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途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途岛海战
热度 23 weijia2009 2013-7-28 12:34
中途岛海战 贾伟 科学网魏东平博主写过几篇包括夏威夷和 中途岛 的太平洋岛屿形成的科普。我想在电影《中途岛》和海战史的基础上,说说发生在这个区域的人类“文明板块”之间的碰撞 – 一场美日航母大战。 人类近代史上几次航母大战,均发生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 太平洋战区 ,都是在美日之间展开。二战期间,日本自主研发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及舰载战斗机,曾拥有大、中、小型配套、攻击与护航兼顾的各类航母共二十九艘之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海军。 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先发制人地袭击了美珍珠港太平洋舰队基地并大获全胜,并在环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部和印度洋东部所向披靡,痛击英美荷澳舰队,击沉击毁各种舰艇飞机无数。1942年5月上旬继珍珠港海战后日美海军再度碰撞,发生了珊瑚海海战。日军分别击沉美“列克星敦”号和“约克”两艘航母以及其他一批舰只,日军航母“翔鹤”号和“瑞鹤”号也受到重创。第一次航母大战以日军小胜而结束。但这场珊瑚海海战,使得日本联合舰队统帅山本五十六发觉美海军航母是一个巨大威胁,因此他以中途岛为核心,制订了一个宏伟的作战计划以图一举全歼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 日军作战计划是由“赤城”、“加贺”、“飞龙”和“苍龙”号4艘航母在强大的水面部队支援下空袭中途岛,并以此为战场歼灭前来救援的美太平洋舰队。但此计划有致命弱点:第一,庞大的海空军长途联合行动无法做到攻其不备– 事实上美军基本掌握了日军的作战意图和动向;第二,日军对美国航空母舰的数量和位置情报有误,他们以为上次海战中“约克号”被击沉。实际上"约克"号并未死去,它奄奄一息之下在珍珠港经过三天的抢修,令人难以置信地恢复了战力,并很快与"企业"号及"大黄蜂"号航母一起奔赴中途岛参战。 6 月3日傍晚,日美舰队逼近中途岛,双方相聚2-3百海里,但谁也不知道对方的位置。 6 月4日拂晓,日军指挥官南云中将命令108架飞机起飞,对中途岛的地面防御工事进行轰炸。他谨慎地保留了90 多架飞机,以便一旦发现美国军舰立即发动攻击,但他根本没想到附近海域会有3艘美国航空母舰。 美军舰队虽然作战经验不如日方,但侦察能力略胜一筹,他们首先发现了敌人的位置,于是率先派出飞机对日军舰队进行空袭。可惜几波攻击都未奏效,几十架飞机均被日本战斗巡逻机和高射炮火击落。而此时日方指挥官南云犯晕了,他错误地判断这些飞机是中途岛飞来的,也就是说他先前对中途岛的攻击没有奏效,于是他下令派出更多的轰炸机再次攻击中途岛。 尽管美军舰队占了先机,但可怜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一支一支在茫茫大海中分头寻找目标,发现敌舰后,多数在没有章法的攻击中被日方战斗机和舰炮打得稀里哗啦,损失惨重。不过,所幸有一个例外,美“企业”号航空母舰第6飞行大队的50架侦察俯冲轰炸机飞到预定目标时,没有发现日本军舰,但在返航时意外发现了敌航空母舰编队的位置,他们立即分三个编队对日军“加贺”、“赤城”、“苍龙”号航母实施突袭。 没曾想这次攻击战果辉煌,3艘日军航母无一幸免地吃到了美军轰炸机投下的每枚数百公斤的重磅炸弹,这3艘海上庞然大物在熊熊大火和接连的爆炸声中相继沉没。 很快,日军仅存的一艘航母“飞龙”号开始反击,美军“约克”号在日军战机长达数小时的集中攻击中两度受到重创,最终被击沉。 在日军攻击“约克”号前后,美军舰队指挥基本上锁定了日军“飞龙”号的位置,在“飞龙”号尽遣战机攻击美“约克”号时,美军“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也孤注一掷,搜罗了两只船上所有能飞的战机向日军舰队最后一艘航母扑了过去。在这些飞机“群殴”之下,“飞龙”号终于支持不住,身中数弹,一夜大火后沉入太平洋。 中途岛海战美军大胜。日本人原本想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结果自己四艘主力航空母舰被击沉,飞机至少损失了260架,而美军尽管也是伤亡惨重,却借此大大提升了大型海战经验和对日作战的士气,加上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军工产能,新的航母和军舰陆续投入战场。此消彼长之下,太平洋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往美方倾斜。
9907 次阅读|43 个评论
临江仙 登中途岛号怀古
热度 28 tashaxing 2013-6-12 11:46
临江仙 登中途岛号怀古 日前,因国际会议造访圣迭戈,并得空参观中途岛号航母博物馆。原以为该舰曾参与中途岛战役,后得知此系误解。不过,联想近一个世纪之太平洋风云,登此舰依然让人感慨良多。 闻道天边存巨舰,中途故事曾经? 太平洋上浪犹惊。 朝霞怜雾倦,落日恨风平。 舒卷风云无定式,回头万象丛生。 何需意气论输赢。 通观博弈事,成败系连横。
个人分类: 海阔天空|6137 次阅读|64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xupeiyang 2011-6-4 07:00
6月4日是 公历 一年中的第155天(闰年第15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0天。 1928年, 张作霖 在皇姑屯被炸身亡 1942年, 中途岛海战 爆发 1946年,贝隆当选 阿根廷 总统 1961年,被英国侵占的 片马 归还中国 1998年,中国 互联网 用户突破一百万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夏威夷到中途岛 【漫谈地球物理】之七
dongping2009 2009-11-18 16:10
虎!虎!虎!,随着赤城号航空母舰上的南云收到了这个表示袭击成功的信号开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日美海空两军又在中途岛区域展开了激战。这也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 企图称霸太平洋的打算被无情地截止在了中途! 从夏威夷到中途岛,在现代战争中明显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谁占领了从夏威夷到中途岛的沿途岛链,谁就自然而然地控制了整个北太平洋。 我曾经在 站在星空中俯瞰大地 这篇博文中,通过 GoogleEarth 截屏得到的一些图片,说明了北太平洋上存在自夏威夷岛为起点,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至中途岛折而向北偏西方向,径至勘察加半岛,连绵北太平洋上,长达数千公里的这条非常明显的岛链。 可是,这条岛链上的各个大小不一的小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现在看来,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知道整个太平洋板块一直向西北方向运动的话。我这里给出两张图片,来图解说明夏威夷岛链与帝王岛链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请看图一,现在的夏威夷岛屿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活火山,并且每隔一定的时间便会喷发一次,而形成一个岛屿,夏威夷岛屿就是如此形成的;其实,除去Hawaii岛屿,其它三个岛屿Maui、Oahu和Kauai,当初也都是形成于现在的Hawaii岛的位置,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岛屿随着太平洋板块整体的西北向运动,逐渐远离当初形成他们的活火山口而去,从而形成一连串的岛屿,这里称作岛链。 推而广之,再看图二,整个夏威夷岛链与帝王岛链,都是如此形成的。图二中各岛连线标出的数字即为该岛屿的实测年龄(单位:百万年);可以看出,自夏威夷至中途岛折而向北至整个帝王岛链的岛屿,年龄越来越老。非常奇妙的是,这些岛屿的实测年龄与我们通过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推断的相应位置之板块年龄,非常非常地吻合。 其实,能够合理描述这条岛链形成的机理,才是真正说明了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具有比其它任何学说更有生命力的一个有力证据。 这里,我也顺便回答了 龙桃 网友的提问,只是我现在回答的时间实在太过靠后了一些,谨致 歉意。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uliantuo 删除 回复 我喜欢这类型文章。以前看了点科普,大西洋中脊也有类似的板块从中间往两边分的情况,好像是通过岩层中的古地磁场方向获得的信息。不知东平兄介绍的岛屿移动机制与大西洋底的运动机制相同? 博主回复:问好吴兄。两者的机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但具体细节的描述并不相同,我在正文中放上了大洋中脊如何产生的动画示意图,新的板块在洋中脊中向两边生成,这些新生成的物质由于温度冷却到居里温度点以下后,便受到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感应,生成了此生磁场,由于地球磁场的较规则倒转,因而记录到了对称的地磁场条带。 顺便说一声,我读过我一篇我上大学时的(副)校长写过的重归苏莲托,那真是一篇好文章。:-) 相关视频及文字简介: 16 发表评论人: zdlh 删除 回复 魏老师在这里提供了火山群岛(链)的动画示意图,CCTV有个比较完整的电视节目介绍了这种基于固定热点理论的介绍如同在运转中的流水线上下蛋,母鸡没挪窝,而鸡蛋被运走了: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集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8339866082887 《加拉帕戈斯群岛》下集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47120101833736 内容简介:介绍岛屿的形成和发展。   加拉帕戈斯群岛在火山中诞生,每座岛屿都各具特色,岛上草木茂盛,各种生命隐藏期间,也有相奇异的动植物,查尔斯达尔文从岛上的野生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发现了隐藏在这个别有洞天的岛屿的秘密,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的整体理解。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地球上火山最活跃的地方之一。火山区域已经活跃了数百万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岛屿。岛屿形成于来自太平洋各个方面的四大洋流的交汇之地,寒流和暖流的交互作用,产生了极其独特多样的海洋生物。   象龟的祖先早在数万年前就在岛上留下了纵横交错的足迹,它们的体重可达250公斤。岛上还栖息着美洲火烈鸟,它们是偶然从加勒比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鬣蜥喜欢呆在海边生活,但在产卵期,雌海鬣蜥必须冒险到内地找一块松软的土地产卵,它们呆在自家的洞穴周围是比较安全的,但它们一旦远离洞穴,就会有生命危险。 CCTV-1套2009年7月24日15:34《人与自然》播出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148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