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为人处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热度 37 wangdh 2015-9-26 23:08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 王德华) 记得这是我跟一位来咨询我的一位学生的建议。我跟自己的学生也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听到不少毕业工作的研究生说,要是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听了导师的建议,把那个课题做下去,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也有的说,自己当年玩心太重了,对自己要求太松了,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想起来,很可惜,后悔极了。也有的说,当年都没有把导师跟我们讲的那些当回事,也没有认真去思考过,现在想起来,很不应该的,很多事情老师讲得都很有道理,很多方面老师讲得都很对的。还有的说,要是当年导师对我们要求再严厉一点就好了,我们老师太仁慈了。 每每如此,我也很认真地说,其实没有对错,当时你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当时的你也是对的。今天能够意识到当时的一些单纯和幼稚,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如果当时不玩,不鲁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的。得失,有时候很难平衡。有得,就有失,古人早说过。人类的成长是很花费时间的,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是最重要的。没有哪个人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成长模式走过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经历,教训和感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少研究生对于自己将来有些迷茫。有研究生在征求我的建议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我爸爸怎么说,我妈妈怎么说,我同学怎么说,我朋友怎么说,等等。 有的研究生在课题选择上与导师发生冲突。自己想做的课题,导师不同意,导师给的课题,学生又不愿意做,双方就会僵持起来。最后往往是学生自身利益受损。 也有些已经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读博士的机会而走向工作岗位,不管这个工作职位自己喜欢不喜欢,将来发展如何。在当今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先占个位子再说。说得挺无奈的。 很多方面,师生之间需要交流。导师需要意识到,研究生需要觉悟到。双方有需求,交流才有意义,才有效果。 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幼年教育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有些是已经刻在骨子里、融进血液中了。对人对事的看法,思想意识,甚至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到成年阶段,基本就定型了,可塑性很小了。 读研究生做学问,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是一件新鲜事。开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研究生在硕士期间,甚至在大学期间,有些认识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甚至会有有悖学术规范的潜意识。对于这些研究生,在博士阶段要去纠正就会很花费力气,甚至徒劳无益,费心劳神,没有一点效果。 道理本该很简单。读研究生,选择了导师,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导师在学术上有能力指导你。如果你选择了自以为还不如你的导师,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道理,如果单位风气正派的话,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是得到了单位学位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的认可的,在学术上是有能力指导研究生的。 在自己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有些事情有迷茫的时候,一个简单建议: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尤其是思想成熟了,能力过硬了,就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见了。什么时候做学生,什么时候做老师,角色的转换自己应该知道。 (注:前些日子写的一点文字,是接着导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这个主题的。总感觉没有写出自己的思考来,有些肤浅。想日后补充,时至今日也没有补充。看来思考也是有一个状态和兴致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472 次阅读|93 个评论
[转载]《老子》中处世中的十大哲理
fufan 2015-1-5 04:03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引自: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U0MTY0MA==mid=201093997idx=2sn=6f06df41b2b304de478cc6c446adc491key=e93eaa78f498ebef227585355a14c23970df5605c176a2a44c6aa7149ae740a423beab3f146995fde27ccda0e480ae8dascene=7uin=MjIzMjQ5ODM0Mw%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MQP%2BmCK766RvPkBM6HZ7bxZfDH69cR0wkKKedrzq81zUbkoDC6%2F2t%2FxHISg3tDrZ OR: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25851do=blogid=842832
个人分类: 修身养性|1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人刻画女人一般都很到位
热度 8 Majorite 2014-7-29 03:04
万维网上瑾子女士发了一篇文章《 国内来的同学真是 牛》, 很有趣,借来给大家一读。 老公的大学女同学从国内去美国访问,上门做客,出国已久的人与久在国内呆的两个女人之间价值观念及其个性的差别、矛盾与冲突就此开始,毕竟人生的道路与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亦就不一样, 虽然我们外人很难判断谁对谁错。而女人在乎的这些东西,男人往往是不在乎的。 女人刻画女人的文笔如此之娴熟,骂人全然不吐脏字,为科学网上男性“国家级大名师”所不及,即使上海滩的皖籍小逼三也自叹不如,实在的佩服。 瑾子:国内来的同学真是牛 这位牛同学本来与我没有多少瓜葛,先是我先生不久前在微信上和她握了手,认下一个同窗,接着她来美国周游两个月,所到之处,同学们洒扫庭除,迎来送往,让我有机会见识了她的牛。 见到她之前,有人说她那“牛”更应该叫“二”,我听了立刻想起《红楼梦》里的史湘云,说话有些大舌头,叫起贾宝玉来,“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 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让林黛玉有话说。他们说不对,她舌头很顺溜,是北京话里的那个“二”。我又想起过去看《非诚勿扰》,有个北京姑娘,每每京腔京调给男嘉宾打“二”分,孟非让她解释“二”的意思,这北京姑娘挺可爱,尖团音“就是,就是”了好一会儿,最后说意思是夸男嘉宾。孟非透精透能,如何不知道“二”的含义,恐怕就是借机制造看点,可是那北京姑娘含了蓄,“就是”不明说。 “二”字看上去就没有“一”好,汉字是象形字,长相和内心挂钩,“一”字横跨东西,一段长城,或者一抹青山,气宇轩昂,一举千里。“二”字明显被稀释了,含金量降低,三心二意,脚踩两(二)只船,摇摇晃晃的不稳,或者缺点什么。这位同学究竟是牛还是二,先来看看这件事,春节前大伙在微信上聊回家过年,她登场耳提面命:春节车多路忙,都不要自己开车,出车祸被撞死不值得。有同学全家老小已经整装待发,听了大声喝住她:呸!呸!呸!闭嘴!要说她大概也是好意,但是那话像装了瞄准镜的狙击枪,对着人家的脑门亮红点,虽然枪是空膛,但让人看了恐怖,想起窝心。 她到我家时日过正午,让进屋里,嘘暑问水,她一边朗朗回绝:不喝不喝,什么都不要。一边目光炯炯,巡视四周,有些师长领导的派头,除了仍然套在脖子上的那个旅行枕圈显得不大严肃。我家这次是中转站,一个同学带她过来,然后换乘,一起驱车二百多英里到另一个同学家Party。我们到外边装车赶路,骄阳白亮亮照在车道上,她站在树荫下认真地说,你们家不好,太热。在美国住了一些年,极少听到周围的西人当面锣对面鼓数落别人的房子,车子和脸子,我当时一愣,随即对她笑笑:今天80多度,是比较热。她不同意:你们家这个地方不好,在山上,比别的地方热。山上的气温总是低几度,又有徐徐风动,怎么会比其它地方热?我客气的“哦”一声,让她知道信息全部收悉,而且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上了车她开始叫冷,把后座的冷气出口关了,她还叫冷,把温度从72度调到76度,她依然口口声声的冷,最后不得不把车里的冷气关了,除了她,其他三个人溽热气闷。她却发牢骚:你们真是的,一会儿热,一会冷。 有朋友来访,总是快乐的事,可是这位姑奶奶牛,横竖都郁闷。我全心全意想着尽地主之谊,不然也许会问问她:地球不合意,要不您找个其它星球逛逛? Party同学家的房子不算太小了,5000多平方尺,房前花圃勺勺,房后池水滟滟,客厅两层楼上下打通,高爽浩阔,她看不上,这房子光线不好,这么暗。没人接她的话茬,她念念不忘,在后来的两天里隔三差五要拿光线 说 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个土豪什么的,住在哪个霁映霞照的琼瑶仙阁,其实她府上坐落在国内一个闹市的旧公寓楼里,70平方米,建筑面积。 她在同学家住的客房独带卫生间,不满意的是床单,怎么没有被罩?实在不方便。女主人解释说,这种宾馆式的床单比较容易换洗。她不高兴,睡着难受,你有没有布?我做一个。不用说被罩没有做成,让她耿耿于怀。饭菜也不可意,开口闭口国内如何如何好。我们深感歉疚,不错,不错,对国内的吃这里只有望洋兴叹,让你受委屈了。为准备这个Party,五、六家人备战多日,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餐餐十几个菜,可惜她的胃口级别高,我们不达标。 Party有一顿饭主打我做的饺子,传统项目,准确的说,是大家动手包我带去的饺子馅。她照例审查一番,馅里有虾仁吗?回她的话:是正宗北方饺子,不加虾仁。她张口给我的饺子判了死刑:不好吃!没有虾仁不好吃!不听取申辩,也不考虑证据。我说过,几十年在家里做厨娘,我敢夸口的饭菜唯有饺子,不久前我还拿别人的话自捧:有朋友说此生不吃我做的饺子,是一大憾事。砍什么不好,非要拿我的饺子开刀,砍什么都好,别拿我的饺子开刀,这饺子不是饺子,是长在我心里的宝贝疙瘩,刺激我的宝贝疙瘩,难免不反弹。我忍不住顶她,你怎么这么武断,吃了再下结论。她才不:不用吃,没有虾仁不好吃。她始终不渝的牛倒是提醒我记起那个“一”字下面加一横的字,有那个字垫底,什么样的刺激都能对付。我包我的饺子。 饺子一锅一锅煮,大伙一拨一拨吃,第一拨吃完的同学起身给下一拨同学腾地方,她仍然埋头饺子专心致志,我看了并不意外,哈哈,如果用邓丽君的话,看今天(这会儿)你还怎么说。她不说,到第二拨有同学吃完离席,她再次坐下,在自己面前放一只小碗,摆一碟老醋。我心花怒放,这么衷情且迅速的回头客,真给我面子。 女主人是个讲究的女人,穿衣戴帽上很愿意花心思,可是不入她的眼,话也如同下坂走丸,骨碌碌滚将而出:你微信的头像怎么放那张照片?衣服太土!这种痛下针砭往往突如其来,与正在谈论的话题风马牛不相及,让人没有心理缓冲。再如正在说某本小说,她对着另一个同学题外发挥:你应该换个发型,这发型像男孩子。别人又不好与她辩驳,除了脸上有些挂不住,就是不由自住看看她葫芦一样鼓蓬蓬的肚子和紧扣在肚子上拧眉咧嘴的小毛衣。她的头发齐耳,贴近头皮半寸的分头线处是灰白色,余下的墨黑,有点像山坡裂开一道沟。世界杯上有些球星的头发就是染成这种中间一行浅,两边大片深的颜色,不知道是她超级前卫,还是忘了补染新长的白发,或者就是潇洒不在乎。我吸取教训,挖好掩体防备她的冷剑,可是到了没有听到她评头论足,一定是饺子堵住了她的嘴。别人不如我运气,猛不防中她一剑,被说成土匪也有,被定为没有孝心也有,两天下来,她剑下伤员成片。 Party的第二天我早早醒来,屋子寂然无声,夜里闹到很晚,大伙还在睡觉。我想接着睡却好梦难成,正在耐心与睡神套近乎,突闻楼下嘣蹦咚咚,屏息静听,一阵琴声轰鸣,算不上悠,绝对够扬,呼啦啦如飞石倾。我出门走到楼栏处探头下望,带她到我家的那个同学穿睡衣疾步走进客厅,压低嗓子:都在睡觉,不能弹琴。琴声嘎止,我听到她说:我起床好久了。 吃早饭时,几个女人坐一张桌子,我看着她勤勤恳恳完成碗里的食物,心里生出一些感动。她不浪费食物,吃饱了也要把自己碗里的饭菜慢慢装进肚子,实在吃不完时,一定放进冰箱第二天接着吃。我突然很想了解她,想知道她脑子里的活动,半开玩笑说D姐,能采访一下你吗?是这样,我想问问,早上你弹琴时,是怎么想的。她说,我没想什么。我接着问,那什么……大家都在睡觉,你没有想到会影响别人吗?她很坦然,我已经起床很久,都八点了。 她的回答似乎为她的 言行作 了一些 解释:很多时候她只考虑自己,或者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自己的世界装饰成花团锦聚的舞台,然后披翠戴红,在上边甩水袖弄长枪,美得不行。不要误会,她智商不低,在学校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之后读研,之后在大学任教。有一个说法是她情商低,有一定道理。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识别他人的情绪,社交能力差这些低情商的特征和她的表现契合。 可是,情商低必然“牛”吗?看自己是东岳之巅,看别人是匍匐脚下的小山峦。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也就是说一个情商低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对别人景仰和佩服,对他人礼貌和尊重?两天里,在大家忙着做饭、洗碗、收拾时,她除了批评,没有说过一个“谢”字,牛的旁若无人,二的大张旗鼓。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云南一个偏僻小国---夜郎的国君问汉武帝的使者:汉朝与我这里比哪个大?夜郎的地盘区区不过汉朝的一个州,这问题让汉使忍禁不俊,夜郎自大的成语也因此流传。鲁迅在《野草》里也讲了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 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前一个故事讲妄自尊大的牛,后一个故事描述出言不逊的二。牛也好,二也好,除了情商,是否与文明,修养和德行有关? 我说不准。日常小事上,有些人从不当面微词灰心别人,什么事都把方向盘朝着鼓舞人心的地方行驶,而有些人总是高明,别人总有毛病。高明可以,怕的是无知,无知也罢了,怕的是不着调,不着调也将就了,怕的是心术不正。应该多说一句的是,据专家讲,情商多为后天养成。再应该多说一句的是,牛归牛,二归二,这位同学起码不存在心术不正。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86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戴世强教授: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热度 1 carldy 2011-5-21 11:21
【备注】这里引录的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的博文: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我不是科学家,那是小时候的梦想。不过,即使当不成科学家,具备科学家的一些相关特征,也未尝不可也! 自从 “钱学森之问”家喻户晓 之后,“杰出人才”、“杰出科学家”等字样频频见诸报端。人们会问,什么样的人是杰出科学家?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对于这个问题,英国生物学家、科学方 法论专家贝弗里奇在他的两本著作《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中早就有过回答,这里谈一些学习体会。全文以我所熟悉的郭永怀教授为例加以铺陈。 建造一幢巍峨的大厦需要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但只要有若干杰出的设计师;建立科学的大厦需要一大批前赴后继的科 研人员,但只要有若干杰出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把科学家分成两类:浪漫型科学家和古典型科学家,前者善于发散思维,后者长于会聚思维,杰出科学家兼有两者的 长处,既是冲锋陷阵的开拓者,又是脚踏实地的耕耘者。按钱学森的说法,他们身上实现了“热与冷的结合”。 杰出科学家为人处世有不同的方式,科研治学有迥异的作风,但他们有共同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急欲揭示观察到的现象的本质和成因。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强烈愿望,亦即,用全新的理论或方法诠释潜在的事物真谛。我的导师郭 永怀先生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偏僻小村,村里连完小也没有。他从小就有无穷的好奇心,上中学开始,一路公费,在大学里,他与三五同学建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 ——“微社”,如痴似醉地探求各种知识;获得中英庚款留学机会之后,他先后师从哥廷根学派传人辛吉教授和冯 • 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对现代航空中的热点问题——突破“声障”产生 了巨大的好奇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解决这一难题,在冯 • 卡门的指导下,他与钱 学森并肩战斗,提出了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贡献。 2. 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及其社会需要有广博深邃的宏观大视野,善于把握学科 研究新动向,敢于制订占领科学前沿阵地的新决策,因此,经常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郭永怀先生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能站立在学科发展的“潮头”,抓住亟待解决 的关键性问题,如迎战“声障”、“热障”;开展爆炸力学、磁流体力学研究; 1958 年,他主持中科院力学 所日常工作期间,与钱学森先生一起,提出主攻“上天、入地、下海”问题的大方向,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3. 废寝忘餐的工作热情 。他们以近乎狂热的激情投身科研,从中享受无与伦比的真正乐趣,越是遇到困 难,干劲越大,一旦获得进展则欣喜若狂。他们经常没有时间消遣娱乐和顾及家庭生活。据统计,美国的杰出科学家一般每周工作 120 个小时。他们把探索未知世界作为巨大的驱动力,丝毫没有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 动机。郭永怀攻博时用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为计算工具,通宵达旦地进行跨声速流动的复杂计算,最后写出了百余页的技术报告;我认识他时就知道他每周工作六天 半,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和书房里苦干;颐和园近在咫尺,他们夫妇仅在回国时在钱学森夫妇陪同下去过一次!回国十二年间,他一直在中科院力学所、九院和西部 核试验基地之间来回奔波,直至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4. 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杰出科学家从不人云亦云,不轻信已有结论,总是用自己搜集的证据下判断, 判明是非曲直;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且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千方百计证实自己的假说;一旦遇到挫折,仍有百倍勇气修正自己的观点;遇到非议时,坚守自己 的科学信念。郭永怀在研究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时碰到奇异性困难,他经过长时间思索,独辟蹊径,提出了把边界层方法与坐标变形法“相乘”的一种新的渐近方 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产生了 PLK 方法(邦加莱 - 赖特希尔 - 郭永怀方法)。在“文 革”期间,面临普遍不重视基础研究的局面,他敢于顶住压力,大声疾呼基础研究不能丢,队伍不能散,并坚持原定的研究方向,为所在单位的基础研究保存了实 力。 5. 善于群策群力协同攻关 。他们以身作则,富有人格魅力,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长于团结年轻一代协同 作战。他们用自己的激情和示范来鼓舞团队的士气,并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郭永怀在中科院力学所和九院组建了生机勃勃的研究群体,亲自组织讨论班, 对青年人循循善诱,使他们很快成长起来。青年人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写成了论文,送给他审阅时,他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总是在论文初稿的署名中把他自己的名字 划掉。 6. 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他们对自己的科学创造很有感情,勇于争取成功,并把自己的成功与社会发展 和学科发展联系起来。郭永怀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1965 年,他说过:“我作为 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 实践了他的愿望。 请大家注意,上述各条中没有关于智力特征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提到杰出科学家智力超群、聪慧异常,实际上他们的智 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当然没有很鲁钝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调查分析表明,最适合做科学研究的人士的智商在 120~140 的范围内。极高智商的人士成为大科学家的反而为数不多。 我认为,杰出科学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最起码应该有上述性格特征和长处。我们在判定一位科学家是否杰出、优 秀,不应只看他们头上有几多“光环”,而是应该用上述“尺子”来量一量,从而确定是否为我们真正应该效法的楷模。 我期盼我国新一代学人中不断产生真正的杰出科学家。要明白,上述性格特征中,有先天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在后天的历练 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的年青人要有大志向,要化大力气,潜心做学问,向成为杰出科学家的方向努力。我相信,总有一天,“钱学森之问”将不再成为议论纷纷的话 题。 参考资料 贝弗里奇 ,W. I. B. ( Beveridge, W. I. B. ), 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科学出版社, 1979 。 贝弗里奇 ,W. I. B. ( Beveridge, W. I. B. ), 发现的种子,金吾伦等译,科学出版社, 1987 。 附注:这两本书均有电子版。 【备注】这里附上了上述两本书的电子版本,供有兴趣者阅读。 《科学研究的艺术》The art of science.pdf 《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发现的种子.pdf
个人分类: 身边的科学 Science around you|1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应该注意的为人处事之道
arithwsun 2011-5-16 04:57
因为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接触过程中,老是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集成讨论一下。 为了方便讨论,将内容放到豆瓣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802146/?start=0remove=ok 这里就选择了“不允许评论”。 刚谈了几点,可能后面还会有别的老师添加。 2011-05-16 04:36:14 王永晖 先说第一件,有不少大学生,学习也十几年了,写信的时候,抬头、落款不具,不尊重书信格式,要说是好友之间通信吧,也无可厚非,可明明是给老师写信。 要说是没把老师放在眼里,但是有时候明明是对他们人生起关键作用的信件,如考研咨询信件,也是这么写,那就更让人困惑了。 我接触的学生,基本上是八十后一代,这方面缺少教养,是否跟其父母是文革一代有关,不是很清楚。 2011-05-16 04:53:06 王永晖 这一段,是最近有感而发的。 学生跟导师之间的交往原则,尚未系统化,因事而说两点,道理可应用于工作以后跟上级交往时: 1. 注重沟通,电子邮件交往是现代的一个重要形式,不能老师给学生写的字数,比学生给老师写的字数还多,那就反了。 我意以为,理想的比值是,后者:前者=10:1,如果老师和学生关系比较近,两种情况居一 a. 学生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老师上辈子欠学生的。 b. 学生很能干,已经成为老师的合作者。 可以将比例改为,后者:前者=5:1。 工作后,其实跟上级的交往也是这样,自己要估计好一个正确的比值,过多多少都不好。不要怕给上级沟通,上级很可能不会给你回信,即使回,字数也可能很少,这就是我说的比值。 2. 不要轻易推翻共识。 如果领导/导师已经把一个道理,给下级/学生强调过很多遍,而且下级/学生听的时候,都是在点头,那就说明已经形成共识。 下级/学生,在真实操作实践过程中,就不应该轻易否定这种共识。实际上,我发现,孔子当年所说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能说的就是这点。 当然,这句话很不好听,但还好,不是我说的,是孔子,可由他担当,什么意思,就是可能相对而言,有更高比例的女子和小人,更容易去轻易否定已经形成的共识。 不是说不可以否定共识,关键在于“轻易”二字,如果你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证明了原有的共识需要改进,只要不是昏君,导师/上级高兴还来不及呢。 因为,每一次共识的改进,都意味着“模式”的变革,事业前进最大的效益,就来自于此,模式变,是质变。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7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
williamwangz 2011-4-23 16:52
今天去参加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见到了陕西这边高校里的很多数学牛人,更感觉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是不知道为何,回来后心里面的感觉是教育学术的净土好像更少了,真的是奇怪了哈! 诚恳地说,像蔺老师这样总是努力提拔年轻人,鼓励年轻人的导师不是很多,这几年更加感觉如此,在此,也感谢我的学术启蒙导师蔺小林教授,他的为人处世,对待学生等等,都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3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研究与为人处世的规则
热度 7 卫军英 2011-4-15 16:09
有一个“学术研究与为人处事的二十三条规则”的帖子,读来感觉这些原则写得真好。据说原文来自于 1986 年 Hamming 给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的 200 多名科学家所做的演讲。 Richard Hamming ,美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基础理论奠基人之一,以 Hamming Code (海明码)闻名于世。择其要旨梳理如下: 一、要有雄心和决心去做“大事”; 二、运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热情、努力、勇气和正确选择自己要做的事; 三、盛名和良好的条件有时反而对做事无益; 四、当你被问题所迷惑的时候,换一个角度考虑,结果有时会出人意料; 五、要比别人更努力,多付出一点点,常年累月后就可以获得多于别人数倍的回报; 六、要允许不完美和模棱两可的东西存在,继续探索,很多伟大的奥秘也就蕴藏于此; 七、要尽量研究那些可以解决一篮子问题的普适方法,这比一个一个去解决特定的问题更为重要; 八、要让自己有时间来进行对于“重大问题”的思考与沟通; 九、要保持积极开放与沟通,“闭门造车”是没有前途的; 十、应该让自己的成果成为别人前进的基石,让别人站在自己肩膀上看得更远,而不要仅仅站在相互的脚面上; 十一、一个科学家必须学会推销自己的理论,要学会写清楚的文章,学会在正式场合发言,学会在非正式场合与别人讨论; 十二、思考一下,别人为什么愿意读一些文章,而不愿意读另外一些,要写别人愿意读 的文章; 十三、在向别人介绍你的成果时,框架和概貌比细节更重要,充斥细节并不是好的方式; 十四、不要在一些意义不大的琐事上过分浪费时间,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十五、要帮助别人,并且获得别人的帮助,以获得足够的资源; 十六、要利用整个组织来工作,而不要事必躬亲; 十七、要尽量学会与组织和谐相处,利用组织,获得组织支持,不要在与组织的抗争方 面浪费太多的时间; 十八、不要太坚持自己的“个性”,要学会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融入你所在的环境; 十九、多看到事情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有时候看似不良的个性也会转变为前进的动力,比方说对于懒惰的人,“逼上梁山”有时候是一种促使自己努力的有效方式; 二十、对自己要诚实,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二十一、与那些顶尖的,并且能够给你灵感和方向的人为伍; 二十二、过多的阅读并没有用处,重要的是思考和融会; 二十三、每经过 7 年左右,人应该换一个领域,以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Hamming 所说,真是至理名言。虽然本意只是针对科学研究领域,但是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早些年并不知道这些道理,似乎也没有老师给指点过,只是在步入不惑之年后才慢慢明白这些,很多道理是在跌跌撞撞中逐步省悟的。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所谓文如其人,很大意义上说的是一种境界。上面这段话从大处着眼,就细处落笔,真不愧为学为人的原则。古往今来成大事做大学问者,必须眼界开阔富有大气,而大气恢弘首先来自于人的胸襟;灵活和领悟是触类旁通的基础;合作和融合是学术开阔的羽翼;努力热情是实现理想的动力;积极传播是达成目标的支撑;取法乎上是高瞻远瞩的前提。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468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关于“待人”与“接物”
ganensh 2011-3-1 12:41
待人接物本是一个完整的成语,我这里把它拆分为“待人”和“接物”两部分,想以此方便对接下来将要提到的两大类关系的阐述。如果将每一个具有平等人格的社会人简称为“主体”,而将非生命事物或不具社会成员地位的其他生物均称作“客体”,那么对于任何一个主体,他所要面对和处理的关系无非两类,即自身同其他主体的关系以及自身同客体的关系。因此,姑且将“待人”和“接物”拆开用以分指对这两类不同关系的处理。 首先,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似乎有必要多说一些。由于生理感受的特征与局限,人类不会生来就能精准地认识到自身与其他主体的平等性,在通常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诸如自我中心期、苦恼迷惘期、调整适应期等诸多心理变迁。甚至,从唯心的角度,又该如何去证明世界不是围绕自己在运转并与自己同存亡?好在唯我而存的世界观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抑或还要用单调枯燥孤独绝望来形容。人似乎与生俱来地害怕孤独,而与自己具有平等人格的其他主体则是这种孤独的最佳解药。同时,现实的生活也使自己趋向于采取人格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其他人。很多时候这样做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也不算是个太简单的过程。所谓物伤其类,而几乎越是被人们认为高等的物种这种现象越普遍,由此说明这种超越躯体否泰的感受应是进化所向是优越的。有理由相信物伤其类或是人格平等趋向的原始表象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则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及道德规范逐步对人格平等进行客观化实在化。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如单细胞生物发展到高等动物,原本超强独立性的细胞演变成为高等生命体内微小的组成单位,此时的细胞已然与它所在的组织器官乃至整个生命体休戚相关,即便它始终仅从单个细胞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遵循大机体的运转规律是它事关存亡的不二选择。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人格平等即是其中建构性的规则,尽管在不同时期具体情况有所差别。当然,对于主体和客体的精细划分以及主体之间平等性的定量描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一直在发展。如果某种制度致使一部分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不同阶层之间很难通过个人能力或后天努力而逾越,此时身处弱势的那部分人很可能被另一些人近似归入客体的范畴进而形同“接物”而待之,例如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这种状况一直在改变,甚至可以想见,未来社会里“主体”待遇或许不再只是人的专利,就如壮大的动物保护主义者所言,各种动物的生存权利也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认同了主体之间的人格平等,则必在思维行动中有一系列体现。如果我们的行为对象只局限于某些客体,并未牵涉到其他任何主体,那么,我们的行为只体现我们“接物”的方式。而“接物”是一个较为轻松随意的过程,我们极少需要考虑客体的感受,更不至于忧虑行为带来的不可预测后果。对于一支恼人的钢笔,写不了修不好,于是你将其弃之一隅又或丢入垃圾桶,即便它曾流畅地游走于你的手头,吐露万字,累累其功,你却丝毫不加留念弃之如敝屐;由于新买了相机,你将原来的相机低价转卖,所得的钱只消给新相机添个镜头,你珍视旧相机给你记录下的无数美好瞬间,却轻易抛弃了你的“功臣”,亦不顾忌谁人会批你喜新厌旧;一只苍蝇飞到你的碗盖上,你举掌一拍,苍蝇即刻魂归西天,你怡然自得,丝毫不担心警察会找上门来,更不会忧虑苍蝇的亲人某天将带一大帮苍蝇来找你偿命。而一旦我们的行为牵涉到其他主体,那么事关“待人”,此时显然不可再如“接物”一般随心所欲。既然是平等的主体,各方利益需要权衡万莫只顾一边倒,即便你突然间想放弃对人格平等的认同,对不起,谁叫你投错胎找错时代,法律道德等一系列固化的制度规则会毫不手软地对你进行修理改造。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人若每每仅依躯体的否泰或眼皮底下的利益行事,那么只能说明他的短视和愚昧。他人和社会对我们的行为有所要求,就如我们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要求一样,而这些要求着重体现在处理主体之间关系即“待人”的规范上。知恩图报,知遇怀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等这些都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常提到的言语观念,与“接物”时的任意而为实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诸多的行为规范是对所有的主体普适的,是社会赖以正常运转或向着更优越方向发展的共识性要求,如果我们在强调和受益于其他主体对规范的遵循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自己的约束,那么直接的后果是我们可能不自觉地走入了社会的对立面,恶化了自我的生存环境,更甚者乃如过街老鼠而即刻招致舆论围攻或法律惩罚。俗话说: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对于主体平等性的践行自古以来都是深入人心的,甚至表现在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有人会为一些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而义愤填膺,有人会因给他人造成的麻烦或伤害感到愧疚难当;有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头儿顶得天脚儿踏得地,有人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夜怕鬼敲门雨怕雷劈人。如此种种,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主体平等性的自觉尊崇。这里特以“待人”来囊括所有涉及到其他主体的思维行动,那么,与仅涉及客体的“接物”相比,“待人”当是一种复杂得多的事物。 对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对待,或说对“待人”和“接物”的区分处理,恐怕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应有的认知,然而有些人却总容易在这上面犯错误。诸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卸磨杀驴一类成语,字面上描述的是一种“接物”行为(尚且不考虑未来社会某些动物会进入主体范畴),却常被人冷心淡肺澹然无虑地应用于“待人”领域。的确,有时候某些行为不可避免会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或体会,但至少我们对此应予留心,尽量设身处地地想想,若按自己对他人设置的标准来看是不是可以接受,决不该沦入到“接物”般大意的境地。更有一些人居然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抱着骑驴找马的态度,同样是一个行之于“接物”则无碍的成语竟被赫然用到了“待人”之最热场合,怎不叫人情悲意伤。如果这些人本身对于忠贞型的爱情白头式的婚姻港湾般的家庭并无憧憬,对于心猿意马的感情随时可能消失的爱人也毫不介意,那么任他们怎么骑驴找马别人也无话可说,至少他们在这方面对人和对己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希望他们能稍微仁厚点,找“驴”也要找一个与他们爱情婚姻观念相容的“驴”。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么是天真稚嫩得过了火,要么只是道义上的“苟且族”。这里的“苟且族”用以专指那些认同或认识到人格平等却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不一致或做不到一致的怀揣侥幸心理或苟且心理的人。按照这个定义,似乎多如牛毛的人要被划入苟且族,然而应当注意的是,一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某些无伤大雅的尤其是蒙昧情况下的违规或捣蛋具有合理的宽容度,这种宽容度对自己和对他人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 当然,“接物”也并非如某些人想象的那般随心所欲,何况它与“待人”之间也不存在客观严格的划分界限。人的思想行为之所以要受到理性的约束或社会的规范,最根本的两点,其一,人要协调自身甲项要求与乙项要求的矛盾,最常见的就是当前益愿与长远益愿的矛盾;其二,人要协调自身与他人乃至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广义上来讲,第一点或可部分涵盖第二点的要求,但二者并不宜合并(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因人而异)。这里的“待人”与上述两点皆有关,而“接物”则只与第一点有关,确切地说只于不涉及第二点的第一点有关。常常听人号称要“做真实的自己”,据说这是某位名人的名言。我想这话本可理解为不为名利虚荣所累卸下包袱坦对自我之类的意思,怎么说应该是积极的,但是到了某些人那里,结果转了一百八十度,完全变成了以自身的感官感受或情绪状态为驱使,忽略了对周围环境的协调和把握,丢开了对自身矛盾的分析与权衡,这在事关“待人”的场合,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摩擦或隔阂,就算在纯粹的“接物”场合,也可能制造出很多令自己惋惜后悔的事情。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区分“待人”和“接物”这两种情况,尤其要避免把“接物”的方式误用到“待人”的场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若要在“待人”上做得更好,首先必须保全自己据理维身的条件和资格,力免沦入苟且族,如此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皆为裨益。 2010.7.31
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长的蓝本(一)
cyaninelotus 2009-11-24 20:55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逐渐变得成熟细致了,还是因为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区别太大了,这些年站在讲台上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讲解方面的深与浅,对待学生要求的松与紧,保持师道之传统尊严,还是平易近人地====使用一些新潮的词汇和他们接近起来......这些处理模式的使用和度量的掌握都还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回忆自己当年的老师所用的方法和他们的各人专长。 在上学的时候,刚工作的时候,我根本想不到,那些站在讲台上做我老师的人,不但教给了我知识,同时潜在的,也是我自己职业生涯中永远的蓝本。 记得我当时教育实习时上第一节课(初二物理),平时细声细气温柔无比的我一上讲台吐字如豆,把四十五分钟的备课案,在二十五分钟的时候就讲完了。我的导师余教授坐在教室后面,急得都坐直身子想看看我教桌上的东西......好在平时学生问我的题多,拉出来给他们讲了十分钟的例题,又把那个用一根杠杆撬地球的事拿出来讨论了十分钟,刚好下课。 一下课,余老师就赶紧找我谈话,问及我后面讲的这些内容都是课下没有准备的,他说:你但说没有考虑好,千万不要随便给学生讲,有的书你没看过,学生看过的话,提出问题你答不上来怎么办?!到如今,他那焦急的声音犹在耳畔。从那以后,我的教学风格就没再变过,一是讲课速度快,干脆直接;二是,每次课前都必须把要讲的内容再看一遍,哪怕是第几遍上这门课。而且,我备课必须不受打扰,全心备课。 那时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是个特级教师,观摩他上课,简直是轻松活泼,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了三行小字,学生就是他的跟屁虫 ,我们都佩服得很。那时候才知道真有于无声处这样的境界。如果现在有机会真想再去听听这样的讲课。 参加工作后,遇到的系主任姓方,他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是领头人。说真的,当时只是怕工作不好被批评,现在才明白,他实际上是给了我一个方向,那就是认真负责的方向。系里也有很多人,对刚进来的年轻人很照顾,现在都记不起来是谁给我说的,说你对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很重要,它就是你这一生工作作风的一个定型。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记得当时代热学实验,课本上死活找不到牛顿冷却定律的出处,还是力热实验管理老师告诉我是图书馆的那本书的。 正是因为比较认真,所以我刚开始工作,就听到有学生对我好评的消息,自己也更有信心。到系上第三学期,我就和一个老教师一起代化学系的普物了。那时化学系是大系,普物课时也多,用的是马文蔚编写的教材,上中下三本。代课当中遇到一道变质量问题的题,查死了所有的参考书都没结果。无奈,只好求助系里最好的老大姐。我一去她那里问题,她就说是不是小雨点的问题啊,我说是是是。很快,她从里间拿出了她的解题结果。然而,那天令我记忆深刻的不是这道题的解题,而是她拿出来的她那迭稿纸:一页一页的,题标整齐,做得也整整齐齐,是她做出来的习题答案。从此,我就知道了,我的认真,那是小case了,不可自视,不可自视。 如此小事,虽朴而无花,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人都说要做好老师,人人都需要好老师。而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在教育教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乃至再成长,都需要蓝本。这些蓝本是什么,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前辈。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6939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