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古都颂
jinhejiang 2010-9-14 13:11
绵亘长城今朝颂,美丽塞外也江南。 燕京未名糊涂塔,京华学府校人杰。
个人分类: 个人原创|3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评论卫星上看长城的问题(mirror)
liwei999 2010-9-12 11:08
再谈长城结情(注:评论卫星上看长城的问题) 新到里又有一篇看长城的《再讨论》文章。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中国人这么多年,直到现在还争论不休,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吗? 的结束语引发了这篇再谈。 《再讨论》的基调是主张看不见,理由好象也很充分。作者好象是很满足了。但是镜某并不满足,因为有个有名的叫EPR的问题,也是怎么听都有理。最后的审判还是需要实验检验。 童心可爱。可以发动小学生提议有关部门作一下这样的实验。这个验证课题也不会涉及什么机密。 国人的教育中,最可怕的事儿是想当然。不要认为援引了光学理论的看不见,就能够排除想当然的影响。要知道,人的视觉和光学的分辨并不能等价;让机器识别人物很难,而人的视觉识别人物就容易得多。实验的结论可能是5.0视力的人可以看见,也可能是2.0的。但是还是能够得出结论的。至于点灯、放火的可视论调都属于无理取闹。 微重力的条件下,金鱼如何游,蜡烛如何燃烧等等都是有过实验验证的,决不能够靠想当然。在物理派的看不见的声音渐大的时候,不是想当然,而是讲说不准、得实验一下的声音,才是对可爱的童心的最好的回答。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城
jinhejiang 2010-9-11 22:44
今朝游得长城关,气势宏伟势气吞。 昨日天下第一关,勇印世代保平安。
个人分类: 个人原创|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上本没有长城
anan 2010-9-10 12:49
世界上本没有长城,每当一个男人放弃一个女人的时候,女人就在地上摆一块砖,时间久了便有了长城!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kepushe 2010-6-30 10:41
作者 :李翊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众所周知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 它的巍峨雄伟、气势磅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至今却很少有人知到 , 在中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还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 2006 年 5 月 25 日 , 永清县的地下古战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清县发现古战道 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区中心 , 县城距北京和天津市区均约 60 千米。该县建于西汉元年 ( 公元前 206 年 ), 为益昌县。唐天宝元年 ( 公元 742 年 ), 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为永清。清末以来 , 居民们就不断地在地下发现古地道 , 但当时人们还无法认清其真实面目 , 更无法估量它的历史价值 , 致使这些藏于地下、曲折幽深的地下建筑一直未有人深究。 直到 1988 年 , 才成立了县古地道开发小组 , 对瓦屋辛庄村的一处地道进行挖掘和探查 , 经过 3 个月的发掘 , 查清此洞共 200 多平方米 , 由两个迷魂洞和一个藏兵洞组成。 1 号迷魂洞洞顶距地面 3.7 米 , 南端为东西通道 , 长 2.9 米 , 宽 0.48 米 , 通道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坑 , 上面盖有插板砖。该通道东端向北通 , 经过错综的通向变化后 , 进入一个南北通道 , 然后又有折弯。这组地道曲折迂回 , 拐角均呈 90 , 人若进去犹如走进迷宫 , 拐了几个弯后就不知东西南北了。 2 号迷魂洞破坏严重 , 该洞位于 1 号迷魂洞东北两侧。其迂回曲折如一号洞。进入通道前行 1.6 米 , 有 3 层台阶 , 地道顺台阶向下往东延伸 , 距台阶 3.2 米处 , 两壁出现闸槽 , 看上去以前曾有过闸门 , 再向南拐弯后 , 与 1 号迷魂洞隔墙相接 , 此洞再向南拐弯后又分为两支这个洞亢竟起于何方 , 落脚何处 , 仍不为人所知。 藏兵洞位于瓦屋辛庄村古地道群中心位置。它虽然不像迷魂洞那样扑朔迷离 , 但也经常变幻方向 , 此洞距地表 1.7 米左右 , 有 3 层向西的台阶 , 下台阶后向北拐进入一个南北走向的通道 , 通道中有 5 间并排的小屋 , 每间屋大约 2 平方米左右 , 可以藏人 , 通道和小屋都铺有地砖 , 每间小屋均分为两组 , 中间有一通道相隔 , 两组小屋与通道相接的开口方向相反 , 即使点烛相照 , 也不能一览无余 , 隐蔽性很强。更使人惊异的是 , 藏兵洞的一个出口竟然是在一口水井里面。 这样的地道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用于抵御日寇的地道和电影《地道战》。二者的共同处都是内部结构比较复杂 , 都具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闸门等军事设施 , 但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抗战时期的地道中 , 除了厕所之外 , 几乎没有其他生活设施 , 而永清古地道中还有通气孔、灯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设施;二、抗战时期所筑的所有地道 , 没有一个是用砖铺就的 , 永清古地道却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这说明 , 抗战时期的地道是一种临时性的隐蔽所或临时性的战斗设施 , 人们每次进去的时间都不长 , 不需要用许多生活设施 : 而永清古地道则显然可以供人们在里面长期栖息。由于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 , 它就像一个永备工事 , 可以经数百年乃至千年而不至崩塌损坏。 从地道是否用砖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二者挖掘建造方法的大不相同。永清古地道是先在地面上像挖地基那样挖出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的各种坑道 , 然后在底上铺砖 , 在两侧镶砖 , 在上面用砖打旋顶 , 最后在旋顶上填土夯实并加以伪装 , 建造这样的地道要烧很多的砖 , 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 单靠老百姓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 其性质是宋代军民经过精心策划、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建造的大型永久性地下军事工程 , 也是边关御敌的配套工程。 经过 1988 年的挖掘调查认定 : 永清县古地道涉及 6 个乡镇 11 个村 , 分布面积达 300 多平方千米。它不仅分布面广 , 而且有相当严密的布局 , 它以南关为起点 , 呈两条主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 , 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 一翅直指信安镇 , 另一翅指向霸州镇 , 洞体结构呈立体分布 , 最浅处距地表不足 l 米 , 深处则达 5 米 : 洞体高矮不一 , 宽窄不一 , 延伸曲折 , 走向不定。建筑材料均为 30 16 18 厘米的巨型青砖。 宋代为何修建古战道 ? 当年宋国为何要在永清地区开挖这种坚固的防御性的地道呢 ? 要讲清这个问题 , 还得从五代时说起。在中国古代 , 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与战争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 , 在五代时期的公元 936 年 , 后晋石敬塘为了答谢他的父皇契丹王助其登上皇位 , 把燕云十六州统统割让给了辽国 , 从此 ,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分界线就由长城、秦岭一线南移到了河北平原地带 , 燕云十六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和山西的北部这一带 , 北京这一带有太行山和燕山山脉 , 割让给辽朝以后 , 北京以南就是 500 里或 800 里平川 , 无险可守 , 辽朝的骑兵完全可以任意驰骋纵横。到后周第二任皇帝周世宗柴荣时 , 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莫州、瀛州、易州三州以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 , 遂以瓦桥关置雄州 , 以益津关置霸州 ( 这时永清也被收复 , 属霸州 ), 后又以淤口关置信安军。 显德七年 ( 公元 960 年 ), 后周殿前禁军的最高首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 , 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其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南北征战 , 在消灭了北汉后 , 随即向辽田发起进攻。力图全部收回燕云十六州 , 双方展开激战。结果 , 北宋倾国之力的两次进攻均遭惨败 , 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 , 辽国在取得这两次胜利后即发兵南侵 , 双方又经历了残酷的君子馆之战和易州 ( 河北易县 ) 诸战 , 互有胜负。辽军在徐河 ( 河北满城、徐水境 ) 之战受挫后的数年中未大举南攻 , 而宋朝因精锐部队基本消耗殆尽 , 不得不在战略上发生重大转变 , 即放弃以武力收复幽蓟的打算 , 将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永清位于霸州的北部最靠近北京 , 于是永清一带便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 , 而今永清县发现的古战道就处于宋军北部防线的最前沿 , 它由县城城南分两处走向。一是从永清县城南关西南通往霸州城 , 一是自永清县城东南通向霸州信安镇 , 霸州城和霸州信安镇都是宋军屯兵的重镇 , 前线辽敌一有动向 , 即可迅速将情报送达指挥部 , 据此即可肯定 , 永清古战道就是北宋军民为防御辽军而规划修建的。 古战道为何时修建 ? 对于永清古战道于何时修建的问题 , 专家们形成了两个一致的意见 , 其一 , 古战道为宋代所建。此论的直接证据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 , 因为古战道的砌砖与雄县祁岗宋代的地道砖规格同一 , 其硬度、其土质也与宋代地道砖别无二致。另外 , 在元、明、清三代 , 从河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看 , 没有大规模构筑地道的必要 , 而地道中出土的文物又表明他们不可能早于宋代。其二 , 古战遭建于公元 1000 年前后的宋辽对峙时期 , 然而 , 这个对峙时间很长 , 达 165 年之久 , 从一些历史资料来认为 , 最有可能的时间段是在太宗瑞拱二年 ( 公元 989 年 ) 至景德元年 ( 公元 1004 年 ) 的 15 年间。 北宋太宗瑞拱二年 ( 公元 989 年 ), 辽军在徐河战败后至宋咸平二年 ( 公元 999 年 ),10 年间没有发兵南侵 , 北宋也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宋在河北中部西起保州 ( 今河北保定 ), 东至泯姑海口 ( 天津溏沽附近 ) 的东西 900 里 , 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 , 利用原有河水塘泊 , 加以疏通 , 筑堤蓄水 , 广置稻田 , 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 , 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 28, 立铺 125, 用以阻止辽军铁骑 , 但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 , 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 , 当地军民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 , 因此永清古战道最有可能开挖的时间是从公元 989 年北宋转入战备防御阶段之后。 宋真宗景德元年 ( 公元 1004 年 ) 八月 , 辽国在准备了一年之后 , 又一次向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 辽军于河北突破唐河防线 , 经过赢州、天雄军激战后 , 继续南进 , 此时 , 辽军已打得筋疲力尽 , 损兵折将 , 成为强弩之末 , 它一方面继续进攻 , 一方面主动向来朝提出议和停战。当辽军围困澶州之时 , 宋真宗御驾亲征到达澶州 , 但他胸中无数 , 畏敌如虎 , 也想停战妥协 , 辽宋在澶州摆开决战架势的同时开始进行紧张秘密的和平谈判。至十二月初 , 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 , 协议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绢 20 万匹 , 银 10 万两 , 辽国主愿兄事南朝 ( 指北宋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末国不败而败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 , 给断断续续长达 26 年的宋辽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 此后 , 至辽朝灭亡的百余年间 , 宋辽双方弥兵敦好 , 边境未再以兵戎相见 , 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 古战道有可能为杨延昭所治 自古以来 , 杨家将大战辽兵的故事就在永清县广为流传。随着古地道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 , 人们认为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 北宋年间这里的确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激战 , 据调查 , 永清县建于宋代的 55 个村庄中 , 村名与宋辽战事有关的村就达 36 个 , 如几个乡中以营命名的村子有数十个 , 相传正是宋军 72 座连营。另外 , 明嘉靖二十六年 ( 公元 1547 年 ) 编写的《霸州志》记载 : 引马洞 , 为杨延昭所治 , 始自城中 , 通雄县 : 每遇虏至 , 必以出师。这一记载非常明确地指出霸州 ( 含永清 ) 的地域为杨延昭 ( 杨六郎 ) 所治 , 也与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一段经历相合。 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宋太祖赵匡胤二次发兵进攻幽州时 , 杨延昭随父亲杨业一起出征 , 作战勇猛 , 杨业阵亡后他丁父忧 3 年 , 尔后到河北边防前线任职 , 澶州之役 , 杨延昭反对议和 , 与当时的宰相寇准不谋而合 , 但是北宋朝廷并未对此做出反映 , 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 , 攻破占城 ( 今山西广灵西南 ), 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 , 杨延昭因为守边功高屡次升迁 , 成为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等的最高军事首长 , 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 杨延昭受投降派的压制 , 满怀忧愤地于公元 1014 年死在边防线上 , 卒年 57 岁 ), 所以历史上留有杨六郎把守三关的美谈;在杨延昭等将领的率领下 , 霸州 ( 含永清 ) 等地的边民共御辽人 , 妇女儿童都能骑马射箭。因而 , 不少专家断言 , 永清古战道即使不是杨延昭为首主持修建 , 他也一定参与领导过具体的修建。 本文转自《科学大观园》2010年第359期人文地理栏目同名文章
个人分类: 期刊展示|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是生物学家,我要研究这几个问题......
wangyf1970 2010-5-13 09:52
鸡蛋打开、把蛋清和蛋黄放入碗里,蛋壳上还残留些蛋清蛋黄,把这样沾着蛋清蛋黄的蛋壳放在一边,永远不会长毛、不会变臭为什么? 做面膜时,常常要加些蛋清,除了它富含胶原蛋白,还因为它有防腐、消炎的作用。那么我们如果把蛋清的防腐、消炎作用研究明白,是不是就制成了天然防腐剂?这就省却了我们睁大眼睛、在超市里一个商标一个商标地看、寻找不含防腐剂的食品的功夫。 非洲有些当地人,把驼鸟蛋壳当成小型冰箱使用,食物放在驼鸟蛋壳中,据说可以保鲜一个月?我有些难以置信,不过,蛋蛋们确实是很神奇的,它们的奥妙,远远未能开发出来。 据说古人在没有胶水的年代,是用江米煮的汤、混合其它材料、修成千古不朽的长城的。我奇怪的是:这个江米煮的汤,如果放在厨房中,一天就馊了,为何混合在那些建筑材料中,它就千年不腐呢? 呵呵,如果我是生物学家、化学家,我可能拿这个课题研究一辈子。这样的成果,有希望获诺贝尔奖噢!~ 在我这篇博文发表之后,陆续出现了许多关于长城、糯米砂浆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http://tech.qq.com/a/20100603/000131.htm , http://tech.sina.com.cn/d/2010-06-02/09124260157.shtml , http://news.163.com/10/0603/06/687VIODJ00014AED.html , http://news.163.com/10/0611/04/68SET23300014AED.html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9/c_12198656_2.htm , 新浪: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糯米助长城千年不倒,2010年6月2日 凤凰网:中国古长城千年不倒归功于糯米,2010年6月2日 冬瓜网:糯米是中国长城的主要黏合材料?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城情怀(放上一篇老爸的文章~哎,文采比我好多了~)
edwina 2010-4-12 22:47
长城情怀 二零一零年一月 还是在那七十年代,据说人造卫星拍摄地球发回的照片中,除看到蓝色星球外,只能看到祖国的万里长城,由衷涌起自豪之情。长城便唤起我对我们祖先和祖国河山的一份庄严神圣的情感。也憧憬有一天,登临长城,去领略在那绵连群山之巅,纵横北国疆土上的人间奇迹。 一九八一年,毕业的第一个暑假,昌黎的几位同学,约我一同游览山海关长城,夙愿得于实现。那是人生难忘的历程,霎时间,会使你的灵魂得以升华,使我深深惊叹祖先的聪慧、艰难和伟大,更让我们珍惜今日之美好瞬间。 秦皇岛山海关与甘肃嘉峪关,雄峙在万里长城东西两端,东有天下第一关,西有天下第一雄关,两座关城遥相呼应,同样的宏伟、壮观,各具特色。爱国大臣林则徐曾讴歌: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去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山海关的四门有东:镇东门;西:迎恩门;南:望洋门;北:威远门。东西二门相连有加强防卫的罗城。全城周围挖有城壕,每个城门设有吊桥。城外还有南北翼城、烟墩(烽火台)、营盘,东门二里外有欢喜岭(恓惶岭),上面建有威远城,东南老龙头上建有宁海城,互为犄角,彼此呼应。这一系列坚固完美的建筑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登上山海关气魄最大的东门,即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高大雄伟的城门上矗立着十二米高的箭楼。城楼采用我国传统的两层两檐歇山顶、顶脊双吻对称式建筑。北、东、南共开六十八个红板箭窗。箭楼东面相连一座小城瓮城。 箭楼西面二楼的额枋前,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巨幅横匾,雕刻天下第一关五个行楷大字。字高1.6米,笔力苍劲、沉雄,字体浑朴,更增添了城楼的秀美雄姿。 匾额由明成化八年进士,明朝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山海关人萧显,受兵部主事相约而书。 传说,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客驻足观赏时,忽然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恰在此时,传来蓟辽总督替皇帝视察挂匾揭牌已过石河的消息。萧显情急生智,抓起堂倌手中一块抹布,揉成一团,沾饱墨汁,朝箭楼牌匾用力甩去。啪的一声,不偏不倚,抹布落个正着。至今下的一点周围仍存有墨汁飞溅的痕迹。 伫立在高峻的城楼上,纵观关山秀丽风光。长城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枝叶扶疏,层峦叠嶂,山川瑰丽。近看,东有罗城、瓮城;再向东遥望,有横亘在欢喜岭上的威远城;向南眺望,迤逦绵延的老龙头,隐没在烟波浩淼的渤海之中;向北瞭望,长城宛如雄威巨龙奔腾而去,飞跃角山,消失在那燕山深处,白云之间。那一座座敌台,恰似一个个英姿勃发的古代勇士,身披甲胄、手持长矛、昂首屹立、傲视苍穹。 这令人陶醉的关塞风光,催人遐想。抚摩着古老的雉堞,耳畔塞外强悍的季风吹开那尘封的历史,夹带着古战场那震撼人心的厮杀声、金鼓急促的击打声清晰扑来。仿佛倾诉者长城历史的威赫和悲壮,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动人凄恻的历史画卷: 秦将蒙恬,率兵北上,抗击匈奴,浩荡临渝,征尘蔽日;范喜良等几十万军民修建长城的昼夜奔忙;孟姜女塑立望夫石上痛苦的哀泣;抗倭名将戚继光暴雨阅兵、治军威严那伟岸峥嵘的身貌;他挥师千里,构筑长城、震古烁今之伟业的壮观场境 忠贞、笃厚的长城啊,你承载着厚重的史实,见证着几千年中华历史的变迁。 步下天下第一关,出山海关北门,行六里,迎面拔地而起一座高山角山。来到山麓前,仰观山顶,云蒸霞蔚,石阶自下而上,恰似一条嵌着花边的洁白彩带,绕山而行。 拾阶而上,轻步丈量着清幽翠绿的山林,宛若踏进毫无纷争的道家境域,一扫城市的喧嚣和繁华。难怪古人云:每日城中见角山,入山如觉远人寰。 山腰原建有栖贤寺(角山寺),遗址上雪泥鸿爪依稀可见。据说殿宇壮丽、辉煌,古松葱茏蓊郁,是明朝萧显等文人名士吟诗作画之所。可惜这名山古刹,早年被国民党军阀毁之贻尽。 攀上陡峻高耸的角山之峰,却奇迹般的开阔平坦。山顶叫平山顶,足可容纳数百人游览、观赏。更有一巨石,临壁嶙峋、嵯峨,极为奇绝,如龙首具角,也因此而得名角山。 站在平山顶,纵目极舒,但见绵亘万里、逶迤百转而来的长城,至山海关北,骤昂其首,横开列嶂,气度轩昂。此处又恰是观览日出的绝佳境地。晴日里,拂晓时分,鸟瞰苍茫碧蓝,一轮红日微露,周围圆润细腻的天空,像刚刚从清湛山泉中钻出的姑娘那羞红的脸颊,红日被众霞云簇拥、呵护着,恍如莲花护日,缓缓跃升海面,故人称瑞莲捧日。 角山途径关城,从密林丛莽中匍匐前行,悄然而至,昂首突跃顶峰,而后沿山脊呼啸飞去,真乃有腾云驾雾般恢弘壮观之势,扣人心弦。更为奇特的是,角山长城的二号炮台耸立在悬崖绝壁之上,巧妙地利用峭壁这天然屏障作为墙壁,突显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具匠心。 攀缘角山上高高的二号炮台,俯瞰古战场的遗迹将军台。那是闯王李自成横刀立马,指挥六万农民军,同吴三桂、多尔衮几十万大军殊死决战的地方。依然响彻着震耳欲聋的鼓角争鸣;惊悚黄沙遮日的飓风狂飙;更让我们感奋,当年刀光剑影、箭飞如蝗、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面。 长城啊长城,你历经多少荣辱和苦难,经受了多少次战火的创伤和炮火的洗礼。在这地球上最长、最顽强、最雄浑的城墙里,埋藏着多少神秘和城府,记载着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和传说。你就是一部书写了千百年来历尽沧桑的史诗。 远远看去,她那倩影虽时隐时现,行走于雾霭和魔幻间,却让我看得越来越明晰,她虽跋涉在万山沟壑而跌宕起伏,却绵绵不断,生生不息。这就是压不垮的中华脊梁,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灵魂所在。 又怎能忘?一九零零年九月的枪炮声、八国敌寇疯狂入侵老龙头的狰狞;更憎恨记名提督(名誉省军区司令)郑才盛一枪不发、弃城逃窜、拱手将几十万白银的大炮让给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大好河山痛心疾首的任人蹂躏和践踏,侵略者野蛮地毁我雄伟的古楼澄海楼,烧、杀、掠、抢,无恶不作 让我们永记这民族恨,更让我们认识一个真理落后就会挨打! 我们的耳际仍回响着动人心弦的铮铮之音。那是一九三三年三月十日,永远难忘的日子。喜峰口二十九军赵登禹的一零九旅,大刀与日寇三八枪铿锵的搏击声,气壮山河、响彻云海的冲杀声。 行军七百,斩杀六千,二十次的肉搏啊,从拂晓激战月黑,大炮、飞机何所惧?踏雪夜袭敌寒噤,威名远播振国威!正是: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金戈铁马,悠悠壮哉。 如今,长城内外,繁华似锦,高楼林立,轿车奔流,笑逐颜开,古老的长城正焕发出青春的异彩! 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长城,我爱你,你有我不了的情怀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3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打酱油系列——卜算子 长城叹
cuizhendong 2010-4-6 13:30
一段古长城 血泪砌青砖 当年多少孟姜女 哭累了青山 而今称奇绝 一任世人叹 莫让故事从头转 辜负了人间
个人分类: 打酱油系列诗词|3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三岔村的长城
wangql 2010-4-4 16:5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笔迹(2):念奴娇--长城怀古
geobob 2010-2-27 22:26
某个时候,大概是前三四年的样子,突然意识到很久没有动笔写过字,于是意兴盎然把自己的两首习作诗词抄了一遍,不料大为失望,勉强及格,觉得大不如从前,高中时写字的感觉最好。我虽不懂书法细致,但是觉得 对于象形文汉字来说,数字时代的到来丧失了那种笔迹飞舞自由潇洒的美好,这也是汉字高于西洋文字的美妙动人之处。 笔迹退化,呜呼哀哉,现将其时所写贴于下,不堪不堪:
个人分类: 月满西楼--不是诗词|5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我的错误道歉:推翻结论要从根基开始
大毛忽洞 2010-2-25 02:00
为我的错误道歉:推翻结论要从根基开始 视力不是线性的: 墙上找头发 与 太空看长城 在以上博文里,我试图用非线性推翻吕喆的线性。 我自己用三角板在视力表上进行了测量,并且进行了计算。 我测量了很多个 E 符号的大小,但是只计算了两个( 5 米 和 50 米 ), 50 米 的是对的, E 符号大小为 7.2cm ,读数误差为 0.05cm 。 我把 5 米 的 E 符号测量为 0.4 厘米 ,应该是 0.8 厘米 ,那个三角板刻度复杂,结果导致俺三次误读。 今天,当俺把所有的测量数据都进行计算之后,才发现了俺的错误。 由于俺的错误,浪费博友和网友的时间,在此俺向广大博友和网友道歉! 另外,俺也建议:如果要推翻别人的结论,最好从论据的根基开始。俺在加固俺结论的根基时,发现了俺的根基错了,因此,俺没有加固它的必要了。 吕喆的线性假设应该没有问题。 请看详细的数据: 吕喆假设 人的视力是线性的 : 距离 A = 3 米 看到 B = 70 微米粗的头发, B/A 2.3 10 -5 ; 距离 A = 7 米 看到 B = 100 微米宽的黑色裂纹, B/A 1.5 10 -5 ; 距离 A = 200 公里 看到 B = 3 米 粗(宽)的墙, B/A 0.000015 ; 距离 A = 300 公里 看到 B = 5 米 粗(宽)的墙, B/A 0.000017 ; 吕喆假设 A 和 B 的关系是线性的。 关于人眼的视力表数据如下: 距离 A = 5 米 看到 B = 0.8 厘米 的 E 符号, B/A= 0.0016 ; 距离 A = 6.3 米 看到 B = 0.9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 ; 距离 A = 7.93 米 看到 B = 1 .2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 ; 距离 A = 9.98 米 看到 B = 1.5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 ; 距离 A = 12.56 米 看到 B = 1 .9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 ; 距离 A = 15.81 米 看到 B = 2.3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5 ; 距离 A = 19.91 米 看到 B = 3.1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6 ; 距离 A = 25.06 米 看到 B = 3.6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4 ; 距离 A = 31.55 米 看到 B = 4.6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6 ; 距离 A = 39.72 米 看到 B = 5.8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6 ; 距离 A = 50.00 米 看到 B = 7.2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4 ;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377 次阅读|6 个评论
mirror - 从飞船上看长城的话题再论
liwei999 2010-2-24 18:34
什么叫做可以看见呢?从飞船上看长城的话题再论。 (161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10 07:48PM 都说眼见为实。可是看着刘谦的魔术也不会有人认为那些表演出来的现象都是真的。按京城里的说法就是逗你玩儿呢。 能否看见的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今天有宇航员出来说看见了,问题似乎可以划个句号了。当然对这个说法可以质疑。有魏老师以古狗地球的图像来说明看不见 ,并且说 引用: 魏东平: 我是觉得,这样的确实看到,可能仅仅是这些宇航员们大脑里的一个感觉而已。 也许魏老师并没有察觉到,这个说法是个正经的研究课题:人的视觉问题。不单是光学的,还是大脑生理学的,也是哲学的。 能否看到的问题,吕老师也有个精彩的意见 。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使用了分辨和识别的两个词儿。再加上看见、看清,很是热闹。还有一个是反衬度(对比度)的问题。当然最可贵的还是态度:放一根头发在白墙上。实验比什么理论都具有说服力。 这个话题除了辩词这样的休闲研究之外,还应该有些其它的现实意义。图像诊断在医疗上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诊断仪器开发的角度讲,分辨率无疑是个追求的目标。能自动诊断无疑也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类研究开发是否有胜算?这就不是个长城看得见与否的问题了。镜某知道这样的事例,在计算机还是天价的时代,有人做过这样的自动诊断的研究。结果当然是失败了。物理的分辨率与医学上的诊断是两个事情。就好比是看得见星星,认不得星座。投资望远镜并不能解决认星座的问题。 怎么就算是看见了?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是无趣。但是这类问题有无数多。比如:如何就算是治愈了?如何就算是有效了?如何就算是侵权了?如何就算是科学了呢等等,它们在思路上都是彼此相通的。看得见与否的问题上,瑞利的分辨率定义不过是一个剖面,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什么叫做可以看见呢?从飞船上看长城的话题再论。 (1612 bytes) - mirror 2010-02-22, 07:48PM (61729) (77 reads) 人肉眼能看到长城的高空极限是2万米 (385 bytes) new - mendel 2010-02-23, 06:50PM (61771) (38 reads) 看见与看清是不同的概念。 (0 bytes) new - mirror 2010-02-23, 11:41PM (61797) (3 reads) 看不清的看见=没看见。我想大家基本是这个意思 (254 bytes) new - mendel 2010-02-24, 01:09AM (61810) (8 reads) 那就矛盾了。您引用的是视力表的说法,那叫看清。 (44 bytes) new - mirror 2010-02-24, 02:25AM (61812) (7 reads) 不能把任何一个光子激发视神经的行为都表述成看见 (480 bytes) new - mendel 2010-02-24, 02:50AM (61814) (3 reads) 你没看镜子文章提到的相关博客,不仅仅是宽度的问题 (16 bytes) new - 特立独行 2010-02-23, 09:53PM (61785) (19 reads) 不是长度的问题,巨长的DNA分子,放到你眼面前,你也看不见 (0 bytes) new - mendel 2010-02-24, 01:10AM (61811) (3 reads) 能拿出来,也就可以看到了。 (0 bytes) new - mirror 2010-02-24, 02:27AM (61813) (3 reads) 呵呵,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里的人看样子都是你这样看DNA分子的 (0 bytes) new - mendel 2010-02-24, 02:52AM (61815) (0 reads) 一粘上哲学,我就发晕,老话就是别玩虚的。 (91 bytes) new - 特立独行 2010-02-23, 04:09PM (61761) (21 reads) 还有个探测率和误警率的问题吧。 (0 bytes) new - 吴礼 2010-02-22, 08:34PM (61730) (10 reads)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172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力不是线性的:“墙上找头发”与“太空看长城”
大毛忽洞 2010-2-23 00:54
视力不是线性的: 墙上找头发 与 太空看长城 吕喆 老师( 吕喆的博客 )做了个实验,证明太空看长城是可行的(满足那些条件)。 吕 老师通过在 3 米 处看到了 70 微米的头发, 又在 7 米 处看到了 100 微米的裂缝, 进而估计在 200 ~ 300 公里 处可以看到 3 ~ 5 米 的长城。 实际上, 吕 老师的估算有一个假设: 人的视力是线性的 。 医院的视力表证明, 人的视力不是线性的 。 例如: 5 米 距离,可看清 0.4 厘米; 0.4 厘米 / 5 米 =0.0008 ; 50 米 距离,可看清 7.2 厘米; 7.2 厘米 / 50 米 =0.00144 ; 由此可见,视力随距离的变化, 不是线性关系 。 如果是线性关系,在 50 米 处应该可以看清楚 4 厘米 。实际上,人在 50 米 处,看不清楚 4 厘米 ,只有目标达到 7.2 厘米 时才能看清楚。 吕 老师假设 人的视力是线性的 : 70 微米粗的头发,距离是 3 米 ,能看到; 70 微米 / 3 米 2.3 10 -5 ; 100 微米的黑色裂纹,距离 7 米 ,能看到; 100 微米 / 7 米 1.5 10 -5 ; 3 米 粗(宽)的墙,距离 200 公里,能看到?(比值 0.000015) 5 米 粗(宽)的墙,距离 300 公里,能看到?(比值 0.000017) 原文参考阅读: 在办公室的白墙上放了根约 70 微米直径(事后用 100X 的读数显微镜测量)的黑头发丝,站在 3 米 多远的地方能看到。 发现了一条长近 2 米 、宽 100 多微米的裂纹(呈黑色),我站在 7 米 远出不费力就能看到。 从距离地面 200 ~ 300 公里 的外太空看到 3 ~ 5 米 宽的长城城墙还是有可能的。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200 次阅读|9 个评论
“墙上找头发”与“太空看长城”
热度 1 boxcar 2010-2-22 22:00
早上李小文老师的一篇博文 宇航员证实,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 【1】,又把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这个问题带到了我们的面前。随后,魏东平老师援引Google Earth的图片,写下了 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吗? 【2】认为长城没有高速公路容易看到。我没机会去太空找长城,但还想参与一下讨论,只好先坐在那里分析,然后做点儿有关的实验,探讨一下这种宇航员从太空能看到长城的说法到底是否靠谱了。 我认为要从太空看到长城,应该满足一些条件:(1)宇航员的视力要非常好;(2)航天器轨道高度合适(越低越好);(3)航天器下方空气干净,没有云雾遮挡;(4)长城附近地面光照条件理想(夜间发光或有照明最好);(5)长城与周边地物的颜色差明显、反衬度(对比度)好;(6)目视搜索长城定位准确等等。如果简单从物理常识出发去否定未免武断。 针对李小文老师感兴趣的线条识别能力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到广场上去看风筝线来尝试验证。通常如果直接向半空中看(不看地面的人和飞得很高的风筝),是不容易看到风筝线,可如果先看到了地面的人手里的线,然后再顺着线往上看,则比较容易找到在半空中的风筝线,有时从风筝的挂线处向下找也比较容易找到,这种现象我自己曾经尝试过。我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人的肉眼的分辨力和识别力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在有准备或一定的辅助信息决定进行细查的时候,或许会通过自动对晶状体和视网膜黄斑做出的某些调整而提高了分辨力和识别力。 宇航员的视力到底多少咱不得而知,不过如果出身自歼击机飞行员,大概不会太差,因为在视距内空战时代,他们要有靠视力发现敌机的(日本有个二战时的飞行员在回忆录中说他们训练过大白天找星星!)。恰巧,前几天有博文【3】介绍 在非洲肯尼亚的南部生活着一个叫做Masai的部落,由于他们的生活以主要以狩猎为主,因此该部落的住民以视力超群而闻名。日本的电视台曾专门报道过这个部落的生活,视力检测的结果表明,住民中视力在2.5以上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部落里最强的年轻人视力甚至可以达到6.0!他们用裸眼不仅可以观察到远在10公里以外的动物行踪,而且在黑暗的环境里,也能正确的分辨出藏在草丛里的动物的种类。 我估计有这样视力的人,在前述的合适条件下看到一段长城或许是可能的。 目前我的裸眼视力0.8~1.0(刚好勉强不用戴眼镜),和这些猎人或飞行员是没法比了,这次也想凑个热闹再做个实验。于是想了这么个实验:拔了一根头发丝(恰好是黑的)放到墙上,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看到。刚才我按照这个方案试了一下(谁都可以试,如果头发太稀贵,可以考虑找别人借一根儿),在办公室的白墙上放了根约70微米直径(事后用100X的读数显微镜测量)的黑头发丝,站在3米多远的地方能看到。当然,我自己事先知道自己那里放了头发,特地瞪圆了眼睛去找,顺利地找到了。此后,我又向办公室门口附近的白墙皮处看过去,发现了一条长近2米、宽100多微米的裂纹(呈黑色),我站在7米远出不费力就能看到。如果按照这个数据估计,100微米/7米约1.5*10 -5 ,在反衬度够好(颜色或反光对比强烈)的情况下,从距离地面200~300公里的外太空看到3~5米宽的长城城墙还是有可能的。考虑到我看得都是黑白分明的物体,所以我的观测结论是 在进行单一的线条分辨时, 反衬度(对比度)很重要 。 如果要进行有线索条件下线条分辨实验,可以考虑这样做:在一个很长的墙上水平地拉一根很长的细丝,然后人站在距离墙约10米远的位置,视线先垂直墙看到细丝,然后慢慢转动身体,目视的跟踪,直到看不到细丝的位置停下,记录转过的角度,即可确定发现此线条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如果想进一步测试不同反衬度或颜色对比条件下的情况,可以改变细丝或墙皮的颜色进行实验。 以上是我的对太空看长城相关问题的看法。切记:实践出真知。 ~~~~~~~~~~~~~~~~~~~~~~~~~~~~~~~~~~~~~~~~~~ 本文贴出后,李小文老师和李世春老师又迅速发表了: 李小文: 淡淡的一缕抹不去的闲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846 李世春: 视力不是线性的:墙上找头发与太空看长城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849 敬请各位博友们一并关注。 ~~~~~~~~~~~~~~~~~~~~~~~~~~~~~~~~~~~~~~~~~~~~~~~~~~~~~ 参考: 【1】李小文: 宇航员证实,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606 【2】魏东平: 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618 【3】盖鑫磊: 魔术师的手到底有多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406
个人分类: 科普|9012 次阅读|34 个评论
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吗?
dongping2009 2010-2-22 09:12
小文老师的博文“ 宇航员证实,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 ”,转引美国 《国家地理》 网站的报道,认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长城,以及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和科罗拉多大峡谷。 正好这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研究兴趣方面的原因,对遥感卫星图片之类的东西,偶尔有所接触。说实话,通过对于遥感卫星图片的判读,我对宇航员能够在国际空间站上看到长城的说法,还是比较怀疑的;最起码,可能需要那些宇航员们,有本人上一篇的“ 从卫星看中文——排除万难 ”之干劲才行。 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国际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近地点约为350千米、而其远地点约为375千米的现状,我是觉得,这样的“确实看到”,可能仅仅是这些宇航员们大脑里的一个感觉而已。除非我们黑夜中沿长城两侧张灯结彩,并且灯光还必须相当程度的亮堂,同时要求坐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需要足够程度的地理坐标判定知识,而不至于将此判读为一条高速公路。否则,想在国际空间站上看到长城,并且没有事先进行任何先验假想的话,实在是一件比登上月球还要艰难百倍的事情。 不过,如果说这些宇航员们是在去往空间站、或者是在飞回地球的外太空之路上,比如是在距离地面不到50公里的转移轨道上,看到了中国万里长城的话,当是有相当程度的可能性的。 虽然观看实际的遥感图片与观看GoogleEarth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里仅仅作为参考,贴出几张GoogleEarth的图片,以居庸关长城为图片的中心,按照顺序这几张图片的视点高度分别为: 1、高度715米,这张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SW-NE向的居庸关长城,和一条SE-NW向的高速公路; 2、高度5000米,尚能够分辨出居庸关长城和高速公路; 3、高度102千米,已经很难分辨出居庸关长城,但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高速公路; 4、 高度340千米,这个高度大约对应于国际空间站所在轨道的位置,可以看出来,已经很难看得到居庸关长城与高速公路了; 5、高度660千米; 6、高度1982千米。 当然,因为隔行的原因,我可能在这儿说了些外行话,包括小文老师在内的搞专业遥感研究领域,还有那些从事人体视觉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等等,大概不会特别在意吧?实在您在意的话,最好请拿泡沫做的砖头来拍。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200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念奴娇-长城怀古(并纪念伟大的词人毛泽东,旧时小学生作文一片)
geobob 2009-12-26 23:03
念奴娇-长城怀古 丙戌年五一,Z兄来京,Q兄亦未远游,遂与二兄同游京西长城。远山迷茫,青烟霭霭,长城内外,昔时战场,热血飞洒,白骨累累,多少英雄尽成微尘,而今唯有莽莽青山踊跃如兽,黍莜离离千里如画;泱泱五千年,一道长城,犹如垂然青史,昭昭然名姓陈列其上;可笑今人,庸庸之辈,竟相凿刻犬名,何其愚也!华夏文化精深博大,历史源远流长,颇以为自豪,岂似肤浅无谋之流,吾辈当勉力而行,汲取精华,承接甘露,忠诚于此等极美极智文明,陶醉于此等灿烂风光,此生无悔无憾!登临远望,万里长城雄伟轩昂,涵养文武,天下兴亡几度,感于此,填词以记之。(采用王力先生校编词谱,中华十四新韵,并用仄韵代入韵,嬉笑之作,当真无趣,不过故乡乡音还保留着入声) 赵燕关塞, 斜阳处、 多少废兴更替。 烽火笑颜, 犹未尽, 古道枯骨如蚁。 铁骑长驱, 白狼残卷, 恨无胭脂女。 青山依旧, 柔情姜范何觅? 感伤千古音绝, 英雄渺渺, 竟付诸闲语。 汉瓦秦砖, 今尚在 , 一片盲流残迹。 司马青竹, 润之大笔, 慷慨男儿气。 人生朝露, 举觞遥寄天宇。 丙戌年孟夏 略注: 烽火笑颜:褒姒的故事。 白狼残卷:古代西部少数民族有以白狼为图腾的,本处泛指失败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胭脂女:胭脂(焉支)山,汉代抗击匈奴的故事。匈奴失去此山,妇女们连化妆的胭脂也没了来源。 姜范:孟姜女的故事。 盲流残迹:如今的长城上,那一片片何其宝贵的砖瓦,被当代庸俗恶心不堪的人们刻满了自己丑陋的名字,那其中有你么? 司马:司马迁,《史记》充满了围绕长城的各种故事。 润之:毛泽东字,现代词人,八达岭长城有毛泽东巨幅手迹。 再录旧时拙作,作为对著名词人、一代伟人勇士舵手同时诟病诸多的毛泽东同志的纪念。在宽恕他的诸多甚至严重的过错基础之上,默念一声:Long live Chairman Mao!
个人分类: 月满西楼--不是诗词|3476 次阅读|4 个评论
匈奴人与空间维度
lyillusion 2009-12-16 19:58
我们不用怕,对吗?我们有长城,匈奴人过不来。 那没有用的,孩子。你只能说,在二维平面的情况下,我们是安全的。但我从来都不信,二维平面只是一个官方的说法,万一真实世界超过二维,我们就危险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人自毁长城第二墙
chni 2009-9-29 23:02
德国人自毁长城第二墙 王立触摸德国的理性边缘之一 到柏林终于能够上网了 , 但柏林也让我更加相信年岁上的原因总能改变人许多,也能让人平静许多了。这样的说法, 20 年前我无论如何都不信。现在静静地站在柏林墙边,我相信了,而且信得很彻底。站在这地方,注视着这墙,我心中居然平静得只剩下平静了。心中的平静就这样平静地平静着,平静的其实是两件事,一件是遗憾,另一件是更遗憾。一个遗憾的是上次在欧洲一住数月,竟然没能来看看柏林,现时现地亲临,总算平静了这个遗憾。然而,另一个更遗憾的是让我看到了德国的理性原来也浅薄,他们把一座柏林墙拆得如此干净简直是自毁长城第二墙。 当年的闻名于世的柏林墙,眼前的这半壁画郎,让我平静地凝视它足足有三七二十一分钟了。我仿佛看到二战时希特勒很疯狂地把疯狂说成理性的纳粹,战后在两德之间建起那座柏林墙当成冷战的理性标志, 20 年前德国人又把国家统一的理性燃烧成了拆墙的激情,硬生生地把这个名为中国长城第二的工程拆得这等干净,以致于我眼前所见的也只不过是后来重建一个影子墙而已。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简直可以说是与当年日本人在中国推行的三光政策同出一轧。所不同的是,日本人那时是在祸害中国,德国人却是在祸害德国。 在这三七二十一分钟里,我看着这个人类 20 世纪的世纪见证墙的遗址,所能想到的只能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啊。然而,再看看偶尔从我近旁走过的德国男男女女,他们是那样的淡定与从容,对这里,他们已然司空见惯,他们已然熟视无睹了。唉,倘若康德在世,他必不再写《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了,而是要为德国而写《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德意志历史中的尝试》。倘若黑格尔在世,他必不再写《美学》了,而是要为德国而写《毁学》了,他的至理名言也将改版为但凡拆掉的,都是合理的。倘若尼采在世,他只须弱弱地说,你们是太阳,我疯了。至于费尔巴哈回来,他准会再嘟囔一句,我早说过给孩子洗完澡一定要把孩子倒掉再把洗澡水端回来当德国文物的。那个残疾人贝多芬就会把手里的小棍棍优雅地一挥,让德意志全民合奏《悲怆》奏鸣曲吧。 也许再过 50 年,也许再过 100 年,德意志的理性会让它明白,他们拆掉的是又一座勃兰登堡门,他们拆掉的是又一座无忧宫,他们拆掉的是又一座科隆大教堂,他们是自毁长城第二墙。 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我留下一声轻叹在柏林墙下:归来吧,德意志的理性。 2009 年 9 月 29 日 于柏林,德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47 次阅读|25 个评论
长城
ymdushandong 2009-6-19 16:47
最近绿坝搞得沸沸扬扬。好像有人说,这是一道互联网上的长城。 http://buildwall.spaces.live.com/blog/cns!271B778DCA668619!2426.entry?wa=wsignin1.0sa=336230516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9/06/19/1526948.aspx 看看几个香港青年眼里的长城。 遥远的东方 辽阔的边疆 还有远古的破墙 前世的沧桑 后世的风光 万里千山牢牢接壤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 迷信的村庄 神秘的中央 还有昨天的战场 皇帝的新衣 热血的樱枪 谁都甘心流连塞上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叫嚷)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无冕的身躯 忘我的思想 还有显赫的破墙 谁也冲不开 谁也抛不低 谁要一生里流浪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叫嚷)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个人分类: 音乐收藏|46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游记之二
gentleman 2008-10-4 20:13
表姐及姐夫携小侄子来京旅游,招呼我做好接待工作,第一次亲戚来北京,我当然得做好这个示范工程,房间得订好,返程票买好,热情接送,全程陪同. 订房间很好玩,宾馆前台太负责了,因为订一间标间,硬是强调入住前必须出示结婚证或地址相同的身份证,哈哈 接站更有意思,没去过南站,转了两趟公交到南站,傻眼了,这屁火车都没有,全是公交车 原来,真正的北京南站在公交站命名上叫北京南站南广场!!就因为这样,我的示范工程动工时就很衰 . 更郁闷的是,我错过了难得一次参观北京最豪华火车站的机会 第一站,八达岭长城, Taxi 到德胜门城楼下, 7 点正上到 919 直快,竟然只花不到 80 min 就到长城下了(学生卡 2 折,哈哈),为啥 Mapbar 上说要 134 min ,直接打乱我完美的计划 八达岭长城几乎是北京唯一把研究生当学生看待的,我这研究生证终于雄起了一次。今天天冷,不过人更多,由于是拖家带口,表姐夫在爬上 5 个烽火台后就宣布了坐滑车下山的决定,这直接说明,研究僧正是人生中拼搏征服的最好时光。 第二站,天安门 + 故宫,德胜门西下往某个方向走三分钟,就到积水潭地铁站,您如果哪天想重走我的路线时,一旦半路看到一 WC 前排起一条长龙时,那没错,方向对了。天安门人还是如往年那么多,只是今年安检更严格了,整个游玩过程中,我都是忐忑不安如履薄冰,什么藏独疆独抑或拉登今天别来凑热闹哈 故宫是第二次陪人来看了,我琢磨着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我对古物不感冒,只是心疼姐夫那几张六十大洋的门票,赶紧多瞄了几眼。 第三站本来是计划奥林匹克公园,但在北京地底下转晕了,被地铁票面后的地图蒙了,哪有 4 号线啦 .. 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人象研究僧一样体力好,索性不换乘了, Taxi 回营地吃饭歇息了。 结语:中国人真 TM 多,小侄子真是太调皮了,还是生女儿好 教育子女真是人生一个大课题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个人分类: 生活|1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