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业工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院长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致辞
wangyk 2010-7-13 02:53
王应宽 2010-07-13 Beijing, China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院长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博主按: 2010 年 7 月 9 日,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暨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学术论坛在陕西杨凌召开之际,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应邀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贺辞。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系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依托俺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简称 NWAFU ),联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 Administrant Committee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简称 ACYLDZ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ssoci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Food Engineers ,简称 AOCABFE )与旅美农业科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简称 ACAAS )共同组建,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高新实用农业产业技术开发和推广。研究院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目标,集成海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针对农业、环境和食品等重大领域的关键问题,组织、协调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各自的重点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加快中国和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本人临战受命为领导起草贺辞,勉为其难匆匆忙忙堆砌了如下文字,据现场传回的反馈,朱院长的演讲精彩,引起了关注和共鸣。我想主要不是因为稿子写得好,肯定是领导讲得好。为纪念 7 月 5 日晚的辛苦劳作,留此存照。为作参考,也将大人物嘉宾副省长和校长的致辞贴后,供欣赏。 成立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群贤后稷故里创新谋发展 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 暨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 2010 年 7 月 9 日)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 明 尊敬的姚引良副省长、张光强书记、孙武学校长、各位院士(汪、李、罗院士)、海外华人科学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大家欢聚在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后稷故里、中国现代农业的绿色硅谷,闻名全国的农科城杨凌,共同庆祝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 YIAMA )的成立大会和学术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对学术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广大杰出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心系桑梓、报效祖国的赤子心和爱国情,致以崇高的敬意! 研究院通过集成海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针对农业、环境和食品等重大领域的关键问题,组织、协调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各自的重点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集成与开发。可见,研究院的成立对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陕西乃至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前三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从党的十六大以来( 2002 年 11 月),中央也一直在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来要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十六大以后,在历次全会上,和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很多事关农业、农村工作的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也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要建设现代农业。因此,成立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团结国内外专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现实需要,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特征的。 但是,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应避免重蹈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后现代性的视角下,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理性和牛顿科学基础上的将机械的、线性的现代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高强度耕作系统,并普遍采用高水平无机化学农业投入品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连续耕种的工厂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农业由于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分离、人与人分离的二元对立现代性思维方式,因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诸多弊端,如对土地的榨取,对健康的隐患,对石油的巨耗,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危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农业观以及建设性后现代农业的概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农业观倡导和谐,包括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的责任伦理以及和谐的审美旨趣。后现代农业不是对现代农业的反对,而是对它的超越。后现代农业倡导:①生态性;②可持续性;③可再生性;④和谐;⑤多元;⑥感恩;⑦以共同福祉为旨归;⑧不排斥大,但以小为美。在这种视角下,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石油农业只是现代农业的早期形态。后现代农业实际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各种所谓的替代农业,包括有机农业、都市农业、沼气生态农业等;另一类则是融入生态农业理念的现代农业,称之为建设性后现代农业。因此,发展建设性后现代农业就是要推崇多元和谐的整合性思维模式,要在农村的生产、生活及消费中始终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思想,最终形成以生态农业、低碳产业为支撑,以低碳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为推动力,以民生改善、农村和谐为最终生活目标的新时代农村。 据悉,今年 6 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按照 关中 天水经济区 发展规划,启动杨凌设市工作,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推动杨凌城市化进程,使杨凌成为核心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次核心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凌城市化建设将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机遇,研究院的发展前景将十分看好,值得期待! 闻名中外的杨凌农科城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杨凌物华天宝,文化积淀厚重。研究院落户在此,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依托杨凌丰富的农林科技资源优势 , 充分发挥农、科、教,产、学、研的集聚优势,我们深信,海内外的农业科学家将在研究院的平台上施展才华,继承后稷开创的农耕文明,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工程手段武装农业,探索生态可持续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农村繁荣、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最后,衷心祝愿研究院事业兴旺,前程锦绣! 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在我校揭牌成立。 http://www.nwsuaf.edu.cn/zhshw/show.php?articleid=1832 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今日成立。 http://www.ylagri.gov.cn/_info/xwzx/cont_18101.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带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世界大会归来
wangyk 2010-6-24 08:23
王应宽 2010-06-24 Beijing, China 带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世界大会归来 承前博文公告(率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第 17 届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世界大会 - 暂时休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720 ),因率团赴加拿大开会暂时休博。团组全体成员在参加完全部会议,完成各项预定的考察任务后于加拿大当地时间 6 月 18 日,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的 AC031 航班,从多伦多出发直飞北京。经过 13 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跨越太平洋,于北京时间 6 月 19 日下午 4 点(因为 12 小时时差)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本该回来就更新博客的,但因为倒时差和忙于手头应急与积压的工作,快一周了才挤出时间来更新博客。若在不及时更新,担心博友们由怀疑我是否带着团组在加拿大滞留不归,抑或辗转他国了!因此去年底我在完成访学离开明尼苏达大学回国前发了一篇博文别了,明尼苏达,然后就乘飞机回国了,回来后却 2 周多没有顾及更新博客,以致让博友们担心和猜测是否被劫机?怎么飞了几周还没回北京?! 此次开会的团组全体在温哥华短暂停留,参观考察了温哥华冬奥会场馆、温哥华市区、首府维多利亚岛,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进行了参观交流。短暂交流后, 13 日全体,从温哥华转机到多伦多,然后在转乘小飞机分两批于当日晚抵达会议地点魁北克市。在魁北克住 4 宿开会 3 天,会议结束后,于 17 日上午从魁北克返回多伦多。在多伦多转机,短暂停留。利用停留的两个半天时间就近参观了你要嫁了( Niagara Waterfall )大瀑布,多伦多市区,并专程赴多伦多大学参观交流。余暇就是到超市或便利店扫货(不是被娱记们误传的骚货)。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人的腰包鼓了,购买欲和购买力着实强了,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令外国商家眉开眼笑偷着乐,待为上宾! 代表团全体 44 位专家返回首都机场后,无一脱团或失散。因为国外期间行程很紧,代表们的购物欲仍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又去机场免税店继续扫货。由于人员分散,本团长就没有再集中,各自散去。 此为此次会议的大致行程。关于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第 17 次世界大会的详情将另文报道。 魁北克开会地点-希尔顿饭店-会展中心 CIGR颁奖宴会现场 本人就任CIGR Journal主编后出版的第一期期刊和会场资料站台--坐台先生 在分会场参会 与CIGR秘书长Maekawa(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及其秘书在他的海藻生物油研究成果Poster前留影 CIGR的两位中国执委-中国农机院院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李树君博士和王应宽博士在CIGR宴会会场 看Poster时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农业与生物工程系主任,AOCABFE前任主席张强教授(右2)合影 本人就任主编后,召开的CIGR会刊栏目主编第一次会议 美丽的多伦多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51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率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第17届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世界大会-暂时休博
wangyk 2010-6-12 14:16
王应宽 2010-06-11,23:00 Vancouver,Canada 率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第17届国际农业工程 学会世界大会-暂时休博 本人于北京时间6月11日下午1点,到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集合队伍。率领所组建的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全部44名专家于下午4点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AC030班机出发,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第17次世界大会。 全体成员已经于当地时间6月11日中午12点顺利抵达温哥华。今天在这里进行了半天的市内考察参观,晚上9点刚入住HolidayInn酒店。明天将前往本地英属哥伦比亚省的首府维多利亚和其他地方考察参观交流。全部团组将于6月13日从温哥华出发,经多伦多转机赶到魁北克参会。 因为我的博客的编辑器模式出现故障,无法进行文字编辑,今天拍到的好照片也无法上传分享。 可能后面几天不便上网,暂时休博。等会议结束后再与大家分享。 预祝科学网第2届博客大赛圆满成功!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赴武汉参加第九届农业工程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
wangyk 2010-6-9 03:50
王应宽 2010-06-08 Beijing,China 赴武汉参加第九届农业工程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术研讨会 日前,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5月30日-6月2日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召开。此会议为本学科领域内的重要学术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双年),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承办单位实行申办制,由各高校提出申请,每次会议的闭幕式上由各申请单位上台演讲,然后由代表投票。因为华中农业大学也是争取了好几次才在上届会议时,由副校长带队,经过激烈角逐才获得申办机会的。本人还投了支持票,当即受到邀请欢迎我到武汉参会。2008年5月,第八届会议在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召开之际,本人参加了会议,并在闭幕式上作了十分钟的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创办国际英文刊IJABE的构想与筹备情况,并呼吁大家支持创办此刊,共同推进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期刊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创办两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因为创办此刊积累的经验和所产生的国际影响,本人被选聘为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的会刊CIGRJournal的主编。在本人的积极促成下,中国接管了此刊,并将编辑部移师北京。除了担任国际期刊主编,接管国际期刊,中国农业工程界又发生了一些好事喜事。而许多事情我都见证或参与其中,很多人就希望从我这里了解点新情况。于是乎,不知道何时,此次大会的主席罗锡文院士就在大会的闭幕式上给我安排了介绍这方面情况的报告,原定还是十分钟。 我因为马上要率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2010CIGRWorldCongress,正赶时间出版期刊和筹备会议的情况,没有时间外出参会,也就放弃参会的计划。正在我忙于手头工作的时候,学会秘书长从武汉来电,说罗院士给我安排了报告,让我参会。但我实在太忙,原想准备个材料请人代讲就可以了,没想到院士和理事长都不同意,非得让我亲自去讲。无可奈何,只好花半天功夫临时拼凑了报告材料PPT(屁屁踢),买了儿童节晚上去,6月2日上午报告后晚上回京的往返火车票。儿童节也没时间在家陪儿子天见,已经引起他的不满和抱怨了(常用的抱怨词语是哎,真是的!,最严重的不满就说爸爸真讨厌!)! 虽然只有半天的会议,日程也安排得很紧张。到达后被接到会议地点先过早(吃早餐),然后马不停蹄去参加了工学院揭牌仪式,然后是参观实验室、实习工厂和科研成果等。结束后返回主会场。上午十点钟大会的闭幕式准时开始,担任大会主席的罗院士亲自主持。按照议程,各二级学科分组讨论的负责人向大会报告讨论结果,然后开始激动人心的环节下次会议的申办演讲和投票。因为这次提出申办的有7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石河子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各显神通,讲解非常精彩,把大家忽悠得哪儿都想去,不知道该把票投给谁。最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下次会议承办权,于是汪院士宣布2012年呼和浩特再聚首! 选举完之后就是本人的报告。因为准备内容较多,会议主席还特批我的报告可加时五分钟。因为大家想听好消息,最近中国农业工程也的确好事连连,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显著提升,于是我就拟定了个题目中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RisingRoleandGlobalImpactofChineseAgriculturalEngineeringinInternationalCommunity)。报告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中国农业工程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提升:1)中国整体科技地位提升;2)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3)国际组织落户中国;4)主办/出版国际期刊IJABE,CIGR,IAEJ;5)主办/参加国际会议。特别是中国农业工程专家在国际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如李树君担任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张兰芳担任秘书长并将秘书处落户中国,尚书旗教授担任国际田间机械化学会主席等利好消息,令与会代表欢欣鼓舞。报告后掌声还没有结束,就有人来短信索要报告PPT,大会主席也要求我无偿提供PPT挂在学会网站上,估计俺的报告还是有点用的。 俺的发言之后是大会总结,感谢承办单位的授牌仪式和致闭幕词。听大会总结报告,说此次会议共有180余人到位,其中院士7位,副省长和厅长到会祝贺,曾经担任和现任的校长级代表到位23人,其他大都是院长,为往届历次会议级别最高,有很多超越往届会议的亮点,听起来会议开得很成功。大会顺利闭幕后是午餐会,大家开怀畅饮,然后返程或随团考察。因为我前一宿在火车上因为颠簸没睡着,饭后实在困了,就在学校的国际交流中心开了钟点房睡了一小觉。第一次使用钟点房有别样的感觉,因为这个词在我的印象里是个贬义词,好像是专门提供给野鸳鸯们临时用的!晚上赶着朋友潘教授领导团队研究生答辩后聚餐,加上往届的毕业生,竟然坐了十桌!好酒好菜享用之后被送上火车,同样的车同样的颠簸,回程时竟然睡得很香,以致睡疼了腰,一路无梦回到北京,直接到单位继续忙碌干不完的革命工作!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9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烈祝贺七位中国学者被推选为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会委员
wangyk 2010-5-29 02:15
王 应 宽 2010-05-28 Beijing, China 祝贺七位中国学者被推为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会委员 今天收到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 (CIGR) 主席 Soren Pedersen 教授就中国推荐的 CIGR 常务理事成员和 CIGR 分会理事成员发来了一封正式信函,正式宣布 CIGR 主席团会议结果: ( 1 )推荐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担任 CIGR 第四分会的理事会委员,任期 2010-2013 年(第四分会主席即任主席 Dr Dr. Janusz Piechocki 支持此提议)。 ( 2 )推荐来自中国的李树君教授出任 2009-2013 年 CIGR 执委会,代表 2014 年北京 CIGR 世界大会; 推荐王应宽教授担任 2010-2013 年 CIGR 执委会委员,代表 CIGR Ejournal 。 至此,共有 7 位中国专家被推选担任新一届 CIGR 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CIGR 执行委员会委员 李树君,代表中国主办 2014 CIGR World Congress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 王应宽,代表 CIGR Journal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CIGR Journal 主编, IJABE 执行主编,《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 CIGR 第一分会(水土工程) 主席:黄冠华,中国农业大学 CIGR 第二分会(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 委员: 李保明,中国农业大学 CIGR 第三分会(机械装备工程) 委员:方宪法,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CIGR 第四分会(农业能源工程) 委员:朱 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 CIGR 第六分会(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工程) 副主席:李树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 CIGR 第七分会(信息系统) 委员:应义斌,浙江大学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CIGR) President 2009-2010 Sren Pedersen 27 May 2010 Dear Prof Lanfang, In recent weeks communications took place between China and CIGR Secretary General in regards to the tardy inclusion of new members in the CIGR Executive Board of 2010-2013. This issue was discussed during the CIGR Presidium Skype Meeting held on May 20 th 2010. This was placed in the meetings agenda because we received a number of late proposals to modify the proposed boards for 2010-2013 after the official deadline as defined in the CIGR Statutes. In addition, two members in the board from the same country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extraordinary situ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CIGR Journal and the CIGR Congress being hosted by China . The CIGR presidium evaluated member representation in the board and found it logical to include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CIGR Ejournal and the CIGR Congress 2014 in the Executive board 2010-2013. As a result, I am gla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presidium is making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that affect Chinese members. Section IV We recommend that Prof. Ming Zhu, China , president of CAAE and CSAE be included as board member in Section IV 2010-2013. (The proposal is supported by the incoming chair of Section IV, Dr. Janusz Piechocki). Executive Board We recommend the following inclusion of the two members below in the Executive Board of 2010-2013: 1) Prof. Sjujun Li , China , as representative for the CIGR Congress in Beijing 2014 2) Prof. Wang Yingkuan, as representative for CIGR Ejournal. Thank you, Soeren Pedersen President of CIGR 2009-2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arhus University , Facul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Biosystems Engineering. Mail address: Soeren Pedersen, Birketoften 1, DK- 8700 Horsens, Denmark Mobil: 45 2548 7761, Private: 45 7561 3047, Email: soeren.pedersen@agrsci.dk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CIGR即任主席Fedro教授致辞-Today is truly a memorable day
wangyk 2010-4-15 02:12
王 应 宽 2010-04- 14 Beijing, China Today is truly a memorable day by Prof. Fedro Zazueta Incoming President and Editor-in-Chief of CIGR Ejournal University of Florida We are now reaping the rewards of the vision of one man, Dr. Bill Stout, to create a knowledge repository in agriculture and biosystems to serve our peers and clients worldwide. We are now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nother major leap toward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resource and improving its quality. During the meeting in Bonn in 2006 a proposal was presented to the Presidium modernize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of CIGR to improve its capacity for outreach to all its stakeholders. The strategy focused on the use of modern IT and included a redesign of the CIGR web site, implementing an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CIGR Journal, developing an online location for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meetings, symposia and other CIGR events, and improving communications using teleconferencing technologies. During the CIG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Brazil in 2008, a major focus was placed in moving the journal to the Open Journal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Dr. Jiannong Xin, Dr. Bill Stout, staff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and Staff at Texas AM University this was achieved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is established a modern online review system and repository for publications in our profession at no cost to the authors. Today, we are looking at a new horizon. With the support from CSAM and CSAE the level of the Journal is being raised to a higher standard with a dedicated professional editor, Dr. Yingkuan Wang. Im personally pleased and awaiting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and i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our profession worldwide. Thank you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SAM, CSAE and CIGR.
个人分类: 论文撰写与发表|4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CIGR会刊落户中国启动仪式举行,王应宽博士就任主编
wangyk 2010-4-11 12:51
王 应 宽 2010-04-11 Beijing, China CIGR 会刊落户中国启动仪式举行,王应宽博士就任主编 2010 年 4 月 7 日上午,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CIGR, http://www.cigr.org/ )会刊(下称 CIGR Ejournal, http://www.cigrjournal.org ) 落户中国的移交启动仪式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 CAAMS )隆重举行。这是落实 2009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共同签署的 CIGR Ejournal 合作协议的重要步骤,是 CIGR Ejournal 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CIGR Ejournal 编辑部新址办公室设在中国农机院的新办公楼内。移交启动仪式由 CIGR 即任主席、 CIGR Ejournal 现任主编、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Fedro Zazueta 博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机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朱明研究员共同召集,由 CIGR Ejournal 新任主编王应宽博士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CSAM )国际部张兰芳研究员共同主持仪式。 参加仪式的中方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汪懋华教授, CIGR 第一技术分会秘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黄冠华博士, CIGR 第二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明博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秘书长刘瑞雯研究员、张振新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部赵小鹏部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秦京光秘书长、管小冬常务副秘书长、《农业工程学报》常务副主编魏秀菊研究员等。此外, CIGR Ejournal 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也参加了启动仪式。 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参加此次启动仪式的国际嘉宾有: CIGR 即任主席、 CIGR Ejournal 现任主编 Fedro Zazueta 教授, CIGR 名誉主席、 CIGR Ejournal 创始人及前任主编 Bill Stout 教授, CIGR 常务理事会成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辛建农博士,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 USDA-ARS )研究员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兼职教授兰玉彬博士等。 启动仪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国际视频会议举行的 CIGR Ejournal 移交仪式, 第二部分为 CIGR Ejournal 落户中国、编辑部新址办公室的揭牌仪式。视频会议中, Fedro Zazueta 教授首先致辞,他对 CIGR Ejournal 落户中国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对所有参与会刊移交筹备工作的中国专家和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祝愿会刊在中国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随后汪懋华院士在他热情洋溢讲话中特别指出: CIGR Ejournal 落户中国标志着中国农业工程界在国际农业工程学术界的地位再次得到显著提升。会刊创始人 Bill Stout 教授回顾了会刊的创办初衷及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感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李树君博士为推进 CIGR Ejournal 的发展所给予的道德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表示要尽会刊顾问之责,协助新任主编王应宽博士工作,积极发挥作用,与中国同事一道为将 CIGR Ejournal 办成世界一流期刊而努力。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机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分别代表两个学会致辞。李树君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总结了近几年中方在积极申办 CIGR Ejournal 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详细规划了会刊落户中国之后的发展目标,他从全球科技合作一体化的高度阐述了承办 CIGR Ejournal ,以此为平台和桥梁推动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更快走向世界的重要性。李树君副理事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农机院为 CIGR Ejournal 提供的诸多支持,包括无偿提供了编辑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先进齐备的办公设施、拨付了一百万元 RMB 的启动资金、选派和招聘了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等,同时郑重承诺中国农机院将为 CIGR Ejournal 编辑部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务。朱明研究员代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致辞,感谢 CIGR 主席团和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信任、支持和友谊,热烈祝贺和欢迎 CIGR 会刊落户中国!朱明院长表示,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工程将在国际农业工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CIGR 与中国合作共同推进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各方面收益,因此,建立 CIGR 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多赢的举措。最后,朱明院长代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表示,将全力支持办好国际英文刊 CIGR Ejournal 。 新任主编王应宽博士发表了 CIGR Ejournal 会刊改进和完善的十大设想,就如何将会刊办成国际一流刊物进行了具体而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部张兰芳研究员代表 CIGR Ejournal 编辑部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CIGR 现任主席 Soren Pedersen 教授因故未能出席,他发来亲笔签名贺信,委托 CIGR 即任主席 Fedro Zazueta 教授代表 CIGR 主席团和他本人宣读致辞,郑重宣布 CIGR Ejournal 编辑工作正式移交中国。 视频会议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参加了在中国农机院二楼举办的 CIGR Ejournal 编辑部办公室揭牌仪式。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机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研究员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研究员共同为 CIGR Ejournal 编辑部办公室揭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汪懋华教授与 CIGR 会刊新任主编王应宽博士共同为会刊主编室揭牌,摄像及摄影都将这一难忘时刻记录了下来。随着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移交启动仪式顺利结束, CIGR Ejournal 在发展历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CIGR Ejournal 来到了中国,期待在中国和世界农业工程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CIGR 会刊将在这块农业大国的沃土上不断发展壮大。仪式结束后,中国农机院在胜利饭店设午宴,共同庆祝 CIGR 会刊落户中国。 资料链接: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http://www.cigr.org/) 1930 年创建于欧洲比利时。原名为法语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u Genie Rural ,英文名称为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CIGR 系法语名称的首字母缩写。现更名为世界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设有 7 个专业技术分会。目前有近一百个国家或机构会员,是农业工程界最大的国际学术团体,如同农业工程界的联合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世界大会( CIGR ),每四年举办一届,是世界农业工程领域最重要、影响最广的国际会议。第 17 届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世界大会即将于 2010 年 6 月 13-17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中国 1988 年加入世界农业工程学会成为国家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学会组成联合体代表中国农业工程界),近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由世界农业工程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在 2004 年成功承办 CIGR 学术年会的基础上,还将承办 2014 年的 CIGR 第 18 届世界大会。 CIGR 电子会刊创办于 1999 年。此次,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的会刊 CIGR Ejournal (http://www.cigrjournal.org/) 落户中国,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联合承办,由王应宽博士担任主编,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国际农业工程界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报道: 1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会刊落户中国移交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 http://www2.caams.org.cn/njPublic/showNews.asp?id=1545classid=1ND_Flag=1 2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会刊落户中国移交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 http://www.agro-csam.org/News/article.asp?id=1440classid=3 . 3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会刊落户中国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48/n38680/11880563.html . 4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会刊落户中国移交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 http://intl.cast.org.cn/NewsDetails.aspx?Newsid=62 .
个人分类: 国际英文刊IJABE|63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情报研究
liuqingshui 2010-4-7 09:09
面对农业自然灾害,我们情报人可以收集一些防灾抗灾的情报信息,供农业决策者、经营者参考。若对开发农业工程信息资源,进行农业工程情报研究有兴趣,欢迎交流,共同促进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
个人分类: 情报研究|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组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2010 CIGR第17届世界农业工程大会通知
wangyk 2010-4-5 01:50
王 应 宽 2010-04-04 Beijing, China 关于组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 2010 CIGR 第 17 届世界农业工程大会通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同行专家走出国门,参加专业性国际学术会议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 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 ( http://www.cigr.org/ ) 创建于 1930 年,目前有近一百个国家或机构会员,是农业工程界最大的国际学术团体。中国是世界农业工程学会的国家会员,近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 2004 年承办的 CIGR 学术年会已经成为合作的经典。 2014 年中国又将承办 CIGR 第 18 届世界大会。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的会刊 CIGR E-Journal ( http://www.cigrjournal.org/ ) 已落户中国,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联合承办。由于王应宽博士即将担任 CIGR 会刊主编,应 CIGR 主席和大会执行主席的邀请,将赴加拿大参加 2010 XVIIth World Congress of CIGR ( Qubec, Canada, 2010-06-13 /17 )会议。为了让更多的国内农业工程界同行参加此次大会,随策划了组建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赴加拿大参会的方案。经过与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团和大会组委会沟通,已经得到 CIGR 主席团的授权和大会组委会的支持(附协议),欢迎中国代表团参会,并在会议注册费方面给予中国代表团优惠。 参加此类学术会议,与会者不但能够结识世界范围内一流的同行专家,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还可以向世界同行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置身于世界同行之中,让中国专家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学术圈。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开阔视野,沟通信息,激励创新,广交朋友,促进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各国农业工程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到现场观摩学习,还可为中国办好 2014 年的世界大会学习经验。此外,通过组团参会,一方面我们作为组织者可以帮助参会成员办理签证和安排丰富多彩的行程,同时通过团组形式在机票和住宿等方面均可以获得优惠的价格,相对于个人单独前往参会可以大大节省出行成本。 参会的通知和参会回执均在附件中。如果各位领导、专家及所在单位的同事愿意参加此团赴加拿大参会的,请提早报名。本人将作为代表团秘书长尽力做好具体的组织联系工作,为大家做好服务。 CIGR-CSAE合作协议 王应宽赴加拿大参会邀请函 正式通知PDF附后 关于组织参加 2010 年第 17 届 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世界大会 预通知 XVIIth World Congress of CIGR, Qubec, Canada, 2010-06-13 /17 2010 年 6 月 13-17 日 加拿大魁北克 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 (http://www.cigr.org/) 创建于 1930 年,目前有近一百个国家或机构会员,是农业工程界最大的国际学术团体。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世界大会( CIGR ),每四年举办一届, 是世界农业工程领域最重要、影响最广的国际会议。第 17 届 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世界大会 将于 2010 年 6 月 13 至 17 日在 加拿大魁北克 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报告他们各自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中国是世界农业工程学会的国家会员,近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由世界农业工程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在 2004 年成功承办 CIGR 学术年会的基础上,还将承办 2014 年的 CIGR 第 18 届世界大会。与此同时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的会刊 CIGR E-Journal (http://www.cigrjournal.org/) 已经落户中国,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联合承办,主编由王应宽博士担任。 为了便于该领域的中国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此次会议,降低参会所需的费用,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与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团和大会组委会沟通,得到了 CIGR 主席团的授权和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欢迎中国代表以团组形式参会,并在会议注册费方面给予中国代表团优惠。 此次代表团赴加拿大参会的组织联系工作由《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编辑部具体负责,负责人为 CIGR 会刊主编、 IJABE 执行主编王应宽博士。 会议期间,还将进行 CIGR 理事会和各专业技术分会委员的换届选举。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向 CIGR 推荐了部分中国专家,希望大家积极报名参会,为中国专家争取更多的代表席位。同时我们也期待 中国参会代表的研究成果在此次会议上脱颖而出! 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 组织 机构 ◎ 主办机构: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 CIGR ) ◎ 加拿大组织机构:加拿大农业与食品学会(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 ◎ 中国组织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 ◎ 旅行接待单位:美洲国际交流集团 二、会议主要议题 大会主题: 以工程手段实现可持续生物系统 ( Sustainable Biosystems through Engineering ) 大会主题包括 CIGR 的 7 个专业技术分会,同时还配合各个分会联合召开相关的专题学术研讨会。 ● 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主办的第 9 届国际排灌研讨会 9th International Drainage Symposium (IDS) sponsored by ASABE 排灌与水质量 盐碱条件下的排灌模拟 排灌与盐碱化调控 灌溉地排灌 排灌模型评估 排灌模型应用 排灌系统模拟 排灌在林地和其他土地的应用 采用排灌系统与湿地的水处理 用于决策的地图与工具 排灌水的处理 排灌水的循环利用 排灌水管理系统的性能 废料在排灌地的应用 ● 美国生物工程学会第 10 届学术年会 1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AEES) 树木与作物的可持续生产 水管理与作物生产 溪涧水与湿地相互作用 大型分水岭生态 废物处理与藻类生产 生态工程理论与实践 厌氧发酵 作物、地物景观与能源 水资源 ● 多学科交叉专题 农业、食品系统、生态与生物系统的工程教育 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与实际案例 ● 纳米技术在生物系统工程与环境中应用学术研讨会 用于食品与种子处理的纳米技术 用于环境治理的纳米技术 纳米粒子的生产 纳米粒子的应用与效果 ● 第一分会专题会议:土地与水工程,包括环境水 暨第 13 届土地、环境与水区域会议 (EnviroWater 2010) 灌溉与作物发育 灌溉与作物响应 灌溉设备与系统设计 作物生产水分利用模拟 水、作物、气候变化与水灾管理 土壤特性 水污染与盐碱化评价 水与景观管理 土壤与水分管理 土壤与作物中的水分模拟 水分与作物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二分会专题会议:农业建筑、装备、结构与畜禽环境 A 组:农用建筑、环境与排放 模拟模型、分析与验证 定量测量气体浓度、通风量和气体排放的方法和技术 现场测量、 CFD 灰尘控制 氨气与臭味减排 自然通风圈舍的排放 喷雾剂、气体与臭味排放 养牛 养猪 家禽 粪污处理 农业结构与能源 温室与园艺 结构设计与材料 沼气与生物废料的利用 动物圈舍排放及防治技术 动物行为学、圈舍和福利 能源、温室与材料 B 组:水产系统 水产监测与技术 虚拟笼式养殖技术 ● 第三分会专题会议:作物生产装备工程 土壤耕作装备与分析 种植与播种 作物管理 作物保护与杂草控制 收获切割机构 生物质收获 水果与蔬菜的收获 谷物与含油种子(如油菜、花生、棉籽等)的收获 设计与模拟 传感器与精准农业 ● 第四分会专题会议:农村电力与可替代能源资源 沼气 生物碳 生物燃料 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 (GHG) 评估 新兴可再生能源 燃烧 生物质、堆肥与能源评价 ● 第五分会专题会议:管理、生物工程学与系统工程 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负荷 生物工程学安全 物流组织与配送管理 生产系统 维修与保养成本 农业机器人 风险工程与管理 经济学与技术 管理 ● 第六分会专题会议:产后技术与加工工程( CIGR Section VI ) 微生物灭活 调味品、纤维、食品与饮料 收获后处理与生鲜生产 保健食品与功能食品 食品加工 食品特性 干燥、脱水与惰性化 光谱学与图像分析 ● CIGR 第七分会 IT 专题会议 暨由 INFITA 主办的第 8 届计算机在农业中应用世界大会 8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in Agriculture (WCCA) sponsored by INFITA 信息与通讯技术 机器人与自动化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与基于网络的服务 模型、模拟与数据挖掘 无线技术与传感器 图像分析 大会内容非常丰富,具体参见大会主页 http://www.bioeng.ca/cigr2010/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10 年 6 月 13 日 17 日 地点:加拿大魁北克市( Quebec City, Canada ) 加拿大方联系人: Philippe Savoie 教授( 2010CIGR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方联系人:王应宽( Wang Yingkuan )博士 四、会议组织形式 1 、会 议语 言:英文 2 、会议报告:分特邀专家报告和优秀论文作者报告两种形式 3 、会议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演讲、专题讨论、论文交流、换届选举等 五、报名事项 拟参加会议的代表请认真填写会议报名表,并于 2010 年 4 月 30 日前传真至: 010-61747818 或发电子邮件至 ijabecohost@gmail.com (收到报名表后将由加方发正式邀请函和后续会议通知)。 六、会议费用 会议注册费: 经与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团和大会组委会协商,中国团组的注册费由 720 加元 / 人,优惠为 600 加元 / 人 。 特别说明: 通过团组形式参会在机票和住宿等方面均可以获得优惠的价格,相对于个人单独前往参会可以节省出行成本,因参会人数还未确定,具体的行程、会议考察交流活动和旅行接待费用请见后续通知。 七、联系方式 加拿大魁北克 Philippe Savoie, agr., ing., Ph.D. Chair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CIGR 2010 Research Scientist and Adjunct Professor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 Univerist Laval 2560, Hochelaga Boulevard, Qubec, QC G1V 2J3 Phone : 418-657-7985, ext. 5166 Fax : 418-656-3723 Email: philippe.savoie@fsaa.ulaval.ca 中国北京 联 系地址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 41 号 《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编辑部 联 系 人:王应宽 王运昌 任阿利 电话 / 传 真: 010-61747818, 65929527 E-mail : ijabecohost@gmail.com , ijabe@vip.163.com 会议网址: http://www.bioeng.ca/cigr2010/ 中国 农业 工程学会 《国 际农业 与生物工程学 报 》( IJABE )编辑部 2010 年 3 月 31 日 2010 年 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世界大会 报名表 (2010 ,加拿大魁北克) 单位加盖公章处: (带 * 的必须用中英文填写) * 姓 名 Name * 单 位 Affiliation 性 别 年 龄 * 职务 / 职 称 Job Title/Duty * 单位地址 邮编 Address 电 话 传 真 手 机 E-mail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身份 证 号 码 护照 号 码 护 照 类 型 □ 因公 □ 因私 护照有效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 参会论文题目 Abstract : 注: 1 、本回执请详细填写,以便联系,美方邀请函及后续会议通知将按此回执寄发; 2 、本回执请于 2010 年 4 月 30 日 前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会议联络处,以便统计会议参会人员相关信息及票证。 正式通知PDF-关于组织参加2010年第17届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世界大会通知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5495 次阅读|2 个评论
SCI-EI收录农业工程期刊
bjwang 2010-3-15 11:25
SCI-EI收录农业工程期刊(2010年整理) 1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美国农业工程学报 2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农业应用工程 3Biosystems engineering生物系统工程 4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计算机电子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5Aquacultural engineering水产养殖工程 6Drying technology干燥技术 7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灌排工程 8Canadian biosystems engineering加拿大生物系统工程 9Irrigation and drainage农田水利 10Bioresource Technology生物资源技术 11Irrigation Science灌溉科学 12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工业原料作物与制品 13Biomass Bioenergy生物质与生物能源 14Ama-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亚洲农业机械化 15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非洲生物技术杂志 16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ISSN: 0001-2351 收录:Ei CORE(2008年);SCIE(2009版) 主题分类:Agriculture Science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mpact Factor : 0.563(2003) Issues/Year: 6 Journal Country: UNITED STATES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r: AMER SOC AGRICULTURAL ENGINEERS Publisher Address: 2950 NILES RD, ST JOSEPH, MI 49085-9659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contains peer-reviewed technical articles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to help solve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food and other biological systems. Ever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necessarily begins with research, and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presents cutting-edge research on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drainage, irrigation, electronic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forestry, food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crop production, natural resources, soils, and more. To qualify for publication, the material must represent original,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or design literature and meet other rigorous criteria during the peer-review process. The journal also serves as an information network, providing names and addresses of the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conducting research in these and related areas of interest.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ISSN: 0883-8542 收录:Ei CORE(2008年);SCIE(2009版) 主题分类: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mpact Factor :0.295(2003) Issues/Year: 6 Journal Country: UNITED STATES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r: AMER SOC AGRICULTURAL ENGINEERS Publisher Address: 2950 NILES RD, ST JOSEPH, MI 49085-9659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leading-edge research in every area of engineering for agriculture, food, and other biological systems. Auth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epresenting industry, education and government share practical experience, studies of unique installations or applications, successful method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ritical reviews of new technology. The latest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for field equipment, food processing, farmstead systems, energy, irrigation, drainage, farm structures, storage and handling, electronics, natural resources,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provide readers tools needed to solve challenges in a wide range of areas. In addition to technical accuracy, the articles in this peer-reviewed journal must represent original, useful contributions to engineering for agriculture, food, and other biological systems.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SSN: 1537-5110 收录:Ei CORE(2008年) ;SCIE(2009版) 主题分类:Agriculture Science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mpact Factor: 0.917 (2008) 5-Year Impact Factor: 1.451 Issues per year: 12 Journal Country: ENGLAND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r: 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Address: 525 B ST, STE 1900, SAN DIEGO, CA 92101-4495 Copyright 2009 The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IAgrE). Formerly known a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2001) 继承了: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review articles, case studies and other material for the professional in the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 The journal's aim is to advance and disseminate knowledge in all related areas such as biomass, biological waste treatment, bioenergy, biotransformations and bioresource systems analysis, and tech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conversion or production. Both hightechnology and lowtechnology methods, processes and systems are covered. Topics include: Bioprocesses: Bioleaching, bioseparation, biotransformation, other microbial fermentations, etc. Biomass Feedstocks utilization: agro-industrial residues, composting, enzymatic pulping, et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ological waste treatment.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combustion, pyrolysis, gasification, catalysis, etc. Biochemical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microbial and enzymatic processes and products. Products: Microbial-based products such as biofuels, biofertilisers, biopolymers and other industrial products. Management: modelling, systems analysis, etc. The journal also includes reports of conferences, book reviews, news items, details of forthcoming meetings and contributions describing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is affiliated with Biomass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ion, USA and Biomass and Biofuels Association UK .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ISSN: 0168-1699 收录:Ei CORE(2008年) ;SCIE(2009版) 主题分类:Agriculture Science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mpact Factor: 1.273 (2008) Issues per year: 10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provides international coverage of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hardware, software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hese include agronomy, horticulture (in both its food and amenity aspects), forestry, aquaculture, animal/livestock science,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food processing.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reviews, applications notes and book reviews on topics including computerized decision-support aids (e.g., expert systems and simulation models) pertaining to any aspect of the aforementioned industries; electronic monitoring or control of any aspect of livestock/crop production (e.g.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 growth, health, waste products) and post-harvest operations (such as drying, storage, production assessment, trimming and dissection of plant and animal material). Relevant areas of technology includ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nsors, machine vision, robotics and simulation modelling.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ISSN: 0144-8609 收录:Ei CORE(2008年) ;SCIE(2009版) 主题分类:Agriculture Science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mpact Factor: 1.467 (2009) Issues/Year: 8 Journal Country: ENGLAND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r: ELSEVIER SCI LTD Publisher Address: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OX5 1GB, OXON, ENGLAND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Society (AES)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quacultural systems for marine and freshwater facilities. The journal aim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gained from basic research which potentiall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commercial operations. Problems of scale-up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data involve many parameters, both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nticip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nit processes and the cultured animals.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aims to develop this bioengineering interface for aquaculture and welcomes contributions in the following areas: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aquaculture facilities engineering-based research studie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techniques in-service experience, commissioning, operation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their uses qua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data and constraints Style of presentation is flexible, but those papers dealing with specific problems should attempt to define them clearly in term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quantifying the constraints, proposing solutions, implementing and detailing the design, and finally evaluating the outcome. Drying technology ISSN: 0737-3937 收录:Ei CORE(2008年) ;SCIE(2009版) 主题分类:Agriculture Science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his multidisciplinary, English-language journal explores, in dept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drying, dewatering, and related topics. Articles in Drying Technology cover transport phenomena in porous media,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single or multiphase systems, evaporation, membrane separation, solid/liquid separation, powder technology, fluidization, agglomeration, gas-solid systems, humidity and solid moisture content measurements/control, solids mixing, handling, transport, and more.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1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征集会员
bjwang 2010-3-12 16:50
关于推荐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函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分支机构,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学会理事会聘任中国农业大学刘清水教授为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的召集人。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的任务是开发信息资源,进行情报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沟通农业工程教学、科研、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促进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在其业务范围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多次组织或参与农业工程相关国际国内学会讨论会;研究开发农业工程专家信息咨询系统、建设农业工程学科数字图书馆;参与《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汇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蓝皮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等编写工作。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道亮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本专业委员会将与时俱进,继续组织开展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情报信息研究工作。欢迎相关人士加盟本专业委员会。 按照学会的要求,拟在2010年组建新一届农业工程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您如有意成为本专业委员会委员,请填写委员候选人登记表,报学会审批。该表请于2010年5月31日前寄回。谢谢合作! 联系人及地址: 刘清水, liuqings@cau.edu.cn 010-62736492 王宝济, wbj@cau.edu.cn 010-62736490 100083,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情报信息专业委员会 2010-3-1 委员推荐/自存表
个人分类: 公告|4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我曾见到的农业工程界的“牛”人(多图)
wangyk 2010-1-27 03:21
王 应 宽 2010-01-27 Beijing, China 2010-02-01修订 说说我曾见到的农业工程界的牛人 从大学研究生毕业到北京从事《农业工程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在农业工程界混迹十载, 别的不敢多说,认识的人还真不少。做期刊编辑工作,就是需要和学科领域的专家打交道,交往多了,也就锻炼出一些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不敢妄称交际花,但在农业工程领域结识的专家和朋友还真多得数啊数啊怎么都数不过来!这也是我从事这些年为人作嫁工作的最大收获之一。 我结识的农业工程界的朋友范围很广,人数众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从普通学生、员工,到科研院所的各级领导同志,包括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长、所长、中心主任(均含副职)等等。学历、学衔和职称,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助研、副研、研究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硕士导师、博士导师,再到省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我们学科领域国内仅有的几位院士。有不知名的,也有很知名的。还有很多专家是在我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见证或培养中成长起来的。如我刚出道当编辑时,有的专家还是讲师硕士或在读博士生,但经过这些年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论文的发表,如今成长为知名教授、博导,有的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一大堆的荣誉和头衔,有的还正在大踏步的向院士迈进,前途不可限量。这些专家们的成长速度要比 GDP 的增速不知要高出多少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还是原来的我,也看不到可预见的未来,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所成长?虽自惭形秽,但从心里为这些年轻专家的快速成长高兴,并以他们为荣。 因为在办刊过程中也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对学术团体汇集的专家也结交很多。首先,最熟悉的就是我们刊物的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我虽不在学会任职,目前是高级会员,连个理事也没混上,但对本学会的专家很熟悉,从理事、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到副理事长和理事长。对在国内同行业颇有影响的兄弟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许多专家也很熟悉,因为有的是两边双跨,见过理事长等头头脑脑们是肯定的。再说说农业工程方面的国际组织。跨出国门后,也曾拜见过韩国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长、日本农业机械工程学会的理事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长(前任主席AIT的 Vilas M. Salokhe 教授,现任主席李树君)。 2009 年赴美访学, 也曾拜见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ASABE )的前任主席、现任主席及下任主席,并成为国内前往 ASABE 总部访问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农业工程界代表之一。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那地方小交通不便,一般人去不了。在美国期间,我还拜会了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的历任主席(前任主席张乃迁、杨秀生、唐炬明、张瑞红、杨成海、潘忠礼,现任主席王玲娟以及下任主席兰玉彬)。参加AOCABFE年会并应邀作报告,还在新一届理事会中当选为中国区负责人( China Regional Director )。也许因为在农业工程界混的时间长,就应该把该见的人都见一下。在美国访学期间,还有幸拜见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CIGR )的前任主席兼 CIGR 会刊主编Bill Stout教授和当选主席 Ronald Yoder 教授 (目前已经到任)。ASABE前任执行副主席Melissa Moore女士和现任执行副主席 Mark Zielke 。并且受前任主编的力荐和 CIGR 公开招聘, CIGR 主席团已经同意本人接替Bill Stout担任该刊的主编,目前正积极筹备由中国承办该刊,具体支持单位为两个学会联合成为 CIGR 国家会员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值得一提的是, 我与Bill Stout的友谊随着交往的深入不断加深,现在已经成为忘年交和合作伙伴。我邀请他担任国际英文刊IJABE的编委会名誉主席和英文编辑,并聘请他担任接管后的CIGR英文会刊的顾问。他在北京时我们经常聚会。我去美国时也应邀到他在Idaho的家中做客,并驾车带我畅游西部风光。从参加会议的角度,除了参加过国内农业工程界各级别的会议,本人还有幸参加了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的学术年会并作报告,也曾参加过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的学术大会。 如此细数起来,从学术团体的角度,本人有幸见到了农业工程界主流学术团体的头头们。在美国也还有幸见到了从事农业工程的几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和杰出华人科学家。可以说,我已经见到过很多中国和世界农业工程的大牛了。 与学界牛人们的交往,还是很有收获的。最起码也可以狐假虎威忽悠一下那些未曾见过这些世面的人。其实,以开放的胸襟和全球化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论对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是大有益处的。因为与 AOCABFE 专家的交流,才可能并最终促成了合作创办国际英文刊《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我也才有机会受到IJABE主编和我的好友兼合作导师Roger Ruan教授的邀请并由对方资助赴美访学。因为与 CIGR 前任主席兼会刊主编 Bill Stout 教授的交往,才可能促成接任主编,接管会刊,努力朝着把世界农业工程的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宏伟目标迈进。 做编辑总要尽心尽力为人作嫁。以前主要是为国内农业工程界的专家朋友服务。因为结识的国际专家多了,现在做国际英文刊,就要多尽国际义务了。令人担忧的是,出版这些英文期刊多为公益性的事业,但中国目前从国家到各机构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创收的巨大压力,创新就显得苍白无力,经常面临两者不可兼得抑或两者都干不好的尴尬处境。 与好友CIGR前任主席,名誉主席,CIGR Ejournal前主编Bill Stout 教授(摄于黄石公园) 拜访CIGR现任主席Fedro教授(2009摄于佛罗里达大学) 2009ASABE年会期间拜见ASABE新当选主席Ronald Yoder教授(国际比较见差距) 2009ASABE年会期间会见时任ASABE执行副主席的Melissa Moore女士 受朱明理事长委托代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他本人参加2009ASABE学术年会并作报告和发表即席演讲 2009年9月拜访ASABE总部,会见ASABE现任执行副主席Mark Zielke(感觉到的还是差距) 拜见AOCABFE前任主席USDA-ARS研究员杨成海博士(右) 拜见AOCABFE前任主席张瑞红(左2)、潘忠礼(右2)和副主席隋睿秀(右1)教授(摄于ASABE盛大颁奖礼现场) 拜访AOCABFE2008-2009主席、美国青年总统奖及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USDA-ARS研究员、UC Davis兼职教授潘忠礼博士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901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农业工程学科SCI收录的期刊
qijiangtao 2009-9-19 21:22
刊名简称 刊名全称 BIORESOURCE TECHNO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BIOMASS BIOENERG BIOMASS BIOENERGY IRRIGATION SCI IRRIGATION SCIENCE IND CROP PROD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AQUACULT ENG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J IRRIG DRAIN E-ASCE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ASCE BIOSYST EN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T ASABE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APPL ENG AGRIC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注: 本文仅供参考; 如需转贴标明本文及原文出处。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5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业工程学科的SCI期刊
qijiangtao 2009-9-19 21:19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指标
wangyk 2008-9-29 13:09
博主按: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编辑部同仁的团结努力下,《农业工程学报》近年的质量逐年提高,影响逐步扩大,影响因子连创新高,分别从2005、2006的0.734、0.907提高的2007年的1.363。谨将《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指标转发于此,与本刊的读者、作者和支持者共勉。 《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指标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发布的《农业工程学报》 2007 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本刊 2007 年度的总被引频次 4944 次,影响因子 1.363 。其他文献指标详见下表。 2007年文献被引指标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他引率 引用期刊数 扩散因子 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 被引半衰期 4944 1.363 0.105 0.795 815 16.485 22.639 0.611 4.142 2007年文献来源指标 来源文献量 文献选出率 平均引文 平均作者 地区分布数 机构分布数 海外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 引用半衰期 657 0.982 18.137 4.033 27 168 0.035 0.846 6.1 2007年期刊高被引指数 五年被引频次 五年影响因子 五年载文总数 被引率 学科高被引文章分布数 3364 1.449 2321 0.607 67 被引50%文章累积指数 被引50%作者累积指数 被引50%机构累积指数 单篇文章最高被引次数 322.333 241.375 11.214 23 近五年《农业工程学报》5篇高被引论文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发布的《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本刊2007年期刊引证报告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篇文章如下,供广大读者参阅。 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一作者】高焕文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3,(03) 【被引频次】23 中国生物质产业及发展取向 【第一作者】孙振钧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4,(05) 【被引频次】20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第一作者】韩鲁佳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2, (03) 【被引频次】18 保水剂特性测定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一作者】黄占斌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2,(01) 【被引频次】17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第一作者】张正峰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3,(02) 【被引频次】16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4972 次阅读|4 个评论
邹秉文先生:中国农业工程的奠基人
wangyk 2008-7-12 18:57
邹秉文 先生:中国农业工程的奠基人 邹秉文 先生为中国农业建设奋斗终生,在农业的教育、科学研究、试验推广、产品检验、对外贸易、甚至农村金融信贷等等方面,都对中国的现代农业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农业工程这门较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引入中国,也是在邹先生的亲自创议和领导下实现的。 1944 年 6 月,邹秉文先生以他当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副主席和中国农林部驻美代表的身份,莅临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年会,发表 中国需要农业工程 的演说 ( 原文参见本人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245 ) 。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农业工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和规划了路线图。 邹先生提出的计划,非常明确、具体,当场就得到学会会员们的支持。当时美国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 万国收获机械公司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IHC) 决定出资聘请 4 位美国最有名的农业工程专家,成立 农业工程组 (Committe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在中国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研究所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并与当时在南京的两所农业大学合作。 万国公司聘请并经中国政府批准戴维孙 (Dr.J. B. Davidson) 博士任这个组的组长。戴氏是衣阿华大学农业工程系的教授兼系主任,是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的创始人,在美国农业工程界有崇高威望。三位组员由戴氏推荐:麦柯雷 (Howard F. McColly) ,是美国农业部农场管理局的水利总工程师,作为戴氏在中央农业研究所内的助手;汉生 (Edwin L. Hansen) ,原是波特兰水泥联合公司 (Portland Cement Association) 的农业工程师,作为研究所的农业建筑专家,并在金陵大学教课;史彤 (Archie A. Stone) ,原纽约州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主任,在中央大学教课,同时参加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农业工程组成员与美国企业广为联系,除万国公司外,还得到其他 24 家制造农业机械和一般机械厂商的支持,捐赠它们的产品,用于在中国教学和示范。万国公司除捐赠本公司制造的农机产品外,还负责支付这些专家的薪金、搬家旅行费用、和购买教学仪器设备等费用。 专家们于 1947 年 1 月 24 日 离开旧金山,前往中国。按计划,他们将在中国工作两年半至三年; 1949 年初,因政局变化,不得不提前结束,回美。 至于计划连续 3 年中每年在美国培养 30 名留学生的计划,经邹先生与万国公司协商,落实为 20 名。由公司提供包括学费、生活费、购置书籍仪器费和离校实习的差旅费等在内的全额奖学金,由中国教育部在中国国内公开招考。教育部于 1945 年初在重庆、昆明、成都、西安四地同时招考,按邹先生的意见,规定总名额 20 名中, 10 名应毕业于农科大学; 10 名应毕业于工科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两者都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当时中国还没有 农业工程 这个名词,大家不知道所指何物;但已有 农具 、 农业机械 的说法,因此把这次招考说成是留学美国学习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投考获取原来学农的 10 名是吴湘淦、吴起亚、李翰如、余友泰、崔引安、蔡传翰、张季高、何宪章、方正三、徐明光;原来学机械工程的十名,除陶鼎来外,分别为曾德超、王万钧、水新元、吴克 马周 、陈绳祖、高良润、张德骏、李克佐、徐佩琮。 20 人分两批于 1945 年 5 月和 8 月前往美国。 邹 先生与万国公司安排:原来学农的 10 人进入衣阿华大学农业工程系,补学工程课程;原来学机械的 10 人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补学农学课程,都用两年时间,完成农业工程学硕士学位,并利用假期和完成学业后的时间到工厂、农场实习一年。学习计划事先都已由邹先生与校方妥善拟定,留学生到达后立即抓紧时间投入学习生活。 开始学习后我们才发现 农业工程 虽然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却不限于此,范围要大得多。原来美国的农场的规模很大,一般达到数千亩,而劳动力很少,如何规划、建设、经营,不是农民自己可能完成,需要工程师的帮助。社会上已有的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水利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等等,固然可以帮助,但一时不可能找到这么多的专业人才,找到的专家不懂农业,也不能很好服务。因此,有必要培养专为农业服务的工程师,也就有了 农业工程 这门学问。根据美国当时农业的需要,各大学的 农业工程 课程,一般包括:农业机械设计、农场的机械化电气化、水 - 土关系、农村建筑等,也就是邹先生在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那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对农业虽然很重要,就工程的技术内容来说,只不过是当时已很成熟的技术的应用,不足以成为一门新的科学,所以当时各大学只能授予 农业工程 硕士学位,而没有 农业工程 博士学位。但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在全面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机器的运用,需要解决土壤的压实问题;谷物的收获,需要了解谷物成熟期间的水分运动规律;禽畜的工厂化饲养,需要掌握禽畜的生理变化;农场的建设和经营,需要科学缜密的规划设计等等。这些就不是当时已有的技术所能解决的了。于是, 农业工程 应当包括那些内容,当时引起美国农业工程师们的热烈讨论,达到的共识是 农业工程 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为农业服务的工程技术 ( engineering for agriculture) ,和农业发展本身的工程技术 ( engineering of agriculture) 。前者指当时已有成熟技术的应用,科学的含量不高;后者则涉及农业生物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极为广泛、深邃的工程问题。因此, 农业工程 ,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而且也应当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需要人们认真研究。 在美国的学习和实习,使我们亲身体会到农业工程发展与国家国力强大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邹先生在二战即将胜利结束,中国复兴在望之时,提出并具体组织这项工作,意义如何重大;同时也接触到美国学者关于 农业工程 应有的科学内容的讨论,因而坚定了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1948 年初,我们在完成学业,即将回国之时,邀请经其他渠道来美学习农业机械的学人,共 30 多人,在加州斯托克登 (Stockton) 市成立 中国农业工程师学会筹备组 。准备回国后,联系国内学者,正式成立学会,团结全国有志之士,开展有关方面的工作。 1948 年中,我们这批 20 人中,除徐佩琮为改攻读化学博士学位,滞留美国;何宪章因结婚暂时未能成行外, 18 人按时回国,一部分人由教育部安排在行政院下面的 善后事业委员会 ( 前身为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 的下属的机械农垦管理处、乡村工业处、农业机械公司等单位工作;一部分人则按邹先生原来的设想,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农业工程系,从事教学工作,或进入中央农业试验所。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学习前苏联经验,非常重视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中央和各省纷纷成立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事业单位。经邹先生计划培养的我们这批人,自然都分配到这些单位里,计: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成立了华北农业机械总厂 ( 李克佐、王万钧、张德骏 ) ;在机械化农业方面,建立了一些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 水新元、徐明光、陶鼎来 ) ;在教育方面,经过大专院校调整,先后成立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曾德超、李翰如 ) 、东北农学院 ( 余友泰、吴克 马周 ) 、南京农业大学 ( 吴湘淦、吴起亚、高良润 ) 、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学院 ( 张德骏、崔引安 ) 、沈阳农学院 ( 张季高 ) 等;在科学研究方面,成立了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陶鼎来 )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水新元 )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 何宪章 ) 。戴维孙教授等美国专家在中国两座大学里培养的农业工程学者,毕业后也都分别参加这些单位工作。这些单位的业务工作,可以说都是从无到有,由邹先生计划培养的人们打下基础,然后发展起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 1978 年 3 月,国家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以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会议决定把 农业工程学 作为亟待开展的 25 门技术科学之一。这是在多年重视农业机械化之后,发现农业中有大量其他方面 ( 非机械化所能包含 ) 的工程问题需要研究的结果,也是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明确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1979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隶属于当时的农林部,任命陶鼎来为院长,张季高为副院长。同年 11 月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作为 中国农学会 下面的一个二级学会,正式成立。 从我们 1948 年夏结束学业回中国,到 1979 年成立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和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在这中国与世隔绝的 30 多年中,随着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 农业工程 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许多学校提供 农业工程 博士学位;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扩展和深化了这个领域的科学内容。 但 农业工程 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曾经遇到很大的阻力。一是因为 农业工程 的意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 农田水利 、 农业机械 等名词指的什么,都很明确,而 农业工程 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就不清楚了;而且不少人认为当时已有的各种技术为农业服务已经够了,没有必要提出什么 农业工程 ;提出一个新名词反而会引起紊乱;也有人认为 农业工程 所指的范围过大,不能作为一个学科;更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家已经有了十分强大的行政部门主管水利和农业机械工作,它们担心提出 农业工程 ,会侵占它们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国家对它们的已经十分有限的投资,这后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现象。这些概念上的问题和误解,经过大量研究设计实践,才逐渐得到解决。 其他事例,如南方红黄壤低产地区的开垦利用、适应不同纬度地区的阳光温室的推广、适当规模的畜禽集中化饲养、干旱和寒冷地区的地膜覆盖栽培 --- --- 等等也都说明 工程 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只有用 农业工程 来概括这类活动比较恰当。 1985 年,在广泛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做出决定将全国农业机械化院、校、系,改为农业工程院、校、系,扩大教学内容,使它们能更好地为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建设新农村服务。同时,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也由属于 中国农学会 的二级学会,升格为国家的一级学会。 1985 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创办了《农业工程学报》。自此, 农业工程 这门学科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的地位。 农业工程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除了水旱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保产作用以外,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也十分关键。 1984 年,中国农业特大丰收,粮、棉以及所有其他农、牧、鱼产品产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至中国政府能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解决了 温、饱 问题。这固然是农村体制改革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而当时存在于农村的大量农业机械 ( 包括大、中型拖拉机 85.3 万台,小型拖拉机 329.8 万台,农用排灌动力 615 万台,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 388 万台,等等 ) 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在主动购买农业机械上。 由于农民有了需要,工厂又及时设计、制造出了小型适用的产品,农业机械工业就得到大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机械产品中,农业机械是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农机工业成为中国工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农业机械化对推动工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城市和工矿的主要建设者,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不仅农业机械的应用,解决了农村中存在的劳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农业工程包括的其他技术,诸如:塑料大棚和无土栽培技术在城郊和不毛之地的油田地区大规模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玉米、棉花、蔬菜等重要农作物的高产栽培突破自然纬度和海拔的界限;畜、禽、鱼等的一定程度的集约化饲养,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显著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为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了条件。因此,中国农业工程是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的,本身也得到大的发展。例如: 2007 年夏季,全国参加小麦跨省收获的大型联合收获机,达到 80 万台之多。就可以说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达到了何等水平。农业工程建设正是中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邹秉文 先生于 1956 年回到新中国,任农业部顾问,十分关心农业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曾亲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调查研究,予我们以极大鼓舞。他于 1985 年 6 月 11 日 在北京去世,未及看到中国农业工程今天的成就,但回顾他当年对在中国发展农业工程的设想,和所做的许多具体组织工作,可以说都已在中国的几十年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实现,并已获得成果;有些地方,超过了他原来的想象,应当也是他乐于看到的。 摘自陶鼎来先生的回忆文章(会议交流,正式文稿将以英文在IJABE发表) 王应宽 编译、摘录、推荐 2008-07-12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7443 次阅读|1 个评论
首批赴美学习农业工程的20名中国留学生(附老照片)
wangyk 2008-7-12 18:52
首批赴美学习农业工程的 20 名中国留学生 在 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副主席和中国农林部驻美代表的邹秉文先生倡议和支持下, 计划在美国培养 30 名留学生的计划,经邹先生与万国公司协商,落实为 20 名。由万国公司提供包括学费、生活费、购置书籍仪器费和离校实习的差旅费等在内的全额奖学金,由中国教育部在中国国内公开招考。教育部于 1945 年初在重庆、昆明、成都、西安四地同时招考,按邹先生的意见,规定总名额 20 名中, 10 名应毕业于农科大学; 10 名应毕业于工科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两者都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投考获取原来学农的 10 名留学生是吴湘淦、吴起亚、李翰如、余友泰、崔引安、蔡传翰、张季高、何宪章、方正三、徐明光;原来学机械工程的十名分别是:陶鼎来、曾德超、王万钧、水新元、吴克 马周 、陈绳祖、高良润、张德骏、李克佐、徐佩琮。 20 人分两批于 1945 年 5 月和 8 月前往美国。经邹先生与万国公司安排:原来学农的 10 人进入衣阿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农业工程系,补学工程课程;原来学机械的 10 人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农业工程系,补学农学课程,都用两年时间,完成农业工程学硕士学位,并利用假期和完成学业后的时间到工厂、农场实习一年。 1948 年,这批 20 位留学生中,除徐佩琮为改攻读化学博士学位,滞留美国;何宪章因结婚暂时未能成行外, 18 人按时回国,一部分人由教育部安排在行政院下面的 善后事业委员会 ( 前身为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 的下属的机械农垦管理处、乡村工业处、农业机械公司等单位工作;一部分人则按邹先生原来的设想,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农业工程系,从事教学工作,或进入中央农业试验所。 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和事业,可以说都是从无到有,由邹先生计划培养的人们打下基础,然后发展起来的,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其中陶鼎来研究员创建了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工院)、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农业工程学报》,曾德超教授等参与创建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更名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已并入中国农业大学),并于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陶先生和曾先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张季高同志参与筹建沈阳农学院,调北京后对农工院的建设和学会、学报工作尽心尽力,令人永远怀念。其他人,特别是参加学校工作的,如在东北农学院的余友泰、吴克周,吉林工业大学的张德骏,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工程大学)的李翰如、崔引安,镇江农机学院的吴湘淦、吴起亚、高良润等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的学科发展和有关事业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桃李满天下,都是当今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1948年5月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即将回国时拍摄于Stockton, California,USA 照片说明 /Students in the picture: 前排左起 /Front row, from left: 张季高 /Zhang Jigao, 吴克马周 /Wu Kezhou, 张德骏 /Zhang Dejun, 何宪章 /He Xianzhang, 吴湘淦 /Wu Xianggan, 蔡传翰 /Cai Chuanhan, 曾德超 /Zeng Dechao, 陶鼎来 /Tao Dinglai, 王万钧 /Wang Wanjun, 吴起亚 /Wu Qiya, 李翰如 /Li Hanru 后排左起 /Back row, from left : 水新元 /Shui Xinyuan, 李克佐 /Li Kezuo, 高良润 /Gao Liangrun, 余友泰 /Yu Youtai, (Three from IHC ,来自万国收获机公司的 3 位代表 ), 方正三 /Fang Zhengsan, 徐明光 /Xu Mingguang , 崔引安 /Cui Yinan, 陈绳祖 /Chen Shengzu 注:徐佩琮继续留美攻读化学博士,完成学业后留美工作而未回国,不在照片中。 王应宽 编辑整理 2008-07-12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10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China Must Hav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wangyk 2008-7-4 11:37
Selected and recommended by Dr. Wang Yingkuan Beijing July 4, 2008 China Must Hav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By P. W. Tsou China has a gross area of 4,447,000 sq mi, or about 2,846,000,000 acres, including twenty-eight provinces and the special areas, Tibet and Mongolia. The total land under cultivation in twenty-seven provinces, excluding Sikang, is about 230,244,000 acres, or about 12 per cent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se provinces.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pproximately 450,000,000. At least 360,000,000 people, or about 80 per 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re engaged in farming. At this point, one can readily see the serious problem of high population pressure in China, especially on the farm land. The farm population per square mile of crop area is found to vary from 900 to 1,900, some districts having as many as 4,000 persons. This situation has produced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mall farms. The usual size of a farm in China is only four acres, the income from which cannot and has never been enough to provide the farmer and his family a decent living. For this apparent reason, the size of the farms in China will have to be enlarged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elevating the farmers level of living. We should like to see the day when Chinese farmers expand their farms ten times, from four acres to forty acres. When the size of farm is increased, the farmer must be ready to make adjustments to change. He must be provided with enough implements and machines to operate his larger acreage. The present available equipment on farms is far from adequate. China needs a group of inventive agricultural engineers to improve all the hand tools and animaldrawn implements, and to introduce tractors, especially in the big flat lands of Manchuria and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Wherever farmers cannot buy the equipment individually, they should organize cooperatives to own and operate such implements and machines jointly. At present, China is planning and preparing for postwar industrialization. As industries grow, they will have increasing need not only of capital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a large supply of labor. The labor will have to be recruited from rural areas. This means that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a decrease in rural population. Where that occurs, the farmer will have to resort to labor-saving implements and machinery to compensate the loss of labor. Today the Chinese farmer operates a small farm with plenty of help.; tomorrow he will operate a large farm with less help, and he will be expected to produce as many if not more products. The only remedy will lie in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implements and the mechanization of farm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is a blessing to agriculture provid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engineers can furnish the farmers with adequate implements and machines to offset the changed situation. While we should like to see big factories established in the cities of China, we also want thousands of small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plants erected in rural di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will provide employment for the farmers, especially in the slack season, thus giving them opportunities to earn extra income. The bulky farm products can be processed or semi-manufactured in the production area so as to save volume, tonnage, and cost of transportation which ultimately will result in savings for the city consumers. The machinery for such industries as sugar refining, cotton ginning, fruit and vegetable canning and dehydration, and the like will have to be designed by the agricultural engineers to suit the rural conditions in China. Farm housing, farm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farm manure will also need the inventive genius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to make the designs and to discover the proper materials for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imple, yet economical and sanitary. All of this requires the work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and it explains why China must hav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How can China best develop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he program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rom the government point of view, is one of many agricultural problems. It should be promoted side by side with such other programs as agricultural research, extension, education, and credit. In China today there is a good bureau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 few well-organized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 seventeen agricultural colleges (private and public), a board on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 strong farmers bank with branches in practically all provinces. What is needed now is to strengthen the above organizations and to adopt a sound system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ir work. There are four things which require immediate action in conne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s follows: 1 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at department, at least two American experts should be invited to start the research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 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help strengthen the existi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of the college agriculture of Nanking University. In each of these two institutions, at least one American expert should be invited to push the educational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3 A program of training 90 Chinese experts i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o be started immediately by sending over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rty selected college graduates in that field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These men should spend at least three years in Americatwo years studying in school and one year training in factories and on farms. 4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merican farm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should send representatives to China to study the possibilities of organizing companies there, preferably joining forces with Chinese industrialists 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th due encouragement and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following accomplishments should be expected within the next seven years: 1 A stro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established in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The country might be divided into twelve regions. In each region, there should be a 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each with 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of similar nature but less scope than that of the Bureau. 2 In the same localities as th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 twelve nation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each with a stro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3 A central offic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corporated in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with twelve regional offices set up in the same localities as the above-mentioned stations and colleges. The extension offices should lay due emphasis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their extension programs. 4 Ninety Chinese experts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having completed their tra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ssigned to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above institutions. 5 Hundred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rom the twelve proposed agricultural colleges engaged in the important work of teaching, research, extension, and the manufacturing of farm implements and machines. 6 Several good manufacturing concerns established in China turning out the necessary implements and machines for Chinese farms, farm families, and rural factories. 7 A good system of rural credit which, among other activities will finance the farmer and his cooperative in buying the necessary implements and machines. Only when these seven points ar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we have the men and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on a nation-wide scale for the benefit of our millions farmers. The program must be started now. This is an address delivered before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at Milwaukee, Wisconsin. June, 1944. P.W. Tsou is president of th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China and resident representat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Chinese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ited Source: Tsou P W. China must hav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or August 1944, P297.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5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需要农业工程
wangyk 2008-7-4 11:33
王应宽 推荐、编译 2008-07-04 中国需要农业工程 国民政府驻美代表兼 FAO 副主席邹秉文先生演说 1944 年 6 月,邹秉文先生以他当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副主席和中国农林部驻美代表的身份,莅临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年会,发表 中国需要农业工程 的演说。他说: 中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 80% 以上,每平方英里耕地面积要负担 900 至 1 , 900 人,有些地方甚至达到 4 , 000 人,结果便形成了小农。一般农户的耕地面积仅 4 英亩 ,所创造的收入不足维持农民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 由于这个明显的原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必须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农民把耕地面积扩大 10 倍,从 4 英亩 扩大到 40 英亩 。 但中国农民已有的农具不适应扩大耕地面积的要求,中国需要一批有创造力的农业工程师来改进所有的手工和畜力农具,并制造拖拉机,以特别满足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广大平原地区的需要。在农民个人买不起这些设备的地方,农民应当组成合作社,联合起来购买和使用这些设备和机械。 现在中国正在为战后的工业化作准备。发展工业,不仅需要资金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工人。这些工人只有从农村里召募,所以农村人口势必减少。今天,中国农民经营一小块地,能得到很多帮手;明天,他经营一个大农场,帮手却少了。他必须依靠节省劳力的农具和机械,出路只能是改进现有的农具和农场的机械化。只要农业工程师们能够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农具和机械来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的工业化对农业就是一件大好事。 当我们愿意看到中国的城市里建起大工厂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成千上万的小制造厂和加工厂,在中国农村建立起来。农村工业的发展,能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农闲时期,为农民增加额外收入。体积庞大的农产品在产地加工或制成半成品,可以减少体积、重量,从而降低运费,结果是为城市消费者节省开支。制糖业、棉花加工业、水果蔬菜脱水罐装业等所需要的机械,要由农业工程师们根据中国农村的条件进行设计。 农民的住房、农产品仓库、和农村粪肥的调制设备等,也需要农业工程师们的创造才能去进行设计和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必须既简单,又经济卫生。 所有上述都需要农业工程师去工作,也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必须有农业工程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中国怎样才能最好地发展农业工程呢?从政府的观点来看,农业工程计划是多项农业问题之一。它应当与其他农业计划,诸如农业研究、推广、教育、信贷等计划、同时推进。现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些组织得好的省级农业试验站, 17 所私立和公立的农业院校,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局,一个在各省设有分支机构的强大的农民银行。现在需要做的是加强这些机构并建立一个完备的系统来协调它们的工作。 下面四件与农业工程有关的事情,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 在中央农业科学研究所内建立农业工程系,系中应当至少邀请两位美国专家来开始执行农业工程研究计划。 2 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建立农业工程系。同时政府应加强已有的南京大学 ( 金陵大学 ) 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两系各应当至少邀请一位美国专家来推进农业工程教育计划。 3 中国应立即选派 30 名这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美国,以开始一项在今后三年内培养出 90 名中国农业工程专家的培训计划。这些人应当至少留美国三年 --- --- 两年在校读书,一年在工厂和农场实习。 4 一些最成功的美国农业设备制造商应当派代表去中国,研究在那里组织公司的可能性,最好是与中国的实业家或政府联营。 在中国政府的适当鼓励与努力之下,今后七年内应可期望实现以下各点: 1 在中央农业研究所之下建立强大的农业工程系。中国可能划分成 12 个区,每区应有一个国家农业试验站,每站应有与中央研究所相似、只是业务范围较窄的农业工程系。 2 在国家农业试验站所在的区内,建立 12 所农业大学,每校都有很强的农业工程系。 3 在中央农林部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其下在上述国家农业试验站和农业大学所在区内建立分站。这些站在其推广工作中将适当重视农业工程。 4 在美国完成学业的 90 名农业工程专家,将分配到上述各机构的重要工作岗位上。 5 上述 12 所农业大学的数百名农业工程毕业生,将从事教学、研究、推广、和农具农机的制造工作。 6 在中国建立的一些好的工厂将为中国农场、农家以及乡村工业制造出必要的设备和机器。 7 一个优良的农村信贷系统将资助农民及其合作社购买必要的设备和机器。 只有成功实现上述 7 点,我们才能有人力和组织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工程工作,以造福于我们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这个计划必须现在就开始。 (演说全文见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会刊AGRICULTURAL ENGINEERING1944年8月号)。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43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科研讨在保定,余将参会细聆听
wangyk 2008-5-24 02:53
学科研讨在保定,余将参会细聆听 2008 年 5 月 24 ~ 27 日,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将在河北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召开,同期还将召开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和院长联谊会,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自然应参会聆听,了解学科动态,跟踪学科前沿,才不至于闭门造车,胡编瞎审,贻笑大方。 为陪同东北农业大学的几位教授,24日余将驾车前往。等开会回来,再与各位博友交流。 附: 一、会议主办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 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二、会议承办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三、会议研讨主题: 1. 建设现代农业与新时期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 ①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②农业工程学科在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③提高农业工程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与改革措施 2. 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 ① 发展现代农业对创新型农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② 深化改革,提高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③ 农业工程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四、会议形式 大会将邀请国内外专家作有关现代农业、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主题报告。会议将密切结合研讨主题组织开放性研讨,并就取得共识的战略性问题形成研讨结论与建议提供有关部门和院校参考。会议期间还将通过组织展版展示促进兄弟院校之间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经验交流。 五、会议参加人员: 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院(系)、所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 2-3 人。会议总规模预定控制在 200 人以内 。 六、会后考察 路线: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易县清西陵火烧赤壁外景拍摄地:南湖红色革命旅游胜地、燕国十景之一:狼牙山。 时间 : 5 月 28 、 29 两天。费用: 400 元 / 人。请在回执上注明是否参加会后考察。 七、会议秘书处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071001 ) 马跃进,钱东平,韩会玲 电话 : 0312-7521586 传真 : 0312-7521583 E-mail : ljch@hebau.edu.cn 八、报到地点 保定星光国际商务酒店 地址:保定市朝阳北大街 999 号 公交路线: 火车站乘 102 路 保百超市 站下车即到,客运中心(长途汽车站)乘 17 路至 美食山 站或乘 305 路至 华侨宾馆 站右行至十字路口左拐 200 米 即到。 计程车价格: 火车站至星光酒店 10 元,长途汽车站至星光酒店 18 元。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39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