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末随想:高标准的重复和模仿也应鼓励
热度 17 wangdh 2015-5-31 12:12
周末随想:高标准的重复和模仿也应鼓励 ( 王德华 ) 微信上经常会看到美轮美奂的照片。漂亮的景色,让人心身愉悦,忘却烦恼。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向往境界。溶于大自然中,会一扫尘世间的纷纷扰扰。很多时候,会有些顿悟,会对以往的事情有些新的理解,对生命,对死亡,对生活。触景会生情,赏景也会促进思考。 做学问的,对抄袭、剽窃等行为深恶痛绝,对重复不喜欢,对模仿也不欣赏。所以,行内人都知道,学问只有创新。创新新知,探索未知,是科学之本质。心存质疑,敢为天下先,是科学之精神。 投机取巧,避难趋易,应该是一种本能。花费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是生物界的一个基本生存法则,利益最大化原则。所以,人作为生物界的一类,有这种心理,应是正常。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和匹配,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感兴趣的。 看漂亮的照片,赞叹美景的同时,也会欣赏摄影人的高超技艺,美学理念,分享精神。 我们有过拍摄的经历。回想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没有想过艺术创作,多是想照下来,想记录下来自己遇到的、看到的,也会想着尽量照得好一点,自己满意一点,清楚一点。 我经常想,拍照如何拍出特色来?如何拍得照片漂亮好看?都说拍照关键不是装备,关键是使用装备的人。这是真的,照片的布局取景,取决于拍照人的审美观念。 看到好景色时,大家都会拿出自己的设备照个不停,然后是分享,看谁照的漂亮、艺术。 实际上,只要上网搜索一下,自己心理上还是很受打击的。同样的景色,那么多人拍摄得那么漂亮,再看看自己拍得照片,真是拿不出手了。可是,见到漂亮的景色,只要有拍照的工具,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拍照。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参与,这对心理上应该是很重要。自己照的,自己拍的,首先是属于自己的。然后,就是欣赏他人的技术和境界。也就学着尽力做得更好一点。这就是重复和模仿了。 我今天对重复和模仿,有了新的看法。 只要在允许的条件下,重复和模仿做到极致,也是很不错的。 如学习书法,绘画,会临摹。书法、绘画,需要技艺,但要达到样板一样水平,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需要很多汗水和努力。工匠,也有不同的级别,有专家级的工匠,也有二把刀的工匠。 做学术不同吗?不见得。我们重复,模仿,都是以高手为样板的。谁都不会把低劣的做样板。如果是这样,初入道的学者,如大学生、研究生,为什么不可以重复、模仿呢? 允许重复和模仿,是有条件的,以高手为样板,技艺练到最好,做出跟样板一样水准的作品来。有些人,达到这种级别,就可以为社会服务了。有些更聪慧的人,可能就会悟到一些新的门路,产生新的火花,就会升华提高了,这就是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了。 所以,我想,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如果不能发现新的知识,创作新的知识,至少应该是做出样板水准的重复或模仿作品出来。这样,研究生的整体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从社会需求上说,社会需要工匠多,需要天才少。所以,我们以发现、培养天才学者为目标,提高和保证更多一般科学家的匠艺。最怕的是,天才的思维没有挖掘,埋没了有发展前景的学子的天分,多数学子没有学到匠艺,或者匠艺肤浅。这当是研究生教育的失败,是导师的失败。 重复和模仿,是初级要求。要鼓励高标准,避免或杜绝低层次。 创新,必须超脱重复和模仿。 创新,需要创新的思维,也需要高标准的匠艺。 早上浏览照片,一点随想。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221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科普哲学】【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
lcj2212916 2014-7-17 05:44
【名稱】:历史学家的技艺 【作者】: 布洛赫 【大小】:2.6M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在中国史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1993年,法国出版了由布洛克的长子根据奇迹般新发现的原稿重新整理的文本,对吕西安?费弗尔在整理中所做的许多改写、移动、删削和增补等,一一做了订正,使该书面貌有非常大的改观。作为史学大师治史经验的结晶,《历史学家的技艺(第2版)》从历史审美的角度提出,为历史研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提醒世人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注重求真的同时,也要悉心保存历史的诗意;在对历史进行体悟的同时,要善于从历史遗迹找寻历史的脉络,注重培养历史学家的反思能力,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力求通古今之变,提升历史研究的境界。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8594966
1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验与勇气
热度 7 boxcar 2013-6-9 07:41
不好意思,这又是一篇“高考博文”。 在全国新课标 I 的语文考卷中给出作文背景材料中,讲述的就是一个“艺高人胆大”的故事,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技艺的老师傅敢于出手,“一刀”切向钻石中的瑕疵,把让一块有瑕的钻石变成了两块无暇但略小的钻石,此举让钻石的价值得以大幅度的提升,由此,也引出了一个“经验与勇气”的话题。 是否经验越多,勇气越大?这倒也未必!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的确是一个“经验”带给人“勇气”的例子,此时我们会觉得这种高手的勇气相当的惊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看到过许多“经验”让人失去“勇气”的例子。故事当中其他珠宝匠师傅们没有勇气、不敢出手去切割钻石,其实靠的也是一种经验。他们一定听说过那种在切割时失手弄坏了璞玉或有瑕疵的钻石而赔钱、坏名头甚至打官司的事例,这样的“社会经验”(别人的教训)多了,使他们失去了动手尝试,争取成功的勇气。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经验越多越胆怯”和“知识越多越胆小”,反而是些显得很无知的“傻大胆”敢于无所顾忌地大胆做事,才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只不过,这些人事后也可能会后怕,正所谓“无知加胆大,越干越害怕”! 何时“经验”能成为输送给“勇气”的正能量?“经验”带给人“勇气”,能成为输送给“勇气”的正能量,其实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人先前已有“成功过”的“经验”,则其会勇于出手去在做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因为这种经验意味着当事者可以让潜在的风险时刻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无须将其交给他人或者很玄奥的运气。即使事前没有成功过的先例和经验,有些人也勇于去尝试。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心,看事乐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善于心无旁骛地专心做事,而没有在利益上患得患失。 在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纠结”之后而选择的没有勇气的“保守”,没有成功经验固然是一个原因,把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都看得很重,总希望一下子就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 【用时约 40 分钟,约 800 字】
个人分类: 社会|105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昨点名批评郭德纲
yangyongtian 2010-8-11 16:49
《 人民日报》昨点名批评郭德纲 还称周立波、小沈阳负面表现令人深思 近来负面表现缠身的郭德纲,9日低调出现在华谊某高层的生日晚宴上,不过他不久后便悄悄离开。在遭央视不点名批评后,昨日,《人民日报》又发文点名批评郭德纲称是他自己把自己骂下了舞台。对此,郭德纲本人选择沉默。《人民日报》称,在中国舞台和荧屏迅速飙红的郭德纲,无疑是被观众用关注和支持养活、养大并养壮的。5年前还籍籍无名的他,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在传统相声被商业文化挤对几将沦陷之际,他的用功和坚持,确实为传统相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纲丝们的力挺并非偶然。 然而,当大家对这一切还记忆犹新时,郭德纲却自己把自己骂下了舞台。 演员郭德纲自身实际上也承载着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若干期许。打人骂人事件的发生,使这个善良期许落空了,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没有文明底线的后院是不道德的据点。即使受到媒体的冒犯,也有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打骂并不以为忤,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应该发生的。无怪乎纲丝们失望,因为你经营的传统艺术的文化气场不对了。 当然,落空的也不仅仅是纲丝们,周立波、小沈阳等一些当红演艺人物近来屡有状况,负面表现同样令人遗憾、深思。 舞台确是秀场,人不如其艺乃习见之事。即便如此,以德服人、德艺双馨一直是中国传统艺人的最高追求。艺亦有道,早年在天桥撂摊的那些老艺人谁敢打骂衣食父母?行有行规,艺有艺德,这是传统艺术生存与发展之道。从艺术史来看,中国传统艺术的鼎盛发展必然与一代德才兼备宗师的出现有关。侯宝林、梅兰芳、常香玉许许多多我们今天尊为大师的艺术家,除了极大地推动了某一艺术门类的本体建设外,他们对艺术最本质的贡献,是用人格和艺格为职业赢得尊重,让演员这个身份被由衷地抬举。 更多本人原创文章请访问 70军团-晓月文苑
个人分类: 言论|23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guowencheng 2010-6-19 17:07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代生活方式下的艺术追问 郭文成 (东南大学 哲学与科学系;江苏 210096) 内容摘要: 当下对于艺术的理解还存在着无知和误解,因此对于艺术一词的概念以及追问艺术的方式仍然有待深入思考。本文试图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与当下的审美文化思潮,指出当下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此当代艺术的边界也就显现出来。 关键词: 艺术;技艺;生产;真理;存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对于艺术的边界,人们也许认为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一般的意见是:这是说不清的问题,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沉默。但这是否意味着艺术的边界就不用去追问呢?显然不是,艺术的边界在当下尤其令人困惑。在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沉思当代艺术的边界。 一、艺术的模糊本性 为什么需要重提艺术的模糊本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以前的提问方式不对。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不在于艺术的具体内容如何,而在于艺术本身的提问方式。 在当代,艺术的提问方式与存在样式都有了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重新去追问艺术。对这种追问,有必要交待一下:这是一种美学的追问,即研究艺术的哲学精神。因而这里不致力于描述艺术世界,而是描述我们用来对艺术世界加以分门别类时使用的概念。换言之,这里追问的是思考的方式、谈论的方式。因此,在提到艺术这个字眼时,一个哲学家或许不是对艺术这个字眼本身作出解释,而是去回答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不同于艺术是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这样表达: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艺术是模仿,艺术是生活这种表述无疑击中了艺术的某些方面,但却没有回答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原因。也就是说,它遗忘了什么是艺术这一基础问题。要追问什么是艺术,首先必须从考察艺术一词入手。 从历史的历时态方面来看,艺术一词并不具有一种静止不变的特征,它是一种漂浮的能指;而从共时态方面来看,诗歌,音乐,绘画等这些主要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是在互不相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因此,艺术的概念就好比一根电缆,它由许多不同的电线所组成,每根电线都有它特殊的历史,并和它自己遥远的过去相联系。 在西方的艺术史上,古希腊所说的艺术主要并不是指一种产品,而是指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尤指技艺(韵律的生产)。中世纪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黯淡期,在艺术理论上其继承了古希腊关于艺术的看法,并在神学的意义上加以改造。 托马斯阿奎那用理性的正当秩序来为艺术下定义,认为在制造者的心里就存在着一件作品的源泉。他是按照制造事物的观念去制造该事物的。邓斯司各脱在一种神学的意义上也曾涉及艺术的概念,认为艺术是行为的产物,把艺术定义为一种正确观念的产品。此时,艺术是神学的附庸。而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自主性才建立起坚实的地基,这一地基的形成是以美为尺度的。而在这之前,美与艺术是互不相关的。 而到了18世纪,真正的现代艺术体系才得以形成,艺术的概念进一步丰富: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总体而言,西方艺术概念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阶段是古代的艺术概念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8世纪),艺术被认为是种遵循规则的生产。第二阶段从1747年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直到现代,它标志着古代的艺术概念终于让位于现代的概念。 即艺术被认为是美的艺术,技艺与艺术才真正分离。另一方面,艺术概念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力量,艺术概念的出现,必须首先要以把艺术作品孤立起来为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博物馆体制的建立对美的艺术的体系的巩固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时,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艺术,而应该问:事物何时才成为艺术。 这预示着一种多元开放的艺术概念的建立。因为现代艺术虽然以美的艺术为主流,但艺术概念已变得模糊开放。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艺术的概念也有自己的历史。艺,在甲骨文中其通耕字,指生产劳动,这是古时最早的艺术本义;到了春秋时代,有了所谓的六艺,这里的艺指道德修养;春秋以后,艺的含义基本继承了春秋时期的规定。术与道相对,主要的含义有三:技艺,方法以及古代城市中的道路。由此,艺术这一词的命名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它的基本态度,即艺术与道(真理)是不相关的,从而规定了艺术的低下地位。所以,尽管儒家、道家、释家对艺术的态度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均把艺术作为一种技,并没有把艺术当作自主性的。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艺术概念基本缺乏自主性的一面。 在此,西方对艺术概念的论述的确更加深刻;现代中国的艺术概念接受了西方的理论,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因此,现代艺术概念的模糊本性也传染到中国。那么,如何认识艺术的这种模糊本性?这意味着艺术概念是否就是混乱不堪,换句话说,能否给艺术下定义呢?由此,我们必须反思:艺术是否有本源。 二、艺术的存在本源 纳尔逊古德曼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因此种种答案不免要以失败告终,问题不是哪些东西是艺术作品,而是某物何时才成为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概念是历史的、生成的。然而除此之外,这里有一种取消主义的立场,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 从本世纪50年代起,艺术是否可以下定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两种对立的派别:一派是反本性论,艺术并不具有一种独立的本性,因此无法下定义,代表者如维特根斯坦,他指出:这种寻找共同性质和它们的本性特征的冲动,因为某种错误的语言表达而受到鼓励。 另一派是本性论,艺术的本性特征是可以概括的,因此它可以下定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本性论者都认同同一种本性。反本性论者为我们澄清了艺术的概念,力图揭示出本性论者在观念上的模糊性,这是有价值的,但其错误也是明显的:取消艺术的本性就意味着取消艺术的普遍性。但在美学、艺术或艺术批评的领域里,一些普遍性的抽象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艺术应该可以下定义,但这种本性论必须注意:所有关于艺术的定义都是探索性的,它们的缺陷十分明显。因而一种适当的艺术定义将努力避免两种片面性,既反对一种取消主义的立场,也反对一种凝固不变的艺术概念的立场。因此,艺术概念不能一劳永逸地由凝固不变地概念来作出界定,它的模糊性也是不能排除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这种努力,因为在当代美学中,一种可能的艺术哲学只能以一种含糊的有关艺术的观点开始。 因此,在把艺术哲学看作是一个松散的体系的同时,什么是艺术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经过分析哲学的洗礼,艺术的定义已经不是寥寥数语,而是许多概念的集合了。这样,定义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理论,而且也只能是一种试探性的理论。 但最基本的不是匆忙去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描述艺术之为艺术,就是说,给予艺术一个真正的基础。 在此,让我们来倾听海德格尔的追问。什么是艺术?这应该从作品那里获得答案。 这是因为作品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成物。而对作品而言,物性是其都具有的。这里的物性即物之物性(物的存在),其在西方思想上表现为三种形态:1、物是特性的载体;2、物是感觉的复合;3、物是赋形的质料。但这三种规定都遮蔽了物自身。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日常的态度,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物的意义不是作为有用性,而是无用性。在对梵高的那幅农鞋的描述中,海德格尔让我们真正去看物:即现象学地看。物之物性不同于器具之器具性,也不同于作品的作品性。我们对作品的追问总是摇摆不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从未探究过作品,所探究的只是半物半器的东西。 而这种追问态度正是传统美学的。我们不仅要动摇这种追问态度,而且要从根本上去思存在者的存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作品的作品性、器具之器具性、物之物性才会接近我们。由此,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开启,也即去蔽即存在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 因此,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 在此,海德格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在作品中去寻找艺术的本性。而且他指出,这种本性不是他物,只是存在的真理。这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性。在这里,艺术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表现,更不是再现,艺术是它自身(如其所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就消除了所谓的主客体,没有了所谓的对象化。传统的美学观照被中断,这里只有现象学的方式,只有存在之真理在作品中聚集。与此相关,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方法尔仔细以梵高的《农鞋》为例阐释了艺术与真理内在的一致性。这里的真理不同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即它不能理解为正确性(某某与之符合);而是要理解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以此真理观为指引,海德格尔批驳了那些艺术终结论者。由上可知,海德格尔给予了艺术一个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的规定是现代性的,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本源的道路。 然而在当下,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是否依然能指示我们前行? 三、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当下,海德格尔的沉思是否还具有效性,即艺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一命题,是否仍可以解释艺术的本性?这就有待深思了。从当代艺术的实践以及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也只是现代性的;即他还抱有乡愁因而无法给当代艺术提供更好的思想养料。但值得肯定的是,海德格尔的提问方式是深刻的:追问艺术必须从艺术品开始。 如前面所强调的,这里的艺术品是已完成的现成物。比如静默4分33秒的演奏。不要以为这种改变是玩弄文字游戏,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作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着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艺术概念。 而那些不认为上述现成物是艺术的人,则是在保卫已有的艺术边界,对于改变它的种种企图进行抗击。这种争执实则是一种关于概念之边界线的争执。这种争执是十分重要的,其结果关乎我们未来文化的形式。但这里的争执并不急于有一个非是即否的答案,关键是把问题看清楚。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它是艺术与当下生活的融合问题,即审美文化问题,或者说是艺术化生存问题。在当下,艺术已经进入到人的生活中,并同日常生活同一。自杜桑以来,日常生活物品和行为变成艺术品似乎变成合法的。这种革命取消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我们应该承认这种革命的价值,它解放了我们的感觉,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革命只是一味地比拼谁最离奇谁最革命,那么革命和离奇就成为生活常态,就不会有感性积累。真正的艺术不是需要变态之后才能理解的感觉,它必须是卓越的生活直观。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是用来挥霍感觉的,而是用来拯救感觉的。 因此,现代艺术必须是怀疑的( skeptical ),或者说是现象学的( phenomenological ):即废掉我们的感觉习惯,从而建设另一种心灵。只有这种革命才能使我们达到艺术化生存,它能重新形成感性积累,并且使我们的感觉双重化:令人眷恋和开拓想象的。 对于艺术而言,审美文化是必须面对的事情。我们应该看到,审美文化这一概念被爆炒以至于滥用。这里的审美文化,无非是指当代社会中艺术的普遍化甚至泛化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正是艺术的终结。黑格尔曾在绝对精神运动的前提下,指出艺术终将消亡,而被哲学替代。的确,他所谓的艺术是消亡了,那是古典艺术的消亡。对于杜桑而言,艺术的确被他终结,这里的艺术是作为美的艺术,即现代的艺术概念被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概念:审美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是对传统美学静观理论的反叛,它是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传统美学的失误正在于分离真善美,因此要将分离的领域重新融合。在这种融合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艺术。 综上,当代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这是由于艺术概念永远在生成之中;当代艺术的边界仍然有一个存在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是一个技、欲、道游戏的多元世界,由此我们说当代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应该防止当代艺术成为技术主义、物质主义、虚无主义 的俘虏,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新的心灵的力量所在,从而给当代人的灵魂以居住的家园。 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 .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第240页, 第89页, 第7页. 朱狄.当代艺术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第15页,第23页,第32页,第39页.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38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页. 赵汀阳.拯救或者挥霍感觉 .花城,2000年第3期:第203-207页. 聂振斌 滕守尧 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页,第351页,第352页. 彭富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读书,2002年第7期:第40-45页.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 0802064C )。 作者简介:郭文成( 1978-),男,湖北武汉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博士后,哲学博士。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fqng1008 2010-1-17 14:46
论文摘要 目前,传染病中医诊疗基本上采用分型辨证模式。本文从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出发,剖析了分型辨证模式的不足,以及形成此种思路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与现代传染病诊疗接轨、进一步贴近临床的分期辨证模式,并举例说明了分期辨证的一些基本要点和具体操作设想。 关 键 词 传染病;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技术标准 1 是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象科学探索一样,把问题作为起点,即问题是什么?但是,我们探讨的不是自然现象(达尔文于 1888 年给科学下的定义是: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而是知识现象,因此我们探讨的是科学哲学问题。 关于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在标准化技术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分型论治模式。我们的问题是:①该模式能否体现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即吸收了祖国医学宝库的精华?②该模式能否做到理论上的自恰性(即逻辑上的一致性),即至少能够自圆其说,不至于自相矛盾?③该模式能否符合知识的简洁性和更新原则,即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和证伪修正?④该模式能否具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那么,目前传染病辨证模式有什么缺陷呢? 1.1 外感宗脏腑,体系选择有误 毫无疑问,传染病相当于外感病,但目前的辨证模式基本上是采用脏腑辨证体系。例如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4 年 5 月在宜昌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修订稿)》(在 1991 年天津会议基础上修订 ),将慢性肝炎分为 5 型,即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那么,对于一位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表现为肝郁脾虚证,一旦病情活动就演变为湿热中阻证,经过治疗后肝功能复常,则又体现为肝郁脾虚证。临床上如此变来变去,遵循的什么规律?中医理论解释得通吗?又如肝硬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3 年修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将其分为 6 型,即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但是临床上,哪一位早期肝硬化患者没有肝络瘀阻?怎么能够区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不同的证型呢?而实际上,肝络瘀阻是主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则是兼证。同样,对于肝硬化腹水而言,血瘀水泛是主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则是兼证。主证和兼证之间,是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的关系,是基本治法与随证加减的关系。 在祖国医学里,一直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对于外感疾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病程;脏腑辨证则是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主张证随机变,个体化治疗,因而比较适合于内伤杂病。 1.2 注重证差异,疾病本质忽视 如上所述,目前的传染病辨证论治显得灵活有余,规律性不足。各证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似乎证型一变,病因病机都改变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各种肝病的共性认识研究不够,没有区分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和兼夹病机,以及相应的主证、次证和兼夹证,将辨证论治搞成了对症处理。这是一种重视症状组合,淡化病机研究,本质上是由于重实用轻理论的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我们认为,目前根据脏腑辨证搞出的辨证分型,只重视证型的差异,未进行深入的疾病本质研究,势必将辨证论治庸俗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基于个人见解,各执一辞,分歧颇大,缺乏专家们集中的高视野研讨,以形成初步的共识。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理清脉络,统一认识。例如, HBV 感染的主要病机是什么?次要病机是什么?兼夹病机有哪些?相应的主证、次证、兼夹证如何?怎样根据毒、瘀、虚在不同临床时期、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以便在此前提下形成初步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1.3 辨证求实用,过程研究不足 由于对疾病过程的忽视,从而缺乏对于该病系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性的总结。我们认为, HBV 感染采用伏气温病辨证论治比较妥当,但是古人对于伏气温病没有总结出现成的辨证体系。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新感温病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是伤寒的辨证体系,或者说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则应该寻求伏气温病自身的辨证规律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特点是邪毒深伏少阴血分,易入难出,故病程缠绵,演变复杂。 2 为什么 2.1 阶段论与随机论 我把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模式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辨证体系,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二是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辨证体系,包括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可见,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模式,前者适宜于外感病,后者适宜于内伤杂病。 2.2 分期辨治的衰落 阶段论可以描述为分期辨治。显然,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前有六经辨证,后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它们是外感热病得已自城体系的从临床医学中独立出来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长期的内部纷争,寒温合流没有及时地实现,使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各持其偏,莫衷一是,表现出极度混乱,或者说仍然处于一种个体化技艺阶段,从技术标准化角度看,寒温之争是一种倒退。而且,由于西医传染病学发展迅速,传染病医院为西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科为西医专科,中医队伍逐渐萎缩,或者应付日常临床医疗,缺乏整合思路,且西学中人员中医理论系统性不够,中医思维薄弱,从而上千年对于传染病采取分期辨治的传统无法保持,优势无法继续,最后不得不改弦易张,统一于脏腑辨证的体系之中(标准化技术的进步)。 2.3 分型论治的兴起 目前临床各科采取的分型论治方案基本上是脏腑辨证体系,为什么脏腑辨证能够取得一统天下?可能有三个原因:①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为脏腑辨证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前提;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为淡化中医自身的理论思维提供了方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了西医的病原学和发病机理的研究;③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成为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助产士,催生了不辨外感、内伤各个病种的统一标准。 3 做什么 鉴于以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具有自恰性、简洁性和更新原则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具体说来,这个辨证体系应该包括:①病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及其在不同时期相互关系的演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②病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③病位:基本病位,牵涉病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④病征:基本证候,兼夹证候;表征和里征。⑤病程:疾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不同的临床分期。⑥病情:轻、中、重程度。 同时,这个辨证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原则:①疾病过程和疾病表现的对立统一(横的走向和纵的走向,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②规律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③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④内在资料和外在资料的对立统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⑤程度变化和性质变化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⑥丰富包容性和内在简洁性的对立统一。 4 怎么做 4.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4.1.1 范围明确:《内经》中有一句话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虽然察同和察异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谈不上有智、愚之别,但是在总结寒温合流失败教训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启示作用。试想,如果我们一味求异,认为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又怎么能够将古今中外的理论智慧融于一炉?因此,我们必须先察同:伤寒 = 温病 = 传染病 + 感染病,然后再去求异,找出各自的理论特色。至于为什么选择传染病而不是外感病(包括伤寒和 / 或温病)或感染病作为研究对象,那是从实用性角度考虑的。因为当前的传染科和传染病医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诊疗实体,而外感病或感染病缺乏诊疗实体的支撑。 4.1.2 理念先进: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可悲的是古非今论调影响极坏。实际上,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谬误已经走遍了世界,可是穿鞋的真理终会追赶上赤脚的谬误。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站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峰或全局来思考问题,丢弃任何的门户之见。面对科学发展的进程,直线累积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件件的经验证实的科学事实的堆积,科学知识是由有限的特殊陈述经归纳推理而得的普遍陈述;证伪模式认为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普遍陈述,不能因为以前见到的天鹅都是白的就得出天鹅都是白的的结论,科学是经证伪而发展的;科学革命模式认为,科学史上科学发展的真实状况不是科学事实的堆积,而是由新范式不断战胜旧范式的科学革命推动的。我们崇尚范式更新理念,认为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科学革命是范式突变、质变,常规科学时期是渐进时期),科学发展是渐进、量变与革命、突变的交叉循环,而且不同范式之间不可通约,不可还原。具体说来:①要与日新月异的传染病学的知识更新接轨,不能 1 千年不变,咬住经典不放松;②要与临床诊疗的现实需要接轨,既不能为阴阳易、大头瘟的考证争来吵去,也不要为《伤寒论》、温病学里的某些非传染病而劳心费神;③要与传染病诊疗的中西医并存格局接轨,不必硬要天方夜谈地回到古代去保持纯中医特色,可以说目前的辨证论治体系均已经过时。 4.1.3 包容性强:我在研读中医外感病学术思想的时候常常发生困惑:温病学晚于《伤寒论》 1 千多年问世,为什么不能站在当代的高度弄出一个完全包容《伤寒论》的外感病证治体系?近代的寒温合流为什么虎头蛇尾?当然,历史的教训只能从历史内在的原因中寻找(个人认为,尊古崇经文化对创新思维的限制这重要原因),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这样的高度:即摆脱任何的门户之见和理论限制,在科学怀疑精神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创造一种能够代表当代水平的包容中外传染病先进理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4.1.4 操作简单:在这里,我们要引进奥卡姆剃刀定律。该定律由 14 世纪逻辑学家威廉( William of Occam ,约 1285-1349 年)提出。当时,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今天,我们仍然要重申这一定律,因为辨证体系属于技术领域,必须遵循操作的简单性原则,以利于推广应用。 4.2 求同舍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一致性原则 技术 一词, 《 史记 货殖传》中就出现了,意为技艺方术,而且中国的技术水平曾长期处于 世界 前列( 宋朝 之前)。这个词 最早出现在英文中是十七世纪,当时也仅指各种应用工艺。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但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 。 4.2.1 定义内涵外延,减少传统概念的歧义性: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我曾经从科学哲学角度审视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至今仍未得解决名实问题。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 = 属 + 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因此,现代科学概念应具备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变动性。 4.2.2 应用剃刀定律,缩小各种原理的异质性:因为现实需要,我们不仅要搞寒温合流,也要搞中西一体,包括病因学一体化、病机学一体化、证候学一体化、诊断学一体化、治疗学一体化、预防学一体化、护理学一体化等等。目的是保证各种平行理论相互兼容,以免 前后自相矛盾。然而,我们在保证自恰性的时候,必须增加特定条件的限制,只选择最实用的技术进入辨证体系,而大量影响自恰性的经验可能被剃掉。因为它必须是在一个由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下内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一种体系的应用只考虑环境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定变量,而其他环境变量被忽略了,这是必然的。 4.2.3 吸收中西之长,扩大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辨证体系,它必须具备实用价值,即脱离不了现实形成的各种客观条件。正如我们不能舍弃祖国医学的千年宝库所蕴藏的宝贵经验,也不能无视现代医学的存在而自搞一套独立的纯中医体系。事实上,作为传染病的临床辨证体系,只有把当代最有效的技术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此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通中西医各自的病理机制和针对性的治疗原理,从而调动一切有效的技术以提高疗效。 4.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理论选择 这实际上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问题,中医辨证为什么要与西医的病结合?主要有以下意义: 4.3.1 病理清晰性: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临床类型等的研究是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与张仲景的时代、叶天士时代的认识不可同日而语。辨证体系的设计以及疗效的提高,都不能离开与最新理论的结合。 4.3.2 临床实用性:①现代临床不能离开西医诊断,否则可能吃官司;②无论中西医传染病医生,都已经掌握《传染病学》理论;③退回纯中医时代是痴人说梦;④ 4.3.3 接轨便利性:临床追求疗效,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是正确理论的指导,这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发展传统学说。例如,是否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和接触性传染病属于新感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属于伏气温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伏气温病,我们还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及其辨证体系。 4.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在病种前提下,根据不同病程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是传染病辨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病机是证候产生的基础,或者说证候的产生有着中医的病机基础,我们必须根据中医理论来构造体系。我们在前面指出了分型论治的若干缺陷,这里就需要展示分期论治的若干优势,包括范围明确、理念先进、包容性强和操作简单等。我们的设计是否达到这一目标,请看基本内容和思路。 4.4.1 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疾病的每个阶段都有它自身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体现在辨证论治体系中,就是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我们不能设想疾病某一阶段的基本病机会千差万别,毫无关联(如分型论治所设计的那样),形成千差万别临床表现的是次要病机。而且病机的求证要经过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综合判断。 4.4.2 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根据以上分析,主要病机形成基本证候次要病机形成兼夹证候。因此,我们的辨证模式就是:①辨病种,即西医的诊断;②辨病程,即疾病进展到什么阶段;③辨证,即分析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实际上,辨病程与辨证是重合的,前者是西医诊断,后者是中医诊断。 4.4.3 中心治法与随症加减:在治疗上,根据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采取主方加减策略。当然,辨证论治模式不包括中医的特色治疗,那是本研究范围之外的内容。 4.5 示范:乙型肝炎肝硬化辨证新模式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 HBV 感染的一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病种,通过示范可以体现我们的某些设计理念。 4.5.1 辨病征: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前提下,中医诊断依据可分为两大方面:①表征,即可以通过四诊获得的外在资料;②里征,即通过各种实验手段获得的内在资料。尽管目前证本质研究还处于尴尬时期,通过不同表征与里征的不同权重进行诊断(不是仅仅通过表征辨证,然后再与实验指标对应),可能为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例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机是肝络瘀阻,基本证候就是肝络瘀阻,其诊断依据不能仅仅由表征构成,可能里征(如肝穿的 肝窦毛细血管化、再生结节 / 假小叶形成、 肝细胞异型增生、癌结节形成、肝 / 门静脉栓塞等,超声波检查的肝脏切面形态失常、肝脏表面不光整、肝实质回声紊乱、肝内管道系统失常、脾脏肿大、门脉高压等,胃镜检查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凝血功能检测的 PT 延长等) 具有更大的贡献度。 表征为什么贡献度不高?我们可以从临床经验得出结论:①虽有表征,并非瘀血,例如手赤痕和血痣可出现于正常人、嗜酒者、强劳动者、月经或妊娠期妇女,见证者不一定有瘀血。②虽有瘀血,并非阻于肝络,例如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可由外伤所致者,虽有瘀血,不在肝络,而在胁下;或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导致气滞血瘀,也不在肝络,亦非邪毒所致;或由于风湿或寒凝,胁肋胀痛或刺痛,或游走,或固定不移,常在表皮或在肋间,亦未必在肝络。又如舌质瘀紫、舌下络脉迂曲、脉迟涩或结代,虽然是典型的瘀血证表征,但病位未必在肝,且常常与心系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③虽为肝络瘀阻,并非必然见证:例如手赤痕和血痣,在肝络瘀阻期发生率不高,一般 10% 左右,而且与病情轻重不完全对等。肝络瘀阻重的患者,手赤痕和血痣并不一定有 / 或重;手赤痕和血痣有 / 或重的患者,肝络瘀阻并不一定严重。④虽有肝络瘀阻,并非单一证候:例如腹壁脉络怒张是典型的肝络瘀阻期表征,但由于病情严重,往往兼夹其他证候。 4.5.2 辨病程:结合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平稳期(相当于静止期)、进展期(相当于活动期)、坏症期(相当于失代偿期)等三期,每个患者不同时期的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肯定不同,需要我们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别。 4.5.3 辨病情:虽然我们将每个患者区别为不同的时期进行辨证,但是具体的病情轻重又有不同,我们可根据 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 Child-Pugh 分级法进一步 A 、 B 、 C 的病情分级。 4.5.4 辨兼夹:在疾病的 不同病程(临床分期)确立主要证候的前提下,进一步分辨次要证候,形成主证分期、兼证为辅的思路,若出现阴液亏少、湿热壅阻、肝郁脾虚、气血亏虚、肝胃不和、血热毒炽、阳虚水泛和痰湿凝结等兼夹证候,则随机而辨,审证求因。 4.5.5 辨坏症: 即辨别坏症期最主要的 5 个并发症,以分析病机,确立治则,判断预后:①毒瘀移腹,相当于 原发性腹膜炎 ;②毒瘀移脉,相当于 多器官出血 ;③毒瘀移肾,相当于 肝肾综合征 ;④毒瘀移肺,相当于 肝肺综合征; ⑤ 毒瘀移脑,相当于 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中医杂志, 1992 ,( 5 ): 39-4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诊断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4 ( 10 ): 869-87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4 ( 4 ): 237-239 叶吉晃 . 周仲瑛教授 伏毒 学说初探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 4 ( 10 ): 4-7 刘亚敏,沈强,李兴鹏 . 从 伏邪温病 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 19 ( 15 ): 1806-1807 蔡春江,裴林,李佃贵 . 伏邪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 浙江中医杂志, 2002 ,( 2 ) 51-52 聂广 .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 医学与哲学, 1990 , 10 ( 3 ): 8-10 聂广 . 证的探索 . 中医研究, 1990 , 3 ( 2 ): 6-9 聂广 .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 医学与哲学, 1992 , 12 ( 7 ): 6-8 聂广,张赤志,唐智敏 . 察同求异:邪毒致肝络瘀阻证的研究思路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 , 17 ( 6 ): 321-325 聂广 .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 医学与哲学, 1993 , 13 ( 7 ): 9-11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美学观
luowenxin 2009-12-7 11:13
中医学之美,是古典的美. 中医的理论是美的。 中医理论和谐.雅致、简练层次分明,可总在考古学的范畴内徘徊.人们只愿意在故纸堆里发掘宝藏。极少也不愿意开拓进取,不愿意去发现新大陆,拒绝一切从显微镜下获得的微观理论和现实。 中医的语言是美的。 中医语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染,有着诗一般的的精炼,词一般的韵律。中医的语言太美,美得使深陷其中的先生们,几乎拒绝一切现代语言。 中医的药物是美的. 中医的药物自然天成,与天地融为一体。中医的药物过于天然.一切不按老祖宗法度炮制的药品统称为西药,哪怕是疗效极佳,源于中药,名于中药. 中医的方剂是美的. 中医方剂是中华儿郎智慧的结晶。升降有度,寒热相宜,次第有节。中医的方剂过于细密、严谨,严谨得使一切不按君、臣、佐、使法则组方,疗效确切的单方、验方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中医的技艺是美的. 中医的技艺太美,需匠人般的灵巧,艺人般的细腻。中医的技艺美得不让后人超越它的细巧.否则,为什么只让开腹、开颅、换心,换头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不敢也不能将脾切除、肾切除、心脏移植、肝移植、肾移植纳入中医学的范畴之中? 中医的传说更美. 中医的传说美妙动人,有仙人般的意景,浪漫而神圣。传说使中医人忘却了现实。现代医学水平早己超越了传说,现实使这些传说变得落后、苍白。 中医像敦煌壁画一般珍贵,如圣经一样神圣。 可惜,中医的美,是失却了现实的美,是需要保护的美,需要改造的美。所以,中医的美,只是古典的美。 2007年夏,于武昌花园山。
个人分类: 临床|3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