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脉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脉搏,谁为之主沉浮?
Drhuanghui 2019-4-9 09:37
切脉一直是医师与患者身体内部沟通的重要方式,中医与西医所检验的脉搏都是 “相同的”手腕部位。按照西医的说法,脉搏是“一种心脏与动脉所特有的自发运动”,是基于肉眼可以看见的动脉运动而加以感受的脉搏跳动,其形式为舒张与收缩。所以,西医脉搏测量只是为了了解心脏与动脉的情况。而中医切脉的理论并非来自解剖学根基,在几乎所有的中医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所切的脉是经脉,而不像西医解剖学所能看到的动脉。因为经脉并非以心脏为起点或终点,它们起始于手指或脚趾,穿行于颈、肩、躯干、腿部和手臂之间,交叉于内部脏腑,并由一系列穴位串联起来。明明手腕部位的脉膊来自与心脏连接的动脉,而古代中医的先贤们为什么并不在乎这样一种关系? 1、切脉感知什么? 早在十七世纪,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将中医书籍翻译后传到了西方。从那时起,西方人就开始批评中医所描述的脉象既荒谬又难懂。但那时西方人并不敢小觑中国医学,因为他们发现不少中医人士通过切脉来治病的水平很高明。正如传教士的报告结论这样写道: “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诧异于当地中医师的惊人能力,尤其是他们对脉搏的敏锐触感。其诊断之精确几近不可思议。” 《神圣的柳叶刀》也记载了贝克从传教士的报告中得出的结论:“高度的脉搏测量技术,非精通其术者无法想象”。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也描述:“所有旅游者的记载皆显示这个国度的医生具有神奇的脉搏测量技术。”一位西医权威人士虽然嘲讽中医脉学,但他仍说:“我们本应完全扬弃该学说,然而极具公信力的目击报告却指称,中国人能够籍由脉搏之术非常成功地诊断并治疗某些极为难缠的疾病。” 脉搏反映身体的状况这种自然现象一直存在,中医透过切脉来探知身体的状况,过去西医也同样需要诊脉来了解身体的状况,两者所检验的都是 “相同的”部位,可中医的脉象为何既不科学又荒谬难懂?既然“不科学又荒谬”, 中国人又为何能够籍由脉搏之术非常成功地诊断并据此治疗极为难缠的疾病? 一个定义了概念、带着结论、只在乎自己想法的人,他会按照已经有了的认知方法和结论,不断地用自己的想法来诠释世间的事物,以至于永远都会错过世间事物的奥秘。西方人因为事先从解剖生理确定并得出了动脉由心脏发出,表现为收缩与舒张活动节律的结论,所以,建立起来的脉搏大小、快慢、强度、节奏、秩序与混乱、规律与不规律等标准都摆脱不了心脏的自主运动以及收缩与舒张概念的影响。你只要把手指放在手腕上,脑海里便会自然浮现搏动中的动脉。如果不能从这样的概念中跳出来,你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还能感觉到任何其他的运动,更不可能想象那些活动其实并非心脏和动脉的自主运动。 其实中国医学的脉象理论让西方人感到既荒谬又难懂并不奇怪,因为即便是中医人士,真正能领悟清楚切脉原理的 人 也少之又少,尤其是现在的中医人士,我还没有见过能把脉象道理说清楚的文章。早在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首的刘完素在其所著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书中就这样说过: “尝试原之脉者何也?非气非血,动而不息,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自《素问》而下,迄至于今,经所不载,无传记而莫闻其名焉。然而玄机奥妙,圣意幽微,虽英俊明哲之士,非轻易可得而悟也。”这就是说,脉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呢?它既不是气,也不是血,可是经它这么贯通搏动、川流不息,运行在它里面的就有了营养功能,运行在它外面的就有了充卫功能。由于经典书籍并没有详细、具体描述“脉”的本源,所以,极少有人能真正领悟到它那深奥奇妙的玄机和圣人立象以显微而阐幽的意图。 2、脉搏真是心脏与动脉特有的自发运动吗? 没有任何概念,没有任何先见,没有任何偏见,你心灵的镜子才是干净的、没有灰尘的,只有这样没有灰尘的镜子才能反映内在的真情。脉搏真的只是 “一种心脏与动脉所特有的自发运动”吗?脉搏反映的只是心脏搏动 、 血液冲击血管产生的跳动吗?脉搏诊断只是感知心脏与动脉特有的舒张与收缩吗?心脏与动脉特有的舒张与收缩又是从何而来? 因为有了解剖学知识,有了血管这种确定性的、已然性的概念,有了直观知识的理论或者逻辑的关系横亘在你与真实之间,所以,当你认为自己知道时,你就已经在你和真实之间制造了障碍。于是,你会有自己的诠释,你所听到的、看到的便会制造出另一番意义。就像雄飞蛾感应雌飞蛾释放的发情气味信息,我们无法直接从视觉上找到它们之间的物理连接,更不可能从解剖学上发现直接的连接,因为只有发信源和受信源相通,才能被接受和理解,也即 “感而遂通”。 “每当我想起那件事情,我就感到害怕,睡不着觉。”一个思想活动是如何跟一个生理行为相联系的?“每到秋冬季节,我的咳喘就会发作。”一个季节变化又是如何跟一个生理反应相联系的?我们该怎样来确定那个思想活动、那个季节变化与个体生理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呢? 通过肉眼所能看到的解剖知识不同于我们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经验的了解,这两者间的巨大差异给我们带来了认识论问题。生理解剖很直接,一看就清楚,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知道一个思想活动、一个季节变化是如何跟一个生理行为相联系的,解剖学的方法在这方面几乎不起作用,我们只能间接地了解并加以推测。 江河的水流淌着,你能想象那是河堤自主活动的结果吗?或者来自它的源头湖泊的搏动?海水潮汐一浪接着一浪,你能想象那是海底自主活动的结果吗? 生命并不是事先就有一个动力泵和一套血管设施铺设在身体内部的,而各个组织器官接受血液也不是象管子那样需要的时候就用一点,不需要的时候便不用。你把心脏看成一个动力泵,而血液的流动要靠心脏这个动力泵,这就把生命当成一部机器了。 中国医学将人体的经脉比作河川,血脉流行一动一静,自然有节奏,就如江河那样一浪接一浪。江河之所以能一浪接一浪地流淌籍由潮汐往来,而血脉一动一静流行则籍由呼吸气的出入。也就是说血液的流动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心脏这样的动力泵,而是籍由呼吸气的出入那样受潮汐往来的影响。 潮汐现象属于天体力学研究的内容,潮汐起落与日月相位感应变化相关,是日月的极性引力相感应的现象。现代科学认为,潮汐是由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地球绕日运行的惯性力效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朔日和望日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阴潮与太阳潮彼此重迭相加,以致潮特别大。在上下弦时,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距九十度,太阴潮被太阳潮抵消一部分,所以潮特别小。 天地阴阳极性感应的磁场势能形成了 “潮汐往来”,江河因之流行泛扬,一浪接一浪;万物因“负阴而抱阳”的磁场感应势能——“冲气”形成呼吸出入,显现出感应磁场电流脉冲,血脉因之一动一静流行泛扬,而不是心脏的自主活动。 3、血脉和血管的概念 脉和管的概念显然不同, “管”是固定的、器械的、没有生命力的、与自然和身体割裂的;而“脉”象征树枝状或水流分支,它是有生命的、贯通运作的、与周围互动的、处于发生和代谢状态的。与脉络相比,管是一个纯形式化的概念,是具体的,有它自己确定的标准,管就是管本身,它并不能代表和解释生命感应世界的运作规律和与世界的关联关系;而脉则主要是一个感应、贯通、关联、气流、波动、气力、频率、音乐互动的抽象概念,它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但它却代表了生命的脉动特征,揭示了生命与世界的感应贯通规律。 种子未感受阳光、雨露、土壤、空气时,它的内心寂而未通,它还是一颗种子。方春一来,种子欲生而动,万般生意尽然凝通于种子的内心之中。生命体里面没有某种动力装置模式,也没有某种现成的安排一切的组织者,生命是作为生长物自行创造出来的,是那种从自身而来、向着自身行进的它自身不在场化的在场化。作为这样一种在场化,它始终是一种返回自身的行进,而这种行进又只不过是某种涌现的通道。正是因为这种 “自我”的不在场化的在场化,这种涌现的通道,生命体才得以收敛凝聚生机勃勃的阳光、雨露、土壤、空气,得以蕴含绽根发芽、抽生花序的“生意”,得以身心交涉并推扩为一个形色有序的融贯于春夏秋冬的连续体。这种“自我”不在场化的在场化,这种涌现的通道就是阴阳极性交感之道,就是感应贯通的脉道。 你只看到心脏和血管在收缩与舒张,却忘却了生命融入天地变化、季节更替的整体世界才得以敞开自身,生命的普遍本质才能够在通向普遍之观的过程中被发现、理解和认识。生命不是一个封闭世界,而是开放系统。一粒种子,宇(空)宙(时)要让它变成绿色的、有枝叶的、开花结果的,它在季节的变化过程中也 “要”变成绿色的、有枝叶的、开花结果的,而不是它“会”变成绿色的、有枝叶的、开花结果的。感应贯通的脉道涌现于敞开域中,“物形之,器成之”,自然生长,自行展开出物和事的“世界”。脉之道的行进,展开自身又返回自身,它贯通涌现的通道就如同大地自然生长、涌现而出的无数嫩芽、花蕾、枝叶,各个都是感而遂通。 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够新陈代谢,将血脉理解为血管是不完整的。管道里面的水是水,流在外面还是水,流动不流动也都是水。而血脉则不同,流动在脉里面的是血,流在外面或者不流动就不成为 “血”的生命意义。血气不断地循环流转、代谢更新,血脉也同样处在不断地代谢更新状态。如果我们把血流情况仅仅视作受限于心脏与动脉舒张与收缩运动的一套管道系统,那便将生命看成了机械原理,而忽视了生命感应世界的贯通活力。 4、脉冲来自血液而非血管 人是视觉性动物,总是相信眼见为实,所以,我们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眼见为实的直观知识。然而,通过眼睛我们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象,而用心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观察是用肉眼,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则是用心,透视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洞悉一个思想活动、一个季节变化是如何跟一个生理行为相联系的能力,并不是为了直接获取他人的解剖生理构造,直接观察只是停留在表象 ; 同样,直接知识也并非那么重要。当然,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缺乏生理解剖的直观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生理解剖知识有多么困难,而是直观的生理解剖知识对于解决疾病问题并不会带来多大意义。 将生物节律看成是人体内部起搏器引导的,心脏被看成是血液循环的起搏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SCN)被看成是昼夜节律的起搏器,肺被看成是呼吸的起搏器,这是典型的机械论观点。生物节律不只是兴奋与收缩、间歇与运动的节奏,更主要的 , 它是一种感应贯通的脉冲运作,它带来的是生命创造的过程。呼吸并非是气在进进出出,它不是你的活动,而是生命本身的感应脉冲运作,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如果它停止了,它就停止了,你无法让它再发生。生物节律同样不是你的活动,兴奋与抑制是阴阳极性感应的基本特征,兴奋与抑制的过程相互转化、相互制约,表现为 “正”与“负”的相互激荡的极性感与应。 感应天地阴阳极性磁场势能的是江河水而不是河堤,血液循环也是如此。感应气的一呼一吸、一动一静的阴阳极性贯通势能的是血液而不是动脉血管,生命流体的离子液体具有强偶极相互作用,血液的波动来自感应势能,而不是心脏肌肉的自主运动。没有气压,就不可能有生物的生长,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形态。惟有感应的磁场贯通势能才能驱动种子长出枝干、叶子、花蕾、果实,而不可能出自根茎的自主运动。所以,脉搏只能反映 “心脏与动脉所特有的自发运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切脉感知的并非心脏与动脉特有的舒张与收缩,而是通过感受血脉的“流行泛扬、动静自由节度”的节奏形式,来了解生命感应气候消息和反映全身阴阳极性感应势能带来的循环生机。 由于解剖生理经常被静态的东西所限制,所以,研究中国医学必须要让生命退回到原来生动活泼的根源上去。从这个角度看,脉络贯通作为生命与世界互动的自适应连贯系统,并不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的静物状态,相反,它是动态的交感贯通过程。也就是说,从静态的方面看,脉络表现为生命自适应的内在特征;但在生成意义上,脉络贯通开显出来的却是动态的过程。
个人分类: 中国医学|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树木有缓慢“脉搏”
jiaqiangzheng 2018-4-25 11:41
研究称树木有缓慢“脉搏” 枝干夜间上下移动 《参考消息》2018-04-24(7) 英媒称,树木看上去很安静,但它们实际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活跃,许多树木在夜里会上下移动它们的枝干。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4月22日报道,研究发现,树木积极地分阶段向上运送水分,与此同时,树木还有一种极其缓慢的“脉搏”。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安德拉斯·兹林斯基说:“我们发现大多数树木的形态呈现一种有节律的变化,整株植物同步进行,其周期短于白天/黑夜的节律,这表明水压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在2017年10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兹林斯基和同事安德斯·巴弗德采用了一种通常用于监测高层建筑的激光扫描方式对树木进行监测。他们分别对22种树木在无风和黑暗的条件下进行了一个晚上的监测,查看这些树木树冠的形态会否发生改变,结果有7种树木的枝干向上或向下移动了1厘米,这种波动在木兰科植物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平均达到1.5厘米,周期为3至4个小时。 报道称,现在,这两位科学家对于这种节律的意义有了一种新观点。他们认为,这可能表明树木拥有“心跳”,而且在积极地、有节律地(这一过程持续数小时)从根部向上运送水分。此前,人们认为树木不会进行这种活动,而只是被动地通过叶片的水分蒸发将水分“吸”上去。 兹林斯基说:“在经典的植物生理学中,大部分输送过程被解释为波动可以忽略不计的稳定输送,特别是在整株植物的水平上。目前的模式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解释小于24小时的周期波动。” 兹林斯基说,分阶段向上运送水分可能能够节约能量。他说:“如果只是在各部分之间运送水分,那么在运送过程中只需要克服各部分之间的流体静压,而不是来自树木整个高度的压力。” 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树木向上运送水分的原理,兹林斯基和巴弗德认为,树干可能会温和地对水分进行挤压,使其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行。 他们说,这一观点得到了此前其他团队的研究支持,此前的研究发现,树干在夜间有时候会收缩0.05毫米。 巴弗德说:“我们认为存在一种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压送机制。”也许是木质部中的活细胞可以改变体积,从而产生一种挤压动作。 他们还认为,那些被称为水孔蛋白的细胞膜中运送水分的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扮演了关键角色,人们已知水孔蛋白能够带来水流的迅速变化。 2016年,兹林斯基及其同事们表明,桦树会在夜里“睡觉”,它们的树枝会休息,下垂多达10厘米。这种运动呈现“昼夜节奏”,意味着它们反映出一种白天/夜晚的循环:到了早上,树枝又恢复到它们通常的位置。但新发现的运动节律时间更短,它们不可能是一种昼夜节奏。
个人分类: 揽胜|1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吸脉搏温度计,披星戴月抢时机。
热度 1 uvard 2014-12-4 23:12
出诊 急诊随车数百里, 安神定气面难疾; 呼吸脉搏温度计, 披星戴月抢时机。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人脉
热度 3 fdc1947 2013-1-14 08:11
我什么时候认识这个脉字的,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反正在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身上有脉搏,一摸手腕上就能够摸到脉搏的跳动。邻居中有医生,看见医生把脉,指头往病人脉搏上一搭,据说就知道病人的病情。后来,知道那就是血管,里头流的是血,血管又分动脉和静脉。从地理书上知道有山脉,年龄稍大,才知道,那是因为山的走向如人的血脉,其余带脉的词如叶脉、翅脉、矿脉、一脉相承、来龙去脉等等,都是这些“脉”的形状与血脉相似。 退休以后,看电视节目的时间比以前增加了,在许多节目中,经常听到“人脉”这个词。商人们说要有人脉,买卖才能够做的好。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们也说在学校里实习,积聚人脉。据他们说,学会积聚人脉比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听到这里,我实在有点恐慌,因为对我来说,人脉是一个新词,过去没有听说过。在学校教书几十年,连这样重要的东西都不知道,真是一辈子误人子弟。赶紧补补课吧,一查字典,家里的《现代汉语词典》不知是不是版本太老,并没有收这个词,觉得似乎这是个新东西。好得现在有网可查,“互动百科”说: 人脉,来自 日语 的外来语。日语把 中文 里中的“关系”( connection )形象地翻译为 人脉 。人脉只是说明你认识对方,对方也认识你,只算是认识,人脉永远比关系低级,关系才是人脉的升华。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 12.5% 来自知识, 87.5% 来自关系。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 what you know ),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whom you know )。”卡耐基训练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善于使用人脉、经营人脉的群体( man keep )。 man keep 译为“人脉经营”,我们称之为“脉客”。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善于人脉经营的脉客。 “百度百科”则说: 人脉则是人的社会生命支持系统。…人脉如同树脉 一棵小树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必须要有粗壮厚实的根脉供给大地的营养,必须要有充足丰富的枝脉和纤细纵横的叶脉供给自然的空气、阳光和雨露。 … 人脉是一种资源和资本。你在公司工作最大的收获不只是你赚了多少钱,积累了多少经验,而更重要的是你认识了多少人,结识了多少朋友,积累了多少人脉资源。…它是你终身受用的无形资产和潜在财富!…没有人脉资源落地生根的人际关系是空泛的、毫无任何意义的人际关系…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怪不到学生们都要逃课了,科学网上各位热衷于教书和讨论对付学生逃课的教授们真应当到这里接受“再教育”。我们的学生大概早就学到了这样的发财“真经”。 不过仔细想一想,这里似乎还有些问题。这人脉看来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日本人的翻译。我的日语字典又太老,虽然很大,却没有收这个词,假定是日本人新近翻译的吧。翻译好像不算完全创新,从上面的文字看,人脉这东西还不是日本人的创造,我们过去把它称为关系。不过,说起来关系,我们都不生疏,关系倒真是我们的国粹,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关系,不但善于讲关系,而且织成了一张网,称为关系网。 为了织成关系网,人们还是下了大功夫的,上上下下的打点,请客送礼、送贿受贿,金钱美女各投所好,使尽一切人间可能的招数。靠着这张网,人们希望升官发财。有些人真的还由此收益,所以大家便一齐跟进。商人们“读” MBA ,官员们到 D 校“进修学习”或在那里“读”研究生,据说都是为了积聚人脉。 商人不但要有生意场上的关系,更要有官场上的关系,特别像我国这样的经常有双轨制政策的国度,脚踩两根轨往往能够受大益。于是,有官场关系的商人与有商场关系的官人就能够做到双赢。如果更高雅一点,商人、官人再拉上学人(准确地说是学官)的关系,官、商、学三结合,则商人和官人则又有了硕士、博士甚至教授的头衔,学官也能够像商人们那样富足,岂非三赢。 不说那些过于遥远的、过于无耻的。就说学校里不去经商开公司、光做“科研”间或也教一点书的教授们吧,建立关系网也十万分重要,否则,经费的来源就要有困难。有了经费,并非有了一切,没有了经费,可真是没有一切。所以,现在学校里的大牛、小牛,首先必须是搞关系的大、小能手。先看一件最小的事情,那就是当前几乎所有的“杰青”或“预备杰青”都符合一个必要条件:海量,至少有敢于尝试海量的勇气。没有一伸脖子就干下一杯的勇气,就无法下到学术的江湖之中,向上结交掌握钱财的财神,往下结交可以评议的同行。当然,光有海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最最基本的工夫,还要有别的本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必须有建立关系的看家本领。本领小的网也小,本领略大的网就略大,遍及海内外。一位学生甚至这样向我夸耀:你不要看我的本科学校不怎么样,我们的校友已经遍及全世界,相互提携,别人越是打压,我们越是团结。 但是,关系网又似乎解决不了大的问题。靠着关系,最多就是把自己打扮的像个人的样子罢了,拿不出真东西的。要想有真正的成果,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努力。比如,对于关系网上的研究者来说,跟着别人做几篇文章倒不难,上影响因子略高一些的刊物也有可能,但是真正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就决拿不出来。中国的科学家如果都一味的靠关系,要得诺贝尔奖更是白日做梦。要说那个“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科学家的关系学实在太过重要,不讲关系的人早就淘汰出局了。 对于商人们来说,靠着关系赚些小钱也不难,但是,没有过硬的自主的知识产权,因为经不起真正的竞争,真的要做成国际性的大产业,就绝不可能了。 实际上,建立关系网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的祖宗早就如此实践了。正如《红楼梦》里所说的,做官的都有个护官符,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使得少数人暂时富了几天,也富不长久,倒反而使得国家遭殃。前清先是被西洋的夷人踩在脚下,后来又被东洋的小鬼子骑在了脖子上,最后垮了台。到了民国,人们还是不吸取教训,照样只管捭阖纵横,拜老头子、拜把兄弟,结果江山被共了产,只能卷起细软跑到小岛上度日。分到黄鹤楼上半片碎瓦的也还是这样,只管织自己的网,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而洋人称我们的经济是贿赂经济,贪污腐败猖獗,流氓妓女盛行。历史已经证明,如果国家真的一乱,升官的没有了官位,发财的丢掉了财产,老百姓更是倒霉透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所以,这个好生了得的国粹,其实是鸦片一样的毒品。 早些年,大家都已经知道靠关系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关系网这个词也不得人心,于是换一个据说新从国外进口来的词:人脉。 那么,真的只靠人脉就能够发财吗?确实有人发了大财,这才有了上面引用的“百科百度”和“互动百科”的话。学生们如果真的都信了上面这样的话,不再好好读书,企想光靠人脉发大财,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结结实实地坑害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断了自己与人的一切可能相通的脉路,弄得个众叛亲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且到头来还不认账,“虽九死而无悔”。传销和吸毒的上瘾机理其实是一样的。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992 次阅读|5 个评论
2、观测数据_用于研究的“原材料”
baishp 2012-11-27 02:59
2、观测数据_用于研究的“原材料”
(1)体温数据的原始记录。不失一般性,略去其十位数“3”及小数点,如36.85℃即记为685。 (2)血压、脉搏数据的原始记录。血压值开始一段时间使用千帕kpa作单位(高压部分略去百位数“1”),后换算成并一直改用为毫米汞柱mmHg。脉搏值单位为次/分钟。 (3)将体温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4615×12的体温数据矩阵TW4615_12。其中4615来源于1998、2、20~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4)将血高压(为简便计,我常将收缩压称为“高压”)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血高压数据矩阵GY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5)将血低压(为简便计,我常将舒张压称为“低压”)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血低压数据矩阵DY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6)将脉搏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脉搏数据矩阵MB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7)截取矩阵TW4615_12后面自2003、6、17~2010、10、9日的部分,得到一个2672×12的体温数据矩阵TW2672_12。此矩阵数据用来与GY2672_12、DY2672_12、MB2672_12作横向比较。 (本文首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ofr.html 首发时间:2011-01-04 20:03:01)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招聘脉搏、感慨、画外音
donghy 2009-12-1 16:22
(在某南方药厂招聘台前) 厂方问:你为什么不选择沈阳的药厂。 学生答:沈阳药厂给的太少了。 问:那你期望值是多少? 答:怎么也得2000吧。 问:我们也给不了那么多呀。 晕,原来南方的沿海城市工资也跟沈阳差不多! 旁白:沿海消费水平也不高~你以为沿海就一定遍地金子啊~ 感慨:四年啊!就这么便宜把自己卖了! (一位刚签了约) 宣言:跟大家说一声啊,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在1月1日以后就要去天津了,我会想念大家的,大家也要想我啊~~~ 问:为什么要去天津啊? 答: 工作啊,人家让我提前入职... (又一个宣言) 说:尘埃落定了 问:什么工作啊?在沈阳吗? 答:不是啊,在哈尔滨。有点远啊 (又一个广告) 问: 终于留天津了?哈哈恭喜! 答: 工作能让我们更能认清自己想要的什么,过程很艰辛,但是回头看看确如此美丽以后只要为了我们想要的努力就值得了,你说对么? 问:寝室的鸡篮选手们都签出去拉? 答:是啊,祝贺他们一下 (也有人灰心) 签不签无所谓了,我累了。 现在我坦然了,真的累了。 思维混乱、反应迟缓、 面试不尽人意,尽人事听天命了。 兄弟,我们还年轻; 兄弟,我们风雨兼程... 加油啊,不要放弃,心态重要~~ 还年轻,没事...今天的双选会怎么样了 不管怎样,这段日子的经历是我们今后的一笔财富!加油! 我也是 实在不想在奔波了。。。大学生真的比扫地的还贱 嗯 同意啊 累 心态调节好,别灰心,这只是个开始,在以后大段的人生中你会觉得这些苦算不上什么,好好加油吧, 工作嘛。还能憋S人?没有药代。还会有别的。累就休息一下呗。。 我最近也是这状态,找工作找的快虚脱了 双选会对我来说像一场戏,开始是闹剧,过程是赶场,中间有惊喜,结尾是悲剧 (一个很搞笑) 今天有人问我说:哥们签了吗? 我答:恩 签的恒瑞(在江苏) 那哥们:哦 好企业啊 很好 在山东嘛。 我答:恩 是啊 在山东 你这个哥们可真逗啊 你知不知道先声销售怎么样啊? 广东浙江不是挺多药厂吗?山东离家好远啊...不过你搞销售可以到处跑! 呵呵,是啊,签了就是好企业,没签就是继续加油! 错过这个,说明更好的在等着你呢!加油! 今天就业形势大好啊...祝学姐学长们都能顺利找着好工作!!! (一个人看热闹) 冲着双选会这么成功,就业形势这么光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储备能量,,,未来看我的! 你去了?你看到啥了? 你去看了啊 相信你,加油 (一位往届生发了感慨) 问:听说母校今年的就业率依然非常火爆,而且更加火爆 答:有好多岗位都没招到人 问:去年单位挑人,今年大有人挑单位的趋势 答:必须的 问:真的吗? 答:真的,招聘会现场有好多单位都没人理 问:哈哈,咱再回去找找工作行吗? 答:滚 默沙东还不够你得瑟的 现在月薪有五万了吧 问: 考,你给我开一半我立马找你去 (不同的人,感受不同) 一场双选会下来,我就知道什么最不值钱了 考博吧 去研究所呢? 别着急,还有很长时间呢 我就觉得投简历的时候,好像在交考试卷,没什么应聘的感觉,博士还好一点,单位老师还看看,和她聊聊,但是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别气馁哥们,加油 我想上班我期待那一天 自己挣钱,自己拼搏, 期待期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冷雨寒风,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成功都在意料之中! 曾经激励过我的那些人们即将离开校园,很不舍 沈药真的很好,感谢母校! 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我们学校真的蛮不错的哦~~~~~~~ (有人总结了) 大学毕业出路利弊一览表~ (考研,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私企,外企,留学,创业,自由职业) 1.考研 利: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所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 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 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会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 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 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无法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试想,2,3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年龄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年纪大了才开始接触社会,这些机会就会相应减少,试想,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犯了错误,单位会念在他年纪小,给予原谅;但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犯同样的错误,会让人诧异甚至认为不可原谅,善用年龄优势就是为自己留下余地. 2.公务员 利: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 弊: 工作枯燥,忙起来极忙,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收入稳定,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很没成就感。 建议:有志从政的人、有权利欲望的人、真心想改变国计民生状况的人、想要一个稳定工作的人都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公务员这个工作,如果心境淡泊,没有野心,不失为不错的选择,能够保证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个人时间;如果想要升职,则要有长期奋斗(至少15年)的决心和高明的人际头脑,否则不容易出头。 3.国企(或事业单位) 利: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有国家做后盾,安全系数高; 国企注重员工素质,要求员工为人处事遵循一定规则,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国企锻炼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弊:入门难,不容易进入;有的论资排辈,想要出人头地一般需要多年的奋斗;人际关系较复杂;中西部的国企,大多待遇一般。 建议: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初入其中的大学毕业生也许会摸不到门路,而按资排辈的现实更让心高气傲的大学生心生不服,当然,国企也正在克服上述弱点。国企能够全方位地锻炼人,总的来说,国企是不错的选择。 4.私企 利:能够发挥能力,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很快学到实用的知识;私企工作不单调,需要一职多能,无形中提高了自己 的能力;劳有所得,私企老板会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性大,升职、积累经验相对更快,想跳槽也容易. 弊:风险较大,比如经济危机到来,私企一批批倒台;有的公司不能保证福利;企业人文环境参差不齐,有些极好,有些极差; 竞争相对激烈,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可能性大;有些制度不合理,吃亏也只能忍着 建议:很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私企,认为私企的门槛较低,更易积累经验。但是,不要形成直接进入私企的意识,私企的素质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第一份工作定型,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职场习惯会限制你的发展。同时,私企同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束缚才能。对私企,应慎重考虑。 5.外企 利:高薪,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外企有系统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能力,也有利于搭建 自己的人脉;注重员工发展,给予员工诸多培训;实力雄厚,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罔顾员工权利等 现象。 弊:起点高,发展空间不大;工作量大,加班加到吐血;竞争激烈,神经随时紧绷;打入核心机构难上加难,可能性基本为零;对外语有很高要求; 建议:外企的高薪高酬是很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外企,感受成熟的企业环境和管理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论是个人能力、行业观念、企业文化意识。外企能够全方位地充实员工的头脑。但是,外企竞争激烈,职位也只能到一定级别,有些聪明人会进入外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创业。 6.留学 利: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掌握一门外语,受益终身;磨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学习外 国人的优秀之处;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拿到过硬的文凭;有机会进入外国公司或者移民。 弊:出国留学需要大笔金钱,投资不一定有相应回报;国外消费水平高,也许你常会感到入不敷出;有些国家排他性强,你无法真正融入同学之中;外国的经济危机闹得厉害,工作机会更少;如果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会白白浪费几年光阴和大笔金钱。 建议: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多见见世面,是件好事。如果有条件出国留学,不妨出去。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学校或者好的专业,大可不必出国镀金,把同样的资金用来创业或投资意义更大。 7.创业 利:不必为人打工,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 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 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 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 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 弊: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健全,需要一笔较大开支,需要长远目光和周密规划;毕业生社会经验少,眼高手低,盲目乐观,容易碰壁,创业失败打击巨大。 建议: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想创业的人无需急于一时,进一家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再辞职创业更为妥当,成功率也更高。 8.自由职业 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好,时间自由、充裕;能够全面安排自己的生活;挑战性高,生活不易枯燥;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心灵充实。 弊:没有稳定收入,必须自己注意社保和养老问题;脱离社会太久,不容易融入;对自制力要求极高;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有江郎才尽的顾虑。 建议:自由职业适合有艺术气质的人,SOHO一族的生活虽然令人羡慕,但存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自控力强、计划性强、有理财观念的人能够适应自由职业,并保证自己的生活;容易产生惰性的人,还是需要工作来规范,不建议太过自由。 总结自--《大学毕业从零开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