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汶川地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致嵇少丞先生
陈龙珠 2008-6-20 11:36
看到你在我博客上的评论标题你不应向科学网编辑打小报告及内容你在网上找不要已经删去了的信息,因此就向科学网编辑打小报告,是吗?你在我博客上看到石棉人写的文字了吗?( 近期两起黑客攻击地方地震信息网事件 ),很是惊讶! 首先,我不明白你说话的逻辑。我明地在科学网主页留言,能算是小报告? 其次, 我昨晚写那篇博文和给科学网编辑留言,出发点是: 若18日晚石棉真是发生了4.2级构造地震,则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其属性的分析! 所以确认其地震真实性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另外,小范围人们感觉震动和响声,不一定就是构造地震(如我的同事曾利用附近地震台地震记录分析过宁波沿海某次工厂爆炸事故的情况。 后记: 山东莱芜爆破作业引发3.5级地震 ),对此必须依据于多处的地震台监测结果相互印证才能确定的。4.2级地震能量不算很小的,不仅国内众多地震台能测出,美国等国家的地震台也能测出的,但我没能从那些网站上检索出你们所述石棉地震的信息,难道美国等地震信息网也漏测或故意隐瞒?再者,我还记得512汶川地震后一小时内从新闻媒体上也曾见过国内多处地震的误传消息(如 今日四川大地震及其远震区建筑反应 )。因此,对石棉于18日晚是否发生了4.2级构造地震难道不需要主管或权威部门来确认吗? 嵇先生自称为 国际上研究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震波性质的专家 ( 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 ),理应知道基于事实的科学分析和进行判断的重要性。对你的评论,本人深表遗憾! === 后记:嵇少丞先生在本文下的一条评论 发表评论人: majorite 你心理有点阴暗, 从你写的文字更能说明这点. 在这里靠文章说话,拿出所长出来晒,有何用,浅了吧。 你会基于事实的科学分析和进行判断? 你听听石棉人怎说的? 你查不到,那是你不会查。你查不到,就是假的? 就是谣言,要追查,要抓人? 你的逻辑呢? 你不是小人吗? 要有文革, 你不知要害多少人? 博主回复:我留言、博文的核心是需要确认石棉是否发生了构造地震!你觉得你留在这里的文字象是出自一位有素质专家之手吗? 后记: 《 驳加拿大华人教授嵇少丞的一篇文章 》 后记:回答一网友的留言 发表评论人: 123 回复 甘孜州道孚今天下午发生地震,请问是不是,强地震要来了 博主回复: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在512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对强震预报尤其应该基于目前能够掌握的综合震情信息和科技方法,否则误报或毫无具体发震时段判断的定性分析结论都会引起社会恐慌,这对目前的灾民来说可能会雪上加霜。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747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近期两起黑客攻击地方地震信息网事件
陈龙珠 2008-6-19 20:46
黑客攻陷陕西地震信息网 发布将强烈地震谣言 http://it.21cn.com/itnews/hygc/2008/06/02/4789792.shtml . 黑客攻入地震局网站发布广西大地震谣言被捕 http://www.chinanews.com.cn/shipin/2008-06-15/news4015.html . 科学网博客有文章称昨晚四川石棉发生了4.2级地震且担心是该地区大地震前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24 ),但在中国国家、四川省以及美国等权威地震信息网站上均查不到该地震的信息,网上检索相关消息则有四川石棉发生4.2级地震通讯有瞬时拥堵 http://www.news365.com.cn/yw/200806/t20080619_1915648.htm 。怎么回事? .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4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导报》募集的救灾物质今送往绵竹广济镇
suqing1961 2008-6-9 17:22
  今天下午,科技导报社募集的救灾物质被打成70多箱包裹,送往绵竹市的广济镇,对口赠送给该镇的小学。 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 5月30日和31日,为支援地震灾区,我社又联手在京部分高校开展了伸出你我的手,奉献你我的爱,为灾区人民送去我们的祝福《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赠阅宣传活动。活动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举行,通过赠阅《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促进高校师生对与地震相关的科学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探讨,向广大师生宣传防震救灾知识,募集善款支援灾区。   在两天的活动时间里,上述高校的师生纷纷为灾区写下了心中的祝福,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活动共募集善款9331.8元,爱心祝福寄语1400余条。 之后,科技导报社和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又在本单位举办了募捐活动,共筹集善款11569元,全新衣物237件,文具1133件,玩具30个,图书435册。我社还通过其他途径募集到新衬衣500件,科普图书3600套。 21701元的善款主要为广济镇小学的孩子购买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3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对重大科技事件发言应成为常态
suqing1961 2008-6-7 22:50
苏青:科学家对重大科技事件发言应成为常态 作者:《中华读书报》记者 王洪波 对于《科技导报》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苏青来说,5月12日以后的10天是异常忙碌和紧张的10天。从确定选题到约稿、采写,从编辑、校对到发排、印刷,仅仅10天时间,一期汶川地震特刊就完成了。  但这也是略带兴奋的10天。我没想到这次的约稿和采写工作会如此顺利,科学家对我们的工作会如此支持,苏青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行动了起来,像陈运泰院士、陈顒院士等不但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地震的相关数据,跟踪汶川的一次次余震,还要不时到国务院等部门开会。他们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但还是接受了我们采访、约稿的请求。陈运泰院士解释汶川地震震级为什么修改的论文是在深夜里赶写出来的;陈颙院士不仅为我们撰稿,而且还提供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供我们选用;吴立新教授为了赶写两篇论文忙了好几个通宵;王飞跃研究员的文章是在从美国回国内的飞机上赶出来的   为了使读者能够第一时间听到科学界权威的声音,2008年第10期《科技导报》将近一半的篇幅都给了汶川地震:卷首语、半月科技风云、科技工作者建议、本刊专稿、研究论文、科技报道、科技评论、书评等栏目都围绕地震来做,总字数超过10万。一般,科技学术期刊并不做访谈,这次我们破例刊登了三篇访谈;一般,论文审稿、编辑的周期会很长,而这次论文收到后都是在当天完成审稿、编辑工作的,审稿专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配合苏青说。   特刊中的两篇论文颇惹人注意,《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分别揭示了汶川地震前热红外、云图、地温的异常表现,第一时间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前兆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初步的,对今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有参考价值,但也非常敏感。如果刊登在大众媒体上,文章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但《科技导报》的读者主要是科技人员,因而文章可供大家在学术层面上进行研讨,苏青说。   最重要的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涉及科学的事件,科学界的声音不能缺席。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上有各种说法,有人声称他们预报到了这次地震,但却没有引起主流科学界的重视;有人说5月10日四川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是一次重要的地震前兆,但被忽视了在流言满天飞的时候,公众希望听到科学界的权威声音,这种要求不该被漠视,苏青说。   苏青认为,面对科学方面的问题,科学家的发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关于地震中的科学问题,政府部门的发言在公信力、严谨性方面往往不及科学家,苏青说,另外,科学中很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是处于发展和探索之中的,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也许不宜表态,而科学家以学术探讨的方式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与公众进行沟通。   这次地震的报道中,科学家的真诚给苏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汶川地震发生后,公众对科学家没能预报到这次地震议论纷纷。陈运泰院士接受我们采访,在指出地震预测是公认的科学难题的同时,更强调说:正是因为(地震预测)困难,才需要有地震学家去攻坚。如果很容易,还用得着养着这些人吗?此言令人动容。苏青说。中科院遥感所所长李小文院士则在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的博客中写到:看见温总理昨天去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手里拿的还是地图!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此言此情,足以鼓动科技界的力量,也足以赢得公众的心。   《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属于一次非常规的操作,但苏青希望,这次之后,他们能形成一种常规的对重大科技事件发言的机制和模式。最重要的是,作为科技界的一份学术媒体,我们应为科学家就重大科技事件发言提供平台,促进科学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苏青说。   长久以来,我们的科学家往往惯于待在实验室里、书斋里,不善于面对媒体和公众发言,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苏青介绍说,Science杂志的编辑曾说,他们在中国进行采访,经常有半数的科学家会拒绝,他们对此很难理解,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把Science的采访看做宣传自己、沟通公众的难得机会。虎照事件发生后,《科技导报》今年第1期刊登了国防科技大学7名学者的论文《华南虎照片的摄像测量研究》,还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学术期刊和科技工作者都不应该介入这类容易引起是非的事件中去。但苏青认为,科技界、科技期刊固然应以推进学术研究为第一要务,但也不能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放弃维护公共利益的良知。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科学界前所未有的开放和透明,我想这不应成为特例,而应该成为常态,苏青表示,《科技导报》愿意为这一目标尽一点点力量。 本文发表于2008年5月28日《中华读书报》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3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抗震救灾中的10大科学技术
suqing1961 2008-6-4 23:24
本文将发表在2008年第11期《科技导报》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恢复灾区通讯、勘察和评估震区灾情、打通运输通道、搜救遇难者生命、拆除灾区危房、医治灾民心理创伤 、监控灾情发展和余震、运送救灾物质和伤员等工作中,许多高新技术及其相应的产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重要作 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野战医院、搜救犬、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搜救工具、爆破技术、心理危机干 预等10 项科学技术及其相应的科技产品,并简要评估了其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作用。 0 引言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紧急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响应,调动全社会力量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恢复灾区通讯、勘察和评估震区 灾情、打通运输通道、搜救遇难者生命、拆除灾区危房、医治灾民心理创伤、监控灾情发展和余震、运送救灾物质和伤员等工作中,高新技术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野战 医院、搜救犬、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搜救工具、爆破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等10项科学技术及其相应的科技产品,并简要评介了其在抗震救 灾中所发挥的作用。 1 抗震救灾中的10大高新技术 1.1 海事卫星电话   国际海事卫星电话(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Telephone Service)指的是通过国际海事卫星接通的船与岸、船与船之间的电 话业务,主要用于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和传真。海事卫星电话通过国际公用电话网和海事卫星网 连通实现,其中海事卫星网路由海事卫星、海事卫星地球站、船站以及终端设备组成,而海事卫星则覆盖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区和西 区。   海事卫星电话由于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只需要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海事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海事 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即可完成通讯业务;因此,汶川地震发生后,那些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的常规通信设施 遭到破坏失去通信功能后,海事卫星电话仍然能正常发挥作用。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所有通讯联络一度全部中断,5月13日1:15,汶川县委 书记王斌就是通过当地林业部门为森林防火配备的海事卫星电话向阿坝州政府报告的汶川灾情。自此,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次知道了汶川县城 的真实受灾情况,恢复了与外界隔绝11小时的汶川的联系,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5月13日23时15分,最先抵达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也是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的汶川受灾情况 。5月 14日,在茂县与外界的通信、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5名空降兵先遣队员携带2部海事卫星电话,在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发回了茂县的 第一份灾情报告,并每隔半小时向指挥部报告最新救援进展和灾情,为随后的救灾物资大空投指引目标。之后的许多天,来自灾区的新闻文字 稿、图片、视频均是通过海事卫星设备传出来的。抗震救灾人员之间互相联系、与外界联系和与震中联系,均使用的是海事卫星设备。 1.2 卫星导航设备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随即安排了3颗高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对准灾区,获取卫星影像,同时调集飞机赴灾区进行航空摄影,科技 专家利用卫星遥感、遥测等技术手段,不断将分析报告和建议上报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为科学研判汶川大地震灾情提供了支 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也积极协调中外卫星资源,首先安排中国卫星密集地对地震灾区进行成像,并调集过去卫星对灾区成像的图片,加强 灾情监测与评估。在充分利用国内卫星资源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在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按照《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启动相应国际减 灾合作机制,提请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印度、欧空局等11个主要航天机构的20颗卫星为中国提供灾区图片。5月13日14:00,日本 航天局于向我国提供了由其ALOS遥感卫星拍摄到的受灾地区雷达卫星遥感图片,成为震后通过国际合作首次获得的灾区大尺度卫星遥感图片 。5月16日,美国宣布将向中国提供四川震区的卫星照片,包括损毁的水库、道路及桥梁的卫星图。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地面关键设备,它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1 000多台 北斗一号用户机及时配发给救援部队,在灾区通信不畅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了救援部队各点位之间、点位与北京之间的定位与联络,使一 线救援部队能及时将灾情和准确位置发送到各级指挥部,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解救被困群众提供了重要信息 。为搜救5月 31日下午在执行救灾任务时失事的一架米171直升机,部队给搜救小分队也都配备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空军派出侦察飞机在直升机 失事地域拍摄遥感照片 。 1.3 生命探测仪   生命探测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仪器,具有体积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性能优越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遇难者救援活动 之中。汶川地震发生后,专业救援队使用生命探测仪为挽救大量被掩埋在废墟底下的生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生命探测仪按其探测传感器原理可 分为光学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声纳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类型。   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原理进行成像生命探测的仪器。仪器的主体为一柔韧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3600旋转;蛇皮管前端有一 细小的光学探头,可深入到极微小的缝隙中探测,将接收到的光学图像信息传送给救援队员的观察器上。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该探测仪具有夜视功能,通过探测遇难者身体发出的红外热辐射,帮助救援人员确定遇难者的被埋位置和大致轮廓。   声纳生命探测仪:这种仪器装有振动传感器,可根据遇难者发出的呼救、敲击声,甚至微弱的心跳颤动,以此判断废墟下是否有存活的遇 难人员。   雷达生命探测仪:该探测仪能在7 m半径、750角的范围内探测到废墟中被困人员呼吸时的动态数据信号,直接锁定被困人员有无生命迹象 以及所在大概位置。    5月15日凌晨,厦门消防救援队到达灾情严重的青川县城,利用生命探测仪在3个倒塌废墟里发现4名幸存者。5月16日,日本政府派遣的第 一支救援队携带包括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在内的救灾设备达到汶川地震灾区 ;同日,海军陆战队第一梯队官兵到达绵竹县汉旺镇进行 抢险救援,并在搜救中使用了生命探测仪。     1.4 野战医院   野战医院实际上就是可移动的医院,主要用于战时在战场上紧急救治伤员,也可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伤员的临时救治。它一般由 军用帐篷和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手术台等组成,同样设有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药房,以及放射科、检验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月16日,张弘扬成为南京军区野战医院里出生的第一名新生儿。据了解,截至5月20日,已有18名新生儿在这个救灾野战医院出生。5月23 日,由德国提供的一所拥有120个床位、可面向25万人口的野战医院抵达成都,并将运往地震灾区服务 。5月27日,15岁的灾民黄奕被安排到 设在都江堰市的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在这里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1.5 搜救犬   搜救犬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百万倍,其听力是人的大约18倍,它不仅视野广阔,还有在光线微弱条件下视物的能力,是国际上普遍 认为搜救效果最好的搜救设备。经验表明,用人工需要30 60 min才能完成的搜救任务,搜救犬只需5 10 min就能完成。通常认为, 在某一地点,如果连续用两条搜救犬都未发现幸存者,则100%可以认为该地区不会有幸存者。2001年4月27日,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随后成立了搜救犬分队,分队13只德国牧羊犬、加拿大拉布拉多犬和比利时牧羊犬成为中 国第一批搜救犬。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5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配备了几十条搜救犬,为搜救遇难人员发挥 了重要的攻坚作用。截至5月15日,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在都江堰废墟中抢救出的38名幸存者,全部是由搜救犬定位后救出的,其中8名被埋在深 层的幸存者是由搜救犬率先发现的 。 1.6 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它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通 过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航空遥感(Aerial?Remote?Sensing)又称机载遥感,是指利 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器械作为传感器运载工具实施空中遥感探测的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科技工作者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给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 供了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进而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措施做出了贡献。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 m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 片。之后,航空遥感飞机又成为监测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5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架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30多位科研和飞行人员完成了2个架次共8个小时 的雷达航空作业。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当夜既送达北京,相关科研人员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 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为国家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   截至5月15日22时,海军某飞行团飞行员驾驶遥感飞机在四川地震灾区上空累计飞行33小时,成功完成对灾区的遥感探测任务,对400 km2 的灾区实施了精确拍摄,提供了多达2 800 G的数据信息。   5月16日早7时55分,国家测绘局派遣的中飞四维公司机组对都江堰、汶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的河谷居民地实施了航空摄影,航摄面积 约2 200 km2,成功获得了该地区的地面分辨率为0.35 m的彩色航片200张。在对获得的航空摄影照片及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国家测绘局制作 了灾区真彩色影像图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产品,可提交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使用。   遥感技术还被开始应用于地震预测预报和余震监测等方面 。 1.7直升机 直升机是一种重要的空中运输系统,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3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其突出的特点是 可以做低空、低速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以及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它不仅在军用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等方 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在民用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等方面得到大量使用。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使用最为广泛、给公众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是米-171直升机和米-26直升机。统计显示,这次抗震救灾期间,全军 及民航系统共出动直升机99架,其中民用直升机30架,而其中又以米-171机型最多,其次为黑鹰、直八、超级美洲豹等机型 。5月1日在汶 川县映秀镇附近执行救灾飞行任务失事的直升机就是米-171机型 。该机组人员自参与抗震救灾以来,在复杂地理、恶劣气象环境条件下抢 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共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 t,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运受灾群众234名。机长邱光华所在成都军区陆航某 团,创造了这次抗震救灾5项第一: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 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   汶川地震造成至少千处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大量堰塞湖 ,对湖泊下流居民构成了严重威胁,急需疏流排险,以防溃坝。由于 唐家山堰塞湖等处道路险峻,大型挖掘机无法通过公路运送到堰塞湖作业地段,因而大型米-26直升机派上了大用场。   5月25日,由俄罗斯支援中国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抵四川德阳市广汉机场,用于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任务 。6月2日,米 -26直升机从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吊运抢险物资设备至北川擂鼓镇工作结束。正是有了米―26直升机,近20 t重的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等重 型装备和大量油料才得以顺利运上坝顶,抢险施工才得以全面展开。 1.8 救援工具 灵巧、高效、实用的高科技救援工具在快速打通通往灾区的道路,协调指挥抗震救灾现场,挽救被废墟掩埋的生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液压钻岩机:这是一种以高压油为介质的强力钻岩设备,可用于巷道掘进、旧建筑物拆除、抢险救灾工作中,每分钟 掘进1 m,具有体积 小、重量轻、钻速快、振动小、操作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这次抗震抢险救灾中的最佳使用机械。   液压劈裂机:这是目前国内研制开发的新型高科技救援产品,可以起到逢山开山、遇石劈石的作用。该机械操作方便,简单实用,安全高 速,可以预先精确确定分裂方向,数秒钟即可完成分裂过程,并且可连续无间断地工作,非常适合无干扰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是替代手工解 体物体的最理想的抢险救灾产品。   小气垫:小气垫采用新型高强度芳族聚酰胺材料制成,非常坚韧,通常只有枕头大小;只要有5 cm的缝隙就能把它塞进去,然后用气瓶把 气垫里的气压加到8个大气压,鼓起来的垫子就能顶起数十吨的楼板。   液压钳:在钢筋交错的灾区废墟现场,这种液压钳的体积并不大,但是通过应用液压原理,它却能把粗硬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 赢得宝贵的时间。 1.9 爆破技术   爆破技术是利用炸药爆炸的能量破坏某种物体的原结构,以实现不同工程目的所采取的药包布置和起爆方法的一种工程技术。根据各种工 程目的和要求,通过采取不同的药包布置形式和起爆方法,在传统的炮孔法、药室法和裸露药包法3种爆破方法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又创造了 许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爆破技术,如,微差爆破(又称毫秒爆破)、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定向爆破、控制爆破、水下爆破、地下爆破等。   运用技术排险,实施科学救援,成为汶川地震工程兵部队抗震救灾的一大突出亮点。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爆破专家在都江堰、绵竹等地 ,通过实施爆破技术,拆除了震区大量危楼、危塔,指导工兵分队对嘉陵江堰塞湖实施了爆破排险,10次爆破作业就清除了河道障碍物50 000 m3,保证了宝渝铁路交通运输安全。此后,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的20名爆破专家又奋战在老鹰岩堰塞湖和水库、厂矿、城镇等多 个任务区,担负危桥危坝排险、危险品设施拆除等技术指导和施工作业任务 。5月下旬,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对所负责的堰塞湖坝实施爆破排 险,共通过爆破排除200万m3的洪水 。6月1日,四川各地灾区的危房开始陆续实施爆破拆除 。 1.10 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 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 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了它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队通过走访、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调查手段,发现将近48%的灾区群众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3.39%的灾区 群众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有至亲丧失的占42.86%,高于整个走访人群的发病率。深入灾区后,该医院的第一批心理医疗专家对灾区群众心 理进行了5 000余人次治疗,经医疗队精心治疗后,约50%被干预者的睡眠、情绪、认知、意志活动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提 高,情绪较前平稳,活动较前主动、积极 。   针对灾区民众震后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建议,汶川地震后国家应设立心理干预机制 。 2 总结   与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相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科学技术成果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尽快恢复抗震救 灾指挥部与震区尤其是震中灾区的通讯联系,尽可能多地挽救废墟中掩埋的遇难者,监测余震、抢险排险等,起到了传统器械所无法达到的作 用。   作为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国家,今后我国应有针对性地着力研究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专用抢险、救灾、救援等器械,大力发展与此相关 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以便在灾害降临时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张国. 汶川县委书记:震中三镇两万多人至今无一点信息 . 中国青年报,2008-05-13. 史照栋,李凌志,温常青. 最先到达汶川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小分队 . 新华社,2008-05-16. 黄全权,李华颖. 日本航天局为中国提供灾区卫星图片 . 新华网, . 王握文.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军网, . 曹智,杨彪. 失事直升机搜救部队配备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 . 解放军报,2008-06-03. 徐静波.日本国际救助队携最先进生命探测仪赶赴灾区 . 第一财经日报,2008-05-16. 徐元锋.探访野战医院 .人民日报,2008-06-03. 陈辉,刘永华. 搜索犬在搜救地震幸存者中发挥迅速准确特有作用 . 新华社,2008-05-15. 赵永新. 中科院遥感飞机14日夜传回首批灾情监测数据 .人民网, . 黄永明. 邓明德:地震预报的遥感探索 . 科技导报,2007, 26(10):25. Huang Yongming.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25. 吴立新,刘善军,陈云浩,等. 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 . 科技导报,2007, 26(10):32-36. Wu Lixin, Liu Shanjun, Chen Yunhao, et al.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32-36. 马未宇. 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 . 科技导报,2007, 26(10):37-39. Ma Weiyu.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37-39. 赵斌. 部分参与汶川地震救灾直升机介绍 .新京报,2008-06-03. 冯昌勇,余晓洁.未发现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失事飞机及机上人员 .新华网, . 朱会伦. 失事直升机仍未找到 . 科技日报, . 陈顒.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 . 科技导报,2007, 26(10):3.   Chen Yong.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6(10):3. 贾远琨.俄罗斯援助的米-26直升机抵四川 .新华网, . 刘逢安,周金鑫.解放军工程兵部队运用技术排险实施科学救援 .中国新闻网, . 刘昕. 武警部队对堰塞湖坝爆破排除200万立方米洪水 .解放军报,2008-05-26. 胥金章,崔西强.四川灾区危房开始实施爆破拆除 .新华网, . 梅智敏.近半灾民存在心理障碍,跟踪观察将达3到5年 .南方日报,2006-06-03. 李涛.专家:汶川地震后国家应设立心理干预机制 .中国青年报,2006-05-28.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8763 次阅读|2 个评论
邓明德:地震预报的遥感探索
suqing1961 2008-5-27 08:39
本文刊载于2008年第10期《科技导报》,作者:本刊记者 黄永明 邓明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 196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长期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和遥感用于地震预报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 邢台地震、昭通地震、唐山地震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大地震伴随了邓明德研究员的整个研究生涯。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学者称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到了该地区震前的热辐射变化,邓明德研究员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专访。 科技导报:您和同事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将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想法,之前国际上有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 邓明德:没有。遥感用于地震预报是中国地震工作者首先提出来的。 我国从 1966 年邢台地震之后就开始了地震预报的研究,地震预报是一大的科学难题,需要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探索。 1981 年至 1983 年,国家地震局提出地震预报的三新要求,即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那个时候就提出了用遥感技术来进行地震预测,但是问题就出来了,遥感技术怎样用于地震预报呢?请遥感方面的专家来座谈这个事情,他们也提不出来遥感怎样用于地震监测和预报。到了 1985 年和 1986 年,这个问题就不再提了,因为都提不出具体的办法和途径来。 从这时起,我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开始转向遥感方面。怎么转呢?首先要知道遥感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遥感,随即开始学习遥感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我是学物理的,对遥感的理论和物理基础,学习和理解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困难。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对遥感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有了比较多的了解,逐步形成了一种想法,即遥感和地震预报结合起来的想法。 科技导报:怎么结合起来呢? 邓明德:地震从孕育到发生是一个力学过程,力能不能引起遥感信息的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对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没有人提出过。 经我们从理论上证明,力有可能引起遥感信息的变化。但这需要获得实验的证实。 科技导报:那后来遥感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 邓明德:这个理论得到了遥感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他们认为很有道理,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我们在 1989 年正式提出基金申请,并获得了批准,由当时的国家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航空航天部二院 207 所 4 个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因为这是个跨学科的问题,需要协作,而且还要大的协作。 从 1990 年起到 2003 年,这项研究先后得到了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原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多项支持,在实验室对不同岩性和不同结构的岩石、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以及不同钢材等固体物质,进行了几百次红外遥感、无源微波遥感和有源微波遥感多波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岩石、混凝土、钢材料等固体物质的红外辐射强度、微波辐射强度和微波反射强度,随压力变化而显著变化。红外辐射温度和微波辐射亮度变化量级为零点几度到几度,雷达波反射强度变化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二十几。这些实验结果证实了应力引起岩石等固体物质的红外辐射温度、微波辐射亮度和微波反射强度变化,这就为遥感用于地震预报提供了实验依据,并奠定了其物理基础。遥感还可应用于岩土、大型水库大坝和大型地下工程的稳定性监测和稳定性评估,以及对矿暴进行监测和预测等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这一物理现象为国际上首次发现。 科技导报:这一物理现象得到应用,还需做什么工作? 邓明德:我们现在进行的研究和实验,是基础理论和基础实验研究,还不是应用,但这个研究很重要,没有基础理论和实验的充分研究,就很难谈上应用。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呢?例如:建立不同物质遥感信息变化量和应力的关系,选取最佳遥感波段,建立判识标准,研制用于地震预测的遥感器,等等。完成这些研究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不是 100 万、 200 万资助就能完成的。没有国家有力的经费支持,是不可能完成这些研究的。 科技导报: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您选这个方向去研究是否也是冒风险的,也不知道这个会不会成功?是不是也是一种创新? 邓明德:对。真正创新的科学实验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这才是正常的。要是都成功了还研究什么。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陈运泰院士详解汶川大地震震级修订原因
suqing1961 2008-5-26 08:4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近日在中国科协学术会刊《科技导报》上发表文章,详细解释汶川大地震震级从7.8修订为8.0的原因。 这篇题为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的学术论文,发表在5月25日提前出版的《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上。陈运泰院士在文章中解释,测量地震震级是根据在地面上测到的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来测量的,但是因为同样大小的地震所引起的地震动在近的地方振动大,在远的地方振动小,所以必须把它由近到远振动幅度怎样变化的规律即衰减规律事先弄清楚;同时,要确定一个震级的起算标准,即究竟强度多大的地震是零级地震?然后参照着它定1级地震是多大,2级地震是多大,等等。 他解释了地震测定过程中的几个难点。其一,在地面上测到的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不仅仅是由地震的大小决定的,它还跟地震波传播的时候所经过地方的性质大有关系。在不同的地层、沿不同的方位,地震波的速度都不一样,介质对地震波吸收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即使距离相同,在不同方位的地震仪记到的地震波动的幅度,也因为传播地震波的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其二,地震是地底下岩石突然的错动,这个错动是有方向性的。地震发生的时候,向东发出的地震波和向北发出的地震波,在幅度上本来就可能不一样,即辐射有所谓的方向性,好比电视塔发射电磁波的时候,发出的波在不同方向的强度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在做震级测量的时候,理应事先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做到用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台站能测出来一样的结果。实际上地震刚发生不久时,这是不完全可能的。陈运泰指出,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地震发生的时候,常常看到震级不一样的一个原因。 此外,地震学家在测量地震震级的时候常不得不用不同的标度或尺度测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可以用同一把尺来量的,在某个震中距范围的地震只能用某个震级标度来量,而在另一个震中距范围的地震则只能用另外一个震级标度来量。 陈运泰指出,汶川地震发生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国家地震中心(NEIC)给出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我国地震台网用的是面波震级,速报的结果为面波震级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地震后翌日,陈运泰院士等所做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的测定结果是,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有可能高达8.3级。 陈运泰还将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进行了比较。他说,许多人都熟悉唐山地震最后确定的震级是7.8级,但那是面波震级。唐山地震的矩震级是7.6级。所以,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要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要大0.3级,这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千米,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千米)的3倍多。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破坏。 就地震预测和预报相关问题,陈运泰院士在接受《科技导报》独家采访时说:我们了解地震预报的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找到难点,弄清困难在什么地方,以对症下药。困难不能作为放松或放弃对地震预测研究的藉口。地震预测的确是很困难的,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有地震学家去攻坚。如果很容易,还用得着养着这些人?因此,地震工作者要迎接挑战,知难而进,这是我特别希望加以强调的。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特别编辑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希望能够为地震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反思,为公众理性看待地震研究提供科学信息。为此,除本刊编委陈运泰院士的文章外,《科技导报》还专门刊登了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陈顒院士撰写的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文章,表述地震学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发表了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邓明德研究员和史保平教授的独家访谈,从学术层面探讨地震预测预报等问题;组织了两篇针对汶川地震开展的相关研究论文予以及时刊载,力图为科学分析汶川大地震提供参考。围绕着汶川大地震,本期《科技导报》其他栏目的文章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约稿。 有关《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的详情,请登陆本刊网站: www.kjdb.org 和本刊博客: http://www.kejidaobao.blog.sohu.com/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648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灾区捐款,各“表”“心意”
wangyk 2008-5-24 02:25
为灾区捐款,各表心意 说到为灾区捐款,有人说,钱不在多少 , 表示心意即可,只看心意不看金额。笔者不能苟同。虽然说捐款多少都是一片心意,可是也应该和收入联系起来吧。捐多少能表各自的心意?捐助金额不同,所表的心意也不同。企业家、明星、大腕财富巨多,出手阔绰,可能买一件衣服就要几万块,买些首饰就要几十万,而今他们的同胞命悬一线,甚至是死得很惨,有的连尸体都找不到了,没有了家,没有了孩子,没有了父母,现在是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可是他们表示的心意,让人觉得太不够意思,就好比每年收入几百万元的人捐了几元钱,很难不让人有觉得他们吝啬的想法,没有表示出他们的心意。 有的明星在演艺圈混迹多年,赚够了荣誉、金钱、地位,应有尽有,可是在祖国同胞如此畏难之际,却如守财奴般的吝啬,有的只捐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几百元,夫妇合捐亦不过区区十万元。他们的心咋就那么硬?心意咋就那么小?试想,如果地震发生在你们头上,一命呜呼,他们那些财产还有啥用?相反,有些明星出道晚,我估计他们的收入还很有限,可他们的捐款着实让人感动。他们的心意表达的是那么到位,令人尊敬和感动。 很多明星的表现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 四川灾情之后,成龙和杨受成捐款 1000 万元。成龙随后飞抵来成都第一时间加入到抗灾慰问的行列当中来。成龙的到来,除了给当地的灾民带来了不少意外和惊喜,成龙也在现场为受伤的灾民打气,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灾难,早日恢复健康重建家园。成龙再次向灾区捐赠款和数百万物资,并表示自己最关心在地震中受到影响的学生,成龙龙子心工程接下来扶持四川的学校灾后重建。 李连杰通过壹基金向全球发起大规模筹款,目前所募集的 4270 多万元的善款将全部投入灾区的使用。他表示, 壹基金将全程参加救灾、防疫和灾后重建 。李连杰押送救灾物资,亲赴灾区慰问。 章子怡个人捐款 100 万元,同时又利用她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祖国灾区同胞募捐,筹得善款 700 万元,那可是外国友人的钱,净增的 GDP! 著名主持人杨澜特别关注在地震中受灾的妇女、儿童,尤其是帮助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用杨澜自己的话说, 这些孩子们失去了母亲,但不能失去母爱! 除了救灾物资,杨澜近日还带来了摄制组录制的特别节目 母爱在行动 。为了帮助地震灾区的受灾儿童,杨澜还牵头在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 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 ,并率先捐助 30 万元。该项资金除了迅速投入到目前最为紧急的抢险救灾之中外,更会着眼于这些孤儿在灾后重建中长时间的生活、教育、心理辅导等层面,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广州一个身残心不残的残疾乞讨者,两次捐款都倾其所有,令世人动容。 那些略表心意的明星们,收起你们在屏幕的眼泪和口号吧!如此巨大的灾难,眼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们在出席各种晚会,各种庆典时,服装一个比一个华丽,首饰一个比一个昂贵,排场奢华无与伦比,现在祖国同胞面对空前灾难,急需捐款援助的时候,你们那股攀比劲哪去了?你们应该像上述做出表率的明星们学习,向那个残疾的乞讨者学习!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44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首次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
wangyk 2008-5-24 02:23
首次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 2008 年 5 月 23 日 14 : 20 ,为响应中共中央组织部明传电报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和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的通知精神,单位党员积极行动起来,再次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建设。本人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带头捐助,交纳特殊党费 1500 元,我所在党支部共 7 名党员总计捐款 8000 元。全院十几个党支部一百多名党员为支援抗震救灾而交纳的特殊党费总计十多万元(具体数据尚在统计中)。这是我们单位第二次组织捐款,单位领导和职工心系灾区同胞,都付出了各自的爱心和新意。我的两次捐款,加上爱人的捐款,本人小家庭十余天已经累积捐款 2 千多元了。作为工薪阶层的普通上班族,自我感觉已经能比较充分的表达心意。当然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我还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力所能及的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3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陈顒院士: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
suqing1961 2008-5-23 09:30
本文发表在2008年第10期《科技导报》,作者 陈 顒院士 陈 顒 ,江苏宿迁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曾任 中国地震局 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IASPEI 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等职。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北纬 31.0 ,东经 103.4 )发生 8 . 0 级地震。 地震发生的地方是平原和高山交汇处(图 1 ),山体呈北东走向,而余震的排列顺序就沿着这个走向(图 2 ),说明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和构造相关的构造地震,是因为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 1 汶川大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 20 min 内传遍全世界(图 3 )。 通常,地震学家用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 (尔格)与震级 之间有下列关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日本气象厅测定的这次 汶川地震 震级分别为: M= 8.0 , 7.8 , 7.9 ,按我国确定的震级 8.0 计,汶川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 10 23.7 尔格,相当于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这次地震破裂从汶川附近开始 ,破裂带 沿北东方向延伸 。 图 4 表示在 40 s ,60 s ,80 s ,100 s 和 120 s 时的 地下破裂情况 ; 地震滑动从西南 向 东北传播,第 100 s 时 破裂的位置在北川附近 , 整个破裂持续时间 为 120 s ,地震造成的地下破裂长度 约 300 ~ 400 km 。对比 截至 2008 年 5 月 15 日 的余震活动,余震 的 分布 (图 2 ) 沿北东方向展布 300 km ,与地下破裂的展布 (图 4 ) 有很好的一致性 。这 增加了 对 破裂长度估计的可靠性。 震源破裂滑动量较大的区域有两处,分别分布在( 40 ~ 80 km )和( 100 ~ 140 km )附近 ; 大的滑动一般对应大的地震灾害,这两处正是目前得知的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汶川和北川附近 的 地区 (图 5 )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 8 ~ 12 km 附近,地下震源处的最大滑动约小于 9 m (图 5 ) 。以上介绍的是地震发生时地下的破裂过程。 图 6 为汶川地震时汶川及附近地区的地面振动峰值速度分布,地面振动峰值速度沿北东方向也有两个高值区,与地下滑动量较大区域相对应。 汶川距北京 1 530 km ,地震 面 波传播所需时间约 500 s 。北京地震 台在地震发生 约 8 min 记录到了汶川地震产生地震 面波的到达(图 7 )。汶川地震发生在 14 时 28 分,而北京 高层建筑居民感受到的震动的时间则是 14 时 36 分。北京地面震动的(双)振幅 约 7 cm ,震动周期主要集中在 5 s 和 20 s 两个频率段;由于震动频率较低,这种震动不易被人察觉,但一些高层建筑的自由震荡频率很接近这两个地震波的频率段,因而容易感到地震波的到达。 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哪个更大?我们选择一个与唐山和汶川距离相当的地震台 GRA1 台站(德国:北纬 49.7 ,东经 11.2 ),比较该台对唐山和汶川两次大地震的记录( 图 8 ) ,可以看出:汶川震动比唐山地震要强。 汶川地震重灾区范围已经超过 10 万平方 km ,其强度和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2 汶川大地震 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这里每年的雨季都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这次地震震动强度巨大,所起的破坏作用是普通的降雨根本无法相比的,因而引起了严重的滑坡和土石流等地质灾害。 汶川大地震 诱发的地质灾害 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严重,均为世界地震灾害史所罕见。 地震时,沿从汶川到北川的东北方向长 500 km 、 宽 100 km 数万平方 km 范围内,发生滑坡和土石流至少千处以上,小则几十万立方米,大则几千万立方米的巨石泥土从两侧的山上顷刻间滚滚流下,掩埋了村庄、道路和河流。 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面积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截至 5 月 17 日 已发现堰塞湖 20 处之多。 大地震发生后的三天,是抢救伤员和压埋在废墟中幸存者的关键时间。受空前严重的滑坡和土石流影响,几乎所有的生命线工程都遭到了破坏,通讯中断,电力中断,信息中断,交通中断,救灾队伍和救援物质无法运送,给救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 高效神速的 汶川大地震 救灾行动 巨大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在全世界的不同国家发生,仔细回顾过去发生的各种地震救灾情况,可以发现,在党中央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像汶川大地震这次如此高效神速的救灾行动,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在地震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反应神速,信息透明。地震当天下午,温家宝总理就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指挥救灾; 5 月 16 日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灾区并冒着余震进入震中视察工作;短短几天里,党中央接连召开多次常委会,研究部署地震救灾工作,调集十万大军进入灾区救灾。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人民子弟兵和灾区人民心连心,抗震救灾正演绎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生动画卷,充分体现了责任政府的效率和速度,也感动和震撼了全世界。 联合国在 21 世纪始提出的减灾口号是: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减灾战略。汶川大地震时,震中区的学校房屋倒塌严重,但由于自救、互救意识强,涌现了很多教师救学生、干部救群众、村镇居民互救的生动事例。这是有利于调动整个城市和整个社区的力量,有效地、综合地减轻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灾害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4 重建汶川:一个美丽、安全的新城市 大地震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自然事件,减灾的目标就是通过科技活动寻找各种措施把地震灾害减到最小。地震学家未能预报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地下的信息,目前的地震预报还是根据过去积累的经验。经验性预报所受的最大制约来自地震发生的复杂性,一次地震发生之前的现象很难在另一次地震之前简单地重演。地震学家们一定会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坚定不移地探索地震预报这一世界难题。 在地震学史上,一次如此巨大地震原地重复的例子极为罕见,对大地震来说,汶川将有一段百年以上的地震平静时段。汶川大地震几万同胞逝去的生命代价绝不能白白付出,让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汶川建设成为一座美丽的、全世界抗御地震最安全的城市,以此来告慰那些罹难同胞的亡灵。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4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导报》出版特刊支援灾区重建
suqing1961 2008-5-22 16:05
针对汶川大地震,《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出版汶川地震特刊,除刊载有关汶川地震的学术论文和专访外,另附防灾抗震救灾传单和宣传画,为灾区人民提供学术和科普服务。与此同时,我社还将给受灾严重的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地方科协赠送《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5000份,并在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举办汶川地震特刊义卖活动,所得义卖款项将全部捐献灾区。编辑部全体人员希望通过此举为抗震减灾及灾后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抗震救灾宣传单(2)
suqing1961 2008-5-21 20:23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2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拿什么来拯救您,我的同胞
wangyk 2008-5-21 20:14
我拿什么来拯救您,我的同胞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 28 分 发生汶川 8.0 级特大地震灾害后,今天已经是第 10 天了。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写博客,得知大地震后这十天,心情无比悲痛,再没有更新我的博客了。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把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我同其他许多人一样,每天抹着眼泪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期盼灾区更多的同胞亲人、兄弟姐妹化险为夷,期盼更多的奇迹会出现。 看到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每每看看灾区同胞受苦受难的惨状,看到灾区同胞的坚强和勇敢,看到胡总书记温总理在救灾现场的感人场景,看到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舍己救人的壮举,看到社会各界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解囊捐助的大爱行动,我一次次感动得涕泗滂沱,泪流满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伤亡数字在不断增加,尽管还有生命的奇迹发生,但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人生还的希望在减小,伴着一喜一悲的数字,悲痛的度过了这漫长的十天。 看到全社会都在行动,许多名人如邵逸夫、李嘉诚、郭台铭、成龙、李连杰、李厚霖、刘翔、姚明、赵本山、姜文、章子怡、毛阿敏、王菲、杨澜、倪萍、刘亦菲、李双江、刘欢 等等等等,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灾区,他们的义举带动和感动着周围的人。还有很多知名企业,在 5 月 18 日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爱的奉献》 2008 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在祖国人民危难之际慷慨捐助,当晚企业家和明星们的义举就为灾区筹集善款 13 亿元之巨,让每一位中国人由衷的感动。看到这些捐款的企业是如此的有责任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投他们一票,在需要的时候尽量选择购买捐款企业的产品!选择捐款多的企业的产品!倡议希望大家也这么做,也算是再为灾区奉献点微薄之力吧! 看到个人、企业、单位、组织和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地支持抗震救灾,我不止一次的冲动,不停的问自己,想一想,作为普通人,除了捐点儿款,我还能为灾区做点啥? 我和爱人不约 而同的想到,我们去领养一个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论条件我们并不宽裕,自己的儿子才刚刚 4 个月,但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愿意尽我所能去安抚一颗受伤的心,帮助一个无助的孩子。但据了解,领养灾区孤儿的事情可能还轮不到我们这些有孩子的家庭。但即使不能领养,我也希望可以联系资助一位灾区小学生的学费。 我想当志愿者奔赴前线救助,可一方面我不是专业救援人员去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添乱,另一方面在单位的一大摊子工作也走不开,去不了前线。 我想到去支教,用所学知识帮助培育受灾的孩子们,可是教育部已经抽调全国最优秀的教师前往支教,何况我还不是老师。 我想去灾区陪伴受灾的同胞说说话,驱除他们心中的恐慌,安抚受伤的心,可是我又不是心理专家,恐难以胜任。 . 灾难使我们损失惨重,但灾难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团结,祖国更强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灾面前,希望大家都来想一想:自己能为灾区做点什么? 我拿什么来拯救您,我的同胞?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4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导报》抗震救灾宣传单
suqing1961 2008-5-21 01:46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29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导报》抗震救灾宣传画
suqing1961 2008-5-20 23:05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2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地震 不屈中国——《科技导报》出版汶川地震特刊
suqing1961 2008-5-20 16:39
《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封面文字说明: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 28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0 级大地震。截至 5 月 20 日 11 : 00 ,当地陆续发生 7 000 多次余震。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 除吉林、黑龙江、新疆无震感报告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均有不同程度震感;截至 5 月 19 日 12 : 00 ,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河南、湖南等省(直辖市) 34 073 人遇难, 245 108 人受伤,四川、甘肃、陕西 3 省受灾严重地区的民房、学校、医院等建筑,以及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工矿企业、农作物等蒙受巨 大损失 。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亲赴灾区指导救灾, 当日 22 : 15 紧急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十万大军奔赴灾区 搜救受灾人员,胡锦涛总书记随后深入震中冒着余震视察工作 ;各有关方面紧急向灾区派遣救援人员,调运救灾物资, 组织全国各地医疗人员奔赴灾区救护伤员,调动全社会力量全力参与救人救灾。 中国科技界高度重视对 汶川 地震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后续震情的监控、分析、研判,力争适时掌握第一手灾情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为抗灾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灾区次生灾害评估与治理,灾后民居与道路修复重建,灾区供电、通讯恢复,灾民饮用水安全和疾病防治等燃眉之急问题,积极开展研究,予以工作指导,以实际行动肩负起科学救灾的责任。 地震研究是全世界的科学难题,作为汶川地震特刊,本期《科技导报》 希望能够为地震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反思,为公众科学、理性地看待地震预测预报这一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提供参考。为此,我们 专门刊登了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 陈顒院士撰写的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卷首语文章,表述地震学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发表了独家采访 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 邓明德研究员和 史保平 教授的本刊专稿,从学术层面探讨地震预测预报等问题;组织了 3 篇针对汶川地震开展的相关研究快报,力图为科学分析汶川大地震提供参考。围绕着汶川大地震,本期 《科技导报》 其他栏目的文章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约稿。 为悼念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 2008 年 5 月 19 日 至 21 日被定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停止公共娱乐活动,鸣笛,志哀。 《科技导报》出版汶川地震特刊,谨表全体员工对罹难同胞的哀思,对灾区人民的慰问,对抗震救灾勇士的敬意。 愿逝者安息,望生者前行。 汶川地震,不屈中国。 本期封面图片为受灾惨烈的汶川县映秀镇,新华社记者陈凯摄影。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歌当哭》-------不伪善不等于有爱心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08-5-14 23:13
四川的地震越来越震撼我的心,这几天看了许多的电视和博文,流了许多的泪,儿子从未见过如此失态的妈妈,不知所措的望着我,我给他读博文时不能成句,解释电视时也常常泪流满面。 好久没有这么感动,看惯了许多不公不平之后,我很久以来就以为一个人只要不伪善,不一面标榜自己的道德,一面做着鸡鸣狗盗之事已经算是君子坦荡荡。 当人们用欲望和不得已解释一切时,我也愿意相信宽容是保持内心平静的最好方法。 只是心里总觉得这种 建立在悲观之上的乐观是可怜的,而这几天我又强烈的感觉到这种建立在宽容之上的理解是放纵的,我们对待我们的周围太过放纵,我们对待不公平太过放纵,我们对待贪赃枉法太过放纵,我们的孩子们都在长大,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怎样放纵的世界给他们? 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离开了,那些宝贝一样的被宠着的孩子们啊,哪个父母不是最好吃的留给孩子,最舒服留给孩子,花钱最多的为了孩子的教育,接接送送不忍心受苦受累,孩子受了委屈就心痛难忍......可是我们的放纵却把心头肉送进了危楼, 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放入一个贪婪、放纵、堕落着的氛围...... 不能了,不能了, 我们不能放纵这个世界堕落,我们不但要奉献我们的爱心,我们更要奉献我们的勇气和正义,还有心底里的那点点善的火光。 有那么多已经和正在奉献爱的人,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个人分类: 长歌当空|44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对《灾害学》2006年预测大地震文章的看法
陈龙珠 2008-5-14 14:46
说明: 本人在科学网博客上的如下留言无意诋毁那篇文章(见 《灾害学》2006年文章 )的意义,但对它指导本次四川地震防护的实用价值表示异议。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是说明了对很大范围内(整个川滇地区)、周期很短(平均每2~3年就有一个样本)的情况,其采用既有数学方法所预测的地震年份在此大范围内有一定可信度; 但在较小范围内、较长周期(样本就少得多)的条件下(如四川阿坝州或川西北地区),该文所用方法是否合适、结论是否可靠,尚未论证!这个问题值得作者做进一步的分析。 ========== 后记 :美国学者S. Gao( http://www.mst.edu/~sgao )观点摘录-对于 地震的准确预报,需要知道三个基本的内容:1)地点,误差应当在几百公里的范围才有意义;2)时间,误差应当在大约一周左右才有意义;3)强度。 ========== 赵冲:为什么没人讨论《灾害学》上的论文呀?这个文章,天涯、网易全部删除了,科学网很认真,很好。 2008-5-14 14:04:59 赵冲:我觉得预测得很准。《灾害学》的顾问有一位院士级的地震专家。大家表现得好成熟,我好佩服你们!? 2008-5-14 14:06:37 陈龙珠:灾害学那篇文章的样本取自滇川广大地区,其结论对预报具体哪时、哪处会发生地震的实用指导价值不大! 2008-5-14 14:36:45 王德华:如果感觉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应该向有关部门建议。这是一个学者的责任!从事灾害预测的学者,应该知道7.8级是个什么概念! 2008-5-14 14:37:55 赵冲:告诉一个地区,哪一年内可能会有大地震,价值还不大?到精确到秒吗? 2008-5-14 14:39:42 陈龙珠:我最后一次参与讨论《灾害学》那篇文章,其样本区域范围:经度98-106度、纬度21-34度,太大了。 2008-5-14 14:41:10 徐磊:赵先生好像太激进,难道因为有人说要地震,就把一个省的人都外迁一年么? 2008-5-14 14:42:29 陈龙珠:而且6.7级以上和真的7.8级,地震能量及破坏力也相差很大。好了,我就此打住。 2008-5-14 14:43:15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5234 次阅读|5 个评论
《快乐成就》------爱心是自然长成的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08-5-13 14:52
2008-5-13 四川汶川地震,中午和儿子一起看电视报道,我感动涕零,儿子却无动于衷,因为他没看到流血流泪的,不过是屋子倒了而已,一脸无辜的看着我,不知道死了一万人是什么概念。 可能孩子是看不懂,孩子的想象力不足以理解天灾人祸,只好慢慢讲学校里的小学生压到地下,父母都么心焦心疼,这个他懂。还能讲什么?输血给陌生人,这个他早就认为理所应当,他还小,长大了一定会献血的,妈妈不是一直说,越献越健康吗?居无定所,没水没电?你不是说遇到紧张情况,生命最珍贵,屋子算什么?随便找点水先喝了吧,太干净了不好。捐款?你们当然要捐,小朋友很可怜,我才是小学生,那里又太远,要首先保护好自己。 我一直感觉儿子是个天性很温柔善良的孩子,我想我小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也不会有什么特殊感受,更不会有特别表现,爱心是需要培养的,不过教化的痕迹不要太明显,爱心更应该是自然长成的。我一直排斥用自己的道德观构筑言语的圈子压人的人,我想自然流露自然长成的爱才是最长久的。 2008-5-14 今天看到新闻和博文,如此惨痛啊,想想那么多人,那么多孩子,曾经的理想,曾经的哀怨,曾经的欢笑,曾经的悲伤,曾经的激昂,曾经的彷徨,生命中的一切得失苦痛,人的七情六欲,在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了。天灾啊!人的努力是多么渺小啊。 中午给儿子看了网上的照片,儿子说:我以为地震就是地震一下了,怎么这么严重啊。看到一群小学生被压在下面的照片,他吓了一跳。死一万人对于他和给他一亿元一样没有概念。 也许我们更需要好好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孩子对爱和美好的本能需求,激发天然的善良和关怀之心,而这些都是智慧,都是艺术。
个人分类: 快乐成就|455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在北京第二次感受地震
wangyk 2008-5-12 16:29
在北京第二次感受地震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 35 左右,我正在 25 层楼的家里伏案校对稿件,突然觉得头晕恶心,随起来走走。走到客厅,只见到吊灯摇晃直荡秋千,阳台上的好太太晾衣架连同所挂的衣服都在摇晃,我家房子摇晃得利害。我知道地震了。这是我在北京第二次感受到高楼在空中摇摆。好可怕哟!刚 111 天的小儿子天见开始还自个儿在床上玩,震感强烈时他也烦躁不安,我就抱着他在客厅里看着房子摇晃了足足 20 秒。总算平安度过了这漫长的 20 秒!后来得知,北京局部地区发生 2 级轻微地震,而且还警告今晚 22 点至 24 点间,北京局部地区还会有 2-6 级地震。我都奇怪了,这地球究竟是怎么啦?世界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我在北京第一次感受到地震,是在 2003 年 8 月 16 日 。那天的中午,大概也是下午 18 时,我和爱人坐在 18 楼的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突然感觉摇晃,爱人还以为我在摇晃,就让我别摇晃了。我说自己没动呀,随后看见吊灯在摇摆,整个楼都在风中摇摆,十分的可怕。后来才知道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交界处发生里氏 5.9 级地震,余震波及北京。 随后得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伤亡惨重。我为震区的父老乡亲祈福,愿你们都能平安回家!祖国人民与你们同在,相信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人定胜天,定能很快重建家园。 阿 宽 2008 , 5 , 12 , 16 : 20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473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