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氧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抗氧化——您到底该吃啥样的油?
热度 12 yindazhong 2014-3-25 17:30
抗氧化——您到底该吃啥样的油? 孙学军老师今天写了一篇关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影响比较的文章“ 饱和脂肪酸到底有没有害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79052.html 。从文章看得出来该不该吃饱和脂肪酸,营养学家们又在玩天下大乱,胡搅蛮缠的游戏。忍俊不住,插了一句嘴,转在下面,供您去超市买油、买保健品时多点烦恼。 这个领域一直在做匪夷所思的事:把植物油氢化变成饱和脂肪酸(氢化植物油或简称黄油,吃过洋面包的应该都吃过)就是这拨“营养学家们”的杰作。为什么捏?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农业受到打击,用来做糕点的动物油脂供应不足。美国的科学家利用氢化技术,让植物油具备动物油脂的功能,用以代替当时价格较高的动物油。从1910年“植物奶油”问世后,人们用它抹面包,炸薯条(为了使薯条看起来更白)、炸鸡块,做蛋糕(常见于奶油之中)、曲奇饼和饼干(尤其是夹心饼干)、面包;制作植脂末添加在冰淇淋和咖啡伴侣中,做奶油糖、奶茶、奶昔和热巧克力。氢化植物油多应用在超市、速食店和西式快餐店,用其炸出的薯条、鸡肉,做出蛋糕、饼干、冰淇淋不易被氧化(变质)且风味好。因为它不但能延长保质期,还能让糕点更酥脆;同时,由于熔点高,室温下能保持固体形状,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特别是快餐行业(如肯德基和麦当劳)。 把棕榈油卖到天价是这个领域玩出来的另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棕榈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因此在货架上不太容易被氧化,于是就被当成棕榈油的杰出表现,优秀品质,在市场里趾高气昂,身价名贵。然而有趣的是一旦摄入人体内,恰恰是容易被氧化的亚油酸(俩不饱和键),亚麻酸(三根不饱和键)保护了我们的机体——抗氧化——因此也“理所当然”地作为高档保健品在卖。例如高举“Y-亚麻酸”旗号的猕猴桃籽粒产品等等。当然鱼油中的更容易被氧化的EPA(五根不饱和键),DHA(六根不饱和键)更高效地保护了我们的机体,俗称“脑黄金”!更是保健品市场里卖高价的宝贝。可爱的营养学家们,请问到底“不饱和键”是多些好还是少些好啊?怎么都是你们的“卖点”啊??? 哈……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9228 次阅读|55 个评论
[转载]Wiley Materials views报道了纳米石墨氧化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热度 1 springbamboo 2013-12-2 10:16
双电层对纳米石墨材料稳定性的影响 2013年11月29日 By MaterialsViews编辑部 纳米石墨材料作为当前应用领域最广的“明星”材料之一,拥有众多家族成员,许多成员被誉为里程碑式的重大科学发现。如2004英国Manchester大学Geim等人发现的石墨烯、以及数十年来经久不衰的碳纳米管等。纳米石墨材料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等诸多热点领域中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纳米石墨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将会制约着整个电池或器件的寿命。这也是当前纳米石墨材料运用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果能解决这一难题无疑将会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来,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研究单位,木士春教授等研究学者 针对纳米石墨材料电化学氧化这一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石墨材料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与其自身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即双电层密切相关。在高电位加速实验中,材料本身初始双电层与被氧化程度二者之间成正比例关系。而纳米石墨材料双电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比表面积、导电性等特性,可以说是这些特性的一个直观综合体现。这一成果使得通过简单方法快速比较纳米石墨材料抗氧化性能成为可能。同时,研究还发现,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具有不同的氧化过程,碳纳米管两端被氧化速度明显快于管壁,所以整个氧化过程显示为从两端开始,逐渐向中间氧化。石墨烯边缘及缺陷部位碳原子被氧化速度较快。这是因为缺陷处碳原子存在悬键及结合其他官能团所引起的。基于纳米石墨材料双电层与抗氧化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有效提高纳米石墨材料稳定性的新思路,即采用全氟磺酸功能聚合物修饰纳米石墨材料以降低其双电层厚度,进而提高纳米石墨材料的稳定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全氟磺酸修饰碳纳米管的双电层降低后,其抗氧化性能较未改性之前提高三倍。该方法简单且具有高度的可操控性。该工作中所采用的功能聚合物修饰纳米石墨材料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灵活地选择功能聚合物,如聚苯胺等导电聚合物。这一成果将会在提高纳米石墨材料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新闻来源链接: http://www.materialsviewschina.com/2013/11/impact-of-electric-double-layer-graphite-stability-of-nanomaterials/
25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若专利申请的内容真的不可能呢?
热度 14 Taylorwang 2013-11-11 08:23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及国内环境标准的提高,对脱除废水中的氨氮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脱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我们课题组在废水的深度处理,及臭氧氧化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绩,某世界五百强的跨国企业,就支付一笔科研经费,委托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的目标中包含一项内容,即臭氧能否氧化水中的氨氮,以及若要氧化水中的氨氮,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影响因素等。在这个“命题作文”的要求下,我们也一直在做氨氮的臭氧氧化实验,虽然也能检测到少量的氨氮脱除,但似乎没有什么重大进展或突破。 要脱除水中的氨氮,总结起来主流的脱氨氮的工艺有:氨吹脱法、鸟粪石沉淀法、生化法、离子交换法、氯氧化法等等。若能用臭氧直接氧化废水中的氨氮,则开辟了一种比较快速高效的脱除废水中氨氮的新处理方法。近年来偶尔也有相关的研究报导,我总觉得这些研究报告的结论可疑,我将一些相关内容介绍在这里,让大家讨论。 国内某一大学的学报及业界有一定影响的杂志各发表了一篇臭氧氧化氨氮的论文,二篇不同研究者的论文介绍了臭氧氧化氨氮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在酸性条件下,是不能氧化氨氮的,只有 pH 值大于 8 以上时,臭氧才能氧化氨氮, pH 越高,氧化性越好,且氨氮的氧化率也不高,在 pH 为 10-11 时,只有 20% 多一点。 文章的结论就是:臭氧只能在碱性条件下才能氧化氨氮 ,二篇文章分析的原因也差不多是相同的,即在碱性条件下,由于水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故臭氧在水中更容易形成羟基自由基,而羟基自由基的氧化还原电位比臭氧高,它的氧化能力更强,故氨氮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臭氧氧化。我翻看了这二篇论文,就想当初审稿人怎么能让这些文章发表呢?虽然羟基自由基目前还难以测量,许多文章对羟基自由基也都是推测,但 水中的氨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气体吹脱这点是普通常识。 为了证实是臭氧的氧化作用,还是气体的吹脱作用,实验很简单,即在同样的条件下,气体经过臭氧机,若放电管的工作电流减少,臭氧的产生量也就随之下降,维持相同的气量, 若氨氮脱除率与投加在臭氧放电管上的电流无关,则说明氨氮的脱除是吹脱作用,若电流越高,氨氮的脱除率越高,则扣除了氨氮被气体吹脱的部分,增加的部分才是被臭氧氧化的部分。我们的实验结果就是氨氮主要在碱性条件下被气体吹脱,而被臭氧氧化的部分,差不多在实验的误差范围内。 无独有偶,我们后来又查到了国内某一著名大学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臭氧催化氧化脱除水中的氨氮的方法。我们也搞臭氧的催化氧化剂的研究,并有大规模工业化的臭氧催化剂的生产,也有大规模臭氧催化氧化工业废水的工程实例,但通过臭氧来氧化氨氮总是难以实现,因为扣除臭氧带进气体的吹脱作用,真正臭氧能氧化氨氮所占的比例是不高的。从反应原理上,次氯酸是可以氧化氨氮的,在加氯消毒自来水的工艺中,因水中的少量氨氮,有时会导致氯气的使用量大幅增加。若在水中,加入大量的氯离子,因臭氧能部分氧化氯离子成为次氯酸根,次氯酸再氧化氨氮也是有可能的,也有相关的文献报导,但这种臭氧氧化氨氮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也不好轻易地下结论为氯离子是臭氧氧化氨氮的“催化剂”。我不知道是我们没有能力,还是当初这个专利申请就是在头脑中做了“实验”,并没有实验室的实际实验结果,为了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想当然地申请的。但有一个事实是, 这个发明专利从申请到现在已有 5 年多时间了,我们再也查不到一篇有关这项专利技术应用的研究报导,也没有任何用臭氧氧化废水中氨氮应用成功的工程实例。 我们申请的专利也不少,有时,申请专利时就知道,这个专利非常难以保护,就当它发表科研论文了。因为身在高校,经常考核,而发明专利也是科研“成果”之一,能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所获得的其它综合收益要比付出的专利申请费要高得多。有时偶尔从其它途径了解到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使用了我们申请的发明专利技术,知道打官司难以打赢,也就懒得去折腾了,而是自我安慰地想,我们发现的新技术,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有一点,我们申请发明专利的这些发现必须都是真实的,都是可以重复的实验结果。当然,有些专利申请,也不是将所有的关键点全部写在专利申请上,但至少其它人按专利说明书也能得到类似相近的结果。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学术问题:发表科学论文时,若实验数据做假,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会受到科学界,学术界的严重谴责。但申请发明专利呢?专利申请上的那些数据就可以随便乱造吗?那些不能重复的专利申请,是不是也是造假行为?我们要不要规范专利申请的技术发明的真实性呢?
8483 次阅读|48 个评论
【Paper story】Chem Eur J:轻度氧化石墨烯用于MALDI基质
liuqian 2013-4-28 13:13
Title: Mildly Oxidized Graphene: Facil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s a Matrix in MALDI Mass Spectrometry Author: Dr. Qian Liu, Mengting Cheng, Prof. Dr. Guibin Jiang* Journal: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 Volume 19, Issue 18, pages 5561–5565 Abstract: To be mild! Mild oxidization of chemically converted graphene with diluted nitric acid produces low-oxidation and low-defect acid-oxidized graphene (AOG)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water dispersibility (see scheme). In MALDI MS, the AOG matrix yield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ignals than graphene, graphene oxide, and conventional organic matrices for nonpolar analytes. Link: http://dx.doi.org/10.1002/chem.201203791 Comment: 文章思路:在使用石墨烯的实验中,大家常用的不是还原的石墨烯(G)就是氧化石墨烯(GO),而这两种材料在水溶性和极性方面差别极大。G结构完 整,吸附能力强,但水溶性差,容易团聚;GO水溶性好,但其结构在氧化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厉害,一些G的性能不能得以保留,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于是我就考虑有没有一种氧化度适中的石墨烯材料,即具备一定的水溶性,又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而且还要非常容易合成和存放,这样在应用上可能会带来很多方便。经过文献调研,发现有 不少文献研究了控制石墨烯的氧化还原程度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操作实施方面都不太简便。联想到以前在做碳纳米管的实验时,为了提高其水溶性,都是 先用硝酸或者混酸进行氧化,方法简单,效果好。于是就把这个方法在石墨烯上试了一下,发现同样是有效的,水溶性大幅提高的同时溶液的颜色仍然很黑,说明吸光性能得以保持! 材料合成好了,后续就开始验证这种材料在应用方面的优势了。因为水溶性的提高,所以一开始考虑的是在生物应用方面应该很有好处!所以就尝试着用来做药物载体进行细胞运输。。。这么一做就是七八个月,细胞养了一批又一批,结果不但没有拿到理想的结果,连文献上的结果都重复不出来,真是坑爹啊。。。无奈只能放弃这个想法,同时深深地纠结文献上那漂亮的结果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捏?中途还试了一下用这材料作为荧光淬灭剂来设计荧光探针,结果也是连文献中报道的结果都重复不出来。。。最后在尝试将其用于MALDI-TOF MS基质时终于有了很好的结果,在做小分子非极性污染物时,信号强度出乎意料的高!英雄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论文投稿:数据都整理好以后,开始写文章,开始起的标题是“Mild oxidization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graphene matrix for MALDI- TOF MS analysis of non-polar compounds”。好吧,我承认这个标题比较“小众”不能引起general interest。果然一开始投到CC后都没送审,主编让直接转到Anal. Method。这个落差也太大了,老板当场就回信谢绝了。然后我把文章重新写了一遍,把题目改成现在这样,增加了一些材料表征,改投到Chem. Eur. J.。两个月后审稿意见回来,一大修一小修,根绝审稿人意见继续补充了一些材料表征的内容,修回后又等了一个月,被告之终于接受了~~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审稿人在Referee Letter里面写的是Please publish as it is,但在Appropriate Length这一栏中说No, the manuscript is too short *)。这是我第一次见还有审稿人嫌文章太短的。。。 大家继续来发掘石墨烯这种神奇的材料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吧! 附上全文pdf,仅供学术交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AOG as MALDI matrix.pdf
个人分类: 写作投稿|7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教:季胺盐氧化降解,催化氧化降解与生物降解
热度 2 mountainwind1 2013-4-21 11:52
还有,降解产物是什么,降解机理是什么? 这方面谁给我科普一下好吗?思路不是很顺畅现在? 有没有什么综述性参考资料啊? 按照我的理论,水体应急修复中如果不使用诸如阳离子PAM,壳聚糖之类的,而使用轻微环境危害的铝离子,铁离子等,甚至其他完全无危害的离子,则需要进行的计算量和工程设计难度大很多,使用阳离子PAM,壳聚糖之类的可大大简化水体应急修复难度,但相应带来的是环境潜在危害的研究量要明显增大,现在处于极度郁闷中。。。。。。。 拜托啊各位朋友,指导我一下好吗?万分感谢
3177 次阅读|7 个评论
【只言片语】砒霜和三氧化二砷不是同一个概念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3-4-21 11:40
砒霜和三氧化二砷不是同一个概念 三氧化二砷溶液注射液能够治疗白血病,中医就把它归为中医的贡献,说是中药砒霜的作用,是以毒攻毒。 其实,砒霜和三氧化二砷不是同一个概念。 砒霜是矿物,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还含有不同杂质。 三氧化二砷是化合物,是纯净物,也是通常大家说的化学物质。现在的“西药”都是化学物质。而中药是未知的混和物。 石膏和硫酸钙也是相同的情况。 有中医生说,有些情况下,用石膏做中药有效,而用硫酸钙无效。说明石膏和硫酸钙不是一回事。 石膏是矿物,主要成分是硫酸钙,硫酸钙是纯净物,化合物,化学物质。 这些概念要清晰,但国人以概念模糊、混淆著称。 感谢 beyondcontrol 的指正,让我知道砒霜是生砒的升华凝聚下来的霜状物。但这不影响本文命题。因为,确实不知道升华上来的是不是仅有三氧化二砷,猜测应该是,但猜测不能做证据,需做含量检测。
4737 次阅读|22 个评论
【文献阅读5】氧化噻吩的合成获进展
热度 2 Terrace 2013-4-13 21:49
今天邮箱收到订阅的最新一期的欧洲化学期刊,看到一个内封面文章,是讲氧化噻吩化合物的,很有意思,也就着这篇文献,说一说相关工作,以飨读者。噻 吩化学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地球人都知道这回事,但是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一点肯定是印象深刻。有机材料种类繁多,但是按照大类来分也并不是很多,相关系列都会涌现出一些明星分子,比如圈内人熟知的卟啉、酞菁、石墨烯等等,当然我们今天说的噻吩也是明星之一。 按理来说,我要详细科普汇报的话,我就应该讲讲噻吩的历史、合成、优缺点以及应用等,但是这样写下去未免太专业了,相关的介绍也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有时候还得用到化学结构式,这就让非专业人士云山雾绕了。简单来说,噻吩为什么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还是噻吩本身有一些优秀的潜质,这就好比人才培养一样,底子要好,显然上帝给了噻吩这样的底子。 前人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对于新时代的噻吩化学来说,怎么样设计与合成出“随心所欲”“恰到好处”的噻吩化合物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科学问题了。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努力,其中之一的策略便是氧化,把噻吩变成氧化噻吩,即把硫变成亚砜或者砜,英文为thiophene- S -oxide 或者 thiophene- S , S -dioxide,前者由于并不太稳定,所以研究的并不多,后者比较稳定,而且颠覆了之前噻吩“保守”的芳香性,相关的研究也就成长起来。 我今天看到这篇文献就是一个明证。 一些有点这方面知识的人,看到这里很自然会提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从噻吩走向氧化噻吩;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变化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也是本文的核心。 首先,第一个问题,怎么样走肯定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只有独木桥,那显然不安全,也不保险。所以科学家开发出一系列合成方法,具体来说比如dimethyldioxirane氧化,MCPBA氧化,Rozen试剂等,在这些方法中,Rozen试剂比较好,适用性比较宽,我喜欢把它叫“分分钟反应”,意思就是反应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就搞定了。这篇文献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个问题,影响这个不好展开来说,氧化噻吩实际上是噻吩衍生而来,它自己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一类,范围比较广,噻吩本身范围就更广了,打个比方说,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不好说这类鸟和那类鸟有什么具体的不同,因为鸟本身就千姿百态。 但是话也说回来,这不是搞研究的思路,如果我们以林子太复杂,不抽象出问题,我们也很难知道林子里究竟怎么回事。这篇文献就是作了简化处理,合成一些化合物进行物理性能的比较,让它们像体育比赛一样,分出个子丑寅卯,比出个冠亚季军(如下图)。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一说“影响”,不然这篇博文也就流于侃大山了,仔细想来还是有些结论性的东西:一般来说,我之所以敢在这说,主要是我之前啃了两本这方面的专著,一本是1999年的Handbook Of Oligo-and Polythiophenes,一本是2009年的Handbook Of Thiophene-based Materials,一般来说,噻吩蜕变成氧化噻吩,电子亲和势会明显增加,专业一点讲就是LUMO明显下降,这也符合给电子基团使得HOMO抬升,吸电子 基团使得LUMO降低的特征,形象一点讲就是理想不再那么高傲了。第二,可调节能力增强,就是比前任调节的范围更宽更广了,这个要在专业上说具体也不太容易,就不展开了,我的理解主要是氧化噻吩不再是芳香性了,相关链长变化,链的平面性扭曲使得电子离域发生变化,使得体系更加敏感了。第三,主要是氧化噻吩在固态显示出更高的发光效率,为什么呢?主要是非辐射衰减少了,形象地说,氧化噻吩更专注,更认真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小结一下,便是氧化噻吩比噻吩更成熟了,不再高傲,韧性更好,心宽体胖,专注认真。 Ref:Chem. Eur. J. 2013, 19, 5289 – 5296,DOI: 10.1002/chem.201203936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8155 次阅读|7 个评论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氧化钨多层空心球
xgch 2013-3-27 14:14
Communication Synthesis of Multiple-Shell WO 3 Hollow Spheres by a Binary Carbonaceous Template Rout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Guangcheng Xi,* Yan Yan, Qiang Ma, Junfang Li, Haifeng Yang, Xiaojing Lu, and Chao Wang Volume 18 , Issue 44 , p ages 13949–13953 , October 29, 2012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明人?
热度 11 zpeng1941 2013-3-11 22:23
谁是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明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原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 张鹏 本文将提供 (一)新华社有关电文;美国血液学会:血液学界 50 年大事记 (二)项目查新报告 (三)张鹏等发表的有关文章 (四)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该项获奖情况 (五)“专利申请”人与事实发明人不符所引发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事件 (六)三氧化二砷发明的现实意义等 供同道们分析参考 (一) 1. 1998 年 3 月 17 日新华社哈尔滨电(讯)对外广播,美国世界日报(三后市, 1998 年 3 月 25 日),澳门日报 (1998 年 3 月 18 日 ) 等诸多报纸转载。 其电文如下: “……七十年代初,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药剂师在农村偶然发现了一种治疗“瘰疬”和“毒瘤”的民间秘方,其主要成分是砒石(三氧化二砷)和轻粉(氯化亚汞)。据此,制成了一种注射液,开始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 1992 年,该医院血液科的张鹏教授与同事们,从中外医学文献有关砷剂的记载中找到了灵感,开始采用单一成分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进行治疗早幼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疗效显著。张鹏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血液医学界引起了轰动,专家说这是中国在药物治疗白血病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这一疗法已被中国多家医院采用对大量中外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2. 该项研究 2008 年 12 月,被美国血液学会五十年( 1958 — 2008 )庆典列入了 11 项重大的事件(科研成果)之一,并誉为“创立了‘肿瘤凋亡’治疗学”(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9 年 1 月 15 日 B 版) (二) 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报告书(编号: 97074 ) 项目名称: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机理研究 委托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 委托人:张鹏 委托日期: 1997 年 12 月 10 日 查新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属)吉林省卫生信息研究所 报告日期: 1997 年 12 月 15 日 查新结论: 根据用户查新要求及所确定的检索策略,检索了 CBMDISC 光盘数据库( 1983-1997.06 )收录的国内 700 多种中文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总计 97 万余条, CMCC9401-9705 卷收录的 35 万余篇文献, MEDLINE ON CD-ROM ( 1988-1997.11 ),中华血液学杂志及有关馆藏文献资料,查到与检索策略有关的主要相关文献 11 篇。 本课题申请单位的研究人员张鹏等自 1992 年开始研究 As2O3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的临床和机制,并于 1995 年报道了“ 713 ”( AS2O3 )治疗 APL117 例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5.06.25 ; 29 ( 3 ): 243 ),结果表明 As2O3 对初治及复发的 APL 具有较高的疗效,毒副作用少而轻并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其作用机制是: 1 )诱导早幼粒细胞不断地分化成熟是其主导作用; 2 )对粒系统特别是幼稚阶段细胞可能有诱发或“毒性”的细胞“凋零”(程序化死亡)作用 - “退变”; 1996 年 2 月张鹏等(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6 ( 2 ): 58-60 ;白血病杂志 1996 ( 3 ): 131-134 )对三氧化二砷治疗 APL 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对 APL 的初治组、难治组及复发组均有较高疗效,其细胞形态学和体外实验 HL-60 进一步证实:三氧化二砷对 APL 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并可能是通过“原浆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大剂量时可产生克隆抑制作用,这三种作用的依次出现可能与三氧化二砷治疗的累积量有关。认为三氧化二砷是治疗 APL 较理想的药物。陈国强等(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7.01.14 ; 18 ( 1 ): 25-28 ) 1997 年报道氧化砷能诱导 NB4 细胞凋亡。氧化砷能降低 NB4 细胞中的 BCL-2 基因的表达,而对其他几种凋亡相关基因(包括 P53 、 c-myc 、 bax 和 BCL-XL )和 mRNA 水平无影响。 Shen-ZX 和 CHEN-GQ 等与张鹏及国内外学者( BLOOD 1997;89(9):3354-60 BLOOD 1997 89 (9):3345-53 BLOOD 1996 ; 88(3):1052-61 )分别在 1996 年 8 月和 1997 年美国的 BLOOD 杂志上联合报道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 15 例复发的 APL 患者。临床实践提示,对维甲酸和常规化疗药物耐药的 APL 病人,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有效而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体外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具有双重效应,即选择性的诱导 NB4 细胞凋亡和在一定程度上触发细胞 NB4 的部分分化,这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浓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能够快速有效地调变 PML/PML-RAR α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而降解 PML/PML-RAR α蛋白,提示三氧化二砷对 PML/PML-RAR α的调变和降解对于其效应十分重要。 1997 年 Kitamura-K 等人( Cancer-Chemother-Pharmacol.1997;S36-41 )报道了在体外砷和其他金属离子对骨髓性白血病细胞株的作用。砷主要作用于 APL 细胞,砷的浓度对 APL 细胞株 NB4 很重要: 1 microM As 3 + 诱导时间依赖性的凋亡过程, 0.1 microM As 3 + 先引起部分 NB4 细胞分化,当对 ATRA 产生耐受时,三氧化二砷同样有效。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到, As 3 + 选择性地作用于 APL 细胞,而与是否对 ATRA 敏感无关,以上研究提示, APL 细胞对 As 3 + 敏感,且 As 3 + 是通过不同于 ATRA 途径作用与 APL 洗白。 Zhu-J 等人( proc-Natl-Acad-sci-U-S-A 1997;94(8):3978-83 )认为在 APL 细胞中,三氧化二砷导向 PML 和 PML/PML-RAR α到 NB4 ,并诱导它们的降解,这与砷的治疗作用有关。 综上,国内本课题申请单位张鹏等研究人员自 1992 年对三氧化二砷治疗 APL 的临床疗效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 1995 年和 96 年 2 月分别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和“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有关文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 Shen-ZX 和 Chen-GQ 等与本课题申请人张鹏及国内外学者分别于 1996 年 8 月和 1997 年在美国“ BLOOD” 和“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文章; 1997 年国外学者报道了砷治疗 APL 机制的研究(诱导凋亡和降解)。 查新人:赵桂英 职称:主管医师 薛丽娟 审核人: 张彦文 职称:副主任医师 查新单位: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 吉林省卫生信息研究所 (三) 哈医大一院血液科张鹏等发表的相关文章 : 1 、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 . “ 713 ”( As 2 O 3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17 例临床观察与机制探讨 .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5 , 29 ( 3 ): 243 2 、张鹏在第八届全国白血病学术会议( 1995 年,大连)上报告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及机理研究” ( 【 1 】报告中用十几幅幻灯片展示了三氧化二砷对 APL 细胞的诱导分化、诱导凋亡的学细胞形态学彩照 及 体外细胞株培养的黑白照。 【 2 】由于本次会议上有法国、日本等国外学者参加,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为保护我国科研成果的领先地位,会议期间立即召开了编委会,会上决定将张鹏报告的本篇论著提前于 1996 年第二期发表。 ) 3 、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 .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72 例 .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6 , 17 ( 2 ): 58-60. (摘要: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 72 例。初治患者 30 例, CR 率为 73.3% ,有效率 90% ;复发及难治 42 例, CR 率 52.3% ,有效率 64.2% 。该注射液毒副作用较小,且与 ATRA 等药物交叉耐药。细胞形态学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 APL 有诱导分化作用并有可能通过“原浆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是一种新的理想的诱导分化剂。 ) (本文投稿的原题目是“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及机制研究”,但被审稿人将题目改成“治疗 72 例”) 4、 张鹏,胡龙虎,周晋等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 白血病, 1996 , 5 ( 3 ): 131-133 (摘要:细胞形态学和白血病细胞系 HL60 的实验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并有可能是通过“原浆毒”作用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大剂量时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这三种作用的依次出现与治疗的累积量有关。认为砷剂是目前治疗 APL 的较理想药物。 5 、张鹏 . 关于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几点建议 . 白血病, 1998 , 7 ( 4 ): 235 6 、全国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张鹏)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9 , 20 ( 2 ): 92. 7 、 Peng Zhang.The use of arsenic trioxide(As 2 O 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emyelocytic Leukemia.JBRHA (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Homeostatic Agents ) ,1999,13(4):195-200. (【 1 】本文是该杂志主编 Ferdinando Dianzani 托时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李家增教授特约张鹏撰文“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综述,若不是盛情难却,本文不会投稿于该杂志。 【 2 】该杂志将本文列为本期的首篇并将三氧化二砷诱导 APL 细胞分化及细胞凋亡的血细胞形态的彩照作为封面以及扉页,当时国内的杂志尚不能刊登彩照。) 8 、张鹏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白血病, 1999 , 8 ( 4 ): 195-196 (专论) . 9 、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七年总结—附 242 例分析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 , 21 ( 2 ): 67-70 10 、张鹏 . 白血病化疗的策略 . 白血病, 2000 , 9 ( 6 ): 323-324 (专论) . 11 、张鹏 . 关于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浅见 . 白血病淋巴瘤, 2002 , 11 ( 2 ): 117 (专家评论) . 12 、张鹏,邓秀芝,刘艳平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机制研究的现状 . 白血病淋巴瘤, 2002 , 11 ( 4 ): 237-239. 13 、张鹏,吴春梅,杨湘泽 . 砷化物生物学抗癌效应的途径 . 中国肿瘤, 2002 , 11 ( 10 ): 600-603. 14 、张鹏,王毅力,高健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近况 . 白血病淋巴瘤, 2003 , 12 ( 3 ): 176-179. 15 、张鹏,刘海江,刘艳平 . 砷化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近况 . 肿瘤防治杂志 ,2003,10(11):1220-1224. 16 、 ZHANG Peng ,DING Dali,ZHANG Hong,et al.Study on anti 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arsenous acid injection.The Journ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ty .2004,38(6):531-536. ( 张鹏因是科研项目的主持人,负责课题设计、指导、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所以其为第一作者 ) (四) 张鹏等关于“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与机制研究”成果获奖情况: 1 、 1996 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 1997 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重大科技贡献奖(三等奖) (五) “专利申请”人与事实发明人不符所引发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事件 张鹏等 1995 年 6 月发表了“ 713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17 例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 1. 张亭栋 1995 年 8 月用张鹏等的文章作为依据(参考文献)在国家专利局申请该项专利; 2. 王桂照、张亭栋、陈竺 1995 年 8 月用张鹏等的文章作为依据(参考文献)在美国专利局申请该项专利; 专利申请人自己无文章,而用别人的文章作为依据(参考文献)申请专利——“专利申请人与事实发明人(首先发表相关文章的作者)不符”,这违背了知识产权法,这就使专利申请人萌生了:要想申请“成功”,只好想方设法让“事实发明人”将发明权让给专利申请人。 1 、 1998 年 6 月 16 日, 14 : 30 ,在纪检书记办公室,王桂照(院长)、姜××(哈医大一院党委书记)、王××(一院纪委书记),三人以共同签字立据:“张鹏教授是亚砷酸(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其他发明人待以后由国内专家及法律确定。”的条件,让张鹏在已打印好的致国家专利局一信上签字:承认“ 713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17 例……”文章的发表未征求三氧化二砷专利申请人同意。因文章是 1995 年 6 月发表,发表文章之前还没有人申请该项专利,专利申请是 1995 年 8 月,两者不存在,“同意与否”。张鹏未予签字。 2 、 1998 年 6 月 18 日, 13:00 ,在哈医大一院会议室,哈医大一院党委召开党委会专题是让张鹏将三氧化二砷发明权让于王桂照,张鹏因:院领导不支持血液科这项研究,其中之一是不同意张鹏等这项成果申报国家科技奖,如要申请必须把张亭栋放在第一作者,张鹏等作者依次在后排列。由于中医科张亭栋未参与血液内科这项研究,张鹏等不同意院长意见,使这项成果至今未能申报国家科技奖,等原因拒绝党委会意见。 3 、 1998 年 6 月 19 日, 14:30 ,在哈医大一院会议室,哈医大一院老教授黄××,戴××(还有韩××、王××二人因不同意院里意见,借故未参加)受院长委托找张鹏正式谈话,规劝将“发明权让给王桂照”,张鹏列举些事实,不同意。老教授甚至公开说:“如果你不让,今后你的大内科主任,内科总支书记如何工作?”等等。 4 、 1998 年 6 月 20 日,下午,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世杰在他的办公室找张鹏谈话,他说:“我只是和你谈‘理’,不谈法,你把发明人让给王桂照,对你有什么不好。”张未同意。 谈话期间,时任哈医大校长的金连弘进办公室后打断谈话,并说:“我有事,我不参加谈话了。 美国专利局由于审查后得知王桂照,张亭栋,陈竺都不是三氧化二砷的发明人,驳回了他们的专利申请。 张鹏如此对待院、校的领导,其后发生的事情是可想而知的——张鹏不得不提前退休。 (六) 关于从“癌灵一号”到“三氧化二砷”研究过程——“从多因素的研究到单一因素的发现”即属于发明(知识产权法)。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有前人的心血,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的,从“癌灵一号”到“三氧化二砷”,历经哈医大一院原普内科血液组(现在血液内科的前身)、中医科和血液内科医生近 25 年的“研究→无效→放弃;有效?→研究……”如此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地研究,哈医大一院血液科才完成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及机制研究”。其后, 1996 年 8 月以上海瑞金医院为主,包括哈医大一院,及国内外多个单位报道了: 1. 用分子生物学再次证明了“三氧化二砷诱导 NB4 细胞株凋亡及其机制( Chen-GQ et al.Blood 。 1996 ; 88 ( 3 ): 1052-61 ) 2. 用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5 例疗效及药代动力学的分析( Shen-ZX et al Blood 1997 ;89(9):3354-60 ) 此外, Zhu-J et al.; Kitamura-K et al; 倪建华等均在 1997 年报道砷剂相关的研究。 三氧化二砷的问世 1. 使更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治、复发、难治)获得更高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以及治愈的可能性。 2. 三氧化二砷是第一种被发现对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的药物;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是首先应用肿瘤凋亡治疗学理论。正如国内专家们对这项研究成果的评审意见中写道:“本课题,它开创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治疗的新纪元,这将标志,这是在世界首先应用细胞凋亡的理论治疗恶性肿瘤的先例。”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申请书 15-11 号) 美国血液学会 50 年盛典将其列入 50 年重大事件之一,给予创立了“肿瘤凋亡治疗学”的赞誉。 3 、三氧化二砷是一种“一专多能”的药物,已被 FDA 批准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肿瘤细胞凋亡”治疗学已成为筛选和评价抗肿瘤药物治疗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4 、三氧化二砷(砒霜)有剧毒,今天,它应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显示了“事物的两面性(一分为二)”。并且体现了中医药学的“以毒攻毒”的治则。它启示人们,应该在有毒中草药中认真的寻找、研究有效治疗肿瘤的药物。
15067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国内文献分析结果
xupeiyang 2013-2-20 07:43
检索条件: 三氧化二砷 AND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检索分析平台 http://www.sinomed.ac.cn/analysis.do 分析结果(前10位)如下: 主题 学科 期刊 作者 时间 地区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520) 砷剂(444) 氧化物(289) 维甲酸(195) 铬(74) 受体, 补体(67) 综述(54) 细胞凋亡(54) 药物疗法, 联合(47) 抗肿瘤药(41) 酶制剂(374) 实验室诊断(371) 无机药物化学(223) 急性白血病(195) 皮肤性病科药物(169) 抗肿瘤、抗癌药物(35) 细胞生理学(33) 分子免疫学(24) 无机毒物(20) 镁(19) 白血病·淋巴瘤(30) 中华血液学杂志(29) 临床血液学杂志(19)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2) 白血病(10) 山东医药(8) 中华内科杂志(8)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7) 社区医学杂志(6) 中国误诊学杂志(6) 周晋(20) 张鹏(13) 陈赛娟(11) 陈竺(11) 韩雪英(10) 陈国强(10) 胡龙虎(10) 王欢(10) 王树叶(10) 王振义(10) 2012(30) 2011(39) 2010(44) 2009(38) 2008(54) 2007(53) 2006(49) 2005(25) 2004(30) 2003(39) 黑龙江(55) 辽宁(49) 山东(48) 江苏(43) 上海(42) 河南(39) 广东(39) 浙江(20) 北京(19) 安徽(18) 三氧化二砷(砒霜)临床应用研究的主要问题(20个方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63210 砒霜治疗白血病:判断张亭栋与王振义科研成果的关键所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63399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蒿素,能行吗?
twsliu 2013-2-14 21:47
看到俞强先生的博文《谁是发现三氧化二砷的功臣?——对讨论和争论的一点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661753.html ;其中写到:“ 我这里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一点建议: 与其证明谁不是,不如证明谁是 。把和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有关的文献都统统列出来,把和三氧化二砷工作有关的人也统统列出来(包括当地最先贡献药方的老百姓,也包括后来申请了专利的外国人),然后再讨论一个标准,在大家认可的标准上逐一公开比较,看看谁有贡献,谁是主要贡献者。凡是有贡献的都应该奖励。” 这样方法用在青蒿素争议中能行的通吗?为什么不试试?为什么不能试试?
2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氧化二砷不可与青蒿素相提并论
热度 3 laserdai 2013-2-13 19:27
三氧化二砷不可与青蒿素相提并论, 2013-2-13 09:43 曾庆平 三氧化二砷(As 2 O 3 )是中药砒霜的有效成分,正如青蒿素是中药青蒿(黄花蒿)的有效成分一样。在中国,关于谁最先发现三氧化二砷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以及青蒿素是抗疟疾的有效成分,似乎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并且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然而,青蒿及青蒿素抗疟疾的历史从头至尾都是由中国人书写的。早在1500多年前,晋代葛洪就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写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此方专治“打摆子”(实为疟疾)。 其实,中国人将青蒿入药的历史更加久远。据考证,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墓出土的一块丝绸织物上写着《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曾提到青蒿可用来治疗痔疮,青蒿二字清晰可见。 近代,无论是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还是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都无一例外是中国人的功劳。就连为了解决青蒿素不溶于水而研制的青蒿琥酯,也是中国人的“独创”,而外国人仿此研制的蒿甲醚和蒿乙醚只能算“跟踪”! 可以说,青蒿素是唯一让外国人心服口服的中国原创,因为在他们祖先留下的文明史上这一块就是空白。在中国人完成并报道了一系列“划时代”、“里程碑”工作之前,外国人对于青蒿及青蒿素抗疟的“神奇”简直闻所未闻! 相反,西方人将三氧化二砷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而且他们配制的Fowler氏溶液(含亚砷酸钾)最先用于白血病治疗,这些事实都留下了足够让他们“自豪”的空间。 我仅列举3篇有关三氧化二砷的国外文献,让我们看看外国人是如何书写该药的历史事实的,以免我们不断并长期陷入“坐进观天,夜郎自大”的窘境。但是,有人可能要问:究竟是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不入洋人的“法眼”,还是他们捏造客观事实呢?事实胜于雄辩! 第一篇文献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Karen H. Antman专门为2000年7月19日在纽约召开的“The Promise of Trisenox: Charting an Appropriat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Course”会议所写的“开场白”,全文发表在2001年4月《癌学家》(Oncologists)特刊上( http://theoncologist.alphamedpress.org/content/6/suppl_2/1.full )。 他在该文的摘要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Although arsenic can be poisonous, and chronic arsenic exposure from industrial or natural sources can cause serious toxicity, arsenic has been used therapeutically for more than 2,400 years. Thomas Fowler's potassium bicarbonate-based solution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 was used empirically to treat a variety of disorders, and in 1878, was reported to reduce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in two normal individuals and one with “leucocythemia.” Salvarsan, an organic arsenical for treating syphilis and trypanosomiasis, was developed in 1910 by Paul Ehrlich . In the 1930s, arsenic was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After a decline in the use of arsenic during the mid-20th century, reports from China described a high proportion of hematologic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ho were treated with arsenic trioxid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 the U.S. led to FDA approval of arsenic trioxide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PL in September 2000. 他说,三氧化二砷作为药用已有2400年的历史。早在1878年,Fowler氏溶液就用来减少两位正常人及一名白血病人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目。1910年,有机砷剂Salvarsan(洒尔佛散)已被用来治疗梅毒和锥虫病。1930年,砷剂就被证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有效。中国人到了20世纪中期才报道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2000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三氧化二砷用于常规治疗失败的或顽固难治性APL的临床治疗。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三氧化二砷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上,既不是原创,也不是首创。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自认为的“世界一流成果”简直不值一提,因为它仅仅发生在砷剂的药用在世界范围内式微之时(After decline in the use of arsenic during the mid-20th century)! 第二篇文献是美加两国多名学者撰写的一篇综述,题目是“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机理”,全文发表在2002年7月15日出版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62/14/3893.full )。 在这篇文章中,他们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三氧化二砷药物研究的历史: 由上表可见,早在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砷剂(二硫化二砷、三硫化二砷)就被用来医治溃疡。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利德斯就用三硫化二砷脱毛。14世纪用砷剂抗瘟疫。16世纪用砷剂作发汗药。17世纪用砷剂治疗疟疾。18世纪砷剂已有多种药用。19世纪用亚砷酸钾治疗哮喘、舞蹈病、湿疹、霍奇金病(淋巴瘤)、天疱疹、恶性贫血、牛皮癣。20世纪用有机砷治疗梅毒和锥虫病。 虽然表中提到中国人在20世纪也曾用砷剂治病,但并不包括白血病,而是一些无关紧要或可用其他药物代替的小病,如蛀齿去腐、牛皮癣、风湿病和梅毒。 第三篇文献就是“维基百科”(Wikipedia)中的Arsenic Trioxide词条: Despite the well known toxicity of arsenic, arsenic trioxide has long been of biomedical interest, dat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where it is known as Pi Shuang and is still used to treat cancer and other conditions, and to homeopathy , where it is called arsenicum album . Some discredited patent medicines , e.g., Fowler's solution , contained derivatives of arsenic oxide. Arsenic trioxide under the trade name Trisenox (manufacturer: Cephalon) is a chemotheraputic agent of idiopathic function used to treat leukemia that is unresponsive to "first line" agents. It is suspected that arsenic trioxide induces cancer cells to undergo apoptosis . Due to the toxic nature of arsenic, this drug carries significant risks. Use as a cytostatic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romyelocytic (M3)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rsenic trioxide and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or treatment of certain leukemias. 虽然该词条中提到三氧化二砷是中药砒霜的成分,但并没有说中国人首先使用砷剂治病,所列举的药物仅有国外的Fowler氏溶液和Trisenox(Cephalon公司产品)。还提到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的联合治疗方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某些白血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三氧化二砷并非中国人首创,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白血病也不是中国人原创,它在世界新药研发历史上的地位根本无法与青蒿素的创制及青蒿素高效抗疟疾效果的发现媲美。青蒿素及青蒿素的药用价值才是令外国人不得不服的世界一流成果,不仅够得上拉斯克奖,也完全有资格获诺贝尔奖。 当然,由于文革时代信息封闭,不排除我国本土科学家不了解国外三氧化二砷的研究情况,可能是根据自己的创意“首次”发现三氧化二砷可治疗白血病的“奇效”。这样的成果在那个年代完全可以评上“国家发明奖”,但当今不可能为它追溯一个新的国内奖项,更不用奢谈具有世界科学视野的诺贝尔奖了! 附:中医古籍对“砒霜”治病的描述 1、《本草衍义》:砒霜,疟家或用,才过剂,则吐泻兼作,须浓研绿豆汁,仍兼冷水饮。 2、《医学折衷》:疟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药,《本草》谓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盖以其性之至燥,大能燥痰也。 3、《本草经疏》:砒霜,禀火之毒气、复经煅炼,《开宝本草》虽云味苦酸,而其气则大热,性有大毒也。酸苦涌泄,故能吐诸疟风痰在胸膈间。大热大毒之物,故不可久服,能伤人也。砒黄既已有毒,见火则毒愈甚,而世人多用砒霜以治疟,不知《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疡疟,法当清暑,益气,健脾,是为正治,岂宜用此大热大毒之药。如果元气壮实,有痰者服之,必大吐,虽暂获安,而所损真气实多矣。 4、《本经逢原》:砒霜疟家常用,入口吐利兼作,吐后大渴,则与绿豆汤饮之。砒性大毒,误食必死。然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胜金丹用之无不应者。枯痔散与白矾同用,七日痔枯白落,取热毒之性以枯歹肉也。 5、《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冲心痛,落胎;“治疟疾、肾气。带辟蚤虱。” 6、《开宝本草》: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 7、《本草蒙筌》:截疟除吼,膈上风痰可吐;溃坚磨积,腹内宿食能消。 8、《医学入门》:主恶疮瘰疬,腐肉,和诸药敷之,自然蚀落。又治蛇尿着人手足,肿痛肉烂,指节脱落。为末,以胶清调涂。 9、《纲目》: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又“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10、《玉揪药解》:治寒痰冷癖,久疟积痢,疗痔漏瘰疬,心疼齁喘,蚀痈疽腐肉,平走马牙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661589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266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氢气生物学》第五章 活性氧和氧化损伤
孙学军 2013-1-28 15:16
氢气的生物学效应机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选择性抗氧化,为了详细了解这一机制,必须熟悉自由基和活性氧,以及氧化损伤的研究背景。本章主要围绕和氢气选择性抗氧化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方便读者对自由基生物学有一个大概了解和把握。如果要更全面了解自由基生物学知识,需要参考自由基相关专著。 自由基是原子核外存在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活性氧是指在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许多人认为,自由基或活性氧是百病之源,这是过分夸张了自由基或活性氧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自由基或活性氧首先是生命体内非常重要的活性物质,大部分自由基或活性氧是对机体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从某种意义讲,氧化应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但自由基或活性氧过渡增加或氧化应激超过一定限度,则会造成组织损伤,引起氧化损伤,氧化损伤几乎在所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由于自由基或活性氧存在许多类型,大部分自由基或活性氧是对机体有利,少部分活性强的毒性自由基才是产生氧化损伤的关键。内源性抗氧化和选择性抗氧化是应对氧化损伤最可靠的手段。运动和食用白藜芦醇、姜黄素和萝卜硫素等都是具有诱导内源性抗氧化能力的手段。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是最近几年自由基生物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由于氢气的独特生物学效应和巨大而诱人的应用前景。如果把自由基生物学比喻为一座宝塔,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可以说是自由基生物学领域最灿烂的明珠。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3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氧化二砷和张亭栋
xuxiangtian 2013-1-7 21:39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 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 1971 年 3 月,韩太云将它们改制水针剂,称 "713" 或 " 癌灵 " 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曾在当地风行一时,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 1972 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应用于很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分别检测“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 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 1973 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 1 号”)治疗 6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 6 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该文还提到还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1974 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癌灵 1 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 17 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从 1973 年 1 月至 1974 年 4 月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 1 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1976 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介绍 5 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各种临床表。 1979 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 1 号”治疗后存活 4 年半和 3 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979 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发表他们当年的第二篇论文,在《黑龙江医药》,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从 1973 年至 1978 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 55 例。其中 1973 年至 1974 年单用“癌灵一号”治疗 23 例, 1975 年至 1976 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 20 例, 1977 年至 1978 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加少量化疗治 12 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 55 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 70% , 12 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 12 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如果说, 1973 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一号”的开创性论文, 1979 年这篇就是张亭栋等有关 “癌灵一号”的代表性论文。 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讨论: 1 )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 2 )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汞; 3 )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 这三个问题,在 1979 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 1 )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 4 年,成人已存活 9 个月。在使用其他中药时,他们也指出其他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 2 )在第 11 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3 )在第 10 页和第 11 页,他们两次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说,到 1979 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法国 - 美国 - 英国 FAB 分型的 M3 型白血病,也即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PL )。 1981 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文章最后注脚标明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 1 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73 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 24% 、总缓解率达 86% 。 1982 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交流了“癌灵 1 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 22 例完全缓解分析”和“ 98 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 1984 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 1 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 1972 年以来治疗的 81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 22 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 22 例中, 7 例为 M2 型, 15 例为 M3 型白血病。他们也再次指出“以 M3 型效果尤为显著”。 1985 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 1 号( 713 )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1991 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 1 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 16 例报告”,应该是延伸 1984 年张亭栋和李元善的文章。他们报道从 1974 年到 1985 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32 例, 19 例完全缓解, 16 例存活超过五年。 1992 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 1 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32 例”,作为“经验交流”,实质相同于 1991 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该文同 1991 年论文一样都是中文,内容不过是 1991 年论文的简介,而实际发现最早发表于 1973 年,到 1979 年已明确了对 APL 的作用最好。而 1992 的论文在本质上与 1979 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可见国际同行对于此一重要发现的年代毫不知情。
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麦当劳只有半小时的保质期?
热度 2 yywindwill 2012-4-24 16:47
首发 果壳网 摘要:麦当劳油炸食品的“半小时军规”更多的考虑的是食品的感官性状,并不是说其食物的保质期只有半小时。但长期保温保存的油炸食品其脂肪氧化及胆固醇氧化都会更严重,于健康有害,不宜多吃。 图片来自:fanpop.com。 麦当劳的员工工作手册和培训中规定,油炸食品比如鸡翅,炸出来后只能保存半个小时,超过以后还没卖出,就要扔掉(以下简称“半小时规定”)。而央视在3·15晚会中披露,麦当劳的肉质品过了保存期之后,却不会被扔掉,麦当劳的工作人员会停止保温箱警示器,并再次按亮计时器,重新开始计时,直到产品卖出为止 。麦当劳如此严格规定保质时间的缘由是什么?超过半小时的油炸食品还能吃吗? 麦当劳的“半小时保质期” 麦当劳是标准化生产,为了保证产品统一标准和产品质量,规定油炸食品只能存放半小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食品的感官性状。这些细节方面的严格规定,只是为了保证食物更好吃,也便于消费者接受,并不是说麦当劳的油炸食品只有半小时的保质期——因为油炸食品放置半小时并无腐败变质的风险,我们也无须对其安全过于担心。 在现代社会,人们选择吃一种食物,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安全、营养、口感、外观……其中,口感、外观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有时直接决定了你是否选择这款食物。因此,评价食物的优劣不仅要考虑食物是否有营养,它们给人的感官享受也是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 食物给人的感官感觉直接由品尝食物时的主观感觉,也称为感官性状(sensory attributes)决定。这种感官性状通常包括质构(texture)、外观(appearance)和风味(flavour)3个方面,同时也是食品可接受性的3个主要因素 。 我所在的实验室就研究过烹调后的米饭、鱼肉等食材的质构特性,同时也对这些烹调后食材进行了感官评定。刚烹熟的食物和放一段时间后,食物的质构特性会有较大差异,食用时人的感觉也会完全不一样。比如,米饭刚熟,吃的时候会觉得很软很香而且有嚼劲,但是放一段时间后,米饭会变硬、变粘,口感就不如刚烹熟时。其实,大家应该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你会觉得刚出笼的包子、刚出锅的饺子更好吃更香,但是放一段时间之后,口感就会变差。 影响食品感官特性的因素有很多,产品种类、加工方法、加工温度、时间、营养素的含量等都与之有关。淀粉类食品烹熟热腾腾的很好吃,凉了之后淀粉老化变硬,给人不愉快的感觉。新鲜鱼的硬度与脂肪含量成反比,弹性与水分成正比,脂肪含量越多的部位,其硬度越小,水分含量越高,弹性越大。在低脂肠制品中,随脂肪量的增加,咀嚼性增加而弹性减小,水分含量越高,熏煮香肠的弹性越大 。 超过半小时没问题,但也不能长时间保温保存 既然麦当劳的“半小时规定”考虑的是顾客的整体接受性,油炸食品存放半小时后并不会有太大安全问题,那是不是就可以敞开了肚子大吃特吃呢?其实不然。 油炸食品由于用油量比较多,而且通常温度比较高,会造成脂肪氧化,而脂肪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二聚合物等。这些物质经消化道吸收后会慢慢移至肝脏及其他器官引起慢性中毒,目前有研究发现脂肪氧化产生的聚合物有致畸致癌的危险 。 同时,脂肪氧化还会促进胆固醇氧化,产生一些胆固醇氧化产物。胆固醇氧化产物在人体内可引起细胞毒性、氧化DNA损伤、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还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衰弱等慢性病,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 另外,研究发现油炸食品保温时间越久,温度越高,脂肪氧化会越严重 ,所以从健康角度来说,油炸食品保温存放时间过久是对健康不利的。 因此,对于油炸食品,脂肪氧化是需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国家标准《GB 16565-2003 油炸小食品卫生标准》对油炸小食品(指以面粉、米粉、豆类、薯类、蔬菜、水果、果仁为主要原料,按一定工艺配方,经油炸制成的各种定型包装的小食品)的脂肪氧化做出了规定。麦当劳的肉类油炸食品同样存在脂肪氧化的问题,但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规定。 近年来,油炸食品由于其高脂肪高能量而备受人们指责,其实,从脂肪氧化和胆固醇氧化角度来说,油炸食品对健康也是不利的。而且,这种保温存放的油炸食品,其脂肪氧化和胆固醇氧化都更加严重,长期大量食用还是不适合的,不宜多吃。 参考资料: 新闻.央视曝光麦当劳随意更改食品包装标注时间 ( 1 , 2 ) 李楠楠, 范志红. 烹调加工对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 ( 1 , 2 ) 郝红涛, 赵改名, 柳艳霞,等. 肉类制品的质构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 食品与机械, 2009. 李楠楠, 范志红. 烹调后鱼脂肪和水分含量与感官质构的关系 . 食品科学, 2012. ( 1 , 2 ) 阚建全. 食品化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阮光锋, 范志红. 动物性食品中胆固醇氧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245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连续氧化的有关题型
yaoronggui 2010-10-27 17:09
推断题是高考化学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查考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借此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要答好这类题,关键是要准确地找出题眼,方能有的放矢,快速作答,本文就连续氧化进行举例说明 一、无机物的连续氧化 1. 氧族元素的连续氧化 2. 氮族元素的连续氧化 3. 碳族元素的连续氧化 4. 碱金属的连续氧化 二、有机物的连续氧化 1、 醇、醛、酸的转化 2、烯烃、醛、酸的转化 详细内容请看下面的附件: 连续氧化的有关题型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2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学理论和氧化抗氧化
longfo 2010-4-20 19:47
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趋向,武学里面体现的价值也很丰富。最近看了几篇文章,讲到氧化和抗氧化的关系,在这里我讲一讲我认识的武学理论,我们一起来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汲取一些科研的思路和技巧。 第一、 关于武的解释 武这个字很多人都解释成止戈,就是放下武器的意思,放下武器于是就和平了。我认为这个纯属扯淡,止戈的意思是止于戈,就是说,和平是建立在双方强大的基础上的,如果一方弱的话,必然会引起战争。武的确切含义就是,利用身体的优势,加强身体的优势,实现群体的平衡、稳态。 第二、 关于德的解释 老师在教拳的时候,经常提到的字眼就是德,什么是德呢?古语有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一句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 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可见,德是责任的意思。学武重德,说的就是,学习武术最注重的是责任。 第三、 佛法和道教的无为思想在习武过程的作用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天龙八部》里面有一段少林寺内的战斗,里面有个老和尚,利用佛法救治了两个练武走火入魔的人。那么佛法在武术里面是个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武就是用来战斗,打架,佛法是主张不杀生,也就是不打架的。还有就是道教里面的无为,也都是主张和平解决问题。他们在习武过程中是什么概念呢。佛法和道教理论都是为了平衡服务的,这有助于加强武的作用,也有利于武者修德。佛法和道教理论都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接触事物的本质,加强思考,而不胡乱动武,便于合理解决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一个人就只会佛法或者道教的理论,那么有人来杀他,就只能束手就擒,死掉了;如果一个人只有德,那么他会在社会扭曲中自责死去;一个人只会耍枪弄棒,那他就是霸王项羽,肆意屠城。 第四、氧化抗氧化的关系 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氧化和抗氧化的关系。 氧化就是武必不可少的,抗氧化就是佛法和道法,保证平衡稳态的,各自系统的正常工作就是德。氧化和抗氧化都不能缺德,一个缺了就要生病,两个都缺了就是低水平,身体素质低下。所以这两个因素都不能缺少,缺了哪一个都不好干活了。 第五、协调氧化抗氧化关系 如何协调这个关系呢?假设氧化作用很强, 我们直接就泼冷水(直接抗氧化),效果好不好呢,不一定好。 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是无法通过佛法和道法来感化他的。 必须一个武功高强而且佛法道法高深的人来收拾这个武功高强的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收拾住了再加以教导驯化才可以完成任务。 如果只是修习佛法道法,耽误了习武,那么很容易就缺德,氧化功能方面缺德,如果只是习武不懂佛法道法,那也是缺德,抗氧化这方面缺德。如果两个系统都很完善,就是不好好工作,那也是缺德,人也就支离破碎了。 综上,我们在搞科研的时候要考虑武、德、佛法道法的关系,无论出来什么结果不能和美国人一样,欢呼雀跃,我们中国人要知道,这里面还有一层关系,就是三叉戟的关系, 千万不要落入美国人的思维模式。
个人分类: 武术|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蛋白质的残缺性
longfo 2010-3-8 21:45
蛋白质是残缺不全的,就像大街上铺的地板砖,六角形的、五角形的,无论如何排列不会呈现完整性。 那么那些突出凹进去的是什么呢,就是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一些氨基酸的各种基。 这些东西干嘛用呢,就是用来和别的蛋白质交流 我们说,足球是比较完美的很多六角形五角形组成了一个球体,这样就没有棱角,也就失去了和别的蛋白质交流的机会,可以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了。 很多体内的反应变化源于这种不完整性,就好比商业社会,有缺这个的,有缺哪个的,造电视的卖电视,种地的卖粮食。 而侵蚀性也源于这种不完整性。肿瘤结构永远处于不完整性,不能达到球体的终结状态,所以就可以无限制的蔓延下去。 如何控制这个蛋白质的残缺性,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