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方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田丽娟:中药发展史研究
fqng1008 2019-6-12 17:21
田丽娟 , 黄泰康 . 中药发展史研究 .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 25(4):753-75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我国中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 5000 多年 , 历代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着的中药品种不计其数。这些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 , 通过不断的追求和经验积累而发现并认识到的。 中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 “本草”。“本草”一词 , 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含义 , 一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 , 二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 , 如《本草纲目》。综观本草学发展历史 , 我们可以看到 , 它的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 , 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 , 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 , 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远古 -公元前 21 世纪 )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植物栽培过程中 , 逐渐认识、鉴别出哪种植物对人体有益、哪种植物对人体有害 , 治病之药由此而得。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植物药。至渔猎时代 , 内外科病开始用动物药医治。而矿物药的使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 随着人类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 “火”与“酒”这两个对医药起巨大作用的东西 , 从其应用方面对人类的健康起了 “药”的作用。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公元前 21 世纪 -公元前 475 年 )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 , 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基本依赖于口头相传 , 直到文字的出现 , 人们开始把对药物采集、产地、性状及功用等方面的认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先秦文献《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都有不少有关药物的资料。 《周礼 ˙ 天官》载有: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这里所言 “五药” , 并不是指五种具体药物 , 而是对药物进行的初步归纳。《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 , 仅植物药就有杞 ( 枸杞 ) 、艾 ( 艾叶 ) 、桑椹等 50 多种。《山海经》是专门记载先秦各地名山大川及其物产的专著 , 是先秦文献中 , 收载药物最多的著作 , 共载药 126 种 , 且收录了更多的动物药 , 对后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公元前 475 年 -公元 265 年 ) 这一时期 , 社会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奴隶社会最终崩溃 , 封建社会初步建立。战国时医药较春秋时有显著进展。 春秋时是医巫并行 , 人们对服药尚有怀疑 , 到战国时医药则盛行起来 , 并已有了君、臣、佐、使配合的复方了。 5 黄帝内经 6 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 是中医的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学的基础 , 共载方剂 12 首。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且首尾完整的医方专书 , 共收载药物 247 种。 1972 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治百病方》 , 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东汉早期的医药学水平。在所收载的 30 多个方剂中 , 共收集了近百味药物。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约于东汉初年成书。该书集东汉之前本草学之大成 , 全面、系统、可靠的记载了数百年的临床用药经验 , 共收载药物 365 种 , 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医籍中 , 有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医书 , 是东汉时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 ,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论热病 , 共 113 方 , 用药 80 多种。《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一部分。它的内容 , 除内科杂病之外 , 兼述外科、妇科疾病等 , 共分为 3 卷 , 25 篇 , 载方剂 262 首 , 总结了汉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 , 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炼丹术是近代化学之前身 , 实际就是炼药或制药的技术。汉代时出现了魏伯阳的一部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 , 是谈外丹炉火的主要著作 , 被道教奉为 “丹经王”。 4 两晋 、 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公元 265 -公元 960 年 ) 这一时期 ,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业日趋发达。经济的繁荣昌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医药学方面 , 无论是基础理论 , 还是经验总结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本草学方面 , 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撰著《神农本草经集注》 , 共 7 卷 , 载药 730 种 , 为本草学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 659 年唐朝政府主持修订颁布了《新修本草》,共 54 卷 , 载药 850 种 , 为我国和世界第一部由国家编撰颁布的药典。另外陈藏器著《本草拾遗》 , 书中收载了前人所不记载的药品 , 为丰富我国药物学有一定贡献。孟诜著有《食疗本草》 , 是我国第一部专收食品药性的专书。李 珣著 《 海药本草 》 , 主要记述一些香药和 海外进口药品 , 对于我国吸收外国药物学知识颇有贡献。 在炼丹术和药物炮制加工方面。东晋炼丹家葛洪 , 编著《抱朴子》 , 包括内篇 20 卷 , 外篇 50 卷。刘宋时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 , 是我国第一部制药专书 , 为后代的中药加工炮制确立了操作规范。 方剂学方面 , 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一部简单实用的小型方书。唐代孙思邈撰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记载有关证候、处方、用药、制药、服药、藏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另外 , 王焘所著《外台密要》一书中 , 共收有 6000 余方 , 不仅包括古方古论 , 还收集许多民间单方、验方 , 对保存祖国丰富的医药资料 , 推广民间用药方面有很大贡献。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公元 960 年 -公元 1368 年 ) 两宋时期 , 造纸、采矿、冶金等工业都已建立起来 , 印刷术也改成活字版。校正印书局的设立 , 为出版包括医药学书籍在内的各种书籍创造了条件。这毫无疑问的也促进了本草的发展。宋代药物、药剂研究的成就特别突出 , 出现了很多大部头的本草和方剂著作 , 药物炮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和剂局”的设立 , 使成药能广泛的被推广应用。 宋代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官修本草的兴起。公元 973 年 , 尚药奉御刘翰 , 道士马志等人奉诏命编撰而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共 20 卷。公元 974 年 , 经翰林学士李昉等重新校勘而成《开宝重定本草》 ( 简称《开宝本草》 ) 。书为 21 卷 , 共载新旧药物 983 种 , 对宋以前本草文献的整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 1057 年 , 宋仁宗命掌禹锡等增修《开宝本草》 , 经三年编成《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 ( 简称《嘉佑本草》 ) 。全书共 21 卷 , 载药 1082 种。在此期间 , 苏颂等人于公元 1061 年编成《图经本草》 , 全书共 21 卷 , 载药 780 种 , 在 635 种药名下共绘制 933 幅药图。这是与《嘉佑本草》同时刊行的另一部大型本草著作 , 对后世本草图谱的绘制很有影响。 《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编写于同一年代而各自刊行 , 医生往往不能兼备。因此 , 公元 1092 年 , 由陈承把它们合并起来 , 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共 23 卷 , 为本草正文、图经、药图合一之先例 , 为本草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除《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等官修本草外 , 私人编写的本草书很多 , 但其中最宏伟精湛的还属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简称《证类本草》 ), 该书共收载药物 1558 种。全书附载古今单方验方 3000 余首 , 方论 1000 余首 , 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 是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公元 1108 年宋徽宗命医官艾晟修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附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的 “别说”部分 , 经增补修订以后 , 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简称《大观本草》 ), 从此便成为一部官修本草颁行于全国。 宋政和六年 ( 公元 1116 年 ) 政府敕命医官曹孝忠等重新校定《大观本草》 , 删除辑紊 , 纠正谬误 , 并改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简称《政和本草》 ) 而刊行。全书共收载药物 1746 种。公元 1157 年 - 1159 年医官王继先等审定《大观》和《政和》两本草 , 编成《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简称《绍兴本草》 ), 收载药品 861 种 , 是宋朝最后的一部官修本草。 宋代由私人收集材料编写而成的另一部伟大著作 , 当数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该书共为 20 卷 , 辩证药品 472 种。宋淳佑九年 , 平阳张存惠将寇宗奭《本草衍义》随文散入《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 , 作为增订 , 因而又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全书共 30 卷 , 载药 1746 种。 金太宗时 , 张元素所著《珍珠囊》是金代的医药名著。该书虽然只讨论了 100 种药物 , 但内容却很丰富 , 对发展中药药理学说颇有贡献。《汤液本草》 , 书为 3 卷 , 元王好古撰。此书内容除用药法象外 , 还有药类法象等。 宋金元在炮炙方法上的大踏步前进 , 使得过去为了减少副作用而进行的 “炮炙” , 一变而成制成药品的 “炮制” , 炮制的目的已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的崭新阶段。 宋代自太宗开始就很注意药方的收集和研究 , 于公元 992 年编成 5 太平圣惠方 6 百卷 , 1670 门 , 16834 个验方 , 内容极为丰富。公元 1046 年 , 又经何希彭选其精要者 , 编成了 5 圣惠选方 6 。此书成为当时的教科书 , 并在以后的数百年影响着我国的医药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 10 卷 , 载方 297 首。对药物的炮制方法和药剂的配置也都有详细地说明。《圣济总录》是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当时民间验方 , 并结合内府所藏秘方 , 由政府召集全国名医加以整理而成。全书共 200 卷 , 按病分门 , 据经立论 , 随论附方。共分 71 门 , 收载药方近 20000 个。 《苏沈良方》是后人将苏东坡所撰《苏学士方》和沈括所撰《良方》合编而成的。共分 10 卷。包括本草学和疾病治疗学两方面的内容。书中还记载自人尿中提取 “秋石”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提得一种性激素制剂。这一光辉成就即使国外学者也都给与高度的赞扬。公元 1247 年 , 宋慈写成《洗冤录》。本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检验专书 ,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元宋金时代与营养学有关的饮食疗法方面 , 有《日用本草》 , 共 8 卷 , 载药 540 多种 , 是中国饮食疗法上的巨著。《饮膳正要》也是一本极有价值的食谱。该书是以营养学为主 , 同时结合食疗本草知识的经验总结。 6 明清 ( 至鸦片战争 ) 时期的药学 ( 公元 1368 年 -公元 1840 年 ) 明代医药学的进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主要有:《本草发挥》、《救荒本草》、《本草集要》、《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荃》、《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了。 《本草纲目》的编写是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 , 对每种药材都详细的叙述了性味、产地、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等。共载药 1800 余种 , 附方 11000 余个。它对 16 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 , 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与应用 , 提供了很有益的资料与经验 , 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清代前中期 ,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是补充修正《本草纲目》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药学专著 , 代表了清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本书共分 10 卷 , 共收载药品 921 种。赵学敏的另一部名著《串雅》 , 收集、挖掘、整理了民间医药学术资料和文献 , 记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走方医经验。 吴其濬著的《植物名实图考》是清代一部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药用植物学专著 , 共收载植物 1714 种。此书的出现 , 反映了我国本草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药用植物学发展的新起点。 明清在 “方剂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普济方》公元 1425 年由周王朱棣主持 , 由滕硕、刘醇等人参加编辑而成的巨著 , 成方 6 万多个 , 是部空前的伟著。清代黄元御著《长沙药解》 4 卷 , 就是取张仲景《伤寒论》 113 方 , 《金匮要略》 175 方的 160 种所用药物 , 以药名药性为纲 , 以某方用药为目 , 因病治疗 , 分述药物。沈金鳌《要药分剂》 10 卷 , 也是以方剂为依据 , 组合药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缪希雍《炮制大法》 , 论述了 400 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 是自《雷公炮炙论》之后又一部在炮制学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著作。 7 中国近代中药学 ( 公元 1840 年 - 1949 年 ) 鸦片战争以后近百年期间 , 由于西医学的传入 , 传统中药学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阻力 , 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 , 呈现了缓慢发展状态。但也有一定的成就 , 如辑佚、注释和研究《神农本草经》的著作就有 20 余种 , 其中以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阮其煜《本草经新注》等辑注本较为突出。另外近代不少医药学家十分重视对药物功效的研究 , 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屠道和著《本草汇纂》 , 周岩《本草思辨录》 , 丁甘仁《药性辑要》、丁福保《中药浅说》和温敬修《实验药物学》。在药物鉴别和炮制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和杨叔澄《制药学大纲》。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有费伯雄著《医方论》 , 蒋文芳著《时方论》和唐宗海著《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 我国近代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 , 但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一定的启蒙 ,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8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学的发展 (1949 年 -现在 ) 革命战争时期 , 在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 , 中医药在为红军和地方群众卫生保健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 , 党和政府继续给予中医药事业以高度重视。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1 条规定: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的传统医药 ”。 1996 年 12 月 ,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又提出了 “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 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1996 年 7 月 , 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执行了国家 “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 于 1997 年 9 月结题 , 写出了 70 万字的研究报告 , 并建议国家将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列为国家“九五”科技重中之重项目加以实施。 建国以后 , 国家先后组织各方面专家保存整理古典医药专籍 , 先后编写了《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等多部大型著作。改革开放以来 , 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为中药现代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等的颁布更使中药的发展日趋标准化和现代化。 建国以来 , 我国已建立一批中医药研究机构及一大批中医药高中等院校。截止到 2004 年 , 全国共建有国家级中医药研究机构 10 个 , 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 51 个 , 地市级中医药科研机构 36 个 , 从业人员达到 12901 多人 ; 建立高等中医院校 42 个 , 另有 54 所高等西医院校和 74 所高等非医药院校招收中医、中药专业本科生 , 全国设中医中药专业的中等院校更多达 516 所。以上这些中医药科研单位和高中等院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 , 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 中药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很多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正在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 , 随着中外医药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和广泛 , 中医药事业必能继往开来 , 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 参考文献 薛愚 . 中国药学史料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4 甄志亚 . 中国医学史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 2004 马子密 , 傅延龄 .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02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美学观
luowenxin 2009-12-7 11:13
中医学之美,是古典的美. 中医的理论是美的。 中医理论和谐.雅致、简练层次分明,可总在考古学的范畴内徘徊.人们只愿意在故纸堆里发掘宝藏。极少也不愿意开拓进取,不愿意去发现新大陆,拒绝一切从显微镜下获得的微观理论和现实。 中医的语言是美的。 中医语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染,有着诗一般的的精炼,词一般的韵律。中医的语言太美,美得使深陷其中的先生们,几乎拒绝一切现代语言。 中医的药物是美的. 中医的药物自然天成,与天地融为一体。中医的药物过于天然.一切不按老祖宗法度炮制的药品统称为西药,哪怕是疗效极佳,源于中药,名于中药. 中医的方剂是美的. 中医方剂是中华儿郎智慧的结晶。升降有度,寒热相宜,次第有节。中医的方剂过于细密、严谨,严谨得使一切不按君、臣、佐、使法则组方,疗效确切的单方、验方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中医的技艺是美的. 中医的技艺太美,需匠人般的灵巧,艺人般的细腻。中医的技艺美得不让后人超越它的细巧.否则,为什么只让开腹、开颅、换心,换头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不敢也不能将脾切除、肾切除、心脏移植、肝移植、肾移植纳入中医学的范畴之中? 中医的传说更美. 中医的传说美妙动人,有仙人般的意景,浪漫而神圣。传说使中医人忘却了现实。现代医学水平早己超越了传说,现实使这些传说变得落后、苍白。 中医像敦煌壁画一般珍贵,如圣经一样神圣。 可惜,中医的美,是失却了现实的美,是需要保护的美,需要改造的美。所以,中医的美,只是古典的美。 2007年夏,于武昌花园山。
个人分类: 临床|3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