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葫芦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雀瓜?
热度 1 Abies 2018-10-13 21:26
小雀瓜( Cyclanthera pedata (L.) Schrad. )?葫芦科小雀瓜属?昨天以前的学生发两张果实图片,她说是她的同事在云南见到的,据说是云南的乡土“野菜”。另一个在四川海螺沟管理局的学生说,他们磨西镇牛坪村已经大量种植,当地给了个名字叫“冰瓜”。据说也成了牛坪的土特产。光看两张果实的图片,我甚至都难以想象是“瓜”。我问云南的哥们,一说是“鼠瓜”;一说是“变色瓜”,等等。我让海螺沟的学生想办法拍原植物的图片,她今天给我的照片并不清楚,但能知道叶片是掌状复叶(严格说是鸟足状分裂的)。经一些网络搜索后,我基本上锁定是小雀瓜属的。小雀瓜属有 20 种左右,我国只引进栽培了小雀瓜一种, Flora of China (vol. 19) 还有记录,以前只知道西藏和云南有栽培。学生的图片不清楚,如果观察雄蕊形态就能确认,属名是“ cyclo -( 环状的 ) ”和“ - anthera (花药)”组成,其雄蕊花丝合为 1 ,花药环状。现在至少川西海螺沟有栽培;没准哪天又冒出其他地方的乡土“野菜”或土特产的说法或者更加新式的名称? 学生 XXX 和 XX 提供以下图片。 \0 \0
个人分类: 植物形态|7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灯笼状的雪胆属植物雄花
热度 1 Abies 2018-7-22 21:38
今天见到至少两种葫芦科雪胆属的花,大部分都是雄花。花冠裂片未开时时向花先端伸展的,花开后花冠裂片反曲,呈灯笼状造型甚是好看。雪胆属的叶片常常是鸟足状复叶,最外缘的小叶着生在其内侧小叶的叶柄上。这点上很像绞股蓝叶片,但雪胆属的叶片常常较大较长且小叶常 7 枚;我只见过常见的绞股蓝,也许绞股蓝属也有更多的小叶。最可靠的还是看花和果实。不是所有的雪胆属的花的花冠裂片都呈灯笼状造型。 雪胆属有 27 种, Flora of China (vol. 19) 记录了国产 25 种,还有不少种下分类群。鉴定首先要看地下部分和种子,这两个特征都没有观察到。但峨眉山附近有记录的种中,有两个名称比较接近我今天看到的植物。一个是雪胆( Hemsleya chinensis Cogn. );一个是峨眉雪胆( Hemsleya emeiensis L.D.Shen W.J.Chang )。前者的花橙红色,还有些条纹;后者的花淡黄色,与之混淆的还可能有椭圆果雪胆( Hemsleya ellipsoidea L.D.Shen W.J.Chang ),据说椭圆果雪胆的小叶只有 5 枚。峨眉雪胆和椭圆果雪胆这两个名称是相同作者在同一片文章中发表的,且模式标本均采自峨眉山。 ( 野外考察由“ 洪雅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组”支持 ) 雪胆( Hemsleya chinensis Cogn. ) 峨眉雪胆( Hemsleya emeiensis L.D.Shen W.J.Chang )
个人分类: 川西植物|4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庆植物札记之木鳖子(20180624)
热度 3 Abies 2018-6-24 21:47
木鳖子(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葫芦科苦瓜属。苦瓜吃过,小时候还等苦瓜成熟开裂,把种子外面包的红色肉质的部分(现在想来大概是胎座发育的)吃了,有点甜。但没认真观察过苦瓜花,现在也说不清到底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就像我现在若不亲自观察也记不住想不起丝瓜是雌雄同株或异株。木鳖子重庆植物资料记录有栽培,但我在 2015 年之前从未见过。 2015 年暑假,一个永川的学生说他们家附近有葫芦科的植物,花很奇特。我还亲自跑去看,就生在在乡间公路边,可能是以前别人栽培后疏于管理,逸为野生。先看到大部分是雄花,花柄最顶端有个大型的苞片,苞片之上就是雄花;后来观察到一雌,雌花要么没有开,要么花冠已经萎蔫了。学生不久从家里回来,给我采集了较好的雌花和雄花标本。还没来得及观察,现在整个花部都被虫蛀了。木鳖子的叶片基部有腺体,叶柄上的腺体没注意观察。种加词“ cochinchinensis ”是指越南南部,就是现在的胡志明市等区域吧。
个人分类: 重庆植物|5867 次阅读|5 个评论
王瓜小记
热度 8 mimu 2017-9-1 10:10
今年暑假,在鄂西北山区采集溪蟹类样品,顺便拍摄了一些感兴趣的动植物,其中便有王瓜,几年前只是匆匆拍得几张结果的图片,早就惦记着想补充的一些开花的资料图片,这次算是终于得偿所愿。 平时和身边的朋友聊起葫芦科的植物,大家都只知道南瓜、西瓜、黄瓜、苦瓜、丝瓜、葫芦之类,却很少有人知道王瓜这种植物。而真正置身于湖北本地的山野中,发现王瓜的出现频率还是很高的,确实如古人所谓处处有之。大概是这种植物现在没有太多食用药用价值 , 花朵也不算艳丽, 所以被人们给忽略了吧。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王瓜一名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最早关于王瓜的记载始见于《神龙本草经》,称其为性苦寒,一名土瓜;二十四节气中,立夏时也有三候王瓜生一说。只是王瓜的别名颇多,后世几经流传,误用混用的情况也很常见,甚至有将黄瓜也称为王瓜的,可谓是谬之远矣。在宋朝的《图经本草》中,关于王瓜的记述颇为详尽:“四月王瓜生,即此也。叶似栝蒌,圆无叉缺,有刺如毛。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唐朝的《唐本草注》及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陈述。从《图经本草》诸文所描述的叶子的形状以及花的颜色等特征来看,当时所说的王瓜实际上指的是葫芦科的赤瓟属植物( Thladiantha sp. ),而非现在葫芦科栝楼属的王瓜( 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后者通常开白花,叶子有分裂,古时候均归于栝楼一类,古称“预知子”。至于王瓜中的王字是何来历,李时珍也说王字不知是何意;古籍中与此有关的亦有天瓜、土瓜和王瓜三种,具体是哪种指代,留待方家继续考证吧。 王瓜可以入药,《神龙本草经》称其“主消渴内痹淤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俞聋”。只是与栝楼属植物相比,王瓜入药的名气要小了很多,现在仅在辽宁、宁夏等地仍有记载使用。作为葫芦科的植物,王瓜的果实和叶子也是可以吃的,《尔雅》中谓之为“蒠菜”,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王瓜的叶子可以“蒸为茹,滑美,亦可作羹”,茹字在此处可理解为叶菜。 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远远望见两位年长的山民走过来,于是我便向两位老人请教这种植物的名字。没想到其中一位老人居然对这种植物颇为了解,他特地向我介绍说,这种植物当地叫“老鸹枕(音)”,果实可以吃,但是不好吃,不过也不闹人(毒人)。根据古籍记载,王瓜有很多别名,在宋朝的《图经本草》中就有老鸹瓜一名,据说是因乌鸦喜欢吃这一类植物而得名,老鸹枕应该也是类似的说法,只是没有在典籍中出现过。没想到这种数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居然就在这一刻自己切实体会到了,一时间我对此感到颇为震撼。我拍摄赤瓟时的地理位置属于神龙架一脉,也可算是神龙当年尝百草所在地,看到眼前这些平凡的植物,很有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这一段山路上没有树荫遮挡,骄阳下很有些晒人,我没好意思让老人多讲。看着两位老人结伴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乡土文化传承,随着农村人口进城热潮的延续,恐怕很快就会日渐消亡了。 这座高山的山顶,最近几年新开发了一个蓝莓采摘园。沿路的原生植物被砍伐了不少,改种为大片的波斯菊。大概在 管理者 的眼中,种植一些外来的波斯菊会显得更加高大上吧。没想到原生态被破坏之后,大量苎麻在空地中见缝便疯长,苎麻夜蛾随之爆发,我去的当天满地都是爬来爬去的幼虫,几乎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少了林木的遮挡,当地的领雀嘴鹎等鸟类取食苎麻夜蛾幼虫的时候也少了很多庇护,生态防治效应大大降低,对此,我颇为无语。这个季节,当地本土的开花植物可是不少,王瓜之外,尚有路边青、打碗花、九头狮子草、川续断等等,即便是美化沿路 的环境,这样的组合,怎么也比单纯种植波斯菊来得有文化吧。
1000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喷瓜与傻瓜
热度 4 mimu 2017-7-17 16:40
几年前,在澳大利亚维州的一处海岸边,沿着自行车道我独自搜罗着海边的野鸟和花草。 那片海域的水鸟种类很少,鸥类更是只有欧洲银鸥和大西洋鸥这两种 , 很快便看腻了。倒是海岸边礁石上一种长得很像黄瓜的植物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种植物在海岸边礁石上最多,附近的草地上也有零星分布。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叶子,卵圆形的叶片深绿色,边缘还有一些小齿,匍匐生长在地面,有些长势良好的地方几乎铺满了整个礁石。走近看,很惊喜地发现正好是周围的花果期。花的样子看起来象是葫芦科的花,五深裂的轮状花冠,和黄瓜一样也是淡淡的黄色。直径大约 2 -3 公分 。 结的瓜很小,长椭圆形,只有手指头那么大,长约 4 -5 公分 ,瓜 皮上还有些软毛刺清晰可见。 这是什么植物呢?海边的黄瓜?海黄瓜?我猛然想起来, seacucumber ,那可是海参好吧,千万别闹笑话。不过,应该是黄瓜同科的植物无疑。后来几经请教,方才确定此物当是葫芦科的喷瓜( Ecballiumelaterium )。喷瓜是原产北非、南欧地中海地区的一种蔓生草本植物,属于葫芦科( Cucurbitaceae )喷瓜属( Ecballium )。虽然我看到喷瓜的地方处于远离分布区的澳洲大陆,考虑到喷瓜属只有喷瓜这一个种,所以误认的可能性不大。喷瓜现在在我国新疆等北方地区也有栽培。 喷瓜也叫炮弹瓜,从名字来看,有一种会爆发的感觉。确实,喷瓜的果实成熟后,受到触碰,便会从顶端将“瓜”内的种子及汁液喷射出去,射程可达5米以外,据说有的喷瓜喷出的距离可达十几米,故因此特点而得名喷瓜( Squirtingcucumber )。成熟后将种子弹射出去的植物不少,我们身边常见的的指甲花和紫花地丁便是如此,低矮的植株倒也可以将种子送到一米之外;墨西哥有一种叫做沙箱树的更是强悍,足球般的果实成熟后爆裂开来,犹如小炸弹一样,射程更是可达到十五米以外,只是以这种喷射方式传播种子的植物,据我所知并不多见,到目前为止我个人仅知有喷瓜一家。 喷瓜内的果汁据称有一定的泻药作用,所以平时不要离这种瓜太近,以免中招不好清洗。作为引种时间不长的外来之物,国药对此植物并无研究,国外倒是有研究称,喷瓜汁含有一定的葫芦素 B ,对治疗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喷瓜并非随时都会爆发的路暴一族。在果实成熟以前,喷瓜的皮囊就像块牛皮糖一样坚韧,用手怎么捏也不会轻易爆裂。这倒是一种极好的品质,在时机成熟以前动不动就爆发,是很容易上当前功尽弃的,机会不好的时候,还是韬光养晦加强积累,当个傻瓜比较好,一旦机会来临,方则一鸣惊人。
4979 次阅读|3 个评论
植物的酸甜苦辣(3)— 苦,也美丽着
热度 6 saraca 2012-6-5 13:27
记得《简爱》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来就是含辛茹苦。那么,对于植物来说,生来就苦的种类也不少,如苦瓜、苦草、苦竹、苦藤、苦楝、苦木、苦刺花、苦丁茶、苦荬菜、苦苣苔等。真可谓一根藤上的瓜,个个皆苦哇! 在这一串“苦藤”上,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苦瓜,较生疏的也许就是苦木。苦木科,一个听上去有些悲情的名字:为什么一个家族(family)的植物都性(姓)苦呢?苦木科的苦在于树皮,其部分种类可入药,真可谓“良药苦口”。该科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为具羽状复叶的乔木,如臭椿、苦树、鸦胆子等,花果都很小,不甚起眼。这里还是说说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苦瓜吧! 图1:美丽的苦瓜藤 苦瓜 — 苦也美丽着 苦瓜,妇孺皆知,是中国人餐桌上的最爱。夏季是吃苦瓜的好时令,炎炎夏日,吃一盘清凉苦瓜最解暑。然而,当你细细品尝苦瓜滋味时,可否想过苦瓜的模样也很美丽呢? 苦瓜 Momordica charantia 属于葫芦科植物,是一种缠绕草质藤本。与其它葫芦科植物一样,苦瓜也分雌花和雄花,在同一藤条上,雄花数目远远多于雌花。两种花都有5枚鲜黄的花瓣,状如一个小喇叭。其区别在于雄花中央只有橙色的花药,雌花中心只有泛绿的五裂柱头。雌雄之间的授粉需要昆虫来帮忙,初夏的正午时分,一只只小蚂蚁出出进进地忙碌于花朵间。 图2:拜访雄花的小昆虫 在版纳植物园的一空旷处, 一蓬绿油油的苦瓜藤正热热闹闹地缠绕着一堆石块。绿叶掩映中,黄色娇艳的苦瓜花三三两两地挂在蔓上,雌花基部已膨大成纺锤形幼果,其上布满了一根根细细的刺瘤状突起,这就是雏瓜。一旁的雄花则清清瘦瘦,默默地陪衬着,相映成趣。最令人欣喜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苦瓜,有的翠绿欲滴,有的金黄耀眼。熟透的苦瓜,趴在白色的石头上,黄灿灿的果皮刚开裂,露出一粒粒裹着鲜红色假种皮的种子,新鲜、水灵,如一时令鲜果,让人不由地垂涎三尺。这一丛绿油油的瓜秧里,开着 鲜黄的花,挂着金黄的瓜,露出新红的种子,令这一片荒地顿时生机昂然,令人流连忘返! 图3:一串垂下的苦瓜花,雌花已开始发育幼果了。 图4:熟透的苦瓜,露出鲜红色的假种皮,里面藏着苦瓜种子。 图5:一堆石块:苦瓜的家园。 后记: “苦?有多苦?怕是黄瓜的屁股!”这是小时候叫苦不迭时,母亲开玩笑时的一句话,意思是小小年纪,哪晓得人生有多苦?后来吃本地黄瓜时,不经意间咬到黄瓜末端,满嘴都是苦味,就会想起母亲说这话时的笑容。 小小年纪,当然不爱吃苦。每逢饭桌上有炒苦瓜,筷子总不会轻易去碰一下。年幼的我很费解:大人们很奇怪,为什么要专门去吃苦瓜呢? 随着年纪增长,自己也学会了“自讨苦吃”,炒苦瓜,喝凉茶。慢慢地,舌尖不再感觉到苦味,只剩下人生的滋味。 备注:本博客内容已被录用,刊登于2012年6月8号的《中国科学报》上的博客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9106.shtm?id=259106 。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94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今天寻找盒子草
antiscience 2009-11-21 20:34
今日寻找盒子草 2009.11.21 刘华杰 好多天没有到野外了,今天一定要出去走走。 上午驾车专程到延庆指定地点寻找盒子草,一种葫芦科植物。这个地方今年我就来了4次。春天时到达这里,见水边有大片的盒子草幼苗。本应当在10月底前往,赶上大雪,只能现在过去了。 不出所料,成熟的种子早就掉在地上、水里了,藤上剩下的实际上没有成熟,被冻死了。 水面冰很厚,已经能承载大活人。与前来割蒲草的闫造虎老汉谈了一阵。老先生认得一些中药材,一口气能说出几十种来,如知母、黄芩、党参、桔梗之类。但他不认识我正在找的这种植物。老汉求知欲很强,一定要我告诉他此植物的名字,并且担心我不讲实话。他本人已经关注这种特别的小草有一段时间了,注意到它的种子很不一般。我告诉他:这种植物叫“盒子草”,名字大概来源于种子的构造:两粒种子,装在一个小盒里。小盒中间水平有缝,成熟时自动裂开,种子落地,多么完善的设计!我还告诉他此植物与葫芦、南瓜是一个“科”的植物,这一点从种子、藤等,容易看出来。老汉断定,它一定有药用价值。我说我不知道,我只关心它是否好看。 不一会,村里又来了两个小朋友,一个姓刘,另一个我忘记了,正在读小学五年级。本人好为人师,又讲了一番。小朋友在冰上玩得很好,不断吹香蒲。小朋友还为我拍了照片。 下图:延庆的小学五年级小朋友,在吹香蒲。小朋友周末还能到野外玩,真是幸福。 下图:两根香蒲+两粒盒子草果实,每个果实中有两粒种子。 下图:在草丛中找到几粒盒子草种子,放在冰面上拍摄下来 下图:北京延庆田宋营农民闫造虎老汉,先生认得一些中草药,与我聊了大半天。 下图:小朋友为我拍摄的照片。 附:燕园偶遇盒子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ea8790100ksvt.html?tj=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2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