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平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导师的任务
lin602 2010-7-5 23:13
导师的任务是什么?可能各有看法! 我认为一句话就可以了:给研究生一个平台,教研究生如何跳起来摘桃子。 这个平台包括所需要的基本科研硬条件,加上自己课题组的真实研究水平。让研究生在这个平台上,在导师的方法指导下,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学位所要求的科研水平。 给导师的评价就是:实验条件如何,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经费、在国内外学术水平、当然还有为人、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已取得的成绩等。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性评论:基于Internet的异构平台间的双向转诊系统的开发研究
xupeiyang 2010-7-1 16:41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国内可见网上双向转诊系统的开发设计及实现的研究报道,并可见区域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共享(包括检查检验信息)的研究报道,但未见 基于 Internet的异构平台间的的双向转诊系统的研究文献报道,未见实现区域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电子病历共享,未见使用DBXML存储病历数据和采用XML标记语言进行数据封装和交换以及适应不同平台的中间件等电子病历交互平台。 编 号 2010101071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先进、功能强大(ScienceDirect)
xupeiyang 2010-6-28 09:09
ScienceDirect 与 NextBio将科学研究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统一整合,采用强大的生命科学 本体语义网络技术支持,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研究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既能分析 ScienceDirect 的内容,搜索其同行评审的文献,同时可以利用 PubMed 、临床试验、实验数据、新闻文章的公共数据,以提高研究的发现力和生产力,有效地检索、发现、共享科学数据,加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促进科学知识创新。 这个科学知识创新平台的创建运行已经一年,受到全球科学界的关注与欢迎,是目前最先进的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平台之一,我国科技人员应当充分利用。 请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请见: http://www.nextbio.com/b/nextbio.nb ScienceDirect has partnered with NextBio to connect articles with additional research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ources such as PubMed, GEO, and ClinicalTrials.gov. Using life science relevant ontologies, synonym recognition, gene and protein linkages, and tissue and disease nomenclature, links are made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peer-reviewed content. This box contains the key terms extracted from this ScienceDirect article. Clicking on a term will take you to an overview page where you will see associated content and will be able to find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thereby accelerating your scientific discovery.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46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伯乐的工作
longfo 2010-6-25 14:59
伯乐的工作是什么,是提拔人才吗?应该不是。伯乐的工作应该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前文我们提到伯乐的两个特质,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准确地资源整合能力,这两个特质就是为了伯乐工作提供服务的。 我国的伯乐观认为,伯乐的主要工作是识别人才,这是错误的。我国人才繁荣发展时期有着几个,前秦、三国、盛唐等,那么我们看到凡是人才繁荣发展时期,那么人才成长环境都是很适合的,并不一定是某个人对于个别人的识别形成的。 我们看到,前秦和三国属于乱世,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所以对于人才的渴求逐步转化成了优良的成长环境,但是盛唐属于治世,当时人才的发展也很昌盛,这里面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其实伯乐的工作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只要不触及品台的边缘,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我国现在的很多政策并不是在搭建一个平台,而是要求人才自己搭建平台,这就妨碍了人才的发展,因为人才利用的是资源,并不擅长于整合资源。 我计划在今年搭建医学科普平台,让所有的医学人才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做的就是伯乐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一定比其他人优秀很多,只要具备了以上两个特质,就可以服务人才的发展,就是伯乐。
个人分类: 伯乐论|2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Wiley新一代内容平台Wiley Online Library即将推出
whocj 2010-4-26 23:25
经过近两年的开发,Wiley的新一代内容平台Wiley Online Library即将于2010年7月24号正式推出。详情请见 www.wileyonlinelibrary.com/info 所有已在Wiley InterScience注册的用户信息将会被迁移到新平台上,原来的用户名和密码仍然有效。Wiley Online Library支持目前所有主流的网络浏览器,包括IE、ireFox、Safari、Opera、Google Chrome等。 新平台采用了最新的网络与数据库技术,页面设计简约美观、各个期刊或电子书的主页可以灵活地进行定制,搜索功能被大大加强,请点击 这里 ,了解更多的特点与优势,或点击 这里 下载关键页面预览,先睹为快。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软件开发技术
donghy 2010-3-22 13:52
软件开发技术, 不仅计算机专业学生要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必须要逐步掌握。因为应用计算机的核心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应用计算机水平的高低体现在软件开发能力上。 软件开发技术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和多媒体编程等多个方面。掌握了这些技术,并用来开发各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实践,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都将得以提高,等于为将来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铺平了道路。 软件开发技术的 重点 (1)掌握软件开发的系统化方法 学习了程序设计技术,掌握的只是小规模、语法式、习题式的编程方法,没有开发完整的软件的经验,远远没有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方法。而在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关键是运用最优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因此,必须从小规模、语法式、习题式的程序编写过渡到系统化的、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方法。 (2)掌握数据结构、数据库、编程接口等实用的软件编程技术 目前任何实用软件的开发都会涉及到数据结构、数据库、编程接口技术,它们是软件开发技术的核心,是基础的基础。掌握了这些技术,就具备了基本的软件开发的能力。 软件开发技术的难点 (1)软件开发技术涉及面宽泛,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消化。 (2)在软件开发技术方面谁也不是全才,需要及时补缺和充电。 (3)在进行程序设计过程中,编程一直是难点,而软件开发又是在编程基础之上,因此会使一些人缺乏信心。 软件开发常用工具 (1)软件建模工具,用于描述系统的需求,辅助设计。 如:Microsoft Visio (2)软件实施工具,用于程序设计,编码和编译,包括程序语言开发环境和集成开发环境。前者主要提供程序语言的预编译,编译,链接的工具,后者包括代码编辑器在内的编辑器,代码生成器,运行环境和调试器。 如:Microsoft Studio.NET (3)模拟运行平台,用于模拟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 (4)软件测试工具,用于对系统,子系统,模块或单元进行测试的工具。 (5)软件开发支撑工具,主要是软件配置管理工具。
个人分类: 软件开发技术|4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jiyi 2010-1-21 16:37
PDF: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吴吉义 , 平玲娣 , 潘雪增 , 李卓 , 傅建庆 摘要 :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服务和信息的主导方式 。 针对当前云计算概念混杂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并分析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相关计算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对目前主流的云计算平台实例进行了概括性介绍,以从云平台的层次更深刻地剖析云计算的本质。 关键词 : 云计算;概念;平台;综述 1 引言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因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成为 2009 年最受关注的十大 IT 技术之一。作为继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 按需计算( On-demand ) 、 效能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 互联网计算 (Internet Computing) 、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 、 平台即服务 ( Platform as a service )等类 云 概念和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通过将各种互联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多层次的虚拟化与抽象,有效地将大规模的计算资源以可靠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目前 , 包括谷歌 (Google) 、 IBM 、微软 (Microsoft) 、亚马逊 (Amazon) 、 EMC 、 vMware 、 Salesforce 、 Alisoft 等知名 IT 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时,国内外学术界也纷纷就云计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预测,全球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 2008 年的 160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420 亿美元 ,占总投入比例也将由 4.2% 上升到 8.5% ,如图 1 所示。此外,根据预测, 2012 年云计算的投入将占 IT 年度投入增长的 25% ,而到 2013 年则会占 30% 以上。 Gartner 则认为在 2009 年收入将增加 21.3% ,达到 563 亿美元 ; 而 Merrill Lynch 则认为在 20011 年将会有 1600 亿美元的市场。每个公司使用不同的云计算定义,这也解释了市场规模和估价的差异。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应用获取软件和计算能力,这一新的模式将会给传统的 IT 产业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云计算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图 1 国际数据公司 (IDC) 对云计算投入的预测 本文针对当前云计算概念混杂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并分析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等相关计算形式的关系。 对 目前主要的 云计算平台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以从云系统或云平台的层次更深刻地剖析云计算的本质。 2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云计算,许多计算机领域专家和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给云计算下定义 。这里将对代表性较强的定义进行列举,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个较综合的参考性定义。 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 对云计算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前后版本的差别非常大。 2009 年给出的最新定义 为: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以及其他依赖于互联网满足客户计算需求的技术趋势。云计算主要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存储等服务。 IBM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或理解 虚拟化 特色非常明显: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 IT 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 IT 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给用户使用。云计算是系统虚拟化的最高境界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的 Michael Armbrust 等 在名为 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中对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包括互联网上各种服务形式的应用以及这些服务所依托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这些应用服务一直被称作软件即服务 (SaaS) ,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就是所谓的云,云计算就是 SaaS 和效用计算。以即用即付 (pay-as-you-go) 的方式提供给公众的云称为公共云 (Public Cloud) ,如 Amazon S3 , Google AppEngine 和 Microsoft Azure 等,而不对公众开放的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资源称为私有云 (Private Cloud)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Rajkumar Buyya 等 提出了如下定义:云是一种由互联的虚拟计算机集合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系统,它根据服务提供商与用户间协商确定的服务等级协议 (SLA) 动态提供若干统一的计算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陈国良院士等在文献 中把云计算作为并行计算的新发展方向给出了如下定义 : 云计算是指基于当前已相对成熟与稳定的互联网的新型计算模式, 即把原本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设备等个人设备上的大量信息集中在一起, 在强大的服务器端协同工作。 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计算资源的方法,能够将巨大的系统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计算服务。 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JiangNan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的司品超等 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统一管理大量的物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虚拟化,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云是一类并行和分布式的系统,这些系统由一系列互联的虚拟计算机组成。这些虚拟计算机是基于服务级别协议 ( 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问协商确定 ) 被动态部署的,并且作为一个或多个统一的计算资源而存在。同时该文献还指出与传统单机、网络应用模式相比,云计算具有虚拟化技术、动态可扩展、按需部署、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等 6 大特点。 文献 也给出了一个对云计算的理解性定义: 云计算不是一种产品,也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种产生和获取计算能力方式的统称。云计算既指一种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提供、配置、以及取消供应的计算和存储平台,又指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应用程序类型。它至少包括提供应用服务的云应用、支撑应用服务的云平台、提供 IT 基础架构的云中心三个层次的内容 。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也提出一个参考性: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 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不再需要购买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而只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给 云计算 服务提供商,通过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计算、存储等资源。对于该定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软硬件需求的按需扩展能力 ,完全脱离 本地 计算、数据资源的云计算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考虑到私有云、遗留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等因素,云计算具有整合资源按需扩展方面的特殊意义。 虽然对云进行定义、分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理解云计算的价值则显得更为重要。云计算最关键的特点是计算资源能够被动态的有效分配,消费者 ( 最终用户、组织或者 IT 部门 ) 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计算资源但又无需管理底层复杂的技术。云架构本身包括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了按需扩展 (Scalability on Demand) ,精简数据中心 (Streamlining the Data Center) ,改善业务流程 (Improving Business Processes) ,降低启动成本 (Minimizing Startup Costs) 等一系列核心价值 。 3 云计算与相关计算形式 云计算是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效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 、 PaaS( 平台即服务 ) 、 SaaS( 软件即服务 ) 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也是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和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的最新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区分相关计算形式间的差异性,将有助于我们对云计算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⑴ 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计算是指在一个松散或严格约束条件下使用一个硬件和软件系统处理任务,这个系统包含多个处理器单元或存储单元,多个并发的过程,多个程序。一个程序被分成多个部分,同时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上运行。分布式计算类似于并行计算,但并行计算通常用于指一个程序的多个部分同时运行于某台计算机上的多个处理器上。所以,分布式计算通常必须处理异构环境、多样化的网络连接、不可预知的网络或计算机错误。很显然,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的范畴,是以提供对外服务为导向的分布式计算形式 。云计算把应用和系统建立在大规模的廉价服务器集群之上,通过基础设施与上层应用程序的协同构建以达到最大效率利用硬件资源的目的,以及通过软件的方法容忍多个节点的错误,达到了分布式计算系统可扩展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的目标 。 ⑵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如果单纯根据 Ian Foster 有关网格的定义 网格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服务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之间的就很难区别了。但从目前一些成熟的云计算实例,两者又有很大的差异。网格计算强调的是一个由多机构组成的虚拟组织,多个机构的不同服务器构成一个虚拟组织为用户提供一个强大的计算资源 ; 而云计算主要运用虚拟机 ( 虚拟服务器 ) 进行聚合而形成的同质服务,更强调在某个机构内部的分布式计算资源的共享。在网格环境下无法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在多个机构提供的资源之间进行处理,而在云计算环境下由于确保了用户运行环境所需的资源,将用户提交的一个处理程序分解成较小的子程序在不同的资源上进行处理就成为可能 。在商业模式 、作业调度、资源分配方式、是否提供服务及其形式等方面,两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⑶ 云计算与并行计算 简单而言,并行计算就是在并行计算机上所做的计算,它与常说的高性能计算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超级计算 (Super Computing) 是同义词,因为任何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总离不开并行技术 。并行计算是在串行计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努力仿真自然世界中,一个序列中含有众多同时发生的、复杂且相关事件的事务状态。近年来, 随着硬件技术和新型应用的不断发展,并行计算也有了若干新的发展, 如多核体系结构、云计算、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等。所以,云计算是并行计算的一种形式,也属于高性能计算、超级计算的形式之一。作为并行计算的最新发展计算模式 ,云计算意味着对于服务器端的并行计算要求的增强,因为数以万计用户的应用都是通过互联网在云端来实现的,它在带来用户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的同时,也对大规模并行计算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⑷ 云计算与效用计算 效用计算是一种基于计算资源使用量付费的商业模式,用户从计算资源供应商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并基于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在效用计算中,计算资源被看作一种计量服务,就像更传统的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一样。传统企业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普遍在 20% 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超额部署 ── 购买比平均所需资源更多的硬件以便处理峰值负载。效用计算允许用户只为他们所需要用到并且已经用到的那部分资源付费。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存储、应用资源的思想与效用计算非常类似。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这些思想背后的目标,而在于组合到一起、使这些思想成为现实的现有技术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以通过提供者的虚拟基础设施提供更大的带宽或计算资源。效用计算通常需要类似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支持,但并不是一定需要。同样,在云计算之上可以提供效用计算,也可以不采用效用计算。基于以上理解,文献 把效用计算作为云计算的七种服务形式之一。 4 主要云计算平台 目前, Amazon 、 Google 、 IBM 、 Microsoft 、 Sun 等公司提出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或 云计算平台,虽然比较商业化,但对于研究云计算却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当然,针对目前商业云计算解决方案存在的种种问题,开源组织和学术界也纷纷提出了许多云计算系统 或 平台方案。 ⑴Google 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Google 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是在最初为搜索应用提供服务基础上逐步扩展的,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 Google File System (GFS) ,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 BigTable ,程序设计模式 MapReduce ,分布式锁机制 Chubby 等几个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系统组成。 GFS 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它能够处理大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图 2 所示为 GFS 的体系结构。系统中每个 GFS 集群由一个主服务器 (Master) 和多个块服务器 (Chunkserver) 组成,被多个客户端 (client) 访问。主服务器负责管理元数据,存储文件和块的名空间、文件到块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每一个块副本的存储位置;块服务器存储块数据,文件被分割成为固定尺寸 ( 64M ) 的块,块服务器把块作为 Linux 文件保存在本地硬盘上。为了保证可靠性,每个块被缺省保存 3 个备份。主服务器通过客户端向块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而块服务器则将取得的数据直接返回给客户端。 图 2 Google File System 体系结构 ⑵ IBM 蓝云 计算平台 IBM 的 蓝云 (Blue Cloud) 计算平台 是由一个数据中心、 IBM Tivoli 监控软件 (Tivoli Monitoring) 、 IBM DB2 数据库、 IBM Tivoli 部署管理软件 (Tivoli Provisioning Manager) 、 IBM WebSphere 应用服务器,以及开源虚拟化软件和一些开源信息处理软件共同组成,如图 3 所示。 蓝云 采用了 Xen 、 PowerVM 虚拟技术和 Hadoop 技术,以期帮助客户构建云计算环境。 蓝云 软件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虚拟机以及所采用的大规模数据处理软件 Hadoop 。该体系结构图侧重于云计算平台的核心后端,未涉及用户界面。 由于该架构是完全基于 IBM 公司的产品设计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 蓝云 产品架构 。 图 3 IBM 蓝云 体系结构 ⑶ Sun 的云基础设施 Sun 提出的云基础设施体系结构 包括服务、应用程序、中间件、操作系统、虚拟服务器、物理服务器等六个层次,如图 4 所示,形象地体现了其提出的 云计算可描述在从硬件到应用程序的任何传统层级提供的服务 的观点。 图 4 Sun 的云计算平台 ⑷ 微软的 Azure 云平台 微软的 Azure 云平台包括四个层次 , 如图 5 所示。 底层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 (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s , GFS) ,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 ; 云基础设施服务层 (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 以 Windows Azure 操作系统为核心,主要从事虚拟化计算资源管理和智能化任务分配 ;Windows Azure 之上是一个应用服务平台,它发挥着构件 (building blocks) 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 Live 服务、。 NET 服务、 SQL 服务等 ; 再往上是微软提供给开发者的 API 、数据结构和程序库,最上层是微软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Finished Service) ,如 Windows Live 、 Office Live 、 Exchange Online 等。 图 5 微软的 Windows Azure 云平台架构 ⑸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Amazon 是最早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的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 Cloud , EC2) 平台建立在公司内部的大规模计算机 、 服务器集群上,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界面操作在 云端 运行的各个虚拟机实例 (instance) 。用户只需为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平台实例付费,运行结束后计费也随之结束。 图 6 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弹性计算云用户使用客户端通过 SOAP over HTTPS 协议与 Amazon 弹性计算云内部的实例进行交互 , 如图 6 所示 。弹性计算云平台为用户或者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群环境,在用户具有充分灵活性的同时,也减轻了云计算平台拥有者 (Amazon 公司 ) 的管理负担。弹性计算云中的每一个实例代表一个运行中的虚拟机。用户对自己的虚拟机具有完整的访问权限,包括针对此虚拟机操作系统的管理员权限。虚拟机的收费也是根据虚拟机的能力进行费用计算的,实际上,用户租用的是虚拟的计算能力。 ⑹ 学术领域提出的云平台 Luis M.Vaquero 等 从云计算参与者 (Actors) 的角度,设计了一种云计算平台的层次结构。该结构中,服务提供商 (Service Providers) 负责为服务消费者 (Service Users) 提供通过网络访问的各种应用服务,基础架构提供商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以服务的形势提供基础设施给服务提供商。从而降低服务提供商的运行成本,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的 Robert L 。 Grossman 等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高性广域网的云计算平台 Sector/Sphere ,实验测试显示性能方面优于 Hadoop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的 Rajkumar Buyya 等 提出了一种面向市场资源分配的云计算平台原型,其中包括用户 (Users/Brokers) 、服务等级协议资源分配器 (SLA Resource Allocator) 、虚拟机 (VMs) 、物理机器 (Physical Machines) 等 4 个实体 ( 层次 ) ,如图 7 所示。 图 7 云平台体系结构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的张尧学 教授研究团队提出的 透明计算平台 与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构想也基本一致,该透明计算平台的 3 层体系结构 包括 :① 透明客户端 (Transparent clients) 包括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 PDA 、智能手机等 ; ② 中间的透明网络 (Transparent network) 则整合了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设施,主要用来在各种透明客户端与后台服务器之间完成数据的传递,而用户无须意识到网络的存在 ; ③ 透明服务器 (Transparent servers) 不排斥任何一种可能的服务提供方式,既可通过当前流行的 PC 服务器集群方式来构建透明服务器集群,也可使用大型服务器等。 文献 也提出了一种典型的云存储平台体系结构,包括资源池 、 分布式文件系统 、 服务等级协议 (SLA) 、 云服务接口等 4 个主要部分 : ⑺ 开源云计算平台 Hadoop 由于得到 Yahoo , Amazon 等公司的直接参与和支持,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云计算开源项目。 Hadoop 本来是 Apache Lucene 的一个子项目,是从 Nutch 项目中分离出来的专门负责分布式存储以及分布式运算的项目。 Hadoop 实现了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 HDFS) ,采用主从 (Master/Slave) 构架,如图 8 所示,每个集群 (Cluster) 由一个名字节点 (NameNode) 、多个数据节点 (DataNode) 、多个客户端 (Client) 组成。 Hadoop 还实现了 MapReduce 分布式计算模型,将应用程序的工作分解成很多小的工作小块 (small blocks of work) 。 图 8 HDFS 的主从构架 此为,国内外很多开源云计算平台项目也都提出了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设计,比较成熟的包括 AbiCloud 、 Eucalyptus 、 MongoDB 、 ECP 、 Nimbus 等项目,均有助于对云计算平台的理解。 5 结束语 云计算的出现并快速发展,一方面是虚拟化技术、数据密集型计算等技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应用必然趋势的体现。 目前,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 Amazon , Google , IBM , Microsoft 等云计算半台已经为很多用户所使用,但是云计算在行业标准、数据安全、服务质量、应用软件等方面也面临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讲,云计算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明确的研究框架体系,还存在大量未明晰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机会、意义和价值非常明显。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云体系结构、云存储、云数据管理 、虚拟化 、云安全 、编程模型 等技术,但云计算领域尚存在大量的开放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且云计算领域发展迅速,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有关专家不吝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有关意见反馈和问题探讨,请发送电子邮件 (Dr_PMP@Yahoo.com.cn) 。在此,作者向对本文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建议的同行表示感谢 ! 特别感谢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对本文的审阅并提供宝贵意见。 感谢 IBM 、 Google 、 Sun 、 Microsoft 、 Alibaba 等公司提供的宝贵研究资料,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9 年第 6 期 云计算专辑 的论文作者和参与编辑出版的同志,感谢浙江大学云计算研究课题组 、 杭州市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的辛勤工作。 参考文献 Neal Leavitt. Is Cloud Computing Really Ready for Prime Time?. IEEE Computer, 2009,(1):15-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2.computer.org/cms/Computer.org/ComputingNow/homepage/mostread/MostRead-CO-CloudComputingPrimeTime.pdf. Luis M.Vaquero,Luis Rodero-Merino, Juan Caceres,Maik Lindner. A Break in the Clouds: Toward a Cloud Definition.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9,39(1):50-55. Wikipedia. Cloud computing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oud_computing,2009. Michael Armbrust, Armando Fox, Rean Griffith, Anthony D. Joseph, Randy H.Katz, Andy Konwinski, Gunho Lee, David A.Patterson, Ariel Rabkin, Ion Stoica, and Matei Zaharia.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eecs.berkeley.edu/Pubs/TechRpts/2009/EECS-2009-28.html Buyya Rajkumar,Chee Shin Yeo,Srikumar Venugopal.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 In: Proc. Of 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2008,5-13. Chen G L, Sun G Z, Xu Y,et al. Integrated research of parallel computing: Status and future. Chinese Sci Bull,2009, 54(11): 1845-1853. (in Chinese) ( 陈国良 , 孙广中 , 徐云 , 等 . 并行计算的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科学通报 , 2009, 54(8): 1043-1049) Open Cloud Manifesto. Retrieved from http://www.opencloudmanifesto.org,2009. Ian Foster,Yong Zhao, Ioan Raicu, Shiyong Lu. 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 In: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GCE 2008. 1-10. CHEN Kang, ZHENG Wei-M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Instances and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 20(5):1337-1348.(in Chinese) ( 陈康 , 郑纬民 . 云计算 : 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 软件学报 .2009,20(5):1337-1348) I.Foster and C.Kesselman. 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Future Computing Infranstructure,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San fransisco. Retrieved from http://www.gridforum.org,2009. Luiz Andre Barroso,Jeffrey Dean,Urs Holzle.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 IEEE Micro, 2003,23(2):2228. Sanjay Ghemawat, Howard Gobioff, and Shun-Tak Leung. The Google file system. In: Proc. of the 19th ACM SOSP. New York : ACM Press, 2003. 2943. Zhang YX, Zhou YZ.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IEEE the 21st Intl Conf.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Los Alamitos: IEEE CS,2007. 394403. Zhang YX, Zhou YZ.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In: Ma JH, Jin H, Yang LT, Tsai JJP, eds. Proc. of the 3rd Intl Conf. on Ubiquitous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 (UIC 2006). Berlin ,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 2006.111. M.Tim Jones.Cloud Computing with Linux,2009. Retrieved from http://download.boulder.ibm.com/ibmdl/pub/software/dw/linux/l-cloud-computing/l-cloud-computing-pdf.pdf,2009. Robert L.Grossman, Yunhong Gu, Michael Sabala,Wanzhi Zhang. Compute and storage clouds using wide area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s.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9,25(2):179-183. Yunhong Gu and Robert L.Grossman. Sector and Spher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performance data clou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2009)367:2429-2445. Robert L Grossman,Yunhong Gu. Data Mini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Data Clouds: Experimental Studies Using Sector and Sphere . In Proc. of the 14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08, 920-927. Daniel J. Abadi.Data Management in the Cloud: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Bulletin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 2009,32(1):3-12. 司品超 , 董超群 , 吴利 , 张超容 . 云计算 : 概念 , 现状及关键技术 .2008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论文集 ,31-36,2008. 计世资讯 (CCW Research).2009 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白皮书 . Retrieved from http://www.tsinghuausa.org/W0509web/id0509/yun.pdf,2009. 金海 . 漫谈云计算 .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CCFC),2009,5(6): 22-25. 范昊 , 余婷 . 一种新型的网络分布式计算 ── 云计算 .2008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论文集 ,56-60,2008. IBM. 蓝云 解决方案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900.ibm.com/ibm/ideasfromibm/cn/cloud/solutions/index.shtml,2009. IBM. 智慧的地球 ─IBM 动态架构之系统虚拟化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m.com/cn/express/migratetoibm/dynamicinfrastructure/download/dynamicinfrastructure_whitepaper_0903.pdf,2009. SUN. 云计算架构介绍白皮书 ( 第 1 版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developers.sun.com.cn/blog/functionalca/resource/sun_353cloudcomputing_chinese.pdf,2009. 张亚勤 . 与云共舞 微软云计算的新进展 .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2):12-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ccu.com.cn/html/2009/0216/4162.html 石磊 , 邹德清 , 金海 .Xen 虚拟化技术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英特尔开源软件技术中心 , 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 . 系统虚拟化 : 原理与实现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陈海波 . 云计算平台可信性增强技术的研究 ,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毛文波 . 云计算安全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blog.pconline.com.cn/article/334526.html,2009. IBM. 新兴安全性技术趋势展望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www-935.ibm.com/services/cn/gts/pdf/ibm-tendency.pdf,2009. 武永卫 , 黄小猛 . 云存储 .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CCFC),2009,5(6):44-52 邓倩妮 , 陈全 .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 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 ,2009,26(1):2-6. AbiClou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iquo.com/en/products/abicloud,2009. Eucalypt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calyptus.com,2009. MongoDB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ngodb.org,2009. ECP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omaly.com,2009. Nimbus .Retrieved from http://workspace.globus.org,2009.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and Platform Wu Jiyi 1,2 , Ping Lingdi 1 , Pan Xuezeng 1 , Li Zhuo 1 , Fu Jianqing 1 (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2.Key Lab of E-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libaba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Abstract As a model of supercomputing based on virtualization, cloud computing provided the IaaS, PaaS, SaaS services via Internet, which will integrate all the large-scale and extensible distributed computing resources such as computing, storage, data and application for cooperative work. Its an entirely new Internet application mode and will be the leading way to acces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tatus of mixed concepts, a reference definition was put forwar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loud computing basic concept, and then its difference with Distributed Computing, Grid Computing, Parallel Computing and Utility Computing were analyzed. In the end, the case of mainstream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 were introduced in helping to profound understand whats the cloud computing form platform view.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platform, survey ( 收稿日期: 2009-09-09 ) 作者简介: 吴吉义 (1979 - ), 男 , 浙江诸暨人 , 博士研究生 , 高级工程师 ,CCF 高级会员 , 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与虚拟化 , 对等计算 , 商务智能等 ; 平玲娣 (1946 - ), 女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计算 , 网络体系结构 .
个人分类: 未分类|8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pikeliu 2009-12-21 11:07
山东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发布时间: 2009-12-14| 作者:魏东 http://www.stdaily.com 2009年12月14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魏东   本报讯(记者魏东)12月4日,山东省医科院举行了山东省药物研究院综合实验大楼开工仪式。作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即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药物研究院综合实验大楼的开建,将对医药大省山东省吸引高端人才、技术和资金,加快提升科研创新和新药研发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据山东省医科院党委书记刘海鹏介绍,省药物研究院综合实验大楼主要将在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以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为大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省医科院将进一步发挥省药物研究院股份制管理、运行优势,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技术、资金,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能力,使山东省药物研究院真正成为全省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公共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山东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   据介绍,今年5月份,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通过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组织的专家答辩评审。它共包括11个子平台,其中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单元技术平台等5个平台分布在山东大学、山东省医科院等单位。药物筛选等3个平台将利用国家、山东省拨付的专项经费,在济南高新区建设。这8个技术单元平台将优先列入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新药生产工艺研究平台、新药产业化技术研究平台等3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将以现有的生物医药基地为主体进行扩建和提升。   按照规划,2011年底,这个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将引进国家级平台转化项目10项,引进产业化制药企业2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0项,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使制药行业成为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引进国家级平台转化项目100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500项,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 责编:张伟春
个人分类: IDR|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pikeliu 2009-11-20 15:12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教育部 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 44号,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向,提出营造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突破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基础研究设施与实验条件,提升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强化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日益扩展和深化;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创新支撑条件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取得新进展,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提升了创新效率和水平,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有待加强;科学、健全、高效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急需完善,公共科技设施的开放共享和产业研发设施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适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机遇的要求,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并存的形势。 一是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和有效利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目标,加大投入强度,在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政策中予以高度关注、重点倾斜。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公共科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成功率。 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重大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创新和产业化运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并且日益依赖重大科技设施。这些都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布局、周期、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球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原本就具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极力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如何有效保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产业安全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由于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低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因素已经凸显出来,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体现高水平、不重复、促进资源共享、军民结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在体系设计上要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在具体建设重点选择上要满足十一五发展的迫切要求。 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从完善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 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有效支撑自主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原始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得到强化,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条件比较完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等方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研究试验设施显著增强,对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吸引、凝聚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学科和产业技术带头人。 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科技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规划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部署与重大工程 (一)总体部署。 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等战略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系统设计和前瞻布局,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研究实验体系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统;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这五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创新过程的完整链条。 1.研究实验体系建设。 集中必要资源、瞄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前沿科学领域,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对部分原定科学目标已经实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手安排若干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信息、生命科学、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组建30个左右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在学科交叉广泛和创新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有关部门、地方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一批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实验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中的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研条件。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整合部门、地方科技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重点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信息共享、科学普及等重大问题,构建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的建设,新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设计试验、重要技术标准等方面,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的局面,增强我国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缓解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新建5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已建国家工程中心的作用,选择50个左右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基础、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已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发展前景广阔的工程中心,围绕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建设;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专业性、区域性工程中心的建设。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其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企业投资为主,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代表行业领先水平、有利于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培育和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配套的研发设计支撑体系,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要资源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建设相关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省市和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新时期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能力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政策激励,显著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二)重大工程。 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突出宏观指导,集中优势资源,服务重大专项,从国家层面强化在若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着力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探索和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实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特点,借鉴国际相关标准和规范,制订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改善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营造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知识创新工程。 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将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全面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为目标,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面向基础研究,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面向战略高技术开发,建设信息、空间、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与环境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等科技创新基地。 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紧密互动与结合。发挥高校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战略,建设若干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优势集成,强化高校创新基地的综合性、交叉性,提高国际化水平。组建一批科研设施精良,创新人才汇聚、学术氛围宽松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创新基地。注意发挥行业、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设施,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4.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规范和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一是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设施投入的税前抵扣,实施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完善国家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程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形成公共财政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国家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促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投资共建,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四是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资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理制度,促进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管理办法,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形成共建、共管、共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三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协调机制;四是强化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评估和宏观监测分析,定期发布总体发展报告,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布局,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 造就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队伍。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相结合,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二是实施国家高层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三是加强科技设施建设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以设施建设为条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速培养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造就我国在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精锐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五)深化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广泛利用国际资源,提高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水平,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三是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新形式。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句话
neuliulei 2009-11-7 23:35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立项 2009年7月 (长三角)
pikeliu 2009-10-17 19:58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立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09-7-9 最近,经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准,由浙江、上海、江苏三地为主体申报的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项目正式立项。该项目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批启动建设的产业振兴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4.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总额为2.18亿元。 该平台依托长三角地区优质科技资源和产业集聚的优势,建设涵盖整个纺织产业链的技术与资源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在国内有一定纺织产业规模和服务需求的地区建立服务工作站,形成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该平台拟建纺织产品创意设计、纺织新材料、纺织品加工技术、染整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技术、标准和检测等7个服务中心。 东华大学是上海市参加该项目的主要单位之一,该校现代纺织研究院作为项目的组织单位,充分发挥跨学科联合研发优势,组织该校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参加其中5个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此次参加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发挥东华大学纺织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而且还将通过整合学界、产业界、政府等多方资源,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发展,实现高校资源与社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学校的产业和社会服务功能。 苏州大学参与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项目建设 www.jyb.cn  2009年07月08日 作者:陈瑞昌 蔡晓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蔡晓臻)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不久前联合发文,批准以苏州大学等5家主要承担单位为主申报的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项目立项建设。   该项目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由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的纺织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及部分国家科研机构共同承担,设立在苏州大学。该平台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非营利机构,拟建纺织产品创意设计、纺织新材料等7个服务中心。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8日第2版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立项 2009-07-09 来源: 中国纺织报 点击次数:0    关键字: 纺织 东华大学   最近,经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准,由浙江、上海、江苏三地为主体申报的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项目正式立项。该项目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批启动建设的产业振兴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4.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总额为2.18亿元。   该平台依托长三角地区优质科技资源和产业集聚的优势,建设涵盖整个纺织产业链的技术与资源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在国内有一定纺织产业规模和服务需求的地区建立服务工作站,形成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该平台拟建纺织产品创意设计、纺织新材料、纺织品加工技术、染整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技术、标准和检测等7个服务中心。   东华大学是上海市参加该项目的主要单位之一,该校现代纺织研究院作为项目的组织单位,充分发挥跨学科联合研发优势,组织该校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参加其中5个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此次参加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发挥东华大学纺织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而且还将通过整合学界、产业界、政府等多方资源,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发展,实现高校资源与社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学校的产业和社会服务功能。 苏州将建纺织产业创新平台 发布时间:2009-07-13 来源: 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最近联合发文,批准苏州大学等5家主要承担单位为主体申报的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项目立项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657亿元,由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的纺织院校、科研单位等组建,是一个跨地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平台设在苏州大学,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非赢利机构。据了解,苏州大学将承担纺织品加工技术、染整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纺织装备技术等三个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 科技部、财政部召开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研讨会 2008-08-1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8月11日,科技部、财政部在浙江临安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研讨会。科技部、财政部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邱飞章介绍了浙江省公共平台建设的情况,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科技条件管理服务中心、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有关人员分别介绍了各自纺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情况,并对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打造长三角区域性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上海市科委基地处和市财政局科文处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对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议。   科技部、财政部将根据会议研讨的结果,组织长三角区域纺织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和方案落实,并在区域性平台建设中探索。 (中国上海)(E09)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费期刊信息分析平台(SCImago)
xupeiyang 2009-9-7 15:31
免费期刊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scimagojr.com/aboutus.php 分析内容和方法可以参考博主的相关分析报告 The SCImago Journal Country Rank is a portal that includes the journals and country scientific indicators developed from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Scopus database ( Elsevier B.V. ). These indicators can be used to assess and analyze scientific domains. This platform takes its name from the 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indicator , developed by SCImago from the widely known algorithm Google PageRank . This indicator shows the visibility of the journals contained in the Scopus database from 1996. SCImago is a research group from the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ficas (CSIC), University of Granada, Extremadura, Carlos III (Madrid) and Alcal de Henares, dedicated to information analysis, representation and retrieval by means of visualis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SJR Portal, SCImago has developed The Atlas of Science project , which proposes the creation of an information system whose major aim is to achieve a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IberoAmerican Science Research. Such representation is conceived as a collection of interactive maps, allowing navigation functions throughout the semantic spaces formed by the maps. Contact e-mail : scimagojr@scimago.es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6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博客开通了!
zhaotong 2009-4-22 20:49
我的博客开通了! 出差回来,虽然很累了,但是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还是打开信箱,看看有什么消息。令我兴奋的是科学网编辑部的老师通知我,我的博客已经开通了!哈,争取了好久,终于在科学网上拥有自己的博客,内心的喜悦完全把旅途的劳顿冲洗的干干净净。 好事连连,又收到中科院某所的博士复试通知,呵呵,我进入复试啦! 不过也不能只顾高兴,前面的路还有好长好远,只是今后从事 科研的可能性又大了一些。静心宁神才是思考与科研的前提条件。 静心、宁神...
个人分类: 部落|30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博与大家交流学习
pisces272 2009-4-22 16:33
今天偶然发现这个博客,知道的太晚了,原来很多学者在这里各抒己见。我也来学习一下,和大家交流。希望,这个交流平台越办越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台
liux831 2008-12-2 17:26
一张白纸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我毕业了,获得了博士学位。 一切从现在开始。 一切从零开始。 那是2005年的一天,我突然得到一个机会。那是美国Top5大学的通知,那是美国向我敞开的大门。 然而,我没有去。美国那个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人间乐园就这样第一次放弃了。 我研究的是生命科学。 生命是鲜活的。我本身也是鲜活的生命。因而,我必须研究它。 我是作家,我只有两个作品,一个是发表在Genome上的科学论文,一个是我的博士论文。 一个院士对我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因为网络的缘故,我接到一个在美国大学做博士后的男孩的来信,他说:你一定很美,因为我读了你的科学论文,文如其人,优美的文字,深刻的主题...... 我的老板是科学家,一丝不苟的那种。我和老师学了很多的东西,正直、认真、尽己所能......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或许成为一个科学家(现在的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许我也有别的转向。 我做科学是真诚的。从硕士,到博士,我大量的时间在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做实验。科学设计、科学实验、科学判断、科学发现...... 我想,从读硕士研究生起,我已经把自己交给科学了。 读研究生就是登陆一个平台。读博士,也是登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叫研究平台。 除了硕士论文研究,博士论文研究,我还做过技术开发研究。和美国人打交道,我了解到美国人的国际准则(当然,美国人认为美国标准就是国际标准)。这些都是相通的。 工作也叫工作岗位。当然,那也是登陆一个平台。 我的工作叫创造。不论做技术开发,还是科学研究,都是创造。 我对平台的研究情有独钟。小时候,我在妈妈的平台上,因为创造,妈妈至今不能忘怀。说我因为创造,毁了她可爱的东西。 上小学了,我经常创造,所以,我的小妹一直对我很神奇。 中学就更创造了。本来属于爸爸的事情,我偏偏创造。 大学的创造在于计算机。因为我的创造,弄坏了几台计算机。 我最大的创造体现在爱情创造上。记得一个同学找我,我总是感觉不对,后来我才意识到,那不是我的创造。后来一个权贵找我,还到我正在强化英语的培训中心找我,我还是没有感觉。直到有一天爸爸妈妈对我启发:你知道爸爸妈妈的心思吗?。其实,我是知道的。但是,我还是要创造。 创造是是什么? 硕士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新基因,博士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网络。 而我,现在的研究是发现新生命,这个生命一直延续,生命不止,创造不息......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圈
jlpemail 2008-4-24 09:19
博客圈的创建和维护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了技术因素还有人的因素。圈子里的人德才学识、脾气秉性不一。进入圈子,可以有各种缘由,或者邀请、或者朋友介绍、或者不请自来。即使以同样的理由进入圈子,也可以有不同的兴趣。即使有同样的兴趣,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来的都是客,圈主都会热情招待,提供便利的。 人一上百,就形形色色,何况成千上万呢。起初,大家安心写作、阅读、评论,后来就有人从事其他活动了,比如给点击率高作者的胡乱留言,感兴趣的压根不是博客文字水平的提高,而是其他因素。比如兜售自己的广告,比如传播无稽之谈,比如斗气。     博客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只要开机、只要上网,就情不自禁地来到这里。看看朋友们的新观点、感悟或者发现。 进入和退出一个博客圈,看似自由,其实不完全是那末回事。在一个圈子里浸淫久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难以轻言隐退呢。轻言隐退,拿得起,放得下的是高人。不轻易退出,坚持、坚持在坚持,也很可贵。更可贵的是,对于这样一个虚拟的家园,添砖加瓦,不拆台,不捣乱,百倍珍惜。 圈子成员太稳定了,便缺少了变化;太不稳定,回头客就少,因为有些博客的风格已经为读者熟悉、喜欢。有进,有出,来来往往,自由市场一样,才热闹。说起热闹来,就有热闹。有欺行霸市的在。恰如,鞭炮交易,有的摊点货色好赖暂且不论,但强买强卖,的确不地道。博文有些像鞭炮,扔出去都是想听听有多大动静。生产博客的都想使出浑身解数,表现一把。可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有琢磨如何打造鞭炮的,有琢磨如何调配火药的,有琢磨包装皮的。也有胡搅蛮缠的,声称自己的产品一流,看了就得要,讲过价钱更得要。不然,少客气,明晃晃的刀子亮出来了。胆小的只好掏钱。胆大的,不吃他们那一套,前者就无奈了。博客圈自然比自由市场文雅多了,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飞扬的尘土,没有血光四溅的豪华场面。 既然是笔墨行当,就存在笔墨官司,有人好这一口,还特别执著。在博文加精、评论或转载等环节,总能以自己的角度、好恶、倾向,不厌其烦地发难,几乎要搅乱了整个圈子。这种人,属于江湖上搅场子的,我比较厌恶。他们的精力出奇地旺盛,好像打了强心针,可惜劲头不是用在正常的写作或者评论上,而是发挥在了胡搅蛮缠上。其人勇猛有余,但文雅程度不够,雅量、雅致、雅趣不足。博客圈,要是被这些人搅闹成了是非圈,就没有意思了。 虚拟的世界不虚拟,是很实实在在的人物圈。科学网的博客属于实名制的,应该单纯许多。那些非实名制的博客圈可能更自由,但麻烦更多。从这个角度说,在这里安营扎寨比较幸运的,我愿和朋友们一起爱惜和维护它。
个人分类: 立场|432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