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08年JCR出炉:Geosciences(地学)
刘玉平 2009-6-20 03:12
2008 年 JCR 于今天凌晨 2 点新鲜出炉,共有 6598 种期刊入选影响因子数据库,其中,中国大陆期刊 83 种。 此处,选录 276 种地学类期刊,其它学科请于 http://admin-apps.isiknowledge.com/JCR/JCR?RQ=HOME 检索。 为避免占用过多的网络资源,上传 word版和excel 版。 1、 2008年JCR地学(word版) 2、 2008年JCR地学(excel版)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5593 次阅读|4 个评论
地学人是不是可以提高下自己的地理学常识再来做科研?
热度 1 hszdj 2009-4-17 12:57
有感而发,看文章经常看到很多啼笑皆非的学术论文,如去年一篇发在核心期刊《经济地理》上南京大学地理学院某硕士(导师Zjx赫赫有名)发的研究江苏外资空间流向的文章,其上江苏县域的边界图(估计是GIS格式转出来的)居然把南京最北部的六合给丢了,更更难以接受的是这样大的一幅图居然还躲过了审稿者和编辑部的眼睛,堂而皇之的发在了中文核心期刊、专门研究区域经济的《经济地理》上! 如下:缺失的六合 昨天又无意中看到一文,是遥感、自然地理方面的,我没看全文仅看了摘要 洪泽湖区的Landsat TM6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和空间差异分析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Analysis Using Landsat TM6 in Hongze Lake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 *** ;***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文摘要】 洪泽湖是江苏省第一大淡水湖,对其周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重要意义.LST(地表温度)是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Landsat TM6数据来分析洪泽湖地区地表温度空间差异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将TM6数据的DN值转换成亮度温度.在确定了比辐射率、大气透过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之后,就可用单窗算法来计算像元尺度的LST.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图像后,接着进行地表温度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区陆地与水体温度空间差异明显,而且水体及陆地内部差异同样明显.湿地在水体温度中较低,上游河流注入区水体温度较高.陆地表面温度差异源于地表覆盖类型的差异. 第一句话就错了,洪泽湖是江苏第一大淡水湖,那太湖呢,但凡学过初中地理的人都该有我国几大淡水湖的常识! 十分不幸的是,似乎这个现象在地学不管是学生中还是老师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连普通人或者论坛BBS上很多门外汉都晓得的区域常识,可是专门以区域为立足点开展研究的地学人却糊里糊涂,可能后边你的数据你的模型是科学的、是门外汉看不懂的,但是这样的论文写出来究竟具有多大的可信度和意义呢?一句话,个人觉得地学人要加强对所研究区域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很多地理常识,如果这都做不到,科学、科研都无从谈起。 ps:又想起我们出去做横向的规划实践,往往就是到所在地调研,短则几天长则一个多礼拜,往往对那个区域的认识连感性认识都达不到(连有几个县区,哪条路哪条河都搞不清楚),更不用提对当地一些制度、组织、文化等深层次的东西了(而这又是对区域发展和规划可行性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及当地生活了几年有经验的老百姓,回来就闭门造车写上厚厚百页的本子,这究竟是拍脑袋还是鬼话?
个人分类: 有时一本正经,有时乱糟糟|4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海无名高地古柏吟
yuelugj 2009-3-31 21:26
青海无名高地古柏吟 刘继顺 2009-03-31 昆仑山系 自西而来 显不出五千米伟岸 峥肋嶙骨 柴达木盆 向东缓上 道不尽百万顷雅丹 咸风砂雨 南北脊背上 一座低矮的山丘 沧茫硬岩中 一棵倔强的孤树 了无寸草相伴 惟有黄砾为伍 刺入黝黑磐石 绿于灰黄碱土 任凭日曝冰冻 哪管砂击风枯 幼时看 水草柏树林盛极而衰 亦见证 吐谷浑王国兴起落幕 岁月雕琢出 粗糙陆离的皱纹 与疏密相间的年目 徒留下 我孤树一棵 在沙海岩峰中独舞 千年期待 万载守驻 为什么这般执著 却原来欲语还休 只盼有缘人 来将我眷顾 祈望知已者 能懂衷情诉 我脚下的岩地 看似贫瘠斑驳 实则殷实富庶 不然 我怎会这般婀娜多姿 长袖善舞 又岂能如此傲立群峰 铜枝铁柱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4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矿床成因与论文”说开去
热度 1 yuelugj 2009-2-26 15:37
矿床成因与论文 刘继顺 2009-02-26 科学网上讨论学术空气与论文方面的博文,已经很多了。但发言的地学界人士较少,似乎地学界还是一片净土。在此,借科学网宝地,往地学界堂子里放点风,看能否引起一丝响动。 一、矿床成因研究需要高智慧 矿床成因是个高难度的课题。难就难在:不可模拟性,长时性,地域性,观察和取样的有限性。 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历时均比人类历史悠远得多,有些矿床是多期次形成的综合体,形成后的改造与表生改造假象),至今不能在实验室重现矿床形成的过程,也许永远也不能。 矿床的形成受控于基本的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和生物原理,亦即矿床的形成具有共通性。但没有两个矿床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矿床的形成还受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矿床的形成有其地域性。 矿床成因样本的采集受制于工程的有限和局部,采集的数据始终是不全面的。 各类矿床成因判别图解,都是经验性的,统计性的,有限数据归纳出来的,而且有其地域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矿床成因的认识,应该基于扎实的现场矿床地质观察,再辅以分析测试手段。 矿床的发现、勘查、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矿床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渐逼近真相的过程。最初基于地表的观察所得出的矿床认识,可能在有了钻探和坑探资料后,必须修正,甚至否定;开采以后,又得修正或否定;从浅部开采到深部开采,仍要修正或否定。 接近真相的矿床成因认识,能够指导矿床的勘探并且能够取得找矿成功;偏离真相的矿床成因,往往使人误入岐途,越偏越远,从而错失矿床的发现。 因此,矿床成因不是收集些勘查资料,采几块标本,测几个数据,套用一些经验性的判别图解,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扎实的现场观察,认真的假象剔除,细致的分析测试和周密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需要高超的智慧。 如果每年能有一两篇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矿床成因论文,就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地学工作者,甚至大家了。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看不太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在做野外地质工作;看得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到现场走马观花,迷恋于数字游戏中。 2、既看得懂地质现象又做扎实野外地质和研究的人,数量不太多,他们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也不太大,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混迹于名流大腕与高官之中。 3、由于做研究的,野外观察不够,只能靠收集前人的地质资料。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收集资料不全,特别是普查、勘探、初期开发和后期开发资料鱼目混珠。一些本已解决的问题,因为引用不当资料,又被重新提出,扰乱视线。 4、实验室测试数据,不如物理和化学学科那样,能够为他人实验重现而证实或证伪,目前是真假难辨,雾里看花。 5、国内地学界严重缺失正当的学术批评氛围。国内期刊少有质疑、答辩论文刊载。如果有人稍微较真一下,那么就有被同行视为异类的可能。南京大学有个叫胡受奚的教授,学术水平当在目前某些矿床学类院士之上。可他的性格有个大大的缺陷,那就是有点较真,无形中罪及他人,而不得入院士之列。 三、关于地学类学术论文 1、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 这个问题讨论得太多了,但地学人却很少发表意见。 前述由于地学问题有共通性的一面,但也有地域性的一面。 共通性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同行应该共同交流与研讨。比如说全球构造与地球发展演化史方面,成矿作用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全球性共赏性强,国内外同行应该交流,当以外文发表为要。 但地域性方面的问题,当以所在地域的通用语言发表为要。因为地球太过庞大了,一生所读论文实在太少了,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将全球各个地区的地学论文全部读到。 发表论文的目的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他人参考,为他人提供工作和研究思路,避免他人走弯路做重复工作。 对矿床学文献而言,就是为了他人能应用自己论文的成果,为他人提供找矿思路,进而成功地找到矿床。 而我们关于中国某地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方面的论文,为什么一定要用大多数国人看不懂的文字发表呢? 这样一些外国人不看绝大多数中国人又看不懂的所谓SCI论文又有什么用呢?这与垃圾论文有什么区别?! 花了国人的钱,制造出来的论文仅仅为了方便洋人而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用,是何道理?! 不要埋怨国人的素质太低了,连外文都不懂,怎么做矿床研究,怎么去发现矿,怎么去扩大矿床规模? 因此,地质学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不能以其他学科的标准来衡量地学。因为地学有地域性的一面,阅读的人群也有相当的地域性。 2、部分论文的严谨性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研究者对某一矿床的考察全程,不过一星期,尚未了解清楚矿床的基本情况,匆忙打几块标本,回实验室忙着做各种测试分析,然后发表系列论文:同位素、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成因或成矿模式等各一篇共5-6篇系列论文就这样出笼了。 本人曾经多次审过也阅读过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些矿床矿体的地理位置都标错了,有些剖面线也不对,更不用说基本地质特征的描述和有关矿床的一些数字了。这样一些论文,其结论的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文刊物上,而且在外文期刊,如Economic Geology这样的重量级SCI期刊上,都时有发现。 3、测试数据的可信度方面存在问题 其他学科已揭露出了许多数据造假案例,因为论文数据常受到他人实验室的检验。 地学类测试数据存不存在造假嫌疑呢?测试数据有限,许多达不到统计的数量要求,得不出规律性的结论。此时钱花了,没有解决问题,而又需要论文交差,会不会有人为制造出规律的事例呢? 4、抄袭与剽窃 这一方面的问题地学界也是存在的。许多年前曾经揭露出来过某大学的一宗抄袭剽窃案件,但总体看来,揭露出来的少之又少。 与大多数学科不同,地学论文抄的,多是未曾公开发表的地质报告和地质科研报告。难道没有公开出版的地质报告与科研报告就不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吗? 许多不同作者发表的论文,内容大同少异,不知道谁抄谁的。 引言部分,矿床发现与勘查过程的交代极为简单;参考文献能省则省,根本反映不出所在地区前人的贡献与研究勘查历史原貌。 这方面,有时候,不能责怪文章作者,而是编辑部以篇幅所限给咔嚓了!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5977 次阅读|5 个评论
430纹石论矿
yuelugj 2009-2-17 08:22
430 纹石论矿 刘继顺 2009 - 02 - 16 教师的职业是传播知识,授之以渔技。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心得,不期孤芳自赏,而图学生分享,并盼望着学生超越自己。因欲在研究生中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跃一下学术气氛,一方面密切新老研究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发挥老研究生对新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 我想这种交流有别于官方组织的学术论坛,也不同于研究生之间自发的学术交流。它应该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行,最好以矿业故事开场,又以矿业故事结束,主题是矿床地质与找矿,中间穿插知识点、争议点、关键点和互动点。因此春节期间,我作了一些规划,设立了一些主题。 我想,这种活动还应该有个名字。取什么好呢? 论坛之类的词用得太多太滥,不能突出我们这种活动的特色。于是想到问石论矿,但觉得太直白,意境不够。 刚好中央台五套正在播送纹枰论道。这个栏目,深受围棋爱好者的欢迎,是因为它既有对局的精彩点评,又有古谱的缠绵故事,还有初学的规则招术,新老咸宜,活泼可爱。受此启发, 430 纹石论矿名便跃于纸上。 430 :是我研究生所在的地学楼办公室房间号,点明了参加的人员和交流地点,当然乐见其它人士参与这一活动。 纹石意有两重:其一纹为形容词,说的是石头质地不一又各不相同,多种多样,藏有许多秘密和我们似懂非懂的文字;其二纹为动词,说的是格石(古有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剖析石头,探讨它的前世今因及蕴义。 论矿意为探讨矿床成因及如何用之于找矿。 联系起来就是:说石头故事,探找矿之真谛! 名取好了,准备工作也作好了,于是今天就开场了! 今天的主题是: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与找矿。 我以 Voisey s Bay 铜 镍硫化物矿床发现的故事开场,再谈了一下全球镍资源的研究、勘查与开发概况。接着以典型矿例讨论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再就陨击成 矿、热液成矿、斜长岩区和大岩体与小岩体等争议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剖析,最后就找矿标志和勘查方法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总体看来,效果不错,反响尚可。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447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学生人数看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土壤科学的例子)
shanggv 2008-11-27 12:39
在网上搜索文献,无意中搜到 A. E. Hartemink, A. McBratney and B. Minasny 等几位著名土壤科学家发表在《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的一篇名为《 Trends in soil science education: Looking beyo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的文章。 他们将调查问卷发到了 43 位在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的同事那,统计 1980 年到 2005 年学生人数的变化。我比较奇怪,为什么唯独没有给亚洲的同事发问卷,是不是亚洲的土壤科学教育(或者土壤科学研究本身)不值得一提?应该不是。日本是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费在 2004 年增加了 16% 。南京土壤所参加了 global soil map 的计划( http://www.globalsoilmap.net/ )。 2009 年 8 月的 IUSS (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ience )的 Pedometrics 会议也将在北京举行( http://soil.cau.edu.cn/pm2009 / )。 之前,土壤科学学生人数的下降及其原因已受到该学科共同体的关注,但从未定量化。 下面是他们调查到的一些学生人数的变化: 注:从 1992 年到 2004 年北美的研究生减少了 63% 注: 看来女研究生人数的上升不单是中国有的现象。 文章说,女生开始对自然科学(数理化)感兴趣了(不只是土壤科学),会读书,而男生更可能在高中或大学一年级fail。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土壤科学对女生吸引力更大了。现在,科研领域仍然是男人为主。 students are attracted by the vigorousness and chirpiness of a subject (some may call it sexiness )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a position (perhaps even well paid) after a university degree has been obtained. 注:外国学生比例也下降了,中国学生留学的也就少了。有的学校甚至不招外国的研究生,除非特别优秀的 。 注:上课的学生多了(并不是学生要上的课多了)。 注:悉尼大学牛人多,学生也多罗。 注:荷兰的学生也在减少 文章指出:如果假定学生总数不变,那么以上数据说明了土壤科学的衰落。其他学科如 地质学、地理学、 weed science 、化学、物理 等也有衰落现象 (Baveye et al. 2006 , Nature, December 1, 2005) 。而 信息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 的学生增长教多, 工程学、数学、物理学(前面讲的是物理的 pHD, 这里大概指总数) 的 学生稍有增加。然后分析了土壤科学衰落的原因。内部原因是土壤科学与农业在多数国家联系紧密,而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兴趣减少了。土壤学缺乏应对新挑战的能 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有高中教育体系与大学教学的衔接存在问题,高中老师对物理地理学不感冒等。虽然从业人员少了, 土壤科学的论文数目从 1994 年到 2006 年翻了一倍。 注:男女各半边天啦。 注: 外国留学生越来越不受欢迎。 注:学科的老化伴随着从业人员的老化。土壤科学需要年轻人。 The soil science community should be worried by the declining numbers of soil science students (McBratney 2006). The most difficult task ahead is not to convince policy makers and land users on the need for adequate and up-to-date soil information but to make sure that there are enough young soil scientists equipped with the latest techniques and insights to address future issues . Convincing students that soil science is a valuable study 论文原文链接 http://proquest.umi.com/pqdlink?Ver=1Exp=11-25-2013FMT=7DID=1469214041RQT=309
个人分类: 地球系统科学|5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矿床:透视地球演变的窗口(续二)
yuelugj 2008-11-8 22:53
矿床:透视地球演变的窗口(续二) 刘继顺 2007-08-09 三、矿床开发提供了各类地质体的三维空间真相 一般地,我们从事地学研究时,只能得到局部的,线状的,最多是面状的片断。对于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三维空间变化真相,只能想象和推测。即使在经过包括详勘及生产探矿的矿产勘查中,对于矿体(地质体、断层、褶皱)的三维空间变化,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推测成分。 而在矿山,不论是露天开采场,还是坑道开采场,什么岩体的接触界线,岩石相变特征,变质分带,断层的波状起伏,脆性韧性变形的转换,断层扩展过程,褶皱 枢纽的起伏与倾伏,还是高温、中温、低温矿物的分带,热液交代序列,成矿元素的空间展布,矿体三维形态,都将一览无余,大白于天下。 在采场,一切的一切,不会是推测。不再有推测断层,不再有推测的地质体。预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我们的眼球,令我们赞叹不已,促使我们思考。 在此意义上,没有到过采场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地质学家;没有在采场仔细研究过的人,算不上真正的矿床学家!没有对采场连续观察过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地质大师! 四、矿床发现可改大地构造属性认识 在地质研究长河中,有些地区的大地构造属性争议不断,莫衷一是。骑墙者说:各种观点都对。最后由于具有大地构造属性的矿床的发现,才终止了那些旷日日久的无聊争论。 试举一例说明:在新疆东天山,有一条著名的康古尔断裂带,带内赋存有大大小小的超基性岩体(块),有人认为这是天山洋的残余,康古尔断裂带为板块缝合带或 地体拼贴带;有人认为这是弧后洋扩张的产物。而当黄山、黄山东、香山铜镍硫化物矿床等陆续发现以后,再也没有人提板块缝合带、地体拼贴带、什么洋了。因为 众所周知,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以促使硅酸质熔浆与富硫化物熔浆的熔离并富集成矿。 再如,江西德兴斑岩铜矿产于距我国海岸线数百公里之外,而沿海至今只发现了福建紫金山火山-斑岩型铜金矿,令大地构造学者困惑不已。用板块构造的远距离效应,如何能够解释德兴斑岩铜矿的形成?除了玩弄学术游戏之外,其用几何?然而,事实就是事实,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正如 J.D.Lowell所指出的那样 :80年代所谓的突破就是试图将板块理论纳入勘查规划中,甚至这成了一种时髦,但这看起来更象是皇帝的新衣,在矿产勘查中不知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Sudbury超基性岩盆下盘通道型富铜镍硫化物的发现,使陨击成矿不堪一击 加拿大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长65公里宽25公里的超基性岩盆内,在100余年的勘查与开发的过程中,证实的铜镍矿石储量达15亿吨之多。作 为陨击成矿的典型案例,Sudbury至今充斥于各类教科书和文献中。陨击证据似乎坚不可摧,成就了诸多地质学家的名声。 然而 , Falconbridge 公司在2006年发布的信息Evolution of the Sudbury Exploration Model; Pathways to Footwall Ore称,已经控制岩盆下盘通道的铜镍矿化至距地表1800米的深处,仍未见底。其中见有厚23米,含镍6.14%,含铜23.62%,含铂族金属11.35g/t的特富矿脉。浸染状矿含镍0.13%,含铜0.41%,含铂族金属34.1g/t,含金3g/t。 试想,如果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果真是天外来客,何以形成深达2000米的狭小裂缝?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45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矿床:透视地球演变的窗口(续一)
yuelugj 2008-11-8 22:51
矿床:透视地球演变的窗口(续一) 刘继顺 2007-07-18 二、矿床勘查开发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1、矿床成因的水-火之争,诱发了地球科学的第一次革命 在早期人类历史中,地质学是贵族的事业,因为无休止的旅行、探险和探宝是要有经济支撑的。徐霞客决不是一个贫民。 人们为了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自觉与不自觉地去寻找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物资源(找矿、开采、冶炼),自然而然地去探求矿物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矿床学),进 而试图去厘清矿物资源形成与地球演变的关系(地球科学)。最初在找矿实践与矿业开发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孕育了早期的矿床理论,进而促 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地球科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正是从矿床的形成争论开始的。德人维尔纳(1749-1817)根据沉积岩中矿床的采掘现象的总结归纳,认为所有的矿床包括岩 石和矿脉,都是在大洋水体中沉积形成的(侧分泌说),即水成论;而英人赫顿(1726-1797)则从火成岩内及其周边的矿床采掘现象总结出发,认为 地球外营力与矿床的形成无关,矿床只能是地球深部火成的溶液或溶化物质注入地壳裂隙中形成的,即火成论。两派为了证实证明自己的正确,千方百计地收集 地质证据,进行各种测试分析与模拟实验,其中著名的有鲍温的玄武岩熔融实验(鲍温反应系列)。最终以火成论胜利而告终,岩浆一元论及岩浆热液成 矿论诞生并一统天下为标志。 水-火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但两派的继承者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升华。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矿床的大量开 发,特别是海洋地质调查的进行,海底硫化物层及黑烟囱硫化物的发现,水成论演变为层控理论及喷流沉积成矿理论。而火成论则进一步发展成为 了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理论。 2、矿床勘查提供了大量研究地球表层以下的样品 人们最初研究地球都是从地表直接观察开始的,主要开展地表的地质现象的剖面观察与填图。地质学者根据地表剖面观察与填图,发现了大量的地表地质现象,通过这些资料的总结,深化与研究,提出了关于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岩石组成、洋陆变迁、地球演化等方面的各种假设。 由于地表地质现象常常受到出露条件的制约及表生地质作用(包括表生构造)的干扰,使得观察资料的可得性、真实性与可用性大打折扣。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人们便借助一些间接的手段如地球化学测量、地球物理测量、卫星遥感资料解译等推测地质构造、地球物质组成及地球演化的模式。由 于这些方法理论本身的缺陷及地质体的复杂性,常常出现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能够观察到地表以下真实的地质现象。要了解地下 的真实地质情况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同,就需要工程取样,而且需要大量地取样观察。而要实施工程就需要有庞大的资金,这笔资金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国家能 够提供。   即使如此,某些国家还是咬牙拿出了经费为了科学而去打科学探索钻(超深钻),国际地科联曾实施大洋钻探计划 (DSDP、ODP、IODP三个计划)和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目前有13个国家实施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大陆科学钻,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有20口。 已经实施的大陆钻探的结果与人们早先提出的假说,相去甚远。   天然地震资料反演表明:地球具有层圈构造,中心部位为内地核、外地核,再是下地幔、上地幔,最外为下地壳 (硅镁层)和上地壳(硅铝层),上下地壳之间为康拉德不连续面。苏联人想验证这个康拉德不连续面的存在,选择了地壳厚度最薄的科拉半岛打钻,其中一个为 SG-3井,钻至12262米(目前全球最深井,1970-1989实施),原来设想的康拉德面却是一个滑动面,在深达9500米处还有可以利用的金 属,1万米深处还存在天然气和含矿物的地下水(参见 架起通往地心的望远镜,一窥地心究竟 )。又如德国上法耳次地区的KTB超深钻(9101米深,1987-1994实施),原来地震反射层为近水平状态,而岩心却表明岩层陡倾,近水平的反射层是一组密集的面理所致。   即使这样,所打的钻孔极为有限,对于广袤的地球表面而言,真是九牛一毛也!   但与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矿床勘查,每个大型矿床的钻探进尺均在十万米以上,1989-2003年塔里木石油会 战,总进尺达470万米(102口井,平均井深4700米),那么,全球年钻探进尺呢?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正是这些矿产勘查工程为 我们了解地壳变动与地球演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地质现象。   因此,正是矿产勘查为我们揭露了大量的地质现象,使得我们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认识,孕育新的地质理论和成矿理论,促进了地球科学的进步!
个人分类: 矿业论道|3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矿床:透视地球演变的窗口
yuelugj 2008-11-8 22:49
矿床:透视地球演变的窗口 刘继顺 2007-07-17 一、大庆油田发现之争引出的话题 近年来,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众多学者均有论及,著述甚丰。他们查阅文献、文件和记录,采访亲历者,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呈现在我们面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纪录不完整)和当事人的立场,结论迥异。在我局外人看来,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目前争论的焦点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头号功臣,究竟是李四光、黄汲清,还是谢家荣? 前两位擅长大地构造,后者专于矿床地质,他们连同翁文灏,都是我国地质学界的巨人,星耀华夏;他们都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泽被后生;他们都是中国石油事业的擎天柱,强我中华。不管他们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还是实际操作者,或者兼而有之,无论怎么夸赞都不过份! 由大庆油田发现之争,笔者所想到的是:到底是大地构造理论或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勘探,还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促进了大地构造理论的深化,催生了陆相生油理论的形成,却是应该思考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看似颇象鸡与蛋的问题,实际上不是!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是先采矿,再有地质,然后而有系统的现代地球科学。即使在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尚知之甚少。在地球面前,我们还只是小学生!许多理论成果,大都是对已知地质现象的说明,然后系统化,再推而广之的。 客观地看待大庆油田发现的过程,指导大庆油田发现的是:石油生成的基本知识和地表的油气显示。 石油生成的条件是:源(要有生油层:富有机质的泥质岩类、碳酸盐岩类;利于有机物转化为石油的环境,主要为有大量有机物来源和利于保存有机物的还原环境和 长期缓慢下降的深凹陷环境,即岩相古地理环境)、运(要有压力主要为静压力、浮力、毛细管作用,水气流)、储(储集层,主要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圈闭构造 有构造圈闭,岩性圈闭)。 在玉门油田没有发现之前,的确没有陆相生油说。而玉门油田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玉门石油河的油苗古有记载。据石宝珩等 考证:1937年7-10月,孙健初、韦勒、萨顿野外考察 玉门石油沟一带的油苗时,发现了老君庙背斜构造,认为是一个适合于石油形成的构造;1938年孙健初二进玉门 调查石油河 , 干油泉、三橛湾 ,认为 .. 可知本区各组所有砂岩储油地质构造 , 合适于存油。再就油层越下而越富,并设计钻孔验证,1941年4月终发现玉门老君山高产自喷油田。1934年,孙越崎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古有开采)。有趣的是:这两个油田的含油层不是海相地层,而是陆相沉积的淡水沉积层! 根据这两个油田的淡水沉积物层含油的事实,潘钟祥发表了《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的非海相石油》(BAAPG,1941)、黄汲清发表了《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7),提出了陆相生油说!这可不是在陆相生油说指导下发现的! 至于大庆油田发现前,就曾有过许多油气显示和找油工作。1923年扎赉诺尔小煤矿就曾发现含油沥青。据张以诚 考 证:日本占领东北后,就努力开展找油工作,对扎赉诺尔开展了地质、重磁、地震测量,1940年发现了石油(1941年曾钻达千余米深);对阜新,日本在钻 煤时发现油苗,1938年开展了石油普查工作包括重磁和地震,发现了巨大的背斜构造,1939年开始钻探,1941年见油,到1945年施工了105口 井,每口井产油数千克至3吨不等。日本人勘查的这两处目标与我们后来所发现的大庆和辽河两油田相距均不远,前者同属松辽盆地,后者同属渤海湾盆地。因此, 日本人的调查与解放后我国自己的石油普查勘探,在主要选区上是一致的。如果上天再给些时间给日本人的话,可能发现权就被日本人拿走了!日本人可没有陆相生 油说的指导,他们却在东北进行了这么多的找油开拓性工作,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解放初期,我国找油工作均是在有油气显示或古采油区部署的。任何一个了解日本人在东北所做的找油工作的人来说,都会优先选择它作为探索区的。可以这么说日本人的开拓性工作,为我们更快地找到大庆油田奠定了基础,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诚然,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及对我国资源的掠夺,我们是绝对要遣责的!!! 网上流传盛广的《日本在东北找油三十年为何未发现大庆油田?》一文,将日本人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归结为没有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是欠妥的。我们两弹一 星的研制时间都短于美国,能说我们有新理论的指导或者我们更为聪明吗?塔里木油田和最近发现的南堡油田,工作时间短吗?虽然我们经数十年的工作,目前在 塔里木盆地只发现一些规模不大的油田,谁敢说今后不会发现世界级整装大油田呢? 说这些,我们并不是要否定理论对于找矿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正是理论找矿工作。 但我要说,理论总是落后于新现象新发现的!实现找矿突破的理论是:油气生成理论或矿质溶解与沉淀的物理化学反应理论(元素的共生-分离、矿化蚀变、地球化 学晕,特殊的岩性矿物等)与容矿的力学理论,而不是经过包装过的新名词。当然,一个新矿床或一个新类型的发现会带来一连串的发现,是人们对新发现进行总 结、系统化的自然结果。 当然,一线勘查工作者的理论基础、工作经验和对新现象的敏感性,是找矿成功的关键!在大庆油田勘查过程中,发现并提供重要找矿线索的一线地质工作者,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他们是最不应该被遗忘而又最可爱的人! 至于中国找油战略东移,那是在大庆发现工业油流以后,是顺理成章的事。谁处在那个领导岗位,都会这么做,我们今天也是这么干的! 综上所述,正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促进了大地构造理论的深化,催生了陆相生油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个人分类: 矿业论道|4663 次阅读|3 个评论
矿床发现真相考
yuelugj 2008-11-8 22:44
矿床发现真相考 刘继顺 2008-01-18 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一个伟人在被冤曲临终时的遗言。他带着这个遗言及许多无奈仙去了!所幸后来被平反昭雪,最终含笑九泉! 细究起来,如果我们将写当成一种比喻,指创造和推动的话,无疑历史是人民写的。可若将写当成书写、当成记录的话,那么,历史是人民写的,就可 能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因此,就有正史与野史之分。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写在书上的历史就不只一个。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一时难辨。如著名的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争,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就未曾断过。好在 已经有许多论文,可使我们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但对于许多其它矿床的发现真相,到底如何呢?这些年来,我们所到访的矿山较多,见过的当事人也多,听到的传 言也多,渐渐地对许多矿床发现的真相,便产生了许多的怀疑! 致使矿床发现真相迷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过去长时期只强调集体。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反对突出个人,反对成名成家,规定在科研报告、地质勘查报告不准署名,只能署单位集体,甚至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上,也不准署个人名字。这样以来,许多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就被湮灭在历史中。 2、我国过去长时期漠视知识产权。 我国过去长时期漠视知识产权,编报告、写论文,根本就不交代来龙去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综观今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几篇论文、专著和教科书是完整地叙述了矿床发现、勘查与开发的过程的?大多充斥着掠夺、抄袭和剽窃。。。。。。 3、官本位占据着学术场。 由于不署个人名字及漠视知识产权,那么谁官大,矿床的发现权就是谁的。某个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中发现了矿产地,首先得到信息的是地质队的技术负责或总工 及队长。那么,只能由队总工和队长向省局汇报,功劳自然是记在他们的名下。再往上,就是省局的总工和局长向部汇报,功劳就又变成了局总工和局长的了。更有 甚者,就变为部长和部总工的了。 如果真正发现矿产地的地质工程师识相,则还可以负责这一勘探项目;如果不识相,就立刻调离,以便给人以与此矿发现无关的印象。好一点的,还可以坚持到最后,实际主编勘探报告,在勘探报告中还可以有个名字。 这种掠夺他人成果的手法许多,掠夺他人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 4、矿床发现与找矿突破的过程较长。 从矿化信息的发现到找矿突破、勘探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涉及的专业有地质、物探、化探、钻探等,人员也多。如果不是当事人,很难 分清谁的作用与贡献大小。虽则有会议记录、原始建议、简报与报告,在勘探初期,大家也不太在意自己功劳的大小。加上,人都有自私的方面,都有占有成果的欲 望。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最终作为成果的代表者,不是行政一把手,就是业务主管。 但只要不是有意欺瞒,查找原始纪录与档案,就不难发现谁是真正的英雄。 写下矿床发现真相考的题目时,心情是沉重的,任务也是艰巨的。仅由我一人是无法完成的,我希望大家积极献言献策,奉献出方家的大作。 此举,是为那些故去的被湮没的真正功臣与英雄,是为光复人们的良知与责任,是为创造一个忽悠者难忽的学术空气!
个人分类: 矿业论道|5504 次阅读|5 个评论
电气石:新型宝石和环保健康材料
热度 2 刘玉平 2008-8-19 09:33
电气石:新型宝石和环保健康材料 电气石,是自然界成分最复杂的矿物族之一,化学式可简化为 Na ( Mg , Fe , Mn , Li , Al ) 3 Al 6 6 ( BO 3 ) 3 ( OH , F ) 4 。晶体属于 三方晶系复三方单锥晶类 , 常呈三方柱、三方单锥柱及复三方单锥柱等, 截面为球面三角形,柱面上常有纵纹。集合体常呈束状、放射状或致密块状。颜色变化大,透明 - 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 7~7.5 ,比重 3.06~3.26 ,折射率 1.62~1.64 。研究发现,电气石是一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的天然永久性电极晶体材料。在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会引起晶体两极产生一定的电压,在常见的 200 多种矿物中,仅有电气石同时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 宝石级的电气石称为碧玺,虽然其作为宝石的历史较短,但由于其颜色丰富绚丽、光泽明亮、清澈透明,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宝石品种。在中国,碧玺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清代典籍《石雅》之中。传说碧玺也是慈禧太后的最爱,据史料记载,清朝慈禧太后的殉葬品中,有一朵用碧玺雕琢而成的莲花,重量为 36 两 8 钱(约 5092g )以及西瓜碧玺做成的枕头,当时的价值为 75 万两白银。碧玺可分为:红色碧玺、绿色碧玺、蔚蓝碧玺、黑碧玺、紫碧玺、无色碧玺、双色碧玺、西瓜碧玺、猫眼碧玺、钠镁碧玺、钙锂碧玺、含铬碧玺和帕拉依巴碧玺等十几种。具有宝石级价值的碧玺几乎都产自花岗伟晶岩。 主要鉴别特征: (1) 热电性:电气石在丝绸或皮革上快速摩擦生热而产生电荷,能吸附小碎纸片; (2) 双折射:电气石具有较大的双折射率,用放大镜可以在起棱角处观察到明显的双影; (3) 二色性:大部分电气石的具有明显的二色性,用肉眼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4) 明亮而有些刺眼的玻璃光泽; (5) 包裹体较少,内部洁净是电气石的一大特点。 随着保健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气石因其保健功能强、作用持久、应用范围广而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重视,在健康产业、食品业、建筑装饰业、家电业、农业、畜牧业等方面有着巨大发展前景,被喻为 21 世纪的环保健康新材料。 电气石的主要保健作用 : 1. 高效的远红外 介于 4~14 微米的远红外线与人体辐射相匹配,能产生温热效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被 称为生命之光 。远红外线对人体健康有改善微循环、活化组织细胞等特殊作用。 2. 健康的负离子 负离子有镇定、促使人精神安定、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和对于构成人体单元的细胞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的新陈代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人类健康的维持及促进极其有效。科学家们把电气石称之为天然负离子发生器,电气石改善空气的作用原理是:释放的负离子能还原来自大气的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香烟等产生的活氧;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灰尘、废气、病毒等悬浮污染物大多是带有正电荷的离子,负离子与其中和,直至无电荷后沉降,使空气得到净化;负离子能有效地与室内附着在墙壁、天花板上的苯、甲醛、酮、氨等刺激气体发生反应,降低上述气体的浓度。 3. 舒爽的生物电 人体组织或细胞在静止或活动状态下产生电位差及电位变化的现象称生物电现象,其电流为 0.06 毫安。电气石晶体是具有正负两极的永久电极特性,其两端产生的电流不变,约为 0.06 毫安,恰与人体生物电流相匹配。当电气石晶体产生的生物电流作用于人体经络和穴位时,引起人体的生物电和生物电效应,从而实现舒筋通络、促进睡眠和活血化淤等作用。 4 、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电气石含有钠、镁、铁、锂、硼等元素。对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抑菌除臭功能 在远红外负离子和生物电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菌繁殖,消除各种异味,净化空气,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李兆聪. 珠宝首饰肉眼识别法. 地质出版社,1999. 潘兆橹. 结晶学与矿物学(第三版). 地质出版社,1994. 百度百科,电气石、碧玺等词条。 以上为小刺猬收藏品 * * * * * * 以上 图片来源: www.cpus.gov.cn/ zlg/ks/w76.htm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1075 次阅读|9 个评论
绿柱石:工业、收藏两相宜
刘玉平 2008-8-12 13:58
绿柱石:工业、收藏两相宜 绿柱石 又称为绿宝石,化学式为 Be 3 Al 2 (SiO 3 ) 6 ,常含 Cr 、 Cs 、 Fe 等微量元素。纯绿柱石含有 BeO14.1% , Al 2 O 3 19% , SiO 2 66.9% 。晶体属于六方晶系,常呈六方柱状,柱面有纵纹,集合体可呈晶簇或针状,也可形成长达数米、重达十余吨的块状伟晶。纯净的绿柱石是无色透明的,常见的绿柱石多为浅绿色。成分中富含 Cs 时,呈粉红色,称为玫瑰绿柱石;富含 Fe 3+ 时,呈黄色,称为黄绿宝石;富含 Cr 时,呈鲜艳的翠绿色,称为祖母绿。硬度为 7.5~8 ,比重为 2.63~2.80 ,玻璃光泽,解理不完全。 绿柱石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但是也见于砂岩(碎屑岩型)、云母片岩(变质岩型)中,经常和 W 、 Sn 、 Li 等高温热液型矿床共 - 伴生。 绿柱石是提炼铍的主要矿物原料。造型好、透明度高、色泽美丽者可以作为观赏石、甚至作为高档的宝石,如祖母绿、海蓝宝石。 天然祖母绿是最珍贵、最常见的宝石级绿柱石,其与人工祖母绿的简易鉴别方法: (1)天然祖母绿呈透明的翠绿色,在强光照射下颜色更加鲜艳。内部常存在一些充填了褐色铁质的反光裂纹,还有细小的矿物包裹体或气液包裹体; (2)助熔剂生长法合成祖母绿的翠绿色很纯正,没有明显的偏黄或偏蓝色调,红色荧光现象明显,内部常有乳白色烟雾状或羽毛状熔剂包裹体。水热法合成祖母绿颜色更接近天然祖母绿,但内部洁净,气液包裹体呈钉形或管状,偶见平直展布的仔晶夹层; (3)优化祖母绿通常采用注油法来弥补宝石的瑕疵,在反射光下可以观察到彩色的反光,在白炽灯附近烘烤可以观察到渗油现象。 以上为小刺猬收藏品 * * * * * * 图片来源: www.cpus.gov.cn/ zlg/ks/w76.htm 第一百篇博文,聊以自贺!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7967 次阅读|9 个评论
锡石:锡的主要工业矿物
刘玉平 2008-8-6 22:01
锡石:锡的主要工业矿物 锡石 是提炼 锡的主要原料,化学式为 SnO 2 ,常含混入物 Fe 、 Nb 、 Ta ,尚可含 Mn 、 Ti 、 Zr 、 W 等微量元素。晶体结构属于四方晶系复四方双锥晶类,晶体常呈双锥状、双锥柱状,有时呈针状。集合体常呈不规则粒状。颜色较丰富,无 色者少见,一般因含混入物而呈褐色,含 Fe 高时可呈黑色,含 Nb 、 Ta 高者可呈沥青黑色。半透明,金刚光泽,断口油脂光泽。解理不完全,断口不平坦至贝壳状。性脆,摩氏硬度 6~7 ,密度 6.8~7.0 。一般无磁性,富铁锡石可具电磁性。 锡石矿床通常与花岗岩有关,主要包括云英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石英脉型、接触交代型等矿床类型。 锡石提取锡的最主要原料矿物。黄褐色至暗褐色的完好晶体可作宝石。 中药锡矿即为锡石,外敷用于治疗疔肿。 褐色锡石 褐色锡石 深褐色锡石 黑色锡石 (以上图片来源: www.cpus.gov.cn/zlg/ks/w113.htm ) 锡石( 透射光、正交偏光,颜色鲜艳的粒状-短柱状矿物为锡石 ) 锡石(反射光、单偏光,深灰色柱状矿物为锡石)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1662 次阅读|2 个评论
方铅矿:铅的主要工业矿物[地学科普]
热度 2 刘玉平 2008-8-5 17:57
方铅矿:铅的主要工业矿物 方铅矿 是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化学式为 PbS ,纯方铅矿含铅 86.6% 、含硫 13.4% 。方铅矿中常含银,其次为 Cu 、 Zn 以及 Fe 、 Sb 、 Bi 、 Tl 、 As 、 Se 等。方铅矿属于等轴晶系 NaCl 型六八面体晶类,晶体形态常呈立方体、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含 Ag 高时晶面往往弯曲,集合体呈柱状或致密块状。铅灰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摩氏硬度 2-3 ,密度 7.4 -7.6g /cm 3 。立方体式解理完全。具弱导电性和良检波性。方铅矿在地表易风化成铅矾和白铅矿。 方铅矿是提炼铅金属的重要矿物,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矿物之一,中国早在商代前就从方铅矿中提炼铅,从含银方铅矿中提炼银。铅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国防、科技、电子工业等。同时,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其不利的的一面。 方铅矿分布较广泛,多产出于在接触交代矿床和在中、低温热液矿床中,经常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等共生。在氧化带不稳定,易转变为铅矾、白铅矿等矿物。 中药里的药用铅,别名黑锡、黑铅,即由方铅矿炼出。具有镇逆、坠痰、杀虫、解毒等功效。 块状方铅矿集合体 立方体方铅矿 五角十二面体方铅矿 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方铅矿 (以上图片来源: www.cpus.gov.cn/ zlg/ks/w29.htm ) 铅矿石(铅灰色的为方铅矿) 铅锌矿石(铅灰色为方铅矿,深灰色为闪锌矿)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202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五颜六色的闪锌矿[地学科普]
刘玉平 2008-8-4 22:56
五颜六色的闪锌矿 闪锌矿 是分布最广的含锌硫化物矿物,化学式为( Zn , Fe ) S ,铁常呈类质同象替代锌,成分中常含有多种其他类质同象混入物。 闪锌矿晶体结构属于等轴晶系六四面体晶类,常呈四面体、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等单形及其聚形;摩氏硬度 3-4.5 ,比重 3.9 -4.2g /cm 3 。平行四面体或立方体式解理发育,断口不平坦。由于类质同象混入物、特别是铁含量的不同,而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一般来说,铁增多时,由浅变深,从淡黄、棕褐直到黑色(铁闪锌矿)。透明到半透明,金刚光泽到金属光泽,具有荧光和摩擦磷光,不导电。 闪锌矿分布较广泛,主要产于接触矽卡岩型矿床和中低温热液成因矿床中,是最重要的锌金属原料。晶形完好、颜色鲜艳、透明度高的闪锌矿,可以作为观赏石和中-低档宝石。 淡黄色透明闪锌矿(金刚光泽) 红色透明闪锌矿(金刚光泽) 棕色透明闪锌矿(金刚光泽) 深棕色半透明-黑色不透明闪锌矿(半金属-金属光泽) ( 以上图片来源: www.cpus.gov.cn/zlg/ks/w94.htm ) 锌矿石(黑色金属光泽的为铁闪锌矿,铜黄色金属光泽的为黄铜矿,墨绿色玻璃光泽的为透闪石-阳起石) 锌矿石显微照片(反光单偏光,浅灰色的为铁闪锌矿,铜黄绿色的为黄铜矿,浅铜黄色的为重结晶鲕状黄铁矿)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0140 次阅读|4 个评论
黄铜矿:另一种“愚人金”[地学科普]
刘玉平 2008-8-4 21:53
黄铜矿:另一种愚人金 黄铜矿 , 是一种常见的含铜硫化物矿物,化学式为 CuFeS 2 ,纯黄铜矿含 Cu34.6% , Fe30.5% , S34.9% 。晶体四方偏三角面体晶类,多呈假四面体或八面体状。摩氏硬度 3-4 ,比重 4.1 -4.3g /cm 3 ,解理不甚发育,常呈参差状断口,黄铜黄色或绿黄色,常带有斑杂状锖色。不透明,金属光泽,导电性良好。黄铜矿分布较广泛,可在多种条件下形成,是最重要的含铜金属硫化物矿物和铜金属原料之一。 黄铜矿和黄铁矿一样,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因此也被称为愚人金。 鉴定特征: 黄铁矿为浅铜黄色,黄铜矿常带绿色调,而自然金常带红色调;黄铜矿的硬度比金略高,而小于黄铁矿;三者的比重,黄铜矿最小( 4.1-4.3 ),黄铁矿其次( 4.9-5.2 ),(自然)金最大( 19.3 )。 (以上图片来源: blog.sina.com.cn/s/ reader_4985d0810100050b.html ) (图片来源: www.cpus.gov.cn/ zlg/yanshi/images/kk5.jpg ) (黄铜矿脉,云南东川滥泥坪) (黄铜矿脉,云南东川桃园)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29097 次阅读|4 个评论
“愚人金”黄铁矿[地学科普]
刘玉平 2008-8-3 13:45
愚人金黄铁矿 黄铁矿因其浅黄铜的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 简易鉴别方法:一看(金通常带红色调)、二掂(金的比重达19.3)、三划(金的摩氏硬度是2.5,与指甲的硬度接近) )。 黄铁矿是铁的二硫化物。黄铁矿的化学式是FeS 2 ,纯黄铁矿含有46.7%的铁和53.3%的硫,成分中通常含钴、镍、砷、硒、碲等微量元素。晶体属等轴晶系NaCl型结构,常呈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等晶形及其聚形,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浸染状或球状。也可呈隐晶质的胶状黄铁矿和非晶质鲕状黄铁矿等。浅铜黄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参差状断口。摩氏硬度为6-6.5,比重4.9―5.2。黄铁矿是半导体矿物,并具热电性。 黄铁矿是分布最广泛的硫化物矿物,在各类岩石中都可出现。在地表易风化为褐铁矿。 黄铁矿是提取硫和制造硫酸的主要原料。晶形美观的还可作为观赏石和低档的宝石。黄铁矿亦可入药,中药自然铜即黄铁矿,别名石髓铅,具有活血散瘀、镇痛接骨等功效。 立方体黄铁矿 八面体黄铁矿 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 (以上3张图片 URL: www.cpus.gov.cn/ zlg/ks/w51.htm ) 胶状黄铁矿 ( 图片 URL: www.cbe21.com/.../ 2000_12/20001228_117.html ) 鲕状黄铁矿 鲕状黄铁矿(电子显微镜图象,显示其可能为微生物成因)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2488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原创*科普]鬼斧神工:韧性变形-2
刘玉平 2008-6-14 12:27
一组来自青藏高原的韧性变形图片 ****** 歌曲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李娜演唱)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4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创*科普]鬼斧神工(1)——韧性变形[图文]
刘玉平 2008-5-25 14:05
韧性变形,指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的连续变形,特点是断而不破,藕断丝连。这是一种发生在地壳较深层次的变形,通常发生在温度 300 ℃ 、 压力 0.25GPa 的条件下(对于一般的地壳温压梯度,大致相当于地壳 10Km 以下 )。 ****** 这里以滇东南老君山地区的一组韧性变形的照片,与大家共享! ****** 高分辨率照片已收藏在我的相册《是那山谷的风》专题中,欢迎浏览!如需下载,请在给我留言中告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524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