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师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师恩》
zxj368 2020-9-10 08:22
《师恩》 白云悠悠, 蓝天澄澄, 童年读书, 吾师慈祥。 白云悠悠, 蓝天澄澄, 青年读书, 吾师善诱。 白云悠悠, 蓝天澄澄, 中年读书, 吾师渊博。 白云悠悠, 蓝天澄澄, 终身读书, 师从八方。 白云悠悠, 蓝天澄澄, 吾师吾友, 吉祥安康。
个人分类: 诗歌散文|2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最难忘的老师
热度 5 dulizhi95 2013-9-10 15:22
回忆最难忘的老师 教师节,师恩难忘,永远感恩于在我的历程中以真诚、关爱和知识哺育我的所有老师! 印象最深的老师还是小学和初中时期的,高中时师生关系就有点淡了,大学研究生期间师生关系就更淡了。 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职业,老师也是社会人,受社会文化、风潮的影响。我的整个小学和初中时期,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势力,在学校其实一直是挨冷眼,受欺负的,一直被作为“调皮生”挨批挨整,当然,可能也确实有些调皮或个性太强。 但在小学初中期间,依然有多位老师对我相当好,令我永志不忘! 要说印象最深的老师,恐怕还得属小学五年级时的 W 老师,当时是一位漂亮的大姑娘。本文专门回忆之,必须说明的是,本文的一些看法是年长后回忆时得出的,当时可是不懂事的小娃娃。 那是一所大队现在叫村的民办学校,老师几乎都是读了高中的农民,待遇是跟生产队的农民一样拿工分。唯 W 老师是国家老师,师范毕业后拿工资的,由于本身就长的出众,再加上经济条件、保养及衣着气质,在一群农村老师当中无疑是鹤立鸡群、耀眼出众。记得当时我们一帮小男生喜欢议论漂亮的女老师,议论得最多的就是她。记得当时我的座位正好是第一排讲台的位置,印象最深的是: W 老师的手管和颈部白嫩丰润,像藕节,还有就是身上有一种很好闻的女人气息。这在她同龄的乡下女性身上是根本不具备的。 由于坐在正讲台的位置,记得当时喜欢充能,老师还未讲完,就在底下叫,等于多少,答案是什么之类的,遇到别的老师,往往被认为是有意捣乱,要挨整的。 W 老师当时的反应是:用讲课的木质大三角板,笑眯眯的,轻轻地在我头上敲:你你,就你能。我火冒三丈,将三角板缴过来,扔得远远的。其人照样不温不火,脸上依然笑咪咪的表情。这样搞几次后,三角板都摔坏了。 其实有多位老师对我相当不错,为何独独对她印象最深?原因在于:不揣冒昧,尽管当年某家我只是一个邋遢的乡下小男孩, 10 岁到 11 岁,但我确实认为, W 老师对我有一种内在的且是强烈的爱的冲动。此论断绝非荒唐,我举例论证如下: 我发现即使她置身于一群老师中间,只要我在场,她就明显有一种佛洛依德式的冲动。 我当时对 W 老师其实并不照板,而总是故意对抗之,故她总是对我进行表扬式的挖苦,或挖苦式的表扬。印象中最恶劣的一次挖苦是,有一次我与一男同学打架,明显吃了亏,脸上流着血,其人讲了一句挖神的话令我无地自容:我同情你的肉体!不过这次打架倒是因祸得福,为对我表示抚慰,其人送我一本书,上面有秦始皇转和孔子传,我爱不释手。 平时她特别喜欢关注我,对我的任何言行都特别感兴趣。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张画,其实属乱涂乱画,且画很不雅,被她注意到了,她一定要看我画的什么。那怎么能让她看呢,当时非常紧张,两人扭打起来,好像还是被她抢下了一截,我又是羞愧难当。某次借了一本竖版繁体字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是同村子的一个同学借给我看的,看后必须负责讲给他们听。在教室看时,又被其人注意到了。其人非常想知道我在看什么,但又怕我故意对抗,就是不给她看。于是放学的时候,其人一个眼神,学校的那位 Z 主任趁我不注意,偷偷将书从我书包里摸了出去,我感到有人朝我笑,怎么回事 啊,再一望,发现其人正笑眯眯地翻看我的小说。 某次要我写一个学生名单,我写好了交上去,其人又是笑眯眯地挖苦道:你看,总认为自己比别人伟大,连自己的名字也要写得比别人的大,其实我当时根本没有那样。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当时社会上流传所谓的“360 调”,一帮小学生也在那里传抄。我记得有这样几句:南山松柏青又青,你要爱我莫变心,莫学沧山一枝花,要学松柏四季青。杨柳树枝长又长,我两恩情永不忘,我俩玩了好几年,真是难设有难分。我当时正在那里抄写,又被其人发现了,她一定要感兴趣我在抄写什么。我又是坚决不给她看,她又是来抢夺。结果抢去了。在那里笑眯眯和津津有味地读着“南山松柏青又青,你要爱我莫变心……”,搞得我很难堪。顺便说一句,当年在我们那所大队学校,其人的脸上总是浮现出那种自然的、纯真的和美的笑眯眯,然而,多年之后,她成家有了孩子我再见到她时,再也没看到过这种自然美笑容。可见生活的沧桑会压倒或改变一个纯真纯美的人。三十多一点的时候见过她,那时候作为美少妇的魅力达到了极点,但近四十的时候再见到她,那就明显的是岁月不饶人了。 那年春节到武汉我姑妈家玩,在长江大桥和中山公园照了几张相,事后直寄到我们学校。那天 一同学通知我,老师要你到她那里去一趟,其实是她的寝室也就是闺房兼办公室。我去后其人劈头一句:这次没有对抗不来?然后高兴地拿出信件,一定要将照片观看一番品评一番。 期末学校开大会派我上去发言,会上装了扩音器,我的讲稿明明是其人帮我写好的,事后却要故意笑眯眯地对其他老师说:你看他,又不把讲稿写长一点,否则不可以多过过扩音器的瘾。 记得有一次县文教局领导来校视察,学校举办文艺演出欢迎之,派我上去讲故事,记得我讲的是“荆轲刺秦王”。 仅教了我五年级一年,后其人调到公社学校去教书。记得后来中考时,到公社学校统一考试,其人又特地把我一个人叫到她的办公室去,私下叮嘱鼓励一番。 话说那一年读六年级也就是初一, W 老师从公社学校回到我们大队学校来“省亲”,在一个大房间,一群男老师众星捧月,在那里聊天。班上一个男同学 T 找到我,他说五年级我们应该有助学金,为何没有发,正好 W 老师来了, T 自己不敢去问,要我去问。助学金是一人一块五,各位,毛时代的一块五对一个农村穷孩子是个什么概念,我就不多讲了。其实当时不懂事,要懂事的话,这是不应该去问的。记得我当时穿过其他男老师,直接撞到她的面前 --- 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比以前更漂亮俏丽了 --- 直接问她助学金的事。其实她要是圆滑一点的话,就应该支吾过去,我也会算了。她也是个很直的人,记得其人当时很柔和地跟我说,是有助学金,有你的,都在 Z 老师(就是学校那个 Z 主任)那里,说着朝 Z 老师示意:你叫 Z 老师把你。这件事彻底得罪了 Z 主任,我当时还蒙在鼓里!事后 Z 主任也就是给了我一个人,比如 T 同学就没有给, T 还要我再去帮他问,我说那怎么能行呢。同样,那时候许多同学的一块五合起来,对一个农村挣工分的民办教师意味着什么,也无须我多谈。更重要的是,曾经已有风传, Z 主任对 W 老师有所“痴想”,记得我们一帮小男孩也在底下议论过,我当然是断然否定:那怎么可能?一个绝对大大瞧不上眼另一个。问题是这次我让 Z 主任在女人面前丢了脸!所以后来几年我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Z 主任后来一直是家乡民办小学的校长,好像近年来退休了。 W 老师可以说是我全家的老师,我本人,我大妹妹小妹妹,她都教过,后来我把儿子送到乡下去读了几年小学,也是在她那里读的。
2285 次阅读|7 个评论
五十一年又相见系列之一:重重师恩不寻常
热度 1 mqr 2012-6-17 12:45
重重师恩不寻常(诗四首) 今年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原长春地质学院)成立六十周年校庆。 1961 年毕业(57级)的地勘系同学,于 6 月 12 — 15 日在长春一聚,共叙五十一年的别情。 聚会的主题是:忆母校报师恩 会校友叙友情感悟人生 看巨变观盛世 阔眼界受鼓舞展望未来 遗憾的是,有的同学不好联系,有的同学已离开人世。不禁使人感慨万千。写几首小诗,以表寸心。 一 重重师恩不寻常 名家耀眼放光芒, 重重师恩不寻常: 普通地质丘捷讲, 构造地质张寿常, 变质大家董申葆, 古生物学俞建章…… 地苑风范昭日月, 后浪滚滚似长江。 二 醉酒狂歌忆华年 春城一别五十年, 地宫重聚鬢毛斑; 披霜踏雪长城外, 沐雨栉风大江南; “鸣放”“交心”成历史, 半世生死梦魂牵; 浮云落日心相照, 醉酒狂歌忆华年。 注:地宫:指地质宫 “鸣放”“交心”指入学时的“大鸣大放”、“向党交心” 三 让山说吧让水说 白发重聚往事多, 庄庄件件荡心窝。 经年累月风和雨, 披肝沥胆踏山河。 山深路险人难进, 断菜集体采山蘑, 征途千般苦和累, 让山说吧让水说。 四 英姿飒爽换新颜 鸽子楼前硅化木, 地质宫顶翘飞檐, 工地楼高质量差, 物探雄踞马路边。 夜枕松涛常思念, 母校寒暑在心间。 耄耋归来重相见, 英姿飒爽换新颜 鸽子楼新貌 地质宫背影 正面地质宫
个人分类: 五十一年又相见|4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蜡烛与先师
热度 3 杨学祥 2012-6-7 14:05
蜡烛与先师 杨学祥 得道恩师重, 凭吊深情真。 桃李芬芳日, 方炬无泪痕。 烈火烧岁月, 光明照人心。 至今思先师, 代代有传人! 2012-6-7 钟炳兄原玉: 悼王会尧老师 2012-6-4 06:32 | 个人分类: 未分类 | 系统分类: 诗词雅集 | 关键词:的 是 高中老师 推荐到群组 悼王会尧老师 王会尧老师于6月1日逝世,享年102岁.先生是我的 高中老师,据报,90多岁时还坚持给学生上课,是一位声 名远播的资深教师.昨日,凶讯传来,痛然兴感! 一夕阴阳隔,追思灯影移. 难忘读书处,更念受教时. 志节分明记,清名遐迩知. 谆谆犹在耳,莫遣负深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025-578300.html
个人分类: 诗词|3111 次阅读|6 个评论
每遇到一位好老师我就想起小时候经历的好老师--谈师恩
热度 2 dulizhi95 2011-4-1 11:04
每遇到一位好老师我就想起小时候经历的好老师 -- 谈师恩 我这个人写博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我”字当头,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对,博客就是日记,不写我又写谁呢?此其一,其二是,当写“我”的时候,自信自己的博文具有社会意义。 就拿此博文来说吧,我国学校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 ,喜欢温顺听话的,而打压“调皮”的学生; 2 ,家庭有背景的往往受到优待,而条件差的则往往被忽视甚至歧视。越是底层的学校越是如此。这当然不是合理的和科学的。我杜某小时候是两条都占尽了,既调皮,家庭条件又差,所以自小就习惯于挨批。 但在我的经历中,也遇到过几位好老师,对我非常地好。各位,那时候的好老师跟现在可不一样,据说现在的中小学往往是,哪个学生能送钱进贡,老师就对那个学生好,我们那时候可绝对没有这个。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位漂亮的大姑娘。在农村民办小学,她是极个别的国家老师。哦,在这里用鹤立鸡群这个词恐怕不太合适吧。记得当时一帮小男生喜欢背后议论漂亮的女老师,议论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位 W 老师,教我们的数学。那时占尽了上述两条的我,却受到优待,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正讲台的位置。记得当时喜欢充能,老师还未讲完,就在底下叫,等于多少,答案是什么之类的,遇到别的老师,往往被认为是有意捣乱,要挨整的。 W 老师当时的反应是:用讲课的木质大三角板,笑眯眯的,轻轻地在我头上敲:你你,就你能。我火冒三丈,将三角板缴过来,扔得远远的。其人照样不温不火,脸上依然笑咪咪的表情。这样搞几次后,三角板都摔坏了。各位科学网上的博友,包括成名的大专家们,若想起了小时候类似这样的经历,免不了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吧? 同样在这所大队民办学校,初中毕业,班主任是 S 老师。当时无记名投票选三好生。我这人也不知为什么,走到哪里总有人要针对我,仔细检讨自己,我确实没有主动侵犯过别人,可能就这个命吧。当时 S 老师显然感觉到了,班上有同学会合伙不投我的票,当即规定:每张选票上必须有某某某的名字,否则选票作废,就他考上了重点高中,有本事你们也考上啊。哦,这是我的经历中,唯一一次全票当选三好生。同样,小时候这样的事回想起来,无疑是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当然,得承认,这个偏袒有些过“偏”。 还有初中时的数学老师, 高中的各位任课老师,都是无私付出的,应该特别感恩的老师。据说,现在的中小学环境已大不一样了?
17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长日记1
CAREERIMACHF 2010-12-9 10:07
今天无意间看到了曾在大学期间写的一篇文章,也是关于自己成长成才的励志之作,感觉值得回味,用心灵去体验母爱,师恩,友情和社会关爱。 和我另外一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在于这两篇都是我人生发生重大转折之后,发自内心的心灵之声。 神话不再是神话   每逢过节,我去看望年迈的外婆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总是:这娃一天天地长大了,有出息了,这真的是一个神话。于是,神话在我的心中渐渐地变得司空见惯了,偶尔有一次,我问起母亲,外婆为什么总是这么讲。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突然变得沉默了,过了许久,她才从口中挤出一句话:孩子,等你长大成人了,你就明白了。 看到母亲难为的表情,我就再也一直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从此以后,这个问题对我来讲就成了一个解不开谜。   直到有一天 2003 年 7 月 25 日晚上,那是我收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晚上,年过八旬的外婆在舅舅的陪伴下,从十多里外的村子越过山路,来到我家,为我这个农村首状元来道喜。并且用更神奇的语调,重复着那句让我熟悉而又陌生的话。看着她那种又惊又喜的表情,看着她那让人难以捉摸的笑容,我便顽皮地问她:您所说的那个神话是什么意思,到底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就在这一刻,我得到了让我迷惑近十年的谜底。 一个已经出生了三个多月的婴儿我又黑又瘦,时刻面临生命的结束,母亲的身体又瘦又弱,加上平时的营养不良,根本就没能力哺育我。在那三个月里,为了把一个小生命从死亡线上拽回来,母亲日夜操劳,积劳成疾。她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虚弱。包括我外婆在内的许多亲戚,看到母亲憔悴的身体,看到我生存希望的渺茫,就多次劝母亲放弃我,他们说:这个娃你是没有办法养活的,你就不必费心了,先调养好自己的身体,以后还会有孩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一位慈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呢?坚强的母亲依然没有放弃最后的一线希望。在别人看来母亲能够养活我,绝对是不可能的。而是一个神话。   由于自己身体虚弱,缺乏营养,母亲就用小麦面粉熬成稀面糊,再加上少量的牛奶为我充饥,维持我弱小的生命。在当时,贫穷的山区,农民家庭完全靠天吃饭,加上家乡的气候干旱,农作物收成极不景气。一连几年,小麦颗粒无收。我们一家人,面临着挨饿的厄运,而且父母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腿脚行走不便,更谈不上劳作,但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为了我们兄妹的成长,父母拖着病身,去给别人打苦工,靠着微薄的收入来买一些面粉为我们熬粥。   听着外婆讲完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的身上。顿时,我充满喜悦的心陷入了沉思,我的眼前浮现出我求知生涯中的一幕又一幕。   1994 年的秋天,不满十岁的我,离开父母 , 到三十多里外的回民寄宿制小学读三年级,由于天旱 , 家里的小麦歉收 , 我每天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玉米面馒头度日 . 为了 69 元的学费,父母忍痛割爱,卖掉了家中唯一的一只山羊。但却因为报到晚了一天,那个学期,我就没有领到新课本。上课时我和同桌共用一本教材,下课后,趁同学们休息或者吃饭的时候,我就借同学的课本补充笔记,完成作业。幸运的是,我遇到的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对我都很关心。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心中的孤单与无助渐渐地淡化了。从此我心中的压力减轻了,我可以平心静气的学习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突出。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之后,我的心中除了收获的喜悦,更多的是它带给我更大的动力和继续努力的决心。就这样,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住在只有一条破旧的被子却没有褥子的光板床上度过了六个春夏秋冬;啃着又硬又发霉的玉米面馒头熬过了两千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冬天 , 没有袜子穿,没有帽子和手套戴,是求知的欲望和成功的动力帮我驱除身上的寒气 , 让我忘记早已冻得红肿的手脚的疼痛;夏天 , 为了充饥,啃着发霉的馒头,喝着带有煤油味的开水,是老师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征服了口中难以下咽的异味。   初中毕业了,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还算有名的一所中专学校庆阳市卫生学校。捧着八年辛酸换来的录取通知书,我和全家人一样,心中真是三分喜悦七分愁。 5000 元的学费让将近残疾的父母到哪里去找啊,我开始有了放弃学业的念头,准备去西安打工,来维持因为我的学业而疲惫的家庭。   就在这时,我的命运发生了第一次转折,我们当地的一所普通中学给我寄来了一份录取通知书。父母为了不让我的学业前功尽弃,和我商量后,决定送我读高中。父亲在亲戚的帮助下,向别人借了 300 元的学费,把我送进了高中母校 ------- 正宁四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后 , 和学校领导商量 , 决定免去我在高中阶段的一切学杂费和住宿费 .   学校的亲切关怀,老师的谆谆教诲 , 同学的爱心援助 , 社会的共同关注 , 让我很快地投入到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去。紧张的课程学习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反而让我觉得生活得很充实。每天早上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的晨读,简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享受。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大家名家一起分享着知识的快乐。课堂上老师精辟的讲解,满足着我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课后在篮球场上的奔腾,让我挑战生命的极限。   然而,好景不常在,美好的日子总是很快地过去了。以前的饮食和劳累,在我的身体种下了恶果,就在读高一的那个寒冬,我每天忍受着疼痛不堪的胃炎。为了不让班主任老师担心,我趁同学课间活动时,悄悄地溜进寒气鄙人的宿舍,躺在床上,用被子裹住头,双拳顶着肚子,勉强地忍受着疼痛。最后还是让老师发现了,他来宿舍找到我,在寒风刺骨的黑夜里带我去了医院。直到今天,我还不清楚我当时的医药费,每次提及它的时候,老师总是说:现在先安心地学习,那点钱以后再说吧。每个学期,老师找我谈心似乎成了一个习惯,在高三最艰辛的时候,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我的后顾之忧,帮我消除心理压力,鼓励我坚持下去。 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诲 , 同学的帮助,让我克服了身体和家庭的不幸带来的种种困难,在这个充满爱的集体中完成了高中的学习。   中国地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圆了我近二十年的大学梦,肯定了我这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带给我无限的喜悦和对大学的美好憧憬。但是这对一个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的贫家孩子来讲,我的大学也许真的只是一个梦。年过半百的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东奔西波。每天早晨怀着希望出去,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满脸刻着失望与焦虑。看到父母无奈的表情,我第二次有了放弃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的念头,但我这种想法很快地被父亲给打消了。我哪怕倾家荡产,也绝对不会不让你去上大学。父亲这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时刻激励我克服重重困难。他为了给我贷学费,被当地的农村信用社的年轻主任当众嘲笑;为了给我转户口关系,被当地派出所的业务人员厉声喝斥。看到这些情景,我的心就如刀割,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那些让人不堪入耳的风凉话,想到我这曲折的人生经历,哭声伴我到天亮,泪水随我到黎明。但是为了能够上学,我忍受着这一切的一切。让最苦最涩的泪水流进我受伤的心田。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最为难的时候,是这个充满了爱的社会带给了我希望。我的母校正宁四中上千名师弟师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曾经培养我的恩师献出了爱心;在我生活的那个贫困山村里,热心的乡亲们拿出了自己的血汗之财;正宁县黄金叶教育基金会也为每所中学的前两名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提供了资助。   在我临行前的那个清晨,村子里的乡亲们高兴地为我送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留给我最纯朴、最真诚的一句话:孩子,到学校要好好学,为咱老百姓争光。听着熟悉的声音,看着亲切的面孔,我的心中充满感激的泪和说不出的千言万语。这句纯朴的家乡话至今让我刻骨铭心。来到地质大学,这里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在这里,美丽的校园,渊博的老师,热情的同学,让我很快地熔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在学校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从此不再为学费发愁了。在这里,我充分享受着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这里,我自由地锻炼着自己的意志;在这里,我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在地大的两年生活中,我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事的知识,提高了个人素质,在这里我也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首次在大学担任团支书,工作的烦恼,学习的压力,让我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有些心灰意冷。是我们学院的辅导员老师,一次次地鼓励我、支持我。让我度过了大一时的彷徨。   去年,我又很幸运地获得了宋庆龄基金会的中海油助学金,加上在学校的各项奖学金,四年的生活费用不再让我头疼了。站在苍翠的南望山顶,遥望着这繁华的都市;漫步于神秘的化石林间,感叹生命的古老与伟大;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望着窗外宁静的夜空,此时此刻,我的心随着璀璨的星光,翱翔于奥秘的夜空。去寻找美好的明天。眼前的一切是我曾经所不敢想的,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曾经又冰又硬的光板床变成了今天又暖又软的床铺;曾经又硬又霉的玉米面馒头变成今天的美味佳肴。曾经受伤的心灵也得到了安慰。今天,我可以扬眉吐气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今天不但长大了,而且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今天的这一切绝对不是一个神话。而是关爱,是关爱让我长大成材。在充满爱的社会中,艰苦的环境只会磨练我的意志,让我更加坚强,而社会的关爱才是我成材的力量。   是母爱给了我生命和坚强的身体;是恩师让我从黑暗中看了到光明;是学校给了我舒适的求知环境,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这个社会给了我学习的机会,给我创造了安逸的生活环境。 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发生在我身上的神话,已经不再神话。 爱,是爱创造了神话,是爱让神话不再是神话! 马春锋 2005年10月于武汉南望山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受权发布:启蒙发昧念师恩-------敬悼郭预衡先生
黄安年 2010-9-23 14:55
受权发布:启蒙发昧念师恩 ------- 敬悼郭预衡先生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3 日 2010 年 8 月 5 日上午,我正参加在京郊凤凰岭召开的中国红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会议 , 台上有人正在发言 , 忽然,首师大段启明兄向坐在稍后两排的北师大张俊兄和我走来 , 俯身相告 : 刚收到北师大林邦君的手机短信 , 郭预衡先生于昨( 8 月 4 日)晚 10 点多钟病逝。 我的心头为之一震。先生病重是知道的 ; 走得这样快 , 这样急促,太突然了。 就在这天上去不到 9 点 , 北师大王宁老师已给我家里打来电话 , 接着邓魁英老师来了电话 , 相继告知这一噩耗,老伴疾忙通知我 , 奈何我的手机不开。到了中午,汇聚上述几条从师大传来的信息 , 都不容置疑地迫使人接受这一事实 : 郭先生真的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令我倍感失落的是 , 原本我是有机会去望候先生的。尽管先生及其亲属不愿惊动大家,住院少有人知,当张、段两位得知后,约定在 7 月 4 日开完红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当天下午,与我三人同去医院探望。不巧的是其时我因事离京,未曾与会 , 更错失了同去探视的机会 , 懊悔之余心里想着,会议一结束 , 我必定立即去医院 , 岂料会议未定,先生已驾鹤西去 , 我的懊悔、遗憾永远也不能弥补了。 这样,我与先生的最后一面就上推到今天一月底。元月二十五日上午,我去郭先生家,为的是将自己所写《润物无声 ---- 记受教于郭预衡先生的点点滴滴》一文送呈先生,该文约六千字 , 刊于 2010 年 1 月的《文史知识》,《文史知识》是月刊,出刊时很准时,元旦我已经收到刊物,心想必须在月底前送去。事前先生丝毫不知道我写此文 , 刊出后他也一无所知。送去那天我对先生说 , 这只是我这个老学生回顾五十年前至今受教受益的一点心得 , 不妥之处您指正。先生说 : 你怎么写都行 ! 这有啥要紧。我立即意会到先生历来不计毁誉、看淡褒扬的豁达态度。看先生体力不支,精神不似往日 , 便立即告辞,只在过道里同师母说了几句话。不意这竟成了同郭先生的最后一面。 当晚,我在日记里有如下记述:访郭先生家 , 将《润物无声》文及去年 9 月所摄照片 6 张送去。郭先生显得憔悴,但尚清健,每天仍下楼走动。师母说 , 上午经常会去师大东门附近麦当劳,因近便 , 今天恰巧未去 , 否则会扑空 , 以后十点左右若家中无人你可以去麦当劳碰我们。我想今天真是幸运,不仅未曾扑空,还得了可靠的线索。哪知幸运仅止一次,循此线索再也找不到郭先生了。 回过头来补说一下我这篇小文的缘起 , 本意是为先生九十寿辰而写的。 2009 年秋,我得读先生 07 年出版的近著《中国散文史长篇》,该书内封的著者简介里明白无误地写着 1920 年生,提醒我明年就是先生的九十寿辰,距先生给我们上课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过去了半个世纪。 1957 这一年全国高校只招了 10 万另几千新生,不必说现今的六百多万 , 即比次年大跃进的 58 年也少了一多半。北师大中文系 57 级入学 120 人,整体素质较好,而我则是其中起点很低的一个,盖因同学都来自名校或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 , 而我则来自当时偏远蛮荒的海南岛,虽则教过几年中学却是化学 , 同中文全不搭界 , 对于文学尤其是文学史之类,处于蒙昧陌生的状态。 幸运的是入学伊始就遇到了郭先生这样的老师 , 一年级主课中国文学史即由郭先生执教,每周四节至第二年 , 刨去劳动运动 , 听课总时数少说也已上百。课上顿觉眼界大开 , 虽则吃力,但于我确有启蒙发昧、导航规正之长效。这方面在《润物无声》一文中记叙较详,此处不赘。这里只想补充强调一点 , 郭先生授业之所以经得住学生长久回味终生受益 , 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教学和治学的特点是新旧兼擅、融会贯通。以旧学论 , 郭先生底蕴深厚,渊源有自。他 1941 年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余嘉锡、沈兼士、赵万里、顾随、刘盼遂、孙人和、孙楷弟、储皖峰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余嘉锡先生治目录学 , 他协助余先生修订补充《四库提要辩证》,辅仁大学的图书馆,几乎成了郭先生的个人图书馆,遨游书海 , 博览群籍,奠下了扎实深厚的旧学功底。同时还被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当年考研不甚在意,四题只答了两题,陈先生说 , 两题最多只能给五十分 , 但我给你七十分。文章好 , 可以中举!说实在的,郭先生求学、积学的这些往事,几十年来我从未听他提起过 , 直至去年 10 月,在北师大校报一角不显眼的处所才发现了这一访谈实录。至于新学,先生自青年时代追求光明追求进步 , 他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于自觉 , 决非装点,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得其精髓,尤因师法鲁迅,手眼不凡。当年在大跃进等极左氛围下 , 先生的定力来自于他内外兼修、新旧俱擅的深厚学殖,也是他的教学有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和远期效应的奥秘所在。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郭先生对红学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早在 1963 年曹雪芹逝世 200 周年之际,他在北师大学报上就有《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的重要文章发表。这一期学报可称之为纪念专号。其中有钟敬文、启功诸先生的文章,钟文重在时代思想 , 启文专论名物风习,还有邓魁英论王熙凤、童庆炳评高续功过的专文。而正面触及和剖析《红楼梦》核心内容的文章正是郭先生这一篇 , 可见是重头,或谓是这整组论文的灵魂。该文从鲁迅谈红出发 , 以《红》书流行 , 谓作者痴者多 , 解其中味者少 , 郑重指出宝黛爱情乃是张君瑞所不曾言,柳梦梅所不曾想的,过往在古典形式下的爱情描写,由于摆脱利害的考虑而出生入死 , 往往也能引人入胜;可是,这种爱情一旦注入了新的理想 , 就会放出更大的光辉 , 在艺术上就会产生更大的感人力量。文章在论析宝黛爱情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同时 , 指出人物不可能摆脱或死或亡的历史命运,并且给予当代青年以必要的警示和引导。文章所论 , 今天或以为是老生常谈,其实正是颠扑不破的真知常理。 新时期伊始,欣逢《红楼梦学刊》创办 , 郭预衡先生同当时的前辈、同辈和晚辈一起 , 参加了那次历史性的编委会。在这群贤毕至、老少咸集的盛会上 , 郭先生还不属于老一辈,从合影的照片(今陈列在恭王府花园的展览)可以看到 , 前排是沈雁冰、王昆仑等 , 第二排左起便是郭预衡、冯其庸,笔者恰在后排郭、冯二师间露出半头。郭、冯二位从五十年代便相识相交 , 郭先生年长几岁 , 同是当年《文学遗产》最年轻的编委。对于冯先生倡导、力行的红学事业 , 郭先生是支持的,不仅参加了编委会的成立大会 , 八十年代还不止一次参加过在京召集的编委会。《学刊》初创时期,郭先生亦曾赐稿给予支持 , 有《神圣的家族 爱情的悲剧》一文刊发于 1980 年第 4 期,该文写于新时期,较上述六十年代之文更开阔和开放,全文包含:一、政治小说?爱情小说?二、爱情问题 ? 妇女问题 ? 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四、假使黛玉永年 .. 五、一个仍然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小标题便可大致领略一种独到的也是开放的思路和简约的不乏幽默的文风。 1993 年在南京举行纪念曹雪芹逝世 220 周年大会 , 郭先生出席并作了发言。再后,先生 因主持大型多卷本中国文学史及长编 , 又专心致力于中国散文史及长编,少有余力顾及红学 , 但他一直担任学刊编委,与冯先生虽乏见面机缘,但互赠著作、互相牵念,友谊历久弥深。我曾作为信使带去过冯先生的书画著作 , 新世纪之初冯先生邀集老学者老画家在扬州饭店聚会,我曾送去请柬并接郭先生与会 , 还曾受委托带去一束大小毛笔,盖因郭先生亦为书家。近年因彼此年高 , 有时通过我在电话里相互问疾、互致问候。总之,郭先生之关心和支持红学 , 固因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 亦因与冯先生之交谊;有与会或著文之行动 , 亦有不见形迹的无形祝愿。 在郭先生去世当日的凤凰岭会间,有资深学人问及 , 郭先生写过红学文章吗?我惊异于人们的健忘,也嘅叹像郭先生这样积学而低调的前辈不仅年轻一辈陌生,连上了年纪的都淡忘。如今红学文章以至专著已多不胜数,泛滥成灾,而真正能留存的恐怕不多 , 上述郭先生之文是经得起淘洗的 , 他在 1981 年出版的《古代文学探讨集》中收入了此二文,足见本人是看重的。该书所收上自先秦,下及明清,以文体论则包含散文、诗词、小说诸领域,且兼有作家作品评述和理论问题探讨 , 集中之文多数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依然屹立。当今 , 要找出这样的学者,既有专攻又具通识,恐怕很难了。我自知浅陋,不敢问学 , 然既为学生 , 抱着缴作业的心态,凡有小书 , 亦曾送呈。一次,大约九十年代之初,台北出了《红楼梦会心录》 , 我将书送去 , 并不指望先生会翻,记得他当时似说了这样意思的话 , 即对作家作品,总要放在其时代世道社会环境之中 , 才能得其要领。联想到先生的教课和著述,知人论世、忧国忧民、衡文论事,总是从大处着眼,依稀觉得他期望我对某些更大的更切要的课题多下功夫,然而我却未能做到。对于包括郭先生在内的师长、前辈以及领导,我是个令他们失望的挑不起重担的学生后辈,于今惟有抱憾感念而已。当然,我的同辈,学问优异、修成正果者不少,我也尝听他们讲学 , 读他们的著作 , 得益收获自不待言,但细味起来,总觉得同郭先生还不太一样,虽则丰富充实、旁征博引、滔滔汨汨,但似难臻以简驭繁、举一反三、举重若轻的境界。学问之道 , 求其繁富广博不易,由博返约更难。郭先生的境界岂是容易达到的 ? 早在他的青年时代 , 顾随先生便在日记中称许此君国文系毕业 , 而日文、英文俱有根柢,勤学深思,辅大校友中不可多得之才。这是六十年前说的话 , 从郭先生这里 , 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厚积薄发 , 什么叫人才难得。 8 月 10 日 , 我前往八宝山参加郭先生的告别式,小小兰厅挤满了人。这个告别有一显著特点被新华社记者捕捉到了 , 那就是百名白发弟子送恩师。情形正是这样,告别厅里满眼皆是皓首白发之人 , 我们这一届尤多 , 均已七十开外,都不是研究生,也未见得治先生之学 , 或教中学、或当编辑、或转行 , 但凡听过先生之课无不终身难忘,只要得知讯息,都赶过来了。人们嘅叹郭先生是纯粹的学者,淳朴无华 , 远离世人热衷的虚名和光环,因而来者都是由衷景仰先生的 , 今日惜别 , 发自内心,出于真情。 半个多月来 , 陆续看到、听到远近学友及亲人的追思悼念,大家公认,无论为师为长为学为文 , 郭先生已尽其全力终其一生,堪为典范,于今离去 , 可以安心无憾了。对此,我是认同的 ; 但是否真正全无遗憾了呢,我又是有所保留的。因为郭先生固为典范,也是凡人 , 是生活在扰攘尘世里的普通人。鲁迅从来不相信无缺憾无不平的十全大补式的太平世界 , 郭先生一生服膺鲁迅,从不摆导师架子,从不以假面示人。在这红尘滚滚的人世,先生也有常人一样的喜怒爱憎 , 出自幽默委婉有之 , 矫饰掩盖是没有的。这里可举一件近事,就在去年 9 月 3 日教师节前 , 我往访郭宅,带了《中国散文史长编》,请先生顺便在扉页上签个名以为纪念。他随手拿了枝圆珠笔写了 , 合上书。我回家翻开一看 , 上写郭预衡奉命签字,这是意想不到的。我体会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此书是我拿去的 , 有别于过往他题字送我的那一种,再是流露出他对时下签名售书的看法。奉命是调侃,这被动式包含着一种无奈。我作为学生 , 书到面前,他签了 ; 若设要去签名售书 , 我想郭先生是未必乐意的。时下文化界许多商业化的做派尤其是炒作 , 他是极为反感的。我还有点犯傻地问过郭先生:您的散文史有 150 万字 , 如今这书既为长编,史料更丰富 , 理应比史字数更多,怎么反倒只有 94 万字 ? 他答道 : 何尝不是呢 , 可篇幅太多 , 谁给你出啊!能出成这样子就不错了。这难道也不是一种遗憾吗。我还曾不止一次地听先生说起 , 他想写一本鲁迅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书 , 我极表赞成 , 以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先生似乎也作了些准备而终未能达成此愿。这难道不是极大憾事吗!环顾当下 , 出版资源浪费惊人,多少装帧华贵纸张高档的出版物内容贫乏错讹百出 , 更有的充斥地摊、以至成为出版垃圾。追求畅销、追捧名家已成风气。出版资源如此 , 教育资源又何尝珍惜。郭先生过早退休 , 二十年间本可以有更多学生受教受益,然而断了档,其实是被迫关了门。这难道也不是莫大的损失、沉重的教训吗,毕生从教的郭先生难道没有一丝遗憾吗?逝者已己,生者在追思之中 , 应当有所反思,有所省察,这比一味赞颂或许来得有益。 也是在 9 月 3 日这一天 , 离开郭先生书室之际 , 瞥见书架沿上有一小纸匣盛着几张摺叠揉皱的字 , 我灵机一动便求 , 说您想废了这些字,给我吧,先生不经意地说你拿走吧。回到家,打开抚平了看 , 纸虽薄,尺幅不小 , 上书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左下方有题名并用印。这是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的联语。我在日记中写道 : 九旬老人有如此绚烂的心情 , 潇洒的书写 , 令人心折神旺,先生必能健康长寿。这是我当时的真实心声。 于今 , 看着这幅字 , 又悟到郭先生毕竟不同凡响、不同于普通人,在这个缺憾甚多并不如意的尘世里 , 能保持如此开朗达观的心境,是我辈学生一辈子都不能企及的。 愿先生在丽日和风、花香鸟语的天国里平安 , 您将和春风淡荡、万物昭苏的未来世界同在。 写于 2010 年 8-9 月 附记: 本文所引顾随先生语 , 蒙沈治钧君热心帮助查核,见于《顾随全集》第四册第 610 页,顾随日记 1949 年 2 月 17 日所记。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42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可宝贵的两种恩情
libseeker 2010-2-20 11:14
昨天收到父母亲给我和爱人寄来的一封信,信不长,但有两段话令我深思,予我启迪。 其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前半段话。后半段对我和爱人当前的学习与工作:一方面是肯定,一方面是鼓励与期望。我读到的是偏远乡村退休教师,仍在关注教育,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是我和爱人身处高校,尚处在进一步求学阶段,教书育人是我们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内容,给我的启示是:立己立人均需围绕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下功夫。 其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帮助。钱学森列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十七人名单中除去父母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从小到大求知路上的恩师,其中北师大附中就占去了七位。还有一位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你们虚心好学,得到许多名师的指点,和不少名师关系密切,朋友遍天下。朋友多了路好走,攀登科学高峰,指日可待。这段话更多的是鼓励与期望。引用的论据于我很新鲜,引起了我的关注,特意进行了搜索。 该论据的原始出处可能就是叶永烈先生《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在母校六年一生忘不了》一文。17人包括父亲母亲,12位教师(小学1名、中学7名,大学4名),其它3位为国家领导人。排列顺序笔者以为可以理解为按时间顺序,也可以理解为按重要程度(第一层次是父母,第二层次是教师,第三层次是国家领导人)。第三层次的恩情凡人难以企及,我的结论便是人的一生中最可宝贵的两种恩情父母恩及师恩。这个结论至少于我个人是成立的,而且我坚信适用对象远不止我一个。 生命旅程中,面对两种最可宝贵的恩情,实施三种举措:知恩、感恩、报恩。 相关文献 : 1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在母校六年一生忘不了.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2-11/2122103.shtml 2010年02月11日 16: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钱学森对北京师大附中充满感情,1955年10月29日,他从美国返回北京的翌日,就到这所阔别20多年的母校看望老师。用钱学森的话来说,在北京师大附中的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钱学森还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在他的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   1)父亲钱家治写文言文 2)母亲章兰娟爱花草   3)小学老师于士俭广泛求知,写字   4)中学老师董鲁安(于力)国文,思想革命俞君适生物学高希舜绘画、美术、音乐李士博矿物学(十级硬度)王鹤清化学(原子价)傅仲孙几何(数学理论)林砺儒伦理学(社会发展)   5)大学老师钟兆琳电机工程(理论与实际)陈石英热力学(理论与实际)   6)预备留美王助经验设计   7)留美Theodore von Karman(引者注:即冯卡门)   8)归国后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   名牌学校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仗于名师的魅力。钱学森把他留学美国时的导师冯卡门列入名单,是理所当然的。冯卡门是美国科学名师,有口皆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7位给予钱学森深刻影响的人中,中学老师占了7位,足见中学教育的重要,足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校名师对钱学森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中国第一流的中学。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1901年11月2日),钦定五城中学堂成立,这便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奉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令,五城中学堂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1923年暑假之后,钱学森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升入附中。恰恰就在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也就相应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大附中教学的特点是:起点高,方法活,要求严,学生能力强,负担不太重。   北京师大附中教师的特点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钱学森提到的林砺儒老师,当时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副部长),他力主教育改革,反对灌输式的死记硬背。   钱学森回忆说:   我从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那个时代,在北京办学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能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成质量上乘的第一流学校,实在难能可贵。他实施了一套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当时我们临考都不开夜车,不死读书,能考80多分就是好成绩,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   国文老师董鲁安(即于力)、化学老师王鹤清、数学老师傅仲孙、生物老师俞谟(即俞君适)、美术老师高希舜等讲课都各有特色,给我中学时代的数、理、文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暑假里开办暑期绘画训练班,教画西洋画,父亲很支持我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也学画中国画,后来我画得还不错。国文老师是董鲁安,他思想进步,常在课堂上议论时弊,厌恶北洋军阀,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到了高中一年级时,我对用文言文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也非常好,上课时,他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当时没有电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乐曲,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几何课老师傅仲孙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钱学森从此懂得科学的严谨。   化学课老师王鹤清开放化学实验室。你有兴趣做化学实验,随时都可以到那里去做。生物课俞君适(原名俞漠,后来任江西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老师则带领同学们去野外采集标本,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这两位老师培养了钱学森的动手能力。    图书是进步的阶梯。北京师大附中的图书馆,曾经给了钱学森莫大的帮助:   在20年代,我是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当时学校有一个小图书馆,只有一间书库,但却是同学们经常去的地方。那间图书馆收藏有两类图书:一类是古典小说,像《西游记》、《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等,这类图书要有国文老师批准才能借阅;二是科学技术图书,我们自己可以借来看。记得初中三年级时,一天午餐后休息,同学们聚在一起闲聊,一位同学十分得意地说:你们知不知道20世纪有两位伟人,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列宁。大家听后茫然,便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从图书馆的一本书上看到的,爱因斯坦是科学伟人,列宁是革命伟人。但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始人,列宁是俄国的伟大革命家,更不知道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但这次茶余饭后的闲谈却激起了我对科学伟人和革命伟人的崇敬。到高中一年级我就去图书馆找介绍相对论的书来看,虽不十分看得懂,但却知道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概念和相对论理论是得到天文观测证实了的。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很注重外语教学,有的课程用英语授课,钱学森的英语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到了高中二年级,钱学森还选修了第二外语德语。   钱学森还曾回忆,说起旧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当时高中分文理科,我在理科,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钱学森还说,我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上海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现在的中学能像当年附中那样水平就行。   值得提到的是,就在钱学森在北京师大附中读初一的时候,1924年1月17日,鲁迅先生来校作《未有天才之前》的著名演说。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任职,是钱学森父亲的同事。鲁迅穿了一件旧的青布长衫,用带有很浓的浙江口音讲话: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引者注:即阿尔卑斯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着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鲁迅先生的这篇演说,后来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课文。北京师大附中作为一所中学,能够请到鲁迅前来演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所中学思想的活跃、活动的广泛。名人的演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钱学森对北京师大附中充满感情,1955年10月29日,他从美国返回北京的翌日,就到这所阔别20多年的母校看望老师。用钱学森的话来说,在北京师大附中的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钱学森还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本文摘自《走近钱学森》,叶永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定价:49.00元)   2 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的二王,成了钱学森的导师。这二王,即王助教授和王士倬教授。(见:叶永烈.感受科学大师的赤子情怀:走近钱学森.http://www.kuxiaoshuo.cn/Book/B18474N31985.aspx )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城子——毕业歌
huanghe 2009-5-27 23:08
江城子毕业歌 酒穿肠,人迷惘。 心绪乱,辗转反侧。 不思量,仰望星空,三年寒窗如水逝。 山苍苍,水泱泱 同学情,生死兄弟。 师恩深,桃李春风,料得岁岁探渊源。 昨天,我才激动的接到导师通知复试的电话,今天我就要背上行囊,离开贵阳这个熟悉的城市。昨天还是和同学嬉笑,转眼就要咫尺天涯。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流水逝去了。毕业,两个字,似乎很沉重、若干年后,假如我们还能够想起那段时光,也许这不属于难忘,也不属于永远,而仅仅是一段记录了成长经历的回忆 。 毕业时才发现 其实本该再认真地去 做一次实验,其实论文本该再细心修改修改。 其实还有很多事都没有去做,还有很多的话没有说出。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花了二年才喜欢的城市,如今就要离开。美丽的观风台 ,平静的南明河,也许是要到离开的时候才会真正去体会它的美好吧,以后一定会想起的吧,毕竟在这里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交往了三年的同学,曾经为小事争吵过,也曾一起开怀大笑过,曾以为离别时一定会很不舍,一定会抱在一起痛哭一场。然而,其实就像散场电影,大家无声的告别,没有泪水,没有不舍,默默的离开。 然后各自生活,继续在不同的线条上拼搏向前。也许这些线条不会再有交点,但是一起走过的岁月一定照耀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在某个雨夜一定会从记忆的匣子里漫出来,润湿我们的双眼。只希望毕业的同学一路走好。。。。。 。 Graduation by Vitamin C 视频歌曲链接: http://v.ku6.com/show/PHbJXufDkcehMV1F.html Graduation by Vitamin C And so we talked all night about the rest of our lives Where we're gonna be when we turn 25 I keep thinking times will never change Keep on thinking things will always be the same But when we leave this year we won't be coming back No more hanging out cause we're on a different track And if you got something that you need to say You better say it right now cause you don't have another day Cause we're moving on and we can't slow down These memories are playing like a film without sound And I keep thinking of that night in June I didn't know much of love But it came too soon and there was me and you And then we got real blue Stay at home talking on the telephone We'd get so excited, we'd get so scared Laughing at ourselves thinking life's not fair And this is how it feels (Chorus) As we go on, we remember All the times we had together And as our lives change, come whatever We will still be, friends forever So if we get the big jobs and we make the big money When we look back now, will our jokes still be funny? Will we still remember everything we learned in school? Still be trying to break every single rule Will little brainy Bobby be the stockbroker man? Can Heather find a job that won't interfere with her tan? I keep, I keep thinking that it's not goodbye Keep on thinking it's a time to fly And this is how it feels As we go on, we remember All the times we had together And as our lives change, come whatever We will still be, friends forever We will still be friends forever Will we think about tomorrow like we think about now? Can we survive it out there? Can we make it somehow? I guess I thought that this would never end And suddenly it's like we're women and men Will the past be a shadow that will follow us round? Will these memories fade when I leave this town I keep, I keep thinking that it's not goodbye Keep on thinking it's a time to fly As we go on, we remember All the times we had together And as our lives change, come whatever We will still be, friends forever 毕业 我们曾整夜讨论以后的生活 不知 25 岁时我们会在哪里 我坚持认为时代不会更替 坚持认为事物会亘古不变 但当今年离开,我们就不再回来 不会再呆在一起,因为我们会过着不同的生活 如果你有需要讲的话 最好现在就说吧,因为你不可能再多有一天 因为我们在往前走,不能放慢脚步 记忆就像在播放无声电影 我经常想起六月的那个夜晚 我对爱还了解太少 但它又来得太快 我和你在一起 我们获得了真正的自信 呆在家里和我在电话里聊天 我们兴奋,也很害怕 自嘲自乐,认为生活不公 这就是全部的感受 当生活继续,我们记得 所有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当生活在改变,但无论发生什么 我们仍然永远是朋友 如果我们身居要职、赚得很多钱 当我们回顾今天 是否我们的玩笑仍然有趣? 是否仍然记得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 是否还试着触犯每一个条例? 是否聪明的小鲍比会成为股票经纪人? 我们能否找到不会影响我们晒成棕褐色的工作? 我坚持,坚持认为这并不是再见 坚持认为已到了展翅高飞的时候 这就是全部的感受 是否我们会考虑未来就像我们考虑现在? 是否我们在社会上能挺下来? 是否我们能获得某种成功? 我猜我原以为这永远都不会结束 但突然好像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 是否过去会像影子一样跟随我们? 是否当我离开这个地方,这些记忆会褪色? 我坚持,坚持认为这并不是再见 坚持认为已到了展翅高飞的时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恩撷英》------Thanks to my tutor
热度 2 freefloating 2008-8-22 14:57
Thanks to my Tutor: Thank you for making learning not a job but a joy, giving not an obligation but a habit. Thank you for being someone I can always trust and turn to when life gets difficult. Thank you for showing me that I can learn from failure, discover strength from difficulties, find love and kindness in the darkest days.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courage to use my mind as well and as honestly as I can. Thank you for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ank you for the words, images, ideas you give me. Thank you for the kindness, enthusiasm, encouragement you show me. A life can be as thin and flat as paper, or deep as ocean and high as the sky. Chunyan Wang 2005-6-6 郑老师: 我总是纠纠结结,但我不纠结的是对您的感激; 我总是反反复复,但我不反复的是对您的信任; 我总是自信满满。但我不自信的是面对您的犀利眼光; 我总想轻轻松松,但我不轻松的是肩负您的殷殷期望; ………… 就像光源,指引了方向,激发了能量,让我在激发态的时间越来越长; 就像光栅,彰显出优劣,分离出迷茫,让我逐渐清晰自己的模糊愿望; ………… 谢谢您那无数次激励,无数次校正,无数次容纳,无数次放大,无数次去噪,无数次 …… 谢谢您引导我走过了生命中珍贵的八年; 可以追求的是您的追求,难以企及的是您的高度。 您是我今生最重要的老师和导师。 谢谢您。 2010-06-06
个人分类: 师恩撷英|2985 次阅读|4 个评论
《师恩撷英(〇)》---You are special,We are special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08-4-24 11:44
这里的文章是要有水平的,是能拿出来秀的,虽然在小地方说话有些底气,在这里开博只是为了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我过去还算是有理想的,只是见识得少,希望现在和将来还能有理想,我现在的理想是找寻一条让孩子们快乐的有所成就的道路,我作为工科女博士妈妈,读过一些教育心理的书,想来在这方面对信息的感悟是不同的,所以我想来这里来了解信息,解读感悟,剖析认识 …… 随便先写几句,算是开张了,以后再修改。 You are special , We are special 之一: 做郑老师的学生已经六年多了,想要写写导师的念头会常常在火车上、晨练中、独处时冒出来,又被我生生的压了回去,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整理思绪,完成一样我这完美主义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可以看过去眼的东西。 只是看着时光飞逝,心里总是惴惴的,觉得丢了那么多感动与感想,时过境迁,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前几天组里聚会,郑老师席间接到海大学报编辑的电话,要采访她写她的事迹,我忽然间觉得这是完成作业的时候了,于是欣然接受,也算对这六年的一点总结。 只是在理工科中混久了,对于溢满感情的文字总是疏于起笔,羞于示人的,完成这样文字让我力不从心,就象一个拙劣的画者,本以为不过是要完成一副静物画,把那些瓶瓶罐罐,瓜果梨桃画象写,摆美些,却无论如何也干不好。到了交稿时间了,就胡乱的堆砌上去,不知自己弄出个什么来。 郑老师是特殊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就想:这是怎样的特殊的父母能够起出这样的名字,第一次见到郑老师,感觉也是特殊的,十分精致的小个子女人充满了热情和精力, Big smile, half step,warm heart,fast speak…… ,我想不愧是英国博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英国博士,我想留学的人果然不同常人。而且还拒绝任何关怀,那年冬天郑老师的手干裂的很厉害,我带去了护手霜,她不用,滔滔的讲了很多不用的道理,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当时的感受时,这是个不要别人疼的女人。 后来投到郑老师名下做学生,自己为妻为母,为女为媳,为师为学 …… 一大堆身份又想做好,实在是都做不好,最辛苦的却是欠了最多人情的,欠儿子欠老公欠父母公婆,大家都在帮我,好在郑老师从一开始就是宽容的,虽然不是满面春风的有求必应,确是一脸严肃的为你考虑周全,这样的宽容给了我更大的压力,使我必须抓紧在校的分分秒秒把工作完成以报。不过郑老师的工作也真敢布置,那叫多姿多彩,高难细美,从做英文的 PPT ,英文上课,实验计划书,项目申请书, 863 年度总结 …… 反正只要是她要干的活,总要让我们先试试,虽然我们的零版本往往会被她改的面目全非,其完美总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我们从她的最终稿中得到的收益是不可量化的。 这样的工作就是象我这样的过来人,明知其重要性,有时也会稍有微词,那时国家项目, SCI 对我来说是从未奢望的,其时的想法可能就是怎么毕业,是否考博,还纯粹是出路,不是做事。然而一路走来,当自己能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才知道只要锻炼就有可能。 …… 我很多时候想了很多,觉得能写好,但是实在没有时间了,先这样,随时增添。
个人分类: 师恩撷英|52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