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道酬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奇迹是什么?
Rainbowcn2018 2019-12-6 16:56
以前总听人提起“奇迹”两个字,但从未深究过奇迹到底是什么,直到看完这段 视频《奇迹是什么?》 ,才突然对奇迹产生了兴趣。 当身处困境时,人们总会盼望着奇迹出现,奇迹真的会出现吗? 所谓奇迹,就是极难做到的、极不寻常的事情。 与其说奇迹是一种信念,不如说奇迹是一种努力到极致的结果。 就像稻盛和夫所说的,你只管努力,要努力到神灵和老天爷都要情不自禁地想要帮助你! 亦如古语所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努力到极致,那些所谓的不可能终将会变成可能。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做到厚德载物,因为奇迹的出现还需要“在对的环境里,对的时间,遇到对的能量”。 《奇迹是什么?》 在对的环境里, 对的时间, 遇到对的能量, 就会产生巧合, 才能使奇迹出现。 所以, 人与人之间, 只有合作, 才能共赢。 团队的兴衰 取决于合作成份, 只要团队齐心协力, 人间奇迹一定能创造出来。 视频版请点击 彩虹桃源 往期文章推荐: 心存感恩,其实是对自己的奖赏 心理漫画| 抑郁不过是被拽入了负面情绪的旋涡 再谈《别让负面情绪毁了你的人生拼图》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3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十節 聖人不積
guoshubiao 2019-6-10 09:28
第三十節 聖人不積(Chapter81、6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譯文: 真話不動聽,動聽話不真。 真理不強辯,強辯理不真。 真懂不囉嗦,囉嗦不真懂。 聖人不吃老本,既有為人做事自己愈有回報,既有給予他人所需自己獲利愈多。 天之道,利己而不損人;聖人之道,圖利而不硬搶。 天下皆說我之道空洞,似乎不真切。 正因高度概括,故貌似不真切,若真切描述就很費勁,也太瑣細了。 解字: 信言:值得相信之言,即真話。 博:廣泛,指解釋過於廣泛、囉嗦、不精準。 積:本義堆積穀物,指積蓄。 予:給予、提供。 肖:真切、逼真。 闡釋: 本節講市場的本質:通過利他達到利己。
个人分类: 道德經|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第一次投稿心路历程之天道酬勤篇
热度 1 Lin3 2019-5-2 06:03
五四百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论文作出贡献的师长、同门与同学的感谢!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包括投稿。 第一次投稿时怀着类似第一次临床单独问诊时的暗喜与忐忑,却又实在体会到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我面对的是国际一流期刊,也是导师团队的首次尝试。一个声音说:“萤火敢与日月争辉乎?” 另一个声音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忽然想起某中二少年的话:“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强者。” 无论如何,我还年轻,试错成本低。但“萧炎式”的强迫症思维又怂恿我全力以赴——耳边似乎响起了“不后悔今生绝不后退,或许成败之间,生死一线”的BGM。 于是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因我相信只要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窠臼,“船到桥头自然直”。投稿——等待——返修——等待——,春去秋来,花落花开。一次次的凝练,方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多时候,战胜昨天的自己便是最大的成功。但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有舍才有得——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预接收——接收,却仿佛置身事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忽然想起了某中学老师但话:“一分耕耘,零分收获;五分耕耘,零分收获;九分耕耘,零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 但无论怎样,好像真有“天道酬勤”这回事儿。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与发表|2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恩师宇明先生的治学之道
look1 2015-3-14 06:41
从2002年第一次去老师课上旁听算起,至今已从师学习十余年了,受教期间获益良多,本文想结合自己从师受教的经历谈谈对老师治学精神的领悟,即治学之“道”。老师的治学之道可概括为16个字:家国情怀、天道忌伪、天道酬勤、天道忌贰,进一步概括可提炼为四个字:忠、诚、勤、专。 一、 家国情怀:忠 家国情怀是儒家文人千年的传统,自古知识分子最推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我自己理解就是一个“忠”字:所有学术行为是为着国家和民族的,不做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家国始终是学术的起点与归宿。我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1.1 在治学理念上要以中国为本位,不崇洋媚外,所有学术行为都是为国家民族服务的。 老师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曾说:“大胡子说一句话大家就忙着去找例证,要不就是为他们的理论补漏子。”我在旁边听到这句话时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共鸣,真觉得“与我心有戚戚焉”。科学无国界,但科研成果是有国界的,作为中国学者就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服务,站在汉语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中国政府拿钱培养人才、资助项目为自己的国家人民服务,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老师对我博士论文的指导。入门后老师希望我做现代汉语的篇章结构,我也很喜欢这个题目。不过当时几乎同时有四个人在做这个方向,当时有好几位关心我的老师替我担心,认为我的外文阅读能力有限,恐怕不一定会做得出来或者未必有别人做得好。李老师从来不担心,他训练我的方法是很独特的:在指导我的初期严禁阅读前人文献,只是强调立足汉语事实,一步一步来:搜集语料,建语料库,分析语料,最后形成结论。我写作过程中经常因过于关注别人的进度而挨骂,老师只是一再强调“做你的,思考你的,不要管别人”。当时感悟不深,现在全明白了。 这一学术态度对我影响很深,一直左右着我毕业之后的研究方向。毕业后我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开始教留学生,单位希望我能结合一线教学做些研究,于是我开始关注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这是赵元任先生在二战期间开创的,后被美国明德暑期中文学校发展完善,最终形成的一种强化速成汉语教学模式。研究之初,似乎是以介绍评述为主的,但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当年的教诲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的研究目的是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明德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特定的应用环境和条件,说到底是为美国汉语教学服务的。而我要面对的是来华的各国留学生,要解决的是我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我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移植研究。学界也有其他人研究北美汉语教学模式,我无意置评,我只是遵照老师当年的教导,做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走自己的路。我相信我的选择会得到国家的眷顾,“国家关心关心国家的人”(李老师语)。 1.2 在学术操守上要以中国为核心,时时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老师离开教育部时特别强调了“家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汉语研究是一门很朴素的学问,除社会语言学之外,与外界关联不大,似乎提不到“家国情怀”这个高度。直到博士毕业后我进入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开始与洋人打交道,才意识到汉语教学与研究和国家与民族是紧密相连的,在涉外交往中坚持家国情怀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 “人生物语融道禅,悟得不易行更难。已染红尘五十载,仍放心猿青山间。”这首诗我很喜欢,过目不忘。诗人以诗明志,表明了自己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种种艰难困苦,免不了要沾染“红尘”,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因为心中有报国之志,有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所以虽九死而犹未悔! 老师所有治学精神中我以为这一条是最重要的,是所有学术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在治学之初、在上路之前最应该想清楚的问题就是:我的学术行为是为了什么?我最终的目的地是哪里?就我自身而言,对老师家国情怀这一治学理念推崇备至,领悟最深,践行最力!我因此所遭受的挫折磨难也最多,思想境界上的长进提高也最大!“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个“道”就是老师自己坚持并传授给弟子们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这是老师传授给我最最珍贵的东西,我很珍视它! 二、 天道忌伪:诚 李老师曾经说过“治学的本质是求真。” 他在《赴任北语有怀》一诗中亦有云 “ 早把心智许学林,求善求美本求真”。总结老师的治学态度,可用“天道忌伪”四字来概括。我觉得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这一治学思想或许会更全面些: 2.1 从正面来说,对待语言事实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投机取巧。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曾说,“人类有现实世界也有语言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有联系但又不同。”我当年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并没有充分领悟老师当年课上所讲的深刻含义,在分析新闻事件和新闻评析之间的先后顺序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必然是先发生了新闻事件然后才有可能出现新闻评析,并因此得出结论:新闻语篇穷尽性考察共有90种篇章结构类型 。毕业之后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个结论,才发现当初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上述认识是基于现实世界得到的常识,对语言世界来说并不适用。在语言世界中的确是可以先出现新闻评析再出现新闻事件的 ,因此结论就修订为新闻语篇全部的篇章结构类型共有176种 。 2.2 :从反面来说,治学要严谨,论文可以少写一点,学风错误决不能犯。 老师每次讲课必谈学风问题,一再强调“论文可以少写一点,但学风错误决不能犯!”造成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学术道德与治学方法两个方面。有的人由于研究方法有缺陷或者未能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而出现学术不规范的错误,似乎情有可原。更多人犯学风错误是道德方面的原因——不注意自己修养,研究时故意不遵守学术规范,这是不可原谅的! 回想老师的教导,在这两方面都是十分注意的。我记得老师曾不止一次谈到过一稿多投的问题,谈到过不能自我拷贝的问题,这些我都牢记在心并传授给我的研究生们。学术道德是大节,恪守学术道德是一个学者应有的素质,不多说了。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针对我所传授的治学方法使我在学术道路上享用无穷、受用不尽——不仅是我自己的治学,也包括带研究生。这一“独门秘笈”的核心思想就是立足事实、独立思考。我的硕士论文因为参考了大量文献而又不能很好地消化,致使自己的一些想法淹没在了前人的观点之中。老师为了导正我,在博士阶段因材施教,采用了与其他师兄弟不同的训练方法:即先不看前人的文献,而是立足汉语事实,独立进行思考。老师在给我的邮件中着重强调:“还是把你的想法先写下来。材料分析是第一位的。” 刚开始时我手足无措、痛苦不堪,论文几乎写不下去;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始渐入佳境,慢慢咂摸出这种方法带给我的好处:立足语言事实总可以使论文做得比较实在,不至于太空泛;而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即使肤浅,也决不用担心学风问题。我在指导研究生的时候也运用了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方法,效果奇佳,屡试不爽!现在研究生答辩前都要通过学位论文查重检测,对学术规范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我带的研究生每年都能一次通过检测,顺利进入答辩环节。我每年也会把研究生的全文检测报告发给老师,作为我育人方面的作业。 三、 天道酬勤:勤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勤奋,“一勤遮百丑”、“人勤地不懒”等等俗语无一不是说明的这一点。李老师在教导弟子们时也时常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但自己身体力行,也指导得更细致更具体。老师自己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休息一天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不多说了。下面主要从“思”与“行”两个方面来阐述老师天道酬勤的思想: 3.1 勤于思考 勤于思考是老生常谈,问题是如何去思考?思考后的结论如何判断?思考到何种程度? 3.1.1 展开批判性思考。李老师说“批判性思维是个好东西,是学者必备的素质。”他教导弟子在治学的时候,需要用审视的眼光去分析语言事实,并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回想当初博士开题时,个别老师甚至不允许批评前人,只允许在文献综述中说“前人已经做到了哪一步”。我觉得要正确理解老师的意思,学术总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对前辈学者保持尊敬是应该的(在语言表述上尤其应该注意),但并不是说因此就不敢批判性地看待前人成果了——那样的话学术也就无法向前发展了。 3.1.2 与前人成果相比较。我在遵照老师教导独立思考时遇到的问题是,得出的结论不知道对错。李老师在早年的一篇文章 中回答了我这个问题,他指出:用自己的想法比照前人结论,你会发现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你错了,前人对此已有明确的阐述;第二种是你的想法是对的,可惜前人已经说过了而且常常比你说得好;第三种是你的想法前人没有提到过,而你也不知道对错。其中第三种是最可贵的,是你创新点的源头。我自己在治学过程中发现情况的确如此,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idea出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会出好文章。 3.1.3 多挖几个层次。思考到何种地步就算是达标了?老师有一次在饭桌上吃饭时,无意中回答了我第三个问题:如果你有十足的把握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那么说明你思考得还不够,还没有挖掘到底;什么时候你对自己的结论将信将疑,捉摸不定的时候才算是已经将你的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此外老师在论及思考深度的时候也曾说过,问题挖到第四个层次的时候就说明思考得比较深了,如果只有简单的一两个层次说明挖掘得还不够。 3.2 勤于动笔 李老师曾说“纵然是满腹经纶,也要有东西标志着你!”这句话很实在,“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类似朱德熙、宗白华等论著少而地位高的学者毕竟是少数。老师勤于动笔的思想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3.2.1 “行”是“思”的梳理、提炼与总结。没有行只有思,最后什么也留不下来,还是要物化成文字,见诸笔端才行。在练笔的同时也是对前期思路的一种梳理、提炼升华与归纳总结。如果整天思索而不能形成文字,最终这些心灵的火花和灵感也会消逝的。 3.2.2 论文水平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李老师只是要求大家勤于动笔,并没有太多质量上的要求。我理解不是不希望大家写高质量的论文,而是“人非生而知之,人要学而知之”,论文水平也要走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通过不断动笔来完成的。没有数量就谈不到质量,随着数量的不断积累,论文质量自然会越来越高。 3.2.3 对论文写作要有具体的要求。“一个月论文写出来,两个月文章投出去”这是李老师对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如能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当可大成!当初我和尹洪波师弟私下里觉得这个要求还不够高,论文产出速度太慢了——现在看来是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真要做到很不容易,我自己这几年来就没有完全做到。 以上就是我对李老师“天道酬勤”思想的肤浅理解。老师对勤奋的要求不是一时的,而是希望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他在给我的邮件中说“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我在博士毕业初期还比较勤奋(那时为了赶职称),后来评上副高之后就有了喘口气、歇一歇的想法,逐渐懈怠起来。现在想想实在不应该,今后应该继续努力! 四、 天道忌贰:专 4.1 学术至上,心境雍和——人生取向 李老师第一次找我正式谈话的目的是要我树立学术至上的人生选择,他说“人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除去吃喝拉撒的时间所剩已经不多,干得了这个干不了那个,所以一定要有所选择。”后来老师又说“只有学术才能让你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达不到这一点”。怎奈,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了,能经得起诱惑专注学术的确不太容易。因此专注学术还是要稳住自己的心——“世间百诱只怕心恒定”,只有稳住心神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学术境界也才能越提越高。 考察我自己的情况,做得有好有坏。在专注学术方面做得不错,没有太多个人的业余爱好,总体来说拒绝了声色犬马的诱惑。但是“心”未能长保平静、雍和;“境”界也不够雅致、高远” 。行为上常常走极端:初期是好热闹、爱张罗,热衷于跟名家大腕吃饭,曾被老师批评为“语言活动家”;后期则深居简出,不问世事,显得过于消沉,也不利于自己学术的发展。这是一生的修炼,也是每个学术工作者必修的功课。 4.2 选好目标,集中精力——战略抉择 李老师在洪波师弟博士论文的序言中谈到,要挖井而不要挖池塘。挖好了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否则池塘挖的再大终究也会干涸的。同时在与弟子们的谈话中也多次谈到“不能总是选点开荒,要有自己的学术根据地”。 我这方面总体来说做得不太好,涉足领域过多:在硕、博、后三个阶段分别主攻了三个不同的方向:中国播音学与心理语言学(汉语口语生成/硕士论文),新闻语言研究与篇章语言学(篇章结构/博士论文),书面语研究与对比修辞学(篇章结构特征/博后出站报告)。此外,还涉猎了法律语言研究(立法语言技术、言辞证据)、语言规划(台湾语言政策)、语言传播学(口语传播)以及计算语言学(语料库建设)等领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读书阶段因为还是学生,只能是遇到什么做什么,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时候做得杂似乎情有可原。但毕业之后还处于混乱状态,就实在不应该——说的好听一点是学术兴趣广泛,实则分散了时间精力,没有通盘的计划和安排。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毛泽东新军事思想中也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讲的都是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道理。治学如打仗,学术即战术。老师的话 言犹在耳,而我却没能做好,实在惭愧! “忠”、“诚”、“勤”、“专”这四个字就是恩师宇明先生传授与我的治学之道,无论做得好坏我都一直铭记在心。现在我也是研究生导师,开始正式带硕士了。每年新生入门,我都会给他们发邮件叮嘱几句。很惭愧,我也提不出什么创新性的治学思想,只能把从恩师这里承继来的治学之道归纳为自己的师门训诫要求他们遵守——我告诫弟子们的就是当年老师对我的要求:家国情怀、天道忌伪、天道酬勤、天道忌贰! 参看拙著《现代汉语新闻语篇的结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年)第 139 页: × = 9 × 10 = 90 。 文学中的“倒叙”手法也反映了这一点。 参看拙文“基于规则的研究:新闻语篇结构类型穷尽性探析” (《学术交流》 2009 年第 8 期),数学公式为: × = 11 × 16 = 176 。 抱歉,出处失记。 这是李老师在邮件中对我的叮嘱。
个人分类: 治学杂谈|2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泼墨:行书“天道酬勤”
youngplant 2014-12-27 09:31
天道酬勤(God rewards those who work hard),”天”指“苍天”,“道”指“规律”,“天道”即“天意”,“酬”即酬答、回报,”勤”即勤奋、勤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努力,勤劳之人定会有所回报。苦心人天不负,自助者天必助。
个人分类: 书法|4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的未来谁昌盛?
热度 4 lin602 2014-10-4 11:44
古埃及、古罗马、中国、印度都昌及几个世纪。英国曾经日不落,美国现在世界独大! 看看历史,好象还没有‘不老’的民族与国家。只是前后而已。 中国的温州人厉害,只要有人的地方,现在好象基本上都有温州人(稍微夸张一点)。 温州人为什么厉害?因为温州只有非常少的地,资源非常少,不干就意味着‘死’,至少是‘守穷’,长期以来温州人敢为天下人先,原因在温州有个文化‘死得穷不得’。没有钱,甚至死人都没有办法下葬。 到欧洲从北到南旅行的话,你会发现,从德国开始,到法国,意大利,希腊,人的工作状态是不一样的,这造成了德国目前经济状态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有段话说得太精辟了,生存出现问题时,人会奋进,会发达。而资源好,吃穿无忧时,乐于现状,最后落后甚至被亡(意思,不是原话)。 中国目前的产品能够销到欧洲及其他国家,原因是中国人的生存困难,起早贪黑,与欧洲人的享受生活相比,中国人付出更多,为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优先。 我们承认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但是,如果一个国家与地区的人工作状态不同,也会将这素质带到科研领域中。 曾经的英国根本看不起美国,美国是英国殖民地,现在英国不会看不起美国了吧。现在的美国非常牛,后面情况如何?难说。 看看现在世界各国,凡是敬业的国家或民族,就会有竞争力。今后仍然是。 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村。 ‘天道酬勤’---这是昌盛的法宝。 当然随着今后体制逐渐趋于相近,体制上的差别会慢慢弱化。
28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戒己二
huajianping 2011-9-28 13:31
“福熙,祸之所倚;祸熙,福之所伏。”两者福祸皆是,见祸者得祸,见福者得福,福祸皆见者,避祸而得福,此为智者。众人皆可闻道,然而有人勤而行之,有人大笑之,自古及今,天道酬勤,笃行者必受天睐,苦尽必定甘来。祝所有疯狂英语的朋友幸福。祝天下有心,有行之人如愿
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买书记
热度 2 cherish1028 2011-7-27 19:05
终于知道为什么注会那么难考了,只教材就那么厚,还不算其他复习题什么的。 当我把那些书搬回来时我知道要想达到目标就得静下心来,好好看。 我还是相信天道酬勤。 加油,相信自己可以的!
个人分类: 生活小事|2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道酬勤!
Peramivir 2011-5-6 12:13
天道酬勤!
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道酬勤当自勉
yangyongtian 2011-5-1 10:17
春去夏来弹指间, 满目葱茏百花艳。 莫要辜负好时光, 餐风沐雨勇锻炼。 勤能补拙道理真, 手脑并用乃首选。 劳动人民庆五一, 天道酬勤当自勉。
个人分类: 节庆|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外工作:收获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1-4-23 19:58
几天前,我帮助鉴定过传粉昆虫的一位同事,给我发来了他和导师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论文。我的学生去过他一直做野外工作的地点,和我提到他的经历。应该说,他的导师给了他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地点,尽管这样的思路需要很长时间去实现,尽管这个地点的工作没有任何无线网络或者手机信号。他坚持了4年,终于让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祝贺任宗昕!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42216512122616315.shtm
个人分类: 杂感|4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勤奋是最大的智慧
suntao 2011-3-11 21:02
勤奋是最大的智慧,感觉很有道理,我一直信奉天道酬勤,看来我也是有点智慧的人!嘿嘿!
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祈祷
suntao 2011-3-11 20:59
这两天自己把学位论文都放置了一边,全部精力投入到了paper上,希望这次真的能帮上ZJ一回。尽量的努力回谢他的帮助, 还有上次给她带来麻烦,为了让自己少一点愧疚吧。尽管这次同样是怀有投机的心理,但是这次的确有了很多的经验,从效率上就是一种体现,一个月一周。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这次能够继续“幸运”,这样就可以证实自己的预想是正确的。虽说是天道酬勤,但是不知道ZJ是否和我一样的幸运,其实幸运也是相对的,没有努力作为基础没有幸运青睐你的。倒是挺怪的,前一段懒散散的状态立即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的确,人应该投桃报李,这种性格挺好的,希望您能看到我的努力,至于结果,我们只能一起祈祷了
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评论“Hopes for Merit-Based Grants in China”个人感想
热度 1 happybenny 2011-1-22 23:36
这封信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论,说它大,科学网上的有一些博客已经开始讨论了;说它小,远远没有几个月前中国学术界对施饶两位的文章反映那么大。 我是一位“土鳖”,正在科研的光明大道上缓慢爬行着,算是痛并快乐着吧(不过痛的过程偏多)。我没有看英文原文,就看了科学网的中文翻译,现在我谈谈我的想法。 1. 我对全文的第一感觉就是全文有失偏颇,和文中所述相反,我觉得情况正在改善,尽管这种改善是极其缓慢的,但是总归是有改善的。我周围的一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同学和同事,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拿到一些科研基金,尽管有的也是靠一些关系,但是根本不可能全靠关系,还是要有自己的科研上一些东西来保证的。在我身边,根本没有出现过全靠关系,而不靠科研实力来拿到基金的事例发生(也许我孤陋寡闻)。一句话,面子不是人家给的,而是自己赚来的。“天道酬勤”这句话我认为对于科学研究再合适不过了。 2. 文中说到:我从未感到像这篇社论所说的那样,“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我不同意这句话,我参加过国家自然基金委在我们学校开得基金申请动员会,如果纯粹按照每年投入的研究经费,的确是增加了(排除每年CPI“疯涨”因素),不然资助强度和广度为什么每年都会有提高呢,但是至于20%,我没有查统计数据,没有发表意见。至少我感觉到了中国的研究经费在增加,至于文中作者为什么说他从未感到,也许是20%这个数字的问题,这个我就无法发表意见了。 3.文中说:“四川大学约30%的正教授和70%的副教授得不到可由他们自己支配的经费来支撑一个研究项目”。我不知道他如何统计的,我同意曹广福和王德华两位老师的观点,另外小木虫的论坛有个调查,大部分拿到了基金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拿到了基金,主要是靠自己的科研实力的。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37524fpage=1 此外,我查到了985高校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项目数排名, http://www.mememama.cn/2010/0903/1166.html ,四川大学排在第9位,拿到的基金数不算少了,那么为什么还有30%的正教授和70%的副教授拿不到经费呢?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四川大学僧多粥少?川大的教授太多了,3个正教授只能有2个拿到,3个副教授只能有1个拿到,那么请问,没拿到基金的教授们是不是只是关系不够硬拿不到基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恐怕原因太多,我乃一介小书生,见识少,想不出那么原因,呵呵~! 总之,我承认中国的科研体制的确存在很多很多弊端,自己也很痛恨,鄙视这些弊端,但是这些弊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了的,必须经过几代人,而且要从体制上改过来。而Science发表的评论,完全是根据个人的感受而写,以偏概全,个人觉得有失Science的风范。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道酬勤,再接再厉
秋天的布鲁斯 2010-6-8 17:38
新一轮聘岗答辩、批准、公示后,今天任命了。 高兴顾不上了,更多的在想,怎么才能比上一个任期做得更好。业务进步是首要的,更多的是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让年轻的有进步的渠道和途径、鼓励保护她们的积极性,怎么让其他的人高兴满意地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用事。 机会和挑战并存,我还是愿意相信天道酬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道酬勤
alvinlxu 2009-11-20 22:29
天道酬勤 许亮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如果不是朋友前几天提醒的话,我还差点忘记了。 中午和攻博战友一起去吃自助餐,算是小小庆祝一下。吃过饭后散步回来,继续攻博战役。 刚才打开邮箱有一封未读邮件,打开乍一看,Congradulations! 祝贺我? 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祝贺我的论文被同意录用或者发表了?可我最近并没有投文章啊。 仔细一看,是科学网发给我的博客申请通过邮件: Congradulations! Your application to ScienceNet.cn's blog service has been approved! 晕啊~我最近没有投文章,仅仅是在写一篇文章,早晨才写好文献综述部分,中午吃饭时候还在想,有1篇文章的工作忘记综述进去了,怎么晚上看到Congradulations那一刹那就能以为是文章被录用疯了,疯了 第一次上科学网大概是2007年,记得是看一篇研究心得体会的文章,链接过来的。上过之后发现这里有很多我感兴趣的内容,于是,添加收藏夹 大前天看到科学网上刊登的一篇访问《自然-遗传学》编辑的文章。看过之后,觉得这位编辑的几句话很受用,同时也想把自己的经历体会记录下来,于是向科学网申请开博。 《自然-遗传学》编辑访谈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231.shtm 今天收到开博通知,而今天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不自觉地产生了非科学的想法:这是科学网给我的礼物么? 攻博战友给我的开博赠言: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