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随机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混沌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jiasf 2018-5-11 21:49
因为混沌的不确定性,往往本能地与随机性联想到一起,但其实混沌的确定性与随机的不确定性有很大不同。 混沌指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可以引起系统运行结果的巨大差别。 混沌似乎就表示未来的不可预知,也就预示着不确定性。但是,混沌系统的动态方程却往往是确定性的。 例如 Logistic 映射是生物学家 Robert May 于 1976 年提出的一种经典的、应用广泛的一维混沌映射,其数学表达式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X(t + 1)= u X( t)( 1 -X( t)), 式中X(t)是 范围内的动态变量, u 是一个常数,通常取值为 4 ; t 为时间步长顺序号。 显然此方程是确定性的。但确定性的方程可以产生不确定性的结果: 当X ( 0)=0, X( t)=0, 当X(0 )=1, X( t)=0, 当 X(0 )=0.5, X( 1)=1,对于t1, X( t)=0, 当 X( 0)取(0,1)之间的其他值,系统的最终状态是未知的。 虽然都是不确定性,随机的不确定是扰动产生的,而混沌的不确定性是确定的机制产生的。 问题是:这样的混沌的不确定机制,仅仅是人为编写的数学方程造成的呢?还是现实世界真存在这样的物理机制?
个人分类: 知识点滴|5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贝尔不等式和量子真随机性——物理笔记7
热度 1 mayaoji 2017-5-14 16:55
假设广州街头某街灯和纽约的某街灯实现同步,这边红灯那边也红灯,这边绿灯那边也绿灯,完全是同时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有个装置同时在控制着它们,也有可能两边的街灯预先偏好了程序,导致它们是同步的。 但如果情况是这样呢:你在广州随机控制街灯的颜色,而广州街灯还是和纽约同步,这又怎么解释呢?前面的解释再也行不通。这说明广州街灯对纽约的街灯有瞬时的影响。 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你这样就可以瞬时把信息从广州传到纽约,信息传播速度超过了光速,和相对论矛盾。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它和上述现象类似,物体可以瞬间对远方的另一物体产生影响,但和上面不同的是,我们它无法利用它来实现超光速通讯。 下面我们通过贝尔游戏来探讨这种现象。 这个游戏是瑞士的物理学家 Nicolas Gisin 设计的。 Ginsin 着力于研究量子纠缠量子密码,他曾想办法让纠缠光子对相隔的距离超过 10 公里,将检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贝尔游戏 Alice 和 Bob 玩游戏。 两人相隔非常遥远,各有一个盒子,盒子带有一个操纵杆和一个显示屏。操纵杆可以向左或向右推动,推动操纵杆后,屏幕马上显示一个数字, 0 或者 1 。 早上九点整开始,每隔一分钟,他们推动一次操纵杆,自由选择推动的方向,但两人不能约定,即 Alice 不知道 Bob 的选择, Bob 不知道 Alice 的选择。 我们用 x=0 表示 Alice 向左推动控制杆,用 x=1 表示 Alice 向右推动控制杆。用 a=0 表示 Alice 的盒子屏幕显示 0 ,用 a=1 表示 Alice 的盒子屏幕显示 1 。 与此类似,用 y=0 表示 Bob 向左推动控制杆,用 y=1 表示 Bob 向右推动控制杆。用 b=0 表示 Bob 的盒子屏幕显示 0 ,用 b=1 表示 Bob 的盒子屏幕显示 1 。 根据操纵杆方向和屏幕显示结果计分,分数是两人的共同得分,并不分别计算他们的各自得分。 计分规则如下: 当 x=0 , y=0 ,而 a=b 时,得 1 分。 当 x=0 , y=1 ,而 a=b 时,得 1 分。 当 x=1 , y=0 ,而 a=b 时,得 1 分。 当 x=1 , y=1 ,而 a≠b 时,得 1 分。 其他情况不得分。 能够得分的情况用表格总结如下: 得分规则也可以用这个公式概括: a+b=xy (上式中, 1+1=0 。严格来说,上面的公式应写成这样, a+b=xy(mod 2) ,对 2 取模运算,即是说式子两边除以 2 的余数相等。) 游戏结束后,计算总得分。计算规则是这样的: 先计算出每种选择的得分率。 共有四种选择:( x=0 , y=0 ),( x=0 , y=1 ),( x=1 , y=0 ),( x=1 , y=1 )。假设( x=0 , y=0 )共出现了 200 次,有 90 次得分了,则得分率是 90/200=0.45 。其他几种选择得分率的计算与此相同。(这里有个前提,每种选择出现的次数不能为 0 。) 把四种选择的得分率加起来就是总得分。 可以看出,总分肯定是在 0 到 4 之间。 贝尔不等式 假设一个物体不可能瞬间对距离遥远的另一个物体产生影响。 由于 Alice 跟 Bob 相隔遥远,所以 Alice 盒子的显示结果跟 Bob 的盒子和 Bob 的操作没关系。 Alice 盒子的运行原理是怎样的呢?先考虑简单的情况,假设它按某种程序来显示结果。它可能运行四种程序,分别是以下四种: 1 、 结果总是 a=0 ,不管 x 是什么。 2 、 结果总是 a=1 ,不管 x 是什么。 3 、 结果和选择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a=x 。 4 、 结果总是和选择不同,即 a=1- x 。 Bob 的盒子也可能是这四种程序。 因此两个盒子共有 4 x 4 = 16 种可能的程序组合。 每种程序组合的得分情况如下表。 在表中的第一列, Alice 的程序和 Bob 的程序都是 1 , a 和 b 总是 0 ,因此 (x,y)=(0,0) , (x,y)=(0,1) 和 (x,y)=(1,0) 的得分率都是 1 , (x,y)=(1,1) 的得分率是 0 ,所以总分是 3 。其他列得分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从上表中可看出,不管 Alice 和 Bob 的盒子执行的是哪种程序,他们的得分都无法超过 3 分。 上表中讨论的是盒子固定运行一种程序的情况。事实上盒子的程序是可以变化的,这次执行程序 1 ,下次执行程序 3 ,随机选择。又或者,盒子每次产生一个随机的结果。(随机产生结果和随机执行程序 1 或程序 2 是相同的。) 可证明,就算包括上述情况,游戏总得分仍然不会超过 3 。 上面的讨论可以表示成大名鼎鼎的 贝尔不等式 : 的意思是,在 x 和 y 确定取某种值时, a=b 发生的概率。 破坏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有个前提:相隔遥远的两个盒子不可能瞬间产生相互影响。在量子力学中这个前提不成立。 如果我们适当地制造盒子,使得两个盒子产生量子纠缠。那么 Alice 和 Bob 在多次操作后,他们的得分将会超过 3 。 真随机性 抛出一枚均匀的硬币,它可能正面向上,也可能反面向上,我们无法计算出它哪一面向上。那么这是否一种真正的随机现象呢?很可能并非如此。把抛出硬币的角度、速度和空气阻力等所因素都考虑在一起,原则上可以计算出结果,所以它不是真正随机的。只是现实中我们无法精确地获知所有影响因素,也没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才无法精确预测抛硬币的结果。真正的随机指的不是这种,而是指原则上的无法预测,即使我们知道所有因素,有无限的计算能力,也无法准确预测。 下面我们来证明量子现象是一种真正的随机现象。 证明思路:假设盒子的运行是确定的,即显示屏的结果不是随机的,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实现超光速通讯。所以显示屏的结果必然是随机的。 先看一种特殊的情况。盒子的运行是确定的,比如 Alice 盒子运行的是程序 3 ,即 a=x 。 Bob 向左推动操纵杆, y=0 ,这时他可根据盒子的结果估算出 Alice 的选择。比如 b=0 。因为存在量子纠缠,所以这次操作很可能得分,这种情况下 a=b 。所以 a=0 ,因为是程序 3 所以 x=0 。同理,如果 b=1 时,则 x=1 。即 Bob 猜到了 Alice 的操作。 一般来说,如果 x 和 a 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那么 a=f(x) 。因为 a+b=xy ,所以 b+f(x)=xy ,而 Bob 知道 b 、 y 、 f(x) ,所以他能算出 x 。 也就是说, Alice 的操作, Bob 瞬间就能猜到。 在每次推动控制杆时,运行的可能是不同的程序。但只要程序是预先安排好的,原则上 Bob 就可以提前知道运行的是哪个程序,因此他能算出 Alice 的选择。 还有一点, Bob 是根据这次操作会得分来算 Alice 的操作,但事实上并非每次操作都得分。所以 Bob 有时会算错。但这不是大问题,只要它猜对的概率大于 1/2 就行了。这种通讯有“噪音”,所以要通过多次重复( Alice 每次做出相同的选择)来消除噪音,重复的次数足够多 Bob 就能准确地猜到 Alice 的选择。 综上所述,主要盒子的运行是确定的,就能利用这一点实现超光速通讯。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盒子的运行是随机的。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 Nicolas Gisin 的《跨越时空的骰子》)
个人分类: 物理学|7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机论的破产:环太平洋恐现规模9级大地震
杨学祥 2017-3-25 18:49
随机论的破产:环太平洋恐现规模 9 级大地震 杨学祥 地震活跃期?环太平洋恐现规模 9 大地震 全球恐慌 2016-04-19 纽约华人资讯网 厄瓜多十六日发生芮氏规模七点八强震,日本熊本县十六日发生规模七点三强震,造成四十二死上千人受伤,缅甸十三日发生规模七点二强震,阿富汗十日发生规模七点一地震,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一个月来多次发生规模七以上强震,近日来一连串强震,让人忧心地球是否进入「震动模式」? 台湾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已进入活跃期,且活跃期会持续到二○二○年,在这之前,可能至少还会出现一个规模九以上的大地震。 郭锴纹表示,若以「地震平静期」来看,全世界规模七的地震,一年约十八次,其中包括一个规模八以上的地震,但通常不会超过规模八点五。 一九○○年全世界有地震观测以来,第一个地震平静期是一九○○年到一九五一年,这五十一年的特徵是规模七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十八个,会出现一至二个规模八的地震;一九五二年进入活跃期,一九五二年发生规模九的堪察加地震,相当於一千个规模七的地震,到一九六五年间发生三个规模九的地震,规模八点五以上也有五个。 之後,又进入四十年的平静期,从一九六六年到二○○四年十二月廿五日,期间地震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一个规模九的地震。直至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发生规模九点三的南亚大地震,又进入活跃期,隔年苏门答腊附近就发生许多八点五以上的大地震,二○一一年又有规模九的东日本大地震。 专家认为,无论从统计意义或具体研究来看,都无法断定全球地震的规模和频率超出正常范围,也无法判定这几次地震是否有关联,但必须对部分危险区域多加研究并保持警戒。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学家鲍德温说,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很难说,有的研究说是,有的研究说不是」,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地震活跃区之间有关联」。 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後,都会出现关於地震活跃期的讨论。二○一三年中国大陆四川芦山县发生规模七地震後,美国太空总署地球物理学家帕森斯谈到「地震活跃期」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 这种高低起伏的频率不容易跟随机现象分别开来 ,所以,对於所谓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发表意见。」 帕森斯说,「美国地震学会会刊」曾刊登一篇论文,探讨二○○四年印尼规模九强震、二○一○年智利规模八点八强震、二○一一年日本规模九的「三一一大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 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随机分布,难以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全球化使人群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所以,人们更容易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来源 : 华人今日网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90430594ver=1signature=jfKfFO3*2f8faCPqTEeSFIPuErinN4cKp69zE1srL68*OSNCtPM3tm7kULsncVQch7Hi4WjPZte5nGR*XYuwG8t859zDKJYpQLYHMaks0ekOUGOZ8N2K6hwlShDWGkb-w9yXkuRd4AUi4dKO3vAwtn0nmVB7EaaWgpF3CRwG3-I = 30 年内日本海槽大地震概率为 70% 震级或达 9 级 2017-03-19 20:13:06 来源:央视网   此前,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对外公布的预测曾显示,位于日本中西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 30 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 70% ,最大震级可达里氏 9 级。而近日,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又警告称,一旦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发生,导致的伤亡人数最高将超过 30 万。   南海海槽大地震被称为日本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级别的灾害之一。最高可达里氏 9 级的大地震还可能引发最高 34 米 的海啸。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密集,专家警告南海海槽大地震一旦发生,导致的伤亡人数最高将超过 30 万,房屋倒塌 238 万间,临时疏散的家庭将达到日本近畿地区家庭总数的 15% 左右,受灾程度远超 3 · 11 大地震。   据日本政府的估算,这场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最高可达 220 万亿日元,约占日本年 GDP 的 40% 。 日本前防灾担当大臣 中川正春:根据科学预测,南海海槽大地震和由此引发的海啸都(将)是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 ( 责任编辑:郭彪 UN832) http://news.sohu.com/20170319/n483846673.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70319/50796817_0.shtml 特大地震活跃期: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并不具有随机分布特征 我们的研究表明,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并不具有随机分布特征,以此标准划分可以得到反映地震趋势的活跃期和间歇期。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6 次 。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我们在 2005 年就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我们在 2005 年撰文指出,拉马德雷冷位相与海洋强震海啸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 2004 年以后, 8.5 级以上地震强烈 。 我们在 2006 年撰文指出, 8.5 级以上地震在 2004-2005 年已经发生了 2 次,今后还将多次发生 。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我们在 2008 年撰文指出,统计数据表明,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 。 表 1-2 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2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结论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地震活跃期,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活跃期。 2017-2018 年亚洲和美洲存在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的可能性, 2017-2030 年是地震活跃期,其中,日本大震的可能性最大。 原创 2017-02-14 研究部 预报中心的文章与我们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大致相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1560.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7.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平的随机
热度 1 sanshiphy 2017-2-17 13:04
有人说雾霾是公平的,可我说,横亘在每个生灵面前的、茫茫的、不确定性的未来,才是这世间最大的公平。 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想很多办法逃离雾霾,但你没办法逃离未来的不确定性。 此刻,你可能正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也许下一刻一个醉驾的陌生人便贸然的闯进了你的生活,将你的一切打的粉碎。此刻,你可能觉得你的人生就此前途黯淡,没有工作,没有事业,茫然无措的浪荡在街头,也许下一刻你 不经意间 碰见了多年不见的朋友,而他带给你的可能不仅仅是回忆,还有机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每天都在发生,也许我们的历史便是一部随机性的历史。 面对如此不可捉莫的命运,我能想到的最好做法,便是保持一颗漫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心。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30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2004年开始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
杨学祥 2016-4-23 18:48
从 2004 年开始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 6 次 8.5 级以上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从 4 月 14 日前 后起,日本九州、熊本、柳川,甚至远在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发生 7 级以上的连环地震,震级之强、发生之频繁引来全球目光,甚至有专家预言,这次熊本地震很有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前兆。为此,网易新闻连线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为我们解读这次地震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短期的地震是否频发等焦点问题作出解答。 孙士鋐: 实全球从 2004 年的印尼 9.1 级大地震开始,地球地震的活动已经有明显增强的态势。从上世纪 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地球已经整整 40 多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的地震。但是从 2004 年印尼地震以候,短短的 8 年时间里,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 6 次 8.5 级以上地震。地震能量的释放是有起伏的,从时间轴上来说不是随机的,可能在某个时间地震水平会高一点,某个时段地震水平相对第一点(注:地震水平呈波浪式发展)这个跟地球能量积累的过程有关。它的释放还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所影响。从专业上,这叫地震的层重性。这是地震活动水平的基本特征。 http://help.3g.163.com/16/0417/16/BKSAIUJI00963VRO.html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 表 1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杨冬红等, 2006 )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06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2 ( 2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2013 年的统计数据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2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即 2004-2018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这是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实际上,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 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3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周期规律的警告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 2004-2008 年已经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强震(见表 3 ),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 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 2016-2018 年爆发 8.5 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 4 月 10 日 阿富汗 7 . 1 级地震、 4 月 13 日 缅甸 7 . 2 级地震、 4 月 16 日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相关报道 连环地震引恐慌 专家 : 没必要 2016-04-17 16:43:09 分享到: 31536 . (原标题:全球多地连环地震引发民众恐慌? 地震专家 : 完全没必要) 从 4 月 14 日前 后起,日本九州、熊本、柳川,甚至远在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发生 7 级以上的连环地震,震级之强、发生之频繁引来全球目光,甚至有专家预言,这次熊本地震很有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前兆。为此,网易新闻连线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为我们解读这次地震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短期的地震是否频发等焦点问题作出解答。 网易新闻:孙老师,你认为这次日本九州等地的地震主要的成因是什么? 孙士鋐:这次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整个太平洋板块在这个时段活动水平比较高,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 1 、 2 月份,全球的水平活动水平比较低。地球内部的能量长时间积累,所以从今年 3 月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地震以后,就出现了(地质活动)相对频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持续一两个月,后面可能还会出现地震。从局部上看,这次(日本)地震的具体成因还不好说,但从全球来看,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积累过程,目前地震活动水平可能有抬升的趋势。 其实全球从 2004 年的印尼 9.1 级大地震开始,地球地震的活动已经有明显增强的态势。从上世纪 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地球已经整整 40 多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的地震。但是从 2004 年印尼地震以候,短短的 8 年时间里,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 6 次 8.5 级以上地震。 近段时间从缅甸、日本、包括今天厄瓜多尔的地震频繁发生,相对而言是一个地震水平的正常起伏。 网易新闻:有消息称活断层横移导致九州进入了“振动模式”,请您解释下振动模式会有哪些影响?能预测未来当地会有高强度余震吗? 孙士鋐:其实“振动模式”是一种民间的调侃。地球到底是不是进入“振动模式”?其实从专业上是没有这样的说法。 网易新闻:您能预测未来日本当地会有高强度余震吗? 孙士鋐:从九州熊本地震的形式来看,我们定义为“前震 - 主震 - 余震”型, 4 月 3 日 的 6.5 级地震是前震, 4 月 6 日 的 7.3 级是主震,主震后会有一系列的余震,余震的量级也就 4-5 级的水平。从目前的来说,这个地区在未来数月内发生高强度地震的可能性,就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小的。 网易新闻:自 14 日以来,日本熊本多地发生了连环地震,今晨开始厄瓜多尔也发生了 7 级以上的地震,为何地震会在短时间内持续发生?这些地震有没有关联? 孙士鋐:其实地球的所有地震,从大背景来说是相关联的,因为地球积累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无论是太平洋西岸还是太平洋东岸,或者其他地方,出现地震的大背景都是有关联的。 地震能量的释放是有起伏的,从时间轴上来说不是随机的,可能在某个时间地震水平会高一点,某个时段地震水平相对第一点(注:地震水平呈波浪式发展)这个跟地球能量积累的过程有关。它的释放还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所影响。从专业上,这叫地震的层重性。这是地震活动水平的基本特征。 我们国家从 1966 年到 1976 年的这十年,是地震相对活跃的时代,这段时间我们大陆发生了 14 次 7 级以上的地震。从 1976 年到 1986 年,却只发生了一次。 网易新闻:这次连续地震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你觉得有必要吗? 孙士鋐:没有必要,完全没有必要!我之前说过这次地震我们初步判断是“前震 - 主震 - 余震”型,余震的活动水平一般来说不可能高出主震。另外,地震余震的分解有个过程,在未来这个地震还会发生中等地震,或者 5-6 级地震,发生更大级地震的可能性是比较小。 但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就比较难预测,可能会发生 7 级以上更大的地震。 但这个没有必要引起恐慌,因为这个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无论在地震是否活跃的时代,人们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发生以后,应该怎么处理是比较关键的。 网易新闻:日本此前已经解除了海啸警报,与 2011 年相比,这次地震的从震源深度、强度等环节最大的不同有哪些?为何能够迅速排除海啸危险? 孙士鋐:一般来说引起海啸的都是 8 级以上的大地震,像 2004 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另外引发海啸还有个条件,地震需要发生在深海域,有大量海水资源,地震后出现(地震波)垂直运动,海底出现大面积的落差,会引起大量水的倒灌,就会引起海啸。如果地震是挫动行的,(地震波)是水平就不会发生海啸。简单说,海啸的发生于地震是垂直触动还是水平触动有关。 网易新闻:有专家预言,熊本地震是大地震的前兆,你是否认同? 孙士鋐:我暂时不认同这种观点。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历史的记录,以及现在对该地区的观察资料。日本肯定会有对当地地面形变资料,地球物理墙的资料包括其他地球化学墙的资料记载,如果观察资料显示有大背景的异常存在,来判断及后是否可能存在大地震的可能性,如果观察资料没有大的背景异常。但如果观察资料随着这次地震已经正常了,没有事了。所以要根据该地区几十年的观察资料来判断。 网易新闻:未来地震的范围会不会继续扩大? 孙士鋐:其实地震范围的扩大对于当地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们如果在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后,地震范围没有适当的扩大,说明该地区的地震能量还在高度集中。如果适当扩散了,说明地区地震能量已经得到大部分的释放。我的意思是如果这个地区的余震能够适当扩大,反而是个好事,后面发生更大的地震可能性就更小了。 网易新闻:中国地震局有研究员曾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 7 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你认为该地区未来发生大地震几率有多少? 孙士鋐:这个要视乎检测的时间纬度来说,如果检测的时间维度是比较长,比如检测期是 5-10 年,概率上的确会比较高。 http://help.3g.163.com/16/0417/16/BKSAIUJI00963VRO.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活跃期的共识:环太平洋恐现规模9级大地震
热度 2 杨学祥 2016-4-21 21:28
地震活跃期的共识:环太平洋恐现规模 9 级大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一、 二○二○年前可能至少还会出现一个规模九以上的大地震 台湾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已进入活跃期,且活跃期会持续到二○二○年,在这之前,可能至少还会出现一个规模九以上的大地震。 郭锴纹表示,若以「地震平静期」来看,全世界规模七的地震,一年约十八次,其中包括一个规模八以上的地震,但通常不会超过规模八点五。 一九○○年全世界有地震观测以来,第一个地震平静期是一九○○年到一九五一年,这五十一年的特徵是规模七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十八个,会出现一至二个规模八的地震;一九五二年进入活跃期,一九五二年发生规模九的堪察加地震,相当於一千个规模七的地震,到一九六五年间发生三个规模九的地震,规模八点五以上也有五个。 之後,又进入四十年的平静期,从一九六六年到二○○四年十二月廿五日,期间地震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一个规模九的地震。直至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发生规模九点三的南亚大地震,又进入活跃期,隔年苏门答腊附近就发生许多八点五以上的大地震,二○一一年又有规模九的东日本大地震。 郭锴纹以八点五以上的大地震为标准来划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周期性不明显。 二、 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随机分布不符合事实 地震是否具有周期性和是否可以预测是当前地震学最具有争议的焦点。由于对地震规律认识不足,不可知论一直统治着这一科学领域,使人们对地震防御难有突破性进展。 美国太空总署地球物理学家帕森斯谈到「地震活跃期」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这种高低起伏的频率不容易跟随机现象分别开来,所以,对於所谓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发表意见。」 帕森斯说,「美国地震学会会刊」曾刊登一篇论文,探讨二○○四年印尼规模九强震、二○一○年智利规模八点八强震、二○一一年日本规模九的「三一一大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 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随机分布,难以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符合事实。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 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表 2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06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2 ( 2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2013 年的统计数据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3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三、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见表 1 ),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台湾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已进入活跃期,且活跃期会持续到二○二○年。我们认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在 2018 年结束。两种划分的时间节点很相近。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770.html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台湾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已进入活跃期,且活跃期会持续到二○二○年,在这之前,可能至少还会出现一个规模九以上的大地震。 这与我们的预测很相近。 从表 3 上可以看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发生了 3 次 9 级以上地震,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已发生 2 次 9 级地震,再发生一次 9 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关报道 地震活跃期?环太平洋恐现规模 9 大地震 全球恐慌 2016-04-19 纽约华人资讯网 厄瓜多十六日发生芮氏规模七点八强震,日本熊本县十六日发生规模七点三强震,造成四十二死上千人受伤,缅甸十三日发生规模七点二强震,阿富汗十日发生规模七点一地震,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一个月来多次发生规模七以上强震,近日来一连串强震,让人忧心地球是否进入「震动模式」? 台湾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已进入活跃期,且活跃期会持续到二○二○年,在这之前,可能至少还会出现一个规模九以上的大地震。 郭锴纹表示,若以「地震平静期」来看,全世界规模七的地震,一年约十八次,其中包括一个规模八以上的地震,但通常不会超过规模八点五。 一九○○年全世界有地震观测以来,第一个地震平静期是一九○○年到一九五一年,这五十一年的特徵是规模七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十八个,会出现一至二个规模八的地震;一九五二年进入活跃期,一九五二年发生规模九的堪察加地震,相当於一千个规模七的地震,到一九六五年间发生三个规模九的地震,规模八点五以上也有五个。 之後,又进入四十年的平静期,从一九六六年到二○○四年十二月廿五日,期间地震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一个规模九的地震。直至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发生规模九点三的南亚大地震,又进入活跃期,隔年苏门答腊附近就发生许多八点五以上的大地震,二○一一年又有规模九的东日本大地震。 专家认为,无论从统计意义或具体研究来看,都无法断定全球地震的规模和频率超出正常范围,也无法判定这几次地震是否有关联,但必须对部分危险区域多加研究并保持警戒。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学家鲍德温说,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很难说,有的研究说是,有的研究说不是」,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地震活跃区之间有关联」。 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後,都会出现关於地震活跃期的讨论。二○一三年中国大陆四川芦山县发生规模七地震後,美国太空总署地球物理学家帕森斯谈到「地震活跃期」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这种高低起伏的频率不容易跟随机现象分别开来,所以,对於所谓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发表意见。」 帕森斯说,「美国地震学会会刊」曾刊登一篇论文,探讨二○○四年印尼规模九强震、二○一○年智利规模八点八强震、二○一一年日本规模九的「三一一大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随机分布,难以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全球化使人群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所以,人们更容易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来源 : 华人今日网 http://www.wtoutiao.com/p/1ebIgzZ.html http://www.chineseinla.com/f/page_viewtopic/t_823309.html http://www.ttv.com.tw/news/view/10504180013700I/568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924 次阅读|4 个评论
各国地震学家的不同观点:全球进入“地震模式”(2)?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21 09:45
各国地震学家的不同观点:全球进入“地震模式”(2)? 杨学祥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7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7.3级地震、缅甸7.2级地震、阿富汗7.1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1个月来多次7.0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分为两派:承认或否定地震活跃期。中国专家大多数在走中间路线:承认相对活跃期,但不认为当前处于振动模式。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震学家担心,最近接连发生的地震有可能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超级大地震的先兆,目前状况很可能引发至少四次8级以上的地震。假如它们推迟发射,则多个世纪以来累积的压力会引发更多灾难性的超级大地震。 2004-2007年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经过两年能量积累,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2016-2018年爆发8.5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4月10日阿富汗7.1级地震、4月13日缅甸7.2级地震、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2015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058.html 我们在2006年提出的观点已经变为全球学者的共识:环太平洋地震带随时会发生超大地震。 如果相关国家的相关部门没有达成这一共识,天灾将变成人祸被历史牢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500.html 相关报道 可怕的预测 西岸9级地震随时爆发 2016-04-21 365netTV.com 加拿大网络电视 日本连续两次6级以上强震、厄瓜多尔7.8级强震、汤加6.1级地震。最近,绰号“火环”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接连发生强烈地震,不仅已造成数百人死亡,也引发全球恐慌,这一连串发生的地震之间是否有关联,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否已切换到震动模式。而更加让人感到担心的是,温哥华就在这个可怕的“火环”上。 可怕的预测:超级大地震将至! 至少有4次8级大地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震学家担心,最近接连发生的地震有可能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超级大地震的先兆,目前状况很可能引发至少四次8级以上的地震。假如它们推迟发射,则多个世纪以来累积的压力会引发更多灾难性的超级大地震。 而早在2010年,科学家就曾预测,北美洲西北海岸将在不远的未来爆发一场里氏9级的超大规模地震,美国的西雅图、波特兰以及温哥华都将深受其害。 其实这种说法一直存在。目前为止,再高明的科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所谓的随时可能是几年之内,也可能是几百年之内,不确定性有时让人对未来心存担忧,而看到这些天其它地区的灾难,这种预测更让人感到格外恐惧,不少人甚至觉得,温哥华今年天气格外炎热就显得十分反常,这会不会也是所谓的地震前兆? 卡斯卡迪亚断层 九级地震随时爆发 西岸9级地震几率80% 温哥华的小伙伴们,似乎一直生活在地震的阴影之中。在卑诗印第安人部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300年前,维多利亚市西北300公里的帕奇纳湾(Pachena Bay)曾发生灾难性的地震和海啸,成千上万人在睡梦中被卷入了大海。 1906年旧金山7.8级超级大地震的恐怖画面 科学家们也已证实,1700年1月26日晚上9点,北太平洋沿岸发生了9级大地震,就连2000公里之外的马尼托巴省都感受到了震动。这场超级大地震引起的几层楼高的海啸巨浪把靠近海岸线地区的所有居民和住宅都卷入了大海。 科学家们相信,那场大地震的破坏力与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大地震和大海啸很相似,而那场印度洋的大海啸导致至少25万人丧生。 据每日邮报网站(MailOnline)报导,科学家们表示,类似这样的大地震大约400至600年可能发生一次,现在断层已经到了活跃期,已经到了再出现类似强震的时间。 本地地震专家高弘也曾强调,基于科学证据,卑诗省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发生强震。因为造成超级强震的压力正在慢慢累积中,迄今也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 如果真发生这种强震,最糟的模拟状况显示,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可能有上千桥梁崩塌或受损,无法再使用,西雅图、波特兰、温哥华等大城市也可能出现重大灾情。 科学家推估,由北加州延伸至加拿大卑诗省的卡斯卡迪亚断层发生规模9级的大地震可能性很大,摇晃时间可能将持续长达3到5分钟。 山崩地裂 110年前旧金山大地震照片震撼曝光 发生在卑诗的那场大地震,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昨天刚好是1906年旧金山7.8级超级大地震110年周年祭,当时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高达3000人,22.5万至30万人无家可归。 尘封多年老照片曝光,让人感到震撼之余也难免担心,这样的浩劫一幕会在北加州乃至温哥华上演吗? 你家安全吗:从邮编就能查到你家的地震风险 住在大温,想查看自家地震风险到底有多大,现在又有了一个简单的办法。2014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减少灾难损毁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tastrophic Loss Reduction)的研究员给出了一张清晰的表格(请见图),根据邮政编码为加拿大全境的地震风险划分等级,卑诗省西南部有13个邮政编码被划为“极高”等级。大家可以根据自家的邮政编码对号入座,看看是否处于“危险地带”。 从图中可以发现,被ICLR划分为“极高”等级的13个邮政编码包括V7B,温哥华国际机场所在地,其他位于列治文、三角洲和维多利亚。处于“非常高”风险地段的包括三角洲的V4L和枫叶岭(Maple Ridge)的V4R,阿博斯福(Abbotsford)的V2S和V2T以及北温的V7P均处于“高风险”地带。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61202133ver=1signature=MMyfkUkvPn-GfbUPFGhye24fsJxEfwUyVm7FsvD6fjnlMA0tRD5c98-chuuSWkl37gm2k7hUm05ISdg*xgtH3zp3VKQOZDRxvcnC8sw7Q9hkdTHw-QL3RO39fsIFJR6j92LvGMyu40td3btZcE7VnNx9Ltm70xfcztnHWpcw3gg=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880 次阅读|5 个评论
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杨学祥 2016-4-19 06:21
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杨学祥 一、 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 厄瓜多尔 7 . 5 级地震、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有报道称,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这是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二、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符合事实。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 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三、 弥天大谎 颠倒黑白 地震是否具有周期性和是否可以预测是当前地震学最具有争议的焦点。由于对地震规律认识不足,不可知论一直统治着这一科学领域,使人们对地震防御难有突破性进展。 有报道称,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这是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推卸地震学家对地震认识和预防的责任。 事实上,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表 2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06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2 ( 2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2013 年的统计数据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3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770.html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相关报道 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新华社 2016 年 04 月 18 日 08:17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事实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国。比如印尼每年都要发生数千次地震。地震的具体成因十分复杂,但从宏观上说,日本和印尼等国地震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移动。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况与全球板块的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有明显关联。据统计,全球 85 %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这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 8 . 7 级地震,就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一个名为“安达曼弧”的构造带上。那次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震引发了大海啸。 虽然判断地震是否进入频发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但仍有专家认为,对一些地区的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是必须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 7 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http://tech.qq.com/a/20160418/011987.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19 05:07
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杨学祥,杨冬红 短评:日本九州7.3级地震、缅甸7.2级地震、阿富汗7.1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1个月来多次7.0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这一观点并不符合事实。 实际上,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新华社 2016年04月18日08:17 分享 微博 空间 微信 新浪微博 邮箱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7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 日本九州强震是否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转播到腾讯微博 点击此处安装播放视频需要的flash插件 日本九州强震是否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转播到腾讯微博 熊本地震坍塌的房屋 日本九州7.3级地震、缅甸7.2级地震、阿富汗7.1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1个月来多次7.0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 科学 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转播到腾讯微博 熊本地震被摧毁的民舍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转播到腾讯微博 熊本地震现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事实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国。比如印尼每年都要发生数千次地震。地震的具体成因十分复杂,但从宏观上说,日本和印尼等国地震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移动。 转播到腾讯微博 熊本地震现场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况与全球板块的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有明显关联。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这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8.7级地震,就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一个名为“安达曼弧”的构造带上。那次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震引发了大海啸。 虽然判断地震是否进入频发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但仍有专家认为,对一些地区的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是必须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7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http://tech.qq.com/a/20160418/011987.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8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暇想—由《生物系统的随机动力学》想到的
hillside 2013-9-25 20:49
  说明:对于专业气候研究者,可能这个话题并不新鲜。这只是我作为局外人的一个阅读手记。  随机性与动力学分别作为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代表握手言和、联袂出场,这是一个有趣的组合。据称,随机动力学在1969年Epstein. E. S在Tellus上发表的“Stochastic dynamic prediction”中已经初具雏形。《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一书称:“上世纪初Einstein等人对布朗运动的研究标志着随机动力学研究的开端。对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研究则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   作为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的一本,《生物系统的随机动力学》已于2009年出版。据网页内容介绍:“本书从动力学的角度简要地阐述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系统生物学,聚焦于生物网络的随机动力学,包括它们的设计和构造、数学建模、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我们以若干典型生物模块为基础,以阐明和理解细胞内部过程为目的,以描述生化分子运动的主方程为工具,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确定性方程到随机方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系统在分子水平上的随机动力学。”   作为气候学关注者,我不由得联想到《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网搜之下,似乎尚无中文著作出现。   气候动力学与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的差异何在?温景嵩在科学网的博文《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85do=blogid=444889 )中称:“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解释气候冷暖交替周期性变化的成因并预测其演变。我想,统计气候学乃至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在这方面可能大有用武之地。   周秀骥院士在《中国科学》2011年第56卷第25期《中国地区千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规律》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的前沿。对近百年来现代气候变暖问题的讨论与争议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其争议的焦点是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是否是现代气候变暖的主要因子, 以及未来气候是否持续变暖。这个争议在科学上涉及复杂 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 问题, 其发展才刚刚起步, 方兴未艾。事实上, 地球大气与海洋、陆面、冰雪和生态有着密切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共同组成了复杂的非线性气候系统。在不断变化着的太阳和天体运动作用的驱动下, 地球气候系统从形成到现在非各态历经不断变化, 是一个复杂的非平稳过程. 我们对这样一个在时变外驱动力强迫作用下的气候系统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机制的认知还十分浅薄。因此, 尽管建立在物理模式基础上的短期天气数值预报已十分成熟, 并有效服务于社会, 但同样建立在物理模式基础上的气候数值预测的信度还不高, 与经验统计气候预测结果相比, 也没有太多的优势。因此, 加强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 深化对气候变化规律与机制的认知, 是当前发展气候科学和提高气候预测水平最根本的任务。 附1: Stochastic dynamic prediction(EPSTEIN,1969).pdf 附2:1971年发表于《每月天气评论》 On stochastic dynamic prediction(REX J. FLEMING,1971).pdf 附3:技术报告介绍 techical report stochastic dynamic prediction using atmospheric data 作者 eric j. pitcher 出版日期 1974 出处: 密歇根大学 附4: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已有相关文献一瞥: 1.大气随机动力学与可预报性 《气象学报》 2005年05期 周秀骥 【摘要】: 偶然性与必然性过程及其相互转化是世界事物变化复杂性的根源。根据布朗运动统计理论,提出了分子热运动是不稳定流体中湍流形成之源,由此形成不同宏观尺度的随机运动是大气运动固有的属性。观测事实表明,太阳辐射作为决定大气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因子,它的变化具有随机性,是大气的随机强迫因子,它对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地-气相互作用是一个时变的非线性相互反馈的耦合过程,形成了下边界对大气复杂的随机强迫作用,其界面交换耦合随机动力学模式尚待建立。由于大气过程固有的随机性以及随机的外强迫耦合作用,大气确定性预报的时效是有界的,它决定于预报对象的不确定性及其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以及预报时效内的大气不确定性。由此,客观存在着大气过程的报不准关系。 2.第四纪气候演化在地球轨道力作用下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03期 文胜 卢志恒 【摘要】本文在随机共振理论的最新发展水平基础上,综合了Milankovitch和Broeckerp等人在气候学上的贡献,全面地重新研究了Benzi和Nicolis提出的用随机共振的概念解决古气候演化的建议.我们首先在胡岗和McNamara等人发展的随机共振绝热近似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多个周期力驱动下的非线性随机振动的可加性问题.提出了用系综平均值来描写全球气候演化问题;根据最新卫星观测数据,求得了全球年平均反照率函数为…… 3.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预测 《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 第3期    黄荣辉 徐飞亚 【摘要】从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论述了气候系统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研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气候动力学与气候变化预测是当今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并从气候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论述了气候系统动力与气候预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此外,还从当今气候和环境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指出气候动力学研究应采取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4.几类流体力学方程的随机动力学和大偏差 应用数学专业博士论文,2010      高洪俊 【摘要】 随机偏微分方程作为描述受随机影响的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越来越引起数学工作者的注意,并且在力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海洋气候学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研究几类流体力学方程形成的随机动力系统的渐进行为,同时还研究由大偏差描述的随机动力系统的小概率事件。全文的安排如下:   第一章简单回顾了随机动力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确定动力系统,随机动力系统,全局随机吸引子,有限Hausdorff维数和大偏差的定义.进一步,给出了全局随机吸引子存在性定理1.2.1和定理1.2.2,同时也给出随机吸引子的Hausdorff维数是有界不变随机变量的一个判定定理.最后,我们列出该论文的安排,主要问题和结果。…… 附5: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 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朱位秋 序 随机动力学之源始,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初物理学者对布朗运动之研究,至今已有百年之历史。其后因各种工程应用之需要,范围逐渐扩大,包括通讯、航天、航海、土木、机械等领域。近年来精益求精,注意力尤集中于难度较深之非线性系统、系统稳定性、及系统控制之发展。朱位秋教授以深厚之数学根底,对此三方面均有显著贡献,在随机动力学领域内,成为国际著名专家之一。其新著“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一书,集十余年对此三方面研究之精华于一册,实属学术上重要贡献。书中理论上发展,以统一之哈密尔顿框架为基础,乃朱位秋教授之首创,尤属独特可贵。此书之广受欢迎,可预为朱教授贺。 Y. K. Lin 于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应用随机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4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机性的度量
热度 1 yonglie 2013-6-16 08:37
——旧札新钞 ( 142 ) @ 章太炎 是古文字大家,也是篆书大家,最初却对甲骨金文没感觉,以为“ 甲骨之为物,真伪尚不可知 ”,说“ 钟鼎可信为古器者,十有六七,其释文则未有可信者 ”。据太炎后人意见,那是他有感于古文谬误甚多,要维护小篆的严肃。太炎弟子 黄侃 也不喜大篆,“ 虽其文字不容致疑,惜其解说犹有可疑处。故学者莫如先玩其拓文,而不必急读其解说可也 。” @ 竺可桢 给 李约瑟 送过很多图书。 1948 年 1 月 30 日 ,浙大赠书清单就列有: 梦溪笔谈、日知录、近思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涵芬楼秘笈、十驾斋养新录、畴人传、碑传集、通志略、碑传集补、中国农书、书林清话、说郛、荀子集解、墨子闲诂、老子道德经、枕碧楼丛书 ,还有《 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 1628 册,浙大找到复本 1488 册)。老李回信感谢: deepest thanks splendid gift books 。【除了《集成》,其他书我大概都有,但没想过从中挖掘中国的科学。】 @ 大数学家 Kolmogorov 在 1933 年发现,经验计数函数(即频数)与理论概率分布函数之差是一个随机性参数,服从普适性的概率分布,与原数据的概率分布无关。那个随机性参数可以用来度量一组实验数据的随机性。特别有趣的是,有人用它来度量宇宙微波背景( CMB )的随机性,发现 CMB 似乎不那么随机( 随机度大约为 20% )。这个参数很有趣,可一般的概率论课本都巧妙地回避了。
个人分类: 札记|5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40)
罗非 2013-2-27 21:02
歌颂打字的猴子 如果想把纯粹的随机性用在生命起源的解释上的话,除非这个世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排除任何因果性场的影响,那样的话才会有意义。说起这一点,想一想杂乱地散落在白纸上的铁屑和处于不可见的磁场影响之下的那种模式化分布的铁屑之间的差别吧。是否有可能,某种类似的具有影响力的场在背后参与,把大量的单细胞有机体塑造成优雅而浑然一体的形态,比如大树,小狗,还有我们?是谁或者什么东西告诉这些细胞,要怎样做才能完成那项工程? 正如我们已经了解的,物理学承认,其实非物质的场才是主宰物质的唯一力量。这里所说的物质当然也包括了细胞和人。那么,究竟又是什么,或者可能的话,是谁,在主宰这些场呢?或许,事实正如量子物理学中那些最伟大的头脑历史性地评述的那样。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发现,宇宙像笛卡尔一样也在思考,所以它存在。或许我们会逐渐意识到,思想——而不仅仅是遗传的特性——真的会显现为我们的现实。 然而,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不是创世论者的人来说,关于生命和生物圈的起源问题,必须断言成某种随机宇宙的动态结果,我们人类只不过纯粹出于随机性从中获得了目前的形态。不幸的是,武断地崇拜无意义之神和固执地信仰控制一切的神一样,都会让我们变得无力。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把自己的力量缴械给了完全在我们之外的某种东西。 在一个从随机性和无意义性之中产生的宇宙中,自私的基因肯定会繁荣。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内置于充满爱与和谐的宇宙之中的那种道德权威会消失。其次,如果一切都毫无意义,那么把你自己创造成头号人物,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其它一切人和一切东西都当成第二位来对待,这种做法也就不碍什么事儿了。 一旦采纳了这种极端的现实,即我们的宇宙是一架毫无人情味儿的机器,而我们则是随机攒出来的东西之后,就无怪乎当机器命令我们竞争、消费、安静和顺从时,我们人类显得有多么驯服了。我们在心底里或者大声地告诉自己,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这样我们就容许机器意识把我们个人提升的欲望转化成了某种天真的理想主义。在过去的属于后现代的两代人中,冷漠和愤世嫉俗已经成了时尚。这些态度已经压制了我们变得更好的追求,阻止我们醒悟到自己在这颗行星的共同进化之中所处的正面角色,也遮障了我们识别那唯一能帮助我们繁荣起来的范式的眼光。
个人分类: 科普|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随机性 确定性
penghit 2012-9-8 20:44
世界具有随机性么?还是它是确定的? 认识的不全面? 一直疑惑。从前一直以为,世界一定是确定的,我们看到的随机性仅仅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局限性造成的,例如,一个硬币是正面还是反面问题,如果我们把当时的所有的物理条件都整理出来,那么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精确模型来预测投出硬币的正反面。我们看到的随机问题,仅仅是因为认识的不全面,可是,问题是,我们能真正的做到全面认识么?! 主成分,非主成分因素 任何一个问题的影响因素都是几乎无限维,或许我们可以找到该问题的主成分,但是,非主成分并不是就不对问题造成影响,或许影响因子在小数点后面一万位,那么由主要因素(主成分)推论出的结果就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简单系统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复杂系统,即使是主成分也会有非常多个维度,对于这样的系统,常常存在我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即使是某个维度的微小差异,在一定时间后也会严重影响最后的预测结果,这时候,非主成分因素就是不可忽略的了。 我的想法是确定的么? 每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总感到一股寒意,记录这一刻身体内所有原子的物理状态,例如:位置,组合方式,以及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下一刻的所有分子的物理状态将由这一刻的完全决定。我们一切的所想,所做,仅只是原子作用的结果,而与我们的意识无关,意识只是名义上的控制者,一切只是自然规律的傀儡。“我”只是自己的旁观者,像看电影一般并不能改变银幕里的一丝一毫。(很消极,很消极) 跑题了,想说的其实是这个世界时虽然可能是确定的,但是可见的世界是有限随机的,我们可理解的世界是有限随机的,存在于我们脑海里的世界是有限随机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有限随机的,虽然有随机性,但是又有一定的规律性(统计意义上,而且不同条件规则可能不同,即不同条件下一个物体有不一样的性质),整个自然界就是建立在有限随机上,宏观的无机自然界沉淀了更多规则,使随机性相消而更加看上去有规则,宏观的有机自然界则以一定的形式将具有随机性的规则进行组织和合理利用,使得宏观的的有机自然界有更复杂的随机性和随机中呈现的规则性。 不成熟的言论.... 慎观!
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幂律之类的分布律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协奏曲
热度 2 zhangxw 2011-8-24 11:15
幂律之类的分布律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协奏曲 张学文, 2011/8/24 很多群体(自然的、社会的)中的统计分布显示着明显的规律性。大家熟悉的幂函数分布(所谓幂律)是例子(如最近的大学生运动会成绩分布),所谓正态分布或者负指数分布等也是例子。 为什么一些统计分布律巧好是这样而不是别的? 从最大熵原理,我称为最复杂原理,配合上 1 , 2 个约束条件就可以获得理论说明。这些在我写的《组成论》里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即幂率之类的分布规律是熵原理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个说法可能让一些人不容易了理解。现在我们依然宣传这个原理,但是换为下面的语言: 自然或者社会的统计分布规律背后体现着确定性约束和天然存在的随机性一种协奏结果,如果该现象中真的确定性约束仅有一个(再无更多的),而且它是该变量的几何平均值不能变化;而其随机性是最大任意性(熵最大),那么其分布就仅能(所以)是幂律。 这样我们就看到确定性与随机性在该事物中都起到自己的作用,而它们协奏的结果是幂律! 如果把确定性从几何平均值不变改为代数平均值不变,那么协奏曲(统计分布律)就是负指数分布。如果确定性的约束是几何平均值与代数平均值都不变(两个确定性),那么它们与随机性的协奏曲就是所谓G AMMA 分布,如果是方差确定不大变化,则是正态分布等等。 这种认识就把确定性与随机性放到了大家协作的地位了。 牛顿力学本身是完全的确定性,没有随机性,而统计分布函数体现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协奏。
个人分类: 组成论|3134 次阅读|4 个评论
随机性(Randomness)(110404)
热度 8 ymin 2011-4-4 17:17
随机性(Randomness)(110404) 闵应骅 在“ 概率逻辑和随机处理(101122) ”一文中,我提出了一个疑问:世界上的事情,究竟是确定性的事情多呢,还是随机性的事情多?许多网友回答:随机性的事情多。但真要人为地产生一个真正的随机数序列却没有那么容易。 随机数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许多实验数据离不开模拟仿真,都是在假定随机输入的情况下得到的。许多经济规律的验证也是用随机数输入的。在信息安全领域,要想保密数据,更离不开随机性。自然界中,热传播、布朗运动、掷骰子都是真随机的。这种随机序列应该是不能预料的、不可重复的、不能用规则产生的。可是,没有规则,用计算机怎么产生?计算机程序必须按规则才能运行。所以,一般计算机软件产生的是伪随机数(Pseudorandom number),MATLAB还有各种分布的随机数产生器。譬如在硬件测试领域是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产生伪随机序列和压缩响应。真正的随机数产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随机数的定义。不严格地定义清楚,凭感觉,一定会误导方向,引起许多不必要的争论。从哲学上去空谈随机,也许可以说出许多,但对工程实现无益。有人说,随机的0,1序列一定一半是0,一半是1;相邻两位必须有1/4的机会是00。但是,MIT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专家Silvio Micali说:0,1,2,...,9都写成二进制,就符合这两条件,你能说它是随机的吗?苏联大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说:一个位串称为真正随机的,如果此串的最短描述和它自己一样长。研究人员已经用磁头寻找次数、热噪声、原子大小的量子效应,进行非确定性的随机数产生。许多物理现象基本上是真正随机的。 基于物理过程做随机数产生,要求物理过程与随机数产生在时间上有所同步。例如,用布朗运动产生随机数,如果采样速度太快,就会产生许多连续的0或1,以致破坏随机性。而财务或国家安全方面的密码系统可能需要每秒产生几百万随机位。所以,实际需求是随机序列既要快,又要长。像LFSR产生的伪随机序列达到一定长度以后又循环回去了,这就不行。不过,当位数很多时,其周期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据本月CACM报道,现在INTEL公司声称找到了一个基于硬件的真正的随机数产生器。他们用数字电路做了样机,可以集成到CPU里面。他们用工作芯片上的热噪声。原理上说,这个真正的随机数产生器可以用模拟电路,根据CPU中噪声的变化产生中断。但是,它必须在芯片之外,用总线相连,而总线是易被监听的。而且,这种模拟电路需要大电容,用CMOS工艺制造比较困难。INTEL的电路用45纳米CMOS,能产生每秒24亿随机位,比类似的模拟电路快200倍,功耗只有7微瓦。而且,在同一芯片上可以设置几个这样的随机数产生器,以解决可扩展性的问题。也可以工作在低速,每秒10MB,功耗10微瓦。INTEL的专家承认,该电路的输出与由晶体管、电源和温度变化引起的CPU处理的波动有关。不过,他们已经开发自调整的反馈回路,来补偿这些变化。其熵可达99.9965%,已通过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测试。但是,NIST的专家认为对于随机性的测试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看到INTEL的这个工作,我有点感概。他们不是在怎么空谈、高谈随机性,而是在解决随机数产生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公司不是天天谈管理、做战略,而是做原创性的研究,进而推向市场。我想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个人分类: 计算机|7415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因果性是小规律,随机性是大规律
热度 4 大毛忽洞 2011-3-25 16:17
因果性是小规律,随机性是大规律
因果性是小规律,随机性是大规律 人们最难对付(认识)的规律就是随机性规律。 彩票和赌博行业, 虽然热卖点也是随机性, 但是对这种随机性, 人还是可以操作的。 例如,各种彩票作弊就是人为篡改了随机规律。 地震之后来了海啸, 海啸之后来了核辐射, 核辐射之后还会来什么? 现在似乎谁也预料不到。 各种改良和跟踪, 都属于因果性层次, 具有可操作性。 各种革命, 都属于随机性层次, 具有不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对应于改良和跟踪, 不可操作性对应于创新和革命。 天空的神马是不可操作的。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90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求助:如何证明空间漫步的随机性?
zzkpumc 2010-11-15 09:57
近期,笔者一直在思考传染病空间传播的实现问题。 假设在一个离散的观察期间,发现某种传染病(如狂犬病)先后出现在不同行政村,把各村出现第一例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序,然后,在平面上连接这些行政村,就会得到一个本地的发病路线。 这个发病路线是否随机的,即一个村和上一个村是否有联系(记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该过程抽象化如下: 在二维平面上,有i个点,从任意一点开始,按照任意方向,连接下一个点;重复该过程,直到所有点都被连接(得到一个链而不是闭合的环)。 如何证明该连接过程是随机的(而不是随意的)? 使用TI84,模拟的程序如下: PROGRAM:WALK :RANDINT(0,20)-A *初始化起点坐标x :RANDINT(0,20)-B *初始化起点坐标y : :FOR(I,0,J) *指示变量I,终点变量J :RANDINT(0,20)-C *产生终点坐标x :RANDINT(0,20)-D *产生终点坐标y :LINE(A,B,C,D) *从起点到终点画直线 :C-A *交换终点坐标x :D-B *交换终点坐标y :END : 注:图中i为随机点的个数。
个人分类: 数学笔记|4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杂志上关于随机性实验及断电对互联网影响的两则报道
Fangjinqin 2010-4-23 08:39
4月15日《自然》杂志上 关于随机性及断电对互联网影响的两则报道 真正随机性的实验演示 真正的随机性在经典物理中不存在,因为在经典物理中,随机性必须是也许不知道、但的确存在的力的一个结果。然而,量子世界从内在来讲是真正随机的。这一点难以证明,因为它不易与噪音和其他不可控制的因素区分开来。现在,Pironio等人提供了关于量子力学两个基本概念之间一个定量关系的证据,这两个概念分别是纠缠粒子的随机性和非局域性。他们首先在理论上发现,一个贝尔不等式的破坏证明新的随机性的产生,它独立于任何实现细节。为了阐释该方法,他们随后进行了一个实验,在该实验中,正如用他们创建的理论工具所证实的那样,产生了42个新的随机位。除了有概念上的意义外,这项工作对于密码术、对于物理和生物系统的数值模拟都有实践意义。 断电对互联网络的灾难性影响 2003年9月28日,意大利发生一次近乎全国性的断电事件(只有西西里幸免),这次事件使互联网也瘫痪了。Buldyrev等人以这次事件为例(它在近年来全世界发生的几起事件中具有典型性),分析了这种涉及独立网络的一连串故障何以能够发生。他们发现,出乎意料的是,更大程度的分布会增加独立网络面对随机故障的脆弱性,这与在单一网络中所出现的情形是相反的。这一发现突显了在设计稳健网络时考虑独立网络性质的必要性如果要想让某一次随机事件不致产生灾难性后果的话。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2571 次阅读|3 个评论
随机性和预测
lyillusion 2009-12-25 11:36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真的随机性,这是一个伪随机的世界。就算我们预测不了事态的发展,也不是由随机性引起的。设想我们陷入一个巨大的阴谋中,比如金融危机。所有摆在我们面前的现象都是故意表演给我们看的,都是由人操纵的,都是按预先计划好的程序进行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计划的细节。所有一切都按决定论的方式运行,可就预测不了。 这世界何以不是以随机性为基础的?第一次认真考虑随机性是在编程的时候,为了找一些随机数,我查了大量资料,找了一些产生随机数的程序,效果都不太理想。那时就纳闷,找随机数都这么费劲! 产生随机数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只有在高温的时候,才会出现多个模式此消彼长,就像一锅沸水,有多少模式隐藏在里面,那些细致的漩涡滚动着,互相撞击着,吞噬着,复杂的结构会突然产生,转瞬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无数模式集中在一起,竞争着,只为争夺一点时间,能占有锅这个有限空间。可是,随着温度降低到冰点,一切模式都趋于消亡,唯一强大的永恒晶体统治了一切。我们预测不了的东西,就说是随机的。 预测是弱者的武器,在这世界上,强者是不用预测的,他可以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世界接受他的摆布。那么,如何控制这个世界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控制了主要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就算控制了市场。世界只是个大市场而已,谁控制了定价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预测只不过是模拟世界的运行,如果世界已经被操纵了,模拟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现象的基本类型
热度 1 lxj6309 2009-11-18 22:54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不确定性现象已经提出了许多类型,典型的有:随机现象、模糊现象、灰色现象、混沌现象、突变现象等。但是,从基本特征上分析,各种复杂的不确定性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本的不确定性:近似不确定性、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本节首先论述这三种不确定性的一些基本现象特征,后面再逐节予以理论探讨。 1 近似性 近似性与精确性相对。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和具体实体的时空有限性,最精密的测量仪器也只能给出一定精度的近似结果,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今后这一障碍被消除了,又会有新的障碍出现,以至无穷。所有近似数的最后一位或数位是估计得来的,所以有不确定性。 2 随机性 随机性与决定性相对应。古典科学理论认为,有果必有因,通过因可以完全确定果,但是大量的随机现象的存在(即一定的因不一定有唯一确定的果),使人们对这一信念产生了怀疑。在近代物理学史上曾发生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决定性与 掷骰子 之争,它涉及到我们的世界在本质上是决定性的还是统计性的重大哲学问题。我们这里认为:决定性规律和统计性规律都是我们的世界中的本质规律,它们的文字表述都是世界的本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都具有同样水平的普遍性,这两种类型的规律是世界本质的两个方面。 从本质上说,我们发现并表述的一切客观规律都是统计的,或通过统计数据认识到的事物的决定性本质。随机性的本质是客观的,是大量相对微小的瞬息变化的事件对事物本质行为的扰动形成的,人们难以,几乎完全不能了解这些扰动的具体的完全的行为,只能发现它们的群体联合结果的统计特征(数字特征或分布特征)。 随机现象的研究是当今非常成熟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从一般方法论上说,概率论和统计学已有相当完善的基础;从实证方面说,已产生了很多实际随机过程理论,如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排队理论、随机控制,等等。 3 模糊性 模糊性与明晰性相对。虽然模糊性自人类有了语言 ( 同时就有了思维 ) 以来一直存在着,并时常困绕着人类,但是由于它的规律性难以发现,所以不如统计规律那样容易研究,直到 1965 年方摆上人类的科学日常 。 模糊现象与人类的语言及思维过程密切相关,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模糊性的存在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根源。它是由于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连续性和人的认识概念的合理离散性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当前关于模糊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在系统应用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摸索阶段,模糊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智能计算机。 4 不确定性现象的产生场景 不确定性现象产生的场景有三种情况,我们分别称为测量不确定性、预测不确定性和决策不确定性。 这里的预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事物变量值的判断,二是对历史事物变量值的估计。比如在回归分析中,根据历史样本数据建立模型是估计,根据模型可以对过去的历史进行估计,也可以用来预测事物未来的状态。这里把这两种工作都称为预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熟知的,一般都用概率统计方法来处理。 测量的不确定性是指当人们用某种仪器确定现存事物的状态时发生的不确定性。决策的不确定性是指当人们根据主观感觉对事物类的归属做出判断时所发生的不确定性,如人们对某些决策方案的优劣性判断、对某些事物类属的判断。 【例】 人们将人类的年龄状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幼儿时期、儿童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确切分界是模糊的,没有一个明晰定义。 不确定性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产生不确定性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事物变量值或类属做出判断时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没有达到充分条件的要求,二是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隐含不确定性。 信息不充分带来了测量和预测的不确定性,认识隐含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前两种不确定性属于客观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在纯粹的约束条件下,它们分别产生的是近似性和随机性。后一种不确定性属于主观评价不确定性,产生的是模糊性。 1965 年美国控制理论学者 L . A . 扎德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 ( 或译不分明集合、弗晰集合 ) ,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1500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