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汶川地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汶川地震

相关日志

张海霞︱汶川大地震12年·15000个孩子的简妈妈
张海霞 2020-5-12 14:15
【题记】简翠莲女士( Tricia ),这位 曾经叱诧商界的创业精英,从商业退下来后投身公益事业, 从 2008 年512 汶川地震到现在她 担任 真爱明天助学计划的执行人 ,十二年 来风雨无阻坚持 每年春秋两次去看望贫困地区的学生们、亲手发放助学金、开展生命的教育,还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去家访,她的足迹遍及四川,还遍布广西、甘肃和云南等偏远地区,她就是15000多个真爱明天计划资助的贫困孩子的简妈妈! 简女士是一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后来到美国留学创办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然后又退休回台湾,自 512 之前,她已经在云南的一个志愿贫困地区孩子的计划里做了六年的义工。 “Alice ,别哭了,我们一起为灾区的孩子们做点儿事吧 Tricia Lin 女士(也就是简翠莲女士),她立即就答应了:因为她也在找去帮助灾区的机会。 第一次会议是在北大开的,简女士拿出了非常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就直奔灾区了,她没有选择汶川,人太多了,她去了同样受灾但是更偏远的青川,在那里跟学校交流、摸清学生的情况、去家访 200 多个孩子,分散在 2008 年的秋季开始,简女士坚持每年两次到学校访问每一个资助的孩子:春季学期一次,秋季学期一次,长途奔波,每到一处都组织孩子们谈心、进行爱和生命的教育、家访确定新的资助对象 000 多名学生,简女士每次的行程都要将近两个月,横跨几千里,十分的辛苦,去年在甘肃的时候还又赶上了地震,有一次在四川支教的过程中身体出现大的状况,住到了医院里 …… 这个病毒肆虐的春天,简妈妈虽然不能到学校去助学看望孩子们,但是我们对孩子们的支持不会停,咱们共同努力,等 疫情结束后,课堂上明天计划资助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更多关于明天计划的情况请点击网站: http://www.tomorrowcn.org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8级地震成因的地震地热说解释
热度 1 seisman 2019-6-15 22:42
2008 年汶川8级地震成因的地震地热说解释 陈 立 军 摘要:本文讨论 2008 年汶川 8 级地震与缅甸地震柱的关系,无果而终。可供有心人参考。 1 引言 壳内强震指发生在壳内的 6.5 或 7 级以上地震,其成因的解释五花八门,希望本文的解释,也能成为其中的一花或者一门。作者提出的地震地热说原理 ,解释过一些壳内强震的成因 ,也做过一些地震预测的试验与设想 ,似乎可以为人类的地震预测事业展现丝丝曙光。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国四川省的汶川 8.0 级强震,发生在全球所划分的第 17 号缅甸地震柱内(图 1 )。本文将阐释强震与该地震柱的关系。 图1 汶川地震与缅甸地震柱的位置图 2 资料整理 地震地热说的研究原理与方法,完全依赖于有高精度震源深度资料的地震目录。为此,本文从公网上获取并整理了 4 套地震目录。 2.1 地震目录的获取和整理 2.1.1 CEDC 统一地震目录 该目录来自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China Earthquake Data Center ),网址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datashare_tyml_query.jsp ,时段1965-2019.5,包含-0.1级以上共860,581个中国及周边地震。 2.1.2 ANSS 复合地震目录 该目录来自北加利福利亚地震数据中心( Northern California Earthquake Data Center ),时段1963-2019.5,复合地震目录(comcat)。其中1963-2003年时段取自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search/ , 2004-2019 年 时段取自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search/#site-sectionnav , 共计包括全球4 级以上地震456,888 个。 2.1.3 EMSC 地震目录 该目录来自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 TheEuropean-Mediterranean Seismological Centre ),时段2004.10-2019.5,主要包含经度-40°至110°E地区,其中0-39°E地区震级1级以上,其它地区2-3级以上,共计241,545个地震。网址 https://www.emsc-csem.org/Earthquake/?filter=yes 。 2.1.4 JMA 地震目录 该目录来自日本气象厅(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时段1997.10-2017.12,包含-0.1级以上日本及周边地区2,955,365个地震。网址 http://www.data.jma.go.jp/svd/eqev/data/bulletin/eqdoc.html 。本文主要为考察震源深度测定精度所用。 2.2 地震目录的适用性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前 3 套地震目录做分析处理,因而进行一般的比较分析。 表 1 为由不同地震目录所采集的缅甸地震柱地震统计表。由表 1 可见: ( 1 ) CEDC 目录与 ANSS 目录的 4 级以上地震基本相当,前者 6815 次,后者 8654 次,其原因与 CEDC 目录监测范围郁于中国境内有关,对于中国地震活动的研究相对影响不大。相比之下, EMSC 目录对中国地区监测能力较弱,只宜参考。 ( 2 )缅甸地震柱的最大震源深度可达 200-300km 。已知震源深度与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有关。比如北美洲,按照 4 级以上地震目录,最大深度只有 96km ,而按照 1 级以上地震目录则可达 600km 以上。地中海也是类似情形。 ( 3 )鉴于目前地震目录的科技水平,地震地热说当前最为关注的是未来壳内强震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暂不考虑能量关系,因此不对相关地震集的震级 - 频度关系做过分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这 3 套地震目录均可不同程度地用于汶川地震与缅甸地震柱关系的研究。 表1 由不同地震目录所采集的缅甸地震柱地震统计表 地震目录 震级下限 Mmin 震级上限 Mmax 频次 最大震源深度 Hmax ( km ) CEDC 目录 1 8.1 445504 280 2 193368 280 3 38364 280 4 6815 256 5 1308 134 6 217 130 7 31 130 8 2 14 ANSS 目录 4 7.9 8654 184 5 1450 182 6 114 157 7 9 33 EMSC 目录 2 7.9 2588 229 3 2585 229 4 2349 229 5 537 140 6 35 137 7 2 10 2.3 关于震源深度 关于地震震源深度的精度,可以从 ANSS 和 JMA 两个地震目录获得(图 2 )。这两个目录的深度测定误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ANSS 目录包含全球地震,大量地震的深度误差均在几公里的量级,个别偏远地区的深部地震误差可达 20 多公里。 JMA 目录的深度误差均在几公里的量级。 图2 震源深度测定精度实例 (上图据ANSS地震目录,下图据JMA地震目录) 3 缅甸地震柱的研究 作者于 2011 年曾两度关注缅甸地震柱的研究 ,提出了缅甸地震柱的三维立体图像和平面的棋盘格式构造,探讨了壳内强震和火山与地震柱的关系,并提出过在棋盘格式构造寻找深部地幔矿床的前景。本文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述。 3.1 缅甸地震柱地震活动的平面分布 由 CEDC 、 ANSS 和 EMSC 等 3 个地震目录所得到的缅甸地震柱地震分层分布如图 3 、图 4 、图 5 所示。这 3 张图都显示了缅甸地震柱深部的新月形构造,最大深度可达 200-300km 。新月形构造的顶部,即地壳内,图 3 和图 4 上呈现一个 4 级以上地震构成的圆圈,似乎是围绕地震柱出地点的一个晕圈,相当于地震柱树型构造的树冠。新月形的内弧构成新月形的怀部,怀部及其北翼正好指向中国的南北地震带,从腾冲直至海原。火山多发生在地震柱的出地点附近,比如 1609 年的腾冲火山喷发,而壳内强震则多发生在新月形的怀部及其北翼的指向上,包括汶川地震和海原大地震。从松潘往昆仑山口西,似乎还存在一个次级的晕圈,控制着外围的强震活动。 2015 年的尼泊尔 7.7 级地震,位于新月形弓背以远,有一条 4 级以上地震的密集带从新月形的弓背指向那里(图 4 、图 5 )。 图3 缅甸地震柱依据CEDC地震目录的地震分层分布 (1965-2019.5,M≥4.0) 图4 缅甸地震柱依据ANSS地震目录的地震分层分布 (1963-2019.5,M≥4.0) 图5 缅甸地震柱依据EMSC地震目录的地震分层分布 (2004.10-2019.5,M≥2.0) 3.2 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活动 所谓壳下地震,是指全球平均地壳厚度 35km 以下的地震。只有地震柱和热机带才有壳下地震活动,大洋中脊和冷机带基本没有壳下地震活动。 由 CEDC 地震目录和 ANSS 地震目录得到的缅甸地震柱壳下地震分布如图 6 和图 7 所示。这 2 张图都显示汶川的强震活动与当地的壳下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如何密切,下一节讨论。 图6 缅甸地震柱依据CEDC地震目录的壳下地震分布 (1965-2019.5,M≥1.0) 图7 缅甸地震柱依据ANSS地震目录的壳下地震分布 (1963-2019.5,M≥4.0) 3.3 缅甸地震柱的三维立体图像 由 CEDC 、 ANSS 和 EMSC 等 3 个地震目录所得到的缅甸地震柱三维立体图像如图 8 、图 9 和图 10 所示。 由图 8 可见,缅甸地震柱似乎包含龙门山和腾冲两个子柱。 图 9 中,缅甸地震柱本体最为完整,但由于地震较为密集,难以区分子柱。 图 10 能较好地区分龙门山子柱,但缅甸地震柱的本体结构不太完整。 这 3 张图都可以明显标示汶川地震与壳下地震活动的联系。 图8 缅甸地震柱依据CEDC地震目录的三维图像 (1965-2019.5,M≥3.0) 图9 缅甸地震柱依据ANSS地震目录的三维图像 (1963-2019.5,M≥4.0) 图10 缅甸地震柱依据EMSC地震目录的三维图像 (2004.10-2019.5,M≥2.0) 3.4 关于缅甸地震柱的子柱 上一节发现了缅甸地震柱的子柱,进一步考察发现,龙门山子柱和尼泊尔子柱具有较为完整的图像,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 由图 11 可见,龙门山子柱除包含汶川子柱、甘南子柱外,还有 2 个可期的子柱。汶川子柱显然与汶川地震直接相关,而甘南子柱与 1976 年的松潘 7.3 级、平武 7.3 级地震似乎关联。 由图 12 可见,尼泊尔子柱也具有良好的图像,其壳下地震活动或许与 2015 年的尼泊尔 7.7 级地震有关。 按照图 6 的图像,由此推测,沿着南北地震带的腾冲、丽江、海原等地都应该存在地震子柱,只是目前资料不够充分而已。 地震子柱的研究,完全依赖于地震目录中震源深度的测定精度。 图11 缅甸地震柱龙门山子柱的三维图像 (1965-2019.5,M≥1.0,据CEDC地震目录) 图12 缅甸地震柱尼泊尔子柱的三维图像 (1965-2019.5,M≥1.0,据CEDC地震目录) 4 汶川地震预测信息 地震地热说通过地震柱的壳下地震活动来预测壳内强震的危险性,首先将未来地震的强度定义在 7 级左右及 7 级以上的地震,因而不对未来地震的强度做过细地评估。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地震发生的时段和大致地点,为此通过三项技术实现,一是地震柱的震源深度时序图,二是壳下地震的平面分布,三是地震子柱壳下地震的三维分布。 4.1 缅甸地震柱的震源深度时序图 图 13 为根据 CEDC 地震目录 1.0 级以上壳下地震所制作的震源深度时序图,时段取强震发生前的十多年,即从 1995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5 月 5 日。由图可见,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自 2003 年底在接近 100km 的深度开始积累能量, 2004 年底出现 200km 以下的地震活动,随后迅速向上转移,加速 100km 深度内的能量积累,至 2005 年中期维持最大深度在 50-60km 以内的地震活动,直至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 8 级强震的发生。 图中的绿色曲线描述了这个全过程,其上升段标示着深部能量的积累,接近地表的平直段标示着地表构造的僵持,或称闭锁,预示着该地震柱内未来某地或有强震活动。 由此判断, 2006 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务必密切关注强震活动态势。 图13 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活动时序图 (1995.1.1-2008.5.5,M≥1.0,据CEDC地震目录) 4.2 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活动平面分布 图 14 为根据 CEDC 地震目录 0.0 级以上壳下地震所制作的壳下地震活动平面分布,时段取强震发生前的十多年,即从 1995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5 月 5 日。由图可见,十多年内,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较为分散,相对集中的只有河西走廊、甘南及汶川三地。河西走廊近几十年来没有显著的大震活动,而且距离缅甸地震柱较远,姑且不论,则唯有坐落在缅甸地震柱新月形北翼指向线上的甘南和汶川两地应予重大关注,划分为两个预警区。 图中左上角北天山的地震多与 18 号兴都库什地震柱相关联,不在此列。 图 15 为根据 ANSS 地震目录 4.0 级以上壳下地震所制作的壳下地震活动平面分布,时段同图 14 。 比较图 14 和图 15 ,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图 14 上新疆和甘肃 0 级以上的壳下地震明显多于图 15 中 4 级以上的壳下地震,而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的 0 级以上壳下地震则大大少于图 15 中 4 级以上的壳下地震。前者应属正常,后者则令人不可思议。 图14 汶川8级地震之前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活动分布 (1995.1.1-2008.5.5,M≥0.0,据CEDC地震目录) 图15 汶川8级地震之前缅甸地震柱的壳下地震活动分布 (1995.1.1-2008.5.5,M≥4.0,据ANSS地震目录) 4.3 汶川子柱预警区和甘南子柱预警区的壳下地震三维分布 进一步考察甘南子柱预警区和汶川子柱预警区的壳下地震活动,分别列于表 2 和表 3 。 由表 2 可见,甘南子柱最大震源深度可达 170km ,显然有利于对周边强震活动的监视。 表 3 则不敢恭维了。汶川 8 级大震之前的 13 年多,汶川子柱的形象不见踪影, 2000 年 6 月至 2008 年 5 月的 8 年间,汶川子柱内居然一个壳下地震都没有。 相比之下, EMSC 地震目录于 2004 年 10 月才刚刚起步,但该目录对于 2014 年爱琴海 6.9 级地震的震前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 ,实在令人羡慕! 鉴于此,本文只好就此打住。 临门一脚,居然毁于我们自己的地震目录。 表2 甘南子柱预警区 * 的壳下地震活动(1995.1.1-2008.5.5,M≥1.0,据CEDC目录) 年 经度 (° E ) 纬度 (° N ) 深度 ( Km ) 震级 年月日 时分秒 1995.193 104.87 34.08 -38 2.3 19950312 084800 1997.496 105.63 34.43 -55 1.5 19970630 221400 2002.682 104.40 35.35 -35 1.8 20020907 013940 2004.831 105.08 33.83 -170 1.9 20041031 004503 2005.064 104.88 34.57 -35 1.9 20050124 064403 2005.270 104.35 34.32 -37 2.2 20050409 115216 2005.303 105.32 34.70 -39 2.3 20050421 140513 2005.332 105.00 33.93 -38 1.4 20050502 011016 2006.478 104.68 34.73 -35 2.5 20060624 135925 2006.528 104.60 33.22 -36 1.2 20060712 132240 2006.917 104.93 32.90 -38 1.6 20061201 175354 2007.026 105.55 33.72 -39 1.6 20070110 162921 2007.465 105.42 32.80 -35 1.5 20070619 184140 2007.810 104.70 34.70 -36 2.5 20071023 141535 2008.001 104.95 33.92 -36 3.3 20080101 084838 * 甘南地区坐标:32-36°N,104-106°E 表3 汶川子柱预警区 * 的壳下地震活动(1995.1.1-2008.5.5,M≥0.0,据CEDC目录) 年 经度 (° E ) 纬度 (° N ) 深度 ( Km ) 震级 年月日 时分秒 1996.340 103.20 29.97 -41 4.0 19960504 081500 1996.925 103.22 30.09 -39 2.8 19961204 132500 1997.088 103.36 30.70 -36 2.7 19970201 233200 1997.345 102.90 31.60 -39 3.1 19970506 221600 1997.420 103.48 29.62 -40 3.2 19970603 101200 1998.469 102.39 30.29 -35 2.5 19980621 072400 1998.981 102.97 30.04 -35 2.6 19981225 011406 1999.171 103.44 29.72 -35 2.5 19990304 100151 2000.435 103.39 30.32 -49 3.0 20000608 070246 * 汶川预警区坐标:29-32°N,102-104°E 5 讨论 5.1 关于地震震源深度的重要性 地震地热说的工作,依赖于地震目录的震源深度测定资料。考察 ANSS 、 EMSC 和 JMA 地震目录,目前震源深度的测定技术已日臻完善,但是我们的 CEDC 目录却故步自封,良莠不一。由图 14 可见, CEDC 目录中,中国西部,只有新疆、甘肃等兰州地震研究所所辖地区的震源深度资料精度较高,王海涛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功不可没 。中国西部是全球死亡地震(造成 1000 人以上死亡的)最多的地区之一(图 1 ) ,又面临 17 号缅甸地震柱和 18 号兴都库什地震柱的裹挟,相关强震活动极为频发的地区却长期监测不到壳下地震活动,岂非怪事!长此下去,要想捕捉到蜀道之震,恐怕是难于上青天。 5.2 作者的愿景——关于亚洲 - 喜马拉雅地震中心的设想 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唯有借鉴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的经验,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一个类似的“ 亚洲 - 喜马拉雅地震中心 ” ,做到地震参数的规范化,实现对相关两大地震柱的完全控制,地震预测或有希望。 6 结论 本文因地震目录的缺陷而夭折,不能给出结论,请读者自悟。谢谢! 致谢 感谢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 http://data.earthquake.cn/ ) 、美国北加利福利亚 地震数据中心(Northern California Earthquake Data Center)、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 TheEuropean-Mediterranean Seismological Centre )以及日本气象厅(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 提供的数据支撑。地震目录编辑中,黎品忠高级工程师提供了多边形区域提取地震记录的算法与程序和双字节数据文件的读取方法,谨此特别鸣谢! 后记 :作者经历3年的生活磨难,新生后写出第一篇科学论文,本来信心满满的,可惜了。 2019.6.15 初稿 参考文献 陈立军 (2000)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与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 地震地质 , 22(4): 360-370 陈立军 (2012) 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应用 . 内陆地震 , 26 (2), 108-122 陈立军 (2013) 地震柱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华南地震 , 33 (1), 1-14 陈立军 , 胡奉湘 , 陈晓逢 (2013) 全球地震柱的地震层析成像证据 . 华南地震 , 33(4): 1-10 陈立军 (2015) 2013 年巴基斯坦 7.7 级地震与兴都库什的地震构造 . 内陆地震 , 29(1): 15-27. http://dx.doi.org/10.16256/j.issn.101-8956.2015.01.002 陈立军 . (2013)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 地震研究 , 36(1): 123-131 Chen, L.J. (2016) Study on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the Earthquake Mw6.9 in 2014 in the Aegean Sea Seismic C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 7, 669-684. http://dx.doi.org/10.4236/ijg.2016.75052. 陈立军 (2014) 中天山地区强震活动成因探讨 — 以 2012 年 6 月 30 日 新源 6.6 级地震为例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829373.html 陈立军 (2015)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5.8 级地震的前兆现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882681.html 陈立军 (2012) 印尼 9 级地震的成因分析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571677.html 陈立军 (2011) 缅甸 7.2 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426720.html 陈立军 (2011) 对日本 9.0 级地震成因的新解说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422577.html , 2011.3.15 陈立军 (2012) 日本 9 级地震与碰撞和俯冲无关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565201.html 陈立军 . 2012 年 0419 预测卡片 (3 年期 ) 的试验总结 — 地震地热说的壳内强震与火山预测方法介绍 . 自然科学 , 2015, 3(4): 147-164. http://dx.doi.org/10.12677/OJNS.2015.34019 Chen, L.J., Chen, X.F. and Shao, L. (2015) Method Research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Volcano Prediction in Ita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 6, 963-971. http://dx.doi.org/10.4236/ijg.2015.69076 ; Chinese se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920796.html 陈立军 (2015) 全球热机带和冷机带火山活动的比较研究 — 兼论对热机带火山预测研究思路的改进 . 地球科学前沿 , 5, 334-357. http://dx.doi.org/10.12677/AG.2015.55034 陈立军 (2011) 地震地热说原理— 17 缅甸地震柱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444507.html 陈立军 (2011) 地震地热说应用—初议缅甸地震柱的找矿前景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58-430338.html 王海涛 , 李志海 , 赵翠萍 , 曲延军 (2007) 新疆北天山地区 Ms ≥ 2.0 地震震源参数的重新测定 . 中国地震 , 23(1), 47-55 曲延军 , 李志海 (2006) 北天山地区部分中强震前小震震源深度变化特征 . 地震 , 26(4), 76-81 USGS (2015) Earthquakes with 1,000 or More Deaths 1900 -2014.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world/world_deaths.php
个人分类: 地震地热说|57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致敬母亲
刘玉平 2019-5-12 11:20
致敬所有 伟大而平凡的,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兼纪汶川地震11年。 (注:源图来自网络,本人编辑集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教训:关注4月25-29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9-4-23 18:04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教训:关注 4 月 25-29 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08 年 5 月强潮汐预警 已有 3244 次阅读 2008-4-20 16:07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5 日为日月大潮,时间相差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月。 5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 5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进入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具体组合如下。其中, B 组合在本月最强, D 组合第二。 A 组合: 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缺少一个条件: 4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2008 05 08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 组合: 2008 05 15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4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缺少一个条件: 5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D 组合: 2008 年 5 月 20 日 月亮远地点,日月大潮 ** ,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强。 2008 05 22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54525 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强。 E 组合: 2008 05 29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155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23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951.html 这一潮汐组合的分组,忽视了日月小潮的作用,而 汶川 8 级地震就发生在 2008 年 5 月 12-15 日潮汐组合之中。忽视日月小潮的作用,是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预测教训。 强弱潮汐都会激发地震,关键的问题是地球扁率变化 地震不能预测的铁律正在松动,美国和日本一直在做概率预报,不能准确预测的结论比较科学。全球对厄尔尼诺的预测也是概率预报。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新进展: 6 级以上地震分布,受地球潮汐形变激发,具有潮汐波动周期,时间范围可以事前通过天文条件预知,但无法确定地点和震级。这对临震地区的地震预报有重要意义。 2019 年 1-3 月的科学实验表明,潮汐组合抓住了强震活动的脉搏。这是潮汐激发地震的铁证和实践检验。有人否定强潮汐与地震相关的统计结果是孤立片面的,强弱潮汐都会激发地震,关键的问题是潮汐产生的地壳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扁率变化,周期性地引发高纬度圈和低纬度圈反向张裂和压缩,配合、增强和激发同方向地下应力,形成强震的潮汐波动特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潮汐变化周期就是相应的旁证(见参考文献 8 )。 6 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由相同颜色的文字相对应。 3 月 29 日 千岛群岛 6 级地震应约而来,再次验证潮汐预警的准确性: 6 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由相同颜色相同字形文字相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0261.html 潮汐具有 13.6 天的周期变化, 2019 年 1-3 月全球 6 级以上地震也具有 13.6 天的周期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潮汐组合,持续时间约 7 天,也就是所谓的双周循环,天气变化也具有双周循环。地震发生的范围为潮汐组合的 4 天之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17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0781.html 关注台湾连续发生两次 5 级地震。 关注 6 级地震发生在 4 月地震周期表。 关注日本和台湾地震。 关注 17-19 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986.html 由于 17-19 日潮汐组合中强震异常减弱, 25-29 日潮汐组合异常增强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4902.html 25-29 日潮汐组合包含日月小潮,其作用不容忽视,激发的地震强度可能大于 17-19 日潮汐组合。 关注地震周期表 表 1 2019 年 5-8 级地震与潮汐强度的对应关系(截止时间: 2019 年 4 月 22 日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8 级地震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级地震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2 6 级地震 11 4 11 11 37 5 级地震 31 31 29 11 102 潮汐 强 强 强 强 弱 弱 强 强 强 强 弱 弱 注:本表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为准。 表 2 2019 年 4 月潮汐组合与 5 级以上地震记录(待填:地震周期表) 潮汐组合 A : 4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9 度, 4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填空(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4.4 2019-04-08 14:58:10 22.05 121.49 11 台湾台东县海域 5.2 2019-04-08 12:12:40 26.30 129.50 20 琉球群岛 6.1 2019-04-07 05:55:00 -6.90 125.07 540 班达海 6.3 2019-04-06 00:14:18 -55.95 -27.85 6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6.0 2019-04-05 17:56:52 30.45 138.70 390 日本本州东南海域 5.1 2019-04-04 09:56:55 22.99 120.85 10 台湾台东县 5.7 2019-04-03 09:52:56 22.95 120.87 12 台湾台东县 6.4 2019-04-03 05:35:33 52.25 178.00 20 拉特群岛 5.5 2019-04-02 02:39:07 -18.10 65.35 10 毛里求斯远海海域 5.3 2019-04-01 10:16:52 10.67 125.94 50 菲律宾群岛地区 潮汐组合 B : 4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2.01796 度, 4 月 1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填空(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4.3 2019-04-14 19:20:54 44.32 81.11 16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 5.8 2019-04-12 22:51:32 -6.43 148.57 20 新不列颠岛地区 5.7 2019-04-12 20:23:04 -15.41 -172.73 10 萨摩亚群岛地区 6.8 2019-04-12 19:40:49 -1.91 122.62 10 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 6.0 2019-04-11 16:18:23 40.35 143.40 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4.0 2019-04-10 06:57:52 24.21 121.94 23 台湾花莲县海域 4.3 2019-04-10 04:24:13 23.93 121.65 10 台湾花莲县海域 6.4 2019-04-10 01:53:59 -58.60 -25.33 3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5.0 2019-04-09 23:13:22 23.96 121.61 10 台湾花莲县海域 潮汐组合 C : 4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40 度, 4 月 19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17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填空(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2 2019-04-18 22:46:00 -51.10 139.45 10 东南印度洋 6.7 2019-04-18 13:01:05 24.02 121.65 24 台湾花莲县海域 4.3 2019-04-15 02:31:06 32.26 89.39 9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潮汐组合 D : 4 月 2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2.12720 度, 4 月 27 日 为日月小潮, 4 月 29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填空(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6 2019-04-23 13:37:53 11.90 125.20 90 菲律宾萨马岛 5.4 2019-04-23 04:15:24 16.37 -98.40 20 墨西哥 5.4 2019-04-23 01:45:19 40.75 143.70 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5.9 2019-04-22 22:49:06 -56.22 -27.40 10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6.0 2019-04-22 17:11:12 15.00 120.35 20 菲律宾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2019 年 1-4 月进入地震高潮,有利于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951.html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 ~ 1027 。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学祥 , 陈震 , 刘淑琴等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 ’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 长春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 . . Changchun :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 杨学祥 .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 ( 1 ): 58-70 。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 ’ 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 ( 1 ): 58-70. 9. 杨冬红 , 杨学祥 .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2 (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 (5): 1680-1685. 10.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 45 (增刊): 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 2001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 45( 增刊 ):56-61 13.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 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 21 ( 1 ): 44~47 。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 , 17 ( 2 ): 53-58 。 17.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icesheetsmeltingandlow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2014,29(1):610 ~ 615. 1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B.ThermaldynamicmechanismofElNinoinducedby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Chinese),2010,29(4):652-657. 20.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21.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of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SmogWeatherin2013.Technologyandlife.2014,(3):90-91. 2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迟到的规律: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地震周期表中
杨学祥 2019-3-30 10:54
迟到的规律: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在地震周期表中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地震不能预测的铁律正在松动,美国和日本一直在做概率预报,不能准确预测的结论比较科学。全球对厄尔尼诺的预测也是概率预报。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新进展: 6 级以上地震分布,受地球潮汐形变激发,具有潮汐波动周期,时间范围可以事前通过天文条件预知,但无法确定地点和震级。这对临震地区的地震预报有重要意义。 2019 年 1-3 月的科学实验表明,潮汐组合抓住了强震活动的脉搏。这是潮汐激发地震的铁证和实践检验。有人否定强潮汐与地震相关的统计结果是孤立片面的,强弱潮汐都会激发地震,关键的问题是潮汐产生的地壳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扁率变化,周期性地引发高纬度圈和低纬度圈反向张裂和压缩,配合、增强和激发同方向地下应力,形成强震的潮汐波动特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潮汐变化周期就是相应的旁证(见参考文献 8 )。 6 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由相同颜色的文字相对应。 3 月 29 日 千岛群岛 6 级地震应约而来,再次验证潮汐预警的准确性: 6 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由相同颜色相同字形文字相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0261.html 潮汐具有 13.6 天的周期变化, 2019 年 1-3 月全球 6 级以上地震也具有 13.6 天的周期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潮汐组合,持续时间约 7 天,也就是所谓的双周循环,天气变化也具有双周循环。地震发生的范围为潮汐组合的 4 天之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1741.html 关注地震周期表 2008 年 5 月潮汐组合与地震周期表 A 组合: 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2008 05 08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 组合: 2008 05 15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4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5 · 12 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 UTC+8 ) 2008 年 5 月 12 日 (星期一) 14 时 28 分 04 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 8.0Ms 、矩震级达 8.3Mw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 7.9Mw ),地震烈度达到 11 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确认共环绕了地球 6 圈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D 组合: 2008 年 5 月 20 日 月亮远地点,日月大潮 ** ,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强。 2008 05 22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54525 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强。 E 组合: 2008 05 29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155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0e08ac30102uwot.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044000100yoo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发震载体有多大?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9-3-28 12:57
近期以能量为抓手,搞懂了有关岩石或锁固段破裂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能量分配“密码”【 1-3 】,也导出了锁固段破裂发震时计算地震波辐射能的公式,即: E =0.5 V D t D e =0.5 GV D e 2 = 0.5V D t 2 / G ( 1 ) 式中, V 为锁固段体积; G 为锁固段剪切弹性模量; D t 为应力降; D e 为伴随应力降产生过程的剪切应变增量,即发震时锁固段沿断层的滑移应变。 据式( 1 ),咱就可以完成以前想做但没法做的事儿——计算锁固段体积。我们曾推测,能发生一次 M S 8.0 左右标志性地震的载体(锁固段)尺度起码得有数十公里,但到底有多大靠拍脑袋不行,得采用科学方法确定才行。 以下,以 2008 年汶川地震( M W 7.9/ M S 8.1 )为例,根据式( 1 )算算该震的发震锁固段体积有多大。 汶川地震后,不少机构和学者开展了该震的破裂过程反演,获得了关于该震地震波辐射能、地震矩、滑移量与应力降等参数的数值结果。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考虑,咱觉得 USGS 给出的结果(陈学忠等, 2008 )较有代表性,其给出的地震波辐射能 E = 1.58 x 10 16 ( N.m ) ,应力降 D t =2.06( MPa ) 。 此外, 地震学上常采用的剪切弹性模量 为 G = 3 x 10 4 ( MPa ) 。把这些参数代入 式( 1 ) ,则可 计算汶川地震的发震锁固段体积。 将有关参数代入式( 1 )得, V =2.24 x 10 14 (m 3 ) 。感觉好大哦!为便于形象地理解有多大,咱按体积等效原则把其视为一个圆球体,可算得等效球体的半径约为 38 km 。 虽然地震参数的不确定性会给体积计算结果带来误差,但用上述方法可大致估算体积的量级,从而知晓锁固段是一个很大尺度的岩体,是没有问题滴。 根据咱前两篇博文【 1-2 】的分析,地震波辐射能取决于锁固段被加载至某一点时的可释放应变能密度、地震效率和锁固段体积。所以说,锁固段体积是影响地震震级的重要参数,不容忽视。 因为可储存最大应变能密度与锁固段强度有关,即强度大的锁固段可储存的最大应变能密度也大;再者,地震区最后一个锁固段断裂导致主震发生时,会有相当大的应力降产生, 相应地地震效率也较高, 这能导致储存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据此,可认为主震震级主要取决于锁固段强度和体积。鉴于每个地震区锁固段(岩石)的强度和锁固段的尺度均存在上限,故地球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也存在上限。 这个上限究竟是多大呢?目前还不能给出一个定值,但估计 M W 10.0 搂不住,因为:( 1 )根据我们的预测分析,曾发生 M W 9.5 标志性地震的瓦尔迪维亚地震区和曾发生 M W 9.3 标志性地震的旧金山地震区,均处于向下一次标志性地震的演化过程中;( 2 )每个地震区的地震周期历时均很长,在主震发生前会发生多次标志性地震,且主震前发生的地震表示地震区处于能量积累状态;( 3 )随着主震前地震区能量的不断积累,后续承载力(正比于强度和尺度)较高的锁固段破裂会发生更大的标志性地震;( 4 )某地震区具有最高承载力的最后一个锁固段断裂时将发生该区当前地震周期最大的一次标志性地震——主震。基于上述分析,起码可认为这两个地震区未来具有发生不小于 M W 10.0 主震的潜力。 参考 【 1 】 震级与应力降无关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169031 【 2 】 以地震效率为纽带,掀开 Benioff 应变的“盖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168968 【 3 】 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63395.html 其他(略)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1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启示:卢旺达政府决定开发基伍湖天然气逐步释放湖床压力
杨学祥 2019-3-5 15:37
汶川地震的启示:卢旺达政府决定开发基伍湖天然气逐步释放湖床压力 关键提示:最近公布的卢旺达地质报告则指出:2002年尼拉 刚果火山 爆发后,地下熔浆通过 峡谷 裂缝足足向基伍湖方向流动了三天,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引发沿途多处塌陷,最终虽未抵达基伍湖底,但难保下次会不会。因此, 卢旺达 政府决定开发基伍湖天然气,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逐步释放湖床压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2006年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我们认为,开采天然气,缓解地下压力,变大震为多次小震,是降低灾害的可行办法。 相关报道 杀人湖:沿岸物种每隔千年被灭绝一次,时刻威胁200万居民 原创 行走在陌路 3天前 2002年,地处非洲 卢旺达 境内的尼拉 刚果火山 爆发,导致超过50万人无家可归。但在科学家们眼里,这场灾难的爆发却值得庆幸,因为这次火山爆发并没有引爆更大的灾难,也就是18公里外、湖底有着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 基伍湖 ,一旦火山熔浆流到湖底或地震撕开湖底,所导致的灾难不亚于一颗核弹爆炸,周边数百万人口岌岌可危。 在 地理学 上,基伍湖的构造与形成原因被 地理学 家归类为大小板块挤压的产物,正好处在 东非大裂谷 分支艾伯丁裂谷的正中间,而尼拉刚果火山则在末梢位置处于基伍湖南面。也可以这么认为, 艾伯顿 裂谷地下实际是一条裂缝,直通尼拉刚果火山与基伍湖,这就是基伍湖地下为何富含如此大量甲烷和一氧化碳的主要原因。 看似平静无波的淡水湖会爆炸杀人,这并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笑话 ,全球三大“爆炸湖”之一的尼欧斯湖和莫瑙恩湖都有过类似事件。尤其是同样富含二氧化碳的尼欧斯湖,因 山体滑坡 导致大量岩石坠入湖中导致湖床破裂,长期被水压控制的气体随机冲破湖面高速蔓延,最近的尼欧斯村1806名村民仅存6人,其余人全部窒息而死。 面积比尼欧斯湖还大2000多倍的基伍湖,地下储存的甲烷与二氧化碳仅已知的就有近3000亿立方米,一旦爆炸就会引发基伍湖“湖啸”,超过10%的湖水如巨浪般涌向沿岸,再将沿岸所有动植物全部卷回湖中,就算侥幸躲过“湖啸”也躲不过甲烷及其爆炸的威力。所以,基伍湖又被称为“ 杀人湖 ”与“爆炸湖”,就像一颗巨型 炸弹 般的埋在卢旺达地下。 在地理上,面积27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20米的基伍湖不过排在非洲第八大湖,其首次被国际媒体大量报道还是1994年的“大屠杀”之后,当时约有近万具尸体被抛入湖中。 美国 科学家海基教授曾亲自前往基伍湖提取湖床样本,除了打捞出数百个人类骸骨,还发现了5个未知年份的暗色层(矿质土壤),与 地球 上已知的土壤成分差异极大,尤其是每隔一千年就会被包裹混合的特性。 当科学家们用3D技术把尼欧斯湖和基伍湖的地质模型打印出来后才发现,基伍湖就是尼欧斯湖的扩大版本,5个未知年份和成因的暗色层土壤实际是几千乃至几万年前鱼类和动植物的钙质混合物,这些物种的死亡则源自基伍湖“湖啸”与甲烷与二氧化碳的爆炸(或窒息),时间则以每隔一千年发生一次灭绝物种未规律,这也是基伍湖渔获量极低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预测出基伍湖已有过20-22次物种灭绝,几乎每次都杀尽湖中所有生物,沿岸低洼地区的一切动植物也难以幸免。在这座形成史达几百万年的淡水湖中,科学家们只找到28个鱼类物种,绝大多数为繁殖能力极强的罗非鱼和鲶鱼,其中最古老的物种化石居然是来自 维多利亚 的慈鲷鱼,约有2万年历史。 在很多人眼里,基伍湖的危险性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最近公布的卢旺达地质报告则指出:2002年尼拉 刚果火山 爆发后,地下熔浆通过 峡谷 裂缝足足向基伍湖方向流动了三天,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引发沿途多处塌陷,最终虽未抵达基伍湖底,但难保下次会不会。因此, 卢旺达 政府决定开发基伍湖天然气,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逐步释放湖床压力。 当然,也有科学家表示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现有技术无法保障开采时不会出现疏漏,开采则代表时刻威胁着沿岸200万居民,有可能导致第二个“庞贝古城”诞生。保持现状以管道排放湖底气体的做法则是反对者的选择,理由是 基伍湖 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未来的长期前景肯定超过开发天然气,更何况开发势必带来水质污染,您觉得哪个有道理呢?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PC4Jy1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已有 1281 次阅读 2016-10-2405:54|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杨学祥,杨冬红 提要: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 2013 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提出和论证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是由地壳深部一股海量异常高密度、高压甲烷天然气体突然破裂,逃出其闭圈围岩,再沿龙门山深大叠瓦状推覆断裂和不整合接触带,高速运移、膨胀、破裂和喷出岩层和断层造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四川 8 级地震造成逾 8 万人遇难,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 3 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 1.2 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 100 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 2008 年 6 月起,联同 10 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 3 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 1.2 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 5% 至 10% 。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如果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 2003 年和 2007 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 20 余米,周边约 50 米 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 1 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 1969 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 1000 米 ,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 1972 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 (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15) 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 , 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 2003 年 9 月 15 日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 2003 年 9-12 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年第 2 期预报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 2003 年第 1 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 5 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 12 · 23 ” 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 00 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9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公元二 OO 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 16# 井发生井喷, 2003 年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4 日为月亮近地潮。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天。 我们在 2007 年 1 月 11 日 预警: 2007 年 1 月 17 日 月亮在南纬 28.44798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 2 天,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 3 天,因此, 17-22 日潮汐强度较大。 2007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为 28.5 度, 2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相隔时间不超过 3 天,因此, 1 月 30 日 - 2 月 2 日 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这两段时间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暴雪、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二十一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提供了新证据。 重庆井喷的全球地震背景值得关注。 2003 年 9 月至 12 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了一系列频繁灾害: 9 月 15 日 ,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 月 27 日 、 9 月 28 日 、 10 月 1 日 ,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 7.9 、 6.9 、 7.3 级三次大地震。 9 月 22 日 ,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 6.7 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 350 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 月 26 日 ,日本北海道东南约 80 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 7 级和 8 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 591 人在地震中伤亡。 12 月 22 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 6.5 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 11 公里处,至少造成 3 人死亡, 50 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 12 月 26 日凌晨 5 点半 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 6.3 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 15 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 5 万人死亡, 5 万人受伤。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2006 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美国是否在重复“四川汶川地震模式” 我在 2014 年 1 月 14 日 指出,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12 月 23 日 发生重庆井喷。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 暴雨洪涝灾害; 井喷 - 干旱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 美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灾害链过程: 2011-2012 年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和高温; 2013 年美国发生多次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灾害; 2014 年 1 月美国遭遇极地蜗旋袭击,发生 20 年未遇极寒。 巨大的能量在美国积累,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2016 年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甲烷,这是美国大震的前兆。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 作者:徐徐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 2016/10/2311:52:24 甲烷正在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看上去,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的整个海岸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源。”康涅狄格州海洋开发信托基金创始人、董事 RobertBallard 表示。 由该信托基金所属船只——“鹦鹉螺”号操控的深潜器共发现了 500 个新的甲烷源。此项发现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美国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 不过,要确定来自这些甲烷源的气泡的具体成分,仍有很多工作待做。“我们的团队成员正在分析今年 6 月采集的大范围气体样本。”“鹦鹉螺”号首席科学家 RobertEmbley 介绍说。 Embley 同时表示,此前来自类似地点的样本主要是甲烷,但由水和甲烷构成的甲烷水合物也可以形成。 甲烷拥有加速全球变暖的潜力,因为它锁住热量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 40 倍。弄清楚有多少甲烷正在从这些喷口处涌出以及有多少进入大气层,会使估测其未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成为可能。“第一步是对目前有多少甲烷正从海底涌出获得一个基准值。” Embley 表示。 该团队认为,他们可能将在美国东部海底发现更多甲烷源。“我们希望能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考察季,获得关于相关地点的更加全面的基本信息。” Embley 说。 在此次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罕见和怪异的海洋生物。它们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所属的深海探险船——“俄刻阿洛斯”号操控的深潜器,于今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下来的。(徐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0/358983.shtm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我在 2012 年 2 月 20 日 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 40 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据 2014 年 8 月 18 日 最新报道,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 3 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美国加州的大震正在孕育,已接近爆发极限。 2014-03-1013:18:14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发生 7.0 级地震,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和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469.html 直到 2015 年 5 月,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连年遭遇大旱侵袭。从中部山谷中的小型家庭农场到落基山脉的水力发电站均受到降雨减少的影响艰难求存,同时高涨的饮用水价格也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水资源价格上涨使许多农场被迫闲置土地,当地许多农业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雨水虽然能够缓解加州的干旱,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近来在德克萨斯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暴雨已经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德克萨斯州,尤其是休斯敦地区,暴雪已经淹没了大片民房,并导致至少 10 人死亡。而在多山的加州,如果暴雨也像在德州和俄州一样在短短数周内倾斜而下,将会导致许多山体滑坡事件,对加州人民安全和经济影响可能还会更大。 1998 年加州连降暴雨导致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2 亿美元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683.html 美国灾难不仅如此,大震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四川地震前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美国加州的干旱已经连续 5 年, 2015 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 2016 年发生拉尼娜,美国大震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关注 9-12 月强潮汐时期的地震高潮。 9 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587.html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雾霾与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关注杜乐天的地球排气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150.html 岳中琦认为,存在地震的天然气爆发成因和雾霾的天然气成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10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1 月 2 日 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 2012 年高温干旱和 2013 年极端天气, 2014 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大震不发,灾难不止。我们在 2006 年的论文中指出,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流感、特大地震、飓风台风、低温冻害将集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074860 最新结论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0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1373.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大旱与大震:2018年美加州为何仍陷干旱危机?
杨学祥 2019-1-17 10:26
加州大旱与大震: 2018 年美加州为何仍陷干旱危机? 杨学祥 外报:连日雨雪降临 美加州为何仍陷干旱危机? 2018 年 03 月 20 日 09:53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 3 月 20 日 电 美国《世界日报》刊文称,加州经过连日雨雪滋润,到底是否还缺水,能渡过今年夏天的干渴吗? 3 月初和 3 月中分别有暴风雨降临,带来可观的雨量和积雪,抒解近年来最干旱的 2 月危机,同时加州各地主要水库储水,也大部分达到或接近历史平均值。但各地水局官员仍强调,缺水危机并未解除,大部分加州土地仍处于极度干旱。看似两相矛盾的讯息,到底怎么回事?   简单的结论是:由于 2017 年破历史纪录的暴风雨雪,使得 2016 年加州严重的干旱结束,目前各地水库的储水,是去年存下的“老本”。但 2018 年又出现近来最干旱的冬季,两场风雨虽是好消息,但还未达到“三月奇迹”的地步,雨雪远远不够补回今冬正常的平均量。因此,今年夏天加州应不致缺水,但明年与后年就很难说。   话说从头,北美洲西南地区包括加州在内,过去 500 年绝大部分是一片荒漠,干旱本是正常现象。自美国建国后挺进大西部,逐渐以人工灌溉等各种水利计划,使荒漠变成良田,使 5000 万以上人口享受足够的民生用水,建立美西南地区繁荣。   但人口增长、气候变迁越来越明显,尤其极端气候现象频率也越来越高,例如, 2010 至 2016 年出现气象学家眼中近 400 年来美西最大的干旱, 2017 年又突然出现“大气河流”造成的世纪暴雨,没想到 2018 年又再次陷入干旱危机。   美西南地区的雨季是从 11 月到 3 月,通常全年 75% 的雨量在此时降下,其中 12 月至 2 月通常降下雨量的一半。但今年冬天,雨季再次不来, 2 月是近年来最干旱的一次。就算加上 3 月的两场及时雨,雨量仍然还不到正常平均值的半数。这就是气象和水利专家现在很紧张的原因。   其次, 由于地形的缘故,南加州的水情与中、北加州又不太一样。南加州的用水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北加州供水渠道“北水南送”、三分之一来自科罗拉多河供水渠道“东水西送”,另外三分之一来自本地水库、循环再生用水和抽取地下水等。   目前的坏消息是,涵盖美西九个州的科罗拉多河盆地流域,今年冬天雨量非常少,旱情比加州更严峻,造成南加州供水也有危机。 3 月至今,上科罗拉多河盆地 (Upper Colorado River Basin) 只有 0.25 寸雨量,东科罗拉多广大地区则几乎没有下雨。而北科罗拉多山区积雪约只有正常的八成,南科罗拉多山区为 59% 至 49% ,犹他州只有 55% ,预期今年夏天的融雪供水非常有限。   总之,全民应继续节约用水,一方面加强废水循环再利用,将洪水和雨水导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并配合海水淡化等措施,加州与美西地区的居民和工农业,才能享有足够的用水。 http://news.sina.com.cn/o/2018-03-20/doc-ifysmpxe4107315.shtml 【解局】美国加州山火,为何经月不熄? 2018 年 12 月 12 日 09:46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汽车残骸,房屋废墟,死气沉沉,一片破败。这不是中东战场,也不是东乌克兰,而是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 这个名叫天堂镇( Paradise, Butte County )的小镇,位于北加州的孤丘县(又名比尤特县), 25% 的人口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过去的几周,它被一场山火吞噬,人们仓皇逃命,小镇从天堂变炼狱。 山火 毁了天堂镇的山火,被命名为“坎普大火”( Camp Fire ),现在已经成为加州史上破坏力最强、伤亡最重的山火( Wildfire )。自今年 11 月,它在北加州肆虐两周多,夺走了 85 人的生命,烧毁了 13972 栋民房,过火面积达 153336 公顷 。 加州史上最严重的 10 起山火,坎普山火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后 4 位加起来还多,来源: CAL Fire 事实上,坎普大火只是今年 7 月份以来绵延不断的加州山火之一。此前,七月底八月初的卡尔大火( Carr Fire )和门多西诺复合大火( Mendocino Complex Fire )也刷新了破坏力的历史记录,彼时的加州尚未从 2017 年 10 月至 12 月的大山火中恢复过来。近来与坎普大火同一时期的伍尔西大火( Woolsey Fire ),也因为蔓延到了洛杉矶的富人区而饱受关注。 加州山火由来已久,有记录的自 1930s 始,每年大大小小山林野火上千起,且规模和破坏力不断扩大。据统计,从 1980 年到 2012 年,美国西部地区覆盖面积超 1000 公顷 的山火数量从每年 140 起增至 250 起,而山火季的长度也从 70 年代的 5 个月变为 7 个月。 来源: Allianz2017 年报告 到今天,加州各地山火仍然未尽扑灭。人们不禁开始反思,反复经年的加州山火和它们逐年递增的破坏力,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说来,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天灾 先说说天灾。主要是三个因素:高温、干燥、大风。 加州是地中海气候,年中夏季高温且干燥,年初冬季温和有雨,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链:冬春季降水后,杂草灌木疯长;夏季到来,高温干燥又把树木中的水分带走;这时一点小火苗就会借由杂草、灌木和枯树作为“燃料”,在秋季大风的助燃下成为肆虐的山火。 2018 年北加州降水量极少,是造成此次最具破坏力山火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这样的情况在频繁加剧。而这些山火造成的温室气体和颗粒物,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了气候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2016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造成了 1979 年至 2015 年 55% 的美国西部森林干旱。根据今年 8 月加州政府发布的《加利福尼亚州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如果温室气体仍以目前状态累积,那么到 2100 年,加州每年山火覆盖面积会增加 77% 。 人祸 除了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暖从而间接导致山火,在美国学者与媒体看来,人为因素也直接导致和加重了山火。 如美媒 Vox 所言:“我们提供了山火燃料,我们在山火附近修建房子,我们点燃了山火” 今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PNAS )发表的一份研究表明, 84% 的山火都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电线掉落、野营篝火、纵火等, 2017 年的卡尔山火正是由于汽车机械故障引发的。 从防灾的角度看,加州人口增长及居住地靠近山火易发地是主要原因。目前,加州 95% 的居民住在整个州 6% 的土地上。加州人青睐山景、森林与草地,故居民区与山火高危区高度重合。很多房屋是木头建造的,在山火逼近时就成为了它们的“燃料”。更重要的是,即使自己住所曾在此前山火中毁于一旦,大多数家庭也不愿搬离(很多是无法负担搬家的成本),还会选择在原地重建房屋,直到下次山火来临。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加州之前几十年的防灾工作,是越防越灾。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不大且不当季的野火实际上反而有助于清理掉林地里的枯枝落叶,而加州政府曾经见火就扑,造成枯枝落叶堆积越多,所以山火的“燃料”也变得越多。 从救灾的环节看,虽然当地政府已经拼尽全力,但消防救灾力量仍显分散且不足。以坎普大火为例,过火面积超过 15 万公顷,但参与灭火救援的消防员只有 1065 人,直升机 2 架,粗略计算一下,平均每人救火面积为 150 公顷 。虽然一般情况下,山火救灾的重点在疏散,但鉴于加州接连不断的山火与繁重的消防任务,纵使实际平均负责面积不大,消防员也吃不消。 消防力量之外,州国民警卫队也会参与疏散救援行动以及秩序维护,加州惩教局(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and Rehabilitation )组织的犯人志愿者也承担起部分救灾任务。但是,在南北加州山火相继爆发后,救援资源便不得不分散至不同起火点,无法做到力量集中。 在美国,灾害响应工作一直是由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联邦政府只是提供支持。所以山火中,一直是加州人救加州人。以伍尔西大火为例,从加州森林和防火局公布的信息来看,参与救援的各方除了加州和当地郡县的政府部门,联邦层面只有红十字会参与了进来。 来源: CAL Fire 这源于美国的应急救灾机制。美国负责协调联邦灾害援助工作的主要部门是国土安全部下属的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 FEMA ),主要承担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协调工作。其本身的组织规模很小,也并没有救灾所需要的大量关键设备和设施,只是扮演协调人的角色。 具体来说,首先,如果州长不发出请求,联邦军队是不得介入救灾这样的非军事任务。其次,在紧急事故中,联邦军队的介入也仅限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最后,虽然总统有一定权限调动军队,但重大调动需得由国会通过,消耗救灾的时间成本。 加州山火救灾的消防员 除了联邦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救灾力量有限,私人消防队的出现也分散了消防力量。一些政府消防人员还认为,缺乏监管和沟通的私人消防队有可能为救灾造成负面影响。 据美媒 NBC 报道,保险公司只为价值 100 万美元以上的财产提供私人消防队,而加州住宅均价为 54 万美元,显然,这些装备齐全的私人消防力量只有富豪才能雇佣得起。 此次南加州的伍尔西大火中,卡戴珊家族便雇佣了两名消防队员。更令人无奈的是,保险公司提供的私人消防员只会负责其客户财产的安全,对于大火吞噬的其他房屋,他们无动于衷。 最后,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截至目前,今年的加州山火已经造成超过 52000 人被迫疏散,道路拥堵不堪,流离失所的人们只能在停车场搭帐篷暂居。 去年,索诺玛县的山火造成了当地房租飙升 35% ,而很多低收入群体因为没有记录在册或者不符合要求,无法得到联邦应急救灾署的救助。以至于灾难过去 6 个月后,仍然有成百上千的百姓无家可归。 被烧毁的房屋 停车场中的“临时难民营” 加州山火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指责加州政府森林管理不力,让加州消防部门倍感失望。加州支持森林砍伐的共和党和支持环保的民主党也开始互相诘难,一些共和党议员也出来批评州长布朗( Jerry Brown )一票否决此前有关山火的立法。山火肆虐之下,百姓苦难之时,政客们利用此事作为攻击彼此的手段,着实令人心寒。 正如加州州长布朗在回应对他的批评时感叹,大火仍在燃烧,利用这样的悲剧作为自己的政治得分点,真是让人感到羞耻。 ( 文 / 百里明颐 ) ( 责编:张进 ( 实习生 ) 、樊海旭 )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1212/c1002-30461852.html 科学家:强风干旱肇加州山火 森林管理不善并非主因 2018-11-13 20:42: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视频:加州南部又燃起两处新山火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 11 月 13 日 电 据外媒报道,多名科学家认为,目前在美国加州肆虐的山火是由强风和干旱所造成的,且气候变化是一大帮凶。   据报道,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山火专家克里斯汀•索恩尼克表示,自然条件加上气候变暖,造成了加州山火规模一再扩大。美国犹他大学火灾科学家菲利普•丹尼森指出,造成加州山火的原因很多,但森林管理并非其中之一。   美国密西根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乔纳森•奥维帕克指出,加州山火愈烧愈旺,相较于管理不善,更多的是因为气候变化越来越糟糕,导致森林、林地与草地变干。   丹尼森称,造成此次加州山火肆虐的最大因素是强风,以当地的风速来说,消防队根本无法阻止火势蔓延。   索恩尼克解释说,这种强风是加州特有的“圣塔安纳风” (Santa Ana wind) ,因为加州东边有高山,中部是谷地,这种地形形成了烟囱效应,容易助长火势。   丹尼森也提到,由于风势过强,灌木林的防火巷也无法发挥作用。以 8 日才出现的南加州山火为例, 9 日就在强风助长下,越过 8 个车道宽的 101 号高速公路,而且这条公路足有 40 多米宽。 【编辑 : 张艾京】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8/11-13/8676175.shtml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已有 2486 次阅读 2016-10-24 05:54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杨学祥,杨冬红 提要: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 2013 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提出和论证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是由地壳深部一股海量异常高密度、高压甲烷天然气体突然破裂,逃出其闭圈围岩,再沿龙门山深大叠瓦状推覆断裂和不整合接触带,高速运移、膨胀、破裂和喷出岩层和断层造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四川 8 级地震造成逾 8 万人遇难,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 3 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 1.2 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 100 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 2008 年 6 月起,联同 10 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 3 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 1.2 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 5% 至 10% 。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如果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 2003 年和 2007 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 20 余米,周边约 50 米 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 1 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 1969 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 1000 米 ,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 1972 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 (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15) 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 , 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 2003 年 9 月 15 日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 2003 年 9-12 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年第 2 期预报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 2003 年第 1 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 5 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 12 · 23 ” 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 00 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9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公元二 OO 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 16# 井发生井喷, 2003 年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4 日为月亮近地潮。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天。 我们在 2007 年 1 月 11 日 预警: 2007 年 1 月 17 日 月亮在南纬 28.44798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 2 天,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 3 天,因此, 17-22 日潮汐强度较大。 2007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为 28.5 度, 2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相隔时间不超过 3 天,因此, 1 月 30 日 -2 月 2 日 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这两段时间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暴雪、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二十一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提供了新证据。 重庆井喷的全球地震背景值得关注。 2003 年 9 月至 12 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了一系列频繁灾害: 9 月 15 日 ,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 月 27 日 、 9 月 28 日 、 10 月 1 日 ,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 7.9 、 6.9 、 7.3 级三次大地震。 9 月 22 日 ,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 6.7 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 350 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 月 26 日 ,日本北海道东南约 80 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 7 级和 8 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 591 人在地震中伤亡。 12 月 22 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 6.5 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 11 公里处,至少造成 3 人死亡, 50 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 12 月 26 日凌晨 5 点半 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 6.3 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 15 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 5 万人死亡, 5 万人受伤。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2006 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美国是否在重复“四川汶川地震模式” 我在 2014 年 1 月 14 日 指出,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12 月 23 日 发生重庆井喷。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 暴雨洪涝灾害; 井喷 - 干旱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 美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灾害链过程: 2011-2012 年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和高温; 2013 年美国发生多次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灾害; 2014 年 1 月美国遭遇极地蜗旋袭击,发生 20 年未遇极寒。 巨大的能量在美国积累,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2016 年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甲烷,这是美国大震的前兆。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 作者:徐徐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16/10/2311:52:24 甲烷正在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看上去,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的整个海岸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源。”康涅狄格州海洋开发信托基金创始人、董事 RobertBallard 表示。 由该信托基金所属船只——“鹦鹉螺”号操控的深潜器共发现了 500 个新的甲烷源。此项发现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美国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 不过,要确定来自这些甲烷源的气泡的具体成分,仍有很多工作待做。“我们的团队成员正在分析今年 6 月采集的大范围气体样本。”“鹦鹉螺”号首席科学家 RobertEmbley 介绍说。 Embley 同时表示,此前来自类似地点的样本主要是甲烷,但由水和甲烷构成的甲烷水合物也可以形成。 甲烷拥有加速全球变暖的潜力,因为它锁住热量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 40 倍。弄清楚有多少甲烷正在从这些喷口处涌出以及有多少进入大气层,会使估测其未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成为可能。“第一步是对目前有多少甲烷正从海底涌出获得一个基准值。” Embley 表示。 该团队认为,他们可能将在美国东部海底发现更多甲烷源。“我们希望能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考察季,获得关于相关地点的更加全面的基本信息。” Embley 说。 在此次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罕见和怪异的海洋生物。它们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所属的深海探险船——“俄刻阿洛斯”号操控的深潜器,于今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下来的。(徐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0/358983.shtm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我在 2012 年 2 月 20 日 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 40 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据 2014 年 8 月 18 日 最新报道,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 3 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美国加州的大震正在孕育,已接近爆发极限。 2014-03-1013:18:14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发生 7.0 级地震,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和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469.html 直到 2015 年 5 月,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连年遭遇大旱侵袭。从中部山谷中的小型家庭农场到落基山脉的水力发电站均受到降雨减少的影响艰难求存,同时高涨的饮用水价格也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水资源价格上涨使许多农场被迫闲置土地,当地许多农业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雨水虽然能够缓解加州的干旱,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近来在德克萨斯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暴雨已经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德克萨斯州,尤其是休斯敦地区,暴雪已经淹没了大片民房,并导致至少 10 人死亡。而在多山的加州,如果暴雨也像在德州和俄州一样在短短数周内倾斜而下,将会导致许多山体滑坡事件,对加州人民安全和经济影响可能还会更大。 1998 年加州连降暴雨导致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2 亿美元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683.html 美国灾难不仅如此,大震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四川地震前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 2008 年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美国加州的干旱已经连续 5 年, 2015 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 2016-2017 年发生弱拉尼娜,美国大震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关注 9-12 月强潮汐时期的地震高潮。 9 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587.html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雾霾与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关注杜乐天的地球排气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150.html 岳中琦认为,存在地震的天然气爆发成因和雾霾的天然气成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10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最新结论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相关报道 加州地震专家称美国西海岸未来有发生大地震可能性 2017.05.26 15:21:00 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网 5 月 26 日 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称,美国西海岸“可以确定”会发生大规模地震,这“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呼吁公众不要因为恐惧而失去勇气,而应该对此保持知情,并着手采取行动保护自己以及家人和财产。 报道说,加州的一些城市已经要求对易受损的建筑物进行翻修。在明年,美国地质学会的科学家们将会展示一款地震预警系统。根据设计,该系统可以通过人们的的个人电子设备通知即将来临的地震。 地震学家露西•琼斯 (Lucy Jones) 在最近向日本地球科学联盟和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表示,专家们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方式需要做出较大变化。 她表示,常见的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之间的地震预计,让公众很大程度上对这种预告掉以轻心,并被动应对,最终导致公众对地震应对不足。 琼斯建议科学家们能够通过预警,让有需要的业主准备翻修或者替换那些岌岌可危的楼房。她也强调了社区的重要性:“一座倒塌的建筑很有可能影响另一栋建筑,一些人的不作为很有可能导致其他人受伤。” ( 实习编译:孙刘锐 审稿:谭利娅 ) https://news.sina.cn/2017-05-26/detail-ifyfqvmh9098577.d.html?pos=3vt=4 听说加州洛杉矶 2019 将要有巨大地震?干货保命贴 讲讲关于传闻中加州大地震的那些事儿 2018-12-29 自从来到洛杉矶,甚至来到洛杉矶之前,小编就曾听许多不同人提到过洛杉矶,甚至是加州,有高几率发生强震! 可是身边的人说来说去,也没有办法说出准确的地震日期和原因。那么大地震到底是不是以讹传讹呢?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今天小编就带你们一探究竟! 大地震到底是不是真的? 在下定论之前,小编整理了一下网上各种有关地震的信息和谣言: 1. 利用权威的声音 根据美国地质局最新报告预测,洛杉矶确实将有 7 到 7.5 级地震! 地震范围:洛杉矶以北葡萄藤( Grapevine )沿线,从羚羊谷延伸至 Tejon 隘口,并延伸至大洛杉矶地区,地震影响城市洛杉矶、圣地亚哥 San Diego 、橙县 Orange County 和大部分南加沿海区域 地震震级: 7 级到 7.5 级 地震断层带: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San Andreas Fault ),距离洛杉矶市区仅 30 哩 2. 与其他地震捆绑 也许你已经看了去年上映的 3D 灾难大片 San Andreas ,对片中描述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 9.1 级地震之后的恐怖场景还记忆犹新。虽然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 8 级以上地震的几率不大,虽然你可能觉得电影里的场景是夸张的假象,科学家的预测不可信,但是加州地下的大小板块一直活动频繁,加州每天小震不断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今年中旬刷爆朋友圈的小震,也是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功劳。 地震发生时间:美国西部时间 5 月 8 日 ,凌晨 4 点 49 分 震中:南加州,震中位于 Cabazon 以北 6.8 英里 处和 Palm Springs 棕榈泉西北 20 英里 处的 Riverside 河滨县。距离洛杉矶仅 1 个多小时车程。 地震等级:最高强度为 4.5 级,随后向下修正,几分钟后余震强度降为 3.2 级。至少发生了 27 次余震。 地震深度: 8 英里 地震带:著名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San Andreas Fault 3. 运用专用术语,危言耸听 因为地理位置刚好位于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中间,除了众所周知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外,加州还分布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断层。虽然南加的小伙伴生活在“摇摇欲坠”的惶恐中,但北加的小伙伴也好不了多少,也一直笼罩”就要发生大地震”的阴影之中。 UC Berkeley 的地震学家 Peggy Hellweg 断言: 30 年内,加州地区有 99.9% 的几率发生大地震! 就在前不久科学家发现,已有足够证据表明,旧金山湾区位于东湾的 2 条最危险的断层——海沃断层( Hayward Fault )和罗杰溪断层( RodgersCreek Fault )已经连接在了一起。而且,一条断层平均每 150 年发生一次强震。海沃断层上次强震是 1868 年,多年来不断挤压聚积的能量,现在又到了随时爆发的时机。分析指出,这两条位于东湾的断层如果同时断裂,将可能引发 7.3 级大地震! 4. 持续渲染,影响吃瓜群众 而最可怕的还是位于美加边境,长度近 1000 公里 的卡斯卡迪亚断层( CascadiaSubduction Zone ) 1700 年曾发生规模 9.2 大地震,当时天摇地动,由北加州到华盛顿州的海岸地带突然下陷约 2 公尺 ,导致海水淹没沿岸,强震并引发海啸。专家表示,像这样的大地震大约 400 至 600 年可能发生一次,现在则断层已经到了活跃期,已经到了再出现类似强震的时间!由北加州延伸至加拿大卑诗省的卡斯卡迪亚断层发生规模 9 级的大地震可能性很大,摇晃时间恐持续长达 3 到 5 分钟!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虽然现在网上众说纷纭,甚至有专家跳出来说 2019 有极大几率将会是发生地震的一年,但事实是地震时间实在是无法预料,发生的原因也太多变。 各种预测专家推测地震时间的原因是因为断层的断裂,但是问题是这些断裂的时间是不会像时钟那么准确的,加州理工地震实验室的 Jen Andrews 说。 San Andreas 断层其实是分为三层,上,中,下。而最下一层已经 300 多年没有断裂过了。网上网传的一百年一次的断裂其实并不是那么可靠,因为每个断层的隔层断裂的时间和频繁程度都不一样,也经常有提前或者延后断裂的情况发生。 而小编经过一番搜索,终于找到了最确切权威的答案,翻译自 USGS ( US Geological Survey )官网的 FAQ 。 网址: https://www.usgs.gov/faqs/can-you-predict-earthquakes?qt-news_science_products=7#qt-news_science_products 问:地震到底能不能被预估? 答:答案是不行。 USGS 和任何其他的科学家都没有成功预测过一个重大地震。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预测,也应该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成功预测。一个正确的地震预测应该有三个部分:震级,确切时间,和地址。 虽然有人会声称他们能预测,也碰巧预测对了,但以下三个原因能证明他们是错的: 1. 他们的预测跟具体的科学证据无关。比如说,地震和云,身体疼痛,和昆虫都无关。 2. 他们无法囊括上述的三点要素。 3. 他们的预测模糊到永远能有符合描述的地震。比如:美国在接下来 30 天会发生 M4 级地震。或者今天在美国的西海岸会发生一场 M2 级地震。 所以综上所述,不能给出确切时间,震级,和地点的地震预测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也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谣言止于智者,这种传言只能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但是如果真的发生地震了,我们应该如何准备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47690828ver=1317signature=xdlSTYySN0617IZppTA0cReZuMu*syjxZBpY-i2bPkgWB23kQ9XDlXqYFMdhKBIxlkv2dJp89lJC9D-ETE6jJNbUN1jL7Zp7xtRDdXNIiYXJAQtiKOvwIlboHHY3aHrAnew=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上最强飓风登陆美国:关注汶川地震前的缅甸热带风暴
杨学祥 2018-9-16 07:15
史上最强飓风登陆美国:关注汶川地震前的缅甸热带风暴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美国马萨诸塞州当地时间 13 日,有三个居民社区里的至少 70 多栋房屋和建筑发生爆炸和火灾,警方怀疑这或许与天然气泄漏有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天然气不是来自天然气管道,而是来自地下甲烷流。巨量的地下能量释放造成北美洲大陆低压区,引来飓风频繁袭击美国。 2016 年 8 月,发表在《自然 • 地学》上的研究称,在北卡罗来纳州与马萨诸塞州海域之间,最新发现了数百处海底气泡流,其中可能含有甲烷气体,预计这些气泡每年将给大气层或上层水域,增加 90 吨温室气体。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东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88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9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2008 年 5 月 2 日早晨,热带风暴 “ 纳尔吉斯 ” 在缅甸的海基岛附近登陆,最高时速超过 190 公里。 3 日,缅甸政府当天宣布 5 个省邦为灾区,人员伤亡不详。 5 日,热带风暴已造成至少 22500 人遇难,随着救灾深入,死亡人数还可能继续上升。此后,另据缅甸官方媒体报道,强热带风暴已造成超过 13.3 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省发生里氏 8 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 69227 人遇难, 374643 人受伤, 17923 人失踪。 “ 缅甸强热带风暴 ” 和 “ 汶川大地震 ” 这两大灾难几乎一前一后同时降临亚洲。 “ 缅甸强热带风暴 ” 和 “ 汶川大地震 ” 的并肩到来,难道是巧合还是是不期而遇?科学家研究发现台风或可引发地震,潮汐组合可以增强台风和地震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197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92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1985.html 2018 年飓风聚焦美国可能是大震发生的前兆,美国必须接受汶川地震的教训。 相关报道 史上最强飓风登陆美国, 620 万人无家可归,佛州或遭毁灭性打击 .... INSIGHT CHINA09-10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9b560901bc8e0452e00009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5032.html 这个周末九大飓风台风袭击两大洋 专家都没见过 2018 年 09 月 14 日 20:50 新浪新闻综合 作者:红星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14/doc-ihkahyhw9937824.shtml?cre=sinapcmod=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902.html 飓风 “ 弗洛伦斯 ” 即将登陆美国:日美为什么灾害频发? 已有 385 次阅读 2018-9-14 14:26 飓风“弗洛伦斯”即将登陆美国:日美为什么灾害频发?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782.html 拉尼娜和潮汐组合增强台风和地震 已有 1953 次阅读 2013-8-24 05:08 拉尼娜和潮汐组合增强台风和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9286.html 台风或可引发地震:关注潮汐组合增强台风 “ 贝碧嘉 ” 已有 331 次阅读 2013-6-23 14:00 台风或可引发地震:关注潮汐组合增强台风 “ 贝碧嘉 ” 杨学祥 2008 年 5 月 2 日早晨,热带风暴 “ 纳尔吉斯 ” 在缅甸的海基岛附近登陆,最高时速超过 190 公里。 3 日,缅甸政府当天宣布 5 个省邦为灾区,人员伤亡不详。 5 日,热带风暴已造成至少 22500 人遇难,随着救灾深入,死亡人数还可能继续上升。此后,另据缅甸官方媒体报道,强热带风暴已造成超过 13.3 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省发生里氏 8 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 69227 人遇难, 374643 人受伤, 17923 人失踪。 “ 缅甸强热带风暴 ” 和 “ 汶川大地震 ” 这两大灾难几乎一前一后同时降临亚洲。 “ 缅甸强热带风暴 ” 和 “ 汶川大地震 ” 的并肩到来,难道是巧合还是是不期而遇?科学家研究发现台风或可引发地震,潮汐组合可以增强台风和地震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197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92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1985.html 紧急通报:地下甲烷喷发可能导致美国突发 70 多起起火爆炸 已有 289 次阅读 2018-9-15 05:5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88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上最强飓风登陆美国:飓风为什么聚焦美国?
杨学祥 2018-9-16 05:11
史上最强飓风登陆美国:飓风为什么聚焦美国? 杨学祥 美国马萨诸塞州当地时间13日,有三个居民社区里的至少70多栋房屋和建筑发生爆炸和火灾,警方怀疑这或许与天然气泄漏有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天然气不是来自天然气管道,而是来自地下甲烷流。巨量的地下能量释放造成北美洲大陆低压区,引来飓风频繁袭击美国。 2016年8月,发表在《自然•地学》上的研究称,在北卡罗来纳州与马萨诸塞州海域之间,最新发现了数百处海底气泡流,其中可能含有甲烷气体,预计这些气泡每年将给大气层或上层水域,增加90吨温室气体。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东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88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9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史上最强飓风登陆美国,620 万人无家可归,佛州或遭毁灭性打击 .... INSIGHT CHINA 09-10 大西洋今年很不平静,美国南部人民遭了秧。德州前脚刚刚送走飓风 哈维 ,佛罗里达后脚就迎来了 艾尔玛 。目前,这一号称佛州史上最强大的飓风已经横扫古巴和加勒比群岛,将于明日正式登陆美国本土。 艾尔玛 究竟有多严重,佛州人民为迎战飓风都做了哪些准备?来和主页君一起看看。 9 月 6 日,佛罗里达全州进入紧急状态。 8 日,佛州气象局向全州居民发布了最后警告:9 号早晨是最后的时间,所有有条件的居民,抓住最后的机会,马上撤离佛罗里达! 为什么?因为……飓风 艾尔玛 来了。而它很有可能会成为 佛州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飓风 。 面对飓风来袭,美国政府的建议,和大多数佛州居民选择,就是一个字:跑。 佛州州长 Rick Scott 在周六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你必须现在就走,不是今晚,也不是一个小时后——现在,立即,马上离开这里。 按照部署,居住在佛州南部和中部的超过 620 万居民被要求撤离自己的家园——这个人数基本上等同于佛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某种意义上,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难民潮 。 奥兰多,迈阿密等城市近乎成了空城。居民用木板,复合板和各种材料钉死门窗。 右边木板上的涂鸦:滚蛋吧艾尔玛! 成千上万的人携家带口,拉着行李,开着各种各样的汽车向北方转移。佛州通往临近州的多条高速公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拥堵。 随着撤退人数增加,汽油成了紧俏物资。在迈阿密到 Fort Lauderdale 一带的地区,至少 40% 的加油站都出现了油料短缺,有相当数量的家庭因为缺油而不得不耽搁在半路上。 美联社采访一名当地居民,她说她花了 7 个小时,都没有在迈阿密找到可以加油的地方,最后她不得不购买了飞往奥兰多的机票。 另一方面,佛州各大超市都出现了抢购潮。决定走或留的民众都在疯狂囤积物资,大大小小的超市便利店货架被居民一抢而空。 纯净水,肉类,零食和加固窗户用的木板越来越难买到。亚马逊上的一些佛州第三方商家趁机哄抬物价,一箱矿泉水价格竟涨到了 99.99 美元。目前该商品已被亚马逊移除。 公共机构也开始全面备战。 位于飓风登陆正面的 Key West 机场在星期五晚八点即宣布关闭,随后奥兰多机场在周六下午五点也停止运行。 佛州安柏瑞德航空大学将 40 余架教学用小飞机疏散向北方,以避免被飓风破坏。 佛州大部分学校从周三开始已经陆续停课,学校的体育场和大礼堂等坚固建筑物已开放作为避难所。 奥兰多的诸多著名景点: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和海洋世界在周六也陆续闭门谢客。 川普在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十点发布了一条推特: 美国海岸警卫队,联邦应急管理局,以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中的所有勇敢的人们已经准备就绪。艾尔玛来了,愿上帝保佑所有人! 可能有的小伙伴对这场飓风究竟有多大,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一言以蔽之的话,它是近百年来登陆美国的最强飓风,很有可能没有之一。 目前,艾尔玛飓风的面积已经有整个法国那么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接近 300 公里每小时。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将艾尔玛评为五级飓风——因为飓风标准最高只有五级。 1992 年的 安德鲁 飓风与 艾尔玛 的对比,两者同属五级飓风。 艾尔玛在 6 日席卷加勒比群岛,直接导致该地区 95% 的房屋倒塌或受损。 首先遭到冲击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全国洪涝,圣马丁岛及圣巴特密岛电力完全中断,位于荷属圣马丁的茱莉安娜公主国际机场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在艾尔玛离开加勒比时,它留下的是 24 名遇难者的遗体和一百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以及至少上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而现在,它奔着美国而来了…… 尽管台风的移动经常飘忽不定,但目前各国气象学家对艾尔玛的路径预测已达成共识,它极有可能由南到北贯穿整个佛罗里达半岛,进入美国南部,穿越佐治亚,南卡和田纳西,最终在东北部的纽约华盛顿一带离境。 这意味着,这股飓风很可能会在美国境内释放它的绝大部分能量。 而这甚至还不是今年太平洋上的 气象大戏 的全部。 紧随艾尔玛其后,本周五,何塞(Jose)飓风也升级为四级飓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预计,本周末何塞就会扫过加勒比群岛,沿着它的 前辈 的路线扑向美国。 而在墨西哥东海岸,时速 273 公里的凯蒂亚(Katia)飓风也将在周六登陆。 川普的那句 God bless everyone,还真是说得对啊…… 最后,主页君也啰嗦一遍已经被很多媒体重复过的安全提醒: 如果你现在就在佛州,尽快走吧。 如果决定留下,备好充足的物资,待在避难所里,注意煤气和电器,不要外出,远离窗户和玻璃,准备好被褥枕头一类的东西,在窗户破裂时保护自己和堵住缺口。并且,一定要穿好鞋,以便情况不对,随时可以撤离。 愿在佛州的小伙伴,也祝愿所有受飓风影响的美帝人民们,一切平安。 God bless you.... (部分资料来自 @中国气象爱好者)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9b560901bc8e0452e000090/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紧急通报:地下甲烷喷发可能导致美国突发70多起起火爆炸
杨学祥 2018-9-15 05:53
紧急通报:地下甲烷喷发可能导致美国马萨诸塞州突发70多起起火爆炸 杨学祥 美国马萨诸塞州当地时间13日,有三个居民社区里的至少70多栋房屋和建筑发生爆炸和火灾,警方怀疑这或许与天然气泄漏有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天然气不是来自天然气管道,而是来自地下甲烷流。 2016年8月,发表在《自然•地学》上的研究称,在北卡罗来纳州与马萨诸塞州海域之间,最新发现了数百处海底气泡流,其中可能含有甲烷气体,预计这些气泡每年将给大气层或上层水域,增加90吨温室气体。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东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相关报道和研究 美国马萨诸塞州突发70多起起火爆炸 疑因天然气泄漏 2018年09月14日 14:57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衍龙】美国马萨诸塞州当地时间13日,有三个居民社区里的至少70多栋房屋和建筑发生爆炸和火灾,警方怀疑这或许与天然气泄漏有关系。   美国福克斯新闻13日报道,当地提供天然气服务的公司已经关闭了燃气供应。当地居民接到撤离通知,至少4人受伤。 http://www.sina.com.cn/mid/hot/2018-09-14/doc-ifxeuwwr4276175.shtml 大量甲烷气体涌出美国东部海底 2016-08-05 10:37:47 来源: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 (北京) 举报 核心提示:这种矿物的数量表明,这种甲烷渗漏现象已经活跃了一千年,甚至更久。 (原标题:大量甲烷气体涌出美国东部海底) 发表在《自然•地学》上的研究称,在北卡罗来纳州与马萨诸塞州海域之间,最新发现了数百处海底气泡流,其中可能含有甲烷气体,预计这些气泡每年将给大气层或上层水域,增加90吨温室气体。 研究人员说,在深海中,由于海洋底部的水温升高,可燃冰可能发生分解,估计有三分之二的气体来自深海沉积物。这些气泡流是否会对气候和海洋化学产生影响,目前仍不清楚,但可能远远超出了气流自身。 声纳探测 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拉斯角至科德角的乔治海岸,一台海底声纳仪在执行海洋勘察任务过程中,扫描到有此气泡流。研究人员分析了覆盖面积达94000平方公里的一块弧形区域(相当于印第安纳州或匈牙利那么大的面积)的数据,该区域包括大陆架边缘及其向海陡坡,斯塔克维尔市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Adam Skarke这样说,他也是这份研究的合著者。在950公里的范围内,他们发现了约570处气泡流,这一数量惊讶了研究者,因为此前在这一区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处气泡流而已。 尽管气泡流从海床扶摇直上几百米,但这些从深水区冒出的气泡往往在上升过程中就溶解在了海水中,而无法到达海面,Skarke说。 甲烷溯源 “人们此前没见到这种事,对此我并不惊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海洋学家Tim Minshull(未参与此项研究)说。“这些气泡流很窄小,有时候只有几米的跨度,而海洋却很大。” 这份研究的另一位共同作者,马萨诸塞州伍德霍尔市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Carolyn Ruppet说,目前,研究人员还未收集到气泡样本。不过,从其源头来看,我们猜测这些气泡中含有甲烷。现在一些甲烷渗漏的浅水区可能就是最近一次冰川期时能生成甲烷的湿地,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 然而,大路坡沿线的气泡源处在深水区,这些区域的气泡,在海床沉积物的高压下结冰,并封存了由微生物产生的甲烷。现在可能由于上层水域温度升高,这些冰逐渐慢慢破裂,Skarke说。至少,有一份研究曾暗示,变暖的海水正使美国东海岸南部的中等深度区的可燃冰变得不稳定。 海洋酸化 Skarke说,在气流区及其周围的水中提取的气泡样本,将有助于科学家评估释放的甲烷产生的影响。甲烷会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反应而减少,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海水酸化。 “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研究,为后续更加深入的研究做了铺垫,”华盛顿特区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地质学家Ronald Cohen(未参与次研究)说。他指出,“科学家想知道,这些源头是什么,它们会产生多少甲烷,它们随时间又怎么变化。” Skarke和他的同事怀疑,暖化的海水加快了甲烷的释放速度,尽管如此,远程控制的探测车发现了某些深水区存在碳酸盐矿物(它们由甲烷微生物产生,通常每一千年所积累的高度不超过5厘米),这种矿物的数量表明,这种甲烷渗漏现象已经活跃了一千年,甚至更久。 http://discovery.163.com/16/0805/10/BTMTCVVT00014O6H.html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已有 2262 次阅读 2016-10-24 05:54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大震前兆,甲烷高压气体,旱震理论,高温山火 | 旱震理论 , 大震前兆 , 甲烷高压气体 , 高温山火 推荐到群组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杨学祥,杨冬红 提要: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 2013 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提出和论证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是由地壳深部一股海量异常高密度、高压甲烷天然气体突然破裂,逃出其闭圈围岩,再沿龙门山深大叠瓦状推覆断裂和不整合接触带,高速运移、膨胀、破裂和喷出岩层和断层造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四川 8 级地震造成逾 8 万人遇难,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 3 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 1.2 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 100 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 2008 年 6 月起,联同 10 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 3 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 1.2 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 5% 至 10% 。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如果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 2003 年和 2007 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 20 余米,周边约 50 米 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 1 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 1969 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 1000 米 ,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 1972 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 (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15) 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 , 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 2003 年 9 月 15 日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 2003 年 9-12 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年第 2 期预报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 2003 年第 1 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 5 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 12 · 23 ” 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 00 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9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公元二 OO 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 16# 井发生井喷, 2003 年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4 日为月亮近地潮。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天。 我们在 2007 年 1 月 11 日 预警: 2007 年 1 月 17 日 月亮在南纬 28.44798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 2 天,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 3 天,因此, 17-22 日潮汐强度较大。 2007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为 28.5 度, 2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相隔时间不超过 3 天,因此, 1 月 30 日 - 2 月 2 日 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这两段时间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暴雪、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二十一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提供了新证据。 重庆井喷的全球地震背景值得关注。 2003 年 9 月至 12 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了一系列频繁灾害: 9 月 15 日 ,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 月 27 日 、 9 月 28 日 、 10 月 1 日 ,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 7.9 、 6.9 、 7.3 级三次大地震。 9 月 22 日 ,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 6.7 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 350 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 月 26 日 ,日本北海道东南约 80 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 7 级和 8 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 591 人在地震中伤亡。 12 月 22 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 6.5 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 11 公里处,至少造成 3 人死亡, 50 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 12 月 26 日凌晨 5 点半 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 6.3 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 15 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 5 万人死亡, 5 万人受伤。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2006 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美国是否在重复“四川汶川地震模式” 我在 2014 年 1 月 14 日 指出,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12 月 23 日 发生重庆井喷。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 暴雨洪涝灾害; 井喷 - 干旱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 美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灾害链过程: 2011-2012 年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和高温; 2013 年美国发生多次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灾害; 2014 年 1 月美国遭遇极地蜗旋袭击,发生 20 年未遇极寒。 巨大的能量在美国积累,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2016 年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甲烷,这是美国大震的前兆。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 作者:徐徐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16/10/2311:52:24 甲烷正在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看上去,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的整个海岸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源。”康涅狄格州海洋开发信托基金创始人、董事 RobertBallard 表示。 由该信托基金所属船只——“鹦鹉螺”号操控的深潜器共发现了 500 个新的甲烷源。此项发现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美国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 不过,要确定来自这些甲烷源的气泡的具体成分,仍有很多工作待做。“我们的团队成员正在分析今年 6 月采集的大范围气体样本。”“鹦鹉螺”号首席科学家 RobertEmbley 介绍说。 Embley 同时表示,此前来自类似地点的样本主要是甲烷,但由水和甲烷构成的甲烷水合物也可以形成。 甲烷拥有加速全球变暖的潜力,因为它锁住热量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 40 倍。弄清楚有多少甲烷正在从这些喷口处涌出以及有多少进入大气层,会使估测其未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成为可能。“第一步是对目前有多少甲烷正从海底涌出获得一个基准值。” Embley 表示。 该团队认为,他们可能将在美国东部海底发现更多甲烷源。“我们希望能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考察季,获得关于相关地点的更加全面的基本信息。” Embley 说。 在此次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罕见和怪异的海洋生物。它们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所属的深海探险船——“俄刻阿洛斯”号操控的深潜器,于今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下来的。(徐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0/358983.shtm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我在 2012 年 2 月 20 日 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 40 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据 2014 年 8 月 18 日 最新报道,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 3 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美国加州的大震正在孕育,已接近爆发极限。 2014-03-1013:18:14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发生 7.0 级地震,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和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469.html 直到 2015 年 5 月,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连年遭遇大旱侵袭。从中部山谷中的小型家庭农场到落基山脉的水力发电站均受到降雨减少的影响艰难求存,同时高涨的饮用水价格也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水资源价格上涨使许多农场被迫闲置土地,当地许多农业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雨水虽然能够缓解加州的干旱,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近来在德克萨斯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暴雨已经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德克萨斯州,尤其是休斯敦地区,暴雪已经淹没了大片民房,并导致至少 10 人死亡。而在多山的加州,如果暴雨也像在德州和俄州一样在短短数周内倾斜而下,将会导致许多山体滑坡事件,对加州人民安全和经济影响可能还会更大。 1998 年加州连降暴雨导致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2 亿美元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683.html 美国灾难不仅如此,大震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四川地震前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美国加州的干旱已经连续 5 年, 2015 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 2016 年发生拉尼娜,美国大震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关注 9-12 月强潮汐时期的地震高潮。 9 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587.html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雾霾与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关注杜乐天的地球排气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150.html 岳中琦认为,存在地震的天然气爆发成因和雾霾的天然气成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10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最新结论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 . 港大教授称四川灾区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 2008 年 09 月 16 日 08:35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9-16/083514454599s.shtml 2 . 杨学祥 . 从重庆井喷看天文常识普及的重要性 (2004-2-2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ziliao/04-08,124.htm 3 . 杨学祥 . 强潮汐日应该规定为煤矿和钻井的安全日 .2007-9-5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9.htm 4 .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3(2):155 5 . 杨学祥 , 宋冬林 , 陈震 . 灾害预报与鸡西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 西北地震学报 ,2003,25(1):93. 6 . 杨学祥 . 让科技之光照亮我们的时代。( 2004-5-11 )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5/11/1311001.htm 7 . 天然气泄漏万人大撤离。 2006 年 03 月 26 日 08:48 大众网 - 生活日报。《华西都市报》供稿。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6/08488531312s.shtml 8 . 杨学祥 . 压井提示:宣汉天然气井喷、压井失败与强潮汐 .2006-12-29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10217.htm 9 . 郭虹,郭晋嘉。重庆温泉探矿井发生井喷事故疏散逾 3000 人。 2007 年 01 月 22 日 17:00 广西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o/2007-01-22/170011060566s.shtml 10 . 杨学祥,杨冬红 . 关注 2006 年 9 月 22 日 日月大潮 .2006-9-1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492.htm 11 . 杨学祥 .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12 . 杨学祥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13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于 2006-10-0419:18:01 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14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15 .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 源自:光明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6 .杨学祥。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 2005-11-17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340 17 .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18 .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1-3 页。 19 . 杨学祥 , 陈殿友 , 李守春 .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 西北地震学报 ,1999,21 ( 1 ): 44-47 20 .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 ( 修改稿)。 2005-6-1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21 . 杨学祥 . 自然灾害警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 .2006-9-15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435 22 .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3 .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24 . 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 2005-9-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25 .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 2005-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20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 2018-5-31 22:33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20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杨冬红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相关的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数据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70223.html 这一预测在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引发令人瞩目的争论,地震的 19 年周期使许多人感到茫然。事实上,地球物理学界很早就研究过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其周期为 18.6 年, 19 是整数年。在预测中,年份可有一年误差,是数字取整的必然结果。 为了检验预测的可靠性,我们用可间断周期理论来加以检验。 可间断周期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可参考博文:风险依旧存在:重新审视世界上最大的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963.html \0 表 1 20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4 0.00 2011 4 0.25 2001 4 0.50 2012 4 0.25 2002 4 0.25 2013 4 0.50 2003 4 0.25 2014 4 0.25 2004 4 0.00 2015 4 0.50 2005 4 0.25 2016 4 0.75 2006 4 0.00 2017 4 0.00 2007 4 0.25 2018 4 0.00 2008 4 0.50 2019 4 0.25 2009 4 0.25 2020 4 0.25 2010 4 0.50 2021 4 0.50 部分计算结果可参考博文: 地震实践检验:云南地震 11 年可间断周期的概率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138.html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继续:可间断周期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087.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325.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1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14.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9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69.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70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22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 2018-5-31 20:15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2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杨冬红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相关的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数据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70223.html 这一预测在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引发令人瞩目的争论,地震的 19 年周期使许多人感到茫然。事实上,地球物理学界很早就研究过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其周期为 18.6 年, 19 是整数年。在预测中,年份可有一年误差,是数字取整的必然结果。 为了检验预测的可靠性,我们用可间断周期理论来加以检验。 可间断周期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可参考博文:风险依旧存在:重新审视世界上最大的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963.html 12 年周期(木星轨道周期)计算结果见表 1 : 表 1 22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4 0.00 2011 4 0.75 2001 4 0.50 2012 4 0.00 2002 4 0.25 2013 4 0.25 2003 4 0.25 2014 4 0.50 2004 4 0.25 2015 4 0.25 2005 4 0.25 2016 4 0.25 2006 4 0.00 2017 4 0.50 2007 4 0.25 2018 4 0.75 2008 4 0.25 2019 4 0.00 2009 4 0.00 2020 4 0.25 2010 4 0.25 2021 4 0.50 部分计算结果可参考博文: 地震实践检验:云南地震 11 年可间断周期的概率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138.html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继续:可间断周期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087.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325.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1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14.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9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69.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706.html 讨论 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在 2011 年、 2018 年达到最大值 0.75 。 地球物理学界很早就研究过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其周期为 18.6 年, 19 是整数年。在预测中,年份可有一年误差,是数字取整的必然结果。 2017 年地震发生的概率为 0.50 ,对应地震为: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 46 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 33.20 度,东经 103.82 度。 2014 年概率为 0.50 , 2014 年 8 月 3 日 16 时 30 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 27.1 度,东经 103.3 度)发生 6.5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 以上预测效果表明本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 2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2018 年概率为 0.75 ,其准确性有待于时间检验。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12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 2018-5-31 14:45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杨冬红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相关的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数据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70223.html 这一预测在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引发令人瞩目的争论,地震的 19 年周期使许多人感到茫然。事实上,地球物理学界很早就研究过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其周期为 18.6 年, 19 是整数年。在预测中,年份可有一年误差,是数字取整的必然结果。 为了检验预测的可靠性,我们用可间断周期理论来加以检验。 可间断周期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可参考博文:风险依旧存在:重新审视世界上最大的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963.html 12 年周期(木星轨道周期)计算结果见表 1 : 表 1 12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7 0.43 2011 8 0.00 2001 7 0.43 2012 8 0.38 2002 7 0.14 2013 8 0.25 2003 7 0.43 2014 8 0.13 2004 7 0.00 2015 8 0.38 2005 7 0.30 2016 8 0.00 2006 7 0.14 2017 8 0.22 2007 7 0.43 2018 8 0.11 2008 7 0.57 2019 8 0.38 2009 8 0.38 2020 8 0.63 2010 8 0.25 2021 9 0.33 部分计算结果可参考博文: 地震实践检验:云南地震 11 年可间断周期的概率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138.html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继续:可间断周期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087.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325.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1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14.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9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69.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9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 2018-5-30 11:27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9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杨冬红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相关的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数据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70223.html 这一预测在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引发令人瞩目的争论,地震的 19 年周期使许多人感到茫然。事实上,地球物理学界很早就研究过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其周期为 18.6 年, 19 是整数年。在预测中,年份可有一年误差,是数字取整的必然结果。 为了检验预测的可靠性,我们用可间断周期理论来加以检验。 可间断周期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可参考博文:风险依旧存在:重新审视世界上最大的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963.html 9 年周期计算结果见表 1 : 表 1 9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9 0.22 2011 10 0.10 2001 9 0.11 2012 11 0.27 2002 9 0.11 2013 11 0.36 2003 10 0.30 2014 11 0.36 2004 10 0.40 2015 11 0.45 2005 10 0.40 2016 11 0.27 2006 10 0.50 2017 11 0.27 2007 10 0.30 2018 11 0.18 2008 10 0.20 2019 11 0.09 2009 10 0.20 2020 11 0.09 2010 10 0.10 2021 12 0.25 表 1 显示,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期间, 9 年周期的地震概率明显增强,其周期为 18.6 年,约为 19 年,半周期为 9 年。 部分计算结果可参考博文: 地震实践检验:云南地震 11 年可间断周期的概率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138.html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继续:可间断周期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087.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325.html 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1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14.html 相关博文和论文: 高温、干旱、强震、雾霾: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已有 1528 次阅读 2015-10-22 18:33 杨学祥,杨冬红 三、全球强震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胡辉和杜品仁分别指出地震存在 18.6 年周期。杨冬红和杨学祥指出,全球 8 级以上地震存在 9 年和 18.6 年周期。 图 1 1895-1977 年 8 级以上地震的 9 年和 19 年周期 图 1 是根据公元 1896 年至公元 1980 年全球 8 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 。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频发期, 1925-1946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应该说明的是,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南部发生 9.5 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 8.5 级地震的 30 倍。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 。因此,在 1952-1964 年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 1959-1960 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 解朝娣等人采用 1850 — 2012 年期间 USGS 全球 M ≥ 5.0 地震目录资料 , 构成全球地震能量 - 时间序列 , 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 . 结果表明 , 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 9 年、 19 年和 45 年的 3 个准周期 , 其中 ,45 年准周期最为突出 . 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 , 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 图 2 ( a, b)1850-2012 年全球 5 级以上地震能量 - 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 c, d) 1850-2012 年全球 7 级以上地震能量 - 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 全球地震的 9 年和 19 周期得到证实。这两个周期就是 18.6 年周期及其半周期。 45 年周期也是 9 年周期的倍周期。 参考文献 解朝娣,吴小平,雷兴林,冒蔚,孙楠。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地球物理学报。 2013 , 56 ( 10 ): 3425-3433. 刘国华,王一博,高泽永,文晶。 1957-2012 年青藏高原五道梁盆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兰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4 50 ( 3 ): 410-416.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 111 ~ 114 , 146 ~ 158 。 杜品仁。 18.6a 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 37 ( 3 ): 36 ~ 369 。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等。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 。冰川冻土。 2003 , 25 ( 3 ): 321-326 。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1996. 165-188, 116 - 117, 135 - 138, 198.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22(5): 1680-168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23(6): 1813~1818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等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47(4): 616~62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29(2): 610-6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149.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11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 2018-5-30 07:38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1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杨学祥,杨冬红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相关的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数据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70223.html 这一预测在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引发令人瞩目的争论,地震的 19 年周期使许多人感到茫然。事实上,地球物理学界很早就研究过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其周期为 18.6 年, 19 是整数年。在预测中,年份可有一年误差,是数字取整的必然结果。 为了检验预测的可靠性,我们用可间断周期理论来加以检验。 可间断周期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可参考博文: 风险依旧存在:重新审视世界上最大的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963.html 部分计算结果可参考博文: 地震实践检验:云南地震 11 年可间断周期的概率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138.html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继续:可间断周期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087.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325.html 11 年周期计算结果见表 1 : 表 1 11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7 0.43 2011 8 0.38 2001 8 0.38 2012 9 0.33 2002 8 0.25 2013 9 0.22 2003 8 0.38 2014 9 0.33 2004 8 0.25 2015 9 0.22 2005 8 0.25 2016 9 0.22 2006 8 0.25 2017 9 0.22 2007 8 0.50 2018 9 0.44 2008 8 0.13 2019 9 0.22 2009 8 0.13 2020 9 0.11 2010 8 0.38 2021 9 0.33 表 1 显示, 2007 年概率最大值 0.5 对应 2008 年汶川 8 级地震。 11 年之后的 2018 年概率为 0.44 ,需要 2018-2019 年的实践检验。 应该综合考虑 11 年周期和 19 年周期的共同影响。 表 2 19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32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4 0.25 2011 5 0.20 2022 5 0.00 2001 4 0.25 2012 5 0.80 2023 5 0.00 2002 4 0.00 2013 5 0.00 2024 5 0.40 2003 4 0.00 2014 5 0.40 2025 5 0.00 2004 4 0.00 2015 5 0.20 2026 5 0.40 2005 4 0.50 2016 5 0.00 2027 5 0.60 2006 4 0.00 2017 5 0.60 2028 5 0.60 2007 4 0.25 2018 5 0.40 2029 5 0.00 2008 4 0.75 2019 5 0.20 2030 5 0.20 2009 4 0.50 2020 5 0.20 2031 5 0.60 2010 5 0.00 2021 5 0.00 2032 5 0.20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5-12的警钟:被忽视的地震预警
杨学祥 2018-5-13 21:19
5-12 的警钟:被忽视的地震预警 杨学祥 今年 5 月 12 日是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是汶川地震發生十週年紀念日,也是《北京市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辦法》頒布 10 週年。 5 · 12 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 UTC+8 ) 2008 年 5 月 12 日 (星期一) 14 时 28 分 04 秒,震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 8.0Ms 、矩震级达 8.3Mw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 7.9Mw ),地震烈度达到 11 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 · 12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 10 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 10 个县(市),较重灾区共 41 个县(市),一般灾区共 186 个县(市)。截至 2008 年 9 月 18 日 12 时, 5 · 12 汶川地震共造成 69227 人死亡, 374643 人受伤, 17923 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经国务院批准,自 2009 年起,每年 5 月 12 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长春拉响了警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警报唤醒了我们十年前的记忆:不是地震没有前兆,而是人们忽视了自然的警告。 龙小霞预测地震的遭遇: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 已有 9706 次阅读 2008-5-30 22:35 2008 年 5 月 12 日 的四川汶川地震不幸被龙小霞 2006 年的论文预测到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学者们本应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一下相关的“可公度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事实正好相反,龙小霞被指责“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预测地震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追根溯源,其导师也受到株连,罪名是“学术转包”,“浪费点经费,造就几个混饭吃的人才”。一个学术问题,竟变为刑事诈骗案,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就不能预测地震吗?非也。预测的方法有多种,有的从成因,有的从形态,有的从数字,有的从智能。可公度性预测恰恰就是抽去了事件的物理意义,仅从数字规律来预测事件的发生。度者,量也。可公度者,有共同的数字特征也。大到天文轨道,小到元素周期,万物皆有明显的数字特征。批评者连可公度性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不懂,怎能以势定人罪名呢? 中国有著称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后来又落后了?原因就在于历代官商巨富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闭目塞听,剿灭异见,愚民而求自身富贵平安。枪打出头鸟,中庸保平安,最终导致“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没预测出地震的都是人才,预测出地震的都是骗子,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一律剿杀干净。在科学的问题上,批评者能不能也科学一点:少一点屠刀的专横,多一点笔墨的商榷? “学术转包”的现象有没有?“浪费点经费,造就几个混饭吃的人才”的现象有没有?肯定有。但是,因为预测了 2008 年地震就被冠以“学术转包”的罪名,不仅证据不足,而且有为利益集团效命之嫌:杀一儆百。我非常钦佩批评者的才华,但是,当你的屠刀砍向刚出茅庐的学子时,能不能三思而行?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龙小霞 2006 年论文的科学价值是不容否定的,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翁文波院士在对 1982 年华北干旱的预测用到五元可公度公式,这还不能做出预测,他指出,“实际对干旱中心的估计还要综合其他信息才能做出的 。” 龙小霞受专业知识限制,其他信息不多,判断的可信度受到影响。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了龙小霞的预测,就认定某某部门失职:科学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的学术观点都可能有不同评价。 事实上, 19 年周期是月亮赤纬角 18.6 年周期的取整。全球地震确实存在 18.6 年周期 ,潮汐激发地震也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证实 。龙小霞 2006 年论文的结论可以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机制的支持。从青年人身上可以看到,地震预测还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地震夺去了近 7 万条鲜活生命,难道还要让地震预测的争论夺去地震预测者的“学术生命”吗 ? 学术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用学术争论的方法来解决?还是不要急于把学术问题刑事化。 参考文献 1 . 翁文波 . 预测论基础 . 北京 : 石油出版社, 1984 : 55 。 2 . 杜品仁。 18.6a 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报。 1994 , 37 ( 3 ): 362-369 。 3 .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31 。 4 .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264.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03/18/15585030_374257247.shtml 上帝预报汶川地震 已有 5855 次阅读 2008-6-27 07:53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 推荐到群组 上帝预报汶川地震 廖永岩 广东海洋大学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上帝是万能的,世界上发生的事,他无不知晓(可能他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支撑系统,且信息处理能力惊人吧),且他精通多国语言(要不怎么不同国家及语言的人,都可用自己的语言祈祷呢),所以,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2008 年 5 月初的一天,秘书来报,说中国四川的阿坝地区有人造谣说要有地震。上帝一听地震,心里一惊,心想,人间虽然自然灾害很多,但唯地震和洪灾死人最多。这地震可不是闹着玩的,哪个吃饱了饭没事做,竟敢造这样的谣?! 但上帝转念一想,无风不起浪,别人也许可以,但我上帝可不能随便冤枉人。他马上对地震秘书说,你去查一查,那个“地震造谣”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那个四川什么阿坝地区是不是真有地震的预测或地震的迹象。 2 天过去了,地震秘书来报:经过 2 天核查,共查到和这个“地震造谣”相关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中国有个什么地球物理学会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根据有个叫耿庆国的人的旱震关系理论 ( 前两年在四川成都周边地区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旱灾 ) , 于 2006 年 4 月 26 日、 2007 年 4 月 23 日与 2008 年 4 月 30 日 连续三年向中国地震局等单位提交中期 地震预测报告。 2006 年预测的是 2006 年四川甘孜和阿坝地区会有 7 级以上的地震; 2007 年预测的是 2007 年四川甘孜和阿坝地区会有 7.5 级左右的地震; 2008 年预测的是 2008 年 5 月至 2009 年 4 月,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可能发生 6-7 级地震。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06 、 2007 、 2008 三个年度均用挂号信将《 2006 ( 7 、 8 )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邮寄给中国地震局( 2008 年的 预测报告于 4 月 30 日以密件发出 )。 耿庆国还根据强磁暴组合,提出阿坝地区 7 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期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8 日( 5 月 8 日前后 10 天)。 这个阿坝地区最近要发生 7 级以上大地震的消息传到阿坝地区后,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这就是那个有关中国四川阿坝地区地震的谣言。目前,阿坝当地政府正在全力避谣,安抚人心。 ②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毕业的龙小霞和 延军平、孙虎、王祖正等人,根据 20 世纪以来近 100 年 6.7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规律, 利用可公度法,对川滇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他们认为 川滇地区下 ( 几 ) 次可能发生≥ 6.7 级地震的年份为 2008 年,并将他们的论文发表在 2006 年 9 月的《灾害学》上 。 ③ Alexander L. Densmore , Michael A. Ellis , Yong Li (李勇), Rongjun Zhou (周荣军), Gregory S. Hancock , Nicholas Richardson 等作者,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的汶川 - 茂汶断裂、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大邑断裂等主干活动断裂的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和地貌测量,利用精确的地貌测量数据和测年数据,定量计算了龙门山主干断裂的逆冲速率和走滑速率,并对各主干活动断裂的逆冲速率和走滑速率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从龙门山的后山带至前山带主干断裂的走滑作用越来越强。由此推测(见图1),在将来(几年、几十年、或更长时间),龙门山 断层的活动很可能引发 北川附近 人口密集的四川盆地西缘的大地震。他们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2007 年 7 月的著名地学刊物《 Tectonics 》(大地构造学)上 。 图1 发表在2007年7月《 Tectonics 》(大地构造学)上的地震形式分析图(认为龙门山地震最危险点在映秀-北川之间,即图上框注的Minjiang-Beichuan之间) 上帝一看,吓了一大跳:耿庆国等根据旱震理论,进行了较小范围( 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 )中期(三年,即 2006-2008 年)预测;龙小霞等根据 100 年的历史地震记录,用可公度法进行了一年期的大范围(川滇)预测;耿庆国等根据强磁 暴组合进行了小范围(阿坝地区)临震时间预测; Alexander L. Densmore 等根据龙门山断裂动力学分析进行了(将来不定期)易发震地点(北川)预测;因为龙门山地区,既可算阿坝地区,也基本可算兰州以南的三省交界地区,更可算川滇地区,这不就正好构成一个证据链吗?若以上这些人做的工作真的都有效的话,那不就是说,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 至 5 月 18 日, 很可能在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特别是北川)附近将发生 7 级(至少 6.7 级 )以上强烈地震吗?!这太可怕了,地震预测的时间、地点、震级都有了,这不就可以作地震预报了吗?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太恐怖了!没这么恐怖吧?!赶快查查这三个信息来源的信度和可靠性。 龙小霞等以 100 年来该地区的历史地震为依据,进行了可公度法分析。这种可公度法,可算一种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这是一种针对一种或一类目前人类了解(或认识)得还不太清楚的事物(如地震及一些天文等),进行规律性分析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且这篇论文公开发表在《灾害学》刊物上。虽然这份《灾害学》刊物不算是什么重要刊物,更不是什么 SCI 刊物,但总算是一个正式刊物吧,是经过“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的刊物,这方面的信息,应该是可信的。 Alexander L. Densmore 等根据龙门山断裂动力学进行分析,并将论文发表在 《 Tectonics 》(大地构造学)上。《 Tectonics 》不仅是 “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的刊物,更是 SCI 收录刊物,信度也应不差。 现在,就是耿庆国等的东西了,他们的东西既没有正式发表,又没有留下太多的证据。也不知他们是否真的将“预测报告”送到了中国地震局;也不知耿庆国是否真的 根据强磁暴组合,预测了 4 月 28 日至 5 月 18 日将在阿坝地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再说,也不知他用的旱震关系法和强磁暴组合预测地震真的有多少管用? 唉呀呀,无风不起浪,既然在阿坝地区能传出要发生大地震的谣言,这就间接说明那姓耿的很可能做了这件事,要不怎么会有这种满天飞的地震谣言?!再说啦,这地震也实在太可怕了,中国 1556 年陕西华县 8.5 级大地震,一次就死亡 80 多万人, 80 多万人呀!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呀!所以呀,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你快去叫亚洲区秘书查一下,看耿庆国他们是否真的将地震预测报告送到了中国地震局,看他是否真的做了临震时间预测。若他真的这三年都将地震预测报告送到了中国地震局,若他真的做了“ 4 月 28 日至 5 月 18 日将在阿坝地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的临震时间预测,那我也就不能再管那个什么“旱震法是否能预测地震”,及“强磁暴组合预测地震是否管用”了,我就不得不作中国四川盆地西侧龙门山地区(特别是北川)附近将在最近 10 天内发生 7 级以上强震的地震预报了。 地震秘书听后那敢怠慢,慌忙去联系亚洲区秘书。 可地震秘书这一去,就如石沉大海,半天没有回音。快到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午 ( 北京时间 ) ,快去了近 4 个小时地震秘书不好意思地跑回来 ( 半夜了,还来打扰上帝,也太不礼貌了吧 ) ,“上帝,对不起,据说亚洲区秘书今天代表您上帝去参加护士节( 5.12 护士节)庆祝大会了,刚好忘带手机,电话也联系不上。可能得等她晚上庆祝节目完了我才能找到她。”地震秘书感到很难为情地说,“没办法,您的有关耿庆国的调查报告,我可能只有明天给您了。” “那好吧,但你一定得抓紧,一定要尽快给我,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上帝无可奈何地说。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下午 2 点半 ( 北京时间 ) ,正在睡梦中(上帝吗,一般住在西半球啦)的上帝,突然觉得一阵摇晃(汶川地震怎么这么厉害,都震到西半球去了?),啊?!坏了,四川北川发生了 7 级地震了!过了几分种,地震秘书来报,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 28 分,中国四川汶川的映秀至北川地震带,发生里氏 8 级地震(上帝的地震仪真准呀,不仅比中国的( 7.6 级)准多了,而且比美国的 (7.8 级 ) 都还准啊!)! 上帝一听,一屁股瘫坐在床上,“唉 ... 我又把一件事办砸了 ...... ” 参考文献 耿庆国 . 中国旱震关系研究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85. 1-457 龙小霞 , 延军平 , 孙虎 , 王祖正 .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 灾害学 , 2006, 21(3): 81-83 Densmore A. L., Ellis M. A., Li Y., Zhou R. J., Hancock G. S., Richardson N. Active tectonic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ectonics, 2007, 26, TC4005: 1-1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廖永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34-30491.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望龙门山
陈小斌 2018-5-13 02:03
望龙门山 西峰遥望势磅礴, 立地参天奇景多。 谁晓那年忽悸动, 万人托体共山阿。 ——汶川地震十周年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时间,十年光阴
cgh 2018-5-12 22:12
汶川时间,十年光阴 时间的力量是无限的! 抹平了地球的伤痕, 淡忘了心灵的悲伤。
个人分类: 地震|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归零:以汶川的名义——汶川地震十周年祭
lvnaiji 2018-5-12 10:59
吕乃基 汶川地震过去已十周年。短短十年,中国与世界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地震的伤痛似乎已经远去,而世事之伤痛却时时呈现着眼前。或许,可以从汶川地震及之后多少个不眠之夜中汲取感悟和力量——归零,以审视和医治当前的伤痛。 地震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一次从肉体到心灵的“归零”,对于灾区之外的中国人民,主要是心灵上的归零。 归零的根本意义在于显现和提升普适价值。为中国的未来,我们必须、不得不在心灵上一再归零——以汶川的名义。 1 归 零 归零,回到一切的起点和原初之处。各个学科,各行各业都广泛应用这一概念。譬如学术界就一再祭起这样的宣言:回到某某某!眼下的另一种说法是,不忘初心 归零,在社会领域是如此艰难!,SARS,雪灾,火车事故……,冥冥之中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归零的机会,然后是更为惨烈的8级大地震,更为彻底的归零。这次归零在于四个方面:权、钱、人工自然,以及血缘。 权力归零。权力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不知是否有少数例外),权力一直居于中心地位,左右社会中的其它一切。在地震后的灾区,权力短暂消失,代之以社会的自组织。 中国其它地区的权力并未消失,全力以赴为了生命,回归了在一个社会中权力最基本的职能。这无疑也是一种“归零”。权力的滥用、腐败和侵犯人权等在这一时刻销声匿迹,至少退避三舍。 其次是钱或财产归零。钱在社会中具有与权同样重要的地位,“权钱交易”,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代中国社会,钱的地位正在冉冉上升。至于“人民”,只是“名义”:你是“人民”吗?然而,在灾区,地震在瞬间摧毁一切财物;灾区外,一切钱财都失去其本来意义,倾“举国之力”抢救生命。人民,在此时不再是“名义”。 第三,多少年来,依靠科学技术所建造起来的设施顷刻间灰飞烟灭。房屋(宁可当时没有房屋!)、通信、公路桥梁,还有水电……,灾区的人们在两分钟内退回到原始社会,直接暴露于大自然的威严之下。可见人类对人工自然的依赖之深及后者之脆弱。 最后是血缘归零。灾区里,多少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彼此相救,同住一个屋檐(帐篷)下,灾区外,多少无亲无故的志愿者开往灾区。彼此有“过节”者,一笑泯恩仇。还有国外的多少救援者。前不久还在奥运圣火传递中持不同观点,转眼就伸出救助之手。一切都落实到“人”的身上,而这个人,不是汶川或北川人,不是四川或甘肃人,甚至也不在于国籍,就是具有最普遍意义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归零中,我们看到了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看到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正是在权力归零的日子,民间之伟力得以释放。 多年来,拥有强大权力的组织几乎包揽了一切,民间在享受组织温暖之时也失去了自信和独立行动的能力,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地震发生后,民间迅速行动起来,“什么添乱之类的话别说”。四川的十几家NGO组成“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覆盖政府难以顾及的灾区。 早在官方发布消息5天前,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南京的新妈妈们凭母亲的本能发起向灾区婴幼儿捐赠奶粉的行动。 各种车友会、登山俱乐部一马当先深入灾区。 不被长辈们和社会看好的80甚至90后如“韩寒、超女”们,二话不说奔向灾区充当志愿者,从中看到了下一代身上怀有的对社会的担当。 大学女生为男生的突变惊讶:一直玩乐队的男生,现在去给灾区搬运卫生巾。这么熊的事情,一句话不说就去干了。 在“自然状态”的“丛林法则”下,也自然发生哄抢、偷盗的行为,但大多被制止。在这些民间的行动中,看到了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能力。“范跑跑”的行为提供了第三种案例,人的本能:趋利避害。 在钱财归零的日子,私企高管甘当志愿者,5昼夜救20多名孩子,志愿者为运送伤员,放下自己的食品和水,再细心写上“可食用”,留给任何需要者。 在救灾过程中,见证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的力量。长虹、九洲、新希望,他们的主动行为填补了社会的空白,让灾民,更让社会看到企业担当的责任和中国的希望。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卢梭的社会契约就是这样形成,公民社会就是这样成长起来。 在返回原始社会之时,“自然的伟力将大地撕开了裂痕,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却暂时得以弥合”。血缘与国界不再成为屏障,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 在权、钱、人工自然,以及血缘归零的日子,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官员们再不需要通过察言观色来确定官场行事逻辑,拯救就是唯一任务”。“面对那么多孩子的亡灵,面对那么多破碎的家庭”,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反省,“如果生命的价值还不能战胜官场潜规则…那我们就太没有良心”。 在强烈的负罪感驱使下,林强请求转让其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救灾的现场直播,来自政府的信心,政府的信心来自对普适价值的尊重。 对生命的关爱难道还需要保密,还要排斥民间和国际的参与? 正是这一点,让处于“大难”之中的中国政府,一步站到现代政府之列。 也正因为此,中国政府与民间、与国际社会达成了如此之和谐。“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惊讶的秩序井然”。 一位半身被压在废墟下的大娘,在救援成员冒着余震危险多次抢救未果之后,试图割腕自尽,以让救援力量得以去抢救较容易获救的人员。面对掩埋在废墟中生命正在流逝的孩子,广元市市长马华“希望变成吊车……”。 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超女还是私企高管,中国人没有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中国人并不丑陋。在归零的瞬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比任何一个民族毫不逊色的高贵的人性。这就是归零的根本意义。在普适价值的平台上,中国和世界站在一起。 2 归零? 彻底归零,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实际上都不可能。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阅读,然后再放回原处;书架和书貌似“归零”,但读者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中,系统在经历分岔点后在一定程度上留有记忆。与其说“归零”,不如说是经历了一个分岔。在分岔点上可见各种抹不掉的记忆。 最强大的记忆无疑是多年来形成的国家机器。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认为,震后秩序的恢复和救灾的及时开展,是因为基层政权在封闭环境中保持了惯性运转。类似的事例在当时和灾后比比皆是。举国之力,动员救灾。强大的国家机器也是重建的核心。 即使在如此惨烈的归零或分岔之后依然清晰可见未归零的权力及其种种影响。一个被掩埋者对施救人员声称:我是张书记。此言被戏称为最牛官腔。8级地震都未能震落其思想深处的官帽。甘肃当地的官员在月台上铺设了红地毯,以迎候乘专列赴灾区的时任总书记。在被问及林强的想法是否具有代表性时,林强的回答是,“实话实说,没多少代表性”。灾民也“不认为今后人际关系会怎么样”。无论善恶还是本能,都需要社会的长期雕凿。 王石及其万科集团提供了某种程度上显得“另类”的记忆,那就是在西方成熟的产权理论基础上,严格按照理性设计的程序运行,包括赈灾救灾活动。很快,在网上的一片责难声中,王石变成“王十”,万科遭遇“捐款门”。万科并不孤立,在其背后还有许多跨国公司,它们被认作是“铁公鸡”。在万科和铁公鸡的背后,还有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现代社会,以及接受其理念的中国当代精英们。 南方都市报当时的一篇文章说,赈灾救灾是善,在既定的游戏规则内行使权力同样是善, 越界用权,善之花可能开出恶之果 。这种记忆来自世界,在中国初露头角。虽然幼小,却有助于制约权力和开启民智。 与游戏规则相对应的是由无数网民所承载的民意。民意在之前圣火的传递中被点燃,在互联网上放大,“被裹挟着汹涌而来”,冲向铁公鸡,冲向“范跑跑”,又随着铁公鸡们的拔毛“呼啸而去”。在一片“开除”声中,范美忠所在学校的校长起初认为,“应该在教育和辩论的范围内解决,而不是行政处罚!”而后不久,范美忠已被教育部取消教师资格。 与此相对应的是,蒋晓娟为受灾婴儿喂奶而被破格提拔为江油市公安局副政委。且不论这一行为本身,仅因喂奶而提拔,由政府行为可以瞥见其价值观、行政程序,以及可以推知可能的行政能力。或许正是顾及到中国的民意,日本自卫队的飞机终于未能来灾区参与救灾。相似的还有以往种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的事例。感情至上,以及动辄伤及全体“中国人民”。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彼此理解尚有待时日。 民意、精英,以及权力,三方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权力对民意的调动,或民意对权力的裹挟,不仅在汶川地震,而且在之后的十年左右着中国的走向。 归零的权力如何执政?“从人民大众身上汲取执政力量”。归零的权力得到来自民间的最大拥护和支持,在于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归零的权力,实际上拥有最大的权力。 联想到眼下热播“厉害了”的“重器”,物质力量固然重要,然而 真正让中国强大起来的是在归零中显示出的精神,是政权与民众之间的高度吻合。而这样的中国绝不会让世界感到恐惧。 汶川地震过去已十年年。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我们正在遗忘,但我们担心遗忘终究会到来”。 “多难兴邦”。要是如此惨烈的归零尚且不能把中国“震”往一个新的方向,中国还要承受什么样的磨难?! 对地震,对“难”,对“归零”的挖掘越是深入,就越难以遗忘。“文革”,一场发生于几十年前的人为的灾难正在或者已经被年轻一代遗忘,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入挖掘。那么汶川地震呢?归零之中显示出中国人的人性之美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那么丑陋的是什么,抑或,是什么让中国人变得丑陋? 揭示丑陋,是为了不再丑陋,是为了培育归零之中所显示的善,让其永葆青春。 归零,以汶川的名义。“归零”,方可见“初心”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汶川救灾十周年
热度 1 Chiyankun2016 2018-5-12 10:14
纪念汶川救灾十周年。 这次大规模救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值得我们怀念自豪。同时也应当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吸收留待后来借鉴。希望能有相关的部门收集总结。当时我就有一些感想,其中有几点记录如下: 第一,这一次去救灾的队伍是从东部调过去的,路程远耗时长,占用了不少宝贵的救援时间。而且部队也没有经验,几乎是徒手救灾。这也给部队增添了不少困难。是否全国能有几支部队,野战军和武警部队,平时就有一定的救灾训练,也配备相应的器械。哪怕他们一年有二三十天的救灾训练也比毫无经验好得多。其次是机械。救灾领导部门应当对所辖地区的可以用于救灾的设备心中有数,平时定期有所调查了解。到了发生灾害的时候可以动员征用。 08 年的救灾,陈光标从全国把自己企业的大型设备调到灾区,起了很大的作用。应当予以表彰。而如果当时负责救灾的领导同志有陈光标的这种意识,本可以调动更多的合用的器械。也就用不着摔电话了。 第二,地震灾害发生之后,通讯破坏情况不明,是个很大的问题。应当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及时探明情况。卫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不过卫星也未必就在受灾地区的上空,也需要调动而且会受气象条件的限制。地震往往伴随大雨。是否应当更多的依靠直升机无人机等设备。由于有大雨和厚厚的雨云,所以需要一些特殊的设计。比如 是否可以 把摄像机用缆绳吊到雨云之下,观察地面的情景。或者径直把摄像机用降落伞或者气球(希望能悬空在某一个低空的高度)投下去。美国在研究台风时,就用降落伞把气象仪器( Dropsonde ,中文译作投落送)丢下去。是否应当研究一些这类的仪器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设备,如果用缆绳,最好是无人驾驶的,因为还需要防雷电。我猜想,如果这根缆绳具有半导体的性质,既有些导电又不是良导体,有可能消除雷电。我相信只要开动脑筋会有种种聪明巧妙的设计涌现出来。关键是有人重视群策群力做好救灾这个工作。否则想也无用,于是很多创造性的火花就湮灭了。(湮,本来读作 yin 阴平声。可是现在必须输入 yanmie ,才能打出来。) 再者地震往往会毁坏通讯电缆等设施,导致通讯联系中断。是否有可能用直升机建立临时性的移动通讯的中继站,及时恢复通讯?是否各级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数量的北斗报文终端,可以用来在紧急情况下通报情况。我觉得建立临时性的移动通讯基站很重要,因为报文毕竟太短,而手机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通讯设备。我觉得,有关部门应当立项研究这个课题,对于以个大地震区域需要有多大通讯容量的临时基站来恢复通讯,平时是否需要有一两个可以待命启用的成套的设备?这其实对于其他场合也有用处。我们能不能把北斗这个网络也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移动通讯网?中兴现在遇到巨大的 困难是否可以向这个方向突围求生?理论上说在中层轨道(大与地球半径的高度)上有六颗(每组三个在同一大圆上,两组的轨道平面正交)容量大的中继卫星就可以保证全球通讯畅通。也许应当与量子通讯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大网 ……
个人分类: 科技畅想|20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强震预测中地层应变观测的主导地位
池顺良 2018-5-9 22:03
强 震预测 中地层应变观测的主导地位 序:我国历史上强震频发,强震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伤害。新中国成立,国家决心攻克地震预报难关,不让震魔再伤害国家和人民。我国攻关地震预报已60年,有初期的成功,之后更多的是失败。十年前的今天,汶川特大地震又害死十万人,损失上万亿。为什么我国开创的地震预报攻关事业,在强震袭击前再次受挫?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来分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和部署,最终达到不让强震伤害国民的目的。 1. 强震是岩层强度和地应力矛盾对抗发展的结果,强震预测李四光首选地应力观测 1966年邢台地震造成5万人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周总理号召地震科学工作者深入现场总结经验,发扬独创精神,积极实践,努力突破地震预报科学难关。 当时,多位专家认为,苏、日、美科学技术发达,都没有解决,言下之意,我们更解决不了。李四光力排众议,说:“我看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不过我们得艰苦细致地工作,以探索发生地震的规律是什么。” 力排众议又有攻关思路的李四光成了我国攻克“地震预报”难题的主帅。 李老认为,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中引起的地应力与岩石抵抗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步发展和激化的结果。“对地应力进行观测,找出地应力有关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方式和变化规律……看出这种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有可能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频度和强度作出科学的判断”。 邢台6.8级地震后第六天,李老让李方全到邢台隆尧县的尧山建地应力观测站,观测地应力变化。实测结果表明,地应力变化和地震发生时间和震级确有关系。邢台3月22日7.2级地震前,从3月20日开始应力值一直在增加,应力值停止上升,开始下降时7.2级地震发生。在后来的观测中发现,邢台地区4级以上余震,震前观测曲线都有所反映。在此期间,根据地应力观测曲线的变化,甚至在震区成功预报了一次6级余震。这实际上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发布的地震临震预报。 当时地应力仪器的灵敏度很低,能观测到震前的应变异常,是因为尧山观测站距震中只有10km。在之后五十多年观测实践中,再也没有强震在距观测站如此近距离处发生。 地应力观测站不可能做到每隔10km一个,实用的应力、应变观测仪器必须是能够观测到固体潮和地震波,可以观测到更远距离处应变异常的本底噪声极低的精密仪器。国家地震局1977年8月在芜湖召开的“地应力专业会议”上就明确要求这类仪器必须能够清晰记录到固体潮。此时,李老已去世了5年。又过了30年,我国的分量钻孔应变仪具有了既能记录清晰的固体潮,也能记录地震波和缓慢构造应变变化能力,并且具有对分析预报工作极为重要的数据自检功能。 达到科学观测仪器要求后,2006年底开始部署的40个台中,距汶川最近的(150千米)姑咱台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从2006年11月1日开始产出观测数据。初期的固体潮记录十分规则而光滑,到2007年2月之后,记录上出现了小幅度的压性脉冲异常应变,随着临近发震,异常脉冲的数量越来越多,幅度增大。因为这些异常应变数据满足自检条件,可确定是地下应变的真实变化。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团队多年来从事岩石破裂实验,发现岩样在破裂前进入亚失稳态,此时岩层应力状态达到峰值应力点。“亚失稳态(OB)是断层发震前的最后阶段,亦是地震前各物理量变化最突出的阶段。因此,亚失稳阶段应是震兆最丰富,变化最激烈的阶段…从亚稳态转变为亚失稳态的核心是发震断层进入了不可逆变形过程,它标志着地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可逆过程的存在是地震可预报性的基本逻辑基石。 (马瑾 . 从“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说起 . 科学通报 , 2016, 61(4-5): 409-414. ) ”。 姑咱台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1年半时间中记录下了3700多个异常应变信号,充分证实了马院士的上述论断。可以说,在释放出相当400颗广岛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大地震前,大自然确实向人类发出了警号!从对这些信号特征的数字分析中,可以确定发震断层何时进入了不可逆变形过程 (池顺良等,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 . 地球科学前沿 , 2017, 7(2): 202-214. ) 。 当时,我们还不能读懂这些信号的含义,但震后的回顾,已有多位学者发文,探索姑咱台应变异常信号中包含的汶川大地震前兆信息 (邱泽华等 . 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2009 , 29(4), 1-4. );(邱泽华 , 张宝红 , 唐磊 , 等 .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2010, 40(8): 1031-1039 );(刘琦 , 张晶 .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2011, 31(4): 6-9 );(邱泽华 , 杨光 , 唐磊 . 芦山 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2015, 35(1): 158-161. ) 。 这些信号中包含了强震正在完成孕育过程的丰富信息:异常脉冲数量从初期的平均每日0.6次到震前达到11次;初期脉冲的k值(k值是脉冲的‘1路+3路’与‘2路+4路’数据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临震前逐渐降低到0.3。这是震源区地层连续性遭破坏,处于大破裂前状态的反映;震前出现连续5天没有出现1个脉冲的平静期,是应力-应变曲线达到峰值点,外力对地层作功dw=0的表现,就像大战前战场陷于可怕的平静状态。 还要说明的是,在40个观测台中,汶川大地震前只有姑咱一个台出现这样连续的脉冲异常应变信号。 在李老大力推动下,中国人在钻孔应变观测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PBO项目主管Dave Mencin主动提出要求合作。中国人在世界上首次记录下8级大地震孕震最后阶段发出的丰富的应变异常信息。证明李老当年对强震发生的矛盾性质分析和设计的攻关道路的正确。 可惜的是,在汶川周围150千米范围内只有姑咱一个台配备有高精度分量钻孔应变仪,如果有3个台,同步记录到异常应变,就不会被认为这些异常是仪器故障或环境干扰,一定会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结果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 据了解,当时汶川周围150千米范围内,测震台的数目不少于5个,只有离震中70 千米的成都郫县台有一台JCZ-1 型超宽频带地震仪,从2008 年4 月30日开始,JCZ-1 地震仪记录中才出现超过噪声背景几倍的微弱脉冲。从5 月11 日3 时起,记录到一系列周期约200~500 s 的超过噪声背景的脉冲,次数随强震临近明显增多、强度增大,直至强震发生。 本文并不是要否定其它前兆观测手段的作用和效果,只是想说明,在和狡猾、强大而惯于偷袭的敌人作战,指挥员一定要集中优势兵力,找到敌人的软肋,选取最能致敌于死地的攻击手段进攻。没有重点的分散出击,就会劳而无功。 在地震预报攻关初期,采用多路探索技术思路是无可非议的,当时的前兆观测手段大约有十余种。五十多年之后,前兆手段已发展到近百种。这只能说明我们分析、归纳和取舍的能力太差。 2. 强震预报突破,有赖于捕捉到一批强震,解剖分析取得规律性认识 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强震发生的规律只能从对强震孕育、发生全过程慎密的观测中获取。由于地震类型的多样及孕育过程的复杂性,还需要在部署有精密观测仪器的场地上捕捉到一批,譬如至少十数个强震,进行解剖分析才能得到规律性认识。 我国国土上,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强震约0.7次,6.5级以上强震约1.3次。如果这些强震都能被抓获和“解剖”,有十年时间,找到强震孕育的规律性认识是有可能的。 上世纪60年代后,苏联先后在加尔姆、塔什干等地,美国在帕克菲尔德等地,日本在东海地区,中国在滇西,土耳其与德国在北安纳托利亚,欧洲在冰岛等地建立地震预测试验场,部署观测系统进行密集的强化监测。苏、美、日等国均希望通过地震预报试验场寻找到强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 严酷的事实是,专家在试验场苦苦等待的地震一直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却发生在圈定的试验区之外,半个世纪来,没有一次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地震试验场中!这些地震试验场在坚持监测若干年后最后停止工作,恼人的是在试验场撤走后,一些地震却发生了。 曾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预报员和局长的陈章立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与思考”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场所主要局限于小区域的地震预报实验场,对于检验、发展地震预报理论、技术、方法也有其局限性,更不利于地震预报经验的积累 (陈章立,地震预报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7 , 51-55. ) 。” 但是,要在全国范围都像地震预报试验场那样部署密集的精密观测仪器阵,在经济和现实上有困难。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全国地震活动及重点监视区布设密度比试验场稀的监测网(如台距在100千米,全国需数百个测站),一旦某台站发现异常,立即在周围加密布置观测。这就要求仪器能够快速安装并很快稳定产出数据。姑咱台在探头下井固定后,第二天就产出稳定数据,考虑到打钻孔的时间,需要的时间大约半个月可产出新观测数据。如早期的异常信号能比大震发生提前半年,迅速构筑围捕震魔的铁笼还来得及。 如果经济条件许可,随着无人智能台站技术迅速发展,能够在全国地震活动区布设更密集的应变观测网,效果自然会更好。对于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如测震仪那样在全国布设2-3千个钻孔应变观测站应该也是没有太大困难的。 这看似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但量变的背后往往是质变。 3. 不忘初心,牢记毛主席“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地震规律,我们解决它。” 有志气的中国地震工作者要牢记50多年前周总理的交代:“地震预报问题,你们要好好攻!人口这么多的国家,攻不破这点怎么能行啊!。” 然而,处于经验性地震预报方法的中国地震工作者未能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做出临震预报。日本地震学家预报的东海大地震一直没有发生,1995年阪神7.8级地震未能预报,日本对地震预报态度从积极转向消极,“地震预报计划”被搁置。 多次强震预报失败,盖勒等美国学者关于“地震无法预测”的观点在地震界逐渐占了上风。日、美在“地震预报”世界科学难题面前退缩,悲观论让各国研究者对地震预报“敬而远之”。地震预报的悲观论调也传播并影响到了中国。 汶川地震之后吹起了一股歪风,“地震预报不可能”、“地震预报是伪科学”、“海城地震预报是瞎猫撞到死耗子”等言论疯传。若这种错误思想泛滥甚至成为主流,我国五十载地震预报事业将毁于一旦。 电视剧“海棠依旧”第24集再现了50年前邢台地震时的情景。毛主席听周总理向他汇报邢台震情时对总理说:“那地方土坯房多,伤亡肯定少不了…传达我的命令:救死扶伤,刻不容缓。…恩来,请代表党中央代表我对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和深深的歉意。…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没有让他们住上结实的房子,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无法做到震前预报。但是请他们放心,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快速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我建议国家科委会同科学院和相关研究单位一同赶往灾区深入考察地质情况,吸取今天的惨痛教训,把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地震规律,我们解决它。不能再让我们的老百姓无辜地死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40周年讲话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思想和要求,一是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二是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三是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中国地震预报经历了成功和更多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道路上,让我们坚定决心和道路自信,全力科学探索,科学寻找突破口,科学组织力量,脚踏实地、科学认真地干,一定会步步取得进展,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实现地震的科学预报。一定要尽早圆满完成主席交代的任务:牢记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把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地震规律,我们解决它。不能再让我们的老百姓无辜地死去。 ” 2018-05-09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1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揭示汶川地震演化过程之谜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8-4-18 13:48
时光荏苒,再过 20 多天就到汶川地震 10 周年纪念日了。近十年间,相信不少学者对汶川地震前兆、孕育机制以及紫坪铺水库蓄水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影响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 记得在 2008 年 6 月 13 日,在领导们的带领下去汶川灾区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考察,被惨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所震撼,在考察北川大滑坡的过程中和同事们聊到 “ 如有人能用科学方法提前预测之,且有所准备,该会减少多少损失啊”。 那时,因不搞地震研究,对地震一无所知,更没想到俺此生能与地震沾边。 记得 2009 年夏天在青岛旅游途中,不知怎么忽然脑洞大开,突然找到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加速破裂规律的“密码”,自此上了“贼船”而乐此不疲。不过,把想法转变成可操作的理论方法绝不是一蹴而就滴,确实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啊。嗯,我们的研究也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般的艰难探索,有一次差点如临深渊,好在危机的关头,基于深度思考和逆向推理且结合震例分析启示,挽救了“革命”,找到了“革命圣地”。近九年间,我们先后解决了 孕震地质模型 、 与尺度无关的破裂失稳预测模型、失稳前兆、地震区划分、监测物理量选择、地震类型判定、地震可预测类型等一系列难题,完成了对世界上各地震活跃区的回溯性预测检验和前瞻性预测,其中对某些大地震的预测已得到证实。我们的研究实现了浅源、中源、深源地震机制与规律的统一,实现了板内与板间地震区地震机制与规律的统一,具有扎实的地学、物理学与力学基础,具有可重复检验性和普适性,能合理解释以前不能说明白的各种“疑难杂症”。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我国及其邻区,未来类似汶川地震规模的大(巨)震(标志性地震)都会被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提前预测;以后环太平洋地震带 9.0 级以上地震(标志性地震)将会被我们全部拿下,尽管预测三要素可能会有误差。若不信,咱就骑着毛驴看唱本 —— 走着瞧! 好啦,不王婆卖瓜啦,说正事吧。 一、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涉及的基本公式 S f ( k )=1.48 k S c ( 1 ) Δ= /0.48 ( 2 ) | M F - M C |= 0.5 ( 3 ) M P =min ( M F , M C ) - 0.2 ( 4 ) E a = E m + E r ( 5 ) S c * 和 S f * (1) 分别为误差未校正前第 1 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对应的 CBS 值; S c 为误差 校正后 第 1 锁固段 体积 膨胀点对应的 CBS 值 ;S f ( k ) 为误差 校正后 第 k 个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 CBS 值; Δ 为第 1 锁固段体积膨胀点之前的 CBS 误差值; M C 、 M F 分别为锁固段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图 1 )对应的标志性地震震级; M P 为锁固段在此期间发生的预震 或前震 震级; E a 为主震前地震区积累的弹性应变能; E m 为主震本身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E r 为余震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图 1 岩石或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 二、 揭示汶川地震演化过程之谜 近十年间,我们对汶川地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 1 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孕育过程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可建立汶川地震区(图 2 )当前地震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之间的力学联系。如图 3 所示,根据 1327 年 9 月四川天全 M S 7.75 地震发生前的 CBS 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 1937 年 1 月 7 日青海玛多 M S 7.8 地震与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M S 8.1 地震的临界 CBS 值。可看出,这些标志性地震孕育规律均遵循式( 1 ),且其震级值满足式( 3 )。计算表明,汶川 M S 8.1 地震本身释放能量约为 8.61×10 16 J ,远小于其发生前该区积累能量(约为 1.39×10 17 J ),据式( 5 )可判断汶川地震并非该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该区仍存在第 3 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标志性地震。结合式( 2 )和( 3 )以及该区地震活动性特征,预测该未来标志性地震震级为 M S 8.0~8.3 ,且其发生前将发生多次不超过 M S 7.7 的预震。 图 2 汶川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3.6 版) 图 3 汶川地震区 638.02.14-2017.08.21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 M S ≥5.5 地震,即 M v = M S 5.5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2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之间关系 根据预震、前震、标志性地震、主震与余震的定义,可知 2013 年芦山地震和 2017 年九寨沟地震均为汶川地震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 M S 8.0~8.3 )前的两次显著预震,均与汶川地震有着密切联系,且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图 4 )。 图 4 汶川地震区 2008.05.12 ( UTC 6:54 ) -2017.08.21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 M S ≥5.4 地震,即 M v = M S 5.4 ) 3 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复发周期 结合地震类型定义及其可预测性,可知标志性地震和主震为理想的地震类型,研究其复发周期具有可行性。 汶川地震区有关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尚待今后相关资料丰富后才能作出明确判断。 4 汶川地震前有无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结果表明,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极低,且未观测到电磁类异常现象,引起地震学界的广泛争议。 1976 年松潘 - 平武 7.2 级双震震群为显著前震序列,汶川地震区自显著前震发生后至后续标志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长期处于平静期,期间发震锁固段的物理状态几乎不变,不能观测到显著的中期和短临物理前兆实属正常。此外,事后发现的异常现象与大地震的对应关系往往不具有唯一性,不能视其为可靠的地震前兆。 5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 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可参见: 紫坪铺水库蓄水渗入到龙门山断裂带深部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107528 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详细研究已发表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这是一篇编辑部特约稿件,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嗯,点击链接可免费下载。 薛 雷 , 秦四清 , 杨百存 , 张珂 , 陈竑然 . 探讨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焦点科学问题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18; 18(11): 1— 15. http://www.stae.com.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1710794flag=1journal_id=jsygcyear_id=2018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9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紫坪铺水库蓄水渗入到龙门山断裂带深部了吗?
qsqhopeiggcas 2018-4-5 11:54
又到每年一度的清明节了,自然想写点什么,写什么呢?时间如梭,已快到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了,值此清明节之际,深切缅怀汶川地震遇难同胞。我觉得悼念和告慰同胞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深化对地震机制的认识,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大家知道,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断裂带(图 1-2 ),对其的详细地质描述可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E%99%E9%97%A8%E5%B1%B1%E6%96%AD%E8%A3%82%E5%B8%A6/2678378?fr=aladdin 图 1 龙门山断裂带(平面图)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图 2 龙门山断裂带(剖面图)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2008 年汶川地震后,由于其震中位置距紫坪铺水库较近(图 3 ),发震时间离水库开始蓄水日期不远,故引发了紫坪铺水库蓄水是否为汶川地震诱因的争论。 一类代表性观点认为汶川地震与紫坪铺水库无关。例如,陈颙 (2009) 认为汶川地震在震级大小、地震位置分布和地震序列等方面都不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因此汶川地震并非紫坪铺水库蓄水引起。 另一类代表性观点认为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较为密切。例如,雷兴林等( 2008 )通过分析紫坪铺水库周边地震活动性和水库蓄水过程对附近断层引起的附加库仑应力变化,认为紫坪铺水库蓄水对其下方龙门山中央断层和山前断层有明显作用,故其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不能被忽视。 图3 汶川地震区地震构造图(3.6版) 我们认为上述争议的焦点,显然不在于水库蓄水能否诱发地震(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而在于其能否诱发类似汶川地震规模的大地震。那么,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孕育过程有何联系?是否诱发了汶川地震呢? 要搞明白这些问题,得从流体对震源体的作用机制入手。一般认为有三种作用:( 1 )附加荷载作用。若流体能渗入到发震断裂深部,( 2 )可加速震源体破裂作用,如可使潜在的汶川地震提前发生;( 3 )降低震源体强度,如可使潜在的汶川地震震级减小。然而,无论荷载作用还是流体能渗入到发震断裂深部,都能加剧地震活动性。事实如何呢? 为此,我们拟从汶川地震区、沿龙门山断裂带和紫坪铺水库附近三个不同研究尺度(图 3 ),对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到有助于对该争论做出科学评判的新线索。 通过详细的论证(见即将发表的论文),我们选择 1981 年 4 月 7 日至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发生前 为研究时间窗口, M c = M L 3.0 为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下述分析以揭示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后不同尺度研究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图 4 示出了 M L - t 图,可看出在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后,三个不同尺度研究区的地震震级和频度均无显著差异, 未看出 紫坪铺水库蓄水有增强地震活动性的作用 。再者,自紫坪铺水库蓄水后至汶川地震前,汶川地震区所发生的地震震级均远小于其最小有效性震级 M v ,即使其为真实的锁固段破裂信息,由于震级很小, 对汶川地震的发震锁固段(震源体)所能起到的物理和力学作用微乎其微,可以忽略。 (a) 汶川地震区 (b) 沿龙门山断裂带(图 7 紫色虚线范围) (c) 紫坪铺水库附近(图 7 绿色虚线范围) 图 4 涵盖紫坪铺水库不同尺度研究区的地震震级( M L )与时间( t )关系 图 5 示出了 N - t 图,可看出在紫坪铺水库蓄水后,三个不同尺度研究区的年发震数量均 未出现显著增多现象,相反却出现降低趋势 。沿龙门山断裂带和紫坪铺水库附近,蓄水后其年发震数量低于蓄水前多个年份的年发震数量;在汶川地震区,紫坪铺水库蓄水后至 2007 年间其年发震数量虽高于蓄水前多个年份的年发震数量,但结合地震目录知,其中大多数地震发生在距离紫坪铺水库非常远的区域,故判断这些地震并非为水库诱发,而应属于汶川地震区正常的构造地震。 (a) 汶川地震区 (b) 沿龙门山断裂带(图 7 紫色虚线范围) (c) 紫坪铺水库附近(图 7 绿色虚线范围) 图 5 汶川地震前涵盖紫坪铺水库不同尺度研究区的每年地震数量( N )与时间( t )关系 上述分析表明,未找到紫坪铺水库蓄水影响不同尺度研究区 M L ≥3.0 地震活动性的新线索。从上述地震活动性分析还能得出一个合理的重要推论: 紫坪铺水库蓄水并未渗入到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未能起到加速锁固段破裂与降低锁固段强度及发震断裂黏滞性的作用,亦即未起到 促使潜在的汶川地震提前发生的作用。 以上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所得认识。事实上,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定量分析结果(图 6 ),亦印证了上述分析。一方面,导致汶川地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 1937 年 1 月 7 日青海玛多 M S 7.8 地震,该震的发生已决定了汶川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必然会发生一次与汶川地震震级类似的地震事件,与修建紫坪铺水库无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自紫坪铺水库蓄水后发生的地震未影响到汶川地震前该区的 CBS 监测值,即未改变汶川地震前该区第 2 锁固段所处的临界物理状态。 这里补充说明下, 1976 年 8 月四川松潘 - 平武 M S 7.2 双震震群为汶川 M S 8.1 标志性地震的显著前震序列。之后在 1995 年 12 月 18 日,曾发生一次广义前震,即青海玛多 M L 5.9 地震,其后至汶川地震前,该地震区再无 M S ≥ M v ( M v = M S 5.5 )的地震发生,即 CBS 监测值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在 1976 年 8 月 31 日前,汶川地震区的强震很猛,已完成了规定动作处于临界状态;之后处于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期;紫平铺水库蓄水后并未改变这一局面,甚至地震活动反而降低啦。 图6 汶川地震区638.02.14-2017.08.2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 M S ≥5.5 地震,即 M v = M S 5.5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综上分析,可认为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我们强调,要澄清与大地震有关的任何科学问题,必须从其物理机制和演化规律入手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除此别无他途。 参考(略)
个人分类: 科普|16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2018
热度 1 lvnaiji 2017-12-31 11:05
吕乃基 人们习惯于在时间逢 10 及 100 的倍数之时回顾往事,仿佛这些往事也因此而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以此来抗衡岁月的流逝和记忆的淡忘。 其一,面对开启新时代的里程碑,不忘初心;其二,面对灾难性事件,牢记教训。 此刻,在笔者心目中想起的是: 始于 1978 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继而影响到世界。 回顾始于 40 年前,延续十余年的思想解放运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今日,是否可以说,激情已经冷却熄灭,初心已然扭曲变色;或者可以说,激情已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初心已融入经济建设的洪流之中。 中国,是否还有,以及还需要激情,以及时时不忘初心…… 2008 年汶川地震;共造成 69227 人死亡, 374643 人受伤, 17923 人失踪。 地震,震出了国人的初心。面对灾难,中国人并不冷漠;没有 “ 带领 ” ,中国人同样具有自组织能力。 令人疑惑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人性之善和由下而上的自组织,都 “ 去哪儿 ” 了? 同样发生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随后波及到中国。 汶川地震已然淡忘,金融危机及由此开始的“逆全球化”却方兴未艾。自然界瞬间的灾难在岁月的长河中远去,人类社会的危机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持续发酵…… 改革开放,心系中国;金融危机,放眼世界;汶川地震,涉及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无论中国,世界,还是人类,你我都不能置身于度外。 2018 ,将因你我的参与而注定不平凡。
个人分类: 杂谈|34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相同的预测:美国此后或面临更多严峻自然灾害考验
杨学祥 2017-10-18 18:03
相同的预测:美国此后或面临更多严峻自然灾害考验 杨学祥 多难真能兴邦?美国此后或面临更多严峻自然灾害考验 2017 年 09 月 15 日 17:31 汇通网 在过去半个月的时间内,美国刚刚接连遭受了两场超强飓风的重创,令该国南部两个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的人口大州遭遇重创。而与此同时,加州洛杉矶地区还遭遇了一场森林大火。而在灾害影响暂时平息之后,美国人却无法松下一口气来,因为此后仍不排除会发生更多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而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联邦政府也可能因此疲于奔命。 “拉尼娜”现象又至,美国今冬或再遭奇寒 在此前因为“厄尔尼诺”而遭遇了一个罕见的暖冬之后,“厄尔尼诺”的“孪生妹妹”拉尼娜正在悄然接踵而至,而这往往会给北美地区带来严寒的冬季。美国气象预测中心在周四 ( 9 月 14 日 ) 把“拉尼娜”现象在未来半年内出现的几率已经升至 62% ,相比 8 月份预测的 26% 大幅升高。因而,“拉尼娜”现象及其可能引发的气候连锁反应正更加受到关注。 “拉尼娜”是指与“厄尔尼诺”相反,东太平洋区域水温异常低于正常年景的状况,这一状况会引发全球异常的连锁反应,包括北美地区冬季严寒,南美巴西等地天气酷热干旱以及澳洲煤炭主产区豪雨成灾。往往在“拉尼娜”年,美国北部会比常年更频繁地受到寒潮暴风雪天气的影响,并导致部分产业活动停摆。 而与“拉尼娜”关联密切的寒冬天气,也会令取暖需求居高不下,导致天然气价格在冬季跳涨,这对于近年以来价格持续低迷的能源市场可能会是个利好消息。此前,在 2010-11 年的那个著名严寒冬季,受拉尼娜影响,美国全境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水平低了 0.4 摄氏度 。而与之对应的是,在 2014-15 的“厄尔尼诺”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了约 1 摄氏度 。 与此同时,拉尼娜的影响还不仅在于制造严寒的冬季,受拉尼娜的影响,大西洋上空的副热带高气压也会在来年有所减弱,这将给来年更多的飓风活动提供温床。 加州地震警报仍高悬,“超级火山”更令人担忧 除了两场飓风之外,上周墨西哥南部发生的 8.2 级强地震也引发了全球的瞩目。虽然那场地震并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但是鉴于美国西海岸与墨西哥太平洋沿岸本处在同一条地震带上,因此,这一区域地层活动状况会否激活另一端美国加州的地震活动,也已经令抗灾专家开始密切关注起来。 近期以来,以洛杉矶为核心的美国南加州地区频频遭遇雷暴袭击,这不仅引发了当地规模罕见的大面积森林火灾,还令专家担心此后会否在当地有强地震活动的发生。因为,超乎寻常的雷击活动不仅和天气状况有关,还可能与地层的变动相关。在大规模地震发生之前,局部地磁场强度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而地磁场的改变则会令当地地表更容易被雷电击中。所以,频繁的雷击可能是大震将至的预兆。 在上周墨西哥 8.2 级地震后,地震专家也越来越担心加州沿海可能在不久后发生同样级别的灾情,因为著名的圣安德雷亚斯段层就在洛杉矶都市区的脚底下,随时可能苏醒。而由于相比起飓风来,地震更难作出预警和提前疏散,因此如果洛杉矶或者旧金山这样的都市区发生里氏 7 级以上大地震,其灾害影响都将超过此前两场飓风。 同时,最令观察人士担心的状况,是美国落基山区黄石国家公园地下所埋藏的“超级火山”可能在墨西哥地震后因为地层板块联动的影响而离全面大喷发更近。而这座地下火山的潜在威力可能令整个美国中西部都陷入暗无天日的状况,并且其火山灰飘散后,或在数年时间内引发全球气候暂时变冷,出现“小冰期”,并严重影响各国农业生产。虽然,超级火山喷发的前景,目前还只是停留在预想中,但却已经开始让科学界时时警惕。 多难真能兴邦? GDP 并不代表一切 说来令人吃惊的是,对于此前一直陷入困境的特朗普当局而言,美国当前的自然灾害反而是其脱困的契机。在“救灾压倒一切”的背景下,原本可能久拖不决,并把美国政府拖向关门境地的财政拨款僵局迫于道义名分而得到了化解,同时,通过发挥真人秀演员的表演特长在灾区大肆作秀,特朗普之前一度沉沦的支持率也略有回暖。 但灾情也引来了一些质疑声。在飓风接连来袭之后,就有人指责称,热带气旋活动加剧,是全球变暖状况的直接写照,而特朗普却对地球变暖状况坐视不理,并任性地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那么,他的举动是不是要对未来更多的飓风灾情负责。而更有高校教授发表极端言论称,把选票投给持全球变暖怀疑论的特朗普的得州和佛州两州选民遭遇“飓风”是“天谴”。虽然当事人因此言论遭受处分,但很显然,特朗普的政敌们并不会因为他忙于救灾就放过他。 而与此同时,灾害引发民众恐慌性疯狂抢购生活物资,并导致生产停摆和运输受阻,这对通胀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拉动效果,这却正是此前困于通胀低迷之苦的美联储所乐见的。而灾后重建工作则会带来更多的产品和劳动力需求,长远来看在中期对 GDP 是有正向拉动效果。早在 2012 年飓风“桑迪”袭击纽约时,就有经济学家称,飓风的破坏效果等于是替代美联储进行了一轮量化宽松。 这似乎意味着,为了 GDP 数据的好看,自然灾害应该多多益善?但真正的经济学原理告诉大家, GDP 代表的只是财富的增量,而灾情所造成的存量财富的损失,则无法通过现有的经济数据指标来衡量。至少,如果你向飓风灾区居民告诉他灾情可以拉动 GDP 创造就业,就得做好被对方抱以老拳的准备了……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hbfx/2017-09-15/doc-ifykyfwq7567719.shtml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已有 1281 次阅读 2016-10-2405:54|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杨学祥,杨冬红 提要: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 2013 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提出和论证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是由地壳深部一股海量异常高密度、高压甲烷天然气体突然破裂,逃出其闭圈围岩,再沿龙门山深大叠瓦状推覆断裂和不整合接触带,高速运移、膨胀、破裂和喷出岩层和断层造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四川 8 级地震造成逾 8 万人遇难,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 3 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 1.2 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 100 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 2008 年 6 月起,联同 10 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 3 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 1.2 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 5% 至 10% 。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如果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 2003 年和 2007 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 20 余米,周边约 50 米 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 1 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 1969 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 1000 米 ,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 1972 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 (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15) 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 , 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 2003 年 9 月 15 日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 2003 年 9-12 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年第 2 期预报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 2003 年第 1 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 5 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 12 · 23 ” 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 00 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9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公元二 OO 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 16# 井发生井喷, 2003 年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4 日为月亮近地潮。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天。 我们在 2007 年 1 月 11 日 预警: 2007 年 1 月 17 日 月亮在南纬 28.44798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 2 天,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 3 天,因此, 17-22 日潮汐强度较大。 2007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为 28.5 度, 2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相隔时间不超过 3 天,因此, 1 月 30 日 - 2 月 2 日 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这两段时间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暴雪、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二十一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提供了新证据。 重庆井喷的全球地震背景值得关注。 2003 年 9 月至 12 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了一系列频繁灾害: 9 月 15 日 ,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 月 27 日 、 9 月 28 日 、 10 月 1 日 ,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 7.9 、 6.9 、 7.3 级三次大地震。 9 月 22 日 ,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 6.7 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 350 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 月 26 日 ,日本北海道东南约 80 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 7 级和 8 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 591 人在地震中伤亡。 12 月 22 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 6.5 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 11 公里处,至少造成 3 人死亡, 50 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 12 月 26 日凌晨 5 点半 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 6.3 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 15 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 5 万人死亡, 5 万人受伤。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2006 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美国是否在重复“四川汶川地震模式” 我在 2014 年 1 月 14 日 指出,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12 月 23 日 发生重庆井喷。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 暴雨洪涝灾害; 井喷 - 干旱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 美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灾害链过程: 2011-2012 年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和高温; 2013 年美国发生多次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灾害; 2014 年 1 月美国遭遇极地蜗旋袭击,发生 20 年未遇极寒。 巨大的能量在美国积累,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2016 年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甲烷,这是美国大震的前兆。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 作者:徐徐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 2016/10/2311:52:24 甲烷正在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看上去,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的整个海岸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源。”康涅狄格州海洋开发信托基金创始人、董事 RobertBallard 表示。 由该信托基金所属船只——“鹦鹉螺”号操控的深潜器共发现了 500 个新的甲烷源。此项发现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美国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 不过,要确定来自这些甲烷源的气泡的具体成分,仍有很多工作待做。“我们的团队成员正在分析今年 6 月采集的大范围气体样本。”“鹦鹉螺”号首席科学家 RobertEmbley 介绍说。 Embley 同时表示,此前来自类似地点的样本主要是甲烷,但由水和甲烷构成的甲烷水合物也可以形成。 甲烷拥有加速全球变暖的潜力,因为它锁住热量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 40 倍。弄清楚有多少甲烷正在从这些喷口处涌出以及有多少进入大气层,会使估测其未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成为可能。“第一步是对目前有多少甲烷正从海底涌出获得一个基准值。” Embley 表示。 该团队认为,他们可能将在美国东部海底发现更多甲烷源。“我们希望能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考察季,获得关于相关地点的更加全面的基本信息。” Embley 说。 在此次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罕见和怪异的海洋生物。它们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所属的深海探险船——“俄刻阿洛斯”号操控的深潜器,于今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下来的。(徐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0/358983.shtm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我在 2012 年 2 月 20 日 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 40 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据 2014 年 8 月 18 日 最新报道,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 3 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美国加州的大震正在孕育,已接近爆发极限。 2014-03-1013:18:14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发生 7.0 级地震,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和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469.html 直到 2015 年 5 月,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连年遭遇大旱侵袭。从中部山谷中的小型家庭农场到落基山脉的水力发电站均受到降雨减少的影响艰难求存,同时高涨的饮用水价格也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水资源价格上涨使许多农场被迫闲置土地,当地许多农业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雨水虽然能够缓解加州的干旱,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近来在德克萨斯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暴雨已经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德克萨斯州,尤其是休斯敦地区,暴雪已经淹没了大片民房,并导致至少 10 人死亡。而在多山的加州,如果暴雨也像在德州和俄州一样在短短数周内倾斜而下,将会导致许多山体滑坡事件,对加州人民安全和经济影响可能还会更大。 1998 年加州连降暴雨导致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2 亿美元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683.html 美国灾难不仅如此,大震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四川地震前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美国加州的干旱已经连续 5 年, 2015 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 2016 年发生拉尼娜,美国大震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关注 9-12 月强潮汐时期的地震高潮。 9 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587.html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雾霾与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关注杜乐天的地球排气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150.html 岳中琦认为,存在地震的天然气爆发成因和雾霾的天然气成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10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1 月 2 日 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 2012 年高温干旱和 2013 年极端天气, 2014 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大震不发,灾难不止。我们在 2006 年的论文中指出,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流感、特大地震、飓风台风、低温冻害将集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074860 最新结论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01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实录
wangdongsheng 2017-7-12 11:18
2008年 北京将举行奥运会。 北京时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七点八级地震,波及有感范围包括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北京、上海、贵州、西藏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十四时五十四分:中国国家地震局确定四川汶川地震为七点八级。 十五时许:汶川驻军和武警部队就地开展救援,成为第一批出现在救灾现场的部队。 十五时五十五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十六时四十分许:温家宝专机从北京起飞奔赴灾区。温家宝在飞机上发表讲话说,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指挥。 十八时四十九分: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某师六千余官兵紧急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 。 傍晚:武警四川总队从成都、马尔康方向抽调两千余名官兵迅速赶往灾区。部队因都江堰道路中断受阻,就地紧急投入都江堰的抢险救灾中。 十九时四十分:中国红十字会紧急启动一级响应预案,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价值七十八万余元的救灾物资。 二十时许:温家宝赶到都江堰。 晚间: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任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任副总指挥。 二十二时许:温家宝前往都江堰市灾情严重的中医院和聚源镇中学查看灾情。在聚源中学前的广场上,温家宝给遗体三鞠躬。 二十二时十五分:国家减灾委针对地震灾情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 十二日晚: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四川灾区紧急下拨二亿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公安部紧急从各地调集消防救援人员和特警各一千人投入救灾。 二十三时四十五分:温家宝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他强调当前第一位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 十二日夜:近四千名四川武警官兵携带救灾装备连夜赶赴灾区,各路救援部队已达万人。 十三日二时:首批一千一百名消防官兵赶赴四川实施救援。 三时二十四分:武警灾区救援总兵力达到一万三千多名。 十三日四十三十分许:济南军区万人驰援汶川地震灾区。 六时三十分::驻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已投入一万六千七百六十人。 七时:温家宝在都江堰再次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他强调,务必要在十三日晚十二时以前打通通往震中灾区道路。 八时许:民政部最新统计称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八省市共九千二百一十九人死亡,倒塌房屋五十余万间。 九时许:总参谋部命令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参加救灾的一万名军人,由铁路输送改为空运。 十时许:中国红十字总会紧急呼吁社会各界为地震灾区民众捐款捐物。 十一时许:温家宝在察看都江堰市一所受灾小学——新建小学后,乘车前往德阳。温家宝在德阳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会后,温家宝驱车赶往重庆灾区绵竹查看灾情。 十二时五十六分:成都军区派出的医疗分队和某集团军一千三百余名官兵已陆续到达距都江堰市约二十公里的震中映秀镇,冒雨展开营救。 十六时许:温家宝来到距离震中不远的绵阳市体育馆看望安置群众。 二十时三十分:温家宝在列车上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强调当前抗震救灾的核心任务仍然是救人。 二十一时许: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已出动五万余人参与救灾,部分军队进入震中核心灾区,目前各地救援已经有序展开。 十四日凌晨:公安部消防局再次调派北京等二十个公安消防总队共五千名官兵,增援四川地震灾区。 十时许:温家宝来到北川察看灾情,他说派出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总计达到十万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十五时三十分:温家宝乘直升机前往汶川察看灾情。 十六时许:官方宣布四川在汶川地震中遇难人数上升至一万四千四百六十三人,被埋二万五千七百八十八人,失踪一千四百零五人,受伤六万四千七百四十六人,六万多人获救。 二十时:汶川映秀镇已吃上空投的食品和饮用水。 二十二时左右:成都至理县迂回道路初步恢复通车。 晚间:胡锦涛再次主持召开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决定增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特警迅即赶赴灾区一线,并从各地和军队继续增调医护人员。要想方设法尽快恢复通往灾区的公路交通,还要切实防止次生灾害发生,避免造成新的损失。 截至十四日,台湾各企业承诺捐款金额约五点六一亿元人民币,创台商对大陆单一天灾捐款纪录,香港各界捐款达到八亿元,澳门为两千七百万元。 十五日凌晨:总参谋部命令陆航、空军部队火速增派七十一架运输直升机飞赴灾区增援。同时,民航部门也紧急派出三十架运输直升机赶往灾区增援。从十二日二十时至今,空军已动用四十余架运输机,累计飞行一百三十余架次,将八千六百余名军地救灾人员和近二百吨物资运抵灾区。 七时:温家宝一行抵达广元青川县视察灾情,他表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受灾的偏僻山村。 九时:全军卫生系统军队卫生系统逾两千名医务人员全部抵达四川灾区。 十时:已有近五千名医务人员在灾区实施医疗救援, 十一时许:外交部称中国政府已同意日本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 十五时:民政部称,地震发生后至今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十三点四四亿元。 十三时三十分:西线理县至汶川公路已抢通至龙溪,至汶川县城还有十公里。 十四时三十分许:军方称现正在十个乡镇进行直升机机降,另有三十多个乡镇正在到达途中,救援部队晚十二时前将进入所有乡镇。 十六时:地震已经造成四川死亡一万九千五百余人,遇难估计五万以上,受伤十万两千一百余人,被埋一万二千三百人,目前已经从废墟中救出一万三千四百余人 后记 :2014年汶川地震6年后的暑假,我与弟子艾庆华博士对灾区重新进行了采访,这是临行前做的功课。资料来源于网络,仅向匿名作者表示感谢。同时参考网络资料补充了军队与地震局的沟通与反应情况: 14:32 分 成都军区命令:部队就近展开救援 14 :40分 地震局通报给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15:20 分 成都军区命令:部队继续做好随时进入重灾区准备 15 :40分 除汶川外,都江堰受灾确认 16:28 分 应四川省地震局请求 军队直升机起飞勘察灾情,但受限于持续暴雨。 5 月 13 日 凌晨 北川灾害确认 。可能至此汶川地震灾害情景已经大概明晰。
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次血的教训: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热度 1 杨学祥 2017-6-26 11:53
又一次血的教训: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杨学祥 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对“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进行初步分析 2017 年 06 月 25 日 19:50 新华网 新华社四川茂县6月25日电(记者陈地、李力可)25日下午“6·24”茂县叠溪山体突发高位垮塌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举行了第六场新闻通气会,对此次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做出了初步分析。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裴向军介绍,此次特大滑坡灾害,经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影像分析,方量在1800万立方米,发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离受灾村庄1250米,无人居住且山体陡峭,坡度在55-60度,人很难上去;同时由于山高植被密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卫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变形——这意味着现有遥感手段发现不了隐患,传统工程地质勘探手段也难以开展。    此外,地质灾害发生地处于松坪沟断层,历史上地震频发,包括1933年叠溪地震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给地层带来的是深部岩体损伤——也就是“内伤”而不是“皮肤病”。受地震影响,山体稳定性下降,遇到降雨更容易诱发滑坡。日本关东地震等历史上大地震几乎都在震后出现过大灾的案例。该现象如何解决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指挥部发言人表示,灾害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相关情况会适时向公众通报。 http://news.sina.com.cn/o/2017-06-25/doc-ifyhmtrw3897665.shtml?cre=sinapcmod=gloc=30r=0doct=0rfunc=50tj=nones=0 我在2010年8月9日指出,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血的教训不要忘记! 相关报道 叠溪山体滑坡:地震留下“内伤” 降雨诱发灾害 2017 年 06 月 25 日 23:47 中国青年报 叠溪山体滑坡:地震留下“内伤” 降雨诱发灾害 中青在线四川茂县 6 月 25 日 电(汪龙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宁 实习生 陈凯欣)在四川茂县 6 · 24 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第六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裴向军对此次特大山体滑坡灾害进行了初步分析。 据裴向军介绍,地质灾害发生地位于松坪沟断层,历史上地震频发,包括 1933 年叠溪地震和 2008 年汶川地震。地震为地层带来的是深度的岩体质量损伤,也就是“内伤”而不是“皮肤病”。受地震影响,山体稳定性下降,遇到降雨更容易诱发滑坡。 此次大滑坡规模 1800 万立方米,灾害发生在海拔 3400 米 以上,离受灾村高差 1250 米 。山体陡峭,坡度 55 ~ 60 度。据村民反映,滑坡前斜坡没有裂缝。同时由于高山植被密集,高精度卫星遥感受其遮挡,难以拍摄到坡体的变形。因此在灾害发生前没有发现隐患。 在回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关于“周边还有没有类似的隐患”时,裴向军回答说,目前已经成立了滑坡区和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组,相关结果还在调查。此外该区域是一个地震高发区,也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区,没有隐患是不可能。山中有猛虎,专家也想把它找出来,做好提前防范。 以下为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问:山体滑坡和汶川地震有没有关系? 答:汶川地震距离现在时间不长,后果也很严重,大家印象也比较深刻,它对这次山体滑坡事件影响还是有的。大家都知道茂县,我们事件发生的这个地方也是在茂县内,但是烈度不一样,茂县县城地震烈度是 11 度,我们这里是 9 度,所以尽管是一个县,但是地震损伤程度不一样,同时我们也做过调查,这里虽然没有发生很大规模的滑坡,但是地震的次生灾害还是很多的,这是一个情况,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松坪沟,这个地方是一个断层,而 1933 年叠溪地震也留下了很多的堰塞湖,所以说 1933 年的叠溪地震比汶川地震带来的影响更严重,所以影响还是有的。 补充一下,影响肯定是有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汶川地震对山体有震裂松动效应,水容易渗透进山体。 2. 高层效应,就是像挥鞭子一样,鞭子把手轻轻一挥但是鞭子前段就是剧烈的运动,而我们这个滑坡发生在海拔 3500 米 的地方,所以对地震反应强烈。 3. 强震带来的长期效应,从我们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地震的研究来看,他们带来的影响都很长,影响甚至长达 60 年,意思就是,我们通过遥感每年观察灾区的滑坡现象,地震后 60 年,滑坡才会回到平均水平。 问:自从地震发生以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对地震次生灾害还是很重视的,但是这次为什么叠溪还会发生这样的高位垮塌呢?我们有没有可能预见这类事件的发生? 答:我们已经都排查过了,这个村是 1976 年建造的,不是汶川地震后建的,所以不存在选址排查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地震后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做了几次拉网式的排查,也做过详查,我们刚才还布置了更进一步的排查。但是这次为什么没有排查到呢?我们用了一个高位的概念,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人员的排查方式,地质人员调查只能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一般老百姓很少会上海拔 3500 米 以上,地质人员就更少了。同时,由于山上树林太过茂密,粗壮,一般的航拍技术也没法发现问题,高位带来的高度隐蔽性使这次发生的事件没有预见到。 问:我们从肉眼现场观看,村子生存条件是比较恶劣的,那我们从历史来看,历史上也经历过三次大地震,比如 1933 年, 1976 年, 2008 年,那么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打击,而且环境这么恶劣,政府为什么没有进行异地搬迁呢? 答:一般在四川都有一个习惯,大家逐水而居,或者是一个平地大家就能聚集起来,而叠溪这个地方它的基本生产和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包括种植花椒和旅游业。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有些地震灾害隐患点是否进行搬迁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一个是是否具有风险性,另外是考虑老百姓的意见。一般搬迁会有政府补贴,但是补贴不可能完全弥补损失,搬迁难免会带来一定的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有些老百姓不愿意搬。 问:那么平时是否有对老百姓进行他们居住地的风险隐患的告知,他们是否对自身所处情况有个明确的认识? 答: 首先我再说说我们为什么不搬迁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我们要对一整个县城进行搬迁,可是这附近就没有完全没有风险的地方,那么只有搬出很远,这样一来首先老百姓不愿意,二来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我们的人口密度太大,老百姓也不愿意搬到完全没有生活条件的地方重新开始。 那么现在针对你这个问题,我们国土资源部门有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叫做群测群防,老百姓自己观察观测,这给我们预防地震灾害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他自己观察观测,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做演练做培训,我们还一般设有一个群测群防员,比如房子后面有一个不稳定斜坡,我们就会配置一个监测员,一旦有问题就会进行疏散,这事儿我们做了非常多,也非常清楚各个地方所处的条件和环境,但是没办法,他就是要在这儿住。 有些沟口还有泥石流,有些地方几百年才发生泥石流,属于低频泥石流,老百姓也赌,就认为几百年都没有发生过怎么会有问题。这就是客观的情况,大家要理解。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卓有成效,今天看到的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我们现在技术条件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准备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把卫星飞机无人机全部用起来做隐患早期识别,让处于高位的地区尽量避免灾害发生,我们也在想办法。 http://news.sina.com.cn/c/2017-06-26/doc-ifyhmtrw3912729.shtml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 已有 4535 次阅读 2010-8-9 04:42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甘肃舟曲,泥石流 推荐到群组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 ——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杨学祥 2010 年进入灾害多发时期【 1 】: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四月;中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 2010 年 1-3 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5-6 月特大暴雨和洪水袭击中国南方,高温干旱袭击北方; 7-8 月南方高温,北方暴雨洪水,北半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南半球低温冻害。 学者苗元华最近指出, 8 月 8 日凌晨 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截止到目前为止已造成上百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物质损失也极为惨重!舟曲县的位置为: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舟曲县与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相距不是很远。事实上,汶川大地震也的确给舟曲附近的地表带来了一定影响,具体见陈龙珠老师发表于 2008 年 6 月 14 号的博文《灾区实录( 1 ):避震帐篷搭建及居民的安全隐患》及今天博文《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补充的相关资料【 2 】。 学者陈龙珠指出,汶川地震诱发特大地质灾害、强降雨诱发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血的教训呼唤人们重视山区城镇在发展中的防灾规划意识,建立遇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巡察、预警机制,以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 】。 一年之前的 2009 年 8 月 9 号,台湾南部的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发生严重泥石流,最终确定有 600 多人在这场灾害中死亡。小林村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陈安老师于 2009 年 8 月 19 日 发表了博文《“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对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 】。 学者陈安指出, 1999 年,台湾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地震,影响深远,可是当时却无法看到或者预见到。随后的十年中,台湾也不断地遇到台风、飓风,可是烈度都没有达到这次莫拉克的程度,于是,那些被震酥皮的阿里山等地都还能够顶得住。可是,大的考验终于来了,就是今年这次台风,原来那些已经脱离了山体的部分就在暴雨和狂风的作用下,变成了泥石流,倾泻而下,雷霆万钧——【4】 杨学祥老师后来又发表了《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对陈安老师的博文进行了点评【 2 】: 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和 2009 年四川泥石流灾害有类似关联,对于 2009 年暴雨和洪水趋势,专家和管理者应该有事前的预见和防范【 5 】。 可惜这些防灾的建议并未得到管理者的关注,血的教训再次发生。“莫拉克”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表明,强震造成的次生灾害至少要持续10年。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2010 年 7 月,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 1 月至 6 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 19522 起,较去年增加 17658 起,增幅为 947.3% ; 464 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 297 人,增幅为 177.8%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6 】。可惜, 1996 年被科学界提出的拉马德雷现象(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至今未被气象预报界研究和关注。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 1957 年、 1958 年和 1968 年、 1969 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 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 10 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 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 【 6 , 7 】。 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血的教训不要忘记!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杨冬红 . 对 2010 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 . 发表于 2010-2-24 6:38: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2 . 苗元华。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兼向一直呼吁防范此类灾害的杨学祥、陈龙珠和陈安老师致敬!发表于 2010-8-821:10:1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142 3 . 陈龙珠。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发表于 2010-8-8 17:29: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096 4 . 陈安 “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发表于 2009-8-198:16:5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207 5 . 杨学祥。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8-198:43: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212 6 . 李珉琦。专家预测 2030 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2010 年 07 月 17 日 01:25 新文化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7 . 杨学祥。 专家预测 2030 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发表于 2010-7-177:24: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51204.html 建议做一次安全大检查:预防天灾人祸周期 已有 1142 次阅读 2015-8-21 17:24 | 建议做一次安全大检查:预防天灾人祸周期 杨学祥 一、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集中爆发 研究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Ms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12 年 PDO “冷位相”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大于等于 Ms8.5 级的地震共 7 次,集中发生在 1947-1965 年,即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8 年。我们预测,特大地震集中在 2004-2018 年发生,目前已经发生了 6 次, 2015-2018 年将继续发生。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二、 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特大地震多发 三、 70% 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跃年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 1990 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 1950~1979 年期间,共有 15 个暖水年,其中 12 年均发生了 8 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 80% 。根据公元前 2000 ~公元 1979 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 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 ENSO 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 。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 、引潮力说 和地球扁率变化说 得到有力的支持。 东太平洋海隆有加拉帕戈斯三合点,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有活火山分布。太平洋暖池与地幔热气排放相关 ,海底火山在秘鲁和厄瓜多尔西边海域的加拉帕戈斯三合点和热点喷出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海底火山比大陆火山要强烈得多,平均每年至少有 100km 3 的岩浆溢出海底,释放的热能为 4.5×10 21 J 。模拟试验表明,冷水下沉和热水上升,都是沿类似热幔柱状的连续通道上下运动,与周围热交换极少,符合刘厚赞等模拟计算结果,即地幔排出的热液会很快覆盖海洋表面 。海底探测资料表明,东北太平洋洋脊有两个地热排泄区,位于 12~24 o N , 110 o W 和 40~50 o N , 135 o W 。大量岩浆由洋脊轴部溢出形成海底火山活动带。 1982-1983 , 1986-1987 , 1991-1992 年 3 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前这两个地热排泄区( 1982-1983 年只有其中一个)表层海水均有持续发展的海面水温( SST )正距平区 。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之间相关 . 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 , 巨大的能源在那里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 . 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 —— 厄尔尼诺和地震群 —— 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 , 看上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 同样 , Daniel A.Walker(1995) 发现 , 在过去最持久的六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 , 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 根据海底火山作用和热液活动 , 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地区是地球上有据可查的最活跃地区 , 在这个地区微小相同的变化或大气压力范围的转移对引发厄尔尼诺的作用是公认的 . 如果这个地区的热活动没有被海洋覆盖 , 这些活动将被认为是引起厄尔尼诺的重要因素 . 四、 太阳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2003 年,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 20 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对比太阳黑子相对数滑动平均曲线与云南历年最大地震强度滑动平均曲线,即年黑子相对数减小时,地震强度增大。据此,作者利用 20 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 4 组 11 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 2 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他们根据地震活动 11 年周期中同相位年的平均强度作外推预报, 2005 年按期前 7 个 11 年周期同相位年的最大地震强度平均推算,可能为 5.69 级上下,仍处于低水平活动期,而 2006 年的地震强度则可能增至 6.37 级上下,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最严重的是 2007 年,该年所处的相位最易发生强烈地震,平均震级已接近 6.7 级,足见该年最可能是云南下一 M 大于等于 6.7 级强震活跃期的开始年,并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 2007 年云南地震强度所以会如此之高,主要是因其正值太阳黑子第 23 活动周的谷值年附近。如往前追溯,自 1700 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 18 次 M 大于等于 7 级大地震中,竟有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谷年附近,使谷年成为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 事实上, 2003 年至今,云南并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的预测没有实现。这很正常, 2003-2007 年之间云南没有发生严重干旱是原因之一。 2007 年预测为太阳活动谷年,实际上发生在 2008 年末 2009 年年初。 4 年过去了,云南地震的天文条件消失了吗? 2009 年,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 1913-1999 年 7 级以上强震(共 13 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4 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 7-12 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 9.3 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 7 级地震多发年。 3 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 7 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 1913 、 1950 、 1970 、 1988 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 1941 、 1976 、 1995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9/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次年 1988 和谷年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7/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8/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4400.html 云南 7 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月亮赤纬角极值、厄尔尼诺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表 2 )。这为我们预测预防地震提供了科学根据:在太阳活动、月亮赤纬角极值、厄尔尼诺三条件的叠加年份,云南地震有较高的发生概率。 五、 地震和大火:天灾和人祸 大火是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居民区环境、现代化生活设施、危险物品管理等等密切相关。不当的使用和管理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祸。 众所周知,日本关东大地震是 1923 年 9 月 1 日 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 7.9 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 15 万人丧生, 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 65 亿日元。 1923 年 9 月 1 日 晨 , 江户市(今东京市)的工人和机关雇员 , 急匆匆赶往工厂、政府部门上班 , 一切井井有条 . 神奈川县等关东县、市、府 , 平静如常 . 人们对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还毫无察觉 .11 时 58 分 , 人们正在坚持午餐前最后两分钟的工作 . 突然 , 地动山摇 ,8.3 级的关东大地震发生了 , 几分钟内 , 几乎整个日本都感受到了这次剧烈的震动 . 震后引起大火 , 火光冲天 , 蔓延整个东京 . 木屋居多的东京有 36.6 万户房屋被烧毁 , 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达 14 万人 , 其中多数人是被地震引发的大火烧死的;横须贺市有 3.5 万户房屋被烧毁;横滨市有 5.8 万户房屋被烧毁 . 估计财产损失 28 亿美元 . 大地震发生时,恰值中午,东京等地的市民忙着做午饭,许多人家炉火正旺。大地震袭来,炉倒灶翻,火焰四溅,火星乱飞。位于关东地区的东京、横滨两大城市不仅人口稠密,而且房屋多为木结构,地震又将煤气管道破坏,煤气四溢,遇火即燃。居民的炉灶提供了火源,煤气、木结构房屋又是上好的“燃料”,几种因素的组合,使东京等地变成一片火海,爆炸声、火灾中人们的呼救声此起彼伏。地震后,火魔开始了在关东地区的肆虐。无独有偶, 1906 年旧金山地震后也发生了大火灾,但其悲惨程度远不及日本关东地区。   火灾发生后,本来火势就难以控制,可是地震带来的冲击波又在这一地区激起了巨大的狂风,失火地区马上变成了一片火海,风助火势越烧越烈。不仅如此,狂风还把火种向四面传播。火种传播到哪里,哪里便燃起冲天大火。工厂在燃烧,学校在燃烧,居民住宅在燃烧……统统都在燃烧。整个东京被烈火吞没,仿佛天在燃烧,地也在燃烧。烈火蔓延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烈火蔓延过程中,凡遇易燃、易爆物品,不是发生大爆炸,就是火焰冲天。由于大部分地区的房屋已在大火前被地震差不多夷平,所以大火可以畅行无阻。东京等地的消防队倾巢出动,准备同火魔搏斗,但由于地下自来水管道遭到破坏,根本找不到水源。消防队员自然无法赤手空拳同大火搏斗,更加之倒塌的房屋已将各条街道堵塞,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消防车进入火场后也寸步难行。面对大火和面对地震一样,人们差不多束手无策,任其肆虐。 最为悲惨的是那些被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如果没有大火,这些人还有获救的可能。大火燃起后,许多废墟、瓦砾中的幸存者被大火活活烧死。一些逃脱地震灾难的人被大火包围。滚滚浓烟将他们熏倒,烈火将他们烧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被烧焦的人肉的刺鼻臭味。关东大地震时间并不长,可是地震后的大火却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直烧得天昏地暗,直到将火场内所有的东西都化为灰烬为止。好不容易逃脱地震的人们,在惊恐万状中又要躲避可怕的火魔。慌乱的人群离开居民区,离开火场,拥向室外的空旷地带。街道、广场、公园、海滩、学校的操场等地,都成为人们逃避大火的避难场所。一时间,许多空旷地带里挤满了人群。 一家军用被服厂拥有一个与体育场相仿的空地,里面挤满了几万名避难者。这里的四周还未起火,暂时还算是安全地带。挤到这里的人群还未来得及庆幸逃脱虎口,大火便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迅速扑来,大火以最快的速度包围了被服厂,包围圈越来越小。困在包围圈中的灾民乱成一团,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即使不被大火烧死,也被踩死了。所有的出口都被烈火封死,人们已无路可走。大火开始吞噬每一个人的生命。浓烟将这里完全笼罩,很多人缺氧窒息而死。在这里避难的 32000 人无一幸免,现场惨不忍睹。 东京全城在这场灾难里丧生的人中, 80% 死于震后大火,幸存者多数被烧伤。在横滨一个公园区里,为逃避大火,几百人跳入水池中。人坐在水里,只有头露出水面,企图以这种方式逃避火魔。但大火袭来后,火星在他们头上乱飞,头发多被烧着。横滨公园里想逃脱大火的 24000 多人被烈火团团围住,活活烧死。连公园里的湖水也被大火烤灼得热气腾腾,跳进湖里的人被湖中热水烫死。大火把日本关东地区变成了人间地狱,到处充满杀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连海滩上的人们也无法保全性命。几千灾民逃到了海滩,纷纷跳进大海,抓住了一些漂浮物和船的边缘。水火本不相容,跳到海水里躲避烈火似乎理所当然。可是,这时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回事。几小时后,海滩附近油库发生爆炸, 10 万多吨石油注入横滨湾。大火引燃了水面的石油,横滨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火海。在海水中避难的 3000 多人被大火烧死。水中尚不能躲避火魔,那么在整个关东地区几乎无处藏身了。在横滨市,大火烧毁房屋 6 万多栋,约占全市房屋总数的 60% 。 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震后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木制结构房屋造成的陆地大火和海滩附近油库发生爆炸造成的海上大火。东京全城在这场灾难里丧生的人中, 80% 死于震后大火,幸存者多数被烧伤。在横滨市,大火烧毁房屋 6 万多栋,约占全市房屋总数的 60% 。这些都是人为因素。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银川。 1739 年银川 8 级地震引起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大火烧了 5 天 5 夜,损失惨重。 (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http://news.163.com/09/0414/16/56SGQKLD00013AOB.html 1906 年 4 月 18 日 5 时 12 分,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一场 7.8 级的地震突然发生。天摇地动,大地如同海浪一般,拱起两三米高,再深深陷下,巨大的裂口吞下地面上的一切…… 70 秒之内,旧金山的大部分房屋被摧毁。 随着有轨电车缆线被扯断、煤气管爆裂、烟囱倒塌……甚至火炉的翻倒,一分钟之内,旧金山有 50 多处同时起火。 其中,也有一些是人祸。因为保险公司只对火灾而非地震损失进行赔偿,有些屋主就放火烧掉已被地震破坏的房子。 旧金山成了一片无法控制的火海,整个城市笼罩在摄氏 1500 度的高温下,钢筋受热下垂、大理石融化、沙岩裂开。火焰在 80 公里 外清晰可见,冲天浓烟高达 8 公里 。几小时内所有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也无法协调整个救灾工作。 消防署署长在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年曾在市议会提出警告说:“旧金山处于地震带,未来某一天的早晨,如果地震发生,我们薄弱的消防系统水源很少,全市将因此陷于火海中。”但议会上却并未有人理会。 这座城市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 为了扑灭大火,旧金山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此时,有人建议使用炸药制造一个隔离带,消防署赞成这一疯狂的想法,芬斯顿也认为这是唯一的办法,市长最后也妥协了。 爆炸声从白天响到夜晚,轰隆声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房屋在爆炸声中变成了一堆瓦砾。但这一做法在房屋众多的旧金山城内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地方,炸药反而加剧了火势的蔓延和扩大。 一队工兵试图炸掉一个药房,由于炸药用量过大,炸毁了半个街区。炸药炸毁了房屋,也把燃烧的被褥、床垫炸上天,散落到唐人街尚未起火的房屋上,华人们拥挤不堪的木屋被飞来的火种引燃,很快被烧得一干二净,这里的中国式庙宇、杂货店、大烟馆、赌场、戏院等所有木结构房屋也都被大火烧毁,连树木也被大火烧光…… 旧金山的 38 万余名幸存者熬过了一个可怕的白天,却迎来了一个狰狞的夜晚,不灭的烈火映红了夜空,将地震后剩余的部分财物化为灰烬。联邦广场挤满了难民,数以万计的人躺在草地上睡觉。政府提供的帐篷搭了起来,晚饭正在准备中。难民们排起了队,准备领取免费提供的晚餐。突然,大火向广场袭来,难民们只好又转移到他处。 地震和随后的 3 天大火,毁掉了旧金山占地 14 平方公里的 520 个街区、约 2.8 万座建筑、 3000 多人丧生,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到 5 亿美元,耗费数十年心血建起的一座城市就这样被摧毁。 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4-07/11/content_553680.htm 六、 天津港爆炸事件的警钟 假若唐山地震再度发生,并引发类似 8 月 12 日 天津港口集装箱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天灾人祸造成的后果你敢想象吗?日本关东地区和美国旧金山的前车之鉴不能忽视。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04-2012 年全球已经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 6 次,其中有两次 9 级以上地震。可是,我们的防震应急准备并没有做好。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曝露出令人震惊的重大隐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85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我建议尽快做一次安全大检查,预防地震带来的天灾和人祸。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487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地震9周年:忘不了的悲剧和被忽视的科学
热度 3 杨学祥 2017-5-12 16:22
汶川地震 9 周年:忘不了的悲剧和被忽视的科学 杨学祥 忘不了的悲剧:明星发文悼念 汶川地震 9 周年 霍建华等明星发文悼念 因为忘不了所以记得 金陵热线 - 社会新闻 来源 : 时间 :2017-05-1213:59:29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   一个无法被忘记的时间;    8.0 级地震,近 7 万人遇难,    17923 人失踪    37 万多人在地震中受伤。。。 http://www.jlonline.com/news/2017-05-12/371061.shtml 被忽视的科学:科学工作者望灾兴叹,多学一点防灾科学才能认清形势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7029.html 我在 2008 年 2 月 22 日 指出,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我在 2008 年 5 月 9 日 指出,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我们在 2008 年 5 月 10 日 指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截止到 2012 年,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相关博文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成因和强震预警 已有 4943 次阅读 2008-5-1909:29 | 我在 2008 年 2 月 9 日 指出,环太平洋 7 级以上强震经过 2008 年 1 月的间歇后,已告一段落,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以适应 2007 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强烈变形。大洋中脊显然是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最先适应新的应力变化。必须密切注意地震的新动向 。 我在 2008 年 2 月 17 日 指出,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8 年 2 月 14 日 18 时 09 分 22.4 秒在希腊南部 ( 北纬 36.75, 东经 21.75) 发生 6.9 级地震。这一预测得到证实。希腊位于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 ( 北纬 29.55, 东经 102.0) 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2-1614:00:11) ,值得关注 。 我在 2008 年 2 月 22 日 再次强调,希腊位于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 ( 北纬 29.55, 东经 102.0) 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2-1614:00:11) ,值得关注。印尼苏门答腊发生7.7级地震是 2008 年第二次 7 级以上强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2 月 8 日 17 时 38 分 ,在中大西洋海岭 ( 北纬 10.7 度,西经 41.9 度 ) 发生 7.3 级地震。两次强震都发生在强潮汐时段(见表 1 )。在经过 1 月的 7 级地震间歇后, 2 月 7 级地震开始增多。 2008 年 1-3 月为弱潮汐时期, 4-7 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在 5-6 月将达到高潮。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这些已经得到多方证据证实的预警当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注意。 我们从 2007 年 3 月开始将强潮汐与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得到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强潮汐与强震的对应规律,我们准确预测了 2007 年 9 月的地震高潮, 9 月 12-13 日,印尼 8 级以上强震连续发生,强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我们的预警广泛地发表在《光明观察》(遭受一次黑客袭击,部分数据丢失)、《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遭受数次黑客袭击,至今未恢复)、《绿色论坛》等网站上。 2007 年 7 月 21 日 我们在《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密切相关。 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8.5 级以上强震发生 11 次, 2000 年全球气候因素已进入类似 1947 年至 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 20 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有 8 个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段。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从 2007 年太阳黑子最低值到 2011 年太阳黑子最高值,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交替频繁发生,是中国地震平静幕与强震幕的转折时期,中国内陆有很高的强震发生几率,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中国强震约有 20-30 年准周期,其中,中国强震幕持续时间为 11-17 年,平静幕持续时间为 8-11 年。 1991~2002 年为第五强震幕,按一般规律,中国第六强震幕将在 2010 年开始。全球强震高发期与中国强震幕重合时期是中国强震最强烈的爆发时期。在 1966-1976 年重合期,中国 7 级以上地震 11 年共发生 22 次,平均每年两次。在 1946-1957 年重合期的 12 年中共发生 23 次,平均每年近 2 次。 2010 年至 2020 年可能发生类似情况。在 1958-1965 年平静期的 8 年中 7 级以上地震共发生 6 次,平均每年不到 1 次。 2002-2009 年平静期的 8 年中, 7 级以上地震在 2006 年前只发生了 1 次。 2002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共 4 年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强震。所以 , 2007-2009 年平均每年发生 1 次 7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极大 。   邓乃恭说,中国正处于地震活跃期,中国大陆地震属于大陆型地震,日本地震则属于板块边缘性地震,这一点中国的台湾地区与日本相同。“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邓乃恭对记者说。他表示,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有些地震能预报,有些则无法预报,现在全球预报地震的准确率只有 20% 多 。 准确预报地震是地学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梦想!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县 8 级地震拉开中国第六强震幕的序幕,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持续时间为 11-17 年的中国强震幕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 王立彬。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原因已有初步结论。 2008 年 05 月 18 日 18:0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80715566344.shtml 2 . 李斌。中国地震局将汶川地震震级从 7.8 级修订为 8.0 级。 2008 年 05 月 18 日 19:0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90215566442.shtml 3 . 汶川地震已造成 32477 人死亡 220109 人受伤。 2008 年 05 月 18 日 16:1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61715566080.shtml 4 . 专家称地震预报系世界难题 准确率仅 20% 。 2008 年 05 月 18 日 10:05 环球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00515564817.shtml 5 . 杨学祥 . 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中大西洋海岭发生 7.3 级地震 .2008-2-9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94.htm 6 . 杨学祥 . 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希腊南部发生 6.9 级地震 . 杨学祥 .2008-2-17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09.htm 7 .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 杨学祥 .2008-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8 . 杨学祥 .2007 年 9-12 月强潮汐预警: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007-7-31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940 9 . 杨学祥 . 关注 9 月地震高潮: 8 月 2 日 至 9 月 2 日 内连续四次 7 级以上地震 .2007-09-0316:00:40 光明观察 .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74.htm 10 . 杨学祥 .9 月北半球低纬度强震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修改稿) .2007-9-1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94.htm 11 . 杨学祥 . 关注 9 月地震高潮: 8 月 2 日 至 9 月 2 日 内连续四次 7 级以上地震 .2007-09-03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74.htm 12 . 杨学祥 . 地震预测可以逐步实现 . 刊发时间: 2007-09-2911:22:50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9/content_678026.htm 13 .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8:02: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831.html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已有 4085 次阅读 2008-10-1116:45| 个人分类 : 灾害预测 | 关键词 : 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四川汶川 8 级地震,震前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推荐到群组 我在 2008 年 3 月 2 日 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 2006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5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 3 个月后,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 156 米 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 。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 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 —— 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 。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 —— 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 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 4 次预警 ,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 杨学祥 .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 年 9 月 24 日 ( 气象港 *20060924*wz185*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 杨学祥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于 2006-10-0419:18:01 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 年 10 月 04 日 ( 气象港 *20061004*wz192*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 .2006 年 9 月 15 日 ( 气象港 *20060915*wz179*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 源自:光明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11 .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1-3 页。 12 . 杨学祥 , 陈殿友 , 李守春 .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 西北地震学报 ,1999,21 ( 1 ): 44-47 13 .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 ( 修改稿)。 2005-6-1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 杨冬红,杨学祥。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15 .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 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 2005-9-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 2005-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9 .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8:02: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 发表于 2008-6-220:52: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2008-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 杨学祥 .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2008-5-97:25 :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702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312 次阅读|3 个评论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
池顺良 2017-5-11 09:38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0376#.WRO-gexie3I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pdf 池顺良1,2,池亮2,池毅3 1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2鹤壁市地震局,河南鹤壁 3鹤壁市防震技术研究所,河南鹤壁 收稿日期:2017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4月26日;发布日期:2017年4月30日 摘 要 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马瑾院士由岩样加载实验发现岩石加载临近强度极值进入亚失稳 阶段,发出应变、位移、温度变化特征信号,之后岩样破裂。大地震前是否能观测到这些信号?观测到 了,如何识别应力已达峰值强度?姑咱地震台YRY-4分量钻孔应变仪汶川大震前550天中接收到3700多 个异常应变脉冲,震后衰减。2014年底发现,脉冲出现初期,表征脉冲数据自洽性的k值大于0.99;大 震前夕k值逐渐减小至0.4,数据失洽。地层连续无裂隙是应变数据满足自洽的条件,失洽是震源区地层 连续性破坏越来越严重,大震将发生的标志。汶川大地震前五个月时出现5天中一个脉冲事件也没有的 平静期,脉冲事件再度增多后大地震发生。岩石加载声发射现象,加载接近峰值强度出现声发射平静期, 继续加载声发射再现后岩样破裂。在数千脉冲事件背景下,出现数据失洽及平静期,这两项特征有助于 判断地层加载进入亚失稳阶段及何时达到强度峰值,地震必将发生。2013年芦山7级地震前的440天中, 姑咱台又记录到1000多个脉冲事件,震前2个月时又出现5天平静期。在适当位置布设精密应变观测网, 有可能观测到,并能识别出“有助预报的地震前兆”。汶川、芦山地震观测中得到的认识,具有普遍性 还是特例,还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关键词 汶川地震,四分量应变观测,事件平静期,数据失洽,地震成核 1. 引言 大地震能够被预测预报的前提是震前发出可被监测到的地震前兆。美国Science 杂志在创刊125 周年 之际把“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列为125 个最具挑战性科学问题之一,首先提出是否存在有 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这个前提条件。若这种前兆信号可被人类布设的精密观测仪器监测识别,并据此定 出相当精确的地震三要素,大地震原则上就能被预测预报。但迄今地震学家仍未寻找到这种具有普适性 的确定性地震前兆。所谓确定性地震前兆就是“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 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 。这样的确定性地震前兆若存在并能被观测到,无疑有 助于地震预报实现。 马瑾团队在无数次岩样压裂实验中观测到,岩样加载临近强度极值进入亚失稳阶段,会发出应变、 位移、温度变化等特征性信号。这时即使外载不再增加,断层亦进入不可逆自失稳演化阶段。“不可逆 过程的存在是地震可预报性的基本逻辑基石。抓住亚失稳阶段的特点也就是找到了与地震发生有唯一关 系的过程。以往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角度的观测只是力学过程引起的结果,它们与力学过程之间的关 系不是唯一的,而断层所处的应力状态才是本质…亚失稳阶段位于强度极限点(O)和失稳点(B)之间,识别 出亚失稳开始时间(O),在实验室能屡屡提前预测失稳的开始,问题在于在野外我们很难确定断层所处应 力状态 。” 岩样破裂前发出的应变、位移、温度变化等特征性信号,就是“有助于预报岩样即将破裂”的“确 定性前兆”。 实验室研究的动力学条件、构造条件、介质条件都比较简单,野外地质构造复杂、加载条件多样、 台站稀少。有没有观测到大地震发生前,震源在地应力作用下进入亚失稳应力状态,发出“有助于预报 地震前兆”的实例呢?根据这种地震前兆我们能够判断识别出断层所处应力状态已达强度峰值,大地震 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网络工程”于2006 年10 月28 日在四川姑咱地震台安装了YRY-4 型分量钻 孔应变仪,11 月1 日产出数据,一年半后汶川发生8.0 地震。姑咱台记录下了汶川地震前550 天中异常 应变数据的变化。根据异常应变数据流的时间变化特征,可以识别出断层所处应力状态何时达到强度峰 值。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下文这份宝贵的应变记录数据告诉我们,汶川8.0 和芦山7.0 两次大地震前,大自然发出了“有助于 预报的地震前兆”。 2. 由精密应变观测数据识别震源区进入亚失稳应力状态 大地震发生,本质上属于力学过程。震源深达数十千米,不可能直接测量震源区绝对应力是否达到 强度极限。但震源应力临近强度极限进入亚失稳阶段,地层蠕滑、应力释放调整发出的微弱应变信号能 被安装在数十至百米深隔离地表噪声的精密应变仪器观测到。观测地层应力、应变变化有望获取地震孕 育过程中发出的应变活动信息,从而了解岩层断裂活动所处应力状态。 2.1. 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技术特性 地层应变观测早期用伸缩仪。山硐中相距约百米的基墩间悬吊石英管作长度基准,测量基墩间距L 变化ΔL,测得地层应变ε = ΔL/L。为获得平面应变三分量,需设置不同方向三台伸缩仪。伸缩仪分辨率 ~10−10,可记录应变固体潮、应变地震波及断层预滑移或慢地震释放的应变阶跃等地层应变活动。但高昂 的建设费用及选点困难限制了伸缩仪广泛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日、中研制钻孔应变仪。钻孔仪将测长基线缩到0.1 米,装到固结于地层的 圆筒形探头中。从圆筒三个不同方向直径变化,可解出地层应力应变状态变化,分辨率可达~10−11 。 YRY-4 型应变探头有互成45°交角四条测线。测线1、3 路,2、4 路互相垂直。只要钻孔地层满足连续弹性变形条件,无论出现怎样的异常应变,只要四路观测量满足:(S1 +S3) = (S2 + S4)自洽方程,就能确定这是地下应变变化的真实反映 。 我们将两组面应变数据的相关系数k 值是否接近于1,来表征钻孔应变观测数据是否自洽。 经过四十年试验、改进,(S1 + S3)与(S2 + S4)的相关系数k 值,无论是短期数据还是长达数年的应变 数据,k 值都能超过0.999。我国在“十五”期间布设的分量钻孔应变仪,产出资料质量比较高,可以比 较可靠地用于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分析。 “十五”配置的数采器采样率每分钟一次,姑咱台仪器至今已连续工作10 年,数据完整率99.8%。 2.2. 汶川、芦山地震前异常应变事件数的时间变化 2006 年底投入运行的38 个YRY-4 型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台分布在全国各地。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 大地震发生,最近的姑咱台在汶川震中西南150 千米处,其它台都在280 千米外。 姑咱台位于南北流向大渡河西岸。图1 是姑咱台2006 年11 月1 日到2016 年12 月31 日长达十年整 点值观测数据。纵坐标应变单位为纳应变,定义压缩向负。 应变数据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仪器安装初期的快速漂移;因温度、降雨及大渡河水位引起的年变化 ;幅度为1~4 × 10−8 的应变固体潮以及幅度更小的气压扰动应变。不同成分应变都满足自洽条件。 姑咱台十年数据(S1 + S3)与(S2 + S4)的相关系数k = 0.9997。数据漂移、温度及水位引起年变及气压扰动应变都与地震孕育无直接关系,与汶川大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是周期约十至数十分钟的应变脉冲与阶跃信号,这种幅度较小的信号在多年变化整点值图上显示不出,需在日记录曲线上观察。 图 2 显示典型的日常应变记录曲线。以2007 年1 月1~3 日应变曲线为例,固体潮光滑而规则,(S1 + S3)、(S2 + S4)两组面应变全日相关系数k = 0.9995。在t = 2119~2130 处出现一个幅度2.7 × 10−9 压性阶跃,阶跃数据组的k = 0.9997,表明是地下真实的应变变化。 应变探头用水泥固结在40 米深坚硬花岗岩钻孔底部。钻孔近旁要加数百吨载荷才能让40 米深处地 层产生2.7 × 10−9 应变。这些阶跃到底是什么力引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之后,阶跃和脉冲更频繁,幅度更大,几乎没有一天固体潮是光滑、规则的。图3 是2008 年3 月 28 日至31 日4 天的记录,与一年多前图2 中光滑的固体潮记录相比,就像心脏病人的心电图。此时离 地震发生只有一个半月。 图 1. 姑咱台2006 年11 月1 日到2016 年12 月31 日十年整点值观测数据 图 2. 四川姑咱台2007 年1 月1~3 日,应变数据图形 图 3. 四川姑咱台 2008 年3 月28~31 日,1~4 路应变数据图形 一个半月后,汶川8.0 级地震爆发。图4 是从2006 年11 月7 日到2008 年5 月10 日汶川地震发生 前的550 天中姑咱台每10 天记录到的应变阶跃与脉冲事件数的变化。 图 4 显示,异常计数逐渐上升,到2007 年10 月,每日平均事件数达到11 个。但在2007 年11 月 21 日至25 日,脉冲和阶跃突然消失,这五天中竟然没有出现一次脉冲或阶跃事件!图5 是这五天的记 录图,固体潮记录突然变得规则而光滑,而这五天前后的潮汐图形就如图3 所示,因叠加大量异常脉冲 而“惨不忍睹”。 图 4. 汶川地震前,2006 年11 月7 日至2008 年5 月10 日,姑咱台每10 天记录到应变阶跃与脉冲数的变化 图 5. 四川姑咱台 2007 年11 月21~25 日,1~4 路应变数据图形 此时离汶川地震还有五个月。 在出现五天平静期后,异常应变活动再次活跃,5 月12 日汶川发生8.0 地震。地震后应变固体潮上 脉冲和阶跃的频率和幅度又逐渐减小。到2012 年上半年,平均每天事件数降低到0.3 个。 汶川大地震五年后,2013 年4 月20 日,芦山发生7.0 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相似,异常脉冲计数在 2012 年底达到峰值后转为下降,在2013 年2 月10 日~14 日出现平静期,五天中没有一个脉冲与阶跃事 件,固体潮记录与图5 同样规则、光滑。之后,阶跃与脉冲再度出现,两个月后发生芦山7.0 地震 。 图 6 是从2012 年2 月1 日到2013 年4 月20 日芦山地震发生前,姑咱台每10 天记录到的应变阶跃 与脉冲事件计数的变化。芦山地震发生前的444 天中共发生应变阶跃与脉冲事件1066 起。 图 7 是姑咱台2013 年2 月10 日至14 日五天的记录图,固体潮记录突然变得规则而光滑,图中横坐 标t = 7100 处固体潮上的竖线是俄罗斯7.3 级地震震波。两个月后,芦山地震发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前550 天中有3766 起阶跃或脉冲事件,平均每天6.8 次。到2007 年10 月,事件数 增加到每天11 次。如果这些事件在时间上是随机分布的,5 天时间中一个事件也不出现的慨率极小,连 续五天没有一次事件、这种概率上几乎不可能状况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五年后的芦山7.0 地震前440 天中有1000 多起阶跃或脉冲事件。到2012 年12 月,事件数增加到平 均每天10 次。在7.0 地震发生前2 个月时,再次出现事件平静期。两次强震前均出现平静期这样的小概 率事件,说明出现平静期现象与大地震发生之间存在必然性物理联系。 姑咱台记录到的应变异常与汶川地震发生时间上的相关性如此明显,2009~2011 年间多位学者撰文, 认为这些异常应变与汶川地震有关,记录到的异常应变是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发出的前兆信号 。 文献 指出:“该台钻孔应变观测良好的自检结果,说明了观测应变变化的可靠性…这种持续出现 的异常变化与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步,不是环境干扰因素造成。异常变化与同震阶跃变化的一致性,进一 步说明这种异常应该是构造运动的表现。超限率分析结果显示: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 图 6. 芦山地震前,2012 年2 月1 日至2013 年4 月20 日,姑咱台每10 天记录到应变阶跃与脉冲数的变化 图 7. 四川姑咱台2013 年2 月10~14 日,1~4 路应变数据图形 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密切的相关性…姑咱台观测到的异常应变变化可能是极 其重要的。如果应变地震前兆是这种形态的,那么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就有希望迈出关键的一步。” 密切的相关性可以论证这些异常应变是汶川地震的前兆,但却不能确定之后不久大地震一定会发生。 文献 “对这种前兆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这种前兆现象与‘地震前驱波’相去甚远, 其统计特征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现象类同。” 对岩石加载破裂全过程声发射现象的研究指出,在加载接近峰值强度时监测到的声发射事件率明显 下降,出现声发射平静期,岩土工程据此预测工程灾害事件 。 将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与岩石破裂实验类比,应变脉冲异常事件看成岩石破裂实验中的“声发射”, 出现脉冲异常事件平静期,表明加载已达峰值强度。此时段与马瑾岩石破裂实验中的“强度极限点O” 对应 。 平静期后事件计数恢复上升表明加载已越过峰值强度,进入“准静态向准动态释放转换点A”,最 后不可避免进入失稳点B,岩石破裂。 马瑾院士岩石破裂实验中从“准静态向准动态释放转换点A”到破裂发生的“失稳点B”,只有3 秒钟时间。汶川地震事件计数出现平静期到强震发生还有五个月,两者时间相差四百万倍。 岩石破裂实验应变加载速率为10−7/s,大地构造运动的应变速率通常在10−13~−15/s,两者速率相差也 达百万倍。大自然加载和人类实验室加载不同的时间标度,给了我们防备强震袭击的时间。 震前出现数千异常应变脉冲事件,在计数不断上升过程中突然出现平静期,之后事件计数又恢复上 升直至地震发生这一现象,是汶川、芦山地震孕育进入“亚失稳状态”发出的地震先兆,“标志着地震 发生已不可避免,因此这个阶段与地震发生有唯一性的关系 ”,这些异常应变脉冲信号是“有助于预 报的地震前兆”。 2.3. 汶川大地震前异常应变数据从自洽向失洽的变化 汶川地震前,异常应变数据从自洽向失洽有规律的演变是确定这些信号的确是汶川地震“有助于预 报地震先兆”的又一判据。 仪器安装初期,固体潮记录上横坐标t = 2119~2130 阶跃图形的k = 0.9997,表明早期的阶跃异 常应变也满足自洽条件(图2)。这些压性应变阶跃,压力增强时间在4~12 分钟,这种时间尺度数百秒的 应变阶跃,具有尖锐起始、且全部带有压性特征看,它们正是与断层滑动破裂发生的慢地震活动有关 。 2007 年8 月前,每日全天的k 值大于0.999。2007 年8 月后,阶跃与脉冲应变数据的k 值变小。图 8 是2008 年2 月18 日的应变数据。当天脉冲数不下16 个,图上6 个脉冲的k 值在0.65~−0.3 之间,当 天全日k 值为0.9745。 到 2008 年4 月24 日,全日相关系数降低到k = 0.9414,18 天后汶川地震爆发。 异常脉冲在两路差应变曲线上也同时出现相应跃变。各个脉冲的附加应力方位十分分散。姑咱台位于汶川西南,找出附加应力方位在44˚~57˚,大致对着震源方位不同时间段的15 个事件的k 值,绘出异常脉冲k 值的时间演变图(图9)。 图 9 显示,震源方向应变脉冲的k 值从2007 年初的0.99 逐步下降,到汶川大地震临震前夕降低到 0.38。 姑咱台接收到的应变信号中包含了不同成分,强震到来前自洽性下降的是那些幅度很小的“脉冲和 阶跃”异常应变部分。没有叠加脉冲的固体潮的自洽性并不随着大震临近而降低,大渡河水位变化应变 也如此。 为什么汶川强震发生前,异常应变数据失洽逐渐加剧? 图 8. 四川姑咱台 2008 年2 月18 日,应变数据图形 图 9. 震源方向应变脉冲(附加应力方位在44˚~57˚范围内) k 值的时间演变 钻孔应变观测计算公式由力学家潘立宙根据无穷大弹性薄板圆孔变形模型导出,由这个公式体系, 我国的4 分量应变观测具有(S1 + S3) = (S2 + S4)数据自洽特性。 潘氏公式理论推导中隐含了一个前提:无穷大弹性薄板是均匀、连续的。均匀、连续假定是实际地 层状况的近似。我国分量钻孔应变前兆台网一批台站观测数据自洽,说明均匀、连续性假定是足够精确 的。 地震学研究指出,大地震发生前,微破裂首先在孕震区的“脆弱区域”发生,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 大,通过震前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活动等方式,脆弱区范围逐步扩大直到边界应力集中,微裂隙 区域不断扩展、连通,达到岩石强度时,地震发生。地震发生前的这一过程称为“地震成核” 。 汶川地震成核区不断生长扩大,破坏了介于震源和姑咱台之间介质的连续性条件,自洽方程的理论前提遭到破坏,潘氏公式适用的条件就不再成立。这就是姑咱台观测到的应变脉冲和阶跃数据从自洽向失洽转变的原因 。 从震源处发出的异常脉冲和阶跃应变,需要通过震源成核过程中不断扩大的裂隙区传递到台站钻孔 处,其自洽性随裂隙区的扩大不断降低。而固体潮、大渡河水位变化引起的应变传递到钻孔中,无需经 过震源区,自洽性始终不变。 异常应变数据自洽性分析让“有助预报的地震先兆”又多了一个判据。 姑咱台连续观测数据记录了这些应变扰动信号的发生–平静–再发生及自洽性受到破坏,接着汶川 大地震发生的过程。在大地震发生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了“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只是,当时我 们还无法完全解读这些信息。 3. 讨论 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接收到汶川大地震前大量异常应变脉冲信号,这些信号是否也被其它观测仪 器接收到了? 离震中70 千米的成都郫县有一台JCZ-1 型超宽频带地震仪,仪器的BB 通道频带50 Hz~360 秒。姑 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接收到大量异常应变脉冲时,JCZ-1 地震仪上并无相应记录。但从2008 年4 月30 日开始,JCZ-1 地震仪记录中出现超过噪声背景几倍的微弱脉冲。从5 月11 日3 时起,记录到一系列周 期约200~500 s 的脉冲,次数随强震临近明显增多、强度增大,直至强震发生。 姑咱台 YRY-4 型分量钻孔应变仪2008 年5 月11 日分采样记录上,1: 54、3: 58、4: 25、9:58 记录到 4 个压性应变脉冲,脉冲最大幅度达到1 × 10−8,19: 38、22: 36 记录到2 个压性阶跃。 郫县台 JCZ-1 型超宽频带地震仪2008 年5 月11 日,BB 通道东西分量记录,有3 个事件与姑咱台 4: 25、9: 58 出现的压性脉冲事件、22: 36 出现的压性阶跃事件相对应。脉冲事件可视为连续出现的压性 -张性阶跃,在地震记录图上显示为位移方向相反的一对脉冲。 郫县台距震中更近,5 月11 日记录到的事件比应变仪更多,尽管也只有单台记录,无法定位,但从 接收到这些脉冲一天后大震即发生看,这些脉冲从震源区发出的可能性极大。 姑咱台位于汶川震中西南,成都郫县台位于汶川震中东面,两台不在同一位置,中间隔着龙门山断 裂带,两个台记录的物理量也不同,上述比对说明两种仪器在临震前出现都较为剧烈的反映,部分事件 在时间上被同步接收到。 4. 结语 1966 年邢台大地震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地震预报,李四光领衔攻关任务。李老认为:“地 震是可以预报的,不过我们得艰苦细致地工作,以探索发生地震的规律是什么…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 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地震就是岩石受到力的作用,达到某一个临界程度,岩石承 受不了的时候,便会发生破裂而产生震动” 。 为观测岩石中应力变化,他组织技术人员研制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仪器。初期的“电感地应力仪”灵 敏度低、抗干扰能力差,观测不到能检验仪器客观性能的固体潮。经四十年台站观测试验改进,我国四 分量钻孔应变仪终于达到科学观测仪器要求:观测到清晰、可比对的固体潮和地震波;观测数据满足自 洽性要求,k 值达到0.999 以上(k = 1 为理想值)。38 套四分量钻孔应变仪于2006 年底被布设到地震活 动带。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对中国是一场巨灾,但经四十年攻关研制成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下了汶川地 震期间海量数据,震后八年的回溯性研究,从中找到了“有助于预报地震先兆”的踪迹,找到从中判别 何时进入亚失稳阶段的特征和参量,在掌握大地震发生规律的征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实验室岩石加载试验与强震发生现场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孕育地震的地质构造类型众多,从汶川、 芦山地震观测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具有普遍性还是特例,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充实完善。 在密度较高的应变观测网中,有三个以上台记录到异常脉冲或阶跃,就可能确定异常源位置;追踪 其分布、扩散情况及应力状态的演变,能获得强震孕育过程中更丰富的时、空、强信息。 汶川大地震前姑咱台接收到的这些异常应变阶跃和脉冲,按现有认识,属于基本不发射地震波的“静 地震”或“慢地震”。当真正观测到它们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这些“地震”的性质,比如它的标 度性质,与“可见的”地震完全不同。并且比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目前,甚至还没有一个恰当的、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静地”、“慢滑动”、“深低频脉动”等的分类,来描述这一全新的“地震家 族” 。 如何根据多台观测数据确定异常源位置、震级等参数,地层中断裂及不同物性界面对应变传播的影 响,需要在实际观测中积累知识。 李四光当年在力学家帮助下得出了由钻孔观测数据计算应力、应变场变化的理论公式。这适用于地 层中无强震孕育的状态,作为正常背景很重要。但强震正在孕育,地层中裂隙在不断生长扩展的理论模 型还未建立。 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大地震发生本质上属于力学过程,观测地层应力应变与大地震孕育的关系最 为直接。在高精密应变观测仪器性能达到科学性要求后,加速观测台网建设,布下“天罗地网”,不放 过每一个强震震例并仔细解剖,总结出强震孕育的可相互验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规律,世人关切的地 震预报难题就能尽早破解。 马瑾在岩石压裂实验中发现进入亚失稳阶段,应变、位移、温度变化出现协同化进程。除了应变, 位移、温度观测,也有助于判断地层失稳的不可逆转和临近 。 一次未能作出预报的强震会夺走数万生命,我们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过程中,某些 强震袭击的伤害也许就能得以避免 。 致 谢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的启示和帮助。中国科学院大学石耀霖院士 对文章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运泰, 吴忠良, 吕苑苑. 地震学今昔谈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56-63. 马瑾. 从“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说起 . 科学通报, 2016, 61(4-5): 409-414. 马瑾, Sherman, S.I., 郭彦双. 地震前亚失稳应力状态的识别——以5˚拐折断层变形温度场演化的实验为例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42(5): 633-645. 马瑾, 郭彦双. 失稳前断层加速协同化的实验室证据和地震实例 . 地震地质, 2014, 36(3): 547-561. 冯德益, 潘琴龙, 郑斯华等.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 地震学报, 1984, 6(1): 41-56. Gladwin, M.T. (1984) High Precision Multi-Component Borehol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55, 2011-2016. https://doi.org/10.1063/1.1137704 邱泽华, 石耀霖. 国际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 . 地震学报, 2004, 26(s1): 162-168. 邱泽华, 张宝红. 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 国际地震动态, 2002(6): 5-9. 潘立宙. 测量地应力的钻孔变形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编. 地应 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1-47. 潘立宙. 与地应力测量有关的几个公式的推导和讨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震 地质大队编, 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163-203. 张晶, 刘琦. 四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6): 6-9. 邱泽华, 石耀霖, 欧阳祖熙. 四分量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5(1): 118-122. 张凌空, 牛安福. 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曲线年变现象成因探讨 . 国际地震动态, 2015(9): 104-104. 邱泽华, 杨光, 唐磊. 芦山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1): 158- 161. 池顺良, 刘琦, 池毅, 等. 2013 年芦山Ms7. 0 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 地震学报, 2013, 35(3): 296-303. 刘琦, 张晶, 池顺良, 等. 2013 年芦山Ms7.0 地震前后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时频特征分析 . 地震学报, 2014, 36(5): 770-779. 池顺良, 池毅, 邓涛, 等. 从5.12 汶川地震前后分量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异常看建设密集应变观测网络的必要 性 . 国际地震动态, 2009(1): 1-13. 邱泽华, 周龙寿, 池顺良. 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29(4), 1-4. 邱泽华, 张宝红, 唐磊, 等.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 40(8): 1031- 1039. 池顺良 等 214 刘琦, 张晶.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31(4): 6-9. 李庶林, 唐海燕. 不同加载条件下岩石材料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 .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1): 147-152. 尹贤刚, 李庶林, 唐海燕, 等. 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2): 3383-3390 尹贤刚, 李庶林. 岩石受载破坏前兆特征——声发射平静研究 . 金属矿山, 2008, V38(7): 124-128. 徐东强, 周昌达, 许昭永. 岩石试件刚度及压力机刚度对岩石主破裂前声发射相对平静的影响 . 地震研究, 1994, 17(8): 802-807. 马胜利, 蒋海昆, 扈小燕, 等. 基于声发射试验结果讨论大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现象的机制 . 地震地质, 2004, 26(3): 426-435. 川崎一郎, 陈会忠等译. 何谓慢地震: 探索巨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3, 25-38. 王迪晋, 李正媛, 吕品姬. 慢地震研究综述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s1): 21-25. 吴忠良.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 国际地震动态, 2001(9): 1-5. 池顺良, 武红岭, 骆鸣津. 钻孔应变观测中潮汐因子离散性与各向异性原因探讨——“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 分量钻孔应变仪首批观测资料分析解释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6): 1746-1753. Dodge, D.A. and Beroza, G.C. (1995) Foreshock Sequence of the 1992 Landers, California, Earthquak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rthquake Nucle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00, 9865-9880. https://doi.org/10.1029/95JB00871 Ohnaka, M. (1992) Earthquake Source Nucleation: A Physical Model for Short Term Precursors. Tectonophysics, 211, 149-178. 池顺良, 张晶, 池毅. 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 . 国际地震动态, 2014(12): 3-13. 李四光. 论地震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7: 5, 130-136. 吴忠良, 蒋长胜, 彭汉书, 等. 与地震预测预报有关的几个物理问题 . 物理, 38(4): 233-237. 马钦忠.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 地震学报, 2014, 36(3): 500-513.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pdf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3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预报的中国道路必胜
热度 18 池顺良 2016-7-27 10:05
前言 唐山地震已过去40年,它造成的伤害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有志气的中国地震工作者始终牢记50年前周总理的交代:“地震预报问题,你们要好好攻!人口这么多的国家,攻不破这点怎么能行啊!。” 汶川地震之后吹起了一股歪风,“地震预报不可能”、“地震预报是伪科学”、“海城地震预报是瞎猫撞到死耗子”等言论疯传。若这种错误思想泛滥甚至成为主流,我国五十载地震预报事业将毁于一旦。 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长、中、短、临四个阶段,怎么可能是瞎撞到的! 我国地震活动地带众多,7级以上地震平均约7年发生一次。如何保护我们不受地震袭击被夺去生命? 最近放映的电视剧“海棠依旧”第24集再现了50年前邢台地震时的情景。毛主席听周总理向他汇报邢台震情时对总理说:“那地方土坯房多,伤亡肯定少不了…传达我的命令:救死扶伤,刻不容缓。…恩来,请代表党中央代表我对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和深深的歉意。…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没有让他们住上结实的房子,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无法做到震前预报。但是请他们放心,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快速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我建议国家科委会同科学院和相关研究单位一同赶往灾区深入考察地质情况,吸取今天的惨痛教训,把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地震规律,我们解决它。不能再让我们的老百姓无辜地死去。” 汶川地震后国家没有撤销地震局,地震监测投入还逐年增加,地震预报仍然作为一件国家急需解决的大事。在地震灾害这个共同敌人面前,让我们牢记主席的话:“吸取今天的惨痛教训,把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地震规律,我们解决它。” 这篇博客的最后部分,介绍了中国地震工作者如何从汶川大地震前后的观测数据中终于找到了对地震预报至关重要的汶川地震的“确定性应变前兆”,尽管这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8年以后。能够做出这一重要发现,与中国地震预报道路的特点之一:“政府对地震预报事业支持的长期坚持”密切相关。 中国地震预报经历了成功和更多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道路上,让我们坚定决心和道路自信,全力科学探索,科学寻找突破口,科学组织力量,一定会步步取得进展,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地震的科学预报。一定尽早圆满完成主席交代的任务:“解决它。不能再让老百姓无辜地死去。” 地震预报的中国道路必胜 池顺良 1. 地震预报从积极到消极的转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系列强烈地震袭击智利、美国、日本、中国,激起社会和公众对地震预报的强烈需求。 日本地震预报开始于1964年新泻7.5级地震。1968年又发生十胜7.9级地震,地震预报的必要性被提到内阁讨论,地震预报计划列入政府预算。 美、苏等国也在加紧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加大地震预报探索力度。 我国大规模地震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地震造成5万人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周总理号召地震科学工作者深入现场总结经验,发扬独创精神,积极实践,努力突破地震预报科学难关。中国地震科学家在边探索、边实践预报道路上,1975年成功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挽救了数万人生命。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使得国际地震学界对地震预报一度相当乐观,许多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都深信,系统地进行短期、临震预测是可行的,关键是布设足够的仪器以便发现和测量地震前兆。 然而,尚处于经验性的地震预报方法未能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做出临震预报。日本地震学家预报的东海大地震一直没有发生,1995年阪神7.8级地震未能预报,日本对地震预报态度从积极转向消极,“地震预报计划”被搁置。 多次强震预报失败,盖勒等美国学者关于“地震无法预测”的观点在地震界逐渐占了上风。 日、美在“地震预报”世界科学难题面前退缩,悲观论让各国研究者对地震预报“敬而远之”。 尽管地震预报的悲观论调也传播到了中国,但中国没有撤销地震局,地震预报仍然作为一件急需解决的大事,地震监测与各项探索研究工作仍在有序进行。 2. 地震预报的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只要组织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献身实干的人才,任何难题都难不倒中国。 1966 年邢台地震后,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国务院成立相应政府机构,组织起一支由地球物理、地质、大地测量等多学科地震科学研究队伍,以边探索、边实践的地震预报模式,拉开了我国地震预报科学攻关的序幕。 地震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努力探索,依靠当时相对简陋的观测手段,就实现了海城地震在内的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强震预报。 中国将地震预报作为一件“国家大事”在做,美、日等国则作为通常科学探索项目。由此,走上了不同的地震预报探索道路。 2.1 世界最大面积的地震预报试验场 国外地震预报思路是:先在科学上取得突破,然后再考虑预报实践。 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强震发生的规律只能从对强震孕育、发生全过程慎密的观测中获取。日、美、苏等国先后在认为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少数地点建立地震预测试验场,部署观测系统进行密集的强化监测。严酷的事实是,专家在试验场苦苦等待的地震一直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却发生在圈定的试验区之外,半个世纪来,没有一次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地震试验场中!这些地震试验场在坚持监测若干年后停止工作。 由于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预测探索只局限在少数试验场中,地震预报实际上被无限推迟。 我国采取大区域广泛探索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地震前兆观测和地震预报实践,这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覆盖了我国大陆除人口稀少区域以外的大部分区域。使我国地震预报实验场的面积比国外所有试验场的总和还要大得多。 “大区域广泛探索”是我国地震预报与实践区别于日、美等国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我国取得了1975年辽宁海城7.3级、1976年 云南龙陵 7.4 级 、 1976 年四川松潘 7.2 级 、 1995 年云南孟连 7.3 级 等 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强震预报。 1995 年7月12日 云南孟连县7.3级地震发生前,11日凌晨云南省地震局发出临震预报后,孟连县政府迅速组织危房中的群众和师生转移到安全地方。第二天发生7.3级地震,孟连县动马小学、双相小学房屋全部倒塌,县二中16幢校舍倒塌破坏严重,几百名师生无一伤亡。 2.2 政府对地震预报事业支持的长期坚持 1971 年国家地震局成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地震预测预报作为专业地震部门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国家。 周总理在邢台地震现场向中国科技大学地震专业同学提出:“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就是说,总理向科学工作者下达了攻克地震预报科学难题的任务,但时限宽松,长达半个世纪,此期间预报失败均未追责,政府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支持力度还逐年增加。 日本则在1995年阪神7.8级地震未能预报后,停止了对“地震预报计划”的支持。 日本著名科学家上田诚也严厉批评政府在地震预报道路上退缩:“要挽救众多宝贵的生命,短期预报才是王道…在地震学范畴里无法实现短期预报,要实现科学的预报则需要捕捉到地震前兆。为此,首先需要做的是监视大地中应变积累随时间的增加状况…然而,政府的基本方针已定,认定‘短期预报不可行’… 代之以 ‘ 基础研究的探索’为名的新计划及实施不存在科学难关的地震预警项目。于是,在基础研究的名目下,确立了一个当前无需做短期预报,但却能获取更多预算的体制。新计划虽然标榜‘为实现地震预报’,却对地震预报敬而远之。 地震预报研究申 请无法通过审查已经成为一般常识…日本全国的40多个地电观测点被迫关张。” 上田诚也呼吁:“‘地震短期预报’的确不容易,但它不同于长生不老药和永动机的研究,只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作业,成功是完全可以指望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高速发展的亚洲、中东和中南美地区,‘短期地震预报’必将为这些地区的居民带来放心、安全的生活。这也是日本应该并可能做到的最大的国际贡献。”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现在对地震预报的态度是:“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加州理工学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没有预报过一次大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 日、美在“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难题面前退缩了。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投入20亿启动“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该工程使国家级地震观测台站间距缩小到80-100公里。涵盖测震、地震阵列、地震台阵、强地面运动、绝对地磁场、相对地磁场、绝对重力、相对重力、地倾斜、应力-应变、断层形变、区域形变、地电阻率、地电场、电磁扰动、地下水、地下气、地热等数百个测项与手段,并且实现全国联网,共享实时观测数据。相比之下美国正在实施的Earthscope计划也仅在美国西部,仅采用几个手段。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是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工程2007年完工,投入观测。中国的地震监测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地震工作者将在新的、更强有力的工作平台上,努力为人类早日解除强震威胁作出我们的国际贡献。 2.3 决心大、信心足、思路清晰、上下一心 要攻克“地震预报”世界科学难题,决心和信心将决定这支队伍能否取胜。 中国决心攻克“地震预报”世界科学难题时,首先遇到的是地震能不能够预测的认识问题。 邢台地震后周总理即指出:“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预防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我国地震预报探索的主帅李四光也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不过我们得艰苦细致地工作,以探索发生地震的规律是什么。”李四光还提出了以地应力探测为主的攻关科学思路。 1970 年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周总理接见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代表时说:“地应力是肯定存在的,运动的变化一定会有力的表现。地震预报问题,你们要好好攻!人口这么多的国家,攻不破这点怎么能行啊!要有雄心壮志。” 在国家领导人的决心和信心激励下,这支队伍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献身实干的战士。他们边探索、边实践,三十年内成功或部分成功预报了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强震,至少挽救了十万生命。这是中国地震预报的英雄时代。 3. 五十年攻关路回顾 地震预报要求准确预测出地震三要素(地点、震级、时间),这只有掌握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规律才能做到。 只有在地震发生地区布设观测仪器进行观测,记录地震前后观测数据的变化,才能从观测数据分析中寻找到地震孕育与发生的规律。 地震仪是当时最成熟的观测仪器。测震学成为地震预报探索的主要方法。在预报实践中发现,强震往往与“地震空区”、“地震条带”有关;大震前地震活动出现非随机性增高,即所谓“小震闹大震到”及临震“震前平静”现象。海城7.3、龙陵7.4、 孟连 7.3 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小震频繁现象均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震接着前震发生,但小震未必都是前震。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判断这些小震是前震而不是一般的小震群活动,必然会出现虚报。更多的大地震没有前震,又会造成漏报。前兆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是出现漏报和虚报的重要原因。 借用地球物理中电法、磁法、重力方法发展起来的地电、地磁、重力与地下水位、水化等前兆观测方法也遇到类似问题:这些前兆与地震的关系也并不确定,既存在“有前兆、有地震”,“无前兆、无地震”,也存在“有前兆、无地震”,“无前兆、有地震”的情况。前兆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成了地震预报攻关路上的陡坎。 海城地震一年后,唐山地震预报失败就与没有前震有关。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陷于困境。一直没有找到“确定性地震前兆”是重要原因。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有如下说法:“地震学家渴望探索、寻找到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可以在所有大地震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 由此可见“确定性地震前兆”对地震预报有多么重要。 “确定性地震前兆”存在吗?到哪里能寻找到呢? 地震局地质所马瑾院士根据岩石加载破裂试验指出:“地震是一个力学过程,断层处于应力峰值强度后的亚失稳阶段时,已进入一个不可逆的变形阶段,标志着地震发生已不可避免。因此这个阶段与地震发生有唯一性的关系。不可逆过程的存在是地震可预报性的基本逻辑基石。以往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角度的观测只是力学过程引起的结果,它们与力学过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唯一的,而断层所处的应力状态才是本质。” 因此,用高精度应力应变仪器捕捉地层应力状态从“亚稳态转变为亚失稳态”时发出的特征性信号,有可能寻找到“确定性地震前兆”。 负有地震预报攻关重任的李四光当年就认为:“地震是地应力与岩石抵抗能力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对地应力进行观测,找出地应力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方式和变化规律,看出这种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有可能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频度和强度作出科学的判断”。 李四光地应力观测地震预报科学思路的正确与超前,为30多年后美国庞大的“板块边界监测计划”(PBO)中,钻孔应变观测与GPS、地震观测同列为三种主要观测手段所证明。 当时还没有能够观测地层应力应变变化的精密仪器。李老亲自指导,加紧地应力观测仪器研制。1980年,我国有四种采用不同传感技术设计的钻孔应变仪在进行研制。 一种新型地学观测仪器,从设计制造、野外试验、发现问题改进仪器,再作野外试验直至达到科学观测仪器要求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到2004年,钻孔应变仪终于达到了能够精确观测地层应力、应变变化的科学性要求:仪器观测四分量数据满足严格的自检条件,(1路+3路)与(2路+4路)数据的相关系数k值大于0.99。如 姑咱台观测数据,无论是9年长期数据还是一日的固体潮数据,k值都能达到0.999。 这种国产仪器的应变分辨率达到10 -11 ,相当于上海至北京间地面伸长或缩短了0.1毫米就能被观测发现,性能超过美国PBO项目使用的同类仪器。 2004 年,中国地震局实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40台钻孔四分量应变仪作为应力-应变测项布设在地震危险地带。 四十年前,观测手段落后,很多测项靠人工读数;数据需要用电话上报或信件传送;荒僻地区台站观测人员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实施后,测震及各类前兆观测数据均由网络传送,十分快捷方便,仪器操作实现了远程控制,一些测项正由有人值守向观测成本更低的无人值守转变。 “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于2007年底验收产出数据。中国地震预报事业有了寻找强震孕育与发生的规律,提高强震预报成功率与准确度的新平台 。 4. 不忘初心,曙光在前-发现汶川、芦山地震“确定性应变前兆”踪迹 2008 年5月12日 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特大地震仍然没有预报,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强震孕育与发生的规律,没有找到强震发生的“确定性地震前兆”。 “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海量观测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是否能够发现汶川地震的前兆,甚至找到“确定性地震前兆”?如果能够找到这次地震的“确定性地震前兆”,对地震中遭难的同胞也是个吿慰。 作者负责钻孔应变测项中钻孔应变仪探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仪器维护。 应变观测正是李四光和马瑾认为最有可能从中找到地震发生规律的观测项目。作者对全部40个四分量应变观测台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对离汶川震中最近的姑咱台从2006年11月1日开始的全部观测数据分析后发现,汶川地震前,大自然确实向人类发出了前兆警报信息,这些前兆还是“确定性地震前兆”,只是当时我们还不认识。 认识的加深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09-2011年间,已有邱泽华、张晶、刘琦、周龙寿、张宝红、唐磊等多位作者分析姑咱台应变数据,在《中国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认为:“姑咱台观测到频繁的,周期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脉冲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相当密切的相关性。”从而肯定汶川地震前存在应变前兆异常。 (2)我国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具有数据自检功能,四路应变分量互成45°交角,1路分量与3路垂直,2路分量与4路垂直。 根据带圆孔平板弹性力学模型,有1路+3路=2路+4路的自洽方程,可检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无论记录到的异常数据图像多么罕见,当1路+3路与2路+4路数据的相关系数k值接近1时(如达到0.99),即可判断观测数据就是地层应变状态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仪器故障所致。 2014 年底,再次分析姑咱台数据,发现异常应变脉冲数据的k值从2007年初的0.999逐步下降,到2008年4月,k值下降到0.4。汶川地震8年后,偶然出现的异常脉冲k值又恢复到0.9以上。而非异常脉冲数据的k值始终为0.999。 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 原来自洽方程是在连续而不带裂隙的平板模型中导出的,当平板带有裂隙不连续时,自洽方程不再成立。 地震学研究指出,要发生大地震,必须存在成为地震“种子”的破裂过程。破裂首先在断层面的“脆弱区域”发生,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大,微裂隙区域不断扩展,达到岩石强度时,地震发生。这一过程称为“地震成核”。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 汶川强震地震成核过程中地层介质连续性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应变观测的自洽条件随之破坏,导致异常脉冲数据自洽性逐步降低。 至此,我们摸到了汶川地震孕育及地震成核过程的脉搏。 (3)不可逆过程的存在是地震可预报性的基本逻辑基石。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孕震区地层应力达到强度极限的特征信号,就能确定大震不久必将发生。 岩石加载破裂声发射现象研究指出,加载达到峰值强度时声发射事件出现平静期。 将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与岩石破裂实验类比,应变脉冲事件是否存在事件平静期? 2016 年初,重新梳理汶川地震震前原始数据,发现果然存在平静期。 汶川地震发生前550天中,共记录到3766个异常应变脉冲。2007年2月平均每天1个,之后逐渐增加,到2007年10月达到平均每天12个。但在2007年11月21-25日的五天中竟然没有一个脉冲。如果这些脉冲的出现是随机的,在5天时间中一个脉冲也不出现的慨率几乎为零,这决不是偶然碰巧出现的。之后,脉冲数又上升,五个月后大震爆发。 出现脉冲异常事件平静期,表明加载已达峰值强度。平静期后事件计数恢复上升表明加载已越过峰值强度,不可避免进入失稳状态,大震将发生。 马瑾的岩石破裂实验中从“准静态向准动态释放转换点 A ”到破裂发生的“失稳点 B ”,只有 3 秒钟时间。 汶川地震事件计数出现平静期到强震发生还有五个月,两者时间相差约百万倍。 岩石破裂实验应变加载速率为 10 -7 ╱ s ,构造运动的应变速率通常在 10 -13 ~ -15 ╱ s ,两者加载速率相差也达百万倍。大自然和人类活动不同的时间标度,让我们有时间防备强震袭击。 震前异常事件计数出现平静期,之后事件计数又恢复上升直至地震发生这一现象,也出现在 2013 年 4 月 20 日发生的芦山 7.0 地震前, 2 月 10 日到 14 日也有五天时间 一个脉冲也没有。 此时离芦山 7.0 地震还有两个月时间。姑咱台距离汶川 150 千米,离芦山只有 70 千米,可能是因为距离近,芦山地震临震前 4 天还出现 7 次巨脉冲。但这些巨脉冲被解释为“施工干扰”没有引起重视而失去了追踪预报的可能。震后调查证明,这些巨脉冲不是“施工干扰”,人类在地面的施工手段没有能力让埋在 40 米深坚硬花岗岩地层中的应变探头产生应变巨脉冲,只能是芦山地震的临震应变异常前兆。 如果该地区布设有两个以上钻孔应变台同步接收到这些巨脉冲,就不会被轻率地解释为“施工干扰”,而引起高度重视。 应变脉冲事件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多、增大,脉冲事件数据的 k 值逐渐降低,脉冲事件数增多背景下突然出现事件平静期,这一连串现象我们用汶川大地震孕育的地震成核过程及岩石地层加载到强度极限时出现声发射平静现象解释,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我们就把握了强震发生前的“确定性地震应变前兆”与强震发生的规律。 文献 指出,强震即便有前兆,问题在于是否能观测、记录到,即使观测到了,又是否能及时识别。识别出已进入亚失稳阶段,距离破裂的时间究竟还有多长,是几分钟还是几个月都影响这种地震前兆“是否有助于预报”。 姑咱台的观测实践表明,对于 7-8 级地震,精密应变仪在距震源约 70-150 千米距离内可以观测到这些信号;计算异常应变脉冲数据 k 值的变化能够了解成核过程的发展;出现事件平静期让我们认识到地层已进入亚失稳阶段,大约 2-5 个月后强震发生。 我们终于摸到了“确定性地震前兆”的线索。 在密度较高的应变观测网中,有三个以上台记录到异常脉冲或阶跃,就能确定异常源位置,追踪其分布、扩散情况及应力状态的演变,就能获得关于强震更丰富的时、空、强信息。 孕育地震的地质构造类型众多,从汶川地震观测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具有普遍性还是特例,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充实完善。 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加速观测台网建设,布下“天罗地网”,不放过每一个强震震例并仔细解剖,总结出强震孕育的可相互验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规律。世人关切的地震预报难题就能尽早破解。 一次未能作出预报的强震也许会夺走数万生命,不能等到科学上完全搞明白了再作预报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某些强震袭击的伤害也许就能得以避免。 参考文献: 陈章立,地震预报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7 , 51-55. 上田诚也,日本的地震预报将何去何从!,国际地震动态, 2011(11) : 7-15. 李四光,论地震 ,地质出版社, 1977 年, 5 页, 130-136 页 . 陈运泰、吴忠良、吕范范,地震学今昔谈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128 页 . 马瑾,从“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说起 ,科学通报, 2016 , 61 : 409~414. 邱泽华 , 周龙寿 , 池顺良 , 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2009,29(4),1~4 邱泽华 , 张宝红 , 唐磊 ,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2010,40 (8): 1031~1039 刘琦、张晶,S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2011,31(4),6~9 池顺良、张晶、池毅,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 , 国际地震动态, 2014 年 12 月, 3~12 宋治平,王裕昌.地震成核模型研究的由来、方法与进展 , 地震科技情报, 1996 ( 12 ): 28-32 马胜利,刘力强,马瑾,等.均匀和非均匀断层滑动失稳成核过程的实验研究 , 中国科学:D辑, 2003 , 33 (增刊): 45-52 沈萍,杨选辉,毛仲玉,等.矿震成核过程的公里尺度研究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717-721 李庶林,唐海燕 . 不同加载条件下岩石材料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 , 岩土工程学报 ,2010,32(1):147~152. 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裴建良 . 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第 28 卷(增 2 ) , 2009 : 3383~3390. 尹贤刚 , 李庶林 . 岩石受载破坏前兆特征—声发射平静研究 , 金属矿山 , 总第 385 期 ,2008 年第 7 期 ,124~128. 马胜利,蒋海昆,扈小燕,等 . 基于声发射试验结果讨论大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现象的机制 . 地震地质, 2004 , 26(3) : 426~435. 池顺良、刘琦、池毅、邓涛、廖成旺、阳光、张贵萍、陈洁. 2013 . 2013 年芦山 Ms7.0 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地震学报, 35 ( 3 ), 296-303. 刘琦,张晶,池顺良,闫伟. 2014 . 2013 年芦山 Ms7.0 地震前后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时频特征分析 , 地震学报, 36(5) : 770-779. 邱泽华 , 杨光,唐磊,郭燕萍,张宝红 . 芦山 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35(1):158~161 . 池顺良等,汶川、芦山“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文章待发表) 附图集: 图 1 . 姑咱台 2006 年 11 月 1 日到 2014 年 8 月 31 日七年半整点值观测数据。( 1+3 )与( 2+4 )相关系数 k = 0.9996 。数据年变化由 6 ~ 9 月大渡河水位对岸壁压力变化引起。还有幅度为 1 ~ 4 × 10 -8 的应变固体潮以及幅度更小的气压扰动应变。不同成分应变都满足自洽条件。数据漂移、年变及气压扰动,都与地震孕育过程无直接关系。应变前兆表现为周期数十分钟的脉冲和阶跃。 图 2 . 汶川大地震发生前 1 年 4 个月时, 四川姑咱台 2007 年1月1~3日的应变数据图形,固体潮曲线规则而光滑。(1+3)与(2+4)全天的相关系数k=0.9994。在横坐标2120处有一压性阶跃,放大图中该压性阶跃的k值为0.9998。 图 3 . 汶川大地震发生前 3 个月时, 四川姑咱台 200 8 年2月14-18日的应变数据图形。与图1相比,图1好比是正常人的心电图,图2就像得了心律失常病人的心电图。从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除了2007年11月份有几天),每天的固体潮曲线上都因叠加了不少脉冲而畸形。 图 4. 汶川大地震前五个月时,有五天时间应变固体潮上一个脉冲也没有!图为 姑咱台 2007 年 11 月2 1-25 日五天的应变图形,没有一个脉冲叠加的固体潮图形十分规则而光滑。 图 5 . 姑咱台 2007 年6月24日的应变数据图形。横坐标944-1121处压性阶跃(1+3)与(2+4)的相关系数k=0.9987,已比图1中压性阶跃的k值0.9998小。 图 6 . 姑咱台 2007 年12月19日的应变数据图形。在(1+3)与(2+4)面应变上,脉冲的形状已有能看出的差别,横坐标1115-1214处压性阶跃(1+3)与(2+4)的相关系数k=0.8286。 图 7. 姑咱台 2008 年2月18日的应变数据图形。图上6个脉冲,(1+3)与(2+4)面应变的形状已有明显差别,相关系数偏离1很多,脉冲数据已不自洽。(1+3)与(2+4)面应变作低通滤波滤去脉冲后,整体图形相似,说明不自恰的只是异常脉冲。 图 8. 汶川大地震后,异常脉冲与阶跃逐渐减少,四年以后的 2012 年 5 月 1 - 5 日, 姑咱台应变记录上的异常脉冲已经很少,幅度也小。但之后异常脉冲又开始逐渐增多,2013年4月20日发生芦山7.0地震。 图 9. 姑咱台 2012 年12月4-8日的应变数据图形。离芦山地震还有4个多月时间,固体潮因叠加大量异常应变脉冲而又 变得畸形。 图 10. 芦山地震前 2 个月时,与汶川地震前一样出现脉冲平静期,也有五天时间应变固体潮上一个脉冲也没有!图为 姑咱台 2013 年 2 月10 -14 日五天的应变图形,没有一个脉冲叠加的固体潮图形十分规则而光滑。之后,固体潮上又叠 加了众多脉冲,4月20日7.0地震发生。 图 11. 芦山地震前 4 天,姑咱台应变曲线出现 8 个巨脉冲,幅度达到固体潮幅度 15 倍!曾被认为是“施工干扰”,震后调查证明非施工干扰所致。深入分析发现,异常特征与芦山 Ms7.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相同,说明与芦山地震有成因联系。 其中有3次突变起始与远震震波到时重合,出现3次巧合概率极小。更有可能的解释是:临震前夕,断裂已处于极不稳定临界状态,很小应力扰动都能触发有限的变动远震震波的扰动就是一种触发因素。在芦山地震这个震例中,这种极不稳定的状态竟可以维持3—4天,然后再也无法支撑而发生地震。这3—4天时间对于人们避免强震的袭击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8062 次阅读|48 个评论
从地震预报的神话 看水电舆论的博弈
热度 1 zbt92 2016-6-12 10:58
笔者按: 看到科学网上又有人炒作地震预报的骗局,直接回复的评论显示不出图,为此,特地把几年前的贴子重发一次。请大家参考。 张博庭:从地震预报的神话 看水电舆论的博弈 2010/6/26 9:26:17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 本网讯 )今天,《绿色能源·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在成都召开,专题探讨“水库大坝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从地震预报的神话 看水电舆论的博弈》的演讲。   水利水电开发是具有重要社会效益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同时兴建水库大坝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百姓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然而,不能回避的是,水库大坝的建设及水电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影响,以及涉及耕地淹没和移民安置等问题日益受到各界关注。   此次论坛是为了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理性认知水利水电工程的利弊,客观地探索水电开发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推动流域综合开发与保护而召开的,论坛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大坝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联合主办,此前《绿色能源·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已举办多次,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专题直播网址: http://www.hydropower.org.cn/zt/green_sdlt2010/    从地震预报的神话 看水电舆论的博弈    张博庭 (在成都《绿色能源、大坝于环境保护论坛》上的发言)   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明报》发表了名为“川震血的教训,解密著作曝光”(下称《明报》)的专刊(如图1、图2)。全面介绍了已退休的老地震工作者李有才多次成功的预报了汶川地震的自传书稿,但其中也却有很多令人不解的疑问。 2010-05-10   本来我们应该等到李有才同志的书印出来以后,再对照书的内容进行评论和质疑。但是,《明报》担心李有才的书,可能会被封出不来,所以要提前出专版炒作一番,以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因此,同样也是为了以正视听,我们也不能等到李有才的书出来之后,再作评论。    中期预报 疑点重重   《明报》报道 “06年6月,李有才再發中期預警,指水庫周邊1至2年內將發生7.5級地震。”   新华网10年3月22日报道《瞭望》杂志的“原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监控到汶川地震”一文(下称:《瞭望》)中也有这样一段内容“2007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信访办转来了 1023号信函材料,四川省地震局为此组织了地震预报、地震活断层、地震地质及历史地震等学科最具权威的7位学者,对李有才与曹树恒的这篇论文进行评审。” 而李有才本人则对此抱怨说:“这7位资深专家对论文中提到紫坪铺水库大坝及龙门山地区近期存在大地震危险性问题只字不提!”。   既然是专门来讨论所提交的中期预报意见,那么怎么会 “对所提供的重要震情依据只字不提!” ?这有点不符合逻辑。即便上级派来的专家们不提中期预报的事情,李有才自己为什么也不提呢?这难免让人怀疑,李有才的报告中有没有“1~2年可能发生大地震”地震中期预测意见?   记得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之后,社会各界曾对汶川地震的预报意见表示极大的关注。一篇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兼职硕士研究生发表在《灾害学》杂志上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文章,都引起过全社会广泛的热炒。如果真有李有才这样一个专业地震预报工作者曾经两次给国务院写报告,并且都准确的预测了汶川大地震的重要事件,在当时绝对应该是爆炸性的新闻。   然而,当地震发生了两年之后,李有才突然自称关于紫坪铺坝区地震烈度的不同意见中,含有对汶川地震准确的中期预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有才不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很难让人相信这不是“地震大仙”们惯用的事后炒作。    短期预报 自相矛盾   《瞭望》曾报道 08年2月“69岁的李有才骑上自行车带上材料,再一次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了预警,”   《明报》也报道“直到08年2月14日情人節,李有才感到大地震即將爆發,急急上書國務院,又多次踩單車奔走各部門發出最後的短期預警,於3月尾指未來4至12星期將有大地震。”   李有才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也曾经说过那“是紫坪铺水库自2005年开始蓄水以来首次发生的事件;”。   然而,根据紫坪铺的地震记录资料,紫坪铺水库蓄水后所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发生在2006年9月2日的3.9级,而不是像李有才自己认为的2008年2月14日发生的3.8级。这些数据错误,足以让李有才短期预报的论据失去了逻辑基础。李有才为什么没有在2006年发出4至12周内发生大地震的预警?而非要把2008年的那次不是最大的地震,说成是蓄水后的首次地震,并得出了4-12周内发生大地震的预警呢?   此外,李有才4 -12周之后发震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呢?应该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完全违反了以往地震短期预报“小震闹、大震倒”的经验。当地2月的地震频率答复增高了之后,3月4月的地震频率又突然大幅度的降低了。李育才是怎么预测到了在平静了2个月之后,又会突然爆发特大地震呢?这种地震发生的机理,李有才又如何解释呢?难道李有才真有凭空进行地震短期预报的灵感?如果不能提供确切的证据,我们不能不怀疑,李有才的4-12周之说是在知道了512地震真正发生之后,才故意凑上去的。   总之,大地震发生前有异常、有担心、有怀疑都是正常的,但是,能不能、敢不敢做出确切的短期地震预报则是一个全世界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目前来看,李有才自称事先进行了准确的短期预报,但是,其给出的解释理由是不合逻辑的,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    李有才做过汶川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吗?   李有才自称对汶川大地震进行过准确的中期预报、短期预报。而《瞭望》文章则证实,被誉为川中地震学界的‘领军人物’。韩渭滨想起了一件事,“我们局里有一个李有才(是有预测意见的)。” 但是,当问到:如何评价李有才震前的工作?   韩渭滨回答说“他事前有预测意见。他提出的问题是紫坪铺水坝的基本烈度定低了。上报上级甚至中央,都是有证据的。李有才是搞地震预报的,他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长期地震预报。” 可见,根据文章的披露,当地的地震主管官员承认李有才曾经有过正确的长期预报意见,但没有做过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   另外,《瞭望》报道: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在地震局的会商室里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主持人说‘这次大地震没有作出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事前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短临预报卡片,事前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短临前兆异常。’此时,会议室里不少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有人说‘简直没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更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李有才没说话。”   试问:如果李有才的确对汶川大地震做出过准确的中期和短期预报,并且都已经正式提交给了国务院,他能对主持人的说法无动于衷吗?一个敢于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向中央反映地震危险的专家,居然在自己的预报被证实了成功之后,反倒不再敢强调自己曾经准确的发出过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的事实了,这符合逻辑吗?   对此,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李有才从来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准确的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只不过是为了反对修水坝多次的强调自己对坝区烈度的不同意见。而在大地震发生了两年之后,他才突然想起来,可以把自己关于坝区烈度判断的不同意见,炒作成地震的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    长期预报,不能靠“瞎蒙”   李有才坚持紫坪铺的地震烈度不止7度,最后被实践证明是对的。很多人也就自然地认为李有才的地震预报水平很高,甚至,有人把他当成地震大仙的成功代表。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的长期地震预报(也是地震烈度图的划定)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和可操作的具体办法,而不能靠瞎蒙。   根据地震成因的机理,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要调查和鉴定现今还在活动的构造带和构造体系,确定活动的程度和频度,进行地应力场的分析,找出确有发生地震危险的地带或地区。《地震烈度区划图》就是我国各地的地震长期预报。   我们今天依据的地震烈度区划图,还不是严格的科学推理的产物,而主要是历史记录到的地震资料分析的结果。由于地震发生几率的不确定性和历史记录资料的局限,导致了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还停留在极为肤浅的水平上。一些特大地震的需要的能量积蓄时间比较长,有的可能是3000到5000多年,超过了人类所能记录的历史。因此,很多特大地震都会发生在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地方。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是这样。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毫无办法,我们仍然只能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规划我们的地震烈度图。   在处理紫坪铺地区的地震烈度问题上也不能例外。紫坪铺工程最初是50年开始建设的,关于该地震烈度的分歧意见一直存在。早在1959年6月,前苏联专家就认为是构造较活动的地带,地震基本烈度应为9度以上”。此后,我国社会各界关于紫坪铺的地震烈度到底应该是多大,一直存在着争议。   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和1990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分别编制的有关《报告》,对紫坪铺的地震烈度得出了与国家所颁布的地震烈度接近一致的判断。而十几年之后。当我国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反对紫坪铺建设的反水坝之风的时候,已经退休多年的李有才,不仅对疑紫坪铺的地震烈度提出不同意见,而且,坚决地反对紫坪铺水电站建设,声称一旦建设了紫坪铺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为什么李有才同志的意见,一直不能被接受呢?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反水坝意见是非常幼稚无知的;另一方面对于紫坪铺地区的历史上大地震的情况,李有才也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李有才认为紫坪铺地区的地震烈度高于区划图,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一个是地质情况反映出远古历史上可能曾经发生过大地震;另一个就是近代历史也发生过大地震,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被记录下来。   这两条理由中的后一条是比较重要的,根据我们的判定原则如果能够证明,确实应该修改现行的地震参数。但是后来通过专家的考证,证明李有才同志后一条理由是错误的。   他曾认为当地的“龙兴寺塔位于坝区东30公里左右彭州市北门,据考查系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所建”在大地震中受损是当地近代曾经发生过大地震,这是没有被记录下来近代大地震的最主要证据。但是,专家进一步的考证后发现,那座塔实际上是在1933年叠溪大地震中受损的,而不是当地有过大地震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证据。   为什么仅仅怀疑远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地震,不能作为修改地震参数的理由呢?因为,我们划定地震参数的科学标准就是活动断层,既要根据近代历史上发生过构造地震。如果没有这条标准,那么地球上几乎所有山峰都是地震造成的,因此恐怕我们全国到处都必须是高地震烈度区了。这样去制定地震烈度的标准,虽然是可以避免大地震发生在预定的区域外,但是,由于地震烈度图标注的地震烈度出现的概率太低,也许你标注的地震可能几万年都不会出现。那样的话,我们的地震烈度图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总之,我们对于长期地震(烈度)预测的这种态度,与我们对中短期地震预测是完全一致的。假设我们现在预测地震的准确性大约是10%,那么我们要想在现有的水平上成功地躲避地震,每年至少要有将近11个月要在露天生活。所以,发达国家提倡把房子盖得结实一点,而不是去赌注地震预报的结果,确实是很明智选择。现在我国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烈度图),也还是要坚持这样一种务实的科学态度。不能因为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超出了我们的地震烈度区划,我们就要把任何怀疑远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都要划定为高烈度区。   尽管在唐山和汶川地震后,我们都很快修改了我们的地震烈度参数图,但是,这种修改依据的还是我们的地震烈度划定原则。即:该地区存在着发生大地震的活动断层,而不是某个人的推断和猜测。也就是说根据李有才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过去李有才的意见不可能被接受,今后类似李有才的猜测意见仍然可能不会被接受。这就好像有人确实可能蒙对过某次地震的预报,但是,我们决不会因此就把这个人今后所有的地震预报意见都采纳。因为目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科学可靠的地震测定方法,即使某一次碰巧真的预报准了,也有很大的“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成分。    李有才的反水坝理由,是偏执无知的体现   李有才的建议中正确的部分也不能被接受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反水坝理由幼稚无知。由于受到社会上反水坝思潮的干扰,李有才在自己的地震研究和建议中加入了自己并不太了解的反水坝意见。他在对地震烈度提出不同意见的同时,总是坚持要炸掉紫坪铺水坝的建议,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地震工作者的学术范围。他所认为的9度以上的地震区不能建高坝,完全是五十年前的旧观念。现在地震高烈度区也完全可以建设高坝(表1是世界各国在高震区建设的高坝数据)。可见,李有才坚持要求炸掉紫坪铺的意见,完全是一种偏执无知的体现。   这里我们应该说明的是,高烈度地震带上可以建设水坝是无疑的。但是,我们必须做到让水坝躲开活动的地震断层。也就是说活动的地震断层可以穿过水库,但是决不能让它穿过水坝。这也是我们水坝建设界的基本共识。   表1 已建在强震区建造百米以上高坝的实例    李有才为掩盖失误,已经开始编造谣言   大地震以前,李有才同志只是一个比较固执、又喜欢在自己不大懂的问题上卖弄的老知识分子。然而,由于地震的事实彻底否定了李有才的“不炸掉紫坪铺,将造成大灾难”的危言耸听。因此,地震后李有才为了挽回面子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到处制造“紫坪铺大坝不过是幸运的跳过一劫”的谣言。   例如,《明报》说“《水壩管理公司聆聽 震前3月放水》李走遍了四川省各大相關部門,最後只有水利部門和水壩管理公司認真聽取意見,還特別邀請他開了3次會議請教。後來水壩震前3個月開始放水,蓄水量由11.2億立方米減至3億立方米。「如果不放水,水壩會受不住8級地震壓力崩潰,就像電影《2012》,洪水5分鐘內淹沒都江堰,半小時內就到成都,1000萬條人命就這麼完了!」”   然而,早在一年多以前,当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李有才则在自己的博客中说紫坪铺“据了解从2007年下半年就己开始放水”。对比前后这两种说法,我们不难发现是矛盾的。现在《明报》说水电公司是听了李有才的意见,并曾三次找他咨询,提前三个月放水,才避免了大灾难。而以前李有才自己却说的是“据说紫坪铺已经提前放水”了。李有才博客文章中的这种不经意间的流露出来的态度,说明他根本就不了解紫坪铺水库放水的细节和原因。这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紫坪铺水电站咨询了李有才的意见后,为了防震安全才放水的可能性。   此外,实际上枯水季节放水是水库的普遍运行规律,一般来说在汛前任何水库都是在期水位运行的。而绝不可能是因为紫坪铺水电站接到了将要发生大地震的警告,因为害怕出灾难性的事故,才提前放水的。下面(图3)是紫坪铺水库蓄水后至地震前水位图。 图3 紫坪铺水库坝前水位(04.1.1~08.4.30)   从这张水位图可以看出来,无论06年、07年、08年紫坪铺水库的水位在汛前都是要大幅度降低的。而且08年地震前的低水位还要高于06、07年。因此,李有才的所谓为了安全提前三个月放水的说法是臆造的。目的是要掩盖自己失败的预言。   当然,紫坪铺在地震发生时正处于低水位也是一个客观事实。震后确实也有不少专家曾认为是低水位是紫坪铺的幸运,否则后果可能真的不堪设想。但实,我认为这种担心没有足够的依据。相反,我们知道地震后紫坪铺受到最大的损害,是坝面的混凝土面板折断。我们也不能排除,如果地震时水库的水位再高一些,这些面板就可以受到库水压力的保护,而可能不至于发生断裂。这种高水位未必有害的设想,应该说也得到了事实的支持,汶川大地震时,另一座同样在震中地区坝高132米的沙排水电站就是高水位满库的,然而不仅安然无恙,而且也起到了水坝和库岸保护作用。此外,不仅我们这次大地震的震区所有的水坝都没有出现溃坝,而且,全世界的情况也都不例外。表2是国外的一些高土石坝经历高地震的记录。可见,我们的紫坪铺能够抵御特大地震绝不是什么偶然的幸运,而是当代科学技术在水电工程中应用后的必然结果。   表 2: 已遭受过强地震考验的水坝和地震概况    从地震预报的神话 看水电舆论的博弈   汶川大地震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非常庆幸有关部门没有接受李有才们的建议,否则将会对国家、社会和当地民众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一方面,我们知道大地震发生后,被李有才和反水坝人士们点名警告的“四川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库高坝”,不仅没有发生任何“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且,还在地震中立了大功。紫坪铺水库形成的宽阔水面,为地震后道路的严重塌方和空中气候受阻的救灾提供了可靠的水路保障;震后不几天(5月17日)紫坪铺水电站就率先恢复发电,为灾区的抢险救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水库的11亿库容,成为当时危机四伏的众多堰塞湖的最后屏障,保障着整个成都平原免受堰塞湖溃决的洪水威胁。 特别是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当地搬迁走的水库移民,曾经敲锣打鼓到水电站表示感谢,说如果不是建水库移民,他们很难逃过这一劫难。   另一方面,紫坪铺水库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成都平原的水资源调控问题的唯一方案,具有无可估量的社会作用。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因为今天还有紫坪铺公司的人来具体的介绍该工程的社会作用。   通过紫坪铺的争论,我要强调的是,目前社会上对水电大坝的建设还有很多误解。例如,最近科学网上有一位核物理专家,在针对国外反华势力炒作大亚湾核电站泄漏的问题进行科普的同时,就曾评价说“水电本身是清洁能源,但是却有移民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由此可见,这种诬蔑水电的错误看法已经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人心。然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紫坪铺水电站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水力发电本身并不一定要建大型水库,所以,如果仅仅开发水电完全可以做到少移民、不移民。然而,水库的最大作用是调节水资源。全世界的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的水库蓄水能力与其社会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没有足够的水库调控能力,就不可能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矛盾。像我国今年以来先后出现的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就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又没有足够的调节水库的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便水库建成之后不能发电,人类也必须要建设大型水库。其实,世界上也确实有很多水库都不能发电。所以,我们不能把移民的矛盾简单的归结为水电和大坝建设的问题。   关于水电大坝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绝对是反坝组织舆论炒作的结果。事实上水电大坝建设是人类为数不多的环境保护工程,走遍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一座水库大坝建成之后,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也许就是因为实在找不出来水电大坝破坏环境的明确缺点,所以,反水坝组织就把对水电的要求提高到了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层次。 然而,试问世界上有没有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人类活动?没有,一样都没有。我们种粮食、盖房子、修公路、修铁路哪一样能不破坏自然生态?更不要说挖煤、采矿了。人类活动只要占用土地、水面,就要改变自然生态和环境。相对来说水电大坝占用土地或者水面之后,是把原来的自然生态转变为水库湿地的生态。   总之,水电大坝可以说是所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结果最好的工程项目。炒作水电大坝破坏生态平衡,其实恰恰是因为反坝组织们,实在也找不出来能贬低水电的事实。因此,只能把对水电的要求,提高到一个任何人类活动都不能避免的更高层次。   只不过这种荒唐的理由,通过长期反复的炒作,已经形成了“谎言千遍,就成为真理”的社会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水利水电专业工作者面临着艰巨的澄清误导宣传,普及科学道理的重任。
3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8年了,还提它么?——写于汶川地震8周年之际
热度 21 dkysdc 2016-5-12 14:18
有妈在身边,再大的灾难面前也会有微笑,这张照片摄于2008年6月15日的龙池,小姑娘应该是初中生了。 8 年前的今天,位于四川境内的龙门山颤抖了一下,略微向人们展示了一下自然的威力,顷刻间,房倒屋塌,鬼哭狼嚎,8万人死亡,1.8万人失踪,伤者亦过十万。 8 年前,我对龙门山的了解还仅局限于读过几篇地学文章,没有亲自去过。地震发生时,我正坐在电脑前,只觉得座椅好像被人轻轻地推了一下,再没有其他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家在四川的硕士生来到办公室,要借用电话,说老家的电话系统好像已经崩溃,打了若干电话,就是无法与远在四川的家人联系。那时,我才知道是四川地震了。查了查震中位置,一看距离成都等大中型城市都还比较远,仍然没有放在心上,还转发了一个段子手写的关于地震的段子。再过若干小时,从种种渠道的消息使我再也不能轻松了,原来这是一次大型的地震,地震波及的龙门山区人口众多,伤亡很大。 很快,实验室针对次地震举行了研讨会,几天之内,实验室的几个同事已经深入一线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去了。地震发生一个月后,我也迈入了四川,加入到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研究队伍中。之后不到一年,我走访了300km断裂带周边的主要灾害现场,目睹了无数揪心的场景。 震后救灾工作出人意料地进展快速,两年之后除了灾害遗址保护区,几乎看不到任何大地震的遗迹了。举国体制的救灾使地震灾区迅速面貌一新,新修的公路四通八达,新建的楼房结实漂亮、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到处开办了农家乐,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再后来,成都通往都江堰的高铁以及多条高速公路相继兴建完毕。震后恢复的速度绝对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 然而,地震的余威仍然很大、很强,但凡遇到暴雨,松动的山体就会有大量的沙石称机崩塌滑下,与雨水混合成威力强劲的泥石流,较大型的滑坡事故也时有发生。 震后8年了,地震灾区的自然灾害应该急骤减少,但绝对不会停止。灾区的人们应该时时绷紧防灾这根弦,特别是马上进入雨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会经常发生。8年了,不得不再次提下它。 2008年6月,龙池乡南岳村震后保存比较好的房子 2009年4月,震后重建的新房子 2010年8月,新建房子就被泥石流冲毁了。 2010年8月,新建房子就被泥石流冲毁了。 2010年8月,新建房子就被泥石流冲毁了。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0047 次阅读|36 个评论
我的第三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热度 3 GeQIAN 2016-5-11 14:50
我的第三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2年10月,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汶川地震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 我的第三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中的一幅插图,内容是关于汶川地震研究领域的基于文献共引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 延伸阅读: “钱革老师在SCI期刊 Disaster Advances 发表论文”,发布在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网”: http://sh.shufe.edu.cn/98/52/c1790a38994/page.htm
3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八周年祭-为了不让生命再被地震夺走
热度 2 池顺良 2016-5-10 12:01
汶川地震八周年祭- 为了不让生命再被地震夺走 2008 年 5 月 12 日 ,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瞬间就夺走了八万人生命。地震能不能科学预报,再次成为地震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50 年前邢台地震,周总理要求科技工作者:“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地震工作者努力攻关,工作中有成绩、更多的是失败和挫折。 在不能准确预报的情况下,漏报和虚报都会造成损失,而虚报往往多于漏报。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当前的地震预报,一旦预报不准,每一次都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而政府则为每一次虚报造成的社会影响头痛。” 美国 Science 杂志在创刊 125 周年之际把“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列为 125 个最具挑战性科学问题之一。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应该与地震发生有确定的关系。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指出:“地震学家渴望探索、寻找到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可以在所有大地震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指出:“地震是突发形式表现的构造变形,有一个由慢变快的物理过程,怎么能没有先兆呢? … 岩样压裂实验变形过程存在稳态、亚稳态、亚失稳态、失稳态 4 种状态 ( 见图 1(a) 和 (b) ) 。它们分别以应力 - 时间曲线上的偏离线性点 ( 屈服点 M ) 、峰值应力点 ( 强度极限点 O ) 和( 失稳点 B ) 分割。众所周知,在稳态阶段,断层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只要外力撤除,变形立即恢复。在亚稳态阶段断层处于偏离线性阶段,外力撤除,一部分应变立即恢复,另一部分以缓慢方式逐步恢复,而局部损伤区无法恢复,进入亚失稳阶段 , 即使外载不再增加,断层亦可进入自失稳演化阶段。随着变形程度增加,断层由准静态释放转变为不可逆转的准动态释放,最终失稳。 从亚稳态转变为亚失稳态的核心是发震断层进入了不可逆变形过程,它标志着地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可逆过程的存在是地震可预报性的基本逻辑基石。抓住亚失稳阶段的特点也就是找到了与地震发生有唯一关系的过程。 以往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角度的观测只是力学过程引起的结果,它们与力学过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唯一的,而断层所处的应力状态才是本质。” 图 1 一次黏滑事件中差应力 - 时间过程 (a) 及变形阶段的划分 . (b) 为 (a) 中红框所示时段的放大 ; (c) 断层结构、加载方式 ; (d) 沿断层不同测点应变随时间的变化 . 字母表示关键变形时刻 , L, 起始点 ; M, 屈服开始点 ; N, 强屈服点 ; O, 强度极限点 ; A, 准静态向准动态释放转换点 ; B, 失稳点(引自文献 ) 马瑾强调,识别地震前断层所处的应力状态是关键,观测地层应力、应变变化,识别 亚失稳阶段 极为重要。 马院士接着指出:“亚失稳态 (OB) 是断层发震前的最后阶段,亦是地震前各物理量变化最突出的阶段。因此,亚失稳阶段应是震兆最丰富,变化最激烈的阶段。”能够接收到这个变形阶段发出的应变(或其它)信号,就有可能寻找到“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问题是我们能否观测到断层进入自失稳演化阶段发出的信号,即使观测到了,又是否能识别。识别出已进入亚失稳阶段,距离破裂的时间究竟还有多长,是几分钟还是几个月都影响这种地震先兆“是否有助于预报”。 这些问题的解答只能在强震现场地震发生前后,连续应变观测获得的大量应变数据分析中获得。汶川地震前后,离震中 150 千米的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了九年连续应变数据,从数据分析中认识到: 大自然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确实向人类发出了“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对此,我们经历了如下四个认识阶段: 1 )发现应变记录异常 中国地震局十五“数字地震网络工程”在全国布设 38 个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台。离汶川震中最近的姑咱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仪于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当年 11 月 1 日产出数据。图 2 是距汶川地震还有 15 个月时, 2007 年 2 月 1 日至 3 日的应变记录,固体潮记录十分清晰,只在 3 日的数据上有一个很小的不易发现的压性小台阶。 2. 姑咱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仪 2007 年 2 月 1 日 至 3 日的应变固体潮记录,曲线清晰而光滑。 离地震发生时间靠近,原先清晰光滑的固体潮记录变得不规则,固体潮上叠加了越来越多、幅度越来越大的脉冲和阶跃。图 3 是距汶川地震还有 11 个月时, 2007 年 6 月 24 日的应变记录。图 3 是将 4 路应变分量分离为球量(应变 1 +应变 3 )、(应变 2 +应变 4 )和偏量(应变 1 -应变 3 )、(应变 2 -应变 4 )绘制的。球量(应变 1 +应变 3 )、(应变 2 +应变 4 )都等于平行于地面的面积应变。(应变 1 +应变 3 )=(应变 2 +应变 4 )就成为检验四路应变数据是否自洽的条件方程。―只要观测数据满足自洽方程,记录到的应变就是地层中真实出现的应变变化。 图 3.2007 年 6 月 24 日的应变记录,阶跃数量增多、幅度更大。 1+3 面应变与 2+4 面应变高度相关,说明记录到的是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图 3 中 474 分钟出现的压性阶跃到 481 分钟完成,耗时 7 分钟,阶跃幅度 6.4 × 10 -9 应变。这类时间常数达数百秒的应变变化通常由经典地震仪监测不到的“慢地震”产生 。姑咱台应变探头安装在坚硬的花岗岩地层 40 米深处。在地面临近钻孔处施加载荷,让探头产生 6.4 × 10 -9 应变,需要施加上千吨载荷。如果当时认识到这种应变阶跃是地质、地震活动的反映,就会在附近地区增设分量应变观测点,加密观测,进一步对比确认是否异常,并获取更多信息。可惜,有关的分析报告将此异常归为水位干扰,未作进一步部署。但此后的发展表明,情况越来越严重。图 4 是 2008 年 2 月 14-18 日的应变记录。记录的固体潮曲线上叠加了大量脉冲和阶跃,就像患严重心脏病人的心电图,正常的固体潮记录已完全变形。 图 4. 距汶川地震不到 3 个月时, 2008 年 2 月 14-18 日的应变记录,正常的固体潮记录已完全变形。 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是博主设计、制作、安装的,仪器有没有问题?必须稿清楚。博主于 08 年 3 月 16 日携带外接数采设备到四川姑咱台检查,发现仪器无故障,工作正常。与有关方面联系,建议尽快增设比对观测,确认或排除异常。但不久,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 造成巨大灾害的汶川大地震没有成功预报,再一次引发社会和地震界内部对大地震能不能成功预报的争论,焦点之一是汶川地震之前到底有没有异常信号?有没有地震前兆? 2 )认识到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异常是汶川地震前兆 中国地震局反思、总结,局内科技人员根据汶川临近台站应变观测数据的科学分析、震后第一批关于姑咱台分量应变异常是汶川地震前兆的文章发表。 2009 年 8 月(收稿日期 2009 年 3 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上发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邱泽华、周龙寿的文章“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文章指出:“汶川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频繁的周期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脉冲变化,经过高通滤波,可看出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脉冲异常变化与汶川地震有明显的相关性。 … 用超限率分析法,对这种前兆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这种前兆现象其统计特征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现象类同。可能反映了地震前小尺度的岩层破裂。对姑咱台观测到的地震前兆信号的确认,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特别实际意义的是:这种对短周期信号的超限率分析,避开了在长趋势变化分析中难以识别零漂的困难,并且容易与各种常见的干扰影响区分开,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分析方法。” 2010 年 5 月( 收稿日期 2009 年 9 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 邱泽华、张宝红、唐磊的文章“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文章指出:“在全国 100 多个钻孔应变台中,姑咱台距震中最近,也只有该台记录到这种异常变化。该台钻孔应变观测的良好的自检结果,说明了观测应变变化的可靠性。这种持续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步,不是环境干扰因素造成的。异常变化与长期趋势变化以及同震阶跃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这种异常应该是构造运动的表现。这种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相当密切的相关性。姑咱台的观测应变变化与唐山地震前观测到的应力变化有相似之处,说明这种异常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姑咱台观测到的异常应变变化可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应变地震前兆是这种形态的,那么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就有希望迈出关键的一步。这不仅因为这种应变变化包含丰富的信息,还因为它与正常变化以及众多干扰影响都不同,容易识别,并且是持续发展的,使我们有可能把握其进程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 2011 年 8 月( 收稿日期 2010 年 12 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上发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刘琦、张晶的文章“ S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文章引入时频分析中的S变换方法,“对距离汶川震中 1500km 范围内的 20 余个台站的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姑咱台的观测记录在汶川地震前显示比较明显的异常,其特点为:在周期为 2 ~ 4 小时的背景信号的基础上,周期约 10 ~ 60 分钟的信号在汶川地震前开始大量出现,震后逐渐衰减;且频率越高的信号震前出现越晚,震后衰减越快;背景信号的能量最大,其能量值整体随着接近地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主震之后由于受余震的影响,使得部分时间点的震后能量大于震前能量,但能量值整体呈现逐渐衰减的趋势,与汶川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 … 通过仪器的自检关系,基本排除了姑咱台仪器故障的可能性; … 这类畸变信号应该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这种异常变化可能与地震前区域应力调整,不同尺度的岩层破裂以及岩层中不断发生的次生裂隙有关。” 以上科技文献均认为姑咱台钻孔应变异常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确认汶川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频繁的脉冲变化,是地震前兆信号。” 距离汶川震中 1500km 范围内的 20 余个四分量钻孔应变台站,只有距震中 150 千米的姑咱台观测记录在汶川地震前有明显前兆显示,为之后地震前兆监测网建设台钻间距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也有认为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数据不存在异常情况的文章。 2011 年 5 月 ( 收稿日期 2010 年 3 月),《地震学报》上发表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等的署名文章“汶川 Ms8.0 地震前四川地区前兆异常及其统计分析”。文章的主要结论是:“震前仪器微观监测台或测项多数没有观测到突出异常现象。本文中其它没有提及的观测手段或观测项的资料,经过研究也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 … 震前仪器微观监测台或测项大多数没有监测到短临异常, … 与龙门山断裂带观测手段或测项少有关。” 但文章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数据却没有作具体分析,归于“没有提及的观测手段或观测项”,与四川地区 21 个钻孔应变台一起,在文章表 1 中列为没有异常的测项。 文章对形变类仪器均采用日均值数据作异常分析,而姑咱分量应变异常主要是延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脉冲或阶跃信号,在日均值中这些信号均被抹去,这种不科学的分析只会得出错误结论,遗害无穷。 3 )姑咱台钻孔应变异常是汶川地震成核过程中发出的确定性地震前兆 历史地震记载及半个多世纪地震预报实践已经证明强震是有前兆的。但地震前兆种类繁多且常因地而异。既存在有前兆有地震、无前兆无地震;也存在有前兆无地震、无前兆有地震的情况。实现地震预报需要找到与强震孕育有直接关系的确定性地震前兆。 地震学研究指出,要发生大地震,必须存在成为地震“种子”的破裂过程。破裂首先在断层面的“脆弱区域”发生,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大,通过震前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活动等方式,脆弱区范围逐步扩大直到边界应力集中,微裂隙区域不断扩展,达到岩石强度时,地震发生。 地震发生前的这一过程称为“地震成核”。地震成核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地震失稳破裂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些作者认为,“脆弱区域”的发生和扩大的尺度可以达到强震破裂带长度的十分之一。按此估算,汶川大地震前,破裂脆弱区域的尺度可以达到 30 千米。 汶川地震的成核过程中伴随大量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活动的应变扰动要传递到姑咱台,就要通过微裂隙不断扩展的介质连续性遭到破坏的区域。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满足自洽方程: S1 + S3 = S2 + S4 ( 1 ) 钻孔应变观测的计算公式是在李四光力推钻孔应力应变观测年代,由力学家潘立宙根据弹性力学中无穷大弹性薄板中圆孔变形的模型导出。可由 3 个以上不同方向孔径变化计算地块应变变化,奠定了我国地应力地应变观测的理论基础。(潘曾任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是钱伟长) 半个多世纪来,无论是初期的压磁应力仪还是新型的电容式应变仪,都要依靠潘氏公式处理观测数据。 在潘立宙的理论推导中隐含了一个前提:无穷大弹性薄板是均匀、连续的。均匀、连续假定是实际地层状况的一种近似。 我国分量钻孔应变前兆台网建成后,一批在地震活动平静期多年观测的台站数据表明,无论是几天的短期数据还是多年的长期数据, k 值都能超过 0.99 ,说明均匀、连续性假定是足够精确的。 但强震孕育地区却不会始终满足“均匀、连续”假定。强震孕育必定在“存在裂隙,裂隙系统甚至在不断扩展”的区域中发生。那么,在强震孕育或邻近地区的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是否会出现 S1 + S3 ≠ S2 + S4 ,即自洽方程( 1 )遭到破坏的情况呢? 如果发现自洽方程随时间发展破坏程度越来越大,就能知道台站所在区域地层出现 “裂隙系统在不断扩展”的情况而引起高度注意。 2014 年 9 月,博主重新检查姑咱台原始观测数据,发现自洽方程( 1 )的确随着强震临近,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图 3 、图 5 、图 6 是 S1 + S3 与 S2 + S4 相关系数 k 值随强震临近逐步降低的情况。 图 5. 2008 年 2 月 18 日的应变记录, 1+3 面应变与 2+4 面应变的相关系数 k 已降低至 0.9745 。 图 6. 2008 年 4 月 24 日的应变记录, 1+3 面应变与 2+4 面应变的相关系数 k 已降低至 0.8824 。 到 2008 年 4 月 24 日,( 1+3) 和( 2+4) 两路面应变曲线差别更为明显, k 值已降到 0.88 。(图 6 )18天后,汶川大地震爆发。 姑咱台接收到的应变信号中包含了来自不同应变源的成分,强震到来前自洽性下降的是那些“脉冲和阶跃”异常应变部分,当观测数据中不含有这些成分时,自洽性并不下降。 图 7 是 2008 年 5 月 4 日的应变数据。 5 月 4 日,离强震发生还有 8 天,是临震前没有出现脉冲、阶跃等异常应变罕见的一天。两路面应变的相关系数 k = 0.99978 。说明造成应变数据失洽的是脉冲、阶跃等异常应变部分。 图7.姑咱台2008年5月4日应变数据,强震发生前夕固体潮上没有出现阶跃、脉冲罕见的一天。 两路面应变相关系数高达0.9998。 正是汶川地震成核区不断生长扩大,破坏了介于震源和姑咱台之间介质的连续性条件,导致了姑咱台观测到的应变脉冲和阶跃数据从自洽向失洽转变。 姑咱台应变数据中脉冲和阶跃成分从自洽向失洽的转变,说明附近地区地震成核过程正在进行中,失洽度快速增大说明成核过程即将完成,强震即将爆发。 如果我们在汶川周围有多个钻孔应变观测台(或及时增设观测台),同步记录到这些应变扰动,就有可能定出这些慢地震的位置,圈出孕震成核区的范围,把握成核区的扩张情况,对于确定未来的震中位置及震级大小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该地区仍只有姑咱一个钻孔分量应变观测台。根据陈运泰院士分析,汶川、芦山以南,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宝兴 - 小金一带存在发生 M W 6.7~7.3 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加强该地区的应变前兆观测迫不及待。 4 )姑咱台应变前兆正是地震界努力寻找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2016 年初,马瑾院士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从‘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说起”。岩样压裂实验变形过程存在稳态、亚稳态、亚失稳态、失稳态 4 种状态,进入亚失稳阶段 , 即使外载不再增加,断层亦可进入自失稳演化阶段。只要找到地层应力值达到强度极限点 O 的特征信号,就能确定强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捕捉到的地震前兆就是“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受马院士文章启发,博主重新检查姑咱台 7 年原始观测数据,果然找到了地层应力值达到强度极限点 O 的特征信号。 文献 指出, “ 这种前兆现象其统计特征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现象类同。” 对岩石加载破裂全过程声发射现象的研究指出,在加载接近峰值强度时监测到的声发射事件率明显下降,出现声发射相对平静期,岩土工程据此预测工程灾害事件。 将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与岩石破裂实验类比,应变脉冲异常事件看成岩石破裂实验中的声发射现象,出现脉冲异常事件平静阶段,表明加载已达峰值强度。此时段与马瑾先生岩石破裂实验中的“强度极限点 O ”对应。 平静期后事件计数恢复上升表明加载已越过峰值强度,进入“准静态向准动态释放转换点 A ”,最后不可避免进入失稳点 B ,岩石破裂。 在 2007 - 2013 年 7 年中,姑咱台附近发生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8.0 、 2013 年 4 月 20 日芦山 7.0 两次强震。在这两次强震前后,姑咱台每天应变固体潮上脉冲和阶跃都不少。汶川地震前 18 个月中,共出现阶跃、脉冲 3766 个。平均每天 6.9 个。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的 2007 年 11 月,却出现连续五天固体潮记录曲线上没有一个脉冲和阶跃的“事件平静期”。在芦山 7.0 强震发生前的 2013 年 2 月,也出现了连续多天固体潮记录曲线上没有一个脉冲和阶跃的“事件平静期”。图 8 是芦山地震发生前 2013 年 2 月 10-14 日的连续记录数据,固体潮曲线十分光滑和规则,上面没有一个阶跃或脉冲。汶川地震发生前“事件平静期”期间的固体潮记录也是如此规则与光滑。 图8.姑咱台2013年2月10-14日芦山地震前事件平静期的应变数据,连续五天 固体潮上没有出现阶跃或脉冲。14日21:13记录到俄罗斯东北部7.3级地震。 就像大战前战场死寂般平静预示大战即将爆发,“事件平静期”出现,则告知我们地层承受应力的能力已达极限。平静期后,事件计数恢复上升表明地层加载已越过峰值强度,失稳已不可避免。 马瑾先生岩石破裂实验中从地层应力值达到“强度极限点 O ”到破裂发生的“失稳点 B ”,只有 6.4 秒钟时间(见图 1 )。汶川地震事件计数出现平静期到强震发生还有五个月,两者时间相差二百万倍。 岩石破裂实验应变加载速率为 10 -7 ╱ s ,大地构造运动的应变速率通常在 10 -13 ~ 10 -15 ╱ s ,两者加载速率相差也达百万倍。大自然和人类活动不同的时间标度,给了我们防备强震袭击的时间。 震前异常事件计数出现平静期,之后事件计数又恢复上升直至地震这一现象,是汶川、芦山地震发出的“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的又一标志。 汶川地震前后附近只有姑咱一个分量应变观测站,如果有多个观测站,记录数据就能互相比对,立即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而进入加强监测状态。多台仪器同步记录将能确定应变源位置及成核过程的动态发展,更准确地确定震源位置等重要参数。 我国是地震灾害很严重的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时刻不能忽视。在掌握了地震孕育与发生的规律后,只要在地震危险区适当位置布设精密观测仪器,我们就能观测到,并能识别出“有助预报的地震先兆”,从而挽救人的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实验室岩石加载实验与强震发生现场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孕育地震的地质构造类型众多,从汶川、芦山地震观测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具有普遍性还是特例,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充实完善。 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在观测仪器性能达到科学性要求后,加速观测台网建设,布下“天罗地网”,不放过每一个强震震例并仔细解剖,总结出强震孕育的可相互验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规律。世人关切的地震预报难题就能尽早破解。 参考文献 陈运泰、吴忠良、吕苑苑,地震学今昔谈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56~63. 马瑾,从“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说起 ,科学通报, 2016 , 61 : 409~414 川崎一郎,陈会忠等译,何谓慢地震-探索巨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3 年, 25~38. 王迪晋、李正媛、吕品姬,慢地震研究综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 27(Spec.):21~28. 吴忠良.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 国际地震动态, 2001,(9):1~5. 邱泽华、周龙寿,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29(4),1~4 邱泽华、张宝红、唐磊,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 2010,40(8): 1031~1039 刘琦、张晶,S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 31(4),6~9 程万正、官致君、苏琴、阮祥、张致伟,汶川 Ms8.0 地震前四川地区前兆异常及其统计分析,地震学报, 2011,33(3) , 304 ~ 318 宋治平、王裕昌,地震成核模型研究的由来、方法与进展 ,地震科技情报, 1996 年 12 期: 28-32 马胜利、刘力强、马瑾等,均匀和非均匀断层滑动失稳成核过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 D 辑), 2003 年, 33 (增刊): 45 ~ 52. 潘立宙,测量地应力的钻孔变形法,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年, 1~47. 池顺良、张晶、池毅,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 , 国际地震动态,2014,(12):3 ~ 13 . 陈运泰、杨智娴、张勇、刘超,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2013(6):1064-1072 李庶林,唐海燕 . 不同加载条件下岩石材料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 , 岩土工程学报 ,2010,32(1):147~152. 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裴建良 , 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第 28 卷(增 2 ) , 2009 : 3383~3390. 尹贤刚 、 李庶林 , 岩石受载破坏前兆特征—声发射平静研究 , 金属矿山 , 总第 385 期 ,2008 年第 7 期 ,124~128.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579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GeQIAN 2016-4-23 20:57
我的第一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0年10月。该论文基于27篇中文文献中的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后灾民和救援人员罹患强迫症状况。 可视化是现代社会传播的明显趋势。同样,在学术写作中,graphicalabstract,通常是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图表,往往能比文字摘要更直观地展现出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下图即为本文的Figure1。 延伸阅读: “健康与长寿思考二题”,发布在江苏省卫生法学会江苏省医学伦理学会江苏省医学哲学学会主办“蛇与杖(医学与人文网)”: http://www.she-zhang.com/Web/Article/Show.aspx?id=3659
2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前兆和预警被忽视
热度 2 杨学祥 2016-2-18 06:52
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前兆和预警被忽视 杨学祥   四川地震局有一个著名的老上访户。大名李有才。   李有才和紫坪埔水库铆上了。   2003年,紫坪埔水库刚开始建设,这个李“乌鸦”就说紫坪埔水库建在了“全新式活断层”上,这种地方建水库是最忌讳的。水库建了也要炸掉。   这次报汶川地震也是这样,2006年李有才提出大震可能。   2007年 10月28日,四川省地震局勘测中心龙德雄高工也加入了预报地震的行列,他在2008年四川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论文中正式提出川滇地区进入大于七级的强震活动期,四川北部的龙门山区域在十一月份前可能发生七点五级到九级大地震。这是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比李有才的预测更为精准。 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有预警的,但被忽视。 我在2008年2月9日指出,环太平洋7级以上强震经过2008年1月的间歇后,已告一段落,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以适应2007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强烈变形。大洋中脊显然是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最先适应新的应力变化。必须密切注意地震的新动向 。 我在2008年2月17日指出,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2月14日18时09分22.4秒在希腊南部(北纬36.75,东经21.75)发生6.9级地震。这一预测得到证实。希腊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北纬29.55,东经102.0)发生4.0级地震 (2008-02-16 14:00:11),值得关注 。 我在2008年2月22日再次强调,希腊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北纬29.55,东经102.0)发生4.0级地震 (2008-02-16 14:00:11),值得关注。印尼苏门答腊发生7.7级地震是2008年第二次7级以上强震。北京时间2008年2月8日17时38分,在中大西洋海岭(北纬10.7度,西经41.9度)发生7.3级地震。两次强震都发生在强潮汐时段(见表1)。在经过1月的7级地震间歇后,2月7级地震开始增多。2008年1-3月为弱潮汐时期,4-7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在5-6月将达到高潮。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这些已经得到多方证据证实的预警当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注意。 我们从2007年3月开始将强潮汐与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得到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强潮汐与强震的对应规律,我们准确预测了2007年9月的地震高潮,9月12-13日,印尼8级以上强震连续发生,强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我们的预警广泛地发表在《光明观察》(遭受一次黑客袭击,部分数据丢失)、《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遭受数次黑客袭击,至今未恢复)、《绿色论坛》等网站上。 2007年7月21日我们在《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密切相关。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8.5级以上强震发生11次,2000年全球气候因素已进入类似1947年至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20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有8个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段。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从2007年太阳黑子最低值到2011年太阳黑子最高值,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交替频繁发生,是中国地震平静幕与强震幕的转折时期,中国内陆有很高的强震发生几率,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中国强震约有20-30年准周期,其中,中国强震幕持续时间为11-17年,平静幕持续时间为8-11年。1991~2002年为第五强震幕,按一般规律,中国第六强震幕将在2010年开始。全球强震高发期与中国强震幕重合时期是中国强震最强烈的爆发时期。在1966-1976年重合期,中国7级以上地震11年共发生22次,平均每年两次。在1946-1957年重合期的12年中共发生23次,平均每年近2次。2010年至2020年可能发生类似情况。在1958-1965年平静期的8年中7级以上地震共发生6次,平均每年不到1次。2002-2009年平静期的8年中,7级以上地震在2006年前只发生了1次。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共4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强震。所以,2007-2009年平均每年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极大 。 邓乃恭说,中国正处于地震活跃期,中国大陆地震属于大陆型地震,日本地震则属于板块边缘性地震,这一点中国的台湾地区与日本相同。“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邓乃恭对记者说。他表示,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有些地震能预报,有些则无法预报,现在全球预报地震的准确率只有20%多 。 准确预报地震是地学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梦想!5月12日四川汶川县8级地震拉开中国第六强震幕的序幕,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持续时间为11-17年的中国强震幕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831.html 潮汐组合对汶川地震的激发作用 分析NCEP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起始增温:2008年5月5日,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加强增温:2008年5月6日,运动加剧,热异常沿“Y”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7摄氏度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高峰增温:2008年5月7-8日最高温度达到9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增温衰减:5月9-10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发震: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2:00再次增温,14:28发震。 6.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 。 关注5月2日和5月5-8日强潮汐 5月2日强潮汐A组合: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5月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年5月5日为日月大潮**,2008年5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2008 年5月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组合:2008年1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5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00054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2008年1-3月为弱潮汐时期,4-7月为强潮汐时期。在经过1月7级地震间歇期之后,7级地震在2月发生4次,3月1次,4月2次,5-6月将达到高潮。 我们在2008年4月28日指出,5月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年5月5日为日月大潮**,2008年5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2008 年5月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NCEP图像显示的2008年5-8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9-10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 。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月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44.html 参考文献 1. 王立彬。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原因已有初步结论。2008年05月18日18:0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80715566344.shtml 2. 李斌。中国地震局将汶川地震震级从7.8级修订为8.0级。2008年05月18日19:0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90215566442.shtml 3. 汶川地震已造成32477人死亡 220109人受伤。2008年05月18日16:1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61715566080.shtml 4. 专家称地震预报系世界难题 准确率仅20%。2008年05月18日10:05 环球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00515564817.shtml 5. 杨学祥. 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中大西洋海岭发生7.3级地震. 2008-2-9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94.htm 6. 杨学祥.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希腊南部发生6.9级地震. 杨学祥. 2008-2-17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09.htm 7. 杨学祥.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杨学祥. 2008-2-2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8. 杨学祥. 2007年9-12月强潮汐预警: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007-7-3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940 9. 杨学祥. 关注9月地震高潮:8月2日至9月2日内连续四次7级以上地震. 2007-09-03 16:00:40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74.htm 10. 杨学祥. 9月北半球低纬度强震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修改稿). 2007-9-1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94.htm 11. 杨学祥. 关注9月地震高潮:8月2日至9月2日内连续四次7级以上地震. 2007-09-03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74.htm 12. 杨学祥. 地震预测可以逐步实现. 刊发时间:2007-09-29 11:22:50 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9/content_678026.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 8:02:52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14. 杨学祥,杨冬红。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2008-5-10 11:0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15, 杨学祥,杨冬红。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2008-5-9 07:25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627.html 相关报道 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科学的悲歌 2016-02-17 17:17:05阅读(4735) 评论(7)      四川地震局有一个著名的老上访户。大名李有才。   李有才和紫坪埔水库铆上了。      2003年,紫坪埔水库刚开始建设,这个李“乌鸦”就说紫坪埔水库建在了“全新式活断层”上,这种地方建水库是最忌讳的。水库建了也要炸掉。   “成都是几千万人的大城市,你在成都脑壳上动土,对成都是莫大的灾难。”他大会讲,还上书国务院。   朱总理转国家地震局处理。国家地震局认为此地历史上没有大地震,非常稳定。   水库建设火热——李不仅没收嘴,上书省委书记,省长,水利局,温总理。放言,地震局将紫坪埔水库地震烈度定为七度是错误的。至少在九到十度。理由是此地1933年茂汶迭溪七点五级地震有相似的构造背景。   2003年3月9日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讨论告知:“李有才同志关于烈度在九度以上,地壳属于不稳定区域的意见不能接受。确定工程烈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任何个人的推断都不能影响工程的施工。”   “我反应,对了你就修改嘛,他说我没有资格修改。他是忽悠人民的。我的依据都有了,你应当马上改正。他打官腔嘛。”李有才愤愤不平。   温家宝做批示,责成中国地震局处理,地震局派了三个专家。李有才很高兴,觉得一场平等的学术探论来了。没想到,李有才哭了——因为有专家威胁他,“根据不足,结论粗糙,不能予以同意,给领导添麻烦,不要再说纠缠不清的话!”李有才顶起来。——不欢而散。   国家地震局2003年书面回答中自信写道:“即使未来五千年内坝址区可能遭遇一次九度或九度以上的地震烈度事件,坝址基本烈度仍有可能确定为七度。”   李有才回答:五千年太久,要只争朝夕。   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   狂言?   2006年,李有才又口出“狂言”,在一到二年内,坝区将会出现七点五级左右的地震。依据是都江堰,小金,松潘至绵竹地区出现围空区。另外指出要关注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又再次上书国务院领导人。   难道是上访久了气糊涂了,真象孙东东大夫说的有了偏执幻想症?错!——李有才非等闲之辈。   他是李四光的老部下。1976年到四川地震局至1999年退休,他一直从事地震预报。并担任综合预报组长。在他任上,一连串抓住了松潘,甘孜,武定,丽江七级大地震。退休后在他指导下还抓住了汉旺地震。四川局当年被认为是预报能力最强的地方局。   “四川当年几个六级以上地震,我们基本上都正确预报了;只有道孚6.9级地震,小金6.6级地震没有正式预报,因为资料很少。”   “预报地震没有那么神秘。综合分析是关键,某个单一手段与方法可能在某个时段某个地点某个地震有点反应,但受一些条件干扰,就可能反应不出来。在这个条件下,把不受干扰的异常清理出来。可能在一次地震中,只有一二个,二三个异常。很少。但庞杂的资料信息一多,就把真正有价值异常给掩盖了。所以预报地震关键是抓住一二个确认的异常不放,做第一手调查,并分析地震迁移。这样就能找到地震。”   “甘孜等大地震,都是只有一个二个异常,但是我们延着地震迁移带一路找异常,就正确报上了。那地方人烟稀少,我们报出来了。不到一个周左右,地震来了。我就一直在路上追,追到甘孜,就来了。报昆明五级地震,我从成都追过去,追到昆明就地震了。全部要实地跑。”   这是要命的:   这次报汶川地震也是这样,为什么2006年李有才提出大震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个重大发现。   2006年,在紫坪埔水库周边,出现了不少小地震。只有水库地区不活跃。这就是空区。 “这是要命的,空区是我们中期预报地震的一个指标。几年时间,这个地方就要地震,这是我们专业上比较公认的。我搞地震这么多年,这种现象从来没见过,紫坪埔水库出现空区,世界上都没见过。”      自从发现空区,李有才仿佛重新回到了当年抓地震的兴奋状态。每天早晨跑步完后, 9点钟顺便去地震局收集地震活动方面最新资料。 “和上班没啥两样。”李自嘲。   接着李有才拿到了独家资料:   他向记者展示了2007年——2008年的两省地震带活动图。上面密密麻麻的大小圈标示着各个大小地震。“云南地震非常活跃。2007年6月3日普洱地震,地震就往北移,把三幅不同时间的地震点纪录图合并起来就非常清楚。1年间,地震不停地向北迁移。到紫坪埔那儿就不动了。非常重要。”   “地震这个东西是地质现象,也是物理现象,你这方面不懂,是处理不了的。哪怕是一个异常,也不要放,这是关键。为什么地震前异常少一样报出来,甘孜西昌地方,没什么台站,一样报出来。加上地震明显由东向西迁移,到甘孜,甘孜有异常,地下水宏观异常。一个地电异常。就准确预报了,并获得国家承认。为什么汶川地震出现迁移,很多次地震都有迁移。”   当时李有才已在2007年11月发现四川郫县中期地电异常(2005年10月就以低于正常值往下滑动直到2008年3月才止,四月回升),加上明白无误的地震迁移显示。李有才更加确认一个大地震阴影开始大了起来。   2007年李有才坐不住了,他对四川省水利厅一位姓魏科技人员提出要求放水:   “他说你还能把紫坪埔大坝炸了吗?我说炸不炸再说,先把水放掉一半再说,把距离六十公里的成都危险性解除掉。”李有才再次捅到了省委书记那。   省委书记杜青林2007年11月批示要四川省地震局好好研究。   省地震局组织了七个专家与李有才辩论。   辩论场面有趣。首先七位专家全部否定了李有才观点。李则将理由一条条列出。   七专家不知如何应答,接着抓住李有才图表上没有标明资料出处(在文字中标明了),认为不严谨。李有才大度表示接受。   李有才沉重地对他们说:“你们不要麻麻杂杂的(方言,意为马马虎虎),我经过唐山地震,我是过来人,在唐山工作时,我在李四光下面地壳所工作。李部长生前指示抓住唐山不放。我重点是做地应力研究。唐山地震时,我刚离开唐山,回到成都,半年就地震了。大地震是很悲惨的。”   四川省吕弋培副局长主管退休干部,他说“我们很重视,进行研究,七个专家一致否定你的看法。”李有才说“他们懂都不懂,他们是搞地质的。来审查我的东西,不是开玩笑?”      在另一个场合,四川地震局严厉地指出,李有才再这样顽固坚持己见,要负法律责任。   汶川有前震:   2008年一件到今仍被四川地震局死死掩盖的事情突然发生了。空区出现两年后,在二零零八年二月十四日,就在这个地方离水库边二到四公里,突然发生二百多次地震。最大达三点七,三点八级地震。   “ 汶川地震以前以为是唐山类型,其实是海城类型,这么大的异常,怎么没有发现?这个事情非常重要,至今压着没有说。我们都知道。”李有才严肃地说。   当时地震局派人下去落实二百次地震,二条结论:这次地震是天然地震,不是爆破。第二条,属于龙门山正常地震活动。   这二百次小震使都江堰老百姓纷纷到市中心广场来避震,逃震。“成都市防震减灾区在这个节骨眼,做了错事,他去劝老百姓说没有地震,老百姓说是不是修水库诱发的,他们说不是的。他们通过电视台,报纸说没事,这是错的,这和海城一样,小震闹,大震到。现在回过头来,二百多次小震是和汶川有关系的。”   李有才则认为这是一次大震的前震。   2008年3月21日李有才郑重地写下了一份报告。提出要有地震应急预案,要有震情观念。三月底。交给温家宝,交给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水利部部长陈岩。   李有才明确提出:“要有紧急预案。……四川省地震局,应对紫坪埔坝区及附近地区的震情应引起高度警觉,做好可能发生大地震的预案,对一点一滴震情变化进行研究,真正做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站岗放哨!以防备未来的不测。如果一旦有震情发生,而我们无所准备,察觉,那时国家,人民将陷入一个极为被动的境地。”   报告中再次重提烈度问题,严厉批评“没有人管地震局,无法无天。”   “中国地震局不仅仅是地震工程安全评审法的主要制定者,又是地震工程安全评审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地震安全评审的违反者!我们要抛开地震局,国家出来,采取应急措施。”   四川地震局坚持龙门山地震带不可能有大地震,理由是历史上这儿发生的七次地震,最高也只有六级五,对坝址影响都不到六度。   “他们根本不做实地研究,他们只统计近200年,300公里范围。我做的包括彭州龙兴寺残塔的古建筑地震痕迹调查,明白无误显示,从汉朝开始就有大地震,明朝彭州发生过七点五大地震。”李有才认为:“这种教条让人联想起唐山地震前,不少所谓专家坚持认为三千年中国历史,没有两个这么近的地方(海城,唐山)差不多同时发生大地震的。这种教条害了唐山。”   “现在的地质人员稀里糊涂。只知道龙门山断裂带,只知道板块结构,这无法讲清楚龙门山断裂带这么长又那么浅,偏偏在这一点上有这么大的地震。其实这次震中是在新华夏系,南充广汉东西向构造带与龙门山的交汇点。据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理论认为,这样交汇部位应是大地震集聚应力的最佳场所。震中就在紫坪埔地区,其实这次地震应当叫紫坪埔地震不该叫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叫法是错误的。   李四光总结的渐进式预报是几十年鲜血换来的思路。我就是用的这个思路,在实践中总结,在地震中成功。他们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掌握的材料,地震局都有,都知道,他们麻痹大意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了。李四光八十岁时为了抓地震都跑在第一线,这样才能预报地震啊,现在地震局的官员有哪个在下面跑的?”   2007年 10月28日,四川省地震局勘测中心龙德雄高工也加入了预报地震的行列,他在2008年四川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论文中正式提出川滇地区进入大于七级的强震活动期,四川北部的龙门山区域在十一月份前可能发生七点五级到九级大地震。这是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比李有才的预测更为精准。   这一边,李有才,龙德雄等人心中已是风吹浪打,紧张,焦虑要抓住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是另一派风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四川省地震局老局长韩渭宾2007年12月在《四川地震》杂志发表正式论文,认为“中国处于强震活动的末尾阶段,已把所积累的能量,应变释放完了。所以川滇最近有七级大地震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篇论文被业内称为封顶之作。   此后四川省地震局震级越报越低,国家地震局2008年全国会商会上认为1到3年地震活动强度可能衰减。有七级地震可能,划的六个注意区域中没有汶川地震区。   2008年月会商会,四川省认为五月份只有五级地震可能,没有划进汶川地区。   2008年5月7日四川地震局的周会商会上得出异常较少,一周内甚至连五级地震都不会有。   现在看来四川省地震局及中国地震局在战略战术判断上全盘错误。      愤怒之声:   李有才性格温和,但一提起四川地震局灾后的解释就生气了。   “ 你说没有显著前兆,说得出口啊!   空区是不是前兆?   灾前地震是不是前兆?   地震定向迁移是不是前兆?这是他们经常用的。   你说明显前兆是什么,你说得出吗?啥子明显前兆是什么东西,为何物?自己欺骗自己。”   李有才对地震界的院士毫不留情面:   “ 但他们胆子就这么大,不承认现实。地震后就害怕了。就躲了。就找了一些专家帮他们说话。说来说去又说不圆,有些就怕了不敢说了。他们胆子就大,我就要批评他们,你凭什么说,你又不搞预报,你又不知道内部情况,根本不了解。陈顒院士认为汶川地震是逆冲断层,没见过逆层断层会发生大地震,没见过就不等于不会发生嘛。你见过的东西太少了嘛。你没见过就不存在吗。本来世界上水库地震就很少,发现才一二十年,他就认为不可能是水库诱发的。他认为没有前兆,其实是有前兆。这次二百次小地震,震源很浅,三到六公里,主震八级是震源深度十三公里,是浅源地 震,二百多地震是在一个断层上。陈顒院士都不知道有二百次小地震。我看他材料大部分是在网上找的,罗列起来。简单分析。”   “他们说地震不可预报,没报出来的人呢,长期坐办公室。我一直在下面潜心研究,每个地震要调查,每个异常要 落实,天天和地震异常打交道。他们是坐办公室,脱离实际,象陈运泰院士,说测不出物理前兆,他不搞预报,不接触不研究,脱离预报的,还要评价预报。这是怪现象。不好听的话,投机分子,科技投机。他利用自己院士头衔,有些领导也需要他们说,来帮他们解脱历史的责任。他们之间有另外一种利害关系。地震局给与他们课题上的方便。这些都是问题。马宗晋呢,和他年纪大了有关系。悲伤!”   “怎么没有异常!都江堰地震前一两天,老百姓在钓鱼,他们说怎么这么好钓,乌龟王八都钓得上来。地震时,都江堰象海啸一样把钓鱼人卷到水里去,死了。这就是临震异常。地下水异常,固体潮汐正常有规律,但北川防震减灾局一个观测点11号下午开始大幅度下降。他们为啥子报不出来?地方上不知道啥是地震异常。另外这个图纸下来要到十一号晚上十二点钟才看得出来。地震后就没有数据,压到房子底下去了,全垮了。人也死了,台站死了二个人。”   “现在看来紫坪埔水库诱发地震是确切的。因为地层断裂时,有水浸入减少断层间摩擦系数可以使地震提早发生,但我不同意一些环保人士认为的,如果不建水库,地震不会发生。水库诱发地震条件是地震本身要处于临界状态。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地说。”   李有才一口气如江河奔腾,说了下来,然后是深深的沉默。   随后——   “他们错罗”李有才大声说:“彻彻底底的错罗。”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八级地震发生,地壳在短短80秒钟内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破裂了300多公里!官方公布的震中在漩口牛圈沟山谷中(31.002,103.2——31.000-103.4)距离紫平埔水库坝址仅六公里。   尽管紫坪埔水库震前做了加固将烈度提高到八度,李有才震后发现紫坪埔坝向前移了60公分,坝基下沉,180公分,坝体有许多裂缝。   不幸中的万幸,不知何故,地震前三个月,紫坪埔水库持续放水,将水位降低至最低点,海拔819米,放水放到821米,12亿立方水只剩三个亿。放掉四分三。成都才避免了灭顶之灾。   另外,汶川地震时,紫坪埔水库地震烈度为十度。   老上访户李有才是对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baobao.sohu.com/20160217/n437665426.shtml http://weibo.com/p/1001603865724547380035?sudaref=blog.ifeng.co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28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前的2000次静地震与海城地震前的500次小地震
池顺良 2015-5-12 10:21
汶川地震前的 2000 次静地震与海城地震前的 500 次小地震 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 “ 一定要注重对于这次地震的研究,要组织专家找出规律,进行科学预报。 … 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这样就对得起死了的,也对得起后代。 ” 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经历多次痛苦的预报失败,但牢记周总理嘱托,屡败屡战,决心找出强震孕育规律,最终有能力进行科学 预报。 海城成功与唐山的失败,与海城地震前 4 天出现 500 多次小震活动(震前 20 小时中还发生 7 次有感地震)而唐山地震前却没有小震群活动有关。之后多次未成功预报的强震前也未出现小震群。难道强震前没有小震群是普遍情形?难道强震前也没有发出其它类似小震群足以惊醒人的信号?是没有这样的信号还是窄频带的经典地震仪接收不到它们? 40 年过去,我国研制出多种高性能地震监测设备。其中,新型分量钻孔应变仪比经典地震仪具有更宽的观测频带,既能记录大、小地震更能记录地震仪记录不到的静地震、慢地震,还能对记录数据进行自洽检验,是一种新型的“超级地震仪”。 汶川大地震同唐山一样仍然没有小震群活动,预报又一次失败。但与唐山地震时不同, 2005 年起,一批国产分量 钻孔应变仪已经布设到多个地震危险区。最接近汶川震中的分量应变仪于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在四川姑咱台 40 米深岩石钻孔底部,并于 2006 年 11 月 1 日正式产出数据,至今记录下汶川地震前后八年半应变资料,数据完整率达 99.7 %。 2007 年 1 月,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固体潮记录十分光滑和规则, 作固体潮调和分析, M2 波潮汐因子的相对精度达到了 0.075 %的高精度。 但在 2007 年 1 月份 光滑的固体曲线上已出现一些压性阶跃或脉冲。阶跃的幅度约 2×10 -9 应变,只有固体潮幅的数十分之一,但在分辨率为 3×10 -11 的记录上却十分清晰。这些异常应变数据因为满足数据自检条件,不可能是仪器故障,应是地层中出现裂隙扩展、错动的应变扰动传来所致。这些阶跃或脉冲的时间常数约 300-500 秒,缓慢的错动不发射弹性波,经典地震仪探测不到,而分量钻孔应变仪能探测到它们。它们其实就是上世纪末发现的 “ 静地震 ” 或 “ 慢地震 ” ,只是震级很小。 在 2006 年 11 月份,平均每天出现约 0.6 个慢地震, 2007 年 1 月份每天约 1 个, 6 月份每天约 3 个, 11 月份至 2008 年 4 月份每天约 5 个。在 5.12 之前的 18 个月中,离汶川约 150km 的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接收到近 2000 个慢地震!问题是,根据大量的慢地震活动我们是否有根据判断大地震即将在附近地区发生? 地震学研究指出,要发生大地震,必须存在成为地震“种子”的破裂过程。破裂首先在断层面的“脆弱区域”发生,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增大,通过震前断层蠕动、慢地震、小地震活动等方式,脆弱区范围逐步扩大直到边界应力集中,微裂隙区域不断扩展,达到岩石强度时,大地震发生。 地震发生前的这一过程称为 “ 地震成核 ” 。 “ 地震成核 ” 是地震从孕育到失稳破裂最后阶段必定经历的过程(除非这里的地层像玻璃板那样匀质),地震成核过程中检测到的前兆可称为 “ 确定性地震前兆 ”― 即 “ 可以在所有大地震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 ”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与石硼峪地震台在临震前 4 天接收到 500 多次小震活动密切相关。当时,科学上还无法确定这些小震群究竟是前震还是一般的小震群,因而有人认为海城临震预报是 “ 瞎猫逮住死耗子 ” 、 “ 好运气 ” 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海城地震 25 年后的 2001 年,陈学忠由海城地震前建立的 16 个测震台历史记录资料,定位小震群位置,指出该小震群是海城地震孕育进入 “ 地震成核 ” 最后阶段发出。如果当时就有此认识,根据小震群活动的定位信息,迅速判断出该小震群系 “ 地震成核 ” 最终阶段的表现,临震预报就有了 “ 确定性地震前兆 ” 特征,发出的临震预报就有了充分科学依据,各项安排就会更有序。当然,震前大量地下水、形变、动物异常也是这项临震预报的有力支撑。 汶川地震时,只有姑咱一个台记录到慢地震,无法确定它们的位置。但是这些慢地震数据的自洽性随着强震临近,逐渐失洽。说明接收到的慢地震信号来自大地震成核过程中发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667do=blogid=870802 )。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划分为:长期,中期,短、临预报。根据短期的、确定性的前兆信息发出的短、临地震预报比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要困难得多,但是,在挽救人的生命方面却更为有效。找到强震孕育到最终阶段发出的 “ 确定性地震前兆 ” ,地震预报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汶川大地震七年后,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固体潮曲线重又变得规则与光滑,充分说明汶川地震前记录到的大量压性阶跃与脉冲确与汶川大地震密切相关。 五年后在同一地区发生的芦山地震,又一次重现了静地震从稀疏到密集的变化过程,姑咱距芦山更近,还接收到了明显的临震信号。 汶川地震,我们依靠 “ 超级地震仪 ” 在一年多前就接收到了大自然发出的静地震示警信号,这些静地震不论大小都是人感觉不到的。但认识到这是汶川地震的 “ 确定性前兆 ” 则是在汶川地震后,芦山地震类似过程的重复及固体潮又恢复规则与光滑之后。此时,汶川地震已发生 6 年半。 以上从观测实践中得到的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充实完善。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在观测仪器性能达到科学性要求后,加速观测台网建设,布下 “ 天罗地网 ” ,不放过每一个强震震例并仔细解剖,总结出强震孕育的可相互验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规律,世人关注的地震预报难题就有望早日破解。 参考文献: 张 晁 军、石耀霖、马丽,慢地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 22(3) : 258 ~ 269. 川崎一郎,陈会忠等译,何谓慢地震-探索巨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3 年, 25~38. 王迪晋、李正媛、吕品姬,慢地震研究综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 27(Spec.): 21~28. 宋治平、王裕昌,地震成核模型研究的由来、方法与进展 ,地震科技情报, 1996 年 12 期: 28-32 马胜利、刘力强、马瑾等,均匀和非均匀断层滑动失稳成核过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 D 辑), 2003 年, 33 (增刊): 45 ~ 52. 沈 萍、杨选辉、毛仲玉、高明清、吴士燕、叶太兰,矿震成核过程的公里尺度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717~721. 陈运泰、吴忠良、吕苑苑,地震学今昔谈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56~63 池顺良、张 晶、池 毅,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 ,国际地震动态, 2014 ( 12 ): 3~13. 邱泽华等,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 29,(4): 1-9. 池顺良、池毅、邓涛、廖成旺、唐小林、池亮,从 5.12 汶川地震前后分量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异常看建设密集应变观测网络的必要 ,国际地震动态, 2009 ( 1 ): 1-12. 邱泽华等,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2010 年第 40 卷第 8 期 : 1031~ 1039. 刘琦、张晶,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 31(4) : 6-9. 池顺良、刘琦、池毅、邓涛、廖成旺、阳光、张贵萍、陈洁,2013年芦山 Ms7.0 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地震学报, 2013 , 35(3) , 296-303. 池顺良,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汶川、芦山强震前兆应变异常 ,科技导报, 2013 , 31(12) , 27-30. 邱泽华、阳光、唐磊等,芦山 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 35(1) : 158-161.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17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什么矿?
热度 2 liangguanghe1 2015-3-2 15:49
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什么矿?What kind of minerals does Wenchuan Earthquake produced? 梁光河 lgh@mail.iggcas.ac.cn 在上一篇文章中,说明汶川大地震是一种隐爆过程,并且伴随着成矿过程。那么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主要富集了什么矿产资源呢? 多种证据表明这次地震主要造成了磷、锰、铁、硫等元素的富集,这是成矿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成矿过程往往延续百万年。在百万年内沿一个地震断裂带会发生无数次地震。每次地震都是对成矿的一次贡献。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2月22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文家坝村的山体发生冒烟现象( http://www.uisp.org.cn/2011-02/23/content_4022921.htm )。平武县位于北川和青川之间。经过专家现场勘查及权威机构的监测数据资料报告,此处山体含大量硫、磷、锰、铁等矿物质,汶川地震后山体垮塌,原先深埋地下的矿物质裸露,造成自燃。 此处山体含大量硫、磷、锰、铁等矿物质是否是本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钻探测井资料给了我们答案。下图是汶川地震后在汶川地震带上所钻的1号井的岩芯样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主断裂滑移面上,P 2 O 5 明显富集, 硫、锰、铁也明显富集 。 那么山体为什么会自燃呢?这显然是磷元素富集的结果。白磷在湿空气中40度就可以着火(山体滑坡石头碰撞造成局部高温)4P+5O 2 =燃烧=2P 2 O 5 。而其他元素都不会在这么低的温度下自燃。磷引燃了自然硫从而发生了山体燃烧。 地下深处元素众多,肯定会发生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但地下深处 应该存在如下化学过程: 首先二氧化硅和磷酸钙反应 3SiO 2 +Ca 3 (PO 4 ) 2 =高温=3CaSiO 3 +P 2 O 5 然后炭还原五氧化二磷 5C+2P 2 O 5 =高温=4P+5CO 2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数百万年的地质历史内,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过无数次地震。其中在公元前5940-5730年和公元前3300-2300年,映秀镇发生过两次类似于坟川地震的大地震(Ran etal.,2013),在公元前930±40年,灌县-安县断裂带上发生过最晚一次强震(李勇等,2009)。 阅读下面链接中的文章也许会改变您很多看法: http://hi.baidu.com/liangguanghe1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883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汶川地震到底积累了什么样的能量?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5-2-11 21:31
汶川地震到底积累了什么样的能量? 弹性能?压缩能?剪切能? 粘弹性能量? 流体失稳聚集的偏离稳定的能量?等等?到底是什么能量要爆发出来? 一、汶川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规模和唐山地震差不多,这么大的能量是如何聚集起来的?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了什么样的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谁算过他的量级是多少? 二、对于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有那么大的能量计累么? 看看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这种挤压到底带来多大的能量积累?有人算过吗?
个人分类: 地震前兆和预报|1311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汶川大地震探讨隐爆及成矿过程
热度 7 liangguanghe1 2015-1-19 10:56
从汶川大地震探讨隐爆及成矿过程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yptoexplosion and ore-forming process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室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LGH@MAIL.IGGCAS.AC.CN 2015-1-12 北京 本文为 2015 年 1 月 12 日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年会报告内容 PDF全文下载(15M): 梁光河-从汶川大地震探讨隐爆及成矿过程2.pdf 摘要:关于地震的成因机制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目前普遍认为地震的成因机制是断裂运动,事实上是这样吗?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探槽、钻探和测井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研究表明,汶川地震是一个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渐进的隐爆过程。通过进一步对比国外地震的研究结果推测,地震的隐爆动力机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地下流体相变膨胀爆炸,其二是地下深处的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然后通过对比斑岩矿床的成矿机制说明地震是一个压力温度释放过程,可以满足斑岩型矿床成矿的压力、温度、酸碱度等变化要素。本次地震富集了磷、硫、铁、锰等元素。这说明地震是一种由断裂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隐爆和成矿过程。最后探讨了通过测量地电和地下流体进行地震的预测和通过深钻灌注卤水消减地震的方法。 Abstract :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troversy about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 At presen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earthquake is the fault movement, in fact, is it?in thispaper , atfirst we analysis many materials include trench, drilling,well logging and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ata, all results show that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 kindof cryptoexplosion process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Byfurther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abroad earthquake study, we speculate that theexplosive power of earthquake mechanism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heexpansion of fluid phase change that cause underground explosion, the other isdischarge (lightning) with leakage of the underground accumulated negativecharges. Then through comparing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porphyry deposit,we learn that earthquake is a releasing process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which can meet the basic needs about elements change for porphyry deposit suchas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Wuchuan earthquake enriched phosphorus,sulfur, iron, manganese and other elements. At last we come to a conclusionthat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underground concealed explosion process and metallogenicprocess fired by fault movement.At the end we discuss the methods forearthquake prediction with geo-electrical and fluid measerment, and also themethod for earthquake reduction with deep-drilling and brine injection. 一 引言 2008-5-12 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国官方报道震级 Ms7.8 后又修改为 Ms8.0 ,震源深度 33Km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震级 Mw7.9 震源深度 19Km ,哈弗大学( Global CMT )震级 Mw7.9 震源深度 12Km 。特别注意美国 USGS 和哈福大学( Global CMT) 给出的震源机制解 — 震中位置相差约 100 公里。 为什么? 从汶川地震的远震和近震波型及模拟研究表明汶川大地震在 120 秒内由至少 4 个群震子事件组成,首先从汶川开始发震,经过 10-20 秒短暂停滞后又激发北川及青川等地的地震( 300Km 长的 3 条主断裂带)。博士后张勇通过 48 个台站记录分析,说明汶川地震由 4 个不同震级的子事件组成 : (A) Mw7.5 (B) Mw8.0 (C) Mw7.5 (D) Mw7.7 从南端的逆冲型破裂到中北部走滑型破裂,传统理论不能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这次地震应该叫北川地震才更合理,因为北川地区能量释放比其他地区约大 10 倍。 地震的成因机制是什么? 1 弹性回跳( Reid , 1906 ) 2 岩浆冲击( 松泽武雄, 1955 ) 3 相变假说( Bridgman et al , 1956 ) 4 红肿理论(傅承义, 1971 年) 5 膨胀蠕 动(牛之仁等,1978年) 6 多应力集中(马宗晋, 1980年) 7 隐爆成因(杜建国,1999,2010) 8 电磁成因(张宝盈,2002;季东,2013;江建富,1994) 9 气爆成因(岳中琦,2008) 10 多锁固段(秦四清,2011) 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需要完善。 ① 流行解释:构造地震假说(弹性回跳)。无法解释很多异常现象。 ② 对构造地震一直存疑:短暂的小尺度地壳变形怎有如此大能量? ③ 无法解释深源地震。 700Km 温度超过 1500° 。 二 汶川地震隐爆机制 本文说明 1 地震:由构造运动激发引起的隐爆过程 2 能量: (1) 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2) 流体相变爆炸(类似高压锅爆炸,超临界流体体积膨胀 近千 倍) 3 大震条件:高压地壳流 + 压(扭)断裂 新成因机制可解释: ① 巨大能量 一次 闪电 ,云和大地间的电压可达 1 亿伏,功率可达 100 亿千瓦,是葛洲坝水电站发电功率的几千倍 ② 余震 类似多次闪电 ③ 深源地震 ④ 光、电磁、声 ⑤ 气体和流体释放及爆炸 ⑥ 石墨化和假玄武玻璃 ⑦ 斑岩型矿床成因 特别是能合理解释地震新生成的石墨化和假玄武玻璃现象。 浅表隐爆特征 —— 数米 汶川地震前1天成都台ULF垂直分量(Z) 的变化量高达20nT( 曾小苹 等,2011)。 钻探及测井特征 —— 千米 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设立专项在发生地震的断裂带上打了5口井用于研究该地震的成因,发现了过去不曾注意的特殊现象,那就是 与本次地震有关的断裂带内发生了强烈的石墨化现象,并伴随着假玄武玻璃的形成(李海兵, 2013 )。假玄武玻璃被喻为“地震化石” ( 林爱明, 2008) 。 从 XRD 分析发现假玄武玻璃、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具有相似(近)矿物组成 假玄武玻璃成因是什么?当前流行解释:假玄武玻璃是因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摩擦生热,使摩擦面上的温度升高(至少 1000°C ),从而使周围岩石产生融熔所形成的岩石(廖卿妃, 2003 )。如果这样这一定会有熔蚀边,但观测表明不存在熔蚀边。说明它们都是深部增压贯入浅部裂缝中的。 美国科学家发现:大地震时候发现的假玄武玻璃含新生成磁铁矿颗粒 ( Friedemann Freund et al, 2007 )。 假玄武玻璃是大地震断层面的摩擦熔体淬火玻璃脉。包含细粒磁铁矿,较高天然剩磁( NRM )。高 NRM 即强大的局部电流和磁场。该磁场高于地球正常磁场约 1000 倍。 (原文: Pseudotachylites occur in the form of thin glassy veins quenched from frictional melts along the fault planes of major earthquakes. They contain finely grained magnetite and often exhibit a high 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NRM). High NRM values imply strong local electric currents. To acquire the reported high NRM values of the Santa Rosa pseudotachylite this vein must have been exposed to a strong local magnetic field, about 1000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Earth‘s main field (Ferré et al.,2005b). ) 这次汶川大地震也在断裂带内发现了这些高磁化率的新生强磁性矿物 这些磁铁矿矿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磁铁矿成因:橄榄石蛇纹石化放热反应 6(Mg,Fe) 2 SiO 4 + 7H 2 O 3(Mg,Fe) 3 Si 2 O 5 (OH) 4 +Fe 3 O 4 +H 2 橄榄石 蛇纹石 磁铁矿 蛇纹石化中甲烷由 Fischer-Tropsch (Berndt et al,1996) CO 2 +4H 2 〉CH 4 +2H 2 O 无机成因甲烷 300°50MPa 磁铁矿为甲烷产生的催化剂。反应中同样也产生了更高含量的碳氢化合物乙烷等。 野外和实验:超基性岩的蛇纹石化对非生物源碳氢化合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汪小妹等,2010)。 构造岩研究发现( Wintsch, et al., 1995; Nugent et al.,1996;Yonkee etal.,2003;Whitmeyer et al.,2005 ),在断层带内,通过 水 - 岩反应会生产大量低摩擦系数的矿物 橄榄石 — 蛇纹石与滑石 辉石 — 角闪石、绿泥石、阳起石 长石 — 石英 + 云母 + 角闪石 + 绿帘石 在映秀 - 北川断裂的白水河段,沿断裂带出露有大小不等的透镜体状蛇纹石岩和滑石片岩 ,被认为是扬子地台西缘蛇绿岩带的一部分,与这些岩石直接接触的围岩为阳起石 - 钠长石糜棱岩和绿泥石 - 石英片岩、糜棱岩(林茂炳等, 1997 ) 斜切老断裂带——破裂面内石墨从哪里来?先在深部产生碳素 C CH 4 +O 2 =2H 2 O+C 缺氧环境下游离碳析出;甲烷高温裂解也能产生碳素 CH 4 =C+2H 2 。 有了碳素还不行,破裂面内石墨化怎样形成? 传统弹性回跳无法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工业化生产人造石墨的技术:将碳素在大电流下高温加热改变碳元素原子结构直流石墨化炉是一种以炭素焙烧品和电阻料为炉芯,通入直流电,将炭素焙烧品加热到 2000 ~ 3000 ℃ 的高温,完成石墨化过程。它与交流石墨化炉都同属于艾奇逊炉 (kevin9918 , 2013) 。地震过程中碳素在大电流下高温加热形成石墨化。 地球物理特征 —— 数十千米 地下深处真的存在流体吗? 三 地震隐爆与成矿过程 据叶天竺( 2014 ) :流体成矿过程可以概括为,强酸、强碱、高温高压、强氧化环境下溶解、迁移,近中性、低温低压、还原环境下沉淀。 为什么强酸会变成近中性?机制是什么? 而且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需要一个中间岩浆房,而地震就可以满足这个过程,地震时候温压下降 H 2 O 一二级相变 374度 。 CO 2 SO 2 CH 4 H 2 S( 逃逸) , 水蒸汽部分逃逸,但部分在温度小于 100度 ( 2-3Km) 会回流,由此造成强酸变成近中性,浓度增加,矿物沉淀。水蒸汽部分逃逸会造成降雨。 地震降压可导致金矿快速沉淀成矿: (1) 地壳中水相变可导致热液中所携带的物质快速沉淀成矿(藏)。地壳中水发生相变的必要条件是降压( 胡宝群, 2013 ) 。 (2) 澳大利亚两位学者在《自然 —— 地球科学》上发表了“地震可使黄金地壳中立即沉淀形成”的研究成果。 四 地震预测与消减 地震预测前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李四光, 1977 ;曾佐勋等, 2013 ; 强阻基等, 2009 ;季东, 2013 ; 陈运泰, 2007 ;冯锐等, 2004 ; 叶叔华等, 2002 ;郝建国等, 2000 ; 张宝盈, 2002 ;江建富, 1994 ; 上田诚也, 2011 ;陈章立, 2007 ; 张国民等, 2001 ;池顺良等, 2009 ; 金日光, 2009 年;石耀霖, 2013 ; 仇勇海等, 2008 等。 赵玉林,耿庆国,高建国,杨学祥等。 但对其成因机制还存在很大争议 美国科学家发现:当地震迫近时,地下活动会发生“奇怪变化”,产生强电流。布雷尔说:“这种电流很强。里氏 6 级地震产生的电流高达 10 万安培,里氏 7 级地震产生的电流高达 100 万安培。” 地球真的带电吗 大气带正电,大地带负电。全球大地带有 5. 6×10 5 库仑的负电荷,整层大气电位差为 3×10 5 伏( 郝建国等, 200 0)。 地球上空大气层有一层电离层,它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 大气正、负轻离子浓度比平均为 1 : 1.15 大气正、负重离子浓度比平均为 1.10 这说明地球大气总体带正 电荷(陈渭民,2006)。 负电荷从哪里来?一个可能成因( 梁光河, 2013) 地球深部高温高压下的元素转换发生的电(核)化学转换产生了负电荷,这些负电荷会随着流体的向上运移逐渐聚集在地球浅部的圈闭中,一旦构造断裂运动使得地球表层破开一个口子,就会发生电荷的突然泄露爆炸并产生地震。 地下深处是一种高温高压环境,物质应该处于一种非固体、非液体的超临界状态。部分元素的原子核也并不稳定,不断地有放射性现象发生。我们知道,放射性是指 元素 从不稳定的 原子核 自发地放出 射线 (如 α 射线 、 β 射线 、 γ 射线 等)的现象。 从构造动力学可能更容易理解这种物质变异过程。在地球的浅层(主要是地壳)作者称之为“形变区”,构造运动和压实作用其实是一种针对分子团间的形变。比如压实作用就是分子团间的孔隙被压缩。 随着深度的增加(主要在软流圈部分)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孔隙已经被压缩到极限,孔隙度近于零。物质处于相变区,这是一种分子内原子间的重新排列和变位压缩,比如煤炭、石墨、金刚石都是单质碳元素,只是原子结构不同。煤炭密度是1.35g/cm 3 ,石墨2.25 g/cm 3 ,金刚石3.5 g/cm 3 。这说明石墨和金刚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密度逐渐增大。 随着深度的进一步增加(可能主要在地幔和外核区)进入“电子云变区”,原子间已经无法再被压缩,这种压缩会进一步到达原子内电子层范围,也就是部分物质的原子内外侧的不稳定电子可能会被挤出,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 β 射线 衰变释放出电子,这些电子会随着地下深处的流体向上运移并富集。或者说,由于热电子发射这一量子特性, 使得地球内核产生了分离的正负电(杜国强等,2007)。 地球核部带正电荷,地球浅部(地壳)带负电荷。 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加快对应地磁正向, 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减慢对应地磁反向,这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的磁场成因机制及倒转机制,也合理地解释了地球主磁场的非耦极特征。 负电荷主要聚集在哪里?如何引爆?蚀变断裂带内,多期蚀变,流体脉动 — 盐水引爆 粘土矿物和蚀变矿物云母家族:高岭石族、伊利石族、蒙脱石、绿泥石族、云母族。往往片状结构,似一摞扑克牌。平坦一侧带负电,边缘一侧带正电,总体上带负电(电容器)。粘土颗粒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 MIT 的矿物学家 Robert Martin 提到,一克的粘土比表面积可以达到 800 平方米。 绿泥石 Y 3 【 Z 4 O 10 】( OH ) 2 ·Y 3 ( OH ) 6 的晶体结构由带 负电荷 的 2 : 1 型 结构单元 层 Y 3 【 Z 4 O 10 】( OH ) 2 与带正电荷的 八面体片 Y 3 ( OH ) 6 交替组成。 化学式中Y主要代表Mg 2+ 、Fe 2+ 、Al 3 +和Fe 3+ ,在某些 矿物种 (如镍绿泥石、锰绿泥石、锂硼绿泥石等)中还可以是Cr、Ni、Mn、V、Cu或Li;Z主要是Si和Al,偶尔可以是Fe 3+ 或B 3+ 。 超临界水氧化性强烈,在一定温压条件下, 甲烷、乙炔和高烷烃等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可发生自燃, 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水热火焰” (Hydrothermal flame) 现象(谢洪森,1997;苏根利等,1998;陈维杻,1998),这也可引燃地下深处的可燃物。 五 结论 1 地震:构造运动激发的隐爆过程 2 能量: (1) 累积负电荷放电(地下雷电) (2) 流体相变爆炸(体积膨胀) 3 大震条件:高压地壳流 + 压(扭)断裂 4 斑岩型成矿过程伴随着地震 4 遥感、地面、地下(电场、流体及应力)预测地震,土地电最佳(但需要去噪) 5 深钻灌注盐水(卤水)有可能消减地震(两个作用:一、流体减压释放,二、盐水引爆缓慢释放能量) 阅读下面链接中的文章也许会改变您很多看法: 探密地球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guanghe1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1179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岳中琦的“冠名解”有何意义
Amsel 2014-11-2 11:2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0687do=blogid=840328 夏新宇 2014-11-2 06:46 无法把这些方程和“天然气爆炸导致汶川地震”联系起来。Something must be wrong. 博主回复(2014-11-2 10:25) : 夏教授,多谢您提的这个好问题。 地震是内部高压气体从深部向地表浅部运移加载,这刚刚好是我这个弹性理论解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如图9所示,这个理论解恰好是个在多层弹性体内部的体力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相应。把这个体力载荷沿深度移动,就是高压气体制造地震的过程了!。 再次感谢! 注:本人从来不是教授。
个人分类: 杂谈|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热度 1 杨学祥 2014-9-27 05:26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汶川地震前兆的 NCEP 数据证据 杨学祥 学者辛宝恒最近指出,为达到地震预报的目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再配合地磁、地电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该地震监测网很可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跨世纪伟大工程之一。其意义丝毫不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防治沙漠化等伟大工程逊色。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 NCEP 数据证据提供了相关事例: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已有 1814 次阅读 2012-3-10 14:58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汶川地震 前兆 预测 遥感监测 强潮汐增温反应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 NCEP 数据证据 杨学祥,杨冬红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 NCEP )数据,获取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 Ms8.0 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 9 摄氏度 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图 5.5.3 震前 12d 内中国西南地区的 NCEP 增温异常图 Fig 5.5.3 The abnormal NCEP temperature rise in southwest China 12 d before shocking http://www.kjdb.org/qikan/manage/wenzhang/2008-05-0211.pdf 分析 NCEP 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 2008 年 5 月 5 日 ,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 加强增温: 2008 年 5 月 6 日 ,运动加剧,热异常沿“ Y ”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 7 摄氏度 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 高峰增温: 2008 年 5 月 7-8 日最高温度达到 9 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 增温衰减: 5 月 9-10 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 (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 2 : 00 再次增温, 14 : 28 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 。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5 月 2 日 强潮汐 A 组合: 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 组合: 2008 年 12 日为日月小潮(上弦), 5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4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2008 年 1-3 月为弱潮汐时期, 4-7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经过 1 月 7 级地震间歇期之后, 7 级地震在 2 月发生 4 次, 3 月 1 次, 4 月 2 次, 5-6 月将达到高潮。 我们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 指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NCEP 图像显示的 2008 年 5-8 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 9-10 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 。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 NCEP 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 5 月 5-8 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 NCEP 异常现象。科学导报, 2008 , 25 ( 10 ): 37-39 2. 杨学祥 .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 发表于 2008-4-28 4:54: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 .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 发表于 2008-5-25 19:32: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4. 杨学祥,杨冬红 .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 2008-6-5 5:09:43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655158.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383.html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 NCEP 数据证据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 (NCEP) 数据,获取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 Ms8.0 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 9 摄氏度 以上。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 NCEP 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 5 月 5-8 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作者: 杨学祥 杨冬红 母体文献: 2012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会议名称: 2012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 会议时间: 2012 年 4 月 1 日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语 种: chi 关键词: 增温异常现象知识脉络 潮汐强度知识脉络 能量释放知识脉络 地震前兆知识脉络 在线出版日期: 2012 年 7 月 10 日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655158.aspx 探测地震活动新思路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 2014-09-26 14:38:26 来源:综合 作者:辛宝恒 期刊:太空探索   众所周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天气预报之所以获得成功,是由于牢牢抓住了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了其它一些细节的纠缠。地震预报也必须牢牢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一些细枝末节,才可以能达到预报目的。   天气预报员每天都要关注着高空槽线和地面冷锋的动态,来做出每天的天气预报。由于高空槽线和地面冷锋是处于冷、暖湿气团的交界面上,沿交界面过渡带内具有较大水平温差。在气象学上,称之为“大气能量锋带”,而大气能量锋带正是天气变化的制造者和触发机制。冷、暖气团的差异越明显,大气的能量锋带就越强,而所造成的天气变化就越剧烈。当今天气预报技术,就是在运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手段,来监测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天气预报获得成功是在人们预料之中的事。当然,如果天气预报员每天不去跟踪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而把主要精力死盯在大气物理凝结核等枝节上,同样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地震预报与地震能量锋带   由于万有引力导致的地心引力(重力)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因而,地壳板块运动是永恒的。依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必然导致板块之间呈现出相互拉伸、挤压和错动等复杂的运动形态,在某一区域,当板块之间挤压和错动达到一定的猛烈程度时,沿交界面之间,同时会产生出大量的热量(地热),挤压、错位越大,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多,并有可能使得岩石介质达到熔融程度。地壳板块之间,所形成的炽热交界面,与两旁的地壳板块温度相比较,构成了巨大的温差。在此,与冷、暖气团交界面处的大气能量锋带相比较,笔者将地壳板块交界面间的巨大温差称之为“地震能量锋带”。   根据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处于炽热状态交界面处岩石介质与两旁岩石介质之间巨大的水平温度梯度,必然导致交接面内的岩石介质与两旁的岩石介质膨胀系数的巨大差异。从而,会产生出巨大的膨胀力。在巨大的挤压、错位和膨胀力的共同作用下,沿交界面水平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就有可能触发地震的发生。可以推论,该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也正是震源深度所处的位置。沿交界面其它膨胀系数对比较大处,很可能为后来的余震发生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地震能量锋带也必然是地震活动的触发机制和制造者。 应着重指出,有人只谈地壳板块沿交界面的挤压、错位,而很少谈到有热量的参与,这是不可想象的。该不符合能量转换定律,也很可能是地震预报难关迟迟不能突破的症结所在。   由于在地震能量锋带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也会在交接面内产生大量热量,在孕震过程中,应有部分热量上窜并逃逸到地表以外。 仅就笔者一些研究表明,除了唐山地震在临震前 4 天有地温突升现象外,已知邢台地震、渤海地震和海城地震等临震前数天都有地温、气温明显增高现象。笔者还曾对国内外一些地震信息的搜集,发现大多数地震的临震前都有地温、水温的突升现象的存在。该现象的存在,很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显然,积极倡导组建地温观测网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的放矢。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热红外遥感相融合的观测系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从而为寻找打开地震预报大门的钥匙,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中国应组建地温观测网   已知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活动断层,纵横交错有数百条,随着地震不断发生,活动断层还在增加。因此,要想挑选出未来要发震的那条断层,也决非是易事。   显然,地温观测点的布防,在活动断层附近需要予以重点考虑,不能设想用少数几个地温观测的观测,与所有的发震过程去一一对应。   笔者曾反复强调,组建地温观测网来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是最为有效的理想模式。地温观测相对其它地球物理参量来说,不仅较易获取,而且它可暴露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对预报具有现实意义。组建地温观测网,就是把当前我国 2800 多个气象台站和 1400 多个地震台站,还可把散布在我国内陆各地的数万个无人气象站和无数个地震群测点,统一增设 80 厘米 以下深地温观测项目,同时都要纳入到地震监测网来。而且,很容易做到地温观测、资料传输和资料处理的自动化完善地步。 当然,只有建立起足够密集的地温观测网,才有可能确定出未来要发震的那条断层。该项目勿需太大的投资,而且都是目前我国现有的潜在资源优势,只要政府主管部门,有人出来组织协调就行了。   卫星遥感与地温观测相结合   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显示出其视野广、时效快的特点,但须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和地震活动不是来自同一个能源。近地表到处都可能充斥着一些虚假的热红外异常信息,这一切都需要地温观测网提供观测证据。组建天地一体化地温观测网,做到相互印证和优势互补。这可大大的降低地震预报的空报、漏报率,有可能突破目前地震无法预报的局面,为地震预报早日实现投入业务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地震预报观测系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 80 厘米 及以下深地温突升异常现象,基本上摆脱了地表以上的自然变化影响,通常情况下, 80 厘米 深地温日变化率多在 0.4 ℃ 以内上下摆动,很易辨别出其异常变化。二是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转移到有地温突升的上空来,从而为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提供了重点监测范围和目标。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的优点,是无法比拟的。   可以预料,对于临震预报来说,在地温观测网和卫星热红外探测都已具备的条件下,如果所监测到的地温突升异常是真实的话,可以推断在 3 天~ 5 天内,在热红外异常的分布范围内将会有大地震发生。所预报的发震时间和发震地点将是相当精确的。 虽然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报有着截然的不同,但笔者认为,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人类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所创建的定理、定律和推理,毫无例外都是要遵循的。   地震成因、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根据多年来跟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笔者认为:虽然,地震孕震过程和地质构造是十分的复杂和具有不可知性,但从预报的角度仔细考虑,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地震,最后地震发生都要通过地震能量锋带的形成、发展这一不可逾越的过程。因而,地震预报只要通过紧紧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地震预报像天气预报一样获得成功都是有可能的。为达到地震预报的目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地温观测网相融合,再配合地磁、地电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该地震监测网很可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跨世纪伟大工程之一。其意义丝毫不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防治沙漠化等伟大工程逊色。 ( 责任编辑: UN651) 原标题:探测地震活动新思路 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 http://news.sohu.com/20140926/n404679286.s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jdzdt200812003.aspx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3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5.12地震的潮汐组合模式:关注当年5月12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4-9-6 05:06
汶川 5.12 地震的潮汐组合模式:关注当年 5 月12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潮汐大潮和潮汐小潮的变化周期为半月,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变化周期为 13.6 天,月亮近地潮和远地潮的变化周期约为一个月,它们的组合形成半月周期和 3-4 个月周期的潮汐组合类型变化,地球潮汐形变、地球扁率、地球自转速度发生相应的周期变化,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典型的潮汐组合类型有以下四种: 类型一:日月小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类型二: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地球扁率变最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类型三: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类型四:日月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月亮近地潮和远地潮增强或减弱上述四种类型的作用。 2008 年汶川 5.12 地震的潮汐组合预警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 2008 年 4 月 20 日 发布了 2008 年 5 月强潮汐预警: 2008 年 5 月强潮汐预警 已有 2360 次阅读 2008-4-20 16:0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2324.html 2008 年 4 月 28-5 月 10 日 发布了危险潮汐组合预警: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已有 2493 次阅读 2008-4-2804:5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3212.html 5 月 2 日 和 5-8 日强潮汐预警得到证实:热带风暴、火山和地震 已有 1829 次阅读 2008-5-81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541.html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已有 8813 次阅读 2008-5-907: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的时间定为 2008 年 5 月 6 日 至 10 日,正处于 2008 年 5-6 月全球地震高潮时期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时期。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627.html 关注 5 月 15 日 和 20-22 日强潮汐预警 已有 2900 次阅读 2008-5-1019:0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64.html 在本次预警中,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 5 月 12 日 日月小潮。 一般认为:强潮汐对地震火山活动有影响,弱潮汐影响和小,其实不然。潮汐强弱的周期变化导致地球相应的潮汐形变,地球扁率和自转速度周期变化,形成经度圈和纬度圈方向相反的伸缩变化,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地球的呼吸”。例如,地球扁率变为最大,低纬度圈张裂,赤道周长增大张裂现象显著;反之则压缩现象显著。长期的潮汐组合检验表明,弱潮汐组合也是地震火山活动多发的原因。 如果本次预警题目改为“关注 5 月 12-15 日和 20-22 日强潮汐预警”,预测效果就会更好。在附件中,对比 9 月潮汐组合,我们对 2008 年潮汐组合做了规范整理,期预测作用就变更加明显。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已有 3264 次阅读 2008-6-418:38 事实上,汶川震区在 5-8 日强潮汐组合中有明显的能量释放前兆:在 5-8 日强潮汐组合中能量释放明显;在 12-15 日弱潮汐组合中地震爆发。 分析 NCEP 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 2008 年 5 月 5 日 ,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 2. 加强增温: 2008 年 5 月 6 日 ,运动加剧,热异常沿“ Y ”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 7 摄氏度 以上。 3. 高峰增温: 2008 年 5 月 7-8 日最高温度达到 9 摄度以上。 4. 增温衰减: 5 月 9-10 日温度降低,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凌晨 2 : 00 再次增温, 14 : 28 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 。 我们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 指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NCEP 图像显示的 2008 年 5-8 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 9-10 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 。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 NCEP 数据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849.html 关注 9 月潮汐组合。 附件: 2008 年 5 月强潮汐预警 已有 2360 次阅读 2008-4-20 16:07 | 个人分类 : 潮汐预警 推荐到群组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5 日为日月大潮,时间相差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月。 5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 5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进入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具体组合如下。其中, B 组合在本月最强, D 组合第二。 A 组合: 2008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200805 08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 组合: 200805 15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4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D 组合: 2008 年 5 月 20 日 月亮远地点,日月大潮 ** ,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强。 2008 05 22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54525 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强。 E 组合: 2008 0529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155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2324.html 2008 年 5 月强潮汐组合模式化 2008 年 4-7 月, 10-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1-3 月, 8-9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08 年 5 月是强潮汐时期的第 2 个月。 潮汐组合 A : 4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5 月 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32 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B :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5 月 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7.62531 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接近最大,地球扁率变最小,自转变快,赤道冷空气和洋流向两极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 C : 5 月 15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南纬 0.00054 度, 12 日为日月小潮 ,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D : 20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远地潮, 5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7.54525 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地球扁率变最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 E : 5 月 29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南纬 0.00155 度, 28 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4 年 6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9 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多和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厄尔尼诺进入关键时期。 2014 年 9 月潮汐组合 已有 388 次阅读 2014-6-14 12:12 | 个人分类 : 潮汐预警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4 年 9 月潮汐组合 2014 年 1-3 月, 6-10 月为强潮汐时期, 4-5 月, 11-12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4 年 9 月是强潮汐时期的第 4 个月。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9 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多,异常增多或减少可加强或减弱秘鲁寒流,关注厄尔尼诺发展和地震增强。 潮汐组合 A : 9 月 2 日 为日月小潮, 9 月 3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8.63850 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赤道冷空气和洋流向两极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 B : 9 月 8 日 为月亮近地潮, 9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69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9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57869 度, 16 日为日月小潮(下弦), 20 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 D : 9 月 24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16 度, 24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4 年 6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9 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多和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厄尔尼诺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330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盆地油气田甲烷气体来源与再次充填: 纪念汶川地震六周年
热度 2 QuentinYue 2014-5-12 12:51
四川盆地油气田甲烷气体来源与再次充填 纪念汶川地震六周年 岳中琦 yueqzq@hku.hk 2014 年 4 月 25-26 日,我参加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的,第三届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我应邀作了三个报告。它们的题目分别为:《汶川地震极高压甲烷气体成因和四川盆地油气田甲烷气体来源与再次充填》;《日本 311 大地震的 21 种现象和极高压甲烷气体成因》;《当今地球火山的甲烷气成因和机理》。 今天,汶川大地震六周年纪念日。我将《汶川地震极高压甲烷气体成因和四川盆地油气田甲烷气体来源与再次充填》的报告 ppt 的 pdf 文件放在本文附件中,以纪念这个极为重要的、国民深受灾难的日子。 根据我的研究,自公元前 53 年西汉以来,四川盆地的天然气现象和储量存在如图 1 所示的变化。 根据文献资料,从公元前 53 年西汉到公元后 988 年宋朝,人们记录了四川盆地地表大量天然气现象。特别地,四川盆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天然气田的盆地。这个气田就是自流井气田,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和荣县。历史上曾称自流井场合自贡井场。气田面积 50 平方公里。开发三阶段: 1300 年以前,以采盐为主; 1300 年到 1800 年代,以采浅层气; 1800 年代以后,钻到构造深部主要气层,气量速增。在自流井气田上, 100 年前,有三四十万人从事气田的开发建设。当时,年产量达一亿立方米,累计产量 300 亿立方米。 自 1946 年到 1986 年,四川盆地找天然气,虽然发现了一些气田和含气构造,但是,没有明显突破。 自 1990 年代到汶川大地震前,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和开采有了显著突破,发现了不少大型气田,例如,普光气田和新场气田。 从 2008 年 – 2014 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盆地天然气田的发现、开采有了更加高速增加的情况。 2009 年 11 月 13 日,今年来, “ 中石化 ” 先后在巴中市内巴州区、南江、平昌、通江等地区进行中浅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已初步探明天然气储量 1700 亿立方米。 漫长 12000 人探了 6 年,终出成果(华西都市报)。 2009 年以来,中石化在重庆忠县发现了一处气田发育条件有利区域,于是决定在 340 多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勘探。 2009 年 5 月 10 日,中石化在兴隆场地区开始勘探资料的采集, 8 月 18 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工作, 9 月 30 日,中石化总部通过了其勘探南方分公司关于兴隆 1 井井位的论证。中石化初步估算,资源量达 1200 多亿立方米。石家场位于梁平县东南边陲,地处梁平、万州、忠县交界处(四川新闻网 - 成都商报;重庆时报)。 2010 年 6 月 3 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川西深层发现千亿立方米大气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新增探明储量 1211.20 亿立方米已通过国家审定。新场气田须二气藏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圈闭面积 900 平方千米,埋深 4500 米至 5300 米,属超深、超高压、超致密复杂气藏。气质佳,不含硫化氢。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已有 12 口井投产,由于气质佳,不含硫化氢,具备较完善的输气管网,已向绵竹、德阳、什邡、都江堰等地区供气。这一成果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 2009 年度十大找矿成果。 中國石化 2011 年 9 月 17 日表示,其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四川發現的元壩氣田日前已正式通過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委員會專家組審定,第一期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近 1,600 億立方米,是迄今為止國內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氣田。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油氣層地質儲量多達 8,300 億立方米,如果按照 2010 年全國年天然氣消費量約 1,000 億立方米計算,整個氣田可供全國消費 8 年。 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總經理郭旭升介紹稱,元壩氣田目前共發現 7 個油氣層系,計獲得探明、控制加預測三級地質儲量 8,286.28 億立方米。郭旭升亦透露稱,氣田的部分探井已經試獲日產天然氣 50 萬立方米至 100 萬立方米(香港文匯報訊) 。 2011 年 1 月 12 日,中国能源信息网报道,普光气田主体及周边已累计探明储量 4122 亿立方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整装海相气田。目前,气田主体动用储量 1811.06 亿立方米,已建成年产 105 亿立方米混合天然气生产能力。在 2004 年最终探明时,普光气田的气体地质储量是 1144 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部 2009 年 10 月份在重庆市綦江县启动了中国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这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中国正式开始这一新型能源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2012 年 3 月 , 重庆第一口页岩气井 “ 黔页 1 井 ” 点火测试成功。重庆商报记者从中石化重庆分公司获悉,由中石化负责推进的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田勘探,目前气田日产能已突破 150 万立方米,今年可形成 5 亿立方米产能, 2015 年总产能有望达到 50 亿立方米, 2017 年总产能有望达到 100 亿立方米(重庆商报)。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石化 )2014 年 3 月 24 日宣佈,頁岩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突破,將在 2017 年建成中國首個百億方頁岩氣田 -- 重慶涪陵頁岩氣田。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和產能評價,涪陵頁岩氣田資源量為 2.1 萬億方,計劃 2017 年建成年產能 100 億方的頁岩氣田,相當於建成一個 1,000 萬噸級的大型油田。預計 2014 年底涪陵頁岩氣田將實現產能 18 億方 / 年, 2015 年底將建成產能 50 億方 / 年,為中石化此前規劃的 10 倍(香港文匯報)。 光明日报记者 2014 年 2 月 11 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我勘探人员最近在贵州北部地区钻探出一口深部高产页岩气预探井 —— 丁页 2HF 号,为目前国内埋藏最深的页岩气水平井,实现了我国深层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经测试,该井日均产气 4.3 万立方米,日产气量最高可达 10.5 万立方米,油压和气量比较稳定。预探井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境内,系川东南地区林滩场 — 丁山北东向构造带,完井斜深 5451.66 米,垂深 4417.43 米,水平段长 1034.23 米。据施工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目前国内埋藏最深的页岩气水平井,是继重庆涪陵焦石坝之后,发现的新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块。钻探队伍经过近 5 个月的分段压裂、防喷试气、固井排液和放喷求产,克服国内外罕见的高泵压、高气压、深部钻井、多层套管等施工难度,优化设计,初步形成了深层页岩气分段压裂配套技术,在套管固井、压裂试气等方面创造了中国石化行业油气勘探技术指标十项第一(光明日报)。 2014 年 2 月 11 日,在威远气体附近的安岳气田磨溪区块發現 4400 億立方氣藏。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10 日表示,中石油日前在四川盆地發現國內最大單體海相整裝氣藏,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 4,403.85 億立方米,技術可採儲量 3,082 億立方米。 據中新社報道,該氣藏儲量規模大、含氣面積大,氣井產量高、氣藏壓力高,天然氣組分好、勘探效益好、試採效果好,平均單井測試日產達到 110 萬立方米,投產氣井平均日產達到 60 萬立方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單體規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鹽岩整裝氣藏。 中石油相關負責人表示,磨溪龍王廟組氣藏從發現到探明再到 10 億立方米試採工程投產成功,僅用不到兩年時間。一期 40 億立方米產能建設已全面展開,二期 60 億立方米產能建設已經啟動,隨着勘探開發的持續推進,該氣藏的天然氣儲量、產量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截至目前,該區塊累計試採氣超過 6 億立方米(香港文匯報)。 我认为,除了中石油和中石化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和勘测科技能力增强等因素以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地质和地球因素如下。 5 千年前,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巨大地震,大量甲烷天然气从 20km 深下部巨大的(数百 km3 )极高压高密度天然气田闭圈通过断裂带而逃出深部闭圈,进入 7000 米深的浅部盆地地层闭圈。之后(或从 2000 年前开始),龙门山就没有发生大地震。随着时间和小余震,大量浅埋气体进一步逃出浅层闭圈,进入空气。地表有气、冒气现象一直到宋朝 988 年。之后,浅层埋藏气体越来越少。一直到 1990 年代。因此,从 1946 年到 1990 年代,盆地内闭圈气体一直很少。但是,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前,深部气体开始不断少量渗流漏气到浅层闭圈。从 1998 年开始,四川盆地地层闭圈含气量不断快速地增多。 2008 年 5 月 12 日,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盆地地层闭圈含气量更加快速地增多(图 2 )。 因此,龙门山断裂带 20 公里深下部是个巨大的(数百立方公里)极高压(大于 300MPa )和高密度( 1300 到 2000 kg/m 3 )甲烷天然气田。海量甲烷气体,通过大地震而逃出深部闭圈进入 7000 米深的浅部盆地地层闭圈,供人们开采和见到。 附件: YueZQ1-Wenchuan-20140425-talked.pdf 2014 年 5 月 12 日 12:44 写成于香港大学黄克兢楼办公室 从贫气国走向产气大国:中国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60340.html 伴随天然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大型天然气田的陆续发现与上产,截至 2013 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已经达到 9.8 × 10 12 m 3 ,年产量超过 1078.7 × 10 8 m 3 ,跃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 2460 × 10 8 m 3 ,年产量仅 100 × 10 8 m 3 ,发展速度缓慢。 至 2000 年底,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 2.6 × 10 12 m 3 ,年产量上升到 191.6 × 10 8 m 3 ,从此拉开了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2001 年至今,这期间发现了苏里格、乌审旗、普光、大北 3 、广安、合川、龙岗、克深 2 、塔中、克拉美丽、徐深等大型气田,有力地支持了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 2013 年产量比 2000 年增加了 887.1 × 10 8 m 3 ,有力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 2016 年 3 月 4 日 18:00 加于香港大学黄克兢楼办公室 遵义发现千亿立方米级高产大气田 作者:王立彬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6/7/8 9:33:2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0677.shtm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王立彬)我国在贵州遵义实施的安页1井取得页岩气、油气重大突破性成果,估算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7日在此间宣布,中国地质工作者在财政部支持下,瞄准石油公司久攻未克的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在贵州遵义正安县实施的安页1井获得四个地质层系页岩气、油气重大突破性成果。对其中一个层系进行气量测试,每日稳产超10万立方米,属高产天然气井。首次发现高产海相致密天然气藏,属我国油气新类型。含气地层累计厚68米,经测试获得每日超过10万立方米稳定天然气产量。在我国首次发现石牛栏组、宝塔组两个油气新层系,石牛栏组获得每日超过10万立方米稳定天然气产量,宝塔组钻遇13米厚高压气层,放喷火焰高达20米。此外还发现另一厚达147米的含油气地层栖霞组,是四川盆地外首次在该地层获得重要油气发现。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安页1井页岩气、油气调查重大突破有望形成新的天然气勘查开发基地,带动长江经济带约6万平方千米类似地区油气勘查开发。安页1井位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估算控制范围内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可以满足1000万人口地区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用气需求,有力推动扶贫攻坚。 何继善、康玉柱等7位院士认为,安页1井油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是历史性、里程碑式的,对我国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可谓开天辟地,圆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和贵州人民60多年的油气梦。 2016 年 7 月 8 日 10:50 加于香港大学黄克兢楼办公室 国土资源部评审通过 涪陵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储量 我国最大页岩气田探明储量超六千亿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7/381376.shtm 作者:计红梅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17/7/421:08:21 7 月 4 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 近日国土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会,对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储量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涪陵页岩气田江东区块焦页 9 井区和平桥区块焦页 8 井区新增页岩气探明储量含气面积 192.38 平方千米,新增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2202.16 亿方,为第二期 50 亿方产能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至此,我国最大页岩气田——涪陵气田累计探明含气面积 575.92 平方千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到 6008.14 亿方。 2017 年 7 月 5 日 15:12 加于香港大学 602 办公室
3979 次阅读|4 个评论
震灾后听不到的声音
xuxfyuwp 2014-4-23 14:08
将在日本听目黑教授讲座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上。 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段情节:男主角方达看到同事们慌乱逃避时喊了一句话:“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这使我回忆起不久前在日本东京大学听过的一次地震灾害防御讲座。 演讲人是东京大学的地震灾害研究学者目黑公郎教授。为了掌握地震发生后的真实信息,目黑教授曾走访过多个地震灾害易发国家,也到过中国的汶川地震灾区,细致地研究过三十多个地震案例,如1996年秘鲁纳斯卡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3伊朗巴姆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等。特别是对发生在1996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的日本阪神地震,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出了一本专著《错误百出的地震对策》,对防震对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看法。例如,有人在震后发现搜救犬可以在废墟中寻找到幸存者,就主张应该通过购买或训练搜救犬来开展震后营救工作。但经目黑教授对多个国家震后救灾的实际资料调查分析,真正通过搜救犬发现的生存者是极个别的案例,如土耳其和印度地震各通过搜救犬发现过一名幸存者,多数情况下只能发现少量遗体。因此,目黑教授的结论是:搜救犬的作用有限,新闻价值远大于实际价值。 做研究时,目黑教授特别强调“看现场”、“实践性”和“从重要问题入手”,在演讲中也处处有所体现。我清晰地记得教授展示出的一张图:上面是阪神地震死亡人数按年龄的分布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到在60岁以上的老龄区间出现了死亡分布峰值。教授向听众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分布?”有人回答:“年龄大的人反应和行动都慢,体质也弱,来不及躲避。”教授说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他又指着图问:“为什么在20到25岁年龄组也出现了一个死亡高值?”这次没容听众回答,教授自己开始解释:经过现场调查,造成老年人死亡比例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他们的住宅都比较老了,早期的建筑抗震能力差,且老年人腿脚不便,更愿意住在一层,而一层楼在地震中受到的剪力最大,破坏也最严重。此外,20到25岁的年轻人的死亡,多数是因为他们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会租用价格便宜但质量不够好的房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房屋质量是致命的主要原因。 为了补充说明这一点,教授又给出了另一张图。上面显示了死亡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统计表明:死亡地点86.6%是发生在自己家里,92%的死亡是在6点前发生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死亡的人都没有机会逃离他们的住所,且是在地震发生后十几分钟内丧生的。这些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教授的结论,由于建筑质量问题,这些在震后死亡的人确实是没有机会逃离,这是关键所在。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如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房屋倒塌,造成数万人死亡。 目黑教授提出:要听听不到的声音,看看不见的事实。面对沉寂的废墟,要下功夫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有的奇迹可以提供新闻价值,如搜救犬发现了某处的生命存在,但不能在次要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目黑教授还讲了其他一些内容,如“100美元加固法”,一种可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的简易房屋加固技术,以及他所做的评估试验等,这些都是围绕着提高房屋质量这件“最重要的事”而展开的。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目黑教授在震后所做的细致调研分析。这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实的工作态度,不轻信、不武断,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化解无谓的纷争,使任何事前的假定和判断都能最终基于量化的事实与分析。 有了目黑教授等学者在阪神地震后所做的研究和得出的结论,日本在震后制定了抗震改建促进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抗震诊断和抗震改建,文部省还从1996年开始实施学校建筑抗震改建5年计划,后来又延长了两次,至今还在进行。目前日本的学校经加固后,都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作为避难场所。 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各种灾害案例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工作中的科学防范水平,相信日本学者的做法对我们会有借鉴意义。 (原文写于2010-08-13 15:07:1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赴东瀛(7)---目黑公郎教授
xuxfyuwp 2014-4-22 13:36
目黑公郎教授是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城市基础安全工程学国际研究中心负责人。对地震防御有很广泛深入的研究。他在研究中特别强调“看现场”、“实践性”、“重要性”。他对城市防震对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独特的看法,曾出版了一本专著:《错误百出的地震对策》。 目黑教授确实很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他对日本和其他国家的30多个灾害发生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也到过中国汶川地震灾区。特别是对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的日本阪神大地震所作的调查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说,目黑对神化地震后的死亡人的年龄分布、死因分布、地点分布等都作了细致的统计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这些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很有说服力。 在调查中发现,死亡者最高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黑教授问我是为什么。我说大概是因为年龄大的人反应和行动慢,体质也弱,来不及躲避。他说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造成老年人死亡比例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住宅都比较老了,早期的建筑抗震能力差,且老年人愿意住一层,而一层楼在地震中会受到的剪力最大,破坏也最严重。此外,在20到25岁年龄组也出现一个相对死亡高值,这是因为年轻人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往往会租用较差的房子。 分析还表明死86.6%的死亡地点是发生在自己家里,92%的死亡者是在6点前发生的。做这些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筑质量问题。其他原因,如预报、通信,搜救犬、物资储备、社区和谐等问题,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关键。目黑教授提出:要听没有听到的声音,看看不见的事实。有的奇迹可以提供新闻价值,如搜救犬发现了某处的生命存在,但不能在次要问题上花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基于目黑教授等学者这样的研究、分析,日本在阪神地震后,制定了抗震改建促进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抗震诊断和抗震改建,文部省还从96年开始实施学校建筑抗震改建5年计划,后又延长了两次,至今还在进行。目前日本的学校在地震发生后都可以作为避难场所。 有人问,在中国有大量质量不高的民房,很难全部改建,该怎么办。目黑教授对这一问题确实作过细致的研究,且有了实际成果。他针对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很快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旧房改造的现实,提出了一种100美元加固法的方式,用PP带对简易房屋进行捆绑式加固。所谓PP带,我理解就是很常见的打包带,据介绍有结实、耐磨、抗腐蚀、价低等优点,一方面在试验室进行了大量试验,取得数据后又在巴基斯坦、伊朗、爪哇等国进行了实际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使死亡人数降低90%左右。最近目黑还到过中国西藏,在拉萨也开始进行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果。 (原文写于2010-06-06 17:48:0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乐观会使人们增添信心
xuxfyuwp 2014-4-14 15:39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段子:一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记者问他感觉怎样,幸存者想了想说:“地震好凶噢!老子被挖出来,看到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了。” 从内容和语气上看,估计是编的,但仍感到有趣。 20多天来,在那么多令人揪心的消息中,总希望能有点什么扭转一下心情。当看到废墟上有孩子玩耍的身影时,令人多少有些欣慰;当看到这样的段子时,情绪也会好转。 要真正摆脱困境和伤痛,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但乐观应会使人们增添信心和希望。 (原文写于2008-06-03 00:55:2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与山崩地裂的极高压甲烷天然气成因和机理
热度 2 QuentinYue 2013-12-4 16:09
汶川地震与山崩地裂的极高压甲烷天然气成因和机理 岳中琦 email address: yueqzq@hku.hku 香港大学 土木工程系 , 中国香港 摘要 笔者提出和论证了,汶川地震是由地壳深部一股海量异常高密度、高压甲烷天然气体突然破裂,逃出其闭圈围岩,再沿龙门山深大叠瓦状推覆断裂和不整合接触带,高速运移、膨胀、破裂和喷出岩层和断层造成的。山崩是一股高压气体高速运移到坚硬岩体山坡内部,将它们胀裂和快速推移造成的。地裂是一股高压气体高速运移到松软土体平地内部,将它们顶起变形和快速拉剪断裂造成的。 论文全文见《 地学前缘》 2013, 20(6) 15-20 DOI: ISSN: 1005-2321 CN: 11-3370/P 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CN/volumn/current.shtml Cause and mechanism of highly compressed and dense methane gas mass for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ssociated rock-avalanches and surface co-seismicruptures Yue Zhong-qi Quentin Department of Civil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Road, HongKong, China email address: yueqzq@hku.hk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shows th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y 12, 2008 was caused by the rapid mi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highly pressurized anddense methane gas mass in crustal rock masses. The dense gas mass was trappedin deep crustal rock masses. Because of increase in its pressure and mass, thedense gas mass suddenly ruptured the crustal rocks at deep Longmenshan faults with high compressions. A part of the dense gas mass escaped the trap andrapidly migrated from deep crustal rock to shallow crustal rocks along thefaults, contacts and beddings and expanded the crustal rock masses. The expanding power of the dense gas that migrated into some isolated hard rockslopes caused the rock avalanche-rock debris flows at mountains. The expanding power of the dense gas that migrated into some isolated soil river beds and slopes caused the co-seismic ruptures at ground surfaces. Full paper @ EarthScience Frontiers , 2013, 20(6): 015 - 020 http://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CN/volumn/current.shtml
857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应当从唐山 汶川地震中清醒过来
pal 2013-10-22 16:32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大地震,已经过去5年多了。从这次巨大的天灾中,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地震专家,我们的人民,应当从惨痛的汶川大地震中汲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应不应当恢复地震的群测群防?要不要加强地震的预测预报?这是摆在政府和人民面前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      经过长时间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实地考察与研究,结合我对地震测报的经历,我认为必须加强汶川一带地震的群测、群防工作,这是对人民和国家根本利益负责任的举措。      怎么看待5。12汶川大地震的测报问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的一些地震专家接二边三抛出:地震不可知,地震不可预测,地震不可预测,美国专家都是这么说的。上天容易,入地难,就是地震不可知的代表观点和论调。汶川大地震没能作出预报,也说明1978年初解散各省的地震大队,削弱地震测报工作,是个错误的决定。      地球是宇宙沧海中的一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地壳,是一个由岩石构成的硬壳,上面由人类、生物、水复盖着。地表下面是灼热的岩桨(地幔),地幔饱含着巨大的能量,太阳还终年不停地向地球辐射,并输入巨大的能量。地球内部的能量不断地增加,地球的稳定性就会不断地下降。地球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会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释放能量,地震和火山爆发就是地球释放能的主要方式。        什么是宇宙?“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总体集合”就是宇宙。什么是宇宙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动态平衡原理,自然选择法则。” 就是宇宙学原理。宇宙万物生存和演化的自然规律,都服从我们的宇宙学原理。地球与任何天体,都生存于动态平衡之中,动态平衡的维持和保证,就是天体的能量最低状态。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宇宙万物的生存和演化都遵守这个宇宙学原理。研究地震的成因,必须从我们的宇宙学原理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地球释放能量产生地震。小地震相当于几个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产生的能量;大地震相当于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释放的能量。1950年8月15日,在西藏察隅县发生的8。6级地震,将雅鲁藏布江截成四段;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确9。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横穿过太平洋,波浪到达日本海岸时,还将沿岸的船只推翻,可见地震威力之大。        地震的发生,总有一个孕育的过程。尤其是大地震,孕育过程时间比较长。在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几十公里,几百公里,乃至在更大的范围内,地壳都会反映出各种物理,化学变化的迹象来,这就为我们捕获地震前兆提供了信息。大地震,决不是在一个瞬间就突然发生的事件。        浅震发生在一二十公里的地壳深处,而且破坏性极大。要将一二十公里厚的地壳撕裂一条几公里,几十公里的裂缝,需要多么大的力量!从已经发生过的大地震来看,大地震发生前,少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会不停地向地面释放能量,发出各种地震的前兆,这就为我们预测地震提供了信息。        在大地震主震发生前,在震中心区的地壳,将会逐渐进一步被撕裂,与此同时从裂缝中释放的能量逐渐加大,地面上的物理,化学参将量明显地变化。尤其是地壳撕裂时放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会剌激得动物十分难受,地面上就会出现狗哭狼嚎,老鼠成群逃跑,蛇成群出洞,猪跳圈,鸽子不回笼等等异常现象,这就向我们发出了临震的信息。如果说在方园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内都出现类似各种异常现象,表明主震将快来临了。这时,我们的地震工作者,就应当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与相关部门进行会商,研究,是否向当地群众发出地震预报由政府决定。        地震报得准不准,地震报还是不报?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报不准只是对当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不报又发生了大地震,那就是千百万人死亡的大问题了,从以人为本,和蔼社会的国策出发,报比不报好,“汶川要是提前打个招呼,会少死伤10万人。”        2008年5月下旬一个夜晚,成都市预报了当晚可能发生7。00级余震的预报。当晚,成都市城内居民,纷纷架车往郊外空旷地方过夜。当晚余震确是发生了,只是震级为5点几级。后来有的人说不该发出此次预报,认为影响不好。预报了,而且预报准了,这是主要的成绩,震级没报准,这算进行了一次防灾的大演练,很有意义和价值。事实表明,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预防的。        现在,有的地质专家和地震专家,认为成都市地形构造特殊,今后300年内不会发生大地震,这种观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汶川8级地震,不是成都也跟着摇起来了吗?假若汶川发生更大的地震,成都将会摇到什么程度呢?成都平原对于地球来讲,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块地壳,成都人不能认为地震专家打了包票, 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印尼在几年内发生多次7级以上的大震,死亡人数很大,不能说汶川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要管300年不发生大地震。大量的事实说明,加强地震的测报,是长期而不可懈怠的事。        二 从中国三次大地震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对地震的临震预报,是世界上先进的国家。辽宁的海城大地震,云南孟连大地震,唐山青龙县大地震,松潘大地震,贵州威宁地震,都成功作出了预报,极大的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邢台大地震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6。8级地震,3月22日又发生了7。2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地震发生后,周总理立即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并对今后的地震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在周总理指示的群测,群防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的地震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1975年2月4日,在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大地震,由于提前作出了预报,没有发生人员的重大伤亡,这是成功预报大地震最突出的一个例子。      2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在离地面16公里的地壳内同时爆炸,导致死亡242769人,伤残164851人。        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地震前兆十分明显。7月20日唐山蔡家堡、北戴河一带,河里的鱼像疯了一样,飘浮在水面翻白,非常好捉。7月27日,王东庄的王盖山,亲眼看见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仓皇逃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引起很多人来看闹热和打老鼠。在唐山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地下水,地声,地电等等都发生异常,出现很多地震前兆。      1976年,是中国最不平常的一年,一月周总理逝世;当时毛主席,朱老总也处在病危之中,再加上当时一些地方干部的工作失误,这次地震没能作出预报。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华总理立即赶赴抗震救灾现场,组织和指挥抗震荡救灾工作。        唐山地震20周年纪念会在联合总部纽约举行,唐山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汪成民,青龙县副县长刘志新应邀出席,并作了成功测报地震经验的报告。联合国官员称青龙县成功测报地震,是“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并载入了史册。        汪成民是留学苏联的专家,他现在负责全中国地下水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记者问到云南地震的预报情况。汪成民说,九五年七月十二日云南孟连地震,提前三天作出短临预报,因此避免了重大损失,云南地震局受到国家地震局通令嘉奖。        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应当抛弃 “地震不能预测预报”的洋教条,对地震工作加强专群结合的预测、预报,预防的主动性方针,不能地震也向西方接轨,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        3 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10万人死亡,几十万人伤残,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A 汶川地震漏报的惨痛教训        汶川大地震前有无明显的地震前兆?汶川地震发生前究竟有没有人作出过预报?          汶川附近的阿坝州,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也有人在网上作出过地震预报。可惜立即被官方当成谣言,从网站上删去了这个地震预报的帖子,并立即在网上发出了一则有关地震的避谣帖子。几天后,地震发生了,官方又立即从该网站上,删除了这个官方关于地震避谣的帖子。        在绵竹(还有别的地方)出现成千上万的蟾蜍集体迁徙,群众感到惊奇,问专家是不是有天灾发生的征兆?专家回答说:是天气变暖的结果,也是好年兆头,不是天灾的征兆。群众戏说道:“赖哈嘛也集体出来迎接北京奥运会了。”       上面两幅图是大家从报上见到过的,图一出来,有的地震专家马上就说这与地震无关,是动物正常的迁徙,不是地震前兆。网上还有很多关于汶川大地震前兆的的动物图报道,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B 央视二台关于汶川大地震测报的对话节目说明了什么?        2008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二台搞了个地震对话节目。在这次对话节目上,主持人只字不提周总理关于我国地震工作指示:“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工作。”也不谈30年前中国的地震专家,成功预测和预报几次大地震的成功经验,以及今后我们应当如何加强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工作,而是借此大力宣扬美国的地震不可知和不可测报的洋教条。不宣传中国是世界上预测和预报地震的先进国家,唐山青龙县测报地震荡成功,被联合国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而让地震的认识浅薄,而又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方舟子,在对话会上大谈什么美国加州地震专家都测不准地震的实验和事实。央视的人难道说不知道就是这个方舟子,在他自已办的的网站上,发起和鼓动万人签名反对和取消中国的中医,把中国的中医打成最大的伪科学,这种人却成了央视的佳宾。        中央电视台是宣传中国文化,宣传辩证唯物观点的阵地,而不是倒卖协和医院挂号票的托儿,不说真话,专说假话。中央电视台停办“实话实说”节目了,搞地震测报的对话节目,是不是实话就不实说了?        关于央视的这次对话,中国减灾委员会的顾问陈一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已作出了充分的评论,请大家参看陈一文顾问:对6月8日晚CCTV2《地震能否预测?》对话节目的评论 。        C 汶川地震处理唐家山堰塞湖的经验和教训        上面就是汶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大家看一看导流明渠挖好后,应不应当及时放水?        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是关系到涪江沿岸一百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关系到国家许多基础设施安全的大问题。从上面两个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决定挖导流明渠的决策是正确的,水只能样排出。        当武警的水电战士不分昼夜地奋战,于5月31日提前五天挖好了导流明渠,为抗洪抢险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创造了解除唐家山堰塞湖危机的条件,应当给武警战士记大功。导流明渠挖好后不放水,这是水利专家决策的重大失误。关于唐家山堰塞湖处理失误,我于2008年6月13日,在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中,就详细阐明了上述观点和理由。        我们的水利部专家,想来是参加过长江抗洪抢险的。抗洪抢险,一是防缺堤,二是为洪水(洪峰)到来之前将水库先放水,留下空间装水,保证堤坝的安全。5月31日挖好导流明渠时,湖中只有1。4亿立方米的水,这时泄洪平稳而又安全,为什么不及时放水?天天大喊:为溃坝;为溃坝,为全溃坝做各种准备,眼睁睁地看着湖水一天天地上涨,省市领导急得团团转。        由于这一决策性的失误,导致棉阳20万人往山上转移;导致调动部队准备抢险架桥;准备抢险安装输油、输气管道,等等。等到湖水涨到2。2亿多立方米时,又去开挖第二条导流明渠,又在堰塞湖上去钻探地层,最后还是只好开口泄洪。我们的水利专家,应当从处理唐家山堰塞湖的失误中汲取教训。        三 我们应当从汶川大地震中清醒过来        1 我对地震测报工作的认识和经历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十分重地震的测报工作,各省立即成立了地震工作大队,地市都建立了地震测报台,各地建立了地震群众地震测报点。        唐山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在唐山大地震发生这一年,周总理,毛主席,朱老总都先后去世,中国人民很不幸啦。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我对地震也有一定认识,于是我开始了地震测报的研究工作。        对汶川地震遗址的考察和研究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经过一年多的考查和研究,从5。12大地震留下的痕迹中,对龙门山地震带的分布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考虑了测报龙门山地震群测群防的实施办法,提供给地震专家们参考。        5.12汶川地震余震延续了一年多,5级以上的余震就有几十次。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的地震专家预告:“汶川300年内不会发生8级地震。”我认为这个观点没有科学根据,还会使汶川人因麻痹而放松警惕,真的大地震来了后果会不勘设想。印度尼西亚在最近几年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日本也经常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但由于日本重视了地震的预测和预报,所以人员伤亡很小。现在我们有些地震专家,不重视深入实地研究地震,对中国人自已成功测报地震经验看不起眼,却对美国人的地震不可知观点捧为圣经。如果我们的地震专家,不从这个死胡同时钻出来,是没有前途的。        3 怎样测报地震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预报,这是摆在中国地震工作者面前,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预测、预报地震的关键,主要是能不能抓住地震发生前的征兆。测报地震分两个方面,一是震前预测预报,另一个是地震发生了,测定震级和震中位置,分析裂度和造成的损失。        “5·12”汶川地震当天凌晨,有研究人员根据设在攀枝花地区的红格台记录推测,5月12至13日,在以这个台站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环带范围内,将发生特大地震。请看下面中国科学D辑的报道: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八个多月,灾区也在平静之中迎来了震后第一个春节。但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退休研究员钱复业和赵玉林的内心,或许依然难以平静。就在春节之前,这对夫妇和20多位同行在2009年1月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可能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的论文。      他们在论文中表示,设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一个观测台站,从2008年4月30日起,就记录到汶川地震的短临前兆。尤其是在5月12日凌晨,这个台站更是记录到了超过平时观测标准偏差10倍的“讯号”。孤独的红格地震台两位已经退休10多年的老人彻夜未眠,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他们赶在汶川地震震前十几小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        上述事实又充分说明,地震是可以预测和预报的,美国人测报不准地震,中国人是能准确测报地震的,“精英们”,要相信自已的同胞。        根据青年参考记者报道,介绍一点日本预测和预报地震的成功办法。        “当地时间8月11日凌晨5时7分左右,日本静冈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目前这次地震已经造成1人死亡,112人受伤,静冈市出现大面积断水断电。不过,日本时事通讯社8月12日凌晨报道,因为静冈人提前做好了防震准备,所以虽然发生6.5级强震,但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没有出现严重倾斜或倒塌的房屋。”      “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其中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的震度达到6级强(日本标准)度。当地还发生了震级为5级等多次余震。气象厅在8点43分51秒预测到了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        “民间预测更让人叫绝:要说5月、7月和9月都在26日那天发生了强烈地震仅是偶然巧合的话,那么日本一些民间个别地震研究人员的预测方法和结果,则更让人感到惊讶。日本八岳山南麓天文台台长串田嘉男,最近成了日本预测地震的名人,原因是他此前曾预测称,以9月16、17日为中心的前后两天内,日本南关东地区将发生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并将这一结果对外进行了公布。虽然与串田的预测结果多少有些出入,但是地震还是发生了。9月20日,日本千叶县南部(也在南关东地区之内)发生了里氏5.8级的地震。”        以上事实说明,地震是可以比较准确预测和预报的,而且官方与民间都能有效地预测预报地震,地震不可认知论可以休矣。        4 应当立即着手建立龙门山地带的地震测报网点:        A 从汶川地震的分布状况,看建立群测群防网点的重要性        汶川地震是地壳的构造型地震,震级高,裂度大,破坏强,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汶川的地震测报,必须按周总理指示的方针办事,加强群测,群报,群防工作。从现在起,就着手建立建全必要的地震台站和地震群测的组织领导工作。        省地震(台)办公室        市地震(台)办 区(县)地震办       学校地震测报小组 ----- 学校地震测报小组 学校地震测报小组 ------ 学校地震测报小组        汶川地震带上的绵阳,江油,汶川,广元等市,建立地震测报台或地震测报站,区县设立地震工作指导站。群测群报以学校为基础,建立地震测报小组。地震测报小组由1——2名教师(兼职)指导,吸收若干学生组成。小组从成立起就建立建全记录档案,按时记录测量数据,不能造假,按规定定时上报材料。      设备因陋就简,测地电,地温,地声,观察气象,观察附近的地下水变化,重点观察动物异常现象。主管单位收到一处或几处异常现象的报告后,应当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监察,根据数据反应进行会商,写出书面材料向相关政府机关报告。由政府作出是否发布临震预报,任何人都没有发布地震预报的权力。        B 加强群测群防的宣传工作        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震惊了全中国、全世界!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工作者也立即赶赴汶川灾区,与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道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由于汶川地震前没有作出预报,地震工作者也感到内疚,我们是完全理解的,现在官家和民间的地震工作者,应当携起手来开展地震的研究和测报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震要做到十分准确地预报震时,震中,现在科学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不能因此就说地震是不可知的,不需要预测和预报地震了。预测预报地震,我们要走中国人自已的路,不能听信少数“精英”贩卖的西方哲学和奇谈怪论,决不能跟着美国地震专家的指挥棒转。        在30年前,中国的地震专家就预测和预报准了多次大地震,被联合国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中国的地震专家更应当对地震的测报,作出更大的贡献。        群测群防地震意义十分重大,群测群防,通过广大学生的参与,社会对地震就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地震来了就有自救的知识和能力,减少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合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学校就加强地震测报和预防的科普讲座;各中小学开辟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栏;张贴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画;组织放映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科教电影,这是关心群众疾苦,以人为本方针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地震专家和人民群众,都应当从汶川大地震中清醒过来,重视和加强地震的群测群防工作。
个人分类: 群测群防|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北川地震遗址保护争议遭异常网评的思考
热度 6 陈龙珠 2013-7-23 07:20
雨季造成了老北川县城水患,网上有学者在多个网站发表了博文抨击地震遗址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但遭遇了匿名网友的 激烈反应 。 当事博主认为这是当地官员或组织网络水军所为,甚至认为有科学网博主参与其中,并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对那位官员进行了指名道姓地人身攻击,再在科学网相关博文之下以评论的形式对科学网博主频繁地进行了无端的人身攻击。 这位当事博主在科学网上5年来的表现,科学网的老博主和老读者们,应该是很了解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本博已没有思考和剖析的兴趣。 但本博觉得对发生上述异常网评的原因,还是值得思索的。 大家知道,在建设一座大型水库时,正式蓄水前,设计淹没区要进行移民。移民们对将被水库淹没的祖辈和已去世的其他亲人的坟墓,一般也会隆重地予以动迁。这是人们对先人的尊重和感情寄托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此更容易予以理解。 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坍塌的建筑下尚有很多遇难者的遗体,废弃的整个旧城等同于这些遇难者的大墓地。几年来,每逢清明和冬至等主要传统祭奠先人的节日以及5.12地震灾难纪念日,这些遇难者之健在的亲人和朋友去那里凭吊的文字和图片新闻报道,屡见报端和网络。 由此看来,这种亲情与悲情之综合表达的心理需求,对老北川人的那个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估计至少跨越 2 代人数 10 年 ),客观存在而且强烈。 考虑到潜在地质灾害的威胁,北川县城灾后异地重建。对这座旧城,若不按地震纪念遗址由政府投资进行保护,则更容易遭受洪水和水土流失( 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因素的影响 )的侵蚀而埋没。而这,我想是健在的老北川人群体所不愿看到的。 从上述社会因素、地震灾害科普教育以及对北川县城下游地区潜在水患防范等几大方面来综合考虑,本博觉得对旧北川县城已进行的保护及其经过再评估决策的后续投入,是合适的,但采取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应该基于水文和地质环境条件的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的科学分析之上。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51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应该相信还是怀疑:汶川地震纪念馆暴雨期间正常开放
热度 1 陈龙珠 2013-7-15 22:04
点评:官网的如下这则消息,您相信呢,还是觉得应该去怀疑? 新华网消息: http://t.cn/zQ4uIhR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暴雨期间正常开放 未受洪水影响 “虽然近期暴雨连袭四川,北川老县城遭遇了50年来最强暴雨,很多地方被淹没,但与老县城相邻不远的纪念馆并没有受到洪水冲击,仍然保持对外开放,一天都没停。”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放接待管理中心主任杨孟昀说,为安全度过汛期,纪念馆提前制定了防洪应急预案,备足了沙袋、铁钎等抢险工具。 此外,6月中旬强降雨后,纪念馆还专门邀请原设计单位对防水排洪系统进行排查,及时整改了排量较小的排洪管道,组织专门人员清理馆外景观河内的淤泥杂物。 “暴雨期间,虽受天气影响游客数量有所下降,但日均接待游客还是超过了3000人次。”杨孟昀说,为保障游客安全,纪念馆准备了雨伞和感冒药,同时增加了值班人员,以防意外发生。“7月16日后,四川将再次迎来强降雨天气,我们已做好新一轮防汛准备”。他说。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3063 次阅读|3 个评论
点评:“地震遗址数亿投资打水漂”不属实
热度 8 陈龙珠 2013-7-15 11:36
点评:批评要基于事实,切忌打鸡血式的愤青,否则将从另一个侧面有损于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博主回复文下 楼 (2013-7-15 15:08) : 从已有信息来看,北川县城遗址当时的近期保护目标大致是,对典型震害建筑进行一般性的技术加固维修以防倒塌、对应采取的是低重现期的防洪标准,以便为三维技术将北川遗址原貌保存下来提供一定的时间条件。我觉得这种思路比较可取,节省投资,又能获得三维视频作品永久展示地震灾害的残酷性。至于后续是否启动二期工程保护(河道整治、 更高标准的 防洪堤建设、水淹区域疏浚与 建筑 维修等),估计需要再评估的。这些都是根据近来相关报道的个人综合估计而已。 博主回复 文下 楼 ( 2013-7-15 16:37 ) : 对那座震毁的北川县城,不仅是地震遗址保护需要,而且 更重要的是 为了下游地区的安全,还是应该根据长期水文和地质灾害评估结论, 提高技术标准 进行必要的河道整治的。 新闻链接: http://t.cn/zQ4VTBS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04 版)   本报成都7月14日电 (记者张文)近日有网文称,由于四川北川地区持续降雨,“地震遗址不见踪影,至少几亿人民币打了水漂”。对此,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总投资为4.7亿元,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纪念馆、一个地震遗址保护区和曲山镇灾后重建的集镇任家坪。而真正用于北川老县城保护的资金未超过1亿元,主要用于修建拦沙坝、导流堤,经受住了暴雨引发的洪水考验,尽管遗址浸泡在洪水中,但建筑并未全部被淹没,震损建筑也未垮塌。   地震纪念馆开放接待管理中心主任杨孟昀告诉记者,为留存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记忆,投入不超过1亿元的资金保护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很有必要的,不能仅仅因为暴雨淹了部分遗址而否定保护的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3366 次阅读|30 个评论
北川地震遗址建设真地投入了数亿元?
热度 4 陈龙珠 2013-7-12 08:59
最近一场洪水,又将受汶川地震重创的那个北川县城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少数学者的愤青。 北川地震遗址建设当时到底投入多少资金?社会效益如何? 晨读新京报文章: http://t.cn/zQLOEx8 ,其中写道: 国家“ 5·12 ”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建设专家组组长彭晋川表示,“北川地震遗址兼科普、爱国教育于一身。五年来,遗址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对地质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价值。”    彭晋川表示,“北川地震 遗址区 本身没有花多少钱,主要是做了少量的加固和清理,总共加起来投入不会超过 1 亿元,几个亿主要是建 纪念馆 了。” (本博注:纪念馆所在地距县城地震遗址区数公里)    彭晋川说,当初在设计、建设北川地震遗址时,设计的排水防洪系统是能防御3至5年的洪水灾害,“这种遗址本来就会慢慢消失,我们主要以自然保护为主”。当初预估遗址是保存 5 至 10 年。如要对遗址排水防洪系统重新进行设计,“资金是不可估计的,难度也非常大。”    彭晋川表示,即使几年后地震遗址消失,人们可以通过北川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来了解遗址情况。这个工程主要是利用三维技术将北川遗址原貌保存下来,目前已经建好。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390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中方专家的提案-关于巨震
supdesign 2013-7-11 23:46
中方专家的提案(初稿) Proposed topics of Chinese experts(Draft) ¨ 汶川地震的特点 (Feature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1) 逆冲式断裂,断裂带长达 300km ,有两次破裂 (从南端卧龙台上是加速度记录中明显可以分离出两次地震,但是在中部和北端的记录中则分离不出来) ;断裂带破裂持续时间长( 120~130min ), PGA 幅值大(近 1G ),竖向振动显著,方向性明显(建筑东西向破坏程度重于南北向),强余震( 6 级以上余震 8 次, 5.0~5.9 级余震 32 次)。 (2) 汶川地震动传递特性: 长短轴效应:长轴方向与发震构造方向大体一致,等震线的长轴比短轴要长得多,地震烈度沿短轴方向的衰减要比长轴方向快得多。 上下盘效应:发震断层上下两盘的震害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上盘的破坏可能比下盘更重,尤以逆冲型为主的地震更为明显。 沉积盖层和松软土层的影响:成都市主城区震害轻微,因为成都平原厚度较大的沉积盖层(最大达 11 公里 )有效地吸收了地震波的能量,使得汶川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向成都平原传播时迅速衰减 , 到成都主城区时已经不再具有破坏性。(汶川地震断层在岩石丰富的山区,高频成分丰富,在成都平原被过滤掉。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边缘,距震中约 20km ,震害严重;而汶川县城距距震中约 60km ,位于龙门山脉上,因高频成分在长距离上的衰减,汶川县城的震害并不严重,主要是地质灾害严重(山体风化程度高,滑坡造成大量沙尘)。 (3) 地震区地质状况复杂,大规模地质灾害(滑坡)和次生灾害(堰塞湖)严重,地震区地层复杂,小场地效应显著,场地地震响应复杂,震害差异性大。 (4) 建筑震害严重,原因:具有发展中国家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如灾区经济水平差,乡镇和农村建筑抗震能力不足(多未设防),仍大量采用砖混结构,有大量不利于抗震的结构形式(底框或半底框砖混,混杂结构)和大量不符合建筑抗震概念的结构形式,部分建筑施工质量差。同时,也有很多不发达地区成功的抗震案例,对中国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抗震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实现低经济条件和低水平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等。 (5) 建筑震害现象:砖混结构(尤其是砖混教学楼)倒塌情况严重;大量建筑为底层倒塌;砖混结构建筑(预制板)横向中部坍塌;灾区县镇普遍采用的 底框砖混房屋破坏严重;框架结构柱铰破坏,未实现强柱弱梁;地震强度大,导致建筑物间的防震缝碰撞破坏;剪力墙连梁破坏; 填充墙破坏情况严重;楼梯震害问题突出 。 (6) 建筑类型多样,既有按照先进规范建设的建筑,也有按照旧规范建造的建筑,也有未经抗震设计的自建房,还有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各类建筑和各年代建筑均有严重震害和倒塌的案例,但按 98 和 01 规范建造的房屋,总体震害轻于此前的建筑。另一方面,有些按传统工法建造的建筑,震害也较轻。 (7) 震害类型多样:各类建筑都有从轻度损坏到倒塌。倒塌形式多样,包括完全倒塌、竖向部分倒塌(底层倒塌、中间层倒塌、顶层倒塌)、横向部分倒塌(端部倒塌、中部倒塌)、竖向和横向混合部分倒塌、局部倒塌(局部倒塌、楼梯倒塌、弧形墙倒塌、顶部突出物倒塌、装饰结构倒塌)、非结构构件倒塌(填充墙倒塌、走廊栏杆倒塌、女儿墙倒塌)。 (8) 很多历史建筑和传统民族建筑破坏,如都江堰、青城山道教建筑、李白故居、七曲大庙、羌族山寨。 ¨ 巨震的定义 (Definition for Mega Earthquakes) 我国有大量 6-7 度的低烈度地区。我国多次在低烈度地区发生高出 2 度以上的地震,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整体上提高设防烈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由于对地震规律认识不足,地震烈度区划也存在问题,即设防烈度偏低(与经济水平也有关)。同时,由于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认识还远远不够,以及地质周期和运动的复杂性等,巨震很难通过历史地震统计规律预测,实际上所有地区都多少面临着巨震的威胁。因此,研究“巨震”的概念并在工程设计(特别是低烈度地区)时考虑“巨震设防”是十分必要的。 “巨震”的定义:超出“设计大震”的地震。因此“巨震”是相对于建筑的设防标准而言的,并不一定能量十分巨大。 “巨震”的设防目标:减少人员伤亡,结构严重破坏(震后拆除),但仍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 设防目标 (Earthquake Protection DesignObjectives) 目前的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问题: 目前,不坏、可修和不倒的标准都不明确。 成都属于小震,但很多房屋出现轻微和中度裂缝,尽管满足规范要求,但用户反映仍很强烈,而非结构的破坏对用户心理冲击很大。设计要控制小震不坏是不现实的,对一般建筑也不一定有必要,反而有时会使得设计难以实现大震下的屈服机制。另外,对不坏的定义可取,地震结束后裂缝宽度小于 0.2mm (不是地震中的最大裂缝宽度,而是地震结束后裂缝闭合后的宽度)。 可修:分小修、中修、大修。 不倒:没有给出倒塌的定义,只给出 1/50 层间侧移限值。 对于一般建筑,建议的设防目标: 小震小坏,中震中坏,大震大坏,巨震不塌 小震小坏: 地震结束后裂缝宽度小于 0.2mm ,部分非结构构件有一定程度的损坏。 中震中坏: 即在可修范围,一般在震后三个月内能够修好。 大震大坏: 严重破坏,但不倒,一般无修复价值。 巨震不塌: 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不倒的定义: 保留建筑的 全部生存空间,无人员伤亡,震后人员可安全的撤离。 对于其它设防类别的建筑,巨震下设防目标另外确定。如: 一般建筑物可以靠救援撤离,重要建筑物应该可以人员自行撤离。重要建筑物可能要多一些逃生通道,一般建筑物比如楼梯断了也可以忍受,等待救援即可。 需研究问题的提案 (Proposed Topics for Research) 1. 巨震下大规模地质灾害成因和机制研究,确定危险区域 (Investigation on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of large scalegeologic hazards, determination of hazard areas (microzonation)) 汶川地震中的大规模地质灾害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大规模 滑坡等 地质灾害, 作为地震的伴生灾害如何识别和防治。 一般情况和中小地震情况下,不会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但巨震有可能造成大规模地质灾害。汶川地震区及其类似地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应进行巨震下大规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进行研究,对未来巨震下可能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鉴别,避免在这些区域规划乡镇人群聚集居住中心(如北川)和重大工程(如高大水坝)。由于巨震是极小概率事件,无法通过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认定。对于巨震下具有潜在大规模地质的地区,即使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认定可以建设,也不应建设,应作为国家级禁止大规模居住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地区。 2. 特殊场地地震响应特征和类型研究 (Investigation o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special sites under earthquakes) 汶川地震灾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场地地震响应也十分复杂,由此引起的很多震害现象无法用以往的传统知识来解释。如同一地区,相近的同类建筑,有些破坏十分严重,有些很轻。汶川地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特殊场地地震响应资料,为今后该地区和类似的地区的地震工程研究,提高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各种工程结构的震害分析提供依据。但目前的问题是缺乏地震记录资料,应加强这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记录研究。 3. 震中区建筑物遭受第一次冲击后的破坏形态及对策研究 (Damage patter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buildings aftermain shock in regions near epicenter) 在震中高烈度区(北川和映秀)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形态明显不同于其他较低烈度区,主要特征表现为:底层、底部在瞬间倒塌,上部结构保留完好或只有单向斜裂缝。说明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第一次冲击响应就使底部倒塌,上部结构来不及响应(保持完好);或只产生第一次响应(产生单向斜裂缝)。结构无法进入往复变形耗能,延性不起作用。应该研究更为有效的抗冲击延性和防倒塌技术。 4. 汶川地震中大坝安全及其防倒塌的关键科学问题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on dam safety and failureprevention in Wenchuan Earthquake) 汶川地震中大坝的安全性及相特殊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防止具有高坝的大容量水库在大震作用下因非人为控制的水库水释放而导致严重次生灾害的问题是大坝抗震安全需考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最大障碍是:确定该地区地震动的输入参数以及在抗震设计中量化大坝倒塌的准则。这个工作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合作。以前从“柏科马市拱坝”和“Saipai拱坝”的破坏中学习、交流信息的工作可提供这方面的范例。 5. 巨震下建筑倒塌机理和抗倒塌能力的研究 (Investigation on collapse mechanism and enhancement ofcollapse-avoidance capacity of buildings under mega earthquakes) 建筑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地震灾害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抗震设防所规定的大震不倒目标,是“设计大震”,其“不倒”目标距建筑实际倒塌有一定的储备(但并没有搞清楚)。而在超过“设计大震”的巨震情况下,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和发挥抗倒塌的储备,避免真正的倒塌,保证生命安全,极为重要,也是建筑抗巨震的主要目标。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倒塌,几乎各类建筑均有倒塌的案例。排除其中一些有明显结构设计缺陷(结构方案不合理)和施工质量问题的情况,还有一些倒塌案例是满足中国现行 02 规范的新建建筑,而在同一场地,也有同期建造的同类结构形式的建筑未发生倒塌。所以,在避免巨震下结构建筑倒塌方面还有很多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为此,需要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1) 场地地震动特性与所在场地的各类结构的倒塌情况和倒塌类型的关系(如在断层附近的建筑没有倒塌,而远离断层的地区则会出现大量的建筑倒塌)。研究各类场地情况下,造成各类建筑(结构类型,结构形式)倒塌的地震动特征,为评价建筑抗倒塌能力提供合理的地震破坏能力指标。(困难:无地震记录,地质构造复杂,局部场地效应复杂。需要地震工程专家配合。) (2) 各类建筑倒塌典型案例分析。汶川地震中,倒塌类型多种多样,各类倒塌情况既与结构类型和结构形式有关,也与地震动特征有关。应从各类建筑(结构类型,结构形式)和各类场地(场地土、震中距、地形)中的选出一些典型倒塌案例进行详细深入分析,揭示造成倒塌的原因(地震动太大、结构类型不合适、结构体系不合理、局部构造存在问题等)。同时,也对所在场地未倒塌的同类建筑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倒塌案例进行比较,揭示未造成倒塌的原因(结构类型、结构体系、局部构造等)。 (3) 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对比研究,揭示各类倒塌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抗倒塌措施,建立抗倒塌计算理论和方法。 倒塌的定义:局部或全部丧失生存空间。 6. 防震缝和建筑不规则性、连续倒塌的关系及规范规定 (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expansion joints,irregularity i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and progressive collapse of buildings andcode provisions) 中、美、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把防震缝做为解决建筑不规则性、从而减小扭转效应的重要手段,规定了不同烈度条件下的防震缝位置、宽度要求等。汶川地震的实际震害表明,凡是留缝的结构,几乎没有不碰撞的,轻者造成缝两侧结构局部破坏,重者局部倒塌,更有甚者造成连续倒塌(包括单体建筑结构本身和相邻建筑)。因此,对结构连续倒塌机制要展开研究,对规范的相关规定有必要加以重新研判,提出修改建议。 7. 对小震设防目标的研究 (Investigation of the design objectives for smallearthquakes (frequent earthquakes)) 汶川地震的一个特点是经济发达地区(都江堰、成都、绵阳等)遭受小震和中震烈度,但这些发达地区因小震和中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人们心理冲击)很大。大量现代工程设施无法正常工作,如移动电话基站等,对地震加速度的耐受程度和功能恢复、修复问题等,需从基于性能的抗震角度出发开展研究。汶川地震提供了一个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全面的经济损失问题和停工影响问题的数据库。 8. 建筑震害评估 (Damage assessment of building structures) 大地震会造成大量建筑损坏和破坏,震后建筑震害评估是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最繁重的任务。根据震后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时间先后,建筑震害评估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震后紧急评估:震后 72 小时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应急评估,包括灾情分布。这一工作主要取决于震前应急准备。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能暂时无经济能力把全部建筑提高设防标准,但有能力建立数字化城乡建筑,并基于地震后的烈度分布,最短时间内给出灾情分布评估,以实施最佳救援力量的配置。(由于汶川地震的复杂性,早期关注点和救援力量集中在汶川,但实际上北川、绵竹的震情更重,但三天后才投入大量力量救援。而汶川县城仅死亡 3 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地震区地震参数的快速评估,典型建筑的震害快速评估,严重震害地区的快速判断。 (2) 震后快速评估:震后 1 个月内,为震后尽快恢复灾区的基本生活,并为灾后重建救助提供依据。(绵阳市大概集中了全国 600 多专家进行快速评估工作,到 5 月 25 日 基本完成。但这种依靠大量人力的评估方法不足取。依然需要依靠数字化城乡,结合有针对性的人工现场检查进行。参加绵阳快速评估工作的专家均深有体会,一周后基本对同类的建筑,基本可以从外观即可给出评估结论,但现场用户要求入室一户一户的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各类建筑的结构宏观震害与震害分级的关系,震害分级与短期(余震频繁期)安全性的关系等。 (3) 维修加固评估:震后一年内,为了震后恢复重建,对可修复加固的建筑进行评估鉴定。 (4) 震损建筑剩余抗震能力评估:在中低烈度区有大量轻度和中度震损建筑,还有一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严重震损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名胜建筑),这些建筑或可以加固,或必须进行加固恢复。在加固前,有必要对这些震损建筑进行剩余抗震能力评估,为加固修复提供依据。目前,关于震损建筑的评估方法研究很少。 9. 结构抗震加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New concepts, new methods, and new technologies forstructures seismic retrofit)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区都面临大规模建筑抗震加固工作。目前的建筑抗震加固存在许多有争议的观点,主要是按以未来使用年限作为地震重现期确定的地震作用进行加固设计计算,还是按现行抗震规范标准确定的地震作用进行加固设计计算,两种方法的加固造价相差很大,同时抗震能力也相差很大。即使按现行抗震规范标准进行加固,还存在有些抗震措施难以实际落实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新的建筑抗震加固目标和理念(性能化目标,巨震下不倒塌为下限),由此研究新的抗震加固概念、方法和技术,既做到经济合理,有确保在可能遭遇的巨震下不倒塌。 震损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无法完全按照现行抗震规范的标准的构造措施实施,因此不能按新设计建筑的要求实施。要从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上给出震损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①既有建筑的设防目标:不同于新设计建筑的“小震不坏,中震易修,大震不倒”,既有建筑应以“大震或巨震”下的结构防倒塌为设防目标;②建立相应的结构整体性能指标、计算方法、构造要求等。 10. 中美日工程结构抗震规范设计方法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ismic code provisions adopted byUS, Japan, and China) 为促进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巨震下工程结构的设防标准 、抗震性能 和设计理论,由中美日三方共同合作,以典型工程结构为对象(如学校、医院、桥梁 ,以及不同结构形式 ),按相同的设计条件分别按各国的工程结构抗震规范进行设计,并对各方的设计结果 及结构抗震性能 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展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设计理论 、方法和抗震技术措施。 特别是针对防止各类震害(非结构构件损伤破坏、不同地震强度下破坏程度目标、巨震下抗倒塌及人员生存空间对策)的设计对策、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最好能在地震区分别按中国、美国和日本规范设计建造三个同样的建筑,地震来的时候比比看。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呀! 11. 巨震下消能减震结构及其抗倒塌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eismic energydissip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 structures and collapse prevention under megaearthquakes) 尽管中国抗震规范要求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能倒塌,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现此目标的实用化方法。若发生比设计预期更强的地震,建筑物倒塌的风险就会增加,如汶川大地震。地震中建筑物防倒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量耗散。消能结构是一种最有效率的防止地震引起倒塌的结构形式,应对消能结构在极震下的耗能效率、非耗能构件变形需求和耗能子结构延性需求等展开研究,积极发展其设计方法,推广消能减震结构的应用,减小地震灾害。 12. 巨震下隔震结构的行为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for seismic base isolatedstructures and their seismic behaviors under mega earthquakes) 在预期大震下,隔震结构有很好的表现。但汶川地震的强震区没有隔震结构(陇南武都有隔震结构)。震后,隔震结构在汶川地震区得到大力推广,尽管相比于一般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震害会显著降低,但对巨震下隔震结构的行为并不清楚,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同样应提出巨震下隔震结构的设计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13. 现代抗震结构抵御巨震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modern seismic resistantstructures) 除成都市、绵阳市、绵竹市、德阳市有一定的现代抗震结构,但汶川地震中这些地区的烈度并不是很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各类现代结构形式,如钢框架 - 混凝土核心筒、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桁架结构、高位转换结构、复杂体型结构等,这些结构的抵御巨震的目标和能力需加强研究。
个人分类: 02地震|2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旱、震、涝,天、地,因、果
热度 3 cgh 2013-7-10 21:00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四川的自然灾害就似乎没有让人安心过。 当年九月份的洪水,洗劫了整个震区,似乎是对地震伤痕的掩饰。 今年芦山地震,现在的雨季再次引发洪涝、泥石流, 似乎仍在重复那亿万年的自然规律。 所谓的民科地震预报家们,提出过旱涝作为地震异常。 倒是,大涝实实在在的总是跟在大地震后面。 对于地球科学来说,天地本是一个系统。 与其说,某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因, 不如说,各个过程是相互作用的、永不停息的。 也许,特定的局部,看似对人恶劣的环境, 其实是最正常的自然过程。 什么时候,人们能认识并有选择地自己的生活栖身之地, 也许,就不会那么无奈地经历自然带来的悲痛。
个人分类: 地震|27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北京在雾霾中纪念汶川地震遇难者
livingfossil 2013-5-30 03:00
记忆中的中国 北京:纪念汶川地震遇难者 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8 年 5 月 19 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本张照片由启高拍摄。 Original picture:
个人分类: 杂集Others|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我对“四川三千年不震”的驳斥
热度 9 Majorite 2013-5-21 10:28
2008年我对“四川三千年不震”的驳斥 嵇少丞 2008年,我与王茜、孙圣思、许志琴、李海兵等在《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长文(发表于《地质学报》汶川地震专辑, 第83卷,第12期, 1643-1667页)中,针对当时有 人撒布 “汶川地震释放了龙门山断裂带的能量,从此之后四川3000年不震”做了驳斥,并特别强调了龙门山南段的地 震危险性。 今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就是 龙门山南段发生的地震,证明“ 四川3000年不震”预言的破产。 在第1657页上, 我们写道: 【 汶川地震正好满足上述条件,故原地复发周期长,积累能量大。青藏高原的北东边界 ( 四川盆地西界、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南缘 ) 都是如此。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 “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四川要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又在几千年之后 ” ?汶川地震把震源点 ( 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个直径约 15 ~ 20 千米的球 ) 上应力和流体压力释放差不多了,在这个点上 2000~3000 年不会有大震了,这并不等于说整个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相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映秀 - 宝兴 - 泸定)、石棉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龙泉山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南部因汶川大地震发生,应力反而增加。即使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应力释放也主要集中在映秀 - 北川 - 青川断层 ( 275 千米长 ) 和灌县 - 安县断层 ( 100 千米长 ) 上。附近地区其他断裂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平武 - 青川断裂、江油 - 广元断裂基本上都没有参与 5.12 地震系列的活动。那些有很强的发震能力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地震(缺震)的断裂带是地震空区,说明那里能量已经积累起来,更有可能发生强震。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说 “ 汶川地震后,四川三千年不震,四川省的防震工作从此就可以不做了 ” 。 四川盆地西侧有龙门山断裂带,东面有华蓥山断裂带,中间还有龙泉山断裂、蒲江-新津-成都-新都-广汉-德阳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和绵竹断裂等,盆地内部还有一些隐伏的盲断层,这些断层具逆冲推覆或右旋斜冲推覆性质,隐伏地下 5~15 千米深处,地表很少有形迹可循,与之相伴生的往往是一些非对称性的地层褶皱 ( 即断层传播褶皱 ) 。在未来 500~1000 万年之内,龙门山褶断带将进一步东移,华蓥山和龙泉山都向西推覆,四川盆地将越来越小,盆地内沉积岩层的活动褶皱越来越强(薄皮构造)。四川盆地内部地震的震源不会太深,一般不大于 15 千米。另外,四川盆地中较厚的松散的沉积,具有明显的震害放大作用,沙土震动液化以及软土震陷等作用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四川盆地内隐伏盲断层之上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即使一次 6.5 级地震都会给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带来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希望四川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居安思危,具强烈的忧患意识,密切监测四川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同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并严格把好建筑质量关 。】 2008年《地质学报》汶川地震专辑, 第83卷,第12期封面 2008年《地质学报》汶川地震专辑的目录 嵇少丞、王茜、孙圣思、许志琴、李海兵的《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文章的首页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文章对“四川3000年不震”的驳斥见1657页。 那些说四川“200年不震”或“数千年不震”的学者是否该反思一下,媒体与网民为啥会误解你的意思,是否自己在论文中不够旗帜鲜明地把问题讲清楚?或者可能还有概念不清的原因?如果 “200年不震”或“数千年不震”的错误思想被应用到城镇与乡村建筑工程之中,那该是多么可怕啊!所以,科学家的论文写作一定正确、准确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否则就要承担后果,轻者被骂,重者成历史罪人。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945 次阅读|24 个评论
汶川地震前地震局曾办震情信息保密培训班
热度 11 Majorite 2013-5-16 10:23
汶川地震前地震局曾办震情信息保密培训班 现有资料证明,国家地震局曾 于 2008 年 4 月 23 日 ——26 日在杭州 举办震情信息保密知识培训班。 国家地震局“ 监测预报司预报处刘桂萍处长亲自到会并讲话,向学员解释了举办这次培训班的背景,强调了保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介绍了中国地震局机关当前落实保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要求学员认真学习保密知识,增强信息保密意识,落实责任,确保万无一失”。 培训班结束后2周,四川龙门山发生8.0级汶川地震, 造成 69,226 人死亡( 已确认 ) , 17,923 人失踪 ( 尸体尚埋在废墟、塌方或泥石流之中 ) , 374,643 人受伤,总 受灾人数 4,500 多万人,导致上万亿元的财产损失 近7万死亡。 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地震局开始宣称“地震不可预报”。既然地震不可预报,为啥国家地震局还要进行“ 震情信息保密”工作?并认为 “ 震情保密事关政治社会影响,责任重大”和“当前复杂严峻的震情形势”?如果地震局真能预报 何时何地要何级别的地震,特别是在 “ 当前复杂严峻的震情形势”下, 他们为什么还故意“保密”,不把震情即时通知地震所在地民众让他们离开本来就不抗震的房屋?置人民生命与财产于不顾?这是以人为本吗?如果是这样的,地震灾区民众就应该集体起诉国家地震局! 我们今天拿地震局“地震不可预报”的矛击地震局“ 震情信息保密”的 盾,结果会怎样呢?二者之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我认为地震局之所以要搞震情信息保密是因为他们对本不能预报的地震强行地进行预报。正如赵文津教授所说:“ 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向国务院上报的地震预报意见,准确率很低,重大的地震危险区一再漏报,预报来预报去的结果与不作预报的结果差不多。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预报为无震区,结果却发生了国内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人员稀少而幸免造成巨大损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都没有预报出来,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地震局 “ 每年都动员各省很多人员,作了大量的观测,取得海量的数据,研究来研究去, 对来年中国可能发生的地震危险区作出预测;然后 开评审会,发 一大摞材料,通过半天的专家评议后向国务院上报。但是,地震预报意见的准确率很低,一再将重点地震危险区漏报,地震一来又弄得手忙脚乱。2013年地震预报会是在2012年12月中召开的,不到半年,就发生了这次的芦山地震,又是恰恰在我们重点监测区之外,当时大家关注的是南北地震带的北段与南段!这是为什么?很需要大家冷静地客观地反思再进行研究,那里出了问题,以寻求改进预报工作。要撇开追问行政责任,如果将两者纠缠在一起,则不可能深入探讨下去 ”。 赵文津教授还指出:“ 现在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使用了60-70种参数,包括有地震学类的,地形变类的参数,流体类的参数,电磁类的参数,以及应力类的参数(如小震源机制解,GPS及地表应力应变分析等),和重力变化等内容,每年收集了大量数据,动员各个研究所、各省地震局科技人员参加活动”。可见,地震局要保密的不是“震情”,而是他们自作主张的、远不靠谱的猜测。这样的猜测没有意义,应该停止,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家地震局的确应该关门了, 减员后合并到中国地质调查局,仅保留其地震参数测量、地质网的完善、维护、运行的职责, 好的地震地质与地球物理人员转入大学或中科院。 不知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地震局的“ 震情信息保密”工作是否还在继续搞?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523/17/54666_1279159.shtml 国家地震局关于举办震情信息保密知识培训班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台网中心、预测所、地球所、地壳所、地质所、应急搜救中心、一测中心、二测中心、物探中心: 当前震情形式复杂严峻,震情保密事关政治社会影响,责任重大,为作好震情信息保密工作,定于 2008 年 4 月下旬在杭州召开震情信息保密知识培训班,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1 、学习震情信息保密规定 2 、讨论震情信息保密工作措施 3 、讨论年度会商报告编写规范初稿 二、参加人员 各单位分析预报部门主任。参加人员需携带《中国地震局保密工作手册》 三、时间地点 时间: 4 月 23 日报道, 24-25 日培训讨论, 26 日疏散 地点:浙江省地震局 四、其他事项 本次培训班会务由浙江局和杭州培训中心承办。 联系人:钟羽云: 13357105909 ;熊丹: 0571-86472067 震情信息保密知识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震情保密事关政治社会影响,责任重大,鉴于当前复杂严峻的震情形势,为切实作好震情信息保密工作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于 4 月 23 日 ——26 日在杭州组织举办了震情信息保密知识培训班,地震系统各单位地震分析预报部门主任共 40 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监测预报司预报处刘桂萍处长亲自到会并讲话,向学员解释了举办这次培训班的背景,强调了保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介绍了中国地震局机关当前落实保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要求学员认真学习保密知识,增强信息保密意识,落实责任,确保万无一失。 培训班期间,学员们学习了震情信息保密的有关规定,还观看了保密知识相关录像资料,并就震情信息保密工作展开了讨论。本次培训班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讨论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编写规范征求意见稿。为了提高各单位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的质量,规范格式,同时也为报告评选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进一步规范化,监测预报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这个征求意见稿,利用这次培训班的机会进一步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会上,学员踊跃发表意见,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为报告编写规范的修改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省地震局副局长兼中国地震局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傅建武同志也出席了培训班开幕式并致辞。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132 次阅读|13 个评论
震害调查应该在地震后立刻进行 (有图)
热度 4 Majorite 2013-5-14 00:53
震害调查应该在地震后立刻进行 昨天在科学网首页见到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 教授陈龙珠的博文 —— 《 映秀漩口中学学生宿舍楼震害疑惑》, 内容如下: 【 昨天, 5.12 汶川大地震 5 周年纪念日,本博随全国防震减灾研讨会的日程安排,前往映秀参观漩口中学遗址。站在原本 5 层砖混结构的学生宿舍楼前,看着地面以上 4 层尚处直立的房子,颇感疑惑。目前能查阅的看法(地震遗址导游也是如此介绍的),是该楼底层受震发生了下坐式倒塌。能看到的两侧,底层外墙向外倒塌的痕迹不多,若目前的这种看法合理,则意味着底层外墙绝对大多数是倒向室内的,而这看似又要以室内的诸多承重横墙先于外墙倒塌为前提;其次,对纵向长度较大( 10 余个开间)的砖混结构来说,其整体性有限,上部沉重的四层结构要平稳地从接近 3 米高处坐下来而不出现附加破坏和倒塌,按理说并非大概率事件。印象中,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叶列平教授等于 2009 年在《建筑结构》期刊上系统介绍漩口中学建筑结构震害的文章中说过,该学生宿舍楼底层下坐式倒塌震害现象,目前尚无法解释,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分析。查询谷歌卫星地图,漩口中学位置离河边颇近,地基不排除为冲积和回填土层的可能性。在汶川地震中, 11 度的地震烈度,难道不会使得这种地基产生软化(液化)而导致建筑下沉吗?要是底层下沉了,上述诸多疑惑便会大大减轻。】陈龙珠这篇不靠谱的博文得到陈安等几个外行的不明真相的推荐,推荐博文不以科学为准则也是不好的。 图1. 陈龙珠凭2013.5.12拍的这张照片,当然见不到“ 学生宿舍楼底层下坐式倒塌”的“痕迹”了。原先一片狼藉已被绿化代替。如 果该 楼底层坐掉是因为地震的震动造成沙土液化-地基沉降,那么建筑商就没有多大责任了。如果该楼如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叶列平教授及其其他众多专家学者等鉴定底层 剪破-压溃 ,则就是豆腐渣工程。差别就在这里。我不反对陈龙珠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居为建筑商辩护,但是一定要以事实与科学为证据,不要信口雌黄。 陈龙珠的所有判断 似乎都 是建立在 “ 昨天( 2013 年 5 月 12 日), 5.12 汶川大地震 5 周年纪念日 ” 对漩口中学遗址短时间的参观,参观还是应 “ 全国防震减灾研讨会的日程的安排 ” 。 汶川地震发生已经整整 5 年, 在这段不短的时间里地震废墟早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例如,因 2008 年 5 月的搜索救人寻物所必需的废墟移挪以及之后当地政府把 漩口中学定为汶川地震重要遗址所做的清理整洁工作,倒到路面与院内的断墙折柱亦被移运他处掩埋,加之 5 年的风吹雨淋, 震害的原现场早就遭到严重破坏,据人工破坏后的地震废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焉能不错? 下面是我于2008年照的映秀镇 漩口中学 学生宿舍楼的震害照片,大家可以把它们与陈龙珠2013照的那张照片对比不难发现之间的差别。 图2. 我于2008年照的映秀镇 漩口中学 学生宿舍楼,底层剪破-压塌。 图3. 我于2008年照的映秀镇 漩口中学 学生宿舍楼, 底层剪破-压溃。 由于是 崩溃, 底层的墙体既有向内也有向外崩倒的。 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现场指挥部在《汶川8.0级地震图集》第40页对其照片是这样描述的:“ 映秀镇 漩口中学 学生宿舍楼砖混结构,底层塌平,窗间墙X形裂缝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 2008 年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图片集》第 23 页对其图片的说明是:“汶川县映秀镇 漩 口中学, 五层砖混结构,底部一层整天倒塌,纵墙严重破坏”。 我相信,上述两本书的作者、编者的专业水平只会比陈龙珠强, 他们在2008年5.12之后都深入灾区做了长时间的实地调查,绝不是凭空胡说。 以 安全与防灾工程为主业的陈龙珠教授,如果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话,理应像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中国建筑科学院的学者一样,在汶川地震之后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对震害进行调查,分析各式结构、材料与建工质量建筑对大地震的响应与破坏。而不是在 5 年之后,仅凭被破坏的地震废墟肆意 贬低 同行学者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叶列平教授等于 2009 年在《建筑结构》期刊上以及其他众多学者关于漩口中学学生宿舍楼底层下坐式倒塌的学术结论,学术人品低下暴露无遗。 图4. 北川大酒店,底层坐掉是因为柱头剪断,钢筋屈曲,混凝土压酥。 图5. 北川县城一座楼房的底层坐掉,人工清理之后在朝街这一面几乎不留痕迹。但是光看一面墙是不够的,还要看其他面。 图6. 再往前走你就会看到该楼底层坐掉是因为底柱受剪倾斜侧倒所致,而不是 地基软化(液化)而导致建筑下沉。如果如陈龙珠那样看到一处就匆忙下结论, 闹了笑话而不自知。 图7. 2008年照片。北川职业中学建在 湔江岸边,汶川地震造成沙土液化、地基失稳,楼房底层沉入沙土。 这是一处典型的地震造成的 沙土液化、地基失稳的例子 。 图8. 2010年的照片,经过人工平整,面貌改变,我们已经看不出任何该楼底层沉降了整整一层的现象了。 北川第一中学位于北川县城边 1 千米的一个山坳中,全校原有师生 2900 多人。 5.12 地震中,北川一中两栋 1995 年建的教学楼轰然倒塌 (下图 ) , 1500 多师生埋在废墟里,救命的哀呼声从水泥块隙里传出,那声音甚是凄厉与悲惨 , 废墟外的家长们面对沉重的钢筋水泥柱梁,没有千斤顶,只能徒手扒着废墟,无能为力实施快速救援,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钢筋刺穿身体,鲜血染黑了他们下方的楼板,手里还紧握写字笔,头边还压着打开的书,可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读完这些书了,太残酷了。救援人员扒开废墟,拔出一具具惨不能睹的孩子尸体 , 有的被砸烂了头,有的断了手或腿。后来救援的武警和解放军来了,无数家长在警戒线外面等待自己孩子从废墟中被救援的消息,每一秒都悠长得仿佛像几个世纪。 图9. 北川第一中学。 大家看看混凝土中钢筋的多细。 教学楼 周围其他楼房,包括那栋 70 年代的砖混结构的老红楼都没有倒塌 ( 图10 ) 。全校 823 名学生和 40 名老师在地震中遇难, 120 多名学生严重伤残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2008 ) 。高一 ( 2 ) 班 69 个学生仅 15 个被救活,其余的被房梁砸死、被楼板压碎、被瓦砾和落土活活窒息而亡。遇难学生的家长们怀疑,那两栋经地震一晃就粉碎性倒塌的教学楼恐怕有工程质量问题。 图10. 北川中学60年代建的红楼,连玻璃窗子都没有太坏, 说明房屋抗不抗震全凭建筑质量。它边上几米远的 两栋 1995 年建的教学楼轰然粉碎性倒塌。 写到汶川中学,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发生这里的一个故事。2008年5月12日14点15分,北川中学魏明芳老师像往常一样按时来到教学楼的4楼给一个高一班上化学课,那天讲的是“非金属材料”这一章,在魏老师讲到混凝土材料时,她说“混凝土很强、很坚固”。她的话刚说完,就地震了, 十秒钟之后,教学楼塌了,魏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被埋进废墟。废墟中,没有被立即砸死的学生们一起喊:“魏老师”,没有人答应,魏老师已经走了。有个叫卢冬玲的16岁的女学生,想起魏老师最后的那句话,就开玩笑问身边同学们:“混凝土很硬, 是不是?”一位同学回答说:“确实很硬、我腿很疼”, 他的腿被压在混凝土横梁下面。随后就有同学反驳道,混凝土很硬、很强、很坚固,那怎么还倒塌了呢”。之后,一阵沉默。 是的,“混凝土很硬、很强、很坚固”,但是黑心建筑商偷工减料,没有放进足够多的粗钢筋,地震中混凝土就会破裂,建筑就会倒塌。这样 黑心的建筑商、为了得到建筑项目他们行贿的官员以及为黑心建筑商诡辩的伪专家伪学者必须得到应用的惩罚与报应。 (本文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在第五个防灾减灾周:追求有实效的减灾方法
cgh 2013-5-11 15:15
写在第五个防灾减灾周:追求有实效的减灾方法 汶川地震过去五年了, 2013 年 5 月 12 日是中国第五个 “ 防灾减灾日 ” 。 单位在 5 月 9-10 日 是有对外开放的 ,但是这两天没见到有人感兴趣。真不知道是没需求还是意识。不管怎样,在跑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灾区调查、看了无数科学网关于地震的博文之后,还是想说几句。 地震如何杀人? 地震的过程是地质断裂快速变形的过程。破坏性地震的整个变形过程只有几秒到百余秒,但是变形量可能是几十年到几千年缓慢累积的。汶川地震的同震地表变形就达到 6m ,而 2011 年日本地震可以达到几十米,以至于造成海啸。在快速变形过程伴随这岩石震动,多种地震波从震中向四周传播,同时也是能力的扩散。 地震产生的快速变形能杀人吗?不能!地震波震动能杀人吗?也不能!即使有报道说,汶川地震或者芦山地震曾经记录到大于 1g 的加速度,好像没听说有人被抛起来摔死的。很多亲身经历大地震的人口述,地震时地面一张一合,像个大嘴巴,但是也没有报道说有被吃掉的,可能那嘴巴还确实没大到吃人的程度。 媒体提供的救援现场显示,汶川地震死亡最多的是被 完全坍塌 的房子压死的。汶川地震中完全坍塌的房子就像建筑垃圾场,如何能让人有生存的空间???残存的房子是孤立的墙体,而预制板搭建的楼面一直坍塌到底层,又如何能有生存的希望?!玉树地震那些完全倒塌的是没有任何设防的民房,整个结古镇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房屋倒塌严重,死亡两千余人。而县城框架结构的大楼还好好的站立着。到芦山地震,整个灾区完全坍塌的房子应该不超过 10 间。房子没有完全坍塌,也就在房子里保留了人的生存空间,对人来说就是最基本的。这就是为什么芦山地震死亡人数比玉树地震死亡人数少得多的原因。 除了房子压死的,死亡最多的估计就是被坠落物砸死的。大量的伤员也是坠落物的受害者。在芦山地震中,媒体报道典型的是一个汶川地震出生女孩被砸身亡,没有逃脱地震的魔爪。我想说的是,如果当时全家人是就地保护自己,而不是夺门而逃,生命就依然存在。在 凤凰网上的芦山地震专题 里有这次地震死亡人员具体死亡原因描述,粗略统计,大多是逃生中被砸死的。 所以,房子要能保持大震不倒!芦山地震的绝大多数房子做到了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其实,这次地震后,很多房子都是严重损坏,也就是不能修复使用。对房子本身来说,结构破坏就没有使用价值了,然而房子倒下和站立的区别在于房子的主人能不能生存! 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也是非常重要的杀人途径,甚至在余震中也是非常致命的。这方面已经受到国土资源部等地质灾害对策部门的重视,值得庆幸。 现阶段,地震预报是不是最有实效的减灾方法? 有人批评中国人没有发散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基础,从普通老百姓对地震减灾的思路看,确实有一定道理。现在的普通老百姓对地震的反映是死人(造成对地震极度的恐慌,以至于任何地震传言都能引起极大的影响),对避难的最强烈要求是地震预报(造成对地震预报的极端期待,以至于无视其他具有一定减灾实效的方法)。于是,思维逻辑就成了地震需要预报、减灾需要预报。 不管是地震预报研究人员还是关心地震预报的普通老百姓,都明确地震预报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当然有一部分倾毕生精力于地震预报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认为,地震预报是可以的,甚至不时展示预测成果。我想说的是,地震预报现阶段是个不确定因素,把生命押在地震预报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赌博行为。 从前述地震人员伤亡分析看,地震与伤亡之间是需要建筑和山石坠落物这一中间要素实现杀人的。地震预报的实现,带来的最大效益也就是提前告诉人们避开那些杀人的中间要素。为什么我们不能抛开不确定的地震预报直接去处置那些杀人的要素呢?! 我们都知道危险品的管理当中,防范的是各种危险环节,而不是去预测这个危险品何时、何地以何种程度造成伤害。借鉴过来,对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我们需要做功课的是如何避免地震过程中建筑物伤人。于是,有效的减灾体系就 非常简单 ,首先保障房屋不倒,其次在地震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式就地保护身体。如果房子能保有生存空间,人们还选择第一时间毫无保护地逃窜,就不是最佳策略(芦山地震最典型)。 而规避地质灾害等,不仅和地震相关,即使是没有地震区域,也同样需要规避。 防灾减灾需要理顺逻辑 在美国访问时最深印象的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中小学、媒体互动频繁,学生经常被组织到实验室参观并听取一些基本知识的讲解,个别学生还参与兴趣研究。普通民众心平气和的接受知识,媒体客观报道地震和研究。而这两天的开放日,无人问津,更不要说平时涉及教育的部分。 中国要在普通老百姓当中建立知识体系有一定难度,首先是很多民众不能心平气和学习理解地震知识,其次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将知识获取的需求定位到个人升学,不注重广泛的生存技能、自然知识。 比较欣慰的是,科学网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转换思路了! 地震还会有,只要地球还存在!灾害还会有,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追求有实效的减灾方法,比将所有希望押到不确定因素上,更现实!
个人分类: 地震|3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防震减灾科技有多大进步?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3-5-11 13:44
一样的镜头,一样的画面,一样的生离死别,一样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救灾。从汶川地震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到芦山地震依然是这样的画面。 一样的龙门山断裂带,一样的地震学家,面对灾难应反思自己到底做了什么 ? 尤其是提前做了什么? 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与汶川地震时相比,救援响应和措施有了显著的进步。其它方面呢?在此,俺也强调一下,震后救援必须在灾情快速评估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免得一窝蜂地扑向灾情并不严重的地区而浪费资源,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在强震预测、建筑抗震、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措施等方面,专家们在 5 年的时间里,你们在忙些什么?做些什么? 不要抱怨国家给了你们什么?扪心自问你们为国家做了什么? Ask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country. 这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名言。 5 年了,地震危险性评价有进步了,专家们在震前确实说过“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震危险性增大,有可能发生强震。”汶川地震属于“毫无察觉”,而芦山地震是“早有察觉”,这也是进步。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测不同,危险性评价一般只给出三要素中的一个要素——地点,有时还给出中强震或强震的判断,但震级范围跨度大,比较模糊,显然 6 级震和 7 级震的破坏性明显不同。其本质的区别是:地震危险性评价说的是“可能性”,而预测说的是“必然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85347.html 5 年了,在强震预测研究领域,地震学家们的科研没有实质性进展。 5 年了,还想从电、磁、重、形变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可能吗?过去不是一直这样做嘛,实践不是已经证明这样走此路不通嘛。不通的路子,为什么还要坚持走?如果从此路不通的路子上走出新路,也得有独辟蹊径的新招啊。问题是,有吗?想出来了吗? 有些国外地震学家们,不从强震孕育机制上想办法,误入歧途,异想天开,单纯想依靠【动物】、【植物】异常等,预测地震,这能有谱吗?有网友反映 “南昌市地震局大院内养若干条大狗,每晚 11 点必狂吠,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周边居民不堪其扰,多次反应均无果。 ” 南昌地震局回应说“养狗为预测地震”。呵呵,狗每晚11点必叫, 【地震们】也没来呀?木法,幽默的人太多。预测强震不能靠蒙,靠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永远玩不出名堂。 研究发现德国红木蚁或可预测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6779.shtm 寻找真相:含羞草是否可以预测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408.shtm 俄科学家提出预测地震新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144.shtm 南昌地震局大院狗吠扰民 回应称养狗为预测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7612.shtm 5 年了,地震专家们的作秀能力有进步了,甚至有些学者连预测必须包含时空强三要素都不知道了,连预测必须有科学方法都不知道了。 在地震烈度区划方面,对芦山地震而言,我国确实与时俱进了,有进步了。 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地震学、地质学、历史地震、所在地人口密度和经济等资料经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由中国地震局主持编制,是我国各地开展地震设防各项工作的技术法律依据。受当时的科技进展所限,地震烈度区划具有如下特点:( 1 )基于地(强)震不能被预测(报)的现状;( 2 )针对一个区域;( 3 )理论依据不足,是经验性的。 【芦山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天全县、宝兴县的抗震设防烈度分别为 7 度和 8 度。这是在汶川地震后上调的结果。】这说明地震部门是有作为的,由【 2008 年 5.12 之前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也就是不设防】,上调到 7 度和 8 度,说明地震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该地区的强震危险性。 上调到几度合适呢?在建筑使用寿命范围内(一般为50-70年),有没有强震发生?这又涉及到强震预测问题。预测问题是抗震减灾的核心问题,必须解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85180.html 不知灾后重建的建筑抗震是不是过关了?请搞结构抗震的童鞋们分析一下。 5 月初,听从芦山灾区回来的几位建筑抗震专家讲,汶川震后按上调后的烈度区划新建的建筑物,经受住了 7 级地震的考验。 至于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救灾物资准备、应急预案等,应在提前知道某地有没有强震发生的前提下,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大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近 5 年的时间,学者们夸夸其谈了不少,相关论文发表了不少,项目也忽悠到了不少,但为抗震减灾事业做了多少实质性贡献?再次面对电视上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画面,不觉得汗颜吗?不觉得有愧吗? 实质性的抗震减灾实效,来自于学者们脚踏实地的工作。学者们的相关科技研究工作没有重要进展,政府的有关减灾措施更是【空中楼阁】。 俺为此建议,要多当事前诸葛亮一样的专家,不当【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一样的专家。 芦山地震已经过去了,面对下一次强震、大震乃至巨震,搞预测的学者们应事前预测,而不要放马后炮作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至理名言啊,学者们该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吧。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716 次阅读|7 个评论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热度 3 fouyang 2013-5-9 07:28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千年不遇”的巨大灾难。对于灾区以外的国人来说,其心灵冲击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中华人性,民心,国情的另一面,借着这个自然世界反射了出来。转眼五年过去了,回想一下当年自己的心情行动,与最近的芦山地震对比一下,也许更有一种历史感。下面是五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贴在这里,也算是自己心路的一个历史记录吧。 大难大爱,真情永存 【这是应人约稿而写的,时间很急,自己不甚满意。特别是震灾引起的心灵冲击是多维度的,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但是其中几个观点,还是经过思考的,也许值得与大家分享。】 记得五月十二日刚看到地震新闻时,我只是把那看作一个寻常的新闻,预料有些房屋损坏,希望伤亡不要过百。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到死亡人数超过八千的报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查了好几个网络都是如此,才知道我的世界从此不再同样了。 接下去几天,每每在屏幕前以泪洗面。读着埋在废墟下的生灵,读着以超人的努力奔赴灾区的救援部队,读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关切和帮助,我感到了作为个人的无助,和作为民族一份子的责任。接下来,就是捐款了。中文学校,单位,网友之间。。。我知道这些钱对救灾只是杯水车薪,主要的还是自己图个心安。但是也许灾民们知道大洋彼岸有些人在关注在祝福,也会得到一点籍慰吧。 现在,这一切已经过去了。救人的冲刺阶段基本结束,重建家园的持久战已经开始。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一问:这场大难大爱会给我们,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什么持久的影响? 从政治上说,这次救灾开创了官,民合作的先例。民间志愿者开着自己的车,带着食品,饮水,帐篷奔赴灾区,与政府救助队并肩奋战。各种民间组织纷纷出钱出力,出谋献策。网上各种消息和协调来往频繁,真是一片 “ 众志成城 ” 的景象。原来政府对民间组织总是信任不够,决不肯在这样的大行动面前让他们自行其是。但是这次基本没有多少限制,对媒体,网络也很放开。结果是极其正面的,可以说没有出乱子。而民间组织向来以 “ 独立 ” 为最高追求,不但不热衷于与政府合作,自己之间合作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而这次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大家以大局为重,为共同目标尽心尽力。有位志愿者说得好:政府再能干,也难免有漏洞。我们的工作,就是去补漏。许多原来极不相信官方的人,也通过官方渠道捐了款。除了参与救灾行动外,志愿者们还通过网络向全世界传送灾区的第一手信息,为政府的公关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助力。这次救灾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官,民合作,是有基础,有成效的。走向民主需要有坚实活跃的民间组织,才能保持安定和平衡。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各种障碍还很多。能把这次官民合作的做法保持下去,我们就更能无往而不胜。 讲到官民合作,我不由想起了灾民们。这次地震,上百万的人流离失所,与亲人失散。原有的组织管理系统不再起作用,又面临重重严峻的生存威胁。在这 种情况下,灾民就象一堆干柴,一点火星(比如一个谣言)就可能引起大乱。举个例子吧。大家都有亲人埋在废墟里等待救援。而救援队先到哪个地区,先救谁,什 么时候放弃救援而转移,都是很可能引起冲突的决定。可是实际上,救灾工作基本有序,官民配合基本协调。这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成熟的组织能力,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人民忍受苦难的坚韧传统。有这么好的人民,能相信这么好的人民,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项来应付政治和经济的难题。 这次救灾对我最大的心灵冲击,还是四面八方的爱心。不管哪里号召捐款,都得到热烈响应。朋友说他们的中文学校居然募到了十五万美元,有个中国餐馆 捐出了一天的营业额。网上的许多论坛也进行捐款,收获甚丰。更可贵的是,许多人开始着眼于长期的参与,除了出钱还出力建学校,照顾孤儿,等等等等。真是大 难激发大爱,大爱战胜大难。一个人能对千万里之外的苦难感同身受,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而在这次震灾中,借助媒体和网络,我们做到了。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当然,这次的行动也有很大的冲动的成分,并不说明我们从此脱胎换骨了。但是既然爱心被唤醒,就可以努力使它持久下去,把行善从偶尔为之的好事变成生活方式 的一部分。我的一些朋友商议组织永久性的基金会,定期注资,规范管理。不仅帮助灾区,也惠及其他弱势群体。要是能做到的话,应该说首先得益的是我们自己。 其实这样的工作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做了,但知名度不高。这次救灾运动,使得很多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也感召了更多人群的参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民间慈善活 动应该发挥很大作用。在这方面,中国还相当落后。我们海外的人如果能把这种文化引入国内,那么不光对救助对象,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灾难总会过去,生命生生不息。五年,十年以后,一座座新城会在今天的废墟上崛起,今天的废墟里的学童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然而 “ 五一二 ” 这个日子,将会永远留在中国的历史上,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场面,将会永远鼓舞我们,为我们同胞和国家的福祉尽心尽力。这就是几万死难者留给 我们的遗产。让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他们!
个人分类: 生活百感|36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芦山强震的孕震及临震应变异常(下)
热度 2 池顺良 2013-5-9 01:04
――芦山地震应变异常的特点 3 对姑咱台芦山地震应变异常性质的认识 3.1 姑咱台应变异常与芦山地震在空间与时间上相关 姑咱台距芦山地震震中约 70 千米。对位于同一断裂带上发生的汶川强震,姑咱台记录下了汶川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异常应变变化,能记录到更近的芦山强震的异常应变是符合常理的。 4.20 地震前夕记录到幅度达到 3 × 10 -7 张性应变异常,地震后异常消失,说明这种异常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姑咱台的应变记录有正常背景,台站位置与芦山地震震中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大幅度异常应变发生在强震前夕,这些均令人思考这些应变异常可能是芦山地震的前兆。强震前夕的异常紧临强震的发生,可视为临震异常。 3.2 4.16-4.19 临震异常应变与中期异常应变的应力场背景相同 图 5 和图 4 分别根据临震异常应变与震前 5 个月时中期异常应变数据,将球量与偏量分离绘制的曲线图。两图的( 1+3 )应变与( 2+4 )应变高度相关,表明记录到的异常应变是地层应变的真实变化,两者的应变突跳都是张应变。两图的 ( 1 - 3 )应变与( 2 - 4 )应变 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若记( 1 - 3 )异常应变幅度为 Ua ,( 2 - 4 )异常应变幅度为 Ub , 1 路应变的方位为 ф 。引起异常应变的主压应力方位 Ψ 可由下式中解出。 U a/ U b = -tg2( ψ - φ ) ( 1 ) 计算结果是:这些应变突变都是在 主压应力方向为 - 41 ° ( NW-SE 向 ) 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 临震异常应变与中期异常应变的应力场背景相同。 表明在强震发生前的半年中应力场的主方向是稳定的。 与 宝兴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主压应力为 NW - SE 向的结果相近。(见丰成君科学网的博文“宝兴钻孔地应力绝对测量与相对监测结果与芦山 7.0 级地震”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21682-687097.html ) 。也与 芦山地震震源机制解的 P 轴方位相近。 3.3 8 次应变突变异常中有 3 次突变的起点与远震面波到时重合。 4 月 16 日到 19 日出现了 8 次应变突变,其中有 3 次突变的起始与 远震面波到时重合。图 6 是 4 月 16 日 18:55 开始出现的应变突变,其起始时间同 2013-04-16 18:44:13 伊朗、巴基斯坦交界地区发生的 7.7 级地震的震波到达的时间一致。这次突变的幅度不大。 图 6 姑咱台第 1 路应变的突变异常( 2013 年 4 月 16 日全天) Fig 6. Guzan station component 1 strain anomaly(April 16, 2013) 图 7 是 4 月 17 日 7:20 开始出现的应变突变,其起始时间同 2013-04-17 06:55:25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的 6.7 级地震震波到达时间一致。 图 7 姑咱台第 1 路应变的突变异常( 2013 年 4 月 17 日全天) Fig 7. Guzan station component 1 strain anomaly(April17,2013) 2013-04-19 11:05:53 ,千岛群岛 7.0 级强震的震波于 11:20 到达芦山。图 8 上标出的应变突跳的起始位置与震波的到达时间一致。 图 8 姑咱台第 3 路应变的突变异常( 2013 年 4 月 19 日全天) Fig 8. Guzan station component 3 strainanomaly(April 19,2013) 临震前夕,造成芦山强震的断裂已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很小的应力扰动和起伏都能起到触发作用。这 3 次应变突跳一次比一次大。是否受到远震震波的触发而在区域应力场驱动下的活动?。如果只有一次这样的事件可能出于时间上的巧合,三次巧合事件就值得研究了。并且,在 4 月 16 日到 19 日期间,全球发生大于 6.5 级的地震只有这 3 次。 这三次应变突变事件,从突变开始上升至极值的时间大约需时 10-20 分钟,应是地层缓慢的蠕滑调整而非破裂或断层快速滑动过程。 4 月 16 日之前的 2013-04-06 12:42:37 印度尼西亚 7.0 级地震、 2013-04-14 09:32:26 巴布亚新几内亚 6.6 级地震,就没有触发出应变阶跃。 构造地震的突然发生表明地震是一种力学失稳现象。无论是完整岩石破裂或已有断层的粘滑产生的地震,临震前都出现介质强度或摩擦强度降低而进入失稳状态。这种状态下,外场极小的位移扰动就可引起有限的滑动(张国民, 2001 )。在芦山地震这个震例中,这种极不稳定的状态维持了 3 ~ 4 天,然后再也无法支撑而发生地震。 3.4 震后应变曲线的变化 图 9 是芦山 7.0 级地震后,姑咱台 4 月 20 日至 5 月 7 日的应变观测曲线。 图 9 芦山 4.20 地震后,姑咱台的应变观测曲线( 2013 年 4 月 20 日- 5 月 7 日) 图 9 中显示芦山地震后,( 1+3 )和( 2+4 )体应变上仍有张性应变阶跃出现,但( 1 - 3 )和( 2 - 4 )差应变上却没有相应的反映。这应该是断裂错动后,剪切应力已得到释放,地块的剪切活动已衰减之故。位于震源外围的姑咱台除了能记录到正常的固体潮剪应变外,自然就记录不到地层的剪切应变活动了。 (中篇)图 2 中芦山地震前 16 ~ 19 日( 1+3 )、( 2+4 )体应变的每一次张性阶跃,( 1 - 3 )差应变上都有相应的活动。两者比较,地震前后的应变活动性质有明显的不同。由此也可判断, 16 ~ 19 日的异常应变不应来自本地的人为施工等干扰。 震后半个月中,附近公路的施工已经恢复,但并未出现 16 ~ 19 日那样的应变变化,说明施工干扰说不能成立。 4 结束语 地震前兆的确定需要 排除所有可能干扰的影响。有人认为该应变异常是附近公路工程施工引起。根据以往的经验,工程施工大量土方搬运产生的应变变化与 4.16-4.19 异常的形态大不相同( 王梅等, 2013 )。地震后公路施工恢复,但像 4.16-4.19 此类大幅度突变异常却不再出现。 我们 期待之后的调查能搞清这些异常应变是否施工干扰。这种调查往往需要不短的时间,对于迫在眉睫需要尽快确定异常性质的临震异常判断,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在仪器的布置上考虑拉开数百至数千米距离双份比对测量,因为 能引起相距千米的两台仪器产生同步记录的只有大自然的力量。 美国 PBO 项目中采用的是三份比对,慢地震现象就是由三份同步变化的资料确认的。否则,即使能记录到强震前极其重要的临震异常信息,也会因判断延误时间而失去预报的机会。 参考文献: 上田诚也 . 2011. 日本的地震预报将何去何从! . 国际地震动态,( 11 ), 7 ~ 15. 池顺良、池毅、邓涛、廖成旺、唐小林、池亮 . 2009. 从 5.12 汶川地震前后分量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异常看建设密集应变观测网的必要性 . 国际地震动态,( 1 ), 1 ~ 12. 邱泽华、周龙寿 . 2009. 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9),1 ~ 9. 邱泽华、张宝红、池顺良、唐磊、宋茉 . 2010.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1031 ~ 1039. 刘琦 , 张晶 . 2011.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1),6 ~ 9. 邱泽华、石耀霖. 2003. 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 . 中国科学(D辑) ,(33)(增刊):60-64 张国民、傅征祥、桂燮泰,地震预报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66-378. 王梅、季爱东、徐长鹏、王鹏 . 2013. 环境干扰事件引起的“形变异常变化” . 国际地震动态,( 1 ), 15 ~ 19.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59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芦山强震的孕震及临震应变异常(中)
池顺良 2013-5-9 00:51
芦山地震比汶川地震距姑咱台更近,既记录到了地震发生 5 个月前, 3 个月的“潮汐畸变”异常,也记录到了震前 4 天中发生的幅度很大的临震应变异常。 汶川地震 4 年后的 2012 年,姑咱台的固体潮记录已逐渐恢复到光滑、规则的形态,但从 9 月开始,又不时出现 “ 脉冲异常 ” 和 “ 潮汐畸变 ” 。 “潮汐畸变”现象从 9 月到 12 月持续了 3 个多月。数据自检表明这种异常应变仍属地下应变变化的真实反映,说明汶川地震之后逐渐稳定下来的龙门山断裂又开始有所活动。图 1 是 2012 年 11 月 14 日到 17 日 4 天的应变观测数据,将球量与偏量分离绘制的曲线。与汶川地震不同的是:这次以“张性脉冲”为主。 图 1 芦山 7 级地震前 5 个多月,姑咱台 2012 年 11 月 14 日到 17 日四天的应变记录。 2012 年 12 月之后,固体潮又逐渐恢复光滑、规则的形态,断裂的微动似乎又趋停止。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三个月的应变异常,成为分析者的疑难课题。 2013 年 4 月 15 日 18 时 20 分,姑咱台四路应变忽然同时出现突跳,幅度达 1.2 × 10 - 7 应变; 16 日到 19 日,四路应变又同时出现大幅度变化,幅度超过了 3 × 10 - 7 应变。当时,台站附近公路上正在施工,难以确定这些应变异常究竟是施工人为干扰还是前兆应变异常。 加之,每天的大幅扰动都在 07 时到 18 时左右,更使台站认为这些异常源自施工人为干扰。 20 日 8 时 02 分芦山 7 级强震发生。 图 2 是 2013 年 4 月 14 日到 4 月 24 日 20 时的应变观测曲线。 4 月 20 日的芦山 7 级地震的震波标出在图上。震前激烈的应变变化十分令人注目。台站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激烈的应变变化,怀疑是施工人为干扰。但强震过后,尽管施工已经恢复,这类干扰却消失了。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应变异常可能是强震即将发生的临震应变信号。 图 2 还记录了芦山 7 级地震的震时应变阶,由此可以计算这次地震导致台站所在地层水平应变变化的幅度和方向( 邱泽华等、 2003. )。有密集的监测网就可获得强震后区域应力调整图,有助于确定应力增强与减弱区域 。 图 2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13 年 4 月 14 日- 24 日 20 时) 姑咱台距芦山地震震中约 70 千米。对位于同一断裂带上发生的汶川强震,姑咱台记录下了汶川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异常应变变化,也应能记录到更近的芦山强震的异常应变。 4.20 地震前夕记录到幅度达到 3 × 10 -7 张性应变异常,地震后这种异常即消失,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姑咱台分量应变仪工作的 6 年半中,这是记录到的唯一一次大幅度张性异常。图 3 给出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5 月 2 日全部分钟值数据,图中芦山地震前夕的应变突变是 2 年 4 个月中最突出的应变异常。 9 到 12 月中出现的应变畸变的幅度虽然不大,但在图 1 的记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延续了 3 个月的应变异常可看成芦山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变异常。 图 3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11 年 1 月 1 日- 2013 年 5 月 2 日) Fig 6. Guzan station tidal recording (2011/ Jan/01 –2013/May/0 2) 由时间上的紧邻和空间上的相关性看, 4.16-4.19 的张性突变异常可能是芦山地震的前兆。由于该异常紧临强震的发生,可视为临震异常。下一篇将从几方面论证,这些异常应变确是芦山强震的 孕震及临震应变异常。 参考文献: 邱泽华、石耀霖. 2003. 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 . 中国科学(D辑) ,(33)(增刊):60-64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5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芦山强震的孕震及临震应变异常(上)
热度 3 池顺良 2013-5-9 00:34
姑咱台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回顾 钻孔应变(应力)观测技术是近十年才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地学观测技术。 2004 年,中国地震局确定在 “ 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 ” 工程中列入分量钻孔应变仪前兆分项。 2007 年,全国布设的 40 套高分辨率 YRY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投入地震监测工作。至今已积累了六年多实测数据。图 1 是我国分量钻孔应变网观测台的分布图。 图 1 我国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分布图 这六年中,我国发生了汶川、玉树、 芦山 三次强震。汶川地震和 芦山地震分别距姑咱台约 140 千米和 70 千米, 离震中 5 ~ 7 倍震源深度距离的边缘,位于姑咱台的监测范围。 姑咱台记录到了汶川和芦山这两次强震孕育中的应变异常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1 姑咱台及 YRY 型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运行 概况 姑咱地震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姑咱镇,地理座标:东经102.18°,北纬30.12°,海拔高程1450米,国家级台站,隶属于四川省地震局康定地震中心站。 姑咱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座落于姑咱镇西面鸡心梁子山背斜的核部。 姑咱台位于南北走向的大渡河西岸, 在大渡河边古河床冲积堆层上,出露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图2是姑咱台附近的活动断裂, 汶川、芦山地震位置图。在汶川、芦山附近 300 千米范围内只有姑咱一个应变观测站。 图 2 姑咱台附近活动断裂及汶川、芦山地震位置图 姑咱台YRY四分量钻孔应变仪于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 钻孔深40米,花岗岩地层,岩芯完整,应变探头用水泥砂浆耦合于钻孔底部。1路应变方位51°(近北东向),2~4路方位依次顺时针加45°。 钻孔应变仪安装后 记录了 5 个月正常潮汐背景。 图 3 是仪器安装稳定后, 2007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3 日清晰而光滑的固体潮曲线,表明应变记录有正常背景。 图 3 汶川地震前 15 个月时,姑咱台 2007 年 2 月 1 日到 3 日 3 天的连续记录。 图 4 ~ 6 是由三百三十多万组分钟值数据绘出的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5 月 2 日六年多的观测成果。姑咱台周围没有抽水机井等干扰,记录的应变固体潮十分光滑和规则。但台站面临南北向大渡河水位的变化,地层受到变化水位侧压力的影响,每到降雨时,记录就出现与河水位高程相关的变化。图 4 ~ 6 中,每到雨季就出现十分明显的河水位变化干扰。这种干扰的周期约半个月,并不影响短周期频段的信号。在 汶川、芦山地震中出现的应变异常大都位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频段。 河水位变化的干扰没有影响 汶川、芦山地震应变异常信号的接收。 图 4 姑咱台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 图 5 姑咱台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 图 6 姑咱台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5 月 2 日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 2007 年 4 月后,记录上开始出现 “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应变异常。随着汶川 5.12 地震的临近,异常越来越显著。图 7 是离 5.12 三个月时, 2008 年 2 月 14 日到 18 日 5 天的记录。地层中大量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应变异常将正常的应变潮汐几乎完全掩盖。 图 7 临近汶川地震前,姑咱台 2008 年 2 月 14 日到 18 日 5 天的连续记录。 5.12 大震之后, “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应变异常逐渐消失。 3 年后固体潮记录逐渐恢复到如图 3 光滑、规则的形态。表明这些应变异常确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 认为姑咱台记录到了汶川强震孕育中的应变前兆,根据是这些异常应变 满足地震前兆的三条必要判据: 有正常背景;非干扰影响;与地震密切相关 。 下一节介绍芦山强震的应变异常。 参考文献: 池顺良、池毅、邓涛、廖成旺、唐小林、池亮 . 2009. 从 5.12 汶川地震前后分量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异常看建设密集应变观测网的必要性 . 国际地震动态,( 1 ), 1 ~ 12. 邱泽华、周龙寿 . 2009. 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9),1 ~ 9. 邱泽华、张宝红、池顺良、唐磊、宋茉 . 2010.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1031 ~ 1039. 刘琦 , 张晶 . 2011.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1),6 ~ 9.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7105 次阅读|6 个评论
网上的朱令事件和08年汶川地震瞒报案何其相似
热度 3 Amsel 2013-5-6 09:21
罗织编造的证据, 莫须有的高层阴谋,轻信盲从的 愚民,正义感充斥的公知,别有所图的其它势力,外加火上浇油的网络审查... 而这次更恶劣的是,针对的是远比地震局弱小得多的几位个人。
个人分类: 杂谈|33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芦山地震前兆的补充说明
热度 5 池顺良 2013-5-3 13:33
这篇是对【 汶川、芦山强震都有前兆,强震预报路在脚下】( 《科技导报》 “ 芦山地震特刊 ” ) 一文的 补充说明和几幅图片 (1) 姑咱台仪器是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的,离汶川地震仅 1 年 7 个月。强震孕育周期长达数百年,仪器安装时离强震发生已非常邻近。如果仪器能够早几年布设下去,就会有更长的正常背景和更光滑和规则的固体潮记录。上文中图 1 所示的 2007 年 2 月 1 ~ 3 日的固体潮观测曲线就如同用曲线板描绘出的那样看上去十分光滑和规则。但仔细观测,可以发现在 3 日那天四路应变已经有很小的压性应变阶跃出现。 图 1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07 年 2 月 1 ~ 3 日)在圆圈位置已出现很小的压性应变阶跃。 图 2 是微小压性应变作球量、偏量分离后的局部放大图。图中( 1+3 )与( 2+4 )高度相关,表明这些微小的压性应变是真实的地层应变,其中已经包含了地层应变活动的不少信息。 图 2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07 年 2 月 1 ~ 3 日)微小压性应变阶跃的局部放大图。 这个微小的压性阶跃是地层已经开始微动的信号。在有更长的正常背景情况下,出现的异常应变一定更容易引起人们警惕。 在地震活动性微弱的地区,固体潮曲线就十分光滑和规则。图 3 是南京高淳台 2009 年 5 月 28 日的固体潮曲线。曲线上除了一次 7 级远震传来的震波和气压变化引起的周期约几分钟的微弱波动外没有一丝阶跃、毛刺等不规则情形。 图 3 南京高淳台固体潮曲线( 2009 年 5 月 28 日) ( 2 )文中多次提到,在汶川、芦山强震的邻近只有姑咱这一个应变观测台。“ 分析预报人员也难仅依据一个观测台的数据,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震的三要素。”这也是这两次强震难以作出有效预测的一个重要原因。图 4 是汶川、芦山附近应变观测台的分布图。在汶川、芦山附近 300 千米范围内只有姑咱一个应变观测站。 图 4 汶川、芦山附近应变观测台分布图 ( 3 )上文中 图 6 是 2013 年 4 月 14 日到 4 月 24 日 20 时的应变观测曲线。下图 5 是 4 月 14 日到 4 月 30 日 20 时的应变观测曲线。 图 5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13 年 4 月 14 日- 30 日 20 时) 从地震后十天的记录中,尽管台站周围工程施工已经恢复,但震前 4 天中出现的大幅应变突变变化已不再出现。当然,这些应变突变究竟是不是施工干扰,我们等待授权的专业调查机构作出结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6-19 日,共有 8 次应变突变异常。其中有 3 次突变的起点与远震面波到时重合。下图 6 是 4 月 19 日 11:20 开始出现的应变突变。 2013-04-1911:05:53 ,千岛群岛 7.0 级强震的震波于 11:20 到达芦山。造成芦山强震的断裂已处于临震前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是否受到远震震波的触发而活动?。 另两次应变突变分别起始于: 2013-04-16 18:44:13 伊朗、巴基斯坦交界地区发生的 7.7 级地震和 2013-04-17 06:55:25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的 6.7 级地震震波到达时。 如果只有一次这样的事件可能因于时间上的巧合,三次巧合事件就值得研究了。 图 6 姑咱台第 3 路固体潮曲线( 2013 年 4 月 19 日全天) 本人坚信“强震尤其是浅源强震可以预测、预报”,但也充分了解强震预报的难度。只要坚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不懈地探索,屡受强震侵袭之害的中国人一定能够找到强震的预测、预报之路。 最后,我在此以一名老地震工作者的身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导报》编辑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为他们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地震事业的关注支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586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汶川、芦山强震都有前兆,强震预报路在脚下
热度 2 池顺良 2013-5-1 21:45
汶川、芦山强震都有前兆,强震预报路在脚下 继汶川、玉树强震之后,芦山强震又一次在没有预测、预报的情况下袭来。强震能不能科学预测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认为在目前科学水平下地震还难以或无法预测的观点已为多次强震的未能预测所支持。其科学上的原因在于:人类还没有找到强震的必震前兆。如果找到了强震的必震前兆及其科学的观测方法,其结论就会完全不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答案只能从实践中去寻找。这里的“实践”既指过去时,更指向现在时和未来时。 下面的这篇文章是我在《科技导报》 “ 芦山地震特刊 ” (已出版)中的文章原稿(导报的 PDF 文件无法转帖)。 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汶川、芦山 强震的前兆应变异常 池顺良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 2007 年全国布设了由 40 台四分量钻孔分量应变仪组成的分量应变监测网络。位于四川姑咱地震台的应变仪先后记录下了汶川和芦山强震孕震过程中的潮汐畸变异常应变现象。这些异常变化基本满足地震前兆的 3 项判据,故被初步认证是该两次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变前兆。本研究对相关记录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强震预测和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地震预报;钻孔应变;数据自检;地震前兆 中图分类号 P315.75 文献标志码 A dol 10.3981/j . issn . 1000-7857.2013.12 0 前言 芦山 7 级地震再次将强震能不能预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事实上中国学者地震预测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重要根据,如果观测不到强震前兆,强震就无法被预测和预报,因此发现强震前兆是实现强震预报的前提。 1966 年邢台地震后,李四光先生开始积极推进地震预报工作,强调应重视地应力测量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本实验室从事的钻孔应变观测研究,就是李四光先生开创的地应力测量研究的接续。本文中笔者根据所了解的应变观测方面的实测资料,对强震能否预测进行了探讨。 钻孔应变(应力)观测技术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卡奈基研究所的萨克斯 (Sacks)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钻孔体应变仪开始的。该仪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很快被地震学家们布设到地震试验场和有地震危险的地区监视地震活动。一直忧虑东京地区地震安全的日本地震学家引进了该项技术,于 1974 年在东京周围建起了有 31 台体应变仪的监测网。但体应变仪不能检测剪应变。之后,既可测量体应变,又能测量剪应变的三分量钻孔应变仪问世。 在此期间,中国也研制成功了体应变仪和分量应变仪。中国的分量应变仪采用四分量布局,比观测对象(平面应变三分量)多一分量,因而具有数据自检功能。经过多年的实地 试验和改进,分量应变仪的性能逐渐发展完善。 2003 年,美国启动“板块边界观测计划” (PBO) ,在西部沿海地区要建设 174 个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站。采用的主要是 Gladwin 3 分量钻孔应变仪。不久,就发现了“慢地震”现象。钻孔应变观测成为继测震、 GPS 后又一地学观测的重要工具。 2004 年,中国地震局确定在“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中列入分量钻孔应变仪前兆分项。 2007 年,全国布设的 40 套高分辨率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投入地震监测工作,至今已积累了 5 年多宝贵的实测数据。 5 年中,中国发生了汶川、玉树、芦山 3 次强震。布设的稀疏台网中的姑咱台距汶川 140km 、距芦山 80km ,位于距离震中 5-7 倍震源深度距离的边缘,还可接收到强震孕育过程中微弱的应变变化。 推测姑咱台是否接收到了汶川、芦山两次强震的应变前兆,需要基于这些异常应变是否满足地震前兆的 3 条必要判据。 (l) 有正常背景:所谓异常,是相对正常而言。而要确定异常,就必须给出正常背景; (2) 非干扰影响:异常不一定都是地震孕震产生的。首先应检查仪器是否有问题?是否降雨,河、湖、海水位是否变化,是否附近抽、蓄水、工程建设等影响?是否滑坡等局部地质活动影响?以往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要排除所有可能的干扰影响。 (3) 与地震相关:只有这种异常变化与地震在时间、空间、机制上直接相关,才可能是地震前兆。有了围绕或处于震源区多台应变数据后就有可能作机制分析。若这些孕震过程中测得的应变数据能同孕震理论或数值模拟预期的应变变化相互印证,所谓的前兆才能彼确证,而目前这些条件我们并不完全具备。本文根据姑咱台自安装后记录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前兆表现,以期为强震预测和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资料 姑咱台 2006 年 10 月到 2013 年 4 月 23 日 2 资料分析 2.1 汶川地震记录资料 姑咱台仪器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几天后就记录到清晰连续的固体潮汐。图 1 是 2007 年 2 月 1 ~ 3 日,姑咱台连续 3d 的固体潮曲线,曲线光滑、规则,表明姑咱台应变记录在汶川地震发生前有正常背景。 图 1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07 年 2 月 1 ~ 3 日) 2007 年 4 月中旬后,光滑的固体潮曲线上不时出现“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之后,压性脉冲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持续了 13 个月。图 2 是 2007 年 6 月 22 ~ 24 日连续 3d 姑 咱台的纪录。 图 2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07 年 6 月 22 ~ 24 日) 通常情况下,记录数据出现不规则变化时首先要排除是否仪器故障。但 4 分量应变仪具有检验观测数据真实性的自检功能。白检条件为 1 路数据 +3 路数据 =2 路数据 +4 路数据 + 任意常数 = 面积应变 (1) 式 (1) 满足时,表明 4 路观测数据反映了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图 3 为根据图 2 数据计算的 (1+3) 和 (2+4) 两条体应变曲线,两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 0.996 ,据此判断异常应变记录并非仪器故障,确实是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图 3(1+3) 和 (2+4) 体应变曲线(根据图 2 数据) 固体潮曲线畸变和“压性脉冲”越来越频繁,幅度越来越大,在 5.12 临近前夕出现了一段相对平静时段,直到 5 月 12 日 8.0 级大地震发生。图 4 是 2008 年 2 月 14 ~ 18 日 5d 姑咱台的连续记录。地层中大量的应变突变将正常的应变潮汐几乎完全掩盖。 图 4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08 年 2 月 14 ~ 18 日) 尽管在 5.12 汶川地震之前 13 个月就发现了姑咱台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应变异常,但相距数百米至数千米范围内无同类仪器比对,分析人员无法肯定是地震前兆还是某种未知干扰源所致(能引起相距数千米的两台仪器能产生同样记录的只有大自然的力量)。为判断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的异常性质,准备在附近增设仪器比对观测来进一步分析,但钻孔地点还未落实,汶川大地震就已发生。地震后,“潮汐畸变”异常减弱。 3 年后固体潮记录逐渐恢复到图 l 所示的光滑、规则形态。表明这些应变异常确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 以上仅为关于布设在汶川震源区边缘的姑咱台记录到汶川强震孕育中应变前兆的定性说明,有关的学术论文请参考文献 。 2.2 芦山地震记录资料 2012 年姑咱台的固体潮记录已恢复到图 1 所示的光滑、规则形态,但从 9 月开始,又不时出现:“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图 5 是 2012 年 11 月 2 ~ 4 日连续 3天 的应变观测数据。 图 5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12 年 12 月 2 ~ 4 日) “潮汐畸变”现象从 9 月到 12 月持续了 3 个多月。数据自检表明这种异常应变仍属地下应变变化的真实反映,说明导致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的活动并未停止。从 12 月之后,固体潮又逐渐恢复光滑、规则的形态。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三个月的应变异常,成为分析者的疑问。如果这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预兆,承担预测重任的分析预报人员也难仅依据一个观测台的数据,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震的三要素。 2013 年 4 月 15 日 18 时 20 分,姑咱台四路应变忽然同时出现突跳,幅度达 1.2 × 10 - 7 应变; 16 日到 19 日,四路应变又同时出现大幅度变化,幅度超过了 3 × 10 - 7 应变。当时,台站附近公路上正在施工,一时难以确定这些应变异常究竟是施工人为干扰还是前兆应变异常。 20 日 8 时 02 分芦山 7 级强震发生。 图 6 是 2013 年 4 月 14 日到 4 月 24 日 20 时的应变观测曲线。 4 月 20 日的芦山 7 级地震的震波标出在图上。震前激烈的应变变化十分令人注目。如果这些激烈的应变变化不是人为干扰,而是强震即将发生前的某种应变信号,对强震预测、预报无疑十分重要。期待之后的调查能搞清这些异常应变的性质。这种调查往往耽误时间,更好的解决方案则是在仪器的布置上考虑拉开数千米距离双份比对测量。美国 PBO 项目中采用的是三份比对,慢地震现象就是由三份同步变化的资料确认的。 图 6 还记录了芦山 7 级地震的震时应变阶,由此可以计算这次地震导致台站所在地层水平应变变化的幅度和方向。有密集的监测网就可获得强震后区域应力调整图,有助于确定应力增强与减弱区域。 图 6 姑咱台固体潮曲线( 2013 年 4 月 14 日- 24 日 20 时) 汶川、芦山两次强震都是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故两次强震前有大致相同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应变前兆异常反映符合常理。 3 地震预测进展 依据十五期间布设的 40 台仪器取得的观测数据,还取得了以下有助地震预测进展的成果: (1) 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应变固体潮汐响应的各向异性现象,并提出这种各向异性由附近断层引起的成因解释,开拓了通过应变固体潮观测,了解断层走向及断层连接状态的新方法,为通过应变观测揭示断裂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 2 )发现潮汐因子超理论预期的大幅变化; (3) 实现了 5 年长期变化数据满足 (1+3)=(2+4) 严格的自检条件,使钻孔应变观测技术向超低频段扩展,向构造应变活动的长期监测目标进一步靠近: (4) 日本 9 级特大地震前,首次观测到地层强烈被压缩现象 ; (5) 扩展钻孔应变仪的观测频段 0-3000Hz ,以便接收地声等临震信号。 3 讨论 地震预测、预报是一项浩大的科学工程,应变监测只是其中的一个分项。这项艰难的研究工作要求研究者无怨无悔地贡献毕生精力。在多次强震袭击的失败预报面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实现更需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地震工作者在多次的失败和各种地震预报不可能成功的悲观失望论调面前,除了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还要坚定信心。和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相比,科学技术已有了巨大的发展。那时,要获取地处遥远观测台站数据,只能通过信件传送。现在,我们随时可以调取数千千米远处台站的数据,遥控操作仪器。在物联网时代,要实现技术上需要的仪器布设密度已没有任何技术和经济上的难关。只要坚持努力,实现科学的、有减灾实效、大大降低以至避免伤亡的强震预报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实地观测数据基础上,发现强震是有应变前兆的。因此强震尤其是浅源强震是可能被人类预测、预报的。说‘可能’是因为要实现预测、预报,还有其他的必要条件。打个比方,有了高射武器原则上就有了打下入侵敌机的可能,但能否击落敌机还与阵地密度与布置,火力强度及指挥艺术等诸多因素有关。 中国地震工作者有信心、有决心,寻找到强震预测的有效途径,攻下地震预测难题。 参考文献: 邱泽华、周龙寿,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 29 : 1 ~ 9. 邱泽华、张宝红、唐磊、宋茉,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 40 : 1031 ~ 1039. 刘琦 , 张晶, S 变换在汶川地震前后应变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 31 : 6 ~ 9. 邱泽华、石耀霖, 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中国科学(D辑) ,2003,33(增刊):60-64 池顺良、武红岭、骆鸣津, 钻孔应变观测中潮汐因子离散性与各向异性原因探讨, 地球物理学进展〔j〕,2007,22(6):1746-1753 池顺良,日本 9 级大震前我国钻孔应变网测到两起地块强烈受压事件,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 26 : 1583 ~ 1586.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12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谎言”的谎言--沈正康教授对歪曲报道汶川地震研究结果的解释
热度 1 gabbro 2013-4-30 09:55
4 月 20 日芦山地震后网上开始出现耸人听闻的报道“北大教授沈正康‘汶川地震后该地区 4000 年无大地震’谎言破产”!一时间群情激奋,网上声讨叫骂声铺天盖地。直至出现“北大教授谎言使芦山灾情惨重”的“报道”,更激起人们强烈愤怒,要求将沈某人绳之以法之声不绝于耳。 作为这一“天大谎言”的“制造者”,我要说的是,这一“谎言”岂止 2013 年芦山地震之后才“破产”,其实早早就已破产了! 难道不是吗?汶川地震之后震区余震不断;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半年之内即发生 6 级以上余震 8 次,其中 2008 年 8 月 5 日的余震震级达到 6.5 级。这些余震均震感强烈,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不是震后人们已搬到临时抗震设施内居住,早已造成重大伤亡。所以何至于等到 2013 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半年内,此“谎言”就已经破产,而且破产多少次了! 可是,我们的文章于 2009 年 10 月发表,在投稿过程中经过了严格的评审,如果在此之前结论已被事实证明“破产”,《自然 - 地球科学》作为国际地学界享誉盛名的刊物,难道它的编辑、评审都是吃素的?这样一个小儿科的“重大问题”都看不出来?如果说编辑、评审有重大失误,我们的文章发表后受到媒体广泛报道,国际、国内同行的研究论文中上百次引用,居然无一人对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质疑,不要说专业素养,这些人的常识都哪里去了?! 答案很简单,我们的文章没有制造任何“谎言”,而是某些媒体制造、传播了一个天大谎言。要想还原事情真相,先看看我们文章的相关论述是怎么说的(原文见链接: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8056 )。以下是相关引文:“ …Using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and geodetic and geological sliprates, we estimate that the failure of barriers and rupture along multiplesegments takes place approximately once in 4,000 years. ” 翻译成中文是:“ … 使用同震破裂分布结果以及地质与大地测量方法获得的断层滑移速率,我们估计地震破裂贯穿多个障碍体与断层段的时间间隔约为 4000 年”。 如果对上面的中文不是很理解的话,下面是进一步解释。 首先,我们文章所说的4000年地震复发时间是指达到汶川大震级别,即“破裂贯穿多个障碍体与断层段”的地震的复发时间。芦山地震震级(中国地震台网报 7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报 6.6 级)明显小于汶川大震震级( 中国地震台网报 8.0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报 7.9 级) ,释放能量相当于汶川大震释放能量的几十分之一至上百分之一。如此巨大的差异决定了这一震级范围地震的发生频度要比汶川地震高数十倍,二者完全无法等同。 其次,我们的文章是对 2008 年汶川大震的研究,研究内容是地震发生破裂的断层,即汶川地震中“地震破裂贯穿多个障碍体与断层段”的部分,具体位置是龙门山断层中段的虹口至青川段,相关地区是映秀至青川地区,如下图所示,与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南段及其相连的芦山 — 宝兴地区无关。 图示: ———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 ● 汶川地震后余震, ★ 芦山地震震中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关于 4000 年复发周期的结论对于所言地震的震级与地点是有严格限制范围的,如同汶川地震的余震不在我们结论限定的震级范围一样,芦山地震无论地点和震级都不在我们结论的限定范围内。 那么“天大谎言”是如何编造出来的呢?事情起源于地震发生后,凤凰网引用 2009 年《绵阳日报》转发新华社记者黄堃的一篇报道。《绵阳日报》转发原题为“汶川大地震能量释放来自 3 个断层破裂极大区,再发生类似大地震的周期约为 4000 年”,凤凰网将其改换为“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 4000 年内无大地震”。粗看二者差异不大,但去除原标题中二个关键限定词造成内容的置换。“汶川大地震 3 个断层破裂极大区”变成“相关地区”,“类似汶川地震的大地震”变成“大地震”。然后将“相关地区”扩大到此次发生地震的芦山 - 宝兴地区,“大地震”等同于芦山规模的地震,就此编造出“沈正康说芦山地区 4000 年无大震”的弥天大谎。 如果说这一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凤凰网个别采编人员的外行,但其后事情的发展就让人匪夷所思。我本人目前不在国内,事情发生时并不知情。我在北大的学生看到网上消息告诉我,并且尝试在凤凰网上参加评论,指出芦山地震与我们文章所言地震的区别。但同学们的评论却不断被网管删除,我其后写的回复也不断被删除,造成网上评论一边倒的局面,对我的人身攻击不断升级,直至发出“北大教授沈正康的谎言导致芦山震灾惨重”的离奇“报道”。 事情很清楚,“天大谎言”确实存在,但制造者不是我,而是一些不负责任、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媒体。他们利用天灾发生后民众的惊愕、悲痛、甚至是愤怒的感情,制造谎言,煽动民众情绪,达到提高网站关注度、增加点击率的效果。这种利用天灾制造不实新闻、消费民众感情以获得私利的做法十分卑劣无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 2009 年文章的成果重点并不在地震复发周期,而是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形态、蕴震方式和地震破裂过程的认识。首次提出大陆内部逆冲断裂“障碍体”的“级联破裂”模式,并对“障碍体”的产生机制作了一定探讨。关于大震复发周期结论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推论。我们的文章发表以后,国内外不少媒体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对于让公众了解我们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科普性的简单介绍,这些报道不可避免地趋于简单,且选择公众关心、易懂的部分作重点介绍。这样“地震 4000 年复发周期”便多次出现在媒体报道的标题上。这些报道,凡是经我审核过的,一律加上了“地震破裂区”与“类似汶川地震”的限定词。倒不是我有先见之明,早已预知会有今天,而是自认行文、说话还比较严谨,不能允许报道中出现含义不清、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的内容。值得欣慰的是,当此次事件发生后新华社记者黄堃与我联系,问我文章与报道是否存在任何问题或需要修正的地方,我问心无愧地回答:没有。《自然 - 地球科学》编辑部在回复记者询问时也表示了对该文的完全支持(详情见转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4228do=blogid=684234 )。最近有些严肃媒体与我联系,征询我对此问题的回应,并展开了相关调查。对于科学研究内容的介绍,如果公众的理解有歧义,取认真求证的态度,而不是在非常时期刻意模糊问题,制造混乱, 我认为这是理性、负责的媒体应当采取的做法 。 我们《自然 - 地球科学》的文章不涉及汶川地震破裂区以外地区的“地震预测”,并不表明我们对于汶川地震破裂区以外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不关注。事实上,有关汶川大震发生后对于周边地区断层的影响我们另有专文论述(见 Wan and Shen: Tectonophysics, V. 491, 105-118, 2010 ;链接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8055 )。文中系统分析了汶川地震发生后周边地区应力场的改变,专门提到龙门山断层南段(即此次芦山地震发生段)是应力增加最大区之一,地震危险性有明显增加,应当对其发生地震危险有所重视。芦山地震发生后我不会出来说我事前如何英明,早已“预测”芦山地震云云。严格地地说,我们的工作只能说明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有明显增加,却不能预测何时发生地震。此类工作在我们之前国外已有人做过,得到类似结果,只是我们的作对于周边断层的分析更为系统,全面。但事情发展至此,这篇文章起码可以从另一方面证明,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汶川地震后芦山地震震中区一带不会发生地震,恰恰相反,早在 3 年前就已根据我们的研究,提醒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面对铺天盖地的叫骂声,我本不想理会。但我的合作者和学生都希望我能写点东西解释一下。除这篇短文外,二篇论文原件附在这里,可以下载一阅,读者不难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个世界缺乏理性、只求发泄的愤青大有人在,不愿或不懂我所作出的解释。对于这类人,我的态度是,随他去!而对于严肃认真的公众,希望我的这篇短文有助于你们还原事实,厘清真相。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此事给大家一个机会,开阔眼界,目睹“谎言”的谎言的产生,也见证“谎言”的谎言的破产。
28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芦山地震不可能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热度 4 caojx 2013-4-30 01:18
雅安芦山地震期间一直在外出差,资信不畅。今日放假,得以有时间浏览相关报道。注意到有学者认为芦山地震是新的独立的地震事件,又有学者认为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龙门山构造带自南西向北东大体分区南、中、北三段。三段的地层构造、形成演化、地球物理场都有显著差别,尤其是南段和中北段的差别为大(图 1 )。 4.20 芦山地震前, 汶川地震的余震 只发生在龙门山的中北段,南段基本没有(图 2 );汶川地震余震的最大震级为 6.4 级。 4.20 芦山地震的余震到目前为止,似乎只分布在龙门山的南端(图 3 ),并未出现在龙门山的中北段。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区域基本没有交集。余震是主震破裂带的“次级破裂”,分布在主震破裂带。余震的空间和时间频度分布表明, 4.20 芦山地震不可能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讨论芦山地震是否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有意义吗?我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的。如果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那么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关于龙门山大震的复发周期的论断就是正确的,否则,这些专家的论证结果就是有问题(我不敢说他们的论证有错,因为他们论证的是汶川地震那样级别的地震的复发周期。而芦山地震释放的能量至多只相当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的约 3% )。而比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分析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之间的成生关系,对于理解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很有助益。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后,都有许多“专家”即时解读其成因,事后看来,这些解释常有差错,甚至误导之处。这既有媒体追逐热点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学风不严谨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以讹传讹。一些大学者在地球仪上评 ” 战场 ” ,太过宏观了点。要知道,图上的毫厘之差,在实地,差之可能不止十里。在地震带,米米之间常会有很大的差异。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报道都有“粗枝大叶”的问题。汶川地震后,新闻报道说成都死了多少多少人,其实死的人在成都市管辖的地处龙门山的县乡村,成都市市区一个人都没有死。芦山地震后许多媒体称为雅安地震,其实雅安距震中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关于地震安全性的说辞上。汶川地震后,据我所知,确有专家说过成都 200 年都不会地震,但没有专家说过 “ 四川百年都不会再有强大地震”。 本人参加了汶川地震后成都市政府主办的“ 5.12 ”汶川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看过几乎全部的相关采访报道。谈的都是成都会不会发生地震的问题,没有专家说过 “ 四川百年都不会再有强大地震”这样的话,也查不到当年有谁说过这样的话。将论述“成都”地震的说法偷换成论述“四川”地震的说法,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有意诋毁他人。 图1 龙门山构造地质简图 (刘树根等2009;曹俊兴等2009,2013) 图2 汶川地震余震分布 图3 芦山地震余震分布 ( 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8/553/100342/100354/20130422214113767883526/index.html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7649 次阅读|6 个评论
把芦山地震当成汶川地震的"余震"大概是概念不清造成的误解
热度 2 Majorite 2013-4-28 06:13
[微博】把芦山地震当成汶川地震的余震大概是概念不清造成的误解。 ---- ---- 余震与否只是学术讨论 信预报不如学自救 作者: 邹文卫    距离汶川地震将满5年,4月20日,大地震又再度光临四川。“与5年前相比,我们在救援上更加有经验、更加有序,混乱的场景少了很多,但也可以看出应急科普还依旧不足。”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邹文卫表示。    余震与否是学术之争与救援关系不大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对媒体表示,目前判断,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而是两次独立的地震。他表示,两次地震震中距离85公里,距离较远,虽然这两者都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所处的断层不同。   与周本刚观点不同,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19日晚间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此次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龙门山断层上发生东西反向运动造成的,“目前我们认为,此次地震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一次余震”。   这种说法与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的观点非常类似,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芦山地震是汶川大地震迄今“最大的强余震”。从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看,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是汶川大地震的破裂向西南方向的发展。也有专家表示,目前还不能说芦山地震就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地质学家嵇少丞则认为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他在博客内写道:“所谓余震就是一次大地震,即中强度以上地震发生之后又接连发生的一系列‘帮凶’性的震级较小的地震,余震分布于由主震形成的同震破裂延展的同一区域……大震之后要特别注意强余震,因为震级较大的余震会给灾民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建筑物结构在主震时已经受到损坏,再受到余震袭击,损坏就会扩大,甚至造成倒塌。主震之后,援救人员到破坏的建筑物内搜寻和营救灾民,原居民回家寻找亲人,取回物品,都冒着非常大的危险。”   在邹文卫看来,从救援的角度出发,讨论是否为汶川大地震的余震意义不大,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无论本次地震是否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救援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信预报不如学自救   每当大震来袭,都会有关于相关地震已有预报的小道消息传出来,此次芦山地震也不例外。据2013年04月20日《新京报》报道,4月14日凌晨,微博名为“预报中心”的博主发布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将发生5级地震的预测信息,结果4月17日,大理州果真发生了5级地震,印证了这一预测,该微博因此被称为“预言帝”,但云南省地震局表示其发布地震预报信息违法,再次引发争议。   “地震预报并不是不重要,但现在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只能先把房子盖结实,掌握相应的地震应急知识。”邹文卫说,日本的做法是进行预警。预警与预报最大的不同是,预警是地震发生后,而预报则是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纵波与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进行预警,这就可以让关键设备以有足够的时间自动启动保护装置,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   4月1日起,我国地震速报采用了“自动+正式”的速报方式,和之前需经审核,要满足准确无误后才能发布不同,现在我国的地震速报,首先由计算机以最快速度发布,然后再发布正式速报。速报的内容,除了发给地震系统、相关部门之外,也同时在官方微博上进行发布。4月22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超过131万。    地震科普从小抓起   芦山地震发生后,周边的城市也均有震感,虽然在成都、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并为造成建筑物倒塌,目前已经有人员伤亡。其中,成都有3人在强震发生时因惊吓跳楼死亡,而成都大学五名学生,在地震发生时采取不当避震措施,从楼上跳下,导致受伤,其中一人重伤。重庆一男子因恐慌从三楼跳下造成脑部重伤。   邹文卫认为,这说明即便是在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安全教育仍有缺失,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应当加强。第一反应往外跑、跳楼、躲在阳台、窗户边上、待主震平息后蜂拥而出,到处乱窜,都是错误的做法。应当选择卫生间、储物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倒塌的空间避震,也可选择到坚固的桌子、床下或者内墙墙根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进行躲避。此外防灾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不仅体现在一旦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还体现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中。   重灾区宝兴县一度成为孤岛,救援队伍如何进入宝兴一度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邹文卫表示,山区发生地震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从而造成交通瘫痪、通信不畅。虽然此次救援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更有效率、也更有序,但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黄金期内及时进行自救和互救。而熟练掌握应急知识是开展自救和互救的基础。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关于沈正康等2009汶川地震Nature Geoscience论文最新报道
热度 2 sunjianbao 2013-4-26 15:46
最近网上有一些关于我们2009年Nature Geoscience文章的负面讨论,该讨论源于凤凰网(ifeng.com)的一篇不实报道,相信各位读者看了下面的两篇最新报道之后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华社记者和Nature Geo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澄清此事,请登录“新华国际”移动客户端,在“真相”和“观点”栏目查看记者黄堃的两篇最新报道。以下为“新华国际”两篇文章的转载(作者黄堃): 文章之一: 沈正康和《自然·地球科学》回应“4000年不地震” 2013-04-25 13:11:17 | 作者:黄堃 芦山地震发生后,记者2009年采写的一篇稿件又变成了“新闻”,被改换题目为《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甚至被简化为“4000年不地震”并引起热议,所涉及的学者沈正康和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就此做出回应,坚持原有论文的科学结论不存在问题,当前网上的一些负面看法是出于误解。“2009年论文结论没有任何问题,也不需要做任何修正”,现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工作的沈正康在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坚持自己的科研结论。发表这篇论文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言人也对记者表示,就现在的信息而言,还不能认为芦山地震就影响了该论文的结论,“(该论文)经过了我们严格的同行评议过程”。“如果有关于四川龙门山地区地质构造的新信息,我们当然欢迎科学上的更新,但是这种更新不会影响我们对这篇2009年论文的支持,它显然是基于2009年能获得的数据的。”2009年9月27日,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沈正康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论文,记者采访后播发了稿件《研究揭示汶川大地震内部断层结构变动》,其中“相关地区再发生类似大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的说法在芦山地震后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该稿导语原文为:“中国科研人员在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分析卫星大地测量数据,发现汶川大地震的能量释放主要来自3个断层破裂极大区,相关地区再发生类似大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这番描述在网络传播中被替换了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位置,原文中“相关地区”紧接“3个断层破裂极大区”,在后文里更是说得明白“映秀、北川和南坝这3地”,它们属于龙门山断层中段的“映秀—青川”部分。沈正康表示,论文中所指地震复发时间是指这一段断层的复发时间,“与发生此次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南段的芦山—宝兴地区无关”。第二是“类似大地震”被简化为“大地震”。原文指与汶川地震类似的地震,而地震震级每差一级,所释放能量要差几十倍。沈正康说:“本次地震震级明显小于汶川大震震级,释放能量相当于汶川大震释放能量的几十分之一,发生频度要高数十倍,二者完全无法等同。”沈正康表示,关注地震科学是好事,但对于科学问题与结论的评价,应当有科学的态度,而不应把不同的内容混淆在一起。(新华社记者黄堃) 文章之二: 莫让地震晃晕了科学精神 2013-04-25 15:34:14 | 作者:黄堃 芦山地震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但网络讨论中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专业研究者常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斥为“砖家”,另一方面来路不清的地震“常识”却被大量转载。怀疑和求知本都是科学前进的重要动力,但人们也需注意用之有道,莫让地震晃晕了科学精神。就拿当前网上热议的“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一事来说,乍一看是个质疑“砖家”的好由头,实际上也有不少人瞟了一眼后就开“喷”。但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原始文章中的“相关地区”并不包括芦山,而“类似大地震”则被简化为了“大地震”,须知地震震级差一级能量要差几十倍,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在此意义上完全不类似。与这样不经思考的怀疑相对应的,还有不加鉴别的接收。有的人相信并热衷于传播“地震云”、地震来时要躲进“生命三角”等说法,每当发生较大地震时就热闹一阵。针对芦山地震后又传开的这些说法,知名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专门制作了一份图示“那些转发过万的地震‘常识’都是错误的”,表示“受够了那些戴着造福人类的面具造谣的地震科普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不得不承认当前有部分专家的公信力丧失,社会风气倾向于相信草根。但随便质疑和妄加信任都不可取,人们还是应该首先进行力所能及的甄别和判断,如上述两个案例中就有不少网友在仔细阅读和思考后,与不实说法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但在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地震这种全球公认的科研难题中,不得不说还是应该信任严肃的科研人员。与“地震云”一类简单的网上揣测比起来,高端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结论要经历严格的同行评议程序,如前述例子里北大教授沈正康的论文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这类刊物的出错的几率较小,基本都是科学界的真知灼见。当然这不是说要迷信权威,如前所述,怀疑和求知是科学前进的重要动力,如果能够不畏艰苦在科学之路上登攀,是最好的方法。但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这样说有些虚或者做起来太麻烦,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还是寻找并相信真正的“专家”,尽管可能不符合现在质疑“砖家”的潮流。一场地震震出多少讨论,但不应被晃晕的是科学精神。如果缺乏科学精神,混淆相关结论,甚至会导致谣言,如网上流传的“正是因为有‘汶川相关地区4000年不会有大地震’的‘科学预言’,所以,四川省雅安市近几年的房屋建筑都没有考虑应对大地震”。这种谣言除了科学论据错误外,还掺杂一些社会因素,这里就不讨论了。(新华社记者黄堃,图为科学松鼠会所制图示截图)
40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区7.0级强余震并非稀奇,有【兄弟们】相伴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3-4-24 06:06
2013 年 4 月 20 日 ,四川省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联合发布了 4.20 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结果 表明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http://www.cas.cn/ky/kyjz/201304/t20130423_3825248.shtml 先看看网友们对上述报道的评论吧: 赢者无敌 51170783 | TA 的微博 我认为争论是否是余震没有关系。这本来就是同一个断裂带造成的两次地震,肯定有一定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破裂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汶川地震后,对这一断裂有加速作用,其实,我不没明白:为什么专家在汶川地震后对南段的断裂可能性大为增加没有做过预警,是担心社会稳定?还是真不如民间机构?还是现在的赚钱的科学家其实都是政治家?我们在成都,芦山地震后跑下楼,大家第一反应是震级不小于7级,有的地方肯定很严重,甚至就直接觉得可能是龙门山南段断裂。我们只是汶川地震后学了点科普加想象,有些民间专业人士应该更厉害。 我们希望专家们专于学术,大胆发表学术意见,只要不造谣,你的合理推论可能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地震风险高的区域可以提前几年改进住房结构,或者政府进行扶持或半扶持解决住房问题等等措施都可以解决。 试想:如果芦山地震发生在晚上,或者再早2个小时,那将是多少人的生命可能遭到影响。 12397 晓 06181Q | TA 的微博 研究点新的,能提前知道哪里要有地震,这才是真的,让老百姓少受点灾难,减少点损失 觉得 妹说的 不错 伽我 Q http://news.sohu.com/20130423/n373736849.shtml 看得出来,咱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善良的,对专家的要求也并不算太高。扪心自问,甘当【马后炮】的专家们是否有愧呢? 俺也一直认为芦山 7.0 级地震是汶川地震区的强余震事件【 1 】,写这篇博文的目的是提供两个地震区的震例为上述说法提供佐证,证明一个地震区主震发生后,过 N 年后发生强余震事件并非汶川地震区的【专利】。 什么是余震?余震是一个地震区内 主震 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内在该地震区内发生的地震。 地震学家们遇到的难题是没法划定地震区,有时对离主震震中位置较远的地震是何种事件,无法判断。 在对地震区无法划定及对强震孕育机理不甚明白的情况下,地震学家们无法判断发生在一个地震区的事件 是preshock、foreshock、mainshock或afershock事件。 判断是否为余震事件,也需要有科学方法,靠拍脑袋不行。俺的观点是 : 在一段时间内 , 发生在同一个地震区内与主震有关的事件视为余震事件。对芦山 7.0 级地震而言,它发生在我们命名的汶川地震区,且离 2008 年 8.0 级主震事件不到 5 年时间,不是强余震事件,难道是 UFO 吗? 估计有人不服俺的说法,这没关系。可以用类比法看看芦山 7.0 级强余震事件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其它地震区有没有类似的事儿发生。只要有反例存在,谁也不能否认芦山 7.0 级地震是强余震事件。 1 、古浪地震区【 2 】 1927 年 5 月 23 日古浪 8.0 级地震发生后,又分别于 1932 年和 1954 年发生了两次 7.6 和 7.25 级地震(表 1 、图 1 ),这两次地震是强余震事件,之后该地震区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开始。 表 1 发生在古浪地震区 Ms 8.0 级主震后的 Ms 6.0 级余震事件 日期 纬度 经度 深度 震级 震级 类型 1927/5/23 37.50 102.70 12.00 8.00 Ms 1927/5/23 37.70 102.20 12.00 6.00 Ms 1928/3/8 37.60 102.20 12.00 6.00 Ms 1930/7/14 38.10 98.20 13.00 6.50 Ms 1932/12/25 39.70 97.00 12.00 7.60 Ms 1941/4/19 39.10 97.00 13.00 6.00 Ms 1951/12/27 39.60 95.70 12.00 6.00 Ms 1954/2/11 38.90 101.20 12.00 7.25 Ms 1954/2/11 39.00 101.50 12.00 6.00 Ms 图 1 古浪地震区 180-2010.6.6 间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为使图件清晰, 1556 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2 、 台湾花莲 — 台东地震区【 3 】 在该地震区, 1972 年 4 月 24 日 mB7.3 级主震事件发生后, 1972 年 5 月 24 日和 1978 年 7 月 23 日分别发生了 mB7.3 级和 Ms7.3 级强余震事件( 表2 、 图 2 )。 该地震区的余震于 1981 年 2 月 27 日结束,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开始。 备注:地震学界习惯称两次 mB7.3 级地震为双主震事件,这个没关系,但 1978 年的 Ms7.3 级地震肯定为余震事件,这个不会有争议。 表 2 发生在花莲 - 台东地震区 mB7.3 级主震后的 Ms 6.0 级余震事件 日期 纬度 经度 深度 震级 震级 类型 1972/4/24 23.50 121.30 20.00 7.30 mB 1972/5/24 23.50 121.30 20.00 7.30 mB 1972/9/22 22.60 120.80 20.00 6.60 Ms 1972/10/22 22.60 120.80 20.00 6.60 Ms 1978/7/23 22.70 120.90 7.30 Ms 图 2 台湾花莲 — 台东地震区 1815~2010.5.23 间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 1923 年 3 月 5 日 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与这两个地震区类比,发生在汶川地震区的强余震事件只能算是 “ 小巫见大巫 ” 了。 将汶川地震区与哪个地震区类比靠谱呢?还是学狄仁杰采用排除法吧。先看看台湾花莲 — 台东地震区所处的位置。 台湾地区位于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处,属于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构造活动异常强烈,断层运动速率较高,余震活动性衰减速率较快。而汶川和古浪地震区,同属于板内地震区,断层运动速率缓慢,相应的余震活动性衰减速率也慢,即余震持续活动时间较长。因此,可采用类比方法,根据古浪地震区的强余震活动规律估计汶川地震区强余震的发展趋势。 如此,预计在汶川地震区沿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 - 西南段间,未来 20 年左右 Ms 6.0 级的强余震会经常【闹事儿】,其上限不超过 Ms7.5 级。至于判断是否正确,等待时间检验吧。 在此,俺向有关部门友情提示:灾后重建及防震减灾须考虑多次强余震事件的长期影响。 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敬请不要复制、转载与外传该博文,违者必究! 参考 【 1 】 秦四清, 雅安 7.0 级地震是汶川地震余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82394 【 2 】 秦四清,薛雷,黄鑫 , 等 . 青海、甘肃与宁夏地区未来大地震预测分析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 ( 4 ) :1168-1174. 【 3 】 秦四清,薛雷,黄鑫 , 等.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26(1):21-31.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9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呼喊苗元华:归来吧!
热度 21 陈安博士 2013-4-23 14:56
  苗元华是我的老乡,邻县,很近。   但是,我还是在科学网上认识他的,他的网名有点奇特:齐鲁名士!   小苗是个极端热情的人,绝对的山东豪爽男人,如果他有机会接待朋友,那是能掏出三颗心来的,一般人顶多掏半颗。   李小文老师的博文中也提到了,在很久很久之前,他还在新加坡读博士的时候,苗元华就提议科学网上的网友一些合作撰写一本汶川地震应急和重建方面的书,在他的大力呼吁下,逄焕东、罗帆、刘玉平、魏东平(后逃离)、我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而并非科学网网友但是也属于行内人士的几位老师也参与了进来。   苏青老师和吕秀齐老师慧眼独具,愿意帮着出版该本书,于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在成都和济南开了两次通稿会,这次促使了全书的完成。   尽管后来小苗毕业后进入老吴的实验室工作,参与程度比开始时大大降低,但是,作为发起者和重要的组织者,他的作用对于这本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近来,雅安地震发生,从我们的角度上,除了贡献知识,其他方面的贡献就很微弱了。小苗抓紧时间向出版社要求尽早印刷这本书,得到了苏青社长和吕秀齐老师的大力支持,希望这些东西能够恰逢其时地起到点微薄力量。大家也一致同意用稿酬义买,尽自己所能再做一点贡献。   小苗,大家愿意一起感谢你。   同时,我也在这里呼喊一下,小苗,可以回到科学网来了,科学网因为你的原因才成就了这本多人共同完成的书,据我所知,此事在科学网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可见,有心做事,哪怕仅仅是在一个专业性网站上呼吁,总还是能够做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的。   小苗!回来一起玩吧!
个人分类: 人论|7205 次阅读|41 个评论
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关联性随想
zbouyang 2013-4-22 01:27
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有何关系? 有人说没有关系,有人说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我的观点是二者有关系,但雅安地震也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即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一系列“兄弟”地震,汶川地震是哥哥,雅安地震是弟弟。 龙门山断裂带以西是高耸的高原,以东是成都平原。汶川地震后,以汶川为中心的局部地区地势变化,西部高原的局部山区长高,东部平原的局部地区下降。这就导致汶川与周边地区的地势变化,这种变化就伴随着一股应力。该应力累积一段时间后必然导致周围地区的地壳断裂,从而出现新的地震。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一根很长的树横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假设在其上面堆放了大量泥土,当中间某凹陷处断裂后,该断裂处附近还会跟着出现新的断裂。也可以这样想象,一列重载货车在一多孔桥上通过时,先压垮了一个桥墩,接着会出现该垮塌桥墩的周围的桥墩垮塌。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此推想,以汶川地震区域为中心(不等于是以汶川为中心),地壳断裂性地震会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向周边扩散,每隔数年出现1次。下一次比较大的地震应出现汶川东北方向沿龙门山断裂带数百公里的地方,时间也许是在1年,也许是在3年以后。而在3-10年左右的时间,在雅安西南地区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也会出现1次大的地震。 以上估计中的时间间隔并不是准确的,只是一个定性的大概值,因为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有差异,应力状态有差异,产生断裂的条件不同,导致断裂的应力累积时间是不同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安7.0级地震是汶川地震余震?!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3-4-21 10:45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4月19日晚间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此次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龙门山断层上发生东西反向运动造成的,“目前我们认为,此次地震是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一次余震”。 特纳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发多次余震, “ 尽管时间已过去多年,但我们认为,此次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地震仍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这是我们目前的判断。当然随着分析继续进行,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7021.shtm 什么是余震?余震是一个地震区内 主震 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内在该地震区内发生的地震。 地震学家们遇到的难题是没法划定地震区,有时对离主震震中位置较远的地震是何种事件,无法判断。 有些强余震事件在时空上近邻主震事件,而有些则距之较远,这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符。 无独有偶,以古浪地震区为例【 1 】, 1927 年 5 月 23 日古浪 8.0 级地震发生后,又分别于 1932 年和 1954 年发生了两次 7.6 和 7.25 级地震,这两次地震是大余震事件,之后该地震区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开始。 雅安 7.0 级地震也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属于我们划定的同一个【汶川地震区】。如果不是强余震事件?那么是何种事件?汶川地震区的余震不会在 5 年内结束了吧?若结束了,则违背常识。 地震种类只有预震、前震、主震、余震四种,雅安 7.0 级地震只能是这四种类型中的一种。学狄仁杰,用排除法试试,前三种可以排除,只有最后一种无法排除。 如果雅安 7.0 级地震不是余震,则只能是汶川 8.0 级地震发生且余震活动结束后,新一轮孕震周期开始后的事件。新一轮周期开始,能量需要重新积累,新周期刚开始,能量还没有积累多少,不会发生 7.0 级地震。 刚刚看到一则研究报道,与俺的判断相符: 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雅安芦山 6.7 级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Preliminary result for Rupture Process of Apr. 20, 2013, Mw6.7 Earthquake, Lushan, Yaan, China 王卫民 1  郝金来 2 姚振兴 2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http://www.igg.cas.cn/xwzx/zhxw/201304/t20130420_3823903.html 【结果表明:雅安芦山地震为震级 Mw6.7 ,震源深度 10.2km 的逆冲断层,破裂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集中,震中区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 2008 )约为 9 度。主震和余震分布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 — 灌县断裂带上,位于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内(单斌等,中国科学 D , 2009 年 39 卷 5 期),且两者震源性质相近均为逆冲断裂为主,表明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 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 如果认为雅安 7.0 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事件,那么它是什么事件? 类比古浪 8.0 级地震后的大余震事件活动性,俺估计沿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是西南段)未来还将发生大余震事件,但不超过 Ms7.5 级。 参考 【 1 】秦四清,薛雷,黄鑫等 . 青海、甘肃与宁夏地区未来大地震预测分析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 ( 4 ) :1168-1174.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822 次阅读|5 个评论
雅安420地震惊险报告
热度 2 bhwangustc 2013-4-21 09:03
雅安420地震惊险报告 以下是4月20日中午发给我的一些同事和同学的邮件 今天早上八点钟四川雅安发生七级地震,当时我正在离雅安300公里之遥的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教师公寓中洗澡。我老婆在睡梦中被床的摇晃惊醒。房间的门窗嘎吱嘎吱作响,吊灯摇晃震荡。教师公寓中的住户纷纷跑到户外空地观察震情之发展。整个上午,人们惊慌于不断的余震之中。 亏得我在前一天(18日)从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汶川地震之后已经搬到水磨羌城新址,受邀16-18日讲学)返回绵阳。汶川与雅安地区毗邻,水磨城距离雅安的震中芦山县更近。若还未离开水磨古城,则难测雅安地震带给我的吉凶。 我从四月初来到绵阳西南科技大学讲学。本以为跑到四川,将远离禽流感和猪瘟重灾区安徽与上海等地,可以悠闲几日,孰料却进入了地震险区。真是人生难料,祸福无定。 如果在以后几天能够幸免葬身于更大的四川地震中,我将在23日从绵阳飞赴北京,27日从北京返回合肥,五月初将赴上海、杭州、温州等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
热度 34 pukin 2013-4-20 17:36
距 2008 年“ 5.12 ”四川汶川里氏八级特大地震发生不到五年的时间, 2013 年 4 月 20 号上午 8 点,在四川雅安又发生了里氏七级大地震,这也是汶川地震后,四川遭遇的最强地震。目前地震救灾抢险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全国人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四川地震灾区。 天佑四川,祈福雅安!望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这次雅安地震与汶川大地震处在同样活跃的龙门山地震带。但是五年前汶川地震以后,北大教授沈正康称相关地区 4000 年内无大地震,这一结论的研究论文发表在 NATURE 子刊上。而这篇顶级杂志的文章误导了政府和民众! 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灾大难的时候,容易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例如: 2003 年非典的时候,北大医学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了一篇文章;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北大沈教授在《自然 . 地球科学》杂志发文; 2013 年禽流感,复旦医学院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859 次阅读|40 个评论
汶川地震引起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变化的证据
热度 4 caojx 2013-3-11 23:12
实地调查和反演计算表明, 汶川地震在龙门山形成了长达 300 km 的同震破裂带,破裂带的延深可达 20 km 。地震在近震区地腹,比如成都平原地下,是否会形成破裂。经过艰难而细致的工作,获得了汶川地震引起龙门山前陆盆地地腹构造发生变化的确切证据。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466 次阅读|6 个评论
历史的今天: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
热度 1 杨学祥 2013-2-4 05:54
历史的今天: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 杨学祥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5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伤亡率为18.4%。海城大地震,死亡1328人,伤16933人,伤亡率仅0.22%。两次大地震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海城大地震被成功预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预报,做了预防,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效果的一次尝试。也许正是因为伤亡人员极少,海城大地震远没有同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有名”,但,这应该被视为海城大地震灾区830万人民的幸运。 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有了那么大的损失呢?原因在于事前的预警没有得到重视。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奇迹就是铁证。 据北京科技报姜莹莹报道,青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却没有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青龙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在1976年7月14日,听到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震情分析组长汪成民利用晚间座谈时间,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对“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报告。7月19日,回到青龙县就做了汇报,他的汇报引起了青龙常委会的重视,积极部署,7月27日,全县47万人口,已有60%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在这样的准备下,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1990.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05-12-15/0952792810.shtml 相关报道 38年前,他们预报了海城大地震(图) 2013年02月04日03:21 沈阳晚报 ( 1 ) 姜成田 摄影记者 孙海   2013年1月23日中午12时18分,沈阳骤发5.1级地震。   楼在晃,客厅酒柜里的瓶子、杯子摇晃着、碰撞着,清脆的响声如珠走玉盘,但在此刻却不觉得动听,那种快节奏的叮当声刺激着耳膜,闻之心惊肉跳。   上一次有关地震的亲身感受,来自于38年前的今天。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5级地震。那一年,记者两岁半。成年后,家人不止一次讲述过那晚发生的一切:睡觉的时间到了,我是怎样哭闹着不肯睡去;母亲值夜班,父亲是怎样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仓皇奔逃。在那个寒冷冬夜,我被裹在一床棉被里放在广场上的长凳上,年长我12岁的姐姐担心我窒息,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棉被查看。   近40年间,关于地震的两次记忆,充满了仓皇、无措和恐惧。一如2008年的汶川,1976年的唐山。但,在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海城大地震的诸多记载里,却鲜少关于死亡和恐惧的文字。   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伤亡率为18.4%。海城大地震,死亡1328人,伤16933人,伤亡率仅0.22%。伤亡数字的悬殊,可能是原因所在。但两次大地震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海城大地震被成功预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预报,做了预防,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效果的一次尝试。也许正是因为伤亡人员极少,海城大地震远没有同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有名”,但,这应该被视为海城大地震灾区830万人民的幸运。   谱写幸运的,是一群充满传奇色彩的人。2013年1月末,沈阳晚报记者走访海城、营口等地,寻找到这一段尘封了38年的传奇。   1975年2月4日晚   奇迹撤离和午夜电影   在前震不断来临的恐慌气氛中,营口县驻军要开联欢会,而且不开不行。   1975年2月11日是农历春节,按照惯例,上级领导来营口县慰问当地驻军,定在2月4日晚上19点开联欢会,还有节目演出。不开会,实在不礼貌,但是如果开会,地震了怎么办?最后决定,会照常开,但是只讲话,不演出。20分钟会议结束,1000多人顺着事先打开的7个门次序井然撤离。19点36分,人都出来了,地震也来了,礼堂塌了,只有一个参谋腿被砸了一下。   曹阳,原大石桥市地震局局长,也是海城大地震时,营口县地震办主任曹显清的三女儿。她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当地驻军开会前征询过她父亲曹显清的意见,20分钟散会,就是曹显清的建议。   这边不开联欢会了,那边却有人非要放电影。   放电影的,是营口县石硼峪生产大队的电影放映员。营口县惟一的石硼峪地震台就位于该大队,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地震台确认了当晚有地震的消息,大队的电影放映员决定放一夜露天电影,让老百姓都从家里出来看电影。电影正放着,地震就发生了。皆大欢喜。   据传说,海城大地震后当地驻军在打给中央的报告里,对石硼峪地震台也赞赏有加。多年后,当年小小的连股级都算不上的石硼峪地震台,为中国地震系统输送了两位高级官员: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和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   1975年2月2日晚   助理技术员的惊慌夜   奇迹是说给旁人听的,亲历者记忆里的是惊慌。   1975年2月2日晚,辽宁省勘探公司第102队营口县驻地的地震观测点里,地电异常令王扶昌坐立不安。一个月前,这位助理技术员莫名其妙地成为了102队地震观测组的临时负责人。   “最近一周以来,每天7-8点之间,土地电都会出现一个波谷。2月2日,这种趋势尤其强烈,地电波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下降幅度超过了1伏,呈现无限大趋势。”王扶昌描述令自己惊慌的理由   与王扶昌一同值班的是4个民兵,按照约定,如果发现有地震将鸣枪示警。那时的营口县城,不过是弹丸之地,4个民兵每人5发子弹打出去,必然全城皆惊。   民兵问:“打枪吗?”   王扶昌害怕了。预报不准他负担不起,不预报真来了怎么办?检查线路仪器没有异常,王扶昌又给地震台打电话,听说没小震,心放下一半。通话结束王扶昌嘱咐交换台电话员,记录下这段通话。他说:“要出了什么差错,我想是个证据。”   王扶昌说:“那是我这辈子最紧张的一个晚上。”坚持到天亮,一夜没睡的王扶昌写了份报告,带着资料去找领导汇报。“队里光党委委员就9个,我见一个汇报一个。上午9点,全队扩大会。干部里不少是搞业务的,知道资料意味着什么,当时就通知,预防地震,院子里的大喇叭也广播。消息传得很快,3号下午、晚上,人都在外面过的,外面黑压压的都是人。”   “单位动起来了。当时挺高兴,后来不行了。大家都问,到底有没有地震?我说预防为主。要是不地震怎么办?后来就想,怎么也来个小的。不然怎么收场啊!后来小地震多了,其实心里挺高兴的。不是幸灾乐祸,就是我的判断大家能认可了,没压力了。”   多少年后回想起来,王扶昌尤心有余悸:“当时领导让我负点责,我还挺高兴呢!后来发现,真不是那么好负的。就想,这辈子还是老老实实做个技术员得了!”1979年,王扶昌离开102队,调入石硼峪地震台,并在那里退休。几天前,沈阳晚报记者去家里采访他的时候,老人刚刚领着外孙女上完舞蹈课。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平凡挺好。   1975年2月   预报,他们“犯规了”   王扶昌在地震夜前的纠结,不属于他一个人。   1975年2月4日8时许,海城县科委主任李久扬赶到海城地震台,见到了地震台业务负责人姜成田。   “是大的吗?”“不是!”   李久扬说:“那你要看住大的啊!”   当日14时,“土地电”跳上来了。姜成田计算一下时间,认为当日19时—20时应该有大震。姜成田先向县地震办做了口头汇报,想想不行,又安排人送了份书面报告。   16时了,没动静。姜成田给地震办打电话:“我问地震怎么办?有没有警报?警报归谁管?”他得到的回答是:“那就不用你管了!”   晚上19点,警报还是没有响。姜成田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他联系长话台:“我就说有地震,预报不能耽误了,赶紧通知海城东南方向的14个公社,交换台挨个通知下去了。实际上,这个事不归我管,我没这个权力。”因为耿直,因为“不尊重领导”,在海城地震之后,姜成田被调离业务负责人岗位,此后是10年漫长的临时工生涯。   早在1974年12月,营口地震办主任曹显清就开始传播营口要有大地震的消息。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做工作,县镁矿停炉了,水泥厂烟筒拉倒了,日杂公司储备碗筷转移到院子里,连食品公司的蛋糕都不让卖了,留着备震,就连监狱他都去了一趟,商量着要是地震了怎么让犯人都能跑出来。   “这事归他管吗?”38年后,沈阳晚报记者将问题抛给曹阳。   曹阳想了想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没想那么多。而且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规矩这么多,什么事情都要讲程序。”   海城大地震那一年,曹显清45岁,姜成田35岁,他们都不是毛头小伙子了,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如果地震没有来,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他们不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没有犹豫过,但是最后,他们都做了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2005年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得到认可   2005年,加拿大和中国的四位地震专家,在经过细致调查后,写出了迄今为止关于海城大地震最为详尽的一份调查报告《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文中这样写道: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一个县政府”,指的是当时的营口县政府。1975年2月4日8时15分,营口县委召开紧急会议。   沈阳晚报记者有幸看到了这份会议记录。主持会议的是时任营口县委书记孙茂增,记录显示会上曹显清发言认为“在今天白天到晚上有发生大震的可能。”会议最终决定,“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会议、一切文体活动、一切营业、一切生产。”地震当天,营口县城所在地大石桥镇房屋倒塌66%,但72000名居民中,只有21人死亡。   会议记录上提到的两个人,在海城大地震之后,都没有被列入表彰之列,因为“他们是官员,不是专业或者业余的地震工作者,因此不在表彰之列。”但,至少他们还有名字。在《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中还提到“由最底层的行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主任记者 高寒冰采写   作者:孙海 http://roll.sohu.com/20130204/n365438601.shtml 为何唐山大地震没能准确预报? 2013年02月04日03:21 沈阳晚报 留言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顾浩鼎,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海城大地震预报过程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4年6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华北地震震情会商会,代表辽宁地震办出席会议的顾浩鼎在会上提到了三个异常。顾浩鼎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1973年异常就开始了,小地震活动多了,经线短水准异常也开始了,同时,我在北大的一个老师,做流动地磁观测,也发现有明显的地磁异常。”会后,国务院发布了后来著名的【69号】文,文中提到渤海北部等六个地区,在今明年内有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的可能。   1975年1月13日,地震发生前22天,在全国地震震情会商会上,顾浩鼎发言:“较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不会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内;地震在辽东半岛南端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预料的地震震级在6级左右。”   会上有人质疑:“小顾,你能不能说说你们所预测的这个地震什么时间会发生。”   顾浩鼎回答:“多则1个月,少则十几天,甚至于就在我们开会或开会结束不久就会发生。”   顾浩鼎直言,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完全是在科学观测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   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有了那么大的损失呢?沉默了一会,老人说:“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去了现场,河北老乡听说辽宁的,欢迎得不得了,河北那边灰溜溜的。我说过,海城预报成功的背后仍然有失败的可能。地震预报是复杂艰难的科学问题,在科学问题上,我有自知之明。那么唐山之前有没有异常?有。但是确实不同于海城地震。确实在地震前有一些水位的异常,确实有。不是猪拱圈,狗狂吠这些东西。”那么唐山之后的汶川呢?老人斟酌字句:“四川地震很多,一年到头都是,我相信四川地震局真正搞地震研究的人是有的,我不认为他们是白痴。” http://roll.sohu.com/20130204/n365438616.shtml 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已有 2936 次阅读 2008-10-11 16:45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关键词: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四川汶川8级地震,震前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我在2008年3月2日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 3个月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 2006年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 。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4次预警 ,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年9月24日(气象港*20060924*wz185*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杨学祥.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于 2006-10-04 19:18:01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年10月04日(气象港*20061004*wz192*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2006年9月15日(气象港*20060915*wz179*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源自:光明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1988,7(1):43-48 11.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3页。 1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3.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修改稿)。 2005-6-1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5.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2005-9-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2005-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9.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 8:02:52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发表于2008-6-2 20:52: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杨学祥.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2008-2-2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杨学祥.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2008-5-9 7:25:1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发表于2008-5-10 11:08:2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地震小鱼洞破裂 Tectonophysics
earofwood 2013-1-5 19:16
汶川地震小鱼洞破裂 Tectonophysics
Liu-Zeng, J., J. Sun, P. Wang, K. Hudnut, C. Ji, , Z. Zhang Q. Xu and L. Wen, 2012 , Surface ruptures on the transverse Xiaoyudong fault: A significant segment boundary breached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Tectonophysics, http://dx.doi.org/10.1016/j.tecto.2012.09.024 .
2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 【Liu_Group version】
earofwood 2013-1-5 18:45
我们编辑的 2008 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分布图示。 【说明: 1. 为本研究组成果,与其他研究同行给的版本可能在局部有些不同。主要分歧在于破裂的端部,对有些弱变形现象的解译不同或不确定性,即 可以看是地震构造裂隙,也可以看是次生浅表裂缝。 2. 破裂填图进行了简化。如,图中用连续的线段表示。实际野外工作中发现,在相当长区段上,观测到的仅为零星的点位。点位之间,由于破裂小尺度的不连续,或受地形影响肉眼不易识别的弥散变形,或确实未到达地表。根据老的 “ 基岩 ” 地质填图勾画,把不连续的点进行了简单直连。 3. WGS84 投影下勾画,断裂位置还含有投影误差。 4. 地表破裂长度往往小于或等于 破裂总长度。在破裂端部,深部破裂未到达地表的震例比比皆是。 5. 若正式出版物中引用了,请注明 Liu-Zeng (EPSL , 2009),Liu-Zeng (BSSA , 2010) , Liu-Zeng (Tectonophysics, 2012) 或刘静等(地质学报, 2008 )。 】 asARCGIS shape files: WenchuanEQ2008_surface rupture_shp_Liu.zip as GE kmz file: WenchuanEQ2008_surface rupture.kmz
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意大利地震专家罪在“玩忽职守”
热度 1 杨学祥 2012-11-17 13:06
意大利地震专家罪在“玩忽职守” 2012-11-17 04:10:39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一宗发生在8000多公里外,却长期以来被中国媒体和公众惦记的案件已经一审判决:意大利地区法院将6名专家和1名前政府官员判了6年监禁,罪名是“过失杀人”。 一些国内媒体以“意大利7名专家因预测地震失败获刑4年”为题,报道了这一判决。在互联网上,人们对待这条新闻的态度可以分为清晰的两派:多数网友在看到新闻后均认为,“如果2008年汶川地震后也这么判一批地震专家就好了”。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担心,“如果专家都这样‘因言获罪’,以后还有谁来干这行?” 其实,大家不要激动更不必担心,一些媒体上常见的“意大利法院裁定未能预报地震专家犯杀人罪”,是一种错误的表达。 意大利人明白“地震不可预测” 这次审判与地震预测这门学科无关,它其实是针对这些专家未能充分预估、解释当地潜在的风险的失职行为进行问责。 其实,无论是公诉人还是地震遇难者家庭都认为,这次审判与地震预测这门学科无关,它是针对这些专家未能充分预估、解释当地潜在的风险的失职行为进行问责。在长达224页的诉讼书中,公诉人Fabio Picuti提到,这些被告人向饱受小型地震煎熬的当地人提供了“不完整、不精确甚至矛盾的信息”。 Fabio Picuti强调,指控不是关于这些专家“是否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以及地震强度”。他说,“即使是6岁的孩子也知道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这七位被告人的罪行是失职,因为他们没有严肃对待大地震的风险。他们更注重如何安抚当地群众,却没有对如何防范地震提供明晰的建议。而当地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则完全没有在专家们的考虑之中。 简要地说,公诉人的意思是,我不指控你没成功预报地震,而是指控你不严肃,没尽职。正如2011年时,5000名意大利国内外的地震学家联名上书意大利总统所说的那样,他们反对对这7人进行审判的原因正是“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没错,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上写得清楚: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加州理工学院或其他任何地方的科学家都不曾预测过一次大地震。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测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知道。美国人在历经无数次模拟试验和各路“半仙”的忽悠后,已经确立了应对地震的基本思路“防震减灾”,而不是试图去预测它。 那些试图审判几个地震专家,就能提升中国“预测地震”水平甚至精准度的看法,显然走入了歧路。 专家的错误是“预测不会地震” 在全球主流科学界均认定“地震无法预测”的前提下,这些专家对地震发生做出“是”或“否”的结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当时的事件发展脉络是这样的 首先,自2008年10月起,拉奎拉地区就处在连续不断的震动中,民众十分恐慌,人心浮动,已经有人开始逃离。 接下来,一位名叫Gioacchino Giuliani的民科工作者跳出来了(因为他还没有发布过一篇经同行评议过的论文),说他已经发明了一种预测地震的方法,其中包括测量氡的放射量。并且在网站上实时公布他的探测器测量数据。2009年3月29日,他的“预测”已经引起了附近城市苏尔莫纳的恐慌(当然,之后那里并没有大地震发生)。 于是,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必须站出来说些什么。在3月31日,民防部组织七名被告人参加了在拉奎拉召开的风险委员会会议。会议做出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的预测。 民防部副主席Bernardinis甚至说,拉奎拉的地震形势“肯定是正常的”“没有危险”,于是有记者问,“那么,我们应该回家喝酒去啦?”Bernardinis留下了一句相当“经典”的回答:“绝对的,当然要喝一杯蒙特普恰诺葡萄酒(Montepulciano)”。 但是,6天后地震发生,309人丧生,1500多人受伤,2万多所房屋被毁坏。 自2010年起,当地检察官开始起诉。10月22日,当地法官以“过失杀人罪”判处这7人6年监禁。 但很明显,这起案件的真正根源是“报不震”而不是“不报震”。在全球主流科学界均认定“地震无法预测”的前提下,这些专家对地震发生做出“是”或“否”的结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认为不会地震的论据,竟然是早就不被地质学界采信的“持续小震释放应力,所以不会有大震”观点。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Susan Hough曾就此批评道,“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但地震学家知道这不是真的”。 专家“玩忽职守”该问罪 这些专家的问题在于玩忽职守,与那些完全按照操作规程却未能准确预报自然灾害的工作人员,完全不是同一个性质。 包括意大利本国人士、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内,大家对该案的讨论经常包含以下内容“审判打击了专家的积极性”“注意力应放到防震减灾上,而不是为难科学家”等。 但实际上,公诉人Fabio Picuti提起诉讼的理由,除了过失杀人罪外,还有“玩忽职守”这个罪名。在起诉书中有一句分量很重的话:委员会成员的这一宽慰人心的结论“说服受害者待在家中”。 没错,由于委员会的“辟谣”,造成“震动越多,危险越小”的错误观点迅速在拉奎拉镇上传播。此后,委员会也没有按照惯例发布一个书面的正式声明,连会议记录也没有及时公布,更没有任何防备地震的特殊建议。 更关键的是,一般来说这类委员会的会议是封闭举行的,但这次会议却有当地多名官员到场,让与会的几名科学家非常吃惊。其中一位地震学家称,事后才明白过来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平息恐慌。事后,几乎所有民众也觉得这纯属作秀。 媒体是这样记录的“那天夜里,拉奎拉所有的老人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都走到室外在外面待了一夜,而我们这些习惯于利用互联网、电视和科学的人,都留在了室内。”当地一名医生Vittorini,因为听信了“辟谣”,于是说服准备外逃的家人回家睡觉,几小时后,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地震夺走了生命。 可以说,由于这些被告人的玩忽职守,当地居民、意大利科学界乃至全国纳税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与那些完全按照操作规程却未能准确预报自然灾害的工作人员,完全不是同一个性质。 当然,故事还没结束,拉奎拉地震后,当地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隔振工程。然而,经科学鉴定,这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豆腐渣工程,民防部负责建筑设计的领导等6个负责人又被告上了法庭,他们被控告在投标时有欺骗和串标行为,采用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可以说,意大利接连不断的“出事”是一种灾难,但换个角度看,责任人也没能逃脱法庭的审判。 新京报评论员 李慧翔 (本文来源:新京报 ) http://news.163.com/12/1117/04/8GG1SO0J00014AED.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7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近期讲学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10-1 20:19
【摘来的消息,非原创】 1,中科院陈安到河南理工大学讲学 9月X日下午,应我校应急管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博士来校讲学,做客“应急管理系列学术讲座”,在力行楼学术报告厅为二百余师生作了题为《应急管理案例与故事》的学术报告。 陈安现任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理事或委员,主要从事应急管理及其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领域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地做学术访问。 陈安在报告中回顾了应急管理这一崭新领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当前国家和公共安全形势对应急管理的特定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城市应急、汶川地震、大连空难事故、2008雨雪冰冻灾害、矿难应急、地震救援、大连输油管爆炸等突发事件案例,着重从目标原则、方案设计、应对流程和具体操作等角度剖析了在实践中的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他指出,应急管理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做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做出最优决策、拿出可行方案并坚决付诸实施,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陈安更勉励广大学子立足专业、瞄准前沿,做纾危正倾、担当天下的社会栋梁。报告会上,陈安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解答了他们的提问。 2,中科院陈安研究员在应急管理学院组织学术沙龙活动 9月13日下午,我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在文科综合楼507室举行学术沙龙活动。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副院长张永领、党委书记杨艳玲及学院学术骨干、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活动开始,夏保成首先简要介绍了陈安的学术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应急管理学院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接着,陈安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了交流。针对研究生写论文困难的问题,他详细介绍了应急管理学科论文写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独辟蹊径、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陈安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从事应急管理研究的艰辛探索路程;他从应急管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入手,谈到到国内外应急研究的发端,以及如何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探索出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他概括自己的研究为“四盘菜”:即从风险矩阵评价方法、新概念的提出、突发事件内在机理以及突发事件的机制,由浅入深,逐步将应急管理的研究深化。 活动上,学院教师就各人的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在研究中出现的心得和困惑与陈安作了深入交流。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32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秋雨
热度 3 老李 2012-9-13 12:54
秋雨
最近电脑有些不稳定,也无法及时登录与更新。上午看了几篇博文与评论,突然感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往往是思想之间的跨度,而且短期内无法跨越,一切也只好留给时间,时间是我们最好的借口。记得斯宾诺莎曾说:不要去解释,而是去理解。真是至理名言啊!记得当年汶川地震时,国人指责王石所谓的对红十字会少捐款的建议简直是罪大恶极,当时是多么的群情激奋啊,我猜想王石肯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短短几年时间,随着郭美美的横空出世,红会也随之名存实亡。一些人自觉地对王石道歉,这是温暖的场景,然而历史上还有多少被埋没的委屈以及迟到的道歉呢?做哲学的人在内心里是喜欢形而上学的,其原因也在于此,只有那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我们行走江湖时的可靠基础。恍然想到女哲学家阿伦特的说法:平庸的罪恶。其实平庸本身不可恶,我们大多时候都平庸,只要把它限制于私人领域即可;可恶的是把平庸拓展到社会领域或者公共领域,并自认为真理在手,征讨天下,这才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记得前些日子看过一本书《路西法效应》,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它就说了一件事: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粗略来说有三个原因:人的特质、情境与系统。那么回到日常生活,我们如何避免平庸给我们自身带来的陷阱就是一个需要时时反思的问题。由于下午有课,还要准备一下,来不及更多展开,先记录心理学家欧文。斯托布的一句话:邪恶从平凡的思维中滋长并由普通人付诸实行,这向来是通则,不是例外。 2012-9-13于课前临屏涂鸦两句!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3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谈地震是可以战胜的 – 从汶川到云南彝良县地震
yqchen88 2012-9-8 15:13
汶川地震后, 我连续写了几篇博客,是想说明只要人类努力,地震是可以战胜的。 6 年过去了, 我也算是在地震工程领域里又奋斗了六年。看看我今天在 “ 新浪播客 ” 里公布的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85186784-1278598584.html 和 http://you.video.sina.com.cn/m/1278598584 仅从这个 5 层钢结构原型在日本振动台上加设阻尼器前后的振动表现就应该给我们信心:科学的发展,已经使我们距离战胜地震越来越近。从我最近报道的意大利在结构保护系统上的重大事故的发现和处理,也给我们很大鼓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5ddb801015dqw.html 以前, 我总以为制造了达芬奇家具丑闻的意大利大概和我们一样充满了假货、撒谎、无法无天。可这次事故的处理却完全不同,他们不仅勇于将已经竣工两年的工程重新审查、把摩擦摆送到美国去抽查;在查出质量不符时坚决要退换;他们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工程质量事故上升到 “ 撒谎、串标 ” 和犯罪;他们没有姑息所有的责任人,不仅把生产商还把相关的设计者、施工者甚至把负责官员统统告上法庭!有了这样的问责制,还愁不叫那些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面临老鼠过街的处境,早日从我们重要的,人命关天的抗震领域销声匿迹吗? 我真为在事故处理上坚持原则的工程师、管理人员、法官大声喝彩!他们可能并不太了解什么是摩擦摆, 也许也不会计算分析,更不是 “ 专家 ” ,可他们有个对人民负责的心,他们勇于和发现问题的当事人作斗争! 对比一下我国的情况,我们自己表现,再面对这一次次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我实在感到惭愧,在我的祖国,我看够了这些假冒伪劣的产品、这些卑劣的 “ 创收 ” 手段、这些参与骗局的大学学府和科研圣地、也看够了那些遭受百般蹂躏的工程项目。我敢放开胆出来说话吗?不敢,起码是一定程度上的不敢。 眼看我要带着这些肮脏画面和故事退出抗震舞台了。可我也想,也许是梦想,我国也有改变的一天,能不能也有领导出面把已经安置了抗震保护的上千个工程、上万个产品也抽样检查测试一下,哪怕看看已有的计算书和测试报告也好;梦想也有执行问责制的一天,可以有个公正的 “ 审判 ” ;当然也梦想我国的抗震领域也有健康发展的一天。 温家宝总理今天在云南彝良县地震灾区视察鼓励年轻的学生要对党和国家有信心会领导人民战胜地震。理论上这是对的,可要在结构抗震保护系统上打假,是比战胜地沟油、假药还困难得多的领域和问题!
1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水库地震,说说加拿大伪学者的骗术
热度 11 zbt92 2012-8-30 09:11
地震高发区水坝的抗震安全有保障 文/张博庭   关于如何才能科学的抗震,现代的理论,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结论。人们要想准确的预报地震基本上不大可能,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让我们的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大地震的考验。   目前全世界的抗震结果,也已经验证这一结论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日本也发生了一次7级多的地震,但总死亡人数还不到10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日本的建筑物抗震已经非常科学了。我国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很多欠发达国家的地震,之所以死亡人数非常大,其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城市建筑物普遍缺乏抗震措施。    一、抗震的三原则,足以保障建筑物的抗震安全:   科学的抗震措施,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根据建筑物“可以抗震,但不能抗裂”的特征,要求建筑物一定要躲开活动的地震断层。另一个是,根据当地可能产生的最大的地震强度,让建筑物具备大震不垮的抗震能力。   简单的归纳现代的建筑物抗震的三条原则是:1、摸清地震分布的情况,2躲开同震地表错动层,3具备足够的安全质量。   第一条是后两条的基础,不摸清情况,你就躲不开断层;不知道可能的最大地震动应力,你也不可能知道,采用什么安全系数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去年年初就有两位号称能用周易准确预测地震的地震大仙,声称“建怒江大坝‘违背常识’”。社会上的极端环保组织,乘机也把这个地震大仙,狠狠的炒作了一番。为此,我们特地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请来了几位地震部门的专家。其中就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首席科学家徐锡伟。他介绍说,他们所承担的这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其作用,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解决第一条的“摸清地震情况”问题。   徐锡伟说:地面震动导致地面破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合理的抗震设防设计可以避免。但是“地震还有一种灾害是由发生断层在地震的同时产生同震的地表错动引起的地面建构筑物的毁坏,这种同震地表错动,是无坚不摧的。”。同震地表错动的断层,是必须要避开的。   汶川的白露中心学校,现在还可以看到,已经变成一个地质公园遗址保存馆。断层就从学校操场上通过。陡坎上部另一栋房子是2006年建造的,是按照7度设防,就在陡坎上,一点裂缝都没有。同样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造的陡坎下部的房子,一栋男生宿舍,一栋女生宿舍,离开断层仅仅几米远,没有倒塌,一点问题没有。所以,在质量保证的条件下,离开断层就可以保证安全。   但是,在断层陡坎上的这栋房子就塌了,还砸死了人。位于陡坎上的这棵树也倾斜了,因为陡坎一侧相对抬升,另一侧相对下降,陡坎上地面倾斜,树便倾斜。因此,断层上的破坏是要严重得多。   这三条原则是现代工程抗震的根本。不理解这三条原则的,就不可能懂得为什么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洛杉矶,以及我国的唐山这样的大地震断裂带上,还可以建城市的高楼大厦?同理,既然在大地震的高发区可以建高楼大厦,那么水坝则是一个比高楼大厦强度高得多实体建筑物,所以,建在地震高发区当然就更没有问题了。   我觉得,目前造成公众产生误解的问题之一,是我们“断层”与“断裂带”的混用。徐锡伟所长,在解释科学抗震理论的时候,不得不采用“同震地表错动层”来修饰“断层”,因为,我们以往的地震科学界通常都是把“断层”与“断裂带”混用的。不过,我觉得如果从文字定义上来分析,断层可以是一条线,而断裂带则可以是一个由很多条具体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区域。   如果有了这样的定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断裂带”上即可以建高楼大厦,也可以建水坝,但是,一定要躲开“断层”。而现在由于我们经常把“断层”与“断裂带”混用,因此,目前只能强调躲开“同震地标错动”的断层。这样复杂化的表述,妨碍了地震科普的公众传播。所以,目前公众中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断裂带并不可怕,在那里既可以建高楼大厦,也可以建水坝电站,但首要问题是一定要躲开活动断层。    二、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绝不仅仅取决于当地的地震强度   最近,有个加拿大的國際探索(ProbeInternational)发表了一篇《中國西部的地震災害与水電大壩》的文章。财新网的記者劉虹橋也写了篇《中國西部大壩地震災害被低估》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就是,作者根本就不懂得,一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如何,并不是仅仅由该地区的地震强度决定的。   首先说明。我高度怀疑该文章作者(约翰,杰克逊)不是一位地质学者,因为不仅这篇文章的观点违背科学常识、错误百出,而且,我们要想找作者探讨都没门。文章介绍说“約翰‧杰克遜(JohnJackson)是一位熟知中國西部的地質學家的筆名,他希望匿名以保護其資料提供者。”但是,我看到整篇文章中,所有数据都有公开的出处,人们根本就看不到有任何信息的来源提供者需要保护。显然是作者的匿名,要保护的是他自己不会被揭露。   这个匿名的(约翰·杰克逊)严重错误之一,是把地震的烈度等同于建筑物的安全性。某一地区的地震烈度高,当然是那里地震的破坏力大一些,但是,那里的建筑物是否安全,则不是仅取决于地震的可能烈度。必须强调:要安全,首先是躲开活动断层,否则的话即使是不太大的地震,建在同震错动层上的建筑物也会倒塌。躲开了断层之后,其安全性如何,主要是取决于该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为什么日本的7级地震只有不到10个人死亡,而我们的某些地区的发生的地震比日本的小几十倍,但是,死亡人数却可能是日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地震烈度并不当然的代表建筑的安全度。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它的抗震能力,而不是它所处的地区的地震烈度。正因为此,我们人类才能在日本东京、美国的洛杉矶以及中国的唐山这样的地区放心的建设高楼大厦。水坝的建设也是一样,某个水坝的安全性到底如何,(在躲开了地震断层之后)不是取决于它建在了什么区域,而是取决于它设计的抗震能力和建筑质量。我的水电站大坝就是按照这样的规范设计建设的,所以在汶川大地震的区域内的两千多座水电站,没有一个水坝出现问题,造成次生灾害的。   现实当中,我们常常根据某个水库的重要性,来确定该水坝的抗震强度。当然这里也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考虑进去的。但是,似乎从来也没有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会傻到按照水坝所处的地区的地震烈度,来判别水坝的安全性的。从这一点上看,这个匿名的地質學家的约翰,杰克逊,不仅可能不是什么地质学家,而且很可能都不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    三、水电站的建设,应该有助于当地的抗震减灾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结合那篇冒充地质学家的骗人文章来谈。由于这个作者,根本就不懂专业,所以,他在文章中的一些表述也是只能糊弄外行的笑话。例如,他说“2008年汶川地震導致約80,000人死亡,并使岷江上的紫坪鋪大壩受損。這次地震造成了水壩結构裂縫及電厂牆壁倒塌。發電机組不得不關閉,并且排空水庫以評估損害程度。山体滑坡進入了水庫導致水庫沿岸大量的建筑物受損。”等等。   而实际情况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不仅没有一个人是死于紫坪铺水库的修建,而且,如果没有紫坪铺水库的话,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肯定还要大幅度的上升。首先。紫坪铺电站所在的区域就是强震的震中区域,如果不是因为修建水库让紫坪铺的村民全都搬迁出去的话,我们不知道紫坪铺村能有多少人能躲过这场劫难。因此,才有地震后水库的一些移民敲锣打鼓的到紫坪铺电站表示感激。其次,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通往重灾区所有的道路几乎都被山体掩埋。而只有水库的水面,成为当时唯一的救生通道。如果没有这条生命通道,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要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挖掘和救援而死去。   再有,所谓水坝结构裂缝和厂房倒塌,都不是地震后发电机不得不关闭的原因,震后发电机的关闭,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输出线路和变压器受损。否则的话,紫坪铺电站怎么可能5天之内就恢复供电?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厂房倒塌和大坝裂缝,岂止是几天之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紫坪铺水电站在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减灾作用,任何水电站修建之后,一定会提高该地区的整体抗震能力。因为,我们不仅要保障水库大坝电站具有抵御地震的能力,而且还必须要对周围的山体边坡进行抗震处理。   上图是紫坪铺水电站大坝坝肩周围的山体,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你说它还能不安全吗?实际上,通过我们的汶川大地震后的真损调查发现,汶川震区内所有的水电站周围,凡是经过工程处理的边坡,没有一处发生问题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哪里建电站,不仅要保障大坝、电站的安全,同时也还要保证周围山体的安全。所以,当大地震发生时,修建了水电站的地方,肯定要比没建电站的地方更安全。   不仅如此,大地震之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已经建成十年之久的沙牌水电站的水库库岸,居然没有出现一点点滑坡,而紧连着大坝下游的河道则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这说明水库的修建和反复的水位波动,已经让水库周围的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都释放出来了,所以即使发生了大地震,水库库岸也没有什么可滑下来的东西了。    震后的沙牌水电站上游震后的沙牌水电站下游   汶川大地震的结果充分证明了,水库水电站的修建一定会从客观上大大的减少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人们把奔腾的江河水用来发电,势必会大大降低水能对岸坡的冲蚀能力,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从根本上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二是,在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减少滑坡通常都要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大大减少了滑坡体的数量。三是,水库蓄水的初期,对前面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经过几次蓄水、泄水,这些滑坡体都被释放之后,新的库岸肯定会变得更加稳定安全。   因此,那篇冒充地质学家的骗人文章中所说的紫坪铺“山体滑坡進入了水庫導致水庫沿岸大量的建筑物受損。”绝对是在造谣。记得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的记者曹海东就报道过这类的谣言,当然,曹记者说的还比较隐晦,只是说“有目击者称”如何、如何。而我们曾要求他找出这个目击者,他们一直也找不出来。其实,找到找不到目击者,都不重要,无非是能判定一下,到底是目击者造谣,还是记者自己造谣的问题。总之,汶川地震后所有的证据都已说明,水电站确实在地震中具有重要的减灾的作用。    四、科学认知水库诱发(触发)地震的机理   水库水体的重量会改变地壳的受力状态,引起地应力的调整(可称为荷载作用)。水库蓄水后,通过基岩中了裂隙,产生了向地下高压注水的效果,从而改变了地壳基岩局部的应变极限,或者说改变了原来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以称为渗透作用)。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荷载作用很小,主要是渗流的作用。这一判断也能得到现实的支持。例如,城市化的建筑群没有因为城区受力过重而诱发过地震。而美国丹佛市因为大量废水高压注入地下,却引发了长达数年的一系列诱发地震。再比如,很多百米以上的大坝,百亿库容以上的水库,反倒没有造成地震,而我国12米高的小坝,几十万库容的小水库,也出现过诱发地震的现象。   在水库的渗透作用下,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呢?根据地震板块运动地震理论的分析,断层地震爆发的原因,主要在于抗拒地壳板块运动的地应力的积累,达到一定极限之后使断层产生了突然的破裂或者错动。而断层地震的发生的临界条件就在于,所积累的地应力克服了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当断层板块间的摩擦力越大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所积蓄的作用力就越大。这种情况下地震不容易发生。然而,一旦发生后地震的能量也就比较大。相反,如果断层之间的摩擦力越小,需要克服摩擦力的地震作用力就越小,越容易产生地震,但这时地震发生后所释放的能量也比较低。   所以说,决定构造地震爆发时能量强弱的关键,在于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如下图所示,显然不管是走滑断层,还是逆冲断层一旦遭受水压力的浸润(润滑)之后,都会降低摩擦力。因此,高压注水诱发的地震,一定是提前释放地震能量,具有减小地震强度的作用。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曾经采用过高压注水的方式,提前释放地震能量的减灾实验。    五、水库触发地震的震级,不可能太大   专门研究水库地震的专家几乎都认为,水库蓄水的影响深度一定是非常有限的。不管是压力的传导,还是渗透作用都不可能影响到地下深部的断层。因为,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温度不断的升高,岩石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高温下岩石的塑性变形将会吸收一切所谓的压力变化,在地层下的十几公里处,地质上都有一个区域叫作脆纫转换带。在韧性的岩层里不可能再有什么缝隙,因此,所谓渗透已经不会存在了。所以,水库蓄水所能影响的地震,只能是一些不超过十公里深的浅层地震。   至今世界上所有的水库诱发地震,都是发生在十公里之内,而且,6级以上的仅有四次,最大的地震只有6.5级。   从另一方面看,在地壳的浅层(例如十公里以内)根本就不大可能积蓄起来8级地震的能量。所以,世界上还没有过发生在十公里以内的8级地震。因此,由水库触发的地震,都不可能太大。   关于水库的渗流作用影响深度有限,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不过,为了能把汶川地震的责任,强加给紫坪铺,加拿大的这篇文章,也引用国内某反坝人士发明的新说法。说什么汶川地震有可能是先在浅层发生破裂的,然后才引起了深层的更强烈震动。这样说就有可能算是水库触发的了。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牵强,已经完全篡改了所谓“震源”的定义。    结论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抗震三原则,已经完全可以保障我们所建设的水坝,有足够的抗震安全性。另一方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嵇少丞教授,在表达岩层与地震关系的科普知识的时候,精辟地总结出地震有“强岩强震,弱岩弱震,软岩无震”的特点。据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区域内,由于高压水体的浸润,可能会产生强岩变弱,弱岩变软的效果。所以,水库的蓄水之后,很有可能会有助于减小该地区地震的强度。   综上所述:无论在什么样的地震高发区,只要我们按照抗震规范修建的水电大坝,它抗震安全完全是有保障的。这个科学道理和在东京、洛杉矶以及唐山等地震高发区照样可以建高楼大厦,完全一样。   参考对照:中國西部大壩地震災害被低估   http://china.caixin.com/2012-07-20/100413388.html   中國西部的地震災害与水電大壩   http://www.sanxia2008.org/content.aspx?z=859f=4s=63t=1
4244 次阅读|20 个评论
避险能力比应急能力重要
周少祥 2012-7-24 09:16
避险能力比应急能力重要 汶川地震时,曾写过博文,意思是说建最好的房子,比起不靠谱的地震预报更重要。“家”是避风挡雨、应对灾害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个人,面对暴雨等自然灾害,避险能力远比应急逃生能力重要。 7月21日上午学校短消息通告了暴雨预报,这样的例行公事的通告一般都不会被重视,何况经常地不准。但这一天的上午天气就十分闷热,加之早有印象有人曾说过,北京已经几十年没有出现大洪水了,发洪水的可能性是很大。 下午儿子要参加社区举办的小勇士比赛,去的时候已经开始下大雨,但还是去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出门看降水的情况。比赛结束了,儿子还要在那里玩。而外面的暴雨一直在下,到了5点左右,雨仍不见停的迹象。我对老婆说,我们赶紧回家吧,雨再这样继续下下去,必然成灾,于是一家人就回家了。让家人远离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为防大雨导致停电停水,还特地多储备了饮用水,现在看这似乎有些过,但仍觉得是必要的。 看到有人很多人涉险及勇敢逃生的惊险故事,虽然很欣赏他们,但个人觉得,避险能力远比应急能力重要。 避险概念对于城市而言,就是修建最好的市政设施,“偌大的”、“现代化”的北京,竟然有人在城市中心的环线公路上被淹死,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记得上世纪80年代看贝利主演的“胜利大逃亡”的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巴黎的下水道,可以行船。 如此完备的设施,怎么可能出现北京这样的悲剧呢? 当然,不是说应急能力不重要,让儿子参加所谓的小勇士比赛,不是为了拿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应急能力,以及克服恐惧感。
个人分类: 综合|3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7.21北京暴雨之后纪念一下5.12汶川地震
热度 1 cgh 2012-7-24 06:36
在 7.21 北京暴雨之后纪念一下 5.12 汶川地震 相信还有人记得, 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汶川地震理解成汶川县城的地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与汶川县城失去了联系。在北京暴雨后电信部门回应气象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防灾、抗灾、救灾通信技术保障方面从来没有 “ 做不到 ” 这个词。 ――――――――― 运营商回应气象局: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 北京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向媒体表示,由于基站数量有限,暴雨预警短信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对此,北京移动率先站出来表示,北京移动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此前已与市政府合作多次。而且,北京气象局并未和其有合作。对于短信发送时间还需要技术部门确认。北京联通也作出 回应表示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 中国电信集团政企客户事业部高级顾问张明天表示,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防灾、抗灾、救灾通信技术保障方面从来没有 “ 做不到 ” 这个词。 ――――――――― 再看看北京前一天的通信保障记录: ――――――――― 2012 年 7 月 20 日江苏 4.9 级地震 http://kb.dsqq.cn/page/1/2012-07/21/A3/20120721A3_pdf.pdf …… 镇江:部分手机 “ 瘫痪 ” 从晚上 8 点 26 分开始,记者的手机就无法拨出电话,直到 8 点 47 分才恢复。有不少镇江市民表示,地震后他们的手机无法拨打电话,显示网络忙。 昨晚 11 点,中国移动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地震发生后,扬州及周边地区移动话务突发,移动网络受冲击负荷较高,中国移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导话务。目前地震地区移动电话 基本 能接通。…… ―――――――― 你有没有经历怕过完年才发现自己发给朋友的新年短信原来因为网络问题没有发出去: ―――――――― 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110125/2303129_1.html ……在 IT 行业工作的何先生对短信 “ 大塞车 ” 便有着深切体会。他说去年除夕夜时,本打算第一时间将自己的祝福发送到亲朋好友和同事领导身边。但信息发送过程 中,手机频频显示 “ 信息发送失败 ” 。原计划要发 20 多条贺年短信的,结果成功发送不到 10 条。他希望今年的除夕网络能顺畅点,不要为短信发不出去而给本该 欢欢喜喜的春节添堵。…… ――――――――― 还有多少需要单独分项纪念的,已经过去四年多的汶川地震,你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人们的脑袋容量有限啊。 也许下一个是豆腐渣吧…… 祈祷一下,别在北京,住渣滓洞的人伤不起啊。
个人分类: 杂谈|3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The Lancet 柳叶刀杂志》2011年中国第一作者论文6篇
热度 2 xupeiyang 2012-6-26 18:01
《柳叶刀》(The 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并称为“四大医学名刊”。《The Lancet》及时报道了中国的健康新闻、医疗改革,医患关系等文章。 《The Lancet》2011年中国第一作者论文6篇: 中国慢性肾脏疾病的流行情况:一项横断面调查 中国基于医院的分娩策略和新生儿死亡率:一项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一项心源性死亡后器官捐献的试点项目 大地震后紧急医疗救护的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的经验 中国的城市化与健康 中国2003~2011年获得医疗服务和经济保障的趋势:一项横断面研究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69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应变前兆(下)
热度 1 池顺良 2012-6-22 21:35
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龙门山强硬的彭灌杂岩阻挡了来自西部高原的推力(来自印度板块推挤或高原的自重流变),如果测站位于青川那样的震源区,记录到近场应变过程又会是另一番模样,反映恐怕会比姑咱更激烈。但经历平稳-紊乱-恢复的过程应该是共同的特点。 姑咱台位于汶川大地震近震源区,观测到的应变前兆属于源兆。 汶川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有没有离震源较远的台站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前的应变场兆呢? 检查整个观测台网的记录资料,发现格尔木台记录到了汶川地震比较清晰的应变场兆。 图 7 是在姑咱台西北方向的格尔木台的应变记录,在汶川地震前 4 个月时两路差应变转向,记录到指向东偏南方向的附加主压应力增强,方向对着龙门山断裂带。 图 7. 格尔木台五年应变记录。汶川 8 级地震前 4 个月,格尔木地块向东偏南方向施压。 2007 年 1 月后,格尔木台两路差应变已稳定下来,记录中还显现出了微弱的年变化,使之后出现的应变分岔十分明显。另一个玉树台,因本地与临近地区的地震活动较频繁,应变本底不是很平稳,但仍能看出汶川大地震前 2-4 路差应变明显的转折,差应变转折表明出现指向东面的附加主压应力,方向正指龙门山。 图 8 是在汶川正西方七百公里的玉树台的应变记录,在汶川地震前差应变出现转向,附加主压应力方向指向正东,表明玉树地块在汶川地震前开始向东方向施压。 图 8. 汶川 8.0 级地震前两个多月时,玉树地块出现指向东面的附加主压应力 由此可见,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既有源兆也有场兆。说明高精度的钻孔应变观测能够捕捉到强震孕育中的源兆和场兆。我国的分量应变观测网到 2007 年底才布设好,测点数量少,只有一个姑咱台在汶川震源区外围,没有一个台位于震源区。这就象对付敌方的空袭,我们少量的防空炮火没能布设在敌机经过的航线上。 强震是岩层应力应变积累所致。反之,没有应力应变积累就不会发生强震,震前岩层材料进入应力-应变强非线性状态,强震必定有应变前兆。如果在某一强震孕育区,有多个应变测点接收到可相互印证的应变前兆信息,分析预报人员就不会出现象对待姑咱台异常那样的狐疑不决。痛定思痛,我们可否设想,除了姑咱我们如果还在青川等震源区有 2-4 个测站,汶川地震变成伤亡轻微的“第二个海城地震”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呢? 多台仪器的同步记录,将有助于圈定源区,估计震级。为实现地震数值预报积累数据和经验。 力武常次在他的“地震预报”一书中写道:“地震预报,的确是件不仅为地震学家也为广大公众所深切关注的事。像日本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人民长期蒙受着地震的磨难,要求实现预告地震的愿望真是望眼欲穿。” 地震有前兆,因此地震是能够预报的。但经历了数十年地震预报实践的地震工作者很清楚,地震预报是个难攻克的堡垒,尤其是确定发震时刻即临震预报的难度更大。不能攻克临震预报关,悲剧就难避免。地震科学家要全力攻克临震预报关――也许侦听来自地下的极微震和地声是一条很有希望的技术路径。 汶川8.0级地震8万生命遇难。之后是玉树、日本东海地震,又有数万生命遭灾。居安思危,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调动国家力量,拿出攻克两弹壹星、嫦娥登月的决心,攻克强震预报难关的时候了。 2012-06-20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5463 次阅读|4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应变前兆(中)
热度 2 池顺良 2012-6-22 10:31
4. 汶川地震的应变前兆 汶川 8.0 级地震发生前的 2008 年 5 月 6 日,地壳应力研究所郭启良团队在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青川一带作工程项目。在多个 420m 深的钻孔中开展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在 300 ~ 400m 深度上测得最大水平主应力值高达 21 ~ 22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值为 13 ~ 14MPa ,均大于垂直主应力。主应力方向 NW 至 NWW 向,与构造应力方向符合。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此时水平构造应力强烈。青川正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一个星期后汶川大地震发生。 大震发生后的 7 月初,郭启良团队又到青川测孔的各相同测段复测,发现大震前后的应力变化显著,大震后主应力值降低约 30 %。 地震是由贮藏在地壳硬岩层中的弹性应变能释放所致。汶川地震临震前,郭启良在发震断裂带上观测到的地应力高值异常是强震孕育和发生的警示标志,是汶川大地震在震源区被观测到的应变异常源兆。但原地应力测量的数据不能形成连续数据流,难以跟踪应力的变化。若在汶川地震震源区布置有多台能连续测量的分量钻孔应变仪测点,多台仪器同步的异常一定会引起地震监测部门的高度重视,海城地震 7 级地震成功预测避免数万人伤亡的事绩可能再次出现。 2003 年美国公布 “ 地球透镜 ” 计划,计划在美国西部部署 200 台分量钻孔应变仪,监视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消息传到中国, 2004 年在有关专家、院士建议下,确定在我国 “ 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 ” 中列入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分项。 2005 年中国地震局对 YRY-4 型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严格测试,该型仪器入选。 2006 - 2007 年,在各方协作配合下 38 台 YRY-4 型分量钻孔应变仪在全国布设完成。图 1 是汶川周围地区 20 个钻孔四分量应变台站的分布。离汶川最近的是姑咱台。 图 1 汶川周围 20 个钻孔四分量应变台站的分布 ( 三角形标识 ) 。离汶川最近的是姑咱台(图件引自中国地震局钻孔应变学科管理组) 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钻孔应变学科管理组对 “ 十五 ” 期间安装的 38 套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震中最近的姑咱台显示有明显前兆异常。 姑咱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座落于姑咱镇西面鸡心梁子山背斜的核部。 姑咱台离汶川 140 公里(图 1 )。仪器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几天后就记录到清晰连续的固体潮汐。(图 2 )是任意截取 2007 年 2 月 1 日到 3 日,连续 3 天的固体潮曲线,曲线光滑、规则。表明姑咱台应变记录在汶川地震发生前是 有正常背景的 。 图 2. 汶川地震十五个月前,姑咱台固体潮曲线光滑而规则。图为 2007 年 2 月 1 日到 3 日的记录。姑咱台应变记录在汶川地震发生前是有正常背景的。 从 2007 年 4 月中旬以后,原先光滑的固体潮曲线上,不时出现 “ 压性脉冲 ” 和 “ 潮汐畸变 ” 。随后,压性脉冲越来越严重。一直到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乎每一天的固体潮曲线都有 “ 压性脉冲 ” 和“潮汐畸变 ” 。这种现象持续了 13 个月。(图 3 )是 2007 年 6 月 22 日到 24 日连续 3 天的纪录。 (图 3 ) 2007 年 4 月以后,固体潮出现畸变和大量“压性脉冲”,图为 2007 年 6 月 22 日到 24 日的纪录 通常情况下,记录数据出现不规则变化我们首先要排除是否仪器故障。但四分量应变仪具有检验观测数据真实性的自检功能。自检条件为: 1 路数据+ 3 路数据 = 2 路数据+ 4 路数据 + 任意常数 = 面积应变 ( 1 ) ( 1 )式满足时,表明 4 路观测数据反映了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图 4 )是从(图 3 )数据计算的( 1+3 )和( 2+4 )两条面应变曲线图,两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 0.996 ,据此判断异常应变记录并非仪器故障,确实是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图4. “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在(1+3)和(2+4)体应变同步,相关系数达0.996 随着 5.12 临近,固体潮曲线畸变和 “压性脉冲”越来越频繁,幅度越来越大。直到 5 月 12 日 8.0 级大地震发生。(图 5 )是震前三个月时, 2008 年 2 月 14 日到 18 日 5 天的连续记录。地层中大量的应变突变将正常的应变潮汐几乎完全掩盖,就像心脏病发作前后杂乱的心电图记录。 图 5. 临近汶川地震,姑咱台 2008 年 2 月 14 日到 18 日 5 天的连续记录。 尽管在 5.12 之前 13 个月,就发现了姑咱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应变异常。由于以前没有见到过这类异常,这样高精度的仪器用于地震应变前兆监测的历史很短,分析人员无法肯定是地震前兆,是否仪器性能变化或某种未知干扰源所致?曾经怀疑应变异常由地下水位变化所致,但分析同步的水位记录,两者变化完全不相关。对周围环境条件的调查,也未发现可能的干扰源。分析人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更多人认为是某种不明干扰所致,判断是否异常耽误了大量时间。和刑侦需要旁证一样,如果有几台仪器记录到同步的异常,分析人员就容易判断“案情”。为判断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异常,只有再在附近增设仪器比对观测来进一步分析。但还未落实钻孔地点,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 5. 对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的再认识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大地震发生,全国震惊。被赋予地震监测预报重任的中国地震局倍感压力。 2008 年 9 月初,中国地震局召开专门技术会议,分析各项前兆观测技术对汶川地震的前兆响应。 中国地震局《汶川 8.0 级地震总结与反思地震预报工作组》在“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科学总结与反思报告”中写道:“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技难题之一,汶川 8.0 级地震的大量资料不仅是今天地震预报研究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后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的宝贵财富;不仅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地震预报研究的宝贵财富。为此,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科学家,都希望通过对汶川 8.0 级地震总结与反思,为历史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 姑咱台从汶川地震一年多前就记录到的,随着大震的临近越来越强烈的应变异常究竟是不是汶川地震的应变前兆呢? 中国地震局钻孔应变学科管理组的研究人员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经历一次认识的转变。 2008 年底,中国地震局钻孔应变学科管理组的邱泽华、唐磊等在“2008年汶川 8.0 级地震前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台网观测的变化”一文中叙述了这一转变。 文中谈到:“我们对汶川地震区周围‘十五’期间新建立的分量式钻孔应变台站的数据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没有可靠的明显异常。” 但在“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后,得到了较为可靠的震前异常信息。” 邱泽华等用他们提出的“超限率分析法”,对钻孔应变仪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离震中最近的姑咱台资料的短周期变化,确实与汶川地震有相当明显的相关性”。 2009 年 10 月,邱泽华、周龙寿等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确认 汶川地震前 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频繁的脉冲变化,是地震前兆信号” 。文章还将姑咱的前兆异常“与唐山地震前钻孔应力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变化比较,引人注意的是,二者都是以周期比较短的频繁的脉冲为特点”。 若地震后,这些异常又逐渐消失,固体潮又能逐渐恢复光滑,那么就有更大的把握可以下“这就是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的论断。 地震发生后,姑咱台钻孔应变仪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仍未消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的频度和幅度逐渐减少。在汶川地震一年半后,固体潮曲线果然又慢慢开始恢复光滑了。 (图 6 )是 2009 年 10 月 6 日到 8 日三天连续记录。固体潮曲线逐渐恢复到光滑状态。 图 6. 姑咱台 2009 年 10 月 6 日到 8 日的记录曲线,固体潮曲线已大体恢复正常。 2010 年 8 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刊登了邱泽华等“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一文。该文指出:“汶川地震前一年多开始,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的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异常应变变化。这种异常变化以短周期(数分钟至数小时)的“毛刺”形态为特征。在全国 100 多个钻孔应变台中,姑咱台距震中最近,也只有该台记录到这种异常变化。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良好的自检结果,说明了观测应变变化的可靠性。这种持续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步,不是环境干扰因素造成的。异常变化与长期趋势变化以及同震阶跃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这种异常应该是构造运动的表现。超限率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相当密切的相关性 。这种变化的机制可能是当地附近的小尺度岩石破裂。小波分解结果表明:主震前,比较长周期的异常成分出现得比较晚,这是破裂尺度在增大的表现。” 文章又指出:“在钻孔应变观测资料中发现姑咱台观测到的这种震前异常,这是第一次,但是, 1976 年唐山地震之前,位于震中区内的赵各庄台和陡河台钻孔应力(电感法)仪,也曾观测到类似的异常变化.尽管赵各庄台和陡河台的钻孔应力仪精度不高(比姑咱台钻孔应变仪约低 3 个量级),观测记录也只有日均值,但是因为同时有两个台站记录到类似的变化,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可靠性.这两个台站观测到的异常变化同样表现为频繁的跳动,并且这种跳动也是震前一年多就开始了.” “这样可比的两个震例的观测资料,说明这种异常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姑咱台观测到的异常应变变化可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应变地震前兆是这种形态的,那么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就有希望迈出关键的一步,这不仅因为这种应变变化包含丰富的信息,还因为它与正常变化以及众多干扰影响都不同,容易识别,并且是持续发展的,使我们有可能把握其进程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针对这种难得的观测资料,要做的研究工作很多,特别是应结合震源机制建立应变场变化的模型进行对比.我们的这种时间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可靠的基础.” 因为有 正常背景、非干扰影响、与地震相关 ,姑咱台的异常应变被认证为汶川大地震的应变前兆。 我国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台网第一次在一个观测点上捕捉到了一次8级特大地震近场应变经历平稳-紊乱-恢复平稳变化的完整过程。这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次。 2012-06-20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7155 次阅读|4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应变前兆(上)
热度 2 池顺良 2012-6-21 23:16
1. 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 为抗御强地震伤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全国性的地震预报计划,几年后,中国也开始地震预报研究。1976年,日本地震学家力武常次写出“地震预报”专著。1993、2001年,中国地震学家梅世蓉、张国民分别发表“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地震预报引论”专著。日、中两国在地震区新建了大批测震和前兆观测台站,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这些著作以此为基础对经历的多次大震震例进行系统分析,叙述震前宏观现象、地壳形变、地震活动和地磁地电等各类前兆预报地震的情况。 在“地震预报引论”一书中,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第二到第八章分别介绍:地震活动性前兆、地壳形变前兆、地下水前兆、水文与地化前兆、地电前兆、地磁前兆、重力前兆;第九章谈前兆综合研究;最后一章讲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可见,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核心内容。 强震能否准确预测决定于地震有没有 ‘ 确定性前兆 ’ -即可以在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必将发生大地震的异常变化。数十年探索得到两点基本共识:地震(至少是许多强震前)是有前兆的;地震前兆是复杂的,某种前兆在这次地震前出现,在另一些地震中又不出现。地震科学家仍未寻找到 ‘ 确定性前兆 ’ 。 中国地震预报实践中于是关注多种前兆的综合分析(但并不放弃对 ‘ 确定性前兆 ’ 的探求),中国的地震预测数十年中,震、电、磁、热……等九大或十大手段的多路探索一直延续至今,方法种类还在不断增加中。 战争的指挥员要选择 最有利的主攻方向 ,找不准主攻方向,战争就会失利。必须找到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主要物理观测量。在破坏性地震威胁面前,我们重视任何一种能提供前兆信息的前兆观测方法,但一定要找出最有利的主攻方向。不同学科的专家会青睐不同的方向,我们则选择地壳应力、应变观测方向。因为: • 构造应力积累超过硬岩强度而致地层破裂是公认的地震原因。强震是岩层应力应变积累所致。反之,没有应力应变积累就不会发生强震。强震必定有确定性应变前兆。 • 观测地层应力、应变变化是探索地震预测最直接的技术途径。 • 国际上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对地观测研究,应变观测占有重要地位。 2. 地震前兆异常的判据 观测到的应变异常是否前兆异常,通常按照下面的判据确定。 • 判据 1 ): 有正常背景。所谓异常,是相对正常而言。而要确定异常,就必须给出正常背景。 • 判据 2 ): 非干扰影响。异常不一定都是地震孕震产生的。首先应该检查仪器是否有问题?是否降雨、河、湖、海水位变化、附近抽、蓄水、工程建设等影响?是否滑坡等局部地质活动影响?以往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要排除所有可能的干扰影响。 • 判据 3 ): 与地震相关。只有这种异常变化与地震在时间、空间、机制上直接相关,才可能是地震前兆。有了围绕震源多台应变数据后就有可能作机制分析。 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取得进步的关键,科学地评价和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是学界的重要责职。确定地震前兆现象需要认真排除干扰,是项需要“去伪存真”慎重分析取舍的工作。个人分析,更需同行评议确认。 3. 源兆与场兆 张国民在“地震预报引论”中介绍了我国数十年地震预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将前兆分为源兆与场兆的思想。“源兆”为强震孕育过程中,在震源区及近震源地区出现的各种效应;“场兆”为在强震孕育过程中,因大范围区域应力场作用,在离震源较远处某些敏感地点显示的异常现象。 对应变观测来说,源兆与场兆的由来特别好理解。震源区就是地块因构造应力驱使,地层滑动或蠕动受阻应变能不断积聚,未来破裂发震的地区。在未破裂前,障碍块体上作用的力系是平衡力系。根据弹性力学中圣维南局部影响原理,这种应力积累变化的效应只能传播有限的距离(震源深度的 3-5 倍),其表现出来的应变异常就是源兆。震源区的应变能来自更大区域某种定向构造应力的作用,这种大区域定向应力作用可在离震源较远的地方引起应力异常现象。尽管地层中存在大量断裂破坏了地壳的连续性,出现的这些远场附加应力的方向仍能大致指向震源区。 同时捕捉到强震足够数量的源兆与场兆,震魔将被捏牢在我们掌心中。 2012-06-20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37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和学生参与编写的一本书近期出版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2-5-24 06:34
我和学生参与编写的一本书近期出版
  前几天接到主编刘世庆老师的邮件,说我们参与编写了其中一部分的《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与自然资源管理》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感谢刘世庆老师的辛勤工作,出版本书挺不容易的,我从2005年开始出书,到现在这本不算,也有6本了,每一本都如自己的孩子一般,翻开其中的每一页都讲得出为什么这样写以及写了什么,熟悉到这般地步也算很努力了吧。   我们从2009年开始参与这本书的编写,当然,不算主要角色,不过,也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当时参与编写的同学现在都已经毕业,奔赴了工作岗位,木有一个读博士的,俺还是觉得有点遗憾的,因为俺们训练出来的硕士研究生,距离博士生毕业的水平已经相当接近了,嘿嘿。   我组织了六章大约70页内容的编写,各章主要的编写者基本都是当时跟我学习的研究生,具体分工如下表,我们很快就会从出版社收到这本书,一共30本,到时候根据需要,大家回来各自取走1-2本吧。 第 2 章:倪慧荟、陈安、迟菲; 第 3 章:赵燕、赵淑红、韩一琴; 第 13 章:上官艳秋、陈安; 第 17 章:李季梅、张文昱; 第 18 章:郑晓洋、赵晶; 第 19 章:亓菁晶、武艳南。 书的相关信息—— 书名: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与自然资源管理 封面作者: 刘世庆 许英明 刘楠楠 等著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的能量在地壳的剧烈运动中释放在了巴蜀大地龙门山山脉。震级高、烈度大,波及面广、破坏性强,是这次汶川地震的主要特点。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和生态战略区。巨灾过后如何保护和恢复各类资源?如何在重建中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加快相关产业的灾后重建?诸多问题引发学界的关注与热论。 全 书 目  录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探讨…………………………………………………3   一 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地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特征………………………………………………4   二 问题的提出:富饶的贫困,忧伤的岷江………………………………………………………4   三 灾后重建:自然资源管理与中国国情…………………………………………………………10 第二章 区域脆弱性评价——以“5·12”汶川地震为例 ……………………………………………20   一 引言………………………………………………………………………………………………20   二 区域脆弱性的相关概念…………………………………………………………………………21   三 地震灾害及其脆弱性要素………………………………………………………………………26   四 区域脆弱性的评价………………………………………………………………………………34   五 结论与展望………………………………………………………………………………………37 第三章 地震灾害中的主体与客体………………………………………………………………………38   一 地震灾害中的主体………………………………………………………………………………38   二 地震灾害中的客体………………………………………………………………………………42   三 地震灾害中的主客体博弈关系…………………………………………………………………43   四 结论………………………………………………………………………………………………48 第四章 生态重建区发展指标重构………………………………………………………………………50   一 生态重建区概况…………………………………………………………………………………51   二 生态重建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52   三 生态重建区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54   四 生态重建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建议……………………………………………………55   五 生态重建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57   六 问题与建议………………………………………………………………………………………61                     第二篇 分  论 第五章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65   一 岷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灾后重建的保障………………………………………………65   二 岷江上游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与水电开发现状…………………………………………………68   三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71   四 岷江上游水资源合理开发的保障措施…………………………………………………………76 第六章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80   一 协同学理论与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协同系统……………………………………………………81   二 熙玉村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82   三 熙玉村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协同系统的理念……………………………………………………83   四 熙玉村灾后重建土地利用系统协同调控研究实例……………………………………………84   五 熙玉村灾后重建土地利用系统协同性研究小结………………………………………………88 第七章 汶川地震灾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89   一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89   二 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91   三 灾后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91   四 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92   五 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原则………………………………………………………………96   六 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97 第八章 汶川地震灾后的生态资源恢复及生态环境重建………………………………………………100   一 灾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性………………………………………………………………100   二 研究灾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的必要性…………………………………………………………101   三 灾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的研究框架……………………………………………………………103   四 地震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估…………………………………………………………103   五 灾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环节……………………………………………………………108   六 灾区重建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110 第九章 汶川地震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精神家园建设对策研究……………………………………114   一 地震对四川灾区民族文化及精神家园的破坏和影响…………………………………………114   二 关于灾区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对策建议………………………………………………………119   三 关于灾区精神家园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124 第十章 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发展重建研究……………………………………………………………130   一 发挥旅游业先导产业优势,促进灾区又好又快重建发展……………………………………131   二 都江堰市震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成果…………………………………………………………134   三 都江堰市灾后旅游业发展重建的优势分析……………………………………………………137   四 都江堰市灾后旅游业发展重建策略选择………………………………………………………139   五 推动都江堰市灾后旅游业发展重建的措施建议………………………………………………142 第十一章 汶川地震后自然资源管理的主体研究………………………………………………………149   一 中国西部环保的NGO现状………………………………………………………………………149   二 地震后主要的环境问题…………………………………………………………………………151   三 环保NGO的应对表现……………………………………………………………………………154   四 发挥NGO对自然资源管理的特殊作用:基于公共资源的理论………………………………159 第十二章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与对策研究………………………………………163   一 引言………………………………………………………………………………………………164   二 灾后调研和数据的获取…………………………………………………………………………165   三 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167   四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174   五 关于重建的几点建议……………………………………………………………………………177   六 结论………………………………………………………………………………………………179                     第三篇 专  题 第十三章 可挽救性度量方法及其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185   一 引言………………………………………………………………………………………………185   二 可挽救性度量的概念与特征……………………………………………………………………186   三 地震救援中可挽救性度量的对象………………………………………………………………189   四 地震救援中的可挽救性度量模型………………………………………………………………191   五 结论………………………………………………………………………………………………192 第十四章 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重建研究……………………………………………………………194   一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的破坏情况 ……………………………………………194   二 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重建情况………………………………………………………………198   三 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重建面临的现实问题…………………………………………………200   四 进一步促进羌族文化保护与重建工作的对策建议……………………………………………204 第十五章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生态恢复重建的影响及对策……………………………………208   一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导致生态破坏十分严重………………………………………………208   二 次生地质灾害长期性决定生态恢复重建的长期性……………………………………………210   三 次生地质灾害影响条件下生态恢复重建对策思考……………………………………………211 第十六章 破解汶川地震生态挑战——以农业为例……………………………………………………213   一 震前四川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地位…………………………………………………………213   二 灾区农业生态面临严重挑战……………………………………………………………………214   三 重建灾区农业生态对策…………………………………………………………………………216 第十七章 应急捐赠管理的机理分析……………………………………………………………………221   一 应急捐赠的概念与内涵…………………………………………………………………………221   二 应急捐赠的四层次机理分析……………………………………………………………………222   三 完善应急捐赠的几个建议………………………………………………………………………227   四 结语………………………………………………………………………………………………230 第十八章 震后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应对…………………………………………………………………232   一 地震后灾害心理的表现…………………………………………………………………………233   二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235   三 结论………………………………………………………………………………………………241 第十九章 地震应急中的通信障碍问题及对策分析……………………………………………………243   一 引言………………………………………………………………………………………………243   二 通信网络可靠性技术分析………………………………………………………………………244   三 地震中的通信障碍问题分析……………………………………………………………………247   四 通信网络的改进建议及对策……………………………………………………………………250   五 结语………………………………………………………………………………………………253 第二十章 都江堰市震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调研报告……………………………………………………255   一 旅游业在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56   二 都江堰市旅游业在汶川地震中的受灾情况……………………………………………………257   三 都江堰市旅游业的震后恢复政策及措施………………………………………………………262   四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灾后逐步走向恢复…………………………………………………………266   五 对都江堰市旅游业恢复中发展的政策建议……………………………………………………270 附件一 2009年都江堰市游客问卷调查及商铺问卷调查数据分析……………………………………274 附件二 2010年都江堰市游客问卷调查及商铺问卷调查数据分析……………………………………293 后 记………………………………………………………………………………………………………307
个人分类: 书论|3979 次阅读|31 个评论
【机制的故事20】在分发救灾帐篷时怎么排队才可能有效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5-20 04:58
  汶川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管理方面的启示。   有一个分发帐篷时的排队故事深刻告诉了我们在应急状态下怎样管理才真正有效。   大家应该知道,帐篷一定属于重要的救灾物资,那么在汶川地震时,帐篷究竟重要到什么地步呢?可以这么说:它比吃饭穿衣还重要。因为地震的主震发生后,往往会有余震,且人们在主震过后早成惊弓之鸟,不可能继续住在原来的房子了,即便房子还没有倒塌。   但是,地震后的天气异象又是常见的,汶川震后很快就是大雨滂沱,你就可想而知帐篷究竟有多重要了吧!   问题:怎么分发帐篷?   一开始的时候,当帐篷到来前,管理人员会安排大家先排队,而且“老弱病残孕优先”。好,队排好了。   帐篷运到了,卸车了。你再看,队伍完全乱了,现场顿时不可收拾,你再大的嗓门喊也没用。   最后,一定是青壮年率先抢到帐篷,每次均如此。把负责人员给愁坏了——如何是好?   终于想到了一个妙招,告知大家帐篷到来后不再排队,但是,有管理人员在四周分散站好,而当大家抢完帐篷要离开的时候,让他们分别停住,问下你们家还有几口人,如果一个帐篷可以允许N个人使用,而你家只有M个人,则此时安排另外N-M个人跟你走,这个帐篷同时归属你们一起使用。   因为帐篷在手,人们的道德感重新回来了一部分,所以,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这样的合理要求,于是,每个帐篷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不排是排,排是不排。   排队这个维护秩序的基本机制在应急状态下往往是无用的,尤其涉及到关系睡觉安全这类最基本需要的时候,排队机制往往失效。   那么,如何达到我们的目的,或者说,我们管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排队本身不是目的,把帐篷分发得利用价值最大才是目标,认准这个目标去设计实施更好的管理机制,而不是硬性地按既定秩序排队,一定是聪明的管理者必然要面临的难题。   而经过了混乱,终于在帐篷分发问题上达到了有序,是教训,也是经验,值得我们记取。   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巨大地震后的救灾工作中,因为分发食品等的混乱状态难以遏制,每个人分到手里的食物过一会就可能不再属于你,可谓混乱不堪,因为政府维持秩序的人手明显不够,最后只好开始动用所谓的“私刑”,都无法遏制眼睛发绿的灾民。而所谓“私刑”,那就是如果谁在现场捣乱,由临时的行刑队立刻打死,或至少现揍不赊,绝不客气。   也就可见,秩序之为机制设计目标,真正实施时往往是血淋淋的啊。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3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钱复业的“HRT”法:忽悠到两千万元的地震预测术
热度 4 Amsel 2012-5-13 06:25
  【重发一下旧文“‘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原作于2009年2月)。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钱复业等人的事迹,属于慢热型的,他们不是汶川地震之后马上和耿庆国等人抢风头,却把文章先后发到了地震局《国际地震动态》和《中国科学D辑》上面。这是《中国科学》的一个大污点(1.登发政治化的文章;2.文章水平低劣;3.对比 《国际地震动态》和《中国科学D辑》版本,可发现明显的数据造假 )。和其他大师相比,他们成功得到了政府批款。他们这个独门功夫号称能预报四五千公里之外的地震,但是近两三年每次地震之后却连个马后炮都没有。可见“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另外“地震预测术”一词由寻正发明。   又注:“两千万”是2009年从发改委得到的批款,但是据2010年3月《瞭望》周刊报导,严谷良说因为地震局项目报告拿不上来,台站建设无法启动云云。】 “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远达4600公里的地震,作为一种地震预测术,应当称为“远距离地电法”。】   地震局内外的地震预报家们有一种癖好,动辄把本地监测到的“前兆异常”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进行“远距离预报”。这在外人看来,穿越时空,妙不可言,但说破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个观测台站的地震指标一年可以有几次乃至几十次异常,但是方圆一百公里没那么多破坏性地震可以对应,为了降低虚报率,只好满世界乱认地震。最近登上了《中国科学》的叫做“HRT波”法的地震预报方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财经网》报导,这种信号的台站坐镇云南,能够反映三四千公里开外的印度尼西亚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但是因为台网密度不够、没能具体预报汶川地震震中,相关文章登上了《中国科学》(注1)。《财经网》的报导同时披露,对于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这篇论文“可能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   翻看《中国科学》这篇文章,首先见到28个作者,名单之长、所在单位之多,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有两位公众人物比较扎眼,一位是被地震局外的预报家们拥立为地震预报旗帜的汪成民,另一位是曾支持“水变油”导致国家蒙受损失、屡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原副司长严谷良(注2)。有了这两位路线色彩鲜明的人物,再加上“地震特别是强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短临地震预报是可行的”这类高调的口号,这篇文章很有签名信的效果,再次生动地体现了“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承载着路线之争,业内人士即使对文章存疑,也未必会出面进行探讨。所以我们还是自行研究一下,看看这种方法是怎么报地震的,能不能指望它带来临震预报的突破。 一、所谓“HRT波”预测方法,从机理上看属于地电法衍生的“地震预测术”。   这种叫做“HRT波”的预测方法,其“远距离预测”的机理,由一些信号处理的形式包装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这篇文章,以及作者们2008年7月发表在地震局所办《国际地震动态》的、细节介绍更详细的一篇文章(注3),一步步进行分析其要点。   (1)作为地电法的衍生方法,这种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孔隙度变化以及应变可以导致岩石电阻率发生变化”。   这一思路可能借鉴了石油物探方法。不过,石油物探中岩石孔隙度随空间的变化远远大于所谓“孕震”过程中岩石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前者变化范围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幅度很大,即使如此,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发现,由电阻率来推测出的孔隙度与实际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而地震之前,应力变化导致的岩石孔隙度变化极为微小(例如,5公里深度下的砂岩,即使所受应力增加20%,孔隙度的缩小不超过百分之一,注4),相应的电阻率改变也非常微小。所以,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在机理上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地电法用来预报地震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注5)。   (2)这种方法认为“地电阻率能够反映‘固体潮’”。   理论上,固体潮能够引起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孔隙变化和电阻率变化。但是如上所述,这种效应非常微弱。文献中只见到钱复业、赵玉林等人的独家观察,早在1990年就已发表(注6),而未见其他报导。固体潮中的半日潮远比半月潮清晰,在作者们公布的1976年昌黎台地电阻率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半日潮的变化,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红格台记录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种地电阻率和半日潮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与其说是来自地层岩石孔隙度的变化,倒不如说更可能来自半日潮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3)这种方法进一步认为,在即将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震源岩石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因而地电阻率的“潮汐力波” 的“波形”将发生变化。   这一步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地电法”的包装,其存在的问题和传统的地电法相同:一方面由于地表人类和自然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震源深处的应力变化未必能造成浅处地电阻率的变化,所以,靠地电阻率的异常来预报地震,虚报率和漏报率非常高。   (4)这种方法的“突破”是,观测台站对本地的固体潮的观测,能够检测到几千公里外的震源异常。   这一步最缺乏根据。如上所述,即使地电阻率的波动真的能够反映固体潮,这种波动也无非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某一地点的引力周期变化造成的“受迫振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递的“潮汐力波”,所以,所谓的“潮汐力波”能够行程几千公里、不衰减、不受干扰地对遥远地区的震源进行“探伤”,纯粹是一种臆想。试想一下,一个小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只能在当地台网测出,而“蕴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变化远远小于一次小震,怎么可能被几千公里之外的台站检测出来?这并非是用了“黑箱”一词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至此,所谓“HRT波”法只能确定为一种“地震预测术”——采用机理上或者统计上与地震无关的现象来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HRT”法预报地震,依靠的仍然是经验法。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到,“HRT”法预报地震,机理并不成立,只能起到巧妙包装的效果。所以,在预报地震的时候,“HRT”法依然只能针对地电阻率记录进行经验预报,如同老中医把脉,“HRT”法只靠一根地电阻率曲线,就要预报出远至四千公里的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间”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的记录图上目测出适当的“峰”或者“谷”——何为适当,怕是只有观测者自己心里有数——叫做“潮汐力共振波(RT)”,这种“波”出现之后的一天到数天为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的判断方法是,把“潮汐力共振波”相邻的两个“波”的时差乘上“每小时207公里”这一“经验波速”,得到的就是震中距离。而这个“每小时207公里”的波速,是他们根据几次地震拟合的,包括4684公里之外的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2903公里之外的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2876公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地震等。   “震级”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记录图上,量出上述“RT波”的“衰变时间”,叫做“断层系统固有周期”,以分钟为单位,然后根据经验公式“震级=衰变时间的对数×4.14-1.486”,得到震级。   根据作者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版本,上述两个经验公式都是2007年拟合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地震发生之后,回头到沟壑累累的地电阻率记录图上去寻找接近趋势线的点,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拿这样的趋势线去预报未来的地震,难度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三、《中国科学》发表的文章曲解、隐瞒数据。   由于这种“远距离地电法”机理上说不过去,实践上靠的又是经验公式,所以很难碰上成功的预报。这些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为了造成这种方法可以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印象,对数据进行了曲解甚至隐瞒。   首先,论文中所谓“根据震前短临前兆分析(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结果与实发地震的参数基本一致”,实际都是事后拟合的结果,而不是震前分析。例如,作者们把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作为其“预测”与“实发”一致的案例;而据《财经网》一文介绍,“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其次,拟合图上的数据不完整。在他们覆盖的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一些大地震并没有反映在拟合图上,比如2008年3月的和田7.2级地震(和田到他们的观测站距离为2200公里)。不知道这是“漏报”,还是由于数据点不能落在拟合曲线上?这一工作开始于2004年,短短几年就有过一些虚报事件(《财经》杂志采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而作者们回避了以往的虚报漏报情况,如何说明这种预测法将取得突破?   最明显的是,这篇文章笨拙地回避观测站到汶川的距离。512地震造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地下多个点顺次破裂,形成多个宏观震中,而最强的、最先的震中是在汶川。此文作者声称震前预报“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为了凑这个“600到800公里的环带”,这篇文章只提北川到红格站的距离(640公里),而讳言汶川到红格的距离(大约510公里)。如果对这样明显的信息都遮遮掩掩,作者们的其他工作,即选取波形、拟合公式这样有相当主观性的工作,又如何让人相信呢?   汶川地震之后,预报家们屡次试图说服人们“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但是那些不堪一击的论证,却应了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的话,搞地震预报的人不知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所以预报家们越高调,让人越觉得地震预报不靠谱。最后要感谢一下《中国科学》,再次检验了一把中国地震学界的现状:上次刊登“占星报地震”的论文是刊登在“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上面,作者是天文台的、审稿人也很可能不是地震专家,难免不具有代表性;而这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震预测术”的论文直接刊载在更加权威的 “D辑:地球科学”上面,让我们见识到了审稿人和诸位院士的水平,大概只要一套上“孕震机理”,什么文章都能放过。 注: (1)《财经》杂志李虎军,“汶川地震前兆之谜”(2009年1月29日);《中国科学》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刊登于2009年第1期,作者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张洪魁、李世愚、李绍坤、严谷良、汪成民、孙振凯、张东宁、卢军、张平、杨国军、孙加林、郭纯生、唐宇雄、徐建明、夏坤涛、鞠航、殷邦红、黎明、杨东生、起卫罗、和泰名、关华平、赵玉林。 据《财经网》介绍,这种方法的技术骨干是赵玉林、钱复业、赵璧如一家三口。虽然赵、钱等人乐于在文章中加挂多个作者,但是把作者名单拉长到20多人,这还是头一遭。例如,《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第8期他们把云南前兆事后对应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那篇文章,作者为11人;而这篇《中国科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先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当时作者达到20人。严谷良、汪成民等人则是在发表到《中国科学》的时候再次添加进去的。 (2)严谷良支持水变油、支持伪科学组织“天地生人”的事迹见“何祚庥、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及“废‘伪科学’,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坚决说不”等文,以及《新语丝》“天地生人专辑”的其他多篇文章。 (3)《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汶川Ms8.0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动(潮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前兆”,作者名单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李世愚、孙振凯、张东宁、张洪魁、卢军、李绍坤、郭纯生、夏坤寿、徐建明、鞠航、黎明、和泰名、唐宇雄、张平、赵玉林。 (4)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4期。另外J. P. Morris等也有类似的结果: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VOL. 108, NO. B10, 2485. (5)地电在地震局台网监测指标中,漏报率在78%,临震预报的虚报率大于99%;另外,2004年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最终到来时,测量地电的装置在震前并未测到异常信号。 (6)钱复业、赵玉林等人发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杂志1990年62卷的论文:A model of an impending-earthquake precursor of geoelectricity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s。
个人分类: 地震|11751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预测”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害学》论文
Amsel 2012-5-12 23:30
  这已经是一桩旧案,四年前的这一周,立马得到炒作的有两个预测(或者预报),一个是耿庆国的“磁暴法”,另一个就是《灾害学》这篇“可公度”法。明确地说,这两者都是机理无依据、统计不相关的伪科学方法。 《灾害学》那篇文章当时新语丝上有多篇分析文章,以网友zeroyear写的最好,他写了三篇,附于此: 浅析据说成功预测了川滇大地震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 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作者:zeroyear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触目惊心。在支援救灾的同时,认为政府部门和官方地震专家事前漠视预报的流言也满天飞。迷信地震可以准确预报的人们很快就提到了一篇据说预测了2008年川滇地区有大地震的论文。对这般准确的预测水准,某大学里也颇有学生佩服并乐于传播之。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忍不住好奇,于是斗胆拿来欣赏了一番。   论文标题: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期刊:灾害学 Vol.21 No.3 Sep. 2006   作者:龙小霞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我不敢说该论文毫无价值(我此文若有不当也尽请批评指正),但我读后第一感觉就是这论文的技术含量也太低了点!图和表已经占了不少篇幅,而加上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的全文也不到4页,竟然还要大凑字数,把表中已经有的数据在文字中又全部再写一遍!比如,论文中表1已经列得清清楚楚,却又用了一段把该表中37次地震记录的25个年份重写一遍(按同一年只记一次的方式),甚至在后面的“三元可公度法预测”、“四元可公度法预测”和“五元可公度法预测”这三节,又不厌其烦地写了三番一模一样的X1=1913;X2=1917;...,一直写到 X25=1996。瞧这篇幅占得!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发表于2006年的论文就是把川滇地区20世纪以来大于等于6.7级的地震找出来用等差数列和所谓可公度法进行分析。姑且相信作者的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方法是全面可靠和严谨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怎么玩等差数列:   在25个年份中,作者发现其中的15个年份的间隔符合4列公差为19的近似(因为其中有3个数据需要用正负1修正,即将1913加1修正为1914,1923减1修正为1922,1950加1修正为1951)等差数列排列规则,每列4个,最后一列的最后一项即为预测值2008年。如下:   数列1 1913 1933 1952 1971   数列2 1917 1936 1955 1974   数列3 1923 1941 1960 1979   数列4 1950 1970 1989 2008   让我来把这37个年份和每年对应的地震次数也列出如下,其中带   1917 1   1925 2   1933 1   1941 2   1952 1   1960 1   1971 1   1976 6   1979 1   1995 1   1996 1   可见同年地震的次数多少是不在作者考虑之列的,比如,有6次地震的1976年不符合这个修正过的数列。   作者玩完等差数列后,接着“升华”到所谓“可公度法”。让我们来看看论文中的所谓“可公度法”究竟又是在拿这25个年份搞什么名堂:   所谓三元可公度法:   取其中4个年份为1组,统计出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的情况,作者发现至少有75组符合(其中与这25个年份的每一个相关的至少分别有3组)   所谓四元可公度法:   取其中4个年份为1组,统计出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再加上12的情况,作者发现一共有4组符合   所谓五元可公度法:   取其中5个年份为1组,统计出某3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再加上 2008的情况,作者发现一共有6组符合   于是,论文的预测是这样的:   三元的预测:   如果预测2007年有地震,把2007纳入,则与2007相关的符合上述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的有2组   如果预测2008年有地震,把2008纳入,则与2008相关的符合上述某2个年份相加等于另外2个年份相加的有3组   四元的预测:   1996加上12等于2008,于是就2008   五元的预测:   因为上述已经用了2008来分析,于是直接2008   然后作者说道,总结上述等差数列、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法计算预测,“2007年和2008年的灾害信号比较强,尤其是2008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   原来2008是这么预测出来的!相信大家都看明白这算什么名堂了吧。如果我是审稿人,我至少会问下面这些问题要求作者加以说明和补充:   1,6.7是个魔数吗?为什么刚好取这个数来统计?当然,也许这是专业上常用的关键级数吧,恕我这个外行不懂,但我还是可以问问,如果取诸如6.6或者 6.8,分析出来的结果又会如何变动?尤其要问的是,这个数的变动对公差为19的那个近似等差数列有何影响?   2,四元计算中的12是个魔数?为什么要取这个数?不能是别的数了吗?如果取诸如10或者15,分析出来情况又是如何?   3,同样地,五元计算中的2008是个魔数?对2007的预测依据只限于三元计算吗?   4,如果地震数据的单位精确到月而不是年,分析结果会怎样?如果把数据再往前推到包括19世纪(如果有可靠数据可查的话),或者往前推五十年,整个分析结果如何变化?   5,按这个“模型”,要怎样才能认为2008年会没有地震?   其实作者还算“厚道”,在最后的“结论与建议”中,没有吹嘘其预测能力,提到的基本全都是预防和监测的重要性。这或许是作者不自信,或许是为了凑更多篇幅,或许作者正是要强调这些“废话”。这些“废话”写在论文里是垃圾,但对政府机构,则是永远不可麻木对待的警钟,如今这可能将以十万计的生命代价不就在眼前吗?同时,对那些迷信地震已经可以准确预报的人们,不恰恰也就是反驳吗?引述如下:   从以上所进行的推算与预测结果看,在2008年左右,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 6.7级强烈地震。为了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活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预防措施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强针对性专题研究,确定重点防震区域,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2)加强抗震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加强抗震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坚决做好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农村的防震抗震能力。   (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系统指挥建设,明确紧急救援队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避震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4)广泛宣传动员,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川滇地区的破坏性地震以往主要集中于农村,而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经济滞后等原因又导致农村民居普遍抗震性能差,因此,应该加强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把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抗震能力。   (5)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川滇地区断裂多,地域广,地震灾害频发。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确定地震规律及确切的发生地点仍然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应采用切实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 (XYS20080514) 链接时请用: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18.txt 再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zeroyear   关于《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网友们已经纷纷指出其假设的灾害的可预测的周期性根本不存在,也举了些反例说明:符合其所谓可公度特性的年份未必发生地震,不符合的也未必不震。这个显然连历史都“预测”很不准的“模型”,还敢拿来预测未来?但是,这论文似乎还就是会给人们留了这样一个印象:也许其假设是很不可靠的,甚至完全荒唐,但若不强求其都能测准,并允许其适当测漏,那总算也是有其一套粗略理论的。这么一来,举些反例虽然能够简单地推翻其预测,却难免让人以为反例的数量也可能是很有限的,论文中的数字游戏多少还有些神秘色彩未被揭开。因此,我就趁周末时间想找找更多的反例,来彻底弄弄明白这里的所谓可公度方法究竟价值何在,算是再抬举它一次。好在这个文章实在与地震专业无关,其所谓推理也只需用初等数学知识就能对付,验证起来其实毫不费力。下面让我们先直奔其“精髓”:   作者在2.1节的“三元可公度法预测”中浩浩荡荡地列出75个组合(其中有不少重复的)之后称道,“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的年份一致,且每一个结果都能写出三组以上的三元可公度式子,由此说明,川滇地区的强震表现出了极好的可公度特性。”我不知道所谓可公度特性的好坏究竟是怎么衡量的,但是作者既然认为若每一个结果都能写得出三组以上的式子那就能算是“极好”了,因此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三组足以说明问题。有道是,三就是多嘛!然后,作者列举出分别与2007和2008相关的几个组合以说明预测2007和2008的合理性,其中与2007相关的2组,与2008相关的3组,与2007相关的这2组后面还诡异地跟了1组本该是与2006相关的组合。这就更让我以为能举出3组与2008相关的就已经很说明2008的问题了。相比起来,与2007相关的似乎只能举出2组,那个与2006相关的大概就是用来近似给2007凑数的,这样似乎也就体现出了2007的“灾难信号”比2008的弱。再接下来,作者在第2.2节的“四元可公度法预测”中列了4个组合以说明12是个神奇的数字,最后又在第2.3节的“五元可公度法预测”中列出了与2008相关的6个组合。   初看此文时,这让我感觉能列出6个组合简直就该是很罕见的情况了。也许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玩障眼法的意图,而只是有些笔误和有些解释不足,但是我的确有这种被误导的感觉。而相比其文字,作者给出的数据显得如此洋洋洒洒,一下子还真容易让人以为这大震年号之间确有玄机。现在就让我们也用颇占篇幅的数据,用三个表格来彻底揭了这所谓可公度方法预测地震的唬人之皮。   一、无关痛痒的“三组以上”   不管真正的“三元可公度法”是个什么东西,作者在论文中无非就是用了 Y1=Y3+Y4-Y2这样一个式子(Y即YEAR。不妨将25或者26个年号作为一个数列或者集合,Y1、Y2、Y3、Y4表示其中任意四个年号),这就等价于Y1+Y2=Y3+Y4,即:要求两个年号相加之和等于另外两个年号相加之和。如果不动手亲自算一算,我们直观上恐怕不大知道满足这个要求的组合数到底会是在哪个数量级,由于作者只列三个,这就难免让人以为能找出十个恐怕也不容易。但果然是不算不知道!其实与这25或者26个年号的每一个相关的组合数均是大大地超过三个的。比如,在25个年号的数列中,与Y1=X1=1937相关的就有如下组合(其中的数字为序号):   由于作者采用的数据从1913始到1996年止,这跨度为83年的25个年号之间,至多隔7年就会发生大地震,那么我们不妨按照论文发表的时间,朝前后各推10年,看看1996年(即X25)后的这20年的任何一年若大震,则取这年为X26,形成的每一种由26个年号构成的数列的所谓可公度特性究竟会有多大差别,由此来看看作者慧眼识出来的这个2008究竟有多么特别。下表即列出这26个年号的数据,最后一行的0000年号随列号变动,列号97至16即表示1997至2016这20年,前25行表示与这25个年号中的每一个相关的组合数,最后一行则表示与所在列对应的年号相关的组合数。比如,与2008相关的组合有42个,对应的意思是:如果预测 1996之后直到2008年才发生地震,那么取X26=2008后整个数列的所谓可公度特性就体现在08这一列。从这些都远远地大于三的数字里面,作者究竟是怎么看出平淡无奇的2007和2008的“灾害信号”比较强的! 表一: 0000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13 30 30 35 31 31 33 29 31 31 31 31 33 33 31 31 31 31 30 31 33 1917 41 43 40 42 41 41 41 43 43 41 41 41 41 40 41 43 41 44 39 40 1923 43 46 46 43 44 44 43 42 44 46 43 46 41 42 42 40 44 44 43 42 1925 44 41 40 41 41 39 41 43 40 43 39 40 39 37 41 41 40 39 39 41 1933 53 55 51 50 51 48 53 54 53 51 50 53 49 52 53 51 51 51 52 52 1936 52 53 52 55 54 54 51 52 53 50 55 55 52 52 53 53 52 53 52 51 1941 60 57 57 59 55 58 59 58 58 57 58 56 57 55 56 56 56 58 55 55 1942 59 61 61 57 61 61 58 60 61 60 59 60 57 58 56 57 61 59 57 56 1948 55 57 57 56 59 60 56 58 55 55 58 56 54 55 57 56 54 57 54 54 1950 57 57 53 54 53 52 54 55 55 55 52 52 53 53 51 54 54 52 52 53 1952 61 62 62 62 57 58 61 58 60 61 59 61 58 60 59 58 58 59 60 59 1955 55 57 55 59 58 58 58 55 56 55 56 58 58 56 58 56 56 57 56 54 1960 64 64 63 65 62 63 63 61 63 64 64 65 62 62 61 60 62 64 61 63 1967 54 57 56 57 56 60 55 58 57 54 57 55 53 57 52 54 55 56 56 53 1970 57 57 61 55 57 55 55 55 58 54 58 56 54 56 54 53 56 55 54 55 1971 62 62 62 63 57 60 59 60 60 62 57 61 59 58 60 59 59 60 57 58 1973 57 56 55 53 55 58 52 55 51 53 53 55 51 55 56 53 53 52 51 53 1974 51 51 52 50 50 51 55 47 50 47 48 49 52 49 52 49 48 50 47 47 1976 54 56 55 55 58 53 53 53 57 51 55 54 54 52 54 51 55 54 53 53 1979 59 64 55 58 58 57 57 60 59 56 57 59 54 56 55 57 56 58 54 57 1981 54 52 53 58 50 53 55 53 53 54 51 51 52 55 49 51 50 50 51 53 1988 45 47 44 45 44 45 46 47 44 45 51 43 45 46 45 46 47 45 44 44 1989 58 55 56 54 56 54 56 55 56 55 55 60 53 56 55 55 56 57 55 54 1995 50 51 48 50 50 51 53 49 51 48 50 48 49 50 50 49 50 54 47 49 1996 41 43 44 41 43 44 44 45 42 44 41 43 41 43 42 44 41 43 48 39 0000 44 50 43 43 39 42 41 41 42 36 38 42 29 34 33 31 34 39 28 28 二、莫名其妙的“周期”   论文中的“四元可公度法”不过就是将其“三元可公度法”的Y1+Y2=Y3+Y4替换成Y1+Y2=Y3+Y4+12,我们不妨再扩展一步,即用Y1+Y2=Y3+Y4+T来衡量。下表第一行,即1996那行,表示没有预测时,即只有25个年号,取各个T值所对应的所有不重复的组合数(所谓重复的组合即如,Y1=Y3+Y4+T-Y2是与Y1相关的,但同时也是与Y2相关的,即满足Y2=Y3+Y4+T-Y1。若T=0,则这还同时是与Y3和Y4相关的),其它行则表示预测了对应的年发生地震后的“可公度特性”。该表的第1列为年号,第2列至第13列依次表示T取0,2,5,8,10,12,15,19,25, 30,40,50(这里填充的数字0是为了文字排版的对齐。注意,若取T=0,实质就退化为所谓“三元可公度法”,所以T=0对应的列的每一项,即是表一的某一列的总和再减去其中重复组合数的结果)。比如,若预测1996年之后直到2008年发生地震,那么取X26=2008来计算,得到所有满足Y1+Y2=Y3+Y4+12的不重复的组合数为625个(论文中列出了其中的区区4个组合)。从这些数字里面,作者又是为何偏偏就选择了T=12? 表二: 0000 000 002 005 008 010 012 015 019 025 030 040 050 1996 296 584 574 532 577 562 554 492 506 524 429 392 1997 340 671 665 624 667 642 638 576 583 600 509 458 1998 346 664 663 619 660 653 643 572 580 602 508 455 1999 339 667 658 616 656 647 646 577 581 604 498 463 2000 339 676 660 623 662 634 633 567 578 596 497 450 2001 335 668 647 609 656 646 639 571 579 595 501 463 2002 338 668 656 609 657 652 633 572 591 597 510 459 2003 337 665 666 609 659 636 624 566 580 594 505 454 2004 337 662 646 600 659 639 629 565 577 588 504 463 2005 338 663 651 610 649 637 631 576 581 593 501 450 2006 332 667 646 621 642 634 625 563 572 591 501 455 2007 334 655 647 603 648 631 624 555 576 598 489 463 2008 338 654 649 603 656 625 624 565 579 591 495 464 2009 325 655 654 598 645 631 624 561 575 588 500 454 2010 330 657 644 603 646 633 617 556 573 587 489 457 2011 329 647 638 598 641 627 613 560 579 584 491 457 2012 327 657 639 599 640 632 621 556 570 591 494 461 2013 330 645 645 599 640 620 622 552 558 592 486 456 2014 335 643 628 589 645 626 615 554 567 587 482 459 2015 324 645 634 592 638 626 616 545 564 583 486 456 2016 324 652 632 601 635 621 609 552 562 589 483 458 三、“元数”高了反而暴露出自相矛盾   论文中的“五元可公度法”不过就是将“三元”的扩展成用 Y1+Y2+Y3=Y4+Y5+Y6来衡量。下面的表三就是与“三元”对应的那个表一的“五元”版,考虑到帖子的宽度有限,拆分成A和B两部分列出如下: 表三A: 0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913 2719 2712 2677 2694 2711 2685 2702 2694 2680 2678 1917 2789 2758 2793 2753 2764 2766 2746 2731 2727 2742 1923 3020 2984 2990 3002 2994 2982 2975 2989 2974 2940 1925 3073 3059 3071 3064 3052 3073 3045 3000 3037 3026 1933 3220 3187 3216 3210 3194 3215 3162 3148 3157 3158 1936 3304 3281 3288 3256 3261 3246 3258 3241 3231 3235 1941 3327 3333 3336 3297 3333 3292 3275 3268 3274 3268 1942 3352 3322 3322 3327 3294 3285 3303 3277 3262 3265 1948 3414 3404 3406 3377 3384 3350 3362 3347 3356 3345 1950 3478 3440 3466 3472 3451 3443 3447 3407 3388 3403 1952 3453 3417 3418 3413 3444 3425 3382 3401 3385 3361 1955 3501 3482 3500 3453 3451 3443 3431 3429 3432 3410 1960 3446 3438 3442 3417 3434 3406 3394 3403 3387 3360 1967 3517 3480 3502 3450 3473 3430 3437 3417 3427 3431 1970 3480 3461 3436 3460 3454 3470 3437 3437 3407 3425 1971 3416 3393 3390 3371 3419 3385 3401 3359 3366 3339 1973 3435 3421 3452 3446 3439 3402 3428 3393 3430 3400 1974 3452 3448 3440 3451 3455 3424 3387 3437 3412 3418 1976 3407 3385 3393 3373 3354 3388 3371 3344 3329 3357 1979 3343 3270 3358 3315 3314 3308 3294 3265 3283 3290 1981 3335 3305 3302 3259 3300 3260 3273 3253 3242 3256 1988 3226 3203 3215 3190 3223 3176 3167 3171 3165 3171 1989 3106 3143 3135 3133 3107 3132 3094 3100 3101 3091 1995 2998 2979 3012 2975 2981 2959 2927 2972 2964 2975 1996 3018 3009 2994 3006 2998 2979 2956 2951 2988 2980 0000 2993 2890 2938 2860 2884 2812 2758 2714 2708 2692 表三B: 00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1913 2681 2649 2657 2669 2653 2659 2643 2660 2657 2615 1917 2733 2734 2728 2732 2728 2689 2702 2680 2708 2704 1923 2958 2941 2969 2949 2946 2953 2915 2915 2912 2915 1925 3033 3006 3025 3032 2984 2989 2977 2966 2986 2972 1933 3151 3121 3153 3119 3100 3104 3091 3079 3080 3064 1936 3176 3184 3206 3190 3182 3164 3157 3137 3147 3146 1941 3248 3250 3248 3247 3230 3218 3213 3169 3204 3191 1942 3246 3243 3258 3238 3259 3224 3173 3188 3203 3198 1948 3300 3307 3340 3316 3283 3301 3271 3240 3267 3241 1950 3406 3380 3386 3379 3362 3344 3329 3318 3330 3323 1952 3359 3343 3357 3323 3319 3320 3311 3287 3275 3279 1955 3399 3373 3374 3376 3361 3346 3343 3297 3318 3315 1960 3350 3342 3352 3336 3335 3336 3307 3282 3301 3273 1967 3404 3407 3416 3374 3415 3394 3343 3326 3338 3328 1970 3378 3395 3409 3365 3389 3370 3334 3343 3353 3316 1971 3367 3312 3334 3329 3293 3311 3288 3261 3298 3277 1973 3386 3361 3398 3337 3345 3344 3320 3325 3320 3307 1974 3389 3375 3369 3376 3351 3353 3345 3302 3341 3316 1976 3323 3330 3321 3310 3301 3307 3261 3253 3282 3252 1979 3266 3251 3286 3253 3269 3231 3225 3198 3240 3188 1981 3254 3226 3246 3204 3227 3232 3231 3172 3196 3179 1988 3104 3139 3148 3119 3113 3108 3093 3086 3116 3086 1989 3075 3025 3077 3048 3056 3044 3024 3008 3028 3016 1995 2944 2972 2944 2925 2934 2930 2909 2866 2927 2897 1996 2989 2943 2988 2943 2944 2948 2939 2916 2877 2936 0000 2611 2549 2625 2525 2503 2471 2376 2282 2368 2294   乍一看可能感觉这些数据都实在大得出乎意料,对此作者怎么会只列出6个组合来说明问题呢!是不是我搞错了?为了直观起见,不妨再占些篇幅列出一个例子的小部分清单。比如,如果固定Y2,取Y2=X2=1917,那么满足要求的与 Y1=X1=1913相关的组合就已有如下的如此之多(第一列 1913+1917+1960=5790 1923+1925+1942=5790 1913+1917+1967=5797 1923+1933+1941=5797 1913+1917+1970=5800 1923+1925+1952=5800 1913+1917+1970=5800 1923+1936+1941=5800 1913+1917+1970=5800 1925+1933+1942=5800 1913+1917+1971=5801 1923+1936+1942=5801 1913+1917+1973=5803 1923+1925+1955=5803 1913+1917+1973=5803 1925+1936+1942=5803 1913+1917+1974=5804 1923+1933+1948=5804 1913+1917+1976=5806 1923+1933+1950=5806 1913+1917+1976=5806 1923+1941+1942=5806 1913+1917+1976=5806 1925+1933+1948=5806 1913+1917+1979=5809 1923+1936+1950=5809 1913+1917+1979=5809 1925+1936+1948=5809 1913+1917+1981=5811 1923+1933+1955=5811 1913+1917+1981=5811 1923+1936+1952=5811 1913+1917+1981=5811 1925+1936+1950=5811 1913+1917+1981=5811 1933+1936+1942=5811 1913+1917+1988=5818 1923+1925+1970=5818 1913+1917+1988=5818 1925+1933+1960=5818 1913+1917+1988=5818 1925+1941+1952=5818 1913+1917+1989=5819 1923+1925+1971=5819 1913+1917+1989=5819 1923+1936+1960=5819 1913+1917+1989=5819 1923+1941+1955=5819 1913+1917+1989=5819 1925+1942+1952=5819 1913+1917+1989=5819 1933+1936+1950=5819 1913+1917+1989=5819 1936+1941+1942=5819 1913+1917+1995=5825 1923+1942+1960=5825 1913+1917+1995=5825 1923+1950+1952=5825 1913+1917+1995=5825 1925+1933+1967=5825 1913+1917+1995=5825 1925+1948+1952=5825 1913+1917+1995=5825 1933+1942+1950=5825 1913+1917+1995=5825 1936+1941+1948=5825 1913+1917+1996=5826 1923+1933+1970=5826 1913+1917+1996=5826 1923+1936+1967=5826 1913+1917+1996=5826 1923+1948+1955=5826 1913+1917+1996=5826 1925+1941+1960=5826 1913+1917+1996=5826 1933+1941+1952=5826 1913+1917+1996=5826 1936+1942+1948=5826   如果我给出的数据无误,那么由表三B可见,论文中列举的仅仅是与2008相关的2549个组合中的区区6个,而被作者认为“灾害信号”较之为弱从而根本没有在文中列出示例组合的2007所相关的组合数却是较之更大的2611个。总体上 2007那列的数据也并不比2008那列的小。茫茫然全部都是这么大的组合数,不管预测哪一年会地震,所谓可公度特性难道不都是极其极其极其的“极好”吗?   通过如上三个表的数据,我们容易发现其中的微弱规律也不过是来自年号的奇偶间隔,以及距边界年号(即1913、1996和2016)的距离,这是数列本身的特点,与地震发生与否何干?就算灾害的可预测的周期性是存在的,恐怕用这么个“可公度方法”也是根本无法将之找出来的。玩弄数字游戏的作者(们),如网友们所言,估计就是事先认定了2008,再手工尝试着找出相关的一些组合列出来唬唬人,很可能竟然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程序都根本没有去用,就如此无知无畏地“计算”出2008年的“灾害信号”尤其强! (XYS20080518) 关于分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的补充   zeroyear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写了两个帖子,即《浅析据说成功预测了川滇大地震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和《再析《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今日偶然浏览到有网人反驳我的帖子,指责我根本上就误解了可公度方法。由于我的帖子本就不针对所谓真正的(翁文波的)“可公度方法”,只针对那篇《基于》中所用的所谓可公度方法,而且“误解”的也实在不只我一人,可见,问题恐怕只在于《基于》有没有把要告诉读者的“可公度方法”表述清楚。   当时我读到《基于》中“翁文波院士首先将可公度性预测方法应用到了预测科学中来,...”时,看到此句标注的参考文献条目是 ,但当我翻到末页查看参考文献时,发现条目 后面竟然就是 ,我以为是写漏了,既然如此粗糙,我也就没有了顺藤摸瓜的兴致。今天再细看才发现,条目 原来是被缩并到条目 中了,这是《灾害学》期刊排版所致的问题。我今天浏览了参考文献 ,即《预测论基础》的相关章节后发现,二元可公度性,除了满足Ya+Yb=Yc+Yd,其下标至少还要满足a+b=c+d。但《基于》所罗列的数据,虽满足此约束,但下标排列的顺序随意,关于下标的约束又根本无只言片语的说明。   无论如何,我的帖子确实引起了某种程度的误导。因此,我接受此网人的批评,我就此问题向论文作者和新语丝读者致歉。但我对《基于》的总体评价保持不变。因为,虽然下标约束的引入使得满足要求的组合数锐减(我的《再析》的数据作废),但问题的本质却都没有变。第一,周期若不取12,照样都有不少的组合数,12的特殊性在哪里?对此,《基于》根本就没有表述;第二,关于二元和多元可公度预测出2007和2008而不是其他之依据,《基于》也根本没有表述。我的本帖不再罗列大量数据,只以二元可公度为例更正《再析》中的部分数据,并再一次质疑《基于》(若有具体的指教,请不妨到读者网博客中留言,比如 Amsel的博客)。   在由X1至X25构成的数列中,与每一个年号相关的符合要求的组合数如下(由此基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三组以上”了,因为这里最少的组合数是三):   01 1913 03   02 1917 06   03 1923 13   04 1925 12   05 1933 13   06 1936 07   07 1941 13   08 1942 17   09 1948 15   10 1950 19   11 1952 18   12 1955 14   13 1960 12   14 1967 08   15 1970 10   16 1971 14   17 1973 13   18 1974 17   19 1976 16   20 1979 13   21 1981 13   22 1988 09   23 1989 15   24 1995 14   25 1996 08   在加入X26构成的数列中,X26取1997至2008时,与X26相关的组合数如下:   26 1997 05   26 1998 18   26 1999 14   26 2000 12   26 2001 11   26 2002 07   26 2003 14   26 2004 13   26 2005 11   26 2006 03   26 2007 07   26 2008 05   在作者加入了两项,即X26=2007,X27=2008构成的数列中,与2007和2008相关的组合数如下:   26 2007 12   27 2008 13   这些数字都不大了,可是这里面究竟能有什么判断震不震的依据呢?1997至 2008都是“三组以上”啊,难道不是大于三就“极好”吗?难道不是按照组合数的多少吗?请问假如作者是在1997年投论文,依据此二元可公度,该做何预测?莫非只能到了2006年才能以此来预测出2007和2008? (XYS20080813) 链接时请用: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498.txt
个人分类: 地震|3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2008年汶川地震与《灾害学》上发表的论文想起的
热度 3 vcitym 2012-5-12 23:23
今天是汶川地震4周年。 陈安博主发文“2008年汶川地震与《灾害学》上发表的那篇著名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69896.html ,从一个视角报告一些事情。 我想说的事情是,面对这样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事件,人们只是在事件发生时短时聚焦其上。而事后却没有“亡羊补牢”。如何亡羊补牢?这是今天我想说的话题。 目前全球每年发表文章数量超过1000万篇以上,中国CNKI中2011年也有500多万篇。在这些众多的文章中,一方面很多人觉得这些文章没有价值,一方面却没有人真正去挖掘过这些文字中的矿藏(有人在挖,但针对性不足),还有一方面就是一旦发现了有价值的文章,却觉得那些只是偶然。如此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方面: 1、知识的应用与决策的脱节 中国的决策机制一般是由管理部门提出并执行和发布。这样,很多知识的积淀根本进不到管理者的视野。知识生产者与决策者之间是两条交集很少的面域。知识生产者生产知识可能是为了职称,为了项目,为了获奖,或者为了其他考核的需要。决策者则跟多喜欢那些直接拿来可用的“决策支持”材料,对学术气很浓的知识不感兴趣。决策者可能觉得自己也是专家,也可以请“有关”专家来依据经验或知识辅助,最后形成决策结果。中国的这种机制导致文章知识不被认可或采用。 2、习惯于“拍脑袋”而不相信文章 中国决策文化是“领导文化”,也就是更多时候形成决策是由领导做出,所谓的“领导拍板”。也有依据知识的,但不是依据文章知识,主要依据专家知识。拍脑袋机制排斥利用文章知识。文章知识由此变成鸡肋。 3、文章知识被妖魔化(垃圾论文、抄袭、剽窃、给钱就发等),当然文章本身也不争气! 如果有一天,研究者生产的文章知识与决策者依据的知识能够有更多的交集,那么象《灾害性》上关于地震预测的文章的命运就不会如此了。
个人分类: 杂谈|40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蒋劲松的博文大长了我的志气
热度 6 Amsel 2012-5-12 13:16
  所以出于地学研究者的科学道义,继续把科学网地震和地震预报方面的民科列一下,也顺便纪念一下汶川地震四周年:   廖永岩( 代表作“冰川和地球”; 好像好久不写了;另见地震局周永胜博士对他的评价)   杨学祥( 原因见我写的“天文因素预报不了地震” )   陈辉(这位好像是我们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行,下次面见的时候恕罪)   岳中琦( 代表观点:“地下天然气爆炸导致汶川地震”; 另见嵇少丞教授对他观点的评价)   可能列的不全?   另外秦四清研究员不能入列,观点不论,毕竟是在积累自己的数据,观察几年再说。
个人分类: 地震|4047 次阅读|9 个评论
汶川地震大灾难与重力:一个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QuentinYue 2012-5-12 12:10
汶川地震大灾难与重力:一个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岳中琦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 28 分,位于四川龙门山中北部的汶川 - 北川 - 青川发生了地震大灾难。今天是四周年地震大灾难纪念日! 再过 2 小时 26 分,大灾难爆发的 100 多秒钟持时就要来临了!霎那时,山崩地裂,飞石翻滚,天昏地暗,建筑物轰然倒下。瞬间,在重灾区 6.5 万平方千米土地上, 69277 人遇难, 374743 人受伤, 17923 人失踪,众多建筑物塌坏,数万处山坡破毁。 四年过去了。国家抗震救灾、灾区重建已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们知道,这些在地表发生的众多灾难的最直接原因和力源之一就是重力。例如,建筑物垮塌、山地岩体崩溃等将人砸死压伤或掩埋都是与无处不在的重力密切相关的。 那么,重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重力的成因是什么呢? 当然,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Isaac Newton, 1642 – 1727 )早在 1686 年发表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已告诉我们,重力 W 是因地球的吸引造成的,等于物体(岩体等)的质量 m 与重力加速度 g (= 9.8 m/s 2 ) 的乘积: W = mg 他发现中心距离 r 的两个物质 m 1 和 m 2 间存在万有引力 F ,提出和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数 G = 6.674×10 − 11 N   ·   (m/kg) 2 。 但是,似乎到今天,人们还是没有研究明白万有引力的原因。 在 1713 年第二版《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加的 “ 总释 ” 最后中,牛顿用拉丁文写道(中文翻译): “ 迄今为止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作用的原因。它当然必定产生于一个原因,这个原因穿越太阳与行星的中心,而且它的力不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 … ,总是反比与距离的平方减弱。 ” (王克迪 译、袁江洋 校, 2005 ) 。英文翻译为 “Hitherto we have explained the phenomena of the heavens and of our sea by the power of gravity, but have not yet assigned the cause of this power. This is certain, that it must proceed from a cause that penetrates to the very centres of the sun and planets, without suffering the least diminution of its force; …, decreasing always as the inverse square of the distances.” 三百年过去了,牛顿和其后的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rin, 1879 – 1955 )都没有、还没有找出这种作用的一个原因。 也许,正如牛顿所言 “ 对于我们来说,能知道引力的确实存在着,并按我们所解释的规律起作用,并能有效地说明天体和海洋的一切运动,即已足够了。 ” “And to us it is enough that gravity does really exist, and act according to the laws which we have explained, and abundantly serves to account for all the motions of the celestial bodies, and of our sea.” 我们更知道,人类依然感兴趣的、还有大量未知的科学研究问题和方向。它们包括细小的微观量子、浩瀚的天体与宇宙、生命起源和人类生命永生,以及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的基础和支撑的不可透视的地球。 人们太忙了、太多事要做了,以至于这一个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或许甚至人们早已忘了牛顿 300 年前提的这个问题了,能用万有引力和重力的规律就行了。 因此,笔者认为和相信,何许有一天,这一个原因被我们找到了,那么,人类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妙。 因此,笔者想到写下这个已问了 300 年问题,来纪念汶川地震大灾难四周年! 本篇短文在 2012 年 5 月 12 日 12:00 写成于香港大学黄克兢楼 602 室
5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若干年后的某一刻会不会突然记起曾经的那么一刻——汶川地震记忆
热度 3 fengzhigu123 2012-5-12 10:34
若干年后的某一刻会不会突然记起曾经的那么一刻——汶川地震记忆
记忆总是那么模糊,总是那么清醒。总是在模糊中透着清醒,总是在清醒中夹着模糊。 若干年前,我们不知道地震的那一刻我们会在成都,就像我们不曾想过我们会在成都遇见。 若干年前,命运以不曾预料的路线促使了很多奇异事件的发生,比如我们很多人会从很多不同的地方汇聚在了这里。 若干年后这一切的发生,可能正是若干年前某一片枫叶的悄然落地或者是某一只蚂蚁爬进了某家人的橱柜而引起。 若干年前,你说若干年前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让若干年后的这一切发生? 其实大可不必,或许真的不必。然而,谁又说得清楚,这一切的发生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许这一切对于很多人毫无意义,但对经历过的人而言,它却意味着生命轨迹的从此改变。 七万八千多人(官方数据)生命的离逝,影响了几千万,甚至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命的脆弱就在一刻暴露无遗。 当然,在那一刻我们也曾见证过感动,也曾见证过若有若无的类似爱情,也曾见证过很多心酸的泪水。 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无法记起更多关于昨天的回忆,我们也无法忘记关于昨天的一丝回忆。 我们不能生活在回忆中,但我们也不能没有回忆而活着。 在此刻,我们必须坚强的活着。不论你,或者我,还有他,我们分别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然而,我们必须坚强的活着,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关爱我们的所有人,为了逝去的他们。 我们必须更加认真地活着,更加贴近真实的感悟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必须更加热烈的活着,免得我们的怯懦阻止我们一刻的举步不前。 我们必须更加友爱的活着,因为很多人、很多生命正在遭受着痛苦。 我们都做过错的事情,或者因为一时冲动,或者因为命中注定。 然而,我愿意相信你,也请你相信我。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地我们自己。 或者,我们必须成为更好的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活着,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其他活着的人,也为了很多逝去的人。 一片青灯到天明,献给所有和地震相关的伤痛,以及在甘肃岷县泥石流中刚刚逝去的我的三十多名老乡们 ——珍重,好走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3738 次阅读|5 个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与《灾害学》上发表的那篇著名论文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2-5-12 06:19
【Blog主人按:在西安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我们邀请了作为东道主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延军平教授做了一个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与他们课题组在《灾害学》上发表的那篇后来轰动了全国的准确预测了2008年四川会发生大地震的论文有关,报告就是关于汶川地震乃至全球范围内更多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内容。 延教授讲述了这篇论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主要结论,我本人对延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简要评述,这里,在当时的评述内容上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以作为对于512即将到来时地震灾害预报与应急管理的一个回顾。】   首先,非常感谢延教授的报告,之前我就听说过陕西师大旅游学院的这篇论文,当时真的没想到以后竟然有机会接触到论文的作者。   应该说,延教授团队的这篇论文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刚才延教授也在报告中介绍了这些争议的情况。   那么,地震是否可以预测预报?这是近年来很多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知道东邻的日本后来基本上放弃了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方向,而将地震机构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地震的速报,就是在地震的一列波到来的那一刻用最快的速度告知国民,以使他们在第二列波到来之际有一个躲避的可能;第二个则是在地震的应急救援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我们也知道的是,日本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在世界都是领先的,也所以,他们在我国汶川地震后来我国震区竟然没有救出一个活人深感内疚,甚至有人因为非常抑郁,都是可以理解的。      从我对地震预报的了解可知,目前,不少“前震+主震”型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成功预报和疏散了的海城地震即是这个类型的地震,当时也确实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而更多的“主震+余震”型的地震因为一开始就是最剧烈的冲击(象汶川地震),所以,主震难以预报,但是后面的余震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预报。至于有人会疑问有了前面小幅度的地震,后面如果又没有了地震却预报了的情况是否存在?这个我没有具体数据,无法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我估计应该是很多的。   从延教授的报告来看,地震在时间的发生上存在一些数字上的规律,甚至存在一个轴对称的时间点,这个有点意思,内容超出了之前那篇著名论文的分析结果,也可见延教授的团队丰富了之前的研究。   我个人倒是倾向于相信,地震发生以及能否为我们所感知,是“上帝”在和我们捉迷藏,他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策动地球给人类“捣乱”,而捣乱的具体规律也许是他事先就确定了的,也许也有一些随机的因素在里面。对于人类自身,既然难以通过观测震区地表移动规律的动向来猜到上帝究竟什么时候会继续给人类捣乱,也很难从其他可能和地震相关的因素的观测得到地震是否发生的断言,那么是否就应该放弃对“上帝”猜心的这个游戏而听天由命呢?   我想不能!   延教授刚才也说,对于地震表象的研究,最好深入到机理层面,才能够真正获知对于地震规律的探知,但是,这个机理的认知可能需要300年、500年,之前从古至今我们就都在探寻,没有答案,不过说不定以后的某一天会有一个机理的模型给出来,且是可以探测到的。   也所以,我觉得从地震发生的时间规律上去单纯地分析现象也是会有意义的,也许今天我们还不能随后用内在机理去佐证这些被发现出来的现象,但是未来的某一刻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也许就可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呢!   其次,假设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报,那么年度预报和临震预报的意义分别何在?这也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进行年度预报,且在一定尺度内被验证了一定概率意义上正确性,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完全逃离肯定是不现实的,预防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比如将房子盖的结实一些,能够做到防住一定烈度的地震。但是,即便我们可以预报到某年度可能发生地震,这样的消息怕也无法告知公众,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不准确的地震消息告知公众后,发生的事件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可能还要严重。也所以,年度预报在风险的防范上意义更大些,但是对于避震和应急疏散就不具备多大的意义。   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周”或者“月”这种时间尺度的预报,意义就会更大些,逃离和避震的成本可能就会稍微小一点。如果到“日”则更好,但是从现在来看,还不可能实现,连“月”这样的尺度都没有任何把握。   我本人在读初中的时候有过一次这样避震经历,应该是在1982年左近,预报说我们老家山东某地可能有地震,家里在院子里搭了防震棚,初中的学校里,学生也不敢在室内上课和住宿,利用了外墙的黑板,两个班在一起上大课,晚上则住在有席子遮顶的木板床上。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周后,实在是受不了了,估计预报的人也很尴尬,就又搬回到教室里上课,宿舍里住宿,而最后确实没有震。而因为预报带来的这些不便其实都是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的付出。   从个人经历的这个例子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我认为,如果解决不了临震预报的大问题,到年度这样尺度的预报对于地震应急响应是基本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风险防范有一定参考价值。   最后,因为单博炜老师后来在提问阶段提到了“唯象学”这一概念,我一搜,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学术报告的海报: 报告题目:大亚湾实验结果的唯象学后果 报告人:邢志忠 研究员 主持人:曹 俊 研究员 俩都是我们科学网的人,我也就不敢解释了,如果大家都知道唯象学和地震的关系,也许老邢和曹俊都给点专业解释。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71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5.12四周年祭——假如世界末日来临
热度 1 flysky97 2012-5-12 01:53
5.12四周年祭——假如世界末日来临
5.12 四周年祭——假如世界末日来临 文/齐云龙 汶川地震,整整四年,我们又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善恶,更多的生死离别、爱恨情仇,看到了更多的人情冷暖…… 如果我们痛苦,还好——那证明,你还有自己的思考和感觉…… 2012 年 5 月 12 日,如果这个周末还有些空暇,不妨再看看这两部电影: 《完美感觉( Perfect Sense )》 、《泰坦尼克号( Titanic )》…… 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事情,对周围的事物没有了耐心,没有关注,没有了感觉…… 我们只关心自己,而漠视着周围世界里与我们相隔并不遥远的一切…… 周围有着太多的人群,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看,去听,去想…… 我们的感情已经不再丰富……我们的冷漠是进化与适应的结果?还是一种世界末日来临前的必然? 我们任由周围不公的事情在眼前发生,而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我们任由战火不断点燃,看人类自相残杀…… 《泰坦尼克号( Titanic )》很多年前已经看过……只是在末日氛围中再看时,禁不住浮想联翩,也许每一部电影,每每深思下去都会想到很多哲理,比如: 再豪华的船也有下沉的可能…… 再隐藏的历史,终究还是有重见天日的一刻…… Jack ——自以为是赢得了一张通往光明的船票,然而最终却是一条死亡之旅…… 再烂的 屌 丝,也可能遇上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从而改变一生的命运——结局也许是更好,也 许是更坏,尚未可知…… 船长:以为功成名就的之日说不定也是身败名裂之时…… 在最混乱之际,能保持镇定的也许不是政客,也许不是军人,好像除了牧师,还有音乐家…… 假如世界末日来临,那么,在某一个地方,一定还埋藏了希望…… 无论何时,正义的血液总是会流淌在我们善良的心脏…… 《完美感觉( Perfect Sense )》“ 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开始分崩离析的世界中发生的爱情故事。一种新的疾病在全世界各地蔓延,患者情绪失控,嗅觉、听觉功能慢慢消失。流行病理学家苏珊与餐厅主厨麦克在这个即将崩溃的世界相遇,他们无可就要地爱上对方,但炙热的爱情渐渐被疾病吞噬,当感官功能退化后……”人类还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吗? 附:完美感觉的简介 · · · · · · 中文片名:完美感觉 英文片名:Perfect Sense 更多中文名:遗言 / 末日情缘 更多外文名:The Last Word 国家/地区:德国/ 英国/瑞典/丹麦 类型:爱情 / 剧情 / 科幻 上映日期:2011年1月24日(美国)   这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开始分崩离析的世界中发生的爱情故事。   一种新的疾病在全世界各地蔓延,患者情绪失控,嗅觉、听觉功能慢慢消失。流行病理学家苏珊与餐厅主厨麦克在这个即将崩溃的世界相遇,他们无可就要地爱上对方,但炙热的爱情渐渐被疾病吞噬,当感官功能退化后,他们能否保留原来的爱…   苏珊(伊娃格林饰)是一个科学家,她致力于为一些重大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但是对事业投入太多也就意味着她要放弃更多,其中也包括她的爱情。直到某天,她遇见了迈克(伊万麦克格雷格饰),一个非常有魅力有天分的大厨,她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当苏珊和迈克的恋爱进展得如火如荼时,一场全球性的流行病在整个世界开始蔓延,它夺走人们的感觉、影响人们的感情。而此时的苏珊和迈克也正在经历一场感官考验,他们头晕目眩、纠结难忍。这是因为他们深陷爱情抑或是因为整个世界正在分崩离析?   一句话评... (展开全部)   这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开始分崩离析的世界中发生的爱情故事。   一种新的疾病在全世界各地蔓延,患者情绪失控,嗅觉、听觉功能慢慢消失。流行病理学家苏珊与餐厅主厨麦克在这个即将崩溃的世界相遇,他们无可就要地爱上对方,但炙热的爱情渐渐被疾病吞噬,当感官功能退化后,他们能否保留原来的爱…   苏珊(伊娃格林饰)是一个科学家,她致力于为一些重大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但是对事业投入太多也就意味着她要放弃更多,其中也包括她的爱情。直到某天,她遇见了迈克(伊万麦克格雷格饰),一个非常有魅力有天分的大厨,她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当苏珊和迈克的恋爱进展得如火如荼时,一场全球性的流行病在整个世界开始蔓延,它夺走人们的感觉、影响人们的感情。而此时的苏珊和迈克也正在经历一场感官考验,他们头晕目眩、纠结难忍。这是因为他们深陷爱情抑或是因为整个世界正在分崩离析?   一句话评论   紧张、扣人心弦,也很感人。   ——Screen Daily   人类注定的命运,看着让人心碎。   ——Total Film   虽然有点奇怪,但还是很打动人。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   大卫·马肯兹:通过小人物讲述大故事   作为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科幻片,导演马肯兹执导的这部《完美感觉》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电影深入挖掘了人类处于非常状态下的真实情感。他说有三部电影给了他灵感,一部是英国80年代的公路片Radio on,另一部是Jean-Luc Godard的Alphaville,还有一部是Chris Marker的LaJetee。这三部都是黑白电影,都是小成本制作的ttmkv影视简单、低调的科幻片。他认为这些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也希望能够通过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方式,通过小人物讲述大故事。   对于影片以世界末日为主题,导演认为最难处理的部分是关于失去的主题,还有抽象的末日的概念。他说,“每天我都在问自己,该怎么样表现这些,因为有些主题大到我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我又会回到最早的那个想法,从一个小角度,讲述一个大故事。”至于片中的科幻元素,导演大卫氠肯兹表示,科幻元素其实无关紧要,他认为那只是对于目前来说是科幻的,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是有可能发生的。   影片中提到的流行病会令人丧失各种感觉,但是没有提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导演大卫表示这个并不会妨碍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他说“首先,这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人们不会较真。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应对类似这样的事情,需要时间收集所有信息,跟进反馈。例如猪流感,我们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才对它有一定了解的。”
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地震“前兆”与“预报”汇总(旧文重发)
热度 2 Amsel 2012-5-7 12:04
  【原作于2009年4月】   【2009年4月注(稍有修改):本文收录汶川地震之后曾经流传的所谓“预报”和 “前兆”。汶川地震发生在一个多年来变形速率很低的地区(断层处于闭锁状态)、最后岩体突然破裂导致强震,这种情况下,“异常”没有提前反映到地表,不存在可信的“前兆”、无法做出短临预报,完全可以理解。事后披露、发掘出来的这些“预报”和“前兆”,要么是谣言,要么是牵强附会。收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呈现各种有意无意的地震预报骗子、意图分一杯羹的行外科研人员、信谣传谣的媒体记者的众生相。   原打算资料收集截止到汶川地震一周年,但是近日所谓“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一干“国宝”又在混淆视听,炮制出一份“中国地震局西楼326会议室证词汇总”,让人误以为是什么官方内部资料,网上的自由派们已经开始捧场,所以此文提前发出。   各种“地震预测术”(即,用统计上、机理上无关的现象去蒙地震)为何无效,见“从概率角度看地震预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423012 】 一、震前预报类。   此类确实是事前预报,均由“国宝”和各色妄人作出,其预报依据为各种“地震预测术”。其预测范围较小的,全部未中;预测大的,地点窗口从一个地区到两个省,时间窗口不具体,加上“地毯式轰炸”,多数也并没有报中。   ● 耿庆国根据“强磁暴组合”的预报。   地震之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一个民间组织,以各行各业的退休的“过气专家”为主,多年宣扬利用各种伪科学手段预测地震、旱涝等等灾害,其成员被该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吹嘘为“国宝”)李世煇是第一个号称有预报的,说耿庆国事先做出了预报、但被地震局压制。年底,自由派媒体《南风窗》对耿庆国的吹捧文章披露了预报细节。原来,耿庆国于2008年4月26日晚在“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根据“磁暴法”预报5月8日前后10天是国内7.5级强震的危险点;“重庆和成都—天水—兰州四站发现病态磁暴,河北昌黎发现病态磁暴。成都—天水—兰州的病态磁暴主要反映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特别是四川阿坝州红原150公里范围内的7.5级以上强震。而对重庆和昌黎的病态磁暴异常,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点评:   (1)“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原来“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和“四川阿坝州红原150公里范围内”这样两大“地毯式轰炸”都是耿庆国作出的。前者写进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报告,后者算耿庆国的单独预报。此外,这篇文章还披露了,耿庆国做预报的时候,已经放弃把2006年前的四川大旱作为“前兆”,而改蒙“川甘青”旱区。   (2)预测的地点范围含糊其辞,预测时候说的是“国内7.5级强震”,地震之后却紧咬“阿坝地区”。   (3)预测未中:汶川震中距红原县城直线距离176公里,和那个“红原150公里”边都没擦上。   (4)作为“连续14张预报卡无一次命中”的虚报大王,耿庆国的预报没什么信用。   (5)“磁暴法”属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被否定的“地震预测术”。“磁暴”是太阳活动导致的全球现象,与地震无关,而且不能拿来确定震中。《南风窗》披露的细节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耿庆国挑出来的磁暴,范围从成都、兰州到河北,范围几千公里,他的依据不是“病态磁暴”,而是地震带的位置。 ●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2006-2008年连续预测西部地震。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2008年5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CCTV-9)声称该委员会曾经做出预报。6月11日为了和法O功的媒体划清界限,发表了一份“严正声明”,披露了更多细节:原来该委员会每年4月底预测在当年内西部地区将要发生大地震,2006、2007年蒙的是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 2008年的报告放弃上述地区,改蒙“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   点评:越蒙越远。 ● 郭增建的预测。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中国地震局西楼326会议室证词汇总”,提到2006年9月,“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主任郭增建(也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预测下一次强震将在康定——天水一带发生,并将文字意见亲自交与地震局岳明生副局长;2007年7月,郭增建再次强调康定地区是应注意的重点危险区。 点评:   (1)郭增建预测“康定——天水”,说明他赌的是鲜水河和东昆仑山断裂带,而不是龙门山断裂带。   (2)郭增建本人是多项“地震预测术”之类伪科学的创造者,没有信用记录。   (3)所谓“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实际就是中国地震局为“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一帮地震预报大师竖立的另一块蒙人招牌。该委员会2004年成立,主任为郭增建,副主任为徐道一、汪成民,委员包括孙加林、任振球、刘德富、李均之、沈宗丕、林命周、郑联达、徐好民、耿庆国、钱复业、黄相宁,很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国宝”。这个所谓“中国地震局西楼326会议室”的什么会议,实际是“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借用地震局会议室的一个聚会。连开会的名目都要误导读者,这帮“国宝”们什么时候能诚实一下?   (4)所谓“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屡次造谣惑众,向公众灌输伪科学,中国地震局应当将其解散。中国地震局如果执意想承担这种“尊老爱老”的任务,那么就请把自己改名为“地震预测老干部局”。 ● 李均之的预测。   上述“中国地震局西楼326会议室证词汇总”,亦提到,“2008年5月3日,“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均之记录到次声波3300 mv特大异常,表明近期将有强震发生”。   点评:   (1)预测的震中是哪里?印尼还是秘鲁?   (2)李均之多年合作的同伙任振球曾透露,“李均之经常报大震,绝大部分是空报”。   (3)李均之本人屡次拿北京的“虎皮鹦鹉”预测新疆、日本的地震,居然屡屡得到地震局的认真对待,不知道地震局管事的有没有丝毫的常识。 ● 赵玉林、钱复业等人的未上报的预报。   《财经》杂志2009年1月29日报道,中国地震局退休人员钱复业和赵玉林根据“HRT”法,在汶川地震震前十几小时得出结果“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但是并未向职能部门报告其分析结果(赵玉林、钱复业等人的文章先后发表在地震局主办的《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七期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另外,在2009年自由派“撰稿人”翟明磊吹捧他们的文章中,赵、钱等人又把那个环带半径由600公里修改为550公里。   点评:   (1)汶川地震震中并不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   (2)赵玉林、钱复业之前曾屡次虚报。   (3)“HRT法”实质是对地电异常进行牵强附会解释的“地震预测术”。【见本人所写“‘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 2012年5月注】 ●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延军平及其研究生发表在《灾害学》杂志上的文章。   2006年9月刊登的龙小霞、延军平等人《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震后被人翻出。该文根据翁文波的“可公度法”进行了一些加加减减的算术,提出“在2008 年左右, 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6.7 级强烈地震”。   点评:   (1)四川、云南本来就是地震多发区,大范围的瞎蒙毫无意义。   (2)翁文波的“可公度法”属凑数游戏。 ● “甘肃省陇南市地震局”和“甘肃陇南文县地震研究所”的两次预报。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28日报导,2008年3月15日左右,甘肃陇南文县地震研究所填写预测卡,预报“2008年3月17日至2008 年4月1 日,在青海—四川交界壤塘一带可能发生5.2级左右地震”;4月18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局副局长赵卫国填写预报卡,运用“SE地震电场分析”方法预测 “2008年4月20日至2008年5月18日,在新疆、西藏交界区的于田一带将会发生7.0级左右地震”。事后,中国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孙士鋐评价说“你那个预测太可惜了,地点偏了,(但)还是很有意义的”。赵卫国则装腔作势地说:“(4月18日的预报卡)时间是对的,级别也是对的,但是最不成功的是地点偏差,原因是我们仪器少。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占了两个要素。”   点评:   (1)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2)前面那个预报卡时间、地点、震级全不挨边。   (3)后面一个时间、震级跟汶川地震的一样,但是赵卫国等人其实赌的是新疆于田3月21日7.3级震区发生强余震,所谓“SE地震电场分析”只是包装而已。他们当然不会往龙门山蒙。 ● 张建国、黄相宁等人未被“综合”的预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1月10日报道,“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员张建国说,“2007年2月份,张建国运用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推算出在 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在四川北纬28.4-32度、东经100-104度,会发生7级到8级大地震”;黄相宁“预测在2007年4月至 2008年4月在四川雅江和阿坝及川黔边界,将发生8.3级大地震”;耿庆国预测“在2008年5月8号的正负十天,阿坝地区要发生6至7级大地震”;“ 他们三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就是最完整的年震预报(2008年5月8号正负十天,四川东经100-104度,纬度28.4-32度,将发生8.3级大地震)”。   点评:3×3×3=多少种“综合”方式? ● 若干网上妄人的预测。   某徐姓妄人5月9日在百度某“贴吧”发贴,声称“我在临沂看见大片地震云,不知今明两天哪里要发生6级以上强震 ”;另有妄人4月23日在网上发贴预测“在西南地区的西部,江拆点的南岸,滇的西北,会在一个7.0级左右的地牛将现身。是当地史上不多见的。极有可能在 4月下旬到6月之间,而6月前后的可能性极高,它深度浅不过10KM,深不过80KM。”被人认为是对汶川地震的预测。   点评:   (1)徐某确实自己都不知道震在哪里,有网友在5月10日提供了马里亚纳群岛以南发生6.6级强震的消息,当时徐某还表示了感谢。   (2)后一个“预测”蒙的是四川西南、云南西北这样的地震高发区。即便如此,如果想攀附汶川地震,地点差得太远;想攀附攀枝花地震,时间又差得太远。   (3)网上这类预测铺天盖地,地震之后网民趋之若鹜,可以算作“地震能够预报”摧残国人科学精神的一个生动写照。 ● NASA人士的内部email。   2008年5月初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Dimitar Ouzounov等人根据卫星红外图像宣称“中国四川会有状况发生”,并给同事发了email。   点评:不清楚每年发出多少email、中了多少次。 二、以讹传讹类。   此类消息意图证明地震局有预报而未发布。 ● “甘肃地震信息网”声称甘肃省地震局对汶川地震“做过预测”。   “甘肃地震信息网”一度登出信息,说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表扬甘肃省地震局在四川汶川 8.0级地震“震前就对这次地震的趋势做过预测,并向省委、省政府做过报告”。   点评:甘肃省地震局以及原来的兰州地震研究所属于“地震预测术”的窝点(代表人物就是上面那位郭增建),前面提到的陇南地震局的事迹也是典型的例子。搞“地震预测术”的基本功就是“地毯式预报”外加事后吹牛,凡是地震之后,跟他们的“预测”挨上一点点边的都要大吹特吹。这次对着书记吹被书记当真了,一度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 ● 阿坝州澄清地震谣言。   2008年5月9日“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报道,5月3日晚8时,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接到群众谘询电话,求证 “马尔康县梭磨乡马塘村将要发生大地震,村干部劝村民搬到户外居住”的传言是否属实。经查,此次谣传的发生是由于马尔康县在传达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村干部将“地质灾害”误听为“地震灾害 ”而造成。      点评:马尔康到汶川200公里以上。 ● 报纸和网络提到的“震前紧急撤离”。   《南方工报》2008年5月19日报导,在广东的四川打工者徐富贵对记者说,儿子的班主任对他说,“就在5.12大地震发生前一个小时,学校接到了紧急撤离的通知。”2008年5月14日“厦门网”报道,一位“王秀月”同学说,“政府提前通知,地震来时,父母都撤到安全的地方。”   点评:倒了几道口的信息,假设报导者不是有意撒谎,那么很可能属于情绪紧张兴奋状况下的记忆错乱、叙述不清。 ● 汶川县政府要求加强检查滑坡   汶川县政府内部文件在地震前五天(5月7日)发出的紧急通知,指县内曾在3月22、30日和4月8日,有最少3次不寻常滑波,造成7人死亡,要求有关人员加强留意监察异常情况。   点评:滑坡警告与地震无关,中国地震预报部门并没有把滑坡作为地震前兆。 三、小震类。   震前的一些小震活动被认为是前兆。   ● 2008年5月6日《绵阳晚报》、2008年5月21日《华西都市报》、 2008年6月6日《科学时报》提到北川、江油地区震前不同时间曾有有感小震。     点评:龙门山地区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有感小震,所以无人能够事先根据小震来预报出大地震的时间。根据雷兴林等人发表在《地震地质》上关于紫坪铺水库和汶川地震关系的论文,从龙门山地区近年所有小震的发震时间看,汶川地震之前看不出小震活动异常,更看不出有指示意义的前震。 四、长期预测类。   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一些文章,评价了四川地区地震的可能性,被误认为是预报。    ●  Tectonics杂志2007年7月发表的中外合作者的文章、2006年《中国地震》、2007年《四川地震》发表的的四川省地震局易桂喜等人文章、《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第12期发表的中国地震局陈学忠的文章,评价四川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另外,网上流传所谓四川省地震局退休工程师李有才、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勘察中心高级工程师龙德雄的预测,均属于这种时间或者地点不明确的预测。   点评:   (1)四川西部处于地震带,所以多年来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一直有文章评价这个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可能。这些论文如果看作是预报,那么也是长期预报,其覆盖的时间、地区都很大,没有临震预报意义。而且,时间稍一缩小,就与事实不符合。例如,易桂喜提到“天全段、北川段以及汶川段的断层面正处于低或较低应力水平下的小震活动状态,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陈学忠在2002年提出“未来1~ 2 年内,四川地区将发生7 级以上地震”,这些预测都错了。   (2)“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或者“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大师们现在煞有介事地摆出那些含含糊糊的中长期预测,但是他们怎么独独不提“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加林(也是赵玉林、钱复业文章的共同作者),在2007年发表文章声称“中国大陆20世纪以来第五地震活跃期”已经结束、近年不会有大地震? 五、马后炮类。   为地震之后回头寻找的震前“异常”,发表在新闻报刊和学术期刊上。这类报导的通病,是没有指出所谓的“异常”在不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出现。有些异常距离震中很远,没有预报意义。对这类“异常”的肤浅解释和牵强附会,深刻地反映出有关研究人员和《科技导报》、《科学时报》这些科技类报刊的编辑记者科学素养严重不足。   ● 2008年5月14日新华网报道,地震之前的4到5天,南宁市地震局设在蛇场的人工观测点,发现蛇群表现异常。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告诉记者,“根据经验判断,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附近有重大震情发生,二是本地会发生小型地震。”   点评:“远距离动物异常法”。   ● 2008年5月《科技导报》发表北京师范大学吴立新“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震后发现震前20天存在“红外异常和云异常现象”。2008年6月16日《北京青年报》亦有报道。   点评:观云术。      ● 2008年5月《科技导报》发表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声称“震前增温异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以上。”   点评:文中描述的“增温区”距离震中几百公里以上,牵强附会,并且没有预报意义(中国地质大学费琪教授曾经指出这一点)。    ● 2008年6月6日《科学时报》“地震预报之谜:下一次我们躲得开吗?”一文提到,都江堰市居民曾在5月12日震前一天夜里发现不少蛇出现在市区马路上。   点评:震后二十多天,《科学时报》还是没有搞明白癞蛤蟆的问题。    ● 2008年6月6日《科学时报》报道,甘肃山丹酒泉的地应力监测站5月11日出现多次异常的应变突跳。   点评:“远距离应力法”。    ● 2008年6月6日《科学时报》报道,在距离此次震中140公里左右的四川姑咱,一台四份量钻孔应变仪“潮汐畸变”和“压性脉冲”应变异常异常持续时间长达一年零一个月。   点评:姑咱位于鲜水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南端的交汇部位,这里的应力异常对此次地震的龙门山中北段没有指示意义。另外,异常时间过长,无法预报地震时间。    ● 2008年6月25日《长江日报》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吴冲龙了解到,“江油武都镇白衣乡在地震前一个月内,多次出现井水突升突降的情况;当地幸存者介绍,地震前几个小时,他们在涪江游泳,当时感觉到江水忽冷忽热”;吴冲龙说,这些现象都是很典型的地震前兆,由应力释放导致地层变形引起。   点评:吴教授把调查前兆变成了乡间采风。落实地震前兆并非简单地搜集几个异常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排除这些异常由其它因素造成(比如降水对井水水位的影响,比如江中热水的来源)。    ● 《地球物理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2008年6月(第三期)发表北京天文台李勇的“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可监测汶川M8级地震”。   点评:“占星报地震”。《地球物理学进展》的编委们是不是准备推广“李氏天地科学研发中心”的占星软件。【见本人所写“中国地震预测术之‘引潮力法’——天文因素预测不了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480306 —— 2012年5月注 】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6月(第三期)、《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8月(第四期)发表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郝晓光等人的论文,声称“全国数十个台站宽带地震仪资料中发现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   点评:扰动范围从湖北恩施、到北京、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如何确定震中?    ● 《地球学报》2008年10月(第五期)、《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月(第十一期)发表中国地质科学院魏乐军等人“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一文,声称“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天),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等等。   点评:   (1)时间、地点相差太远,范围太大;   (2)“遥感法”(地震预测术);   (3)文中的 “地球动力学分析”属强拉硬扯、胡思乱想,作者不愧是搞“地学哲学”的。   ● 《地质学报》2008年12月(第十二期)发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张培耀等人“四川汶川8级地震地应力异常”一文,声称1000公里之外的太原附近的地应力台站所记录的异常是汶川地震的“前兆”。    点评:“远距离地应力法”。太原与汶川位于完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上。    ● 前述“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会议,提到3月下旬什邡市发现一些水井变黑,2008年4月15日,四川德阳市地震局工程师潘正权以什邡市防震减灾局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布此宏观异常肯定为地震前兆。另外据“自由撰稿人”、自由派人士翟明磊2009年5月文描述,潘正权填写的“正式的标准会商卡”预报的是:   “确定小金南地区为震区。震级五级。依据为水井,电磁波,倾斜,小震活动分析。时间为(2008年)5月”。   点评:   (1)异常时间偏离太大,超过短临预报的范围;地点上,什邡位于成都平原,那里的异常很难指示龙门山地区的地震。   (2)潘正权的预报地点为小金南,靠近鲜水河断裂。出现“异常”的水井和他预报的地点不属于一个断裂带,并且距离160公里以上,所以这种预报并没有依据,更何况其预报的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震中。即,潘正权并没有预报、也没有打算预报龙门山断裂。   (3)翟明磊文章写道,“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几天,一直成串的小震活动突然没有了”,不确。雷兴林“地表水体对断层应力与地震时空分布影响的综合分析”(《地震地质》,2008年第四期)图2可见,一直存在这样的小震。   (4)在引用潘正权的这个结果的时候,无论是“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国宝们,还是自由派人士翟明磊,都应该指出潘正权曾经多少次这样预报地震。    ● 中国地震局车用太在《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上发表“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一文,声称“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   “震后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存在一定的微观异常与较多的宏观异常。根据四川省地震局震后的报告(2008年6月),在四川省境内发现有15项前兆异常,其中地形变类异常5项,地下流体类异常9项,地电磁类异常1项。根据中国地震局各前兆学科的报告,在震中距1000 km范围内,共发现有85项疑似异常,其中地形变类异常10项,地下流体类异常39项,地电磁类异常36项。根据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与广元市境内 76个乡镇的现场调查(2008年7~8月),发现有较多的宏观异常,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广元市朝天区西北乡5月9日开始出现千余条蛇扎堆死亡现象,在江油市石元乡5月8日开始出现上万条蚯蚓晒死在长达一百多米的乡间公路上的现象,绵阳、广元与青川等地5月9~10日多处开始出现上万只青蛙或蟾蜍成群迁移的现象,在紫坪铺水库、嘉陵江、乔庄河等多处震前几天出现大量鱼浮出水面,乃至成群跳跃等现象。此外,还发现为数不少的鼠、狗、牛、鸡、鸭、乌鸦、野鸡等多种动物异常与地光、地气、地声、地下水与地表水等地象异常,数量达70多项。   “距震中约50 km处有一个台站地电阻率自2006年年中开始出现的持续下降,到2008年初已下降5.5%,异常是十分显著的,其量级足以可认为是7~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但震前虽多次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但始终没能得到共识,部分专家认为可能是前兆异常,另一部分专家怀疑是观测环境干扰异常,一直争论到地震发生之前。又如距震中90 km处一口自流井,2006年断流,部分专家认为可能与未来地震有关,也有些专家认为可能与该区的‘干旱’有关,直到发生地震后井水又变自流才被认可是前兆异常。震后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已发现的异常都未能确认其震兆意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对未来震情‘毫无觉察’。”   点评:这些异常虚报率极高,平时没有地震的时候照样异常不断,国内外多年大量统计早已说明了这一点。事后在四川全省、乃至1000公里范围内去找“异常”,哪有找不到的道理?现在各地肯定还能搜集到各种异常,但是他们能预报出下次地震吗?
个人分类: 地震|69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写科普的心路历程
热度 29 Majorite 2012-4-8 00:33
我写科普的心路历程
我写科普的心路历程 嵇少丞 2008 年 5 月 12 日之前,我没有写过科普。那时候, 我几乎不上国内的网。 那场突如其来的 5.12 大地震对所有华人地质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当头一击。本人与大家一样,恨铁不成钢,为什么不能预报地震,为善良的四川人民避免生命与财产的损失?带着这样内疚的心情,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做点事情。作为一介书生,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于地震的当天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 一是写科普文章,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灾情以及灾区的可能范围。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到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大学、中学以及社区去做汶川地震的科普报告,希望为四川地震灾民募捐到更多的善款,因为在旅居华人一再要求下,加拿大政府答应给汶川地震灾民 “ 一加一募捐 ” ,即捐助同社会募捐等额的款项。加拿大的居民或企业向加拿大政府注册的慈善机构每捐助一元钱,加拿大联邦政府也会捐出一元钱,而且没有上限及限期。人口只有 3400 万的加拿大为四川地震灾民的捐款比美国、日本、欧洲国家、俄国等多得多,我想,其中也有本人的贡献。 【青藏高原周界及其高原内部数条大断裂历来是地震的频发区。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 5000 米,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个大胖子突然躺到一个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垫中的水在那个大胖子重重身体的挤压下向四边周界涌动一样,向高原的周缘挤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强硬的岩石圈,深深地扎根于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强烈地阻挡着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在青藏高原扩张和四川盆地反扩张的前沿阵地,于是就挤压形成了高耸的龙门山,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正是人类遭遇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悲惨一幕。】却逢地震后国内许多专家语焉不详,民众又急需找寻答案,本人的言语于地震的当天以及之后一段时间不断通过网络、报纸、甚至内部资料等形式被传递出去、并被广泛引用。我在科学网开了博,四川的网民们(包括我平时不可能接触到的文化艺术界人士)也开始阅读我的博客。 我曾于 2008 年 5 月 15 日《 让科学和抗震救灾同行 》文章中写道:【由于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不能了解各地灾情,初期救援重点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到震中,兵分三路向那里挺进,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到汶川县城,才发现那里房屋倒塌只有三分之一。事实上,龙门山主中央断裂贯穿的城镇和村庄才是重灾区,那里的房屋倒塌 70%-80% 以上,灾情比汶川县城还重。若在 5 月 12 日下午或夜里以及 13 日全天,救援部队和武警等人员能及时地兵分多路分别进入龙门山主中央断裂贯穿的城镇和村庄(例如,汶川县的映秀镇、漩口镇和白花乡、什邡市的鉴华镇和红白镇;绵竹市的汉旺镇和清平乡、安县、北川县、青川市等地区,就可能在 72 小时黄金时间内从废墟挖出更多的人特别是学校的孩子。从东面进入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附近的上述地区应比进入汶川县城更容易。】 这个观点后来又写进《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和记录到科教片《解密 5.12 大地震》中。 这大概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德辰研究员所说的:“ 可爱的嵇教授还在加拿大通过科学网‘指挥’中国的抗震 。” 我凭良心做事,不在乎苏德辰怎么委屈我、讽刺我、挖苦我, 四川灾民认识我,承认我的爱心,足够了,我问心无愧。 地震之后,我多次进入灾区考察,与许志琴院士、李海兵研究员等合作完成论文 Uplift of the Longmen Shan range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Episodes 31(3), 291–301, 2008 ;系统采取龙门山杂岩的标本,一个博士生研究龙门山杂岩的地震波速与各向异性,成为她博士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峨眉电影合作拍制《解密 5.12 大地震》;与 Y. Rose 导演合作制作《 Continents: A Perilous Odyssey—The intimate link between geology and life 》(大陆苦旅:地质与生命的内在联系)中关于青藏高原东缘与龙门山地震的部分。 2009 (第十届)四川影视节“金熊猫”奖: 科教片大奖, 最佳导演奖。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由科学出版社于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出版。我将我写作《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这本公益性、科普书的心路历程写进该书的“后记”: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的书稿终于写完,其中有 64 个图,可以印成一个科普的小册子。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野外考察归来,我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在这本书里,我想从地质学家这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一下中国地震。汶川地震不是中国的第一场地震,也不是中国的最后一场地震。地震是我们全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此书的宗旨希望能和普通读者一起更多地、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地震,了解中国的地震分布特征和成因,了解如何预防地震、抵抗地震,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 “ 5.12 ”地震之后,我的眼一直盯着地震、心一直惦念灾区。自己也成为灾民,患上严重的灾后综合症。想到地震中失去的成千上万个鲜活的生命,生活再也幸福不起来,一得空闲就钻研中国地震的资料,对我还有一年多就要进大学的女儿然然照顾大不如前,给随他妈妈生活在渥太华我的十岁儿子扬扬打电话越来越少了,给国内父母打电话也少了很多,对博士生的指导也有松弛。想想,真对不起他们。 今天花了一整天通读了一遍书稿。“没有谁可以保证在 8.0 级地震中楼房不坍塌,但是如果还有一栋楼还没有坍塌的话,我们希望那一栋楼是学校”。当我读到那一章时,禁不住流下泪来。 现在,书稿写完了,对我自己既 是交代又是解脱。我发现,我与四川龙门山已经产生无法解脱的感情维系。 在此我要对下列人士谨致深深的谢意:我的博士生王茜和孙圣思花了大量时间帮助清绘、整理图件、查阅资料和校对文稿,中国地质科学院许志琴院士的热情鼓励和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调查队的总工程师范晓教授和峨眉电影频道总裁、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何世平在我野外考察中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此外,本科普小册子中引用了几张网络照片,未能联系到有关图片作者,在此以表谢忱。 嵇少丞 2009 年 2 月 8 日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没有想到,书中引用几张网络照片(的确不知原图片的作者是谁,否则在图后加上几个字 “XXX 摄影 ” ,于我何损?我就是不写这本科普小册子,于我学术地位、工资与生活何损?) , 三年后竟然有人拿出来威胁我,如果我公开表示不同意他博文所述的学术观点,他就公布我 ‘ 盗用 ’ 照片。如果我默认他的观点,从此“井水不犯河水”等等。 就说《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中的插图 36 吧,它是由 6 张网络照片组成(图例中明确说明了),因为文中谈到地震的次生灾害之一:“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第72页 苏德辰 2012-3-15 06:19 发表的博文《天降巨石——汶川地震纪实( 3 )》中,说这张(即图 36f )照片“是我在都江堰通往虹口的路上所拍( 2008.6.15 )”,并强调说那是“一张经典的照片。许多资料中都有。” 苏德辰说的没错,这个汽车被滚石所砸的照片的确出现在无数媒体(电视、报纸、网络、书籍)之中,例如,科学网博主付碧宏等《中国汶川“ 5.12 ” 8.0 级大地震:地震地质灾害图集》(地震出版社)中图 101 。苏德辰好像想说,只有他本人见过那个 “被滚石所砸的汽车”,在苏德辰“到处一游”之前、同时或之后,再也没有其他人去过。其他任何反映该现象的照片都是“盗取”苏德辰 2008.6.15 所拍的照片,这就没有道理了。 苏德辰博文图片留存 可是,在 2012-3-31 05:18 发表的《 由“ 蹄窝” 的真假说一说“ 大牛科学家” 是如何做科学的 》,苏德辰又改了口,说这张照片“明明是我的同事在 2008 年 6 月 7 日拍摄于虹口的照片”。 苏德辰博文图片留存 前后自相矛盾,一会说自己 6 月 15 日拍的,一会又说是同事 6 月 7 日拍的。 “真话说一万遍还是一样,假话说两遍都不一样”,一个法官朋友闲聊时告诉我的。 后来,我联系一个当时为我写作收集资料的研究生,她告诉我,我科普书中图36f的照片好像是她从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的一个网页 下载的,是王兆印教授2008年6月18日拍的照片。因为我从科学讨论的角度指出苏德辰西山“蹄窝说”站不住脚,于是他就捏造谎言、诬陷本人。 我的科普书究竟怎么样,学界自有评说。我不指望苏德辰的客观,他的评价对我亦无意义。 相机早已不是苏德辰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进龙门山地震灾区的人几乎人手一个,即使没有相机也有照相功能的手机。 2008 年夏天,网上相关的灾情照片铺天盖地,网络相互转载,网民相互转发,标错地点的肯定会有。激情之中,我与我的学生下载了很多很多照片,存在电脑中,混在一起,时间一久就记不得从哪下载的了,而且也找不回去了,因为一些照片在网络陈留没多长时间就被删除了。我还真希望我的插图 36f 是“盗取”苏德辰的,否则我也不会按着网络提供的错误消息说是青川的而不是虹口的。这对我来说,真是沉痛的教训。那本科普小册子如果再版的话,一定换下那几张的不知原作者的网络照片,对此,我深表遗憾与歉意。 相同的震灾情景(例如,汉旺的钟塔、白鹿中心的教学楼、小鱼洞大桥、虹口的小院,等)确实被无数人照过相,出现在无数媒体(电视、报纸、网络、书籍、论文、博文 …… )之中,就是在写汶川地震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亦同样如此。 现在还能找到的网络照片, 许多照片已删。 现在还能找到的网络照片, 许多照片已删。 现在还能找到的网络照片, 许多照片已删。 2009 年夏天,我那本公益性的科普书出版后,科学出版社将给作者的 100 本书运到地科院 5 楼的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苏德辰研究员向我要了一本,同时“夸”我: “ 网上有人这么说,四川人不知道省地震局局长是谁,但知道嵇少丞是谁”。拿到我书后的三年多时间里,苏德辰没有发现我“盗用照片”,偏偏在我 2012-3-30 23:37 发表《 什么动物的“ 蹄窝” 都不是 ! 》博文之后不到 6 小时, 即 2012-3-31 05:18 突然对外公开宣布发现我的“不端行为”。按理说,既然想“说一说 ‘大牛科学家 ’ 是如何做科学的”,苏德辰也应该把人家发表的全部的、那怕不是全部的至少大部分论文和专著系统地读一遍,用人家一本公益性的科普小册子中几个网络照片,就敢“说一说 ‘大牛科学家 ’ 是如何做科学的”,如此以偏概全,让我很受委屈。 苏德辰研究员3月22日00:19 发来的短消息“到时不要说我不客气。” 我注意到,有个读者给苏德辰留了这样的言( 2012-4-1 10:37 ):【 建议大家在发表评论前还是应该先去看看 2009 年 5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网上都有卖的。这样一本科普读物,里面有很多照片,个人觉得作者还是很认真的,如果苏先生指出的三张照片确实为他人所照,几经转到嵇教授手中,但是嵇教授出书选择照片时确实无法查证其原作者,估计只能选择在书中一并致谢了。个人觉得这种情况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如果苏先生一定要较真的话,那我觉得咱们中国其实对学术界已经太宽容了,如果嵇教授这种情况要定为 “ 盗窃罪 ” 的话,那么中国好多学者的行为早就该判死刑了 。】 尽管这位普通读者这么说,但是,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我的确忽视了公益性科普书中网络照片的使用问题,我衷心感谢老同事苏德辰先生彻底公开地指出这个严重的问题,本人一定吸取教训。如果那本科普小册子再版的话,我肯定会换下那几张的不知原作者的网络照片,向他们致歉。 苏德辰在自己的博客里说: “ 嵇教授是国际知名的 “ 专家 ” ,总也想不明白为何在我的博文上扯些什么? ” 一语道出他与我“交恶”的原因。我本以为老熟人在此开博,主动上去推荐一下,留言互动一下,甚至提醒一下对方某些尚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是爱护朋友的表现。我是很少在科学网从这个博客跳到另个博客看的人,主要是没时间,所以,很少做“推荐、留言”之事,没有以此作为交朋友的渠道。可是,苏德辰认为我不给他面子。大学毕业就出国,之后在国外27年,人呆傻了,以为国内人际关系像国外一样简单,说话耿直,伤了人竟然还不知如何伤了人,悲剧啊!有朋友对我说,苏德辰把写博作为他的人生辉煌,你给他提点科学问题,他感到你扯掉他的面纱,所以反扑,你伤他自尊了。 如果是这样的,我在此真挚地向苏德辰研究员说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百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全社会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签署联名信的代表、委员,既有来自科研机构、大学的院士、校长、科学家,也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还有来自农村的致富带头人,更有国家部委和省市主要负责人。科普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很重要,但是,在现有制度下,科普成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没人愿意去搞。但是,又怕由水平不行的人去搞科普,把一个导游的“解说”看成是 “权威解释”和“科学证据”,写出不靠谱的“科普”文章,岂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矛盾。 我从来没敢做科普经验介绍,因为我认为,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普的最高境界是“把外行人说明白,内行人说糊涂”,谁做得到? 反正我做不到,只能尽自己微薄之力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科学内容说得准确些。 至于,我心我爱,只能留给读者和时间去评说 。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576 次阅读|35 个评论
海峡两岸汶川地震专题学术交流会通知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2-4-3 11:37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委托和徐锡伟研究员邀请,兹定于 2012 年 4 月 6 日下午- 7 日上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海峡两岸汶川地震专题学术交流会, 旨在活跃学术思想,深入理解汶川地震发震机理,推进地震地质学发展,为有效减轻 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作出贡献。学术交流会将由来自台湾大学、中央大学、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中正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学者出席,盛情邀请国内外同仁参加我们的学术讨论。 海峡两岸地震地质学术交流会( 4 月 6 日下午) 14:30-18:00 学术交流报告会 地点:中国地震局地质所三楼报告厅 简短开模式:自然基金委与李国鼎基金委负责人讲话、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领导讲话 主持人 徐锡伟 / 陈于高 报告名称 报告人 主持人 14:30-14:50 华南地块下方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证据( Seismic evidence for the active mantle flow under the Huanan terrane) 地震局 地球所 王 椿 镛 冉勇康 / 陈文山 14:50-15:10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线上之古地震研究(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alo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 台湾大学 陳文山 15:10-15:30 龙门山断裂带破裂分段的古地震学证据 ( Paleoearthquake evidence for 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ing segmentation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地震局 地质所 冉勇康 15:30-15:50 龙门山逆冲带前缘之分段与构造演化 ( Segment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frontal Longmen San thrust belt ) 中央大学 張中白 15:50-16:10 汶川地震小鱼洞地区的复杂地表破裂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Complex surface rupturing and related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e Xiaoyudong area for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 地震局 地质所 谭锡斌 16:10-16:20 茶歇 /Tea or coffee break 16:20-16:40 汶川地震之震源破裂逆推 ( Join estimation for rupture processe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regional and near source seismic array observations ) 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黄柏寿 倪四道 / 马国凤 16:40-17:00 基于大地测量及地震学的高精度地震深度和水平位置测定方法 (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high-precision earthquake depth and horizontal position based on geodesy and seismology ) 中科院 倪四道 17:00-17:20 汶川地震之地震動力學研究 (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modeling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中央大学 马国凤 17:20-17:40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倾角有限元模拟 ( Dip angle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sights of FEM simulation ) 地质所 姚琪 17:40-18:00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模型讨论( Seismogenic structure model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地震局地质所徐锡伟 海峡两岸地震地质学术交流会( 4 月 7 日上午) 时间 会议内容 地点:中国地震局地质所三楼报告厅 主持人 报告名称 报告人 8:30-8:50 汶川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中科院 秦四清 陈晓非 / 胡植庆 8:50-9:10 由時頻分析汶川地震之土壤非線性反應( Nonlinear Site Response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Time-Frequency Analysis ) 中央大学温国梁 9:10-9:30 发掘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之新生代历史与构造意义( Cenozoic exhumation history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surrounding are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 中正大学 李元希 9:30-9:50 汶川地震造成斜坡物质改变率及其空间分布 (Mass movements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地质所 许冲 9:50-10:10 汶川地震誘發東河口滑坡過程模擬及其拋射機制分析( Analysis in kinematic process and ejection mechanism of Donghekou landslide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 台湾大学 胡植庆 10:10-10:30 中國大陸四川安縣 - 灌縣斷層帶上的礦物學和化學特徵(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xian-Guanxian Fault Zone, Sichuan China ) 台湾大学 宋圣荣 10:30-11:30 讨论 陈于高 / 徐锡伟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144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禹故里今安在——汶川地震纪实(4)
热度 13 dkysdc 2012-3-16 18:54
大禹故里今安在——汶川地震纪实(4)
说明:本文发表于2009年《地球》第2期。描述的是地震之后的旧北川。如今的新北川已经搬到新址,面貌一新,以后如有时间,会向大家介绍。 ************************************************************************************ 大禹故里今安在 —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多重打击的北川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治水有方,采用“疏理”之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治九河,被拥戴为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第一位国君。大禹的诞生地就在北川,因此,北川有大禹故里的美称。 北川,不仅是大禹的故里,更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全国羌族人口的30% 集中在北川。数千年以来,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在北川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羌族文化。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许多建筑物上都可以发现羊崇拜的标记。 北川,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神奇的舒适型气候小区。北川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北川县城四面环山,县城周围的森林覆盖率近80%,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年均气温20°左右的天数达到两百天以上,年均湿度在70%左右,夏季的负氧离子含量比周边中心城市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因而北川又是人们养生休闲的胜地。北川全县人口总数约16万,其中在县城的常住人口有25000人左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大自然眷顾的好地方,却在2008年5月12日遭受了北川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地震和巨大的山体滑坡的双重打击。 5月12日14时28分,强大的地震波,瞬间摧毁了县城内众多建筑。随之而来的更可怕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则又无情地吞噬了数以千计惊魂未定的北川人。北川县任家坪山体滑坡,王家岩山体滑坡,镇小学背后山体滑坡等,导致北川县城内多家单位(医院、法院、学校、武警中队等)和居民楼整体被埋。在“5·12”特大地震中,有将近2万余人遇难或失踪,躲过地震与滑坡劫难的只有几千人,整个北川县城顷刻间由人间天堂变成了一片令人恐惧的废墟。 此时的大自然似乎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兽,在夺走数万人的生命后,还试图用暴雨和泥石流遮盖它的犯罪现场。 2008年9月23日至24日上午,北川及成都、绵阳等地遭受了特大雷暴的袭击。一日之内,闪雷26000余次,是有雷电监测资料记载以来,雷电出现次数最多、时间持续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强雷暴。9月23日8时到24日7时,北川县普降暴雨,其中距县城最近的擂鼓镇降雨104毫米,北川境内最大降水194毫米。连续的暴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巨大的泥石流再次肆虐北川。根据泥石流前后的照片对比,这次泥石流沉没、掩盖了大量地震废墟,许多地震后还未倒下的楼房被泥石流冲刷撞击得四分五裂,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 大禹了解水性,从而他成功地降伏了水患。但他绝对不会想到,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会吞噬数数万人的生命,在瞬间将其故里的面貌彻底改变。 这次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大自然是伟大的,但他不会永远偏佑你。人类应该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反过来得到自然的保护。 ********************************************************************************************* 01 这张是网上极为流行的北川地震之前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至今未曾出现。多美的山城。 02 512地震之后的北川,建筑基本还在。照片左侧大片绿色的为王家岩滑坡体。参见后面的卫星照片。 (本张照片由吴和正提供) 03 2008年9月24日的泥石流,彻底要埋藏北川。(吴和正提供照片) 04 2008年11月7日的北川。 05 北川县的全景。 06 北川,请参见标示的滑坡体。其中王家岩滑坡体掩埋了上万北川人的生命。茅坝滑坡把茅坝中学彻底掩埋。 07 王家岩滑坡体的放大卫片。 08 茅坝滑坡体 09 茅坝滑坡体、茅坝中学、集体公墓等。 1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5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6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7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8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9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5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6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7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8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9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 昨天本人的博文上传照片时多次发生中断现象,故今天把2008年11月7日的大部分照片都放在了CCSD网站上,如需要可以下载。地址: www.ccsd.cn/wenchuan/Beichuan_fotos_1280.rar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136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天降巨石——汶川地震纪实(3)
热度 17 dkysdc 2012-3-15 19:19
天降巨石——汶川地震纪实(3)
2008 年 512 大地震,老天爷在 300 公里狭长地带,给人们布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巨石阵,汶川地震 8 万遇难者中,巨石与滑坡夺去了约 3000多 人的性命。 今天将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部分巨石阵呈现给大家,并附上 2008 年地震之前的一些巨石以及 2009 年重庆武龙滑坡的两张照片作对比,以增加对巨石的认识。请仔细看好各张图片的说明。 本来准备了更多的图片,但无论如何,今天无法上传。暂写到此。以后会在专文中补充。 ******************************************************************************** 以下照片的分辨率足够大,请用左手按Ctrl键,右手按加号放大查看。 01 军营前的巨石,2008年6月14日拍。背后的山体即为512地震滑下来的小石头,与这块石头相比,实在太小了。想想这块石头掉下来时,大地会有多大的震动。 02 银厂沟曾经是美丽异常的5A级风景区,与现在河南的云台山十分相像,因为水景多,甚至比云台山更漂亮些,可惜在2008年大地震中彻底葬身巨石阵下(以后我会另写专文)。这是去往云台山的路上遇到的巨石。这些巨石是2008年地震之前的。注意石头后面露出的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实在太小了,需要放大细看。在图中央尖塔形的松树左侧。这些石头都是在汶川地震前由更大的地震形成的。 03 这也是去往银厂沟的路上遇到的巨石。同样是2008年地震之前由更大的地震形成的。石头上的小树可以证明。 04 这是2009年重庆武隆滑坡所形成的巨石(刘光杰摄影)。 照片中的帅哥是参与救援的技术领导之一,用他做个比例尺。 05 这也是2009年重庆武隆滑坡所形成的巨石(刘光杰摄影)。 06 这是通往北川的路上所见到的巨石阵。地震发生后,北川的老百姓就是从这些巨石阵上爬出来,走出山区的。巨石阵把公路彻底埋在下面,左侧的公路是救援时修通的。 07 北川县城,被震裂的楼房与巨石 08 北川县城,被震裂的楼房与巨石 09北川县城,被震裂的楼房与巨石 10北川县城,大地震遇难者集中掩埋处的西侧(县政府大楼南侧),一个地震前挖开的建筑基坑“揭露”出大量以前地震震下的巨石(请看下图及说明)。 11这个地震前挖开的建筑基坑“揭露”出大量以前地震震下的巨石,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至少已经摆在这里数千百年了。 12 这是在彭州的回龙沟见到的场景。地震前的巨石上盖上了亭子,旁边堆着的是2008年地震滚下来的巨石。比比谁大,就知道汶川地震肯定不是最大的。 13 这堆石头也是在回龙沟口所拍,为2008年地震所致。距图12中那个盖上了亭子的巨石北侧很近。 14 这是一张经典的照片。许多资料中都有。这是我在都江堰通往虹口的路上所拍(2008.6.15)。 15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左前方的小面包车是地震中被砸坏的。 16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 17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 18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 19 这是距离震中十分近的映秀所见的巨石。看看旁边经过的汽车,可大概知道这块石头的大小(2009.3)。 20 这是通往龙池森林公园的路上所见。泥石流把早先地震的巨石冲了出来(2011.2)。 今天本想传一张十分震撼的照片,一个大小与这张照片中相近的巨石在地震中从山下滚落,但被2009年的泥石流彻底覆盖。 21 这是彭州谢家店子村李光清家的遗址,以前漂亮的家和家人压在了巨石下(参见:生死两茫茫:瞬间消逝的谢家店子——汶川地震纪实(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45853 )。 22 2011年2月,通往汶川的路上,到处还有巨石滚落。白烟是巨石滚落后留下的。 23 也是在去汶川县城的路上。从天而降的“天崩石”比大卡车大多了。 24 映秀去汶川县城的路上所遇的奇景: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从山上滚落并反弹到屋中。这家农民的房子太结实了,巨石落到二层楼板上,房子竟然没有塌(请参见破碎的窗户判断石头的大小)。再想想离地震带很远的某中学,教学大楼三晃两晃就散了架了,像儿童积木一般。原因大家都明白。 25 再看看这家:两块巨石从后山上滚落,冲破了后墙,两间房各有一块,而房子巍然屹立。这是农民的房子。 26 来个近景:看看石头有多大,房子有多结实。 27 还是同一家农民的房子,另一块石头落到地上,又弹到屋中,给他们家添了个石头的“茶几”。 28 与上面仍然是同一家。院子中的场景。 29这是汶川地震带北侧青川东河口滑坡现场所现的巨石。这块石头在大地震当天实然出现在这里。我2009年4月到这里考察时拍了不少照片。但2009年7月的泥石流又把它再次掩埋,您大概没有机会看到它的真容了。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1106 次阅读|48 个评论
关注地震孕育的地表增温异常统计特征
热度 1 杨学祥 2012-3-12 11:22
关注地震孕育的地表增温异常统计特征 杨学祥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月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6209 有人对地震前的增温可靠性发生怀疑,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遥感技术的分辨率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似重力测量的校正方法来提高精度。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 地震孕育造成的地表增温异常统计特征: 其一、地热泄漏不是大面积的,而是在有限的泄漏点或线段上,与周围形成明显对比;根据地热泄漏的方式不同,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地震断裂带上; 其二、分布在很长的时段,与昼夜温度变化无关,并有逐渐增强趋势; 其三、在强潮汐引发的地壳收缩和扩张中呈现有规律的强弱变化; 其四、在地震发生前有突然增大的跳跃; 其五、近地监测,可有地温、地磁、地气、地下水、地电、长期干旱等多种异常。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090 我在2008年2月21日就提出,2008年5-6月为地震高潮时期],4月20日在多个网站给出了《2008年5月强潮汐预警》,4月28日又特殊强调了《关注5月2日和5月5-8日强潮汐》,在5月2日智利南方的柴滕火山爆发和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北纬51.95,西经177.55)发生7.0级地震后,再次提出5月5-8日强潮汐预警,这一预警正逐步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4627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科学导报,2008,25(10):37-39 2. 杨学祥. 关注5月2日和5月5-8日强潮汐. 发表于2008-4-28 4:54:40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发表于2008-5-25 19:32:4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4. 杨学祥,杨冬红.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NCEP数据证据. 2008-6-5 5:09:43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6209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热度 3 杨学祥 2012-3-10 14:58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 NCEP 数据证据 杨学祥,杨冬红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 NCEP )数据,获取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 Ms8.0 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 9 摄氏度 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图 5.5.3 震前 12d 内中国西南地区的 NCEP 增温异常图 Fig 5.5.3 The abnormal NCEP temperature rise in southwest China 12 d before shocking http://www.kjdb.org/qikan/manage/wenzhang/2008-05-0211.pdf 分析 NCEP 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 2008 年 5 月 5 日 ,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 加强增温: 2008 年 5 月 6 日 ,运动加剧,热异常沿“ Y ”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 7 摄氏度 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 高峰增温: 2008 年 5 月 7-8 日最高温度达到 9 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 增温衰减: 5 月 9-10 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 (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 2 : 00 再次增温, 14 : 28 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 。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5 月 2 日 强潮汐 A 组合: 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 组合: 2008 年 12 日为日月小潮(上弦), 5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4 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2008 年 1-3 月为弱潮汐时期, 4-7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经过 1 月 7 级地震间歇期之后, 7 级地震在 2 月发生 4 次, 3 月 1 次, 4 月 2 次, 5-6 月将达到高潮。 我们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 指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NCEP 图像显示的 2008 年 5-8 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 9-10 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 。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 NCEP 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 5 月 5-8 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 NCEP 异常现象。科学导报, 2008 , 25 ( 10 ): 37-39 2. 杨学祥 .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 发表于 2008-4-28 4:54: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 .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 发表于 2008-5-25 19:32: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4. 杨学祥,杨冬红 .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 2008-6-5 5:09:43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7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死两茫茫:瞬间消逝的谢家店子——汶川地震纪实(2)
热度 16 dkysdc 2012-3-9 16:21
生死两茫茫:瞬间消逝的谢家店子——汶川地震纪实(2)
四川的龙门山以彭州市的龙门山景区而得名, 2008 年 5 月 12 日大地震前,由彭州至龙门山景区的山间公路两旁,都是旅游休闲的天堂。一路青山绿水,到处富裕安乐。离县城不太远的地方,有个小山村,自然村的名字叫谢家店子,在行政上属于龙门山镇银厂沟九峰村。全村 18 户人家,几乎家家从事“农家乐”,衣食无忧,乐得其所。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多,李光清老人领着自己的孙子到村外去散步,爷孙俩悠哉悠哉地瞎转,享受着天伦之乐。 忽然间,大地晃动,平时稳稳的大山竟然如醉汉般东摇西摆,顷刻间,山崩地裂,浓烟滚滚,李光清回头看时,只见从地下冒出大块大块的巨石,犹如火山爆发般冲向天空,巨石的撞击声震耳发聩,冒出的浓烟摄人心魄。好端端的村子,几十秒钟罩在巨石堆下,无影无踪。巨石堆下,还有李光清的媳妇和二儿子、二儿媳。 山崩地裂的同时,位于村子最北边的徐富益刚好在院子里。虽说是年纪较大了,但长年劳作手脚麻利。她没有向村子中心跑,而是向村边的树林跑去。她没有被地下冒出的巨石罩住,也没有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而她的老伴则永远留在了巨石下。 整个谢家店子,没有撕心裂肺的求救,也没有惨不忍睹的血腥,唯有石头撞击和滚落的余声以及久久不散的烟尘。 就这样,全村 18 户人家,只要留地村中的均葬身石下,与村民一同被埋的还有过往的行人、游客以及到村中走亲访友的村外人,但人数无法统计。 网上流传地震发生时,全村只有祖孙二人逃出,一人被救。逃出的二人指的就是李光清和他的孙子,他们不是逃出,而是恰巧走到了巨石阵之外。网上说,李光清返回村子,从土石堆中刨出一个老太太,并且这个老太太成了李光清的第二任老伴。这个被救的人指的就是徐富益,确实是唯一幸存的女人,但她是自己跑出来的。 大地震后,见证了全村消逝的一男一女二位老人确实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新家”,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历史,如果我不来说明,肯定会以讹传讹了。 2009 年 3 月 15 日,考察龙门山一带的滑坡时,我同李光清正式相识,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也成了他们的朋友。尽我所能,资助二位老人一些钱财与必须品,此后,又数次路过或专程去看望二位老人。 2009 年 5 月 11 日,我再一次来到滑坡现场,得知第二天,他们将为亲人举行周年纪念,于是我决定住在附近,等候纪录第一个周年。 5.11 的晚上,接紧急电话,第二天上午为某位领导参观照相,所以急忙赶回成都。 5.12 上午,完成照相任务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谢家店子。送我的司机刘师傅可谓是整个四川技术最好、路况最熟的师傅了,加之越野车的优势。我们能钻就钻,能挤就挤,但最后一公里,还是被祭奠的车流给彻底截住了。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背着我的相机徒步向滑坡现场奔去。 老天保佑,在下午 2 : 28 分我如愿按下了第一张快门,让我记录下了这最难得的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也是最最凄惨、最最伤心的时刻。每次想到此情此景,我都禁不住地。。。。。 祭奠仪式之初,李光清老人还表现得比较平静。他在努力地控制自己。当他的两个儿子哭过之后,老人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放声恸哭起来。 最后,还是我把李光清老人劝了回去。这个时候,我这个外人说话好像更管用些。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太长的时间,然而,留下的记忆却会持续永远。 仪式之后,李光清和徐富益以及他们的家人亲戚坚持要我留下来一起吃饭。于是我在小木屋中品尝了这最难过也最正宗的农家饭。 2010 年初,网上说龙门山镇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进行了一项创新性的重建模式——统规原建,将“统规”和“自建”两种政策巧妙进行了结合。其中,九峰村谢家店子的18户人家,率先拉开了“统规原建”,并于2010年1月都建了新房。而我几次路过,李光清一直住在路边的小木屋中。 2011 年 4 月 28 日,汶川地震接近三周年时,我最后一次在滑坡体边上见到了李光清老人。他当时一脸无奈,当地政府为迎接三周年仪式,强行把路边的地震棚彻底拆除了。从此李光清的小木屋在一堆火的陪伴下消失了。 2011 年 5 月至今,我还没有机会再去彭州,不知道他和他的家人现在是否已经搬进了如意的新房。 2012.3.9 以下照片,请用左手按Ctrl键,右手按加号放大查看。 爬到滑坡体对面的山上所拍的谢家店子滑坡全貌。 09年3月15日从龙门山银厂沟回来时看到的滑坡体,图中的巨石就是李光清家的原址,现在成了三位亲人的坟墓。 这个是 徐富益 老太太的家。512地震前,她家有两所房产,16间,那时是百万富婆,震后一贫如洗。 二位老人临时组建了一个小家,住在路边的小木屋中。 木屋内的情景。 木屋的上边挂了一些腊肉,都是别人接济的。 这张照片正好是在2009年5月12日下午2:28所拍。 祭奠仪式中,蓝衣T恤者是李光清的三儿子,白色T恤者是李的大儿子。地震时他们不在现场而幸存。 站着的是李光清。 小儿子面对墓碑哭泣。 不用解释了 李光清忍不住哭了起来。。。 墓碑。上面有亲人的名字与生日。 悲恸时刻。 老太太的外孙,他在指点姥姥的家。 老太太和两个女儿。 仪式结束后,小木屋前的情景。 路边的巨石,看看平直的表面,那是断裂切割的痕迹。在老天爷面前,巨硬无比的石头如同豆腐,想咋切就咋切。 这块石头也是如此。任何一块石头碰着人,都必死无疑。 李光清老人带我过河考查滑坡。桥断了,我们用废弃的电缆做动力,手拽两根电缆,脚登竹筏子过河。 这就是完整的竹筏子。 通往龙门山的路上。这样的滑坡太多了。必须快速单车通过。 2011年4月28日,在强折队面前,李光清老人看着我,大概期望我能留住这个居住了三年的木屋。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12290 次阅读|36 个评论
不知应该供奉在哪里的鲜花——汶川地震纪实(1)
热度 8 dkysdc 2012-3-5 19:36
不知应该供奉在哪里的鲜花——汶川地震纪实(1)
01 祭奠亲人的鲜花 今天是 2012 年 3 月 5 日,离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 日本 9 级大地震周年不到一个星期,离 2008 年 512 汶川大地震 4 周年还有两个月多一点。原本计划这个星期集中写一下日本的地震,之后再向大家介绍汶川地震的故事。因此,前天先抛出了一个轻松些的《京都清水寺游记》为引子。而这些天陕西 3 名地质队员在可可西里失踪并且搜寻进展十分不顺利的新闻使我改变了主意。还是先把最近四年来我在汶川地震现场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吧。 从 2008 年 6 月 14 日至今,我走访了汶川地震的绝大部分现场,对重要的地点和人物进行了近 4 年的追踪拍摄,大到新旧北川县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灾区一家一户的故事多记录在我的相机中。通过 4 年的走访,了解了很多珍闻,更希望有些故事会给从事地震或地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今天先接着我的博文《有多少 " 科学人 " 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说起,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科学网有位博友叫 苏新华 ,其父 苏英俊 等 6 名地震地质研究预报工作的科研人员在 76 年唐山地震前夕因追踪震情奔赴唐山,恰赶上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大地震的爆发,这 6 位前辈把生命贡献给了他们事业 (参见苏新华的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93313 ) 。 无独有偶,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也有从事地震研究与测量的科研人员在地震中遇难。 2009 年 5 月 12 日,我到 彭州谢家店子 拍摄这个村子的村民为失去亲人一周年而举行的仪式 。公路上挤满了各式车辆,几乎所有人都是要到山里祭奠亲人的。下午 2 : 28 分,远在映秀的国家主席 胡锦涛宣布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开始,公路上本来就艰难爬行的所有车辆全都自发地停止前进,向遇难者鸣笛致哀。 02 排队等候进山祭奠亲人的车流 03 排队等候进山的祭奠亲人的车流,2:28分以后,车流彻底停止了前进。 04 公路左侧就是谢家店子滑坡现场 05 能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祭奠亲人的地方 巨大的滑坡体前,一群明显与当地群众装扮不同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东瞧瞧,西看看,在寻找着什么。一会儿,在公路旁找了个稍微开阔的地方烧起了纸钱。 06 这群人的衣着与本地人有些不一样 其中一位花格素底衫的青年女子悲恸异常。我走到他们跟前,通过这位女子的亲属,了解到女子的丈夫是四川地震局雅安测绘院的职工, 2008 年 5 月 12 日,她的丈夫和几位同事奉命去彭州出差,下午在彭州通往银厂沟的公路上恰遇大地震爆发。其中两位同志连同一辆车被埋在滑坡体下,从此下落不明。侥幸活下来的同事在巨大的慌恐中,没有记下滑坡的具体位置,便匆忙撤离了。 请不要埋怨幸存者。面对天崩地裂,人的本能驱使你逃命。没有几个人有足够的理智和勇气,何况大部分参照物都已经瞬间消失了。 07 站起身来准备“寻夫”的少妇 因此,地震发生那一瞬间的遇难者位置永远成了迷局。亲属们早晨 6 点从 200 公里以外的雅安驾车赶来,可路况极差, 8 个小时才到了这个地方。前进进不得,后退退不了,堵在哪儿,哪里就当成了遇难者的坟场。而这寄托着亲人哀思的鲜艳的黄花只能供奉在路旁的石头上。左右看去,路旁烧纸的人中,大部分情况皆是如此。 08 每块石头都可能是致命的杀手 09 到处都成了遇难者的坟场 烧完纸,年轻女子摆脱众人的搀扶,坚持要四处走走,期望能从碎石堆中找到丈夫的踪影。 黄花在石头上静静地放着,青烟随着微风向滑坡体上方移动,祭奠的人群久久地愣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青烟的流动,思量着亲人在世时的音容。 10 烧完纸钱,愣愣地发呆、张望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33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有多少"科学人"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
热度 17 dkysdc 2012-3-5 09:34
有多少"科学人"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
除了一般的车祸和疾病,也不算民间或个人的户外活动,还有多少科学家或科学人在野外科学考察中被害或失踪? 以下是根据本人的印象外加几分钟搜索得到的结果,其余的请大家补充: 1. 最早因公遇害的地质英才是 赵亚曾 :河北人,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所著《中国长身贝科化石》等在系统分类和研究上属国际先进。他与李四光的峡东地质工作奠定了中国南方地层系统之基础。对中国北方石炭纪煤系地层的厘订为中石炭本溪统和上石炭太原统具有国际影响。他与黄汲清合著的《秦岭山与四川地质之研究》是区域地质学之重要经典。 1929 年 11 月 15 日,在云南昭通闸心场被土匪所杀。那帮土匪满心以为抢劫赵亚曾先生会发一笔横财。 2. 最离奇失踪的中国科学家是 彭加木 。 1980 年,时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的他有多年科学考察的经验, 3 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 1980 年 6 月 17 日上午 10 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一失踪事件惊动了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华国锋,组织了最大的力量包括军用飞机,但最终无果。 3.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专程赶去唐山的就是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 ,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3313do=blogid=45118 )。 4. 汶川地震当天,中国地震局位于雅安的一个单位至少两 位从事地震调查 的人员被 512 地震的滑坡所埋,至今未找到尸骨(以后我会专文介绍)。 5. 中科院博士野外考察竟惨遭杀害( http://news.sohu.com/07/86/news147408607.shtml ) 6. 东北师大女生在长白山考察时失踪( http://news.sina.com.cn/s/2009-07-17/050218238801.shtml ) 7. 中科院 29 岁博士在新疆考察冰川时失踪( 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3/050323203076.shtml ) 8.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林树标,率队完成慕士塔格冰川自动气象站架设工作后,在下撤期间失去联系。失踪时妻子怀有身孕( http://www.cas.cn/xw/zyxw/yw/201108/t20110818_3323502.shtml )。 林树标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是青藏所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7月28日下午,林树标同志率队完成慕士塔格冰川自动气象站架设工作后,在下撤期间失去联系。青藏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了现场搜救。现场搜救工作组由国家登山队、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新疆公安消防总队南疆作战指挥中心、新疆乔戈里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新疆阿克陶县公安局苏巴什边防派出所和青藏所等六家单位组成。现场搜救工作组领导的包括10名专业登山队员在内的29人组成的救援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尽最大的努力,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搜救工作。救援队经过长达七天半连续搜救,未能发现林树标同志。六家单位联署出具了《关于慕士塔格站副站长林树标冰川作业失踪及搜救过程的报告》,确认林树标同志“冰川作业失踪”;新疆阿克陶县公安局苏巴什边防派出所确认林树标同志“意外失踪”。 9. 杨拯陆烈士在祖国大西北考察时遭遇强寒流风暴,在石油探区她走完了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年仅22岁。( http://www.xhgmw.org/archive-49476.shtml ) 10. 费孝通的妻子王同惠在广西大瑶山社会调查时失事(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42056 ) : 1935年夏,费孝通和王同惠在未名湖畔举行了简朴婚礼。9月,这对新人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但是,谁会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此次学术之行兼蜜月之旅,竟然会有着一个生死离别的结局。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被木石压住。王同惠奋不顾身地把石块逐一移开,但费孝通足部已受重伤,不能站立。王同惠赶紧跑出森林求援,从此一去不返。次日傍晚,才有人发现了费孝通,第七天在湍急的山涧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此时,她与费老结婚才108天。在奠定费孝通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的《江村经济》一书的卷首,费孝通深情写道: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11. 1936年元月5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遽尔长逝。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6496 次阅读|66 个评论
肉体是人类灵魂的行囊
热度 3 hcrm 2012-2-28 16:34
与朋友谈到汶川地震后,他跟我说起的一位朋友的事时,我问他: 人最大的毛病知道是什么吗 ? “ 不知道 , 因为我想不到是什么 。”朋友答道。 朋友的那位朋友,在汶川地震中没受任何伤,而且是一个很“上进”的人,赚有不少的钱。但不幸的是,却被检查出患有绝症,拿整捆的钱往医院送,最终还是没有换回自己的生命。当时朋友感叹,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时至今日,我告诉朋友: 人最大的毛病 是“ 好了伤疤忘了疼 ” 。一个人如果能坚持他明白时候的想法,人生何来不幸福? 于是,我总结说,历经了汶川地震的人,面对生活应“ 不沉沦 、 不迷惑 、 不欲求 ”。 另一位朋友看了,忽有感慨地说:“ 肉体是人类灵魂的行囊,高傲的灵魂有时会屈服于肉体的欲望,当感性与理性有冲突时就要看人的自制力了。” 肉体是人类灵魂的行囊?那么,我们的灵魂全然装在这副行囊里了。 我是纯粹的无神论者,不相信还有所谓灵魂。不过,有不少人并非如我一样,他们相信灵魂可以依附于肉体。而灵魂是什么?他们又心照不宣。 我想倘若真有所谓灵魂,应该是指人的精神和意志吧。它并不神秘或玄乎,它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之中,完全可以捕捉得到。 其实,起初我是想告诉那位朋友,人们大都已经淡忘了当年地震的阵痛了,欲望之神又悄然而至,使人心醉神迷。 很多人说得形象一点,是跟在金钱的屁股后面跑,总想大把大把的抓一点。 薄熙来 昨天 会见历任雷锋班班长及雷锋战友 时 说 :“ 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一定要有伟大的精神支柱。如果大家只想着挣钱,没有精神追求,缺乏理想信念,那就不会有大出息。 ”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我们是不能没有“灵魂”的,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更是如此。 想让人家尊重你什么?人格?太浅。真正能够让人尊重的,往往是一个人纯正的“灵魂”。有了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生活能没有激情吗? 肉体是人类灵魂的行囊,不可尽装些欲望和饭食,否则,朽起来比光速还快。 2012年2月28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0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龙年春节游龙门
热度 6 BihongFu2010 2012-2-2 22:47
龙年春节游龙门
龙年春节假期,回到四川老家与家人团聚,欢度新春佳节。 正月初三,不少亲朋好友聚集在我家,中午聚餐之后大家都提出希望正月初四去什么地方游览一下。我提议大家一起去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最严重的龙门山区去看看,虽然他们在电视里看过无数灾区的场面,但对于经过3年多重建后地震灾区的情况充满关切。所以,一致赞同我的提议:地震灾区深度游--“龙年春节游龙门”。 正月初四一大早,我们一行首先驱车前往位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中附近的映秀镇。经过2个多小时,我们达到了汶川县映秀镇。大地震之后,映秀镇的3年重建期间虽然经历了几次洪水和泥石流的考验,但重建后的映秀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白雪映衬下的美丽小镇春节期间游人如潮。如果不是保留在小镇中心的漩口中学地震遗迹(图1)提醒我们的话,大家一定以为到了一个美丽的欧洲小镇。 图1 映秀镇漩口中学"5.12"地震遗迹 第二站,我们到达了位于映秀镇西南约15公里的羌寨-水磨镇,这是一座充满羌族民族风情的美丽小镇(图2、3),经过灾后重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川西著名羌族文化旅游胜地。 图2 美丽羌寨-水磨镇(羌族的碉楼) 图3 充满魅力的羌族文化汇馆 第三站,我们带领大家去了位于都江堰市的虹口镇深溪沟村和高原村一带,去体验大地震留下的地震断层遗迹。当看到被地震掀斜和抬起的公路(图4、5)等地震遗迹时,大家多感慨大地震的巨大威力,也感叹自然的神奇力量。 图4 深溪沟村一带保留的掀斜的公路(那辆小车还停留在那里) 图5 高原村一带被地震抬起2米多高的公路(当地取名为“新加坡”) 以及被掀斜的“醉汉树” 当我们结束一天的龙门山地震灾区游时,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有关地震和2012世界末日等话题。看来“龙年春节游龙门”,大家收获不小! 地震后,我去地震灾区考察过数十次,但是我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震遗迹也逐渐被雨水、流水、风雪等无情地“侵蚀”着,其实,深溪沟村附近的掀斜公路(图4)已经开始在“垮塌”,我担心过不了几年大地震留下的许多经典地震遗迹将会消失。所以,我建议我们地震灾区各级地方政府门应该加以重视,对一些珍贵的地震遗迹应该像日本阪神地震和台湾“九二一”地震遗迹那样采取必要工程措施,修建成室内博物馆那样来加以保护!
个人分类: 天涯海角|4756 次阅读|16 个评论
鲍元恺向科学网网友恭贺新春
热度 2 byk0104 2012-1-21 20:20
2008年起,不断收到科学网发到我邮箱的电子杂志,5月汶川地震几天后,在杂志的推荐下,我一个天马行空凭灵性从事艺术的“科盲”,竟在以严密逻辑为特征的思辨型的科学网开了博。 因为我在门户网站和音乐网站还有另外的个人空间,难免顾此失彼,加上与这里网友隔行如隔山,便逐渐疏远以致荒废了这块田地,久了,竟忘记了在这里的登录名和密码。前几天偶然看到科学网五周年的消息,随手试试各种可能的密码,居然无意中打开了通道,于是,用几个作品的录音录像和几篇旧文更新了这个博客。没想到,这里的博友很关注我这位音乐家,头一天的浏览量就超过了600。 龙年伊始,谨祝科学网各位网友新春愉快! ------------------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 主任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 所长 鲍 元 恺 教授 BAO YUANKAI Professor Director of Composition Department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Arts at Xiamen University Website http://www.tudou.com/home/baoyuankai http://byk.emus.cn http://weibo.com/baoyuankai E-mail baoy2k@foxmail.com QQ 973476272
2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滑坡导致的斜坡物质响应方量的量化研究》
热度 1 xc11111111 2012-1-13 21:17
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出版摘要) 2008 年汶川地震触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导致了大约 2 万人死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殷跃平 , 2008 ),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单次地震触发的最密集、数量最多、分布面积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地震滑坡事件。国家部委、一些科研机构、高校等非常重视汶川地震滑坡的科学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汶川地震滑坡区域分布调查与编录;重点滑坡详细调查、分类、机制、稳定性分析、失稳运动堆积模拟;区域滑坡特点与分布规律;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易发性、危险性与风险评价;汶川震区泥石流研究等几个方面(许冲等 , 2010 )。这些研究成果不但给同类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而且给震区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与依据。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如地震滑坡导致的斜坡物质响应方量(体积)的定量化研究,鲜有研究人员涉足这一研究方向。而毋庸置疑,这个问题是震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泥石流物源体积确定)中存在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获得可靠的汶川地震滑坡堆积物体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与理论科学意义:实际应用价值表现在其为震区泥石流物源体积确定,泥石流易发性、危险性、风险评价,预测,防治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理论科学意义表现为在某种意义上,研究成果可填补国内外地震滑坡斜坡物质响应方量可靠定量研究这一空白,建立一种普适性研究方法,可指导其它的单次地震事件触发滑坡堆积物体积研究。 Pearce 与 O’Loughlin ( 1985 )依据经验估计 1929 年新西兰 Murchison 7.7 级地震触发的 1850 处滑坡堆积物体积为 2.5 亿方。汶川地震后,李智广与曾红娟( 2009 )、陈晓清等( 2009 )依据经验估计滑坡的厚度,并假设滑坡厚度随着距离余震集中带的增加而变小,得到汶川地震触发滑坡堆积物总体积为 27.93 亿方;崔鹏也提到汶川地震触发滑坡堆积物体积约为 28 亿方,而且震后将有 15 年的泥石流活跃期(范宏喜, 2010 );黄润秋( 2010 )根据一般滑坡崩塌的平均体积,估算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堆积物总体积约为 75 亿方,并估计震区地质灾害活动将延续 20 年; Parker 等( 2011 )构建了滑坡体积与面积的关系式得到了滑坡体积为 27.3 ~ 312.8 亿方, “ 中值 ” 为 90.8 亿方。不同研究人员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大。多数研究未考虑滑坡的个体差别,且缺乏翔实的滑坡空间分布面数据; Parker 等( 2011 )的研究只构建了滑坡体积与面积的关系式,此方法虽然在区域研究中有可取性且在其它研究区有一定的应用,但是存在更精确的地震滑坡体积获取方法可以应用。 当前存在着 3 大难题成为获得精确可靠的汶川地震滑坡斜坡物质响应方量这一研究的瓶颈(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其它地震触发区域滑坡事件上)。首先,建立完善的汶川地震滑坡空间分布与属性数据库相当困难,空间分布数据库要求滑坡采用面要素表示,滑坡属性包括滑坡的三维几何属性(如滑坡的长、宽、高、长宽比、长高比等)与环境控制变量(坡度、坡向、岩性、 PGA 等);然后,如何获取每一个滑坡堆积物体积也是一个难题,精确的测量每一个滑坡堆积物体积显然是不实际的,那么要解决超多数量的汶川地震滑坡堆积物体积的求取问题就需要另辟蹊径,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滑坡堆积物体积与滑坡三维几何参数、环境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基于此想法,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来解决此问题: ( 1 )汶川地震滑坡空间分布数据:全面,翔实的滑坡分布数据是地震滑坡区域研究的基础,决定着结果的科学性。我们最新的滑坡分布数据超过了 20 万个,前期,受科研条件限制,作者曾基于 48000 与 60000 左右的滑坡发表过相关文献,后来,在补充了大量汶川震区高分辨率数据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滑坡空间分布数据进行了增补与修改。数据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 )补充了汶川、彭州、都江堰的大量遥感图像,与研究区前期被云覆盖的一些区域的图像; 2 )补充了震区大量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使震区中小规模滑坡的调查尽可能的完整; 3 )对前期基于分辨率较低的数据(如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得到的结果进行了重新的解译,一些滑坡虽然在低分辨率影像数据上表现为连在了一起,但实质上并不是一个整体,这在高分辨率影像上表现的很清楚。 ( 2 )获取一些滑坡的精确体积作为训练样本。三个途径: 1 )基于震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立体相对,构建地震滑坡发生后 DEM ,结合震前 DEM 求取滑坡堆积物可靠的体积,该方法仅适用于较大规模滑坡; 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滑坡后壁地形,构建 DEM ,求得滑坡体积,该方法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滑坡; 3 )广泛搜集他人的可靠成果(只采用基于滑坡发生前后地形差别求取堆积物体积的结果,而对于基于经验估计的成果不予使用)。 ( 3 )基于统计方法构建滑坡体积与滑坡三维几何参数、环境控制变量的关系。 ( 4 )求得汶川地震滑坡导致斜坡响应物质方量。同时,基于此制作地震区所有位置的上游潜在地震滑坡物质方量分布图,为泥石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Parker RN, Densmore AL, Rosser NJ, de Michele M, Li Y, Huang RQ, Whadcoat S, Petley DN. Mass wasting triggered by the 2008Wenchuan earthquake is greater than orogenic growth. Nature Geoscience 4(7): 449-452. Pearce AJ, O'Loughlin CL 1985. Landsliding during a M 7.7 earthquake: Influence of geology and topography. Geology 13 (12): 855-858. 陈晓清 , 李智广 , 崔鹏 , 刘宪春 2009. 5·12 汶川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初步估算 . 山地学报 27 (1): 122-127. 范宏喜 2010. 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致灾机理模式研究 —— 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学术论坛综述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3): 140-142. 黄润秋 2010. 强震地质灾害后效应的初步分析 . PPT. Network resource. 李智广 , 曾红娟 2009.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区域崩塌与滑坡体空间分布研究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4): 14-19. 许冲 , 戴福初 , 徐锡伟 2010.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 地质论评 56 (6): 860-874. 殷跃平 2008.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 工程地质学报 16 (4): 433-444. 参会人员挺多的,摘要竟然不给上网,自己贴出来
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汶川地震滑坡最新分布成果
xc11111111 2012-1-6 13:56
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断裂带的地震滑移作用
peijl 2012-1-5 13:46
2010裴军令-第四纪.pdf   断层岩与 地震有着密切相关,通常沿断裂带的断层面发育。本研究以 2008 年汶川地震 (Ms 8.0) 的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发育的古地震造成的断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 Bartington MS2 仪器对发育于四 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映秀-北川断裂带的断层岩开展了高密度测量。 测试结果表明磁化率在 2 × 10 -6 SI 到 74 × 10 -6 SI 之间变化,所测剖面均显示出断层岩区域与高磁化率相互对应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震滑移作用产生的高磨擦温度导致断层岩中高磁化率新矿物的形成所致。本研究对于定量分析研究断层岩(断层泥)提供了一种新尝试。
个人分类: 论文|3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数据终于处理完成
热度 2 xc11111111 2012-1-4 15:44
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来搞科研的也可以无厘头(另对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北东端的思考)
热度 5 xc11111111 2011-11-14 13:28
6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需要这样的志愿者——向台湾的简翠莲女士致敬!
热度 1 张海霞 2011-10-30 23:00
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和国内外的一些教授一起发起了求助青川灾区学生的明天计划( www.tomorrowcn.org ),来自台湾的简翠莲女士一直担任这个项目的执行人,每年最少两次亲赴灾区,亲自挑选受助的孩子、把助学金发放到每个孩子的手上、并给孩子们进行珍爱生命、传递爱心的教育、组织他们开展相应的活动,3年来坚持如一,不但保证了明天计划的良好实施还逐渐扩大了资助的范围,赢得了孩子们中心的喜爱的尊重,今天收到简翠莲女士的来信,写了今年秋季的救助计划总结,还发来了孩子们感人的信,我为之感动,我为之骄傲,特此向简翠莲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需要这样的志愿者,也希望传承这样的志愿精神! 下面是简翠莲女士发来的孩子们的信,希望在阅读之前准备好纸巾,真的很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爱的伙伴们, 我们收到了很多孩子的来信,节录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孩子们的心声和我的感动。相信大家看到了孩子们心理上或行为上的转变,会和我一样感到欣慰: --简阿姨.....是你让我懂得了爱,用微笑去面对困难。我们就是你远方的亲人,你每年都要来看远方的亲人。有了你,有了“明天计划”这个大家庭,我也就多了一个亲人,多了一个温暖的家。你每次的到来,都会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感到无比的幸福。......是你让我感觉到人间有真情。 --我永远记得您说过的话,我现在不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了,我变得活泼、开朗。有什么心中的烦事、开心事,都会和我的朋友分享。我现在也学会了合理的控制情绪,胆子大了起来,这些,我真的要感谢您。我在这里向您说一声:谢谢。.....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你说过的方法.......我的心情便又恢复到了开心、快乐的状态...... --....我写这封信,虽不优美,但有着我的感情。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在我有烦恼的时候,是你给了我希望,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我的母亲在大地震中去世了,父亲在外地打工........是你教会了我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你对我们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你那慈祥的笑容,像妈妈一样温暖。 --.....在几次交谈互动中,我感受到了母爱。当时,我真有一种冲动,真想仆到你的怀里,叫你一声妈妈,我知道这是一种幻想......。没有遇到你时,我很在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不愿和任何人提自己的家人。现在我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因为你告诉我们.........。谢谢你的到来,你的到来,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母爱。现在我已经会自豪的向同学介绍我的家人,我不会感到自卑了。 --我从小很内向,不太爱讲话,不敢与其它同学........自从听了你的话之后,我改变了许多。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自己变了,是我们班的同学说我变了,我才知道。简阿姨,是你改变了我,你知道吗? --......有了困难,换个角度想想,兴许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与父母有了矛盾,换位思考一下,其实父母真的很辛苦。好好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简阿姨,这些都是您告诉我的,我都没有忘记。您所说的,将会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现在已经丢掉了烦恼和忧伤,丢掉了埋怨和叹息,丢掉了悲观和失望,从狭隘的自我小天地中走了出来........。 --......你对我最大的恩情便是教会了我怎样控制情绪,也是你使我打消了退学的念头,您就如我的第二个母亲。.......请容我叫你一声“母亲”吧!..... --.....从前我觉得没有人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和任何人说,怕别人嘲笑我。记得第一次我和您面谈,我哭了。不知怎的,那天过后我坚强了许多。还有那一次您去我家家访,我也哭了,因为我知道我可以把我的事情全部说出了。简阿姨我想告诉您,我一直记着您告诉我的话,当我每一次想我的父母时, 我就用您告诉我的方法来缓解我心中的痛苦。 --我本想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而不去上学........有时父母没领到工资,爷爷和婆婆就去采草药和捡破烂,卖了换学费。我看见他们摇摇摆摆的背影,我鼻子一酸哭了出来。...... --谢谢您给我带来快乐,是一生的快乐。您让我懂得了谦让、仁爱。用一双爱的眼睛去看身边的事物,我真的有觉得世界满是爱。全是爱,诠释爱,全世爱,通通都是爱。世界这么美好,我也会好好的去爱亲人、朋友、老师、还有 My Dear “简妈妈”。相信妈妈您不介意我这样叫您的。 --谢谢“明天计划”对我的帮助,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帮助。你教会了我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冲动的人,对生活总是感到不平等,有时因为别人骂我或我的家人而大打出手。而你让我学会了事情要往宽看,不要太小气,要学会理解它、包容它....... --......您对我所说的一切,说真的,很感谢您,您让我在失望与痛苦中学会坚强,学会面对...... --......我以前上课马马虎虎,认为学习不重要,所以上课开小差,不做笔记,不听从老师的教诲。但是从您来到青川和我们谈心后,让我的心一下变得爱学习起来。您来过后,我上课就非常专心,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与从前大不一样了....... --.....您给我讲的每一堂课,我都铭记,有时不由自主的讲给其他同学或朋友听......现在有时他们也会问我:简阿姨来了没?给你们讲了什么? --我再次收到明天计划的助学金,但对我来说,我收到的不仅仅是400元钱,也收到了精神上的资助。简阿姨,其实当我每一次见你时,我就会萌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就像离别很久的孩子见到自己的妈妈一样。看到你就有一种想冲上去拥抱的冲动,自从妈妈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过这种亲切感。 --我知道走进“明天计划”就是走进了一个大家庭里,一个充满快乐而又激情的家庭。我知道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像我一样困难的学生。当我最无助的时候,是您用宽大的心胸帮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当我最伤心的时候,是您紧紧的抱住我教我自信、勇敢的面对.....当我最需要您的时候,您总是无怨无悔的走到我身边。有人说:“母爱最伟大”,我看您的爱更是一种真诚、清纯的爱。您,每年辛辛苦苦的来到这里,给我们送来一次又一次的温暖与幸福。..........敬爱的“明天计划”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谢谢你们的帮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你们的爱才是最幸福的。 --简阿姨,我想对你说一句真心话,你比我的亲人都还要亲得多。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吗?虽然我的亲人对我也很不错,但没有你这么疼我、爱我、帮助我。从这一点,你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而且你又让我重新回到学校,又让我重新与我的好朋友、老师们一起欢声笑语了,又让我重新在学校里追求我个人的理想。阿姨,谢谢你的帮助,谢谢你给我的爱.......。(从小被丢弃的女孩,因养父失去工作能力而辍学,被我们及时找回来) --.....我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每次您与我们聊天的时候,我就觉得好温暖、好温暖,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看见你就像看见了妈妈。简妈妈,可以这样叫你一声吗?......... Best Regards Tricia Lin (简翠莲) 明天计划 www.tomorrowcn.org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从汶川Mw7.9级地震学到了什么?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9-7 20:07
2008 年 5.12 汶川 M w 7.9 地震留给了国人无尽的痛,汶川地震已过去 3 年多了,回想起来不知道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毋容置疑,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规范的修订、震源机制与破裂过程等的认识有意义。 这 3 年多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汶川地震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著,涉及到地震地表破裂、动力学机制、孕震机制、地震地质灾害等领域。但这些研究对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有何实际意义?是必须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我们不能白白交了学费,而一无所获。 汶川地震给民间大仙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表演机会,耿大师是欲哭无泪,某些大师是准确预报而无人理睬,还有大师与大地震擦肩而过。 事后在总结汶川震前有无前兆时,地震工作者发现了清晰的应变前兆,但这种前兆是否具有唯一性?不久后的玉树地震否定了唯一性的说法。 赵玉林、钱复业等因在震前发现了 HRT 地震前兆波而与大地震擦肩而过,为此深深自责而痛悔不已。其实也没必要痛悔,如果大震前都有这种波,那么为何玉树地震又擦肩而过了呢? 某些官科学者在事后总结时,也都发现了“热红外异常”、“电离层异常”、“电磁异常”等现象,都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文章。认真看了他们发现的“异常”后,发现其数据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因为一个强震孕育的时间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他们分析时的时间跨度只有数天或数月,根据数据变化的“峰”和“谷”预测大震。实际上若把时间跨度延长之数年,监测数据(曲线)或出现多个“峰”和“谷”,甚至会出现更高的“峰”和更低的“谷”,这些“峰”和“谷”与大震不会有一一对应性。因此这些方法只能用于事后检验。 希望官科和民科少做“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的事儿!少做“事前靠蒙,事后靠补”的预测! 因此,前兆的唯一性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前兆有多解性,就像民间传说中的地震云一样,如何预测强震?谁敢拍板做出预报呢?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基于扎实的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地震部门并没有重视地震的科研工作,不懂得强震孕育是一个长期过程的道理,仍把希望寄托在震前找异常、与过去相同的老路子上,这样仍然不会预测以后的大震。或许是地震部门被“汶川地震”彻底打晕了缘故,不知道该研究什么了,现在又开办“ 砂层应力观测与分析预测方法”研讨班 ,想走捷径预测地震。我已经明确指出 ,该方法不靠谱,除了花百姓的纳税钱外,基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已在以前的博文 中明确指出, 科学的强震预测理论应具有的特点是: ( 1 ) 以地震地质资料为划定孕震时空区域的基础; ( 2 ) 与岩石破裂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 3 ) 基于长期可靠的地震活动性监测数据,如地震目录等; ( 4 ) 能通过所有历史强震震例的检验,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 5 ) 既能预测“地震”,也能预测“不地震”。 我想这样的特点不会有人反对,可以肯定地说,不具有上述特点的方法预测不了强震。 有人“天真”地认为,既然强震难以预测,做好地震危险性评估不也行吗?仔细想想,危险性评估也是变相的二要素强震预测 (对发震时间的判断要求不高),这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 希望地震部门通过汶川和玉树地震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解决强震预测问题没有捷径,脱离了与岩石破裂过程本质密切相关的任何预测方法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坚持强震预测研究和防震减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会有错。 参考 砂层应力观测与分析预测方法研讨班成功举办 http://www.cea.gov.cn/manage/ht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content/11_08/12/1313116951993.html 评 《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有关地震前兆的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8979 科学的强震预测理论应具有的特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4891 只有解决强震预测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6433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375 次阅读|9 个评论
给汶川地震灾区的捐款用上了吗?
热度 5 yzhang111 2011-8-29 09:55
一个捐助人弱弱地问 中国红十字会目前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其实我这个捐助人早就疑心满腹了。三年多以前的汶川地震牵动着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大家当时都踊跃捐赠。博主当时从牙缝里抠出1300刀(800刀直接写支票给中国红十字会,500刀通过学校给中国红十字会)分两次捐助灾区。说是从牙缝里抠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我有相当一笔信用卡债至今仍未能还上。 这两笔捐款给我的感觉像是打了水漂。看看这个原因是否有道理:我通过美国红十字会给日本和海地(没多少,日本100刀,海地200刀)捐款时,都得到美国红十字会的直接回执和感谢信(见下列附件)。甚至隔三岔五还给我发一些美国红十字会如何在帮助日本和海地灾民。但给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就像是石沉大海,别说汇报善款如何使用了,就连个回执都没有,退税都没法报。换句话说,这1300刀是不是个人取走中饱私囊了都不一定。将来我还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嘛?不想让人怀疑也成,那就给我个官方回执,汇报汇报善款使用情况。我不嫌晚,现在给也来得及。 附件: Yanbin.pdf
3405 次阅读|8 个评论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xc11111111 2011-8-11 08:40
汶川地震后,次生滑坡灾害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当前汶川地震次生滑坡灾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1 )汶川地震滑坡区域分布调查与编录;( 2 )重点滑坡详细调查、类型、机制、稳定性分析、运动堆积模拟;( 3 )汶川地震滑坡总体特点、分布特征;( 4 )汶川地震滑坡因子内部与因子之间的敏感性分析;( 5 )汶川地震滑坡评价;( 6 )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研究;( 7 )滑坡岩体力学试验研究。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pdf
2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地震学会学报》文章对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总结
热度 3 Amsel 2011-8-4 08:23
《美国地震学会学报》 2010 年 11 月一期是汶川地震专辑: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Volume 100 · Number 5B · November 2010Special Issue on the 2008 Wenchuan, China, Earthquake http://www2.seismosoc.org/FMPro?-db=bssa_index.fp7-lay=toc-format=/bssa_index/toc_disp.htmlVolume=100IssueNumber=5B-SortField=StartPageNumeric-Max=all-find 这一期有一篇文章总结了中国的地震预报 “ 事业 ” ,作者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陈棋福博士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王克林博士: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Qi-Fu Chen,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注意,这个作者单位就是中国地震局地震 预测 研究所,对外翻译成 “ 地震科学研究所 ” ) Kelin Wang,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http://bssa.geoscienceworld.org/cgi/content/abstract/100/5B/2840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要回答的问题是: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众对地震预报不现实的预期? 为什么对地震预报的努力这么执着? 为什么抗震减灾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 中国(尤其是四川)的地震研究者,在汶川地震之前在做什么? 为什么抗震规范的执行措施如此薄弱? 强调地震预报,是不是对抗震减灾有负面影响? 全文对这些问题都回答了。 这篇文章开端就提到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相反,至今不肯承认地震不能预报的现状: Few seismologists believe that it is presently possible or forever impossible to predict an earthquake with the time, location, and size specified accurately enough to guide plans for evacuation. Regardless of its scientific meri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governments of most industrial countries conside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o be presently impractical. Instead,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way of minimizing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s to human life and economy is to strengthen our built environment based on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hazard and risk, a practice we call seismic risk mitigation in this article. However,this was not common understanding in China when the Mw 7.9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struck Sichuan Provinceon 12 May 2008, claiming over 80,000 lives. In China,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not merely a topic of research, but a government-sanctioned, law-regulated, and routinely practiced measur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译:地震研究者极少相信目前对一个地震的时间、位置和大小的预报能够准确到足以用于指导疏散计划;甚至认为这种预报永远不可能实现。无论地震预报有什么科学意义或者未来发展,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政府都认为地震预报目前不实用。相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减少地震对于生命和经济的影响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科学评价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基础上,加固建筑环境;本文对这种措施叫做抗震减灾。然而,直到造成超过 80,000 人死亡的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之时,这一观念在中国并未普遍理解。在中国,地震预报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题目,而且是一直政府主导、法律规范的一种常规操作的防灾措施。) 文章其后提到了中国地震局内部对地震预报必要性的认识: In a questionnaire sent to all provincial seismological bureau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CEA asked to what degree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needed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overwhelming response was that the demand was extremely strong and the expectation very high. The new version of the Law on Protecting 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the “Earthquake Act”), promulgated in the wake of the Wenchuan disaster, still stipulates a procedure of forming, evaluating, and announc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s. (译: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向各个省局发出了一份问卷,询问政府和社会在何种程度上需要地震预报。压倒性的回答是,这种需要极为强烈,期待极高【评一下,这是和各人饭碗有关的,所以调查结果可想而知】。汶川灾难之后颁布的新的《防震减灾法》( “ 地震法 ” )依然规定了制定、评价和发布地震预报的过程。) 下面这段讲到了 “ 地震预报 ” 和中医一样,符合中国千年的浆糊文化: The philosoph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is fundamental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over the millennia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empirically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between events to make prediction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s. Although knowledge of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that of rock mechanics, is frequently referenced, the prediction program tends to be preoccupied more with identifying precursors to use for prediction than with explaining the precursors. This was particularly true for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ediction program. (译:中国地震预报的哲学从根本上收到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千年的中医实践表现的是,可以根据在事物之间的经验性的联系来进行预报,而不需要去了解这种联系。尽管那些地震预报经常引用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岩石力学的知识,但是更专注于识别用来预报的前兆,而不是解释这些前兆。在地震预报的头十年发展阶段,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文章讲到了耿庆国的 “ 旱震法 ” 以及张铁铮的 “ 磁暴法 ” 因为记录太差而被废弃,结果成了汶川地震后网上炒作的热点: In the meantime, empirical methods notorious for their false-alarm records, such as those based on drought occurrence (case 20 reviewed in Wyss, 1991) or on pairs of consecutive magnetic storms, gradually went out of fashion. Although some individuals still pursued these methods and frequently submitted prediction opinions, their opinions were generally ignored by the various prediction conferences that continued to be held. Later, the value of their opinions became the most heated subject in post-Wenchuan Internet debates over prediction claims. (译:同时,一些由于虚报记录而声名狼藉的经验预报方法、比如旱震法(见 Wyss 1991 年综述文章的第 20 个实例)和磁暴二倍法,逐渐不再时兴。虽然一些个人仍然追求这些方法并且经常上交预报意见,他们的意见在后来延续到各个地震预报会议上一般都被忽略掉了。后来,这些人的意见在汶川震后互联网上关于声称预报的争吵中的最热门的话题。【译注:这些方法、以及整个争论过程,本人 2008 年到 2009 年的帖子都有全面的总结。】)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作者说, 在整个 1966-1976 阶段、以及 1976-2008 阶段的早期,地震预报工作确实削弱了抗震工作;而且宣传地震预报成功的故事总要带来虚假的安全感。 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于同年由陈棋福发表在国内《第四纪研究》上,尽管这不是地震局自己办的刊物,却说得大大含蓄了。 http://www.dsjyj.com.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8570 另参见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中新社对王克林的采访:“地震预报是空中阁楼 设防是地上盖楼”: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1/05-10/3029015.shtml
个人分类: 地震|5637 次阅读|6 个评论
温总理发问了,事态不会这样平息了
热度 6 yanhuasanman 2011-7-28 22:54
2008年胶济铁路事件比这次的还要严重,今天在采取两年前的处理事故的方法,怎么还能平民愤了,不能再堵口了,要给人民一个交代,要给所有人一个满意的解释,问题肯定有,有问题,我们就要解决! 温总理,一向视为亲民的,汶川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今天虽然来的有点迟,可相信政府的介入,事件可以进一步明朗!可以给逝者一个安息,更给活着人一种安全感!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看法,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在解放的背后,是政府的快速转型,要给老百姓,所有公民一个合理的解释和答卷,不能再是一味的封锁,而是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所有公民对政府和国家的依赖性,可信性!一旦公民失去信任,那么政府也算是快终结了,所以,这次事故给政府一个巨大巨大的考验,加速政府的转型!
个人分类: 无言申诉|2815 次阅读|5 个评论
印度朋友眼中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热度 3 BihongFu2010 2011-7-15 13:29
印度朋友眼中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付碧宏 7 月初带学生去龙门山区考察汶川地震后的构造地貌变化,印度理工学院的 Arun Saraf 教授也一同前往,他作为受中科院( CAS )和印度科学院( INSA )联合资助的一名高级访问学者对汶川地震灾区的三年灾后重建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如果同样的地震灾害发生在印度的话,许多老百姓还会仍然生活在临时搭建的板房或过着流浪生活,但中国政府能够尽举国之力开展灾后“对口援建”,确实非常伟大!他非常惊叹灾区灾后的恢复重建是如此迅速而高效,灾区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图 1 )! 在地震灾区的几天考察中,我们先后考察了虹口、彭州白鹿镇和北川县老县城 - 曲山镇,他亲眼目睹了灾区重建后百姓的美好新家园和新生活,同时,他也提出了作为一位研究地震专家的一些建议: 1. 地震灾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在今后数十年内还会处于高发时期,一些地方存在不少灾害隐患,需要加强这方面灾害的监测和预测研究工作,避免反复重建的悲剧重演; 2. 灾后重建需要适度,他认为许多地方的重建有些过度豪华和浪费,他认为重建的最主要目标是让当地百姓过上舒适而和谐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住上漂亮的小洋楼或楼房那样简单,而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出发。如果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完全被改变了,他们不一定感到快乐和幸福。 灾后我和我的同事和学生们多次在龙门山区考察,我们也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多次提及类似的建议,但类似映秀镇反复被泥石流、滑坡和洪水(图 2 )等灾害吞噬的悲剧还在上演! 最后我再次呼吁:我们的地方父母官们能否在做足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文章的同时,多为老百姓的感受着想一点呢? 图 1 灾后重建后的美好新家园(虹口) 图 2 暴雨引发的洪水如猛兽一般 (虹口) 图 3 Arun Saraf 教授在老北川县城-曲山镇“5.12”地震纪念碑前 图 4 笔者在老北川县城-曲山镇 图 5 但愿北川县吉娜羌寨前的“新房子、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不只是口号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645 次阅读|8 个评论
近几年三个大地震触发滑坡情况
xc11111111 2011-7-7 22:52
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我的担心不要成真
热度 6 dkysdc 2011-7-2 06:42
四川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我的担心不要成真
四川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我的担心不要成真,有空请大家看看我在今年6月12日发的博文:《尽可能避让,才能真正减少自然灾害--以汶川地震重灾区龙池为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454288 )。2008年5.12大地震以来,08年9月泥石流重重地洗劫了北川县城,09年7.17的泥石流把许多灾区的基础设施都冲毁了,甚至包括非常坚固的部队营房。龙池已经遭受过09年7.17泥石流的沉重洗劫,但仍然坚持原地重建,结果2010年8月遭受了毁灭性的泥石流。本以为龙池不会再重建了,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英勇的、不屈不挠”的龙池依然坚持重建,2011年7月1日是再次重建的开放日,没有想到7月1日就有暴雨!我没有丝毫幸灾乐祸的感觉,我是全心希望今年或以后不再遭受泥石流的袭扰,但我更加清楚:这绝对只是人们的憧憬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龙池上游的松散堆积物和游离的巨石,足以把龙池毁灭N次!龙池一条沟才3000-5000人,避让搬出,才是万全之策!我们伟大的、已有90年党龄的、爱民如子的政府完全有这个能力!!! 不知道今年或以后又会有多少人像这位妇人一样把钱财砸在泥石流里。地震后她修好的房子有人出价260万,她没有卖,泥石流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了。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4917 次阅读|7 个评论
极端自然事件与人类工程活动
jinjingguo 2011-6-28 09:56
春天南方大旱,夏初又洪水施虐,加上2008年汶川地震,三峡工程似乎成为网路发泄之对象,对于这种缺乏科学论证,人云亦云的讨伐,我颇不以为然。从地球的结构和地质过程时空演化看,一些看似极端的自然事件,实际上是地质过程的正常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惊人,但与自然界的威力相比,还是及其渺小。现代科学认识水平还不足以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把一些极端事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相联系,甚至认为是人类工程活动的灾难,缺乏科学依据。干旱和洪水是大气圈循环的结果,尽管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有所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的,更不用说发生在地壳深部的灾难性地震是地表过程诱发的谬误。对人类来说,地球过程仍然处于科学数据积累阶段,万年、十万年的周期,人类历史还没有经历。科学家,特别是地球科学家,还要执着的去探索,认识地球过程的规律和奥秘,工程学家在改造自然和工程规划建设中应及时了解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工程植根于自然,与自然协调,才是避免极端事件的灾难的关键。
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四清研究员,请学会与人进行正常的学术讨论
热度 11 Majorite 2011-6-22 10:50
秦四清研究员,请学会与人进行正常的学术讨论
秦四清研究员,请学会与人进行正常的文明的学术讨论 今天本人写了《 北川将在2029-2038年之间发生8.2-8.3级巨震? 》一文,与秦四清研究员讨论四川 虎牙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界处(32.0°N, 104.3°E 能否于2029-2038年之间发生8.2-8.3级巨震的学术问题。 该文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7855 然后秦四清写出《 嵇少丞教授,请勿断章取义! 》一文,指责我“ 未看懂我们发表的该文章的意思,又在断章取义了”, “不知您嵇大教授又在胡说啥,又想干什么?” 。并且说,他们的“研究对不对,需要强震预测实践的检验,而无需您嵇少丞教授的胡评乱说”。把正常的学术讨论说成 "又在断章取义发表攻击我们的言论"。可笑的是,秦四清研究员还 希望我“没事多做点学术研究,不要靠断章取义来吸引眼球”。好像,世界上只有他秦四清做学术研究,其他人整天都没事干(竟然还有人给发工资,真不错)。上述观点,明显不是一位精神正常的科研人员对待学术讨论应持的正确做法。 读者可以点击这里,下载秦四清等《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Mw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的文章(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卷,11期,2639-2650页 ) 地球物理学报.pdf 从中不难读出秦四清等有关龙门山地震预测的结论:【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可能不是主震,而是前震(预震)。未来的巨震(真正的主震)的震中将位于虎牙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界处(32.0°N, 104.3°E),震级为8.2-8.3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发震时间可能在2029-2038年之间 】。 page 2649: pages 2649-2650: 此外,该文的致谢部分亦很有意义,请读者欣赏。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58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嵇少丞教授,请勿断章取义!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6-22 08:54
嵇少丞教授,在看了我们的文章和我的博文后,又有了新的认识,发表了博文“汶川地震是下次巨震( 8.2-8.3 级)的前震?”。 首先谢谢您对我的博客和我们强震预测研究的关注,但很遗憾的告诉您,您首先未看懂我们发表的该文章的意思,您又在断章取义了,在我们发表的文章中,我们是这样说的 “从上述几个方面综合判断,汶川 Mw7.9 级地震可能不为主震,而是前震,惟一有点疑问的是第二锁固段在膨胀点处的标志性震群事件震级( M L 6.3 级)偏小.为进一步验证该推论,需加强该孕震区未来10年间地震活动性监测,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是否存在高强锁固段的地球物理探测,作出明确的科学判断.” 看到这些,再对照嵇少丞教授的博文,我想谁都会明白嵇少丞教授发表博文的意思了。 对强震预测,如果大家都不做学术研究,不从科研上突破,那么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能被解决吗?您不会希望“强震永远不能预测”吧。再者,科研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努力,对问题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 再者,我们的研究对不对,需要强震预测实践的检验,而无需您嵇少丞教授的“胡评乱说”。 嵇少丞教授在他的博文中谈到“究竟能不能预测(报)地震?”,又在断章取义发表攻击我们的言论,可以看看在我的博文中是怎样说的。看完后,我想大家明白了,我们说的没错吧。既然没错,不知您嵇大教授又在胡说啥,又想干什么? 本来不想理您,因您太冲动了,就和您聊聊,给您浇点冷水,免得您“惹是生非”。 希望您没事多做点学术研究,不要靠“断章取义”来“吸引眼球”。 参考文献 秦四清 , 薛雷 , 徐锡伟 , 黄鑫 , 王媛媛 , 泮晓华 .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 Mw7.9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 2010,V53(11): 2639-2650 请看我的博文: 《请云南保山市腾冲县的百姓不必过分担心 》, 2011-6-20 21:58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1 年 6 月 20 日 18 时 16 分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北纬 25.1 ,东经 98.7 )发生 5.2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 根据我们的分析 ,今天发生的保山 5.2 级地震和之前的云南盈江 5.8 级地震都属同一个地震区。该地震区在未来有一 6.9 级的强震,具体发震时间范围,我们将根据地震活动性监测确定,快到临界点时告诉大家强震的四要素(包括震源深度参数)。 今天发生的 5.2 级和后续的 3.0 级地震都属于中间过程事件,在这两个事件发生后,还离 6.9 级强震的临界点较远,请云南保山市腾冲县的百姓稍安勿躁。 参考文献 秦四清 , 薛雷 . 云南盈江 Ms5.8 级地震和缅甸 Ms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1,V26(2): 462-468 扩展阅读: 见我发表的另一篇博文: “ 云南保山的百姓可以安心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51066 《云南保山的百姓可以安心了》, 2011-6-2 23:47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1 年 5 月 31 日 21 时 13 分,保山市腾冲县、隆阳区交界地区发生 4.5 级地震,震源深度为 11 公里。 根据我们的分析,保山 4.5 级地震和之前的云南盈江 5.8 级地震都属同一个地震区。该地震区在未来(估计 5 年以后)有一 6.9 级的强震,具体发震时间范围,我们将根据地震活动性监测确定,快到临界点时告诉大家强震的四要素(包括震源深度参数)。 在强震发生前,可能会发生多次 3-5 级左右的有感地震,这些地震属于中间过程事件。这些中小地震基本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当地居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固、维修房子。现在,当地居民可以开始正常的生活了。 分析依据见我们发表的强震预测系列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07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再发一组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前后、泥石流前后的对比照片
热度 3 dkysdc 2011-6-12 17:46
再发一组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前后、泥石流前后的对比照片
再发一组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前后、泥石流前后的对比照片。地震前的照片一律来自互联网,东河口地震前的照片由当时的志愿者刘斌提供。地震后08年9月6日的照片由北川县原副县长吴和政提供,其余为本人所摄。特此向老吴和小刘致谢。 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同于飓风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场所相对固定,灾害前基本可以通过普查确定灾害发生的地点,因此,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避让以最大限度减低损失。北川县城早就确定是活动断层经过的地点,可是我们却把学校建在了断层带上,谁应该负责???地震后的泥石流几十年内不会平息,相当多灾后重建的房屋为什么还要选在泥石流高发区??? 地震前美丽的北川县城 地震前美丽的北川县城 地震后的北川县(2008年9月6日摄,吴和政)注意与后面的泥石流照片对比。 地震前青川县东河口全景照片--山青水秀的乡村风光 地震前青川县东河口后院社的民居照片--小桥流水人家 2009年4月地震滑坡后的青川东河口。 地震前青川县东河口后院社的民居照片--小桥流水人家 2009年4月地震滑坡后的青川东河口。 2010年8月泥石流之后,这里已经变成了。。。。。。 这条沟地震前是著名的避暑圣地,成都人在清清的溪流上支起上百张麻将桌打麻将的场景就在此处。 2009年7月17日泥石流清理后,又盖起了新房,但2010年8月13日又来了新的泥石流。。。。。现在不屈的村民重新盖起了新房,2011年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不再有新的泥石流,但这只是希望,现实将在3个月内见到答案。而这条 ... 北川县城-地震及泥石流后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尽可能避让,才能真正减少自然灾害--以汶川地震重灾区龙池为例
热度 2 dkysdc 2011-6-12 05:22
尽可能避让,才能真正减少自然灾害--以汶川地震重灾区龙池为例
地震也好,泥石流也罢,如果没有带给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都称不上灾害。减少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最有效途径不是与天斗的豪情,而是科学合理的避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减少灾害。 汶川地震重灾区——都江堰的龙池在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短短3年时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2009-2010)——遭超强泥石流重创,为世人上了一堂震撼的一课:尽可能避让,才能真正减少地质灾害。 以下图片是本人亲自经拍摄的龙池地区地震后的惨状、震后重建短暂的繁荣、特大泥石流肆虐后三个阶段沧桑巨变的场景。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能够引起社会的警醒。 地震后的照片拍摄于2008年6月15日,重建后的照片拍摄于2010年4月23日,泥石流之后的照片拍摄于2011年2月2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2010年8月13日,四川龙池等地突发泥石流,左上角为2010年4月泥石流前的照片,右下为2011年2月所拍。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图中的小姑娘不知道现在何处。 地震后的场景,2008年6月15日。 震后重建的场景,2009年4月23日。 震后重建的龙池镇,2009年4月23日。 震后重建的农家院,2009年4月23日。注意与后面的照片对比。 震后重建的农家院,2009年4月23日。注意与后面的照片对比。 震后重建的农家院,2009年4月23日。注意与后面的照片对比。 震后重建的农家院,2009年4月23日。注意与后面的照片对比。 震后滑坡面上已经长了绿草,2009年4月23日。注意与前面(08.6.15)的照片对比。 震后滑坡体上建成了公园,2009年4月23日。 震后整个龙池沟都成了公园,地震时崩塌的巨石成了公园景观,到处都在建设中,2009年4月23日。 龙池公园景区大门。2009年4月23日。 震后重建的农家院,就建在龙池公园大门的左边,2009年4月23日。泥石流后被彻底夷平,踪迹皆无。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公园大门。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公园大门左侧农家院的女主人在讲述泥石流的经历。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2010年8月13日超强泥石流后的场景。2011年2月摄。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7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如果你活着,记得我爱你(汶川地震)
lhs09 2011-5-29 16:50
亲爱的宝贝对不起, 妈妈就要与你分离, 在这冰冷漆黑的夜里。 可是我不会放弃, 与你多一刻手与手的相系, 只想牵你穿越生与死的距离, 即使双臂已经如此的虚弱无力, 也许再也无法聆听你甜甜的梦呓, 但在我的心底, 会永远烙下你睡颜的美丽。 亲爱的宝贝对不起, 妈妈就要与你分离, 在这冰冷漆黑的夜里。 可是我不会放弃, 与你多一分身与身的相偎, 只想为你撑起一方生命的蓝天, 即使沉重的砖块压弯我的背脊, 也许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四季的更替, 但是我会让你的人生, 变得如夏花般灿烂。 亲爱的宝贝对不起, 妈妈就要与你分离, 在这冰冷漆黑的夜里. 可是我不会放弃, 与你多一秒心与心的相依, 只想帮你尽力点燃希望的奇迹, 即使破碎的瓦砾穿透我的双膝, 也许你的脑海还没有妈妈的记忆, 但我不要你在人间空荡又孤寂, 所以你要相信世界会因爱而拥挤. 亲爱的宝贝对不起, 妈妈真的不想与你分离, 在这冰冷漆黑的夜里。 可是天堂的旅途永远没有归期。 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每一刻…… 每一分…… 每一秒……
2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把科幻当真!
热度 3 iwesun 2011-5-19 18:11
不要把科幻当真!   我是最喜欢看科幻的。   但许多不看科幻的同学才是最容易把科幻当真的。    日本核电站,50勇士,穿着 塑料雨衣 进入核辐射区,是不是你的科幻要破灭了?    你是不是要想想的尽管比不上航天服,也得至少是全密封等的,那些高科技的机器人都哪里去了?   你生活在科幻里,尽管你不喜欢科幻片。   同样的问题,在汶川地震里也一样。   不就得将来,如果中日再搞一次,你还是生活在科幻里。   你从来不看科幻片,你儿童片看多了。   你的周围全是儿童片,也怨不得你。
19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侯振宇:汶川地震三周年祭
热度 5 readnet 2011-5-13 10:55
汶川地震三周年祭——对目前中国建筑抗震设防水准与建筑质量的感慨 侯振宇 houzhenyu2007@yahoo.com.cn 2011-5-12 今天是汶川地震三周年的日子,在此谨向汶川十万余死难者致哀! 2010 年年末笔者参加了自 2008 年之后的第一次注册结构师继续教育,感慨很深。 一、 中国大陆建筑抗震设防水准与建筑质量 汶川地震后,我在网上看第一张汶川县城震后的照片,跨河大桥断裂,但所有的楼房都站得很好,我的感觉是放松。但在此后随着时间的继续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十几个学校就死难五千多师生的消息,我的心情极为沉重。(北川中学在 512 地震时在校师生二千九百多师生,一年后出席北川中学地震纪念仪式的地震亲历者仅六百多人) 有朋友去北川进行结构方面的工作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许许多多一块红砖就当墓碑的墓地,还有一个在震后遭受泥石流袭击变成 3 层楼的 7 层八十年代住宅楼。前者让我对人生有很多感慨,后者则让我感叹诚实工作永远都是有价值的,虽然可能永远都不能表现出来!建造能够连续抵御汶川地震和泥石流袭击的住宅楼的劳动是光荣的。 对于玉树地震,我的感觉是信息比汶川少了许多。后来读到何清涟先生的文章才明白了这是为什么。 此次我看了很少几张玉树地震现场照片,印象最深的是几栋顶层完好中间没了一层(原地倒塌,上一层坐到下层废墟)的砖石小楼,这些小楼能够如此表现,至少瓦工砌筑的质量是很好的。这表明我的《玉树地震告诉国人什么 ? 》中对玉树区域的房屋质量评价是恰当的。 汶川地震中 90% 以上的伤亡是村镇建筑损坏导致的。 都江堰市华夏广场小区,在震前以全部是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强安全性好为卖点成为都江堰市最高档的商品住宅区,但汶川地震来临时大量倒塌,倒塌率居全市最高。该项目的开发商、施工方、设计院因此被惩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世敏先生《建筑物典型震害及抗震规范修编》第 16 节 . 具有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中国汶川 8.0 级大地震中,具有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无一例倒塌,绝大部分结构主体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小部分中等程度破坏。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破坏较为普遍。”汶川地震中 10 层以上建筑没有出现倒塌现象。 关于玉树地震,有专家介绍:符合抗震规范的建筑没有出现倒塌现象。 我与许多同行认为汶川地震对中国建筑物是一次重要的检验,但还不是足够的。原因之一是震中区并不是大中型城市,建筑物反应不全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4.1.7 条 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规定:烈度 8 ,甲级建筑专门研究,乙级建筑 300 ,丙级 200 ;烈度 9 ,甲级建筑专门研究,乙级建筑 500 ,丙级 300 。 修改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4.1.7 条 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规定:烈度 8 ,甲级建筑专门研究,乙级建筑 200 ,丙级 100 ;烈度 9 ,甲级建筑专门研究,乙级建筑 400 ,丙级 200 。 北京工业大学田杰《建筑隔震技术概况》介绍: 【规范规定的剪力比 与“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 表: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 0.53 0.35 0.26 0.18 水平减震系数ψ 0.75 0.50 0.38 0.25 减震效果 降 0.5 度 降 1.0 度 降 1.5 度 降 2.0 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规范为了保证隔震后,上部结构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在确定上表中水平向减震系数时,采用了最大层间剪力比值除以 0.7 来划分的,这意味着按规范的减震系数进行设计,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抗震验算、构件承载力总留有大致 0.5 个设防烈度的安全储备。】 提请大家注意:我们东邻日本的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并不影响建筑物的设计,隔震设计只是为建筑物额外多增加一道安全储备,建筑物的构件、整体结构都是不受有无隔震设施影响。 汶川地震时的抗震规范 GB50011-2001 规定汶川、北川的地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g ;绵阳则地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 。 对于中国的建筑质量,有许多是我在此之前所不能想象的。例如中央电视台大裤衩楼最大悬挑 75 米,如此复杂建筑在完成设计提交到审查委员会审查时都没有做振动台实验!设计者当时使用的竖向地震系数为 3 ,后来按超限审查建议做振动台实验结果是竖向地震系数为 9 。(这是有关专家的介绍,至于具体是否如此,我是抱相信的态度,真实与否有能力看到审查委员会审查报告的人士可以轻松判别) 对于中央电视台大裤衩楼的建筑质量,我是不抱信任态度。在我的想象中中央电视台大裤衩楼这样复杂的建筑物,应该做风洞实验结果,但以超限审查时没有做振动台试验看,应该是没有做更加花钱与时间的风洞实验!从这个怀疑出发,我不信任大裤衩楼。工程史上记载:二战美国使用焊接工艺紧急建造了大量的自由轮,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这些船龄很短的应急轮船大量失事,经调查其原因主要是金属疲劳破坏,由此工程界开始了对金属疲劳的研究。大裤衩楼与自由轮一样也有交变荷载的影响,前者是风、温度变化,后者是水流的变化。我对大裤衩楼是否会毁在金属疲劳这个问题上是有疑问的。 中国的建筑物建造规模上去了,中国的建筑技术则没有同步,更准确地讲有许多退步,典型的有冷轧带肋钢筋的使用,汶川地震中许多断裂的现浇楼梯使用的就是冷轧带肋钢筋。【节约】金钱与工期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技术至少曾经有滥用之嫌疑。 个人认为中国的许多巨型建筑并不安全,例如节约建造费用的钢框架——混凝土筒体核心的超高层建筑,仅日本在 92 年建造了两栋,美国则一栋都没有,其原因是美国研究结果是地震区不适宜——对钢框架——混凝土筒体核心能否在大震中协调变形有疑问! 坦率地讲,中国目前的建筑质量与日本有很大的距离。即使是日本的建筑, 7 . 3 级的阪神地震也导致 约有 6500 人死亡。 ( 1995 年 1 月 17 日, 日本 关西地区发生了 7 . 3 级的阪神大地震)至于玉树地震中学校系统的再次受创,则证明提高中国建筑物的质量是极其艰巨的工作。 面对地震的威胁,中国还是极其需要做地震预报工作的! 二、 侯振宇的个人研究 侯振宇,爱因斯坦的所谓时钟减慢是谬误! http://club.yule.sohu.com/r-banshan-6474-0-0-10.html 侯振宇,人类对太阳的错误认识 http://club3.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401495 侯振宇,影响臭氧层变化的自然因素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banshana=133757 侯振宇,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计算支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么?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banshana=133758 侯振宇, 1919 年日全食观测支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么? http://blog.gmw.cn/u/22691/archives/2010/102713.html 侯振宇,关于冰期理论的一些探讨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banshana=133755 侯振宇,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地球轨道偏心率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banshana=133756 , 侯振宇,从环境变化角度谈晚更新世动物灭绝 http://bbs.uua.cn/thread-2587-1-1.html , 2005 2007 年:侯振宇,太阳热核聚变反应过程及核裂变反应与热核聚变反应对比 http://club3.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984780 , 侯振宇,月球的起源 http://club3.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683362 侯振宇,侯振宇的地震观——献给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死难者 http://club3.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24ID=2489859 , 侯振宇,地壳运动动力、地壳运动方程和地震 http://club3.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24ID=2795496 , 侯振宇,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对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探讨 http://blog.tech110.net/?uid-2991-action-viewspace-itemid-28333 《光、引力的本质》。 http://blog.gmw.cn/u/22691/archives/2010/121610.html 【光子作用与万有引力定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395do=blogid=407698 从日本 311 地震看地震预报与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395do=blogid=424509 列举以上的目的是:恭请所有的批评者对任何一篇文章或任何一个观点予以批判。 三、 遗憾与失败 怀才不遇?在个人研究中,我是极得上天眷顾,在所有涉及领域都有收获,何为不遇? 遗憾?的确有许多遗憾。 失败?的确有很多失败。 我的所有研究中能够直接帮助我的同胞的是地震研究。 遗憾的是它们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即使是对任何人都有益无害的利用【拆迁建筑物】进行抗灾救援研究的的建议,也是没有任何结果! 我的心中充满悲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祈求汶川地震遇难者的灵魂保佑!
个人分类: 地学探索|227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国际文献分析报告 1950 - 2011
xupeiyang 2011-5-12 12:30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是统一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 汶川地震后羌族应激障碍明显高于汉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092.shtm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0100090000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Stress Disorders, Post-Traumatic 18,462 ‍ Humans 17,428 ‍ Stress Disorders, Traumatic 10,836 ‍ Adult 9,408 ‍ Middle Aged 5,451 ‍ Patients 4,541 ‍ Adolescent 4,141 ‍ Depression 3,971 ‍ Child 3,783 ‍ Questionnaires 3,373 ‍ Anxiety 3,335 ‍ Advance Directives 3,100 ‍ Diagnosis 3,001 ‍ Prevalence 2,553 ‍ Veterans 2,532 ‍ Risk Factors 2,422 ‍ Life Change Events 2,384 ‍ Comorbidity 2,289 ‍ Mental Health 2,272 ‍ Aged 2,270 1 2 3 ... 424 信息分析报告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512:祭奠汶川地震遇难者
热度 1 zlyang 2011-5-12 11:38
512 :祭奠汶川地震遇难者 借 李学宽 老师《 纪念512,照片祭奠遇难者 》里面的白花,祭奠!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443210
35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三周年:还应该有什么?
热度 1 sdrdlzy 2011-5-12 10:55
汶川地震三周年:还应该有什么? 李宗彦 今天是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也是三年重建计划完成的一个标志性时间节点。媒体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在今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为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中央几大媒体,纷纷开设专栏,再次走进灾区,通过震前震后的对比,生动地展示重建的巨大成就。新的家园、新的生活,在诉说着举国救灾的速度和力度,在诠释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讴歌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地震灾害。在三周年之际,我们的眼里如果只有重建的巨大成就,那我们就是片面的、肤浅的、健忘的,甚至是幼稚的。还有一些东西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想。三年来,在地震预测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在普及地震等灾害知识,组织国民演习等逃生自救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在加强建筑质量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在公益捐款的管理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在民间组织的发育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也许汶川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灾难了,其他地方还会有吗?如何把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人力所能及的工作,都尽力地做好?…… 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重建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有些工作还没有很好地开始。这些工作什么时候开始?让我们以此告慰逝者,也让生者更好地前行。
1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512:悼念汶川地震死难同胞
热度 1 liuli66 2011-5-12 08:36
坚强!
个人分类: 杂感|5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念512,照片祭奠遇难者
热度 10 lixuekuan 2011-5-12 08:35
纪念512,照片祭奠遇难者
今天是汶川地震3周年,按中国人的习惯,3周年是个大祭日。昨天看电视很多北川人提前1天去老县城祭奠他们的亲人,这样祭奠北川人至今都不知道他们的亲人在那里。 汶川地震遇难加失踪将近9万人,9万同胞就这样融入了大山、江河、大自然。 我们祭奠他们,也是为了咱们自己。吸取这次惨烈教训,希望城市选址不要在断裂带上,希望政府加强监管,不让黑心房地产商偷工减料坑害老百姓,把房子盖得坚固一点,尽量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这是我4月拍的花,拍了这洁白的花我就决定一定留下来,今天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5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天使的翅膀(写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wangxingchin 2011-5-10 09:53
我是一个平凡的生命,徜徉在美丽的人生画卷中 但只是一瞬,真的只有一瞬间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记得猛然间剧烈的摇动——我从此进入了黑暗的世界 但当我再次睁开眼睛 我却发现,我已经有了一双天使的翅膀 我是一个婴儿——幸福的婴儿 母亲紧紧的抱着我,笑得那么甜那么甜 我望了望母亲还有那奇异的世界 当我刚刚眨眼的一刹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仿佛再也无法睁开眼睛 但当我终于又睁开了眼睛——我却发现,我已经有了一双天使的翅膀——世界正对着我微笑 我是一个儿子——有父亲,母亲的儿子 母亲刚刚帮我收好书包,父亲又叮嘱了几句 在我要冲出家门的一瞬,不经意间,我回过头去看了他们一眼 当我刚转过头去的一刹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仿佛再也无法睁开眼睛 但当我终于又睁开了眼睛——我却发现,我已经有了一双天使的翅膀——父亲,母亲正对着我微笑 我是一个丈夫,深爱着妻子的丈夫 妻子刚刚帮我收拾好手提包,又开始了那无休止的唠叨 我习惯的在妻子的额头上吻了一下便匆匆离开了 当房门一点点遮住了妻子的模样的一刹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仿佛再也无法睁开眼睛 但当我终于又睁开了眼睛——我却发现,我已经有了一双天使的翅膀——妻子正对着我微笑 天使的翅膀——那是生命的翅膀——带着我越飞越高 假如,假如再给我一次生命 我一定不会再眨眼睛 我要多看一眼妈妈的微笑 我要多看一眼这美丽奇异的世界 一眼,哪怕只有一眼 假如,假如再给我一次生命 我一定不会再这么匆忙的转过头去 我要永远注视着世界上最美丽的妈妈和世界上最疼爱我的爸爸 我要将他们的样子永远的铭刻在心里 永远,永远 假如,假如再给我一次生命 我要把妻子的话语深深的埋藏在记忆里 我但愿永远吻着妻子的额头 紧紧的握着妻子的手 紧紧地,紧紧地 天使的翅膀——那是生命的翅膀——带着我越飞越高 当我再次睁开了眼睛——我真的不敢相信——美丽,多么美丽啊 我的眼前是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仿佛在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梦想 我眼前是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向我伸过来,还有那暖暖的话语——孩子,有我们,你不会孤单 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妻子的身影——他正对着我微笑——但愿她过得快乐,幸福 天使的翅膀——那是生命的翅膀——带着我越飞越高 那是用 13 亿颗爱心编织的翅膀 那是用 13 亿颗爱心编织的希望 他就在我的身边,你的身边,他的身边——我们的心里 天使的翅膀——那是生命的翅膀——带着我越飞越高
3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汶川地震到汶川重建-3年成就引发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热度 1 lxchencn 2011-5-9 22:13
3年前的5.12汶川地震,每天关注,每天流泪,震撼了心灵,揪心的痛,只恨自己出力少;3年后的今天,重建汶川,翻天覆地,换了人间,欣慰;3年大建设,3年大成绩,已经不识旧貌,感概了。当年唐山大地震,可想重建之艰难,从今日的汶川重建可以看出国家的实力增长,推而广之,汶川重建经验能否借鉴用于其他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如果那些边远、贫困、落后地区也能3年旧貌换新颜,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呀!
2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自然也在纪念汶川地震, NATURE COMMEMORATING THE EARTH QUAKE
yue 2011-5-7 11:41
汶川地震之后,有玉树地震,太原地震,海地地震,日本地震。 可以说,这是大自然在纪念汶川地震。 当然,人类也在纪念。例如电影:唐山大地震。 我计划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重放一下汶川地震的一些图片。 目的是增加防灾意识,增加同情心。
个人分类: 我思诸我是----人学|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512地震的真相:两个老科学家的血泪倾诉(旧文)
热度 4 vcitym 2011-4-16 11:56
我看到的一个给力地震预报的文章,转一下。 http://bbs.jztele.com/Thread,14602030.htm 相关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24162096224954.html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0/89/40/1_1.html http://amssshangyu.blog.163.com/blog/static/122664833201043101639310/ http://blog.163.com/jinyuan_315/blog/static/103022044201112352114839/ 512地震的真相:两个老科学家的血泪倾诉(旧文) 翟明磊 我相信,我的民族能接受一切真相。——笔者翟明磊 中国地震局发言人称:地震不可预测,这次汶川地震情况尤为特殊,震前没有发现任何前兆信息,没有前震,没有收到任何预测意见。我历时四个月的调查证明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但本文并不满足于证伪,我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一次寻找小丑与英雄的旅行,而是面对科学与我们人性的惨痛见证,汶川地震预报失败在我们民族性格与体制中的腐败点:不合作,不独立,不负责,胆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哗众取宠,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我对读者唯一的要求:对科学问题更多耐心与理解。 让我们开始寻找汶川预测真相的旅行。 ——笔者翟明磊 半个台测出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1晚上,北京民族学院南路一间屋子的灯通宵未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老先生的老花镜只有一条腿,歪歪地架在鼻梁上有点滑稽。——他们是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就要发生的人。 凌晨两点时,他们知道的是:距四川红格550公里到800公里的环带中,12日至13日将发生七级到八级的大地震。 他们不知道的是:震中的方位与具体地址。 因为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只剩下半个台站。 钱复业不为公众所知,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在地震界却是一位实力人物。人称中国洋地电的“祖师奶奶”。当年她还是一位俊俏姑娘时就奉周总理之命,将苏联的地电方法引入中国,这位当年的风火的巾帼标兵在邢台试验场一干就八年。提起当年,最难忘的是邢台百姓拔了他们架下的电线,三十岁钱复业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邢台人对没报出地震的钱说:“你们为人民屁服务。”八年没有休息日,没有回家,孩子管父亲叫“叔叔。”活得象野人一样,常年住帐篷吃干粮,15分钟观测一次仪器.在特大洪水中是老百姓救了她们。地电的方法是将一公里长的电线埋入地下,当地层受压时,地下三百立方米的体积电阻变大,电阻率变小,从而测出地震前兆。得到李四光首肯后,这一方法在全国推广,成为预测地震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国仍有110个地电台,负责人大多是钱复业的徒子徒孙。 2003年,“地电祖师奶奶”闹革命了。因为她发现全国的地电台站大部分失灵了。原因是自从全国花了二十七个亿更新数字化台站后,这位创始人发现自己报不出地震了。这一年,她上报了四次地震,三次成功,一次失败。前三次用的是手动的传统地电仪,虚报的一次用的是地震局数字台站的数字仪器。 图片说明下图为汶川地震HRT波前兆红色部分即为异常区域。上图为唐山松潘等三个地震异常比较 “原因是,现在农村城市天电地电干扰越来越多,手动地电仪,我们可以要据经验排除干扰记下真实信息,但是数字地电仪只能记下所有的干扰,所以没法做出判断,我可以说百分之七十的数字地电台站是失灵的。”钱复业说:“别看数字地电仪,这其实是国外八十年代的技术,已经落后了。汶川地震不是没有台站,在一千二百公里有二十个台站。为什么不报,就因为分不清楚,这就是汶川地震数字台网报不出的原因。” 地电祖师奶奶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她彻底放弃了地电的方法。创新了一种叫HRT波的预测技术。这个技术原理,简单地说是“老太太敲碗”:钱复业把地震机理看成黑箱,短时间没法搞明白地震的机理,但可以把它看成黑箱系统。探箱,就象老太太敲碗知道碗有没有裂。给地壳一个力,回射回来知道地层的情况。那么,哪有这么大的力呢。赵玉林想到了潮汐力。潮汐力撞地球。就象铁路工人敲铁轨检查铁轨有没有缝隙。由于钱复业的儿子是搞石油勘探的专家,他建议使用CDMA技术,可以去掉干扰。1990年着手研究,2004年,钱复业申请建设HRT波台站。报告上去,当时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当天就批示。 然而在党组会议上,宋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宋瑞祥是原地质部部长,老革命,他不明白地震局有这么多钱而一个一百五十万的试验项目阻力这么大?这位不是地震局系统出身的老革命不知其中利害。 “这里面有利益集团,我们的仪器出来,他们情绪很大,因为一用不是证明他们的不行了嘛。比如现在数字化地电仪器,他生产了二三百套,自己做,自己卖,都是地震局系统的。他要用,他不用,他要承担责任的,他能说吗,你明白吗?而且搞仪器的人呢,他很辛苦。可是他不知道地震预报是怎么回事。他做出来。他说:“你没告诉我怎么做,我做出来不行,怨谁去”,搞方法的人呢,你给我什么仪器,什么锅,我做什么饭,那做出来的饭,你也别怨我。这就是地震局现状,搞仪器的一摊,搞台站的一摊,搞预报的一摊,搞分析的一摊,谁也和谁不联系。” 人家提工资上去,你说他这些东西不行,怎么办呢?包括那些院士,汶川地震前都是划勾的,每年会商会,第一届我是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我知道。每年会商会拿一个表,就象唱歌似的,划了几个圈,哪些地区哪些地区,多大地震写上,再写上值得注意的地区再写几个,然后你同意划勾,不同意的划叉。这些院士平时不搞地震预报的,能划叉吗,都划勾了。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也提不出来。所以是拿院士折腾人。组织这种机构,就是将来为了地震一旦发生。科学家都说没报出来。官员不该走这条路,但是他们走了,我们作为群众,没什么可说的。你明白。你平时不搞这个,他让你判断,你能判断出来吗?你不是难为院士嘛,院士是有水平但不是在预报上。” 钱复业点出其中要害。 宋瑞祥是个有魂力的人,唐山作家张庆洲写作《唐山警世录》认为唐山地震是漏报的,这本书得罪了很多人。无法出版。宋瑞祥局长为之作序,才得以面世。 据说宋瑞祥火了。“我一个局长,批一百五十多万的项目的钱都没有权力?我负责了!” 这样,RHT波才上了四个台站。第二年就报出了印尼海啸,当时钱复业报的是十二月二十八号川滇有八级地震,结果二十九日三千公里外的印尼发生九级地震。 三千公里外的地震也能预报?连钱复业也吃惊,可是为什么又报错地方呢?两夫妇研究了二年的声波学,才明白,以往的经验台站只能预报附近的大地震。可是HRT波是声波,不是地震波。这种预报经验远远超出了老专家们的经验。 尽管HRT波效果惊人,但还是受到了地震局的各种反对声浪,有人说,钱复业搞这项目是为了买自己儿子的设备。 “他们说我为了卖我儿的仪器,其实我儿子倒了血本,汶川地震后,我儿子送了四台仪器,几十万,修理费在他身上,运费也在他身上。一打雷,把仪器烧了。四年烧了三十多次,都是他修理的。” 还有人说,钱复业他们为什么要上三十个台站,是为了赚钱。 “一个台站只能报出震中距离,只有三个台站的环型交汇才能确定震中位置。但是太远的地方,三个台站也不行,所以要在全国三十个大区都要有台站,而且震中如果太远过来RHT波需要十多个小时,即使测到了,也来不及了预报了,这是我们需要三十个台站的原因。” 图片说明:汶川与唐山波形图很相似 经过四年的摸索,HRT波技术终于成熟。2007年起可以正式跟踪预报地震。积累了三十多个成功震例。震中距离预报误差少的可在数公里。宁洱地震预报成功,钱复业预测震中621公里,实际上622公里。预测6点5级,实际6点4级。让人难以想象是四千公里外的地震HRT波也可测到。2006年1月28号班德海地震。钱赵预报是七级地震,4800公里,实际发七点六级地震,4680公里。 令人吃惊的是,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完全没有预报出8月25日西藏仲巴6.8级地震。而钱复业用HRT波准确预测。 HRT波技术本身还有要解决的就是数个地震同时发时,地震波叠加造成误判,特别台站附近的小震对远处大震的判读影响。 “所以我们终究得出经验: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然后可以预报的,而且是物理预报。这是我们观点。从科学上来看,挑不出毛病。我终究是搞了四十年,在科学上不能说假话。”白发苍苍的钱复业正式宣布。 就在宋瑞祥局长离开中国地震局局长位置后,HRT波被当作错误局长的错误项目被叫停。没钱了,连维修的钱都没有。钱复业夫妇,山穷水尽。 “我们的项目,地震局各级官员,没有一个人来了解。老实说,来看全套资料的只有一位计委科技司前副司长严谷良,还有记者你。” 严谷良何许人也?简单地说这是一位高人。国家计委科技司前副司长。做的官不大,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人物。64年起即负责国家计委(原来称计划组)的科技管理工作。在81年至88年他任计委科技局建设处处长任上,他发现并推广了袁隆平与王选。是他尽力促成70年代末国家投资五百万给当时受排挤压制的农科员袁隆平独立创办杂交水稻研究所,从而让中国一半稻田种上杂交水稻。是他,支持选择了王选这个北大名不见经传的助教的技术方案,开启了中国印刷业的技术革命。严谷良本身是学工程物理的,特长是对新科技的超强理解判断力,是一位难得的中国科技伯乐。 在钱复业,赵玉林,山穷水尽之际。他一个人跑到钱家,看完了HRT波的全部资料。“这毫无疑问是国家的重大技术成果。为什么国家花了二十七亿的设备还测不出汶川地震?而钱能测出?一,精度,地震局的地电仪,精度只有百分之几,而HRT波是万分之几,提高了二个数量级,这都不是空口胡说,而是国家计量局确认的。这样地震的细微处才能看到。二机理,HRT波解决了无法下地层的问题,黑箱原理突破了以前困境。三,参照系。HRT波是用引潮力,引潮力本身有十二小时的日潮周期与半月潮周期。正常时,HRT波是与日潮与半月潮周期相同的,也就是谐振,出现异常时,就脱离引潮力周期,好比士兵在桥上走正步,引起共振,桥的振荡。有了这个潮期的参照系,很容易辩析出地震发生前的特征。四,根据波传来时间,确定距离,幅度确定震级,共振发生确定时间。三要素都全了。” 图片说明上图:看,我们不是假的吧,记者亲眼目睹了一次小型地震短临预测。下图:钱复业说我当年明确预测唐山七级地震,这是异常图 严谷良据他以往的经验判断:“HRT波技术路线非常清晰,应当推广,要改进的只是提高预测精度而已。地震局这些人他们不去调查,不去深入了解,光说不行,这不是开玩笑吗,这么重大的事情!” 严谷良,这位退休官员使出了当年推广袁隆平的劲头。 2006年,严谷良向科技部发改委推荐HRT波技术。因为严谷老的威望,发改委很快关注这个项目,但综合部门要听地震局的意见。这次不用地震局花一分钱,总可以了吧。“没想到,地震局的态度是不敢否定,也不充分肯定。只写什么以后在规划当中进一步研究考核,专家们意见不统一云云。”——搅黄了。 情急之下,严谷良上书国务院总理。在信中严谷老尖锐提出:“地震局要花二十多个亿续建那些不能有效解决预报问题的常规台站,而真能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却排不上议事日程!”有他的背书。2007年1月12日,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很快批示。“在攻克地震短临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上,我们应该也有基础和条件有所作为,对有关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要给与支持。” 陈健民局长批给了岳副局长,岳副局长批给了电磁学科组。领导们的批示越批越短越空洞。 “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严谷良摇头叹息。 严谷良要求和陈健民局长见面。这位连总理都不敢小看的老副司长的请求。陈健民拒绝了。 到2007年七月份,地震局开个专家咨询论证会。——“连个鉴定会都不肯开。” 严谷良经历和支持过许多论证会,这次论证会,在他看来,怪得很。“地震局专家们说:有一定作用。哪儿不行,哪儿不行,要进一步完善。咨询论证会,钱复兴做报告,按道理要答辩,下午就不让他们去了。完了写了一个咨询论证意见。按道理征询本人意见,不和他们商量,也不和他们见面。” 地震局行业基金有三千万。最后就批给钱复业三年总共一百九十万。这些钱仍然建不了台站。 这时荒唐的事发生了。地震局称,根据一刀切的政策,退休研究员不能担任课题负责人。所以钱复业发明的技术课题。钱不能给钱复业。 这一百九十万给了地震局防灾学院一个年轻的副教授,凑装了两个仪器在山东,地震局接着又说这个仪器对别的仪器有干扰,不让他用。不让机器正常运转。等于没建。 “这么一种德性。从领导,局长,副局长写了多少报告。干部好,专家也好,从来不到钱复业那儿亲自去了解了解,到底行不行,你自己考核。没有一个去亲自听她汇报,这怪不怪。人家有这么好的成果你不管。你搞什么地震。”严谷良对记者慨叹。 仍然没有经费。 钱复业与赵玉林将退休工资投了进去,仍无法支撑台站。眼看着一个个台站因没有维修费用而停止工作。 到了汶川前夕,钱复业只剩下红格台半个台站还能工作。 而正是这半个台站测出了汶川地震。 “他们说没有前兆,而且不典型,我半个台站就记到前兆了,还要怎么典型?这就证明是必震因,有百分之百灾难纪录,这就叫几率,我没有别的台站,只剩半个。”钱复业困惑地问。 在3月19日采访中,记者亲眼目睹钱复业用HRT波仪准确提前二个小时预报红格台外800公里将有震级4到五级地震发生,结果十三点四十三分四十二秒。四点七级地震川甘地震发生。实际距离798公里。距离误差仅为2公里。不得不令人信服。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专家问钱复业,汶川震中离红格台实际距离510公里,你们报550到800公里。钱认为误差40公里是被允许的范围。为什么环带那么粗?钱复业事后发现800公里减去550公里为250公里,正好是这次汶川地震带的长度。 十一日当晚,钱复业夫妇测出了汶川地震,却没有上报。为什么? 地震发生时,钱复业赵玉林泪流满面,心中的悔恨…… 钱复业讲述了全过程: “二十三点图画起来,二点钟,不行,这个地震肯定有了,讨论一晚上,没有睡觉,要给他们打招呼,到早上五点,想要给他们打招呼。不能打。打完以后,这么大地震,六百到八百公里,东南出国境。没有人相信,你自己害怕。给官员打电话,唐山你都成漏报犯了,你给他打电话,他没预报,死人了,他要坐监狱的。你知道我的意思吗?所以不能打,接受唐山地震经验。也都来不及了。按现在规定,你报了地震还得填卡,他按这个卡片去组织专家落实。十二号,十三号有地震,你十二号打电话,没有设防意义,九点钟,我想给一个搞地震的老同志,给他打电话,他负责西边,叫郑大明。赵玉林说你不能给郑大明打电话,人家好不容易返聘,拿一千多元工资。你打电话,人家吃不了兜着走了。没打电话,现在汶川地震没报出来,都不聘他,他本来是西部地震首席预报员。你想想,所以没打。” 那天晚上,钱复业心是紧缩的,三十年前的创痛又在心底涌起。 唐山地震前,钱复业作为京津组的副组长因为地电特长紧急调京。她一口气画出了200公里十二个台站的地电趋势图,十一个出现异常,以唐山为中心的异常幅度最大,于是做出唐山将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并汇报了梅世蓉。在地震前五天,她是唯一一个前往唐山落实异常的中国地震局干部。 当时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向记者证实,当年一直主张华北有大震的确实是钱复业,多年来她受的是不白之冤。 地震发生后,她被新华社内参记者在《地震战线》上发文认为是执行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的苗子,否定了马家沟异常,执行了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并因为她是唯一去唐山的跑异常的人,被打成漏报犯。唐山震后,地震局风声鹤唳,人人自保,“当时推卸责任,漏报犯推到我身上,一个群众能把我怎么的,我本来就是一个小兵,在地上躺着呢,也打不倒我,我本来就倒着的呢。但这个问题如果弄到领导身上去,那领导当时都要坐监狱的。再说我虽然预测了,唐山死了那么多人,我有负罪感。”她当时还做了件愚蠢的事,写了封信寄给马家沟群测台,表示对不起他们,这本来是表达心情的方式。被马家沟台站负责人做为证据,一次次批判带来的是马家沟马姓负责人一次次升官,“资产阶级小姐否定马家沟异常”成了著名事件,他甚至挥着他死于地震母亲的血衣进行现场控诉。 事实上,去马家沟那次,钱复业是去买碗的—-当地产便宜的瓷器。当时群测点是无产阶级技术革命的代表,钱路过时根本不敢过问,说了几句:“将来抓到地震说不定还是群测点的同志们”的空话,仪器都没看,就匆匆回去了。五天后,唐山地震爆发。 “我当时向梅报的是唐山七级,马家沟报的是渤海湾,五级。我为什么要否定他。马家沟群测点,震后我们还是朋友,还送我一箱弹簧。到后来怎么就骂起我来了,每骂我一次,就参加一次人大代表,就升一级。” “邓小平都平反了,为什么不给我夫人平反!”赵玉林很难接受。 四十年来,钱复业夫妇二十年没涨工资,一度连生活都成了问题。真正延误唐山预报的人升了官。 上图显示唐山地震前十二个台站均显示了地电异常。 下图:海城地震后,钱复业已画出了华北异常区,但被勒令销毁,这是当年偷偷藏下的地电图 “我今天和你说,不想纠查任何人的责任。我从我这个方法认为有,人家从那个方法说没有,比如测震学。小震闹,大震到,测震学指标到现在,唐山地震也报不出来七点八。三十年前更不可能。梅世蓉是测震学博士后。她虽然是一个领头的,但她学科水平限于测震学,相信测震学,就象我相信地电一样,我地电要没有异常,别人拿什么来跟我说,我也不大相信。但我不是领头的,我可以这么做,但她是领头的,按道理,梅世蓉这样做就有点欠缺。唐山地震前三天,我又一次问她你真的不认为唐山有大地震吗?她想了想说是的,我不认为。” 背起黑锅的钱复业屏了一口气,多年的压抑使她下了决心,一定要突破地震预报难关。退休后她与赵玉林所有的退休金除了养活十多个小区的流浪猫,全部用来埋头投入科研,至今仍住在简陋的旧公房中。夫妇一生勤俭,赵玉林老花镜掉了腿都舍不得配一个。 钱复业没有耿庆国式的火爆性格,在业务上她有超常的能力,在政治上她是一个犹豫不决,胆小逃避的知识分子。汶川地震没有上报,有以往政治创痛的因素,也有她过于慎重的原因。 多年来她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1968年周恩来举办国庆招待会,邀请她们小组成员参加,可是小组里都是知识分子,没有工人阶级,只有一个司机是工人。钱复业只有派出司机参加国宴。这件事让她印象深刻,多年来忍辱负重成了她的习惯。 图:红字区域就是当年唐山地震前划出的地电异常区 七十四岁的钱复业明显意识到身体不行了,成了医院常客,高血压,随时都可能倒下,而东西都装在脑子里。“世界难题啊,我们花了四十年时间,有几百人上千人的努力,如果国内要,我还是愿意给国内。” 汶川地震之后,钱复业赵玉林用HRT波三次预报六级以上余震,全部正确。而地震局的余震预报失误众多,甚至引起了市民的混乱。 震后,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对HRT波批示:“在地震预报领域要解放思想,也许世界性的地震短临预报难题在中国率先突破。” 可是,一切都迟了,汶川悲剧已经发生。 至今,钱复业与赵玉林仍没有得到地震局任何后续资金。 “科学没有国界,国内要是不要,我们就给国外。”两位爱国者长长的叹息。
174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应急管理专业”应该缓行
热度 1 sheep021 2011-4-9 11:13
“应急管理专业”应该缓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4日01:42 红网   地震、雪灾,当一系列灾害发生后政府应该怎么做?暨南大学今年首开应急管理方向专业,培养危机评估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的高校开设有此专业。(2008年6月12日《信息时报》)   汶川地震,唤醒了国人的应急管理意识,呼唤专门的应急管理人才能够在危急时刻投入战斗。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构想开设这方面的专业教育,急国家和人民之所急,这种思路值得赞许。但是,匆忙之下开设“应急管理专业”,这种做法本身,值得商榷,应该缓行。   就宏观而论,教育事业是科学,而不是“110”或者“119”,大学也不宜以“消防员”的身份社会于服务。只要还承认教育事业属于科学,那么,科学的事情就应该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大学本科教育,不同于博士学位培养,可以站在学科的最前沿设立。今天的本科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完善的教育理念,可行的教学大纲,成熟的专业教材,充裕的师资力量,是办好本科教育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匆忙上马,非但难以实现培养目标,最终受害的反而是学生。从这种意义上说,尊重教育规律,就是尊重学生,尊重社会,尊重相对匮乏的高等教育资源。反观应急管理专业,全世界目前仅有三个国家开设,其经验多少,教训几何,有待考察。美国有47所大学有类似专业,并不意味着暨南大学在应急管理专业设置方面可以变成美国“第48所大学”或者中国第一所大学。悬念尚未解决,匆忙上马这个专业,一旦遇到危机,如何“应急”这个麻烦?   从微观来看,暨南大学的应急管理专业也未必具备招生的条件。就其公布的两个专业模块教学计划而言,课程设置看上去包罗万象,实则是一个“大拼盘”。专业模块教学之一,是网络、工程、环保、核技术和有害材料和管理学的“一锅炖”;专业模块教学之二,乃医学、生物、食品专业的“大合唱”。不管是哪个模块,充其量是传授给学生一点概念性的东西而已。这些蜻蜓点水的知识,和一场“专业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雪灾、火灾)、人为的危机事件(如国际冲突、政治危机)相比,相差甚远。真的让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应对其中任何一项灾难,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何况,这些专业知识中,有时候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用武之地。有人担心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出校门便失业,虽有些夸张,但这个专业培养的“叶公”多于真正的专业人员,恐怕还是很有可能的。   地震常有,特大地震不常有;雪灾常有,特大雪灾不常有。高校看到应急管理人才紧缺,最好还是在现有专业教育上下工夫,至于单独开设这类应急管理专业,难免有应景之嫌。如此“应急”,还是征求一下各方的意见,不必急于招生。否则,办成“豆腐渣专业”,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了。 稿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他们预测了汶川地震之一:半个台测出地震
热度 4 sheep021 2011-3-19 20:13
/ 翟明磊 2009-05-11 20:32 他们,预测了汶川大地震!(1) 我相信,我的民族能接受一切真相。 ————笔者 中国地震局发言人称: 地震很难预测,这次汶川地震情况尤为特殊,震前没有发现任何前兆信息,没有前震,没有收到任何预测意见。我历时四个月的调查证明这是谎言。 但本文并不满足于证伪,我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一次寻找小丑与英雄的旅行,而是面对科学与我们人性的惨痛见证,汶川地震预报失败在我们民族性格与体制中的腐败点:不合作,不独立,不负责,胆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哗众取宠,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我对读者唯一的要求:对科学问题更多耐心与理解。 让我们开始寻找汶川预测真相的旅行。 ————笔者 半个台测出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1晚上,北京民族学院南路一间屋子的灯通宵未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老先生的老花镜只有一条腿,歪歪地架在鼻梁上有点滑稽。——他们是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就要发生的人。 凌晨两点时,他们知道的是:距四川红格550公里到800公里的环带中,12日至13日将发生七级到八级的大地震。 他们不知道的是:震中的方位与具体地址。 因为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只剩下半个台站。 钱复业不为公众所知,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在地震界却是一位实力人物。人称中国洋地电的“祖师奶奶”。 当年她还是一位俊俏姑娘时就奉周总理之命,将苏联的地电方法引入中国,这位当年的风火的巾帼标兵在邢台试验场一干就八年。提起当年,最难忘的是邢台百姓拔了他们架下的电线,三十岁钱复业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邢台人对没报出地震的钱说:“你们为人民屁服务。”八年没有休息日,没有回家,孩子管父亲叫“叔叔。”活得象野人一样,常年住帐篷吃干粮,15分钟观测一次仪器.在特大洪水中是老百姓救了她们。地电的方法是将一公里长的电线埋入地下,当地层受压时,地下三百立方米的体积电阻变大,电阻率变小,从而测出地震前兆。得到李四光首肯后,这一方法在全国推广,成为预测地震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国仍有110个地电台,负责人大多是钱复业的徒子徒孙。 2003年,“地电祖师奶奶”闹革命了。因为她发现全国的地电台站大部分失灵了。原因是自从全国花了二十七个亿更新数字化台站后,这位创始人发现自己报不出地震了。这一年,她上报了四次地震,三次成功,一次失败。前三次用的是手动的传统地电仪,虚报的一次用的是地震局数字台站的数字仪器。 图片说明右图为汶川地震HRT波前兆红色部分即为异常区域。左图为唐山松潘等三个地震异常比较 “ 原因是,现在农村城市天电地电干扰越来越多,手动地电仪,我们可以要据经验排除干扰记下真实信息,但是数字地电仪只能记下所有的干扰,所以没法做出判断,我可以说百分之七十的数字地电台站是失灵的。”钱复业说:“别看数字地电仪,这其实是国外八十年代的技术,已经落后了。汶川地震不是没有台站,在一千二百公里有二十个台站。为什么不报,就因为分不清楚,这就是汶川地震数字台网报不出的原因。” 地电祖师奶奶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她彻底放弃了地电的方法。创新了一种叫 HRT波的预测技术 。这个技术原理,简单地说是“老太太敲碗”:钱复业把地震机理看成黑箱,短时间没法搞明白地震的机理,但可以把它看成黑箱系统。探箱,就象老太太敲碗知道碗有没有裂。给地壳一个力,回射回来知道地层的情况。那么,哪有这么大的力呢。赵玉林想到了潮汐力。潮汐力撞地球。 就象铁路工人敲铁轨检查铁轨有没有缝隙 。由于钱复业的儿子是搞石油勘探的专家,他建议使用CDMA技术,可以去掉干扰。1990年着手研究,2004年,钱复业申请建设HRT波台站。报告上去,当时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当天就批示。 然而在党组会议上,宋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宋瑞祥是原地质部部长,老革命,他不明白地震局有这么多钱而一个一百五十万的试验项目阻力这么大?这位不是地震局系统出身的老革命不知其中利害。 “ 这里面有利益集团 ,我们的仪器出来,他们情绪很大,因为一用不是证明他们的不行了嘛。比如现在数字化地电仪器,他生产了二三百套,自己做,自己卖,都是地震局系统的。他要用,他不用,他要承担责任的,他能说吗,你明白吗?而且搞仪器的人呢,他很辛苦。可是他不知道地震预报是怎么回事。他做出来。他说:“你没告诉我怎么做,我做出来不行,怨谁去”,搞方法的人呢,你给我什么仪器,什么锅,我做什么饭,那做出来的饭,你也别怨我。这就是地震局现状,搞仪器的一摊,搞台站的一摊,搞预报的一摊,搞分析的一摊,谁也和谁不联系。” 人家提工资上去,你说他这些东西不行,怎么办呢?包括那些院士,汶川地震前都是划勾的,每年会商会,第一届我是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我知道。每年会商会拿一个表,就象唱歌似的,划了几个圈,哪些地区哪些地区,多大地震写上,再写上值得注意的地区再写几个,然后你同意划勾,不同意的划叉。这些院士平时不搞地震预报的,能划叉吗,都划勾了。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也提不出来。所以是拿院士折腾人。组织这种机构,就是将来为了地震一旦发生。科学家都说没报出来。官员不该走这条路,但是他们走了,我们作为群众,没什么可说的。你明白。你平时不搞这个,他让你判断,你能判断出来吗?你不是难为院士嘛,院士是有水平但不是在预报上。” 钱复业点出其中要害。 宋瑞祥是个有魂力的人,唐山作家张庆洲写作《唐山警世录》认为唐山地震是漏报的,这本书得罪了很多人。无法出版。宋瑞祥局长为之作序,才得以面世。 据说宋瑞祥火了。“我一个局长,批一百五十多万的项目的钱都没有权力?我负责了!” 这样,RHT波才上了四个台站。第二年就报出了印尼海啸,当时钱复业报的是十二月二十八号川滇有八级地震,结果二十九日三千公里外的印尼发生九级地震。 三千公里外的地震也能预报?连钱复业也吃惊,可是为什么又报错地方呢?两夫妇研究了二年的声波学,才明白,以往的经验台站只能预报附近的大地震。可是HRT波是声波,不是地震波。这种预报经验远远超出了老专家们的经验。 尽管HRT波效果惊人,但还是受到了地震局的各种反对声浪,有人说,钱复业搞这项目是为了买自己儿子的设备。 “他们说我为了卖我儿的仪器,其实我儿子倒了血本,汶川地震后,我儿子送了四台仪器,几十万,修理费在他身上,运费也在他身上。一打雷,把仪器烧了。四年烧了三十多次,都是他修理的。” 还有人说,钱复业他们为什么要上三十个台站,是为了赚钱。 “一个台站只能报出震中距离,只有三个台站的环型交汇才能确定震中位置。但是太远的地方,三个台站也不行,所以要在全国三十个大区都要有台站,而且震中如果太远过来RHT波需要十多个小时,即使测到了,也来不及了预报了,这是我们需要三十个台站的原因。” 图片说明:汶川与唐山波形图很相似 经过四年的摸索,HRT波技术终于成熟。2007年起可以正式跟踪预报地震。积累了三十多个成功震例。 震中距离预报误差少的可在数公里。 宁洱地震预报成功,钱复业预测震中621公里,实际上622公里。预测6点5级,实际6点4级。让人难以想象是四千公里外的地震HRT波也可测到。2006年1月28号班德海地震。钱赵预报是七级地震,4800公里,实际发七点六级地震,4680公里。 令人吃惊的是,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完全没有预报出8月25日西藏仲巴6.8级地震。而钱复业用HRT波准确预测。 HRT波技术本身还有要解决的就是数个地震同时发时,地震波叠加造成误判,特别台站附近的小震对远处大震的判读影响。 “ 所以我们终究得出经验: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然后可以预报的,而且是物理预报。这是我们观点。从科学上来看,挑不出毛病。我终究是搞了四十年,在科学上不能说假话。”白发苍苍的钱复业正式宣布。 就在宋瑞祥局长离开中国地震局局长位置后,HRT波被当作错误局长的错误项目被叫停 。没钱了,连维修的钱都没有。钱复业夫妇,山穷水尽。 “我们的项目,地震局各级官员,没有一个人来了解。老实说,来看全套资料的只有一位计委科技司前副司长严谷良,还有记者你。” 严谷良何许人也?简单地说这是一位高人。国家计委科技司前副司长。做的官不大,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人物。64年起即负责国家计委(原来称计划组)的科技管理工作。在81年至88年他任计委科技局建设处处长任上,他发现并推广了袁隆平与王选。是他尽力促成70年代末国家投资五百万给当时受排挤压制的农科员袁隆平独立创办杂交水稻研究所,从而让中国一半稻田种上杂交水稻。是他,支持选择了王选这个北大名不见经传的助教的技术方案,开启了中国印刷业的技术革命。严谷良本身是学工程物理的,特长是对新科技的超强理解判断力,是一位难得的中国科技伯乐。 在钱复业,赵玉林,山穷水尽之际。他一个人跑到钱家,看完了HRT波的全部资料。“这毫无疑问是国家的重大技术成果。为什么国家花了二十七亿的设备还测不出汶川地震?而钱能测出?一,精度,地震局的地电仪,精度只有百分之几,而HRT波是万分之几,提高了二个数量级,这都不是空口胡说,而是国家计量局确认的。这样地震的细微处才能看到。二机理,HRT波解决了无法下地层的问题,黑箱原理突破了以前困境。三,参照系。HRT波是用引潮力,引潮力本身有十二小时的日潮周期与半月潮周期。正常时,HRT波是与日潮与半月潮周期相同的,也就是谐振,出现异常时,就脱离引潮力周期,好比士兵在桥上走正步,引起共振,桥的振荡。有了这个潮期的参照系,很容易辩析出地震发生前的 特征。四,根据波传来时间,确定距离,幅度确定震级,共振发生确定时间。三要素都全了。” 图片说明左图:看,我们不是假的吧,记者亲眼目睹了一次小型地震短临预测。右图:钱复业说我当年明确预测唐山七级地震,这是异常图。 严谷良据他以往的经验判断:“HRT波技术路线非常清晰,应当推广,要改进的只是提高预测精度而已。地震局这些人他们不去调查,不去深入了解,光说不行,这不是开玩笑吗,这么重大的事情!” 严谷良,这位退休官员使出了当年推广袁隆平的劲头。 2006年,严谷良向科技部发改委推荐HRT波技术。因为严谷老的威望,发改委很快关注这个项目,但综合部门要听地震局的意见。这次不用地震局花一分钱,总可以了吧。“没想到,地震局的态度是不敢否定,也不充分肯定。只写什么以后在规划当中进一步研究考核,专家们意见不统一云云。 ”——搅黄了。 情急之下,严谷良上书国务院总理。在信中严谷老尖锐提出:“地震局要花二十多个亿续建那些不能有效解决预报问题的常规台站,而真能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却排不上议事日程!”有他的背书。2007年1月12日,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很快批示。 “在攻克地震短临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上,我们应该也有基础和条件有所作为,对有关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要给与支持。” 陈健民局长批给了岳副局长,岳副局长批给了电磁学科组。领导们的批示越批越短越空洞。 “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严谷良摇头叹息。 严谷良要求和陈健民局长见面。这位连总理都不敢小看的老副司长的请求。陈健民拒绝了。 到2007年七月份,地震局开个专家咨询论证会。——“连个鉴定会都不肯开。” 严谷良经历和支持过许多论证会,这次论证会,在他看来,怪得很。“地震局专家们说:有一定作用。哪儿不行,哪儿不行,要进一步完善。咨询论证会,钱复兴做报告,按道理要答辩,下午就不让他们去了。完了写了一个咨询论证意见。按道理征询本人意见,不和他们商量,也不和他们见面。” 地震局行业基金有三千万。最后就批给钱复业三年总共一百九十万。这些钱仍然建不了台站。 这时荒唐的事发生了。地震局称,根据一刀切的政策,退休研究员不能担任课题负责人。所以钱复业发明的技术课题。钱不能给钱复业。 这一百九十万给了地震局防灾学院一个年轻的副教授,凑装了两个仪器在山东,地震局接着又说这个仪器对别的仪器有干扰,不让他用。不让机器正常运转。等于没建。 “这么一种德性。从领导,局长,副局长写了多少报告。干部好,专家也好,从来不到钱复业那儿亲自去了解了解,到底行不行,你自己考核。没有一个去亲自听她汇报,这怪不怪。人家有这么好的成果你不管。你搞什么地震。”严谷良对记者慨叹。 仍然没有经费。 钱复业与赵玉林将退休工资投了进去,仍无法支撑台站。眼看着一个个台站因没有维修费用而停止工作。 到了汶川前夕,钱复业只剩下红格台半个台站还能工作。 而正是这半个台站测出了汶川地震。 “他们说没有前兆,而且不典型,我半个台站就记到前兆了,还要怎么典型?这就证明是必震因,有百分之百灾难纪录,这就叫几率,我没有别的台站,只剩半个。”钱复业困惑地问。 在3月19日采访中,记者亲眼目睹钱复业用HRT波仪准确提前二个小时预报红格台外800公里将有震级4到五级地震发生,结果十三点四十三分四十二秒。四点七级地震川甘地震发生。实际距离798公里。距离误差仅为2公里。不得不令人信服。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专家问钱复业,汶川震中离红格台实际距离510公里,你们报550到800公里。钱认为误差40公里是被允许的范围。为什么环带那么粗?钱复业事后发现800公里减去550公里为250公里,正好是这次汶川地震带的长度。 十一日当晚,钱复业夫妇测出了汶川地震,却没有上报。为什么? 地震发生时,钱复业赵玉林泪流满面,心中的悔恨…… 钱复业讲述了全过程: “二十三点图画起来,二点钟,不行,这个地震肯定有了,讨论一晚上,没有睡觉,要给他们打招呼,到早上五点,想要给他们打招呼。不能打。打完以后,这么大地震,六百到八百公里,东南出国境。没有人相信,你自己害怕。给官员打电话,唐山你都成漏报犯了,你给他打电话,他没预报,死人了,他要坐监狱的。你知道我的意思吗?所以不能打,接受唐山地震经验。也都来不及了。按现在规定,你报了地震还得填卡,他按这个卡片去组织专家落实。十二号,十三号有地震,你十二号打电话,没有设防意义,九点钟,我想给一个搞地震的老同志,给他打电话,他负责西边,叫郑大明。赵玉林说你不能给郑大明打电话,人家好不容易返聘,拿一千多元工资。你打电话,人家吃不了兜着走了。没打电话,现在汶川地震没报出来,都不聘他,他本来是西部地震首席预报员。你想想,所以没打。” 那天晚上,钱复业心是紧缩的,三十年前的创痛又在心底涌起。 唐山地震前,钱复业作为京津组的副组长因为地电特长紧急调京。她一口气画出了200公里十二个台站的地电趋势图,十一个出现异常,以唐山为中心的异常幅度最大,于是做出唐山将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并汇报了梅世蓉。在地震前五 天,她是唯一一个前往唐山落实异常的中国地震局干部。 当时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向记者证实,当年一直主张华北有大震的确实是钱复业,多年来她受的是不白之冤。 地震发生后,她被新华社内参记者在《地震战线》上发文认为是执行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的苗子,否定了马家沟异常,执行了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并因为她是唯一去唐山的跑异常的人,被打成漏报犯。唐山震后,地震局风声鹤唳,人人自保,“当时推卸责任,漏报犯推到我身上,一个群众能把我怎么的,我本来就是一个小兵,在地上躺着呢,也打不倒我,我本来就倒着的呢。但这个问题如果弄到领导身上去,那领导当时都要坐监狱的。再说我虽然预测了,唐山死了那么多人,我有负罪感。”她当时还做了件愚蠢的事,写了封信寄给马家沟群测台,表示对不起他们,这本来是表达心情的方式。被马家沟台站负责人做为证据,一次次批判带来的是马家沟马姓负责人一次次升官,“资产阶级小姐否定马家沟异常”成了著名事件,他甚至挥着他死于地震母亲的血衣进行现场控诉。 事实上,去马家沟那次,钱复业是去买碗的—-当地产便宜的瓷器。当时群测点是无产阶级技术革命的代表,钱路过时根本不敢过问,说了几句:“将来抓到地震说不定还是群测点的同志们”的空话,仪器都没看,就匆匆回去了。五天后,唐山地震爆发。 “我当时向梅报的是唐山七级,马家沟报的是渤海湾,六级。我为什么要否定他。马家沟群测点,震后我们还是朋友,还送我一箱弹簧。到后来怎么就骂起我来了,每骂我一次,就参加一次人大代表,就升一级。” “邓小平都平反了,为什么不给我夫人平反!”赵玉林很难接受。 四十年来,钱复业夫妇二十年没涨工资,一度连生活都成了问题。真正延误唐山预报的人升了官。 左图显示唐山地震前十二个台站均显示了地电异常。 右图:海城地震后,钱复业已画出了华北异常区,但被勒令销毁,这是当年偷偷藏下的地电图 “我今天和你说,不想纠查任何人的责任。我从我这个方法认为有,人家从那个方法说没有,比如测震学。小震闹,大震到,测震学指标到现在,唐山地震也报不出来七点八。三十年前更不可能。梅世蓉是测震学博士后。她虽然是一个领头的,但她学科水平限于测震学,相信测震学,就象我相信地电一样,我地电要没有异常,别人拿什么来跟我说,我也不大相信。但我不是领头的,我可以这么做,但她是领头的,按道理,梅世蓉这样做就有点欠缺。唐山地震前三天,我又一次问她你真的不认为唐山有大地震吗?她想了想说是的,我不认为。” 背起黑锅的钱复业屏了一口气,多年的压抑使她下了决心,一定要突破地震预报难关。退休后她与赵玉林所有的退休金除了养活十多个小区的流浪猫,全部用来埋头投入科研,至今仍住在简陋的旧公房中。夫妇一生勤俭,赵玉林老花镜掉了腿都舍不得配一个。 钱复业没有耿庆国式的火爆性格,在业务上她有超常的能力,在政治上她是一个犹豫不决,胆小逃避的知识分子。汶川地震没有上报,有以往政治创痛的因素,也有她过于慎重的原因。 多年来她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1968年周恩来举办国庆招待会,邀请她们小组成员参加,可是小组里都是知识分子,没有工人阶级,只有一个司机是工人。钱复业只有派出司机参加国宴。这件事让她印象深刻,多年来忍辱负重成了她的习惯。 图:红字区域就是当年唐山地震前划出的地电异常区 七十四岁的钱复业明显意识到身体不行了,成了医院常客,高血压,随时都可能倒下,而东西都装在脑子里。“世界难题啊,我们花了四十年时间,有几百人上千人的努力,如果国内要,我还是愿意给国内。” 汶川地震之后,钱复业赵玉林用HRT波三次预报六级以上余震,全部正确。而地震局的余震预报失误众多,甚至引起了市民的混乱。 震后,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对HRT波批示:“在地震预报领域要解放思想,也许世界性的地震短临预报难题在中国率先突破。” 可是,一切都迟了,汶川悲剧已经发生。 至今,钱复业与赵玉林仍没有得到地震局任何后续资金。 “科学没有国界,共产党要是不要,我们就给国外。”两位爱国者长长的叹息。 HRT波方法准确预测强震时空强的可行性及其汶川8级等强震的震例 投稿时间:2009-4-5 最后修改时间:2009-4-20 点此下载全文 引用本文: 赵玉林,钱复业.HRT波方法准确预测强震时空强的可行性及其汶川8级等强震的震例 .中国工程科学,2009,11(6):111~122 作者 单位 赵玉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钱复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文摘要 :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称HRT 波法)是由震前所记HRT 波根据HRT 波预测模型,在震前同时测定给出地震三要素(地点、震级和时间)的一种新方法,把孕震过程与前兆产生机理视为“黑箱”,选已知大自然存在的潮汐力波作输入信号;使用专门研发的“PS -100”HRT 波接收网站记录HRT 波(输出信号),辨识得到与震源区介质状态有关的关系式,建立了HT 波与RT 波短临预测模型(HRT 波预测模型)。 中文关键词 : “黑箱”与HRT 波预测模型 “PS -100”HRT 波接收网站 波动前兆的发现及其规律性 HRT 波模型的实用性 评: 刚知道这位地电奶奶。 和她的创新的HRT波地震预测技术 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坚持地震可以预测的都是老家伙 坚持地震不可预测的,都是少壮派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哪位学地震预测的学者愿意去实地考察一下这位老奶奶的技术呢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23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天人合一的杯具 汶川地震预测真相
热度 4 sheep021 2011-3-19 19:48
“天人合一”的杯具 汶川地震预测真相 ——续《汶川大震前作预报的潘正权被迫提前退休》 这是2009年底发的文章—— 不公!正确预测汶川地震专家被迫提前退休! 壹报连续为抬抬女,冯正虎,被自杀副市长鸣不平,有友人说壹报可改为打抱不平报了。的确壹报以公民教育为主线,打抱不平只是偶尔为之。不过,这一期壹报不得不继续打抱不平,这一不公正事件不仅因为是由于壹报的报道而引起。另重要的是这种不公有可能导致汶川悲剧重演。 潘正权,德阳地震局的预报员,仅仅因为他正确预报了汶川地震,并通过壹报向外界公开了汶川预报的真相,受到领导报复,于上月被逼提前四年退休,离开了心爱的地震预报岗位。 国家地震局与四川地震局称汶川地震没有预报,很难预测,这个谎言被一个小小的德阳地震局预报员所打破。 潘正权是一位成功预报过汉旺地震(被写入官方的《中国震例》)有三十五年地震预报经验的老预报员。 2008年3月19日,潘正权得知下面什邡马井镇万兴社区去年十二月份之后出现井水变色。而且水里有青霉素味。潘正权立即在现场调查,并警觉地回想起松潘地震时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得出初步结论:隐藏断裂活动引起地下物质渗溢,引起水变色变味,属于地震宏观异常。 潘正权向省地震局报告这一异常后,省地震局置之不理。情急之下,4月16日潘正权打破阻挠用德阳地震局的名义正式下发文件,宣布德阳地面出现地震宏观异常。这份德阳地震局十八号文件送到市府市委三十个部门,并同抄送给省地震局。 省地震局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上报,也没下来核实。左等右等——4月30号德阳地震区金河台数字倾斜,GL值马尔康小金间出现异常。潘正权明白这不是开玩笑了。当天他填写了正式的标准会商卡。 “确定小金南地区为震区。震级五级。依据为水井,电磁波,倾斜,小震活动分析。时间为5月”。这是汶川地震中从龙门山地震带发出的唯一一张地震会商卡,也是龙门山带唯一的短临预报。这也是事后四川省地局反思材料中确认的唯一报宏观异常的两个台站之一。也是四川省地震局唯一的一份三要素齐全的预报。 这个预报时间准确:五月,震级偏小,汶川实际发生为8级地震,报的区域与实际震源相交,小金南地区也是受灾区。这样的预报如果及时防范可大大减少地震损失。这样的预报被中国地震预报权威,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的老师汪成民称为正确预报。(不精确,但判断正确) 令人吃惊的是,四川省地震局没有任何反应。 5月6日,就是在汶川地震前六天,潘正权发现金河台数据增加三倍,确定无异的地震前征,潘正权又一次上报四川地震局。 省地震局同样不做任何反应。 一场死亡八万余人的大地震就发生了。5月12日。 四川地震局失职! 四川省局的人在反思会上说“潘正权你是提过意见,但你说的是五级和八级相差两级。” 潘正权大声说“总比你们不划圈圈,连个龙门山监视区都不画好些吧!我是黑屋子摸门,起码说有地震,你们连有都没有。”听了潘的话。总结时,四川省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程万正哭了,而且哭了好几回。 原来地震局发现唯一在局里龙门山地震带提出三要素的只有潘正权,唯一报异常的是潘正权。可是一切都迟了,迟了! 2009年5月,潘正权不顾不明人士的威胁,(威胁是手机匿名短信,原文公布如下:“ 这里面牵涉到上面对整个地震预报的处理,你一定不要开腔,要小心。 ”)勇敢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在公民网络媒体壹报公开汶川地震预测真相。称四川省地震局不上报不核查是不作为行为。 文章发表后,潘正权受到极大压力。德阳地震局局长警告潘正权,“我们已经调查过了,翟明磊不是记者,你私自接受他采访是非法行为!”并且要潘正权停职检查。一天,潘正权面前坐着德阳市地震局正副五位局长,逼迫潘打电话给我要求撤下文章。我拒绝无理要求,并称,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文明国家,任何公民都有权对公共事务进行调查,不需要记者证。我是博客不归中宣部管,你们无权要求我撤稿。 最后为了保护潘正权免受开除失业的命运,我做了部分退让,删去德阳地震局局长装修办公室买轿车等三句话,以免潘得罪顶头上司。 让步后,德阳地震局局长得寸进尺,要求全文删除。我让潘正权转告,你局长没有权利要求一个公民撤回他的博客文章。并且这个文章是事实的报道。我要求与局长直接通话,他拒绝。我只有请潘转告我的一句话:局长先生,潘正权正确预报汶川地震是国宝。保护国宝,你就是有功之臣,迫害国宝你就是有罪之人。请权衡之。 由于潘正权告知是在国家地震局邀请的全国会议上接我的采访。所以德阳地震局没有贸然开除潘。 但自从我汶川地震预测真相系列文章在壹报发表后,局里实际让潘正权处于无事可干的“停职”状态(没有停职的名义,实际上却靠边站)。不能做地震预测分析,甚至不能参加县里的会议,各种参观也不允许。潘,这样一个资深的预报员竟无事可干。 这样的状态持续三个月后,德阳市地震局于九月份打了报告,10月29日批准,强迫潘正权退休。而潘正权正常退休应当在2013年,整整提前了四年。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地震守望者离开了他的岗位。 “这是不公正的,与我揭开了汶川地震预测真相有关!我们的一位副局长,就是那位嘲笑我地震预报有什么用,就是他,擅自撤掉了德阳地震局一个关键台站,导致地震预测困难。这样的副局长竟然升一级当调研员!而我一个国家地震局被认为是有功之人被提前退休!这公平吗?” 我问潘正权:“你后悔吗?后悔向壹报公开汶川预测真相吗?” 潘大声说:“我绝不后悔!汪成民说:八万人的死应当换来几句真话,我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我不后悔,因为我说的都是实话,我没有一样东西是编造的。2008年2月就发出警告了,地震带我都是圈出来的。” 更可笑的是,被迫退休后,德阳市地震局局长还让潘正权写保证书,不要上访,不要上告。潘告诉我,面对这种屈辱,“我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被迫签了这个保证书,这也是他退休后没有及时向外界公布的原因。 然而他的地震界的朋友们为他打抱不平:“你怕什么。地震预测三十五年,他们还让你做一个主任科员,好比乞丐再沦落也不过是叫花子!”于是潘正权鼓足勇气向壹报诉说。 他一口气说了下去! “官方太黑了,不想干了,是真的。我养老算了,不要管地震了。在这个环境下,地震预测没办法干。干事的人太艰辛了。现在地震局开一个研讨会没人来,开一个有发礼品的会局长副局长都会来。我以地震局名义发布的防震文件,宣布有宏观异常,局长看了非常生气,要求我删了,而且要我把电脑里的也删了。96年以后就给我穿小鞋,2009年五月,我接受你采访揭发汶川预测真相后,他们就实际上停了我的职,也就是不让参与业务活动,甚至连下面的县的地震会议都不让我参加,甚至连参观的会都不让我参加,我等于没事干。 99年我就成功预测了汉旺地震。我们的局长是原来政协副秘书长。两个副局长一个以前是武装部部长,一个是管理科科长都不懂地震。咋个搞。啥子都不让你干,怎么干?只有退休,退休还能提一级,副县级,多拿几百元。” 我问“你家里人怎么看?”他的回答出乎意外。“我夫人非常欢迎我退休,她说你老得罪人,哪一天被杀了都不知道。” “512地震,德阳市做得非常完美,这里有一份我的功劳,他们做得太过分。我的功劳是有证可查,有史可查的,我尽了力,国家地震局与四川省地震局的反思材料写得清清楚楚。德阳是报了宏观异常的。” 最后他用绝望的声音反复地说:“我下课,我没有办法,我下课,我有什么办法?” 我深深感到一个地震基层工作者的屈辱,辛酸,虽然在电话里看不到潘的面孔,但从他有些梗咽的话语知道,他已心灰意冷了。 我请他尽最后的努力为中国地震预测的未来做建言。潘说:“中国地震系统是上下脱节。国家地震局眼里看不起地方上的群测群防,对基层专家深入认识程度不够。强祖基院士的一个女研究生在我这儿学习了一个月。反而是院士还尊重我一些。为什么说四川省地震局有严重的责任要追查呢?汶川震后,我收集龙门地区36个县材料,全部存在气象上的宏观异常。 2月14日,都江堰出现了二百多群震有的达到三级可感。成都市地震局副局长洪时中在都江堰电视台反复地播:“都江堰不会发生唐山这样的大地震!”地震局应当负责任。首先四川省地震局是收到我宏观异常的,他们既没有往上报,也没有下来查。你如果来查了,上报了,没查出来,或没人管,那是水平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 “我说一句最后的实话:现在的人还把持着领导岗位,汶川这样的悲剧还要出现。” 采访中一位地震界的权威预测者向壹报提出质疑,国家地震局四川地震局不是最迷信小震闹,大震到。这会怎么打马虎眼说是没有大震?这二百多次都江堰小震也被死死掩盖,四川省地震局对外称汶川地震没有一点前震,无法预测。 是的,这些判断失误,不作为的领导者没有受到任何处置,反而让有功之臣受过。四川省地震局黑白颠倒。历来是先进工作者的潘正权,因为预报了汶川地震,得罪了四川省地震局,2008年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迫提前退休。 唐山地震一幕仿佛又重演了。预报唐山要地震的耿庆国,汪成民被审查,靠边站,主张华北无大震的某负责人反而脱离责任,青云直上。在地震界这种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已不止一次发生过了。 做为全程报道地震预测的公民记者,我认为四川省地震局与德阳地震局需要一场人事地震,撤换在汶川预测中不负责任的官员。古人将震卦写成上中各两小横,最下一长横,(相同的两个符号叠加)意为阴气太重,阳气压在下面不得抒发,小人得重位,君子被挤下台。古人认为地震是与政治有关的。这一震卦作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标识。起码在中国地震界,这一震卦名符其实。 另有北京专家向壹报反映,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地震局本应彻底反思寻找原因,当时中央组织北京专家来四川考察现场。四川省地震局不出面,迎接他们的竟是旅行社导游,在一些点上是走马观花拍照,并不能与当地百姓深入了解实情。有一些专家愤怒地脱开这种走形式的考察团留下来自己调查。 在这些专家中,潘正权是唯一用脚走完考察全程的人。 后记:尽管壹报做的是正确的报道,尽管潘正权表示绝不后悔接受了壹报的采访,但我仍为壹报的报道导致潘正权先生提前退休受到污辱与损害而深深内疚。我也非常赞同艾晓明老师说的媒体对被报道者不应当是消费者的心态,消费他的好消息,坏消息。然后置之不理。因此壹报会极力维护潘正权的合法权益,并向各公众媒体呼吁维护一个优秀地震预测者的尊严与利益。壹报会竭尽所能。也请大家相助。的确如果这样的正确预报员仅仅因为他仗义执言就被下课,未来谁敢做真正的地震预报?不预报地震的没事,还有功,预报的反而受过,受辱,受伤有这样不公平的事吗?这样下去,下一个大地震,谁还敢象潘正权一样大声预测呢?我们的安全又何在呢? 我还呼吁,哀莫大于心死的潘正权先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预测,民间总会有有识之士支持你的! 附文: (请对地震预测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务必读一下以下文章:可详细了解潘正权在汶川预测中关键作用与他遭受的各种离奇的不公。各种图表科学证据也在此文中。)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25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啥日本学校建筑震不倒?
冯用军 2011-3-17 13:11
为啥日本学校建筑震不倒?
汶川地震后有一句俗话说:为啥政府大楼没有倒,学校全倒了? 中国政府的最高原则: 党政官员的生命是重中之重,在我们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政府不可以倒~。 日本地震后又有一句话说:为啥学校大楼没有倒,政府全倒了? 日本政府的最高原则: 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在日本人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 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的日本,能在二战失败后30年就成为全球第三,关键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这次日本大地震,虽然东北关东地区4个县受到重大破坏,但是并未破坏日本的国本,日本80%的国土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都在,而且运作良好。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日本官员都说国内燃料充足,中国却自己国民高价石油,免费送给日本2万吨石油。日本南部完全可以给东北地区供应燃料,食物,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日本现在报出来的都是苦肉计,故意给外界看日本没食物、没燃料、没医药、没...日本南部干什么去了?为啥日本不发动全国救灾?因为日本要通过欺骗性新闻报道,利用全球的同情心,让全球特别是中国人为日本地震买单,为日本震后重建向各国聚敛资源和资金。 世界第三大、人均收入排名全球前十的日本,怎么可能震了4个县,全国就没食物、没药品、没燃料了??这可能吗?傻瓜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日本要保留80%未震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正常发展,不动用战略储备,让各国为4个受震地区买单。 日本完全可以动用自卫队特种部队、生化部队,利用南部地区,靠近韩国的北部未受震地区的充足的食品、药品、燃料等战略储备,利用自卫队先进战机、先进潜艇和舰队运送到受灾的4个县,日本完全有能力做得到,只是日本政府不想做。 我可以大胆地预测: 1、震后6个月-12个月,日本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自卫队战斗力恢复到震前的80%; 2、震后13-24个月,日本震后社会全面恢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自卫队战斗力恢复到震前的100%; 3、震后25-36个月,日本综合实力重新进入世界前5,人均国力继续超越中国,自卫队战斗力超过震前20%,综合军事实力成为世界第三军事大国; 4、我们现在救助日本的一切100年将成为子弹和炸药送回给我们及我们的子孙。 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地震灾害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在日本人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里氏6.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 。3月11日"这次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日本校舍如此强悍,得益于他们在阪神大地震后的"校舍补强计划"。 日本的校舍是这样变得更牢固抗震的 :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时,日本学校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 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文部省在抗震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文部省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上,有一半未符合规定。文部省于是要求立即针对学校校舍,进行补强。2010年,日本政府还曾发布计划,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使日本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舍都能达到耐震标准。在日本,由于政府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截至2011年3月14 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汶川大 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 ——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汶川大 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 ——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个人分类: 315质量研究院|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思地震
seacat 2011-3-17 13:07
这些年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的问题普遍存在,汶川等地震已经检验了这种判断起码不是胡说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一种变化是,中国的高楼层出不穷,这是中国发达有钱的一种标志,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但我们不能不指出,中国的楼房建设的质量恐怕不会让我们如此放心。 我们回首汶川地震时,倒掉的都是那些公费建设起来的学校、医院,许多孩子和病号被埋在了地下,民间彼有微词,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   建设质量其实是百年大计,但只讲速度而不讲质量的现象,在中国恐怕不会那么地令我们放心。没有遭遇地震的地方都常常高楼裂开了口子,地震一来像一堆牛粪一样不堪重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关于住建质量的问题,其实并非是我们的造价就一定比别人低了多少,而是一直以来关于质量大计的管控不严造成的。   中国有那么多的监理公司,我想问一句,有几个监理公司在工程质量出了问题的时候被问责的?有时候,包工头一顿饭一个红包解决了许多监理方面的问题的事,你不会说我是在天方夜谈吧?   伴随着住建方面带给我们的隐忧,有时候还真想躲到农村里搭间草房,最少不可预见的天灾来临的时候,可以使们免受许多伤害。当然这是一种臆淫,但谁能告诉我,中国的楼房里,就那么地令我们放心么?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惨不忍睹的现象。 大干快上社会主义是我们每一个民众都希望的,但大干快上并不等于不要质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银子是不是真正用在了质量上,这才是我今天要说的这个问题的关键。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住建部门的领导应当去东京看一看,考察考察,看看人家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以及效仿,因为,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GCD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的干部不能只为钞票服务。为钞票服务就脱离了党的根本宗旨,人民信赖的眼神就会伤神。住建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当给中国人民的住房安全一个好的交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间的数学式子
lysyxcs 2011-3-17 12:43
日本强震牵动全世界的神经,而就在此间,互联网上一道“2011+3+11=2008+5+12”的数学公式也“震”惊无数网友。细心的网民不难发现,等号左边的数字是日本地震发生的日期,而右边则是中国汶川地震发生的日期。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发生的强震,其日期数字相加结果竟然都等于“2025”,如此蹊跷的联系,顿时引发网友大猜测。   一些网友受“2012世界末日”电影的影响,产生“末日情绪”,并同理加出“2012年12月1日”,称其“预测世界末日时间”。相对理性的网民表示:“完全是巧合”。   2010年,智利发生地震后,就有网友发现,“5·12汶川地震”、“1·22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的日期竖着排列,横看竖看都是三个地震日期,这种神秘联系当时就引发网友热议。此次又出现奇特数字联系,更多的网友认为诡异。有些人甚至同理开始推算下一次发生地震的时间。   5月12日8.0汶川   1月12日7.3海地   2月27日8.8.智利   横看为512112227   竖看为51211222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从近一段时间地壳活动的情况来看,地球确实处在地震活跃期。1933年,在距此次日本地震震中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也发生过8.9级强震。从宏观来看,在地震活跃期,日本发生强震有着一定的必然性。“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脾气,确实知之甚少。地震、火山喷发等灾难常常令人类始料未及。因此,对于人类来说,重要的是从灾验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
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石油中石化在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中的慷慨度对比
热度 10 lix 2011-3-17 11:52
中石油 , 中石化 ,中化,房地产,你们应该惭愧 _ 天涯杂谈 ... 四川 汶川 大 地震 看看 中石油中石化 做了什么? - 闲扯杂谈 - TechWe... 中国石化新闻网 3 月 17 日 讯: 中国两大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 /PetroChina )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Sinopec )将向日本提供这 2 万吨柴油和汽油。 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news/content/2011-03/17/content_951608.htm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89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外星人给人类的信号
热度 4 xupeiyang 2011-3-16 15:45
日本地震 2011+3+11 汶川地震 2008+5+12 美国??? 2011+4+10 ??? 2012+1+12 日本强震牵动全世界的神经,就在此时,网路上一道“2011+3+11=2008+5+12”的数学公式,也“震”惊无数网友。一边是日本地震发生日期,一边是大陆汶川地震发生日期,加起来都刚好等于2025,如此蹊跷的联系,顿时引发猜测,而网友也将这称为“魔鬼巧合”。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5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地震救灾凸显中国模式优越性
热度 5 冯用军 2011-3-16 13:39
汶川地震和日本东北地震都发生在社会危机加剧之际,社会主义中国是藏区暴乱、资本主义日本是不满政府,中国是贫富差距、阶层差距、东西差距、民族差距、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等引发潜伏危机,日本是国内反对派不满执政党,菅直人内阁社会威信降低,日本对外是与俄罗斯、中国、韩国、朝鲜等矛盾重重,甚至与美国也出现间隙,然后爆发地震,结果是我们党和政府因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正确处理暂时转移了非常危险的矛盾而重新受到人民的拥护,包括盈江地震、利比亚大撤退等,而日本菅直人政府决断失误、执行不力、处理不当而开始受到反对党部分指责,说这次地震尤其是福岛核电站是天灾人祸的结果,民众也开始对现政府不满,连东京现在也受到核漂浮物污染和核辐射,估计过不了多久菅直人就会下台。 这次日本大地震,凸显了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无比优越性: 1、科学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地震当天就决断展开大规模救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地震2小时候赶赴地震灾区都江堰指挥地震救灾,效率之高,菅直人内阁无法比拟; 2、高效执行,国家主席、党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果断下令军队加入地震救灾,甚至从山东、河南等地调集军队加入救灾,要求不怕牺牲挺近汶川、打通汶川生命线,而日本自卫队怕死、行动缓慢,至今日才派出自卫队生化部队和特种部队,已经晚了; 3、正确处理,汶川有大量核设施和核装置,地震后也有部分出现疑似问题,但都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处理,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的核泄漏,而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到地震损毁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处理,结果导致1-2-3-4号核电站相继发生氢爆、冒烟,部分起火等,辐射物质泄漏越来越严重,连东京都受到核辐射; 4、部队给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发扬党的军队的优良传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以军委命令和人民生命财产为第一考量,冒死挺进汶川、打通生命线、跳伞进入映秀、直升机运输物资而牺牲等,日本自卫队并非像想象的那样不怕死、能战斗、敢战斗,至今没有一个自卫队员进入福岛核电站对外报告核电站氢爆实情等; 5、信息公开,虽然汶川也有大量我国的高精尖武器设施和设备,但地震后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尽可能按时、及时发布有关地震的任何信息和新闻,而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氢爆后,虽然有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试验的可能性, 东京电力公司等隐瞒核电站重大问题(隐瞒核电站核心机构出现裂缝、伪造数据、隐瞒事故、超期服役、有的核电机组长达一二十不作检查、核电站建后不经检查就开始使用,等等 ),但至今未对外公布相信的福岛核电站氢爆等核燃料早泄的有关信息,导致东京出现人心不稳,大量日本人往南部撤退、外国人撤离(中法等国撤离侨民); 6、人民团结,汶川地震后,我们国内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仅派出了官方的救援队和设备,更难能可贵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的地震救援自愿者带着钱和设备很快自费集聚四川,开展灾后救援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日本由于长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根本就没有民间的救灾自愿者团队,大家逃难都来不及,到处抢购食品,去的志愿者反而是外国的救灾队为主; 7、系统有效,汶川地震后,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听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命令,纷纷向汶川伸出援助之手,吃的、穿的、喝的、睡的、住的、行的、用的、医药的能捐的都捐,政府官员、公务员、教师和社会民众、大中小学生等都纷纷捐款捐物,救助同胞,而日本灾区民众不但抢购吃穿住用行医药,而且政府根本就无法保障足够灾民甚至东京等正常居民的吃穿住用行,而我国汶川地震后却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8、日本人开始谴责东京电力公司,开始谴责政府,汶川地震后,我国党政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了,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地震局、气象局、公安部、军委等都在行动,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日本菅直人内阁中其他部门的行动,看不到日本其他府道县市政府的行动。 等等,从这一系列的比较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党的机制、政治的机制、经济的机制,是资本主义的日本无法比拟的,不要因那些美化日本的言论而左右我们的思维,虽然大亚湾核电站建立的时候,香港百万民众游行示威反对,但党中央国务发展核电的信心坚定不移,但目前: 我认为应全面公开检查全国的已运行的核电站、在建的核电站和规划建设的核电站,但是,这些核电站中的豆腐渣工程、造假的安全运行报告,却没有人去查处,我们普通公众也无法得知。长期严谨、认真负责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都敢隐瞒福岛核电站的众多致命问题,何况是腐败遍地的大亚湾核电站工程、秦山核电站工程,太多的大型建筑工程豆腐渣,包括三峡工程等,从万年一遇,到千年一遇、到百年一遇,到十年一遇,逐级下降,差点连2010年的大洪水都差点没控制在,重庆被淹,特别是铁道部刘志军的腐败集团,让我们对高铁、铁路的安全也产生担忧。 现在没发生海啸型综合化地震,所以冯毅等砖家敢说现在没问题,秦山核电站没问题,20年都没问题、大亚湾核电站没问题,18年没问题,但谁敢保证第21年、19年没问题,冯毅(国务院核安全协调组成员)敢把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检查报告公开吗?敢让中立的专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检查呢? 万一到时真的碰上,现在运行的13个核电机组发生问题,冯毅敢负责吗?恐怕到时没有一个人敢负这个责、能负这个责。 预防为主,我再次在此呼吁全面检查我国现在运行的13座核反应发电站,以及缓建十二五的29座核电站,包括台湾的2座,停建或缓建,秦山公司、大亚湾公司、华能公司、国电公司等不能为了赚昧心钱,而置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的财产安全不顾啊! 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地球负责。 现在,立即把冯毅和鲁健这种人,先把他们弄到福岛去,看他们回来后敢不敢信口开河、瞎说乱说! 中国政治体制是世界一流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视问题、破解难题、包容发展、共享成果,贯彻胡锦涛思想科学发展观,践行吴邦国委员长的“7不”,全心全意为人民、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跟着党,中国模式将永放光芒!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2756 次阅读|5 个评论
天灾与人类本性
welcomezp 2011-3-16 13:23
天灾与人类本性
天灾面前,出现超越种族、国家、年龄、性别的援助行为,体现了人类本性。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9.0级特大型地震,截止3月16日,已有1.2万死亡或失踪 。 地震导致核电站的损坏,导致周边30公里的40余万人住民避难。在日的70万名中国同胞目前没有伤亡报道。 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过去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伤害和屈辱。 我们牢记国耻是为了多难兴邦自强不息,但是我们不需要狭隘的报复。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无法独力对抗。 面对天灾一切都必须放下,人类退无可退,必须携手互助。 2008年汶川地震时,日本救援队是最先进入四川灾区的,并且提供的资金援助,数额仅次于沙特。 2 如今,日本出现特大地震,死亡或失踪1万人,房屋被毁,妻离子散。核辐射的蔓延也使得七十万在日中国人同胞也身处危险。在这种人类悲剧面前,有些国内有些个别人幸灾乐祸,百度网上有人写出“恭喜日本地震”的词条。是一种反人性的狭隘思想。 笔者身在日本,亲身经历了这次日本特大地震。当听到“ 中国各界第一时间声援日本抗震救灾 ”的消息,我非常激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慰问,并表示中方愿为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当年看到汶川时一样流泪”,纷纷表示中国人应当伸出援手。而据最新消息,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已于今晨赴日展开救援。国内群众看到惊心触目的视频与图片,挂念远在日本的朋友和亲人。日本也许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中国政府和人民搁置政治、经济、历史层面的纷争,快速伸出救援之手,是回归质朴人性的表现。 在日本生活八年,有了日本人朋友。体验着他们的普通生活,看到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欢快笑容。此时此刻更加理解地震对民众的伤害。我的京都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渡边老师,老家在震源附近的福岛县,无法联系到父母和弟弟,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 另外,昨天NHK报道了岩手县一位母亲回到海啸地点寻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说‘当时我拉着女儿的手在向山上跑,丈夫在后面跟着,海啸冲过来,女儿被海水卷走了,丈夫也不见了....我抱住一棵树,活了下来’,现在海啸过去了,她回来找家人,因为‘女儿今年3岁了,希望她还活着’。在天灾面前,人类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苦痛遭遇,需要国际力量的通力纾解。 人们从内心生发出来的爱与力量,本身亦能对受灾者带来支持。 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自古强调厚德载物,以德报怨。我们曾经为仁川遇难者默哀祈福,为什么不能为岩手县的遇难者表示哀悼和祈福。作为一个再次兴起的大国,在 未来的民族征途上,我们除了牢记国耻,还需要形成维系全球化、引领人类繁荣的人性信念。 在此代表在日同胞,感谢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怀! 为在日华人和日本受灾群众祈福! 相信你还活着,岩手県陸前高田市避难所内人们寻早亲人的名字。 --産経新聞 受灾地避难所的孩子们在等待父母回来 --産経新聞 旅日的广州旅客们与家人团聚-- Record China
个人分类: 看日本|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汶川地震:惊叹网友的观察能力
热度 8 sysuxiexh 2011-3-16 11:28
刚刚在QQ群里看到这么一张裁图,内容是: 一道惊人的学习题: 2011+3+11=2008+5+12 不得不感叹网友们的观察力是如此之强,作为专职科研人员,我们有几个还能保持这种敏锐捕捉能力? 注:2011.3.11是刚刚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日期 2008.5.12是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
个人分类: 乱侃|3969 次阅读|9 个评论
日本9级大地震救援的重大失误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16 09:56
建议派中国的地震局、气象局官员、电力公司和国家电力局等官员和CCTV2、CCTV4那些核砖家、特别是鼓吹中国大规模建设27座核电站的砖家们、怒江梯级电站等的砖家们到日本福岛、岩手去实地考察、调研和感受核辐射,建议日本政府战后到中国汶川学习考察,学习中国地震灾后救助模式——省区市对口支援汶川重建,再造一个美丽的日本。 虽然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经常遭受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泥石流等,有着非常丰富和完善的地震救灾经验和教训,但是,在这次9级地震中,日本政府和民间还是存在许多重大失误,这些重大失误是相比我国汶川地震救援而言的,结果导致目前的更大的救援困难: 1、对地震伴随海啸灾难没有充分的估计。为应付地震而兴建的木质或类木质结构房屋根本经不住海啸的冲击,因此,灾害重建还是应该考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数量和质量,这次海啸型地震幸存的建筑多是这类建筑,因为日本毕竟还是一个海岛型国家,还要预防今后地球变暖导致海水上涨的影响。 2、对福岛核电站核辐射没有充分的估计。其实,地震发生之后,在救人第一的情况下,应该派出专业队伍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机组停电、冷却系统故障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处理,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氢爆、堆芯融化、带辐射物质蒸汽挥发、乏燃料棒等,铬反应、堆芯融融等可能导致更大的核灾难,比如熔融的堆芯衰变聚热可能烧融安全壳的底部(安全岛已经因氢爆被摧毁),导致核燃料侵入底层污染土壤。 东京已经有部分核漂浮物的核辐射。 【传言日本核武器试验就在福岛核电站】 另外,大规模核辐射漂浮物导致美军航母舰队无法救援,并导致海水、空气等污染,威胁邻国生态安全,恶化邻国关系。 3、对灾民救助的困难和需求没有充分估计。日本绝大部分此次地震灾民较少准备1-2天的食物、水和药物,很多逃难的人已近5天没有吃饱饭、喝足水,生病基本无法治疗。 4、地震灾后防疫工作做得不是非常到位。目前未见日本政府开展大规模的灾区防疫工作。 给日本政府的建议: 1、学习中国汶川救灾,下死命令让自卫队携带食物、干净水、药物等空降深入灾区; 2、菅直人立即下定决心,抗震就是战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战争, 出动自卫队生化武器部队和特种部队【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自卫队灭不了核电站;我们也可以检验一下日本的特种部队和防化部队的情况】,使用大运力直升机吊运大型柴油发电机和大功率抽水机、大功率肥皂粉喷撒器、硼酸喷撒器 ,不怕牺牲、敢于牺牲,果断处理福岛核电站氢爆引发的一系列后辐射问题【另一个方面也证明菅直人不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军队】; 3、及时向中国救助,请求中国派遣核专家,尤其是中央台CCTV4、CCTV2的那些信口开河的核砖家去(中国核能协会的什么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啥的)处理福岛综合核灾难; 4、请求国际社会及时大规模资助食物、矿泉水、药品、帐篷、毛毯、取暖器等; 5、通过化学反应、人工降雪、喷洒肥皂水等,迅速减弱福岛上空及水域的核漂浮物,要求美军航母舰队重新靠近福岛救援,或者到其他2个地区去救援,比如岩守、宫城等; 6、赶紧对全部灾区进行大规模防疫工作,包括撒放石灰、消毒液等; 7、派出无人机,携带自动喷淋设备飞临福岛核电站上空灭火; 8、利用美军航母具备核防护能力的优势,运载大量自动消防水车,和抽灌系统进入福岛核电站灭火、降温; 9、如果目前至17日晚24日自卫队特种部队控制不了福岛核电站的爆炸、辐射、燃烧、冒烟等,菅直人应下令封堆,封闭核反应堆; 10、杀鸡儆猴、丢卒保车,公开抓捕和宣判东京电力公司、菅直人内阁负责能源安全的主要负责人的危害公共安全罪; 11、尽可能最大化地公开所有地震灾区的信息,特别是福岛核电站的早泄问题和危害程度,现在不是怕曝光核试验的问题了,而是说不定整个日本都会重新笼罩二战后第二次核氢爆阴影和核辐射; 12、在福岛核电站东北部开辟一个新机场,利用新机场和里根号航母平台,立即派遣20架森林灭火直升机或自动灭火直升机,20秒就可以自动吸完海水飞临核电站上空,集中喷水、注水、喷灭火剂、化学中和核辐射漂浮物剂等; 13、派出柴油潜艇和核潜艇到福岛核电站外围海水下,发射水雷(注水鱼雷,去掉爆炸装置)向核电站注水。 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有广袤的海疆,沿海省区市应加强综合型地震灾难的救助演练(地震海啸型灾难救助),尤其是人员逃生演练,重点区域是台湾岛、海南岛的综合地质灾害逃生演练; 2、储备足够2-5天的即食型食物、矿泉水、基本药品; 3、对现有的核电站进行全面、可靠的检测,杜绝形式主义走马观花,因为中国的核电站豆腐渣工程不少; 4、重新检讨核电站建设规划,十二五是否需要建设29座核电站,包括台湾的2座; 5、沿海战力的紧急综合型地震逃逸演练,避免重蹈日本机场毁损(f-2先进战机等被毁); 6、给全体国民配发标准地震包,包括自发电式手电型收音机、哨子、衣服、食品、矿泉水等; 7、最重要的是全面普及12年义务教育,强化灾害教育和演习,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人格品质和道德水平。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289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日本地震所想到的 - 没有深刻地认识就没有未来
热度 2 yqchen88 2011-3-16 09:06
【 从汶川地震开始 , 我陆续在 “ 钢结构论坛 ” 上发表对我国地震工程和建筑、桥梁抗震,和其他工程事故发表看法,希望引起领导和大家的注意。然而,伴随着我国其他领域诚信的丧失,我们地震工程领域一点也不落后,“假冒伪劣”还在发展。更可怕的是很多是从领导和专家开始的。 看看一年前我所指出的事实, 有反馈的吗? 请看新华网上今年 2 月的一篇报道: 记者从上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得到权威消息: 2 月 21 日凌晨 2 时 20 分左右,上虞市县道南春线 7K+966 春晖互通绍兴至宁波、台州方向上引匝道发生交通坍塌事故,总长度 120 米,最高落差 7 米,最低落差 2.8 米。现场发现匝道上有四辆货车侧翻,事故造成 3 人轻微伤。 这和两年前“津晋高速 天津段匝道桥垮塌 5 货车坠落 6 死 7 伤”的事故何其相似乃尔。这次也是“超载”吧? 工程上的事故连篇、编造谎言、弄虚作假还基本是个无人问津的重要领域。地震工程就更不用说了】 这两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接二连三骇人听闻的桥梁和建筑工程事故在我国发生。 真叫想要记录的人都接应不暇。 看来大都“ 盖棺定论”了。领导已经“正确处理”并请“专家”协助做了结论,人民很快也会忘掉,一切恢复到太平盛市之中。可这马上到年底的时候,我这好管“闲事”的人实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简单汇总。让我先例出部分这样的事故提醒大家的记忆。仅从今年 5 月以来到最近的不完全统计: 2009 年 5 月 湖南珠洲的红 高架桥,在拆除过程中倒塌事件,至使 9 人砸死 16 人受伤; 2009 年 06 月 16 日 甘肃环县大坝 “ 集体脆弱 ” 当年修当年垮频出现 2009 年 6 月 27 日 上海十三层新建楼房在交付使用前倒塌, 1 名工人 死亡 2009 年 6 月 29 日 铁力市西大桥跨塌 8 台车辆和车上 21 人落水,当时 4 人死亡、 4 人受伤 2009 年 7 月 15 日 津晋高速 天津段匝道桥垮塌 5 货车坠落 6 死 7 伤 2009 年 7 月 20 日广西柳州 3 层拆迁楼房垮塌 2 死 13 伤 2009.7.30 吉林白城在建二层楼房 1 死 4 伤 2009 年 8 月 4 日 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遭雷击房屋坍塌 17 人死亡, 3 人受伤 2009 年 8 月 4 日石家庄晋州近 200 米在建电视塔雨夜折断 2 009 年 09 月 25 日 武汉一工地 武康铁路桥墩浇灌中整体坍塌 造成 5 人受伤 2009 年 11 月 19 日 沪杭铁路专线在建桥墩倒塌 事故已经造成 1 死 5 伤 2009 年 11 月 12 日 21 河北永年一学校食堂被大雪压塌 3 名学生死亡 2009 年 11 月 15 日 山东烟台将追责 “ 楼垮垮 ” 事件 表示将依法处理 2009 年 11 月 12 日 深圳地铁三号线工地再塌陷 十个月死亡 13 人 2009 年 12 月 05 日 “ 东莞第一高楼 ”30 吨塔吊坠落 3 死 5 伤 2009.12 月 无锡建设的 “ 楼薄薄 ” 事件和开发商已低头认错 我是个结构工程师,对领导“如何如何英明处理和解决事故”早已经知道,不愿再听记者们的描述。 我总想站在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与技术、规范与改进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想听个水落石出,最终事故的真正结论,工程上的教训、将来怎么避免。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报道和结论是几乎永远听不到的。让我先盘点一下 2009 年工程事故的几个特点吧!所有我用斜体字示出的都是当时媒体的报道,政府的表态。 1 , 石家庄死人最多也最雷人的雷电劈倒厂房事故 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遭雷击房屋坍塌 : 新华网石家庄 8 月 4 日电(记者 朱峰)截至目前,发生在 4 日上午的石家庄一处厂房坍塌事故已造成 17 人死亡。 位于石家庄市西兆通镇南石家庄村的腾飞玛钢铸造有限公司在建厂房突然倒塌。 20 名被埋人员全部救出,其中 17 人死亡, 3 人受伤,伤亡人员身份已全部确认。 8 月 6 日晚上 8 时,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石家庄市新闻发言人董玉辉,向中央省市 21 家媒体通报了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遭雷击房屋坍塌情况。经国家、省气象专家和省市建筑工程质量综合分析会商确认:雷击是造成房屋坍塌的直接原因。 由于第一现场已被破坏,没有找到雷击点,但从现场剩磁测试情况看 : 附近剩磁 2.0 mT 、 2.3 mT ,屋顶剩磁 7.8 mT ,超过正常值 1.5 mT 的 5.2 倍。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可判定该建筑物曾遭受过直接雷击。 学过物理的人都能理解, 只要基础没破坏,房屋突然倒塌的原因一是建筑结构材料突然失效、二是受到超负荷外力。雷电固然复杂,是雷(声波)?电(电子流力)?还是磁 (磁场力)?能有这么大的力,推倒这一带圈梁的结构。世界结构受力荷载有风、雪、地震、水冲击 …… 唯独没有雷电荷载。石家庄市、省、国家的气象专家是否应该改行编写新的“建筑荷载”规范,加上“雷电荷载”。这一重大发现或许还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2 , 正常使用荷载下的跨塌事故 河北永年一学校食堂被大雪压塌 : 11 月 11 日晚 18 时 30 分许,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洺关镇龙凤私立学校食堂因不堪大雪重压发生压塌,多名学生被压,不同程度受伤,截至目前,这起事故中已经有 3 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伤者病情稳定。发生事故的学校是一所封闭式寄宿制民办学校 雪荷载及其安全系数是最基本的结构设计荷载,查一下 11 月 11 日晚 18 时 30 分 时的积雪量,对比一下设计雪荷载就不难发现学校食堂设计的问题、或许根本就没经过计算和审批。 津晋高速 天津段匝道桥垮塌 : 7 月 15 日凌晨 1 点 33 分,津晋高速公路天津塘沽收费站东侧 800 米处一匝道桥突然坍塌,共造成 6 人死亡, 4 人受伤。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 17 日就此事故表示,目前尚未发现工程质量问题,事故发生直接原因是,桥上经过的五辆货车超载,而且逆行,桥上承重偏于一侧而致桥梁垮塌。 常识告诉我们,桥总是要过车的,包括载重卡车,甚至也包括超重的载重卡车。一座桥刚好同时有五辆车通过,多吗?一点都不多。塞车的时候,一座桥看上去像停车场一样布满了车,也是经常有的事。怎么五辆车(即使偏重)就能把个大桥压塌了呢?难道一座高速公路的桥,即便是弯道匝道的桥,设计上连偏重超载的情况都不考虑吗? 超载达到 140 吨比高架桥的吨位限制是重型车辆不超过“ 55 吨,挂车不超过 120 吨”的标准相差有多远?借口找的也太牵强了,我是真看不出个压垮的真正原因。 当然如果连设计、施工图都是由没有资质的人做的,可能更难找到什么外因了。如: 石家庄晋州近 200 米在建电视塔雨夜折断 : 据《河北青年报》报道 7 月 23 日晚,石家庄晋州市一座在建电视塔在暴风雨中拦腰折断。 事故调查小组昨日披露,该电视塔工程招标存在不少问题,施工中也存在监理公司无塔体安装监理资质、工人无资质、施工无图纸等问题。目前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仍在进行,很快将有结果。 以上三例都是属于正常荷载, 即便稍有超载,也一定在预先留下的安全储备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按现代结构理论和规范做过正确计算并留有规范所规定的安全系数,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悲剧。 3, 最不该发生的上海北京的事故 北京和上海当然是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倒塌也就最不应该发生。 上海十三层新建楼房在交付使用前倒塌 : 2009 年 6 月 27 日 5 时 30 分许,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一在建楼盘工地发生楼体倒塌事故,造成 1 名工人死亡,无人受伤。专家组成员、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顾国荣说,第二次堆土是造成楼房倒覆的主要原因。土方在短时间内快速堆积,产生了 3000 吨左右的侧向力,加之楼房前方由于开挖基坑出现凌空面,导致楼房产生 10 厘米左右的位移,对 PHC 桩 (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 ) 产生很大的偏心弯矩,最终破坏桩基,引起楼房整体倒覆。 国外专家推论: 2009 年 7 月 4 日, 根据上海 “ 莲花楼 ”10 米土堆产生 3000 吨侧向力的理论, 印度 新德里大学地质学教授很快推测出: 8848 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将会对 印度 板块产生 3000 万亿吨的侧向力, 印度 板块在巨大的侧向力挤压下,即将向 印度洋 深处漂移,成为孤岛。 我相信主要的外荷载是推土所致,可下面的几个内因是否也该分析一下:桩基和桩帽设计的可靠性;基础抗侧力推力是否考虑过;是否因小河冲击引起了基础及回填土的变化。就是有了定性的推断结论,就不需要有个实际倾覆的结构分析作为教训吗? 2006 年底由清华大学设计的北京顺义景观索桥在荷载试验时垮塌坍塌事件, 10 煤车塌下, 3 人伤。 虽然是三年前的事故,可这三年里清华大学的负责人或有关领导都没有进一步择清垮塌的原因。这样的结果发生在我们的最高学府也太不应该了吧! 4 , 死伤最多“逃亡”最快的湖南高架桥事故 湖南珠洲的红 高架桥,在拆除过程中倒塌事件 : 又是一桩重大工程事故。5月17日16时24分,株洲市红旗路待拆除高架桥发生部分桥体垮塌,当场压砸车辆27台,截至昨日,已确认 至使 9 人砸死 16 人受伤,政府已作处理,市建设避长 3 人被免职, 9 嫌犯被捕。事故责任:警方指工地擅自动工,施工方要求整改死者获赔款 40 万元( 20 万?)倒塌的原因呢?最终未见结论。排除工程队无资质,与打跑眼有关吧! 如果说上述事故都是发生在建设新工程中,那么株洲这起事故是发生在拆除旧工程当中。株洲这座垮塌的待拆除的红旗路高架桥建造至今只有14年,是湖南省首座城市高架桥,也是湖南省首条高等级公路上的特大型桥梁。如今才14年就要拆除了。据说不是因为该高架桥质量有问题,而是该高架桥上屡发车祸,且造成交通拥堵,所以经过民调、经过人大议案研究,有关方面才批准拆除。 事故发生后,记者和网民都提出过很多尖锐的问题,集中在 14 年前的设计与施工;大桥的桥墩发生排到的原因;以及拆迁中的资质和过程。珠洲大桥一跨梁倒会引起 9 跨桥墩排倒,这此柱子的抗倒踢能力有多大?跨梁引起的侧向力又有多大?高架桥的铁筋是否至少用了一半?他们的配筋率到底有多大?结构倒塌前的混凝土强度都是多少?做过取样试验吗? 可遗憾的是这死伤 25 人的重大事故中提出的问题还没有人回答,很快就逃出媒体和大家的注意力了。 无独有偶,我们在房屋建筑领域上也有类似的事故发生。 广西柳州一拆迁房倒塌 : 新华网广西柳州 7 月 20 日电(记者刘晓莉) 20 日 8 时 40 分许,广西柳州市乐群路发生一起 3 层楼房倒塌致人死亡事故。截至发稿时,已造成 2 人死亡, 13 人受伤,其中 2 人重伤。倒塌楼房系拆迁房,位于乐群路 65 号,旁边是 “ 小吴米粉店 ” 。 “ 小吴米粉店 ” 老板娘说,早上她正在店门口忙着,突然听到 “ 轰 ” 地一声响,自己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发现很多人往自己这边看。然后发现,自己店旁边的楼房坍塌砸在自家米粉店里,她爱人也被砸伤住院。 5 , 连续发生的的死人事故 深圳地铁三号线工地再塌陷 : 广州日报报道: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地铁工程共发生安全事故及险情 14 起,伤亡事故两起,共死亡五人。其中 1 号线一起, 2 号线两起, 3 号线三起,平南铁路改线工程三起, 5 号线五起。进入 7 月以来,事故数量明显上升。今年截至目前,深圳地铁施工工地已发生多起安全事故,死亡人员超过 13 人。 这种连续发生的 14 起地铁安全事故只能有一个结论, 他们太不在乎了,死人的处理也太容易了。 6 , 施工中发生的跨塌事故 今年,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的跨塌事故公布出来的有: 武汉一工地 武康铁路桥墩浇灌中整体坍塌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金报 ) (记者饶纯武 实习生王欢、郑晓霞)昨日凌晨,汉西一十余米高的铁路桥墩,浇灌时突然整体坍塌,造成 5 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目前,有关方面已介入此事。   事发武汉至安康铁路工程 7 公里处 38 号桥墩,位于汉西南泥湾大桥北侧 200 米处,紧邻正在运营的汉丹铁路线。 沪杭铁路专线在建桥墩倒塌 : 中广网北京 11 月 19 日消息(余杭台朱云兰)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 14 时 18 分报道,今天( 19 日)凌晨 0 点 10 分,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红联村附近,由中铁一局承建的沪杭铁路专线海航特大桥在建桥墩突然倒塌,当时现场有 6 人正在作业。截至发稿时,事故已造成 1 人死亡, 5 人受伤。 吉林白城在建二层楼房: 昨日 , 吉林省白城市一在建的二层楼突然坍塌,正在楼内作业的 4 名工人和女主人被砸在废墟中,倒塌后临街的墙体也发生了倒塌, 4 名被救出的工人暂时都没有生命危险,但其中一名工人可能需要截肢,女主人当场死亡,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居民猜测说,可能是房梁折断导致。 7 , 群众自已发现的危房事故 2009 年,也发生几起群众自己发现的质量事故,尽管可能只是事故隐患,还没有造成损伤惨重的事故,它不仅能证明大家都关心我们建筑和桥梁的安全、质量,也证明了我们工程中的问题、隐患实在太多,急需大家关注。 “楼薄薄” “ 明星 ” 楼盘楼板厚度才 5 厘米,比国家标准薄了一半,无锡一住户装修时轻松打穿楼板,捅出这幢 “ 楼薄薄 ” 楼上住户装修时在地上打孔,没想到一下就把楼板给打穿了,直通楼下。房主仔细一测量,发现楼板厚度竟然只有薄薄的 5 厘米,而按照国家标准,楼板厚度整体应当不小于 10 厘米。记者了解到,发生此等怪事的楼盘在无锡还是一个 “ 明星 ” 楼盘,曾经获得过国家建筑和房产等部门颁发的综合大奖,这更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 楼垮垮 ” 不久前,烟台市汽车东站的大楼上挂出了一个醒目的条幅,上面写着: “ 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 ” 。而据记者了解,这个建筑面积约两万平米的汽车站是 2001 年底开工建设, 2004 年 6 月才竣工的。但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 仅仅 5 年左右的时间,汽车东站就成了一座危楼,当地老百姓套用时下的时髦用语把它叫 “ 楼垮垮 ” 。 8 , 对群众交待最完整的黑龙江铁力大桥跨塌事故 最后,我倒想谈的这个事故,尽管像其它事故一样,他们找了一个客观原因,想把事故推给超载挂车,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 反复现场勘查、验算、分析、模拟试验”。领导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黑龙江铁力大桥坍塌原因查明 : 并非超载货车压塌”,“一致认为导致桥梁跨塌的直接原因是 3 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 , 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 诱发原因是第一台车对桥的作用力” 这是多么难得的英明更正。 黑龙江铁力大桥塌桥时的报道 : 29 日凌晨发生的哈伊公路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压塌事故已造成 4 人死亡。铁力市通报称事故原因为一辆拉钢材的超重挂车压塌桥体。 一个半月后中新网的更正:黑龙江铁力大桥坍塌原因查明 : 并非超载货车压塌 中新网 8 月 7 日电 ( 叶威 ) 距离 6 月 29 日凌晨 2 时 30 分左右发生的黑龙江伊春铁力西大桥坍塌事故已经过去 1 个多月的时间,经专家组 19 天的反复现场勘查、验算、分析、模拟试验。一致认为导致桥梁跨塌的直接原因是 3 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 , 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 据了解,铁力市西大桥位于国道 G222 哈伊公路 K123+934 处,该桥由不同时期修建的不同桥型、不同标准的两幅桥组成。一幅为 1971 年设计、 1973 年建成的 5 跨净跨径 30 米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该桥全长 175.20 米。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安全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 ( 当时人们来往通行仅靠下游的一座简单木桥 ) ,原铁力县革委会决定建设该双曲拱桥。设计单位为原黑龙江省交通局公路勘查设计大队,施工单位为原铁力县交通局下属工程队。设计荷载为汽 —13 级 , 拖 —60 级,工程总造价大约 45 万元。另一幅为 1996 年哈伊公路升级改造时新建的相同宽度的 5 跨 32 米 T 型钢构桥,设计荷载为汽 —20 级 , 挂 —100 。大桥全宽 15.5 米,中央设分隔带,新旧两幅桥为分离式结构。 【新闻连接】双曲拱桥是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建桥职工创造的一种桥型,这种桥型因具有无支架施工、节省建筑材料的优点,当时在全国广为修建。但该桥型同时也存在着上部结构整体性和抗位移能力差的缺点, 80 年代以后,已逐渐被其他新桥型所取代。铁力市西大桥旧桥一幅在运行 36 年后的 2009 年 6 月 29 日凌晨 2 时 30 分左右发生垮塌。 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规定,伊春市人民政府于 6 月 29 日就成立了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建路担任,副组长由副市长李伟东担任。成员单位由伊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伊春市检察院、伊春市总工会、伊春市公安局、伊春市监察局等部门组成。调查组下设技术、管理、综合、善后 4 个工作组。技术组内设专家组,由调查组聘请的 5 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大桥垮塌原因的分析认定工作。 希望今年发生的其它十几个工程事故也能像黑龙江铁力大桥那样认真调研一下,给大家一个负责人的事故原因和应该吸取的教训。 为了提醒大家,我再重复一下我在网上曾经发表过的一段话: 完整科学的事故分析 2007 年广州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垮后,我曾在我的博客中写过: 最近我在美国走访了一家专门评估和处理工程事故的公司, Packer Engineering, inc. www.packereng.com ,大致了解了一下他们处理工程事故的过程。这是个非常专业的私人公司,在接到法院、业主或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并签署合同后,他们将按要求陆续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现场调查 :他们先要对破坏现场的大型建筑和桥梁现场多面扫描照相,记录,采用直升飞机、大型激光扫描设备进行第一手科学调查采样,用做日后各种分析、法庭取证的基础; 2. 材料分析 :采用超声探测设备对材料性能、强度进行实测,必要时也作现场钢筋、混凝土等主要材料取样,拿回实验室作分析; 3. 荷载调查 :对事发天气,内外荷载情况作详细调查取证,得到完整、定量分析的依据; 4. 力学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的全部资料,结合原设计对结构重新力学计算和分析,找出结构破坏力学上的真正原因; 最后再根据以上结果作综合事故原因分析。当然,在找到事故原因后,他们再根据要求提出修复意见。请注意,他们是以第三者的客观立场出面工作的。我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过,参加过国内特大震害和工程事故的处理,实际上在二十年前我国就已经有按照上面的办法科学合理地处理工程上发生事故的经验。 这算是个比较完整的事故处理应该有的过程吧? 按这个标准,对比一下我国近两年发生的主要桥梁、建筑事故,可以说,我们一个完整的调查几乎一个人都没有, 当然也就谈不上正确处理了。没有认真负责的事故分析,对事故责任人 做到真正执行 “ 终身负责 ” 也就是空话。要想尽量减少或杜绝这类恶性事故,也就是不可能的。 后续事故 我在钢结构论坛上发表以后的 1-2 个月内, 又有几起事故。此后,实在是顾不过来了。 2009 年 9 月 4 日武汉天兴洲大桥施工突发事故 2 人死亡 3 人受伤 2009 年 11 月 24 日电 22 日清晨 5 时许湖北郧县一在建隧道塌方 造成 5 人死亡 6 人受伤 2009-12-10 河南汝州市一中储粮仓库隔离墙倒塌造成 4 人死亡 2009 年 12 月 27 日 14 龙厦铁路在建隧道塌方涌水 300 户房屋受损 2010 年 1 月 3 日昆明新机场垮塌事故在建桥梁坍塌 7 人死亡 34 人受伤 2010 年 1 月 12 日 安徽芜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脚手架倒塌事故, 10 多名工人被埋 2010-01-13 贵州省福泉市发生一起脚手架倒塌事故 8 人死亡 2010 年 01 月 19 日 09:34 南广高铁白云隧道重大塌方 5 死 1 失踪 4 受伤 1. 四川安岳桥墩垮塌事故 两被埋民工已死亡 .1 月 26 日 11 时 05 分,距四川安岳县城 10 余公里的通贤镇一施工工地,发生桥墩塌方事故。两名正挖桥墩土石方的民工,被泥土石块埋藏于大约 12 米深的井下。事发后,安岳县党政领导赶往现场指挥救援。 8 名消防官兵火速出动,对被埋民工展开一场长达 27 小时的救援。不幸的是,昨日下午 2 时 25 分,当消防官兵将深埋井下的两名民工救出时,两民工均已死亡。 2. 四川洪雅铁索桥垮塌事故 28 名受伤人员病情稳定 .2 月 14 日 12 时左右,四川省洪雅县柳江镇红星村一铁索桥意外垮塌,造成 28 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 7 人伤势较重,幸未造成人员死亡。有关方面初步分析认为,桥梁垮塌系主钢绳突然断裂造成。图为一辆救护车正在抢运伤员。中新社发 3. 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工地发生垮塌事故 致 7 死 19 伤 . 新华网贵阳 3 月 14 日电 (记者娄辰、李劲峰) 14 日上午发生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地垮塌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初步确认已造成 7 人死亡、 19 人受伤。截至记者 21 时发稿时,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还在进行中。
个人分类: 评论|5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俄罗斯专家能预测超级地震吗?
热度 8 chrujun 2011-3-15 22:48
当我国主流地震专家宣布地震无法预测的时候,俄罗斯和英国的科学家正在为预测地震忙得不亦乐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26do=blogid=422812 )。 他们根据地球上空的电磁信号变化判断, 美洲将在两周内发生超级地震。 根据美国人的报告,汶川地震前,川滇一带上空出现了电离层异常。 这次俄罗斯人对超级地震的预测可能基于电离层异常。如果这次预测成功,人类可能会大量采用人造卫星来预测地震。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53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陈运泰院士:取消地震预测提法不妥
热度 8 Majorite 2011-3-14 01:36
陈运泰院士:取消地震预测提法不妥 2011年0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 说,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在科学上并无定论。他还说, 我们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很大,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使我国广大公众更为关注地震预测问题。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对此,曾经长期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 理研究所所长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 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几次成功 的地震预测预报,国内外不少地震学家、包括一些顶级的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 已经“过关”,像气象预报那样进行常规的地震预报已指日可待,十分乐观。后 来经历一次又一次大的地震没有预测出来,相当一部分地震学家又走到了另外一 个极端,认为地震是永远不能预测的,十分悲观。   “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是不能靠 ‘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陈运泰说,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 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还是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测也 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陈运泰说,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市发生6.3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 了308人死亡。由于意大利科学家没有预测出这次地震,便被告上法庭,至今官 司未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有人把地震短临预测没有过关简单地说成 是地震不能预测,把科学上现在还不能预测说成是地震永远不能预测,甚至把地 震预测与抗震设防人为地割裂开或对立起来,造成不要搞地震预测、只要把房子 盖得好一点就可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实际上,造成地震灾害的因素很多,地震 的大小、震源的深度、震源破裂的特性、土层条件、地形地貌、地震发生的时间、 当然还有建筑物的质量,等等,都是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地震灾害并不与震级 简单地成正比。再富裕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也不会把所有的房子盖成能抗12度 (烈度的最大值)。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期限内可能会发生多大 的地震,这就离不开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针对这种说法,他举了最近的一个例子:当地时间2010年9月5日,新西兰克 赖斯特彻奇市附近发生7.1级地震,主要是由于地震震源深度较深(33公里), 使得人员伤亡大大减少。当时网上议论很多,说是这是因为西方先进国家房子抗 震性能好,所以不搞地震预报,只要把房子盖好就行了。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结果今年2月22日当地又发生了6.3级地震,震级比前一次低得多,房子还是那些 房子,但是因为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上一次浅得多(5公里),房屋倒塌和人 员伤亡比上次多得多。   “不能把抗震设防与地震预测割裂开或对立起来。提高震灾防御能力既要靠 抗震设防,也离不开地震预测,当然更不等于简单地把房子盖好一点。”陈运泰 说。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审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陈运泰委员注意到, 草案里在谈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问题上,是这样表述的:“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 震灾防御能力。”他指出,按照我国的《防震减灾法》,“预测”不应被“分析” 所取代。   这位地球物理学家建议,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提高地震监测分 析与震灾防御能力”,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因 为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地震预测预报。   陈运泰对记者说,地震预测的确是个科学难题,不能奢望在三年五年之内取 得突破性进展,不能苛求科学家在短时期内实现地震预测的目标。他说:“有一 点是现在就可以预测的:这就是如果不做地震预测研究,那就永远预测不了地震; 如果因为地震预测很难就放弃,在国家规划里也放弃,从长远看,损失将会是非 常大的。”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205 次阅读|6 个评论
面对日本强震,中国人该取何心态?
热度 55 qpzeng 2011-3-13 23:18
大家可能觉得我提出这样的命题有些莫名其妙,并且很多人可能不假思索、义无反顾、众口一词: 大力支援 !有人以日本人在汶川地震中的无私援助为理由,也有人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表高见。不过,还有一些人(也许不多)认为,日本人不值得同情,理由是: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通常,对死难者表示哀悼,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大概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也受到一切善良的人们的认同。 可是,这件事发生在日本人身上,作为中国人就有点说不出的滋味了!说我们不该同情,显得过于残酷和不近人情;说我们应该同情,似乎又做不到全心全意! 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日本侵略者与日本民众划清界限? 为了厘清这个不好解释的难题,我这里借用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简单例子加以说明,中国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同样都是农民的子弟,若加入了国军就是坏人(敌人),若加入了共军就是好人(朋友)!共产党是受人民拥护的政党,而国民党是受人民反对的政党。由此看来, 没有天生的敌人,也没有天生的朋友,民众只不过是被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换句话说,还是应该将统治者与民众区分开来。 把时光拖回到1945年,美国人飞临日本上空扔下两颗原子弹,几乎把广岛和长崎夷为平地,炸死炸伤的全是普通的日本人!作为受日本人侵略的中国人,当时不仅不会谴责美国人“惨无人道”的“暴行”,反而会拍手称快,并认为那是为正义而战,因为 正是这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天皇痛下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从此,濒临亡国边缘的中国人民从抗日战争的苦难中被解救出来! 今天不一样,并不是日本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要受到灭绝人伦的自然灾害的惩罚,也不能因为日本人过去的罪过而必须受到富有正义感及有良知的人们的诅咒,因为 在这场超强地震面前,日本人民都是无辜的受难者! 因此,不管日本人仇不仇华,也不管日本人领不领我们的情,从国际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 中国人理应给予日本人必要的同情,并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 曾经听到过中国老奶奶不计前嫌收留日本兵的故事,也听到过日本兵大义灭亲公开谢罪的壮举,可见人性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要把日本人的历史罪过与他们当前的悲惨遭遇混为一谈,尽管你可能从骨子里痛恨日本鬼子!反过来,向日本人民伸出援手,并不等同于忘记过去,更谈不上是背叛!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0027 次阅读|170 个评论
日本地震"四问"
热度 3 zhshbox 2011-3-13 22:34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基本上是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和大海啸,我也一直在看电视关注,有一些问题我有些疑惑,从中可以反窥我们中国. 一问:为什么日本发生地震,我们中国的记者可以快速出发到各地去采访呢? 我说这并不是为了表扬中国媒体的反应快速,我想说的是难道日本就允许外国记者到处采访?似乎在我们中国办不到,我记得上次汶川地震的时候,外国记者想去灾区采访都是后来中国政府统一组织的,哪可能你自己单独前往!甚至还能租到直升机,单独拍摄! 看来我们国家的舆论管理真是严阿. 二问:为什么中国救援队只去了15个人? 我不知道15个人去能干啥,而且一般队伍里面负责联络、后勤、翻译的人又占了几个,真正干事情的人就没有几个,派这么少的人去恐怕就是一个秀而已。 三问:为什么黄金72小时没有救人的事情? 记得汶川地震后的几天,电视上整天播放的都是救人的场面,而这次日本人的电视上似乎好像没有这方面的画面,不知道是何缘故?我估计是本来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是比较少的,来了海啸之后就冲了,没有多少地方有中国那种房子压着人的那种场面。只能说,日本人的房子抗震性能比我们中国的好。 四问:汽车为什么浮在水上? 我一直觉得纳闷,那么一个车,为什么就浮在水上呢,可能吗?估计是人家车窗密闭比较好,所以车里面就是一个大气囊,所以能飘浮。我不知道换成中国的车还浮的起来不,估计玄。 这次地震和海啸确实很惊人,汽车在水里面浮动就像玩具一样,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无能为力。
个人分类: 闲谈|7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强震的震级为什么反复调整
热度 3 gabbro 2011-3-13 15:16
每次强震后,地震的震级被反复调整修正。 汶川地震后,震级也经过了调整。当时网上一片骂声,似乎地震局连基本的震级也不会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地震震级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一、地震震级的定义 地震震级:按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确定的等级标准。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称为里氏震级标准。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 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最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须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 m/s 时相应地震的震级值。 地震震级 M ,一般用 地震面波质点 运动最大值 (A/T)max 测定。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二、影响强震震级的因素 因面波传播的复杂性,经常也用体波中的剪切波(横波)定义。对于中小地震,面波和体波给出的震级差不多,但对于强震,面波和体波的振幅会被限幅(超出仪器的量程)。因此,通常改用矩震级,即根据地震的地震矩定义震级。 因此,对于强震,根据面波和体波给出的震级普遍偏小。如汶川地震,最初给出的震级是7.6;7.8, 后来根据矩震级,调整为8.0. 本次日本地震最初给出的震级是7,9,后来调整到8.9;8.8,最后确定为9.0. 在地震发生时,计算机会根据面波或横波自动给出震级,而且由于程序中采用地壳的平均速度模型,因此,给出的震级一般偏小。真实的震级需要人工根据多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确定地震释放的能量与地震矩,然后确定矩震级。 另外,由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衰减,因此,据震中的距离大小也会影响震级的确定。因此,每次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给出的震级都有所差别。例如,本次日本地震,USGS最早给出的震级是7.9,然后调整到8.8;GFZ最早给出的震级是8.6,后来调整到8.9.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7354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日本地震所体会到的--日本的建筑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热度 3 freeningxing 2011-3-12 21:57
与中国汶川地震比起来,人们会不自觉地发现日本的建筑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3019 次阅读|19 个评论
日本311地震是汶川512(2008)地震的5600倍?
热度 3 zhangxw 2011-3-12 15:46
日本2011.3.11地震是汶川地震的 5600 倍,还是 30 倍? 2011.3.11 日本大地震最初说是 7.9 级,后来说是 8.8 级。这且不说,今天电视台说它比 2008.512 汶川地震大 5600 倍。可又说大一级大 32 倍。汶川地震定为 8 级,日本为 8.8 ,所以我理解它们应当是 30 : 1 的关系,而不是 5600:1 ! 5600 倍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某些人忽悠错了? 希望获得答案!
个人分类: 地震|62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大地震与云南盈江地震无关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2 09:08
日本东北-关东大地震达里氏8.8级,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为在板块交界处发生的逆断层型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原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地震的破坏力相当于20多个汶川地震。 日本地震与盈江地震无关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表示,地球活动处在活跃期 本报讯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昨日表示,日本8.8级地震与盈江地震无关,并对即将到来的“超级月亮”是否会引发地震作出回应,他认为,月球近地会造成潮汐变化,这种外因对地震有一定触发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愿身处地震灾区的生灵安康!
caojx 2011-3-12 08:48
昨日忙于上课,处理杂务。晚间才知道日本下午13点46份日本本州岛东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灾害。地震是人类的灾难。为身处灾区的朋友和民众祈福! 仙台是座美丽的城市,鲁迅曾在 此求学。2005年应 Sato Motoyuki(佐藤源之)教授邀请到访东北大学,有幸历览这座美丽的城市并结识不少朋友。昨晚发给 Sato Motoyuki教授、赵大鹏等的问候 邮件今早发现被退回, Sato实 验室的网页也无法登陆。想来可能遭受了地震毁坏。汶川地震时成都的网络系统并未中段。这次日本大地震的强度远超过汶川地震,但灾害(人员伤亡)不会比汶川地震大。 稍早时候( 3月10日12时58分 )。我国云南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造成25位同胞遇难。 地震是人类的共同灾难,愿身处灾区的生灵安康!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8.8级强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特大地震活跃期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12 08:28
日本8.8级强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特大地震活跃期 日本8.8级强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图) 2011年03月12日04:58 新京报 我要评论 ( 60 ) 字号: T | T 昨日,日本川内,一名男子躲在书店的桌子下面。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 2009年1月 哥斯达黎加发生较强震感地震。资料图片 2009年5月 洪都拉斯,7.1级地震。 资料图片 2010年1月 海地,7级地震。 资料图片 本报讯 日本气象厅昨日表示,当天下午发生的日本东北-关东大地震达里氏8.8级,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为在板块交界处发生的逆断层型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原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地震的破坏力相当于20多个汶川地震。 地震主因 板块交界处发生逆断层 昨日,日本气象厅说,此次地震与9日发生在日本东北地区的里氏7.3级地震属于同一地震机制。因此,9日的地震可能是前兆性地震,而本次地震是主震。 “断层有可能从东北地区沿海延伸到关东地区沿海,长达数百公里,”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长横山博文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 他说,刚发生里氏7级以上地震后紧接着又发生巨大地震的案例前所未有,此次地震属于“特异事例”。 就茨城县海域紧接着发生的地震,横山博文说:“这也许属于余震,不过也有可能是单独发生的。” 横山博文说,海啸的第二波、第三波有可能变得更高,第一波海啸没有到达的地方也有可能遭遇巨大海啸袭击,希望市民暂时躲避到30米高处。 能量估算 1个8级地震=30个7级地震 昨天发生在日本的8.8级地震成了有地震记录以来仅次于它的最大地震之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原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日本8.8级地震,与去年发生在智利的8.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样的。 对于8.8级地震到底有多大的破坏力,孙士鋐表示,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衰减得很快,要估算到底有多大的能量,现在还做不到。但一般来说,静态推算下,一个8级地震相当于30个7级地震,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也就是说,一个8级地震相当于900个6级地震。 而当年美国在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力量,相当于一个5.6级地震。资料显示,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孙士鋐说,日本地震的破坏力,相当于20多个汶川地震。 【名词解释】 逆断层是地震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至于断层,则是地下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着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这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 释疑 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引发海啸 据新华社电 日本东北地区昨日下午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达数十米。这种“水墙”运动速度极快,破坏力巨大。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 科普 地震震级如何测定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依据释放能量多少,地震分为不同震级,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多,破坏力越大。 世界常用“里氏震级”标准区分地震震级。“里氏震级”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 全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其中大约5万次可被感知,每年可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有1000次,而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平均一年发生十几次。 低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们通常不易察觉,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级至里氏4.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5级以上、6级以下地震称为中强震;超过6级称为强烈地震,可对建筑物造成损害;7级以上地震称为大地震,破坏力巨大,受损区域通常可达震中周边数百公里。(新华社) ■ 解读 日本地震与盈江地震无关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表示,地球活动处在活跃期 本报讯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昨日表示,日本8.8级地震与盈江地震无关,并对即将到来的“超级月亮”是否会引发地震作出回应,他认为,月球近地会造成潮汐变化,这种外因对地震有一定触发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两次地震所涉运动板块不同 对于大家所关心的,日本8.8级地震是否与前日盈江发生的5.8级地震有关,刘杰表示,两次地震没有关联。 据他介绍,此次日本8.8级地震是欧亚板块与环太平洋板块运动造成的,而盈江地震则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活动所引发。 对于盈江5.8级地震情况,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员表示,目前来看余震要比正常的5.8级地震显得要多,当地的地震活动还比较活跃。但根据现在的情况判断,短期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超级月亮”引发地震? 据此前海外媒体报道,本月19日是月球自1992年以来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天,而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尼海啸导致数十万居民丧生,而两周后就出现了月球近地点。网络随即传出届时月球会给地球带来地震、火山喷发之类的极端天气的说法。 刘杰在通气会上对此作出解释,他表示,3月19日这个“近地点”的时间点是确实存在的。他解释说,月球接近地球时受引力作用会引起地球的潮汐变化。“但这只是一个外力作用”。 刘杰解释说,“超级月亮”会引起地震只是把外力当做了主因。 尚不能仅此推断届时还将发生大地震,“这是做不出大地震预报的。只能说这种外因能够触发地震。” 地球活动处在活跃期 自去年以来,全球地震灾害不断,大家一直怀疑地球是不是被调成“振动”了。对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专家也给出了解释,从目前掌握的近百年观测资料显示,地球是处在活跃期,但由于缺乏更长期的观测资料,所以从更长时间段来说,难以判断。 据介绍,根据近百年的观测记录,地球活动是有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区别。1905年到1923年,1950年到1965年分别是两次地震频发阶段。地震台网认为,从2004年印尼海啸发生后,地球进入了第三次地震频发期。 “去年是智利8.8级大地震,今年是日本的8.8级,我们认为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的频发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补充说道,前两次地震频发阶段基本都要持续十年以上,地球活动现在仍处在活跃期。 (新京报) http://news.qq.com/a/20110312/000190.htm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4946 次阅读 2008-5-10 11:08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杨学祥,杨冬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5997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2008-5-10 10:39:2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4736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38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4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大地震被不幸言中-难道2012真的是地球末日?
热度 4 duke01361 2011-3-12 02:32
在一年前,有人预测日本要发生强烈地震,这一情形被不幸言中! 参见以下信息: http://www.chinanews.com/gj/news/2010/03-04/2152537.shtml 对于生活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来说,2010开年两月内即有两次大的强震,这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   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3分,位于加勒比海之滨的海地发生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几乎被夷为平地,当地政府估计,地震致死大约30万人,但实际死亡人数难以准确估计。仅仅一个月之后的2月27日,距海地千里之遥的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   智利和海地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中国、日本、美国、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多震国家都分布其中,全球大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同时,这也是一条神秘的地带,滋生着各种巫术和形形色色的传说。   在中国,一些网民竭力寻找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之间某种神秘的规律。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有网友声称,“发现”了三次大地震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打开谷歌地图,位置锁定成都,保持同一经度直接往北飞180度,你发现了什么?会路过海地,到达智利。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几乎完全对穿。怎么样够诡异吧?”   甚至还有人从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的发生日期中发现了一个“恐怖矩阵”:将“512”、“112”、“227”这三个数字排列,无论横读竖读都一样。甚至互联网上有人预测,下一次大地震将发生在日本。 http://www.chinanews.com/gj/news/2010/03-04/2152537.shtml 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老夫的关注!这几次地震包括文川的在内均在7级以上,震级很相似... 后继事态值得关注。难道2012真的会是世界的末日?
个人分类: Life a Bit|5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门科学,不但在倒退,而且即将消失
热度 5 sheep021 2011-3-10 12:23
有人说,地震不能预测,科学网的杨学祥笑了,王号也笑了,李四光和翁文波在酒泉也笑了。 这门科学,不但在倒退,而且即将消失,将来也许还会变成【伪科学】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却有点生气了: 中科院院士质疑十二五规划草案取消“地震预测”,他说: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使我国广大公众更为关注地震预测问题。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对此,曾经长期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国内外不少地震学家、包括一些顶级的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已经“过关”,像气象预报那样进行常规的地震预报已指日可待,十分乐观。后来经历一次又一次大的地震没有预测出来,相当一部分地震学家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地震是永远不能预测的,十分悲观。 “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是不能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陈运泰说,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还是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就已经掌握的情况看,地震预测不是不可能,但发布地震预报,似有很难。说到底,是一个责任问题,发布者敢不敢担当责任——万一没地震,将如何收场。 因为如果预报错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社会恐慌,这个责任谁来担当? 本人没出过国,不知道 日本的地震预警是如何实施的,据说有一次地震预警,为人们争取了(大约)10秒的逃生时间,少死了很多人。 如1975年海城地震,是典型的远期、中期,短期预报齐全的一次预报,若说这次地震预报是碰巧,简直是瞎说。 据《瞭望》文章:海城地震预报始末“ 海城地震预报,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它的故事至今仍在国内外地震学界引发‘余震’”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两年内可能发生5~6级地震。 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把中科院的报告批转给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   耿庆国回忆道,之所以提出华北地区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预测意见,是依据他本人提出的“旱震理论”。 国务院69号文件在正文中提到,“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考虑到后果严重,发文时这样说也无可厚非。应该说,这是最科学、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唐山地震死24万,青龙县预报47万人无一人死亡 。原因仅在于去唐山市开震情研究会议的县领导把震情带了回去,就及时发布、疏散人群。 玉树 县第一民族 中学 830多名师生 无一人伤亡 ,也仅仅是值班的副校长感觉到小震后,意识到“小震闹,大震到”,立马组织老师把学生全部叫醒就转移到操场,“几个小时后,地动山摇,和这所学校一样久远的男生宿舍夷为平地,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严重倾塌。” 而大震来临时,据说当地地震部门还正在开会商量呢。 汶川地震,某希望小学因建筑量合格,教学楼毫发未损(未知具体是否有人员伤亡),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加强反震工程建设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当然,说地震不能预测的专家主要有两个理由: 1) 国外专家说是“国际难题” 主流科学家迷信国外,是有原因的,就是 缺乏自信 ,总以为国外技术比我们高,但我们引进的设备就不一定了,也许是人家淘汰的呢,有先进技术不告诉你,有好东西也不给卖你,那是既定政策,呵呵。哪像我们,为了几篇SCI,恨不得把肠子掏给人家看,恨不得把爷娘老子也卖给人家,我这样说是有事实依据的,但不展开了。SCI是我们脖子上的一个套。我们依靠它拉高自己地位的同时,也为自己买下了祸根,早晚死在SCI上。 其实,我们的易经、内经、针灸、气功之类,你别看人家说是伪科学,但秘密研究得透着呢。怕你研究,才说是伪科学呢,呵呵 兵不厌诈 地震等天灾, 国外研究比我们深入多了,估计已经能够人工制造地震了,不要说预测了。 但是翁文波院士等国内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测,并成功预测过,咋就没人引用呢? 本人寻找翁文波的书籍时,竟然是在炒股论坛里找到的,奇怪吧。 2)“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这是个很混蛋的说法:西瓜熟不熟,一定要开个口子看吗?种瓜的老农有的是办法:一看,二掂,三拍,四听,熟不熟就能给你个准话了,像不像中医的望闻问切啊。呵呵 ,这样说的人, 思想还不如老农先进呢。 看来, 让地震专家先种几年西瓜会有很大帮助 再说了,地震不是天灾吗?为啥不看天,为啥不看地面上的蛛丝马迹,非要往地里钻呢? 中医不开膛,是不是就不能看内科疾病了? 30多年前的科普说:“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难道36年前的杂志整错了? 相关链接 : 李四光: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偶然的 1) 谈谈预测学的发展——纪念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 2) 预测大师——翁文波 3) 也谈地震预测 4) 纪念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曁翁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4) 5) 翁文波院士简介 翁文波著作上传 : 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 预测论基础 附: 中科院院士质疑十二五规划草案取消“地震预测” 发布时间:2011-03-10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在科学上并无定论。他还说,我们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很大,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使我国广大公众更为关注地震预测问题。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对此,曾经长期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测预报,国内外不少地震学家、包括一些顶级的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已经“过关”,像气象预报那样进行常规的地震预报已指日可待,十分乐观。后来经历一次又一次大的地震没有预测出来,相当一部分地震学家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地震是永远不能预测的,十分悲观。 “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是不能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陈运泰说,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还是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的,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 陈运泰说,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市发生6.3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308人死亡。由于意大利科学家没有预测出这次地震,便被告上法庭,至今官司未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有人把地震短临预测没有过关简单地说成是地震不能预测,把科学上现在还不能预测说成是地震永远不能预测,甚至把地震预测与抗震设防人为地割裂开或对立起来,造成不要搞地震预测、只要把房子盖得好一点就可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实际上,造成地震灾害的因素很多,地震的大小、震源的深度、震源破裂的特性、土层条件、地形地貌、地震发生的时间、当然还有建筑物的质量,等等,都是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地震灾害并不与震级简单地成正比。再富裕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也不会把所有的房子盖成能抗12度(烈度的最大值)。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期限内可能会发生多大的地震,这就离不开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针对这种说法,他举了最近的一个例子:当地时间2010年9月5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发生7.1级地震,主要是由于地震震源深度较深(33公里),使得人员伤亡大大减少。当时网上议论很多,说是这是因为西方先进国家房子抗震性能好,所以不搞地震预报,只要把房子盖好就行了。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结果今年2月22日当地又发生了6.3级地震,震级比前一次低得多,房子还是那些房子,但是因为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上一次浅得多(5公里),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比上次多得多。 “不能把抗震设防与地震预测割裂开或对立起来。提高震灾防御能力既要靠抗震设防,也离不开地震预测,当然更不等于简单地把房子盖好一点。”陈运泰说。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审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陈运泰委员注意到,草案里在谈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问题上,是这样表述的:“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他指出,按照我国的《防震减灾法》,“预测”不应被“分析”所取代。 这位地球物理学家建议,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因为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地震预测预报。 陈运泰对记者说,地震预测的确是个科学难题,不能奢望在三年五年之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能苛求科学家在短时期内实现地震预测的目标。他说:“有一点是现在就可以预测的:这就是如果不做地震预测研究,那就永远预测不了地震;如果因为地震预测很难就放弃,在国家规划里也放弃,从长远看,损失将会是非常大的。”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51 次阅读|7 个评论
沉痛悼念施雅风院士!
热度 2 jing 2011-2-16 09:32
14号早上在去所的路上,看到了贴出来的讣告。走近一看,哇,施先生辞世了! 作为后辈学生,我还是很有幸的。和施先生有过好几次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也体会到老先生对科学研究的认真和对后辈们的关心。而且,能与施先生有过交流,我内心也是很以为荣的。这也成为我出牛皮时给人炫耀的资本。 一次是一天早上,那天我去办公室比较早,突然有敲门声。我打开一看,哇,是传说中的施先生。只见施先生拿着一叠手稿,然后对我说,你去把这些稿件后面的参考文献仔细核对一下,标注有没有错误,然后去查一查这些文献的引用情况(施先生可能认错人了,错把我当成协作他核对文献的人了)。我接过来看了看,哇,这么对文献,还要一篇篇核对,太麻烦了。我不由的嘟噜了一句。施先生没说什么,看了我一眼。我自觉的说的冒失了。 还有一次,也是一天早上,施先生又来敲门了,进来时还带了一本大大的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他把地图集放在办工作上,很认真的写上了一行小字,大概意思是,图书馆保存,请感兴趣的同志查阅。然后跟我说,你把这个交给图书馆。我接了过来,内心一股暖流。施先生真是把科学研究当成了最大的追求! 谨此纪念施先生! 先生一路好走!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春晚VII】因为有你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2-4 01:32
  【TVCC的春晚有一首歌,四个漂亮女人一起唱的,《因为有你》,一听就知道是为纪念四川汶川地震的,为了弘扬革命的互助精神,不过,我觉得歌词太直白了,所以,自己在这里写一段。】   【俺们觉得,写地震却不能着一字于地震,但是人人都看得到在写地震,才是好东西。】   【因为那不是报告,不是总结,是歌词,或者近乎诗】      是什么使我在午后惊醒?   是什么使我的泪光晶莹?   是什么使我不敢回头看?   是什么使我依然会怀念?      只是那一声地裂的呼喊——   才是那一阵无助的茫然——   可是那一片沉重的凌乱?   于是那一双双关怀的眼——      你从远方赶来到此地才引得风尘满征衣   你为我杂沓而来抬望眼泪水扑簌撒满地   你说你为了爱一切皆可世界一定有奇迹   我说那只是因为有你未来才依然有希冀      哦,因为有你   只因为有你   【还可以写第二段,不过现在写歌词的人好像都是写一段唱2遍了,看来连第二段都懒得写了,更不要说第三、第四段了】 《论春晚》系列—— 【论春晚 I 】赵本山:当不涉及男女关系时,小品就高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34 【论春晚 II 】为什么林志玲这样的女人会有 TV 的市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48 【论春晚 III 】”宋丹丹 + 赵本山“的组合怎么就可以摆脱粗俗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60 【论春晚 IV 】赵本山小品的四个类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66 【论春晚 V 】西单女孩:承载的是全体国民的梦想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92 【论春晚 VI 】看春晚与写春晚——愉悦自己与显示自己?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106 【论春晚 VIII 】没有房子娶不到妻,没有离婚拿不到房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116 【论春晚 IX 】春晚彩排时的观众们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118
个人分类: 艺论|3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命的意义_(一,二,三)
热度 4 hanyuhonest 2011-2-2 01:55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But, what means of being?   此刻,感到万分孤独,不是因为只身一人,也不是因为新年将至,不是因为仍旧单身,也不是因为思念任何人.这孤独来源于这么个熟悉而又那么陌生的问题,让自己又不禁深思起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问题虽曾经来过,但这下子来的是那么地突然,让自己一下子不知所措,变得寂寞起来;这寂寞,如浩瀚宇宙之中仅有地球承载着生命那般.   生命的意义,不同生命那般容易定义.它,一直没有个界定,但总有人在寻找;它,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总有人为之终其一生,耗尽生命. 一.以生命的名xxxxxxxxxxx什么是生命? 记得08年汶川地震,夺走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其中近30万的人的生命.生命是一种现象,一个过程,指的是生物体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转换物质与能量供已利用并向外界排除多余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这种现象和过程;生命,指的是生命体这一特殊的半开的物质能量系统本身;生命,还指生命体所拥有的能够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这一能力;对于傲慢的人而言,生命还指也仅指的是人本身和人能够得以新成代谢下去的能力.然而,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生命或说是生命体本身"存在着"的意义,经调研发现,是个尚未有明确定论的论题,是个十分有研究价值却不具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论题,我想也会是一个能让研究它的的研究生毕不了业,研究它的人穷困潦倒一生的论题.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是个什么问题?"为什么存在物质"+大,"为什么存在生命"大+,为什么存在"我们人类"大++.都是些过于庞大的话题.我没有答案,也找不出个答案来.但我相信,答案本身并没有思考过程那么精彩. 二.我们从哪里来? 从娘胎里来. 爱情与婚姻 佛云:我从来处来,欲往去处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比生命价更高的那一个东西,就话在首语的第二句.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我们人类"的存在,但我知道为什么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答案真的很美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追求都渴望的东西,它就是我在这里要作一下美化成的"爱情".爱情本身很美,但用在这里的爱情之所以打引号是有理由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父亲与母亲性的结果,悲剧的是也有那么一些并非爱情的结晶.那么,爱情为重点,还是性为重点.狭义地说,我们来自性,而非爱情.承认性是我们爱情的最原始动力,但不应该是爱情最终目的.爱情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很大的机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给自己孩子这一生命的,来世的机会.这个机会贵于生命本身,不是我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最终的价值,体现在我们身上,体现在我们孩子这一新的生命体的身体.所以,才会比生命本身价高,我想是这样的. 什么是爱情,查百科,爱情也是有其定义的.爱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 人与人之间 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记住,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一层关系.听我议论来.因为是一种情感,所以爱情不仅指的是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也可以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对另一个人的强烈依恋\亲近\向往的情感.至于是不是无私专一和无所不尽,我看未必.通常所说的爱情,指的是恋之所指和被恋之所施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施主与受主之间的相互强烈依恋\亲近\向往的情感.这时他们之间才开始存在着一层关系,这层关系有别于情感的;这层关系是爱情这一情感的承载体,也就是恋人.恋人随后发展成夫妻.夫妻这一关系依附着的是更多的责任了,而且在现代,是法律上的.当然,恋人并非夫妻所必有的发展中间态.更何况恋人这一载体还不一定真的就依附着爱情这一情感呢.所以恋爱这一行为在人们心中总是危险于结婚这一行为的.至少夫妻这层关系总是依附着责任的,而且还是强大的法律上的.所以,总有人更喜欢结婚,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想给自己孩子那来世的机会,只是他们害怕那爱情的不安全感.然而,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危险.总之,我们并非都是爱情的结晶.封建社会如此,富了物质的当代社会尚如此,而且,那些非爱情的纯婚姻的结晶,会将越来越多. 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竟相争为的是什么? 我并不鄙视那些非爱情的结晶,也不鄙视那些制造非爱情纯婚姻结晶的行为.因为,这样的现象是很服合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的.毕竟,他的这一进化论对我现在标题所谈论的话题,还是作出了不少理论的.虽然,我尚不知多少,也不太满于他没有告诉我性别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而分出来的.当然,如果他要说是为了爱情的结晶而分出来.我倒是乐意接受.但生命的延续不见得一定要性别分开,不见得一定要爱情,不见得一定要性.雌雄同体的物种,能动的不能动的都还是有的.那么,性别的分出来,倒底是什么个理由.我觉得,如果有造物主的话,他肯定是以这样的理由来把性别分开来的. 记得在研究生英语课程中名为"why we strive for status"专程写到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并成功地有了20000后代来说明人这所以努力地打拼为了让自己有更的交配对象.这都源于性的诱惑.如此强而有力,正是那造物主分开性别制造性的原因.性别的分开和性的如此强大原动力,让造物主为这个他所创造的世界的发展省下了不少力.借于此力,科技文明的进步才如此之快,快到让人类变得自大傲慢起来,忘掉自己从哪里来.说明一下,本人参加过教会,但我不信任何宗教.只是在说事实,我们人类肯定是有来处的,只是被我们给忘记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记得的,就是如何去遵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规则.每天都竞争着.应该都知道,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竞争如同吃饭,是活着的必须,而不是目的.那么我们竞争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有更多的交配对象? 我不建议任何人以此为自己参与竞争的目的.我觉得也许竞争就是那造物主的一种设计,对人类存在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人类的进步以竞争这一错误的方式取得,应该会有更好更强大的方式取得.我想,这一方式就是合作.合作本身就是竞争中常采用的有效手段. 为什么竞争,为什么让自己活得这么地累.原因就在于是我们的社会形态已经病了.因为活着的人没有正确理解作为个人活着的意义,和作为整个人类存在的意义,所以选择了错误的活着的方式.  四.士可杀不可辱而又好死不如烂活着,你为什么而活着?实现自由    分"师"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任务的分开 那一睁眼一闭眼之间,用来计量我现在的生活,太过于精细。而我所感受到的时间,是以星期为单位的,应该所有的上班簇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吃饭睡觉,是因为我们要活着,但我们活着,绝非为了吃饭和睡觉. 为什么你活着?你为什么而活着?两者是不一样的.前者是"why"表原因,后者是"for what"表目的和追求目标.前者答案容易知道的,因为它不像"人类为什么存在?"那么庞大而难以定论下来.最有效果的回答就是"因为我吃饭了".但活着真的不是为了吃饭,我们为了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样的,我为了精彩现在,你为了迎接未来;她为报恩父母,他为报效祖国;中国为了光宗耀祖,西方为了荣耀上帝;有人为了享受前人之果;有人为了开路造福后人........你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不知道.但你可以为了什么而放弃活着?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首语第三四句是可以找到的:若为自由,二者皆可抛.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约束.人类生存着,与大自然发生相互作用,就由不得人类自己,至少现阶段如此,最简单不过生\老\病\死.经济社会中的个人,也是不能由自己作主的.官再大,钱再多,你也不能为自己作主.最简单不过主席总统.那我们追求个什么自由.   为什么我们活着,应该会有更为适合的答案.我们的存在,总是有意义可以追寻的.不然我们为什么活着,还真不如不活算了.虽然活着不是为了睡觉,但睡觉是为了活着,困了,未来待续 年三十临晨01:55于湘大 五.存在即合理.你\我\我们,存在的意义
34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危机”时刻显身手
Fangjinqin 2011-1-26 15:12
记清华大学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团队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5 通 讯 员 刘蔚如 记者 杨晨光 团队成员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资料图片) 成果亮点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等完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创新地提出了“应急三角形”理论模型,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数据库和应急软件系统,创建了“应急一张图”多方实时协同会商技术,研制出成套化现场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装备,在技术上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系统集成创新。该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提升了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在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应对中效果突出,社会效益显著。   “不是在外地出差,就是在去外地出差的路上。”这是清华大学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科研团队最真实的写照。这个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带领的团队凭借“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获奖的喜悦尚未来得及充分表达,一些团队成员又匆匆奔赴外地,继续忙碌工作。 巨大灾害迫使他们与公共安全研究结缘   范维澄最早从事的是火灾科学与安全的研究,而促使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他走上火灾研究道路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在大兴安岭的那场特大森林火灾。火灾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种种困难通过媒体的报道展现在范维澄的眼前,深深触动了他。正是从那时开始,范维澄走上了公共安全研究的道路。   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事件,公共安全问题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2004年初,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范维澄出任中心主任。“从火灾研究到公共安全研究,对我而言是把研究的领域拓展了。”范维澄说。   从事公共安全研究,范维澄认为“既要做智库,也要做实践者”。因此,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不满足于出想法、出主意,而是率先进行实践。他们发现,当国家在组织体系上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在预案体系上构建了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时候,还需要一套技术手段和装备辅助管理部门实施应急预案。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们构思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技术原型系统,这套软硬件相结合的技术系统正是此次获奖项目的起源。   正是基于这一实践,范维澄及团队成员们更有信心了,他们按照相应的具体需求研发充实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的技术与装备,为处置一系列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派上用场   2008年5月15日,汶川地震发生3天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教授就带着两名助手,携带他们研发的便携式应急平台系统和应急地理信息系统紧急赶赴四川,协助开展救援工作。两天后,又有两名团队成员携带应急平台资源调度、辅助指挥和值守应急系统增援。   在灾区,袁宏永一行利用他们研制出的刚刚进入测试期的“应急平台体系综合应用系统”,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他们还利用应急平台应用系统汇总来自各个部门的数据,支持抗震救灾的统筹调配和预警工作。   2010年,青海省玉树州发生地震的当天下午,团队成员、博士后文仁强就携带“应急现场工作平台”和“在线会商系统”奔赴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通过现场工作平台的数字影像采集系统获取的大量震后灾情信息与影像资料,通过现场工作平台汇集,使决策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灾区现场情况。同时,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迅速生成方案、专题图和“5•12”汶川地震案例,直接为抗震救灾总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出差和熬夜成团队“家常便饭”   “我们有一个统计,2010年出差最多的在外地呆了337天。”年轻的团队成员孙占辉副教授说,“我们这些做技术支持的年轻人一年的飞行里程大约能达到六七万公里,袁宏永老师一年飞了8万多公里。”出差和熬夜,是这个科研团队最普遍的工作状态。   身为团队负责人的范维澄同样常年奔波在各地,为诸多有需求的地方和部门提供指导。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独立的领域,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为国家和公众所重视,这让范维澄在奔波的辛苦中感受到极大的鼓舞。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分时间地点的,往往任务急迫、工作量大,这使得出差和熬夜成为所有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团队里年轻人多,好几位都是刚刚有了孩子,由于经常出差和熬夜工作,无暇顾及家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由爱人照顾,我们就在外面全力地完成科研项目,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有很大的社会需求,对国家、社会安全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必须尽全力完成好!”孙占辉说。   如今,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正在建设之中,范维澄及其研究团队忙碌而辛苦的工作还将继续,而他们的工作也必将为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作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 (http://news.tsinghua.edu.cn) 相关新闻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年来南方冻雨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热度 2 wangxh 2011-1-23 12:01
近年来南方冻雨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近年来南方冻雨一直像梦魇一样,每年冬季临近春节时便游魂不散。俺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但总觉得似乎与三峡工程有关。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 0 ℃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 0 ℃ 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 0 ℃ 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 0 ℃ 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百度百科】 形成 “ 冻雨 ” ,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 2000 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 0 ℃ ; 2000 米至 4000 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 0 ℃ ,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 0 ℃ ,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 “ 冻雨 ” ! 【百度百科】 三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中规模较大的工程,这种规模足以影响局部的气候特点。人工降雨也应该属于这个规模或更小一些。例如靠近海岸的沿海城市的气候的确与那怕是远离海边百八十里的内陆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同。还有一个更局部、更明显的例子:每到冬季长江以北就会进入供暖期。在一个拥有一两百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其市内气温平均要比郊区或周边县乡村高 5 ℃左右(俺注意过每天的天气预报)。这说明人类的某些规模的活动是能够改变规模差不多(一般来说应该数量级相同)的自然环境的。 三峡工程影响了局部的植被与土壤层,从而影响了水分在空气与土壤、江水中的分配与平衡。无论在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冬季相对来说雨水较少,但由于三峡水库的存在肯定会增加空气的水分,从而可能会增加冬季降水量的增加——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形成冻雨。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史上划时代的创举(有些弱智的、好大喜功的人愿意听这样的吹捧),经历近半个多世纪的论证,终于在 1998 年的大洪水“辅助”下催生了。从各方面的用词——抵御“万年不遇”、“千年不遇”、“百年不遇”洪水以及“三峡工程不是万能的”——来看,似乎越来越显示缺乏“科技含量”。也许有人太想史无前例、名垂青史了,也许有人太想收电费而发家致富了,也许 …… 聪明智慧的中华祖先总是按照“顺其自然”的思路——即“道法自然”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如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成功、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虽然当时是军事、政治目的,但后来的确为天府之国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当我们摒弃古代先进的思想、亦步亦趋地追逐西方原理、定理、定律和公式的时候,现代的我们已经变得非常弱智了。 另一方面,三峡工程规模的人工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 2008 年汶川地震后,有人就把造成地震的原因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或者认为是三峡工程“重压”出了汶川地震。倔人俺认为不可能!因为能量的数量级不同,而且大大的不同。专家估计汶川地震相当于四、五百颗广岛原子弹(亦有近千颗、 5600 颗、 2 万颗之说),所以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冰冻的运动
个人分类: 科研|33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美地震局发表汶川大地震研究报告
杨学祥 2010-11-29 12:34
美地震局发表汶川大地震研究报告 2010-11-29 10:08:33 文章来源:美国中文网 作者:佚名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研究报告 青藏高原东部 地表裂缝美地震局 核心提示:美国地质勘测局(USGS)发表汶川大地震报告说,灾难性的大地震是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来,数万人死亡。顺着过去的断层,地震造成一条长达240公里的地表裂缝;顺着另一断层,地震还造成一条72公里长的地表裂缝。   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地质勘测局(USGS)发表汶川大地震报告说,灾难性的大地震是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来,数万人死亡。许多人目击大地裂开和其它异常现象,这些研究不仅帮助专家拼凑地震实况,也将为今后预防灾难提供有用信息。 汶川地震航拍图。(网络图)   美国地震协会快讯(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1月号发表的报告说,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7.9级大地震造成7万多人死亡,37.4万人受伤,大约1.8万人失踪(估计已经死亡)。美国地质勘测局说,10个省4550万人受灾,400多万人失去家园,几个城镇被完全摧毁。   但在大地震之前,那个地区被降为低风险地震区,因此大地震令很多科学家吃惊。   加州帕萨德纳美国地质勘查局研究汶川大地震的科学家哈德纳特(Ken Hudnut)说,不幸的是,由于我们的知识现状,我们会一直吃惊。   美国地震协会快讯的文章说,那个地区同类规模的大地震发生在1000年到2000年之前。该杂志11月号是汶川地震研究专刊,以下为目击者提供的地震惨景要点。   大裂缝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清晨6点28分,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地区发展。   顺着过去的断层,地震造成一条长达240公里的地表裂缝;顺着另一断层,地震还造成一条72公里长的地表裂缝。   现场调查和地震数据显示,地震是由于龙门山推压带引发的。随着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部之间的地壳缓慢移动,构造压力加大。   构造压力太大的时候,两个断层接触部分就会出现断裂性地震。断裂期间可能出现9米宽的滑动。   这种滑动会同时造成滑坡。汶川地震中,至少700人被滑坡吞噬。   目击者报告   目击者报告,某个地区出现1.5英里的地表断层。当地三座山都出现裂缝和断层,一个城市出现地陷和大街裂缝。   照片显示有些建筑被地表断层撕裂,人们看到有些后院地表裂开。 http://www.afinance.cn/new/gjcj/201011/30538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可信应变前兆
池顺良 2010-10-12 13:04
汶川地震的可信应变前兆 1. 前言 地震能否预测决定于地震是否有前兆。汶川 8.0 级大地震发生前我国地震工作者记录到了两例应变前兆。这是人类第一次在 8 级地震发生前记录到的应变前兆。 地应力变化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是由贮藏在地壳硬岩层中的弹性应变能释放所致。地层应力应变是 与地震孕育关系密切的本质物理量,抓住本质物理量 地震预测将从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推进。 2. 汶川地震前观测到的两例应变前兆 一例是在汶川 8.0 级地震发生前的 5 月 6 日,地壳应力研究所郭启良团队在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青川一带作工程项目。在多个 420m 深的钻孔中开展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在 300 ~ 400m 深度上测得最大水平主应力值高达 21 ~ 22MPa , 最小水平主应力值为 13 ~ 14MPa ,均大于垂直主应力。 主应力方向 NW 至 NWW 向,与构造应力方向符合。 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此时水平构造应力强烈。图 1. 是龙门山断裂带上原地应力测孔位置。 一个星期后汶川大地震发生。大震发生后的 7 月初,郭启良团队又到青川测孔的各相同测段复测,发现大震前后的应力变化显著,大震后主应力值降低约 30 %。图 2. 是汶川发震断裂大震前后水压致裂原地应力重复测量原始记录曲线。 图 2. 汶川发震断裂大震前后水压致裂原地应力重复测量原始记录曲线 图中兰色为汶川地震前的测试曲线,红色为地震后测试曲线 地震是由贮藏在地壳硬岩层中的弹性应变能释放所致。汶川地震临震前,郭启良在发震断裂带上观测到的地应力高值异常是强震孕育和发生的警示标志,是汶川大地震的确定性地震前兆。这一观测事例告诉我们,寻找地应力异常高值的构造带,可以成为我们圈定强震危险区,进行跟踪监测并进而进行强震预测的科学依据。 另一例是 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分量钻孔应变项目中最靠近汶川的姑咱台,在汶川地震前后观测到反映汶川大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层破裂发展过程的应变信息。图 3. 是我国十五期间在西南地区布设的 20 个分量钻孔应变台站的分布图。姑咱台距汶川 140 公里,其它台的距离都超过了 300 公里。 图 3. 汶川周围地区 20 个钻孔四分量应变台站的分布。三角是应变台站,红圈是汶川地震及余震(图 2. 和图 3. 引自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科学考察图集》,地震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2010 年 8 月,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刊登了邱泽华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一文。 该文摘要指出:汶川地震前一年多开始,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的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异常应变变化。这种异常变化以短周期(数分钟至数小时)的毛刺形态为特征。在全国 100 多个钻孔应变台中,姑咱台距震中最近,也只有该台记录到这种异常变化。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良好的自检结果,说明了观测应变变化的可靠性。这种持续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步,不是环境干扰因素造成的。异常变化与与长期趋势变化以及同震阶跃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这种异常应该是构造运动的表现。超限率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相当密切的相关性。这种变化的机制可能是当地附近的小尺度岩石破裂。小波分解结果表明:主震前,比较长周期的异常成分出现得比较晚,这是破裂尺度在增大的表现。姑咱台的观测应变变化与唐山地震前观测到的应力变化有相似之处。 文章在结语中说: IASPAI ( 国际地震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对地震前兆的检验表明,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可以最终证明地震前的某种变化是地震前兆。研究人员只能使用归纳法的逻辑推理来进行这种讨论。如果所有面前的事实都指向可能,而不可能已变成小概率事件,那么这就有意义了。 姑咱台观测到的异常应变变化可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应变地震前兆是这种形态的,那么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就有希望迈出关键的一步。这不仅因为这种应变变化包含丰富的信息,还因为它与正常变化以及众多干扰影响都不同,容易识别,并且是持续发展的,使我们有可能把握其进程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 针对这种难得的观测资料,要做的研究工作很多,特别是应结合震源机制建立应变场变化的模型进行对比。我们的这种时间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可靠的基础。 这两例震前应变异常告诉我们:导致地震发生的,在 14 公里震源深度使地层破裂的构造应力是能够传递到断裂带地壳表层的;在离开震中一百多公里地方,埋设在数十米深基岩钻孔中高灵敏应变探头能够接收到大地震孕育过程中发出的具有特征性的高频应变信息。地球的不可入性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3. 结语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测的基础。地震预测的成败取决于地震前能否捕捉到地震前兆及捕捉到前兆的品质。最有价值的地震前兆是确定性前兆, 即可以在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必将发生大地震的异常变化。这类前兆观测量的另一特点是:物理意义清楚, 与地震孕育关系直接。应力应变前兆就具备这样的属性而首先为李四光倡导。 汶川地震 8 万生命遇难。地震工作者为没有能够及时作出预测而深感内疚。地震工作者要努力工作,设法捕捉住灾害来临前大自然发出的前兆信息,为人民站好岗放好哨。 参考材料: 郭启良、王成虎、张彦山、丁立丰, 汶川大震发震断裂带临震前的地壳深部绝对应力异常分析 ,国际地震动态, 2009 年第 4 期, 27 ~ 29. 邱泽华、张宝红、池顺良、唐磊、宋茉,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年 8 月,第 40 卷第 8 期, 1031 ~ 1039. 邱泽华的博文: 令人吃惊的汶川地震相关异常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248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8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将对汶川地震重建项目紧急进行再评估:不能走分学科的老路
杨学祥 2010-9-9 07:22
点评:灾害评估要多学科专家综合评估,不能再走分学科的评估老路。 四川将对汶川地震重建项目紧急进行再评估 2010年09月09日 05:43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华西都市报讯 (记者 阮长安 实习生 郑雪)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受今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或建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紧急进行一次再次评估。省政府昨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灾区市(州)、县政府或省直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需再评估的项目选址等进行逐项复查审核,并于9月25日前将相关情况上报省发改委及有关部门。 通知要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受今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或建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要对选址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建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进行再次评估论证。 本次规划项目再评估必须坚持三避让原则,即项目选址必须避让地震断裂带、必须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生区域、必须避让行洪通道。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实施再评估后,需调整的应及时调整,但要坚持中央和省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地方包干资金总规模不改变。 在各市(州)评估的基础上,四川省将于10月20日前形成《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再评估报告》,并汇总审核形成《项目调整建议》,于10月30日前报省政府。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9/09/2468074_0.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25 11:26:03 专家组灾害评估百分之百正确不是科学结论 杨学祥 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渐进的、曲折的、逐渐完善的长期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专家也不会例外。灾害评估是专家依据当时数据条件和科技水平做出的判定,对错与否需要实践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改,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更不能坚持错误,文过饰非,失败了还强词夺理,拒不认账。专家组灾害评估百分之百正确不是科学结论,正确的部分必须坚持,错误的部分必须改正。 四川省政府20日通报,截至8月19日17时,此次强降雨共引发较大规模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576万人受灾,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红椿沟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10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1900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5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6.3亿元。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记者从汶川县获知,目前地质部门正在对映秀周边地灾进行进一步调查评估。 许强告诉记者,大地震后的3至5年,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刘启平是龙池镇云华村支书。他说,他刚和都江堰市一位领导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泥石流的阴影起码还有三五年,重建能否缓一缓,等山沟里该冲下来的泥石冲下来,山坡上地皮稳定一点再开始重建?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 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告诉记者,四川已经意识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严峻,已从4个方面大力加强灾害处置。这4方面分别是监测预警、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事实证明,当初重建规划是有问题的,映秀被淹,说明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专家学者和管理官员要勇于承认灾害评估中的不足,勇于承认在当初重建规划中缺少预防岷江洪水的具体措施,汲取教训,认真重查,避免类似错误再度发生。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灾后重建的灾害评估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如果灾害评估中继续使用不适用的公式,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温家宝最近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灾后重建。要从舟曲自然、地理、民族、经济和灾情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支持、合力推进。切实做到灾后重建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6126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25 4:56:49 金钱堆不出灾后安全:严格规范综合灾害风险评估 杨学祥 强震发生了,做地质灾害评估;暴雨发生了,做气象灾害评估。不同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灾害链面前手足无措,损失惨重。自然灾害的成因来自多种因素,并形成首尾相接的灾害链,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必须联合攻关,全面配合,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估结论。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点。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站在映秀水厂旁的山顶远观泥石流在狭长山谷的来路,汶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的心又阵阵发紧。我们进行二次重建的时候要对地质灾害和岷江两岸的山体进行治理。罗尔基木说。但二次重建如何能避免映秀新城再遭灭顶之灾,目前还没有万全之策。   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重建一个地方,防范和建设需要平衡。在设计上,当然可以考虑一切用最高的标准,但是这样又会使造价奇高,难以承受。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今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太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真正投入地去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顺应自然的力量去利用自然,而不是总依靠人工的力量。我们做工程的就知道,在工程上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黄一如说。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然而,当初的灾难太大,我们需要用工作来激励;群众也需要用重建来鼓舞。东莞一名援建工作人员说。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范为主。负责映秀重建渔子溪堤防设计的东莞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李峙松认为,建永久大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映秀比较坚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御所有的地质灾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但所谓百年一遇都是我们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出现几率的。他建议,比如考虑到位于地震断裂带边上,这个大坝在材料和结构上可以尽量选择内部柔性连接体,这样使大坝的土体能够连接在一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黄一如则建议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灾公园和绿地的设计,比如日本等国家在灾害多发带会建很多避灾公园,平时就是居民活动和休闲的植被场所,等洪灾来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开始前,要慎重和整体性考虑。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性爆发,能否在全省层面上来考虑重建问题,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规范要求,再让各地开展重建?黄一如建议。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做建设的规划部门、做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土部门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门大家能否做一个沟通,制定一个真正科学细致的规划。我准备提一个建议,国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的协调部门,把这些部门都统筹规划来进行联动重建,全方位考虑而不是各自单独作战。正准备前往舟曲协助灾后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东涛说。 应该指出的是,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主要以地震专家为主,他们依据的气象数据大半已经比较陈旧。即使有气象学家参与,他们也对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中国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变持怀疑态度,甚至一无所知,面对气候突变只能无可奈何。忽略舟曲和汶川暴雨的强度是问题的关键。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5848 跨学科的创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地震专家研究发现,西部地震是东部灾害先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增建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上指出,20世纪,中国西部共发生了6次8级或大于8级的地震。1842年6月新疆巴里坤发生7级地震,1843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1932年12月甘肃昌马发生7.5级地震,1933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1957年12月蒙古国西南部靠近中国新疆地区发生8.3级大震,1958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1974年7月在蒙古国和新疆交界处发生7.2级地震,1975年在河南发生特大水灾。专家还发现,云南、缅甸一带一旦发生7级以上地震,长江流域往往发生特大水灾。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发生的前半年,在云南、缅甸地区都有大地震出现。 2003年,孙根年和黄春长依据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关中盆地历史地震与旱涝灾害两个数据库,分析了近2000a来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结果发现:(1)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并先后经历了3个平静期和3个活跃期,平静期与活跃期呈交替出现,具有3~4个世纪的周期;(2)较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先后经历了2个洪涝期和3个干旱期,其较长尺度的转换周期亦为3~4个世纪;(3)在世纪尺度上,地震活动与旱涝灾害具有某种耦合关系,表现为在地震活动的活跃期,旱涝灾害呈多发性,而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旱涝灾害较为稀少;(4)以较大级别的地震群发为节点,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耦合关系具有先旱后震再涝的演替特征。基于上述事实,提出了一个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概念模型,对地震与旱涝灾害的耦合关系给出了确定性解释,为关中盆地世纪尺度的环境灾变群发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2006年四川重庆遭遇罕见干旱,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2010年四川遭遇暴雨泥石流袭击,符合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耦合关系具有先旱后震再涝的演替特征。 2001年,冯利华和陈立人指出,形成长江3次巨大洪水有4个遥相关因子:(1)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1913,1933,1954,1976,1996,2020年);(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7级以上大震;(4)青藏高原大雪。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如果前3个因子同时具备,即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同时在厄尔尼诺次年和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后的一年左右(即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出现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在厄尔尼诺次年,海洋异常增暖所释放的能量已通过传播集中到30~40oN的副热带纬度,从而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如果此前一年左右青藏高原南部发生7级以上大震,那么高原下垫面前期适度增温,将使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强烈而持续的交绥,从而有利于长江流域梅雨带的加强和维持,最终使长江出现巨洪。1931、1954和1998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20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20年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2019-2020年可能发生长江巨洪。 据学者马志文介绍,我国气象局和地震局的学者在研究地震灾害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时就提出过一种观点:地球内放出的热和气是灾害链中一种灾害诱发另一种灾害的重要因素。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之后,1921年淮河全流域发大水,数省被淹;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之后,1977年黄河中游支流延河、北洛河、泾河中下游及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同时发大水;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之后,2002年在四川、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甚为干旱,但2003年渭河和黄河下游发生严重洪涝灾害;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之后,2009年2-3月份,长江中下游局地出现暴雨,还伴有雷雨天气,打破多项记录。诸多案例均表明,地震造成的断裂错动破碎带成为地下气体排放的良好通道,这些气体和热量逸出地表之后,与降雨的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便大大加强了洪涝程度。 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杜乐天的地下流体排气理论,地震多发区和降雨带的重合可能预示构造活动的增强,因此,除了监测预防泥石流滑坡等突发灾害外,构造活动的监测预防也要加强。 灾后重建要尊重自然规律,金钱堆不出灾后安全。地质专家、气象专家、灾害预测专家、管理专家要联合作战,应用各领域的最新成果,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风险评估结论,不能重蹈舟曲和映秀二次重建的覆辙。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11 3:40:09 泥石流多发的教训:灾害的风险评估迫在眉睫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后,严重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年年发生,2009-2010年已发生三次: 2009年7月23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突降暴雨,造成该县舍联乡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入大渡河导致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截至23日17时,此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人死亡,53人失踪,3人伤病,一度有97人被困(死亡、失踪、伤病和被困人员均为长河坝电站工地施工人员)。 2010年7月27日凌晨5时许,(四川)汉源县万工乡双合村一组万工集镇后背山(小地名二蛮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现场斜坡长1.6公里,高度620米,垮塌土石方量约120万立方米。造成万工集镇、双合一组部分村民房屋垮塌,部分房屋被掩埋。截至7月27日14时25分,灾害已造成20人失踪,91户(涉及391人)房屋倒塌。414户1338人房屋受到影响。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702人死亡,1042人失踪,重伤42人,其损失远远大于地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工程专家马东涛认为,舟曲周边地区是国内泥石流滑坡最严重的四个灾害地区之一,防灾减灾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马东涛在甘肃生活工作了十五年,且有过实地调查经验。马东涛对本报记者表示,地震影响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和目前官方结论不同,马东涛认为此次泥石流实际上是1879年甘肃文县8级地震的后果,这次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就是1879年地震造成,而非目前所认为的汶川地震。 那次地震震级也是8级,而且离震中很近,波动作用特别大,文县、武都周围也是受灾严重的地方,在那次地震发生之后到现在的100多年里,陇南和甘南泥石流与滑坡频频发生,并且成为国内最严重的泥石流、滑坡四个灾害地区之一。此次泥石流灾害也成为了亚洲史上最惨重的泥石流灾难。 实际上,位于舟曲县城北部的北街村等村村民对自家背后三眼峪这条深深的山谷存有畏惧之心。 由于城市化的进展,舟曲县县城人口不断膨胀,而居民住宅由于用地紧张也不断向北部的山脚靠近,最接近三眼峪出口的住宅仅有百米左右,李国华姐夫对记者表示,有的时候下大雨山洪暴发,经常能看到箩筐大的石头沿着泄洪渠被洪水裹挟而下。 舟曲泥石流事件既有事前的理论预警,又有历史和现实的灾害记录。1992年6月4日,三眼峪沟发生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死伤87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在1997年发表论文警告说,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   中国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家,记载地方历史的县志都有灾害的详细记录,县志不仅要写下去,而且要为当前预防灾害事件服务,不懂历史就不能服务于现在,更不会有发展的未来。 地方政府应该对当地的灾害风险有一个清醒认识,不能只抓生产不看灾害,多年发展毁于一旦。各种灾害的评估和分级迫在眉睫,不适于居住的地区,必须搬迁重建。在灾害多发地区,必须制定灾害预防措施,舟曲泥石流事件不能再次重演。 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频发时期,减灾防灾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8-19 8:43: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212 2. 卫敏丽。四川省康定县泥石流灾害造成4人死亡53人失踪。2009-07-23 20:56:00 来源:新华网。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723/42111.shtml 3. 熊剑锋。舟曲或将异地重建 致命20分钟702人死千人失踪。2010年08月11日 02:32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gansunishiliu/content-3/detail_2010_08/11/1923677_0.shtml 4. 李虎军。专家曾就三眼峪沟泥石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发表于2010-8-10 10:09: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59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84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606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局部泥石流或有规律 汶川地震使未来5年泥石流高发
杨学祥 2010-8-27 09:36
局部泥石流或有规律 汶川地震使未来5年泥石流高发 2010年08月21日09:05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人民网8月19日电(记者 马丽 刘然)今年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对四川、云南等地造成了极大损失,泥石流的发生是否像地震一样有周期性?记者专门采访了地质灾害监测专家周平根和泥石流滑坡形成理论与防治技术专家陈宁生。   两位专家都明确表示,我国泥石流的高发时段是每年5月9月的汛期。但对于泥石流的发生是不是和地震一样有周期性?两位专家角度不同,意见不一,但都说明,目前尚无地质研究确切证明泥石流发生有周期规律性。   有研究认为泥石流发生和太阳黑子运动有关,存在11年周期,但从地质学角度并没有泥石流周期性的研究结论。周平根认为可以从气象角度来看周期的问题,例如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和今年极端天气频发在气象方面也许有相似点。   通过多年对我国泥石流的研究,陈宁生却认为虽然目前研究不够深入,但局部地区泥石流是有周期规律可循的。他认为,泥石流周期是由局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和降水等的周期决定或影响的。以汶川地区为例,地震提供了大量松动固体物质,而今年年初的干旱天气导致植被退化、土体开裂、干松裸土的面积增加,土体强度极易在降雨作用下降低,从而产生泥石流灾害。他还预测,汶川地震泥石流未来5年内为高发期。   专家简介:   周平根:地质灾害监测专家,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   陈宁生:泥石流滑坡形成理论与防治技术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魏艳)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503080.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组灾害评估百分之百正确不是科学结论
热度 1 杨学祥 2010-8-25 11:26
专家组灾害评估百分之百正确不是科学结论 杨学祥 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渐进的、曲折的、逐渐完善的长期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专家也不会例外。灾害评估是专家依据当时数据条件和科技水平做出的判定,对错与否需要实践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改,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更不能坚持错误,文过饰非,失败了还强词夺理,拒不认账。专家组灾害评估百分之百正确不是科学结论,正确的部分必须坚持,错误的部分必须改正。 四川省政府20日通报,截至8月19日17时,此次强降雨共引发较大规模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576万人受灾,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 红椿沟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10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1900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5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6.3亿元。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记者从汶川县获知,目前地质部门正在对映秀周边地灾进行进一步调查评估。 许强告诉记者,大地震后的3至5年,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刘启平是龙池镇云华村支书。他说,他刚和都江堰市一位领导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泥石流的阴影起码还有三五年,重建能否缓一缓,等山沟里该冲下来的泥石冲下来,山坡上地皮稳定一点再开始重建?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 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告诉记者,四川已经意识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严峻,已从4个方面大力加强灾害处置。这4方面分别是监测预警、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事实证明,当初重建规划是有问题的,映秀被淹,说明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专家学者和管理官员要勇于承认灾害评估中的不足,勇于承认在当初重建规划中缺少预防岷江洪水的具体措施,汲取教训,认真重查,避免类似错误再度发生。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灾后重建的灾害评估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如果灾害评估中继续使用不适用的公式,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温家宝最近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灾后重建。要从舟曲自然、地理、民族、经济和灾情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支持、合力推进。切实做到灾后重建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附件: 温家宝在舟曲强调搞好科学规划灾后重建 2010-08-23 16:13:5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270 网友评论 0 条   中新社舟曲8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上午在甘肃舟曲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温家宝强调,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当前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科学规划灾后重建,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   温家宝指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特别是要解决好倒房户和受损危房户的过渡性安置问题,确保受灾群众吃、穿、住、医等基本需要,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要切实加强灾区卫生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要加快河道、淤泥和废墟的清理,按照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彻底处理好堰塞湖问题,加快河道泄流和城区积水排放。要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特别要做好学校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好异地教学、就学的补助政策,确保灾区所有中小学在9月初都能顺利开学。要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密切监测堰塞湖及其他地质隐患点险情,制订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方案,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灾后重建。要从舟曲自然、地理、民族、经济和灾情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支持、合力推进。切实做到灾后重建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为此,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紧开展灾后重建前期工作。主要是搞好灾害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这是科学规划和布局的基础。要对人员伤亡、失踪、灾害范围、基础设施和房屋损毁情况等进行重点评估,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抓紧编制和实施灾后重建规划。要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和产业发展,避免城镇盲目扩张和过度开发。产业发展既要立足资源优势,更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要合理确定重建选址,这是决定灾后重建成效的关键,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福祉,决不可有任何失误和偏差,也不能敷衍和迁就,该搬迁的搬迁,该避让的避让。   第三,抓紧研究确定灾后重建支持政策。灾后重建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资金安排,同时与社会捐赠、银行贷款、个人自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受灾地区各级政府,要统筹兼顾、自力更生、节俭办事,全力投入灾后重建工作。要加强对资金物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抓紧开展白龙江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抓紧编制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规划,尽快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第五,抓紧进行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科学发展,把灾后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力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http://www.grxxg.com.cn/news/gnxw/szyw/21978.html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 http://www.chinalxnet.com 2010-08-23 09:12 中国临夏网 共 0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