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peer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反感便携式同行评审?别担心,你可以掌握主动权!
Charlesworth 2019-11-22 16:04
作者: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大家都熟悉学术期刊出版的同行评审流程;你做一些研究,选择一个目标期刊,写一篇论文,然后提交。接着就是等待,常常你需要等几个月。 另一方面(在线提交系统),期刊编辑会依据特定的指导方针检查你的文章的风格和内容,并决定是否将你的文章发送给外部同行评审。许多高级期刊在甚至还没有把文章送去进行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就直接拒绝发表论文: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等一些领先的知名期刊,这一比例可高达90%。 一旦被送出来审查,等待的游戏就开始了。 请记住,从投稿到在线发表,整个行业的平均时间大约是90天,所以不要觉得你只需坐在那里等着评论从期刊编辑那里回来:要去参与这个过程。如果需要的话,不要害怕通过写礼貌的询问邮件,去询问你的论文状态并建议额外的审稿人。 查尔斯沃思随时准备为此流程提供帮助和建议,甚至为你提供合适的邮件模板。 收到评审后你开始再次修改你的论文,并希望文章最终被接受和出版。然而,文章往往会被拒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你处理来自期刊的拒绝,并成功地将你的文章重新提交给另一家同样优秀的期刊。 作者们经常发现,文章出版流程的下一个阶段可能会有点烦闷:重新格式化并重新提交给另一家期刊,然后等待第二轮同行评审意见。 如果直接允许上一个期刊的评审报告被转移到这家期刊,也就是所谓的portable peer review,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作者可以启动这个过程,而不是期刊编辑,一些期刊正在使这一过程变得正式正规,但实际上这比你想象的更常见。如果作者愿意,也可以参与/控制这个过程。 这不是一个新的想法,但最近再次成为新闻,因为一家领先的生物学研究机构BMC biology最近宣布了一项portable peer review的“新政策”。 一个问题是,事实证明这一过程尤其不受作者的欢迎:研究人员担心,如果他们的作品已经被一家期刊拒绝,那么简单地把评审意见传递给另一家期刊,将会降低他们文章最终被接受的几率,而不是增加几率。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从负面的角度开始新的提交并不一定都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篇论文被另一家期刊审阅过,但被拒绝了,这里有一些有助于进一步决策的评审意见”)。我理解这一点 如何自己控制便携式同行评审呢? 想象一下: 你向X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并被拒绝,但收到了一些有用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准备重新提交给Y期刊。你可能不希望你第一次提交得到的所有评审意见被转移给第二次提交的期刊,所以为什么不自己做出决定呢? 查尔斯沃思可以为你准备一封吸引人的投稿信模板,它具有许多功能: 首先,吸引编辑的注意力,使他们相信你的文章是有趣且吸引人的,值得进行同行评审。 其次,为什么不告诉编辑,你的研究已经收到了另一家期刊的一轮建设性的评审意见,你一直在努力改进你的文章以提升科学水平 。 你正处于有利地位,因为你愿意对你的研究做出改变并准备对论文进行修改。 此外,编辑会很乐意知道你的作品已经通过期刊系统。 ——END—— 论文语言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稿件状态迟迟不更新?你该给编辑写封信了 | 2019国际同行评审周
Charlesworth 2019-9-17 15:07
| 本文由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中担任权威期刊主编的成员撰写,中国办公室翻译 | 查尔斯沃思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的商业转载都是侵权行为 假如你已向一家国际期刊投稿了,并在其在线提交系统中查阅了你的作者区域,确定了你的论文正处于“awaiting reviewer scores”状态。 大多数在线系统允许作者查阅投稿状态:你最好能够定期登录,确保你的论文正在朝同行评审流程推进。在你的论文审阅流程不断推进时,你会看到不同的消息提示,如“awaiting editorial approval”、“awaiting reviewer scores”、“awaiting editorial board comments”和“decisionpending”。最终,编辑将作出决定,你将收到审稿人对你论文的意见。 你应该在整个过程中静静等待,什么都不做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查尔斯沃思的论文写作和发表研讨会上,我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在三个月前向期刊投稿了一篇论文,自那之后再没有收到进一步的消息。系统一直显示‘awaiting reviewer scores’,我应该怎么办呢?” 出版速度对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原因显而易见: 如果你在超过合理的等待时间后仍没有收到同行评审的消息,你必须写信给编辑。 什么是 “合理的等待时间”? 出版业从投稿到在线出版的平均时间是三个月。如果一个月过去了,你的论文在投稿系统中状态未有进展,我们建议你给期刊编辑写信询问。 出版商也很重视出版速度,许多出版商会使用解析法记录,有时候甚至是编辑来进行追踪,所以你不是此过程中的唯一一个既得利益方。 作者,尤其是年轻的研究人员,经常担心直接写信给期刊编辑。不需要担心:这是你的论文、你的研究、你的事业、你的未来。你可以联系查尔斯沃思,我们可以为你提供此类电子邮件的简短模板。 这里有一些小建议: ·写信给期刊编辑时要直接但礼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确保你的邮件内容是积极的:你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假如你的研究论文进度停在了“awaiting reviewer comments”的状态,两个月过去了,你仍未收到来自期刊的任何消息。你可以写一封信询问,如下: ‘Dear Editor: I am writing on behalf of my co-authors to enquire about the status of our paper submitted on x date, entitled y’. We see that this article is ‘awaiting reviewer comments’ and more than two months have passed: we have therefore taken the opportunity to suggest the names of some additional colleagues who would be suitable peer-reviewer s’ . 不要忘记在邮件底部附上两个或三个其他审稿人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最好还是直接写信给期刊编辑与之交流。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这些同事通常也是繁忙的学术研究人员、需要管理他们的小组、监督学生、进行教学以及管理期刊。他们会忘记论文这回事,同时也没有催促审稿人。作为作者,你必须采取主动行动:编辑会欣赏并理解这一点!但请不要穷追不舍。不要咄咄逼人。你需要始终保持礼貌,具有建设性,提供解决方案,节省编辑时间。 如果你对同行评审方面心存疑问 ▼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本周,我们将在国际同行评审周期间邀请国际知名期刊主编在微信群内一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将发表一系列文章,包括如何以作者身份管理这个流程,如何保证你的论文不被首选的目标期刊退稿,并将论文被接受的几率提升至最高水平。 ——END—— 论文语言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6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怎样处理退稿 劣质同行评审和负面意见
waterlilyqd 2016-9-19 11:25
Today I read a piece of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manuscript revision,editing, and peer-review response, and thus share it here. --------------------------------------- Dealing with Rejection, Bad Peer Reviews and Negative Feedback In virtually all worthwhile endeavours there is significant risk. Sharing your scholarly writing is no exception, and this is the case whether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a journal or press for publication or passing it along to instructors or mentors for commentary and grading.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pleasing every reader every time is impossible, and to recognise that dealing with negative feedback is an aspect of the larger process that will ultimately lead to success. The emotional response generated by negative feedback can be quite overwhelming, especially when a scholar is still learning how to make positive use of critical commentary. For most authors, some time is necessary to absorb the shock regarding what they had, after all, considered excellent work. The point is not to extend this time by wallowing unhelpfully in that initial emotional response, so it can be helpful to establish a set period in which to pass through disappointment, frustration and acceptance before moving forward – a few hours, a day perhaps or maybe a few days, but definitely no longer. Remember how important doing and sharing your research seemed to you before the bad news came and try to find that perspective again, but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just how challenging the admirable goals you have set for yourself really are. You should then be ready for action – the action required to improve your work and achieve the success you desire. You can start by rereading any criticism you received, ensuring that you do so very carefully alongside your writing. Your eyes and mind must be alert to exactly what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are, why they are problematic in the context of your research and other work in the field, and how your text can be chang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Trying to imagine the perspective of your critic(s) can be immensely useful because it will help you read their feedback critically and put it to constructive use in effective revisions. It will also widen your outlook to accommodate readers and views that you had not anticipated, and this is always a positive development. Having colleagues and mentors read your work and the criticism you received can also be helpful because knowledgeable readers are often able to see clearly what the author cannot. Ideally, you will come away from an assessment of your work and the criticism it inspired with a positive plan for revision that acknowledges what you can as well as what you cannot change. The revisions may requir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ork on their own, but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explain them to your critic(s), whether you need to write a letter to a journal editor describing your intentions or set up a meeting with your mentor to discuss them. When your work has met with dissatisfaction or rejection without the provision of specific comments identifying the problems detected by your critic(s), you will have a good deal less to go on, but here, too, constructive action can be effective. You could, for example, compare the content, structure, formatting and writing style of your text to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relevant journal or to theses written by other students in your department and then make revisions to emulate the successful documents before resubmitting your work. You could also engage the services of a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 scientific proofreader to check and correct any errors in your language and formatting and give your paper a scholarly shine.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审:探索和升华之旅
WileyChina 2015-9-30 10:17
作者: Yong-Cheng Hu (Tianjin, China) Orthopaedic Surgery Associate Editor 对科学质量来说, 同行评审是一个 重要的仲裁者,毫无疑问,它对科学交流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决定学术文献是否适合出版有巨大的价值。然而对我个人经验来说, 同行评审是一段探索和升华的旅程 。我专修医学,也已经审查过数百计数的文章。对评审者来说,当他们评审学术文章时,绝没有“一种适合所有的方式”,每个作者都有他独特的思想,这样以来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方式。 说起探索和升华,我不得不提一下文章,作者还有评审者。我个人很享受审查过程,也会真诚地提出公正的观点,正是因为如此,每当说到同行评审我都会很兴奋,也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能够同时对作者和评审提供有用的信息。 探索 : 探索是一个表达知识水平以及评审者学术观点的过程,特别是可以反映他所读文献以及发表文章的数量。 就这一点而言,对评审者来说首先我的优势就是读了大量优秀的文献并且发表了很多专业的文章,所以是一名合格的和具有权威性的评审者。 其次,格式和结构对一篇优秀的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科学文章在结构上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而且对格式要求也非常严格。同时,对读者来说,探索文章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文章的格式和结构,如果这篇文章结构良好那么读者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第三是对医学评论者的建议, 医学研究人员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包括一系列的射线图像,基本的外科手术所需要的图表 ,以及其他支持这项研究的相关资料,有时候作者也可能通过收集新数据探索新的想法。 升华 :正如我说的,在检验和沟通的过程中,新的想法和思想就会涌现出来,这无疑已经算是对文章的一种升华了。另一方面,据我所知, 评论者应该就本文的设计和内容方面为作者提供一些建设性和实质性的建议 。而我在这里的建议是,评审者不应该仅仅对作者提出质疑和要求, 为作者提供支持以及给他们一个方向或者直接给出答案,甚至举一个例子也是评审者的工作 。 接着列出所相关的文献 ,因为它可以反映你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做了多少研究工作。如果评审者知识丰富,也读过很多文献,他们就应该提出一些没有在作者文章中出现的典型的文献来供作者研究,这样就可以丰富作者的观点,也对这篇做出了升华。 最后,评审者应该鼓励和帮助作者以多种方式对文章做出总结 。在我看来, 句子,表格或者图表 可以大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会加深读者的理解,毋庸置疑,这也是对整个文章的一种升华。 作为一个评审家,作者以及编辑,我在同行评审中仍然有一种担忧,也相信仍然有很多挑战。首先,尽管有些评审人员富有知识和卓越的见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知道如何评审一篇文章以及如何做出评论,指南和培训工作会对评审工作大有裨益。 文章评审最主要的挑战就是整个评审过程将会非常低效,缓慢以及困难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我不得不说要找到愿意评论的评论者以及让他们按时提交评论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当然,我也能理解对学者来说,尤其是医生,他们也在努力同工作压力作斗争的同时去做评审工作。 总的来看,同行评审在评估工作质量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是对文章一种探索和升华的过程。只要在评审者和作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就能给创造杰出文章甚至给科学发展一个伟大的动力。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1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Publons试点项目提升审稿专家认可度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4-21 09:12
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 (John Wiley Sons, Inc.) (NYSE: JWa andJWb) ——一家研究、职业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知识服务全球提供商—— 于今天宣布其与 Publons.com 合作的为期六个月的试点项目正式启动 。 该试点项目使 Wiley 指定期刊的审稿专家能够根据他们在 Publons 上记录的审稿意见而获得好评 。 Publons 同审稿人、出版商、高校以及资助机构合作,将同行评议变为一个可衡量的研究成果。Publons 收集来自审稿人和出版商的同行评审意见,形成综合的审稿专家档案,档案中包括出版商所认可的同行评议贡献,研究者可以将这些贡献添加到自己的简历中,或者以此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 Wiley 的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编辑管理部副部长Miriam Maus 说:“同行评议是保障科学和学术研究质量与完整性的基础。Wiley 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审稿专家服务项目,以此联系审稿人并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认可。” 该试点项目将帮助Wiley 评估Publons 上的好评能否鼓励研究者接受审稿邀请,评审的质量和速度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审稿专家对于同行评议工作是否更有参与感和满足感。 Publons 的CEO 及共同创始人AndrewPreston 这样评价此次合作:“本次合作通过使同行评议更加快速、有效、有影响力,是Publons 加速科学进程任务中的另一步。Wiley 是一家顶尖的学术出版商,我们很兴奋能够有机会与Wiley 合作,奖励Wiley 的审稿专家,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编辑、审稿人、作者、出版界代表)完善同行评议过程。 目前,Wiley 已有500 名审稿专家使用Publons ,涵盖400 种期刊中的1800 条审稿意见。 该试点项目将涉及12 种Wiley 旗下的期刊,包括 : •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 Developmental Scienc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Methods in Engineering • J 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 Molecular Ecology • Statistics in Medicine •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Wiley 同行评议市场部高级经理Verity Warne 证实:“此次Wiley-Publons 的试点项目是我们承诺的一部分,我们承诺在同行评议领域进行创新并尝试新途径,进一步完善审稿者体验。我们的目标是使同行评议更好地满足研究者需求。” 关于Publons Publons 的任务是通过使同行评议更加快速、有效、有影响力,来加速科学进程。 Publons 同审稿人、出版商、高校以及资助机构合作,将同行评议变为一个可衡量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 Publons 收集来自审稿人和出版商的同行评审意见,形成综合的审稿专家档案,档案中包括出版商所认可的同行评议贡献,研究者可以将这些贡献添加到自己的简历中,或者以此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 关于Wiley Wiley 是一家完善研究、职业发展和教育领域成果的知识及知识化服务全球提供商。通过研究部门,该企业提供数字及印刷的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期刊,参考书,图书,数据库服务以及广告。职业发展部门提供数字及印刷的图书,在线评估,培训服务,考试准备以及认证。 Wiley 的教育部门则提供数字及印刷的教育解决方案,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的在线项目管理服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课程管理工具。 转: Hoboken( 新泽西州, 2015 年 3 月 16 日)
个人分类: All Sub|6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Matlab编写由加速度积分得到速度和位移函数
热度 4 wdecai 2014-11-15 10:41
研究中经常会用到将加速度数据积分成速度和位移,对前几年编写的程序重新进行了改写。为了测试和验证peer2acc函数、dirFolder函数和acc2vd函数,编写了一个简单的测试程序 acc2vd函数主要信息如下: %% Main information % Developed by Decai@hfut 2014/11/14 % Calculate velocity displacement from acceleration through integration %% Description of input output variables % ---input variables % acc: acceleration data % dt: time step % ---output variables % vel: velocity data % dis: displacement data %% Format to use % vel=acc2vd(acc,dt) % or =acc2vd(acc,dt) 函数附件: acc2vd.p 测试程序如下: clear all clc direc='test'; filenames=dirFolder(direc); =peer2acc(direc,filenames{1}); =acc2vd(acc,dt); t=dt:dt:N*dt; subplot(311) plot(t,acc); ylabel('acceleration'); subplot(312) plot(t,vel); ylabel('velocity'); subplot(313) plot(t,dis); xlabel('t') ylabel('displacement'); 运行结果:
个人分类: 自编程序|34324 次阅读|4 个评论
Matlab读取文件夹下指定扩展名的所有文件的文件名
wdecai 2014-11-15 10:16
为了能够批量处理某一文件夹下的所有相同格式的文件,采用Matlab编写了读取所有文件的文件名函数。主要是为了批处理强震记录使用,由于使用最多的是PEER的AT2格式文件,如果不指定文件扩展名的话,默认读取指定文件夹下的所有AT2格式的文件名,函数返回值为一个cell格式的变量。 函数的主要信息如下: %% Main information % Developed by Decai@hfut 2014/11/14 % read file names of the folder with the specified extension % default extension: AT2 %% Description of input output variables % input variables % direc: folder name % output variables % filenames: file names of the folder with the specified extension (format: cell array) %% Format to use % filenames=dirFolder(direc) % default: *.AT2 file names ca be recognized % or filenames=dirFolder(direc,'xls') % or filenames=dirFolder(direc,'dat') %any extension can be used %% Example % direc='D:\records\all'; % ext='txt'; % filenames = dirFolder(direc,ext); % if only recognize *.AT2 file names % direc='D:\records\all'; % filenames = dirFolder(direc); 函数附件: dirFolder.p
个人分类: 自编程序|11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Matlab读取PEER地震动记录数据库加速度数据函数
热度 1 wdecai 2014-11-14 11:47
PEER地震动记录数据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为了便于利用其中的强震记录,对几年前采用Matlab编写的读取加速度数据函数进行了改写,使用了向量化的编写规则,减少了原有的循环处理,比原来的程序简化了很多。 函数输入记录所在文件夹名和记录文件名,输出一列形式的加速度数据、时间步长和数据点数,输出的加速度数据单位为g。例如:test.AT2强震记录文件存放在文件夹d:\records下,则主程序中采用acc=peer2acc('d:\records','test.AT2')或 =peer2acc(' d:\ records','test.AT2')或 =peer2acc(' d:\ records','test.AT2'),可以得到加速度数据、时间步长和数据点数。 函数说明如下: %% Main information % Developed by Decai@hfut 2014/11/13 % read acceleration data from PEER NGA database -- output acceleration % data in one column %% Description of input output variables % input variables % direc: directory of the input file % filename: input file name % output variables % acc: accelaration history data(Unit: g) % dt: time step % N: the points of acc. history %% Format to use % acc=peer2acc(direc,filename) % or =peer2acc(direc,filename) % or =peer2acc(direc,filename) %% 输入输出变量含义 %输入变量 % direc: 强震记录所在的文件夹名 % filename: 记录文件名 % 输出变量 % acc: 加速度时程数据(单位:g) % dt: 时间步长 % N: 数据点数 函数附件: peer2acc.p
个人分类: 自编程序|11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雨人”闹剧证明了“同行评议”之重要
热度 119 VillagerL 2014-1-23 12:41
“中国雨人”是公然愚弄常识和中国的“愚人” 为了孩子们, 科学界不应沉默地容忍 清华大学 林章凛 摘要: 1) 这个 无限上纲拔高的数学天才(“中国雨人”)不过是 用 貌似高难的“高位数开高次方”速算炒作出来的,无异于 将街头摆象棋残局的包装成 国际天才级象棋大师。 节目组并声称 ,周玮将作 为中国的“最强大脑” 代表中国参加欧洲的智力大赛。这 恐怕将是2014年中国最显著的造假事件之一 。错却不在周玮。为了青少年不被误导, 科学界 不应 沉默地容忍 这种公然愚弄常识和民众的节目 。 2)对于江苏卫视,遗憾的是您们连基本的“due diligence”都没有做。因为之前周玮在央视《走近科学》节目已经被科班出身的同行专家包括研究心算/速算/脑电图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客观和系统地评估过。显然,周玮是且只是一个专注地练习了10多年速算的智障少年。虽然很励志 , 但速算之于任何人,终究都只是“数学杂技”,与超常能力无关,与天才无关。 3) 但是国人却可以从其中学到,“同行评议 (peer review)”是何等的重要。 “中国雨人”被很快揭穿,归功于 一大群懂些算术的“同行评议”(包括方同学)。这说明国家进步了。 4)据说,广电局曾肯定了这个大脑节目。 我喊广电局关注一下这个节目的大脑。 江苏卫视的科学励志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最近几天狠狠地火了一把,推出了所谓的“中国雨人”周玮 。“雨人”即“数学天才”之意,由 美国同名电影(Rain Man)所得 (由 汤姆·克鲁斯 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和4项 奥斯卡 奖。根据金·匹克(Kim Peek)真人真事改编。想看原版的请见说明1)。评委和专家们更是给了周玮“中国的霍金”“中国的爱因斯坦”等溢美之词。我刚好在出差之中,看了新闻头条,未知细节,以对电影“雨人”原型的了解,信以为真。不料,科学打假斗士方舟子提出质疑后,才明白咱们的“雨人”玩的是“高位数开高次方”游戏。“ 16 位数字开 14 次方取整数结果很简单的,记下就行。如果他能小数都开出来,或者让他开个 3 次、 4 次方也能开出来,算他有能耐”(方舟子)。开低次方、开出多位小数,却正是美国“雨人”的一个标志性本领。同时,网上还出现了很多网友的解密算法。比如,“ 16 位数开 14 次方有多难?最小数字 1000000000000000 ,结果是 11.7 ;最大数字 9999999999999999 ,结果是 13.8 。中间一共 21 个变化节点,你用十分钟记一下大概的节点。好了,你春节 可以给家人表演任意16位数开14次方了”。或者说, 这种唬人题型的“数学杂技”本质,在于 开高次方的迅速收敛性。 令我更为怪异和怀疑的是江苏卫视的回复:“大数字做低开方的难度远远超过周玮现在做的运算的,并不是要证明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去完成一件更难的事情,我们相信周玮的脑力肯定也是有界限的,他能做 16 位开 14 次方,不代表他一定能做 16 位开 3 次方。”这是何等的违背常识。原则上,真的“运算”,越高的开方,难度应该越大才是,除非是节目中这种止步于 低精度的、容易背下来的所谓的“运算” 。说白了,这次“中国雨人”的闹剧,不过是拿貌似高难的“高位数开 高次 方”游戏(恐怕速算都算不上)去包 装一个被摆弄的智障少年,然后 开出“中国雨人”的高帽去忽悠民众。 出于好奇,我仔细看了4年之前同样采访周玮的央视节目《走近科学》( http://v.ku6.com/show/FelchZlJEtLWEbpJ8SaONA...html )。我认为,这个节目是非常公正和客观的,他们邀请了科班出身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同行包括脑科学同行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其结论是: 1 )周玮的确智力低下。 2 )就是他的速算能力也其实一般,现场不少的简单加法速算题目都需要几分钟。 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雨人”节目中,为何基础的加减速算却没有。 3 )但是他的家人特别是他妈妈和姐姐显然太爱他了,太有盲区地希望他不一般了,背后人为的培训恐怕太多了(注:从江苏卫视和央视节目看,他家人的爱,的确令人动容;但是这2位伟大女性的付出,无论对周玮还是家庭,是否是南辕北辙? )。 耐人寻味的是,《走近科学》 节目有个无心的周玮练习本的镜头,显示周玮至少那时起就开始操练“高位数开高次方”的题型。我不明白这些题目对于周玮的现实意义何在。但是4年前就开始操练,现在记住一系列“高位数开高次方”有限的低精度答案实不足为奇。 “中国雨人”节目组似是而非地引用了周玮的“异常”大脑扫描结果。恰恰《走近科学》节目也做了周玮的脑电图,同样发现了异常。如周运算时用的脑区是颞叶(常人是用来管理记忆等),而不是通常的额叶。其分析认为,他从小有顽固性低血糖症,造成头脑发育不良,可能后天性地补偿性地用颞叶来运算。或者说,周的大脑扫描结果异常,更可能是他大脑发育不良的表象,而非“ 雨人” 的证据。 国人们应该感谢方同学等的科学的质疑精神。至少我感谢。 国人从中应该会学习到同行评议( peer review )是何等的重要。 据说,广电局曾肯定了这个《大脑》节目。 我想,如同很多观众和新闻读者,广电局可能是被误导的。我喊广电局关注一下这个节目的科学性。 说明1:原版的《rain man》可以在这个地址找到,非常好的一部电影( http://v.baidu.com/kan/movie/?id=25429site=pps.tvurl=http://v.pps.tv/play_32CLNW.html#from_baidu#frp=v.baidu.com/v ) 后记: (1) 其实当我发现自己被这个“中国雨人”节目愚弄之后,本来只是笑笑而已。第二天带已经放假的孩子上班。近中午时节准备带孩子出去吃饭时,抬起头看着在对面桌子认真看杂志的孩子,突然想,我该为我心爱的孩子说点话,因为我不希望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愚人笑话的世界里。而且, 这也恰好是宣传“同行评议(peer review)”的一个最好案例。这是这个博客的最初来由。 (2)如果这个“中国雨人”节目只是表演周玮的“速算”,或者以此引起大家对 智障人 的关注,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问题的。但是把一个“速算”的智障人捧为数学天才,就严重混淆了应有的价值观。 (3)博客初稿写得很匆忙,故直接地引用了大量别人的话(包括方同学的)。同时,这也是因为 我刻意地 不去具体指出任何人的责任,特别是不愿指责出题人 徐振礼教授(算是我的大同行),虽然 我并不认识他 。这 部分地是出于对大同行的尊重,但是更多是出于对徐教授供职的上海交大的尊重,那里有很多我尊重的 长辈科学家、 同仁 科学家、科研合作者 。 虽然,我很费解为何徐教授会为这种闹剧节目主持出题,并客观上以名校教授身份,烘托了周玮 是比上海交大教 授更牛、比科大数学博士更强的 “天才”。 然而,徐教授发表 了一个驳文,指责我的“due diligence”,而且摆出架势“严厉批评”我的“科学态度”。这很令我想起《天下无贼》那句话: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于是我 别无选择,跟徐教授一一道来我的“due diligence”,特别是关于他的关键角色。有兴趣的请见: 驳“中国雨人”出题人徐振礼教授- “中国雨人”是如何炒起来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1918-762118.html 作为一个名校的数学科学家, 徐教授 坦白地明知这些速算的“数学杂技”的性质,他 为何参与并主导出题这种用数学杂技炒作的“中国雨人”闹剧?为何在节目现场以名校数学权威的身份强调题目的难度、表演出对题目的束手无策?为何甘愿充当周玮爬上“中国雨人”旗杆的垫脚石? 徐教授说已经有一个不小的科研团队开 始研究周玮。我隐隐约约地担心,而且祈望这种“脑不科学”闹剧远离中国“脑科学”研究。 本文在发表之后陆续做了修改。
105386 次阅读|234 个评论
民间科学研究爱好者如何摘掉“民科”的帽子?
cooooldog 2013-1-16 13:06
从十多年前到现在,一直都能看的国内有很多民间的科学研究爱好者,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用初等数学方法一举解决了数学中一些经典的开放的难题,或者,用初等的数学方法“推翻”或者“取代”了相对论的结论。 因为自己比较外行,一直真假难辨。后来发现,这样的一个群体,是被公开藐视为“民科”的。 我于是开始寻找民科的定义,很长时间觉得,一个科学研究工作的从事者,如果全职的工作不是本专业相关的、或者从事的课题没有任何官方认可的经费的资助的,应该都可以算“民间科学家”。总体上根据这个定义,虽然有的人的结果很好、有的人的结果很差,并没有特别把结果很差但是很执着的“民间科学研究爱好者”单独区分开来的意思。——因为华罗庚被熊庆来发现的时候,也是这样;拉马努金被哈代发现之前,也是如此。 后来通过BBS讨论,再努力寻找两种“民间科学研究”的区别,即一种人做出了很好的结果、成为公认的数学家,另一种人总难以摆脱他人的异样的眼光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同行评议”,或者“ peer review”的结果。 抽象的数学或相关的数理学科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抽象程度之后,普通人实在太难评估结果的好坏对错,非得有专业人士不可。即使柯西这样的大数学家,也有错过伽罗华的理论的时候,——说不定柯西收到的类似的信件很多、加上看不懂、以为不过是执着的“民科”而随手把稿件扔了。 民间业余的科学研究爱好者如何摘掉“民科”的帽子呢? 我觉得应该走“同行评议”刊物投稿的正确路线,而不应拼命呐喊和用市场宣传的手段为自己叫屈。重视“peer review”,采取合适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结果,这才是正确的。不能指望随便什么结果,都一定要动用很多资源做一个鉴定。
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便说说9
热度 8 ChenboBlog 2012-8-24 12:12
随便说说9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自己一直想开发的一个软件。。。 不多说,先上个图秀秀吧。。 NGA Strong Ground Motion Search Engine(Basic Edition)V1.0 该搜索引擎完全用matlab底层代码开发,加入了很多实用功能;底层数据库是PEER提供的,界面设计方案也参考了PEER的现有搜索引擎,在此向PEER表示感谢。。 说点感受吧。。。对于Matlab GUI,通过实践觉得还是底层代码要实用可靠很多。因为变量传递是GUI Guider中遇到的一个不可跨越的坎,而底层代码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只要定义,随便用,没有很复杂的形式。。。但有个缺点就是界面设计确实没有Guider方便。每一个控件都需要细致的设定参数,很烦。。。 这次开发的是一个Basic Edition,过段时间在推出一个高级版本的,实现按照反应谱搜索地震动,也将会增加一些其他的功能。。。期待ing 最近经常有同学咨询记录下载问题,提到PEER NGA官网数据库容易奔溃,下不到数据,征求我的帮助,我均一一回复了。其他同学,如果也遇到这些问题,请将搜索条件发送我邮箱,我将尽可能提供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相关基础研究可参考: 陈波. 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中地震动记录的选择和调整方法研究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 陈波,徐超,温增平 . 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 . 工程力学 .2015. 32(6):1-10
74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强震数据库
ChenboBlog 2012-4-18 17:07
Strong Motion DataBase Earthquake strong motion records/time histories are useful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here dynamic analysis is consider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specifications in recent seismic codes and regulations, engineers need strong motion records more frequently. This guide: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obtaining copies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assists in locating selected data about an earthquake including date, location, time, site characteristics Obtaining Strong Motion Records: Accelerograms are available from the organizations, systems, and sites listed below. In some cases, records can be obtained directly via online systems, as well as in a variety of formats, including CD-ROM or hard copy. United States Sources International Sources United States Sources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California Geological Survey (CGS) –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http://www.consrv.ca.gov/ Consortium of Organizations for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Systems (COSMOS)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PE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ttp://db.cosmos-eq.org/ 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Strong Motion Database System http://www.ldeo.columbia.edu/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NGDC) Earthquake Strong Motion Database http://www.ngdc.noaa.gov/seg/ Significant Earthquake Database http://www.ngdc.noaa.gov/nndc/ The Guerrero Accelerograph Network University of Nevada http://www.seismo.unr.edu/ PEER Strong Motion Database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PE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ttp://peer.berkeley.edu/smcat/ Southern California Earthquake Center (SCEC)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ttp://www.data.scec.org/ Strong Motion Group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ttp://www.usc.edu/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National Strong Motion Program (NSMP) http://nsmp.wr.usgs.gov/ Top International Sources Europe European Strong Motion Database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ttp://www.isesd.hi.is/ Italy Dipartimento di Scienze della Terra – Friuli Strong Motion Network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Trieste http://www.dst.units.it/ Japan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Disaster Prevention Laboratory – Kyoshin Net (K-Net)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www.k-net.bosai.go.jp Mexico Instituto de Ingeniería de la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IIUNAM) http://www.iingen.unam.mx/ New Zealand Geological and Nuclear Sciences (GNS) http://www.gns.cri.nz/ Switzerland Swiss National Strong Motion Network – Swiss Seismological Service http://seispc2.ethz.ch/ 转引: http://mceer.buffalo.edu/infoservice/reference_services/strongMotionGuide.asp#1
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BBRC算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吗?!
热度 9 wsyokemos 2011-4-21 06:53
BBRC算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吗?!
这个应该是有争议的话题,先开门见山,我的观点是 BBRC 算不上同行评审期刊,至少算不上真正的同行评审期刊,我的理由暂且按下不表,先科普一下 BBRC ,毕竟很多不搞生物相关的网友并不知道这个期刊。 BBRC 的全称为: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尽管该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不算高,多年一直在 2-3 分之间,但是其在生物医学界的知名度可不算小,我想大概原因如下: 1)BBRC 的历史相对悠久,已有50余年的历史(当然这和百年老店 Nature, Science, JBC 等老牌期刊的相比,年轻多了),创刊于 1959 年(是年,全国人民都在忍饥挨饿啊); 2) 发表文章数相对较大,近 3000 篇/年 , 这个数字和年发文量高达近万篇的 JBC 与近 2 万篇的 PLoS One 自然是没法比,但是这个数字已经很可观了,作为对比,我国影响因子高居亚洲第一的 Cell Research ( 参见 我的另一博文 ) , 2010 年全年的发文量仅仅只有区区 173 篇。正是由于其发文量大,所以尽管 IF 并不算高,但是其总引用次数在 SCI 收录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内期刊仍排名第5。 BBRC 这一点有点像演技并不特别出色的二流 / 三流演员,一年客串(或者就是跑个龙套) N 多电视剧,和观众混个脸熟; 3 )更重要的是: BBRC 尽管从名字来看,似乎仅仅发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方面的论文,事实上, BBRC 上面的文章,几乎涵盖所有能与生物沾点边的领域,从植物到动物,从生理到药理,无所不包,所以 BBRC 也就能与几乎所有搞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 “ 混个脸熟 ” 。 科学网博主牛登科老师曾发表题为 “ 编委会自己审稿,算不算 peer review ” 的博文 , 这个问题如果是肯定的答案,我认为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编委会的学术同行需时真正的同行;2) 是 “ 审稿 ” 。第一个条件,没有多大的争议,我这里为何强调是 “ 审稿 ” 呢,这是因为 BBRC 的编委会的学术编辑并非是通常意义的 “ 审稿 ” 。一般而言,通常的同行评审都会对所评审的文章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指出文章的错误和问题,或要求补充实验以更好的佐证作者的结论,然后提出是否接受的推荐意见,而最终决定文章是否接受,由主编 / 副主编等(或其他头衔)拍板。但是 BBRC 编委会的 “ 审稿 ” ,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审稿,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接受稿件而言,都是直接接受,没有任何修改意见,这一点不是我在忽悠,至少有如下证据: 1 ) BBRC 官方网站明确指出 “ 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 ,也就是说要求修改的稿件非常少,这似乎显得牛登科老师的运气有点不佳,因为他发表的 5 篇 BBRC 文章居然有 2 篇送了外审,比例之高,在 BBRC 是惊人的; 2 )网友们的经历 / 经验,几个月前,丁香园论文与投稿交流版曾经就 BBRC 进行过讨论,有为数众多的网友参与,我没有看到任何网友提及其 BBRC 投稿要求修改(修改语言再投的除外); 3 )我自己的经验,好几年前,我的一篇 BBRC 投稿也是直接接受。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 BBRC 编委会的 “ 审稿 ”, 只是做个决定,如果用英语说,应该是“ Editorial decision”, 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稿,因此我认为 BBRC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同行评审期刊(当然我深知 BBRC 和不少网友认为它是)。 本文无意贬低 BBRC ,我自己也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恶心它,不就是恶心自己吗 ?! 我只是想根据事实,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欢迎您的高见。事实上,像BBRC这样的普通期刊,也有一些很出色的论文,该刊50余年来,已经发表了7万5千余篇论文,其中,截至2011年4月20日,已经有25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千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与2004年由于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而获诺贝尔化学奖Aaron Ciechanover也曾在BBRC发表过一重要论文,标题为:“A Heat-stable Polypeptide Component of an ATP-dependent Proteolytic System from Reticulocytes”,发表于1978年,该文被视为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的里程碑论文,Aaron Ciechanover能获诺贝尔奖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BBRC上这篇开创性论文。 (王守业写于 2011 年 4 月 20 日,引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35542 )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479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也谈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兼议PLoS One与BBRC
热度 6 wsyokemos 2011-4-20 02:05
也谈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兼议PLoS One与BBRC
昨天我整了篇题为 “ JBC vs PLoS ONE: 鹿死谁手 ? ”的博文,引起了不少网友,尤其是 牛登科先生的关注和热议, 登科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 编委会自己审稿,算不算peer review ”,由于我对登科先生的博文的不少观点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也专门写此博文以商榷,也非常欢迎感兴趣的网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登科先生(称其牛先生似乎确有歧义 )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Plos one和BBRC的审稿规则是一样的。都是主编、编委自己决定一部分自己熟悉的稿件,可以直接接受,不熟悉的再外审“。对于是否真的“Plos one和BBRC的审稿规则是一样的”,让我们先用事实说话。 根据PLoS One官方网站关于“ Editorial and Peer-Review Process ”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正如登科先生提到的,95.8%的接受稿件经过了外审(原文为: Currently, of the articles that are ultimately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95.8% were sent for review by external experts.)那么剩下的4.2%是怎么回事呢,这部份没有经过外审就接受的稿件是:“Around 4.2%* of articles are peer reviewed by the Academic Editors themselves (often in consultation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博主注:这个Editorial Board有上千人的规模) when they are sufficiently expert in the fiel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aper meets the PLoS ONE criteria .”也就是说,PLoS One有极少数稿件(5%的接受稿件),由熟悉稿件内容的小同行—学术编辑来亲自审稿并常常征询Editorial Board其他同行的意见,这种情况和其他一般国际期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别的期刊也会有少量稿件由于正好是主编/副主编或学术编辑熟悉该研究领域,就直接自己审稿并拍板决定是否接受。这也符合国际期刊的惯例。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际期刊都是只邀请两位审稿人审稿(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有多达8位 reviewer 的期刊),而 PLoS One ,则 “On average, ALL accepted articles have been reviewed by 2.9* experts (one Academic Editor and 1.9* external Peer Reviewers).” ,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所有的接受稿件要被3位专家(一位学术编辑 +2 位外部审稿人)审稿,比一般期刊还要严格!。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BBRC是如何审稿的,根据BBRC 官方网站关于” Peer Review Policy ”的介绍,原文为:“BBRC is a rapid communications journal. As such, the decision to publish an article rests entirely with the handling Editor. Manuscripts are assigned to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based on expertise. This Editor may accept the manuscript as it is, send it to a colleague for review, or reject it. 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 Should the Editor request revisions, the manuscript will be treated as a new submission.” 简单的说,绝大多数稿件,直接就由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来直接审稿并拍板决定是否接受,尽管文中说也许会送外审,但是通过丁香园众多网友的投稿经验来看,送外审的几率非常之低,就算送外审的比例很高,不管哪种情况,关键是:1)“This Editor may accept the manuscript as it is";2)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也就是说:无需任何修改,直接接受发表。所以文章的质量难以保证,因为几乎任何投稿论文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和毛病,同行评审则可将(至少是可能的)问题和毛病最大程度上减少(当然不大可能完全解决掉)。 我们知道,国际期刊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模式已经创立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发展至今,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其存废之争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为何现在全球绝大多数期刊都还采用这一方式?就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更好的系统还取代它。 综上所述,事实说明: PLoS One和BBRC的审稿规则是截然不同的 。 另外,登科先生还在其博文中提到:“ BBRC和PLoS ONE的内部审稿模式,是将来很多中低档期刊的发展方向。”。据我了解,BBRC是国际期刊中唯一采用(几乎是完全采用)这种内部审稿模式的(如有网友知道别的期刊,请指出,让我也长长见识),别的期刊都不这么玩,所以, 我不认为内部审稿模式是“将来很多中低档期刊的发展方向” 。 另外 PLoS One 和 BBRC 这两种期刊还是都是自己显著特点的,对于 PLoS One 而言,就是正如 其网站上所言 : “Publish all papers that are judged to be technically sound. Judg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ny particular paper are then made after publication by the readership (who are the most qualified to determine what is of interest to them).” 。也就是说正如牛先生所指出的, PLoS One 不管你文章的重要性,只要你能技术上自圆其说即可,文章的重要性交给发表后的读者来评判。这种评判稿件的标准和原则在全球科技期刊中开了先河(不知现在有无第二家?!)。 PLoS One 这一准则也使得该刊发表了一些一般期刊不愿发表或不屑发表的有些另类的文章,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我国学者去年首次获得搞笑诺贝尔( Ig Nobel Prize )的论文即发表在 PLoS One 上,标题为: “Fellatio by Fruit Bats Prolongs Copulation Time” (果蝠 口/交 延长交配时间) “ (详见我的丁香园博文: 特大号外: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终获诺贝尔奖!! ) 而 BBRC 的显著特点就一个字: “ 快 ” ,到底能有多快呢,其网站上说 “Authors of manuscripts can expect an accept or reject decision normally within 2 weeks of receipt.” 即:一般稿件,投稿后 2 个周内决定是否接受,当然也有更长时间的,最短的:丁香园上有网友报料其投稿从投到接受,只用了几个小时, BBRC 被视为是全球 SCI 期刊中决定投稿是否接受最快的期刊。当然,由于 BBRC 处理稿件速度快,接受后又不用修改,所以对语言要求很高(接受后就没有机会改了),语言不过关,就会直接退回,修改后如果再投,就算新的投稿了。由于 BBRC 快字当头,确实是急等论文毕业的研究生和急需论文晋升的科研人员的福音,由于其影响因子不算高( 2-3 分),对文章的质量要求不太高(要求最多4个图,创新性要求也不高,当然高了的稿件也不会投 BBRC ) , 所以也可视为广大搞生命科学的研究生们练手园地。 另外感谢科学网编辑将我和牛先生的博文一并推荐到博客首页,我很欣赏编辑鼓励将两种不同观点的博文进行讨论的方式,这种 “ 百家争鸣 ” 的风格才更能体现 “ 科学 ” 网的科学性,但愿以后科学网能更少一些既不科学也不和谐的博文(比如今天博主 A 对博主 B 公开宣称绝交啦,明天博主 B 对博主 A 也如法炮制)。 最后,和牛登科先生开个玩笑:我的 “ 守业 ” 之名字和 “ 登科 ” 一比,顿然显得胸无大志,小家子气! (文首图片来自网络,特向作者表示谢意。 王守业写于 2011 年 4 月 19 日,引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5130 )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1677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同行评审(Peer review)国际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69 - 2011年
xupeiyang 2011-2-23 11:32
同行评审(Peer review,在某些学术领域亦称审查(refereeing))为一种审查程序,即使一位作者的学术著作或计划让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来加以评审。在出版单位主要以同行评审的方法来选择与筛选所投送的稿件录取与否,再而资金提供的单位,也是以同行评审的方式来决定研究奖助金是否授予。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2?WEB0l3zit4prco6mIeI1I00h001000j10040001rl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Peer Review 8,449 ‍ Humans 7,712 ‍ Peer Review, Research 3,873 ‍ United States 3,374 ‍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1,878 ‍ Patients 1,602 ‍ Peer Review, Health Care 1,155 ‍ Physicians 1,121 ‍ Hospitals 1,098 ‍ Hospitalization 1,039 ‍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1,018 ‍ Quality of Health Care 891 ‍ Quality Assurance, Health Care 889 ‍ Research 886 ‍ Data Collection 831 ‍ Research Design 816 ‍ Biomedical Research 810 ‍ Medicine 777 ‍ Research Support as Topic 756 ‍ Science 750 1 2 3 ... 342 信息分析报告 Peer review.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Blind Peer-Review: “盲审”or “瞎审”?
wangyk 2008-5-12 17:48
Blind Peer-Review: 盲审 or 瞎审? 我曾经在某大学进行有关科技论文写作的交流讲座时,一位学生模样的后生向我发问,什么是 Blind peer-review ?我调侃答曰 :审的好的叫盲审,审的差的叫瞎审!虽为调侃, 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中国目前同行评审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大多数同行专家都能通过盲审尽到学术把关的职责 。笔者借此机会向那些恪尽职守默默为学术把关的匿名评审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客观中肯,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科学态度 。盲审制有助于排除干扰, 客观、公正、理性地衡量和评判学术成果 。因此,为了减少现实社会中各种人情与关系对论文评审的干扰,使学术评价更趋客观、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国内外广泛采用同行盲审制度。盲审又包括单盲审( Single-Blind Peer Review, SBPR )和双盲审( Double-Blind Peer Review, DBPR )。 双盲审是审者与作者之间互相都不知道彼此身份的匿名评审。 在双盲审的过程中,中间组织者的规范和保密工作很重要。 单盲审一般是审者知道作者的身份,而作者不知道审者是谁 。单盲审因为易受性别歧视和裙带关系的影响,其伦理基础受到批判。通常认为单盲审方法对新见解持有偏见,特别是对女性作者、年轻科学家、改换专业者以及来自非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或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存有偏见,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单盲审受到批判和质疑,使用也不很广泛。专家提出从评审程序消除偏见的策略之一就是采用双盲审。 双盲审虽然在程序上也存在问题,还有许多能够和应该改进的空间,但能够支持建立一个让所有科学家更公平竞争的赛场。 事实证明双盲审是目前相对最有效的机制,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在国际科学圈内维持信任至关重要,不仅仅对于科学未来的发展,而且继续着与文明的对话。双盲审是一种较好的制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合理公平的过程,还因为它产生了象征性力量,将长期平息恐惧与挫折,从而在全球科学资助与出版领域创造一种更好的感觉:公正与平等 。这样反过来帮助使研究更易于被后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双盲审本是一种很好的匿名评审制度,可以更好的对文章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但是有些评审专家的马虎大意、应付差事、不负责任和不作为,使得盲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蜕变成了瞎审。 瞎审主要有以下表现,但不仅限于此: 1 )导师不审,让其研究生审,比较认真的导师,将研究生的评审意见看一次然后再签名发回编辑部,有的干脆懒得看,签名也由研究生代劳。 2 )有的评审者简单看看,随便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意见。 3 )有的根本就没看或没看懂文章内容就草率的填几句意见发回。 4 )还有的看所审阅的文章与自己的研究具有竞争性,就胡乱找几条理由给毙掉。 5 )有的喜欢给文章评优,但又提不出有何创新,不知优在哪里。 6 )还有的只是简单打钩填完审稿意见表,而不写任何意见。 7 )有的评阅人喜欢唱赞歌,什么破烂文章都一阵海夸,最后的结论都是修改后发表,但又没提任何修改意见和建议,不知道如何修改。 8 )还有的同行评阅人审稿时不但与作者沟通交流,审完稿后还越俎代庖直接把意见发给作者修改去了。 9 )有的专家收到文章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懂与不懂都随便审稿,评语跟着感觉走。 10 )还有的专家收到稿件不审也不告知不审,束之高阁,盲审如石沉大海,一片盲然。 11 )还有的专家避重就轻,该评审把关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审,转而去评议一些编辑规范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12 )还有的专家因担心得罪作者,违心的以次评好,有良知者随后再给编辑部打电话表白一通。 13 )有的审稿专家填写两份评审意见,一份给编辑部,一份给作者,并要求编辑部保证审稿人身份对作者保密。 14 )有的专家评审意见前后矛盾,前面评语认为有实用价值,后面打钩实用性差;前面说有新见解,后面又说重复他人工作,无新意。凡此种种,违背盲审的本意,皆为瞎审。 因为同行专家在盲审过程中的不作为,给编辑部增加了困难。有的编辑部唯专家是从,完全按照专家的意见决定稿件取舍;有的编辑部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对稿件的判断,综合分析,对稿件做出取舍或提出修改意见。还有的编辑部干脆取消同行评审,抑或有同行专家评审仅作摆设也不参考其意见,稿件录用与否完全由编辑裁定。 本来应让专家做专家的事,却因为专家的不作为,非专家越俎代庖做起了专家的事,结果不言自明。 关于稿件的终审,一般由主编把关,而在中国,主编大都挂名不做具体审稿工作。终审工作一般都由副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及主编委托的人负责。众所周知, 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所能审阅的稿件范围不同,但很少有人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文章都能审。 特别对那些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稿件,是把不了关的。但有些掌握终审权的人,什么文章都敢审,完全凭自己的判断决定稿件的取舍,有时提出的意见比较外行,但作者为了发文章,不敢较真,如此这般更助长了那些外行审内行的人的自信。如此瞎审的危害比同行专家的瞎审更大。 垃圾文章的泛滥,同行专家的瞎审有责,但负责终审的主编们更是难辞其咎。 在每年的各类项目评审中,也有不少瞎审现象发生。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何引入监督机制,减少和杜绝瞎审值得研究和探讨。 论文 盲审 制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能促使作者重视论文的撰写,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论文 盲审 制度并非保证质量的 灵丹妙药 ,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不可高估,如前文所述专家与主编瞎审的种种表现就起不到评审把关的作用。论文 盲审 制度依然需要监督机制相配套,或者说,由于 盲审 制下的弄虚作假更具有隐蔽性,监督反而需要加强而不能削弱 。同样,主编对稿件的终审也需要引入监督机制。 克服论文评审有失公允的另一策略就是采用开放评审 (Open Peer-Review) 。关于开放评审及其是否适于目前中国的学术生态将在另文论述。也欢迎博友就此发表意见。 本篇博文思考题 1 如何监督同行评审? 2 如何完善匿名评审? 参考文献 刘成友 . 人民时评:论文盲审的意义所在 .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7/20030524/999425.html . Mainguy G, Motamedi M R, Mietchen D (2005). Peer review : The newcomers' perspective. PLoS Biology, 3(9): e326.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artid=1201308 . 晏 扬 . 论文 盲审 的作用不可高估 .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3-10/20/content_1132124.htm . 阿 宽 随笔 2008 , 5 , 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正修改此文,震后1小时发)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31113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