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盲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不想否决同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二次
热度 76 Taylorwang 2014-9-18 09:06
几个月前,我曾否决了北方名校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否决的原因是我觉得创新性不足。另外,这博士学位论文也没有相应的创新点的支撑材料,如博士论文期间没有发表一篇国外学术期刊的 SCI 论文,唯一的英文文章是在某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被 AMR 的 EI 收录的一篇文章。中文文章也没有国内一流杂志如《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报》或《中国给水排水》等期刊上。工程技术创新上,又没有申请一份发明专利,甚至连申请一份实用新型专利都没有。 博士论文所采用的水处理工艺,我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是十多年前国外开发的一种强化废水处理工艺。 我将这博士论文,翻来翻去,觉得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严重不足,只好给出否定的结论,要求补充研究,增加其创新性内容后,论文再申请重审。 几个月后,这篇论文又回到我手上,论文中的一些文字部分虽然改进了一些,有些也作了补充说明,但论文有关支撑的创新性材料与以前一样,没有增添新的内容, 按我心中的标准, 觉得其创新性,仍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我也知道, 现在 读博士不容易,但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要求应设定最低的毕业门槛,否则难以维持我国的博士学位的学术声誉。 我本来想再次否决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但想到 每个 人 的 思维都有局限性,观察与欣赏的角度不同,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若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出身我的学生之手,在没有拿到足够的支撑条件之前,可能我都不会允许他申请答辩,但既然他能通过他导师的审核,已进入了博士毕业论文的送审环节,也许这 篇博士学位 论文 还 有其可取之处。虽然我不认识这位博士生,但由我二次否决他的博士 学位 论文总好象有点不妥,我决定退回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请研究生院再安排另外一位老师重审这篇博士学位论文。 我不想放宽自己的审核博士学位论文的条件与要求,同时,也不希望因我的固执而可能阻碍了一位博士生候选人的上升道路,我已否决了一次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这一次我只好选择放弃填写评审意见。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创新点明显,且有几篇 SCI 论文发表,或国内高档次杂志论文的发表,或专利申请等支撑材料,审核一致通过,甚至给出优秀的成绩都是可能的。 同样的学校,一年前他们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送到我手上,我愉快地给出了优秀的成绩。其实学位论文与学校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与申请博士学位的个人及博士生指导导师的要求有关。 这篇 博士学位论文 , 研究采用的废水处理 工艺,也是国外公司的成熟工艺。他若运气好,再找到一位能欣赏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教授,顺利通过评审,我也祝福他。若再找到一位也像我这样,认为仍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他就必须接收这样的评审结果,就应该再多花时间,多考虑一些创新点方面的内容,并争取得到高档论文发表等创新点支撑条件的支持。 这次我不再否决它了,但也不违心地肯定它,采用弃权方式,希望他能好运 !
51875 次阅读|175 个评论
博士论文的创新要求
热度 37 Taylorwang 2014-3-28 08:30
好的研究论文的第一要素就是“创新”,无论是要求发表在高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还是博士毕业论文或其它学位论文。目前国内每年博士生毕业人数正常稳定在 5-6 万人,且研究生扩招的规模也基本冻结,在硕士生的层面上,只是减少了所谓“学术型硕士”,增加了“专业型的工程硕士”,有可能为了满足服务于产业的要求,将来的博士生培养也会作相应的调整。 博士的毕业论文,目前国内的高校基本上是 100% 的盲审,据介绍,国内的中科院的一些研究院所,现阶段的盲审比例也就 10% 左右,盲审中只要有一个论文评审专家不通过,就不能进入答辩程序。但这也不能说中科院的一些研究院所的博士就容易拿,他们虽然盲审的比例不高,但也要经过院所内的学位委员会讨论,以决定是不是允许博士生进入博士论文答辩程序。总之,在国内,理工科的博士学位并不像圈外的人想象得那么容易! 做博士论文的评阅人,似乎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论文中的创新点。论文评阅以后填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虽然不同的学校,评阅意见表的格式不同,但毫无疑问,都将博士论文有无创新,作为第一条必须回答的问题列出来。当然绝大部分博士论文的摘要中,或结论中都将作者认为的创新点列了出来,但这些所谓的创新点是否成立,评阅人当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最近,我又审阅了一篇北方名校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详细介绍了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水处理工艺,且有这套工艺在国内工厂运行的工作参数,也有详细分析这种工艺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但我就难以发现论文中的创新。这套工艺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从网上搜索,轻易地搜索到外国公司在国内的代理公司,这家公司为了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在这个工艺的相关领域,一下子在我国申请了四个发明专利。论文描述的处理方法是常规的,也没有采用新颖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研究揭示的规律也是可以预见的,得到的实验数据结果没有采用相关的数学手段,总结出其规律,从而上升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论文的工作量来看,工作量是有的,但创新点找不到。另外,这博士学位论文也没有相应的创新点的支撑材料,如博士论文期间没有发表一篇国外学术期刊的 SCI 论文,唯一的英文文章是在国内某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被 AMR 的 EI 收录的一篇文章。中文文章也没有国内一流杂志的第一作者论文。工程技术创新上,又没有申请一份发明专利,甚至连申请一份实用新型专利都没有。我将这博士论文,翻来翻去,觉得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严重不足,只好给出否定的结论,要求补充研究,增加其创新性内容后,论文再申请重审。 我想,若这篇论文是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写的工程硕士毕业论文,也许我会给他“优秀”的成绩。若是一个全职的硕士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我也会给出“及格”或“良好”的成绩。但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我就只要艰难地给出否定的结论。虽然看论文的内容,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位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他可能平时既要忙于日常的工作,还要挤出时间,撰写要求越来越严的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值得敬佩与同情的,但博士学位论文对创新的要求是刚性的,同情不能代替原则。 若这篇博士论文是出自我的博士生之手,我可能不会让他拿出来“闯关”的。对于有应用背景的博士论文,为了强调其创新性,要么采用创新的工艺,或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创新改进的措施;要么采用新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等;要么发现了新理论,新规律;要么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并能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相应的预测等等。论文中有这些创新点有时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其它相应的支撑证明材料,如在国际,或国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相应的学术论文,因为,在高档杂志上发表论文,对论文的要求与学位论文也是一致的,即也是要有创新性;或相关技术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因为专利申请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有原创性。博士教育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最高层次了,从严把关,提高博士的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国内的学术声誉是我们大家共同责任。
27589 次阅读|88 个评论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二例
热度 65 Taylorwang 2013-6-25 09:13
为了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目前国内通行的做法是差不多 100% 采用盲审。我们学院,每年也接到不少兄弟院校盲审博士学位论文任务。学院接到盲审的论文后,就会根据各老师的研究领域,经老师本人确认同意后指定。若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我的研究比较接近,我还是乐于接收这样的任务,并不在乎那 400 元的论文评审费,其实 认真地看完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一次不错的学习机会。 拿到要评审的博士论文,我一般会很快地看一看摘要,结论及已发表的论文等情况,看完后心中就差不多有数了。 若论文很优秀,就比较好办 ,准备让其通过,当然再通读一篇全文,写评语。 若论文比较差,反而要多花点功夫,批评的观点要切中要害,整改的措施要具体,且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否决一篇博士论文的时候,更感觉要慎重。 最近盲审了一篇北方著名高校的博士论文,论文的研究领域应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论文采用了多种比较先进的分析手段,探索了水处理方面的一些未知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研究的成果已在国际水处理领域的知名杂志上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从论文的研究内容看,研究工作量也是巨大的,虽然论文仍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及印刷错误,我给出了很少给出的总评“优秀”的成绩。 差不多一年前我也盲审了另外一所 985 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的研究领域也是我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的领域,虽然该作者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篇论文在 SCI 影响因子大于 3.0 的杂志上,但从整个博士论文看,就可以知道该博士生对所研究的领域了解并不深,且研究开展的工作量非常少,我的评估是工作量不超过 6 个月。论文翻前,翻后,罗列出一大堆问题,艰难地给出论文否决的结论:达不到博士学位的论文水平,不同意答辩。后来我从学院了解到,该博士论文还让另一位我的同事盲审,我们二个人也没有任何交流,他也给出了同样是否决的结论。 数月前,我到一家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计划与科学院的一个下属单位及企业三方联合申请广东省的一个产学研的合作项目,这个科学院的单位刚好进了一位新员工,就是那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一起吃饭,我就问这位博士他们学校的博士论文及毕业情况。这毕业的博士并不知道他们的博士论文是送到什么地方盲审的,但讲有位博士同学的论文盲审没有通过只能延期了,并且那位博士生还发表了一篇 SCI 影响因子大于 3.0 的论文呢。我很快就猜出可能是我们否决的那篇博士学位论文。我就说了,那博士生也就只有那一篇 SCI 论文发表,除这篇文章,他就没有其它文章了,更主要是那博士论文虽然有 100 页左右,但实际工作量太少了,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还差不多,但作为博士论文就不行,我估计那博士论文的工作量,半年肯定能干完了。这时这位博士就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没有明确回答他,反问他这个博士生是不是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因为在职的博士生,因工作繁忙,有时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搞研究的。他回答不是在职的,是普通博士生。又讲这位博士同学非常倒霉,运气也太差了,读博士的三年,导师一直没有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的方向前前后后改了近十次,真正用在博士论文的时间也就是 3-4 个月。我讲,那就对了,课题前后改了近十次,最后作为博士论文的工作量就太少了,研究也就难以深入。虽然我没有明讲我就是那个盲审的审稿人,但我想他是能猜到的。当然他也知道,盲审不通过,不是我一个评阅人的决定,至少有二个盲审没有通过。 现在大家都讲国内的学术水平差,博士生质量比国外差,这些不少都是事实,但 国内的不断进步也是事实,且我们也在不断地从制度上规范上提高博士论文的质量。 我们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并不需要有论文发表就可以毕业,现在要硕士毕业都必须有核心期刊发表;我们那时博士毕业,只要有二篇国内的核心期刊即可,现在要求二篇国际的 SCI 论文。虽然有可能为了毕业而产生不少“灌水”的论文,但能被国内外专家审稿通过,且被国际期刊的编辑认可,应该讲还是有不少创新点的。 按辩证法的观点,量变引起质变,我国的科研能力的进步不可否论。想一想国内庞大的基数,即使国内培养的硕士,博士,只有 20-50% 达到国外的标准与要求,这些人才也足以支撑我国的科技发展。 也许我们还缺少顶尖的“帅才”,但“帅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况且很多冷嘲热讽的专家学者,也并没有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总开玩笑讲:悲观地看,国内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好象满眼皆黑;但乐观地看,一切都在变好,一切都在进步!引用一位伟人的话就是: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8632 次阅读|159 个评论
谈点研究生答辩
热度 11 lin602 2013-6-14 11:02
研究生论文能不能通过,给不给学位,到底如何把握研究生的质量? 研究生答辩到底是不是应该全部通过? 理论上来说,研究生的论文能不能通过,给不给学位,应该有‘四关’。 第一关:导师。导师对研究生有什么要求,发表多少文章及什么级别杂志或完成什么研究内容,得到什么结果。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口’,也是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 第二关:学校审核关。有的学校是有发文章要求的,达不到要求不能答辩,导师同意也不行。不过,许多导师提出的要求往往高于学校要求。有的学校不管,只要导师同意就行。 第三关:专家外审。我觉得这关要操作好,最好是盲审,这样可以防止导师水平不行,或导师疏于指导或学生很差能够拿到学位。 第四关:答辩。原则上目前论文外审通过,答辩基本上不卡人的。 仔细想想,答辩应该不是百分百通过才符合逻辑,如果百分百通过,那还要答辩干什么呢?那就完全是形式。我觉得应该改变目前导师请答辩专家的做法,才能保证答辩不走过场。应该到专家库中抽专家名单,再以学校研究生院名义去请。 盲审论文,我认为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可以防止导师放水或者不认真。不瞒大家说,有些博士论文到我手上盲审时,我是不同意答辩的,我给的结论有的是‘达不到博士论文学术水平’,有的是‘修改后重审’。当然比例不会很大,四分之一以内吧。而且我都将论文保存起来,审查论文的时候用笔标上,以便研究生或导师及培养单位提出不同意见时作依据。特别差的博士论文,我认为同意答辩,是对博士学位的不负责任。 导师是最重要的,他对质量要全权负责,当然要处理好保证质量及工作量合适关系。 如果外审及答辩全部是形式,有时候研究生会怪导师要求太严或者产生导师与研究生过不去的想法,甚至结怨。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质量把关除导师外,应该是发文章要求及专家盲审。 应该逐步加强答辩环节的作用,不是说答辩肯定能够通过,这就要求请专家一定不要导师出面请,而由专家库中产生。 严格来说,论文审查是同意不同意答辩的前期审查或资格审查(预审),如果论文太差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组织答辩(相当于法院审查给不给立案)。但给不给学位应该由答辩专家的投票最终决定,所以答辩应该是神圣的环节,答辩专家是研究生质量‘法官’。答辩专家应该与导师及研究生无利害‘关系’。让这一锤定音才具有真正的答辩意义与学术意义。
4978 次阅读|19 个评论
这才是真正的盲审
热度 2 duke01361 2013-5-21 22:25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盲审 今天接到国内某杂志审稿邀请,打开文章稿件一看,作者信息全部是空白!不瞒各位这是我今天第一次看到这种真正的“盲审”。这种情况绝难不客观。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0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载北京大学胡坚教授为自己的博士生论文陪审程序一辩
热度 1 cewang 2012-6-1 18:03
相信北京大学的这个事情绝不是个例,相信获国内学位的博士都会对学位论文盲审环节记忆犹新。制定更为科学的评审与评价制度,应该是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现在的评审说是盲审,从发表论文目录的题目已检索,很容易查到,盲审也就成为了形式。相对理工学科,人文社科由于学术的百花争鸣,评价有时也很难做到客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adcb5901015gvp.html?tj=1
3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是关于“盲审”
等离子体科学 2010-6-6 14:03
前几天给我们这个领域一个有名的刊物审了一篇 Letter 。几个回合下来,尽管另一个 Referee 不同意他们发,尽管笔者最后的修改意见作者坚持不接受,还是同意他们发表了。理由是: The other referee was right , keeping journals high standard would greatly benefit the community and readers. However, the paper truly showed certain high quality and important results, though the authors a bit disappointed me for refusing further improving their work. I hope they would soon write a long paper to do it. 主编的回信: Thankyouforyoureffortsinreviewingmanuscriptxxxxxxxx.Basedinlarge partonyourcomments,theEditorshaveacceptedthispaper. Yourparticipationinthereviewofthispaperandyoursupportforour journalaregreatlyappreciated. 我不认识这些作者他们显然是新人。感觉很复杂:一方面,就这么放过了其实对这些新手不好;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总体来说质量还是达到了要求,我希望他们做的其实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近来大家把 Letters 看得很重,但是其实更重要的是之后报告详尽结果的长文章。有些不足之处可以在那篇长文章里弥补。这也是笔者建议那些作者的。 还有一个感觉:另一个 referee 其实是不同意就这么发的。一旦同行们有任何质疑:怎么这样的文章就让它发了?主编、笔者是要和那些作者们共同承担责任的。 这使得笔者想起所谓的匿名评审、甚至所谓双盲审。 笔者的意见,评审人应该和作者一样,写下自己的名字。事实上,这篇文章(包括博士学位论文)经过你的评审发了,你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共同作者而且是那种没有任何 credit 却要承担所有可能错误的责任的共同作者! 笔者担任 Associate Editor 的一个刊物多年来一直提倡 referee 公开自己名字。笔者对此是非常支持的。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5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AB
quhua 2010-5-26 23:50
今天下午,终于拿到了盲审的第三份成绩。 2 个 A 和 1 个 B ,可以进入答辩阶段。 不知道这是不是命,据我那在学位办工作的同学说,我的三本论文全都送到了很牛的学校。既然是盲审,具体哪所学校我是不得而知的。她有纪律不能说,我讲原则不去问。反正就是牛吧。 像大多数博士生一样,我也曾经以为通过盲审就好。但是,收到前两份 A 之后,特别是看到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的评语,我开始非常强烈的盼望着第三个 A 。也许,我还是有一点点完美主义吧。所以,当别人都说我的论文盲审成绩已经很好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一点怅然若失吧。 也许,我的确是不够洒脱。 但是,如若凡事都与世无争,无欲无求,那我该如何进步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To 盲 or not to 盲
等离子体科学 2010-5-23 21:17
周日写博文,照例是老问题还是所谓盲审。 关于盲审,牛老师又写了一篇,再顶一下。 先正名。 牛老师用的是匿名,但是大家都知道说的其实是双盲的盲审。可还是有混乱。一位游客就说: 一看楼主就不懂匿名评审的价值。匿名评审,最重要的是让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这样才可以方便地发表意见。至于审稿人是否知道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在美国,好的文章通常在很多会议上发表过了,审稿人一般都知道作者是谁。 但是问任何一位正在等待学位的研究生,都知道所谓盲审就是指匿去作者的姓名。牛老师批评的也正是这一种。 不过这位游客说得很好: 至于审稿人是否知道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在美国,好的文章通常在很多会议上发表过了,审稿人一般都知道作者是谁。 说明 至于审稿人是否知道作者是谁,并不重要 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共识。这位游客说 在美国 ,其实应该用世界上。 笔者说是掩耳盗铃。其实研究生院的人也心知肚明。附在论文后面的读研期间发表文章的列表,你要不要去看看?不看,你对评阅不负责任,一看,就知道是谁了。有的学校还自作聪明地把这一张表也拿掉,结果评阅人质疑:这篇学位论文有抄袭某某之嫌! 笔者说过:这样的自欺欺人,第一侮辱论文评审人的人格、第二侮辱论文评审人的智商! 笔者的办法就是:虽然没有力量改变这种弊政,破坏还是可以的。 五月正是审论文的旺季,笔者手里就有好几篇,其中两篇是所谓盲审,没有作者及导师的姓名。 可能是因为笔者屡屡破坏盲审规矩的名声在外吧,两篇盲审都是让学生自己送来的一篇是直接到我办公室,一篇发到我信箱来。 To 盲 or not to 盲?这是个问题!如果大家都抵制,这种蠢事自然会消亡,也就是几年的功夫吧。等着瞧! :p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致谢
quhua 2010-5-23 16:06
这个周末过得心不在焉。盲审的三份毕业论文已经送出去一个半月,虽然回来的两份成绩还不错,但是毕竟还有一份结果没有回来,难免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曾经有多少博士生为盲审所困惑,也不知道别人是否如我般寝食难安。 盲审的论文不能出现研究生与导师的名字,也就没有写致谢。提交论文后一直有事情在忙,致谢也就一直被耽搁着,直到今天才完成。贴在这里权且更新一下吧。因为涉及学位论文,内容可以参考,但是 请勿转载 ,谢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知道的博士论文盲审及我的博士论文盲审情况
热度 1 chrujun 2010-5-1 11:22
博士论文盲审是很多博士生都担心的问题。从最近几年我了解的情况看,还是有盲审不通过的,只好向学校申诉或延期答辩。我们学校是研究生院送,送到对方研究生院。究竟送给了谁,还真的不知道。 一般来说,如果评阅人对博士论文的印象特别好,评阅人愿意公开身份。如果对博士论文印象差,则不愿意评审,或是评审了也不愿意公开身份。 就本人的盲审意见来说,还算不错的,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研究所有谁的博士论文评审意见比我好。不过,我的博士读了4年。评审意见如下:2个特别优秀、2个优秀、1个良好。 给我特别优秀意见的论文评阅人公开了他们的姓名,给我优秀意见的论文评阅人有一人公开了姓名,其他人没有公开姓名。 尽管事情已经过了8年了,我还是要特别感谢给我评审论文的专家。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43479 次阅读|3 个评论
“双盲审”的出处之一
等离子体科学 2010-4-27 11:11
陈辉老师转来一篇文章,并摘了一部分: 双盲审稿即由编辑部将稿件复印两份,隐去作者的姓名,分别请两位在这一领域的权威或同行专家审稿。审者需对稿件写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如两位审者的意见一 致,经主编终审后,就能得出处理意见;如两位审者的意见不一,就必须再找第三位乃至第四位审稿人,以作出最后结论。编辑部最后将稿件的处理意见反馈给作 者,并加上主编意见,当然将审稿人的姓名同样隐去。整个审稿程序比较复杂,但严谨有序,体现了对作者负责,对期刊质量负责的精神。 注意:最后一句说的是 对期刊质量负责 。 感谢几位热心的年轻朋友帮助笔者找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没有直接给出他们这段话的依据。但是篇末给出了三篇参考文献: 1. 海桑,美国的大学出版社,编辑学报, 1999 ,( 1 ): 77-79 2. 施才能,选准审稿专家是确保审稿质量的关键,编辑学报, 1995 , 7 ( 4 ): 198 3. 国外一些地球物理期刊如何对待投稿者,编辑学报, 1998 , 11 ( 2 ): 112-114 其中第一篇文献原来就没有注明卷数。但是不妨碍一位年轻朋友找到了发给了笔者。作者使用了笔名,没有单位,不能算是学术文章。但是可以从里面找出: 匿名审稿,是把稿子复印两份,分别请这一领域的两位权威或资深教授审读,然后写出书面意见。投稿者的姓名,是不让审稿人知道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 美国的大学出版社 出版书籍。这一点笔者不予置评。毕竟美国的大学出版社太多,而且美国是这样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有完全不同的规矩。比如笔 者生活过的一个城市,小学 6 年,初中 2 年,高中 4 年;可是换了个房子,搬到旁边一个相邻学区,就变成小学 5 年,初中 3 年,高中 4 年了。但是,单就笔者本人与国际上的科学方面的出版社打交道的经验,则是正相反:他们不仅要告知评阅人书稿作者姓名,还附上书稿作者的详细 CV 。 第二篇文献,说的才是期刊。从题目看就知道。 注意:这篇文章根本没有提到作者的姓名对审稿人是否保密。大概是因为该文作者当时可能还没有为国外刊物审稿的经历。 其中关于审稿,是这么写的: 审稿人的姓名对作者是保密的 , 也可以公开。。。 。 也可以公开!这确实是地球物理学界的好传统:给审稿人自己一个选择是否公开自己的姓名的机会。而且把鼓励这样做作为刊物的一个 基本的 Policy 。巧的是,昨天中午与一个其所在的那个领域里国际上最权威的刊物之一的主编一起吃饭,谈到这件事情。他的观点是:公开审稿人的姓名有利于科学观点讨论的健康发展。不要说双盲,就是现在的这种 审稿人的姓名对作者是保密的 做法,在科学界其实也是有争议的。 第三篇文献,说的是国内刊物的情况。也没有提到盲审:。 那么请问,上述引文中期刊二字从何而来呢?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10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掩耳盗铃的“盲审”
等离子体科学 2010-4-25 10:48
周日不写博。但是今天看到牛登科老师的文章,忍不住要说几句。 一言以蔽之:同感! 不知什么时候兴起了盲审。而且是双向的! 不可否认,同行评议( Peer review )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发表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应该经过同行评议。而且笔者早就说过,发表了多少篇 SCI 论文不应该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必要条件只要导师觉得你够博士水平了,同行评议也觉得你够了,答辩委员会也觉得你够了,那你就够了。有没有、有几篇 SCI 论文有什么关系?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美国的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那里得到物理学博士学位时,一篇 SCI 也没有。 So what? 但是,即使是所谓匿名评审(包括 SCI 期刊也好、基金评审也好),也没听说有把作者或者基金申请人的名字也匿了去的!全世界也就是中国这一家这样做,而且也就是教育部这一家!国家基金委也好、科技部也好,都没有这么奇怪的规定。 谁说我们没有创新!这不是创新是啥? 其实,所谓明审和盲审,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事情。论文做出来了,导师觉得不错;但是导师算是共同作者,所以找几个同行帮助把关。有时就是导师自己把论文送去。有时委托秘书或者办公室代转(邮寄)。同行看论文,有什么意见,常常就是直接打电话给导师,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商榷。如此而已!可是我们的学校里却搞得像做贼似的,而且还是掩耳盗铃国内的同行里这些博士生谁在做什么、发了什么文章,真正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如果真是专家的话),有几个不知道的?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不知道讲了、张贴了多少次了。 不要说掩耳盗铃这个词不好听。盲审这件事,本身对评阅人就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我不相信你有作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诚实,所以蒙上你的眼!!对于这种盲审要求,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答辩时间,笔者一般是告诉那个学校:我可以审,但是这种蒙了面的事情我不做!我会打电话给那个导师去核实我的推断,然后告诉他们(包括学生)我的评审意见。因为我是科学工作者,我有我的人格!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156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俺曾经这样“盲审”研究生论文
wangxh 2010-4-24 22:25
刚才看了 牛登科 老师的博文: 匿名评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没必要,还有害 ,想起了本人盲审研究生论文的事儿,说上几句交流一下。 首先声明,盲审研究生论文无论博士或是硕士纯粹属于扯淡之列,虽然鄙人无权更正,也不敢不从,但根本没有看得起发明该项技术的人!有正经精神的人是不会想出这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高招儿的。看过小品《 牛大叔提干 》的,都记得那个秘书发明的扯蛋把乌龟蛋用线穿起来以防用筷子夹不住吧。本人觉得他们可以划等号。 盲审外单位论文,单说说遇到不合格的论文。按照一般操作规程,应该写明问题所在,然后给一个建议进行重大修改,3个月后再行申请答辩。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导师把关不严、或导师没有时间过目造成的【 纯粹个人推测,另外也不是说学生没有责任 】。但是如果照章办事,倒霉的可不是导师,而是学生啊!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倔人一般是要造假的:(1)论文存在的毛病与问题一定要指出来,以便学生修改或补充。而且这里不妨把问题写得严重些,其实不用担心管事儿的审查,一般情况下他们根本不懂,更不关心。他们做决定的主要依据是(2)经过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3)一般情况下一定能够找到导师的,或熟悉、或认识、或了解,就打个电话说明一下,把盲审变明审。一方面提醒导师俺不是看不出问题,而是不能耽误学生;二来呢,也让导师有个下台阶的机会。俺遇到最多的解释是:我对他说过许多次,就是不听话,就是不修改!哎,现在的学生真难带啊!有些问题你不提出来是不可以的,例如XXX大学2007届 硕士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页眉却是XXX大学2007届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如果看不出来,是会被学生本人笑话的!【 现在大多数是博士指导硕士,硕士指导本科生,所以页眉忘记改过来了 】 盲审论文,最可笑的是本单位的论文也盲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有人说了,有的学校很大呀,互相不了解、不认识很正常啊。瞎说,计算机方面的论文会让研究《红楼梦》的教授盲审吗?这里也是单说不合格或存在大问题的论文。一次遇到过一个造假者,这小子竟然把俺的研究生的SEM照片放到了他的论文里!我直接一个电话把他调到我办公室,开始对话: 俺问:论文里有些地方似乎有问题,想直接问问你。 生答:好的,老师,什么问题? 问:这个SEM照片是什么东西?( 直接击中要害 ) 答:论文里写着呢!( 嘴上这样说,实际上根本不能马上回答出来,这就是假的特征之一。然后装作在论文里帮我找内容,找到了接着说 ) 这不嘛,磁性氧化铁啊 !( 语言虽然理直气壮,但声调却有些颤抖 ) 问:我怎么看着不像呢,你可不可以给我看看这个样品其它倍数的SEM照片呢? 答:可以呀!( 仍然很嘴硬! ) 可是我得到电脑里找啊,我怕耽误老师您的时间 。( 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了 ) 问:没关系的。老师不就干这活儿的嘛!你去找吧。 生:( 无语,站在那里不动 ) 俺 :( 继续看论文的其它部分 ) 生 :( 终于耐不住,说话了 ) 老师,实在对不起,这个SEM图不是我的样品...... 还有一次,一个滥竽充数者,让我逮着了。立马打电话找来审问个子午卯酉总共30页左右的结果与讨论,图就占了22页(或24页),如果这些图是正常的XRD、SEM、TEM或DTA-TG曲线等还是不一定有问题的,问题是这小子插入的几乎全是数码相机照的照片工作照( 好在人没在里面 ),大部分是性能检测过程照片。 俺之所以有时候这样做,是出于这样的理解: 只要学生一天没有离开学校与老师,老师都有教育的责任;而学生的学习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那怕是答辩后也应该继续学习、进步 !俺老家有句俗话: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不会编缘(边儿),饿死一半,说明收尾工作的重要性。研究生论文大致亦如此。
个人分类: 科研|44439 次阅读|9 个评论
由博士论文盲审想到的
zhuzl 2010-3-20 22:47
为保证博士论文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培养机构采取博士论文盲审制度,也就是隐去学生和导师的姓名,送到外审专家手里审查论文的质量,外审专家在不考虑WHO和WHOSE的情况下,客观的做出评价,为学生的毕业答辩质量把关。 虽然目前的盲审制度还不完善,比如,外审专家怎么确定,专家能否客观的对待学生的论文,存不存在不认真、顾面子、打击报复等情况,但这毕竟与博士生宽进严出的培养体制是一致的。 由此,我想到国家、省、部的基金项目能不能都借鉴论文盲审制度,隐去申请人以及申请人所在单位,再让专家进行评审。这样,一些非名牌、非重点院校,非著名教授是不是会增加申请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也是对专家的考验,把课题放给真正做实事、真正做研究的千里马找出来,就看这些专家是不是真正的伯乐了。 举个正面的例子吧,同事申请的课题一式两份,一份投了学校的基金,一份投了国家基金。结果学校枪毙了申请,国家基金却接纳了申请。同一份申请,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我想是因为他在学校里即不是领导,也不是知名教授,在学校里被毙很正常,也是同一个原因,同时因为他的研究内容打动了并不认识了解他的国家级的评委们,才把他挑了出来。 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不是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吗?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和重要的措施,就是把外衣、帽子都脱掉,最好是脱得精光,就像在澡堂一样,大家在同等条件下竞赛,才能做到公平。穿着官衣官帽怎么和布衣平等?
个人分类: 教育|116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结果都是A级
jyx123321 2009-5-18 10:43
我们课题组今年上半年答辩的两位博士生的盲审成绩都是A级,很是高兴! 这两位同学都在我们课题组硕博连读,工作都很踏实、严谨、勤奋,取得这样的全优盲审评价是对她们工作的很好认可!真的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啊! 衷心祝愿她们毕业答辩顺利!
个人分类: 未分类|9346 次阅读|2 个评论
Blind Peer-Review: “盲审”or “瞎审”?
wangyk 2008-5-12 17:48
Blind Peer-Review: 盲审 or 瞎审? 我曾经在某大学进行有关科技论文写作的交流讲座时,一位学生模样的后生向我发问,什么是 Blind peer-review ?我调侃答曰 :审的好的叫盲审,审的差的叫瞎审!虽为调侃, 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中国目前同行评审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大多数同行专家都能通过盲审尽到学术把关的职责 。笔者借此机会向那些恪尽职守默默为学术把关的匿名评审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客观中肯,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科学态度 。盲审制有助于排除干扰, 客观、公正、理性地衡量和评判学术成果 。因此,为了减少现实社会中各种人情与关系对论文评审的干扰,使学术评价更趋客观、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国内外广泛采用同行盲审制度。盲审又包括单盲审( Single-Blind Peer Review, SBPR )和双盲审(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DBPR )。 双盲审是审者与作者之间互相都不知道彼此身份的匿名评审。 在双盲审的过程中,中间组织者的规范和保密工作很重要。 单盲审一般是审者知道作者的身份,而作者不知道审者是谁 。单盲审因为易受性别歧视和裙带关系的影响,其伦理基础受到批判。通常认为单盲审方法对新见解持有偏见,特别是对女性作者、年轻科学家、改换专业者以及来自非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或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存有偏见,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单盲审受到批判和质疑,使用也不很广泛。专家提出从评审程序消除偏见的策略之一就是采用双盲审。 双盲审虽然在程序上也存在问题,还有许多能够和应该改进的空间,但能够支持建立一个让所有科学家更公平竞争的赛场。 事实证明双盲审是目前相对最有效的机制,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在国际科学圈内维持信任至关重要,不仅仅对于科学未来的发展,而且继续着与文明的对话。双盲审是一种较好的制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合理公平的过程,还因为它产生了象征性力量,将长期平息恐惧与挫折,从而在全球科学资助与出版领域创造一种更好的感觉:公正与平等 。这样反过来帮助使研究更易于被后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双盲审本是一种很好的匿名评审制度,可以更好的对文章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但是有些评审专家的马虎大意、应付差事、不负责任和不作为,使得盲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蜕变成了瞎审。 瞎审主要有以下表现,但不仅限于此: 1 )导师不审,让其研究生审,比较认真的导师,将研究生的评审意见看一次然后再签名发回编辑部,有的干脆懒得看,签名也由研究生代劳。 2 )有的评审者简单看看,随便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意见。 3 )有的根本就没看或没看懂文章内容就草率的填几句意见发回。 4 )还有的看所审阅的文章与自己的研究具有竞争性,就胡乱找几条理由给毙掉。 5 )有的喜欢给文章评优,但又提不出有何创新,不知优在哪里。 6 )还有的只是简单打钩填完审稿意见表,而不写任何意见。 7 )有的评阅人喜欢唱赞歌,什么破烂文章都一阵海夸,最后的结论都是修改后发表,但又没提任何修改意见和建议,不知道如何修改。 8 )还有的同行评阅人审稿时不但与作者沟通交流,审完稿后还越俎代庖直接把意见发给作者修改去了。 9 )有的专家收到文章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懂与不懂都随便审稿,评语跟着感觉走。 10 )还有的专家收到稿件不审也不告知不审,束之高阁,盲审如石沉大海,一片盲然。 11 )还有的专家避重就轻,该评审把关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审,转而去评议一些编辑规范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12 )还有的专家因担心得罪作者,违心的以次评好,有良知者随后再给编辑部打电话表白一通。 13 )有的审稿专家填写两份评审意见,一份给编辑部,一份给作者,并要求编辑部保证审稿人身份对作者保密。 14 )有的专家评审意见前后矛盾,前面评语认为有实用价值,后面打钩实用性差;前面说有新见解,后面又说重复他人工作,无新意。凡此种种,违背盲审的本意,皆为瞎审。 因为同行专家在盲审过程中的不作为,给编辑部增加了困难。有的编辑部唯专家是从,完全按照专家的意见决定稿件取舍;有的编辑部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对稿件的判断,综合分析,对稿件做出取舍或提出修改意见。还有的编辑部干脆取消同行评审,抑或有同行专家评审仅作摆设也不参考其意见,稿件录用与否完全由编辑裁定。 本来应让专家做专家的事,却因为专家的不作为,非专家越俎代庖做起了专家的事,结果不言自明。 关于稿件的终审,一般由主编把关,而在中国,主编大都挂名不做具体审稿工作。终审工作一般都由副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及主编委托的人负责。众所周知, 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所能审阅的稿件范围不同,但很少有人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文章都能审。 特别对那些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稿件,是把不了关的。但有些掌握终审权的人,什么文章都敢审,完全凭自己的判断决定稿件的取舍,有时提出的意见比较外行,但作者为了发文章,不敢较真,如此这般更助长了那些外行审内行的人的自信。如此瞎审的危害比同行专家的瞎审更大。 垃圾文章的泛滥,同行专家的瞎审有责,但负责终审的主编们更是难辞其咎。 在每年的各类项目评审中,也有不少瞎审现象发生。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何引入监督机制,减少和杜绝瞎审值得研究和探讨。 论文 盲审 制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能促使作者重视论文的撰写,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论文 盲审 制度并非保证质量的 灵丹妙药 ,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不可高估,如前文所述专家与主编瞎审的种种表现就起不到评审把关的作用。论文 盲审 制度依然需要监督机制相配套,或者说,由于 盲审 制下的弄虚作假更具有隐蔽性,监督反而需要加强而不能削弱 。同样,主编对稿件的终审也需要引入监督机制。 克服论文评审有失公允的另一策略就是采用开放评审 (Open Peer-Review) 。关于开放评审及其是否适于目前中国的学术生态将在另文论述。也欢迎博友就此发表意见。 本篇博文思考题 1 如何监督同行评审? 2 如何完善匿名评审? 参考文献 刘成友 . 人民时评:论文盲审的意义所在 .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7/20030524/999425.html . Mainguy G, Motamedi M R, Mietchen D (2005). Peer review : The newcomers' perspective. PLoS Biology, 3(9): e32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artid=1201308 . 晏 扬 . 论文 盲审 的作用不可高估 .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3-10/20/content_1132124.htm . 阿 宽 随笔 2008 , 5 , 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正修改此文,震后1小时发)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31262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