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病死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预测新冠病毒流行趋势:感染致死率(IFR)比病死率(CFR)更重要?
热度 2 yanjx45 2020-4-8 03:03
预测新冠病毒流行趋势: 感染致死率 ( IFR ) 比 病死率( CFR ) 更重要? 为了定量比较不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为了对特定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规划和控制, 感染致死率 ( IFR )可能 比 病死率( CFR ) 更重要。 感染致死率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 IFR ) 是死亡人数 与所有被该病毒 感染的人数 ( 包括无症状者) 之比。 病死率 (case fatality rate , CFR ) 是死亡人数 与发病 ( 确诊 ) 的 病例数 之比 。 目前已知对人毒力最强的病毒是 狂犬病毒 。感染狂犬病毒后死亡率是 100%。感染狂犬病毒后一旦发病,至今在全球无一例曾救治成功。 狂犬病毒的 CFR 和 IFR 都是 100% 。狂犬病毒也是唯一的 CFR与IFR相等的病毒。 其他所有病毒的病死率都小于 100%,即在发病后多少有一部分病例会康复,并获得对再次感染的免疫力。而且在受到这些病毒感染的人之中通常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发病,甚至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这些病毒 感染的人数 可能远远大于其中 发病的人数 ,所以这些病毒的 感染致死率 ( IFR ) 通常 比 病死率 ( CFR )要低得多。 就 新冠病毒( SARS-CoV-2 ) 来讲,要获得 病死率( CFR ) 数据 相对较容易,而要获得 感染致死率 ( IFR ) 数据 则相对较困难。因为要从大量的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的人群中检测确定曾经感染过 新冠病毒 的人,可能工作量相当大,成本很高,甚至会有各种人为的障碍导致无法实施检测。 由于 确诊 新冠肺炎 ( COVID-19 ) 的 新冠病毒 核酸检测 是有 局限性 的,目前主要适用于有明显 症状或有感染风险 的人 。 由于 新冠病毒的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 轻度甚至 是 无症状, 感染人数 可能远远大于 发病人数 , 因此 IFR 很可能显著低于 CFR 。 我们能够而且应该获得对 新冠病毒 IFR 的直接测量,以帮助规划 新冠肺炎 大流行的未来。 目前已有 简单和相对便宜 的 试剂盒 可以 在几分钟内在一滴血中检测出 新冠病毒 抗体 。这些试剂盒 是将 针对其他病原体 而 开发的现有 成熟 技术 应用于新冠病毒 。这些 试剂盒 允许进行现场测试,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并且可以实时获得结果,并且只需要很少的使用说明。 近日 美国 FDA 已经授权 Cellex公司 紧急使用他们的试剂盒。其他数十家公司和实验室也在开发类似的试剂盒。 试剂盒检测血液中针对 新冠病毒 的 IgM 和 IgG 抗体。 IgM是感染后 首先 出现的第一 类 抗体,通常在一到两周内出现。大约三周后, IgM消失,逐渐被IgG取代。 因此,该试剂盒可以确定试验对象 是否曾感染过 新冠病毒 ,如果是, 还可 确定该感染 是否是最近发生的 。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循证医学中心(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CEBM )目前估计, 如果人们都遵从 与 防止新冠病毒传播 相关的所有警告 , 全球的 病死率 ( CFR ) 为 0.51%。 如果 更严格地 遵从 与 防止新冠病毒传播 相关的所有警告 , IFR 在 0.1%到0.26%之间。 美国 华盛顿 州 华盛顿大学 的 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 IHME ) 建立 的 一个 模型显示,如果严格的 社会隔离措施 得以实施,美国的 第一波 新冠肺炎流行 可能会在 6月中旬 消退,死亡总人数约为 9.3万人。 IHME 宣称 : 第一波流行 结束 时 ,估计有 97% 的美国人口仍将 对该 病 易感 ,所以通过 大规模的筛查、 接触者追踪 和 检疫 来 避免 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是 至关重要 的 , 只有这样才能 避免 第二波 疫情 的爆发 。 这个模型的 结论 是 第一波流行结束 时 , 全美国 只有 3% 的人可能被感染, 即只有 3%的人 对再次感染有免疫力。 在第一波流 行 过后,病毒 不 会消失,只是 暂时消退 了,如果在人群中 有免疫力的人 分布稀疏,病毒会广泛传播,并在社会距离限制解除后卷土重来。 IHME 估计美国 总 人口 (约3.3亿) 的 3% 在第一波之后对这种疾病有抵抗力,这 就 意味着有 990万人 感染。 IHME 预测 将会有 约 9.3万人 死亡 ,这相当于 IFR 为 0.9% , 这 接近全球通常估计的 1% CFR 。 如果那时 97%的人口仍然没有被感染, 没有免疫力, 那么我们注定会遭遇非常严重的 第二波感染 。 IHME 估计的 3%的感染率是 不 准确 、不可靠的 。 IHME 上述估计的 错误 就在于将新冠病毒的 CFR 与 IFR 等同起来,因此最终得出了非常不靠谱的结论。 实际上 新冠病毒的 CFR与IFR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 。 仅仅为了讨论, 我们不妨假定 IFR 真的低至 0.1% ,那么在第一波疾病后,多达 30% 的美国人口将会被感染,从而 能 抵抗再次感染。这将大大减少病毒繁殖的沃土,并大大减弱第二波的影响。 所以 预测新冠病毒流行波的趋势和长远结果, IFR 可能比 CFR 更重要 。 应当选择某个行政区划用前述 抗体检测试剂盒 确定 真实的感染人数 ,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 IFR ,才可能更有把握地对疫情的发展趋势作出更可靠的判断。 如何获得准确可靠的 IFR ? 相关研究人员 提出了一个实施方案: 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将 新冠病毒抗体试剂盒 免费分发给 辖区 各地的药店,并考虑在学校、体育赛事、投票站甚至是酒吧等人们常去的地方设立测试站。 全辖区 将建立一个集中的、基于 互联网 的 数据库 来收集和整理测试结果。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用来确定 全辖区 的 IFR ,以及地理分布和其他可能的人口信息。 在此全面、真实的检测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疫情的发展趋势作出的判断才更可靠,更有价值。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6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病死率最高的狂犬病毒,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
热度 4 yanjx45 2020-4-3 07:49
病死率最高的狂犬病毒,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 达尔文进化论 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不具有 进化优势 的 基因 会被淘汰掉,不具有进化优势的 物种 会被清除掉。 狂犬病毒是所有已知病毒中毒力最强的 。无论感染的宿主是动物还是人,一旦发病, 死亡率 100% 。 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迄今 狂犬病的治疗 还未实现 0 的突破 ,在全球还无一例公认治疗成功的病例。 容易导致宿主死亡的病毒, 即 毒力太强 的病毒, 往往不容易在宿主中大规模播散,在进化过程中很容易被自然选择清除掉 。 病毒 入侵宿主 的目的是为了 自身的生存和 繁殖,那么如果病毒很快把宿主杀死了, 病毒与宿主 同归于尽 , 病毒就没有办法 继续 繁殖自己,所以这种 结局 对病毒本身来说其实是不合适的。 平均而论,低毒力的病毒比那些死亡率更高的病毒更有可能在人类成功建立传播循环。 这种更大的机会可能是由于高毒力病毒在出现的早期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易感宿主 。 不容易导致宿主死亡的病毒有机会长时间与宿主 共进化 。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往往会获得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能力,也会变得对宿主的伤害越来越小, 比如 肝炎病毒 往往在感染几十年后才会导致病人死亡,一些 疱疹病毒 甚至可以伴随人类一生而不会导致明显的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病毒在进化和变异的过程中,它会向着那种 低毒性 和更强的 传染性 发展。 低毒性 和 传染性 对病毒本身来说是 有利 的,以便于自己在宿主体内长期生活,以及 “ 传染 ” 更多的宿主。 由于毒力太高, 狂犬病毒 并不能算是一种 “ 成功 ”的病毒 。对宿主过高的致死率对病毒自身来讲是 进化上的一种 严重缺陷 ,不利于狂犬病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狂犬病毒的 高毒力 带来两个明显的 不利后果 : 1, 狂犬病的发病率通常非常低 , 通常都只 能 是 零星散发 。 狂犬病毒无论是在动物还是在人群中永远不可能 大规模流行 。 2, 狂犬病毒 实际上经常会 自然灭绝 。事实上已有证据证明 狂犬病毒在局部或全球范围内自然灭绝的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 。尽管 有关狂犬病的记载 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但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远古时代 在狗和人群中流行的 狂犬病毒毒株 早已绝灭,甚至可能曾多次绝灭,而目前狗群中流行的狂犬病毒是 大约一千年前 再次从 蝙蝠 中传播过来的。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 狂犬病的发病率通常非常低 , 通常都只是零星散发 , 永远不可能 大规模流行 。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病毒性传染病都曾造成 大流行 ,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给人类造成重大危害,甚至直接影响 历史的进程 ,如 天花病毒 , 1918年的 大流行 流感病毒 。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对狂犬病的 恐惧 都 根深蒂固。狂犬病惨痛的临床过程、致死率 100%的悲惨结局,长久以来在各国 哲学家 和 科学家 们的笔下都 曾 获得特殊的关注 。 但 狂犬病 对 人类 历史 的影响实际上可以说是 微乎其微 ,狂犬病在历史上从来只是 零星散发 , 狂犬病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 人群中 狂犬病 的 发病率 通常不超过 人口的 十万分之一 。 狂犬病从未明显改变各国的人口数量 。 人狂犬病的感染源主要是 狗 ,与狗的狂犬病相比, 人狂犬病的发病率通常更低。 在欧美国家 , 在消除狗群中的狂犬病以前 , 狂犬病每年致死的人数通常仅为个位数(小于 10)。像美国、日本、法国这样的人口和面积都较大的国家,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通常也只是两位数(小于100),仅美国偶尔曾超过100人。 中国近 70年来, 人 狂犬病 有 3个 流行 高峰 和 3个低谷 。每年死亡人数的最大波动幅度在 7,037人 ( 1981年)和 159人 ( 1996年)之间 , 即存在 35倍以上的 波动幅度 。 1950年-2009年 中国人狂犬病年度死亡率示意图。 中国的人狂犬病 年度死亡人数 的这种 波动 与 狗群数量 的 波动 密切相关(在其他国家,通常还与 狗 的 疫苗接种比例 有关),也与 狂犬病毒自身的消长和流行规律 有关,而与 人群 疫苗接种量 关系不大( 疫苗 对当年人群死亡率的影响不超过30% )。 从图中可见: 3个低谷 分别是 1950年、1960年和1996年前后,年度死亡人数都在 200人以下 。 以 1996年 为例,当年全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曾降至 159人 ,随后又逐年缓慢上升。 从 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 ,中国每年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逐渐从 500万人份 增加到大约 800万人份 。从 2000年到2010年,疫苗的使用量大体上是从 800万人份 增加到 1500万人份 (个别年份曾接近 2,000万人份)。所以在1996年前后的十年中,中国的 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量 并无显著增加,比此后的十年使用量还要少一半以上。所以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时间发病率的下降与人类的努力,即人用疫苗的使用量多少并无直接关联。 而这段时间 狗的数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逐渐增加,并未发生突然显著降低的情况。因此,推测此次狂犬病流行规模的突然急骤下降,可能是由于狂犬病毒流行有 自身的特殊规律 : 在狗的数量不变或逐步增加的条件下,狂犬病毒的流行普遍会表现出明显的 消长周期 。 人类目前对这个 消长周期 还了解甚少,可能 自然选择 这只 无形的手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目前对此还有待进行更系统、深入的 研究。 可以推测, 如果完全不进行 暴露后预防 ,我国 每年 狂犬病 死亡人数 的 上限 是 1万人 ,死亡人数也可能自然下降到 200人以下 。 狗的密度对狂犬病传播有显著的制约作用。 不同国家、地域狂犬病持续传播的前提条件是有大量易感宿主-狗的存在,而且狗的空间分布不能太分散,群体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在非洲肯尼亚农村狂犬病传播的现场研究数据显示, 只有在狗的群体密度超过 4.5只/平方公里 时,狂犬病才可能在当地 的狗群中持续存在。 人的狂犬病95%以上来源于狗 ,特别是流浪狗。 狗的数量和狂犬病发病率是决定人狂犬病的发病率的最重要因素 。 经验证明, 只要消除了狗群中的狂犬病,人的狂犬病就自然消除了 ,正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到的那样 。 二、 狂犬病毒 实际上经常会 自然灭绝。 狂犬病毒的高毒力带来的第二个明显的后果是:狂犬病毒不仅经常处于被淘汰的威胁中, 实际上狂犬病毒在过去和现在经常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事实上狂犬病毒在全球不同地区交替灭亡的案例经常发生,某些地区可能数年里自然病例越来越少,以至在若干年里完全绝迹。但后来又从别的地方输入病例,形成一个小的流行高潮。然后疯狗大量死亡,狗群数量急剧降低,狂犬病毒又随之绝迹。 狂犬病毒甚至也曾在全球范围被淘汰,完全绝灭。 当前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犬 (食肉目动物)狂犬病毒都属于 基因1型 狂犬病毒,有很多变种,但这些变种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个 共同的祖先 可追溯到大约 500年之前 。这个时间正好与人类在过去 5个世纪 中大规模的迁徙相一致。 历史记载中犬和人的狂犬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 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在今伊拉克境内)文明中就有关于 食肉目动物 狂犬病的描述。但是,引起美索不达米亚狂犬病的 病毒型别 是未知的,而该种病毒极有可能早已绝灭。 其背后的根源可能是因某些历史或环境的因素,甚至可能仅仅由于该病毒的 毒力太强 ,致死率太高,以至受感染的宿主群体的数量或密度不足以维持该病毒的生存。 狂犬病毒的 分子钟 和 系统进化史 目前对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己能初步勾勒出狂犬病毒的 系统进化史 。 分子钟( molecular clock ) 假说认为,氨基酸或核苷酸替代速率在进化过程中是近似地保持恒定的,尽管替代速率的观察值受随机误差的影响。将不同 生物谱系 按分子钟假说构建一棵树就可能估计不同谱系对之间或不同序列对之间粗略的 分化时间 。按此途径构建的树称为 线性树 (Linearized Tree) 。假定分子钟在某个生物类群中存在,可借助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评估 生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特别是可用于评估 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 分歧时间 。不同作者将分子钟假说应用于 狂犬病毒 的自然进化史研究,得到了一些 有价值的推论 。 狂犬病毒属 的 进化率 粗略地估计是 3.1 x 10 -4 ~5.5 x 10 -4 dS (同义替代) / 位点 / 年。由此可推算出当前世界上广泛分布的 狂犬病毒变种 的分化发生在 285 至 504 年之前 。与 dN (非同义替代)相比, dS 通常是中性的而且对进化时间更敏感。然而,如果进化间期很长,则 dS 更快达到饱和。因此,为了评估较早的分化,采用 dN 进行计算。由 dS 推算出 dN 的平均值为 1.85 x 10 -5 / 位点 / 年,这个变异率较 HIV 或人甲型流感病毒低,但与估计的单负链 RNA 病毒目的另一个成员 Ebora 病毒 G 基因的变异率相似。假定存在生物钟,采用 PHYLIP 系统发生推导软件包可以构建一个系统进化树(采用非同义校正距离),由此可以推算 出, 狂犬病毒从翼手目到食肉目动物的宿主转换发生在 888 至 1459 年之前。 犬狂犬病毒 都来源于 蝙蝠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在蝙蝠 (翼手目)中的进化远远早于食肉目动物中狂犬病毒的出现,后者很可能是源于从蝙蝠中 溢出 (spillover) 的病毒。狂犬病毒从翼手目到食肉目动物的宿主转换发生在 888至1459年之前。换句话说,现存的犬狂犬病毒与蝙蝠狂犬病毒在大约1千多年前有共同的祖先。 如果考虑 所有基因型的狂犬病毒 ,它们最近的 共同祖先 出现在 7080至11631年之前,而且首先以 食虫蝙蝠 作为传播媒介。 目前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消除了家养动物和人中的狂犬病。 全球有望在 2030年 消除狂犬病,中国有望在 2025年 消除狂犬病 。 狂犬病毒本身正处在被自然选择淘汰的过程中 ,这是在全球彻底消除狂犬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有利因素 。 参考文献: 唐青 严家新:第六章 狂犬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系统进化史, 俞永新主编 : 《狂犬病和狂犬病 疫苗》 (第二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09年 。 相关博文: 犬狂犬病毒的起源和家谱 (分子钟证据)   ( 2012-6-1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583391.html    中国狂犬病年度死亡率巨大波动的原因和启示( 2014-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56717.html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54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将有多少人死于新冠病毒?
yanjx45 2020-3-19 12:55
美国将有多少人死于 新冠病毒 ? 美国在传染病方 面最权威的专家之一是 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NIAHD/NIH ) 主任 安东尼•福奇 ( Anthony Fauci ) 博士 。 福奇博士 说 , “ 100,000 people could die in the SARS-CoV-2 outbreak just in the US” ( 仅在美国就可能有 10万人 死于 新冠病毒 (SARS-CoV-2) 爆发流行 ) 。 如何理解 10万 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高还是低?这个数字是否靠谱? 我们先来看看当前 全球 新冠病毒肺炎( COVID-19 ) 的 疫情 : 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编制的数据,截至美国时间 3月18日,全球 确诊病例数 超过 21 . 4万例 。 中国内地之外 的 感染人数 已突破 13万人 。 过去 两周 的 全球死亡人数 也增长超过一倍,至 8,732人 。 歐洲 死亡人數 3 , 421人 ,首度超過 亞洲 的 3 , 384人 。 意大利 是 中 国之外 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達 2 , 978人 。 美国的疫情: 50个州 全部都有 确诊病例 ,共 7 , 769例 , 死亡人数 为 118人 。 福奇博士 说美国可能 将会 有 10万人 死于 新冠肺炎 ,一年后美国的 实际情况 会与这个说法相距多远? COVID-19 的 病死率( 将 死亡人数除以 确诊病例数 的结果 ) 根据病人的 年龄 和他们接受的 医疗保健 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 据近期的报导 , 韩国 和 德国 的 病死率 最低,分别略低于 1% 和 0.2% 。在其他国家, 病死率 要高得多,比如 意大利 ,该国 的 病死率 是大约 8% 。 主要 的不同之处在于 卫生保健系统 照顾病人的能力。 让我们假设美国可以将 病死率 保持在 1% 。这意味着如果有 1 百 万 人 感染,就会有 1万人 死亡。 只要 将感染人数增加十倍,达到 1 千万,就可 得到 福奇博士 的数字:这将造成 10万人 死亡。 对于人口 3 .3 亿 的美国, 一千万 人 感染是现实的吗 ? 以 中国 为例,在 14亿 人口中,目前有 8 万 1千 例 确诊感染,感染率是相当低的。 美国的情况与中国当然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 中国采取 的 严格 “ 封城 ” 措施 不可能 在 美国 使用。其次, 无法 确定是否所有的感染都被 检测和 报告。对农村地区的感染情况 通常 了解不多,那里可能存在 漏检和漏 报,而且生活在那里 的人 很多。 是否可以借鉴 其他流行病 的情况呢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估计, 2009年死于 H1N1 流感 的美国人有 1.2万人 (范围为8,520至17,620人)。然而,据估计,在 1968年 H3N2大流行 期间有 11.2 万 美国人死亡,在 1957年大流行 期间有 11.5 万 人死亡,在 1918年大流行 期间有 67.5 万 人 死亡。换句话说, 美国 在一次流行病的大流行期间死亡 10万人并不罕见 。凡经历过以往 流感大流行 的人对它们都记忆犹新。 福奇博士 和其他相关专家当然不会希望美国真的会有 10万人 死于 COVID-19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建议 采取严厉措施 限制集会和旅行,包括关闭学校 。如果美国政府和所有公民都能认真对待 福奇博士 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建议,美国就 可能 有效地限制感染者的数量 。否则 美国 3.3 亿人 中有 1千万人 感染将成为现实,感染人数甚至还可能远远超过此数量。虽然 大多数 (约80%) 感染是温和的,但具体到每个人机遇是各不相同的。最有可能患上严重疾病的是 60岁以上 的老年人和其他已经患有各种较严重疾病的人,所以这些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 社会也应当给这些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这可能是 降低总体死亡率 的 关键因素 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http://www.virology.ws/2020/03/16/how-many-deaths-caused-by-sars-cov-2-will-there-be-in-the-us/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9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如何计算和评价?
热度 3 yanjx45 2020-3-8 09:40
新冠病毒的病死率: 如何计算和评价? 除了新闻界, WHO ( 世 界 卫 生 组织 ) 和其他组织 似乎也都 不 是特别 重视 病死率 ( case fatality ratio , CFR) 的科学计算和恰当评价 ,这加剧了 人们 对当前 covid19 (新冠病毒肺炎) 疫情的焦虑和 迷茫感 。然而, CFR 并不是 像乍看起来那样容易一锤定音 ,它 实际上会 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 CFR 的科学而准确的数值可能需要在经过 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 和 系统深入的研究 后才可能获得。 一种疾病的 病死率 是 死亡人数 除以 确诊 的 感染人数 。后一个数字通常是通过实验室 明确 诊断获得的,在 当前的疫情中 主要 是通过 RT-PCR检测 病毒核酸。 近日 covid19的 粗略全球 统计 ,死亡人数为 3 , 214例 ,确诊人数为 94,250例 ,即 病死率 为 3.4% 。 这 样计算得到的 粗略病死率 是相当 高 的 :相比之下, 季节性流感 的病死率是 0.1%。然而,正如 在 下面将要展示的,这个数字并不是 可以一锤定音 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 把 3.4%作为死于COVID-19的风险指标 ,那离真相可能就相去甚远。 根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 》 (China CDC Weekly) 早些时候 对 中国 44,672例病例的总结, 我们知道 年龄 对病死率有很大的影响 。 据该报告,没有 0-9岁的儿童死于感染; 在 50岁以下的人群中,病死率低于1% 。只有在老年人中 CFR才会增加。 如 下表 所示, CFR 数字是随 年龄 而变化的。 在 49岁或更年轻的人群中, 病死率低于 1% 。此外, 确诊病例的数量可能被大大低估 。许多轻微或无症状的感染没有被诊断出来。 有可能感染的数量实际上是我们检测到的十倍 , 这将导致 趋近 于 季节性流感的总病死率 。 附表:按不同 年龄 分组 的 确诊病例数 、 病死人数 和 病例死亡率 (CFR) ( 资料来源 :中国CDC周报) 我们还知道,中国境内的 病死率 因 地理位置 而异,即使在疫情 刚 发生时计算的 病死率 也可得到这样的结果 。下面的图表 (来自 WHO 与中国代表团关于 covid19的联合报告)显示,1月初, 武汉 的病死率 比中国其他地区高得多。这种扭曲的病死率是由于 当初的 许多感染者 都 严重 缺乏医院护理 。 在中国除武汉以外的地区, 重症患者 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此外, CFR在中国 随着 暴发 的进程逐渐 下降。这一趋势被归因于 疫情期间不断 改进 的护理标准。 附图:中国从 1 月初至 2 月 20 日报告的 病死率 (CFR) 横座标:从1月1日至2月20日时间分段。 ( 病死率快速下降 ?) 纵座标:报告的病死率 CFR )( 1 月初至 2 月 20 日) 不同颜色的曲线分别代表:(兰线)武汉、(橙线)湖北(不包括武汉)、 ( 灰线 ) 中国(不包括湖北)、(黄线)中国(全部)。   CFR也因 国家 而异,可能是由于 护理标准 的不同。在 韩国 , 5,621名感染者中有28人死亡,病死率为0.4%!在 新加坡 已经有 110个病例 ,但 没有死亡。相比之下,到目前为止, 意大利 和 伊朗 的 CFR为3.1%。这些差异并不是由于在这些国家的传播 的是不同的 病毒 ,而是由 于 可获得的 卫生保健质量 和 患者的 年龄 等因素 综合造成的。 到目前为止, 美国 128例确诊病例中有 9例 死亡, 病死率为 7% 。这些死亡中有许多发生在 华盛顿 州 的 老年人 身上,这扭曲了 CFR。此外,很明显,在美国 目前的疫情 爆发还 仅处于早期阶段,许多感染者未得到确诊, 漏诊占较大比例 。 而且不可否认 美国医疗保健的整体质量 较高 , 美国 CFR 的 实际数字 肯定 会低得多 。然而,如果美国 (或任何其他国家)的医院 发展到 不堪重负 的程度 , 则 病死率 可能会更高。 从总体上看 ,我们 目前肯定不可避免地 遗漏 了许多感染,不仅是在 中国 ,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因此 实际 病死率可能更低 。可能有许多人有轻微的呼吸系统症状 (典型的冬季症状),但从未被确诊。 只有在这次疫情 结束后 很久,在进行 广泛而大量的 血清学研究 以确定 真实的 感染程度 后 ,我们才能获得 准确的病死率 ( CFR ) 。 不应低估 SARS-CoV-2和COVID-19的 严重性 :在美国 和全球 肯定 还 会有 更 多感染, 还 会有 更 多人因感染而死亡。但是,请理解 3.4% 的 CFR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如果你被感染了,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你的 年龄 、 健康状况 和 居住地 。 平均而论,低毒力的病毒比那些死亡率更高的病毒更有可能在人类成功建立传播循环 ,低毒力的病毒与高毒力的 病毒相比存在进化上的优势。 所以可以预期,新冠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以 较大的概率 逐渐降低毒力,并以此为代价增强其传播能力,从而更成功地在人群中传播。新冠病毒的CFR是否会沿着这个方向进化,我们可能很快就能看到答案。 参考资料: http://www.virology.ws/2020/03/05/sars-cov-2-coronavirus-case-fatality-ratio/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95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疾控研究了七万例新冠病例:这类人病死率高,传染性超SARS
fqng1008 2020-2-21 11:4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月17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论文。 该论文指出,新冠病毒比 SARS(非典型肺炎)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更具传染性。 上述论文对截至 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的超过7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并首次描述了 2019新冠肺炎的发病流行曲线。 图片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论文截图 85.8%的确诊病例具有武汉暴露史 论文称,截至 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2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672例(61.8%),疑似病例16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 图片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论文截图 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年龄在 30~79岁(86.6%),湖北省病例占74.7%,轻/中症病例为主(80.9%)。85.8%具有武汉暴露史。 从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情况来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比例分别为 12.8%、5.3%、4.2%和2.4%。 在 44672例确诊病例中,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 在 ≥80岁年龄组的粗病死率最高为14.8%。男性的粗病死率为2.8%,女性为1.7%。 湖北省的粗病死率( 2.9%)则高出其他省份(0.4%)7.3倍。 疫情的爆发分为 5个时段 这篇论文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分为了 5个不同的时段 。 图片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论文截图 具体来看: 0.2%的病例发病日期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病例均在湖北。1.7%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10日之前,分布在20个省份的113个县区,湖北占88.5%。13.8%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20日之前,分布在30个省份的627个县区,湖北占77.6%。73.1%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31日之前,分布在31个省份的1310个县区,湖北占74.7%。按照全部患者的发病时间,1月24-28日为第一个流行峰,在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日的异常高值,然后逐渐下降。按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和报告日期,发病人数在1月初开始迅速上升,在1月24-28日达到第一个流行峰,后缓慢下降,但在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日异常高值,后逐渐下降;报告病例数在1月10日后快速上升,在2月5日达到流行峰,然后缓慢下降。 超 3000名医务人员感染 论文指出,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 1月28日。 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 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716名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粗病死率为0.3%。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 图片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论文截图 在具有病情严重程度信息的 1688例医务人员确诊病例中,大多数病例为轻症患者(85.4%),病死率低于其他病例——主要原因与年龄有关。医务工作者都是在职人员,一般都在60岁以下,而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 这些确诊医务人员集中在武汉( 64%)和湖北其他地区(23.3%)。 确诊重症比例在武汉为 17.7%,湖北10.4%,全国湖北以外为7.0%。 图片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论文截图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论文还提到, 2019年12月下旬,中国武汉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群发肺炎病例,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关注。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快速反应小组前往武汉。逐个排除了可能的原因,包括流感、禽流感、腺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流行病学调查指向病例感染可能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有关, 1月1日,当地政府关闭华南海鲜市场,并对市场进行了消毒,同时要求进行病例的主动搜索和应急监测。1月3日,中国政府向WHO通报了疫情。 早期病例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不如 SARS-CoV和MERS-CoV严重。但是,发病数迅速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际传播证据表明,该病毒比SARS-CoV和MERS-CoV更具传染性。 结论和讨论: 1. 虽然2019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大多数患者为轻症表现。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2. 2019新冠肺炎的发病流行曲线分析显示,这种暴发流行的时间趋势与先前调查结论一致,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有野生动物交易,使得新型冠状病毒从一种仍然未知的野生动物传染到人类,继而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3.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但迄今为止,医务人员感染以及防护失败的具体原因仍有待深入调查。4. 总体流行曲线的下降趋势表明,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接触、多渠道高频率地传播关键的预防信息(例如,洗手、戴口罩和求医信息),以及动员多部门快速反应,有助于遏制疫情。随着人们返回工作岗位,仍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5. 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仍待回答,包括动物宿主的识别、传染期的确定、传播途径的识别、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开发,包括简便的检测试剂开发、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来源:国家卫健委、 中华流行病学微平台、环球网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亡率与病死率 - 也说H7N9
热度 2 maxguang 2013-4-17 01:30
先说说几个概念: 死亡率(mortality):指在一段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病死率(fatality):指在一段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所有病例数的比例。 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段时间内新发病例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一段时间内新旧病例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现在看禽流感H7N9的新闻评论或者报道,里面总对死亡率和病死率混淆不清。对于此次禽流感,死亡率是很低的,因为计算的分母是总人口数。而病死率是很高的,目前确诊约70例,病死率接近20%。 其实这两个概念总是被媒体和民众混淆,早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也是如此。其实非典SARS死亡率不高,截止2003年7月31日,全球确诊病例8096例,我国确诊7429例,如果比上总人口数,就微乎其微了。但是病死率还是很高的,全球死亡744例,我国死亡685例,病死率大约9.2%。 1 虽然较真这两个概念意义似乎并不大,媒体和民众也都知道大家说的数值是什么意思,不过从科学角度和相关政府部门,规范专业概念,规范传播信息,还是十分重要的。 这次禽流感,作为一个流行病学工作者,我对中国政府和相关医疗部门的反应和应对,是十分欣慰的。比如每日更新的病例和分布情况即时播报,比如科研小组快速反应在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比如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等等!其实我们应该感谢SARS,虽然今天还有新闻在说SARS患者由于过度使用激素治疗的后遗症和社会保障问题,但是SARS流行给祖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促进作用还是明显的! 目前还有些问题有待改善。比如,搜索H7N9国内的新闻,绝大部分的结果都是媒体发布的,官方和政府发布的正式公告少之又少。反观美国,CDC和相关部门总会及时权威的播报和传达疫情和发展,民众可以很方便快速的了解最新的进展。再比如,我一直不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的政府、高校、及相关部门的网页总是做的那么烂呢?而且上面的信息总是陈旧的似乎放上去都是做样子的。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中文的网页就是做不出效果来?可是那么多设计网站做的还是很漂亮的。网站是门户,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已经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如果各个门户网站不与时俱进,实在是说不过去。 不管怎样,希望禽流感疫情快速过去,希望祖国公共卫生事业越来越繁荣! 1. http://www.globalhealthfacts.org/data/topic/map.aspx?ind=34
807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国心脏协会最新呼吁:别让心脏沾上糖
xuxiaxx 2013-1-14 19:03
  “没有比糖尿病人的心脏更容易出事的地方了,请糖友们一定要按时去医院检查!”这是近期美国心脏协会网站上刊登的一则公益广告。   糖尿病对心脏的危害,为何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据美国心脏协会估算,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因素中,约有2/3与冠心病和中风有关。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是没有糖尿病的人的5倍。冠心病与糖尿病好比一枝蔓上的两个瓜,无论患上其中任何一个,再患另一个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美国糖尿病协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布鲁尼尔达·纳扎里奥博士介绍,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病都属于生活方式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很多已经存在血脂异常或高血压,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血脂、血压、血糖的异常变化会“狼狈为奸”,使动脉逐渐变硬、变窄,心、脑以及脚、手、胳膊需要外周血管供氧的部位,可能出现缺血缺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丹麦哥本哈根斯泰诺糖尿病中心专家彼得·盖德博士及其同事在7.8年间,跟踪调查了3400多人后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病的比率高达79%。同时,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平均高2—3倍。   布鲁尼尔达·纳扎里奥博士提醒,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气短、乏力、眩晕、出汗过多或无原因的出汗,肩膀、下巴或左胳膊疼痛,胸痛或胸闷等症状,很可能心血管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其次,吸烟、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要遵医嘱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由于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对疼痛不敏感,很多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第三,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尤其要关注“坏胆固醇”(LDL-C)是否在100毫克/分升以下。最后,治疗中要尽量避免低血糖。对于冠心病患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梗。 来源: http://www.jkb.com.cn/htmlpage/34/344472.htm?docid=344472cat=09CsKeyWord=null
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历史
qujiangwen 2011-2-18 10:59
【摘要】 流行性感冒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由于全球范围内流感大流行一般每隔10-50年就会发生一次,因此,流感的防制将会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进行了相关总结。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大流行;历史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 是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流感大流行是指在人群中出现流感病毒血凝素新亚型的毒株,它的抗原性及基因特性与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株毫无相关,即不是由当时人群中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通过基因突变而来;大部分人群对新亚型毒株缺乏免疫力;新亚型毒株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有较高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传播速度快,超出国界和洲界,在一年内波及全球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往往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条件下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1933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人们发现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由于全球范围内世界流感大流行一般每10~50年就发生1次大流行,因此,了解流感大流行的历史、总结规律并探讨流感大流行的预警指标尤为重要。 20世纪以前的流感大流行历史 较早的记录是1173年报告了一起流感爆发,但是不能被认为是一起大流行,1500年报告的一起流感由于范围太小也不能认为是大流行。相对比而言,1510年从非洲席卷欧洲的暴发很可能是一起大流行。1557年的一起暴发也很可能是一起大流行;但是被所有学者都认可的首次流感大流行发生在1580年。这次大流行在该年的夏季起源于亚洲,然后传播到非洲,接着沿着亚洲的小亚细亚和西北非洲两条通路传播到欧洲 。整个欧洲在6个月之内被从南到北迅速传遍,并且在随后传播到美洲,发病率很高,罗马大约有8000人死亡,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大部分被毁掉 。 从1700年以后关于大流行的数据比前些年更有据可查,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18世纪的首次流感大流行开始于1729年,爆发首先在春季月份发生于俄国,然后在向西播散过程中在六个月内传遍了整个欧洲,经过3年多的时间以高死亡率席卷了全球。此次流感共分为两波,后一波比前一波更严重一些。下一次流行发生在间隔40年之后的1781年到1782年。绝大多数学者同意此次爆发于秋季开始流行于中国,然后传播到俄国,从俄国开始向西在8个月内席卷了整个欧洲 。在大流行早期的几个月里,有证据表明流感病毒随着广泛的爆发在俄国和北美广泛的播种,罹患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年轻的成人当中。在大流行的高峰期,圣彼得斯堡每天有30000多人患病,罗马大约有2/3的人患病。这次爆发在1782年夏季席卷了整个英国。1830年-1833年的流感大流行在严重程度方面可以与1918年-1920年的流感大流行非常相似。这次大流行首先在1830年冬季开始于中国,从中国开始向南传播通过航海传到了菲律宾、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然后跨过俄国传入欧洲。这次流感在1831年-1832年蔓延到北美并引起暴发,与此同时又在欧洲引起流行,并在1832-1833年又引起再次流行。所有学者都认为此次流感的罹患率在20-25%之间,但是死亡率不是特别的高。据文献记载1830-1833年和1898-1900年曾经发生过流感大流行,但在目前的论文中没有关于这些事件的详细记载,但是19世纪中叶后期的一些文献中有些完整的记载。 20世纪的四次流感大流行 1918-1920年的大流行 1918-1920年的流感大流行是医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此次流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流行病; 与东罗马瘟疫和黑死病一样被列为人类流行病史上最具有破坏性和高峰期医院每晚死亡人数超过25%的三大事件之一,此次大流行被各种编年史广泛的记载.并且详细的记载了对北美洲、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影响。一些大型的文献也描述了该事件时乡村、城镇、军营和个人经历的一些情况, 大流行的起源目前仍然不可知, 很多评论家认为很可能起源于中国;然而首次爆发大约在1918年3月同时发生在北美洲的底特律, 南卡罗来纳, 圣萨尔瓦多, 并且许多评论家接受该证据并支持大流行起源于美国的理论。病毒开始随着年轻的美国人参加到远征军的陆军和海军训练基地而开始向东扩散, 很快传到了欧洲战场。尽管当时出现了大量的病例,但是致死性方面好像没有前面那么严重。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同意此次流感是在1918年4月份通过舰只随美国远征军传播到了法国波尔多的新兵训练营;从这里开始,流感开始蔓延到英国的远征军和卷入1918年4-5月份的其他国家的军队,同时传播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期间在德国也开始出现爆发,很明显流感大流行正在影响战争的进程。六月份开始传到英国,然后随英国远征军传播到前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和俄罗斯,并且快速的传播开来。5月份开始传到非洲,沿着非洲开始影响孟买和加尔各答,然后在6月份传入中国,新纽西兰和菲律宾。在每一个国家,此次流感一般在几个周内迅速开始传播,然后发病迅速递减。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期间全球大约有1/3的人口(大约5亿人)出现典型的临床感染,病死率大约为2.5%,全球有4000多万人死亡,西班牙一个国家就有2000多万人死亡,是人类传染病史上最大的灾难 . 1957-1958年的亚洲流感大流行 1957-1958年的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在1957年2月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省。这次大流行在三月期间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在四月份传到了香港,然后迅速的传播到了新加坡,台湾和日本。这期间世界卫生组织才了解到本次爆发是由一种新的病毒亚型引起的。五月份一个由权威专家召开的一次特殊的会议准确的预测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除了在日本可能引起早期的流行以外,这次暴发将会迅速的传播到南半球从而在冬天来临的时候引起严重的流行, 并且将在北半球扎根和传播, 从而在冬季引起后续的流行。这次流感在五月份的时候传播到了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六月份传到了巴基斯坦,欧洲,北美和中东;七月份传到了南非、南美洲、新西兰和太平洋诸岛,八月份传到了中非、西非和东非,东欧和加勒比海地区。两个主要的陆地传播路线都是首先经过俄罗斯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东欧;其次,在美国爱荷华州举行的一场包括来自43个州和几个国家的1800个年轻人大型会议吸引了来自流行区域的一些个人从而在这次会议上引起了一次200人的爆发,并且使得那些病毒通过遭受感染的个人进一步扩散。除了上述两个事件以外,这次流感也主要通过航海传播,而且大约在六个月内,这次大流行波及到了全球。 大多数关于大流行的详细的研究来自于1957年6月保留有传染源的北美和欧洲,第一波爆发开始于9月份,在当年的10月份达到了高峰;流行与学校寒假开学相一致。第二波爆发发生于1958年年初,这次爆发突然出现在包括欧洲、北美、前苏联和日本在内的大量地区。两波爆发在一些国家中的严重程度是类似的,但是在其他一些国家中第二波爆发更严重一些。总体来说,大流行大约使40-50%的人遭受感染,感染的人中大约有25-3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感染过程中临床症状比较典型 ,死亡的人中大多数是因为并发了细菌性肺炎,死亡率大约是1/4000,死亡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非常年幼和非常年老的人中,美国因为流感大流行死亡的人数大约在80000人左右, 对于其他许多国家来说, 人群调整后的死亡率也大约为这个数字, 因此整个大流行死亡的人数很可能超过了100万人 。 1968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57年,一种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在东南亚并且由于疫情在刚出现在香港而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而获得了“香港流感”的假名。另外一次是伦敦的泰晤士报每日日报以一个简短的报告拉响了香港的大范围流行的警告,从而更使“香港流感“在世界流传开来。1957年之后10年,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流行病学交流比以前更没有效率。随着疫情的进展,最初只是在亚洲范围内流行,主要是在发病和死亡的类型不同。在日本,流感流行范围较小,呈断断续续的散发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68年年底。随着西海岸病毒的传入,美国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令人震惊。这与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欧国家虽然在1968-1969年发病率很高,但是死亡率却没有不断增加,直到下一次大流行,但是高死亡率一直没有出现过。 由于香港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抗原与1957年的亚洲流感病毒有所不同,但是保留了同一个神经氨酸酶抗原,研究者们推测由于前一次流感神经氨酸酶(N2)介导产生的免疫力不同,因此此次流感将会更加散发,并对世界不同区域造成不同的影响 。关于神经氨酸酶N2感染经历能够缓解香港病毒的挑战能力的进一步的证据可以查看Eickhoff和 Meiklejohn两位学者的论述 ,这两位学者在空军学员中接种H2N2佐剂菌苗证明能够使54%的人感染H3N2流感病毒后发病。正如1918年和1957年发生的那样,尽管1968年的病毒比1957年的病毒更严重一些,仅仅通过神经氨酸酶免疫力来杀伤病毒进而提高对H3N2病毒的抵抗力是所有措施中最明显的。尽管不是病毒毒力的一个标志,但是却发现了病毒物种间的交叉传播。37年之后,H3N2病毒亚型仍旧是 人类甲型病毒感染的优势毒株。 1977年的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7年的俄罗斯流感是一次主要感染青少年这个特定年龄段人群的大流行,这次人类H1N1流感病毒的重回仍然被人们以俄罗斯流感或者红色流感而命名,主要是因为1977年11月在苏联首次被引起注意。然而,后来又被报道为首次在当年的5月份发生在中国。这次流感的快速传播流行几乎全部限制在小于25岁年龄段的人群,并且,一般来说,此次流感相对比较温和,尽管具有典型流感症状的特点 。此次流感流行的年龄特点归因于1957年以后H1N1流感病毒的缺失,以及随后H2N2 和H3N2病毒亚型一直占有主导优势。该病毒的抗原和分子特点表明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个抗原与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流感病毒非常的相似,这个结果有着深刻的蕴涵意义。该病毒为什么在20年之后相对来讲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如果该病毒连续或者秘密的在人类中传播,抗原漂移应该在20多年之后会导致病毒发生很大变化。长期潜伏感染再次复活是一种很到的可能,但是这种想法是与我们众所周知的潜伏阶段的病毒尚不能被发现的生物学特点相矛盾。难道该病毒一直被深度冷冻?这是一个令人不解的想法,因为那样意味着用活病毒在做不为人知的试验,或许是一种疫苗。在动物宿主中延迟突变或者进化停滞也是没有可能的,但是能够在什么宿主身上呢?如果一次完全的流行确实出现的话,那么这将在现代病毒学历史上的将是首次。而且这种状况与当代流行的H5N1的状况以及延长的动物传播阶段很不相像,因此,1977年的流行的最终答案仍然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 省略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9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简介:乙脑疫苗
fs007 2011-1-13 07:23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日本B型脑炎,在中国简称乙脑,其它地方简称日本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日本脑炎在东南亚及远东地区广为流行,在1924年日本大流行时,引起4000多人的死亡,病死率高达60%以上,日本把美国拖入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脑炎令美国军方大为头痛,把研发相关疫苗作为重要任务,但还是日本首先开发出了JE-VAX,成为国际通用疫苗,中国在90年代使用新一代细胞培养灭活疫苗,1998年改为减毒活疫苗,相对比JE-VAX更便宜(成本只有1/6),但由于使用了地鼠肾细胞(PHK)作为培养载体,不为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发达国家认可,但中国的减毒活疫苗由于成本低,免疫效果不比JE-VAX差甚至更强,不良反应更少,已为临近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及朝鲜等国采用。不过近年来中国某些地区也逐渐弃用减毒活疫苗而采用灭活疫苗。 中国在2008年共报告发生2975例日本脑炎,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内陆的重庆、四川、云南、与贵州一带,发生率为百万分之7-10,病死率全国平均5%。在中国的免疫计划中,乙脑属于省级地方项目,只在高发地区才强制或者推荐接种。日本脑炎疫苗预防效果50-80%,故而需要多次接种。 鼠脑疫苗的短期不良反应可以高达30%,主要是发热、不适、皮疹、易燥、呕吐、腹泄等,此外可能发生严重的荨麻疹、水肿、呼吸困难、甚至弥散性脑脊髓炎,估计发生几率万分之1左右。与鼠脑疫苗相比,新一代疫苗严重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即使是短期轻微副作用也甚少,不少研究认为低于1%或者更少。 中国建议在8月龄接种两次灭活疫苗(间隔7-10天),或者一次减毒疫苗,然后在1岁半到2岁期间加强接种一次,6岁时再接种一次。台湾采用的是15月龄接种第一次,两周后接种第二次,2岁3个月接种第三次。 日本脑炎主要由蚊子传播,人类宿主是一过性的,家畜与家禽构成病毒库,其流行特征表明疫苗在阻止其流行与传播上不占主要作用,卫生条件改善与居住环境的改善起主要作用。日本脑炎疫苗的风险与成本针对城区居民超过其效益,城区居民不推荐接种,非流行区域不推荐接种,农村及流行地区有限推荐。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4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简介:乙肝
fs007 2011-1-13 06:41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全球乙肝感染者4亿人,中国占1/3,10%的人口带乙肝病原,每年30万人死于乙肝引起的肝癌与肝硬化。乙肝感染率千分之1,感染病死率万分之7。乙肝疫苗有效预防率幼儿为95%,成人稍减。 乙肝疫苗为基因重组疫苗,极为安全,估计严重反应发生率为百万分之1,主要是过敏反应,治疗得当无不良后果。 各国均采用三次接种,婴儿出生2-5天第一次接种,在1-2月时强化接种第二次,然后在6月至1岁半期间强化接种第三次。如果母亲具有高传染性(孕期7-8月检查血相e抗原阳性),产后立即(24小时内)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免疫接种。 乙肝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为了孩子的明天,乙肝疫苗是必须要接种的。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甲型流感的病死率是否真比世界低?
dyjin 2009-11-17 23:34
有专家引用我国卫生部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指出,我国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原因是我国防控措施好、早打疫苗及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对此我不敢苟同。 中国甲流病死率是否真比全世界低,我认为并不确定。首先较早出现疫情的世界各国早已不再进行病例的确诊与报告,因此他们的病例基数可能要比所报告的实验室确诊例数大得多,两者间很难比较。第二,我国的疫情出现及发现得较晚,目前尚未达到高峰,相信重症及病死的例数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第三,我国对死亡病例的判定较严,部分死亡病例特别是本身患其他严重疾病同时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病例可能漏判。最后,由于我国疫情出现晚,对重症救治也特别重视,采取措施得力,可以有效减低病死率。因此,我估计中国H1N1的病死率可能比世界平均水平略低或旗鼓相当,但不太可能相差20倍。统计和比较病死率,一般应在疫情结束时进行,现在一切还言之尚早。近日另有一位著名专家断言我国存在瞒报H1N1死亡病例的情况,我认为虽有可能,但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表明有大规模的瞒报。不少死亡病例来势凶猛,未及确诊或检验已经死亡,这倒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我们在考虑H1N1病死率时对此应有一定的认识。 至于专家所提出的三个造成中国H1N1病死率低的原因,从目前来看与病死率未必有直接关系。我们的严防严控措施确实减慢了疫情的传播,但甲型流感的传播挡是挡不住的,迟早是会来的,过度迷信或吹嘘严防严控措施有害无益。早打疫苗当然是预防甲型流感的最有效措施,但疫苗接种在很多地方都才刚刚开始,对降低病死率的作用不可能马上显现。中医药是否有优势,见仁见智;但至少在同样重视中医药的香港,甲型流感的病死率并不见得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达菲与中医药相比,就算不是最佳选择,目前至少在救治危重病例方面有重要作用。弃达菲而取中药,可能对危重病人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切切不可贸然提倡。 面对目前甲型流感患者骤增、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多、重症及危重病例持续增加、死亡病例不断出现的情况,卫生部在11月13日刚刚发出加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由此可见,中国甲型流感的病死率是否真比世界低,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仍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统计阐明。科学无禁区,我们的专家和院士也依法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但专家对社会发言,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以事实为根据,以专业为准绳,不可轻易断言,更不可忽悠公众。 卫生部通知: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5/200911/44509.htm 科学网新闻: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166.s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4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