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婚姻也会中风感
jlxt33 2009-8-19 08:52
以下是作者转载的文章,《婚姻也会中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874
个人分类: 说说时事|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本没有数学的物理学
yonglie 2009-7-20 10:09
整理旧文件,看到一篇自己都陌生的读后感,读的书是一本小小的《时间、空间和万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昨天说爱因斯坦,隐约涉及了现代物理学研究的一点特征;这篇不长不短的文章,是另一点感想,也许可以作为前一篇的补充和延续。当然,我更喜欢数学语言写的物理,但没有数学的物理也许能吸引更多对物理学没有感觉和兴趣的同学。 爱默生在《论自然》里说,我们的先辈是面对面地看着上帝和自然,而我们却只有通过他们来交流。今天,许多人都通过科普读物认识自然、走近科学。在科普读物里,谈物理的,特别是谈当代物理学的,可能更多一些。因为理论物理学不单离老百姓的生活遥远,离圈外的大学生也一样是遥远的。与其他学科比较,物理学似乎真的玄之又玄,有好多话需要向大众说。 于是,我们可以在图书林里看到很多没有数学的物理学。然而学过物理的人会发现那样的书多半连物理学也没有了,失去了曾令物理学家梦魂萦绕的东西、推动物理学进步的东西。像桂冠诗人丁尼生(Tennyson)在一首题目怪怪(The Lotos-Eaters)的诗里写的那样:知识走来,智慧在徘徊。(Knowledge comes, wisdom lingers.) 那么物理学的智慧花朵开在哪儿呢? 温伯格(S. Weinberg)在《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里回忆说,他曾向文科学生讲物理,感觉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任务是,让他们学会计算不同物理系统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事情,使他们能够体味精确计算的力量。这是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立场针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或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说的,但今天恐怕不够了,没有人能够让一个文科同学计算黑洞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没有数学但有物理学真味的读物,《时间、空间和万物》就是这样一本。 这本小书原是作者为学物理的大学生写的,因为物理圈内的学生也往往只看到一棵棵精心栽培的树,很少能发现树外还有森林。圈外的人有时可能一棵树也认不清楚。例如,很多人平常也爱谈相对论,说得多的大概是E = mc2,拿它当物理学的美的典范;假如在相对论的书里找不到这个公式(那是常有的事情),他也许会感到奇怪。那个公式虽然简单美妙,但不过是相对论的一朵小花,不是物理学的树,更不是根。这本小书从根谈起,甚至从种子说起,最后还回来,问我们的根是不是什么树都长,什么花都开。 从现代观点看,新物理学开端是相对论,相对论的核心是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今天的物理学是关于古老的时空的科学,即使走在前头的超弦理论也是关于时空的理论;当然,时空离不开物质,那也是相对论的结果。我们看,书名本身就带着新鲜的物理观。也许,相对论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物理学和物理学家的精神,它让物理学家相信,真的一定应该是美的。有趣的是,这好像又把我们带回了古希腊济慈在《希腊古瓮颂》的最后就写过这句诗,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有人认为,这诗句原来就刻在那个古瓮上。读者不要以为物理学没有诗歌和艺术的那种美。不是的,在物理学的美,一样是令人心动的,只不过通过那些似乎没有情趣的数学形式来表现罢了。物理学家在新理论的构想上下未形的时候,就已经从美的源头找到了它的好多基本特征。实现美的捷径,就是从简单出发。当然,复杂也生成美,但当我们看到复杂的美时,它已经不再复杂了混沌产生了有序。本书正是从简单说起,从古老的柏拉图几何体说起,也就是从现代物理学的根说起。 今天物理学的简单,与数学的简单不同,与过去哲学家的简单也不同;一样的哲学,不一样的物理。简单的物理生出了天地万物,这是它超越古老哲学最大的地方,超越的核心是让时间和空间摆脱虚幻的哲学的思维形式,与物质和力联系起来了。牛顿没能超越这一点,所以他的物理只是解释了人们感觉的世界,而没有打开感觉以外的世界。作者用两章分别谈空间和时间,强调了它们与物理过程(测量和计算)的联系,狭义相对论也非常自然地走出来,一点不像教科书那样,总出现在经典电动力学的最后一章。读了这几页,任何人都可能凭直觉把握相对论的精神。 如果说,牛顿的物理学更多一些计算,那么相对论以来,物理学最重要的是它的结构。多年来,物理学家也感到神奇的是,为什么物理学常有那么美妙的数学形式?其实,30年前就有人提出,数学在自然科学中有着莫名其妙的作用,不过在今天,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的联系比以前更加紧密了。一本没有数学的物理学,当然不可能让读者直接看清这一点。于是作者选择了另一种表现方式:不讲物理学的结构,而讲结构里的概念。像译者在后记里说的,这本小书谈的尽是大问题。看看目录,没有一点儿稀奇(除了那个特别的大白鲨),都是大家熟悉的基本概念:运动、能量、自由、质量、和机会。概念的编排也别开生面:在能量一章,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被自然区别开来(一般的书都在广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里分别这两样东西),而惯性质量成了主角,让我们看到了惯性质量更深刻的一面:惯性质量出现在我们想象的实验室里,是因为我们发现质子的加速度与电子的不一样;关于量子论,作者讲的是运动的自由和不确定性原理;到了质量一章,广义相对论才姗姗来迟,似乎是为了寻找惯性质量的起源来的。在没有数学的情形,这样讲广义相对论是很合适的,而且等效原理在这样的论述中更显得基本。我记得自己是在学会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很久以后,才慢慢明白为什么那个原理是它的基础。另外,这本小书讲了过去的大书没怎么讲的一些事情。例如,人们眼中的洛伦兹收缩是什么样子的?惯性质量是如何起源的? 更重要的一点,概念总伴着问题说。关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普及读物很多,但融合了更新的当代物理学思想精神的却很少;读那些书能学会具体的公式或者方法,但容易忽略概念的意义,特别是对未来理论的意义。在这本小书里,那些概念都是从源头说到今天,有的还谈到未来。例如,关于物质,就从柏拉图的多面体说到基本粒子和黑洞,从分立的点说到连续的波,而且自然引出一个关于物质的问题,也是关于物理思想的问题:无论宇宙万物是什么,总不会像乌托子台球在每个概念的后面,作者几乎总会提出现在或者将来可能的问题。而在最后一章,我们不禁要大吃一惊。不是惊讶我们对自然认识了多少,而是惊讶还有那么多不认识的。作者带我们攀登物理群山,当代物理学的重大疑难像一个个幽深的洞穴,出现在我们面前:夸克的洞穴,质量的洞穴,真空的洞穴,维数的洞穴我觉得,这时候读者应该激动和兴奋科学大概会欢迎这样的幸灾乐祸者。真的,一个令人敬畏的科学存在那样多的问题,对想走近它的人来说,不是比那无限风光更有吸引力吗? 作者还特别提出了物理学方法论的一些问题。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添加一点猜想,就能赢得那么多收获!作者在序言里引用的这句马克 ? 吐温的话,在现代物理学得到了完全的表现。我们会惊讶头脑里的实验有时比实验室里的实验更有生命力。可能有人因此误会物理学真的成了玄学,所以作者没有讲多少抽象的美的东西,对称性也说得不多,这对物理学外的读者,特别是对那些追求乌有乡物理学的人,大概都是有好处的。作者告诉我们,在物理学中,除了台球、重子、黑洞和布朗运动,还有那可怕的大白鲨(Boojum),讲的就是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关于理论极限的问题。我们遭遇那恶魔,那大白鲨,是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理论赖以建立的经验范围的极限。 我们经常在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里看到古典文学的片段,这本小小的物理学也不例外,而且似乎更加突出。作者自己还学着卡洛尔(L.Carroll)的调子写了一个关于基本粒子的尾声。考虑到作者的趣味,特别考虑到物理学与文学艺术的联姻,译者对所有的引文都尽可能作了也许跑题的背景说明,这在物理学读物中大概还算新鲜,也许能更多吸引读者的兴趣。
个人分类: 物理|8938 次阅读|6 个评论
“孤独”中的杂想
李丕鹏 2009-7-16 20:42
关于大师: 这是一个大师濒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大师横行的岁月。也许就因为有个 大 字在师前,真假大师都倍受关注。其实,我个人倒觉得没有必要去较这个真!在这个基督诞生了二千一百多年的新时代,也正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大爆炸的时代和人类欲望膨胀、物欲横流的年月,大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造诣高点低点并不有损于其作为大师的水准,而其做人为人的个人魅力(道德水准)应该作为评价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德高望重、才艺双馨、淡泊名利的人才配被称为大师。我自己觉得大师首先应该是一个 大 人,而不是小人;应该是一个真人,而不是一个伪君子。 其次,在我心中,三人行必有吾师,师中大者就为我的大师。我敬重那些被称为或被冠以 大师 的才学,但我更敬重被我称为先生的前辈。这些先生可能未必被称为大师,也可能没有著作等身,但他们的道德文章影响会不止百年。只要我们诚实的去记住,而不要有意无意的忘记掉。 近年来,在我从事的专业的形态学领域,有些科学研究成果其实在数十年前、乃至两百年前就被一些先生所完成,但这历史因为我们在参考引用的时候的无知、疏忽或者其他原因,而让后学者无知,认为现在的才是原创! 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时代,今天我们有这个大师,明天我们会在媒体上又看到另外一个大师。反正大师还没有被标准化,谁喜欢叫,叫声大,叫得多了,我们也就承认了。 本博文大部分内容被作者于2009年7月21日删除! 删除说明:再孤独也不能杂想。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不是因为孤独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孤独!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想
lotushj 2009-6-17 22:16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样的境界曾无数次出现在梦中。做为处在风口浪尖的城市人确实很难有这中体会。每天过得忙忙碌碌,到头来不知道为什么。答案肯定有;为名为利,为家人,为生活。所以好多人到死的一刹那才醒悟从没为自己活过。在此我呼吁大家有机会就好好为自己活一回。抽空去感受那大自然那宁静的美,也算对得起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的新起点,获得九个发明专利的感想
热度 1 chrujun 2009-4-20 20:41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人生和科研也到了关键时刻。这几天上火,根本无法休息好,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不过今天却发生了几件令人高兴的事,值得我好好总结一下过去的得失,为下一步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首先是上午收到专利事务所发来的邮件,说我有5个发明专利证书下来了,让我去取。之后收到了两封毕业班本科生的来信。其中一个学生马上要被加州大学录取,毕业设计也做得相当好,解决了很多研究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外一个学生发来了他想发表的论文初稿,论文写得不错。最后我打电话问了一个发明专利的情况,得到的消息是发明专利被授权了。至此,我已经肯定以前申请的发明专利今年有9个会得到发明专利证书。由此我想起了我大学以来走过路。大学以来我的人生方向一直是我自己决定,我做对了吗?我有遗憾吗?我一下步该怎么做?我想,我该静下心来好好总结得失,为新的起点确立方向。 大学期间,我对争奖学金没什么兴趣。课余时间很少看专业书。我想,我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要是改行了,专业课学得再精通也没有用了。如果能够学一点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以后也不吃亏。什么东西一辈子都有用呢?我想到了哲学和英语。要搞科研不懂英语肯定不行。我大二的时候大学英语四、六级都过了。后面的两年也没有把英语放弃,经常看专业英语、报纸之类。我为什么要学哲学呢?因为我听老师讲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来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哲学对科研有重要指导作用。大三和大四那两年,我课余时间基本上在学哲学。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智慧,《孙子兵法》、《道德经》、《周易》、《毛泽东选集》和《鲁迅杂文集》是我看得最多的著作。外国哲学著作看得不多。我觉得外国哲学著作大部头的书很多,看了一半天也就学到一点点。特别是《小逻辑》,一个概念就讲了好多页。几个概念的关系就讲了好多章。远不如《孙子兵法》,一句话就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要搞短平快,还是《孙子兵法》有用。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还是想学以后会越来越有用的东西。本来导师让我研究小波变换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但我觉得小波变换只是一种方法,应用范围有限。通过我对《周易》与二进制,及其与计算机技术关系的理解,我觉得以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占统治地位。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MP3、MP4、数码相机之类的东西流行。所以我去选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C语言程序设计》、《数值分析》等课程学习。自己从图书馆借来了关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谱估计等方面的外文书看。由于当时没有MATLAB等数字信号处理工具软件供教学,当时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根本无法实验。由此我想自己编一个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包,可以一边编程一边学习。我从图书馆借来两本外文书,自己用FORTRAN编了绘图程序,把书上的各种信号处理程序全部输入并调试通了,对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有了感性认识。记得有年我没有回家,大年初一也在调试程序。研究生还有大半年就要毕业的时候,我们所的蒲老师用仪器采集了一些时间序列数据,有个博士编的程序算的效果不好。我说我有办法,她就让我编程序处理看看。处理效果不错,于是所里的老师动员我考博士,让我留下来和蒲老师一起做仪器。本来我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也只好放弃了。 读博士生期间,我学的数字信号处理和编程技术在仪器中进一步发挥了作用。一直到现在,我不知编了多少行程序,按照5个字母一个字计算,超过《红楼梦》的字数应该没有问题。由于学习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滤波器,仪器中的一些模拟信号处理技术也很快掌握了。对国外主流电法仪器的原理,也基本掌握了。 我觉得电法仪器发展的下一步方向是高度的智能化。因此我找到了我国人工智能的权威蔡自兴教授,在他的门下做博士后,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地球物理仪器中。由于我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地球物理仪器中,搞了一些绝无仅有的仪器方案,再加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我可以申请若干发明专利。这是我今天能够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还有多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和公开的原因。 回想我走过的路,我觉得大方向是对的。之所以没有走错方向,与我当时在大学热衷于哲学是分不开的。英语也帮了我大忙,我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多个学科的文献,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意识到写文章的重要性。对写文章不积极,也没有什么兴趣。这几年做了不少成果,但放在那里没有写成文章。除了为开会学知识写点会议论文外,在七年内没有写过一篇期刊文章。当意识到我有必要写文章的时候,却发现写一般文章已经不行。学校要求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文章才算数。要是早几年就朝这个目标努力多好。 还有一点是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这只有我自己清楚,我的潜力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这辈子我就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好好学了一年,要是我一直好好干多好。 亡羊补牢,不足晚! 从今天开始,我的目标是真正做出一流的地球物理仪器,写出一流的文章,教出一流的学生。如果到了40岁还无法实现上述目标,我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2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基因启动会”参会感想小记
dongkell 2009-4-8 22:23
转基因启动会参会感想小记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 会前小记(090404): 形影相吊的孤独,使我内心陷入无限的悲凉! 孤独、悲凉的心情涌上心头,无处诉说!此时只有影子还在我身边! 我不明白,作为研究生为什么不能敏锐地洞察事情的重要性呢?如果连这个能力都没有,可能会有前瞻性战略思维吗?也许高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会议、讲座失去了兴趣。例子是,这周我参加了三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讲座,统计表明,参加这些讲座的以大一、大二为主,有少量大三、大四学生,研究生恐怕没得一个!此外,也许大家不喜欢会议之类务虚的东西,我本身对哲学、思辨、形而上学等感兴趣,所以判断这个会议重要吧。不过我不这样认为,按目前的打算,我并不想读博,选择科研,进入学术圈这条道路。但我想人要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和无谓的气魄,才有可能运筹帷幄。对于像具有国家战略导向性质的重大专项的科研项目启动会,只要以后不打算转行,就应该去了解。因为你是研究生,不是本科生或大专生。没有这点认识,如何去把握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势呢?又如何能够指点江山呢? 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两个,因为没有交心朋友,我养成了自言自语的神经病的发泄习惯,所以我不害怕孤独。孤独的感觉是一个人的世界,无人触及的灵魂深处。昨晚的孤独、悲愤和落寞突然袭上心头,却无处诉说发泄的地方时,有一种想嚎啕大哭的感觉。 形单影只的我,现在只有影子我最亲密的伙伴在听我诉说! 高山流水 会后小记(090406): 清明假日的武汉,又被细雨笼罩。春日多雨的江城,不知带给人们的是压抑,还是希望! 不过我要肯定的告诉自己我的这个假日没有浪费。一周内,我先后参加了3次讲座(3月30日的面试技巧讲座、4月2日的成功学讲座、4月3日出国留学讲座)、1次培训(4月4日下午的成功学体验训练课)和这次会议。这不但充实了我的生活,更开阔了我的视野,活跃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观念。 李宁同志是转基因重大专项动物方向的课题主要设计者和首席科学家。这次启动会,我一定要李宁同志来讲话,他昨晚11点从南昌赶来,一会儿还要乘机回京。他刚才讲话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分析深刻,这是熊老师在李宁讲话后的插话。对此我感慨颇多: 2007年国庆过后,第十四次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在华农举行(今年第十五次遗传育种会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承担973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提前报到,召开973课题组内总结交流会。我借mo师兄之力,有幸旁听了这场枯燥无味的学术交流会。会上,我看到了许多圈内名人:吴常信、熊远著、陈焕春、李宁等,只是想知道以前纸上认识的专家长什么模样。那是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大牛们上边汇报,我下面打瞌睡。会后,mo师兄说李宁讲的如何这般好,我机械地点头。现在想想遗憾啊! 一年后的今天,我有幸再次参加了一场重要的会议,并再次看到李宁。与上次不同的是,我全神贯注地听完了他的讲话。从他的讲话,我想到三点: 1)我听不懂他讲的很多东西,或跟不上他的讲话思路。他讲了四条官腔官调的原则,这些道理很简单。听不懂的是他对这几条原则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解读。李宁讲话时,坐在第一排的老师不停地点头,认真的记录;我却吃力地听着,时不时做下笔记;后排有一小伙儿时不时发出不屑一顾的异样的声音。不同人的态度使我明白了这句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我明白了,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的感觉它。 2)我跟不上他的思路在于我不能够完全理解李宁讲解中引用举证的事例。事例从全球、国家的层面着手考虑的,他谈到美国转基因的发展历程、国家领导层的战略决策考虑等。想起陈竺院士95年进入863专家委员会后说,自己从一名战术科学家,变成了战略科学家。所谓的战略科学家是指: 在较广阔的领域、站在较高的学术地位从事学术活动,除了把握国内外学术方向外,还要在理解国家目标的基础上,负责全国性课题的总体设计,进行目标和过程管理 。这个事例进一步充实了我对视野更加开阔的理解。 3)大家公认的事实是:成功人士都是高效率地工作。可这句话怎么解读呢?李宁在做完973汇报后乘机回京,参加农业部领导邀集的专家来讨论转基因相关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李宁同样来的匆忙,走的也匆忙。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跟什么样的人交流,我一直很欣赏有能力或有思想的人,并愿意与之交流,共同进步。别人有时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只有对比,才能发现差距,这样才可以督促自己努力上进。之所谓: 见贤思齐 ! 想到郭雷院士的一段话:我的导师是陈翰馥院士,他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著名同行展开合作、交流与竞争,这使我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拜见老子图
个人分类: 养猪人心声|7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活小感想二则
cutefay 2009-3-16 20:30
感想一: 爱动脑筋的人很多事情都容易做好,即使是玩,也容易比别人玩的好。 举个例子:最近开心网很火爆,很多年轻人去开心网寻开心。开心网是一个虚拟家园,在里面可以买车买房,种田打工,养花养宠物,还可以买卖奴隶,偷别人家里或者地里的东西,买股票等等,搞得跟真实社会似的。今天我一同学的同学专门研究了一番种什么作物最赚钱,还专门做了个excel表格计算。于是他的同学们感慨到:真是知识就是力量!我听说后感慨到:爱思考的人无论干什么都爱思考,都容易做好,玩也一样。 感想二: 要想搞艺术,还是要有些天分才好。 上周五所里请了一个女培训师过来做服饰搭配方面的讲座,听完后我的感慨是:要想搞艺术,还是要有些天分才好。那位礼仪培训师虽然受到过专业的利益方面的训练,但是我觉得她并不是一个很有艺术天分的人,因为她只会照着理论来推断我们什么样的人适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她还从我们之中找出一些人做范例来点评,可是我觉得她的很多建议都不大合适。例如,她按照她给我们讲述的理论,说我们其中一位肤色偏黄外表文静的老师最适合穿浅灰色的衣服,然而我觉得那位老师肤色偏黄,穿灰色穿不出气质来。她在课上像给我们洗脑似的,先把我们鄙视一番,显得她很有水平,这样听众就更容易接受她的理论,于是大家就屁颠屁颠地被她牵着鼻子走。但是她忽悠不了我,因为我对服装搭配方面有我自己独特的眼光,在我看来,她的艺术天分并不强,所以就只会照本宣科了。艺术,往往是一种直觉,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天分,仅仅靠书本上的理论,是做不好的,忽悠菜鸟可能还可以,面对稍微有些艺术直觉的人,就忽悠不了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697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吴谨:第三只眼看SCI”的感想
liujiping 2009-3-11 19:03
最近读到吴谨:第三只眼看SCI感想很多。正好最近应邀访问韩国水原大学两个月,发现韩国的教授有的也有很多SCI论文,但并不被人尊重,但是一些英文论文不多,可用韩文发表论文的作者更加被本土的科学家尊重!我私下问韩国的教授(几乎也没有发表什么SCI),他说,我们的科研是为韩国人服务的,需要生产出生产力,政府鼓励,企业欢迎!如果你们需要,请你学习韩文!所谓识SCI的你,分析确实很有道理! 但是你自己有没有好好去调查研究一下中国本土科学家发表的SCI文章被引用率如何?有几篇中国国内人自己引用?中国传统优势的农业、军事甚至艺术等的论文,为谁服务?是让普通的只认识中文的科技人员学习应用?还是只为了哪些有限会英文不做中国传统科研工作的人服务?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如果不是为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服务又是为谁服务?!SCI是美国人的诡计和标准啊!如果他们需要中国的知识,他们会替你免费翻译英文(绝对SCI!),你看看我们中文军事类或一些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的期刊论文,外国人需要的话,很多都是免费替你翻译全文的!本人游历英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他们是在埋怨我们不用英文写文章,但是他们很在乎你在做什么!拜托啦!吴谨老师请慎言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一副“清补凉”
chqxiao 2009-2-13 17:30
新春伊始,转载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些观点稍有微词,但仍觉得不失为一副治疗心浮气躁的清醒剂。旅途中的人们大多都想赶上或超过走在前面的同路者,不能如愿则多有不服、怨气或痛苦,有时甚至气急败坏,惹出事端,这些心态确实需要一副清补凉。原本许多事情并非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则行远、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佳境。 肖常青 成功:人性的牢狱 陈春文 在生存、生活和生命复杂而又深沉的规定中,成功只是人的一小片格局 这些年,成功在诱惑着浮躁时代浮躁的人们。 成功,顾名思义,就是知功见效,举凡功名、功德、功利与功效,概莫能外。在多元社会里,功名录、功德碑、功利场,各有其位。但在一个有自觉导向的一元社会里,纷纷追逐成功就意味着让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畸形张扬可比性,对那些更可珍贵的不可比性则显得无奈与麻木。成功作为一个时代的普适符号,作为大众疯狂追求的对象,显示出社会的粗糙与现实的刚硬,培养浅俗、庸俗与媚俗的道德自觉。 人不是发动机,不能单纯计算其功率;人不是鸡鸭,不能单纯计算吃了多少粮食产了多少蛋。人是多维动物,既要遵循自然律,也要遵循道德律,更要遵循人的有限性的事实,这就是人要仰望星空、有一种向神的谦卑的缘故。给人下一个定义很难也很无辜,但可以说人是介于物性(兽性)与神性之间的一种存在,其存在的意义与区间非常复杂,不是成功一词就能了去的。 简化的做法可以把人在三个层面去分疏:生存、生活与生命。 生存就要讲生存法则,深究自然律,突出人的物性的一面。个人和群体都有生存效率的问题,效率是利益竞争的产物。在生存层面上,合理与效率是不能拆分的,知理才能合理,合理才有效率。对个人来讲,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摩擦系数,扩大自己的求生机会,不管是优胜劣汰还是丛林法则,都以生存利益的冲突、竞争为前提。 人不仅是自然律的总和,还是道德律的总和,还是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中介区的总和。生活这个词表达的就是人在这个区间的复杂性。人不仅要过自然性的生活(吃喝拉撒,生儿育女),还要过道德伦理生活,不仅要讲物性,还要讲德性,甚至还要广开德性,道德家们甚至讲德性在先。生下来活下去,这是人很综合很常识的一个层面,人的大部分时间、思考、感情都发生在这个层面:情感情操、亲情爱情、仁义道德、是是非非,几乎集合了人的所有最直观的元素。 在生活这个层面必然会发生价值观意义上的亲和与冲突,这些亲和与冲突就形成契约、法律方面的东西,被当作文化或文明的成就,并逐步累积成人文内涵。这些人文内涵之间因各自的坚硬内核时有摩擦和冲突,有时甚至构成了你死我活的排他性。但无论各自的价值取向如何,无论个人由之而来的文化有怎样的特性,总有人之为人的普适价值。生命这个词所承载的就是人的普适价值。生死由命,生死有命,生命充满了神奇与造化。每个人都是奇迹,各自奇迹着自己的奇迹,与他人的参照无关,也与他人的评价无关。作为奇迹的生命,既不是他人人格的附庸,也不是社会性的附庸,更不能成为生存和生活的牺牲品。在生命层面滥用生活价值和生存法则就是对生命的亵渎和戕害。 生命的奇迹和造化奠基了个人本位,人的尊严、人的痛苦、人的奇迹和人的缺失都是基于个人本位。生命是一切的基点,是艺术、文学和信仰发生的地方,是艺术、审美抗衡自然律和道德律的地方,更是滋养人性的源头活水。生命有多吊诡,人生有多少意义,人性有多少真实,不妨从这里看开去。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创造的生机,缺少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也不妨从这里看开去。 成功只是人的一小片狭窄格局。在生存、生活和生命复杂而又深沉的规定中,各有各的位置和不容替代之处,让生存归位于生存法则,让生活归位于德性价值,也让生命归位于人性尊严。这才是一个正常国家的正常人性。在这种正常的人性中,成功将伴随属于它的浮躁的时代一同退去。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 原文载于《南方周末》2008-06-26)
个人分类: 海边拾贝|3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世界十大坑洞及感想些许
blsm 2008-10-28 20:20
矿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背后蕴藏着丰厚的利润,也正是基于此,仅在中国大地上就发生着无数起矿难,同时人类在挖矿石时也会挖掘出一些非常巨大的矿洞,另一方面,自然界这个神奇的造物主有时也会形成令人惊叹壮观的洞穴,以下是被一些媒体所列举的地球表面最壮观的自然或人为洞穴。 1、位于土库曼斯坦的达尔瓦扎天然气坑洞 1971 年,地质学家发现该区域蕴藏着大量的地下天然气,在常年的开采过程中,由于不慎出现钻探环状坍塌,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坑洞。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溢出,土库曼斯坦政府允许对坑洞中的天然气进行燃烧,这个坑洞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处于熊熊烈火燃烧状态。因此,这处燃烧的天然气坑洞也被人们称为“地狱之门”。 2、位于南非的金伯利钻石矿坑 金伯利钻石矿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挖掘矿坑,从1866年至1914年,50000名矿工使用铁铲等工具进行挖掘,共挖掘出2722公斤钻石。目前,南非政府正试图将金伯利矿坑申请为一处世界文化遗址。 3、位于美国加州的蒙地赛罗水坝 蒙地赛罗水坝位于美国加州绿帕县,这是美国大型循环泄洪道,每秒可泄洪48400立方英尺。 4、位于美国犹他州的宾汉姆峡谷铜矿坑 宾汉姆峡谷铜矿位于犹他州奥克尔(Oquirrh)山脉,这处矿坑深1200米,宽4000米。这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挖掘矿坑。 5、位于洪都拉斯的蓝洞 洪都拉斯伯利兹市附近海域有一处叫做“蓝洞”的水下坑洞,这个大洞直径为1000英尺,深400英尺。它是在冰河时代末期形成的一个石灰石坑洞。 6、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米尔钻石矿坑 米尔钻石矿坑深525米,其直径为1200米,它是前苏联最早、最大的管状钻石矿之一,目前这处矿场已被废弃。据称,在该矿场处于开采运行时,一辆卡车从矿坑底部开到顶部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 7、位于加拿大的戴维克钻石矿洞 戴维克钻石矿洞位于加拿大西北领地,这处矿场最初是在2003年开采挖掘,每年可以生产800万克拉或相当于1600公斤的钻石。 8、位于危地马拉的污水池洞 2007 年,危地马拉突然出现地面塌方,十几处房屋瞬间落入一个300英尺深的污水池洞,从而导致2人死亡,数千人被迫撤离该区域。这个塌方的污水池是由于雨水和地下污水流动造成的。 9、位于俄罗斯的乌达奇纳亚钻石矿洞 这是俄罗斯一处钻石矿,矿主计划于2010年停止采矿,这样将有利于地下开采。据悉,乌达奇纳亚钻石矿是于1955年被发现,现已被挖掘600米深。 10、位于智利的Chuquicamata铜矿坑 Chuquicamata 是智利一处铜矿,虽然它并不是世界上铜矿储藏量最大的矿场,但是它目前是全球生产铜最多的矿场。这个矿洞现有850米深。 以上图片及简介来自互联网,略有稍改 这十大坑洞中有半数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遗憾的是我们中国却没有这样的大坑,人家抗矿到最后挖成了景观,咱们挖矿却是挖出了苦难的矿工和大量的矿难。。。。
个人分类: 科苑星空|5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一、全国海洋普查(1958-1960)
热度 1 RONGWANG 2008-10-27 12:29
退休后太清闲,尝试着把过去科研生活中一些值得回忆的事写出来。主要是为了锻炼脑子以免患老年痴呆。好比看老照片和旧地重游,也是一种回味和抒发。不在意别人是否感兴趣或有什么看法。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如能了解一下我们这些老家伙的经历会更珍惜他们今天的机会。 一、全国海洋普查(1958-1960) 1955年参加工作时,我国的海洋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海洋生物居多,活动范围限于潮间带和近岸。1957年我国第一条海洋调查船金星号(由当时上海海运局的生产三号改建)投入使用,才有条件走向海洋开展真正意义的海洋调查和研究。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海洋学资料,单靠科研单位慢条斯理的工作满足不了国家的急需。国家科委海洋组做出重大决策:组织全国力量搞一次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海洋调查(以下简称海洋普查),打一次海洋学界的人民战争。由海军、中国科学院、水产部、交通部、中央气象局、高教部组成领导小组,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调配各单位的人员、仪器设备和船只。一切是无条件的和无偿的。 全国共划分为7个测区。渤、黄、东海4个测区先做,从1958年9月开始至1959年12月;南海3个测区,从1960年1月开始至1961年3月稍后开展。每个月七、八条船同时出海,在几百个网格式的测点上同时进行气象、水文物理、化学、地质和生物的全面观测和取样,同时结合渔业试捕评估渔业资源。一线人员上千人。如此大规模的海洋调查是空前的,壮观的,和鼓舞人心的。 有关全国海洋普查有过不少报导。不久前徐鸿儒先生还在《科学时报》上撰文纪念五十年前中国海洋学界的这一壮举。作为一个参加者,我只谈我所经历的工作和生活侧面。我们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与了所有学科的工作。生物是我们所的强项,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由我所全面负责,包括筹备、海上调查、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浮游生物每月调查,底栖生物每季度调查一次,我参加浮游生物方面的工作。 从来没组织过这么大规模的调查,不知道从那里下手。好在我1955年参加工作后先后参加了烟、威鲐渔场调查和金星号在渤海和北黄海的综合调查,积累了一点经验。蜀中无大将,王平为先锋,从制定计划、编写调查规范、培训调查队员、到组织实施,都得干。最困难的是调查规范的制定,特别是取样工具和取样方法的确定。思想压力很大,因为工具和方法一旦确定要长期沿用下去,否则资料没法对比。造成失误,损失无法弥补。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一切向前苏联学习。我当时还半脱产地学了近一年俄语口语,准备派往苏联的勇士号考察船实习。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不折不扣照搬前苏联的一套;另一种意见是根据我们的任务和条件自己设计。毫无疑问,前一种意见省事、省时、不担风险。但前苏联采用的网具尺寸都太大,不适用于浅海和小型调查船。后一种意见困难多,而且担风险。我是坚持后一种意见的。意见被采纳了,任务也落到了我头上。 浮游生物取样需要有网具和采水器。采水器就用当时普遍采用的Nansen采水器,国内已可以生产。关键是确定网具。首先考虑的是,这次调查主要是定点观测。为了能够与水文物理、化学等项目同步观测,浮游生物取样也应采取定点垂直(从海底到海表)拖网。水平拖网和斜拖网不现实。当时国际上浮游生物采集网具五花八班,什么Богоров网、Pacc网、Hansen网、Nansen网、Judy网等,没有统一标准。参考了国外的网具,我们根据任务要求、海区和调查船条件,设计了三种分别采集大型、中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的网具。试验定型后,也就是现在国家颁布的海洋调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91,GB12763.691,1-22页),中的三种浮游生物网具。 任务急没有时间和条件做水槽试验,只好直接在海上试验。1958年春夏我在金星号上呆了4个月。除执行渤、黄海综合调查任务外,只要有空就做网具试验。航次间隙,选一个水深的地方,在风平浪静和平潮的时候,用电动绞车在不同的拖速下做垂直拖网。记录拖曳距离、时间、滤水量和捕获量等数据。上上下下数百次,总算在海洋普查开始前把网具确定下来了。半个世纪了,实践证明这三种网具完全满足我国近海浮游生物取样的要求,而且便于操作。结合闭锁器的使用,它们还可以进行垂直分层拖网。不仅我国确定为浮游生物取样的规范网具,后来还被四国(中国、前苏联、朝鲜、越南)渔业会议接受为浅海调查统一网具。 人手又是一大难题,到那里找这么多调查队员呢?高教部同意抽调了一批高校(上海水产学院,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生物系毕业班的学生参加调查。我所也临时招收了一批中学生做业务辅助工作。他们对海洋调查一无所知,先搞培训。我们自然就是老师,除了浮游生物调查需要的基本常识外,连如何规范地写阿拉伯数字、什么是有效数字都得讲。普查结束后这批学生回校继续上课,毕业后大都分配到教学和科研单位,成为海洋学界的骨干力量。如此大规模的调查没有规范是不可思议的,编写调查规范也是一项重要工程。一切都是逼出来的。 普查开始后,我被分配到东海海区负责浮游生物调查。驻地在舟山的沈家门。去时空荡荡的一座二层楼,当地人称作海军码头。一切白手起家。先到旧货摊上买了些八仙桌、太师椅将就着办公和实验用。接着采购器材加工设备。最缺的是显微镜和解剖镜。进口来不及,也没那么多外汇,只能到处借。借到的大部分是老古董,模糊不清,双筒镜两个视野不重合,看一会就头晕。没有专业调查船(金星号,放在渤、黄海区),东海用的大部分是拖网渔船、运输舰或登陆艇艇。浮游生物取样只能用起渔网用的卷扬机,吊杆也是自己加工临时安上去的。没有起吊设备的船(军舰)就只能用手摇绞车,网具重需要4个人摇,好在有水兵们帮忙。外业的困难还好解决;内业,主要是样品分析,就更困难了。我是搞浮游动物的,东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复杂,即有温带种也有热带种,即有近海种也有大洋种,从原生动物到脊索动物何止千种。种类鉴定是最大的难题。由于缺少文献,种类鉴定也只能尽力而为。不能鉴定到种的就先用sp标注,连属也定不了的,就定到科甚至目,等将来回青岛后再进一步鉴定。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鉴定、计数是苦差事。一天下来头昏脑胀。我的视力读大学时是1.5,普查结束成了400度近视。样品是福尔马林(也就是甲醛)固定的,没有任何防护,熏得直流眼泪。当时也不知道甲醛致癌。 每月一次海上调查,是异常艰苦的。渔船上哪有实验室?只能在鱼舱里搭几张木板就算实验室了。鱼腥味加柴油味不晕船的也晕了。东海区每月4条船同时出海,船小,每条船只能安排十个左右的队员。浮游生物调查只给1-2个名额。一般生手上两人,我是老手每次都是一个人顶下来。记得有一次随沪渔404出海,那是条两百吨左右的混合式渔船,我的铺位在船尖仓里,风浪大,晕得特别厉害。胃里的东西吐完了吐胆汁,胆汁吐完了开始吐血。我知道必须吃东西,不然身体会垮。跌跌撞撞爬到厨房找些锅巴泡一泡吃。吃了吐、吐了吃,就这样撑着。一个站位工作下来浑身湿透,回到铺位穿着雨衣水鞋就躺下了,手电筒垫在腰下面也顾不得拿走。不能轮班,每个测站都要起来,只能利用两个测站之间航渡的间隙休息。测站的间距近海为15分(经纬度)。航渡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往往是处理完样品做好记录刚躺下,下一个测站就到了。一个航次下来体重要掉十几斤。有的队员晕船特别厉害,甚至产生恐惧感。实在坚持不了,也只好让他离队。 50年代海上并不平静,还有敌情。最经常碰到的是美军侦察机,飞的很低,盘旋拍照。我们不理它,继续干我们的。个别胆小怕事的也有。我们曾调用上海某单位的一条船,出海前船长叫水手把船上所有标语刷掉,其中包括打倒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之类。到了公海叫船员把船尾的国旗收起来。这件事作为没有骨气的例子在全队通报批评。尽管50年代所用的仪器设备现在看是原始和落后的,但队员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称道。记得有一次某船漏测了一个样品,返航后才发现,队长愣是叫船长开回去把样品补上。 虽然我在沈家门只呆了8个月,那段日子却终生难忘。清一色的年轻人,积极、热情、活泼。我们浮游生物组十来个人,我这个老大哥(学生们称我王先生)也不过24岁。队长、政委都是现役军人。作息军事化,早上要出操。住的很差,几十个人住一个大房间,上下铺。但伙食很好,为了保证营养我们吃舰艇灶(自己得缴4毛钱的基本伙食费和粮票)。工作紧张,但很愉快。除白天8小时,晚上只要没有特殊安排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干。唯一的文娱生活是,如果附近部队放电影,大家排着队扛着板凳去看露天电影。为了集中精力搞工作,普查队约法三章,不准谈恋爱(现在看不近人情)。少男少女在一起难免产生感情,我们所的一位研究实习员同一位华师大的女学生谈起了恋爱,劝说不听,甚至做出了越轨的事。结果通报批评,被遣送回原单位。 沈家门是个渔港,50年代后期渔民的生活仍然很苦。由于保鲜和运输困难,渔产品价格很低。渔民希望有一天能斤米斤鱼。也就是说一斤鱼能换到一斤米就满足了。鱼多了运不出去,还动员当地居民买爱国鱼。今非昔比,现在恐怕一百斤米才能买到一斤海捕的大黄鱼。50年代机帆船很少,木帆船抗风能力差,船毁人亡的事时有发生。我在沈家门时就亲历了1959年4月的海难。时逢小黄鱼渔汛,吕泗外海旺发,偏巧遇到大风天气。开始预报6、7级,渔民没当回事,因为鱼情太好了舍不得走。没想到风愈来愈大,最大到11级,而且是偏东风。大部分没有动力的木帆船被风往苏北浅滩吹,水浅产生破浪,一旦触底,下面蹾上面砸,船就散架了。少数机帆船挣扎逃了出来,木帆船大部遇难。事后我们得知仅沈家门就有800名渔民兄弟没有回来。沈家门一片撕心裂肺哭声,整个镇子沉浸在悲痛之中。事过很久仍有家人在海边挑着遇难渔民的衣服招魂,喊着回来呀!回来呀!。灾难发生后,舟山基地通知所有在港机动船一律出海救人,但为时已晚。以前只知道中国农民生活不易,其实渔民生活更不易。 当时正值大跃进期间,舟山也刮起了共产风。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蚂蚁岛人民公社就是在舟山地区诞生的。蚂蚁岛是一个只有2.6平方公里小岛,离沈家门不到1小时航程,几百户人家。他们自认为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实现了十包。指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连孩子将来上大学都由公社包办,自己不花一分钱。我去参观过,以我当时的眼光,那样的共产主义实在不令人向往。实际的生产、生活水平同别的渔村没太大区别,只不过是迎合当时的浮夸风,胆子大一些而已。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人迎来送往都程式化了。1958年11月刘少奇也到蚂蚁岛视察,还在我们普查队落过脚。不知他视察后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尽管我们这个单位不算什么正规部队,但半数是现役军人,归海军舟山基地管。部队吗,就得按部队传统与驻地老百姓搞军民团结。周末经常参加干农活,搞联欢。当地农(渔)也邀我们去看他们自排自演的戏。大概是越剧,古典的,成大本的,一齣戏从头到尾要演四、五个小时。当地人看的津津有味,可这些大城市出来的学子们欣赏不了,于是想溜号。为了维护军民团结,队长在后面堵着,上厕所要请假,并提醒不要打瞌睡。当地农(渔)村有些生活习惯我们适应不了,现在讲人们可能不相信:男女同厕。家里还好说,公共场合,比如公路两侧的公厕都是男女共用的。我们每天早上出操,沿着沈家门到定海的公路跑步。公路两边有不少简陋的公厕,是坐式的,而且都面向公路。男女可以同时入厕,熟人还可以聊天。估计现在不会有了。 1959年4月中科院调我到电子所参加在南海开展的中苏联合水声考察。该所七室是搞水声的,后独立为声学所。调我去是因为声散射与浮游生物有关。东海的工作刚刚走上正轨,实在不愿走,东海普查队也不同意我走。我向所里反映,结果受到党委书记高墨华的严厉批评,你是不是团员?是就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没办法,匆匆离开沈家门去了海南岛,我的女朋友由青岛调沈家门顶替我,她也是搞浮游生物的。1959年12月东海普查结束,她回青岛了,我在榆林一直呆到1960年8月苏联专家回国。汪德昭先生要留下我,并答应除配合水声工作外,可以搞我自己的研究。但权衡利弊还是决定回海洋所。刚回到青岛,新任务又来了。这次叫我去越南河内参加中越北部湾联合考察。原来越南看到中国搞海洋普查他们也想搞,要求中国同志帮忙。同志加兄弟吗,这个忙要帮。任务是两年,中间不能回来。这时我同女朋友(也是我的终生伴侣)已经分开整整两年了,还要两年!太不近人情了!这回说什么也不去啦!我态度坚决,领导也没办法。但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普查野外工作结束,取得浮游生物样品3万多号。每个样品都蕴藏这大量的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信息。在普查队时只能粗略地分析。后续的工作花费了很长时间。一是工作量大人手少,二是正好赶上1960-1962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在饿肚子。经济情况稍微好转,紧接着是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普查报告《中国近海浮游生物的研究》(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第8册,)完成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渤、黄、东海渔捞海图》、《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和《全国海洋综合调资料汇编》等。这些成果至今仍然是我国最宝贵的海洋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尽管当时调查手段相对落后,但从样品的质量、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样品分析鉴定的精确性看,当今的调查都很难与之相比。近几年也有不少调查,但大多是分散的,最多是季度的调查。1958年的全国海洋普查是唯一的一次大面积的逐月调查。其可贵处还在于,五十年代海洋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渔业捕捞强度也不大,应该说还是代表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了解在全球变化中中国海发生了什么变化,普查资料可以作为参比。不仅有数据,而且这3万号的浮游生物样品至今完好无损的保存在海洋研究所的标本馆里。这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坦率讲,尽管研究报告和图集等已经发表,样品中包含的科学信息远没有都挖掘出来。但愿这批样品能完善地保存下去。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全国海洋普查的业绩虽不能与两弹一星相比,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它在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推荐浏览世事静方见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78138922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暂别博客大赛
liuyuping 2008-10-23 17:27
暂别博客大赛 由于今晚(2008年10月23日)将到云南参加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然后到滇西、滇东南敲打地球,估计到11月15日结束野外地质考察。因此,遗憾地暂别博客大赛。 原本要与郭向云老师和迟菲MM组队参赛,也因此不得不向两位说一声对不起,更祝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 生活有许多的遗憾,重在参与,展现过自我,又何必在乎结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钢之炼金术师》看后感
cutefay 2008-10-12 09:05
刚刚看完了《钢之炼金术师》,现在满脑子都还回味在故事情节中,为其中的一些人高兴或者难过。 越是结局不完美的故事越引人深思,皆大欢喜的故事往往只能让人当时笑笑。和《棋魂》一样,《钢之炼金术师》也是一部结局不完美的故事。 人没有牺牲的话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炼金术的等价交换原则!那时我们坚信那就是世界的真实!每集开头都会听到艾尔天真的童音来诉说这段话。 爱德和艾尔相信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这是世界却是不公平的,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有时候人没有付出却还是有收获的。兄弟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获得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而进行旅行,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情,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让人看了觉得不忍心。 看了很多论坛上有人评价《钢之炼金术师》,说看了之后感觉心里怪怪的,觉得让人很不舒服。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其实上面的很多人的很多命运是真实的写照。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人的命运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事情并不是完美的。就像50话中大佐伤了眼睛,丽莎怪自己没有及时赶过来,大佐说事情是不可能那么完美的。 对于等价交换,我的想法是: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等价交换原则,付出了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如果因为有了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的想法而从此不付出的话,那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像爱德和艾尔一样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不管这个世界有多么的不公平,但是,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公平。人要一直努力奋斗着,但是不要把结果看得很重。 刚刚做了一个钢之炼金术师心理测试,测测你的现实度(钢之炼金术版),我的结果是: 520分:你是大佐。你多少经历过或看过一些悲哀的事,亦明白人生的无奈,但你仍希望改变现状,有时你会怀念纯真的童年,对现实社会的复杂和黑暗感到难过。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你的这种态度是最合适的。 我觉得很符合我的心境。 此心理测试的地址是: http://post.baidu.com/f?kz=16660090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6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博情义牵[诗·书]
刘玉平 2008-9-2 10:46
科博情义牵 北京奥运会期间,蒙新正兄抬爱,惠存小刺猬拙书之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周前,新正兄发来短消息告知,惠赐《中国篆刻字典》一套,并砥砺弟勤习精练。今晨,鸿雁千里捎来兄之深情厚意,依《中华新韵》欣然草作五律一首、并书以志之。 五律蒋兄赐《中国篆刻字典》 刘玉平( 2008-09-02晨 ) 素未相谋面,科博情义牵。 字拙兄厚爱,典重弟开颜。 千里关山度,七朝喜悦添。 自当精练就,不负望期言。 非常感谢新正兄!素未谋面的我们是通过科学网博客而相识相知,在假做真时真亦假越发恣意横行的今天,科学网博客以实名制独树一帜,为网络时代带来了一缕清爽的新风。非常感谢科学网博客这一心灵交流、感情互动的平台,祝它越办越好! 歌曲感谢你(作词:于淑然 作曲:孙川演唱:孙悦)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737 次阅读|7 个评论
奥运杂感
考槃在涧 2008-8-25 11:04
开幕式 :一开始惊喜(中国文化)、接下来平淡(现代)、最后有遗憾(主题曲和点火); 历史灿烂,文化脱节,前路漫漫。 开幕式造假 :以国家利益为名的造假,也是造假。如果你发现你的学生靠抄袭拿到了一百分,你会怎么做?我会这次给他满分,因为要尊重答卷;但下次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金牌 :自豪、高兴、冷静、反思。 中国男女足 :我不关心谢亚龙会不会下课,我关心谢亚龙这种性无能的人怎么会上课的?中国的中高层充斥着靠脸蛋、裙带和阴道上位的人;你不能指望这帮人能够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激励人才。 姚明 :最爱他在和德国比赛中的努力,真男人。尤其是他在最后关头咬牙砍下几分,稳定局势之后,用他宽厚的胸膛去挺易建联,真男人,真 TM 男人!爱死你了。我们不是不能接受输球,我们不能接受像中国男足那样,没有半点血性,像太监一样死去。 记者 :思想被阉割的后果就是体育记者变娱乐记者,止增笑耳。 刘翔 :是不是阴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再去神化英雄。刘翔很棒,但他做的贡献不会比一个普通中学教师更大。 菲利普斯 :不断挑战自己而且成功,没有比这更完美的了。 博尔特 :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破记录,是你的荣誉也是中国人的荣誉。 排行榜 :只要想让自己成为最棒的一个,你总会有办法。美国人耍起赖皮来也不是省油的灯。 外媒 :偏见总会存在,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不让偏见抓住把柄? 梅西 :很高兴梅西率领阿根廷夺冠,更高兴梅西用中文说出:谢亚龙下课。 梦八 :真正的艺术。 郎平 :把美国姑娘调教成冠军级,真棒!为你喝彩! 男乒 :从教练到队员,都是男人。 闭幕式 :乏善可陈。似乎演员中有靠脸蛋的,也有靠政治的。天都亮了还要尿一次床,晚节不保,落人口实,这就是中国式闭幕。 心情 :享受了体育的美丽,也吃到了政治的苍蝇,在中国生活是幸福的,在中国生活是幸运的,在中国生活是疯狂的,在中国生活是痛苦的。我 TM 爱死这个国家了,也恨死这个国家了。 总结 :开幕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60% 的体育, 40% 的政治。 展望 :今宵多珍重,何日君再来?希望下次奥运会, 80% 的体育, 20% 的政治。希望下次中国奥运会,不赔钱只赚钱。 感谢 :所有的奥运志愿者,你们辛苦了!运动员的成绩和我们的欢乐,有你们的一半! 兴奋 :现在,我就可以享受英超、意甲、西甲和冠军杯了! 姚明的怒吼,是要命的怒吼,要对手的命! (图片来自: http://2008.sina.com.cn/cn/bk/p/2008-08-16/2339216934.shtml ) 看我拿大胸脯挺你: (图片来自: http://2008.ifeng.com/civilians/200808/0817_4365_726861.shtml )
个人分类: 哲思|2878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刘翔退出比赛的一点随感
刘玉平 2008-8-19 09:57
关于刘翔退出比赛的一点随感 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引起了无数国人的关注。其实,这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件。世界冠军因伤退出比赛,刘翔不是第一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人。科学网上亦围绕此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至今已有数十篇博文,煞是热闹 不敢奢望每一位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都能够得到如此的关注。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普通(没有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院士,能够获得如此的关注,那么中国的学术界就有希望了 同样的道理,虽然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如公民权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体制改革等等,能够获得如此的关注,那么中国就有希望了 我们祝愿刘翔早日康复,期待他再卷中国旋风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605 次阅读|5 个评论
由“380公斤炸药炸不垮40岁危桥”想到的
刘玉平 2008-7-27 15:48
由380公斤炸药炸不垮40岁危桥想到的 《华西都市报》 2008 年 7 月 26 日 第四版,登载了这样一则新闻 380 公斤 炸药未放翻 40 岁危桥 ,说的是年满 40 岁的沱江一桥在汶川大地震受到了较强影响,地震后被宣布为 危桥 。 2008 年 7 月 25 日下午 4 点 ,简阳市对该桥进行爆破拆除,炸药用量多达 380 公斤 。但在震耳欲聋的巨响沉寂后,这座大桥依旧岿然耸立,桥墩、桥拱和桥面基本保存完好。简阳市数万居民目睹了这一情景 9 年前,重庆的綦江 虹桥 垮塌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座大桥刚刚投入使用就垮塌了 而从近期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看(例如,参考文献 ),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新建成和在建的建筑也未能幸免于难,甚至包括一些重点工程项目 上周末回乡,几位朋友小聚闲聊时,一位自打穿开裆裤就在一起玩的 老铁 感叹道: 现在的建筑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自己买的房子这才住进去不到 5 年,墙面已经有好多条裂缝了。而我老爸他们的房子住了快 30 年了,虽然墙面有时候渗水,却没有发现什么裂缝 是啊! 40 年前的 危桥 在 8 级地震和 380 公斤 炸药的考验下依然挺立,无声地述说什么呢?过去我们也曾贫穷,但艰苦朴素、以国为家的民族美德让我们能够把一分钱当两分钱用,工程项目以节约成本、高效高质为荣。现在的工程项目投资动辄计以百万、千万、上亿,其中投入用到实际的又有多少呢?为什么随着有关的法律规范越来越多,还有国家和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工程质量反而普遍大不如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事故也越来越多了呢? 380公斤炸不垮的沱江一桥 綦江虹桥 彭州市小鱼洞大桥 ***参考文献*** 380公斤炸药未放翻40岁危桥(《华西都市报》2008年7月26日) http://www.wccdaily.com.cn/new/html/hxdsb/20080726/hxdsb167553.html 新浪网:重庆高法对綦江虹桥垮塌案作出终审判决 http://news.sina.com.cn/china/1999-12-12/41132.html blog.sina.com.cn/s/blog_49b9a9d101000bc1.html 王鹰:震区考察照片(《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24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5369 次阅读|7 个评论
国如人之处[骈文]
刘玉平 2008-7-26 11:51
国如人之处 汇杂感而试以骈体,一人之管见,谬误多多,请各位指正赐教。 国人成而非人,虽多别亦有似。所谓质异道同,所谓横岭侧峰。 人秉父母精血,貌神似而不同,世代繁衍;国承本源精神,纪元续而有异,朝更制迁。 人自细胞、器官、系统而构,国由单位、行业、系统而合。 人分高矮胖瘦,国别大小强弱。 人分男女,多因熟而成家,或有情之姻、或无情之缘,或养儿育女、或劳燕分飞;国别本外,常因利而结盟,或发于内里、或迫于外势,或交汇融合、或反目成仇。 人之处世,或内敛深沉、或热情友善、或强硬狂妄;国之外交,或韬光养晦、或不卑不亢、或霸道嚣张。 人抗病恙肿瘤,国反歪风腐败。 人论内外兼修,国谈改革开放。 人讲原则尊严,国有国格国纲。 人崇真善爱美,国求进步发展。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28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原创*随笔]开博半年
刘玉平 2008-6-19 23:57
白马过隙 , 在《 科学网*博客 》的这片自留地已经开垦半年了。我比较喜欢6这个数字,就以我的第36篇博文,自我纪念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吧。 记得半年前的那个日子 , 到好友罗泰义那里请教些学术方面的问题,他刚好写完振兴我们的汉字 ,就聊到了博客一事。当天中午,我就向《科学网》提出了申请,注册资料经核实后斑竹欣然批准。自此,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就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第二天,我的第一块蛋糕可怜的中国人,您会英语吗?! 新鲜出炉。罗兄已经封笔半年,但我却渐渐形成了习惯,只要在家,工作之余就不时在这片自留地里种点花、植些树,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获。虽然由于工作和其他方面的缘故,开垦日程上出现了几次间断,但日积月累,到今天已有36篇了。 虽然许多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但《科学网*博客》以其实名制在众多的博客中独树一帜。我是个直人,对此非常赞赏,素来就不喜欢戴上面具、穿上马甲,自己的门牌上也因此写着 学习、交流、思考、直言 。所以,尽管自己有好几个博客空间,却唯独喜欢到这片土地上来散步。 开博半年之际,应该感谢的人很多 。 首先要感谢斑竹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对我的宽容与理解 ,虽然本人写的一些东西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但从未被斑竹删除过,而且还有几篇入选编辑部推荐博文或相关栏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尝试实名制 一文还上过头条;更难得的是,斑竹们对本人的提议总是予以了充分地尊重和考虑,还让我这个小刺猬继续在这块自留地上收获快乐。 感谢各位网友的厚爱, 你们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我继续耕作的无尽动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感谢李小文先生、可真老师、王铮老师、青水洋老师、王汉森老师、王德华老师、杨玲兄、燕清姐、永岩兄、王鹰兄、老祖兄、安邦兄、慰翔兄、赵冲兄、王健兄、茂进兄、绥阳兄......等等诸位,你们既是博友、更是老师,在与你们的交流中,获得了不少人生的启迪,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这些财富将伴我度过人生之旅。 感谢那些提出中肯批评意见的朋友们 ,是你们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非常感谢一位匿名的游客就自荐 也谈地震是否可以预测 提出的批评和指正,是您让我不再向错误的方向多走一步。 想写的还有很多,难以一言道尽 。我将以更多更好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构筑《科学网*博客》这片阳光灿烂的温馨家园。 ***注释: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290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0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26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201 ***歌曲感谢你(作词:于淑然 作曲:孙川演唱:孙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赴美签证见闻
蒋高明 2008-5-7 23:55
赴美签证见闻 蒋高明 最近,接到美国Drexel大学邀请前去开一个中美科学家关于全球变化的研讨会。办理签证时,烦琐的手续另人不愉快。在中美科学家交流方面,中美双方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中方明显出于弱势地位,这可从双方踏入对方国门的难易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奇怪的是,中国科学家至今没有一人站出来说不,一直默默忍受对方给中国科学家的这种“屈辱”。 一般我们邀请美方科学家来中国时,他们办理签证非常简单。只要有了中国科学家的邀请信即可,到中方使馆办理签证也非常容易,不需要另外附带附加证明。 拿到美国使馆约面谈的通知,长长的单子,就让人心里感觉不舒服。除了要求交679元的签证费外,还要在指定的时间要求被签证人去搞什么面谈,要求提供名片、身份证、工作证、中英文简历、发表的文章清单、上次去美国签证的复印件、邀请信原件(据说复印件也可,这点到是他们格外开恩)、外交部发的申请签证函、约见条、还有他们指定的从他们网站上下载的表格,甚至有时还要求你提供在美国时的照片(就连美国使馆要求你的护照照片也是别样的),收入证明等。明显地,这些要求对中国科学家充满了不信任和“歧视”。记得2003年去美国,竟然不相信我是教授,要我出示教授证,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教授证,只记得所里搞过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的岗位资格证书,回来找来好半天也没有找到。上次是用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发的教授证书(因为我在研究生院给学生上课15年了),再加上所外事给出具了我是植物所的研究员的中英文信,加盖了大红公章,才算通过。 在所要提交的东西里,中国科学院的工作证我就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自从有了身份证,工作证就失宠了),上次的老护照我也不知道去向,谁没事老保留那个签证呢? 美国签证细节表现出他们所谓的铁面无私,连代表团团长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也要去使馆搞什么“面谈”。据美方称,他们将高规格接待我们,还有议员出面,肯定是给徐部长的面子。那里很隆重,这里却很令人寒心,这就是美国。 我们几个科研人员也不少什么名人,但是大家都是异常的忙碌却是千真万确的,去美国完全是按照合作协议履行中国科学家的义务。在美国是没有什么免费午餐的,这次美国之行,原则上是我们自负费用尤其路费。然而,笔者参加其他国家的国际会议,如果是对方邀请,一般都是他们出所有费用的。 不知道其他博友有没有面临去美国签证的这些麻烦。我们怎么办?和美国人说不?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682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