变上比 SIFT 差很多。速度上看, SURF 是 SIFT 速度的 3 倍。
个人分类: 特征提取|3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博士和上厕所的共同点
wujihua 2012-3-29 10:03
1.都是憋出来的 2.肚子里有货才爽,否则很痛苦 3.即便肚子里面有货,也得有paper才行 4.paper越多心里越踏实 5.paper上的都是屎 6.paper不能是别人用过的 7.paper虽然是别人用过的,但是看不出来就行 8.运气够好的话可以借到paper 9.没有paper的话,如果你很有钱也能解决问题 10.实在没有paper,拍拍屁股走人是需要勇气的
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和英语阅读的共同点
热度 2 SteveWHIGG 2011-11-23 19:00
最近一段时间做了一些 GRE 阅读,发现了一个规律:一篇文章刚开始一看,全蒙了,啥都不懂,再看第二遍,还是蒙的,第三遍,也不行……咋办呢?把不懂的单词一个一个的查出来,尝试理解每一个句子。一遍下来,豁然开朗!一篇文章中,大部分东西我们应该是懂的,只有三四个单词不认识或者三四个句子不明白意思,但就是这些小小的细节,造成了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大幅下降。民间说法: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粥。 科研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阅读一篇文献,如果有一两个看不懂的公式了,整篇文章就看不懂了;看一段代码,小部分没看懂,整段代码的理解就困难了。所以,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要善于发现这些关键的、阻碍我们理解的小问题,理性的看待、分析问题,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吓倒,一个大问题总有一部分是我们懂的,集中精力消除那一小部分不懂的东西大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小小的感触,仓促的记录下来,资历尚浅,请大家不要拍砖。
379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外星人的问与答
热度 4 lidercoocer 2011-11-20 18:54
假如有一天人类发现了外星的高等生物,甚至是外星人,那么人们看到的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 1、问:外星的生物的模样会和我们差别很大吗? 答:也行第一眼你会感觉吃惊,但是细细看起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就像你第一次看到章鱼或者海马时的感觉 2、问:外星生物也是碳有机物构成的吗? 答:有极大的可能是这样的,但是排在后面的还有金属盐类、氮基类等种种可能,在人类尚未有效掌握生命化学的基本规律时,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 3、问:外星生命也有细胞结构吗? 答:对于它们中的较高等形式,很可能是的 4、问:中心法则对它们也有效吗? 答:如果它们也是碳基的,那么很难完全逃脱中心法则及其各种补充类。如果不是,那么目前就很难回答了。 5、问:外星人的身体是怎样的结构? 答:看到树了吗,知道我们身体的血管吧,外星人,乃至一切外星的高等生命,极有可能也有类似的枝枝杈杈的结构 6、外星人的器官和我们相同吗? 答:我们不知道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器官,但是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它们器官也会由多种组织构成,而且枝枝杈杈的维管基本是少不了的;如果把器官按照功能分类,很可能可以和我们身上的一一对应 7、外星人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答:如果它们生活在一个光线充足的环境,极有可能它们是有眼睛的。而且可以相当程度的确定,它们的眼睛结构和人类的差不多:也是基于透镜原理的;而且,数量不少于一双。同时,你还可以在它们星球的生物中发现大约5种眼睛的结构类型——这个种类数量不会偏离太多 8、外星人有骨骼吗? 答:极有可能是骨骼化的;假如我们没有发现其骨骼,那么很可能也是次生性丧失了骨骼。而且,他们要么是内骨骼,要么是次生性失去骨骼,而出现外骨骼的可能很小;所以,不要太多的担心星球大战中我们打不透他们的甲壳 9、外星人吃什么 答:源自它们星球的各种生命体。可能的是,它们有着相当广泛的食谱,或者偏好吃食物链上层的生物 10、外星人也有男女吗? 答:极有可能是的。 11、如何去追求一位女外星人? 答:很可能是非常简单的:请她吃饭(当然是吃她爱吃的食物),送礼物,进入她的生活——同你追求一位女地球人所需做的基本相同 12、外星人如何出生? 答:基本逃不出卵生或者胎生的范围。它们的同胎次兄弟姐妹应该也不会太多。如果不符合这些,那么它们肯定对自己做了品种改良 13、外星人有同情心吗 答:对于它们的同类,肯定有 14、外星人的社会是怎样的? 答:如果你和它们交了朋友,很可能你会发现它们的社会和我们很相似 15、如何同外星人交朋友 答:同地球人一样,两点就够了: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它们同样会把你抛开几年不理,也会突然间向你塞一大堆的你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或者很讨厌或者很为难的信息,如同你的地球朋友所爱做的那样 16、如何判断一个外星生物是外星“人” 答:其实,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办法来判断它是不是“人”
4305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和迷信的共同点
热度 2 aceyea 2011-7-11 15:28
各位一定会认为我哗众取宠,科学和迷信有共同点吗?它们不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吗?一个求真,一个造假,这从某个层面来说的确如此!于是科学仿佛举起了正义的大旗,大肆讨伐着迷信,迷信也仿佛落荒而逃! 可迷信真甘心失败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曾经被打败的迷信往往又会卷土从来!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很多两人的争吵,双方彼此抱定自己的主张,对对方的观点总是不屑,结果争吵或许有了结果,却常常是口服心不服,一旦实力发生逆转,结果又颠倒了过来!其实这种“双方彼此抱定自己的主张,对对方的观点总是不屑”在科学与迷信之争中也是广泛存在,很多参与者并没有去系统研读过对方的理论。他们觉得,自己有什么必要去听对方的胡说八道、浪费时间呢?争论的结果有是有了,但绝大多数仍然是相信科学继续相信科学、相信迷信的继续相信迷信,彼此的阵营并没有扩大!更不专业的百姓也就迷迷糊糊地暂时跟了胜利者!这是真正的胜利吗? 为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难道科学和迷信之间真的没有共同认定的标准吗?不是都指责对方是假的骗人的吗?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都认为自己的是真(不一定就是真!)!“都认为自己的是真”,我想这就是科学和迷信的共同点!既然如此,双方就来商定一个关于真的共同标准,而且最好是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面前。不都这么自信么?就应该有信心来公开地一次次PK,如何?这样失败了就无处逃遁! 或许各位要以为,在科学网发表这样的言论,莫不是在替迷信抱不平?恰恰相反,我只是对迷信感兴趣,却是越来越坚定地相信科学!鲁迅说:从旧阵营过来反戈一击格外有力。斗争也要讲策略,不是么?
18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物理类学术期刊
热度 2 wweeii2009 2011-4-11 15:14
首先,介绍的当然是Nature, Science, and PNAS. 这3个杂志是物理学研究人员梦中的天堂,它们是国际上综合类的、研究型的学术期刊的top 3。一般来说,Nature 和 Science排在老大,并列老大的地位,虽然彼此的影响因子每年都有起伏,但,大体类似,都在30左右。PNAS的地位,与Nature和Science相比,还有差距,它的影响因子一般在10左右。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PNAS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期刊,它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与Nature 和 Science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相比,多得多,多了,也就良莠不齐了,显然会伤害影响因子的。可是,这三个杂志有个共同点,他们发表的论文总数中有70%-80%的论文来自生物学,也许,也正因为主要发表生物类的研究成果,它们的影响因子可以如此之高,——因为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都超过同类的物理学期刊的。但是,这也从客观上显著提升了物理类的研究成果被这3个杂志接受的难度,基本难如登天!(当然,对PNAS而言,这个“难如登天”是指“Direct Submission”来说的,如果你的论文是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合作完成,投稿方式则不同于“Direct Submission”,被接受的难度也会显著降低的,这可以理解,因为PNAS毕竟是人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们自己的院刊嘛。)所以,国内许多高校对发表在这3个期刊上的论文都有重点奖励(虽然这些奖励有点遥不可及)。这点可从南京大学现在论文奖励力度看出,在南大,现在发表一篇Nature or Science, 可以得到5万元的奖励,而发表一篇PNAS,则可得到2万元奖励。顺便说一下,在南大,发表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得到的奖励是1万(PRL同样是物理学研究人员心目中神圣的期刊,下面将介绍)。在复旦也有类似的奖励,具体多少数额,我尚不知。 至于Nature子刊,例如Nature Physics, Nature Materials等,这些分门别类的学术期刊诚然不属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但是,他们在研究人员心目中的学术地位大体与PNAS相当,从某种意义上,还略高一些。这一切,显然与它们的祖宗Nature有关,同属一个“大宅门”,因血统纯正,而“阖家”优秀!这些期刊啊,同样令人神往! 然后,该提及一些重要的综述期刊了,主要有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RMP), Physics Reports (PR), and Advances in Physics(AP)等。RMP的影响因子在30左右;PR的影响因子在20左右;AP的影响因子在15左右。RMP是美国物理学会的旗舰期刊,它综述了物理类的最前沿研究,而与美国的RMP相对应,PR是欧洲物理学界的旗舰期刊之一。迄今,国内研究机构在 RMP 上以第一单位发表的综述论文只有1篇,而,在PR上发表的综述论文,据我们统计,在1986.1-2006.7的20年内,总共发表6篇。据此可以看出,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综述论文的难度。主要难在两点:一方面,作者自己需要牛;另一方面,作者牛了后,还得有人认为这位作者牛,否则,白搭。这里的“人”特指这些期刊的Editor, 因为这些Editor一般都是各个领域的公认的大牛,他们只邀请各个领域的牛人担任这些综述的作者。RMP每期只发几篇综述论文;PR,一般来说,每期只发1篇综述论文。所以,委实不易! 接下来,该讲讲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了。是的,PRL基本是物理学研究人员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复旦物理系以前多年难得发表1篇PRL, 最近4、5年来,这个情况得到了显著改观,每年都有大约7、8篇PRL发表。非常喜人!!PRL的影响因子在7左右,它发表物理学一级学科上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要求“very important”, "broad interest", and "high significance". 所以,能够在此杂志发表论文,虽然不是“难如登天”,但是,也确实很难。 除了PRL之外,美国物理学会的其余一些期刊,例如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A,B,C,D,E),则是代表了物理学二级学科的顶尖刊物。例如,与“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对应的期刊是Physical Review B,与“软物质物理”对应的期刊是Physical Review E. 这些期刊本身的学术level处于同一类,不分高低,当然,它们的影响因子不尽相同,这是学科差异导致的。与此对应,欧洲物理学会也有类似的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系列期刊(A,B,C,D,E).欧洲物理学会的这些刊物与美国物理学会的这些刊物,大体对应,但,不是很严格。基本可视为处于同一个level上,可是,在学术界内,美国的这些刊物地位略高一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期刊EPL,这个杂志最初是想与美国的PRL竞争的,它同样强调"broad interest"等,可是,这个杂志不知什么缘故,影响因子一直上不去,一直徘徊在二点几,因此,此杂志在学术界中的地位显然不可与PRL同日而语,它的学术地位可看作略高于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系列期刊,而,大体与Physical Review系列相当。 与美国物理学会相对应,美国化学学会的一些期刊,例如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系列(A,B,C)等,也常常发表一些物理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当物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得到长足发展的最近10年来,软物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系列期刊的青睐。这些杂志在学界的学术地位与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的学术地位相比,旗鼓相当。不能因为它们是化学学会的玩意儿,就忽略这些杂志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当然,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是因为与化学有关的缘故,通常略高于同类的物理类期刊。同样,这是学科差异使然。此外,美国Institute of Physics中的一些期刊,也大体可以看作处于同一level, 例如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AP). JAP的学术地位在同行心目中略低于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但,Applied Physics Letters(APL)在同行心目中的学术地位可视为与Physical Review B相当。10年前,国内在APL上发表论文还是非常不易,近年来,在APL上发表论文相对而言,容易一点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研究水平上升得较快的缘故。可喜! 除此之外,英国以及其余的欧洲的一些学术期刊基本在同一个level上,例如 Journal of Physics系列(A,B,C,D等), Physica系列(A,B,C,D,E)。当然,前者在学界中的学术地位较后者,高一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有不少英文的学术期刊,比较好的有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Chinese Physics等。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国内的研究人员不太倾向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给国内期刊的缘故。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其中各种各样的评比是一个原因!例如:学生奖学金评比、教师职称评比等。当然,发到国外著名期刊,可以提升成果的影响范围,这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之中,发展势头非常喜人,例如一些期刊已经与欧洲的一些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合作,这对提升国内英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研究地位非常重要。 ...... 至此,我主要就国际上物理类学术期刊做了个简单介绍。其实,正如大家知道的,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许多二级学科的发展都非常迅猛,例如光学、声学等。其中,光学最为显著,复旦光科学系是独立于物理系的一个系,由此各位也可见端倪。美国光学学会旗下的期刊Optics Letters(OL)当属国际光学界的顶尖期刊,而同属于美国光学学会的Optics Express(OE)则大有赶超之势,近年OE的影响因子已经略微超过OL, 但是,这主要是因为OE是个开放期刊,作者自己交纳出版费,读者可从网上免费下载,因而OE的影响因子较高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而OL是传统期刊,读者若从网上下载,需要付费的。鉴此,在光学界,OL的学术地位其实还是高于OE的。在与物理类的学术期刊相比时,OL的学术地位大体与AP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相当,某种角度上,还略高;而OE则大体可以视作具有与APL相当的学术地位。然而,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领域之间的学术期刊的比较,通常无法非常客观,很多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同一领域的期刊的比较相对而言,会比较客观一些。例如,欧洲的期刊Optics Communications (OC),虽然号称是欧洲光学方面最高的期刊,但,与OL and OE相比,绝非一个level,其实OC就是与美国光学学会旗下的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 (JOSAA or JOSAB)亦有差距。顺便提一下,JOSAA and JOSAB与OL的关系,就类似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与PRL的关系。
个人分类: 物理|6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事乱翻书之X
热度 3 zhangyuguo 2011-4-5 16:46
春天正是读书天。女儿与好友在现代文学馆里参观,我在旁边一家名曰泊客咖啡的小店读书。最近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之大快。读到畅快处,不禁把一杯浓缩咖啡一饮而尽。这部书的好处,在于简约、明白,深入浅出。诺大一部中国哲学史,要用二十多万字概括出来,相当不容易。小学初学写作文时,感觉把作文写得长一点非常难。经历过那个阶段以后,就会明白,把文章写得很长,容易;把文章写得简短而又恰到好处,不易。 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多少知道一点中国哲学史。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是一个好文本,以供我们这些中国哲学史的业余人士,了解一点关于这个题目的基本知识。读过之后,一部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史(或者说中国思想史)的脉络,疏理得清清楚楚。 有两部书,我是要经常翻一翻的。不仅为了寻求知识,还为了寻求“快感”。其一是上面提到的冯著《中国哲学简史》,另一部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两部本有一个共同点,原著都是英文,在国外出版后,又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两书著名而且流行的关键,恐怕就在这里。给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讲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必须要用他们能懂得的语言、他们习惯的角度。当把它们翻译成中文再回头来看,竟发现用这种角度看问题,用这种文风写作,竟然能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所谓读这两部书的“快感”,正在于此。 由于工作的缘故,经常出差。这两部书,经常被我塞进行囊。此两书适合在飞机场等飞机时读,或在飞机上百无聊赖时读。适合坐着读、躺着读、站着读。适合配一杯咖啡读,伴一杯酒读。适合自己读,或与朋友共读。 七个月未更新博客,竟然被一本书惹得重新拾起。不多说了,读书去也。
个人分类: 无事乱翻书|4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否定的前提肯定谈起
热度 1 tengyi1960 2011-3-25 10:36
同事或同学之间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交流的基础是什么?是肯定。 口语交流中要说服对方,做导师的一般都会先肯定你是对的、做的很好很细致;然后再同你交流他的观点,一点点的影响和说服你;当你接受了开始回应起来,他就会进一步强化他的观点,提出改进的意见了;最后,你就会将原来的观点改的面目皆非了。 我们在实践中成功的说服很多都不自觉地经历了: 肯定——交流——否定 三个阶段。 这不是“虚伪”,不是“糖衣炮弹”,而是遵守“量变到质变规律”和“辩证法”的工作方法。 取得共同点是交流的前提,只有拥有这个前提才可能达到信息交流和你的说服,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别人的不同观点。 记住:承认现实,然后再去考虑如何改变现状(朝着既定目标)。
个人分类: 思想盆|1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代中国“小品艺术”的共同点
热度 1 guozhenru 2011-2-5 09:33
现代中国喜剧小品有以下特点: 1. 主角:大都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包括农民、保安、家庭保姆、农民工和工人,以及流浪人口或孤儿。 2. 内容:真实反映他们贫穷和落后生活的同时,夸张表演他们的愚昧和真诚。 3. 亮点:歌颂社会底层贫困者的善良、忠厚和真诚的“高贵品格”。 4. 笑点:“用艺术手法”提炼并丑化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举止,使其成为出乎城市居民意外的笑料,达到娱乐效果。 5. 意义:让富人良心发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 不足:富人歌颂穷人的美好品德,或者要求穷人具有美好品德,从形式到内容让人感到恶心和虚伪。 最痛苦的莫过于贫穷和生活艰难,更难的是要穷人装慷慨和高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办到?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虚伪所在! 什么时候我们的文艺作品能少拿穷人的痛苦开心啊!
3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种新的看待古老神话的视角
seawan 2011-1-17 20:25
不算新,因为Stargate系列的连续剧已经上映十几年了。 但对我来说,是有些新。 可能大部分人小时候都喜欢看神话(除了“童话”、“寓言”以外)。神话,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关于本民族历史的一种传奇色彩的故事,特别是里面可能有各种神祇系统。不论是什么民族,都有自己的古老神灵,而这些神灵也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他们不是全能的,不是永远不朽的。例如,我们的广成子,黄帝等等,都有自己的“离开这个世间”的方式。当然,黄帝铸九鼎而生天,但是然后的事情就没有下文了。 以Stargate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可能是很合理的。 这些神灵,如果曾经存在的话,要么现在已经逝去,要么已经远离,要么隐居在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但是,他们可能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先祖。 而他们也可能是像我们一样的人。或者是另外一些比我们的先祖更先进一些的类人。 这个理解,同时也理清了另一个相关的分类: 信仰中的神(或者其他称呼)是“超自然”的;传说中的神是自然的(基本和我们一样);而佛教和道教等,因为介于哲学和信仰之间,所以佛和仙也介于超自然和自然之间:他们首先可能是我们一样的人,然后通过修行达到超越。
个人分类: 杂感|2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夫妻“共患症”
woodenson 2009-11-17 12:38
夫妻结婚久了,总会形成一些共同点。我和我的爱人似乎也开始这样了。 结婚前,我爱人和我在一起,挨蚊子叮咬的一般都是她;结婚后,不知怎么回事我就博得了蚊子的厚爱,挨咬的几率已经与我爱人持平,甚至还高。我爱人脚上有茧,所以在那个位置上总是先将袜子磨破;我的脚上那个位置明明没有茧子,从前也极少磨破,但现在奇怪的就是也会在那个位置上起洞。 应该还有一些,不过一时想不起来,有兴趣的可以补充,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5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