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殖细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造精子和卵子
热度 15 孙学军 2013-8-22 10:18
日本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制造出精子和卵子细胞,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伦理学问题。 Stem cells: Egg engineers 自从去年10月,分子生物学家Katsuhiko Hayashi收到不少中年夫妇的电子邮件,他们的共同愿望是要个自己的孩子。一个来自英国的已经停经的妇女愿意亲自来到京都大学他的实验室寻找帮助。 本来这一研究来自发育生物学的兴趣,他们通过小鼠皮肤制造出原生殖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分化成精子和卵子细胞(理论上,女性细胞也可以制造精子细胞)。为验证这种细胞具备自然的生殖细胞功能,他们使用这些细胞制造出受精卵,并使他们变成小鼠。本来这个新生命只是研究的副产品,但现在副产品变成了大问题,因为这实质上是给不育的母亲提供了生育机会,而且完全可以只用来自女性的细胞制造出生命。这等价于一项新的克隆人技术。 这一研究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科学兴趣,是希望了解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分化过程,这一研究可以让科学家无限制地制造生殖细胞,这对推动哺乳动物生殖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希望将这一技术用于猴子和人类细胞的研究时,他们立刻遇到一个新问题,因为这一技术可以成为不孕症的治疗手段。这必然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伦理学问题。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殖学家Amander Clark,认为,为了避免这一技术被错误使用,无论意义多大,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的伦理学分析。 小鼠的生殖细胞只胚胎发育的第一周,大约40个原生殖细胞。这一小群细胞将来可以形成数万个卵子,雄性个体日每天都可以产生数十万个精子细胞。 Saitou 希望了解这些生殖细胞分化过程的信号调节方式。 过去十余年,他们鉴定出一些关键基因,例如 Stella , Blimp1 和 Prdm14,当这些基因在某一时间同时表达,将决定出原生殖细胞的分化。利用这些基因作为标记,可以从其他细胞中分离出原生殖细胞,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2009年,在神户的发育生物学 RIKEN中心,他发现如果培养条件控制合适,在特定时间加入一种简单的分子Bmp4( 骨形成蛋白 ),部分胚胎细胞就可以定向分化成为原生殖细胞。为验证这一原理,他们加入高浓度的Bmp4,几乎所有的胚胎细胞都可以分化为原生殖细胞。而过去科学家都一致认为这一过程十分复杂(也许表面上复杂万千的生命现象只是利用最简单直接的分子方式,所谓复杂产生于简单,宇宙的规律本来就是这样,也许生命现象只是宇宙进化的简单重复现象)。 更多内容请阅读 http://www.nature.com/news/stem-cells-egg-engineers-1.1358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6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Nature强势出品——体外诱导生殖细胞命运
Huitian 2013-8-16 09:31
The germ-cell lineage ensures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rough the gener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gametes, which unite to form a totipotent zygote.We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by using cytokines,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an be induced into epiblast-like cells (EpiLCs) and then into primordial germcell (PGC)-like cells with the capacity for both spermatogenesis and oogenesis1,2, creating an opportunity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ngmammalian germ-cell development in both sexesin vitro. Here we show that, without cytokines, simultaneous overexpression of three transcription factors, Blimp1 (also known as Prdm1), Prdm14 and Tfap2c (also known as AP2c), directs EpiLCs, but not embryonic stem cells, swiftly and efficiently into a PGC state. Notably, Prdm14 alone, but not Blimp1 or Tfap2c, suffices for the inductionof the PGC state inEpiLCs.The transcription-factor-induced PGC state, irrespective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s used, econstitutes key transcriptome and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in PGCs, but bypasses a mesodermal program that accompanies PGC or PGC-like-cell specification by cytokines including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Notably, the transcription-factor-induced PGC-like cells contribute to spermatogenesis and fertile offspring. Our findings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transcriptional logic for PGC specification, and create a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cription-factorbased reconstitution and regulation of mammalian gametogenesis. The inductionkinetics by the TFs of endogenous Blimp1, Prdm14 and Tfap2c in whole EpiLC aggregates showed that (1) BLIMP1 andPRDM14activate Blimp1 gradually and Tfap2c rapidly, whereas TFAP2C does not activate Blimp1 nor Tfap2c, but enhances the activity of BLIMP1 to induce Tfap2c and Blimp1; (2) activation of Prdm14 by the TFs occurs relatively late (after 24 h); and (3) BP14A has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the activation of Blimp1, Tfap2c and subsequently Prdm14. Notably, ten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testes transplanted with the TF-PGCLCs, particularly those sorted at days 3 and 4, irrespective of the TFs used, contained numerous tubules with signs of spermatogenesis. These tubules showed normal spermatogenesis and contained spermatozoa with proper morphology. By contrast, SC ES cells induced by BP14A did not contribute to spermatogenesis, but formed foci of teratomas in six out of eight transplanted testes.
个人分类: Spermatogenesis|4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HP:暴露于化学物质三丁基锡中可致后代肥胖
crossludo 2013-1-29 00:00
2013年1月27日 讯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将怀孕小鼠暴露于低剂量的化学物质三丁基锡(TBT)中可以导致其后代表现出肥胖的症状,三丁基锡是一种海洋防污漆,也是一种抗真菌制剂。 在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将怀孕小鼠暴露于低浓度的TBT中,会导致小鼠的子孙后代出现机体发胖、肝脏脂质增多以及肝脏中特殊基因和干细胞基因表达量增大。研究者表示,后代中第一代在胚胎期就会暴露于TBT,而第二代(即孙子代)会在其处于生殖细胞的时候就暴露于TBT中的。 研究者Bruce Blumberg说,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生命早期暴露于内分泌破坏物质,如TBT中,就会对脂肪积累、基因比到以及干细胞的重新编程产生永久性的效应(未来不暴露于TBT的情况下)。 人类暴露于TBT以及相关的有机锡会以多种方式发生,TBT的污染颗粒基于很多产品,如淋浴门帘、乙烯基地面、纤维地毯及其它消费类产品。值得注意的是,TBT曾被报道存在于室内尘土中,这或许对于喜欢在地板或者地毯上玩耍的儿童产生一定的危害。 尽管TBT已经命令禁止在海洋船舶油漆中使用,但是其在环境中仍然具有扩散性,人们也会由于暴露于TBT污染的海产品而受到伤害。同样,有机锡也可以通过管道而渗入到运输的液体中去。 研究者Blumberg将TBT分类为obesogen这种物质,其是一类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增加脂肪细胞或者细胞的脂肪储存,或者改变代谢调节来促进肥胖。研究者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中奖TBT分类为obesogen, 2010年时鉴别出TBT可以在胚胎发育期间修饰干细胞间质,促使干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研人员发现精子细胞发育的代谢调控机制
xuxiaxx 2013-1-18 19:39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发育细胞》)1月15日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组、王恩多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piRNA在精子发生后期触发MIWI/piRNA“机器”清除的代谢调控机制,为代谢异常导致的男性不育症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分子信息。   研究组赵爽博士、苟兰涛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张满等合作研究发现,在精子形成后期,piRNA分子通过与小鼠PIWI(MIWI)蛋白高度结合,促进其被泛素连接酶APC/C识别,从而使MIWI蛋白被泛素化修饰并降解;作为蛋白“配体”的piRNA自身也因失去结合蛋白MIWI的保护被机体清除,从而揭示了机体在生殖细胞发育特定阶段清除MIWI/piRNA“机器”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这种MIWI/piRNA“机器”的清除代谢是精子发育形成的必要条件,代谢异常将可能引起精子细胞发育受阻以致引起雄性或男性不育。(记者曹继军、颜维琦) 来源:人民网
1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发现人类生殖细胞发育首个路线图
crossludo 2012-12-19 11:34
美发现人类生殖细胞发育首个路线图 用干细胞疗法治疗不孕症迈出重要一步 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患有不孕症,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不能正常产生精子或卵子细胞。据《自然》杂志12月16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当日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的一项针对人类生殖细胞早期发育情况的研究成果,或将为这种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让人造生殖细胞离现实又近了一步。 人类生育年龄大约为15到45岁,负责生产卵子和精子的 前体细胞 的生成时间则要更早一些。当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为一个很小的细胞球时,其中所含的多功能肝细胞能够分化为人体的其他各类细胞。研究人员一直希望借此治疗包括不孕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以胎龄为6到20周的人类胚胎作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生殖细胞的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弄明白了基因何时“打开”或“关闭”。这些胚胎来自华盛顿大学生育缺陷研究实验室,由匿名的人流者提供并已获得当事人同意。 研究人员发现, 人类早期生殖细胞内的DNA携有一种被称为“表观遗传修饰”的物质。虽然其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DNA序列本身,但却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 父母体内累积产生的这些变化需要在胎儿发育阶段予以清除。该研究发现了“表观遗传修饰”清除或者重组大部分发生在6周之前,但也存在6周之后才完成重组的情况。他们还发现,由实验室造出的6周龄生殖细胞,不同于人体内自然发育成的6周龄生殖细胞,这暗示实验室造出的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科学家迄今依然无法探明的问题。 英国爱丁堡大学生殖生物学家艾文里恩·特尔法说:“对于理解人类生殖细胞以及发现关于人类生殖细胞生物学的基本信息来说,这是一篇重要的基础性论文。这些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一个未知领域。” 该项研究的共同作者阿曼德·克拉克说:“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人造生殖细胞不能发育为精子或卵子的原因,如果我们没有可遵循的路线图,就只能猜测。新研究让我们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存竞争从精子争宠卵子开始!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24 13:03
生存竞争从精子争宠卵子开始!
生存竞争从精子争宠卵子开始!BUT How? *卵子是如何从数亿个“精子”中进行选择的? 最近“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近乎老生常谈的研究工作,报道了美国的一组科学家对同一男性的精子进行精子分型(Sperm Typing)结果。说实话,他们的结果总体而言并不没有特别的新意!并不会让人觉得出乎意料! 只是,他们的工作再一次证实了在通过减数分裂(meiosis)形成单倍体生殖细胞-精子时,平均每条染色体均有一次机会发生“交叉”(Crossing-over)。 对91个精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每个精子中平均有23次重组过程。基本上与精子内所含有的染色体个数相当。但是,精子内染色体上发生“重组”的方式并不尽然一样(这是废话!每条染色体的meiotic recombination都会有一系列蛋白质催化,而且会表现出不同的“热点”现象!)。  他们同时发现了每个精子中包含着25~36个所谓“新”的变异,不同于产生精子的个体的体细胞基因组(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这有可能是伴随着使用不忠实的DNA复制,可能真的发生了DNA聚合酶的替换,这一点有人通过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了精索区一种不忠实的DNA聚合酶过量表达的现象)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个工作所使用的精子材料均由一名年龄为40男性的捐赠,而且这名男人所有的后代均是健康的,其提供的精子功能表现正常。 那么,为什么这位能够制造“突变”精子的男人的后代全部是健康者? 为什么不会出现遗传性疾病?或染色体疾病? 这里涉及到在受精过程中,受精卵是如何挑选“她”的“白马王子”的? 在这个事件中,“她”是主动“挑选”?还是遭遇“被动强奸”? 精子们的短跑竞赛对于卵子的“选中”有没有决定作用?能够与“卵子”结合的,并得到卵子接受的是跑在第一的那个“精子选手”么? 我觉得,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有些携带DNA不良改变的精子可能跑的慢?追求不到“卵子”?还是因为这样的精子太“Ugly"不讨卵子的喜欢? 究竟卵子是如何在数以亿计的追求者中挑选出自己的心上人的? 没有更为明确的答案! 如果说精子们追求卵子,形成受精卵也体现一种“生存竞争”,那么谁是拥有“主动权”的优胜者? 他们之间究竟遵循什么样的“游戏规则”? 目前,尚缺乏有关问题的答案!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8677 次阅读|3 个评论
染色体的交换与基因组的演化
热度 2 tianyizhang6 2012-7-20 13:10
染色体的交换与基因组的演化
染色体的交换与基因组的演化 大家知道,基因组藏在染色体中。大部分动物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是二倍体,而每两条对应的染色体被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 , or homologues)。而生殖细胞是单倍体。雌雄生殖细胞结合以后,又成了二倍体。所以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所含的基因信息很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体细胞在分裂的时候,每条染色体复制一条一模一样的染色体,然后再分离到两个细胞中去。这样就可以保持二倍体。如果没什么变故,新分裂出来的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形态以及所包含的基因组是不变的。如下图: 生殖细胞的形成则是由二倍体细胞通过两次连续的减数分裂后得到的,如下图: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之前,同源染色体之间会发生一些重组交换(上图中的 chiasma)。由此引发的效果是:如果发生了重组交换,那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将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条同源染色体。 所以子代的同源染色体虽然是一条来自父本的生殖细胞,令一条来自母本的生殖细胞。但它们的序列与父本或母本的体细胞的任何一条同源染色体可能都不同。 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重组交换可以让基因信息进行重排改变,这也是基因组演化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染色体会发生重组交换呢?这是一个到现在都还很时髦的科学问题,牵涉到了染色体修饰的问题,属于epigenetics的范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减数分裂都会产生染色体重组的。例如果蝇的雌虫的减数分裂可以产生重组,但雄虫不能。这个现象在果蝇遗传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大家对这个雌雄的差别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从染色体的形态上来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雄虫的染色体处于一种压缩的状态。可能正是这种状态抑制了雄虫的减数分裂的重组。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1821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吸烟会使生殖细胞变异
杜江平 2012-7-3 07:57
当你要确定你为父亲节准备什么礼物时,你可能会想当你自己还在母亲腹中怀胎时他曾经给了你什么。如果他抽烟,那么你的基因很可能受到损害,而且你一生当中发生癌症和其他疾病这些“怪事”的风险也会增加许多。最近在《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杂志》(FASEB Journal)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报道,该报道中科学家们在人类首次证实男性在生育之前抽烟会损害他们后代的遗传信息。DNA当中的这些遗传信息改变很有可能会导致后代在孕育时就对后天的一些疾病易感,比如说癌症。这也为为什么督促妇女在怀孕前戒烟的同时也要以同样的方式督促男性在他们打算生育前戒烟提供了新的证据。有趣的是,一个有生育力的精子细胞在完全发育成熟以前大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此男性需要在打算生育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戒烟,这样才能避免引起遗传问题。 英国布拉福德(Bradford)大学生命科学院与此相关课题组的研究员Diana Anderson博士说:“父亲在生育前后抽烟会导致他们孩子的遗传改变,这表明抽烟的有害影响可以通过父亲传递给后代,这些传递的遗传改变可能会引起子代出现癌症的风险增加,特别是白血病和其他一些遗传性疾病。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一知识督促男性在打算生育之前戒烟。” 为了完成这一发现,Anderson和他的同事们采用DNA的生物标记物来测定遗传改变,测定对象包括生育前后血液和精液样本,以及英格兰中部和一个希腊岛屿这样两个不同的欧洲区域家庭分娩的孕产妇和脐带血样本。通过有效问卷来收集这些家庭关于生活方式、环境和职业暴露的相关信息。联合使用暴露和DNA生物标志物的方法来评估生育前和怀孕期间暴露所引起的后代的遗传改变。这些结果对预防这些疾病起到很强的影响作用。 FASEB杂志主编Gerald Weissmann博士说:“这份研究报告表明抽烟是生殖细胞的一种诱变剂。如果父亲抽烟,那么他的孩子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受到影响了。随着父亲节的临近,家庭成员/子女希望能给爸爸们和准爸爸们(礼物),而这需要他们为了健康戒烟。” 来自丁香园
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胞有性别
weiwu207 2012-6-30 21:53
除了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有性别外,干细胞也有性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女性干细胞比男性干细胞再生骨骼肌的能力好,首次证明肌肉干细胞的再生能力与性别有关。文章高级作者Johnny Huard博士说,这项发现有助于提高干细胞的治疗效果,更好地了解衰老和疾病中与性别有关的差异。不同性别的干细胞,表面蛋白和细胞内外环境(niche)不同,所以其功能也不同。我想,男女体细胞内核酸(比如miRNA)和激素等表达甚至功能不同,会显示出性别差异。
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殖细胞也喝“孟婆汤”吗?——介绍一些“外遗传学”
热度 34 zhuqinshi 2012-5-21 12:09
生殖细胞也喝“孟婆汤”吗?——介绍一些“外遗传学” 按照佛教的轮回说,生命是不灭的。这一世的结束不过是下一世的开始。但是下一世的人无法拥有上一世的记忆。在投胎转世之前,人人都必须走过“奈何桥”。在那里,喝了“孟婆汤”以后,这一世的记忆就全部消失了,这样下一世才得以从零开始。 虽然现在相信投胎说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基本思想还是正确的,即人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知识、经验,对其他的人和事情的态度,感情,都不能传给下一代。数学家的孩子不会生下来就懂数学;钢琴家的孩子也不会生下来就会弹钢琴。你认识和爱戴的人,你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和爱戴;你的理念和对事物的好恶,下一代也不一定继承。 除了精神活动的产物,我们这一代的生活对身体的许多影响,也不会传给下一代。因外伤失去一只眼睛的人,后代不会生下来就少一只眼睛。某处皮肤烧伤的人,孩子在那个地方的皮肤也不会有疤痕。 由此看来,我们在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繁殖下一代时,这一生的记忆,不管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都要被消除掉。这相当于生殖细胞喝了“孟婆汤”。那身体里面的“孟婆汤”在哪里呢? 对于精神活动来说,“孟婆汤”就是细胞隔离。就如我在《中国科技博览》中“知识采蜜”专栏里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知识和技能不能遗传?》里面说的,人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技能,是后天形成的,是“这一世”的精神积累。它们被存储在大脑中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和回路中。而大脑离生殖器官很“远”(从细胞的“眼光”来“看”),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无法被传输到生殖细胞里面去。而且储存在神经细胞联系和回路中的信息,也不能通过“格式转换”而被“输入”到生殖细胞里面 DNA 的序列(四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去,自然也就传不到下一代去。 精神活动的产物无法遗传的事实,我们在上面已经解释了。那这一代身体的许多信息为什么也不能传给下一代呢? 按照传统的遗传学理论,生殖细胞只能把储存于 DNA 序列中的信息(建造身体的“蓝图”或“密码”)传下去。而 DNA 是很稳定的分子,细胞里也有一整套修复受损的 DNA 的机制。在高等生物中, DNA 被复制时的精确度也很高。由于这些原因, DNA 序列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影响基因的序列变化,发生的速度很慢,不是在一,两代中就可以完成的。这一代失去一只眼或一条腿,伤害的只是这一代的身体,并不能改变生殖细胞中 DNA 的序列。所以下一代得到的,仍然是建造“完整”身体的蓝图,据此发育出新一代的肌体。所以生殖细胞中 DNA 的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世隔绝”的,不受这一代身体和精神活动的影响。它们在生成过程中,其效果就相当于喝了“孟婆汤”。 不过这只是隔离(大脑与生殖系统的隔离,以及生殖细胞内 DNA 的序列与生命活动的隔离)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生殖细胞主动地“消除印迹”,所以还不是真正的“孟婆汤”。除了隔离以外,生殖细胞里面还有真正的“孟婆汤”,可以把这一生的印迹去掉。这个我们下面再讲。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人就已经感到“庆幸”了:这一辈子不管如何“胡过”(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抽烟、喝酒、暴食、熬夜等),最多是自己的身体受到影响,而不容易影响孩子。然而,许多新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父母的生活经历是可以经由 DNA 序列以外的方式传给他们的后代的。 2001 年,瑞典科学家拜格林( Lars Olov Bygren )发表了他对瑞典北部一个地广人稀的叫做诺伯顿( Norrbotton )地方的人的寿命进行研究所得的结果。 诺伯顿位于北极圈以内,粮食收成极不稳定。如果年景歉收,人们就会挨饿;但如果获得大丰收,他们又会大吃大喝。 拜格林的研究表明,如果爷爷辈在 9 到 12 岁时有大吃大喝的经历,那他们的孙子的寿命就比较短,得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而在青春期前挨饿的男性,其孙子就较少得心血管病。同样,在青春期前曾大吃大喝的祖母,她们的孙女的寿命也会明显缩短。这说明爷爷奶奶辈的生活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可以遗传给它们的孙子,而且爷爷奶奶辈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的那段时间对于这种能遗传的印迹最为重要。 随后,拜格林又和伦敦大学的著名遗传学家裴瑞( Marcus Pembrey )合作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如果父亲在 11 岁之前(即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吸烟,那他们的儿子在 9 岁时就会超重。这些事实说明,在父亲产生精子之前,他的生活经历就会在他的遗传物质上打下印迹。这些印迹可以经由生殖过程传给它们的儿子,甚至孙子。 科学家们在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让果蝇接触一种叫做盖达纳霉素( geldanamycin )的药物,它们的眼睛上就会长出赘疣。即使它们的后代不再接触盖达纳霉素,这些后代还会继续在眼睛上长赘疣。这种现象甚至可以传到第十三代。 如果喂线虫(一种只有 1 毫米 长的低等动物)某种细菌,线虫就会变得又小又圆。这种现象可以持续四十代,即使它们的后代不再接触到这种细菌。 用小鼠做的实验表明,即使像记忆能力(注意,不是记忆的信息)这样与精神活动有关的特性也可以通过上一代的生活经历传给下一代。比如给有遗传性记忆缺陷的小鼠玩具,让它们做练习,用各种方法引起它们的注意,结果它们的后代在记忆能力上也有明显的改进,即使它们的后代没有得到这些练习。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即使我们传给后代的 DNA 序列没有改变,这一代生活所造成的身体的变化也会通过某种途径传给下一代。这是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无法解释的,因为一两代人的时间对进化来说太短了,这些影响不可能通过 DNA 序列的变动来实现。那上面说的事实又该如何解释呢? 原来人类(以及其它“真核生物”,即组成身体的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 DNA 分子并不是“裸露”的,而是和一些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带负电的 DNA 分子“缠绕”在带正电的蛋白质(比如“组蛋白”)分子上,使原来“细长”的 DNA 分子卷成紧密的结构。这有点像一本书,它记载着建造我们身体的“遗传密码”。如果把 DNA 里面的信息比喻为书里的字句,那蛋白质就是书页。字句是印在书页上的,而且书页紧密地排列起来,成为一本书。所以当你拿起一本书时,里面的信息是看不见的,除非你把书页打开。 我们身体是由 200 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虽然细胞的种类各式各样,但是它们里面所包含的遗传信息( DNA 序列)是完全一样的。之所以细胞会彼此不同(比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是因为它们打开的“书页”不同。你打开这一些书页,读取这些书页里的信息;我打开另外一些书页,读取另一些信息。这样对遗传信息的“选择性使用”,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细胞。那细胞如何有选择性地打开一些“书页”,又选择性地不打开另一些“书页”呢?这就和“书页”自己的性质有关。 在细胞里,打开“书页”的一个重要“开关”,就是组蛋白的“乙酰化”。从化学上讲,就是在组蛋白上面的一些带正电的基团(“氨基” -NH 2 )上面带一顶“帽子”,用“乙酰基”把“氨基”上面的正电荷“屏蔽”掉。组蛋白的正电荷一减少,通过带负电的分子(包括 DNA )绕成紧密结构的力量就弱了,这一部分的 DNA 就会“松开”,相当于“书页”被打开,里面的信息即可以被读取了。 除了组蛋白, DNA 里面的每个基因也带有自己的“开关”。就是“书页”被打开了,这些“开关”也能决定基因里面的信息是不是能被读取。这些“开关”本身也是 DNA 序列,叫做“启动子”( promoter )。它们和一些叫做“转录因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基因是“开”还是“关”。如果在“开关”里面的胞嘧啶(用字母 C 表示)上也戴个“帽子”,“转录因子”就“不认识”这个“开关”了,也就是不能和“开关”里面的 DNA 序列结合。这个 DNA 上面的“帽子”,就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的,叫做“甲基”的基团( -CH 3 )。给 DNA 戴上“甲基”“帽子”的活动叫做 DNA 的“甲基化”。这相当于给 DNA 戴上“隐身帽”,使基因里面的信息无法被读取。 所以 DNA 里面的信息能不能被读取,除了打开基因的开关(启动子)和直接读取信息的 RNA 聚合酶(把 DNA 里面的信息“转录”到“信使 RNA ”上去)外,还和 DNA 的“甲基化”状况与组蛋白的“乙酰化”状况有关。这些“修饰”并不改变 DNA 分子中核苷酸的顺序,但是却能影响基因中信息的读取。 而人一生的生活经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都能改变组蛋白“乙酰化”和 DNA “甲基化”的情形,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身体状况。这些不通过 DNA 序列改变而影响身体性状,有时并且能传给后代的变化就叫做“外遗传”修饰,即发生在 DNA 序列外的变化。在英文中,“外遗传学”叫做“ epigenetics ”。其中“ genetics ”是“遗传学”,而前缀“ epi- ”则表示“在 … 之上”,“在 … 之外”的意思。在国内,“ epigenetics ”也被译成为“表观遗传学”,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这些“外遗传”修饰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同卵双胞胎的 DNA 序列是完全一样的,按说他们得病的类型和几率也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医生却发现,有时一个人会得病(如白血病和红斑狼疮),另一个人却不得。随后的研究表明,是他们的 DNA 的“甲基化”的情形不同。 DNA “甲基化”的异常也和其它类型癌症的发生有关。比如一个负责 DNA 修复的基因叫做 MLH1 ,它的异常“甲基化”就和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具有同样遗传物质的小鼠,毛色却常常不同。研究发现这是因为一个叫 agouti 的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不同。 “外遗传因素”也影响植物的性状。比如一种叫做“柳穿鱼”的植物( Linaria vulgaris ),它的花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侧对称的,另一种却是中心对称的。这两种花细胞里面的 DNA 序列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一个叫 Lcyc 的基因的“甲基化”情形。 所以“外遗传”因素的作用,就是影响 DNA 里面的信息如何被读取。这和 DNA 中储存的信息同样重要。这就像读一本建造身体的“使用说明书”,里面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外遗传修饰能决定你是不是能打开应该“读”的那些书页,或者能不能避免本不该打开的书页被翻开。 如果 DNA 序列以外的修饰能够通过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那就有了一种与 DNA 遗传不同的遗传方式,它可以把这一代身体的状况传给下一代。但是在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并且在生殖的两个阶段“消除”这些“外遗传”的修饰。 在身体形成精子和卵子的时候, DNA 上面的“甲基化”和组蛋白上面的“乙酰化”都是要被消除,重新设定的,以适应生殖细胞的功能。同样,受精卵在发育成胎儿时,里面 DNA 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乙酰化”也要重新设定,以适应胎儿发育的需要。这种消除细胞原来的“外遗传”修饰的机制,才是生殖细胞中真正的“孟婆汤”。而且和人过“奈何桥”时只喝一次“孟婆汤”不同,在生殖细胞的形成阶段和受精卵阶段都要喝“孟婆汤”,也就是要喝这种“汤”两次。看来生物为了下一代“重新开始”,真的是设了重重关卡,要把这一生的所有印迹都“抹掉”。 在过去,这个“抹去”印迹的过程被认为是非常彻底的,也就是觉得细胞里面的“孟婆汤”非常有效。比如在精子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要先消除 DNA 原先的“甲基化”,而且还用另一种碱性蛋白质——精蛋白,来替换组蛋白。这相当于把书里面印字句的书页纸都换成了新纸,那原来在书页上做的“记号”(乙酰化)也同时被消除了。但是在本文中所列举的上一代的生活经历和身体状况对后代的影响却表明,细胞里面的“孟婆汤”在消除这一生的记忆上并非 100% 有效。有一些信息能够成为“漏网之鱼”,“逃”到下一代的细胞里面去,影响基因的功能。这种“逃”出“孟婆汤”作用的机制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但是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结果。比如为精子活动所需要的基因,它们所结合的蛋白就仍然是组蛋白,而没有完全被精蛋白取代。 “外遗传”机制可以使动物打破 DNA 序列变化缓慢的限制,使得后代能迅速获得上一代生物对环境因素做出反应而发生的变化,这对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也许是有利的。但是通过“外遗传”因子传递下去的效果并不总是有利的,上一代不良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对后代健康的不利影响就是明显的例子。 当然,外遗传并不是进化。在外因消失以后,这些外遗传现象也会逐渐淡化消失, DNA 又回到原先的调控状态。但它在以后数代或数十代中造成的影响仍是不能被忽视的,有可能对我们的后代的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后果。另一方面,“外遗传”状况的改变又是可逆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和吸毒)虽然会改变有关基因的“外遗传”状态,但是一旦这些不良习惯被消除,这些“外遗传”的改变又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后代的健康,都应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对于外遗传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其中的许多机制还不很清楚。而且“外遗传”的机制也不限于组蛋白的“乙酰化”和 DNA 的“甲基化”,还包括小分子核糖核酸( RNA )的作用等等。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开始改变人们对于遗传的思想和观念。了解一些外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对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的健康,都是很有帮助的。
20089 次阅读|68 个评论
人体之最
xupeiyang 2011-10-26 20:24
根据金赛研究所的记录,人类最大的勃起阴茎长达13英寸(33.02厘米) 胡须是身体上生长最快的毛发。如果一个普通男人从不刮胡须,那么终其一生他的胡须将长到30英尺(9.14米)长。 人体最长的肌肉是缝匠肌。这块大腿上的狭长肌肉斜跨大腿前部,作用是在你采取盘腿坐姿时帮助旋转腿部,使其到位。其名称源自形容词“裁缝的”,原因是裁缝工作时常常采取盘腿坐姿。 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是小肠,平均长度达20英尺。 人体中最大的细胞是女性卵子,或卵细胞。其直径约为1/180英寸(0.14毫米)。人体中最小的细胞是男性精子。一个卵细胞的重量相当于约175,000个精细胞的重量。 人体中最大的细胞是女性生殖细胞,即卵子。最小的细胞是男性精子。 最大的人体器官是皮肤,其表面积约有25平方英尺(2.32平方米)。 世界上最常见的血型是O型。A-H型血自发现以来只在上十人的身上找到过。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是体细胞有性生殖的后代?
热度 1 sunsong7 2011-8-11 01:16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Peter Duesberg最近指出,癌症其实是一种新物种,癌肿就像寄生物一样,依赖宿主获得营养。他认为非整倍体(异常数目的染色体)是癌症的真正元凶,一些紊乱的染色体能够分裂,埋下了癌症的种子,结果形成一种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新染色体组型。不过自从Duesberg博士怀疑HIV与艾滋病之间的关系后,再也没有得到政府基金的资助,逐渐远离了主流科学。 且不论Duesberg这个人在主流学界的争议如何,假设癌症真像他所说是寄生在人体中一种新物种,的确可以解释癌细胞永生化、增殖能力、转移能力、去分化、以及大量基因突变、缺失、置换、高耐药性,核型异常、染色体畸变等等,问题是新物种如何在人体内诞生的呢? 人体内寄生新物种意味着机体内出现了“永生化”的新细胞,我们知道,正常机体内只有生殖细胞可以获得永生的机会,其他体细胞从诞生就被安排了死亡的命运。个人推测人体可能有以下几种方式获得“寄生的”肿瘤新物种? 1) 通过基因变异产生新物种? 数十年来在经典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思想指导下发现了大量的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肿瘤存在特定的变异基因,基因变异假说已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 2) 癌细胞像寄生虫一样具有传染性? 一般来说,有些引发肿瘤癌症的病毒可以在人际间传播,但癌症本身并不具有传染性。2006年08月11日《细胞》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在犬交配或互相咬舔的时候,传染性肿瘤癌症的肿瘤癌细胞会在狗之间传播。不过,迄今除了组织、细胞移植可形移植瘤外还未发现人类肿瘤癌症可在人际间传播; 3) 通过体细胞无性生殖产生新物种? 体外条件下过度传代可使部分细胞永生化,人的体细胞无性生殖的后代都指向了死亡,体细胞过度增殖是否能自发产生新物种尚缺乏证据; 4) 生殖细胞迁移到机体其他组织中? 有人指出“畸胎瘤”就是机体组织中生殖细胞残余形成的,其他肿瘤是否也是由机体组织中“残余的”生殖细胞生成的尚存在争议; 5) 内源性iPS细胞产生的新物种? 体外实验证明细胞重编程技术(核移植、细胞融合、转基因、miRNA,以及小分子)可导致细胞永生化,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具有强烈致瘤性。体内重编程(in vivo reprogramming)过程也已被一些实验所证实,不能排除成体干细胞在恶劣微环境中被重编程为内源性iPS细胞,从而挣脱系统控制“返祖”到单细胞生物寄生生活方式; 6) 通过体细胞有性生殖产生新物种? 1914年,德国动物学家Boveri从遗传学方面意外的对癌症进行了奇妙的研究,他将海胆两个精子同时受精于一个海胆卵子,造成非整倍体的海胆,后来这种海胆发育畸形,细胞分裂f类似Hansemann'描述的恶性肿瘤的病理性核分裂相,因此提出癌变的突变学说(非整倍体假说,当然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Hansemann'首先提出),只是哺乳动物成体细胞的有性生殖闻所未闻。 7) 其他途径? 第6种可能性很有趣,体细胞会发生有性生殖吗? 有性生殖是通过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通常生物的生活周期中包括二倍体时期与单倍体时期的交替。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单倍体细胞通过受精(核融合)形成新的二倍体细胞。这种有配子融合过程的有性生殖称为融合生殖。 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为分裂生殖(细菌及原生生物)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蕨类等)营养生殖(草莓匍匐茎等); 我们知道除人的生殖细胞外,二倍体的体细胞不会发生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配子,基本是通过有丝分裂而进行“分裂生殖”,似乎不可能发生体细胞有性生殖; 自然界中一些单细胞生物有性生殖由个体直接进行,称接合生殖(包括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配生殖);接合生殖细菌接合生殖由两个菌体通过暂时形成的原生质桥单向的转移遗传信息。供体(雄体的部分染色体)可以转移到受体(雌体)的细胞中并导致基因重组。 由此可以推测有性生殖的必要条件不是减数分裂,而是遗传物质的交流。或者说遗传物质的融合就是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可以产生新物种。 那么人体内发生的细胞融合是否也可以看作是有性生殖呢?肿瘤会不会是体细胞有性生殖产生“新物种”的优势杂交后代呢? 电影《流浪者》中, 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赶走了怀孕的妻子,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遇上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但是,扎卡在继续逼迫他,而当他面对亲生父亲时,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 体细胞果真存在“有性生殖”的话,就应该有“雄配子”和“雌配子”,不妨推测“雄配子”就是那个无家可归的拉兹,而“雌配子”则是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丽达。 雄配子(androgamete)要有机会自由活动,有本领摆脱警察追踪,这样才可能去“泡妞”;炎性环境中一些无家可归的干细胞如果摆脱了失巢凋亡(anoikis)的命运,学会了“游泳”,才有资格当拉兹; 雌配子(oogamete)应该是锁在深闺中倾国倾城,风情万种,娇生惯养的公主,即便惹出天大的事端掌握生杀大权的老爸也会出面庇护;机体组织中存在有“亚全能干细胞/vsel细胞、muse细胞”等“睡美人”干细胞,她们有资格成为丽达; 拉兹遇上童年好友丽达,公主与流浪者凄美地在一起,演绎了一场“细胞社会的爱情故事”...生了一个四倍体的孩子——癌起始细胞(CIC),这个细胞和其他细胞融合又生下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后代(cancer),从而获得了自由和永生... 【扩展阅读】 癌症是进化了的寄生虫 不应继续为染色体纠结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7583fromuid=520749 失巢凋亡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42951 脱落凋亡,细胞死于思乡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066do=blogid=442855
5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会造成生殖细胞遗传性改变吗?
热度 2 sunsong7 2011-7-28 21:47
从生殖和个体发育角度看,多细胞生物的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增殖、分化是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框架中进行的,所有体细胞最终都要走向死亡,只有生殖细胞有延存至下一代的机会,就是说物种的遗传信息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的,体细胞没有直接参与物种的延续。 生殖细胞(germ cell)是多细胞生物体内能繁殖后代的细胞的总称,包括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生殖母细胞(gametocyte)、配子(gamete)、受精卵(zygote)等。物种主要依靠生殖细胞而延续和繁衍,在个体发生中,生殖细胞在发育早期就被决定了。 体细胞(somatic cells)指多细胞生物体中除生殖细胞和生殖细胞前体细胞之外的所有细胞的总称。体细胞最初从受精卵分裂而来,拥有全套的遗传信息,体细胞突变的变异只能在体细胞中传递,不会像生殖细胞那样遗传给下一代。 获得性遗传(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是“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简称,指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带有适应意义和一定方向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现象。 那么适应、驯化等“获得性遗传”性状是通过什么途径得以继承呢?换句话说,体细胞的获得性性状相关遗传信息是如何被生殖细胞所“记录”呢? 个人推测以下几种可能性,欢迎批评! 1. 基因突变——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对外界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成体细胞基因变异的微环境对生殖细胞也可能造成类似的影响? 2. 细胞质遗传——微环境中一些影响体细胞性状的决定因子通过体液传递到卵细胞的卵质(细胞质)中? 3. 表观遗传——影响体细胞表观遗传特征的因素也改变了生殖细胞的DNA的某些表观遗传特征,而这些后天获得的表观遗传特征在减数分裂及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没有被完全抹除? 4. 蛋白质作用——DNA复制、mRNA转录、蛋白质翻译、DNA甲基化,RNA编辑,miRMA调控等生命活动都需要蛋白质参与,如:酶、激素、抗体、信号蛋白等,蛋白质参与了对生殖细胞的重编程? 5. 转基因——一些后天获得的遗传性状对mRNA进行编辑,通过逆转录病毒在生殖细胞复制过程中整合到DNA中的从而对生殖细胞造成遗传性改变? 6. “中心法则”改写,遗传法则面临阮病毒传播,RNA编辑等挑战? 7. 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殖细胞的的遗传性状进行“编程”? 话归原题,干细胞多组织归巢具有不确定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会不会对生殖干细胞进行“转基因”,甚至所移植的异基因干细胞在体内直接参与生殖细胞活动? 随着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人体间细胞和基因的普遍交流会不会造成后代不是自己的基因呢?
6640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殖细胞词典(A Dictionary of Germ Cells)
sunsong7 2011-7-28 16:46
这里整理几个与生殖细胞相关的概念分享于此: 生殖细胞(germ cell): 是多细胞生物体内能繁殖后代的细胞的总称,包括从原始生殖细胞直到最终已分化的生殖细胞。此术语由A. Engler和K.Prantl于1897年提出以与体细胞(somatic cells)相区别。 受精卵(zygote):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里奇迹般地会合后,形成一个受精卵,生命开始了。卵子受精后即开始有丝分裂,并在一边分裂的同时一边向子宫腔方向移动。 桑椹胚(morula): 卵裂及胚泡的形成是受精卵在由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进行的。受精后26~30小时开始卵裂,每10~12小时进行一次卵裂,在分裂成12-32个细胞的实心团,称桑椹胚,桑椹胚时期称为桑椹期(morula stage),桑椹期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 桑椹胚进一步发育,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聚集在胚胎一侧,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沿透明带内壁扩展和排列的,个体较小的细胞,称为滋养层细胞,它们将来发育成胚膜和胎盘。    囊胚(blastocyst): 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胚胎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含有液体的囊胚腔,这个时期有空腔的胚胎叫做囊胚。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个过程叫做孵化(hatching);囊胚中所有细胞都没有开始分化,这个阶段之后胚胎开始出现分化。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是指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团(InnerCellMass)的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原肠胚(gastrulae): 囊胚或胚盘形成后,胚胎进入原肠期(gastrulation)产生内中外三胚层(tridermisch),外胚层(ectoderm)、内胚层(entoderm)中胚层(mesoderm)是多数动物的特点。这三个胚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组织类型,统称为原生胚层(primordial germ layer),从不同胚层以及不同胚层间的相互作用,早期胚的各器官预定区便显示出来。 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 在个体发生中,脊椎动物原肠胚期的内胚层中存在有原始生殖细胞,在发育中迁移到到正在发育的生殖嵴处并分化为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或卵原细胞(oogonia),与生殖嵴的中胚层细胞共同组成睾丸或卵巢。 生殖干细胞(germ stem cells):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可被称为生殖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分化全能性; 生殖母细胞(gametocyte): 生殖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分裂和分化形成生殖母细胞,包括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与形成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哺乳动物卵巢内卵原细胞增殖及形成卵母细胞都是在胎儿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完成的,出生后卵母细胞数目不再增加,只会不断减少。精原细胞产生精母细胞,进入成熟分裂,理论上一个精原细胞通过数次细胞分裂,可形成上百个初级精母细胞。 配子(gamete): 生殖母细胞成熟后进行减数分裂(meiosis)形成配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最终形成精子(sperm)。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生长后,要进行两次成熟分裂。第一次成熟分裂为减数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体积很小的第一极体(polocyte);第二次成熟分裂为普通有丝分裂方式,形成一个卵细胞(ovum)和一个第二极体。 极体(polar body)是 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时候产生的的副产物,只含少量的细胞质,退化,不参与胚胎发育。
4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研究潜藏的人类未来
kejidaobao 2011-7-19 10:49
文/杨书卷 基因可能是决定“性别”的开关?日本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7月7日美国Science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首次发现生殖细胞的性别决定基因,非同寻常的结论引来科学界一片哗然。 这一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名为“SxL”,是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而得。实验证明,如果关闭“SxL”基因,原始生殖细胞就会朝着“精子”的方向发育;反之,打开这个基因,原始生殖细胞会向着“卵细胞”的方向发育。 而且,该研究小组已经确认,哪怕是雄性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如果“SxL”基因得到充分表达,也会发育成卵原细胞,更有意义的是,将其移植到雌性果蝇卵巢后,会继续发育成有效的卵细胞! 这绝对是个颠覆性的研究。因为实验无疑是在说明,动物可制造出与自身性别不同的生殖细胞。而此前科学界的普遍认知是,动物的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不同,有雌雄之别,移动到卵巢和精巢后分化为精子和卵子。现在,这一亘古不变的两性界限被小小的“SxL”基因弄模糊了。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小林悟指出,这是首次发现生殖细胞的性别是由自身决定的,也许将来能够用于控制生殖细胞的性别。基因科学每一次突破都具有直接改变乃至创造生命形态的可能,此次也不例外,虽然小林悟出语谨慎,但人们可能还是会联想到,如果一个生命可以自己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那么,卵子是否可与精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体”?这会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克隆”方式吗?当然,果蝇身上的这一发现是否会掀起“狂风巨浪”,还有待后续的实验证明与研究(7月10日新华网)。 另一位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安倍健太郎在对孟加拉燕雀的研究中,也有了首次发现——鸟类语言也有语法,对“只有人类语言发展出了语法规则”的说法提出了挑战。 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实验方法。他们预先录制好一段燕雀的鸣叫音频反复播放,直到燕雀感到习惯,然后将音频中的音节打乱重组,制成4种新音频再次播放——在4种混乱的叫声中,燕雀只对当中一个命名为“SEQ2”的录音做出反应,对其他录音默然处之,因为“它们意识到SEQ2这种叫声违反了‘鸟语’的语法规则,而这是一个社区的‘群体规则’”。 在随后的实验中,安倍还证实这些“鸟语规则”并非与生俱来——燕雀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才懂。而当安倍用化学手段破坏了燕雀脑部的“纹状体前端”区域时,这些燕雀就失去了辨别“语法”的能力,一如人类的大脑中“布洛卡区”受损后,其语法识别能力也受到影响一样。安倍指出,研究雀鸟大脑中的类似区域,有可能让我们对人类语法的起源有新的认知(7月6日英国New Scientist)。 鸟类语言也许没有动词、名词或过去分词,但确实有着“句法”的类似结构,这一发现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事情还不止于此——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未驯养的鸽子能够识别每个人的脸,而且不会因为换了衣服就不认得——鸟类的智慧或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项实验的设计非常有趣。在公园里,两名体形和肤色都相似的女性研究人员穿着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去喂一群野生鸽子。其中一名研究人员待鸽子友好,让它们吃食,而另一名研究人员则充满敌意地将它们赶走,而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实验,则是两名研究人员都不驱赶这群鸽子。 实验重复了几次,鸽子始终都能认出那个“敌对”的研究人员,并避开她,就算她后来不再驱赶鸽子并与另外一人交换工作服,也没有使这些鸽子混淆。研究者之一、法国西巴黎南戴尔拉德芳斯大学的研究员Dalila Beauvai推断说,很可能鸽子认识这些研究人员的脸,并意识到衣服的颜色并非辨别每个人的好办法,而这种识别能力可能是由于鸽子从早期驯养到多年城市生活中长期与人打交道的结果(7月4日美国Livescience网站)。 除了鸟类,美国布法罗大学心理学家Justin Kuqiman的研究表明,生长在丛林中的恒河猴有着更“不凡”的举动——它们懂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具有哲学家描述的自我意识,能把思想和行动追溯到“我”的存在。 此前的研究并不成功,因为恒河猴在一项重要的自我意识测试中——即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能力——一直都表现失败。但Kuqiman此次重新设计了实验。他让40名大学生和4名驯养的雄性恒河猴用操纵杆移动计算机光标,并让另一个光标不断“干扰”,人和猴子都被要求识别他们移动的光标。结果令人惊喜——人和猴子正确选出他们所控光标的几率都超过偶然几率。这表明,恒河猴和人一样对自我能动性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因为“我在操纵肢体运动和进行思考”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意识形态。 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增进对孤独症、弱智者和精神分裂症自我意识问题的了解,因为这些病人在“镜子自我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问题,恒河猴首次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自我认知”,或许能为这些让人束手无策的病症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7月4日英国DailyMail)。 在诸种生命之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即为动物群体。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只是动物的最高阶段,而人类对动物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是“反观”自我并启示“未来”,而上述这些思考人与动物的联系实验,同 时也是思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最佳基 点。■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发现动物生殖细胞促成基因
xushui 2011-3-4 19:48
日发现动物生殖细胞促成基因 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精子卵子原细胞的产生原理,为今后治疗不孕不育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该所网站上。   人的成长都是由单细胞受精卵经过无数次的分裂而成。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精子卵子的原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初始形成时间是受精卵从数百个分裂成数千个这一阶段,并由几个分裂成大约40个左右,而其他的细胞则会形成神经、肌肉和器官等体细胞。同由受精卵分裂而成的细胞由此就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此次,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大鼠进行试验,发现从生殖细胞诞生开始,大约800个遗传基因的活动就在不断变化。而在这些基因中,一种叫“Blimp1”的基因在原始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离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在受精的第六天到第八天之间,只有具有“Blimp1”基因的细胞才会变为生殖细胞,而如果“Blimp1”基因不活动,即使应该成为生殖细胞的细胞最终也将变为体细胞。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对称分裂可能是物种永续、永生的根本,能否用于抗衰老?
热度 3 drYZZ 2011-2-24 09:33
单细胞生物靠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具有新生命活力的细胞和较衰老的细胞;果蝇生成卵子时,由一个生殖干细胞分裂生成一个新的生殖干细胞和一个成包囊细胞,成包囊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而总是保留着生殖干细胞。许多动物生成精子的过程中也都有这种方法一直保留着干细胞性质的能够不断产生出新的生殖细胞的原始细胞。 高等动物的受精卵分裂后总是把一些特殊物质分配到某些细胞中,使其成为后来的生殖细胞。体细胞(动物体)总是会衰老的。但是,一代一代新的生殖细胞总是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这是物种永世延续所采取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某种(些)可使我们的体细胞(较长时间地)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线索呢? 下边这篇文章又介绍了类似的不对称分裂现象在陆生植物和藻类中的存在。由此看来,不对称分裂可能在整个生物界都存在,并且起着大致相同的作用。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2 , 177-188 (March 2011) Asymmetric cell division in land plants and algae: the driving force for differentiation Ive De Smet Tom Beeckman Abstract Asymmetric cell division generates two cells with different fates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development. It produces distinct cell types and new organs, and maintains stem cell niches. To handle the constraints of having immobile cells, plants possess numerous unique features to obtain asymmetry, such as specific regulators of intrinsic polarity. Although several components have not yet been identified, new findings, together with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ystems, now allow us to tak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 mechanistic overview of asymmetric cell division in plants and algae. Strikingly, several key regulator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nd common mechanisms can be recognized.
个人分类: 问题思考|4137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殖细胞与不育研究动态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09-11-26 09:07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421.shtm 形成生殖细胞的新途径 生殖细胞(卵母细胞和精子)的发育缺陷是造成男性和女性不育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几项研究都表明,生殖细胞可从小鼠及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出来,但以这种方式产生的人类生殖细胞的发育一般都不能超过最早阶段,不能进入减数分裂。现在,来自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培育出这样一个体系,在该体系中,原始生殖细胞从人类男性和女性胚胎干细胞都可形成。通过使生殖细胞特异性基因沉默和过度表达,可对人类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进程进行调控。具体来说,人类DAZL基因(与不育症有关)被发现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中发挥功能,在该过程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家族成员DAZ和BOULE调节单倍体男性配子减数分裂和发育的后期阶段。这个体系可被用来研究生殖细胞缺陷及通过治疗手段纠正它们的潜力。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lec1p0ml1u71I2kI51I0 DAZL Germ Cells 137 of 17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erm: Germ Cells Description: The reproductive cells in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Synonyms: Germ Lines, Germ-Line Cell, Gamete, Germ-Line Cells, Gametes, Germ Cell, Germ Line Cells, Germ Line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33 2006 15 2007 13 2004 12 2000 12 2008 11 2005 9 2002 7 2001 7 2003 5 1999 4 1998 4 1997 3 1996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9 United Kingdom 18 Japan 10 China 10 Taiwan 7 Germany 6 France 5 Canada 4 Israel 4 Australia 3 Netherlands 3 Greece 2 Brazil 2 Singapore 2 Italy 2 South Korea 2 India 1 Czech Republic 1 Russia 1 Belgium 1 1 2 1 2 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Edinburgh 17 San Francisco 9 Dallas 7 Guelph 4 Cambridge, USA 4 Torrance 4 Palo Alto 3 New York 3 Wuhan 3 Gttingen 3 Sapporo 3 Kobe 2 Shanghai 2 Athens 2 So Paulo 2 Singapur 2 Chengdu 2 Seoul 2 Mnster 2 Ikoma 2 1 2 3 1 2 3 4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Mol Hum Reprod 10 Biol Reprod 9 Stem Cells 8 P Natl Acad Sci Usa 6 Hum Mol Genet 5 Dev Biol 5 Reproduction 5 Mol Reprod Dev 5 Hum Reprod 5 Fertil Steril 5 Plos One 4 Development 4 Nat Cell Biol 3 Mech Develop 3 Genomics 3 Nature 2 Differentiation 2 Anim Reprod Sci 2 Embo J 2 Gene Dev 2 1 2 3 4 1 2 3 ... 32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Cooke H 16 Saunders P 7 Speed R 7 Taggart M 6 Reijo Pera R 5 Page D 5 Kuo P 5 Turek P 4 Pera R 4 Yen P 4 Lin Y 4 Ruggiu M 4 Tung J 3 Garbers D 3 Nayernia K 3 Wulf G 3 Engel W 3 Collier B 3 Gray N 3 Urano J 3 1 2 3 ... 32 1 2 3 ... 66 Top Terms Publications Germ Cells 115 dazl 101 Genes 99 Animals 96 RNA-Binding Proteins 93 Proteins 91 Mice 73 Humans 66 Testis 55 Spermatogenesis 51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48 stem cell development 47 Spermatozoa 46 RNA, Messenger 46 daz 42 spermatogenesis 42 RNA 41 Oocytes 40 Cell Differentiation 39 Azoospermia 37
个人分类: 男性健康|3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