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乙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乙烯信号简史 |“伟光正”EIN2
yjjh143 2018-8-12 21:56
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介绍了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两大组分:乙烯受体家族和CTR1。和大多数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不同,乙烯信号中起始的这两大组分“狼狈为奸”,共同把持着乙烯信号通路的命脉,抑制信号向下游的传递。 不过,“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邪恶终归抵不过正义”。大自然这位伟大的编剧,巧妙地安排了一位“少年英雄”替天行道、除恶扬善,把邪恶消亡,让正义永存。这位英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伟光正”的EIN2 。 在《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我们曾提到过,1990年Ecker课题组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的系统阐述以拟南芥三重反应为模式,进行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的文章中,筛选到了一个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在高浓度乙烯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不出现三重反应,这就是第一个EIN2(Ethylene Insensitive 2)等位突变体ein2-1。 1999年,Ecker实验室在 Science 上发表题为 EIN2, a bifunctional transducer of ethylene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 的文章。文章中总结,在后续的遗传筛选中,陆续筛选出了25个ein2等位突变体。在这些突变体中,除了ein2-9,其他24个突变体在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分子水平都对乙烯处理不敏感。此外,它们除了对外源乙烯处理不敏感外,对内源乙烯也完全不敏感,并且在拟南芥的各个生长时期都有表型,这就说明了 EIN2在乙烯信号通路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有意思的是,除了在筛选乙烯不敏感突变体的过程中筛选到ein2等位突变外,在筛选生长素转运抑制剂、细胞分裂素和ABA不敏感突变体,以及衰老延缓突变体的过程中,也都筛选到了ein2等位突变,但是并没有筛选到其他乙烯信号通路的组分,这说明 EIN2可能特异地介导了乙烯和其他激素的互作 。 ein2突变体对乙烯不敏感【2】 通过图位克隆将EIN2定位在5号染色体的头部,并进一步克隆到EIN2基因。通过杂交实验发现EIN2在拟南芥基因组中为单拷贝,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唯独EIN2突变会导致拟南芥对乙烯完全不敏感。Northern blot发现EIN2在拟南芥的根、茎、叶以及花中都有表达,但是mRNA水平不受乙烯的影响。对25个ein2等位突变体中的EIN2进行测序后发现,它们中的EIN2基因都存在不同的突变。将野生型的EIN2转化至ein2-5中,可以互补突变体的表型,说明突变体的乙烯不敏感表型确实是由于EIN2基因的突变导致,并且 EIN2在乙烯的信号转导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讲到的第一个在乙烯信号通路中起正向作用的组分。 EIN2的图位克隆及等位突变【2】 将EIN2基因组和cDNA序列比对后发现,EIN2含有7个内含子。EIN2基因编码1294个氨基酸,蛋白大小约为141kD。N端的461个氨基酸具有非常强的疏水性,而C端的833个氨基酸却具有非常高的亲水性。蛋白结构预测发现EIN2蛋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全部位于N端。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证明,EIN2蛋白确实具有完整的膜定位。蛋白序列比对后发现EIN2的N端和Nramp家族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21% identity)。Nramp家族蛋白在细菌到人类的所有生物中都有发现,主要起到转运二价金属离子的作用。但是,将EIN2蛋白在爪蟾卵母细胞、酵母等系统中表达,并没检测到离子转运的活性,说明 EIN2并不具有离子转运的功能,可能通过其他的机制行使功能 。 EIN2 N端与Nramp蛋白序列比对(箭头所示为12个跨膜结构域)【2】 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EIN2在乙烯的信号转导中起正调控的作用,如果将EIN2过表达,拟南芥应该会表现出组成型乙烯反应或者乙烯过敏感的表型。可是,将EIN2的N端和全长过表达,并没有出现上述表型。但是将EIN2的C端(CEND)在ein2-5中过表达,却可导致光下生长的幼苗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并可持续激活乙烯响应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 EIN2的Nramp-like domain可能通过某种机制调控CEND的功能 。 将EIN2 CEND在ein2-5中过表达,导致光下生长幼苗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2】 2009年, Georg GROTH实验室在 Biochemical Journal 上发表题为 EIN2,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ling, is localized at the ER membrane where it interacts with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 1的文章。他们将EIN2-GFP融合蛋白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EIN2-GFP和ER的marker蛋白共定位,并在细胞核周围表现出典型的ER网状结构,证明 EIN2定位在ER上 。 EIN2定位在内质网上【3】 我们在乙烯受体系列文章中介绍过,乙烯受体家族的5个成员,都在内质网有定位。那么,EIN2和受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Groth组的科研人员通过FRET分析,证明乙烯受体ETR1和EIN2可以互作。随后又通过荧光滴定法(Fluorescence titration studies)进一步从体外证明了ETR1和EIN2的互作。 FRET分析证明ETR1和EIN2互作【3】 既然EIN2在乙烯的信号通路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它在mRNA水平上对乙烯又没有响应,那么它受什么调控,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乙烯信号简史 | 成也EIN2,败也EIN2》。 【参考文献】 【1】Guzman, P., Ecker, J. R. (1990). Exploiting the triple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o identify ethylene-related mutants. The Plant Cell, 2(6), 513-523. 【2】Alonso, J. M., Hirayama, T., Roman, G., Nourizadeh, S., Ecker, J. R. (1999). EIN2, a bifunctional transducer of ethylene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 Science, 284(5423), 2148-2152. 【3】Bisson, M. M., Bleckmann, A., Allekotte, S., Groth, G. (2009). EIN2,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ling, is localized at the ER membrane where it interacts with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Biochemical Journal, 424(1), 1-6.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9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大反派”CTR1
yjjh143 2018-8-9 22:57
在《乙烯的信号转导》一文中,我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 我们可以把细胞比作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每一等级职责明确。当有问题出现时,指令便一级一级传递,直到细胞做出决定,再一级一级传递出去,使细胞做出特定的反应。配体受体结合所引发的一系列胞内分子状态的改变,被称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 通过前面的四讲,我们终于把乙烯受体家族和乙烯分子之间的那点事儿搞清楚了。其实, 受体和激素分子的结合只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第一道关卡。乙烯和受体的顺利 “ 会师 ” ,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和大多数激素受体在信号转导通路中主要起正调控作用不同,在乙烯导演的这出戏中,乙烯受体家族实实在在地扮演了一回 “ 大白脸 ” ,是名副其实的 “ 黑帮家族 ” 。它们的存在,抑制了乙烯的信号转导。在一般的影视剧套路中,大坏蛋周围总要少不了一些同流合污、鞍前马后的一丘之貉,而我们的 “ 乙烯的信号转导 ” 这出戏自然也逃不出这些套路。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位 “ 臭名昭著 ” 和乙烯受体家族 “ 狼狈为奸 ” 的 “ 大反派 ”CTR1 。 如果仔细追究起来的话, CTR1 的 “ 出道 ” 并不比乙烯受体家族晚多少。 1988 年,乙烯受体家族的 “ 老大哥 ”ETR1 以一篇 Science 文章一鸣惊人,挣来了家族的第一桶金。 5 年后( 1993 ),又以另外一篇 Science 文章威震江湖,奠定了乙烯受体家族迅速崛起的基础。随后,乙烯受体 “ 五兄弟 ” 齐心协力,把乙烯受体家族推向了巅峰,名气原来越大,以至于今天的 “ 名扬天下 ” 。几乎与此同时,在 Joseph R. Ecker 的实验室里,毫不起眼的 “ 小不点儿 ”ctr1 正在积蓄力量,静静等待着一鸣惊人的机会。 在利用三重反应筛选乙烯反应突变体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突变体最容易引人注意:一类是乙烯不敏感突变体,用乙烯处理后不出现三重反应,比如乙烯受体突变体以及各 ein 突变体( ein2 、 ein3 、 ein5 等);另一类是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在空气中即可表现出明显的三重反应表型,比如在《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提到过的乙烯合成增加突变体 eto1 ,以及我们今天的主角 ctr1 。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的研究中,许多人都只注意了第一类突变体,而当时第二类突变体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 Ecker 实验室综合使用了 EMS 、双氧环丁烷以及 X 射线诱变的方法,对拟南芥进行大规模的诱变和筛选,寻找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 1993 年,相关研究成果以 CTR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ethylene response pathway in Arabidopsis, encodes a member of the raf family of protein kinases 为题发表在 Cell 上。文章中,研究人员对 100 万 + 拟南芥进行了筛选,共筛选出 400 株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其中只有 18 株存活并成功繁殖后代。 对于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主要只有两种原因可导致此表型的出现。一类是乙烯合成途径的基因突变,致使乙烯合成量增加;另一类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基因突变,导致乙烯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对于乙烯合成增加突变体,可用乙烯合成抑制剂 AVG ( Aminoethoxyvinylglycine )和 AIB ( α-aminoisobutyric acid ),以及乙烯结合抑制剂反式环辛烯( Trans-cyclooctene )和银处理,组成型乙烯反应的表型会被抑制。而对于乙烯信号突变体,上述四种抑制剂处理则不会影响突变体的表型。 ctr1 表现组成型乙烯反应 【 1 】 研究人员分别用这四种抑制剂处理上述筛选出的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根据表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突变体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被抑制;第二类,突变体乙烯反应不受影响。第一类突变体的表型可能是由于乙烯合成量增加导致,而第二类则可能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组分发生突变导致。检测各突变体的乙烯合成量后发现,第一类突变体中乙烯的合成增加,进一步鉴定发现它们的 ETO 基因( ethylene overproducer, )都发生了突变,而第二类突变体的乙烯合成量和野生型相似。 对 ctr1 突变体各时期的生长状况统计后发现,突变体各个生长时期都表现出严重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比如生长在空气中的 ctr1 黄化苗即可表现出三重反应;转移到光下,弯钩和子叶的展开速度也要明显比野生型慢;子叶的颜色为深绿色;莲座叶远远小于野生型;抽苔晚,花序小,早期花不育;根系不发达等等。而当野生型拟南芥持续生长在含有乙烯的环境中,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表型。另外,乙烯诱导的 Marker 基因在 ctr1 突变体中也组成型高表达。 通过图位克隆,将 CTR1 基因定位在 5 号染色体上。通过染色体步移并结合筛选 T-DNA 插入突变体的方法,克隆到了 CTR1 基因。 CTR1 基因组长约为 6.5kb ,包含 14 个内含子,最大的 ORF 为 2466nt ,编码的蛋白大小约为 90kD 。蛋白结构分析表明, CTR1 蛋白 C 端具有保守的蛋白激酶结构域,并和 Raf 家族的丝 / 苏蛋白激酶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 Raf 家族的丝 / 苏蛋白激酶一般通过 MAPK 途径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因此 CTR1 也可能具有类似的机制。由于筛选出的 ctr1 突变体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且突变类型是功能缺失型,而突变体又表现出组成型的乙烯反应,因此 CTR1 应该在乙烯信号通路中发挥负调控的作用。 ctr1 的图位克隆及基因结构【 1 】 在前期研究中鉴定出一些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其中, ein1 是单基因控制的显性突变,在幼苗和成株期都对乙烯不敏感; ein3 是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具有稍弱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将 ctr1 和上述乙烯不敏感突变体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ctr1ein1 双突表现出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而 ctr1ein3 双突则表现出乙烯不敏感表型。说明 CTR1 作用在 EIN1 上或 EIN1 的下游,同时作用在 EIN3 上或 EIN3 的上游。另外, ctr1 和乙烯受体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CTR1 可能作用在 ERS 和 ETR1 的下游。 ctr1 的遗传分析【 1 】 我们前面介绍过, ETR1 和 ERS 被认为具有组氨酸激酶活性。而 CTR1 作用在 ETR1 和 ERS 的下游,并可能有 MAPKKK 活性。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激酶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又有着怎样 “ 剪不断理还乱 ” 的关系呢? 1998 年, Caren Chang 实验室在 PNAS 上发表题为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CTR1 Raf-like kinase with the ETR1 and ERS ethylene receptors 的文章。文章中使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发现, CTR1 的 N 端可以和 ETR1 以及 ERS 蛋白 C 端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互作,同时还特异地和 ETR1 的 receiver domain 互作。 CTR1 和 ERS 以及 ETR1 互作【 2 】 随后, Joseph J. Kieber 实验室对 CTR1 蛋白及其功能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于 2003 年以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TR1, a protein kinase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为题发表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文章中,研究人员使用昆虫蛋白体外表达系统,纯化了 CTR1 重组蛋白,并发现它们在体外具有和 Raf-1 相似的丝 / 苏激酶的活性。将 CTR1 的 N 端删除,其体外激酶活性并不受影响。对 ctr1 功能缺失突变体突变位点分析后发现,多个突变位点都破坏了 CTR1 的激酶结构域。而体外激酶活性检测发现,突变体激酶活性确实被破坏,说明完整的激酶活性是 CTR1 行使功能所必须的。 CTR1 的 C 端具有保守的激酶结构域,但 N 端的功能还不清楚。研究中,科研人员筛选到了一个突变位点位于 N 端的功能缺失突变体 ctr1-8 。 ctr1-8 发生一个碱基的突变,导致 G354E 的替换,该突变不影响蛋白的激酶活性,但破坏了和 ETR1 的互作。将 ctr1-8 转化到 ctr1 突变体中,不能恢复突变体的表型。说明和 ETR1 的互作是 CTR1 行使功能所必须的,并且两者互作后会关闭乙烯信号通路。 ctr1-8 不能恢复突变体的表型【 3 】 既然乙烯受体和 CTR1 发生互作,那么两者在拟南芥细胞中应该是共定位的。几乎与 Kieber 组的文章同时( 2003 ), G. Eric Schaller 课题组在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发表文章 Localization of the Raf-like kinase C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 。科研人员通过共纯化( co-purification )的方法发现,和乙烯受体一样, CTR1 也定位在内质网上。基于以上发现,他们推测 CTR1 可能作为乙烯受体复合体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合作,共同抑制乙烯的信号通路。 那么 CTR1 参与调控乙烯信号转导的机制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影响下游组分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伟光正 “EIN2 。 【参考文献】 【 1 】 Kieber, J. J., Rothenberg, M., Roman, G., Feldmann, K. A., Ecker, J. R. (1993). CTR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ethylene response pathway in Arabidopsis, encodes a member of the raf family of protein kinases. Cell , 72 (3), 427-441. 【 2 】 Clark, K. L., Larsen, P. B., Wang, X., Chang, C. (1998).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CTR1 Raf-like kinase with the ETR1 and ERS ethylene recep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95 (9), 5401-5406. 【 3 】 Huang, Y., Li, H., Hutchison, C. E., Laskey, J., Kieber, J. J. (2003).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TR1, a protein kinase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 33 (2), 221-233. 【 4 】 Gao, Z., Chen, Y. F., Randlett, M. D., Zhao, X. C., Findell, J. L., Kieber, J. J., Schaller, G. E. (2003). Localization of the Raf-like kinase C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278 (36), 34725-34732.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8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受体ETR1“轶事”
热度 2 yjjh143 2018-7-24 22:17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对乙烯受体家族的 “ 发家史 ” 以及受体 “ 五兄弟 ” 复杂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受体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决定性作用。接下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 既然乙烯受体这么重要,它们是受什么调控呢 ?另外,受体和乙烯结合后,是如何一步一步引起特异的 “ 三重反应 ” 的呢?今天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 聊一聊乙烯受体 ETR1 的那些不太为人们熟知的故事 。 2006 年, Caren Chang 课题组在 PNA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REVERSION-TO-ETHYLENE SENSITIVITY1, a conserved gene that regulates ethylene receptor function in Arabidopsis 的文章。他们以拟南芥 etr1-2 (显性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为材料,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筛选 etr1-2 的抑制子( supressor )。其中, REVERSION-TO-ETHYLENE SENSITIVITY1 ( RTE1 )基因突变后,可抑制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etr1-2 rte1-1 双突的乙烯反应和野生型相似,具有正常的三重反应。并且, rte1 突变后,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在多个生长时期都能被抑制,说明 etr1-2 引起的乙烯不敏感需要 RTE1 ,并且 RTE1 应该在乙烯信号转导早期发挥作用。另外, rte1-2etr1-7 (都为 loss of function )双突的乙烯反应表型和单突 rte1-2 以及 etr1-7 类似,都表现出部分的乙烯过敏感表型。 rte1 突变抑制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Resnick 等, 2006 ) etr1-1 是 ETR1 基因的另一个 gain of function 的乙烯不敏感突变体。有意思的是, rte1-2 并不能抑制 etr1-1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etr1-1rte1-2 双突仍然对乙烯不敏感。同时,对于其他四个乙烯受体 gain of function 突变体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rte1 也一概不能抑制。以上结果说明, RTE1 可能只能特异地作用于受体 ETR1 。 通过图位克隆,确定 RTE1 基因为二号染色体上的 At2g26070 。测序发现, rte1-1 编码区发生一个 G-A 错义突变, rte1-2 3‘ 端缺失一个碱基, rte1-3 提前终止。 RTE1 编码 250 个氨基酸,大小 25kDa ,是一个以前从未报道过的在多种生物中都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 RTE1 在拟南芥大多数组织和器官中都有表达,但在种子和生长后期的角果中优势表达,外源乙烯处理可促进 RTE1 基因 mRNA 的累积。另外,过表达 RTE1 可导致转基因拟南芥乙烯钝感,说明 RTE1 是乙烯信号负调控因子。 RTE1 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验证( Resnick 等, 2006 ) 2007 年,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在 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文章 RTE1 Is a Golgi-Associated and ETR1-Dependent Nega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 Responses ,对 RTE1 和 ETR1 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前面我们刚提到,在拟南芥中过表达 RTE1 可导致乙烯钝感。将 etr1-7 ( Loss of function )导入 RTE1 过表达植株中,出现正常的三重反应,而其他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并不能抑制 RTE 过表达植株的乙烯不敏感表型。以上结果说明, RTE1 行使乙烯信号转导的功能,特异地依赖受体 ETR1 。 RTE1 特异地依赖 ETR1 ( Zhou 等, 2007 ) 在《乙烯受体家族的 “ 爱恨情仇 ” 》中我们提到过, ETR1 有四个保守的结构域: Ethylene binding domain 、 GAF domain 、 kinase domain 以及 receiver domain 。那么 ETR1 的哪些结构域是 RTE1 行使功能所必须的呢?研究发现, ETR1 的 N 端( 1-349 ,包括 Ethylene binding domain 和 GAF domain )就可以恢复 gRTE1 etr1-7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另外, etr1-2 gain of function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也依赖于 RTE1 ,那么 RTE1 的什么结构域又是 etr1-2 所必须的呢?将不同物种的 RTE1-like 基因同源比对后发现,其 N 端相似性较低(不保守)。将 RTE1 的 N 端删除(分别删除 25 和 49 个氨基酸),并在 etr1-2 rte1-2 中过表达。和野生型 RTE1 相似, N 端删除后的 RTE1 仍可使转基因材料表现出乙烯不敏感表型,说明 RTE1 的 N 端不是 etr1-2 行使功能所必需的。 ETR1 和 RTE1 的相互依赖关系( Zhou 等, 2007 ) 为了进一步研究 RTE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构建 GFP-RTE1 融合蛋白,转化至 etr1-2rte1-2 双突中,观察能否恢复双突的乙烯反应,行使正常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融合蛋白能行使正常的功能,是做亚细胞定位的前提。否则,作出的亚细胞定位有可能是错误的。此处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将 GFP 连接到 RTE1 的 C 端,不能恢复双突的乙烯反应,而只有将 GFP 连到 N 端,才能正常行使功能。进一步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系统,发现 GFP-RTE1 蛋白定位在高尔基体上。从此处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tag 并不是万能的,它们毕竟是人为添加上去的一段东西,可能会对我们的目的蛋白造成各种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要在蛋白后面添加 tag 时,要小心,一定要先进行功能验证。另外,为了减少时间成本,在构建载体时,可以考虑连接不同的 tag ,并且在目的蛋白的 N 端和 C 端分别连接。 GFP-RTE1 定位在高尔基体上( Zhou 等, 2007 ) 2008 年, Caren Chang 课题组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发表文章 Subcellular co-localization of Arabidopsis RTE1 and ETR1 supports a regulatory role for RTE1 in ETR1 ethylene signaling ,对 RTE1 和 ETR1 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对 RTE1 启动子融合 GUS 的稳定转基因拟南芥观察后发现, RTE1 的表达模式和 ETR1 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且有部分重叠。将 RFP-RTE1 融合蛋白转化至拟南芥中发现, RTE1 蛋白主要定位在高尔基体上,部分定位在内质网上,并且乙烯处理不改变蛋白定位。 RFP-RTE1 定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 Dong 等, 2008 ) 在《乙烯信号开山之作:受体 ETR1 的鉴定》中我们讲过,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 ETR1 定位在内质网上。在本研究中, Dong 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 ETR1 的蛋白定位重新进行了研究,发现和 RTE1 相似, ETR1 也是主要定位在高尔基体上,部分定位在内质网上。由于之前使用的技术本身的缺陷,并不能将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完全分开,因此没有发现 ETR1 的高尔基体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 ETR1 和 RTE1 有共定位。由此可见,技术手段的精确性对科学结论准确性的影响有多大。 ETR1 定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并与 RTE1 共定位 ( Dong 等, 2008 )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对 ETR1 和 RTE1 之间复杂的关系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但是,它们之间这种复杂关系的分子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2008 年, Caren Chang 实验室在 The Plant Journal 发表文章 Involvement of RTE1 i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promotingETR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提出了 RTE1 对 ETR1 功能影响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使用遗传学手段,研究了 rte1-2 (功能缺失)对 11 个 etr1 突变体功能的影响。这 11 个 etr1 突变位点分布于 3 个乙烯结合结构域上,都引起乙烯不敏感 / 钝感的表型。将 rte1-2 分别导入 11 个 etr1 突变体中,双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乙烯反应得到部分恢复;另一种乙烯反应没有任何改变。对乙烯反应得到恢复的 etr1 突变体统计后发现, rte1-2 既可以抑制强的 etr1 等位突变,又可以抑制弱的 etr1 等位突变,并且跟它们是否能结合乙烯以及突变位置位于哪一个跨膜结构域无关。有意思的是,对于其他的一些可引起相同的乙烯结合能力改变,并导致相同的乙烯反应表型的 etr1 等位突变, rte1-2 其表型却没有影响。由此推测,不同的 etr1 等位突变可能会导致 ETR1 乙烯结合结构域构象发生不同的改变,而 RTE1 可能通过影响 ETR1 的构象发挥作用。 rte1-2 对 etr1 功能获得突变体的影响( Resnick 等, 2008 ) ETR1 和 RTE1 的共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暗示着这两个蛋白有互作的可能性。那么,生物体内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2010 年, Caren Chang 实验室发表在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上的题为 Molecular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ETR1 ethylene receptor and a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ing 的文章中,科研人员综合使用 BiFC 以及 Co-IP 技术,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证明了 ETR1 和 RTE1 的互作,进一步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 ETR1 和 RTE1 互作( Dong 等, 2010 ) 为了进一步揭示 RTE1 调控 ETR1 的分子机制, Caren Chang 课题组对 RTE1 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相关成果以 Association of cytochrome b5 with ETR 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through RTE 1 in Arabidopsis 为题,于 2014 年发表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研究人员通过酵母双杂筛选 RTE1 的互作蛋白,筛选到一个定位在内质网的 cytochrome b5 ( Cb5 )蛋白。 Cb5s 是一类小分子血红素蛋白,在真核生物中具有转移电子的功能,但是它们在植物中的功能还不清楚。通过 BiFC 发现,定位于内质网膜上的 4 个 Cb5 isoform ( AtCb5-B , C , D , E )都可以和 RTE1 互作。 atcb5 突变体的乙烯反应表型和 rte1 相似,并且可以部分抑制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同时,对独立于 RTE1 的乙烯受体显性突变体也不具有抑制作用。 atcb5-b , -c , -d 单突的乙烯反应和野生型相似,但双突对乙烯过敏感;和 RTE1 过表达植株相似, AtCb5-D 过表达导致乙烯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 Cb5 作用于 RTE1 的上游。以上结果说明, Cb5 和 RTE1 相互合作,共同促进 ETR1 介导的抑制乙烯信号转导的作用。 Cb5 和 RTE1 互作,并位于 RTE1 下游( Chang 等, 2014 ) Caren Chang 课题组通过近十年的努力, 终于把 RTE1 和 ETR1 之间的那些事儿理清了一些头绪。不过,如果仔细追究的话,它们之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着人们去探索。由此想到了我们上学时用的课本,上面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好几辈科学家呕心沥血的探索和追寻。正是这些先辈们的努力,才促使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当我们每天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不要忘了那些最可爱的科研工作者们。 【参考文献】 Resnick, J. S., Wen, C. K., Shockey, J. A., Chang, C. (2006). REVERSION-TO-ETHYLENE SENSITIVITY1, a conserved gene that regulates ethylene receptor function in Arabidopsi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3(20), 7917-7922. Zhou, X., Liu, Q., Xie, F., Wen, C. K. (2007). RTE1 is a Golgi-associated and ETR1-dependent nega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 responses. Plant Physiology, 145(1), 75-86. Dong, C. H., Rivarola, M., Resnick, J. S., Maggin, B. D., Chang, C. (2008). Subcellular co ‐ localization of Arabidopsis RTE1 and ETR1 supports a regulatory role for RTE1 in ETR1 ethylene signaling. The Plant Journal, 53(2), 275-286. Resnick, J. S., Rivarola, M., Chang, C. (2008). Involvement of RTE1 i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promoting ETR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56(3), 423-431. Dong, C. H., Jang, M., Scharein, B., Malach, A., Rivarola, M., Liesch, J., ... Chang, C. (2010). Molecular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ETR1 ethylene receptor and a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ing, RTE1.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M110. Chang, J., Clay, J. M., Chang, C. (2014). Association of cytochrome b5 with ETR 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through RTE 1 in A 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77(4), 558-567.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4659 次阅读|4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受体家族的“爱恨情仇”
yjjh143 2018-7-15 23:39
俗话说: “ 好兄弟高打墙,亲戚朋友远离乡。 ” 意思是说,如果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就必须在两家之间打一堵墙隔离,如果想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好,那就必须要离得远一点。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乙烯受体家族一共有 “ 五兄弟 ” 。和我们人类一样,乙烯受体家族成员一多,肯定就不可避免地惹出许多麻烦,生出许多事端。那么, 这些成员之间有没有什么远近亲疏呢?植物为什么要进化出这么多受体,它们之间的功能又有什么分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乙烯受体家族里的那些“爱恨情仇”。 1. 乙烯受体家族的分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乙烯受体家族的分类。总体来看,乙烯受体家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保守的结构域:一个负责和乙烯结合的 N 端,一个 GAF 结构域以及一个蛋白激酶结构域。另外,其中的三个受体( ETR1 、 ETR2 和 EIN4 )的 C 端还有一个接收结构域( receiver domain )。根据乙烯结合结构域的蛋白序列相似性,可将乙烯受体分为两个亚家族。亚家族 I 包括 ETR1 和 ERS1 ,它们具有组氨酸激酶活性所必需的氨基酸残基,具有组氨酸激酶的活性。亚家族 II 包括 ETR2 、 ERS2 和 EIN4 ,它们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退化,具有丝 / 苏激酶的活性。另外,亚家族 II 的 N 端还多了一段氨基酸序列,可能具有信号肽的作用。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 ERS1 既有组氨酸激酶的活性,又有丝 / 苏激酶的活性。由此可见,和其他植物激素比,乙烯受体具有更强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乙烯受体的分类( Lacey等,2014) 2. 乙烯受体的功能分化 正如我们人类讲究长幼尊卑,许多生物学过程也是要讲究次序的。既然乙烯受体家族有这么多成员,那么这五个成员在乙烯信号转导中是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还是也有一定的主次之分呢? 2003 年, Anthony B. Bleecker 实验室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一篇题为 Analysis of combinatorial loss-of-function mutants in the Arabidopsis ethylene receptors reveals that the ers1 etr1 double mutant has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that are EIN2 dependent 的文章。文章中对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进行不同的组合,构建了多种组合的双突和多突。对这些突变体表型进行观察后发现,对于拟南芥黄化苗,所有的乙烯受体突变体组合都表现出部分的组成型乙烯反应,但对外源乙烯处理仍有反应,这也在此说明了乙烯受体家族存在功能冗余。而对于生长在光照下的幼苗, ers1etr1 双突的生长发育受到更加明显的影响,比如莲座叶变小,晚花以及不育,说明乙烯受体亚家族 I 在光下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ers1etr1双突的表型(Hall等,2003) 2007 年, Schaller, G. E 实验室在 BMC Plant Biology 上发表题为 A strong constitutive ethylene-response phenotype conferred on Arabidopsis plants containing null mutations in the ethylene receptors ETR1 and ERS1 的文章,对乙烯受体亚家族 I 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 etr1ers1 loss of function 双突表现出非常严重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说明亚家族 I 可能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将 ETR1 转化到双突中即可完全回复突变体的乙烯反应表型。另外, etr1ers1 仍然具有一定的乙烯反应,说明乙烯受体亚家族 II 可以独立行使部分乙烯受体的功能。 etr1ers1双突的组成型乙烯反应(Qu等,2007) 2010 年,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在 BMC Plant Biology 上发表文章 Genetic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es reve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RS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研究发现,在含有野生型 ETR1 的乙烯受体突变体中引入 ers1 突变,反而会减轻其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而过表达 ERS1 则增强对植物生长的抑制,说明在调控乙烯反应方面, ERS1 具有双重作用:抑制乙烯反应,以及依赖于 ETR1 的促进乙烯反应。关于这一双重功能是如何实现以及如何调控的,仍需进一步研究。 ERS1的双重作用(Liu等,2010) 2012 年,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一鼓作气,在 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文章 Arabidopsis ETR1 and ERS1 differentially repress the ethylene respons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创新性地将 ETR1 和 ERS1 显性突变导入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五突( 5LOF )中,观察显性突变对五突乙烯反应的恢复情况,研究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将 etr1-1 显性突变导入 5LOF 中,杂交后代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说明 etr1-1 可独立于其他乙烯受体,抑制拟南芥的乙烯反应。而 ers1-1 显性突变对乙烯反应的抑制依赖于 ETR1 和 EIN4 。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乙烯受体之间可能发生互作,共同调控植物复杂的乙烯反应。 etr1-1显性突变可独立地抑制拟南芥乙烯反应(Liu等,2012) 3. 乙烯受体多样化的意义 除了拟南芥,在其他植物中(比如番茄)也发现了乙烯受体家族,这说明乙烯受体家族并不是拟南芥所特有的,更不是拟南芥基因组复制造成的。那么, 乙烯受体家族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有许多假设: (1) 不同受体对乙烯的亲和性可能不同,它们分工合作,共同感知不同浓度的乙烯; (2) 在转录水平,不同的受体对乙烯的反应不同,受体特异的乙烯响应模式,可能会引起不同的乙烯反应; (3) 受体在植物中的表达模式不同,这可能和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组织和器官不同的乙烯反应有关; (4) 不同的受体,可能和不同的下游因子互作,或者和同一因子具有不同的亲和性; (5) 受体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互作模式,相互影响,共同调控乙烯反应。 总之,由于乙烯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响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乙烯受体的复杂性,可能是乙烯功能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Lacey, R. F., Binder, B. M. (2014). How plants sense ethylene gas—The ethylene receptors.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133, 58-62. Gallie, D. R. (2015). Ethylene receptors in plants-why so much complexity?.F1000prime reports,7. Hall, A. E., Bleecker, A. B. (2003). Analysis of combinatorial loss-of-function mutants in the Arabidopsis ethylene receptors reveals that the ers1 etr1 double mutant has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that are EIN2 dependent.The Plant Cell,15(9), 2032-2041. Qu, X., Hall, B. P., Gao, Z., Schaller, G. E. (2007). A strong constitutive ethylene-response phenotype conferred on Arabidopsis plants containing null mutations in the ethylene receptors ETR1 and ERS1.BMC Plant Biology,7(1), 3. Liu, Q., Xu, C., Wen, C. K. (2010). Genetic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es reve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RS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BMC plant biology,10(1), 60. Liu, Q., Wen, C. K. (2012). Arabidopsis ETR1 and ERS1 differentially repress the ethylene respons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Plant Physiology, pp-111. Hua, J., Meyerowitz, E. M. (1998). Ethylene responses are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a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Cell, 94(2), 261-271.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1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
热度 1 yjjh143 2018-7-8 23:10
在上一讲的 “ 三重反应 ” 中,我们介绍了科研工作者们发现了不同植物黄化苗对乙烯处理发生不同的反应。其中,主要以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和水稻的 “ 双重反应 ” 为代表。俗话说: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光知道植物对乙烯的反应还不够,关键是要开发出一套可行的工具或系统,为我们所用,来研究植物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 一般来说,生物体的变异来源主要有两种:自然变异和人工诱变。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受到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不定向的突变,这种突变可能导致植物性状发生改变,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我们称之为 自然变异 。由于生物体具有非常有效的变异修复体系,因此自发突变的频率非常低,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可得到丰富的变异,而人为进行 化学诱变 可以让植物的突变频率大大升高,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遗传变异。其中, EMS ( Ethyl methanesulfonate )属于一种烷化试剂,可以导致嘌呤和嘧啶的转换,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最为有效且应用比较多的化学诱变试剂。使用 EMS 诱变的方法创造新的变异,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已经在拟南芥、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植物中广泛应用。 1. 利用 “ 三重反应 ” 筛选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 1988 年 ANTHONY B. BLEECKER 等在 Science 上 发表了一篇题为 “ Insensitivity to Ethylene Conferred by a Dominant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利用人工诱变和 ” 三重反应 “ 筛选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该文章鉴定到了一个显性突变 etr ,可使拟南芥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在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都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并进一步将突变定位在一号染色体的 ap-1 位点附近。这个突变基因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乙烯受体 ETR1 ,这也是通过遗传学方法鉴定到的第一个植物激素受体。从此,乙烯信号通路组分的遗传学筛选就拉开了帷幕。 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 Merchante 等, 2017 ; Hao 等, 2017 ) 两年后, Plinio Guzman 和 Joseph R. Ecker 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 Exploiting the Triple Response of Arabídopsís To ldentify Ethylene-Related Mutants ” ,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利用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和 EMS 诱变进行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并利用该体系筛选到了 3 类乙烯反应突变体 eto1 ( ethylene overproducer ) , hls (hookless) , ein1 (ethylene insensitive ) 和 ein2 。其中, eto1 黄化苗表现出组成型的乙烯反应,由自身乙烯合成增加所致; hls1 黄化苗的下胚轴和根对乙烯的反应正常,但是不能形成弯钩,并且乙烯的合成减少; ein1 和 ein2 都对乙烯不敏感,乙烯的合成增加,并且 ein1 很可能是 etr 的等位突变,而 ein2 则定位在 4 号染色体上,是一个新的乙烯相关突变位点。 利用 “ 三重反应 ” 筛选到的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 Guzman, P. 和 Ecker, J. R. , 1990 ) 在 The Plant Cell 文章 中, Ecker 指出了 以拟南芥为模式研究植物乙烯反应的三大优势 : 1. 三重反应非常明显,容易进行突变体的筛选; 2. 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 遗传转化系统也逐渐成熟。因此, Ecker 呼吁大家以拟南芥黄化苗系统为模式,进行植物乙烯相关生理过程的研究。而 Ecker 也使用该体系,鉴定到了一系列乙烯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并因此奠定了其在乙烯信号转导领域中 “ 大神 ” 的地位,还培养出了一批活跃在乙烯信号领域最前沿的的大牛,比如郭红卫老师和乔红老师。 2. 利用 “ 双重反应 ” 筛选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拟南芥为代表的双子叶植物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已经是研究的最透彻的植物激素通路之一。然而,单子叶植物乙烯信号转导通路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一直没有建立一套高效且稳定的乙烯反应表型鉴定体系。直到 2013 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课题组的马彪老师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最终摸索出了一套稳定的水稻乙烯反应鉴定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筛选出了一系列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相关成果以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为题发表在 Molecular Plant 上。 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 Ma 和 Zhang , 2017 ) 说起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的建立,还有一则趣事咧。话说当年马彪老师筛选水稻乙烯突变体时,起初是把水加到筛子面的,经过了许多次的尝试,一直也没有筛选到表型非常好的突变体。当时组里的许多人都劝马老师放弃,重新选择其他课题。可是,马老师从来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仍然不忘初心,对系统一点一点进行改进。直到有一次,无意中把水加少了,却意外地看到了非常明显的乙烯反应表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进,形成了今天非常成熟的体系。俗话说: “ 万事开头难 ” 。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开始阶段更加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忍耐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也许再坚持一点点,通往真理的大门就从此敞开了。马老师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试想,如果没有马老师当年的坚持,水稻乙烯信号领域的研究可能要滞后数年甚至数十年也说不准。在此,向马老师的 “ 死磕精神 ” 致敬 ! 3. 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和功能研究的主要步骤 时至今日,拟南芥和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和功能研究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此处对一般的研究思路做一个大概的总结。 1. 对萌发的种子进行 EMS 诱变,收到 M1 种子后,自交得到 M2 后代。 2. 对 M2 植株进行乙烯反应表型的筛选,一般分为乙烯不敏感、钝感和过敏感。 3. 对筛选到的突变体按表型分类,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型的突变体进行等位分析。 4. 将突变体和野生型亲本回交, F1 进行显隐性鉴定,并对自交得到的 F2 进行分离比统计,以确定突变表型是由单基因还是多基因控制。 5. 将突变体和乙烯信号通路中已知组分的遗传材料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确定突变基因在信号通路中的位置。 6. 通过图位克隆或者 BSA 寻找候选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确定突变基因。 7. 确定突变基因后,对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比如,如果突变基因是转录因子,就找它的靶基因,如果是酶就找它的底物,等等。从该步开始,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参考文献】 Bleecker, A. B., Estelle, M. A., Somerville, C., Kende, H. (1988). Insensitivity to ethylene conferred by a dominant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cience , 241 (4869), 1086-1089. Guzman, P., Ecker, J. R. (1990). Exploiting the triple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o identify ethylene-related mutants. The Plant Cell , 2 (6), 513-523. Hao, D., Sun, X.,Ma, B.,Zhang, J. Guo, H.(2017). Ethylene. Hormon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in Plants . Academic Press.203-241. Ma, B., He, S. J., Duan, K. X., Yin, C. C., Chen, H., Yang, C., ... Zhang, W. K. (2013).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Molecular plant , 6 (6), 1830-1848. Ma, B., Zhang, J. S. (2017). Analysis of Growth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to Ethylene in Etiolated Rice Seedlings. Ethylene Signa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 237-243. Merchante, C., Stepanova, A. N. (2017). The Triple Response Assay and Its Use to Characterize Ethylene Mutants in Arabidopsis. Ethylene Signa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 163-209.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0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三重反应
yjjh143 2018-7-5 23:10
我们现在对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了解,大部分都是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进行突变体筛选,再结合遗传学分析所得到的。既然要进行突变体筛选,就需要建立一套准确且高效的系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选择一种好的表型为标准,建立一套可靠的体系。这种表型不仅要非常明显,容易分辨,而且还要非常稳定,可遗传。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就是这样一种非常理想的表型。 1. 双子叶植物的 “ 三重反应 ” 最早的 ” 三重反应 “ ,是人们在豌豆黄化苗中观察到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人就注意到,暴露在照明气中的豌豆黄化苗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生长状态:上胚轴变粗,变短,并且呈现出放射状的横向生长。 1901 年植物生理学家 Dimitry Neljubow 首次阐明,豌豆黄化苗的 “ 三重反应 ” 是由乙烯导致的。由于 “ 三重反应 ” 对乙烯非常敏感,即使在极微量的情况下同样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表型,还存在剂量效应,随着乙烯浓度的增加,表型也会增强。因此, “ 三重反应 ” 很快就被应用到了乙烯的生物学测定中。 豌豆黄化苗的 “ 三重反应 ” 随后,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许多双子叶植物都有类似的 “ 三重反应 ” 表型,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当然也不例外。当用乙烯处理拟南芥黄化苗时,根和胚芽鞘的伸长受到抑制,胚芽鞘和根横向加粗,并且顶端的弯钩明显加剧。如果把空气中正常生长的黄化苗比作 “ 高富帅 ” 的话,那发生三重反应的黄化苗就是名副其实的 “ 矮穷矬 ” 了。 由于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表型非常明显,容易区分,并且观察周期短,一般拟南芥萌发三天左右即可进行表型的观察和统计。所以,科学家们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并结合遗传学分析,已经构建了一条线性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模型。除此之外,还揭示了乙烯和其他植物激素繁杂的互作网络。具体内容,后续文章会仔细介绍。 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2. 单子叶植物的 “ 双重反应 ” 在 2013 年以前,我们对植物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了解,还只是局限在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代表的 双子叶植物中,对单子叶植物的乙烯信号通路了解的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进行单子叶植物乙烯反应表型的鉴定和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 2013 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课题组在 Molecular Plant 发表了一篇题为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一种水稻乙烯反应表型鉴定和突变体筛选的体系,并使用该体系筛选到了一系列乙烯反应突变体( “ 猫胡子 ” )。对这些突变体的研究,已经初步构建出了水稻中乙烯信号转导的工作模型。由于本文的第一作者马彪老师在 “ 猫胡子 ” 突变体筛选和功能鉴定中的突出贡献,因此被我们戏称为 “ 猫胡子之父 ” 。 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相对一致的 “ 三重反应 ” 不同,单子叶植物黄化苗对乙烯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当用乙烯处理单子叶植物小麦、高粱、玉米以及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时,黄化苗根和胚芽鞘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这与乙烯对双子叶植物生长的影响相似。而对于水稻,胚芽鞘的生长受乙烯促进,根的生长受乙烯抑制。 我们将乙烯对单子叶植物胚芽鞘和根生长的影响称为 “ 双重反应 ” 。由于水稻特殊的半水生生活环境,其对乙烯的反应比较特殊。这也说明乙烯在水稻适应特殊的生长环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暗示着水稻中可能存在着乙烯信号转导的新机制。 单子叶植物的 “ 双重反应 ” 【参考文献】 Merchante, C., Stepanova, A. N. (2017). The Triple Response Assay and Its Use to Characterize Ethylene Mutants in Arabidopsis. Ethylene Signa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 163-209. Neljubow D (1901) über die Horinzontale Nutation der Stengel von Pisum sativum und einiger anderer Pflanzen. Beih Bot Zentralb 10:128–139. Hao, D., Sun, X.,Ma, B.,Zhang, J. Guo, H.(2017). Ethylene. Hormon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in Plants . Academic Press.203-241. Ma, B., He, S. J., Duan, K. X., Yin, C. C., Chen, H., Yang, C., ... Zhang, W. K. (2013).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Molecular plant , 6 (6), 1830-1848. Yang, C., Lu, X., Ma, B., Chen, S. Y., Zhang, J. S. (2015). Ethylene signaling in rice and Arabidopsis: conserved and diverged aspects. Molecular plant, 8(4), 495-505.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前言
热度 1 yjjh143 2018-7-3 22:55
记得上中学时,最不喜欢的要数历史课了,尤其是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简直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每当要上历史课,课间同学们都自觉地加班加点,一个个默默地掏出课本,大声背诵某某某于某年某月,干了什么事儿,以防老师上课前的检查提问。 上大学时,《明朝那些事儿》大火,读过之后不禁感慨:原来历史并不是中学历史书上那般枯燥,历史中的人物也都曾经像我们一样如此鲜活地生活过,他们也曾嬉笑怒骂,也有喜怒哀乐。而历史,也正是在这些真实的琐碎中不断前行,造就了如今的世界,今天的你我。 读研后,刚接触到自己的研究领域(BRs的信号转导)时,面对新概念和方法,简直是一头雾水,理不清头绪。导师告诉我,把我们研究领域内经典的几篇文献仔细研读一遍,慢慢就入门了。于是乖乖听老师的话,硬着头皮埋头苦读。十几篇文章读下来,竟不知不觉地和曾经的“陌生人”混熟了,不仅知道了它姓甚名谁,还知道了它是从哪儿来的,可能要到哪儿去。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一些科研之外的趣事儿,原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明白的这个问题,前辈们花了十几年的心血才得以解决;原来,大牛A和大牛B竟然是师出同门,真是名师出高徒啊;原来,当年做C基因的是一位帅气的小伙,做D蛋白的是一位窈窕的美女。于是,曾经枯燥无味的文献,竟然变得如故事书般生动活泼。读文献时,颇有种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感觉。从此以后,便开始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历史感兴趣。 读博后,研究方向变为水稻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过本领域研究历史调研的方法,帮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全新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使我能迅速调整状态,开展新的课题。得益于科学文献严格且系统的参考文献,我们能够非常方便地找到最原始的资料,由点及面,快速开展文献调研。 迈尔在《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中说:“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须逐个加以否定的一切错误假定,也就是说弄清楚过去的一切失误——才有可能希望真正彻底而又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和历史一样,科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是在不断反复中曲折前进的。只有对相关领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后,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课题。 由于笔者博士期间的研究领域是水稻乙烯的信号转导,自然对该领域比较熟悉和关注。 虽然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许多优秀的乙烯相关学术专著,但这些书籍大都是英文,对于一些刚入门的人来说,阅读有一定难度,其中的痛苦我当年也是深有体会。于是,就萌生了总结一下乙烯信号转导研究历史的念头,整理出一部 《乙烯信号简史》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对各位读者,尤其是刚入门科研的低年级研究生,有所帮助或启迪。 既然叫《乙烯信号简史》,那肯定主要涉及的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至于乙烯的合成途径,不是本系列的重点。另外,本系列文章虽然介绍的是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但对理解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植物激素相关领域),或许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竟虽然具体的研究方向不同,但背后的原理或方法大多都是相通的。 最后,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或错误,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教,以便及时勘误校正。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捋一捋乙烯信号研究背后的故事,扒一扒我们熟知的那些“大名鼎鼎”的信号分子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和其他通路中的分子发生了哪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吧。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3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楚王好细腰,水稻爱“高腰”
yjjh143 2018-5-6 21:12
《墨子·兼爱》中记载:“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jī)年,朝有黧(lí)黑之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唐朝大文豪白居易更是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此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我们对细腰的痴迷古已有之,且源远流长。 当代社会中,我们夸赞女孩子身材好的时候,经常说她有标准的S型曲线,而细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前段时间, “A4” 腰 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晒美运动”,把我们对细腰的追求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你知道吗?我们餐桌上每天都能见到的水稻,对“腰”也有特殊的“审美”和“偏好”。只不过和我们人类对细腰的痴迷不同,一些水稻更加喜欢细细长长的“高腰”。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课题组在对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的过程中,鉴定到一个特殊的材料。和野生型比,在空气中和用乙烯处理时,该突变体的中胚轴和胚芽鞘都明显伸长。水稻的中胚轴上连胚芽鞘,下接种子和根,伸长后就像人的腰一样,细细长长,形态优美,整个黄化苗形似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美少女,故将该突变体命名为高腰1( gaoyao1 , gy1 )。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把种子播种到土壤中后,会有一个萌发和出土的过程。在水稻的萌发出土过程中,胚芽鞘起到保护幼嫩胚芽的作用,而中胚轴的作用就是在黑暗的地下快速伸长,把胚芽鞘推出土壤,早点享受阳关的沐浴,呼吸空气的芬芳。了解水稻栽培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传统的水稻种植包括育苗和插秧两个步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出于人类偷懒的本能,水稻直播栽培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直播省去了插秧的步骤,直接播种,一步到位,我们刷剧、吃鸡、打王者农药的时间又可以充足一些了。 可是有研究表明,水稻直播的出苗率与水稻秧苗中胚轴和胚芽鞘的长度有极大的关系,中胚轴和胚芽鞘越长,出苗率越高。说的通俗一点,水稻的“腰”越高,直播的成活率也就越高。而一般的水稻品种,中胚轴和胚芽鞘的长度并不太长,这就导致水稻直播的出苗率并不理想。 GY1 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对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图位克隆,发现 GY1 基因定位在一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编码一个PLA1类型的磷脂酶。GY1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上,参与了JA生物合成的起始步骤。 gy1 突变体中 GY1 基因发生了G518A的突变,导致R173Q的氨基酸变异,使GY1磷脂酶的活性降低,阻碍了JA的生物合成,导致突变体中JA的含量减少。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可以恢复 gy1 突变体的中胚轴和胚芽鞘到野生型的长度,说明 gy1 中胚轴和胚芽鞘伸长的表型确实是由于JA的合成减少导致。 在对水稻幼苗的出土过程进行精细研究后发现,出土过程中茉莉酸的含量会降低,而乙烯的释放反而会上升。进一步研究揭示, GY1 是水稻乙烯通路中重要的转录因子OsEIL2的靶基因,乙烯处理抑制 GY1 的表达,减少JA的合成,进而使中胚轴和胚芽鞘伸长。 对3000分水稻重测序数据中的 GY1 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有141份水稻品种发生了G376T的突变,导致GY1蛋白第126位的甘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使GY1的磷脂酶活性明显降低。收集到了44个具有G376T突变位点的水稻品种,发现中胚轴和胚芽鞘都有不同程度的伸长。说明在自然群体中,GY1基因376T的SNP位点与较长的中胚轴和胚芽鞘相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这141个水稻品种起源于水稻不同的亚组且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过,这些品种的起源地大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GY1基因376T的SNP位点,很可能是受到长期的驯化和选择,以适应热带季风气候特殊地理环境的结果。 不禁感叹,大自然真是一位审美奇特的“选美大师”,她既喜欢没有腰的“短粗胖”,又喜欢高腰的“长细瘦”。不过,也正是因为大自然这种独特的审美口味,才使得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此多姿多彩,壮丽恢弘。 【参考文献】 Xiong Q, Ma B, Lu X, Huang YH, He SJ, Yang C, Yin CC, Zhao H, Zhou Y, Zhang WK, Wang WS, Li ZK, Chen SY, Zhang JS (2017) Ethylene-Inhibited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Promotes Mesocotyl/Coleoptile Elongation of Etiolated Rice Seedlings. Plant Cell, 29: 1053-1072.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8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12家乙烯新建厂规划
zhpd55 2018-4-12 21:43
2016-2022年计划筹建的12个乙烯厂详见下表,其中生产能力(Capacity)单位为10 3 吨/年。更多信息请浏览: READ PETROCHEMICALS ANALYSIS NOW raquo;
个人分类: 新观察|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的信号转导
热度 8 yjjh143 2017-10-18 08:15
1. 何为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 Signaling transduction )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信号转导的起始由配体( ligand )和受体( receptor )的结合介导。受体可以识别特异的信号分子,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细胞和生物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外界环境和刺激的变化。 我们可以把细胞比作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每一等级职责明确。当有问题出现时,指令便一级一级传递,直到细胞做出决定,再一级一级传递出去,使细胞做特定的反应。配体受体结合所引发的一系列胞内分子状态的改变,被称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信号转导概要 2. 金风玉露一相逢 信号转导起始于配体和受体的结合。根据受体的位置,将受体分为膜受体和胞质受体。现以经典的膜受体为例,对信号转导的起始进行简要的介绍。 当没有配体时,信号通路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通路中的各组分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当配体存在时,配体结合到受体分子的胞外区域,并被受体所特异识别,导致受体的胞内区域发生特异的改变(构象或生化性质发生变化),激活下游分子。被受体激活的分子,又一级一级分别激活各自直接下游的分子,直到细胞的状态发生改变。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主要是蛋白质,一些情况下,离子、磷脂等一些其他分子,也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信号转导的过程为线性传递,发生状态改变较早的分子相对于状态改变较晚的分子为上游;反之,发生状态改变较晚的分子相对于状态改变较早的分子为下游,比如,受体的状态改变是最早的,相对于其他信号分子,处于整个信号转导通路的上游。信号通路各组分上下游的关系,可以通过遗传分析来确定。 通过正向或反向遗传学的方法,鉴定出某一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组分,再通过遗传分析确定其上下游关系,就可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信号转导通路。 配体受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起始 3. 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 在所有的植物激素中,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是目前研究的较为清楚的通路之一。 在拟南芥中,乙烯共有 5 个受体( ETR1 、 ETR2 、 ERS1 、 ERS2 、 EIN4 ),定位于内质网膜上。在空气中,乙烯的浓度非常低,受体和 CTR1 的 N 端结合, CTR1 磷酸化 EIN2 的 C 端,磷酸化状态下的 EIN2 由 ETP1/2 介导降解,抑制信号的向下传递。同时,在细胞核中,转录因子 EIN3/EIL1 由 EBF1/2 介导,被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乙烯信号通路处于沉默或失活状态。 当空气中乙烯浓度增加时,乙烯分子和受体结合,使 CTR1 失活,无法磷酸化 EIN2 ,去磷酸化的 EIN2 不能被 ETP1/2 降解,同时,其 C 端被切割下来,从内质网转运到细胞核,稳定转录因子 EIN3/EIL1 并使其累积,进而调控乙烯响应基因的表达,以帮助植物应对环境的变化。 拟南芥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 4. 来自童话镇的 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叫 Receptor ,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饭、睡觉、打 CTR1 (一款电脑游戏)。 Receptor 今年读小学六年级,马上要面临升学的考验。他们的考试很简单,把一本叫 EIN2 的书上的内容记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EIN3 ),重新表达出来,得到好的 Response ,就可以顺利升学。 Receptor 的父亲 Ethylene 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对小 Receptor 疏于管教。每天放学回到家,小 Receptor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尽情玩儿他心爱的 CTR1 游戏。而要读的书 EIN2 ,早就不知道被他随手扔到了哪儿。 一天,小 Receptor 肆意玩儿游戏而荒废学业的行为被他的父亲 Ethylene 发现了, Ethylene 非常生气,对 Receptor 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Receptor 听后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决定从现在起 Good good study , dayday up ,绝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 CTR1 从电脑中卸载了,从垃圾堆中重新找到了 EIN2 认真学习起来。经过刻苦的学习, Receptor 将 EIN2 上的所有内容烂熟于心,并取其精华,加入自己深刻且独到的理解,将 EIN2 的内容进行改版升级,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EIN3 ),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 Response ,顺利进入了心仪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快乐学习生活。 童话镇的故事 小故事和乙烯信号转导通路比较 参考资料: 1. https://www.khanacademy.org/science/biology/cell-signaling/mechanisms-of-cell-signaling/a/intra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gnal_transduction 3. Yang, C., Lu, X., Ma, B., Chen, S. Y., Zhang, J. S. (2015).Ethylene signaling in rice and Arabidopsis: conserved and diverged aspects.Molecular plant, 8(4), 495-505.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21425 次阅读|9 个评论
乙烯,一种神奇的气体 | 第一部分
热度 10 yjjh143 2017-8-10 00:15
在所有的植物激素中,乙烯是最简单的一种。乙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双键结合,结构式为CH 2 =CH 2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气态植物激素,乙烯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远古到当代,乙烯的应用和研究,一直伴随着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乙烯的发现及应用的过程,充满了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 1. 远古的智慧 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用乙烯催熟果实。西克莫无花果(sycamorefig)起源于非洲中东部,主要依赖于一种小型黄蜂帮助其授粉。西克莫无花果和小黄蜂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共生关系,黄蜂给无花果传粉,帮助它传宗接代,而无花果当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黄蜂也就心安理得地在无花果的果实中安家落户。这种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非常稳固地存在了许多年。 后来,有人把西克莫无花果传到了地中海中部的古埃及,可能由于此人的粗心大意,却没有把帮助无花果传粉的小黄蜂一起带过来。这下可把西克莫无花果给急坏了,这么多年的共生互利,早已习惯了小黄蜂的牵引拉线,这下没有了媒人,他们找不到对象啊,这不是要让他们断子绝孙么?! 这种问题怎么能难倒聪明伟大的人类呢。公元前300年前,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位老人用在古埃及的无花果上刻了一个圈。几天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受伤的无花果非但没有死,反而顽强地活过来了。它们结出的果子更大更软更香甜,而且还没有种子。于是,这种神奇的技术就在古埃及流传了下来,直到和这一伟大的文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划伤使无花果单性结实 此外,在那遥远神秘的东方。我们的先人,在炼丹烧香的过程中,也无意发现,焚香后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植物的果实迅速成熟。于是。我们的先辈们就将梨子放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在屋子里烧香,没过多久,一个个生梨蛋子很快变成了美味可口的大鸭梨。 不过,古埃及和我们的老祖宗们对乙烯的利用,都是无意地,简单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他们并没有意识对这种神秘力量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深究。 2. 黎明前的黑暗 时间一直跨越到19世纪50年代。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而煤气灯却被广泛地安装在大街小巷,道路两旁。 1 858年,美国人Fahnestock发现,盛夏之际,煤气灯旁边的树叶却大量地枯萎脱落,而不远处其他的树却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864年法国人Girardin的实验结果证明,乙烯是煤气的组成成分。随后,大量学者都认为煤气灯旁树叶脱落的现象由乙烯导致,却一直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直到前苏联的Neljubov意外发现乙烯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煤气灯两旁的树叶脱落 当时 N eljubov还是一枚苦逼的研究生,每天都要养那些不能吃也不好看的豌豆黄化苗。在实验过程中,他无意地发现,当豌豆黄化苗暴露在含有燃烧废气的空气中时,它的下胚轴会出现横向生长的现象。而当加热CuO将碳氢化合物气体氧化后,豌豆黄化苗的生长就变得正常了。 N eljubov无意地发现,就是“三重反应”,后来成为研究植物乙烯反应最经典的生理学实验。现在我们知道,要使豌豆黄化苗发生“三重反应”,只需要极低的乙烯浓度(0.06μL/L)。 豌豆黄化苗的“三重反应” 其实,许多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性事件,都是意外造成的。在我们实验室,就有这样的实例,这里按下不表,以后再说。因此,如果上天眷顾于你,每一个屌丝都有逆袭成功的机会。加油吧,少年! 随后,又有许多人发现,一些水果的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乙烯气体。甚至有人还为乙烯可以催熟香蕉、西红柿、梨和柿子而申请了专利。1934年,英国的Gane证明,乙烯是植物的一种天然产物。为了进行实验,Gane买了56斤苹果,才收集了足够的乙烯气体。为了科研,也真是蛮拼的!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对乙烯的功能进行用研究。不过,由于研究才刚开始,并没有确定的方向,就像在黑夜中行走,一边前进一边摸索道路。 下期预告 : 乙烯,一种神奇的气体 | 第二部分 3. 曙光乍现 4. 旭日东升 5. 烈日骄阳 敬请期待!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2143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前言
热度 2 yjjh143 2017-8-8 23:49
最近,准备为自己挖一个大坑,把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总结一下。 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水稻乙烯的信号转导,入行一年多了,文献也看了一些,可是对整个领域的把握还不深入,许多东西理解得仍不透彻。有句话不是这么说么: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索性就趁此机会,静下心来,把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好好研究总结一下,以文字的呈现出来。一方面希望能促进自己思考,加深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和相似研究领域的同行们有交流的机会。 说是简史,其实也就是自己的学习笔记,如果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或者对刚入行的师弟师妹们有所启发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由于自己白天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也只有晚上能抽出一些时间看文献写东西,为了给自己点压力和动力,不妨先设定个小目标,争取两到三天能更新一次。 好长时间没有坚持写东西了,知道坚持如一的不易,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有句鸡汤说得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O( ∩ _ ∩ )O~ 生命很短,世界太大,目标还在。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彼此祝福。 共勉! 是为前言! 2017.08.08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4655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页岩气?压裂法如何工作?
WileyChina 2015-6-12 15:58
在美国的许多地方,像是北达科他、德克萨斯和蒙大拿州,你都可以感受到页岩气的热潮。美国是页岩气最大的生产国,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页岩气占天然气生产比例从2%上升至23%,并且预计会持续增长。那么,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是如何经济且方便地获取页岩气的呢? 页岩气 页岩由泥浆淤泥、粘土和有机物质形成,是沉积岩的一种。页岩气蕴藏在页岩地层内的微小孔隙中,它是一种烃气体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它成分有乙烷,丙烷和丁烷等天然气液体(天然气凝析液),和少量二氧化碳,氮和硫化氢。 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法 水平钻井 的钻头可达垂直数千米(通常6000米)的深度,并可实现90°转向,进行水平钻孔。这让一个钻井操作多个目标区成为可能。同时该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可采储量,也使得生产效率显著增加。 水力压裂 可使页岩层断裂以释放气体。压裂液在高压下(约100巴)会被泵入钻杆,从而加宽旧裂缝,形成新的裂缝。流体主要包含水,和占比在0.5-2%的石英砂和3到12种化学物质。而确切的物质组合只有钻井公司知道。 每口井需要大约7-15百万升水。井中的砂用来保持裂缝敞开以提高天然气的可萃取量。其余的每种化学物都有各自的作用:凝胶或丁基二甘醇(通常为0.2升/吨)可增加压裂流体的粘度,以更好地输送砂;发泡剂例如CO2和N2也用于砂的输送;杀生物剂可防止细菌在有机组分里生长;盐酸,乙酸,甲酸或硼酸用来瓦解岩层的矿物;和酸同时加入的防腐剂用于保护现场。约50-70%的水溶液会被回收,剩余的留在岩层中。回收的水已经被岩层的化学物质和盐污染,它要么会被运输要么会被当场处理。 页岩气可以用来做什么? Cracking 是指分离化石燃料,如天然气和石油的大烃链。 石脑油的价格和原油价格相关,由全球供求关系决定。而天然气价格区域差异更大。我们都知道,乙烯是化学工业中 最广泛使用 的有机化合物。在美国,85%以上的乙烯产自天然气;而在西欧,70%以上的乙烯来自石脑油等轻质蒸馏油产品。因此, 成本较低 的天然气已经使美国的化工行业受益。在美国,生产1吨乙烯的成本为300美元,在亚洲,它的成本为1717美元,在沙特阿拉伯是455美元。 忧虑 对环境的忧虑有很多,首先是大量水的使用以及污染后的水对岩层的腐蚀破坏。另外,酸性水被使用时,用于保护地下水的水泥随时可能被腐蚀,从而产生 泄露 。氡和汞气体以及其它地下材料,如铅或砷等,也都有从页岩层泄漏出来的可能。同样不能被排除在外的是,岩层裂隙中离地面较近的岩石可能造成 地面突起 。小型 地震 ,也称诱发地震,可能导致岩层受力平衡的破坏。还有一些关于 能源政治 的担忧,我们担心炒作会改变人们的认知,以为页岩气只是一种过渡,而不能成为替代燃料。页岩气中含有甲烷,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并且是一种破坏性强的温室气体。然而现在,页岩气对气候的影响我们还知之甚少。 Author: Vera Köster Published Date: 05 二月 2013 Copyright: Wiley-VCH Verlag GmbH Co. KGaA 文章翻译自: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 点击查看英文原文了解更多: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ducation/1316813/What_is_Shale_Gas_How_Does_Fracking_Work.html
个人分类: Social Scence and Humanities|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
syfox 2012-9-23 17:23
大量的证据表明,乙烯在果蔬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调控乙烯的生物合成是控制果蔬成熟衰老的关键之一。过去2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乙烯的生物合成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成果。1964年Lieberman等提出植物乙烯来源于蛋氨酸(即甲硫氨酸)。1979年Adams和Yang发现ACC (一氨基环丙烷羧酸)是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弄清了植物体内乙烯生物合成的途径。乙烯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可以概括如下: 蛋氨酸 → SAM → ACC —(O2)→ 乙烯 这条途径的主要步骤分述如下: 1.1 蛋氨酸循环 (1)蛋氨酸是乙烯生物合成的前体。由于乙烯的化学结构很简单,有许多化合物可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转化为乙烯。所以亚油酸、丙醛、乙醇、乙烷、延胡索酸和蛋氨酸曾经被认为是乙烯生物合成的前体。但试验证明,只有蛋氨酸在高等植物中是乙烯生物合成的有效前体。植物组织中的蛋氨酸浓度很低,蛋氨酸中的硫必须循环使用,否则会限制植物组织中的蛋氨酸转化为乙烯。 植物体内的蛋氨酸首先在三磷酸腺苷(ATP)参与下,转变为S-腺苷蛋氨酸(简称SAM),SAM被转化为1-氨基环丙烷1-羧酸(简称ACC)和甲硫腺苷(简称MTA),MTA进一步被水解为甲硫核糖(简称MTR),通过蛋氨酸途径又可重新合成蛋氢酸。 (2)SAM是一个中间产物。Adams和Yang(1979)的试验结果证明,蛋氨酸在空气中很快生成乙烯,在N2中却无乙烯产生,这说明SAM是一个中间产物,在有O2及其他条件满足时,它可形成ACC并进一步形成乙烯,同时形成MTA及其水解产物MTR。 (3)从MTA转变为蛋氨酸。虽然植物体内的蛋氨酸含量并不高,但不断有乙烯产生,而且没有S释放出来。标记试验发现,S与甲基结合在一块,证明了乙烯的生物合成中具有蛋氨酸 → SAM → MTA → 蛋氨酸这样一个循环。其中形成甲硫基在组织中可以循环使用。 1.2 ACC的合成。乙烯生物合成需要O2,当植物组织置于无氧条件下,可很快地抑制乙烯的形成。当重新置于空气中时,可迅速恢复乙烯形成能力,其速率明显高于没有置于无氧条件的组织。然而这种升高的速率是暂时性的,几小时后乙烯的合成速率又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当时Burg等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在无氧条件下乙烯合成的中间产物积累的缘故。在O2存在下,这种中间体迅速转化为乙烯。Adams和Yang(1979)用苹果组织测定无氧条件下的蛋氨酸代谢,发现只有当组织处于无氧条件时,蛋氨酸代谢产物积累,而当组织重新置于空气中时,这种代谢产物迅速消失。从组织分离整合到乙烯中的14C蛋氨酸标记代谢物,经测定这种中间物是ACC。从SAM转变来的ACC被确定为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 由于ACC是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因此植物体内乙烯合成时从SAM转变为ACC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催化这个过程的酶是ACC合成酶,这个过程通常被认为是乙烯形成的限速步骤。有人测定了鳄梨、苹果、番茄等果实在跃变期中乙烯产量的变化,发现跃变前乙烯产生速率很低,同时ACC合成酶活性和ACC含量也很低。而跃变期ACC含量迅速上升,正好与乙烯产量升高一致。同时还观察到ACC合成酶活性也相应增加。因此认为ACC合成酶的合成或活化.是果实成熟时乙烯产量增加的关键。 外界环境对ACC合成有很大的影响,机械损伤、冷害、高温、化学毒害等逆境和成熟等因素可刺激ACC合成酶的活性增强,导致ACC合成量的增加。在从SAM转变为ACC这一过程中,受AVG(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和AOA(氨基氧乙酸)的抑制。 1.3 乙烯的合成(ACC → 乙烯)。从ACC转化为乙烯是一个酶促反应,也是一个需O2的氧化反应,ACC氧化酶(也称乙烯形成酶,EFE)是催化乙烯生物合成中ACC转化为乙烯的酶。缺氧、高温(>35℃)、解偶联剂、某些金属离子等可抑制ACC转化为乙烯。用细胞匀浆进行试验,因破坏了细胞的结构,乙烯的合成停止,但有ACC的累积,这说明细胞结构不影响ACC的生成,但影响乙烯的生成。从ACC转化为乙烯应在细胞保持结构高度完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关于EFE在细胞内的位置,Guy等(1984)从豌豆幼苗原生质体分离得到的液泡能产生乙烯,其生成量占原生质体的80%,原生质体能形成ACC,而液泡没有这种能力。他们认为ACC主要在细胞质中合成,然后进入液泡,并在液泡中转化为乙烯。EFE可能就位于液泡膜和质膜上。 1.4 丙二酰基ACC。ACC除了转化为乙烯外,另一个代谢途径是与丙二酰基结合,生成ACC代谢末端产物丙二酰基ACC(简称MACC)。Hoffman(198)发现植物体内游离态ACC除被转化为乙烯以外,还可以转化为结合态的ACC。他们把标记的14C-ACC饲喂失水的小麦叶片后,大部分ACC与体内丙二酸结合形成MACC,在逆境条件下所产生的MACC不能逆转为ACC。因而不能用来合成乙烯。MACC的生成可看成是调节乙烯形成的另一条途径。综上所述,乙烯在果蔬中的生物合成遵循蛋氨酸 → SAM → ACC —(O2)→ 乙烯途径,无论是乙烯合成系统I,还是系统II都是如此,其中ACC合成酶是乙烯生成的限速酶,因为该酶的出现使果实大量合成ACC,并进一步氧化生成乙烯。EFE是催化乙烯生物合成中ACC转化为乙烯的酶。因此通过研究ACC合成酶和EFE.以达到调控乙烯生物合成的目的,是乙烯研究工作中的热点。此外,在乙烯合成的各阶段中一些环境条件和因子促
个人分类: 学习|7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果熟了没?碳纳米管告诉你
热度 4 gaojianguo 2012-5-5 09:13
水果熟了没?碳纳米管告诉你
刚买的猕猴桃很少是熟透的,想加速它的后熟过程,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可以把它跟香蕉放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吃到熟透的猕猴桃了。香蕉加速其它水果后熟过程与它能够释放大量的乙烯( ethylene )有关,乙烯能够结合乙烯受体( ETR1 ), ETR1 接着诱导与成熟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强果实中的一些酶的酶活,从而产生了表观的成熟现象。这就是果实的成熟机理。但如何检测水果的乙烯产量并预测水果后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品质管理问题并不那么容易。 一般检测乙烯含量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光声光谱法、基于电化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往往程序复杂且使用的仪器非常的昂贵,同时也做不到实时检测。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研究人员 Esser 等 近日发现了一种简单、快速和廉价检测乙烯含量的方法,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碳纳米管)可以从市面上批量购买,简单组装以后就成了高效的检测仪器,并且非常的灵敏,可以检测到 0.5 到 50ppm 的乙烯含量。他们的研究论文 “ Selective Detection of Ethylene Gas Using Carbon Nanotube-based Devices: Utility in Determination of Fruit Ripeness ” 于日前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德国应用化学》)上( IF= 12.730 )。 这篇文章的灵感用作者的话是受到 “ 大自然的启发 ” ( inspired by nature ),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启发呢?原来 ETR1 的辅因子铜( Cu )在其功能行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u 的配体可以与乙烯分子紧密结合。作者在单壁碳纳米管( SWNT )负载了一种含氟的吡唑类配体复合物 1 (关键元素是 Cu ) ,当有乙烯存在时,复合体 1 与乙烯结合形成复合体 2 ,复合体 2 比较稳定,易与单壁碳纳米管解离。这种吸附 — 解离的过程形成了电压和电流的变化,从而可以计算出乙烯含量的多少。 这种装置的特异性如何呢?作者继续测试了其它同样会在成熟的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如乙醇( ethanol ) 、乙醛( acetaldehyde )和水等与复合体 1 的结合情况,相比于纯的单壁碳纳米管,复合体 1 与乙烯结合特异性最高,且检测的灵敏度最高。 50ppm 的乙烯优于 75 、 100 和 200ppm 的其它化合物。我们知道纳米材料特殊的功能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 SSA )有关,比表面积越大,纳米材料往往越活跃。单臂碳纳米管根据纯度与合成的方法,比表面积间于几十到几百 m 2 /g ,比表面积大的说明性能优良。作者通过负载聚苯乙烯颗粒的方法增大了复合体 1 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大了复合体 1 的活性,相比于负载之前的复合物 1 提高了 1.3 到 2.2 倍,改良后的检测系统朝向商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通篇的研究思路是很明确的,作者阐述的很详尽, 不仅是一项很好的基础研究,也是不错的应用研究,最重要的还比较有趣 ,这点很难得。 MIT 具有把基础研究商业化的传统,从这篇文章就可见一斑了。图书馆有订阅《 麻省理工 科技创业 》这本杂志,办的也是不错的,杂志定位的很明确,专门报道那些最有可能商业化、带来经济效益的研究和发明。而作为与 JACS 齐名的《德国应用化学》对文章的要求更注重新意,工作量可以很少,试验也可以很 “ 简单 ” ,但一定要是 “ 有用 ” 的研究。 MIT 的工作发在 Angewandte Chemie ,算的上科研中的 “ 门当户对 ” 了。 推荐阅读: Angewandte Chemie : Selective Detection of Ethylene Gas Using Carbon Nanotube-based Devices: Utility in Determination of Fruit Ripeness Angewandte Chemie : Detection of Ethylene Gas by Fluorescence Turn-On of a Conjugated Polymer Science : A Copper Cofactor for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from Arabidopsis 科学网: 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发表德国应用化学会志 科学网: 光声和光热光谱开启植物学研究新篇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53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当猕猴桃持久坚硬时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1-12-6 22:08
猕猴桃是水果之王,可是长期以来我一直没有重视它,很少买。这有个历史原因。出国前很少吃这种水果,那年头也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在国外生活时,超市里面基本上都是大包装。问题是,猕猴桃在夏天不宜久放,容易烂,而冬天它又不容易熟,放很久都还是硬硬的,放着放着就忘了吃,再长点时间,也一样烂了。非常的可惜。 前两天,看到超市有卖猕猴桃的,散装,随便挑。好奇地捏了几个,都很硬,想补充点维生素,但又怕酸,犹豫着是否该买。正好一个服务员路过,我就请教她,这种猕猴桃大概要放多久就可以熟了。服务员告诉我,可以回家把它和苹果放一个袋子里,几天就好了。大概是苹果容易释放出催熟剂乙烯: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咋从来就没有想过呢? 回家一试验,果然管用。僵硬的猕猴桃,跟苹果放一起,两三天就软得不行了,得赶紧吃,还得把苹果拿出来,否则剩下的就很容易烂了。 看来,不耻下问,何时何地都可能派上用场。 再想想这猕猴桃与苹果放在一起,总觉得跟几个女生住一个宿舍有点相似性。因为时间长了,生活在一起的女生们的月经都很可能会趋于同步。这里头的作用机理本质上应该是类似的,只不过,那些女生身体上飘出的分子是啥就不知道了。否则,岂不可以搞出个药来,实现人工调控那个周期函数吗?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300 次阅读|7 个评论
水果催熟
songshuhui 2010-3-15 18:09
云无心 发表于 2010-03-12 13:47 古代埃及人通过划伤无花果树促进果实成熟,古代中国人把青涩的梨关在房间里熏香,现代花贩们可以把云南的花剪下来运到北京去开,而水果贩子们,则用药水把青香蕉催熟在这一切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都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乙烯。 乙烯在中学化学里就出现了,不过多数人听到它,首先想到的还是冒着白烟、管道交错的化工厂没错,它是现代工业中主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然而,它又是如何与水果的成熟联系在一起的呢? 乙烯与植物,寻找那只看不见的手 19世纪,美国和俄罗斯的许多地方已经利用木炭不完全燃烧得到的气体来点灯照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那些气体在管道输送中会泄漏一部分,1864年,还有人注意到了管道周围的植物长得跟正常的不同,比如枝条更加繁茂。 正如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那样,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细心和好奇的人。1901年,一个名叫奈留波夫(Dimitry Neljubow)的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当时还是一个研究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实验室里种豌豆苗。他发现在室内长出的豌豆苗比室外长出来的更短、更粗,不垂直向上长而是往水平方向长。在排除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空气。由于照明气体的存在,室内空气中含有一些室外没有的成分。最后,奈留波夫找出了影响豌豆苗生长的成分乙烯。而植物短、粗、横向长也就成了检测乙烯泄漏的三项指标。 科学的车轮滚滚前进,到了1917年,一个叫做达伯特(Doubt)的科学家发现乙烯会促进水果从枝上落下,由此乙烯与水果催熟的关系露出了一丝端倪。不过,此前的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外源乙烯的。直到1934年,英国科学家甘恩(Gane R.)才从成熟的苹果中分离检测到了乙烯的存在,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了更多的关注。现在,植物学家、农学家们不仅搞清楚了乙烯如何产生、如何影响水果成熟,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利用它来调节水果的熟与不熟。于是,本文开头所列的那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被这只看不见的手联系了起来。不过,水果的生与熟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水果如何成熟 尚未成熟的水果是青涩的,一般而言硬而不甜。青来源于其中的叶绿素,涩来自于其中的单宁,而硬主要是果胶的功能,不甜则是因为淀粉还没有转化成糖。等到应该成熟的时候,植物中就会产生乙烯。乙烯一起,水果中的各部分就像听到进攻的号角,纷纷起身,开始了夺取成熟的战斗。那一刻,它不是一个人:有酶来分解叶绿素,甚至有新的色素产生,于是绿色消失,而红、黄等代表着成熟的颜色出现;一些激酶分解了酸而使水果趋向中性;淀粉酶把淀粉水解成糖而产生甜味;果胶酶的到来则分解掉了一些果胶,从而让水果变软;还有一些酶分解水果中的特定化合物而释放出某些气体,于是不同的水果就有了不同的香味 自然成熟的水果,也意味着种子已经成熟。变得香甜可口,客观上是满足了人和其他动物的食欲,对于植物来说是让动物们传播种子而付出的酬劳。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何水果好吃而种子却不能被消化可以随着动物们的活动而流浪远方,在各个角落里生根发芽。 不知道是为了方便被吃掉,还是为了即使没被吃掉也能够回归大地,不是瓜类的植物也同样会果熟蒂落。达伯特发现乙烯会促进这一过程。当乙烯到来时,蒂中的细胞就活跃起来。尤其是果胶酶,分解了果胶之后,果实和母亲的联系就变得格外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它们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所以,如果牛顿真的是被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的灵感,那么实在是应该感谢那一刻附于苹果身上的乙烯们。 遏制乙烯,保鲜的关键 对于科学,许多人关心的只是对我有什么用。而许多科学上的发现,对我们还真是没有什么具体的用处。不过,乙烯的植物激素作用不在此列:明白了它的作用,即使我们不是杨贵妃,也可以吃上万里之外的新鲜水果了。 水果一旦成熟,即使被摘下了,内部的生化反应还是难以遏制。比如说,糖转化成酒精、水果进一步变软我们的肉眼看到的,就是水果烂掉了。而且,这个过程发生起来非常迅猛。比如香蕉,只要几天就够了。 既然知道了一切过程尽在乙烯的掌控,那么我们就可以擒贼专擒王,控制住乙烯就好办了。比如香蕉,在很生的时候收割下来,放置在乙烯产生最慢的温度下(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这个温度是13℃~14℃),就可以放置很长的时间而不烂掉。如果包装的箱子或者箱内有能够吸附乙烯的材料,就更有助于把乙烯的浓度控制得更低,大大延长保存时间。到了需要的地方或者时候,把昏睡的香蕉们用乙烯唤醒,就可以在几天之内变熟。一般而言,热带和温带的水果对乙烯都很敏感,除了香蕉,通常还有芒果、猕猴桃、苹果、梨、柠檬等采取这样的方式。 我们经常见到高档的水果被纸或者泡沫包着。不过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高档。就像人体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防御反应,从而导致某些生理指标变化一样,水果受伤了也会刺激乙烯的分泌。在运输过程中,摩肩接踵的水果们难免磕磕碰碰,虽然只是小伤但也足以使得它们产生更多的乙烯,加速成熟和腐烂。而成熟变软又使得它们更加容易受伤。良好的包装减少了这种受伤的机会,有助于减少损失。 产生乙烯,催熟的关键 虽然乙烯与果实的关系被人类认识不到100年,但是对它的应用却有着久远的历史通常所说的经验,有时候的确蕴藏着科学的机理。 中国古人采下青的梨,会放在密封的房间里对它们熏香。不清楚古人们是如何发现这样可以促进青犁的成熟,但是这与今天的水果催熟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香是一些植物原料做成的,熏香的燃烧不完全,产生的烟气中可能含有一些乙烯成分。 古代埃及人的应用看起来更加神棍。他们在无花果结果之后的某一时期,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说是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现代科学研究却证实这种看起来神棍的做法是合理的。1972年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的一篇论文证实,无花果结果之后的16~22天,对果树进行划伤处理的一小时之内,乙烯的产生速度会增加50倍。相应地,接下来的三天之中,果实的直径和重量会分别增加到2倍和3倍,而没有划伤的则只有小幅度的增加。在中国农村,核桃结果之后人们也经常在树上砍出伤痕,或许也是同样的原因。 古人的经验是无意识地应用了乙烯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而现代农业中则是有的放矢。那些经过保存运输的生水果,在分销之前需要进行催熟操作。乙烯是气体,使用起来显然不方便。现在一般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本身跟乙烯是完全不同的化学试剂,最后会在植物体内转化成乙烯。因为它是固体,工业产品以液态方式存在,使用的时候进行高度稀释,所以使用很方便。低浓度的乙烯利安全无害,所以不用担心它催熟的水果有害健康。不过,高浓度的乙烯利可以燃烧,对于人体也会有一定损害,废弃之后还可能对环境和水质有一定污染。这也是它倍受环保人士和自然至上者们质疑的主要原因。 乙烯利的应用不止于此。它还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果实成熟,比如在西红柿、苹果、樱桃、葡萄、黄瓜、南瓜、菠萝、甜瓜、棉花、咖啡、烟草、小麦等作物的生产和销售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在某些地方,还有人用电石来催熟水果。电石与空气中的水反应,会释放出乙炔。有研究发现乙炔也有一定的催熟能力,不过所需要的浓度要远远高于乙烯。乙炔本身倒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工业上使用的电石可能含有砷等有毒物质,所以这种催熟剂在很多国家是非法的。 如何让家里的水果变软 一般来说,香蕉、苹果、葡萄之类的水果如果是未成熟采摘的,在分销之前都经过催熟才上市。但是芒果、柿子、猕猴桃,可能没有经过催熟或者没有完全熟透就摆上了货架。 如果买到的是这样的水果,最简单的当然是耐心地等到它们慢慢变老。如果想加速它们的成熟变软,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虽然中学化学里有制取乙烯的实验,不过建议不要在家里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乙烯利等催熟剂也不建议使用,一方面不便宜,另一方面高浓度的乙烯利也有一定的危险。为了早点吃到水果而发生事故,哪怕只是把手灼伤,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所以,还是采取一些天然的、温柔的、完全没有危险性的方法比较好。因为苹果和香蕉都能产生相当量的乙烯,所以把它们和要催熟的水果,不管是梨、柿子、芒果还是猕猴桃放在一起,用袋子装起来,都能起到一定的催熟作用。考虑到香蕉比较容易坏,而乙烯主要由香蕉皮产生,也可以吃掉香蕉放香蕉皮就行了。 另外,从理论上说,伤害水果会促进乙烯的释放。在民间,有在柿子上插秸杆促进变软的说法,而西方也有一个烂苹果破坏一整筐的谚语。所以,在要催熟的水果上无关紧要的部位(比如蒂上)扎一些伤痕,或者直接在袋子里放敲坏的苹果,或许也有助于加速它们的成熟变软。 催熟水果好不好 说起水果催熟,基本上是千夫所指。希望吃到自然成熟的水果,本身无可厚非。那些在树上就成熟了水果,也完全可能味道更好。但是,成熟了才采摘的香蕉,运到北京或许只有少数人能够吃得起。而无论再有钱的人,也不可能在另一个季节吃到它们。 所以,把天然成熟的水果和未成熟采摘然后催熟的水果来相比,实在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天然成熟的水果再好,没有的吃也枉然。而现代农业技术所带来的这些非自然的产品,至少让寻常百姓也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吃到这些水果。这个待遇,实际上比杨贵妃的荔枝也还要高一些。而且,一旦在心理上适应了,这些不自然的水果,也并不是自然至上者们所鄙薄的那样难吃。至于营养,且不从生物学上去比较,与没有吃的相比,不自然的水果还是要有营养得多。 (发表于《新发现》,文字编辑:刘睿)
个人分类: 化学|3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symphony orchestra of ACS 生物的交响乐
macho12352 2009-11-24 13:19
Genetics.2009Sep14. ACombinatorialInterplayAmongthe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IsoformsRegulatesEthyleneBiosynthesisinArabidopsisthaliana. TsuchisakaA,YuG,JinH,AlonsoJM,EckerJR,ZhangX,GaoS,TheologisA. PlantGeneExpressionCenter. ACS1,ACS2,ACS4-9,andACS11总共9个ACS基因 作者通过大量的筛选ACS突变体和蛋白互作研究, 阐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ACS蛋白之间的同源二聚体,异源二聚体对乙烯信号传导的作用。 Dr.Theologis历来的文章就是用遗传学的方法来研究基因家族的功能。像AuxinResponseFactor(ARF)家族,有23个成员,也是这样被作者研究的。 看来,番茄的研究领域中ACS的研究也是很热的。Dr.Theologis已经开始进军tomato领域了。
个人分类: Ethylene|2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